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刚刚,阿里正式进军AI眼镜,24小时逆天续航,通义夸克AI拉满
作者|陈骏达 编辑|云鹏 智东西7月26日报道,今天下午,阿里巴巴发布了其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的技术研发进展。据悉,阿里巴巴AI眼镜已完成研发,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发布。 智东西也在WAIC大会上发来夸克AI眼镜的实拍图,其采用双光机显示设计,镜腿前部相较其他AI眼镜更为纤细,大部分组件被放到了镜腿末端, ▲夸克AI眼镜实拍图(图源:智东西) 这一AI眼镜将与阿里及支付宝生态融合,可使用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夸克最新AI能力,还支持高德导航、淘宝比价、点外卖、飞猪商旅提醒等功能。 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称,夸克AI眼镜搭载了高通骁龙AR1芯片+低功耗协处理器的双芯设计以及安卓+RTOS双系统,实现动态的资源调度;另一方面,其使用了可换电的双电池系统,用户可通过热插拔主电池实现24小时续航。 夸克AI眼镜支持调整合像距,避免了单光机方案带来的眼疲劳问题。其镜腿采用钛合金材料一体成型,保证轻量化。 一、换电仓仅有“耳机壳”大小,镜框镜腿重量比为1 : 1 宋刚在今天下午的WAIC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分享了夸克AI眼镜的更多研发细节和参数。 他称,阿里巴巴认为,AI眼镜会是穿戴智能方向最重要的产品形态,头部设备可以捕获80%以上的人体感知输入,具有极强的场景穿透力,能同时覆盖办公、生活以及移动场景。AI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当前,AI眼镜尚未走到普及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不够智能、续航时间短、不够美观舒适等。为解决上述问题,研发团队不仅为夸克AI眼镜配备常规AI眼镜所支持的音乐、电话、翻译、纪要等功能,还增加了多种新配置和功能。 硬件层面,阿里首先通过定制双音圈大振膜的小型化扬声器、定制一体化FTC排线、钛合金一体化成型镜腿让眼镜进一步轻量化,同时保证功能。 其镜片也采用定制方案,拥有高折射率和镀膜工艺,观感上更为通透,也让镜框能做到更窄、更薄。 设计鼻托和耳弯接触面时,夸克AI眼镜采用了仿生曲面的设计,实现压力均匀分布。同时将设备重心精准的控制在眼镜几何中心的位置,镜腿、镜框配重比为1 : 1,据说能提升佩戴的平衡感。 芯片方面,宋刚称,高通骁龙AR1和低功耗协处理器的方案,可以提升重度负载场景的功效,也能降低待机场景的功耗。 示意图显示,支持更换的主电池位于右侧镜腿,另一侧有一个更小的内置电池,这让这款眼镜具备了电池热插拔能力。宋刚说,换电仓可随身携带,大小和无线耳机盒差不多大,帮助这款眼镜实现24小时续航。 二、拍摄算法针对暗光场景优化,拥有自研大模型中控系统 宋刚认为,AI眼镜行业在拍摄上最大的痛点就是在暗光下噪点偏高,动态范围不足,成片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夸克AI眼镜使用了自研的Super Raw超级暗光增强功能,可实现RAW域多帧融合以及自适应降噪。 还有不少AI眼镜因拍摄画质不佳、画面抖动等问题而饱受诟病。对此,夸克AI眼镜的解决方案是借助陀螺仪检测线性角速度,进行实时运算处理,对抖动画面进行运动补偿,实现防抖。 眼镜拍摄的画面还会与云端的AI超分插帧算法融合,最终实现4K、60帧的拍摄效果。 显示方面,夸克AI眼镜调整了显示区域的位置,最终确定了避开主视区的视仰角,能在保证观看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对现实世界的干扰。 夸克AI眼镜还拥有专门定制的字体,适合近眼显示,保障了显示的识别度,同时提升了视觉舒适性,可满足用户在翻译、导航等场景的使用体验。 AI眼镜主要的交互方式是语音,因此眼镜能否听得清用户的声音十分重要。夸克AI眼镜配备了5个麦克风加1个骨传导阵列设计,在噪声环境下也可以较为准确地唤醒。用于识别、理解语音指令的是夸克语音大模型,支持口音、方言识别。 以导航场景为例,夸克AI眼镜研发团队联合高德地图开发了适配AI眼镜的近眼显示导航系统,可实现在骑行、步行等移动场景下的导航功能。 该团队还自研了Master Agent大模型中控系统,可以自主分解复杂指令,实现多意图、多轮对话。 在支付场景,虽然夸克AI眼镜的“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方案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是同款方案已经落地到Rokid、小米、雷鸟等品牌的AI眼镜,可通过摄像头扫码,语音指定支付金额、确认支付等。 AI图像问答方面,除了使用AI图像增强技术让眼镜“看得清”之外,夸克AI眼镜拥有定制意图识别模型,这一模型让系统端到端耗时较行业平均水平优化了36%。夸克多模态大模型负责最终的回答,拥有百亿级的图像检索能力。此外,夸克的视觉问答能力、学习办公能力都将提供原生适配。 宋刚称,除了融合阿里巴巴自有生态,夸克AI眼镜将会联合全球领先的眼镜品牌,通过技术、渠道、服务以及C2M定制能力的整合,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结语:国内大厂争相入局,百镜大战迎重大变量 2025年,随着配套供应链的成熟和AI模型能力的提升,AI眼镜产品迎来集中爆发。近期,随着阿里、小米等巨头的入局,百镜大战又迎来新的重大变量。 阿里正基于Qwen系列模型向Rokid、雷鸟创新等AI眼镜头部企业提供AI能力支持,并在上述合作中探索了将支付宝、高德等阿里生态中的应用与AI眼镜结合的方式。同时,阿里自身也具备研发天猫精灵等智能终端的经验。 不过,这些技术积累能否成功转化为爆款产品,仍有待市场的验证。
曝小米16 Ultra提档年前发布:徕卡更深度合作、回归直屏
