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米预告澎湃OS 3新增功能:相册布局自定义、倒班闹钟等
IT之家 8 月 28 日消息,小米今天继续预热澎湃 OS 3,并介绍了部分即将登场的新功能,号称顺应超过 100 项真实需求,更好用、更顺心。 具体来看,此次带来的新功能如下: 相册布局支持自定义,想要的照片更快就能找到 新增倒班闹钟,根据作息自定义响铃周期 智能识别复制内容,一键直达目标 App 未读短信“一键已读”,消息提示“小红点”可瞬间清空 还有如下新增及优化功能: 新增支持双击桌面空白处锁屏 新增超级小爱桌面图标,相册和文件中的内容也可以快速发给超级小爱 新增生成人物、宠物、二次元风格的 AI 壁纸支持景深效果 新增背部轻敲,快速开启录音 新增日历周视图 新增日历星座运势功能 新增平板上下分屏功能,同时支持更多分屏比例 优化壁纸设置路径 优化天气页面的上滑效果 优化日历月视图的假日显示效果 优化超级小爱回复内容的文本选择与复制体验,支持 精准选中任意位置文本并复制 优化 AI 翻译搭载大模型迭代,翻译更准确 优化字幕翻译支持 29 种语言翻译 优化妙享桌面的锁屏与 Pin 应用密码输入方式保持一致 优化平板浏览器页面布局以及大屏网页浏览体验 据IT之家昨天的报道,小米澎湃 HyperOS 3 Beta 版招募现已开启,首批招募机型如下: 手机: 小米 15 Ultra 小米 15S Pro 小米 15 Pro 小米 15 REDMI K80 至尊版 REDMI K80 Pro 平板电脑: 小米 Pad 7S Pro 12.5 小米 Pad 7 Pro 小米公司应用软件部总监王乐在微博上表示,澎湃 HyperOS 3 系统的 Beta 版招募将不设门槛、不设上限。 据IT之家网友投稿反馈,在通过内测招募后,官方还会提供“内测参与纪念”。
全新问界M7“幸福旗舰”座舱公布:主驾零重力座椅、后排娱乐屏全都有
IT之家 8 月 28 日消息,鸿蒙智行问界汽车今天午间公布了全新问界 M7 的座舱布局,官方表示,新车实现座驾内外兼修、内饰四大焕新。 新车搭载了 16.1 英寸中控屏,副驾区域也有嵌入中控台的娱乐屏,总体布局四平八稳,形成左右对称;而在无线充电及车窗控制区域周边,则引入了木纹饰板,进一步提升内饰质感。 具体配置上,新车主驾配备零重力座椅,还可联动方向盘电动调节;后排配备翻折式娱乐屏,官方透露支持多种控制方式。同时,新车在前排中央扶手最后方配备了车载冷暖箱,可以说新车实现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一应俱全。 据IT之家此前报道,8 月 25 日的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公布了一则新消息:鸿蒙智行全新问界 M7“幸福旗舰”9 月 23 日深圳见。 新车首搭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相较于主视觉辅助驾驶方案具备更强主动安全能力,且能够精准检测突发状况。问界系列产品总监 @远山如画 表示新车将在 9 月 4 日开启小订。 全新问界 M7 汽车尺寸为 5080 ×1999×1780mm、轴距 3030mm,可选车顶有无激光雷达。其中,无车顶激光雷达的车型将搭载舱内激光方案,号称“行业首发舱内激光”。 根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此前介绍,乾崑智驾定义了一个全新的传感器品类:舱内激光视觉 Limera。舱内集成设计,体积小巧,即使在夜晚遇到 30cm 高的小障碍物,也能做到 100km/h 的舒适刹停。 全新问界 M7 增程 / 纯电动力同步上新,全系配备宁德时代电池: 增程版配备 37 度电或 53 度电,最高综合续航 1600+ 公里,WLTC 工况百公里油耗 6.5L; 纯电版配备 100 度电,最高续航 700+ 公里,搭载华为高压电驱七合一。
追觅官宣造车,我只看到一个“急”字
今天最热的事件,是「追觅造车」。 这条新闻之所以能刷屏,不在于一家家电公司跨界本身,而在于它上来就给自己定了个颇具话题性的目标:对标布加迪。 一个是趴在地上勤勤恳恳为你吸猫毛的扫地机,一个是站在超跑金字塔顶端、售价千万的奢侈品。把这两个词硬凑在一起,堪称今年科技圈最精彩的行为艺术。 但在这场略显滑稽的表演背后,藏着的并不是一个技术狂人的热血故事,而是一家公司面对增长停滞时,最真实、也最危险的挣扎。它的观众或许并非消费者,而是资本。 台前的表演,后台的生意 要演好一出戏,首先得有个好剧本。追觅为自己的造车故事,准备了一套在当下舆论环境里,显得无比聪明和政治正确的开场白: 我们不做「从 0 到 1」的冒险者,而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无数中国企业已用十年血汗,铸就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而我们,要做的是一场「全局最优」的征程:用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战略、正确的节奏,把中国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这是一套非常高明的话术。 在「全栈自研」几乎被神化的今天,追觅反其道而行之,巧妙地将「不自研」、「抄近道」,提前转化为「善用中国供应链优势」的战略智慧,甚至把自己摆在了为「中国智造出海争光」的高地上。这番话听下来,追觅不但不会显得鲁莽,反倒像个深谙时局、运筹帷幄的棋手。 但问题是,追觅内部正在上演的,是另一出截然不同的戏码。 据云见 Insight 报道,目前追觅的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正在贯彻「左手、右手模型」。在不久前的一次月度会议上,追觅创始人俞浩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战略。 ▲追觅创始人俞浩 追觅名义上的「右手」业务,也就是那个对标布加迪的自研项目,目前还卡在造型评审阶段。而所谓的造型,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汽车整容手术。有知情人士称,俞浩的造型思路就是「学小米」,找一个国外的超豪华汽车,做到「形似神不似」。 目前,星空计划已经找供应商用理想 L9 改造了一批「宾利」和「库里南」,后面还打算用小米 SU7 去模仿「布加迪」和「法拉利」的神韵。 这种操作的荒诞之处,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追觅的动机。这些精心打扮的「道具车」并不会真正量产,它们的观众实际上只有投资人。 那些被挖来、本想一展拳脚的汽车工程师们,在干了一段时间后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是在开发一款创新的产品,而是在为一个又一个融资路演,赶制下一批更逼真的道具。 这已经不是「站在巨人肩上」了,这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方便够到投资人的钱包。 如果说「右手」的业务是为了表演,那「左手」的生意就更加实在了——倒腾贴牌车,赚快钱。报道称,追觅正在和汽车设计公司「龙创」洽谈,计划将北汽 BJ40 这类在内销市场不算主流的国产车型进行改造,换个标,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对品牌不那么敏感的市场。 现在打开招聘软件,追觅科技的主页已经挂满了「汽车出口」、「海外渠道开发」等职位,薪资诱人,似乎急于搭建一支能迅速出货的销售团队。 这一下,事情就变得魔幻起来了。一个台前声称要用最顶尖的中国智造,去挑战布加迪这种全球奢侈品之巅的公司,在后台干的却是二道贩子的生意。 如此分裂的业务布局,在追觅内部似乎早已常态化。根据极片 Lab 报道,追觅目前总共规划了 S/A/B/C/D五大产品线,下至走量的 A 级车,上至高端超跑,几乎覆盖了汽车的各个品类和价位。 ▲ 图片来自:极片 Lab 有内部人士称,在这套体系里,有的部门只有几个人,部门目标也不明确,可能只是为了试水,或是为了方便对外融资时讲述不同的故事。 右手举着「布加迪」的 PPT,讲述一个万亿市值的梦想;左手拿着北汽的图纸,盘算着一单几万块的利润。 一个舞台,两出戏,一出给资本看,一出给自己活命。 增长停滞,「扫地僧」病急乱投医 看似荒诞的闹剧,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严肃的理由。追觅之所以要上演这么一出造车大戏,原因无他——它的主业,那个曾经让它声名鹊起的扫地机业务,已经不灵了。 「扫地僧」的日子,如今并不好过。 首先是整个赛道在降温。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后,销量已从 2021 年的 579 万台,一路下滑至 2024 年的 406 万台,市场蛋糕正在肉眼可见地缩小。 蛋糕变小,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在存量市场的残酷搏杀中,追觅这位曾经的「优等生」开始显露疲态。 IDC 的数据显示,2024 年,追觅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滑落至 8%,排名第四,不仅落后于老对手科沃斯,更是被一路狂奔的石头科技(16%)甩开了一倍的身位。追觅只能在传播物料中,通过限定「中国线上市场」、「5000 元以上高端产品」等条件,勉力维持着一个「行业第一」的体面。 比市场份额下滑更危险的,是用户口碑的松动。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 2025 年 4 月,追觅的相关投诉量高达 2505 条,显著高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石头科技的 1855 条。「扫地爹」、「智商盆地」等吐槽,开始越来越多地与这个品牌挂钩。 主营业务增长停滞,市场份额被蚕食,用户口碑亮起红灯——这三重压力,共同构成了追觅深重的增长焦虑。为了自救,也为了给资本市场一个新交代,追觅开始了一场近乎疯狂的、购物清单式的多元化扩张。 今天,他们高调宣布进军大家电领域,要与美的、海尔掰手腕;明天,又成立机器人公司,展示能够拉花的人形机器人「小麦」,这些还算是在科技的范畴里,但很快,这份清单的画风就开始变得奇怪起来:追觅咖啡、山也觅茶、沸点计划(火锅)…… 当一家以高速马达为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开始研究手冲和毛肚时,这暴露的已经不是野心,而是无头苍蝇般的焦虑和战略失焦。 ▲追觅的人型机器人「小麦」 这种混乱,自然也传导到了组织内部。据报道,追觅科技近年来高管动荡频频,「两员大将」喻超、郭人杰的相继出走,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内部战略混乱的直接后果。 对了,在这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购物清单末尾,追觅还悄悄藏起了一件商品——消费金融。 是的,科技的尽头,或许还是放贷。 据本原财经报道,追觅正在组建一支金融科技团队,计划以跨境金融信贷为切入点,构建一个全球金融服务生态。这个动作,比造车更能暴露其真实的商业意图。当一家硬件公司开始对用户的信用和钱包产生兴趣时,往往意味着它对通过产品创新本身来获取利润,已经失去了信心。 追觅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或许离不开其背后「导师」的言传身教。它的投资方之一,昆仑万维的创始人周亚辉,被誉为「灰产王」,曾是趣店等现金贷公司的早期投资人,深谙流量变现之道。 有这样的人生导师在侧,追觅在主业受困时,选择造车和放贷这两条最能刺激资本神经的道路,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在追觅眼里,用户并非用户 要看懂一家公司的底层逻辑,有时不用听它说了什么,看它做了什么就行。在追觅这件事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分析那么复杂的汽车产业链,只需要打开它的手机 APP。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产品经理都感到困惑的设计。 当你打开石头、云鲸或者大疆的扫地机器人 App 时,迎接你的,永远是你那台设备的状态和控制界面,让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方式去启动一次清扫。这是工具的本分。 ▲ 大疆、石头、云鲸的 App 首页 但当你打开追觅的 Ap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官方商城。琳琅满目的商品、限时抢购的 banner、以及「爆款」的字样,热烈地欢迎着你。你得先手动切换到底部的「设备」标签,才能找到那个你真正想用的控制界面。 ▲ 追觅 App 的首页 这种反常识、反用户体验的设计,只指向一个赤裸裸的目的:卖货。 这个小小的细节,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追觅最底层的哲学——用户,首先是流量,其次才是用户。你购买的硬件,是它获取你这个流量的入口;你的每一次打开 App,都是一次可以被转化的销售机会。这不是你控制产品的工具,而是它向你出售下一个产品的渠道。 为了这个商业目的,你的便利性、你的时间、你的体验,都是可以被牺牲的成本。 当商业增长和用户体验产生冲突时,追觅在 App 上已经给出了它的答案。那么,当快速融资、降低成本与安全冗余、长期验证这些汽车行业里更严肃的冲突摆在面前时,我们又该如何期待它的选择?当一个潜在的安全缺陷被发现时,一家以市值为导向的公司,第一反应是保护用户的生命,还是保护自己的下一轮融资? 回过头来看追觅造车,我们很难将这视作一次真诚的产品创新,它更像是一场以增长焦虑为燃料,以资本运作为核心,以牺牲用户为代价的商业表演。 这不仅是对用户的轻视,更是对汽车行业「安全至上」基本原则的潜在威胁。它不是在造车,这是在污染「造车」这个词。 它不尊重汽车工业,把百年积累的敬畏之心当成了一个资本游戏;它不尊重资本市场,用「改装样车」和「贴牌生意」拼凑出一个虚假的融资故事;它最不尊重的,是消费者,用一个不真诚的项目吸引眼球,并在其产品基因里,早已埋下了漠视用户的种子。 真正伟大的产品,源于对用户的尊重,而非对市值的渴望。而追觅的这台「布加迪」,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正开上路。
