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美国14岁中学生暑假自学接触挖矿 月入近20万元
据外媒报道,美国的一名14岁中学生和他的9岁妹妹在利用假期接触加密货币,自学成才后月入高达30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万元。 报道中指出,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里斯科的14岁中学生伊桑·塔库尔(Ishaan Thakur),和他的9岁妹妹安雅(Aanya)在夏天建立了一家利润丰厚的“挖矿企业”。 他们最早是在社交媒体上观看视频学习到了一些挖矿知识,于是出于好奇,便将自己的用于玩游戏的电脑改装成了以太币挖矿设备。 对于兄妹俩的举动,他们的父母表示支持。因为他们原本将在整个假期通过玩游戏度过,而现在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技术,这显然是很棒的。 起初,他们每天大概能通过自己改装的设备争取3美元,而为了支持孩子,他们的父亲马尼什·拉杰(Manish Raj)帮他们注册了一家名为“Flifer Technologies”的挖矿公司,并为他们贷款购买了一些新设备。 在父亲的帮助下,兄妹俩的收入也开始暴涨,等待7月底的时候,他们通过自己的争取的收入已经能够购买蚂蚁矿机(Antminers)和Nvidia RTX 3080 Ti显卡。 随着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兄妹俩也开始接触以太币以外的其他加密货币——比特币和一种山寨币“渡鸦币”(Ravencoin RVN)。 兄妹俩的父亲拉杰表示,在选择挖哪种加密货币时,他们选择了比特币和渡鸦币,比特币是由于热度及价值高。而渡鸦币则是由于按照他们目前的设备,开采这种加密货币最适合。 现在,兄妹俩已经拥有了97个挖矿设备,其中大多数是Nvidia RTX 3090显卡,这些都是他们作为银行投资家的父亲为他们贷款购买的。而通过这些设备,预计9月份的总收入约为36000美元。 伊桑表示,他们都是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挖矿的,每月电费大概在3000美元左右,由于设备太多,他们还租用了一个数据中心,除却这些花销,每月的收入将稳定在30000美元左右。 当然,他们还将以学业为主,毕竟伊桑只是高一的学生,而安雅还在上小学四年级。他们希望通过业余挖矿,为自己攒够上大学的学费。
触底反弹?显卡价格受多方影响恐要回升
根据国外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30日,全球显卡市场出现价格回升趋势,显卡价格恐又要迎来新一轮回升。 2021年的显卡价格伴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一路长虹,从1月份开始走高,在4月末达到顶峰,MSRP 2499元的NVDIA RTX 3060在市场上竟售超过6000元,且一卡难求。给不少游戏玩家以及有装机需求的玩家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延迟了装机计划,同时也让全球除显卡外的硬件厂商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一地鸡毛!加密货币市场519暴跌见闻录 而在5月19日,在国家出台严厉打击虚拟货币的相关政策后,虚拟货币市场一夜崩塌,这让紧张的显卡市场也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随着产能供给的逐渐好转,市面上的显卡价格开始大幅度的回落,而且货源也开始多了起来,这让不少玩家都看了正常价格买显卡的希望。 可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收到GPU核心产能压力与全球芯片短缺潮影响,消费级显卡市场又在进行小幅度的涨价,最新的市场分析显示,AMD 和 NVIDIA 的显卡均呈上升趋势。自 7 月初以来,AMD 显卡的价格每月稳步上涨 3-4%,而 NVIDIA显卡则在自 2 月中旬以来创下历史新低后反弹,消费者平均要支付超过显卡原定零售价的150%以上来购买一块显卡。 显卡价格趋势 在可预见的年末4个月中,虚拟货币市场又面临着抬头趋势,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显卡多半都进行了锁算力措施,但在矿主严重只要还有一丝算力都会让显卡流入到他们手中。再加上芯片短缺趋势不可避免,显卡市场不容乐观,如果有近期装机需求的小伙伴,可以近期择期入手合适的产品。 国外显卡平均价格(单位:欧元 2021.9.1日汇率1欧元≈7.65人民币)
有家公司炒币 赚了3亿!
记者 | 韩希言 编辑 | 吴晋娜 自开始炒币以来,美图终于回到话题中心,虽然获得的是“投机”的恶名。 8月25日,美图公司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告显示,其已购买比特币的公允价值截至本报告期减少人民币1.119亿元。财报发布后,“美图公司买比特币巨亏1.1亿”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港股公司,美图早在今年3月开始加密货币投资之路,三次投资后,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亿美元。 但实际上,美图炒币还是赚的,并且收益率超45%。截至8月30日11时,BTC价格为48577美元,ETH价格为3213美元,按此价格计算,美图目前投资加密货币浮盈约4530万美元,合人民币2.93亿元。这个数字,近等于去年净利润5倍。 与美图在币圈得意相对的,是它失意的股价。美图上市几年内,市值持续下跌,已蒸发超过900亿港元。炒币也没能拯救美图的股价,从3月5日至今,美图公司股价已累计下跌超32%。 美图需要证明自己,但不应该是通过炒币,而是应该想办法让自身的业务能力更加具备说服力。在业内看来,美图一直没有找到盈利增长点。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王牌产品存在难变现的问题。市值和月活的斗转直下,反映的是业务的重重困境。 美图迄今都还没能拿出被各方认为有绝对信服力的、能够从根本上扭转颓势的市场对策。“资本市场已经不相信美图了,除非我们真的把事情做出来,取得很好的成绩。”创始人吴欣鸿很清楚,讲故事,已经救不了美图。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01 “炒币公司”美图 “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斥资2.6亿元购买加密货币后,美图公司董事长蔡文胜曾在朋友圈如是说道。 彼时蔡文胜的语气颇为自得:“这应该算香港上市公司第一家购买BTC数字货币吧,也算是全球第一家上市公司把ETH以太坊作为货币价值储备。” 蔡文胜的话更像是美图炒币的宣言。继3月5日花费2.6亿元之后,3月17日,美图第二次购买加密货币,其中有386枚BTC,买入价为55946美元;16000枚ETH,买入价1775美元;4月8日,美图又花费56922美元,购入了175枚BTC。 美图三次购买BTC与ETH的时间点,上图为比特币,下图为以太币 至此,美图已经持有超过940枚BTC,平均买入价约52607美元;持有31000枚ETH,平均买入价约1629美元,总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亿美元。 借投资加密货币一事,美图终于重回公众视线中,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炒币公司”,迎接它的并不是赞许与掌声。“老板准备跑路,转移资产”“开始用新手段割韭菜”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 值得一提的是,美图大举购入加密货币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加密货币行情爆火的时候,以BTC、ETH为代表的加密货币的价格一直呈震荡攀升态势。在美图购买第一批加密货币不过三日,账面赚逾485万美元左右,赚幅12%。在最高时,美图曾浮盈超过1亿美元。 但是,从5月19日,BTC价格开始迎来瀑布式暴跌,短时跌幅超30%,最低跌倒29000美元,创2021年1月以来最低价。ETH大跌超40%,最低触达1736美元。此后,加密货币市场持续低迷近两个月,而高调购买加密货币的美图则陷入了炒币亏损的舆论中。 对于炒币亏损的事实,美图无法逃避。8月25日,美图公司(01357.HK)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上半年净亏损1.29亿元,同比增长708.6%;亏损净额大幅增加至1.377亿元,同比增长450.8%。美图表示,亏损净额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减值的已购买加密货币的公允价值减少导致一次性开支增加。 公告显示,已购买比特币的公允价值截至本报告期减少的人民币1.119亿元已确认为减值,而已购买以太币的公允价值截至报告期增加的约人民币9490万元未确认为重估收益。 财报发布后,“美图公司买比特币巨亏1.1亿”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再次引发关于美图的热议。 02 巨亏1.1亿?实赚近3亿 事实上,外界对美图这波“炒币巨亏1.1亿”的印象并不准确。 自7月20日以来,加密货币市场行情迅速回暖,美图的投资收益自然也跟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月23日,比特币价格重回50000美元关口,接近美图比特币成本价,以太坊价格超3000美元,远超美图成本价。 美图并没有减仓任何加密货币,虽然目前比特币依然亏损,但以太坊获利不少。截至8月30日11时,BTC价格为48577美元,ETH价格为3213美元,而美图持有的比特币公允价值为4566万美元,浮亏约379万美元,持有以太币公允价值为9960万美元,浮盈4910万美元。合并后,美图目前投资加密货币浮盈约4530万美元,合人民币2.93亿元。 所以实际上,美图炒币的这波操作还是赚的,并且收益率超45%。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美图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0年才宣布首次盈利,全年净利润为6090万,这次炒币半年带来的收益近乎等于美图5年净利润之和。 当然,加密货币行情波动瞬息万变,此时论美图炒币成败还为时过早。 与美图币圈得意相对的,是它失意的股价。 2016年的冬天,蔡文胜、吴欣鸿带着Angelbaby在港交所敲响了美图上市的钟声,成为腾讯之后最大的互联网IPO。上市后,美图股价一路飙升,市值最高逼近了千亿港元,董事长蔡文胜还借此成为厦门首富。 但此后短短几年时间内,美图的市值持续下跌,市值蒸发超过了900亿港元,截至8月30日11时收盘,市值仅剩76.59亿港元。 炒币也没能救得了美图的股价。自年初宣布投入巨额资金炒币后,美图公司的股价便开启了阴跌之路。从3月5日至今,美图公司股价已累计下跌超32%。 “股价不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而是与其投资的虚拟货币相关,股民则会对这家公司的大方向产生怀疑,对公司的形象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曾向媒体表示。 今年的三次炒币也不是美图第一次与币圈扯上干系。实际上,美图董事长蔡文胜早已混迹币圈多年。2014年,他就投资了加密货币交易所OKEx(欧易)。2018年初,他成为“三点钟区块链群”的轮值群主。此外,蔡文胜创办的隆领投资还参股了加密货币交易所FCoin。 同样在2018年初,美图上线了一款区块链钱包产品Beautychain(美链)。随后,美链的代币“美蜜”(BEC)登陆OKEx,美图被指为BEC代币的发行者。到了4月,上线两月的BEC代币出现异常交易,有黑客通过合约的批量转账方法无限生成代币,引发抛售潮,币价近乎归零。美图随后申明“没有、也不会发行任何数字货币”。 03 讲故事,救不了美图 美图为何热衷于“炒币”?公司在公告中也表明,投资是为了进军区块链行业做准备,集团目前正在评估将区块链技术整合到其各项海外业务中的可能性。 创始人吴欣鸿曾表示,“购买加密货币更多是做一个资产配置,以及对海外业务的布局,不会进行短线的操作。” 实际上,一直以来吴欣鸿(目前蔡文胜持股美图26%左右,吴欣鸿13%多一点)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并不算热情。 近期海克财经在采访吴欣鸿时,他表示,“我有我的兴趣,我的兴趣就是美图的主业。另外(投资加密货币)这是董事会做的决定,我也不好说这个决定具体是怎么做出的。我觉得一家公司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美图是一家以美为内核的公司……我对其他的,真的没什么想法。” 吴欣鸿还表示,“现在无论台前还是幕后,(美图)都是我在负责。”在投资这件事情上,他表示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公司主业,把美图做好,绝对可以获得丰厚回报,这是他的价值观。 实际上,之前美图宣布投资加密货币时,认同度最高的说法就是“美图急了”。 在业内看来,美图一直没有找到盈利增长点。即便是曾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的手机业务,也一直没有为美图带来真正的盈利,直到2019年“卖身”小米。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王牌”产品,则存在难变现的问题。 市值和月活的斗转直下,反映的是业务的重重困境。美图迄今都还没能拿出被各方认为有绝对信服力的、能够从根本上扭转颓势的对策,包括其To B业务也是如此。 美图一直在寻求突破。2018年,美图推出“美和社交”,定义为“照片社交平台”;美图钱包还曾于2018年前后上线信用卡申请、借钱、贷款超市和保险频道等金融服务(2020年下线);2019年,美图推出了一款名为“meituspa”的洁面仪,以及名为“美图游戏盒”的女性手游。 据悉,美图还在医美、电商直播等板块试水。2019年以来,美图先后推出皮肤检测、电商、医生线上诊断、小游戏等细分领域产品;还曾于2019年11月收购社交招聘网平台大街网,试图以流量优势为大街网赋能。2020年,在盲盒火热的时候,美图还申请了“美妆盲盒”、“美妆盲盒MT”等多条商标。 不过目前来看,这些探索都不算成功。 美图下一步胜算在哪?吴欣鸿始终强调美图是一家以美为内核、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科技公司,未来10年,他希望通过影像产品和颜值管理服务,帮助用户全方位变美,以及通过SaaS服务,助力美丽产业数字化升级。 但是美图需要拿出更多的东西来以增强说服力。 “资本市场已经不相信美图了,除非我们真的把事情做出来,取得很好的成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欣鸿坦言。他很清楚,单靠讲故事,已救不了美图。
比亚迪半导体全力“去比亚迪”
文 | 谢泽锋 编辑 | 杨旭然 出品 | tide-biz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对大陆喊话:芯片代工业务就交由台积电来做,大陆还是负责好芯片设计就好了。 王传福“隔空回应”:“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言下之意,你台积电能造芯片,我比亚迪也可以。 早在2004年,比亚迪就成立了微电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前身),17年的韬光养晦之后开始“秀肌肉”,打破国外巨头在汽车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垄断,比亚迪半导体目前是国内唯一集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再到系统级应用的全产业链IDM企业。 然而这个国内汽车芯片执牛耳级的企业,最近却因代理律所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上市之路被迫按下暂停键。 被“队友”拖累,并不意味着比亚迪半导体上市终结。严峻的缺芯潮,再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景气,都是其汽车芯片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球来看,汽车厂商跨界入局芯片制造极为罕见。但比亚迪的特殊就在于,其从来没有将自己的能力圈局限在某一个领域。 分拆半导体业务之后,王传福在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野心已然外露。对于已经是中国汽车界第一大市值的比亚迪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想象空间? 01 含着金钥匙的“富二代” 尽管已经分拆,比亚迪半导体更像是比亚迪集团扶持下的一个“事业部”。 汽车功率芯片是比亚迪半导体的核心业务。 尽管只有巴掌大小,但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芯片却是新能源汽车的“中枢神经”。 它直接影响着电动车功率的释放速度,直接控制直、交流电的转换,同时对交流电机进行变频控制,决定驱动系统的扭矩(汽车加速能力)、最大输出功率(汽车最高时速)等,可以把它理解为汽车电子装置的“CPU”。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的车能跑多远、能跑多快。 对比传统汽车,功率半导体在汽车半导体中的用量占比为21%,但在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上,其用量占比达到约56%,直接上涨了一倍之多。 成本角度来看,功率芯片约占电机驱动系统成本的一半,而电机驱动系统占整车成本的15-20%,也就是说IGBT占整车成本的7-10%,是除电池之外成本第二高的元器件。 可见,汽车功率芯片不仅贵,而且必不可少。 比亚迪半导体含着金钥匙出生。仰仗母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比亚迪半导体是国内唯一一家集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再到系统级应用的全产业链IDM企业。 目前,国内IGBT芯片仍然被外资把控,英飞凌市占率在国内长期超过50%,比亚迪半导体仅次于英飞凌,市场占有率19%,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另一家中国企业斯达半导位居第三,市占率约为13%。 