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腾讯吃不下喜马拉雅
文丨海克财经 范东成 与当前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正相关,中国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近日为疾行中的赴美IPO进程猛踩了一脚刹车。前有滴滴,这一脚显然必须毫不犹豫地踩下去。 这是一个讲了9年多的关于声音、注意力和钱的故事。故事的讲法一直在打磨更迭,奈何直到今天,你都很难说,这个故事有着多么激动人心的力量。 据喜马拉雅4月30日提交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招股书,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的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移动端、IoT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达2.5亿,其中移动端即APP月活1.04亿,IoT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共1.46亿。 从用户规模看,喜马拉雅确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但招股书另披露,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是其主要营收来源,而付费订阅在其营收中仍占比近半,2018、2019、2020年分别为43.6%、46.3%、43.3%,2021年第一季度44.6%;与此同时,亏损仍在持续,2018、2019、2020年亏损额分别为7.737亿元、7.773亿元、6.051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亏损2.672亿元。 用户规模最大,业内名头最响,但就是不赚钱。 作为行业标杆的喜马拉雅,过去9年里,穿越了多个互联网风口,也曾积极跟进布局,最终新平台成了老平台,快公司成了慢公司,盈利之路依然漫长坎坷。 相信投资方及管理团队大概率不会让暂缓的IPO永远搁置。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至少目前看都还是满足合规要求之后,喜马拉雅的可选项。相较眼前的难题,更为巨大的压力无疑是,重启IPO乃至有可能实现成功上市之后,喜马拉雅的声音故事怎么讲下去以及怎么把讲出的故事真正落地。 01 与淘宝渐行渐远 创办喜马拉雅之前,余建军有着深深的焦虑,自己已经三十好几了,创业了很久,还没找到做平台的切口。这是2017年7月,在湖畔大学的一档栏目中,余建军向同是创业者的另一学员透露过的心声。 喜马拉雅便是在创始人这样一种殷切的希望下诞生了,连同它的名字。在证大投资人建议给这个新的音频项目直接命名喜马拉雅时,余建军起初拒绝,后来偶然看到这一域名的贩卖者给它打的广告,动心了。那句价值6万元的广告语是:世界最长的河流成就了亚马逊,最大的宝藏成就了阿里巴巴,那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会成为什么? 做个和音频有关的最大平台,是喜马拉雅开始时的定位。这也就使得,喜马拉雅始终是一个内容泛化、无所不包的声音平台。 按照余建军2016年的公开表述,他在创业之初曾认为,这样一个音频大平台,上面应该有大量的电台节目,但做到后来发现,其实有40%的人是在上面听书的。联系喜马拉雅发展史,它与阅文的版权合作消息是在2015年7月公开,据后来公开报道,双方在一年半前既已开始沟通,倒推可知,大约2014年初,也即喜马拉雅创办一年多,就有了和网文版权方连接的需求。 但据海克财经了解,彼时的余建军,更热衷宣讲的,还是“声音淘宝”的概念。 最初两年,在公开场合演讲时,余建军常会提到平台两位草根主播的故事。一位是个讲段子的小姑娘,一位是个4S店销售员,他开了个讲车自媒体,两位主播在平台都很受欢迎。 每个人都是主播,都有可能生产内容。自媒体创业浪潮下,这两位主播的经历指向的是,大众认知里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内容输出型主播。 但在2016年7月参加一次演讲时,余建军开始表述他对喜马拉雅的定义并未定型这一观点。他在发言中称,新物种没有终点,有时觉得喜马拉雅是分享平台、声音淘宝,但都不准确。 在同年年底的一次演讲中,他又讲到一个现象,称发现80%的电台主播,也即传统做广播的人,都没有在喜马拉雅活下来。 这其实已充分说明,喜马拉雅并非原先设想的那样,是广播时代的延续,它进入的一直是个全新的市场。可以说,喜马拉雅一直是在重塑供需两端,吸引增量用户使用。和淘宝类电商天然满足实物买卖需求的特点相比,这已很不一样。 即便对喜马拉雅的定位设想一直在修订、更新,当2017年音频行业诸位友商开始朝着细分领域行进时,喜马拉雅也始终没有改变要做一个大而全的音频平台的想法,尽管它从未十分确指,其主要构成内容是什么。 蜻蜓FM副总裁郭嘉曾在2017年10月表示,文化的消费升级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知识付费方面,蜻蜓希望做美好的泛文化课程;考拉FM于2018年年中宣布进入车载产品市场;荔枝则于2017年邀请了明星李易峰成为品牌代言人,打入年轻用户市场的想法浮现开来。 相比之下,喜马拉雅看起来不打算这么细分,基于大而全的设定,它在声音平台之外的地方进行了探索。 但之前“声音淘宝”、“每个人都可以做主播”的概念开始相对弱化,它的触角伸向了更多领域,比如做智能音箱、推付费会员,涉足儿童音频领域,甚至开起了线下店。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些举措,要么是从新维度做用户增量,要么是考虑在原先用户层上做商业变现,并未沿着旧有定位将平台做大。 几年下来,在平台内容生态方面,变化不大。 和爱奇艺一样,目前,喜马拉雅上收听量的多寡用热度值表示。打开APP排行榜,在热播栏可见,排名前十的热门内容中,相声评书占据4个席位,为郭德纲和单田芳的作品,其次是据网文朗读的有声书,占据4个席位。其中,居于榜首的郭德纲相声热度超50万,排名第二的热度值为其一半多。而全平台内,除开相声和有声书,热度过10万的内容并不多,如人文、历史、情感、鬼故事、播客这些类目热度排名居首的,少有超过10万热度。 大体看,相声、评书、有声书,撑起了喜马拉雅受欢迎内容的半边天,而在这些内容中,特定的几个内容生产者又占据了头部位置。比起“声音淘宝”的定位,当下的喜马拉雅,更像是个在线音频领域的热门产品专卖店,特定类目特定内容在店内地位很难撼动。 02 知识付费风停 知识付费这一概念,曾给喜马拉雅“声音淘宝”的设想带来重要发展动力。 据艾媒咨询数据,2014-2017年,知识付费相关投融资事件多达740笔,之后便开始往下走。和其他音频平台大同小异,喜马拉雅一度将知识付费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知乎、果壳等亦有类似动作。 喜马拉雅2016年出品的《好好说话》是个重要实践。据官方数据,它的首日销售额便已超500万元。这款产品火爆的背后,有整个文娱产业处于上升期的大环境原因,也有米未创始人马东领衔的奇葩说团队在内容方面的专业度作为支撑。 从购买者评价来看,《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受到了普遍欢迎。有不少用户表示,为听这个节目,装了这个APP,也有说对自己帮助很大,成功拿到了offer、改善了自己的沟通技巧云云。 但这种火爆很难持续。文娱产业监管趋严,内容付费热度退散,创作者出作品有阶段性特点,如此种种,相互叠加,2018年之后,米未团队再少出品过有如《好好说话》般火爆的产品。团队在2017年推出的《小学问》,热度不及之前,评论区出现口碑滑坡,目前点赞排在前列的评论就包括了,吐槽这类成功学产品理论和实操有差距。 此外,由于内容行业极强的头部效应,在喜马拉雅走红的人物,难免不会考虑去其他平台,或自建平台发展。早年余建军曾拿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举例来说明喜马拉雅的影响力,如2015年时称《罗辑思维》最早是在优酷做,后来入驻了喜马拉雅,很快便有了四五百万粉丝,还曾表示王小川都用喜马拉雅听罗辑思维。2016年12月,在介绍知识付费产品时,余建军还曾提到樊登读书会在喜马拉雅的传播效果也很不错。 但正如大众此后所知,在开讲3年半后,罗辑思维推出了专门的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樊登读书APP也已于2015年上线。可以说,依靠庞大自有流量,这些产品都做起了知识付费的生意,且定位明确,和喜马拉雅产生了直接竞争。 同时,由于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留给音频平台创新、推自制节目的空间也在逐渐变小。 就整个音频行业来看,知识付费在经历了2016年开始的热浪后,大潮已在2017年下半年近乎全然退去。果壳的分答、在行,知乎的值乎、知乎Live,豆瓣的豆瓣时间,时下都已沉寂,曾大力推《矮大紧指北》《局座讲风云人物》等文化类付费产品的蜻蜓FM,也不再将这一概念重点提及。 被视为拥有知识付费极佳土壤的知乎,商业模式转向了会员制。有趣的是,在知乎象征内容付费价值的盐选榜单中,故事榜的热度远超技能榜、Live榜。在故事榜,言情、霸总小说有过万会员评价是常事,一些讲授职场技巧的内容能有过千评价就算不错。 再结合喜马拉雅上网文有声书堪称霸榜VIP榜单的现象,是否说明,所谓知识付费,经几年发展,最后能做得最长久最受欢迎的类目,其实是网文小说? 余建军对此有过思考。在2018年将知识付费产品定义扩展到知识加娱乐内容时他曾表示,人的本性肯定还是喜欢娱乐类内容。 不刷抖音快手的时候,年轻用户更热衷于为爽文付费,这应该是个基本无差的推断。但知乎会员界面前不久的一条滑动广告,则正说明,网文的确已成为VIP内容中,发展快速且势头良好的一项业务。这个广告是,首发于知乎的某虐文女配故事,将要被于正改编成电视剧了。 除了知识付费,2020年一度十分火的播客,也曾短暂成为在线音频平台吸引用户的新手段。但事实证明,火爆依旧只是暂时的,时至今日,这一类目也并未成为各平台内容主力。 从知识付费风口渐逝的2017年始,喜马拉雅转向了多维度尝试,物联网(IoT)、在线教育等都是重要方向。而在这些尝试中,搭平台的能力被排到了后面,是否能深刻理解参与行业,会不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03 腾讯字节阴影下 喜马拉雅新的定位渐渐换成了“耳朵经济”。余建军2020年10月曾表示,用户的眼睛已经被利用过度了,但耳朵是空着的,没人照顾它。 从“声音淘宝”转向当下更为流行的“耳朵经济”,也可理解为,喜马拉雅正在从更强调电商平台的思维,转向了更强调消费场景的思维。 和定位更迭相一致的是,喜马拉雅的战略也在持续发生转向,其中物联网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继2017年6月喜马拉雅首次推出AI音箱后,在2020年,它又相继推出同品牌的AI图书馆和耳机硬件。前文所引招股书中已提到,其2.5亿月活用户中,IoT及其他开放平台用户1.46亿,占比达58.4%。 5G和物联网是喜马拉雅寻求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试验场。 在余建军的构想里,5G时代,音频将会获得更为丰富的消费场景,这其中包括,用户在车内收听节目,回到家中用耳机继续收听,洗衣做饭时智能家居可派上用场。 这更多是在围绕消费载体讲故事。 在内容供应层面,儿童内容正在成为超越知识付费、播客等概念的新热点。你能想象在喜马拉雅,排在郭德纲相声之后,热度值排第二的内容是什么吗?是一个自称“米小圈”的小学生以第一人称讲述的一系列故事。同样,它改编自畅销儿童小说。有一条高赞评论称,儿子每晚必须听了这个才能睡着,该评论获点赞超3k。 和一些在线教育平台、音频平台的做法类似,儿童亲子内容是喜马拉雅当下抓紧扩张的地带,以至于,2018年10月,喜马拉雅上线了孵化已久的儿童版APP,而从2019年9月开始,还成立了约200人的教育事业群,推出了牛津英语学习产品。据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的表述,之前集团规划的第一增长曲线是内容付费,现在教育板块要成第二增长曲线。 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是亲子类读物,抑或外语培训类产品,在这些垂直领域,喜马拉雅都有着大量极富竞争力的对手。更不要说,当下教培机构在突然到来的“双减”政策之下已是一片肃杀,生死存亡,一线之间。这对于跃跃欲试努力往里挤的喜马拉雅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就在递交招股书的前几天,喜马拉雅发布了一个2021听书报告,其中提到2020年喜马拉雅听书用户同比增长22.23%。想做全年龄段有声书平台的计划,在这份报告中有所体现。 有声书内容,热度位居前列,且产品相对成熟,喜马拉雅作此布局倒也符合逻辑。 尽管与阅文已展开版权合作,但喜马拉雅还是于2019年推出了自有阅读平台。目前喜马拉雅站内一些畅销听书读物,来自一个名为“奇迹文学”的平台。奇迹文学为喜马拉雅旗下产品。 外部合作是为了能够更快地占领市场,操作也更轻,但如果基于自身生态构建考虑,这块业务确有需要的话,那么自营当然更为稳健可控。 已与腾讯阵营的阅文合作,加上被腾讯旗下的Image Frame投资——招股书显示后者持股5.4%,如果内容上过于仰赖腾讯系,那么喜马拉雅独立发展的主动空间不免大大缩小,而且这甚至是危险的。2021年1月,腾讯音乐(TME)收购了懒人听书100%的股权,这至少说明腾讯很有兴趣直接下场做听书。先且不说腾讯与喜马拉雅双方是否有意合二为一,监管层面反垄断已然是条高压线。 随着头部互联网公司在大文娱领域合纵连横需求的增强,长音频内容或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2020年4月,腾讯推出了长音频产品酷我畅听,定位耳朵经济,提供的内容和喜马拉雅几无不同;2021年4月23日,在收购懒人听书后,腾讯将后者品牌更名为懒人畅听,更高效探索在线音频市场的企图心明显。 而就在腾讯上线酷我畅听之后2个月,字节跳动也推出了长音频产品番茄畅听,主要定位是将番茄小说旗下内容以有声书形式播放出来。 音频也是网文的重要出口之一,腾讯和字节跳动对长音频的加码,无不是对各自大文娱生态的布局,目的则在于为旗下网文平台所孵化的潜力IP提供渠道,同时还可基于这些产品做多种方式的变现,比如付费会员。 喜马拉雅对上市的筹谋,除了投给它的资本需要退出以及前一段被广泛认为时机不可错失这两个因素之外,上市很大程度上还有补充弹药的意味。 面对短视频平台等强势竞争对手的高歌猛进,作为一个仍以相声、评书、有声书为主要消费内容的在线音频平台,眼下的喜马拉雅还在河里摸石头,距离安全还远。
VR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深响原创 · 作者|陈文琦 Pico熬过了VR行业的寒冬,做到了中国VR硬件市场的冠军,然后找到了下家,被“没有边际”的字节跳动收入囊中。 周日,Pico发布全员信,披露已被字节收购,将被并入字节VR相关业务线。信中称,“VR能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感知和交互体验,这与字节跳动「激发创造、丰富生活」的使命天然契合。收购双方对未来的融合充满期待。” 关于此次交易的金额,双方未公开,市场消息说法不一,此前有报道称50亿的,也有称90亿的。无论是哪个价格,Pico卖身字节都可称作是桩两全其美的事。Pico有了更强的资金靠山,字节则一口吞下了这家创业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影响力。 前歌尔声学工程师周宏伟于2015年在青岛成立VR创业公司Pico(中文名:小鸟看看),此后接连推出多款VR一体机硬件产品和软件应用。目前,该公司主要有Neo系列和G系列两大一体机产品线:Neo系列采用6DoF技术(6 Degrees of Freedom,表示可实现前/后、上/下、左/右、横摇、纵摇和垂摇的移动自由),侧重游戏互动方向;G系列采用3DoF技术,偏重观影方向。 图片来源:Pico官网 根据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去年,Pico硬件销量位居中国VR市场份额第一。在这次收购之前,据天眼查,歌尔集团有限公司是Pico的大股东,拥有26%的股份。歌尔是苹果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为Airpods提供代工,也提供iPhone的音频元器件。歌尔也是VR产品的重要代工厂,大客户包括Facebook旗下的Oculus、索尼、Pico。 一直以来,Pico融资节奏不快。最近一次是今年3月,完成2.4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资方有基石资本、招商资本和建银国际等。 图片来源:天眼查 字节意在元宇宙 因为字节在AR/VR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所以这次的收购在刚有风声的时候就引来议论。 AR方面,8月初,TikTok开始测试一个AR开发平台Effect Studio,开发者可以借助这套工具创建AR效果。此举意在追赶社交巨头Facebook和Snap,前者在今年6月月宣布它的Spark AR平台拥有60万名创作者,是全球最大移动AR平台,后者去年启动了一个350万美元的基金用于Snapchat AR Lens的建立。 图片来源:Twitter @Matt Navarra VR方面的进展,目前披露的有字节跳动申请VR看房专利。专利信息显示,该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虚拟空间漫游指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加速赶上元宇宙(Metaverse)浪潮的野心或许才是字节收购Pico的核心驱动力。今年以来,随着游戏公司Roblox的上市和扎克伯格的多次坚定背书,“元宇宙”概念的热度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元宇宙可以简单理解成为一个平行于真实世界的沉浸式数字虚拟空间,而VR设备便是通向这个空间的一把钥匙。 今年6月,扎克伯格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在5年内,Facebook将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元宇宙是个跨越许多公司甚至整个科技行业的愿景,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他说。 类似的概念,用马化腾的话来说,则是“全真互联网”。VR/AR等技术被认为是通往元宇宙的一座桥梁。 除了上周公布的这笔收购,今年4月份,字节还斥资1亿元投资了沾着元宇宙概念的游戏公司代码乾坤。这家公司创立于2018年,主要产品有以物理引擎为核心的UGC内容社区《重启世界》(《Reworld》)。官网介绍为:“《重启世界》是一个青少年创造、娱乐、社交平台,将创造内容、娱乐体验、社交互动融为一体。” 图片来源:代码乾坤官网 VR行业冷热交替 VR是2016年的风口,仅仅一年,国内就诞生了超过3000家创业团队。然后泡沫破碎,因为技术不成熟、消费者体验差、应用生态不完善、市场一直没打开等原因,行业陷入低谷。 很多创业公司退出,投资人离场,到2019年几乎是“无人问津”的状态。三七互娱投资总监李欣航曾在与「深响」的采访中表示,当时的部分投资机构、创业者都有些浮躁,并没有真正理解技术的难度和周期。 但是,2020年以来,行业开始升温。从投融资端看: 2020年5月,苹果收购了VR初创公司NextVR; 2020年8月,大朋VR获得战略投资数千万元; 2021年1月,专注VR领域的爱奇艺智能,宣布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 2021年3月,Pico宣布完成2.42亿元的B+轮融资; 2021年5月,VR技术服务商STEPVR获近亿元融资; ...... 内容上,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Beat Saber》、《半衰期:艾利克斯》等几款现象级的VR游戏,带动内容创作出现了赚钱效应。据Facebook Reality Labs副总裁Andrew Boz Bosworth透露,Quest平台上已经有超60款游戏收入超过100万美元。 其中,《Beat Saber》销量超200万份,营收超6000万美元;《行尸走肉:圣徒与罪人》上线一年收入超过2900万美元……据了解,Valve 推出的首款 VR 游戏《半衰期:艾利克斯》,成为 2020 年VR 游戏爆款,为 Steam VR 平台新增发展百万用户。 国内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穴居人工作室开发的《Contractors》,上线后很快在Oculus和Steam双平台销量突破5万份。随后《Contractors》在去年底登陆Quest平台,上线45天收入达100万美元。 图片来源:Valve官网 硬件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下调扩大了VR头显的市场,Oculus Quest 2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 据Evercore投行,Oculus Quest 2首年销量预计将超过800万台,开始真正撬动消费端VR崛起。这也能从供应商歌尔的业绩表现看出,该公司预计前三季业绩比上年同期增长59.38%-71.64%,“业绩变动主要是因为公司VR虚拟现实等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IDC预测报告显示,2021年VR出货量增长46.2%,到2024年将以4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元宇宙概念的发酵,技术和应用的逐渐成熟,以及越来越多强大玩家的入局,让行业生态丰富起来,整合速度加快。这一次并非是泡沫。
