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央视快评】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9月20日,中共中央、全国政协举行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人民政协的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人民政协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对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进一步凝心聚力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对于促进团结的重要意义,发挥好协商民主对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深化民主内涵、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着力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使协商民主彰显更大优势、发挥更大效能。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要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举旗定向,以缜密的系统思维、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厚的人民情怀,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要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重要部署为抓手推进工作,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团结奋进强国路,携手阔步新征程。人民政协要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十个坚持”原则,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往开来、勇毅前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央视评论员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圆满完成真机验证试飞
  原标题:“巨无霸”飞机试飞成功!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圆满完成真机验证试飞   9月19日凌晨2时7分至5时20分,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新建第四跑道上,一架“波音空中巨无霸”B747-8型飞机用两次精彩的起降,检验了第四跑道仪表飞行程序、PBN导航数据库、导航设施信号、助航灯光系统等情况,圆满完成真机验证试飞。   据了解,为确保安全高效完成试飞工作,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及重庆市交通运输委的指导下,民航重庆监管局、民航重庆空管分局、重庆机场集团等单位进行了充分准备,精心制定试飞方案、管制指挥方案、地面保障方案等,多次采取模拟机进行模拟验证,确定采用全时段夜间飞行及双机并飞的方案进行实地验证,有效缩短试飞时长,减少试飞对正常航班影响。   为配合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试飞,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派出当前国内运营的最大客机——波音747-8执行试飞验证任务,同时派出一架波音787-9宽体客机在江北机场第一、第四跑道上同步执行第四跑道仪表飞行程序等试飞验证任务。   当日凌晨1时58分、2时7分,试飞的两架飞机分别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一、第四跑道起飞。凌晨5时20分,B747-8飞机在空中完成验证科目后顺利降落在第四跑道,开展减速滑行测试。经验证,整体试飞过程平稳顺畅,各项飞行指标正常,符合行业标准。   “取得试飞合格报告是第四跑道能够按时投用的必备条件之一。第四跑道试飞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为本月底第四跑道行业验收及今年底第四跑道具备投用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江北国际机场扩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殷德俊说,重庆机场集团将根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对本次试飞工作出具的报告,向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申请行业验收,确保整个扩建工程按期投用。   另悉,目前,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主楼屋面和幕墙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饰和机电弱电设备安装等工作。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将进一步提升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未来将以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快捷的空中通道、更加优质的特色服务,推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支撑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助力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记者 黄乔)
签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农业农村部达成战略合作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9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农业农村部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活动并致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邢博代表双方签约。   韩俊表示,总台长期以来重视“三农”工作,围绕“三农”重大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精彩报道,积极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鼓与呼。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凝聚各方面资源力量,对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农村部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与总台深化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总台“国家队”和农业农村部“三农”综合部门的作用,共同唱响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强音,更好服务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   韩俊强调,双方将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上深化合作,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划宣传报道,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完整、准确、全面领会理解;在“三农”政策和实践创新上深化合作,推出更多深度报道,共同讲好中国“三农”故事;在“三农”舆论引导上深化合作,及时解读政策、回应关切、还原真相,推动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   慎海雄说,今年9月22日,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致总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正式开播贺信五周年的日子。此次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农业农村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是双方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标志着总台与农业农村部的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慎海雄表示,总台将完善与农业农村部的新闻报道动态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广袤乡土大地的农耕文明魅力和创新实践成果,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三农”领域的万千气象,进一步讲好新时代“三农”故事;建设好运用好总台乡村振兴观察点,线上线下、大屏小屏一体联动,让“三农”节目“活”起来,让“三农”活动“热”起来,进一步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根据活动上签署的《农业农村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三农”宣传等领域的合作,谱写新征程上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策划推出系列重点节目和重要活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生动描绘神州大地丰收图卷,全景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新风貌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晚会将于9月22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农业农村频道(CCTV-17)21:12播出,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大型融合传播项目《中国土特产大会》以土特产音乐会、土特产微短剧、土特产大集等创新产品,助力土特产“潮”出道,9月22日将全新升级亮相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兰考主会场。纪录片《新乡村》用村民自己的乡土话、大白话,讲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乡村摆脱贫困,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伟大历程。纪录片同名主题展览也将在北京举行,用质朴真实的乡村“老物件”和历史资料,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乡村巨变。此外,《丰稔江河》《丰收来敲门》《走好共富路》《欢乐农家院之福鼎一家人》《田园帮帮团》《金秋田野赛正酣》《田园新主张》等节目、项目,聚焦丰收物产,展示丰收喜悦,呈现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和美乡村丰收新画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兼办公厅主任周振红出席,农业农村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活动。(摄影:周寅 朱岩 肖宇坤)
