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被点名虚假宣传的企业们 赚钱姿势有多“骚”?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云梦泽 来源:DoNews 今年,越来越多知名品牌因为虚假宣传的骚操作翻了车。 更有甚者,接二连三地暴雷,被各大媒体点名频频登上热搜,却依旧高傲,吃相难看。 12月1日早间,#加拿大鹅规定中国大陆门店不得退货#登上了微博热搜,一件价值11400元的品牌羽绒服商标绣错、缝线粗糙,甚至面料还有刺鼻异味,因为质量原因却不予消费者退货。 此事迅速在新浪微博炸开了锅,不少网友纷纷指责加拿大鹅的无理,连央广网也剑指加拿大鹅,评价其为傲娇的“加拿大鹅”,只能剩一地“鹅”毛。 加拿大鹅门店,图/加拿大鹅官方微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加拿大鹅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波。 就在不久前,加拿大鹅还因填充物的问题,虚假宣传被罚45万登上社交媒体热点榜,其处罚决定书被网友戏谑为羽绒服购买指南。 一石激起千层浪,虚假宣传再次成为关注热点,不少消费者表示,虚假宣传的品牌企业也开始了“内卷”,一较高下谁更“虚假”。 翻开虚假宣传的花名册,以“天价”为卖点进行品牌宣传的企业遍布了各行各业,无论是国际大牌亦或是新消费品牌都以“天价”定位高端而以此来捞金。 “雪糕中的爱马仕”钟薛高曾因为“不加一滴水,纯纯牛乳香”的虚假宣传被罚,细分赛道头部玩家元气森林也因为宣传乳茶产品“0蔗糖”误导消费者而走下赛道神坛,益生菌市场的引领者养乐多更以“防治新冠病毒”为卖点和噱头,被斥虚假宣传而陷入舆论风波。 无独有偶,新消费品牌屡屡“翻车”,汽车制造行业也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 作为长城汽车旗下主打女性市场的纯电汽车品牌,欧拉曝出的“芯片减配”事件也同样引发了大量对关于虚假宣传的投诉和维权。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82249件,其中虚假宣传问题占比4.77%,并呈现了逐年上涨的趋势。 “虚假宣传”在各行各业已经发展成为处罚雷区,更是成为了业内乃至全社会都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越来越多触碰虚假宣传违法界限的品牌企业被行政执法,妄图依靠定位高端、抬高价格、虚假营销的圈钱手法却依然层出不穷,低廉的犯错成本,并不会令他们对虚假宣传的底线生畏。 而由此产生的品牌形象危机,才可能让它们停下捞钱“骚姿势”。 谁被公开“打脸”了? 作为一种违背良心但却十分有效的推销手段,虚假宣传带来的高昂收益诱惑着各行各业的品牌企业铤而走险。 今年以来,各大品牌企业在虚假宣传手法上“内卷”起来,花样百出。 被称为“羽绒服界爱马仕”的加拿大鹅最近连续“作”出事。 近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高端羽绒服品牌加拿大鹅关联公司希计(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新增行政处罚,处罚事由为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处罚款45万元,责令公开更正并停止发布。 售价动辄上万元的羽绒服主要填充物却是普通鸭绒,和宣传内容严重不符,可就是这动辄上万元的标价,正是加拿大鹅全球羽绒服行业头部品牌的主要宣传点。 图/加拿大鹅官方微博 加拿大鹅在进驻中国市场时,便以价格高、会玩营销而出名,普京、贝克汉姆,马云等政商大佬更是将加拿大鹅品牌知名度大幅拉高,娱乐圈明星、部分企业领袖也追逐热潮带动了产品的“出镜率”。 “高价”成为了加拿大鹅在行业内的标签,而虚假宣传便是它的手段。 一事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前几天,上海媒体“新民帮侬忙”也接到投诉称,一位贾姓消费者在上海国金中心Canada Goose加拿大鹅专门店购买了一件11400元的羽绒服,但该商品存在商标绣错、缝线粗糙、面料有刺鼻异味等问题,退货理所应当。 然而在购买加拿大鹅羽绒服之时却已经被要求签署了一份《更换条款》,其中第一条规定“除非相关法律另有规定,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店售卖的货品均不得退款”。 虚假宣传外加霸王条款,都说消费者是上帝,但在加拿大鹅面前,高价也买不来品牌服务。 服装行业的品牌虚假宣传层出不穷,在新消费赛道,也争先涌现出了一批高价实则名不符实赛道头部新消费品牌。 在气泡水饮料赛道炙手可热的元气森林首当其冲在虚假宣传上翻了车。 元气森林乳茶产品标签写着“0蔗糖·低脂肪”,配料表里其实添加了结晶果糖,也是糖类的一种。元气森林这招“0糖”“0蔗糖”的浑水摸鱼招数,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用认知偏差打产品定位擦边球,兜售起了“伪健康”概念。 面对虚假宣传的质疑与压力,元气森林发布了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同时提醒,乳茶有奶所以是有糖的。 元气森林乳茶天猫详情页,图/元气森林天猫旗舰店 讽刺的是,元气森林产品最大的卖点是无糖,以及无糖所带给消费者的“健康”利益承诺,可这卖点却是虚假的。 网红雪糕钟薛高也在虚假宣传中屡次犯错。 在天猫上销售的一款轻牛乳冰激凌产品,网页宣传赫然写着“不加一滴水、纯纯牛乳香”等宣传内容。但经官方核实,该款冰激凌产品配料表中明确含有饮用水成分,其宣传内容和实际情况不符。 同样的在酿红提雪糕页面宣传中,“只选用吐鲁番盆地核心葡萄种植区特级红提,零添加,清甜不腻”的内容也存在虚假宣传,经检验,该红葡萄干规格等级为散装/一级。 最贵一支卖到66元的钟薛高雪糕却存在虚假宣传,连其原材料所获国际奖项也存在造假行为,而钟薛高的自我定位为中式高端雪糕,宣传广告处处强调原料的天然、健康和稀有,这些造假的宣传点,成就了它的高价。 两则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还是让“高价”钟薛高因虚假宣传被“打脸”。 此外,老牌品牌也不能幸免,养乐多也因虚假宣传成为众矢之的,因宣传“益生菌在新冠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其关联公司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被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罚款45万元。 “天价”背后展现的都是大品牌虚假宣传的一地鸡毛,铤而走险的企业屡禁不止,是消费者都不长记性,还是虚假宣传才能收益更高? 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止? 虚假宣传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便是试错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成本,而产生的监管点名警告及行政处罚产生的代价也并不高。 虚假宣传踩中的法律红线,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企业在产生了虚假宣传之后,都会依据情节程度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而根据广告法第55条规定,“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两年内发生了多次违规,罚款金额还会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以往受过行政处罚的知名品牌企业,罚金基本都在20万至40万元人民币间上下浮动,和品牌因虚假宣传带来的收益相比较并不高。 近日虚假广告、退货双标对待轮番上演的加拿大鹅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了45万元,但根据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26日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加拿大加拿大鹅销售额已经实现同比40.3%的增长,达2.33亿加元,而大中华区的直营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85.9%。 尽管争议缠身,中国市场却依然是加拿大鹅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而这区区45万元的处罚,对加拿大鹅来说显然不痛不痒。 而因虚假宣传被二次处罚的钟薛高,宣传噱头与其配料表成份不符,也仅仅被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处以了行政处罚6000元和3000元,总计不过万的处罚,被网友戏称“罚了百来只雪糕而已”。 图/钟薛高官方微博 尽管钟薛高虚假宣传是在今年618年中大促期间爆发,社会舆论强劲,形成了小范围的品牌影响,不少消费者表示不会再买钟薛高。 但据天猫数据显示,618大促钟薛高的销量依旧位于天猫冰激凌销售榜第一,热销第一的产品月销更是超过10万+,甚至于热销系列凌晨便已售罄。 相似的虚假宣传手段,相同的真实收益回报。 元气森林在乳茶产品的标示和宣传中,虚假宣传“0糖”和“0蔗糖”概念,而在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后,销量和口碑依然没有被虚假宣传的舆论所影响。 据天猫数据显示,仅在今年“双11”当天零点开始,元气森林在37分钟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42分钟更突破了去年全天销售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44%,销售总瓶数超过2000万,俨然成为了爆款收割机。 品牌虚假宣传的试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那产生的负面舆论损失的品牌形象也无所畏惧吗?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因虚假宣传受到处罚的案例都会惊动一时而直上热搜,无论是金钱处罚上,还是舆论影响上,企业试错的成本都很低,并不会令他们对虚假宣传的后果生畏,只会让虚假底线变得更加疯狂。 品牌产品自身的定价昂贵,彰显高端定位,这在法律层面并不存在问题,而恰恰相反的是,贵价商品不仅利润大,还能为品牌带来无数的热度与流量。 此招虽险,胜算却大,承担的后果很小,但屡屡翻车,最终舆论危机缠身,则将得不偿失。 虚假宣传“反噬”品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虚假宣传而接连翻车的品牌虽暂未重创企业效益,却还是在无形之中透支着品牌的信誉值,遭到了反噬。 加拿大鹅“双标”事件让广大消费者在唏嘘的同时,也对其品牌信誉产生了质疑。 事实上,近几年来,加拿大鹅屡次因虚假宣传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穿上“浑身是鹅毛”、承诺“全球终身保修”,却在维修时百般推诿、拒不退换货、新增收费等,不少消费者还抱团支持国货羽绒服,拒买该品牌的所有系列,都在对加拿大鹅品牌发起挑战。 这次来自监管的处罚更是对加拿大鹅的中国战略当头一棒,频繁出现问题的品牌如此歧视中国市场,最终势必丢失市场份额。 而在舆情汹涌之下,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加拿大鹅日前最终还是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了对中国大陆地区退换货政策的声明,称会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执行退换货政策,全力保护消费者权益。 国外品牌兴风作浪,国内品牌也在跃跃欲试。 作为长城汽车旗下主打女性市场的纯电汽车品牌,欧拉好猫也在虚假宣传中陷入风波,在此前的宣传中,欧拉好猫明确标注产品搭载的为高通八核处理器,但在实际交付的车辆上却搭载了英特尔四核处理器。 芯片的不同直接对车辆的售价以及顾客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欧拉品牌广告宣传的芯片与实际使用芯片不符,存在涉嫌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的欺骗行为。 欧拉汽车,图/欧拉官网 货不对版的“芯片减配”事件激怒了广大车主,引发了大量对关于虚假宣传的投诉和维权,而子品牌的虚假行为,更让主品牌长城陷入信誉危机,严重影响了长城全系品牌的口碑。 甚至有些品牌虚假宣传造成的反噬,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品牌信誉度。 主打“无糖”“0糖”、不添加蔗糖的元气森林在过去数年间凭借差异化的无糖营销在新消费赛道异军突起,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波品牌纷纷入局这一领域,喜茶、奈雪的茶、娃哈哈、等相继上市无糖新产品,无糖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消费者最认可的饮品类别。 然而,元气森林乳茶产品虚假宣传“0糖”的一纸道歉书却给了所谓的“无糖”饮品一个毁灭性打击,不仅仅元气森林品牌遭受了信任危机,也使得整个“无糖”饮品赛道受到质疑。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日益被重视的大趋势下。 虚假宣传短期内可以使品牌获得销量,但长期来看对品牌乃至整个公司形象造成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45万的处罚的确伤不到加拿大鹅的皮毛,接连翻车的造假品牌也不会立即退市,可是一旦走上虚假宣传的歧路,无视法律的监管和品牌形象受损的危险,最终都将被反噬。
雾芯科技 名为龙头实为稚子
悦刻创立不过三年多,虽然发展迅猛但更多是来自行业的“东风”和资本的支持。毫无疑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悦刻还很稚嫩。 文丨言念 BT财经 近日,来自国务院的新规让电子烟行业再次受到关注。 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对“条例”作如下修改: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五条:“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 这对电子烟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以“国内电子烟第一股”的雾芯科技为样本来具体分析。 卷烟or传统电子烟? 雾芯科技一直备受资本青睐。2018年就完成了36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难得的是当时雾芯科技的成立时间还不足一年。 雾芯科技同年A轮和A+轮又完成了3700余万美元的融资;2019年4、5月C轮融资7500万美元;2019年8 月和2020年1月C+轮融资1.073亿美元;2020年9月D-2轮融资 1.824亿美元,当时被市场冠以“资本嫡子”的称号,公司估值增长十分迅速。 资本不会无缘无故的偏爱,雾芯科技的表现才是资本痛快出钱的理由。 雾芯科技旗下的悦刻电子烟是国内雾化电子烟的龙头品牌,在2020年市场占用率接近70%。2021年1月,成立刚刚三年的雾芯科技登陆纽交所,并在上市当天受到投资者追捧,市值突破400亿美元。 行业研究表明,悦刻的产品相对于传统卷烟更具有消费粘性,此外还被认为赋予产品独特的社交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者拥趸。年轻的消费者们会在一起分享对不同口味烟弹的体验。另外悦刻同时具有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也使得悦刻在拉新和复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数据来源:Wind) 2020年悦刻已经拥有万家专卖店和超过十万家授权店,在国内占据了超过62%的电子烟市场。从零到行业内占有率第一,雾芯科技用两年做到了,营收增长速度堪称恐怖。 据悦刻财报显示,公司自2018年1月2日开始运营,2018年实现净收入1.33亿人民币。2019年公司实现净收入15.49亿人民币。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收入22.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3.2%。 2019年11月开始,国家烟草专卖局发文禁止网络销售和广告营销电子烟,公司及时下架在电商平台的产品。因此,在2019Q4和2020Q1公司的净收入出现了较大波动,但是自2020Q2开始又恢复快速增长趋势。2020Q3公司实现净收入11.2亿人民币,环比增长57.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通过2020年财报可以看到,即使悦刻完全丢掉了网上销售阵地,营收依然不受太大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收入中98.2%来自于线下渠道。而在2019年前三季度,线下、线上渠道在净收入中占比分别31.3%和68.7%。 (数据来源:Wind) 雾芯科技的大危机 雾芯科技自诞生以来,业务扩张好像开了加速器。其在资本市场表现也堪称“开挂”。但是雾芯科技似乎一路走的太顺,来自监管的危机骤然而至。 2021年3月22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此消息一出,作为中国电子烟第一股雾芯科技股价受到巨大冲击,市值从巅峰时期超过470亿美元,到现在只剩下70多亿美元。 当时市场上有很多悲观情绪认为电子烟行业会被全面禁止。一家创立3年的公司达到3000亿人民币的市值,可能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但是依然有分析人士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之前电子烟行业利润高,各类产品良莠不齐、虚假广告等问题也的确让消费者心存顾虑,监管落地后将行业的门槛拔高,有助于资本加大力度投入国内新型烟草的研发,创新产业集中度提升。 电子烟未来和卷烟接受同标准的监管,虽然长期是利好,但在一些实力不够的资本或者是投机者眼中已经不再是肥肉,电子烟原来的增值税为13%,而烟草整个产销环节增值税为60%,利润空间大幅度下降。雾芯科技也面临被资本抛弃的可能。 随着11月26日《决定》的公布,电子烟行业正式受到国家法律层面的认可,获得了“合法身份”,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重要的里程碑。这也表明电子烟野蛮生长的时代成为过去,牺牲利润才能换取更大市场空间。 雾芯科技还有未来吗? 由于被定义为“非烟草产品”,以悦刻为代表的电子烟产品销售此前不受烟草专卖限制,但由于和中烟存在竞争关系,也未受到传统烟草零售渠道欢迎。 电子烟行业在研的新型烟草制品(HNB)采用外部热源加热烟草的方式,由于整个过程是加热不是燃烧,其中少了一些会产生有毒害气体的化学变化,使烟气的化学成分含量大大降低。其吸食方式与传统卷烟基本类似,也更容易获得“传统烟民”的青睐。 虽然有分析指出新型卷烟的核心材料仍是烟草,在监管上比较有利,但是分析指出这次监管的新规让石头落地,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HNB,雾化,本草非烟丝)须参照卷烟专卖规定,会让行业趋于良性化发展,但是能否获得相应的烟草牌照依然是个难点。 在无HNB竞争的情况下,国内新型烟草市场主要被雾化电子烟占据,典型代表为雾芯科技旗下品牌悦刻,其自称在国内最新市占率为62.6%。 (资料来源:悦刻官网,电子烟,方正证券研究所) 中国有500多万卷烟网点,悦刻的网点数量相比只有2%,未来有很大的开店空间,特别是在目前开店密度较低的三四线城市。 2020年悦刻网点数量增长三倍,其授权店更是已进入罗森、华润、酷乐潮玩、中国移动、天猫小店、永辉超市、网鱼网咖等全国连锁企业系统,但是悦刻的组织架构和员工数量并没有跟上,未来提升运营能力、赋能终端将是一大考验。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方正证券研究所) 目前悦刻专卖店已进驻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101个四线城市和120个五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平均每个城市开店293家,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分别平均开店163家和70家。而低线城市的开店数量还很少,例三线城市平均开店29家,四线城市平均仅开店13家,此外,目前还有很多县级城市尚未覆盖到。 可以看出,悦刻专卖店整体来看低线城市的开店空间要大于高线城市,但是低线城市对电子烟的接受度和本身消费能力也必然不如高线城市,综合考虑低线城市网点铺设的投入和回报也是经营战略上绕不开的难题。 (资料来源:悦刻官网,方正证券研究所) 名为龙头,实为稚子 悦刻创立不过三年多,虽然发展迅猛但更多是来自行业的“东风”和资本的支持。毫无疑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悦刻还很稚嫩未来面临的挑战绝不会少。 行业趋势给了悦刻发展的机会,同样也会存在着掣肘。电子烟再怎么标榜时尚也改变不了它是成瘾的烟草消费品的本质。可以预见电子烟的销售对象是未来监管的重点区域,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对流行的事物追求更加强烈,一旦出售给未成年人,电子烟将受到全社会的抵制。 言出法随,来自监管的法规12月初已经出台。 12月2日,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表示,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起草了《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对电子烟的销售做出种种限制和监管,尤其是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 《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明确指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电子烟产品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电子烟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虽然看来悦刻定位的是中高端的电子烟市场,未成年人的消费力有限,另外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也不会为了些许销售额牺牲口碑,但是一旦行业中有违规经营的现象存在,整个行业都会受冲击,雾芯科技作为国内龙头很可能承受最多的伤害。 另外,电子烟的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各环节都受到严格监管,无论是新产品的申请还是扩展产能的需求都需要经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电子烟的口味将减少、更新速度变慢、产能的提升也不会如之前一般迅猛。 除政策外,在电子烟行业内部也有很多隐患。比如上游供应商思摩尔国际占据雾芯科技绝大部分采购来源,20年占超过70%的采购额,过渡依赖于一家供应商,风险高度集中;行业格局刚刚有一个雏形,其他竞争者的威胁不容小觑,一旦竞争程度加剧,整个行业利润都将下滑;作为卷烟的替代品,电子烟能把轻度吸烟者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但是也不乏一些电子烟用户最后选择了卷烟,所以替代品的威胁客观存在。 每一家企业的成长都是筚路蓝缕,雾芯科技崛起的时间太短,面对的挑战十分棘手,前路漫漫,崎岖难行,每一步都要小心应对。 对于雾芯科技,上市不是终点,考验才刚刚开始!