国产“鸡汤”三十年
有人说:鸡汤是文学创作领域的显学——这里的显,在于其生机勃勃,每隔若干年便有不同形态,非常适合作为研究社会的入口。尤其是在无神论的国家,人们并没有形而上的永恒偶像,因此常常会下意识地借用“鸡汤”,来试图和周围的人形成共识。 但人们对“鸡汤”的态度也很严苛:面对端上来的鸡汤,人们会下意识地点赞,也会在品尝味道发现不对劲后,把伸出来的大拇指变成一记响亮的耳光。前几天《人民日报》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山车,在自己被当做端鸡汤的店小二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焦虑。 鸡汤这个能指,和“小姐”等众多汉语中性词一样,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多次语意的漂流,所指从美好逐渐滑向鄙陋。 谁是中国人民记忆里的第一位鸡汤文学大师?我们或许需要把时间回拨到三十年前。 那是九十年代的前奏,80后、90后的父辈们还没有结束青春期,《河殇》正流行,每个人都在思考国家和民族该往何处去。也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何等的不堪一击,一个曾自信能大展拳脚的人群集体陷入了颓唐——1990年,东欧剧变不可逆转,柏林墙已经塌了好几个月;伊拉克的钢铁洪流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吞并了科威特,为两河流域开启了为期十年的修罗场;北京办了亚运会,迈向世界的中国在迷雾中迎来了黎明——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 诗人汪国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 这个一度放话想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把“诗歌”这个高端的文学体裁拉下了马,对所有人敞开了大门。他的作品就像如今遍布每个街角的黄焖鸡米饭,价格友好,品质温润,用比萨达姆更快的速度,迅速侵占了书店里原来属于萨特康德和李泽厚的位置。 (汪国真抒情诗节选 图源:孔夫子) 当然过程远比文字描述得更加困难。因为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当时,关于什么是诗,被认为是文学理论体系里的“元问题”,有的人认为诗是意象化的语言,像顾城和舒婷那样在朦胧和隐晦中透出美感;也有的人认为诗应当讽喻现实,合为事而作,像北岛那样深刻且愤怒。 但汪国真显然和这些观念格格不入。他不使用太匠气的隐喻,也没有太复杂的技巧: “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忧愁时,就写一首诗,快乐时,就唱一支歌,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生命总是美丽的。” 像不像你初中班主任在你的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所以当年很多严肃的文学评论家并不屑于研究汪国真的作品,他和邓丽君、李谷一被称为“靡靡之音”一样,是肤浅的流行偶像,象征着“文艺内涵”被糟蹋。《诗刊》的主编朱先树就曾表示:“汪国真的诗在中学生中影响比较大,但诗歌圈子里的人不太把他当回事。” 但赤旗未能插遍全球,庶民正在取得胜利。从今天的视角看来,在创作领域汪国真先生是毫无疑问的专业人士,他的专业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更表现为他非常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取悦公众: 他的读者几乎是这个国家现代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幼年时妖魔出没,满目疮痍,长辈们像艾敬的歌里唱的那样“高举着彩旗和拳头,叫着打倒这个和那个”; 待到性征发育成熟,世界却迅速转向,掌舵者狠狠打了一把方向盘,把他们带到了一条铺满霞光的大道上,他们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考试升学、可以选择迁徙、可以选择下海发财,甚至可以选择嬉皮士一样的浪荡生活。 但每一种选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风险和代价。 考进大学的同辈,会不会重演上一辈知识分子的悲剧?去了深圳打工的姑娘,会不会像《故事会》《知音》里说的那样被骗到夜总会?做盘条生意的南方高干子弟,会不会像《我爱我家》里拍的那样其实是冒名顶替的低级掮客?至于那些初代的嬉皮士,很多确实已经成了“严打”的枪下鬼。 正在人们犹豫不前之际,汪国真带来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这样的诗句,谁都能读得懂,谁读完都会血脉贲张。 以至于看到《年轻的潮》出版销量达到六千万册的数字,其实已经很难再用“鸡汤”这个词来戏谑汪国真那些浅白煽情的诗歌,这些鼓舞冒险精神和自我探索的作品,是时代的号角,是中国现代诗最耀眼的回光返照。 但可以肯定的是,汪国真的出现,让文学圈自上而下地萌芽了一个全新的意识:文学是可以成为消费品的,而成为消费品之后的文学,价值的定义者就不再是作者或者学界了。这个“权力”,正在快速滑向消费者。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历史和个人际遇一样,满是荒诞和无常,很多为九十年代赋予浪漫情怀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个十年里可能经历的沉浮: 许多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一波下岗潮会让一个曾经牛逼哄哄的中产阶级家庭迅速陷入赤贫;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经济形势这个东西,居然有涨有跌,而且涨跌皆可畏。 所以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江湖人如过河卒,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已经苏醒的中国人,并不愿轻易服输,人们对于物质和财富的渴求,变得更加旺盛。 于是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那样——“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积极乐观的企业家们被赋予了正义和高尚的价值”——进入90年代下半场,在市场经济氛围的不断冲击下,成功学横空出世。 当时的“广东人保”,成为国内第一家引入台湾讲师的保险分公司。讲师们让中国人认识了卡耐基,《人人都能成功》以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并成为了新一代红宝书。而松下幸之助、洛克菲勒、比尔·盖茨们的自传,也在孜孜不倦地向人们展现美国梦、日本梦的幻景。人们相信只要对这些人真真假假的人生经历取经,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便能获得和他们一样的伟大成就。 (意气风发的机场书店之王——陈安之) 2000年,号称在三十岁之前便已成为亿万富翁的福建人陈安之粉墨登场,他利用前互联网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信息差,将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这些专业与简单粗暴的成功学捆绑,四处演讲捞钱,甚至一度还登上央视,教训起了刚刚创业的马云。 陈安之的表达能力极强,他不断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情绪,向台下的受众们兜售他的理念,而他的理念几乎就是最浅白的唯心主义幻想——喝下这碗鸡汤,你身体里便注满了鸡血,鸡血一旦沸腾,你就成功了。 平心而论,仅从技术层面,他也会给出比较具体的建议,例如向成功人士学习:比尔·盖茨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有商业眼光;巴菲特为什么成功?因为他坚持学习……你怎么获得盖茨的商业眼光呢?你怎么掌握巴菲特的学习方法呢?以下内容仅对付费会员开放…… 陈安之身上还能看到“社交媒体时代短内容传播规律”的影子,比如他有一句名言叫做“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你不得不承认,这短短的十三个字是最有效的广告文案,它精准地锁定(筛出)了目标客户,也简明清晰地阐述了未来图景。 但问题是,这些技巧叠加的结果,就是他的演讲更像是一次盛大的集体催眠,那些渴望财富的普通百姓听得如痴如醉,他们献上对教主的崇拜,也献出自己攒了半辈子的储蓄本。 贵州农民牛芳芳,相信了陈安之的这套鬼话,于是变卖了全部家产,东拼西凑交了108万的拜师费,成为了陈安之“终极弟子”。而陈安之的课程竟然全是他的助理们推销股票海参甚至易经八卦。欠下大笔外债,却未能学到成功法则的牛芳芳,不得不走上漫长的维权道路。 (108万的“终极弟子”牛芳芳和陈安之的合影) 陈安之以及徐鹤宁、刘一秒、翟鸿燊等后来人,迄今并没有被当成诈骗犯得到清算,他们带来的影响就更难以被清算了。 虽然随着信息差的抹平,成功学已经从浅薄的正能量话语逐渐变成了传销骗术,但堪称毒鸡汤的成功学思维却还在大行其道,你今天看到的那些花钱与名人合影的微商、你们公司那位热衷组织拓展训练的中年老板、沉迷于知识付费却依然多年一事无成的北漂青年,都是这种思维的奴隶。 刻舟求剑不能让人成功、世界上存在“幸存者偏差”、人不可以揪着自己的头发飞离地面,这些常识也许是正确的废话,但需要一直讲下去。 如果今天我们还保留一点诚实的话,也必须向年轻人坦白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存在机会均等的行业和路径。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依靠自我奋斗,时代红利和运气所占的比重,甚至远远大于一个人的技巧和努力。 只是在那个身边人都嗖嗖向前快跑,并确实肉眼可见更接近终点的“90年代末”,谁又敢保证自己慢下来观察赛道,是个正确的选择呢?“鸡汤文学”搭上“成功学”,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快速成为牌桌上的筹码:拿得多,是需要勇气的行为,但你需要有,才有上桌的机会。 领导们弹了弹烟灰,双手叩桌,示意新来的年轻人把空酒杯斟满:“小朋友,这就是名利场,是你在大学里学不到的”。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徐徐展开,一个超越传统概念的话语体系正在迅速构建,新新人类们欢呼着涌入,这里是创造新鲜和刺激的伊甸园。只不过当时没人能预见对《大话西游》的过度阐释、火星文那解构重组汉语的幼稚野望、以及杀马特们对日本视觉系拙劣的本土化改造,都是管制介入前的昙花一现而已。 这些互联网亚文化上的人群,似乎并不像后来热衷于非虚构写作的自媒体们认定的那样,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判断,也没有抗争的精神。试想一下当时一个QQ签名是“ω︶ヲō們る媞餹@,┝餂パ箌鎄鬺”(我们是糖,甜到哀伤)的女中学生,她的这种表达有什么美学或社会学意义吗? (十几年前最典型的非主流QQ空间) 这一代人真正去寻找逻辑自洽的意义,推迟到2008年才缓缓开始:汶川地震的众志成城、北京奥运的极尽宏大,让他们基因里对集体和国家的依赖被充分唤醒。 这些最早的“小粉红”,大多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全日制教育,他们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和战火璀璨,更没有共情伤痕文学所需要的沉重历史包袱。盛世就在眼前,而他们只需要大踏步前进即可。 爱国主义高悬在上,但普通人依旧生活在具体的当下。2010年,在当时最火爆的相亲节目中,一位美艳的女嘉宾说出了一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刺到了无数男青年的痛点。人们难过地发现这句拜物教鸡汤,像俄罗斯油画里的乞丐和妓女一样,几乎是对当代生活的残酷白描。大家只能一边抨击着电视里毫不掩饰的捞女,一边不得不无奈地感慨“神马都是浮云。” 也几乎是从这时开始,鸡汤不再有自我激励的正向意义,反鸡汤的文化开始盛行,男孩们自嘲为屌丝,人群被划分为普通、文艺和2B三种类型,你问我对这些怎么看?我能怎么看,我是个打酱油的。 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生活温饱无忧,但阶层固化、上升渠道的狭窄、内卷加速......我们不得不徒手干掉了自我。 至于结果,那就是最近十年的鸡汤变得工具性十足了,比如上位者对下属的单向度洗脑——你要感谢你的单位,你要感恩你的领导——背后是对既有规则的强调,是对注意力分散现状的极致利用。 甚至连最质朴正确的爱国主义也变成了“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充满逻辑滑坡,但需求更多阅读成本投入的陷阱鸡汤。 在这新时代的鸡汤里,“你”是不重要的,你的声音更不重要。你不可以有任何不满,否则你对什么不满,就要变成什么,就像你不喜欢一道菜,你首先应该自己去新东方学几年厨师。这篇鸡汤的炮制者,能把拒绝批评的观念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强行缝合在一起,就已经跨越时空,和他的陈安之前辈达成共识——吃哥们这一套的,一定是不读书的人,或者是陷入“无能狂怒”的人。 开头提到的那份“套娃”地相当拙劣的辟谣,转发的重灾区就是中小企业主们,带着真情实感“干了人民日报这碗鸡汤”——信息过载真不是玩笑,人类生物学的大脑太容易在现代生活的节奏里超负荷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对鸡汤原文进行思辨,只是把自己的“无能为力”推给“不可知论”,毫无疑问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达到某种结果是更重要的,过程顶多是用来丰富“社交网络人设”的附属品。 (可怕的不是上当,而是转发者真的信) 讽刺的是,这些人手机里时常播放的精神食粮是“樊登读书”或“罗辑思维”。这是鸡汤被技术促成的进化。 这两个精明的中年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攻城略地,和那些“五分钟解说电影”的帐号一样,他们把文化切成粉末状,让受众免去学习的长途跋涉之苦,一步到位、口舌生香。他们的产品就像方便面的包装,给你大快朵颐的追求,但其灵魂只是一小包口味刺激的调料。 人们在消费樊登读书和罗辑思维的时候,和用自拍软件给自己照相的少年一样,眼中所见逐渐异化,并开始欣赏一个不真实的自己。 三十年在历史中只是短短一瞬,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转眼,我们今天就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口。鸡汤属于众人,但最终朝向自己。越是这个时候,也许越应该重新思考一些古代哲学家们都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每个渺小的个体,究竟该如何正确地生活? 人类拥有最丰富多样的基因,你是否能突破他人设置的藩篱,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
一天更新40条 光靠解说流行语就能点赞过亿?
“绝绝子”是如何走红的? “废话文学”都废话了些什么? “yydXXL”和“yyds”是什么关系? …… yydXLL解梗视频 这年头,几分钟不上网,就仿佛被时代所淘汰、跟不上节奏了。 有这么一群账号,他们时刻活跃在互联网一线,搜罗着各种或热门或奇奇怪怪的话题梗,做成视频来为大家解说,有特别勤劳的一天能更新个好几十条。 可以这么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了解的梗。 也凭借着高频率更新的热梗解说视频,这些账号在抖音、B站等多个平台斩获了数百万粉丝,其中一些还成功打造了梗姐姐、梗奶奶等IP形象,并做出了一系列衍生账号。 解梗账号到底是怎么玩的?为什么能有如此快的“网速”?账号门槛高吗?怎么变现?我们仔细观察了一波,并和几位运营者聊了聊。 一天更新40条视频, 解梗账号到底有多努力? 你知道“别走马上更新”是个什么梗吗? 这是指一些更新速度超快的视频博主,拥有如同“生产队的驴”一般的更新速度,观众在刷视频的时候,只要等上一会,就又能看到博主的更新。 8月29日,抖音账号“梗姐姐”出了一条关于“别走马上更新”的解梗视频,获赞26万次。评论区纷纷表示“别走开,梗姐姐马上就要更新了”,还有人调侃“梗姐姐”不如改名为“梗驴驴”。 “梗姐姐”视频评论 也算是解梗解到了自己身上了。 要说“梗姐姐”更新有多努力,根据新榜旗下新抖数据显示,近30天内“梗姐姐”一共更新了916条视频,相当于平均每天发布30.5条内容。截至目前,“梗姐姐”抖音粉丝达到了721万。 截图来自新抖 尤其从8月14日开始,“梗姐姐”每天至少发布36条视频。在8月16日当天更是更新了40条,难怪有网友感觉自己每隔10分钟就能刷到一条新视频。 这些视频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跟进互联网上的最新话题,有时候观众还没反应过来,解梗就已经出现,比如“抖音四大导师”的科普,再比如“日抛型社交”的兴起。 从2018年就开始运营的抖音账号“十万个梗百科”,虽然不如“梗姐姐”一般高产,但也在运营的两年多时间内解释了超过860个互联网热门梗。 比如“嘉禾望岗”的梗,是“后会无期”的意思 ,原本是广州地铁2号线、3号线、14号线的交汇站,嘉禾望岗站往北是机场,往南是火车站,因此有人说“嘉禾望岗”意味着分道扬镳。 又比如近期热梗“我不看月亮”,是“我很想你”的意思 ,出自歌曲《不动声色》,有句歌词是“我不看月亮,也没说想你,这样月亮和你都蒙在鼓里”,用傲娇的态度传递着其实很想你。 账号主理人透露平时主要通过新闻、热搜,以及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动画等领域来搜集热梗,看到有意思的就会顺手记录,然后进行筛选。 每条解梗视频的制作周期其实是不固定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素材的收集情况,遇到出处难找的就要花上更多的时间。确定好梗的主题和素材内容后,就是配音、后期剪辑,一条视频就完成了。 截至目前,“十万个梗百科”在抖音上粉丝量近380万,视频累计获赞超过8000万次。 热度最高的一条视频发布于2020年1月14日,解释的是当时爆红的“你好坏哦,我好喜欢”,获赞146.7万次,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万次。 从“营销号”到大家的梗姐姐、梗妹妹、梗奶奶 通过新抖数据,我们发现抖音上名称带“梗”的账号至少有479个,有10个解梗账号的粉丝量超过100万。 制图/孙阳 其中粉丝量级最大的账号为“啥都懂点”,粉丝数745万。“啥都懂点”的第一条视频发布于2018年8月7日,三年时间一共发布了732条解梗内容,累计获赞2.6亿次。 与最开始做解梗内容一本正经地用1.0语速朗读内容不同,现在的“啥都懂点”堪称集解梗账号的精华看点于一身。 整齐划一的封面格式,紫色为主色调,梗用黄色字体突出,首页一路刷下去风格十分统一。视频配音也使用了萝莉音变声器,还开了倍速,整体节奏颇快。 不仅是“啥都懂点”,现在多数解梗账号都是这一套运营模式,因此有人定义它们为“营销号”,说它们同属一个路线,都是靠流量话题来赚取流量。 “十万个梗百科”主理人倒不是很介意外界的看法,“对我个人而言,这就是个纯粹的说梗节目,给观众解梗的同时再带来一些小乐趣就足够了”。 而且,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观众和这些解梗账号之间也生出了些许默契。 许多人对解梗账号的配音十分熟悉且敏感,语音、语调、语速其中之一稍微出现点变化,他们就会在评论区急着追问“声音怎么了?”