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数亿美元!传英伟达已收购合成数据公司Gretel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3月20日消息,据《连线》报道,两位了解该交易的人士透露,英伟达已以九位数收购了合成数据公司Gretel。 消息人士称,此次收购价格超过了Gretel最新的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估值,不过具体的收购条款尚不清楚。Gretel及其约80名员工的团队将被并入英伟达,其技术将作为英伟达生成式AI服务套件的一部分。 此次收购正值英伟达推出合成数据生成工具之际,开发人员可以训练自己的AI模型并针对特定应用进行微调。理论上,合成数据可以创造近乎无限的AI训练数据供应,并帮助解决自2022年ChatGPT成为主流以来一直困扰AI行业的数据稀缺问题。尽管专家表示,在生成式AI中使用合成数据有其自身的风险。 英伟达、Gretel发言人拒绝发表评论。 一、交易将补强英伟达合成数据布局 Gretel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包括Alex Watson、John Myers、Ali Golshan,Golshan担任首席执行官。这家初创公司为想要构建生成式AI模型但无法获得足够训练数据或对使用真实数据存在隐私担忧的开发人员提供合成数据平台和一套API。 Gretel不会构建和授权自己的前沿AI模型,而是对现有的开源模型进行微调以添加差异隐私和安全功能,然后将它们打包在一起出售。Pitchbook显示,该公司在被收购前筹集了超过6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 与人类生成的数据或现实世界数据不同,合成数据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旨在模仿现实世界的数据。支持者认为,这使得构建AI模型所需的数据生成更具可扩展性、劳动强度更低,并且更易于规模较小或资源较少的AI开发人员使用。 隐私保护是合成数据的另一个关键卖点,使其成为医疗健康提供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有吸引力的选择。 多年来,英伟达一直在为开发人员提供合成数据工具。2022年,该公司推出了Omniverse Replicator,让开发人员能够生成自定义的、物理上准确的合成3D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 去年6月,英伟达开始推出一系列开放式AI模型,这些模型可生成合成训练数据,供开发人员用于构建或微调大语言模型。这些迷你模型被称为Nemotron-4 340B,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它们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收集合成数据,涉及“医疗保健、金融、制造、零售和其他所有行业”。 二、合成数据能补充数据集,增强隐私保护 在昨日主题演讲中,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谈到行业在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展AI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他说。“第一,如何解决数据问题?如何以及在哪里创建训练AI所需的数据?第二,模型架构是什么?第三,Scaling Laws是什么?”黄仁勋继续描述了该公司目前如何在其机器人平台上使用合成数据生成。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合成数据隐私的博士后研究员Ana-Maria Cretu说,合成数据至少能以几种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可以采用表格数据的形式,例如人口统计或医疗数据,这可以解决数据稀缺问题或创建更多样化的数据集。 Cretu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家医院想要建立一个AI模型来追踪某种类型的癌症,但正在处理的数据集只有1000名患者,那么可以使用合成数据来填充数据集,消除偏见,并匿名化真实人类的数据。 “这还可以提供一些隐私保护,因为您不能向利益相关者或软件合作伙伴披露真实数据。”Cretu说。 但Cretu补充说,在大语言模型领域,合成数据也已成为“我们如何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大语言模型的数据量?”的一个无所不包的阶段。 三、重复训练可能导致质量显著下降 专家们担心,在不久的将来,AI公司将无法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取人类创造的互联网数据来训练他们的AI模型。去年,麻省理工学院数据来源计划的一份报告显示,对开放网络内容的限制正在增加。 理论上,合成数据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2024年7月《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强调,当AI语言模型用其他模型生成的数据反复微调时,它们可能会“崩溃”,即质量显著下降。 