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一带一路”绿色合作造福共建国家
由中能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巴基斯坦苏吉吉纳里水电站。 人民日报巴基斯坦分社 瓦卡斯·阿赫迈德摄 由中国国家电网巴西电力CPFL公司运营的阿拉卡蒂2号风电场和阿拉卡蒂2号升压站。人民日报拉美中心分社 威廉·科埃略·维亚纳摄 阿联酋阿布扎比瑞姆岛跨海桥项目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为保护当地生态,项目团队在相关区域种植近6000棵红树苗。图为工作人员在监测红树苗生长情况。人民日报中东中心分社 塔里克·易卜拉欣摄 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塞尔维亚萨拉奥尔奇光伏项目。柳比萨夫列维奇·博兹达摄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中交四航局负责实施的沙特阿拉伯红海旅游项目一景。中方团队通过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积极推动绿色施工。费萨尔摄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中方在施工过程中秉持绿色建造理念。图为该项目的一栋住宅楼,通过在外观设计、材料使用等方面融入节能理念,有效减少建筑能耗。人民日报埃及分社 欣德·法蒂·穆罕默德摄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能源中心设置的变频空调水泵,为空调系统循环提供动力,通过变频调节实现节省电能的目的。图为工作人员对水泵进行检查和维护。人民日报埃及分社 欣德·法蒂·穆罕默德摄 伊拉克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项目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处理哈法亚油田3个中心油气处理厂的伴生气和凝析液,有效减少该地区油田伴生气放空燃烧,从而保护环境。图为中方技术人员带领当地员工对现场调节阀进行检测。人民日报中东中心分社 伊纳斯·易卜拉欣摄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比亚迪某新款新能源汽车发布会上,嘉宾在了解车辆性能。人民日报波兰分社 弗尔季·奥蒂洛摄 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公路全线服务区配备充电桩,沿线种植绿植减少扬尘,并大力推广ETC通行方式,助力绿色出行。图为公路沿线一景。科伊·切阿莫特摄   绿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多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巴基斯坦苏吉吉纳里水电站,奔涌河水的力量点亮万家灯火;转动的白色风车叶片,为巴西塞阿拉州送去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阿联酋阿布扎比瑞姆岛跨海桥项目旁,大片红树林茁壮成长……中国充分发挥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优势,运用中国技术、提供中国产品、分享中国经验,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蓬勃发展,为当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助力生成外语短视频
傅江燕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店铺内,使用人工智能小程序录制并生成外语推介短视频。记者 窦 皓摄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立起手机支架,打开手机小程序,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的商户傅江燕,拿起店铺货架上的袜子,面对手机镜头,开始“数数”。   几分钟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Hello everyone……”在刚录好的视频里,傅江燕说着地道的英语,介绍起自家店铺售卖的袜子,口型准确,讲述流畅。   这样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布后很受欢迎。许多外国客户看到视频、啧啧称奇的同时,也在后台联系傅江燕下了单,一单单生意就此做成。   今年43岁的傅江燕是义乌本地人,从事外贸销售多年。这几年,她依托和丈夫一起经营的袜子店在网上做起跨境贸易。别看店铺面积不大,每年能卖出2000万双袜子,远销中东、南美、南非等地。   “做外贸,最头疼的就是学外语。”傅江燕说,丈夫负责后端工厂、供应链及配货等工作,自己负责销售和接单。过去,在与外国买家交流时,她常常面临语言障碍,宣传产品更是费劲。   为此,傅江燕参加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学院组织的英语晨练。练着练着,她又有了新苦恼:虽然学会了简单的交流,但怎么才能将自家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   傅江燕想到了短视频营销。曾经,从写文案到录音、剪辑,她起码要花半个小时,更何况采购商来自世界各地,只有英语版本显然不行。“现在,只用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还能生成30多种语言版本。”拿起手机,傅江燕边说边演示起来。   原来,对着镜头“数数”只是第一步。傅江燕将录好的视频导入一个人工智能小程序后,输入关键词“男袜、保暖舒适、松口设计、花型随机混搭、现货供应”,随后系统自动生成一段商品推荐文案。   “在小程序内,可以选择输出视频的声音、语种以及不同国家风格的背景音乐,点击‘视频翻译’模块,经审核通过后,相关短视频就生成了。”傅江燕说。   这款生成外语推介短视频的人工智能小程序,由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数据公司于去年推出。“春节假期一结束,公司就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多模态生成等功能接入相关智创平台。”公司技术总监楼勤峰说,目前小程序已免费向义乌国际商贸城所有商户开放。为了帮商户们掌握新技能,义乌国际商贸城还定期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用培训会,并对有需要的商户提供上门指导。   越用越熟练的傅江燕对小程序的很多新功能爱不释手。比如,需要发布产品图时,她只要拍一张袜子的图片,系统就能生成各种场景的商品图片,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如今,每天都有不少商户到傅江燕的店里参观学习。从视频评论区里的跨国询单,到微信好友列表中新增的多国客户,傅江燕得到了实打实的收益。“与外国买家无障碍交流,不但更容易做成生意,还能与他们成为朋友。”傅江燕说,她期待未来有更多新技术应用,给商户们带来更多便利。
赵露思复工回归荧屏 新综艺《小小的勇气》开播
  3月27日,人文纪实类节目《小小的勇气》正式播出。该节目携手演员赵露思探访大山深处的鲜活故事,这也是赵露思在去年12月停工入院治疗后,首度回归荧屏与观众正式见面。   节目以赵露思的内心独白为切入点,在踏访各地,感受特色民俗文化的同时,体验非遗传统技艺,拓宽人生视野的维度,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   据制片人王琴介绍,希望能够通过观察这样“做减法”的生活方式,可以给到更多人一些人生启发,寻求到“向外探索与向内自洽”的双重解法,打开“好好生活”的新视角:若想重获生活的主动权,有时只需一点推开窗户的小小勇气。   首期节目跟随赵露思的第一视角,走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八衣绒乡茨马绒村。透过镜头,观众可以见到这里的人们过着不同于都市的生活:土豆一家五口热情招待朋友的日常,做手工艺的老爷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专注,少年们在高原之上追逐放声大笑。这些鲜活的个体照见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赵露思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一路的见闻与感受,“村子是热闹的,我喜欢这样的热闹,在这样的热闹里待上多久都不觉时间漫长”。   节目不仅关注赵露思个人的勇气瞬间,更旨在与屏幕内外的伙伴们共同聆听微小却又直击人心的声音,交流体悟与世界交手的不同力量。节目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小小的勇气打气信箱#活动,化作情绪树洞,将“勇气”一步步传递出去,鼓励观众讲述自己的打气故事,让更多的“勇气”瞬间被世界看见。   据悉,《小小的勇气》自3月27日起每周四12:00在芒果TV,3月28日起每周五22:00在湖南卫视播出。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18日开幕 天坛奖入围影片、评委公布
