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字节跳动Seed3D 1.0发布:一张图就能生成高精度3D模型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据字节跳动 Seed 官方公众号,字节跳动 Seed 团队今天推出 3D 生成大模型 ——Seed3D 1.0,实现从单张图像到高质量仿真级 3D 模型的端到端生成。Seed3D 1.0 基于创新的 Diffusion Transformer 架构,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完成,可生成包括精细几何、真实纹理和基于物理渲染(PBR)材质的完整 3D 模型。 IT之家从官方介绍中获悉,通过 Seed3D 1.0 生成的 3D 模型能够无缝导入 Isaac Sim 等仿真引擎,仅需少量适配工作即可支持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此外,通过分步的场景生成,Seed3D 1.0 可从单个物体生成,拓展至构建完整的 3D 场景。 Seed 团队还称,此次发布的 Seed3D 1.0 纹理与材质生成性能超过此前的开源及闭源模型,几何生成性能超过业界更大参数规模的模型,综合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主页:https://seed.bytedance.com/seed3d 体验入口:https://console.volcengine.com/ark/region:ark+cn-beijing/experience/vision?modelId=doubao-seed3d-1-0-250928&;amp;tab=Gen3D Seed3D 1.0 采用生成式 AI 广泛应用的模型架构 Diffusion Transformer,来设计 3D 几何生成和纹理贴图模型。其能够实现对 3D 几何的高精度构建,既能生成精确的结构细节,又能保证封闭曲面、流形几何等形态的物理完整性,以满足仿真计算要求。 官方还表示,Seed3D 1.0 基于多模态 Diffusion Transformer 架构,构建了多视角图片生成模型。模型输入参考图片和 3D 几何渲染图,输出多视角一致的纹理图像。 官方提供的测试结果称,Seed3D 1.0 在细节保持和结构完整性方面优于其他方法,1.5B 参数的 Seed3D 1.0 在性能上超过了业界 3B 参数的模型(Hunyuan3D-2.1),能够更准确地还原复杂物体的精细特征。 采用分步生成策略,Seed3D 1.0 还可从生成单一物体拓展至生成完整、连贯的 3D 场景。系统能够首先利用视觉语言模型从输入图像中提取对象和空间关系的信息,构建场景布局图;然后为每个对象生成相应的 3D 模型;最后根据空间布局将各个物体组装成完整场景。这一框架使 Seed3D 1.0 能够生成丰富的 3D 环境,从办公室空间到城市街景,为世界模拟器提供了场景内容支撑。
逆水寒手游与宇树科技达成合作,虚拟世界将成机器人技术试验田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网易国风开放世界游戏《逆水寒》手游今日(10 月 23 日)宣布与机器人科技公司宇树科技达成合作,共同探索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技术的双向赋能。 此次合作将利用游戏的虚拟环境作为机器人产品的测试平台,同时借助机器人技术提升游戏内的动作表现。 合作内容显示,《逆水寒》已成为宇树科技机器人的指定游戏内虚拟应用合作方。游戏的虚拟世界将作为宇树科技的“数字试验田”,用于收集用户反馈并驱动机器人技术创新。 技术双向赋能是本次合作的核心。在特殊动作场景下,宇树机器人将作为动作捕捉替身,以降低真人表演高难度动作时的受伤风险,同时为游戏玩家呈现更为逼真的动作效果。 IT之家注:宇树科技是一家民用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消费级与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 / 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曾受邀亮相 2021 年央视春晚、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 《逆水寒》手游是网易旗下的武侠开放世界 MMORPG,因其在游戏内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而备受关注。游戏引入了智能 NPC 系统,并打造了全球首个游戏内 AI 大模型竞技场,通过海量玩家的实时交互数据为 AI 模型提供优化反馈,已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试验田”。 玩家福利方面,完成游戏内相关奇遇任务后,玩家可免费领取虚拟版宇树机器狗。宇树机器人还将在游戏内为玩家带来表演。 未来,双方合作有望延伸至线下展会等更多场景。
OpenAI的第一款AI浏览器,好像也就那样吧
在2025年10月21日,OpenAI的新品发布会中,奥特曼正式发布了首款AI浏览器——Atlas。 奥特曼是这么介绍这个新玩意的,“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代表了一个罕见的、十年一次的机会,可以重新思考浏览器是什么,以及如何最高效、愉快地使用网络。” 奥特曼补充道,“将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助手置于浏览体验的核心,将改变我们在线完成工作的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浏览器作为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入口,通过推出AI浏览器,OpenAI试图重新定义用户与网络交互的方式,从被动的信息获取转向主动的任务执行。与其说Atlas是一个浏览器,不如说它是OpenAI的预告。OpenAI正在转变身份,不再拘泥于提供基座大模型的AI工具提供商。 然而在惊喜过后我发现,Atlas并你们没有和市面上那些成熟的MCP浏览器,比如Comet和Neon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有不足之处,OpenAI更像是“蹭了一下AI浏览器”的热度。 01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当前AI浏览器主要采用两种技术路径。视觉识别路径通过截图分析网页元素,延迟高、成本昂贵(约200美元/月),错误率相对较高。 DOM解析路径将网页元素转化为AI可读的结构化格式,任务成功率达89.1%,成本降低90%,能够解决动态网页适配问题。Atlas更倾向于采用后者,而实际上绝大多数AI浏览器都是DOM。 但是在设计上,Atlas与现有MCP浏览器高度相似,几乎没有突破性创新。侧边栏AI助手设计方面,Atlas的“Ask ChatGPT”侧边栏与Comet的“Comet Assistant”、Opera Neon的“Neon Chat”在交互逻辑上如出一辙,都是在浏览器右侧提供一个常驻的AI对话窗口。 