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本世纪诺奖得主30%为移民:这是他们的流动路线
《自然》发现,美国是2000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奖得主的最常见定居地。 上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Omar Yaghi出生于约旦,青少年时期移居美国。来源:Brittany Hosea-Small/UC Berkeley 在本世纪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的202人中,只有不到70%的人得奖时住在他们出生的国家。剩下的63人在获奖时已离开祖国,有些人不止一次跨越国际边境,《自然》的一项分析显示(见“诺奖流动”)。 上周化学奖三位得主中的两位,便是这类有移民背景的诺奖得主。Richard Robson出生于英国,现居澳大利亚。Omar Yaghi现居美国,他是科学界首位出生于约旦的诺奖得主。在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得主中,也有两位移民:Michel Devoret出生于法国,John Clarke出生于英国,两人现在都为美国公民。 来源:nobelprize.org 移民在诺奖舞台上一直是重要力量,这些杰出科学家的代表包括从出生地德国前往瑞士(后前往美国)的爱因斯坦,以及从祖国波兰前往法国工作的玛丽·居里。这是因为最能出成果的科研机遇——最好的训练、设备和科研社区——都分散在世界各地。“英雄不问出处,但机遇不是,”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经济学家Ina Ganguli说,“我认为这是我们为何能看到这么多外国诺奖得主的原因。” 这项新分析诞生于科学家和学生国际流动遇阻的当下。在美国,特朗普总统政府今年肆意削减经费以及更严格的移民政策让“人才流失”迫在眉睫。这类政策收紧“会减慢高创新性的研究,毫无疑问”,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技政策专家Caroline Wagner说道。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对大学每年接收的国际学生数量设定了上限,日本也提议减少对来自其他国家研究生的经济资助。 常见目的地 出国的人中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2010年物理学奖得主Andre Geim。Geim生于俄罗斯,父母为德国人,他说他的科研生涯“就像个弹球一样弹到东弹到西”,工作地辗转于俄罗斯、丹麦、英国和荷兰。他说:“如果你整个一生都原地不动,你就错过了一半的比赛。” 在离开出生国后获诺奖的63人中,41人得奖时住在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了国际科学中心,Ganguli说。国际科学工作者因为经费充裕、大学拔尖而涌向美国(见“诺奖得主接踵而来”)。“美国提供的资源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是尖子生和科学家的目的地,”Ganguli说。第二个最受欢迎的地点是英国,7名接到斯德哥尔摩来电时已经移民的诺奖得主都住在英国。 来源:nobelprize.org 不过,也有未来诺奖得主选择离开英国。13名英国出生的诺奖得主在获奖时已移居他国(见“出发点”),离开或许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职位,Wagner说。有6名未来得主离开了德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各有4名诺奖得主获奖时已移居他国。 来源:nobelprize.org 在诺奖的三个科学类别中,物理学是本世纪迄今外国出生得主占比最大的类别:37%(见“学科差异”)。紧随其后的是化学33%、医学23%。Wagner说,物理学排第一可能是因为它要用到大量设备。一流物理学研究需要的造价高昂的对撞机、反应器、激光、探测器和望远镜主要位于几个领先国家。“因此,高端科研人才可能会去往有顶尖设备的地方。医学反过来并不需要很多设备,所以科学家更容易留在家乡。”Wagner说。 来源:nobelprize.org 未来的路 移民与诺奖的相互影响将如何演变,目前仍是未知数。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都已开始限制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数量。特朗普政府今年已经砍掉了数十亿美元的科研经费。一项新的美国政策要求对每个H-1B签证申请收取10万美元的费用。 国际科研人员正在计划“逃离”美国,其他国家则纷纷伸出橄榄枝。法国、韩国和加拿大都推出了通过奖项和奖学金吸引美国研究人员的项目。欧盟负责研究资助的欧洲研究委员会,对将实验室搬至欧盟的科学家提供最多200万欧元(约合230万美元),目的是帮助那些离开美国的科研人员。 Ganguli说,最终结果可能是一场大规模外流,就像大批科学家在二战后逃离德国,在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后离开俄罗斯。“你失去了优沃的人力资源,人们将前往别的国家,”Ganguli说,不过她还不确定别的国家是哪个国家。虽然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在努力“虹吸”美国科学家,但它们的工资可能不足以让任何科学家说走就走,她说。 Wagner也认为现在还无法判断下一个诺奖中心会在那里,很大程度是因为建立一个恰到好处的科研环境,需要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聪明人会四散各地。但他们能重现这种魔力吗?我们拭目以待。”Wagner说。 同样难以预测的,是现在的政策变化何时会使诺奖得主名单发生明显变化。科学家得奖时往往处在不同的职业阶段,研究人员可能已经在攻关下一批诺奖级发现了。“科学大翻转”的全面影响可能只会在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 目前来说,Geim呼吁各个国家不要对新的人才关上国门。“流动性有益于所有人。每个新人都能带来新的想法、新的技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老问题,”他说,“拥抱这种交叉的国家才能与时俱进。” 原文以More than 30% of this century’s science Nobel prizewinners immigrated: see their journeys标题发表在2025年10月9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
到底是谁规定网盘下载文件必须先下App啊