消保委亲测快递公司保价费 快递公司保价费相差几十倍
· 快递保价费 · 目前,针对消费者寄递的贵重物品,国内各快递公司的通常做法就是建议保价并收取相应保价费。但因为没有保价费的统一标准,很多消费者也不知道到底哪家快递公司的保价费便宜。 那么,我们今天就扒一扒国内各大快递公司保价费,看看到底哪家最贵、哪家最便宜吧! (注:以下相关国内寄递保价费数据来源于各大快递公司官网或官方客服答复,排名不分先后。) 顺丰 中通 京东 圆通 韵达 邮政 百世 德邦 申通 为了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比较各快递公司保价费,我们特意做了以下表格供大家参考↓↓↓ 我们发现, 大部分快递公司的保价费按照消费者寄递的物品声明价值划分收费区间,相对低一些的声明价值实行定额保价费,而声明价值较高的实行比例保价费率。 韵达、申通、百世3家快递都是实行比例保价费率。 大部分快递公司会设置单票最高声明价值或实际价值上限,一般为2-3万,而京东单票保价上限30万元,德邦最高声明价值可以达到100万元。顺丰和韵达没有查询到很清晰的相关上限说明。 很多快递公司对于承保物品都有相应规定,比如圆通不承保发票、票据、文件等无法核实真实价值的物品;但是百世可以承保文件类物品;韵达对于保价物品的体积、重量都有相应要求等。 那么重点来了,到底哪家便宜呢? 我们随机拿几个模拟声明申报价值(普通物品、普通快递、普通会员等条件)来测算下! 快递保价费 我们在此提醒消费者,保价费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对赌”,贵的不一定“赌赢”,便宜的也不一定“赌输”。 消费者如果有快递保价需求,可以提前了解下各快递公司保价费收取标准并测算下保价费用,下单前联系承保快递公司确认保价费用及其它相关注意事项。 建议消费者再对比下各大快递公司服务口碑,理性选择合适的快递公司最重要。 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消费者每个快递都能顺顺利利寄递到目的地哦!
阿里海外市场久攻不下 蒋凡能不能打赢新战役?
文/张霏 编辑/李信 时隔20个月,蒋凡的“新试炼”开始了。 阿里巴巴有个惯例,几乎每年过完双十一后都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给巨树“修枝”,今年也不例外。 12月6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加码“内需”和“全球化”战略,并进行新一轮组织升级。 对此,多位长期跟踪电商行业的券商分析师与连线Insight交流时认为,这次是继2015年提出“大中台、小前台”以来,阿里巴巴组织架构的第二次重大调整。 在这次阿里管理层调整中,因去年4月桃色事件引发关注的蒋凡职位变动最引外界关注。张勇在内部信中指出,自2022年1月1日开始,天猫、淘宝、阿里妈妈事业群总裁蒋凡,将主要分管由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共同形成的“海外数字商业板块”。 而原本一直由蒋凡负责的大淘宝,归到“B系”负责人戴姗麾下,后者将负责由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共同形成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 相比于戴姗地位的提升,关于蒋凡职务的调整更引发外界的猜测,主要分为两类观点。一种是蒋凡出海是身担重任,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可以证明自身能力;另一种是蒋凡被边缘化了,国际化业务,相对于之前的大淘宝板块,显然是远离了阿里的权力中心。 多位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表示,不论是何种观点,关注业务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蒋凡职务调整一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阿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前景;第二是蒋凡能否做好海外这一业务。 很明显,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环境截然不同。自2020年疫情以来,越来越多宅家的海外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在线购物,这让亚马逊、速卖通、Lazada、巴西在线等全球多区域电商平台迎来用户激增,线上消费实现了“不可逆渗透”。 图源速卖通官方微博 这意味着,大量新兴市场的电商潜力正在释放。这对于增速放缓的国内电商平台来说,无疑是块“新大陆”。 面对这块“大蛋糕”,张勇也比较着急。“过去几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但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距离在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互联网出海已经是老话题,把国内一个成功商业模式在国外快速复制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出海市场也早已进入了精细化2.0时代、甚至3.0阶段。 除了阿里,腾讯等其他互联网企业也在海外市场早有布局,但这些在国内风光无两的巨头们,进入海外并未继续保持高光,甚至打不过一些做得很成功的“非头部”跨境电商玩家。 海外业务在阿里的商业版图中占比不高,并非核心业务,显然,开发这一市场并不是易事,对于蒋凡更是一种考验。作为阿里“流量王”的蒋凡,能否担起重任?淘宝的成功能否复制到海外市场? 阿里需要新增长,海外蛋糕必须抢 业绩、股价承压之际,阿里试图把蒋凡即将分管的海外业务,转变为集团未来主要的用户增量来源。 实际上,今年双十一就是阿里“内忧外患”各种问题的集中“爆点”,尤其是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出后,外界已经明显感受到阿里的核心业务已经到了一定的瓶颈期。(注:阿里巴巴的财年是从当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比如财年Q2对应的是中国Q3。) 首先来看双十一的销售数据,虽然今年天猫的战报数据显示仍然实现了正增长,并再次创出历史新高:最终交易额为5403亿元。但相较去年双十一的增长率8.45%,创历史新低。要知道,2020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是4982亿元,同比增长26%,创近三年的最高水平。 阿里也不仅面临双十一GMV增速断崖的尴尬境地。对比财报数据,阿里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天猫GMV同比增速约为20%。但今年11月18日公布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阿里巴巴并没有公布天猫实物GMV的增速,显得有些“闪烁其词”,仅透露“同比录得单位数增长”,处于历史低位。 不仅如此,在2021年三季度,阿里录得2014年赴美上市以来历史最低的营收增速,净利润同比下降39%,整体营收增速29%。对此,管理层将业绩的放缓归因于宏观环境不利、市场竞争加剧等。 国家统计局最近披露的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增长率数据也显示,我国线上零售市场的增速在逐步下降,从2018年的23.9%到2019年的16.5%,再到2020年的10.9%。 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增长率,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各类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信息:阿里零售电商业务的GMV增速在不断放缓,国内电商增量时代或即将结束。 在国内电商流量见顶的情况下,阿里试图让海外业务,作为集团未来主要的用户增量来源。 早在2022财年第一季度(即2021年Q2)财报中,海外业务在阿里布局中的重要程度就在增强。当时“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数据被置于更加醒目的位置,外界更关注的“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被“藏”了起来,放在了财报页角下的注释中。这是阿里第一次将该数字隐藏得如此隐秘。 2022财年第二季度(即2021年Q3)财报也是如此,在这份财报中阿里用AAC(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取代了以往的“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有意强调海外市场的增长和海外用户数量。海外市场确实也正在成为阿里新的增长亮点。 根据财报,在最近这一季度中,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并且阿里国际业务实现高于集团整体的增长。其中,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收入同比增长33%,与中国零售商业收入增速持平,跨境及全球批发商业收入同比增速34%,明显高于中国批发商业收入增速15%。 阿里对全球化的野心从2019年开始,那时张勇在接班阿里集团CEO时,定下了阿里“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战略,两年后,阿里将海外业务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架构高地。毕竟阿里的目标是要在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目前国内用户9.53亿,很快就要见顶,相比之下,当前只有2.85亿的阿里海外消费群体,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向连线Insight表示,阿里此次调整是为了更好做好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在组织上与2019年底宣布的全球化战略做更好的匹配。所以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对于阿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阿里需要全球市场。 但目前海外业务在当下阿里的整体收入中占比不高,开拓起来或也存在很多困难。在阿里巴巴的营收构成中,以淘系电商(大淘宝)为主的中国商业零售,贡献着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 具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中,中国商业零售收入占阿里巴巴营收的65%,中国商业批发收入占2%;国际商业零售收入占5%,国际商业批发收入占2%。 不难看出来,阿里约70%的收入来自中国零售市场,而海外业务对总盘子的收入贡献只有7%。因此,对于阿里或者蒋凡来说,这是一块挑战难度较高的“新大陆”。 海外市场难攻 阿里在海外市场的电商布局动作并不少,但仍是一个有待成长的“小孩”。 早从1999年起,阿里巴巴就进入了跨境电商,成立了公司第一个业务板块——阿里巴巴国际站,也就是今后蒋凡负责的国际贸易(ICBU),专做B2B跨境贸易。之后,阿里巴巴又于2010年上线了B2C跨境出口平台速卖通,凭借更注重性价比的战略,速卖通成为中国最大的跨境出口B2C平台。 作为电商第一大巨头的阿里巴巴,野心显然不止于自建平台。拓展海外市场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动用资本的力量,这一招在阿里近些年的海外布局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阿里从2016年起,就花重金在全球范围“收编”了一批电商平台:从主攻东南亚市场的Lazada,到土耳其时尚电商平台Trendyo和南亚电商平台Daraz,再到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 Lazada于2012年3月上线,四年后,阿里以10亿美金投资控股了这一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等地都设有本地语言的东南亚领头电商平台。2017年,阿里又投资10亿美元增持其股权至83%,2018年,阿里巴巴再次追加投资20亿美元。 可以说,东南亚市场成为了阿里巴巴“走向全球”选择的第一站,也正是在这一市场,阿里遭遇了电商业务方面的滑铁卢。 从2017年起,来自阿里巴巴的核心人才先后被派驻到Lazada,一年后,Lazada开启了频繁更换CEO的节奏,5年来已更换4次“一把手”。历任CEO既有张勇的助理,也有“阿里十八罗汉”彭蕾,但后者即便作为“阿里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出海者”来管理Lazada,仅8个月后,也就是2018年12月13日,彭蕾就卸任了。 图源Lazada官方微博 频繁更换CEO,并没有帮助阿里在东南亚制造增长神话,反而不断被同行赶超。彭蕾卸任Lazada的CEO时,英国《金融时报》彼时就报道称,在那次高管人事改组发生之际,其竞争对手Shopee已经超越了Lazada。 据研究公司iPrice Group公布的数据,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Shopee反超Lazada,而在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Lazada落后于Shopee和本地市场的Tokopedia。这侧面宣告了阿里挑战东南亚市场核心地位失败了。 拓展东南亚市场遇阻并未阻挡阿里的收购步伐。2018年,阿里以1.94亿美元的现金全资收购了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商平台Daraz。同一年,它又以7.28亿美元收购了Trendyol约85%的股权。此外,阿里还投资了印尼排名第一的电商平台Tokopedia等等。 直到在2020年疫情、政策限制等内外部环境影响下,不少巨头包括阿里的海外业务一度被迫按下暂停键。当时印度禁止了59款中国应用程序后,阿里也宣布关闭UC浏览器和UC在印度的运营。 在海外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高举高打,无论阿里承认与否,一个事实是:海外市场并不容易攻占。过往在国内被奉上神坛的巨头们,出海之后,并不如国内风头无两。相反有些中小创业者,反而能在某些地区玩得风生水起,甚至赚得盆满钵满。 一位从事出海业务的业内人士向连线Insight表示,不少巨头出海团队缺少对当地人文和环境的理解,去了新市场大多是通过迅速砸钱、铺资源,若无明显结果就会迅速转变策略,深耕考察市场的很少。而中小创业者团队相对灵活多变,反而更容易找到适应本土化发展的方法。 即便出海业务并不好做,阿里也并未放弃。一位长期跟踪跨境电商的投资人向连线Insight解释,出海市场尤其是跨境电商的玩家的确不少,但现在整个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海外用户在线上购物的用户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现在的海外线上市场相当于2015、2016年的中国电商发展状况,用户的线上化渗透率在急剧提升。 因此,出海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强度虽然在加大,但客观来说,所谓的出海“瓶颈期”,也只是相对之前只要出海就能轻松获取用户流量而言。海外市场离真正的窗口期结束,至少还有一段时间。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综合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市场规模达到了46479.2亿元,同比增长26.9%。而各国针对疫情出台管控举措仍在提升线上消费渗透率,预计2025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万亿元。 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规模及增速 而阿里巴巴公布的财报显示,整个2021财年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商品交易总额达到8.119万亿元,其中以淘宝、天猫为主体的中国零售市场GMV达到7.4万亿元。 这意味着,若艾瑞咨询预测数据准确,不到五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市场就可能出现约2个阿里巴巴的体量,这样的发展潜力对阿里来说不可谓不诱人。 蒋凡能带好海外业务吗? 相比于蒋凡职务升或降,更应该关注的核心是其能否胜任这一职务。 外界对蒋凡的去向关注有加,讨论的重点不外乎围绕“留给蒋凡的机会有多少”等问题。多位电商行业人士认为,“海外业务对于蒋凡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做好增量业务,未来仍堪大用;如果做不好,对阿里贡献不多,那么对他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就很大了。” 一位二级投资者则向连线Insight坦言,其实不论蒋凡是升职亦或是被“流放”,对投资人而言都不太重要,他们最主要关注的是业务是否做得好,能否给投资人带来可观的收益。除非负责人的个人负面新闻会直接导致公司受损,可能会短暂关注该负责人,但之后业内探讨更多的仍是组织架构、业务进展、阿里到底有没有增长空间等等,“我们会比较理性地看待蒋凡这个事”。 确实如此,舆论风波之外,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蒋凡都需要再次用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蒋凡,图源阿里巴巴官方微信公众号 阿里此前布局的出海业务大多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和土耳其等地区,属于全球新兴市场。人口结构非常年轻,电商基础不够完善,配套的物流措施也不够成熟。这样的流量旱地,对阿里来说就是新增长点,开拓用户有很大的潜力。 而蒋凡此前的业务能力也证明了,其具有开疆拓土、带领业务转型并找到新增长点的能力。 2010年4月,蒋凡创办了移动开发者服务平台——友盟,三年后,阿里收购友盟,蒋凡因此加入阿里。进入阿里后有些水土不服的蒋凡原计划离开,那时还是阿里巴巴COO的张勇主动找到他,进行挽留。 恰好,2013年属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元年,这一年10月,张勇在阿里集团组织部大会上提出“all in无线”战略,并决定将手机淘宝打造成为航空母舰级APP,其他APP则是“航母上的各种飞机”。85后蒋凡便成为张勇的心仪之选。 随后在张勇的提拔下,蒋凡接手了手淘这一核心业务,后者用了一年时间改造了手机淘宝应用,让其从淘宝和天猫繁复冗长的App,变成更适合移动端的简单易用界面。成功让阿里搭上移动互联网的列车,完成了由PC互联网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 2017年,蒋凡带领淘宝产品团队又完成淘宝网与手机淘宝的整合,并于当年出任淘宝总裁;不过两年的时间,2019年3月,蒋凡又兼任了天猫总裁。 据媒体公开报道,蒋凡在阿里内部有“阿里流量王”的称号:用1年的时间,将手机淘宝的日活从3000万提升到1.1亿,其2016年布局的淘宝直播,如今也成为各互联网玩家追逐直播流量游戏的主导者。 毫无疑问,淘宝从PC端向APP端的成功转型,并在电商一轮轮的争夺战中坐稳头部地位,与蒋凡有着密切联系。张勇也不吝对其的夸赞:“始终保持创业者的冲劲,有敏锐的消费者洞察和产品洞察,在整个淘系无线化升级过程中起到了核心驱动作用。” 但阿里在海外业务并未再现这般活力,相比于淘宝来说,算是“年轻人”的字节跳动,最近一年其国际业务却正在多点开花。 据亿邦动力报道,继TikTok Shopping后,字节跳动推出了一个独立电商App—Fanno,已于11月16日在iOS App Store上线。据字节跳动回应称:“Fann还有是一款在探索初期的电商产品,且向全球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综合品类。”并且目前主打服装品类。 要知道,淘宝本就以“卖服装”起家,阿里在供应链上也有很深的积淀,但近年来在海外营销和对终端消费者的了解上却略显乏力。 并且从外部条件看,Fanno进入出海电商的时机是恰逢其时。 自今年5月以来,国内的跨境电商公司遭到亚马逊史上最严厉的封号潮,亚马逊在官方回应中也明确指出,截至9月,总共关闭了600个品牌、3000个账号,包括一些大卖家。中国跨境卖家更想搭乘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大船”。 如此看来,自2019年便提出“全球化”战略的阿里,不能再拖了,此前带领大淘宝进行过内容化尝试的蒋凡,更适合成为“海外数字商业板块”的掌舵者。只是这次他面临的市场挑战要比之前更复杂,据腾讯深网报道,阿里曾重点布局的印度市场,绝大部分团队已经撤回国内。 但这是蒋凡再一次的“关键一役”,他不得不面对,这也是他证明自己实力的又一次机会。
苹果印度的变现囚笼
\ 本文共4009字,预计阅读8分钟 / 对于苹果印度公司来说,2017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该公司开始在印度生产iPhone,在班加罗尔Peenya工业区的一家工厂组装 iPhone SE 。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该公司国际领导认为,在印度加速推进其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包括从应用商店到苹果音乐的所有服务。因此它在印度的独立垂直部门得以成立,该服务部门由苹果高级副总裁艾迪·库伊(Eddy Cue)负责。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密的。 这家科技巨头很快组建一支由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梦之队”,他们来自诺基亚、三星、谷歌、电商 Flipkart 和娱乐公司索尼影视等强劲对手。该团队将在 Khushboo Yadav(曾就职于诺基亚)的领导下,监督垂直服务的主要业务。Yadav 此前曾负责苹果许多新兴市场的服务营销。 当时的其他重要员工包括 Prashant Paulose 和 Mansha Tandon,两人曾分别供职于索尼影业和百事可乐,他们担任了开发苹果音乐和电影部门的关键角色。从乐视出走的 Ashutosh Sharma 和供职过谷歌的 Neha Sharma Sabharwal 被挖来主管 App Store。 一位参与服务团队搭建工作的苹果印度前高管表示,在苹果应用安装服务方面,服务部门的缺失一直是阻碍其变现的重要一环。 垂直市场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已经显示出希望,这为这家智能手机制造商提供了一个更新、更重要的整体营收增长机会。iPhone 的销量开始停滞不前,通过向 iPhone 用户提供订阅服务,苹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业务——2021年10月,苹果报告称,全球有7.45亿用户为服务付费,在7月至9月这一季度带来了182.8亿美元的收入。 在印度,它更理直气壮。由于该国的高税收,从 iPhone 到 MacBook 的硬件售价是全世界最高的。另一方面,二手 iPhone 市场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仍有大量用户加入这个生态系统。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门(Morgan Stanley Research)估计,2021年运往新兴市场的 iPhone 中,近51%将是翻新设备,而2019年这一比例为32%。然而,自从改组四年以来,苹果在印度的服务仍然有待完善。 除了Sabharwal,前述所有人员均已退出原有角色。在某些情况下,替补的高管也跳槽了。苹果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空缺着关键职位。例如,印度服务团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国家经理,直到2020年6月Ipsita Dasgupta(之前在Disney+Hotstar)加入团队。 关键领导层频繁地从苹果离职,这让苹果在互联网服务领域的雄心壮志陷入停滞,多年来,许多重要项目频频易手。苹果印度公司拒绝回复媒体的详细问讯。 该公司没有针对印度设定本地化战略——从营销到定价,一切都是通过全球视角出发。而印度的决策必须通过日益复杂的等级制度。苹果印度前高管表示,在苹果内部,寻求国际领导层的批准并推出特定市场功能,是一个多层次、漫长的过程。他们说:“这种磨合,部分在于针对印度的决定,往往会被拖延很长时间。” 印度本地化 虽然无法获得流通中苹果设备详细数据,但两名业内人士估计,苹果目前在印度总共有超过1500万部 iPhone 在使用。这与谷歌的安卓系统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后者占据了印度96%的智能手机市场。苹果iOS系统仅占4%。 然而,苹果有更好的盈利手段。例如,据行业估计,iPhone 用户贡献了手机游戏40-50%的收益,因为他们更有可能转变为付费用户。 “服务,是你在出售设备后给用户的增值体验。这也是我们吸引更多用户的诱饵。