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爱泼斯坦案争议再起 白宫转移视线 近九成美国人要真相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起诉媒体大亨默多克及其旗下的《华尔街日报》等相关方,并索赔100亿美元,起因是《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涉及特朗普与已故美国富商爱泼斯坦关系的报道。这一事件再次将两人的关系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多家美国媒体持续对此进行跟进。    特朗普7月18日宣布起诉《华尔街日报》的两名记者、该报母公司道琼斯公司、道琼斯的母公司新闻集团,以及新闻集团的所有者、媒体大亨默多克,指控上述方涉嫌诽谤,导致自己遭受“巨大”财产和名誉损失。   美国富商爱泼斯坦生前与大量美国政商名流交往密切,因涉嫌性犯罪被捕后,于2019年8月死于狱中,被判定为“自杀”。   《华尔街日报》17日发表报道称,2003年爱泼斯坦过50岁生日时,众多名流给爱泼斯坦写了生日祝福语,其中就包括特朗普,他给爱泼斯坦的信中含有不雅插画并提及两人之间共享“秘密”。报道描述了信件的内容,但没有发布信件照片,也没有说明获取这封信的细节。   特朗普“强烈否认”上述报道,称其是“假新闻”。面对特朗普的起诉,道琼斯公司发言人发表声明称,他们对自身报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充满信心,并将坚决应对任何诉讼。   特朗普2024年竞选总统期间承诺,上台后将公布爱泼斯坦案相关文件档案,但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本月7日发布备忘录,认定没有可信证据表明爱泼斯坦掌握一份用于勒索知名人士的“客户名单”、没有证据表明爱泼斯坦死于谋杀,且今后不会发布更多爱泼斯坦案相关文件。   备忘录在特朗普的支持者阵营内部引发强烈质疑和不满,要求公布爱泼斯坦案的所有调查记录。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评论称,曾经,不管在什么议题上,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都与他站在一起,但这次不同,“爱泼斯坦一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这个联盟”。美媒称,此事可能影响来年的中期选举。   白宫方面和特朗普则将围绕爱泼斯坦案的阴谋论斥为“民主党的骗局”。   美国总统 特朗普:我知道这是个骗局,这是民主党人发起的,民主党人已经运作了四年了。   压力之下,特朗普17日要求司法部寻求公布此案的陪审团记录。   《华尔街日报》有关信件的报道出炉让事态又发生了变化,《国会山》报称,此前反对特朗普政府对爱泼斯坦案处理的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特朗普支持者又回来维护特朗普了。《华盛顿邮报》20日称,特朗普的支持者阵营在看到他受到攻击时又开始集体维护他,白宫也试图转移话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特朗普的一位顾问告诉我,没有什么能比所谓的假新闻更能让特朗普的选民重新团结起来了。   民调:近九成美国人希望公开爱泼斯坦案所有文件   另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近九成美国人希望美国司法部公开与爱泼斯坦案相关所有文件。   这项民调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和舆观调查公司联合开展,于16日至18日收集了2343名美国成年人对特朗普今年1月执政以来推行的多项政策的看法。民调结果显示,89%的调查对象支持公开与爱泼斯坦案相关所有文件,92%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些文件可能包含有损大批名流声誉的信息。   民调还显示,只有25%的调查对象对特朗普政府处理爱泼斯坦案的方式感到满意,27%的调查对象对案件进展不满,另有48%的人极度不满。   调查发现,36%的调查对象认为,爱泼斯坦案的调查对他们评价特朗普的执政表现非常重要,另有33%的人认为这关系到他们对特朗普执政的评价,但没有那么重要。
特斯拉和解路易斯安那直销禁令诉讼,诉求“完全得到解决”
特斯拉Model Y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2日,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公司在周一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及多家汽车经销商和行业组织达成和解。此前,特斯拉对路易斯安那州自2017年以来禁止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汽车的规定提出了法律挑战。 根据一份提交给新奥尔良联邦法院的驳回动议,特斯拉的诉求已“完全且最终得到解决”。州政府官员坚持表示,他们只是履行职责,并未违反刑法。 2022年8月,特斯拉起诉了路易斯安那州机动车委员会成员、由部分委员拥有的经销商,以及路易斯安那州汽车经销商协会。特斯拉指控与竞争对手经销商有关联的委员利用其对委员会的控制权,对特斯拉的销售模式(不采用特许经销商网络)作为所谓的“生存威胁”加以攻击。该诉讼还对路易斯安那州针对特斯拉的租赁和售后服务的限制措施提出了挑战。 2024年8月,新奥尔良联邦上诉法院恢复了特斯拉的宪法正当程序诉求,并撤销了一名法官驳回其反垄断诉讼的裁定,理由是可能存在对特斯拉的偏见。上个月,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18名路易斯安那州机动车委员会委员对该裁决的上诉。 截至发稿,特斯拉及其律师、被告律师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雷军详解小米YU7空调模式功能、小米汽车车顶滑轨承重与Ultra Club权益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2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180期,针对网友关心的小米YU7空调模式使用、车顶滑轨承重、Ultra Club活动报名等热门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在网友关注的“小米YU7有这么多空调模式,该怎么用?”这一问题上,雷军进行了全面阐释。小米YU7空调具备吹风模式设置、吹风风向设置、PM2.5监测及空气净化功能,还有解锁通风和车内高温保护等功能。其中,吹风模式设置可在空调主页面开启,自然风模式能让车辆前后排空调出风口自动调节风速,相比普通模式的恒定风速,该模式模拟大自然吹风感觉,有效避免持续大风量直吹带来的不适感;吹风风向设置支持上下左右自由拖拽调节,满足用户个性化风向需求。 在空气净化方面,小米YU7的PM2.5监测及空气净化功能各有侧重。PM2.5模式风量适中、空调噪声更小,适合日常用车的普通净化需求;空气净化功能则净化速度快,虽然空调噪音稍大,但适用于车内或车外空气严重污染,需快速净化或有效防护的场景。此外,解锁通风功能可在解锁车辆时自动开启外循环通风换气,提升车内空气质量;车内高温保护功能在离车12小时内,当车内温度高于设定的激活温度时,空调会自动开启降温,避免车辆暴晒导致车内温度过高。 除空调问题外,针对网友关心的小米汽车车顶滑轨最大承重问题,资料显示位于小米YU7后排顶棚的车顶滑轨,在驻车时最大承重为20kg,行车时最大承重为1.5kg。 与之搭配的小米汽车车顶滑轨供电扩展坞,是一款电源扩展产品,与车顶滑轨组合安装在小米YU7后排顶棚,可外接4K云台摄像头、投影仪(仅限驻车状态下)等设备。该扩展坞通过Pin点接口直接从汽车端取电,能随时为三方设备供电,其侧身预留的双Type-C口通电接口,最高单口输出功率可达100W。 还有网友询问Ultra Club最近组织的纽北活动如何报名,雷军回复这是Ultra Club的独家官方活动。小米汽车APP中的Ultra Club专区将在后续发布更多专属活动招募信息。 据悉,Ultra Club是专属于小米SU7 Ultra车主的会员俱乐部,车主入会后将获得专属会员身份标识,并享受免费整备服务、免费存胎、免费赛道救援、赛道耗材88折等服务,还能参加德国纽北赛道之旅等“独家官方活动”。近日,Ultra Club赛道服务权益完成全新升级,升级内容涵盖服务城市数量、轮胎存储服务等方面。
软银与OpenAI发生分歧,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大幅缩水?
特朗普、孙正义以及奥特曼宣布星际之门项目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2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白宫宣布的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旨在大力推动美国AI发展的“星际之门”项目起步艰难,并大幅缩减了近期计划。 今年1月,软银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与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共同宣布了“星际之门”项目。然而,六个月过去了,负责推动该项目实施的新成立公司尚未达成任何一项数据中心交易。 据知情人士透露,软银与OpenAI联合领导“星际之门”项目,双方在合作的关键条款上存在分歧,包括数据中心的选址问题。 尽管两家公司在今年1月宣布“星际之门”时承诺将“立即”投资1000亿美元,但知情人士称,该项目目前设定了更为保守的目标,只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建成一家小型数据中心,地点很可能选在俄亥俄州。 “星际之门”项目启动迟缓,对孙正义的雄心壮志来说是一次挫折。尽管多年来他已投入了数以十亿美元计资金,但在快速发展的AI领域,他仍在努力追赶。 软银今年早些时候承诺向OpenAI投资30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创业公司投资。这一巨额押注促使软银承担了新的债务并出售资产。该投资与“星际之门”项目的计划同步进行,使得软银在AI物理基础设施方面占据了一席之地。 奥特曼则渴望获得足够的计算能力以支持公司的下一代旗舰产品ChatGPT,因而撇开软银自主推进合作,与其他运营商签订了数据中心协议。 孙正义与奥特曼 知情人士称,OpenAI近期与甲骨文达成一项数据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协议,OpenAI将在三年内开始向这家软件与云计算公司支付每年逾300亿美元的费用。 该协议未涉及软银,总装机容量达4.5吉瓦,其电力消耗将超过两座胡佛水坝的发电量,足以满足约4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知情人士称,这些数据中心将分布在美国多个地区。 孙正义和奥特曼表示,他们的合作一切顺利。上周,他们在软银的一场活动中进行了视频连线。奥特曼表示,他们的初步目标是共同建设10吉瓦的数据中心,这是“一段美妙的合作关系”。 软银和OpenAI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正在多个州推进项目,“以超大规模和高速度推动AI基础设施建设,驱动未来发展并造福人类”。 知情人士称,尽管“星际之门”项目起步缓慢,但孙正义向合作伙伴表示,他仍看好OpenAI的发展前景,并有意向这家公司追加更多投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辱骂韦世豪的球迷被行拘并禁止观赛
  新华社天津7月20日电 天津市足协20日发布声明称,在2025中超联赛第17轮天津津门虎主场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带头辱骂对方球员及其家人的天津球迷姜某某被行政拘留7日,并被责令禁止观赛。   在天津津门虎对阵成都蓉城这场比赛中,天津津门虎2:1取胜,赛季“双杀”对手。比赛中,有球迷辱骂韦世豪及其家人。替补上场的韦世豪在比赛中吃到两张黄牌,两黄变一红被罚下场。其中,第一张黄牌因韦世豪与看台球迷发生口角被裁判黄牌警告;比赛结束前,韦世豪因踩踏天津津门虎门将闫炳良而吃到第二张黄牌。   天津市足协在声明中说,球迷侮辱谩骂球员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体育精神与公序良俗,造成恶劣影响。天津市足协和天津市公安局滨海分局高度重视,经天津市公安局滨海分局立案调查,姜某某作为球迷领喊人员,在比赛现场带头辱骂球员,造成恶劣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涉案人员姜某某作出行政拘留七日并责令禁止观赛的处罚。   20日凌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发布公告,强烈谴责辱骂球员及其家属的行为,称将联合有关部门,全力抵制并坚决打击赛场内外一切挑衅、辱骂、诋毁、诽谤、煽动对立、引战、斗殴等行为。
民众不买账 党内追责“此起彼伏” 石破茂还能坚持多久?
