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国产操作系统:华为带头打响突围战
安卓和iOS在手机圈拿走九成多份额,电脑这边微软的Windows更是独霸天下,连带着各种Linux版本,加起来占了全球95%的市场。 咱们国产系统虽说一直有,但就像菜市场角落里的小摊贩,存在感实在低得可怜。 不过最近这风向有点变了。华为带着自家的鸿蒙系统,在手机和电脑两个战场同时发力,让国产操作系统有了新奔头。 先说手机这块,鸿蒙系统刚出来那会儿,靠兼容安卓应用先站稳脚跟,现在直接甩开膀子单干,推出了纯血鸿蒙系统。 这步棋走得稳当,现在鸿蒙在全球手机系统里排老三,国内市场更厉害,份额蹿到15%以上,把苹果iOS都挤下去了。 华为这一动,其他国产厂商也跟上了。小米整出个澎湃OS,虽然底子还是安卓开源代码,但塞进了自家研发的Vela系统,把手机、平板、穿戴设备甚至车机的系统都打通了。OPPO、荣耀、vivo这些牌子也没闲着,都推出了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统,各有各的看家本领。这架势,活脱脱就是被华为带起来的一股子创新风。 电脑这边更带劲。华为前些天正式亮出了鸿蒙PC系统,这可不是改改界面就敢叫新系统的"贴牌货",而是从内核开始重新搭的纯自主系统。 更厉害的是,鸿蒙PC和手机、平板、手表这些设备用的是同一套系统架构,设备之间能无缝连接。你正用电脑写文档,手机来个消息,轻轻一拖就能在电脑上接着聊;平板上的视频,电脑鼠标点两下就能接着看。这种跨设备协作的本事,连微软、苹果这些老大哥都做不到。 现在华为的电脑在国内销量已经坐二望一了,再配上鸿蒙系统这个杀手锏,国产操作系统在电脑圈的突围战算是正式打响了。 要说华为最硬气的底气,还得是它把芯片、软件、服务这些环节都攥在了自己手里。就像自家盖房子,砖瓦水泥都是自己烧的,想怎么改怎么建都随自己心意。 当然,国产系统要真正站稳脚跟还有硬仗要打。应用生态得继续完善,用户体验要持续打磨,国际市场也得慢慢啃。但至少现在,咱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华为带着国产操作系统这波突围,就像在铁板一块的市场上凿出了一道口子,虽然路还长,但总算让国产系统有了跟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底气。
刚承诺分期还款,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
日前,“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的话题引起市场关注。 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办理法院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此次申请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哪吒汽车近期深陷危机之中,不只是与上述广告公司存在纠纷,此前还被爆出与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存在买卖合同纠纷。天眼查网站显示,目前合众新能源共有249条自身风险信息、2398条周边风险信息,以及25条历史风险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经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调解,合众新能源及其宜春分公司与埃夫特达成和解协议。哪吒汽车同意自2025年6月起,分6个月偿还拖欠的4915.09万元设备款,每月支付约819万元。若哪吒汽车在还款过程中有任何一期未能按时足额付款,埃夫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全部剩余债务及逾期付款利息。 哪吒汽车同意分期还款的消息,曾让市场一度看到其面对债务的积极态度。 作为一家造车新势力,哪吒汽车也曾是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上的常客。2022年,哪吒汽车全年销量达到15.2万辆,成为首个年销量突破15万辆的新势力品牌,顺势登顶当年新势力冠军。 但从2023年开始,哪吒汽车销量连续下滑,2023年的目标完成率仅50%,2024年的国内销量仅64549辆。 此外,哪吒汽车也冲击过IPO。据其招股书信息,2021年到2023年期间,哪吒汽车分别实现营收50.87亿元、131.50亿元和135.5亿元,哪吒汽车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63.2%,经营现金流却持续为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亏损48.40亿元、66.66亿元、68.6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183亿元。 从2024年10月开始,哪吒汽车裁员、降薪、停工等负面新闻频频曝出,接连陷入拖欠员工工资及供应商款项、门店收缩、配件缺货、维修断网等风波。 去年12月,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发布内部信,坦言哪吒汽车遭遇危机时刻,公司在战略、组织、管理体系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发展遭遇震荡。今年5月份,甚至出现了哪吒汽车App断网、哪吒汽车官网无法访问的情况。 在2024年12月6日,哪吒汽车宣布张勇不再担任公司CEO一职,转任为公司的顾问。此后,关于张勇离职前在公司办理了英国签证并滞留当地,其名下关联的多家子公司被指通过账户清零、资产转移等操作沦为 “空壳”等消息不断传来,而今年4月,张勇在朋友圈回应称:“感谢大家关心,看到网络上一些传闻,至今仍担任哪吒汽车顾问,为公司四处奔波融资。”
新品5月15日发布!宋雨琦与OPPO Reno14系列同框演绎生命力美学
作为新生代实力偶像,宋雨琦凭借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多才多艺的个人实力以及积极向上的姿态,赢得了广大粉丝的喜爱与支持。5月8日,宋雨琦再次与OPPO携手,手持全新OPPO Reno14系列并以湿发人鱼形象惊艳亮相,据悉,该系列延续了“超美小直屏”的经典设计,推出全新潮流配色“人鱼姬”,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早在2024年底,OPPO就已经官宣宋雨琦成为“Reno Girl”,并携手OPPO Reno13系列的主打色“蝶蝶紫”,共同演绎了时尚新潮流。最新OPPO Reno14系列所带来的“人鱼姬”配色,不仅高度契合宋雨琦的气质格调,同时也是Reno家族美学理念的延续与进化。 OPPO Reno14系列采用行业首创的流光幻影工艺,并从深海人鱼游弋的灵动姿态中汲取灵感,在玻璃背板上雕刻出如鱼尾般轻盈律动的纹理,光影交错间呈现出“一机十色”的视觉奇观。身为Reno Girl的宋雨琦在创意海报中手持OPPO Reno14系列,化身人鱼形象,生动诠释潮流“人鱼姬”的生命力美学,同时也传递出当代女孩勇敢追梦、无畏前行的积极态度。 除“人鱼姬”配色以外,OPPO Reno14系列还带来了半夏绿、礁石黑、海芋紫等多款潮流配色,每一种都独具风格,兼具时尚与百搭属性,有望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彰显个性的潮流穿搭神器,轻松驾驭多元生活场景。 OPPO Reno14系列在质感和工艺层面也进行了升级。据悉,该系列行业首发亲肤绒感玻璃材质,带来BabySkin的亲肤触感体验;镜头Deco采用凝光星窗镜组搭配灵动星瞳设计,细节之处尽显精致美感;全系标配金属中框与一体式冷雕玻璃工艺,不仅提升了整机质感,更兼具防尘、耐用等多重特性。 除了外观设计出众,OPPO Reno14系列在功能体验上的优势同样值得关注。比如“高清长焦实况照片”和“4K视频转实况照片”都是这款产品的新功能,可以推测OPPO Reno14系列将继续升级Live图玩法。知名博主“数码闲聊站”透露,OPPO Reno14系列全系标配5000万像素潜望长焦镜头,或将是三合一Live图神机。 从目前已公布的外观配色及功能亮点来看,OPPO Reno14系列有望成为一台颜值出众,实力出圈的科技潮品,目前这款新品已经在全渠道开启预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5月15日16:00 OPPO召开的新品发布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刘作虎揭秘OPPO Reno14 Pro:直播防抖降噪超越iPhone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5月14日,OPPO即将发布Reno 14 Pro,官方将其定位为“首台为直播而生的手机”。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微博发文表示,这款产品旨在降低普通用户直播的门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直播场景中的痛点问题。 据介绍,中国目前拥有超8亿网络直播用户和数千万网络主播,直播已从早期极客的技术探索发展为全民化内容创作工具。然而,对普通用户而言,高质量直播往往面临设备成本高、配置复杂等障碍。 刘作虎指出,优质直播体验应满足两大核心需求:“生命线”(网络稳定、续航持久、画质清晰)和“进阶区”(防抖流畅、降噪纯净、色彩真实)。Reno14 Pro在前代产品基础上实现了全面突破,尤其在防抖和降噪表现方面已达到或超越iPhone水平,色彩还原做到“所见即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OPPO与抖音达成深度合作,Reno 14 Pro成为安卓首个实现手机端直播全链路优化的产品。通过硬件与自研算法的融合,该机型在六大维度均有创新,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直播生产力工具”。 Reno系列此前在Reno12和Reno13上已持续优化画质、网络和续航性能,Reno14 Pro则进一步完善了产品体验。新机将满足从摊主、大学生到新农人等多元用户群体的直播需求,帮助更多普通人展示自我。 此前OPPO已官宣新品发布时间,Reno 14系列将于5月15日16:00正式发布。 以下为刘作虎发布全文:
苹果将推出全新辅助功能:Mac版放大器、VisionOS升级