当你购买苹果设备时,你就是在购买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不运转,那么整个事情就会崩溃,”这位前高管解释道。 苹果的服务套餐,包括 iCloud 、Apple Music、App Store 和 Apple TV 等。在全球范围内,它是仅次于iPhone 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苹果今年7 - 9月季度收入的28%。 苹果制胜法宝,是它拥有整个生态,允许服务之间的无缝链接。今年早些时候,苹果CEO 蒂姆•库克在一次投资者电话会议上曾表示:“硬件、软件和服务的高度整合一直是我们的主要策略。” 2020年,该公司推出了Apple One捆绑服务,希望让这一提议更具吸引力。该捆绑服务将苹果Arcade和Apple TV+等众多服务以折扣价绑定在一起。除了订阅服务,服务部门还可以从苹果对App Store上的大多数购买行为收取30%的佣金中获益。 当然,App Store交易量的增长是服务策略的关键。事实上,这是最初在印度建立服务团队的核心任务之一——促进平台上更多的应用内购买。这在游戏方面尤其重要,因为玩家知道自己会在游戏中进行购买。 在这样一个信用卡普及率较低的国家,添加国内支付方式,对苹果来说是一个无需动脑的举动。不过,苹果花了四年时间,才在2021年7月推出这项服务。“这个项目交接这么多次,而且涉及这么多人。”前述前高管说。 确定优先级 苹果印度的人员流失问题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困扰。针对国际开发商的游戏,苹果采取全球定价方案,账户由美国的业务经理集中管理,这也是印度领导层经常遇到的一个障碍。这位前苹果印度公司高管表示,“尤其涉及数字商品时,这种美元等价物对那些价格敏感型受众来说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印度App Store的大部分增长来自这类国际游戏。他们补充说,为了与每个开发商合作,为印度创造一个不同的定价,印度的领导层不得不通过美国的业务经理,他们对印度的市场现实情况知之甚少。 员工们必须把他们的建议交给国家负责人,然后由他转给亚太地区的领导。“根据流程,他们会在接下来的一周左右看一下建议,然后再转给国际领导,后者还需要几周时间。中间经过了许多环节,等到批准到来时,假设有这一天的话,就已经晚了。” 苹果印度对许多核心产品的低调宣传使问题更加复杂。这位前高管和一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尽管苹果印度拥有与对手相匹配或超越对手的功能,但多年来的营销却不够响亮。“其中很多都没有得到充分宣传,只有在去寻找的时候才能发现它。”这位业内人士说。 2015年底,将苹果音乐引入安卓市场时,这是一次例外。当时,苹果音乐是唯一能够在苹果生态系统之外使用的服务。此举是为了开拓新兴市场中使用安卓的用户。但让印度负责音乐垂直市场的人失望的是,这一举措也缺乏营销资金。 这位前高管表示,“在印度,要么就是一场漫长游戏,得等上五、六年才能看到产品起色,要么就必须搞出动静,闪亮登场。” 竞争对手Spotify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补充说,这家公司于2019年2月在印度推出音乐流媒体服务,当时苹果音乐已经准备好了安卓版本。“这款产品有海量音乐库存,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该公司在产品功能上也掉链子。最初的几个月,用户只有通过 iPhone 登录才能创建苹果音乐账户,这与苹果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 受聘领导音乐营销工作的Tandon于2018年8月离职。苹果公司还没有聘请替代者。当时,领导苹果商店营销工作的Sabharwal补上这个空缺。 为什么苹果没有在印度投入足够的营销资金?这位前高管指出,苹果更看重收入,而非用户数量。“印度市场太微不足道,至少对于媒体产品来说,不可能令苹果真正关注。尽管印度是下载量很大的市场,但在付费方便,却并非很大的市场。” 关键之年 不过,这一切可能将发生变化。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研究总监Tarun Pathak追踪苹果印度公司多年。他表示,今年,苹果计划在2021年向印度运送500万部iPhone手机。从多种意义上来看,这一数字都意义重大。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17年,也就是苹果在当地生产iPhone的那一年,出货量从2016年的250万上升到320万,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增幅。然而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虽然有着显著的增长,整体年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从1.34亿部增长到2020年的约1.52亿部,增长13%,但在接下来的三年,苹果在印度的出货量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那么,500万的预测就意味着56%的增长,这就意味着,2021年可能成为苹果印度公司历史上的关键年份之一。“过去几年,苹果老用户的手机升级可能贡献更大,但现在不同了,很多新增用户之前都没有接触过iOS生态系统。”Pathak指出。因此,苹果公司在年底前的装机量可能比目前的1500万要高得多。 他指出,该公司将对其服务战略进行微调,以适应这一新的数量。这已经开始了。在印度,Apple One 绑定服务的个人用户每月费用为195卢比。“苹果服务业务中的附加率相当高,选择苹果服务的用户往往在订阅费用方面有很大的可支配收入。” 苹果的iCloud服务,让用户以月费的方式在云端保存大量数据,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意义。 第一次使用iPhone的用户一般倾向于选择内存较低的版本来省钱,iCloud为这类用户提供了保存数据的选择。“对他们来说,获得一部iPhone才是第一位,”Pathak表示,而手机型号和内存大小的优先级则排在之后,“在印度,iPhone的价格相比其他地方一般比较昂贵,他们选择手机大部分也是因为比较省钱。” 扩大生态系统的同时,苹果也在印度找到了更新的增长引擎。据业内人士估计,推出印度专用的网上商店和新冠期间的使用案例大大促进了iPad和MacBooks等硬件类别在印度的销售。 另一方面,苹果印度也在大力推行在其他地方奏效的策略,开设自己的零售店吸引更多用户。该公司2022年即将在孟买和德里开设的实体店,并且已经加大招聘力度。 “对苹果印度来说,最初确实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开始。但我认为,苹果作为完整生态系统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印度用户可以获得零售、应用商店、苹果音乐等服务,”这位前主管说。苹果印度只需要保持专注就好。
“卷王”亚马逊
其它公司员工奔走疾呼:求求了,请不要散播亚马逊文化了行吗? 今年5月,硅星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吐槽亚马逊。这家全球业绩最好的电商和云计算公司,在薪酬福利、晋升渠道、工作生活平衡(WLB)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硅谷/西雅图其它大厂,并且加班严重、PIP 频繁,伤透了打工人的心,以至于被其员工吐槽为“香蕉厂”、“军训营”…… 更为夸张的是,由于亚马逊有着“hire to fire”的隐性招聘策略,人员流动频繁,每年流出的大量前亚马逊员工,散落到美国科技行业的各家公司——却把亚马逊的种种遭人诟病的文化,也带到了新东家…… 上周,一条发布在职场匿名社交平台 Blind 上的帖子,点燃了亚马逊和美国科技行业其它公司之间的文化战火。 这条帖子题为“前亚马逊员工,停止散布你们的文化”,来自一名谷歌的员工。他在帖子里表示,自己在原团队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加入了一个前亚马逊员工浓度极高的新组——然而,这批人十分之“卷”,不但天天加班,还在放假期间抓人干活…… “这批人正在设定一种非常可怕的工作预期,将原来‘香蕉厂’的那种每周80小时工作时间的文化带到了谷歌。这个感恩节/黑五节假日,我在放假时间刚刚结束后的几秒钟内就收到了经理短信,要求我在code freeze结束后去查看代码。我假装不在,他又马上 ping 了我。” “前亚马逊员工,无论是技术员工还是经理,还在做这种事儿的,都滚蛋吧。” 这个帖子获得了200个赞,和超过100条留言。 有人留言:唯一能够避免这种糟糕工作文化散布的方式,就是不要从亚马逊招人。 有人跟帖:真的别从亚马逊招人,特别是 L6 以上的。我的组织的文化已经被永远玷污了…… 这个帖子彻底引爆了亚马逊和其它科技公司员工之间的骂战。 甚至有亚马逊员工“反串黑",高呼:在谷歌建立一堵墙,阻挡更多亚马逊员工的加入! 还有亚马逊员工留言:我们可以突变为新的变种。你无法阻挡我们! 下面也有员工回帖:我们将变为奥密克戎亚马逊变种,坚持最高的工作标准,将 PIP 带给更多人! (PIP 就是“绩效提升计划”,实际上在亚马逊可以理解为“裁员预警”。这条回帖吐槽的是亚马逊的 PIP 情况尤为严重,比例高达10%,而在其他公司一般在0.5%到3%之间。职场社区上10条讨论 PIP 的帖子里,可能有8条是亚马逊员工发的。) 以及,也有亚马逊员工留言“不客气”,却遭到更多其它公司员工回帖香蕉 emoji 的吐槽…… 香蕉 emoji 是对亚马逊的一种吐槽。亚马逊公司内的免费饮料零食和其它各项福利少得可怜,却只有一样东西管够,那就是免费的香蕉。创始人、前 CEO 贝佐斯在2015年宣布,向西雅图公众免费发放香蕉,以鼓励健康饮食。自那之后,亚马逊公司内的香蕉也对员工无限量供应,公司也因此被戏谑为“香蕉厂”,员工被吐槽为“小黄人”。 (以及,香蕉 bananas 这个词,在俚语里也有“疯狂/脑子有问题”的意味。) 类似的帖子,在 Blind 上也有很多。 比如,一位在苹果和三星工作的用户表示:在两家公司担任经理期间,都招聘过相同一批曾经在亚马逊工作的非程序员同事。这些人很有才,却非常“好斗”(combative),和其它团队成员很难和平共处。 并且这批人又跳槽走了之后,这位经理也追踪了一下他们的后续工作经历,发现都是跳来跳去,在一家公司无法呆超过几个月的时间——言外之意,这批前亚马逊员工,可能在文化上和其它硅谷科技公司无法兼容。 这则帖子下方一条留言更是格外经典:不是你在亚马逊内部成长,而是“亚马逊文化”在你体内滋长!(You don't grow inside Amazon. Amazon grows inside you!) 去年8月,一张似乎来自于微软团队的截图引爆了整个互联网圈。当时,在微软内部举办的一个黑客马拉松上,有人开发了一个专门监控办公软件 (Teams) 在线状态的机器人插件,从而抓出那些从其它公司跳槽来,在下班时间仍然显示在线的“奋斗x”,避免“996”、“福报”文化的渗透…… 后来内部人士也辟谣说,这个插件只是做着玩的,公司内也不存在抵制其它公司跳槽同事的现象。不过,这一事件仍然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引发了大量讨论。它所影射出来的情况,实际上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是都有存在的。 在中国,可能是来自某几家过去“996”方面比较出名公司的员工,会在跳槽之后让同事感到担忧;而在美国,科技行业的人们往往只担心一家公司——毫无疑问,那家公司只可能是亚马逊。 大家对于硅谷和美国科技公司的普遍印象,一般都是“注重工作生活平衡”、“福利好”、“工作少”、“适合养老”。然而亚马逊可能是美国科技公司当中的一个特例。 在亚马逊,加班、on call 属于常态,不少岗位的员工经常要在深夜和节假日待命,如果错过消息还会被“夺命连环call”…… 在五大公司(Facebook/Meta、苹果、亚马逊、Netflix、谷歌,一般合称 FAANG),以及其它硅谷比较知名的科技公司当中,亚马逊是薪酬/工作强度比值最低的那家,其他公司,要么工作强度比亚马逊低、薪酬比亚马逊高,要么就是工作强度和亚马逊差不多或者稍高一点,但薪酬比亚马逊高出很多。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把亚马逊的薪酬/工作强度比定为1的话,谷歌是2.5、谷歌云是1.875,苹果是1.66,微软是1.25,Salesforce 是2: 在 Quora 上,曾经有人提问,为什么简历上有亚马逊,不如有其它公司的工作经历更“高级”。而最高赞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因为亚马逊的形象就是“节俭”和“廉价”,不光工资低,股票套现锁定期也更长。 这么看上去,亚马逊和其它公司比起来,简直太不是人呆的地方了。 然而,因为这家公司的招人规模非常之大,再加上本身是非常成熟的企业,相比创业公司而言,对于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或是对于居留身份、工作和收入稳定性有较为紧急需求的求职者来说,一份亚马逊的 offer,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结果就是,虽然亚马逊的文化成天被人抨击,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加入这家公司,在原本重视工作生活平衡的美国科技行业,被迫浸泡在“节俭”的文化里,经受着“PIP”的压迫。 更遗憾的是,就像前面 Blind 上那条经典留言所说的那样——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一部分员工认为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状态才是正确的……而当这批人跳槽到其它公司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文化带入到新岗位、新团队里,从而引发和同事的文化冲突。 其实从这部分员工的主观意识角度来看,他们更多也只是想要努力工作,对于新环境、新节奏也确实需要时间适应。而如果因为太“卷”被同事冷落、排挤的话,反而不利于他们洗刷掉过去积累的糟粕,甚至会形成对立,更进一步强化他们对糟粕的坚持…… 应该被怪罪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浸泡了太久的,那种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在前面提到的 Blind 原帖中,也有很多亚马逊现任、前任员工,对公司的文化进行了阐述和批评,并且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用户 axela 回帖写道,自己是一位前亚马逊员工,有两个女儿,其中妹妹患有自闭症,因此自己必须努力工作到60岁甚至更老,才能确保妹妹长大了不会成为姐姐的财务负担。他想说的是:1)并不是所有前亚马逊员工都有公司的文化遗毒,2)有些人离开亚马逊,正是因为受不了原帖所描述的文化问题。 用户 Hawk-I 表示,对于那些在亚马逊工作了太久的人来说,想要“洗掉”那种行为模式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如果新团队里亚马逊浓度太高的话,难度会非常大。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表示抗议、改变文化。 用户 tobym 在亚马逊工作,他认为原帖主的情绪可能过激了: “我不确定如果我的同事在周末 ping 我的话,我也会像你这样上蹿下跳。我的工资不是按照小时计算的,我也可以根据情况紧急与否,来决定是否要在别人 ping 我的时候做出反应。 我不会因为我的同事过度狂热而感到紧张。如果我的经理过度狂热的话,那么为他设立正确的期待值应该是我的责任。大不了谈个话嘛,我们都是人,我们完全可以沟通。我觉得没必要在这里大呼小叫,指责一整家的5万名工程师都有文化问题。” 其它用户也对 tobym 的发言表示赞同。用户 eudyse 回帖表示:原贴主所吐槽的这种情况,同时也是这名员工帮助纠正团队文化、体现自己领导力的一个绝佳机会。 “我不认为 ping 我是件坏事。我非常欢迎别人在周末和节假日 ping 我,前提是你的事情紧急性真的足够高。而且,考虑到我自己当时是否有空,我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答复你。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我真的完全不介意……” 你对于部分亚马逊员工将“卷”文化扩散到科技行业这件事怎么看?欢迎通过留言和我们分享。
这座城市是如何保证国企债券安全性的?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12月7日,潍坊市召开了潍坊国企融资增信计划和债券投资基金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潍坊市副市长田民利表示,“潍坊市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前10个月,潍坊市一般预算收入为603.4亿,在全国地级市排第8名(苏州、无锡、东莞、佛山、嘉兴、南通、温州,温州603.6亿,潍坊603.4亿);到了11月底,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了629.3亿元,增长13.7%。而潍坊实际可用财力,包括上级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收入等,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预计全年能达到1600亿,这可以为将来国企增资扩容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潍坊市存贷款规模和增量也一直处于全省前列,不良率维持在0.8%左右,在全省都属于最低的,金融运行非常健康。 讲到潍坊保证国企债券的安全性,田民利认为这是潍坊的底气之一。除去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之外,田民利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潍坊最大的底气;空间资源是潍坊发展的最大优势;交通区位是潍坊未来发展最大的机遇;国企转型是潍坊解决债务问题的根本。据田民利透露,目前,潍坊市国企债券总规模大约1150亿元,整体处于合理可控的稳健区间,潍坊市政府还将牵头建立完善的债务管控体系,确保企业合理适度控制债务规模,坚决杜绝无序举债、违规举债。据经济观察网了解,近年来,潍坊不断加快国企改革,推动国企整合重组,支持做大做强,提升信用评级。目前,全市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9家,城投集团获AAA信用等级,AA+信用等级企业4家。目前,潍坊市县两级将对国有企业进一步实施整合,全面解决“小散弱”问题,进一步壮大资产规模、提高信用评级、增强融资能力。进一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经营性重大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等四方面发挥国企引领带动作用。 田民利在发布会中提到,近期,金融机构对潍坊国企债券的安全性都非常关心,主要原因是前期个别县市区、国企的技术性操作失误行为,也可以说是低级失误,在网上造成了一些舆论影响甚至误解,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但没有造成任何实质性违约。今天,涉及到的青州市已经发布公开声明,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澄清。 田民利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潍坊最大的底气。近年来,潍坊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信贷余额等增长迅速,在省内居于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3%,增速居全省第1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4位,仅次于武汉、佛山和绍兴;有10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 “当然,我们最大的优势还是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这都是我们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田民利告诉记者,现代农业方面,潍坊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先进制造业方面,41个工业大类潍坊有37个,5个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21家、高新技术企业1002家,被称为“一座盛产隐形冠军的城市”。 化解债务风险,既要控制分子,也就是债务数量,也要做大分母,就是增加综合财力,主要是通过盘活各种有效资源来解决。在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城市开发边界锁定后,建设用地将成为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对潍坊而言,最实实在在的优势资源就是土地,所以田民利认为,空间资源是潍坊发展的最大优势。 田民利介绍,潍坊有大量土地资源可以盘活利用。如,滨海区目前可直接利用的土地约30万亩,其中,通过海岸线修测,新增了13万亩建设用地;高密市通过“两清”,挖掘出9万多亩建设用地资源,仅市区就2.4万亩。另外,潍坊还拥有峡山水库等水资源及矿产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国企资源,为债券发行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首席观察】如期降准 中国经济“稳”字当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聪明的资本一定嗅出了特殊的味道——12月6日,A股三大指数尽管收跌,但早盘两市均涨,证券行业领涨。 这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四稳联奏”、重提“六稳六保”;一时间,维“稳”之声四起。 “2022年中国宏观环境最重要的目标,一个字,稳;政策已正式转向,全力稳增长。”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分析。 其逻辑在于几个重点表述:突出稳字当头;重提“六稳、六保”;“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放在明年重点工作之首;“保障房建设”放在地产政策之首;也要关注4个“没提”:没提“跨周期调节”,没提“房住不炒”,没提“双碳”,没提“共同富裕”,倾向于认为,不要过分解读。 这天,中国人民银行还宣布,从12月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有别过往,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降准公布时点在周一,而并非是惯例的周五周日。其目的或许是达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一样的政策工具,给市场消化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发显著,可谓四两拨千斤,短期利好股债。 此外,降准日期的选择,亦卡在MLF大量到期当日。张瑜分析,今年12月15日,MLF到期量为9500亿。截至2021年10月数据来看,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33.69%,已超过央行资产规模的三分之一。11月份央行已经续作了1万亿MLF,未来2022年1月仍有5000亿MLF到期,续作的操作难度较大,因此选在12月15日降准对冲MLF或是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较好的选择。 也有别于今年7月的超预期全面降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一直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12月3日,总理在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时提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运用多种货币工具,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两天之后,央行宣布全面降准。 不过,此转向非彼转向。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 此次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央行表示。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估计,将使用约5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替换到期的 MLF,从而净注入约7000亿元人民币。 回眸七月降准的国际宏观环境,其时,全球市场同频共振主因在于,疫情再度反扑194个世卫组织成员中,新冠变异病毒Delta(德尔塔)毒株在104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此时,乍现的新冠变异毒株Omicron(奥密克戎)令全球市场惊魂,但A股抗跌。