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英伟达看中的AI独角兽又获新融资!谷歌大佬创办,估值超180亿
编译 | 王欣逸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11月18日消息,11月17日,日本AI独角兽Sakana AI宣布完成1.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B轮融资,估值达26.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7.3亿元),总融资额达到约3.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7亿元),相比一年前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7亿元)估值增长了约76%。 Sakana AI致力于开发可在小规模数据集上高效运行的生成式AI模型,并针对日语语言和文化对模型进行优化,面向行业需求落地定制化应用。 本轮融资吸引了三菱日联金融集团、Khosla Ventures等原有投资方,以及美国风投机构Factorial Funds、澳洲投行麦格理资本、西班牙金融集团桑坦德集团等新投资方。新资金计划将用于开发AI模型,并扩大技术、销售、分销团队规模。 Sakana AI官宣博客(图源:领英) Sakana AI创立于2023年7月,由大卫·哈(David Ha)、里昂·琼斯(Llion Jones)和伊藤炼(Ren Ito)联合创立,其中Llion Jones是谷歌前研究员,也是提出Transformer架构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共同作者之一。 Sakana AI联合创始人兼CEO大卫·哈曾就职于全球金融服务机构高盛集团,后进入谷歌大脑任高级科学家,曾领导Stable Diffusion图像生成模型独角兽Stability AI的研究工作。今年8月,大卫·哈还登上了《时代》发布的2025年百大AI人物榜单。 Sakana AI联合创始人兼CTO里昂·琼斯先后在Youtube、谷歌担任软件工程师,在谷歌任职期间他与另七位作者共同推出了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这一革命性论文。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伊藤炼是日本资深科技和风险投资界专家,担任Sakana AI的COO,曾担任日本最大的二手电商平台Mercari的欧洲业务Mercari Europe的CEO,兼任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的高级研究员。 Sakana AI联合创始人,从左到右依次为:Ren Ito、Llion Jones和David Ha 随着新融资的结束,Sakana AI已拿下了3.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7亿元)的融资。Sakana AI此前获得过两轮融资:2024年1月,Sakana AI获得4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6亿元)融资,Lux Capital、Khosla Ventures、日本电信公司NTT以及索尼集团参投;去年9月,Sakana AI完成2.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2亿元)A轮融资,英伟达参投成为大股东,使其成立一年估值达到约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7亿元),迅速跃升为独角兽。 Sakana AI以日本本土化生成式AI为核心业务,开发可以生成文本、代码、科研思路等内容的AI模型,针对日本语言进行优化,还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模型解决行业问题。 该公司采取了与OpenAI、Anthropic等不同的技术路线,其希望抛弃Transformer架构,以自然进化为灵感降低模型计算成本并提升模型性能,该公司曾研发了AI Scientist、进化模型融合、连续思维机器和 Darwin–Gödel Machine等技术。 今年3月,SakanaAI发布三款日语模型,分别是大语言模型EvoLLM-JP、视觉语言模型EvoVLM-JP和图像生成模型EvoSDXL-JP。时隔一月,SakanaAI发布江户古风聊天机器人Karamaru。除此之外,SakanaAI还于9月开源了ShinkaEvolve,和Transformer架构比,该框架能高效地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 今年,Sakana AI在日本扩大了业务范围,与包括大和证券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在内的本土企业合作,开发了对应的AI解决方案。外媒TechCrunch称,Sakana AI还有更大的目标,其打算进军国防、情报和制造业赛道。 结语:大模型融资热度不减 和法国AI创企Mistral AI、以色列AI创企AI21 Labs类似,Sakana AI要用针对特定地区、行业的专业模型开辟自己的细分市场。Sakana AI称,他们要充分考虑日本文化、语言特点以及各行业的具体需求,用低成本、高效的方式开发面向日本本土市场的基础模型。 Sakana AI再获一轮融资,吸引了日本、美国、欧洲等全球不同地区投资者的目光,证明了其走出的差异化路线得到了资本青睐,资本押注AI持续火热。
一撮钛粉末,如何变成 Apple Watch 最复杂的金属结构?|独家专访
Apple Watch 最新一代的钛金属外壳,始于一撮细密的金属粉末。 没有车床的轰鸣、火星,也没有刀具切割金属时那令人牙酸的摩擦声,钛金属版的 Apple Watch 不是被切削出来的,而是被「打印」出来的。 3D 打印这个词,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仍停留在实验室和原型阶段:打印一只概念零件、一段验证思路的模型。而苹果,第一次把它推入了消费电子的大规模量产线。 这还真不是炫技。 为什么是 3D 打印? 传统的金属加工是一道「做减法」的技艺:一整块金属,通过 CNC 加工(数控铣床)从四面八方切、铣、磨,把多余的部分一点点削切成目标的形状,再进行打磨和抛光。 这种方式加工精度极高,却免不了一个硬伤——浪费。 「金属好不好加工,一用刀就知道。」钛的优秀已经被无数行业肯定:轻、强、耐腐蚀,是天生的「工程好料」。但它同时也倔强固执:熔点高、延展性低,加工具有挑战性。刀具磨损比加工铝时快得多,时间被成倍拉长,还要不断处理因「太硬」而带来的种种麻烦。 对 Apple Watch 这样的复杂造型来说,过去工程师常常得先做一个尺寸更大的锻件,再慢慢从里面「雕刻」出想要的形状。就如同从一块巨石中凿出一小尊雕像,壮观,却不够高效。 增材制造彻底改写了这套逻辑。它的思路,则是一次「加」的工艺——将材料一层层堆叠成形,如同用裱花袋挤出蛋糕的纹理,精准而克制。 60 微米、900 层:一枚表壳的成长轨迹 打印从一撮回收的钛粉开始。 「钛金属粉末之前是不存在的,」Kate Bergeron 是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还负责所有 Apple 产品的材料创新。她告诉爱范儿,获得并使用可回收的钛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钛是一种坚硬而活跃的金属,在高温下甚至可能爆燃。为了保障安全,苹果对原始钛进行雾化处理,降低氧含量,并针对激光参数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调整。 每台打印机配备了一个振镜系统,包含 6 束激光,每束光如同一支细笔,通过振镜系统引导,在粉末表面融化出一层零件的横截面。 完成一层,打印平台下移 60 微米——大约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再铺上新的粉末层,继续熔化。 经过 900 层的堆叠,表壳的雏形浮现。 打印结束后,零件仍埋在粉末堆里,工程师通过真空吸取的方式清除多余的粉末。 接着,使用超声振动设备,对打印件进行更精细的清粉操作,确保将表壳内部缝隙和细小结构中的残余粉末完全清除。所有粉末都会被回收再利用。 随后,成型的零件被金刚石线锯从底板上小心翼翼地切割下来。 从粗糙到精致:后处理的艺术 增材制造出的金属零件,其表面粗糙度远无法满足消费级产品的外观要求,尤其像 Apple Watch Series 11 这样要求抛光镜面、结构复杂、内外皆可见的产品。 于是,一门叫做「后处理」的工艺开始了。 CNC 精修校正尺寸、喷砂或抛光塑造质感、注塑整合其他部件、最后进行表面处理。Ultra 3 采用细腻喷砂,强化户外的坚固触感;Series 11 则追求几乎照见人影的光滑度。 「我们对精度与结构完整性要求没有任何降低。」Kate 强调,苹果没有因为 3D 打印而牺牲质量。 ▲ 左图显示外壳表面纹理,右图显示抛光表面 拆解网站 iFixit 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显微镜下,Ultra 3 表壳的确隐约可见一些打印层纹。但在硬度测试中,Ultra 3 表壳与前代锻造版本一样,仅在莫氏硬度 6 级才会出现划痕————比早期 Ultra 一代(硬度 5 级即划伤)更为优秀。 环保是一场主动争胜的技术战 如果制造一枚表壳可以用传统工艺解决,为什么苹果要冒着巨大的研发成本绕这么大一个圈? 毕竟,普通用户并不关心 Apple Watch 是不是 3D 打印的。 答案藏在另一个更宏大的承诺里—— 苹果以 2015 年为基准,计划实现 75% 的碳减排。主要路径包括:推动供应链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更低碳的运输方式,以及通过材料创新提升回收比例。 