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NVIDIA对话式AI新进展:让情感合成语音为视频配音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31日报道,在INTERSPEECH大会上,NVIDIA展示了其对话式AI最新研究成果——开发者和创作者可使用最先进的对话式AI模型进行情感语音合成,为角色、虚拟助手和个性化形象生成声音。 语音领域顶会INTERSPEECH汇聚了1000多名研究人员,展示在语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在本周会议上,NVIDIA研究院将展示对话式AI模型架构及供开发者使用的完全格式化语音数据集。 一、AI合成语音与人声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今合成语音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单调的机器人呼叫、传统GPS导航系统转变为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中愈发拟人化的虚拟助手。 此前AI合成语音与我们在日常对话和媒体中听到的人类语音仍有差距,很难模仿人类说话时的复杂节奏、音调和音色。而这一差距正迅速缩小。 NVIDIA研究人员正在创建高质量、可控制的语音合成模型和工具,这些模型和工具能够捕捉人类语音的丰富性,并且不会出现音频杂音。 这些模型可实现为银行和零售商的自动客户服务热线配音、使视频游戏和书籍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并为数字化身提供实时语音合成。 情感语音合成只是NVIDIA研究院在对话式AI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该领域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语音识别、关键词检测、音频增强等。 这些前沿工作经过优化后可以在NVIDIA GPU上高效运行,其中的一些工作已通过NVIDIA NeMo工具包开放源代码,可在NVIDIA NGC容器和其他软件中心获得。 二、AI为视频配音,还能将男声切换成女声 NVIDIA的语音合成模型已经被应用到I AM AI系列视频中,为这个介绍重塑各行业全球AI创新者的系列视频制作了生动的解说。 不久之前,这些视频还都是由人类配音的。以前的语音合成模型对合成声音节奏和音调的控制十分有限,因此AI配音无法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只有富有感情的人类声音才能做到这一点。 过去一年,NVIDIA文本-语音研究团队开发出更强大、更可控的语音合成模型(如RAD-TTS),解决了上述难题。 NVIDIA在SIGGRAPH Real-Time Live比赛中的获奖演示即采用这个模型。通过使用人类语音音频来训练文本-语音模型,RAD-TTS可以将任何文本转换成说话人的声音。 该模型的另一项功能是语音转换,即使用一名说话人的声音讲述另一名说话人的话或歌唱。 RAD-TTS界面的灵感来自于将人的声音作为一种乐器这一创意。用户可以使用它对合成声音的音调、持续时间和强度进行精细的帧级控制。 通过这个接口,视频制作者可以在录制中自行阅读视频文本,然后使用AI模型将他作为男叙述者的语音转换成女叙述者的声音。 制作者可使用这个基准叙述,像指导配音演员一样指示AI,比如通过调整合成语音来强调特定的词语、修改叙述节奏以更好地表达视频中的语气等。 该AI模型的能力已超出了配音工作的范围:文本-语音转换可以用于游戏、为有声音障碍的人提供帮助、或帮助用户用自己的声音进行不同语言的叙述。它甚至能重现标志性歌手的表演,不仅可以匹配歌曲的旋律,还能匹配人声背后的情感表达。 三、为AI开发者和研究者提供语音SDK 为了方便企业及研究人员的应用,NVIDIA提供了GPU加速的语音SDK。 NVIDIA NeMo是一款用于GPU加速对话式AI的开源Python工具包。NeMo中易于使用的API和预训练模型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和自定义用于文本-语音转换、自然语言处理和实时自动语音识别的模型。 其中几个模型是在NVIDIA DGX系统上使用数万小时的音频数据训练而成。开发者可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对任何模型进行微调,用NVIDIA Tensor Core GPU上的混合精度计算加快训练速度。 NVIDIA NeMo还通过NGC提供在Mozilla Common Voice上训练的模型,该数据集拥有76种语言、近14000小时的众包语音数据。其目标是在NVIDIA的支持下,通过全球最大的开源数据语音数据集实现语音技术的普及化。 包括NeMo研究进展在内,本周的INTERSPEECH大会期间,NVIDIA嘉宾将带来如下演讲: 《兼容任何场景的多麦克风语音去混响》 《 SPGISpeech:用于完全格式化端到端语音识别的5000小时转录金融音频》 《Hi-Fi多讲话者英语TTS数据集》 《TalkNet 2:用于语音合成(具有明确音高和持续时间预测)的非自回归深度可分离卷积模型》 《使用稀疏随机三元矩阵压缩一维时间通道可分离卷积》 《NeMo逆向文本正则化:从开发到生产》 结语:NVIDIA持续推进AI语音技术前沿研究 NVIDIA正在进行语音技术各个领域的研究,除了本文重点提及的TTS和语音再合成外,NVIDIA在ASR、语音增强与去噪、音频压缩、数据集、文本规范化、基本建模技术方面有新研究进展。 由I AM AI视频的配音示例,我们可以延展出更多语音合成技术的应用场景。尤其在愈发昂贵的视频游戏录制方面,越来越成熟的语音合成技术不仅能将配音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能保证声音情感内容的充沛。此外,语音合成技术也在零售、客服、医疗保健、汽车等日益由语音驱动的场景中大有可为。 当然,迄今对话式AI模型的突破仍很困难,预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前沿研究领域。NVIDIA也在着力研究解决交互延迟等难题,我们也期待看见此类技术快速进化,以更加拟人化的方式在更多行业及人们生活中发挥价值。
每滴水用3.5次,台积电用水有多抠?近9成是再生水
编译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8月31日消息,我国台湾地区今年可谓多事之秋,新冠肺炎疫情迟迟未解,刚刚熬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又面临洪涝灾害。而连遭天灾暴击的台湾最大晶圆厂、全球芯片代工一哥、岛内最大用水用电企业——台积电,却没怎么被危机影响生产进度,就连在同样遭遇严重干旱的美国亚利桑那州所建新厂,当前建设计划也未受影响。 这背后,台积电多年打磨的企业风险管理措施功不可没。另据奥地利数据公司World Data Lab统计,已有24亿人生活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联合国亦指出,2030年,水资源短缺将使7亿人流离失所。全球范围内,缺水危机频频上演,提前预警防范这些突发灾害已是各大半导体厂商必行之策。 通过近期台积电设施部高级总监Arthur Chuang发表的一篇文章,我们提炼了台积电处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点以及台积电的绿色制造措施,看看台积电用水到底有多“抠”? 一、晶圆厂日用水超1.5万升,特别工作组应对供水风险 在全球缺芯的当下,水是芯片制造的基本要素之一。美国水处理设备厂商Water Technology的数据显示,一家晶圆厂每天需要消耗2000万加仑到4000万加仑(约7570万升-1.5亿升)的水来清洁硅片和冷却设备。如果发生缺水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到芯片厂商的生产能力。 因此为了避免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台积电很早之前就建立了包含供水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台积电还有气候相关财务披露特别工作组(TCFD)来确定气候相关的风险。针对不同的缺水阶段,台积电设立了不同的反应程序,以处理短缺情况。 而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芯片制造的材料和流程也更加复杂,很多化学用品都是芯片制造的重要原料,极大地增加了晶圆厂对水资源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滴水都十分宝贵。Arthur Chuang称,无论节水效果如何,台积电都不能忽视任何节约用水的机会。 ▲台积电每日用水和可用水资源对比 二、避免有毒溶剂使用,150只萤火虫安家晶圆厂 Arthur Chuang在文中写道,水资源的消耗其实是晶圆厂能源消耗的一个单独问题。如果想要实现绿色制造,晶圆厂需要能源管理和废水排放上坚持高标准。 具体到晶圆厂内部,台积电在整个晶圆厂内部建立了能源管理系统,系统中台积电采用了较为高效的IE3和IE4电机和热回收设备,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个设施所消耗的能源情况。 同时,台积电开始在晶圆生产中开始减少或避免使用有毒溶剂。据Arthur Chuang分享,如今台积电已不在晶圆清洗环节使用NMP(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该溶剂选择性强、稳定性好,经常在高精密电子、电路板或锂电池中用作清洗剂,但是对人体和环境具有一定的毒性。 为了保护水源,台积电还拥有一套可以根据废水特性和浓度运行的废水排放分离系统,并禁止使用任何无法自然分解或从水中去除的化学品。 ▲台积电水处理槽 在这样的努力下,台积电的环境保护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台积电Fab 15位于台中大渡山脚下,与自然环境较为贴合。Fab 15在2020年获得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标准(AWS Standard)的白金证书,这使台积电成为了全球第一家连续2年获得AWS白金认证的半导体企业。 由于萤火虫的生长对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水资源的洁净程度对其成虫相当重要。2020年7月,台积电的Fab 15厂区发现了第一只水生黄萤;截至2021年2月底,Fab 15中已培育了150余只芦生窗萤。这些小生命的出现,侧面肯定了台积电对晶圆厂环境的维护。 ▲台积电Fab 15中的萤火虫 三、再生水厂今年运行,每天可回收5000立方米 水处理和回收是台积电节水的重要一环,当前台积电所使用的水源中,85%-90%都是再生水。 去年,台积电位于中国台湾南部科学园区的再生水厂开工,计划在今年投入使用,以回收工厂废水,补充城市水源。该再生水厂是中国台湾的首家民营水厂。如果水厂建成,每天可回收5000立方米的水源;到2023年,台积电预计每天回收再生的水资源将达到2万立方米。 ▲台积电再生水厂和Fab 6、Fab 14和Fab 18示意图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台积电也和当地市政府、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进行了密切合作,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台积电的宣传视频中,晶圆厂所有的水源流动都在管道中进行,而不会任其挥发。在晶圆厂中,台积电安装有9套再循环系统和13种水资源处理设备。 ▲台积电晶圆厂内部各水资源管线(来源:台积电) 在这些努力下,台积电的工业废水回收率达85%,每滴水的使用率则超过350%,也就是说平均每滴水都被台积电使用了3.5次。 每年,台积电都会在企业责任报告中概述环境保护等执行计划和结果。在个人层面,其员工需要设定自己的环保和栖息地恢复目标,这些目标的完成与否会直接和员工的绩效评估、激励挂钩,以此鼓励台积电的员工进行环保。 结语:应急措施已就位,晶圆产能或可避免干旱影响 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商,其市场份额超过50%。但是在全球缺芯浪潮下,先是中国台湾发生干旱。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称,在美国建晶圆厂的优势之一就是有着充足的水、电。如今,亚利桑那州的干旱再次让人们开始注意晶圆厂的用水问题。 目前来看,台积电面对干旱已经采取了很多防范和应急措施,包括水车运水等,力保产线正常运作。或许人们可以暂时放下干旱对台积电生产影响的担心。
当抽象文化遇到虚拟主播,评论区成了文豪的聚集地
