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全球eVTOL第一股,把航空器卖到乡镇去了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一个关于Puffin eVTOL的CG动画视频,eVTOL的概念开始真正出现。 eVTOL,就是依靠电力驱动、能够垂直起降的新型飞行器。相较于传统的直升机,eVTOL安静无音、维护成本低、安全性高。 在视频里,飞行器能够在城市中狭小的空间内起飞和着陆,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飞行,与城市的建筑、桥梁等基础设施相互交织,人们可以这种飞行器轻松跨越拥堵区域,完成日常的通勤。 “低空经济”听起来很高大上,“打飞的”出行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对亿航智能来说,他们想要做的,就是把“打飞的”变成公众的日常,让eVTOL能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通勤、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各种场景中。 总而言之,他们想让eVTOL这种东西,在未来变得像自来水一样普遍,实现普惠。 2013年,亿航智能创始人胡华智萌生了造出安全、有别于过去传统飞行方式的航空器的想法。于是,他来到了广州,创办了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2016年,胡华智带着全球第一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184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亮相,震惊世界,引得美国《时代》、《VOGUE》、《大众机械》等杂志争相报道。 2019年,亿航智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第一股”。但同时,亿航也面临着要“搞技术”还是“搞适航取证”的发展路线抉择。 最终,亿航智能选择了后者。EH184的升级版—— EH216-S,也陆续取得了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适航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 “三大通行证” 的载人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今年8月底,亿航发布了二季度财报,二季度营收1.02亿元,同比增长919%,创历史新高。而这一增长,就与EH216-S获获得“三大通行证”、顺利进入规模化量产紧密相关。 最近,科创南方来到广州黄埔区的联动U谷亿航智能科技园,在这里找到了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在他的讲述里,我们深入了解这家“全球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第一股”十余年来的发展故事,以及让低空飞行融入公众日常生活的孜孜不倦追求。 一、创造安全的低空间飞行方式 2013年,胡华智开始计划筹备创办一家制造飞机的公司,想着坐着自己造的飞机去实现飞行的梦想。 在这之前,他有过一段做大型计算机指挥控制系统的创业经历,还相继承接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指挥调度系统项目。 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他,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航模,考过通航飞机的相关驾照,还和朋友在北京成立一家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馆。 然而,身边的飞行挚友和金牌教练员都在某次飞行时意外发生事故,给了胡华智很大的触动。要造出一个真正安全、既环保又能无人驾驶,且有别于过去传统通航的载人航空器,这样的念头在他的心头萌生。 贺天星介绍,在亿航的早期创业团队里,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的人占了大多数,这背后的原因,便与公司创始人胡华智坚持从做飞机先做“安全”的出发点有关。 “保障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安全飞行的关键,是要实现精准、有序的飞行保障。”这就需要搭建一套安全的飞行管理系统。胡华智发挥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所长,在行业内率先打造了一整套数字化系统,完成航空器的安全管理、指挥调度、监测预警等工作。 胡华智希望打造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不仅要实现安全飞行,还能在城市内实现规模化应用,解决城市内地面已趋于饱和的交通难题,拓展低空出行,推动城市构型的发展变革。 2014年,亿航智能在广州成立。贺天星介绍,成立之初,亿航智能就确定了三个核心发展方向: 一是新型智能绿色低空飞行,围绕低空空域以载人交通以及物流运输为核心场景,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空中交通模式。 二是围绕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以我们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为核心,加上集群化的调度系统,建立一个全新的地空一体化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 三是想要创造一种社会经济新业态。当时像低空经济这种比较系统性的提法还是较少,但是我们觉得这样的全新的交通方式,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量,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塑造新的人居环境。 成立之初,除过做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亿航也在消费级无人机开拓了一定市场。 2014年5月,亿航推出了Ghost无人机。采用手机操控,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做到上手即飞,当时在海外众筹中便获得86万美元佳绩。 除了售卖,消费级无人机的核心职责,其实是是在帮助“验证”未来低空大交通的集群化发展。 “当时做消费级无人机,我们想要用它来验证数字化管理是可以介入到这种规模化、集群化的飞行器当中的,验证我们的指挥调度平台是能够管理大规模的无人机、甚至载人航空器的安全有序飞行。”贺天星表示。 二、啃难啃的硬骨头,创造全球先例 在亿航的展厅里,机器人前沿看到了2016年《大众机械》杂志刊登了EH184的杂志封面。 2016年1月,胡华智带着全球第一款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H184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亮相。当时可以说是震惊了世界,美国《时代》、《VOGUE》、《大众机械》等知名杂志都用大量篇幅介绍了EH184。 EH184,“1”表示可坐1个人,“8”表示有8个螺旋桨,“4”表示有4个机臂。这架航空器的体型很小,可以在很多地方完成起飞和降落。 自此,以eVTOL为代表的城市空中交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场景创新和畅想,开始成为风靡全球的话题和投资界热衷的蓝海。 时间来到2018年,亿航在EH184的基础上,升级推出EH216-S(“2”即可坐2个人,“16”即有16个旋翼)。公司也在2019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第一股,随后亿航开始其创造奇迹的三年适航之路。 “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的适航取证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先例,也没有完全可以借鉴的标准,连民航局都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挑战。”贺天星说,“但是我们最终把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 2023 年 10 月,EH216-S 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标志着 EH216-S 具备了开启载人运营的安全资质。 同年12月,亿航再次获颁全球首张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标准适航证。2024 年 4 月 ,亿航获得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 EH216-S 成为全球首个获得 “三大通行证” 的载人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为什么一定要做无人驾驶的航空器呢? “航空领域大部分事故背后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要先尽量剔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低空这样相对纯净的环境里,‘无人’比‘有人’会更安全、更高效、更便于管理。每架航空器自动按照固定的航线飞行,避免人为失误操作带来的影响,很大程度能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此外,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量级可能是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当上百万台航空器在天空飞行,还要给它们配备上百万个飞行员,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无人化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贺天星解释。 三、全球首款获得三大通行证的载人eVTOL,核心其实在C端 “它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低空经济实现规模化价值的关键所在。”提到eVTOL相较于过去的航空器的特点,贺天星总结道。 一方面,eVTOL采用的是多个电动发动机分布式布局,也运用了较为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技术,具备比以往航空器更高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垂直起降、小体型的特点,也使得eVTOL的起降地点更为灵活,可以更高效、快速地为人们提供空中交通服务,并且eVTOL的噪音更小、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更少。 更重要的是,eVTOL是电动航空,能够有效地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的管理,以此来实现规模化的运行飞行,带动航空业的智能普惠发展。 据了解,为了保障安全性,EH216-S的设计融合了IT领域的“全备份”理念,所有关键飞行部件都采用全备份设计,包括飞控系统、各类传感器、动力系统、电池等。 同时,通过高速网络连接,EH216-S可以与地面指挥调度系统实时联动,系统可以远程与EH216-S进行实时数据传输与交互,科学的规划与管理航空器,实现集群管理、智慧调度,未来可以更有效的接入到智慧城市和立体交通的管理网络。 目前,EH216-S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生产许可证这三大“通行证”的载人eVTOL。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8月底,亿航发布了2024年二季度财报,二季度营收1.02亿元,同比增长919.6%,创历史新高。而这一增长,就与EH216-S完成适航三证的获取,顺利进入规模化量产紧密相关。 前阵子,亿航就向太原西山生态文旅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交付的首批了 10 架 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并在山西太原完成载人首飞。西山文旅目前一共向亿航订购了50架EH216-S,计划将在未来2年内额外采购450架EH216-S,用于旅游观光、载人交通等低空场景。 “我们的购买方大部分是B端、G端,但核心都是服务于C端,真正要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未来会有很多新型城市航空运营公司出现,为公众提供低空出行服务,推动低空飞行像汽车出行一样的常态化交通形式。”贺天星说道。 除了载人的EH216-S,亿航还推出了用于高层消防救援的EH216-F、用于物流配送的EH216-L及城际长航距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VT30。 ▲用于消防救援的EH216-F与用于物流运输的EH216-L(机器人前沿摄) 四、从科普、普及到普惠,加快eVTOL商业化运营 eVTOL的出现,预示着空中通勤、紧急救援、货物运输乃至个人出行方式的全面革新,将极大地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是全球争相布局、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 对亿航来说,加快推动eVTOL商业化运营的步伐也在不断提速。 在今年7月,亿航旗下专门从事UAM运营服务的全资子公司亿航通航及其在合肥的合资运营公司合翼航空,分别向中国民航局递交了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并已获得受理,文件审查已经完成,正在开展现场审查工作。 这是全球首个获得受理并开始正式审查的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OC审定项目,也意味着全球首个载人eVTOL运营标准体系即将诞生。 贺天星透露,OC有望在今年年底取得。拥有了OC,意味着运营主体公司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载人商业化运营活动。 “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OC审定项目的正式受理和开展审查,对eVTOL行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是城市空中交通正式迈入大众消费阶段的最后一关。我们期待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eVTOL商业运营标准体系和OC的颁发,让低空经济普惠大众。”胡华智曾在媒体报道中表示。 贺天星介绍说,亿航的发展规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科普阶段、普及阶段和普惠阶段。 在科普阶段,亿航在全球进行了大量的飞行,并在城市固定航线交通、城市观光、空中游览等场景中,向公众开放飞行体验名额,让公众认识、了解无人驾驶航空产品,安心、舒心、放心地乘坐。 “等拿到OC证之后,我们就要进入到普及阶段。现在亿航已经在全国筹建了几十个运营点,随着后续每一个运营点OC的颁发,我们会开通大量低空飞行航线,商业化的运营就会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启动。”贺天星说。 而在普惠阶段,随着亿航大量运营点的建设完成和各个城市区域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低空域数字化飞行管理平台的应用,一个全新的、立体化的城市空中交通运输网络将会形成。这个时候,公众可以像打出租车一样便利地“打飞的”,轻松地在城际之间或城市内实现日常通勤,这一阶段也将会是低空经济迈向万亿市值规模的时期。 据了解,除了亿航通航和合翼航空之外,亿航在广州、深圳、珠海、太原、无锡、文成等城市的合作伙伴也在同步筹备,积极推进OC审定申请,加快推动EH216-S在当地低空经济商业运营示范样板建设。 贺天星还提到,亿航一直在大力推动与相关领域的合作,从生产制造、场景应用到商业运营等环节,不断将低空经济的触角和服务延伸至更多领域。 之前,亿航与广汽集团孵化的巨湾技研达成合作,共同研发全球首款eVTOL航空器超快/极快充电池,双方还将超充桩、超充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合作。 亿航还和南航通航在飞行运营、综合保障等方面开展合作,计划在珠海九洲机场、长隆海洋世界等景区,建立EH216-S低空游览运行示范点。 在今年7月的广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亿航与广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讨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实现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产品生产及推广应用。 五、让低空经济变得像“自来水”一样 今年,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低空经济元年”。