  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将于4月18日至26日举行。   在9天时间里,北影节将举办“天坛奖”评奖、开幕式、“中国电影消费年”系列活动、北京展映、BJIFF核心论坛系列活动、北京市场、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电影嘉年华、电影+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和往届相比,今年的北影节将同步启动北京电影生活节。作为中国电影消费年的首发活动,北京电影生活节以“看电影·爱生活”为主题,将北影节活动向全城扩展延伸,打造电影节活动“第二现场”,推动电影“票根经济”发展,策划推出“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春季惠民观影”“电影文创嘉年华”四大板块活动,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15部佳作入围天坛奖,姜文、陈冲、大卫·叶茨等组成评委会   今年,第十五届北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由中国导演、演员姜文担任,评委分别为:导演、演员陈冲,英国导演大卫·叶茨,中国演员倪妮,芬兰导演泰穆·尼基,主宾国瑞士导演、演员文森特·佩雷斯,中国香港艺术指导叶锦添。   据介绍,在参赛影片方面,本届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共收到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4部长片报名,较去年1509部增长18.9%。报名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再创纪录,国外报名影片1608部,比例接近90%,类型丰富、主题多元。   本届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终入围15部作品,其中国外影片12部、国内影片3部,它们分别是:   土耳其影片《白天是阿波罗,晚上是雅典娜》   日本影片《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   中国影片《好好的》   中国影片《如意饭店》   瑞士影片《弗里达的审判》   德国影片《在我父母家》   挪威影片《爱的暂停键》   肯尼亚/德国影片《纳维》   加拿大/法国影片《牧羊人》   意大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影片《贝林格:宏图大志》   阿根廷/西班牙/乌拉圭影片《音讯》   芬兰/英国/美国影片《夏日之书》   中国影片《大风杀》   比利时影片《最美小镇》   伊朗/捷克影片《涡流》   “天坛奖”国际评委会将从这15部入围影片中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贡献、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十个奖项,获奖结果将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揭晓。   故宫藻井点染“新质光影”,官方海报荟萃“美美与共”   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本届北影节的官方主海报。主海报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完美呈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与文明互鉴的文化亮色,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电影艺术光影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视觉震撼与文化内涵的佳作。   海报主体造型是一支“万花筒”,正寓意着电影就是一支万花筒,为我们展示着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海报中,万花筒的另一端是由北影节风车logo变幻而成的七彩光圈,穿过那道光圈,一颗璀璨的启明星高悬在夜空之上。启明星是除太阳和月亮外,天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星,电影就如同启明星一样,指引着人们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主海报还有一个隐藏彩蛋,万花筒内部的造型灵感,取材于故宫万春亭的盘龙藻井。藻井是中国木构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它就像建筑的天花板,只不过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将这块天花板加上了精美的雕刻、绘画和纹样,传递出中国人仰望苍穹时的壮丽想象。而电影就如同一方藻井一样,通过电影人的匠心营造,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情感细腻的故事。   主海报图案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于一体,以其精妙汇聚了天地之灵气,而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光影为媒介,汇聚全球多元文化,二者相得益彰。它寓意着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借由电影这一光影艺术,如同通过仰望天空中的藻井的视角,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同时,中国正在通过电影机的摄影镜头展现出迎接未来、对话全球、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记者鲍聪颖)
刚刚,黄仁勋投出一个千亿AI算力IPO!年营收暴涨736%,多家AI巨头撑腰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3月29日报道,昨晚,美国AI云服务提供商CoreWeave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在经历长达4小时的盘前竞价环节后,CoreWeave以39美元/股的价格开始交易,低于发行价40美元/股,开盘即破发,随后持续震荡,一度下探至每股37.5美元,但后续最高拉升至每股41.89美元,截至美东时间28日收盘时,其股价与发行价持平,总市值约为189.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5.7亿元)。 ▲CoreWeave股价走势图(图源:腾讯自选股) CoreWeave最初以加密货币挖矿起家,后转型为AI云计算服务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32个AI数据中心。他们凭借更具效益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了比大型云服务提供商更优惠的AI云服务。 2024年,他们的年营收飙涨736%,达19.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9亿元),不过,由于对AI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其年亏损额也达到8.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6亿元)。 英伟达是CoreWeave的重要财务支持者、主要供应商与主要客户,本次IPO英伟达在原有持股的基础上,额外认购了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亿元)的股票,目前其在CoreWeave中的持股比例超过5%。英伟达还多次将最新的GPU优先供应给CoreWeave,并于2024年购买了大量的CoreWeave云服务,贡献了后者当年15%的营收。 CoreWeave原计划以265亿美元的市值筹集25亿美元资金,本有望冲击今年美股规模最大的IPO。上市后,其实际市值与募资金额较预期双双缩水,最终募资15亿美元左右,交易规模小于今年1月上市的能源企业VG,但依旧是近3年来规模最大的科技股IPO之一。 对于低于预期的IPO表现,CoreWeave首席执行官Mike Intrator在接受CNBC采访时回应道:“宏观经济面临很大压力,AI股票交易也遇到不少阻力,我们必须将交易的规模调整至市场感兴趣的位置。” ▲CoreWeave首席执行官Mike Intrator接受CNBC采访(图源:CNBC) 去年年底,CoreWeave曾以23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一轮融资,融资金额为6.5亿美元,IPO后,其最新市值193亿美元在完全稀释后,基本与去年年底的估值持平。 CoreWeave的另一主要客户是微软,2024年,仅微软一家就贡献了CoreWeave一年62%的营收。不过,微软高层已经对外宣布,不会与CoreWeave续约。 此外,在CoreWeave递表后不久,OpenAI与其签订了119亿美元的算力大单,并认购了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的CoreWeave股票,按照CoreWeave最新市值换算,其持股比例约为1.8%。 招股书中,CoreWeave披露,本次IPO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公司产品开发、收购、投资,其中另有10亿美元将用于债务偿还,他们有总计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4亿元)的未偿还贷款,仅2024年一年的债务利息就将其全年3.24亿美元的营业利润抵消。 今年3月份,CoreWeave确认将会收购AI开发平台Weights & Biases,交易金额尚未对外披露,这有望丰富其商业模式和客户来源。 一、年营收飙涨超736%,去年营业利润率已转正 2017年,CoreWeave在美国新泽西州成立,一开始主要从事加密货币挖掘。