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云天励飞宣布全面聚焦AI推理芯片!要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国产AI芯片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窗口。 今年的模型创新仿佛踩上风火轮,开源模型密集发布更新,进一步引爆推理需求增长。AI推理芯片将在接下来的AI产业发展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云天励飞公布全面聚焦AI芯片的最新战略,并披露最新AI芯片全产品矩阵及未来三年商用路线图,计划到2028年将单芯片算力最高扩展至数千TOPS。 凭借创新的“算力积木”架构,云天励飞AI芯片能实现7B、14B、130B、671B等不同参数量大模型的高效推理,适配DeepSeek-R1系列模型、阿里QwQ-32B模型及国产鸿蒙操作系统。云天励飞CTO李爱军告诉智东西,包括DeepSeek、Qwen模型在内,云天励飞AI芯片与主流开源模型均已完成适配。 特别的是,云天励飞打造的是“纯血版国产工艺AI芯片”,而且实现端边云“三栖”落地,应用场景小到嵌入式硬件,中到边缘计算与具身智能,大到万亿参数大模型。 在具身智能领域,云天励飞已与十余家机器人厂商建立合作关系,边缘芯片产品应用于服务型机器人已进入实际部署阶段。该公司还作为创始股东之一,参与投资了深圳国创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探索AI推理芯片在具身智能等未来前沿方向的应用和落地。 值此时机,云天励飞为何全面聚焦AI芯片?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AI芯片竞赛突出重围?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博士、云天励飞CTO李爱军与智东西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风起大模型,解读AI推理风向与历史性机遇 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博士谈道,2030年是全球公认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一个转折时间点。 2025年上半年,AI应用落地提速,Agent成本的降低将带来应用普惠,随着AI应用无处不在,全球AI将从训练时代进入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推理时代。 过去十多年,AI领域经历了以训练为核心的GPU时代——通过训练大规模模型获取基础能力,类似于电力时代的“发电”,注重大规模生产算力。 而AI推理芯片的关键在于“用电”,即在终端及云边端以低成本、高效率完成推理运算,更关注成本效率及规模化应用,不像训练芯片那样依赖CUDA。 在此背景下,AI推理芯片的重要性逐渐上升,成为推动AI技术应用落地及与商业化的核心驱动力。 陈宁认为,AI推理芯片不仅在推理效率、能效方面具有重大优势,它们还将作为智能硬件、机器人、智能设备等终端产品的“引擎”,成为AI产业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基础。 AI推理芯片是中国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张关键入场券。随着2030年AGI(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潜在临近,AI推理芯片能否实现成本、性能和生态的突破,决定了中国能否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占据主动。 未来五年,从可穿戴设备、AI原生硬件、智能终端到算力设备,AI将重塑所有电子设备,推理算力网络将无处不在,推动推理芯片市场迎来爆发。 在国外先进算力几乎完全禁售的背景下,这将带给国产全自主可控AI推理算力巨大市场机会。 经过10年积累,云天励飞在AI推理芯片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上的布局逐渐成熟,选择在2025年全面聚焦AI推理芯片,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二、围绕AI芯片沉淀四大业务板块,端边云支撑高性价比大模型推理 到2028年,云天励飞计划研发三代“算力积木”架构,布局三大商用计算平台(深界、深擎、深穹),算力最高可扩展至数千TOPS。下一代芯片将基于第二代“算力积木”架构,通过新型计算、近存计算、NB-Mesh新型互连、新型封装、NB-Link通用扩展性五大创新,打造新型大模型推理平台。 · 深穹:大模型推理一体机 · 深界:边缘网关、边缘盒子 · 深擎: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 基于国产工艺及自研“算力积木”架构,其深界DeepEdge10平台已适配DeepSeek、QwQ-32B模型及鸿蒙操作系统。 云天励飞的整体产品布局围绕自研AI推理芯片展开,沉淀出4大业务板块,布局端边云,联合生态合作伙伴推出覆盖从模组、边缘推理盒子、AI推理加速卡、大模型推理一体机、智算服务器等产品。 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算中心、智慧城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2024年6月,云天励飞签署《AI算力运营合作框架协议》,拿到16亿元的算力服务大单,提供总算力规模约4000PFLOPS的AI训练及推理异构算力服务。 面向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云天励飞战略投资闪极科技、智慧互通、臻识科技、神州云海、国创具身机器人等,为AI推理芯片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元化的场景。 未来云天励飞AI推理芯片计划重点面向三大市场:边缘计算、云端大模型推理、智能机器。 在市场拓展方面,云天励飞获得16亿元算力服务大单,显示了其产品在部分关键领域的商业认可度。 三、靠芯片拿到创业“第一桶金”,云天励飞做AI芯片的基因与优势 身为一家AI公司,云天励飞为什么要自研AI推理芯片?答案是通过深入匹配特定应用场景,自研AI芯片一旦形成规模化,就能带来更好的成本效益。 据陈宁分享,云天励飞核心创始团队具备深厚的NPU芯片设计经验,最早从2009年开始参与神经网络处理器相关设计。 该公司的第一笔融资,也来源于芯片。 2014年,云天励飞刚成立时,初心是通过NPU降低AI计算成本,当时还用NPU课题申报了政府的人才引进项目,还拿下第一,得到研发资金支持。 可以说,芯片,正是云天励飞初期获得投资的关键。 云天励飞在2015年启动第一代深度学习处理器的研发,2018年-2019年第二代AI芯片DeepEye1000流片成功,并且在之后几年中,云天励飞AI芯片相继并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重大专项的“大满贯”,结合自身技术积累及市场需求,逐步发展成集芯片设计、软硬件集成和应用落地于一体的企业。 2020年5月,因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云天励飞不得做出战略调整,坚定转向国产工艺路线。 面对国产工艺尚不成熟的挑战,它首创“算力积木”架构,并敲定国产先进工艺的合作,成为首家采用国产Chiplet工艺的AI芯片,自此踏上用国产工艺设计商用AI芯片的新阶段。“算力积木”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解决单芯片面积与良率的矛盾,以实现算力的可扩展性和商业化应用。 自2020年决定转向国产工艺后,云天励飞不仅克服了当时国产工艺的不成熟问题,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算力积木架构的突破。