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Pixel 10发布 美媒:谷歌已在AI手机竞争中把苹果甩在身后
谷歌Pixel 10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1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科技行业开发颠覆性AI手机的竞赛已经打响,但是苹果公司正被Android竞争对手们甩在身后。 苹果曾放出预告,要推出更聪明的Siri,但这款升级版语音助手至今不见踪影,其他Apple Intelligence功能也表现平平。反观三星,该公司已将Gemini融入其Galaxy系列,新款谷歌Pixel手机更是满载各种实用AI功能,这些才是消费者真正会用到的工具。 谷歌在周三发布了新一代Pixel 10系列手机,主打AI。这款手机能在相机应用中直接为用户穿上一件AI生成的西装外套,在用户不会德语的情况,用逼真的声音克隆出用户说着流利德语讨论午餐话题的情景。当用户致电美联航客服时,航班预订信息会自动浮现在屏幕上。 AI相片编辑功能 尽管Pixel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微不足道,但是在AI功能上,它已远远领先于iPhone。谷歌甚至在最新广告中调侃苹果智能版Siri的跳票,直接建议iPhone用户改用新款Pixel 10。 无论用户支持哪个阵营,他们想知道的是AI究竟能为手机体验带来什么?《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作家妮可·阮(Nicole Nguyen)在体验过Pixel 10后得到了答案:需要时即刻浮现的信息、用自己声音实现的实时翻译、指导拍摄的虚拟摄影师、个性化健身教练等等。 无需任何指令 谷歌Pixel系列向来以惊艳的软件体验而非硬件配置著称,新发布的Pixel 10(起售价799美元)和Pixel 10 Pro(起售价999美元)同样如此。不过,用户需要深度依赖谷歌原生应用生态,包括Gmail邮箱和地图服务。 对于iPhone用户而言,最令人羡慕的功能当属“魔法提示”(Magic Cue)。它能智能扫描收件箱、日历和短信,在你需要时主动推送相关信息。 例如,玛丽(Mary)发短信问:“本(Ben)推荐的那家咖啡店叫什么?”魔法提示会自动从你与本的聊天记录中调出推荐内容。若玛丽接着询问周日是否同去探店,它会显示一个查看日历的快捷入口。 打航空公司电话就会出现航班信息 当用户打电话给餐厅时,电话应用可以从用户的邮箱调出预订信息。当用户在预约时间前打开谷歌地图,只需轻点一下即可开始导航至餐厅。 语音翻译功能同样令人叫绝。这款实时语言翻译工具(配备声音克隆技术)类似于谷歌视频通话应用Meet。在Pixel上,它直接内置于电话应用中,支持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法语、瑞典语、俄语、印地语和印尼语的实时互译。 《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作家妮可用该功能和一位德语使用者测试,选择了后者的首选语言。妮可说出英语后稍有延迟,便听到用自己的声音输出的德语翻译,屏幕同步显示对话的英语原文转录。德语到英语的翻译并不完美,但能让人理解大意。 艺术指导 Pixel 10的拍照体验也融入了AI。相机指导功能初用时会有些不适应。一名谷歌代表将相机对准妮可,并点击了AI拍摄键。约10秒后系统询问拍摄需求:全身人像、特写镜头,或生成更具创意的方案。 在点击“获取灵感”后,它生成了一张妮可更为放松地坐在沙发的粗略指导图,随后向摄影师发出具体指令:让她坐下、置于画面左侧、采用低角度拍摄、启用肖像模式、截取腰以上半身构图。 成片效果相当不错,或许能当领英大头照,但它或许削弱了职业所需的庄重感。 AI拍摄指导功能 在编辑模式下,点击“询问照片”可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指令。“优化效果”会自动修饰照片,选择“增强专业感”后系统即刻提亮光线增强景深模糊,20秒内生成四种备选方案。 如果输入“送妮可去外太空”的指令,背景就会替换为银河系。“添加商务西装”指令则为妮可披上虚拟西装外套。虽然某些效果让妮可略显邋遢,但其中一个版本效果非常逼真。 谷歌将于10月推出的另一项Gemini教练功能更令人期待,它可以为Fitbit手环和Pixel手表提供个性化健康健身指导。这个健康教练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调整训练计划,例如你昨晚的睡眠情况。如果在健康检查中提到背痛,它也会相应调整建议方案。 苹果手表即将推出的“健身伙伴”(Workout Buddy)与其说是AI教练,不如说是AI啦啦队长。它能提示你打破个人纪录的时刻,却无法为你量身定制训练方案。 苹果需追赶 谷歌表示,Pixel的高级AI功能可以“创造奇迹”。三星则在手机上显著标注“Galaxy AI”。苹果官网强调“AI开启无限可能”。 追踪智能手机销量的分析机构Canalys分析师周圣咏(Sheng Win Chow)表示,目前人们还没有强烈要求手机具备AI功能,但谷歌押注这种需求很快就会出现。竞赛仍在继续,而目前苹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前员工曝猛料:Meta夸大广告指标近20% 绕过苹果跟踪用户
Meta被曝未经允许跟踪iPhone用户活动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1日,据《金融时报》报道,一名Meta前员工向劳动仲裁庭表示,Meta曾将一项关键广告指标夸大近20%,并故意绕过苹果iPhone的隐私规则,以提高收入。 这些指控来自Meta前产品经理萨穆贾尔·普尔卡亚斯塔(Samujjal Purkayastha)提交给伦敦中央劳动仲裁庭的一份申请。他要求保留员工身份,直到其关于不公平解雇的诉求得到裁决。普尔卡亚斯塔表示,自己在内部多次对相关做法提出质疑后,今年2月被裁员。 根据周三提交的法律文件,Meta被指在其 “商店广告”(Shops Ads)的财务表现上误导广告主,该公司使用了总销售额而非净销售额数据。 “商店广告”是Meta在2022年推出的广告产品,面向在脸书和Instagram上开设数字商店的品牌。 普尔卡亚斯塔称,这种做法与Meta计算非购物类广告表现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非购物类广告通常不计入运费和税费),而且也不同于谷歌等竞争对手通常采用的方法。 他表示,Meta知道这种计算方法的差异但未向品牌披露。内部调查显示,“店铺广告” 的财务表现被夸大了17%至19%。 另外,根据普尔卡亚斯塔提交的文件,Meta还秘密地将用户数据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以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跟踪用户在其他网站上的活动,即便苹果在2021年已推出隐私措施明确要求征求用户同意。(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今年最赚钱的三家消费公司,大基金们押错了两个
01 无人问津的优等生 很难想象,上市迄今一年多、股价涨了12倍的老铺黄金,在一级市场时是个乏人问津的案子。 2023年8月,老铺黄金创始人徐高明决定放弃苦等数年的A股,转战港股,并把交表时间锁定在当年11月。此刻,这家成立了14年的公司还从未进行过任何一轮融资。 一个Pre-IPO轮从天而降,但留给一级市场投资人的窗口却相当短暂。“创始人的态度很开放,你们能赶上就赶,赶不上IPO还有机会。”一位接近徐高明的投资人告诉36氪。 黑蚁是罕见坚决的入局者。在合伙人级别的投决会上,老铺黄金全票通过。随后,做尽调、协议谈判、估值协商等流程“非常压缩地跑完”,只花2个月搞定了这笔投资——按52.25亿人民币估值,黑蚁领投了1.75亿元。这也是老铺收到的唯一一张领投TS(Term Sheet,初步投资条款)。 唯二入局的另一方是豫园股份——老铺此前在上海唯一门店所在地“豫园”背后的母公司。无人比他们更心知肚明那家地标门店的真实流水和经营情况。 但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来了,又走了。”一位接近这轮融资的人士告诉36氪。 即使到了半年后的IPO基石轮,老铺黄金也远没有到“抢手”的地步。 路演时感兴趣的机构寥寥,腾讯“还跟创始团队砍了一番价格”,才最终认购了3500万美金。CPE源峰和公募南方基金分别认购了1050万美金——“原因是业绩能支撑,价格也不高。”一位接近CPE的人士对36氪称。 一个关键的转折是老铺黄金在8月底发布的中期报表:2024年上半年,利润同比暴涨近200%。这让它原本就不高的定价,彻底掉到了地板上。 “正因为便宜,很多投资者的心态其实是‘捡漏’。”一位接近老铺黄金IPO的投行人士告诉36氪。 最终数字印证了捡漏者的疯狂:老铺黄金IPO开簿后,针对散户的“公开发售”超额认购了580多倍,针对机构投资人的“国际配售”超额认购近12倍。2024年6月上市当天,其收盘市值就达到113亿港元,这意味着,距离Pre-IPO轮不过半年,老铺的估值已翻了一倍。 再后来的故事人尽皆知。伴随节节攀升的金价、“消费者在skp大排长龙”的头条新闻,以及“老铺业绩为什么既能碾压周大福,又能碾压卡地亚宝格丽”的漫长讨论,老铺的股价直线爬升,成为2025年港股消费股中的大明星。 终于,关于这家公司的“共识”在二级市场形成了。与此同时,浓烈的悔恨情绪在一级市场蔓延。 据36氪了解,某顶级VC创始合伙人对内言辞激烈地批评了消费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丢了老铺”。 某投消费的VC基金合伙人也在一个私人场合感慨:“我们压根没看到这个案子。” 一家看了没投的基金如此反思:“当时讨论它到底是黄金还是奢侈品,如果是黄金跟周大福没什么不同,奢侈品需要历史感,但它也没有。” 某一线美元基金投资人的遗憾之情更加耐人寻味:“我们内部反思过为什么没投到蜜雪,但没有反思为什么没投到老铺,因为再给一次机会,我们也看不懂。” 他们遗憾的不是错过,而是错过了两次——就算在IPO时大胆“补枪”,这笔投资到今天的账面回报,也能轻轻松松超过10倍。 更遗憾的是,这并非孤例。 除了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玩具公司布鲁可、卡牌公司卡游,这些已经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上半年热到发烫的消费明星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在一级市场很少被看懂。 这究竟是为什么? 02 二级的情绪,明星的诞生 几家消费公司上半年股价疯涨,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市场中还是有人最先感到了水温的变化。 严琦所在的投资基金一直紧密追踪茶饮行业,除了投成长期,基石轮也是一次关键的上车机会。从去年到今年,长大成熟的茶饮公司们集体赴港上市,要不要投、投谁、投多投少,每个决定都价值千金。 