曾经的混动MPV王者 新款本田奥德赛上市:23.58万起
快科技8月28日消息,国产新能源大爆发,以至于很多之前热销车型逐渐被冷漠,比如混动MPV王者本田奥德赛。 近日,该车年款焕新上市,共推出6款车型,售价区间23.58-34.08万元,主要针对配置进行了升级。 设计层面,该车依旧延续现款,拥有宽大的进气格栅,搭配全新的LED大灯组,侧面依旧是标准的MPV样式,配备有双侧侧滑门,车门上面有硬朗的筋线。 车尾配备了小型车顶扰流板,横向造型的尾灯组与中央的镀铬装饰条链接,适当拉宽了该车横向视角。 奥德赛定位于中型MPV,长宽高为4861*1820*1712mm,轴距2900mm,和动辄超过5米2的国产新能源MPV相比,确实略显“娇小”,不过这也让它有了更高的灵活性。 入门版车型主要升级是增加了前/后驻车雷达,其他则没有太多变化,依旧提供手动侧滑门,方向盘为塑料材质,还配备了织物座椅,当然也不可能支持电动调节,且没有中控屏,全车仅有2扬声器,承德上是“丐中丐”。 图:汽车之家 次入门版车型配备10.1英寸中控屏,并增加了AI智能助理,会配备50W手机无线充电以及新增2个摄像头和6个超声波雷达。 动力方面,2026款本田奥德赛依旧搭载2.0L混动系统,系统综合功率158千瓦,传动系统匹配E-CVT电子无级变速箱,百公里综合油耗5.88升。 责任编辑:落木
欧洲7月新车销量同比增长5.9%:特斯拉市场份额连续下滑,首次被比亚迪超越
IT之家 8 月 28 日消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销量下滑,但受德国市场销量大幅增长的带动,欧洲 7 月新车销量仍同比上升 5.9%。 值得关注的是,在电动汽车整体销量增长的背景下,特斯拉市场份额已连续第七个月下滑,且首次被比亚迪超越,而且比亚迪是首次被纳入该协会月度销量统计范围。 当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大众等欧洲本土车企正通过规划新品投放,一方面抵御中国车企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力求在满足电动汽车推广相关法规的同时实现盈利。 IT之家注意到,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首席执行官奥拉・凯勒纽斯已于周三联合签署一封致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信函,信中指出,欧盟此前设定的汽车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包括 2035 年实现汽车碳排放 100% 归零)已不再具备可行性。 此外,欧洲车企近期不仅录得数十亿欧元亏损并发布盈利预警,多家企业还提及美国进口关税对其业务造成的冲击。 关键数据解读 整体销量:ACEA 数据显示,7 月欧盟、英国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地区新车销量达 109 万辆。其中,欧盟地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 7.4%。 本土车企表现:大众和雷诺 7 月注册量分别同比增长 11.6% 和 8.8%,而 Stellantis 集团则同比下滑 1.1%。 电动汽车市场格局: 电池动力汽车(纯电)、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分别同比增长 39.1%、56.9% 和 14.3%; 三类新能源车合计占欧盟汽车注册总量的 59.8%,较 2024 年 7 月的 51.1% 显著提升。 主要国家销量:德国 7 月汽车销量同比大涨 11.1%;英国、法国、意大利则分别同比下滑 5%、7.7% 和 5.1%;西班牙、波兰、奥地利三国表现亮眼,销量同比增幅分别达 17.1%、16.5% 和 31.6%。 特斯拉与比亚迪对比:特斯拉 7 月销量同比骤降 40.2%,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1.4% 萎缩至 0.8%;比亚迪销量则同比激增 225.3%,以 1.2% 的市场份额首次在该统计中超越特斯拉。
华尔街日报:坐拥72%毛利率,英伟达“定价神话”正面临三重挑战
黄仁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8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经过了爆炸性增长后,英伟达现在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放缓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看起来还算稳健,但在被AI热潮裹挟的市场里,即便是这艘行业巨轮,也难免被波浪冲击。 英伟达最新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营收和营业利润再创纪录,销售额同比 飙升56%。这实际上是英伟达两年多来增长最慢的一次,但仍远超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的同期表现。而且,这还是英伟达停止在华销售AI芯片的情况下。 英伟达的增长潜力仍是投资者乃至整个市场关注的焦点。今年早些时候,随着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市场一度出现恐慌,但英伟达随后强势反弹。截至周三收盘,自4月2日特朗普“解放日”(实施对等关税)以来,英伟达股价已累计上涨65%,而微软、亚马逊、Meta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同期平均涨幅仅为27%。这几家公司恰好是投入最多资金购买英伟达芯片以构建自家AI服务的巨头。 超高预期 目前,英伟达是唯一一家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这使得市场为其设定了很高的门槛。即便业绩出色,也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超高预期。 英伟达第二财季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飙升56%,至略超410亿美元,但仍稍低于华尔街预期,导致股价盘后下跌约3%。 不过,英伟达的前景依然强劲。该公司预计本季度收入将增加约73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环比增量,其Blackwell系列芯片需求火爆。 中国市场 对于英伟达来说,中国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上个月,当特朗普政府改变立场,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时,市场曾视其为重大利好。 然而,英伟达在周三披露,第二财季未向中国客户出售任何H20芯片,并可能在本季度也无法出货,“因为我们仍在处理地缘政治相关问题”。 英伟达毛利率 英伟达还透露,目前尚未看到特朗普政府出台官方规定,对于英伟达在中国销售AI芯片的收入抽成15%。 总体来看,这一季度既凸显了英伟达的竞争优势,也提醒人们该公司在全球贸易战中的棘手处境。 自ChatGPT引爆AI投资热潮两年多来,英伟达始终是生成式AI芯片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其市场地位足以支撑其高价定价权。英伟达第二财季毛利率达到72.4%,预计在明年1月本财年结束时将维持75%左右的水平。相较于ChatGPT发布前常年60%出头的毛利率均值,英伟达已经实现了显著跃升。 挑战 但是,这种定价能力仍可能受到冲击。AMD等传统对手的步步紧逼。亚马逊、谷歌等大客户则在自研芯片以取代英伟达芯片。另外还有一批觊觎英伟达利润的创业公司。 在全球贸易战背景下,营商成本也可能持续上升,尤其是当英伟达尝试获得批准,在中国销售其热门Blackwell芯片时。 作为AI领域的“造王者”(关键推手),英伟达的担子有时也很沉重。(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中国造车,边狂奔边思考
中国新能源车连续九年全球第一的背后,是全球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史诗级权力交接。 造车的竞争维度已经改变,原本由发动机、变速箱构成的机械工业叙事,受到了新能源汽车“三电+软件生态系统+先进供应链整合能力”的挑战。而未来,所有人的战场都在智能化——谁先大规模生产出“四个轮子的智能体”。 这一背景下,《星船知造》注意到三个热点问题,不妨做一些冷思考。 1,在中国,传统燃油豪车“英雄末路”不可逆? 2,全球范围内,燃油车会提前退出江湖吗? 3,产业端,换电是否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昂贵的“退场” 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欧美燃油豪车在华风光难现,高端车定义权向中国转移。 欧美燃油豪车在华衰落的本质是工业权力转移的体现: 中国新能源车通过技术重构(如电池、智能系统)和体验重构(如智能座舱、软件生态)正重新定义豪车标准。 source:pexels 首先是豪门的跌声一片。 咨询公司安永2025年最新分析报告显示,德国汽车业在过去一年里已经净减岗位约5.15万个,成为德国受影响最严重的工业部门。 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车企和博世、大陆集团等零部件供应商的开支削减计划,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美国高额关税、高企的能源价格等影响。 回到国内豪车市场,2024年国内的豪华车市场(海外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宾利、玛莎拉帝、劳斯莱斯等品牌销量全部下滑: 保时捷2024年中国市场交付量5.69万辆,同比下降28%,中国市场从保时捷全球第一大市场降至第三。4月8日,保时捷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交付量数据。中国市场交付量大幅下降42%,至9471辆,比去年同期少了近7000辆; 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进口汽车5.6万辆,同比下降46%。进口超豪华车1-2月下滑31%。 八缸、十二缸的燃油发动机豪华座驾已经风光不再。 以传统BBA为代表的4S店的退出和易帜,则是市场情绪的直观体现。 source:unsplash 其次是价格战加速品牌“陨落”——欧美豪门寄希望于降量保价,却等来销量萎缩,又转头加入价格战。 宝马‌:2024年,宝马集团的税前利润为109.71亿欧元,同比下降35.8%;税后净利润为76.78亿欧元,同比下降36.9%‌。 奔驰‌:2024年,奔驰集团的税后净利润为104.09亿欧元,同比下降28.4%‌。 奥迪:2024年,奥迪集团税后净利润为41.89亿欧元,同比下降33.08%‌。 