3D 打印正好处在这三个方向的交汇点上。它不仅将钛金属的回收利用比例提升至 100%,与锻造相比,打印可减少约 50% 材料使用量,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过去我们如果能提高 10%、15% 的材料效率,我们就已经非常兴奋了。而现在,我们将材料使用量直接砍半——从碳排放角度来看,这是一次极其重大的胜利。 在苹果环境和供应链创新副总裁 Sarah 眼中,环保从来不是被动的责任,而是一场需要主动出击的技术战役。而 3D 打印,正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件关键武器。 她所带领的团队,负责在苹果全球供应链中贯彻两个核心目标:一个是到 2030 年实现碳中和,另一个是终有一日,让每一件产品都由回收和可再生材料制成。 据她透露,苹果目前已完成 60% 的减碳任务,但剩下的减碳部分将越发艰难。 我们寻找的是那种既对地球有益,也对产品本身、对用户体验同样有益的方案。 从 CNC 到 3D 打印:制造的下一次进化 十五年前,苹果用 CNC 工艺打造出 MacBook Unibody 一体成型机身,开启精密制造的革命性时刻,推动了整整一代制造业升级。 苹果能够大规模集成 3D 打印钛金属,其他 OEM 厂商也能有信心跟进。 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我们看到各大品牌将增材制造引入日常产品和运营中——从消费玩具和自行车组件到鞋类平台和工厂备件。这一模式是一致的:试点生产线成熟为可重复的生产,中等产量下经济效益更好,并与数字质量系统更紧密集成。简单来说,增材制造正从新奇走向常规。 专注金属增材制造的专业机构 3DS Pro 认为,金属 3D 打印这件事的意义不仅在于「用上了新工艺」,而是它证明了一件以前几乎没人敢想的事——钛金属的 3D 打印,真的可以规模化做到消费电子所需的光洁度与公差控制。不是几十件的试水,而是数百万件的量产级别。 更重要的是,它所能带来的创造力空间,也被正式打开。 传统的减材加工,总要被刀具、弯折半径、材料延展性这些边界框住思路。但 3D 打印的逻辑完全不同——它可以在元件内部做晶格结构,可以一次成型复杂的中空通道,也可以实现传统方法根本没法加工的过渡几何。 iPhone Air 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的 USB-C 外壳,用的就是和 Apple Watch 一样的回收钛粉,用 3D 打印造出来。在这种工艺下,设计师不仅能保持结构强度与耐用性,还能实现极致的轻薄比例。 「这件事一开始是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有点害怕的。」Kate 说,「因为理论上,它可以打印任何形状。我们已经充分理解了钛金属的打印方式,接下来我们会探索如何将这项工艺应用到更多产品上。」 「现在谈革命还为时尚早。」Kate 谨慎地说,「但它绝对是我们制造工具箱中新增的重要一环。」 接着,她说了一句特别「苹果」的话:「天空才是极限。」 又像是给未来留了个伏笔:「我们很期待设计师们会用这项技术提出什么新的挑战。」 「这绝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传苹果iPhone Air主设计师跳槽,被曝投身AI创企
编译 | 王欣逸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11月18日消息,今天,据外媒报道,苹果又发生一项人事变动,负责iPhone Air的设计师阿比杜尔·乔杜里(Abidur Chowdhury)已离职,加入了一家不具名的AI创业公司。 乔杜里的离职在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外媒报道称,尽管iPhone Air的销量不尽如人意,但乔杜里的离职与这款手机的发布无关。 对此,苹果公司拒绝置评。 在加入苹果以前,乔杜里曾在英国剑桥咨询公司、英国工业设计咨询公司Curventa和英国工业设计公司Layer Design工作。2018年到2019年,他还经营了自己的设计公司Abidur Chowdhury Design。2019年,乔杜里加入苹果公司,彼时正值传奇设计总监、前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 · 艾维(Jony Ive)离开苹果公司。 iPhone Air主设计师阿比杜尔·乔杜里 今年9月,苹果发布了有史以来最薄的手机iPhone Air,其设计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创新。iPhone Air的厚度仅5.6mm,采用5级钛金属框架,并搭载苹果最新的A19芯片。 iPhone Air(来源:Apple) 乔杜里在iPhone Air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今年9月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苹果选择让乔杜里为iPhone Air的介绍视频配音,展示其设计过程和特点。外媒报道称,在苹果发布会上露面是一项重要任务,iPhone 17 Pro的设计团队负责人、苹果工业设计副总裁莫莉·安德森(Molly Anderson)就曾在发布会上为新品做旁白,苹果派出乔杜里上场,足以证明其重视程度。 苹果产品的工业设计及其背后的设计团队一直备受瞩目。前苹果首席设计官艾维于1992年加入苹果公司,从苹果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时期起就开始担任设计工作。自2019年艾维离开苹果以来,苹果的设计团队几乎经历了彻底的改组,许多老成员要么退休,要么跳槽到其他公司,如艾维创立的设计公司LoveFrom。目前,苹果设计团队成员更加年轻化,主要由设计行业的新人和苹果设计团队较年轻成员组成。 苹果设计团队人事变动的同时,有关下一代iPhone Air的讨论热度不减。11月11日,The Information报道称,苹果可能会为iPhone Air配备第二个后置摄像头。11月16日,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爆料称,下一代iPhone Air可能延期至2027年3月左右发布。 结语:苹果人事持续动荡,产品设计再生变数 11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称,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最早可能于明年1月卸任,苹果公司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约翰·特努斯(John Ternus)被普遍认为最可能接替库克。 苹果设计团队今年也处于变动之中,长期担任首席运营官、近几年负责监管设计团队的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已于7月宣布卸任,在其卸任后,苹果设计团队直接向库克汇报。此外,由苹果人机交互设计副总裁、液态玻璃核心缔造者之一艾伦·戴(Alan Dye)领导的用户界面团队也同样经历了动荡和多名成员离职。 乔杜里的离职无疑是对苹果设计团队的又一次打击,面对全新的领导层和年轻化的设计团队,下一代iPhone Air命运如何,还要等正式发布才能揭晓。
华为Mate 80系列手机线下备货比例曝光:标准版最多、Pro最少
IT之家 11 月 18 日消息,博主 @数码闲聊站 今日发文透露,华为 Mate 80 Pro Max 和 Mate 80 RS 非凡大师机型都是新一代玲珑双层 OLED 6.89 英寸左右的 1.5K LTPO 直屏。 另外,博主还透露了新机线下备货比例,大致为:Mate 80 > Mate 80 Pro Max > Mate 80 RS 非凡大师 ≥ Mate 80 Pro。据IT之家昨日报道,华为 Mate 80 系列手机已正式官宣并开启预订,采用全新双圆环设计,宣称“实力破圈”。 华为 Mate 80 系列新机已公布配置信息如下: 华为 Mate 80 标准版 华为 Mate 80 标准版包含曜石黑、雪域白、晨曦金、云杉绿四款配色,可选 12GB + 256GB、12GB + 512GB、16GB + 512GB 三个存储版本。从机身正面的开孔来看,华为 Mate 80 标准版有望首次获得 3D 人脸识别功能下放。 华为 Mate 80 Pro 华为 Mate 80 Pro 同样包含曜石黑、雪域白、晨曦金、云杉绿四款配色,可选 12GB + 256GB、12GB + 512GB、16GB + 512GB、16GB + 1TB 四个存储版本。 华为 Mate 80 Pro Max 华为 Mate 80 Pro Max 包含极夜黑、极地银、极昼金、极光青四款配色,可选 16GB + 512GB、16GB + 1TB 两个存储版本。 华为 Mate 80 RS 非凡大师版 华为 Mate 80 RS 非凡大师版提供玄黑、皓白、槿紫三款配色,提供 20GB+512GB、20GB+1TB 两种内存及存储组合(独享 20GB 内存)。
首发三腔空悬,岚图泰山 37.99 万元起,豪华比肩问界 M9