  7月21日,日本参议院选举的最终结果显示,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此次选举中未能获得参议院过半议席。   这是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在国会众参两院都未能取得过半数席位。也就是说,日本众参两院均出现“少数执政”局面。   为何会出现“历史性惨败”?石破茂能否留任首相?日本未来政坛又有哪些可能的趋势?一文了解↓    石破茂称将继续任日本首相   石破茂21日在自民党总部召开记者会,对参议院选举失利表示歉意,但他同时表示,为使日本政治保持稳定,他将继续担任首相。   日本首相 石破茂:我目前没有考虑自己担任首相的任期截止时间。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将全力以赴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比如美国的关税措施、物价上涨、可能随时发生的自然灾害等。   日本将继续推进对美贸易谈判   谈及日美贸易谈判,石破茂表示,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当天上午已动身访美,这是其第八次赴美展开贸易谈判。石破茂表示,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对日美双方都有利的协议,他愿意尽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   石破茂继续担任首相?日本选民不买账   虽然石破茂表示将继续担任首相,日本选民却并不买账。   日本选民:我不知道石破茂输得这么惨之后该如何承担责任,但我觉得他应该辞职。   日本选民:情况会变得很困难。反对党不会听自民党的,他们会利用自民党目前不得人心的状况。所以我觉得自民党接下来的日子会很难过。   日本时事社日前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石破内阁支持率已跌至20.8%,创其上台以来新低。在日本政坛惯例中,30%以下被视为“危险水域”,跌破20%则意味着“下台水域”。 三问日本执政联盟选举失利    日本执政联盟惨败,主要原因是什么?石破茂虽表态将继续担任首相,事态发展真能如他所愿吗?日本政坛未来又存在哪些趋势呢?   01   历史性惨败 原因何在?   民众不满物价高涨 传统政党形象老化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民众对物价高涨不满,政策应对乏力以及传统政党形象老化所引发的选民流失,是这次自公执政联盟败选的主要原因,同时暴露出执政联盟在政策应对和民意沟通方面的深层危机。   日本选民:我们曾经满怀期待把票投给自民党,但我们的声音根本传不进他们的耳朵,经济也始终低迷不振。   日本选民:我认为(新兴政党)参政党所宣扬的“日本人优先”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他们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进展,获得这么多选票。   02   石破茂还能担任日本首相吗?   多重因素致石破茂暂能留任首相   有分析指出,石破茂暂能留任首相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制度层面不存在强制性。参议院选举不同于众议院选举,不涉及“首相指名选举”这一环节,即无需在流程上重新选举首相。   ·其次是反对党派力量分散。在野党虽然在民生议题上具备共识,但在宪法、安全保障等关键政策上分歧明显,短时间内形成合力提出不信任案的可能性较低。   ·此外,日美关税谈判正处于关键阶段,若石破茂辞职,此前一直负责对美贸易谈判的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可能也将辞职,谈判将被迫从零开始。   自民党内与在野党要求石破茂下台声音公开化   不过,有日媒披露,在自民党内,要求石破茂下台的声音已公开化。   全日本新闻网主持人:自民党大败后,党内追责石破茂首相的声音此起彼伏。   日本电视台评论员 井上幸昌:在野党有可能提交内阁不信任案,立宪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在20日晚表示将在观察石破茂的记者会后做出判断。如果各在野党能够达成一致,不信任案有可能获得通过,若通过则将导致众议院解散或内阁辞职。   石破茂政权执政前景堪忧   专家表示,这次参议院选举的惨败,从制度上不会导致现任首相的直接下台。石破茂在选举结束之后也表明自己想要继续执政、继续领导自民党走出难关的意愿。这次选举的失利,对于石破茂的政治威望,包括他执政的政治基础,应该还是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外界还是自民党内部,对他的质疑之声短期内都是很难得到平息的。   03   日本未来政坛 存在哪些趋势?   日本政局保守化及民粹化倾向加剧   专家分析称,这次选举体现出自民党所谓长期稳定执政的状况,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冲击。这也反映出自民党本身内部存在的问题已经被民众所认知,并且受到严重的质疑。同时可以看到新兴政党的兴起,包括一些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传统的中左翼政党日渐式微。这也反映出日本社会在总体保守化、民粹化的思路下,包括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凸显而带来的社会舆情分裂化、极端化的情况正在加剧。
监管出手,戳破千亿外卖大战的泡沫
史无前例的数字正诞生在外卖行业,但对行业的冲击也在加大。 最近,在阿里、京东掀起补贴大战后,整个即时零售市场单日订单量从年初的1亿单翻倍至2.5亿单。 数字之外,是外卖平台深陷“补贴大战”竞争,创造了国内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补贴战。 一方面,京东和阿里巴巴累计宣布投入800亿元补贴;另一方面,美团被迫下场参战,再次将单量拉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项可供参考的事实是,整个2024年,外卖行业整体日单量大多稳定在1亿单左右,美团往往在7000多万单,而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在2000多万单。 短短数月,订单翻倍。这样的增长能否持续? 表面上,即时零售赛道似乎迎来新一轮爆发。实际上,却是存量竞争大背景下,电商巨头依赖传统价格战手段,在外卖市场换来的一场单量泡沫。 7月16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直言这些暴涨的单量“绝大部分是泡沫”。他解释,补贴战带来的外卖业态的新用户是极少的,“不需要点外卖的用户还是不会点”,烧钱能够改变定价,但整体的消费规模却有边界,他呼吁行业回归公平理性竞争。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并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市场监管总局会、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五部门便曾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京东排在第一位,当时京东刚宣布投入100亿加入外卖补贴大战。 两次监管动态,有些许微妙的不同。首先是监管对平台的要求更加具体,落在“促销”“理性竞争”等实处;其次是监管消息中约谈顺序的变化——最近持续加码零元免单活动的饿了么(阿里)取代京东来到首位。 不难看出,包括监管、行业在内的社会各方正在观点上趋向一致。事实摆在桌上,外卖大战正在演变成一场代价高昂的零和博弈。 巨头重走“烧钱”老路 800亿元投资砸入不同赛道,结果差别极大。 这笔资金如果投向AI、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未来可能催生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数8408起,披露投资金额6380.71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金额位列前三的行业: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分别获得1332.92亿元、915.05亿元及885.43亿元投资。 换句话说,800亿元相当于国内一级市场全年投资总额的12.5%,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足以覆盖一整年的大部分投资。 如此巨额资金,投向一个存量、成熟的市场,而非新兴的蓝海赛道,已称得上非理性。 作为老牌电商巨头,京东、阿里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答案落在营收增长。数年来,传统电商巨头一边应对下沉市场拼多多的突围、抖音快手内容电商的崛起,一边在互联网流量见顶、增长红利消退的环境中寻找增长空间。 即时零售,便是为数不多尚未完全形成定局的赛道。即时零售业务覆盖民生,是消费场景中可预见的一大流量入口,电商巨头纷纷来做外卖,就是看中了流量入口的价值。 既然战场是在别人的领地,那完全可以用砸钱式的狂轰乱炸,打赢了捡取战利品,打输了逃离战场,这一地烂摊子还是交给对手去收拾。于是我们看到,外卖大战中出现了各种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低价订单,餐饮商家有订单无利润,跟着赔本赚吆喝。 但其实外卖业务利润微薄。 2021年第三季度,美团财报曾经披露“餐饮外卖”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为3.3%。而王莆中则在近日采访中向《晚点LatePost》透露,2024年美团外卖业务净利润率在4%左右,波动很小,数年来总利润额的增长更多来自规模增长,他表示“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如果你每个环节偏差一点点,最后就是亏钱”。 微薄的利润率反映着,外卖行业护城河来自稳扎稳打的精细化运营,而非大张大合的市场争夺战。 另一方面,烧钱砸市场的结果尚不确定,AI技术布局的窗口期却可能悄然而逝。 AI热潮下,各家大厂纷纷宣称All in AI,其中阿里提出聚焦电商、“AI+云”两大核心业务,京东将数字人等AI技术应用在零售、物流和健康等多个板块。如今,押注未来的投入尚未开花结果,巨头们却已囿于内卷的外卖战争。 然而,当技术创新被束之高阁,价格战的结果也不能如愿。 一场单量内卷的泡沫 互联网巨头的高层决策者,正在被简单的数字蒙蔽。烧掉巨额资金得到的数字纵然显著,却只是一场单量泡沫,最终意义不大。 首先,补贴大战并没有带来新的增量。 “单量翻一倍,可能GMV是不涨的。”王莆中透露,外卖行业最近的GMV月环比涨幅很有限,因为全都是“低价单”。他举例,美团曾在2018年和滴滴在无锡开战,第二天单量涨到3倍,价格战持续3个月,随后一年后,无锡与苏州、常州等未发生价格战的城市相比,并无额外增长。 此外,在公开报道中,近日国内外卖平台的茶饮订单明显暴涨,很多高额补贴活动下的奶茶店都发生爆单,消费者在大额补贴下的奶茶消费量猛增,使得低价单成为外卖订单量的增长主力之一。 外卖大战期间的奶茶店订单,图/小红书APP 这均在指向一个事实:外卖市场的蛋糕没有变大,只不过“被切了更多刀”。 其次,存量争夺中的补贴大战,尽管“伤敌八百”,但也“自损一千”。 第一,低价吸引的用户是不稳定的,“低价冲量”的打法没有意义。在外卖大战中凭借价格更换平台的用户,他们的粘性不高,留存率很差。 第二,生态及服务更加成熟的平台,能在竞争中“四两拨千斤”,例如美团透露7月12日冲单,美团投入不到市场猜测的8个亿,实际投入远少于阿里。据界面新闻报道,7月12日美团的补贴额为3亿至4亿元,而淘宝闪购的补贴额超过了12亿。 第三,平台不会坐以待毙,必定导向恶性竞争。在愈演愈烈的补贴大战中,作为外卖龙头的美团从一开始的反内卷,到不得不下场被迫迎战,在抵御住对手进攻的同时,单量也创了新高,但美团认为这样卷出来的都是泡沫,对各家、对行业都没好处。 最后,经历惨烈的价格战,平台们却未必能够拿到想要的市场份额。 此前,雷锋网曾报道,自6月中旬开始美团外卖日均支付订单持续增长,以单日GMV和餐食外卖市场单量计算,美团外卖市占率稳居70%左右。 而按照近期三家外卖平台公布的最新日单量纪录来看,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和京东外卖分别达到1.5亿单、8000万单和2500万单,从单量比例来看,市场格局变化不大。 虽然阿里认为美团的订单中有一部分是自提及0元购,但即便不算这2000万订单,美团依然有1.3亿单,比阿里高出5000万单,双方差距不小。 王莆中则在采访中表示,由于美团30 块钱以上订单的份额很高,有信心在补贴大战结束时仍占据70%的市场份额。 不难看出,跟电商、社交、游戏等行业相比,没有超额利润的外卖行业更难被“攻破”。电商巨头沿循着以往思路,反而将自身与行业拖入内卷的泥沼。 一言以蔽之,单量内卷之所以失效,外卖大战之所以升级,或是电商巨头对不熟悉业务的误判。而在激烈的战火中,外卖市场受到的伤害却愈发严重。 外卖行业呼唤理性回归 多年以来,人们都在期待更加成熟的外卖行业。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规模16357亿元,同比增长7.2%,但增速相比2023年的36.7%大幅放缓。这种增速放缓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行业及各方参与者诉求都在发生变化: 行业在呼唤更高的服务质量及品质;消费者要求品质、健康的外卖;骑手要求良好的收入及保障;商家要求稳定的生态及环境去发展品牌。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外卖行业的客单价较低。高客单价不仅意味着更好的服务质量,也推动骑手收入与平台生态。 然而,我国外卖行业客单价本就不高,如今再次被补贴大战拉低。 超低价的补贴不仅使得外卖、堂食价格倒挂,也造成市场价格扭曲,最终波及到实体店铺的经营秩序。另一方面,在良性发展中建立起的外卖用户心智,在价格战中再次被打破。 在京东重点补贴的宿迁,外卖单量翻了好几倍,但快餐店没有人堂食了,全是外卖。但这种超低价订单并未给行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增量用户。 反过来看,持续在外卖行业进行价格战,对电商巨头也不划算。 据王莆中透露,外卖行业去年总计300亿利润,利润率排互联网行业倒数几位。美团的外卖净利润率去年在4%左右,“一单赚一块多钱。”而常被讨论的20%费用抽佣,其实包括两部分:技术服务费平均不到8%,配送服务费平均每单7元,“商户抱怨的配送费,实际是平台代收转给骑手的钱”。 美团经营多年,却拿不到多高的利润,更反映出外卖行业的艰难。如此来看,电商巨头坚持要啃的“硬骨头”,并不见得多香。 这样的赛道禁不起“竭泽而渔”,却需要更多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美团之所以安于这样的利润率,干了多年“脏活累活”发展出成熟的平台生态,无疑是考虑到众多骑手、商家、消费者。最终,靠着平衡多方利益,美团得到行业的信任,并在找到巧妙的平衡点,才撑起如今的规模。 2025年5月13日,五部委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释放出明确信号:外卖市场的无序竞争必须得到规范。 美团对此积极响应,撤掉许多营销工具,例如设置卡口限制商户活动,使商家平均补贴投入下降15%,但效率提升20%。另外,美团还呼吁行业回归理性公平竞争,把活动调整到合适的价格,消灭负订单和低收入订单。 如今,外卖行业正需要平台与监管一起发力,重新建立良性发展的秩序,现在监管出手也是给非理性竞争踩刹车。 当千亿补贴泡沫破裂时,尴尬的是大举“烧钱”却得不到结果的平台,伤害的是需要更长时间去恢复健康发展的餐饮和外卖行业。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补贴大战反映的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到存量竞争阶段后的路径依赖。当增量红利消失,巨头们习惯性地选择烧钱抢夺存量,而非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开辟新的增量空间。 当补贴的狂欢散场,愿意做“苦活累活”的企业,才能拥有最坚固的竞争优势。
