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史上最薄的Apple Watch是怎么炼成的?
上个月,我们在第一时间带来了 Apple Watch 的上手体验和选购建议。 苹果称,这是史上最薄的 Apple Watch,戴上新 Watch 之后我们也有相同的感受,但很好奇这个「史上最薄」到底是怎么炼成的?为了削薄厚度,苹果是舍弃了一些配置?还是重新设计了内部结构?我们一起跟着 iFixit 的拆解,来一探究竟。 图片来自:iFixit 从 Apple Watch Series 10 的 CT 扫描图不难看出,苹果手表的内部构造非常复杂、紧凑,甚至比 iPhone 的内部空间还要更「寸土寸金」一些,不过这也很好理解,作为戴在手腕上的随身设备,穿戴体验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体积过大、重量过高,都会降低你戴上 Apple Watch 的冲动和欲望。 亘古不变的打开方式 打开表身进入内部,依然需要用加热枪加热片刻后,才能把屏幕取下来,这也是一直以来众多智能设备拆卸的第一步,无论是从前面的屏幕还是后面的背板,加热枪都是第一步,也阻挡了众多好奇心爆棚的用户。 图片来自:iFixit 作为小微型的穿戴设备,还贴着苹果标,对细节的把控,一直都是行业的第一梯队,iFixit 通过 CT 扫描,展示了 Apple Watch Series 10 屏幕和边框的缝隙,只有 0.176 毫米,精度是如何来到 0.1 毫米级别的,可能得去 Apple Watch 的代工厂里找找秘密,不过这样的缝隙大小给用户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图片来自:iFixit 一方面,小缝隙让机身的一体性更强,虽然当年对 unibody 有执着追求的苹果率先在 iPhone 上面开多了两个按键开孔,但是在 Apple Watch 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作风。最近几代的 Apple Watch 在屏幕和中框的过渡处理做的非常丝滑,几乎感受不到断层和硌手,就像两块材料长在了一起。 另一方面,如此的严丝合缝又有助于提升设备的防水性。我知道苹果在宣传手表的防水性能,我也知道很多朋友会带着 Apple Watch 去游泳,虽然我们还是不太建议这样做,但精细的做工就能以备不时之需。 空间霸主——电池 掀开屏幕后,最显眼的两个部件——电池和马达,几乎填满了表身内部。 先来看电池,外包围用的依然是传统铝塑材质,根据苹果官网的数据,Apple Watch Series S9 和 Series 10 的续航同为 18 小时(低电量模式同为 36 小时)。 图片来自:iFixit 新 Watch 的屏幕变大,显示材料也用上了广视域 OLED 屏幕,刷新率从 1 次/分钟变成了 1 次/秒钟,在软硬件升级的同时,还能维持和上一代同样的续航时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电池容量有所增大,Apple Watch Series 9(45mm)的电池容量为 308mAh,Apple Watch Series 10(46mm) 的电池容量为 327mAh。 图片来自:iFixit 二是 Apple Watch Series 10 采用了全新的 S10 芯片,有更好的能效控制。 而且,Series 10 的主板结构也有升级,用更小的面积容纳更多的元件,也为电池腾出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电池和机身的连接,用的还是传统粘合剂,不知道这次在 iPhone 16 和 16 Plus 上采用的电压敏感电池胶水,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苹果设备电池拆卸的标配。 质感稳定器——Taptic Engine 再看马达,Taptic Engine 占了表身内部差不多 1/3 的空间。可能很多人会对 Apple Watch 对震动反馈的追求存疑,但这就是企业对产品配置取舍的问题。 图片来自:iFixit 可能在苹果看来,细腻且多变的震动,是他们不能触碰的的底线,因为这关乎于质感;而设备续航的长短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起码我身边所有用 Apple Watch 的朋友,已经把一天一充的无奈,变成了睡前的习惯。 接下来是屏幕,虽说苹果在发布会上着重强调了这块 OLED 不同于往年,是全新的广视域 OLED,即使在侧面也能看清表盘上的内容,非常适合骑行、跑步等不方面把手抬到眼前的户外运动场景。 图片来自:iFixit 但是 iFixit 经过拆解和微距观察,并没有发现 Series 9 和 Series 10 在屏幕像素排列以及和设计上的新构思,起码看上去,这俩真没什么区别。 主板&芯片 去掉屏幕、移开马达,Apple Watch 的主板和芯片,就藏在表身的最下方。主板的厚度控制得很好,乍眼一看有点像一块薄薄的铁片。 主板和 S10 芯片的正下方,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周围一圈圆环是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集中在最中间的圆点,也就是表背的凸起部分里,塞满了各种有关体征监测的传感器。 图片来自:iFixit Apple Watch 通过表身内部的细微调整,实现了在表盘变大、表身变薄的同时,还做到了与上代续航持平的表现。当然为 Apple Watch Series 10 厚度让步的除了这些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看得见但不容易被发现的细节里。 比如这代 Watch 的表冠更小,扬声器的开孔和内部的发声单元也变得更小,「52audio」在拆解时把 Series 10 的扬声器单独拿下来和一元硬币做了比较,大小长宽再对比下一目了然。 图片来自:52audio.com 而这样对于零部件体积的极致把控,也几乎发生在 Apple Watch 的每一个零件里,就连表带的卡扣,都下足了你意想不到的「血本」。 图片来自:iFixit iFixit 在拆解完毕后,并不否认这代 Apple Watch 的价值,但也毫不避讳地给出了 3 分(满分 10 分)的可修复分数,设计精密、结合紧实从一方面看是极大的优点,这是在你把它拆开之前,而当表身真正被拆除后,每一个经过精确的设计,都会成为你复原 Watch 时的陷阱。
荣耀Magic6 Pro卫星通信立大功!救出可可西里被困驴友
快科技10月13日消息,近日,一位网友分享了他和朋友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旅游时的一次救援经历。 他们在一个偏远且海拔高达4555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名被困人员,由于该地没有手机信号,他们无法拨打紧急电话求助,而周围的狼群也增加了他们的恐惧感。 此外,距离能够联系到救援的地方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被困者可能会在车内度过寒冷的一晚,面临严重健康风险。 面对这种困境,大家尝试了各种救援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网友想起他使用的荣耀Magic6 Pro手机具有卫星通信功能。 而凭借荣耀Magic6 Pro的卫星通信功能,他们成功地与外界取得了联系,向救援队伍发送了求救信号。 对此,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中国区CMO姜海荣表示:通信一直是荣耀的强项,把信号基本功做扎实的同时,荣耀也不断加速卫星通信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 今年年初,荣耀Magic6 Pro鸿燕计划开始,9月,荣耀MagicV3双卫星版成功上线,开启安卓双卫星时代,而全新荣耀X60系列也将搭载卫星通信,打造通信新峰体验 据悉,这是荣耀首次将行业旗舰级的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平价档位的X系列。 该功能的加入,可以让用户在森林、沙漠等无信号、无网络的情况下,依然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紧急时候甚至可能因此获救。 目前,荣耀X60系列已经官宣,将于10月16日正式发布。
时隔三年更新,苹果重磅新机来了!
