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OpenAI阿尔特曼预测“智能时代”即将到来
IT之家 9 月 24 日消息,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昨日(9 月 23 日)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博文,预测“智能时代”(Intelligence Age)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十年”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展望 AI 未来 阿尔特曼在博文中写道,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他预测 AI 系统将很快成为个人助理,提供定制教育,甚至帮助医疗保健,最终 AI 系统甚至可能独立完成科学发现。 阿尔特曼在博文中认为“超级智能 AI”(superintelligent AI)可能需要更长的发展周期,但预估会在未来“几千天内”(in a few thousand days)出现。 深度学习是关键 阿尔特曼强调深度学习是实现该进展的关键: 深度学习很有效,随着规模的扩大,它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我们为此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 以下描述的场景即将成为现实:人类发现了一种算法,它可以真正地、真正地学习任何数据分布(或者说,产生任何数据分布的基本“规则”)。 在令人震惊的精确度上,可用的计算和数据越多,它就越能帮助人们解决棘手的问题 。 未来 AI 依赖大规模计算 但他表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必须大规模扩展计算能力。否则,人工智能可能会变得稀缺并引发冲突。OpenAI 正在与微软合作开展大型数据中心项目。 AI 对就业影响 IT之家援引阿尔特曼观点,现有的种种情况表明,AI 会严重干扰就业市场。但他认为,总体而言,社会效益将大于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太空探索和物理学等重大挑战。 阿尔特曼写道: 人与生俱来就有创造和相互利用的欲望,而人工智能将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放大自己的能力。
如何持续满足AI时代算力需求?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给出答案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主题演讲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9日,在2024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了题为“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华为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观察、思考、战略和实践。 徐直军首先回顾了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各行业的深远影响。他指出,AI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其商业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营销和业务运营等环节。企业高管对AI持积极态度,AI技术的持续进步正在引领全面智能化的浪潮。 徐直军提出了智能化时代企业应具备的“六个A”特征,包括Adaptive User Experience(自适应体验)、Auto-Evolving Products(自演进产品)、Autonomous Operation(自治的运营)、Augmented Workforce(增强的员工)、All-Connected Resources(全量全要素全联接)、AI-Native Infrastructure(智能原生基础设施)。 这些特征不仅表征了智能化的效果,也奠定了智能化的基础,为企业在智能化时代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智能化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算力是智能化的关键基础。智能化的可持续,首先是算力的可持续。而算力是依赖半导体工艺的,但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美国在AI芯片领域对中国的制裁长期不会取消,而中国半导体制造工艺由于也受美国制裁,将在相当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能制造的芯片的先进性将受到制约。这是我们打造算力解决方案必须面对的挑战。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主导性算力需求,促使计算系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需要的是系统算力,而不仅仅是单处理器的算力。这些结构性变化,为我们通过架构性创新,开创出一条自主可持续的计算产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 我们的战略核心就是,充分抓住人工智能变革机遇,基于实际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计算、存储和网络技术协同创新,开创计算架构,打造“超节点+集群”系统算力解决方案,长期持续满足算力需求。 针对当前AI算力建设的热潮,徐直军提醒企业不要盲目跟风。他指出,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建设大规模AI算力或训练自己的基础大模型。相反,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场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并通过多模型组合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华为云作为华为全面智能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行了面向AI的全栈升级。徐直军介绍,华为云通过持续打造昇腾云服务,让企业一键获取澎湃AI算力,并提供了ModelArts服务支持业界主流基础大模型开箱即用。同时,华为云还全力打造盘古5.0,支持全系列模型,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在终端领域,华为基于端、芯、云协同的架构,将AI技术与鸿蒙操作系统深度融合,重新构建了以AI为中心的鸿蒙原生智能。徐直军表示,华为将基于鸿蒙原生智能升级“小艺”智能体,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并联合鸿蒙生态伙伴共同构建面向未来产品的智能能力。 此外,徐直军还介绍了华为在网络和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智能化进展。华为正致力于通过自动驾驶网络重塑网络体验和运维,并打造以安全和体验为中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无人驾驶。 在生态发展方面,徐直军强调华为将强力战略投资生态的发展,通过生态的发展牵引、促进、带动计算产业和终端产业的发展。同时,华为坚持倡导和践行AI向善,致力于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为社会创造更广泛的福祉,并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徐直军表示全面智能化时代已然来临,给每个人、每个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他呼吁业界携手共同推进全面智能化,让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智慧助手,让每个企业成为智能化企业,让每辆车都能无人驾驶。 以下为徐直军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参加2024年华为全联接大会,期望大家在上海有一段愉快的旅程。我在2018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布了华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并把AI定位为通用目的技术。2021年,我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讲了盘古大模型使能各行各业智能化。从2018年至今,AI的发展日新月异,广受全球投资界、产业界、政府的高度关注。华为从2018年开始,踏实推进AI发展战略,并在去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全面智能化的战略。对于智能化,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探索,我听到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注意到还有很多困惑。今天,我想利用此机会,来分享一下我们的观察、思考、战略和实践。 AI成为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技术 首先我们看看AI的商业进展。从商业应用角度看,从来没有一项技术进步像AI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麦肯锡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各行业的AI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营销、业务运营等三个环节。其次,从企业高管视角看,Gartner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CEO们对AI的看法是非常积极的。所以概括来说,AI技术的持续进步正在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的不断深化,正在走向全面智能化。 憧憬智能时代的企业 站在全面智能化时代的初期,我们每一个企业,不仅希望今天尽快利用AI创造出价值,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智能化竞争中实现领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先思考清楚智能化时代企业的未来方向,然后以终为始,来思考今天的战略和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这个考虑,结合华为自身的智能化实践、以及华为多年支持各行各业智能化的探索,我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们对智能化时代企业的憧憬,也就是憧憬智能时代的企业大致是什么样子,将会具备哪些特征。 我们认为智能化时代的企业,应该具备“六个A” 特征。首先的4个A,表征的是智能化的效果,其中: 第一个A,回答的是企业未来需要如何服务其客户,我们认为是Adaptive User Experience,自适应体验;是指,智能化企业应该能够感知并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兴趣、品味和环境变化,主动调整提供最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够适时和同时满足海量个性化独特需求的产品,需要从一开始就是特别设计的,而不仅仅是裁剪。比如:AI学习机根据学生年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以及测试反馈等自动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让每个学生在不同时刻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为客户提供预设的确定体验到自适应体验是一次跃迁,每个企业都需要提供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客户体验。 第二个A回答的是企业将需要打造怎样的产品。我们认为是Auto-Evolving Products,自演进产品;是指:智能化时代的产品将具备自主学习,持续迭代,适应变化的能力,能够自优化和自演进,比如自动驾驶汽车,越开越好开。产品从产品数字化到产品智能化是一次跃迁,将极大改变竞争,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把智能化能力融入自己的产品。 第三个A回答的是企业日常运营的未来,即Autonomous Operation,自治的运营;是指,要实现业务流高度自治运营,从感知、规划、决策到执行,端到端自主闭环。比如港口通过智能计划平台,自动生成作业计划,通过自动驾驶集卡自动完成集装箱水平运输。企业运营自动化是多年以来很多企业一直在追求的,运营的自治化是运营效率提升的一次跃迁,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在更广、更深的范围用AI赋能和改变企业运营。 第四个A回答的是员工工作体验和工作方式的未来,即Augmented Workforce,增强的员工;是指,要让每个员工都有一个“懂我”的智能助手,高效、高质量完成每一件工作。比如运营商基站现场维护人员通过维护助手APP快速获取故障位置,故障根因以及处理建议等信息。让AI造福于人类是AI存在的意义,让员工有更好的工作体验是每个企业在智能化时代竞争力的关键基础。 接下来2个A,表征的是智能化的基础。第五个A,即All-Connected Resources,全量全要素全联接;是指,要实现企业的资产、员工、客户、伙伴、生态等全互联,所有业务对象、过程、规则实现数字化,不仅要提升信息的量,更要改善信息的质,从而使企业具备智能化必须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也就是深度、全面的数字化。 第六个A,即AI-Native Infrastructure,智能原生基础设施;是指,一方面,ICT基础设施要系统化构建,要能适应智能化应用的需要,即ICT for Intelligence,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本身的运维管理和体验保障要充分智能化,即Intelligence for ICT。 这6个A的特征,是我们结合自身实践和理解的初步思考总结,希望对大家思考用好AI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希望每个企业都能成为智能化时代的赢家。 推进全面智能化战略 适应全面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华为在2023年的HC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智能化战略。