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决议首次写入“全球南方”概念 中国倡导理念广受欢迎
  9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8届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共同提交的“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活动”决议。其中首次写入“全球南方”概念,强调机构秘书处支持成员国加强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技术合作,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李松大使发言指出,机构技术合作决议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最重要的决议之一。发展是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挑战的关键,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南方”发展至关重要。在决议磋商过程中,中方提出“原子造福全球南方”(Atoms For Global South)理念,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原子造福全球南方”旨在凸显“全球南方”国家在和平利用核能核技术领域更加迫切的需要,强调机构成员国共同致力于支持“全球南方”发展的重要积极意义。   李松表示,今年是中国加入机构40周年,中国与机构40年成功合作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壮大、与国际社会开放共享的进程。中方在本次大会期间宣布面向“全球南方”和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基础设施,这是中方共促技术创新、共谋发展合作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将以纪念加入机构40周年为契机,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大力推进与机构和广大成员国全方位合作,共享核能核技术发展经验,为实现机构“原子用于和平与发展”宗旨贡献更多力量。   “77国集团和中国”轮值主席国哥伦比亚在发言中指出,促进全球和平利用核技术、服务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机构的职责使命。技术合作项目应充分满足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需求。有关国家不应对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技术,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转让制造人为障碍。(总台记者 朱赫)
陕西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活动现场。 三秦都市报记者 马昭 摄   9月19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商务部主办的“投资中国 陕西专场 2024全球知名跨国企业走进陕西”活动在西安举行,110家重点外资企业以及欧葆庭、美光、威立雅、艾默生等27家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跨国企业负责人齐聚西安,共商合作发展。   参与当天活动的既有已在陕落户的“老朋友”,更有一大批有合作意向的“新朋友”。   欧葆庭集团中国区CEO柯烨明分享了企业在华发展的经验和未来规划。他表示,今年以来多个重大外资项目在陕西投资、开工、投产。欧葆庭集团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特别是陕西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领域,希望进一步加强与陕西的合作。   扎根西安多年、总部在美国的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责任公司是“老朋友”。作为目前陕西省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2023年6月,美光科技宣布追加投资43亿元人民币加建新厂房,引入全新产线,在西安工厂投资建设多个工程实验室,为半导体产业带来更多创新和价值。美光中国区总经理暨DRMA封装与测试运营企业副总裁吴明霞表示,美光科技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陕西具有科技教育优势和潜力,希望未来能与陕西在电子信息、半导体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法国人菲利普在中国学习、工作了17年,去过很多地方之后,最终将化妆品研发企业选址在陕西。“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日益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我选择陕西,是因为看到了这里无限的潜力与机遇,相信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的企业能够创造出既符合国际潮流又兼具中国特色的优质产品。”   在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看来,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崭新机遇,市场潜力巨大。陕西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是投资的理想之地。希望跨国企业把握机遇,积极投资陕西,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外资企业是陕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板块。近年来,陕西省高度重视利用外资工作,先后招引了三星、美光、日立能源、博世力士乐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制造业外资项目。84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陕西投资建设项目共157个。这些企业落户陕西,不仅自身经营发展良好、经济效益突出,也助推了陕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前8月,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300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增速位居全国第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642.3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4.6%。(三秦都市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董醒玉) 
白水苹果:“美味”真美味!
  秋到渭北高原,可忙坏了陕西白水的果农们,苹果熟了!此时,正是“美味”“金世纪”等早熟苹果下树的季节。   “这两天就卖了十几万斤,收入有三四十万元了。”南马村村民毛顺停端起刚刚采摘的一筐苹果,一边走向分装区,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毛顺停摘了一筐“美味”苹果。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在该县境内流长60.4公里,清润的河水,北纬35°的阳光,海拔900米的纯净土地,让因河而生的白水县成为苹果优生区。   中秋节前,记者走进果园,看见一片热闹景象。村民们有的在采摘,有的在搬运,有的负责分装。在硕果累累的枝头,一种“娇嫩”的果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的颜色半是红粉半是青,像晕染开的水彩,咬上一口,酸甜多汁,唇齿生香。这就是经过本地技术改良的苹果种类“瑞香脆”,当地人习惯叫它“美味”。   “这果子颜色好看,粉嘟嘟的。吃起来酸甜可口,脆生生的。品相好的,一个就卖到10块钱。这两天就它最火!”毛顺停说。 “美味”苹果挂满枝头,一颗可以卖到10元钱。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近年来,白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合作,建立苹果试验站,开展新品种引进与选育、砧木筛选与繁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选育审定了“瑞雪”“秦灯”“秋实”等14个苹果新品种;并以“首席专家+企业+果农”技术服务的“连体模式”,为苹果提供全过程跟踪式技术服务。   平时,在田间地头,经常会看见“教授+果农+经理人”的组合团队在同时忙碌着。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很快在这样的实战中“出师”了。 “厂长”毛顺停。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当了一辈子果农的毛顺停,现在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技术厂长”,管护着300多亩的果园。“这园子除了‘美味’,还有‘瑞雪’‘瑞阳’等。所有苹果,预计11月前依次成熟并卖完,今年能卖500万-600万元。”毛顺停指着满树的果子,自信地说。   “那你能有多少收入?”   “嗨!4万元工资加上年底分红,不到30万元!”   “老毛谦虚了,不止!”和他一起摘果的村民们听到对话,打趣说。眼下正是早熟果的采摘季,园子请了30多个帮忙的村民,每人100-120元的日结工资,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有自己的小果园。   “我种的‘瑞雪’,有7、8亩地,下个月就要摘了,先过来给这边帮忙。不光能挣工资,人家还帮我们免费代卖呢!”村民李阿姨说。 正在等待装箱的苹果。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早、中、晚熟苹果合理搭配、错峰上市,补充销售空档的同时,也为果农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目前白水县种植苹果面积30万亩,已成为西北地区苹果交易集散地。2023年,白水县销售苹果200余万吨,一产产值5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瑞阳”“瑞雪”“瑞香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辐射带动陕西、甘肃、山西、新疆等地推广发展了40余万亩。