如果你是小尺寸平板电脑的忠实粉丝,那么今年肯定会是你最开心的一年,不仅是安卓阵营有了采用旗舰处理器的拯救者Y700,就连断更三年的iPad mini系列也终于回归。 是的,iPad mini 7,它来了。 作为苹果阵营里尺寸最小的iPad,从2012年首次登场以来,除了前四代保持一年一更的时间外,后续的几代更新间隔都一直飘荡不定。比如iPad mini 4到mini 5间隔了4年,而iPad mini 5到mini 6又只间隔了两年,到了iPad mini 7又变成三年,看起来就相当的“随缘”。 根据最新曝光的信息,iPad mini 7将会在11月1日与新一代MacBook、AirTag等新品一起发布。那么问题来了:三年的等待到底值不值呢? iPad mini 7,就这? 从第一代开始,iPad mini的产品定位就一直在反复横跳,即有搭载最新型号处理器的版本,又有处理器都不升级iPad mini 3,可以说直到iPad mini 5之后,苹果才终于给iPad mini系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定位:更小但更强的iPad标准版。 以iPad mini 6和iPad 10为例,前者是2021年发布却搭载了当年的旗舰A15处理器和抗反射涂层,后者虽然晚了一年上市,但是用的却是低一档的A14处理器。此外,iPad mini 6的显示屏也比iPad 10要好一些,拥有更高的色域和亮度。 更有意思的是,iPad mini 6发布时,同期在售的iPad Air因为没有更新,用的还是A14处理器,让iPad mini 6突然成为性价比最高的iPad,即使发售时的售价从3299涨到了3799元,仍然是当时小尺寸平板电脑品类里的最佳选择。 图源:techspecs 而在三年后,iPad mini 7能否接棒成为新一代「最佳性价比iPad」呢?答案是很难。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iPad mini 7主要是升级了处理器,预计将从A15直接升级到A18,以便为用户提供最新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 好了,这就是你需要理解的iPad mini 7的所有升级...咳咳,虽然是开玩笑,不过iPad mini 7目前曝光的信息里,A18处理器确实是最大也最主要的升级,其余方面的升级大多都与处理器的变更有关,而非苹果单独更新的某个硬件。 当然,对于iPad mini 6发布时被大家吐槽的果冻屏问题,苹果也做了不少的优化,将会通过旋转屏幕组件的安装方向,减少纵向垂直滚动时的显示延迟问题,据说是不用再担心果冻屏了。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屏幕信息透露了,预计尺寸依然为8.3英寸,屏幕边框厚度等参数基本不变。 此外,前置摄像头的位置会从短边挪到长边,与其余三款iPad保持一致,在横向使用时,前置摄像头不会再位于奇怪的地方,配合A18带来的多项视频通话优化功能,iPad mini 7的视频通话体验有望得到显著提升。 以上,差不多就是iPad mini 7的主要升级点了,还有诸如增加Apple Pencil Pro的支持、支持Wi-Fi 6E等,基本是意料之中的功能升级,并没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反而是不支持Wi-Fi 7让人有点无语(iPhone 16系列全系均支持Wi-Fi 7)。 3999元,iPad mini 7值得买吗? 虽然iPad mini 7的国行售价尚未公布,但是信息透露称美国售价仍为499美元,这也意味着其国行售价大概率会保持现在的3999元起,唯一的疑问是:初始版本还会是64GB吗?毕竟都2024年了,64GB的存储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是真的不够用,而256GB版本的价格则是直接冲到了4999元,实话说这就有点贵了。 图源:苹果 如果iPad mini 7保持目前的存储规格和售价,那么其竞争力其实并不算高,如果不是非要小尺寸平板的话,iPad Air会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其不仅有着更高性能的M2芯片和更好的屏幕,而且满足多数人需求的128GB版本也只要4799元。 不过,考虑到iPad mini时隔三年才更新,我认为其初始版本升级到128GB的概率并不小,如果还是维持原售价,那么iPad mini 7的性价比还是不错的。毕竟可以预见的,下一代iPad 11大概率用的会是A15处理器,售价则是2999元,而对于没有大屏和高性能需求的朋友来说,搭载M系列处理器的iPad Air其实也没有太多选择的必要。 单纯从日常手持刷剧、打游戏的角度来说,iPad mini 7仍然是苹果用户们最好的选择之一,特别是升级A18处理器后,其性能释放基本上可以通吃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手游,甚至支持部分3A单机游戏的运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iPad mini 7是你唯一的选择,如果你并不需要一款小尺寸平板,那么iPad Air 5对于多数人来说会是更好的选择,M1芯片加上与iPad Pro相似的屏占比,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你得接受二手)。 大多数主流品牌的产品都在往更大尺寸发展,比如小米的14英寸平板,我知道这个尺寸有点极端,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尺寸都在11-13之间,对于个人来说远称不上便携,而iPad mini 7确实是可以放进口袋里随身携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便携PC设备。 小尺寸平板市场要复苏了? iPad mini 7、拯救者Y700第三代,以及可能存在的小米小尺寸平板电脑,今年的平板电脑市场与往年可以说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10-13英寸的平板电脑仍然是销售主力,但是也能看到8英寸等小规格的产品型号逐渐增加。 实际上,从京东等平台的产品销量来看,小尺寸平板的销量其实要明显高于14英寸等超大尺寸的平板,毕竟前者并没有太多的替代产品可选,而后者直接竞争对手却是笔记本电脑。 随着最近两年轻薄本的大降价,三四千的预算就足以买到一款性能不错的主流品牌产品,在新一代处理器的加持下,其实际续航并不会比平板电脑差多少,而Windows系统在处理工作等方面的优势,应该就不用我来多说了吧? 在超大尺寸平板上碰壁的厂商,不少都将扩张的方向调整到了小尺寸平板市场, 就当下来说,安卓平板电脑市场唯一的小尺寸平板就只有联想的拯救者系列,单平台超过10万的销量,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眼红。 图源:京东 不过也很难说小尺寸平板电脑会就此复苏,与主流尺寸相比,不管是销量还是型号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仍然是一个小众的需求,而且在iPad mini 7发布后,这部分用户大概率会转投iPad阵营,很难说现在入场会是个好时机。 毕竟联想拯救者Y700发布第一代时,恰逢iPad mini系列停更,这也让整个平板电脑市场几乎没有与其竞争的对手,但是在iPad mini 7发布后,仅1000元的价差或许并不足以让用户下定决心转投安卓阵营。 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年里,iPad mini 7将会长期占据小尺寸平板电脑的销冠位置,一如当年的iPad mini 6一样。 封面图源:苹果 End
OPPO K12 Plus正式发布,中端旗舰迎来新守门员?