曾经我对 Vtuber 嗤之以鼻,觉得所谓虚拟主播毫无看点,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某个 Vtuber 的粉丝,对他们的狂热感到不解。 而当我成了一名嘉心糖之后,我逐渐理解一切。 随着嘉心糖、嘉人、嘉门这些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网友们的冲浪生活中,也意味着它们围绕的那个核心——虚拟偶像团体 A-soul 的成员嘉然 Diana 逐渐成为了新一代的互联网符号之一。 从去年年底起,赛博世界的任何一处角落都有可能出现嘉然的信息,它的出现是随机,无序,而又混乱的。 当我打开我的 Steam 好友列表,会发现有人顶着嘉然的照片当头像。 当我打开 LOL 比赛直播,会看到有人在帮嘉然求关注。 图片来源 @云游姬▼ 当我打开小说网站,有关于嘉然的同人文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对于不熟悉 Vtuber 的差友们来说,虚拟主播也许只是一个披着二次元皮套讨生活的职业罢了。 你们也会认为,这些狂热地追逐着一个虚拟形象的人,一定是脑子有问题。 一开始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好奇却驱使着我,让我想更多地了解嘉然。 无论是嘉然的形象、声线、眼神乃至肢体小动作,都可以用可爱来形容。 但是我知道,嘉然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是这些,毕竟对于现在的 Vtuber 来说,可爱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比如,她所在的组合刚出道的时候,由于经纪公司乐华娱乐的名声并不是太好,被 NGA 网友认为是臭资本想来二次元恰烂钱,发个预告片被弹幕喷成筛子。 图片来源 @游研社▼ 同时这一波节奏还引来了很多 V 吧吧友来围观。( 全是看虚拟主播的观众 ) Vtuber 很多,但是像这样还没出道就招致了如此巨大恶意的真是头一个,可想而知这是怎样一个地狱难度的开局。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嘉然承担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和内部的深切期盼,在去年 12 月 12 日开启了首播。 她在首播中连跳了 20 首宅舞,让人惊讶的是,她的舞蹈水平明显超过了很多 B 站舞蹈区的 UP 主。 再加上出色的动态捕捉技术,细节演绎得也十分到位,演出十分顺利,嘉然用自己的实力让那些想看她笑话的 V 吧吧友纷纷举起了白旗,并且成为了她的粉丝基本盘。 Vtuber 本身就是一种小圈子里的亚文化,而 V 吧吧友们的冲浪足迹,早已遍布了互联网亚文化圈子的各个角落。 你可以在他们的话语里看到大司马、抽象带篮子等各种抽象文化的身影,于是在这一天,第一篇 “ 圣经 ” 出现了。 “ 来自资本的傀儡妄图破坏我们纯洁的 v 圈 ” “ 不可明说的饭圈怪物也想在虚拟主播市场分一杯羹。 ” “ 卑鄙无耻的套皮练习生登陆哔哩哔哩。 ” “ 嘉然发布了自己的 3D 模型。 ” “ 来自 A-Soul 虚拟偶像嘉然近日公布了自己的出道视频以及直播抽奖计划。 ” “ 至高无上圣洁美丽的女神嘉然小姐于今日为自己忠实的嘉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精彩演出 ” 除了自身的素质足够,嘉然对于节目效果的塑造与把握也是十分到位,很放得开,比如她会玩游戏、能歌善舞、还会搞杂谈。 甚至在有大佬花 1200 元发送 sc ( Super Chat ,花钱后可以让自己的留言停留在醒目位置,金额越大停留时间越长 )企图吸引她注意力的情况下,依然念了别人 30 元的 sc 。 嘉然说无论打的是 30sc 还是 1000sc ,她都不会进行优待或者轻慢,她只会找出那些温柔,能够进行回复的留言进行回应。 并且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 “ 你们是在和然然聊天,还是在和 SC 聊天? ” ,这句话响彻了整个 V 圈,彻底扭转了风评。 粉丝喜欢主播,主播重视每一个粉丝,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 随着粉丝的自发宣传,嘉然的粉丝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有关嘉然的一切也变得越来越抽象。 当我搜索嘉然时,我眼前看到的景象让我感到了恐惧。 我看到了有人带着面罩,嘴上高呼 “ 嘉然,我真的好喜欢你啊 ” ,并且对着镜头激吻。 图片来源 B 站 @七心海棠 114514 ▼ 我看到有人跪倒在立牌前,抱着立牌哭喊 “ 然然,然然你带我走吧! ” 。 图片来源 B 站 @ 和嘉然有个孩子▼ 我看到有人为自己的 iPad 盖上了被子,担心它着凉。 图片来源 B 站 @ 和嘉然有个孩子▼ 打开嘉然的评论区,每个字我都认识,每个词我都认识,但是当它们连到一起,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惑,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非要形容的话,那就是四个字 “ 高雅不堪 ” 。 有的人高呼着 “ 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啊 ” ,并且认为自己是阴湿带病的老鼠。 这个梗来自于日本漫画《 电锯人 》,主角电次对着坏女人玛奇玛小姐袒露心声的名场面。 这里的老鼠代表的是评论区和弹幕最早期的观众,他们喜欢用阴阳怪气的方式表达对嘉然的喜爱之情。 他们希望嘉然能被更多的人发现,更多的人喜欢, “ 猫 ”“ 狗 ” 指代的就是指能够为嘉然带来更多流量与收入的观众。 鼠人为了嘉然,冒着生命危险去引来猫狗。 老粉丝们害怕新粉丝会赢走嘉然的关注,但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贴吧、论坛、直播平台等地方位嘉然宣传,只为了嘉然能过得更好。 有的人把自己打工人琐碎的日常记录了下来,虽然琐碎平淡,却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对于嘉然的喜欢。 有粉丝直言,这些带文豪的经典小作文 “ 把嘉心糖的文学素养把升到了一个本不属于我们的高度 ” 。 这股 “ 定型文 ” 的风气也渐渐地蔓延到了整个评论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小作文。 有的人为了上热评,公然复制粘贴别人的作文,于是乎评论区的小作文之下还出现了专门的 “ 枝网查重人员 ” ( 枝代表枝江, A-soul 组合的家乡 )。 一开始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疯了,魔怔了。 后来,我明白了,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在 “ 犯病 ” ,是一种行为艺术。 可是每一个鼠鼠都知道,深藏在他们心里的对于嘉然的喜欢,一定是真实的。 正如同那些在社交平台上把自己隐藏在 id 背后的人才敢敲着键盘大杀四方一样,有了一层伪装,鼠鼠们才会愿意把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 而 “ 魔怔人 ” 这个伪装,才是他们敢于直接表达自己喜爱的坚实后盾。 正如某个评论里说的一样 “ 我只有假装自己是魔怔人,才敢说我爱你。” 愿天圣能保佑所有嘉人,嘉门。
芯片巨头的AI“搬砖”路:如何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
作者 | 小海 编辑 | 高歌 2016年,阿法狗战胜李世石,击碎了人们在围棋领域的骄傲,人工智能企业汹涌而至,向全世界宣布一个时代的来临。硬件算力的飙升、算法的完善、大数据技术的崛起,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温床,与此同时,在人们不断梦想着人工智能奇迹的时候,它成了天边的火烧云,炫目却不接地气。人工智能落地问题是产业一直不变的挑战。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人工智能惊艳登场,资本喧哗。故事的结尾总是这样,企业与资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资本角逐的“饥饿游戏”里,真正落地并造福社会的生存者寥寥。看最近几年的 AI爆发式发展,AI技术有时就像画皮,裹着资本和野心在产业中作妖。随着产业发展趋于冷静,AI领域是否以一种健康的姿态向前,那些在喧哗中布局生态的企业,是否进入了真正的收获期?AI宇宙式的生态,到底是如何构建而成的?有的企业还活跃在舞台中央聚集目光,也有的企业不急不慢,让AI回归本源,浇筑生态,静待草长莺飞。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AI界并不是那么网红的一家公司,全球芯片巨头公司——英特尔。尽管不是AI资本市场的A角,但一家大厂在面临智能时代的转变时,以“求变”为核心,开辟新赛道适应科技业的丛林法则,这件事情本身也很值得玩味。那些在AI资本市场华丽亮相又很快黯然的神兽们,也许可以从这家步履稳健的巨头身上,一窥它开疆拓土的底层逻辑,些许能看到一些“达尔文进化论”式的影子,我们还发现,不显山露水的英特尔已经不经意间从一粒种子构建出了一片AI森林。 2021年2月,英特尔新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上任,随即一封内部信发出,新CEO满眼都是数字变革的机会,“无处不在的计算、普遍的连接、人工智能、从云到边缘的基础架构”这是Pat Gelsinger所定义的数字时代下的四大超级技术力量。四大技术耳熟能详,早被外界一炒再炒,但英特尔说这话显然不是奔着诱惑投资人去的。近一年英特尔大刀阔斧的战略转型,雷厉风行的架构和制程技术的革新,都在标志着这家公司对于未来方向的笃定以及试图让英特尔再次雄起的决心。其中英特尔与人工智能的故事,非常独特,从2016年开始组建AI技术团队,后来动作不断,收购、发布、生态合作……一边猛如虎地变革,一边低调地搬砖。 就在两个月前,英特尔宣布成立“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部。一场关于AI的硬仗在一切妥当时吹响号角,此时的组织架构重组在对手眼中可能是后知后觉,毕竟此时AI一事已经“闹得”全球皆知。上个月WAIC之际,我们采访了英特尔“AI五虎将”,从战略、技术、硬件、软件、生态进行溯源时,发现此事并不简单,一场关于英特尔AI的“潜伏”战,早已在10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一、AI的孵化 英特尔组建AI技术团队是2016年,常规看,动作并不迅速,时间点也不讨巧。彼时的AI公司已经多如牛毛,据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指数2021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如下图),2016年这个时间点已经热度达到高峰的一个点,全球新投资的企业数量从2018年开始下滑。甚至可以说,英特尔在2016年布局AI显得有些尴尬。 ▲图源: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2021年度报告》 嗅觉如此灵敏的科技公司,传承“偏执”的血脉,这动作速度显然不够英特尔。但还有另一个解,此前的AI时机还不够成熟。 英特尔首席工程师、人工智能技术中国首席架构师夏磊在英特尔已经工作21年,共有过6种职位身份,其职位的一步步变化似能窥见英特尔对于人工智能浪潮起伏的应对。 “早在2011年,当时我的角色是物联网创新架构师,当年中国开始关注大气污染问题,我们通过英特尔平台,将英特尔技术和云端结合,打造了一个高精度、低成本的实时大气污染检测系统。该系统中,我们用了AI的方法对空气质量参数进行校正。这一套设备部署完备大约10-20万元,准确率与两千万元成本的系统准确率竟然一致。”夏磊表示他早在2011年就接触到AI,并将其落地。 2011年对于产业界来说,AI还略显突兀,据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中对过去10年AI发展进行了阐述,十年前也就是2011年,人工智能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这十年发展让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一点点开始重塑传统行业。 在夏磊职业生涯的职位变换中,踩着人工智能发展浪潮,感受着人工智能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的脉搏。在加入英特尔之前,夏磊在高校教过AI课程。对AI 概念早已烂熟于心的夏磊,没理由让自己的团队错失AI黄金时期,所以英特尔在AI方面的布局时间并不是如英特尔对外界所公布那样。 英特尔对于一个新领域的部署并不是先宣布后进入,而是先进入,等具备一定规模后,开始全面组织规划。谨慎,却不守旧,坚信“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的英特尔在经过五年的积累,于2016年在中国组建了AI技术团队,夏磊就是负责人之一,另一位主要主要负责人是英特尔亚洲人工智能销售技术总监伊红卫,伊红卫和夏磊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联合。 联合是生态的基础,背后是一步步的企业开拓。而中国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最值得布局的国家,是一个天然的AI训练厂,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大数据库,应用场景极其丰富。在夏磊前期开拓客户时,发觉国内对人工智能的需求非常强烈:“客户需要非常多的实战生产化的AI设计辅助,优化性能和成本。” “比如金融领域,我们早期与银联合作,目标是信用卡反欺诈。当时业内已有很多方案,但在银联如此大规模的信用卡交易上,难以达到实验室标准。英特尔与银联的合作,打造一个大规模信用卡交易实战部署系统,即解决欺诈拦截的准确性又达到目标需要的实时性,”夏磊表示,“方案背后得益于英特尔产品方案和技术,英特尔至强平台是一个通用平台,对客户部署在性能和成本上都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夏磊来说,AI一直在扩张着他的认知边界,技术的创新式应用让夏磊震撼,更让英特尔坚定了走生态的路线。 从2016年到现在,夏磊在英特尔的职位从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专家,到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方案专家,再到如今的首席工程师和中国首席人工智能架构师。至少说明了这家国际芯片公司在AI部署时,不断调整战略方向,也侧面说明,AI的发展并不是靠预测的,而是实践。 不管AI应用层面如何创新,英特尔似乎有一套万变不离其宗的打法——提供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和生态系统,以满足每个客户从云到智能边缘,再到设备的所有独特需求。生态是AI故事的开始,最初的第一个跟AI有关的项目也许已经淡忘,却一往而深。 二、生态,还是生态 对于英特尔来说,在AI领域的成果是一个很难量化的存在,不像某些AI公司,营收即表示自己在AI领域的突破。英特尔软硬件产品大多运用AI特性,具备通用性,即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大规模定制化。