日系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2024年末以来,日产汽车先后寻求“卖身”本田、富士康。2024年第三财季(10月1日至12月31日),日产净亏损141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仅为1%。 为求生存,日产刀刃对内,先砍了20%全球产能,又紧急裁员9000人,CEO“自愿放弃一半月薪”。紧接着,日产先后向本田、富士康抛出“卖身”橄榄枝,日产前CEO卡洛斯·戈恩埋怨:“这是个绝望的举动,日产和本田,几乎没有互补关系。” source:unsplash 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丰田,在2024年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082万辆,虽然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丰田汽车在2024财年的净利润预计为4.52万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减少8.6%‌。 2025年一开年,雷克萨斯国产落地上海的消息就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多年来,雷克萨斯在中国都以进口身份销售,维持品牌高端形象。落地上海则意味着,这个一直以进口身份示人的日系豪华品牌,已迈出了中国生产的关键一步: 国产后,雷克萨斯将能够实现零部件本土化采购,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价格竞争力。 source:unsplash 传统燃油豪车的下跌趋势目前看很难逆转,《星船知造》看来原因或有两方面: 一是中国消费者正加速重新定义“豪车”。 二是豪门自救策略的局限性。 老牌豪车的在华颓势,首先是嵌套在“新能源强势出击,燃油车且战且退”这一大背景中的👇 2023年开始—— 全年全球汽车销量为8901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29万台,标志着燃油车销量占比的相对下滑。 中国在世界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达到了63.9%,略低于新能源车市场份额68.9%,而插电混动市场份额则高达78%。 2024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连续多个月突破50%。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拉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其次,年轻一代中国消费者对“豪车=欧美老牌”这一心智植入不再轻易买单,又嵌套在两个更大背景之中。 一是“美元霸权”时代的渐衰。 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元拥有收割全世界的特权,能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 现在人民币双边结算协议持续扩大—— 法国已成为第一个签署允许以中国货币人民币支付而非美元或欧元贸易协议的欧洲国家——中国海油与法国道达尔能源此前完成的液化天然气交易,是以人民币结算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对中法来说都是第一次。 由美元区和非美元区(人民币+本币结算)的“两套金融系统”正在形成。 source:giphy 新旧能源大国也在发生交替。 “贫油、少气、相对富煤”的中国,在旧能源时代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力。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 新煤炭:风能、太阳能; 新石油:氢能、锂电池。 风、光、锂、氢终将淘汰掉旧的化石能源——在新体系里,中国正在崛起成为能源大国。 source:unsplash 从豪车的具体产品看,仰望、尊界等国产“豪车”逐渐上位,在强手如林的燃油豪华车手中抢下了一大块蛋糕。 ●2023年4月比亚迪推出仰望U8,一上市就以起售价达109.8万元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昂贵的新能源SUV。销量上,仅2024年1月至12月,仰望就交付了7,366辆U8。 ●百万级座驾里,168万的仰望U9,150万的尊界S800,78.9万的极氪009,70万的阿维塔12,77.98万的红旗E-HS9等车型纷纷杀入豪车市场。 品牌高端化是近年中国造车新势力取得的重要成就👇 鸿蒙智行旗下车型成交均价在去年年末已逼近40万元,售价超50万元的问界M9上市12个月累计大定超20万辆; 蔚来连续两年在上海区域30万元以上纯电品牌中销量第一。 仰望U9source:比亚迪 国产“豪车”上位主要靠传统豪华燃油车并不具备的高性价比和新驾驶体验👇 性能平衡‌:国产电动豪华车在性能平衡方面表现不俗。某些车型的纯电版最大功率可达200kW,续航里程达到636km,满足长途出行需求‌。 设计美学与豪华感‌:如极氪9X有独特的辨识度。艾瑞泽8 PRO呈现出流畅的线条等细节设计‌。 国内消费者对于豪华车定义的重构: 过去,人们认为豪华车要配有自动车窗、真皮内饰、电动座椅记忆、高保真音响等;在‌安全设计上‌要有防撞缓冲区、防弹玻璃、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多气囊等。 在传统标准中,豪华车起价就要50万元,超级豪华车(如迈巴赫、劳斯莱斯)通常超200万元。 ●传统豪华车通常指D级车,其核心标准包括轴距≥3000mm、排量>3.0升,代表车型如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等。 现在,新能源车不再需要配备燃油发动机等大件。增加了愈来愈多的科技元素和智能系统之后,中国新能源车企重新定义了豪华车‌的内涵。 诸如华为尊界S800、比亚迪仰望U8等,正从硬件向综合体验(如智能化、环保性)扩展。相比较于传统燃油豪车,中国新能源车企赋予车辆更大的尺寸、更长的轴距,更舒服的环境和科技感,同时不忘把价格狠狠砸下。 尊界S800 source:华为 面对变化,传统豪门开启了自救,但局限性仍然存在。 总体看,传统燃油豪华车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明显处于一种以价换量,“油退电进”的不利状况。 豪门目前大多采用“推进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方式,为自身在电池技术进步上争取时间。以奔驰、宝马、奥迪为例👇 source:pexels 奔驰走的是“高端车型推进中国本地化生产”路线。 中国依然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战略中最重要市场之一。2024年,梅赛德斯-奔驰在华交付了超71.4万辆新车(含乘用车及轻型商务车),是年度豪华品牌销量冠军。 奔驰在国内80万级别市场上仍有优势,但在50万元市场中国新能源车开始发力。 奔驰在全球范围内2026年会有多达18款新车上市。电车将占到近半数的份额。 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整体优势: 包括电池技术优势 高效产业集群优势 经验丰富技术工人优势等。 因此从研发成本考虑,奔驰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以外规模最大的研发网络,意在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和人才优势降低研发成本。 从生产效率考虑,北京奔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奔驰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本地化生产多款燃油与电动车型。 source:pexels 宝马同样在强化中国供应链。 2025年3月14号,宝马集团发布了2024年的财报。宝马净利大幅减少—— 2024年的息税前利润只有109.71亿欧元,比2023年的170.96亿欧元直接下降了35.8%。然而,宝马集团的财报里有两个数字值得细品: 第一个是研发投入,2024年达到了历史新高,91亿欧元,同比增长了17.1%,这个数占整个集团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4%; 第二个是资本支出,2024年花了125.8亿欧元,比2023年增加了10%,占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7%,远超过了过去四年平均4.2%的水平。 要是按照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来控制这两项开支的话,宝马集团的利润至少能多赚30亿欧元。不过,宝马集团在2024年没有选择眼前更多的利。这笔研发和资本支出,大部分都用在了下一代车型的研发和工厂建设上了。 2024年,宝马纯电动车的销量比之前涨了超过13%。2024年宝马集团卖出的车里,有超过17%是纯电动车。要是把插电混动车也算进去的话,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销量都是与电动相关的。 重仓电车的宝马,就必须重仓中国市场。 source:pexels 2024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是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4年宝马在华纯电动车交付量首次突破10万辆,是宝马全球最大单一电动车市场。 但中国电车市场的成熟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中国消费者对电车见多识广、挑选余地大。宝马必须在中国布局生产基地,才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目前宝马在中美欧三地布局生产基地: 一来能快速推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新车; 二来分散供应链风险:当某一地区出现供应中断时,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可以补充生产和供应; 三则应对关税风险: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可以规避进口关税。同时降低运输成本。 source:unsplash 奥迪在中国采取的是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600104.SH)两大合作伙伴并行的运营模式。 奥迪目前未能摆脱BBA“老三”的位置。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1.8%,在BBA中跌幅最大。 中国这一最大单一市场,奥迪的市场份额正被本土新能源品牌不断蚕食。 就整体销量而言,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为167.12万辆,同比下滑11.8%,其主要市场销量全线下滑。德国、北美、欧洲(不包括德国)的降幅分别为21.3%、12.7%、5.9%。在最核心的中国市场,奥迪共向客户交付超过64.99万辆汽车,同比下降10.9%。 source:pexels 奥迪的新能源组合拳是,A6L e-tron搭载107kWh电池组并配备800V快充技术,提供长达700km的续航里程;2024年底豪华电动品牌AUDI亮相(这标志着奥迪在长达115年的历史中,首次推出了电动车专属品牌)。 奥迪在中国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两大合作伙伴并肩而行👇 2024年,一汽奥迪实现销量61.11万辆,较2023年的69.82万辆下滑超12%;同期上汽奥迪累计交付同比增长70%至4.32万辆。可见一汽奥迪是中国市场主要的销售力量。 2024年,一汽奥迪在多个车型上采取了大幅降价策略,降价幅度从3.2万元到10万元不等。 2025年以来,一汽奥迪继续卷价格,在终端零售市场,奥迪A4L的新车报价已低于国内造车新势力同级车极氪007的价格。 总体看,豪门的强化中国供应链方案,更多解决的是成本问题,尚无法突破本身的技术短板。 source:unsplash 除了BBA,其他一、二线豪华燃油车品牌也在同时开展着两路方针: 大幅降低燃油车售价来维系原先的市场份额; 同时斥巨资研发新能源车。 