通过自主研发的算力架构和互连技术,云天励飞在推理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展,并将其成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此后两年多时间,云天励飞斩获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发布大模型边缘推理一体芯片深界DeepEdge10,全面入局大模型推理。 这两年来,云天励飞相继推出AI推理芯片深界DeepEdge200、大模型推理加速卡深穹6000及深穹X6000 Mesh加速卡,其DeepSeek一体机解决方案在深圳龙岗、南山、湛江等城市落地。 结合算力架构演进趋势,云天励飞在过去10年研发了5代NPU,技术路径贯穿从小规模CNN算法到面向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异构计算需求。这些在智能硬件、智算中心、智慧城市等领域积累的know-how和经验,为其芯片设计和持续迭代提供了明确指导,形成了算法-芯片-应用的“数据飞轮”闭环,推动AI和芯片技术持续迭代。 “算法芯片化”一直是云天励飞的核心技术策略,将不断进化的AI算法映射至芯片架构,确保算法与硬件高度契合。基于技术与应用双轮驱动,云天励飞旨在提升AI推理芯片在性能、成本、功耗及生态兼容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坚持“算法芯片化”技术策略。 通过与生态伙伴紧密合作,云天励飞进一步加强了产品的市场适配,尤其是在具身智能和边缘计算领域,确保其AI推理芯片能够在不同应用环境中发挥最佳性能。 结语:AI推理芯片未来,看中国 AI芯片是智能硬件和算力网络的核心,AI推理芯片的需求已进入加速期,国产AI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中国作为全球AI产业重要一环,必须在这一浪潮中抓住核心技术机遇。 云天励飞通过“算力积木”架构和国产工艺的创新,以及持续的产业积累,提供高效、低成本的AI推理芯片产品,逐步打破技术和工程壁垒,满足大模型推理的广泛需求。 随着AI推理需求的爆发和国产生态的不断完善,AI推理芯片的全球竞争预计将更加激烈。国产AI芯片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更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 面对技术突破及生态构建挑战,云天励飞的战略聚焦将不仅限于技术创新,还要通过推动推理芯片标准化,为国产芯片在全球市场的布局铺平道路。
马斯克承认有生之年难以实现星际旅行:99%精力应放在地球
快科技7月28日消息,据“超角度”报道,近日,马斯克做客Xtakeover活动,与主持人直播连线进行访谈。 在谈到SpaceX星际旅行计划时,马斯克表示,可能在我有生之年实现不了,但最终会实现。 对于移民火星的问题,马斯克认为,具体的治理方式应该由火星人决定,但目前我自己也不清楚。 除非火星完成地球化,否则我们还不能在户外生活,初期可能得住在类似地下室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精力去实施火星计划,马斯克解释道:我的想法是,99%的精力确实该放在地球,但或许1%可以用来致力于成为太空文明,成为多行星物种。 因为这涉及一个“防御性理由”:如果发生某种灾难降临地球,摧毁人类文明——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可能是像灭绝恐龙那样的陨石撞击。 我们需要确保人类这缕“意识之火”不会熄灭。所以成为多行星物种很重要,这能保障意识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长期存续。 另外,火星计划还有一个激励性理由:生活不能只用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你该对未来充满期待——早上醒来时会想“真期待今天会发生什么”,这样的事也很重要。 地球上的每个人,就像阿波罗计划——虽然只有少数人登月,但它激励了全人类。我们都间接“参与”了登月,这是人类的伟大成就,激励了全世界的人。 所以了解宇宙的本质、探索未知,即使自己没去过,也会很受激励。我认为这些都非常重要。
真正的应用来了,百度智能云“空间智能”燃爆深圳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28日报道,“应用来了”2025空间智能应用大会于深圳圆满落幕。大会由百度智能云主办,南山区科技创新局指导,NVIDIA提供支持,聚焦大模型与空间智能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应用。 这也是百度继去年牵头成立空间智能产业联盟后再次集结生态力量,并以三大关键词——AIGC、智能硬件、IP创新,明确空间智能将进入“从1到N”转折阶段。 在开场致辞中,百度智能云副总裁、百度智能云泛科技业务部总经理张玮谈到,“我们希望百度在产业链当中可以作为纽带,为上下游的伙伴提供技术的共研和资源的共享。”他强调,AI正在成为空间智能的引擎。从设备、模型到交互和落地,百度的目标不是成为某一单点工具,而是作为“平台型支撑者”,连接技术、产品与应用。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百度智能云泛科技业务部总经理张玮 南山区创新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刘静在随后的演讲中指出,空间智能作为科创前沿领域,正受到南山区高度重视。她详细介绍了南山“创业之星NextStar”全球大赛、模力营AI生态社区的情况。今年“创业之星NextStar”全球大赛将设立4029万元奖金池、5亿元直投基金及15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配套资源,鼓励更多空间智能企业在南山扎根发展。 ▲南山区创新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刘静 一、空间智能产业初成,快速发展的瓶颈待解 空间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正在向具象化的产业演进,其核心理念是“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通过AI大模型对人、物、场的感知与理解,进而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再现和互动,构建具备生成力、交互性和环境感知能力的“数字空间”。 百度智能云空间智能行业负责人常佳硕在大会上指出,空间智能的关键在于“让AI既能理解人,也能理解物理世界的状态”,并通过语言、图像、3D等多模态能力,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虚拟空间中的交互体验。未来,AI不再只是信息处理工具,而将以眼镜、玩具、车载系统、机器人等智能终端的形态,成为物理空间中的组成单元。 ▲百度智能云空间智能行业负责人常佳硕 但在这一愿景落地前,行业还面临不少现实瓶颈。当前空间智能的推进受限于高昂的数据采集成本、模型适应性不足、终端设备标准不一,以及异构算力资源难以统筹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项目交付链条易断、调试成本高和协作效率低。 为了破解这些结构性难题,百度正通过共建平台机制,打通模型、硬件、内容之间的协同机制,为产业生态提供通用能力底座。 二、构建“算力+模型+工具链”能力,接住空间智能的产业需求 围绕空间智能规模化落地的产业需求,百度正在加速构建底层技术能力。其核心策略是通过“算力+模型+工具链”的全栈布局,为企业提供从开发到部署的全周期支撑。 百度智能云已构建起从芯片到大模型的一体化体系,底层以昆仑芯片提供算力支撑,配合百度百舸GPU云平台,实现万卡级的算力调度;上层以文心大模型为核心大模型,形成稳定的空间智能技术底座。 在开发工具方面,百度构建了基于千帆大模型的一站式平台,从2D/3D创作、到大模型微调、再到场景生成与虚拟数字人部署,逐步建立起覆盖2D至5D交互的多模态工作流,加速了从创意到产品的交付路径。 与此同时,百度也在算力层面与生态伙伴展开深度合作。 