在其成立后不久的2018年,加密货币市场崩盘。2020年,CoreWeave选择转型,发布CoreWeave云服务,将公司的GPU资源租赁给需要的企业。 CoreWeave在招股书中介绍,他们的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主要回应了系统实际算力与理论算力之间的重大差异。在数据中心算力平均35%-45%的实际利用率基础上,CoreWeave的解决方案实现了20%的利用率提升,更充分地释放了GPU集群的潜能,从而以更低的价格提供AI基础设施服务。 ▲CoreWeave的解决方案展现出更高效率(图源:CoreWeave招股书) CoreWeave的AI云在32个专用数据中心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运行,这些数据中心专为支持高强度AI工作负载而设计,其功能包括增强的电源、液体冷却和网络组件。目前,CoreWeave大部分数据中心位于美国,2024年在欧洲增设了5个数据中心。 过去3年里,CoreWeave的营收经历了迅猛的增长,3年累计营收达2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9亿元)。2022年,其年营收为158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5亿元);2023年,其年营收增长超1346%,至2.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64亿元);2024年,其年营收再度增长超736%,达19.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9.1亿元)。 不过,其亏损金额也在不断扩大。同期,CoreWeave的净亏损额分别为310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5.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16亿元)和8.6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7亿元),3年净亏14.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12亿元). ▲2022年-2024年,CoreWeave营收、净亏损与基础设施投资变化(制图:智东西) 作为一家云服务提供商,CoreWeave最主要的开支是技术与基础设施投资。2022年-2024年,其技术与AI基础设施投资金额分别为1800万美元、1.32亿元和9.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114%、57%和50%,占营收比重逐年缩小。 2022年-2024年期间,CoreWeave的毛损率分别为196%、259%和45%,毛损率逐年缩窄。与此同时,其营业利润(亏损)率从2022年的-145%改善至2023年的-6%,2024年营业利润(亏损)率转正,为17%。 ▲红线处为CoreWeave2022年-2024年的毛损率(图源:CoreWeave招股书) CoreWeave的主要竞争对手既包括亚马逊(AWS)、谷歌(Google Cloud Platform)、IBM、微软(Azure)和甲骨文等提供通用云计算服务的巨头,也面临着Crusoe、Lambda等专注于AI的专业云服务商的竞争。 与成熟的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相比,CoreWeave的毛利率并不理想。2024年,AWS的毛营业利润率约为37%,Azure的毛利率71%。Crusoe、Lambda等专注于AI的云服务提供商目前尚未对外披露其毛利率情况。 二、微软贡献去年62%营收,英伟达既是供应商也是大客户 CoreWeave的客户主要分为两大核心垂直领域:AI原生企业和AI赋能企业。这些企业包括AI技术的构建者、整合者,以及那些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在核心产品和技术栈中部署AI能力的公司。 在2022年、2023年,CoreWeave来自前三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约为41%和73%。2024年,CoreWeave前两大客户贡献了约77%的营收,该年度其他单一客户收入占比均未超过10%,这意味着CoreWeave高度依赖于少数几家客户。 ▲CoreWeave的主要客户(图源:CoreWeave招股书) CoreWeave披露,2023及2024年度,微软是CoreWeave的最大客户,分别贡献了当年35%和62%的营收。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英伟达成为了2024年度CoreWeave的第二大客户,贡献了其当年15%的营收。这笔交易被CoreWeave称为“Project Osprey”。 CoreWeave与英伟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英伟达首家精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并多次成为首批向外界提供英伟达最新GPU的企业之一。据The Information分析,英伟达的反向租赁可能是为了培养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减少对AWS、Azure这样的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依赖。 微软与CoreWeave的合同将于2029年左右到期,微软董事长兼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ndella)曾公开宣称,他们不会与CoreWeave续约,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一次性的”。 供应商方面,根据现有客户合同约定,CoreWeave当前基础设施中使用的全部GPU均为英伟达产品。截至2022年、2023年和2024年,CoreWeave向前三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分别为23%、16%、10%,57%、22%、11%及46%、16%、14%。 三、英伟达将持股5%,投票权占比极小 股权结构方面,CoreWeave采用了AB股的同股不同权架构。CoreWeave总计10人的董事与高管团队,持有100%的B类股票,拥有79.68%的投票权,但没有单一股东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 ▲CoreWeave主要股东持股情况(图源:CoreWeave招股书) 上市后,首席执行官Michael Intractor将持有1.99%的A类股和47.33%的B类股,拥有36.97%的投票权。 首席战略官Brian Venturo将持有61800股A类股,占比极低;其B类股持股比例为24.22%,总计拥有18.65%的投票权。 首席发展官Brannin McBee将持有718320股A类股,占比同样较低;其B类股持股比例31.61%,总计拥有24.52%的投票权。 此外,CoreWeave的早期财务投资者兼非执行董事Jack Cogen将会持有6.27%的A类股。 其他在CoreWeave中持股比例超过5%的股东包括另类资产投资公司Magnetar Financial LLC,IPO后,他们将持有CoreWeave公司29.42%的A类股,拥有6.97%的投票权。英伟达将在IPO后的CoreWeave持有5.05%的A类股,拥有1.17%的投票权。按照市值换算,OpenAI在CoreWeave中的持股比例未超过5%,未达到披露要求,因此没有出现在主要股东清单上。 CoreWeave的核心管理团队具有深厚的能源行业背景。 首席执行官Intractor在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曾担任天然气对冲基金Hudson Ridge Asset Management LLC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自2017年9月起,Intractor便一直担任CoreWeave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和总裁。 现任首席战略官Venturo与Intractor曾就职于同一家企业,他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Hudson Ridge Asset Management LLC担任合伙人。2017年10月,Venturo加入CoreWeave担任首席技术官,直至2024年3月转任现职。 同样在2024年3月完成职位调整的还有McBee,他从首席战略官转任首席发展官。McBee的职业生涯始于能源交易领域,曾在Active Power Investments担任专任交易员,专注于北美天然气、电力和农业市场,后又在油气勘探与生产公司Fourth Floor Coastal LLC担任副总裁。 2024年,CoreWeave的首席执行官Intractor领取了总计276万美元的薪酬,首席战略官Venturo领取了275万美元的薪酬,而首席发展官McBee领取了240万美元的薪酬。 ▲CoreWeave高管领取薪酬情况(图源:CoreWeave招股书) 四、股价与募资额双双大幅缩水,背后或有四大原因 招股书中,CoreWeave原计划每股发行价格在47至55美元之间,如果按照价格范围的上限计算,基于A类和B类流通股,CoreWeave的估值将达到约265亿美元。 不过,在昨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CoreWeave称此次发行的股份将从4900万股减少到3750万股,每股价格将为40美元,这远远低于一开始的计划发行价格。 