不过截至到目前,无论是日系的雷克萨斯、阿库拉、英菲尼迪,还是美系的凯迪拉克、林肯,抑或是欧系的劳斯莱斯、宾利、玛莎拉蒂、沃尔沃,其开发出的新能源车型所产生的影响都没有能超过其燃油车的代表车型。 那么,燃油车会提前退出江湖吗? 和燃油豪车的在华困境不同,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仍受制于电池技术,无法颠覆燃油车百年的成熟体系。 青黄不接的状态注定两者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共存——或许就像数码相机普及后,胶片仍在专业领域存活多年。 燃油车到底要多久才会退出,更多取决于固态电池(或其它颠覆性电池技术)的产业化速度。 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车系列,主要包括图中五大类型👇 还有一种称为混合动力的汽车(HEV)‌。由于其结合了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自动切换动力源,无需外接充电,也是很多消费者的心头之好。但本质上还是属于混合动力型的燃油车,因而在我国上的牌照也还是蓝色(区别于新能源车的绿牌)。 source:unsplash 由上可知,新能源车的主流就是纯电、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三种。 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充电难、续航表现受限、成本相对较高等。 一辆续航500公里的车可能需要使用价格不菲的耐高温型电池。包括维修成本和保险成本,都比同类型的燃油车来得更贵。 还有非免费换电模式下,更换电池组带来昂贵费用,需由车主自行承担。 注定了新能源车与燃油车还会在未来至少五年的时间里,有相当长的交集和并轨。 source:unsplash 《星船知造》大致梳理了全球几个主要国家,欧盟以及几大汽车公司中远期对燃油车及新能源车的战略布局。 也能管中窥豹,佐证以上说法。具体见下图👇 世界部分汽车厂商对燃油车的态度和策略👇 由上可知,大部分国家对燃油车的禁售时间节点在2035年,距离现在差不多还有10年。这个时间点也存在不确定性。 各大车企对于延迟燃油车禁售时间,继续研发燃油发动机,转型为混动的要求正在汇集成一种共鸣。 大众和奥迪正在考虑延长其在欧洲的燃油发动机车型的生命周期。主要是由于EV市场需求增长低于预期。2024年,大众的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了2.7%,奥迪的电动汽车交付量下降了7.8%,整个大众集团的零排放车型需求下降了3.4%。 大众集团旗下的其他品牌也因市场需求调整了电动化计划👇 保时捷因Taycan销量下降49%,重新考虑将部分原计划为电动车型的未来产品重新引入燃油发动机。 宾利也将其首款电动汽车的发布时间从2025年推迟到2026年,并将全面电动化的目标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 兰博基尼也推迟了其首款电动汽车的发布。12 发动机的 Revuelto 和 V8 发动机的 Temerario 将持续生产至 2030初。 如果未来几年欧洲的电动汽车需求仍无法加速增长,汽车制造商会向欧盟施压,要求推迟禁售燃油车的计划。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官方数据,2024 年,电动汽车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下降了 1个百分点,降至 13.6%。 source:giphy 日本的情况也差不多。以丰田、本田、日产三巨头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业,对于延缓电动化,转型为混动的需求和欧洲如出一辙。 尤其是丰田汽车,对于电动车与电动化进程相当抵触。丰田章男屡次表达了对电动车及电动化趋势的不认同。以其为代表的“日本队”对电车抵触的原因,或有以下几点: 日本车企的保守及高昂电价‌。 电动车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更多研发和投入。电动车的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成熟,生产数量较少,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和销售成本‌。 在日本,电价也相对较高,普通居民用电是国内的三倍有余,加上城市布局充电站和换电站的难度较大,使用电动车的成本并不比混动车更低‌。 不愿直面技术挑战。 电动车的技术含量高,需要重新设计很多零部件和系统,这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转变。例如,丰田汽车虽然表示要推出多款电动车,但实际成果寥寥‌。 source:unsplash 总体看,燃油车的优势在于“稳”—— 经过100多年不断完善,综合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配套能源设施和系统(星罗棋布的加油站、炼油厂)也基本实现了完美闭环,让驾驶者免去里程焦虑。 新能源车的问题则还是“电池”—— 尽管液态电池技术虽然已取得了相当不错成绩,但无论在持久性,安全性,还是在环保、经济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原先设想的最理想状态。 毫不避讳地说,液态电池,充其量只是一种过度的解决方案。 除非这几年电池材料和技术出现颠覆性进步,否则看似老迈的燃油车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与新能源车同场竞技。 一场由电池技术演进速度决定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仍在行进中。 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换电是否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场关于标准与时机的“赌局” 换电本质是一场“时间换空间”的超级基建: 用百亿基建投资换取用户补能效率。但电池材料革命和快充技术是始终悬于换电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可能瞬间颠覆这场豪赌。届时,换电站的沉没成本或难以回收。 source:unsplash 换电模式的优劣势都很明显。 ✔:补能高效、省去购买电池费用等。 Ⅹ:基建投入巨大、电池标准难统一等。 从历史后视镜看,这一模式的先烈所遇到的巨大商业困境,至今仍未解决——换电试图用重资产基建解决补能问题,却与汽车产业高度分散的特性、技术快速迭代的规律存在冲突。 换电模式始创者Better Place公司(美国)‌创立于2007年,卒于2013年。其巅峰期估值一度达到22.5亿美元。最终仍败于高投入、低回报以及电池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 source:unsplash 后来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蔚来成为了Better Place创建理念忠实、也极有影响力的实践者。 作为一种在Better Place基础上又加入创新元素的电动汽车电池更换解决方案,蔚来的换电模式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补能方式👇 整个换电过程大约需3分钟左右;还具备车电分离、电池安全检测、再利用等优势; 劣势则是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换电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电池安全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 正如Better Place之前面临的问题一样,由于换电站的投资庞大,也部分导致了蔚来虽自2014年成立以来累计融资了1183亿,但累计亏损也一度高达800亿元。 蔚来上市公司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业绩‌‌净亏损224.017亿元‌;2024年蔚来营收同比增长18.2%至657.32亿元,但净亏损同比扩大8.1%,单车亏损达10.09万元。研发总投入为130.37亿元,同比下降2.9%;现金储备稳定维持在420亿元,资产负债率已达87%。 今年第一季度,蔚来总营收120亿元,同比增长21.5%;净亏损67.5亿元,同比增亏30.2%。 source:蔚来 当消费者质疑蔚来的亏损或由于巨投换电站所致,且盈利前景堪忧之际,2025年3月18日,蔚来携手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就共同构建全系乘用车换电网络、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等业务确认深度合作;同时宁德时代推进对蔚来能源不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以进一步巩固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source:蔚来 宁德时代入局暗示了新的变量——电池巨头试图用标准化换电块统一市场? 宁德时代的入局,怎么看都不可能是为了“拯救”蔚来,更多是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将电池从非标品变为标准品,从而掌控下一代补能生态的制高点。 但难点在于,车企是否愿意放弃电池定义权。 宁德时代早在2021年就成立了时代电服;2022年又启动了“巧克力换电”乘用车换电业务,次年发布重卡换电解决方案骐骥换电,切入商用车换电领域。 到了2024年12月,宁德时代又推出标准化换电块。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宁德时代发布10款巧克力换电新车型、钠电技术首次搭载巧克力车型、深化车企换电服务全生态绑定。 source:unsplash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相较于乘用车,宁德时代对重卡换电业务似乎更为自信。今年计划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13个核心区域投资建设300座换电站,贯通京沪线、沪广线等11条干线。这些换电站布局的位置,是干线物流重卡的必经路线。 在不计算换电块投资的情况下,建设一座重卡换电站耗资在数百万元,这意味着宁德时代今年将为此项布局花费超过10亿元。 国内电动重卡市场去年进入井喷期,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的统计,年内销售量达到8.2万辆,同比增长139%。 电动重卡的市场渗透率也从不到4%提升到了9.2%。今年一季度,国内电动重卡的市场渗透率直逼20%。 结合上述信息,《星船知造》认为,换电模式很可能在封闭场景(如重卡干线物流)或特定用户群体(高端车时间敏感型用户)中更有生命力。 乘用车领域仍然挑战巨大。 首先是巨额资金的投入。 就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无论是蔚来汽车的巨额投入,还是宁德时代准备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投资,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换电站的密度和用户的方便度其实就是用钱堆出来的,如果做不到200公里左右的距离就建成一个标准的换电站,这项业务就极难推广到全国,更别说全球了。 source:蔚来 其次是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 一旦固态电池、氢电池或其他新能源电池技术在三到五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且量产获得成功,那么对于投资巨大的换电站而言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就当前市场上能够获取的信息,日本丰田、美国QuantumScape,Solid Power,中国国轩高科,赣锋锂业,辉能科技等企业在相关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突破。 要有一家到两家率先破局,换电的巨额投入很可能就会血本无归。 不光是固态电池、氢电池、钠电池之类的冲击,快充技术的成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风险。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中科电气、蓝海华腾、赛伍技术的高压快充技术都在加速落地。 若将来5分钟快充技术成为主流,那么换电“效率优势”可能被彻底弱化。当然,重卡领域的操作模式或许与乘用车有所不同。 source:unsplash 再次是很难突破车企各自为政的藩篱。 蔚来换电目前支持自家车型和少数合作品牌,如消费者今后换其他品牌的电动车,其换电权益暂时无法转移。 尽管宁德时代也加入了换电战团,发布了多款巧克力换电新车型,但新能源车企太多,发布的车型,搭载的电池更是五花八门,各成一派。 最后是免费充电结束后的解决方案。对成本敏感的客户而言,免费期结束后的换电未必是他们想要的方案。 如此看来,换电模式虽然方便高效,但其未来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用户体验的好坏—— 它取决于能否在技术颠覆性革命(如下一代电池)到来之前,克服重重障碍,完成足够的网络基建布局并实现行业标准的统一。 尾声 老牌豪门试图用旧地图寻找新宝藏,已是不可行的了——一旦更多消费者接受了“智能即豪华”的新标准,就如同智能手机时代过后,人们再也无法回到以“耐用”为核心功能的诺基亚时代。 而燃油车是否会提前退出,取决于固态电池(或其它颠覆性电池技术)的产业化速度。在其到来之前,汽车业将持续漫长的“混合时代”。“混动”会成为过渡王者。 换电“豪赌”的命运,也同样更多取决于外部技术路线的竞赛结果。 汽车工业已进入新的叙事。中国造车正加速抵达更远的远方。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 [2] 德国工业遭美国关税冲击 汽车业裁员逾5万.新华社