。 “啥都懂点”视频评论区 去年8月,“十万个梗百科”对配音做了一次调整,之前语速快、语调偏高的萝莉音变成了语速稍慢、语气更温柔的御姐型配音,也让不少粉丝一时有点不适应。 为此,“十万个梗百科”专门做了一期关于“变声器”的解梗视频,调侃自己的变声器坏了,还被点赞了55.4万次。 时间长了,解梗账号在观众那里也都有了自己的爱称。 “啥都懂点”被网友在评论区里“懂阿姨”“懂姐姐”地一通乱叫,“十万个梗百科”则喜提“梗奶奶”称号,因为在某期视频中提到了“暴露年龄”“跟不上时代”,被粉丝调侃是80岁的老奶奶,于是“梗奶奶”的称呼便传开了。 “梗姐姐”还是“梗姐姐”,不过因为粉丝的喜爱,从今年6月份开始运营名为“梗妹妹”的矩阵账号,发布一些小剧场玩梗视频,目前粉丝数已经达到61.7万。 低门槛的解梗账号, 只能赚点零花钱吗? 做一个解梗账号的门槛有多高? 用“十万个梗百科”主理人的话说,“热门梗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事物,阿猫阿狗谁都可以做好解梗的工作”。 不过,他也提到要想真正会玩梗,还需要“更多互联网思维和灵性”,因为“一味讲梗也会无聊”。 换言之,着手做一个解梗账号或许没什么太高门槛,但是要想通过解梗获取流量、甚至实现商业化倒也不是一件易事。 2018年“啥都懂点”“十万个梗百科”等账号刚出现的时候,短视频领域还没有太多同类内容,这些账号的诞生初衷也是因为网友有了解网络流行梗的需求。 到2021年,仅仅是抖音上就月活跃着数百个解梗账号。但是每个梗的网络素材是有限的,热门梗人人都想要做,比如“你礼貌吗”“人类高质量男性”这些梗,在许多解梗账号主页都能找到。 不同账号对同一个梗的解释 这时候,解梗账号们难免就会陷入内容过度同质化的竞争中,要想从中“脱颖而出”是个技术活。 “梗姐姐”就将一个解梗账号玩成了一个IP。 “梗姐姐”本身就有一个拟人化的形象,一个粉色长发、戴着兔耳朵耳机的二次元少女,这个形象不仅是“梗姐姐”头像,更被用在日常内容创作中。 每条解梗视频的背景都有“梗姐姐”的二次元形象全程趴着看你,视频下方还有梗姐姐的小人在跳舞。 除了梗百科知识外,“梗姐姐”还做了#冷知识实验室#、#梗姐姐配音间#、#梗姐姐午间电台#等多个视频栏目,不时会穿插些动态的梗姐姐内容,已经快做成一个动画账号了。 而且,由于梗姐姐的二次元形象,“梗姐姐”的抖音号也会在抖音小店内上线梗姐姐的周边产品。目前已经有亚克力挂件、抱枕、T恤、胸针等产品,累计销量达到1919件。 没有IP加持的解梗账号,基本上还是靠广告来变现。 “啥都懂点”已经先后接过漱口水、面部精华、饮料等广告合作,一般会在视频下方或者评论中放上商品链接。 前几日,在解说“yydXXL”的视频中,“啥都懂点”在评论区为语音交友平台“Hello语音”吆喝了起来,还在视频文案中打上了#Hello语音#的tag。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头部账号做直播或者直播带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没想好可以怎么做”。 至于广告收入,一接受采访的运营表示“只是赚点零花钱”,他们也还没想出更好的变现方式。 有账号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放弃或转型,116.1万粉丝的“梗百科”已经清空了视频,简介里写着“一个过期的小朋友”,也有像“十万个梗百科”这样计划做个“家传账号”,立志更新完10万条解梗视频。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梗的出现。 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的语言体系,即使有人感觉被裹挟,质疑是否脱离“绝绝子”“yyds”我们就变得不会说话,但不可否认的是,梗是互联网时代追捧直接且简洁表达的产物,代表着流行,也意味着流量。 只要梗还在,解梗内容就永远有一席之地。 作者 | 松露 编辑 | 张洁 校对 | 盒子
不贵 不配叫“新消费”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三四十块一杯的喜茶、奈雪的茶,四十块一碗的和府捞面、近百元一盒的钟薛高……有消费者调侃,现在的新消费品牌不但多到用户都不够分了,价格还越卖越贵。 “很疑惑XXX为什么这么贵?”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发出类似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一些没见过的新品牌价格贵得离谱,而过去常买的品牌不见了?”在楼下的便利店里,消费者宋原也发出类似感慨。“这可能就是新消费吧,我没跟上的消费升级。”她苦笑道。 新消费的火热大众有目共睹,但我们可选择的价格带反而更少了?这届新消费,贵到让消费者吃不起了?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发文称,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市场、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的确给了品牌“做贵”的机会。但他也表示消费品行业的严重“内卷”,让“做贵”成为必然趋势之一。 某酒水品牌创始人白群表示,现在中国市场成长出来一些定价高,包括溢价高的品牌,证明国货崛起了。但如果新消费赛道的“内卷”是卷掉了一些平价甚至低价品牌,他并不看好这一趋势。 新消费品为什么越卖越贵?是消费升级下的“圈套”,还是内卷下的逼不得已? 从已经上市的代表品牌来看,这些新贵品牌过得并不舒服。那为什么越是你嫌贵的品牌,越是不愁融资,甚至估值已经贵到“吓退”了很多投资人?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新消费,就是贵到吃不起? 看了一圈“新消费品牌”,宋原下了个简单的结论:“贵”是其中要义。 同样是无糖气泡水,零度、健怡这么多年也没超过3块钱,元气森林一出生就站上5块钱档位。就因为赤藓糖醇比阿斯巴甜高级?还是因为它“0糖0脂0卡”的概念更动人? 小时候的泡面是两块钱一包、五块钱一桶,拉面说直接卖到将近20元一盒。同样一杯鲜果茶,沪上阿姨17元、本宫的茶14元,但喜茶、奈雪就能卖到三四十。 在你印象里,吃一碗面要花多少钱?在陈香贵、马记永的面馆,一碗兰州牛肉面卖26元,在遇见小面店,有十多元的平价面,但30元以上的面居多。和它们比,和府捞面更勇敢,酸汤雪花肥牛面38元一碗,番茄汤猪软骨面39元一碗 。 遇见小面(左)菜单VS和府捞面(右)菜单图源 / 大众点评 当然,它们都带来了新故事。例如,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说:“全中国做饮料的,我们家是唯一的一家,瓶里的水比瓶子贵的。” 喜茶、奈雪的茶宣称用现制茶代替了茶粉、用鲜奶代替了糖和奶精、用新鲜水果代替了罐头,和府捞面讲出了“书房养生面”的故事。 宋原特意去尝了一碗和府捞面,“整体感觉和市面上15元一碗的面差不多,想不明白为什么‘吃面看书’的故事能这么值钱。吃面看书,油会溅到书上啊!” 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钟薛高能卖到66元一根。她还算了一笔账:买一根钟薛高的钱,可以买6根梦龙/10盒八喜/12支可爱多/36根小布丁,不香吗? 这些新品牌,凭什么能卖这么贵?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做过一项分析,中国消费市场是一个宝塔式的分层化结构,头部20%的人群虽然数量较少,但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是底部20%人群的11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宝塔顶端20%甚至40%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换言之,就是有一批人不想再吃五毛钱的小布丁、不想再喝成本两块钱的奶茶。在不少专家看来,消费市场正在被细分需求切割、分层,一些群体未被满足的需求,代表的是中国消费品行业的“掘金区”。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破除消费行业困局,秘诀是“做贵”?》一文中表示,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市场、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给了品牌“做贵”的机会;而消费品行业的严重“内卷”,也让“做贵”成为必然趋势之一。 过去也出现过“钟薛高”,只是“死掉”的居多 。“过去,即便快消品想卖贵,也‘基本卖不动’。因为已有的渠道承载不了,找不到宝塔顶部20%的消费人群。”鲍跃忠对开菠萝财经表示。 元璟资本副总裁陈默默也表示,以前定价高的结果可能是渠道的接受程度有限。在传统大众零售渠道内同一品类的产品往往定价越贵,转化率越低。除非佣金很高,否则渠道端没有动力推一个转化率比较低的产品。 但现在,新消费品牌和销售渠道都离消费者更近了。大部分品牌在进入线下渠道之前,已经在线上或其它新零售渠道得到了验证,更被线下渠道接纳。“特别是一些新型的新零售渠道,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渠道也希望通过网红/流量单品来吸引目标用户。”陈默默表示,于是,大家能在便利店这些渠道看到过去看不到的“新贵”品牌。 白群告诉开菠萝财经,这些新消费卖得贵,还因为会讲故事。大多数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都是营销出身,大多没有消费品相关从业经验,最典型的是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从事咨询与广告营销,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中国的冰淇淋消费主要集中在1元到3元这个价格带”,钟薛高挑战的就是这件事。 林盛们掌握了品牌卖贵的要义,就是要“重新定义”。于是,我们看到了被重新定义的饮料、雪糕、面食…… 贵的生意,不一定好做 价格卖得贵,不代表这些新品牌的生意很好做。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认为,现在的消费品做贵,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得已。 过去是工业化的消费品体系,大订单、大生产、大渠道、大分销,生产效率达到了某种极限,生产成本降到了非常低。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消费者购买力有限、消费决策简单,单一依赖价格和功能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供需关系倒挂、消费者决定一切的市场。 当选择权完全交到消费者手里,品牌必须迎合消费者越来越细分、个性化的需求,SKU更新速度必须快起来,新SKU的研发成本、供应链的非规模化,就会导致业务效率下降,本质上成本高就决定了定价高。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了,都知道,花10块钱买到的勾兑奶茶,性价比可能还不如花30多块钱喝一杯喜茶或奈雪的鲜果茶。”陈默默告诉开菠萝财经,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过去某些品类的流通层级太多,定价不合理,现在信息渠道更加透明,同一价格带的品牌间也容易被互相比较,消费者倾向于支付同样的价格或更高的价格,获得远超原来的支付价格所获得的产品体验。 但不是定价高,利润就高,还需要看加价倍率。 以已经上市的奈雪的茶为例,其招股书显示,平均一杯售价是27元,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38%。相比之下,星巴克原料成本只占13%,瑞幸咖啡原料成本也只占23%左右。 来源 / 视觉中国 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奈雪的毛利率为37%。而一位前奶茶连锁店从业者透露,中低端奶茶的毛利率至少在60%左右。 “奈雪的茶活得这么辛苦,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王晟对开菠萝财经感叹。对比蜜雪冰城就知道了,其王牌产品冰鲜柠檬水卖4块钱一杯,却还能赚钱,就是因为蜜雪冰城体量足够大,且早已打造了鲜柠檬的供应链。而新式茶饮讲的是在茶饮中加入鲜果的故事,要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只能定高价。“现在这个定价倍率已经吃亏了,再往下降会更亏。” 当然,并不意味着钟薛高、奈雪们,未来赚不了钱。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以钟薛高为例分析,从雪糕的生产工艺来看,钟薛高并非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通过生产工艺的调整、通过组织效率的提升来降低成本。因为不管是中低端的可爱多,还是中高端的梦龙,毛利润都很高,本质还是达到了一定水平的规模效应。 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些看起来光鲜的、卖得贵的品牌,活得还很“辛苦”。 贵的,更招资本待见? 不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越是你嫌贵的品牌,越是不愁融资,甚至估值已经贵到“吓退”了很多投资人。而这些“新贵”品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背后也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钟薛高在今年年初完成2亿元A轮融资,在此之前,曾获由真格基金、峰瑞资本参与的天使轮融资以及天图资本、头头是道参与的Pre-A轮融资。据IT桔子显示,其A轮投后估值超过10个亿。 在资本世界,今年是“面馆大年”,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陈香贵这些面条新贵相继获得大额融资,估值动辄十几个亿。遇见小面在短短四个月内连获两轮融资,估值已涨至30亿元。卖得更贵的和府捞面则拿到了今年小吃界最大一笔融资——金额近8亿,根据IT桔子的数据,融资后的估值达到了64亿元。 喜茶去年3月的估值还是160亿元,一年多时间就涨到了600亿元,按照800多家门店计算,单店值7000万元。已经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Q2财报公布的门店数是578家,现在市值近164亿元,单店估值近2837万。 对比线下连锁巨头星巴克,目前在全球有3.3万家门店,市值8801亿元,单店估值仅为2666万元,远低于奈雪和喜茶。 消费新“贵”,更受资本青睐?事实上,不同类型的资本诉求不一样。 庄帅表示,对于不同阶段的项目,VC的诉求不一样。越早期的项目,VC越不关注卖了多少货,而是关注有没有人接盘,下一轮融资什么时候进来,估值是多少,那就需要评估,大环境之下,是否有消费升级的诉求,中国在这个品类缺不缺高端品牌,如果这些条件满足,那就可以投,因为一定会有资本接盘。对于后期的项目,品牌知名度有了,又在一个很火的赛道里,还有一定的销售规模,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那就要赌它上市,享受二级市场的溢价,大赚一笔再退出。 来源 / 视觉中国 而和府捞面背后的腾讯,喜茶背后的美团龙珠,都算做产业资本,与单纯冲着钱去的VC相比,又是另一套投资逻辑。 其实巨头的算盘很明确,就是切入产业,并希望借着项目和自己的现有业务结合,更侧重于战略布局。 “腾讯的算盘是,前端用我的工具箱,后端用我的数字化系统,从生产流程、生产线管理到内部组织管理,小程序、云、用户管理、金融服务管理、员工的企业微信等等,都可以用我的。”庄帅表示,“品牌是做高端还是做低端没有那么重要,只不过高端客户给的钱多,收益还高。” 他对开菠萝财经分析,像和府捞面、遇见小面这些项目处于早期时,产业资本进入的价格很低,但占股不低,非常划算,可能比腾讯投广告做宣传,让和府捞面用它的小程序等这些后端工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回报更大。 产业资本的投资人员虽然会从财务、自己内部、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但评估到最后,结论往往是“我们都投”,像腾讯,喜茶也投,和府捞面也投。在庄帅看来,评估维度不是规模,而是自己能不能获取更多行业的经验,服务不同的体系,所以低价、平价、高端的品牌都要。 据王晟观察,有些品牌把价得定得过高,是被资本裹挟的“内卷”。因为投资人都希望投一个毛利高、看得到盈利希望的企业。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想获得高毛利,定价就要比较高,销售体量就会有限。而如果把毛利降下来,就会持续亏损,陷入到恶性价格竞争的沼泽里。 他更看好定价倍率高、毛利高的的品牌,认为这种品牌才能放到什么渠道卖都能赚钱,否则,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投资价值比较低。 太多消费品试图做成高溢价品牌,把旧的、老的品牌打下去。但在王晟看来,还需要从底层逻辑去思考,这个品类是不是支持高定价或者高溢价,能获得高毛利,有可能很多品类在底层上是不支持的。因为有些品类,除了具备功能性这个基础价值之外,其它价值比较弱。 他更看好定价倍率高、毛利高的的品牌,认为这种品牌才能放到什么渠道卖都能赚钱,否则,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投资价值比较低。 “现在的数据不证明什么,现在下定论还太早,很多品牌还没有跑完一个周期,连第一波的目标用户都还没有打完。”陈默默表示,市场对“新贵”品牌还需要更多耐心。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宋原、白群为化名。
顶流歌手被质疑“割韭菜” 数字专辑新模式遭遇“流量腐蚀”