NVIDIA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金国强在演讲中指出,当前AIGC模型在推理阶段资源消耗极高,成为制约空间智能应用落地的重要瓶颈。例如,图像生成模型Flux参数规模已达120亿,需执行50步去噪过程;开源视频模型Wan2.1则达到140亿参数,生成5秒720P视频耗时超过100分钟,显存需求高达62GB,难以满足高频实时调用场景。 为此,NVIDIA推出TensorRT推理引擎、量化压缩、模型卸载等一系列优化工具,实测可带来2至3倍的推理提速、50%以上的显存压缩,并已在百度绘想等视频模型部署中验证效果。 ▲NVIDIA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金国强 同时,百度云也在其“百舸”平台上与NVIDIA展开合作,共同缓解推理瓶颈,为空间智能提供更具可扩展性的技术支撑。 三、空间智能真落地,百度和伙伴们正交付一批真产品 衡量空间智能是否真正进入产业落地阶段,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就是:有没有真实交付、面向用户的项目。此次大会展示了多个“能交付、真落地”的案例,它们不仅跑通了AI的模型能力与产业的衔接,还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路径。 从内容创作、三维建模到智能终端与情感陪伴,空间智能正逐步穿透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构建起完整的产业接口能力。 1、角色生成、建模复原、AI投流:空间智能内容“产线”已成型 2033科技是空间智能在内容创作领域的重要落地案例。创始人兼CEO马宇驰曾主导三角兽科技,服务百度、小米、vivo 、oppo等3.5亿台手机和1.5亿台IoT设备,此次再创业,聚焦普通用户可用的3D角色生成与多模态交互平台。 其产品已上线灰度版,用户可通过上传模型,自定义捏脸、语音、性格和对话风格,生成具有动作执行能力的AI角色,并支持在3D空间中完成做饭、讲故事、密室互动等行为。 其系统由百亿级大模型与世界模型驱动,强调角色在“人、时间、空间、事件”四维下的认知与响应,已支持数千个用户角色上线,构建起从IP创作到空间智能的闭环能力。 ▲2033科技创始人兼CEO马宇驰 KIRI公司开辟了从现实视频复现可交互3D空间的独特路径。其核心产品KIRIEngine已服务200万用户,广泛应用于3D打印、游戏开发、电影特效等领域,为各行业提供高效的3D模型解决方案。​ 该公司率先推出的3DGaussSplatting(高斯溅射)技术,大幅降低建模门槛,用户通过手机拍摄即可快速生成高保真3D模型,让更多人能参与3D内容创作。​ 在C端应用上,KIRI潜力可观。樱花树下的纪念影像、艺术装置留存、航建筑建模、亲人建模等场景,为空间智能在情感类与消费类场景的落地提供了清晰案例,让技术更具温度与实用价值。 ▲KIRI创始人兼CEO王正男 筷子科技则让AI内容生产走入品牌营销主战场。其产品系统以视频理解与热点识别为底座,提供从AI素材抓取、视频自动合成到智能投放的链条化流程,形成支持大规模商业传播的“AI内容中台”。 筷子将AI能力模块化为MCP组件,并构建了商业镜头库、热点素材库,覆盖从创意到分发的内容链路,为空间智能在“人-内容-消费”之间的落地提供了模板。 ▲筷子科技高级产品总监陈龙 2、从创作者到开发者,空间智能的“AI工具集”来了 海马云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赵珅展示了AI工作流如何承接大模型能力并实现应用交付。 其RunningHUB平台定位为面向全球开发者的AIGC共创平台,聚焦图像、音视频的AI工作流开发与部署,已吸引来自154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余名开发者。 目前,该平台同时开放C端入口,用户可通过小程序一键调用全球开发者构建的AI工具。从基础算力到高兼容的ComfyUI开发框架,海马云打造了内容生产链,也为空间智能提供了类“开发者平台”的生态。 ▲海马云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赵珅 3、智能终端贴身落地,空间智能走向日常场景 在AI+硬件的落地路径中,李未可科技带来了AI眼镜的实装案例,展示空间智能如何真正“贴身进入”用户生活。 李未可科技合伙人兼生态业务负责人张建华提到,其创始团队出身于百度、小米、天猫精灵等产品体系。自2023年以来,李未可科技推出多款AI眼镜产品,从骑行运动款到带摄像头的轻量眼镜,功能涵盖语音助手、翻译、导游等Agent服务。 眼镜搭载自研可穿戴模型,并通过统一调度框架连接多家大模型平台,形成“眼镜应用商店”式的智能生态。李未可也已将平台能力开放给其他硬件厂商,通过云端预装和MCP能力嵌入,推动空间智能终端走向产业链合作与可复制交付。 ▲李未可科技合伙人兼生态业务负责人张建华 4、情绪交互成新接口,空间智能切入陪伴场景 数伴科技展示了数字情感体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尤其是针对年轻群体的“陪伴刚需”。其产品通过Unity引擎与手势识别、头部追踪等感知技术,构建出可触摸、可互动、具备角色个性的3D虚拟形象,并将其载入屏幕与硬件载体中。 创始人兼CEO李巍佳提出,“从你看手机到AI看你”是未来交互趋势。通过专利化的指向式样全息方式、标准化的角色模型平台“模之屋”,数伴打造了一套“虚拟形象驱动情绪连接”的系统样本。其落地路径不仅服务二次元群体,也在提示情感陪伴场景中各种空间智能角色。 ▲模之屋 这批产品共同勾勒出空间智能“从平台到项目”的落地路径:它们既展示了内容生成、交互建模、Agent调度等关键能力的协同突破,也体现出产业伙伴围绕真实场景推进产品化落地的持续探索。空间智能正逐步具备规模化走入产业与消费端的系统能力。 结语:平台逐渐成熟,场景正在生长,空间智能不止是个“热词” 从内容生成、交互硬件到智能体系统,本次大会展示了一批可交付、可复制的空间智能落地项目,标志着这一概念正在由愿景走向现实。 多位嘉宾也在现场强调,空间智能的价值不止于“技术可用”,更在于其对未来生活方式与表达方式的重塑。无论是以VisionPro为代表的沉浸式观演体验,还是AI眼镜等轻交互设备,空间智能正逐步渗透至文化IP、零售营销、创作者生态等多元场景。虚实融合、可共建的数字空间,将塑造新一代的“内容—人—设备”范式。 空间智能是百度AI战略中持续深耕的方向。本次大会展示的是百度空间智能平台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快速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底座。即将于8月28日召开的云智大会,百度将进一步展示这套能力如何贯通上下游,支撑产业规模化落地。
七万卡规模部署验证国产AI算力实力,燧原科技多领域应用加速落地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28日上海报道,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燧原科技展台,国产AI算力与大模型及互联网创新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成为焦点。 面对大模型加速落地过程中涌现的高性能智能算力需求、算力成本、调度与协同效率等挑战,国内AI芯片企业正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燧原科技持续深耕AI算力应用,其去年量产上市的人工智能推理卡“燧原S60”已在互联网客户及多地智算中心大规模部署了七万卡,验证了国产算力在商业应用中的规模化支撑能力;年初推出的DeepSeek大模型一体机也在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启动推广试用,助力行业智能化升级。 同时,燧原在全国布局的多处智算中心已深入实际业务场景,既有效支撑了诸如美图“AI换装”等用户量激增的消费级应用,也为AI搜广推等高并发场景提供了稳定高效的计算基础。 作为底层算力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燧原科技在解决大模型从技术实现,到应用场景,再到商业落地全链条痛点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全栈产品布局与智算中心建设,已在实际业务运行中积累了良好声誉。 