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广东超400家企业将亮相服贸会
9月2日-7日,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年服贸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本届服贸会以“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设置约13万平方米展览展示、100余场论坛和会议及推介洽谈活动,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将有效推动服务贸易加快恢复,助力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广东省商务厅获悉,本届服贸会,广东首次以“1+8”“线上+线下”的形式多维度立体化参展,共组织了111家企业(机构)赴北京参加线下展,298家企业参加线上展,参展企业数量是去年的4倍。 “2021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广东通过服贸会这一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平台,将全方位展示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成果,全力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本届服贸会综合展区,广东交易团精选了信息技术、跨境电商、工业设计和游戏动漫四大领域,汇集了四个领域广东省内发展势头好、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28家典型企业,突显“数字+服务贸易”理念,反映了广东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及在数字技术、数字服务、数字内容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其中,信息技术板块汇聚了广电运通、广州汇量等共12家企业,展示现代信息网络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跨境电商板块汇聚了唯品会、哆啦科技等共6家企业,展示传统“外贸大省”跨境电商迅猛发展成果;工业设计板块汇聚了格力、TCL、中望龙腾等共5家企业,展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新作品、新成果;游戏动漫方面,汇聚了奥飞娱乐、三七互娱等共5家企业,展现广东在游戏动漫领域的品牌形象和创新模式。 在专题展区,广东共有72家企业机构线下参展,展区面积达1077平方米,涉及文化旅游、教育、电信计算机和信息、体育、商务服务及供应链、金融、健康卫生、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等全部八个专题。其中,教育服务板块,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共8家单位参展;文旅板块,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共7家企业参展;健康卫生服务板块,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共9家单位亮相;金融服务板块,招商银行等共8家企业亮相;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板块,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共2家企业参展;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板块,汇聚了广州市天河中央商务区等共23家单位;体育服务板块,汇聚了广东森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共7家企业;供应链及商务服务板块,深圳依时货拉拉科技有限公司等共8家企业参展。 据了解,本次广东交易团线上线下参展服贸会的知名品牌企业众多,更有不少行业内的“佼佼者”。成立于1995年的金邦达有限公司是本届服贸会上广东的重点参展企业之一。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获得中国银联、维萨、万事达、美国运通、JCB和大莱六大信用卡组织认证的金融科技企业,金邦达为全球客户提供智能安全支付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安全支付产品,同时融合创新金融科技,为金融、政府、卫生、交通、零售等广泛领域客户提供数据处理服务、数字化设备、系统平台、智能自助设备及其他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本届服贸会上广东在游戏动漫领域的重点参展企业,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近30年的发展,奥飞娱乐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动漫及娱乐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之一。“近年来,奥飞在美国建立了动画研发中心、电影项目公司等,引入迪士尼、派拉蒙影业等好莱坞电影团队,使内容与消费品创意都提升至国际水平。在本届服贸会上,我们主要展出的是航天文创产品,以及在海外比较热销的变形玩具等。”上述负责人表示。 另据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借服贸会进一步推荐广东发展及创业环境,展示广东在服贸领域的创新成果,以“粤服务粤精彩”为主题的“广东主题日”活动将于9月3日下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届时,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广药集团董事长、美的集团副总裁将现场做主旨演讲,分享“成长在广东”“创新在广东”的故事;广州市天河中央商务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将围绕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发展等内容,做“机遇在广东”的主旨演讲。同时,广东省服务贸易优秀案例发布及授牌仪式、2021年服贸会广东展团项目签约仪式也将在主题日上进行。此外,珠海市相关负责人还将在主题日上对2021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做整体推介。 广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服贸会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广东将坚持以“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数字贸易工程”的引领作用,助力广东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通过服贸会这一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持续擦亮“广东服务”品牌,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作出更多“广东贡献”。 (张光建 张顺鹏) 责编:叶壮
风暴眼 | 半个互联网圈的惊魂一夜
出品 凤凰网《风暴眼》凤凰网科技 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丨蒋澆 编辑丨赵泽 核心提示: 1.一日之内,游戏、共享经济等行业迎来更严格的监管,腾讯、网易、美团、哈啰、青桔,以及众多互联网企业被涉及。 2.某游戏负责人表示,进一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长期看来,对于整个行业打击是巨大的。一些中小游戏厂商,可能难以支付防沉迷系统成本,又失去低龄市场,生存更加艰难。 3.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整改后,共享充电宝行业价格整体小幅回落。 4.依法审查搜电收购街电经营者集中案以及美团收购摩拜未依法申报案,是反垄断监管的又一次重锤。 在过去一天之内,互联网行业遭遇了最严监管风暴 监管重锤最先砸向游戏行业。8月30日下午,凤凰网科技获悉,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其他行业同样迎来严监管。当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将进一步加大对共享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市场监管总局还对搜电收购街电经营者集中案依法审查,并对美团收购摩拜未依法申报开展调查工作。 相关部门接连发文后,恐慌情绪在二级市场蔓延。网易美股盘前跌超8%,哔哩哔哩由升转跌;A股网游板块,完美世界、三七互娱当日收盘跌幅均超5%。美股开盘后,噩梦仍在继续,多家游戏概念股下跌,网易盘中跌幅超3%,哔哩哔哩跌近2%。此外,美股怪兽充电股价走低跌超2%。 网络论坛上,大资金撤离互联网企业的传言此起彼伏,多位接受采访的投资者表示对相关领域投资将更谨慎。与此同时,从业者们仍在观望政策走向。“我们始终提心吊胆,但也只能观望着。”一位游戏从业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 史上最严游戏监管落地,中小厂商将迎至暗时刻 游戏行业再遭监管重锤,前途难卜。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网络游戏企业提出了非常严厉的监管措施,不仅对未成年使用网络游戏时间有具体规定,而且要求企业严格落实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否则将依法严肃处理。 这则通知引发了舆论热议,网友直接将其称之为“史上最严”防游戏沉迷监管规定。通知最主要一条要求是,未成年人只能在周五、周六日和法定节假日玩网游,且每天最多1小时,时间固定在每晚20时-21时,并且要求游戏厂商严格落实账号实名制。 受此影响,美股盘前,网易、哔哩哔哩等游戏股大跌;而当日A股,三七互娱、完美世界收盘股价跌5%。 针对上述通知,腾讯游戏、网易游戏、米哈游、心动游戏、英雄互娱、游族网络等公司均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网易游戏相关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公司努力为未成年人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针对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最新通知、要求,网易游戏将严格遵守,积极落实。随后,哔哩哔哩、三七互娱发布了关于未成年人防沉迷系调整说明。 英雄互娱内部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由于未成年人游戏流水占比不高,所以该通知不会对游戏公司业绩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但是会增加审核成本。 而据腾讯此前财报,2021上半年,未成年玩家在国内游戏公司收入占比仅为0.026%。 但强监管政策下,游戏行业已然发生震荡。今年以来,游戏监管新规陆续出台,以腾讯为首的游戏企业股价经历了多轮暴跌。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游戏公司年内市值蒸发约3万亿元。 游戏股最近一次暴跌是在8月3日。当时,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发布了《“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报道,将网络游戏比作新型“毒品”、“精神鸦片”。文章发布后,资本纷纷抛售游戏股,多家游戏企业股价暴跌。其中,行业龙头腾讯一度逾10%,网易大跌近15%,中手游、心动公司股价也大幅下跌。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总部彭浩珍主任律师向凤凰网科技表示,从一些行业观察人士的反馈看,监管政策对腾讯、网易等头部游戏公司影响有限,中小厂商、独立游戏开发团队将迎来“至暗时刻。 “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联络各执法部门落实政策,否则死掉的是小网络游戏公司,进一步反而增强了龙头公司在游戏行业的垄断地位。”