十月的手机行业比预想的还要更热闹些。 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手机厂商都于月前预热了自身的新机发布会,对于数码爱好者而言这算得上是一场十足的盛宴。 作为十月的首场手机发布会,继4月24日,OPPO 推出了新一代的OPPO K12系列后,OPPO 在今天正式发布了OPPO K12 Plus 系列机型。 此前,OPPO K 系列就一直以配置均衡、高性价比而著称。今年“618”期间, 发布仅一个多月OPPO K12系列便凭借长久耐用的设计以及长效续航表现,冲上了“618”首周千元档位销量的第三名。 而作为 K12 系列的Plus版本,OPPO K12 Plus 在续航和性能上进行了显著升级。从发布会来看,它搭载了OPPO史上最大的电池,再配合80W的超级闪充技术,能够在大约50分钟内充满电,这样的续航和充电速度在同价位手机中相当有竞争力。 如果再考虑到1799的“双十一”特供价格,国产中端机型似乎又来了个新的守门员。 01、大电池,终端机的新标配 从今年二季度的数据来看,2024年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7158万台,同比增长8.9%,重回22年水平。Canalys则给出了更为乐观数据,久违的10%增长率,已经接近全球12%的水平。 虽然整体增长率较前几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当前的增长轨迹正展现出一种"以质代量"的上升趋势。而下半年市场回暖之际既有机遇,也伴随着新一轮更激烈的竞争。 中端机型便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往往不仅是厂商销量的中流砥柱,更是创新技术的试验场。在这场竞赛中,各大厂商都在努力寻找差异化的突破口。 而大容量电池已经成为不少厂商发力的重点。 今年9月24日,配备6400mAh超大电池的 iQOO Z9 Turbo+ 正式发布,而今天发布 OPPO K12 Plus同样搭载着OPPO有史以来容量最大的6400mAh的大电池。并且由于此次采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是基于耐高压钴酸锂单电芯结构,使得电池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能量密度比上一代提升14%,从而让手机在拥有超大电池容量的同时,机身重量相较上代仅增加了6g。 不得不说,在“轻薄续航”的这个方向,OPPO也算是卷出了自己的心得。 在充电方面,这一次 OPPO K12 Plus 还支持同档领先的长寿版 80W 超级闪充技术,仅需 20 分钟即可将电量从 1% 充至 50%,53 分钟即可充满至 100%,再结合OPPO K12 Plus 采用自研“智慧充电引擎 4.0”,可以实现久充保护,在零下 20℃ 极寒环境下依然能正常充电。依靠OPPO独家的智能电池健康算法和仿生修复电解液技术,可以确保电池4年的健康耐用。 在低电量模式下,OPPO K12 Plus 依然表现出色,当剩余 20% 电量时,仍可支持超过 5 小时的微信通话;哪怕仅剩 1% 电量,依旧能支持超过 30 分钟的连续通话。 除此之外,OPPO K12 Plus 还提供一站式共享充电宝服务,全国 300 多家 OPPO 门店免费提供超级闪充共享充电宝,以及免费充电时长等福利。 按照《新立场》此前的文章中,曾反复强调的观点:未来中端机的发展方向应该会逐渐摒弃过去“性价比水桶机”的发展方向,转为“差异化”发展,即便这需要在机身配置方面做出很大的取舍。 保留塑料支架,转投大电池怀抱的OPPO已经算是摸到了门路。 02、性能小钢炮,颜值实力我都要 外观方面,OPPO K12 Plus采用直面屏设计,6.7英寸FHD+ OLED,支持高频护眼调光和湿手触控,背部外观延续K12的设计。 针对机身的防护,OPPO K12 Plus也达到了金刚品质,全新加强的“超抗摔金刚石架构设计”,六面、四角均有抗摔防护,四角抬高加固,实现十面耐摔无死角。 在机身结构方面,OPPO K12 Plus 还采用了镁铝金属骨骼,能够在跌落时显著降低应力损伤。其中最值得好评的一点是,OPPO K12 Plus 的主板采用加固设计与安全气囊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手机的耐摔性,保护主板及其他关键部件。 因此在发布会现场虽然呼声很高的“高跟鞋踩屏幕”并未出现,但却多了一项手机投篮的“名场面”。 不过稍显遗憾的一点是,此次处理器依然采用的是骁龙7Gen3处理器,较上代并未来明显的升级。如果横向来看,同样搭载6400mAh超大电池的 iQOO Z9 Turbo+,则是配备性能更为强悍的天玑9300+芯片。不过考虑到1799元的起售价格,相较 iQOO Z9 Turbo+ 要便宜400元,芯片上的差距应当不会对销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且实际上,骁龙 7Gen3 这枚处理器被OPPO调教的还算不错,基本可以轻松满帧运行市场上多款热门游戏,包括 120 帧满帧畅玩《王者荣耀》毫无压力。 此外,OPPO K12 Plus还支持超帧超画以及游戏稳帧的功能,开启超帧超画可以提升游戏的画质表现,可以让画面的色彩更加艳丽,带来更好的观感。而游戏稳帧则可以减少游戏画面帧率波动,让游戏的流畅度表现更优秀。 说完了游戏,OPPO 优秀的影像基因自然也被 OPPO K12 Plus 完美继承了下来 ,其搭载 5000 万像素的索尼 IMX882主摄,支持 OIS 光学防抖,在超光影图像引擎、超清画质引擎、自然人像虚化引擎等OPPO三大旗舰影像算法加持下,无论是风景还是人像,都能轻松拍出高清大片。此外,OPPO K12 Plus 还配备了 112° 超广角镜头,能够捕捉更广阔的视野,宏伟山河一拍成景。 当然,时下最火的AI技术也并未在这款千元机上缺席。在 AI 功能方面,OPPO K12 Plus 搭载了 AI 消除、AI 抠图、AI 通话摘要、AI 加持的小布助手等多项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键智能消除、毫秒级闪速抠图、通话记录自动生成摘要、即问即答、英语翻译等多项便利体验。 全新 AI 消除 2.0 功能可以通过 AI 大模型智能识别并消除照片中的路人,出门旅游打卡拍照,再也不用担心路人误入画面,对于“手残党”而言无疑是个大大的福音。
荣耀X60手机预热:全新超深度钢化玻璃 耐刮能力提升23%