网页内容总结功能方面,Atlas能总结网页内容,但Comet、Opera Neon、甚至Brave的Summarizer都有相同功能,且在准确性和速度上并无明显差距。 分屏浏览模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Atlas宣传的"无缝分屏体验",实际上Comet在2024年7月推出时就已经实现。当用户点击搜索结果时,Comet会自动在左侧显示网页,右侧保持AI对话窗口。更进一步的是,Comet还支持多标签页同时分析,用户可以让AI同时处理多个网页的信息并进行交叉对比,这一点Atlas并未做到。 最重要的是agent方面,Atlas的agent需要用户授权后才能执行操作,执行过程中会显示进度,用户可以随时暂停。这与Opera Neon的“Neon Do”功能完全一致,甚至Opera Neon还允许用户创建可重复使用的"Cards"来保存常用操作流程,这一点Atlas反而没有。 安全限制的相同性方面,在涉及敏感操作时,Atlas与其他MCP浏览器面临完全相同的困境。无论是输入密码、确认支付、还是授权敏感权限,所有MCP浏览器都必须切换回手动模式。 技术架构的趋同方面,Atlas基于Chromium内核,Comet、Opera Neon同样基于Chromium。在DOM解析、网页元素识别等底层技术上,各家浏览器采用的方案大同小异,并无革命性突破。 Atlas在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于竞品。Comet已经实现了完全免费(免费用户有使用频率的限制),而Atlas的核心功能agent模式仅对付费用户开放(Plus、Pro用户)。 Opera Neon提供了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网站、游戏、视频等内容,Atlas并无此类创作功能。Comet的“Background Assistant”可以在后台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Atlas的agent一次只能执行一个任务流程。在跨平台支持上,Atlas目前仅支持macOS,而Comet早已支持Windows、macOS和Linux,移动端也在开发中。 虽然基于Chromium内核,但Atlas并不支持所有Chrome插件,这可能源于macOS系统限制。此外,部分网站如纽约时报阻止Atlas总结内容,而CNN等其他媒体网站运行正常。 02 浏览器是入口,它能将AI无缝集成到用户日常工作流,减少用户在不同应用间的切换,提高AI服务的使用频率和粘性。 诚然,比起网页,浏览器作为工具,更能建立直接的用户付费关系。但Atlas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安全问题,在开启agent模式后会有一句话提示,存在风险,Atlas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用户丢失财产。 这个问题不仅是Atlas独有的,而是整个MCP浏览器生态都尚未解决的核心挑战。 Atlas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当用户尝试让Atlas帮助在电商网站下单时,它能够帮助浏览商品、添加购物车,但到了输入支付密码的环节,系统会强制切换回手动模式,并弹出安全警告。 这与之前的MCP浏览器一样看起来很智能,但在关键时刻还是要靠人工。 而且Atlas还有一些BUG需要解决,比如在访问网页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出现Atlas阻挡了访问。但是当你要求Atlas重复该次操作的时候,网页就又能访问了。 OpenAI表示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失误,后续版本对这个情况进行了修正,但是截止目前为止,依然能碰上这样的问题。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漏洞之外,Atlas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比如让它画个爱心,结果它却画了个歪曲的形状。 OpenAI的短期目标包括扩展到Windows、iOS、Android平台、建立开发者生态支持第三方AI应用集成,以及最重要的,完善Agent模式功能提高任务执行成功率。 因为Atlas在奥特曼眼中,是AGI的主要界面。奥特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浏览器领域的重视,甚至也调侃过,如果谷歌愿意出售Chrome浏览器,那他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在奥特曼的设想中,未来的浏览器不再仅仅是网页展示工具,而将成为智能代理的载体,帮助用户完成越来越复杂的数字化任务。 随着互联网用户越来越依赖AI,入口之争愈发激烈。 对OpenAI而言,成为用户通向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可能让该公司吸引更多流量。 这里面有着一套很清晰的商业逻辑。OpenAI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ChatGPT订阅服务和API调用费用。而ChatGPT目前拥有超过8亿用户,但其中付费用户占比不到5%,大部分用户仍在使用免费版本。这意味着OpenAI需要找到新的变现途径。 浏览器可以为OpenAI提供多种商业可能性,比如广告。 当然,一旦谈到广告和搜索,OpenAI就必须面对谷歌,要知道,Chrome目前在全球拥有约30亿用户,并已整合谷歌自家的AI大模型Gemini。 AI浏览器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生态系统的竞争。谁能建立起更完善的开发者生态,谁能吸引更多第三方工具接入,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MCP协议的开放性为这种生态竞争提供了基础,但最终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佳用户体验、最强AI能力、最完善隐私保护的产品。 03 Anthropic于2024年11月推出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作为一种以Agent 和大模型为中心的开放标准通信协议,旨在简化与外部系统的集成架构和优化上下文传输的处理逻辑。 也正是因为MCP的问世,才有了如今这些名字不同,但本质上都大差不差的AI浏览器。 在MCP出现之前,AI模型想要调用外部工具需要开发者为每个模型和工具单独编写交互逻辑,导致集成成本高,难以通用。MCP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标准化的系统架构,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协议,使得AI模型能够访问各种数据源和工具。 