LibreOffice炮轰微软:故意设置文件格式“鸿沟”裹挟用户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科技媒体 NeoWin 昨日(7 月 1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开源办公套件 LibreOffice 再次炮轰微软,指控其故意使用过于复杂的 XML 定义文档,设置技术障碍并裹挟用户。 LibreOffice 炮轰微软公司,称其为了将用户捆绑到 Microsoft 365 生态中,故意使用“不必要”的复杂文件格式。 最新争议的焦点在于 XML 文件格式。IT之家注:XML 是一种标记语言,Microsoft 365 和 LibreOffice 等程序用它来构建和定义文档。 LibreOffice 解释说,XML 模式包括 XML 文档的结构、数据类型和规则,并在 XML Schema Definition(XSD)文件中描述,用于告诉电脑该如何处理数据,并确保数据遵循规则。 理论上,XML 和 XSD 共同构成了互操作性概念的基础,而微软 Microsoft 365 和 LibreOffice 这两个办公套件在这里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LibreOffice 使用 OpenDocument Format(ODF),这是一个不受任何单一公司控制的开放标准,支持如 .odt 文本文件和 .ods 表格文件。 而微软创建了 Office Open XML(OOXML)来支持其软件中的每个功能,产生了我们熟悉的 .docx 和 .xlsx 文件。 有趣的是,这两种格式实际上都是 ZIP 压缩文件。验证这一点的最简单方法是将 .docx 文件重命名为 .zip,然后解压缩,这样就能看到 Microsoft 365 文档的内部结构。 LibreOffice 指出,XML 应该作为一个“桥梁”发挥作用,但微软却将其自己的模式武器化,让其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成为了障碍而非桥梁”。 LibreOffice 将其比作铁路系统,轨道是公开的,但一家公司的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以至于其他人无法构建兼容的火车,让其他人几乎无法竞争,而乘客并未意识到他们被这些技术障碍所挟持。
HBM,要崩盘?
在大多数人看来,因为全球正在疯抢人工智能主权,这就引致大家争夺GPU,进而推动HBM需求。 知名分析机构Yole在今年三月发布的一个报告中称,自2022 年底 ChatGPT 横空出世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推动 2023 年 HBM 比特出货量同比增长 187%,增幅空前,2024 年更是飙升 193%。 “预计这一增长势头将持续下去。HBM 的增速远超整体 DRAM 市场。全球 HBM 收入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7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98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 33%。”Yole在报告中接着说。三大存储巨头最新的营收数据显示,HBM也的确走在Yole预言的这条轨道上。 作为新晋的DRAM龙头,受高带宽存储器 (HBM) 需求激增的推动,SK 海力士预计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将达到近 9 万亿韩元(66 亿美元),预计HBM销售额今年将占SK海力士DRAM总收入的50%以上,高于2024年第四季度的40%以上。另一家HBM供应商美光也在HBM的推动下创下业绩新高。 但在近日,分析机构对HBM发出了警告。 高盛:HBM将大跌 据台媒引述高盛报告报道,竞争加剧和供应过剩可能导致HBM价格在2026年首次下跌,这对市场领导者SK海力士构成挑战。 高盛指出,HBM 价格到 2026 年可能会出现两位数的下降。高盛警告称,加剧的压力、竞争加剧以及定价权向主要客户转移(SK 海力士在这些客户中风险敞口很大)可能会挤压公司的利润率。 在高盛看来,HBM 价格下跌的趋势可能归因于主要厂商的 HBM 芯片供应量大幅增加,预计供应量将超过需求量,从而可能推低全年平均销售价格 (ASP)。高盛表示,经过多年的供应紧张,HBM 市场预计将在 2026 年出现疲软,这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定价压力加剧。 高盛还强调,NVIDIA 的下一代 GPU Rubin 不会像 B300 那样提升其 HBM 容量。两款 GPU 都将采用 288GB 容量——Rubin 采用 12Hi 的 HBM4,B300 采用 12Hi 的 HBM3E。这意味着 GPU 驱动的 HBM 需求增长有限,这对 NVIDIA 的主要 HBM 供应商 SK 海力士来说并非好消息。 与此同时,高盛也预测 HBM 的增长将大幅放缓——目前预计同比增长 25%,而此前为 45%。高盛已修订其 HBM 总目标市场 (TAM) 预测,将 2025 年的预测小幅上调 1% 至 360 亿美元,但将 2026 年的预测下调 13% 至 450 亿美元(此前为 510 亿美元)。 韩国分析师的话警告称,当下一代 HBM4 在 2025 年上市时,SK 海力士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萎缩。此外,报道指出,虽然美国取消对 NVIDIA H20 芯片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应该会提振 HBM 需求,从而对 SK 海力士有所帮助,但这也可能为其竞争对手带来提振。 报告还援引分析师的警告称,到 2026 年,三星的 HBM 出货量可能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可能会直接给 SK 海力士的利润率带来压力。 按照他们所说,中国企业也会成为这个市场的新角色,从而给HBM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不过,集邦咨询认为,随着当前 HBM 产能不断提升,各供应商的良率稳步提升,成熟产品的价格下调的可能性不大。然而,明年的焦点将集中在仍在进行认证的 HBM4 上,因此现在判断竞争优胜者还为时过早。考虑到下一代 HBM 的发布,TrendForce 预计 HBM 的整体平均价格仍将呈上升趋势。 瑞银:HBM迎来突破 然而,在高盛唱衰的同时,UBS(瑞银)在最新报告中对HBM高度看好。 瑞银分析师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对计算的需求继续重塑内存格局,高带宽内存(HBM)有望在 2026 年迎来突破性的一年。 分析师指出: “我们的渠道调查继续表明,SK 海力士公司很可能在 2026 年在 HBM 市场中获得基本稳定的市场份额,约占总容量的 50%。”这强调了他们对于海力士将继续控制下一代内存的预期,即使在合同谈判和竞争对手的野心不断升温的情况下。 尽管短期内存市场存在一些噪音,尤其是围绕 NVIDIA与 SK 海力士、三星和美光科技公司等高带宽内存供应商的谈判,以及随着三星逐渐接近 HBM3E 认证,价格可能出现“回调”,但瑞银认为,真正的故事正在酝酿中。 瑞银重申。海力士在 Nvidia 的领导地位将得以维持,而谷歌、AWS 和微软的 ASIC 部门新近赢得的设计胜利表明,海力士将被锁定为该行业主要或唯一的 HBM 供应商。即使竞争预计会加剧,但在 2026 年底之前,这不太可能成为海力士的严重阻力。 在定价方面,随着更多供应商的加入,HBM3E 仍有一些谈判空间,但海力士预计 2026 年的价格与 2025 年相比仅会出现“轻微至适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凭借先发优势获得的 HBM4 溢价,海力士预计其 HBM4 的价格将比即将推出的一代产品高出约 40%——即使在每比特成本上涨 50% 之后。 总体而言,瑞银预测 2026 年混合 HBM 每比特价格将同比增长 18.5%,推动 HBM 收入达到预计的 327 亿美元,并占 SK 海力士营业利润的 70% 以上。 然而,HBM 的发展并非毫无风险。三星产能扩张的延迟可能会在今年加剧竞争压力,而 HBM4 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可能导致未来价格谈判更加激烈。投资者也在密切关注资本支出,因为海力士的扩张计划将取决于英伟达下一代 Blackwell Ultra 和 Rubin 产品周期的进展。 尽管近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瑞银重申,HBM 2026 年的前景依然强劲,预计海力士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HBM,究竟如何? 从前面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HBM的多空对决空前激烈。为此,我们看一下这三大HBM巨头的产能和技术布局,为大家对HBM走势提供参考。 据分析师透露,到 2025 年底,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预计将确保每月约 15 万片晶圆的 HBM 产能。 1、三星电子:最初预计到 2025 年底每月可生产 17 万片晶圆,但下调至每月 15 万片。因此,出货量预测也从 800 亿 Gb 下调至 600 亿 Gb。 2、SK 海力士:最初预计到 2025 年底每月可生产 6.5 万片晶圆,但上调至每月 15 万片。计划于 2026 年在 M15× 进行额外扩建。 3、美光预计到 2024 年底将产能扩大至每月 2.5 万片,到 2025 年底扩大至每月 6.5 万片,到 2026 年底扩大至每月 9 万片。 报告进一步指出,HBM3e、HBM4市场拓展是最大变数。 2025年后,受Blackwell(NVDA)和TPU(AVGO)的推动,高端HBM3e及以上的需求预计会增加。据报告所说,。2025年Blackwell系列需求为530万台,TPU v6需求为220万台。归根到底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容量增长: 1) Blackwell中DRAM容量增加2倍(H200到B300)至2.4倍(H100到B200), 2) TPU v6中DRAM容量增加2倍(与v5p相比)。 随着HBM4的到来,ASIC定制也会催生HBM 的需求。 据业内人士日前透露,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公司正在扩大面向ASIC设计公司的HBM产品供应。上个月,美光公司在其业绩发布会上提到,除了英伟达和AMD之外,ASIC平台公司也是HBM批量出货的四大主要客户。DAOL投资证券公司的研究员高永民分析称:“这反映出ASIC客户需求增长带来的信心。” 随着亚马逊、Meta 和谷歌等公司运营的 AI 模型专用定制半导体需求激增,ASIC 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增长。这是因为 Nvidia 和 AMD 等公司生产的通用 AI 半导体产品价格高昂,而且其性能与功耗之比不足以运行 AI 模型。业界预计,明年 ASIC 的出货量将超过 Nvidia 的 AI 半导体供应量。摩根大通预测,今年全球 AI ASIC 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300 亿美元(约 41 万亿韩元),年增长率将超过 30%。 随着ASIC公司的快速发展,生产HBM的存储器半导体公司也在扩大供应。据悉,HBM市场领导者SK海力士正在向亚马逊、谷歌等公司以及博通的ASIC芯片批量供应HBM。据报道,三星电子也正在向博通等公司供应第五代HBM(HBM3E)。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ASIC 的供应量仍占整个 HBM 市场的 10% 左右,但事实上,过去主要集中在 Nvidia 和 AMD 的供应正在迅速多样化。” LS证券研究员崔永浩表示:“从明年开始,随着ASIC公司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HBM客户将呈现多元化的前景。” 所以,在你看来,HBM走势会是如何?