一、面向高性能推理场景,筑牢智算中心基础 当前,AI应用正经历从模型训练向推理实践的显著转变,DeepSeek、Qwen、Llama等开源大模型都驱动着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对于推理算力的需求将超过训练算力。IDC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企业AI算力支出同比增长67%,其中推理算力需求占比超过70%。 相较于训练,推理在即时响应、低延迟、弹性资源调度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燧原S60正是契合市场对于高性能推理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能高效支撑图像文本生成、搜索推荐、多模态识别等多样化任务,应用场景广泛,商业化成熟度显著。凭借优秀的适配性与市场竞争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燧原S60已在互联网客户及各地智算中心实现七万卡规模的部署应用。 随着大模型在各行业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深入企业核心流程的普及,企业对算力自主可控、高效利用以及集群规模、性能、稳定性的要求持续提升。燧原S60不仅能满足企业单点需求,更能作为核心组件支撑大型智算集群的高效运转。 同时,在年初DeepSeek大模型爆火之际,燧原科技迅速推出深度适配该模型的DeepSeek一体机。该设备兼容DeepSeek全量模型以及Llama、通义千问、混元、智谱、文心等主流大模型系列,目前与近20家经销商建立了合作。 这些产品的推出,体现了燧原科技积极布局大模型应用落地浪潮的战略定位,以“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算力底座”为使命,燧原科技正通过不断扩充的产品矩阵,精准高效地对接大模型落地时复杂的算力供需需求。 二、布局多地域智算中心,高效承载多元化算力需求​​ 大型智算中心已成为支撑千亿级以上通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关键设施,而企业对算力的关注点,也从单一性能转向对可持续运营与场景适配能力的更高要求。燧原科技通过构建用户持续信任的算力生态,在全国多地布局智算中心,凭借落地高效、场景适配广、性价比高等核心优势,切实响应市场需求。 搭载S60的燧原庆阳智算集群于2024年底建成,至今年2月即成为美图旗下美颜相机“AI换装”功能的核心算力支撑。该功能推出后用户增长迅猛,短期内新增用户超千万。面对剧增的请求量,燧原仅用时4天便完成近万张S60推理卡的上线部署,保障了用户体验。 同样,基于S60集群的无锡亿芯智算中心于今年1月投入运营,成功为源石云旗下Hobby社交共创平台的实时互动、多模态内容生成提供了坚实算力后盾,具备日均支撑千万级视频实时互动的能力。 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深度依赖行业场景结合,需要高稳定算力底座支撑训练和推理迭代,社交平台依赖低延迟算力处理海量并发交互,而类似“AI换装”等创新场景则要求灵活的算力调度以快速响应算法需求。燧原科技打造的智算中心已在多个关键场景经受住真实业务的严苛考验,精准适配了消费端、产业端、基建端的多元需求,展现出强大的跨界灵活扩展能力。 三、 深入生活场景,实现全链路算力支撑​​ 伴随AI应用深入日常生活,用户在社交互动、内容生成等场景中对AI功能实时性、精准性的需求持续提升,这背后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支撑。 如今用户日常频繁使用的聊天助手、AI搜索、视频生成等功能的背后,都有燧原算力的身影,比如顶级社交App语音转文字、文字识别、腾讯会议纪要、游戏小助手等等。 这些深入日常的应用案例清晰展现了燧原算力产品的覆盖广度,其解决方案不仅应用于前沿大模型场景,也支撑了传统模型的需求,贯穿了AI应用落地的全过程。正是这种广泛的覆盖与深度渗透,凸显了燧原在算力领域的长期投入:从核心芯片到智算中心集群,其方案正推动算力如同水电一般,成为触手可及的基础资源,加速AI在千行百业的规模化应用进程。 结语:以算力底座支撑,驱动AI产业变革​​ 从算力规模的指数增长,到AI推理需求的集中释放,再到智能应用向生活场景的深度渗透,国产AI算力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规模落地的关键跃升,不仅加速实现商业价值转化,更在持续拓宽产业化的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燧原科技坚定定位于算力底座提供商,敏锐洞察并积极响应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其在算力赛道的不懈深耕,持续为智能时代的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机身纤薄成双刃剑,用户反映三星Galaxy Z Fold7手机不好展开
IT之家 7 月 28 日消息,近年来,中国折叠屏手机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三星在此领域似乎稍显迟缓。不过,随着 Galaxy Z Fold7 的推出,三星似乎成功扭转了局面。然而,首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奇特的问题:Fold7 太薄了,导致打开手机成为一个难题。 IT之家注意到,Reddit 用户 Joneep 近日分享了自己的使用体验,称 Fold7 的机身侧面过于纤薄,没有足够的面积供用户抓握,同时手机的磁铁吸力过强,需要一定的力气才能将其展开。该用户还提到,在路上或办事时,得坐下来费力地打开手机。 Joneep 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用户都表达了类似的困扰。有用户表示,给手机装上手机壳后,打开手机会变得容易一些,但他们又不希望使用手机壳。Reddit 用户 ZeCoderX 也认同,使用全包手机壳确实能让展开手机变得轻松许多。用户 CriticalDuckky 则提到,许多评测者在首次尝试打开手机时都出现了手滑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用户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用户 Djic 建议三星在手机边框上增加防滑纹理,而 Alternative-Farmer98 则希望三星能在手机上增加一个凹槽,以便更容易地打开手机。但这些改进对于已经发售的 Fold7 来说显然为时已晚。 用户们还发挥了自己的创意,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开盖难题。例如,有用户在 Fold7 的侧面贴上了 CatTongue 防滑胶带,虽然该用户展示的是 Fold 6,但对 Fold7 也适用。还有用户提到,Dragon Grips 防滑胶带效果也不错。 Reddit 用户 xRAMBx 推荐使用 dbrand 的 Swarm 防滑手机壳,这种手机壳可以为手指提供更多的抓握纹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dbrand 的手机壳仅覆盖手机的背面,而不包括侧面边框,虽然外观更加整洁,但无法为侧面边框增加抓握力。 用户 KillianReaver 则推荐使用 SleekGrip 防滑条,这是一种可折叠的防滑条,可以让用户单手使用手机,并且在打开手机时能够更自信地抓住手机,从而更容易地将其打开。 如果不想额外花钱或尝试上述解决方案,用户 grepresentitive 分享了一种打开 Fold7 的技巧。当手机处于折叠状态时,需要将拇指分别放在折叠的两半上,而不是并排放置。同时,双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应放在手机背面的铰链上。这样可以以最佳的角度,通过轻轻向下按压的方式打开手机,而无需使用指甲。
三级头又加了「八倍镜」:今年旗舰机大逃杀,iPhone 还能吃鸡吗?