若反观12月6日的全球市场,则出现分化。当日,欧美市场全线走高,德DAX30(15380.79,+1.39%)、英国富时100(7232.28,+1.54%)、法国CAC40(6865.78,+1.48%);美股道指、标普500、纳指则分别收涨35227.03(1.87%)、4591.67(1.17%)、15225.20(0.94%)。 二 如果说七月的降准令市场“迷惑”, 那么,12月的降准则在预期之中;变与不变之间,稳增长之外,后者或多了些对2022年的“谋划”。 纵观二者,相似的是,很大程度上,12月降准是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就此而言,7月降准亦如出一辙。 7月7日,国常会提出,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两天后,央行宣布全面降准,并表示“降准不会导致大水漫灌”;12月降准,央行再次重申这十个字。 当时市场还纠结于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其时,一边是通胀范畴的大宗商品涨价,一边是祭出应对通缩的政策工具“降准”,市场似乎懵了:股债演绎“冰火两重天”。10年国债一度下破3%;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上证50分别报收3525.50(-0.79%)、14882.90(-0.38%)、3373.26(-1.47%)。9日,嗅到“降准”信号,早盘一度下行的A股再次企稳。 事后,当7月经济数据出来时,市场才意识到“7.15”降准的意义——经济承压之下,通胀与稳增长之间,后者成为首选;但这或是市场的片面理解,正解应是:经济下行时,我们需要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次是在总理会见IMF总裁时提及“适时降准”的两天之后,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不一样的是,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现在和7月很大的不同点在于,目前PPI下行的趋势相对还是比较明确的,如果仅仅是来自成本端的压力,央行可能不会降准。 其逻辑是:原先支撑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出口等对经济的支撑力度都在减弱。这种情况下,除了成本端的压力,小微企业还面临需求回落的压力,所以政策发力的诉求提高。 李奇霖分析,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房地产,受此前监管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就已经进入了下行区间,对经济增速也从支撑项变成了拖累项。 “虽然政策底已经出现,但是从政策底到行业底存在一定的时滞。特别是这一轮政策的边际放松仍然谨慎,在房地产长效机制下,很难看到传统的来自需求端的刺激。目前对需求端的政策也主要是着眼于刚需用户的信贷。”李奇霖认为。 房地产行业整体企稳,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销售端的企稳。从目前房地产的销售行情来看,房地产销售端依旧还没有明显回暖。 而“房地产投资回落压力凸显”或许亦成为推动降准的几股力量之首。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分析,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受四股力量的共同影响:房地产投资回落压力凸显;消费恢复仍面临阻力;基建回升力度或有限;出口的贡献大概率减弱等。如截至11月份,国内新出口订单PMI已连续7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全球制造业PMI亦整体维持放缓态势。 其实,换种角度看,市场并不缺钱,流动性可能并不紧张。观察市场利率才是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央行还多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重要会议中提出,观察流动性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是货币市场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1-9月份国内DR007均值为2.18%,与央行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仅相差2个基点,表明我国流动性供需总体非常平稳。 在李奇霖看来,今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时候,货币政策在边际上就已经有所放松了,市场资金利率整体维持在一个平稳偏宽松的水平,9-11月DR007的平均利率水平2.17%,低于2.2%的政策利率。 照此标准,12月7日,DR007报2.1510;10月9日,甚至报出近几个月的低位1.8266; 由此可见,市场流动性可能不是问题。 市场缺的或是信心与底气,这既有周期因素,也有诸多诸如疫情、全球供应链冲击等叠加因素的裹挟。2021年即将翻篇,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供应硬约束加码、国际宏观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既然“稳字当头”,也既然新旧动能转换尚未成熟,那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监管之剑需要谨慎,其落下的前提或应是经济的行稳致远。 以房地产为例,其是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土地制度及住房金融”之可持续性或是调控中需考虑的重点。但现实是:房地产服务于经济增长,住房制度建设兼顾住房责任和宏观调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则往往重短期调控、轻长效机制。 我国房企融资“三条红线”自20210年元月1日实施以来,地产各项资金来源均出现明显下滑,重点房企融资需求或受到明显约束。不过,近期政策有所纠偏,房企融资开始松动。“当前房地产市场走弱不仅仅是由于政策收紧,更是长期房地产需求走弱和恒大债务事件溢出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 在汪涛看来,政府现在比过去更加注重遏制过高的房地产杠杆和房价上涨。不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房地产相关风险,而不是为了实现某些硬性指标。 三 或许,并非当下流动性不紧就不用松,年关在即,还需统筹兼顾,考虑跨周期安排。 “降准,有降准的理由、作用、意义。经济下行压力大,是事实,需要政策也是事实,但可早可晚。现在降,是为了一季度增加信贷投放,这是它的作用。”一位资深私募人士说,“因为一季度信贷量至少占全年的40%。” 其逻辑在于,增加信贷需要资金。现阶段、年底,是企业还贷的时候、也是商业银行储备项目的时候,新的一年、元旦后就要放款。12月15日降准,距离明年仅半个月时间,正好是商业银行的准备时间。 12月6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复苏态势,但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疫情和外部环境中,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挑战较多。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中国经济也是如此,所以要遏制下滑的势头,必须要更加重视稳增长。尤其是明年世界经济预期放缓,外部需求将会收缩,今年中国外贸20%以上增长的好日子明年可能难再现。所以要稳中求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来从容应对当前以及未来面临的国际国内新挑战。 那么,后续还有降准空间吗?伍超明预计降准还有一定空间,但空间已日趋逼仄。自2018年以来央行已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至8.4%;加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的总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当或略低。 “预计降息延后至明年上半年的概率偏大。”伍超明分析,根据历史经验,国内每一轮降息启动时点均发生在综合通胀指数下行一段时间之后,当前我国PPI虽已见顶,但CPI仍将有所回升,综合通胀指数回落速度或偏慢,也不支持过早降息。但总体上,经济下行周期,降息或会迟到但不会缺席,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的概率偏大。 但还有一种市场声音认为,油价仍会高企,其将带来超预期高通胀;如果高通胀来袭,届时可能会倒逼央行祭出“降息”之策。“但市场上99.99%的人不相信会有油价暴涨。”上述资深私募人士称。 当下现实是,囿于全球性的高通胀压力,今年至少有27个国家加息;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创下近5年新高,2021年全球整体性的通胀率将达到4.3%。美联储已开启Taper,明年年中或加息。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目前下行压力加大,包括出现“降息”之呼声,这是怎么了? 央行曾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指出,本轮发达经济体放松货币政策较上一轮节奏更快、强度更大,开始调整后,推动美元指数上涨、美债收益率上升,并可能对新兴经济体产生影响。 不过,央行认为,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上轮相比有明显不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影响有限。原因有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 其画外音是我们无需纠结可能的汇率“外溢风险”。逻辑上,如果美元加息,新兴市场的资金或将回流至发达经济体。但今非昔比,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韧性较强,尽管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增速从未如此接近。如IMF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8%,2022年将增长4.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曾告诉经济观察网,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即使保持5-6%的增长速度,每年经济的新增量依然位居全球前列。支撑这样的新增量并非易事。扩大并稳定中速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来源,将是一个重要挑战。 最后,“回到常识,降准的活水要流到实体经济,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好的体制环境—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专家表示,结构上,存在着两大错位,疫情周期的爆发时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复工复产的时间都是错位的;包括与之匹配的宏观政策。 不管怎样,市场而言,此次降准“预计短期对资本市场的刺激已有限,中期对股市、债市形成一定支撑。”伍超明认为。
整改期限将至 富邦财险、信泰保险、三峡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继信泰保险和三峡人寿在12月2日宣布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后,富邦财险也在12月6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基于此,仅12月已有3家保险公司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此前,包括弘康人寿、和泰人寿、横琴人寿和鼎诚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相继宣布将下架多款互联网保险产品。 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新规过渡期在月底结束,后续将会有更多保险公司陆续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 12月6日,富邦财险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公司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已经承保的客户保障权益不受影响。 12月2日,三峡人寿发布《关于暂停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告》表示,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在自营网络平台销售各项互联网保险业务。同日,信泰保险也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的整体安排,综合考虑流程优化和科技研发的时间周期,按照监管新规要求,公司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暂时停止互联网保险业务。 实际上,部分险企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根本原因系中国银保监会于10月2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准入门槛、运营及服务要求,完善监管规则、细化产品类别,压降费用率,并建立回溯机制,要求险企在年底前完成存量业务整改。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逐渐成为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110.8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3.6%,渠道业务仍占据主导。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保险乱象丛生,个别互联网平台涉嫌非法从事保险业务,部分保险机构存在互联网保险产品定价风险突出、线下服务能力不足、销售误导和投诉纠纷较多、销售和技术服务费用虚高、用户信息被非法利用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整治与规范。 基于此,《通知》落地。据悉,今年2月1日《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修订实施,《通知》作为配套规范性文件则着力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 根据《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不包括互联网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2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75%;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高于100%;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为C级(合格)及以上。 若保险公司要在互联网渠道销售保险期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和保险期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还必须满足“高阶要求”: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5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100%;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3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或两年内六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A类以上;上年度未因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受到重大行政处罚;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为B级(良好)及以上。 此外,通过预定附加费用,限制部分中小公司依赖费用无序扩张。通知规定,保险期间一年及以下的互联网人身险产品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35%、保险期间一年以上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首年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60%,平均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25%。 对于已经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整改,不符合《通知》有关条件的主体和产品2022年1月1日起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 国盛证券认为,未来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更为规范,头部险企及中介受益更多。并且随着监管对互联网人身险业务规范更为细化,同时对包括产品范围、经营机构、服务等提出要求,尤其对于持续的偿付能力、治理评估和偿付能力溢额等方面规定具体要求,并实施定价回溯机制,有助于改善行业乱象。此外,对互联网长险费用率的限制使得在价格上具备相对优势、大型保险中介在经营区域上具备优势,未来头部险企及中介有望更加受益。
助力中小银行零售转型 美团联名信用卡发卡突破1500万张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信用卡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小银行如何参与竞争? 12月6日,上海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等国内十余家区域银行携手美团共同发起美团联名卡上线三周年消费回馈活动。截至目前,美团与全国多地区域银行联合推出的美团联名信用卡累计发卡已突破1500万张,其中2021年新增发卡近500万张,延续了业务发展的高成长性。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98亿张,环比增长0.97%。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根据2021年中报数据,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亿张的银行有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招商银行,11月1日,中信银行宣布信用卡发卡量正式突破1亿大关。 美团联名卡是如何在信用卡行业新增发卡增幅放缓时实现异军突起的? 撬动区域银行零售业务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与其他联名卡不同的是,发轫于2018年9月的美团联名信用卡业务主打“吃喝玩乐购”等生活消费场景权益,合作银行包括青岛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中小银行等,运营两年后成为国内首个累计发卡突破千万量级的区域银行联名信用卡。 除亮眼的发卡成绩,美团联名卡信用卡在改善区域银行客群结构、提升区域银行零售客户活跃度、带动区域银行低频业务上也发挥出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截至今年12月初,美团联名卡合作区域银行数量已达14家,激活后的平均实动率超过75%,其中60%以上的交易发生在美团生态场景。 据江苏银行介绍,该行与美团联合推出联名信用卡两年来,累计发卡已近250万张,其中35岁以下年轻客群占比约70%。另外,美团联名卡还为该行带来了超过100万此前从未与该行发生过业务关系的新客户,另有超过20万客户办理了江苏银行借记卡,超过40万客户开通手机银行,有近20万客户成为直销银行新客户,对撬动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作用显著。 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刘静表示,相较大型商业银行,区域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经营中,缺乏经验打法、数据积累和科技资源优势。为实现“弯道超车”,区域银行可以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大潮,与头部优质互联网企业共同探索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之路。 链接本地场景生态 长期以来,银行业虽然掌握海量数据信息,却并不擅长于场景。银行业如何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 “金融业唯有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才能强化金融创新的科技武装,全面提升我国金融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始终践行安全发展观,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增强风险识别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切实防范算法、数据、网络安全风险,共建数字安全生态,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中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互惠共享、开放包容的环境,金融业要在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创新产业生态。 当前,大中型银行依赖金融科技优势进行市场下沉,进一步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中小银行联盟、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发布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零售转型战略和普惠金融战略是未来中小银行重点推进的业务战略,也符合中小银行立足三农、服务小微、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对于未来中小银行通过科技赋能重点推进的业务战略,问卷结果显示,87.50%的受访银行将零售转型战略作为未来三年重点推进的业务战略。 而信用卡业务是零售银行主要的板块之一,也是金融科技深入应用领域之一。美团联名卡正是利用中小银行的区域地缘优势,围绕当地经济和客户需求,满足持卡人的吃喝玩乐购等需求,并不时发放各类优惠券,因此用户黏性较高。对银行而言,其弥补了场景短板。 埃森哲发布的《2021全球及中国金融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是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是场景。各种生产和消费场景数字化发展,正是金融机构捕捉客户行为和了解客户痛点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嵌入式的场景金融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红利。问卷结果显示,48.21%的受访银行生态圈建设的重点是从金融、生活服务、社交、电商、餐饮、娱乐、出行、旅游等日常生活各方面入手,打造一站式应用服务平台,构建具备强大场景支撑的APP生态圈。 联名卡同样也给美团生态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美团数据显示,联名卡对用户的客单客频拉动效应明显,用户开通美团联名卡一年后,月均订单量、月均订单金额、月均访问美团APP的天数相比一年前仍能保持稳定的增长。 “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是数字金融时代共建浪潮下金融与生活消费场景高度融合、金融专业能力与科技能力高度结合,进而实现正向循环的一个美好缩影”。美团联名卡相关负责人称。
新能源汽车为何青睐“进商场”?