该说不说,都 2025 年了,AI 能帮你写代码,汽车能自己停车,电饭煲也能远程遥控煮饭。 但一让你接收个大文件。。。 我敢保证,一瞬间又会回到石器时代。 前段时间,编辑部的阿蛇收到了婚纱照摄影师的交付——一个百度网盘链接。 阿蛇点开链接后,痛苦开始了。 他下载了百度网盘 APP,接收验证码登录了账号,接着复制链接,转存选择下载,然后呢? 他看到了下载速度 100 KB/S,下完要一天多。 阿蛇寻思自己拿个 U 盘坐高铁去摄影师那里拷贝,都比这快。 所以他充了会员。 买会员时,阿蛇又经过了一番计算:是充一个月的 SVIP,还是买个下载券,买多久又才是最划算的? 到这,阿蛇已经全然忘了:原本,他只是想下一个婚纱照。 等等,我们停一下,你觉得这对吗? 摄影师是给阿蛇交付作品,阿蛇是客户。 结果客户要收个文件,得下载 APP、注册账号、转存文件、研究套餐、充值会员。 这就像你网购了个东西,快递到了,快递员却告诉你: 麻烦您先下载我们快递公司的 APP,注册个账号,然后充个会员,不然包裹一天只能搬一米。 这很不合理,但却是如今接收大文件的现状。 别误会,我不是只针对百度网盘。 夸克网盘、阿里云盘,绝大部分的网盘都有类似的套路:必须下载 APP、登录账号、或多或少都会限速(百度网盘的限速几乎没法用)。 但问题本质是一样的:凭什么接收文件的人,要这么麻烦?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接收方从网页上直接下载东西,完全可行。 蓝奏云、奶牛快传、文叔叔,都是 A 上传完生成链接,B 点开网页就能下载,不需要下载 App,也不用注册账号,更不会被限速到100KB/S。 哪怕早期的百度网盘,也支持网页下载大文件。为啥随着技术发展,反倒网盘们不支持了呢? 图源文叔叔 图源奶牛快传 至于限速的问题,适度限速防止滥用可以理解,但限到 100KB/s? 这不是限速了,是逼你交钱。 世超并不是说网盘不该赚这个钱,恰恰相反,网盘成本不低。 以百度网盘的阳泉数据中心为例: 12000台存储服务器,存储4000000TB数据 硬件成本:3.6亿/年(每台15万,5年折旧) 电费:1.156亿/年(每台24千瓦时,1元/度) 带宽费:1.44亿/年(每月1200万) 总计约6亿/年 平均下来,存 1TB 数据,一年成本150块。这还没算人工费、推广费、研发费以及大量免费用户占用的存储费。 网盘服务需要盈利,但应该向真正有需求的人收费。 比如需要存储空间的人付存储费。 给普通用户几十 GB 免费空间,不够用就花钱升级,这很合理。 需要频繁传输文件的人付传输费。 个人偶尔分享几个小文件,免费没问题。 但如果是摄影师、设计公司要频繁给客户交付大文件?那应该是发送方付费,而不是让每个客户都去办会员。 实在众口难调,也可以像快递那样提供“卖家包邮”还是“买家承担邮费”的选项,你总不能两头收吧? 需要高级功能的人付功能费。 版本管理、团队协作、视频转码、API 接口调用这些,用得到就付费,用不到就不花这个钱。 世超认为,目前市面上我能接受的传输模式,是类似于奶牛快传那种。 它就是发送方付费,接收方免登录、免下 APP 直接下载。 下载速度也能接受,世超实测办公室网络下,2.33GB 文件 7 分钟下载完毕。 但问题是,知道和选择这一类产品的人并不多。 因为这个市场存在强大的网络效应——就是越多人用 XX 网盘,你就越离不开 XX 网盘。因为所有人都在用,你不用,你就收不到文件。 而小众产品,由于均摊成本更高,总会进入恶性循环。 比如一个只有 1 万用户的平台,它服务器要租,CDN 要买,程序员要养。这些是固定成本,你是服务 1 万人还是 10 万人,该花的一分都少不了。 用户少导致成本高,成本高就要收费,一收费用户跑得更快。要么关门大吉,要么不断缩水续命。 不难看出,奶牛快传似乎正在这一个循环中。它的价格已经涨到 49 元/月( 官方首页还写着 39 元),比百度网盘 SVIP 还贵。 2 年内,奶牛快传的免费额度也迎来了两次调整: 2024年2月,免费用户存储空间调整为 5GB,2025年6月,这个数字又调到了 600MB。 所以我们现在也陷入了一个闭环: 新工具出现 → 免费真香 → 工具开始收费、涨价 → 用户逃离 → 回到百度网盘 → 等待下一个新工具。 目前市面上体验最好的,应该是 QQ 最近才推出的闪传功能,最大支持 10GB。办公室网络下, 2.3GB 文件,网页下载只要 1 分 40 秒。 但兄弟们也别高兴太早,人家已经写明了“限免中”。能不能拯救这个市场,就看定价了。 我认为,接收文件变得如此繁琐,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上的问题。 当你被要求下载 APP 时,你就多了个可以给你推消息的应用;当你被要求登录时,你的手机号就进了人家的数据库;当存储和传输绑在一起时,发送方和接收方都有可能得掏钱。 平台的 KPI 是好看了,但用户收文件却越来越折腾。 最讽刺的是,我们都接受了。 就像温水煮青蛙,从网页到 APP,从免登录到登录账号,从不限速到限速。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更好的工具,而是我们为什么不再质疑这种不合理。
星舰11飞交出完美毕业答卷,马斯克“烧钱豪赌”终于等来了回报?
SpaceX进行星舰的第十一次测试飞行,被称为是通往火星的“终极试炼”。 这场将飞船逼到极限的尝试,将决定SpaceX的下一步,是3代,还是3代plus、pro版。 本次试飞的 “超级重型” 助推器并非全新装备,而是曾执行第八次试飞任务的 “老兵”,采用一级助推器B15-2和二级飞船S38。助推器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有 24 台是经过回收复用的成熟产品。这种 “二手装备再出征” 的配置,本身就是对火箭复用技术的实战检验。 那么,星舰第十一次试飞的使命与挑战是什么?马斯克的下一步如何布局?星链手机,一定要将「苹果」拉上谈判桌吗? 01 星舰二代的“毕业大考” 本次试飞,采用一级助推器B15-2和二级飞船S38。将24台「二手」猛禽发动机搬上试飞,看得出SpaceX对发动机极致性的追求。 被称为“毕业大考”的星舰二代,目标是:首次实现「完整」升空到返回地球的全流程,不再解体与爆炸,得以保存完整结构并被回收。 这场“自找苦吃”的飞行试验,存在着诸多变数,也带来了备受期待的全新任务。 星舰发射前夜,美联邦仍在僵局中停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商业发射许可显得格外重要。关门不「完全停工」为SpaceX的发射许可带来希望和未知。 如果临时补充材料,缓慢的程序将滞缓星舰本次、甚至后续的密集发展节奏。 过往星舰的准时记录并不算好:被叫停的第8次试飞、被天气延迟的第10次试飞,让每一次试飞都神经紧绷。 准时点火的可能性,成了任务结果以外,行业预测的又一大看点。 好在10月14日,FAA的商业发射许可如期发放,给围观群众们来上了一针定心剂,也有精力继续观看「毕业大考」的特别任务。 星舰第十一次试飞的任务清单,写满了 SpaceX 的激进与严谨。不同于追求 “完美成功” 的常规航天任务,这次试飞更像一场靶向明确的 “压力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围绕 “为 V3 版铺路” 的核心目标展开。 任务流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测试目标: (一)助推器动力与回收测试:全悬停&二手装备的 “5引擎试炼” 本次试飞的 “超级重型” 助推器并非全新装备,而是曾执行第八次试飞任务的 “老兵”B15-2,其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有 24 台是经过回收复用的成熟产品。这种 “二手装备再出征” 的配置,本身就是对火箭复用技术的实战检验。 B15-2 助推器的核心测试集中在着陆阶段:升空分离后,助推器将先重启 13 台引擎调整姿态,随后切换至 5 台引擎进入关键的偏转控制阶段,最终以 3 台中心引擎完成着陆点火,在墨西哥湾海面上方实现全悬停后关机溅落。这也是本次任务的广受期待的看点。 相较于此前常用的 3 引擎偏转方案,5 引擎配置能提供更强的冗余能力,即便遭遇突发引擎关机也能维持轨迹控制,这正是为第三代助推器量身打造的核心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助推器并未计划通过发射塔的 “筷子” 机械臂实现空中回收,而是采用保守的海上溅落方式。这一调整将模拟V3的超重型操作,当B15-2触发AFTS自毁解体程序后,将意味着本次使命圆满完成。 (二)星舰飞船在轨任务:从卫星释放到引擎再点火 作为任务的核心载体,星舰飞船将在亚轨道飞行中完成多项高难度操作。