所以,关于AI发展,英特尔一开始就构想了它能进化到的最完善的形态:生态,以及依靠生态而建的AI产业链。 早在2015年,英特尔就在深圳启动了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计划(后更名为创新加速器项目)。2018年,英特尔开始谋划一个关于AI的产业链计划,AI 百佳激励计划正式启动,主题为“激励百家创新,加速千亿产业”。目标很明确,三年内帮助一百家AI企业,从资本、技术、资源对接等方方面面协助。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认为AI生态合作具有非常前景的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AI与产业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广、最深度的融合。”引发产业集群效应的AI 百佳策略,已经逐步形容以英特尔技术为核心的朋友圈,更是一个江湖圈。聚贤厅内,好汉结义,英特尔摔碗为号,歃血为盟,不仅帮兄弟做好产品,还帮兄弟拓宽销路。 截止至今,AI百佳已经做到第五期,第五期选拔出的16家企业总估值已超过260亿元。总体来看,目前已经有78家人工智能创新公司加入英特尔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不仅如此,李德胜团队主导创立的英特尔重庆FPGA创新中心,一共有包括大学在内的80家用户受惠,帮助产业线上培训了5000多人…… 英特尔的AI实践日(AI programming day)是这家公司另一个默默耕耘的生态举措,英特尔的“AI实践日”的目标与CEO Pat Gelsinger“赢得开发者的大脑和心灵”的初心完全吻合。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一堂AI落地课,一方面协助客户理解人工智能,一方面提高客户产品性能。其关键目标是通过一个全面的培训计划,延伸到学术界、协会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使开发者能够在英特尔架构上扩展最佳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这是一场生态布局的重要举措,兼具生态、产学研、人才培养。 “第一堂AI实践日的制造行业课在南京举行,一个下午时间,我们把制造行业的工程师从AI‘小白’培训成能够动手解决缺陷检测问题的工程人员。”对于夏磊来说,这样的动作就是拓展整个AI世界的边界。夏磊是AI实践日的开创者之一,英特尔院士、大数据技术全球首席技术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创新院院长戴金权也是AI实践日重要的师资力量,让戴金权感到满足的是,通过AI实践日的活动,英特尔软件的平均下载量较去年提高了两三倍。戴金权表示:“这都是开发者社区、AI实践日等潜移默化带来的成果。” AI实践日早在2017年就开始有了雏形,与其说是课程,不如说是一场沙龙。一线的工程师们根据平时境况所产生的想法,可以在AI实践日上进行交流探讨,最终目的是实现落地。2020年,AI实践日的概念才正式提出,英特尔会收集每一位客户对人工智能的想法和趋势判断,来规划AI实践日上的话题。每月大概有2-3场的活动,与学生、大学、企业之间进行脑力碰撞,产学研方向更是瞄准了未来的AI娇子们。 因为AI实践日的存在,让英特尔对AI趋势的判断更为接地气,每一个落地应用开发都是基于客户平时的遭遇。这是一场不收费的活动,企业看中AI落地和部署,英特尔看中AI世界的不断扩容,短期与长期目的的融合,达到双赢。英特尔副总裁、中国战略办公室总经理杨彬(Brent Young)在受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英特尔的AI实践日,从去年开始已经开发52门课程,组织64场活动,培训了8.9万名开发者,和20家客户、媒体和社群合作。”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I实践日实现了11个英特尔内部部门的协作,充分表明了英特尔内部的协作效率。AI实践日拥有非凡的意义,正如杨彬所说:“AI实践日一方面可以帮助AI产业界去理解如何真正使用人工智能,使生态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提高客户产品性能。” 英特尔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公司,立足于生态、产学研、人才,才能够将整个AI生态壮大盘活,只要AI的世界足够大,英特尔的覆盖面就会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只要英特尔组的局越大,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企业加入到英特尔组的局中,这是英特尔历史中开拓疆界的底层逻辑,是英特尔保持领先的要素。当然,英特尔手上握着作为名导演的关键王牌——绝对的软硬件实力。 三、软件:给开发者最接地气的选择 在AI实践日上被称为戴老师的戴金权有多种身份,他是英特尔院士、大数据技术全球首席技术官。戴金权团队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构建了Analytics Zoo,Analytics Zoo是英特尔开源的一个端到端的大数据+AI的软件平台,底层可以提供数据流水线的能力,能够帮助用户直接无缝的将AI模型运行在其分布式大数据上。 Analytics Zoo的前身是BigDL(面向Apache Spark的分布式深度学习框架),2017年1月开源,开源后有了广泛的合作案例,在跟客户交流合作时,深感BigDL、Tensorflow这些框架里最终的AI应用还是有很长的距离。于是便有了Analytics Zoo。 对于一位纯技术大咖,戴金权团队在布局AI时一步步触及到了AI技术的本源——落地,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直接奔着协助客户落地这个目的去的。 戴金权的另一个身份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创新院院长,戴金权希望构建一个统一大数据分析和AI的端到端流水线,可以直接访问生产数据,当用户需要将AI应用从笔记本电脑迁移到大型集群进行分布式训练或推理时,几乎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创新院有三大方向:前沿技术研究、开源软件平台、实际应用落地。 当我们把目光仅仅瞄准英特尔硬件时,却忽略了英特尔在软件上的布局。实则,英特尔提供经过全面优化的软件,包括OpenVINO、oneAPI、Analytics Zoo、Tensor Flow、BigDL等,涵盖库、框架以及工具与解决方案等多个层面,用以加速并简化从云到端的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部署。 生态是硬件落地的结果,软件则是过程,没有软件这面军旗,无法号令三军,让开发者拥有更便捷和有效的操作方式。 “我们是基于开源软件的工作,从英特尔角度来讲,希望支持开源软件生态,推动开源软件生态的发展。如BigDL、Analytics Zoo,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在Spark的生态,Spark+TensorFlow生态,Spark+PyTorch的生态等,以此更好的推动生态的发展。”戴金权表示英特尔软件不仅是给开发者以便捷,更是让技术落到实处去。 就比如在汉堡王的案例中,汉堡王与英特尔合作开发出的Transformer Cross Transformer (TxT)人工智能推荐系统。该系统采用了 “双”Transformer架构,既能够学习实时订单序列数据,也能够学习位置、天气和订单行为等特征。TxT可以利用餐馆中所有可用的数据点,而无需在接单流程开始之前识别顾客。 目前,戴金权的团队已有数不清的合作案例,包括电讯、医疗等行业。在与合作伙伴合作时,戴金权更关注数据:“首先我们会问客户是否有数据和标签,其次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再者是算法和大数据直接打通。” 在人工智能时代,AI和数据分析是将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把AI和数据分析应用到现实生产系统当中。英特尔的软件实力也在随着应用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为生态服务,成为应用高效落地的密码。 四、硬件:一切的根基 好的公司制造产品,伟大的公司定义标准。从摩尔定律,到近期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Intel 18A工艺节点的重新命名,充分表达出英特尔在行业标准定义上的话语权,犹如江湖高手对武功秘籍的命名。 对于AI世界的构想,英特尔之所以比其他公司更为大胆,得益于其底层的芯片实力,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软件解决了用户落地问题的最后一公里,那硬件就是广阔想象力的基础。按照主流的说法,英特尔的历史早就被当做一部芯片历史。 英特尔在2018年提出的要依靠六大技术支柱,从制程和封装、架构、内存和存储、互连、安全和软件等方面多维度提升产品领先性,而不是单独依赖于单一技术。附着在AI领域,英特尔以内置AI加速的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为基础,提供全面的XPU芯片平台。 “对于英特尔做AI产品的硬件部门来说,如CPU加速、GPU加速、ASIC等,AI是一个工作负载,紧跟当下AI算法趋势。” 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认为AI更像一个工具,来提升设计、生产流程中的效率和成本:“我们会有一些专门用于推理的框架,加上研究院做出的算法,做到产品未来的路线图里,这是一种工作负载的方式影响未来的硬件框架。” 简而言之,英特尔和AI是互相关联和突破的关系,硬件是AI的基础,同时AI影响硬件架构设计。 宋继强的身份与英特尔研究院息息相关,看到的更多是未来5年之后的布局。据宋继强介绍,英特尔研究院中AI相关的人数占到研究院一半以上,一部分与AI算法/框架设计有关的工作,一部分是将AI能力嵌入到其他芯片里。“英特尔研究院的总人数大约是全公司的0.5%,但专利数占到全公司的20%。”研究院时刻把握着整个时代的方向,从专利数来看,有着极高的效率。 此外,英特尔在异构计算上发展,更是在硬件层面推动着AI以及其他领域的突破。 所谓异构计算,就是指将CPU、GPU、FPGA、DSP等不同架构的运算单元整合到一起进行并行计算。当人工智能等海量计算诉求到来之后,GPU、FPGA、DSP去配合CPU进行计算的使命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于超异构计算,宋继强认为是“下一个等级”的技术,由不同的Die整合起来的,所以能够利用不同架构芯片,在处理不同的数据、不同的任务的时候有独特的性能和功耗优势。 总的来说,英特尔释放AI潜力是通过自身全栈实力推进的,包括硬件层面、前沿计算层面、软件层面和生态构建层面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AI帝国。与宋继强的交流中,并没有过多强调产品参数本身,而是“应用”二字。如上,本文已经从生态角度阐述了英特尔对AI的布局,然则,我们必须还要思考一个问题,AI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善恶之分,科技向善才能让AI释放正能量。 五,向善才AI 评判一个科技公司的格局并不是靠营收,也不是靠颠覆世界观点的英雄主义,而是那颗向善的心。对于一般科技公司来说,AI是一门生意,技术是资本的筹码。对于英特尔来说,AI不仅是商业层次的存在,更是拥有生态构建和道德层面的光芒。 英特尔曾用AI助力修缮长城、维护15世纪德国大教堂、为敦煌文物打造“数字档案”、抢救满语等等,此时的AI应用激活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具有高度人文性。 在2017年的修缮哈尔伯施塔特大教堂案例中,英特尔携手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和来自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利用先进的商用无人机技术协助检测和评估哈尔伯施塔特大教堂的受损情况,采集数据用于修复计划。这里的无人机就是英特尔Falcon™ 8+无人机。 在2018年的AI修缮长城案例中,英特尔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利用英特尔猎鹰8+无人机对城墙进行检测与航拍,在恶劣条件下近距离测绘获取高分辨率图像以进行清晰准确的3D建模。英特尔与武汉大学进行合作,用无人机对箭扣长城进行全角度高精度图像采集,生成3D模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缺损检测,对长城进行数字化虚拟修复。 在健康方面,2018年9月份的时尚健康粉红丝带运动暨英特尔智慧医疗主题沙龙上,英特尔公司与医疗影像AI领域的领先企业汇医慧影宣布联合推出“人工智能乳腺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乳腺癌筛查及诊治。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中,英特尔的技术随处可见,2017年英特尔与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开展了SnotBot计划,通过英特尔提供的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术,分析鲸鱼健康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系统;在2018年的保护东北虎方案中,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来自数百个摄像头的图像,追踪野生老虎历史运动轨迹,实现全方位的东北虎监测与保护;2019年,在制止偷猎盗猎方案中,就有英特尔 Movidius™视觉处理单元(VPU)在内的英特尔人工智能技术;2020年,英特尔“人工智能构建者计划(Intel AI Builder)”成员、数据科学公司Gramener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群体计数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更快、更准地统计企鹅数量……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东京奥运会上,在苏炳添打破亚洲百米记录,创造国人奇迹时,背后的3D运动员追踪技术就是由英特尔和阿里巴巴联合开发,采用全新的AI驱动的3D运动员追踪技术。 ▲东京奥运会上的3D运动员追踪技术 科技从业者的道德感在某种层面上需要更高要求,是人们文明进步可持续的基础。当我们在聊英特尔的AI时,更多的受访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些AI案例。我们应该庆幸科技巨头们“科技向善”的理念,将企业信奉的“进化论”和自然界真正嗜血冷酷的进化论区别开来,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打下根基。正如英特尔CEO Pat对毕业生所说的那样:“不能认为科技是别人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发挥作用来确保科技创新成为一种向善的力量。”不然,AI将不爱。