“寒王”贵过茅台,1900亿陈天石“封神”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8月26日晚间,寒武纪(688256.SH)发布2025年中报。寒武纪此次交出的答卷成绩亮眼,营收与利润双双实现大幅增长。 财报显示,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去年同期则为亏损5.3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事实上,长期以来,寒武纪一直因“高研发、高投入、长期亏损”而饱受争议。此次业绩大幅提升,似乎预示着公司已成功从研发投入期迈入商业落地新阶段,实现了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跨越。 然而,在业绩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寒武纪仍潜藏诸多隐忧。一方面,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存货规模显著激增,反映出其在成本控制与库存管理上的压力。 另一方面,公司对供应链的高依赖度与较高的客户集中度,也为其经营的稳定性埋下隐患。重重挑战下,寒武纪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仍面临市场的严苛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的股价超过贵州茅台,最新市值达6643.03亿元。得益于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宠爱的现状,陈天石所持公司股份对应的最新市值逼近1900亿元。 营收飙升如火箭,连亏多年终盈利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呈现规模扩张、领域拓展和应用深化的发展态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超279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5.9%。 身处人工智能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寒武纪上半年终于交出了一份涨势喜人的业绩答卷。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寒武纪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涨4347.82%。 从收入结构来看,云端产品线上半年为寒武纪贡献28.7亿元的收入,占比高达99.6%。 对于公司营收大幅增长的原因,寒武纪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主要得益于本期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雷达财经了解到,寒武纪的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凭借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核心优势,寒武纪积极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深化技术合作。公司凭借卓越的产品适配能力和开放合作的务实态度,以技术合作促进应用落地,以应用落地拓展市场规模,营收实现了显著增长。 利润方面,同花顺iFind显示,2017年至2024年,寒武纪的归母净利润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5.3亿元亏损扭亏为盈,借此终于成功摆脱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困境。 对于净利润扭亏为盈的原因,寒武纪在财报中表示,主要归因于本期营收的显著增长。 此外,上半年,寒武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9.11亿元,与上年同期的-6.31亿元相比有了显著的改善。对此,寒武纪解释称,主要系本期销售回款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 作为智能芯片领域全球知名的新兴公司,寒武纪自创立伊始,便将自主创新与高效研发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公司在芯片领域建立起了显著的技术优势。 寒武纪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保持了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4.56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15.85%。 截至本报告期末,寒武纪拥有792人的研发团队,占员工总人数的77.95%,80.18%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然而,由于营收增长幅度远超研发投入增长幅度,寒武纪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较上年同期减少了675.07个百分点。 业绩冲高背后,暗藏其他隐忧 尽管寒武纪上半年业绩表现出色,但公司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存货余额高达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30%。 寒武纪表示,存货增加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产成品增加。而存货压力的显著增大,一定程度上给公司后续的销售转化带来了挑战,以及增加了维护成本。 同时,雷达财经注意到,上半年,寒武纪合同负债达5.43亿元,相比上年末的88.62万元大幅增加600多倍。 虽然合同负债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但如此大幅的攀升也意味着公司需承担的债务压力显著增加。 此外,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寒武纪的毛利率为55.93%,低于2023年、2024年同期的70.86%、62.72%。 寒武纪在半年报中指出,公司综合毛利率可能受产品售价、原材料及封装测试成本、生产工艺水平、产品组合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并且与市场竞争程度、国家政策调整、全球供应链稳定等情况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公司专注于智能芯片的设计和销售,而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其余环节委托给晶圆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及其他加工厂商代工完成。 然而,这种模式使寒武纪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集成电路行业链专业化分工且技术门槛高,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寒武纪的商业模式还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隐忧。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均维持在80%以上的水准,而这种对少数大客户的高度依赖,使得公司的营收结构显得相对脆弱。 股价超茅台,创始人身家逼近1900亿 雷达财经了解到,目前,寒武纪的产品规模应用于大模型算法公司、服务器厂商、人工智能应用公司,辐射云计算、能源、教育、金融、电信、医疗、互联网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客户服务水平,寒武纪如今已积累起良好的品牌认知和优质的客户资源。而在资本市场上,寒武纪的股价走势也一直备受外界瞩目。 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的股价达1587.91元/股,超过贵州茅台的1446.1元/股,最新市值达6643.03亿元。在7月11日至8月28日短短35个交易日的时间里,寒武纪的股价累计涨幅超200%。 而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相比此前46.59元/股(前复权)的最低点,寒武纪的股价更是大涨33倍。如此巨大的涨幅,使得公司估值处于较高水平。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的市盈率(TTM)高达595.33倍。 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其创始人为一对来自江西的兄弟——哥哥陈云霁生于1983年,弟弟陈天石生于1985年,两人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陈天石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而陈云霁则致力于计算机芯片领域。 2020年7月,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不久后,寒武纪的市值便突破千亿规模。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寒武纪的股价曾一度走低。 然而,2022年底,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全球刮起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风潮,寒武纪的股价随即触底反弹。短短几年时间,寒武纪的股价便突破千元,如今的市值更是高达6643.03亿元。 天眼查显示,身为寒武纪创始人的陈天石,目前持有公司28.57%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随着公司股价暴涨,陈天石的身家也水涨船高。《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显示,2020年至2025年,陈天石的身家从66亿元飙升至786.4亿元。 然而,陈天石财富暴涨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总市值达6643.03亿元。若按照28.57%的持股比例计算,陈天石所持寒武纪股份对应的最新市值约1897.91亿元。 在此次发布的半年报中,寒武纪也提到,最近一个月,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公司股价持续上涨积累了较多的获利调整风险。 寒武纪表示,公司关注到网上传播的关于公司新产品规格、送样及潜在客户、在某厂商预定大量载板订单、收入预测、供应链等相关信息,均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公司提醒投资者应当充分认识股票市场的风险,在投资股票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因素,理性决策,合理评价股价波动的风险。 伴随全球人工智能芯片赛道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备受资本青睐的寒武纪,其后续业绩表现能否匹配上自身的市值?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猝死?微软35岁员工在公司死亡,被曝经常熬夜工作