彭浩珍律师表示,这样的话,与监管政策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更加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短期看企业影响还不明显,但是长期看来,对于整个行业打击是巨大的。”某游戏负责人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很多成年人游戏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若是严格限制未成年玩游戏时间,这无疑为游戏市场浇了盆凉水。一些中小游戏厂商,可能难以支付防沉迷系统成本,又失去低龄市场,生存更加艰难。 共享经济领域监管收紧,充电宝价格涨势得到有效遏制 游戏行业落下重锤后,监管风暴袭向共享经济领域。 昨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近期在市场监管总局的行政指导下,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积极整改,取得成效,共享消费领域价格涨势得到有效遏制。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将进一步加大对共享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要求各企业严格价格调整内部合规审查流程,如实、及时公示计价规则和计价标准。 街电相关人士回应凤凰网科技称,此次市场监管总局主要是公布六月初以来的审查结果。在监管总局行政指导下,街电已按照要求调整租借价格。 近两年,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共享消费领域服务价格一路上涨,消费者感知明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充电宝的租借费用从每小时1元涨价至4元,一些景区甚至达到每小时10元。按照每小时4元的租借价格计算,若充上7.5小时的电,消费者完全可以购买一只30元左右的迷你充电宝了。 针对这一现象,6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据市场监管总局介绍,此次参加整改的6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共有机柜426万台,占市场份额约80%。整改后,共享充电宝行业价格整体小幅回落。其中,街电逾8万台机柜降价,小电、搜电、怪兽、美团分别有数千台机柜降价。 以往为争夺市场占有率、保持增长量,共享充电宝需要不断铺点,这意味着运营成本的上升。若企业想要盈利,就只能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租金价格。“如今,监管趋严后,充电宝价格稳定,企业只能想办法寻求新增长点,而不是一味的扩张。”有业内人士向凤凰网科技表示,监管趋严下,共享充电宝价格将更透明,行业激烈竞争也会得到缓解。 反垄断继续加码,依法审查美团、搜电等公司的收购案 除了进一步加强对共享经济领域的监管外,市场监管总局还在通告中披露了两起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案件,分别是搜电收购街电经营者集中案以及美团收购摩拜未依法申报案。这是阿里巴巴“二选一”,以及虎牙、斗鱼合并叫停后,又一次反垄断监管重锤。 对于市场监管总局对搜电收购街电经营者集中案依法审查一事,搜电与街电两大品牌合并后的母公司竹芒科技回应凤凰网科技称,今年7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公布一批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深圳竹芒科技有限公司收购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获得无条件批准。 据了解,今年4月1日,搜电和街电两大充电宝品牌宣布合并,双方将共同组建全新的集团公司,搜电和街电将作为公司旗下两大子品牌,保持原有的业务和团队独立运营。管理团队将与投资机构组建新的董事会,实行联席CEO制。 另一面,美团收购摩拜可以追溯至2018年4月。收购一年后,摩拜单车完成“美团化”,正式更名为美团单车,并于2019年1月23日起接入美团App。 针对这次收购,市场监管总局将对其未依法申报开展调查。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经营者违反规定实施集中的,将由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并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竞争法领域专家、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指出,就当前市场格局来看,由于美团之前没有单车业务,它收购摩拜属于纵向整合,没有依法申报可能只会面临轻微罚款。 令美团担心的远不止此。美团在同日发布的半年报中提到,今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美团进行了调查,截至报告期内,相关调查仍在进行,公司积极配合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公司现阶段无法预测相关调查情况,公司可能会被要求改变商业惯例或被处以高额罚款。 实际上,在反垄断政策下,近半年互联网行业监管来势汹汹,腾讯、阿里等多家巨头股价发生大幅波动。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叫停了腾讯申报的斗鱼和虎牙合并案,这是反垄断法实施十余年来互联网领域第一起被禁止的投并案,反垄断监管由此迎来第二波高潮。 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监管对于互联网行业健康成长的作用。“监管政策接连出台,是互联网行业发展过快的结果。”B站创始人陈睿曾表示,监管目的是保护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其实并不能减少或者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也不能解决市场上出现的所有问题,还需要更多细分的法律法规出台。 “监管收紧,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是有利无弊的,加强了公平竞争的大环境,保护了广大中小微企业正常发展。”彭浩珍律师认为,相关监管部门一日接连发文加强监管,表明国家为了避免互联网行业尾大不掉,利用资本优势破坏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
苹果这回不仅怂了!还被韩国、美国狠狠打了两拳
相信大家之前可能碰到过,在 iPhone 上购买 App 里买会员、内购商品的时,价格比安卓设备、网页端要贵上不少的情况。 不知道这事儿还好,知道了的 iPhone 用户就没有不骂的。 原本 iPhone 的价格卖的就比安卓手机贵,没想到在 App 里还被宰了了一刀,真就苹果手机高人一等呗? 毕竟苹果封闭的生态和单一的用户入口,导致 “ 苹果税 ” 它绕不开,尽管国内的安卓厂商也收,收的还更高,但绕开的办法也多。 差评君作为一个老羊毛党,别说是多给钱,但凡是优惠给薄了,我都不会下手买,就更别提支付 “ 苹果税 ” 这样让人深恶痛绝的睿智行为了。 不过话说回来, App Store 的抽成,算是苹果一贯的老传统了,而且做法很粗暴。 只要 iOS 应用在苹果商店里收费或者有内购,苹果就会强迫 App 厂商或者开发者使用它的支付系统,并收取 30% 的佣金( 100W 美金以下体量的公司抽 15% )。 App 厂商往往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所以会想方设法引导用户到网页端来完成交易,但 App 厂商不管是通过页面跳转,还是发邮件来提醒用户,都会被视作违反苹果的规定。 有意思的是,有网友发现,他曾经在充值了某 App 的 X 会员之后,收到了 App 官方发来的一条善意短信。 这属实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了。 虽说这样强制走苹果支付渠道的行为,本质上是一件对开发者和用户都不友好的事情,抽成价实在是太高了。 但苹果的体量,决定了他有这个资本去这样圈地当地主老财。 毕竟目前 iPhone 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有率,还是和安卓对半开。 然而最近苹果刚打完的一场官司,让差评君注意到,他们为所欲为 “ 收买路财 ” 的操作,可能要有所收敛了。 上周四,苹果在官网发布了一篇 “ Apple 与美国开发者就 App Store 更新达成一致 ” 的新闻稿。 用词严谨的很, “ 美国开发者 ”  在这篇新闻稿里,苹果表示已经与美国开发者提起的一项集体诉讼达成了和解,他们将不再限制 App 开发者通过邮件的方式,来提供其他的支付渠道。 那么就和安卓手机完全一样了吗? 并不,尽管苹果给了发邮件的权利,但如果你想在应用程序内直接支付,还是要支付这笔 “ 苹果税 ” 。 让了,但没完全让。 看到这里肯定有差友说了,不在程序内把价格打下来,那不是约等于没让吗?通过跳转的方式来支付,一定还是麻烦的。 你别说,还真有人较真了。 就在今天,韩国率先提出了《 电信业务法 》的修订案了,旨在强制企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应用的支付提供商。 这条法案一旦通过,不光是苹果,使用谷歌服务的安卓用户也将实现 “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的支付流程。 那自然,口子只要一开,苹果在全球范围内 “ 收保护费 ” 的行为,估计就快到头了。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在和苹果死磕的公司 Epic 。 总所周知啊,从去年开始, Epic 和苹果之间,就因为《 堡垒之夜 》渠道收费的问题,大打出手,直到今年五月两家对波公堂,之前差评君也专门写文章介绍过这事儿。 Epic 还专门出了一段宣传片,用苹果的方式狠狠讽刺了苹果下架《 堡垒之夜 》的弟弟行为。 虽说官司打到现在还没打完,也不知输赢,但显然 Epic 是站在了两者对波的右边。 有意思的是,近期科技媒体《 Verge 》,通过公开的法律文件和一些内部邮件,爆出了一些猛料,让 “ 苹果税 ” 背后的各种交易,浮出了水面。 比如早在 2016 年的时候,苹果 App Store 的营收就超过了 iPad 和 Mac 的业务。 大众都以为苹果赚钱靠的是硬件产品,谁都想不到利润大头其实都在软件上。 而且苹果很早就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态领地,并整了不少的 ETC 收费口,这一点也在下面这些事情上得到了印证。 而且为了能做好生态吃这口饭,苹果很早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敲打那些不太听话的软件商。 比如在 2012 年的时候,苹果就要求微软的 Office 套件在 iOS 端购买的时候,必须采用内购的方式来付费。 也是同一年,在 iPhone 上的谷歌搜索因为没能提供除谷歌地图之外的选项,而遭到苹果下架。 原先独立运作的听歌识曲软件 Shazam 想在 iOS 端做一个播放器,然而和 App Music 的竞争关系,苹果没有给他们推荐位。 最后在 2018 年,苹果收购了 Shazam ,听歌识曲最终成为了 iPhone 上的一个固定功能。 而在更早 2009 年的时候,支付巨头 PayPal 想和苹果在 iTunes 上达成支付合作,却被苹果警告,离自己的开发者们远一点。。。 而且接下来《 Verge 》提到的内容,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在提出 30% 的抽成标准之后,表面上苹果信誓旦旦的说: “ 他们会对每个开发人员都一视同仁 ” 。 但苹果在与某些知名大公司合作的时候,还是会签署一些不为人知的保密协议。 比如在和流媒体巨头奈飞的合作中,就将 30% 的抽佣降到了 15% ,并在 2018 年和奈飞续约的时候表示,如果不再考虑合作,将会恢复 30% 的抽成。 当然这样的合同在商场竞争中见怪不怪,不过反应到和 Epic 的这场官司上来,对苹果来说确实不是什么有利的证据。 差评君大胆猜测,要是这些证据真是出自 Epic 之手,那看来他们是积极了调动母公司资源,得到了南山必胜客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苹果守着自家良田收税的操作,可能很快就行不通的了。 软件渠道商和发行商之间的矛盾,僵持了也不是一天两天,苹果想建立自己的生态高地固然没错,但躺着数钱的老爷做派,不管是谁看了都不会顺眼。 差评君还是希望这场官司 Epic 能顺利拿下,毕竟千千万万的开发者,也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才用动力继续做好产品,不是么?