和比亚迪的IDM全业务链模式不同,斯达半导采用无工厂的Fabless模式。比亚迪的一体化优势,使其能够在芯片代工及真车测试端做到更多的精密控制。 除了汽车功率芯片,比亚迪半导体还是: 中国最大的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厂商; IPM(智能功率模块)保持国内前三; CMOS 图像传感器排名第四; 全球首家、国内唯一实现SiC(碳化硅器件)大批量装车的半导体供应商; 国内少数能量产前装车规级LED光源的半导体厂商。 尽管已经分拆,比亚迪半导体更像是比亚迪集团扶持下的一个“事业部”。 比亚迪半导体约六成收入来自比亚迪集团。公司招股书显示,2018 年、2019 年和 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向关联方的销售金额分别为9.1亿元、6.01亿元和 8.51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67.88%、54.86%和59.02%。 如此之高的关联销售比例,比亚迪和比亚迪半导体就像是一家“母子公司”——母公司输血,子公司供货。 但如今,这个比亚迪亲手养大的孩子,必要学会断奶。 02 外供难题 “朋友圈”的开拓并非易事。 如果说分拆上市是比亚迪开放战略的第一步,那么开拓“朋友圈”,打动外供客户,才是比亚迪业务分拆的关键。 此前,中金公司给予比亚迪半导体300亿的估值,相比同行业580亿市值的斯达半导(603290.SH),比亚迪半导体产能更大,市占率更高,理应还有近一倍的空间。 关键就在于产品的外销,但“朋友圈”的开拓并非易事。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作为竞争对手,其他汽车厂商为何要购买比亚迪半导体的产品,为他人做嫁衣呢? 只要比亚迪还是大股东,这种顾虑恐怕就不会消除。 此外,比亚迪半导体六成收入依赖母公司,潜在客户也会对其能否持续稳定供货产生担忧。 而且,车规级半导体有其行业特殊性,客户获取的难度相对动力电池只增不减。 最早分拆的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截至目前,其“刀片电池”外供车企名单中仅有福特和红旗两个品牌。 车规级半导体企业要想打入车企的供应链体系,需符合一系列车规标准和规范,且需要在较长周期中完成相关测试,并向整车厂提交测试文件。即使完成了相关认证和审核,还需经历严苛的应用测试验证、长周期的上车验证,才能进入汽车前装供应链。 车企和芯片厂商一旦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后,很难再次更换供应商。 另外,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涌入,士兰微、株洲中车时代等企业已经加入战局。中车时代的IGBT芯片产品已经在物流、大巴车上开始使用。 开拓外销客户不仅是比亚迪半导体的一项长期工作,同时也是“比亚迪系”的共同难题。这对于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来说绝非易事,但也只能迎难而上。 03 被迫的开放 如果没有曾毓群的搅局,王传福本有机会在动力电池领域再造一个规模更大的比亚迪。 对于比亚迪集团来说,业务分拆是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的一次战略选择。 而这个产业变革的标志,便是如今其最重要对手宁德时代的崛起。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2014年至今,营收增长57倍,净利润增长102倍。自2018年上市以来,股价上涨超18倍。 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宁德时代目前都位居第一。今年7月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5名分别是:宁德时代(50.1%)、比亚迪(16.8%)、中航锂电(6.8%)、国轩高科(5.5%)、亿纬锂能(2.5%)。 宁德时代一家就占据半壁江山,领跑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比亚迪紧随其后,但与其它上榜企业不同的是,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几乎全靠“自产自销”。 如果没有曾毓群的搅局,王传福本有机会在动力电池领域再造一个规模更大的比亚迪。但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别人嘴里的肥肉。 1995年,比亚迪以电池生意起步,但做了20多年电池,却被宁德时代用7年时间超越。 2005年,比亚迪第一款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面世后,在国内动力电池领域老大的位置上坐了12年之久。2016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出货量还只有6.72GWh,排在松下与比亚迪后面。 但到了2017年,画风突变,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出货量飙升73%,达到11.8GWh,一举越过松下、比亚迪,拿下全球第一的宝座。 坚信 “垂直整合模式”的比亚迪,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动力电池供应,产能全部供应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其他厂商对动力电池求之不得,这给宁德时代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宁德时代的崛起深深地刺痛了王传福:电动车市场很小的时候,不会考虑分拆旗下业务,而如今的零部件市场如此之广阔,为什么还一根筋盯着竞争如此激烈的整车业务? 起了个大早的比亚迪,赶了个晚集。 作为应对,2019年,比亚迪先后拆分了旗下动力电池等业务并成立弗迪系五家子公司。紧接着在2020年4月份又拆分了半导体业务,动力电池与半导体公司均准备单独上市。 产业角度来思考,一体化的模式实现了“自产自销”,理应可以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但在比亚迪却恰恰相反。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002594.SZ)增收不增利,营收大涨50.22%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却下降29.41%;毛利率也下滑至12.76%,创下5年来的新低。 在一些车企大赚特赚的时刻,比亚迪的业绩表现却有些“难看”,半年报数据和其市值严重不符。比亚迪、长城、吉利、上汽、广汽、长安六大车企中,比亚迪净利润最少,市值和估值却最高。 据坊间报道,比亚迪内部员工表示:“造车事业部找零部件事业部谈采购,价格比外面的市场价谈下来还要高一点。”这加剧了整车成本的控制压力。 缺少市场化的竞标,反而导致成本上升,而且产品质量难以在良性竞争中提升。与此同时,全产业链布局让比亚迪得上了“大公司病”,员工众多,人均创收/创利开始降低。 成立弗迪系及比亚迪半导体等多家公司,意味着王传福开始加速“去比亚迪”化。 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上市也显得如此之急迫,分拆-融资-启动上市不到2年的时间。 自2019年9月起,比亚迪半导体先后进行了几轮融资。去年5月26日,A轮融资19亿元,引入了红杉中国、中金资本、国投创新等投资机构。不到一个月,又完成了A+轮融资,融资额7.99亿元,引入韩国SK、联想、中芯聚源、小米、北汽产投、上期产投等产业投资机构,还包括深创投、招银国际等财务投资者,投后估值超过百亿。 到今年6月29日,比亚迪半导体发行上市申请已获受理。7月25日,比亚迪半导体接受首轮问询。但如今,这场上市的“短跑冲刺赛”,却变成了长跑。 冲上市的同时,比亚迪半导体加紧并购扩产。8月24日,比亚迪半导体斥资50亿元收购了一家晶圆厂——济南富能半导体。目前,比亚迪IGBT芯片晶圆的产能已经达到5万片/月,预计2021年底可达到10万片/月。 收购济南富能后,比亚迪相关产能还将继续扩大。 中金公司对比亚迪半导体出的预计估值,达到300亿元。相对比斯达半导理应还有一倍的增值空间,但这个美好估值想象的空间,却亟需通过“去比亚迪化”的标签来实现。 04 写在最后 左手“刀片电池”,右手汽车芯片,再加上汽车、云轨、电子代工,构筑了比亚迪的科技产业集团,看起来实力雄厚如同帝国,但拼凑在一起,却又有些无所适从。 曾经笃定封闭保守路线的比亚迪,已然开始“自我否定”。当下的王传福期望旗下业务既能相互协作共生,又能自力更生,自我造血。 新能车对标特斯拉,动力电池追赶宁德时代,半导体抗衡英飞凌,电子代工PK富士康…… 比亚迪对外展示的使命是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梦想;而如今,让旗下各个业务线单飞、上市、融资、扩产,尽快实现规模优势给自己减负,才是王传福最迫切的梦想。
给400万快递小哥涨一毛钱 谁来买单?
文|王亚琪 编辑|斯问 9月1日开始,中通、圆通、申通、百世汇通、韵达——“四通一达”加上极兔,6家快递公司的快递派费一起上涨,每票上调0.1元,用以“补贴”快递员的收入。 “派费”是快递小哥在基本工资以外,按件计算的提成收入。涨价0.1元相当于是快递公司内部比例分配调整,把收益补贴给快递员,和普通人寄件也没有利益关联。以人均每天派件200-300件计算,每单上涨的这一毛钱,能为小哥们每月增收500-1000元。 有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国内快递员从业人数达到了近400万人。相应地,快递物流人员主动离职率高达33.1%,在各类型人员中高居首位。商流的背后是物流,快递行业,一端连着货,一端连着人。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但逐渐内卷的生态让行业出现了关键节点。 今年7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这次派费调整也被业内看成是对行业规范的积极响应。 多个城市加盟网点和商家告诉「电商在线」,已经接到快递涨价的通知。增加的派费,成本被间接转嫁给了商家。在商业变化最为敏锐的浙江义乌,多位商家表示,“自己合作的所有快递基本都涨了,涨幅大多是一毛钱,也有涨了一毛五的。根据往年经验,下半年双11还会再涨。” 快递小哥涨薪的这一毛钱,为什么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归根结底,是快递行业进行了一次收入再分配。这其中,商家、快递公司、加盟商、消费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 涨价的0.1元谁来出 每一天,中国有近3亿个快递包裹在路上奔跑,其中2.4亿个都是电商快件。互联网的普及,肉眼可见的时效改善,让2012-2020年,快递平均单价降低了8元。但这些包裹最后还是由快递员挨家挨户上门派送入户。 数量庞大的快递小哥,和有发货需求的商家、组织运力的快递公司、分布在各处的快递网点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快递小哥派费上涨的这一毛钱,也和这些上下游的环节密切相关。 此次涨价的中通、圆通、申通、百世汇通、韵达,极兔都属于民营快递,和菜鸟的平台模式,以及京东、顺丰等直营模式的物流企业不同,早期都采用了加盟制快速进行市场扩张,这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人员管理和收入分配。 在加盟制的运营模式下,一个快递从A地寄到B地,大致会分成“揽-运-派”三段。第一步“揽”,由A地加盟网点完成;第二步干线运输,由快递公司组织运力完成;第三步“派”,由B地加盟网点完成。其中,A地网点负责收快递费,需要付给总部面单费、干线运输费等,B地网点拿到的是派件费,快递员的派费(派件提成)就包含其中。 一个快递员的收入主要由底薪+派件提成+收件提成组成。一般来说,底薪大概在500-1000元左右,快递员收入的大头主要靠派件,每件提成在0.8-1.2元之间。相较而言,收件提成更高,但大的收件网点往往掌握在快递加盟商手里,快递员很难拿到客源。 从现有的民营快递模式看,商家发一单出的快递费要进行多次分配——快递公司总部、快递公司加盟商、快递员分的都是同一块蛋糕。并且,由于派件费要经过各地网点再发到快递员手里,小哥的收入时常要看“网点老板的脸色”。宣布派费涨价后,中通强调“上涨的派费将直发到派件业务员掌中通App ”,也是为了避免补贴被末端的网点私吞。 问题在于,在行业蛋糕并没整体变大的环境下,上涨的一毛,谁来出这个钱? 有媒体报道,就在8月27日中通率先宣布涨派费后,各地的快递加盟商网点,已经陆续收到了对商家涨快递费的通知。义乌北下朱圆通网点的一位加盟商告诉「电商在线」,自己不会去承担这个成本,“最后多半就会出到商家头上去”。 该加盟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运营该网点5年,目前日均发单量10万件,但算上网点人力、运维、罚款,再加上每年要交的商标使用费等,至今还无法做到回本。而快递公司们日子也同样不算太好过,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地主家也已经“没有余粮”。 数据显示,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基本都在下跌,申通7月单票收入同比下降7.08%,圆通同比下降6.33%,韵达同比下降1.49%,利润本就很稀薄——以圆通为例,7月业务量达到13.97亿票,日均超过4600万票。每件多付0.1元派费,意味着每天都要多付460万,半年就要支出超过8个亿,而圆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才6.46亿。这一毛钱,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入不敷出”的局面。 加盟商自顾不暇、快递公司不可能掏空自己的利润,皮球踢来踢去到了商家手里。 有商家每月多掏6万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商家。多名义乌的商家向记者表明,快递公司虽然没有直接在消费端涨价,但已经在陆续给商家“提价”,涨价幅度也是一毛钱。有的商家感知明显,称“对我们影响较大”;有的商家态度佛系,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客单价和毛利率较低、靠走量的商家。义乌冠泉日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售卖、经营收纳用品的企业,他们的商品平均客单价在10元左右,日常毛利率在13-15%。 “物流、仓储、人工打包等运输成本,我们大约要占到20%甚至更高。这其中,快递费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变数也最大。”该公司负责人陈囿竹告诉「电商在线」,今年以来快递费一直在上涨,去年最低可以做到8毛钱一单,如今已经要1.65元。 尽管物流公司一直在强调这个区分:派费上涨≠快递费上涨。 但实际上,在派费上涨的消息公布没多久,陈囿竹就陆续收到各家快递的涨价通知,“我们的日销量可以达到2万多单,按照一单多付0.1元算,我每天就要多付2000元快递费。整体估算下来,毛利率只有10%左右。” 但并非所有商家都接受支付这笔费用,中国邮政集团相关专家此前判断,大商家掌握了大量订单,本身就有一定议价权,上涨的0.1元派费,有可能由商家和快递加盟网点各自承担0.05元。小商家话语权弱,只能承担大部分派费带来的影响。 大商家对于加盟商而言是稳定收入的来源,可以靠规模效应来压缩成本。比如一个商家原本每天发货40万单,现在涨到45万单,虽然快递加盟商单票少赚0.05元,但庞大的业务量,基本可以抵消派费上涨的影响。 长期看,派费上涨并不意味着是对行业的破坏。原本,直营制的物流企业看重服务质量,加盟制物流企业更看重派件单量,这几乎是行业内的共识。有商家透露,此前由于通达系物流运输,造成货品损坏导致退货的占比,大概在1-3%。“上涨一毛钱,如果能换来更好的服务质量,替我节省掉这部分退货成本,那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名商家表示。 快递江湖,血战何时了? 在抢夺市场份额的生意初期,价格战有时会有一定效用,但拐点总会出现。 消费品牌里,价格战会拖垮品牌,最后被贴上低价和Low的标签。南极人、俞兆林,因为低价竞争,秋衣品类无论从品质还是品牌都无法做质的提升,最终有了UBras和蕉内的新品牌势力;互联网平台里,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最为典型,烧钱大战给用户以短期福利,但真正回到健康的商业模式里,稳定的利润才能保证稳定的服务。 如果说商战的前半段,是狂热的扩张,那么故事的后半段只有一个结局:回归理性,提升效率和服务。 曾经快递8毛就能发全国,惨烈的价格战让物流公司不得不持续收缩成本,带来的是多家物流公司被曝出网点倒闭、快递员辞职。中通在最新一季发布发布后,表示意欲退出行业价格战,称“低价亏损件不可持续”。 一位从业经历两年的圆通快递小哥告诉「电商在线」,自己来了两年已经算老员工,“很多人这个月能见着,下个月可能就不在了。”价格战引发收入缩水,赚不到钱后快递小哥大量离职,人员流动性过大让统一的服务标准更难建立,服务质量直线下滑,这是一个恶循环。 “不是我们不想把快递送上门,我们放到代收点、快递柜,也是要掏钱的。但是比起这部分钱,送上门耗费的时间精力更大,还有可能因为耽误时间被投诉,我们只有跑更多的单,才能来补上收入的差距。” 比起涨一毛、两毛的派费,快递小哥希望的是更合理的考核制度。“派费涨一毛,一个月也就多500元,但被投诉、延误订单等,一次就50、100地扣,根本扣不起。”比如“未经联系直接把快递放到代收点”,就要一次扣款200元。 实际上,快递业这几年的时效和质量改善肉眼可见。不少普通快递件也已能做到两三天送达,全程可视化可追溯,丢失率大幅下降。不是物流慢了,而是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更高了。 快递企业要做的,除了大规模投建枢纽中转场、自动分拣设备、自有车队,如何改善末端派送效率,也一直是各家巨头所关心的。 价格战停息之后,给快递员们涨一毛钱派费只能算迈出了第一步。当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山姆、大润发等大型商超,都开始推出当日达、次日达等更具时间确定性的服务。留下来的快递企业,真正比拼的是“便宜之外”有着更高竞争壁垒的服务,只有当这些服务可以提升品牌溢价,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才能真正在激烈的行业厮杀中留到最后。
宣布放弃独家版权 音乐市场就没有“版权顽疾”了吗?