凤凰网科技讯 5月14日,Apple公布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强大辅助功能,覆盖硬件、软件及生态系统整合,旨在通过设备端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降低残障用户使用门槛。 全新辅助功能包括Accessibility Nutrition Labels,可为App Store上的app和游戏提供更详细的辅助功能信息。全新Mac版放大器app将为盲人或低视力用户提供探索、学习与互动的新方式;用户还可通过全新的Braille Access记笔记、做计算。 此外,Apple Vision Pro的强大摄像头系统也将在visionOS的更新后发挥更大作用。Apple还发布了一款Accessibility Reader,从辅助功能出发设计的全新系统级阅读模式;并对实时收听、背景音、个人声音、车辆运动提示等功能进行了更新。得益于 Apple芯片的性能,结合设备端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用户将在整个Apple 生态中体验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功能支持。 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在Apple,辅助功能是我们DNA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Mac版放大器应用将正式推出,用户可通过摄像头放大环境中的文字或图像,并支持多任务分屏、自定义亮度及色彩滤镜,帮助低视力群体更便捷地阅读纸质文件或电子内容。 针对盲文用户,Braille Access将iPhone、Mac等设备转化为盲文笔记工具,支持Nemeth盲文计算及BRF文件直接访问,集成实时字幕转录功能。 而Accessibility Reader则通过系统级阅读模式,为读写困难或低视力用户提供字体、间距、朗读等个性化设置,适用于iPhone、Vision Pro等多设备。 在视觉辅助领域,Apple Vision Pro的visionOS系统借助摄像头升级了缩放功能与实时环境描述能力,开发者还可调用主摄像头API提供人工视觉辅助服务。 此外,Apple Watch新增实时字幕控制,用户可通过手表远程操作iPhone麦克风并同步查看字幕,还能同步收听音频。 CarPlay车载系统优化声音识别,新增婴儿啼哭提醒及大字体显示,提升驾驶安全。 Apple还针对多项功能进行迭代:个人语音生成时间缩短至1分钟,新增西班牙语支持;车辆运动提示扩展至Mac,缓解晕车症状;眼球与头部跟踪功能增强输入效率;脑机接口(BCI)协议首次引入,支持无物理操作控制设备。背景音、音乐触感反馈及语音控制等功能也迎来个性化升级,覆盖更多语言与使用场景。 为配合全球无障碍宣传日,Apple部分零售店将设置辅助功能体验专区,并通过Today at Apple课程普及使用技巧。Apple Music、播客及App Store同步推出无障碍主题内容,包括手语歌单、残障开发者故事等。
哪吒汽车内部人士回应破产:法院确有受理,但“破产”很复杂|独家
摘要: “比较好的结果是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债务人破产重整,否则只能进行破产清算,这种最坏的情况企业就不存在了”。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董雨晴 5月14日,哪吒汽车卷入了一个破产审查案件。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案件由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涉案金额530万元。 凤凰网科技从哪吒汽车内部人士处获悉,此次破产申请仅为司法程序中的正常受理动作,“经过法律程序且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人都有权向法院申请破产,主要诉求是进行清算,做财产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后续还需等待法院裁定是否进入审查程序。“破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律师也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哪吒汽车这起案件受理就目前的披露信息来看,还看不出什么信息”。根据破产法的规定,法院受理针对债务人的破产申请后,会指定破产管理人接管企业,并发布申报债权公告,管理人也会按照法律规定,开展债权登记、召开债权人会议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可能比较好的结果是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债务人破产重整,否则只能进行破产清算,这种最坏的情况企业就不存在了”。 爱企查显示,申请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小微企业,注册地位于上海市崇明区。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覆盖广告发布、广告制作以及企业形象策划等。 凤凰网科技了解到,该企业作为供应商曾在2022年和2023年承办过哪吒汽车的一些D类车展活动的相应推广任务。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安堃在接受九派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最早一共欠了900多万,去年9月在法院调解下达成了一份分4个月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但哪吒汽车前两个月按时打款后,剩余款项至今未能支付。” 近两年以来,新造车之战的竞争愈演愈烈,哪吒汽车由此陷入财务危机。去年12月起,原哪吒汽车CEO张勇转任顾问,其不久前还在朋友圈回应称,至今仍在为哪吒融资奔走。张勇卸任的同期,哪吒汽车创始人方运舟便回归,主导哪吒内部的大小事务。 为缓解资金压力,哪吒汽车在今年一季度曾与134家核心供应商达成20亿元债转股协议,并获得了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北斗智联、绿野汽车照明等头部供应商在内的支持。同时,公司实施“聚焦瘦身”策略,月度运营费用下降50%。 另据凤凰网科技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哪吒汽车一直在正常推进融资计划,包括备受关注的E轮融资,计划融资规模约40亿~45亿元。 此前有传闻称丰田汽车拟收购哪吒汽车,但双方均予以否认。丰田中国回应“未听说相关消息”,哪吒汽车方面亦称为谣言。 去年,方运舟在上任之际曾为哪吒汽车制定一系列转圜策略。“通过一系列改革,哪吒汽车将在全力以赴实现IPO的同时,未来2、3年内能实现销量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2025年整体毛利率转正,2026年公司整体盈利。” 不过多位哪吒汽车员工都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公司当前还是需要一个能做主的主导股东出来做话事人,这种情况下融资才会有一个更好的良性进展”。
OPPO Reno14实况照片体验 视频能转录全焦段清晰
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会动有声的Live图越来越多,年轻群体十分喜欢这种更生动的分享方式,有些年岁的群体也喜欢这种能反复回味的照片,更是大学女生的生活痕迹。Live图的火爆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分享渠道的打通,以往的手机虽说都支持了Live图拍照,但苦于没有分享渠道,只靠果子的渠道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OPPO Reno12打通安卓平台的Live图分享渠道后,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对实况照片的质量要求了。 OPPO Reno14系列适时为大家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实况照片,其不仅有着苹果一般的高清画质,还提供运动相机级别的4K超绝画质,还能有着CCD的独特质感,一部手机即可融合三款设备的优势。 标配潜望长焦镜头 实况照片放大后也超清晰 OPPO Reno14标配了3.5X潜望长焦镜头,这颗镜头的使用,不仅提升了焦段覆盖范围,使手机具备更强的望远能力。对于实况照片的拍照上,意味着构图会变得更为方便,让拍照主体变得更为突出。 我们通过上述两张Live图就能看出长焦镜头的重要性了。使用广角镜头拍照的话,可能会觉得主体不够突出,会拍到一些无关内容。此时我们使用潜望长焦镜头就行了,人多景杂的环境直接就是个大特写,一切干扰因素全都排除在镜头之外。至于清晰度就更不用担心了,样张中哪怕是动态的Live图,天线、救生圈、船号等细节表现均相当清晰。 原片 放大后有足够的清晰度 至于望远效果,我们在这里再上上强度,“射月打鸟拍飞机”都是需要长焦的典型场景,OPPO Reno14拍拍飞机还是相当轻松的,7X焦段不仅能拍清楚起飞降落的飞机,解析力表现也相当不错,即便放大图片,机尾区域的注册号和型号也有着十分清晰的呈现。 3.5X焦段拍照 60X变焦拍照效果 能够轻松抓拍到飞机,源于OPPO Reno14系列应用了Find旗舰的双重曝光技术,兼顾短曝光时间带来的清晰效果和高画质。在更高倍率的变焦上,能继续保持质感。在60倍以上的超长焦段中,还能通过大模型来提升清晰度表现。实拍样张中可以看出,在3.5X焦段中看不太清楚的机场顶棚,放大到60X过后,清晰度表现不错,至少看上去不糊,没有通常数码变焦时的大色块。 全面的焦段覆盖,使OPPO Reno14在拍实况照片时,不用太纠结镜头,主摄和长焦都能拍得十分清晰。上面的几张动图,就是使用OPPO Reno14的实况照片转换的GIF图片,哪怕输出的分辨率较低,也能让我们感到清晰度表现十分出色。 随身运动相机 4K视频转超绝画质实况照片 可能有人会说了,现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录视频,这时候就无法分享实况照片了。探寻本质的话,实况照片就是视频呈现,将视频提取出来不就是实况照片了。 OPPO Reno14系列已经提供了视频转实况照片功能了。我们在任意视频中点击编辑,而后选择“导出实况”图标,之后就可以在视频进度条中,选取你想要的片段,即可快速生成3秒片段的实况照片了。 由视频转成的实况照片,会完整保留视频色彩和高亮效果,也就是说能够保留HDR效果,甚至OPPO的ProXDR高亮效果也是可以保留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原视频片段与导出Live图的实际效果,二者均具备高亮效果,色彩也没有区别。 因此,使用OPPO Reno14系列不用怕视频和Live图无法兼容,与此前的Live图导出视频功能结合,就可以实现实况照片和视频之间的相互转换。需要注意的是,视频导出实况照片的最终画质,是要受到原视频品质的影响的,普通录像模式只能导出2K级别图片,想要更高画质的话,要开启4K HDR视频录制。另外,视频的录制时间、定位信息等也会继承到live图中,总之就是导出的图片与用手机实际拍的实况图没有区别,而且分享到社交平台的照片,也是具有HDR效果的。 通过实际上手使用,OPPO Reno14在live图拍摄上,能够应对各种典型场景,由远及近、大光比或暗光都能应对,对于氛围感的还原效果准确,结合实况照片的优势,确实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暗光实况能补光 旗舰功能下放轻松后期处理 在暗光环境进行实况照片拍照,往往因为光线不足影响最终效果。OPPO Reno14在传统的闪光灯配置下,额外增加了一颗聚焦闪光灯,在长焦拍照时会形成聚光效果,从而增加补光距离。 在实际拍照时,我们可以使用通常的爆闪模式,大幅度提升画面亮度,也能通过闪光灯常亮的补光模式,获得比较柔和的补光效果。通过样张可以看到,爆闪模式的亮度提升显著,各种细节一览无余,常亮模式则更显柔和。与友商的闪光灯模式相比,画面明显通透敞亮,而且不存在暗部区域,画面干净没有噪点。 在拍摄之外,OPPO Reno14也提供了诸多功能来提升最终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拍照中叠加各种风格效果,该功能还能在拍照过后进行添加。 