古茗,他们的决定是“不进”。虽然公司业绩坐稳了行业第二,“但它基石轮最初的报价超过300亿港币(对应20倍P/E),破发概率太大,把我们吓退了。”严琦告诉36氪。一年前率先上市的茶百道,就因定价太高经历了漫长破发,挫伤了不少投资者的信心。和严琦同样决定“不进”的,还有古茗早前的投资机构红杉。 蜜雪冰城,他们的决定是“少进”。当时,蜜雪冰城已经是行业内唯一一个“同店销售额”不仅没有下滑、还维持了个位数增长的绝对龙头,基石轮开出的价格(15倍P/E)也相当公允。但是,拥有近5000家门店、被视为下一个增长曲线的海外业务却尚未盈利。“我们担心二级不能容忍,最后只是小仓位买入。”严琦说。 事后证明,这两个决定都过于保守。 大中型公司扎堆的茶饮行业如同一个鲜活的切片——进入2025年,港股市场的“情绪”,已经和2024年上半年茶百道上市时判若云泥。 “2022年底2023年初,在A股证监会门口排队的公司有1000家,现在劝退到只剩180家左右。”参与了大量IPO项目的中资券商人士Jason告诉36氪。“这800家要还想上市,要么去北交所,要么去香港,从募资额、价格和包容度上看,去香港都是更优选。” 这其中,一度被传属于“红黄灯行业”的消费企业,是由A转港的主力军。 资产一端,是苦盼上市的公司齐齐涌向香港。资金一端,是机敏的钱又嗅到了机会。 “一是美元有降息预期,美元会流出到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二是今年大家对Mag 7(科技股巨头)的信心比整体下滑(除了英伟达);三就是deepseek 和AI这一波叙事,让大家觉得中国在竞争中就算不一定赢,但也不太会输。”一位专门为发行方分析市场信息的投行人士告诉36氪。 外资回来了。“今年比较活跃的是亚洲、欧洲、中东的钱,美国的还没来回来。”上述人士称。 人民币则更加坚挺。4月2号,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的那一天,通过“沪深港通”流入香港的资金有三百多亿港币,创下这个机制开闸以来的最高纪录。“外资就会感觉到,无论市场有多差,总会有中国内地的钱托底,他们的信心就更多了。” 前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在近期跟36氪的一次交流中,如此描述这轮港股牛市:“中国内地的资金不想流出到全球,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情绪从前两年的‘恐惧’重新变成了‘贪婪’,于是合力在香港制造了这股风暴。” 严琦很快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古茗在2月12号上市当天的短暂破发后,股价一路走高,6月巅峰时达到发行价的3倍;20天后,上市募资多达35亿港币的蜜雪冰城,则真正意义上引爆了市场。 一位接近蜜雪冰城IPO的投行人士告诉36氪,“国际配售”部分的机构投资人为了抢份额,“各显神通给完全不出面的创始人递话”;有机构明明知道只可能分到1000万的额度,但是要拍出了1亿的单子“以示诚意”;另据36氪了解,即使是一家蜜雪的老投资方,想争取份额也并无太多主动权,只得签订一份比纸面约定实际更久的解禁协议。 互联网券商富途立刻顺势而为,抓住“消费大deal最容易看懂”的心理,为部分散户把资金杠杆加到了夸张的200多倍。最终,由于散户认购倍数超过5000倍,蜜雪IPO触发了港股的回拨机制,“公开发售”部分从原计划的10%回拨到50%,即散户成功挤占了机构的份额。 多数人的狂欢才是真正的狂欢。至此,情绪达到了巅峰。 主管财经事务的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上周发文称,今年前七个月,港股共有53宗新股IPO,超越过去三年中每一年的全年集资总额;安永则在《中国内地和香港IPO报告》中称,“零售消费”是港股上半年IPO最活跃的版块,以2228倍的平均认购倍数位列各行业第一。 另一个更直观的是数字是:2025上半年香港前十大IPO中,有4家是消费企业,分别是海天味业、蜜雪冰城、古茗、布鲁可。6月23号这一天,在港交所同时敲锣的三家公司,清一色都是消费公司。 投行们闻风而动,为抢案子挤破了头。“一个项目,恨不得今天中金去,明天中信去,后天建投华泰也去了。”一位负责找案源的内资头部投行人士告诉36氪。他的航空公司会员卡在去年降成了银卡,但到今年5月时,又重新飞成了金卡。 抓住“窗口期”把公司卖个好价钱,成了创始人们的要紧事。“我最近都在跟被投企业说,今年行情很好,能上的都赶紧去上。”一家投消费的VC投资基金合伙人告诉36氪。 比起前几年上市的那些商业化不明朗或是长期亏损的AI公司、Saas公司、新能源公司,增长好利润也好的消费公司,这一次站在了C位。“多数投资者的心态是,宁愿给一个好公司溢价,也不会给一个烂公司平价。”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下资金(从“沪港通”、“深港通”流入香港市场的钱)净流入第一名的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 2025上半年,港股很热,消费更热,非刚需的“情绪性消费”最热。 4000亿港币的泡泡玛特、1700亿的老铺黄金、2300亿的蜜雪冰城,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中诞生的。 03 热钱时代的冷门选择 这一波交卷的消费公司,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大多要追溯到2021年前后,上一轮新消费投资最后的狂热时分。 当时,卡游和布鲁可还是初露锋芒的水下公司。它们都是高度依赖IP授权的生意——前者卖奥特曼和小马宝莉卡牌,后者卖变形金刚积木人——消费客群都是青少年,且都是“没什么用”的“情绪消费”产品。 2020年上半年,源码资本合伙人常凯斯第一次见到布鲁可创始人朱伟松,这位此前凭借游戏公司“游族网络”上市实现财富自由的创业者,满怀热情地谈论着自己的新公司。 他说,用户不会为一个IP的“形象”买单,只会为一个IP的“神韵”买单。换句话说,印着奥特曼图片的抱枕是无意义的,抓住奥特曼的某个moment,“通过‘再设计’做好一块积木的神韵还原”,才是布鲁可真正的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用户洞察。”常凯斯对36氪说。同时他相信,积木玩具跟泡泡玛特的盲盒一样,不只是小孩子的,也会是成年人的玩具——这会大大拉高生意的天花板。 源码由此成为布鲁可的坚定支持者。在2020年完成Pre-A轮领投后,此后几次融资窗口源码都选择了加码。 几乎同一时期,红杉资本合伙人苏凯在为投资卡游奔走,把它产业链上的合作方见了一遍。 2018年,拿到奥特曼IP授权的卡游进入业绩爆发期,到2021年时收入首次突破20亿。苏凯曾经供职的金鹰商贸是卡游的渠道方,他和卡游创始人李奇斌早年就熟识,对线下生意也有超乎常人的嗅觉。 “苏凯不看好线下的大多数零售形态,但泡泡玛特和卡游这种除外。”一位接近卡游的人士告诉36氪。 2021年6月,红杉和腾讯联合完成了对卡游的1.35亿美金投资,红杉大笔认购1.05亿美金。这也是卡游递交招股书之前的唯一一轮融资。 此时卡游的估值约10亿美金。一位看了卡游的投资人告诉36氪,按照上一年卡游利润来看,这个价格相当于30多倍P/E,“当时觉得太贵了。”但是,若考虑到那年年中泡泡玛特在港股的1000亿市值,“这个价格其实一点也不高。” 一些人被价格吓退,另一些人则是“时机不对”。 谢梦所在的某一线基金一早就通过中间人结识了卡游创始人李奇斌,但直到2021年下半年,他们“才对这个案子有了点感觉”。当时卡游已经完成了上述那轮融资,且迄今再没有新的窗口打开。 “它本来就不太缺钱,因为现金流非常好,经销商都是现款现结。唯一花了点钱的是自建工厂,但那个钱对它也不算多。”谢梦告诉36氪。 好的消费公司不缺钱,上市前基本只融一轮、且主要是为了寻求知名投资机构的“背书”,这一切再次筑高了投资门槛。 而如果更宏观地看,在2021年前后投“情绪消费”,的确堪称冷门的选择。 当时消费投资的主流是茶饮,这种人人都能看懂的生意。2020年冬天,茶饮赛道第一名蜜雪冰城的唯一一轮融资进展到最扣人心弦的环节。“几乎所有投消费的知名机构,还有腾讯京东百度这些大厂战投,全在谈。”一位蜜雪冰城投资人说,“最后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一个细节是,从2019年初见到创始人团队,到2021年上半年完成打款,龙珠资本跟踪蜜雪冰城长达两年,这是龙珠成立以来跟进时间最长、单笔投资额最大的案子,“把当时账上剩下的全部10亿全放进去了。” 这反映了当时投资圈一个主流的、后来也被验证无误的认知:茶饮是中国人的时代饮品,也是一个真正的大生意,大到能容纳下好几个上市公司。 因此它值得花最苦的功夫,下最大的本钱。除了蜜雪冰城,新茶饮的开创者喜茶,激烈角逐行业第二名的古茗和茶百道,一度高光无限的茶颜悦色,黑马般的霸王茶姬,背后无不站满了投资机构。 事实上,2021年就算不投茶饮,乱花迷人眼的选项也众多。拉面品牌马记永、陈香贵,烘焙品牌虎头局、墨茉点心局,零食平价渠道零食很忙,都在那一年拿到数以亿计的投资。 牌桌上杀红眼的基金们将这些项目的估值轰到了夸张的水平——100亿的鲍师傅,600亿的卫龙,600亿的喜茶,接近1000亿的元气森林,都在那一年横空出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些“新消费明星”都花了数年时间、经历业务上的许多阵痛,才逐渐消化估值中的泡沫。 “当时可投的消费公司太多了,根本看不到布鲁可和卡游这种公司身上。”某基金的消费线合伙人张默说,“一个80后投资经理都未必看得懂,就算看懂了,还要向上去教育70后、甚至60后的老板,这成本得有多高?” 除了“没必要”、“难解释”,这种犹疑的情绪还有一条重要的暗线。 泡泡玛特2020年底上市后,随着第一代顶流IP Molly业绩开始下滑,第二代支柱IP迟迟不见端倪(2018年签约的Labubu直到2024年才爆火 ),股价也在解禁期后一路掉头往下,到2022年谷底只剩高点时的十分之一。 上市时的千亿市值如同黄粱一梦,看衰这家公司的声音重新占据了上风。据36氪了解,泡泡玛特许多重要股东,也都在那个阶段套现离场。 直到2024年,泡泡玛特市值重返1000亿,再到今天,泡泡玛特市值直奔4000亿。38岁的创始人王宁横扫各类媒体头条,研究泡泡玛特成为一门显学,“情绪消费”也终于拥有了姓名。 2024年,蜜雪冰城营收248亿,利润44亿;同期泡泡玛特营收130亿,利润34亿。回看蜜雪冰城和泡泡玛特这两种消费公司,一种崭新的认知正在形成:大的生意的确大,但小的生意却未必小。 这当然也是宏观经济环境巨变的结果。 1990年之前,日本人相信房价和薪酬永远会涨,自己绝不会失业,因此大胆贷款买房、疯狂消费奢侈品。而进入衰退期,房价持续下跌,人们减少买房、买超高溢价的奢侈品(更保值的黄金奢侈品不在此列)以及生育,转而消费悦己型的虚拟消费产品。日本经济价值最高的IP宝可梦,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 曾经发生在日本的事情正发生在中国,但人们认知到它的深度和广度依然花了几年时间。 04 2025,重新思考“消费投资” 眼看卡游两次递交招股书,张默决定最后一搏。 