正是因为统一了不同大模型调用外部工具的标准,这才能让用户可以直接跟大模型对话,浏览器就会自动使用各种工具完成用户想要的操作。 MCP生态也在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10月,已经有超过200个第三方开发者为MCP贡献了各类Server,涵盖数据分析、文档处理、代码生成、图像编辑等多个领域。这种开放的生态模式让AI浏览器的功能扩展变得极为便捷,就像Chrome插件商店一样,但MCP的标准化程度更高,兼容性更好。 OpenAI用的也是这个协议来开发AI浏览器。 但在这之上,OpenAI做了对一个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的特殊支持。 Atlas里专门有个打开苹果智能的选项,打开后就可以通过本地的处理器来总结网页,而不是通过ChatGPT的服务器,同时还支持Siri唤醒。 用户可以获得无缝的跨应用体验,比如在浏览器中处理的信息可以自动同步到其他苹果应用中,或者利用Siri的语音交互能力来控制浏览器功能。 虽然更早的M系列处理器也可以使用Atlas,但是Atlas仍然像是一个苹果M5的广告,而新版的Mac Pro使用的就是M5。 苹果M5芯片于2025年10月15日正式发布,这款基于第三代3纳米制程打造的处理器在AI运算、图形性能及能效方面均实现重大提升。 M5芯片采用新一代10核GPU架构,每核均配备Neural Accelerator神经加速器,使得基于GPU的AI工作负载处理速度大幅提升,峰值GPU计算性能达M4芯片的四倍有余。该GPU同时提供更强的图形处理能力及第三代光线追踪技术,综合图形性能较M4提升达45%。 在Atlas发布的当日,作为竞争对手的谷歌股价大跌。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近5%,最低触及245美元,最终收跌2.21%。 不过实际上这和Atlas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相反这是由于谷歌自身的问题。 此前,谷歌AI Studio负责人Logan Kilpatrick在X(原名推特)上宣布于10月20日发推预告,AI Studio将迎来重大更新。 而就在此前,谷歌的下一代基座大模型Gemini 3在KingBench上刷榜。所以大家就觉得,谷歌会像Gemini 2.5预览版那样的策略一样,将Gemini 3性能最低的版本以预览版的形式发布在AI Studio上。 但结果就是,AI Studio只是对开发流程进行了优化更新,让市场上所有期待全都落了空。 截止至发稿,谷歌并没有对Atlas进行回应。但是谷歌可能也无需太担心,因为在Atlas面前出现的AI浏览器有很多,但是依然阻碍不了Chrome占据全球约3分之2的市场。 更关键的是,Chrome背后是谷歌庞大的服务生态。Gmail、Google Drive、Google Docs、YouTube等服务与Chrome的无缝集成。当用户在Chrome中登录谷歌账号后,所有服务数据都能实现跨设备同步,这种便利性是Atlas目前无法提供的。 从开发者生态来看,Chrome Web Store拥有超过10万个扩展程序,涵盖了从广告拦截、密码管理到开发工具、生产力增强等各个领域。这些扩展程序经过多年的迭代优化,已经成为许多用户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tlas虽然基于Chromium内核,但并不完全兼容Chrome插件,这意味着用户如果切换到Atlas,将失去大量已经习惯使用的工具。对于那些依赖特定插件完成工作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代价。 性能和稳定性也是Chrome的重要优势。虽然Chrome因为占用内存较多而被用户调侃为“内存杀手”,但是它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是市面上最好的。 Atlas作为一款刚刚发布的产品,在技术成熟度上与Chrome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前面提到的访问阻挡问题、操作失误等BUG,都说明Atlas还需要大量时间来打磨产品。 Reddit网友也普遍认为,Atlas无法撼动Chrome的地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Atlas也会给谷歌一个新的思路,比如也给Gemini做一个AI浏览器。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AI浏览器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交互方式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搜索引擎模式正在被AI问答模式逐步取代,用户不再满足于获得一堆搜索结果,而是希望直接得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在这种趋势下,能够理解用户意图、主动完成任务的AI浏览器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AI浏览器也是一种全新的上网体验,只要你敢于承担AI浏览器带来的风险,比如浏览器误操作,导致资产和信息泄露等等。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AI浏览器可能只是一个过渡形态。奥特曼设想的AGI界面,最终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浏览器,而是一个能够理解用户意图、主动完成任务、无缝连接各种服务的智能代理系统。
Meta AI大牛田渊栋被裁,大批华人失业
昨夜Meta宣布大幅裁减AI部门约600个职位,波及FAIR基础人工智能实验室、AI产品及基础设施团队。 华人AI科学家田渊栋在社交平台证实自己及其团队被裁,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田渊栋2013年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2016年加入Meta,研究方向包括强化学习和大型语言模型理论,曾主导OpenGo项目研发及Llama 4推理工作,并获ICML等顶级会议论文奖项。 多名华人研究员同步发声:上海交大本科背景的Jiaxun Cui称很多博士刚毕业的new hire朋友被注销账号,Xianjun Yang也被解雇,公开寻求新机会。 FAIR实验室成为重灾区,负责人Yann LeCun据传考虑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TBD)未受波及,反而是从OpenAI等公司挖角。公司内部备忘录显示,此次调整旨在缩减决策层级以提升效率,部分FAIR成员被建议转岗至TBD团队。发言人Ana Brekalo确认裁员是为“聚焦AI产品落地效率”,公司同步启动内部“虎队”招聘组协助员工转岗。 Meta本次调整被视作AI战略的全面转向。 此前扎克伯格对Llama 4模型反响平淡感到失望,决定放弃开放基础研究路线,全力押注超级智能竞赛。 该决策伴随270亿美元数据中心融资及高调挖角行动,标志着Meta正将资源集中投入AGI(通用人工智能)领域。 短期内,传统研究型团队与产品团队的冲突或将持续,科研人员职业稳定性面临挑战。