“知味陕西 美好食光” 2024陕菜美食文化交流活动启动
经典陕菜主题宴席。(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 摄)         9月19日,作为第八届丝博会的配套活动之一的“2024陕菜美食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启动。活动以“知味陕西·美好食光”为主题,由国际美食展销、特色美食展销、技艺绝活展演、主题宴席展示、线上直播带货等多项主题活动构成。通过舌尖上的味道和视觉上的感受,推广宣传陕西特色美食和丝路美食,充分展示陕菜文化技艺传承和创新成果,共同打造餐饮消费平台。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特色美食展销组织了陕西12个市(区)的老字号、知名美食、特色名吃等150余家餐饮企业现场加工制作,为消费者提供可口的美食佳肴和视觉盛宴。国际美食展销邀请10个国家的特色美食代表现场加工制作,展示最具特色的俄罗斯红肠、土耳其烤肉、巴基斯坦奶茶、印度飞饼等美食。技艺绝活展演邀请了陕菜烹饪大师现场制作经典菜品食品,非遗美食传承人现场表演刀工、糖艺、面点技艺等15项厨艺绝活,展示陕菜的精湛技艺。主题宴席展示通过16台经典陕菜主题宴席,集中展示宣传陕菜宴席文化,推广陕菜知名菜品和传统技艺,展现陕菜特色,丰富陕菜文化,促进餐饮消费。线上直播中,推广达人对各地的特色餐饮食品进行直播带货,创新消费场景,营造购物氛围,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据悉,本次活动历时6天,从9月19日持续到9月24日。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为包括西安冰峰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7家中华老字号授牌。目前,全省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33个,陕西老字号品牌101个,市级地方老字号品牌279个,涉及陕菜、陕茶、陕酒等多个行业的品牌企业,品牌建设成效日益显现。(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
“现代特洛伊木马”出现 以色列成立“空壳公司”特制寻呼机
  9月17日、18日黎巴嫩多地接连发生的通信设备爆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以方成立“空壳公司”特制寻呼机    对于爆炸事件本身,《纽约时报》18日披露了更多细节。报道援引了解这次行动的三名以色列情报人员的话称,早在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决定扩大寻呼机使用之前,以色列方面就建立了冒充国际寻呼机生产商的空壳公司,其中包括此前媒体报道的位于匈牙利的BAC公司。   以色列至少还成立了另外两家空壳公司。这些公司虽然也会对一些普通客户接单,但其真正的客户只有真主党。面向真主党的寻呼机也都是单独生产的,电池中掺了爆炸性物质PETN,也就是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美媒:以方特制寻呼机为“现代特洛伊木马”   《纽约时报》称,这种被动过手脚的寻呼机最早于2022年夏天,开始少量被运往黎巴嫩。直到最近生产量迅速增加,数千台“特制”寻呼机被分发给了真主党人士及其盟友。在《纽约时报》看来,“这些特制的寻呼机,就是以色列制造的现代特洛伊木马。”   斯诺登:以色列开启恐怖的先例   “棱镜门”曝光者斯诺登18日评论说,“如果有一天出厂的苹果手机内部塞满爆炸物,媒体就会更快明白,今天发生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先例。没有什么可以为此辩解,这就犯罪。爆炸事件让世界上每个人都变得更不安全了。”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让“水韵江苏”更精彩
  从节假日里酒店民宿的一房难求,到大街小巷挤满“City Walk”人群;从乡村旅游、夜间旅游的兴起,到体旅消费的提升、演唱会经济的火热;从传统旅游城市热度“爆表”,到三四线城市异军突起,从“总得来趟江苏吧”,到“江苏很City”……疫情防控转段以来,江苏旅游拉动恢复“进度条”,并持续“破圈”。   “水韵江苏”为何越来越有吸引力?近年来,江苏文旅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旅部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江苏文旅资源特色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3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9.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7%。2024年上半年,江苏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8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4.1%。银联商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8月,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4202.39亿元,同比增长21.7%,占全行业异地消费25.8%,同比提升6.33个百分点,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1%,居全国第一。   多措并举,促进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一场疫情,曾给整个文旅行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带来持续冲击和影响。   江苏旅游行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集中,如何千方百计帮助文旅市场主体渡难关、强信心、增后劲?   为此,江苏文旅系统及时研究出台行业纾困惠企叠加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江苏文旅十五条”、落实《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行动方案,统筹安排纾困资金7.87亿元,扶持各类文旅企业1793家、支持项目642个。   援引金融“活水”,江苏省创新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联合省农信社、南京银行等推出“乡旅E贷”“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联合省中行打造文旅特色支行,举办“水韵江苏·金融赋能”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累计组织1155个项目签约、总授信2518.6亿元。同时,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十四五”期间共发布文旅重点项目285个,计划投资超1300亿元。   一系列助企纾困和发展的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审批数据,目前,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共有经营主体33321家,比2023年底新增582家,其中旅行社近4000家。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旅游市场已实现全面恢复,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均超过疫情前水平,文旅消费持续旺盛。   恢复只是第一步,如何进一步“扩容”推动旅游市场持续高质量发展?   3月23日上午,最新一轮“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启动仪式在常州迪诺水镇举办,本届推广季将贯穿全年、覆盖四季,并联动全省13个设区市推出“水韵江苏”文旅消费促进、线路产品推广、品牌形象提升等3大系列22项主题活动。   江苏已连续四年举办“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获评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扩大了“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2024年的推广季贯穿全年、联动全省13个设区市推出文旅消费促进、线路产品推广、品牌形象提升等3大系列22项主题活动。   进入夏季,各地消夏玩法层出不穷。“姑苏八点半”“龙城夜未央”“国潮汉风·夜彭城”“凤城河夜泰美”、无锡“今夜‘梁’宵”等一批夜经济品牌的出现,让江苏不再是“没有夜生活的地方”。   江苏省多措并举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出台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激活出文旅消费潜力。2024年1—8月,江苏纳入监测的4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共接待游客2.01亿人次,游客消费5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6%和8.9%。   就在不久前,《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若干政策措施》以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国家级试点单位为重点,围绕提高开放服务效能、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保障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了九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延长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省直博物馆开放不少于60天、90个小时,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延时开放至晚上9点,并推出系列丰富多彩的夜游活动,回应群众期待。   优环境、促消费的举措不止于此。省市联动举办十五届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创新举办“乐购非遗”等促消费活动,拓展小剧场演艺、沉浸式旅游、国潮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   在政策“组合拳”和各类促消费活动综合效应下,江苏文旅市场恢复程度好于全国,并再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更新理念,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在博物馆化身“景中人”沉浸式游览,在景区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如今,文旅融合已经深入市场肌理。   