为了能在IPO中顺利投进卡游,他所在的机构做了周密的三手准备。“基石和锚定(即IPO的国际配售部分)都准备了钱,哪怕最后都没投进,也要在二级买进。”为了二级账户合规,他们还特地清仓了一支原本还在上涨的股票,给操作卡游留足空间。 但张默很快发现,被“不能错过下一个泡泡玛特”情绪所支配的,远不只他一个人。 今年3月,当他们想约见卡游管理层团队时,“已经见不到了”。好不容易托关系才获得一个参加“非正式路演”的资格,这场交流之后发现,投资人们心中对卡游价格的预期,已经超过了惊人的700亿——对应20倍P/E,比蜜雪上市定价的15倍还高出一大截。 “那段正是情绪高涨的时候,泡泡玛特火,哪吒也火(卡游的哪吒IP卡片正在热卖)。”张默说。 虽然眼下卡游的IPO迟迟未有进展,估值也有所回落,张默依然坚定看好这家净利率40%的公司,因为“单个IP的确有周期,但一旦立住了,就算它在周期底部,依然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张默们的志在必得,还有一层原因——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卡游这些消费明星公司,都在销售规模和利润上断层领先,远远甩开行业第二。换句话说,唯有投到第一才有意义。 “过去是大家扎堆copy一个现有路径,你借鉴得快一点,我借鉴得慢一点。但今天,好的中国消费公司都是自己开创一个品类,自己趟出一条新路。”源码资本合伙人常凯斯说。“第一名考100是因为满分只有100,第二名考60是因为它只能考60。开创者和跟随者有本质差别。” 因此泡泡玛特很早就把世界范围内有潜力的IP签了个遍,这会堵住跟进者的路。而老铺黄金用中国传统文化制造“奢侈品”的思路,也会让模仿者进退两难——毕竟追求独一无二的“差异化”,才是品牌生意的灵魂。 消费难投,还因为创始人们面貌各异,“高高低低”。 毛戈平在创立美妆品牌前就成名和经商多年,“家族实力雄厚”,能轻松在上市前从爆雷的老股东手里回购股份;卡游创始人李奇斌则家里破过产,欠过几百万债务,还登上过失信人名单;而老铺黄金创始人徐高明是一位60后,做昂贵的红木生意起家,热爱收藏字画,和投资人整整隔了一辈人。 “投科技很看重创始人的履历,成功的人会连续成功,但投消费不是。”一位此前专注投科技,今年把很多精力转向投消费的投资人对36氪说。 他所在的一线人民币基金以投资新能源和医疗见长。过去这家基金最引以为傲、“一战封神”的案子,是在很早期投中了宁德时代,并围绕其上下游做了大量投资,回报颇丰。 消费曾是它们最不擅长的边缘领域,但2025年消费明星们的诞生,让他们终于无法置身事外。
B站公布二季度财报:总营收达73.4亿元 月活用户达3.63亿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1日,bilibili(B站)公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B站在该季度表现亮眼,总营收达7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在内容生态与商业化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季度,B站的社区规模与活力进一步提升。日均活跃用户数达1.09亿,同比增长 7%,创历史新高;月均活跃用户数达3.63亿,同比增长8%;月均付费用户达3100万,同比增长9%。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05分钟,较去年同期增加6分钟。 截至6月30日,B站通过入站考试的“正式会员”数已增至2.7亿,同比增长11%,其第12个月留存率稳定在80%。多年来,B站用户粘性极高,2024年超1600万人一年登录B站超360天,每月全勤登录用户达2600万人。今年,用户平均年龄提升至26岁,新用户平均年龄则为22岁,在年龄结构优化的同时,保持了社区的年轻化活力。 在内容品类方面,各特色品类增长态势良好。动漫二次元内容播放时长同比增长 25%,《灵笼》第二季播放量超3.3亿,系列追番人数超1100万;Bilibili World和Bilibili Marco Link吸引超40万人次线下参与。游戏内容播放时长同比提升21%,众多游戏厂商选择B站首发内容。AI内容成为增长最快的科技品类,播放时长同比大幅增长61%,日均投稿量同比增长45%。户外运动、旅游出行、亲子早教等品类也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 同时,B站还公布营收情况,二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20%。增值服务、广告、游戏和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分别贡献了39%、33%、22%和6%的收入。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20%;游戏业务收入为16.1亿元,同比增长60%,增值服务业务收入达28.4亿,同比增长11%。 随着商业化效率提升与高毛利业务突破,B站二季度毛利润同比增长46%,毛利率提升至36.5%。 总体而言,B站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了社区生态与商业化的协同发展。
汽车业务还没盈利,小米却已找到“第三曲线”
作者|曹思颀 编辑|郑玄 连续五个季度,小米都实现了营收同比 30% 以上的增长。「史上最佳」这个词,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放在小米身上好像已经不够刺激了。 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里,小米 YU7 是毫无疑问的明星产品,发售 18 小时即收获了 24 万订单,几乎是很多友商一年的量;而首款 AI 眼镜的发布,也成为了 AI 硬件领域里最受关注的一款产品。 8 月 19 日晚,小米集团发布了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本季度,小米集团整体营收达 1160 亿元,同比增长 30.5%;经调整净利润为 108 亿元,同比大增 75.4%。 在这些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的高分答卷里,我们突然发现冰山下,过往并不在聚光灯下的大家电版本正在快速增长。 官方信息显示,第二季度小米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大家电」品类的出货量分别增长超过 60%、25% 和 45%。其中,小米空调在线上渠道的出货量已经从去年的第四名,来到行业前三。按极客公园估算,小米空调的单季度营收预计将占到整个 IoT 业务营收的三分之一。 在智能手机整体行业增长远低于预期的情况下,IoT 业务和手机业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尽管没有小米汽车那样浓的爆款光环,也没有 AI 硬件那样性感的资本故事,但大家电业务,似乎正在依靠着稳定的出货量增长,成为小米第三曲线。 站在这个节点观察小米,我们发现小米的创新,不止造车这一件事。 01 小米的「第三曲线」,竟然是空调? 相比「老本行」的手机业务,以及雷军亲自带队、爆款频出的智能电动车业务,小米的「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以下简称「IoT 业务」)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外界划分到小米最核心的业务范畴里。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从整体营收规模看,IoT 业务在集团整体营收中贡献越来越大。在智能手机行业整体陷入超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IoT 业务和手机业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财报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IoT 板块总营收达到 387 亿,同比增长 44.7%,占本季度集团总营收的 33.4%。值得一提的是,该板块整体营收规模和「智能手机」板块之间的差值,从上一季度的 183 亿元,迅速缩小至 68 亿元。 小米「手机 x AIoT」分部第二季度营收情况 | 来源:小米财报 在小米的业务构成中,IoT 业务板块除了大家电(也就是「空冰洗」三大品类),还包括平板、笔记本电脑、可穿戴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其他诸多品类。 小米并没有公布不同品类的详细营收数据。不过,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 首先,按照官方口径,小米空调本季度出货量超过了 540 万台;其次,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个人微博账号近日转发的一条动态显示,7 月小米空调线上渠道的均价为 2513 元。卢冰伟在业绩沟通会上也表示,空调品类的平均单价大约「上涨了 200 元左右」,是行业价格战背景下,是为数不多「量价齐升」的品牌。 即便我们按照平均单价 2000 元进行估算,那么第二季度小米空调的营收也超过 108 亿元;如果按照 2500 元计算,则空调品类季度总营收大约为 135 亿元。所以,即使是粗略估算,我们也可以说小米空调在过去一个季度的营收已接近甚至超过整个 IoT 业务的三分之一。 小米大家电第二季度出货量数据 | 来源:小米 在大家电的其他两个品类里,冰箱第二季度出货量超 79 万台,同比增长 25%;洗衣机出货量超 60 万台,出货量同比增长 45%。整个大家电板块收入同比增长 66.2%。 可以说,本季度 IoT 业务整体 44.7% 的营收增长,和大家电业务的增长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与此同时,在大家电品类(尤其是空调),小米也正在成为行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方洪波曾在上半年表示,要在「战术上重视小米,战略上不害怕小米」。美的今年提出「以简化促增长」的经营思路,也被认为和小米爆款战略的影响有关。方洪波表示,美的一上来就做几百款产品,「很多是多余的」。 从成绩来看,进入 2025 年,小米在国内空调市场的线下份额也从去年的第四进入到前三。不过,在线下渠道方面,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巨头的销售份额仍大幅领先,而小米在线下的销售份额还有待提升。 而接下来即将投产的小米武汉家电工厂,将核心聚焦在空调品类,实现自产自研。卢伟冰表示,在中国市场「还有几倍的成长空间」。 02 小米汽车:超高毛利,盈利在即 汽车业务方面,无论是交付量、毛利率还是单车销售价格,小米汽车业务继续维持着稳步前进。