原片 AI灵感成片修正后 此前在OPPO Find X8 Ultra中广受好评的AI灵感成片功能,也实装在了OPPO Reno14系列中,其能够修正拍照中的不正确比例,关键是也能用在实况照片中,在AI修正后依然能保留实况效果。 另外,我们还能将实况照片进一步拼接剪辑,组合成为更有氛围感的实况图片。现在就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进行三拼Live图片,经过三拼接的飞机实况照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高端制造所形成的工业美感。不过这里限于图片容量,就不给大家展示4K HDR级别的实况图片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我们的评测视频。 实际上手使用后不难发现,OPPO Reno14解决了实况照片整个链路的诸多问题。拍摄中可以实现全焦段的高清画质,拍摄场景也大幅度进行了拓展,视频与Live图也可以实现画质无损转换,后期制作上更为高效,还能轻松实现各种风格化效果的转变。 随着社交平台分享链路被打通,再加上HDR链路的打通,实况照片的实用性越来越高了,简单一张照片即可给朋友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氛围感。OPPO Reno14的实况照片体验,从拍照、分享、编辑、转录等功能方面一应俱全,再加上毫不含糊的呈现效果,已经是安卓手机Live图分享的不二之选了。 演唱会、音乐节有着年轻人所喜爱的氛围感,动态地记录生活同样是年轻人的记录方式。Live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是生活的必选项。OPPO Reno14选择提高实况照片体验,来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以扎实的技术为基础,让大家以按下快门的简单方式,保留Live氛围。以此为契机与年轻人玩在一起,OPPO着实是掌握了流量密码。
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原CEO张勇已断更7个月
5月14日,#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登上微博热搜。 据经视直播,近日,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该公司已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金额已超1.4亿余元。此前,哪吒汽车原CEO张勇被曝离职后身处英国引发热议,其回应称仍然担任哪吒汽车顾问,并且正努力为哪吒寻求融资。目前其多个社交平台最近更新时间停留在2024年10月。 据此前报道,2025年4月。,网络流传多段哪吒汽车经销商向哪吒汽车要钱的视频。 视频中有经销商称,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厂家从未正面回应过经销商们哪怕一次消息,全靠传言。 4月14日,哪吒汽车贵州某经销商周某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经抵达桐乡市,希望哪吒汽车将拖欠他们的钱款还了,但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哪吒汽车相关负责人回应此事,称从经销商层面来讲,他们讲述的事情和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从去年哪吒汽车爆出资金链紧张以来,公司一直在寻求融资、努力自救。情况不是那么乐观,还在积极地推进当中。 “我们现在该努力的都在努力,但对于陷入困境的车企来说要进一步融资是很难的。公司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放弃,一直在做各种努力。供应商反映的事实肯定是存在的,现在也在积极地寻找办法帮他们解决。”该名负责人说。 图源:视觉中国 2024年以来,哪吒汽车风波不断。 据证券时报,有认证为“哪吒汽车员工”的网友在第三方平台称,“哪吒汽车已经发不出工资,并且欠了供应商很多钱”,其还奉劝“大家买哪吒汽车谨慎”。 彼时,哪吒汽车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内部管理变革,包括工资结构调整和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在此过程中,一线销售人员与工厂员工均已按时发放薪资,其余人员先按薪资50%发放,剩余部分待方案通过之后补发。公司方面还透露,其中层和高管在做股权优化和薪资架构调整,IPO前要确权,因此部分工资发放稍慢。 去年10月末,哪吒汽车又传出降薪消息。据媒体报道,哪吒汽车自9月1日起降薪,降薪梯度具体为年薪100万元以上的员工降薪30%;年薪50万元至100万元的员工降薪20%;年薪30万元至50万元的员工降薪10%;年薪30万元以下的员工降薪5%。 对此,哪吒汽车回应称,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挑战。其中包括实施机构精简、裁汰冗员、业务聚焦、扁平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公司向更加高效、精益的运营模式转变。 降薪余波尚未平息。2024年11月7日,媒体又爆出哪吒汽车启动大比例裁员。据财联社的报道,公司此次裁员比例最高或达到70%,各部门有差异。哪吒汽车则称其在构建更集中高效的组织架构,分部门按业务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整合。 此外,同日,A股公司埃夫特(688165)披露,公司作为原告,对合众新能源宜春分公司(下称“宜春合众”)及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合众汽车”)提起诉讼并于2024年11月6日收到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受理案件通知书》。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上述诉讼源于宜春合众拖欠逾4800万元货款所致。 2025年4月,有知情人士透露,哪吒汽车原CEO张勇在离职哪吒前已经办理了英国签证,目前已身在英国。 14日下午,据第一财经日报消息,张勇在朋友圈回应,“感谢大家关心,看到网络上一些传闻,至今仍担任哪吒汽车顾问,为公司四处奔波融资。” 此外,封面新闻记者向哪吒汽车内部管理层询问张勇在英国一事是否属实,公司是否正常运转时,对方表示:“这个真的不知情,公司在正常运转,但运营捉襟见肘。” 张勇。图源:哪吒汽车 4月17日,据媒体报道,哪吒汽车原CEO张勇将其微博账号内容全部隐藏。 截至发稿,张勇微博粉丝量为34.2万,其微博账号中所有内容已无法查看。 张勇的抖音短视频账号目前仍然正常,截至发稿,其抖音账号粉丝量为59.5万。 编辑:凌山 审核:十月
搜索帝国的AI战争:谷歌的焦虑时刻
文 | 吴怼怼 曾几何时,“谷歌一下”几乎成为搜索互联网的代名词,这家诞生于一间车库的公司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信息连接帝国。 然而,当生成式AI如闪电般划破科技天空,谷歌这艘航母级别的巨舰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浪潮。 帝国的动摇:谷歌的焦虑时刻 2025年的春天,硅谷弥漫着不安与躁动。#谷歌 的股价走势正在动摇投资者对这个帝国的信心——2月初GOOGL曾短暂触及206美元的历史高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但随后如自由落体般下滑,到4月初已跌至145美元附近。 即使在最新的一季度财报后有所反弹,Alphabet的股价仍比年初下跌近20%,表现远逊于竞争对手微软和Meta。 他们交出了12%的营收增长和超40%的净利润增幅,换来的却是投资者的持续担忧。 数字背后的故事远比冰冷的数据更具启示意义谷歌依然是互联网的收费站——2025年第一季度,其广告收入668.9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4%;#YouTube 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0.3%达89.3亿美元;云业务增长28%至122.6亿美元。 利润率上升、现金充裕、营收增长——表面上看,这是一家运转完美的公司。 然而,市场正在定价的并非当下,而是未来。 #ChatGPT 不只是一个新产品,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范式。 当人们不再需要浏览十个网页链接就能得到精准答案,谷歌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广告模式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数据已经开始显示这种范式转移的迹象。 据StatCounter统计,谷歌搜索的全球市场份额在最近两个季度首次降至90%以下(约89%),显示出轻微下滑迹象。 这意味着Bing等竞品和第三方聊天机器人,尤其是ChatGPT,正在分走部分搜索流量。 2025年第一季度付费点击量同比仅增长2%,创历史新低。这可能一方面与全球宏观经济放缓有关,但另一方面正是AI直接回答导致用户无需点击广告即获得信息。 这被视为谷歌搜索广告面临的新挑战,也暗示生成式AI正在削弱谷歌赖以盈利的“点击广告”模式。 巨人的反击:当搜索遇上AI 谷歌并非不知道变革的必然,毕竟AI浪潮本身,谷歌一直是发起和引领者。只不过,搜索巨人有它的创新者的窘境。 事实上,谷歌在AI领域的投入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但在产品落地上的谨慎与保守,让这家曾经的创新领导者在ChatGPT掀起的浪潮中仍有些措手不及。 面对生存威胁,谷歌迅速调整战略。 从2023年开始谷歌就宣布了名为「搜索生成体验」(SGE)的计划,在搜索结果页面顶部为用户提供AI生成的摘要答案,即所谓“AI综述”(AI Overviews)。截至2025年初,这些AI综述功能每月已吸引15亿 用户使用。 谷歌推出独立的对话式AI产品Bard,后升级为使用#Gemini 模型的更强大版本;同时加大在云计算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生成式AI的大热同时引发了云计算领域的新一轮竞赛。大量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强大的算力和基础设施,这成为各大云服务提供商争夺的新市场。OpenAI背后依托的是微软Azure云,ChatGPT的爆火等于在为Azure拉动计算需求,这帮助微软云吸引了众多对AI有需求的企业客户。 类似地,亚马逊AWS也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AI平台(如Bedrock等),并在与多家AI初创公司合作,将模型部署在AWS上。这些都直接与谷歌云(GCP)的AI业务形成竞争。 特别是,微软在拥有OpenAI这一明星合作伙伴后,Azure在AI领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使部分客户转投Azure以使用OpenAI的模型和服务。这对近年快速增长的谷歌云形成了一定压力。 此外,开源AI模型的兴起(例如Meta发布的LLaMA模型)使开发者可以在任何云上自行运行强大的模型,也可能削弱某一家云平台的独占优势。 