换句话说,如果你只给机器喂它自己生成的输出,理论上它就会开始自食其力,结果吐出残渣。 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的首席执行官Alexandr Wang分享了《自然》杂志关于X的文章中的发现,他写道:“虽然当今许多研究人员将合成数据视为AI的哲学之石,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他在后来的发帖中称,这就是他坚信混合数据方法的原因。 Gretel的一位联合创始人反驳了《自然》杂志的这篇论文,他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对纯合成数据进行重复训练的“极端场景”并不代表“现实世界的AI开发实践”。 认知科学家兼研究员加里·马库斯(Gary Marcus)大声批评AI炒作,他当时同意Alexandr Wang的“诊断,但不同意他的处方”。他认为,通过开发新的AI模型架构,而不是专注于数据集的特性,该行业将向前发展。 在给《连线》杂志的一封电子邮件中,马库斯谈道,“像(OpenAI的)o1/o3这样的系统似乎在编码和数学等领域表现更好,因为在这些领域,你可以生成和验证大量合成数据。在开放式领域的通用推理方面,它们效率较低。” Cretu认为,围绕模型崩溃的科学理论是合理的。但她指出,大多数研究人员和计算机科学家都在使用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进行训练。“通过在每一轮新训练中使用新数据,你或许能够避免模型崩溃。”她说。 结语:大模型龙头和科技巨头已积极转向合成数据 对模型崩溃的担忧,并没有阻止AI行业加入合成数据潮流,即便他们这样做时非常谨慎。 据报道,在最近的摩根士丹利技术会议上,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吹捧OpenAI使用现有AI模型创建更多数据的能力。 Anthropic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相信可能可以构建“一个无限的数据生成引擎”,通过在训练过程中注入少量新信息来保持其质量。 大型科技公司也开始转向合成数据。 Meta谈到了如何使用合成数据训练其最先进的大语言模型Llama 3,其中一些合成数据来自Meta的上一个模型Llama 2。 亚马逊云科技的Amazon Bedrock平台允许开发人员使用Anthropic Claude来生成合成数据。 微软Phi-3小型语言模型部分是在合成数据上进行训练的,该公司警告称,“预训练过的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合成数据有时会降低准确性并增加下游任务的偏差。” 谷歌DeepMind也一直在使用合成数据,但这再次凸显了开发用于生成和维护真正私密的合成数据的管道的复杂性。 “我们知道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研究合成数据的某些方面,”音乐授权初创公司Rightsify的创始人Alex Bestall说,该公司还负责生成AI音乐并将其目录授权给AI模型。“但在我们的交易中,人类数据通常是合同要求。他们可能想要一个60%由人类生成、40%由合成的数据集。”
感谢DeepSeek:Predibase发布全球首个端到端强化微调平台并开源
原标题:感谢DeepSeek:Predibase发布全球首个端到端强化微调平台并开源,支持无服务器和端到端训练方法 IT之家 3月20日消息,昨日晚间,大模型训练、开发平台Predibase发布了首个端到端强化微调平台(RFT)。 Predibase表示,DeepSeek-R1的开源在全球AI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让很多人意识到强化学习微调对训练大模型的重要性。受此启发,他们开发了这个端到端无服务器强化微调平台。 与传统的监督式微调相比,RFT不依赖大量的标注数据,而是通过奖励和自定义函数来完成持续地强化学习,同时支持无服务器和端到端训练方法,从数据管理、训练模型到应用部署可以在同一个平台完成。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设定微调目标、上传数据、就能完成以前非常复杂的大模型微调流程。 为了展示RFT的强大,Predibase根据阿里开源的Qwen2.5-Coder-32B-instruct,微调了一个专门用于将PyTorch代码翻译为Triton的模型Predibase-T2T-32B-RFT。 与传统的监督式微调方法不同,Predibase-T2T-32B-RFT利用RFT以交互方式调整模型行为,以最少的标记数据优化下游任务质量。这使其成为专有LLM的高性价比、高性能替代方案。 通过RFT,Predibase在训练过程结合了冷启动监督式微调、强化学习和课程学习,并且只使用了十几个标记数据点。 在Kernelbench数据集上进行的基准测试显示,Qwen2.5-Coder-32B-instruct经过强化后,其正确率比DeepSeek-R1和OpenAI的o1高出3倍,比Claude 3.7 Sonnet高出 4 倍以上,而模型的体量却比这三个小很多。 IT之家附开源地址: https://huggingface.co/predibase/Predibase-T2T-32B-RFT 在线体验地址: https://predibase.com/reinforcement-fine-tuning-playground