造出你手机屏幕的这家公司170岁了,当年还帮过爱迪生
差评君前段时间在看科技类资讯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件事: 也就是说,康宁的大猩猩玻璃在称霸手机屏幕多年之后,也要进军手机摄像头的玻璃了。 而且按照官方的说法,两款产品的透光率能够从传统镜片的 95% 提升到 98%,并且能承受高达 4 千克的划痕测试。 看来这个新款玻璃不仅能提升相机质量,还更加结实耐用,还有这种好事? 而官方也已经确定,三星将成为第一家把这款玻璃用在摄像头上的公司,应该就是新款的 Galaxy Fold 3。 稍微了解数码的差友应该都对康宁大猩猩玻璃不陌生,只要是叫得上名字的手机品牌,基本都要用上大猩猩玻璃。 厂商们甚至会在发布会上以此为卖点,大猩猩玻璃已经成为了手机屏幕坚固的代名词。 不过这也给差评君带来了一个疑问:生产出这种手机屏幕的公司康宁,到底是何方神圣? 但差评君在查阅了一波资料之后,发现康宁并不是一家新兴的科技公司,而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老字号企业。。。 时间回到 1851 年,一位叫做埃默里 · 霍顿( Amory Houghton )的人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开设了一家玻璃制造厂,起名为 Bay State Glass Works( 海湾州玻璃工厂 )。 埃默里 · 霍顿 ▼ 他的儿子小埃默里 · 霍顿则正好是一名研究玻璃的化学家,并买下了布鲁克林的一家玻璃厂。 后来到了 1868 年,位于纽约州的康宁市政府找过来了,他们对霍顿说:“ 你看我们这地方,不仅成本低,原材料质量好,交通运输也方便,要不你们。。。搬到我这来?” 这一套连招打下来还不算完,当地政府还决定再给霍顿一波财政支持,你说这波补贴下来,谁能不心动? 于是霍顿就把公司整个搬到了康宁市,并把公司改名为康宁,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段故事听着是不是很有历史感?差评君也不敢相信一个给市面上旗舰手机提供屏幕的企业,其实已经有将近 170 年的历史了。。。 但这还只是个基本操作,因为下一段故事即将出场的人物是 —— 爱迪生。。。 没想到吧 ▼ 在 1879 年,爱迪生申请了一项专利,他成功制作出了以碳化纤维作为材料的灯丝,这就是最早的白热电灯。 灯丝是有了,可是爱迪生需要一种合适的玻璃才能包住灯丝。。。 普通的罐子或者窗户那种玻璃是肯定不行的,新的灯泡需要一种更加坚固耐用的玻璃。 于是爱迪生找到了康宁玻璃厂,最终两家合力打造出了结实耐用的灯泡。 差评君觉得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康宁从一家平平无奇的玻璃制造厂转变成了更加科学的玻璃公司。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康宁一步一步做大,一切看上去似乎都顺理成章。 直到 60 年代,康宁开发出了一种叫做 Chemcor 的东西,也被称为“ 肌肉玻璃 ” ( 年代过于久远,此处没有图片 ) 这是一种新型的汽车挡风钢化玻璃,它比当时的挡风玻璃更薄更轻,而且在受到破坏时会碎成小颗粒。 这种玻璃现在看上去很常见,但在当时还是新鲜玩意儿。 Chemcor 最初用在了 1968 年普利茅斯 Barracuda 赛车版的侧玻璃上,随后又用在了少数的几款车型上。 1968 Plymouth Barracuda ▼ 但没过几年,这个项目就被终止了,因为它的造价实在是太 TM 贵了。。。 康宁当时也认为这款产品是失败的,毕竟再好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最终只能把它封存起来。 但康宁似乎就不信这个邪了,又在 1977 年研发了有关电视显像管的 Z Glass 项目,并于 1990 年进入了光子学领域。 但前者同样失败了,后者由于遭遇了互联网泡沫也让康宁的股价暴跌。。。 Z Glass 项目甚至还被哈佛商学院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这尼玛被人反复鞭尸。。。 好在康宁的情况在 21 世纪初逐渐好转,业务也有所回暖。 但接下来要提到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是真正改变了康宁的人生轨迹。 这个人就是乔布斯。 没错就是我 ▼ 乔布斯是一个喜欢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产品的人,比如 1998 年非常经典的半透明彩色 iMac 。 而 iPod nano 5 的机身则采用了阳极电镀铝,并经过了抛光处理,看上去非常骚气。 到了 2006 年,眼看着第一代 iPhone 就要发布了,但乔布斯希望给 iPhone 用上坚固耐用的玻璃屏幕而不是塑料屏幕。 于是乔布斯在辗转之后找到了康宁当时的 CEO 威克斯( Wendell P.Weeks ),威克斯说康宁在 60 年代的时候做过一种新型玻璃,但当时根本没有市场,后来就基本没生产过了。 那就是当时的 Chemcor 玻璃。 威克斯 ▼ 乔布斯说你们这玻璃是不是不行啊,要不我给你简单讲讲玻璃这方面的知识吧? 威克斯被乔布斯的话给整乐了,你在教我做事? 于是威克斯直接来了一个打断施法,好好给乔布斯上了一堂玻璃课程。 乔布斯觉得这不是挺好的吗,就用这个玻璃给 iPhone 用吧,给你们 6 个月的时间。 威克斯说不可能,康宁现在已经不生产这种玻璃了。 但是在乔布斯的鼓励下,康宁还是选择尽力去研发这种新型玻璃。 其实在 2005 年的时候,康宁内部就组建了一个团队,他们负责的项目叫做 Gorilla Glass,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大猩猩玻璃。 猩猩の亲吻 ▼ 当时那个团队要突破的难点就是想办法把 4mm 厚的 Chemcor 玻璃变薄,看看能不能把这玻璃用在手机上。 但康宁的团队无论怎么研究,进展都不是很大。。。 结果被乔布斯这么一 “ 鞭策 ”,康宁团队再次铆足了劲儿,虽然没能赶上 iPhone 量产,但最终真的生产出了满足乔布斯要求的玻璃。 这段故事也是大猩猩玻璃的开端,而自从 iPhone 换上大猩猩玻璃之后,康宁的知名度直接起飞,越来越多的手机选择大猩猩玻璃作为手机屏幕。 CAT 三防手机用的也是大猩猩玻璃 ▼ 康宁似乎也掌握了财富密码,开始不断改进大猩猩玻璃,总的来讲就是更薄、更耐摔、更防划痕。 对于厂商来说,大猩猩玻璃确实是一个保障和卖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因为耐摔和划痕只是相对的,用了大猩猩玻璃并不能保证屏幕一点划痕都没有,或者说不会摔碎。 不信的话,一些差友应该记得前几年我们在测评一加 7 Pro 的时候,那台手机就被我们摔碎了。。。 同样是康宁老搭档的三星也难逃一劫,差评君之前的一台 Galaxy S10 不小心摔在了地上,然后就。。。 这两台手机分别采用了第五代和第六代大猩猩玻璃,但最终都被我们给无情 “ 破防 ” 了。 所以即使差友们的手机用了康宁大猩猩玻璃,也要小心爱护才是。。。 而且在屏幕方面,大猩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像是日本的旭硝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AGC )也有类似的产品。 这家成立于 1907 年的玻璃制品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公司之一,他们的 Dragontrail 玻璃同样很轻薄而且耐刮,不易碎。 像是魅族、三星和索尼的一些手机屏幕,其实用的都是 AGC 的玻璃。 索尼 Z5 Premium ▼ 不过从最近几年的市场占有率去看,手机屏幕这块儿明显是康宁更占优。 但手机屏幕只是康宁的一部分业务,康宁其实仍然 “ 不忘初心 ”,依然在制造各种玻璃器材。 你只要随便找个电商平台搜索康宁,就会出现一大堆锅碗瓢盆。。。 平平淡淡才是真 ▼ 但康宁也不会轻易放过手机屏幕这个香饽饽,像是小米 11 等就已经用上了最新的大猩猩 Victus 玻璃。 大猩猩 × 2 ▼ 至于这玻璃哪好,别问,问就是更坚固耐摔耐划痕。 再加上开头提到的摄像头玻璃 XD+,看样子康宁是铁了心要把手机这方面给彻底拿下。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有多少人能想到,如今各大科技巨头青睐的大猩猩玻璃,其实是来自一个百年品牌手中差点销声匿迹的项目呢?
小米荣耀OV们 集体围堵iPhone13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王敏 编辑 | 金玙璠 不出所料,手机市场又热闹起来了。 这个8月,不到10天,小米、荣耀以及vivo高端子品牌iQOO,三家厂商都接连发布高端旗舰机,赶在9月iPhone 13系列发布之前组织“围堵”。 国产厂商“围堵”苹果已经不是新鲜事,但今年的情况更特殊: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因不可抗力日渐萎缩,多家机构的二季度报告显示,其因缺芯已经沦为“others”;而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出货量超过苹果,首次成为全球第二;才独立七八个月的荣耀在中国市场紧追苹果,跻身前五。 万众期待的华为P50系列虽然如约而至,但只是赶在7月的尾巴发布了4G版本。紧接着,8月,友商的掌舵者们立下了更激进的“军令状”。雷军在8月10日的演讲中喊出“三年成为全球第一”的目标,荣耀CEO赵明在近日一则采访视频中“放话”:预计可能12个月-18个月,也就是到2023年一季度,“荣耀就会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手机品牌”。 华为P50没有5G,iPhone 13还没发,趁着这个当口,小米、荣耀、vivo三家厂商都在上探5000元以上档位,在产品配置上针对iPhone系列的短板做文章,分别打出了全面屏、超声波屏下指纹解锁、强拍照能力的新牌。 国产厂商的高端野心路人皆知,但围堵苹果没那么容易,伴随着华为手机“被迫”式微,苹果在超高端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 如今,看着国产厂商们一步步向苹果的腹地渗透,市场最关心的是,iPhone 13发布后,国产厂商是不是能近距离地“拼一把刺刀”?哪款手机最有可能“堵住”iPhone 13? 01 挑战iPhone 13,国产手机拼什么? 2021年以前,锁定手机行业眼球的,还是华为和苹果的战争。现如今,华为因芯片受限、业务受阻,空出市场份额之后,每一家国产手机厂商都想要成为“动荡之年”的“英雄”。 “国产手机厂商一定会抢一个先发点。”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向深燃表示。 继7月底,华为P50系列以4G版本遗憾发布后,进入8月,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们都坐不住了。8月10日到17日不到10天内,便有小米MIX 4、荣耀Magic3、iQOO 8三个手机系列面世,被外界解读为,国产手机厂商们要在9月iPhone 13发布前,抢占先发优势。 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认可这一观点。他表示,2020年疫情之下,各家的手机发布周期受到了一定影响,今年各家新机发布节奏重回正常,选在9月之前发布,有开学季换机高峰期的考虑,但更是想在iPhone发布之前抢占先机。 他提到,对于其他国产厂商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华为P50系列第一期的备货只有100万台。“华为此次手机系列更新的意义,不在于抢占市场份额,而是想要维护华为的手机用户,让他们不至于快速流失。” 于是,国产手机厂商开启了高端围攻战。一周之内新发的三个系列,价位都上探至5000元,最高达7999元。各家也都在升级配置,拿出高端机型。 8月国产手机厂商新机详情制图 / 深燃 具体来看,小米MIX 4系列的最大亮点在于屏下摄像头技术,能在正面屏幕毫无挖孔或者刘海的情况下,拥有完整的前置摄像头功能,使得“全面屏”成为其差异化竞争点。近两年随着用户对打孔屏设计已经有所厌倦,包括中兴在内的国产厂商都在加码屏下摄像头技术,小米MIX4所搭载的屏下摄像头技术已经是第三代。 去除“刘海”实现全面屏,也是苹果用户期待的。有消息称苹果2021年秋季发布会可能会在9月14日举行,不过,从最新的爆料来看,iPhone 13系列依然会让人期待落空,iPhone 13手机屏幕的刘海面积相较iPhone 12将大幅缩减,但并不能完全砍掉刘海屏。 不仅如此,苹果用户期待的指纹解锁或也不会出现在iPhone 13系列中。近日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在Power On专栏中表示,苹果不会在iPhone 13中使用屏下指纹,苹果公司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屏下Face ID。 