快科技10月13日消息,荣耀X60系列手机即将于10月16日19:30震撼发布,荣耀公司今日正式为该系列手机进行预热。这款新机亮点频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搭载的全新超深度钢化玻璃,其耐刮能力相较于前代提升了高达23%,为用户带来更加坚固耐用的使用体验。 据了解,荣耀X60系列手机包含两款机型,均采用了时尚前卫的居中挖孔摄像头设计。标准版采用了简约的单挖孔设计,而Pro款则采用了独特的“药丸”挖孔设计,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的选择。此外,X60标准版配备了直屏设计,而Pro款则采用了优雅的曲屏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手机的视觉效果和手感。 官方透露,荣耀X60搭载了创新的绿洲护眼屏,具备3840Hz零风险调光功能,能够有效减少屏幕闪烁,保护用户视力。同时,该手机还内置了超大容量的6600mAh青海湖电池,续航能力出众,号称可实现“两天一充”,让用户告别频繁充电的烦恼。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X60在防水性能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据官方介绍,该手机可实现“12小时淋雨无忧、360度放心水洗”,无论是在雨天使用还是进行日常清洗,都能轻松应对,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 此外,荣耀X60 Pro的“12GB RAM+512GB存储空间版本”更是配备了北斗卫星短信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手机的通信能力。同时,该手机还搭载了108MP、1/1.67"的摄像头,拍照效果更加清晰细腻。
户外出行神器 华为Pura 70系列亮相中国移动大会 双星通信技术引关注
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第12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主题为“智焕新生 共创AI+时代”。10月12日,在202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中国移动举办以“智焕新生,共创AI+时代”为主题的泛全联盟焕新共赢合作创新高峰论坛。会上,中国移动启动了卫星通信终端产业合作“智新计划”,开启卫星通信新纪元,提振终端产业信心。 本届展会,华为终端携旗舰折叠新品、运动健康及智慧办公等产品,亮相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三楼5号馆华为展区。在现场,华为终端开设折叠创新、北斗卫星、运动健康、智慧办公等专区进行产品展示,让与会者深度体验华为终端的各系产品。 其中,华为Pura 70系列凭借其双星通信能力,成为此次展会上备受瞩目的亮点。同时,展区现场还设置了北斗卫星专区,Mate X5系列、Mate 60系列、Pura 70系列及nova 12系列等产品悉数亮相。 作为业内领先的科技公司,华为终端再次引领卫星通信技术从高门槛的专业应用走向大众消费市场,为户外出行、紧急救援等场景提供更安心、更便捷、更高效的通信体验。 卫星通讯已成刚需:关键时刻能救命 户外旅途中的出行神器 如今,移动网络已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但在一些偏远山区、海洋、沙漠等移动网络和Wi-Fi覆盖不到的地方,通信依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而卫星通信技术,特别是双星通信技术的引入,为这些无信号区域的通信需求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华为Pura 70系列首发支持中国移动的北斗卫星短信功能,并结合天通卫星通信,使用户在无移动数据网络或WLAN覆盖的区域,依然能够与外界保持联系。相比于传统的单一卫星通信方式,华为Pura 70系列的双星通信技术,融合了北斗和天通两大卫星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更可靠的通信保障。 随着自驾游的流行,人们的出行半径逐渐增大。在受伤、迷路、车辆故障、恶劣天气等关键场景下,稳定、快速、高效、顺畅的卫星通信功能已经变成刚需。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户外探险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高原、沙漠、雨林等极限环境中旅行。然而,这些地方往往因为网络覆盖的缺失,导致游客在迷路、受伤或车辆故障时无法及时求助。华为Pura 70系列的双星通信功能正是在此类场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正如余承东所说,这个功能平时用不上,但可能“一生用一次,一次续一生”。 前不久,一辆越野车在西藏阿里翻进深沟,由于事发地点手机没有信号,路过的旅行博主使用华为Pura 70 Ultra打了卫星电话报警,与众人合力救下了一车5人的案例,再次印证了无信号环境下卫星通话的必要性。也更说明有了领先卫星通信技术加持,华为Pura 70系列不仅是户外旅途中的出行神器,更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华为Pura 70系列首发支持中国移动北斗卫星短信服务 一条短信就能开通 据了解,华为Pura 70系列首发支持中国移动北斗卫星短信,该功能作为 Pura 70 系列北斗卫星通信功能的核心,只需完成移动运营服务设置,即便在无移动数据网络和 WLAN 覆盖的区域,用户也能轻松使用北斗卫星短信功能,实现远程通信。 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首先用户需要发送短信“KTBD”至10086开通中国移动北斗卫星短信业务。开通成功后,用户可以在手机设置中启用北斗卫星短信功能。另外,在中国移动APP里搜北斗,也可以线上开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进入手机设置,选择“卫星网络”,然后点击“北斗卫星短信”,开启“启用北斗卫星短信”按钮。首次开启时需要联网,之后即可在不连接地面网络的情况下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手机处于空旷无遮挡的位置,然后进入“信息”应用,选择“北斗卫星短信”,新建短信并选择联系人,编辑短信内容,勾选携带位置信息,显示用户的当前经纬度。最后,点击发送,按照界面提示左右转动并上下倾斜手机,对准后保持手持姿势即可完成消息发送。 一步领先 步步领先!华为Pura 70系列领跑卫星通信普惠时代 过去,卫星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用和专业领域,其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操作方式使得普通消费者难以接触到这项技术。然而,随着华为等企业的持续创新,卫星通信正逐步走向普惠化,成为大众消费级产品中的一项重要功能。 华为Pura 70系列不仅让卫星通信从专业领域走向了普通用户,还通过优化用户体验和降低技术门槛,使卫星通信更加易用。无论是户外探险爱好者,还是普通的自驾游用户,华为Pura 70系列都能够提供有效的通信保障。 同时,双星通信的普及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可以在更多场景下看到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渔业从业者可以在海上作业时利用卫星通信与家人保持联系,登山爱好者可以在无信号的山区发送卫星短信报告位置,甚至在极端自然灾害中,卫星通信可以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键联系纽带。 从华为Mate 50创新性带来卫星消息功能,让大众智能手机首次拥有了卫星通信能力;到华为Mate 60系列再次突破,行业首次实现卫星通话功能;再到华为Pura 70系列双星通信,华为终端在卫星通信的道路上始终领先于业界,并持续进化突破,引领卫星通信大众化。