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涉及面很广,我今天主要就从七个方面,分享我们的思考。 一、通过架构创新,提供可持续算力解决方案 首先谈一下算力,智能化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算力是智能化的关键基础,过去是,未来也是。因此,智能化的可持续,首先是算力的可持续。而算力是依赖半导体工艺的,但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美国在AI芯片领域对中国的制裁长期不会取消,而中国半导体制造工艺由于也受美国制裁,将在相当长时间处于落后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能制造的芯片的先进性将受到制约。这是我们打造算力解决方案必须面对的挑战。 立足中国,只有基于实际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打造的算力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否则是不可持续的。华为看到了挑战,也看到了机会和可能,更激发了我们创新的热情。因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主导性算力需求,促使计算系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需要的是系统算力,而不仅仅是单处理器的算力。这些结构性变化,为我们通过架构性创新,开创出一条自主可持续的计算产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 我们的战略核心就是,充分抓住人工智能变革机遇,基于实际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计算、存储和网络技术协同创新,开创计算架构,打造“超节点+集群”系统算力解决方案,长期持续满足算力需求。 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大大加速了智能化的进程,一段时间以来,各行各业几乎言必称大模型,纷纷建设AI算力,纷纷训练大模型。这对于华为这样的算力提供商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但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我们始终相信,只有客户的持续成功,才有华为的持续发展。今天就几个问题谈几点想法。 第一、不是每个企业都要建设大规模AI算力。我们都清楚,AI服务器,特别是AI算力集群不同于通用x86服务器,对供电、散热等数据中心机房环境要求极高,且随着大模型越来越大,AI算力也将走向更大规模,而且变化节奏快,AI服务器快速升级换代,数据中心机房面临要么浪费、要么满足不了需求的困境。 其次是,现在业界平均一到两年推出新的AI硬件产品,迭代速度快,相比公有云,企业受限于算力规模小,面对快速变化的大模型,比较难以让每个代际的算力硬件独立完成工作,而是希望多个代际产品混合使用来进行模型训练,由此导致资源调度复杂度高,而且因为历史代际产品的“木桶短板”效应,拖累新一代产品性能的充分发挥,影响大模型训练的能力。 最后是运营维护带来的挑战,AI技术还处于成长期,技术变化快,多代际产品共存,对技能要求高,导致运营维护困难,对很多只具备传统IT维护能力的企业而言是重大挑战。由于这些挑战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因此,我认为,每个企业都要思考适合自己的获取AI算力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建设自己的AI算力。 第二、不是每个企业都要训练自己的基础大模型。训练出基础大模型,关键是数据,而准备足够多的高质量数据是很大挑战,基础大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进入10万亿tokens量级,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高成本,同时是否能获取到足够的数据量也是挑战。 其次,模型训练难,基础大模型参数量在持续增大,模型迭代和优化难度大,通常需要数月到数年时间完成模型迭代训练。每个企业都应聚焦自身核心业务,自行训练基础大模型会影响AI尽快赋能核心业务。 最后,人才获取难,基础大模型涉及的相关技术每天都在更新,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少,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足够的技术人才资源也是挑战。 第三、不是所有的应用都要追求“大”模型。从华为盘古在行业的实践看,十亿参数模型可以满足科学计算、预测决策等业务场景的需求,比如降雨预测、药物分子优化、工艺参数预测,在PC、手机等端侧设备上,十亿参数模型也有广泛应用。而百亿参数模型可以满足面向NLP、CV、多模态等大量特定领域场景的需求,比如知识问答、代码生成、坐席助手、安全检测。面向NLP、多模态的复杂任务,可以用千亿参数模型来完成。 所以我们认为,企业需要的是根据自身不同业务场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模型,通过多模型组合,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二、华为云面向AI全栈升级,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 基于我刚讲过的几点想法,我认为,对于很多不具备自建AI算力和自训基础大模型能力的企业来讲,选择云服务是更为合理的、可持续的选择。华为云也针对这些挑战,面向AI,对全栈进行了升级,致力于让每个企业都能按需、高效地训练模型和应用模型推理。 首先华为云通过持续打造昇腾云服务,让企业一键获取澎湃AI算力,无需改造或自建机房,无需运营维护AI算力基础设施;同时通过计算、存储、网络端到端协同,已经实现千亿参数模型云上训练40天无中断。 其次华为云升级了ModelArts服务,支持业界主流基础大模型开箱即用,包括盘古、开源、以及第三方大模型,让企业无需为基础大模型准备大量数据和迭代训练,并提供一站式模型调优、部署、测评等工具链支持,降低企业模型微调和增量训练的技术门槛。 同时华为云在全力打造盘古5.0,支持全系列模型,包括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等,最佳适配企业不同场景需求,并通过百模千态社区提供100多个大模型,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概括讲,我认为云服务是很多企业推进智能化的最佳选择。通过华为云昇腾云服务和模型云服务,我们期望让每个企业都能实时按需获取AI算力,以及高效地训练模型和应用模型推理。 华为云提供体系化安全能力,保障大模型训练推理安全 在云上进行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带来新的安全挑战,华为云为了应对这些新的安全挑战,大力提升了安全能力,保障大模型训练推理安全,主要包括: 在安全理念方面,华为云面向“防御极限攻击”的理念来进行安全设计,基于零信任构筑了物理、身份、网络、应用、主机、数据、运维七层防线和一个安全运营中心,每天成功抵御高达12亿次的攻击,确保业务“攻击不瘫,数据不丢,监管合规”。 在安全机制方面,华为云提供等级云为客户构建了安全的数字空间,支持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云平台的操作透明可审计,确保客户安心用云。 在安全技术上,华为云提供端到端的全栈数据安全保护方案,从硬件,软件,应用对数据全生命周期,以及数据流转、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数据,进行全方位安全防护。同时确保训练数据、生成内容的端到端安全合规。 在知识产权方面,如果客户使用华为云大模型服务,生成的内容侵犯了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华为将自费为客户辩护,并就最终法院判决或与第三方的和解给您造成的损失、成本和费用进行赔偿。具体内容以合同约定为准。 三、构建鸿蒙原生智能,打造全场景智慧体验 智能时代,终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终端领域,华为是最早把AI引入到智能手机的,早在2017年,华为推出的Mate10,就内置了AI芯片,并将AI智慧影像、AI翻译等能力首次应用到了手机,开启了Mobile AI时代。而今天,随着AI进入大模型时代,我们基于端、芯、云协同的架构,把AI技术与鸿蒙操作系统深度融合,重新构建了以AI为中心的鸿蒙原生智能,从内核到系统应用实现全面智能化,同时实现更开放的生态协作,以及更可信的隐私安全保护。 华为将基于鸿蒙原生智能,将“小艺”升级为智能体,实现更自然的多模态交互,更全方位的融合感知,准确理解用户、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我们将围绕消费者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全场景需求,联合鸿蒙生态伙伴共同构建面向未来产品的智能能力;并且实现从AI模型能力到AI控件分层全面开放,使能第三方应用,繁荣鸿蒙原生应用生态。 终端AI以体验为中心,而不是以算力为中心 我们也注意到,在各种终端中引入AI能力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比如打造AI Phone、AI PC等。由此,关于如何定义AI时代的智能终端,业界也有各种声音。我们始终认为,消费者的体验是第一位的,消费者难以理解芯片工艺、算力TFLOPS、模型参数量…究竟意味着什么,而是更加注重切身的使用体验。因此,我们倡议,终端AI应以体验为中心,而不是以算力为中心。 基于这一理念,为了让消费者对AI终端的能力有更清晰、更直观的认知,同时也为了让产业界对AI终端的能力演进达成统一的共识,协同产业有序发展,我们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共同提出AI终端智能化L1到L5 分级标准,以消费者体验为牵引,将用户的智能体验进行量化,通过持续提升智能等级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期待产业界同仁一起来完善、优化该分级标准。共同促进终端AI的有序发展。 四、以自动驾驶网络,重塑网络体验和运维 在网络领域,华为自2018年起,华为首先提出把AI用于电信网络,提出自动驾驶网络架构。目前我们正在把通信大模型以及网络数字孪生引入进来,与TM Forum、中国移动等业界伙伴一起,推动基于价值场景的高度自治,使能网络逐步实现L4高度自治,未来实现完全自治。其中,通过运营商网络自动驾驶,我们致力于实现零等待、零中断、零接触的极致用户体验,以及自配置、自修复、自优化的极简网络运维。 同时,我们也把自动驾驶网络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网络,因为企业网络同样面临着运维的挑战,首先全无线化办公,应用云化、视频化,员工办公体验难以全面保障;同时企业办公、生产、数据中心、分支及联接多云等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日常维护范围和复杂度持续增大;今天,我们提出,通过企业网络自动驾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业务零卡顿、网络零中断、开通零等待、安全零风险。 五、打造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安全和体验为中心,最终实现无人驾驶 汽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也是华为最开始投资AI的重要领域,因为自动驾驶的目标是无人驾驶,是AI的应用最为挑战的场景之一。我们推出的ADS 3.0版本,能够让自动驾驶决策更准确,通行更高效,体验更类人,驾驶更安全。并且实现了车位到车位 “一键”抵达,从公开道路到园区道路到地下车位的全场景贯通。并且进一步升级全向防碰撞系统,覆盖更多速度区间,以及实现全向避障。 这些进步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了智能驾驶带来的安全与体验提升。现在,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驾驶已经非常熟悉了,购买新车时配智能驾驶高阶版本的比例非常高,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也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车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下一步,我们将基于融合感知,持续演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逐步实现:在高速路,上车即可休息,长途安心睡;在城区和郊区公路,处处都好开,安全稳重比肩老司机;在乡村和山路:上山下乡,全地貌全天候放心开。在泊车场景:实现离车即走、零剐蹭、零卡死;在安全方面要实现全方位全向主动安全,主要是主责碰撞清零,减轻次要责任。在这些关键场景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未来最终实现无人驾驶。 六、共筑生态,打造统一的开发者平台,实现共赢发展 发展生态一直是华为战略的重要组成。我们始终努力与伙伴一起共筑生态,打造统一的开发者平台,实现共赢发展。在2017到2019的三年间,华为先后开启了华为云、昇腾、鲲鹏和鸿蒙生态的构建。在2024年及未来五年,华为将强力战略投资生态的发展,通过生态的发展牵引、促进、带动计算产业和终端产业的发展,为世界计算领域提供第二个选择,同时为世界提供第三个移动操作系统。 七、倡导和践行AI向善,增强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福祉 最后,AI的应用将无穷无尽,但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人的。我们坚持倡导和践行AI向善,我们认为: AI应服务于人,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通过AI使能行业数字化,改变行业的生产方式,成为各行业进入智能世界的核心引擎;要降低AI技术的门槛,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拥有平等获取和使用AI技术的机会。 AI应运用于为社会创造更广泛的福祉等善意的用途;我们在AI的设计、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会审慎评估AI技术对社会带来的长期和潜在影响,避免AI技术滥用。 AI应运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运用AI来研究、解决全球关注的问题,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面智能化时代已然来临,给每个人、每个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让我们携手共同推进全面智能化,让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智慧助手,让每个企业成为智能化企业,让每辆车都能无人驾驶。谢谢!