谷歌深知AI浪潮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而在云计算业务上投入重兵。2025年资本开支计划高达750亿美元,主要用于扩充服务器、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以提高云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 谷歌云业务的快速增长也成为公司转型的亮点。云部门营收同比增长28%,更引人注目的是利润率从不足10%跃升至约18%。在AI驱动的数字化浪潮中,云计算正成为谷歌摆脱广告依赖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谷歌云大力丰富其AI产品矩阵。 2025年一季度,谷歌进一步升级推出Gemini 2.5 模型,并将其融入谷歌云的AI产品线中。开发者和企业客户现在可以通过Google Cloud的Vertex AI平台访问谷歌的各种预训练模型(包括文本、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如Imagen 2、Phenaki等)以及调优工具。 谷歌报告称,其七大核心产品(Gmail、Docs、搜索等)均已嵌入AI功能,全球已有超过20亿 用户在使用谷歌的AI驱动产品;开发者生态方面,也有数百万开发者通过谷歌的AI平台获取模型服务并进行二次开发。 谷歌的反应可能看似缓慢,但实际上非常全面,他们不只是在开发产品对抗ChatGPT,而是在重新思考整个商业模式如何在AI时代继续繁荣。 三足鼎立:科技巨头的AI棋局 在硅谷的咖啡厅里,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这场由谷歌、微软/OpenAI联盟和Meta三方主导的AI霸权之争。这不仅关乎技术领先,更关乎未来互联网的控制权。 当然,马斯克的AI也不容小觑。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的战略堪称精妙——通过投资OpenAI获取前沿AI能力,迅速将GPT技术整合进Office和必应搜索,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情况下拥抱变革,比如推出Bing Chat 将GPT整合进搜索,引入 GitHub Copilot 帮助程序员自动补全代码,以及发布 Microsoft 365 Copilot 将AI嵌入Office全家桶(Word、Excel、Outlook等)充当办公助手。 微软没有搜索广告帝国需要保护,因此能够更无所顾忌地推动变革,这是典型的颠覆者优势。 谷歌和OpenAI均属于全球顶尖的AI研发力量。谷歌拥有DeepMind和Google Research两大AI研究团队,曾多次引领学界(如发表Transformer架构论文等)。 OpenAI则以GPT系列模型震惊世界,展现了训练超大规模模型的实力。相比之下,微软自身的AI研究实力虽不及谷歌和OpenAI,但通过对OpenAI的数十亿美元投资紧密绑定了后者技术,因此可以视作微软+OpenAI联盟与谷歌竞争。 此外谷歌自主研发的TPU芯片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硬件优势,而OpenAI主要依赖英伟达GPU和微软Azure的算力支持。 尽管Copilot为Office带来革命性功能,有望巩固微软在企业办公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谷歌则在 Google Workspace(文档、表格、Gmail等)中推出类似的AI助手Duet AI,在搜索推出SGE,在安卓手机整合助手,但在用户认知和整合程度上相对微软还有差距。 不过谷歌拥有Android/Chrome 等更广泛的C端生态分发渠道,其AI功能可以无处不在地触达用户,这一点是微软所不具备的(微软主要依赖Windows和Office软件场景)。 与此同时,Meta则走出了不同寻常的开源路线。扎克伯格押注LLaMA模型,2023年,Meta研发的LLaMA大型语言模型在学术界引发关注,并意外泄露权重到网上,随后Meta顺势发布了商用许可的LLaMA2模型。Meta的开源举措让全球研究者和开发者能够免费使用和改进其模型,催生了大量创新应用。 开源进展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快,DeepSeek就是一个例证。目前为止,谁都没有护城河,OpenAI也没有。 #Meta 在社交和内容领域深耕,其AI主要用于推荐算法、内容审核和AR/VR等。例如Facebook和Instagram的内容推荐高度依赖AI个性化,TikTok的崛起也迫使Meta大力优化AI推荐。Meta宣称目前已有约 10亿用户 在其各种产品中接触并使用了AI功能(如Reels视频推荐、AI滤镜、翻译等)。 面对微软和Meta两方夹击,谷歌的反应还是从谷歌本身出发:一方面坚持自主研发顶级模型如Gemini;另一方面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和云平台;同时将AI能力融入从搜索到YouTube、从安卓系统到办公工具的所有产品线。 谷歌与微软/OpenAI和Meta的三方竞争,可以理解为封闭生态巨头vs 创新新秀 vs 社交平台AI化的博弈。 谷歌凭借数据、人才、算法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实力,本来在AI基础研究和应用上占据领先身位。但微软+OpenAI通过强强联合,利用开源社区成果和敏捷产品迭代,逼迫谷歌加速创新,不再躺在护城河上高枕无忧。Meta则另辟蹊径,以开源和社交两手棋搅动局面,给行业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路线。 所以,这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的全面较量。微软擅长企业服务,Meta掌握社交数据,谷歌则横跨消费者和企业两端,各有千秋。 谷歌需要重建护城河 长期以来,谷歌引以为傲的是其技术卓越性,而非速度和灵活性。ChatGPT的成功迫使这家互联网巨人反思自身:是什么让一家规模小得多的竞争对手能够在产品创新上超越自己?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和组织问题。 当你构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广告业务后,保护它成为本能,而创新往往意味着自我颠覆。 谷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策略。从搜索到云计算,从YouTube到Android,AI不再是点缀,而是核心。 即使AI搜索可能在短期内减少广告点击,但长期而言,它可能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因为用户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尽管陷入一定的困境,在这场科技史上最激烈的竞争中,谷歌仍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首先是数据的深度和广度。每天,数十亿次搜索查询、数百亿次YouTube视频观看、无数地图导航和Android设备使用产生的海量数据,构成了谷歌训练AI模型的独特资源。 数据是AI的新石油,而谷歌坐拥最大的油田。 其次是分发渠道的垄断性。全球超过70%的智能手机运行Android系统,Chrome浏览器占据65%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谷歌可以在数十亿设备上直接部署其AI能力。相比之下,即使是强大如OpenAI,也需要通过微软或第三方应用才能触达终端用户。 最后是财务实力的碾压性。谷歌账上坐拥超过900亿美元现金,每年产生约75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这使其能够同时投资多条技术路线,承受失败,并在需要时迅速收购创新性初创公司。 对谷歌而言,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搜索不只是他们的业务,而是身份认同的核心。失去搜索主导权意味着失去互联网的入口控制权。 帝国的下半场,未来已来 当历史回顾2020年代中期,这或许会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信息检索到智能理解,从被动搜索到主动对话。对谷歌而言,这既是最大的危机,也是最大的机遇。 谷歌短时间内不会被替代,但会被重新定义,就像IBM从硬件转向服务,微软从Windows转向云计算,伟大公司的标志不是永远主导一个领域,而是有能力在范式转移中重塑自己。 谷歌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这种转型已经开始。 华尔街对谷歌的谨慎定价(P/E仅为17左右,远低于微软的26)或许反映了对其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也为长线投资者提供了思考空间:一家控制着互联网入口、拥有海量数据、技术实力超群且财务稳健的公司,其价值是否被市场低估?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场科技巨头之间的AI之战意味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数字体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关于信息权力再分配的深刻变革。 在数字文明的下一章中,谷歌必须努力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信息的索引者到知识的解释者,从广告的中介者到AI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当搜索框让位于对话框,当链接让位于AI答案,互联网的下一个黄金时代正在开启。而谷歌这个搜索帝国,需要在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中,寻找新的统治逻辑。
中国首款实用化抗量子密码芯片“密芯PQC01”发布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综合河南政府网、河南日报消息,郑州信大壹密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抗量子密码芯片“密芯 PQC01”日前在中芯国际成功流片并正式发布,标志着我省在量子安全领域技术与产业培育上有了重大突破,该芯片也是国内首款实用化多场景自适应抗量子密码芯片产品。 当前,量子计算技术发展迅猛,传统加密算法面临被破解的风险,金融交易、国防通信、政务数据等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有被量子算力击穿的威胁。抗量子密码技术通过数学理论与芯片设计的深度融合,能够抵御量子计算机的攻击,是捍卫网络空间安全的“数字长城”,对数字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广阔的产业价值。 IT之家从报道获悉,壹密科技在抗量子密码技术领域持续多年深耕,先后攻克了抗量子算法可重构、异构融合、低功耗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此次发布的“密芯 PQC01”芯片,在算法可重构能力、安全管理、抗攻击能力、性能功耗、工艺制程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芯片适应抗量子密码应用、经典密码应用、混合过渡应用等多类场景,具备面向未来密码算法可持续演进能力,为抗量子密码迁移及新兴领域多场景应用提供可靠的密码计算服务。 “‘密芯 PQC01’是我省量子安全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成果,标志着河南抗量子密码技术率先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将为保障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信息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周清雷说,“密芯 PQC01”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达到 100%,多项指标国内领先,这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产业竞争形势下,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重整,申请公司负责人回应:欠款有530多万,案件法院已受理