江苏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江苏省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文旅融合,探索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思路举措。   第一招:拓领域。   丰富演艺新空间——在全国出台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无锡《拈花一笑》、盐城《天仙缘》、苏州《游园惊梦》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部省联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同步推出“看百戏·游江苏”主题游活动,丰富人们“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   释放非遗新魅力——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全程共享、全程体验非遗活态魅力;筹办“水韵江苏·精彩非遗”展示季活动,为600余个非遗项目搭建传承人展示交流平台;认定非遗进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盐城西溪古镇等一批示范项目。   激活文物新价值——率先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首批认定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家,推出“江南水乡·斗米尺布”“运载千秋”等首批10条文物主题游径。   挖掘“博物馆+”新玩法——持续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实施全省博物馆展览提升工程,在全国率先建设“云上博物—江苏数字博物馆”、上线百个精品展览,12个项目入选“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总数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共举办博物馆陈列展览2442个,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12亿人次、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第二招:立标识。   2024年9月,新一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又将如期而至。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成功举办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累计超70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17亿人次,已成为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   长江和运河,是“水韵江苏”的鲜明标识。江苏省先后遴选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和20条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等30个文旅地标入选文旅部8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了“运河上的舟楫”等沉浸式展览,生动展示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自2021年6月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超930万人次,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江苏名片”。   盐城《只有爱·戏剧幻城》、徐州《彭城风华》、南通启唐城沉浸乐园等一批文旅融合新项目,已成为这些城市的新文化标识。   第三招:抓项目。   推进文旅融合示范引领。江苏省率先出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引导各地在各类旅游创建中增加文化的底色和特色。   以开发红色旅游为例,江苏省统筹推进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以革命文物资源为主体,串联乡村旅游、工业遗产等相关资源,组织实施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程,“致敬新四军·不忘革命路”“百万雄师过大江”等5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淮安市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评选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和培育项目22个。   第四招:扩业态。   2024年“五一”假期,演出市场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假日期间,全省营业性演出观演人次同比增长48.45%,演出票房同比增长超50%,带动文旅消费5.62亿元,其中一场第八届“太湖湾音乐节”就吸引乐迷超13万人次,营收破亿元。   江苏省加快“旅游+”向“+旅游”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江苏工业遗产丰富,高质量先进制造企业众多。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工业旅游转型升级新路,以“工旅融合、标准引领、创新示范”为理念,初步构建层次完备、风格多元、体验感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钢铁、酿酒、制醋、纺织、家化等一批主题鲜明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脱颖而出,用“硬核工业”,解锁“诗和远方”。   如今,“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剧(节)目去旅行”等新玩法已成新风尚。大麦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省售票演出共1.7万场,观演人次187.9万人次、同比增长30.1%,拉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14.66亿元。   规划布局,加快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江苏,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大江南北、运河两岸。   江苏文旅业的发展,也要深度嵌入全省整体发展以及全国发展“一盘棋”之中,并助力江苏“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近年来,江苏文旅主动服务和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美丽江苏建设及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系统推动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文旅特色发展,加快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唤醒资源,聚焦江河湖海,优化文旅发展新布局。   水和文化的相互成就,孕育了绵延悠长的千年文脉,塑造了“水韵江苏”的鲜明特质。《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构建全省“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   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完成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6个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地陆续建成宿迁“醉美湖湾”、扬州运河三湾、南京幕燕滨江、启东圆陀角“江海交汇”等示范项目,全面展现缤纷多彩的太湖、里下河湖荡、江海交汇水域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截至2024年6月底,实施方案涉及的228项重点文旅项目,已完成和正在推进的超九成,“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用好资源,聚焦千年文脉,培育世界级旅游精品。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2023年5月20日,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期间,系列活动之一的“文化江苏建设论坛”上,海内外贤达同探“江苏文脉”的秘密。   各地全力以赴,期待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文化招牌,培育成具有世界水平、体现江苏水准的文旅品牌。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瞄准打造精品,江苏省以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为抓手,推动各级各类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打造镇江扬州“京口瓜洲一水间”、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淮安“百里画廊”等旅游精品,推出“大运河夜景游”“海丝史迹探秘游”“长江传奇全览游”“滨海湿地生态游”等主题旅游线路。   ——叫响资源,聚焦讲好故事,提高“水韵江苏”影响力。   很多游客注意到,不同版本的“水韵江苏”宣传片,陆续亮相央视,以及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等交通枢纽。讲好江苏故事,省文旅厅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新标识,组织拍摄《江伴江苏》《美好乡村》等文旅宣传片,文旅短视频宣传片《何以江苏》全网点击量超4000万。   内宣给力、外宣有力。从“满天繁星”到“一轮明月”,江苏省建好用好“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一中心、四基地”及13个江苏旅游境(涉)外推广中心,加强对大运河、江南园林、淮扬菜、茶技艺、昆曲、云锦等江苏特色、东方美学文化IP的国际化表达,让更多人了解江苏、感知中国。   文化走出去、游客引进来。为了让外国游客来苏更便捷,江苏省及时出台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苏八条”,加快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设立“水韵江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入境游客首站。