快科技7月26日消息,昨晚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突然预热小米16 Ultra,称将会是移动影像的新高度。 据数码闲聊站爆料,该机发布时间有望大大提前,在春节前发布,之前都是春节之后才会亮相。 同时,小米域徕卡的合作也会更加深度,预计还会带来新的影像方案加持。 该博主还在评论区透露,小米16 Ultra可能会回归直屏方案。 其他配置方面,小米16 Ultra毫无疑问将搭载高通骁龙8 Elite 2处理器。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的认证信息还显示,这一代新增了小米16 Ultra Max/小米16S Ultra机型。 其中,小米16S Ultra可能是搭载玄戒芯片的版本。 而小米16 Ultra Max将会在Ultra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主打极致影像,甚至突破手机的范畴。 今年3月小米就公布过一款小米模块光学系统,以小米15 Pro为原型,打造了一款磁吸镜头,自带定制M4/3传感器+全非球面镜组,带来完整一亿像素,等效35mm焦段,配备f/1.4大光圈。 真正的突破了手机对传感器和镜头的限制,通过光口直连传输,速度高达10Gbps,支持无损RAW信息传输。 无缝调用Xiaomi AISP,由端侧大模型驱动计算摄影,带来传统相机无法企及的算力,解锁UltraRAW超级数字底片,带来夸张的16挡动态范围。 不排除小米16 Ultra Max上会直接量产这套系统的可能,相比于目前简单的手机外界镜头更加硬核,真正让手机媲美相机画质。 责任编辑:建嘉
短片可以不爽吗?vivo X FIRST 给了肯定答案
时间变短 表达 才更须深刻 3 秒内能不能抓住观众,5 秒内能不能打动评委,10 秒内能不能击中算法? 短,正在成为社交媒体上内容形式的主流姿态。也正因为短,快节奏、高阈值、强反转,似乎成了短视频创作的不二范式。 作为一个创作者,你可以睥睨这套规则,却无法忽略它。 但在 FIRST 电影节的两天,我看到了短视频的另一种可能:它不靠堆叠信息、不追求情绪刺激,而更像一种对表达多样性的坚持,一种对爽剧法则的偏执反抗。 今年是爱范儿第四年参与 FIRST 电影节超短片单元,也是 vivo 赞助 FIRST 青年电影节的第六个年头。随着手机影像素质的跃升,今年获奖的作品完成度和成熟度都更高了,至少在术的层面,已经很少再有人去讨论手机「够不够用」的问题。 当「术」正在成为超短片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创作者们正在尝试回答一个更难的问题: 短视频,是否可以承载更复杂的表达? 「短」背后是什么? 在 300 秒的超短片中,叙事被压缩到了极限。交代背景、铺垫逻辑已经实属不易,要打动观众,创作者就必须在删繁就简与保留情感之间,找到某种专属于短片的张力。 所以今年不少作品,都在尝试去掉短视频惯常的套路——开场悬念、情节反转、情绪高潮,而转向某种更意象化的表达。 获得今年评审团大奖的《篱笆房,苹果园》正是一部打破套路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影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影像散文诗。导演周白羽借助生成式 AI,将北京地铁站名转化为梦幻般的意象,在空间坐标与心理坐标之间,构建出若即若离的观看体验。 地名被剥离出原有的功能性,转而成为表达情绪的线索。我很难说它在讲一个什么具体的故事,但情绪的流动与空间的漂移,却真实发生了。 根据官方统计,今年提交的作品中,接近一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三成走向了抽象或实验的形式。 就像 19 世纪的印象派的诞生,落选者沙龙的反叛者们都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也不再执着自己和学院派谁画得更像:莫奈用速写的方式在户外作画,追踪光影在荷塘、雪地、日出中微妙的变化。塞尚则指出,他从自然中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对象,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感觉。 户外速写成为印象派的主流创作方式 手机与超短片的出现,也像印象派之于学院派:不是一种风格的诞生,而是一种创作理念的改变——当表达窗口只剩下几分钟,我们不再执着于讲完整的叙事,而是讲一个「足够复杂」的动人瞬间。 「短」带来的,不只是时间的压缩,更是语法的改变。 手机不只是低门槛,更是新语言 纪录片最初是为新闻服务的格式,却诞生了 Chris Marker 和贾樟柯。 新的工具,往往预示着新的观看方式,新的观看方式最终创造出新的语言。影像史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真正改变的从来不是画质,而是视角、节奏与情绪的组织方式。 在过往,但凡提及手机电影,大多谈及它打破荧幕霸权、实现创作民主化 的一面,而忽略了它背后可能诞生出的新语言的可能。 在今年的作品中,我明显感受到一种「手机特性」反哺表达的倾向:比起传统电影镜头语言的「稳、准、全」,更多创作者用手机拍出了亲密、摇晃、第一视角、超近景的视觉效果。 获得今年手机创作奖的《最贵的面条》是一部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片子:一位小男孩用画出来的「假币」,在一家面馆持续九年的交易行为,成为他与师傅之间无声的契约。 片中使用了大量微距和广角镜头:镜子反光的跳跃、沾满面粉的皮肤纹理、孩子绘画时专注的眼神——几秒钟的特写镜头,足以触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些极细腻、极贴身的瞬间,构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银幕叙事的暧昧与新奇。也提醒着我们,复杂与深刻并不总是需要宏大的篇幅与夸张的情绪。 手机,在这里不是「也能拍」的替代方案,而是一种拍不出相同质感的新视角。 vivo 创造的不只是电影,而是新的青年文化 对 vivo 来说,联合发起并持续支持 FIRST 电影节超短片单元,未必能带来立竿见影的销量转化。但它依然年年到场,从未缺席。 与其说 vivo 是赞助商,不如说它是这场影像实验的共谋者。它不主导,但始终在场,并给予创作者充足的空间和尊重。 对于 Z 世代而言,手机早已不仅是通讯工具,而是一代人的书写工具。他们以影像为母语,正如千百年来以文字构筑的文化。 超短片评审之一鲍德熹 从自拍文化到 vlog 短片,从滤镜审美到专业工作流,手机既是日记本,也是剧场舞台。它不借助复杂术语,不依赖长篇铺陈,却同样能击中真实、传递情绪,甚至介入时代的经验。 不能再用「浅」或「快」来低估他们——影像并不比文字肤浅,短也不等于轻薄。就像诗歌比散文短,却往往更密,超短片的张力,也恰恰来自对「深度」的极致压缩。 回到开头的疑问:在注意力经济的夹缝中,能否存在「不讨好观众」的短视频?能否存在没有反转、没有爽点、没有共情引导的表达? vivo × FIRST 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注定活在一个只能讲「短故事」的年代,vivo 和 FIRST 这场实验足以证明——表达的深度,不一定与时间成正比。 甚至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正因为时间变短,表达才必须变深。