长焦难倒 iPhone 17 自 iPhone 16 Pro 系列标配 5 倍长焦镜头之后,苹果就在死磕更长焦段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最近,一位自称参与了新 iPhone 广告制作的爆料人向 MacRumors 投稿,爆出了 iPhone 17 Pro 机型上即将发布的三项新功能: 首先,iPhone 17 Pro 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推测实现方式可能与索尼在 Xperia 1 VII 上使用的可移动镜组连续光变长焦类似。 其次,苹果有可能会在 iOS 26 正式版中加入第一方的专业相机 app: 尚未确定是一个全新的 app,抑或是在 Final Cut Camera(苹果推出的专业视频拍摄 app)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摄影功能。 该软件是否为 iPhone 17 Pro 系列独占?目前尚不清楚。 最后,除了现有的相机控制(Camera Control)按键之外,iPhone 17 Pro 还有可能在顶部边框上再增加一枚用于控制相机功能的实体按键,但暂时无法确认新按钮的操作逻辑。 图|PCMag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也曾表示 iPhone 17 Pro 将在影像方面做出重大升级,比如三摄全部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传感器。 简而言之,影像系统依旧是区分 iPhone 旗舰与非旗舰款的分水岭,而长焦镜头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变焦倍数的升级,苹果都想让 iPhone 拍得更清、更远。 巧合的是,就在上周,部分提前泄露的宣传资料表明谷歌的 Pixel 10 将会全系搭载「主长广」的三摄组合,无印版 Pixel 10 今年的主要卖点就是新增的长焦镜头,并有概率会趁势涨价。 图|9to5Google 两厢对比之下,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智能手机市场,长年来一直保持着苹果、三星、谷歌的「两超一强」格局,御三家的标准版机型全部集中在 799 美元的价位段上,构成了每年中高端销量的大部分: 但是这 799 美元能够买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在影像部分——御三家却是大相径庭的。 在过往的几年中,苹果和谷歌两家美国品牌始终坚持着标准版只用广角 + 超广角的配置。反而是东亚怪物房卷出来的三星,相对厚道一些,从 S9 开始就延用着「标准版也要给长焦镜头」的策略。 而今年,谷歌 Pixel 10 在相机配置上的规划已经板上钉钉,一下子就让苹果变成了御三家里面的个例——iPhone 17 将会是今年唯一顶着 799 美元的高售价,却无缘长焦镜头的标准版。 考虑到 iPhone 17 Air 特殊的产品定位,采用不同的影像策略可以理解|Techie Inspire 换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相机能力区分产品等级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认为: 标价 6000 元却不配长焦镜头的 iPhone 17,没有资格被称为高端手机。 虽然这个论点在前几年也经常被人提起,但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伴随着标准版 Pixel 10 加入三摄,苹果终于被「孤立」,成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唯一不给旗舰手机标准款加上长焦的厂商。 反观同时期主流国产品牌的标准版机型,在长焦镜头这件事上简直卷出了花。 就拿最近一年内主流品牌的直板主产品线为例,OPPO 在 Find X8 上靠着传感器倒置的方案,塞下了一颗等效 73mm 的三倍长焦,vivo X200 则是一颗带 T* 镀膜的三倍「蔡司超级长焦」,小米 15 更是在近似的体积下做到了等效 60mm 与 f2.0 的光圈,打上了徕卡的 Summilux 标签。 传感器倒置是目前在小体积内压缩长焦段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OPPO 官网 在国内先进经验的反衬下,苹果最近几年的「倒行逆施」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无论是在小红书还是小绿书(酷安),标准版 iPhone 因为没有长焦而引发的争论更是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了绕不开的固定话题: 小绿书(酷安)尚显平和,小红书上面的抱怨声音甚至更大一些 这个观察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在国内智能手机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已经享受了好几年的特性,正在逐渐被市场压力变大的海外厂商学习的过程。 「标准版也能用上长焦」的普惠理念,中国消费者无疑是全球最早一批享受到的。 小米 11 青春版(左)与小米 13(右),从「有长焦」进步到「可以用的长焦」 而海外巨头开始加入国产品牌已经摸爬滚打好几年的「长焦之战」,背后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的。 长焦镜头的光学特性决定了,它是所有手机摄影方式中,出片门槛最低、也最能够让使用者获得差别感的那一个: 没有构图、没有色彩、没有故事,但冲击力拉满,只有长焦能做到 这种画面感「有长焦就拍得到、没有长焦绝对拍不到」的特点,具像化到手机的卖点上,也就是最朴实的「你有我没有」的区别。 而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极易受供应商控制,且需要在有限的体积内实现普通人也能拍好照片的手机摄影来说,一颗长焦镜头,就是毫无争议的旗舰机分水岭。 那么问题来了,标准版 iPhone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配上一颗好用的长焦镜头呢?