笔者个人认为,有两项数据尤其值得一提: 第一,小米汽车单车平均售价从 Q1 的 22.86 万元上升到了 25.37 万元,增幅为 10.9%。 官方将 ASP 上涨的原因描述为:「由于交付 ASP 较高的 Xiaomi SU7 Ultra 所致」。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小米前三款产品的爆款属性,小米汽车几乎是如今汽车行业里唯一可以做到既不降价,还可以同时进行「权益退坡」的品牌。 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当然还是不愁卖。小米 YU7 开始 18 小时,锁单量就超过了 24 万台。笔者今天在小米汽车 App 上发现,目前预定小米 YU7,预计最快交付周期为 41-44 周(Max 版本),普通版交付周期「最快」为 55-58 周;小米 SU7 要好一些,最快 34 周就可以提车;小米 SU7 Ultra 仅需 9-12 周。 所以,那句著名的「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放在小米汽车上可能并不适用。举个例子,如果你在 8 月选购小米 YU7,那么前排的两个零重力座椅的选装就需要多花 18000 元——因为上市权益到期截止了,而官方也不需要用其他降价的行为来促进销量。 通过这张小米官方的交付柱状图就可以看出来,目前制约小米汽车业务的最大障碍就是产能本身。 笔者今天在小米汽车 App 上发现,目前预定小米 YU7,预计最快交付首期仍然长达 41-44 周(Max 版本),普通版交付周期更是要 55-58 周(超过一年);小米 SU7 要稍好一些,最快 34 周就可以提车。 第二,小米汽车在单季度交付 8.1 万台的数据上,就可以拥有 26.4% 的高毛利率。 8.1 万台的季度交付量并不能算「新势力」里最顶尖的水准。作为对比,今年增速最猛的零跑和小鹏,第二季度交付量都超过了 10 万台。但小米汽车的毛利率目前却超过了小鹏(17.3%)、零跑(13.6%),甚至比年销量超过 400 万台的比亚迪毛利率还高。 可以说,小米如今的赚钱能力,只有「问界」品类母公司赛力斯可以与之一战了——后者一季度的毛利率为 27.6%。 高毛利率的核心,一方面来源于小米汽车规模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由「爆款战略」所致。 仍然以前述零跑、小鹏为例,两者目前在售车型均为 7 款,而只有 3 个 SKU 的小米,在零部件采购、复用的效率上极有可能会高出不少。卢伟冰在业绩沟通会上将小米汽车目前的高毛利总结为「平台化+标准化+爆款」的结果。 在规模化+高毛利的双重作用下,小米汽车业务本季度的亏损金额从 Q1 的 5 亿元收窄至 3 亿元。卢伟冰再次强调,下半年实现季度亏损的目标不变,年度 35 万台的交付目标也不变。这意味着下半年,小米汽车月均交付量将稳步突破 3 万台。 卢伟冰同时确认了小米汽车 2027 年出海欧洲的战略目标,并表示已经在调研和筹备中。他表示,已经有用户把左舵的小米汽车在英国成功上牌,自己「不是特别担心」欧洲用户对小米汽车品牌的认知和兴趣。 03 在 AI 怎么花钱,小米有了更清晰的表达 作为手握千亿现金的「北京现金王」,小米对于 AI 等领域的投入态度也是业绩沟通会上的一大关注重点。 第二季度,小米推出了自主研发设计的 SoC 芯片玄戒 O1。雷军表示玄戒累计投入已超过 135 亿人民币,今年预计的研发费用将超过 60 亿元。 卢伟冰表示,在芯片层面上主要的投入是「人员费用」。 而在 AI 层面,投入则主要针对硬件和算力,大约占全年 300 亿研发预算的 25% 左右。现阶段,小米在技术投入的核心分为三大板块:芯片、OS 和 AI。 在最近讨论火热的机器人领域,小米其实已投资 4-5 年。卢伟冰在业绩会上透露,小米看好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的使用场景。其衡量的标准是「首先看能否完成业务闭环,其次才是效率提升」。由此推测,小米也许对于机器人复杂任务的「通用」属性更为看重。 事实上,尽管目前小米在智能电动车、智能家电等品类里出现了多款爆品,同时也发布了首款 AI 眼镜。但截止目前为止,他们在 AI 领域依旧是相对低调的存在。自研芯片、AI 能力和小米一直希望追求的高端化息息相关,我们还需要等待小米接下来交出的答卷。
DeepSeek小爆发
DeepSeek官方刚刚突然宣布:我们发最新版本模型DeepSeek-V3.1啦! 消息一出,一个小时在X上的浏览热度就达到了26万! 据DeepSeek介绍,DeepSeek-V3.1是一款混合型模型,支持“思考模式”与“非思考模式”混合运行,用户可以根据场景需求,灵活切换推理深度,效率和能力两手抓。 得益于深度优化的训练策略与大规模长文档扩展,DeepSeek-V3.1在推理速度、工具调用智能、代码和数学任务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 咱们先捋一下这次新版模型的几大亮点: ·混合思考模式:通过切换对话模板,单一模型即可兼容思考与非思考两种模式。 ·更智能的工具调用:通过后训练优化,模型在调用工具和完成Agent(智能体)任务方面的表现显著提升。 ·更高的思考效率:DeepSeek-V3.1-Think在回答质量上可与R1-0528媲美,同时响应速度更快。 官方放出的测试结果显示,V3.1-Think AIME 2025(美国数学邀请赛2025版)得分88.4%,GPQA Diamond(高难度研究生级知识问答数据集的Diamond子集)得分80.1%,LiveCodeBench(实时编码基准)得分74.8%,均优于老模型R1-0528的表现:87.5%、81.0%、73.3%。 而且,正如下图所示(纵轴是输出token数),V3.1-Think的输出tokens反而大幅减少。 也就是说:V3.1-Think相较于老模型R1-0528,使用更少的tokens,但达到了相似或略高的准确率,在计算资源优化上的优势很明显。 在软件工程和Agent任务基准上的性能提升方面: ·SWE-Bench Verified,DeepSeek-V3.1得分66.0%,远高于V3-0324的45.4%和R1-0528的44.6%,表明其在处理复杂代码任务时更可靠。 ·SWE-Bench Multilingual(多语言版本),DeepSeek-V3.1得分54.5%,大幅领先V3-0324的29.3%和R1-0528的30.5%。说明其在多语言支持上有很大进步,可能通过增加多样化训练数据实现,使其更适合全球开发场景。 ·Terminal-Bench(使用Terminus 1框架的基准,量化AI Gent在终端(命令行)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如脚本执行、文件操作或系统交互,模拟真实命令行工作流),DeepSeek-V3.1得分31.3%,优于V3-0324的13.3%和R1-0528的5.7%,在Agent框架下的效率提升,适合自动化运维或DevOps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 V3.1的本次更新,核心在于显著增强了模型的智能体能力,尤其是在复杂推理和工具链协作场景下的实际表现。 此外,DeepSeek-V3.1搜索Agent、长上下文理解、事实问答和工具使用等领域的性能也表现强势。 DeepSeek-V3.1(基于MoE架构,总参数671B,激活37B)在大多数基准上显著优于R1-0528,在搜索Agent和长上下文任务上的平均提升约20-300%,尤其在工具使用(如xbench-DeepSearch)和事实QA(如SimpleQA)中领先,这意味着它适合构建AI Agent应用,如自动化搜索或代码辅助。 相比R1-0528(专注于推理但效率较低),DeepSeek-V3.1更注重平衡速度与质量,DeepSeek的“Agent时代” 正式拉开帷幕。 在Huggingface上,DeepSeek释放出了更详细的评估结果。 基于官方给出的与前代的测评比较,DeepSeek-V3.1在常规推理和知识问答任务(如 MMLU-Redux 和 MMLU-Pro)上,整体表现稳定提升,非思考和思考模式下的分数均高于V3旧版,基本接近行业顶尖大模型水平。 例如,在 HLE(Humanity’s Last Exam,搜索+Python 复合推理)任务上,DeepSeek-V3.1实现了 29.8% 的通过率,优于自家 R1-0528 版(24.8%),并接近 GPT-5、Grok 4 等国际一线大模型。 虽然各大模型在评测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DeepSeek的表现仍具有说服力。 新版模型在网页检索、复合搜索和工具协同场景(BrowseComp、BrowseComp_zh、Humanity’s Last Exam Python+Search、SimpleQA)上有跨越式进步,中文网页搜索和多模态复合推理分数显著超越旧版本。在 SWE-Bench Verified代码评测中,DeepSeek-V3.1以66.0%的成绩大幅领先前代(44.6%),也与 Claude 4.1、Kimi K2等顶级模型保持同一水准。 在Terminal Bench终端自动化测试中,其得分也略高于GPT-5和o3等知名竞品。 与此同时,DeepSeek-V3.1在代码生成和自动化评测(LiveCodeBench、Codeforces-Div1、Aider-Polyglot、SWE Verified、Terminal-bench)方面,得分也较前代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智能体模式下,代码任务通过率和自动化执行能力大幅增强。在AIME和HMMT等高级数学推理和竞赛任务上,DeepSeek-V3.1的表现优于前代产品,思考模式下解题成功率大幅提升。 不过作为通用对话模型,V3.1 并未在所有维度超越前代产品——在部分常规对话和知识问答场景下,R1-0528 依然具有一定竞争力。 在具体的性能表现之外,DeepSeek发布新模型,一定会被外界密切关注的当然是价格。 这次,DeepSeek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Input API Price(输入定价),分为两种情况: ·Cache Hit(缓存命中):0.07美元/百万tokens。 ·Cache Miss(缓存未命中):0.56美元/百万tokens。 Output API Price(输出定价)为1.68美元/百万tokens。 MenloVentures的风险投资人、前谷歌搜索团队成员Deedy也发推大呼“鲸鱼回来了”。(这哥们在X上有20万粉丝,妥妥的科技界大V。) 除了价格良心之外,DeepSeek-V3.1还首次实现了对Anthropic API的原生兼容。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像调用Claude或Anthropic生态的模型一样,将DeepSeek的集成进现有系统。无论是通过Claude Code工具链还是直接使用Anthropic官方SDK,开发者只需配置API地址和密钥,即可在所有支持Anthropic API的环境下,使用DeepSeek-V3.1提供的推理和对话能力。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外界对这次发布的反馈还是很好的,尽管它并非“拳打Grok4、脚踩GPT-5”的霸王龙,但它有明确的、清晰的侧重点与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从两天前DeepSeek默默发了V3.1-Base开始,网友已经再次惊叹于DeepSeek发模型的节奏之舒适、态度之低调。 在其他模型发布往往先炒作规格和性能数据的时候,DeepSeek反其道而行,直接放出模型文件让开发者立即下载测试,然后再补充细节。高效、开发者友好。