从vivo理想出走,独立创业355天拿下千万融资,她的第一个AI硬件首次曝出
智东西10月21日消息,前vivo与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宋紫薇,其创业项目“薇光点亮”的产品方向近日首次曝光:据相关报道和招聘线索,宋紫薇正在打造一款面向年轻人群、集成AI图像处理与审美建议的AI智能化妆镜。 宋紫薇曾因在iQOO手机发布会上的公开亮相被部分网友称为“最美产品经理”。此后,她于2023年9月中旬加入理想汽车,在任职近一年后,于2024年10月在微博发文宣布离职,并称“一直在关注AI智能硬件赛道,我希望去探索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领域”。这一表态也被视为她正式转向创业的信号之一。 离职一个月后,她注册成立了深圳薇光点亮科技有限公司,并于今年9月16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与九合创投。 这家公司筹划近一年,但直到近期,其首款产品方向才首次浮出水面——AI智能化妆镜。 ▲图源:爱企查 01 . AI影像岗位密集招聘 产品方向指向智能化妆镜 薇光点亮在招聘简介中提到:“我们是一家以AI Agent为核心的智能硬件创新企业,通过自研AI Agent硬件与垂类模型,深度融合生活中高频场景,为年轻用户打造围绕时尚与审美的Agent伙伴。” ▲图源:Boss直聘 从目前公开的岗位招聘来看,其核心产品方向已初具轮廓。 在招聘平台上,薇光点亮近期发布了多个与AI、影像处理相关的岗位,涵盖:AI应用工程师、AI产品经理、影像产品经理、安卓/iOS客户端开发、图像/视频后处理方向的Python后端工程师等。 ▲图源:Boss直聘 其中,“影像产品经理”岗位职责包括:定义人像方向的拍照与视频效果、客户端UI与交互功能、后期编辑体验等,要求熟练掌握LR、PS、Capture One等工具,理解色彩原理、对流行美学有敏感度。 从岗位构成与产品方向来看,薇光点亮当前正在推进的项目,或为一款集成AI图像处理与审美推荐能力的软硬件一体化设备——AI智能化妆镜。 这一产品方向也在创始人宋紫薇的公开言论中有所体现。2024年10月,她在离职理想汽车的个人博文中提出:“我一直在关注AI智能硬件赛道,我希望去探索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领域。” 此后在2025年初,其微博账号“Violet_宋”发布的视频内容中,展示了多款AI智能硬件设备,并配文称“最近研究了各类AI硬件”。 ▲图源:微博 02 . 被誉为“最美产品经理” 曾任vivo与理想产品负责人 根据公开资料,宋紫薇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2016年起先后任职于华为、vivo与理想汽车。 在vivo期间,她担任iQOO品牌产品经理,并因产品发布会上的表现获得广泛关注,被部分网友称为“最美产品经理”。 2023年,宋紫薇短暂加入理想汽车,担任产品策略相关岗位。但在职期间,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关于“7天无理由退货”的个人使用习惯言论引发争议。该言论随后被广泛传播,舆论聚焦于资源浪费与品牌责任,引发讨论。 2024年10月,宋紫薇发布微博宣布已离职理想,并在博文中称“创业一直是我心里的一颗种子”,提到将投身AI智能硬件赛道的个人意向。 ▲图源:微博 03 . 结语:AI消费硬件赛道的新入局者 从消费电子产品经理到AI创业者,宋紫薇的转型正落点于一个技术快速演进、产品形态尚未定型的赛道——AI消费级硬件。相比模型侧创业者的激烈竞争,将AI能力融入具体场景、用更具设计感与亲和力的硬件连接用户,正成为另一个创业突破口。 对于薇光点亮而言,如何将AI Agent能力与用户在镜前的“高频时刻”结合,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产品体验,将是接下来能否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
Unity中国发布团结引擎1.7.3版本:全局动态实时光照,还用上了腾讯AI
IT之家10月23日消息,Unite Shanghai 2025于今日在上海北外滩开幕,现场Unity中国正式发布团结引擎1.7.3版本,推出Unity生态首个完整的全局动态实时光照解决方案TuanjieGI,宣称实现无需预烘焙即可呈现端游级光影效果的技术突破。 新版本在核心渲染能力、跨端部署能力、AI集成能力三大战略方向全面升级,并与腾讯游戏深度合作,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能力推出AI Graph智能创作平台。 TuanjieGI全局动态实时光照系统作为此次画质提升的核心基座,让团结引擎摆脱了预烘焙的限制。它能够实时处理直射光与间接光,还原光线在场景中的传播与反射。基于屏幕空间与距离场的软光追技术,开发者只需一键开启即可覆盖整场景。 团结动画系统用节点化操作替代繁琐的代码编写。开发者只需通过简单拖拽,即可搭建复杂动画逻辑。配合实时预览功能,每次调整都能立即呈现效果,提升调试效率,节省制作时间。 为确保高质量画面在运行时的稳定表现,团结引擎同步强化了特效渲染管线。全新的现代化粒子系统还能在保证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降低性能开销。 团结引擎在跨端部署能力上实现全面升级,为开发者提供“一次开发,多端发布”解决方案。通过深度优化的跨平台架构,开发者基于同一套代码和资源,即可部署到PC、主机、移动端以及各类新兴平台,引擎智能处理不同平台间的技术差异和性能要求。 虚拟几何体是团结引擎1.7.3版本的一项重要升级,大幅提升了跨平台渲染能力,让开发者能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渲染出包含上亿个三角面的复杂游戏场景。 新版虚拟几何体针对模型导入设置的界面进行了全新设计,更便于开发者快速调整参数,同时优化了阴影渲染方式,使用GPU剔除技术,减少了绘制阴影时所需的运算量。针对CPU和GPU执行效率全面优化,使游戏能够在不同平台上更稳定、更高效地运行,进一步降低了跨平台游戏的性能门槛。 团结引擎1.7.3还推出了TJSR(Tuanjie Super Resolution)超分辨率技术,相比传统采样方案,TJSR不仅具备TAA抗锯齿特性,还能根据不同硬件平台自动调用原生超分能力。 面向快速增长的小游戏市场,团结引擎新增包括TapTap在内的更多平台与渠道支持,并持续优化资源管理与构建流程,支持根据不同平台灵活配置资源格式。目前已有超过1500款小游戏基于团结引擎开发运营,开发者可将完整游戏品质带到各个平台,突破平台限制,实现跨端统一体验。 IT之家注意到,团结引擎在Unite Shanghai 2025大会上还带来了AI Graph功能。团结AI Graph是深度集成在引擎里的AIGC工作流平台,通过与各大模型厂商合作,团结引擎将AI能力无缝融入游戏开发的每个环节,开发者可在引擎内直接调用强大的AI生成能力,无需在外部工具间来回切换。 根据官方实际测试,AI Graph生产效率提升70%,成本降低90%。 以3D角色模型制作为例,传统流程需要经过概念设计、建模、拓扑、UV展开、贴图绘制等多个步骤,耗时费力。使用AI Graph时,开发者只需输入文字描述或草图,AI即可生成完整的3D角色模型,包括拓扑结构和贴图材质。原本需要资深美术师数天完成的工作,现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 腾讯混元大模型为AI Graph提供了技术基础。混元大模型能够理解游戏开发的专业需求,生成符合游戏美术规范的2D、3D资产。开发者可以在熟悉的引擎编辑器环境中直接使用AI能力,生成的资产自动适配引擎的技术规范和渲染管线,无需额外的格式转换或参数调整。