但对亿航来说,则是“低空经济商业化”的元年。 “低空经济”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达万亿级市场规模。 各地也积极竞逐这一万亿赛道,有约3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了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前有广东和北京率先发布了各自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后有上海出台《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深圳更是把自己定位为“低空经济之城”,从市到区马不停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 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极呼之欲出了。其中,eVTOL更是核心赛道,也是低空经济领域成熟和扩展的标志。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3%。 “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是两个巨大的增长引擎,而这也是低空经济特别是eVTOL发展和应用的核心方向。就像俗话说的‘要致富,先修路’,eVTOL不仅是这个‘路’,而且也是这个产业体量化发展的开路先锋。”贺天星说。 在他的设想里,等到低空经济常态化之后,人们像地面打出租车一样去乘坐eVTOL,而eVTOL会逐渐比肩甚至超过传统的航空工业。而中国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消费场景,让贺天星觉得,中国会成为eVTOL产业里全球最大的市场。 “eVTOL 可以有效解决国内交通拥堵问题,满足人们对于高效出行的需求,在低空旅游、日常通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还能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航空医疗、电力巡检、警务航空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这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都为eVTOL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贺天星说。 低空经济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贺天星提起来,前阵子亿航向浙江温州文成县交付了几十架EH216-S的航空器,开展低空游览和城市空中交通。 “县域低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未来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和普惠程度。低空经济也将会不断下沉,向更多的区域渗透,辐射到社会的各层面。它会变得像自来水一样,彻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飞入到寻常百姓家。”他说。
中国船舶集团首席科学家韩玮:中国低空经济虽处于萌芽阶段,但也应着手考虑系统架构建设
作者 | 李军 编辑 | 杨睿琪、刘毓坤 凤凰网科技讯 9月20日,昨日,“凤凰羽丰 智领低空”首届低空经济创新引领大会在北京丰台举行。中国船舶集团首席科学家韩玮发表了关于无人系统架构设计与应用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韩玮表示虽然中国的低空经济属于萌芽阶段,但也应着手开始考虑系统架构的建设。 韩玮表示,国外无人机系统发展非常快,具有集群化、体系化、智能化、低成本、模块化等特征。而算法、软件和数据是新型生产力领域共性的东西,重要性越来越大,不仅是建设低空经济系统架构的重要生产要素,而且是重要的产出。 总的来说,低空经济现实发展状态和军用无人装备发展状态,彼此可借鉴的东西不少。立足全国产化,适用于更多无人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的总体设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二者的未来趋势。 据了解,首届低空经济创新引领大会以“凤凰羽丰 智领低空”为主题,由北京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和凤凰网共同主办。大会汇聚顶尖专家学者,通过深入交流前沿科学技术,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发布最新创新成果,共绘低空应用新图景。 以下为演讲全文,经编辑发布: 非常荣幸受大会组织单位的委托,分享我的工作经验和心得,我来自中国船舶集团,我们在无人装备领域,尤其是在系统集成层面做了一些工作,“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融合借鉴”,从这个角度把我的经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海上无人系统基本发展趋势。 无论从顶层规划要求,还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无人装备和无人系统在海上的应用呈现一种“体系化运用”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跟“低空经济”有相似的地方。体系化运用涉及到整个系统集成架构设计和规划,有政策层、制度层,也有技术层的规划。我们作为军工科研院所,研究的就是技术层面如何更好地发挥无人装备,尤其是集群装备的优势和好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体系化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从定义来说,海上智能无人系统包括在海上各种无人平台、无人艇、无人潜航器、水下预置武器和水下无人机等,可以单平台独立运用,也可以通过自主网络和智能算法来进行运用集成,具有高涌现性、自组织性、集群智能性等一系列的特点。 从空间来说,机动空间范围更广,适应性、灵活性更高。时间上,无人装备从3D到4D,具备长期性、稳定性,深入性。同时具备力量优势,包括不对称优势、持续使用优势、体系优势,乌克兰战争已经深刻反映这一点,已经出现了有人部队向无人机投降。这些都是无人装备的特点。 海上智能无人系统的基本组成,除了平台,还包括集群整体控制中心及外部控制系统,跟所谓的低空管控从架构来说差不多。另外从国外的角度来说,国外无人机系统发展非常快,具有集群化、体系化、智能化、低成本、模块化等特征。第一,是有作战理论支持,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政策支持。中央鼓励开展低空经济这叫政策支持,平台支持就是我们要有优秀的航空器,以及大量协同验证的实验和应用。第二是,庞大的数据系统,设计的东西太多了,数据比较密集;第三是,智能驱动,大量数据融合和交叉业态融合,集成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类异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 架构设计的角度,追求的是模块化、分布式计算、实时优化和智能决策,这是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架构”国外也在做,美国人最早做的是无人系统的控制系统架构UCS;另外一个是无人系统的联合架构JAUS,这是无人机的。美军无人机的联合架构,去年正式发布了海上无人系统通用无人系统架构——UMAA。这几个架构的特点,是从数据模型和设计组件框架,向框架更内部的模块来进行深入和集成。 UMAA定义四个部分,平台接口、数据模型和管理方法等。平台接口定义了平台与载荷之间、平台与控制站、有人与无人,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无人机平台非常多,能够用于海上平台作战的更多,如何优选?载荷能力和服务能力优选?控制算法的优选?这些都是架构算法要考虑的。 UMAA定义了八个高级功能及其标准服务接口,定义了相关软件库的接口,定义了服务库,最大程度实现异构互联和优中选优。 总的来说,第一,未来海上装备的是重要发展方向,需要加快发展;第二,高度复杂性对系统架构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三,国外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国内军民都在做,比如海军发表了无人装备互操作2.0,很多东西还是在过程当中,咱们低空经济属于萌芽阶段,也应该着手开始考虑,等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所有的烟囱都起来了以后,再从系统、体系层面加强关系,那个时候有点晚了。 海上无人系统设计理念。 无人装备有哪些特点?需要做无人架构有特色的设计。 第一个无人装备包括无人机装备,新技术迭代非常快,要求架构具备独立升级和高效集成能力,包括现在的汽车,大量的OTA、实时在线升级、数据整理等,做整个系统架构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可集成和可部署。 第二个低成本、高可靠的装备特点,模块化和高复用也是关注点。 第三个算法、软件和数据,这都是“新质生产力”领域共性的东西,重要性越来越大,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重要的产出。 第四个高效异构,可互操作。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做这个事情,第一个充分解耦;第二个充分抽象,包括硬件资源抽象、服务抽象,还有面向服务的架构设计;第三个自主互联开放性,这是我们从设计方法的角度。 设计目标,在复杂的海上系统当中,实现统一通信、统一数据、统一接入、统一计算,为更大规模集成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既开放又可靠,既安全又高性能的无人系统体系架构,从这里边也做了我们架构设计的工作,一个要确保行为一致性;第二个确保数据一致性;第三个要对业务敏捷性有充分的考虑;第四个功能与数据解耦;第五个管理与维护的独立演进。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先进技术,来实现轻量级网络代理架构,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在总体任务目标下,如何对任务实现分解,在任务分解的情况下,如何寻找最优的服务组合,通过服务组合来实现最终的任务,这是比较技术的东西。 海上无人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第一部分我们说了它很重要,第二部分说了它要解决什么,第三部分系统架构到底从哪些方面入手。 第一个任何一个产品都有软硬件架构设计,第二个功能域设计,第三个接口规范设计、第四个架构集成设计。 第一,软硬件架构设计,结合具体产品和实践,来做整体的介绍。 首先我们是做海上,海上平台基本上都是无人艇、无人船、无人机等,艇端包括结构、动力、电力、自主控制系统、载荷设备等,对这些东西我们做一个整体软硬件接入设计,实现异构设备接入,设备虚拟化,虚拟化之后的软件服务化调度和调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外暴露一致的控制接口,将底层控制流程彻底透明化;第二个将控制器上层控制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服务化封装,来提供系统整体灵活性。 从物理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能够接入相关的载荷设备,这些相关载荷设备在海上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海上是比较清晰在走通用平台+任务载荷的方式,再加一个APP来实现特定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跟现在平台角色任务单一化设计原则不一致,为后续能力资源化提供基础。 第二个控制域,一个是对各类资源实现抽象和虚拟化;第二个能够组件化对任务需求进行独立开发,实现典型场景的任务包,在场景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与平台无关,这就能够解决刚才所说的问题,你的产品到底适不适应未来新增的场景需求,可以适应,但是这个适应要在系统设计当中要提前做工作。 整体包括上面的流程应用服务轻量化、中间服务代理整个网络化、所有设备的算法载荷抽象化,这里面都有相关的工作。 目前做到的就是,海上基本上所涉及到的载荷,无论是雷达、导航类雷达、激光雷达、主机、动力等,我们目前的工作不少于二十多种载荷,已经实现整体接入和模块化换充。 从功能域视图来说,在架构设计当中一定是有服务场景和任务化需求,为了以后更便于顶层做基层或者在系统层面做集成和使用,要对通用功能和通用功能所属范围进行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管理相关的生态和业态所带来的一系列算法核心技术革命。从无人装备角度来说,从功能域的角度来说分为七个主要的功能域,探测感知域、自我感知域、态势认知域、自主决策域、航行控制域、任务控制域和运维支持域。 这里面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探测感知域对海上来说主要是声呐、光学、雷达等,我需要对特定载荷设备做抽象,抽象以后相关载荷设备全都服务化,为传感器管理服务和环境感知服务、目标属性感知服务来提供服务的支持,从而为上层应用服务,把底层的东西透明化。 第三个接口规范设计,我们要做整个系统集成,从底部开始说定义了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从中部定义功能范围和功能模块;再往上就要定义如何交互,功能之间如何交互,包括域型信息集成机制,这里面包括发布定位、请求应答等;再一个平台和平台之间,内部通用机制和平台之间的外部通用机制,这里面都要做相互信息定义。再一个以服务为边界来进行服务界定和服务集成,最后要有一个核心的协议,来将各种集成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虚拟设备化,包括地址无关的过程调度等等。 刚才说到,对无人平台非注册状态的一种管控,某种意义就看它的开放程度,如果在初始定义当中有相关开放程度,地址无关调用有一定权限的情况下,就可以对飞行和状态进行界定,这是虚拟化接入的规范。 海上无人系统的集成架构设计。 无人装备不光是无人平台一项,也不是无人平台+所有的载荷设备就能完成相关工作。新质新域带来很多新的生产要素,模型、算法、数据等,除了装备本身,后面一系列包括测试、演进、算法仓库等,这些是更庞大的资源和更需要投入和实际使用。我们不可能界定一个飞行器,举个例子,真正走实飞认证那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船上,尤其是在船舶领域,大量国外的船级社都在走虚拟认证的路,把一些工作通过虚拟设备来进行认证,适航次数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无人装备发展的特点,大家没怎么关注它,但是它在战场上突然出现了,这是总体部署的情况。 再一个数据流转关系和数据管理的逻辑层次,再一个相关应用我们怎么把数据用起来,怎么实现数据对我们实际系统的反馈。 中国船舶集团在架构上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玄龙无人艇操作系统,还有配套一系列仿真测试和数据采集分析等等软件,以及各种装备类的比赛,产品、集群运用,还有大量的实验。 未来展望。 总的来说我们军方部门有这个要求,立足全国产化,适用于更多无人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的海上无人集群的总体设计。 第二个功能设计,肯定是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三个载荷接入要能够支持更多的服务级服务迁移和调用。 从我的工作角度来看,低空经济现实发展状态和军用无人装备发展状态,彼此借鉴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感谢各位的聆听,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
三星警告印度罢工工人:再抗议不发工资 还可能失业
罢工的三星印度工人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0日,三星电子的一封电子邮件显示,该公司警告在印度南部罢工的工人,如果他们继续抗议,将得不到工资,并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这一警告让三星与工人之间的纠纷进一步升级。 自今年9月9日以来,数百名三星工人中断了工作,在靠近金奈市的三星家电工厂附近的一个临时帐篷里抗议。他们一直要求三星提高工资,并承认该工厂的工会。三星在印度的年收入为120亿美元,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来自该工厂。 周五,三星印度公司的人力资源团队向一些罢工工人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称他们正在进行“非法罢工”,在抗议期间将无权领取工资。“根据不劳无获的原则,从2024年9月9日起,你将无权领取工资,直到你回到工作岗位为止。”邮件写道。 邮件还警告称,如果员工在四天内未返回工作岗位,他们将需要解释为什么“不应该被解雇”。邮件还提到,三星管理层表示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讨论解决。至少有三名参与罢工的三星工人证实,他们在周五收到了人力资源团队发出的警告邮件。 截至发稿,三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上周,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已经开始与工厂的工人进行讨论,“以尽早解决所有问题”。(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北航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飞:中国未来有机会把eVTOL的供应链留在国内