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里,「泰山」从来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坐标。 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着「稳如泰山」的定力、「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格局以及「泰山北斗」所代表的引领之姿。 当岚图将一辆全尺寸 SUV 命名为「泰山」,我们不难从中窥见其暗藏的野心。 随着岚图第 30 万辆整车下线,这家成立仅五年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正式迈入规模化新阶段。从岚图 FREE 到梦想家,再到如今的泰山,岚图的产品矩阵逐步覆盖主流高端细分市场。 而泰山的出现,标志着岚图开始向最难啃的 50 万元级全尺寸智能 SUV 腹地发起冲击——这里盘踞着问界 M9、理想 L9,也回响着宝马 X5、奔驰 GLE 的余音。 岚图最新推出的旗舰 SUV「泰山」,选择了一条「高配置+强整合」的路径,将 800V 高压平台、三腔空气悬架、华为乾崑智驾 ADS 4、鸿蒙座舱 5 等当前主流高端技术模块,系统性地整合进一台大六座插电混动 SUV 中。 其策略并非追求单一参数的极致,而是试图在动力、空间、舒适性、智能化和便利性之间达成一种实用主义的平衡。 并且在价格上,岚图此次也给足了诚意,新车共分了三个版本,售价分别为 37.99 万元、40.99 万元和 45.99 万元。 「东方美学」 岚图泰山延续了品牌「鲲鹏展翼」的设计语言,但在体量感和细节处理上更显成熟。 泰山整车尺寸为 5230×2025×1817mm,轴距 3120mm。设计团队通过通过短前后悬、大轮毂(标配 22 英寸)和流畅腰线,营造出了四大黄金比例——长高比 2.87、轮高比 2.25、宽高比 1.114、前悬占比约 40%,弱化了大型 SUV 常见的笨重感,营造出低趴而稳重的视觉姿态。 新车前脸采用封闭式格栅,中央贯穿灯带与两侧日行灯融合为「水击三千」造型,灵感源自甲骨文「水」字。上方密集排列的镀铬饰条构成「光瀑格栅」,点亮后具有一定辨识度。 高配车型可选装 HUAWEI XPIXEL 智慧投影大灯,搭载百万级数字微镜芯片,支持 0.1° 级光束调节精度。 该系统不仅用于照明,还能与车辆感知系统联动,在不同驾驶场景下动态调整光型。例如:变道时投射导航指引光毯;狭窄路段生成与车身等宽的「示宽光毯」辅助判断;泊车时投射轮廓线或辅助箭头。此外,它也支持个性化交互——解锁时投射迎宾图案,节假日自动切换主题动画,甚至可在户外作为移动投影设备使用。 车辆侧面的线条则较为简洁,曲面处理偏柔和,强调光影流动而非硬朗棱线。岚图在车辆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内集成了 24 颗 LED 灯珠,支持迎宾、充电状态、防盗等多种提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岚图称之为「鲲鹏展翼」的电动迎宾踏板。 该踏板采用毫米波雷达感应,用户携带钥匙靠近时,踏板会提前展开 15°作为预迎宾状态;完全解锁后,将在 0.3 秒内展开至最大 120°,位置更低平,便于上下车。踏板整体采用航空铝合金锻造,承重约 200kg,并集成谐波减速器与四连杆机构。此外,踏板表面可以同步投射「鲲鹏展翅」主题动态光效,与前脸灯语形成视觉呼应。 车辆的尾部设计则相对克制,贯穿式尾灯内部采用「山海倒影」意象——上半部分模拟山形轮廓,下半部分为水中倒影,后包围集成了扩散器造型。 岚图为新车准备了 6 种单色漆(黑、灰、金、白、紫)以及鎏金紫和玄墨金 2 种双拼色,漆面强调金属或珠光质感,整体调性偏向沉稳轻奢。 首发三腔空悬 岚图泰山采用 1.5T 发动机+前后双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综合输出功率 380kW(前电机 150kW,后电机 230kW),官方百公里加速时间为 5.2 秒。 新车全系标配 65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纯电续航为 350 公里(22 英寸轮毂),综合续航超过 1400 公里。在 800V 碳化硅平台支持下,岚图泰山支持 5C 超充,20%–80% 充电仅需 12 分钟,可补充约 228 公里续航。 能耗方面,岚图泰山 CLTC 馈电油耗为 6.9L/100km,在一众大型插混 SUV 中表现较好。针对北方地区的低温天气,岚图泰山的热管理系统采用 PHEV 专属混合热泵,结合 PTC 辅助加热,在低温环境下可减少采暖对续航的影响,官方称冬季续航可提升约 20 公里。 岚图泰山是国内首款搭载三腔空气悬架的量产 SUV。 相比传统单腔或双腔空悬,三腔结构可通过调节气室组合实现四种刚度模式,配合 EDC 电磁减震器和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底盘,理论上能更灵活地应对不同路况。 作为偏家用商务的车型,岚图泰山的整体调校明显偏向舒适,城市道路和高速巡航中,车辆滤震表现细腻,在连续弯道或快速变道时,系统会主动调整悬架阻尼和空簧刚度,抑制侧倾。 此外,岚图为新车配备了最大转角 16°的后轮转向系统,使整车转弯半径缩小至 5.4 米,在狭窄车位或老城区窄巷中提升了灵活性。车辆还提供「蟹行模式」,低速时前后轮同向偏转,便于斜向移动。 空间、舒适与交互的三位一体 岚图泰山的座舱设计围绕「多人、多场景、长时间」出行需求展开,强调物理空间、舒适配置与数字交互的协同。 空间布局是座舱体验的基础。岚图泰山采用了 2+2+2 六座布局,在 3.1 米轴距车身内,岚图尽可能照顾到了所有位置的乘坐体验。 车辆前排头部净高 1070mm,二排 1100mm,三排 948mm;以 175cm 身高为参照,前、二排头部余量超两拳,三排约一拳,无压抑感。 膝部空间方面,二排 83mm、三排 89mm,均超过一拳,成年人短途乘坐舒适,长途亦可接受。 车内通道宽 180mm,配合纯平地板,使得乘客可在二、三排之间自由穿行。尤其在抱婴幼儿或搬运物品时,无需侧身或踮脚,通行效率明显优于多数采用凸起传动轴或窄通道设计的车型, 此外,二排至全景天幕的垂直高度达 1240mm,1.2 米以下儿童可在二排区域短暂站立,便于家长协助穿衣、整理安全带或安抚情绪,提升带娃出行的便利性。 同时新车二排右侧座椅支持 22 向电动调节、零重力模式和 26 点按摩,配备独立扶手屏;三排座椅同样提供通风、加热与电动调节功能并支持 175mm 前后电动滑动可向后调节靠背角度达 30°。座椅支持单独或整体放倒,实现 6 座、5 座、4 座等多种模式切换。 储物空间上,新车后备厢常规容积为 305L,三排放倒后,容积扩展至 1193L,地台接近纯平,可轻松装入 4 个 28 寸行李箱+1 台折叠婴儿车。 岚图泰山同时搭载了鸿蒙座舱 5 智能系统,车内共配备 10 块屏幕,包括 55 英寸 AR-HUD、16.1 英寸中控屏、21.4 英寸二排吸顶屏、3.5 英寸扶手屏等。AR-HUD 投射距离达 7.5 米,可将导航箭头叠加在真实道路影像上,减少视线偏移。中控屏分辨率为 2880×1800,支持 AI 画质增强,可将低清视频源提升至接近高清水平。 新车还首次引入了 MoLA(Mixture of Large Model Agent)架构,即通过大模型理解用户意图,并联动车辆硬件执行操作。例如,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设定「电量低于 20% 时自动找充电桩并开启空调」,系统会根据上下文执行一连串动作。 从结构到算法的多层防护 车辆搭载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硬件层面,系统采用「四激光雷达」方案:1 颗位于车顶的主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50 米),3 颗分别布置于前翼子板与后保险杠的近距补盲雷达,配合 4D 毫米波雷达、14 颗高清摄像头及 12 颗超声波传感器,共计 32 颗感知元件,构建 360° 冗余感知网络。 软件层面,ADS 4 基于华为自研的 MDC 810 计算平台(算力 400+ TOPS),运行端到端大模型驱动的感知-决策-控制链路,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驾驶。 岚图泰山的安全设计覆盖被动、主动与电池防护三个维度,强调系统性冗余。 新车车身结构采用 78% 高强钢铝混合材料,其中 A 柱与 B 柱区域使用抗拉强度达 2200MPa 的热成型钢。前后车门均配备双层防撞梁,官方测试数据显示,侧碰工况下的乘员生存空间超出国家标准约 20%。 电池安全方面,65kWh 三元锂电池包底部覆盖 1500MPa 热成型钢护板,并内置 13mm 厚铝合金横梁,用于抵御托底冲击。电池包本身通过 IP68 防水等级认证,并配备毫秒级热失控预警与定向泄压通道,可在单电芯异常时延缓蔓延。 新车全车配备了 9 个气囊,其中侧气帘覆盖全部三排座椅,保压时间长达 6 秒,确保翻滚事故中的持续保护。车辆还按 C-NCAP 与 E-NCAP 双重标准开发了翻滚保护逻辑:碰撞触发后,系统自动解锁车门、切断高压电、启动 eCall 紧急呼叫,并开启双闪与车内照明,便于救援介入。 主动安全则由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系统支撑。除基础 AEB、LKA 等功能外,其 4D 毫米波雷达可在雨雾天气中有效识别静止障碍物,激光雷达阵列支持对行人、两轮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精准追踪。系统还可与 HUAWEI XPIXEL 大灯联动,在夜间探测到前方行人时,局部遮蔽光束避免眩目,同时投射警示光斑提醒驾驶员。 高端跃迁临界点 成立五年,交付突破 30 万辆,连续九个月月销过万,2025 年前七个月净利润近 4.8 亿元,毛利率稳定在 21% 以上,岚图汽车已成为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中极少数实现「量、价、利」正循环的车企。 更关键的是,其用户结构正在发生质变:岚图梦想家在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 MPV 细分市场稳居销量第一,其中超过四成用户来自 BBA 等传统豪华品牌增换购。这意味着,岚图已初步完成从「技术验证」到「市场认可」的跨越。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新势力陷入价格内卷、合资品牌加速电动化反扑、华为系多品牌同台竞技,岚图若想真正跻身全球高端阵营,就必须拿出一款能代表其体系能力上限的旗舰产品——它不仅要堆配置,更要整合底盘、智能、安全、空间与制造品质,形成难以复制的综合体验壁垒。 正是在此背景下,岚图泰山应运而生。作为品牌「三旗舰矩阵」(追光 L 轿车、梦想家 MPV、泰山 SUV)的收官之作,它被赋予双重使命:对外,以 50 万元级定价直面问界 M9、理想 L9 乃至宝马 X5;对内,则是对岚图过去五年自研投入、供应链整合与用户运营能力的一次终极校验。 在 30 万辆交付之后,岚图已证明自己「能造出被市场接受的车」;而泰山的目标,是证明「能造出被世界尊重的中国豪华车」。 无论是三腔空气悬架对舒适边界的拓展,还是 HUAWEI XPIXEL 大灯与 ADS 4 智驾的光感联动,抑或是三排座椅皆可电动调节的空间诚意,都在传递一个清晰信号:岚图不再满足于参数对标,而是试图定义属于中国高端用户的「豪华新标准」。 当然,真正的高端化从来不是靠一款车完成的。它需要持续的产品迭代、全球市场的验证、服务体系的支撑,以及时间沉淀的品牌信任。 但可以肯定的是,岚图泰山的下线,标志着岚图正式告别「追赶者」身份,开始以体系化实力参与豪华汽车市场的规则制定。 这或许不是终点,但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新起点。