综合财报信息与多方分析,CoreWeave此番发行价与发行数量下调背后主要有四大原因: (1)沉重的债务负担 截至2024年底,CoreWeave的借款安排超过120亿美元,其中有79亿美元的未偿还贷款。尽管其最近的贷款利率要低得多,但整体加权平均利率约为12%。 2024年CoreWeave借下的高利率债务,意味着他们需要支付高达3.61亿美元的利息,仅这一项就抵消了当年度3.24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2025年和2026年,CoreWeave必须偿还约56亿美元的贷款。由于其资本密集型的商业模式,CoreWeave的债务可能进一步增加。 (2)扑朔迷离的发展前景 CoreWeave是一门重资产生意,为了维持快速增长,CoreWeave未来还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本。由于高资本支出,CoreWeave在2024年的自由现金流亏损为80亿美元,不包括客户存款。 然而,这些潜在的资本支持是否能转化为利润和攀升的股价,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CoreWeave是否能够看涨,取决于对AI云计算的需求。 如果AI云计算的需求增长继续超过供给,CoreWeave这样的小型云服务提供商就拥有很大的市场机遇;但如果需求增长率下降,甚至低于供给增长率,CoreWeave这样的企业便会首当其冲,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然而,未来AI算力需求究竟会如何发展,恐怕没有人能够完全确定。 (3)近期的市场波动 自2022年以来,美股IPO市场就进入了冷静期。当今年3月初CoreWeave提交上市文件时,市场机构普遍认为这是对IPO市场的利好消息,但当CoreWeave宣布缩减IPO规模后,这种乐观情绪已经几近消退。 近期,美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经济数据疲软,制造业增速放缓,引发市场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如关税调整)可能加剧供应链波动,影响企业盈利预期。 (4)美股科技股估值回调 在经历了数年的狂飙之后,标普500最新动态市盈率已经达26.36倍,处于历史高位,市场对科技股(尤其是“科技七巨头”)的盈利持续性存疑。 高盛等机构也下调2025-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预测,市场担忧算力供过于求,影响英伟达及相关产业链。自美东时间本周三以来,英伟达股价已经累计下跌近8%。作为业绩与AI发展前景高度绑定的企业,CoreWeave的市值也必然遭受冲击。 结语:CoreWeave成AI泡沫观察窗口 作为AI算力租赁领域的明星企业,CoreWeave的IPO遇冷被视为AI行业泡沫风险的早期信号。 不过,CoreWeave市值的下降也并非完全是件坏事。有不少市场机构认为,高度依赖资本烧钱扩张的CoreWeave本就不应该有如此之高的市值,此番下调意味着市场的情绪越发冷静,AI泡沫出现消退态势。
特朗普加税坑惨马斯克?英国政界建议拿特斯拉“开刀”
财联社3月28日讯(编辑 赵昊)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到美国的汽车征收25%关税后,特斯拉在英国获得的大量政府补贴再次受到审查。 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表示,政府正在审查电动车转型政策。她还提到,有人呼吁对特斯拉进口到英国的产品实施“对等关税”。 里夫斯提到的是英国议会的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支持对特斯拉征收关税,该党还特地提到,征收关税的理由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和特朗普之间的关系。 自由民主党发言人称,“鉴于马斯克对特朗普的大力支持,对特斯拉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将是一个恰当的回应。” 分析机构Tussell 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特斯拉已从英国纳税人处获得了1.88亿英镑的补贴。 这些补贴主要通过插电式汽车补贴计划获得,该计划旨在通过财政激励措施促进低排放车辆的购买。 自由民主党副党首Daisy Cooper表示:“我们的汽车工业正被特朗普和他破坏性的贸易战所左右,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准备,包括对特斯拉征收关税,让特朗普的亲信马斯克付出代价。” 根据英国汽车制造商与贸易商协会的数据,特斯拉Model Y在2024年成为英国第五畅销的新车,注册量达32,862辆。 里夫斯告诉媒体,“我们不想陷入贸易战,但我们正在重新评估零排放汽车法案。我认为这是部分补贴流向特斯拉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英国的汽车制造业。” “我们在去年的预算案中宣布了约20亿英镑的汽车基金,作为现代工业战略的一部分。”里夫斯称,“我们正与美国进行密切磋商,希望在下周关税生效前达成协议。让我们看看进展如何。” 美国已定于下周的4月2日推出广泛的“对等关税”,同一天进口整车的关税也将生效。有分析认为,这一关税对特斯拉有利,因为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汽车全部由加州和得州的工厂组装。 这也让不少人猜疑,特朗普对海外汽车加征关税的想法,可能受到了马斯克的影响。对此,马斯克表示,关税将影响特斯拉汽车零部件的成本,“这一成本影响不容小觑”。
全身都是狠货的仰望U7,看完我真觉得有些可惜
不是我说,比亚迪最近是不是受啥刺激了。发布会跟不要钱似的连着开,而且每场都非常有料。 就在昨晚 ( 别问为啥昨晚没写,问就是昨天全员出差了 ),比亚迪家目前最强、最贵的旗舰轿车仰望 U7 ,在亮相了一年多以后终于公布了自己的上市价格。 提供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总成,每种动力分别提供四座和五座两款车型,定价分别是 70.8 万和 62.8 万,而且油电同价。 好嘛,桌子又被掀飞了一张。毕竟都不用说跟它定位相似、同样是超豪华新能源轿车的尊界 S800 可能会卖到百万以上了,就跟自家的两个兄弟:109.8 万的仰望 U8 和 168 万仰望 U9 ,都是骨折级别的降价。 这个攻击性极强、甚至还带了点队友伤害的定价,配合上这个上市时间点,很难不让人联想到 U7 就是冲着尊界去的。 而如果你问我对这车的感觉如何,我会告诉你它把仰望这个牌子的特点无限放大了,包括优点和缺点。 在看不见的地方,U7 的领先性和集成度,是毫无疑问的行业天花板;但在工业设计、宣传营销,这些大伙能直接感受到的方面,在我看来它或者说是仰望,做得依旧不太好。 听我介绍完以后,我觉得大伙会同意我的看法。 和仰望的其他车型一样,U7 这次依旧标配了名叫易四方的四电机分布式驱动系统。前后轴各一个双电机总成,总计有 1300 匹的峰值功率,可以推着 U7 在 2.9秒跑完零百加速,然后冲到 270 kph 的最高车速。 而因为四个电机的动力和转速可以单独控制,U7 不仅能和仰望其他车型一样做出坦克掉头这样的动作,还新增了一个类似平行移动的功能,就是可以自己横向的慢慢挪出车位。 就像这样。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功能后续也会更新给现有的仰望车主。 往下,就是 U7 上头各种行业唯一的技术了。首先就是这套名叫云辇 Z 的悬架系统,虽然它的功能和我们最近看到的很多新车,比如蔚来 ET9 和尊界 S800 很像,都是能让车子在经过凹凸路面的时候保持车身的平稳。 但要说底层的技术原理,云辇 Z 和它们可是完全不同,并且能力的上限更高。 核心的配置,是这个用上了直线电机的减振器。 传统的油液减振器就类似一个装满了油的针筒,可以用油液的流动来抵消车身的振动。即使是后期出现了电磁阀和磁流变液减振器,本质上也都是一种被动接收路面冲击的被动悬架。 这两年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能够主动出击、迎合路面起伏的主动悬架系统开始出现。这些悬架在遇到大坑的时候可以主动伸长、遇到凸起的时候可以主动缩短,就跟太极拳的推手似的,提前把冲击的力卸掉,让车子如履平地。 现有的方案,比如保时捷的 Active Ride 和蔚来的天行底盘用的思路都是类似的,也就是通过给减振器增加一个外置 or 内置的油泵,通过往里 泵油/抽油 来让车轮升高和降低。 而 U7 上头的直线电机减振器直接就放弃了传统的油液逻辑,往减振器里塞进了两组相互嵌套的线圈组成了直线电机,通过给线圈通电形成磁场相互作用,来控制减振器的伸缩和阻尼大小。 如果觉得不好理解也没事,这玩意本质上,跟电磁轨道炮的原理是一样的。。。四根电磁炮,什么陆地坦克啊喂。 那么可想而知,相比于传统的油液减振器,直线电机减振器的能力上限和玩法就很多了。 因为没有了油液作为力传递的媒介,直线电机减振器可以用更小的损耗做更快的动作。并且只要给它输入的功率够大,它使出的力气也可以远超外置小油泵的现有方案。 比亚迪在发布会上也列出了这套悬架的详细数据:5 毫秒的高度调节执行时间、最小可以调节 1 毫米的车身高度、对车身高度的变化可以感知到最低 10 微米。四个电机加起来,总共有 50kW 的输出功率。 相当于有一台比亚迪海鸥的动力在控制 U7 的车身高度。。。 结果就是,除了抑制俯仰和侧倾这些基操,U7 还可以实现一些非常抽象的能力。比如在车身不起伏的情况下开上马路牙子、飞坡的时候可以做到不拋跳等等。 就算遇到连续的减速带,你也可以站在车顶上打个咏春拳啥的。 甚至当你想开着它上台阶的时候,U7 也能保证车身的平稳。( 谁会开这车上台阶啊喂 ) 总之就是在云辇 Z 开启之后,U7 就会跟飘在地面上一样,不仅能把路面上绝大部份振动和起伏就跟车里完全隔绝,还可以控制车子加减速、过弯时候的侧倾和俯仰,让你跟坐高铁似的直接飘到目的地。 