山姆不再是中产的“好丽友”?
图源:网络 山姆会员店,正在透支中产的信任。 好丽友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词,叫“好丽友,好朋友”。但好丽友最近惹起的舆论风波,似乎在一夜之间,让山姆背刺了500万山姆中产会员,不再是他们的“好朋友”。 起因是,有会员发现,山姆下架了蛋黄酥、米布丁、杨枝甘露等多种爆款好评商品。而好丽友派、卫龙魔芋爽、溜溜梅、盼盼小泡芙等“大众款”零食,在简单换了包装、品牌或者取个英文名字后,就被贴上“山姆专供”进场售卖。 比如盼盼法式小泡芙采用全英文“panpan”,洽洽瓜子变身“chacheer”,徐福记以呈味空间的品牌亮相等。值得一提的是,好丽友派还曾在2022年闹出中外配方双标的丑闻。 山姆惹中产会员不高兴了 7月15日,“山姆下架多款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的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宣泄不满,“我付680元年费才获得的购物资格,不是为了在会员店里买楼下便利店就有的东西”。有高赞评论表示认同,“哪怕贴上山姆特供标签,好丽友也配不上我的会员卡。” 还有众多会员冲到山姆会员商店App评论区差评,说山姆“变了”,选品不再是“只有山姆才有”,从“专供”变为“普供”了,换个马甲就加价,并提出“退卡”的要求。 类似的不满发酵成山姆的又一轮信任危机。山姆紧急下架好丽友派和卫龙牛肝菌魔芋,并表示,已将会员意见纳入后续选品策略的考虑之中。 但扎进中产会员心里的刺,却不是那么容易拔出来。“好丽友”事件发酵后,网络上对山姆惹怒会员的归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类是对“山姆供应链本土化的阴谋论”,认为山姆中国高层换成中国人,走“本土化下沉”路线后,导致山姆选品失控,品质下滑。这类说法里还有个极端版本,称“某国产商超离职高管潜入山姆做卧底,故意引入大路货砸招牌”。其矛头无疑是指向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晓静为首的本土高管团队。 图源:网络 这或是在表达供应商的一种不满,即山姆推进扩张策略,对供应商不断压价,导致他们几乎赚不到钱。但“卧底式”的猜想显然是捕风捉影,山姆回应称,对山姆管理层和商品进行恶意诋毁的信息,扰乱市场并对消费者造成严重误导,“公司将采取一切必要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坚决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品牌声誉。” 退一步说,山姆是洋品牌,但从来不是“只卖进口商品”,甚至原装进口的商品并不多。其在中国耕耘的几十年间,已经完成“对进口商品祛魅了”,并用一套极为严苛的“山姆严选”标准,挖掘并倒逼一批优秀的国产供应链厂商完成升级,互利共赢。比如山姆爆款瑞士卷的供应商,也是奈雪、华润万家、盒马、大润发等公司的合作伙伴。 第二类是,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大众品牌仍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如果设问,盼盼、卫龙、洽洽等本土品牌为什么不能进山姆?他们下意识的反应可能是,它们不配,适合出现在街边小店或者普通商超。 实际上,近年来,国货零食品牌纷纷体质,向健康化、高端化、品质化和年轻化转型,讲究用料、包装设计、口味创新。比如,这次引发争议的几款商品,也不是“便利店就能买到的普通款”,确实是山姆“特供商品”。 图源:网络 像好丽友派,强调低糖和加浓可可两个元素——减糖80%、增加30%可可成分、0反式脂肪,包装盒上的这三组数据,也符合该超市“严选零食”的一贯定位;卫龙在山姆上架的魔芋爽在包装上标识“添加云南牛肝菌”,独立包装,不同于普通装的卫龙辣条或魔芋爽。卫龙方面证实,这是近期新上的新品,只在山姆一个系统内销售,其他渠道无法购买。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不断向上、打进高端市场的国产品牌的刻板印象,片面的否定中国本土企业、供应链的进步。 还有一类是,好丽友派引发中产阶级保卫战。山姆会员卡分为普通会员(260元)和卓越会员(680元)两档,会员卡实行专人专卡制度,严禁借用,这样的门槛设置,也筛选出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人群。前山姆会员店总裁文安德在力推会员费涨价时称,“通过升级去完成会员筛选,做人群分类实现客户聚焦。” 山姆会员商店的年费,也是一种“中产信任税”。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不只是一张进场消费的“会员门票”,更被赋予“中产阶级通行证”等内涵。山姆会员享受的不只是购物体验或者商品品质本身,还在于山姆努力维系的会员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当主打“精明消费”的中产阶级,在大众品牌面前没有了体面时,心态也就失衡了。于是,对好丽友派、卫龙等的攻击,就成了捍卫阶层边界的宣泄口。 山姆新常态,要重建会员信任 在我看来,这三类归因,有其合理的地方,符合部分事实,甚至在一些语境里或者话题里,也确实符合大众对山姆的认知。 但山姆刺痛中产会员的核心原因,还是中产会员对山姆的信任正在逐步丧失——会员模式的基础是信任。就像有观点认为,阴谋论、国货偏见、阶级保卫战等,都更像是山姆会员为“信仰崩塌”寻找的戏剧性解释。 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朱晓静将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归结为三大关键因素:优质的商品与体验、全渠道便利购物以及与会员建立的深厚信任关系。她认为,这三个因素,构建了“商品-全渠道-信任”的价值闭环,也形成了山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壁垒。 这是山姆中国用了近30年时间,才跑出一套模式。在进入中国的前20年,山姆会员店一直不温不火,其大仓、收费会员模式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不被中国消费者接受。朱晓静曾提到,山姆的付费会员达到第一个100万时,花费了21年时间。经过多年的耕耘,山姆的付费会员数量开始呈现指数级增长:第二个100万会员,山姆用了3年时间;而第三个100万,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 当前,中国山姆有效会员数突破500万,年费收入超13亿元。让一众竞争对手眼红的是,这批会员群体展现出惊人的忠诚度和消费能力。有数据显示,山姆卓越会员续卡率高达92%,并贡献60%营收占比。 不久前,沃尔玛中国区CEO朱晓静披露了几组数据:中国区已有8家山姆门店实现单店年销售额36.7亿元。这一业绩不仅超越传统大卖场单店年销售额(3-5亿元)的7-12倍。 但随着本土零售、电商平台的发力,山姆在商品、渠道维度的竞争力已经在衰减。比如商品层面,胖东来、盒马、京东七鲜等都在品质、独特性和差异化上做出了成绩。它们不断深入源头,采用最新技术,加上全链路品控标准,也在捕获不少消费者的信赖。像盒马的日日鲜,牛奶只售24小时,从工厂到货架仅需3小时。 全渠道便利性方面,山姆的配送能力主要受益于和京东达达的合作,当前除了面临盒马、七鲜、胖东来等的围剿,还需要直面外卖大战的影响,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秒送通过外卖将平台能力,投射到时效更快的配送业务上。这是山姆需要正面的新常态。 这样一来,山姆所依仗的价值闭环,也就剩下信任,并且还拥有比较高的竞争壁垒。朱晓静在谈及信任时称,“山姆的会员信任我们,他们相信当他们来到山姆会员店,可以以优惠价格买到优质产品,他们相信我们不断努力改善购物体验,他们也相信我们真正了解他们。” 曾经,为了做到“满大街都有人做的东西,我们就不做了”,一旦市面上出现同质化的商品,山姆就会主动在店内下架该商品。这也是朱晓静的底气,“如果要说山姆有什么别人无法比拟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对商品和品质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 有供应链人士评价,山姆的成功不在于会员制,而是在于它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样的产品才配会员制。换句话说,山姆通过选品、供应链、品控和会员专属等标准,建立起的会员“信任经济”,才是山姆的核心竞争力。 但随着近些年来,围绕山姆会员店的品控能力下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以及迅猛扩张的质疑不断出现,中产阶级对山姆的信任也被持续透支。 比如,2024年以来,山姆会员商店食品安全丑闻频发。如牛肉变质引发舆论风波,3月被消费者投诉鲜奶结块,6月被曝出“坚果有蠕虫”,浙江消费者在购买的牛奶中喝出两块比指甲盖还大的塑料片,未拆封的烤肠里发现毛发…… 长此以往,山姆在渠道、商品选品和会员信任的闭环上,就出现失衡。山姆会员商店商品是不是还能“闭眼入”,也要打一个问号了。 目前来看,山姆意在更广阔的下沉市场。目前山姆会员店数量已接近60家,且开始深入县级市等三线城市。据《界面新闻》报道,山姆计划从2025年起,每年开设8-10家门店。 图源:热搜截图 这轮“好丽友”风波传递出的一个信号是:500万中产会员的身份认同和情绪消费,或已经成为山姆扩张中的一个巨大包袱。 这反而成为盒马、胖东来、京东七鲜等国产玩家的优势,它们在过去的竞争中,模仿山姆,也终究没有能成为山姆,只能重新出发,选择适合自身体系的路径发展。比如盒马二次创业后,目前的年销售额也已经达到750多亿元,拉近了与山姆的差距。 对山姆来说,不可能做到“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拿下所有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市场,又要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低线市场,还要维持“商品-全渠道-信任”价值闭环的均衡。 当更多中国零售品牌、电商平台目标瞄向大消费领域,通过外卖等形式的商战将更多普通消费者卷入时,山姆最需要考虑的还是如何来重建会员和消费者信任了。
真有被现在的探探平台吓到…