马斯克抢先谷歌一步放大招,Grok 4.1登顶LMArena,创意写作直逼GPT-5.1
当谷歌 Gemini 3 将上线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时,马斯克更快一步默默放了个大招。 今天凌晨,xAI 的最新大模型 Grok 4.1 直接上线了,响应速率明显提升、幻觉率大幅下降,回答既精准又“有人味儿”。 这次一共发布了 两个“形态”:Grok 4.1 和 Grok 4.1 Thinking。Thinking 版是前者的增强推理变体,二者基于同一底层模型,仅推理配置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Grok 4.1 对所有人免费开放,除了能在 Grok 官网、X 上使用,还推出了移动 APP 版,iOS 和安卓系统都照顾到了。 如果想要更有深度、更专业的回答,可以一键“让 Think 更努力思考”。 从 LMArena 的最新结果看,Grok 4.1 Thinking 以 1483 Elo 断层领跑,比 Gemini 2.5 Pro 高出 31 分。 即使在不启用思考链的情况下,Grok 4.1 仍保持在榜单第二,显示出底层能力的稳定性。 有不少网友发出了“真香”感叹,Be like: 当然,也有一些质疑声,比如有人指出在生成代码这块儿,Grok 还不太有竞争力。 “双形态”的 Grok4.1 霸榜 LMArena 首先,关于 Grok4.1 和 Grok4.1 Thinking 是什么,我们不妨来看看 Grok4.1 自己的解释: Grok 4.1 是 xAI 于 2025 年 11 月 17 日发布的最新前沿大语言模型(Grok 4 的升级版),在对话智能、情感理解、创意写作、事实准确性和响应速度上大幅提升。 Grok 4.1 Thinking(有时简称 Grok 4.1 Thinking,代号 quasarflux)是同一模型的思考 / 推理模式(reasoning mode),会额外使用“思考令牌”进行链式推理(chain-of-thought),适合复杂数学、编程或多步问题。 Grok 4.1 Thinking 是 Grok4.1 的增强推理变体;二者基于同一底层模型,仅推理配置不同。 在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模型盲测平台 LMArena 上,Grok4.1 展现出突破性的实力。 作为行业普遍认可的“非官方标准榜”,LMArena 通过匿名双盲对战和真实用户投票来评估模型质量,是 OpenAI、Google、Anthropic、Meta 等头部公司测试新模型的常规阵地,也常被用于提前投放未公开版本。 因此,在这里的胜出,几乎意味着真实用户偏好和模型综合能力的双重认可,是观察模型真实实力的最可信风向标。 就在这样一个竞争最激烈的公开擂台上,xAI 的 Grok 4.1 系列拿下了极具含金量的一次 “双冠”:Grok 4.1 Thinking 版以 1483 Elo 拿下冠军,而非推理版 Grok 4.1 也以 1465 Elo 获得亚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即时响应”的非推理版本,成绩竟然反超所有其他厂商的推理模型,首次让“快模型”也站上了顶级性能的第一梯队,还把前代 Grok 4 远远甩至第 33 名。 亮眼成绩的背后的关键,在于训练方式的重构。 xAI 为 Grok 4.1 引入了大规模强化学习系统,并使用前沿推理模型作为奖励模型,让其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自主评估、快速迭代。这直接带来了更稳定的风格输出、更可靠的事实判断和更低的幻觉率。 在 Grok 4.1 的后训练阶段,xAI 将优化重点集中在信息检索类提示中的 幻觉 上。 这些底层方法上的改变,很快在实际测试中体现为显著的事实性改进。最新数据显示,Grok 4.1 的幻觉率已从 12.09% 下降至 4.22%,降幅接近三倍,成为本次升级中最突出的进步之一。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更准事实”的能力,团队还引入了更严苛的外部基准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是 FActScore——由 500 个真实人物传记问题组成,专门用于检验模型在搜索、事实判断和回答一致性上的表现。 在这一测试中,Grok 4.1 的 FActScore 从 9.89 降至 2.97,可信度提升同样显著。结合图表可以更直观看到:在相同的非推理模式下,Grok 4.1 的错误更少、偏差更小,整体输出更可靠。 这意味着在涉及检索、引用或调用外部事实的场景中,新版模型不再依赖语义猜测,而是能更准确地给出基于证据的回答。 换句话说,Grok 4.1 在大模型最难突破的“事实稳定性”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不仅降低了错误数量,更压低了“错误的自信”。而这,正是大模型从“能说”走向“可信”必须跨过的门槛。 与此同时,Grok 4.1 的 “情商” 也有显著进步。 在 EQ-Bench 测试中,Grok 4.1 拿下了 1586 Elo 的高分,比上一代整整提升了一百多点。如果光看数字还不够直观,那么图片就更能说明问题:榜单上,Grok 4.1 和 Thinking 版稳稳占据前两名,把一众旗舰模型甩在身后,像 GPT-5 Chat、Gemini 2.5 Pro、Claude Opus 4 这种老牌强者,都被它轻松拉开了差距。 EQ-Bench 是一个由大模型评判的大模型情商测试集,用来评估主动情绪理解、洞察、共情和人际交往能力。它并不靠单轮问答,而是由 45 个角色扮演场景构成,每个场景包含 3 个回合,模拟现实世界里真正的“情绪对话”。模型需要在连续对话中保持风格一致、理解情绪上下文、做出恰当回应。最终结果通过两两对比得出,并以 Elo 形式归一化呈现。可以说,EQ-Bench 可以作为测试各模型“情商”的权威榜单。 为什么 Grok 4.1 能在 EQ-Bench 拿下这样亮眼的成绩? 在官方给出的一张关于“安慰失去猫咪”的对比图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旧版 Grok 的回复已经算得上温和体贴,但 Grok 4.1 的表达明显更细腻:它不只是在说“我理解你的难过”,还会捕捉到情绪里那些更隐微、真实的细节——比如空下来的睡窝、期待却再听不到的喵叫、那种像潮水一样反复袭来的悲伤。语气更稳、节奏更自然、情绪共鸣更到位,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个真正懂你的人对话。 这使得 Grok 4.1 在情绪理解方面迈入第一梯队 除了事实层面的可靠性,Grok 4.1 在 创意写作能力 上同样出现大幅跃升。 在 Creative Writing v3 中,Grok4.1 的得分跃升至 1722Elo,较上一版几乎拉开 600 分,文本的叙事节奏、风格延展性与创造性都有质感跃升。 这个基准本身,Creative Writing v3 并不是简单的“单轮评分”。在测试中,模型需要围绕 32 个不同类别的写作提示进行 三轮独立创作,涵盖叙事、风格模仿、世界构建、人物情绪刻画等复杂任务,考验的不是一句话的巧思,而是持续稳定的文本创造能力。评分方式也和 EQ-Bench 类似,通过人工评分标准与模型对战得到标准化 Elo 得分。 在这份榜单中,Grok 4.1 Thinking 和 Grok 4.1 占据第二、第三,两者之间仅相差十几分;而其他强势模型如 O3、Claude Sonnet 4.5、Kimi K2 以及旧版 Grok 3 都被稳稳甩在后面,形成了明显的档位分层。 换句话说,Grok 4.1 已经进入全球最强“创意写作梯队”。 而在官方给出的新旧版本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Grok 4.1 已从“能写段子”的模型跃升为真正具备文学笔触的创作者:叙事更深、情绪更复杂、修辞更成熟、角色更沉浸。 这些升级最终体现在 更好的交互体验 上。Grok 4.1 拥有更稳定的“个性”,对用户意图的理解更细致,风格调节更自然。即便在非推理模式下,它也能稳定输出高质量回答,同时保持极快响应速度。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官方展示的旅游攻略对比。旧版 Grok 给出的内容像“百科式景点总览”,信息密度高但缺乏节奏感;而 Grok 4.1 写旧金山,则像一位真正“去过”“懂氛围”的本地向导,会主动提示拍照时间、推荐适合你的路线,甚至带出城市的具体气质,更像在和一个真实的人交流。 在复杂任务处理中,Grok 4.1 的上下文窗口扩展至 256K tokens,Fast 模式下更可达 200 万,使其在长文档理解、持续协作与大型内容生成中保持高连贯度,显著减少“断片”。 总体来看,Grok 4.1 的提升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性能、事实性到情商、创意与交互体验的一次全维升级。 