发行全国首张外籍游客数字旅游护照,优化入境旅游支付环境,全省文旅场所共加装智能POS机3900余个,256个文旅重点场所实现外币兑换渠道全覆盖。2024年上半年,全省纳入监测的259家4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入境游客107.7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6%;银联国际支付渠道数据显示,入境旅游消费117.3亿元,呈现逐月上升的可喜之势。   持续转型,以科技赋能旅游业迭代升级   当前,文旅向“智”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积极拓展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旅体验需求,对消费恢复也是有力促进。   面对旅游业数字化迭代升级的新需求,省文旅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数字化建设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文旅领域实施方案,并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塑造新质生产力。   一个新的目标被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力争实现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智慧化转型升级全覆盖!目标既定,江苏文旅是如何推进的?   ——强平台。每逢节假日,江苏智慧文旅平台便成为“守护神”一般的存在,该平台在全国首创通过5G无人机对全省30家重点旅游景区人流、车流、停车场饱和度、安全应急事件及火灾报警等开展实时巡查,极大提升监管质效,护航节假日旅游市场安全。   2020年7月,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正式上线,经过4年多的运行,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包括4大主题库、31个子库、3.12亿条数据的文旅行业数据资产的“文旅数据库”,可对江苏省文旅行业6088家经营主体单位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   在全国率先上线“智慧文旅行业大脑”,建立文旅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一个个智慧平台,成为江苏发展智慧旅游最扎实的支撑。   ——推应用。徐州拓普互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沉浸式交互VR体验装备已应用于包括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家旅游景区。   江苏省全力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行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近20个,遴选省级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65个。   有“备”方能无患,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以及星级饭店等客流密集区域网络全覆盖,提高重点旅游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   技术加持,让旅游更有想象力——各地推出一批深受游客喜爱的沉浸式互动性数字化体验产品和项目,南京大报恩寺打造“智能馆长”为游客创造专属导览体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成为人气最旺的打卡点。   ——树标杆。江苏有意愿也有能力打造智慧文旅标杆示范项目。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就是最好的证明,省文旅厅联合省人社厅在全国率先实现279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市级以上文化场馆一卡通行,预计到2025年,国有A级旅游景区、县级以上文化场馆将实现“一卡通”100%覆盖。   截至2024年8月底,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发行“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总售卡38.43万张、拉动文旅消费约4.45亿元。   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是另一项数字文旅便民服务重要举措。江苏省多地开展数字人民币受理场景改造,建成省级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45个、数字人民币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覆盖超85%,提高了文旅场所消费支付便捷度。   放眼未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深刻把握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对标对表“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进一步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始终把牢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实践导向,结合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推动建设旅游强省,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强国中展现江苏担当,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周至县打破传统猕猴桃增收“天花板” 描绘乡村振兴新“丰”景
在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分拣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序将猕猴桃进行分拣包装。(记者 翟小雪 摄)   金秋时节,猕果飘香。 9月14日,周至县马召镇上马村的猕猴桃果园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村民何美容采摘的2亩猕猴桃,卖了2万余元的好价钱,猕猴桃品质提升让她和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   周至县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扶持政策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从种植到销售全链条培育壮大,推进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猕猴桃产业高地,绘就乡村振兴新“丰”景。   喜悦   “订单式”农业让猕猴桃增产又增收   在周至县马召镇上马村靠近村子的一条水泥路边,便是村民何美容家的猕猴桃果园。与周围村民的猕猴桃树相比,她家的猕猴桃树长得格外茂盛、高大。走进果园内,大小几乎一致的猕猴桃看起来格外惹人喜爱。   “我们家种的猕猴桃品种是翠香,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品质,这要感谢政府部门的帮助,我们与杨氏果业签订了‘订单式’收购合同。”何美容说,按照合同约定,在种植猕猴桃的过程中,她们家严格按照对方要求修剪、施肥、浇水,结果猕猴桃的品质越来越好,产量也提高了,猕猴桃根本不愁卖,整体收入也增加了。   不仅是何美容,在周至县的田间地头走访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一个个猕猴桃种植户的“底气”。支撑这股“底气”的,是先进的种植理念、科学化的管护技术、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和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条。   “如今,政府为我们牵线搭桥,我们的‘果园’已经变成了‘工厂’, 种、采、销一体化的服务,让我们对猕猴桃的种植前景充满信心。”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村民李锋说,他在杨氏农业打工,每月至少有5000元的收入,家里还种有猕猴桃,每年也有近5万元的收入,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有满足感。   “为了保证猕猴桃的品质,我们经常与农业部门合作,聘请种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传授种植技术,猕猴桃成熟后,我们安排专门的人员上门采收。”现场正在采摘的杨氏农业工作人员介绍道。   “近年来,周至县聚焦猕猴桃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出台《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全产业链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猕猴桃的品质越来越好、区域品牌越来越亮,村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企业收购的猕猴桃品质在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9月19日,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斌说,通过大力实施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猕猴桃综合产值由2021年的5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1亿元,周至猕猴桃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8位、浆果类第1位。   底气   高品质猕猴桃刚上市便供不应求   村民口中的“杨氏农业”的全称是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周至县楼观镇送兵村。在一片又一片长势茂盛的猕猴桃果园包围中,无论是分拣车间,还是运输的车辆以及专业的存储仓库,整个现场显得格外忙碌。   据悉,这家在周至县土生土长的果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要业务为猕猴桃种植技术指导、贮藏、销售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企业现有可存储8600余吨猕猴桃的高档气调贮藏库,6通道智能分选线、分拣车间、管理用房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   “中秋节前后,不仅是猕猴桃成熟的关键时期,对我们企业来说,也进入了猕猴桃销售的旺季。”