HTC VIVE XR头显新品首发体验,“Vision”命名火药味十足,DP直连无损画质效果惊艳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9月19日报道,刚刚HTC VIVE发布了XR头显新品VIVE Focus Vision,其重点在性能、易用性、内容生态多样性方面进行了升级,搭载了高通XR芯片,支持了DP直连显示,还增加了内置电池。 智东西在新品发布后第一时间体验了VIVE Focus Vision的多个新品体验项目,其在画面清晰度、流畅度、佩戴舒适度、操作跟手性等方面都表现可圈可点。 ▲智东西记者现场体验VIVE Focus Vision VIVE Focus Vision的预购售价为9888元。 一、硬件、软件、生态升级,从消费者到企业都能用 在本次的发布会上,HTC VIVE中国区产品总监王蓓的“虚拟人”率先登台演讲,她提到,VIVE Focus Vision的核心目标就是提供最好的VR体验。 在性能方面,其搭载了高通XR2芯片,改进了散热系统,风扇更大。此次VIVE Focus Vision支持USB-C口进行DP直连,可以实现无损高保真的PC数据传输,画面的拖影、延迟都有显著的降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底DP直连模式会支持120Hz刷新率。 舒适性一直是大家吐槽苹果Vision Pro的一个关键点,这次VIVE Focus Vision在舒适性的优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平衡头显的重量,人体工程学设计进一步迭代,耐用性也有所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续航体验方面,VIVE Focus Vision增加了内置电池,这样更换电池时就不需要开关机,较为便捷。 这次VIVE Focus Vision内部的摄像头可以进行眼球追踪,进而实现电动镜片自动调节瞳距。 外部摄像头则搭载了双目1600万像素彩色摄像头,画面畸变进一步优化,另一颗深度传感器可以更好地实现混合现实体验。 红外泛光照明灯的加入可以改善暗光环境下的手部跟踪、手势识别体验。此外VIVE Focus Vision对于用户面部表情的追踪更精准,还原效果更真实。 在家中,借助VIVE DESK,我们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的混合现实虚拟桌面工作空间。 除了消费市场,VIVE Focus Vision也可以在各类行业应用场景中使用,HTC的VIVE BUSINESS+平台可以给行业合作伙伴提供支持。 二、从VR沉浸式探索到激烈VR游戏对战,实际体验三个关键词:清晰、流畅、舒适 在发布会后的体验环节中,VIVE Focus Vision佩戴整体的舒适度的确不错,虽然其机身重量并不算很轻,但在整个佩戴过程中,我的脸颊、眼眶、头顶等部位都没有感觉到不适,整体人体工学设计是比较出色的。 值得一提的是,VIVE Focus Vision依然可以正常佩戴眼镜使用,这一点对高度近视且带有散光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友好的,画面体验会好很多。 另一个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VIVE Focus Vision的画质,其画面的清晰度确实不错,一些建筑的细节,景物的细节都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来。 在体验过程中,VIVE Focus Vision画面的沉浸感也不错,时不时就会有一种令人想伸手触摸的感觉,画面的亮度、色彩、对比度在VR头显中都位于第一梯队。 在VR对战游戏过程中,手柄定位的精准度不错,一些关键游戏机制都可以准确触发,操作的延迟较低,没有明显的迟滞感,整体游玩的体验还是比较流畅的。 在体验过程中,《深海奇遇》项目可以让我结合海底实景探险和东方美学幻境进行海洋主题VR沉浸式探索,体验较为新奇;《BOUNCING DUEL MR》项目则可以让我与环境中的物体和表面进行虚拟互动,进行弹跳、射击、躲避和防御等动作; 《UNTIL YOU FALL》作为一款动作类VR刀剑战斗游戏,通过PX VR串流,可以实现很好的画质,5K分辨率显示和120度视场角让画面的精细度和沉浸感都有不错的保证。 此外,还有通过VR体验了解艺术家创作生平、艺术作品的项目,有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迹逼真还原的沉浸式探索项目。可以说,如今的PC VR内容生态,已经极大丰富了。 结语:优化细节体验,丰富内容生态,VR头显稳步迭代 此次VIVE Focus Vision新品虽然没有一些非常惊艳的跨越式升级,但在很多细节技术上的升级都让体验变得更加完善,比如佩戴更加舒适、串流的画质更好、定位的精准度更高、整机耐用性更高、更换电池更方便,这些细节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都是非常关键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内容生态方面,可以体验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并且除了观影和游戏,还有办公、交友、探索旅游、教育等诸多场景被不断发掘,不断有新的应用出现,VR生态也在继续稳步生长。 可以预见,未来行业的竞争可能不会聚焦于一些“噱头性”更足的吸睛功能,而是聚焦于细节体验的完善和内容生态的丰富。
把KTV“装进”一台K歌音箱,一家创企搞定了整个行业都没做成的事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你有多久没有和朋友们一起去K歌了?是没有时间,还是没有合适的地方,亦或是朋友难聚在一起? 其实对于不少人来说,在与亲朋相聚之时,茶余饭后、酒过三巡,难免会聊得兴起,内心涌起想畅快歌唱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手边根本没有一种合适的设备,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越来越重视亲情、友情,以及对于自我表达的渴望,伴随直播的火热,通过歌唱表达自我抒发情感变得愈发普遍。 需求并非没有,而是被极大抑制了。 今天,当我们想找到一款产品或某种设备,去满足我们随时随地随性唱歌的需求时,却发现整个市场中竟然没有一款产品可以很完美地解决这些需求。 K歌麦克风音质不佳、续航不长,又缺乏屏幕交互,实际效果表现并不理想,专业音箱价格昂贵且缺乏K歌功能,智能音箱同样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是硬件难做还是软件难搞?是市场教育不足亦或是生态建设乏力? 带着种种疑问,智东西与连续创业多次皆获佳绩,常常给行业带来颠覆式创新,手握北京大学-香港大学DBA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曾任科大讯飞副总裁,LG电子营销总监,现任智爱未来创始人兼CEO的李传刚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尝试找到更深层的答案。 ▲智爱未来创始人兼CEO的李传刚(左)与智东西联合创始人兼智车芯媒体业务总编张国仁(右) 就在上周,智爱未来旗下品牌“AISON爱畅”发布了首个智能K歌音箱系列产品,其在音质、交互性以及综合K歌体验上都打破了行业天花板,成为中国智能K歌音箱赛道的黑马级产品,可以说其“重新定义了K歌音箱”。 ▲AISON爱畅智能K歌音箱K50 根据专业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未来K歌音箱的市场增长空间可能是千亿级的,如何去做好这款生态型产品,如何将K歌音箱做出中国走向世界,离不开李传刚和他的团队在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数十年来的积淀。 一、用一款产品,让“随时随地想唱就唱”这事成真,为什么这么难? 智能音箱这个产品,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陌生了,基本上每个家庭中多少都有或者曾经有过一台智能音箱,那么为什么要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去做一台智能K歌音箱呢? 实际上,对于这个选择,李传刚想的非常清楚。首先,“让科技有温度,让AI有爱”,这是爱畅的核心理念。当下AI技术发展迅速,从应用落地的角度来看,有温度的人机耦合一定是未来方向,AI技术的最终目标一定是造福于人。 而智能K歌音箱,正是这样一款饱含“分享温暖,传递快乐”的产品。 如今,户外娱乐已经成为时下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和关注的生活方式。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和带动市场规模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达到2483.2亿元,相比2020年翻了近6倍,带动市场规模达到1.44万亿元。 根据《2024小红书搜索推广白皮书》各商业类目搜索流量增量数据,城市出行以243%的增幅独占榜首,音乐以241%排在第二,旅游和户外为149%和94%,户外的热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在微博上,“全民K歌”的话题已有47.7亿阅读,在抖音平台,“K歌”话题有9.9亿次播放。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K歌音箱的累计播放数量已经超过了80亿次。显而易见,广大消费者不仅喜爱K歌,还对K歌的设备有着极高的需求和关注度。 爱畅K歌音箱的定位就是这样一款产品——随时随地想唱就唱的便携式智能K歌音箱。从户外旅游到家庭亲友聚会,拿起话筒就唱到尽兴,这样的体验已经成为了现实——一台可以随时随地,说唱就唱的“KTV”。 既然需求如此明显,产品要做成的样子也很明确,为何之前没有人把这件事做成做好呢?这难点到底在哪里? 