那这就能引出 U7 上另一个很逆天的玩意:自主品牌第一台量产的水平对置发动机了。 因为悬架用上了直线电机外加空悬的组合,就导致了总成的体积非常之大。而这也就意味着混动版本的 U7 前机舱里,需要塞进去两个这么大的避震系统、前面提到的双电机总成、以及一个混动专用的发动机。 如果是 U8 那样的全尺寸 SUV ,这个问题倒还没那么复杂,毕竟机舱的尺寸大嘛。但 U7 是个车头相对扁塌的轿车,想把上头那些配置全放进去,难度不亚于把大象放冰箱里,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U7 上的这台 2.0T 水平对置发动机也就是这么来的,根据比亚迪的计算,在把各种零件都放进去以后,留给发动机的纵向空间就只剩 869 mm 了。而常规直列四缸 2.0T 发动机( 指的应该是比亚迪自己的 )总成得去到 964 毫米, 压根塞不进去。 在发布会上比亚迪说,他们从保时捷的水平对置发动机上找到了灵感. 因为这种发动机的特点就是把气缸从斜着放变成了横着放,不仅发动机的高度可以降低,让整车的重心更贴近地面操控更好,气缸横向的运动还不会像斜向运动带来规则的振动和噪音,对 U7 来说简直完美。 但是想造这种发动机难啊,因为气缸分散在两边,像是控制气门的凸轮轴、负责进气的配气机构相比直列发动机都得多准备一组。 而且因为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燃烧是在两边,就很容易让发动机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 如果不做好热管理,就很容易出现因为缸体膨胀不均而形变、爆缸的情况。 从现在一直的信息来看,比亚迪大概率是把上头这些问题都解决的差不多了。结构上看,U7 的发动机与其说是和保时捷类似,甭管是看气缸内的镀膜、活塞的设计,其实更接近于斯巴鲁的小排量水平对置发动机 CB18 。 只不过体积更小、结构更紧凑。 上比亚迪,中下斯巴鲁CB18 散热方面,这台机器用上了比亚迪独创的五连机油泵以及非常复杂的 10 路的油路循环,最终扛住了 8000 小时的负荷试验、12000 刺的冷热冲击试验以及超过 200 万公里的验证里程。 最后,愣是把 U7 的发动机总成高度压到了只有 733 毫米,发动机本身的纵向高度仅有 402 毫米,比保时捷的方案还要薄。 也才成功的把这个发动机塞进了 U7 的机舱里。 所以同样的价格,要是有富哥粉丝想买 U7 的话我还是建议冲混动版的,相当于白送个水平对置发动机么!(不是) 上头这些,再加上它们对应的非常复杂的控制算法、以及带 3 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智驾、135.5 度 or 52.4 度容量的高性能刀片电池、23 扬声器的丹拿音响等等. 几乎可以这么说,仰望 U7 这台车已经把新能源轿车可技术上,所有能配到的最强硬件都给配齐了。 就这玩意只卖个六十万出头,说实话真的不过分。 但就像我开头说的,在 U7 超强的底层实力和大伙愿意买单之间,还隔着设计和营销,这两个巨大的鸿沟。而这也是仰望从发布以来到现在都不太有人愿意买单最重要的原因:明明很厉害,但大伙感受不到。 就说设计吧,在昨天 U7 发布以后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张图,同样是定价在 70 万上下的新车,蔚来 ET9 的内饰相比 U7 明显更加成熟和干练,而后者过多的线条拼接,其实并不太能赋予它太多的高级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外观设计上,U7 本身的比例接近行政级轿车,却偏偏用上了运动感很强的、U9 同款的头灯。 再加前翼子板上这个似乎只有装饰作用的结构,U7 的内外饰设计,都呈现出了一种行政和运动混杂的割裂感,很难让人在说出 “ 卧槽这车好帅 ” 之后,再进一步的了解它。 说实话,真不如把 U8 宽厚的气场直接继承到轿车上。。。 @SugarDesign 仰望轿车概念设计 另一点就是营销,虽说国产车型的高端化很难做,但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涌现出了很多破圈级别的营销案例。一是在全国各个赛道刷圈的小米 SU7 Ultra,二是尊界 S800 。 前者因为拿下了诸多第一直接证明了自己确实强,后者虽然现在口碑比较有争议,但也确实让很多不了解车的人知道了途灵龙行底盘的名字,知道了白沙不扬的能力。 这都是一些很好理解、很好出圈的营销方式。 反观 U7 昨天的发布会,深度的技术讲了很多,实现的难度和原理也解释的非常清楚,但在没有汽车知识的观众眼里,这些玩意就跟天书没有太大区别。 “ 让我看看这些具体有啥用。。。嗯??开着上楼梯?” 而作为仰望家族里最便宜的一台车,我想 U7 身上大概率是有不想的走量任务的。怎么让这么好的底子传播出去,让大伙认识到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应该要成为科研以外,比亚迪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了。 估计应该还是有挺多人跟我的想法类似,因为比亚迪的 A 股股价今天已经跌了一天了。
美驻格陵兰领事馆扩建 万斯:丹麦在格陵兰做得不够
  △美国副总统万斯   当地时间3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率代表团抵达格陵兰岛美军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并发表演讲。   万斯在演讲中说,丹麦在格陵兰安全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财政资源方面为格陵兰提供的帮助还不够,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足够的投资。   万斯表示,希望格陵兰人选择成为美国的一部分。在被问及有关扩大美国在格陵兰岛军事存在的计划时 ,万斯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计划,不会直接扩大。但需要投资额外的军事破冰船以及海军舰艇等,以在格陵兰建立更强大的存在。   就万斯此行,当天成立的格陵兰岛新一届自治政府表示,美方此行对格陵兰人民“缺乏尊重”,格陵兰岛无意成为美国的一部分。   △美国驻格陵兰首府努克领事馆   同日,总台记者获悉,美国驻格陵兰首府努克领事馆正进行扩建,将迁至面积更大的新馆舍。丹麦分析人士评估说,这表明美国可能会加强在该国的外交存在,也可能加强情报方面的存在。   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是丹麦的自治领地,有高度自治权。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达夺取格陵兰岛控制权的强烈意愿,并宣称不会排除通过“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夺取该岛控制权的可能性。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格陵兰岛居民都反对该岛成为美国的一部分。(总台记者 郝晓丽 徐德智)
嚯!OpenAI最新内幕八卦.pdf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奥特曼被OpenAI董事会解雇的往事,还有新瓜曝出。 原来是Ilya为董事会提供了关键证据。 这部分证据来自前CTO Murati与奥特曼的对话截图。 比如奥特曼说GPT-4 Turbo不需要联合安全委员会审查,但Murati后面核实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奥特曼被解雇事变前一个月,Ilya整理好了两份PDF,一份关于奥特曼,一份关于Brockman,发给了董事会其他独立董事。 这些新内幕来自《华尔街日报》记者Keach Hagey的新书《The Optimist: Sam Altman, OpenAI, and the Race to Invent the Future》。 (5月20日出版,感兴趣的可以蹲) 新书中透露,奥特曼被踢出董事会前一周,老师已经警告他类似风险,他完全没当回事。 可能这就是为啥书名要叫“乐观主义者”吧。 Ilya推动整场政变 梳理新书爆料的新细节,OpenAI内讧原因无外乎三方面: 有权力纷争、有公司发展分歧,最主要的还是对奥特曼的意见。 首先是对公司技术的安全问题上,奥特曼为了快速发布产品与技术,存在一些撒谎行为。 早在2022年冬天,董事会权衡是否要发布GPT-4三项有争议的增强版本时,奥特曼就谎称它们都已通过联合安全委员会的批准。但后面董事会成员Toner发现,其实只有一个被批准。 与此同时,奥特曼还在未经联合安全委员会同意的情况下,在印度内测了GPT-4。 后面他又声称公司法律部门说,GPT-4 Turbo不需要通过联合安全委员会审查,但其实不是如此。 其次钱款方面,董事会有人发现他“独占”了OpenAI启动基金,下面的投资人拿不到钱。 这个基金在2021年推出,旨在投资AI初创企业,OpenAI负责管理。 OpenAI高层表示,奥特曼没有从该基金中抽取任何费用或者利润。他们表示奥特曼设立该基金,就是因为它“更快”,而且只是一个临时安排。 自从ChatGPT发布后,OpenAI便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快速融资。最新一轮的金额已经达到400亿美元,由软银出资,融资完成后软银将超越微软成为OpenAI最大投资方。 最后,奥特曼的管理风格也引发内部不满。 新书中提到,Ilya出于多种原因失去了对奥特曼的信任,包括他喜欢让内部搞对立。 2021年Ilya刚刚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探究OpenAI的下一个研究方向,几个月后Jakub Pachocki也做了类似的东西,后面两个团队合并。 前CTO Murati也提到,奥特曼的亲信Brockman在汇报上会绕过自己这个直属上司,直接去找奥特曼。 