在正式亮相之前,Grok 4.1 其实已经悄悄经历了一轮为期两周的“静默发布”。从 2025 年 11 月 1 日到 14 日,xAI 将一部分真实用户流量在 grok.com、X 以及移动端应用中逐步切换到 Grok 4.1,以观察它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 这一阶段最直观的结果,被清晰地体现在那张 64.78% 的饼图上:在双盲对比、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Grok 4.1 的回答有 64.78% 的概率被用户选为“更好”。换句话说,面对同样的问题,用户在超过六成的情况下更偏爱 Grok 4.1。 可以说,Grok 4.1 展现的更高的情绪理解、更稳的事实性回应、更自然的交互风格,都通过静默测试被真实用户用投票“盖章”。 无论是 LMArena 双冠、幻觉率的断崖式下降,还是创意写作与情感能力的全面增强,新一代 Grok 已从“功能强”走向“体验强”,也为 xAI 在今年的大模型竞争中交出了一份极具说服力的答卷。 我们实测了 Grok4.1 AI 前线也上手实测了 Grok4.1。 首先是 推理能力 测试,我们设计了一道看似正常、实际“有诈”(有 2 组解)的题(各位可以自己动手验证下): “四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分别是:小 A、小 B、小 C、小 D。 比赛结束后,他们对自己名次做了如下四个判断: (1)小 A 说:“我不是第一名。” (2)小 B 说:“我也不是最后一名。” (3)小 C 说:“我是第二名” (4)小 D 说:“我才不是最后一名呢。” 已知:这四句中只有一句是真话,且四个人名次两两不同。 问:哪一句是真话?四个人各自的名次如何?请给出推理过程。” Grok 成功找出了 2 组解,还主动修复题目 Bug。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它其实在主动修复题目 Bug 时“翻车”了,Grok 提出,如果把小 C 说的话改为:“小 B 是第二名”,这样答案就有唯一性。 但修改后,结果其实还有多种:第一,如果有只有 B 在说真话,此时名次唯一确定为 A1、C2、B3、D4;第二,如果只有 D 在说真话,此时只能确定 A1、B4,C 和 D 分别为第 2 第 3 名但不唯一。 再来看看 Grok 的写作能力。 我们给出了这样的 Prompt: 用讲故事的口吻,准确且生动地、有感染力地讲述马斯克 xAI 发布 Grok4.1 的事。要求字数:500-600 字,必须包含:发布时间、产品亮点、市场背景等。 Grok4.1 的回答如下,还贴心地统计了字数:578——但是,咱就是说,Grok 恐怕是统计的英文字数(或者数学不好?),我们手工用 Word 统计了字数:861 字。 最后,我们测了一下 Grok4.1 的图像生成能力,效果不错:Grok 根据一段 Prompt 生成了两张图,还真挺像真实照片的(不过细节嘛,大家请自行评价)。 而且还能直接根据图像,一键生成视频,效果如下: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也可以去上手试试。
蚂蚁灵光App空降!太丝滑了,零门槛生成专属应用
蚂蚁入局AI超级入口之战。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1月18日报道,今天,蚂蚁集团宣布推出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支持“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或是输出3D数字模型、音频、图标、动画、地图等全模态信息。 “灵光”App目前已同步登陆安卓与苹果应用商店,首批上线三大功能:“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分别对应的是文字对话、应用生成和多模态这三种玩法。 “灵光”的发布,与阿里“千问”App的发布仅仅相隔1天,如今,这两大巨头玩家的动作,或将给AI超级入口的争夺战带来不可忽视的新变量。 智东西第一时间体验对“灵光”App进行了体验。打开应用后,能看到其依然采用了经典的聊天框设计,支持图片输入,不过并未在页面内展示AI助手背后的模型。 蚂蚁集团称,“灵光”擅长对特定话题进行快速研究,生成简单易懂的简报。于是,我们试着让“灵光”解释一下自行车的主要结构。 体验时,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灵光”的输出速度很快,生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简报,大约只花了20多秒。体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灵光是默认开启联网搜索的,下方的图片并非全都由“灵光”生成,也有来自互联网的图片。 与大部分AI助手纯文本模态的输出不同,灵光最终给出的回答阅读起来更轻松,有一些排版设计的元素。例如,简报中的大小标题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和颜色,与正文内容区别。 相同的问题交给ChatGPT,它给出的答案仅用Markdown进行了结构化,和“灵光”的回答相比没那么直观、易读。 既然“灵光”是一款来自蚂蚁集团的AI助手,我们便测试了它在金融场景的表现。当被问及今天阿里的股价变动时,“灵光”可以准确地查找今天的股价数据,但不知为何,所有涉及涨跌幅的数据都算错了。 例如,我们查询到的数据显示,今天阿里美股收盘时的股价为157.71美元,较上个交易日收盘价上涨了3.91美元,涨幅为2.54%。“灵光”给出的结果则是阿里当天美股股价下跌2.89美元至157.71美元,跌幅为1.8%。看来,想拿“灵光”研究股市的用户,可能还得等等。 ▲阿里巴巴美股的真实股价涨幅与灵光给出的不一致(图源:腾讯自选股) 我们还体验了“灵光”的闪应用能力。“灵光”可以根据用户的提示词,在几十秒内生成一个应用,并支持将应用保存,以便后续使用。 例如,我们可以让“灵光”打造一个云养猫的互动小应用,并指定它打造特定的互动功能。“灵光”在此类任务上开启了深度思考,会先规划再开发。最后,它生成的结果如下。 也可以让“灵光”做一些实用的小工具,比如记账应用。灵光打造的App页面简洁清晰,可以满足基础的记账需求,还可以在后续使用中根据实际需求向灵光提要求,新增各种功能。 最后,我们体验了灵光的视觉功能——“灵光开眼”。该功能就在输入框的右侧,标志是一只小眼睛。 对着屋里的气温表,我们试着直接打开灵光的视觉功能,可以看到它迅速地识别了气温信息,并在用户开口询问穿衣指南后,几乎无缝地给出了回应。 蚂蚁集团还晒出了“灵光”的诸多其他玩法。比如,视觉功能可以用于厨房的场景。对着家里的几样菜,询问“灵光”,它便能给出菜谱。 “灵光”还可以生成3D模型,全方位展示青铜爵的样子。不过,我们在测试中尝试了很多提示词,都未能触发3D生成的功能。 结语:蚂蚁正式入局通用AI助手 过去一段时间里,蚂蚁集团在AI领域的动作不断。在模型侧,蚂蚁已经发布了1万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Ling-1T;在应用侧,其打造的AI健康类App AQ已经成为国内首个月活超千万的行业专业级AI应用。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AQ也是国内第五个月活超千万的AI原生App。 此番推出“灵光”,意味着蚂蚁要入局通用AI助手这条潜力更为广阔,但竞争也相对激烈的赛道。从我们的初步体验来看,“灵光”App或许能凭借更轻松、简单的交互体验,找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机器人涌向产线:杭州这家公司如何用空间智能构建新工厂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漠影 过去一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加速涌入工厂,从炫技的“表演者”转变为承担搬运、装配等任务的“产线员工”。 这一趋势背后是产业共识的形成。正如黄仁勋所言:“下一波AI是理解物理世界、能推理并执行任务的机器人系统。”李飞飞也强调,空间智能将“真正打破物理与数字世界的界限”。当前,我们正站在这个关键转折点上。 但智能自主的具身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最大矛盾,也在此刻被暴露出来: 具身智能体的部署成本仍然偏高,不能指望其在真实工厂里试错。如果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就要在真实产线上进行大量试错——停车、改线、重新调试、现场搭建安全防护……每一项都是高昂成本,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意味着生产中断、设备损坏乃至安全风险。 尤其当机器人从“预先编程”走向“自主决策”的具身智能阶段后,传统的调试与部署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刚性产线、数据割裂、被动控制、软件落后等问题严峻……这已成为具身智能规模化落地的“头号拦路虎”。 出路何在?李飞飞曾指出,“空间智能”是AI未来十年的下一个前沿,她创立的World Labs近期推出的Marble世界模型,展示了用极低门槛构建逼真的实时可操控的永久3D环境,为机器理解物理空间提供了全新范式。 实际上,工业界如今也在出现“工业版 Marble”。一场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合空间智能的变革正在发生,旨在为具身智能打造一个高保真、可计算的“数字练兵场”。 在这一赛道中,既包括年初推出了面向工业AI的Mega平台的算力巨头英伟达;在国内,更出现了群核科技这样从空间智能出发、构建面向具身智能时代的工业孪生平台的独角兽企业。