在深入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实际上,问题远比表面看上去要复杂的多,智能K歌音箱是一款生态型产品,何为生态?就是需要内容和服务做支撑,需要有优质的歌曲、丰富的曲库,才能真正给消费者提供品质足够高的K歌体验。 K歌音箱想要做好,需要同时具备三个关键条件:曲库内容全、硬件配置好、软件体验佳。 首先一个大问题就是曲库内容,K歌内容版权从盗版向正版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演进。早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和技术手段,K歌内容的盗版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损害了原创音乐人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著作权法》的实施强化了音乐版权的保护,提高了侵权成本,促进了K歌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5年,中国实施了被称为“最严版权令”的政策,要求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这促进了中国音乐市场的正版化和健康发展。 同时,K歌平台也开始重视版权生态的构建,通过与音乐人、唱片公司等版权方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音乐作品的创作、传播和商业化。 以往K歌音箱市场中仅有一些小品牌,靠着“盗版”做产品,但是在整个行业朝着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需要曲库全、内容新、正版化的K歌音箱,K歌音箱通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增值服务,如智能点歌、AI修音等,不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也提高了版权内容的商业价值。 根据李传刚预测,智能K歌音箱的市场规模至少是智能录音笔市场的10倍左右,市场增长空间不容小觑。 做智能硬件是做智能硬件的一套逻辑,硬件配置好、软件体验佳需要洞察消费者痛点,通过软硬件一体化方式做出来,将体验打磨好,推向市场渠道。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这对于做软件的公司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挑战。用李传刚的话来说,做好供应链管理,没个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摸不着北”的,由于硬件的开模成本、研发成本及备料成本都很高,一个机型判断失误,几年的盈利就直接搭进去了。 如何整合好优质正版的内容、提供出色高配的硬件、为用户带来流畅的软件体验感受,这恰恰就是爱畅的机会所在。 在李传刚看来,把硬件做起来,把内容和服务引进来,把体验做好,配合全球性推广,就有很大机会可以做成一个国际性品牌。 李传刚可以说是科班出身做硬件的行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软硬件一体化,对于硬件品质的把控、品牌化的营销打法、长期主义打造品牌、生态整合能力可以说是了熟于心,只有基于这些做法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把一个中高端品牌逐步建立起来,进而支撑版权费用,实现良好的商业模式闭环。 在小鱼在家的经历让李传刚摸透了运营生态型产品的路子,在讯飞录音笔的经历让他深谙用AI赋能硬件的做法,国产品牌击败老牌巨头索尼的经历让他有着足够的信心去在一个新的品类打造另一个新的国产品牌。 数十年深耕音频行业带来的深厚人脉积累更是让他能在创业之初得到产业链的关键支持,走的更加顺利平稳。 二、走合伙创业模式,成立一年产品落地,用软硬生态硬实力填补行业空白 明确了要做全球优秀智能K歌音箱品牌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刀真枪的上阵了。 多年的创业成功经验让李传刚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合伙创业”的路子,正如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腾讯的“五虎将”、小米的合伙人制度,在当今的产业中,合作共赢显然赢面更大。 经过几次创业积累沉淀,李传刚团队中的成员相互配合少则四五年,多则长达二十年,可以说是一起打过硬仗的好兄弟。他们对于智能硬件的理解比较深刻,在产品、销售、市场、研发、运营管理等多个角度形成优势互补,知根知底配合默契。 从品牌营销、渠道销售、库存管理、供应链运营到产品研发,李传刚的团队可以说是卧虎藏龙。团队成员中不乏来自华为、小米、三星、LG、联想、360等企业的高管。 对于公司外部来说,因为对团队的认可,各类头部机构都主动洽谈相应合作。 比如在销售层面,《财富》中国500强177位的伟仕佳杰对爱畅K歌音箱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伟仕佳杰副总裁李新强体验了音箱后说道:“爱畅K歌音箱这款产品音质非常好,唱歌很好听,内容很全面,操作体验很好,是我用过的最好的K歌音箱,相信一定会收到消费者的欢迎。” 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在内容和服务方面,雷石为爱畅K歌音箱配备了专属的KTV行业资深研发团队,全力进行深度定向优化,确保用户体验和服务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这次在新品中首发推出的雷石大屏K歌音箱定制化软件,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同时也引领了行业合作的新趋势。 当前的爱畅,上游整合了内容服务商,下游有着自己的工厂,从硬件软件到内容和服务都已搭好了模式,并真正跑了起来。 成立一年就实现产品落地,上面这一套合伙创业的模式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爱畅智能K歌音箱K50已经正式推向市场,在深度使用一段时间后,从音频、交互、视觉到综合K歌体验,这款产品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在新品前期小范围内测中,爱畅的K歌音箱已经收到了来自北大光华学院、北大国发院、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长江商学院、法国里昂商学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商学院等高校诸多校友的认可和推荐。 长江商学院、戈声嘹亮第五季总导演区傑评价称,爱畅K歌音箱能够唱出好声音。贵州大学EMBA、贵州卫视主持人张建冲也推荐用爱畅K歌音箱来唱歌,在内测中很多校友甚至直接下单购买测试工程机,爱不释手。 在音频系统方面,爱畅K歌音箱在扬声器单元的配置以及一些硬件规格上,都可以称得上“豪华”,双球顶蚕丝高音单元、双橡胶边纸盆低音单元、280瓦真实峰值功率、5.3KG小身材、104db大声压……这些都让K50的音频效果十分出众,声音纯净且音域宽广,远超此前的K歌音箱产品。 在这背后,爱畅使用的音频DSP算法也发挥着关键作用,K50搭载了双DSP共8核芯片,主频可以达到1.3GHz,分频也可以更加精细。 在麦克风方面,爱畅使用了自研的噪声消除算法,麦克风既能灵敏捕捉到人声细节,又能很好抑制噪声。 据了解,爱畅K歌音箱在麦克风技术方面有6项相关专利,音箱技术方面则有着104项专利。此外,爱畅在软件体验和交互设计方面也积累了自己的独家技术,包括交互结构的创新,并已申请专利。 这些专利技术一方面是爱畅在软硬件开发方面深厚硬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其K歌音箱具备优秀综合体验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爱畅K歌音箱的优秀体验,是其在硬件、软件以及整体生态建设上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现。 在使用过程中,我感觉其曲库中的歌曲非常丰富,同时也非常新,很多热门歌曲都支持,并且每天的内容都是实时更新的,还支持离线模式本地存储,也能外接U盘,内置的雷石、全民K歌、QQ音乐等软件都可以提供很好的K歌体验。 这种完全正版、与KTV一比一的优秀体验,是此前从未有设备能提供的。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版权意识的加强,这种正版付费获得优质体验的模式必将成为主流。 据CNNIC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音乐业务增长强劲。付费用户规模与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均显著增长。 2024年上半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在线音乐服务的付费用户数为2.31亿,同比增长18.9%,营收104.31亿元,同比增长34.6%。2023年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服务的月付费用户数和营收也实现了较为明显的同比增长。 可以看到,随着网络音乐版权秩序和运营生态的持续优化,用户付费意识逐步增强并养成付费习惯,推动着我国网络音乐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势头。 目前爱畅K歌音箱的正版曲库是按年收费的模式,购买产品第一年可以免费使用雷石KTV。正版音乐内容对大众消费来说是一种“强需求”,因此付费的习惯必然会养成。未来智能K歌音箱的终极模式就如同今天智能手机“手机+SIM卡”的模式一样。 可以说,不论是To C还是To B,K歌音箱都可以形成很好的商业模式。 