微软加州山景城园区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9日,据彭博社报道,一名35岁的微软软件工程师在公司硅谷园区死亡。 该员工名为普拉蒂克·潘迪(Pratik Pandey)。据一位与微软沟通过并要求匿名讨论私人事务的家属透露, 潘迪在8月19日晚间刷卡进入办公室,次日凌晨被发现身亡。 据该家属透露,他生前经常工作至深夜。圣克拉拉县法医办公室表示,具体死因仍未确定。 加州山景城警方发言人称,警方在8月20日凌晨约2点赶到现场。他们未发现“有任何可疑活动或行为的迹象”,此次死亡事件并未作为刑事调查案件处理。 知情人士称,微软仍在调查潘迪的死亡。截至发稿,微软不予置评。 潘迪 “一个快乐、面带灿烂笑容的人,普拉蒂克热爱踢足球,他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和朋友。”一则定于周四在旧金山湾区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公告写道。 潘迪生前在微软Fabric产品团队工作,该产品用于数据分析,与Snowflake等公司竞争。他向上汇报的主管是云计算与AI业务负责人、执行副总裁斯科特·古思瑞(Scott Guthrie)。 领英资料显示,在2020年加入微软之前,潘迪曾在沃尔玛和苹果等公司任职。他毕业于圣何塞州立大学。 随着潘迪死亡的消息传开,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对潘迪的追忆与哀悼。他的家人与社区成员正努力将他的遗体送回其父母居住的印度。(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超越iPhone 4,iPhone 17有望打破尘封15年的纪录
iPhone 4的纪录不保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8日,据科技网站9to5mac报道,iPhone 17很快就要发布了。由于苹果未来的发布策略调整,这款手机有望打破15年前创下的最长iPhone旗舰机型销售时间纪录。 目前,这一纪录属于iPhone 4。该手机在2010年6月开售,一直是苹果的旗舰iPhone机型,直至2011年10月iPhone 4S发布。由于当年苹果将旗舰机发布周期从夏季调整到秋季,iPhone 4的旗舰地位持续了近16个月。 对于那些等待iPhone 5的消费者来说,这段时间尤其令人沮丧。苹果并未直接发布iPhone 5,而是先推出了iPhone 4S,其外观几乎与iPhone 4相同,变化主要在内部:Siri首次亮相,摄像头得到了升级,性能也有所提升。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任何iPhone能够打破iPhone 4创下的15个多月的旗舰机销售纪录。最接近的是iPhone 11 Pro。在iPhone 12因疫情推迟发布后,它的iPhone 11 Pro期间地位维持了13个月。还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iPhone SE到SE 2再到iPhone 16e的间隔,每次都超过四年,但这些属于刻意安排,并非旗舰机发布周期。 主要iPhone机型销售机型 然而,根据最新传闻,苹果考虑将错开iPhone基础款和Pro的发布时间,那么iPhone 18要到2027年春季才会发布。这意味着,iPhone 17将作为苹果旗舰机型销售的时间长达18个月左右,打破iPhone 4的纪录,创造新的标准iPhone旗舰机型销售纪录。 iPhone4时代与今天的一个主要区别是Pro系列的存在。iPhone 4到iPhone 4S的过渡曾造成了消费者等待新机升级的“干旱期”。而这一次,从iPhone 17到iPhone 18的升级周期中,Pro系列(以及即将推出的Air系列)仍会发布。另外,苹果预计将推出首款可折叠iPhone。可折叠机型将是iPhone历史上最彻底的硬件变革,但iPhone 17仍有望夺得标准旗舰机型最长销售时间的桂冠。 最短命iPhone 那么,哪些旗舰iPhone机型销售时间最短?iPhone 12到iPhone 13的周期值得一提。在疫情导致iPhone 12发布延迟后,苹果调整了节奏,这一周期仅持续了11个月。 iPhone X在2017年9月发布,但由于其在2017年11月才正式开售,它的主力销售地位仅仅维持了10个月,就被iPhone XS取代。(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历经25年 中国的“太空方向盘”进入2.0时代
对航天器来说,姿轨控系统被称为“太空方向盘”,在飞行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今年6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张衡一号02星,这也是最后一颗搭载CAST2000平台姿轨控系统1.0版本的卫星,正在轨稳定运行。 至此,CAST2000平台姿轨控系统的“1.0时代”圆满收官,正全面迈向“2.0时代”!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示意图 CAST2000平台姿轨控系统自2000年启动研制,历经技术迭代与创新,圆满完成了我国30余颗卫星的太空探索任务。 这些卫星不仅有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等重要型号,还包括张衡一号、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和二号等国际业务卫星,为我国小卫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5年,我国小卫星控制系统普遍存在精度不足、稳定性欠佳的问题,成为性能瓶颈。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历时5年,提出了CAST2000平台姿轨控系统的最初构想,要为小卫星打造一套有“智慧大脑+精准四肢”的控制系统。 2000年,系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2004年,作为CAST2000平台首发星的试验卫星二号成功发射。 试验卫星二号的姿轨控系统首次采用“星敏感器+陀螺”的组合,其中星敏感器能通过识别恒星确定方位,陀螺可以实时感知姿态变化,让卫星定姿精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控制上,卫星采用“整星零动量+三轴轮控”的方式,通过3个方向的动量轮实时调整姿态,控制稳定度较上一代提升一个数量级。 为了让卫星更精准地调整轨道和姿态,确保其在太空中长期稳定运行,团队还为它配备了单组元推进系统。 2009年,“智慧大脑”控制计算机换上了更快的处理器,系统运算能力提升30%。 2011年,首次在小卫星上采用了长寿命二浮陀螺,将平台寿命从3年延长至5年。 高分一号作为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首发星,2013年4月发射以来,仍在轨稳定运行,充分证明了我国在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能力。 张衡一号卫星示意图 CAST2000平台姿轨控系统2.0版本堪称“脱胎换骨”: 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组装更加便捷,可快速适配不同任务需求; 核心产品减重40%,提升了发射效率; 运算处理能力提升3倍,能支持更复杂的算法,使姿态测量与控制更加精准高效。 自天绘六号A/B星2023年3月10日成功入轨以来,基于CAST2000平台姿轨控系统2.0版本研制的卫星已有9颗成功在轨飞行,服务于国土资源普查、电磁环境探测、地理信息测绘等领域。
美媒:英伟达预测人工智能两年繁荣后增长将放缓
Nvidia Forecasts Decelerating Growth After Two-Year AI Boom 更新日期 2025年8月28日上午7:34 GMT+8 英伟达公司对本季度的收入预测不温不火,表明在人工智能支出经历了两年的繁荣之后,增长正在放缓。 第三财季的销售额约为 540 亿美元,与华尔街的平均预期一致,但一些分析师预计销售额将超过 600 亿美元。 该公司领导层否认了部署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兴趣正在减弱的说法,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未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并预测到本世纪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支出将达到 3 万亿至 4 万亿美元。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英伟达公司 (Nvidia Corp.)对本季度的收入做出了不温不火的预测,这表明在人工智能支出经历了两年惊人的繁荣之后,增长正在放缓。 该公司周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截至10月的第三财季销售额预计将达到约540亿美元。尽管这与华尔街的平均预期相符,但一些分析师此前预计销售额将超过600亿美元。 这一前景加剧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系统投资步伐不可持续的担忧。 黄仁勋7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国际供应链博览会。摄影: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约3%。截至收盘,英伟达股价今年已上涨35%,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在周三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该公司领导层否认了部署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兴趣正在减弱的说法。 “未来机遇巨大,”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我们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 该公司还批准了额外6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截至第二季度末,英伟达之前的回购计划剩余资金为147亿美元。 截至7月27日的当季销售额增长56%,达到467亿美元。相比之下,市场平均预期为462亿美元。尽管季度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60多亿美元,但这是两年多来最小的百分比增幅。 扣除某些项目后,第二季度每股利润为1.05美元。华尔街预期每股利润为1.01美元。 数据中心部门的销售额为411亿美元,该部门的规模目前超过任何其他芯片制造商。相比之下,平均预期为413亿美元。游戏相关收入(曾是英伟达的主要收入来源)为42.9亿美元。分析师平均预期为38亿美元。汽车部门的销售额为5.86亿美元,略低于预期。 Emarketer 分析师雅各布·伯恩 (Jacob Bourne) 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人工智能应用的短期回报仍然难以量化,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支出“可能会收紧”。 