顶流明星”蔡徐坤新专辑《迷》的发行方式,引发了关注。近日,有网友发现,这张新专辑已发布了4个月,但是歌曲数目仍旧不到一半,只有5首,剩下的几首歌连歌名都没有。 此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没什么,很多韩团都这样发歌;但更多网友怒斥这种方式卖专辑吃相难看,“这是画饼卖专辑?”“没建好的房子叫期房,蔡徐坤卖没录好的歌,叫期歌?” 数字专辑《迷》是蔡徐坤于今年4月在QQ音乐平台发行的新专辑,单张售价26元,上线仅用1小时56分25秒就突破了5000万元的销售额。8月29日之前,该专辑上架歌曲5首,累计销量超过300万张,总销售额超8000万元。 针对外界质疑,该专辑一天内紧急上架了剩余5首歌曲,根据介绍,最后一首名为《Outro》的歌曲显示“将在合适的时间与大家见面”。截至目前,《迷》已经达成平台全部销量等级认证,为QQ音乐平台专辑日、周、月和总畅销榜冠军。 极目新闻记者购买《迷》后发现,此次蔡徐坤上线的《梦》并非新歌,而是一首2019年老歌的乐队版(Band.ver)——2019年9月,这首歌首次发布在蔡徐坤加盟的限定男团Nine Percent数字专辑《限定的记忆》中;另外4首新歌中的《Interlude-》是一首长达48秒钟的未填词纯音乐,《欲》和《nobody cares》时长则都为2分多钟。 8月30日,蔡徐坤工作室对此事做出回应,一次性解锁剩下6首歌中的5首,只有最后一首《Outro》显示“即将上架”,并表示“原创新曲渐次揭晓,持续解构关于音乐的未知。未知迷境,一探究竟。” 8月31日,蔡徐坤工作室官方微博就专辑预售一事发致歉信,称将严格按照规定完善专辑消费提示,保障每一位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室表示,“深刻认识到专辑发售之初,未尽到提前以显著方式提醒告知全部歌曲上线时间的义务,对此进行道歉。” 图源自蔡徐坤工作室官方微博 出售方没有明确告知,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 没有按照规定完善专辑消费提示,应该是本次蔡徐坤专辑引发关注的重点。 根据极目新闻报道,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主任、创始合伙人陈亮表示,预售行为是否合法的关键前提是——出售方是否在出售页面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将“先收费、后期交付”,且类似条款需要在页面上予以重点提示,例如加粗、变体字、大字号等,“如果没有这些相关表述,则出售方没有尽到足够的说明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知乎认证为四川矩衡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称,这一情况违反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如果没有事先说明专辑的交付等情况,消费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保障,属于民事层面的纠纷。该答主表示:“本质上,预售专辑先收钱再发歌,没有对专辑的具体情况、交付期限进行说明,作为消费者,就缺少了确定性,由此形成的合同就存在约定不明的情况。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双方可以协议补充,消费者可以随时要求交付,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如果对方不交付,消费者也可以追究违约责任。当然,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不追究责任。” 其实在蔡徐坤的数字专辑《迷》之前,2017年,周笔畅的数字专辑《Not Typical》发行,以每月推出一首新歌的方式发布,整张专辑发布周期为14个月。今年5月底,毛不易的新专辑《幼鸟指南》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线,上线之初,专辑里仅有1首主打歌,剩余10首也在之后的一个月内分批上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专辑《幼鸟指南》的售卖页面没有歌曲分批上线的相关标识,但歌曲作者毛不易在评论区解释了专辑发行进度安排——“5.31第一首主打上线,6.9第二首主打上线,6.18第三首主打上线,6.25全专上线”。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钛媒体APP,专辑歌曲是否为分批上线,由音乐的版权方来决定,目前,专辑歌曲分批上线,也是比较常规的操作。 对此,有歌迷也表示,大多数歌手的专辑都不是一次性上线所有歌曲,主要是为了维持专辑热度,但重要的是要事先跟歌迷说明发布计划,不能先买了专辑却不知道剩下的歌在哪里。 通过此次蔡徐坤专辑事件,也是在提示平台方和音乐版权方,在专辑上线合规合法方面做好漏洞规避,以免日后引发不必要矛盾和纠纷。 过度营销、刷榜等问题高企,国家出手治理“饭圈”乱象 音乐产业的变现经历了柱式唱片、胶片、卡带、CD时代,现在正值新的数字时代,非实体的数字专辑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2014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周杰伦共同推出中国内地首张数字专辑《哎呦,不错哦》,开创了数字专辑的发行新模式。目前,数字专辑销量在各大音乐平台不断攀升刷新,这也成为了音乐人发行作品的“新常态”。 但新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滋生了不好的现象,约定不明、规则不清只是未触及产业根本的冰山一角,更让大众嗤之以鼻的是,叠加流量经济后的酿出的密集泡沫,数字专辑高销量的背后,频繁出现的过度营销、刷榜等问题。 一张专辑可以多次购买,成为平台方和版权方谋取利益的惯用手段。粉丝多次购买一张专辑,背后捆绑着所谓的福利,粉丝购买力也成为衡量流量明星人气的重要标准。基于此,为冲销量、刷数据,粉丝重复购买几百几千张数字专辑的现象比比皆是。 8月2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其中明确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包括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未成年人打赏,严禁未成年人应援消费,明确明星粉丝团、后援会等线上活动不得影响未成年人正常学习、休息,不得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种线上集会等。及时发现、清理各类违规应援集资信息;对问题集中、履责不力、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的网站平台,依法依规处置处罚。 8月27日,人民日报发文称,“演艺先做人,做人德为先”,演艺人员作为公众人物,背后有成千上万喜爱、支持他们的人,理应在遵纪守法、道德品行方面以身作则。” 对此,各个平台纷纷回应,微博、抖音、快手等多平台下架明星榜。 在音乐产业领域,QQ音乐对数字专辑的购买数量进行了限制,用户已购买的专辑将无法重复购买,并取消了人气榜、音乐巅峰榜、扑通排名等涉明星艺人排行的非作品类排名。网易云音乐也公开表态称将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在平台进行全面落实。限制数字专辑重复购买一事也将与近日完成调整。 前述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流量是把双刃剑,确实可以成为评判明星艺人的一部分商业指标,但不加善用后会导致流量走偏,尤其对年轻粉丝来说,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塑造。现在已经出现了‘流量作恶’,这次强监管让影视、音乐回到行业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 (钛媒体App编辑杨亚茹综合自极目新闻、知乎)
网民规模超10亿开启哪些机遇
  参观者在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体验工业数字孪生技术。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超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网民超10亿对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全球最庞大数字社会又将带来哪些机遇?   加速开启数字化浪潮   今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持续强化基础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国内外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风险挑战,取得了新进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然开启,并将成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命题,具体有几个变化。一是产业端数字化的“加速与融合”。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呈现强劲加速势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务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均超20%。产业数字化如火如荼,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零售领域,网络零售成为消费新引擎,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7%;在服务领域,移动支付打通餐饮、外卖、旅游等多个线上线下服务场景;在工业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智慧工厂、无人机巡检等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   二是社会端数字化的“扩大与缩小”。首先体现在用户总体规模的扩大。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超过七成的人口上网。其次体现在细分群体使用率差距缩小。得益于基础设施与配套数字化服务“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农村群体与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缩小4.8个百分点。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   三是政府端数字治理的“提速与有力”。首先是反垄断监管强调市场公平。《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印发实施,标志着全新的互联网监管时代的到来。其次是数据立法凸显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出台。数字治理立法及监管的方向日益清晰,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和产业发展,也将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构建数字社会新生态   我国网民数量首度超过10亿,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如何构建数字社会新生态?   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表示,我国网民规模超过10亿背后,互联网发展呈现四方面特点: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社会;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差别正在缩小;中老年网民规模增长最快,普遍服务得到重视;互联网平台经营及数据安全加强监管,引导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我国构建起了数字社会新形态: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8.12亿人网购、4.69亿人叫外卖,人们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3.25亿人用在线教育、2.39亿人用在线医疗,在线公共服务进一步便利民众。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正成为更普惠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9%,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让城乡互联网接入鸿沟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形成。“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初见成效,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模式发挥带货能力,成为引领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中老年网民成为规模增速最快的群体。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及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普及。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中老年网民群体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有显著增长。截至2021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0%,较2020年6月增长5.2个百分点。   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中国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可行方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2021年上半年,互联网进一步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更加活跃,成为未来产业的核心引擎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这首先体现在数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推动数字消费、数字贸易等领域稳步发展。在数字消费方面,截至2021年6月,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汽车联网设备的使用率分别达19.8%、13.3%、12.3%。随着数字化产品及服务释放出巨大的隐性价值和社会福利,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产生重要影响。   在数字贸易方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目前已发展到105个。国际数据港建设项目、多边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等均稳步推进。各地数字贸易港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为稳定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打下了新的基础。   与此同时,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凸显,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在农业方面,无人拖拉机、无人抛秧机、“5G+智能大棚”等智能设备推动农业生产养殖过程的精准感知和智能决策,助力农业发展从信息化走向标准化和智能化。   在工业方面,截至2021年6月,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准备度持续提升;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无人机巡检等“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在服务业方面,从餐饮、旅游到办公、教育、医疗等各类传统服务市场因数字化赋能实现了线上线下共融,进一步带动服务业繁荣发展。同时,大数据平台指导企业完善运营规则和策略,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庞大的网民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应用场景,将为市场带来更多新机遇。(王轶辰)
VR产业奇点或至 科技巨头竞逐万亿级市场
  VR设备出货量及预测数据 来源: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5G不断普及,虚拟现实技术(VR)的应用也迎来爆发期,科技巨头纷纷加速布局这一市场。从半年报业绩和市场表现来看,机构和各路资金也在加速追逐产业链龙头企业。机构表示,VR行业已具爆发条件,2021年或为VR真正的“元年”。随着产业发展加速,VR内容和生态系统有望出现跨越式发展,带动全球VR产业链业态重构。   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   继上周五普涨之后,8月30日同花顺虚拟现实板块继续上涨,收涨0.87%,宝通科技、华立科技、闻泰科技、天音控股等多只个股涨停。   8月29日,VR创业公司Pico发出全员信,披露该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Pico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移动VR一体机市场。根据IDC数据,2020年Pico位居中国VR市场份额第一。字节跳动方面表示,此前公司已在VR/AR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发投入,在交互系统、环境理解等方面收获许多技术成果。据悉,Pico将并入字节跳动的VR相关业务,整合字节的内容资源和技术能力,进一步在产品研发和开发者生态上加大投入。   近段时间在VR领域不断发力的还有华为。早在2016年,华为就已开始VR/AR领域的谋划。8月17日晚间,华为“心声社区”官微披露了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与新员工座谈纪要,透露华为的布局方向,VR/AR的规模应用成布局重点之一。今年6月,华为专门举办5G+AR全球线上+线下峰会,期间还发布《AR洞察及应用实践白皮书》。华为运营商BG首席营销官蔡孟波在峰会上表示,AR(增强现实)能够真正推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完美的融合,让梦想照进现实。根据华为公司和第三方的洞察数据来看,到2025年,AR的市场空间将达到30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字节跳动和华为外,全球多家科技巨头如苹果、谷歌、三星、小米、Facebook等均已在VR赛道布局。尤其是随着Facebook产品Oculus Quest 2的推出,2021年VR设备销售火爆。2022年,索尼、苹果等科技巨头新款VR/AR设备也将陆续面世。根据IDC数据,预计2025年VR出货量将达2960万台;浙商证券则认为,2021年VR出货量有望突破千万量级门槛,2025年可能实现更大突破。   VR/AR的市场潜力巨大。招商证券表示,2020年国内VR/AR市场产业规模达278.9亿元,同比增长88.9%,受益于企业级和消费级的内容更加丰富、核心技术突破以及5G商用落地,VR/AR普及速度加快,预计2021年VR/AR产业规模将达544.5亿元,增长率达95.2%。预计到2025年全球产业空间将达近两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约54%。   华西证券明确表示,VR时代已到来,VR上游基础硬件性能基本完备,下游软件生态日益丰富,行业已具爆发条件。AR市场有望成为下一个类手机终端市场,其蕴含广阔产业发展红利。   各路资金追逐产业链龙头   截至8月30日记者发稿,同花顺虚拟现实板块121家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近七成公司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长,35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0%,欣旺达、华立科技等4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倍。产业链龙头歌尔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121.7%。公司预计今年三季度净利润约14.83-17.3亿元,同比增长20%-40%。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同花顺虚拟现实指数年内累计涨超10.63%,自今年2月低点以来累计涨超22.63%。板块内超过25%的个股年内累计涨幅超20%,瑞芯微、全志科技等7只个股累计涨幅超100%。   基金也在积极加仓产业链龙头企业。从基金持股来看,二季度歌尔股份获得最多青睐,较上期末加仓1.84亿股,其中社保2500万股。其次是欣旺达,共获基金买入4856.55万股,其中社保1521.53万股。此外,光线传媒和宝信软件也获得基金3500万股以上的加仓。   产业链企业也成机构调研青睐的对象,今年7月以来,歌尔股份吸引了超过500家机构扎堆调研,虹软科技、中科创达和TCL科技受到超300家机构调研,深天马A和歌尔股份等多家企业受到机构多次调研。   招商证券余俊团队分析,VR/AR将带来数字流量的增长,推动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浙商证券认为,随着VR/AR市场成长空间有望进一步突破,看好国内供应链企业由终端组装环节至上游增量元器件端的受益趋势。天风证券分析,VR产业的奇点将至,VR内容和生态系统有望出现跨越式发展,带动全球VR产业链业态重构。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VR产业链中相关投资标的的投资机会。而根据IDC的出货量预测,测算2024年VR/AR市场代工空间有望成长至2000亿以上,复合增长有望达到92%。(李静)