作者 | 陈和林 编辑 | 杨睿琪、刘毓坤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9日,“凤凰羽丰·智领低空”首届低空经济创新引领大会在北京丰台举行。北航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飞发表主题演讲“聚焦低空产业,投资科学企业家”。在分享低空经济的投资经验时,王剑飞强调了供应链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是有机会把未来eVTOL的供应链留在国内的。只要供应链留在中国,留在像深圳这样的制造业城市,这个城市就赢了。 他指出, 低空经济是从无到有去打造一片新的产业,而不是在存量市场内卷。过去无人机成本高,维护非常复杂,难以实现盈利。但是随着eVTOL、多旋翼等技术的到来,飞机成本直接降了一个数量级,通航公司从原来的亏本运营突然变得可以盈利,变成了真正的好生意。 在谈及低空经济的投资经验时,王剑飞提到了新一代创业者的新特征。他坦言,对于他们来说,从2018年左右开始,互联网的红利到了尽头。在新的时代下,很多创业者来自顶尖的理工科高校,或者实验室,或者大厂研发中心,“已经不会说拿一张PPT、想一个Idea就可以创新,这样机会非常少了”。 同时,王剑飞对于未来全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判断。他预测,未来的十几年,在低空经济领域,国家会开放很多场景,并给予一些企业前期的补贴,支持它们去发展低空经济。 首届低空经济创新引领大会以“凤凰羽丰 智领低空”为主题,由北京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和凤凰网共同主办。大会汇聚顶尖专家学者,通过深入交流前沿科学技术,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发布最新创新成果,共绘低空应用新图景。 以下为演讲全文,经编辑发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创业者和现场的观众,大家好,我是北航投资王剑飞,今天跟大家主要讲的是我们公司对低空经济等方面的投资逻辑与认知思考。 题目是“聚焦低空产业,投资科学企业家”,科学企业家也是我们的投资画像。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因为2024年有很多政策发布,也是在这一年,很多机构开始关注低空经济。我们可以按照里程和高度绘制一张立体图景,人类的交通载体从水面下几十米到万米高空、从里程最短自行车到最长的高铁,勾画出一个三维坐标轴,这张图涵盖了人类几乎一切交通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从地面交通(汽车、高铁)到高空(客运级飞机),全球已经形成了垄断格局,而且这个格局短时间是无法被打破的,因为想要抢占市场非常难,也需要举国之力。只有高度1000米上下的低空空间是一片空白,在这十年间,消费级/工业级无人机、直升机、通航固定翼飞机都还有发展的巨大空间。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国家开始开放这一部分领空,然后打开一个新的低空经济的空间。这也非常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因为是从无到有去打造一片新的产业,而不是在存量市场内卷。 最近这段时间,世界很多技术带来了新一代新能源驱动飞行器的机会。我提出三个重要技术: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 电动化在汽车领域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跨时代的变化,之前的燃油发动机,中国搞了几十年也搞不过BBA,但是在电机方面中国可以靠十年的奋斗弯道超车过去,因为这里面很多工业制造门槛很高,大家如果去看奔驰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基本是取决于很多工业母机。但是在电动时代这些难度一下降低了,所以更深层次是降低了制造成本,让整个飞行器的制造像汽车一样非常简单,才有机会大规模地应用。同时在智能化和无人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发展,已经走进了人类的现实。这些都会让整个低空经济、整个飞行的商业的逻辑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以前我们看到通航公司基本上没有盈利,可能只有中信海直、国网通航是可能盈利的,因为通航有人机的成本高,维护非常复杂。但是如果用eVTOL、无人机来代替,整个维护成本包括飞机成本,直接降了一个数量级,意味着通航公司从原来的亏本运营突然变得可以盈利,变成了真正的好生意,这都是电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所带来的。 从全球来说,中国无人机数量并不少,126.8万架,超过全球50%,无人机企业也很多。但是中国机场跟美国对比可能非常少,也就是说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其中也蕴涵文化方面和国民冒险精神的差距。但是在eVTOL时代,机场的限定被改变了,很多大楼的楼顶可以变成机场,不用再建很多通用机场,不用建很多基础设施,这也会深层次地改变中国低空经济产业。 凡事已经形成垄断,就会有既得利益,会有阻碍这个产业发展的一股力量。中国的通航永远无法在燃油飞机时代成为霸主,但是电动化、eVTOL的时代就可以跨界去超车,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巨头去阻碍这件事情的发生。 对于一个新的产业来说,是有一个平衡点的,在一开始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跟政策的支持,可能前期的研发费用就会让企业撑不住。所以政府第一时间会开放一些场景,给这些企业一口水喝,让它可以活下来。这样的事情在低空经济时代,2023年是写入了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元年开启,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十几年,在低空经济领域,国家同样会给予很多的场景的开放,会给予一些企业前期的补贴,让它们去发展。 之后这么多的省市将低空经济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定是过热的,每次发展在一开始推动的时候,肯定都会过热。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坚持初心,找到真正可以一直创造价值的企业。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低空经济有优有劣,优势在我看来主要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积累了整个供应链资源,包括电机,包括很多产业链,低空经济eVTOL和新能源汽车是大幅度的重合。这些也是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优势,同时中国过去有很多航空方面的人才,毋庸置疑。所以中国是有机会把未来eVTOL的供应链留在中国的。只要供应链留在中国,留在像深圳这样的制造业城市,这个城市就赢了。但是eVTOL主机厂搏杀的终局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像新能源汽车有“蔚小理”的新兴派,也有传统的广汽,在eVTOL领域,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像沃兰特这样的新兴派,同样我们也不知道未来小米、比亚迪会不会入场做eVTOL飞机。 此外,我也想讲一下北航。低空经济对于北航来说,到了一个时代的风口。我们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建校一开始确实围绕航空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北航培养了大量的院士、博士、硕士,毕业生大量进入中航工业这样的航空国企之中。不管是在多个大国重器负责人,还是今天到场的大响院士,都是中国航空业的先驱,包括最新型号的总师也是来自北航。 在整个创业生态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们很多也都是北航校友。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一个低空经济创业公司,创始团队里面一定有北航的,这是巨大的生态力量。 对于北航投来说,要做的事情就是立足北航,做科创时代的“种田人”,投资“科学企业家”。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我们2016年成立后,主要是围绕北航打造一个全链条的科创生态,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在学校里面一直在开设创业课程,在课程中发掘一些种子期的投资项目,也投了一些小案例。北航很多本科毕业生有一定概率去创业,我们支持他的第一步。 我们也举办了北航全球科创大赛,这个大赛做了七年,也是北航创业项目和投资人互相交汇、互相去做投融资对接的大舞台。学校对大赛也一直非常支持,今年还开放了学生组给全球60所高校。 我们这些年几乎每周都会有非常专业的交流会、对接会,围绕北航吸纳北航的创业者,形成一个创业的社群。 在这样的生态下,我认为新一代的创业者,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创业者。对于我们来说,从2018年左右开始,互联网的红利到了尽头。很多机构开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我们从成立开始就这样做。新一批创业者是什么样的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是拥有某一个行业技术,一般都是博士毕业,具有在科研院所多年研究某项技术的经历,所以在新的时代下,创业者很多是来自顶尖的理工科高校,或者实验室,或者大厂研发中心,已经不会说拿一张PPT,想一个Idea就可以创新,这样机会非常少了。如果做半导体,做商业航天,做低空经济,包括顶尖医疗技术创业,至少需要有很多试验设备,需要有很多环境,需要有很多技术认知,这些都是国家上亿的投入才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接触前沿技术,这也是创业的门槛提高了。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提出来投资科学企业家。科学企业家的画像简单地说就是科学家+企业家,或者叫卓越工程师+企业家。往深了讲,就是要同时具有工程师对技术专精的精神,对技术的了解,然后还要同时具备我们经常讲的企业家精神。 在技术判断上,我们会比较喜欢具有某项核心技术壁垒,或者有系统性的集成优势的企业,我们定义叫高科技、高壁垒、高成长性项目,这个是我们的投资逻辑。在这样的逻辑下,我们这些年投了一批项目,大概四个赛道,未来空天技术、医工交叉、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项目的创始人都符合我所说的科学企业家的画像。比如说像星河动力的刘百奇,我们是他的天使轮股东,现在150亿的估值,北航的博士,在航天系统工作过很多年,在火箭领域有很深的认知,同时又是非常专注地去做创业这件事情,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厉害的CEO。我们见面基本都是周日下午,他公司高管和他自己会安排一天的面试,他是全身心all in做企业这件事情上,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企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投的第一大赛道是未来空天技术,有一部分是投低空经济。我们也在持续布局这个领域,并认为它是一个大的赛道,这个赛道不会短平快,从最上游到最下游是非常长的链条,包括最上游做材料的、中游各种核心供应链、再到下游的应用。这样的长坡厚雪的赛道会经历好几波Gartner曲线,包括这一波可能带着泡沫,可能再过两年坠入低谷,再过一些时间会再起来,可能会延续十年,甚至二十年。像无人驾驶从最开始的概念到今天,远远还没有达到商业闭环,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但是不妨碍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非常优秀的独角兽企业。因为低空经济远远没有到终局,我们认为现在投主机当然是要稍微谨慎一些,更看好核心供应链,不管主机怎么发展,最终还是会有一些供应链会脱颖而出,会为这些好的主机厂做配套。 低空经济时代是北航人创业最好的时代,因为风口轮了70年才轮到北航。大家经常会听到航空报国,从来没有听过半导体报国,笔记本电脑报国,因为航空还是苦,很多年赚不到钱,所以得有航空报国的理想才能支撑一代又一代北航人去奋斗。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在航空报国的情怀基础上,也能够实现商业闭环,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在商业上的进一步放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非常希望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时代的机会干出一片事业。 我们自己会一直做北航创业者最早期和最重要的陪伴者,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希望陪伴一代又一代科学企业家的成长。我们的目标是汇聚全球科创力量,希望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携手奋斗、共同发展,谢谢。
七年半亏掉27亿元,留给云天励飞的时间不多了
从2023年4月4日登陆资本市场至今,头顶“深圳AI第一股”的云天励飞还走出亏损泥潭,反倒出现亏损扩大的趋势。如此影响下,股价从上市初的高点已经跌去84.3%,只剩下一个零头。 文|李 健 2023年4月4日,头顶“深圳AI第一股”的云天励飞登陆资本市场,盘中大涨189.16%触及127元/股的新高。当日收盘,云天励飞收涨137.04%报104.11元/股。 彼时的云天励飞大概不会想到,一年半之后云天励飞的股价一路震荡下跌到19.87元/股,跌幅超过84.3%,如今仅剩下一个零头。 「数智研究社」发现,云天励飞股价不断回调背后,除了大盘整体走势的影响外,与其经营亏损逐年扩大息息相关。自2017年至今,云天励飞已经连亏7年半,累计亏损接近27亿元。 从现金流状况、经营表现综合来看,留给云天励飞折腾的时间似乎已经不太多了。 7年半亏掉27亿元 2019年,证监会推出科创板,业绩不再是科技企业上市最大的难关。这一年,云天励飞的亏损高达5个亿。 这时云天励飞看到了上市希望。随即于2020年7月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很快在几个月后首度披露招股书,计划登陆科创板。2023年4月,云天励飞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上市后的云天励飞继续亏损。2023年云天励飞归母净亏3.83亿元。2024年上半年云天励飞归母净亏3.10亿元。「数智研究社」发现,从2017年至今的7年半时间里,云天励飞的亏损接近2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亏损中,原本快速增长的营收也出现了下滑的情况。从2021年至2023年,云天励飞的营收从5.66亿元缩水至5.06亿元。2024年上半年云天励飞实现营收2.89亿元。 云天励飞成立于2014年8月,至今已有十年。经过十年发展,云天励飞的业务也扩大至城市综合治理平台、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算运营、智能硬件和生态建设等几大细分领域。 作为专注于AI和芯片领域的玩家,云天励飞所处行业的需求十分旺盛。以城市综合治理平台、智慧交通背后的安防领域为例,数据显示,安防市场的规模从2022年的630亿元将增至2023年的800多亿元。行业需求还在增长,但云天励飞的收入却不增反降。在「数智研究社」看来,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产品并未完全得到市场认可,核心竞争力还有待继续提升。 好在2024年上半年,云天励飞营收实现了同比97.40%的增长至2.89亿元,扭转了颓势。但营收增长并未带动归母净亏损的缩小,亏损反倒从2023上半年的2.11亿元增至3.10亿元。 不过,对于归母净亏损扩大的事实,云天励飞将其归因于股份支付增加所致。