事情是这样的: 最开始,我在小红书上收到一条私信,说有人用我的信息在探探上冒充我,还拿去相亲。 那个女生告诉我,她和对方聊了很久,结果账号突然注销了,她问我:是不是你不想理她了? 没过几天,微博又有人私信我,说探探上怎么找不到我了;我告诉他,我根本没注册过探探。他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一直在跟骗子聊天。 01 本来以为这事差不多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越来越魔幻。 接着,抖音上有位小姐姐私信我:你是不是信息被盗用了?我在探探上看到你了。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赶紧回她: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直接举报就好。 我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结果没几天,那位小姐姐又发来消息:我又刷到你了。还给我发了截图和探探ID。这下彻底忍不了了。我打了探探客服电话,想让他们帮忙处理。 结果你猜客服怎么说? 他们居然告诉我:你得先注册一个探探账号,我们才能把处理结果反馈给你;我当时就懵了。我对这种社交平台本来就没什么好感,注册完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肯定会来找你。 我就问能不能不注册账号也帮我处理?客服说不行。你说气不气人? 我是个人信息被盗用的受害者,去找平台反映问题,结果人家说必须先注册账号,实名或者把资料发过去,才能帮你处理;这也太离谱了。 更离谱的是,平台还补充了一句:处理完也不能保证不会再出现;也就是说,就算你举报了一个冒充账号,它可能还会换个马甲回来。 注释: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于是,我查了下探探最近的财报数据,结果越看越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根据2025年Q1财报,探探的月活用户同比下滑了21.9%,从1370万掉到了1070万;付费用户数也减少了30万,从110万降到了80万。 更夸张的是,陌陌付费用户更是从380万暴跌到90万,几乎腰斩。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什么问题? 一句话总结:用户信任,正在悄悄崩塌。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个别案例,毕竟互联网上谁还没遇到过点骚扰信息?但当我看到这些数据时才意识到:我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因为当一个平台的用户开始大量流失,尤其付费用户对平台更有粘性和价值的核心人群在减少时,往往意味着一件事: 用户不再信任这个平台了。而信任崩塌的背后,往往是隐私泄露、虚假账号泛滥、平台响应迟缓等问题的集中爆发。 探探一直宣传自己有“敏感词弹窗”、“人工审核团队”等机制,号称是用户的“安全港”。 可现实呢?我去小红书、微博搜了下,发现大量用户吐槽被冒充过;更讽刺的是,很多人提到举报无效。所以,平台所谓的“保护机制”,是表面功夫。 还有一点,现在的社交模式已经变了。平台不保护用户隐私,用户自然就会离开。Z世代年轻人,正在逃离像探探这样的“颜值社交”平台,转投Soul、小红书等“兴趣社交”平台。 为什么?因为在那些平台上,他们能通过算法匹配到价值观相近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而探探那种“左滑右滑”的玩法,越来越像快餐式社交,像选妃,甚至成了灰产的温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的增值服务收入也在下降:用户不愿意为一个缺乏安全感、体验差的平台买单了。 所以,我不是故意抹黑探探,是用真实经历说明:营收下滑的背后,是信任在崩塌。 当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发现信息被滥用、平台却无动于衷时,就会像我一样,不仅不会注册账号,还会劝身边的朋友别用了,而这是财报里那些冰冷数字背后的真相。 02 如果说,用户不再信任平台,是财报下滑根本原因。那更值得追问:为什么平台明明有能力保护我们,却选择让受害者自己去“擦屁股”? 我在维权过程当中,最大感受是: 我只是一个被冒用身份的人;可要花时间截图、写邮件、发邮箱,去配合他们的流程。 这些本该是平台该做的事。 很多社交平台都在宣传“安全机制”,比如人工审核、敏感词弹窗、AI识别等等;听起来很厉害,但现实中,这些机制往往是“被动触发”的。 什么意思呢? 除非你主动举报,否则平台不会自动检测风险,也不会主动封号;这就相当于:你雇了个保安,但他只在你大喊“小偷来了时才动手。 而与此同时,平台还在“降本增效”。 我查了下,探探母公司挚文集团 2025 年一季度业绩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净营收 25.21 亿元,同比下降 1.5%。 而他们所谓的“降本”,是裁员、减少客服人数、压缩内容审核团队规模。换句话说,不是他们没能力解决问题,是选择不去解决。 对比一下别的平台差距就出来了,像微信支付宝这样的平台面对隐私和安全的问题,做法很不一样。 实名认证 + 生物识别 + 异常登录提醒……一整套自动化防护机制,用户不需要主动举报,系统就能识别风险并提前预警。 再看看探探呢? 只有用户举报才会触发处理机制;缺乏跨平台黑名单机制,盗用者注销后可以重新注册;AI工具只服务于付费用户,基础用户的安全没人管。 你会发现一个很讽刺的现象:越赚钱的平台,越愿意投入保护用户, 越挣扎的平台,越想让用户替它们擦屁股。 这种成本转嫁的结果最终造成体验变差,用户越来越不愿意在平台上花钱,增值服务收入下降,直播打赏也开始乏力。 其次是口碑崩塌。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劝退朋友,形成负向传播;最终,平台只能靠“降本”维持利润,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根本不可持续。 那问题来了:平台真的没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吗?不是的。它有能力,但不愿意投钱,因为在它眼里,用户不是资产,是可以随时割的韭菜。 03 所以,为什么平台会选择这样的模式?谁决定了“用户权益”要给“流量增长”让路? 答案藏在它的商业模式里。 陌生人社交平台不是慈善机构,本质上靠数据、注意力、付费行为来赚钱。为了维持链条,探探公司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低门槛吸引流量,高成本让用户承担后果。 这就导致了一个怪圈: 越依赖流量,越不愿意花成本保护用户;越不保护用户的平台,用户流失得越快;用户流失越快,平台就越想通过“降本增效”维持利润……于是,整个系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平台宁愿被投诉、被冒充、被诈骗,也不愿意主动加强审核机制。 为什么?因为一旦审核变严、注册变难、监管变复杂,就意味着,新用户减少、活跃度下降、数据指标不好看。 而这直接影响什么? 投资人信心、财报数据、管理层KPI;所以你看,在这套逻辑下,平台不是不想保护用户,是不敢保护;因为一保护,流量就可能下滑;一流量下滑,平台赚钱模型就不稳了。 我特意查了下,2025 年 2 月艾瑞指数数据,探探男性用户占比 57.91%,女性用户占比 42.09%;而从历史趋势看,男性用户始终占主导。 这说明什么? 平台运营重心,是围绕着“谁更愿意花钱”来设计的。男性用户更愿意打赏、买会员、解锁功能,所以,平台愿意为他们提供服务,女性更在意安全、骚扰控制、体验感,却被边缘化。 这不是个人偏见,是赤裸裸的商业选择。 很多人以为平台上虚假账号、冒用身份、诈骗行为是“管理疏漏”。但如果你认真观察探探的产品设计就会发现: 推送大量陌生匹配,为了刺激互动;设置闪聊、附近的人等功能,为了提高曝光……这些看似是“功能”,其实都服务于一个目标: 最大化流量产出,最小化平台责任。 灰色地带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它根本不想管;因为它知道,只要有人玩,就有钱赚;至于出了问题谁负责?对不起,那是注册进来时,自己选的。所以,平台更在乎流量增长,不是用户感受。 04 写到这,可能会有人说了:谁来约束它的行为?难道不该有人管吗?现实是:没人真能管得了它。 很多人以为,中国也有《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听起来很全,但执行起来确实很难。 以我这次为例:要先注册账号才能举报;举报后平台说“处理完也不能保证不再出现”;这是典型的“形式合规、实质免责”。 平台在隐私政策里写得天花乱坠:我们重视您的隐私、我们会严格审核账号……一旦出了事,它就搬出一句话:您已同意用户协议,由此产生的风险由您自行承担。 这哪里是服务?是霸王条款。 我不是没想过走法律途径。现实取证难、周期长、成本高。想告平台,得证明它主观故意放任盗用行为。 能拿到内部流程证据吗?不能。能证明平台明知有问题却不作为吗?很难。 最终结果,是你根本告不起它;而这也正是很多平台敢于“降本增效”的底气,它们知道,大多数人不会真的去较真。 我们再来看下国外做法,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欧盟GDPR法规,对Meta等平台开出的罚款动辄数亿欧元;美国也多次因数据泄露、虚假账号泛滥等问题,对社交平台发起调查和起诉。 而在这些地方,用户维权的路径也更清晰:可以向监管机构投诉;有集体诉讼机制;平台一旦违规,会被高额处罚。 反观国内呢?平台还在靠“注册即免责”、“用户自担风险”这类条款,规避法律责任。 而监管部门面对大量平台、海量数据、技术门槛,执法难度极大。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法律写了,平台看了,用户输了。 我们回过头看探探的财报也能发现端倪,它持续降本增效,不怕被罚,因为没人罚它;它不怕用户投诉,因为用户投诉也没用,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哎,最后我想说一句: 平台不是不懂法律,它太懂怎么钻空子;它不怕用户,也不怕法律。可能,它真正怕的只有一件事,真有人来查它、罚它、关掉它的“灰色红利”。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护好隐私,问题是怎么保护?荒诞。
经济学家示警:AI投资崩盘隐忧,泡沫规模远超“互联网泡沫”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科技媒体 Tom's Hardware 昨日(7 月 1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经济学家 Torsten Sløk 示警称,相比较 21 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AI 领域的泡沫规模更大,已笼罩在崩溃的阴影下。 IT之家注:Torsten Sløk 是美国资产管理公司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的首席经济学家,他认为相比较“互联网泡沫”,目前 AI 公司被高估情况更为严重。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 dot 泡沫)指自 1995 年至 2001 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 在 20 世纪末,投资者疯狂涌入互联网市场,投入了数万亿美元,但在 21 世纪初,市场崩溃,股价暴跌,很多公司破产,亚马逊等行业巨头也损失了大量投资、收益和市值。 Sløk 认为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在很多 AI 公司中上演,包括苹果、微软、OpenAI、Meta、谷歌 / Alphabet、亚马逊在内,这些公司通过投资 AI 项目,估值和股价大幅上涨,但与其盈利潜力严重不符。 Sløk 认为这次 AI 泡沫更大,崩溃可能会更严重。虽然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但该媒体指出 Meta 公司天价挖人、OpenAI 推动“星际之门”项目等,都折射了当前 AI 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 Meta 在元宇宙上投入了数百亿,然后迅速转向 AI,仿佛元宇宙从未存在过。NFT 和区块链本应改变艺术、金融和投资的运作方式,但这一切尚未实现。
别光看Claude 多厉害!Anthropic内部拉响警报:“AI 的经济冲击比想象的更危险!”