图为12月3日一早,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地广场的小鹏汽车专卖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展示车型进行检查,准备开张迎客。本报记者 王俊岭摄 客流量密集的大型商场,成为不少新年能源汽车卖场的重要选择。图为11月27日,位于湖南长沙大悦城内的极狐汽车展示区,前来询问的客人络绎不绝。极狐汽车供图 新能源汽车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54.2万辆,同比增长176.6%。 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模式也在悄然变化。相对于传统燃油车主要通过4S店进行销售,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选择将卖场设置在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采取“直营门店”方式,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一样供消费者进店直接挑选。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技术变革下,汽车市场供需两端都正在迎来新的趋势。 商场销售耳目一新 每逢周末,位于北京朝阳区的“蓝色港湾”购物街都格外热闹。在商场一层的显眼位置,除了珠宝首饰与化妆品等专柜外,小鹏、蔚来、理想等多个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齐齐亮相,占据了不小的销售面积。这是当下新能源汽车走进商场的一个缩影。 数月前,24岁的深圳教师温俊佑从商场中直接订购了一台新能源汽车。谈及购车感受,他持肯定态度。“把销售场景从4S店搬到商场里是个好主意!商场里面买汽车和买手机、服装等其他商品一样,都是明码标价,这个关键的细节就比传统4S店简单透明。”温俊佑说。 成都小伙子张一潇也对新能源汽车“进商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购买方式来说,4S店通常面积比较大,车型更全面,但位置会比较远,往往在城市的近郊,不如在商场直接挑选方便。周末逛个街,就可以顺便货比三家挑挑车了。”张一潇说,新能源车更环保,他已准备去商场考察一下新能源汽车。 为何到商场设置销售区?从事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杨经理介绍说,新能源车企进商场,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更多潜在消费者感受到新科技,直接面对产品、了解产品,挖掘更多新用户。“消费者进店后,我们会介绍新能源车的优势、特点等,还会让用户去直接试车。如果消费者看上某款车,可以从官网直接下单购买。对车企来说,很多时候在商场里售卖会比开4S店节省一些租金。”他说。 上海购物中心协会品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斌表示,近两年购物中心逐渐成为造车新势力开店的首选,这与购物中心客流量、开店成本和便利性等方面的优势相关。大中城市的购物中心是一站式的消费场所,大量消费者习惯去购物中心休闲消费,这就使得购物中心的客流充足,可以起到推广品牌的作用。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汽车价格更加亲民,汽车消费也逐渐平民化。逛街时顺便看看有哪些新车型,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而从购物中心的角度看,越是业态丰富的商场,如包括购物、餐饮、阅读、娱乐、亲子活动为一体的购物中心,越容易吸引客流量。所以,不少商场在招商时会主动对接车企。 车企发力直营模式 汽车进商场卖,反映出新能源车销售模式的转变。 车企更倾向于细分客户、全渠道销售。“目前极狐产品是全渠道销售,不同渠道模式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极狐汽车副总裁王秋凤说。“比如,极狐空间是商场店,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核心商圈,为客户看车、试驾提供了很大便利。购车客户如果要进行售后服务,则可以去极狐中心,即4S店。总体来看,与传统4S店相比,极狐空间由于建在核心商圈,引流效果好、客户抵达的时间成本更低,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生活化的体验场景。” 越来越多的车企发力直营模式。吉利控股集团今年推出了高端智能纯电品牌“极氪”。10月下旬,极氪首款产品“ZEEKR 001”量产车型下线并于10月23日开启交付。据吉利相关负责人介绍,极氪采用直营模式,建立了完整的用户服务网络,依靠极氪中心、极氪空间、服务中心、交付中心、线上社交中心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国首家极氪中心在杭州开业,首批极氪空间也在杭州、天津、广州和深圳等地先后开业,后续极氪空间还将在更多的城市铺开。 “与传统4S店相比,商场专营店直销的模式有着三方面优点。一是相比于传统的等客户上门和电话邀约看车,开设在商场的专营店具备更高的客户转化率;二是在逛街时直接体验全新的产品,为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所青睐;三是相比于传统4S店的重资产模式,商场专营店直销从市场营销广告投放和消费线索获取等性价比角度来看优势更大。”该负责人说。 福特汽车(中国)电动车事业部总经理柯福明说,中国是全球最活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引领全球电动车发展方向的高度,销售方式的创新也为国内外所关注。目前,福特在华已采用全新直销业务模式,由来自原有经销商网络中的优质合作伙伴参与建设直销店。福特电动车的直销门店已有16家,2021年内计划达到25家,5年内有望超过100家。柯福明透露,未来,福特的新款传奇智能电动车将在“Ford Select直销网络”下销售并提供服务,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汽车功能改变带来销售转型 为何是新能源车而非燃油车更多地选择在商场售卖? 王秋凤解释,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构造与燃油车不同,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因此车辆的保养需求减少,对售后需求相应减少。鉴于此,新能源汽车具备了像智能手机、电脑一样销售的条件,从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销售渠道的多元化。4S店仍然是有需求的,但不再需要那么多。 柯福明举例,福特刚刚推出的“Mustang Mach-E”车的直销模式与智能手机、电脑的销售模式具有可比性。例如,福特Mustang Mach-E智能驾驶辅助硬件全系前装,如同笔记本电脑一样,用户在用车周期中可以通过订阅驾驶辅助升级包获得辅助驾驶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汽车在功能上的改变驱动了汽车销售模式的转型。”柯福明表示。 途虎养车相关负责人表示,4S店体系始终被认为是传统燃油车销售市场中效果较好的模式。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体系的大幅改变,后期的维护保养程序减少,4S店的售后功能相应削弱。特别是纯电动新能源车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动力总成,不需要更换火花塞,换机油机滤。因此,新能源汽车售后的业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来说,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是核心,这些部位也需要维护,但更多保养是在常规保养方面,相比传统燃油车要简单。 “目前,途虎养车已经和零跑、极狐等多个主机厂展开深度合作,切入到新能源车主用车、养车和复购等全流程全周期领域,并陆续发力动力电池、汽车美容和改装升级领域,满足车主新需求。”该负责人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新能源车销售知识门槛降低也是销售模式转变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部件数量减少且趋于模块化整合,此时销售人员不再需要掌握大量详细的参数,也就不再过多依赖4S店,而是向“专柜+在线销售”转型。他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售后仍然很重要,包括机械故障、系统升级等,依然需要强大的售后网络予以支撑、做好服务”。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内部智能网联水平提升,用户将更加关注软件性能,未来智能网联电动车的销售焦点将从过去的围绕硬件展开转向以软件为主,这必将在更深层次改变汽车的销售模式。(王俊岭 焦思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07日第11版) 责编:叶壮
国产手机业将死 为高通芯片吵架无聊不?
手机在硬件配置的比拼上已近极限;选择造车还是万物智联,以当前厂商们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个问题。 2021年岁末,为了一个高通最新款的芯片,几个头部的国产手机企业又打起来了。 小米和联想旗下的moto冲在了最前头。先是雷军在高通技术峰会上表示,小米12将首发骁龙8Gen1处理器。之后,马上有人表示不服。联想中国区手机业务部总经理陈劲也在微博发文,似乎是隔空回应,表示“关于骁龙8的首发, 12月9日摩托罗拉不做PPT发布,12月15日真首销。”随后,OPPO、vivo、Realme、荣耀、iQOO、一加、魅族、中兴、努比亚、黑鲨等等厂商,都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在排座座,分得所谓“首发”的果果。 国产手机行业,真的已经内卷很久。明明知道大部分利润都被苹果拿走,在华为的高端机无法找到国产替代品之时,大家一方面还在连续推出所谓的高规格机型,另一方面还特别在意所谓的排名、首发等虚名。 国产手机业已经如PC,成为夕阳产业。 但是,越是日暮西山,就越内卷。国内手机市场又迎来了一波新机发布潮,综合来看,无论在硬件上堆料,在外观上强调颜值,在应用上靠拍照和视频抓住消费者需求,还是国产手机的难兄难弟们宣传新品的套路。一成不变。 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的疲软:硬件迭代疲软,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供应链上芯片被“卡脖子”,产品整体价格在走低,不禁让人有所担心:“手机将死”! 缺研发积累的米荣OV之类手机厂商,更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产能过剩,手机将死 热闹还是热闹。但是,往往是赔本赚吆喝。因为,不赚钱,产能过剩,只能赚辛苦和面子。 近期,国内手机市场又迎来了一波新机发布潮。其中比较受关注的当属12月1日发布的荣耀60系列手机。 第三季度,荣耀的手机销量已经成功冲入全球前五,本次新品发布还邀请了流量小生龚俊担任全球代言人。60系列除了配置流光四曲屏和高通骁龙778G+芯片外,还提供了号称当前最高像素的前置AI主摄和“隔空换镜”等功能。 在此之前的10月份,一加发布了旗舰机型9RT系列,搭载高通骁龙888处理器、120Hz的高刷三星定制屏;小米发布Redmi Note 11系列,主要提升屏幕、相机和快充功能。11月底,OPPO Reno7系列也如约上市,全球首发和索尼共同设计的IMX709超感光猫眼镜头。 综合来看,无论价位如何,在硬件上堆料,在外观上强调颜值,在应用上靠拍照和视频抓住消费者需求,还是国产手机们宣传新品的套路。 然而,新品们在“质感”上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市场的热烈响应。消费者小岳手里的某果X已经用了三年,仍没有换机的欲望:“现在(新机型)概念都包装得很好,但手里的也够用,再等等吧。” 据京东发布的双11手机单品销量榜单,今年2月发布的Redmi K40冲到榜首,iPhone13排名第二;Redmi9A、iPhone13和荣耀Play5T紧随其后。在前十名的手机型号当中,除了苹果系的两款定价还在4000元以上,Redmi K40的售价在2000元左右,其余机型均是千元机甚至百元机。 看来,又是那股熟悉的味道:消费者们更关注的是性价比,而这个信号往往意味着技术和性能已经到达了阶段性的瓶颈。 有意思的是,消费者们务实的选择,也让某些早已退出第一梯队的品牌,有了留下来竞争的勇气。9月底,乐视(300104.SZ)发布号称配件“全国产”的乐视手机 S1;12月初, “停更”多年的酷派集团(02369.HK)发布新机COOL 20 Pro,搭载120Hz智能变速高刷。这两款冷门机型定价都在千元左右。 供应链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制造出来,除了手机厂商还有很多行业在抢芯片的货源。早在去年就有权威研究机构预测,2021年整个供应链芯片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今年各手机厂商所发布的财报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缺芯的问题。 11月23日,小米(01810.HK)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9百万台,比去年同期的46.6百万台减少了5.8%,据称“主要是由于全球核心零部件(包括SoC(片上系统))供应短缺。” 硬件迭代疲软,换机周期延长,芯片被“卡脖子”,产品整体价格在走低,不禁让人有所担心:“手机将死”! 香港股市于小米这家国产手机厂商的期待不高,尽管他的全球市场排名一直在上升。小米是国内手机销量进入全球前五的厂商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其股价自年初以来便进入下跌走势,三季报发布次日甚至创下6.96%的单日跌幅,以及19.02港元的年内最低价,几乎接近其三年多以前的发行价。这对于手机收入占了总营收60%以上的小米来说,不容乐观,也让整个国产手机界感受到一丝寒意。 造车是不是必选之路? 未来的互联网终端,是手机还是汽车?答案不清楚,但是,马斯克已经开始造手机,而小米和苹果却分别在悄悄进军智能汽车。 手机的硬件和销量都碰到了天花板,而新能源汽车,却将要到达市场爆发的临界点,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新能源家用汽车领域,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有几个天然契合的地方:一是都2C,用户群体可以重合;二是在营销上讲究科技感和潮流感,需求有周期性,既有的营销和管理经验可以移植;三是产品都带有“移动”属性,诸如充电和储能等方面的技术,以及部分供应链可以互用;四是汽车行业产值远高于手机行业,尤其近几年还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这也是2021年,突然成了头部手机厂商选择进入“造车元年”的重要原因。 早在年初,“OPPO造车”的传言便已经沸沸扬扬,而OPPO公开招聘相关汽车行业人才的信息,进一步强化了对OPPO造车的猜想,到了下半年,甚至引发了OV “教父”段永平已经回国主持联合造车的议论。虽然对于OV系联合造车一事,OV和“阿段”一再公开否认,但也表现出了业界对于手机厂商寻找新增长曲线的密切关注。 小米于今年3月宣布“造车”,11月27日,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报道,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其中,“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投资人包辉(化名)认为:“汽车电动化之后,造车的门槛确实降低了,但是要切整车领域难度还是很大的,切部分零配件或者影音系统可能更现实一些。具体到现在的厂商,假如华为和苹果说造车,我觉得不是说一定没戏,毕竟他们在这方面都有积累的,难点在于人。别的厂商就不好说了。” 苹果也在造车,而且已经试错7年之久。近日,有消息传出,苹果有可能在完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苹果的股价从11月中旬开始也在一路走高,甚至于最近创出了170.3美元的历史新高,重夺市值全球第一的宝座。 在国内,盯着造车的可不止手机厂商,诸如阿里(BABA.US)、百度(BIDU.US)、360(601360.SH)之类的互联网巨头也在纷纷宣布造车。此外,传统车企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也不慢。小可(化名)最近刚入手了某捷最新款的纯电跑,“电动车很好开,体验比原来的汽油车还要好”,在她眼里,传统名车的品牌影响力,还是要比“造车新势力”更强一些。华为也许不亲自下场,但是,他的汽车解决方案,已经与各大车商在广泛合作,力量也不容小觑。 前有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联手狙击,身旁有苹果等科技标杆虎视眈眈,身后还有互联网巨头们跨界竞争,小米、OPPO之类手机厂商的造车之路,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乐观。 万物智联才是新王道? 与其他厂商相比,华为“造车”条件更好,但并不积极。5月24日,华为还特地发布《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声明》,声称:“至今为止,我们并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手机断臂求生,又不赶造车的潮流,华为意欲何为?作为业界领头羊,其一举一动依旧是大众密切关注的对象。 10月22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上,华为发布了最新的 HarmonyOS 3 开发者预览版、HMS Core 6 等,而这些开发技术、工具和平台都具有一个能力核心,就是让多个设备自由组合,在系统层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从而“为消费者带来万物智联的新体验”。 据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介绍,近三年来华为在HarmonyOS、HMS等生态体系上的投入已经超过500多亿元人民币,有1.5亿用户升级了鸿蒙系统,是“史上发展最快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这一数字预计到年底可能会达到2亿。 由此可见,用更基础的系统实现万物互联,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也不失为除了在硬件上拼参数之外的,另一个星辰大海。 要做到万物智联,必然需要有物可联。华为在这方面也在布局。2019年华为即开始积极推进“智慧屏”,宣称要“让大屏设备成为家庭智慧助手、超大屏手机、HiLink生态管家和超级家庭影院。” 11月17日,“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新品发布会”召开,展示了华为手表、蓝牙耳机、VR眼镜和平板电脑等产品,涵盖了出行、办公、运动健康、影音娱乐和智能家居等场景。而华为消费者业务COO何刚在会上表示,华为智能穿戴设备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8000万台,中国腕上可穿戴设备出货第一。 底层有系统,上层有硬件,覆盖范围广,华为布的这个局,很有想象空间。近期还传出消息:余承东在内部表示华为手机将在2023年“王者归来”。 造车起家的“钢铁侠”马斯克,也跑出来给手机行业做万物智联示范。11月上旬,有外媒传出据说是特斯拉Model π概念机的细节图,提供了2K分辨率和144Hz高刷新率等硬件高配。然而从网友们的反应来看,该手机诸如操控汽车,连接星链,太阳能充电、提供脑机接口和Marscoin采矿系统之类的功能,更为令人期待和耳目一新。 有投资人认为,这个所谓概念机的很多概念目前都很难落地。但是想象力也是生产力,而且马斯克的行动力常常出人意表,背后还有一系列产业链配套支撑,融资能力也很强,不排除真会在不久的将来,能给他在硅谷的前辈苹果,抄个后路。毕竟万物智联的商业模式,苹果才是真正的前辈和行家里手。 回到手机行业本身,经历了靠营销打天下,靠堆料做爆款,靠影音圈用户的几个发展阶段,目前老招用尽,开始进入到内卷时代,需要拼研发底蕴,拼产业链整合能力。 然而,在研发方面,目前国内出货量最大的米荣OV,并没有什么惊人表现。小米自2017年以来,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总营收的2.75%-3.76%之间,今年前三個季度的累计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1.4%,但也只占到总营收的3.83%。研发投入规模和成果转换都还在爬坡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苹果自2017年以来的研发对营收占比在5%-7%之间,华为自2014年以来的研发占比甚至保持在14%以上。 倘若要拼万物智联的产品选择性,目前比较占优势的仍是小米。毕竟其小米生态链有足够多的智能硬件可以供更多消费者选择,另外,小米的生态平台上,也有了一些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收入了。