5月13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则被申请人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哪吒汽车母公司)的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查询信息。 5月14日上午,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安堃在接受九派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公司向法院申请的是合众新能源破产重整,目前案件已经获得法院立案。 天眼查APP显示,申请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小微企业,注册地位于上海市崇明区。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覆盖广告发布、广告制作以及企业形象策划等。 安堃表示,哪吒汽车目前还欠公司530多万,是2022年和2023年公司供应了媒体试驾和江浙地区的CD类车展的广告投放。“最早一共欠了900多万,去年9月在法院调解下达成了一份分4个月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但哪吒汽车前两个月按时打款后,剩余款项至今未能支付。” 关于此前哪吒汽车召开供应商会议洽谈债转股事宜,安堃表示,他的公司也收到了通知,但债转股方案是70%欠款转为股份,30%欠款再分期15个月还清,“我们未能同意这个方案。” 对于哪吒汽车母公司被申请破产重整一事,北京市炜衡(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政昊告诉九派财经,申请人申请破产重整,最终是否被申请公司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还需要以法院最终裁定为准,目前案件应该还在法院审查阶段。 针对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答复内容,九派财经询问了哪吒汽车公关部工作人员,其表示,案件法院目前已经受理,但涉及的金额自己不清楚。 目前,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被列入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名单,公开被执行总金额达1.44亿元。
25岁MIT辍学天才一战成名!3年成为90亿美元公司CEO
编辑:定慧 【新智元导读】25岁天才Michael Truell率团队打造AI编程工具Cursor,仅用两年实现年收入2亿美元、估值达90亿美金,并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费用。Cursor重塑了软件开发范式,或将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的雏形。 硅谷又出现了一位新的天才。 AI浪潮中,一位年仅25岁的远见者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软件开发的未来,他就是Michael Truell,AI代码编辑器Cursor背后的母公司Anysphere的CEO。 Cursor仅仅用了12个月,ARR就达到了一亿美元,多篇业内分析认定Cursor是 「SaaS史上最快到$100M ARR的初创公司」。 第二年,Cursor便实现了2亿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ARR),估值也在短时间内飙升至90亿美元。 ARR和估值增长之外更加离谱的是,Cursor没有投入一分钱在产品宣传上——完全靠着全球个人开发者「自来水」达成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 Cursor没有公关造势,也没有市场推广,甚至没有让购买会员的流程变得更简单一些。 Michael Truell和他的团队刻意回避企业客户,撤下了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只专注于服务个人开发者。 但是你猜怎么着?全球的开发者们自发的帮他们「卖掉了」产品。 在AI时代的极客眼中,Cursor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的升级,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AI哲学:从AI辅助到AI原生,从根本上改变软件的构建方式——甚至所有事情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 这位年轻的领导者和他雄心勃勃的团队,是否真的站在一场将彻底变革全球最关键行业之一的革命的浪尖? 这不禁让我们好奇,Cursor指数级增长背后的灵魂人物——Michael Truell究竟是何方神圣。 从MIT神童到AI先锋 Michael Truell对技术的痴迷始于一个充满科技氛围的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已经能够编写复杂的程序项目,展现出与生俱来的软件开发天赋。 这份天赋并非昙花一现,他在14岁时便创作了一款广受欢迎的编程游戏,并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IOI) 中斩获奖牌。 这些经历无疑塑造了他对代码力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工智能变革潜力的敏锐洞察。 在创建广受欢迎的AI编码工具Cursor之前,Michael Truell是一名18岁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大一在谷歌实习期间Truell首次体验到了「公司生活」,大公司循规蹈矩的生活让他略感焦躁。 2019年,大一后的那个夏天,Truell与Ali Partovi进行了一场会面,Partovi正在为他备受推崇的Neo Scholars项目招募人才,该项目旨在寻找还在上大学的未来科技精英。 Ali Partovi(中)创建的Neo科技孵化器的进入难度比哈佛还大 Ali Partovi是Facebook、Airbnb和Dropbox的早期投资者,他与Truell讨论了人工智能研究和创业生活。 临别前,这位投资人递给Truell一道手写的编程题,想考察一下他的实力。 Truell不负众望,以破纪录的速度给出解答 。 Partovi当场在Truell的资料照片旁画了一个圈,又添上一颗星——那是他对卓越人才的私有标记,象征着「愿意投资此人未来的任何项目」。 这一刻,Partovi看到了这个稚气未脱的麻省理工新生身上的非凡潜力。 虽然许多科技创业者在创办公司之前都走过了传统的大学路线,但Truell的道路却非同寻常。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开始了创立Cursor AI的旅程,在那里他遇到了未来的联合创始人:Sualeh Asif、Arvid Lunnemark和Aman Sanger。 2022年,四个年轻人决定辍学,并正式创立了初创公司Anysphere,开始开发他们大胆构想的产品——Cursor。 Partovi基本上是在我们只有想法的时候就支持了我们。我们当时还没有真正做其他事情。 他不害怕花时间与那些尚未被证明的人在一起,并真正押注他们。 ——Truell告诉《福布斯》 Partovi也兑现诺言,成为这家新公司的投资人。 Cursor的诞生:对代码创造的彻底反思 Truell创立Cursor源于一个大胆的信念:软件开发必将走向「后代码时代」,让工程师成为「逻辑设计师」 。 我们对AI改变软件开发的潜力着迷,但像GitHub Copilot这样的现有工具并没有突破极限。 我们意识到,AI不应该只是辅助编码——它应该成为开发者工作的基础。 ——Truell后来回忆说 Truell对Cursor AI的愿景并非凭空产生。 这是他多年作为开发者的个人经验,加上对现有工具局限性的深刻理解的结果。 他和他的团队认识到,虽然存在AI辅助的编码工具,但它们往往是现有环境的附加组件或插件,而不是完全集成的解决方案。 Cursor的旅程始于一个「错误」。 最初,他和团队曾把目光投向机械工程领域的自动化工具,认为纯粹做编程助手竞争过于激烈 。 然而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缺乏行业专长和数据,使得早期产品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机械设计自动化的方向。 恰在此时,OpenAI的大型模型能力日新月异,GitHub的Copilot初露锋芒,令Truell受到强烈启发。 他意识到人工智能正孕育着颠覆软件开发的巨大机遇,而当时市面上的工具远不够大胆。 正如他后来所说,当时他对已有AI编程助手的「雄心不足」颇感失望,认定有必要创建一种全新的编程方式来彻底重塑开发体验。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Cursor发明一种新型的编程方式,一种非常不同的构建软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将你的意图以最简洁的方式描述给计算机。 ——Truell解释道 带着这样的愿景,团队在2022年底迅速转向了AI编程助手方向。 从写下第一行代码到推出Cursor公测版,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 起初,他们甚至放弃了现有编辑器框架,五周内自研了一款代码编辑器原型,只为将AI深度融合进开发流程。 Cursor的早期测试版意外引发了程序员社群的极大兴趣,大量用户涌入反馈。 顿悟时刻 Truell和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与其另起炉灶,不如拥抱开发者熟悉的环境,直接选择「复刻」。遂果断改用Visual Studio Code作为基础架构,以插件形式提供AI功能 。 这种「build in public」的做法使得Cursor不断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迭代,在口碑传播下用户量和收入呈现爆炸式增长。 