六大行息差管理能力大比拼 中行行长回应:息差下降问题是对中行的一种褒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相比于2020年六大行的净息差普遍收窄,2021年中期的业绩显示,情况也不太乐观。随着上市银行的2021年中期业绩相继披露完毕,除交行外,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邮储银行五家国有大行的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从银行的收入构成来看,利息净收入依然是各家大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净息差,也即净利息收益率(NIM),其计算方式是以利息净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这是衡量一家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贷款定价向LPR(LoanPrime Rate)定价方式的转换,以及政策推动降低实际利率的情况下,对净息差的管理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在近期六大行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对于息差的管理再次成为绕不过的话题。 工行在半年报中表示,本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年化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93%和2.12%,同比分别下降9个基点和8个基点。交行的净利息收益率 1.55%,同比上升 0.02 个百分点,是六家国有大行中唯一息差上升的银行,不过相比2020年底的1.57%略有下降。 农行、中行、邮储银行、建行、交行的高管对息差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农行行长张青松:预计农行下半年息差将整体企稳 农行在财报中披露,2021 年上半年,本行净利息收益率 2.12%,净利差 1.96%,均同比下降8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1)受本行落实国家让利政策以及部分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2)受市场环境影响,存款付息率上升。 农行行长张青松在回复关于息差管理的问题时称,上半年农行坚决贯彻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净息差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努力控制负债成本,上半年农行净化息差为2.12%,与上季度持平。从资产端来看,生息资产的收息率逐步企稳。一是贷款的收息率4.25%,与去年相比下降13个基点,但季度环比持平。二是市场纯拆放同业收息率是2.05%,较去年上升15个BP。三是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59.2%,较去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 从负债端来看,整体负债成本小幅上行。一是受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的影响,存款的付息率1.59%,较去年上升6个BP。二是农行在同业利率的低点适度增加了市场化的负债规模,部分缓解了负债成本的上升。 对于未来息差趋势,张青松表示,预计农行下半年息差将整体企稳。从资产端来看,新发放贷款利率将保持相对平稳,再加上刚才提到的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因素,预计生息资产的收息率将逐步起稳。从负债端来看,农行将认真落实自律机制的相关要求,对存款利率的上线,尤其是中长期存款利率的上线进行调整,进一步缓解整体负债成本的上行压力。 张青松表示,农行将努力保持净息差优势。一是突出分层分类定价,优化信贷结构,稳定贷款收息水平,同时抓住市场机遇,提升债券投资等资产的收益水平。二是鼓励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合理发展中长期存款,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 中行行长刘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中行的一种褒奖 在中行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有分析师提问称,中行财报当中上半年的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较好,但是息差表现有所承压,希望管理层具体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措施,并帮助展望后续走势。 中行副行长王纬在回答此问题时,首先对中行手续费收入和净息差相关数据进行了介绍,并表示,拉动手续费增长的因素是境内基金的代销、理财业务、互联网支付,托管业务收入,以及境外代客买卖,股票佣金收入增长比较好。 关于净息差方面,上半年中行的净息差是1.76%,比去年下降了9个基点。王纬称,主要原因还是受市场利率下行,去年LPR利率下降,以及贷款陆续到期重定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今年以来贷款的收益率较去年有所下降,相应的拉低了净息差。 王纬继续表示,为了缓解资产收益率下行对净息差的影响,中行动态调整业务策略,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一方面坚持量价双优,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努力扩大低成本资金来源,努力将存款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求的同时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今年上半年境内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77%。 对于未来的息差预计,王纬说,下一阶段预计净息差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将做好前瞻性和趋势性的研判,继续做好存款量价平衡,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合理控制存款成本,促进存款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优化贷款结构,继续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努力提升定价能力和水平,进而改善中行的息差水平。 中行行长刘金随后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答复。“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中国银行的一种褒奖。你刚才讲到,我们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比较好,但是息差有所承压,息差怎么来的?主要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个决定。” 刘金表示,“存款利率的市场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中行本身的负债管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如果息差表现有所承压,主要说明我们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个问题本身是对我们的表扬。接下来,我们会在存款量价双优、负债精细化管理上再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同时,随着疫情进一步控制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恢复,我们也相信经济的基本面会越来越好,我们一方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在贷款方面的收益水平也会逐步的有所回升。”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相信息差会逐步趋稳 在8月30日上午的邮储银行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当前虽然净息差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是通过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各项举措,相信息差会逐步趋稳。随后,张金良从资产端和负债端两个方面分别作了分析。 从资产端来看,张金良认为,下半年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仍是政策主基调,所以贷款利率估计仍然有下行空间。资产端有两个方面改善因素,第一个因素,从短期看,去年存量贷款LPR换轨的降价影响,已经在上半年释放完毕,影响贷款收益率的最大的一次冲击已经过去了。 第二个因素,从中长期看,邮储银行的存贷比在持续提升,这个有利于改进息差。2016年H股上市的时候,邮储银行曾经承诺,三年内存贷比超过50%,2019年中期的时候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后来的几年,每年都是提升2-3个百分点,到明年年底(2022年底)邮储银行的存贷比有可能提升到60%。大家知道,信贷资产的收益率是高于金融市场的资产收益率的100BP左右的,随着存贷比的提升,将有利于改善我们的息差。未来在资产端的管理上还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努力地向结构调整要效益,不仅仅要关注每年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在12万亿的存量上做文章。在优化信贷方面将进一步加大“三农”、消费等零售贷款的投放力度。非信贷投资方面将以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为依据,把握下半年地方债券发行的时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产组合的平均收益。 从负债端来看,张金良表示,存款一直是邮储银行的优势,“自营+代理”的独特运营模式,给邮储银行带来了6亿多的个人客户和近10万亿元的个人存款,负债端也有两个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个有利因素,今年的6月21日,商业银行通过自律机制调整了存款定价政策,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总体方向是降低银行业的资金成本,邮储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是95%,所以这次调整我们的受益面更大,对我们更有利。 第二个因素是邮储银行一直坚持存款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不盲目地追求市场份额。前两年,邮储银行下决心调整了存款结构,促短抑长,这个政策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三年期高息存款少增200亿元,下半年还有2000多亿元的三年期高息存款要到期,明年还有几千亿元的三年期高息存款要到期。随着高息存款的到期,无论客户选择是续存还是转为理财基金等投资类产品,都有利于存款付息成本的下降。 建行首席财务官张毅: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逐步企稳 今年上半年建行净利息收益率为 2.13%,同比下降7个基点。建行首席财务官张毅称,近两年银行业的NIM呈现收窄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潜在增速在逐步收窄,同时叠加疫情影响,各国采取了一些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的投放量在上升,所以利率中枢在下移。同时,国内利率市场化加剧,造成利率水平的下降。 从建行本身的情况来看,张毅表示,疫情以来,建行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减费让利的相关要求,所以对普惠、民营企业的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同时,存款市场竞争加剧,相应付息成本上升,造成NIM有所收窄。上半年,建行NIM为2.13%,同比下降了7个基点,与去年年底相比下降了6个基点。二季度和一季度基本持平,LPR的相关影响在一季度已经基本体现,从二季度开始,贷款、债券等主要资产收益率逐步趋稳,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付息成本上升的相关影响。 张毅称,NIM的收窄到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应该是逐步企稳,建行会加快业务策略调整,尤其是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加强在贷款、存款等主要产品定价以及风险定价方面的能力,相信全年建行的NIM会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交行副行长郭莽:压降高成本负债、优化负债结构 交行中报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报告期内,交行实现净经营收入1340.51亿元,同比增长5.59%。其中,利息净收入784.86亿元,同比增长6.2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9.66亿元,同比增长2.84%。报告期内,该行净利息收益率(NIM)1.55%,同比扩大2个基点。 交行副行长郭莽介绍道,净息差扩大在于该行持续压降高成本负债,优化负债结构。截至6月末,交行境内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时点余额较上年末减少657亿元,降幅8.12%,平均成本率3.19%,同比下降33个基点。 郭莽表示,下半年预计净息差将保持总体稳定,有利的因素是受近期降准、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影响,负债端的成本率有望下降;不利的因素则是存款市场竞争激烈,也考验该行负债端的拓展能力,同时受贷款需求、政策面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收益率总体也有一定的下行压力。 谈及稳定息差的措施,郭莽表示,在资产端,一是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适度推进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满足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保持信贷收益率的稳定;二是加强临期管理和移位再贷,盘活存量,提升整体资产收益率水平;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加大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债券等非信贷品种的投资。 同时,在负债端,一方面努力提升低成本资金的吸收和留存;另一方面,继续坚持高成本负债压降策略,全年压降结构性存款的目标水平在1000亿~2000亿之间,并且强化对中长期定期存款价格的监测和管理,压降占比相对较高的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对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利率进行价格管控,目标是不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
建行回应住房贷款超监管红线:存量超标部分将逐步重点消化 推进住房租赁战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从短期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调整将一定程度影响建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规模和占比,但由于设置了充分的过渡期,存量超标部分将逐步重点消化,今年整体影响可控。” 在8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SH:601939/HK:00939)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33.72%的数据,建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做出如上回应。 2021年8月27日,建行公布的2021年度上半年经营业绩显示,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29.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0万亿元,增幅6.05%。经营收入3,809.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3%;净利润1,541.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2%。资本充足率16.58%;集团不良率1.53%,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22.39%。 截至6月30日,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1万亿人民币,较年初增长了4.7%,占比达33.72%,虽然占比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但仍超出央行、银保监会规定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32.5%上限。 回应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影响整体可控 2020年末,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当时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为34.73%,高于监管规定的32.5%的红线。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7%,占比下降至33.72%,但仍超出央行、银保监会规定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32.5%上限。 对此,程远国表示,今年以来建行坚决落实监管要求,有序推进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控工作,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百姓合理住房需求,个人住房贷款保持平稳增长,在贷款总额中占比逐步下降。 程远国称,从短期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调整将一定程度影响建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规模和占比,但由于设置了充分的过渡期,存量超标部分将逐步重点消化,今年整体影响可控。从长期看,新规有助于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有利于促进个人住房贷款区域和结构优化,推动相关业务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建行将继续平稳有序地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促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量价质平衡发展。 住房租赁:完成房源核验超过1000万套 自2018年提出发展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建行在住房租赁领域的发展情况一直颇受关注。 