vivo旗下的iQOO 8,主打方向之一就放在了超声波屏下指纹解锁上,与此同时,这款手机还配置了高刷新率与低功耗的屏幕。 至于拍照功能,iPhone 13系列或将带来一些突破。这一消息来自马克·古尔曼的爆料,据他透露,iPhone 13系列新的相机功能,包括用于视频的ProRes功能、视频人像模式、智能过滤器等,意味着拍摄视频时人像功能也可以使用。 荣耀Magic3系列这次在影像能力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推出了全新计算摄影平台HONOR Image Engine,据介绍,多主摄计算摄影是“黑科技”之一,荣耀Magic3 Pro配备了超大底传感器、业界分辨率最高的潜望式长焦镜头和超广角镜头、对焦系统。 配置的提升,对应的是提价。iQOO 8系列3799元起步,iQOO 8 Pro起步价4999元与小米MIX4 持平;小米MIX 4的顶配最高6299元;荣耀Magic3至臻版最高7999元。苹果一直以来的优势是在8000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但现在国产厂商们从产品性能到价格,都在向超高端市场上渗透。 一位业内人士向深燃表示,从二季度的数据来看,国内手机市场前五大品牌已经基本确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变化的仅仅是排序。 02 苹果被“挤”成全球老三 仅从上半年数据来看,苹果在市占率上的数据并不尽如人意,在全球多个市场几乎都处于被一众国产厂商“围堵”的局面。 在iPhone 12发布的2020年Q4,苹果占尽风头,不仅在全球市场一举夺魁,在中国市场上也表现颇佳。 根据IDC数据,2020年Q4,苹果单个季度的iPhone出货量创历史新高,达9010万台,重返第一,拿下了全球23.4%的市场份额,同比上升22.2%。 IDC:2020年Q4全球手机市场份额 根据Canalys数据,2020年Q4,iPhone 12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达1530万,市场份额升至18%,在国内排名第四,较前三个季度第五的排次有所上升。在该季度财报会上,库克也表示,苹果在中国的iPhone销量增加,创下了历史纪录。 Canalys:2020年Q4中国手机市场份额 进入2021年,苹果最新财报显示,得益于5G的普及,在2021财年Q3(2021年4-6月)期间,iPhone销量大增,其中美洲、欧洲市场仍为其销量主力,并且分别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大中华区增幅更是达到了58%。 iPhone的销量依然在长,但在下一代新iPhone来临前,iPhone 12的带动效应逐渐减弱,在全球多个市场几乎都处于被一众国产厂商“围堵”的局面。 根据Canalys相关数据,今年二季度的全球市场,小米市占率17%,同比增长了83%,首次登上全球第二。雷军迫不及待在7月16日凌晨发微博分享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苹果则因此从全球第二被挤到了全球第三,市占率为14%,同比增长仅1%。 Canalys:2021年Q2中国手机市场份额 分市场来看,在印度市场和拉美市场,苹果均不占优势。其中在印度市场,小米和OPPO的性价比策略已经奏效,二季度排名的前五席中,除了第二名被三星拿下,其余四家均被国产厂商包揽,苹果则在others之列。在拉美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二季度出货量数据显示,前四分别是三星、摩托罗拉、小米、中兴,苹果排名第五。 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67%的小米,排名在三星、苹果之前。OPPO及realme则分别位列第四、第五,且同比增长180%、1800%,相较苹果15.7%的增幅,可谓迅猛。有行业人士分析称,小米的性价比策略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欧洲市场符合用户胃口。 回到中国市场,苹果同样是前有猛虎、后有追兵。根据Canalys二季度数据,vivo与OPPO位列第一、第二,排名第三的小米,市场份额上升至17%。而在排名第四的苹果之后,荣耀在独立七八个月后,迅速挤进了中国手机厂商前五。第四的排名,是苹果过去六个季度中在中国市场的最好排名,与华为缺芯不无关系。 瑞银分析师Steven Milunovich早在2018年就曾指出,iPhone在中国的影响力在2015年达到顶峰,当年苹果还在销售iPhone 6和iPhone 6s,当年的出货量占到整个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25%,但此后国内品牌竞争日益激烈,苹果频频遭遇来自国产手机厂商的追击。 如今五年过去了,放眼全球,苹果在全球多个市场,都面临着中国手机厂商的挤压。 03 国产手机厂商能扛住iPhone 13吗? 当然,从国产手机厂商集体约在8月发新机,就能看出来,现阶段各家对iPhone的围堵,还是讲究策略的。王超评价,“(国产手机厂商)还是想避免直接和苹果硬碰硬”。 今年二季度,苹果在市占率排名上表现平平,对于没有新机发布、本就是销量淡季的苹果来说也说得过去。 对于即将发布的iPhone 13,苹果显然充满信心。据此前彭博社消息,苹果打算将iPhone 13的初始产量提高到9000万台,比去年iPhone 12的7500万台初始产量,增长了20%。在价格上,近日有爆料称,iPhone 13定价5499元起步。这意味着苹果在站稳超高端市场的同时,还在下探中高端市场。 有去年四季度iPhone 12的销量破了苹果近五年的纪录在先,孙燕飚表示,“今年iPhone 13发布,如果延续了去年的锋芒,同样有可能是手机市场的一颗炸弹,必然会给国产手机厂商们带来压力。” 他补充道,iPhone 12发布时,受5G技术、疫情等影响,并没有掀起5G换机潮。但iPhone 13是第二代5G手机,5G技术越来越成熟,消费者换机欲望也在增强,或许会赶上5G换机潮。 iPhone 13对于国产手机厂商的威胁,难以忽视,毕竟国产手机厂商们的高端优势还未完全形成。 来源 / Pexels 在手机性能上,国产厂商们也有待提升。小米MIX 4、荣耀Magic3以及iQOO 8 Pro都用上了最新的骁龙888+最新处理器,不过,据外媒PhoneArena爆料称,iPhone 13被确认使用A15处理器。有B站博主测评预测的结论是,A15的性能也强于骁龙888+,苹果在CPU上的设计能力依然不容小觑。 2020年,小米 10让小米站上了4000元的档位,而2021年上半年的小米 11系列(11/Pro/Ultra)让小米在4000元-6000元档位有了姓名。 这并不意味小米站稳了高端市场。据Canalys数据,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分别比三星、苹果便宜了40%和75%左右。小米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手机平均售价为1116.7元,只比去年同期提价了0.4元。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部分小米11出现烧主板、WiFi失效等质量问题,甚至有用户组织起了近2000人的维权群,被解读为小米冲刺高端过于激进。 “小米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是因为踩到了全球疫情带来的线上电商渠道的爆发。”孙燕飚认为,“但高端之路能否成功,现在尚不能下定论,还需要持续关注。” 今年二季度重回前五行列的荣耀,发布Magic3系列,显然也是要在高端市场打一枪的。但采用曲面屏的荣耀Magic3,屏幕边缘的绿边让一些用户“难以接受”。不仅如此,在产品外观设计上,尤其是至臻版背后环形五摄“缪斯之眼”的设计,被调侃是华为Mate系列“继承者”。 另一边vivo的iQOO 8系列,可以说是iQOO 7 的常规更新,但有业内人士评价,iQOO 8 Pro还处于“硬件堆料”阶段,本质在走的是高端旗舰机中的性价比策略。 孙燕飚认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和苹果硬碰硬的,或许只有华为Mate系列,但后者这一系列也只有卖到1000-2000万台,才算真正能和苹果PK。不过此前已有消息传出,华为Mate系列今年或将停更,华为Mate 50发布时间暂且不能确定。 “硬件堆料只是基础,如何提升用户体验,补齐软件、生态这条腿,是国产厂商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就像华为推出Mate 10、20系列时,也曾经历过质疑,任何一家手机厂商的高端之路都不能一蹴而就。 iPhone13是否会成为手机市场的一颗炸弹,也给下个季度的成绩单留下了不少悬念。而国产手机厂商虽然在三季度抢先发布旗舰新机,可谁能在高端市场与苹果博弈,还需要观察。 *题图来源于Pexels。
特斯拉驾车看手机检测功能上车 超过15秒自动警告
前段时间,特斯拉推出了驾驶员监视系统(DMS),但是该功能也让特斯拉受到了不少争议,因为其可以清晰的拍摄乘员舱内部情形。 虽然特斯拉方面表示,该功能只是为了监视驾驶员在使用FSD功能时的驾驶状态,但是,不少消费者认为其有隐私泄露风险。 对于该功能,特斯拉方面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并且保证视频数据不会被上传至云端。 而今,特斯拉又给DMS功能,带来了监测是否玩手机的功能。 特斯拉介绍,“当开启Autopilot功能之后,放置在后视镜上方的座舱摄像头现在可以监测司机看手机的行为并对此发出警告。摄像头数据将一直存于车辆内部,除非数据分享功能被开启,否则DMS将无法保存或传输这些数据。” 近日,网名为Tesla Raj的Model 3车主,使用FSD测试版对DMS进行测试。他想确认,自己的Model 3对驾驶员开车不看路和双手不触碰方向盘两种行为会发出什么样不同的警告。 结果显示,在FSD测试版功能开启过程中,当Tesla Raj的眼睛看手机时,15秒钟之后他会听到响亮的语音警报。与此同时,车内中控大屏会跳出警告信息,催促司机立即手动接管车辆。 上述警告信息的发送意味着Model 3的DMS已经识别到司机在开车时眼睛看向自己的手机。 在第二次测试中, Tesla Raj在开车时眼睛看路,手却没有接触方向盘。在测试过程中,在经过明显更长的一段时间过后,DMS向车内人员发出了语音警报。与此同时,车内中控屏也会弹出了警告信息。 如此来看,在第二次测试过程中,特斯拉DMS监测到的结果是驾驶者注视前方道路,因此其没有发出违反这一行为的警报,而驾驶者唯一的问题就是双手并未始终放在方向盘上。
丰田撞人自动驾驶小巴恢复运营:加速/减速和停车必须手动
撞上残奥会选手之后,丰田自动驾驶汽车重新上路了。 丰田最新回应: 自动驾驶没问题,安全员也没问题。 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组委会决定恢复自动驾驶汽车运营。 不过跟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重启增加了额外的安全举措。 比如就有,安全员增加一倍,加减速和停车只能靠手动。 十字路口的向导志愿者也将从 6 个增加到 20 个。 事件详情 上周四,原本用来接送运动员的丰田自动驾驶巴士 e-Palettes,径直撞上了一位名叫北园新光的视障运动员,导致这名运动员无法参赛。 e-Palettes 是一款纯电动的自动驾驶汽车,专为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进行改装,配备了大门和电动坡道,方便运动员通行。 事后,巴士停止运营,接受事故调查。而北园新光,作为男子柔道 81 公斤级运动员,因为这次车祸未能参加周六的赛事。 丰田 CEO 丰田章男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就此事也发表了致歉。 当地时间(8 月 30 日),丰田再发声明,对事件的完整分析和改进举措。 事发当日自动驾驶巴士有过三次刹车行为。 首先,当车辆右转进入到十字路口,检测到十字路口有人,于是停下来。 在安全员确认安全后启动车辆,再次向十字路口移动,安全员检查周围情况,并手动进行减速。 随后,车辆传感器再度检测到有行人向十字路口走来,便启动自动刹车。 安全员也采用了紧急刹车。 但即便如此,车辆在还没完全停止的时候,就与运动员发生了碰撞。 基于此,丰田提出了几项关键举措。 停车只能靠手动 主要针对车辆: 自动驾驶改为手动加速/减速和停车; 提高汽车警告声的音量; 安全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 另外针对一些路口的基础设施以及行人提出了一些建议,向导志愿者的数量,提升他们的能力,来应对残奥会特有的行人多样化需求。 比如,建立一个可替代交通信号灯系统;增加十字路口的志愿者数量;将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专门针对车辆,另一组专门针对行人。 当然,也有网友吐槽丰田,如今安全保障人员的数量比巴士车(16 辆)还多,倒不如直接配备司机了。 采取上述措施试运行后,组委会决定今日(8 月 31 日星期二)下午 3 点恢复运行,直至残奥会奥运村关闭。 这当中最关键的一项举措,就是加速/减速和停车只能靠手动。 还记得前几天丰田 CEO 丰田章男曾公开表示: 自动驾驶汽车在正常道路上行驶不太现实。 如今这么快重启,虽然举措倒是像模像样,但也不免让人有些隐忧。
马斯克打造的高速交通隧道惊现“入侵者” 自动驾驶将驶入地下