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群核科技近期推出了专为工业具身智能时代打造的云原生工业AI孪生平台——SpatialTwin,业内率先支持实时模拟真实工业环境动态、智能体规模化在平台上运行。 一场围绕“未来工厂数字孪生系统”的竞赛,正在悄然打响。 一、机器人进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工业4.0浪潮的推动与全球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用工荒”双重背景下,“机器人进厂”已从未来展望转变为制造业的迫切刚需。政策强力引导、资本密集涌入、技术快速迭代,共同将具身智能推向风口浪尖。 机器人大单热潮印证了市场热情:智元机器人年中与富临精工等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优必选拿下国内某知名企业2.5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智平方与惠科股份达计划三年内部署超1000台轮式人形机器人……这些数字似乎预示着机器人工厂时代正加速到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当我们穿越资本与舆论的喧嚣,深入工厂实地考察,会发现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严峻的技术鸿沟。群核科技SpatialTwin产品负责人吴锴亮在近期的采访中向我们直言:当下工业具身智能还都在尝试,处于类似于自动驾驶L2的探索阶段,面临至少以下三大挑战: 首先是机器人本体的成熟度挑战。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临着软硬件双重挑战:在硬件层面,运动控制、环境适应性、续航能力等基础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在“大脑”层面,智能体的认知、决策能力距离复杂工业场景的要求仍有差距。 其次是多智能体系统协同及数据孤岛挑战。数以百计的智能体协同作战的复杂系统带来不可预测性。当有一个能自主作业的机器人之后,你怎么来模拟它们的行为?如何预测很多机器人在一起或与工业自动化设备一起协同运转?它的产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没有很好的工具或者计算能力的情况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工业场景的另一大难题则是“数据割裂”问题。由于设备协议各异,数据格式千差万别。生产、物流与机器人的数据系统互不相通,形成坚固的“数据孤岛”,全局协同与优化时寸步难行。 第三是传统工厂架构的适配挑战。现有工厂的“骨骼”(为固定流程设计的刚性产线)与“神经”(基于预编程的控制系统)是基于工业自动化时代的需求构建的,它们缺乏应对具身智能时代所需的柔性、数据连通性和全局优化能力。在具身智能时代,工厂的“骨骼”开始变柔性,“神经”开始变成算法驱动。 解决上述困境的核心突破口,是为机器人创造一个在投入实体工厂前就能完成全流程训练、优化与验证的云上“数字练兵场”。 只有机器人在虚拟环境里“练够了”、“训练好了”、“适应好了”,才可能进入真实工厂。正如吴锴亮所言:“只有通过孪生世界里的无限预演,才能真正预测和优化工厂的产出。”这个练兵场要解决的,不仅是如何让单个机器人更好地工作,更是如何让机器人群落与整个工厂系统协作提升生产力。 群核科技SpatialTwin要做的正是这件事:从工厂设计规划开始,到工厂落成后数字工厂的动态模拟和智能运维,以及更长期的具身智能仿真训练,希望深入工业具身智能时代涉及的各链路,逐一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群核科技SpatialTwin平台视频演示 二、破局关键:打造具身智能的“数字孪生练兵场” 吴锴亮告诉我们,具身智能时代对数字孪生的要求与传统数字孪生已完全不同。 数字孪生在工业领域的落地由来已久。前几年市面上流行“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园区”、“数字孪生工厂”项目,通过扫描、AI辅助等方式完成3D视觉空间重建,已经能够通过较低成本解决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层面的问题。现在以孪生和AI为依托,这个工业世界想解决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有智能的或者自主的机器人在工业里面发挥它的生产力。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数字孪生核心需求的根本性转变——从服务于人的“可视化观测”转向服务于机器的“自主决策训练”。 让我们把场景简单展开来看一下,工业具身智能数字孪生平台提出了全新的实际应用需求点。它不仅要让机器人在投入实体工厂前就完成“岗前培训”,更要让整个工厂系统在数字空间中实现持续优化和演进。 实际需求一:一张图,1:1构建适配机器人工作的真实3D工厂 传统工厂设计流程复杂:做规划的、搞仿真的、负责动画展示的各成体系,“各自为政,数据从头开始重做一遍”,费时费力。 具身智能时代的数字孪生平台要能够“一键搭厂”,达到像李飞飞的Marble世界模型效率。从国内视野来看,群核科技的SpatialTwin平台类似一个“工业版Marble”,能够通过群核空间大模型,结合海量工业素材库,实现从CAD图纸到可运行三维工厂的快速搭建。目前,SpatialTwin 已助力杭叉集团的智慧物流仓库方案设计时间从1周缩短至2小时。 通过SpatialTwin平台完成“一键搭厂” 实际需求二:基于真实物理模拟,工厂实时动态智能运维 正如前文提到的,传统工厂运维的痛点之一在于数据孤岛,系统之间并没有充分打通,“中枢大脑”优化无从下手。而在全新场景需求驱动下,支持“全局视角”的群核科技SpatialTwin平台具有差异化,其开放兼容来自工业系统、三方软件和设备的多源异构数据,高精度模拟工业场景流程与节拍,要建立起包括AMR、AGV、机械臂、人形机器人与生产设备等在内的规模化智能体的统一调度,从而实现实时运维。 通过实时仿真渲染,SpatialTwin实现对工厂真实映射和动态仿真推演。当工厂准备引进机器人之前,可以率先在这个数字“双胞胎”里对产线布局进行相关调试验证。投入生产之后,运营人员精准追踪每一台设备、机器的运行状态,通过智能监测与验证,实现智能工厂全局协同和最优化运营。斯坦德机器人与SpatialTwin正联合为国内某新能源车厂打造数字孪生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构建多系统协同环境。 通过SpatialTwin平台实时运维工厂 实际需求三:仿真练兵,从有限测试到无限进化 机器人训练面临数据稀缺问题,受限于物理场地和时间成本,难以进行充分测试。如果机器人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无限穷举”式的训练,是不是可以大大降本增效? 合成数据解决方案是一大解决路径,群核科技SpatialTwin融合群核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的合成数据解决能力,支持这一路径,通过数据泛化与场景随机技术,可生成海量物理正确的训练场景。这种能力使得无论是通用任务的适应性训练,还是工业场景的专项技能的深度优化,机器人都能持续进化。 通过SpatialTwin平台进行模拟仿真训练 综合来说,一个工业具身智能数字孪生平台的本质,其实是构建未来工厂连接虚拟与现实、算力与生产力的“桥梁”。 而要成为稳固的“桥梁”,这对数字孪生平台提出了全新维度的技术要求革新: 技术维度一:云原生架构——仿真算力成为“水电煤” 具身智能的仿真训练对算力有着近乎贪婪的需求。单个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循环就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当扩展到数十上百个智能体协同作业时,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本地部署的固定算力难以支撑这种弹性需求。云原生架构可实现“算力即水源”的供给模式,基于云原生技术实现“零部署”,能够按需调用高密度仿真算力,满足海量智能体在感知与推理过程中的需求。 技术维度二:物理正确性——虚拟训练必须“真有用” 如果数字孪生环境与真实世界存在物理偏差,那么在其中训练出的机器人技能将无法有效迁移到现实,甚至可能导致“负训练”效果。物理正确性成为数字练兵场的生命线。这要求平台能够高精度模拟工业场景中的光照、材质、摩擦系数、动力学特性等物理参数,确保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的高度一致。 技术维度三:AI原生——从“模拟场景”走向“训练大脑” 新一代数字孪生平台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场景的逼真度,而在于能否有效训练和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这要求平台深度融入AI技术,实现从环境模拟到智能体进化的跨越。SpatialTwin依托群核自研的空间大模型,不仅能够理解物理空间,还能支持机器人在数字空间中完成“感知-理解-决策-行动”的全流程闭环演练。 SpatialTwin平台支持机器人的“感知-理解-决策-行动”闭环演练 可以看到,无论从应用需求还是技术维度来说,具身智能时代的数字孪生平台都在发生剧变。正如吴锴亮在采访中谈到的一个生动比喻:“如果原先的数字孪生是传统油车的话,现在是智能电车。虽然是同样都叫数字孪生,但引擎完全不同。” 要让具身智能企业在工厂真正跑起来,选择传统油车还是智能电车?答案不言而喻。 三、空间智能,撬开万亿“AI+工业”市场 “工业+空间智能”,正是一片方兴未艾的新“蓝海”。 