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韩国人造太阳持续运行30秒再破纪录
IT之家 12月5日消息,央视援引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将高达1亿摄氏度的“人造太阳”维持运行了30秒钟,打破了之前20秒的纪录。在这个真空容器内,发生着与太阳类似的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温度相当于太阳的8倍。 Business Korea报道称,KSTAR科学家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提升是进一步优化磁场条件和加热系统的结果。据称,该团队的目标是在2026年通过升级电源和通过钨分流器将等离子体维持300秒 IT之家了解到,超导托卡马克高级研究(KSTAR)也被称为韩国“人造太阳”,于 2007 年完成建设,并于 2008 年产生了第一批等离子体。 在 2018 年的实验中,KSTAR 首次让等离子体在 1 亿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运行(等离子体只有被加热到 1 亿摄氏度以上才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 此外,我国也在研究“人造太阳”,例如 EAST 和 HL-2M,后者是一种模拟太阳在发光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反应而制造出来的可控核聚变装置。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缩写字母组成的单词“ITER”(拉丁语意为“路”)也是有名的“人造太阳”。ITER 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旨在通过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
微小的黄铁矿晶体有望成为月球上的动力来源
一种基于黄铁矿的晶体,大小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可以作为微型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层--可能是月球上有希望的未来电源。欧空局与爱沙尼亚的塔林科技大学(TalTech)合作研究并生产了外形像砂纸一样的微晶体卷作为单晶层太阳能电池的基础材料。 "我们正在研究这些微晶体在未来月球定居方面的作用,"欧空局先进制造工程师Advenit Makaya解释说。"未来的月球基地将需要'靠天吃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产黄铁矿所需的铁和硫可以从月球表面直接获取。" TalTech公司的Taavi Raadik博士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开发黄铁矿微晶生长技术,并将其用于单晶层太阳能电池,每个微小的晶体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太阳能电池工作。一个微型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量很小,但在正常尺寸的模块中,将有数十亿个这样的电池--而且原则上在尺寸和形状方面没有限制。此外,我们的目标是,所有必要的源材料应该可以在月球上就地采集。" TalTech的博士生Katriin Kristmann在这个课题上的工作由TalTech和欧空局的发现与准备项目共同赞助。她解释说。"我们很高兴能与这个非常有雄心的项目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关系,我们将有机会把来自爱沙尼亚的科学带到月球上"。 该项目将包括让Katriin有机会利用欧空局在荷兰的ESTEC技术中心的实验室设施,对晶体质量进行详细研究。 "这只是欧空局一直在为月球或更远的地方研究的一系列原位资源利用方法之一,"Advenit补充说。 电力供应是选择未来月球基地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月球南极受到青睐,因为那里有相邻的"接近永恒的光峰",几乎可以持续获得太阳能,在较低的月球纬度,定居者将不得不与两周的长夜抗争。
玉兔二号月球车将近距离观察立方体形状的“神秘屋”物体
在2019年初以来,玉兔二号就一直在月球背面展开积极的探索。作为嫦娥四号任务期间投送的月球着陆器的一部分,它现在已将目光瞄向了远处发现的一个奇怪的立方体形状的物体上。周五的时候,为SpaceNews与Space.com报道中国太空计划的 Andrew Jones 记者,在一系列推文中介绍了有关这个“神秘屋”物体的新探索任务。 正如 2019 年的时候,玉兔二号曾在陨坑内发现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那样,你无需对本次任务感到太过兴奋,因为后续调查发现那种物质就是玻璃状的岩石。 对于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这部影片的粉丝们来说,那些曾经在地球上风靡一时的金属方尖碑,也并没有在太空中穿梭。 随着月球车的抵近,物体的真实面目也将变得愈加清晰。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种猜测,就是月球的这部分布满了撞击坑,且周边散落着相当多的大块碎片。 据悉,嫦娥四号任务意味着对于月球背面的一次深入探索,且玉兔二号月球车有望帮助科学家们深入了解那里地表下方的地质状况。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玉兔二号已在月面上行驶了840米(2756 英尺)。但由于它主要依赖于太阳能驱动,所以会定期转入休眠状态,然后在重见天日时继续开展相关工作。
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生娃” 我们采访了TA的缔造者
一年前诞生的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如今可以“生孩子”了。 据环球时报12月1日报道,近日,美国佛蒙特大学和塔夫茨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物繁殖方式,并利用这一发现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Xenobots 3.0。这一研究成果于10月2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详见钛媒体App前文:《人工智能的产物!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能“生娃”,但引来伦理争议》) 实际上,早在去年1月,钛媒体App就报道了该研究团队用非洲爪蟾早期胚胎中的皮肤和心脏细胞组装成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创造出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Xenobots”(异种机器人),可自我修复并自然分解;今年3月,团队将Xenobots升级到2.0,能够使用像头发一样的纤毛“腿”自行推进,在物体表面上快速移动,并且能够记录信息。(详见钛媒体App前文:《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诞生:100%青蛙基因,遭破坏时可自愈》) 如今,经历近两年升级了两次之后,Xenobots 3.0更进一步,实现了机器人的自我繁殖能力。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举行的媒体采访活动上,本论文共同作者,塔夫茨大学再生与发育生物学中心负责人迈克尔·莱文(Michael Levin)在接受钛媒体App的采访时表示,多细胞系统集合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进行用机器人实现真正的药物递送。 “这篇研究实验已经是一个惊人的“生物可塑性”的经典案例,未来或可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迈克尔·莱文表示。 科研团队还在采访中透露,Xenobots可以在没有任何外部食物储备的情况下存活10到14天,因为它们从卵子中获得能量。一旦到14天后,这些细胞就会分解,无法繁殖。而且,Xenobots自我复制只能持续了1-2代。 创造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的科研团队接受媒体线上采访(第一排右边是佛蒙特大学Joshua Bongard教授,第二排右侧是塔夫茨大学Michael Levin教授),图片由钛媒体App编辑截图 两年升级两次,最终实现活体机器人“可繁殖” 其实严格来讲,Xenobots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最早由捷克作家Karel Capek使用,专指人形奴。