“这个项目,将会通向交通的未来。” 上面这句话,是特斯拉的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的。 他所描述的这个面向“未来交通”的项目,名为地下高速交通隧道系统(Loop)。其中位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的地下隧道项目 (LVCC Loop) 在今年 5 月份已经建成,并开始向公众全面开放。 LVCC Loop 的长度约为 1.3 公里,建设资金共计 5250 万美元。在与拉斯维加斯市政府的建设规划中,这条可以“不受任何交通堵塞问题干扰”的地下快速通道预计每小时能够通行 62 辆汽车(全部为特斯拉电动车),预计可以运送 4400 名乘客。在效率提升方面,曾经需要 30 分钟的路程仅用 2 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 但是,8 月 31 日来自外媒的一则报道,却让 LVCC Loop 的“漏洞”一下子曝光,而且让关注马斯克以及其自动驾驶技术的业内人士出了一身冷汗。 入侵者溜进了 LVCC Loop 31 日,来自海外科技媒体 TechCrunch 的报道显示,在拉斯维加斯的 LVCC Loop 在试运行后两周就出现了第一次安全漏洞。 报道中表述:6 月 21 日,也就是当地某知名展会最后一天的早晨,一辆“未经授权的车辆”进入了该系统的地下特斯拉出租车车队。TechCrunch 根据公共记录法获得了 Loop 运营经理和当地警察部门官方之间的电子邮件,并获悉了上述内容。 Loop 系统的项目提供方,也就是马斯克创办的“无聊公司”Boring Company 致电拉斯维加斯地铁警察处理入侵事件。“这辆未经授权的车辆司机当时很配合,最终被护送驶出了 LVCC Loop,”电子邮件内容显示。 虽然没有因安全漏洞而造成人员的伤亡,但该事件依然让 Boring Company 感到尴尬,该公司已向拉斯维加斯市政府和 LVCC Loop 管理部门吹嘘,这项耗资 5300 万美元的系统极具安全性和智能化。 根据 Boring Company 和 LVCC Loop 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这系统具备“物理屏障可防止意外、违规或其他未经授权的车辆进入地下隧道。”其中包括进入 LVCC Loop 隧道道路上的安全门,以及围绕其地面站点的数十个混凝土护柱防护系统。 目前,针对媒体的质询 Boring Company 和 LVCC Loop 管理部门都没有任何回应。 ▲ 图片来源:拉斯维加斯新闻网 那么,入侵事件和特斯拉公司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为何挂上了钩? 原来,相关电子邮件中还详细说明了 Boring Company 计划将 LVCC Loop 中的特斯拉汽车数量从 62 辆增加到 70 辆,并准备全面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仪技术 Autopilot,也就是说准备在拉斯维加斯的地下隧道试用“无人驾驶”车辆了。该事件曝光后,Boring Company 恐怕不得不暂时禁用其车辆上的所有自动驾驶辅助技术,目前这些自动系统均由人类驾驶员在监督操作。 无论是马斯克的“地下真空胶囊超级高铁”(Hyperloop)还是地下隧道“Loop”系统,初衷都是想解决地面上的交通拥堵问题。但是马斯克在实现科技梦想的时候,也凸显了自己的商人本色(包括吹捧狗狗币和比特币),他旗下这么多公司,里面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不可能不“互通有无”。 以 LVCC Loop 的计划为例:新的运营范围将需要使用自动驾驶模式中的七项主动安全技术 —— 自动紧急制动、正面和侧面碰撞警告、障碍物感知加速、盲点监控、车道偏离避免、紧急车道偏离警告以及两个“全自动驾驶仪”技术,即车道居中和交通感知巡航控制。 但是,这个地下隧道现在已经轻松地开进来了一辆“社会车辆”,谁知道里面开车的是什么人? 外界更大疑虑在于:你们连一个封闭的、智能化的地下交通隧道都管不好,还要在这这个地下隧道(包括未来更多的地下高速隧道)里搞什么无人驾驶? Boring Company 总裁史蒂夫・戴维斯此前曾表示,Autopilot 是从“经过验证的道路上获得的合法技术”,使用 Autopilot 将会增加一定的主动安全性。戴维斯援引特斯拉 2021 年第一季度的相关安全报告称:在每英里行驶中,使用 Autopilot 的特斯拉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与未使用 Autopilot 或主动安全功能的特斯拉司机相比降低了 25%。 对于外界的质疑,戴维斯也没忘记了做一番提醒,“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和主动安全功能的使用在操作车辆时已经增加了额外的安全层,但是使用这些功能仍然需要一个全心全意的司机,你需要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 目前,对于特斯拉 Autopilo 可能存在的问题,恐怕不止中国、美国和欧洲的用户有担心和疑虑。尤其是,近期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 已经在特斯拉汽车发生多起撞车事故后,对该技术进行了正式的安全调查。 关于自动驾驶的“查查不休” 特斯拉 Autopilo 的相关问题,在资本市场同样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 NHTSA 的立案调查以及近期全球爆出的一些交通安全事件,已经间接引发了特斯拉股价的一轮暴跌。谁想到就在 NHTSA 调查期间,特斯拉的汽车又送来了一个案例。 8 月 30 日,佛罗里达州的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在开启自动辅助驾驶的状态下,撞上了路边停靠的州警巡逻车。这辆 2019 款 Model 3 的司机告诉警官,当自己撞到巡逻车时,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开启。幸好,这起事件中没有人受伤。 说到被 NHTSA 调查,影响最大的就是特斯拉的股价。其股票刚刚摆脱了过去几周的跌跌不休,但是对于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检查,未来恐怕会“查查不休”。 交通安全分析人士认为,近期特斯拉汽车的交通事故仍然凸显自动驾驶付诸实现前的巨大难度;特斯拉的 Autopilot 功能“成败”与否,取决于环境状态、地理位置以及汽车 AI 系统对地理状态的熟悉程度。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长期以来的调查,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软件(FSD)受到重点关注,但多起事故发生原因与 FSD 的关联度有多大,此前并未有结论,不过 NHTSA 表示将密切监测特斯拉的 FSD,同时称必要时将采取行动以保护公众安全。 在 NHTSA 宣布正在调查涉及特斯拉驾驶员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 11 起撞车事故后,其股价还对另外两个安全故事做出了应激反应,在 8 月 16 日下跌了 4.3% 。一天后,有关人士致函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调查特斯拉对其驾驶辅助功能的市场承诺后,其股价又下跌了 3% 。 特斯拉股价过去 5 天以来的状态 当然,这种下跌不会持续很久,在两周前下跌到 660 美元低点之后,本周一特斯拉股价收盘时终于上涨 2.7%,报收于 730.91 美元。与此同时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上涨了 0.4%,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则下跌了 0.2%。其股票日前微微上涨表明,或许投资者已经逐渐习惯于特斯拉因自动驾驶技术而导致的股价崩溃。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一直表示,尽管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并不完美,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可以让汽车的行驶更安全。但是,这两天特斯拉始终没有回应媒体就“佛罗里达撞击巡逻车事件”置评的请求。 有分析人士表示,自动驾驶的胜算取决于系统对当地道路(环境、位置、地形等因素)的熟悉程度。也就是说,自动驾驶系统不可能随买随用 —— 这些功能必须学习当地地理环境和条件,就像人类司机一样。 马斯克亲手打造的科技企业矩阵 图片及数据来源:Market Digest 对了,前两天关于特斯拉那款人形机器人的报道也是随处可见,很多人对此都激动不已,这里面似乎也有特斯拉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映射”。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为了展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马斯克告诉他的听众,特斯拉根据来自 50 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不断训练其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说,这项技术会越来越完善。 至于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与目前马斯克麾下这七八家科技公司之间的逻辑,听众们就慢慢琢磨吧。 不过,只要这里面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相信都将是一场资本市场的狂欢。
美国态度突变“拥抱”华为?华为回应够硬气
华为芯片一直受到美国规则的限制,供应商想要向华为提供芯片的话,就必须先获得许可证。虽然已有多家供应商拿到许可,但仍无法恢复正常的供应链状态。 然而美国态度突变,准许一家企业芯片供应商向华为出货。华为回应称要成为汽车新部件供应商。对此,华为的回应意味着什么?美国为何转变态度? 美国态度突变 华为大部分的芯片都是通过自己设计的,然后靠台积电等代工厂负责生产。只是现在的华为芯片都停留在了设计阶段,无法进入到生产线。 这时候的华为需要向通用芯片厂商采购芯片,而美国盯上了这部分的市场份额,同意高通向华为出货。与此同时限制其5G网络的使用,高通向华为出货的芯片中大部分都是4G芯片。 美国的目的非常明显,华为领先的5G动摇了其主导一个网络时代的地位。于是限制5G网络使用,仅出货4G芯片,可以确保对方的地位并且赚取市场利益。 至于在其它的芯片范畴上,美国一直维持规则。不过在汽车零部件芯片方面,美国态度突变“拥抱”华为。根据外媒传来的消息,美国已经批准供应商拿到许可证,同意该供应商向华为出售汽车零部件芯片。 华为开始加大智能汽车业务布局,2021年期间预计投入1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这些钱可以让华为参与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智能汽车增量部件的打造。 由于华为不直接参与造车,也不会投资汽车企业,所以对供应链的依赖是比较小的。大部分的智能汽车业务都集中在软件层面。而美国态度突然转变或许让华为有些出乎意料。 但允许供货总归是件好事,这将助力华为更好的开展智能汽车硬件设备部署。包括视频屏幕和传感器的零部件都需要汽车芯片的支撑。 全球汽车市场正面临严重的缺芯问题,此时美国同意向华为供货,那么华为将得到一定的保障。后续出货更多的设备,从而占据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面对美国的态度突然转变,华为回应够硬气。据华为有关发言人表示,我们将自己定位于智能互联汽车的新部件供应商,目标是帮助汽车企业制造更好的汽车。 这是发展智能汽车业务的策略,一不参与实际造车,二不投资汽车企业。 从华为的回应可以得知,华为会通过智能汽车业务,成为增量部件供应商。这些供应的范围包括整车智联方案,车机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等等。如果条件允许,华为的5G技术也能用在汽车上,便于万物互联。 华为的回应意味着什么? 华为未来会加大智能汽车业务的布局,未来十年内,智能汽车市场会不断扩大。华为不造车,不投资车企是有原因的。而华为的回应意味着即便不依靠国外供应商,不采购硬件设备,华为也能凭借软件技术发展下去。 汽车新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已经很明确,如果华为效仿其它车企,参与实际造车业务,那么就需要打通全新供应链。造汽车的难度不比造手机小,高端的智能汽车需要上千个零部件,某些智能部件还会用上几十,上百个芯片。 华为芯片供应链本来就供应不畅,万一将来成为全球汽车巨头,美国以出行安全,数据安全等各种理由再次阻碍华为汽车业务的发展,岂不是让历史再次上演。 但发展汽车增量部件的话就不一样了,华为有领先的软件技术。通过这一优势可以很好地完成硬件向软件产业的转型,甚至实现软硬件结合,开创新的业务模式。 华为的回应充分展现华为的硬气和自信,华为坚持不造车的策略,这样美国就没办法过多限制华为,甚至为了市场而开放供应。美国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看着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日益强大。 美国为何转变态度? 美国在各项科技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汽车芯片作为当下市场行业的重要资源,美国为何转变态度是有原因的。 第一:汽车芯片并不高端,向华为供货并不会给美国产生不利影响。 在美国限制的芯片和半导体设备中,都是比较高端的。因为对方担心我们借此崛起。不过美国允许汽车芯片供应商出货的芯片并不属于高端范畴。即便大规模向华为供货,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威胁。 第二:通过华为打开中国智能汽车市场。 华为和国内的比亚迪、广汽、长安等车企都有合作。未来会向这些车企提供增量部件产品。美国看准这一时机准许出货,很明显是想借此打开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总结 美国不会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只要能得到好处,准许供货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如果想借此赚取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高额利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国有能力参与汽车芯片的制造,用不用美国芯片也无所谓。
让未成年人走开 对游戏公司影响大不大?