流血闯关港交所,万兴科技的AI突围战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2003年,深圳创业潮正酣。 彼时的吴太兵在深圳华强北电脑城中,正式敲定将软件研发作为创业方向。 (万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吴太兵) 其成立的万兴科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靠着“中国研发+海外销售”模式在全球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并于2018年以“数字创意软件第一股”身份登陆A股。 日前,万兴科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而此次上市背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闯关港交所不仅是万兴科技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更是对其AI转型成果的一次资本市场检验。 自2022年AI大模型浪潮以来,万兴科技也积极投身其中,试图通过AI转型实现新的飞跃。 经过数年布局,万兴科技凭借垂直大模型技术、快速商业化能力及全球化布局,在AI赛道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公司AI原生应用收入达到6700万元,同比增长超100%。 但现实来看,海外市场依然是万兴科技的主战场,也支撑着其超90%的营收。如何稳住海外市场,并借AI打开国内市场增长,成为摆在万兴科技眼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另外,2024年万兴科技年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亏损规模高达1.63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仍在持续,亏损规模为3281.42万元。 而这样的财务表现,无疑也给万兴科技的AI转型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当港股上市钟声可能响起时,素有“中国版Adobe”之称的万兴科技,已翻开新的篇章。 只是这一次,资本市场更想看到的,是这家毛利率堪比茅台的企业,如何用AI这把钥匙,打开从亏损到盈利的新大门。 在Adobe等巨头环伺、CapCut等新贵崛起的赛道上,万兴科技的AI故事能否讲得动人,或许将决定它在数字创意产业的下一个二十年,站在怎样的高度。 万兴科技的AI转型 “拿来主义”的产品创新 AIGC时代的来临,为数字创意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而作为中国数字创意软件的第一股,万兴科技自然不想错过这波AI大模型浪潮所带来的机遇。 在万兴科技的AI转型中,“全产品线AI化”可以说是其核心战略方向,就像一场全面的技术革命,要让AI的基因渗透到每一款产品的血液中。 为此,万兴科技从两个维度展开这场AI变革: 首先,从大模型技术底座来说,万兴科技走了一条“自主研发+外部借力”的路线,即基于开源大模型,训练出更适合垂直行业的大模型。 这一策略的产品体现,就是在2024年初推出的万兴天幕1.0大模型,其定位为音视频多媒体创作垂类大模型,由视频大模型、音频大模型、图片大模型、语言大模型组成,与基于视觉数据的底层通用模型Sora有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万兴天幕1.0版本的基础大模型接入的OpenAI,号称是基于万兴海外市场积累的15亿用户数据所打造的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彼时因接入OpenAI,万兴科技也备受行业诟病,认为其缺乏核心大模型的技术能力。 但在吴太兵看来:“用户需要的不限于大模型,不限于一项技术,用户需要的是一款解决问题的产品。因此,AI大模型不止要拼技术,更要拼产品化能力。” 今年6月,万兴天幕1.0大模型迎来了2.0版本迭代升级,此版本则是基于华为云盘古多模态大模型来进行迭代优化。相比较来说,此版本在算力成本上更具优势。 此外,万兴科技还接入了DeepSeek-R1、OpenAI-GPT、百度-文心一言、Minimax-海螺、阿里-通义万相等多家行业领先大模型,以此用更低的成本快速升级通用能力,叠加自研垂类算法能力,实现自研与外接的“相辅相成”,加速产品AI功能迭代与商业化进程。 在产品布局上,万兴科技则上演着“老瓶新酒+全新赛道”的双重奏:既有万兴喵影这样老牌产品通过智能剪辑、一键风格迁移焕发新生,也有万兴播爆、天幕AI App等AI原生应用,瞄准短剧制作、移动创作等新蓝海。 据财报数据显示,在万兴喵影这款明星产品中,通过集成的AI功能,使得万兴喵影在移动端月活增长90%,海外市场份额超越Adobe Premiere 30%。 在2025年推出的万兴喵影鸿蒙版中,还推出“AI智能成片”功能,用户只需上传素材,AI将自动识别视频亮点、生成旁白与配乐,无需剪辑经验即可一键成片,同时,借助鸿蒙电脑本地算力,万兴喵影鸿蒙版发丝级抠像功能已提效超50%。 万兴科技还将AI能力全面赋能至现有产品线:万兴PDF融合大模型能力后,云端服务收入激增40%;绘图创意产品亿图脑图/EdrawMind通过AI优化后,海外付费转化率提升约2个百分点。 这种“现有产品AI化”的策略,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增长。 而在原生AI应用产品中,万兴科技基于万兴天幕2.0,推出旗下首款AI Agent产品万兴超媒Agent,用户可创建并一键调用专属工作流,实现音视频创作的“一步到位”。 自动播放 (万兴天幕文生视频) 另外,万兴科技也已正式开放Web端AI视频创作平台万兴天幕创作广场,并在苹果APPStore及多个安卓商店推出移动端AIGC应用新品万兴天幕AI App,主要面向全体创作者。 财报中,这些AI创新产品的收入增长也比较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持续向好。 可以明显看出,万兴科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在做产品矩阵,迈入AI时代,更是将这种产品矩阵创新的模式发挥到极致。 当然,除了做好AI产品矩阵之外,万兴科技打市场的另外一个竞争力,就是性价比。 如万兴科技AI视频生成单条成本低至0.25元,显著降低用户创作门槛。相比较来说,像可灵2.1版本,尽管价格已经降低了80%,但生成5秒视频的成本仍需要约0.7元。 另外,在视频剪辑赛道中,其核心产品如万兴喵影(Filmora)通过集成AI抠图、智能切片等功能,也被用户视为剪映的“性价比替代”。 “我们不追求任何单一产品的成功,我们追求的是万兴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化的、矩阵式的产品创新。”吴太兵说道。这也意味着,万兴科技并不追求成为单一赛道中的产品王者。 事实上,尽管通过这种矩阵式的AI产品创新和主打性价比优势,万兴科技在AI赛道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仍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强势竞争。 如在视频剪辑领域,万兴科技面临 Adobe Premiere Pro(专业市场)和字节跳动 CapCut(免费市场)的双重夹击,而AI内容生成领域则需与快手可灵、即梦等产品竞争。 而万兴喵影虽被视为剪映“平替”,但用户忠诚度受功能丰富度、素材库质量及会员价格影响较大。比如可灵已展现出更强的商业化能力,自上线以来累计收入达到1亿元。 此外,用户对AI功能的需求日益复杂化,万兴科技需持续投入以避免技术落后。 但在吴太兵看来:“对于万兴科技来说,只要能够成为张一鸣眼中的剪映第二,至少会是一家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市值的公司,这也是抖音希望看到的事情。” 全球化赌局:用海外收入 对冲本土阵痛 AI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但也给万兴科技带来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万兴科技的毛利率非常高,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93.22%,2025年第一季度为92.26%,堪比贵州茅台。然而,这种高毛利并未能转化为健康的净利润。 原因在于,2024年,万兴科技研发费用从4.03亿元增长至4.42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27.18%增长至30.73%。从财报来看,万兴科技主要研发项目基本都与AI相关。 另外,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流量成本提升以及增加新产品、新渠道投放,万兴科技销售费用增长至8.49亿元,销售费用率进一步提升至58.95%,较2023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 而这对于即将闯关港交所的万兴科技来说,极大地影响了其财务表现。 尽管现阶段万兴科技在AI领域的布局已经开始逐渐转为商业价值,但仍需要进行长期资源投入。那么,作为万兴科技发展根基的海外市场业务的增长,无疑变得更加重要。 此前,万兴科技副总裁朱伟曾直言:“中国市场虽说是最大的AIGC应用市场之一,但目前还并非理想的付费市场。”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用户的付费意愿更为强烈,这无疑也将为万兴科技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万兴科技的产品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用户超15亿,这也是其能够被称为“中国版Adobe”的重要基石。 同时,在业务营收中,万兴科技也更依赖海外市场。 海外营收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只占35.1%,但在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飞跃式增至90%以上,几乎贡献了其所有收入,且海外毛利率较国内高3.43个百分点。 