“bot”的原意指的就是奴隶,“Xeno”指的是“奇怪的,陌生的”意思。 而Xenobots一点不像人。它长得非常像“吃豆人”,造型有趣。此次全新升级的Xenobots 3.0仅有毫米大小,既不是传统的机器人,也不是一种动物。更严谨一些说,Xenobots是一种活的、可编程的有机体。 从去年诞生到现在,Xenobots经历了从 1.0 到 3.0 的升级进化,两年升级了两次,实现了从简单行走到自我发育繁殖,创造出全球首个可自我繁殖活体机器人。 具体在Xenobots 1.0部分,去年1月,佛蒙特大学(UVM)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约书亚·邦加(Joshua Bongard),和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的Michael Levin及其同事,利用从青蛙胚胎干细胞中提取的活细胞,通过佛蒙特大学的Deep Green 超级计算机集群上的自研模型,创造出全球第一个毫米级“活体可编程机器人”Xenobots,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随后在今年3月,团队将Xenobots升级到 2.0 版本。团队称,在实验条件下,Xenobots这些细胞形成了小型结构,具有自我组装,分组移动并感知周围环境,“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能力。这一研究成果登上了知名科学期刊美国《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 如今的Xenobots 3.0的研究突破在于,“活体机器人”可以实现自我复制能力。而且,Xenobots根本上是异种机器人,就是说,它的后代实际上没有类似人类一样的父母,它们是由不同的Xenobots共同制造出来的。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将足够多的Xenobots放置在培养皿中彼此靠近,它们会聚集并将其他漂浮在溶液中的单个干细胞堆叠起来,用它们如同吃豆人形状的“嘴”将干细胞组装成“婴儿”Xenobots。几天后,这些“婴儿”就会变成外观和动作都跟母体一样的新Xenobots。然后这些新的Xenobots可再次出去寻找干细胞,并建立自己的“副本”,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复制。 根据论文所述,研究人员观察到,当Xenobots被聚集成团时,它们在五天内形成了大约3000个细胞的球体。每个团块大约有半毫米宽,覆盖着微小的毛发状结构。而这一结构类似藻类的鞭毛,可以帮助Xenobots进行类似螺旋形游动。更有意思的是,单个Xenobot看起来似乎在进行一种有组织的协同工作,一道把松散的细胞拱到一起,由此产生的细胞堆逐渐形成了新的“Xenobots”,也就是复制体。 “这些青蛙细胞的复制方式与青蛙的繁殖方式大不相同,科学界已知的任何动物或植物都不会以这种方式进行复制”,本论文作者、塔夫茨大学、哈佛大学Wyss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萨姆·克里格曼Sam Kriegman表示。 简单来说,就是成群的青蛙干细胞聚集到一起,通过最终复制一个细胞自己。 因此,Xenobots成为全球第一个被发现以这种方式繁殖的多细胞生物体。 细胞簇自发的复制运动路线(来源:论文) 迈克尔·莱文指出,在最佳条件下制作一份副本大约需要五天时间。“后代”不会采用父代的 C 形体型,而是恢复为效率较低的原始球体形状,也没有大脑或消化系统,只是能编程罢了。 “机器人和有机体之间的区别并不像我们过去认为的那么明显。”莱文表示,Xenobots兼具机器人和有机体两者的属性。 该团队还指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设计出更容易复制的细胞集群,执行特定的工作。这意味着,未来这些经过设计的细胞簇可能无需任何外部干预,仅通过自我复制便可实现更大的价值。 科研团队在采访中强调,构建活体机器人,是人类破解“形态学代码”的一小步。可以帮助人类了解它们(青蛙细胞)是如何根据其(形态学代码领域)历史和环境来计算和存储信息的。而未来,他们希望Xenobots可以让某种体外组织,用于移植到病人身上,或直接用于病人身上,用于追踪肿瘤细胞,以及肠道中的细菌相互作用,更好的治疗和缓解病人的疾病问题。 研究者回应伦理问题:没有外界的帮助,这种细胞无法繁殖 这样一种可以自我繁衍的“活体”机器人的诞生,让一些围观者联想到了某些科幻小说、电影描绘的场景。一些网友评论说,这是“异形来了”,生怕科学家们造出了一种可以毁灭人类的致命生物兵器,消息一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认为,虽然这种忧虑带有浓厚的“科幻气质”,但焦虑本身是真实的。 杜克大学法学和哲学教授妮塔·法拉哈尼 (Nita Farahany) 表示,新技术中涉及到了一些伦理问题。“任何时候我们会被机器人试图驾驭生命...... (我们应该)认识到它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 不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学教授叶盛指出,现阶段研究者们在实验室里造出的“活体”机器人,还没有离开实验室后在自然界里独立生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得更强,自我复制的能力变得更强时,它跟大自然之间会产生什么相互作用和影响,恐怕就很难判断了。 换句话说,叶盛认为,短时间内,Xenobots活体机器人很难对我们的生物圈乃至人类社会产生威胁。“所以从长远来看,它的安全性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我想恰恰是因为安全性需要去考虑,所以我们现在才需要去研究它,我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Xenobots 3.0科研团队(左起):佛蒙特大学乔西·邦加德;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迈克尔·莱文;塔夫茨大学道格·布莱克斯顿;塔夫茨大学的山姆·克雷格曼。图片来源:塔夫茨大学 针对于外界质疑的伦理问题,本论文作者,塔夫茨大学资深科学家道格·布莱克斯顿(Doug Blackiston)博士对钛媒体App表示,Xenobots细胞可以在室温下存活,在没有任何外部食物储备的情况下,最多能存活10到14天。如果研究人员没有为这个系统提供丰富的青蛙干细胞来源,这个系统就会崩溃,细胞14天后就会分解掉。所以,Xenobots没有外界的帮助,这种细胞是无法繁殖的。 道格·布莱克斯顿强调,伦理道德问题对于科学家来说十分敏感,所以对于涉及生物和动物材料的研究又完善的制度规定,有着多层次的监管。这些机器人完全被限制在实验室中,是可生物降解的,很容易被消灭,并经过了美国联邦、州和机构各级伦理专家的审查。 “科学研究必须确保通过一般性伦理准则,所以普通的用户不太需要过于担心。”研究团队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 迈克尔·莱文则指出,青蛙细胞在存活时一直在蜕皮,当它们蜕皮的时候。通常有一些健康的细胞。而且14天后,这些细胞会在水中被分解掉,并且是无害的。 对于是否可以无限繁殖问题,迈克尔·莱文指出,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Xenobots自我繁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短暂的,自我复制只能持续1-2代,不能无限期繁殖。而且自我复制的形状并没有数十亿种,最终都是原始球体形状,即有“嘴”的圆形。 他强调,这种分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成果有望用于人体和环境方面的许多任务,例如收集海洋中的微塑料、检查根系和再生医学等。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认为,目前Xenobot还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实际应用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未来,他认为,“活体机器人”或许还可以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等。 科技部主管媒体《科技日报》评论称,这种活体机器人不能繁殖得过于疯狂,否则也令人担忧。第三代机器人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在人类医学上也颇有大展拳脚的潜力。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马斯克根本没想去火星?火星登陆存几大难点,目前无法解决!