在发布收益报告之前,Nvidia 分析师对第三季度营收的最高预期和最低预期之间存在约 150 亿美元的差距,这是该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差距之一。 Nvidia 在一份文件中表示:“美国政府对一定比例的收入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可能使我们面临诉讼、增加我们的成本、损害我们的竞争地位,并使不受此类安排约束的竞争对手受益。” Nvidia 销售额增速从惊人的水平放缓 资料来源:公司报告、彭博社 在黄仁勋的领导下,这家32岁的芯片制造商突然成为科技行业最成功的典范。在公司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英伟达一直活在英特尔等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的阴影下,靠向电脑游戏玩家销售图形处理器勉强维持生计。 Nvidia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其图形处理单元(GPU)用于运行人工智能软件——创造了黄仁勋所说的加速计算。 就在2022年,英伟达的规模还远不及英特尔,一年的收入还不如现在一个季度的收入。如今,英伟达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超过3000亿美元。这将使该公司占据芯片行业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一。 但英伟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几家公司的支出计划。微软、亚马逊和其他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约占其销售额的一半。为了实现业务多元化,黄仁勋正在进军新市场,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包括提供整机、网络设备、软件和服务。 他决心加速整个经济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并推动他的团队以疯狂的速度生产新的硬件和软件。 Nvidia 抢占英特尔数据中心主导地位 英伟达曾是一家小众公司,如今已成为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资料来源:彭博社 注:报告数据、估计值 目前,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的公司在其人工智能芯片(即加速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挑战。亚马逊等公司的内部努力,以及来自超微半导体公司 (AMD)等潜在竞争对手的早期挑战,尚未对其市场份额造成显著影响。 但该公司还面临着其他难题。其增长的最大障碍是供应问题。与大多数芯片制造商一样,英伟达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依赖外包生产。提高新技术的产量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本文出处: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8-27/nvidia-gives-lackluster-forecast-stoking-fears-of-ai-slowdown
美国炒币大厂也开始“996福报”
Coinbase 把中国人那套 996 学走了。 CEO Armstrong 在推特炫耀:纽约团队已经集结,加班加点开发 Everything Exchange(万能交易所),每天 9 点到 9 点,甚至更晚。 原本一条普通动态,却在评论区引发激烈分裂。欧美网友批评这是病态的过劳文化,亚洲网友却轻描淡写,“在中国很正常,没什么好炫耀的。” 然而 996 只是表象,背后是 Coinbase 真实的焦虑。 2025 年 Q1,Coinbase 净利润同比暴跌 94%,交易收入全面下滑;Q2 财报净利润为 14 亿美元,乍看之下很高,但这笔数字更多来自 Circle 投资的账面增益,而非自身造血。 所以 Coinbase 真正的现货交易业务仍在塌缩,而 ETF、链上交易与 Robinhood 的合围,让这家曾经的“合规之王”,显得愈发被动。 这不是 Coinbase 独有的困境,交易所都在寻求更卷的 996 和更有利润空间的转型。 因为摆在 Coinbase 们桌上的问题愈发尖锐:加密交易所的黄金年代,还能延续多久? 一、从华盛顿到华尔街 早在五六年前,Coinbase 就明白,若想走得更远,交易所绕不开四个字,合法合规。 2019 年的一个下午,Brian Armstrong 第一次走进国会山。他手里提着幻灯片,准备像创业者面对投资人一样,把加密解释给议员们听。 但迎面而来的问题,却让他哭笑不得,“哦,所以你是比特币的 CEO?” 还有人问,“这是一个电子游戏吗?” 那一刻,他意识到,这不是一场辩论,而是一次“跨物种沟通”。 事实上,这并不是 Armstrong 第一次被迫直面“误解”。在 Coinbase 上市之前,他多次回忆过作为创始人的孤独时刻:在加密仍处灰色地带的那些年,几乎没有银行愿意与 Coinbase 合作,连最基本的工资发放和企业账户都成了难题。 他坦言,那时候的每一次谈判,都像是在向传统金融体系“乞求”一条生路。 创业初期,Armstrong 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守法,就能心无旁骛地做产品。但随着 Coinbase 做大,他发现监管的模糊本身就是武器。 SEC 主席 Gensler 用“不清晰”作为借口,对整个行业开火;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甚至试图把加密描绘成“金融毒品”。 这种经历,让他比外界想象中更早、更深地意识到“合规”的重要性。相比行业里许多追逐流量的同类公司,Coinbase 从创立伊始就选择走一条看似更慢的路径:主动申请牌照、执行 KYC/AML、反复与监管沟通。 Armstrong 于是明白,如果不主动塑造规则,就只能等着别人替你盖棺定论。 所以,他开始改变打法。除了继续飞去华盛顿充当“教育者”,他组建了政策团队,出资创建 StandWithCrypto.org,给每位议员做“亲加密指数”,甚至不惜注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 Fairshake。 2024 年,美国大选第一次把“加密选民”推上台前。反加密的议员被投票淘汰,亲加密的新面孔成功当选。华盛顿终于意识到:竟然有 5000 万美国人用过加密钱包。原来这不是边缘话题,而是可以被操控的选票机器。 在华尔街,Armstrong 打的则是另一张牌:合规。 在 2021 年上市前夕,Armstrong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Coinbase 能够叩开纳斯达克的大门,不只是因为商业成绩,更是因为它在合规层面走在了前面。 这也是他眼中 IPO 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一次融资,而是一次“正名”,一个让加密行业从边缘走向主流的里程碑。 2025 年,他推动《Genius Act》落地,法案要求稳定币必须 100% 由现金或美债储备。这不仅是一次立法胜利,更是 Coinbase 的“护城河”。作为 Circle 股东,它从 USDC 的利息收入里分润。2024 年全年,Circle 的储备利息收入约 16.8 亿美元,其中约 9.1 亿美元支付给 Coinbase。 稳定币成了华尔街和国会同时买账的故事:对政府,它延续美元霸权;对资本,它提供稳定现金流。 就这样,Coinbase 完成了一个身份转型。在华盛顿,它是游说机器,塑造规则,在华尔街,它是合规入口,嫁接资本。 Armstrong 曾说过:“只要你做大,即便你不关心政府,政府也会关心你。” 这句话,也像是一则注脚,Coinbase 的新战场,早已超越交易所本身。 二、财报中的“CEX 危机” 只有合法合规,对交易所来说远远不够。 尽管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加密交易平台之一,Coinbase 在 2025 年上半年的财报里,却写满了焦虑。 一季度总收入达到 20 亿美元,同比增幅 24.2%,听起来还算体面,但在净利润同比暴跌 94% 的背景下,这个数字几乎失去了意义。6600 万美元的净利润,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更让投资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中心化交易所的老模式,正在塌缩。 现货交易收入的下滑尤为显眼。 机构交易同比下降 30%,零售端也减少了 19%。这背后固然有行情转冷的因素。自 2025 年以来,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波动性骤减,市场从“过山车”变成“平地风”,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失去了频繁进出的冲动。 但更深层的压力,来自市场格局的重组。 ETF 的推出,直接改写了投资者的路径。比特币之后,以太坊、Solana、XRP 纷纷申请 ETF,这些原本是 Coinbase 的核心交易币种。 与 CEX 动辄 0.5% 的交易手续费相比,ETF 年化 0.1%~0.5% 的管理费显得便宜得多,资金自然开始流向华尔街。 与此同时,链上的造富效应把更多用户留在了链上。 Meme 与 DeFi 的热潮,让原生投资者形成了新的习惯:CEX 不再是交易场,而只是一个“出入金的跨链桥”和“稳定币的临时钱包”。去中心化衍生品的兴起,更加快了资金流失的速度。 Hyperliquid 等新平台,凭借灵活的上币机制、更高的杠杆与更极致的体验,迅速吸走了美国等监管严苛地区的交易者。在这群用户眼里,Coinbase 的“循规蹈矩”,反而成了一种束缚。 更致命的竞争来自传统金融的腹地。 Robinhood 宣布全面进军加密,把战场开在 Coinbase 最宝贵的年轻散户群体。对于他们而言,Robinhood 提供的界面更熟悉、手续费更低,美股与加密的一站式体验更顺手。而对大资金来说,Robinhood 身上的“券商光环”,甚至比 Coinbase 更具吸引力。 这种多重挤压,在 2025 年第二季度的财报里被赤裸裸地放大。Coinbase 披露,当季总收入约 15 亿美元,环比下降 26%;GAAP 口径的净利润高达 14 亿美元,乍看风光,实则大部分来自 Circle 投资和加密资产持仓的账面收益。 一旦剔除这些一次性因素,调整后净利润仅剩 3300 万美元。更关键的是,核心的现货交易收入只有 7.64 亿美元,同比下滑 39%。 账面热闹,现实冷清。Coinbase 的利润早已不靠交易,而是靠稳定币分润在续命。这是一份残酷的成绩单,可能也是一段黄金时代的终场信号。 三、当交易平台不再靠交易业务 面对困境,Coinbase 提出新的愿景。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提出了规划:所有资产最终都会上链,所以要做 Everything Exchange(万能交易所)。 加密在他眼里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一项能整体升级金融系统的技术。 Armstrong 特别提到美股的现状:今天,如果一个阿根廷人想要开通美国券商账户,需要极高的财富门槛。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投资者而言,美国证券几乎是一个“富人专属市场”。 但如果股票被代币化搬到链上,就能打破这种壁垒,让世界上任何人都能随时买卖美国资产。 链上还意味着更多可能:24 小时不间断交易、支持碎股买卖,甚至可以设计全新的治理逻辑,比如“只有持有满一年以上的股东才能投票”,以鼓励长期投资者。 在他的设想中,Coinbase 不再只是撮合交易的平台,而是承接一切资产上链的“万能交易所”,一个开放、包容、全天候运转的金融操作系统。 正因如此,Coinbase 开始采取一系列动作来对齐 Armstrong 的愿景:半年间,它先后收购了 Spindl、Iron Fish、Liquifi 和 Deribit。 前三家服务于 Base 链:Spindl 提供链上广告堆栈,让开发者能直接获取用户;Iron Fish 带来零知识证明团队,在 Base 构建隐私模块;Liquifi 则提供代币管理和合规服务,并计划与 Coinbase Prime 整合,为机构和 RWA 项目提供便利。 三者合力,降低了开发者在 Base 上的门槛,打造了一个完整工具栈。 