为了留住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无可厚非,但因股权激励导致亏损持续扩大,云天励飞真得好好权衡权衡一番。 毛利率断崖式下跌 2022年10月,大洋彼岸的OpenAI开启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大语言大模型、AI、芯片和算力、算法、数据要素再次成为全球大热。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紧随其后不断推出新产品。 作为A股资本市场上为数不多具备大模型和AI芯片概念的企业,云天励飞稀缺性尽显。 不过在上市之前,云天励飞曾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插曲。股权占比、话语权小的田第鸿因为坚持算法优于芯片的策略,和陈宁主张芯片优先算法的策略背道而驰,田第鸿选择在公司递交招股书时清仓股权套现数千万。但陈宁却凭借云天励飞的上市,身价一度超过百亿。 但随着云天励飞股价的不断下跌,云天励飞实控人陈宁的身家也不断缩水。按照目前陈宁持有的8367.21万股计算,其身家仅剩下18亿元,较高点蒸发超过88亿元。好在陈宁持有云天励飞的成本极低,目前的陈宁依旧是赚的盆满钵满。 田第鸿退出云天励飞后,独掌话语权的陈宁加大了算法芯片的投入,并在取得技术突破后,迈出商业化的一大步——智能安防。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云天励飞城市综合治理平台业务收入3.92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77.39%。但是,云天励飞进入的这一垂直领域早已是红海,竞争极其激烈。市研机构IDC数据显示,商汤、旷视、海康威视、创新奇智和云从科技的市占率就达到了42%。作为对比,云天励飞的市占率只有1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明显。 加之视觉产品、智能安防的客户多为政企,因此云天励飞并不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长此以往,云天励飞的盈利能力必然一年不如一年。有数据为证,2023年一季度云天励飞的毛利率还在50.64%,但到了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仅为15.76%,下滑十分明显,用”断崖式“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同时,云天励飞在大模型爆火时适时推出了”天书“大模型。一边是AI芯片,一边是大模型,业内的玩家都这么玩,云天励飞自然也不甘落后。靠着两把“刷子”,云天励飞市值一度突破450亿元。 但两把“刷子”背后,靠的是不断地研发投入。作为一家年营收只有5个亿的企业,云天励飞从2021年至2023年间的研发投入都在3个亿左右。但就是这3个亿的研发投入,并没能带来更多的营收,大模型身陷“百模大战”,AI芯片年营收只有数千万元,看不到希望。 云天励飞持续亏损背后,账上的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出现了急剧缩水。从2023年一季度至2024年上半年,该项数据缩水了将近20亿元,仅剩下23.56亿元。 与此同时,云天励飞还暂停了2024年12月可以使用的下一代视觉计算AI芯片项目,预计延期到2026年的6月。 在「数智研究社」看来,作为一家重研发的科技公司,随时随地对于流动资金需求很大,现在暂停了新研发项目,账上的货币资金也在急剧减少。要不是当时IPO募资39亿元,现在的云天励飞现金流可能已经十分紧张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云天励飞日子肯定不好过。只是坐拥大模型和AI芯片这两大未来的好牌,当下的云天励飞没有打好。想要扭转颓势,云天励飞需要想更多办法,不然真就像比喻国足那样,“留给XX的时间不多了”。
众泰皮尺部,在奇瑞找到了新工作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觉得奇瑞最近的车子变好看了,反正奇瑞自我感觉挺好的,对于自家新车,经常闭上眼睛就是一顿夸。 在奇瑞最近的一场发布会上,副总经理李学用对公司的新车型设计赞不绝口,他将这种美学上的飞跃归功于新一代设计团队的创新精神。 ▲奇瑞李学用 大家说奇瑞应该给设计师发鸡腿了,(造型)怎么越变越美了,是不是换设计师了,我想告诉各位,是真的换了,换成了我们培养多年的一批年轻的设计师,他们走上了担当的岗位。 李学用强调,在奇瑞内部,老一辈领导在设计决策上已无太多发言权,现在的设计方向完全由用户和年轻设计师进行主导。 实际情况是否真如他所言? 事实上,奇瑞在车型设计上一直备受争议,特别是在最近两年,这种争议似乎愈发激烈,经常与友商「心有灵犀」。 举个例子,奇瑞去年年底发布的捷途山海 L9 就被指撞脸理想 ONE,乍一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可能还真会以为是理想 ONE 的换代车型。 ▲捷途山海 L9 ▲理想 ONE 但那时,理想 ONE 早已停产,理想 L9 也发布了一年有余,随着产品的爆火,理想汽车的新一代设计语言也逐渐深入人心,捷途也不甘落后啊,这不,推出了中型 SUV 山海 L7。 ▲山海 L7 不可否认,山海 L7 的前脸和理想 L7 确实有着一些「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并不代表捷途在外观上存在抄袭行为,不信来看山海 L7 的车侧线条,和理想汽车八竿子打不着,尾部造型的区别就更大了,明明就更像领克。 ▲山海 L7 抄袭?不存在的,充其量就是「集百家之所长」,你说对吧,奇瑞。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捷途旅行者和福特烈马。 ▲捷途旅行者 实际上不只是子品牌捷途,奇瑞最近发布的风云 A9 也被指与比亚迪汉「心有灵犀」,尾灯又有点 AION S Plus 的感觉,一时间说不上来它是什么成分。 ▲风云 A9 ▲风云 A9 不仅是轿车,下面这辆大型 SUV 风云 T11 也很难评。 ▲风云 T11(上),问界 M9(下) 看完奇瑞的这些新车,我们不难发现其设计理念似乎与行业趋势紧密相连,其设计水平也在随着友商产品的不断更新而进步。奇瑞新一代设计团队,似乎很好地继承和吸收了老师傅的宝贵经验,并转化为当前设计实践的核心。毕竟,奇瑞曾经的老师傅们也很喜欢致敬友商。 例子数不胜数。 2022 年,奇瑞推出了「全球研发、全球标准、全球品质、全球命名、全球上市」的紧凑型 SUV 欧萌达,9.29 万元的起售价也尽显诚意。虽然欧萌达的价格区间与奇瑞旗下车型瑞虎 8 相近,但彼时的奇瑞认为,凭借其时尚前卫的设计和全球车型的品质,欧萌达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成功打入年轻市场。 ▲欧萌达(上)、长安 UNI-T(下) 但很快,年轻人们发现这辆车越看越眼熟,不对啊,这不是长安 UNI-T 吗?一时间,关于欧萌达抄袭的讨论甚嚣尘上。结局当然也不令人意外,这款奇瑞 4.0 产品进化后的首款产品,扑街了。 不只是欧萌达,同年发布的艾瑞泽 8 也人吐槽神似奥迪 A4L;奇瑞 QQ 冰淇淋一看就知道是瞄着五菱宏光 MINI EV 去的;去把瑞虎 8 Pro 尾部的奇瑞字样挡住,也和长城的瑞虎 M6 Plus「傻傻分不清」。 ▲艾瑞泽 8 ▲QQ 冰淇淋 ▲奇瑞瑞虎 8 Pro ▲哈弗 M6 Plus 难道,这些就是李学用口中的「年轻设计师」的用心之作?大概率不是。 在一家车企里,最渴望做出一个好产品的,通常都是设计部门和产品部门,可光凭这两个部门的一腔热血,显然无法造出一个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工程、市场、生产等众多部门的协同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话语权最大的部门,往往会决定产品的最终走向。观察奇瑞的产品线,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市面上什么最火,我们就给用户什么。这种策略表明,在奇瑞的产品决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很有可能是市场部门。 举个例子,前几年,许多造车新势力都倾向于采用狭长的「眯眯眼」大灯设计,以此作为与传统燃油车的区分标志。这种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减小灯具模组的尺寸来增强车辆外观的科技感,逐渐成为了行业内的一种流行趋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眯眯眼」大灯似乎不再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因此,除了一些要维持品牌特征的产品还在使用「眯眯眼」,不少品牌又把大灯给改了回来。 这种设计上的来回调整,自然离不开各家车企的市场部门以及一份份消费者调研。 然而,这一过程同样考验着车企领导层对自己产品和品牌的深刻理解,否则,车企很容易被市场带着跑,尤其是那些面向主流市场的车企。 再举一个例子:在产品定义初期,假如市场部门提出了一个明确的需求,比如要求车辆必须拥有宽敞的空间和时下流行的外观设计,这些需求在传递给产品部门后,产品部门会参考市场上竞品,设定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传递给工程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牛鞭效应,需求在传递过程中被放大或扭曲,最终的效果,只会偏离预期。 听起来像不像今天的主角——奇瑞。 被市场拉着走,就意味着你永远无法做出领先于市场的产品。要让自己的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好设计是不可或缺的。 在汽车行业的舞台上,设计总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它不仅关乎美学的表达,更是品牌灵魂的映射。因此在设计领域,每一家车企都应该有一个具有足够权威和决断力的核心人物,来引领设计的方向,在理想汽车里,这个人是李想本人;在特斯拉里,这个人是马斯克;在广汽传祺,这个人是张帆;在长安汽车,这个人是克劳斯·齐乔拉。 那么奇瑞呢?这个人是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们吗?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与市场和工程部门的决策者们抗衡呢?车企里,大家都是聪明人。 要提高设计部门的话语权,不能只是在发布会上说说,否则,很容易在产品上露馅。
从消费电子到智驾智舱,多媒体应用全面爆发,安谋科技自研IP加速中国芯片创新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今天,几乎“无终端不智能”。 AI手机、AI PC、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诚然此前智能终端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如今AI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让所有终端产业都面临一次新的洗礼。 实际上,被新技术席卷的领域不止是终端,包括端、边、云在内的各条赛道都涌现出新的场景、新的应用,随之而来的则是新的需求。 大到数据中心,需要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小到一块屏幕,如何高清且低延时地显示高质量画面,并支持AI技术衍生的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从云侧到终端,从AI技术本身到AI技术激发的新应用,技术的爆发带来的是数据的爆发,尤其是在以视频和图像为主要数据流的多媒体领域,这类挑战尤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业界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数据洪流?如何打破数据处理的瓶颈?从芯片层面来看,仅仅依靠通用计算单元来“打天下”的做法已然不现实,我们还需要把整个数据流系统升级扩宽,并做到“术业有专攻”。 就在昨天,安谋科技在北京召开新品发布媒体沟通会,正式亮出了其自研多媒体产品线的最新成果——“玲珑”D8/D6/D2 DPU和“玲珑”V510/V710 VPU。值得一提的是,新推出的“玲珑”D8/D6/D2 DPU也是安谋科技本土自研的首款显示处理器。 从视频编解码到图像显示处理,安谋科技把整个多媒体数据流的处理链条理通,覆盖终端和云侧等不同细分场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级解决方案。 据悉,“玲珑”V510/V710 VPU相较于前代产品,在编解码性能方面均实现了翻倍式提升,“玲珑”D8/D6/D2 DPU也在性能、灵活性、扩展性以及成本功耗控制等方面展现出了不少亮眼特性。在消费电子、智驾智舱、AR/VR、智能家居等众多关键场景下,视频编解码及图像显示等多媒体处理相关的诸多核心痛点都能被很好地解决。 此次“玲珑”新品的发布,既是安谋科技自身核心产品迭代的重要成果落地,也是其自研业务对中国芯片产业加速赋能的关键助力。 在这一关键节点上,智东西对话了安谋科技的资深研发专家,对此次“玲珑”多媒体产品线“上新”背后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挖掘,三位受访人也分享了安谋科技对产业方向趋势的深入思考,让我们对DPU和VPU赛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左至右:安谋科技DPU产品经理柴卫华、多媒体处理器研发负责人周华、VPU产品经理董峰 一、从云侧到终端,多媒体处理需求爆发,剑指千亿美元市场 今天,芯片产业面对的需求日益复杂,各种新的挑战不断涌现。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AI处理和生成的内容都在逐渐“升维”,从简单的文字到图片,再到以假乱真的3D视频…… 这一切都带来了视频及图像处理需求爆发,数据就像汹涌的水流般涌来,而整个“排水系统”,从数据的编解码到视频、图像的最终呈现,都需要进行一次升级改造。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VPU就如同水泵水管,让水流速更快更通畅,让视频数据的编解码效率更高;DPU就如同水龙头,最终让各类视频内容、图像图形得以高质量地呈现;而服务器中的海量GPU则更像是造水的源头,通过计算来生成海量数据。 可以说,安谋科技从IP层面把多媒体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给打牢了,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些关键节点也被强化升级了。 在终端侧,智能设备对视频处理能力的需求正在快速爆发,而先进VPU在各类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其视频编解码性能,降低视频处理所需的功耗与时延。 比如在手机上,直播持续火爆、短视频制作逐渐兴起,手机内容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在汽车上,各类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大量视频数据处理,智能座舱中的大屏化、多屏化、高清化趋势也极大地带动了对DPU的需求。 汽车也被业内认为是继消费电子、AIoT、安防监控之后,VPU最具潜力的终端应用场景之一。 根据专业市研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车载摄像头的搭载量或突破1亿颗,年复合增长率25.7%;2025年车载显示市场的规模也将进一步超过1200亿元。这两组数据也侧面反映了视频编解码和显示处理在汽车领域的实际用例不断增加。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在云侧,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需要借助VPU来应对海量视频数据的加速需求,根据市研机构预测,2028年全球视频流媒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130亿美元,其中视频直播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对编解码要求更高,对成本和延迟也更敏感。 总体来看,VPU和DPU有望成为芯片行业下一波集中投入的细分赛道,这些产品虽然“名气”不大,作用却不可忽视:试想,若没有VPU把编解码带宽的瓶颈解决,没有DPU把终端显示输出的问题解决,再强大的系统也难以提供优质的端到端体验。 二、从消费电子、智驾智舱到AR/VR,“玲珑”诸多黑科技傍身,瞄准核心需求痛点 正如前文所说,行业的变化催生出新的需求,同时带来新的挑战,安谋科技此次带来的“玲珑”DPU和VPU新品正是瞄准了这些痛点发力,凭借诸多亮眼新特性,解决了不少行业难题。当然,这也离不开安谋科技与产业玩家的深度合作,三位受访人在交流过程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点——“把客户当成师傅”。 具体来看,在终端侧,尤其是智能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无人机、AR/VR等前沿终端应用领域,高清、实时的视频处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能力对系统高效运行、提升用户体验都是非常关键的。 安谋科技VPU产品经理董峰提到,在汽车行业,车企们开始逐渐形成一些端到端的整体思路,车企不光会聚焦车本身,在业务层面也会涉及到端到端的训练和一体化闭环,例如智能闭环或是商业闭环。但不论车企做怎样的创新尝试,其核心都会涉及到对应实际场景的数据使用,离不开数据的处理。 ▲安谋科技VPU产品经理董峰 在AR/VR领域,个别国际大厂倾向于“高举高打”,其MR头显对高性能处理、高数据带宽、低延迟有着强需求,而国内诸多AR/VR创企则更多聚焦于“轻量化”AI可穿戴设备的思路方向,性能功耗平衡以及成本控制是这类产品的刚需。 正如董峰所说,其实在终端领域,一个永恒的命题就是如何“花小钱办大事”,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和功耗,去把应用体验做好,而“玲珑”多媒体系列的突出优势,恰恰在于此。 在4K/8K应用场景中,新一代“玲珑”V510/V710 VPU相比上代产品的编码质量提高了25%以上,采用了多核处理架构,软硬件交互性和可扩展性都进一步增强,可以兼顾主流市场和新兴应用的实时编解码需求。此外,“玲珑”V510/V710 VPU还集成了内存管理单元(MMU),可以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并降低系统复杂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玲珑”V510/V710 VPU首批支持了H.266标准,该标准是业内最新的国际视频编码标准,正是为了应对高清视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传输和存储挑战而生。据了解,在同等画质下,H.266能够比上一代标准节省约50%的流量,高清视频的传输和存储成本得以显著降低。 董峰在发布会上分享道,支持H.266标准背后,研发团队在微架构层面进行了大量创新,甚至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几乎重写了代码,这无疑既耗时又极具挑战性。如何在支持新标准、提升编解码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成本和功耗,这些都是团队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必须面对并克服的难题。 当然,上述“玲珑”V510/V710 VPU的种种特性也可以在“云端”数据中心等高性能计算场景发挥作用,覆盖端、边、云等各类智能应用场景,这也是其主要优势之一。要知道,海量视频数据在训练之前,都需要通过VPU“转化”成原始数据格式,再喂给大模型。 当下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任务增加,对高清视频编解码的处理速度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典型的文生视频等多模态应用,既要保证数据准确,又要低延迟、高吞吐量。全新的“玲珑”V510/V710 VPU能够很好地胜任新兴场景的各类视频编解码任务。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安谋科技多媒体处理器研发负责人周华细述了安谋科技“玲珑”研发团队的成长历程。在2019年成立时,安谋科技虽然在VPU赛道上还是一个“后起之秀”,但经过几年快速成长,目前“玲珑”团队已成长为一支拥有80余名人才的高素质集体,并在对行业顶尖标准的支持上跃居引领地位。 ▲安谋科技多媒体处理器研发负责人周华 以此次发布的“玲珑”V510/V710 VPU来说,该产品是国内首批同时支持H.266标准的编码及解码视频处理器,这不仅彰显了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推动中国创芯势力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可以说,对于前沿技术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坚定追求,是安谋科技快速克服技术挑战并实现领先的根本动力。 除此之外,随着视频图像逐渐成为各类设备上的重要信息载体,图像显示技术的应用边界也在不断拓宽,从AI PC、AI手机、智能家居到智能座舱,消费者对智能设备的信息交互和娱乐需求也日趋多样化。 很难想象如今的汽车已经可以变身“家庭影音娱乐空间”,其中超高清、超大屏、跨屏联动、多屏异显等趋势日益显著,对图像显示技术的实时处理、画质增强、数据安全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这些新需求和新场景,安谋科技打造了旗下首款本土自研的图像显示处理器——“玲珑”D8/D6/D2 DPU,能够很好地兼顾高性能、高画质和高灵活性,单IP就可以支持单路8K 60FPS或4路4K 60FPS的高清实时显示输出,并且具备低时延、低系统带宽和高数据安全等优势。 在发布会上,安谋科技DPU产品经理柴卫华分享了团队与客户沟通过程中的诸多关键细节。他表示,比如在安防市场中,客户对画质表现和成本控制的要求都尤为“苛刻”,甚至到了“拿着放大镜一帧一帧对比画面”的程度。无一例外,客户都希望在提升画质的同时,还能保持甚至进一步降低成本开支。 ▲安谋科技DPU产品经理柴卫华 为了挑战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柴卫华和团队一起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 比如与Arm架构的深度协同就给“玲珑”DPU带来了独有优势。“玲珑”D8/D6/D2 DPU集成了AFBC(Arm帧缓冲压缩)技术,在确保整体系统方案的高性能和高画质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带宽和功耗。 其内置的Arm MMU-600/700中的TBU模块,能够针对不同显示场景进行精细化调优,从而有效降低系统访问延时,提升响应速度。此外,“玲珑”D8/D6/D2 DPU还全面兼容了Arm TZMP(Arm TrustZone媒体保护)架构,这让显示数据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 柴卫华特别提到,多媒体领域的应用场景纷繁复杂,客户的需求痛点也各不相同,有的问题需要从IP层面入手解决,而有些则需要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量。安谋科技的“玲珑”产品在交付环节,不仅提供了完整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且“玲珑”团队还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支持服务。 对于这一问题,周华也在发布会上做了重点解读。他提到,无论是VPU还是DPU,“玲珑”团队从产品立项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架构的适配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确保产品能够应对不同场景的挑战。团队深入融合软件和硬件层面,实现了对端、边、云需求的全方位覆盖,同时秉承平台化的思路去进行产品规划和设计,这样既能保证了产品的普适性,又实现了差异化,可谓是芯片企业心中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形态。 三、自研业务相关芯片出货破5亿颗,安谋科技为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架桥提速 “玲珑”VPU和DPU的诸多亮眼特性,以及对行业需求的精准把握,都是安谋科技近年来自研业务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聚焦AI、CPU、NPU、信息安全和多媒体处理等核心研发领域,安谋科技逐渐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自研业务产品矩阵,从“周易”NPU、“星辰”CPU、“山海”SPU,到“玲珑”VPU和DPU,这一系列本土自研的处理器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落地方面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 据了解,“玲珑”多媒体系列从2020年首次发布以来,一直围绕产品灵活性、定制化能力、编解码性能以及软件固件支持等方面重点投入。周华提到,“玲珑”产品线不断迭代升级,如今已经走到了行业前列,而这次DPU首秀也进一步补齐了整个“玲珑”多媒体处理器的链路。 官方数据显示,安谋科技自研业务的授权客户已超过220家,相关芯片累计出货量也突破了5亿颗,自研业务核心技术专利达到150多项。其中,“玲珑”VPU的国内授权合作伙伴已有30多家,从智能手机、PC、智能汽车到智能安防等主流场景均有覆盖。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智东西看来,一方面离不开企业自身在自研业务领域的长期坚持布局。自2018年独立运营起,安谋科技既已开启了其自研之路,为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网、基础设施、移动终端等国内最具创新能力的芯片设计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对目标市场、目标场景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前瞻布局,同样也是其自研业务可以快速增长并屡获行业认可的关键因素。 董峰在交流中提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谋科技与客户之间的紧密互动,把客户视作“师傅”,本地团队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学习交流,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来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 多媒体产品面向的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很难做到“一个标品打天下”。因此,保持与产业的信息通畅极为关键,闭门造车绝无可能取得成功。 自研业务的成功落地也进一步彰显了安谋科技构建本土IP稳定供应链、助推国产芯片创新发展的独特价值。 实际上,安谋科技本就是一家“成长于本土、服务于本土”的芯片IP企业,从不断迭代自研产品,到持续引入Arm先进技术,尤其是今年“Arm技术授权订阅模式”落地中国市场,其本质上都是在为本土合作伙伴提供更优质可靠的IP供给、技术服务和系统级支持,进而加速本土芯片创新。 安谋科技充分发挥“全球标准、本土创新”的独特优势。据悉,不仅“玲珑”处理器新品继承了Arm技术基因、兼容了Arm技术生态,而且安谋科技自研IP与Arm通用IP能够实现异构协同,不同计算单元形成有机结合,发挥出1+1>2的作用,异构计算的价值尽显无疑。 作为异构计算平台的最新落地成果,今年新发布的此芯科技首款AI PC芯片“此芯P1”集成了Armv9 CPU核心、Arm Immortalis GPU以及安谋科技“周易”NPU等自研业务产品,能够为生成式AI在PC等端侧场景应用提供核心支持。 从商业进展和客户反馈来看,安谋科技是助力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技术桥梁”和“创新引擎”,其独特价值日益凸显。据安谋科技官方数据显示,其国内授权客户已有400余家,相关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达到350亿片。 “只有国内芯片企业获得成功,我们自身才能成功”,这正是该企业多年来遵循的原则。 结语:AI时代与视频时代碰撞,“玲珑”处理器为数字多媒体产业注入芯动能 从终端到云侧,视频处理和图像显示需求的爆发都是实打实的,也给芯片行业带来了不少机遇和挑战,安谋科技自研的“玲珑”多媒体新品无疑给VPU和DPU赛道注入了新的动能,帮助国内芯片企业更好地抓住这些需求痛点,更快速高效地推进产品研发。 这背后,从对于技术创新的坚持,到与产业客户密切配合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其自研业务的“开枝散叶”,既离不开其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也离不开产业联合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 展望未来芯片产业,在诸多变量之下,芯片企业对于新技术的快速适应能力、快速落地产品的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在立足本土市场,加速本土芯片产业创新的方向下,安谋科技的“中国创芯故事”有望谱写更多精彩篇章。
写代码提效神器!JetBrains AI Assistant国内版发布,基于通义大模型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9月20日报道,知名国际软件开发工具提供商JetBrains昨日在2024云栖大会上正式发布基于阿里云通义大模型的JetBrains AI Assistant。国内版JetBrains AI Assistant为中国本土开发者量身打造,支持中文指令与系统直接交互,带来高效编码与个性化智能体验。这也标志着JetBrains在完善其开发工具产品生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JetBrains AI Assistant与多款JetBrains产品深度集成,结合了根据具体任务定制的第三方和专有大语言模型,能够以高度的适配性完成代码生成与重构、回答和解释代码相关问题、撰写文档和提交信息等工作,并确保专有代码保持机密和安全,可在特定IDE工具窗口中作为内联操作使用,也可通过内置聊天使用。 基于阿里云通义大模型的JetBrains AI Assistant,将助力中国本土开发者提升效率和代码质量,以便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创新。 一、与阿里云战略合作,显著提升软件开发体验 自2001年公司创立伊始,JetBrains IDE工具已被超过1500万开发者体验,并应用在每一天的工作当中。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开发者市场之一,正以其庞大的开发人员群体引领着技术革新的浪潮。在中国创新引擎持续加速以及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用户对于高效、智能开发工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早在2014年,JetBrains就开始积极发展中国市场,随着业务不断扩张,而后进一步在中国上海成立捷并思(上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为中国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推出超过15款可用于专业开发的尖端工具,以构建全面的产品生态系统,确保其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开发者的需求。 JetBrains中国区总裁李玥萱谈道,中国市场在JetBrains的全球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家技术领先的软件开发公司,JetBrains积极拥抱市场变化,确保其产品和服务始终与开发者的需求同频共振,助力他们突破效率极限。 “未来,我们期待与阿里云继续深化战略合作,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市场的用户提供更加强大、更加智能的工具和解决方案。”李玥萱说。 ▲JetBrains中国区总裁李玥萱 据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分享,阿里云和JetBrains的战略合作发挥了衔接国际技术与中国市场的独特桥梁价值,让更多前沿的创新功能落地本土。 ▲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 JetBrains全球副总裁Hadi Hariri也来到发布会现场,分享了AI编码对于企业和开发者意义和价值的看法。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AI)编码技术正在重塑企业与开发者的工作生态,同时为软件开发行业注入了创新活力,铺设出一条技术演进的加速轨道。JetBrains AI Assistant可以借助AI辅助进行代码补全、调试和生成性解释等工作,从而显著提升开发者体验,简化和提升软件开发过程。 ▲JetBrains全球副总裁Hadi Hariri 二、JetBrains AI Assistant整合五大功能,支持中文指令交互 JetBrains《2023开发者生态系统现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79%的开发者认为处理代码是其工作中最耗时的环节。而60%的开发者已经开始使用、熟悉AI代码生成工具,用AI协助完成理解代码、检测并修正代码等繁琐的工作,让开发者专注于核心的编码任务,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JetBrains AI Assistant结合JetBrains的用户洞察,充分考虑了开发者的使用习惯,将AI辅助融入开发者的工作流中;同时实现了与IDE的无缝集成,将AI功能深刻融入对代码和上下文的理解,全面增强开发环境。 具体而言,JetBrains AI Assistant整合了五大功能:1)加快编码任务,如多行代码补全、编辑器内代码生成、生成单元测试等;2)在上下文中寻找解决方案,如上下文感知AI聊天、使用AI合并VCS冲突等;3)检测并修正代码问题,如查找潜在问题、修正运行时错误;4)将总结委托给AI,如生成文档、编写提交信息;5)优化代码,如重构、声明重命名建议。 