昨日(8月31日)晚间,腾讯发布关于放弃音乐版权独家授权权利的声明。声明称,截至2021年8月23日,腾讯绝大部分独家协议已按期解约,并向未能按期解约的上游版权方发送《关于放弃音乐版权独家授权权利的声明》,相关上游版权方可以自行向其它经营者进行授权。 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1年7月24日发布针对腾讯音乐处罚书,责令腾讯自决定书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内解除与上游版权方已达成的独家协议。 在昨晚举行的网易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丁磊回应称,“期待这是一个真心实意的、不含任何阳奉阴违的决定”,并称有足够的资金,愿以最大的诚意和各个唱片公司展开广泛的授权合作,共同建设中国的音乐市场。网易的回应,被部分媒体解读为腾讯可能未积极推进解除独家版权。 那么三十日限期已过,音乐市场发生了行业预期的良好变化吗? 或许没有。据部分行业媒体报道,多位音乐行业从业者表示,此前腾讯音乐内部预估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大部分独家版权解约,只有小部分中小公司较快解约——其中在谈解约只是沟通了意向,但并未落实合同等后续举措,到8月31日的声明放弃独家版权权利,“腾讯的努力都只停留在邮件层面”。 新浪科技报道,有接近网易云音乐的行业人士透露,网易与十几家主要唱片公司进行的非独家版权谈判,都没有得到积极回应,部分版权方表示与腾讯音乐的合同尚未解除,暂时无法开展非独家合作洽谈。 据悉,网易与某些版权方的沟通难以推动,甚至电话和邮件沟通意向表达了十几次,也基本得不到有效回应。 据了解,有的版权方也对解约仍持观望态度。部分海外版权管理公司可能对反垄断力度难以判断,并且不愿意放弃此前“独家版权”的高额收益。公开消息显示,目前音乐版权成本超合理价格两三倍。 另一方面,“独家版权”挤压了行业空间,似乎也“绑架”了腾讯音乐自己。 腾讯音乐Q2财报数据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降12%,成本上升17.0%。然而,今年Q2却是腾讯音乐付费用户增幅最大的季度—— 成本上升和净利下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腾讯音乐已被这种版权模式绑定,陷入了一个“成本漩涡”。 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今年初腾讯音乐股价一度达到32美元高点,近半年持续下跌超过70%,7月24日处罚令发布后腾讯音乐股价跌破10美元,而在二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最低点一度下跌至7美元。 (腾讯音乐股价K线图) 解除独家版权限期已过,腾讯音乐虽然也发布了放弃独家版权相关声明,但上游版权的开放授权、合理定价仍然有着很多深层问题需要克服。 从更深层的行业角度来看,版权问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合作模式问题,版权费用高企、独家难解的“版权顽疾”既深化在版权行业的利益集团中,也已内化为腾讯音乐的内生问题。 要真正解局这一问题,还不能只是停留在等待版权模式改变的层面。 此前,腾讯在回应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决定时称,将“按照处罚决定要求全面不折不扣地完成”。 而一个月的处罚限期已过,腾讯发布放弃独家版权声明,第一时间就展开非独家版权谈判的网易云音乐至今却没有新的版权合作披露,也在侧面印证版权环境改善非常有限。 实际上,在腾讯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版权不仅帮助其攫取了在线音乐市场的多数份额,也让腾讯陷入版权带来的低水平竞争优势和“成本漩涡”中难以自拔。 2016年QQ音乐合并海洋音乐组成新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彼时据行业深喉透露:版权成本是撮合QQ音乐与海洋音乐合作的最大动力,上市失利的海洋音乐只能委身于腾讯换取存活的资本。 在音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音乐创作、授权的分散性特征,版权集中管理、授权逐渐成为主流,但由于议价能力差异,版权收益高度集中在上游版权方也成为行业通症,数字音乐市场的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在腾讯音乐上市最初的两年间,版权成本一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腾讯音乐成本构成,东兴证券) 在向版权方收入分成方面,腾讯除了需要直接向版权方支付高额版权采购费用(预付费、销售分成等),还需要通过股权收益等其他形式向版权方转让利润: 2018年,腾讯全年盈利18.3亿元,但当年第四季度归属股东的净亏损却达到8.76亿,主要原因就是该季度向华纳和索尼等版权方战略让利的股票发行; 为了拿到环球音乐的独家版权,腾讯付出了3.5亿美元外加1亿美元股权的代价; Spotify的首次季度性盈利也是得益于腾讯音乐的股权收益; …… 由于内容费用和收入分成费用增长过快,腾讯音乐营收成本增长显著:如2019年腾讯音乐营收成本Q1同比增长率为52.2%,Q2为46.1%,Q3为42.9%,连续多季度营收成本增幅高于营收增幅。 虽然版权成本在不断大幅攀升,但由于腾讯音乐掌握了超过80%以上的独家版权内容,除了排他性版权竞争所获市场收益外,腾讯还能通过高额转授分担版权成本,这让虽然腾讯的版权成本在增长,但收入仍然能实现增长。 (部分“独家版权”分布图 图源网络) 然而在过去多年“过于激烈”的版权竞争中,和腾讯音乐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多米音乐、虾米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酷我,有的亏损关停、有的被腾讯收购、有的勉力支撑,直至市场仅剩下腾讯音乐集团和网易云音乐两家主要在线音乐服务商—— 也就是说,在线音乐版权成本的承担方在商业运营层面只剩下了TME和网易云音乐两家。 然而腾讯此前的“独家版权协议”已经将版权定价抬高,再降下去,有不少要克服的困难。 这里的关键在于,绝大多数商品的市场定价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达成各个诉求方的平衡,但在单一市场主体份额过高时排挤、限制竞争的问题就会被放大,不合理定价已然形成。 曾经跟腾讯在音乐版权进行竞价的最大对手正是已被腾讯音乐合并的海洋音乐,阿里的虾米已关停,其余诸如百度、小米、华为等平台的份额市场过低,难以发挥实际的市场竞争作用。 甚至如华为、小米等提供的音乐服务,多是跟腾讯音乐的深度合作,如小米音乐“内置QQ曲库”的说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QQ音乐的定制版,实际上是手机厂商受限于版权难以进入音乐市场的妥协。 (小米音乐) 没有正常的市场竞争,就没有正常的市场价格。这正是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音乐“恢复市场竞争”的关键。 华纳、索尼、环球这种大版权集团的话语权很强,与腾讯形成了超出业务、深入股权的利益互相捆绑,而小版权公司“被腾讯捆绑”的情况则更为突出。 以风华秋实为例。从事音乐版权许可业务的风华秋实冲刺港股上市失利,其招股书披露风险时称,其未来的财务表现将取决于腾讯音乐,并称这在中国音乐市场非常常见。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腾讯音乐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约为26.2%、78.6%和70.7%。 (风华秋实招股书) 2015年,风华秋实和鹿晗订立了一份独家音乐合约,并发布了鹿晗的首张个人专辑 《Reloaded》。报告期内,鹿晗(鹿晗集团)占据了风华秋实的总采购成本的比例约为35.8%、46.1%和22.8%。 对于小版权公司而言,随着头部艺人热度下降,相应的公司业绩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风华秋实招股书显示,鹿晗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直接应占收入金额分别为约7090万元、1420万元和720万元,分别占其总收入的约70.6%、25.5%和12.3%。 风华秋实是行业现状的一种缩影,由于高回报的吸引力,版权方过度投入头部艺人已是普遍情况,腾讯音乐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 最新的一个案例是,年初蔡徐坤新专辑《迷》上线,在过半数歌曲未上架甚至未命名的情况在就在QQ音乐售得8419万元(8月29日),备受热议,蔡徐坤工作室也为此道歉。 当然,随着最近网信办明令要求各平台取消艺人排行榜,QQ音乐、网易云音乐均取消艺人榜单并限购专辑、单曲,这一举措将直接影响头部艺人的商业化,可以看做是坚持原创、长尾的音乐人、音乐作品的利好,未来将获得更多商业空间增长的机会。 上游版权利益的头部化,对新生代音乐人、优秀音乐作品的出现都产生了挤压,最终影响到最下游的用户利益,由于版权分割用户需要在不同平台中“二选一”,而想要听到完整的音乐库用户则需要同时购买不同平台会员。 版权利益的头部化,是腾讯获得目前市场地位的另一面。 腾讯其实并未忽视这种长线隐忧,在过去数年间,腾讯一直试图推动互联网平台集中行使著作财产权,发挥数字权利管理信息的功能。 这项举措一旦落实,不仅对腾讯进一步增强在音乐版权上游话语权有利,实际上与腾讯在网文、游戏、影视、动漫等内容产业的竞争优势都直接相关,会进一步扩大腾讯在整个泛娱乐内容领域的话语权。 实际上,颁布于1710年的第一部版权法《安妮法案》,正是出版商利益集团为维持对出版业的控制而推动制定的。商业利益固然是推动正版化的重要力量,但也需要注意这个过程中商业主体无须扩张,侵害行业及公共利益的问题。 有人引用华中科技大学熊琦教授的观点,来类比这样的市场现状,即在著作权人获得足够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这种追求会使权利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收益,并将私人成本转嫁给社会;此外,著作权人设置市场进入障碍,单凭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因而需要政府的反垄断规制。 这也正是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书所明确提到的一点,腾讯音乐构成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这有些类似不久前,腾讯申请斗鱼、虎牙合并被市场监管总局驳回,而实际上腾讯在音乐版权与市场份额上的集中度要高于游戏直播领域。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酷狗、酷我可能会被拆分。腾讯音乐的违法经营者集中虽然已被罚款,但并未明文审批通过,后续更进一步的反垄断规制是否可能落在这个层面也有不确定性。 当前,从音乐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很难再期待新玩家的搅局。如果酷狗、酷我、QQ音乐能够作为不同的主体参与竞价,或许才能在版权谈判中产生竞争效果,从而逐步克服“版权顽疾”,让版权回归内容价值本身。 丁磊呼吁唱片公司以开放、公平、共同创造行业健康发展的理念开放授权,和行业人士透露的进展,都显示腾讯音乐目前还没有完成独家版权的解约。 但仔细梳理行业的现状与症结能够发现,更关键的问题是,虽然腾讯发布了放弃独家版权的声明,但市场竞争也很难恢复,更不用说被“独家版权”深度绑定的腾讯音乐、以及无能为力的部分版权方。 音乐市场是否还需要在经营层面进行更深度的反垄断治理?恐怕是值得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进入去“瘾”化时代
撰文 | 何芙蓉 吴先之 编辑 | 王 潘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后文简称《通知》)。 早在2019年11月,该部门曾下发过类似文件,从抬头就能看出最近下发的《通知》是对两年前的强化,而且《通知》条款用词也比之前更为严格。简言之就是进一步压缩未成年人网游时长,明确各方权责。 不只是网络游戏,今年以来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陆续戴上枷锁。上半年,《反垄断法》先后对“二选一”、平台抽佣、大数据杀熟等涉事企业进行了棒喝了,电商与外卖经过整肃重回有序竞争。下半年,监管进一步收紧,伴随着诸多新法实施,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一片肃杀。 8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开始实施;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实施。 监管与移动互联网内卷几乎同步进行。据Mob研究院《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度大报告》显示,2021Q2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活为11.57亿,连续两个季度增长也还是无法与去年同期峰值11.61亿相提并论。时长方面的情况也大致趋同,第二季度移动网民日均刷机5.8小时。 月活与时长增速衰减的背后,各条赛道却都在不遗余力争夺“用户时长”。移动应用占据用户时长越多,便越有成瘾性。在大厂看来,有更多变现余地;在普通人眼中,对应用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上瘾”几乎是全领域,不分年龄段。今年以来,几乎所有强化监管的行业的同时,都能看到“瘾”含量超标的色彩。除了游戏,“时间杀手”的短视频、亲友群里砍一刀、烧钱的饭圈应援,在移动时代,每个人看似都很忙。 然而又异常空虚。 巨头猎捕你的“兴趣”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而各互联网平台的期望就是尽可能的把我们留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 国内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疯狂的抢用户、抢时长的情况此起彼伏。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安装注册、如何吸引用户在自己的平台多停留些时间?为达成这些目的,互联网产品把人性弱点利用到了极致。 “上瘾”一词已不只是人们生理上对某些消费品的渴求,互联网产品直接从精神上让人们破防。 游戏应该是最早产生争议性的互联网娱乐产品形态,如果把“游戏”与青少年、学生相联系,很难摆脱影响学习、伤害眼睛、有害身心健康等关键词。 休闲娱乐产品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这在各个历史时期已被论证得非常清楚。问题在于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并不健全,很难对一个事物做出理智而全面的判断,往往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近几年随着触网门槛降低、某些竞技类手游的爆火,游戏成瘾性变得愈加普遍,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即便相关平台、部门有在加强对于未成年人无节制玩游戏的管控,但关于“未成年人偷用父母的账号玩游戏、充值”的相关报道并不在少数。这也体现了很多游戏玩家的去瘾之难。 最开始接触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时候,你可能没有觉得有多大吸引力,真正让人沉迷的是和朋友约着一起开黑、上分打排位。在日常生活中,王者段位在很多场合甚至成为了一个社交话题,很多人一有空就去打排位,就想尽快晋级。 长时间玩这款游戏是否会产生厌倦?不少人都表示厌倦只是一段时间。