如今,华为Pura 70系列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天通卫星通信、北斗卫星短信两种卫星系统与外界通信,让用户出行多一份安心。 此次参展202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华为终端不仅展示了其在卫星通讯技术上的领先,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领军地位。通过在展会现场设立的北斗卫星专区,华为终端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体验双星通信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技术的优势和实际应用。 通过华为终端的持续创新,卫星通信正在从高端技术走向大众化应用,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通信方式。更大的意义在于,能让更多人能体验到卫星通讯带来的实用和魅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中,华为终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每一个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安全、智能的通信体验。
AI智能体只是开始,荣耀Magic7配置参数汇总曝光
目前网上零零碎碎地也有了一些关于荣耀Magic7系列的爆料信息,从目前网上流传出的消息来看,影像、性能,AI智能体、通信等方面都有升级。结合最近荣耀Magic7系列爆料汇总盘点图,能让大家对荣耀Magic7系列能够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前瞻。 早前在9月博主@数码闲聊站就曝光了荣耀Magic7的内部代号“钢铁侠”,而据目前“一句话点外卖“等智慧功能来看,荣耀Magic7的AI智能体的确像AI智能助手一样通过理解用户需求,一句话处理复杂的事情。 其次,目前网上流传出的荣耀Magic7系列外观图可信度并不低。荣耀Magic7的背部摄像头Deco为经典的圆形镜头模组,在摄像头的排列方式做了调整,整体变化其实并不大。但爆料的经典黑色款Pro版本,包裹八边形的四摄镜头模组,镜头在闪光灯两边,被一分为二,中间还有100X的字样,呈现出一种秩序之感。其次,荣耀Magic7很有可能延续保时捷版本,进一步加深品牌之间合作,主打超高端。 结合以上信息来看本次AI和设计将是荣耀Magic7系列的重点,来到近段时间,随着荣耀Magic7系列似乎发布日期即将到了,曝光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像是通信、电池续航、屏幕,影像系统也逐步曝光。 核心硬件方面,有数码博主称荣耀Magic7全系将搭载骁龙8Gen4,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或是首发骁龙8Gen4的旗舰产品,或许荣耀Magic7系列在性能方面的表现也会有进一步提升。 通信和续航方面,根据爆料此次全系还支持双卫星通信,能在无网络覆盖区域保持通信畅通。而在新一代青海湖电池技术的支持下,主打6000毫安时超大电池,同时支持100W有线快充和66W无线快充,续航体验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影像方面,按照已有信息来看,荣耀Magic7将搭载5000万像素主摄、50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和5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满足各种场景的拍摄需求,同时通过自研的影像架构和雅顾联名人像,进一步提升拍摄成像的质量,当然这还只是标准版,来到Pro版本具备1.8亿像素潜望式长焦镜头,或带来更好的远摄体验。 总体来看,随着外观、硬件、性能、影像的全面升级,荣耀Magic7或许将改变高端机的竞争格局。
丰田bZ3C:颜值担当还是实用性牺牲?
我愿称它为丰田纯电车的颜值担当 丰田汽车公司近日在中国市场上的电动化布局中再下一城,其全新紧凑型电动SUV——bZ3C的设计和细节遭到泄露。这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电动汽车,标志着丰田在华电动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化。bZ3C是由丰田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及一汽合作开发的成果,这一合作无疑将为丰田在中国市场带来新的竞争力。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丰田bZ3C的尺寸为4780mm1866mm1510mm,轴距达到2880mm,与现款一汽丰田bZ3尺寸相近。这款紧凑型纯电SUV采用了溜背式跨界造型,其车身尺寸与特斯拉Model Y相似,但整备质量控制在了1920kg,看得出来丰田在车辆轻量化方面的努力。 图片来自丰田官网 在外观设计上,bZ3C采用了丰田家族最新的设计语言。前脸为封闭式设计,符合新能源车型的主流趋势,C型前大灯组及贯穿灯带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提升了辨识度。车牌下方的散热口和两侧的设计造型点缀,以及前机盖上隆起的肋线,都展现出了车辆的力量感。 车身侧面,bZ3C的整体造型张力十足,车顶类似轿跑车型,夸张的腰线和凹凸设计营造出力量感十足的车身。溜背式设计配合超窄窗边框,赋予了车辆未来感。隐藏式门把手和低风阻轮圈的设计,也有助于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尾部设计同样引人注目,细条形贯穿式尾灯从两侧向下弯折,增加了视觉宽度,灯条下方向内收紧,营造出肌肉感十足的车尾。后挡风玻璃延伸至D柱位置,为车内提供了更好的采光和视野。底部的渐变式网格纹理设计,也为车辆增添了动感。 尽管官方尚未披露太多动力信息,但根据工信部的信息,一汽丰田bZ3C将采用弗迪动力的磷酸铁锂电池,搭载型号为TZ200XS004的驱动电机,单次充电续航里程以中国CLTC为准,可行驶500~600公里。电机可发挥268马力(200kW)的功率,为这款电动SUV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图片来自工信部 相比bZ3和bZ4X,bZ3C的设计更加帅气,甚至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是丰田家族的颜值担当,但这么有视觉冲击力的溜背造型会带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后排的头部空间和后备箱空间会被大幅度压缩,实际的表现如何还得实际体验一番。其次在此前的bZ3和bZ4X上就有不少被人吐槽的设计,人机工程学做的很不丰田,希望在bZ3C上有所提升,最后就是在定价和配置上就大可不必那么丰田,但愿“多点诚意,少份韭菜”。
格力大举进军汽车业:是野心还是冒进?