在产品定价和渠道建设方面,李传刚对于走中高端的产品路线是非常坚定的,并且要用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推动落地。 李传刚特别强调道,爱畅不会走超低价路线,去恶意竞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恶意低价竞争的企业都是昙花一现,做品牌一定要稳扎稳打,把用户画像搞清楚,把消费者痛点搞清楚,做好产品,做好体验,价格也要保持稳定。 他非常赞同乔布斯的看法,消费者不是图便宜,而是图“物超所值的性价比”,产品是否能够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很重要。 在线上,爱畅已经在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建立了官方旗舰店,线下则是与中国音箱行业第一大国代伟仕佳杰进行合作,李传刚在此前的工作经历中已经多次与佳杰有合作,双方有着深厚的信任基础,合作也是高效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对于爱畅这个品牌的思考和建立,其实李传刚也分享了不少有趣的细节。 比如最开始他们想叫“AISING”,也就是“AI Sing”,AI在英文里是人工智能,在中文里也有很好的“爱”的寓意。 在做各类智能音频硬件的过程中,李传刚一直坚持和倡导的一个理念就是让科技有温度、让AI有温度,这在他屡次创业过程中均有体现,所以这次做智能K歌音箱他也依然秉持着这一理念。 但AISING的中文发言比较绕口,英文品牌名选择了AISONG,既有AI SONG即智能歌曲的意思,也有“爱上”的谐音,中文名仍然是“爱唱”的谐音爱畅。连着起来也很好记,“爱上爱畅” 三、从AI点歌、AI虚拟人共舞共唱,AI大模型融合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正如前文所说,“AI”已经包含于爱畅的品牌名之中,因此李传刚对于AI技术的重视不言而喻。 AI与录音笔的深度融合,曾经帮助他在国内录音笔市场击败全球多媒体巨头索尼。AI与K歌音箱的融合,也必然会带来更多可能。 面向未来的AI大模型时代,李传刚和他的团队都在积极思考,探索更多可能。 目前,已经发售的K50已经支持AI点歌,我们只需要对麦克风说,我要唱周杰伦的搁浅,对应的歌曲就会马上被找到并播放,我们还可以在唱的时候直接通过语音调节音量、切歌,或者切换原唱/伴奏,十分方便。 即将落地的AI修音功能则会通过滤镜级美声算法进行修音,人人都可以是歌唱家。 未来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AI在K歌音箱上的应用还有更多想象空间,比如AI可以做个性化歌曲推荐,根据声纹识别结果向用户智能推荐适合唱的歌曲,可以说是非常有温度的科技了。 在李传刚看来,未来消费类电子市场发展会面临三大趋势,机会正蕴含其中。趋势一是“产品智能化”,几乎所有消费电子产品都将被AI所赋能。举例来说,传统智能音箱经过AI技术的赋能,产生了创新,用户体验有了很大提升。 趋势二是“场景细分化”,比如音箱的品类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从有线到无线,从大音箱到便携式音箱,音箱的场景也在不断细分,如监听音箱、会议音箱、K歌音箱等等。 随着市场的深度细分,满足不同特定群体和具体场景的音箱品类会不断涌现,展示出更多创新潜力。基于这一变化,李传刚特别强调道,专业性会成为未来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深度理解和满足特定需求会变得至关重要。 趋势三是“品牌集中化”。李传刚犀利地指出,未来的细分市场中,会呈现一种“一家独大”的态势,即某个品牌仅凭其专业性便可占据市场六至七成的份额。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传统音箱的痛点并创新出一种全新的品类,显得尤为关键。 显然,对于AI应用落地这场硬仗,李传刚和他的团队都已做好了准备,我们也期待他们给行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 结语:联合产业做好生态吃透行业,智能音箱细分赛道杀出黑马 可以说,从最本质的K歌体验,也就是“唱的爽”这件事来看,AISON爱畅的智能K歌音箱的确是做到了,也做好了,并且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李传刚和他的团队真的将媲美KTV的体验打包进了一个便携的智能设备中,可以让我们随时放在后备箱或者家庭书房、影音室中。 对于正处在激烈动荡转型时期的K歌音箱行业来说,爱畅的出现无疑打破了此前行业的混沌和沉闷,用技术力和生态力重新定义了智能K歌音箱这个品类。 展望未来,AI大模型与智能音箱的融合必将带来更多新的体验和可能,也将带来更多挑战,李传刚和他的团队能否给行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全球开源大模型新王!阿里Qwen2.5来了,性能跨量级超Llama3.1
作者 | 三北 编辑 | 漠影 云计算“春晚”云栖大会开幕,通义千问大模型再次燃爆全场! 智东西9月19日杭州报道,今日,阿里云推出全球最强开源大模型Qwen2.5-72B,性能“跨量级”超越Llama3.1-405B,再登全球开源大模型王座。 ▲Qwen2.5-72B在多项权威测试中超越Llama-405B 同时,一大串Qwen2.5系列模型随之开源,包括:语言模型Qwen2.5、视觉语言模型Qwen2-VL-72B、编程模型Qwen2.5-Coder、数学模型Qwen2.5-Math等,累计上架超100个,部分性能赶超GPT-4o,刷新世界纪录。 “今天是疯狂星期四”、“史诗级产品”……发布几个小时里,Qwen2.5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热潮,全球开发者纷纷加入试用测试队伍。 ▲Qwen2.5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热潮 智东西也第一时间在魔搭平台上试用了Qwen2.5,以结合视觉识别的Qwen2.5-Math为例,当输入一张几何相似选择题截图,Qwen2.5-Math快速识别题意,并给出了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答案“B”,准确与速度都不错。 ▲智东西试用Qwen2.5-Math 自2023年4月以来短短一年半时间,通义千问Qwen已长成仅次于Llama的世界级模型群。 根据阿里云CTO周靖人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9月中旬,通义千问开源模型累计下载量已突破4000万,衍生大模型超5万个。 ▲Qwen系列衍生大模型超5万个 Qwen2.5在性能上具体有哪些提升?超100个新上架开源模型有哪些亮点?智东西抵达杭州云栖大会现场为大家揭秘。 博客地址:https://qwenlm.github.io/blog/qwen2.5/ 项目地址:https://huggingface.co/spaces/Qwen/Qwen2.5 ▲官方博客发布阿里云Qwen2.5模型族群 一、再登全球榜首,Qwen2.5跨量级赶超Llama3.1-405B 具体来看看Qwen2.5的性能。 Qwen2.5模型支持高达128K的上下文长度,可生成最多8K内容,支持超29种语言,这意味着能帮用户胜任万字文章撰写。 不仅如此,基于18T token数据预训练,相比Qwen2,Qwen2.5整体性能提升18%以上,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强的编程和数学能力。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讲解Qwen2.5 据悉,旗舰模型Qwen2.5-72B模型在MMLU-rudex基准(考察通用知识)、MBPP 基准(考察代码能力)和MATH基准(考察数学能力)的得分高达86.8、88.2、83.1。 720亿参数的Qwen2.5,甚至“跨数量级”超越4050亿巨量参数的Llama3.1-405B。 Llama3.1-405B由Meta于2024年7月发布,在150多个基准测试集中追平甚至超越了当时SOTA(业界最佳)模型GPT-4o,引发“最强开源模型即最强模型”论断。 Qwen2.5指令跟随版本Qwen2.5-72B-Instruct在MMLU-redux、MATH、MBPP、LiveCodeBench、Arena-Hard、AlignBench、MT-Bench、MultiPL-E等权威测评中,超越Llama3.1-405B。 ▲Qwen2.5-72B模型测评情况 Qwen2.5再次坐稳全球最强开源大模型位置,助推“开源超闭源”行业趋势。 这是阿里云继今年6月开源通义千问Qwen2系列、赶超当时的最强开源模型Llama3-70B后,再次推出开源系列版本。 每一个新王出现后,很快就会被通义新版本超越,这已成为AI开发者圈熟悉的节奏。 9月18日晚间Qwen2.5开放后,不少开发者激动地觉都不睡了,先试再说。 ▲海内外开发者热议Qwen2.5 二、史上最大模型族群诞生,开源模型上架超百个 Qwen2.5开源模型数量史无前例。 阿里云CTO周靖人在云栖大会上宣布,Qwen2.5系列总计上架开源模型超过100个,充分适配各种场景的开发者和中小企业需求。 这响应了众多开发者的呼声,他们已经在各大社交媒体“催更”多时。 ▲海内外开发者催更Qwen2.5 1、语言模型:从0.5B到72B七个尺寸,从端侧到工业级场景全覆盖 Qwen2.5开源了7个尺寸语言模型,包括0.5B、1.5B、3B、7B、14B、32B、72B,均在对应赛道实现了SOTA成绩。 ▲多个尺寸Qwen2.5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 这些版本助开发者兼顾模型能力和成本,适配多种场景需求,比如,3B是适配手机等端侧设备的黄金尺寸,32B是最受开发者期待的“性价比之王”,72B是足够用于工业级、科研级场景的性能王者。 博客地址: https://qwenlm.github.io/zh/blog/qwen2.5-llm/ 2、多模态模型:视觉模型理解20分钟视频,音语言模型支持8种语言 备受期待的大规模视觉语言模型Qwen2-VL-72B,今日正式开源。 