时间回到差不多3年前的2月6日,美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于肯尼迪空间中心成功发射,其两个助推器几乎同时落地被完整回收,揭开火箭重复利用崭新一幕。 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对重返月球,甚至是火星移民计划充满了信心。因为在1988年能源号退役后,人类保持最大的近地轨道运力是德尔塔4重型火箭的28.8吨。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和回收,使人类近地轨道运力重回60吨级,运输成本下降到德尔塔4的23%。 便宜的运载火箭意味着太空探索的巨大可能性,以一己之力改变航空业的马斯克,被人们盛赞为“钢铁侠”。 就连知名企业甲骨文的创始人劳伦斯·埃里森也公开表示:“如果我死后要把所有的钱全部捐掉,我会将我的钱全部捐给马斯克,让他去探索人类的未来。” 等等,在火星上探索人类的未来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时间线回到今年年初,支撑马斯克“火星移民计划”的星舰其原型机SN9试飞遭遇失败。此次试飞失败打脸了马斯克不久前的豪言壮志“要在5年时间内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人们无从得知马斯克的底气来自哪里,要知道即便是NASA这个人类航天工业的巨无霸,其火星登陆的计划也在2033年。 毫无疑问,火星登陆一定可行,但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即便是人们在10年、20年内完成不了,30年甚至是50年后,人类的科技水平势必能够完成“多星球物种”这个目标。但对于马斯克5年登陆火星的话语,只能说他真的是个营销大师。 火星登陆简要可以分为两个科技派系。 一个是以NASA、CNSA为主的稳健派;以国为单位的太空活动备受关注,每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不可能像马斯克那样胡来。 对于火星登陆,中美都保持了相同的计划,就是先重返和登陆月球,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居住基地。 月球基地将会取代空间站绝大部分的科研功能,在确保人类科技足以支撑在异星完全自给自足后,才有可能前往火星。 月球基地是人类太空文明取得跃进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连月球基地都无法在5年内完成,火星登陆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例如前段时间,刚在月球取得月壤不久的CNSA,就成功利用加热月壤的方法,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制氧思路。 除此之外,如何确保异星的长期用水、食物供给、防辐射科技、出行保障,都需要科技的进步与改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稳健派倾向于在科技完善后,利用单艘飞船或数艘飞船就完成火星登陆,建立火星前哨基地的任务。 第二种则是以马斯克为主的豪放派;此时的德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沿岸,那里正矗立着马斯克心爱的大火箭“星舰”,这是上文所说发射失败的星舰原型机SN9完全体。总高度接近400英尺,装备的猛禽发动机达到33个的星舰,推力将会达到土星5号的2倍,近地轨道运力为100多吨。 这艘计划在2022年1月点火发射的星舰,如果能顺利发射并且回收,将会再次刷新火箭运载的成本。 星舰是马斯克“火星移民”的核心环节。如果能同时发射5~10艘运载能力恐怖,且发射成本低廉的星舰,航天员想要在火星上直接搭建基地并非难事。即便是补给科技缺失或落后,星舰也能完成火星基地的补给任务,省去月球基地的科研环节,直接跃进到火星基地。 在火星基地完备后,多达1000艘的星舰将会不断往返火星和地球,建立一个10~100万人口的火星城市。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前段时间感恩节还没过,SpaceX猛禽发动机生产进度缓慢、量产困难的问题便被揭露出来,发动机产能跟不上星舰原型机的进度,如何完成“火星移民”计划? 对此马斯克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据其小17岁的前女友格莱姆斯爆料,两人在还未分手时,便尝试各种保持身体健康的科学手段。除了常见的植发、间歇式禁食,格莱姆斯还尝试了去除眼睛蓝光,使用流行富人圈的WLnad类物质等。 此前华人首富李嘉诚被媒体曝出尝试的156万的仙丹就是这种物质。其研发公司“莱特维健”实现量产后一度号称人类走进未来,被奉为富人玩物。但在后来,只能说这些富豪被割了韭菜。WLnad被国产攻克后,使用成本暴跌至少40倍,成为京東、拼哆哆上随处可见的大众物品。 马斯克希望自己最少可以在20年内保持健康,看到火星移民实现的那一天。这个举动间接反映了其对5年内实现火星登陆的悲观,即便能够实现,人类是否愿意堆叠地球资源来完成火星登陆也是个很大问题。 就像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在接受采访时,也反对浪费资源进行“火星移民”。他认为人类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如将这些人力物力改造沙漠与戈壁。
GPU最新发展报告,AI芯片王者,五大国内名星玩家大显身手|智东西内参
AI芯片主要承担推断任务,通过将终端设备上的传感器(麦克风阵列、摄像头等)收集的数据代入训练好的模型推理得出推断结果。由于终端场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对于算力和能耗等性能需求也有大有小,应用于终端芯片需要针对特殊场景进行针对性设计以实现最优解方案,最终实现有时间关联度的三维处理能力,这将实现更深层次的产业链升级,是设计、制造、封测和设备材料,以及软件环境的全产业链协同升级过程。 相比于传统CPU服务器,在提供相同算力情况下,GPU服务器在成本、空间占用和能耗分别为传统方案的1/8、1/15和1/8。 人工智能服务器是AI算力基础设施的主要角色,在服务器中渗透率不断提升。 L3自动驾驶算力需求为30-60TOPS,L4需求100TOPS以上,L5需求甚至达1,000TOPS,GPU算力需求提升明显,芯片主要向着大算力、低功耗和高制程三个方向发展。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华西证券的报告《AI领强算力时代,GPU启新场景落地》,解读GPU三大落地场景和国产GPU最新的发展趋势。 作者:孙远峰 等 一、算力时代,GPU开拓新场景 广义上讲只要能够运行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都叫作 AI 芯片。但是通常意义上的 AI 芯片指的是针对人工智能算法做了特殊加速设计的芯片。 AI芯片也被称为AI加速器或计算卡,即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大量计算任务的模块(其他非计算任务仍由CPU负责)。到目前位置,AI芯片算力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因为芯片算力不足,所以神经网络没有受到重视; 第二阶段:通用芯片CPU的算力大幅提升,但仍然无法 满足神经网络的需求; 第三阶段: GPU和和新架构的AI芯片推进人工智能落地。 ▲AI芯片算力发展阶段 目前,GPT-3模型已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术。 GPT-3的模型使用的最大数据集在处理前容量达到了45TB。根据 OpenAI的算力统计单位petaflops/s-days,训练AlphaGoZero需要1800-2000pfs-day,而GPT-3用了3640pfs-day。 ▲自然语言模型/会话式AI平台 AI运算指以“深度学习” 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算法,需要系统能够高效处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文本、视频、图像、语音等) 。需要硬件具有高效的线性代数运算能力,计算任务具有:单位计算任务简单,逻辑控制难度要求低,但并行运算量大、参数多的特点。对于芯片的多核并行运算、片上存储、带宽、低延时的访存等提出了较高的需求。 自2012年以来,人工智能训练任务所需求的算力每 3.43 个月就会翻倍,大大超越了芯片产业长期存在的摩尔定律(每 18个月芯片的性能翻一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AI芯片还应满足:对主流AI算法框架兼容、可编程、可拓展、低功耗、体积及价格等需求。 从技术架构来看,AI芯片主要分为图形处理器(G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类脑芯片四大类。其中,GPU是较为成熟的通用型人工智能芯片,FPGA和ASIC则是针对人工智能需求特征的半定制和全定制芯片,类脑芯片颠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的芯片,类脑芯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种技术架构AI芯片类型比较 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为110亿美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将加落地,推动AI芯片市场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26亿美元。 ▲2019-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及预测(亿美元) 二、GPU 下游三大应用市场 GPU其实是由硬件实现的一组图形函数的集合,这些函数主要用于绘制各种图形所需要的运算。这些和像素,光影处理,3D坐标变换等相关的运算由GPU硬件加速来实现。图形运算的特点是大量同类型数据的密集运算——如图形数据的矩阵运算,GPU的微架构就是面向适合于矩阵类型的数值计算而设计的,大量重复设计的计算单元,这类计算可以分成众多独立的数值计算——大量数值运算的线程,而且数据之间没有像程序执行的那种逻辑关联性。 GPU微架构的设计研发是非常重要的,先进优秀的微架构对GPU实际性能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市面上有非常丰富GPU微架构,比如Pascal、Volta、Turing(图灵)、Ampere(安培),分别发布于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和2020年,代表着英伟达 GPU 的最高工艺水平。 GPU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发挥着连接应用程序和显卡驱动的桥梁作用。目前GPU API可以分为2大阵营和若干其他类。 2大阵营分别是微软的DirectX标准和KhronosGroup标准,其他类包括苹果的Metal API、 AMD的Mantle(地幔) API、英特尔的One API等。 AI芯片(GPU/FPGA/ASIC)在云端同时承担人工智能 “训练”和“推断”过程,在终端主要承担“推断”过 程,从性能与成本来看ASIC最优。ASIC作为专用芯片,算力与功耗在通用芯片GPU具有绝对优势,但开发周期较长,落地较慢,需一定规模后才能体现成本优势。FPGA可以看做从GPU到ASIC重点过渡方案。相对于GPU可深入到硬件级优化,相比ASIC在算法不断迭代演进情况下更具灵活性,且开发时间更短。 从生态与落地来看,GPU占据绝对优势,英伟达处垄断地 位。开发者能通过英伟达CUDA平台使用软件语言很方便地开发英伟达GPU实现运算加速,已被广泛认可和普及,积累了良好的编程环境。以TPU为代表的ASIC目前主要运用在巨头的闭环生态,FPGA在数据中心业务中发展较快。 2020年GPU市场规模为254.1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853.1亿美元,从2021年到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2.82%。GPU市场分为独立,集成和混合市场。2019年集成占据了GPU市场份额的主导地位,但由于混合处理器同时具有集成和独立GPU的能力,因此未来混合细分市场预计将实现最高复合年增长率。 市场分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游戏机,电视等。在2019年,智能手机市场占据了全球GPU市场份额的主导地位,预计在预测期内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但是,由于对医疗设备等其他设备中对小型GPU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其他领域在未来的复合年增长率最高。由于在设计和工程应用中图形处理器的广泛使用,预计汽车应用细分市场将在预测期内以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总体来说,GPU有三大应用场景:游戏 、 AI和自动驾驶 1、游戏 IDC数据显示,2020年游戏PC和显示器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6.8%,达到5500万台。游戏笔记本电脑在2020年增长了创纪录的26.9%。与PC并行,游戏显示器在2020年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77%以上,出货量达到了1430万台。 IDC预计2021年游戏显示器的销量将首次超过游戏台式机。即使游戏台式机逐渐受到青睐,游戏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连接率不断提高也意味着游戏监控器市场的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IDC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达到7290万,复合年增长率为5.8%。 2、AI 移动端AI芯片市场不止于智能手机,潜在市场还包括:智能手环/手表、 VR/AR眼镜等市场。 在边缘计算场景,AI芯片主要承担推断任务,通过将终端设备上的传感器(麦克风阵列、摄像头等)收集的数据代入训练好的模型推理得出推断结果。由于边缘侧场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对于计算硬件的考量也不尽相同,对于算力和能耗等性能需求也有大有小。因此应用于边缘侧的计算芯片需要针对特殊场景进行针对性设计以实现最优的解决方案。 ▲不同边缘计算场景对AI芯片性能要求 安防摄像头发展经历了由模拟向数字化、数字化高清到现在的数字化智能方向的发展,最新的智能摄像头除了实现简单的录、 存功能外,还可以实现结构化图像数据分析。