AI产业圈里,混得最惨的那些家伙……
文 | ICT解读者一老解 2025年,AI无疑是科技领域最强劲的引擎,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效应: OpenAI在短短几年间已从研究实验室成长为 AI 产业的核心“造富引擎”, 其估值已在最近的二级市场交易中攀升至 约 5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非上市科技公司之一。 英伟达凭借其GPU的绝对统治力,2025财年经营利润率高达62.5%,81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相当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全年利润总和的近3倍。 台积电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设施需求的快速增长,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147.5亿美元净利润,经营利润率高达50.6%,为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季度利润,并且保持着连续七个季度利润增长的记录。 光模块供应商中际旭创受益于AI算力基建的热潮,股价一路从2022年的17元左右飙升至2025年最高的456元,市值突破 4,000 亿元人民币大关,最新2025年半年报的经营利润率为33%。 然而,与AI大模型、芯片和关键部件供应商的风光无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负责将这些先进技术整合成稳定可靠算力基础设施的服务器厂商,其财务表现却普遍低迷。 虽然AI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也推动这些服务器厂商的营业收入大幅提升,但却并未带动其利润水平显著增长,以Dell、HPE、浪潮信息、新华三等为首的主流服务器厂商的经营利润率长期徘徊在10%以下。 这些在AI产业链上负责把 GPU 装进铁盒子、再把铁盒子搬进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厂商们,虽然穿着光鲜亮丽的科技外衣,但其角色却与建筑工地上的搬砖工无异,即使房子卖到天价,他们却只是赚个搬砖费而已。 所以,在造富效应惊人的AI产业圈里,处于中游的“高级搬运工”——服务器厂商毫无疑问就是混得最惨的那些家伙。 一、服务器成本解剖:微薄利润下的残酷分配 以一台在美国市场售价高达30万美元的典型AI服务器机柜(配置8张H100 GPU,风冷散热)为例,剖析其成本构成,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出Dell、HPE等服务器厂商的利润困境: 结论显而易见:同一条价值链,利润差出10倍,芯片、光模块、存储等部件供应商都在吃肉,而负责辛苦攒机的服务器厂商则只能啃骨头,不仅在整条价值链中只能分得约8%的微薄利润,并且还要承担起100%的交付风险。 由于核心GPU供应商仅英伟达一家,交货周期长达52周,且要求先款后货;博通等高速交换芯片供应商每年例行涨价,HBM内存也常被要求捆绑销售;因此议价能力极弱的服务器厂商始终处于被上游供应商“掐脖子”的困境中。 上游供应吃紧之外,下游需求环境亦不轻松。服务器需求集中在以微软、谷歌、Meta为主的大型云服务商手中,他们利用集中采购优势,既可以通过公开招标、价低者得的方式压价,还会设置复杂的季度返点条款,未完成供货目标即扣款,更有甚者还推行库存共管模式,将库存跌价风险转嫁一半给服务器厂商。 已经陷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双重夹击困境的服务器厂商们,却还要面对同行的“血海竞争”。 位居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前三名的Dell、HPE和浪潮信息,市场份额分别为17%、16%和12%,无一超过20%,可见市场分散度及竞争之激烈。而且AWS、微软、Meta等云巨头还委托工业富联、广达、纬颖等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厂商生产白牌服务器,进一步压低采购成本,迫使品牌服务器厂商跟进降价以避免出局风险。 上下游的双重夹击与同行的惨烈竞争,最终导致服务器行业整体“躺平”在低利润区间,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服务器制造领域的技术壁垒已被迅速磨平,核心优势丧失殆尽。 二、服务器厂商同质化竞争的根源:技术护城河缺失 过去二十年,服务器制造被视作高技术壁垒行业。无论是复杂的主板设计,还是苛刻的散热与电源系统,抑或冗长的可靠性验证流程,都足以让后来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成熟与制造环节的分层协作,这道“壁垒”正以惊人的速度被磨平。 今天,主板的12层高速PCB方案——曾经代表系统工程极致复杂度的象征——对于主要ODM厂商而言,已经成为“模板化生产”。从设计到打样、验证、量产,周期最短仅需三个月即可完成仿制或微创新。高速差分走线、SI/PI仿真、BMC集成、电源调优等工作,都可以在成熟EDA平台和参考设计的帮助下快速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不再是技术护城河,而只是时间和资源的问题。 散热系统的情况更加典型。从风冷到液冷的转变,本被视作一次产业升级,似乎为服务器厂商创造了新的竞争空间。但实际上,核心专利和技术壁垒并不在整机厂商手中,而集中在冷板、接头、泵阀、导热界面材料等上游供应商处。整机厂商更多扮演的是“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协调各部件、验证性能、通过认证。即使液冷方案成为主流,其利润和知识产权也大多掌握在散热部件制造商,而非品牌服务器厂商手中。 如果说硬件层面的壁垒尚可通过工程积累追赶,那么在软件栈层面,服务器厂商几乎完全失去了主导权。以GPU计算生态为例,NVIDIA的CUDA、AMD的ROCm、以及Intel的oneAPI,不仅定义了计算加速框架,也牢牢绑定了软件开发者生态。