没能击败米哈游,但腾讯游戏把所有人吊起来锤
就在今天下午,千呼万唤的腾讯2024全年业绩终于公布。 根据官方发布的财务报告,2024腾讯年度总营收为6602.5亿人民币,其中净利润为1940.73亿(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 ),同比增长68%。 不用数了,净利润一共12位数,平均下来每天都要净赚5个亿,算到这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发出恐怖如斯的感叹。 而总体6000多亿的总营收中,最显眼的,应该就要数增值服务中的游戏部分,海外与本土加起来一共贡献了近2000亿,占所有业务中的32%之多。 像大伙再熟悉不过的王者、和平精英、金铲铲、火影、LOLM等新老手游,在多年运营下仍未显出一点疲态,还在猛猛赚。 并且,腾讯2024年的长青游戏组合,从2023年的12款又增加到了14款。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长青游戏组合,是腾讯对自己手下平均日活超过500万的手游,以及超过200万的端游,且年流水超过40亿的游戏统称。 其中包括王者等称霸国内市场的,也包括Supercell的荒野乱斗等海外市场佼佼者。 至于2024年新增加的两款长青游戏,不用猜,应该就是地下城手游和三角洲行动,没跑了。 遥想 2024 年初的腾讯,马化腾还在年会上恨铁不成钢地表示;“ 腾讯号称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好像是躺在成功的功劳簿上 ”。 然而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难以压制住微微上翘的嘴角,将 2024 一整年的表现归结为四个字: “ 非常争气 ”。 以上种种数据意味着,腾讯的游戏业务,靠着白花花的进账钞票,彻底打破了前几年的所有质疑。 没错,这里所谓的质疑,就是近5年时间里,腾讯身上的二游桎梏。 毕竟几年前的游戏市场,凭借原神等二次元游戏的优异表现,二游品类以绝对的风口让所有游戏公司趋之若鹜。 但在这场游戏二次元化的大环境下,腾讯却几乎没拿出与其地位匹配的二游抢占市场。 由腾讯发行的 白荆回廊营收不理想, 甚至旗下的战旗二游白夜极光还在今年初彻底停运,只活了不到两年,似乎只有投资的重返未来1999成绩还算理想。 所以,曾一度有种论调宣称,新时代的二游将崛起,以腾讯为首的老厂商们如果再不速速求变,早晚要失去年轻人青睐,被市场淘汰。 也不得不承认,前两年的腾讯,可能确实有点慌了。 比如腾讯2022年的财报中,就破天荒地提到了“正面临挑战”,需要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并巩固头部游戏的地位,高级副总裁马晓轶也对媒体表示过焦虑。 实际表现中,腾讯也曾在 2023 年一口气公布近 20 款新游戏的发布计划,难说这种做法是不是对市场摸不准,只能靠数量来赌哪款游戏能活到决赛圈。 同时,腾讯这边也紧急投入大量人力,开发开放世界的王者IP衍生游戏王者荣耀世界,并通过自研或收购其他游戏工作室,同时在开放世界和二游两个赛道上扩大投入。 对了,中间还有着豪掷14亿推广元梦之星,最后愣是没激起太多水花的操作。 奈何,当时谁也没想到,论生命力和增长表现,二游仅几年就出现了明显颓势。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去年我国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整体实际销售收入293.48亿元,同比下降了7.44%,同时面临着竞争激烈、用户付费意愿降低的问题。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看似是市场主流的整个二次元品类,总营收其实只比网页游戏和主机游戏高,位列倒数第三,甚至被小程序游戏的398.36亿吊打。 与电子竞技游戏市场 ( 王者、和平精英、永劫无间等 ) 的实际销售收入 1429.45 亿元相比,只能说有点忍俊不禁。 即便是米哈游这种扛大旗的头部二游公司,现在也多少有点难顶。 这两年原神的营收本就处于整体下降状态,而 本家的其余两款产品,一个绝区零,自星见雅版本出现高光后又逐渐乏力,一个星铁,玩家流失也较为严重。 尽管在整个市场下仍然领先,米哈游也确实需要一些新的增长点来救火,避免数据进一步下跌。 虽然这样分析有点马后炮,但细数当下二游的更新思路,的确不太适合长线运营,想要突破实现新增长,更是难中难。 通常一款二游的旺盛生命周期,都只能维持在 1-3 年间。 因为二游偏单机的内容模式,十分依靠版本更新、大型活动、推出新角色等手段,以保证可以为玩家提供持续游玩的动力。 每次大版本,往往需要大量的剧情与演出的编排,并塞入新地图或玩法做填充,才能堪堪保证玩家5-10个小时的新内容体验期。 然而即便如此,版本更新后的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里,又会让玩家回到重复枯燥做每日任务的长草阶段。 更何况,不断更新的剧情等内容,可能也早晚要面临质量下滑,又臭又长的更新难题。 截止2024年,大多数二游还尚在 生命周期内,但随着时间推移,除了头部二游以外的前两批老二游们,能维稳住当下的小众圈子,可能就已经算是超出预期了。 尽管2025年以及未来的二游也在力求突破,诸如无限大、异环、蓝色星原等即将上线的游戏都是次时代二游的开放世界大制作代表。 