一则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政府新规,引发了中国游戏公司股价集体下跌。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这是目前为止关于防控未成年沉迷游戏最严厉的措施。还未从月初“精神鸦片”论中缓过来的中概游戏股,又一次遭遇重击,股价集体下跌。 针对通知中的要求,龙头公司腾讯与网易迅速作出回应。腾讯方面表示,腾讯从2017年至今,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持续进行了各项新技术、新功能的自发探索与应用。接下来,基于主管部门的最新要求,腾讯会严格遵守,积极予以落实。 网易游戏表示,公司过去长期围绕未成年人保护积极行动,努力为未成年人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接下来,针对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最新通知、要求,网易游戏将严格遵守,积极落实。 这个是一个月内游戏第三次处于风口浪尖上。先是《经济参考报》让整个行业虚惊一场的“精神鸦片”论,再是《证券时报》表示“在税收上游戏行业应该向传统行业适度看齐”,“加税”成为二次传播的重点信息,如今针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的监管通知发布,游戏行业面临的压力不断升级。 其实,早在在监管方案出台之前,游戏大厂已经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行动起来了。比如腾讯、网易、米哈游等厂商,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马化腾更是多次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 不过,尽管游戏公司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投入增多,但社会对于游戏的严厉批评并没有减轻多少。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掉网络游戏”的视频总能引起口水仗,“防沉迷被未成年人设法绕过”的新闻也屡屡登上热搜。即使近年来游戏行业已经成为文化出海的代表,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都悬着。 A 今年6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提出游戏公司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与欧美、日韩相比,中国游戏公司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已经相当严密,且近年来不断升级。 今年七夕前夜,乙女游戏《光与夜之恋》的健康系统升级公告,让游戏行业的“保护未成年人”举措进入到了史无前例的层面。 8月13日,《光与夜之恋》的官方微博发布了“健康系统升级公告”,公告中称:《光与夜之恋》作为一款恋爱主题产品,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营造、维护健康绿色的网络游戏环境,将对现有体系中的健康系统进行升级。自2021年8月17日05:00起,停止18周岁以下用户新注册功能,未来,还将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措施。 这是第一款直接拒绝18岁以下用户的国产游戏——不是禁止充值或控制时长,而是直接停止注册。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隐形分级”。 “游戏厂商是最希望行业进行分级的群体,一旦分级,就有了标准和红线。现在在没有分级的情况下,他们开始自己分级。”长期关注内容生态的投资人吴昊表示。 自2017年开始,腾讯就一直在进行未成年人防沉迷的保护工作。除了先后上线“儿童锁”和强制下线功能外,腾讯还接入了人脸识别验证、公安实名验证。据AI财经社报道,这些功能,通常是在金融、信用、政务等对征信安全要求极高、身份识别最为严格的行业应用。 一位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表示,此前只有腾讯一家在以这种标准要求,而近来,各大游戏厂商纷纷提高了未成年人防沉迷要求。 在被“精神鸦片”文章点名的当天,腾讯宣布将从《王者荣耀》试点,逐步面向腾讯旗下全线游戏推出“双减、双打、三提倡”的七条新举措,包括减少乃至最终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腾讯旗下游戏。 双减包括减时长、减充值:腾讯将执行比政策要求更严格的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长限制,非节假日从1.5小时降低至1小时,节假日从3小时减到2小时;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将禁止在游戏内消费。 双打方面,腾讯将打击身份冒用和打击作弊。腾讯将把原来的“零点巡查”升级为“全天巡查”,可疑账户全部重新认证,并打击用户通过加速器登陆及部分第三方平台买卖成年人帐号的行为。 就在这之后,网易、米哈游、三七互娱、游族等更多游戏公司,纷纷发文表示各自在未成年人保护上所做的努力。其中,三七互娱表示已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认证系统,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和消费。而米哈游则表示,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不得超过200元;即使16周岁以上,未成年用户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仍不得超过400元。 B 不少游戏从业者认为,《通知》在短期内对游戏行业的影响并不大。当然,对于类似《迷你世界》《摩尔庄园》等部分以未成年用户为主的游戏产品,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的强监管,并不会对国内主流游戏厂商在营收方面带来明显影响,因为游戏行业近几年在不断降低未成年用户的比例。 腾讯今年3月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和全年业绩报告首次披露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数据,2020年第四季度,18岁以下未成年人对其在中国网络游戏流水的占比为6%,其中,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流水占比为3.2%。这意味着,与半年前相比,16岁以下未成年人对腾讯在中国游戏流水的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 未成年人流水占比降低的部分原因在于,有数据显示,2021年7月期间,平均每天有825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4.9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了人脸识别认证;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92.4%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而支付环节则有85.3%的帐号被拦截充值行为。 腾讯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12岁以下用户游戏流水只占0.3%,公司不会赚低龄儿童的钱。公司正在尝试和监管部门就此进行进一步沟通,如果政策达成,针对青少年的游戏监管会更有效,对游戏产业的指责也会逐步淡化。 对游戏公司来说,未成年人玩游戏更直接的麻烦是经常引发负面舆情——通常是由于小孩充值不当引发退钱纠纷,其中很多会闹上负面热搜。今年5月,腾讯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他们每天仍要处理大量的未成年人退款诉讼,95%以上的申诉是“未成年人用户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和消费”,“孩子盗用家长信息绕过游戏平台监管成为当前防沉迷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腾讯第二季度财报中,“双减、双打”也被明确提及,这是第一次有游戏厂商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划纳入财报当中。据悉,“双减”措施已于8月初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两款游戏中开启试点,并逐渐面向全线游戏实施。 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影响深远。未成年人用户群体固然不能产生多少流水收入,但为各大游戏都贡献了很多在线用户,通知落地后,各家游戏的数据必然会有一定的滑坡。而且,资本市场与游戏公司的产业布局也将受到影响。 Gamer Boom联合创始人郑金条表示,资本市场在不确定性面前都会选择避险,教育板块的前车之鉴,游戏概念股这段时间的暴跌,都是可以预期的。“在当前强监管的情况下,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市场能不能重建资本信念,另外一个是游戏厂商的产品决策和布局会不会受到影响。” C 在国内游戏发展面临高强度监管的当下,不少游戏行业者表示,出海已经成为了游戏厂商的必选项。 在东西游戏的游戏行业研讨会上,曜为资本投资合伙人陈波认为,从政策角度看,未来五年是国内游戏CP最黄金的五年。因为此前游戏行业主要靠国内市场,但去年市场已经看到了中国游戏厂商在海外的竞争力。“我个人观点是本土游戏行业现在处于贸易保护期,去年发放的1350个版号,进口游戏只占10%,但窗口不会太长了。现在用户红利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政策方向还是一个利好。” 近几年来,中国游戏已经在海外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 据游戏工委的数据,2020 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营收为 154.5 亿美元,同比增长33.3%,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国内游戏市场的增速。而据App Annie的数据显示,中国出海移动游戏在海外市场份额在2020年H1已达到 21.2%,已接近美日韩等传统游戏强国的水平,而且份额还在不断上升过程中。 同时,在中国游戏已经在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传统游戏的重要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额,据游戏工委数据,2020年,中国游戏的海外市场销售收入美国排第一,占27.55%;日本排第二,占 23.91%;韩国第三,占8.81%。 中国游戏在出海的过程中,莉莉丝、FunPlus等游戏厂商,通过布局海外市场,成为了国内仅次于腾讯与网易的游戏发行商;也诞生了《原神》这样在多个国际市场均获得高口碑的作品,被行业人士认为目前中国游戏制作水平天花板的代表作品《黑神话:悟空》,其预告片在YouTube上大受欢迎。 像素引擎基金主理人宋雅文在上述研讨会上提到,这些优质作品,带动了游戏出海的潮流,让海外玩家开始关注到中国游戏。“独立游戏开发者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把自己的游戏开发出来输出到国外市场。” 无论从数据表现、市场增长情况与政策宽松环境来看,海外市场似乎都更具诱惑力。当然,这并不代表海外市场更好做。由于文化、用户心智、渠道发售、推广方式等各方面差异,对于中国游戏开发者而言,海外市场更需要深入研究与积累。 参考资料: 《中国公司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卫夕指北 《网络游戏惊弓时刻》,AI财经社 《游戏圈都怕极了未成年玩家》,游戏研究社 《游戏股的“惊魂”一天》,经济观察报 《独立游戏2021全局观:“云雾未散,但山头可见”》,东西文娱
小米海外干翻三星苹果?三位“天降猛男”成定海神针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在今年8月小米CEO雷军的第二场演讲中,他为小米下个三年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冲击世界第一。 如果说今年风头最盛的国内手机玩家,小米大概率会坐上头把交椅。虽然在国内市场仍然被OPPO和vivo压过一头,但放眼全球市场,小米冲击世界第一的脚步似乎已经拦不住了。 今年6月,小米手机单月出货量已经超过三星、苹果,正式登顶,成为中国第一个月销量走到世界第一的手机品牌。 ▲小米、三星、苹果全球出货市场份额走势图 而在这样耀眼的成绩背后,海外市场的高速、稳定增长似乎成为了雷军最重要的一颗定心丸。 在刚刚发布的二季度财报中,小米海外业务收入再次达到历史新高43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接近50%,同比增幅81.6%,明显高于总营收64%的同比增长。 从2013年发力海外业务至2020年底,小米海外市场手机出货量占比已经超过了74%,接近四分之三。 在营收上,海外业务占据了小米半壁江山,而在出货上,海外市场是小米的绝对主力。 小米海外业务的江山,到底是如何打下来的? 在小米一众声量颇大的“微博高管”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不少默默无闻的“武林高手”,为小米拼杀出一片海外市场的广阔天地。 比如那个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小米印度裔年轻高管马努·杰恩(Manu Kumar Jain)、偶尔财报季露脸、历任高通大中华区总裁的小米CFO王翔,还有国际运营商拓展部总经理詹姆斯·穆恩(James Munn)。 ▲从左至右:马努·杰恩、王翔、詹姆斯·穆恩 深入挖掘后我发现,小米海外市场的生命线,似乎早已暗中和他们紧密绑在了一起,而这三位老将在小米海外拓展之路上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用“天降猛男”来形容。 一、32岁执掌小米印度,曾在咖啡馆办公,被误以为是“诈骗” 说到小米的海外业务,印度不得不提,毕竟小米一年要在印度卖出4000多万部手机,超过小米全球出货量的四分之一。 而如果说小米在印度的手机业务拓展之旅是一段传奇,那么杰恩就是这段传奇故事中的传奇人物。 想必很多人可能对这副面孔都不陌生了。 ▲小米全球副总裁、小米印度业务负责人马努·杰恩 2007年,25岁、手持欧洲商学院MBA的杰恩成为了麦肯锡的一位业务经理,没错,就是那个全球闻名的国际资管巨头麦肯锡。 麦肯锡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就是教公司如何做生意的公司。 五年后的2012年,杰恩创办了印度时尚电商平台JABONG,并在两年内将公司市值做到了当时的10亿美元,后来JABONG被印度本土第一大电商平台Flipkart收购。 他是印度50位最具影响力年轻人之一、《财富》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之一,还登上过福布斯封面;他曾与亚马逊前CEO杰夫·贝索斯畅谈、陪同小米CEO雷军与印度总理莫迪合影。 ▲Linkedin上关于杰恩的部分介绍 他喜欢打拳击,还有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位“人生赢家”,在2014年5月选择加入了小米。 在一次采访中杰恩说,在经营JABONG的过程中,他偶然通过一个美国作者的博客了解到了小米,那位作者说小米是“一家颠覆行业的中国创业公司”,他很兴奋,于是通过朋友认识了雷军。 后来当他离开JABONG时,小米联合创始人之一林斌问他是否想在手机领域做点什么,小米想在印度开设一家公司,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杰恩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有热情固然重要,但在印度市场从零做一个还没人听说过的手机品牌,光有热情是不够的。 2014年的小米,在印度市场可以说是“从零起步”。 