首先是载荷部署测试,飞船将释放 8 个与下一代 Starlink 卫星尺寸完全一致的载荷模拟器,这些模拟器将跟随飞船完成亚轨道轨迹飞行,最终在再入大气层时烧毁。 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未来星舰执行商业卫星发射任务的可靠性,也是SpaceX 验证其 “低成本入轨” 能力的关键指标。 更具技术挑战性的是在轨引擎再点火测试。飞船将在太空中重启一台猛禽发动机,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对燃料供给系统、引擎启动时序控制提出了严苛要求 —— 在微重力环境下,推进剂容易在储罐内漂浮,可能导致引擎供油不稳甚至熄火,而这项技术正是未来轨道加油、深空航行的基础。 (三)再入大气层极限考验:故意 “露怯” 的隔热测试 如果说前两项任务是 “常规考核”,那么再入阶段的测试堪称 “自找苦吃”。 工程师们主动拆除了飞船部分隔热瓦,且部分缺失区域并未设置备用烧蚀层,故意暴露出没有防护的脆弱表面。这种 “裸奔式” 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在极端情况下 —— 比如飞行中意外损失隔热瓦时,飞船是否仍能抵御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数千度高温。 为了让测试更具参考价值,飞船S38还将执行动态倾斜机动,模拟未来返回德克萨斯州发射场的真实飞行路径,并通过亚音速导引算法调整姿态,最终在印度洋完成溅落。从墨西哥湾到印度洋的跨洋飞行轨迹,覆盖了不同纬度的大气环境,能为隔热系统和制导系统提供更全面的测试数据,也是为V3低速时防止偏航,进行验证和准备。 02 V3星舰的终极优化清单 第二代星舰的谢幕飞行,更加直击痛点。 从第九次试飞的隔热瓦脱落,到第十次试飞的着陆受损,星舰的每一次迭代都在回应前序任务暴露的问题。第十一次试飞作为 V2 版本的收官之作,集结了 SpaceX 近一年的技术改良成果,其中四大升级方向尤为关键。 (一)隔热系统:“保鲜膜技术” 解决千年难题 隔热瓦问题曾是星舰试飞的 “老大难”—— 此前任务中,瓦片之间的缝隙容易引发高温气体泄漏,导致局部结构过热受损。本次试飞的S38号星舰采用了全新的“保鲜膜技术”,通过特殊材料将瓦片缝隙彻底密封,从根本上阻断了高温气体的渗透路径。在9月的转运过程中,人们能清晰看到飞船表面的隔热罩光滑整齐,几乎看不出拼接痕迹,被航天爱好者评价为 “史上最可靠的星舰隔热系统”。 而故意拆除部分隔热瓦的测试,实则是对这套改良系统的 “压力测试”。 SpaceX工程师在接受《Ars Technica》采访时表示,只有在极端条件下验证的隔热性能,才能支撑未来星舰从火星返回地球的漫长旅程 —— 火星大气层虽稀薄,但返回地球时的再入速度将远超近地轨道任务,隔热系统的冗余能力至关重要。 (二)动力系统:复用引擎的 “可靠性进化” 猛禽发动机的复用技术在本次试飞中迎来关键验证。24台复用引擎经过了全面的拆解检修,重点优化了涡轮泵密封结构和燃料喷嘴冷却系统 —— 这两个部位是此前引擎故障的高发区。通过在第八次试飞中的实际验证,这些复用引擎的推力衰减率控制在3%以内,完全满足任务需求。 更重要的是5引擎着陆配置的技术突破。SpaceX 通过上千次地面模拟发现,多引擎协同工作能显著降低单个引擎的负荷,延长使用寿命。数据显示,5 引擎方案的姿态控制精度比3引擎方案提升 40%,在风速15米/秒的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轨迹,这为未来星舰在火星表面的着陆提供了技术参考。 (三)发射周转:37 天纪录的 “挑战者” 从9月18日星舰转运至发射台,到计划10月14日发射,本次任务的发射周转周期仅约 26 天,远超 SpaceX 此前保持的 37 天纪录。这背后是发射流程的全面优化:一方面,静态点火测试被压缩至两天内完成,分为单引擎点火(模拟太空重启)和六引擎联调(检验着陆控制)两轮,效率提升 50%;另一方面,助推器与飞船的对接流程采用了新的机械定位装置,对接时间从过去的 8 小时缩短至 3 小时。 发射周转速度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航天成本的控制。据 SpaceX 公开数据,每缩短一天周转时间,可降低约 1.2% 的发射成本,而 26 天的周转周期意味着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千万美元级别,仅为传统重型火箭的 1/10。 (四)结构设计:为 V3 版埋下的 “技术伏笔” 虽然本次试飞的主角是 V2 星舰,但飞船的诸多细节已透露出第三代型号的设计思路。在9月的转运过程中,星舰尾段的发动机布局进行了微调,更接近第三代星舰 “引擎集成化” 的设计理念。而助推器的 5 引擎着陆方案、飞船的动态倾斜机动算法,都是直接为 V3 版星舰验证技术可行性。 与此同时,SpaceX 已在悄悄推进第三代星舰S39的组装准备。最新曝光的星舰尾段部件显示,V3 版将采用“引擎内置”设计,把猛禽真空发动机直接安装在液氧储罐内部,取消了传统的长距离燃料管道 —— 这一改动能彻底解决管道泄漏、压力波动等常见故障,同时提升发动机推进效率。可以说,第十一次试飞既是 V2 的终点,也是 V3 的起点。 03 超越技术本身 V2收官为啥带动「全球神经」?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星舰试飞的看点或许是“筷子夹火箭”的视觉奇观,但在航天从业者、投资人与政策制定者眼中,这场试飞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衡量商业航天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尺。 星舰的核心使命之一,是实现 “完全可复用重型运载工具” 这一航天领域的 “圣杯” 目标。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猎鹰 9 号火箭仅能复用一级助推器,而星舰追求的是 “助推器 + 飞船” 的全箭复用。第十一次试飞中,二手助推器与复用引擎的组合配置,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实战验证。 据《金融时报》测算,若星舰实现全箭复用,将把近地轨道发射成本从目前的每公斤 2 万美元降至 200 美元以下,降幅将超过 99%。 这意味着什么?过去需要耗费上亿美元的卫星发射任务,未来可能只需几百万美元就能完成;曾经遥不可及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将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成本基础。 投资人对这场试飞的关注度尤为高涨。SpaceX 近年来在星舰项目上的投入已超 30 亿美元,若本次试飞能验证复用技术的成熟度,将显著增强资本市场信心。星舰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后启动发射服务也将门庭若市。 星舰的设计目标从未局限于近地轨道,而是承载着马斯克 “多星球物种” 的愿景 —— 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建立基地。第十一次试飞的诸多任务,都在为这一终极目标铺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本次试飞也高度关注。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合作伙伴,SpaceX 的星舰被选为载人登月着陆器的关键技术载体。