首先竞技类游戏每一场的游戏体验都不一样,而且人都有好胜心理,就会不断地追求这种胜利的刺激感;另外,随着自己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游戏等级越来越高,就会产生某种荣誉感,继而上瘾。 移动端手游与PC端不同的是,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开一局,得以占据碎片化时间。当前热门手游大多包含社交属性、竞技排名、虚拟头衔等特点,成本低、门槛低的休闲娱乐方式对用户具备天然吸引力。 网络上关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报道屡见不鲜: 2020年暑假期间,广州一位未满11周岁的学生用其父亲手机玩多款热门游戏,并频繁为某款游戏充值,累计达38973.5元,单次充值金额达648元。后其父亲向法院提起起诉,请求该游戏平台返还。 2020年5月16日,重庆沙坪坝,14岁初中女孩玩游戏花掉单亲父亲13万元积蓄。父亲气头上连打带骂,随后女儿离家出走。 据澎湃报道,去年5月21日,家住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的陈先生的13岁的女儿趁上网课玩手机游戏,在“汤姆猫大冒险”“我是汉克狗”等游戏中充值近4万元。据其父亲透露,这笔钱是“她妈妈在作坊里做工近两年的工资”。 …… 一位人工智能公司技术主管告诉光子星球,实际上要通过技术手段阻止未成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群体玩游戏并不难实现,基本上只需要账户实名认证、每次登陆前人脸识别、定期进行人脸识别核验就能做到,但是这对于成年游戏用户确实会带来一定的打扰。 过去几年尽管各家游戏公司在这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业绩等原因大家都没有严格执行,直到这一次监管的大锤落下。 成瘾性能与游戏“媲美”的,可能只有饭圈应援能一较高下了,游戏的沉迷与“追星”的狂热难分伯仲。流量时代,各方利益牵扯其中,追星走向狂热,而且“氪金”程度不亚于游戏。 “追星”是一种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捧行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理想寄托于优秀的人身上,是实现正确价值引导的一种方式。 近几年社会化媒体影响扩大,广义的追星更多集中于对娱乐明星的追捧,泛娱乐化现象愈发明显,娱乐圈成为了粉丝文化集中的主阵地。而娱乐圈天生就是追求流量的,粉丝、流量、热度是一个艺人商业价值的衡量标准。 供给与需求终于在流量上催生了“粉丝经济”。 新世相曾经评价称:“新时代的粉丝经济,只拥有名气的明星不复存在,拥有追随者的偶像拥有一切”。流量甚至在超越艺人实力,成为更大的话语权。近几年来,随着日韩饭圈文化的输入,相比于传统单纯的崇拜模式,养成式追星在饭圈更吃得开。 在偶像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粉丝打投、集资、控评等方式塑造出一种强参与感,并传达出一种你家“哥哥”火不火、商业价值高不高与粉丝贡献强绑定的情感输出。 前段时间,某选秀节目因投票引发的“倒奶事件”仍历历在目,在资本引导下,粉丝的狂热被极大的释放,甚至做出违背常理的出格举动。 这类似于养成类游戏,粉丝在群体文化影响下不断地付出,违背初衷而不自知。另外,养娃式追星容易产生“如果我不给我家爱豆打榜投票,就会落于人后”的心理。利用攀比心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刷数据、养营销号、控评集资…… 而社交平台一度因此呈现出“虚假”繁荣。 像微博这类社会化媒体一度成为“追星文化”的孵化器,明星微博、超话、粉丝群等为追星提供了便利。但平台某些小功能设置也在有意引导用户追星成瘾,例如超话签到天数与粉丝等级挂钩。 另外,微博的一大特色“热搜榜”也成为了明星们争相追逐的主要阵地,有热度就可以增加露脸机会,同时带来流量,继而提升商业价值。如何让自己爱豆时常出没于热搜榜,除了明星自己买热搜,更多是与自家粉丝努不努力、勤不勤奋挂钩,例如打榜、制造热度与话题、增加互动等都有助于提升热度。 郑爽出事前一度是娱乐圈公认的“热搜女王”,自带的高流量特质与她后来的天价片酬不无关系。 而“热搜榜“本身就具备攀比的特质,我家爱豆的热搜被某某某挤下来了,心理注定会引起不平衡,各方攀比,粉丝们便由此陷入刷热度的恶性循环中来。2019年,蔡徐坤粉丝与周杰伦粉丝的微博打榜大战,足见这种竞争的激烈性。 在微博众多明星中,蔡徐坤的流量是独一档。早前流量造假便被整顿过一次,最近疯狂的粉丝甚至在微博上向官媒开炮,弄得这家媒体不得不发文回应。 此外,吴亦凡入狱消息传出后,传出极端粉丝号召劫狱的信息,他们都不约而同将微博作为聚集地。 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分析称,饭圈所形成的狂热与组织化是监管介入的另一个原因,类似早年内涵段子被禁。“你想想,一个爱豆能有号令天下的能力,如果再有点儿‘澄清天下之志’还得了?” 伴随着“饭圈”治理监管的落地,腾讯视频、抖音、微博、快手、网易云音乐、豆瓣、艾漫等多家下线了相关明星艺人榜单,各家后援会也相继发布公告,控评不再继续。 放大“兴趣”的价值 病毒式的社交裂变是移动时代另一种软性成瘾形态。拼多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吃到了微信熟人社交资源的红利,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强连接完成裂变。 在产品设计上,拼多多立足下沉市场,突出“省”与“闲”的属性来吸引用户。“省”是主打低客单价的商品,满足人性中爱占小便宜的心理。拼团分享、砍价领现金等看似为用户提供实惠,实则是引导用户变相为平台拉新。 “闲”则主要是吸引用户在拼多多上花时间,利用空闲时间养水果、玩游戏得金币、砍价、好友助力等一系列玩法,像是游戏中的社交任务,推荐新玩家,便能获得虚拟道具。 “砍一刀”的机制布满了算计。分享好友砍一刀便可以领现金,有羊毛可薅实属真香;想要砍成也实属不易,砍到只剩最后0.01时,后面等着你的还有金币、幸运值、秘籍,可能好不容易砍完了,还会出现被老鼠偷走了的情况。 “卷”值完全超标。 很多人明知道有平台的套路在里面,但是看着列表里“你的好友xx已提现”,仍然不愿意“认命”,到头来还是成了平台奴役的对象。 用户拼团砍价看似没有付出金钱成本,实际上却付出了时间与社交成本,这便是为何一旦砍过一刀,你很难停下来的原因。无论五环内外,人性的贪婪、冲动都可以在这里被释放。 而信息分发方式的变化放大了人们的欲望,以个性化算法推荐为界,前面是上半场主题是“抢”资方的钱,后面是下半场主题是“抢”用户。 快手曾经历过整顿,因而也最早反思算法的问题。据IT评论人keso了解,那段时间宿华想了很多形而上的问题: “算法应该是有价值观的,生活中确实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总归还是需要做一些抑制的”。 相反,字节最终成为了算法的信徒,好的是今日头条与抖音大杀四方。这两款APP的出现,在内容行业均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刷”伴随着个性化算法推荐同步出现,通过信息流投喂,用户可以刷到无尽且喜欢的内容,留客能力超群。 另外,算法推荐靠着给用户贴个性化标签而生成推荐模型,用户日常点赞、评论、浏览时长都像在做数据标签。机器算法通过标签捕捉用户的喜好,给用户投喂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强化了沉迷性。 从此,你在移动时代里,不再是你,而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80后、科技社畜、已婚男等等。 将用户标签化,将内容三段式,既是为了“更好”地推荐,也将复杂而多维的世界变成线性,最终世界可能真的就变得更“简单”了,简单到一个APP锁住了所有需求与时间。 一位前字节跳动技术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字节跳动在底层基础设施上打通,用户数据不仅提供给今日头条,还可以给其他产品用,这是抖音能够快速崛起的关键。“不仅仅是字节,其实各家算法都是尽可能的让人上瘾,希望用户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所有时间都耗在你的平台上,只要有了流量,就有变现的可能。” “快手最早采用了双列点选式,App上单次呈现四个视频,用户还需要动手从中选一个才能看,这对用户来讲是有选择成本的,但抖音一上来直接就采用上下滑动,根本就不用思考,直接满足了人们的惰性。后来快手也在产品迭代时借鉴了抖音的做法。”上述人士说。 而腾讯、百度、阿里这样的头部公司,此前也一直在学习字节跳动的算法体系。以腾讯为例,从天天快报、腾讯新闻,到后来的微信看一看、微视、QQ看点以及视频号等,都拥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在背后进行算法优化。 一位腾讯技术人士告诉光子星球,腾讯或百度的产品相比字节没有那么容易让人上瘾,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很难做到,尽管这几年大厂都在提倡工业化生产,搭建共用的中台,各业务线通用用户画像和推荐引擎,但是最后发现技术能力可以打通,数据却很难打通。 “腾讯自930变革之后,内部有了一些变化,各业务线也在尝试和内部其他业务线打通,但是因为腾讯过去一直是小闭环,每个业务小步快跑,都习惯以自己的力量把业务跑通。过去几年某个产品每年都提要在内部与王者荣耀、QQ音乐等打通,但是后者却不愿意拿出数据来共享,几年下来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正是因为算法体系不如字节,加上对标产品在内容生态建设上晚于今日头条和抖音,使得腾讯系在过去几年被字节系抢走大量用户时长。根据极光智库发布的数据,2021年第二季度,字节系占领用户时长超过26%,距离第一名的腾讯仅一步之遥。 腾讯占领用户时长主要依靠三板斧——即时通讯(微信、QQ)、在线视频(腾讯视频、视频号等)和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等),而字节占领用户时长主要依靠抖音短视频。 由于抖音从产品设计上就无限满足人们的惰性,用户消费这类内容时无需过多思考,便可以感受到这种简单的快乐,往往简单而有趣的事物有着最长尾的需求,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让用户最终被困于茧房之内。 对于内容平台,用户量、用户时长被视作平台商业价值最核心的要素。因此,竭尽全力将用户留在平台是这些产品追求的终极目的,越是强大精准的推荐算法便越容易让人“上瘾”。 前段时间,“假靳东”一词被顶上了热搜,一位六旬女士自称在抖音结识了男演员靳东,并自称正在与靳东谈恋爱,而事实不过是一场骗局。另外,在短视频平台诸如“假董卿”“假马云”“假刘德华”的网红层出不穷,有蹭热点的心理,同时也不排除通过他人身份做一些违规的事,很多网红、骗子稍微利用一些招数,用户都难以辨别其中真假。 算法只管你喜欢,不管那个东西是真还是假。 在《美丽新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会渐渐爱上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在今天用以形容算法侵蚀人的思考能力,也无不妥。 这些产品越是强大,距离人性底线便越是接近。产品设计拿捏人的本质,吸引用户沉迷。各类“上瘾”模型在特定的人群中,又放大了危害。例如游戏和追星对于青少年、砍一刀网罗了不少中老年人、算法则涵盖全年龄段。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产生关于“游戏是精神鸦片”“老年人被收割”等社会性话题。鸦片论或许言过其实,但沉迷却是普遍的。互联网产品成瘾已是全年龄段的网民都会遇到的问题。成年人能减少危害在于他们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都更加强,自身有意在防沉迷。 游戏、短视频等内容、追星等都有几点共同的属性,一是非必需需求,二是均具备消费特性。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非刚需内容往往面临着用户不确定性的风险。为了打消这种所谓的不确定性,让用户对产品上瘾确实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一位短视频从业者认为,算法推荐的成功之处就是把用户的爽点摸得透透的。“你会去思考用户在这方面有什么样不爽的地方,或者怎么样会更爽,然后基于爽点去寻找解决方案”。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揭示了: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 人天生对于娱乐性、利己性的事物保持追随,很多互联网产品就如同一个开关,人一旦触发就会不断释放相关的需求,从而”上瘾“。 无可否认,这是移动互联网疯狂发展与相互竞争的结果。用户数量和用户时间都是有限,各平台为争抢用户由此陷入了一场透析人性的内卷大战中。 爪哇的答案 1963年,克利福德·格尔茨考察资源匮乏的爪哇岛孕育出精细的农耕文化时,内卷一词正式走向历史舞台。他肯定想不到,同样的情况会在50多年后发生在一个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的国度。 内卷诞生于爪哇岛,解法同样也在爪哇。 工业革命最后一阵风吹到欠发达地区时,爪哇走出内卷,造船、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勃兴,当地人不再只惦记着无比繁复的古法水稻种植。固有模式下治不好爪哇,只有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才让这个岛屿社会走到下个时代。 而所有围绕工具的变化都同爪哇人琢磨水稻种植方式类似,移动互联网十年,一样面临着创新乏力、资源不济的困境。 从2010年步入移动互联网元年开始,内卷的种子便悄然种下,自那时起,每一年都有一个风口。从智能机到IoT,从移动社交到电子支付,从O2O到P2P,从短视频到社区团购,资本有着无穷魔力,每年都能制造出一个新风口。 “VC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股份不被稀释”,朱啸虎在解释最近几年上百亿融资为何频频出现时,也不得不坦诚,《反垄断法》终结了烧钱的时代。 过去十年,资本的确是行业最大的动能,助之则兴,弃之则灭。昔日的百团大战,后来的共享单车,刚刚过去的社区团购,都在不断上演类似的剧情。直到立法与监管纷至沓来时,人们才想起,移动时代不见得就有多高大上。 移动互联网给世界带来最大的价值是改变与重塑连接,别忘了“连接”本身只是一个工具。电商再怎么内容与游戏化,其本质还是连接了人、货、场;微信小程序无论如何扩张,逃不掉连接人与服务的宿命;内容平台(长中短视频、音频、文字)的基础属性终归得要连接人与信息。 当新增流量干涸后,所有巨头的短板开始凸显,最终纷纷走向内卷。 一种内卷是纵向发展,过犹不及。 高举新零售的阿里,将供应链称为“新实体经济”的京东,自称“新电商”的拼多多都跳不出电商的固有逻辑,唯一不同都停留在“术”的层面:更快、更便宜、更优质。 另一种类型则是横向拓展,走向趋同。 抖音杀入电商和百度杀入电商的逻辑都是从广告到佣金的逻辑,而美团起了电商之心,更多还是不断成熟的末端物流网络,只是刘强东更强势,从而走向自营;王兴精于计算,选择外包。抖音与美团面临着类似困境:在各自赛道称雄,却变现难,于是不约而同走入了电商。 时至今日,电商主要营收来源还是只有两条,一个是来自商家的广告费与佣金,另一个是来自自营,实际上是干掉批发商和零售终端赚差价。抖音想用流量吸引商家,分食广告费与佣金;美团想要建立末端物流,将京东挡在门外。 两种形式的内卷都有一个方向:将用户牢牢粘在自家应用中。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逐渐从使用变为依赖最后上瘾,一个产品才算成功。 巨头们应当知道,因为满足了用户所需企业才成长为巨头,移动时代一度走入繁盛。下半场为了拿到更多时长与份额,无限内卷以至于让用户成瘾,这条路早已偏离了时代的初衷。 昔日,虎门销烟前,林则徐题了一行对联,其中下联写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让移动时代去“瘾”化,或许才是此次强化监管的另一层深意。
小米汽车注册成立雷军晒团队合影 他们都是谁?