此外,在跨境电商领域,万兴科技经验也很丰富,旗下AI图片编辑软件SelfyzAI排名出海总榜的第十二位。 而为了保持海外市场的持续增长,近两年万兴科技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采取“巩固主流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策略,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保持优势同时,积极布局中东、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万兴科技参展中东leap2025) 另外,万兴科技在B端业务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政企营收增长约34%,全球约100万中大型组织都在使用。 但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带来增长红利的同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也伴随着多重不确定性。 其中,数字创意软件市场的竞争加剧,是万兴科技在海外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虽然万兴科技凭借高性价比、本地化适配和AI创新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与Adobe、Canva等国际巨头以及字节跳动旗下CapCut(剪映海外版)等新兴力量的竞争日益激烈。 另外,今年初CapCut被美国下架,给万兴科技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机会,但这一机会却也很快就被其他巨头所盯上。据悉,社交媒体巨头META旗下的Instagram在今年4月推出了视频编辑应用Edits,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竞争。 从创立之初,万兴科技就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优势,但在AI时代,是否能够延续这一优势,却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在巨头夹缝中找生存之道 在夹缝中生存,是过去二十多年来,万兴科技发展起来的生存哲学。 比如2005年推出的PDF转换软件PDF Converter,是抓住了微软和Adobe等数字文档巨头之间互不兼容的市场机会;2007年推出的音视频转换软件 Video Converter Ultimate,是针对苹果与Windows系统跨端互通的刚需;2011年推出的跨端数据恢复软件dr.fone,是全球首款iOS/Android数据恢复工具。 此前的万兴科技,正是抓住了这些“空白点”的机会,推出市场刚需产品,才迅速在海外市场火起来。 但目前其在AI时代的转型产品,更多的是在巨头们的射程之内。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万兴科技在AI视频赛道中,真正的对手不是Adobe、Canva,而是字节、快手,前者有AI视频生成平台即梦,AI视频剪辑平台剪映,后者则有可灵。 业内皆知,与海外不同,国内生态是个短视频内容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有主导地位的不是工具平台,而是内容平台。在AIGC领域,不是拼专业性,而是拼用户体量。 与此同时,与万兴科技相比,字节、快手这类科技巨头,投入AI的决心更大,能调动的资源也更多,再加上剪映这类工具,背靠用户生态,所以增长起来更迅猛。 那么,对于万兴科技来说,如何在这些巨头中,卡准自己的生态位,如何在字节、快手的短内容市场以及Adobe、Canva专业市场的夹缝中找增长,可能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媒:糟糕!人类开始学 ChatGPT说话
It’s happening: People are starting to talk like ChatGPT 令人不安的是,聊天机器人回答中过多出现的词语在人类对话中出现得更多。 2025年8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6:30 (Chiqui Esteban/《华盛顿邮报》;Iuliia Morozova/iStock) 作者: Adam Aleksic Adam Aleksic 是《 Algospeak:社交媒体如何改变语言的未来》一书的作者。 如果你使用 ChatGPT、Claude、Gemini 或其他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你很可能假设你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你输入英语,它输出英语。很简单,对吧?但这其实是个误解:实际上,你们说的是不同的语言。 聊天机器人不像人类那样处理文本,而是将你的提示转换成一个嵌入——一组在“向量空间”中表示的数字,有点像地图上的坐标。但是,正如地图是其领土的平面表示一样,这种嵌入也是语言的平面表示;必然会丢失一定程度的人类差异和语境。 接下来,聊天机器人会根据过去训练的回答方式,逐字预测回复内容。这种预测会利用有偏差的训练数据(它从中学习的特定文本)和有偏差的强化学习(它收到的反馈)。最终,你听到的看似英语的话语,实际上是对真实人类语音的模拟。 令人不安的是,现在有数亿人定期与聊天机器人互动,讲英语的人开始像另一端的非人类交流者一样说话。 例如,ChatGPT 使用“delve”一词的频率高于人们在书写或说话时通常使用的英语频率。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 Tom S. Juzek 和 Zina B. Ward 发现,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反馈过程中的细微偏差和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造成的。负责检查大型语言模型 (LLM) 输出的人工智能公司员工通常是来自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国家的低薪工人,在这些国家,“delve”的使用频率高于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 因此,轻微的词汇过度表达可能在模型中得到了强化——有时甚至比工人自己的使用频率还要高。由于工作时间紧迫和紧张的条件,检查员在浏览样本文本时可能忽略了“delve”的频率,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放大。(其他一些例子包括 “intricate,” “commendable” and “meticulous.”。) 如今,这种过度使用正在渗透到全球文化中。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的两年里,随着研究人员开始寻求人工智能的论文帮助,“delve”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出现频率增加了十倍。随着科学家和作家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开始采取措施,让自己“听起来不那么像人工智能”。其实,我以前很喜欢用“delve”这个词,但现在我尽量避免使用它了。 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聊天机器人对某些词汇存在偏见。用户认为 ChatGPT 是在用“正常”英语说话,因为这是该工具用户界面的暗示。他们还认为,自己遇到的日常文本也是正常英语,即使这些文本也可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容易将这种表述与现实混淆。 事实上, 《科学美国人》上个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自发的口头对话中开始更多地使用“delve”(深入)这个词。这不再是人工智能的功劳了;我们开始内化它的偏见,并自我重复。我说“我们”,是因为即使是反对“delve”的人也难逃其咎。我们或许可以避免使用最著名的ChatGPT赠品,但如今太多词汇的出现频率异常,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是否也应该停止使用聊天机器人过度使用的“inquiry”(询问)或“surpass”(超越)?太多了,难以追踪。 随着人工智能文本、我们无法识别的人工智能文本以及真实人类语音之间的循环越来越快,我们无意中套用LLM词汇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心理语言学普遍认为,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会影响它在人们心理词典(即口语对话中可能使用的选项的“词典”)中的可用性。本质上,我们看到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越高,我们就越能本能地去使用它。 我们大脑语言映射的演化是正常的,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反馈循环中,我们的“地图”正在与聊天机器人的“地图”融合。两者都与实际情况不同——人类说话方式千差万别——但这种混淆使得我们更难判断什么是真正的人类语言,什么是人工生成的语言。随着这种区别变得越来越难以辨别,我们将不断模糊现实的界限,并周期性地利用这种模糊来构建我们新的现实。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继续接受自身输出和受人工智能影响的人类写作的训练,LLM语言的普及只会愈演愈烈。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深入研究”(delve)这个词对大脑的影响并不比它的同义词更严重。但语言预示着更深刻的社会变革。还有许多其他更为隐蔽的误解也被编码进了LLM的体系中。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和政治偏见——所有这些偏见都可能像语言偏见一样被灌输到模型中,但这些偏见更难被准确衡量。我们需要记住,这些并非中立的工具:它们拥有潜移默化地重塑我们思维的力量。 本文出处: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5/08/20/chatgpt-claude-chatbots-language/
租电 30.88 万元起,此后所有豪车都要问自己,凭什么贵过蔚来 ES8?