正如投资人所言,「Cursor仅用一年就实现了1亿美元的年化收入(如今这一数字已翻倍)」 。 对Truell来说,这份成绩单既是对他初衷的印证——用技术实力消除繁琐、提升创造力,也为他更宏大的使命奠定了基础。 Truell创立Cursor的动机归结为一句话:让程序员摆脱重复冗杂的细节桎梏,把精力投入更高层次的创造 。 正如Anysphere在融资公告中阐述的,公司使命是构建「未来的工程师」——将人类直觉与AI精确度融为一体的混合型程序员,让其对庞大代码库拥有毫不费力的掌控,从而彻底消除那些机械重复、低价值的敲键工作。 借助Cursor,工程师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迅速变为现实 。 Truell相信,借助AI赋能,开发者的创造力和效率都将跃升一个数量级。 代码之后,是什么 Truell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代码之后,是什么?」 他预见到软件构建方式将发生巨变——从手工编写繁杂的代码行,转向以人类自然语言或伪代码来描述意图。 在这个「后代码时代」世界中,开发者不再局限于TypeScript或Python等传统编程语言的严苛语法,而是用接近英语的逻辑语句来与计算机对话。 换言之,程序员将告诉机器想要实现什么,由AI来生成具体的实现细节。 这并非简单地把编程变成聊天问答,而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全新范式。 Truell将其称为「编程之后的编程」(programming after code) 。 在这一范式下,软件的逻辑将以更凝练直观的形式存在,可能是一种可导航、可编辑的类英语表示,而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数百万行源码。 Cursor如何「定义」AI编程 Truell敏锐地意识到,当下关于AI编程的主流看法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派认为未来几年编程方式不会有本质变化,AI充其量只是辅助工具; 而另一派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宣称未来编程会退化成与聊天机器人对话,让AI自动生成所有代码 。 Truell对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提出了质疑,并指明第三条道路:「混合模型的编程未来」。 在他看来,完全的自然语言对话缺乏必要的精确性,难以让人类对复杂软件系统保持足够的控制;而死守传统手写代码则没有充分利用AI日益增强的能力,错失大幅提升生产力的契机 。 因此,Cursor选择走一条融合之路:既保留人类对软件逻辑的掌控和精细度,又尽可能让AI接管繁琐实现,把人从细枝末节中解放出来 。 更重要的是,Cursor将「人机协作」的理念贯穿始终。 Truell坚持,Cursor不是要取代程序员,而是让AI成为开发过程中的伙伴与扩音器。 人类工程师依然掌握着方向盘——所有关键决策仍由人来把关,只是繁杂冗余的体力活交给AI 。 未来工程师的关键技能:品味 随着编码变得越来越抽象,Truell强调品味——即直观地辨别软件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工作的能力——将是一项关键技能。 除了视觉设计之外,软件开发中的品味还包括清晰准确地指定程序的逻辑和功能。 工程师将从编写代码转向设计逻辑,专注于「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我认为品味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一名工程师将开始感觉像是成为一名逻辑设计师,实际上,这将是关于明确你希望一切如何工作的意图。 这种转变减少了对语法细节的苛求,增加了对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行为的重要性。 Cursor不是简单的套壳 Cursor并未满足于调用通用大模型,而是在幕后构建了自己的定制AI模型集合。 Truell说,最令人惊讶的教训之一是没有意识到开发定制AI模型的必要性。 最初,Truell计划依赖像GPT或Sonnet这样的基础模型,认为模型开发是多余的。 然而,他们发现对于特定用例来说,自定义模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Cursor的自动完成功能,该功能可以在300毫秒内预测多文件代码更改。 Cursor 中的每一个「魔法时刻」都以某种方式涉及一个自定义模型......这确实反直觉,而且令人惊讶。 ——Truell透露 这些基于开源模型(如Llama)微调的专用模型,大幅提升了Cursor的速度、成本和质量,使之远非简单的GPT封装,而是一个层次分明、高效协调的AI模型集群。 大型通用模型擅长高层次推理,定制小模型负责具体任务,二者相辅相成 。这种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正是Cursor能超越同时代对手的重要原因。 超越和颠覆:90亿美元的火箭 Cursor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个人开发者的效率,也在重塑整个软件产业的生产力版图。 短短两年内,Cursor从零做到数亿收入,让投资人看到了「Coding+AI」市场的爆发力。 顶级风投争先恐后地下注:2024年底,Anysphere还只是估值25亿美元的新锐;不出半年,其最新一轮融资传闻估值已飙升至90亿美金级别 。 据《金融时报》报道,这轮由Thrive Capital领投、Andreessen Horowitz和Accel跟投的融资高达9亿美元,使Anysphere估值跃升至约90亿美元 。 这股资本热潮不仅造就了Truell这样20多岁的亿万富翁 ,更预示着AI编程赛道的军备竞赛:各大公司和创业团队纷纷加码研发类似工具,生怕在新范式下落于人后。 就在最近,OpenAI将豪掷30亿美元,吞并了爆火编码神器Windsurf(前身为Codeium)。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会有更多产品涌现,但市场很可能只会拥戴少数胜出的领导者。 Truell大胆预测:「最终会有一家公司打造出通用的工具,承载全球绝大部分软件的构建,这将会是一个跨世代的大生意」。 他的目标是让Cursor成为那家独占鳌头的公司。 天才领导力 Michael Truell不仅是一位技术创新者,更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领导力和独特价值观。 在创业过程中,他奉行的一个理念是:「产品和人才,缺一不可」。 Cursor能在极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离不开Truell对团队的精心打造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最初,身为麻省理工高材生的他倾向于招募与自己相似的年轻精英——顶尖名校、履历光鲜、智商拔群 。然而很快他发现,这种过于狭窄的人才画像限制了团队发展。 他坦承这是创业初期交的学费:「我们一开始在错误的候选人画像上浪费了不少时间」 。 有些早期加入的优秀成员反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新星,而是职业生涯更成熟多样的人才 。经历过这番教训后,Truell调整了用人标准。 他总结出Cursor团队最看重的品质:强烈的好奇心、敢于试验的精神、以及诚实可靠的品格 。 他意识到,要在快速变迁的AI领域胜出,需要组建一支多元且经验互补的队伍,而不是清一色的年轻天才。 除了产品本身,我们投入最多心思的就是把合适的人召集到公司来。 为了挑选和锻炼人才,Truell还在招聘中引入了别出心裁的方法。 每位候选工程师在正式入职前,都要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情景工作测试」:直接参与Cursor代码库的一个模拟项目开发。 这个过程既考察了对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候选人体会Cursor产品的魅力——据说许多人在这两天深度体验后都对Cursor充满热情,坚定了加入团队的意愿 。 雇佣具有正确态度的人,那些不太关注外部认可,更专注于打造真正伟大事物的人……可以让你渡过很多难关。 Truell认为,这种对使命的认同和激情,比简历上的头衔更加重要。 事实上,Cursor团队内部盛行着一种「dogfooding」的文化,即公司员工每天都大量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并且用自己开发的产品来开发新产品 。 这种高度内循环的迭代,让团队成员对用户需求和产品缺陷都有切身感受,并能火速做出改进 。 Truell坚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Cursor始终走在行业最前沿,不断给用户带来惊喜。 Truell的故事,映照出一个年轻创业者如何凭借才华、远见与胆识,在AI浪潮中掀起改变世界的波澜。 六年前,他还是Partovi笔下那个在咖啡馆里心怀理想的少年;五年后,他已站在AI编程革命的最前沿,用Cursor为全球开发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新大门。 正如当初Ali Partovi在他照片上画下的那颗星,Truell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确实是AI时代的新星。 Truell的成功不是偶然——有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有对产品细节的不懈打磨,也有对团队与社区的真诚投入。 每个时代都不缺少天才。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组装出第一台苹果电脑,从而开启了个人计算机的时代。 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敲下了几行代码,意外点燃了席卷全球的社交网络革命。 那么Michael Truell在山景城咖啡馆里递出的那张手写答案,也许就掀开了AI编程时代的序章。 参考资料: https://x.com/Yannick_Veys/status/192227170247138518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5cSXgGvZM https://www.frederick.ai/blog/michael-truell-cursor-ai https://company.marketscale.com/post/cursor-hit-200m-without-spending-a-dollar-on-marketing-according-to-bloomberg-it-didn-t-even-try https://www.forbes.com/sites/richardnieva/2025/04/16/this-tech-incubator-is-harder-to-get-into-than-harvard/ 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the-rise-of-cursor-michael-truell#:~:text=technical%20execution
不公开日订单量,美团闪购未战就“哑火”了?