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建行公布了住房租赁的最新数据: 截至6月末,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国96%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为1.4万家企业、3700 万个人房东和租客提供交易平台,累计完成房源核验超过1000万套,合同备案 600 多万笔,为政府提供市场监管的有效工具。 除了提供交易平台之外,建行在2021年上半年财报中公布的举措还包括牵头组建住房租赁产业联盟、推进住房租赁企业股权交易服务试点、打造“CCB 建融家园”长租社区等措施。 中报中称,建行牵头组建的住房租赁产业联盟,覆盖装修设计、家具家电、运营服务等 130 多家行业上下游企业,增强行业发展动能,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持续推进住房租赁企业股权交易服务试点,积极在制度规范、权益属性、交易架构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拓宽住房租赁企业融资渠道。 打造“CCB 建融家园”长租社区,融入智慧社区、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创业服务等,为园区蓝领、职场白领、青年创客等群体提供舒适的租住环境。探索将住房租赁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相结合,因地制宜支持城中村、老旧小区、城郊空心村等升级改造,促进融合发展。在广州、杭州、济南等试点城市对接超过140 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以专项贷款支持增加小户型、低租金房源供给。 6 月末,建行对公住房租赁业务贷款余额 1055.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21.46 亿元,增幅 26.55%。其中,公司住房租赁贷款余额 576.91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8.92 亿元,支持住房租赁企业超过 300 户;公共租赁房贷款余额 478.64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82.54 亿元。 在2020年末公布的数据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推广覆盖全国超96%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累计上线房源超2400万套。积极开展存房业务,累计签约房源120万套。建设“建融家园”230多个,提供长租房源超14万套。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乡协调发展相配合,先后与广州、杭州等11个城市签署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协议。 程远国称,建行依托住房金融领域的传统优势,大力推进住房租赁战略,相关成效已逐步显现,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应该讲,新的战略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华夏理财一周年:“不走寻常路” 自我革新打造优质理财工厂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日子里,多家理财公司开展周年庆专属活动。据记者了解,成立于2020年9月28日的华夏理财别出心裁地在8月31日-9月28期间,推出“华夏理财周年庆暨首届理财节”活动,这在理财公司中尚属首次。据悉,为回馈投资者的信任和托付,本次活动特别定制了八款活动理财产品、四款周年庆投教游戏,可谓精彩纷呈、诚意满满。 华夏理财由华夏银行全资控股,是第六家开业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是第一家注册在北京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之初,正值银行理财加速转型之时,各理财公司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华夏理财负责人深刻地意识到,“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之后,行业重视投资者教育,希望投资者能够理性接受产品的净值波动。而在大资管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竞争优势绝非易事,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因此,华夏理财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同时,更强调管理人自律,即产品管理人不仅要承担‘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受托人信义义务,更要提升与投资者信任相匹配的管理能力,努力围绕客户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方面的特定需求提供确定性的解决方案。” 在“围绕客户需求、专注客户体验、珍视客户信任”的经营理念驱动下,华夏理财“刀刃向内”,积极践行“打造优质理财工厂”经营策略。公司按照体系化运作方式,将投资运作和产品管理的全流程按照工序和环节拆解为不同的业务模块,不同模块之间职责清晰、分工专业、各司其职,并按照统一的工艺流程进行交互、协作和组合,最终形成标准化的理财产品输出。华夏理财负责人强调“现代化工厂的运作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宽泛的流水化生产’,华夏理财注重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在明确、细化各部门、各岗位的业务边界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紧密围绕‘规模-质量-效益’三个维度精准对每个业务板块的量化考核。” 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理财公司,华夏理财已大胆迈出了战略转型的第一步,从销售、投资到运营管理等各方面均向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突围、变革。相信这家脱胎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公司能够秉承母行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继续坚持投资的大道和正道,努力为客户带来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消费金融马太效应加速显现之后 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边界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上半年消费虽然复苏不及预期,但从部分已披露半年报的消费金融数据来看,大部分公司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总资产、净利润及融资能力等多种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公司历经多年发展,马太效应正加速显现。 行业分化加剧 招商银行中报显示,招联消费总资产1298.43亿元,净资产125.17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5.42亿元。兴业银行中报显示,兴业消费金融资产总额520.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96.2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69亿元,净利润10.24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邮储银行中报显示,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365.56亿元,净资产45.07亿元,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91亿元。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相关数据 单位:亿元 2021年我国经济整体向好,居民可支配收入随之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 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速5.1%,略低于经济增速;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7.4%,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表明居民消费意愿提高。 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规模的提升有赖于其融资能力的支撑。如何降低融资成本、丰富融资渠道一直以来都是非存款类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上半年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进行资产证券化以及银团贷款等方式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 兴业银行中报显示,上半年兴业消费金融完成两年期银团贷款第一阶段募集11.5亿元,发行金融债券15亿元和ABS产品19.6亿元。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复招联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85亿元的金融债券,目前已发行四期,共计70亿元。今年至今,马上消费金融成功募集首单5.3亿银团贷款,并发行三期金融债,共计10亿元。近日,中邮消费金融完成2021年银团贷款超额认购,共吸引了7家中亚欧等地区的中外资银行积极参与银团募集,募集总额达14亿元,是目前今年业内规模最大银团贷款。 探索产品创新点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消费升级、改善民生的重要源动力,消费金融行业近几年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的转型阶段。在疫情的催化下,消费金融机构正面临来自外部消费环境、行业发展模式、监管政策、风控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变化和挑战。消费金融机构客群主要定位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人群,通过一定程度上客户信用下沉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形成错位竞争,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金融需求。 当前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期。伴随着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消费金融行业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也在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大力发展消费贷款业务,相关经营主体亦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到消费金融行业中,扩大其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因此,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加快科技创新,依靠金融科技精准助力长尾客群,拓展场景提振消费。 如招联消费在战略上明确地将自身定位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依托招商银行综合性集团金融平台优势,以及中国联通的客户资源,招联消费的发展具备有利条件。马上消费金融基于智能决策、AI交互、人机协作等核心技术,日均处理咨询量已高过5万件,智能客服分流率达93%,问题识别准确率93%,远远超过上年同期。目前,马上消费专利申请数量已达330余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系统900套,软著作权登记证书74项。 “发行人将在巩固已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强化行业趋势前瞻性研判,盯准目标市场,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持续做深做透主营产品,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2021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指出,发行人还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同业竞争力,实现经营业绩的稳健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科技正在重新定义金融服务,“区块链+金融”将是大势所趋。借助科技力量,金融市场将在更大更深的程度上实现效率变革和治理变革。 今年2月,兴业消费金融正式上线区块链电子存证系统,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打通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和法院金融案件办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完成贷后处置线上一体运行,开启了金融案件纠纷化解新模式。在“金融+司法”模式下,实现了效率与治理的双重变革:电子数据上链存证能够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也能提升金融案件处置效率,甚至加快数字金融发展推进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程。 作为致力于成为消费金融的引领者和普惠金融的创新者,兴业消费金融不断深化融合传统经验与新兴科技,已打造起贯穿获客、风控、运营各环节的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但如何建立起差异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020年,兴业消费金融推出“立业计划”同样给出了答案。 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毕业生已有34%的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毕业生平均税前月薪8720元;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岛、南京、重庆、长沙。然而,上海房租居高不下,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租赁人口规模达874.6万,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租赁人口占城镇常住总人口的40%,位居全国第一。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上海套均租金在6019元。 房租与薪酬差距如此之小,高校毕业生如何在上海开启新生活?兴业消费金融“立业计划”产品面向在上海工作、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年轻白领客户发放租房、职场培训、进修学习等所需支出的贷款。贷款额度可覆盖一年生活和学习成长需要的资金需求,给客户最长三年的还款周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指出,该产品有力支持“社会新人”解决大城市的“居不易”、“生活不易”问题,帮助他们在大城市安身、立业、成家。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兴业消费金融旗下高等教育贷款产品“兴才计划”首度推出“90天无条件退贷”服务,核准后90天内可无条件退贷,并全额返还利息。这不仅给了临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家庭一个过渡期,也为首次接触信贷产品的学生及家庭提供了选择犹豫期,帮助他们对消费贷款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纵观业内,这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目前已推出的无条件退贷政策中周期最长的,充分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兴业金融相关负责人坦言:“此举虽然加大了成本压力,但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条件以做出更加合理的信贷决策,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兴业消费金融有这个实力与担当。”可见,所谓创新不止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更体现在一家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人文属性和金融关怀上。 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边界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群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部分下沉到中小城市,很少触及农村市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农村产业的消费需求将被极大地激活。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下沉市场人口10.04亿人,占总人口数72%,分散在中国广阔的市、县、乡、村当中。 2021年是乡村振兴元年。2021年6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被业界视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考核“指挥棒”,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将普惠金融服务到农村。在保障“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如何帮助广大村民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探索延伸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 马上消费将业务特点与自身科技优势有效衔接,通过搭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开放平台,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帮扶、科技助力、消费帮扶、金融知识普及五大行动,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促进农业、养殖业等高质高效发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马上消费累计服务县域用户和农村用户分别是2900万人、2390万人,为650万信用白户建立信用记录;并利用线上优势,在APP内设立“乡村振兴专区”,累计提供农村信贷707亿元,通过消费帮扶实现销售额337万元。 近年来,凭借无抵押无担保的便捷融资优势,兴业消费金融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提振乡村消费,为农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助力,也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兴业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兴业消费金融正在立足于县乡当地特色,深挖家庭消费贷款的服务深度与广度,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完整的服务方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在为脱贫及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外,兴业消费的“兴才计划”在教育扶贫领域中做得更远。 兴业消费金融公司调研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校四年的开支达10万到15万元,约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以上开支对其家庭造成了经济压力。国家助学贷款虽已做到“应贷尽贷”,但对于公办高校的部分专业以及民办高校来说仍有较大缺口,特别是对于部分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的大学生家庭来说,贷款融资需求突出。2020年6月,兴业消费金融推出高等教育贷款产品“兴才计划”,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供家长申请,资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最高额度20万,在校期间及毕业后五年只需还利息,期限长达20年。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显示,兴业消费金融与福建省教育厅联合推出“兴才计划”教育产品,旨在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力补充。与国家助学贷款不同,“兴才计划”高等教育贷款旨在充分落实普惠金融,无须贫困证明,所有大学生均可申请,还款方式根据大学生成长周期量身定制,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缓冲期只付利息。