本次试飞收集的隔热系统、着陆控制数据,将直接为载人登月任务的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甚至可能影响 2026 年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时间节点。 有趣的是,星舰第十一次试飞恰逢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特殊时期。当国会因预算分歧陷入僵局,联邦航天机构部分业务停摆时,SpaceX 的发射计划照常推进,这种“民间力量补位”的景象,凸显了商业航天的独家地位。 或者说,星舰的每一次试飞,都在带领全球“卷”起来、“卷”进来。 04 星链手机大动作 「苹果」也难逃谈判桌? 就在星舰十一飞进入倒计时的 10 月 11 日,SpaceX 抛出的另一枚 “重磅炸弹” 引发全球科技圈震动 —— 斥资 170 亿美元收购 EchoStar 旗下 AWS-4 与 H 频段频谱许可证的交易正式曝光。 这笔被业内称为 “卫星通信领域十年最大并购” 的布局,与星舰试飞形成奇妙的战略共振:前者解决 “太空通信的高速公路权限”,后者打通 “建造高速公路的运载能力”,马斯克的 “全球无缝通信帝国” 蓝图正加速落地。 170 亿买下的 “黄金频段”:从 “租客” 到 “房东” 的身份转变 这笔交易的核心价值,藏在 EchoStar 持有的 AWS-4 频谱资源中。这个覆盖 2000-2020 MHz 和 2180-2200 MHz 的频段被公认为手机直连卫星(D2C)服务的 “黄金频段”,与传统地面通信频谱不同,它最初就是为移动卫星服务(MSS)量身分配的。 此前 SpaceX 需依赖与 T-Mobile 的合作租赁 10MHz 频谱,仅能提供有限的短信服务,而此次收购获得的 50MHz 专用频谱,可直接将星链的原始带宽提升 1.5 Gbit/s—— 相当于从 “乡村小道” 升级为 “双向八车道高速”。 交易结构显示,SpaceX 将通过 “85 亿现金 + 85 亿股票” 的方式支付,并承担 EchoStar 截至 2027 年的 20 亿美元债务利息。这种 “现金 + 股权绑定” 的模式,既减轻了短期资金压力,又为后续整合 EchoStar 旗下 Boost Mobile 的 200 万用户埋下伏笔 —— 这些用户将成为星链直连手机服务的首批种子用户,通过云原生 5G 核心直接接入太空网络。 更关键的是身份转变:收购完成后,SpaceX 从依赖运营商的 “频谱租客”,变成了拥有自主权限的 “频谱房东”。这让 Starlink 成为 “全球移动运营商” 成为现实选项,未来既能提供家庭宽带,又能直连手机,形成 “完整解决方案”。 技术协同:星舰试飞为 “万星组网” 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星舰十一飞的任务细节与这场频谱收购存在深层联动。本次试飞释放的 8 个 Starlink 卫星模拟器,尺寸与下一代蜂窝服务卫星完全一致 —— 这种卫星正是为适配 AWS-4 频段量身设计的,其搭载的新型相控阵天线能实现 “广域无感接入”,配合星舰的大载荷能力,可将单箭发射卫星数量从猎鹰 9 号的 60 颗提升至 200 颗以上。 SpaceX 总裁格温・肖特韦尔曾透露,公司已向 FCC 提交新一代卫星网络申请,计划部署 1.5 万颗直连蜂窝卫星,而星舰的快速复用能力将成为关键支撑。按当前猎鹰 9 号的发射效率,部署万星网络需耗时 8 年,而星舰若实现 26 天周转周期的常态化运营,这一时间可压缩至 3 年以内。本次试飞验证的 “二手助推器复用”“快速发射流程”,本质上是在为未来的 “卫星组网流水线” 测试生产工具。 搅动行业格局:苹果与运营商的 “两难抉择” 这场收购已引发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是苹果等终端厂商与传统移动运营商。目前苹果依赖 Globalstar 为 iPhone 提供紧急 SOS 功能,但内部早已对其 “过时、低速” 的网络不满,而星链在频谱宽度(50MHz vs Globalstar 的 10MHz)和卫星数量(650 颗现役 vs Globalstar 的 24 颗)上的优势,让苹果不得不重新评估合作策略。有消息称,苹果高管已紧急召开会议,讨论是否重启与 SpaceX 的谈判。 对 AT&T、Verizon 等运营商而言,格局则更为复杂。SpaceX 不再是需要依附他们的 “补充服务商”,反而掌握了 “频谱授权” 的主动权 —— 分析师预测,SpaceX 可能将频谱租赁与直连服务捆绑,若运营商拒绝合作,将无法获得盲区覆盖的解决方案。这种 “你中有我” 的博弈,迫使运营商从 “竞争者” 转向 “合作者”,例如 Verizon 已在评估将星链服务整合进其 “偏远地区通信套餐”。 但星链的短板同样明显:卫星信号难以穿透建筑物,室内覆盖能力远逊于地面 5G,且目前尚无手机芯片支持其新频段。马斯克坦言 “造手机让我想死”,但已启动与芯片厂商的合作,目标 2026 年实现规模化商用,2027 年底提供语音、短信与高速数据服务。 这场布局也将全球卫星通信竞争推向新高潮。欧洲已选定 Eutelsat 作为 “国家队”,计划通过政府补贴加速低轨星座建设;中国的 “鸿雁星座” 正扩容,重点突破手机直连技术;俄罗斯则重启 “信使 - M” 卫星项目,试图挽回失地。 与 SpaceX 相比,普遍面临 “火箭运力不足” 或 “频谱资源匮乏” 的单一短板。 马斯克能否通过 “星舰 + 频谱” 的组合拳,形成双重优势? 星舰的答案,至关重要。 成功之外,我们还期待什么? 第十一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但星舰距离真正投入商业运营仍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场“毕业考”之后,还有更多关键问题等待答案。 但无论如何,星舰第十一次试飞都将成为航天史上的重要节点。它不仅是第二代技术的收官之作,更是人类迈向低成本太空探索、实现多星球生存的关键一步。 星舰的每一次升空,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星际未来投票。 每一步,都可能是「关键」一步。
小米,再不反思就晚了
小米,再次陷入了“大麻烦”中: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 Ultra的交通事故,驾驶员不幸遇难。 事故画面太过惨烈不放原,只放一个今早网友拍摄的事故现场,粉碎的路牙子大概率就是导致起火自燃的原因。图自网友 得益于现场的多位目击者和成都公安今天下午公示的信息,事故的发生过程已经比较清晰: 当事小米SU7 Ultra在事故前的驾驶行为莽撞且不安全,包括十字路口左拐漂移,在最右侧车道超速行驶; 车辆在超速状态下先与另一辆轿车(疑似是出租车)发生碰撞,然后再次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 碰撞之后,路人发现有人员被困,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徒手或用工具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也有车主尝试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控制火势,但最终火势仍越来越大直至失控,路人被迫撤离。 值得重点注意的是,成都交警的通报中特别提到了“经检测,SU7 Ultra的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大概率是从遗体中的组织中检测到了酒精的成分。 从交通法规的角度出发,此次事故的归责很明确,即便没有酒驾也是驾驶员全责。 唯一剩下的疑问在于“车门为何没能打开”。