但不断上涨的开发成本,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预示着这几款新游戏都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而且长线更新难题,仍然是谁都逃不过的。 除此以外,营收模式的创新,对未来的二游市场来说也是迫在眉睫,目前以抽卡为主要营收模式的二游,几乎都将或已经要面临新老角色的平衡性与保值问题。 可能唯一能留住玩家的,就只剩下二游所提供的养成与情绪价值,让玩家舍不得放弃自己付出的沉没成本了。 可反观腾讯这边,自从它反应过来自己压根没有做二游的基因,还不如干脆继续主攻自己擅长的社交与多人PVP领域后,在2024年就直接风生水起了。 而且相比于大部分二游,主打多人竞技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确实在长线运营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至少凭借“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多人对战优势,与每局截然不同的对局体验,就能避开大部分二游需要面对的游戏内容更新难题,每天更需要想的则是出个什么样的新皮肤,或者跟谁联个名。 虽然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社交竞技游戏,也会面临数量不小的玩家退坑潮,但相比于二游回坑成本也几乎等于没有。 退坑王者或和平精英一年,几局游戏就能找回感觉,可若想回坑某款二游, 除非花钱买号,不然错过了几个大版本就完全没法跟上大部队的步伐。 也许这也是为啥这类多人竞技游戏能保持高日活,而二游的玩家留存率却堪忧的问题之一。 有多少人是只有过年那几天才会打王者? 聊到最后,咱再看看今年腾讯游戏的情况吧。 魔方工作室的3D格斗游戏异人之下,与开放世界宠物对战游戏洛克王国,在经历几次测试后收获了不少的关注; 传统MMO赛道的剑灵2也在筹备上线,单机游戏这边还有个湮灭之潮,甚至跟卡普空搞了个怪物猎人:旅人,应该也会在这两年面世; 许久没端上来的王者荣耀世界,近期也有了新动向; 二游这边依然没落下,去年年底收购了库洛大部分股份,再过俩月还要推出自己蓄谋已久的国服NIKKE。 看的出来腾讯对这个品类仍有野心,只不过比起自己闷头研发不对味的二游,最终还是选择了直接收购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作品。 果然买买买,才是游戏行业最具壁垒的核心技术力。 所以今年的动作同样不少,虽然不知道最后哪款游戏,又能成功吃鸡,被列入长青游戏组合之中。 但我知道,只要腾讯能继续稳住它的几款头部游戏,那就永远会是一个难以击败的恐怖大魔王。 撰文:赤膊朋克 编辑: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腾讯年度财报、时代周报:长青游戏,如何重估腾讯游戏? 雅虎财经:《藍籌》騰訊(00700.HK)去年純利1,940.73億人幣升68.4% 末期息增至4.5港元 gamelook:被马化腾表扬,2024年“非常争气”的腾讯游戏赢在哪? 奇偶派:二次元游戏退烧,“腾讯游戏们”错失的两年要如何补回? 财经:腾讯游戏不再“赛马”
中国古典神话的银幕新生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中国神话体系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和丰富的叙事资源,《封神演义》《西游记》《山海经》《白蛇传》等神话传说,一直是影视改编的重要素材。近年来,中国电影对神话母题进行了改编,创作出一批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屈的精神的作品。从《封神》三部曲重述上古史诗,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打破电影票房天花板,从上古神龙的鳞爪有了飞扬的生命力,到水墨丹青在IMAX银幕上晕染出“千里江山”,中国电影人正在国际化传播的语境下重绘中国古典神话的精神图谱,在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打造属于中国的神话宇宙。   中国神话基因的现代解码   中国古典神话蕴含丰富的哲学观与价值观,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这些构成了神话宇宙的深层文化基因。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体现了“劳动创造世界”的朴素唯物观,女娲补天则象征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促进和谐发展的智慧。这些内容在流传过程中为人们所熟知,只有对神话进行“陌生化”改编,在传统符号中植入诸如身份认同、环境危机、个体自由等现代议题,古典文本才能成为当代话语的载体。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将“天命观”转化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深刻探讨,成功实现了对传统神话的“历史性重述”。《白蛇:缘起》将爱情叙事与情感议题巧妙结合,通过小白与许宣的爱情故事,探讨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认同,以及爱情中自由选择的重要性,用现代社会维度来解读古典故事。