作者 | Daniel Dominguez 译者 | 田橙 Anthropic 宣布启动“经济未来计划”,这是一项应对 AI 经济影响的倡议。随着人工智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力的影响日益加深,该计划旨在为应对这场经济变革提供深刻洞见与战略支持。作为 Anthropic 现有“经济指数”的扩展,该计划将聚焦三大核心:深入实证研究,推动数据驱动的政策制定,并完善经济衡量工具,从而更精准地捕捉 AI 在经济中扮演的动态角色。 该计划围绕三大核心支柱构建。第一个支柱是研究资助,为研究 AI 经济影响的独立研究人员提供资金和资源。这笔资金将支持一系列关键研究,旨在解答 AI 时代的核心经济问题:劳动力市场将如何演变?生产力会发生怎样的转移?AI 又将催生出哪些前所未有的价值创造方式? 第二个支柱是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重点是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专业人士创造合作与评估政策提案的机会。议题包括劳动力转型、财政政策和创新创造,重点关注以数据驱动的战略来应对 AI 对劳动力和更广泛经济的影响。 第三大支柱为“经济测量与数据”,将通过创建首个关于 AI 经济应用与长期影响的纵向数据集,来扩展 Anthropic 经济指数。此举将有助于持续追踪 AI 在重塑行业、就业市场和生产力格局中的作用。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它不仅能为深入理解 AI 的经济影响提供支撑,还将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该计划还将与独立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提供 API 信用额度等资源支持。此举旨在扩大 AI 经济影响的研究与政策分析生态。Anthropic 现已开放合作申请,欢迎各机构提交研究提案。 随着 AI 在经济中作用的持续扩大,对此类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袖正在寻求可靠的实时数据,以了解 AI 如何影响劳动力、创造新的工作类别以及改变传统的生产力衡量标准。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经济未来计划”将资助相关政策研究,从而有效应对 AI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社区的评论反映了对人工智能影响劳动力的好奇、担忧和谨慎乐观的复杂情绪。AI 教育专家 Andres Franco 在 X 上评论道: “行吧,总算有人开始研究这事了。现在这股 AI 热潮,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有多危险,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概念。” 与此同时,用户 @bryanstrummer 分享道: “别逗了,AI 已经在家门口抢饭碗了。希望这计划是来办实事的,而不是又拉一帮专家学者,炮制一份关于‘未来工作’的精美报告。那种老套的剧本,我们早就知道结局是什么了。” 展望未来,该计划旨在通过推动社会对话,确保 AI 的经济影响处于可控范围。人工智能正在不断改变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在此背景下,“经济未来计划”这类倡议的价值便尤为凸显——它们是塑造一个可持续、普惠的 AI 赋能型经济的关键所在。
宇树王兴兴,A股上市辅导公告了
稚晖君之后,王兴兴也来到了资本市场门口。 创业九年,宇树科技终于走到IPO门前。这次不再是传闻。 中国证监会官网信息,宇树已在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并且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辅导案报告。 这标志着宇树科技正式冲刺A股上市。 王兴兴持股也随即曝光,直接持股23.82%,并通过有限合伙平台合计控制34.76%股权。 顺利的话,最快将于2025年10月对公司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符合要求的上市申请文件。 目前,宇树科技的最新估值已超百亿元,完成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腾讯、阿里、红杉中国、经纬创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深创投等。 据王兴兴自己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并且自2020年以来就始终保持盈利状态。 △图片来自新华社 这几天,智元控股的A股公司上玮新材已经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股价暴涨330%。 关于“具身智能第一股”花落谁家,又开始有了悬念。 宇树科技启动IPO 文件显示,宇树科技成立2016年8月,注册资本3.64亿元,行业定位是横跨“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C39)与“通用设备制造”(C34)双领域。 根据辅导工作安排,最快将在今年10月到12月,辅导机构会评估宇树科技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条件,并协助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准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 有消息称,宇树科技大概率先登陆A股科创板,后续再择机进入港股,争取最大化流动性。 事实上从今年春晚出圈、被称「杭州刘小龙」之后,宇树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在被传要上市,实际也一直有迹可循。 今年4月,王兴兴在被问及是否有赴港上市的计划时表示,“后续有可能,不确定。” 一个月之后,宇树科技就正式宣布,从即日起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业内专家就预测,宇树科技此举是在准备启动上市。 股份制改造作为公司上市前的先行步骤,标注着宇树正在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为公开募资做好充足准备。 当天,宇树科技除了公司市场主体类型发生变更,还同时进行了章程备案和投资人信息变更。 多名投资人及企业的出资额和百分比都出现了变动,甚至包括王兴兴本人在内。 而6月,宇树更是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程C轮融资,腾讯、锦秋基金、阿里、蚂蚁集团和吉利资本入股,老股东跟投比例超90%。 但尽管外界关于宇树上市的传闻甚嚣尘上,王兴兴却从未明确表达过态度,也没有否定过,直到刚刚辅导备案公示,才彻底一锤定音。 宇树这一路:从1人到1000人 据王兴兴透露,目前整个宇树有约1000人,而看2016年刚成立时公司有且只有王兴兴1个人。 那时候刚毕业的他已经入职大疆工作,但没想到研究生期间自主研发的机器狗XDog,却为他吸引到了天使投资。 于是他选择辞职创业,而四足机器人也成为了宇树科技最初的产品方向。 依托XDog的技术雏形,2017年宇树科技发布首款产品Laikago。 作为国内首个正式对外发布并零售的高运动性能四足机器人,Laikago让宇树崭露头角,市场第一次认识到了,这家看似初出茅庐的新兴企业,在技术上也毫不逊色。 甚至在2023年,宇树已经占据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份额将近70%。 不过,要说宇树真正为大众所知,还得是因为同年他们推出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H1。 当时市场上人形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波士顿动力的Atlas成本就超百万美元,而H1官方售价仅为9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65万)。 同时它还是国内第一款可以跑动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可完成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还有强大的避障功能和平衡能力。 一经推出,可以说是火遍外网。 9万美元的价格,让许多大学实验室都能在预算范围之内用以科学研究,也难怪Karpathy当时都直呼想要。 例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都曾采购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用于二次开发或AI训练。 同时四足机器人Go1还登上了美国超级碗赛前表演舞台,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目光。 这把火也烧到了国内,蔚来汽车宣布在合肥工厂部署10台H1,负责零部件搬运、产线巡检等简单任务,这一次宇树科技充分展示了其在科研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趁热打铁,宇树科技又在2024年5月发布了轻量级人形机器人G1,这次基础版售价更是低至9.9万元,可以克服更多危险地形,更好地在小空间中执行精细任务,具备消费级通用机器人水平。 而今年年初,宇树科技的H1更是登上了央视春晚,这一次宇树真的家喻户晓了。 谁还没有被这段机器人舞蹈亮瞎眼: 2月,H1和G1正式线上首发开售,上线不久就被一抢而空。 成立仅9年,宇树科技就这样一步步成为大众心中的具身智能领军企业。 在融资方面,已经吸引到了美团龙珠、红杉中国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在内的10轮融资,官方估值已超120亿元。 这个数字放至国内,也只有刚刚通过收购上纬新材叩开科创板大门的智元机器人能一较高下,可以说两家聚焦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头部企业,正围绕 “具身智能第一股” 的头衔在金融市场展开激烈较量。 另外在产品方向,宇树科技不仅涵盖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等多个领域,也在积极争取自主研发所有的核心零部件、电机、控制系统等,并构建了完整的交付、制造和售后体系。 同时,宇树科技也与国内外多家公司、高校开展密切合作,包括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 2024年7月,宇树科技和上海大学、上海市宝山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动生成式AI、具身智能等技术应用。 △图片来自上海大学官网 今年6月又刚刚与安踏集团、香港理工大学南京技术创新研究院一起开设人形机器人运动科学联合研究基地,聚焦人形机器人运动科学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机器人专用运动装备的系统性研发。 另外,宇树科技还与例如谷歌、英伟达等海外头部AI企业达成合作,一起推动AI+机器人落地。 如今,全速前进的宇树科技正在开启新的篇章。 具身智能投资火热 今年年初以来,从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一炮而红,掀起的全民关注机器人热潮也反哺到了资本市场。 具身智能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融资机遇,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该领域一共发生了141起投融资事件,要知道去年一整年只有77起。 仅今年上半年数量就远超2024年全年,足以证明投资圈目前对具身智能企业抱有充足的信心,而更多投资方还在加速进场中。 不过,相关的融资也更多地集中在天使轮、种子轮以及A系列融资,B轮之后的融资占比不足10%,整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值得关注的融资案例就是本月8号的智元机器人,正式宣布收购科创板的新材料公司上纬新材的六成股份,曲线进入二级市场。 另外,像星动纪元、它石智航、杭州云深处、星海图、深圳跨维在本月也相继宣布融资信息。 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的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人形机器人STAR系列以及全自研12个全驱动自由度灵巧手XHAND1,在7日完成了近5亿元A轮融资。 由陈亦伦领衔的上海它石智航在8日也宣布完成了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而在3月刚刚完成了1.2亿美元融资,一举打破了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记录,即使他们至今还未推出任何一项产品。 同天,杭州云深处完成近5亿元融资,该公司致力于智能足式机器人研发。 第二天,公司创始人均为90后的杭州星海图公司也完成了A4及A5轮战略融资,总金额超过1亿美元,由今日资本、美团龙珠等联合领投。截至目前,其Pre-A轮及A轮总融资规模近15亿元,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 接着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完成A1和A2轮融资,金额总计达数亿元。 近期频繁发生的融资事件,充分彰显了资本对具身智能赛道的押注,也预示着行业正从技术探索迈向产业场景落地。 从“资本热”到“产业热”的转折,其中的领军人物,也就是王兴兴,在一众名校履历和天才少年中间,不显山不漏水,成为了聚光灯下最瞩目的明星。 王兴兴其人:英语差所以不会考虑波士顿动力 王兴兴,今年正好35岁,浙江宁波余桃人。