在分拣车间,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玲珑,一边巡视分拣生产线一边介绍,企业每天发往全国十几个城市的猕猴桃就达30余万斤,销售猕猴桃的品种以翠香为主,因为较好的品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天雇佣的分拣、包装、运输、采摘工人有300余人。目前,公司已与全国大型水果批发商和龙头超市、京东自营、阿里巴巴、东方甄选都有供应订单,主营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嘉兴等地,年销售猕猴桃鲜果 5000 万斤以上,年销售额达2.5 亿元以上。   “我们公司销售的猕猴桃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得益于多年来对猕猴桃系统、专业的品质管理,让每颗猕猴桃的品质、味道基本上一样,客户只要尝一口,便能识别出是我们销售的猕猴桃,这也是我们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底气所在。”杨玲珑说,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果农,提高猕猴桃品质,在周至县大力支持下,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为果农现场指导立体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此外,公司还实行配送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确保销售的产品质量100%达标。   蓝图   打造全国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周至样板”   终南山下,道地好果。作为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和最佳优生区,周至县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周至县的猕猴桃根本不愁销售,现在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猕猴桃卖出好价钱,让消费者吃上更加放心的猕猴桃。”马斌说,今年周至县继续大力推进实施周至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按照“强特色、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新建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打造高质高效园区,提升冷链贮藏水平,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强化品牌建设,促进猕猴桃产业增效。2024年预估产量57万吨,目标是实现增产增收,猕猴桃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   为有效延伸猕猴桃产业链条,周至县以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对标世界一流”的总体要求,大手笔规划、大要素保障、大力度建设,致力打造国家级猕猴桃电商物流交易集散中心。该项目由周至县与西安市市属国有企业“西安农投集团”合作,项目建设过程中,市县联动、县级领导统筹调度,多部门积极作为、通力合作,实现了“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的首例突破,有望达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运营、当年见效”的效果。   “今年5月,周至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哑柏板块)已正式开工,将于9月底前部分投入运营,年底前一期建成运营。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采购鲜果货值2.5 亿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次,促进务工就业1.3万人。”9月18日,周至县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建国介绍道。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为周至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近日,省发改委发布《关于2024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情况的通报》,周至县在全省26 个农产品主产县中考核排名第1位,较一季度晋升6位。上半年,周至县 GDP 增速达11.1%,实现两位数增长,居全市第1位。   今年7月,我市发布《西安市加快推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加快推进全市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以周至县为核心的猕猴桃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到2026年底,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将稳定在35万亩左右,鲜果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   下一步,周至县将始终把猕猴桃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按照“优布局、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坚持“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三措并举,大力实施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致力打造全国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周至样板”,产业蓬勃发展将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奋战一三五、振兴金周至”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涛)
稽山鉴水秀文华——解码水乡古城绍兴的文化自信样本
    浙江绍兴,古称会稽。在中国文化版图上,会稽山、鉴湖水是文人墨客笔下鲜明的文化标识。   这里是满腹经纶、胸怀天下的文人之乡,是老街小桥、青山秀水的诗画水乡,还是应势布局新兴产业的现代江南。   老绍兴,今更兴。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城东南,会稽山之巅,矗立着一尊高达二十米的青铜雕塑。手执耒耜的大禹目光灼灼,以躬亲治水的站立之姿巍然俯瞰。   每逢谷雨时节,绍兴在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隆重典礼,击鼓撞钟、献酒行礼,祭奠这位在当地留下诸多传说与精神力量的华夏先祖。   自公元前490年越国建都于此,绍兴这座城市城址未变。2500多年来“群贤毕至”,让这里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   7月23日,鸟瞰绍兴城内的稽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阴历三月,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即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一场禊礼盛会载入史册。名士谢安隐于会稽东山;王阳明心学在绍兴古城萌发、传播;陆游、徐渭、鲁迅、蔡元培、竺可桢等在此地成长……   白马湖畔、象山之麓,春晖中学书声琅琅。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曾在此讲学……文星璀璨,一大批名人先贤在绍兴留下文化印记,把历史文脉刻进城市肌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多年来,绍兴致力保护古建故居、沉淀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4月12日,游客在绍兴仓桥直街体验古城风情。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仓桥直街位于绍兴市中心,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传统城市人居文化为内涵的历史街区。随着时间冲刷,至本世纪初,这里街区老屋颓败、设施陈旧。2003年,仓桥直街街区完成修缮,800多户居民和43座重要台门建筑得以保留。当年9月,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回忆说:“当时绍兴提出老街原居民‘非必要不迁出’,在保护老街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民生,活态传承老街区的根与魂。”   今天的绍兴共有各类博物馆167家,人们可以“跟着课本游绍兴”。近年来,绍兴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文旅消费品牌活动,打造“博物馆之城”十大研学游经典线路,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8月27日,游客在绍兴鲁迅故里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不日新者必日退”,延续文化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也需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鲁迅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但丁等世界文坛巨匠跨越时空的“对话”,引起国内外文学青年广泛关注,影响受众约百万人次——2014年以来,绍兴创新组织的“大师对话”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一届。   “文学是世界共通语言,通过这座桥梁,让鲁迅文化与精神更好传承发扬。”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说。   在“越剧之乡”绍兴嵊州,几乎人人都能唱几段越剧。目前,当地注册的民营越剧团有117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通过修建剧场、组织赛事等,嵊州不断创造条件支持越剧文化传承创新、融入百姓日常。   因为认同而加强保护、自觉传承。步入新时代,绍兴戏曲、书法、宋韵建筑等文化元素焕发崭新生机,展现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一条润泽百业的大运河   “群峰接连,万水都会。”在浙东古运河上,游客坐着摇橹船,可遍赏古城风景,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时强调,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浙东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于唐宋步入通济天下的鼎盛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浙东运河向东入大海,一路滋养着绍兴、宁波。   