《哪吒之魔童闹海》则通过哪吒“逆天改命”的形象,颠覆了原来神话中的等级、父权主题,强化了“反抗与成长”“我命由我”的哲学表达,既保留了神话的原始基因,又引发现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改编彰显了中国传统神话的当代价值。   东方文化符号的全球叙事   在好莱坞超级英雄风靡全球的语境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逆天改命,《白蛇:缘起》的认知觉醒,《姜子牙》的天道之问,这些被重新编码的文化符号,既保持着东方美学的基因序列,又生长出全球共通价值理念的文化触角。   中国神话电影的出海之路,见证着从容易出现文化折扣到不断激发文化共鸣的转变。《哪吒之魔童降世》聚焦于灵珠与魔丸蕴含的辩证思维,在北美观众中引发对善恶与是非、亲情与成长等话题的讨论;《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获得海外媒体“东方史诗”的赞誉,这实则是对中国式英雄叙事的重新认知。从这些反馈中我们看出,神话通过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创造了一个充满意义和生命力的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与理性和科学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中国故事正在以神话电影的形式建立与世界新的对话维度。   一方面,这些神话电影成功出海,离不开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支撑。中国电影工业在动作捕捉、CGI、数字角色等数字特效技术上的进步,让神话宇宙中的奇幻场景具象化,并将其转化为全球观众可感知的“视觉通识语言”。如《新神榜》系列电影以敦煌壁画为创作灵感,结合中国传统服饰、建筑风格,赋予神话电影以现代科技感,进而形成一种东方赛博美学风格。还有《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这些电影试图用视觉符号构建东方奇幻美学新的审美范式,在世界电影领域确立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   另一方面,这些神话电影成功出海,还在于东方视觉奇观与全球共通价值理念之间的有机融合。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通过灵珠与魔丸一体的设定,隐喻了文化冲突可以得到和解的可能,而其蕴含的诸如“福祸相依”等中式辩证思维则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新的哲学视角;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龙族的抗争与觉醒,彰显了在困境中寻找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的主题。这种对神话内核的提炼与重构,使得文化符号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奇观,而是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人类情感的叙事载体。创作者既强化了文化认同,又强调了情感叙事,还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种叙事策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外观众。 未来电影叙事的多维坐标   创作神话电影,需要超越单点爆款的思维。正如漫威用十几年时间打造“无限传奇”系列电影,中国神话宇宙的养成还需要更多文化定力。光线传媒通过成立子公司“光线动画”,统筹“中国神话宇宙”体系的开发;追光动画也在创作“新传说”系列、“新神榜”系列动画电影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这些尝试都是在探索建立更宏大、严谨的神话电影宇宙。   站在技术变革与文明对话的交叉点上,中国神话电影的进化还需要从三个维度考量,形成可持续的内容产出和传播推广能力:在创作层面,需要建立更加完整宏阔的世界观——有些作品在改编传统故事时,往往只选取单一情节或角色,缺乏对神话体系的整体把握,导致世界观有些碎片化,逻辑不够严谨;在技术层面,亟待突破“动画产能瓶颈”的工业难题——当前神话电影制作周期较长,平均3到5年,且更多地依赖全行业协作的模式;在运营层面,则要探索元宇宙社交等新业态——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观众对沉浸式体验和多维度互动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电影构建的不只是中国神话宇宙,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精神火种。当人们把《封神》三部曲的故事和坎贝尔的《英雄之旅》作比较,当人们用弗洛伊德理论阐释哪吒的反叛精神,当姜子牙的封神榜成了外国观众眼里的“星际图谱”,这种跨文化、跨时空、跨语言的对话,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能在中国神话宇宙中找到心灵共鸣。而不同理念、不同价值、不同文明汇聚在一起,又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这或许就是东方神话给予数字时代的启示:真正的传统从不在博物馆中沉睡,而在创新者的瞳孔里重生。   (作者:董健,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超进化:会跳托马斯 动作完美复刻人类