文 | 贺乾明 编辑 | 龚方毅 官宣 5 个月后,小米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今天(9 月 1 日)完成了汽车公司的工商注册。 和雷军之前宣布的一样,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由他带队、任法人代表,注册资金 100 亿元人民币——是小米打算前期投入的金额。截至发稿,尚未能在湖北、北京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里查询到小米汽车的注册信息。 在宣布子公司成立的同时,雷军也放出一张他与部分造车团队骨干的合影,一共 17 人。 这是小米第一次对外公开汽车团队成员。《晚点 LatePost》多方确认,暂未见汽车业务线的负责人。露脸的几乎都为在职和前任小米员工,只有一位人士具有汽车从业经历。 前排是小米的高管们。从左边起七位大多是小米现在最有权势的人,分别是: 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林世伟,2020 年加入小米,他也是小米旗下金融公司天星数科的副董事长; 小米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张峰,2016 年加入小米,负责大家电业务、笔记本和电视业务; 小米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组织部部长刘德,负责小米中高级干部任免、晋升考核工作; 小米合伙人、总裁王翔,2015 年加入小米;负责小米财务、行政、公关、政府关系、人资等工作; 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 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天星数科董事长洪锋; 小米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卢伟冰,2019 年加入小米,统管小米中国区和国际部; 前排右边两位是小米政府关系方面的负责人,他们或许影响着小米造车落户的地区。 其中右一是小米副总裁何勇,2018 年加入小米,此前任湖北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现在负责小米集团区域总部管理、区域拓展等工作。 右二是祁燕,她出现在合影中多少令人感到意外。祁燕 2012 年加入小米,负责平台和外部公共关系,曾任小米高级副总裁,据小米传记《一往无前》记载,祁燕还帮助小米谈下了第一家小米之家门店选址。 2019 年 11 月她从小米退休。如今现身汽车团队的合影,可能和之前传言小米汽车总部落地北京有关。根据公开资料,她曾经是民建中央、民建北京市委机关干部。 后排成员不出意外将是小米造车团队的业务骨干。他们从左起分别是: 小米早期员工樊家麟,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参与过开发米聊,后来负责小米路由器等智能硬件设计和研发; 雷军业务助理陈晋鸿,他曾在小米总裁办工作,在小米造车筹备期调研汽车行业情况; 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2012 年加入小米,是小米汽车部(即原来的“小米造车筹备组”)成员,目前小米自动驾驶团队由他负责; 小米造车汽车部成员李肖爽,小米早期员工,曾任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目前负责造车生产相关的筹备工作,包括供应链、工厂落户等; 小米造车汽车部成员于锴,小米早期员工,曾任小米副参谋长,目前负责造车方面座舱筹备工作; 宝马集团原资深设计师李田原,曾负责宝马电动车产线 i 系列的外饰设计。他是合影中唯一一位具有汽车从业经历的人士。 小米早期员工刘安昱,是 MIX 系列手机的研发工程师,现在是小米造车汽车部成员; 小米早期员工秦智帆,此前曾在金山工作,后在小米市场部工作,负责宣传设计。 从合影人的背景来看,他们并不是小米造车的全部骨干力量。《晚点 LatePost》了解到,小米已经招募到汽车产业资深高管,但尚未公开身份。 此外,小米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林斌并未出现。此前有消息称,林斌目前在美国负责小米在北美的事务。此前一直在小米体系内力主造车的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王川,并没有出现在合影中。 小米以 77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自动驾驶公司 DeepMotion(深动科技)的创始团队成员,都没有出现在合影中。根据小米方面透露,这笔收购交易还没有彻底完成。 官宣造车以来,小米透露的进展信息有限。除了雷军宣布了百亿元的投资预期,还陆续投资了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4D 毫米波雷达厂商几何伙伴、自动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 根据它们最新的新闻稿,目前汽车团队人数已经接近 300 人。总裁王翔在小米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小米造车还处于早期阶段,主要工作是招人建团队、评估落地城市、定义首款电动车产品。
腾讯扩大海外投资:上半年交易量涨7倍 欧洲游戏成重点
腾讯国内游戏业务承受监管压力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在国内监管审查压力增大之际,腾讯今年已经把对海外创业公司的投资数量提高了7倍以上,加快全球扩张。 金融信息提供商路孚特的数据显示,腾讯已经在欧洲达成了创纪录的16笔投资交易,使得今年上半年的国际投资总量达到34笔。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只有4笔海外交易,2019年同期为3笔。 腾讯在欧洲的大部分投资交易集中在游戏领域。腾讯旗下瑞士游戏网站Miniclip英国部门在1月份收购了荷兰游戏开发商Gamebasics。Miniclip还在2月份以未披露的价格收购了罗马尼亚游戏公司Green Horse Games多数股份。 腾讯海外投资交易数量 在上半年扩大国际业务的同时,腾讯还参与了许多创业公司的多轮融资,这些公司横跨新加坡、印度、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 “腾讯的国际游戏收入增速比其国内收入更快,现在贡献了25%的网络游戏收入。我认为未来我们很可能会在这一领域看到腾讯的更大投资。”研究公司Propitious Research分析师维姆莱·马伦(Wium Malan)表示。 腾讯在英国、德国、荷兰以及罗马尼亚等国家开展的多笔欧洲交易都是通过子公司完成的。分析师称,这么做可能是为了避开公众审查。腾讯常常选择由当地企业家或者高管来领导他们投资的海外业务,该公司已经拥有了热门游戏《部落冲突》开发商Supercell。 “腾讯以一种’悄悄’的方式进行投资,意味着不需要对他们的投资组合公司进行更名,往往能够让这些公司继续发挥在第一时间吸引腾讯的长处。”艾哈迈德称。 国内监管收紧 本周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通知,要求游戏公司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市场限制在每周3小时。 Niko Partners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在腾讯实施的77笔游戏投资或收购交易中,56笔针对的是中国公司。 腾讯拒绝就海外投资置评。 (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如何“成精”?深扒跑酷王Atlas六年进化
作者 | 健恩 编辑 | 心缘 自2016年首次亮相以来,波士顿动力双足机器人Atlas已经红了整整五年半。 这个站在机器人研究金字塔尖的神奇“物种”一路飞速进化,刚出场时其形象还人不人鬼不鬼,在滚动履带上甩着两条扭曲的大长腿,随后不仅外观越来越炫酷,而且新技能不断刷新人类认知。 从踩碎石爬雪地到撑杆跳后空翻,从蹒跚学步到高难度体操跑酷,每当波士顿动力放出Atlas新视频,评论区总能听取“哇”声一片。这些神乎其神宛如CG特效的炫技背后,是波士顿动力Atlas四个团队协同作战修炼的苦功。 六年之间,波士顿动力在双足机器人平衡控制、行动规划等技术方向如何迭代进化?哪些硬核科技成就了灵敏度和爆发力越来越强的Atlas? 答案,或许就藏在波士顿动力从2016年至今发布的8条Atlas视频里。 一、从蹒跚学步到学会跑酷,Atlas的受虐之路 最早让波士顿动力走红的,应该是他们在2010年发布的这段“虐狗”视频。 ▲波士顿动力“虐狗”视频 早期的波士顿动力与美国军方有着密切的合作,研究资金也大多来自美军资助。上面这只受到“虐待”的机器人就是波士顿动力为美军开发的用于运输货物的四足仿生机器人BigDog,它以“踹不倒”的能力走红网络,直到现在这段“虐狗”视频还会被网友拿来调侃。 Atlas有着和Bigdog一样的遭遇,它成长的路上也伴随着各种“虐待”。对于Atlas来说,被工程师从背后一把推倒摔个“狗吃屎”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Atlas的前身是为美军测试防护服性能的双足机器人Petman,早在2009年的时候原型机就已经亮相,这时的Petman只有两条腿,需要拖着电缆在履带上晃晃悠悠地行走,它的受虐之路也正是由此开始。 ▲行走在履带上的Petman原型机受到推搡 2013年,初具人类外形的Atlas原型机亮相,这时的Atlas已经能够在碎石堆上行走,受到的“虐待”也变得更残酷,它不仅要“金鸡独立”,还要承受大摆球的撞击。 ▲Atlas原型机 这段视频发布两个月后,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收购。当时谷歌表示不希望波士顿动力继续参与国防工作,随后终止了波士顿动力的军事合同。同时这次收购也使谷歌开始涉足机器人产品领域。 时间到了2016年,也就是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收购后的第三年,我们所熟悉的那个Atlas终于正式亮相。它的外观已与现在会跑酷、会跳舞的Atlas无异。但这时的Atlas仍是个“婴儿”,尚在蹒跚学步阶段,走路踉踉跄跄,动作也不连贯。网友调侃说它像极了一个半夜里走在回家路上的醉汉。 ▲在雪地中步履蹒跚的Atlas 尽管如此,Atlas受到的“虐待”丝毫没有减少,反而还变本加厉了起来。比如,当Atlas费劲半天力气搬起箱子时,工作人员一棍子将箱子打掉,还“粗暴地”推上它一把,让它险些摔倒。 ▲Atlas手中的货物被打掉 再或者,工作人员直接从Atlas背后推上一把,让它的面部和地面来一个亲密接触,趴在地上久久不能动弹。 ▲Atlas被从背后推倒 尽管机器人并没有情感和痛觉,对于这样的“欺凌”不会感到伤心或难过,但这样的画面仍然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同情,纷纷留言道:“不要再欺负那个可怜的家伙了!”“我真的为机器人感到难过。” ▲网友留言 时间接着往后推移,到了2017年中旬,被谷歌收购仅仅3年半的波士顿动力再次易主,来到了软银门下。对于这次易主人们有很多猜测,受到较多认可的一种说法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认为谈论人形机器人为时尚早,距离商业化还有不少距离。 不过这次易主并未影响到Atlas的快速成长,距离Atlas上次露面仅仅过去一年多时间,它的动作变得更加流畅,学会了在台阶之间跳跃,甚至还可以来个后空翻。 ▲Atlas跳上台阶并完成后空翻 当然,这代Atlas离“完美”还有很大的距离,它的动作仍不连贯, 跳起来落地后依旧会踉跄甚至摔倒。不知道波士顿动力是不是听到了网友的呼声,他们没有再放出“虐待”Atlas的镜头。 ▲Atlas后空翻落地站不稳摔倒 时间又过了一年,Atlas学会了跑步,能够边跑边越过原木、跃上台阶。 ▲Atlas跑步越过原木并跃上台阶 到了2019年,Atlas掌握了“体操”技巧,能够连续的跳跃、翻滚、倒立。 ▲Atlas展示体操技巧 被软银收购后,波士顿动力一直希望能够开启商业化之路。2020年中旬,波士顿动力首款商用机器狗Spot正式开售,售价折合人民币将近50万元。显然这个售价很难给波士顿动力带来太多销量。据彭博社报道,截至2020年底,Spot仅被卖出了大约400台。 与波士顿动力漫长的商业化之路相对应的是,开发机器人需要大量的投入。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软银最终选择将波士顿动力出售。2020年底,现代汽车集团宣布将收购波士顿动力。今年6月份,现代正式宣布从软银手中购得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获得波士顿动力的控股权。 不过,Atlas的成长依旧未受到易主的影响,在2020年即将结束之际,波士顿动力发布了一条Atlas跳舞的视频。在这条视频里,两个Atlas机器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因动作过于流畅自然,以至于不少网友认为这是CG特效。 ▲Atlas跳舞 两周前,波士顿动力展示了Atlas的最新成就——跑酷。这段视频里,它连续地越过台阶,跑过斜坡,走过平衡木,甚至还单手支撑身体越过横杆,一系列动作下来灵巧度不输人类。 波士顿动力的工程师还透露,这一代的Atlas并非像以前一样通过事先编程完成整条路线,而是靠它自身的传感器感知环境,从而自主行动。 ▲Atlas跑酷 尽管Atlas已经能够如此流畅地跑酷,但摔跤对它来说依旧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跑酷过程中Atlas仍会失去平衡而摔倒,甚至有时为它提供动力的液压管会突然爆裂,让它瞬间“瘫痪”在地。 ▲Atlas腿部液压管爆裂摔倒 Atlas正是在不断地摔跤中逐渐从蹒跚学步成长到可以流畅跑酷。在波士顿动力内部,“建造它、摔坏它、修好它(Build it, Break it, Fix it)成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 对于波士顿动力的工程师而言,Atlas不断地摔跤和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都是研究团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这让Atlas身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得以暴露,为他们提供了改进机器人的机会。 二、五年时间,环境感知和适应性得到提升 对Atlas来说,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保持身体平衡从而避免在行走、跑步、跳跃过程中摔跤是头等大事。为了做到这一点,从它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到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五年间经历了多次迭代。与此同时,它自主行动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1、从“醉汉”到“跑酷者”,Atlas身体协调性得到提高 最初的Atlas走路踉踉跄跄,行走过程中身体仍较为僵硬,在快要摔倒的时候无法调动全身,只会通过改变步伐来重新寻找平衡。它的双臂更是像“焊死”了一样,一动不动,因此网友评价它说像极了一个醉汉。 ▲走路踉踉跄跄的Atlas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Atlas逐渐学会了挥动双臂来保持身体平衡,对全身的调动也变得越来越灵活,甚至学会了倒立、跳马、跳舞和跑酷,其动作越来越接近人类。 然而,这并非单纯的对人类的模仿。机器人身体结构和人类有很大差别,比如它没有脊椎和肩胛骨,同时手臂也相对较为脆弱。因此团队必须不断地在它的尺寸和复杂性之间对它的重量、强度、活动能力等各种要素进行权衡,并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来更好的协调它的各种动作。 尽管跑酷是一项小众运动,但是它作为一项需要调动全身的活动,要求Atlas做到在各种条件下保持身体平衡,并做到在各种动作之间的无缝切换,这为Atlas团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测试条件。 波士顿动力在IEEE Spectrum的一次采访中提到,Atlas开发团队正在利用跑酷来推动Atlas处理更多复杂的动态行为,目前仍只是一个开端,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它将学会利用手臂拓展更多活动能力。 2、从提前预设行动到自主规划路径 如果你看完了Atlas这五年内的8条视频,可能会感觉Atlas在最近几年的进步没那么明显。比如,在2017年的时候Atlas就能够在台阶之间跳跃,还能进行后空翻。一年后,它又学会了一边跑步一边跃上几层台阶。在这样的成长轨迹下,Atlas学会“跑酷”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的。然而,Atlas实现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基本过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最初的Atlas由人进行遥控,控制它的行走方向。如果想要它完成某项挑战(比如跑酷或跳舞等),需要提前对各种动作进行动态捕捉,然后将捕捉到的动作连成可执行的程序。这时的Atlas只是机械的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并没有与环境产生互动。 在Atlas最近的这次跑酷中,研究团队已不需要提前对它的行动进行规划。在跑酷之前,研究团队为Atlas提供了一张高级地图,其中大致描述了它的行动路线和相应位置应该做出的动作。跑酷过程中Atlas利用这些信息来为自己导航,并且它可以对环境进行感知,根据实时感知到的数据自主规划整个行动以完成挑战。 Atlas执行的每个动作都源自其行为库中的动作模板,它可以根据目标情况自主从库中选择相应的动作执行。跑酷过程中,Atlas的模型预测控制器(MPC)会调整其发力、姿势、动作发生时机等细节,来应对环境、脚滑等各种可能实时出现的因素。这意味着研究人员不必为Atlas的行动逐个调整细节,它的控制器就可以做到。 并且,MPC还允许Atlas跨行为边界预测下一步的行动,比如它知道了这次跳跃后是一个后空翻后,就可以自动地创建从一个行为到下一个行为的过渡,使每一步动作都自然的连贯起来。 ▲Atlas第一视角的路径规划 3、TOF深度传感器构建“3D地图” Atlas能够根据环境自主规划行动,得益于其环境感知能力的提升。 最初版本的Atlas头部装有激光雷达和立体传感器,这能够帮助它躲避障碍物、识别地形变化、辅助导航等。在2018年的迭代中,Atlas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来标记和定位自己,以帮助其在跑步和跳跃过程中准确定位落脚点。 但是这还远不能支撑Atlas自主行动,它需要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对决策和规划身体动作有用的信息,以识别障碍物和自主导航。 现在,Atlas可以利用头部的RGB摄像头和TOF深度传感器获取更加全面的环境信息。TOF深度传感器以每秒15帧的速度生成环境的点云(point clouds)。点云是大量测距结果的集合,Atlas获取到环境的点云后,它的感知软件会利用一种称作多平面分割(multi-plane segmentation)的算法从中提取平面,并输入到一个映射系统中,构建出Atlas看到的不同对象的模型。 这就相当于为Atlas构建了一张3D地图,Atlas跑酷过程中正是基于它构建的这个模型来规划路径,计算每一步的落脚点。 ▲Atlas搭载的TOF深度相机生成的点云图 三、幕后团队罕见露面,讲述跑酷背后故事 Atlas团队负责人Scott Kuindersma称Atlas是波士顿动力在液压驱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十多年来工作的结晶,为该团队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而Atlas团队的工作便是让这个平台不断地突破极限,来做他们能想象的到的最疯狂、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Atlas团队负责人Scott Kuindersma 与其他的任何项目或试验一样,Atlas从步履蹒跚的走路,到学会跑酷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目前,Atlas团队共有4个小团队,分别是软件团队、硬件团队、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 软件团队负责创建机器人所有的行为控制软件,让它可以可靠地完成各种动作。硬件团队负责对机器人进行战略升级,以让它实现更多的功能,如跳舞、跑酷等。技术团队负责调试和修复各种问题,从机械部件损坏到液压泄露再到电气故障都由他们负责。而运营团队负责搭建和维护整个测试环境,并帮助整个团队完成对机器人的各项测试。 ▲Atlas团队部分成员 对于波士顿动力的各个团队而言,其发布的每条视频都是他们在过去几个月或一年所做的工作的总结,代表着他们过去这段时间内的工作到达了一个新的顶点。因此,每当有视频要拍摄的时候都是全员参与。 视频的拍摄过程中机器人经常会发生崩溃,视频很难一次性拍摄完成。“我们都处于待命状态,当机器人出现问题时必须尽快介入并修复它们。”电气工程技术员Crystal Kemp说。 为了让视频效果更好,他们准备了四台Atlas机器人,其中两个作为“演示机器人”,外观要尽量保持干净整洁,另外两个作为“试验机器人”,用于开发和测试新行为,承担了大部分的跌落,以至于全身伤痕累累。 ▲Atlas腹部的伤痕 控制工程师Sean Mason说道:“对于这个团队来说,看着机器人失败是最奇妙的部分之一。每一次失败都有机会让机器人变得更好、更强大。” 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修复与调试之后,Atlas终于完成了一次近乎完美的跑酷。“这便是机器人的乐趣所在,我们正处于创造未来的早期阶段。”Scott Kuindersma说道。 结语:下个六年,Atlas会怎样成长? 波士顿动力能够开发出这样会跑酷、会跳舞的机器人Atlas并非一日之功。 已经成立近30年的波士顿动力一直专注于机器人的研发,尤其是近些年来,波士顿动力几次易主,都未改变其机器人研发的进程。相反,这一次又一次地转手仿佛让它更加具有活力,成长为了一家“网红”公司,赚足了全球的目光。 Atlas并非商业产品,而是一个研究平台,因此它也能代表波士顿动力最先进的技术,每次露面都会带来新的惊喜。 从走路踉踉跄跄到可以流畅地跑酷,Atlas只用了6年时间。随着Atlas逐渐成熟,它越来越接近人们在科幻电影中勾勒的“机械战警”形象。下个六年,Atlas会让“机械战警”变为现实吗?