中国高端GPU站起来了 砺算科技7G100、摩尔线程MTT S90双杀:性能逆袭RTX 4060
快科技7月28日消息,最近,两款国产高端GPU引发极大关注,一款是摩尔线程MTT S9,另一款则是号称真自研的砺算科技7G100系列。两款显卡在性能上都实现了巨大飞跃,在多个测试项目中逆袭RTX 4060。 首先是摩尔线程新一代显卡MTT S90游戏GPU,实测性能展现出与NVIDIA主流产品RTX 4060相当的水平。 据了解,MTT S90是摩尔线程在两年前就计划推出的产品,与其AI智算卡MTT S4000采用同一芯片架构。知名博主“差评”对摩尔线程S4000的图形性能进行了实测跑分,考虑它与S90同宗同源,基本可以拿来参照。 实测结果显示,摩尔线程S4000的鲁大师、3DMark Steel Nomad和Unigine Valley得分均超过RTX4060,只在Fire Strike Ultra中稍逊一筹。 不仅是Benchmark,该卡在实际游戏测试中尤为亮眼,4K极高画质设定下的《永劫无间》平均帧率达到了43fps,同样略高于RTX 4060(42fps)。 据悉,测试版驱动并未针对S4000进行过专门的优化,如果能像S80一样持续深度优化,S4000很可能在图形性能上实现对RTX 4060的大幅超越。 摩尔线程S4000于2023年9月正式发布,与RTX 4060基本属于同时期发布,可以说已经追上了同时期NVIDIA主流型号的性能水平。 依照“差评”的测试数据,对比S80在最新驱动下的性能,其跨代性能提升达到了80%以上。考虑到S4000只比S80晚发布不到一年,这个跨代提升幅度可谓惊人。 另一款是7月26日砺算科技发布的首款GPU芯片7G100系列。据官方介绍,砺算7G100系列作为一款全自研高性能图形GPU,从指令集到计算核心完全由自主设计,基于自研TrueGPU天图架构,并自研指令集、自研软件栈(非市场中常见的通过采购Imagination等现成IP授权),多重性能优势达到国际主流、国内领先水平,完全掌握着GPU架构的自主权。 此外,砺算GPU支持NRSS动态优化渲染画质,可对标NVIDIA DLSS和AMD FSR技术。 其中,7G106主打消费级显卡,搭配12GB GDDR6显存,支持4x DP 1.4a接口,支持8K60Hz HDR FreeSync显示分辨率,API方面支持的DX12、Vulkan 1.3、OpenGL 4.6、OpenCL 3.0等。 从3DMarK Fire Strike、Steel Nomand基准测试来看,7G106略低于RTX 4060,但二者基本处于同一水平。Geekbench OpenCL基准测试中,7G106表现抢眼,不仅压了RTX 4060一头,甚至直逼RTX 5060。 游戏性能方面,《黑神话 悟空》平均FPS>70(分辨率:1080p 画质:高)。最新测试显示,7月24日正式上线的国产第二款3A大作《明末:渊虚之羽》同样能流畅运行。 虽然两款国产GPU和NVIDIA高端产品仍有很大差距,但性能已经媲美其主流产品,更意味着国产显卡从可用变成了好用。 以上也充分说明,国产GPU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部分产品性能已接近或超越国际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竞争力,能够与国际大厂竞争,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促使全球GPU市场竞争更加充分。 对于国内游戏玩家,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选择,且国产芯片在价格上可能更具优势,可降低硬件购置成本。同时,游戏开发者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国产GPU进行优化,开发出更贴合国内玩家需求的游戏。
华为鸿蒙HarmonyOS 5系统实况窗支持应用场景公布,含即时配送、音视频播放等
IT之家 7 月 28 日消息,华为鸿蒙 HarmonyOS 5.1 版本现开启推送(原定 7 月 31 日开启陆续升级),目前各机型正逐步推送,新版本将带来全新实况窗功能,并支持覆盖更多生活场景。 IT之家注意到,华为官网现更新了鸿蒙 HarmonyOS 5 系统的实况窗支持应用和场景,含即时配送、音视频播放等。具体如下(仅支持 App 客户端,暂不支持小程序): 场景 子场景 应用 即时配送 外卖 美团、美团外卖、饿了么、盒马、京东、麦当劳 生鲜配送 美团、美团外卖、叮咚买菜 买药 美团、饿了么 航班 航班出行 航旅纵横、航班管家、飞常准、去哪儿旅行、中国国航、东方航空 高铁 高铁 去哪儿旅行、高铁管家、智行火车票 出行打车 打车 滴滴出行、高德地图、曹操出行、嘀嗒出行、一嗨租车 道路救援 平安好车主 拼车 高德地图 出行导航 驾车导航 花瓣地图、高德地图、百度地图 步行 / 骑行导航 花瓣地图 停车缴费提醒 支付宝 音视频播放 音乐 华为音乐、酷狗音乐、QQ 音乐、酷我音乐、汽水音乐 听书 喜马拉雅、蜻蜓 FM、番茄畅听、懒人听书、得道、酷我畅听 直播 B站直播、斗鱼直播、YY 直播、虎牙直播、抖音、快手 视频 bilibili 租赁 / 充值 共享单车 美团 洗衣 U 净 线下取餐 线下到店取餐 麦当劳、饿了么 电影演出 开场提醒 / 订票场景 淘票票、大麦 运动锻炼 跑步 华为运动健康、Keep、咕咚 抢购 抢购倒计时 大麦 计时 专业倒计时 番茄 ToDo、便单、轻木鱼、便了么、时习知 赛事比分 直播 咪咕视频 排队 线下排队 方特旅游、多彩宝 线上排队 我的华为、海底捞 另外,通话、畅连、闹钟、钱包刷卡、打印、录音机、录屏、计时器、播控、听歌识曲、耳机连接、充电、多设备协同(华为分享、多屏协同、无线投屏、有线投屏、键鼠共享、HiCar、超级桌面)、情景模式、AI 人脸检测、防窥保护等场景支持实况窗。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在非 HarmonyOS 设备触发相关场景时,暂不支持在 HarmonyOS 设备上同步展示实况窗,需要用户切换至 HarmonyOS 5 设备,解锁实况窗的专属体验。 华为鸿蒙 HarmonyOS NEXT 系统新版实况窗通用胶囊模板细节如下: 实况胶囊类型 胶囊与居中挖孔的设备软硬结合居中展示,在侧边挖孔或无孔场景下则居左展示。 通用胶囊组成元素 胶囊:由系统提供默认黑色微渐变 / 纯黑透明度样式(#000000),根据场景自适应 图标:用于表示业务来源,需传入业务定制图标或应用 logo,提升胶囊的易读性和辨识度 文本:支持传入 1-2 段文本内容,尽量精简避免冗余和超长跑马灯;颜色为#FFFFFF,不支持定制 图标规则 1、为确保胶囊一致性及美观性,系统将裁切图标形成同心圆效果,具体资源要求及裁切效果如下: 矢量图标资源:需预留裁切安全边距,避免出现关键图形被裁切; 应用图标:不预留额外边距,保证完整填充,避免裁切出成多边形 2、默认将传入的品牌色生成圆形底板置于图标下方,如有其他色彩展示诉求,需导出在图标资源中。 文本布局规则 单文本时,图标单独显示在左侧,文本单独显示在右侧;双文本时,图标和主文本显示在左侧,副文本显示在右侧。 为确保胶囊整体美观性、信息效率等综合体验: 建议接入双文本 建议将单段超长文本拆解为双文本 跑马灯规则 为避免两端文本同时跑马造成使用困扰,仅支持胶囊右侧文本跑马灯 双文本时若主文本过长,有概率无机会完整显示;副文本超长则支持跑马灯两遍 综上所述:推荐主文本精简 + 副文本较长的字符组合方式,注意避免文本超长