快科技3月20日消息,波士顿动力发布了电动Atlas机器人的最新演示视频,展示了其惊人的灵活性和拟人化动作,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演示的背后,离不开AI机构RAI Institute的助力,双方合作开发了基于动作捕捉和强化学习的先进训练策略。 与以往不同,此次Atlas的动作并非预先编程,而是通过动作捕捉和AI学习实现的。真人演员穿上动作捕捉服,完成各种动作,这些动作数据随后被输入Atlas系统,由AI算法进行学习和模仿。 为了加速Atlas的学习进程,RAI Institute采用了物理引擎驱动的模拟器。该模拟器能够生成海量训练数据,模拟各种动作场景,使Atlas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高效训练。 每个动作的训练数据都来自约1.5亿次模拟器运行,这些在虚拟世界中掌握的“技能”可以直接迁移到实体Atlas机器人上,无需额外训练,极大地提升了训练效率。 去年,波士顿动力发布了《再见,液压Atlas》视频,正式宣告其研发的液压驱动双足人形机器人Atlas退役,从液压驱动到全电动是Atlas机器人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一步。 电动系统相较于液压系统拥有诸多优势:更安静、反应更迅速、维护更简便,同时还能实现更精细的动作控制,这对于需要高精度和敏捷性的任务至关重要。此外,电动系统更加节能环保,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
黄仁勋回应DeepSeek冲击:算力需求将被推高,芯片反而更吃紧
财联社3月20日讯(编辑 赵昊)英伟达CEO黄仁勋最新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只会增加对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担忧“芯片需求可能减少”是毫无根据的。 当地时间周三(3月19日),黄仁勋在GTC大会与分析师和投资者会面时表示,外界先前对“R1可能减少芯片需求”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未来的计算需求甚至会变得要高得多。 今年1月时, 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引发了市场轰动,该模型开发时间仅两个月,成本不到600万美元,仅用约2000枚英伟达芯片,但R1在关键领域的表现能媲美OpenAI的最强推理模型o1。 这导致不少人质疑,美国众多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模型和数据中心上投入大量资金的意义。英伟达股价于1月27日当天暴跌近17%,上周股价续跌至去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过,英伟达的几位大客户都在近期的财报中重申了对AI的支出计划。有媒体分析发现,最大几家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支出,实际的增长速度要比预期攀升得更快。 在分析师会议上,有人提到英伟达一些客户正在开发自研芯片,试图取代英伟达的产品,例如谷歌正在与博通合作研发ASIC芯片。对此,黄仁勋辩称,许多ASIC并不能投入到数据中心之中。 黄仁勋认为,这些大客户需要更好的芯片,来从其基础设施中获取更多收入,而不是使用便宜的替代品来节省成本。他补充称,CEO们都非常擅长数学,因此他们不会只简单地关注成本。 黄仁勋指出,竞争对手的芯片产品无法与英伟达Hopper设计相媲美,而当前Blackwell的性能甚至还要比Hopper强大40倍。 黄仁勋还展示了一些数字,表明公司同期收到的Blackwell订单要远多于Hopper。他提到,这还只是来自云提供商的订单,其他公司在AI数据中心上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强这些数字。 黄仁勋提到,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企业客户可能会把更多投资转向AI设备——因为这正是他们业务增长的所在。 他还表示,特朗普政府拟议的关税政策,对英伟达短期内只会产生很小的影响,因为公司将继续把产品线中最重要部分的制造转移到美国。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已经在使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产能,随着其供应商增加产能,英伟达将增加使用量。
Verizon卫星短信服务仅支持三星 Galaxy S25和谷歌Pixel 9,暂不适用于苹果iPhone用户