知名行研机构IDC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AI+工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与政策优势,市场占比有望达到35%。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5》预测,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在203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这片万亿级的新市场中,空间智能作为关键的“桥梁”基础设施,价值不言而喻。 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背后,是深刻的产业逻辑变革。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在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敏锐地指出,企业的客户正在从“人”转向“机器”。未来机器的数量可能达到人类的10倍,届时能否从向每个人收费,转变为向每一台机器收费,是其2023年启动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 从酷家乐等家居设计软件跨界到工业领域,群核科技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6年工业4.0概念兴起之时,群核就已开始探索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路数字化,在家居行业的工业4.0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智能制造理解。这些经验为其进军更广阔的工业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空间智能领域,其过去十余年在技术、数据和生态上的深厚积累,构建了“空间编辑工具-空间数据-空间大模型”的业务飞轮: 超10年积淀的实时仿真能力:其于2013年推出工业级云端CAD软件实现国产替代,如今已拥有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其自研的渲染引擎实现了实拍级、物理正确的渲染效果,并且成本仅为行业平均的十分之一,可渲染真实物理世界99%的材质。这项技术从家居到工业场景得以无缝复用。 海量物理正确的合成数据能力:在空间数据层,群核科技沉淀了海量物理正确的三维可交互数据,包括超过5亿的3D场景和4亿的3D模型,拥有全球最大的室内场景认知深度学习数据集InteriorNet。公司基于此推出了群核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通过模拟物理世界为包括具身智能、AIGC大模型、AR/VR等领域的智能体提供合成数据训练。这为生成物理正确的工业训练数据提供了独特燃料。 百亿级参数空间大模型的理解与生成能力:在空间大模型层,群核自研了百亿级参数的多模态空间大模型,并开源了空间语言模型SpatialLM,该模型让机器具备了类人的空间认知和理解能力。 工具沉淀数据,数据反哺模型,模型优化工具——这个飞轮效应使得群核科技能够快速切入工业赛道,构建起具身智能时代的技术护城河。 结语:机器人进厂的“长征”,从更深的生态合作开始 机器人“进厂”的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从单点任务的突破,到整个工厂系统的智能化重构,这条路漫长而艰巨。吴锴亮坦言,量级更高的智能体规模化运行仍在探索中,而孪生技术与真实世界的高度同步、不同系统间的无缝集成,仍需大量工作。 未来的工厂,将是一个由空间智能驱动、由海量具身智能体与人类协同运营的复杂生命体。这条路无法由任何一家企业独立走完。机器人公司构建大脑、空间智能公司提供仿真世界、工厂提供场景、算力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当所有角色形成闭环,工业具身智能才会真正到来。
Ookla报告全球手机网速排名:下载方面谷歌险胜苹果夺冠
IT之家 11 月 18 日消息,测速机构 Ookla 昨日(11 月 17 日)发布最新《Speedtest Intelligence》报告,指出 2025 年成为 Wi-Fi 技术竞争的关键年份,苹果公司正式在 iPhone 17 系列中推出其首款自研无线网络芯片 N1,相比较 iPhone 16 系列,全球上传和下载中位数增幅均达到 40%。 根据 iPhone 17 上市后六周的全球实测数据,N1 芯片带来了质的飞跃。与采用博通芯片的 iPhone 16 系列相比,iPhone 17 的全球中位数下载速度从 236.46 Mbps 提升至 329.56 Mbps,上传速度也从 73.68 Mbps 跃升至 103.26 Mbps,两项增幅均高达 40%。IT之家附上相关图片如下: 这项提升并非仅限于特定市场,在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市场均得到验证,表明这是设备端的真实改进。 果 N1 芯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它显著提升了网络体验的下限。数据显示,在信号较差的第 10 百分位场景下,iPhone 17 的速度提升超过 60%,远高于最佳情况下的 20% 增幅。 这意味着 N1 芯片在各种复杂的 Wi-Fi 环境下能提供更稳定、更一致的连接体验。不过,N1 芯片在技术规格上并未追求极致,其信道宽度上限为 160 MHz,不支持安卓旗舰普遍采用的 320 MHz 信道。虽然目前这一差距因 320 MHz 路由器普及率低而影响不大,但可能成为未来性能竞争中的一个潜在短板。 在与安卓旗舰的对决中,苹果并未取得全面领先。谷歌 Pixel 10 Pro 凭借 335.33 Mbps 的全球中位数下载速度,以微弱优势险胜 iPhone 17,成为该项指标的冠军。 而在上传性能和延迟控制方面,搭载联发科天玑 9400 (+) 平台的小米 15T Pro 表现最为抢眼,其全球中位数上传速度和多服务器延迟(15 毫秒)均排名第一。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则在延迟稳定性上表现出色,在北美、欧洲等多个地区创下最低延迟记录。
鸿蒙智行享界S9甄选现车发布,发布会后2-4周有机会快速提车
IT之家 11 月 18 日消息,鸿蒙智行官方今日发布了“享界 S9 甄选现车快速交付公告”,宣布甄选了部分热门配置进行预生产,用户所选车辆如果与甄选现车配置相符合,有机会在发布会后 2-4 周快速提车。 IT之家整理鸿蒙智行享界 S9 甄选现车配置如下: 配置 版本 电池 外饰 + 内饰 轮毂 套件 后排零重力套装 电动门 智能投影巨幕系统 后视镜 配置一 增程 Max 53 度 鎏金黑 + 松露棕浩宇蓝 + 松露棕寰宇红 + 松露棕寰宇红 + 白沙杏(双绗缝版) 20 英寸多辐星辉轮毂 标准套件 无 无 无 物理 配置二 增程 Ultra 53 度 鎏金黑 + 松露棕浩宇蓝 + 松露棕寰宇红 + 松露棕寰宇红 + 白沙杏(双绗缝版) 20 英寸多辐星炫轮毂 标准套件 无 有 无 物理 配置三 增程 Ultra 53 度 鎏金黑 + 松露棕浩宇蓝 + 松露棕寰宇红 + 松露棕寰宇红 + 白沙杏(双绗缝版) 20 英寸多辐星辉轮毂 标准套件 有 有 有 物理 IT之家汇总新车主要信息如下: 新款享界 S9 外观进行了多项升级,搭载了享界寰宇之星新车标、华为百万像素智慧大灯、全新星云尾灯、全新轮毂样式、星河大灯。此外,新车还支持选配智慧电动门、智能电子外后视镜。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 5160/2005/1492mm,轴距 3050mm,与在售车型基本保持一致。 新车提供纯电、增程两种能源形式,纯电版车型 CLTC 续航可达 816km;增程版 CLTC 纯电续航 372km,综合续航可达 1378km。此外,新车全系标配空悬 +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 新车拥有 36 个高精度传感器,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标配四激光雷达,前向升级 3 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矩阵,并新增车外麦克风。
力压小米汽车,700亿车企巨头突然爆火
“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长期主义冒险。” 相信现在不少造车新势力车企都对此深有感触。 2025年行至岁末,造车新势力车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比拼较量”,车圈最大的“黑马”已露出水面,甚至可以说毋庸置疑了。 造车新势力中,路人皆知“蔚小理”,不过今年都被小米汽车抢尽了风头,爆火的小米汽车销量在产能提效后大迸发,就在大家都以为小米汽车销量大爆发会成为新势力新代表的时候,零跑汽车(09863.HK)却以碾压之势在新势力销量上断崖式领先,稳稳压了小米汽车一头。 3月以来,零跑汽车连续8个月稳居中国新势力销量第一;9月首次突破6万台,10月冲破7万台,接连刷新中国新势力月销纪录,还成为第一家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车企。 是的,谁也没想到,2025年的车企“决赛圈”,一家不为人知的“冷门品牌”居然一跃成为造车新势力“老大”,成为今年国产新能源车最大的一匹“黑马”。 销量代表不了成绩,盈利才是决定新势力车企成败最关键的难题。 理想、赛力斯(问界)完成年度盈利之后,小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突飞猛进,都想成为下一家“上岸”的新势力。 连续实现季度盈利的零跑汽车,会获得最终的胜利吗? 01 零跑汽车发布“最强”三季报,小鹏汽车又该如何应对呢? 