叮咚买菜交出惨淡成绩单:增收不增利,CEO谈未来“三大升级”|看财报
每日优鲜之后,生鲜电商另一股——叮咚买菜也公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8月30日,叮咚买菜发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营收46.46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26.111亿元增长77.9%;净亏损19.374亿元,而2020年同期净亏损为8.583亿元,同比扩大125.7%;经调整后净亏损为17.3亿元,同比扩大143.7%。 当日美股收盘,叮咚买菜报21.31美元,较早前的IPO发行价23.5美元下跌9.32%,对应市值为50.30亿美元。而相较于上市次日(6月30日)的历史最高价46.00美元,叮咚买菜股价的累计跌幅达到53.67%,市值相对缩水58.26亿美元。 股价走势图 前置仓规模扩张,收入同比增长78% 根据财报内容显示,叮咚买菜的营收主要分产品收入与服务收入两部分,其中,产品收入为营收主要来源,二季度同比增长78.4%至46.033亿元;服务收入为427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3040万元增长40.4%。 总体来看,叮咚买菜本季度营收实现大幅增长——总营收46.46亿元,环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38.02亿元增长22.20%,同比2020年第二季度的26.11亿元增长77.94%。 营收变化图,数据来源:财报、招股书 相对来讲,叮咚买菜的营收增速有放缓的趋势。据悉,其2020年度营收113.36亿元,同比增长192.16%,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的增长率则降至46.01%,本季度营收重回增长77.94%的状态。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的履单效率得到提升。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其整体履单费用率为36.5%,环比第一季度的39%有所优化;单仓日均订单量环比增长保持在20%以上。 月平均交易用户也从一季度的610万人增长到了840万人,增幅达到39.1%。值得一提的是,用户粘性也有所提升,报告期内,叮咚买菜绿卡下单会员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5%。而GMV(商品交易总额)为53.782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29.754亿元增长80.8%。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叮咚买菜持续的规模扩张,前置仓数量进一步增加。财报显示,该季度,叮咚买菜新拓展了厦门和重庆等7个城市,截至6月30日,叮咚买菜在全国36个城市拥有1136个前置仓和54个分选中心,其中分选中心的仓储面积共约398000平方米。 前置仓模式,目前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走不通的。盒马CEO侯毅曾公开表示,理论上前置仓这个模式是做不成的,是不可能盈利的,持续的投入只会带来新的亏损。2019年每日优鲜曾宣称其前置仓数量已达到1500个,随后的融资及亏损问题令其不得不关闭部分前置仓以阻止更大的亏空。 营销费用翻倍,亏损同比扩大143.7% 而规模和业绩的双增长,是由高投入换来的。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总运营成本几乎翻番,由去年同期的34.056亿元同比增长93.3%,至65.836亿元。 其中,产品销售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达39.67亿元,同比增长91.8%。叮咚买菜方面表示,销售成本增长主要是由于净收入总额的增长,以及平台积极调整定价策略,以提高客户购买频率和客户保留率,并增加新城市的用户渗透率。 履约成本为16.94亿元,同比增长79.3%,主要源于整体订单数量的增加。产品开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增幅均超过2倍,分别达到2.07亿元和4.1亿元,其中研发成本正价主要来自供应链系统的支出,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加了农业技术支出,以支持上游合作伙伴。 过高的投入,则导致叮咚买菜亏损的命运。2021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19.374亿元,而2020年同期净亏损为8.583亿元,同比扩大125.7%;经调整后净亏损为17.3亿元,同比扩大143.7%。 事实上,叮咚买菜亏损状态已持续多年。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 亏损变化图,数据来源:财报、招股书 上游供应链破局 “叮咚买菜正处在极快的成长之中,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家庭生活场景里,叮咚买菜会成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用户打开叮咚买菜获取生鲜和日用品,就像打开水龙头获取自来水一样自然、简单、快速。”关于二季度业绩,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如是说。 他表示,接下来,叮咚买菜将在三个方面进行迭代升级:深度参与上游种植养植和生产加工过程;不断迭代算法、供应链系统和仓储自动化技术;继续提高覆盖规模与UE效率(单仓效率)。 据了解,一直以来,叮咚买菜都在围绕供应链发力。并且,随着加大对上游的投入,叮咚买菜已经成为一个深入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环节的新型供应链公司。报告期内,叮咚买菜有540个农业直采基地;2021上半年带动上游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额达13.7亿人民币。截至6月30日,叮咚买菜拥有5个食品加工厂、1个自有农业基地与1个在建生鲜综合体。 依托已有的供应链,叮咚买菜第二季度还推出了小龙虾自有品牌“拳击虾”,仅上线2个多月的时间,就实现了8000多万的销售额。这也提升了毛利率和客单价——“拳击虾”的券前毛利率为33.8%,高于整体券前毛利率,“拳击虾”订单的客单价比平均订单高73.9%,达98.9元。 叮咚买菜首席战略官俞乐表示:“第三季度预计营业收入将同比增长100%,毛利率进一步优化,亏损率得到较大缩窄,预估缩窄约4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亏损率将会大幅缩窄。在较为成熟的市场上海,毛利率、履单成本将进一步优化,预计今年四季度有望获得正经营利润。”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刘萌萌)
揭秘蔚来高端EP俱乐部:有人混圈子有人为提升 入会门槛相当于卖50台车
蔚来500名车主联合声明不仅把蔚来“社区撕裂”推到风口浪尖,也让蔚来内部最高端的车主社群“EPclub”放到了聚光灯下。 对于蔚来EPclub外界有着许多的传言,譬如入会门槛高达1000万元,人均帮蔚来卖25台车、“高质量人类社交圈”等。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人称蔚来EPclub的成员多为财务自由的“社交达人”,和他们在一起“永不冷场”。也有人说部分进入EP Club的成员目的是“混圈子”,为了进入这个俱乐部,蔚来车主内部存在大量的积分灰色交易行为。 真实的蔚来EPclub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近日,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数名蔚来EPclub早期工作人员、EPclub车主成员、蔚来ES8创世版车主,在他们的描述中,蔚来EPclub被外界“妖魔化”得比较厉害。“社交圈是存在的,但不能完全定义为外界理解上那种财务自由人士的高质量社交圈。”蔚来EPclub一位成员告诉记者。 并非都是“财务自由人士” 根据蔚来APP发布的信息,EPclub成立于2018年,是蔚来社区最高端官方用户俱乐部,“服务于为蔚来社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用户”。 成为EPclub会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购买一台售价14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56万元)的EP9,将自动成为EPclub会员;二是成为蔚来车主,并且基于蔚来的规则积累蔚来值(用户俗称“牛值”),EPclub每年根据社区蔚来值的排名和增长情况,授予年度会员资格。 2021年会员的筛选方式为截取2020年12月10日零点用户的蔚来值,取蔚来值总值排名前120位,年度增长最快前30位及各区域公司蔚来值前2位,共同构成2021年EPclub年度会员。每季度蔚来值增长最快的前十位用户则可以成为体验会员,参加单次EPclub活动。 “EPclub最初的定位是做成类似于奔驰AMG那样的汽车赛事运动俱乐部,从早期ES8车主里选拔一批人组建,围绕 EP life来开展活动,但是办着办着就变成了一个高端人士俱乐部,弱化了运动属性,强化了社交属性。”早期参与EPclub的人士告诉记者。 一些人士把蔚来EPclub的成员为“社交达人”、“财富自由”,称和他们在一起“永远不会冷场”,2021年度EPclub俱乐部成员、ES6车主“水水”(蔚来APP昵称)并不认可这个观点,他认为社交圈是存在的,但不能完全定义为外界理解上那种“财务自由人士”的高质量社交圈。 “蔚来EP俱乐部里面有大量开蔚来普通ES6,也就是蔚来最便宜一档次的车的成员,如果以金钱来衡量一个俱乐部,那么那些国外豪华品牌的高端车俱乐部,根本就不带入门级车友玩的。”水水说。 不过也有一名EPclub成员告诉记者,EPclub里面不少人“有钱有权又有闲”,一些人进入EPclub的目的是“混圈子”。对此水水表示:“我觉得EPclub肯定不能排除有部分人带着这样的想法,任何地方都会有圈子、有权贵,EPclub基本还是都建立在对于品牌价值观的认同。” 水水曾参与去年EPclub在丽江举办的活动,据他描述,活动整个行程是三天,第一天抵达丽江,参加晚宴,观看车友自导自演的节目,李斌与车友面对面交流。第二天上午爬玉龙雪山,下午在丽江古城里做类似于定向越野之类的任务活动,并进行团队比赛。晚上举办了一场武侠主题的角色扮演活动,包括李斌在内的所有成员都扮演成武侠小说里的英雄豪杰。第三天返程。 “蔚来只是包我们在当地的食宿,往返的机票还是需要我们自费的。并且在当地的行程并不是像网上说的那种观光旅行团,活动内容有点像综艺节目,我们需要在一定时间里完成一定的任务,爬完玉龙雪山,下来还要打卡完成任务,其实挺累的。”在水水看来,蔚来的旅行远比不上自由行来得闲适,更像公司组织的团建。 除了蔚来官方组织的线下活动,EPclub成员也会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线下活动。蔚来车主张晨告诉记者,蔚来车主中还有一个名为BN俱乐部的非官方组织,群内有着多位EPclub会员,群主之前在活动公司担任高管,几乎每年群主都会为俱乐部组织数次线下活动。 “活动质量甚至不比官方组织的差。”张晨这样说道。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被列在了金字塔中央的第三层,蔚来ES8创世版车主沈军认为,蔚来EPclub为一部分车主打造了一个精准的社交平台,并通过官方的活动,将这些人从线上带到了线下,满足这些车主的社交需求。 “我个人比较喜欢打篮球,早几年的时候经常和朋友一起出来打球,但是一年年过去,运动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几个月都不一定打一次球。