服务器厂商无论采用哪一家的GPU或加速卡,都必须在对方的软件栈中“被动适配”,几乎无法创造独立的软件价值。 这意味着,服务器整机厂商虽然承担了系统集成、固件调优、性能验证、交付运维等繁重工作,却注定难以从中攫取可持续的利润空间,由此服务器厂商除了拼交付速度和资金成本外,通过以价换量赢得规模效应已成其主要生存策略。 三、浪潮信息:服务器厂商生存困境的典型样本 服务器市占率位居全球前三、中国第一的浪潮信息发布了2025年的中期报告,其财务表现恰是服务器厂商生存困境的典型样本。 2025年上半年,受客户需求增加、服务器销售增长推动,浪潮信息实现营收802亿人民币,同比大幅攀升了90%;但与此同时其成本也同比增加了96.6%,导致毛利率水平从去年同期的7.6%进一步下滑到4.5%,这已成为服务器厂商增量不增收,利润被上游供应商挤占的常态。 从费用支出来看,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支出了6.3亿销售费用、3.6亿管理费用和15.3亿研发费用,同比变化不大;但15.3亿研发费用仅占802亿营收的1.9%,如此低的研发费率实在配不上高科技企业的名头,但也反映出服务器厂商技术壁垒被磨平,核心专利和软件知识产权被旁路而无需过多投入研发的典型特征;但不增加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也就预示着服务器厂商注定难以摆脱攒机工、搬运工的产业链定位。 802亿的营收,扣除765亿的采购制造成本、26亿的费用支出和4.9亿的信用及资产减值,再加上其他受益之后,浪潮信息从经营活动中赚取的利润就只剩下8.4亿,经营利润率仅有1.05%。 这相当于浪潮信息每卖100元产品,仅能留下1元经营利润,盈利能力还不如一家早点摊子:根据北京市监局2025年8月的备案数据,抽样 50 家北京社区早点摊的平均利润率是18.4%。 再来看资产负债情况。在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1070亿的总资产里,流动资产(1019.8亿)占了95%,其中存货高达595.2亿,同比增加了46%,占到总资产的56%;应收账款高达202.4亿,同比增加了74%,占总资产的19%。 而这也是位于AI产业链中游的服务器厂商最典型的资产模式。 由于上游CPU、GPU、存储器等核心部件供应紧张,为了抢占货源,服务器厂商需要提前 2–3 个季度锁货从而导致库存高企;而下游客户又往往集中在互联网、运营商、政府等大型客户,普遍采用 60–120 天账期,由此推高服务器厂商的应收账款。 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长不仅意味着服务器厂商的资金被占用,而且还会带来资产减值的风险。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共计4.9亿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里,有4.3亿来自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有0.6亿来自因存货跌价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 特别是因存货跌价造成资产减值损失,对于服务器厂商而言更是家常便饭。每当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推出新一代产品,服务器厂商就要遭受一次库存的老型号产品被动减值的打击,浪潮信息在2023年和2024年因存货跌价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高达4.5亿和5.1亿。 最后来看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现金流量表。营收增长使得浪潮信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达1146亿,同比增长了139%;但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收到的现金亦高达1196亿,同比增长141%,并最终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8亿,几乎吃掉去年底留下来的全部现金余额,显示公司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为了补充现金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浪潮信息只能对外筹资,于是通过“借款”流入195.5亿现金,得以将公司上半年的现金余额维持在140亿人民币。 然而196亿人民币通过“借款”取得的现金反映在资产负债表里就变成了负债,不仅导致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利息费用同比增长46%达到3.1亿,超过2024年全年的利息支出(2.02亿);而且也直接推动浪潮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负债同比增加了69%(短期借款同比扩大了8.8倍)达到862.5亿,使得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1%。 浪潮信息不足5%的毛利率,高达81%的资产负债率,高企的库存,缺血的现金流无一不印证着在高速发展的AI产业里,服务器厂商替上游芯片霸主打工、替云巨头垫资,最后把全部风险扛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上,却只赚到产业链 1% 辛苦钱的悲催境地。 结语: 尽管AI训练集群的规模从万卡级别向十万卡级别迈进为整个产业带来了营收大规模增长的可观机会,但对于以Dell,HPE和浪潮信息为首的服务器厂商而言,AI时代的热闹属于英伟达,传奇故事属于OpenAI,庞大订单属于云巨头,可观利润分散于上下游的众多参与者——却唯独难以留在自己手中。 这些服务器厂商们恰如数字经济的基石,默默承载着算力洪流,却只能在微利与风险中,依靠庞大的规模换取持续的“呼吸权”;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向上游技术或下游服务延伸以提升价值,将是它们必须面对的生存考题。
努比亚倪飞谈eSIM:是未来但非现在,我们先提升用户感知强的功能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3日,努比亚总裁倪飞今日通过微博发声,围绕“eSIM会取代实体SIM卡吗”这一热点话题给出明确观点:eSIM的技术价值值得肯定,但当下谈“取代”为时尚早,努比亚选择先聚焦用户当下可感知的核心体验升级。 倪飞直言,eSIM的技术优势已十分清晰。取消实体卡槽所释放的机身空间,可直接转化为旗舰机的体验升级,这无疑是高端机型的重要进化方向。 但在现实层面,eSIM的落地仍面临多重阻碍。倪飞指出,当前线上激活流程尚未完全打通,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有待完善,资费偏高问题显著,甚至多数用户对“如何切换eSIM号码”仍一知半解。这些痛点与用户长期形成的实体卡使用习惯叠加,使得eSIM生态成熟度尚未达到大规模普及的要求。 评论区网友也附和 这种判断直接决定了努比亚其最新发布的旗舰机型努比亚Z80Ultra并未急于跟进eSIM技术,而是选择夯实实体卡槽体验。倪飞解释,品牌现阶段将研发精力集中投入到用户能立刻感知的价值上:包括真无孔天空全面屏、35mm主摄街拍优化以及极致游戏体验等核心功能升级。 “做产品得‘先解决用户当下的痛点,再谈未来的趋势’。”倪飞强调,努比亚并不排斥eSIM技术,待其激活流程更便捷、网络覆盖更全面、用户认知更充分后,将顺应需求完成技术迭代。这一表态也折射出在行业加速推进eSIM商用的背景下,部分厂商对技术落地节奏的理性考量——在技术趋势与用户实际需求间寻找平衡。