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研究生时期,离开浙江来到上海,在上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完了硕士。 据说,他从小就喜欢动手、搞些发明。 读研二的时候,他就已经带着他的XDog参加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并获得二等奖。 知乎上还有个话题:怎么看上海大学王兴兴同学做的XDog。 当时他们看到的视频,应该是这样式儿的。 结果他本人在底下回复: 我运气还不错吧、运气真的不错吧。 他回顾打造这个机器人的经历,起因是考研失败(英语悲剧了)。 然后调剂来到了上海大学开始搞四足机器人。搞着搞着就发现用电机系统做出来的动态性能,是有可能与波士顿动力液压系统做出来的相媲美。 他那时候可能没想到,几年之后的今天,波士顿动力才断臂转型,弃液压选电机。 当时他发现这个点之后就很激动:恨不得马上辍学去创业。 后来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也就打造了XDog这样一个机器狗。 他表示:XDog算是当时我个人能力的最高水平了。 在这篇回应的最后,还po上了两张梗图,吐槽了下波士顿动力卖身的新闻。嗯,很王兴兴了。 王兴兴研究生毕业后就入职大疆。没想到XDog突然火了起来,当时他这种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机器人相当于开了技术先河。 正好天时地利人和,在大疆干了两个月之后,他就开始离职创业,接下来宇树科技相关的故事了。 在几年前,还是27岁的王兴兴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按照他们的描述,王兴兴有些腼腆和不知所措。 在被问到如果你可以是去波士顿动力工作,或者选择自己创业,你会怎么选。 他笑了笑说: 我不会有这个困难的,因为我英语差,可能出国都不太好出,所以这个事情不会发生,我也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 但如果是创业前,我可能会去,但现在的我,真的没有想过。 也算是Call Back了。 如果当年他如果英语达标考研上岸,还会有宇树科技吗? 参考链接: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077320070881146&wfr=spider&for=pc [2]https://www.caixin.com/2025-07-18/102342725.html [3]https://www.caixin.com/2025-07-16/102341606.html?originReferrer=caixinsearch_pc [4]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5-07-16/detail-inffrzss6143675.d.html [5]https://www.unitree.com/cn [6]https://m.thepaper.cn/wifiKey_detail.jsp?contid=1844331&from=wifiKey# [7]https://mp.weixin.qq.com/s/mvpsmwHuZqOSRKAo-nWKMQ [8]https://stcn.com/article/detail/2657686.html
代码碾压一切!OpenAI神秘模型o3-alpha一夜刷屏,却遭41岁大神绝地反杀
编辑:定慧 好困 OpenAI的神秘模型o3-alpha意外曝光,其强大的代码能力碾压众多AI。该模型疑似在东京AtCoder世界编程大赛2025中夺得亚军,最终不敌人类选手Psyho。 OpenAI果然藏了一手。 昨天夜里,一个名为「o3-alpha-responses-2025-07-17」的神秘模型被爆出。 网友们疯狂测试后,得出一致结论,这个模型强得离谱。 WebDev Arena网页的源码 甚至有网友在实测后,大赞o3-alpha,将它称为目前「最佳编码和物理模型」。 每次新模型出来后,小球的碰撞实验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次「o3 Alpha」不仅完美的展示了物理碰撞,并且还能随时改变小球的大小。 在WebDev Arena上,「o3-alpha-responses-2025-07-17」以「Anonymous-Chatbot」的名称出现。 根据网友的猜测,它很有可能是在编码能力上得到了「史诗级」加强的o3升级版。 毕竟目前在WebDev Arena Leaderboard中,OpenAI只有一款专门编程的GPT-4.1-2025-04-14上榜。 不过,目前想要捕捉到这个匿名模型,需要在竞技场中多次尝试(我们在WebDev Arena多次尝试未能捕捉到这个匿名模型)。 Peter Gostev在竞技场中使用如下提示词「幸运的」捕捉到了o3-alpha,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还有网友爆出,OpenAI可能「派出」了这个模型去参加世界最难编程竞赛:东京举行的AtCoder世界巡回赛2025决赛。(需要OpenAI确定) OpenAI的这个o3-alpha模型最终获得了第二,第一名是人类Psyho。 虽然o3-alpha可能已经被OpenAI下架,但网友们还是保留了丰富的实测案例。 从实测来看,「o3-alpha」在前端代码能力达到了领先水平——远胜于Claude Sonnet、o3、Gemini 2.5 Pro。 实测效果惊人 网友Peter Gostev发现该模型后,使用提示词「要求模型使用Three.js创建一个程序生成的星球」。 测试后,他很难相信,但是依然认为o3-alpha的编码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以下是完整的测试对比视频,可以看出o3-alpha的效果整体最好。 自动播放 OpenAI模型在前端能力方面一直表现平平,Peter表示这次的模型似乎终于在这方面超越了其他所有模型。 有网友用经典的「骑自行车的鹈鹕」进行了测试,表示o3 alpha完全打败了o3 pro。 以下是o3 alpha生成的动画版的效果,你觉得这个效果如何。 o3-alpha还能一句话就生成的「我的世界」模拟器。 超mini版GTA的复刻,o3-alpha也能一句话搞定。 自动播放 还能一键生成高度可定制的SVG应用。 有网友用o3-alpha造了一个魔方模拟器,甚至可以输入「魔方算法」来直接操控,确实太强大了。 自动播放 仅仅靠着文字提示就可以实现。 网友还用o3-alpha创建了一个太空入侵模拟游戏,再次体现了OpenAI这个新模型的前端代码能力。 自动播放 网友Mahi用只有2-3个单词的提示对比了o3-alpha和Gemini 2.5 Pro。 o3-alpha生成的网页效果要好于Gemini 2.5 Pro。 除了以上神秘的o3-alpha模型和OpenAI派出AI选手参与顶尖编程大赛外。 刚刚发布的ChatGPT Agent也实力惊人。 OpenAI的研究院Zhiqing Sun,表示ChatGPT Agent通过了ARC-AGI-3的第一关。 41岁大神击败AI 守住人类最后防线 o3-alpha被爆出的时机非常的「巧合」。 因为前两天在东京举行的AtCoder世界巡回赛2025决赛中,同样是OpenAI的一款匿名模型,获得了第二名。 根据网友爆料,这个模型很大概率就是o3-alpha。 我们推测OpenAI本来应该是打算「一鸣惊人」,但有一个名叫Psyho的人类戏剧性的打败了AI获得了第一名。 是的,这位来自波兰的编程大神——Przemysław Dębiak(aka Psyho),用一场惊心动魄的胜利告诉世界:人类,还没输! 地点是东京,AtCoder世界编程大赛的决赛现场。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因为这次的对手非同寻常——一个由OpenAI亲自下场派出的AI模型。 在这里,人类和AI选手需要在10小时内,不断优化墙壁的设置以及机器人的分组,让它们能够在30x30的网格内以最少的步数回家。 从华沙一路飞到东京的「Psyho」,本来就已经身心俱疲。 而这场堪称马拉松的比赛,更是让他愈发感觉自己已经濒临极限。 「我累到爆炸,真的,有好几次我都想直接放弃算了,」他回忆道。 三天里,「Psyho」只睡了10个小时。 而他的对手,那个「不知疲倦」的AI,早已能够在诸如算法实现、代码优化等纯粹的工程任务中,凭借着更快地速度碾压人类。 不过,这次的比赛,是人类的主场。 原因在于,比赛时间越长,就越考验从零到一的创造性,AI就会越吃力。 比赛一开始,AI很快就以绝对优势实现领先; 直到第7小时,一步步稳扎稳打的大神「Psyho」才实现反超,而AI却陷入了困境; 第8小时,AI突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并一举超越了「Psyho」——新方法不仅实现了更好的墙体设计,还带来了更好的资源调度; 即将进入倒计时阶段,剧情再次反转。「Psyho」灵感乍现,对AI完成了绝地反杀!虽然AI还在不断调整,但差距却越来越大。 最终,这个41岁的男人,成功在长达10小时鏖战的最后关头,凭借着血肉之躯和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战胜了冰冷的机器! 对于这场胜利,奥特曼亲自发文祝贺道:「干得好,Psyho。」 与此同时,OpenAI官方也发文表示:「我们的模型拿了第二。恭喜冠军,这次你成功地阻击了我们!」 更有趣的是,比赛的组织者都惊呆了。 他们坦言:「我们本来就觉得人类会赢,但说实话,我们被AI能拿到第二名给吓到了!」 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代码优化的硬实力上,AI已经超越了人类,但它唯独缺少了人类那神来之笔的创造力。」 没错!「Psyho」赢得不靠蛮力,而是靠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 当所有人都和AI在同一条赛道上狂奔时,他另辟蹊径,找到了AI视野之外的「最优解」。 而他用的武器也很简单,就是最常规的编程软件,连AI辅助工具都没用。 当然,这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远非「人·机」大战的结束。 从IBM「深蓝」到谷歌「AlphaGo」,AI战胜人类的传奇早已上演。奥特曼也预言,AI很快就会在编程竞赛中全面超越人类。 但至少在东京的那个不眠之夜,一位名叫「Psyho」的孤胆英雄,为人类赢得了一丝喘息。 参考资料: https://x.com/chetaslua/status/1946154816691966227 https://x.com/chetaslua/status/1946165458048291091
MiniMax M1全球技术闭门会实录:RL、混合架构、长上下文的下一步
7月10号,MiniMax面向全球举办了M1技术探讨会。作为中国团队,我们很高兴组织发起与全球学者的开放技术探讨。现场,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的观众从世界各地加入,与M1团队和全球学者进行了技术交流。 M1团队与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滑铁卢大学、Anthropic、Hugging Face、SGLang、vLLM、RL领域的研究者及业界嘉宾在模型架构创新、RL训练、长上下文应用等领域探讨了当前的前沿话题。嘉宾详见: 秉承开源精神,我们将本场探讨会的技术观点分享出来,以下是要点总结: 01 RL能否赋予模型新能力? RL能否提升模型的基础能力?很多人认为,RL只是在激活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就已经学会的一些能力或技巧,不能够让模型从根本上学会预训练阶段不存在的新技能,例如有些论文说,RL并不能提高模型的pass@k。 首先需要定义模型的基础能力。一个比较实用的定义是,对于给定的上下文长度,模型在一组特定问题上,在无限次尝试下的通过率(pass@k, k→∞)是多少。如果这个通过率等于1,就表示这个模型能解决这类问题。如果通过率等于0,就表示模型解决不了。如果模型的生成长度,即模型思考过程的长度是无限的,RL什么也改变不了。根据定义,如果你有无限的上下文长度,那么所有能用自然语言表述的问题,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有限次的采样尝试来解决。 如果针对一个有限上下文长度,RL是否能赋予模型新能力?答案是:能。因为RL所做的是改变模型输出的分布。预训练后,模型可能需要至少10W个token才能解决某个问题,但经过RL微调后,它可能只需要10K个token。如果模型有限上下文长度是50K个token,那么RL的确赋予了模型新能力。 在有限上下文长度下, pass@k 是一个好的衡量指标。K的取值很重要,这取决于如何定义模型能力,如果定义是“模型至少有一次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应该用尽可能大的k来衡量pass@k;但如果定义是“模型能否在4次尝试内解决问题”,那应该去衡量 pass@4。 目前 Reward 是RL scaling 的核心瓶颈,特别是如何为那些不基于结果的奖励(non-outcome-based reward)进行建模,这是全世界都还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人类可以从别人写的一段文字或反馈中获得正面或负面的感受,但我们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来对这种主观感受进行建模。 02 预训练的价值在于更多样化的数据分布 如何理解预训练在RL过程中的角色?如果预训练在某些技能,如编程或数学,上有所欠缺,后训练阶段仅凭RL能把这块短板补上吗? 原则上可以,只要有足够的信息源,我们就可以用RL来替代任何过程。某种意义上,预训练只是RL的一种特例。任何监督学习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强化学习。现阶段,RL训练阶段的数据分布,要远比预训练数据的分布狭窄得多。这正是目前进行预训练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它让模型获得了范围远为广阔的知识。 但在当前阶段,预训练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在预训练阶段接触到更多样化的数据分布。