夸克 AI 眼镜首次亮相,阿里构建随身 AI 助手,眼镜不仅能看还能动
官宣!阿里巴巴正式预告首款自研 AI 眼镜,最快年内发布,支持高德导航、淘宝比价、支付宝支付——从此,眼镜不仅能看,还能「动」。 7 月 26 日,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首日,此前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的「夸克 AI 眼镜」首度以完整形态亮相,并公开其技术研发进展。这标志着阿里巴巴 AI 战略从软件延伸至穿戴硬件,迈出关键一步。 据悉,夸克 AI 眼镜已完成产品开发,预计将在年内正式发布。它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能力,搭载夸克最新的 AI 搜索和问答技术,还支持高德地图导航、淘宝比价、支付宝扫码支付、飞猪行程提醒等功能。 阿里方面称,这款眼镜将成为「人类的第二双眼与耳」,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 比如,团队与高德联合开发了适配眼镜的近眼显示系统,在导航场景中,可实现骑行、步行过程中的精准指引;而视觉问答、学习办公等能力的原生适配,也意味着这不再是只能拍照、听音乐的「玩具型设备」,而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随身 AI 超级助理。 这次项目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主导。他指出,AI 眼镜会是智能穿戴领域最重要的产品形态,「全场景的业务覆盖和领先的 AI 能力正是阿里巴巴最擅长的。」 为支撑这些功能落地,夸克 AI 眼镜在硬件上也进行了系统重构,在佩戴舒适度、续航能力、AI 交互体验等方面都有显著突破。阿里方面表示,当前市面上的 AI 眼镜普遍存在「戴不住、聊不了、用不久」的问题,而夸克 AI 眼镜将联动全球主流眼镜品牌,整合技术、渠道、服务和 C2M 定制能力,力求解决用户体验的最后一道门槛。 这一产品不仅是 AI 在 C 端落地的重要尝试,也预示着阿里「从模型到设备」的全面布局正在加速成型。
“试驾”理想i8对比乐道L90当事人发声:内容纯属编造,本意是“钓鱼”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7月26日,近日引发汽车行业关注的“Mark试驾理想i8与乐道L90”网络事件迎来新进展。事件的始作俑者、用户“Mark Kyle”在其抖音账号发布正式澄清声明,承认其此前发布的关于理想i8和乐道L90的试驾对比评价,均为个人凭空编造的不实言论,并就此事造成的恶劣影响公开致歉。同时,该用户还将头像更改为“我是良民”。 该用户在声明中解释,事件的起因源于好奇心。在观察到网络上关于两款车型的激烈争论以及有关“水军”恶意拉踩的传闻后,他抱着“钓鱼”的心态,虚构了试驾体验并发表了争议性评论,其初衷是想测试是否存在所谓的“水军”在恶意操纵舆论。他未曾预料到,这一本想“事后即删”的言论会迅速发酵,最终演变为两家新能源车企高管及粉丝群体的公开对立,对此他表示“深深的歉意”。 回顾整个事件,7月24日,该用户在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的社交媒体评论区留言,声称在体验了尚未对公众开放的理想i8和乐道L90后,认为前者在操控与智驾方面远不如后者。此番言论随即被理想高管公开指为“黑水军”行为,并暗示系竞争对手所为。此举引发蔚来副总裁沈斐的强硬回击,建议对方直接报警处理,令事态进一步升级。 随着舆论发酵,网友的深入探查也让“Mark Kyle”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他并非传言中的“水军”,而是一名理想L9的真实车主,甚至曾参与理想汽车的智驾内测活动。 声明中他也证实了自己是“半个蔚来ET7车主”,因家人拥有一台ET7而对两家品牌均抱有好感。他强调,所谓“自导自演”或“双面间谍”的指控并不属实,整个事件均为其个人行为,未曾也未想过从中谋取任何利益,不存在任何炒作意图。 最后,当事人就其个人行为占用的公共资源、给两家车企及其用户群体带来的困扰和对立,再次表达了深刻的歉意与反省。他呼吁网友以其为戒,共同维护一个实事求是、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
中国“Model Y 杀手”们,竟被马斯克自己截胡了
最近,面对各家车企轮番下战书,特斯拉决定用自己跟自己PK。7月15日,特斯拉中国全新车型——Model Y L,同时特斯拉中国在其微博发文称,“Model Y L,金秋见!” Model Y L为全轮驱动车型,具有超长续航、超大空间和更高级的内饰。推出六座,也是特斯拉专门讨好中国市场之举。 无论最终定价如何,特斯拉选择的,都是一个已被行业公认的风口。正如蔚来创始人李斌所言,大空间 SUV 的纯电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 | 霹雳贝贝 吊打特斯拉Model Y,仿佛是中国车企之间心照不宣的流量密码。 小米YU7作为直接对标Model Y的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和强势营销正在直接分流特斯拉用户。 不仅如此,乐道、极氪、智界、智己、阿维塔、岚图六家车企先后发布新车型,纷纷将Model Y作为直接对标对象,被外界戏称为“六大门派围攻特斯拉”。 