IT之家 3月20日消息,苹果早在2022年就推出iPhone卫星通信功能,多家美国运营商都已经支持iPhone的卫星通讯网络。 Verizon今日宣布通过与Skylo合作,为部分用户推出卫星短信服务。Skylo采用其移动卫星频谱,可避免与地面信号干扰,为传统蜂窝网络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提供通信支持。 不过,Verizon的卫星短信目前仅支持三星Galaxy S25和谷歌 Pixel 9机型。与T-Mobile的星链整合方案不同,由于需要特定硬件支持,Verizon暂时无法将Skylo卫星短信服务扩展至iPhone用户。 苹果为iOS 18系统的iPhone 14及以上机型用户提供了依托于Globalstar卫星通信进行的短信收发业务。若未来能接入第二家卫星公司的服务,将进一步提升用户在偏远地区的卫星通信覆盖率。 苹果还在iOS 18.3中为T-Mobile用户添加了星链支持,当前T-Mobile用户可通过公开测试版实现自动卫星短信功能(无需手动对准天空)。相较苹果原生卫星方案,星链的卫星网络覆盖密度更高。 尽管Verizon的Skylo卫星短信暂不支持iPhone,但该公司正与AST SpaceMobile合作开发直连蜂窝卫星服务。该技术成熟后,将为iPhone和Android用户提供支持短信、语音和视频通话的卫星通信方案。IT之家查询发现,目前AST SpaceMobile已获FCC批准,使用五颗BlueBird商用卫星开展智能手机连接测试。
警方严阵以待 朝野激烈交锋 韩国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在即
  韩国法律界消息称,韩国宪法法院计划在本月20日或21日对总统尹锡悦弹劾案进行判决。而随着尹锡悦弹劾案宣判日期在即,韩国的气氛也愈发紧张。据韩国媒体19日报道,韩国警方将于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当天充分调动和部署警力,以确保安全。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警方将于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当天在全国部署338支机动队,共2万余名警员,其中1.4万人将被部署在首尔市中心区域。报道说,韩国警方还将在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当天面向全国发布“甲级紧急令”,动员所有警力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最大限度减少宣判可能引发的社会混乱。宪法法院周边将部署特警待命,以防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宪法法院内将安排刑警驻守,若有示威者闯入法院,将实施拘捕。   韩国国土部此前已将宪法法院上空临时指定为无人机禁飞区,韩国宪法法院附近地铁站计划在宣判日当天实施封站。   韩警方举行联合训练 确保宣判日安全   另据韩国YTN电视台报道,为应对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宣判日,18日,韩国警方动员2700名机动队员进行联合训练,以提高对非法暴力行为的应对能力。参与队员身着防护服,使用胡椒喷雾和警棍等装备进行训练。   宣判日期临近 韩国朝野展开激烈交锋   随着宣判日期临近,朝野展开激烈交锋。   韩国在野党共同民主党议员 朴范界:请宪法法官们尽快做出罢免决定,消除国民不安。   韩国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副党鞭 朴亨洙:在野党自说自话地催促宪法法院宣判,是不是还要向法院下达指示,推迟原定于3月26日的李在明二审宣判日期?   据韩国警方人士透露,警方已从18日开始对李在明提供安全保护。原因是该党多名议员近期收到信息,称有人正策划针对李在明的暗杀行动。   与此同时,韩国民众支持和反对弹劾的集会也愈发激烈。   当地商户:每天日落后就响起声嘶力竭的呐喊声和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再这样下去,真要得抑郁症了,却又无可奈何。   韩国舆论担心,弹劾案宣判结果可能会进一步加深韩国社会的撕裂。
看完财报才知道,去年的小米像个战神
提前上车了小米股票的哥几个,这会儿估计已经乐坏了吧。 昨天,小米集团前脚刚发布财报,雷军后脚就迫不及待发微博,给大伙儿汇报上成绩了。 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0%,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 3659亿是啥概念?一个粗略的算法,这就相当于小米每天有10个亿进账。而且在财报里,“创历史新高”的字眼在多项业务里,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只能说,不愧是小米“史上最强财报”好吧。 反正今天最高点的时候,小米的股价直接涨到了59.45港元,这也是小米上市以来的历史最高股价。 要知道,去年小米SU7刚发布的时候,小米的股价还不到15港元,这一年时间翻了有四倍。包括花旗银行,也在今天上调了对小米股价的预期。 这么说吧,市场对小米的这份财报是相当满意。这话一看,就是对小米未来 10 年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差评君这次也特地去瞅了一眼,虽说小米的这份财报,并没有展开太多的业务细节,但通篇看下来,其实核心就两个:手机和IOT家电业务还是一如既往的强悍,而智能汽车业务也慢慢支棱起来了。 