究竟车辆无法直接打开门是车辆碰撞之后电气系统失能造成的,还是物理结构变形导致门卡住(虽然有几张消防队破拆的现场照片,但无法说明具体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与今年早前发生的智能驾驶事故不同,小米在此次事故中的直接责任明显要小上许多。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小米汽车用户在现实道路上的事故持续频发,仍无情揭露了一个事实——小米汽车接下来的底层经营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了。 逐级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回顾小米SU7和SU7 Ultra的整个上市历程,“性能”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标签。 中国新能源车能够在欧美性能车的“大本营”战胜燃油车,其价值绝对毫无疑问,图自小米 就拿SU7 Ultra为例,小米先是在去年年底用原型车刷出了“6分46秒874”的纽北最速四门车记录,今年6月小米又用SU7 Ultra量产版和原型车分别刷出了“7分04秒957”和“6分22秒091”的成绩。就在国庆之前,小米汽车官方还在B站账号上,发布了YU7挑战浙江国际赛车场的视频。 这种对性能的追求,与小米过去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理念可谓一脉相承。真真实实跑出来的赛道成绩无可指摘,的确能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对于传统燃油体系的“超越”,问题在于之后的“多米诺骨牌”上。 小米除了“性能党”的标签之外,还有两个突出的标签:“平价”、“年轻化”。 “平价”很好理解,毕竟SU7和YU7能爆,“性价比很高”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SU7 Ultra发布时每马力只需342元,现在二手掉价严重就更便宜了)。又“性能”又“便宜”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于年轻用户的“致命吸引”。 去年4月和今年8月,第三方咨询机构“电动汽车用户联盟”,分别给出了SU7普通版锁单用户和SU7Ultra大定用户的调研报告。虽然车型定位、配置细节完全不同,但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属性相当一致:81%的SU7用户为90后,平均年龄31岁,未婚者和已婚无孩者占比63%;85%的SU7Ultra用户不到35岁(90后以及95后),未婚者和已婚无孩者同样高达63%。 虽然不否认年轻用户中同样有驾驶水平较高的存在,但小米用户的客观年龄分布,仍远低于中国整体汽车消费人群的平均年龄(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今年年初公布的数字,30岁及以下的购车用户占比在中国车市仅占20%)。 最终三者叠加成了一个高风险的组合:明显更年轻、平均驾龄较短的消费者,可以通过30万左右的价格,获得过去几百万甚至还限售的跑车级别产品性能。其中的极少数用户,到手之后还会利用小米的产品进行超速、斗气等违反法规、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 多位小米SU7(普通版为主)用户私下向虎嗅汽车透露,即便马力设置不高,在使用低滚阻轮胎的情况下,其在90度转弯,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实现车尾漂移。这一行为,同样出现在了前天的夜晚。 其中有一位30多岁的小米SU7 Max车主甚至向虎嗅汽车表示,其买回来之后一度尝试了半个多月的运动模式,提速实在太快,需要频繁刹车控制车距,自己开起来都没那么舒服,还经常会吓出一身冷汗。最后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把这个“比较危险”的模式关闭了。 事实上,小米也不是没尝试过限制用户对于车辆高性能的不恰当使用。 图自潇湘晨报 今年5月1日,小米汽车曾试图通过OTA,新增“排位模式”需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标后方可解锁1548匹全马力,旨在甄别驾驶能力、降低公共风险。这一在外界看来很合理的操作很快遭到了很多用户的“抵制”。 有的用户认为“这就像买了台顶配电脑,结果显卡性能要考试才能用” ,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小米的这项新规定,车主即便积极配合规定,在往返专业场地、赛道日相关费用等项目上仍要花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在小米公布举措的第二天,就已经有人开始想起了“解决方案”:要么找高手“代刷”赛道,要么直接强行把小米系统降级回低版本。 在众多用户的“声讨”之下,小米迫不得已在3天之后就撤回了这一次OTA。 代入到小米自身的视角,在其2021年正式起步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了红海,自主车企的众多新能源产品早已将基础性的出行功能给满足。再加上多年以来自身对于年轻化、性能党的坚持,造出一款高性能的家用产品,并且将其推向市场其实是一件既符合小米自身直觉,也能够在市场调研中“自洽”的选择。 但很可惜的是,高性能的手机顶多是续航不够长或发热,但高性能的汽车带来的“后果”,是真的能闯出大祸的。而且小米既无法与这样的“祸事”切割,更没有能力去限制已有用户的行为。 出奇有余,守正不足 在去年跟李翔的一次采访对谈中,雷军曾提到了小米的策略——“守正出奇,先上牌桌”。因为在汽车制造领域尚属新手,因此需要先掌握汽车制造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创新。 如果说小米在汽车的制造上还算“守正”,那么其他的环节绝对算“出奇”,在后面这些环节中实际上也给自己的用户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以今年YU7版本的交付乱象为例。在预订和交付环节,小米YU7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负面:一开始只提示“首批交车日期”,下定后才显示交车实际日期;部分用户在看到交付周期长达一年之后,想跟官方沟通退款,虽然没有进入生产也无法协商;部分黄牛参与其中,导致小米向一部分用户电话要求提前支付全部车款。 讽刺的是,在YU7的大定用户调研中,还是这群客户表现出了对于小米极为强烈的坚持(数据来自第三方咨询机构“电动汽车用户联盟”): 因为品牌(50.9%)而选择YU7的用户占比仅次于外观(58.9%); 其中近6成用户明确表示自己为“雷军粉”,米粉的占比更是过半; 25.2%的用户在选择YU7时甚至没有对比其他品牌; 如果给一次重新购买的机会,44.9%的用户仍会坚定选择YU7(过半因为漫长的交付期选择其他)。 伤害这群最支持的人,肯定不是小米的本意。但想要避免本次车祸和抢购这样的乱象,小米真的需要从一开始就“谨慎保守”,无论是产品的打造思维还是营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而事实上,尽管有营销的功劳,其实有相当多的用户喜爱小米,也认可小米过往的产品和成就。但在YU7这件事上,直接影响了小米整体的口碑。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小米一开始就“谨慎保守”一些, 毕竟汽车行业不同于电子消费品市场。在电子领域,“不留余力”的激进策略或许能带来短期爆发,但在汽车制造领域,这只会为企业留下长期风险。与其追求极速狂奔,不如稳健前行,因为稳健和安全才是汽车行业真正核心的“守正”。