一方面是生活、工作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大家很多时候都把精力放在了手机上,老的社交关系逐渐变淡,新的社交关系又拓展不出来。”沈军说,EPclub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并且共同话题更多,大家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变得亲密起来,在这样社群里见到很多热情、精神饱满、优秀的人,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入会门槛相当于卖50台车 “前两年进EPclub大概需要4000到5000牛值,现在应该是需要7000甚至更多牛值了。”张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对于目前“仅有”1700牛值的张晨来说,EPclub更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很难想象7000牛值是怎么做到的,第一次买蔚来会直接赠送1000牛值,复购一台蔚来汽车可以获得500蔚来值,推荐购置新车每台可获得100蔚来值。其他各种零碎的10牛值、20牛值的活动机会可以忽略不计了。要到7000牛值,至少要转介绍成交50台新车。”张晨说。 根据蔚来官方披露的信息,2021年蔚来EPclub会员有177人,他们共拥有397辆蔚来汽车,平均推荐购车为25台,最多推荐购车95台。 水水告诉记者,他在2019年底成为蔚来车主,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成功推荐200多名车主选择蔚来,以转介绍每个新用户100牛值计算,水水的蔚来值就有超过20000。 通常来说,一线豪华品牌全职销售人员,单月销售业绩在6~10台左右,18月大约能够成交100~180台车,水水一年半200多台的推荐成交量完全不逊色于一线豪华品牌的全职销售。 对此水水表示,作为蔚来车主,他时常会被朋友问及蔚来的使用体验,他会趁机推荐朋友购买蔚来产品,成交了不少。其次,蔚来会定期举办线下活动,作为车主志愿者参加不仅能够增加牛值,还能够和潜在客户进行接触。潜在用户更加信任车主的真实体验,而非全职销售顾问专业的话术,这更有助于他们进行推介和转化。 水水告诉记者,EPclub会员“董买买”(蔚来APP昵称)本身也是一个视频博主,通过分享用车体验、带货视频等方式,在粉丝群体中拓展新客。记者通过查询B站、微博等视频、社交网站发现,董买买共拥有超过28万粉丝,内容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电子消费品的介绍、使用体验等,其中在蔚来相关的视频之后,董买买会留下自己的推荐二维码,并推荐用户参与试驾和购车。蔚来APP显示董买买已在2019、2020、2021连续三届成为EP会员。 蔚来创世版ES8车主沈军告诉记者,一些车主为了进入EPclub,会通过一些灰色手段来快速积攒蔚来值。 “蔚来‘老带新’(老客户介绍新客户),新老用户都能够获得蔚来12000积分。销售可以告诉自然到店的新客,填写推荐人可以增加12000积分,同时如果填写某一个指定的推荐人,该推荐人将放弃本属于自己的12000积分,将积分赠送给新客。”沈军说,作为老车主,当时服务他们的销售、Fellow(服务伙伴)中的不少已经做到了蔚来城市公司的总监,有的甚至成为城市公司总经理,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暗箱操作”帮助熟识的老用户快速增加推荐成交量。 在蔚来商城、售后或者充电等服务中,12000积分的使用价值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沈军表示,有车主用现金收购积分,折扣比例大约在8折到9折之间,即12000积分可以1000元左右现金兑换。记者在蔚来APP上看到有大量认证车主发帖收购积分,或介绍自己收购积分的经历。 沈军称,有的老用户为了增加蔚来值,甚至直接给予用户等额的现金补偿。一名认证信息为“2020年度EP会员”的蔚来车主发布的一条帖子称,“订车找我,蔚来奖励11000积分全部给定车人……积分也可以出售给我,现金收购了,永久有效”。 “买车的人能够多拿到1000元的福利,并且老车主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牛值。同时这种福利本身并不需要销售自己额外付出什么东西,还能够通过福利促进转化,何乐而不为?”在沈军看来,这是一种“三方共赢”。 针对蔚来车主买卖积分的情况,蔚来汽车相关人士在回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蔚来禁止积分交易,一直在打击。”该人士同时称,EPclub成员并没有特殊性,让新用户扫自己的推荐码,蔚来车主都会做,并不存在车主为了进入EPclub而和销售顾问暗箱操作。 (应受访者要求,张晨、沈军均为化名)
字节“降薪”惹怒员工:加班费计入工资包,取消大小周是变相降薪
撰文|AI财经社 周享玥 编辑| 游勇 字节员工怒了 8月31日,是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后的第一个发薪日。然而,字节内网却“哀嚎”一片,不少字节员工都发现,自己的工资收入,相比以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 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有字节跳动员工在朋友圈、微博、脉脉等多个社交平台感慨:“有生之年终于等来了字节跳动的普调,全体员工普调降低了17%”,“到手少了20%,瞬间觉得双休不香了”,“普调-20%”等。 20%的降幅是员工根据加班时间算出来的。大小周意味着每个月需要加班两天,而这两天都有双倍工资,就意味着员工可以多拿到4天工资。一个月的工作日有22天,减少了4天,意味着工资减少了近20%。一位字节员工对AI财经社说,由于研发的工资普遍较高,不加班将使其损失一笔不小的收入。 事实上,早在2021年7月,字节官宣8月将取消大小周时,就有不少字节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呼吁,“取消=降薪,希望尽快把普调安排上”“全员请求普调”。毕竟,对于已经执行超过9年“大小周”制度的字节来说,加班意味着员工在同样的工作时长里可以获得双倍工资,取消加班相当于变相降薪。 但显然,字节员工的这个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不过,“降薪20%”的情况也并非发生在了每个字节人身上。实际上,针对不同的部门,取消大小周后引起的薪资下降比例也有所不同。 在字节跳动审核部门工作的刘迪发现,他的8月份工资减少得并不算多,只有6%。据他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所在的部门,之前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都有加班的需求。正因为此,即使取消大小周后,周末依旧需要人手加班,加班人数也和之前基本没有区别。 再加上只要员工提出周末加班需求,领导一般会审核通过,且加班费同样是2倍工资,所以收入上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刘迪还发现,就他所在的部门来看,为了高额加班费,大家对于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其实一直很积极,每个月排班表出来时,都是抢着填写。 也因此,在8月31日这天,当其他部门为了“工资普调”气急败坏时,刘迪所在的部门反而一片平静。 另一位字节员工则向AI财经社表示,“之前商业化那边的销售本来就是双休”,因此影响同样不大。至于她自己所在的部门,虽然因为没了每月2天的2倍加班工资,导致8月工资有所下降,但毕竟周末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之前也有预期,此次薪资降低对她的冲击力倒算不上特别大。 为何字节员工表现最激烈? 取消大小周后工资会减少这件事,字节员工并不是第一天知道。事实上,早在字节开始考虑是否取消大小周这件事时,字节内部就已经因为这个问题吵开了花。 6月17日,字节跳动新任CEO梁汝波在公司例行的OpenDay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人支持。 而不支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一部分人认为取消大小周,会让他们损失很大一部分收入,特别是对于本来就是冲着字节跳动周末两倍日薪的加班费去的人来说,这种变化导致的冲击力显然更大。彼时,有人甚至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取消大小周制度,至少会让自己一年少赚10万元。 (图源:视觉中国) 这也是字节跳动与其他实行大小周的企业不一样的地方。 字节此前在和许多员工商量薪酬时,并非将加班费作为额外的奖励计算,而是将其算进了薪资总包里, 并以此计算员工的工资整体涨幅。再加上2020年年底,字节在快手宣布大小周时甩出的“两倍工资加班费”的刺激下,不得不将原来的“基本工资的双倍,日薪的1.2倍”也提成了“2倍日薪”,以至于每月两天的加班费占总工资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约18-19%。 在此情况下,取消大小周势必会对员工工资造成不小的影响。而字节在取消大小周后,并没有宣布会采取诸如“普调”等类似的措施补足这部分薪资缺口。 “如果只是做一个额外的奖励,那么取消的话虽然也会有影响,但道义上就过得去。”一位字节跳动的员工对AI财经社说,他咨询了身边不少员工,都存在这种问题。 而员工的另一个担忧在于,取消大小周后,不仅工资会下降,还会让自己被“白嫖”。 这种情况并非毫无根据。8月下旬,就有字节员工表示,取消大小周后,工作量不减反增,并吐槽称:“想加班申请加班费是不可能的,领导明确说了,不能申请加班费,最终的结果是工作做了,钱也没了”。 也有字节员工吐槽,“取消大小周后,原来的工作量还是那么多,日常加班补”,“强度没变,紧急项目周末加班申请还是很难审批通过,只能默默干”。 其他公司的方案 除了字节跳动,快手、BOSS直聘和vivo等企业也加入了取消大小周的行列。但相比于字节跳动,其他企业的员工表现得更加平静。 一位快手员工告诉AI财经社,快手今天的内网非常平静,没人讨论取消大小周的事情,也没有提收入减少的事。在大小周这个事情上,快手宣布取消的时间比字节还早,并于7月1日已经正式实施,而今日也是快手发工资的日子。 上述快手员工透露,虽然取消了大小周,但公司允许员工申请加班,领导审批通过后依然可以获得双倍收入。在取消大小周之前,很多员工没有项目也会被安排加班,现在只有需要做项目的时候,才会申请加班。 但快手的大小周与字节的大小周又有所不同。上述快手员工透露,他们在入职时并不会将加班费算入正常的工资里,加班费相当于是额外收入。 (图源:视觉中国) AI财经社发现,在取消大小周的公司里,钱是影响员工情绪最重要的因素。vivo和BOSS直聘最近也取消了大小周,但员工收入并没有减少。 vivo是手机厂商里为数不多实行大小周的企业,如今也已宣布自9月13日起将实行双休工作制。一位vivo的员工对AI财经社透露,手机厂商的模式和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他们虽然取消了大小周,但也不会影响工资,因为他们原来周末加班也没有加班费。而且手机厂商都是高年终奖的薪资模式,“平时工资奖金、加班费等比较模糊,大家也可以忍,因为年终奖里有补偿。” 而BOSS直聘干脆将加班费补齐。BOSS直聘宣布将从2021年9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恢复双休后,员工薪资中的“周末加班费”仍正常发出,薪资总额不变。BOSS直聘的薪资结构中,“周末加班费”部分约占员工年薪的20%,此举也相当于变相全员涨薪。 目前,字节跳动还没有明确是否将针对收入受损的员工出台补偿办法,但员工的期待与现实收入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迪为化名)
新冠病毒每周突变一次,意味着什么?