先说大伙儿可能比较感兴趣的智能汽车业务,还跟之前一样,持续亏损中。 去年一整年,小米卖车卖了321亿元,但 “ 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 ” 的经调整净亏损是62亿元,刨掉其他相关业务那三瓜两枣,亏损主要还是因为造车。 不过造车这事儿前期吃经济,亏损再正常不过。 而且从财报上的数据来看,小米的汽车业务的亏损也在不断收窄。 把时间线拉平,小米SU7从上线交付到今天,满打满算也才一年。但仅仅一年时间,汽车等业务的营收就占到了整个集团营收的9% 。 并且在这期间,汽车业务连续三个季度的净亏损分别是18亿元、 15亿元和7亿元。随着规模效应的不断放大,今年小米汽车的亏损大概率还会进一步收窄。 再来看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三个季度的毛利率分别是15.4% 、 17.1%和20.4%,这毛利率,都能跟特斯拉打个来回了。 按照这个亏损收窄幅度和毛利率增速来粗略测算,今年小米的汽车业务保不齐真能实现盈利。特别是今年还定下了35万台交付量的目标,只能说小米汽车未来可期好吧。 再说了,汽车业务亏钱归亏钱,但也实打实让小米的高端化叙事,又添了一名猛将,更何况,汽车业务亏的钱,小米照样可以靠手机和IoT业务赚回来。 你想想,汽车业务净亏损62亿,小米还能实现整体272亿元的净利润,你就说另外一条大腿够不够粗吧。 具体来看, 3659亿的营收里,手机×AIoT业务狂砍3332亿,其中,智能手机占比 52.4%,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28.5% 。 不得不说,卖手机的老本行才是小米当之无愧的印钞机。 去年1.68亿台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5.7%,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连续四年排在全球前三的位置了。 而在销量上涨的同时,小米手机的价格也在涨。智能手机的ASP(平均销售单价 ),从2023年的1081.7元涨到了1138.2 元,又一个历史新高。 当然,这也得益于小米墙内墙外两开花的策略。 价位4000–5000元的手机,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占率达到了24.3%,排在第一。去年11月上线的Redmi K80系列,仅仅一百天就卖了超过360万台,扛起了性价比的大旗。一心要冲高的小米,今年也派出了小米15 Ultra ,欧洲起售价1499欧元,定价比iPhone 16 Pro Max还要高。 而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也占到了手机×AIoT业务收入的46.0% 。 根据Canalys数据, 2024年,小米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在69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 就连被传音严防死守的非洲市场,小米也实现了11.3%的市场份额。 不过差评君也注意到,小米手机 12.6% 的毛利率,同比下滑了 2 个百分点,这是原材料涨价导致的。所以小米手机的“ 高端化 ”,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搭上了市场涨价的顺风车。 另外,小米家电业务的表现,其实也挺值得唠唠。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营收,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元,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全卖疯了,雷军还单独把IoT业务单独拎出来,发了条微博。 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直接在评论区点名了董小姐。 而且在财报电话会上,卢伟冰也提到,小米的AIoT业务海外占了约三分之一。相比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就拿小米之家来说,这种在国内已经跑通了的新零售模式,如果能在海外铺开,那么完成从1-N的转变,就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根据公开资料,小米已经在东南亚市场开设了直营小米之家,今年还会陆续上线日韩和欧洲市场。 不得不说,小米的这招“人车家全生态”打得确实精彩。牢牢把住了手机和AIoT的基本盘不说,汽车业务也是蒸蒸日上。 而且放眼国内,“人车家”的概念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但大部分厂商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真正完成了“人车家”智能化全链路闭环的,似乎只有小米一家。 快到家了用手机提前打开空调,一句话唤醒智能音箱,车机的离家模式开启后,家里的电视、灯光也会自动关闭。。。 在智能化的生态建设上,小米好像已经走得,比同行们要远得多了。 撰文:西西 编辑:江江&面线 美编:阳光 图片、资料来源: 小米2024年财报 部分图源网络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