研究称苹果隔空投送AirDrop会导致Wi-Fi无线网络“心跳式”延迟抖动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科技媒体 theregister 今天(10 月 23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 RIPE 91 会议上,网络研究员 Christoff Visser 指出苹果设备内置的隔空投送(AirDrop)功能,会导致 Wi-Fi 网络出现周期性“抖动”延迟。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Visser 在使用 iPad 串流音频时,频繁遭遇网络延迟不稳定,出现“非常奇怪但有节奏的卡顿”。他通过 Moonlight 和 Steam 等多种网络测试工具,发现网络延迟会在 3 毫秒到 90 毫秒之间规律性地跳动。 在排除了硬件和应用软件问题后,他将研究焦点锁定在苹果自身的网络协议上。Visser 深入研究后发现,问题出在支撑隔空投送等功能的“苹果无线直连技术”(AWDL)上。 该协议为了确保设备间能随时发现并建立连接,会持续在后台运行,并优先扫描特定的“社交 Wi-Fi 信道”—— 即 2.4GHz 频段的信道 6,以及 5GHz 频段的信道 44 和 149,这恰好与网络工程师为避免干扰而选择空闲信道的普遍做法相悖。 这种设计导致了一个核心冲突:当用户为了获得更佳网络体验而将 Wi-Fi 设置在非“社交信道”的空闲信道时,苹果设备为了不错过任何潜在的 AirDrop 连接请求,会周期性地从当前信道切换到“社交信道”进行短暂监听,然后再切换回来。 正是这种“信道切换”行为,造成了用户能明显感知到的、有节奏的网络延迟峰值和性能抖动。Visser 形容,选择空闲信道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面对这一问题,Visser 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禁用 AWDL,但这同时意味着用户将无法使用隔空投送、iPad 屏幕镜像等苹果生态的核心便利功能,对于全球超过 15 亿的苹果用户而言显然不切实际。 因此,他给出了第二种“不情愿的建议”:遵循“苹果的方式”去组网,即主动将 Wi-Fi 路由器设置在信道 6、44 或 149 上,虽然这违背了选择最佳信道的网络优化原则,却是目前保证苹果设备获得最流畅体验的无奈之举。
苹果iOS 26.1将推新框架:App数据可从iPhone 17等迁移到安卓手机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科技媒体 9to5Mac 昨日(10 月 22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苹果正开发名为 AppMigrationKit 的新框架,进一步打破 iOS 与安卓两大生态间的数据壁垒,简化第三方应用数据在 iOS 和安卓系统之间的迁移过程。 该媒体指出这个新框架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将兼容 iOS 26.1 和 iPadOS 26.1 及更高版本的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官方特别强调,AppMigrationKit 仅支持与安卓等非苹果平台之间的数据迁移,而不能用于苹果设备之间(例如从 iPhone 到 iPad)的数据转移。此外,该框架在 visionOS 或苹果芯片 Mac 上运行的 iOS 应用中也无法生效。 对于开发者而言,集成该功能需要创建一个遵循 AppMigrationExtension 协议的应用扩展。通过这套协议,开发者可以精确定义自己的应用在迁移过程中执行数据导入和导出。 在用户启动新设备的设置流程后,所有集成了 AppMigrationKit 的应用数据都将被自动打包并包含在迁移内容中,苹果还指出,数据传输完成后,开发者还可以选择从云端将额外的数据导入目标设备。 为了配合这一框架,苹果也正在系统层面进行适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iOS 系统将在“设置 > 通用 > 传输或还原 iPhone”路径下新增一个“转移到安卓”的选项。 用户选择该选项后,系统会弹出一个说明页面,详细告知可以一次性迁移哪些数据。同时,由于该功能是双向的,安卓系统预计也将提供类似的“转移到 iPhone”功能,从而实现两大平台之间的数据对等互通。
苹果新品又失败了?iPhone Air近乎停产
随着iPhone Air正式在国内发售,它成为了苹果近期在国内话题最高的iPhone手机。不过在热议的背后,是叫好不叫座,有消息指iPhone Air的产能已经削减到近乎减产的状态。 《日经亚洲》引述了消息人士的说法,指由于需求疲软,苹果已经大幅度削减iPhone Air的订单,甚至有人称“总产量预测值已接近停产模式,较前期预期大幅下调。”而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机型需求超出预期,所以苹果增加了非Air机型的订单。 除了爆料外,KeyBanc Capital Markets研究调查也是表明iPhone Air需求疲软——市场对iPhone Air机型几乎不存在消费需求。同时它还调查了消费者对苹果折叠屏iPhone的态度,结论是消费者对折叠屏iPhone购买意愿相当有限。 iPhone Air是苹果第一款轻薄iPhone手机,为了削减厚度,降低重量,苹果不仅使用了小电池,后置摄像头缩减到一个,而且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导致了它在国内上市晚于其它新机型。苹果希望iPhone Air能够开辟新市场,并接替销售疲软的iPhone 16 Plus机型,进而带动iPhone整体销量回升。 虽然iPhone Air噱头十足,但是销售疲软也不出意外,256GB版本的iPhone Air定价达到了7999元,用户只要多加一千元就能买到更强的iPhone 17 Pro,或者省下两千元,买到上市就破发的iPhone 17标准版,后者虽然没有超薄特性,但是拥有后置双摄,内存同为8GB,综合性能其实更强。