因为目前RL训练数据的质量要求门槛相当高,我们主要知道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中扩展RL训练,例如reward被清晰定义的环境。目前RL研究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拓展至reward清晰的环境之外。奖励建模(Reward Modeling)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更为通用的奖励信号依然是行业在探索的方向。 03 只在数学和代码上做RL训练,更容易产生幻觉 关于通用推理,至少在今年二月左右,大多数RL数据,都来自于数学或编程领域。而事实是,只在数学和代码上进行RL训练,模型更容易产生幻觉。在很多事实性基准,比如SimpleQA上的性能会显著下降,甚至在像MMLU这样的多学科问答基准上也会下降。 因此我们做通用推理数据集的一个动机,就是为了创建更多样化的RL训练数据。WebInstruct-verified旨在为所有领域构建更大规模的RL训练数据,以便模型能够在不同领域取得进步,而不仅是数学和编程。 现在我们甚至在尝试进一步扩大这个规模。之前,通过在预训练数据集中搜索可用的RL数据来扩大规模,我们成功地把它扩展到了50万的量级。现在正尝试通过检索更大规模的预训练数据集,从中获取越来越多样的RL数据,并采用在mid-training进行RL的范式,而不仅仅是作为后训练。 04 如何让模型用图像思考? 目前很多视觉推理范式,核心大都集中在文本形式的思维链上,而视觉部分固化为一个 ViT编码器,没法让模型在编码图像上花费更多计算资源。而像 Pixel Reasoner 或其他一些工作,正试图帮模型重新审视图像的特定区域,并对其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在关键区域上投入更多算力。 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本质的提升模型能力的方法,在现阶段更像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现有的视觉编码器太弱了,无法很好地处理高分辨率图像,所以才尝试用zoom-in或其他操作来操纵图像表示,然后从输入中重新调用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在现阶段,大多数工具,比如zoom-in、重新调用帧或高亮显示,实际上都只是在增强感知能力。 也存在一些更复杂的工具,能从根本上改变图像,比如使用图像生成技术。这种做法就已经超越了单纯增强感知的范畴,比如在几何问题中画辅助线。最近还没太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但如果有人能设法让这种方法奏效,那它将是“用图像思考”的一个更强大版本。 我们仍然需要解决根本的瓶颈问题:如何更好地编码视觉像素,以及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在潜在空间(latent space)中进行视觉推理——注意,不是在实际的像素空间,而是在抽象的潜在空间。 Latent reasoning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很多视觉推理,特别是在机器人或具身智能领域,真的需要在空间中思考。在这些涉及空间感的场景下,文本推理就不是一个好方法,很多推理过程是隐式的,无法被清晰地表述或言语化。 05 当前RL领域最令人兴奋的挑战 RL面临挑战之一,是Reward Modeling,特别是如何超越那些结果容易被评估的环境。这将会极大地扩展RL应用场景。 另一个可能很重要的领域是多智能体。不过,多智能体目前更多受限于基础设施,而非理论研究。对我来说,用一个中央模型调用子智能体和调用工具是同一回事,没有区别。当我说“多智能体”时,脑海中想的更多的是一个包含多个AI模型、并且它们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交互的环境。 还有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就是AI自动化研究——让模型自己训练自己。这其实一直以来都与AGI的定义相关:当模型可以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我训练并自我提升。 还有刚刚提到的,非Token空间的推理,那里也存在着机会。 06 长上下文是Agent的Game changer 长上下文在Agent工作流中有巨大潜力。我们另一个客户正在构建复杂的智能体系统,长上下文窗口对他们来说是真正的game-changer。Agent完成某个任务时,能够将整个代码库、API参考文档、历史交互数据等等,全部一次性喂给它。这种任务你不能分几次调用来处理,因为当你让智能体完成任务时,它掌握的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越多,产出的质量就越高。 我们有望从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理相当孤立任务的智能体,发展到那些能够管理复杂项目、同时保持完整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体。 对于Nebuis的客户,M1这样超长上下文模型的真正价值在于解锁了全新的企业级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以前用分块处理策略来解决,非常繁琐,甚至几乎不可能。 例如,一个法律行业客户需要把文件一块一块地喂给大语言模型,并用一些窍门来优化检索和上下文管理。这样问题在于,可能错过埋藏在某个随机法律文件某一页中的关键细节。而有了1M token的上下文窗口,就可以一次性处理整个案件历史、所有相关判例以及所有其他信息源,这无疑能提升了服务质量。 Writer是一家服务于全球企业级客户的公司,长上下文模型在企业级应用需求非常广泛。它被应用得最多的领域之一是法律合规分析。比如,分析冗长的合同、电子健康记录或公司年报,从中提取关键条款、识别风险,然后附上引文进行总结,需要非常巨大的上下文窗口。另一个领域是客户研究洞察。比如,总结大量的调查问卷回复或研究论文,以发现其中的主题,并提取一些见解。 长上下文模型也被大量用于收入与报告相关的业务。比如,录入大量的项目招标书,从Salesforce中拉取数据,然后自动起草第一版的回应;或者处理一些基金报告,这需要将内部研究与第三方市场数据结合起来。还有技术支持与知识管理领域。这是每个开发者的负担——对工单进行分类,更新内容管理系统,或者为已有的工作流发布内容。要让智能体在这个领域里运作,就需要长上下文能力。 07 混合架构将成为主流 对比纯线性注意力和Full Attention,混合注意力机制(Hybrid Attention)无疑是最有前景的方案。纯线性注意力机制有很多根本性局限,因为它的状态大小是固定的,因此,在处理长序列建模问题时表现不佳。而Full Attention虽然提供了灵活性,但其代价也显而易见:KV缓存大小会随着序列长度线性增长,并且训练复杂度也是平方级的。当序列不断变长时,高昂的推理和训练复杂度就会成为瓶颈。将这两种机制结合起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混合模型(Hybrid Model)就应运而生了。 混合架构将会成为模型设计的主流,因为随着对大规模部署和低延迟需求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关心推理效率和模型的推理能力。MiniMax的模型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如何进一步拓展混合注意力架构的空间,未来的研究者需要思考,不能只是简单地用固定的比例来交错堆叠Softmax注意力和线性注意力层,也许需要更多样的混合架构形式。 脱离硬件的纯粹算法研究,正逐渐失去关注度,尤其是在LLM领域。如果一项技术无法规模化,或者不能被高效地部署,那它就很难获得关注、形成势能。一个算法不仅要在理论上站得住脚,还必须在硬件上——尤其是在GPU或TPU这类加速器上高效运行。如今的算法研究者们已经,并且也应当熟悉基本的硬件原理,比如内存层级(memory hierarchy)、并行计算(parallelism)、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等等。他们还应该去掌握一些底层的GPU编程工具,比如 Triton。这才是当今在LLM领域做算法研究的正确方向。 混合架构目前的瓶颈在于基础设施。混合模型的有效性在去年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没有公司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大规模验证,直到 MiniMax 发布了他们的大模型 MiniMax Text-01,人们才意识到混合模型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当前算法层面已经趋于稳定了,我们应该专注于为这些新机制构建好的基础设施。 08 混合架构推理的前沿实践 在推理层面,随着混合注意力架构越来越流行,为了在SGLang或其他推理引擎中充分利用缓存感知和缓存复用等特性,我们需要为普通架构和混合架构设计一个统一的抽象层,这样才能简单地将所有优化应用到混合模型上。 此外当前MiniMax模型这种7+1层交错的架构可能会带来一些工程挑战,特别是在用计算图优化(Graph Optimization)进行部署时,因为不同层的计算和内存访问模式是不同的,这会导致GPU利用率不平衡。可能需要用一些技术来解决它,比如批处理重叠(batch overlapping)或者更先进的pipline策略。 从支持混合架构的技术层面来说,首先需要一个混合分配器(hybrid allocator),这个功能在vLLM中已经有了。它有助于管理混合架构的KV缓存——尽管对于某些部分我们不称其为KV缓存,但混合架构中仍然存在某种形式的状态。这些状态的生命周期与全注意力层的KV缓存并不同步,所以需要设计如何让它与现有的缓存机制、预填充、解码等环节协同工作。 其次,批处理重叠(batch overlapping)会很有帮助。采用了混合架构后,有些层是full attention,有些层只是简单的线性注意力,这就存在计算不平衡。如果按顺序计算,那么在计算线性注意力层时,计算资源可能就未被充分利用。但如果能将两个微批次(micro-batches)重叠起来处理,只要比例计算得当,理论上任意时刻都会有一个微批次在执行计算密集型的full attention 操作,从而最大化GPU利用率。 从生产部署的角度来看,混合架构的推理速度对现实应用至关重要。例如,有一个客户,需要并发处理多个几十万token的请求。但对于使用二次方复杂度注意力的传统模型,在这种输入大小和并发量下,生成速度都会变得极慢。用 DeepSeeker-R1,在8个并发请求、每个请求10万token的情况下,平均要等待大约1分钟才能得到首个token。而用MiniMax的模型,大约是4到5秒,数字小了一个量级。这个速度完全可以接受,并且也为在生产负载下,用如此大的上下文进行在线应用解锁了可能性。 09 M1背后的Q&A Q:混合线性注意力会如何影响使用RL的推理模型的性能? A:在训练过程中,当我们扩展到可处理数万 token 上下文长度的模型时,遇到了重大问题:RL训练停滞不前,奖励信号在仅几百步后就不再增长。研究后,我们发现问题在于,线性注意力架构在这种规模下固有的训练不稳定性。这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层激活值爆炸等,并使模型在训练和推理时的行为出现了严重错位。识别并修复了这个 bug 之后,我们才成功地使用RL训练该模型。 这个问题,也使得我们发现混合线性注意力的一个根本性权衡:它效率极高,单位 token 的计算成本非常低,但通常需要生成更多的 token(即更长的推理路径)才能达到与 full attention 模型相同的性能。然而,我们的工作证明了,通过适当规模的RL以及合适的推理时算力,混合注意力模型确实能媲美full attention架构性能。 这对未来架构设计的一个关键启示,是评估方法的重要性。为了公平地比较混合模型与其他模型,我们应该基于在给定任务下、固定总计算预算内的性能来进行评估,而不仅仅是比较固定输出长度下的效果。这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能反映模型真实效率和能力的视角。 Q:推理模型是否已经具备了System 2推理和自我反思能力? A:System 2推理和自我反思,可以被理解为从大语言模型基本原理中涌现出的、可被观测的模式。 首先其核心驱动力,是有效利用更大的计算资源,即更长的输出,来获得更好性能的能力。我们观察到的高级推理能力,是扩展这些资源后的直接结果,而非其根本原因。本质上,为模型提供更多的计算能力去“思考”,使得这些复杂的模式得以涌现。 其次,这种高级推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动化的Prompt Engineering。对于数学或编程等复杂任务,模型学会了生成自己的内部思考过程,这实际上取代了人类提供详尽、分步式指令的需要。 对于写作等任务,模型在思考过程中会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写作步骤进行专业化拆解。它会独立地执行诸如规划和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分析等操作。这使得模型能够通过创建详细推理路径来“像专家一样思考”。 因此 System2 推理和自我反思,实质上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并扩展计算预算(computation budget),同时也是模型自动深化用户问题的体现。 自创立以来,MiniMax 即以“与所有人共创智能”为使命,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发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我们将继续坚持做上限更高的事,坚持底层架构和算法创新,与合作伙伴一起为全球开源社区持续贡献。 Intelligence with Everyone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