三星Galaxy Z Fold7折叠屏手机通过弯折测试,内屏易划伤成短板
IT之家 7 月 28 日消息,三星最新折叠屏手机 Galaxy Z Fold7 在一项耐用性测试中表现惊艳,成功通过了 YouTube 科技测评频道 JerryRigEverything 的严苛考验。 在视频中,测评人扎克・尼尔森(Zack Nelson)对 Galaxy Z Fold7 进行了一系列极限压力测试,包括标志性的“弯折测试”。尽管此前历代 Galaxy Fold 机型从未在该测试中彻底断裂,但由于 Z Fold7 采用了极致轻薄的设计,许多人(包括测评者本人)都预测这次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结果却令人意外。 面对强力弯折,Galaxy Z Fold7 不仅未被折断,其内部主屏幕也未出现任何裂纹或永久性折痕,甚至连经过重新设计的铰链结构也完好无损。整机在测试后仍拥有完整功能,可正常运行。尼尔森在视频中惊叹:“这简直是真正的黑魔法。” 三星官方此前已透露,Galaxy Z Fold7 经过认证可承受高达 50 万次折叠。这意味着如果用户每天开合设备 150 次,理论上可连续使用近十年。 除了抗弯折能力,该机在防尘测试中同样表现出色。尽管仅具备 IP48 防护等级(并非完全防尘),但在暴露于大量灰尘和碎屑后,其屏幕与铰链系统依然正常运作,未受影响。 不过IT之家注意到,测试也揭示了设备的局限性。在划痕测试中,外屏采用的康宁大猩猩 Victus 2 玻璃表现稳健,直到硬度等级 7 才出现较深划痕;而内屏的柔性材质则在等级 2 时就会出现划痕。这意味着指甲用力划过,甚至用笔触碰,都有可能对其造成损伤。正因如此,三星为该机型提供首年内一次免费内屏保护膜更换服务。
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前向AEB功能可做到最高130km/h刹停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8日,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最新一期答网友问。 针对前向AEB功能最高刹停范围,答网友问中提到,“前向AEB功能,让车辆遇险时在 4~150km/h 的时速范围内都会触发刹车意图,可以做到最高 130km/h 刹停。” 关于超低速状态下,例如车辆处于驻车但向前或向后溜车时,能否监测到自动刹停?答网友问中提到,“车辆处于 N 挡,前行车速约 1km/h~10km/h,即将与前方同向的车辆、行人或骑行人碰撞时,自动实施制动以降低车辆速度,此时仪表屏提示同自动紧急制动。车辆处于 N 挡,后退车速约 1km/h~12km/h,即将与后方的静止或缓慢运动的行人或骑行人(不包含静止的车辆)碰撞时,自动实施制动以降低车辆速度,此时仪表屏提示同后向自动紧急制动。” 官方也提醒,“请切勿依赖低速自动紧急制动替代驾驶员的正常制动操作。” 关于分布式毫米波雷达有什么价值?官方科普称,“分布式毫米波雷达是由一套采用创新分布式组网架构的 4D 毫米波雷达组成,通过各雷达协同工作和算法创新,大幅提高分辨率和置信度,可从容应对雨雾尘天气。毫米波雷达天生自带“透视眼”,能够穿透雨雾尘,帮助驾驶员“看见”前方障碍物。分布式毫米波雷达,不仅分辨率提高了,能“看得更清楚”,还具备更高的识别能力,有效排除可能导致误检、漏检的干扰因素。比如高速上停靠了故障车,在雨雾尘天气下,驾驶员视线受阻看不清,这时候分布式毫米波雷达也能精准识别。”
8月到店、9月交付:问界M8纯电车型起步为MAX+版,全系标配抬头显示 AR-HUD等配置
IT之家 7 月 28 日消息,鸿蒙智行 7 月 25 日宣布家庭智慧旗舰 SUV 问界 M8 纯电版开启预订,预售价 37.8 万元起,8 月上市。 M8 产品经理 @湾区峰哥 此前发布了“问界 M8 纯电产品经理问答”,针对新车的配置、价格、交付时间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IT之家附如下: 问题:问界 M8 纯电版本选择页不同版本之间配置规格有什么差异?哪些规格是共性的? 答复:问界 M8 纯电是近 5.2m 的全尺寸 SUV,全系支持 800V 高压七合一电驱,供电双冗余支持未来更高级别辅助驾驶;全系支持 ADS 4 高阶辅助驾驶,且出厂自带;全系支持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一杯咖啡、满电出发;全系支持 149L 电动前备箱,还有行业最全最炫酷的智能交互方式待解锁; 问题:我想要 705km 长续航,但不知道后驱动力够不够? 答复:我已经在重庆跑山亲测多轮,我们 800V 高压七合一的电驱动力非常强劲,你开不出 2 驱的感觉。 问题:现在开小定,什么时候大定?什么时候能交付? 答复:预计 8 月底发布时开启大定,9 月份即开启交付。 问题:M8 纯电夜紫外饰限时免费,松露棕内饰新购买的 M8 增程用户能不能同享? 答复:可以同享,华为商城 M8 纯电商详页已经备注。松露棕内饰在增程用户提出需求时,我们就第一时间启动开发,由于开发周期原因,所以现在才能推出,希望首批用户能够理解。 问题:价格与同行比有没有竞争力? 答案:问界 M8 纯电这次小定预售价是 37.8 万起,起步就是 MAX + 版本,比同行起步价贵一点,我详细解读一下贵的合不合理? 问界 M8 纯电是近 5.2m 的全尺寸家庭旗舰 SUV, 比同行大一个级别; 全系标配 800V 高压七合一电驱,供电双冗余支持未来更高级别辅助驾驶; 全系标配 192 线激光雷达 + 5 个 4D 毫米波雷达 + 1 个固态激光雷达,远超同行的感知部件配置; 全系标配 ADS 4 高阶辅助驾驶,且出厂自带; 全系标配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一杯咖啡、满电出发; 全系全维安全设计,700mm 涉水,舱内防泼水; 全系底盘标准离地间隙 180mm,纯电也能野,途灵平台不打滑; 全系标配 ISD 智慧尾灯,可选百万像素智慧大灯,情绪价值拉满; 全系座舱标配三联屏,更科技、更豪华; 全系标配抬头显示 AR-HUD,更真实、更安全,结合智能辅助驾驶体验更优; 全系标配 149L 电动前备箱,还有行业最全最炫酷的智能交互方式待解锁; 2. 问题:我想要 705km 长续航,但不知道后驱动力够不够,有没有更详细的信息? 答复:1)正如我在第一期答复的,我已经在重庆跑山亲测多轮,我们 800V 高压七合一的电驱动力非常强劲,你开不出 2 驱的感觉。 