甚至一开始,杰恩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没有办公室,没有同事,艰难时要在咖啡馆里办公。他曾回忆道,当时他需要亲自给客户倒咖啡,甚至有些客户一度以为他们是一家“诈骗公司”。 当然,这些并没有拦住杰恩。 业务发展初期,杰恩做了很多大胆的决定,比如与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结为合作伙伴,通过补贴、大力度折扣引来大批顾客。   要知道,当时印度绝大部分手机销售都是走线下,很多人对杰恩的做法冷嘲热讽。 而他自己本人,对当年7月的第一场闪购活动,起初心里也是没底的。然而当7月第一场闪购活动开始的那一刻,Flipkart的服务器竟然崩溃了,因为在线参与人数达到了50万。 那一刻,杰恩说自己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与此同时,杰恩坚持打造精品的策略,不像竞争对手一年发几十款手机,小米进入印度市场初期每年只发布2-3款手机,但将每款手机都打造成了“爆款”。 2016年,红米3的成功让小米第一次成为了印度线上销量冠军,小米在印度线上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基本确立。 另外,杰恩强化了小米在印度的本土化,提供很多本土化人性服务,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在手机中配备了双SIM卡、支持WhatsApp“应用双开”、针对印度语言众多还提供了可视化拨打功能等等。 你要说这些功能多难做吗?未必。但不可否认,小米成为了当时印度市场中的“一股清流”,只有小米做了,而且做的深入人心。 而究其背后原因,杰恩非常重视用户的反馈、小米社区的运营和社交媒体的运用。 杰恩曾说,当他第一次面试见雷军的时候,雷军让他猜小米在市场营销上花的钱,他猜了几次都错了,最后雷军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0”,雷军说他非常重视社交媒体的利用,直接就可以与用户对话。 当然,杰恩也熟悉并且紧贴印度当地政策,小米2015年开始在印度实行本土化生产,经过几年建设,目前95%印度小米手机都已经实现了本土制造,小米在印度已经有六间工厂。 ▲杰恩参观小米印度工厂 对于就业的带动、对经济的贡献,政府和周边的居民都看在眼里。 2017年,小米成为印度线上平台的超级大牌,红米Note 4系列保持印度第一畅销智能手机长达10个月。 此时,杰恩也早已不是一个人坐在咖啡馆里,当年11月,小米印度公司员工已经超过300人。 ▲小米印度公司团队合影 除了线上业务,线下业务也是小米手机征战印度的另一条主线。 2015年二季度,杰恩开始与印度本地的线下渠道合作。 面对线下市场,他直接抡出了“三板斧”,首先,与大型连锁零售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其次,精选合作伙伴,一个地方只和一两家零售商合作,要求零售商将小米作为重点;最后,大力铺设线下小米之家。 2018年,小米在印度市场的线上线下整体份额达到27%,超越三星正式成为市场第一。 从“0”做到第一,杰恩用了四年。他曾说,“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喜欢挑战现状。” 的确,在他的带领下,小米手机在印度成功挑战并击败了三星、OPPO、vivo,小米印度业务也成为了小米核心增速发动机。 可以说,杰恩对于印度市场的精准判断、对本地消费者需求的深入洞察和印度市场策略执行的坚决果断,都成为了小米能在印度市场四年做到第一的关键内驱力。 ▲小米新品发售日,杰恩在线下门店中 二、六年走到联合创始人,助小米度过海外“至暗时刻”的男人 在小米的海外故事里,像杰恩这样的“天降猛男”也并非个例。 在小米的高管团队里,一直有个看似“不起眼”的中年男人。在雷军、林斌已经成为“大V”,赚足声量和眼球背后,他总是显得很低调。 但实际上,小米海外业务走出曾经的生死困局,都与他密不可分。 去年4月,王翔正式成为小米首席财务官,并于四个月后,成为了小米合伙人,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小米下个十年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小米“下一个十年联合创始人”,后排左起第三个为王翔(紧挨雷军) 关于王翔为什么加入小米,他本人并没有明确给出过答复,业内曾有不少讨论,比如认为他在高通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海外企业对华人担任核心高管非常慎重等等。 不过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王翔对于小米的意义则非同一般。 对于小米来说,做产品他们是没有大问题的,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初期,产品力也是他们最不需要担心的。 真正让小米吃了大亏的,是专利。 出海初期,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小米专利数量积累不足一直饱受诟病,也成为小米冲击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初入印度市场,小米手机就因为爱立信的专利诉讼险些被全面下架。 而欧美市场一向对专利把控非常严苛,小米也就遭遇了更大挑战。 2015年底,小米新机刚刚获得美国FCC认证,便遭到专利流氓的各种专利侵权起诉,这导致美国虚拟运营商迅速下架了相关小米手机。 ▲外媒对小米深陷美国专利泥潭的报道 小米在欧美市场的海外业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王翔曾在1992年担任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经理,后来在2002年入职高通,并一路做到了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总裁,也就是高通中国区业务的一把手。 在这些全球通信巨头企业中打拼的二十多年里,王翔对于这些欧美巨头的手段早已谙熟于心,尤其在解决专利问题方面,是一把好手,而这些,无疑成为了小米走出专利泥潭的“救命稻草”。 2015年王翔加入小米,早期负责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同海外的伙伴关系。这个角色听起来似乎不如把控“硬件”来的实,但实际上,却掌握着小米海外业务甚至是国内业务真正的“生死”。 小米需要解决与这些欧美巨头之间的专利摩擦。而一招不慎,很可能招致满盘皆输。 在王翔的领导下,小米先后与Intel、微软等购买相关的专利,也与这些企业进行专利授权合作,在高通的帮助下小米至少暂时免除了爱立信专利印度禁售的限制。 仅2016年一年,小米就提交了至少2000多份专利申请,这一系列操作背后,若说没有王翔曾经在高通任职中国区一把手的人脉和资源相助,我是不信的。 2017年,小米与知识产权供应商Via Licensing签订了合同,目的是为了获得该公司高级音频编码(AAC)的专利,而这则是小米公司向美国和欧洲市场迈进的关键专利门槛。 如今,王翔倒是增加了“露脸”的机会,经常在财报发布之际,以视频的形式与大家见面,讲述小米业务的最新进展。 但很少有人知道,小米这些年在海外市场的出色战绩背后,是这个男人,填上了小米出海路上“最大的坑”。 ▲王翔,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三、30年通信行业搏杀老将助力,小米誓要搞定欧洲运营商 在解决了专利问题后,小米要搞定欧洲市场,还需要重点搞定运营商,这与印度市场主打极致性价比的策略还有所不同。 虽然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人购买手机通常都会采用网购的方式,但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尤其是欧洲市场,运营商渠道出货量仍然占据了50%以上,另外线下购买占据了40%,而线上只占10%左右。 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及小米的另一位“能人”外籍高管詹姆斯·穆恩(James Munn)。 ▲小米国际运营商拓展部总经理詹姆斯·穆恩 2019年10月,小米成立了国际运营商拓展部,穆恩就担任该部门的总经理,向小米国际销售部副总裁刘毅汇报。 虽然穆恩并没有像杰恩一样身披各种光环,但他的履历还是值得一提。可以说在手机渠道拓展领域,穆恩已经做了将近30年,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老将。 早在1993年,穆恩就在松下电子担任高级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南非地区的手机销售、营销和分销业务;随后1997年穆恩又来到了通信巨头爱立信担任消费品总监,工作同样是手机的销售、营销和分销。 随后,穆恩担任了五年的三星电子移动业务副总裁和长达十年的高通副总裁,在高通的日子里,他主要负责建立和管理整个非洲的运营商业务。 可以说,沃达丰(Vodafone)、MTN、Orange、Telenor、Etisalat和Airtel这些知名的电信运营商,早已是穆恩的“老朋友”了。 ▲欧洲主流电信运营商 在入职小米之前的一年里,穆恩还在南非最大通讯设备企业YEKANI担任COO,这期间,穆恩与不少中国的顶级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智能手机、IT和教育产品路线图,并承包每年生产超过50万部智能手机。 可以说,不论是做手机、卖手机,还是跟手机各类销售渠道打交道,早已是穆恩工作中的家常便饭,跟主流的欧美运营商巨头也都很熟悉。 2019年,在移动通信领域征战了26年的穆恩正式加入了小米。 在欧洲市场中,要取得与本土运营商的合作,除了手机通过运营商TA认证、投入资金购买运营商套餐服务,最重要的,是要获得这些欧洲运营商的认可和愿意合作的意愿。 “认可、愿意”谈何容易?虽然商场利益为重,但是熟人、人脉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这在王翔身上就多有体现。 穆恩的加入,必然让小米拓展欧洲运营商的道路走的会更加顺利一些。 根据小米财报显示,西欧运营商渠道智能手机份额已经从2020年Q4的7.4%提升至2021年Q1的11.3%,穆恩担任总经理的国际运营商拓展部,也成为了主要功臣之一。 在西欧市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今年二季度,小米在法国凭借30%的出货份额成为第一,同比增速达到82%。 ▲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小米旗舰店 在与法国留学的同学询问后,我也了解到,其实当地法国学生中间都知道小米这个品牌,她自己的法国朋友中就有两三个人用的是小米手机,在这些法国年轻人看来,小米手机对学生很友好,觉得性价比很高。 而法国年轻人虽然网购和线下购物都有,但大部分法国人主要还是在电信运营商那里买手机。 可以侧面看到,小米在欧洲市场主打运营商的策略,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小米海外市场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在小米财报境外收入的表格下方,特别有一行字写道,境外收入主要来自印度和欧洲。可以看到,印度和欧洲已经成为当下小米在海外最重要的两块战场。 ▲小米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 印度和欧洲市场二季度出货量分别达到了950万部和1270万部。而在印度和欧洲市场,小米不仅力压三星销量登顶,销量占比接近30%,同比增速也均超过了70%。 实际上,除了欧洲和印度,很多新兴市场也是小米后续发力的重点,比如拉美市场、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等等。 今年二季度,拉美市场出货同比增长超过300%,排名前三。在东南亚市场中,小米印尼市场出货份额达到了28.2%,排名第一。 不仅是杰恩、王翔、穆恩,在他们之外,小米国际业务还有一众“精兵强将”,小米甚至为每个重点国家或地区市场都配备了一名区域总经理。   虽然目前印度和欧洲市场,已经成为小米海外业务拓展的两个标杆。但小米海外业务目前面临的挑战,却也一点不少。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OPPO、vivo都在加码布局印度市场,OPPO近日还在印度建立了相机实验室,其子品牌realme也凭借“性价比”在印度市场冲到了第四名,出货份额来到了14%。 除了国内厂商,印度本土电信巨头也坐不住了,2020年7月,印度信实工业集团旗下的Jio Platforms宣布与谷歌联合研发低端安卓手机。   虽然印度本土巨头即将推出的“百元机”暂时还无法威胁到小米的现有市场,但后续是否会更进一步,向上抢占更多智能手机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小米在海外市场冲击高端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曾经小米在海外市场都是以红米手机为主,主打性价,但是进入西欧等市场后,产品也势必要做出调整,毕竟欧洲手机均价已经来到了将近2800元人民币,目前旗舰小米11系列都已经陆续开始在印度和欧洲市场开售。 ▲目前亚马逊上热销的小米手机 但是在海外高端市场,三星、苹果、一加等品牌已经牢牢把控多年,小米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撼动,尤其是在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欧美市场。 一位在德国留学的同学告诉我,在德国的中小型城市,小米一般都没有单独柜台,但是华为、苹果有。 这里手机的销售,主要靠运营商卖套餐,顺带卖手机,活动很多。但是运营商的套餐都很贵,像沃达丰这种运营商,一个月40欧元的套餐可能也就只有小几十G流量。“所以很少有人会为了小米手机去买运营商一个月三四十欧的套餐。” 这也侧面反映出,在这些市场中,人们对小米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性价比”、中低端的层面,小米想打入主力市场,仍需时间。 但无论如何,手机冲击高端市场都是小米的核心战略之一,根据小米财报,2021年二季度,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3000元或以上及境外300欧元或以上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1200万部,超过2020年全年的1000万部。 小米海外市场的高端化之路,已是必然,而正面硬刚三星、苹果,也是必然。 除此之外,面对愈发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愈发深度地开始影响科技产业。 美国对小米也是蠢蠢欲动,此前美国国防部曾想借“小米涉军”的理由将小米列入黑名单,最后由于理由过于“荒唐”与小米达成和解,小米也被移除了黑名单。 ▲美国国防部将小米移出所谓“涉军黑名单” 可以说,虽然印度和欧洲市场已经基本拿下,但北美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市场,对小米来说仍然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结语:“天降猛男”之后,海外市场能否成小米“定海神针”? 在小米海外业务取得节节胜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三位“天降猛男”在默默为小米“打江山”,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各大外国科技巨头企业中担任过要职,或者承担过关键业务的拓展。 他们不论是处理巨头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是与海外运营商谈生意,都更加擅长,甚至游刃有余。而这些人偏偏又比较低调,成为了小米一把把隐藏的“利剑”。而在他们之外,还有来自国内外的精兵强将也在不断壮大小米海外业务团队。 不得不说,雷军在用人上,拿的很准。 小米、OPPO、vivo、荣耀都定位是全球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中,小米走在了前面,但这种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小米能否啃下更多海外市场硬骨头,值得进一步观察。 但毫无疑问的是,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所有手机厂商不容忽视的一块大蛋糕,海外市场能否成为小米冲击全球第一的“定海神针”,将显得尤为重要。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