安防摄像头一天可产生20GB数据,若将全部数据回传到云数据中心将会对网络带宽和数据中心资源造成极大占用。 通过在摄像头终端、网络边缘侧加装AI芯片,实现对摄像头数据的本地化实时处理,经过结构化处理、关键信息提取,仅将带有关键信息的数据回传后方,将会大大降低网络传输带宽压力。当前主流解决方案分为:前端摄像头设备内集成AI芯片和在边缘侧采取智能服务器级产品。 前端芯片在设计上需要平衡面积、功耗、成本、可靠性等问题,最好采取低功耗、低成本解决方案(如:DSP、 ASIC);边缘侧限制更少,可以采取能够进行更大规模数据处理任务的服务器级产品(如:GPU、 ASIC)。 ▲AI芯片在智能安防摄像头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服务器通常搭载GPU、FPGA、ASIC等加速芯片,利用CPU与加速芯片的组合可以满足高吞吐量互联的需求,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相比于传统CPU服务器,在提供相同算力情况下,GPU服务器在成本、空间占用和能耗分别为传统方案的1/8、1/15和1/8。 当前在云端场景下被最广泛应用的AI芯片是英伟达的GPU,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相比CPU)、通用性以及成熟的开发环境。2020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为12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AI智能服务器市场将达到288亿美元,5年CAGR达到18.8%。 ▲2020-2025年全球AI服务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美元) 在AI开发中,由于深度学习模型开发及部署需要强大算力支持,需要专用的芯片及服务器支持。开发者如选择自购AI服务器成本过高。通过云服务模式,采取按需租用超算中心计算资源可极大降低项目期初资本投入同时也省却了项目开发期间的硬件运维费用,实现资本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提升。 3、自动驾驶 全球自动驾驶迈入商用阶段,未来可期。IDC最新发布的《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预测报告(2020-2024)》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L1-L5级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预计将达到约5425万辆,2020至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8.3%;L1和L2级自动驾驶在2024年的市场份额预计分别为64.4%和34.0%。尽管目前L3-L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具有开拓性意义,L1-L2级自动驾驶将依然是未来5年内带动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增长的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自动驾驶由L2向L3过渡。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1-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10.8万辆,同比增长81.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2020年1月份至9月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销售量达196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14.7%。 更有部分企业加速研发L3级自动驾驶车型,多地开展自动泊车、自动驾驶公交车、无人智能重卡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到2025年,我国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 随着传感器、车载处理器等产品的进一步完善,将会有更多L3级车型出现。而L4、L5级自动驾驶预计将会率先在封闭园区中的商用车平台上实现应用落地,更广泛的乘用车平台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伴随着技术、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预计至少在2025年~2030年以后才会出现在一般道路上。 ▲2016-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自动驾驶渗透率预测 感知路境,短时处理海量数据。行车过程中依赖雷达等传感器对道理信息进行采集后,处理器每秒需实时数据解析几G量级数据,每秒可以产生超过 1G 的数据。对处理器的计算量要求较高。 自动规划,瞬时反应保障安全。处理分析实时数据后,需要在毫秒的时间精度下对行车路径、车速进行规划,保障行车过程安全,对处理器的计算速度要求较高。 兼具技术成本优势,GPU为自动驾驶领域主流。 三、国产AI GPU走上快车道 2020年国内AI芯片行业投融资金额同比增长了52.8%,2021年1月至4月的投融资事件和金额均已超过去年全年,资本对国内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投资高涨。 从热门领域来看,人工智能领域是2020年资本青睐度较高的细分赛道之一。2020年资本投资的主要是相对成熟且已获得1-2轮甚至2轮以上融资的AI芯片企业。 ▲AI芯片行业公司成立时间、融资历史及估值 AI芯片行业市场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创业进入市场检验期。大量AI芯片公司在15~17年成立。未来1-2年,市场将会对各厂商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实际检验。市场期待更高算力、更低功耗、成本更低的AI芯片。 ▲不同公司的芯片介绍 1、沐曦集成电路:多场景高性能GPU 沐曦集成电路专注于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针对异构计算等各类应用的高性能通用GPU芯片。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强商用GPU芯片,产品主要应用方向包含传统GPU及移动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高性能异构计算领域,是今后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通用信息产业提升算力水平的重要基础产品。 拟采用业界最先进的5nm工艺技术,专注研发全兼容CUDA及ROCm生态的国产高性能GPU芯片,满足HPC、数据中心及AI等方面的计算需求。致力于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可靠的高性能GPU芯片,服务数据中心、云游戏、人工智能等需要高算力的诸多重要领域。 