PITAKA浮织工艺再升级,以浮织·光影波纹带来“浮光跃金”新品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3日, 近日,专注于新材料应用的科技生活方式品牌PITAKA于9月面向iPhone 17系列及iPhone 16 Pro系列,正式推出了其Moment系列手机壳的全新纹路——“浮光跃金”。该系列包含清梦蓝与浮光金两款配色,其最大亮点在于搭载了品牌升级后的浮织工艺2.0,即“浮织·光影波纹”技术。 据了解,芳纶纤维材料因其物理特性,在着色上曾有较大局限。PITAKA自2021年推出浮织工艺1.0,通过将多色纱线融入编织结构,首次为芳纶纤维产品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与纹理。而本次发布的“浮织·光影波纹”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重要迭代。该工艺通过对每一根纱线的走向与受力进行精密控制,结合独特的挤压成型技术,在坚韧的芳纶纤维表面,成功构建出一种细腻的菱形立体光簇结构。这使得产品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能够呈现出如同水波荡漾、光影流转的动态视觉美感。 此次的“浮光跃金”新品,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盛夏时节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是PITAKA继“日落月升”、“山与星河”等经典设计后,在Moment系列中对自然瞬间之美的又一次捕捉与呈现。通过技术创新,PITAKA将抽象的“光”和“水波”转化为用户可触摸、可感知的实体纹理。 从2021年攻克芳纶纤维的色彩难题,到2024年首发可编织Lumintex™(流荧纤维),再到如今推出实现立体光影效果的浮织工艺2.0,PITAKA持续在材料编织技术上进行探索。此次新品的发布,不仅丰富了其高端配件产品线,也再次展示了品牌在拓展芳纶纤维这一高性能材料的美学边界上的深入思考与实践。
谷歌确认为Pixel 10系列手机GPU驱动更新补丁
IT之家 10 月 23 日消息,据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今天报道,谷歌现已确认为 Pixel 10 系列手机的 GPU 驱动更新补丁,解决部分游戏几乎无法游玩的问题。 谷歌的发言人表示:“我们会在每月及每季度的系统更新中持续改进驱动质量,例如最近 9 月和 10 月的更新中包含了部分改进,未来的版本中将进一步更新 GPU 驱动”。 Android Authority 对此表示,虽然谷歌的回应听起来让人放心,但仍留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起码现在很少会有手机厂商会给 GPU 大幅度更新驱动,至少从目前的表述来看,谷歌并未明确表示是否推出全新驱动。 据介绍,Pixel 10 系列手机采用了 Imagination PowerVR DXT-48-1536 GPU,目前的驱动版本还是数月前的 v24.3,作为对比,目前公版驱动最新版本是 v25.1,兼容 Android 16、Vulkan 1.4。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延迟让很多 Pixel 10 用户感到失望,特别是米哈游的《原神》停止支持 PowerVR GPU 后,这款游戏在 Pixel 10 上几乎就无法游玩,同时其他应用的表现也不理想,至少 Reddit 等论坛经常会有人来吐槽这些问题。 IT之家查询《原神》官网后发现,其设备要求中明确指出不支持 PowerVR GPU 的手机设备,导致部分老款苹果 A 系列芯片(如 A10X、A11)、入门级联发科芯片(如 Helio G35)等无法游玩这款游戏。
刚在中国开售,iPhone Air被曝出停产
10月22日,是苹果超薄手机iPhone Air在中国大陆发售的日子,但有数码博主爆料称,iPhone Air因国外销量未达预期和国内推迟发售等原因,生产端已进入前加工制程停产状态,目前处于“攒订单再重新开工”的产能调整阶段。 《日经亚洲》此前也报道,苹果目前正在大幅度削减iPhone Air的相关生产订单,以便将更多资源和重心转向市场表现更好的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系列。报道称,苹果做出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iPhone Air的市场表现远不如预期,甚至有供应商透露iPhone Air目前已经“接近停产”。 在参数上,iPhone Air搭载6.5英寸超视网膜XDR显示屏,配备A19 Pro芯片和12GB运行内存,机身厚度为5.64毫米,采用无物理SIM卡槽的纯eSIM设计,电池容量为3149mAh,国行版起售价为7999元。 iPhone Air在中国市场的上市历程可谓一波三折。由于运营商推迟开放eSIM的策略,其发售计划被迫推迟;苹果CEO库克甚至还来了一轮中国游;在设备快速审批过正式开售后,这款代表苹果工程学杰作的产品被曝在几分钟内迅速售罄。然后又出现了减产的消息,数周以来消费者积累的期待,在瞬间爆发的抢购热潮中达到顶峰,又随之迅速消散。 市场分析认为,以中国市场的消费标准来看,iPhone Air定价偏高:消费者通常只需更低预算,就能买到一款配置升级的安卓高端机型。尽管目前市场上尚无与iPhone Air完全同质化的机型,但价格因素仍可能影响其市场表现。 实际上在几天前,海外的分析机构已经曝出过iPhone Air在全球范围内减产的消息:据韩国科技媒体The Elec最新报道,由于需求低于预期,苹果计划削减iPhone Air产量。该报道援引瑞穗证券分析师观点称,iPhone Air产量可能缩减约100万台。 知名爆料人Max Weinbach透露,iPhone Air总产量预估在1900万至2100万台之间。因此此次减产仅使产量降至1800万至2000万台区间。他还补充道,Galaxy S24 Ultra全生命周期销量约为1500万至1600万台。 还有分析认为,iPhone Air可能被视为首发销售失败(它显然不能被视为工程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入门款iPhone 17的巨大升级。今年苹果为入门机型新增了ProMotion显示屏,实现了120Hz的可变刷新率。iPhone 17的视频播放续航时间大幅提升至最高30小时,较iPhone 16的22小时显著增长。 在iPhone 17系列发布之后,不少经销商人士就已经预言了这个系列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尽管这款设备轻盈得令人惊叹,手感极佳,但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机型所提供的性价比优势实在难以匹敌。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系列的实际市场需求要高于预期,因此整体出货量较为乐观。苹果在未来可能会将iPhone新品的产能提升至9000万部以上。 实际上,三星此前推出的超薄设备S25 Edge也因销量不佳而取消了下一代的开发计划。但也有评论认为,开发iPhone Air所积累的技术仍然可能在未来被苹果使用在其他设备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