三星Project Moohan混合现实头显发布会定档10月22日
IT之家 10 月 15 日消息,三星终于要发布其“Project Moohan”混合现实头显,该公司刚刚宣布,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10 月 21 日晚上 10 点(IT之家注:北京时间 10 月 22 日 10 点)举行主题为“世界尽在眼前”(Worlds Wide Open)的 Galaxy 新品发布会,届时将公布该设备的详细信息。 这款头显将运行由三星、谷歌和高通联合开发的全新混合现实平台 Android XR,三星明确表示,Android XR 从一开始就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优化,并将其描述为一个开放且可扩展的系统,旨在为各种设备带来智能、沉浸式的体验。三星于 2024 年底就已经让媒体记者体验了该头显及 Android XR 系统。近一年后,三星似乎已准备全面推出这款产品。 此前有报道称,“Project Moohan”混合现实头显将配备两块 micro OLED 显示屏,每块显示屏分辨率均为 4K,像素高达 2900 万像素。 这款三星新品今日已开放预订,预订的用户将获得 100 美元的信用额度,可用于购买其他符合条件的产品。 此次发布会的宣布正值传闻苹果将推出搭载更快芯片的新版 Vision Pro 头显之际,不过据报道,苹果可能正将战略重心从完整的头戴设备转向其他新型产品 —— 其已搁置轻量版 Vision Pro 的研发工作,转而优先推进智能眼镜的开发。
OpenAI与DeepSeek,正在把AI竞争引入软硬协同阶段
全球AI竞争正在走向模型与算力的协同,在这方面,OpenAI与DeepSeek分别在美国与中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OpenAI正在打造辐射硬件与软件的万亿美元AI平台。继采购英伟达与AMD芯片,部署10GW与6GW数据中心后,它终于官宣了与博通的合作。这款传闻已久的定制AI芯片,已经秘密设计了18个月,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并于2029年底全面部署,整体规模高达10GW。 这款AI芯片为推理而生。按照参与该芯片设计的首位核心员工的说法,早在o1正式发布前的几个月内,即进入去年下半年,团队就已开始着手设计。期间,公司的模型团队与芯片团队,以及博通合作团队,就已经紧密协作起来,试图把智能的成本与延迟,一起压向零的边际。 事实上,OpenAI与博通的合作,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设想。与其说它们在合作开发一款定制AI芯片,不如说它们在合作定制一整套完整的,能够直接塞到数据中心里的算力系统。据双方的声明,OpenAI负责设计芯片和系统整体架构,博通设计端到端的以太网、PCIe和光纤连接解决方案组合。 它还是一套协同创新的方法论,围绕OpenAI生态而生。OpenAI宣称将其“在开发前沿模型和产品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直接嵌入到硬件中,从而释放更高水平的功能和智能”。博通也称,双方讨论的下一件事,是将算力从芯片的二维空间堆叠到三维空间,并将光学也引入其中。 这背后反映的是OpenAI正在打造一个自我闭环的模型+算力帝国。过去,OpenAI曾几次尝试让芯片厂商围着自己转。GPU紧缺和溢价已经成为了OpenAI的瓶颈;更要命的是,OpenAI越来越绑定在英伟达的CUDA体系内,无法迅速最大化地释放模型性能,也不会符合推理时代的token经济学。 由OpenAI 研究员创建的深度学习编译器Triton,最初兼容CUDA,然后逐步扩展到AMD ROCm等更多架构,让旗下模型能跨硬件运行。微软最初发布Maia 100,宣传的可是专为Azure平台设计,旨在运行生产级OpenAI模型。在初版“星门项目”的蓝图里,OpenAI更愿意使用以太网,希望避免使用InfiniBand。 OpenAI的野心是构筑自己的万亿美元AI商业生态。这次OpenAI开发者日,奥特曼展示了ChatGPT Apps SDK、AgentKit等,相当于要让ChatGPT成为新的操作系统。但当天在接受Stratechery采访时,奥特曼却声称,自己现在花时间最多的地方,是基础设施。 这呼应了Groq创始人Jonathan Ross的最近的观点。谁掌控算力,谁才真正掌控AI,“自己造芯片,并不只是拥有一颗芯片,真正意义是你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去年初,奥特曼提出的7万亿美元AI基础设施计划遭到所有人的嘲笑与质疑,如今,奥特曼计划在2033年就将算力规模提升到惊人的250GW,差不多就要对应超过10万亿美元资金。 OpenAI的星门计划之上,正在构筑出全球芯片星际舰队:英伟达、AMD、博通、英特尔(通过英伟达),还包括ARM、三星、海力士等。 ARM已经深度介入,为OpenAI与博通的定制AI芯片,开发一款高度适配的专用CPU架构。有意思的是,ARM是软银的子公司,而软银又是OpenAI的股东与客户。软银签下的其中一份订单,就是从OpenAI购买技术,以帮助ARM缩短芯片开发周期。这次OpenAI与博通合作,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就宣布了AI设计AI芯片这一噱头。 资本市场正在酝酿“内存超级周期”,无论是DRAM、NAND还是HDD,首次同时面临短缺。DRAM是制造HBM的基础,HDD是储存Sora生成的视频的最廉价的储存介质,而NAND的未来将是有望取代HBM市场地位的HBF。OpenAI已经开始与三星和SK海力士合作开发AI芯片内存。 而在中国开启算力生态软硬件协同的关键角色是DeepSeek。此前疯传的《AI 2027》报告,虚构了美国公司OpenBrain与中国公司DeepCent之间的竞争,决定了智能体的未来。它们映射的正是现实世界的OpenAI与DeepSeek,以及各自所引领的AI生态。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很早就认为,中国的AI发展缺乏硅谷的软硬件协同生态,“很多国产芯片之所以发展受限,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往往只能获得第二手信息。” 没有前沿大模型的协同,闭门造不出好芯片。 自去年以来,DeepSeek对外公布了自己的代码,还在陆续发表的论文里“指导”中国硬件厂商前来适配,设计出未来芯片的架构,包括突破CPU与GPU通信瓶颈与更智能化的互联网络。从魔改PTX到使用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DeepSeek先榨取英伟达GPU算力,再牵引国产算力生态的演进。 近期,DeepSeek-V3.2-Exp更新,作为实验性版本,它不仅探索了新的稀疏注意力机制,也在推动中国算力生态的协同创新与格局演进。该模型的开发,用到了一款“土生土长”的新型编程语言TileLang,将是替代目前主流的OpenAI 领域特定语言(DSL)Triton的有力备选,已经扩展支持多款国产芯片。 该模型发布后,华为昇腾和寒武纪均第一时间宣布完成适配工作,加上海光、昆仑芯、沐曦等的深度适配,意味着国产AI算力生态的软硬件协同,已经进入实战阶段。 尽管DeepSeek目前仍然是一家AGI实验室,但它的技术信仰仍然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会别英伟达GPU;让中国头部芯片厂商同步适配自己,相当于也“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源与分享正在成为中国创新的公共品,模型与芯片厂商可以更快速地验证设计方向,尽量减少协同成本。 围绕OpenAI的生态是封闭的。源自这一体系的创新,将会通过硬件合作伙伴,部分或间接地外溢至其他模型层以及应用层企业。但更多的仍然是锁定在OpenAI自己的技术黑箱与价值体系之内。 中国与美国的AI竞争,正在从算力与模型的单打独斗,收敛到软硬件协同的开源与闭源的竞争。狂热的资金仍在继续涌入。在美国,已经从产业资本迈向金融资本下场的新阶段;在中国,无论是芯片还是模型,厂商数量众多,各地建设热火朝天,力争把算力变成生产力。