在2023年10月,Ilya整理了两个PDF,一个是奥特曼的,一个是Brockman的,发给了独立董事们。 这其中,奥特曼的PDF里包含了很多来自Murati的Slack对话截图。比如他说GPT-4 Turbo无需审查,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2023年11月16日,Ilya和三名独立董事通过线上会议投票解雇了奥特曼,也免去了Brockman董事职务。 然后他们联系Murati,邀请她担任临时CEO,不过没有告诉她奥特曼为啥被解雇。 就在这时,Murati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你们有通知微软CEO纳德拉吗? 答案是否定,董事会打算在“Murati将在消息发布到OpenAI网站上之前才通知微软”。 要知道,直到现在微软仍旧是OpenAI的最大股东。这意味着,董事会在做了决定、且已成既定事实、即将公诸于世界的最后一刻,才通知微软。 这后面也成为奥特曼能够扭转局面的关键。 再过了一天,Murati越来越担心董事会并没有为解雇奥特曼之后的局面做好准备,这对于OpenAI而言非常不利。 她与其他高管一起向董事会施压,最后30分钟期限,如果再不解释为何解雇奥特曼,他们将全体辞职。 从这开始一切也偏离了董事会一开始的预期。 他们本来指望新任CEO能够帮他们安抚员工情绪,结果她带头反抗董事会。员工对于奥特曼的离开也并不开心。 所以,仅仅48小时,奥特曼完成极限逆转。得到纳德拉鼎力支持,OpenAI近800人签署联名信,要求奥特曼回归,否则将集体离职去微软(虽然本身并不想去)。 在这之中Ilya也签名了。 显然,没有人希望OpenAI就此瓦解。 但是以此事件为节点,OpenAI高层其实也分崩离析了。 如今奥特曼身边只剩下“好基友”Brockman,其余人都相继出走创业,有了自己的AI公司。 而OpenAI,或许也回不去从前的OpenAI了。 参考链接: [1]https://www.wsj.com/tech/ai/the-real-story-behind-sam-altman-firing-from-openai-efd51a5d?st=Qh5uBU&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 [2]https://techcrunch.com/2025/03/29/sam-altman-firing-drama-detailed-in-new-book-excerpt/
华尔街日报:中美机器人竞赛,中国优势几何?
优必选的类人机器人 凤凰网科技讯 3月30日,华尔街日报发文,美国和中国是仅有的两个处于智能类人机器人前沿的国家。无论哪个国家能制造出真正有用的类人机器人,都将主导无数劳动密集型产业。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3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家都注意了,这很可能会成为最大的产业。” 新型类人机器人的制造商旨在通过将机器人工程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实现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这有时被称为具身智能。 目前,类人机器人作为与人类并肩工作的伙伴,仍然显得笨拙且可能存在危险。然而,支持者认为,它们最终将彻底改变从制造业到采矿业、老年人护理以及战争等各个领域。它们拥有能正常运作的眼睛、耳朵、手和腿,将无缝融入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 位于密歇根州安娜堡的行业组织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表示:“你无需改造工厂、仓库或家庭来适应类人机器人,这就是未来的前景。” 中国政府表示,希望到2027年使中国在类人机器人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具身人工智能被列为一项新的国家风险投资基金的重点投资方向,这鼓励了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和公司纷纷涌入这一领域。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熟悉故事的开端。中国公司制造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电动汽车、船舶和太阳能电池板,在这些领域,都是政府补贴和有利的监管政策推动了它们的发展。 伯恩斯坦说:“中国有更多的公司在研发类人机器人,并且政府支持力度也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所以,目前他们可能具有优势。” 使机器行走和搬运物品的人工智能模型,比让聊天机器人撰写报告的模型要复杂得多。实体人工智能大多无法依赖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文本或视觉数据。类人机器人需要三维数据来理解物理学原理,而且其中大部分数据必须从头创建。 这正是中国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中国拥有大量的工厂,类人机器人可以在这些工厂执行任务的同时,收集关于世界的数据。 中国机器人初创企业云深处的销售总监程宇航表示:“中国如今取得快速进展的原因是,我们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在真实场景中快速迭代和改进。这是美国无法比拟的。” 优必选科技,这家正在训练类人机器人分拣和搬运汽车零部件的初创企业,与包括吉利在内的中国顶尖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浙江省的一家工厂里,这些机器人正在接受训练,以帮助吉利生产极氪品牌的豪华电动汽车。 该公司的人员表示,机器人通过实际操作能更快地学会工作。就像一个在法国待了一个学期后法语水平大幅提高的高中生一样,现实世界给机器人带来了在实验室里无法人为制造出来的问题,比如处理装有汽车零部件的集装箱重量不均的情况。 优必选科技的一位经理说:“一个问题在实验室里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解决,但在真实环境中可能只需几天。” 优必选科技的人员称,目前两个机器人一起将一个集装箱装载到卡车上大约需要12秒,而人类工人只需要3秒。预计这些机器人的速度会加快,而且它们可以昼夜不停地工作。豪华汽车制造商极氪表示,这些测试是在非生产区域进行的,类人机器人的开发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几家美国类人机器人制造商也在工业环境中对机器人进行试验。其中,由亚马逊支持的初创企业Agility Robotics自2023年以来,一直在亚马逊的仓库中测试其类人机器人分拣和搬运包裹的能力。 2 月,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的初创企业Figure发布了视频,展示了两个机器人相互协作,识别物品并将它们放入冰箱的过程。 Figure公司的类人机器人在整理食品杂货。 美国银行分析师李明勋表示,凭借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在当地生产的机器人最终成本可能不到其他地方生产的机器人的一半。 李明勋表示,他的估计是基于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该行业迅速发展,目前约占全球电动汽车产量的70%。“我认为类人机器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电动汽车产业。”他说。 据接近优必选科技的人士透露,该公司名为Walker S的机器人系统,包括软件在内,目前售价数十万美元。优必选科技计划今年向客户交付500至1000台Walker S机器人,其中包括富士康。该公司希望到2027年将交付量增加到10000台以上。中国以外很少有公司开始销售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类人机器人。 行业内部人士预计,随着机器人应对更复杂的环境,比如私人家庭环境,这种竞争将持续数十年。 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表示:“在机器人真正能够取代人类之前,尤其是在实现手脑协调之前,我们仍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作者/陈俊熹)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对话星纪魅族COO廖清红:全球化、AI与智能眼镜的突围战