在设计之初,JetBrains AI Assistant就将用户数据隐私与安全置于核心位置,不断深化安全性研究,严格遵守数据保护政策,未经授权不收集或泄露任何敏感信息,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JetBrains AI Assistant能够提供详尽的上下文信息和代码解释,帮助用户清晰理解AI的决策逻辑,从而显著提升操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通过与阿里云合作,为中国本土用户量身打造的JetBrains AI Assistant深度融合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中文指令与系统的直接交互,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并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运用本土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能够在优化模型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训练成本。基于本土语言大模型,也确保了数据处理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提供更加安全信赖、持续可靠的服务。 JetBrains AI Assistant推出后,开发者进行游戏开发、移动开发、web开发、数据科学及数据分析等都能无缝获得软件原生的AI支持。 结语:已受超30万个组织信赖,将根据开发者反馈迭代升级 凭借出色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布局,JetBrains已受到超过30万个组织的信赖,其中还包含90家使用JetBrains产品交付优质软件的《财富》全球100强公司。 据介绍,JetBrains AI Assistant在处理代码格式化、文档生成等重复性且繁琐的工作上表现出众,能够充分释放开发者的时间,使开发者可将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投入到更高层次的问题解决和开发工作中。这一协作模式将人类的创造力和机器的高效率相融合,进而推动软件开发质量与效率提升。 在2024云栖大会上,JetBrains除了带来全新首发的JetBrains AI Assistant外,还在展台上准备了丰富的互动和内容。展台特设“码脑讲堂”,邀请技术专家、KOL通过直观演示和技术分享,解读AI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未来蓝图;解决方案展示区呈现了游戏开发、跨平台开发和服务器端开发的最新解决方案;趣味互动墙区域则通过创新装置提供了沉浸式互动体验。 JetBrains希望以前沿的AI开发工具赋予中国开发者创新动力,使其在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同时促进本土技术生态的繁荣发展。 未来,JetBrains AI Assistant将继续根据开发者实际使用体验和反馈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和优化升级,提供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助力开发者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把握先机。
PayPal黑帮成员蒂尔投资了一家AI招聘公司,创始人平均年龄21岁
编译 | 徐豫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9月19日消息,据《福布斯》9月18日报道,AI招聘创企Mercor近期筹集了3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2.5亿美元。其投资者包括美国知名风投公司Benchmark Capital,以及有美国硅谷风投教父之称的彼得·蒂尔(Peter Thiel)等。 蒂尔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年龄不超过22岁的大学生设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拿到蒂尔奖学金的创业者通常被称为“Thiel Fellows”。而Mercor正是由3位Thiel Fellows于2023年初创办的,他们今年才21岁。 目前,Mercor的营收已突破数千万美元,月平均增长率达50%。而且该AI初创公司虽然成立不到2年的时间,但已经实现盈利。 一、AI筛选简历、线上面试、匹配岗位,已帮助30万人找工作 Mercor的同名软件“Mercor”利用AI技术筛选简历,并组织求职者面试。一方面,求职者可以借助AI自动“广撒网”,找到最心仪的岗位;另一方面招聘单位也可以利用AI技术精准筛选,发现匹配度高的人才。 目前在Mercor上,求职者上传简历后,需要参加一个时长20分钟的视频面试。其中,面试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了解求职者的工作经历,二是回答一些职业相关的提问。 一些专业性更强的岗位,Mercor则可能会通知第二轮更有针对性的AI面试。 面试完成后,根据求职者的简历和面试情况,Mercor会自动为其匹配所有合适的待招岗位。该软件推出不到2年的时间里,已经帮助HR评估了30万名求职者,替公司开展了超10万次面试。 现阶段,Mercor软件的人才库中,印度占比最大,美国次之。其就业市场聚集了不同类型的岗位,包括运营、内容创作、产品开发、工程师、设计师等,涉及金融、法律、工程、咨询服务等领域。 从招聘公司的角度出发,Mercor可以快速帮其筛选和对接符合要求的岗位候选人,并且支持全职、兼职、小时工等多种劳动合同的签订。 除此之外,据Mercor CEO Foody透露,一些行业领先的AI实验室也曾在Mercor上招纳专业的写手和摄像师,以满足其捕获数据的需求。 不仅产品市场反响良好,Mercor当前的盈利水平已达到年均数千万美元,月均增长率高达50%。 甚至Mercor自己也在用这个AI招聘平台。直到今年2月,该公司都在用Mercor招聘新员工,现在团队已有15人。 二、Mercor被“追着投资”,新估值达2.5亿美元 Mercor此次A轮融资额共3200万美元,计划用于进一步开发AI应聘和求职项目。 本轮融资由美国知名风投公司Benchmark领投,“美国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Peter Thiel)、美国社交媒体公司Twitter(现更名X)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美国AI大模型独角兽OpenAI的两名董事会成员、美国社交媒体公司Quora CEO Adam D’Angelo,以及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等个人跟投。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巴西游戏公司Wildlife Studio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Victor Lazarte,同时也是Benchmark的新合伙人,将加入Mercor董事会。 今年1月,Mercor完成了36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美国风投公司General Catalyst牵头。同年3月,3位创始人都获得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并拿到1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 不过,由于该公司的利润率增势强劲,起初其CEO Foody并不急于开启下一轮融资。直到后来Foody与美国风投公司Benchmark的合伙人Lazarte见面聊天时,Lazarte用自己创办巴西游戏公司Wildlife Studios的经验,说服了Foody推进此次融资。 Benchmark为了抢占投资Mercor的先机,也拿出了不小的诚意。 该公司的合伙人之一Peter Fenton特意邀请Foody乘坐直升机来公司,一起商讨投资事宜。同样作为Benchmark的合伙人,处于半退休状态的Bill Gurley也加入了这场对话。Midas List是《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Peter Fenton和Bill Gurley都榜上有名。 虽然在谈判过程中,双方不止一次因估值谈不拢而中断谈判,但最终Benchmark还是成功获得了Mercor的投资份额。 三、拿到投资前,Mercor净利润已达8万美元 Mercor的创始人Brendan Foody、Adarsh Hiremath和Surya Midha曾是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Foody和Midha一同升入了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而Hiremath则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2023年1月,他们利用大学课余时间,发起了一个名为“Mercor”的创业项目,旨在帮助印度的程序员找到本地有自由职业编码岗位的创企。 可以说,这个项目当时大获成功。短短几个月内,在没有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将Mercor做到了年入百万的规模,净利润8万美元。于是,同年8月,Foody劝说这两个好朋友退学,全身心投入Mercor这个创业项目。 这个3人团队在美国纽约呆了一个月后,去年秋天搬到了美国旧金山,正式开始全职投入经营Mercor。其中,Foody作为CEO负责产品和销售;Midha作为COO负责运营和合同事务;Hiremath作为CTO负责研究工程和机器学习技术。 后续,他们共同开发了一个同名软件Mercor,旨在用AI技术更高效地完成求职者和招聘单位之间的双选。 当时Midha还问过Hiremath一个问题:“好兄弟,这会有多难呢?” 对于3位创始人而言,目前来说答案似乎是“不太难”。 四、从就业不平等的辩题出发,到Mercor孵化成形 Mercor并不是Foody和Hiremath的第一个创业项目。 多年以前,Foody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Bellarmine College Preparatory上高中时,就曾经营着一家为创企搭建网站的小公司。期间,Foody在学校的精英辩论队结识了队友Hiremath,并邀请他辅助该公司的一些编码工作。 而Midha是Hiremath的老朋友,三人逐渐相熟。 2021年,他们曾组队赢得了美国一个政策辩论赛的冠军。也正是这个辩论赛,催生了他们一定要做点什么来改善就业环境的想法。 在上述政策辩论比赛中,辩论议题与就业市场相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些不平等的就业环境。他们耗时数月,去探讨辩论双方的立场,并从中收获了创业启发。他们远程聘请了一位印度的工程师,协助创立了Mercor。 身为印度移民的后代,Midha和Hiremath对此有很深的感触。Midha认为,在整个招聘过程中,仅仅出于简历写得不够好,缺乏名企的工作经验,或者是歧视一些教育背景等原因,就武断地淘汰掉将近一半的求职者,这种现象非常不公平。 因此,他希望建立一种优先看重个人能力的招聘机制,以便从整体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据Foody了解,全球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没有被发掘,没有合适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才能。现阶段的Mercor软件融合了不少AI技术,在他看来,通过AI大模型自动化人才选拔的相关流程,才能提高效率,从而改善这个困境。 五、用AI找到更合适的岗位,而不是取代岗位上的人 Benchmark可以称得上是Mercor忠实的追随者了。其合伙人Lazarte称,即使与那么多公司打过交道,但Mercor让我眼前一亮。在他眼中Mercor的CEO Foody“十分特别”。 对于该公司致力于帮助人们找到最心仪的工作这一宗旨,Lazarte选择用“高尚”二字来形容。 起初,Mercor软件只是提供一个人才资源库的作用,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自行检索和投递目标公司。 但现如今,基于自主开发的AI大模型,以及OpenAI等大模型开发商现有的AI模型,Mercor软件的求职流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其AI模型也结合了Mercor收集到的专有数据持续训练优化。 然而,Lazarte也提出了他的一些担忧。他解释道,Mercor软件有可能被一些公司用来顶替原本HR的工作,或是帮助AI实验室训练模型,取代更多的专业人士。 相反地,Benchmark希望Mercor最终能够用AI技术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并解决诸如薪资调整、合同签订、人才保障等更复杂的问题,而不是加速公司裁员、裁岗。 Foody称,Mercor将致力于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发现并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 Midha则更直白地说道,让十亿人找到工作,我为此感到非常开心。 结语:Mercor的AI HR能力优于人类,未来仍需应对多重挑战 Mercor CEO Foody称,Mercor软件背后的AI模型,训练时大量参考了就业专家制定的评估标准,因此在应聘者岗位匹配度方面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而且,经过公司内部测试,它已经超过大多数HR的水平。 未来,Foody希望为Mercor软件开发更多与人才培养相关的AI功能。例如,长期追踪员工的工作表现,或者自动评估员工绩效。 Foody认为,在评估人才能力方面,AI技术比人类更有优势,并且体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将AI技术应用于更多求职就业的场景中,相关产品也能收获更长久的竞争优势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Mercor之后可能会面临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 在AI求职工具的赛道上,Mercor可能不敌一些有强大资金实力的竞争对手。例如,美国AI招聘独角兽Andela最近聘请了一位美国乘用车巨头的前高管,出任该公司CEO。此外,一些传统的外包公司可能会使用一些现成的AI工具,来瓜分这个市场。 反观Mercor本身,维持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活跃度也并非易事。Foody承认,该公司曾在美国招聘平台领英(LinkedIn)上,定向推荐了某些职位。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Mercor所追求的公平竞争原则。不过,这位创始人坚称,Mercor软件的大多数用户都是自愿加入的,并且是主动使用简历修改反馈和面试练习等功能。