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作者:曹林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14万余名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 这种表达能力的退化,也是我曾经提到的“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恶果,这种互动联盟是好事,体现了对文字失语的反思自觉。 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 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 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 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很多组员都想找到一种不那么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 来源:澎湃新闻 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 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就像一个脱口秀选手依赖着提词器, 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那什么,是吧,你懂的。 有人用当前热门的网络“热梗”编了一段话,有网友说: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特别费解…… 这便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 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 语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 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把梗当成现成的外套,渐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 怎么戒除电子媒介装置,恢复文字自我生成能力?我有三个建议。 其一,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说到底,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都是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的。视频不是用来学习和思考,而是娱乐和消遣的,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只会激发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费。 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不会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而读书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抽象的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 。读书是从容、双向和可以反复的,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原来,脱口秀节目里妙语连珠的易立竞,对面有个提词器。 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短视频给废了。文字的表达需要文字阅读的激发,所以纸质书的阅读,无须依赖其他装置,有一种自动的文字生成性,促进我们用文字思考并将文字输出。 读书,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拿着纸质书去读,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一个失语者的反思很有道理,他说:“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 是的, 那些碎片化的东西都是别人“输出”的东西,营养很低了,很难有维持你“再输出”的营养。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 生活在这样一个新词语大量流行的时代,很多人已渐渐不再努力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 其二,多创造机会自己去秀,少看脱口秀。脱口秀很少是临场脱口、语言天赋的体现,多是写好的文案然后照着提词器念,营造剧场笑果。看脱口秀只是娱乐,并不能提高你的文字表达和交流欲望,相反,哄堂大笑中甚至会压抑你的表达。 那种文案的精彩营造出的现场感染力和语言天赋假象,让人更不敢开口说话,我的语言多无趣啊。让你停留于“别人说得好好啊”的傻乐中,跟着重复那些所谓的爆梗、包袱,“脱口秀”语言也是别人的语言,免除自己去说去写的劳苦,再次压抑了自我文字的主动生成。 少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的脱口秀,实在觉得语言干瘪贫乏的话,多看文学经典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柯勒律治在他的《传记文学》中谈到,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作为对令人极为感叹的景观的特征的一种含糊表达,他是很鄙视的,觉得退化的词汇“多美”使多姿多色的整个景象失色。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 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 语言干瘪,张口就那么几个词,牛啊,yyds,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灵动可爱。 图自王左中右微博(这一篇其实就是对赵元任《漪姨》的仿写)。 其三,戒除对网语、省略、表情包、奶化语言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状态、微博当成表达,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这种“亲近性、排他性”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 不妨试试,坚持一个月,文字能力必能复健。
数字经济企业“出海”迎良机
  张贤达作(新华社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日前联合印发《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全球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境外经贸合作区等11项重点工作。专家认为,数字经济企业“出海”迎来好时机,前景广阔。   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效率提升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更是成为保持经济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经济形态,各国纷纷视数字经济为重大战略机遇。据统计,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6%,规模、增速位居全球前列。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数字经济更好“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2.9亿美元,同比增长9.9%,实现逆势增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数字经济的新模式助力当地经济增长,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创造就业岗位,改善人们的生活。   “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将成为重要趋势。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未来随着各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社会活动逐渐恢复,新一轮国际基建投资有望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认为,要不断推动科技赋能传统国际基建项目,特别是加强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   《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提到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抓住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市场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数字服务,并积极参与东道国市政、交通、能源、电力、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国际产业合作的关键载体。截至2020年末,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近400亿美元。《指引》对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数字化同样提出要求。   “境外经贸合作区数字化发展是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而建设数字化合作区更是对合作区未来发展的高标准、高目标、高要求。”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表示,通过这一对外投资合作平台,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巩固和创造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优势,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做好风险防范   既然“走出去”,就不可避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专家表示,数字经济领域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面对的将是日趋严格的国际监管环境。   鉴于之前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出海”遇到过一些阻力,《指引》在数字经济“走出去”的指导监管和风险防范上作出专门部署,重点强调了数据安全与反垄断问题。   数据安全方面,企业除了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及国际通行规则外,还应完善内部合规制度,严格落实中国法律法规有关数据出境安全管理的规定。具体来看,即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中关于重要数据出境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跨境提供也作出相应规定。此外,还要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技术措施,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支持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反垄断方面,《指引》提醒密切跟踪全球数字经济反垄断及加征数字税最新政策动向。“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对数字经济的安全趋于收紧,不断打出反垄断重拳,立法、执法监管愈加严格。”刘典认为,中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须谨慎,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史志鹏)
奇点控股姜琳杰:未来20年会是PE/VC的另外一个春天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2015年,姜琳杰告别了自己从业十年的国寿投控,换一种身份和形式继续投身到私募股权投资的浪潮中。 彼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内私募股权投资也出现火热的苗头。姜琳杰趁势和四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成立奇点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点资本”),主做另类投资。 而他曾履职的国寿投控(全称是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国寿投资,成立于2007年初,是中国人寿旗下专业另类投资平台。在国寿投控长达十年的资产管理、股权投资业务经验,加上自己六年的创业历程,姜琳杰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投资逻辑:从未来看当下,专注长期价值投资,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中,姜琳杰谈到了他对当下投资风口及PE/VC行业趋势的判断。他认为,投资必须要走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之上的方向中,投资该方向中的领域,例如当下的科技领域。 他同时表示:“新兴科技型企业发展,靠的就是PE/VC机构,因此,其将成为下一个20年推动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PE/VC真正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被私募投资触动的弦 姜琳杰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了解到某跨国公司的兴奋感,那是1996年一次国际贸易事务的课堂上,老师在讲述FDI的含义: 什么是FDI?对外直接投资。 怎么产生的?跨国公司驱动。 谁是跨国公司? …… 老师自然而然地以当下强大的跨国公司举例,自此,与跨国公司有关的话题正式进入姜琳杰的视野。 彼时,正逢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国际贸易颇受重视,第一波投资热潮趋于沉寂。 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做出了制度上的安排。2000年,《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发布,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投资热再次兴起。不过,由于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再次折戟。 2001年,在对外经贸大学攻读硕士的姜琳杰决定开始认真地思考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大家的讨论对象多是那个时代比较有名的跨国公司,像是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话题多围绕着这些公司如何实现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路径展开。我发现资本和投资的力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实现一个伟大的布局,无一例外都离不开资本的路径。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姜琳杰感慨道。 当时,姜琳杰的专业是数量经济学,他对自己的规划是毕业后进入高盛集团做量化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中国的投资机构逐渐建立,机缘巧合下,姜琳杰加入国寿投控,负责资产管理和股权投资业务。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2017年资管新规的发布,更是开启了中国金融投资市场新的征程。在姜琳杰看来,资管新规将中国经济分为正弦曲线的左右两段,而从2015年至2017年的时间里,整个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现了高速或急速的扩张。 “当时参与资本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机构类型,除了市场化的专业机构、VC机构,还加入了各大金融机构,例如各银行、商业银行的投资部,它们能够发行资管产品投资私募股权,也可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止如此,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甚至部分金融租赁公司也开始尝试相应的业务并迅速扩张,俨然成为一股潮流。” 这一波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趋势触动着姜琳杰内心深处那根追求梦想的弦,2015年,几乎没有犹豫,姜琳杰便辞去了在国寿投控的工作,与四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立了奇点资本,主做另类投资。 公司成立2年后,便经历了政策调整带来的阵痛。此前,奇点资本的主要募资对象为金融机构,资管新规发布后,投资、金融系统内的国有属性机构退出私募市场,只留下投资类机构。而奇点资本也由纯机构募资转向市场+机构的募资模式。姜琳杰解释,所谓的“市场+机构”是指,将重点募资机构偏向上市公司、市场化母基金、产业投资集团等市场化机构投资人。 “这个转型挺不容易的,好在我们成功了。与此同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开始真正地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一改之前的无序、混乱状态,逐步开始发展。”姜琳杰表示。 在奇点资本稳扎稳打3年后,2018年8月,姜琳杰成立奇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点控股”),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科技产业投资与产业服务集团。公司的业务板块也由传统的PE/VC投资模式,向集资本驱动、空间承载、产业生态建构于一体发展。 在姜琳杰看来,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仅获得股权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资金,政策、市场、人才、技术缺一不可。奇点控股做的事情是在股权投资之外,为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搭建信任的桥梁。在政策方面,通过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帮企业找到政策支持最优、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地方。同样地,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市场探索、人才支持等方面,均可通过大数据实现。 PE/VC的另一个春天 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老将,姜琳杰见证了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兴起、调整及有序发展的时代。 从业16年,姜琳杰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投资逻辑,其核心便是从未来看当下。 首先是选对领域,不要做逆周期的东西。姜琳杰认为投资必须要走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之上的方向中,投资该方向中的领域,例如当下的科技领域。 其次,明确从多远的未来周期看当下。未来的趋势不能指导投资本身的具体行为。同样以科技为例,如果用30年的视角发现未来,那科技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主流。不过,具体是何种科技?究竟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还是生命技术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30年看趋势,10年看空间。要判断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从30年的周期看趋势,从10年的周期看发展,5年的周期判断当下的发展程度。因为,尽管我们的投资人要求看长期价值,但对投资的项目也会有一个5到7年的具体要求。也就是从不确定的风险投资中寻找确定性。” 在姜琳杰的心目中,一个优秀的投资者需要具备三个重要的素质,即远见、时间观和适应性。 首先是远见,即具备看到未来的能力。其次是时间观,即拥有长期的价值投资观念。最后是适应性,对于一个长期的价值主义者而言,除了要有坚定的观念,还要对投资路径进行适时的调整及适应性反应,包括应对政策的调整、国际形势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这三种素质同样适应于企业管理者,因此,在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过程中,姜琳杰会着重寻找管理者所对应的能力。 在具体的行业判断方面,姜琳杰认为,PE/VC或者机构投资者对于过去几十年的产业发展、革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们的兴起带动了大批量明星企业的兴起,不少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出现了2-6-2的格局,即20%的领军企业、60%的中等以下企业、20%的微势企业。 “简言之,PE/VC在过去的20年加快了行业的变革成长。市场变得规范化,PE/VC投资机构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认知,会逐渐走向健康规范、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同时,PE/VC推动了产业的加速发展与变革,促使中国出现了不少龙头企业,繁荣了国内实体产业的发展。未来20年会是PE/VC的另外一个春天,不存在资本遇冷的问题。” 姜琳杰分析,首先,从长周期看,PE/VC投资正处在人类变革大周期中的一个上升期,以科技为推动力的人类时代变革时期。其次,产业本身适应应时代发展,出现了产业大调整期,这意味着过去传统型产业缩小、递减,以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扩张、发展,这是产业的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便是投资,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为主导力量的私募股权投资不断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新兴产业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债务融资部分(贷款),很少有金融机构会光顾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想要加速新兴科技型企业发展,靠的就是PE/VC机构,因此,其将成为下一个20年推动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PE/VC真正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最近,姜琳杰在读书籍《Facebook效应》,希望能从其创始人扎克伯格一路走来遇到的转折、困难、模式发展的经历中获得思考与借鉴。时间重叠,与十六年前努力探究跨国公司发展路径的那个姜琳杰如出一辙。