凤凰网科技《凤凰V现场》出品 作者|刘毓坤 编辑|于雷 3月27日,星纪魅族在成都举办春季媒体沟通会,副总裁曾洋与首席运营官(COO)廖清红系统披露公司战略动向。在这场以“AI时代的科技变革”为核心的对话中,廖清红明确了星纪魅族的三大方向:全球化扩张、多终端生态构建、AI全场景落地,并透露了新品发布计划与市场野心。这家曾以手机业务闻名的企业,正试图通过智能眼镜、车机系统等新赛道,在巨头环伺的科技行业杀出重围。 全球化:三年内海外收入占比剑指70% 廖清红直言,全球化是星纪魅族“活得好”的核心路径。2024年,公司仅用3个月实现海外销售占比超20%,今年目标提升至50%,长期目标是海外收入占比达70%。为实现这一目标,星纪魅族采取“三步走”策略:产品先行探路,随后输出技术,最终实现生态出海。借助吉利集团的海外布局,公司计划优先开拓中东、东南亚市场,再进军欧洲。廖清红强调,全球化不仅是销售扩张,更需融入本地产业链,“避免成为单纯的贸易型公司”。 AIOS 2.0:多终端生态的“隐形引擎” 作为战略底座,Flyme AIOS 2.0将于4月发布会亮相。该系统通过统一调度豆包、文心一言、DeepSeek等大模型,结合场景化需求与用户习惯,实现“端-云协同”的智能决策。例如在车载场景中,AI不仅推荐餐厅,还能结合用户口味偏好优化结果。廖清红透露,AIOS作为首家接入阿里云全模态大模型Qwen2.5-Omni,未来将重点突破情感理解与多模态交互,打造“超自然的人机对话”。 智能眼镜:千亿赛道的头号玩家? “AR眼镜五小龙之一”的星纪魅族,将智能眼镜视为“仅次于手机的AI Device”。尽管巨头入局,廖清红认为行业仍处早期:当前产品重量(40克以上)与续航制约体验,但技术突破将加速市场爆发。他预测,未来三年该品类年增速达100%,但短期内难以撼动手机地位。星纪魅族凭借光波导技术积累,已在XR领域拿下41.5%市场份额,未来计划通过AIOS赋能,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魅族手机:AI平权与“摔不坏”的硬核回归 在手机红海中,星纪魅族选择差异化突围。Note 16系列主打“AI平权”,将旗舰级AI能力下放至2000-3500元价位,瞄准“追求品质但预算有限”的年轻群体。廖清红直言,中国中端市场暂无霸主,“Note系列曾创下3000万台销量,这次要成为国民严选”。而魅族22旗舰系列则强调“形态创新”,打破屏幕尺寸局限,强化与车机互联的AI体验。廖清红用“摔不坏、跌不烂”定义新品,暗喻品牌历经挫折后的韧性。 车机生态:开放合作下的“隐形冠军” 星纪魅族在车机领域悄然登顶:Flyme Auto连续5个月装机量第一,适配22款车型,超过华为鸿蒙与小米澎湃。廖清红将成功归因于两大优势:基于Flyme OS十余年的系统功底,以及“低姿态”的开放合作模式。目前,Flyme Auto已与吉利深度绑定,但同时支持其他品牌手机互联。廖清红透露,公司正与美的等企业合作,加速“人车家”生态闭环。 以弱胜强的生存哲学 “中国企业的历史,就是以弱胜强的历史。”廖清红反复提及这一观点。面对华为、小米等巨头,星纪魅族选择在智能眼镜、车机等新赛道证明“战斗队伍”的成色。从AIOS的底层革新,到全球化与生态开放的组合拳,这家22岁的品牌试图用差异化的产品逻辑与战略定力,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如廖清红所言:“我们做不到哪吒的霸气,但可以拥有同样的坚韧。”
消息称马斯克的大合并策划已久,8000亿估值自己说了算?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30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合并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和社交媒体公司X的交易引发关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笔交易策划了几个月时间,新估值是两家公司自己“谈判出来”的。 合并后的新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名为xAI Holdings。一个新的xAI实体于周四在内华达州注册,马斯克被列为总裁。 知情人士称,两家公司的高管认为,让合并后的公司以xAI的名义融资要比他们分别融资更容易,他们为这一合并交易筹备了几个月时间。部分员工同时在这两家公司任职。 马斯克称,在这一合并交易中,xAI的估值为800亿美元,X的估值为330亿美元,合并后的总估值为1130亿美元(约合8208亿元人民币)。 然而,这些估值似乎是马斯克团队自己得出的。据知情人士透露,新估值是在马斯克旗下两家公司谈判过程中确定的,而且双方使用的是相同顾问。 知情人士表示,在合并交易宣布前的几个月里,xAI曾评估过投资者对新一轮融资的兴趣,该轮融资将使其估值达到750亿美元,高于上一轮融资时的大约500亿美元。(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东方雨虹2024年分红金额远超净利润 公司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超千亿
3月24日,东方雨虹发布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公司将以23.89亿股为基数,向股东派发现金红利22.1亿元,本次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3月31日,除权除息日为:2025年4月1日。 这并非公司最初的分配方案,此前公司曾计划大手笔派发现金红利44.19亿元(含税)。其中,实控人、董事长李卫国可获得约9.82亿元(税前)的分红。 由于公司去年净利润大降95.24%,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却大手笔分红,引发了一些投资者质疑。随后,公司修改了分红方案。 不过,在公司修改方案后,公司2024年合计分红金额依然达到该年净利润的33.94倍。 在二级市场方面,公司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超千亿元,股价跌幅超七成。 分红金额远超去年净利润 根据公司在3月24日披露的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2024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拟以公司现有总股本24.36亿股扣除公司回购专户上已回购股份4761.57万股和公司尚未完成回购注销的股权激励限售股3.08万股后的总股本23.89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9.25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2.1亿元(含税)。此外,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本次分派对象为:截止2025年3月31日下午深圳证券交易所收市后,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公司全体股东。 本次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3月31日,除权除息日为:2025年4月1日。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2月27日披露的年报中,东方雨虹披露的利润分配方案为:以公司现有总股本24.36亿股扣除公司回购专户上已回购股份4761.57万股和公司尚未完成回购注销的股权激励限售股3.08万股后的总股本23.89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5元(含税),总计派发现金红利44.19亿元(含税)。 该方案发布后,引发了诸多投资者的质疑。 年报显示,2024年,东方雨虹营业收入280.56亿元,同比下降14.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下降95.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4亿元,同比下降93.28%;基本每股收益0.0435元,同比减少95.22%。 据此计算,公司第一次分红金额是公司去年净利润的40.91倍。 3月10日,公司董事会接到控股股东李卫国提交的《关于提请增加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临时提案的函》,提议分红金额缩水至22.1亿元。调整原因是:结合公司发展阶段、经营情况和自身资金计划安排等实际情况。 最终该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 雷达财经注意到,东方雨虹2024年半年度已派发的现金红利14.62亿元。据此计算,整个2024年,公司将分红36.71亿元,是该年净利润的33.94倍。 同花顺iFind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公司实控人、董事长为李卫国持有上市公司21.79%的股份。据此计算,其2024年全年可获得分红8亿元(税前)。 净利润连续五个季度下滑,亏损集中在去年四季度 东方雨虹去年净利润下滑,并非没有征兆。 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公司连续出现净利润下滑,但依然处于净利润为正状态。 整个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7亿元,同比下降45.73%。 然而到了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63.6亿元,同比下降14.8%;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8017万元变为亏损11.69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扣非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3.31亿元变为亏损9.75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对于公司业绩不景气的原因,此前公司在业绩预告中表示,报告期,公司加大了应收风险管控力度,主动放弃了回款不佳的直销项目,导致直销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从而导致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其次,加大渠道转型力度导致短期内费用增加;同时,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减值损失的应收账款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综上,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董监高薪酬大多下降,副总裁王晓霞等却涨薪 业绩不佳的同时,公司董监高的薪酬去年也出现了下滑。 