格力汽车来了 在汽车行业的变革浪潮中,格力电器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10月11日,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格力电器在汽车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布局。这家新公司的注册资本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其业务范围广泛,涵盖科技推广、应用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智能机器人研发、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了汽车零部件的研发。 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格力电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多年积累的延伸。资料显示,该公司由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和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分别持股51%和49%。 图片来自企查查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便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已与全球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为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装备支撑。 格力电器在汽车领域的探索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格力就推出了银隆汽车品牌,涉足纯电SUV、MPV等家用车型。尽管其外观设计借鉴了老款奔驰Smart、丰田阿尔法等车型,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但市场表现并不理想。格力汽车曾在北京、天津等多个大城市进行销售,然而跨界造车的难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自官方 该车型上市之初售价为15.8万,如今已降至5万,且为全新未使用车辆。 现如今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成立,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董明珠卷土重来的决心,这个决策是相当的大胆,或许是看到雷军的小米汽车现如今的热销,分外眼红。但汽车圈又有几个小米呢? 可能是当老板的都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强于同行,迷之自信是当老板的“基本素养”,我相信格力造车这个消息一旦传播开,热度不会低于小米,但更多的是不被看好,冷嘲热讽的语气。无论如何,多一位竞争者加入,就会多一个选择,也能推动行业的发展,不过要说压力最大的非日系车莫属,毕竟格力汽车的空调能力是不需要怀疑的。
Robotaxi大爆发!“萝卜”越来越多,网约车平台如何迎战?
Robotaxi本不是新鲜的名词,却在近期被再一次引爆。 不久前,特斯拉召开发布会,一口气公布了两款面向自动驾驶时代的Robotaxi和Robovan,预计2026年投产。电车通昨日对发布会进行了解读和报道,总体而言就是马斯克给未来自动驾驶画了个“大饼”,没什么技术方面的介绍,但自动驾驶“萝卜”们成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成熟可靠的自动驾驶方案可替代人力驾驶,对乘客而言就是车里多了一个座位,但对于网约车平台和驾驶员而言,则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最浅显的道理是,汽车逐渐脱离人力驾驶,基于Robotaxi的自动化服务体系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网约车模式,后者将会面临被颠覆的局面。 但去中心化、智能化、共享化的Robotaxi时代不可逆,人工智能进一步深化,自动驾驶公司和AI型汽车制造商不断涌入Robotaxi和无人化出行赛道,这让网约车平台感到压力,也推动着他们拥抱智能化出行。 新概念出行方式照进现实,网约车、出租车平台又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吗? Robotaxi大爆发,自动驾驶赛道日益拥挤 其实许多和Robotaxi相关的布局,都是“闷声发大财”,看似声量不高,却已经走了很多年。 多年前,自动驾驶和Robotaxi掀起一阵热潮,一众自动驾驶公司卷进赛道,吸引了许多资本进驻。但因为技术落地、市场接受度、缺乏相关法规和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阻力,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的应用长期处于Demo阶段,导致了一波资本退潮,如今只有少量公司获得了试运营的资质,比如百度Apollo旗下的萝卜快跑。 再加上早期自动驾驶技术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一方面要推动自动驾驶硬件研发,另一方面软件算法的优化和改进也是一场对自动驾驶公司考验极大的长跑运动。 (图片来自电车通摄制) 电车通曾参加过萝卜快跑的活动,体验过第五代的百度Apollo无人驾驶车辆,实话说整体乘坐体验很惊艳,配套的服务体系做得相对健全,在武汉的部分路段还可以实现无人监管的点到点接送。 此外,我们也体验过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国内公司的Robotaxi,总体来说在对应的运营范围内,他们的表现都十分稳定且高效,而且各具备一套完善的远程车控方案。除了停车点不太好找、缺少点“人情味”外,基本做到了网约车级别的服务体验。 但随着端到端大模型走入自动驾驶行业,培养一套高度可用的自动驾驶模型,已经比以前要高效很多,也帮助许多造车新势力的高阶智驾,完成了从高精地图到AI大模型的蜕变。 再加上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以及用户端的数据贡献,这些从辅助驾驶做起的新势力,也具备了L3级甚至更高的自动驾驶技术。 有了端到端大模型,道路数据的多少,决定了软件算法的高度,也让自动驾驶公司和智能汽车公司看到了未来无人化驾驶普及,或者是说看到了无人驾驶更早实现商业化的希望。 专注于AI领域的造车新势力,由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更多技术,也开始了各自的Robotaxi布局。昨天有特斯拉的Cybercab和Robovan发布,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公开表示,将在2026年推出有竞争力的Robotaxi,并不介入运营。 这些自动驾驶公司和造车新势力在软件方面本身也是一种优势,有能力基于Robotaxi打造一套自己的软件服务体系,而不需要依赖现有的网约车平台。 