深市“期中考”揭晓:近四成公司净利同比增长超50%,创业板注册制成效显著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截至8月31日,深市2492家公司全部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期中考试”成绩如何呢? 2021年上半年,深市公司实现平均营业收入33.78亿元、平均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9%、41.52%,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整体来看,上半年逾八成公司实现盈利,逾八成营业收入规模扩大,逾六成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117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占比47.27%;954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占比38.28%。 与此同时,随着创业板迎来注册制改革实施一周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亦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半年报业绩答卷。 截至8月31日,1014家创业板公司继续延续高增长态势,实现平均营业收入11.56亿元、平均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57%、33.56%。 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2021年上半年,创业板首发募集资金527.29亿元,同比增长231.07%。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102家次,同比增长251.72%;募集资金1112.23亿元,同比增长336.82%。公开发行可转债31家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5家,发行金额433.85亿元,同比增长202.5%。直接融资比重由2020年上半年的9.15%提升至21.85%,其中直接融资比重50%以上的公司达到220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34家。 龙头领跑深市 毋容置疑的是,在深市亮眼的半年报业绩答卷背后,龙头企业的表现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深市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超过十亿元的公司达到129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5795.28亿元、净利润3939.1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9.73%、55.01%。头部优质公司贡献了深市整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42.52%和62.33%,占比分别较2020年提高2.02%和5.42%,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美的集团、潍柴动力等27家公司上半年收入规模超500亿元;京东方、格力电器等19家公司利润规模超50亿元。 创业板方面,超过1000家公司中有880家于上半年实现盈利,占比达86.79%,700家实现净利润增长,395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达50%以上,展现强劲发展势头。其中,盈利5亿元以上的公司达55家,智飞生物(300122.SZ)、宁德时代(300750.SZ)等19家企业盈利超10亿元。 根据统计,上半年,市值前100名的创业板公司上半年平均营业收入为46.25亿元,同比增长39.07%,平均净利润为6.48亿元,同比增长49.62%,收入及利润远超板块平均水平,增长态势良好。16家千亿市值公司中,亿纬锂能、汇川技术、先导智能等9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战略新兴产业增长强劲。 从行业上来看,而得益于基建回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恢复,高端装备制造业订单增长,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9.79%。受海外疫情持续、防疫产品需求保持高位影响,医疗防护用品、体外诊断产品、生命支持设备、新冠疫苗等产品销量持续增长,生物产业净利润同比增速达40.17%。此外,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在40%以上。 与此同时,创业板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发展,努力提高创新资本形成效率。上半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人员数量达550人,同比增长10.22%,研发投入亦同比增长28.5%,深信服、贝达药业等4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20%,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4家龙头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更是超过10亿元。 值得关注的还有注册制试点带来的成果。数据显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拥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专利技术约1.5万项,66家公司正在开展所在行业的相关前沿领域研究,57家公司相关产品或技术属于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125家公司的主要技术、产品属于国际或国内领先,94家公司技术、产品可以促进转型升级,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注册制成效显著 实际上,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新上市公司已经交出了喜人的业绩。 根据统计,186家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30.98%,营收规模超板块平均水平;平均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29.84%。新公司中129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69.35%,其中2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 业绩稳定的同时,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目前,六成创业板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占板块公司的近5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132家,其中超九成公司实现盈利、近八成实现净利润增长,两成以上净利润增速超过100%,平均实现营业收入4.28亿元,实现净利润0.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15%、45.04%,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上半年,创业板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29%,净利润同比增长38.63%。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入服务“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发展迅猛,上半年平均实现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增幅达150.44%,远超板块平均水平。 深交所指出,自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以来,创业板顺应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重点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采用更加市场化、更为多元的发行上市条件。截至8月31日,注册制下新申报企业中有28家企业以第二套盈利上市标准申报,其中,迈普医学、雷电微力已上市。多元化上市条件效果显现,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进一步提升。 深交所进一步表示,上半年,创业板充分彰显了注册制改革带来的活力和动能。未来,深交所将继续坚守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防范化解重点风险,维护创业板注册制高质量运行,为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贡献力量。
光大银行上半年净利增长22% 行长付万军回应跨越计划目前成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在实现三年进一位的基础上,这两年实现新跨越,即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实现盈利能力、经营规模、财富管理、客户基础和风险管理五个方面的新跨越。” 在8月31日的光大银行线上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对跨越计划成效问题进行了回应。 中报显示,上半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70.4亿元,同比增长49.2亿元,增幅6.8%,实现净利润225.1亿元,同比增长40.9亿元,增幅22.2%。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577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47亿元,增幅7.5%。 此前光大银行提出“三年进一位、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十年三步走战略。 据付万军介绍,光大银行在2018-2020年这三年,提出了三年进一位的发展目标,在过去三年,应该说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就是三年进一位。今年是光大银行两年新跨越的起步之年,截止到上半年,光大银行紧紧围绕跨越计划,推动战略落地的实施和实行,上半年应该说经营管理都取得了五个方面跨越的成效。 具体而言,付万军表示,第一个方面,盈利能力上,该行实现了今年盈利能力的指标,盈利能力还是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上半年的经营业绩,营收实现770亿,同比增长6.8%,净利润实现225亿,同比增长22.18%;ROE11.06%,比上年提升1.01个百分点,这些体现盈利能力进一步的提升,也为进一步服务好实体经济,增强了实力,增强了厚度。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量价双优,规模实现平稳增长。付万军表示,大家都比较关注光大银行用的是叫“经营规模”的跨越,实际上大家很容易理解成追求规模的扩展,实际上在两年跨越计划当中,只是用了这样一个词,其核心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尤其是优化负债结构。在负债结构上,光大银行提出了量价双优四个字,因为商业银行的负债资金来源是经营基础,这个始终不能放松。“我的理解,就是在存款的增长,保持同业可比的前提下,要下大力气,降低我们的负债成本。” 中报数据显示,6月末光大银行资产规模比年初增长7.54%,贷款余额增长7.61%,存款余额是3.69万亿,比年初增长6.8%;上半年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是2.34%,同比下降了14个基点。 第三个方面,在一些重要业务领域提速,财富管理的特色开始凸显。付万军表示,云缴费、七彩阳光、阳光供应链、职业年金、汽车全程通、阳光财富赢这些系列的财富名品,在上半年应该说在市场上非常闪耀。数字化的转型和财富E-SBU的机制建设,也给光大银行不断的赋能。上半年零售AUM规模突破2万亿,零售营收占比提升到41.5%,其中,绿色中收57.86亿,同比增长12.6%,理财的服务手续费是19.6亿,同比增长是34.04%。 跨越计划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在深化客群建设方面,客户质量在逐步改善,对公有效客群有36.7万户,比上年增长13.04%,零售客户是1.3亿户,中高端的客户比上年增长5.7%,同时在上半年,零售财富客户突破100万户,私行客户达到4.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6%。手机银行、阳光惠生活和云缴费三大APP,累计用户达到1.55亿户,同比增长63.9%,同时客户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同时,付万军亦透露,两周前,光大理财子公司理财规模也站上了万亿的关口。 第五个方面,强化底线思维,实现风险管理能力增强,风险之堤进一步稳固。付万军说,上半年,光大银行进一步加强了统一授信管理,建立了大授信客户的穿透式风险监测机制,同时严控纳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业务,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制定了光大银行的工作方案。 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36%,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率1.90%,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逾期率2.05%,较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4.06%,较年初提升1.35个百分点,风险指标“三降一升”,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是否考虑香港上市?富途:会进行详细评估 最大化股东长期利益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8月31日,富途控股(Nasdaq:FUTU)公布2021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并召开了二季度业绩会。 二季度,富途总营收达2亿美元(约15.8亿港元),同比增长129%,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实现净利润7090万美元(约5.5亿港元),同比增长127%。 二季度,富途有资产客户数正式突破100万,期末客户资产突破648亿美元(约5032亿港元),同比增长254%,有资产客户平均资产达6.5万美元(约50万港元),相比上季度略有下降。 富途控股创始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李华在业绩会上表示,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客户资产市值产生了影响,此外新进市场用户人数的快速增长,拉低了有资产客户平均资产余额。 二季度,富途在中国香港市场的地位持续夯实,海外业务再提速。季度净增有资产客户数中,中国香港、新加坡及其他海外客户的占比近80%。二季度,富途新加坡业务用户数超过22万,有资产客户数突破10万。 “本季度新加坡市场贡献了超过50%的新增有资产客户,新加坡是一个蓝海市场,我们会通过市场营销和口碑推荐等方式,进一步占领新加坡用户的心智。”李华表示,新加坡的交易频率、人口与中国香港非常接近,平均年龄大约30岁,在美股市场进行大量交易,目前平均客户资产大约6000新加坡元,相比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是很低的,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平均客户资产会变得越来越高。 此外,他还在业绩会上透露了境外市场的发展战略:第一是巩固并扩大富途在香港市场的领先地位;第二是在新加坡市场继续提高市场份额;第三则是在美国市场推动交易自清算,从而进一步提高富途的货币化能力和客户运营的灵活度。 “在美国市场自清算项目在本季度取得了加速进展,我们计划在年底将约350只美股转移到我们的自己清算系统上。同时我们计划在年底将50%的美股个股转移到我们的自清算系统。”李华称。 在业绩会上,有投资人提问“对于VIE架构监管和ADR的不确定,富途是否考虑香港上市?中概股美股退市,在香港二次上市加入沪港通或深港通名单后,会不会面临本土券商的竞争?” 富途控股CFO 陈宇在业绩会上表示,公司VIE架构与大部分中概股不同,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海外,尤其是富途不通过VIE架构产生收入,所以认为监管不会对公司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也注意到资本市场上的动向,会进行详细评估,最大化股东长期利益。 “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会成为一个结构性的趋势,对富途是利好的,从公司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到港股IPO具有很强的货币化能力,可以产生不错的收入。同时港股的交易时段对目前的客户结构是更加有利的。和本土券商的竞争一直存在,富途有自身的特点,差异化决定了富途自身的竞争力。”李华称。 ——
天阳科技净利润增幅超50% 银行IT渐入佳境?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8月30日,天阳科技(300872.SZ)发布的中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7.8亿,同比增长4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50.64%。作为一家银行IT解决方案提供商,上半年天阳科技研发投入1.03亿,同比增长88.02%,主要系公司为提高银行业IT解决方案实施效率,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增加研发投入所致。 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一个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也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据赛迪顾问于2021年6月发布的《2020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年度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384.6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25.20%,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份报告中,中电金信、宇信科技、神州信息、天阳科技、长亮科技等公司同处于行业领导地位。其中宇信科技、神州信息、长亮科技上半年均取得较快增长,而中电金信尚未披露相关信息。 上半年,宇信科技(300674.SZ)实现营业收入13.51亿元,同比增长25.4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32.67%。神州信息(000555.SZ)实现营收49.30亿元,同比增长12.69%;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12.35%。长亮科技(300348.SZ)实现营业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32.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1.74万元,同比增长219.11%。 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快 近年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快,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战略发展重点,纷纷加大了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总投入分别同比增长13%、22.8%和20%。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导、《中国银行业》杂志社组织编撰、浙商银行支持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1》显示,2020年末,大中型银行信息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平均比重为3.19%,科技研发人员平均占比5.60%。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通过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式,数字化转型成效好坏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进程整体步入新阶段,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数字化转型步伐较快的银行业绩提速明显快于其他银行。”《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1》称,未来上市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再仅仅局限于在科技层面的投入,更多的上市银行将推动数字化转型全方位的变革。 2021年中报显示,邮储银行(601658.SH;1658.HK)实现营业收入1576.53亿元,同比增长7.73%;实现净利润412.44亿元,同比增长22.48%。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52.02亿元 ,占营业收入的3.30% 。总行IT队伍增加到2299人,全行超过4000人。2019年以来连续两年实现总行科技队伍翻番。 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实现营业收入1687.49亿元,同比增长13.75%;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611.50亿元,同比增长22.82%。其中,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50.55亿元,同比增长28.89%,是本公司营业收入的3.26%,同比提高0.40个百分点。研发人员较上年末增长4.47%,达9279人。 光大银行(601818.SH;6818.HK)实现营业收入约770.38亿元,同比增长6.83%;净利润约224.36亿元,同比增长22.18%。上半年全行科技投入 17.04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2.21%;全行科技人员 1,943 人,占全行员工的 4.26%。 赛迪顾问认为,中国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重视并持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这从根本上保障了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的稳健发展。赛迪顾问预测,2025年时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一千亿元,达到1181.2亿元,2021年到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10%。 研发投入高 天阳科技服务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行业客户,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围绕银行的资产(信贷、交易银行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核心业务系统等关键业务领域和关键科技领域,向客户提供业务系统建设相关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致力于帮助客户提升获客、业务流程处理和风险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的效率,用国内自主可控的金融科技,保障银行金融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助力银行解决企业融资、零售业务转型和普惠金融等产业热点、难点问题。 《2020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分析报告》显示,天阳科技在该领域中排名第四。其中在具体垂直领域中,天阳科技的信用卡和风险管理排名第一,客户关系管理排名第二,信贷系统、商业智能和交易银行排名第三。