“828工银财富季”火热袭来
2021年8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开启为期三个月的“828工银财富季”活动,持续时间为8月28日-11月30日。本次“828工银财富季”活动以“智慧财富 美好与共”为主题,通过减费让利、积分回馈,开设趣味任务、大咖秀等游戏活动,与全国人民嗨翻财富季,助力客户善理每一分财富,充分彰显工商银行全产品、全渠道、面向全量客户的财富管理能力,发挥财富季平台综合营销作用,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传递科学资产配置理念、丰富各类促销回馈,通过个人金融业务助力人民智慧管理财富,与客户美好与共。 工行本次活动涵盖了丰富的活动安排,为投资者创造轻松、快乐的财富管理体验。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参与活动。引入大咖秀“财富解码”,通过全渠道发布有奖调查问卷,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行情、家庭财富管理、子女成长教育、热点事件或课题,邀请知名经济学家、明星基金经理、保险专家等行业大咖进行在线交流、主题沙龙,解答“您最关心的财富问题”。引入H5测试趣味游戏,一方面通过积极打造工银财富嘉年华趣味活动和多重好礼奖励机制,持续加大对用户理财投资兴趣的引导,让客户在有趣好玩更有料的游戏体验中,学习理财知识,快速便捷的触达、获取更多更高性价比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在全面提升服务体验的同时,借助财商测试游戏,不断开展对投资者的财商教育,帮助用户积累金融知识。二是爆款基金、保险、理财产品亮眼上线。财富季期间,工行遴选出具有长期稳定选股能力、业绩表现突出的明星基金经理,盛大发行基金产品并开展重点推动;并联合大牌保险公司精选多款产品,涵盖重疾、教育、养老及财富传承等多种保障需求;联合工银理财推出多款优质爆款理财产品。三是传递科学投资理念。财富季期间,在遍布全国的1.6万个网点举办理财微课堂、网点微沙龙等活动,邀请专业讲师和理财经理为广大客户介绍理财知识,诊断资产配置情况,提供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建议。四是优惠折扣回馈客户。活动期间,为客户提供了债券、指数基金申购费率1折、贵金属产品让利、个人金融资产质押贷款利率优惠等较大力度的限时优惠活动。五是服务升级,带给客户全面回馈和全新体验。全新推出“工银星礼遇”增值权益服务,开展“探星寻宝”星级提升积分回馈活动。为社保、老年、宝贝、商友、私人银行客户等几大客群提供专属产品和福利。包括社保客群专属存款、实体社保卡发卡和电子社保卡首签送积分活动;“工银爱相伴”老年客群品牌服务体系,重点推荐福满溢专属存款、孝行宝防癌医疗保险、幸福世嘉社区养老险产品;宝贝专属存款、宝萌卡启赠积分、少儿赠险专项活动;商友客专属存款等产品;私人银行产品定制与顾问咨询服务,打造家族财富、企业家公私联动综合服务生态圈。 本次“工银财富季”活动通过公募基金申购手续费率打折、“积存黄金周”免手续费、探星寻宝积分回馈等让利、优惠活动,提升活动吸引力和参与度,满足大众群体理财服务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此外,还通过多种趣味活动和多重好礼奖励机制,持续加大对客户理财投资兴趣的引导,从产品、权益、服务、运营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升级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展示给客户“贴心工行、极智工行、无界工行、放心工行”的“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品牌形象。 本次活动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极大的推进了中国工商银行“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的影响力,引领了全行业个人理财业务转型发展和业态升级,彰显了工商银行坚守人民金融底色的国有大行的良好社会责任担当。未来,中国工商银行以本次“财富季”为契机,践行人民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稳健务实的国有大行风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金融服务的需求。
邬传雁喊话被关交易决策权限 泓德基金称是沟通问题 法律人士这样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8月30日,一则有关明星基金经理邬传雁质问自己被公司关闭交易决策权限的微信截图在金融圈炸开了锅。 8月31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联系邬传雁所在的泓德基金对此事进行求证,对方回应称,“确属沟通环节出现问题”。 在一位金融机构法律人士看来,如果传言属实,无故关闭基金经理交易决策权限,属干预投资行为。 邬传雁连发七问,泓德基金回应 根据截屏内容,邬传雁质问泓德基金管理层:刚得知公司关闭了我在泓德卓远的交易决策权限我很震惊!为什么?没有交易决策权限,请问我还是基金经理吗?卓远增聘基金经理,不需要和原有的基金经理讨论吗?共管还是换人,持有人没有知情权吗?若是共管,为什么是我被拿掉了交易权限?这样瞒天过海,置持有人利益于何地?还是想重蹈泓德裕泰的覆辙? 资料显示,邬传雁现任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事业二部总监。曾任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中心投资负责人、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用部总经理助理。2015年加入泓德基金。 对于上述消息,记者向泓德基金方面求证,得到如下回复: 关于网传公司副总经理邬传雁对管理层的质问微信截屏,没能第一时间回复大家,给各位投资者造成了困扰,在此郑重道歉。 公司高层对于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包括总经理、督察长及邬传雁先生在内的高管召开了紧急会议,针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此做如下说明: 1、 今年以来,泓德卓远混合基金的业绩确实未给投资人带来良好体验,公司倍感压力,也在不断检视和反思投资中的不足,思考改进和解决方案。本着为投资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宗旨,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增聘于浩成先生为基金经理,与邬传雁先生共同管理该产品,希望能够扭转当前困境,回报投资者的信任。 2、 此次事件,确属沟通环节出现问题,对此我们深表歉意,目前问题已经妥善解决。泓德卓远增聘于浩成先生为基金经理,并将与邬传雁先生共同实施投资管理和交易决策权限,邬传雁与于浩成二位基金经理也将以最大的努力为泓德卓远的持有人创造回报。加强投资,形成合力是本次公司增聘基金经理的初衷,给投资者造成了误解我们深感自责。也请各位投资者放心,我们所有的工作和决策都将以客户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对于产品的业绩压力,我们不敢懈怠,也从不回避,希望能够通过双基金经理的管理,为未来的产品管理增强投研输入,不辜负客户的信任。 3、 泓德基金发展六年多的时间,得到了广大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我们深知这份成果来之不易,也始终铭记投资者的利益是公司不可撼动的生命线。此次事情也让我们反思,不论是公司高管还是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对于基金公司,除了做好投资,对于社会关注的问题及时和正确地响应,是同样重要的,也是公募基金作为一个公众瞩目的资产管理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0年12月18日,泓德卓远混合型基金发行火爆,首募金额超过140亿,当日即提前发布结束募集的公告。今年来,该基金净值下跌16.27%,近6个月的亏损超过15%。 沟通问题还是违规行为? 邬传雁的交易决策权限是否真的被关闭?从上述的公司回应尚且不能得知具体情况。 前述金融机构法律人士表示,如果基金公司无故关闭基金经理交易决策权限,属于干预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第六十七条,经理层人员应当按照公司章程、制度和业务流程的规定开展工作,不得越权干预投资、研究、交易等具体业务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向股东、本人及他人进行利益输送。 《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第九条亦提到:投资管理人员应当独立、客观地履行职责,在作出投资建议或者进行投资活动时,不受他人干预,在授权范围内就投资、研究等事项做出客观、公正的独立判断。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第十条部分内容指出:投资决策委员会和投资总监等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得对投资组合经理在授权范围内的投资活动进行干预。投资组合经理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决策,超过投资权限的操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上述法律人士补充道:无故关权限,是干预行为。 针对邬传雁提出的公司未告知增聘基金经理的问题,该法律人士认为,事实上,基金公司无需告知邬传雁增聘事宜,不过应该告知投资者。 8月28日,泓德基金发布《关于泓德卓远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公告中提到,增聘于浩成为基金经理,与邬传雁共同管理。 公告显示,于浩成曾任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2020年7月加入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 天天基金网显示,于浩成的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为236.86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为51.10%。 邬传雁的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为432.70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为202.29%。
北京银行上半年营收微增0.56%净利增长9.28% 投资者在关心哪些问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8月30日,北京银行(601169.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e互动”平台召开2021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以网络互动形式与投资者进行交流。记者注意到,在该行中期业绩说明会的互动交流中,针对中报业绩,投资者就营收增幅较小、净息差下降、资本充足率下降、零售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0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590亿元,增幅5.48%。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3.72亿元,同比增加1.87亿元、增幅0.5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83亿元,同比增加10.69亿元、增幅9.28%。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5%,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27.93%,较年初上升11.98个百分点,较一季末上升1.9个百分点。 营收微增0.56% 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3.72亿元,同比增长0.56%,其中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0.5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25.92%。 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表示营业收入增长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由于该行贯彻落实减费让利政策,以及市场流动性环境较为宽裕,生息资产收益率下行,对净息差构成一定压力。二是该行坚持中间业务轻资本转型,着力推动手续费收入结构调整,降低对资产拉动型业务的依赖,大力发展服务驱动型中收。目前正处于业务转型期,手续费收入短期来看存在一定的波动。 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北京银行的净息差为1.84%,较去年同期下降0.10个百分点。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刘彦雷表示,针对净息差的下降,该行一方面加快资产端结构的调整,提升零售、小微等高收益贷款规模,加强细分行业、细分客群的客户选择,稳定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积极控制负债成本,通过对核心低成本存款的重视、对同业负债吸收节奏的把握,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力争保持息差水平稳定。 从该行口径来看,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20%、10.03%、11.20%,较年初分别下降0.22个百分点、0.25个百分点和0.28个百分点。 杨书剑表示,总体来看,近三年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呈现稳中有升趋势,为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本基础。上半年资本充足率下降主要受现金分红以及正常业务发展的影响。该行将稳步推进资本补充工作,并且推进轻资本转型,强化资本集约化发展,保持资本充足率持续达标,支持业务的稳健发展。 零售转型进展几何? 据经济观察网此前报道,在今年四月底的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杨书剑曾表示北京银行的业务结构将由公司为主向公司零售并重转型,聚焦客户体验提升,通过科技引领和数据驱动打造零售业务增长的二次曲线,力争用5年时间将零售利润占比提升至50%,实现公司零售业务均衡发展。 从互动提问来看,投资者也在关注北京银行零售转型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零售营业收入贡献占比为26.4%,较年初提升3.7个百分点,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零售利息净收入对全行贡献首次突破30%,同比提升4.2个百分点。储蓄存款规模达到4206亿元,较年初增长310亿元,增长7.96%,活期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零售贷款规模为5430亿元,较年初增380亿元,增长7.52%,经营贷、消费贷等高收益贷款增量占比超过60%。 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快速增长,北京银行零售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规模同比增长67.2%,对全行贡献占比达到33.1%。上半年,北京银行公募基金销量217亿元,同比增幅89.5%,私募代销产品销量72亿元,同比增幅234%,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5%和84%,保险上半年中收创利已达去年全年水平。