不知道在今天发布会开场前的黑幕时刻,李斌会不会回想起 8 年前他站在五棵松舞台上的场景。 那是 2017 年 12 月 16 日,第一次 NIO Day,蔚来第一次将一辆「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新能源车辆推向市场,随之被订购一空,李斌评价那个时刻是「中国高端汽车品牌的起点」,既意气风发,也让人心潮澎湃。 5 年后,2022 年的冬天,第二代 ES8 在蔚来最艰难的低谷登场,市场竞争、亏损压力、交付不及预期,ES8 不再只是耀眼的符号,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蔚来在跌跌撞撞中寻找方向的挣扎。 到今天,蔚来的情况或许依然算不上太好,但持续多年的技术积累、逐渐完善的全域能源网络、不断成熟的用户运营能力却都映射在了这台第三代 ES8 上,它似乎少了一份惊艳,但却多了一份历经风雨的沉稳与自信。 这种自信,在李斌报出预售价格时来到了顶点—— 六/七座行政豪华版预售 41.68 万元,租电 30.88 万元起; 六座行政签名版预售 45.68 万元起,租电 34.88 万元起。 这个价格意味着,按照预售价格会比正式价格至少高一两万的行业惯例,蔚来 ES8 最终的 BaaS 租电售价会在 30 万以下。 正如我在直播间看到的一行弹幕—— 从此之后,L90 定义实用,ES8 定义豪华。 三代 ES8,也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勇敢启程,到跌宕求索,再到自信定义的缩影。 全新 ES8,为成功而设计 蔚来 ES8 从中大型 SUV 升格成大型豪华 SUV,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它的尺寸。 第三代蔚来 ES8 的整体尺寸来到了 5280/2010/1800mm,轴距为 3130mm,比第二代 ES8 大了整整一圈。其轴距更是加长了足足 60mm,甚至比理想 L9 大一点,和揽胜差不多,加宽到 1720mm 的轮距也让整车看上去气势感十足。 不过,由于 ES8 采用了倾角更大的前风挡以及短前悬长后悬的造型,所以新车并不会像揽胜那样带来过于强烈的压迫感。 具体到设计细节上,第三代 ES8 的风格比上一代更偏向于商务豪华,但更高的鲨鱼鼻式的凸出前脸、进化为双层布局的 Double dash 日间行车灯搭配上由水切以上大面积黑色区域所营造的悬浮感,都依然很有蔚来独特的设计感。 如果非要说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就是即使蔚来提供了 22 寸的锻造 signature 轮毂,在 ES8 上依然显得有点小气,期待蔚来能够提供 23 寸的轮毂给不那么在乎续航的用户选配。 对了,蔚来这次把充电口移到后翼子板处,同时提供了快充和慢充两个接口,相当听劝了。 当前的三排座车型,在满员情况下,总会陷入到装载空间和乘坐空间的冲突中,而全新 ES8 凭借纯电技术架构的先天优势和 900V 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小型化强量化技术,不仅实现了「人均超过 1 平米」的乘坐空间,也提供了前 230L 和后 547L 的储物空间。 早在官图刚发布时,新车前脸那个大大的前备箱区域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虽然 ES8 这个前备箱没有乐道 L90 那个有视觉冲击力,但其依然提供了 230L 的容积,大约可以放的下 1 个 20 寸的行李箱。在前备箱开启时,车辆的空悬也会同步联动,将门槛高度降低到 813mm,以方便拿取。 而在乘坐体验上,全新 ES8 标配了 3 把零重力座椅,副驾以及二排的零重力座椅可以同时使用。第三排更是标配了两个独立座椅并配备了前后调节和靠背调节,最大可实现130º 的躺角,同时不会和前两排座椅冲突。 ES8 同时基于零重力座椅和大躺角乘坐时人体姿态适配了安全气囊布局,六座版整车来到了 11 个气囊,还在二排座椅贴心布置了 PCA 座垫气囊,防止乘客躺坐时发生追尾碰撞,将脊柱危险降到最低。新车侧气帘长度高达 3067mm,容积 91L,可以充分保护三排乘员安全。主驾气囊还带有 Smart Safety 系统,可根据驾驶员身材,点爆不同气囊容积,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全新 ES8 在座舱设计语言和氛围营造上的变化相当让人惊喜。 在蔚来全新「Design for Success」的设计语言下,ES8 将 360° 环抱式座舱以横贯的Skyline天际屏为界分为了上下两层。 上部为科技层,经由上门板,一直延伸到车厢尾部,直到后备舱,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下部为舒适层,前排的舒适层则用协调统一的材质与色调,从中控、立柱一直延伸到了地板。 在座舱氛围感的营造上,蔚来舍弃了过去偏简约冷淡的北欧风格,豪华感强了不少。全新 ES8 不仅拥有和 ET9 同款的 Skyline 数字天际线、15.6 英寸 AMOLED 中控屏、灵犀岛、NOMI Mate3.0,还配备了车规级 21.4 寸 MiniLED 后排娱乐屏以及由前后一直贯穿至尾箱的氛围灯。 不过由于 ES8 并没有使用线控转向,所以全新 ES8 用了直径更标准的三幅方向盘,握感会更好。 内饰细节上,ES8 使用了大量的物理按键,将座椅调节按钮如传统豪车般放置在了车门板上,能够让车内乘客更清晰的调节座椅通风、加热、按摩以及零重力模式等。 新车使用了 52 平米的全包软装,实现了触面1 00% 完整覆盖,软包一直延伸至了后备舱。「山川叠韵」刺绣的菱格纹路 Nappa 皮质座椅配合大量使用的金属缎光饰条和影真木纹理,营造了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为整个座舱空间增添了高级质感。 ET9 上那套琴沉浸声音响系统也搭载于了 ES8 上,共使用了总功率 2600W 的 8 组环绕扬声器,1 个超低音扬声器,4 个天空扬声器,2 个头枕扬声器组成行业领先 8.1.4.2 布局,可以让声音定位更清晰并还原顶级声学空间质感,也支持个性化音效调节,在全车任何一个座位上,都能沉浸于层次丰富的高品质听觉盛宴。 全新 ES8,一辆车高 1 米 8 的 ET9 豪华的内饰、宽敞的空间和沉浸式的影音系统,构成了全新 ES8 能够被直观感知的「面子」。但真正支撑起这一切体验的,是隐藏在车身之下的技术平台、三电系统和智能化硬件—— 这才是全新 ES8 的「里子」。 蔚来 NT3.0 平台是这一切的基石。它包含了一系列自研的核心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是被蔚来称为智能硬件「新三大件」的自研芯片、整车操作系统和传感器体系。 核心是神玑 NX9031,一颗由蔚来深度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它不仅为辅助驾驶功能提供算力,更作为一个中央计算平台,统筹着智能座舱、主动安全等多个域的功能;与之配合的是蔚来全栈自研的 SkyOS·天枢操作系统,它打通了车辆的各个控制单元,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和协同。 在感知层面,全新 ES8 搭载了 AQUILA 天鹰座超感系统。与行业普遍采用的单颗前向雷达方案不同,ES8 在车身两侧还新增了两颗广角激光雷达,水平视场角为 120°,垂直视场角为 70°,大幅拓宽了车辆的感知范围,有效减少了侧向的感知盲区。 有趣的是,这套感知硬件不仅服务于辅助驾驶,也为一项新功能提供了支持:智能高清投影大灯(HDPL)。 这套系统类似于华为的智慧投影大灯,不同之处在于,蔚来的光毯更亮也更宽,支持车道贴合和车身示宽两种模式,还可以在变道时实现跨车道投影。 在 AQUILA 感知系统的帮助下,这条光毯即便是在大角度弯道里,也可以提前贴合车道线,为驾驶员提供更清晰的路径指引;在狭窄路段,它又会投射出与车身等宽的光束,帮助驾驶员判断通行空间。 蔚来表示,这套大灯采用了高亮度的 MicroLED 近光增强技术,是行业最亮的近光灯,即便是有路灯的条件下,驾驶员也可以明显感知光毯,且长度最可达车前 50 米以上。 ▲ 还支持行人、两轮车等障碍物示警功能 而在纯电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上,全新 ES8 亮出了蔚来坚持纯电路线十一年来的最新成果:900V 超充快换平台。 这套平台同时解决了纯电补能的两大痛点。 一方面,它支持最高 600kW 的峰值充电功率,官方数据显示,充电 5 分钟即可补充超过 250 公里的续航;另一方面,它完全兼容蔚来现有的换电网络,3 分钟即可满电出发。 全新 ES8 的动力总成直接沿用了行政旗舰 ET9 的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达到 520kW(约 700 马力),扭矩也有 700N·m,由一台 180kW 的感应异步前电机和一台 340kW 的碳化硅永磁同步后电机组成。 这一整套系统,可以让这辆重达 2.6 吨的大六座 SUV 实现同级唯一的 3 秒级加速,百公里加速只要 3.97 秒,同时也有同级最优的 100-0km/h 制动成绩——34.9 米。另外,标配的 102kWh 三元锂电池包,能提供 635km 的 CLTC 续航里程。 