Qwen2-VL能识别不同分辨率和长宽比的图片,理解20分钟以上长视频,具备调节手机和设备的视觉智能体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超越GPT-4o水平。 ▲大规模视觉语言模型Qwen2-VL-72B开源 在全球权威测评LMSYS Chatbot Arena Leaderboard上,Qwen2-VL-72B成为得分最高的开源视觉理解模型。 ▲Qwen2-VL-72B成为得分最高的开源视觉理解模型 Qwen2-Audio大规模音频语言模型则是一款能听懂人声、音乐、自然声音的开源模型,支持语音聊天、音频信息分析,支持超8种语言和方言,在主流测评指标上全球领先。 博客地址: http://qwenlm.github.io/blog/qwen2-vl/ 3、专项模型:最先进开源数学模型亮相,赶超GPT-4o 用于编程的Qwen2.5-Coder、用于数学的Qwen2.5-Math,也于本次云栖大会宣告开源。 其中,Qwen2.5-Math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开源数学模型系列,本次开源了1.5B、7B、72B三个尺寸和数学奖励模型Qwen2.5-Math-RM。 ▲Qwen2.5-Math开源 旗舰模型Qwen2-Math-72B-Instruct在数学相关的下游任务中,表现优于GPT-4o和Claude 3.5等专有模型。 Qwen2.5-Coder在多达5.5T tokens的编程相关数据上作了训练,当天开源1.5B和7B版本,未来还将开源32B版本。 ▲Qwen2.5-Coder开源 博客地址: https://qwenlm.github.io/zh/blog/qwen2.5-math/ https://qwenlm.github.io/zh/blog/qwen2.5-coder/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通义千问旗舰模型Qwen-Max也实现了全面升级,在MMLU-Pro、MATH等十多个权威基准上接近甚至赶超GPT-4o,上线通义千问官网和通义APP。用户也可通过阿里云百炼平台调用Qwen-Max的API。 ▲Qwen-Max实现全面升级 自2023年4月初代通义千问大模型发布以来,阿里云让中国企业低成本用上大模型,反过来也推动今天的Qwen2.5系列“越用越好用”。 Qwen2.5系列模型涵盖基础版本、指令跟随版本、量化版本,正是在实战场景中迭代而来。 三、通义千问Qwen下载破4000万,“产仔”超5万个 狂飙一年半,通义千问已成为仅次于Llama的世界级模型群。 周靖人公布的两组最新数据对此进行了印证: 一是模型下载量,截至2024年9月初,通义千问开源模型累计下载量已经突破4000万,这是开发者和中小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 二是衍生模型数量,截至9月初,通义原生模型和衍生模型总数超过5万个,仅次于Llama。 ▲通义千问开源模型累计下载量突破4000万 至此,“万模同源”已成为中国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显著趋势。 什么概念?国产开源不仅在性能上稳居全球榜首,并且在生态上开疆扩土。海内外的开源社区、生态伙伴、开发者成为通义千问的“自来水”,通义千问成为很多企业采用的第一款大模型,也是用得最久的大模型。 早在2023年8月,阿里云就开源通义千问70亿参数模型至免费可商用,再到今年的Qwen1.5、Qwen2、Qwen2.5接连发布,让开发者快速用上最先进模型的同时,获得更大控制权和调优空间,从而成为更多企业的首选。 7月初,全球最大开源社区Hugging Face的工程师曾发推认证,通义是中国最卷的大模型。而通过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已经服务了各行各业的30多万客户。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第二季度(对应阿里巴巴2025财年Q1),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通义大模型服务超30万客户 阿里云做对了什么? 笔者认为,不同于国外大厂微软与ChatGPT强绑定、亚马逊AWS汇聚三方模型做底层基础设施,阿里云综合两者优势,一开始就选择了AI基础设施服务和自研大模型两手抓。 聚焦自研模型方面,阿里云是国内唯一坚定明确模型开源开放的云巨头,在模型突破、生态兼容、开发者服务等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做出了巨大投入,从而让通义大模型一步步走进世界AI竞争的核心圈。 结语:万模同源,行业分水岭时刻 开源模型正追平甚至赶超闭源模型。从7月Meta的Llama-405B到今天阿里云的Qwen2.5-72B,“万源同模”景观正在形成。通义千问大模型的一年半狂飙,让众多行业和企业实现更低成本AI规模化落地,行业正进入新的分水岭时刻。
这家靠滤镜火遍全球的公司,抢先 Meta 苹果推出新一代 AR 智能眼镜,8400 元租一年
即使没有用过,你也很可能对外网的热门拍照社交平台 Snapchat 有所耳闻。 这个拍摄平台以搞怪和丰富的动态滤镜闻名,算是 AR 技术的一种早期应用形式。 它的开发商 Snap 公司野心不仅仅在于做一个热门应用。2021 年,这家公司推出了首款 AR 眼镜——第四代 Spectacles,成为该领域的先锋。 而在近日举办的 2024 Snap 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Snap 带来了第五代 Spectacles 智能眼镜,也是第二代 AR 眼镜。 这不仅是一个比上一代更好用的 AR 设备,还是一个面向未来的 AR 软件+硬件平台。 更好的 AR 眼镜 前三代的 Spectacles 眼镜主要还是一个自带摄像头、能发 Snapchat 短视频的眼镜「时尚单品」,采用了多彩的镜框和圆形的镜片,看起来就像一个度假用的墨镜。 ▲ 图源:Engadget 正式进军 AR 领域的第四代 Spectacles 眼镜一改活泼的外观,看起来相当严肃:厚厚的黑色镜框,以及棱角分明的镜片,像是一个更具份量的 3D 眼镜。 ▲ 第四代 Spectacles,图源:The Verge 全新的第五代 Spectacles 大体延续了这一设计语言,只是总体要更圆润,眼镜柄要更粗。 ▲ 第五代 Spectacles 虽然造型不如苹果 Vision Pro、Meta Quest 等头显设备那么夸张,但戴在头上,还是会因为太大而显得有点不协调。 226 克的重量也不算轻,相当于将一台国产大折叠手机挂脸上,比上一代的 134 克足足重了将近 70%。 大幅增重带来了更多的功能。上一代仅支持手势操作,这一代不仅新增了语音输入,还能在手机上安装 App 进行联动,不过依旧不支持眼动追踪,也不支持音频播放。 用户在手机上安装 Snapchat 应用后,就可以把手机当作 Spectacle 的「手柄」,可以用来当作直升机游戏的操纵台,或者高尔夫模拟器中的球杆。 除此之外,没有佩戴眼镜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看看对面戴着眼镜的小伙伴在对着空气做什么了。 ▲ 图源:CNET 上一代被诟病的续航也有了增加,从 30 分钟提升到 45 分钟,虽然提升幅度高达 50%,但依旧不算是优秀的水平。 不少外网评测者还提到一个喜闻乐见的升级:第 5 代 Spectacles 发热对比上一代大大减少。The Verge 表示,即使带它到气温三十多摄氏度的洛杉矶市区,眼镜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过热崩溃了。 作为一个用来看的设备,新一代 Spectacles 最重要的提升是显示的视野范围大幅提升,从 26.3 度提升到 46 度的对角线视野,相当于距离 3 米的距离看一块又长又窄的 100 英寸(2.54 米)屏幕。 ▲ 图源:CNET 考虑到用户已经把接近半斤重的设备夹在了脸上,这个大小其实是远远未能满足需求,跟苹果 Vision Pro 在现实世界变出 IMAX 大屏的效果比,更是相形见绌。 The Verge 尝试用 Spectacles 玩模拟高尔夫游戏,出来的效果很难称得上「未来感」。 ▲ 图源:The Verge 不过,眼镜形态的 Spectacles 的一大优势是不需要通过摄像头捕捉外界环境,也不会遮住眼睛,和现实世界以及身边人没有那么强的「断连」感,因此也很适合协作。 CNET 评测者和一名 Snap 团队的成员尝试了使用 Spectacles 进行协作,眼镜可以识别附近的另一位佩戴者,然后进行体验的共享,并且还会利用多个摄像头,把房间扫描成一个混合现实的网格。 ▲ 戴着眼镜就可以一起下棋,或者观棋 具体体验而言,即使是酒店环境这种小环境,两台眼镜之间的连接也不够实时。Snap 的目标是将连接体验拓展到更大的环境,例如户外,美术馆,或者展览会场。 面向未来的 AR 平台 和第五代 Spectacles 眼镜一起发布的,还有其搭载的全新「Snap OS」操作系统。 Snap OS 和 Vision Pro 上的 visionOS 类似,有一个在用户手上展开的主菜单界面,用户通过手势或者语音打开各种各样的应用。 ▲ Snap OS 自带的网页浏览器,图源:The Verge Snap 希望借助这个操作系统,吸引更多开发者为 Spectacles 平台开发 AR 应用,特别是能够协作、共享体验的 AR 应用。 Snapchat 应用有一个名为「Lens Studio」的创作平台,主要用于滤镜的开发。而全新的 Lens Studio 5.0 平台,则增强了 AR 开发能力。 开发者不仅可以跳过繁琐的编译环节,快速将项目推送至 Spectacles 眼镜,还能使用官方的 Spectacles 交互工具包快速构建应用体验,而不是从零开始设计软件交互。 Snap 机器学习(SnapML)平台还允许开发者直接在应用中使用自定义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识别、追踪和增强物体。 对于这些 AR、VR 或者 XR 平台来说,内容和应用是始终绕不开的坎。苹果通过和多家应用和应用提供商联手,并直接支持 iPad 的海量应用,尽可能让这个新生的平台快速成熟。 Snap 也走了类似的道路,和其他品牌合作推出了应用体验,比如乐高官方的「BRICKTACULAR」游戏,允许用户一起搭积木,未来还会有《星球大战》IP 的更多内容。 