2024年年报显示,东方雨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1469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1768.88万元,同比降约17%。 东方雨虹2024年董监高薪酬普遍下降,例如董事长李卫国,2024年薪酬46万元,相较于2023年少了39万;董事、总裁张志萍(离任)2024年薪酬168万元,同比减少92万元;董事向锦明2024年薪酬120万元,同比减少80万元;董事、副总裁张颖2024年薪酬120万元,同比减少80万元;董事、副总裁张洪涛2024年薪酬120万元,同比减少50万元;董事、总裁杨浩成2024年薪酬168万元,同比减少32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去年有三位高管逆势出现了涨薪。具体来看,公司监事会主席王静2024年薪酬为62万元,较2023年的50.88万元,增加11.12万元;副总裁王文萍2024年薪酬为168万元,较2023年的150万元,增加18万元。董事、副总裁王晓霞2024年薪酬为168万元,较2023年的120万元,增加48万元。 三位涨薪高管的履历为:王静,1986年出生,硕士学历,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2014年进入公司任证券部证券事务主管,2022年9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王文萍,1973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曾任职山东三角集团技术岗、党政管理岗、营销管理岗,公司分销部副经理、国际贸易部经理、市场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市场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信息化总监、砂粉科技集团董事长等,现任公司副总裁,兼任公司海外发展集团总裁;王晓霞,1976年出生,硕士学历,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2007年至2009年任北京市京开律师事务所律师。2009年3月进入公司工作,历任风险监管部部门经理、法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风险管控中心总监、工程建材集团总裁等,现任公司董事、副总裁。 市值较最高点蒸发1057.69亿元 天眼查显示,东方雨虹成立于1998年,东方雨虹成员,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4.36亿元,超过了99%的北京市同行,并已于2021年完成了定向增发。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防水工程施工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防水卷材、涂料、砂浆粉料、工程施工。 作为东方雨虹创始人、董事长的李卫国,于1965 年出生,毕业于湖南农学院,本科学历,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89年进入长沙县职业中专任教;1992 年进入湖南省经济管理学院任教;1993 年至1995年在湖南省统计局工作;1995年创办长沙长虹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1998 年至今任公司董事长,为公司主要创始人,现兼任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深圳凯尔汉湘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长阳京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经理。 《2021年·胡润百富榜》显示,李卫国以340亿元财富位列第175位。 《2024年·胡润百富榜》显示,李卫国以130亿元财富位列第388位。 据此计算,三年时间,李卫国身家缩水210亿元。 李卫国的财富走势,与东方雨虹的股价走势息息相关。2021年6月1日,东方雨虹盘中达到股价最高点57.91元(前复权),截至3月28日收盘,公司最新股价为13.63元,总市值为325.6亿元。 据此计算,东方雨虹市值较最高点蒸发1057.69亿元,股价跌幅76.46%。
科技圈都在卷“AI Agents”,它究竟是什么?
AI现在是热门话题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30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硅谷科技巨头目前都在热议“AI Agents”(AI代理或AI智能体),并将它视为下一个重大趋势。但问题是,科技公司目前对于AI Agents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共识,这个热词容易引发困惑。 金融服务公司第一资本(Capital One)的首席科学家兼企业AI负责人普雷姆·纳塔拉詹(Prem Natarajan)表示:“当我听到一些关于‘代理’的讨论时,我有时会想,它是不是很像那个老掉牙的盲人摸象故事,每个人都在触摸象的不同部位,解释也不同。” AI代理通常被泛泛地理解为能够代表人类采取某些行动的系统,比如购买杂货或预订餐厅。但在某些情况下,“行动”的定义并不明确。例如,查询企业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给出答案,这算不算一项“行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算,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不算。而且,并非所有软件行动都被视为具有“代理性”。 知名研究公司Gartner旗下技术服务提供商部门的高级总监分析师汤姆·科肖(Tom Coshow)表示,如果AI只是根据人类用户提供的具体细节采取行动,那么它不算代理。他指出,软件需要自行推理并基于情境知识做出决策,才算是真正的代理。 科肖表示,许多公司今天所称的AI代理实际上只是聊天机器人和AI助手。Gartner曾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过一场关于AI代理的网络研讨会,旨在解释这项技术并讨论应用场景。会后,Gartner对参会者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曾部署过此类代理。结果显示,仅有6%的人回答“是”。 他认为,真正的AI代理系统背后要有一个大语言模型负责决定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并且还能采取行动。例如,第一资本的礼宾聊天机器人能安排试驾。“简单定义就是,AI是否做出了决策,AI代理是否采取了行动?”科肖称。 AI21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奥里·戈申(Ori Goshen)表示,他不愿使用AI代理这个术语。“这个词到处都是,被滥用了。”他说。 “这个术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内容。”戈申称。对于如何帮助企业弄清楚AI代理,让他们知道钱花在了哪,并真正实现AI价值,他表示这“需要更精确地探讨”。 (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马斯克遭变性儿子狂喷:火星移民是噱头,特斯拉是“庞氏骗局”
薇薇安・威尔逊和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3月30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埃隆・马斯克的变性儿子薇薇安・威尔逊最近在与主播哈桑・皮克时长两小时的直播中,谈到了她童年时期父亲的行为、他的火星殖民计划,甚至还谈到了他的游戏水平。 当被问及马斯克的工作习惯时,威尔逊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说:“我看到他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他就是在车里对员工大喊大叫,而我们在一旁惊恐地看着,他简直是在声嘶力竭地叫嚷。”她称马斯克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丑”和自恋狂,还补充说有些人 “活该有冒名顶替者综合征(总觉得自己名不副实)”。 威尔逊声称特斯拉的运营模式就像庞氏骗局,她以该公司“过高的市盈率作为证据”。她说:“查一查市盈率,然后再把特斯拉的股票和其他汽车公司的股票对比一下。它根本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个庞氏骗局。” 她还认为马斯克雄心勃勃的火星殖民计划不过是一个营销噱头。她表示:“大家听着,这是不会实现的。这就是一个营销骗局,尽管随便在谷歌上一搜就能揭穿它,但不知怎么的,大家还是都上当了。” 威尔逊还谈到了马斯克的游戏水平。她说:“我可以爆料一件我觉得非常搞笑的事情。他总是试图让我和我弟弟跟他一起玩排位赛,而且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他这么做只是因为我们能带他赢。” 她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马斯克的游戏表现。威尔逊说:“他玩得太烂了,简直烂透了。” 她还称自己的父亲“很尴尬”。(作者/陈俊熹)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