小鹏 G6 2025 款也打出了以Model Y 平替为定位,就连余承东也在朋友圈表达跟Model Y相比,智界R7仍然保持领先优势! 最近,面对各家车企轮番下战书,特斯拉决定用自己跟自己PK。 7月15日,特斯拉中国全新车型——Model Y L亮相工信部最新一期新车公示目录,该车型产品型号为TSL6500BEVBA0,为6座车型。同时,特斯拉中国在其微博发文称,“Model Y L,金秋见!” 不是新的系列,而是在Model Y后面悄悄加了个L,还说是专门针对中国用户准备的车型。 马斯克的葫芦里到底买的什么药? 在Model Y后面加上残影 开门见山,这台 Model Y L 最重要的升级有两点: 轴距暴涨到 3040mm,车长接近 5 米(4976mm),相当于比现款 Y 多出近 18cm,腿更能伸了。 三排六座布局,2+2+2,中排还是独立座椅,这点从还有新车尾标的 Y 字的新设计,同样也暗示了这辆新车有三排座椅。 Model Y L为全轮驱动车型,具有超长续航、超大空间和更高级的内饰。 推出六座,也是特斯拉专门讨好中国市场之举。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特斯拉在全球一共生产了410244 辆纯电汽车,交付了384122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共交付128803辆,为特斯拉贡献34%的销量。 这意味着每卖出三辆特斯拉,就有一辆由中国消费者买单——而这一依赖度在6月达到高峰:国内交付超过6万辆,创季度单月新高。 据金错刀车评了解,Model Y L 也主要在中国市场发售,而且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品的旗舰车型。 在定价方面,该车定位介于Model Y和Model X之间,业内人士预计售价为40万元左右。新车型计划最早第三季度上市。 此前在北美市场推出的 7 座版 Model Y,其第三排空间一直被用户和媒体诟病为只能坐狗,还不能坐大狗,不仅空间狭小,甚至连空调出风口都未配备,实用性几乎为零。 所以,Model Y L 的出现,并非一次锦上添花的配置升级,而是一次必要的车身架构调整。这是特斯拉为打造一款合格的六座车,所必须付出的工程代价。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预测,Model Y L 的价位将在 20 至 30 万元之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价格。 无论最终定价如何,特斯拉选择的,都是一个已被行业公认的风口。正如蔚来创始人李斌所言,大空间 SUV 的纯电时代已经到来。 6座SUV,其实还有真空地带 其实,能被众多车企视为PK对象,Model Y的能打自然不言而喻。 今年1月,特斯拉中国官网发布了焕新Model Y,后轮驱动版售价为26.35万元、长续航全轮驱动版为30.35万元。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是Model Y焕新版全球首发地,特斯拉还推出了首发版车型,在车尾、车门等位置设置了独特标识。 很多车主有个朴素的理由,特斯拉Model Y销量好就是它是一款SUV车型,虽然外观看起来没有Model 3好看,流畅,但是,奈何它是真的大。 有一位特斯拉Model Y车主是这么说的。 “之前也有一辆SUV,也听说过特斯拉Model Y的内部很宽敞,但是,在打开车门,打开后备箱的那一刻,还是非常惊讶,简直可以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了……,那空间是真的大”。 所以说,它的销量自然就起来了,比更好看的轿车Model 3销量高很多,这要是特斯拉Model Y月销量能够超过40000辆的原因。 事实也证明,新能源六座 SUV 正逐步获得中国人的青睐。 根据华创证券公司数据,2023 年,国内六座 SUV 市场受理想 L9 等自主新车的拉动,全年累计销量已达 113 万辆。2024 年,该数据大概能达 125 万辆。销量数据逐年上涨。 理想L9用彩电冰箱大沙发定义了6座SUV的豪华,问界M9用鸿蒙座舱诠释了智能,但这个市场依然藏着未被满足的痛点。就像一片看似被瓜分完毕的蛋糕,凑近了才发现,边缘还粘着大块奶油。 第三排的尊严问题,就是最大的奶油块。 就比如深蓝汽车S09,营销噱头就是“大六座 真三排”。 深蓝汽车曾说为了攻克第三排难题,深蓝公司高层“在第三排整整坐了大半年”,深度体验并优化每一处细节。 最近的理想i8官方宣称其“第三排空间堪比五座车的第二排”,三排腿部空间为875mm,三排坐高为333mm。 同时车侧玻璃窗也专门进行了优化,以确保三排乘客的视野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三排座椅配备三档座椅加热和靠背角度电动调节,左右两侧座椅为分区控制。 所以,与其让对手纷纷超越,不如主动出击,用加长加大抢夺更多中国家庭用户。 性能猛兽,为何打起了温情牌? 这种转变背后,是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认知。 二孩、三孩政策放开后的第五年,中国家庭的出行需求已经发生了质变。不再是能坐下就行,而是“每个人都要坐得舒服”;不再是“能开就行”,而是“能应对各种家庭场景”。从学区房到亲子游,从补习班到周末野餐,汽车早已不是代步工具,而是移动的家庭空间。 而特斯拉打的算盘也是,不再单纯强调性能,而是打造颠覆级体验。 最近,特斯拉全球第一家24小时餐开业。这个巨型飞碟,是马斯克憋了7年大招,投资5亿,打造的全球首个特斯拉餐厅。有车主开车130公里,苦等一天才进店,也能够看出其火爆之势。 表面上看是餐厅,其实是充电+干饭+看大片全包了。 餐厅周围,铺设了80根最新特斯拉超级充电桩,一辆model Y从10%的电量充到80%,只要15分钟!13米多的巨幕,连上车载音响,车就变私人影院,体验感绝了。 马斯克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为所有人,无论是否是特斯拉车主,提供有趣的体验,并将持续改进。 室外,擎天柱忙着给小朋友们递送爆米花,还会比耶、挥手致谢,这成了周末家庭带孩子去打卡的“吸引力”之一。 更爽的是细节,餐厅24小时不关门,坐在车里就能点单,机器人送餐,汉堡盒是皮卡造型,饮料杯印着闪电充电标,4美元一份薯条,最贵的套餐才15美元,比麦当劳还良心。 连洗手间,都是银河镜面天花板、紫色灯光下无盖智能马桶,充满了宇宙氛围。卫生间居然带星空顶,拍个照发圈,逼格直接拉满。 现在新能源卖的根本不是车,是让你爽到不想下车的体验。马斯克这超充餐厅,跟余承东的鸿蒙大酒店、李斌的蔚来牛屋,都是一个道理。 马斯克这步棋,看似是跨界,实则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一次颠覆改命——从科技颠覆者到家庭陪伴者。 这个曾经靠速度征服世界的钢铁猛兽,开始讲起温情故事。