出品丨虎嗅医疗组 作者丨苏北佛楼蜜 题图丨Unplash 新冠病毒Delta的余威在时间流逝中仍亦步亦趋,一项新研究仿佛给恐惧又重新塑了像。 近日,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的一篇报道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50%以上,新变种毒株的出现或许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我们就像在和新冠病毒的突变做一场马拉松比赛,赛程绵长,危机四伏,有一些甚至会对病毒造成伤害,但是有一些却可能令疾病的传染性更加强,或者伤害性更大——而这些突变往往会成为优势变种。 从Alpha到Delta,我们意识到不同种类病毒的传播能力越来愈强,似乎新冠病毒正在更加适应这个世界。但在物质世界中,科学可以解释一切,那么,每周突变一次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听起来的那么可怕吗? 病毒也在“适者生存” 这项研究来自巴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的新变种可能比以前想象得更快出现。此前人们认为大约每两周突变一次。然而,新研究认为,这一估计忽略了许多“发生但从未被测序出来的突变”。 简单理解,它就像一个盲区,我们虽然看得不到,但是变化却在其中。 病毒会定期变异,例如在病毒复制时复制基因组发生错误,和人类生物进化一样,病毒突变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病毒从生存意志和能动性出发,让自己更加适应环境、更加“坚韧”,这一过程自然条件中是不可干预的。例如新冠病毒的Alpha和Delta变体,就是病毒自然选择后的结果。 然而,大多数突变对病毒有害并降低其存活的机会,这被称为纯化或负选择,这些阴性突变不会在患者体内存活过长的时间,至少在进行测序时候,他们已经凋亡。因此,在计算突变率时,这些病毒的数据会丢失。 考虑到这些缺失的突变,该团队估计病毒的真实突变率至少比以往认为的高50%。研究结果意味着如果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超过几个星期,病毒可能会进化,这可能会导致新的变种。其中,Alpha变种被认为是病毒在无法清除感染的个体中进化的结果。 这听起来很可怕,感觉疫苗研发的速度绝对是追不上病毒突变的速度。但等待我们的并不全是坏消息,因为大多数人在病毒发生这么多变异之前就已经传播并清除了它,这意味着一名患者体内进化的机会通常不会那么高。 然而,这种对突变率的新估计表明,这些人体内的病毒进化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因此,科学家希望找出产生突变缺失的原因。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失去了许多飞往德国的战机,因此他们想弄清楚应该在飞机上如何添加保护材料,以确保战机的安全性。他们查看了返回飞机的损坏位置,推断幸存飞机上没有弹孔的位置最容易受到攻击,向这些地方射击的飞机已经坠毁,因此在返回的飞机上看不到。 可以使用同样的技巧来计算出新冠病毒中缺失突变的概况:基因组的读取过程中,可以与上一次读取的数据进行对比,测算哪些数据已经发生改变以及明确改变的比例,以此来来确定缺失的部分。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负面选择都是出于可预测的原因:让基因长度变短或者让病毒表面蛋白质功能不佳。 然而,部分突变令人惊讶。 主要作者阿塔瓦尔帕·卡斯蒂略·莫拉莱斯博士说:“病毒制造的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就像我们的基因一样,病毒的基因包含控制氨基酸以何种顺序粘合在一起的指令。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突变会导致病毒选择合成更稳定的氨基酸,这意味着它们不必经常生产蛋白质,并且维持供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能量。” 面对变异,疫苗仍有效 虽然,病毒连续突变的危险不仅在于它可能对接种的疫苗产生抗药性,更危险的是变种在人们之间的传播速度,尽管全球接种的疫苗剂量已接近30亿次剂量,我们需要比病毒传播速度更快地采取行动。 快速突变肯定是危险,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值得乐观的是,英国公共卫生发布的两项研究中指出,其中第一项于5月发表,表明接种两剂辉瑞新冠疫苗的人群可获得88%免受Delta变体感染的保护,而阿斯利康疫苗仅提供60%的保护。 同时,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以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定梅副教授团队,以广州市今年5月至6月新冠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阴性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估算出中国国产新冠病毒疫苗应对Delta变异株的保护效果。 上述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出两种中国国产灭活疫苗的总体保护率达59%,对于预防中度新冠肺炎的保护效果可达到70.2%,对重症的保护效果达100%(因重症样本量较小,此结果会高估重症的保护效果)。此外,疫苗的保护效果在40岁至59岁的人群以及女性群体中都稍有升高。 这个数字似乎不足以保护整个社区免受明显症状的影响,因此,第二个分析结果也带来了一些好消息。 最新研究表明,在住院治疗方面,接种两剂阿斯利康疫苗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德尔塔变体影响,这意味着阿斯利康疫苗可能无法完全保护您免受此类变体感染的影响,但可以显着防止你的病情恶化到需要住院的程度,这已经足够了,特别是在卫生系统受到大量严重病例可能找不到治疗床位压力的国家。 我们已经清楚突变就是病毒的自然变化趋势,类似于人类的呼吸,是自发过程,就新冠的特性来看,本来就是极为容易变异的,而随着变异,究竟重症率和死亡率是会上升还是下降,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研究数字,但目前已知的是,面对变异,疫苗仍有效。 这也许意味着彻底消灭新冠病毒的尝试已经不太现实,未来我们需要学会跟新冠共处,就像对待流感那样,每年秋冬季的时候接种新冠疫苗,尽量控制感染人群和重症几率。同时实时监测检测突变发生的后果,提高疫苗的跟进速度。 我是本文作者苏北佛楼蜜,人类最后的严肃都该留给生物技术。珍惜所有与你沟通的机会,微信:Pinkfloyddddd,欢迎您来。
共同富裕 从公司名字开始
王兴又有新金句。8月30日晚间,在美团财报发布会后的分析师会议上,王兴称:共同富裕本身就植根于美团的基因,“美”代表“好”(better),“团”代“一起”(together),合起来就是“一起更好”。 用名字释义表态,有理有据,不服不行。 王兴在朋友圈将这段话又发了一遍,该截图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 这给了各路同行灵感,老板们纷纷亲自为自家品牌“释名”,而大家的名字都重合在了一点:共同富裕。 58同城的姚劲波跟着表态:“58同城,确实是来自:我们一起发,共同富裕。”然后又自己评论了一句:“主业确实是为人民服务。” 荔枝FM创始人Marco也在朋友圈释名,为了把“荔枝”和“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打了不少字,用了三层意思。先用谐音阐释“荔枝”代表“大家都要励志”,然后援引了三个带有荔枝的诗句,表明只问耕耘、埋头苦干然后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长远目标的决心。 各路大佬显身手研究文字,孙宇晨虽迟但到,也加入了进来。这位充满争议的区块链名人、和比尔·盖茨共进过晚餐的男人,解释自己的“波场”为“在一波场子里发财”,也是“共同富裕”的意思。 充满智慧的网友可能是怕大佬们累着,干脆直接帮忙给一众互联网公司释名了。“腾讯”就是“在讯息社会里大家共同腾飞”,“字节跳动”是“让每个字代表幸福跳动到人们心坎里”,“快手”则是“快的人伸手拉慢的一把”…… 从8月30日王兴释名“美团”,到现在的释名潮,不过一天时间而已。至此,王兴释名的严肃性已经被消解了,不管是同行还是网友,都在展示“万物皆可共同富裕”,表明的态度是,只要你想,把名字解读成你想要的意思并不难。
拍照不用芯,拿什么跑赢技术长赛道?