2、壁仞科技:推出云端AI芯片 壁仞科技创立于2019年,公司在GPU和DSA(专用加速器)等领域具备丰富的技术储备聚焦于云端通用智能计算,逐步在AI训练和推理、图形渲染、高性能通用计算等多个领域赶超现有解决方案,以实现国产高端通用智能计算芯片的突破。 ▲壁仞科技发展历程 3、燧原科技:推中国最大AI计算芯片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燧原科技推出第二代云端AI训练芯片邃思2.0及训练产品云燧T20/T21,以及全新升级的驭算Topsrider 2.0软件平台。 邃思2.0是迄今中国最大的AI计算芯片,采用日月光2.5D封装的极限,在国内率先支持TF32精度,单精度张量TF32算力可达160TFLOPS。同时,邃思2.0也是首个支持最先进内存HBM2E的产品。公司主要服务为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周边、工业、数据处理、物联网等广泛应用市场所提供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 授权服务。 燧原科技成立于2018年03月19日,成立至今连续获得过5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32亿元人民币。其最新一笔融资为今年1月完成的18亿元C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中金资本旗下基金、春华资本领投。 4、地平线:智能驾驶及 AI 应用领域服务 基于创新的人工智能专用计算架构 BPU,地平线已成功流片量产了中国首款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专注于智能驾驶的征程1 和专注于 AIoT 的旭日1 ;2019 年,地平线又推出了中国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征程 2 和新一代AIoT智能应用加速引擎旭日2 ;2020年,地平线进一步加速AI芯片迭代,推出新一代高效能汽车智能芯片征程 3 和全新一代 AIoT 边缘 AI 芯片平台旭日 3。 ▲地平线发展历程 智能物联网需求将使云端计算的负荷成倍增长。智能物联网是未来的趋势所向,海量的碎片化场景与计算旭日处理器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帮助设备高效处理本地数据。 面向AIoT,地平线推出旭日系列边缘 AI 芯片。旭日2采用 BPU 伯努利1.0 架构,可提供 4TOPS 等效算力,旭日3 采用伯努利2.0 ,可提供 5TOPS 的等效算力。 地平线已成为唯一覆盖 L2 到 L4 的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提供商。从 2019 年量产中国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征程 2,到 2020 年推出第二代车规级芯片征程3。目前,征程 2 、征程 3 已在长安、长城、东风岚图、广汽、江淮、理想、奇瑞、上汽等多家自主品牌车企的多款主力爆款车型上实现前装量产。 地平线 Matrix由征程2 架构加速的车规级计算平台,结合深度学习感知技术,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高性能感知系统。 ▲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 5、黑芝麻: 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 黑芝麻智能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视觉感知技术与自主IP芯片开发的企业。公司主攻领域为嵌入式图像和计算机视觉,提供基于光控技术、图像处理、计算图像以及人工智能的嵌入式视觉感知芯片计算平台,为ADAS及自动驾驶提供完整的商业落地方案。 基于华山二号 A1000 芯片,黑芝麻提供了四种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单颗 A1000L 芯片适用于 ADAS 辅助驾驶;单颗 A1000 芯片适用于 L2+ 自动驾驶;双 A1000 芯片互联可达 140TOPS 算力,支持 L3 等级自动驾驶;四颗 A1000 芯片则可以支持 L4 甚至以上的自动驾驶需求。另外,黑芝麻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黑芝麻智能首款芯片与上汽的合作已实现量产,第二款芯片A1000正在量产过程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在商用车领域实现10万片量级以上的量产,明年将在乘用车领域量产落地。黑芝麻智能已与一汽、蔚来、上汽、比亚迪、博世、滴滴、中科创达、亚太机电等企业在L2、L3级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解决方案上均有合作。 黑芝麻智能科技最新的华山二号(A1000)芯片具备 40-70TOPS 的强大算力、小于 8W 的功耗及优越的算力利用率,工艺制程16nm,符合 AEC Q-100、单芯片 ASIL B、系统 ASIL D 汽车功能安全要求,是目前能支持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唯一国产芯片。为了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黑芝麻同步发布了华山二号 A1000L。 ▲黑芝麻最新产品A1000系列参数对比 除了以上玩家,摩尔线程等公司最近也有新进展,见下表。 ▲国产GPU最新进展 智东西认为,在传统GPU市场中,排名前三的Nvidia、AMD、Intel的营收几乎可以代表整个GPU行业的收入。国产CPU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产业和生态也逐渐健全起来。然而,国产GPU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国产CPU。在AI加速计算、国产芯片自主创新和摩尔定律放缓等因素的驱动下,国产GPU和海外巨头的差距会逐步减少。
刷抖音、快手也要付费?短剧付费新时代|ifanrTalllk
用户的时间是不变的,但用户在每个视频平台花费的时间却是此消彼长的。你强我就弱,用户在其他平台花的时间多了,原先平台花的时间就少了。这也是我们熟悉的巨头对扩大疆域总是乐此不疲的原因。 短视频就是近年争夺用户时间的最大杀器。打开手机,一刷,半天过去了。 文字创作者说自己要转型视频创作者;长视频平台增加了不少短视频内容;连原先拍电影的导演们也说自己要拍短剧。内容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好,创作者们经历了求人看-等人看-收钱才能看的变化。这个收钱有时候是广告植入,但也可能是直接的付费观看。 抖音近来探索的全新商业变现模式就是短剧付费观看,虽然这只是一个尚在测试中的功能。但按集数付费、每集最低 1 元,支持一次性付费解锁、无观看时长限制的特点,让人忍不住问出一个问题: ▲ 抖音内测的付费 用户买视频会员都嫌贵,为短剧付费可能吗? 今天,我们就和朋友们聊一聊短剧付费。 爱范儿副主编 李超凡: 我在脑海里搜索我为线上内容付费的场景,因为一部喜欢的剧解锁超前点播,因为认同某个创作者加入他的知识星球,也在公众号给一些行业相关的解读文章付过费。 这样看来,我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我眼里的优质精品内容。 