1PFLOPS算力!英伟达最小AI超算DGX Spark交付
智东西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0月14日报道,今日,英伟达宣布全球迄今为止最小的AI超级计算机NVIDIA DGX Spark正式交付。为庆祝DGX Spark全球交付,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赴SpaceX德克萨斯州星舰基地,亲手向SpaceX首席工程师埃隆·马斯克交付了首批DGX Spark之一。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这比黄仁勋2016年在OpenAI上送给我的首台专用AI计算机DGX-1每瓦计算性能高出约100倍!”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谈道:“2016年,我们为了向AI研究者提供专属超级计算机而开发了DGX-1。我曾亲手在一家名为OpenAI的小型初创公司将首台DGX-1交给埃隆,由此诞生了ChatGPT,点燃了AI变革的火种。DGX-1不仅开启了AI超级计算机时代,更揭示了驱动现代AI发展的规模化法则。如今DGX Spark让我们重拾初心——把AI计算机交到每位开发者手中,以此引发下一轮技术突破。” DGX Spark基于英伟达Grace Blackwell架构开发,集成了英伟达GPU、CPU、网络、CUDA库和英伟达AI软件,可加速智能体和物理AI的开发进程。 这台迷你AI超算,以小巧的台式机形态,搭载英伟达GB10 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ConnectX-7 200Gb/s网卡及NVLink-C2C技术,可提供1PFLOP AI性能,配备128GB CPU-GPU一致性内存,带宽是第五代PCIe的5倍,使开发者能够在本地运行最高2000亿个参数的AI模型推理以及对700亿个参数的模型进行微调。 开发者还可通过DGX Spark在本地创建AI智能体和运行高级软件栈。 DGX Spark将整个NVIDIA AI平台(包括GPU、CPU、网络、CUDA库及NVIDIA AI软件栈)整合为一台可置于实验室或办公室的小型系统,拥有加速Agentic AI与物理AI开发所需的强大性能,将台式机转变为AI开发平台。 预装的英伟达AI软件堆栈让开发者能够开箱即用,立即投入AI项目开发。 通过DGX Spark,开发者可访问包括模型、库及英伟达NIM微服务在内的英伟达AI生态系统工具,建立本地工作流,例如定制Black Forest Labs的Flux.1模型优化图像生成、使用英伟达Cosmos Reason视觉语言模型创建视觉搜索与摘要智能体,或使用针对DGX Spark优化的Qwen3开发AI聊天机器人等。 宏碁、华硕、戴尔科技、技嘉、HPI、联想、微星以及各Micro Center门店和全球英伟达渠道合作伙伴将销售合作厂商DGX Spark机型。 其他首批收到DGX Spark的企业有Anaconda、Cadence、ComfyUI、Docker、谷歌、Hugging Face、JetBrains、LM Studio、Meta、微软、Ollama和Roboflow,正在针对DGX Spark对各自工具、软件和模型进行测试、验证和优化。 从2016年首台英伟达DGX-1超级计算机问世至今,短短9年,AI硬件发展突飞猛进,英伟达已经将当年需要机器集群提供的1PFLOPS算力塞进了桌面级设备里。 对于想要在本地高效运行大语言模型的AI开发者来说,外型小巧又能提供英伟达AI软件栈支持的DGX Spark将是一款有吸引力的生产力工具。
郭为34亿离婚案悬停,神州数码AI豪赌遭遇控制权变数
10月10日晚,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神州数码”)发布公告,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郭为离婚案进展。公告显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已于9月30日作出一审判决,准予郭为与妻子郭郑俐离婚。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财产分割事宜,法院裁定将继续审理,再行判决。 这起离婚案之所以引发资本市场关注,源于其涉及的巨额股权价值。2025年1月,神州数码便已公告,因该婚姻纠纷,郭为所持有的约7739万股股票被司法冻结,这部分被冻结的股份占郭为个人持股总数的50%,占公司总股本的11.56%。若以10月10日神州数码43.86元/股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约为34亿元。 一笔价值34亿元的股权分割悬而未决,为神州数码这家老牌IT巨头的控制权结构增加了诸多变数。而诸多变数,恰好发生在公司正倾力投入AI、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5.9亿元,同比增长14.4%;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6.29%,至4.26亿元。“增收不增利”的财务表现,正是公司全力拥抱人工智能、加大研发和市场投入的直接体现。对于正在进行最重要战略转型的传统IT企业而言,突然面临核心控制权的巨大不确定性,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一桩悬而未决的股权分割 随着一审判决落地,不确定性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为微妙。 2025年1月27日,神州数码公告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郭为因“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其持有的7738.89万股股份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司法冻结。10月10日,公告进一步明确,法院已先行就离婚关系作出一审判决,但核心的财产分割问题被剥离,另行审理。 在最终的股权分割方案出炉之前,关于公司实际控制权归属的核心问题将处于悬而未决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都是影响重大战略决策的潜在障碍。 「快马财媒」发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郭为直接持有神州数码1.55亿股,占总股本的21.49%,是公司唯一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公司第二大股东为中国新纪元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65%,与其他股东的持股均较为分散。这种股权结构赋予了郭为在公司战略和经营上绝对的话语权。 一旦涉及的冻结股份被平均分割,这一权力平衡将被彻底打破。若郭郑俐获得郭为一半股份(即约7739万股),郭为的持股比例将从21.49%稀释至约10.75%。