题图 | 视觉中国 两年前,vivo做芯片的传闻在业界沸沸扬扬,甚至有人通过招聘启事,猜测vivo的芯片项目已经上马,即将通过实验室测试阶段。 彼时,对于vivo的芯片计划,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并未否认。 他坦然地表示:“纯芯片设计团队需要一套开发流程,需要对应的设计工具和代工厂的配合,因此vivo的核心还是前端,首先是构建这方面的能力,之后是否要继续深入,还要视情况而定。” 行事低调的vivo对于江湖传闻,并没有选择广而告之,以致在此后的时间里,vivo的芯片项目一度被坊间所遗忘。 8月27日,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媒体沟通会上,正式宣布了V1专业级影像芯片落地,并由9月发布的vivo X70系列首发搭载。 近年来,vivo不断攻坚影像系统,而深入芯片层面的研发尚属首次,在胡柏山看来,不同于屏下指纹、屏下摄像等技术,芯片的研发工作周期长、难度大、投入高,但它能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体验。 为什么做V1? 在手机的影像系统中,影像芯片、镜头、感光元件起到决定性作用。图片或视频的色彩饱和度、细腻度、整体层次感、细节表现,都需影像芯片的算法处理后,才能完整的展示。 在特殊场景下,如暗光环境、夜间,手机需要强大的算法来弥补光学和感官器件等物理上的差距。但受限于手机内部狭小的空间,影像系统在特殊场景下,往往存在着一些难以调节的“矛盾”:如在夜景视频拍摄时,为解决进光量不足的问题,传统做法:一是强行提高进光量,这会导致视频中出现更多的噪点;二是拉长曝光时间,由此不得不降低帧率。 而V1影像芯片存在的意义,正是通过更加强大的算法,去弥补智能手机在影像系统上的先天不足。 得益于V1影像芯片针对高速数据处理的针对性优化设计,实现了在低功耗的前提下,多成像算法并发实时处理。以往模糊的夜间视频,在 V1影像芯片的“注视”下,让画面变得“一目了然”。 V1影像芯片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是手机SoC日渐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手机SoC性能的不断提升,部分手机厂商将影像算法置于SoC层面,在将SoC性能挖掘到极致的同时,也造成手机耗电量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而vivo的解决思路是通过V1影像芯片将算法固化,把软性的算法变成硬件,功耗和发热自然能降低。 此外,胡柏山还表示,“V1影像芯片是vivo在视频长赛道的第一款芯片支撑,目前聚焦的重点还是普通夜景、风景,但未来将可能在细分场景上进一步聚焦,并通过不同的算法支撑,是未来V2、V3等后续迭代产品的发力点。” vivo影像蓄力,胡柏山的否决票 对于vivo是否会涉足其他领域的芯片,胡柏山坦言,“只要行业有的,能提供成熟解决方案的,原则上我们不会自己做,我们要做的是这个行业内,别人没有做起来的。” 这也是vivo选择开发V1影像芯片的原因。在此之前,行业内并没有专为解决夜景场景的影像芯片,而V1影像芯片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影像是vivo长期以来所布局的重点,也是vivo对于消费者认知、洞察的结果。 另一方面,独立影像芯片的研发,是vivo迈入高端市场的重要一步。 国际上,通常将600美元作为高端手机市场的门槛;在国内,通常将4000元人民币设为高端市场的准入门槛。 进入这一市场,意味着手机厂商需要为产品赋予足够的特性。在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大部分手机都使用着同样的“公版SoC”,因此厂商更愿意对手机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升级。 但在很多时候,这些升级只能成为个别手机在短时间内的“独特卖点”,难以支撑厂商手机品牌的长效发展,因此难以支撑厂商在高端市场的高额溢价。 iPhone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iPhone X开始,似乎每一代的iPhone在硬件的提升上都乏善可陈,但后续销量却屡创新高,究其原因是苹果用户对于IOS系统和苹果手机在整体设计上的认可。 对此,胡柏山表示,“我们其实有一些超前的技术,我都把他们否了,觉得对于用户来说真实意义不大,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嗨。” 在胡柏山看来,如果一项技术对消费者的触动不大,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么这项技术就只能算是中间状态的过渡产品。“即使这个产品可能在未来三年内都无法实现量产,但没关系,因为那代表了一个足够震撼的未来。” 与此同时,在进入高端市场后,厂商还需要面对市场可能存在的跨地域、跨消费群体的问题,而影像正是这些不同消费人群所产生的交集:用户对“美”的追求是不变的。 长赛道,铁三角 随着华为手机业务受阻,国内手机市场中形成了OVM三分天下的局面,对于这三家手机厂商而言,他们已经代表了目前安卓阵营中的风向标,也都面临着一个困境:全球范围内,已经没有厂商能够成为他们可参照的对象,往前的每一步,都将是“微光中的探索”。 在此背景下,vivo经过几年的用户与技术动态研究,把未来vivo需要发力的长赛道做了梳理,并总结为:设计、影像、系统、性能。 vivo所定义的长赛道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消费者持续关注,有持续的高要求。第二就是在这个赛道上,vivo可以实现持续迭代,有足够的可为空间。 比如最近大火的屏下摄像技术,由于缺乏太大的迭代空间,vivo并没有选择盲目跟进。“屏下摄像头目前对于拍照效果的影响还是比较大,我们认为短期不太适合上产品,不符合我们整体影像标准”,胡柏山表示。 未来芯片主要布局是服务于长赛道,而影像就是跟芯片强相关的其中一条赛道。 两年前,胡柏山曾表示,vivo的研发指导思路是“站在后天看明天”,在这一理念下,vivo内部形成了一个“铁三角”体系,分别是产品规划、技术规划和技术预研。 而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胡柏山举了一个鲜明的事例:人们从自身的使用角度来感知,会发现分享的大部分照片环境光比较充足,为什么弱光的照片很少分享?不是因为大家没有这个需求,而是因为在弱光情况下成像效果比较差。 X70的专业模式,以及V1影像芯片的产品定位也都是来源于此。胡柏山指出,在后续的V2、V3等迭代产品中,vivo仍将在每代芯片的研发过程中确保有足够的用户洞察和明确的产品需求输入。 当然,用户需求并不等同于简单问用户要什么,因为在大多时候用户无法提供一个专业的方法论,比如用户需要一副能够实现单手操作的无线耳机,那么厂商依照这样的需求,为耳机添加光学传感器和运动加速传感器,让耳机实现“开盖即连”。 因此,vivo在消费者洞察之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构思——场景构建,即站在某个相对具体的场景中去发现用户的需求。 胡柏山表示,“用户的需求得放到场景里面才能转换出来。没有场景的用户需求是一个伪需求”,这也是vivo长期践行设计驱动的集中体现,“对于vivo来说,设计驱动是我们未来10年、20年持续要努力的目标,我们要构建起设计驱动的体系和价值观,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和行业带来全新的价值和体验”,胡柏山总结道。
刷刷刷 我们看新闻资讯的速度是越快越好吗?