在未来,Robotaxi可能会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前几年坚持自动驾驶的公司,另一方则是在AI储备深厚的造车新势力,Robotaxi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并且这个节点可能离我们很近,就在2026年。 再过不久,Robotaxi就能自己去跑出租车了,一些自动驾驶公司也能做到不依靠网约车平台发展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届时必定会对网约车平台造成冲击。 那么,网约车公司是如何应对Robotaxi的浪潮呢? 靠合作取长补短,网约车平台积极拥抱明天 事实上,许多自动驾驶公司大多数没有生产汽车的条件,他们打造的Robotaxi,很大程度上依赖现有的驾驶平台。早期的Robotaxi,都是自动驾驶公司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与某个品牌的车型深度绑定,形成的一台无人车。 直到如今,自动驾驶公司有了更多定制的权限,会和车企深度定义,定制专门的自动驾驶车型。但说到底,目前许多Robotaxi都是基于合作关系合作的车型,主打“取长补短”。 网约车平台也一样,发展Robotaxi也需要和车企通力合作,就比如美国网约车公司Lyft曾与谷歌Waymo达成合作,组建了一支自己的无人网约车车队。Lyft的合作对象并非只有一个,这家公司还和Motional一同在拉斯维加斯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自动驾驶技术由Motional支持。 (图片来自Lyft) Uber更是“多条腿走路”的典范,不仅和比亚迪、特斯拉合作引进电动车,也与Waymo、文远知行、比亚迪和Cruise合作,合作模式不同,比如Uber计划与比亚迪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并部署到Uber平台上。 雷科技创始人罗超认为,谷歌Waymo与Lyft合作,主要还是因为后者有足够的用户群体和叫车需求,但Waymo却不具备这些优势,二者的合作可以说是将两者长板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在国内,拥有网约车业务的平台也在打造自己的“Robotaxi生态圈”,网约车头部平台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做过许多尝试,比如DiDi Neuron概念车、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在Robotaxi上,滴滴也在推动与广汽埃安的合作,成立首家合资公司安滴科技,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计划在2025年推出首款商业化L4车型。 根据官方公开的信息,首款合作无人车定位为跨界SUV,基于广汽埃安AEP 3.0高端纯电专属平台打造,融入滴滴自动驾驶全套无人驾驶软硬件技术方案。可以说,滴滴和车企的合作,加速了无人车落地和商业化的进程。但随着孟醒的离职,双方的合作进度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高德地图也在自动驾驶领域与AutoX展开了合作,目前在上海启动了无人驾驶网约车体验活动。二者还深度合作,在上海嘉定区建立了无人驾驶商业示范运营区。类似网约车平台发力自动驾驶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如祺出行,其自动驾驶是广汽集团和腾讯合力的结果,运营时间已经超过20080小时,覆盖545个站点。 可以说网约车平台已有应对之策,虽然国内公司的进度相对较慢,但借助合作模式,对未来的Robotaxi运营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迎接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因为对于许多自动驾驶公司而言,自动驾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旦法规完善,并且开放无人驾驶的发展,他们可以马上投放使用。网约车平台虽然还能靠现有的规模维持优势,但自动驾驶时代,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 没有自己的“萝卜”,网约车平台注定被淘汰 出租车司机与无人驾驶出租车曾在武汉市展开过一次较量。 结论就是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和乘坐感受并不逊色于前者,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形成平替的关系,并且AI主导的自动驾驶,理论上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从业网约车的驾驶员直呼“压力山大”,他们认为自己会被自动驾驶代替,但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但目前来看,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也会存在问题,一方面是道路决策上可能不如“老司机”灵活,熟悉道路的后者可能会找到更快的路径,帮助乘客更快到达。另一方面,自动驾驶车辆暂时还不能接受临时调度,有时候会因为一辆无人驾驶车停在路中间,引起整条路大堵车。整体而言,以现阶段的道路规则来说,人驾还有自己的优势。 而摆在Robotaxi面前的,还有法规、技术落地、商业化、市场接受度、事故后定责等各种难题,现有的“游戏规则”更多针对的是人驾的场景。Robotaxi起势迅猛,但还未真正迎来属于它的时代,处于Demo阶段的自动驾驶公司和特斯拉们,还将持续蛰伏。 这段期间是网约车平台积极布局无人驾驶的关键,“起跑线”还未划定,大家都没办法抢跑。Robotaxi彻底放开商用之前,网约车平台还有机会,利用自身优势与车企结合,加快Robotaxi推进,能力强的也可以自起炉灶,独立打造Robotaxi的商业闭环,积极布局未来。 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自动驾驶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但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就业机遇。据小通所知,无人驾驶车辆也需要远程监控的人员,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就业出路。再或者就如马斯克想象中的那样,买几辆Cybercab,闲置时共享给出租车平台,并从中获得收益,只要商业模式跑通,不失为一种方式。 驾驶无人化是大趋势,经验丰富的驾驶公司做好准备,AI智能汽车公司也正在借助自身优势发力Robotaxi,出租车和网约车都是公共出行的重要组成,大家都不希望他们被自动驾驶浪潮所淹没。
售价1800万 限量399台!我佩服迈凯伦做超跑的勇气