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快,银行对IT服务的需求逐年增长,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内竞争对手规模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提高竞争的核心要素。 中报显示,天阳科技上半年研发投入1.03亿,同比增长88.0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13.21%。神州信息2021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总计2.79亿元人民币,占营收比重为5.66%;宇信科技研发投入1.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52%,占营收比重为13.32%;长亮科技研发投入0.67亿,较上年同期减少28.96%。 近年,天阳科技服务的银行客户逐年大幅增加,目前已与三百多家金融行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覆盖了100%的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覆盖了96.15%的资产规模超3000亿的银行。 然而,银行IT市场仍处于充分竞争且高速成长的行业,虽然上述几家公司在银行I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但随着银行客户对IT科技和服务需求的提升,行业内竞争对手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可能导致其所处行业竞争加剧。 宇信科技在中报中表示,市场总体规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较快的速度扩大,为公司提供了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机会,但如果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提升专业技术水 平,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影响力,无法在当前市场高速发展的态势下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并增强资金实力,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市场地位出现下滑。 天阳科技在中报中指出,如果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提升技术水平,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影响力,无法在当前市场发展形势下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并增强资金实力,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市场地位出现下滑。 神州信息在中报中披露已帮助建设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广州银行、贵州银行等商业银行,完成数字人民币相关应用系统不同阶段的建设。同时,神州信息尝试数字人民币在预付卡、物流等多场景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预付卡平台的搭建,基于智能合约技术,改变预付卡的支付形态,保障资金安全,通过基于数字钱包的资金结算服务,实现未来对物流和其他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技术支撑的可能性。
稳健进击高质量发展 农业银行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优势凸显
2021年行至中途,“县域金融之王”如期向市场交出一份“稳中有进”的高质量业绩答卷。 8月30日,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经营情况:截至6月末,总资产规模达2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3%;上半年实现净经营收入3,663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净利润1228亿元,同比增长12.5%。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在细分业务领域业绩表现令人瞩目,其中在三农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领域及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军银行优势继续得以凸显,零售业务战略基石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家队头雁引领乡村振兴:县域贷款余额近6万亿  在农村金融体系耕耘70余年,农业银行用业绩表明,县域领军银行地位其当之无愧。 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农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 中报显示,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在业绩会上用三组数据佐证了县域业务发展稳中向好: 第一是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截至6月末,县域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066亿元,增速为11.4%,高于全行2.4个百分点。 第二是县域存款增长平稳,截至6月末,县域各项存款达到9.35亿万元,比年初增加5933亿元,增速6.8%,其中,县域个人存款余额6.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720亿元,增速为7.5%,县域对公存款余额为2.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32亿元,增速为4.0%。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的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所以我们对于县域的支持力度是大的,不是从县域抽血,而是给县域供血。 第三是利润贡献持续提升,上半年县域业务实现税前利润605亿元,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对全行贡献度达到39.4%,县域存款逆差2.93,高于全行27个BP,成本收入比29.03%,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农业银行经营工作重中之重,其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加快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打好支持乡村振兴组合拳。 农业银行将宝贵的信贷资源用在刀刃上,2021年,农业银行继续单独安排县域贷款、涉农贷款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计划,单独安排人、财、物等经营资源,积极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保障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期内,农业银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5491亿元,较年初增加598亿元,增长12.2%,高于县域贷款增速0.76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884亿元,较年初增加159亿元。乡村建设领域相关贷款余额12278亿元,较年初增加1127亿元。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持续加强国家粮食安全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粮食安全贷款余额1951亿元,较年初增加778亿元,增长66.3%;累计投放农田建设贷款546亿元,支持农田建设项目195个,支持整理改造耕地186.48万亩、新增耕地51.04万亩。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需要久久为功。据了解,农行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5%,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坚决守住了脱贫攻坚成果。 打造绿色金融优势品牌:绿色信贷余额达1.76万亿 我国明确“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正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我国低碳转型进程,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绿色金融是赋能绿色发展,助力实现3060年目标的重要手段,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十四五”时期将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把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农业银行承担的又一项特殊的使命,全面推进经营管理绿色转型,加快实现绿色投融资业务规模做大、结构合理、增速领先,着力打造底色鲜明、广泛认可的绿色金融优势品牌。 中报业绩数据展现出农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先发优势。截至6月末,按照银保监会统计的口径,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76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6.4%,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752亿元,比去年增长14.9%。 同时,农业银行正在全力打造绿色投行领军银行。上半年,农业银行通过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超1200亿元,资金投向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银行承销了市场首批碳中和债券、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且持续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支持电力、运输及交通基础设施等行业多个绿色债券项目,助力相关行业低碳发展。 林立表示,我们聚焦的工作是强化产品创新,争创一流绿色金融服务品牌。近年来,农行以发展绿色信贷为基本着力点,逐步建立起涵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租赁等多元化的业务体系。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农行集团综合经营的优势,紧跟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持续完善覆盖绿色信贷、绿色直接融资、绿色消费金融、碳金融等多层次、一体化的业务体系,特别是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农行将积极创新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融资、碳资产证券化、低碳产业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努力为市场化碳减排机制发展贡献农行的力量。 业绩会上,林立透露农业银行积极探索将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ESG要求纳入业务全流程,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机制,同时要加强ESG管理工具的应用,全面提高绿色金融发展的质量。 林立同时表示,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推动自身的碳中和。农行将持续改善绿色低碳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推行绿色办公、建筑节能和绿色采购,降低经营层面的碳排放,同时要不断改进碳直接的管理和环境、气候信息披露,持续提升绿色的表现,努力打造金融业绿色发展引领者的形象。 零售基石地位巩固:个人客户数高达8.69亿户 “得零售者得天下、得未来”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 面临零售业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业银行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推动“强零售”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化、综合化、生态化个人客户服务体系,零售业务战略基石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数据来看,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同业领先,私人银行客户总量突破16万户,增幅14.2%;个人存款余额12.8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240.83亿元,继续保持同业领先;个人贷款余额6.8万亿,较年初增加5500亿,增量、增速均保持市场前列,实现了零售业务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9%;这背后是农业银行不断做优客户服务,做大客户规模,个人客户总量达8.69亿户,借记卡累计发卡量达11.12亿张。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银行不断深耕乡村零售金融服务,开展助力乡村振兴零售业务综合服务营销活动,成立1.75万个包村服务团队,依托深耕乡村外拓业务平台,为乡村客户提供乡村振兴卡、惠农e贷、惠农理财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在农业银行副行长崔勇看来,今年以来,全行零售业务依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金融+科技+数据进行驱动,着力强基、优服务、惠民生、提效能,各项零售业务指标都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零售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撑,面对轰轰烈烈的金融数字化浪潮,去年农业银行曾提出“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今年,数字化转型依然全面推进,包括数字乡村工程、掌银工程等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建设,数字化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6月末,“农银e贷”余额达1.8 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8.2%。个人有效客户掌银渗透率13.86%,较年初提升1.77个百分点,服务触点进一步拓展。 上半年,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业银行全力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业务经营取得了良好成效,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农业银行必将继续承担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荣任务,做好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同时,农业银行将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
慕思股份IPO现合规疑云 前经销商称已实名举报至证监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云 8月27日,一位微博名为“襄阳床垫小正”的用户发布博文称:“慕思公司IPO数据造假,公司领导逼经销商‘压货’虚增经营收入和利润,存在严重欺骗股民(的行为)。”该用户提到的慕思公司,即为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慕思股份”,股票代码:A21173.SZ),该公司迄今为止已成立近17年,主要产品包括中高端床垫、床架、床品等。 同为8月27日,国元证券发布对慕思股份的深度报告,报告中指出慕思床垫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排名已经达到第一。同时,报告中也提示到慕思股份的“IPO项目进度不及预期”。 今年6月底,慕思股份向深交所主板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01万股,合计募集资金约19亿元。截至8月30日已有近两个月时间,公司的发行申请仍未上会。 (图片来源:微博截屏) 为什么慕思股份的IPO进度“不及预期”?这或许与公司近期的合规风险争议不无关系。对内,既有前经销商举报其偷漏税、数据造假,又有员工涉经济犯罪, 甚至公司还被指与大客户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对外,有多名消费者投诉公司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与虚假宣传问题。《经济观察网》就相关问题采访慕思股份,公司方面对此一一进行了回应。 IPO数据造假和偷漏税争议 双方各执一词 微博用户“襄阳床垫小正”自称是慕思股份的前经销商郑刚,自8月17日起,郑刚在微博发布多条关于慕思股份的内容。除了27日提及的IPO数据造假外,他还提及慕思股份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经济观察网联系到郑刚,他表示微博上的内容都是真实情况,他也已经向税务机关及证监会实名举报。 随后,经济观察网又致函慕思股份询问上述举报内容是否属实。慕思股份回复称:“我司有关注到该事件,其提到的有关公司偷税漏税内容不属实,系该经销商违规操作后公司解除其代理权,之后其对我司进行的造谣及诽谤;我司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规经营、依法纳税。我司依法保留对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并且,“造假及聊天记录中提及的虚假业绩,相关内容不属实;公司招股书中披露的收入等信息,内容真实。” 在招股书中的风险提示部分,慕思股份提到公司存在“经销商管理的风险”和“品牌运营与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公司认为:“公司产品属于日常耐用消费品,消费品的市场认知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并作为传递企业价值观的符号,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 公司的财务数据也显示,慕思股份在营销上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研发投入。根据招股书中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18年至2020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均超过了9亿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也都在24%~32%之间。而研发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不足3%。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如果郑刚的微博内容属实,慕思股份将涉嫌违法,如果不属实,这也是对企业品牌与信用的一次考验。 一名券商机构的保荐人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保荐机构的律师和会计师应该履行核查义务。如果举报人确实举报到了监管机构,证监会可以要求对此进行核查,而保荐机构需要做出专项回复。这样的话,会相应得使IPO审核流程变长,举报内容的核查结果也会直接影响IPO审核的结果。” 公司员工涉经济犯罪 大客户变股东暗含利益输送?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在报告期内慕思股份有员工牵涉到职务侵占案和受贿案,涉案总金额超过100万元,但在招股书中公司未对此作出提示。对此,上述保荐人表示:“这种案件需不需要放进招股书里,要综合考虑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因素。定性是指相关案件是不是已经解决完,内控问题是不是已经得到弥补。定量是指涉案金额占财务数据的比例。如果有重大不利影响,则需要做专项披露。相反则不需要。” 慕思股份对经济观察网解释道:“对于员工涉嫌职务侵占及受贿等行为,首先其属员工个人的违法行为,非公司行为”其次,“相关案件涉案金额小,对公司经营及内控管理影响有限,不影响投资者对我司投资价值的判断;招股书中不存在隐瞒披露合规风险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中还显示,公司2020年的第一大客户——欧派家居已通过间接持股成为慕思股份的新股东,持股比例1.5%,这也隐含着合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双方的深度绑定可能会导致在日后交易的过程中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实际上,自2019年双方建立合作后,基于战略合作的考虑,慕思股份已经为欧派家居提供了较大幅度的优惠,压低了自身的毛利率。同时,公司还给予欧派家居更长的结款期。这就导致仅2020年,慕思股份对欧派家居的应收账款金额高达1500万元。随着欧派家居的业务规模占比持续提高,公司未来还需应对毛利率低、资金回流慢等问题。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屏) 慕思股份则认为:“欧派系国内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良好且规模采购,我司给予其一定的价格优惠和信用账期,具有合理性;针对此类非法定关联交易,公司严格参照关联交易相关规定从严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保障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存在利益输送情形。公司对欧派的销售产品毛利率对比其他客户较低,但于公司仍有盈利,让利换销量,商业逻辑合理。” 除此之外,有不少消费者投诉慕思股份疑存在虚假宣传与产品质量问题。在黑猫投诉网上,有关慕思股份旗下的床垫、床架等寝具存在刺激性气味、甲醛超标、塌陷、以及店铺虚假宣传却不发货等问题的投诉均不止一条。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屏) 但公司方面认为:“公司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较少,对比每年的发货量,概率很低。”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