你是如何消费新闻资讯的? 在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发布的《2021数字新闻报告》中显示,年轻用户(35岁以下的人)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34%),更有73%的受访对象使用手机获取新闻。 的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年轻用户习惯于使用社交媒体或资讯类APP来获取新闻资讯类信息。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通过对话网友、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究新闻类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的变化,讨论在快消费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从新闻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年轻用户平时在网上用啥看新闻? 笔者首先通过社交媒体对话了20位年轻网友,意在了解目前年轻人群的新闻阅读习惯。 首先,问及大家平时通过哪些APP在看新闻,提及最多的是广场式的社交媒体,例如微博、知乎等。这类社交媒体,能够在多种观点被呈现的基础上,给受众更多选择的机会。此外,像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资讯类应用也被一些人提起。 另外,还有一名对话者表达了较为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特别宝藏的看新闻的渠道,更多的是在通用平台上关注资讯来源。是不是独立APP其实并不重要,找到有意思的公众号、视频和播客比较重要。” 由此来看,一部分用户并不是通过平台去找新闻,而是通过新闻去到某个平台,内容本身成为影响受众选择的一个因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次,在讨论新闻资讯是否是“快消品”时,大家在新闻内容、受众偏好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在新闻内容上,有的网友认为:“资讯的文本简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提效的,把大量垃圾信息的水分挤出去,只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可。” 在新闻的受众偏好上,有的网友认为:“关注新闻的人会去找更详细的看,不爱看新闻的会直接刷过去连几十个字都不看。” 最后,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很理智,更加关注生活,自洽的生活节奏让自己几乎不会沉迷于不断翻新的信息中;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或多或少会因信息过载而影响生活。 快餐式资讯消费会让用户沉迷其中? 信息过载带来了消费习惯的转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闻内容是既快又短好还是深刻全面好? 下面将通过分析几类资讯应用,介绍资讯平台是如何探寻让读者更好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从而对不同环境下用户与内容的关系产生进一步的理解。 在2011年,一名17岁的在校学生Nick D’Aloisio在课业之余,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翻译建立了一个模型:当人们进入一个网站,就可以自动被推送一份摘要内容,他将其称之为“袖珍新闻”。 而后,基于类似的原理,资讯平台Trimit应运而生。Trimit是Summly的前身,而后者,作为当年吸引了诸多著名投资人的明星软件,上线仅仅一个月就吸引了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 Summly的亮点是通过自动抓取不超过140字的新闻摘要、阅读过的内容会自动消失等功能,让外界看到了新闻媒介在试图帮助读者提高新闻消费效率、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努力。 2013年,Summly被雅虎以3300万美元收购,成为著名的Yahoo News Digest。虽然逻辑还是向用户提供短文章,但在Summly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工编辑的力量,成为“算法与人工的合作实验”。 与此同时,相较于Summly发布一条又一条零散“原子化”的信息,News Digest则是将这些短新闻聚合在一起,根据多个文档找出关键词,汇编成一条内容,这其中包括了文章、地图、信息图表、百科摘要、视频、照片等丰富的媒介资源,传达出新闻故事的不同维度。 Yahoo News Digest的文章界面。图片来源:Yahoo News Digest 在运营的四年里,Yahoo News Digest每天8点和18点定时更新内容,每次更新6至12条新闻。国内也有平台在使用类似的模式,例如知乎旗下的客户端知乎日报,通过编辑筛选、一日多次上架更新的方式,将“稀缺且优质”的内容精心推送给用户。 而这类高质量内容聚合的资讯平台,让新闻信息不再是对现实镜子似的反射与复制表达,而是在平台精加工之下,拼贴、延伸与更新着关联场景,使用户更加接近叙事空间。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平台也在努力让受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归内容本身。 然而,这类应用还有一个痛点(或者是伪痛点)亟待解决。据科技公司创始人、作家Om Mali称:“我很难对此产生依赖。像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对我而言就具有成瘾性。可是Summly还没有让我产生这种感觉。” 该怎样“制造渴望”?这一问题难倒了无数产品经理和用户增长专家。 Inshorts通过让用户不停上滑“刷新闻”的方式给出了新的答案。[1] 这是一个2013年诞生的资讯软件,其主创团队秉持着“不希望用户在新闻上花的时间多于15分钟”的理念,将每条新闻浓缩在60字以内。[2] 在Inshorts上看新闻的方式:刷刷刷。图片来源:爱范儿 另外,让用户对其“欲罢不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众阅读新闻的“动作”——打开软件,上滑,上滑,再上滑。与此同时,算法技术会根据你在每一条新闻上花费的时间、内容偏好,为你生成个性化的推荐评分系统,再接着为你推荐相关内容。 这种新闻推荐的逻辑与当下火热的短视频很是类似:算法负责投喂短小精悍、但饱含信息量的内容,而用户在“这条看完,再看下一条”的无限信息流中逐渐沉浸在媒介为你打造的“短资讯海洋”。 在传播学视野中,学者们将这类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信息传播方式赋名为“无媒介传播”。[3]媒介距离被消解,左滑右滑、上滑下滑这类动作都是为了让用户用最快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量最多的内容。 而无限滚动的信息流让文本直接作用于用户的感官体验,直截了当地告诉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存在。这种高度类似于刷短视频的刷资讯方式,很容易让用户上头。 与此同时,不断点开推送、连续翻页与滑动这种重复性动作看似解决了用户当下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但也同时让人对“离开界面”失去了一些实感,久而久之,一些用户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果断停下来。与其说是对不断更新的内容上瘾,倒不如说是对“刷资讯”这个动作上了瘾。 新闻刷得越快就等于了解得越多吗? 我们生活在被媒介浸润的时代,早已无法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中全身而退。多数时间,我们甚至很难具象地感受到媒介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但这种“润物细无声”本就是一种力量。 这也就是“无媒介传播”想要传达的下一层意义:无媒介并不是否认媒介的存在,而是希望借此提醒受众,即便媒介打造了多种多样容易沉浸其中的场景,但人的选择依然具备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文就提到了一个新的选择:一部分用户在看新闻时,认为看得越快越好,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事情;另一部分用户则认为看得越深越好,有助于真正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 快餐式的资讯服务的确拥有更多让人不断刷下去的魔力,但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更容易被谣言误导、日渐缺乏浏览深度新闻的耐心等。 因此,虽然刷短内容是适合多数人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获取新闻的手段,但对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应该仅仅通过浏览新闻的条数来判断。 目前还是有许多资讯平台不以提供短内容、提升用户的阅读效率为目的,而是在提供资讯的多样性上进行着不同的尝试。国际上有两家知名的新闻机构,分别叫做Smart News和News Break。 Smart News通过在APP内嵌入“平衡算法”,提供让用户自由选择感兴趣内容的功能,并有意给用户推送“看起来不是很有兴趣了解”的内容;而News Break主打“地方新闻”,为用户提供小众的身边资讯。 “越是了解此前并不知道的身边事,越容易产生共情,也越会让读者因为之前居然没有注意到而感受到冲击。” News Break的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Smart News通过“不那么个性化的算法”,拿下了11亿美金的估值;而News Break基于地理位置推送新闻,日活在18个月内增长20多倍......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新闻资讯的供给,并非“唯快至上”。 人的能动性为生活的很多时刻增添了更多意义,如果希望在快节奏的信息消费环境里了解得多一些,用户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带着更多好奇心看新闻,为自己增添一点难度。比如思考下记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到底想表达什么?一则信息背后,可能预示着哪些行业变化? 总而言之,“万物皆可刷”的时代,刷短新闻、看短资讯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如果用户想要了解更多事实信息,那么看新闻资讯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深越好。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全新宜居类行星表面温度适合液态水流动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寻找潜在宜居星球的过程中,天文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类地行星上,它们的半径和质量与地球相似,并且必须足够温暖以使得液态水可以存在其表面。尽管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有希望的“候选人”——例如 Trappist-1d 或 Proxima Centauri b,它们无一不都是围绕附近的恒星运行,但“表面温度适合液态水存在”这一必要条件非常严格,这极大地限制了候选者的数量。 现在,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奈库-马德哈苏德汉(Nikku Madhusudhan)和他的同事确定了一类全新的宜居行星,它们的数量可能比类地行星丰富得多且更容易展开研究。这些新的候选者是比地球大得多但比海王星小得多的海洋世界,它们被富含氢气的大气层所包围。 关键在于,它们的表面温度可以允许液态水流动,在这方面它们与地球十分接近。 Hycean世界 奈库-马德哈苏德汉及其同事称这些世界为“Hycean”,这是由氢和海洋两个词组成的合成词。 研究人员指出,Hycean的半径可达地球的2.6倍,质量最大可达到地球的10倍, 这比以前被认为宜居的任何行星都要大得多。研究人员还研究了Hycean宜居带,即与母星之间允许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带状区域。 事实证明, Hycean宜居带比类地行星要大得多。 部分原因是这些行星的平衡温度可高达 500 开尔文,远高于类地行星。 基于这样的条件,如果行星被潮汐锁定且同一侧始终面向太阳,那么液态水就可能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行星上的一半地区将因为太热而无法维持生命的存在,而另外一半的气候可能较为温和。Hycean宜居带之所以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寒冷的Hycean世界可以凭借其内部热量来支持液态水的存在。 这样的行星几乎不需要来自母星的热量辐射,因此其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运行。 奈库-马德哈苏德汉的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的结果表明,Hycean行星上的宜居带要比陆地上的宜居带宽得多。”(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遗憾!强生艾滋病疫苗未能取得足够保护率:临床试验宣告失败
一些新上市的药物之所以贵,往往就是因为在前期研究投入过多,并且还面临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失败更是家常便饭。但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往往失败的临床试验才能够让制药人员积累成功的经验。 据外媒报道,日前,强生公司宣布,该公司的一种试验性HIV疫苗未能由于未能达到足够的保护率,宣告失败,该研究也将停止。 根据强生公司的说法,试验中的HIV疫苗未能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为那些存在高感染风险的年轻女性提供足够的艾滋病毒防护。该研究也不会继续下去,参与者将被告知试验结果,以及她们是服用了疫苗还是安慰剂。 而这项中期临床试验的失败凸显了疫苗开发的难度,特别是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疫苗的开发,该疾病目前还没有获得批准的疫苗。 强生公司首席科学官保罗·斯托费尔斯(Paul Stoffels)表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病毒,长期以来对疫苗开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它具有攻击、劫持和逃避人类免疫系统的能力。 据悉,这行临床试验的研究包括来自五个南部非洲国家的2600名妇女。去年,这些国家中的妇女和女孩占所有新感染艾滋病毒患者的60%以上。 该疫苗的试验是基于强生新冠疫苗所使用的腺病毒平台,得到了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支持。
新冠病毒每周突变一次 意味着什么?