一文看懂 OpenAI 最强模型 o1:怎么用好,为何翻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OpenAI o1 发布已经一个星期了,却还是一个洋葱般的谜,等待一层层拨开。 极客的玩法没有天花板,让 o1 做 IQ 测试,刷高考卷,解读密文。也有用 AI 打工的用户觉得,o1 并没有那么好用,但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是 AI 的问题。 都知道它擅长推理,但这是为什么?比起我们的老朋友 GPT-4o,o1 到底强在哪里,又适合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收集了一些大家可能关心的问题,尽可能通俗地解答,让 o1 离普通人更近一点。 o1 有什么特别的 o1 是 OpenAI 最近发布的推理模型,目前有两个版本:o1-preview 和 o1-mini。 它最与众不同的是,回答之前会思考,产生一个很长的内部思维链,逐步推理,模仿人类思考复杂问题的过程。 ▲ OpenAI 能够做到这点,源于 o1 的强化学习训练。 如果说以前的大模型是学习数据,o1 更像在学习思维。 就像我们解题,不仅要写出答案,也要写出推理过程。一道题目可以死记硬背,但学会了推理,才能举一反三。 拿出打败围棋世界冠军的 AlphaGo 类比,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AlphaGo 就是通过强化学习训练的,先使用大量人类棋谱进行监督学习,然后与自己对弈,每局对弈根据输赢得到奖励或者惩罚,不断提升棋艺,甚至掌握人类棋手想不到的方法。 o1 和 AlphaGo 有相似之处,不过 AlphaGo 只能下围棋,o1 则是一个通用的大语言模型。 o1 学习的材料,可能是高质量的代码、数学题库等,然后 o1 被训练生成解题的思维链,并在奖励或惩罚的机制下,生成和优化自己的思维链,不断提高推理的能力。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 OpenAI 强调 o1 的数学、代码能力强,因为对错比较容易验证,强化学习机制能够提供明确的反馈,从而提升模型的性能。 o1 适合打些什么工 从 OpenAI 的评测结果来看,o1 是个当之无愧的理科做题家,适合解决科学、编码、数学等领域的复杂问题,在多项考试中拿下高分。 它在 Codeforces 编程竞赛中超过了 89% 的参赛者,在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资格赛中名列全美前 500 名,在物理、生物和化学问题的基准测试中超越了人类博士水平的准确率。 o1 的优秀,其实也体现了一个问题:当 AI 越来越聪明,怎么衡量它们的能力也成了难题。对于 o1 来说,大多数主流的基准测试已经没有意义了。 紧跟时事,o1 发布一天后,数据标注公司 Scale AI 和非营利组织 CAIS 开始向全球征集 AI 考题,但因为担心 AI 学坏,题目不能和武器相关。 征集的截止日期为 11 月 1 日,最终,他们希望构建一个史上最难的大模型开源基准测试,名字还有点中二:Humanity’s Last Exam(人类最后的考试)。 根据实测来看,o1 的水准也差强人意——没有用错成语,大体上还可让人满意。 数学家陶哲轩认为,使用 o1 就像在指导一个水平一般但不算太没用的研究生。 在处理复杂分析问题时,o1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提出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没有属于自己的关键概念思想,也犯了一些不小的错误。 别怪这位天才数学家说话狠,GPT-4 这类更早的模型在他看来就是没用的研究生。 经济学家 Tyler Cowen 也给 o1 出了一道经济学博士水平考试的题目,AI 思考后用简单的文字做了总结,答案挺让他满意,「你可以提出任何经济学问题,并且它的答案不错」。 总之,博士级别的难题,不妨都拿来考考 o1 吧。 o1 目前不擅长什么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o1 并没有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一些简单的问题,o1 反而会翻车,比如井字棋。 这其实也很正常,目前,o1 在很多方面甚至不如 GPT-4o,仅支持文本,不能看,不能听,没有浏览网页或处理文件和图像的能力。 所以,让它查找参考文献什么的,暂时别想了,不给你瞎编就不错了。 不过,o1 专注在文本有其意义。 Kimi 创始人杨植麟最近在天津大学演讲时提到,这一代 AI 技术的上限,核心是文本模型能力的上限。 文本能力的提高是纵向的,让 AI 越来越聪明,而视觉、音频等多模态是横向的,可以让 AI 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然而,涉及到写作、编辑等语言任务时,GPT-4o 的好评反而比 o1 更多。这些也属于文本,问题出在哪? 原因可能和强化学习有关,不像代码、数学等场景有标准的答案,文无第一,语言任务往往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难以制定有效的奖励模型,也很难泛化。 哪怕在 o1 擅长的领域,它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字,贵。 AI 辅助编码工具 aider 测试了 o1 引以为傲的代码能力,有优势,但不明显。 在实际使用中,o1-preview 介于 Claude 3.5 Sonnet 和 GPT-4o 之间,同时成本要高得多。综合来说,代码这条赛道,Claude 3.5 Sonnet 仍然最有性价比。 开发者通过 API 访问 o1 的费用具体有多高? o1-preview 的输入费用为每百万个 token 15 美元,输出费用为每百万个 token 60 美元。相比之下,GPT-4o 为 5 美元和 15 美元。 o1 的推理 tokens,也算在输出 tokens 中,虽然对用户不可见,但仍然要付费。 普通用户也比较容易超额。最近,OpenAI 提升了 o1 的使用额度,o1-mini 从每周 50 条增加到每天 50 条,o1-preview 从每周 30 条增加到每周 50 条。 所以,有什么疑难,不妨先试试 GPT-4o 能不能解决。 o1 可能会失控吗 o1 都达到博士水平了,会不会更方便有心人干坏事? OpenAI 承认,o1 有一定的隐患,在和化学、生物、放射性和核武器相关的问题上达到「中等风险」,但对普通人影响不大。 我们更需要注意,别让浓眉大眼的 o1 骗了。 AI 生成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称为「幻觉」。o1 的幻觉相比之前的模型减少了,但没有消失,甚至变得更隐蔽了。 ▲ o1 的 IQ 测试 120 在 o1 发布前,内测的 AI 安全研究公司 Apollo Research 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o1 可能会假装遵循规则完成任务。 一次,研究人员要求 o1-preview 提供带有参考链接的布朗尼食谱,o1 的内部思维链承认了,它没法访问互联网,但 o1 并没有告知用户,而是继续推进任务,生成看似合理却虚假的链接。 这和推理缺陷导致的 AI 幻觉不同,更像 AI 在主动撒谎,有些拟人了——可能是为了满足强化学习的奖励机制,模型优先考虑了让用户满意,而不是完成任务。 食谱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个例,Apollo Research 设想了极端情况:如果 AI 优先考虑治愈癌症,可能会为了这个目标,将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合理化。 这就十分可怕了,但也只是一个脑洞,并且可以预防。 OpenAI 高管 Quiñonero Candela 在采访时谈到,目前的模型还无法自主创建银行账户、获取 GPU 或进行造成严重社会风险的行动。 由于内在指令产生冲突而杀死宇航员的 HAL 9000,还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 怎么和 o1 聊天更合适 OpenAI 给了以下四条建议。 提示词简单直接:模型擅长理解和响应简短、清晰的指令,不需要大量的指导。 避免思维链提示词:模型会在内部执行推理,所以没有必要提示「一步一步思考」或「解释你的推理」。 使用分隔符让提示词更加清晰:使用三引号、XML 标签、节标题等分隔符,清楚地指示输入的不同部分。 限制检索增强生成中的额外上下文:仅包含最相关的信息,防止模型的响应过于复杂。 ▲ 让 AI 示范一下分隔符长什么样 总之,不要写太复杂,o1 已经把思维链自动化了,把提示词工程师的活揽了一部分,人类就没必要费多余的心思了。 另外再根据网友的遭遇,加一条提醒,不要因为好奇套 o1 的话,用提示词骗它说出推理过程中完整的思维链,有封号风险,甚至只是提到关键词,也会被警告。 OpenAI 解释,完整的思维链并没有做任何安全措施,让 AI 完全地自由思考。公司内部保持监测,但出于用户体验、商业竞争等考虑,不对外公开。 o1 的未来会是什么 OpenAI,是家很有 J 人气质的公司。 之前,OpenAI 将 AGI(通用人工智能)定义为「在最具经济价值的任务中超越人类的高度自治系统」,并给 AI 划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级,「ChatBots」聊天机器人,比如 ChatGPT。 第二级,「Reasoners」推理者,解决博士水平基础问题的系统。 第三级,「Agents」智能体,代表用户采取行动的 AI 代理。 第四级,「Innovators」创新者,帮助发明的 AI。 第五级,「Organizations」组织,AI 可以执行整个人类组织的工作,这是实现 AGI 的最后一步。 按照这个标准,o1 目前在第二级,离 agent 还有距离,但要达到 agent 必须会推理。 o1 面世之后,我们离 AGI 更近了,但仍然道阻且长。 Sam Altman 表示,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花了一段时间,但第二阶段能相对较快地推动第三阶段的发展。 最近的一场公开活动上,Sam Altman 又给 o1-preview 下了定义:在推理模型里,大概相当于语言模型的 GPT-2。几年内,我们可以看到「推理模型的 GPT-4」。 这个饼有些遥远,他又补充,几个月内会发布 o1 的正式版,产品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o1 面世之后,《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一、系统二屡被提及。 系统一是人类大脑的直觉反应,刷牙、洗脸等动作,我们可以根据经验程式化地完成,无意识地快思考。系统二则是需要调动注意力,解决复杂的问题,主动地慢思考。 GPT-4o 可以类比为系统一,快速生成答案,每个问题用时差不多,o1 更像系统二,在回答问题前会进行推理,生成不同程度的思维链。 很神奇,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也可以被套用到 AI 的身上,或者说,AI 和人类思考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OpenAI 曾在宣传 o1 时提出过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什么是推理?」 他们的回答是:「推理是将思考时间转化为更好结果的能力。」人类不也是如此,「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OpenAI 的目标是,未来能够让 AI 思考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推理成本更高,但我们会离新的抗癌药物、突破性的电池甚至黎曼猜想的证明更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当 AI 开始思考,比人类思考得更快、更好,人类又该如何自处?AI 的「山中方一日」,可能是人类的「世上已千年」。
14.99 万元起!蔚来乐道正式上市,三分钟换电,用魔法打败 Model Y
刚刚,蔚来旗下乐道品牌公布了首款产品乐道 L60 的正式售价: 标准版为 20.69 万元,比竞品车型特斯拉 Model Y 的起售价足足便宜了 43000 元;配备 85kWh 电池的长续航版本为 23.59 万元。 另外,乐道也支持以电池租用的方式购买,售价为 14.99 万元,60kWh 电池的每月租金为 599 元,85kWh 则为 899 元。 乐道作为一个新品牌,还是需要先从品牌讲起,蔚来 CEO 李斌曾经解释过「乐道」的含义: 乐道即「快乐的道路」,「与家人一起走的每一条路,都是乐道,」李斌表示,乐道的品牌标识是一条向上的路,其品牌色名为「晨曦橙」,为太阳早上升起的颜色。可以发现,乐道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品牌。 让家庭生活更美好,是乐道的使命。 给乐道品牌做完基本的介绍后,得请出今天的主角——乐道 L60。 家庭需求,被乐道琢磨透了 虽然乐道今天才公布正式售价,但其外观早已不是秘密,设计副总裁 Raul Pires 在灯组上表达了蒸蒸日上 Way Up 的美好。位于车身前后的「蒸蒸日上灯」,灵感就来自于乐道的品牌寓意,也就是向上的道路。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蒸蒸日上。 乐道车长 4828mm、宽 1930mm,轴距达到了 2950mm,尺寸比特斯拉 Model Y 更长、更宽、空间也会更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即便是一家五口满载出行,也可以做到「人手一箱」。 在乐道 L60 的后备箱还可以选装一个超大的冰箱,容量达到了 52L,它可不只是放几瓶冷饮这么简单,支持冷冻、冷藏双温区,总共有 3 个隔间,用户可通过手机和车机控制温度,也可随时将其搬离后备箱。 按照 CEO 艾铁成的说法,这大大方便了露营场景,逢年过节也方便带点海鲜。 不只是冰箱,乐道还为宝爸宝妈们准备了 70 多个原生配件,包括此前在网上大火的「妈妈包」,还有磁吸式天幕遮阳帘、后备箱收纳组合、车门空间分隔板等。 发布会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是那张横跨整个后排座椅的大桌板,不是说这个配件有多实用,而是它充分展现了 L60 后排的大空间。毕竟,后排做不大,怎能放得下? 为了展示乐道 L60 巨大的乘坐空间,乐道之前还喊来了一对身高 183cm 的双胞胎,同时在前后排翘起了二郎腿。 乐道表示,论后排净膝部空间,乐道 L60 是 Model Y 的 3.5 倍,是丰田 RAV4 的 7.5 倍。 为什么要和这两辆车进行对比?因为它们代表着两个时代: 自 1994 年发布以来,丰田 RAV4 是燃油车时代的全球销量第一,年销量最高时达到 100.9 万辆;自 2019 年发布以来,特斯拉 Model Y 是电动车时代的全球销量第一,共售出 118.9 万辆。 「大家对于家庭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李斌说。讲究家用、追求空间,是这两位「销冠」的共同点。 乐道还搬出了一个「家庭用车价值公式」,见下图: 在乐道看来,合家欢乐包含了全方位安全、空间舒适、智能座舱、续航补能、驾乘体验、智能驾驶;持家有道则涵盖购车成本、补能成本、维保成本、时间成本、保险成本,以及残值。 乐道 L60 就是严格按照这个公式打造出来的一辆车。 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全。乐道 L60 采用钢铝混合双舱车身,乘员舱全方位守护家人安全,底盘保护舱则负责保护核心部件。 尤其值得说道的是乘员舱,乐道 L60 在多个关键部件采用了潜艇级 2000MPa 的超高强度钢,1 平方厘米可以承受 20 吨的重量。 在 90km/h 速度下的 70% 后方偏置碰撞测试中,乐道 L60 的乘员舱保持完整,高压系统自动下电,门把手顺畅弹出,车门也能顺利打开。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 90km/h 速度下做测试,碰撞的能量是国标的 4 倍。李斌表示,乐道之所以如此重视后碰成绩,是因为「AEB 性能虽然很好,但你能刹住,后面的人不一定能刹住」。 而在行驶时,乐道 L60 是一辆空间灵活、乘坐舒适,开起来也轻松的 SUV,转弯半径远远小于轴距更短的 Model Y。 打败 Model Y,不是成为 Model Y 看着身旁的乐道 L60,台上的乐道 CEO 艾铁成展露出充足的自信,他和李斌都认为蔚来对家庭需求的研究比友商更深,同时也更具后发优势。 今年 8 月,特斯拉以 6.8 万辆的成绩创下了今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纪录,其中卖得最好的自然是 Model Y 了,一共卖出了超过 4.5 万辆。 这辆在中国卖了 3 年多的车子,如今在纯电 SUV 市场还是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 ▲特斯拉 Model Y 其中原因,固然与特斯拉推出的 0 首付/0 利息方案有关,但 Model Y 本身的强悍的产品力也不容忽视,可观的座舱空间、不错的驾驶体验、低至 12.5kWh 的百公里能耗,以及完善的补能网络,都是 Model Y 这几年来战无不胜的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能源市场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推移,Model Y 在某些方面已不再处于行业前沿。 这是乐道的一次机会。 首先是智能座舱,乐道 L60 解决了此前蔚来车型主要采用竖屏的槽点,换成了一块 17.2 英寸 3K 视网膜屏,边框仅有 5.35mm,显示面积是 Model Y 的 125%,分辨率则为 Model Y 的 225%。此外还提供 13 英寸 HUD 抬头显示和一个 8 英寸后排娱乐场景屏。 软件上,乐道 L60 用上了同样基于蔚来新一代 SkyOS・天枢操作系统打造的 NT.Coconut 椰子智能系统,高通 8295P 满血版座舱芯片、24GB 的内存,以及 256GB 的车规级存储保证了使用的顺滑流畅。 唯一可惜的是,蔚来中控台顶上的 NOMI 没有了,乐道把语音助手换成了「小乐」,号称唤醒最快 0.3 秒,全车人脸识别准确率达 99.9%。 音响方面,乐道 L60 配备一套总功率为 1020W 的 18 扬声器系统,支持杜比全景声,不过实际听感一般,低频不足,人声也很糊,播放 NIO 沉浸声转区里的歌单会有小幅改善。 Model Y 目前的另一处不足在于智能驾驶。 尽管特斯拉拥有目前拥有领先全球的纯视觉智驾 FSD,但该功能尚未在国内开放,最新的消息还是在明年的一季度,64000 元的高昂售价,也让许多特斯拉车主望而却步。 乐道 L60 则采用了同样基于纯视觉方案的 ONVO Smart Driving 智驾系统,全车配备 7 个 800 万像素摄像头,4 个 300 万环视摄像头和 1 个 4D 成像毫米波雷达,并标配 254TOPS 英伟达 Orin X 芯片。 艾铁成表示,乐道 L60 能够实现泊车、高速、城市场景全覆盖,全场景 NOA 领航辅助,覆盖全国。 全系都标配,发布即可用,全国都好用。 不过从董车会的实际体验来看,L60 的城市智驾还是比较保守,尤其是在路口,动作较缓,不过在面对路边停靠的车辆时,其绕行能力值得肯定。 而在特斯拉最擅长的能耗层面,乐道 L60 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每百公里能耗仅为 12.1kWh,低于 Model Y 的 12.5kWh,即便是 L60 的四驱版,百公里能耗也仅为 12.7kWh。 *注:标准续航版和长续航版都可选装四轮驱动,选装费用为 20000 元,零百加速成绩由 5.9 秒提升至 4.6 秒,前电机功率不高,主要作用于雨雪天气。 能耗的差异在续航上也有所体现,乐道 L60 后驱版的 CLTC 续航为 555km,比 Model Y 刚好多出 1km;L60 长续航有着 730km 的 CLTC 续航(Model Y 长续航为 688km)。此外,乐道后续还会推出 1000 公里的超长续航电池包。 为了实现能够满足更多家庭用户的续航成绩,乐道 L60 搭载了全域 900V 高压架构,它的 900V 碳化硅主电驱系统拥有 92.3% 的 CLTC 工况综合效率,功率体积密度为 8kW/L,行业领先。 与此同时,乐道 L60 在 120km/h 的速度下测得的风阻系数为 Cd 0.229,在全球中型 SUV 中保持领先水平。 此前,董车会在杭州简单测试了一下乐道 L60 的高速续航能耗,在尽可能顶着限速跑的情况下,这辆 L60 后驱版的百公里能耗仅有 16kWh。 昨天,特斯拉官方发了一条微博,称 Model Y 是全球能耗最低的 SUV 之一,一度电可以跑 6 公里以上。 如果按乐道官方 36 天两万公里实测的百公里能耗 100 12.3kWh 来算,L60 一度电能够跑 8 公里以上。 而在补能方面,乐道属实是个「富二代」,作为一个新品牌,上市就坐拥 304 座换电站和自建充电桩 23000 根。艾铁成表示,到今年年底,乐道品牌可用的换电站数量将超过 1000 座。 除了售价,这就是乐道 L60 最大的优势。