全新 ES8 底盘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前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经过优化的前悬让这辆长近 5.7 米的 SUV 拥有了 5.7 米的最小转弯半径。 标配的智能双腔空气悬架最大调节范围达到 100 毫米,新一代外置阀 CDC 连续可调减振器每秒可以进行 1000 次路面感知和 500 次阻尼调节。 更关键的是,蔚来通过 AI 实现了端到端的底盘融合控制,全新 ES8 和 ET9 一样,可以根据路面情况,提前调节悬架和减振器。李斌还说,这项功能现在已经升级到了「车道级」。 基于这套智能底盘,全新 ES8 还首发了「斜坡调平」、「智能湿地模式」等新功能,并针对地下停车场内湿滑的环氧地坪路面进行了特别的算法优化,必要时将主动减速。 纯电大三排 SUV 的黄金时代 大型家用 SUV,曾被认为是纯电技术最难攻克的堡垒。这个市场的用户,对续航、空间和补能便利性的要求几乎是所有细分市场中最为苛刻的。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月初,在乐道 L90 上市发布会后举行的媒体会上,李斌透露了一个信息:乐道 L90 只是蔚来的第一款大车,后面还有好几款。 接下来全新的 ES8 会充分地证明为什么大三排 SUV 进入了纯电时代。 在李斌看来,一个属于纯电大三排 SUV 的市场窗口,正被两个关键因素悄然推开。 其一,是基础设施的成熟。 当李斌能够乘坐一台全新 ES8,从成都出发,沿着 G318 国道全程换电直达珠峰大本营时,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意义。它用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了蔚来「9 纵 11 横 16 大城市群」的换电网络,已经将补能的便利性延伸到了中国的公路之巅。 长途焦虑,这个曾经束缚纯电车主的最大枷锁,正在被物理意义上地解开。 其二,是用户心智的转变。 前不久刚上市的乐道 L90 和理想 i8 两款纯电六座 SUV,近期周销量双双突破 2000 辆——这份实打实的数据说明,用户对于大型纯电家用车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也在切实提高。 当基础设施不再是绝对的短板,市场教育也初见成效时,时机便已成熟。在这一背景下,蔚来的战略是:用双品牌来覆盖市场。 ▲乐道 L90 乐道 L90 以高性价比和较强的实用性,满足主流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它的任务是扩大市场份额和用户基数;而今晚发布的全新 ES8,则要利用技术代差和更豪华的配置,来提升蔚来的品牌高度和盈利能力。 这套清晰的组合拳打法,不仅体现在 L90 与 ES8 的高低搭配上,也将延续到即将发布的 L80 和 ES9 上,共同构成蔚来在大型车市场的完整布局,来应对另一条技术路线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是,包括极氪、小鹏、小米在内的众多纯电品牌,都在规划搭载大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车型。这些「大电池插混」SUV,才是全新 ES8 乃至蔚来整个纯电大车战略,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 即将发布的极氪 9X 这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正面交锋。 虽然李斌一直在强调换电的便利,但显然,这套模式目前还是敌不过「可油可电」所带来的绝对灵活性。它能彻底消除用户最后一丝补能焦虑,完美适应从城市通勤到长途穿越的任何场景。 对于一个中国家庭的第一台,甚至是唯一一台大型 SUV 而言,这种灵活性是极具吸引力的。纯电车型想要回击,只能从日常体验入手,抓住混动车型无法比拟的空间优势,理想 i8 的第三排和蔚来所谓的前备舱,都是这么来的。 也许在短期内,它们无法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主流,但终究能以此赢得一批坚定的用户。
心事放心写:谷歌推Pixel Journal日记App,AI写作提示
IT之家 8 月 21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Police 今天(8 月 21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今天召开的发布会上,谷歌在推出 Pixel 10 系列手机、Pixel Watch 4 智能手表外,还推出了 Pixel Journal 应用,首发专属 Pixel 10 系列手机。 和苹果在 2023 年推出的手记(Journal)应用类似,Pixel Journal 是一款数字日记工具,主要帮助用户记录生活点滴,但不同的是,Pixel Journal 采用了 AI 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实现更智能化的写作体验。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Pixel Journal 利用设备端 AI 模型,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写作提示。这些提示会结合过往日记主题、记忆、目标等信息,协助用户梳理近期活动,激发反思与记录的动力。用户无需担心无话可写,通过智能推送更容易养成日常书写的习惯。 在写作过程中,用户不仅可以输入文本,还能添加照片、地图位置和活动记录,丰富日记内容。应用还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生成关于个人成长的洞察报告,包括每周和每月的活跃时段、总条数以及最长日记等数据,帮助用户直观了解自己的写作历程。 针对日记涉及的隐私问题,Pixel Journal 为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内置应用锁功能。虽然具体加密机制尚未公布,但谷歌承诺将采取完善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用户可以放心记录个人想法,无需担心信息被他人窥探。
目标十万台 智元机器人公布三年商用路线图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1日,成立不足三年的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其首届合作伙伴大会,释放出强烈的产业化加速信号。公司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在会上判断,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发展的关键拐点,该赛道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智元机器人正式将其核心战略聚焦于生态共建,旨在从“技术探索”全面转向“规模商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智元机器人公布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在技术层面,公司CTO彭志辉详细解读了以机器人本体为基础,围绕运动、交互、作业三大智能构建的“1+3”全栈技术战略。会上,彭志辉发布了旨在将机器人二次开发难度降至零门槛的动作表达创作平台“灵创平台(LinkCraft)”,开发者可通过该平台像“导演”一样自由编排机器人行为。 同时,一款专为作业智能打造的轮式双臂机器人原型“灵犀X2-W”也首次亮相,该原型机具备全向移动、高自由度双臂和紧凑的机身设计,展现了其在精细作业场景的潜力。 在商业和生态布局上,智元机器人展现了极大的开放性。公司宣布将通过开源、被集成和资本赋能三大路径构建产业生态。具体措施包括开源机器人中间件AimRT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 更引人注目的是,智元机器人正式启动了“智元A计划”,一个旨在孵化超过50个早期项目、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的创业加速计划。这一系列动作,配合其覆盖工业、商业等八大场景的解决方案和全新的渠道伙伴政策,清晰地表明了智元机器人希望携手全产业链力量,共同将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进程推向快车道。 彭志辉在会上给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展望未来三年,智元机器人计划实现十万台级通用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并构建一个开放自进化的通用机器人生态系统。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