超越“蔚小理”!顶级资本联手 又一造车大佬要去IPO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 | 林天鸣 作为造车新势力当中的佼佼者,威马汽车融资速度惊人。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威马汽车宣布,公司D2轮融资已获得1.52亿美元。其中,房地产企业雅居乐集团领投1.4亿美元,锦沄商汇等以财务顾问身份参与了本轮融资。 2015年至今,威马汽车共完成11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35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中资本运作表现最强势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威马汽车距离IPO更进一步。 一 继今年10月完成超3亿美元D1轮融资后,威马汽车顺利启动D2轮融资。至此,威马汽车本轮总融资额已达到4.57亿美元。 D2轮领投方雅居乐,是一家以地产为主,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已形成地产、雅生活、环保、雅城科技、资本五大产业集团协同发展的格局,业务覆盖国内外200多个城市。 签署融资协议的同时,威马汽车还与雅居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品牌、销售与服务网络、充电设施布局、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雅居乐加盟后,威马方面表示,预计还会有知名投资者陆续加入投资阵营,本轮融资总金额有望超过5亿美元。随着D2轮融资的完成,威马汽车的股东结构也将更加多元复杂。 威马汽车的融资速度令人惊叹。今年10月初,公司完成超3亿美元的D1轮融资,领投方是电讯盈科和信德集团,广发信德跟投。 公开资料显示,电讯盈科是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创办的通信巨头,而信德集团是澳门“赌王”何鸿燊创办的产业,现由“赌王”二女儿何超琼担任行政主席。 这就意味着,威马汽车一举获得李嘉诚家族和何鸿燊家族的资金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D1轮融资后,信德集团在公告中明确提到,威马汽车可能进行IPO。 天眼查信息显示,威马汽车迄今已完成11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35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中资本运作表现最强势的公司。 对比发现,造车新势力“三巨头”IPO之前的融资金额远不及此。数据显示,蔚来汽车上市前融资总额为153亿元人民币,小鹏汽车为188亿元人民币,理想汽车为146亿元人民币。 二 在融资之外,威马汽车的销量不断创新高。据官方公布的最新交付数据显示,今年11月,威马汽车交付量达到5027辆,同比增长66.6%,创下单月销量新高。 此外,今年前11个月,威马汽车销量达39095辆,同比增长96.4%。而自2018年9月底交付至今,威马汽车累计总销量已超过83000辆。 为了更好的服务车主,威马汽车在服务方面做足了功夫,首当其冲的便是充电桩。目前,威马补能网络已打通43万个充电桩,覆盖31个省的360多个城市。 不仅如此,威马汽车还携手即客行APP,独家推出“充电保”服务,每年投入500万元为威马车主充电投保。据悉,用户输入目的地,APP即自动生成充电路线地图。 官方表示,威马车主使用即客行APP充电时,若遇坏桩即可获得10公里充电券赔付。该“充电保”服务自2021年12月1日起生效,用户每月至多可获4次赔付,全年赔付上限达20次。 此外,“即客行”APP在线理赔服务7x24小时在线,核实后3个工作日内即可实现快速赔付。赔付券直接发送至用户手机号注册的即客行账号,自发放日起15日内有效,登陆账号即可开启充电。 看来,为了俘获更多用户的芳心,威马汽车真正做到了“出钱又出力”,效果当然是有的。刚刚过去的11月,威马汽车创下单月销量新高,或许就是最直观的证明。 除汽车销量创新高外,威马汽车还带来了另一则重磅消息:公司旗下首款纯电轿车威马M7在今年10月正式发布,预计将在2022年量产交付。 据了解,威马M7搭载了32颗传感器,并配备4颗英伟达自动驾驶芯片Orin-X,最高算力达1016TOPS,是特斯拉FSD的7倍,将实现“全场景泊车-城区道路-城际高速”用车的智能化场景全覆盖。 伴随M7的发布,威马汽车“SUV+轿车”双线布局初具规模。随着融资金额刷新纪录,威马汽车IPO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上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三 众所周知,造车属于重资产行业,而新能源汽车要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所需资金更是天文数字,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坦言“没有两百亿别造车”。 由此可见,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拿到两百亿仅相当于达到了“及格线”,后续的技术投入及品牌营销等,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造车新势力大多都是从零开始,在迟迟没有量产车的前提下,外部融资成了支撑新势力们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毕竟活得久才有胜出的希望,这也是威马汽车频繁融资的根本原因。 上市融资也是新势力们的奋斗目标之一。2018年9月,蔚来汽车率先登陆纽交所,正式打响了造车新势力IPO第一枪,也彻底点燃了同一梯队成员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的上市欲望。 时间相隔近一年,2020年7月和8月,追随蔚来汽车的步伐,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相继叩开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和纽交所的大门。 至此,造车新势力“三巨头”齐聚美股,均完成了上市操作。但事情尚未终结,又一年过后,2021年7月和8月,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纷纷选择赴港二次上市,又多了一条融资渠道。 鉴于此,威马汽车主动避开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的锋芒,将A股科创板作为IPO首选地。 2020年9月,威马汽车申报科创板IPO,计划在2021年正式登陆科创板。 倘若成功,威马汽车将成为新势力科创板第一股,倒也风光无限。无奈天不遂人愿,在威马汽车宣布完成上市辅导,即将迎来文件审核的关键节点,科创板推出新规,审核从严。 随后,业绩良好的吉利汽车宣布撤回科创板IPO申请,威马汽车的IPO前景也被打上问号。期间有传闻称,威马汽车计划并购重组众泰汽车直接登陆主板,遭遇威马官方的明确否定。 今年4月,有消息称威马汽车将暂缓科创板IPO进程。彼时,威马方面回应称,目前正在科创板政策收紧下进行IPO排队,上市时间未定,科创板上市情况请以上交所公示为准。 今年9月,有消息人士指出,威马汽车正在对股权架构做调整,将于四季度进行新一轮融资,为境外上市做准备。尽管上市地点可能存在变动,但威马汽车的上市决心有目共睹。 四 即便威马汽车一再调整IPO路线,其上市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威马汽车与造车新势力“三巨头”之间的差距太大。同样看11月份汽车销量,“蔚小理”给出的官方数据分别为10878台、15613台、13485台,甩出威马汽车好几条街。 其次,威马汽车在新势力第二梯队中的表现也不甚亮眼。作为其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之一,哪吒汽车11月份销量达10013辆,直追“蔚小理”,几乎是威马汽车的两倍。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造车新势力出现明显分化:实现上市的“蔚小理”销量、市值连创新高;未实现上市的威马、哪吒、零跑都在卯足劲儿冲刺IPO。 然而,无论是已上市的“蔚小理”,还是未上市的威马、哪吒、零跑等,虽然销量持续拉升,但缺钱现状并未改变,缺乏自主造血能力始终是摆在造车新势力面前的头号难题。 在此背景下,上市融资似乎成了最佳选项。而在威马汽车忙于IPO的同时,哪吒、零跑并未放慢融资节奏,时时刻刻为IPO做准备。 今年下半年,哪吒获得40亿元的D轮融资,零跑则完成4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舆论层面不时传出二者IPO相关消息。 今年10月,有传闻称零跑计划赴港IPO,募资至少10亿美元,最早明年上市。11月上旬,又有报道称哪吒也准备赴港IPO,正在与顾问公司合作。 倘若威马、零跑、哪吒共同奔赴港交所,势必会掀起一场实力大比拼。到时候,港交所又会将那种异常珍贵的“入场券”交到谁的手上呢?
鸿蒙系统是安卓生的吗?
近期,关于华为鸿蒙系统的讨论异常激烈。作为一个华为手机使用者,这些讨论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对这些说法一探究竟! 什么是鸿蒙系统?它和安卓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从华为公布的鸿蒙开源代码以及众多华为的采访中可以发现:鸿蒙系统其实是两种系统的统称。一种是基于华为开源的LiteOS,用于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另一种鸿蒙系统用于手机和平板电脑。 第一种用于物联网的系统是华为自己开发的,用华为高管的话说就是“没有拷贝Android一行代码”,从华为公布的源代码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物联网 第二种用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系统是基于Linux的,这部分是有涉及安卓系统的。华为既然已经说了要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为什么还涉及安卓系统呢? 因为当前华为的开发者生态并不是很完善,鸿蒙系统需要兼容Android App,而兼容Android App就势必会碰到AOSP。但说鸿蒙直接套壳并不准确,Google在开发安卓系统的时候已经把Linux套了一遍了,鸿蒙系统不会再把安卓系统进行一个二连套。只是因为开发手机系统是个及其复杂庞大的事情,需要时间去布局。随着以后华为自身开发者生态的不断完善,相信这种情况也会逐渐改变。 鸿蒙系统真的比安卓系统快60%吗? 华为曾在一次采访中公布了一项报告,报告显示华为鸿蒙系统比安卓速度快了60%。通过我自己的使用感受,以及和我身边有些华为手机用户交流,感觉升级鸿蒙系统后确实流畅了一些。 查阅资料后发现,鸿蒙系统更快的原因是内部整合了方舟编译器。在安卓系统中,由于系统和App使用的语言不同,App发出指令时,系统并不能听懂,需要虚拟器进行翻译,这就增加了响应时长。而由于鸿蒙系统内部整合了方舟编译器,App发出指令,鸿蒙系统直接就明白并做出响应了,响应时长也随之变短了。打个简单的比喻,App说英语,安卓系统只懂中文,而鸿蒙系统既会中文,又学会了英语。 我觉得完全自主开发一个用于物联网终端的鸿蒙系统已然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对于用于手机和平板的系统,我们也需要给予它时间去成长和完善。 即便不看什么情怀和观点,我觉得华为手机也是很好的,我用了两年多了也没有卡。后置摄像头拍的也很清晰,刚拿到手的那段时间,我曾沉迷于拍月亮。如果有朋友想入手新手机,我也会推荐华为。如果长时间没有换手机的,换个手机壳也是可以的。毕竟不是每个月都能有新手机,但是每个月买个新手机壳还是可以负担的!
特斯拉第三代车机详解:搭载AMD全家桶 凭啥量产车最强?
作者 | James 编辑 | 晓寒 在用上AMD的CPU和GPU后,特斯拉造出了最强车机,性能甚至比你手里的笔记本电脑都强。 日前,国产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高性能版正式开启交付。细心的车主发现,Model Y高性能版相比特斯拉的其他国产车型——Model 3全系、Model Y、Model Y长续航版的车机配置完全不同,显示为AMD Ryzen(锐龙)处理器。这一配置与暂未引进国内的Model S车型几乎完全相同。 这意味着,特斯拉将台式PC算力搬进了汽车当中,这套超强的智能座舱硬件,再一次引领了汽车智能化浪潮。 ▲配备AMD锐龙处理器的特斯拉Model Y 拆解图片显示,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除了使用AMD锐龙处理器之外,还使用了一颗来自AMD的独立显卡,其单精度浮点运算性能与索尼PlayStation 5基本相同。 加上特斯拉现场演示车内游玩《赛博朋克2077》,渲染图中显示《巫师3》等3A游戏,未来特斯拉或将成为一台移动的超级电脑。除了游戏之外,特斯拉能够通过软件、服务创造更大规模的营收。 这将成为特斯拉造车业务之外的一项巨大的增长点。 那么,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与Model S配备的新款座舱域控制器到底有多强?能否和PC或者索尼PlayStation 5的游戏性能一较高下呢?通过国内外对特斯拉座舱域控制器的拆解,我们看到了域控制器内部,也揭开了这台超强主机的神秘面纱。 一、搭载AMD全家桶 深度解析量产车最强车机 xiaote.com和YouTube博主Ingineerix的拆解,让外界能够看到Model Y高性能版和新款Model S的车机系统。总体来说,二者的区别非常小,主要芯片配置完全相同,但是接口和RAM内存的配置有一定区别。 从拆解图看,二者的信息娱乐域控制器均采用液冷散热,域控制器内部没有风扇等活动部件。 1、搭载AMD CPU+GPU 分别拆开两台域控制器盖板,就能看见信息娱乐系统的主板。两款车座舱域控制器的主板正面,右侧最大的一颗芯片就是AMD锐龙嵌入式处理器,其编号为YE180FC3T4MFG。 ▲上下依次为Model Y高性能版和Model S搭载的第三代座舱控制器 根据Reddit网友总结的AMD命名规则,“YE”代表Ryzen Embedded,也就是锐龙嵌入式处理器。“180”代表这颗处理器属于嵌入式V1000系列,F暂时没有解释。之后的“C3”代表TDP为45W。“T”代表芯片的物理封装为FP5 BGA。“4M”代表这颗芯片拥有4核心CPU,并拥有4x512KB二级缓存,4MB三级缓存。“FG”后缀代表处理器代号为Picasso,意味着其采用12nm制程,格罗方德制造。 在AMD嵌入式处理器列表中,没有对应型号或参数的产品,AMD官网显示特斯拉采用的嵌入式处理器符合AEC-Q100标准。根据此前的分析,特斯拉采用的这颗嵌入式处理器与锐龙V1404I相似,因为仅有这颗处理器能够实现在-40°C~105°C的环境下工作。与V1404I不同的是,特斯拉使用的这颗嵌入式处理器可能提升了基础频率。 ▲AMD锐龙嵌入式处理器 特斯拉采用的嵌入式处理器内部,还集成了一颗显卡,型号可能是Vega 8。通过这颗集成显卡,就能带动车内中控屏幕、仪表以及后排屏幕。 ▲特斯拉Model S座舱域控制器内的独立显卡 在主板下方,通过PCIe连接的就是RDNA 2架构的显卡。当启动3A游戏时,这颗显卡就能发挥出它的作用。从拆解图看,其型号标注为215-130000026,计算性能大约为10TFLOPS,和索尼PlayStation 5的计算性能非常接近,同样也与AMD Radeon PRO W6600显卡(简称W6600)接近。 W6600显卡基于台积电7nm FinFET工艺打造,共有28个计算单元,1782个流处理器,最高可在每秒完成10.4万亿次单精度浮点运算(10.4TFLOPS),这与特斯拉配备的显卡非常近似。 ▲AMD Radeon PRO W6600 特斯拉的显卡还配备8GB GDDR6显存,显存颗粒来自三星,Model S和Model Y两款车型完全一致。 根据上面的分析,特斯拉采用的AMD锐龙嵌入式处理器,其性能应当高于V1404I,根据CPU Benchmarks对其的性能测试,可以推测特斯拉采用的AMD锐龙嵌入式处理器的性能应当比英特尔4~7代的i7 4核心笔记本处理器性能更强,例如i7-4700HQ,这个配置放到今天并不算顶级。 这可能是因为车载芯片需要满足严苛的车轨要求,比如高低温冲击、震动、电磁干扰等,因此车载芯片的性能往往都落后于消费电子领域。 ▲来自驱动之家的桌面显卡天梯图 特斯拉采用的独立显卡,其与Radeon Pro W6600接近,强于消费级的Radeon RX6600。根据驱动之家的桌面显卡天梯图,特斯拉配备的独立显卡,其定位相对高端。 2、Model Y座舱控制器内存更大 二者主板正面锐龙嵌入式处理器下方,是一颗来自美光的闪存颗粒,容量为256GB。相比上一代车机的64GB eMMC,无论是容量还是读写速度方面都有巨大提升。 在二者主板正面右上方,是几颗RAM颗粒,但Model S和Model Y高性能版配置并不相同,甚至Model Y高性能版的配置还要更高一些。 ▲特斯拉Model S域控制器内的内存颗粒 Model Y高性能版的拆解图显示,其主板正反两面共有8颗RAM颗粒,来自美光。而Model S的拆解图中,主板正反两面共有10颗RAM颗粒,同样来自美光。 这就是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和Model S两款车信息娱乐系统最大的区别。 根据对内存颗粒的分析,两款车型的内存颗粒并不相同,且容量也有所区别。在Model S车型中,共有两种内存颗粒,其中8颗的FBGA编码D9XSM,对应容量为8GB,另外2颗FBGA代码为D9XSP,对应容量共2GB,共计10GB。而Model Y高性能版的内存的FBGA代码为D8BHQ,对应容量为16GB。 3、Model S功能更多,接口、芯片更丰富 在Model S和Model Y高性能版的车机电脑上,还有一些芯片配置并不相同,例如Model S的车机主板配备了两颗DSP芯片,其中一颗用于处理音频,另一颗则用于车内主动降噪。在Model Y车型上没有主动降噪功能,因此少一颗DSP芯片。 此外,Model Y高性能版车型车内仅有一块屏幕,因此在主板正面右下方的屏幕序列芯片也只有一颗,相对Model S车型更少。 在接口方面,相比于Model S车型,Model Y高性能版车型的接口明显少很多。原因同样是因为Model Y车内仅有一块显示屏,而Model S拥有三块屏幕,功能更多。 ▲上下依次为Model Y高性能版和Model S搭载的第三代座舱控制器 拿特斯拉Model S车机的拆解图看,左侧共有八个接口,还有一个隐藏接口。最上方是Wi-Fi、蓝牙天线,用于车内无线连接。之后是micro HDMI用于输出视频信号,USB-C接口用于车内摄像头信号输入,USB接口用于连接手柄玩游戏或者接入U盘,最下方四个接口就是仪表、中控、后排屏幕的连接线。 ▲特斯拉Model S车内共有三块屏幕 在一排接口中央,特斯拉预留了一个接口位置,据称如果副驾面前有一块屏幕,这里加上接口就能用。新款Model S和Model Y高性能版两款车型都预留了一个接口空位,算是特斯拉埋下的一个彩蛋。 主板右侧共有6个接口,Model S和Model Y高性能版两款车型接口完全一致。最上方为紧急呼叫系统eCall的接口,在欧洲可以使用,下方为连接Autopilot自动驾驶电脑的千兆以太网接口,可能是用于传输视频数据,并渲染显示在车机屏幕上。再下方是一个用于连接屏幕的千兆以太网接口、一个电源输入接口,一个CAN总线以及扬声器接口。 整车的4G网络模块连接在主板上,可以发现,供应商为中国的移远通信,型号为AG525R-GL,支持最高600Mbps的4G网络速度。 特斯拉座舱全面换“芯”,第一是让车机不再卡顿,第二是大幅提升游戏性能,通过游戏占领人们在车内的时间,其中游戏性能是最大的升级。 二、实车体验很流畅 3A游戏还未上车 从2013年交付以来,特斯拉的座舱域控制器已经进化到第三代,而本次升级,仅GPU单精度浮点运算性能就有50多倍的提升。实际体验中,应用程序打开、网页载入速度明显变快。 1、实际体验操作更顺滑 实际上车测试发现,配备AMD锐龙处理器的特斯拉Model Y冷启动之后,腾讯视频加载时间为20秒,Bilibili的加载时间是9秒,游戏傲气雄鹰的启动速度是9秒,浏览器的启动速度为4秒。 而最常用的地图功能,新款车机系统操作起来也更加流畅顺滑,并没有意外卡顿。 ▲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打开Bilibili 相比于手机,特斯拉车机的加载速度仍然相对较慢,但相比特斯拉第二代车机系统其性能有了显著提升。 实际测试发现,特斯拉的第二代车机系统无论是腾讯视频、Bilibili,启动时间都超过20秒,而地图的放大、缩小操作时常出现卡顿,浏览网页经常是手指划到了屏幕顶端,画面才开始跟着动…… 车东西向特斯拉车主了解到,他们在使用特斯拉上一代车机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明显卡顿,甚至卡顿已经消除了腾讯视频、bilibili、游戏等功能最初带给他们的兴奋。 2、两大原因造成上两代车机卡顿 特斯拉第二代座舱域控制器的主计算芯片为英特尔车规级处理器Atom A3950,采用集成显卡,并且闪存使用的是读写相对较慢的eMMC,这都是车机系统卡顿的原因。 ▲特斯拉三代座舱域控制器对比 其中,主计算芯片英特尔Atom A3950是一颗2016年四季度发布的芯片,采用14nm制程,拥有4核4线程CPU,并且集成英特尔HD 505显卡。这个显卡配置可以说就是“亮机卡”,其算力大约为187GFLOPS。 著名的处理器测评网站NotebookCheck对英特尔HD 505的评价是,截至2016年的游戏,即使是在最低画质设置下,也很少能流畅运行。 网站上的测试看,刺客信条奥德赛在720P分辨率下的帧数为1帧,极品飞车20在720P画质下的帧数为2帧,想要玩3A游戏肯定不行了,从移动端移植的小游戏还是可以玩的。 配备英特尔Atom A3950的特斯拉第二代座舱域控制器最早于2018年随着Model 3车型一起发布,这颗处理器放在当时来说已经足够,毕竟智能汽车的功能还相对较少,地图、视频、网页、简单的游戏已经让当时的消费者非常兴奋,因为传统汽车谁也没有这样造。 除了处理器、集成显卡性能太弱,特斯拉车机配备的64GB eMMC可能是造成卡顿的另一个原因。 eMMC相对机械硬盘,在读取速度、震动稳定性上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在早年间的电子设备中非常常见,但是其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寿命。 受成本因素制约,一些eMMC的擦写寿命可能只有几百次,在车内每天固定写入、擦除数据,eMMC很可能会在使用几年后坏掉。如果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中,换机周期相对较短,损坏几率较小;而汽车换车周期达到8~10年,eMMC损坏几率更大。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eMMC的读写速度会越来越慢,最直接的使用感受就是卡顿。 如今,特斯拉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将此前的eMMC换成了SSD,其成本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读写性能、寿命都有明显增加。 相对特斯拉第一代座舱域控制器,和特斯拉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明显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早已被特斯拉彻底淘汰。特斯拉使用的Tegra 3 T30芯片,与苹果手表芯片S5性能接近,如果用于车机系统明显不够。 今年年初,初代座舱域控制器配备的8GB eMMC被特斯拉召回,其原因就是经过7、8年的时间,车机系统越用越慢,甚至出现了损坏的现象。 ▲特斯拉第一代座舱域控制器 相对第一代座舱域控制器,特斯拉的第二代座舱域控制器在处理器性能上有了明显提升,可以量化的GPU单精度浮点运算性能提升了15倍,而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其升级更加“恐怖”,计量单位甚至都从GFLOPS升级到了TFLOPS,提升了超过53倍。 虽然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的提升幅度与游戏帧数并非等比例提升,现在也并没有3A游戏能真正发挥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的实力,但此次升级确实让特斯拉真正站在了智能车机界的顶端。 三、特斯拉持续引领智能汽车发展 新硬件更有想象空间 智能化浪潮早已席卷整个汽车行业,智能车机系统的性能之争愈加激烈。特斯拉最新的座舱控制器,不仅在性能上碾压当下所有量产车,即使跟2023年即将发布最新芯片相比,也依然处于领先位置。 就在上周,百度、集度、高通宣布,集度汽车旗下的首款车型将采用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至尊级芯片——高通SA8295P。其CPU采用与骁龙888同一世代的第6代Kryo CPU,GPU的3D渲染性能相比8155芯片有3倍的性能提升,其AI算力达到30TOPS。 ▲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SoC 根据预测,8295芯片的GPU算力能够超过3000GFLOPS,这相对特斯拉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的10TFLOPS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高通的8295芯片要等到2023年量产,相比特斯拉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晚接近2年。 当前,智能汽车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业界仍在探索智能座舱的发展方向。但从特斯拉目前的玩法来看,显然在尝试为汽车加入PC的算力,基于x86架构的CPU和Linux操作系统,能够运行赛博朋克2077、巫师3等3A游戏,甚至未来能够运行办公、邮件等多种桌面级应用,为智能座舱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今年6月,新款特斯拉Model S开启交付,马斯克在交付仪式上就大秀了一把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的强大性能。现场,特斯拉工作人员拿起手柄,直接在车机上玩起了赛博朋克2077,让当时正在现场以及线上看直播的全球观众惊叹不已。 ▲特斯拉展示在车内玩赛博朋克2077 与此同时,新款Model S车型的内饰渲染图,也出现了巫师3等游戏,让特斯拉的游戏属性不断提升。 ▲特斯拉Model S车机上的巫师3游戏 当汽车成为四个轮子上的电脑,车企就能用软件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里可以举一个游戏行业的例子,Epic Games诉苹果一案中,裁决显示苹果App Store的营收中,约70%来自游戏。同时,苹果软件服务的毛利超过70%。也就是说,如果特斯拉能在汽车领域打造一个类似苹果App Store的软件平台,软件大规模复制的成本几乎为0,毛利可以轻松超过造车业务,成为特斯拉造车之外非常巨大的业务增长点。 实际上,特斯拉早就布局了软件购买以及订阅模式。例如特斯拉在美国推出了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订阅模式,每月199美元(约合1268元人民币)就能订阅,而不需要花费1万美元(约合6.37万元人民币)直接买断。 未来,当特斯拉车内软件、游戏生态逐步搭建完成,车主在车内使用软件的体验,就像今天我们使用PC玩游戏、购买软件一样。 如果将眼光再放长远一些,如果苹果将在2025年之后推出自动驾驶车型,将App Store无缝移植到车机内,并且将最强的M系列芯片移植到智能座舱中,能与特斯拉有一拼吗?答案是非常困难。 原因在于,苹果的macOS平台上,3A游戏生态并不完善,即便有无缝移植,届时可能也难以和特斯拉使用的Linux平台匹敌。 这也就能证明,特斯拉依靠第三代座舱域控制器这一套强大的硬件,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汽车领域打造一个强大的应用商店。在集齐娱乐、游戏、功能软件之后,特斯拉座舱的智能化将再上一个台阶。
渴望年销60万辆电动车 是福特飘了还是特斯拉握不住刀了?
福特信心爆棚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孟会缘 马斯克在不断减持,特斯拉的股价依然高企、市值依然维系在万亿美元之上,牢牢坐稳车企“一哥”的宝座。 尽管如此,不服特斯拉的车企屡见不鲜,这次轮到了福特。 据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福特预计到2023年成为美国第二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之后将挑战特斯拉的地位。 对此,福特CEO吉姆·法利透露:“随着我们在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方面的巨额投资开始启动,我们迅速扩大了电动汽车产品线,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百年福特,坐不住了。 作为最早探索新能源汽车的玩家之一,福特怎么就掉队了?如今,又何来的勇气向特斯拉叫板?尽管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所起色,但“看空”的声音却为何并未消失? 大象转身,慢就一个字 “回顾历史,美国汽车公司里只有福特和特斯拉没破产过,但是当下一次经济衰退到来时,福特也很难幸免。”马斯克如是说。 在马斯克眼中,蹒跚的福特老态龙钟,在这场新能源大潮中注定没落。 上述预言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但福特身上曾长期贴着“保守”的标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从其多次探索新能源汽车,屡屡无功而返就可见一斑。 早在1914年,福特与爱迪生联合打造了一款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是铅酸电池,计划一次充电能够行驶80km~100km。 彼时,汽车起动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部分汽车启动仍需要使用手摇曲柄,对力气的要求较高,再叠加发动机油烟对衣服的污染,对女性可不友好。 福特谋划的新能源汽车,落地场景明确。 可惜的是,随着自动马达的普及,以及动力电池迟迟无法解决重量偏重、续航偏短的难题,福特的新能源汽车梦无疾而终。 据公开资料显示,福特于1966年再度切入赛道,计划推出名为“Comuta”的微型新能源车,用钠硫电池替代铅酸电池,不过最终没有量产;1999年,收购了Think Global公司,后者的Think City微型新能源车销量平平;2009年,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发布了福克斯 Electric,续航里程可达120km,也没有大卖…… 福克斯 Electric 这之后,福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乏探索的动作,却并没有改变公司被特斯拉超越的命运,其先驱者的身份沦为历史的尘埃。 之所以如此,或与福特的保守调性有关。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传统车企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燃油车大卖的情况下,没有动力去转型升级,更不用说福特一向以保守著称,这也是百年以来福特从未经历过的破产的关键。” 复盘来看,福特对财务健康颇为重视,战略卡位其实耗资不了多少资源,并不影响企业的利润,而加码冒进势必短期要遭遇阵痛,这又令其难以忍受。 譬如,为了保持利润,福特2018年决定削减亏损或盈利低的车型,林肯大陆、福克斯、嘉年华等车型在北美推出了历史舞台,从而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利润较高的卡车与商用车。 一言以蔽之,尽管福特高瞻远瞩预见了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但患得患失没有勇气一博,久而久之就掉队了。 放言挑战,底气何在? 此消彼长之下,福特与特斯拉的江湖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21年12月2日,福特的市值为782.06亿美元,而特斯拉的1.10万亿美元,后者的市值为前者的14.07倍。 华尔街对这两家公司的信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尽管如此,福特的市值依然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位,究其原因为被逼到墙角之后,开始了认真造车,以谋求重返行业第一的宝座、再现昔日的荣光。 为此,计划投入110亿美元的预算,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攀升为220亿美元。 重金之下,福特的新能源汽车业务终于有所起色:商用货车E-Transit、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抓住了空白的细分市场,以F-150 Lightning为例,年销量从起初的数千辆增长到如今的近2万辆,官方预计2024年的目标销量为16万辆。 而与Model Y对标的野马Mach-E,更是被寄予厚望。 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曾在野马Mach-E发布会现场如此表示:“几乎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这款车上。” 据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报销售,特斯拉在美国纯电动车市场的销量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81%下滑至2021年的69%,而特斯拉丢失的市场份额几乎全数被福特野马Mach-E车型蚕食。 资本市场对福特态度 “我们预计,2022财年福特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5万辆,2025财年将达到47.3万辆,2030财年将达到123.5万辆。”摩根士丹利称。 三款新能源汽车表现可圈可点,令福特的信心爆棚,其计划到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产能从每年30万辆的规划增至每年60万辆。 而福特的大手笔扩张,也有业绩作为支撑。 据福特2021年Q3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为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8%;经营活动现金流金额为122.56亿美元,同比下滑37.88%;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6.24美元,同比增长12.88%。 吉姆·法利在三季度财报公布后意气风发地表示:“这是我见过的最振奋人心的车型阵容,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新产品和服务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以上可见,福特将挑战目光锁定为特斯拉,并非毫无道理。 福特“渡劫”,还需跨过三大难关 当然,眼下的福特与特斯拉的差距肉眼可见,其想真正具备挑战特斯拉的资格,还需要解决三个棘手的问题。 首先,盟友Rivian变成劲敌。 Rivian是美国当红的造车新势力之一,也是福特的重要盟友,后者2019年向前者投资了5亿美元,之后加码至12亿美元。 投资之外,双方在技术上也有过交流,甚至一度还有联合开发新车型的打算。 然而,随着Rivian于2021年11月上市,受到华尔街的热捧,其市值首日就超越福特,双方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毕竟,Rivian主打的是皮卡、SUV、轻型商用车,与福特的基本面高度重叠,特别是皮卡与轻型商用车,那可是福特的腹地。 换而言之,Rivian对福特的威胁愈发明显,这考验福特守护基本盘的能力。 其次,命脉被大众攥着。 为了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成本,福特选择与大众抱团取暖,因而福特的新能源汽车是基于大众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MEB打造的。 如此一来,福特不得不将命脉交予对方。 在竞合关系之下,短时间双方各取所需,但长远来看却也埋下了隐患,毕竟大众也有打败特斯拉、问鼎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宝座的野望,届时福特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再次,中国市场破局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福特如若要跃进,势必不能绕过中国,问题在于福特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颇为不顺。 一方面,曾计划与众泰汽车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却不想碰到“猪队友”,迟迟无法落地,最终于2021年2月终止了计划。 据爱企查显示,众泰汽车眼下有280条司法风险,其中高风险有15条,公司被大城县人民法院列为失信执行人。 数据来源:爱企查 另外一方面,产品迟迟无法打开中国市场,譬如福特首款针对中国市场发布的纯电动车型领界EV ,2019年2月上市时还有6000辆的销量,如今已边缘化。 而在北美大卖的福特野马Mach-E,在国内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据搜狐汽车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福特野马Mach-E在国内的销量不过155辆,用凄凉一词形容也不为过。 总而言之,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过往积淀的一切经验,都可能成为传统车企转型升级的障碍,唯一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才可能活到下一个汽车时代,这也“福特们”无法回避的宿命。 至于狙击特斯拉,有这个野望的车企很多,能否做到则是另外一回事,最后的答案还需要时间来寻觅。
车企追风口:玩法五花八门 谁最接近元宇宙?