除此之外,Snap 比苹果 Vision Pro 和 Meta Quest 走得更远,愿意为大模型开发者提供比较敏感的摄像头、麦克风的权限,让他们为 Spectacles 添加多模态大模型,直接看用户所看,听用户所听。 Snap 本身也和 OpenAI 合作,Spectacles 集成了自家基于 ChatGPT 打造的「My AI」聊天机器人, 也引入了 OpenAI 的多模态 AI 模型。 CNET 测试了一下 Spectacles 的 AI 功能,尝试生成一些「3D Emoji」,发现机器人反应比较慢,也不能总是清晰理解用户的要求。 Spectacles 的提供方式类似订阅制,开发者计划需要每个月 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702.16)的费用,并且需要一次订阅一年,也就是一次需要缴费 1188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8425.89 元),停止订阅后,需要将眼镜寄回 Snap 公司。 除了这个方案之外,Spectacles 不对外销售,普通消费者无法在市场买到这款产品。 也就是说,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测试 Spectacles 软件,短期内也无法收到来自用户的反馈,更不用提收入转化。 关于 Spectacles 对开发者的吸引力,Snap CEO Evan Spiegel 的看法是这样的: 我认为这与开发人员对早期台式计算机或早期智能手机真正兴奋的原因是一样的。我认为这是一群有远见的技术专家,他们对未来感到非常兴奋。 在 Snap 预想中, AR 生态构建是一个十分长久的过程,Spiegel 认为,在这个世纪的末尾,Spectacles 才会成为一项真正有意义的业务。 ▲ Snap CEO Evan Spiegel 从这个设计不够轻便简洁,显示效果还比较局限,生态依赖开发者积极性的第五代 Spectacles 来看,Snap 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或许他们要进一步加快脚步了。Meta 有望在下周推出全新智能眼镜产品,CEO 扎克伯格声称,这将是一副「无可挑剔」的 AR 眼镜。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爆料,苹果 Vision 团队正在继续试验几种不同的穿戴式 VR/AR 眼镜产品,其中一款类似 Ray-Ban Meta 的智能眼镜。 实力和资源都要更强的玩家在后面追赶,曾经的领头羊 Snap,或许需要拿出比目前更好的产品和方案。
阿里CEO吴泳铭:先进模型投入门槛将提升至几十上百亿美金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9月19日报道,今日,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2024云栖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过去22个月,AI发展的速度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我们依然还处于AGI变革的早期。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吴泳铭核心观点如下—— 1、AI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依然处于AGI变革的早期。 2、下一阶段先进模型的投入门槛是几十亿、几百亿美金级别。 3、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4、机器人将是下一个迎来巨变的行业。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会变成智能机器人。 5、未来几乎所有的软硬件都会具备推理能力,它们的计算内核将变成GPU AI算力为主、CPU传统计算为辅的计算模式。 6、过去一年,阿里云投资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旺盛需求。 7、人们对新技术革命,往往对短期高估,又对长期低估,但它会在你的怀疑中成长,在你在迟疑中错过大趋势。 以下是吴泳铭演讲全文: 欢迎来到2024云栖大会。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阿里云全面支撑巴黎奥运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云计算首次超越卫星,成为奥运主要转播方式。AI也首次广泛应用于奥运会。今天,云栖大会的焦点也是AI。我主要分享三点内容: 第一,过去22个月,AI发展的速度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我们现在依然还处于AGI变革的早期阶段。 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技术可用性大幅提升。大模型已经具备了文本、语音、视觉的多模态能力,能够开始完成复杂指令。去年,大模型还只能帮助程序员写简单的代码,今天已经能直接理解需求,完成复杂的编程任务。去年,大模型的数学能力还只有中学生水平,今天已达到国际奥赛金牌水平,并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学科接近博士水平。 同时,模型推理成本指数级下降,已经远远超过摩尔定律。一年来,通义千问API在阿里云百炼上的调用价格下降了97%,百万Tokens调用花费最低已经降到了5毛钱。推理成本是应用爆发的关键问题,阿里云会努力把成本继续降下去。 开源生态蓬勃发展。今年6月,通义千问开源Qwen2,迅速登顶Huggingface的全球开源模型排行榜。在Huggingface上,Qwen的原生和衍生模型接近5万个,排名全球第二。阿里云魔搭社区上有超过1万个模型、服务了超过690万开发者。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要实现真正的AGI,下一代模型需要具备更大规模、更通用、更泛化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将具备更复杂更多层次的逻辑推理能力。全世界先进模型竞争的投入门槛,将达到数十亿、数百亿美金的级别。 AI具备创造能力、帮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路径清晰可见,也打开了AI在各行业场景中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第二,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机屏幕,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今天很多行业内人士一直在想AI最大的应用是什么,可能一直在想手机上有什么AI时代创新的超级APP。但我们认为AI最大的想象力绝对不是在手机屏幕上,AI最大的想象力是在通过渗透数字世界、接管数字世界,并改变物理世界,这才是AI最大的想象力。 我们不能只停在移动互联网的视角看未来。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过去三十年,互联网浪潮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连接了人、信息、商业和工厂,通过连接提高了世界的协作效率,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生成式AI是通过生产力的供给创造了新的价值,从而为世界创造了更大的内在价值,也就是总体提高了整个世界的生产力水平。这种价值创造,可能是移动互联网连接价值的十倍、几十倍。 我们认为生成式AI将逐渐渗透数字世界,并接管数字世界,物理世界的大部分事物都会具备AI能力,形成下一代的具备AI能力的全新产品,并与云端AI驱动的数字世界连接产生协同效应。 很长一段时间,AI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模拟人类的感知能力,比如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视觉识别。但是生成式AI的崛起,带来了质的飞跃,AI不再仅仅局限于感知,而是首次展现了思考推理和创造的力量。 生成式AI让世界有了一个统一的语言——Token。它可以是任何文字、代码、图像、视频、声音,或者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思考。AI模型可以通过对物理世界数据的Token化,理解真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类行走、奔跑、驾驶车辆、使用工具,绘画、作曲、写作、表达、教学、编程的技巧,甚至是开公司创业。理解之后,AI就可以模仿人类去执行物理世界的任务。这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 我们看到,汽车行业正在发生这样的变革。之前的自动驾驶技术,是靠人来写算法规则,几十万行代码,仍然无法穷尽所有的驾驶场景。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训练后,AI模型直接学习海量人类驾驶视觉数据,让汽车具备了超越大部分司机的驾驶能力。 机器人将是下一个迎来巨变的行业。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会变成智能机器人。它可以是工厂里的机械臂、工地里的起重机、仓库里的搬运工、救火现场的消防员、包括家庭里的宠物狗、保姆、助理。 未来,工厂里会有很多机器人,在AI大模型的指挥下,生产机器人。现在每个城市家庭里有一辆或者两辆车,未来每个家庭可能会有两三个机器人,帮助人们提升生活当中的效率。 可以想见,AI驱动的数字世界连接着具备AI能力的物理世界,将会大幅提升整个世界的生产力,对物理世界的运行效率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第三,AI计算正在加速演进,成为计算体系的主导。 