特斯拉是赢了,但不是真相的全部
懂车帝周三中午开始陆续推送的“36车智驾大测试”,在整整两天之后被马斯克本人看到。 后者极尽克制但还是透露些许自豪感地写到:“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再次引爆了前两天一度稍微平息的“中国车企的智驾,怎么做得还不如特斯拉?”话题。 围绕着这场测试,各种讨论和阴谋论四起,甚至有很多人当起了侦探,开始一帧一帧分析测试视频。 但在虎嗅汽车看来,专注于细节上的“找茬”反而错过此番大测试背后的全貌和真相。 懂车帝测了啥?公允么? 简单总结测试场景如下:消失的前车真高速版、高速临时施工、施工路遇卡车、高速惊现事故车、高速入口遇野蛮加塞、莽撞横穿的猪。 上图为红外夜成像图,下图为航拍俯视图 这些场景,都是属于智驾能力中的corner case(边缘案例,不是用户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但在现实中又有不少人遇到过的(高速入口强行低速加塞那个我本人都遇到过不止一次,消失的前车也遇到过容易一些的版本)。 很多人吐槽懂车帝在测试中的“控制变量”不够好,在笔者看来,大概率不是懂车帝故意为之。实在是因为车辆测试要做到完全精准与标准,是一个耗资巨大的活。下图是耗资5亿的某碰撞测试场地: 国内某车企自建的碰撞测试场地,总耗资5亿 以“控制变量”标准化做到极致的车辆碰撞实验为例,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允性,车辆其实自身并不具备动力,而是由场地中的测试轨道负责提供动力,从根本上保证测试车辆的速度和碰撞角度准确。 但代入到智驾测试场景,尤其是目前已经放出的高速场景,懂车帝测试过程中的许多动作只能靠人完成,因为市面上暂时不存在对应的测试装置。更不提智驾车辆本身的行驶,处于接管状态,如何既部分控制智驾车辆的运动过程(例如速度和初始路径等等),又要反过来评估他智驾的表现(油门刹车的选择,路径的选择),目前看起来还是个颇为薛定谔的事情。 加之测试装置目前没办法实现极高的加速度(本质就是车辆拖动的靶子),所以即便触发条件一致(大概率是测试车辆走到特定点就释放靶车),在实际情况中也无法做到场景的完全复制,更做不到对所有测试产品100%的公允。 总的来看,懂车帝能够将测试做到这个水平,已实属不易。即便不够完美,但这场测试足以证明——对于高速NOA这个被认为不是最难的场景,中国车企的智驾水平的确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为什么特斯拉会在测试中表现更好? 谜底其实就藏在谜面上,正如马斯克自己所说,特斯拉的智驾能力目前并没有用本地数据训练。实际上特斯拉FSD的能力,是用美国的智驾思维和智驾数据打造的。 那么中美道路情况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借用前华为智驾负责人苏菁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的话来说:“中国道路基建的随意性比美国大太多;中国的外卖骑手和电动车工具开车的行为在美国也是没有的,会导致大量需要处理的博弈问题。” 苏菁所指的这个“基建随意性”,主要指代的是普通道路的情况,而非中国建设较为标准化的高速。 对于车企而言,要去适应国内普通道路的情况,就要在智驾系统中构建完全不同的架构和底层,在现实数据方面也完全不同,最后又继续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优。 具象一点说,这就是两种水土下孕育出的两种“大脑”(大模型本质就是一个局部的大脑)。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智驾。 而最近几年,中国的“大脑”聚精会神在干什么呢? 搞各种NOA,尤其是博弈需求最重的城市NOA,充满了各种各样不按规则行驶的汽车,有胆子一个比一个大的行人和电动车。 这些再多规则都无法解决的场景(因为变数实在太多),到了大模型时代终于有了解决的办法。中国车企在大模型结构上加入了对不同交通参与者的关注,考虑到了许多美国不会发生的意外场景,再加上中国老司机的数据持续输入,最终让现如今的国产智驾大模型已经有了非常强的“博弈”能力。 什么叫”博弈“能力? 简单解释起来就是,有了充足的“博弈”能力之后,车辆在遇到突发情况下,会更偏向于以老司机的思维来解决,不至于一点挑战就急刹退缩。你也可以理解为“不怂”,其中一个最直观的结果在本次测试中,体现为前方有故障车,智驾“比起简单的刹车,更偏向于复杂的绕道”。 这种在日常使用中甚至会被使用者称赞的高级能力水平,到了此次懂车帝相对极限的测试场景中,最终暴露了“不怂”风格下的短板。 也是为了完成更冒风险、更高难度的驾驶,智驾系统必然需要对路线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决策,体现为此次测试中许多智驾系统的“犹豫不决”,也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减速所需的时间。 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智力能力没有匹配其风格与野心。 很讽刺是不是,用来在城区保证通行效率的算法结构,反过来在高速上降低了安全系数。 相比之下,虽然特斯拉目前在国内已经架设了服务器,用本土的数据对FSD进行训练调优,但是其核心的智驾大模型架构仍基于美国本土相对简单的版本,也就是没有了“强博弈”的负担,对于高速这种“反应时间”比“优选路线”更优先的场景中,反而输出了更优的表现。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不理解,我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这就好比两个人,第一个你让他连玩十次脑筋急转弯,第二个只做十次简单的算术题。当第十一次给两个人极为简单的算术题,第一个人反倒不会直接给出那个最直白的答案,反而要绞尽脑汁想想这道题“脑筋急转弯”在哪里。