与此同时,郭郑俐将一跃成为持股约10.75%的新晋大股东,与郭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股权架构的转变,将从根本上影响神州数码的治理结构。在过去,郭为凭借其控股地位,能确保公司战略决策的高效推行。但在新的股权格局下,任何重大决策都可能需要获得两位大股东的一致同意。如果双方在公司发展方向、资本投入、利润分配等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神州数码的决策机制将陷入僵局。在瞬息万变的AI赛道,任何战略上的迟疑或内部的博弈,都可能导致公司错失发展良机。 在个人纠纷发酵的同时,神州数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发生了变更。2025年6月28日,神州数码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郭为变更为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冰峰。这一变更发生在离婚案审理期间,其时间点的选择也让人耐人寻味。 “豪赌”AI 郭为的离婚案之所以在此刻显得尤为棘手,是因为它恰好发生在神州数码全力向AI转型的关键节点。这场高投入、长周期的战略转型,对领导层的稳定性和战略定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控制权的不确定性正是最大威胁。 近年来,神州数码将公司未来押注“AI驱动的数云融合”战略上,公司致力于构建从AI算力基础设施、AI软件平台到AI应用解决方案的全栈能力,以期在AI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这一战略转型已初见成效,并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神州数码AI相关业务实现营收133.32亿元,同比大增56%。高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同期公司研发费用增长11%。高昂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成本,侵蚀了公司当期利润,导致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这种利润下滑并非经营恶化,更像是一场战略转型的阵痛。数据显示,数云服务及软件、自有品牌等高价值战略业务的毛利额贡献,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提升6.4个百分点,达到26.2%。这表明公司正在成功地用未来可能产生更高利润的战略性收入,逐步替代利润微薄的传统分销业务收入。当前的净利润下滑,是为未来获取更高质量增长而付出的“代价”。 AI的转型,需要管理层和核心股东对战略有高度共识,并愿承受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投入、甚至亏损。控制权的潜在变更,意味着可能会出现一位手握重权的新股东,她或许更关注短期财报上的净利润数字,而非长远的战略布局。如果新股东对当前投入的产出效率提出质疑,要求削减成本或调整战略方向,神州数码的AI转型之路极有可能夭折。 新的大股东可能会以AI业务“烧钱”过多、盈利不及预期为由,向现有管理层发难,以此作为争夺董事会席位乃至公司控制权的筹码。即便不发生直接冲突,仅仅是决策流程的复杂化和效率降低,就足以影响AI业务未来的发展。 在AI领域,无论是算力采购、技术合作还是高端人才引进,都需要快速决策、果断投入。如果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需要在两个意见可能相左的大股东之间反复拉锯,宝贵的时间窗口将很快会关上。 要知道,神州数码的AI转型身处于一个竞争极度激烈的市场中。无论是AI服务器、云服务还是行业解决方案,国内外的科技巨头、新兴的AI创业公司们都在不计成本地投入,争夺市场、技术和人才。 在这样一个“快鱼吃慢鱼”的赛道里,任何内部的犹疑和消耗,都等同于将机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当神州数码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厘清其内部控制权结构时,其竞争者们正在全力以赴地发布新产品、拓展新客户、构建技术护城河。停滞一段时间,都可能让神州数码的AI转型在未来竞争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超市”6.0版本:义乌全球数贸中心今天正式开业运营
IT之家 10 月 14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上午,浙江义乌第六代市场核心标志项目 —— 全球数贸中心正式开业运营。 市场空间占地 41 万平方米,同时配备了写字楼,能做到“楼下选品,楼上洽谈”的效果;市场还规划了商业街区,包括酒店和人才公寓。新市场共有 3700 多家商户,这些商户从物流到支付再到金融,国际贸易的全链条各环节都在朝数字化转型。 据介绍,义乌的商户可通过一部手机、一个 App 向世界多个国家推销自家产品。同时,这个“世界义乌”商贸大模型还有实时翻译、产品设计、室内导航等功能,覆盖从设计、生产、营销推广到最终达成交易的各个环节。 义乌还与杭州的科技企业合作,开发了 3D AI 虚拟拍摄工具,可快速制作产品的营销图片和视频,从而降低宣发成本、提高效率。IT之家从报道获悉,全球数贸中心还部署了万兆光网以及一批先进的网络设施和通信技术,商户可快速、高效、安全地访问全球商业网站,开展国际贸易。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骋昊介绍称,目前,义乌市场已有超 3 万户商户运用 AI 工具来辅助经营,其中,深度使用 AI 的经营户,订单增幅已经超过 30%,实现了效率与品牌的双重提升。
英特尔宣布新款AI芯片,聚焦推理力图重返AI市场
英特尔宣布新款GPU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5日,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周二宣布了一款用于数据中心的新型AI芯片,将在明年推出,标志着该公司正再度发力进军AI芯片市场。 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萨钦·卡蒂(Sachin Katti)在周二的开放计算峰会上表示,这款新的图形处理器(GPU)将针对能效进行优化,可支持包括运行AI应用程序或推理在内的各种应用场景。 “它体现了我先前提到的重点:推理计算。它针对AI进行了优化,致力于实现最优的token经济学与最佳性价比。”卡蒂表示。 这款新芯片名为“新月岛”(Crescent Island),是陷入困境的英特尔的最新尝试,旨在从AI投资热潮中获利。该浪潮已为AMD与英伟达创造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营收。“新月岛”芯片基于英特尔用于其消费级GPU的设计架构,将搭载160GB低速内存,这种内存速度比AMD和英伟达数据中心AI芯片所使用的高带宽内存(HBM)要慢。 卡蒂表示,英特尔今后将每年推出新的数据中心AI芯片,这一发布节奏将与AMD、英伟达以及多家自研芯片的云计算公司保持一致。 “我们不会再试图为所有类型的工作负载打造芯片,而是将越来越专注于推理计算。”卡蒂表示。 不过,英特尔并未透露“新月岛”芯片将采用何种制程工艺。英特尔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