中国平安回应被调查传闻 午后A股股价跌幅收窄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我们的投资一直以来严格遵守监管的相关规定,我们不评论无事实依据的市场传言。”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监管正在调查中国平安的房地产投资,并已下令平安停止出售另类投资产品。对此,中国平安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做出上述回应。 8月31日,中国平安股价出现波动,截至上午收盘,A股股价报48.96元/股,跌3.45%,盘中一度跌至48.88元/股,创下近4年新低。港股波动更大,在早盘低开后,一度跌幅达到7.64%,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 午间,中国平安发布提示性公告,公司战略清晰,各项业务经营稳健,守法合规,2021年营运利润稳健增长。午后开盘,公司股价跌幅收窄,截至14点20分,中国平安A股股价反弹至50元/股,跌幅收窄至1.4%。 其实,今年以来,和保险板块整体走势一样,中国平安市场表现低迷,自年初至今跌幅已经超过40%。 就在上周,中国平安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0.05亿元,同比下降15.5%。公司表示,利润下滑主要受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其他权益调整金额为359亿元。对中国平安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208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6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报披露的同时,中国平安推出了回购计划,公司拟回购50亿至100亿元A股股份。8月27日,中国平安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实施了首次回购——斥资2937万元回购570416股A股股份(51.19元/股)。 作为资产数万亿的中国平安来说,以房地产为主的不动产投资动作并不少。数据显示,除华夏幸福外,中国平安的投资标的还包括中国金茂(0817.HK)、碧桂园(2007.HK)、旭辉控股集团(0884.HK)等。 针对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不动产投资,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我感觉到市场对平安在不动产领域投资上还是有一些误解的。我们在险资当中配置一定比例的不动产,其实是整个组合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是非常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平安投资不动产,我们是用来收租的,因为险资久期10年、20年,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来源是险资一个重要的投资策略,我们在收租物业的配置上,我们是配置公租房、商业地产、写字楼、物流、基建和城市更新。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理解我们这个意思。”  
净利增长12.5% 不良贷款率下降 农业银行交出高质量发展“期中考”答卷
 “量、价、险、效协调发展”,8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不负众望地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中期答卷。 在同日举办的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表示农业银行致力高质量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上半年农业银行全面实施三农县域、绿色发展、数字经营等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前瞻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经营业绩整体向好。 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28亿元,同比增长12.5%。在盈利能力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季下降,到6月末为1.5%,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量质并举:净利增幅达12.5%%,逾期贷款“双降” 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农行银行今年的期中考业绩可圈可点,量质并举,稳中向好,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 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2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3%;吸收存款余额达2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6%;贷款余额达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0%。。 营收方面,农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净经营收入3,663亿元,同比增长7.8%;利息净收入2,834亿元,同比增长6.1%;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481.5亿元,同比增长8.8%;录得净利润1,228亿元,同比增长12.5%。 这样的一份利润增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对此,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表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起稳回升,农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力度,牢牢守住了风险合规底线。从盈利的驱动因素来看,有四个方面: 第一,上半年净利收入2834亿元,同比增长6.1%,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0.8%,以量浮价带动利息净收入稳健增长。 第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贡献较大的网络金融、投行、信用卡等业务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网络金融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了21.9%,投行增长了17.7%,信用卡增长了13.3%。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农行积极主动的执行国家减费让利的前提之下实现的。 第三,持续提高经营的效率,尽可能的控制各种成本,上半年成本收入比是24.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最后是经营减值损失同比下降3%,为961亿元。 对于全年盈利展望,张青松表示,从全年情况来看,我们判断随着国内经济延续回升势头,预计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净收入等将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的盈利增长是稳中有升、总体向好。 在净利润显著回升的同时,农业银行依旧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在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进一步趋严的情况下,农行不良贷款率逐季下降,到6月末为1.5%,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逾期贷款实现“双降”,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为73.7%,比上年末下降8.7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为44.2%,比上年末下降5.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5%,比上年末提升1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保持资产质量稳定,农业银行进一步筑牢风险防线和管理基础,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信用风险的扎口管理,坚持“增量防控、存量处置”两手抓,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前瞻性做好风险处置化解。 服务实体:新增贷款1.4万亿 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全覆盖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受疫情反复影响,宏观经济和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依然遇到诸多挑战,农业银行坚定与实体经济“同呼吸、共命运”,稳定实体经济基本盘。 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紧扣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上半年新增实际贷款1.4万亿元,同比多增2178亿元。 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表示,上半年全行贷款投向有五个方面: 第一,发挥服务三农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县域贷款余额5.91万亿元,增速11.4%;脱贫县贷款增速10.5%,高速全行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 第二,服务强基固链,做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信贷服务。截至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增速11.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616亿元,增速27.9%,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2977亿元,增速20.7%。 第三,聚焦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银保监会口径的普惠贷款增量是2898亿元,增速30.4%;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191亿元,增速18.5%。 第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力加大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6月末,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的贷款增速较快,分别较上年末增加11.2%、10.2%和9.8%,上述三个地区的贷款增量合计占全行贷款增量的63.4%,较上年末提升0.5个百分点。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相关省市的贷款增长1.17万亿元,贷款增速达9.4%。 第五,个贷。截至6月末,个人贷款余额6.8万亿元,增速8.9%,同比多增1152亿元。 而展望下半年,张青松表示,信贷投放的项目储备充足,因此贷款还是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农业银行将更加突出对经济转型的适配性,将金融活水更多引向普惠、县域、民营和制造业等经济薄弱环节,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功能、新供给上,更加积极的服务好国家的重大战略、重大改革举措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数字化赋能:普惠小微贷贷款余额12424亿元 增幅超30% 头雁领航,雁群方能高飞。 作为一家以服务“三农”为使命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有着深刻的渊源,多年来,其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424亿元,较年初增加2898亿元,增速30.4%,高于全行增速21.4个百分点;有贷客户数198.24万户,较年初增加41.51万户;累放贷款年化利率4.09%,达到“两增两控”要求。 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提量扩面”的同时,农业银行不断深化“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据了解,农业银行建立总分两级普惠金融专营机构体系,打造1000家总行级和1000家分行级专营机构,全面提升基层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对于下半年在普惠金融的投放计划,张青松表示,农业银行将持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确保小微普惠贷款完成监管要求。一是发挥农业银行的特色与优势,将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继续加大线上贷款的投放力度,提高首贷户占比和中长期等贷款占比。三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当前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业银行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创新,以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如持续打造数字化营销体系,推进“普惠e站”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小微客户服务平台实现新突破;上线“普惠金融专区”PC端和移动端新功能,加快小微业务经营管理平台建设。 实际上,农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早已在全行业务条线铺开。自2019年初在全行范围内启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农业银行始终致力于建设客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三农”普惠领域最佳数字生态银行。 目前,掌上银行已成为农业银行线上经营的主阵地,通过不断增强线上经营能力,客户粘性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银行推出掌银乡村版,丰富服务“三农”特色功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报告期内,农行县域个人掌银注册用户1.7亿户,县域掌银月活跃客户5410万户,832个脱贫县,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7%。 通过线上、线下、远程渠道融合发展,农业银行实现了不间断立体化服务。于数据中见成效,与万千市场主体共成长,农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样也是蜕变之路。农业银行将继续全力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为促进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贡献农业银行力量。
上半年净利增长12.5% 农行行长张青松解读今年重点关注的三大风险领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上半年,农行实现经营收入3663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1228亿元,同比增长12.5%。” 8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SH:601288;HK:1288)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并举行业绩发布会。 今年农行不良贷款率逐季下降,到6月末为1.5%,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行新发生不良贷款796亿元,同比增加79亿元,不良发生率年化1.07%,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新发生不良呈现起稳态势。 农行行长张青松在谈及今年需关注的重点风险领域时表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低端制造、批发零售等传统高风险领域客户;二是随着疫情对冲政策的逐步退出,部分发展前景差、财务表现弱的延期还本付息客户;三是经济转型背景下,部分低效微利、负担过重的大中型企业,层级较低的政府融资平台客户,以及传统能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客户,也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展望全年情况,张青松预计农行全年的资产质量将稳中向好,虽然内外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客户的经营状况在逐步改善,违约风险将有所降低。 今年上半年,农行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2.5%,在解读盈利驱动因素时,张青松表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农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2834亿元,同比增长6.1%,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0.8%,以量补价带动利息净收入稳健增长。 二是农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贡献较大的网络金融、投行、信用卡等业务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网络金融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了21.9%,投行增长了17.7%,信用卡增长了13.3%。张青松介绍,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农行积极主动的执行国家减费让利的前提之下实现的。 三是农行在持续提高经营的效率,尽可能的控制各种成本,上半年成本收入比是24.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四是经营减值损失同比下降3%,为961亿元。
韩国协会起诉美军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报道】8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以下为部分内容。 问:据报道,近日韩国大韩消防安全教育文化协会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认定驻韩美军在2017年至2019年间多次向韩境内运送剧毒和有害物质的行为违反韩相关法律,被告之一为美军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注意到了有关报道。报道中提及,美军早在1998年9月就在驻韩美军基地建立炭疽杆菌实验室,自2013年6月起在韩秘密开展生化器研究计划,即“朱庇特"计划。 “朱庇特”计划曝光后,美军不仅没有公开在驻韩美军基地进行生化武器实验的真实情况,而且美军运送至韩国的生化武器样品数量逐年增加,韩国多部法律对上述物质的运输和相关实验均有严格限制。但驻韩美军无视韩国法律规定,未经任何申报程序就向韩国境内秘密运送这些物质并进行生化实验。危害民众生命健康安全。 美方一直鼓吹“公开”“透明” ,但在生物军事化活动和生物实验室安全方面,美国是最不公开、最不透明的国家。过去20年间,美国是阻挠《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谈判的唯一国家。美国在全球建有200多个生物实验室。 有报道称,这些实验室的分布与近年来一些危险疾病和病毒,比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等蔓延始发地的分布情况高度吻合。国际社会多次呼吁美方就上述问题作出详细说明,却未见美方作出任何严肃回应。 不仅如此,美方还大搞双重标准,一方面拒不开放德特里克堡基地,一方面又要求调查武汉实验室。在美国实验室是否从事了病毒功能增益研究这个问题上,美方至今没有向国际社会作出如实交代。 这些都表明,如果与美方自身利益相冲突,美方是完全不会考虑什么公开、透明的。美方所谓的“公开”“透明”,就如同“民主”“人权” 一样,不过是美国用于蒙蔽最国际社会,打压其他国家的幌子而已。 责编:赵宽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