我也会刷抖音,它的算法精准定向朝我脑里注射多巴胺,但碎片化的奶头乐似乎还构不成我付费的理由,也可能我并不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 ▲ 短视频的快乐很容易 vlog 博主 大粉: 不会付费,抖音的快感就是白嫖+廉价的快乐 。 科技评测公司编导 楠: 我不会为这种东西付费,一块钱我都不想花。 视频编导 黑崽: 不会,除非质量很高,短剧一集一元钱,定价太高了。付费不就是想赚钱嘛,那是不是就会用各种手段来增加集数了?中国短视频急功近利的氛围我觉得会出很多幺蛾子。 爱范儿导演 郑申: 第一反应是冷笑一下,凭什么?但想想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我的话会付费,1 元可以,甚至好的内容我能接受更高一点。 因为就目前已有的短视频市场,静下心来做好内容特别是剧情类的特别少,大部分是套路式、经不起时间沉淀的快内容,看过也就过了,所以凭什么收费呢? 但是想想,如果收费,能做出一部分的筛选,也是个好事(当然不排除那些骗人付费后牛头不对马嘴的那种)。用户刷短视频,大部分是除了时间之外,不太需要其他成本,主要为了消遣一下。但如果在轻松之余,能选择性地付费观看好内容,我觉得是没问题的。这样做内容的门槛也会高一点,现在有点太泛滥了,甚至会淹没部分好内容。 ▲ 如果内容好,付费也不是不行 爱范儿编辑 冷思真: 我会不会为短剧付费这个问题,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内心希望自己一毛不拔,慢慢存钱成百万富翁,但很多时候氛围到了,是真的会付钱的,当然氛围没了可能也会觉得后悔。我觉得短剧也是那种类型,真到了关键处,不花钱就是百爪挠心的痛苦,输密码的手停不下来。 我一开始其实是觉得 1 元有点贵。但后面想想,今天线上 1 元的付费数额应该也是基础门槛,订阅号付费也是 1 元起。如果连 1 元都没有,我觉得创作者的投入意愿会很弱。 几毛一块的差别,对愿意付费的人来说几乎可以忽略。 爱范儿副主编 李超凡: 美国的短视频流媒体 Quibi 已经做过尝试,从投入资金、高管到内容制作都在朝着「短视频界的 Netflix」看齐,结果黯淡收场,可见太高门槛的内容在短视频的碎片化场景还是不受用户待见。 ▲ 两年花光百亿的中视频平台 Quibi 而另一方面,如果以获取流量为目标的话,付费很可能是一个不必要甚至起到负作用的动作。 怎么在这里挖掘一个新的细分领域,还需要更多探索,因此抖音来做这个事情还是有意义的,但这个细分需求是否真的存在还没人知道。 vlog 博主 大粉: 科幻/悬疑/有特色(乡村爱情短视频版之类的)。 科技评测公司编导 楠: 要收钱,首先黏性要高,要么是用户黏性高,要么就是内容黏性高。如果发的内容是我本身特别喜欢的人,博主,或者说是爱豆,我愿意为她去消费的,或者是你这个内容的精彩程度足以让我愿意花钱继续看下去。 但现在抖音它的内容是非常多和杂的,不是说每一个内容都是不可替代的,同类型的内容非常的多。我不看你,大不了看别人。 视频编导 黑崽: 我觉得可以参考付费漫画,剧本质量一定要在水平上,而且更新频率一定要高,时长也不能太短,不然观众为啥不去看像 B 站的罗小黑战记或者非人哉的一些国产自制番剧? ▲ 质量好且免费的罗小黑战记 爱范儿导演 郑申: 剧情类、纪录片类、教程类、动漫类……其实各种有连载性质的都可以。 要做付费首先内容都好,第二时长不宜太长。有好的宣传,而不是流量去刷的假好评、假口碑,可以有比较有门槛的专业评分制度,对于差的付费内容提供举报、甚至退钱机制可能会对好内容的保护会好一点。 爱范儿编辑 冷思真: 赘婿面对妻子家人即将展现实力的前一秒;连环杀人案即将找到真凶的前一集;女主即将打脸恶毒女配的那一瞬间。就在那一刻,抖音跳出了付费按钮,我大概率忍不住直接付款了。即时、未知、迫不及待,这都是吸引我付费的因素。 我曾经从微博追一篇文章追到了公众号,稀里糊涂付了 5 元追连载,之后回想一下内容,什么都想不起来。所以我觉得内容是否优质其实不是短片适合做付费短内容的评价标准,能不能让用户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进展才是,哪怕那个内容非常老套、恶俗。 当然,平台肯定要有所筛选。在微博广告视频都能肆无忌惮展示办公室强制爱这种让人脸红心跳的片段内容时,我觉得带点软色情的内容在付费上是会很受欢迎的,但这个做不久。 口碑和付费,要是两个都想做好其实难上加难。 ▲ 让人付费的内容不一定是好内容 爱范儿副主编 李超凡: 成不成功得看目标是什么,如果想像 Quibi 一样依靠付费订阅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目前看是还难的。 可如果只是作为平台的一个补充,像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让一些不依赖广告收入、流量不高,但内容优质的创作者获益,鼓励优质长尾内容的创作,只要满足其中一部分用户,对整个平台生态来说就是成功的。 vlog 博主 大粉: 有点悬。毕竟用户付费还是习惯给长视频平台,且腾爱优每年很多 IP 剧,每个月也才十多块会员费,单剧集点播有点难。 科技评测公司编导 楠: 短期内如果抖音依然是这种模式的话,我觉得不会成功。 抖音的初衷就是一个创作者平台,短剧付费是付给谁呢?是付给创作者还是付给抖音这个平台的,我觉得这个性质比较重要。 ▲ 图片来自:unsplash 视频编导 黑崽: 可以成,但是定价应该是更便宜,一毛钱一集或者更便宜才行,而且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给观众一个必须看的理由。 爱范儿导演 郑申: 能成。现在的人对内容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垂直。每个人会更经常性地刷到「猜你喜欢」的内容,如果是真的有兴趣,而且想看好的内容的话,我是觉得是个好的市场趋势。 甚至会对爱优腾的付费长视频造成一定压力和冲击。 爱范儿编辑 冷思真: 我和大家想的有点区别,优质从来都不是付费的理由。我知道看书更好,但我可能更愿意刷短视频,想的和做的其实是有偏差的。 付费短剧要真能做成,大概率是能快速吸引用户付费的低质内容,或许不需要画面多精美、内容多出色,只要拿捏到用户心理就有不少人愿意花 1 元为当下付费。 甚至诞生不少专门做短剧付费的工作室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来钱快。
史上最反人类的电子产品 买的都后悔
最近机哥的右手总感觉麻麻的,哪里不对劲。 还以为是麒麟臂要发作了。 结果医生说这是“鼠标手”,学名“腕管综合征”。 医生还说,跟我每天晚上进行的紧张、刺激、猛烈……的游戏有关。 建议以后还是少用鼠标。 机哥堂堂六号线吴彦祖,发型都可以乱,但鼠标是不可能不用的。 正当发愁之时,网上的病友们给出了建议。 有教什么手部放松操的,有说买个手感软弹的鼠标腕托。 当然还有看起来最靠谱的——用人体工学鼠标。 啥?人体工学是这种人体吗? 哦,原来说的是人体工程学,也就是一种更符合人体结构的设计。 机哥不搜不要紧,一搜就发现人体工学这个领域还真是有点一言难尽。 有些产品吧,也不能说奇葩,就是它是真的不太好理解。 鼠标 人体工学鼠标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 不过看到它的样子,可能机友们就会觉得很熟悉了。 比如,罗技经典的办公鼠标系列。 标志性的设计就是侧面的滚轮和宽大的拇指托。 其实这种设计已经被发扬光大,很多游戏鼠标都有这种设计的影子。 不过,机哥还是要说,这种的在人体工学的大坑里,根本排不上号。 垂直鼠标大家听说过没有?就是那种号称可以减少手腕压力的。 你以为垂直就是把传统鼠标立起来吗?就像下面这个一样。 那机哥只能说你真的低估了这帮人体工学设计师的想象力。 来看看这个,人家直接把鼠标做成了汽车档把的样子。 