折叠iPhone要来了!苹果新专利曝光:任意表面实现触敏控制
快科技9月20日消息,美国商标和专利局(USPTO)最新公示的清单显示,苹果公司获得了一项新的专利,构想了未来iPhone的设计方案,包括固态按钮在内在所有表面实现触敏控制。 该专利名为《带有显示屏和触摸传感器结构的电子设备》,其专利的设计草图为折叠式设计。 苹果表示,从用户那里收集触摸输入并高效地向用户展示图像可能面临挑战。 例如,当用户向触摸屏显示器提供触摸输入时,用户的手可能会遮挡显示器上正在显示的图像。 为解决这一问题,苹果公司构想了在设备所有表面实现触敏控制的设计。 据悉,苹果计划在设备所有表面内置控制电路、电池及其他组件,设备表面可以包含不透明部分与透明部分,并考虑采用不透明塑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以及含有纤维、陶瓷和其他不透明材料的多层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计划通过在设备表面铺设细小的金属线(例如纳米结构)来实现任意表面的触敏控制。 苹果在专利中提供了一些例子,说明这种触控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用途。 例如在游戏应用及其他应用中,用户可以在设备的背面使用触摸传感器,同时在设备的正面显示屏上显示相关视觉信息,从而实现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余承东亲自迎接三折叠首批用户!华为Mate XT全球首拆曝出诸多细节,苹果iPhone 16已破发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今天,你抢到华为三折叠了吗? 你抢到苹果新iPhone了吗? 你遇到的画面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当然,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拆箱自己的新手机了。 ▲iPhone 16 Pro Max 抢不到也没关系,因为你的对手可能强到难以想象… 一些“黄牛”甚至已经要动用行李箱来装新品了,忙的不亦乐乎。 今天,手机圈可以说是炸了锅,什么台风也拦不住大家抢购新机的热情。 华为的Mate XT三折叠和苹果新iPhone两大旗舰同天开售,相隔仅1小时,火药味着实拉满了。 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今天亲自来到上海华为旗舰店,给首批三折叠用户送出手机。 倒计时结束,店门打开,余承东与店员位列两侧,鼓掌欢迎第一批新机用户入场。 这个即视感,拉满了。 不仅能享受到余承东的亲自迎接,首批提机用户还会在现场享受到一对一的开箱指导服务。 ▲影视飓风Tim作为华为Mate XT首批用户体验一对一服务,并接受尼格买提采访 余承东说,现在预定人数已经超过了600万,华为也在加班加点提升产能。 当当当!今天,全球第一个从余承东手里接过华为三折叠新机的人出现了。 在新机开售现场,余承东还现场给用户上了一个“小课堂”,亲自解读了华为三折叠屏背后的一系列新特性和关键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三折叠用户中也可以说是大咖云集,从中国知名男演员严屹宽到国家著名化妆师毛戈平。 ▲严屹宽 还有一些知名科技媒体人、科技领域从业者都在镜头中出现。 央视知名主持人尼格买提在现场和余承东进行了各种互动,甚至还抢先给毛戈平的华为三折叠屏进行了“开箱”。 ▲毛戈平 看别人开箱华为三折叠多少让人有些羡慕,但在新机开售现场,我们还通过镜头看到了华为Mate XT三折叠的“全球首拆”,也算是变相“尝鲜”了。 余承东亲自解读了这些拆解零部件背后的关键技术。 华为三折叠的设计图稿也首次公开,余承东提到,其实背部镜头这个“八角星钻”的设计,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中的美好寓意,比如八方来财、四通八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做出这样一小块八角星钻金属圆环,需要耗费超过2公斤的钢材,背后技术工艺复杂度可见一斑。 在铰链部分,余承东提到,其实做三折叠,是所有厂商从一开始做折叠屏就想做的,是所有厂商的梦想,但做样机很容易,做到量产、可靠是非常难的。 华为三折叠的屏幕也第一次以拆解下来独立的样子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此外,三折叠中使用的“全球最薄手机电池”,到底有多薄?今天我们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对于华为Mate XT命名中的“XT”是何寓意,余承东也首次公开进行了说明,他提到,X代表折叠屏,T可以有很多寓意,包括Tripple(三折)、Technology(科技)、Trend(趋势)。 在新机开售后的对谈环节,余承东与尼格买提聊到了不少折叠屏背后的故事。 余承东提到,在研发过程中,很多时候会觉得很难搞不定,几乎要放弃,但这时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咬牙坚持过去就会迎来成功。 看完了央视名嘴与余承东的对话,我们说回今天的新机开售,与华为苹果新旗舰机开售一机难求相对应的,是三方渠道的火爆。 目前华为Mate XT三折叠的三方渠道的加价幅度多在2万元以上,但即便加价也不一定有现货。 有网友调侃道:“要是能抢到华为,就有钱买苹果了!” 不过相比华为三折叠加价难求,苹果iPhone 16的部分款式已经在开售当天迎来了“破发”。 部分黄牛已经开始蹲在门口发愁了。 虽然Pro Max版本还是比较抢手,加价幅度在400-500元左右,但标准版和Plus版的“回收”价格已经全面破发。 知名分析师郭明祺也发文提到,iPhone 16系列首周预订量约为3700万部,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2.7%,其中iPhone 16 Pro系列需求下降最为明显。郭明祺认为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不能和新机同时发布是预订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今天苹果折叠屏又有了新消息,有数码博主爆料称,苹果产线内已经有折叠部件,顺利的情况下苹果会在明年发布折叠屏。 虽然目前华为苹果新机发布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2024年秋季的数码圈新机发布大战,好戏才刚刚开始。 相比折叠屏的形态创新,AI手机的较量,或许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AI太香,iPhone水货复兴
从美国东部开车两小时到加拿大,00后的谢恩往返于边境线,忙着给中国国内的“果粉”代购“非阉割版”的iPhone 16。 9月15日,谢恩在某二手平台发布带货贴,不到3天就已经有90多个用户询问,顾客线上下单美版或加版iPhone 16,她负责驱车带回,“下单的顾客多,单人收费600元,单次下单的人少,就收800元。” 令谢恩意外的是,不少用户指名要美版的iPhone 16,并不是因为美版价格低于国行,而是美版最早搭载苹果的AI功能。 而在美国留学,本想着“自己也要开车买美版iPhone,找人摊个油钱”的谢恩,现在几乎每天都后台信息99+,而大多数的顾客都坐标国内,“相比在国内黄牛手里加1000元抢首发,宁愿加钱等一等,拿到非阉割版的iPhone 16。” “上一次这么多人求购美版iPhone,还是iPhone 4呢。”谢恩笑道。 2010年6月,iPhone 4发布,中国大陆并未成为首发市场,国行版要等到当年9月才开始销售。为了成为朋友圈里第一批用上苹果的人,不少果粉寻求购买海外水货,甚至传出了“卖肾买iPhone 4”的谣言。第一台水货美版iPhone 4在中关村的成交价也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8000元。 随后几年,新款iPhone基本实现了全球同步发售。再加,国内电商海外购愈发便利,海外版本iPhone保修较为麻烦等因素,水货iPhone市场逐渐萎缩。 如今,iPhone 16似乎重启了往日的海外购狂潮。 苹果为iPhone 16系列打造的一整套AI能力,成了本月初的发布会的重头戏。美版iPhone下个月就会支持Apple Intelligence;但在国内,支持中文的Apple Intelligence要2025年才上线。 果粉张莹表示,她愿意花费2000~3000元的溢价,希望下个月购入美版iPhone 16 Pro Max。 相比之下,国行版iPhone 16并没有成为“黄牛”爆炒的目标。 9月20日,北京下起大雨。从早上8点开始,排队提货iPhone 16的人群便将三里屯的苹果零售店围得严严实实。兜售新款手机的“黄牛”也出现在店门口,但为新款iPhone设置的溢价并不算离谱。 “今天iPhone 16 Pro Max加价1000元出,华为三折叠(指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版三折叠屏手机)加价2万。”挤在队伍中的黄牛告诉字母榜(ID: wujicaijing),国行版的iPhone 16叫不上价,华为三折叠则有价无市。 图注:三里屯苹果旗舰店等首发的果粉 图源:字母榜拍摄 “都知道今年的iPhone 16系列大概率会破发,现在就是在押爆款罢了。” “黄牛”张奇直言,经历了去年iPhone15囤货“甩都甩不出去”的窘境后,他之所以还囤货iPhone 16,就是押注iPhone 16系列会被炒起来。“毕竟iPhone 16从外观上来说,变薄了,尺寸也变大了。” 目前,拼多多、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均针对新款iPhone提供补贴。以iPhone 16 Pro 256G为例,苹果官网8999元,拼多多、京东均补贴400元。在张奇看来,这“相当于刚开售就破发。” 果粉媛媛早就打算将手里的iPhone12换成新款的16,不仅是因为手机早已到了该换的时候,也是因为被iPhone 16的摄像长焦功能种草。 不过,相比起外观的调整,最让媛媛心动的新功能,还是iPhone 16的相机控制按键,“一键就能启动摄像头拍照,同时AI识别,上课拍PPT、外出都很方便。” 但由于新款iPhone的AI功能2025年才能进入国内,媛媛并不打算从官网或电商平台抢首发,“等到双十一,还能再降500-1000元。” 图注:黄牛价目表 图源:字母榜截图 越来越理智的果粉,似乎让新款iPhone越来越难炒起来了。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苹果 iPhone 16系列的备货数据指引已更新至 8800万台,与 iPhone15系列大致持平。但首周3700万台的销量,似乎低于苹果的预期。 分析师郭明錤指出,iPhone 16 Pro系列出货时间显著低于15 Pro系列,除预购前备货量增加外,从首周末销量同比减少12.7%来看,关键还是在于需求低于预期。 作为资深黄牛,早在9月19日,张奇就给顾客提供低于官网价的iPhone 16,“压价100-200元,9月20日顺丰到付。”同时,9月19日张奇就能给顾客送货上门,“iPhone 16 Pro 256G加价1000,最高的16 Pro 1T加价2000元。” 不过,随着苹果的功能革新越来越少,近两年,“1T版本的iPhone百台也就能卖出顶多十台”,对于今年iPhone 16,张奇并不看好。 而在9月20日首发,当字母榜来到北京三里屯苹果售卖点,围在一旁的黄牛老杜表示,早上8点下着大雨,队伍就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排到了店铺外面。除了黄牛之外,多是散客来取抢到的首发iPhone 16。苹果零售店仅允许已经抢到首发的顾客进入。 在停步围观的几分钟内,字母榜已经被不少于4位黄牛轮番询问,是否出售或购买iPhone 16。 每当有拿着苹果白色手提袋从门店走出的顾客,总有黄牛围上前去当场加价,“iPhone 16 Pro普遍加300-500,沙漠金库存太多了,顶多加价200元,iPhone 16 Pro 1T能加价600。”老杜表示,转来的iPhone 16也会在现场以不低于800-1000元的溢价,加价卖给没抢到首发的散客。 和表现不温不火的iPhone 16相比,同一天正式发售的华为三折叠的热度高得多,俨然成为了新的“电子茅台”。 “囤苹果稳定回本,但红利越来越少;囤华为一单就能大赚。”张奇笑称,如今能否囤入华为三折叠,已经是黄牛圈检验彼此身家的新标准。 官网售价最高21999元的华为三折叠,不仅在华为线下门店没有样机展示,在线上也是“一机难求”。正式开售前,这款手机在华为商城预约人数超过600万。9月20日早上10点开售后,各个版本均“秒没”,目前华为商城内已显示暂时缺货。 “前2天,华为三折叠最高炒到18万元一台,”因此,有门路买到用户码,并能囤的起三折叠的黄牛并不算多,张奇避开风口,也就订了两台,“9月19日1TB红色款售价51000元,加价近3万。” “10:00准时卡点进,还没来得及付款,页面就崩了”,被三折叠吸引的消费者郑秋告诉字母榜,作为苹果用户,他对三折叠屏幕也十分好奇,想给父母买两台当做国庆礼物,但等他10:08再次刷入,页面一直重复显示“访问人数较多”“正在努力加载”,随后就提示没有了库存。 同时,“华为三折叠深度测评”冲上微博热搜,某科技博主10分钟的长测评视频,不过2小时播放量就冲破了10万次。在小红书平台,#华为三折叠屏手机怎么抢购#的关键词下,相关笔记已高达31万篇。 10点开售后,这款手机的溢价下调——1TB红色款48000元,黑色款42000元,张奇还是卖出了2单,净赚了近4万元。 “抢到一台华为三折叠,这个月可以躺平了。”9月10日,预约到华为三折叠的某大三学生告诉字母榜,随即就有黄牛加价2万元收走。 在社交平台上,抢华为三折叠更是被戏称为“空手套1万的机会”,“可以不用,但必须得抢”的新财富密码。 图注:成为电子茅台的华为三折叠 图源:字母榜截图 分析师郭明錤则指出,最新供应链调查显示,华为三折叠的市场需求和热度较高,2024年出货量预测已翻倍上调,从50万部上调至100万部。 尽管相比起苹果iPhone动辄千万的出货量,华为三折叠更像是“物以稀为贵”,但凭借噱头十足的三折叠,华为不仅迅速出圈,也为新旗舰Mate 70系列攒足了人气。 当消费者纷纷收缩开支,不再频繁更换最新款手机后,“求新”似乎成为了手机厂商们的唯一出路。 华为选择在iPhone 16开售的同一天售卖三折叠款新机,成为了9月国内手机市场的最大亮点。而苹果将iPhone 16系列与AI进行深度绑定,AI成为了iPhone创新用户体验的杀手锏。 但是不同地区AI供应商的差异,也引发了果粉对“货不对版”的担忧。 在今年6月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与OpenAI合作,计划将其GPT-4o集成到iOS 18、iPadOS 18和macOS Sequoia中。但由于各国监管要求,OpenAI无法成为苹果的全球AI合作商。 在国内,6月20日有媒体报道,苹果已与百度、阿里巴巴、百川智能等中国AI大模型公司会谈,以寻求本地合作。 “想入手iPhone 16,就是冲着苹果和OpenAI合作,毕竟OpenAI的GPT-4o是全球最好的AI大模型。”果粉媛媛告诉字母榜,作为大学生,她几乎每天都要使用到AI大模型翻译、分析、整理论文,相比起国内的大模型,OpenAI的数据库更为全面,在分析海外文献时输出结果也更加准确。 媛媛担忧,如果购买国行版,是不是能有发布会里GPT-4o一般的AI功能体验,“如果买国行,最后货不对版,又怎么售后呢?” “不像硬件,苹果可以通过建厂来把控零件标准,不同供应商的AI能力,苹果则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判定。”某大模型从业者告诉字母榜,尽管AI成为iPhone 16最大噱头,但不同地区的AI功能难以避免因供应商的不同产生差异,而这一问题短期内是不可解的。 更关键的是,AI并非是苹果独有的武器。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AI手机市场全球排名中,三星占据36%的市场份额,小米位居第二,占比22%。谷歌、vivo、OPPO、华为等公司也纷纷宣布推出AI手机。 最早推出AI手机的三星,Galaxy 系列不仅能一键生图,还可以内置通话实时翻译,实现跨语言沟通等等。上季度,三星蝉联了全球销量冠军,份额达到了20%。Counterpoint认为,三星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三星在AI技术上的创新应用,特别是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畅销。 相较之下,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正面临挑战。尽管苹果在今年5月破例实施了大幅降价优惠,但仍然难挽颓势。 对于国内的用户而言,苹果Apple Intelligence次第落地的规划,让果粉很难在短时间内体验到AI技术的加成。而双11在即,苹果是否会采取更激进的降价策略,AI有能否成为苹果的救命药,答案仍然是未知的。 (文中老杜、媛媛、张奇、谢恩为化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