结果只可能会是第二个人的反应速度遥遥领先。 为什么懂车帝只做这种对中国智驾不利的场景?难不成真的收了特斯拉的钱? 非也非也,其实早在周三懂车帝视频号发布的第一个视频中,就曾明确了整个智驾测试总计15个场景。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6个高速场景,还有9个城市场景。 9个城市场景的名字如下:开进大转盘、转盘内汇出、过马路四小学生、故障车躲不躲、平庸的掉头、斜刺电瓶和儿童过马路、倒车难题、疯狂电瓶、盲区藏辆左转车。 光是念其中几个名字,就已经让我这个老司机都“胆寒”。 目前懂车帝还没有发布这9个城市场景的测试结果,但笔者大胆预测:国产智驾系统“强博弈”能力必定会在这些场景中发挥更优,国产智驾系统表现“反超”特斯拉是板上钉钉。 谁才是此次测试的真正“推手” 明明也有国产智驾系统擅长的场景,为什么不一起发出来?这么多国产品牌智驾表现都这么糟糕,为什么懂车帝还要发出来?难道不会影响他们自己的商业利益么? 这几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次智驾大测试真正的推手压根不是懂车帝,而是官方。 先不说懂车帝视频发布之初,特别强调了央视视频的背书(央视视频后来删除了部分推广,大概率是车企申诉“打压创新”的结果),在懂车帝第一次发布视频的同一天,还有两个官方机构发布了智驾相关的内容,一个是公关部交管局局长,一个是科技部。 其中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强调了两点: 要加强车企管理。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督促车企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的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杜绝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督促车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强化新用户培训,帮助新用户熟悉掌握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希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提示,使广大驾驶人清楚认识到现阶段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在购车和使用的时候,都应该全面了解、掌握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特性以及启动和关闭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清楚认知辅助驾驶的技术边界,一旦我们“脱手脱眼”,可能面临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而科技部发布的则是一份《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目的在于“指导驾驶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规范开展,防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推动该领域健康发展,确保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和推广符合社会公众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懂车帝测试所用的道路,全部为日常使用的真实道路。海南儋州的许多测试场地为此最多封路了10天,其中包括G98环岛高速这样的大动脉,部分城区道路还导致了公交线路改道。 三个完全不同责任分属的官方,就智驾在同一天发声,傻子都知道不是巧合事件。 在虎嗅汽车看来,这就是顶层在此前“叫停”智驾宣传之后,在研究了汽车行业的现状、汽车消费者现状所制定的一次大规划——既然澄清智驾能力不符合汽车从业者的利益,对于驾驶者的培训迟迟无法落实到位,那么这个工作只能由官方牵头来做。 一方面对车企下达严格的伦理要求,明确智驾下的责任归属,同时用一场测试集中破除消费者心目中因为车企宣传、自我想象、有限的亲身和非亲身体验所形成的对智驾的“盲目信任”。 这本质上压根不是什么行业测评,而是一次国家级别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这样的活动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显然持续保证“智驾推广的风险可控”,已经成为了官方新核心逻辑。但究竟能够对车企宣传侧形成怎样合理的约束,能否让使用者充分意识到技术的不成熟性,同时还不影响中国智驾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官方在众多细节上的平衡,仍需要通过时间的检验。
英媒:科学家打破“每天 10,000 步才能保持健康”迷思
Scientists bust myth that 10,000 steps are required for good health 研究表明,每天达到 7,000 步的较低目标将极大地促进健康 步行 7,000 步的人的总体死亡率比只步行 2,000 步的人低 47% © De Agostini via Getty Images 每天步行 10,000 步的目标源自 20 世纪 60 年代的营销口号,如今已成为公认的观点,但这并不科学,新的研究表明,即使少走几千步,也能带来巨大的健康益处。 科学家发现,广泛使用的目标并不一定是黄金标准,因为与仅完成 2,000 步的人相比,步行 7,000 步的人的全因死亡率下降了近一半。 10,000 这个数字是日本公司 Yamasa在 1964 年东京奥运会前后为销售计步器而设计的,随着智能手机计步器的普及,它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锻炼愿望。 “计步器品牌的营销效果确实不错,”周三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丁丁说道。