从长相看就很奇葩了,还带一个软弹如少女肌肤的腕托底座。 拇指控制左键和滚轮,食指控制右键。 说实话有点反直觉,不过倒也可以在系统里切换。 感觉这个姿势更像是在用打火机,不像是挂挡。 机哥凭空模仿了一下姿势,确实要比传统鼠标用起来更放松。 还有这种像个企鹅的垂直鼠标。 你说它不在乎美观吧,人家好歹还搞成了企鹅的样子。 你说它好看吧,估计没有人会冲着这个外观买它。 只能说和外形比起来,功能性和健康更重要吧。 人体工程学鼠标里,最奇葩的还得是轨迹球鼠标。 甚至不用机哥多过介绍,放一张图就能感受到那种奇葩的气息了。 你跟我说这是鼠标? 远看像个独眼大虫子,近看像老年保健球展示底座。 看久了又有种巴拉拉小魔仙魔法棒的即视感。 就这么个玩意,用过的居然都说好。 机哥给大家解释解释,轨迹球其实就跟以前滚球鼠标原理差不多。 只不过把滚球放到了正面,用手指来控制,手臂手腕根本不需要移动。 所以特别适合需要精细操控鼠标的工作,比如建模、绘图这些。 对普通用户来说吧,机哥只能说学习成本有点高,金钱成本也不低。 除非是喜欢折腾和尝鲜的极客用户,不然还是整个鼠标的腕托更实际一些。 像这种鼠标屁股挂两个蛋的就挺不错的。 键盘 既然都进了人体工学这个深坑,怎么能只看鼠标呢? 机哥想说,键盘也是一个用起来容易让人疲劳的设备。 举个栗子,机友们在用传统键盘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 左右手和键盘并不是垂直的,是有一定角度的,打字打久了手腕就会难受。 于是就有了最经典的带弧度的人体工学键盘。 例如微软这款,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左右手分开了,但又没完全分开。 但在人体工学玩家看来,这显然不够极致。 人体工学键盘应该要适应高矮胖瘦不同人的体态。 于是,它就裂开了,字面意思。 就像“若练此功,必先自宫”一样,裂开只不过是第一步。 接下来就要打破常规的键盘布局,解放拇指。 把很多常用的系统功能键放到拇指位上。 或者把键盘立起来,解放紧张的手腕,实现垂直鼠标的效果一样。 那这种角度貌似看不到侧面按键了,是不是只能盲打了? 哎,人家怎么会没考虑到呢,这不是给你标配了俩后视镜嘛。 这种天才设计,机哥只能说活久见。 这还不算完,机哥还在众筹网站上找到了一款人体工学键盘究极完全组合形态。 除了裂开的设计,非主流的布局之外。 这款键盘还有磁吸手托,左手位可以放一个3D绘图鼠标,右手位可以放一个触控板。 用起来是这样的,看着就有种掌控全世界的感觉。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用得上它的完全体。 然而,还是会有人嫌这种组合设计不够简洁。 真正的人体工学设计要讲究整体性。 不知道是鼠标出了轨,还是键盘劈了腿,总之,它来了。 机哥姑且称它为鼠键吧。 看到它的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才人体工学宇宙的终极。 但它的左右各半斤的重量又狠狠打了机哥的脸。 啊,原来人体工学的尽头是健身器材。 家具配件 说到健身就不得不提各种奇怪的办公类家具配件。 比方说显示器支架这种东西。 价格也不贵,但机哥实话说体验提升蛮大的。 毕竟人在电脑前能有一万种姿势,显示器支架就能无死角配合。 就当大家都在讲显示器支架怎么匹配头部的位置。 有人反其道而行,让显示器动起来,脑袋跟着它换位置。 这真的是机哥未曾设想的道路。 介绍里说,用这个支架办公,相当于每天做96个颈椎操。 一年下来就是将近3万个,颈椎肌肉越来越强健。 看吧,人体工学的尽头果然是健身器材。 上半身的脖子,手腕问题都解决了,该轮到下半身了。 坐着总得舒服吧,那来把人体工学椅吧。 机哥随手一搜,发现不是广告就是吐槽。 有网友说他花10万日元买了人体工学椅,结果只会蹲在上面办公。 这时,一种思路完全不同的椅子出现在机哥眼前——跪椅。 这种特殊设计可以让人不自觉地保持挺直,消除腰背疼痛。 但是也有人反映 跪 坐久了膝盖痛,但是习惯了就好。 用腰酸背痛换膝盖痛,总感觉哪里不对。 可能跪着办公的最大优势,是更能得到老板的仁慈吧。 这么说,那也算是一种有效锻炼了。 有的机友可能会问了,有没有一整套解决姿势问题的设备? 别说,还真有,机哥在众筹网站上找到了这一款不知如何评价的东西。 看这充满千禧年味道的宣传图。 显然老哥的意思是,他的这套设备能让人放松,甚至接近失重环境下的姿势。 那到底用起来如何,请看真人演示视频。 emm…………就很一言难尽。 这仿佛是办公桌和老年健身器材的结合。 想想在小区和公园健身的大爷,对,就是那种感觉。 如果这算的上人体工学,那机哥住的小区也能评一个人体工学小区了。 这个众筹项目的目标是15000美元,最后只有6个人筹了86块钱。 看到这我就放心了,毕竟大家都不傻。 机哥挖了这么多一言难尽的人体工学设备,并不是说人体工学就是个伪需求。 相反,它是一个真实的小众需求。 合理的人体工学设计确实能提升体验,预防身体劳累损伤。 可是话又说回来,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选购各种“神奇”人体工学产品。 到头来还不如平时多注意,定时活动放松来得健康。 还好机哥我都只是把人体工学当成一个体验新奇产品的借口,你们不会也一样吧?
神机iPhone 6 Plus谢幕
据 MacRumors报道,在曝光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苹果公司表示,它将在12月31日将iPhone 6 Plus加入其过时产品名单,这意味着自苹果公司停止分销销售该设备以来已经超过五年时间。 MacRumors是一家致力于传播有关苹果公司推出的各种产品的资讯网站,如八卦新闻、传言和事实解说,该网站由阿诺德·金(Arnold Kim)于2000年创办,作为发布苹果消息的最早网站之一,MacRumor的定位是成为用户的家园及八卦信息交换站。 根据Quantcast公布的统计数据,MacRumors网站每个月吸引440万人访问,页面访问量达到4000万次,使之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技网站之一,该网站最值得推荐的是购买指南栏目。 苹果商店和苹果授权服务供应商继续为过时产品提供长达7年的维修服务,但要视零件供应情况而定。iPhone 6 Plus是美国苹果公司于2014年9月10日(北京时间)推出的一款手机,于2014年10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市。 iPhone 6 Plus的屏幕为5.5英寸,厚度为7.1毫米,使用了2.5D弧形边缘屏幕,从屏幕边缘到边框都是弧形设计,摄像头采用凸起设计。iPhone 6 Plus的屏幕分辨率为1920x1080,像素密度达到了401每英寸像素,提升了185%的像素数。通话时间为80小时,搭载了非接触式射频识别的NFC功能。iPhone 6 Plus采用光学图像防抖,iSight传感器。视频拍摄支持持续的自动变焦,前置摄像头进光量增加了81%,高速摄像头(慢动作模式)支持120帧每秒或240帧每秒的视频拍摄。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是第一批支持Apple Pay 的设备,其他主要功能包括A8芯片和改进的摄像头。iPhone 6定价649美元起,存储容量16GB起步。 iPhone 6和iPhone 6 Plus是苹果公司有史以来销售的最受欢迎的两款智能手机,也是很多人回不去的青春,你之前用过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故事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评论,说出你的看法。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