今年是即时零售发展的重要年份,美团在首页增加了闪购,京东在首页增加了秒送,淘宝也跟进在首页“梭哈”了闪购。 三家超级平台如此“高调”出手,彼此不分个谁高谁低,势必很难收场。即时零售这种近场电商模式,也正式进入了短兵相接阶段。 今年618大战已在13日正式打响,零售市场风起云涌,即时零售自然是重要的分战场之一。业界比较意外的是,上个月高调独立的美团闪购,目前声量并不算高。 大战在即为何“默默无声”,主编发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消息。 一是,作为美团闪购展示肌肉的重要时间点,五一没有交出一份漂亮的数据,主编猜测黄金周其表现应该一般般。二是,5月9日美团推出名为“安心闪购”的安心闪购体系,试图以14项升级举措弥补在服务上的短板。 相反,淘宝闪购、京东秒送的战报一波接着一波。京东外卖两个月日订单量破千万,淘宝闪购用6天时间刷新这一记录,啪啪打脸两个对手。5月13日,京东发布最新财报后,据《雪豹财经社》报道京东外卖日单量已接近2000万单。 对手都这么高调,美团闪购没理由“云淡风轻”,这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 01 美团闪购是匆忙上马? 美团闪购4月15日独立之后,“主场”的旅游黄金周也未有完美战绩对外透露,主编推测,其发展或并没有达到其内部预期。 简单来说,美团企业基因上就不擅长零售,这种特质限制了其在即时零售上的发展。熟悉美团发展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家本地生活巨头成立后的第一单,其实就是实物商品。这些年,美团并不是不做电商,只是一直没能做起来。 上个月的外卖大战,美团闪购虽获得外界很高的关注度,但未能将这种外部的注意力转换成业务上的增量。 如果不是京东外卖强势入局,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美团闪购这个品牌,因为这个业务诞生至今已有7年时间。 此前两年美团于零售上动作就处在战略收缩态势,团好货、美团优选、小象生鲜问题频生,裁员、关店的新闻此起彼伏,美团闪购业务也经历了数次结构调整。 这个大背景来讲,4月15日美团闪购走向独立,更像是一场应对外卖市场腹地遭受攻击的“围魏救赵”。 02 真实单量或并不喜人 经常关注美团的朋友应该知道,美团是家很喜欢公开数据的公司,做出了成绩很快就会传出消息,而且特别喜欢制作《XXXX洞察报告》。比如像是五一这种节日,节后一定会发布热门业务有关的《报告》。 但是!今年五一节后,美团闪购对外公布的数据明显有“应付差事”之感,数据少的就像是和尚的头发一样。 在美团官网上的《美团闪购“五一”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中,只有各个细分品类同比增长的数据。业界最关心的日订单量、日均订单量等,全部缺失。 与其形成对比,京东秒送和淘宝闪购今年都是非常积极的公开日订单量。 主编很负责任的猜测,美团闪购的真实数据或许并不喜人。美团闪购正式走向独立,看似是美团在零售领域的新布局,更多是应对外卖市场腹地遭受攻击的临时应对。 美团试图通过闪购的独立来转移市场注意力,以掩盖外卖业务被对手蚕食的事实。结合美团宣布自2024年四季度不再公布即时配送订单量,更加证实了这种猜测。 03 根深蒂固的外卖思维 当然了,美团闪购现在的数据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被广泛流传的1800万订单,只是后续再无新的数据更新。 前文说了,节后美团闪购发布了《2025美团闪购“五一”消费趋势洞察报告》,该文全篇都是同比数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订单量。 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五一期间美团闪购上的热门品类,大多是用户在外游玩,因为人生地不熟的应急需求,或在特殊场景中的临时性需求,因为过往外卖习惯而打开美团闪购。 图片来源《2025美团闪购“五一”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从美团闪购五一期间热销类目来看,“应急”消费占到主流,只有在特别的场景中,此类消费需求才得以激发。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外卖流量入口,谁就可以把这一块蛋糕给吃下,难怪京东秒送、淘宝闪购将战场聚焦在外卖身上。 消费者眼中,美团依然是一个以外卖为主的服务平台,对于其零售业务的认知和信任度相对较低。 回溯美团的发展历史,多次进军零售业务,屡战屡败。 2010年3月4日美团正式上线,第一单销售的就是商品,是相对小众的梵雅红酒,卖出了79份,销售额4000元左右。 美团成立之初参考的是美国Groupon,后者业务范围覆盖实物团购,只是发展中逐渐侧重到店、外卖、酒旅等业务。 但美团电商梦之火一直未熄灭,到后来的团好货、美团优选、小象生鲜等项目,相继上马,不过均未能取得像样的成绩。 但没关系,美团家大业大,输得起。 自诞生就涉猎实物零售,近两年为何仍屡战屡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摆脱外卖思维的束缚,严重拉了后腿。 04 美团闪购,只是外卖运力释放而生的次生市场? 美团闪购目前的热销类目显示,“应急”消费占据了主流,用户多是在临时性需求时选择闪购,如临时需要一个鼠标、手机充电线等,或朋友聚餐时点个酒。从消费心理学上来说,该类型需求会让用户放低价格、品质、服务等层面的标准,只要能尽“快”拿到商品就OK。 但这种基于特别场景的“临时性”一旦消失,购买决策也会“严苛”起来。 这种应急/临时性消费场景与点外卖类似,这个垂类蕴含的市场和更为深广的近场零售远不在一个量级。 美团在零售领域的布局缺乏深厚根基和发展潜力,难以与其他二十多年专注于零售业务的平台相抗衡。 美团闪购的用户结构也相对单一,主要集中解决快速饱腹的需求,至少目前的品牌形象,难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美团闪购如果不能突破外卖思维的限制,提升其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将很难在即时零售领域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即时零售是一次伟大机会,匆忙上马的美团闪购,似乎仍旧雷声大雨点小。外卖思维做不好即时零售,更妄谈在大零售业态里“翻江倒海”。匆忙独立的美团闪购未能摆脱外卖思维的束缚,未来还有很多课需要补。 不过,未来即时零售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预计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这个赛道很大,且刚刚开始发力,这场耐力赛,仍将是超级玩家才有资格一战的王者局。 618开战,即时零售也成了重要的分战场,补贴和折扣让用户抢到了手软。 对于消费者的我们来说,红黄蓝一直打才是最好的。25补20的卷,香!!!喝不完的奶茶,爽!!!红色骑手、蓝色骑手送的外卖又有品质,又便宜的话,干嘛不换家平台呢? 外卖如此,即时零售也是。
坦克碾碎特斯拉,员工逼宫马斯克,提出问题的人已被解决
We’ve crushed fascism before and we’ll crush it again. 我们曾战胜过法西斯,现在我们将再次击溃它。 2025 年 5 月 7 日,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节点——欧洲胜利日 80 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一场极具象征意味的抗议活动在英国伦敦上演:98 岁高龄的肯·特纳(Ken Turner)开着二战时期的谢尔曼坦克从一辆特斯拉 Model 3 上碾了过去。 特纳是二战时期的一名英国皇家工程兵,他的声明直指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谴责其利用个人影响力支持欧洲的极右翼政治势力。 当然了,特纳背后也是有人的——一个英国知名的政治活动团队「Led By Donkeys」,此前他们已数次将矛头对准马斯克和他的商业帝国。将马斯克模仿「纳粹敬礼」的图像投影到特斯拉柏林工厂、用数十辆特斯拉摆出「不要买特斯拉」的大字,这些都是他们干的。 持续性的施压,无疑对特斯拉的品牌形象构成了潜在的侵蚀。 这次被碾压的 Model 3,据称是由一位对马斯克政治立场不满的车主提供,车身更是被贴上了「FASCISM」(法西斯主义)的醒目车牌…… 浓厚的政治批判意味呼之欲出。 然而,这次事件的舆论走向是 Led By Donkeys 始料未及的。 这场旧时代钢铁巨兽与现代电动汽车的硬碰硬,结果自然毫无悬念。 在坦克的重压之下,Model 3 的玻璃结构瞬间粉碎,车顶也严重塌陷。但令人吃惊的是, 即便遭受如此毁灭性的外力,这辆车的车门依旧可以打开。诸如 Teslarati 等多家媒体还在报道中强调了「电池未发生爆燃」,并将其视为特斯拉安全性能的又一例证,但 Financial Express 后来指出,出于安全考虑,涉事车辆的电池已在碾压前被移除。 不过,这并没有对这件事的公关价值带来太大影响。尽管抗议的初衷对特斯拉和马斯克进行严厉的公开谴责,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对于特斯拉安全性的非预期关注。 不知道特纳得知后会作何感想。 万言书直捅病灶,员工上书「请斩」马斯克 如果说「坦克事件」是一场突发性危机,那么特斯拉内部悄然涌动的暗流,则更像是一场从核心肌体酝酿的深层震荡。 这场内部风暴,同样发生在上周。一群自称代表特斯拉「现任及前任员工」的群体,通过一封措辞严厉的公开信,将矛头直指公司灵魂人物——埃隆·马斯克。 他们的核心诉求简单而直接:要求马斯克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这封信主要通过一个名为「特斯拉员工反对埃隆」(Tesla Employees Against Elon)的网站公之于众,而该网站的创建者是一位特斯拉员工,名叫马修·拉布罗特(Matthew LaBrot)。 噢,现在他应该被称作「前特斯拉员工」。是的,他已经被光速解雇了。 ▲马修·拉布罗特 细读这封公开信,其内容远非简单的抱怨,更像是一份对当前特斯拉困境的深度诊断,以及对马斯克个人领导风格的「不信任投票」。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斯拉正面临「大规模的需求问题」,这些员工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并非其他,正是马斯克本人。 员工们显然不接受公司将销量下滑归咎于诸如 Model Y 的更新换代,或是马斯克此前声称将「重新聚焦」特斯拉业务(暗示此前精力不足)等官方解释。 公开信透露,特斯拉目前积压了数千辆新款 Model Y 的库存。这个数字,若参照行业对其得州超级工厂 Model Y 产线约 5000 辆的周产能普遍估算,意味着仅库存就可能接近或超过该工厂一周的产量,其严重性不言而喻。 海外媒体 Electrek 也在 5 月 11 日的报道中披露,由于「显著的需求问题」,特斯拉已告知其得州超级工厂负责 Cybertruck 和 Model Y 生产线的工人们放假整整一周。Business Insider 和路透社也确认了这一消息,部分工人确实被通知在 5 月的最后一周(即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所在周)休假,而去年同期该工厂仍在正常运转,并未安排类似规模的休假,这使得今年的停产更显异常。 还有工人向媒体透露,自 2025 年 2 月以来,他们实际的上班时长就不太稳定,多次出现提前下班的情况,如果试图加班,反而可能会受到纪律处分。 