“我认为它对公共卫生有很大的益处——10000是个不错的整数,所以适合用来设定目标——尽管它没有证据支持。” 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16万名成年人的数据,以探究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如何随每日步数变化。这项研究借鉴了数十项先前的研究成果,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旨在探究包括备受推崇的10000步目标在内的运动目标对各种健康状况的影响。 每天步行7000步的人的总体死亡率比每天只步行2000步的人低47%。每天步行7000步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健康问题的风险下降,患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的风险也下降。 即便运动量增加,获益也并不那么明显,走 10,000 步的人的死亡率比走 2,000 步的人低 48%。 丁指出,就某些健康状况而言,走 10,000 步仍比走 7,000 步有更好的效果,例如抑郁症状的风险可进一步降低 14%。 悉尼大学公共卫生教授丁先生表示:“我显然不建议每天走 10,000 步的人回到 7,000 步。” “然而,超过 7,000 步后,每增加 1,000 步所带来的额外健康收益就开始变小,因此‘投资回报’就会减少。”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久坐行为与健康讲师丹尼尔·贝利 (Daniel Bailey) 表示,这项研究“对文献进行了重要补充,有助于揭穿每天走 10,000 步就应该是最佳健康目标的迷思”。 他说:“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建议每天步行 5,000 至 7,000 步,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比多年来一直存在的 10,000 步的非官方目标更容易实现。” 这项研究的一个细微之处是,步行超过10,000步的好处显而易见:步行12,000步,总体死亡率比步行2,000步低55%。这表明,作为推广健身可穿戴设备的先驱,Yamasa倡导人们志存高远,并非空穴来风。 朴茨茅斯大学临床运动生理学高级讲师安德鲁·斯科特表示,研究表明,特定目标“不应该受到过多的崇敬”。 斯科特说:“这表明,总的来说,步数越多越好,人们不应该过于关注数字,尤其是在活动受限的日子里。这只是意味着每天10,000步并非唯一的目标,这提高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本文出处:https://www.ft.com/content/6b1bee36-b1a3-4e9d-8391-0fd96bae3ec6
华尔街日报:戒掉咖啡教会我如何品味生活
What Quitting Coffee Taught Me About Savoring Life 我漫无目的地喝了一大口。然后我差点心脏病发作,开始重新思考一切。 插图: Esteban Plazibat 我二十多岁时开始喜欢喝咖啡。当时我在中美洲做记者,那里出产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一位当地朋友教我喝浓浓的黑咖啡,加很多糖。 这成了我几十年来的秘诀。我每天早上都会喝上30盎司(约77毫升)咖啡,之后偶尔再喝几杯。我甚至可以在餐厅里喝上两杯浓缩咖啡,也不会影响睡眠。我妻子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还有点羡慕。 我醒来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咖啡,有时甚至睡前想到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咖啡。我知道这是上瘾的迹象——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种社会可接受的现象,而且没有任何有害的副作用。 几个月前,我感觉喉咙和胸骨之间有一种灼痛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当我描述自己对乔的无休止的渴望时,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她告诉我,大量饮用咖啡会导致胃酸反流——烧心——并建议我减少饮用量。考虑到我不适的部位,她还推荐我去看心脏病专家。 第二天我彻底戒掉了咖啡。谢天谢地,我没有像之前短暂戒断时那样出现严重的戒断性头痛,但胸口的灼烧感却加剧了,有时还伴有呼吸困难。 两周后,当我去看心脏病专家时,他立即安排了手术来检查我的心脏并尽可能地修复它。 三天后,我焦虑地在医院病房里休养,听着另一位心脏病专家告诉我,手术结果显示一条重要动脉堵塞了99%。我本来很容易“寡妇制造者”心脏病发作,但新安装的支架恢复了血流,我终于可以出院了。“你很幸运,”他说。 理论上,我也可以继续喝咖啡了。咖啡对心血管的影响一直备受争议,但医学界大致的共识是,适量饮用对心脏无害,甚至可能有益。我新的强制性心脏健康饮食指南中,对咖啡只字未提。 不过,目前我仍然坚持每天零杯咖啡的习惯,而且我怀疑自己以后可能再也不会这么做了。某种程度上,我只是有点担心我修复后的心脏跳动频率,因为咖啡因会加快心脏跳动频率。 但这并非主要原因。我的濒死经历迫使我对自己所有不经意间做出的行为坦诚相待。吃垃圾食品和久坐不停地换台会直接损害心血管健康。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其他地方,对一个又一个高压环境做出反应,而不是刻意规划人生方向,也同样有害。 沉迷于喝咖啡可能不是我心脏问题的原因,但却象征着我现在想要改变的盲目性。 基本上,我戒掉咖啡只是为了证明我能做到。我想向自己证明,我有可能刻意去做一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下去。如果我彻底戒掉咖啡习惯,或许我会受到启发,去处理生活中其他需要更多正念和意志力的领域。 抱歉,星巴克。唐恩都乐,我深感抱歉。我跟你没关系。我肯定会想念你们的咖啡因饮料。但我现在明白了,我一直把它们灌进喉咙,却没有真正品味。如果我们不尽情享受,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出处:https://www.wsj.com/arts-culture/food-cooking/what-quitting-coffee-taught-me-about-savoring-life-1b681064