2)问界 M8 采用的是前异后同的电驱架构,我们从大数据看到在 M9 和 M8 4 驱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 95% 是使用后驱,前驱仅在加速起步和一些极限工况下使用。 3)问界 M8 纯电长续航版,首个采用华为 800V 高压七合一的电驱,供电双冗余,行业首个支持未来更高级别辅助驾驶,全系标配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最高车速可以达到 200km/h,0~100kph 是 7s+,0~50kph 是 4s;相比之下宝马 X5 0~100kph 约 7.2s,奔驰 GLE 350 0~100kph 约 7.3s,问界 M8 纯电作为家庭旗舰 SUV,家庭用车,零百加速跟宝马 X5 和奔驰 GLE 相当,完全没问题。 问题:问界 M8 纯电新增的夜紫,松露棕,玄曜轮毂,149L 超大前备箱等非常漂亮,非常高级实用,我想看实车,请问展车、试驾车什么时候可以到店? 答复:预计 8 月下旬会陆续到店,欢迎到时前去品鉴,试驾。 据IT之家今日早些时候报道,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宣布,问界 M8 纯电版预售 72 小时小订量突破 15000 台,夜紫色下订占比超 40%。该车预售价 37.8 万元起,8 月上市,即刻下订享 5000 元抵 10000 元购车尾款及全新夜紫外饰 8000 元限时免费权益。 据IT之家了解,问界 M8 纯电版尺寸为 5190×1999×1795mm、轴距 3105mm,提供五座、六座版本,配备超大前备箱,支持电动开合。新车延续家族鲲鹏设计语言,融汇人文与科技的美学设计,拥有标志性的纯电进气格栅。 新车首批搭载 HUAWEI ADS 4,配备华为 192 线激光雷达、1 个后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5 个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主动安全、智能驾驶辅助、智能泊车辅助,首发搭载华为高压七合一电驱。新车全系标配宁德时代 100 度电池,采用华为巨鲸 800V 高压电池平台,CLTC 综合续航最高 705km。
全新问界 M7 亮相:更小号的 M8 ,已预定爆款,9 月正式上市
鸿蒙智行在 28 日早上公布了全新问界 M7 的官图,并宣布新车将于 9 月正式上市。 新款问界 M7 的外观设计有了显著变化,整体风格向问界 M8 靠拢。 其前脸的封闭式格栅以及下进气口造型都与 M8 较为相似,大灯也更换为了 M8 同款的「船桨」型大灯,但是比 M8 多了上半幅前灯。 新车的车身线条更加圆润饱满,半隐藏式门把手、车顶行李架、激光雷达等设计也和 M8 一脉相承,但是第三排侧窗的尺寸比问界 M8 小了一些。 这次官图并未完全展示车尾设计,但根据之前曝光的谍照,新款问界 M7 依然采用了贯穿式尾灯的设计,但是取消了两侧「船桨式」的像素光源,内部灯腔设计也更加简洁。同时新车预计将配备隐藏式的后雨刷,并且在车顶扰流板的中间位置设置了一颗固态激光雷达来提升智驾和感知能力。 总体来说,比起老款车型,新问界 M7 显得更加简洁有力和富有现代感,社媒上多将其称之为「小 M8」或者 「M8 青春版」,也体现了问界品牌在设计语言上的提升和统一。 问界产品总监本月初曾透露说,「新款 M7 增程版将提供 53 度电池,并且纯电版车型有望和增程版本同步首发」。预计新车将与 M8、M9 一样采用大电池小油箱的设计,纯电续航里程增加至 300 公里以上,安全满足上下班日常通勤需要。 根据业内传言,新款问界 M7 大概率将标配华为 ADS 4.0 辅助驾驶系统,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驾驶。之前社媒上也曾曝光过一款不带激光雷达的入门版问界 M7 伪装车,或将采用 ADS SE 或者 Pro增强版方案。 老款车型上曾受到诟病的前悬架也有望升级至双叉臂结构,能够在颠簸路段提升车身稳定性,并优化高速过弯时的侧倾表现。 新款 M7 的内饰和座舱设计预计不会有太大变化,或许会新增一块副驾驶娱乐屏。不过此前有消息称新车的车长将从 5020mm增加到5100mm,轴距从 2820mm 增加至 3050mm,这将为新车带来更好的车内空间和乘坐体验。 ▲ 现款问界 M7 内饰 价格方面,现款问界 M7 的售价区间为 24.98 万元至 32.98 万元,五座和六座版本之间有 2 万元的价格差距,预计新款车型价格依然将维持在 25 万元至 35 万元的区间内。 现款的问界 M7 曾经持续热销超过 2 年,其销量最高峰时接近 3 万辆,在 2024 年更是以 19 万辆的数据成为新势力 SUV 的销冠。但作为一款 3 年前设计的车型,其产品优势和设计风格开始慢慢落后于竞品,在与理想 L6、L7 以及同门智界 R7 的竞争中逐渐力不从心,目前的月销量已经滑落到了 5000 辆左右。 ▲ 数据来源:车主之家 新款 M7 这次改款抓住了前代的核心不足,在外观、电池续航、底盘结构等多个关键维度进行了升级,目前看来很有希望延续前代的市场热度,重回销量巅峰。
2025款星海S7 235星享版上市:增程动力,售16.99万元
IT之家 7 月 28 日消息,东风风行旗下新能源中大型车 ——2025 款星海 S7 235 星享版已上市,官方指导价为 16.99 万元。作为新增的顶配车型,该版本较 2025 款星海 S7 235 奢享版指导价高出 3.5 万元,配置上新增了悬架软硬调节、车内香氛等功能。 据IT之家了解,星海 S7 系列是东风风行推出的新能源中大型车,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系统。此次上市的 2025 款星海 S7 235 星享版为增程动力版本。在外观设计上,该车型延续了在售车型的整体设计,采用溜背式造型,配备四门无框式车门。新车还提供了丰富的外观配色,包括烟雨蓝、云霞紫、碧波绿、云水白、玄墨黑和赤云红,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配置方面,2025 款星海 S7 235 星享版配备了主动刹车、并线辅助、车道居中保持、胎压显示、后驻车雷达、360 度全景影像、自动驻车、上坡辅助等安全配置。此外,车辆还配备了可变悬架调节、不可开启全景天窗、铝合金轮辋、方向盘加热、8.8 英寸液晶仪表、前排无钥匙进入、无钥匙启动、远程启动、手机无线充电等舒适与便利性配置。 动力系统方面,2025 款星海 S7 235 星享版搭载了 1.5 升增程器和驱动电机组成的增程动力系统。其中,1.5 升增程器最大功率为 77 千瓦,电机最大功率为 160 千瓦,峰值扭矩为 310 牛・米。车辆配备容量为 28.4 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在 CLTC 工况下的纯电续航里程为 235 公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