以水系为媒,绍兴商贸文化绵延数千年。如今的绍兴,商贸触达全球。“国际纺都”柯桥是全球纺织品集散地,年纺织品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诸暨大唐镇,每年生产250亿双袜子,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8月27日拍摄的浙东运河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丝绸是衣着面料,也是文化载体。在绍兴,纺织业不断深耕细作,向上下游延展。   古时“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而今在嵊州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里,养蚕数字农业工厂全天候运转,鲜茧年产能超过4.7万吨,2023年蚕茧产值超过10亿元。   如同文化绵延不绝,枕水而兴的古城百业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历久弥新。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黄酒,源于中国酿造,且以绍兴黄酒最为经典。1915年,绍兴黄酒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扬名四海。   5月6日,一名埃及客商在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上选购面料。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走进绍兴黄酒小镇,缕缕酒香扑面而来。在音乐酒吧里,“00后”游客朱海洋和朋友们一边品尝黄酒鸡尾酒,一边听着民谣歌手的现场演唱,体验小酌微醺的愉悦。   “让黄酒产业历久弥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浙江传统绍兴黄酒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着力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黄酒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3月15日,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酿酒师傅在对冬酿结束的黄酒进行“扑带糟”操作。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黄酒、茶叶、丝绸、瓷器……在浙东运河两岸,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无数繁华与变迁。而今,千年传承的产业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成为引领绍兴商贸文化走向繁盛的重要力量。   一脉图强争先的“胆剑精神”   2024年7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了4项重要成果,绍兴稽中遗址位列其中。这次考古发现,让越王勾践的有关历史记载有了新的佐证。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终成霸业的故事激励后人,也在绍兴生发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   琴棋书画、温润如水,是绍兴;艰苦奋斗、敢闯敢拼,更是绍兴。   7月23日,考古人员在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从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到越商创业的“四千精神”,从独领风骚的专业市场到闻名遐迩的“块状经济”,从率先企业改制到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图强争先的劲头让这座“资源小市”变成“经济大市”。   今天的绍兴,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精神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作为浙江实体经济重镇,绍兴印染、化工等产业曾经独树一帜,但传统发展路径触碰“天花板”,生态保护、能效水平等方面瓶颈突出。直面难题,2017年,绍兴下定决心启动改革,推进工业全域治理,整合重塑市域产业空间格局,支撑当地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异军突起,一批龙头企业在绍兴快速集聚生长,发展潜力突出。   2024年上半年,绍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增速位居浙江省首位。   5月20日,泰国展商在诸暨2024山下湖·世界珍珠大会向客户介绍珠宝饰品。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加快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市,进一步创新深化新时代“民情日记”等十大攻坚行动、18个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推进42项国家级试点和121项浙江省级试点……   绍兴在传承“胆剑精神”中比拼实绩,在改革创新中力争上游。   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诸暨珍珠产业一度发展低迷;而近年来当地抢抓直播电商机遇、开拓新市场,2023年诸暨珍珠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立足本业、保持定力、持续创新,诸暨珍珠产业就是在逆境中加速成长壮大的。”诸暨珍珠领军企业、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铁军说。   稽山鉴水,文韵悠扬。越都名郡、千年宋韵与江南风华,共同铸就了绍兴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而今,绍兴不断在时代的光华中汲取新的养分,文脉绵延、蓬勃兴盛。   (记者:邬焕庆、方问禹)
2024中国网球巡回赛CTA200呼和浩特站收官
选手在比赛中   近日,2024中国网球巡回赛CTA200呼和浩特站进行了第二比赛日的角逐。经过数轮激烈的鏖战,最终各组别冠军于扎达盖体育公园正式决出。   在男单的比赛中,来自云南昆明的冯舒涵与广东球员李泽滨会师决赛,最终,第一次打CTA200比赛的冯舒涵在第9局破发对手的同时,以总比分6∶3赢得冠军。   女单方面,山东青岛球员艾熙儿与来自河南的范欣妍展开决赛的较量。在开局阶段,范欣妍以积极的进攻取得领先。面对压力,艾熙儿及时调整心态,稳住阵脚后迅速进入比赛节奏,最终年仅14岁的艾煕儿以6∶3力克对手,获得呼和浩特站女单冠军。   艾煕儿不只取得女单冠军,她还与搭档蔚海馨在女双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并在决赛以6∶0战胜张艺与杨文璞,这对来自山东的姐妹花强势加冕呼和浩特站女双冠军。   男双方面,山东组合李一龙与吕奕是一对新搭档,呼和浩特站是他们第一次搭档男双比赛,但两位球员一路以强势的发球表现杀入决赛,并最终以6∶3战胜任波与刘禹昊,加冕男双冠军。   混双方面,冠军属于主场作战的内蒙古球员郭昊铭与颜如玉,他们在决赛打出了本站比赛的最佳表现,以6∶2战胜山东组合李一龙与马赛,取得冠军。“这是我们第一次搭档混双,也是第一次参加中巡赛,能够作为主场球员在呼和浩特取得冠军对于我们个人和俱乐部都意义非凡。”颜如玉说道。   随着颁奖仪式的结束,2024中国网球巡回赛CTA200呼和浩特站也圆满落幕。9月21日至22日,2024中国网球巡回赛CTA200张家港站将正式开赛。(文/图 杨志伟)
文明交流互鉴步入高质量双向互通轨道
  原标题:《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发布 文明交流互鉴步入高质量双向互通轨道   昨日,《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直面挑战与机遇、把握安全与发展、注重合作与互惠,呈现出快速回暖、积极向好的总体态势。例如,2023年出入境人次达4.24亿,同比上升266.5%,“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受到各国欢迎。   多领域交流交往走深走实   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规模快速接近疫情前水平,方式更加多元、形态更加新颖、对话更加深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   文化传播增效   2023年,中国广泛开展国际出版合作,文化传播更加贴近受众需求。截至2023年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翻译出版4卷、41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读懂中国的百科全书”。北京文化论坛、良渚论坛、和合文化全球论坛、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等重大国际论坛活动,积极分享中华文化智慧,联合发布文化保护传承宣言,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同时,文化感知与交流方式也日新月异。“全景故宫”数字虚拟体验、“寻境敦煌”VR沉浸展等,给海外民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文化体验。   文产互动活跃   2023年,中国文创产业集群出海,联合全球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外文化展览展示互动更加频繁。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2500余家展商慕名参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声誉卓著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也首次迎来中国官方参展团。海外文化产品也落地中国。2023年中国内地影院上映进口片78部,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均有上映。   教育合作升级   2023年,中外教育交流合作迅速走出疫情影响,高水平深入发展。国际师生重返校园,合作办学热度上升、形式多样。中国新增4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更加丰富多元。   科技交流深化   2023年,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步伐。中国已经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据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统计,全球82个国家的218个团体会员中,超过半数都表示愿意参与共建“文化数字丝绸之路”。   跨国旅游复苏   2023年,出入境便利政策连续出台,掀起了外国游客来华热潮,增进了中外民间的友谊与互信。