中国下一代核电计划迈出重要一步,快速千兆瓦反应堆设计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近期宣布其新一代中子反应堆设计能力突破千兆瓦级别,最高发电功率可达1.2吉瓦,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代表着中国在全球核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突破背后的创新驱动力 千兆瓦级反应堆的成功设计体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系统性进步。目前,中国在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技术、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和快堆技术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作为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已成功验证了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核能系统的可行性。 高温气冷堆技术的成功商业化运行为千兆瓦级反应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被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能够提供300℃-500℃的高参数工业蒸汽,实现热电联产的多元化应用。 中国核电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基于多维分类关联融合模型打造的核电数据底座,构建了行业通用的产业链共享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同源、统一和共享,有效解决了核电设计数据一体化协作的关键问题。 产业规模与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核电发电量达到4447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2%,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已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控股在运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在运装机将达到1.1亿千瓦,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将进一步发挥高碳减排的重要作用。2025年,中国核电项目审批首次开闸,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广东台山核电二期、浙江三门核电三期等多个新项目获得批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千兆瓦级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显著提升中国核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传统核电机组相比,千兆瓦级反应堆不仅在发电能力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更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这种大型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有助于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为核电的大规模商业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球核能格局的中国贡献 中国核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核能产业格局。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中国核能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千兆瓦级反应堆技术的成功开发,不仅满足了国内清洁能源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为全球核能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核工业集团在快中子堆和后处理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以及在核能制氢等新兴应用领域的积极探索,展现了中国核电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超高温气冷堆作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高、出口温度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核能制氢的堆型,为核能的多元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千兆瓦级反应堆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应用,中国核电产业正朝着更加安全、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案和实践经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