最重磅的收购是 Deribit。合约交易比现货更稳定、利润更高,但 Coinbase 长期受制于美国监管,缺位已久。斥资 29 亿美元收购 Deribit,让它一举获得领先的期权市场份额和庞大机构客户。 并购完成后不到一个月,Coinbase 就在 CFTC 监管下推出永续合约,相当于“无缝接管”了 Deribit 的能力。 如果说收购是 Coinbase 对交易收入天花板的一次暴力突围,那么它正在进行的业务拓展,就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身份重塑。 它把重心放在“干重活”的地方:稳定币、钱包、公链和机构服务。这些看似基础的拼图,正在勾勒出一个新的 Coinbase:不只是交易平台,而是一个 Web3 版的 Apple + Visa + AWS。 第一步是稳定币。Coinbase 并不直接发行 USDC,但通过和 Circle 的分润,拿走了巨额利差。矛盾随之出现:Circle 不满它“收益大、贡献小”。Coinbase 意识到必须把 USDC 跑进更多场景。 于是开始补贴 USDC 存款,并与 Shopify 合作推出收款 API,把稳定币嵌进现实世界的收银台和财务系统,让 USDC 真正成为支付工具。背后还有 a16z 的推动,他们一直把稳定币视作“互联网金融的 TCP/IP”。 第二步是钱包。Coinbase Wallet 升级为智能钱包,免助记词、一键创建,还集成了 NFT 展示、链上身份和社交功能。它甚至接入 Lens 和 Farcaster,把钱包变成一个“加密朋友圈”。 一旦用户的资金、身份和社交关系被绑定,钱包就成了 Coinbase 的流量入口。配合 Base 链,这套体系越来越像 iOS:Wallet 是 App Store,Base 是操作系统,USDC 则是 Apple Pay。Coinbase 不再依赖市场波动赚钱,而是能在“身份 + 资金 + 社交”的循环中抽取“链上税”。 第三步是机构入口。Coinbase Prime 已经服务 500 多家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是 USDC 托管的主要平台。未来如果 RWA、STO 等资产真的大规模上链,Prime 完全可能演变成链上的高盛与贝莱德,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和大多数平台不同,Coinbase 已经不靠散户的情绪和交易热度来维持。它想要掌控的是更底层的东西:资金入口(USDC)、账户入口(Wallet)、交易入口(Base)、机构入口(Prime)。 Coinbase 的未来,不是一个最喧嚣的交易大厅,而是一个“万能交易所”,一个能承接所有资产、全天候运转的金融操作系统。 结算层的角色,让它有机会穿越短期的喧嚣与波动,把加密做成底层,把交易变成公共服务,把用户变成网络节点。这或许才是 Armstrong 想象的下一个 Coinbase。 四、“996”席卷交易所 交易所从来不缺“卷”。 过去的卷,是谁上线币更快、谁补贴力度更大、谁的手续费更低。那是热闹的、表层的竞争:流量一来,利润就有。 而今天的卷,却完全不同。ETF 把大币种的增量带走,链上 DeFi 和 Meme 把原生用户留在了链上,Robinhood 这样的券商切走了新生代散户。市场蛋糕缩小后,单靠现货交易已无法支撑一家平台的未来。 于是,卷的方式被迫升级。OKX 卷钱包,想用入口锁住用户;Binance 卷生态,把 Alpha 激励转化为流量回流;Coinbase 卷基础设施,用并购、稳定币、钱包和机构服务,去搭建一个“万能交易所”的框架。 这是一种更沉、更重的 996。不是短期的促销大战,而是长期的基础设施加班。它们不再争一时的交易量,而是争下一个十年谁能掌控资金入口、身份入口和清算网络。 过去的卷,是跑马圈地、抢流量;现在的卷,是结硬寨,打呆仗。 交易所们都懂,流量盛宴已经散场。而交易所的胜负手,早已不在现货合约的涨跌大厅,而在谁能坐在生态棋盘的先手位。
300倍“市梦率”之上,谁在将寒武纪推向中国“英伟达”?
摘要: 资本市场从不讲情怀,它只追逐未来。在这一轮股王更替的背后,真正的命题是:中国能否在AI时代,真正诞生自己的“英伟达”?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Dale、姜凡 编辑|董雨晴 A股市场连续两天迎来“历史”。 8月28日开盘,寒武纪的股价一路上扬,截至收盘上涨15.73%,二度超越茅台,达到1587.91元/股,成交额破260亿元。但市值只有6643.03亿元,约为茅台市值的三分之一。 图|凤凰网科技于8月28日下午四点时截图 在前一日的午间,寒武纪股价盘中上涨10.01%,触及1462元/股,在超过贵州茅台后持续了7分钟的时间便又转跌回落。 茅台一度是资本市场的风向标,2021年春节后,贵州茅台最高达到2437元/股,掀起当时的白酒神话。据东方财富统计,包括寒武纪在内,历史上曾有15家企业在股价上超越茅台,但维持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是中国船舶,有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股价上压制贵州茅台。 “寒王”的诞生,自然有指数加持、基金看好与机构青睐的合力托举,约300倍的市盈率已变成“市梦率”。但更多的是一种叙事逻辑上的交接——全球资本市场正来到“AI算力”的新叙事里,只是神话的维持,仍需时间、生态、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碰撞加持。 10年“股王”变迁史 过去10年里,贵州茅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股王”的代名词。从2001年上市到2021年突破2.2万亿元市值,茅台凭借消费品属性、稀缺性和高毛利,一直稳坐A股龙头。投资者口中的“喝酒吃药”,就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财富密码。 然而,时代的重心正在转移。2025年夏天,寒武纪股价一路飙升,五日内两度登顶,8月22日,寒武纪盘中大涨近14%,首次超过中芯国际,跃居科创板市值第一。 五天后的8月27日,寒武纪盘中拉升涨近10%,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股王”。即便是对比其自身,寒武纪的增长也属实惊人,单月涨幅超100%,2023年至今累计涨幅超2500%,总市值超6000亿。 实际上,茅台所引领的是上一个消费升级时代的叙事,随着WTO红利与城镇化带动的金融与能源霸主时代进入尾声,曾稳居市值前三的中国石油、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开始褪色。2017年,贵州茅台首次登场,进入市值前十,2020年正式登顶股王,五粮液、中国中免等紧随其后,外资涌入偏好核心资产概念,美的、格力也凭借高端制造概念初露锋芒。 然而就在寒王与其交棒之前,市场也曾有过插曲,2021年,由于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宁德时代突破万亿,比亚迪跻身TOP10阵营,直至更强悍的“算力黄金”来到。 2022年末ChatGPT诞生,2025年DeepSeek崛起,几日前,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等6大重点行动。 资本市场的狂欢不再是无的放矢,“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未来”的逻辑开始被真正广泛接受。寒武纪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标志着A股“股王”的叙事转换:从以往的稀缺消费品,变成了稀缺的算力资源。 都在给“神话”添柴 “寒王”,堪称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存在。 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AI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创始人是1985年出生的陈天石,来自中科大少年班。作为国产高端芯片第一股,在成立的前8年时间里,寒武纪一直在亏损。 以至于市场一直有疑问,寒武纪的上涨究竟靠什么支撑? 寒武纪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达4347.8%,公司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净利润超10亿元,这让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只讲故事”的质疑,真正进入了盈利兑现期。 寒武纪的逆转并非个例。8月5日海光信息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净利润12.01亿元,同比增长40.78%。根据计划,其还拟以换股吸并中科曙光,标志着国产算力从单点突破走向全栈自主。海光的强势表现,也给了资本市场对国产半导体替代叙事的信心。 但更多人“偏爱”寒武纪,今年第二季度,寒武纪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华夏上证50ETF均增持寒武纪股票,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今年第二季度新进寒武纪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超级牛散”章建平,早在2024年Q4便已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之列,并在2025年Q1继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1.46%,如今其持股市值已达96亿元。 高盛也为这份市场情绪继续添柴,不久前上调寒武纪的目标价至1835元,称主要原因为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提高、芯片平台多样化、寒武纪研发投入增大。高盛分析师Verena Jeng等人在报告中将寒武纪2025年-2027年净利润预测分别上调59%、28%和29%。 而在几天之前,DeepSeek在其V3.1版本发布之际,仅凭一句话,就让科创半导体ETF在单日上涨了7.02%,规模创下2022年3月以来新高。 股王的宿命 如果说寒武纪是A股市场中的AI先锋,那么英伟达无疑是全球AI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杆。过去三年间,其股价从100多美元一路攀升,最高突破1400美元,市值更是一度冲破3万亿美元,超越苹果与微软,登顶全球第一。然而伴随高增长的,是日益加剧的波动与市场分歧。 就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英伟达再次交出亮眼成绩:营收达到467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1.3%;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05美元,也高于预估的1.01美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数据中心业务,实现收入41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6%,不过环比微降1%。 值得关注的是,备受期待的Blackwell平台数据中心收入环比增长17%。英伟达CEO黄仁勋难掩兴奋之情,称:“人工智能竞赛已经正式开始,而Blackwell正是这场竞赛的核心平台。” 然而市场反应却出人意料。尽管业绩全面超预期,财报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超过5%。这也反映出,在辉煌业绩与宏大叙事背后,投资者对AI高增长持续性的审视正变得越来越谨慎。 市场乐观派认为,英伟达凭借GPU垄断,已成为新一代“石油巨头”,AI基础设施就是下一个互联网。而谨慎派则提醒:英伟达的业绩增长过度依赖AI热潮,一旦AI应用层未能快速变现,泡沫就可能被戳破。 寒武纪的轨迹几乎是英伟达的缩影——只是缩小版。市值暴涨、市场狂热、盈利兑现、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波动,都是同一个逻辑链条的不同阶段。今天的寒武纪,就像三年前的英伟达:站在风口之上,却也背负估值泡沫的压力。 资本市场从不讲情怀,它只追逐未来。在这一轮股王更替的背后,真正的命题是:中国能否在AI时代,真正诞生自己的“英伟达”?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