无论是我们看到端侧的计算,还是云端的世界,这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生成式AI对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构,将带来计算架构的根本性变化。过去几十年,CPU主导的计算体系,正在加速向GPU主导的AI计算体系转移。未来几乎所有的软硬件都会具备推理能力,它们的计算内核将变成GPU AI算力为主、CPU传统计算为辅的计算模式。 我们看到,在新增算力市场上,超过50%的新需求由AI驱动产生,AI算力需求已经占据主流地位。这一趋势还会持续扩大。过去一年,阿里云投资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旺盛需求。 今天我们接触到的所有客户、所有开发者、所有CTO,几乎都在用AI重构自己的产品。大量新增需求正在由GPU算力驱动,大量存量应用也在用GPU重新改写。在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仿真、气象预测、教育、企业软件、移动APP、游戏等行业,AI计算正在加速渗透。在各行各业,看不见的新产业革命正在悄然演进。 所有行业,都需要性能更强、规模更大、更适应AI需求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投入AI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单网络集群已拓展至十万卡级别,正在从芯片、服务器、网络、存储到散热、供电、数据中心等方方面面,重新打造面向未来的AI先进基础设施。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们对新技术革命,往往对短期高估,又对长期低估。因为在新技术应用早期,渗透率还比较低,人们经验没有发生过此类事件,大部分人的本能会产生怀疑,这很正常。但新技术革命会在人们的怀疑中成长,让很多人在迟疑中错过。 站在AI时代浪潮的开端,我感到无比兴奋。今天,我们请到大模型、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三个领域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他们正在飞奔着用AI重构我们的世界,期待他们的精彩分享。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度过一个充实、愉快的云栖。
部分iPhone机型升至iOS 18后,可通过Thread协议掌控智能家居设备
原标题:部分 iPhone 机型升至苹果 iOS 18 后,可通过 Thread 协议直接掌控智能家居设备 IT之家 9 月 19 日消息,科技媒体 AppleInsider 昨日(9 月 1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部分 iPhone 机型升级 iOS 18 系统之后,可以启用并通过 Thread 协议,直接控制 Apple Home 和 Matter 智能家居设备。 Thread 协议简介 Thread 是一种基于 IP 的新型智能家居连接标准,近年来其采用率逐渐上升。作为 Wi-Fi、蓝牙或 Zigbee 的替代方案,Thread 具有极低的功耗和快速的特点。 Thread 首次亮相于 HomePod mini 和几款 Nanoleaf 智能灯具中,但如今已有多种智能家居产品采用了这一技术。 IT之家曾于 9 月 6 日报道,Thread Group 正式发布了 Thread 智能家居无线网络协议的 1.4 版规范,对终端设备和 Thread 边界路由器添加入现有网络的过程实现了标准化。 Thread 1.4 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更加简单的单一 Mesh 网络:无论品牌、智能家居平台或移动操作系统,添加新 Thread 终端设备或边界路由器时会自动加入现有网络而不是创建新网络,可提升 Mesh 网络范围和可靠性; 云连接:支持 Thread 1.4 的边界路由器将获得一条明确的标准互联网路径,可为设备带来系列动态功能,如接收软件更新、根据天气变化自行调节百叶窗开闭; 更高的可靠性、稳定性,更大的覆盖范围,更低的复杂性:新增的 Thread over Infrastructure 功能允许边界路由器使用 Wi-Fi 和以太网连接来扩展 Thread Mesh 网络; 更轻松的测试和故障排除:借助 Thread 设备提供网络配置和状态数据的新标准化方法,产品开发人员和安装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Thread 网络,提供了高级故障排除功能; 适用于难以到达位置的安全无线调试:Thread 的批量调试功能简化了在难以到达的位置预装设备的无线调试过程。安装者可通过带有证书的 TLS 实现 Thread 调试,无需扫描物理安装代码。 适用机型 IT之家附上适用的 iPhone 机型如下 iPhone 15 Pro iPhone 15 Pro Max iPhone 16 iPhone 16 Plus iPhone 16 Pro iPhone 16 Pro Max 上述设备升级到 iOS 18 系统之后,能够直接连接到 Thread 设备,加快 Thread 配件的响应时间,并使其对消费者更加友好。 最新的 Mac 电脑和 iPad 在内,其它苹果产品也配备了 Thread 无线电。但截至目前,苹果尚未在这些设备上启用 Thread 无线电功能,也未将其列入兼容性列表中。
苹果iOS 18被曝新BUG:导致双方Messages应用循环崩溃
原标题:苹果 iOS 18 被曝新 BUG:导致双方 Messages 应用循环崩溃,现有修复方案会丢失数据 IT之家 9 月 19 日消息,科技媒体 9to5Mac 昨日(9 月 1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苹果 iOS 18 系统中的 Messages 应用存在 BUG,会导致应用崩溃,而现阶段的修复方式将导致数据丢失。 如何避免 iOS 18 上的 Message 崩溃 BUG 读者 Alex 率先发现了该漏洞,该媒体随后成功复现了该漏洞。 复现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在他人从 Apple Watch 向你分享表盘之后,请勿在会话模式(threaded)下回复消息。 BUG 情况 Apple Watch 包含一项功能,支持用户直接通过 watchOS 在“信息”(Messages)或“邮件”(Mail)中轻松分享表盘,此功能旨在分享个性化表盘配置。 用户如果直接在会话界面中回复信息,就会触发该 BUG,会导致 Message 应用反复崩溃。 IT之家援引媒体报道,该 BUG 会影响双方用户。iOS 18 用户分享表盘会触发该 BUG,此外 iOS 18.1 发送分享表盘并不会触发该 BUG。 另外在接收方,包括 iOS 18.1 测试版、iPadOS 18.1 测试版及 macOS 15.1 测试版在内,用户在会话模式下回复分享的表盘,Messages 应用均会崩溃。 修复需清除聊天记录 iOS 18 用户一旦遇到这个问题,双方均无法在 Messages 应用中打开对话,目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删除对话记录。但由于 Messages 应用处于循环崩溃状态,这个操作过程也比较困难。 此解决方案导致所有对话历史记录被删除,包括未在“信息”应用外保存的照片和视频等附件。 从 Messages 应用中的“最近删除”位置恢复已删除的对话线程会重新引入崩溃错误。苹果可能需要在 iOS 18、macOS 15、watchOS 11 及未来苹果预发布软件的测试版更新中修复此错误。
奥迪比利时工厂预计2025年停产,消息称蔚来汽车有意收购
IT之家 9 月 19 日消息,据比利时当地媒体 De Tijd 当地时间 18 日报道,奥迪正在积极寻找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福斯特(Vorst)地区工厂的买家。由于大众决定在明年生产完最后一批电动 SUV Q8 e-tron 后不再在福斯特生产汽车,故工厂关闭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如果工厂关闭,2910 名员工将面临失业。 报道称,在过去数周之内,蔚来汽车的一支代表团访问了这家工厂。目前,蔚来正在准备一份竞标书,且必须在下周一之前提交至大众集团。 蔚来承诺建立一个广泛的换电网络,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将耗尽的电池换成满电的电池。蔚来希望通过将电动汽车与电池订阅服务捆绑销售的方式,降低汽车的购买价格。 蔚来对奥迪工厂的兴趣“尤为引人注目”,因为两家品牌今年年初曾在德国法院对簿公堂。奥迪起诉蔚来,称其车型名称 ES6 和 ES7 与奥迪 A6 和 A7 运动版 S6 和 S7 过于相似。最终奥迪胜诉,蔚来不得不在欧洲为其车型寻找新的命名方式。自那以后,蔚来当地车型的名称以“EL”和“ET”(IT之家注:分别对应 SUV 及轿车)开头。 与此同时,奥迪布鲁塞尔工厂的潜在关闭引发了政界的关注。在比利时议会社会事务委员会访问工厂时,议员 Vincent Van Quickenborne 和其他成员呼吁在议会举行工厂管理层的听证会。 工会对蔚来的兴趣持谨慎乐观态度。ACV-Metea 工会的首席代表 Ronny Liedts 表示:“蔚来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住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 尽管工人对工厂未来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奥迪布鲁塞尔工厂在停产两个月后,于上周二恢复了两班生产。今年 7 月初,奥迪宣布将对其布鲁塞尔工厂进行重大重组,然而该举措存在导致工厂关闭的风险。也正是自那以后,员工们几乎认为工厂关闭已成定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