最新财报显示,零跑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4.5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97.3%;净利润持续为正,为1.5亿元,已连续实现季度盈利。 “同行是冤家”,何况还是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 小鹏汽车“不甘示弱”,同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鹏汽车期内实现营收203.8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180.5亿元,,同比增长105.3%),同比增长101.8%。 小鹏汽车虽然在营收上不虚零跑,但却依旧在亏损泥潭挣扎。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第三季度净亏损3.8亿元,当然比去年同期的18.1亿元是收窄不少,持续发力的情况下,第四季度有望扭亏为盈。 诚然,车企最直观的比拼还得是销量。 交付量方面,小鹏汽车第三季度总交付量达116007辆,同比激增149.3%。1-10月累计交付量已达355209辆。 而第三季度,零跑汽车交付新车173852台,同比增长101.8%,排名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年度累计销量已超50万台,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零跑的野心很大,2026年将冲刺100万台销量目标。 毫无疑问,小鹏和零跑都已闯入车企“决赛圈”,年度盈利将会成为两家车企目前最渴望实现的“小目标”。 遥想2018年,新势力们比拼的还是谁先量产第一台车;2021年,大家竞争的目标又变成了谁能最先完成10万辆的里程碑。 而如今在百年大变局影响之下,执着于讲故事的车企早已泯然大众,造车新势力们更加务实,当初的“豪言壮志”都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实现着。 “从零开始”的零跑汽车,也终于实现了“领跑”新势力。 02 大家有没有发现,造车这件非常讲究底蕴的行业,越来越没有边界感了,一些后来的车企甚至不再关注能造好什么车,而是想着自己能否造车? 于是,有了“一窝蜂”涌入赛道的乱象,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当然,巨头跨界造车,这本身是件好事。越多人的参与,行业才能走向成熟和繁荣。 从百舸争流到群雄争霸再到大势初定,现实也映证了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 新能源汽车,是在2009年被提及,2010年投入财政补贴,10多年间投入规模超千亿元,也诞生了无数造新能源车的玩家,而依托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崛起的那一批新兴汽车品牌‌,被统称为“造车新势力”。 20多年前,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以一种近乎“无知者无畏”的心态,一猛子扎进汽车业,缔造了吉利这个上万亿的汽车帝国。 而10年前的一个圣诞节,另一个被指出“不懂车,造什么车”的48岁中年男子,看准了电动汽车的产业趋势,完全是以门外汉的姿态决定下场试试。 他就是“全球视频安防二哥”、A股安防龙头大华股份(002236.SZ)的联合创始人——朱江明。 “我要再次从零开始,进入智能汽车产业。”2015年,朱江明带着一腔热血,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零跑汽车应运而生,造车新势力又迎来一位“新玩家”。 从时间轴来看,2015年成立的零跑汽车,虽然只比蔚来、小鹏晚1年,但却不能算是“迎着风口”那批人,只能算是在风口受益者之列。 零跑汽车既没有互联网背景的“蔚小理”懂用户、擅长资本运作,也不像威马、爱驰积累汽车行业资源、懂生产制造,真的可以算作是从零起跑。 值得一提的是,朱江明的精明之处,背靠大华股份,零跑绝非从零开始。 03 零跑汽车发布的第一款车为两门电动跑车S01,可惜这款车出师不利,首战便遭挫败,三年时间销量竟然还不到3千。 “背靠大树好乘凉”,守着大华股份也给足了零跑试错的底气。 另外,资本市场有着这样一条奇怪的定律,“越是不缺钱的公司,越容易拿到融资。”零跑汽车前期虽说在行业里没取得什么建树,却仍获得了一批VC/PE的追捧。 不完全统计,零跑上市前至少完成6轮融资,其中不乏红杉中国、中金资本、上海电气、兴业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资本等知名VC/PE、产业资本。 零跑汽车创业头几年,在市面上没什么声量。以至于,彼时的大家把风头正盛的蔚来、理想、小鹏汽车归为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而像哪吒、威马、零跑只能算作第二梯队。 零跑汽车的转折点在2020年,知耻而后勇的零跑汽车总结经验,发布了精品小车零跑T03,成了不折不扣的销量担当。 零跑T03价格亲民、续航里程长、智能科技配置也很先进,对于资金不充裕的车友来说就是“性价比之王”。 所以,零跑T03一经发布,瞬间成为爆款车型,销量迅速占到了零跑汽车的一半以上,成为零跑汽车崛起的最大助力,不仅站稳第二梯队的位置,还“站二追一”。 零跑汽车,“领跑汽车”? 其实从名字中我们就能看出来朱江明的野心,完成阶段性胜利的朱江明意气风发,曾对外豪言:“3年内,智能驾驶领域超越特斯拉”、“2025销量达80万辆”。 果然,造车新势力们起初不是“碾压BBA”,就是对标“特斯拉”,一个比一个能想敢说,这番“豪言壮志”也让他除了“门外汉”的身份,还多了一个“中国最狂造车人”的称号。 2021年,零跑汽车合计交付43748辆,同比增长443.5%。事实上,零跑汽车2021年的交付量还不及蔚小理的一半。 不过,凭借着下沉市场的性价比优势,零跑汽车完成了迅速增长,22年累计交付超11万辆。 同年9月29日,零跑汽车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继“蔚小理”之后第4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迎来了二次创业的高光时刻。 “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长期主义冒险”。 回顾零跑的创业征程和成绩,这句话含金量很高,几乎概括了朱江明的野心、耐性、远见、精明,还有赌性。这个赌性建立在朱江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洞察、对生意的精巧计算,以及十年的耐性上,缺一都不可能撑起其野心,都不可能有零跑现在的牌面。 04 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风云突变,特斯拉年初的降价,给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定了基调。 正值“缺粮少钱”时,零跑汽车同年10月获得了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约15亿欧元(约115.7亿元)的投资。 欧洲百年汽车豪门,115亿参股中国造车新势力,即是对电动化的渴望,更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认可。 “弹药充足”之后,零跑此后的销量一路走高,正在成为中国车圈最大的一匹“黑马”。 2024年12月,零跑汽车单月交付量42517台,连续两个月交付突破4万台,同比增长128%,连续七个月创新高,2024年累计交付近30万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2025年3月以来,零跑连续8个月稳居中国新势力第一。 3月,销量暴增154%超3.7万辆,不仅将蝉联榜首2个月的小鹏汽车赶下了王座,还刷新了品牌单月交付纪录,登顶“造车新势力”交付榜。 4月,销量同比暴涨173%,成为唯一月销量破4万的新势力车企,连续两个月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 5月,零跑月销4.5万台依旧“领跑”,6月零跑再破纪录,7月零跑首次实现单月交付量突破5万辆大关,8月销量‌57066辆依旧霸占着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9月首次突破6万辆大关并创下新势力品牌单月交付纪录,10月冲破7万台,接连刷新中国新势力月销纪录。 2025年9月25日,零跑第100万辆整车下线。11月15日,零跑汽车提前完成2025年度销量目标,2026年剑指“100 万台、千亿营收、 50 亿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零跑汽车虽销量屡创新高,却在资本市场面临“高增长、低估值”的困境。 业内也时常有声音认为,一直走中低端路线,难以保持更长远的增长,“半价理想”的戏称是卖点也是枷锁,所以走向高端,几乎是零跑的必经之路。 而定位高端的D系列,被视为零跑破解此局的关键。 D19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与理想、问界等对手的产品力对决,更在于能否赢得市场对“高端零跑”的价值认同,进而提升品牌溢价,成为影响该品牌未来发展的核心变量。 值得一提的是,决赛圈拼的是智能驾驶,而朱江明对此也一直犹犹豫豫。 据行业分析,零跑在智能驾驶领域处于第三梯队,落后第一梯队的小鹏、华为。这种技术代差在当前“智能化”成为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显得尤为致命。 你觉得,2025年新势力的绝对黑马,能否成为2026年的盈利巨头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