出品丨虎嗅医疗组 作者丨苏北佛楼蜜 题图丨Unplash 新冠病毒Delta的余威在时间流逝中仍亦步亦趋,一项新研究仿佛给恐惧又重新塑了像。 近日,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的一篇报道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50%以上,新变种毒株的出现或许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我们就像在和新冠病毒的突变做一场马拉松比赛,赛程绵长,危机四伏,有一些甚至会对病毒造成伤害,但是有一些却可能令疾病的传染性更加强,或者伤害性更大——而这些突变往往会成为优势变种。 从Alpha到Delta,我们意识到不同种类病毒的传播能力越来愈强,似乎新冠病毒正在更加适应这个世界。但在物质世界中,科学可以解释一切,那么,每周突变一次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听起来的那么可怕吗? 病毒也在“适者生存” 这项研究来自巴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科学家们发现新冠病毒的新变种可能比以前想象得更快出现。此前人们认为大约每两周突变一次。然而,新研究认为,这一估计忽略了许多“发生但从未被测序出来的突变”。 简单理解,它就像一个盲区,我们虽然看得不到,但是变化却在其中。 病毒会定期变异,例如在病毒复制时复制基因组发生错误,和人类生物进化一样,病毒突变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病毒从生存意志和能动性出发,让自己更加适应环境、更加“坚韧”,这一过程自然条件中是不可干预的。例如新冠病毒的Alpha和Delta变体,就是病毒自然选择后的结果。 然而,大多数突变对病毒有害并降低其存活的机会,这被称为纯化或负选择,这些阴性突变不会在患者体内存活过长的时间,至少在进行测序时候,他们已经凋亡。因此,在计算突变率时,这些病毒的数据会丢失。 考虑到这些缺失的突变,该团队估计病毒的真实突变率至少比以往认为的高50%。研究结果意味着如果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超过几个星期,病毒可能会进化,这可能会导致新的变种。其中,Alpha变种被认为是病毒在无法清除感染的个体中进化的结果。 这听起来很可怕,感觉疫苗研发的速度绝对是追不上病毒突变的速度。但等待我们的并不全是坏消息,因为大多数人在病毒发生这么多变异之前就已经传播并清除了它,这意味着一名患者体内进化的机会通常不会那么高。 然而,这种对突变率的新估计表明,这些人体内的病毒进化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因此,科学家希望找出产生突变缺失的原因。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失去了许多飞往德国的战机,因此他们想弄清楚应该在飞机上如何添加保护材料,以确保战机的安全性。他们查看了返回飞机的损坏位置,推断幸存飞机上没有弹孔的位置最容易受到攻击,向这些地方射击的飞机已经坠毁,因此在返回的飞机上看不到。 可以使用同样的技巧来计算出新冠病毒中缺失突变的概况:基因组的读取过程中,可以与上一次读取的数据进行对比,测算哪些数据已经发生改变以及明确改变的比例,以此来来确定缺失的部分。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负面选择都是出于可预测的原因:让基因长度变短或者让病毒表面蛋白质功能不佳。 然而,部分突变令人惊讶。 主要作者阿塔瓦尔帕·卡斯蒂略·莫拉莱斯博士说:“病毒制造的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就像我们的基因一样,病毒的基因包含控制氨基酸以何种顺序粘合在一起的指令。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突变会导致病毒选择合成更稳定的氨基酸,这意味着它们不必经常生产蛋白质,并且维持供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能量。” 面对变异,疫苗仍有效 虽然,病毒连续突变的危险不仅在于它可能对接种的疫苗产生抗药性,更危险的是变种在人们之间的传播速度,尽管全球接种的疫苗剂量已接近30亿次剂量,我们需要比病毒传播速度更快地采取行动。 快速突变肯定是危险,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值得乐观的是,英国公共卫生发布的两项研究中指出,其中第一项于5月发表,表明接种两剂辉瑞新冠疫苗的人群可获得88%免受Delta变体感染的保护,而阿斯利康疫苗仅提供60%的保护。 同时,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以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定梅副教授团队,以广州市今年5月至6月新冠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阴性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估算出中国国产新冠病毒疫苗应对Delta变异株的保护效果。 上述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出两种中国国产灭活疫苗的总体保护率达59%,对于预防中度新冠肺炎的保护效果可达到70.2%,对重症的保护效果达100%(因重症样本量较小,此结果会高估重症的保护效果)。此外,疫苗的保护效果在40岁至59岁的人群以及女性群体中都稍有升高。 这个数字似乎不足以保护整个社区免受明显症状的影响,因此,第二个分析结果也带来了一些好消息。 最新研究表明,在住院治疗方面,接种两剂阿斯利康疫苗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德尔塔变体影响,这意味着阿斯利康疫苗可能无法完全保护您免受此类变体感染的影响,但可以显着防止你的病情恶化到需要住院的程度,这已经足够了,特别是在卫生系统受到大量严重病例可能找不到治疗床位压力的国家。 我们已经清楚突变就是病毒的自然变化趋势,类似于人类的呼吸,是自发过程,就新冠的特性来看,本来就是极为容易变异的,而随着变异,究竟重症率和死亡率是会上升还是下降,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研究数字,但目前已知的是,面对变异,疫苗仍有效。 这也许意味着彻底消灭新冠病毒的尝试已经不太现实,未来我们需要学会跟新冠共处,就像对待流感那样,每年秋冬季的时候接种新冠疫苗,尽量控制感染人群和重症几率。同时实时监测检测突变发生的后果,提高疫苗的跟进速度。
宇宙大片!摄影师来头不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发布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 在轨拍摄的高清大图 第一视角!超震撼! 高清大图!超好看! △拍摄/航天员汤洪波 7月21日,几内亚湾,夹杂潮湿水汽的西南季风并未停下它奔赴北非大陆的脚步。 在进行自行车冲刺间歇锻炼等活动后,航天员汤洪波回到卧室,拍下这张照片。 △拍摄/航天员汤洪波 7月30日,航天员汤洪波拍摄到北非大陆上万家灯火的景象。 △拍摄/航天员汤洪波 8月8日,北京时间6时32分,核心舱组合体划过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空。 星星点点的夜空下,大气层温柔地拥抱着美丽的蓝色星球,远处索马里半岛的轮廓正指向阳光的方向。 △拍摄/航天员汤洪波 8月13日,印度洋上天气依然多变。在完成舱内机械臂操控训练后,航天员汤洪波与他的两个小牛玩偶一同等待前方祖国的大美河山。 △拍摄/航天员汤洪波 8月18日,航天员汤洪波在核心舱组合体里的小卧室。舱壁上孩子的照片,会不会让他在经过祖国大地时,向家的方向多留下一些目光? △拍摄/航天员聂海胜 8月24日21时29分,核心舱组合体划过北京上空时,航天员聂海胜拍下这张北京夜景。 照片右侧金光熠熠的“星星”就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拍摄/航天员聂海胜 8月24日21时41分,太平洋上空,核心舱组合体的太阳能帆板如同引领中国航天迈向浩瀚宇宙的指针,指向遥远灿烂的未来。 向每一位航天人致敬! 为中国航天加油!
中国科大团队在奇异粲介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8 月 31 日消息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能核物理课题组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合作,在 RHIC-STAR 质心能量为 200 GeV 的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察到,奇异粲介子与中性粲介子的产额比值相对于质子质子碰撞有显著的增强。 研究结果表明,宇宙大爆炸早期形成的极端高温高密的热核物质 ——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确存在夸克与胶子的自由度,粲夸克与奇异夸克级联是奇异粲介子 Ds 强子化的重要方式。 结合之前发表的 D 介子集体流结果,为人们理解粲夸克的集体运动性质和强子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研究成果于 8 月 26 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IT之家了解到,据中国科大介绍,宇宙大爆炸及其演化一直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最基本科学问题之一。理论预言在宇宙大爆炸初期数微秒内会在有限的空间中积聚极大的能量,温度可达数万亿度。 在这样的极端高温高密条件下,被强相互作用禁闭在强子中的夸克与胶子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从而使强子物质转变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高能重离子对撞机,将重离子加速到极高能量撞在一起,从而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宇宙大爆炸的情形。
被官方叫停后 美国仍有医生建议用兽药治疗新冠肺炎
近日,美国出现了多起因服用兽药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肺炎中毒案例,为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直言称,“你不是马和牛,应该停止使用该药物”。不过,有些医生仍不顾官方警告,推荐使用伊维菌素来治疗新冠肺炎。 据外媒报道,日前,尽管官方已经警告不要使用伊维菌素来治疗新冠肺炎,但精神病学家马克·麦克唐纳 (Mark McDonald)对此持反对意见,表示这是一种“有效、安全、廉价的治疗方法”。 报道中指出,麦克唐纳于今年7月接受德桑蒂斯的邀请,作为其学生是否佩戴口罩的调查小组人员之一,德桑蒂斯一直反对学校要求学生佩戴口罩的建议。 麦克唐纳表示,伊维菌素是一种针对新冠肺炎“有效、安全、廉价的治疗”方法,怀疑该疗法在人类中使用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而在上周四,美国疾控中心还特意发布了一项健康咨询,详细说明了伊维菌素会导致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不过,麦克唐纳却表示,疾控中心的文章并不能说明问题,这只是为了迎合FDA出于政治目的反对该药物用于新冠肺炎,就像之前的羟氯喹一样。 麦克唐纳指出,FDA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为民众大规模接种疫苗,因此而无视了这种有效的药物。此外,他还批评了新冠疫苗,并建议官员们应该关注自然免疫。 据了解,伊维菌素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但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 广泛用于牛、羊、马、猪的胃肠道线虫、肺线虫和寄生节肢动物,犬的肠道线虫,耳螨、疥螨、心丝虫和微丝蚴,以及家禽胃肠线虫和体外寄生虫。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