当年中国入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9亿人次,中国游客海外消费金额达到1965亿美元,“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新潮流。   体育赛事助力   2023年,中国积极参与主办、协办各类国际综合或专项体育赛事,促进不同文化包容理解。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国际滑联系列赛、国际帆船赛等国际赛事得到世界各国积极响应,演绎了许多和谐、和睦、和美的动人故事。   新时代新变化带来新趋势   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在主题、形式、主体、载体、平台等方面呈现诸多新特点与新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将更得力   2023年,各国携手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修复与研究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际合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鲜明的议题。“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面向未来,中国将不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期待各国在主要国际组织框架中通力合作,共同保护传承好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各国人民友谊将更牢固   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呈现社交化的新特点。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信息的即时共享,更加深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展望未来,中外民间交往将更加频繁,社交媒体也将推动文化交流成为国际交往新趋势。   未来全球朋友圈将更年轻   2023年,“Z世代”青年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他们以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发起网络文化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架设起连接中外的桥梁。展望未来,国际青年将进一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流砥柱,国际交往“朋友圈”将更具青春活力。   城市发展合作将更深入   2023年,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各个城市,探寻文化景观与特色美食,体验高铁速度、便捷支付、无人驾驶等现代化成果,重新认识一个文化与科技交织的文明中国。展望未来,中外文化交流将不断凸显友城元素与合作议题,将有更多中外城市“寻搭子”“结对子”,共同构建城市发展共同体。   文化交流形态将更多彩   2023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以全景式、沉浸式文化体验,让远在千里的受众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异国文化魅力。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的全方位创新,文化交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文/记者 肖扬 郭佳 摄影/记者 刘畅)
大连原创系列微纪录片《候鸟的旅行箱》将在海外亮相
  由辽宁省文联文艺创作生产专项资金资助、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原创出品的24集自然题材系列微纪录片《候鸟的旅行箱》俄文版(片名Времена года глазами птиц),将于9月22日(秋分节气)起登陆MC俄语卫星电视频道,对欧亚15个国家进行播出。这是省文联今年通过文艺专项资金扶持、首部以电视端口实现国际传播的辽宁文艺作品。《候鸟的旅行箱》也是继去年的《黑脸琵鹭》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第二部在海外播出的俄文版电视作品。   《候鸟的旅行箱》单集时长180秒,共24集,1集1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一种候鸟,将候鸟的自然生态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相映照。MC俄语卫星电视频道将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今年的秋分依次发布至明年的白露。   该系列微纪录片以迁徙到辽东半岛的候鸟为表现主体,包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大天鹅、红嘴鸥、赤麻鸭、游隼等20多种候鸟,其中包含诸多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全片在辽宁的大美山河中,揭秘候鸟的独特生态,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挖掘人与自然共为一体的精神内涵。   《候鸟的旅行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辽宁地理,其中还包括了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提名地,这两处前不久刚刚被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MC俄语卫星电视频道通过Eutelsat 21B卫星开路播出,主要面向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15个泛俄语区国家,覆盖人口约2亿。该频道定位综合影视,节目涵盖电视剧、电影、综艺、纪录片等内容,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记者 孙晖 张轶)
武汉1至8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31.8%
  原标题:武汉1至8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31.8%,新动能新产业正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作为北斗数字化赋能者,依迅北斗运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授时及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技术,持续战略布局“北斗+”多元化场景,赋能千行百业。   9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组织的新质生产力中国行—武汉站活动现场,依迅北斗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践行科技创新战略,丰富拓展北斗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北斗力量。 大会现场(记者李庆摄)   新动能新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北斗产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迅北斗加快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奋进征程,是武汉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在武汉经开区,以岚图汽车为代表的一批全球智能工厂及新能源整车工厂入驻,在智新科技、中创新航等“三电”核心配套项目帮助下释放产能。   在东湖高新区,华工正源在硅光模块、下一代光模块、车载超级网关和移动式储能等产品研发、生产方向,正阔步向前。   在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助力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制造到服务业的多元应用。   在汽车自动驾驶芯片方向,芯擎科技正加速布局研发自动驾驶芯片和数据采集基地等,为中国智能汽车装上中国“芯”,持续赋能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   当前,武汉正从“新”出发、向“新”突破,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为未来发展蓄力,新动能新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活动现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创企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度对话,分享聚力科技创新的故事,探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模式与经验。   受邀参会的多家企业,展示其体现新质生产力的亮点,介绍企业在发展过程取得的突破,并用新质生产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大会现场(记者李庆摄)   1至8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8%   当前,武汉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34家、湖北实验室8家、在用在建在筹大科学装置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5家;拥有存储器、航天产业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近年来,武汉统筹抓好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聚焦重点产业的高端领域、关键环节,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锻造一批核心、高端、基础领域“国之重器”,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武汉正以大城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域内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8%,创造了国产数据库、智能车AI芯片、电竞中国、交互式AI等4个“全国第一股”,武汉科技创新集群位居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科技创新集中度、显示度不断增强。   《新质生产力中国行》大型融媒体活动,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探索“新质生产力”未来路径。(记者 李庆 王峻 通讯员 刘海东 成苗苗)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