这些生产一线的信息,让员工公开信中关于 Model Y 库存高企的说法更具可信度——毕竟,若非订单不足,生产线又何需如此频繁地降速乃至停摆? 员工们还在公开信中用近乎摊牌的语气写道: 马斯克个人(形象)遭受的损害如今已不可挽回,而作为特斯拉的公众形象代言人,这种损害已成为我们的负担。 问题不在我们(员工),不在产品,不在工程、服务或交付团队。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以及马斯克本人。 这些员工认为,马斯克上个月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将「重新关注」特斯拉,减少在狗狗币上投入的时间就是一个例子: 马斯克最近声称他正在「重新关注」特斯拉,这不仅毫无逻辑可言,而且极具侮辱性。这暗示过去半年的困境源于他的精力被分散,而非他的不当行为。这等于把责任推卸到那些维系这家公司的人身上。 这种论调,清晰地将特斯拉的品牌危机与马斯克的个人行为深度绑定。在员工们看来,公司已行至关键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让马斯克担任首席执行官,面对(因客户放弃品牌导致的)销量进一步下滑;还是在没有他的情况下继续前进,让我们的产品和使命自行成败。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决绝。 他们最终发出了明确的呼吁:「特斯拉已经准备好向前迈进。我们也准备好在没有马斯克担任 CEO 的情况下继续前进。」 为了佐证观点,信中还引用数据指出,在美国市场,2025 年第一季度整体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 10%,而特斯拉的销量却不增反降,下滑了 9%,这一对比无疑加剧了内部对公司发展方向的焦虑。 员工们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特斯拉近期的销售数据确实为这封公开信的论点提供了冰冷的注脚。 回顾 2024 年,特斯拉全球总交付量约为 178.9 万辆,相较于 2023 年约 181 万辆的成绩,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轻微同比下滑。而进入 2025 年第一季度,这种下滑态势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还跌得更快了。该季度,特斯拉全球仅交付了约 33.67 万辆汽车——不仅显著低于市场分析师平均约 37.76 万辆的预期,更创下了自 2022 年以来公司最低的季度销量纪录。 若与历史数据对比,其严峻性更为凸显:相较于 2024 年第一季度的 38.68 万辆,同比大幅下降了 13%;而与 2024 年第四季度的 49.56 万辆相比,环比跌幅更是高达 32%。 在特斯拉自身销售数据「跳水」的同时,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整体表现却依旧保持增长。 例如,2025 年第一季度,美国整体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 11.4%,特斯拉在美国本土的销量却逆势下跌 9%。放眼全球,该季度电动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 29%,其中纯电动汽车的增幅更是达到 35%。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斯拉的负增长显得尤为刺眼。 吹哨人下场惨淡,连好消息都是个乌龙 在这场内部风波中,上文提及的马修·拉布罗特无疑是站在浪尖的具名反抗者。这位 35 岁的特斯拉管理层员工,主要负责销售团队的培训工作,自 2019 年加入公司,已经在特斯拉待了 6 年。 据报道,他对马斯克的失望始于其收购社交平台 X(原 Twitter)以及随后在政治领域的一系列高调表态,包括马斯克对特朗普总统的支持,以及一次被广泛批评为模仿「纳粹敬礼」的争议性手势。 拉布罗特认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和实际销量,而公司管理层在如何指导员工应对由此引发的外部抗议和潜在破坏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表达不满并推动变革,拉布罗特采取了一系列激进行动: 他创建了「特斯拉员工反对埃隆」网站,作为发布公开信、集结内部异议的主要平台,同时给自己的 Cybertruck 喷涂上反马斯克标语,并亲自手持「我支持特斯拉,但不是埃隆」(Pro Tesla, Not Elon)的标语,参与了名为「Tesla Takedown」的线下抗议活动,将内部矛盾摆上了台面。 ▲拉布罗特和他的 Cybertruck 当然了,拉布罗特面临的结果,正如许多高调挑战大公司管理层的案例一样,是迅速而严厉的。在抗议行动后不久,拉布罗特便遭到了特斯拉的解雇。 据称,公司给出的官方理由是其「利用公司资源建立与公司观点不一致的网站」,但拉布罗特本人对此予以否认,坚称被解雇的真实原因就是他发起了公开信以及对马斯克的公开批评。 拉布罗特还曾试图通过马斯克的 X 平台将此事进一步曝光,但董车会发现,目前他的相关账号已经遭到了平台的封禁。 对于拉布罗特的解雇,特斯拉官方截至目前未发表任何公开评论,这种沉默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外界的猜测。 事实上,另有报道指出,特斯拉内部对于不同声音的压制并非孤例,还有一位名叫 Jared Ottmann 的经理,也据称在 2025 年 1 月因公开批评马斯克在 X 平台上的不当言论而被公司解雇。 这些事件的叠加,无疑让外界对特斯拉的企业文化和内部治理投去了更深切的审视目光。 对了,最近唯一利好特斯拉的一则消息,也被证实是谣言。 上周,海内外大量媒体报道了一张「廉价版 Model Y」谍照,由于车顶被遮挡,大家纷纷猜测特斯拉为了降本,把玻璃顶去掉了。 但实际上那并非特斯拉的谍照,而是来自另一家「美国老牌纯电车企」——法拉第未来。跳出来确认这一消息的不是别人,正是法拉第未来的官方账号。 评论区有个才子说: 我期待着它在 2086 年发布!
哪吒汽车被一家广告公司申请破产审查
5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天眼查App发现,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了一条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该破产审查案件公开日期为5月13日,经办法院为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图片来源:天眼查App 天眼查App显示,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商务服务业的企业,成立于2016年10月,注册资本100万元。2023年的企业年报显示,该公司员工人数仅有5人。 司法案件累计金额高达2.05亿元 在外界看来,此次被申请破产审查,让哪吒汽车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司法案件已高达432起,案件累计金额高达2.05亿元。其中,涉及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有94起,占比近22%。从案件年份来看,该公司近五年内66.9%的案件年份为2025年,占比最高。 图片来源:天眼查App 5月7日晚间,工业机器人公司埃夫特(688165.SH)发布公告称,经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及确认,公司与合众新能源宜春分公司(以下简称宜春合众)、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众新能源)就剩余合同款项支付的相关事宜达成合意。 埃夫特发布的《民事调解书》显示,宜春合众、合众新能源尚欠埃夫特设备款约4915.09万元,宜春合众、合众新能源同意自2025年6月至2025年11月(共计6个月),于每月30日之前向埃夫特支付约819.18万元。埃夫特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对于上述埃夫特提及的金额是否能如期还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向哪吒汽车方面进行求证,但未获回应。 除埃夫特外,合众新能源还与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公司产生了买卖合同纠纷。其中,蜂巢能源与合众新能源的买卖合同纠纷将于5月14日开庭;亿纬锂能与合众新能源的买卖合同纠纷开庭时间为5月21日。 日前,网上有消息称,丰田汽车正在考虑收购哪吒汽车,引起外界关注。5月14日,记者向哪吒汽车方面进行核实,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同时,记者也多次拨打了丰田中国官网电话,但并未接通。不过,针对传言,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品牌沟通部部长徐一鸣曾对外否认了此事的真实性。 30亿元融资尚未到账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车企,哪吒汽车在2022年曾以约15.21万辆的年销量登顶造车新势力榜首,力压“蔚小理”,成为国内车市的“黑马”。不过,哪吒汽车在2023年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并从2024年开始经营出现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末,哪吒汽车短期借款余额达到43.17亿元,但其账上现金却下降至28.37亿元,难以覆盖短期借款金额。 去年6月26日,哪吒汽车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也显示,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亏损额分别约为48.4亿元、66.66亿元和68.6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超180亿元。连年亏损让哪吒汽车的资金压力加大。直至去年10月,哪吒汽车因经营困境,开始被曝出大规模裁员、降薪、拖欠供应商货款、停工停产等负面消息。 2024年12月,因公司战略调整,哪吒汽车宣布张勇不再担任CEO转任公司顾问,方运舟被推至幕前,出任公司CEO。“哪吒汽车一直在艰难地活着,在悬崖边。创业十年,经历过诸多黎明前的黑暗。”方运舟曾对外表示。 方运舟接手后,对哪吒汽车采取了多种降本增效措施,其中就包括对原有的销售渠道进行调整。2024年年底作出了“关闭部分直营门店,保留经销商门店”的决定。经过渠道调整后,哪吒汽车后续仅保留一些重要城市的个别直营门店。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哪吒汽车全年销量为6.45万辆。2025年1月至2月,哪吒汽车销量分别仅为159辆和377辆,同比下滑超90%。 据悉,哪吒汽车正在推进E轮融资,计划融资规模约40亿元至45亿元,其中领投方将投资约30亿元,主要用于全面恢复生产和未来发展。不过,记者从哪吒汽车内部人士处了解到,截至目前,上述资金尚未到账。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