10 月 6 日,就前两天大家还在国庆 happy 的时候,迈凯伦 “ 悄咪咪 ” 地发布了全新超跑 W1 。 同样是最顶尖的 “1” 系列,相比于当年 P1 在巴黎车展上万众瞩目,这次 W1 多少是有点没排面了哦。 甚至这个外观,有一丢丢像。。。U9 ? 其实,那天是他们获得首个 F1 车手兼制造商双料冠军的 50 周年纪念日,选这么个日子,除了致敬一下历史以外,更重要的是, W1 这次想主打一个极致性能。 迈凯伦给这车装上了祖传的 4.0L 双涡轮增压大 V8 ,经过重新设计后,可以爆发出 912Ps 的马力,同时,他们还往里塞了一台源自 F1 赛车、 342Ps 、最大转速 24000 转的电机。两者结合,可以提供 1340N·m 的扭矩,综合马力达到了 1258Ps 。 光念参数有点抽象,就这么说吧,在电车马力膨胀的现在, W1 零百 2.7 秒已经不足为奇,甚至还不如自家的 Artura ( 2.6s ),但是 0-300km/h 只需要 12.7 秒,极速 350 km/h ,这就真的是贴地飞行了。 这么变态的数据,价格自然也是拉爆。这车全球限量 399 台,售价约为 200w 英镑( 折合人民币 1848 w ),在发布前就已经被预订完了。 卖这么好,那我的车库很快就能有一台了,嘻嘻。 游戏地平线 4 迈凯伦 P1 但是,由于三神车之一的 P1 实在过于经典,这几天网络上对 W1 的设计,尤其是外观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可是在脖子哥看来,人家迈凯伦这不还是原来的味道,原来的配方嘛。 当初他们能和法拉利 LaFerrari 、保时捷 918 平起平坐,靠的就是小作坊的那种疯批精神。而现在 W1 略微牺牲了外观,为了速度拼命堆空气动力学设计,就是秉承着 “ 功能决定设计 ” 的理念没有改变。来来来,咱们一起品鉴一下这辆人类汽车工业的结晶。迈凯伦三代街道超跑( 从左往右:F1 、 P1 、 W1 ) 首先这次 W1 的宣传色用了迈凯伦经典的橙色,橙色与黑色的搭配之下非常显眼,而且和 P1 那种整体化不同,在 W1 上这意味着两个不同的功能区。橙色部分用丰富的线条,赋予车子更多艺术化、情绪化的设计,而黑色部分的车身则更多是有实用功能的部件。 就比如变化最明显的车头,橙色区域用了大量平直的线条,车灯也是水平翻转了一下,给人一种很强的俯冲感。黑色区域则是各式各样的风道,像中间那个镂空的 “ 前备箱 ” ,车灯下面的黑色长条,还有下面一整块包围都是镂空的,这些设计在以前的 P1 上是不会做得那么夸张的。以前的笑脸迈凯伦 P1 顺着风的轨迹来到 W1 的侧面,简直就是风的具象化。先看前轮,前轴中心点的正上方恰好就是前翼子板的最高点,这样一来车身的流线会更好看,另外就是驾驶员在弯道中能够根据翼子板的位置清晰知道自己车轮的位置,以便控制车身姿态。 然后流线到了后视镜的位置开始分出两条曲线,一条上扬的窗线延伸到车尾,赋予车身动感。另一条朝下的线条则是把空气绕过挡风玻璃后的形状给描绘出来,黑色的部分则是气流绕过车轮后的形状,两股气流最终汇聚在车门后侧以迈凯伦 logo 为灵感设计的大风道里。 这样设计除了美观,最主要的还是实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超跑是怎么进气和散热的,咱们的家用车一般都是前置发动机,所以空气从车头隔栅进去就是了。但是超跑的发动机大多设置在座舱后面,所以大多会采用类似 F1 赛车一样的侧箱进气。所以,当宽体的车身正面撞击空气的时候,狭窄的风道会引导空气通过,并产生冲压效应,这样经过挤压之后流速加快,空气就会涌进两侧的进气口,散热效果更佳,进气量也更大了。 在这个过程中,迈凯伦再次体现了工程和设计的结合,把空气动力学运用到极致。 根据 P1 设计师弗兰克 · 斯蒂芬森的说法,当初他们除了两侧的进气口,还在车顶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涡轮进气口,他们称之为 “ 吸管区域 ” ,增加空气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在俯视车子的时候更有张力。 到了车子的尾部,其实迈凯伦当初在设计 P1 的时候就考虑过取消尾灯,不过最后还是因为法规限制妥协了,成了现在这样细细一条的样子。这样细长的尾灯既可以减重,又能让人一眼就辨认出来这是一台迈凯伦。从正后方看,跟车身无缝衔接,顶级。 而且这次 W1 开创性的将尾翼也做成了尾灯区域的一部分,在打开赛道模式之后,这个由四个电机控制的尾翼就会根据车速主动打开并实现 4 向调节,最大可以向后延伸 30cm ,以及产生 1000kg 的下压力。 啊?这又是什么黑科技? 额,迈凯伦在视频里面没说清楚,实际上是打开赛道模式之后, W1 的悬架会跟尾翼一起联动,降低车身高度,前悬架会降低 3.7cm ,后悬架会降低 1.7cm 。目前迈凯伦并没有说明具体的离地间隙会有多低,但是参考 P1 只有 5 厘米的话,估计 W1 还会更夸张。之所以趴得那么低,为的就是用上源自 F1 的技术——地面效应。 这就好比咱们初中物理的经典实验吹纸片,当车子趴的足够低,空气在底盘下面流通的速度加快,和车身上方形成了压强差,这样车子就会被死死摁在地上,提升了车子的操控跟稳定性。 而且为了增加地面效应的效果,这次 W1 还首次采用了 Aerocell 座舱,把底盘做成像赛车那样的 “U” 形,前后高,中间更低,地面效应就会更加明显。就是座椅直接集成在单体壳上无法调节,只能调踏板和方向盘了。 为了极致的性能,除了空气动力学,迈凯伦在一些咱们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抠出花来了。比如轻量化,碳纤维啥的都是基操,前悬用的是钛合金杆 +3D 打印;电子刹车集成在一个卡钳上,减重又省空间;连燃油车常见的启动电机和发电机都给抠掉,全部交给这套源自 F1 的 E-module 混动系统负责。 左删右减, W1 整车只有 1399 公斤重,比起 P1 成功减肥近 200 斤,推重比接近 1 :1 ,可怕。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内饰吧。这么厚的桶椅,多设计一层的腰托、膝部侧面的包裹,纯纯驾驶者之车。但就以脖子哥我的审美哈,迈凯伦这仪表盘和横着来的转速表一直都不太合我口味,我感觉超跑还得是圆表嘛。( 咱们先前写的布加迪陀飞轮就挺帅的 ) 以上种种为了驾驶而服务的设计,组合起来就是世界三大 Hyper car ,迈凯伦 P1 的继任者:W1 。由于还是刚刚发布,具体赛道成绩如何咱们暂时还不清楚,但根据官方自己所说,在意大利的 Nardo 赛道, W1 比自家的 Senna 快了三秒多。。。迈凯伦 Senna 不知道差友们看完这车啥感受,确实,从外观来看,新的 W1 设计有点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平直的线条带来的感觉过于凶狠,没有 P1 那种每一笔都是迈凯伦的痕迹。 毕竟当初对猎豹、旗鱼等仿生学的运用使得 P1 的 “ 骨骼 ” 看起来就像外星飞船一样精致,以至于到现在过了十多年了都丝毫不过时。 但是,纵观现在超跑的设计趋势,其实大家都是在奔着赛化方面前进的,就好比阿斯顿马丁的 Valkyrie 、奔驰的 AMG ONE ,直接就是把自家 F1 车队的东西通通往里塞,奔驰更是不装了, F1 的那个 1.6T V6 直接拿过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造出来一台能够合法上路的 F1 赛车。 阿斯顿马丁 Valkyrie 奔驰 AMG ONE 而迈凯伦,论底蕴比不过法拉利、保时捷,这时再不推出一台极致的赛道利器,恐怕这个宝座就得拱手让人了。 诶,就 9 月, AMG ONE 又双叕刷新纽北最快量产车圈速记录,直接把时间提升到 6 分 30 内( 6 ′ 29 ″ 090 ),这下迈凯伦咋办呢?别想着美不美咯,能不能捍卫三神的地位,就看接下来 W1 的圈速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