文/韩滢 编辑/李信 元宇宙源于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出版的《雪崩》中“Metaverse”一词。在众多文化作品中,它既不代表一个行业,也不代表某个产品,而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这个曾被翻译成“超元域”的单词,摇身变成“元宇宙”后,点燃了无数资本的热情。 随着Facebook宣布更名为Meta,元宇宙也随即掀起前所未有的狂欢。一瞬间,似乎万物皆可元宇宙。曾经在电影《头号玩家》中出现的情景,也即将在元宇宙的概念下成为现实。 图源电影《头号玩家》截图 事实上,不仅是科技公司,车企们也不愿意错过这个风口。在赶上新能源造车这个风口后,他们也正以争先恐后的态势涌入元宇宙。 “蔚小理”等新造车势力们,早在9月份便开始注册各自的元宇宙商标;传统汽车也不甘落后,上汽集团、吉利汽车也都在注册元宇宙相关商标。 而此前,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便推出了名为“原石谷世界”的虚拟社区,成为将车企和元宇宙结合起来的首个汽车品牌。长安福特也在近期新车型的营销宣传上,增加了元宇宙的元素。 可以说,车企为了赶上元宇宙的风口,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市场上没有人知道元宇宙何时才能到来,汽车离元宇宙还有多远。实际上,多数车企也并不知道元宇宙应该怎么玩。 目前,更多的车企停留在抢注元宇宙商标的阶段,汽车+元宇宙的组合,听着诱人,实际机会并不好抓,但车企们都有了共同的动作——先蹭上风口再说。 1、车企扎堆涌入元宇宙 在英文中,元宇宙(Metaverse)由超越(Meta)和宇宙(Verse)两个词组成,意为“超越宇宙”。 这股元宇宙的“东风”,车企们都试图分得一杯羹。抢注商标便成了车企们入局元宇宙的第一步。 9月份,理想汽车申请了多个“理想元宇宙”商标。在那之后,“蔚小理”其他两家蔚来、小鹏也紧随其后注册了元宇宙商标。其中,蔚来申请了多个“蔚来元宇宙”“蔚宇宙”等相关商标,小鹏也申请了“小鹏元宇宙”等多个商标。 另一方面,上汽集团更是在10月份申请了100多个元宇宙相关商标,使用范围囊括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等方面。前不久,吉利汽车也被爆出申请“几何元宇宙”商标。 连线出行观察到,截止目前,此类商标多处于“注册申请中”阶段。 可见,如今的汽车圈子已经掀起了一波抢注商标的热潮。除了在商标方面下功夫外,一些车企则选择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让用户感受电影《头号玩家》中的体验感。比如虚拟货币、游戏等形式。 作为车企中入局元宇宙的先行者,智己汽车率先做出了动作。9月份,智己汽车上线了“原石谷”功能。具体而言,智己汽车的车主通过做出数据贡献,如参与共创活动、日常行驶等行为,可获得“原石”,用于兑换官方的汽车硬件或软件类服务。 登陆IM智己APP可以看到,原石获取的途径分为“里程开采”和“养成开采”。其中,“里程开采”模式目前为锁定状态,将在明年一季度交付时上线。当月开采量为41496个,累计开采量为2997595个。但从用户反馈来看,目前原石谷的玩法更多的是凭借运气获得。 “原石谷”界面,图源IM智己APP截图 和智己汽车单独上线游戏不同的是,知名汽车品牌宝马、现代则选择与元宇宙平台合作。 今年10月,宝马汽车推出了虚拟世界“JOYTOPIA”。据连线出行查阅资料了解到,该平台是由宝马和Journee公司联合开发,而后者是一家与“元宇宙”有关的公司。在“JOYTOPIA ”中一共有三个虚拟世界,包括循环经济、电动交通和可持续性,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参与演唱会等活动。 从目前披露的细节来看,具体关于使用该平台的细节还未披露,仍处于初期阶段。从这点上讲,宝马似乎也在上赶着试图蹭一波元宇宙的热度。 无独有偶,现代汽车也在元宇宙平台Roblox上发布了一款展示现代汽车创新车型和未来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游戏Hyundai Mobility Adventure。这款游戏是一个集体共享的虚拟空间,用户可以参加节日庆典、进行车辆展示以及沟通互动。 与此同时,在近期上市的长安福特EVOS的宣传过程中,长安福特也打出了“元宇宙”的概念,并将这款车定义为“解锁惊艳元宇宙的终极密钥”。在长安福特EVOS的预售发布会上,官方多次提到“元宇宙”,并将其中文名字命名为“追光者”。 长安福特EVOS,图源长安福特官方微博 在内饰上,在长安福特EVOS的4K中控屏上,可以看到可视化虚拟人工智能助手“蓝朋友”。此外,福特EVOS还采用了很多具有科技感的元素。例如带有呼吸效果的“参数化3D格栅鳞甲”、尾灯和下包围处的鳞甲设计元素。 不仅是单个车型拥有科技元素,在广州车展上长安福特还发布了Ford Smart Space福特智能第三空间。从智能、科技的设计中不难看出,长安福特试图将科技感包装成元宇宙的概念,为新车型的宣传造势。 从车企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借元宇宙之名宣传的车企,“蹭热度”的心思显露无疑。 2、玩法五花八门,车企使出浑身解数 从现实生活走到元宇宙,车企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当很多人年轻人在元宇宙中买下第一套海景别墅时,人生第一辆汽车的梦想似乎也能在元宇宙中实现。 无论是字节上线元宇宙游戏《重启世界》,还是腾讯参与“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投资,都在向市场证明,游戏是最先和元宇宙产生密切联系的赛道。在这个背景下,游戏自然成为车企们打破元宇宙次元壁的首要手段。 像上述提到的宝马、现代,便是通过与元宇宙相关平台合作,推出线上虚拟平台的互动游戏,让用户在元宇宙中体验车企的产品服务。用户可以利用特定“化身”代表其在虚拟世界的数字角色,在不同的主题下,体验各自汽车旗下的移动出行产品和服务。 具体而言,9月5日,英国乐队Coldplay在宝马“JOYTOPIA ”平台举办了虚拟现场音乐会。在这个音乐会中,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化身演员加入、跳舞,或靠近舞台。而在现代的Hyundai Mobility Adventure游戏中,玩家可以驾驶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车NEXO和IONIQ(艾尼氪) 5等车型,也可以操作机器人、个性化定制车型(PBV)和城市空中出行(UAM)等交通工具。 JOYTOPIA平台,图源宝马集团官网 除了开发游戏,也有的车企选择增强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互通互联。 以自动化驾驶汽车品牌智己汽车为例,在其自研的“IM智己”App中,便将游戏与元宇宙进行了结合。上述提到的“原石谷”便是该系统上的一个游戏。用户可以通过“里程式开采”和“养成式开采”来获取“原石”用于兑换各类硬件或OTA服务。 和宝马、现代等车企开发的游戏不同的是,在原石谷中,虚拟世界的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换算成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此同时,智己汽车还结合了当下另一大热的概念NFT(非同质代币)。 图源智己汽车官方微博 9月9日,在智己汽车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智己汽车数字创新总监钱刚表示:“在该空间当中,真实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驾驶行为,产生的特殊数据,都会影响虚拟车辆的特征,后者将被逐步养成。反过来,虚拟车辆所养成的各方面能力可以反过来作为真实车辆的升级,更有机会升级一些好的硬件或者是软件服务。” 简单来讲,现实生活中用户可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实体车辆,而在密境时空当中,还会存在一台映射出来的虚拟车辆,与现实中的车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除此之外,通过虚拟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品牌宣传上利用元宇宙概念也成为车企进入元宇宙的方式。豪华汽车品牌奔驰为经销商引入了AR技术,通过微软的HoloLens 2和Dynamics 365远程协助系统提供的虚拟远程支持,加快诊断车辆问题的速度。 显然,面对有着无限可能的元宇宙,车企们都试图通过元宇宙吸引更多的用户。 不过,面对这么多追风口的车企,我们首先要提一个疑问,他们目前推出的玩法,和元宇宙有多大关联? Roblox公司CEO戴夫·巴斯祖基认为,元宇宙包含8个基础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换句话讲,如果一个项目给用户提供了独立的数字身份,同时也建立了可供交换的价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元宇宙,或者是元宇宙的雏形,否则就不是。 从这点上看,宝马、现代集团似乎是参与到元宇宙中,但准确来说是以应用场景开发商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而智己汽车的原石谷,拥有社交体系和经济属性,则更加接近元宇宙。 另一方面,像“蔚小理”等大多数的车企还处在申请商标阶段,并没有做出和元宇宙相关的实质性动作。 尽管车企扎堆入局元宇宙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不愿错过这个掘金的风口是企业们的共同点。在这场未知的游戏中,车企们正在试图用各种方式构建自己的“元宇宙”。 3、汽车产业集体陷入产能困境,元宇宙能拯救车企吗? 11月23日,在美国虚拟平台Decentraland上,一块数字土地被卖出了2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52万元)的高价,约合售价2.7万元/平米。换算到现实世界中,同样的价格可以北上广这类城市的市中心买下100平米左右的房子。 狂热的信徒越来越多,很多人看不懂增长逻辑的元宇宙,让各大车企们跃跃欲试。 当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到元宇宙中抢夺用户时,车企+元宇宙的组合的故事是否可行且好讲,变成了市场更关心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车企们都在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产能受限。其中,国内“蔚小理”三家中蔚来首当其冲受产能之苦久矣。 10月份,蔚来的交付量爆冷,从冠军第一名跌落到第五名,仅交付3667台,环比跌落65%。除了受制于芯片短缺的影响之外,其代工工厂生产线的改造也共同导致其当月从销量第一位上跌落。 事实上,不仅是蔚来,理想、小鹏,即便是特斯拉或是传统车企,也都在笼罩在芯片短缺的阴影之下。今年8月,理想、小鹏采用了减配交付的方式;前不久,特斯拉新车缺少USB接口闹得沸沸扬扬;比亚迪也延长了交付周期。 相比于现实的困境,一个诱人的可能性是,当车企打出现实世界和元宇宙的组合拳时,这便意味着,相比于生产真实的车辆,未来车企可能可以在元宇宙里卖车。 不过,想要落地元宇宙,车企需要现实世界的产能和虚拟世界的产能“两手抓”。要知道,虚拟车辆看似不需要现实生活中产能的交付,但横跨的领域却不少。类似于AI、区块链、VR等板块都是元宇宙的底盘。 倘若元宇宙成为现实,车企们一方面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支撑原有的产能,另一方面则需要在虚拟世界加大AI、VR等技术的投入,这无疑也为车企们增加了成本上的压力。 尽管不少车企通过打造虚拟世界来体现自身与元宇宙相结合的概念。但外界依旧有不少质疑,元宇宙到底和汽车有何关联? 在元宇宙的概念里,人机交互、网络互联都是助推场景落地的一个个关键词。从这点看,智能驾驶可以看做是元宇宙与汽车之间产生关联的纽带。 纵观涉足智能驾驶技术的车企,最终的目的都在于智能化技术扩展和数据积累。无论是特斯拉推出的特斯拉机器人,还是小鹏的智能机器马、飞行汽车都与元宇宙所需要的传感器、AI技术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众所周知,元宇宙对于硬件的输入输出能力、云计算能力、通信能力以及操作系统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这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此外,元宇宙的科技铺垫也可以看做促成汽车行业“四化”的力量之一。据连线出行了解,从汽车、零部件,到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系统甚至车规级芯片的设计开发,都可以使用元宇宙的VR提供辅助,从而提高效率。 事实上,早在2019 年,福特汽车已经将VR技术应用到汽车生产中,提高了装配线工作效率、减少了不规范操作和工伤。 据华夏时报报道,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表示:“元宇宙与汽车未来将是共融发展的方式。除了虚拟驱动引擎外,还需要增加更多的感知技术,包括触觉、味觉各方面,架构在车内空间当中,甚至包括跟元宇宙区块链的合作,发展自己的交易方式。” 可以说,对于新能源造车来说智能化是一个关键的命题,而在智能化方面,元宇宙便是极具想象力的概念。 有人认为当智能驾驶技术走向深水区时,元宇宙与智能驾驶的结合或许可以给智能车企们带来更性感的故事。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元宇宙还未落地时,车企抓住元宇宙的“东风”,有蹭热度之嫌。 前不久,参与投资哪吒汽车的360创始人周鸿祎在行业会议上公开表示,“汽车工业的敌人就是现在所谓的元宇宙”。 今年被看做是“元宇宙”元年,史无前例的热度像极了2016年“VR”元年的场景。彼时,市场掀起VR热潮,但热炒过后,只留下一片狼藉。对比之下,元宇宙也存在泡沫消失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目前的元宇宙还面临着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并合乎法律法规的问题。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即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潜在的机遇和可能带来的变革值得期待,每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图源电影《头号玩家》截图 从这点看,现阶段车企更应该关注造车的本质性东西,如智能制造、续航里程、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等。 此外,踩中风口和讲好故事是两码事。当新能源汽车赛道异常拥挤时,车企想利用元宇宙的概念增加想象力的做法不难理解,但元宇宙的东风能将车企带到哪里去,目前还没人能给出答案。
车企扎堆押注固态电池 这条技术路线胜算有多大?
虽然固态电池正逐渐处在汽车行业的风口上,但当前高昂的成本和不成熟的技术制约了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的进程。 无论是在全球新能源冠军宝座上斗得如火如荼的特斯拉和比亚迪,还是刚在11月一齐冲上万辆大关的“蔚小理”,皆是锂电池的拥趸者。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不过,锂电池的续航以及安全等痛点依然存在,其地位并非固若金汤。如果锂电池技术未能进一步突破,电动车的发展将会遭遇瓶颈。 锂离子电池于1991年首次商业化。目前,液态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路线,但技术进步相对迟缓,固态电池于近年被视为可以继续巩固锂离子电池的地位。与现今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不同的是,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取代以往锂电池的电解液,大大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动力电池被喻为电动车的“心脏”,开发出突破性的固态电池技术,可解决阻碍电动汽车广泛推广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等难题,谁率先掌握这项技术,则将在未来竞争格局中握有更大的话语权。为加快电动化转型,日产、丰田、宝马、奔驰等跨国车企巨头已纷纷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这条赛道上玩家不断增多,近日传出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也开始入局。固态电池虽然正逐渐处在汽车行业的风口上,但由于其商业化量产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这一技术路线也仍然存在争议。 固态电池热潮来袭 近日,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日产汽车2030愿景”,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按当天汇率合计1,128.4亿人民币),加快推进电驱化产品布局和技术创新。备受关注的是,日产还公布了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表,到2028财年推出搭载独创全固态电池(ASSB)的电动车型。随着突破性的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推动日产汽车面向不同细分市场,推出更多更具强劲性能的电动车型。同时,全固态电池能够将充电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日产在继续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同时引入无钴技术,预计到2028财年将电池成本降低65%。按计划,到2028财年,全固态电池能够将电池组的成本降至每千瓦时75美元,同时通过不断的创新,未来会将成本进一步降低至每千瓦时65美元,以实现电动车型和燃油车型的成本平价。 值得注意的是,日产汽车旗下的电池企业AESC在2019年已被中国企业远景集团收购。目前,远景AESC无锡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已投产。而日产汽车的固态电池项目将如何来推进?日产汽车方面相关负责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固态电池由日产内部的研发部门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伙伴、供应商在共同开发,计划在2024财年在日本横滨建造试点工厂。 不仅是日产,众多车企皆向固态电池发起猛烈的进攻。车企和电池制造商纷纷携手攻坚克难,丰田正与松下公司合作,大众则投资了美国电池初创企业QuantumScape,福特、宝马投资了Solid Power。Solid Power的全固态电池理论上可使续航距离最高达到锂电池的2倍,宝马计划于2025年之前开始对配备全固态电池的车辆进行路测,2030年之前上市。奔驰继与Hydro Quebec合作之后,现在还与Factorial Energy共同研发固态电池。 Factorial Energy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固态电解质材料电池制造商。这家成立6年的固态电池初创企业正不断扩大朋友圈,继现代和起亚之后,奔驰与世界第四大汽车公司Stellantis近日又成为其新的战略投资伙伴。与Factorial Energy达成战略合作后,奔驰方面表示,将加快固态电池技术的开发,共同开发期待已久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目标是2022年开始测试电池原型产品,同时搭载新电池产品的少量奔驰电动车将在未来五年内上路。Stellantis 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也认为,Factorial Energy固态电池将加快新电动车上市时间,该企业2026年推出首款固态电池技术电动车,并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过渡到固态技术。 国内车企与电池制造商也在加快固态电池的布局。上汽、广汽分别领投固态电池企业清陶发展的E+轮和E++轮融资。近日,又一家固态电池企业获得了融资。天眼查显示,卫蓝新能源完成了约5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华为技术、IDG资本、蔚来资本、允泰资本,本轮融资后卫蓝新能源估值达到50亿元。不过,小米和华为等企业对此消息不予回应。 今年初,蔚来在NIO Day上发布了150kWh的固态电池,该固态电池可实现360Wh/kg超高能量密度,搭载该电池包的蔚来ET7 轿车续航将超过1000公里,该产品计划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业内猜测,该电池供应商可能是卫蓝新能源。蔚来方面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暂时没有新信息可披露。 而蔚来现有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也在研发固态电池。对于正逐渐兴起固态电池研发热潮,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今年曾公开谈到, 3~5年内,能做到车里的,都不是全固态电池。他提到,未来电池主流路线,不见得是三元锂或磷酸铁锂,宁德时代有一些新东西,但是现在尚不便于对外讲。关于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方面的研发进展,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暂时没有新信息可对外发布。 固态电池能否成新盟主? 虽然业内对固态电池翘首以盼,但当前高昂的成本和不成熟的技术制约了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的进程。蔚来在NIO Day上发布了固态电池消息之后,一度惹来诸多质疑。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蔚来明年新车搭载的应该是半固态电池,但不知道能否实现。短期内,固态电池还是无法大规模地量产用于电动汽车。折中的方案是半固态电池,减少了部分电解液的使用量。 吴辉分析指出,当前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难题包括:固体电解质材料离子电导率偏低;固体电解质/电极间界面阻抗大,界面相容性较差,同时充放电过程中各材料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界面容易分离;有待设计和构建与固体电解质相匹配的电极材料;现阶段电池制备成本较高。 业内有一种说法是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比当前的锂电池高4倍以上。吴辉认为,因为没有量产,所以没法去比较成本,但是现在这些半固态电池的成本都在1元/WH以上,而液态锂电池电芯的成本大约现在0.7~0.8元/WH(以三元为主)。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可能在2030年左右。 针对新能源车续航、安全、充电三大行业痛点,各种电池技术层出不穷。为握有更大的话语权,部分国内外车企不仅与电池供应商合资合作,还亲自上场,大众、特斯拉等车企纷纷自研电池技术以及自建电池工厂。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谈到,全球汽车行业早已打响电池人才争夺战,广汽在五年前就把LG、三星、日本汤浅这几家电池制造商的一些核心人才挖过来。通过这几年自主研发,该企业的超倍速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技术得以实现。 上个月在广州车展亮相的广汽AION LX Plus首次搭载独家自研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CLTC综合续航里程可高达1008公里。该技术让电池内部的硅负极片像海绵一样柔软有弹性,使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和收缩被限制和缓冲,同时,也像海绵吸水一样,让硅负极发挥大容量的优势,储存更多的能量。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液态锂离子电池单体电芯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未来会进一步将体积和重量都减小和减轻一半以上。虽然在续航方面取得突破,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能否在电动车领域普及推广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当前,电动车以及电池技术内卷日益严重,车企在不断挑战高难度液态锂电池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的主流技术路线。为了增加未来筹码,一些车企纷纷采取多元化的电池路径。曾庆洪称,广汽集团接下来会加快研发氢燃料电池与固态电池。未来,广汽肯定会开发固态电池,这个既要考虑能量密度,又要解决不会发热的问题,并且功率、效率、能源都要考虑,包括它的体积要更小。现在基本上在设计了,技术路线应该是没问题的。 一家新能源车企技术中心主任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固态电池要取得材料的突破,目前来看,这方面还没有很明显的进展,可能要十年以后才实现。从当前的发展走势看,氢燃料电池由于体积较大,更适合运用在商用车领域,而新能源乘用车主要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主要还是围绕锂电池展开,搭载固态电池可能性更大些。 氢燃料电池与固态电池属于不同的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由液态变形成固态过程中,将可能存在诸多变数。动力电池正进入各种技术路线的“春秋战国”时期,万一氢燃料电池先行一步获得重大技术突破或者其他新的电池技术半路杀出,会不会对未来的固态电池构成威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近日谈到,材料这种事,要厚积薄发,固态电池真正投入大规模商业应用大概的时间是在2025~2030年之间。他指出,锂离子电池还会用很久。当前这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上限大约是每公斤300瓦时左右。2025年会出现与现有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大体相当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030年后将出现第二代采用新型正负极材料的全固态电池,比能量会提升到每公斤500瓦时,还会有高比能量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纳离子电池现在已经出现了,但是各方面性能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汽车使用要求。 “从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估计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固液混合的锂离子电池,2030年之前还是绝对主导地位。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占市场比例接近1%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左右。2035年之后,新一代固态电池,钾、镁、钠、锂-硫等各类电池会进入市场。到2050年,液态锂离子电池有可能减少到大约20%。” 欧阳明高如此认为。
割韭菜狂人:4年躺赚5733亿
记者 | 张 旋 编辑 | 吴晋娜 最近,一位神秘的币圈大佬登上“华人首富”宝座。 近日,《财经》杂志官微称,据内部人士透露,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平台币安(Binance)估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而其创始人赵长鹏因拥有30%的币安股份,身家达到900亿美元(相当于5733亿元)。一举超过身价4244亿元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马化腾、马云等,晋升新一届华人首富+全球十大富豪之列。 随后,赵长鹏在推特发文疑似回应此事:“没有流动性的估值没有多大意义。”言下之意:榜单所示财富估值并未考虑到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在“华人首富”的消息出现之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赵长鹏是谁,但是在币圈,赵长鹏确实是真正的大佬。 多年来,币安一直因为各种“恶行”遭遇用户维权,被用户怒称为“韭菜收割机”。作为币安背后的操盘手,赵长鹏四处迁徙,游走在加密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上演了一场真正的“流浪地球”。 如今的赵长鹏,虽然被封为“华人首富”,但他和他的财富还是无法真真正正地曝光在阳光下。 - 01 - 华人首富易主? 华人首富换人了?“神秘人”竟来自币圈。最近这个消息登上了各大社交媒体的头条。 近日,《财经》杂志官微称,据内部人士透露,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平台币安(Binance)日交易额达到760亿美元,按照目前交易规模,币安估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福布斯》数据显示,创始人赵长鹏拥有30%的币安股份。按此计算,他身价现已达到900亿美元(相当于5733亿元)。一举超过身价4244亿元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晋升新一届华人首富,并跻身全球十大富豪之列。 如此看来,赵长鹏确实是一匹“黑马”。因为今年11月4日,福布斯发布年度中国内地富豪榜。排名第一的是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身价为4244亿元。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3825亿元)、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3272亿元)、腾讯创始人马化腾(3162亿元)紧随其后。以此计算,赵长鹏如今的身价超出中国内地首富钟睒睒35%。 △ 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TOP10 因此也有网友感叹:“4年时间,(赵长鹏)走过了互联网首富20~30年的路,走过了地产和实业首富40~70年的路。后者的这些行业曾经也都是高增长的代表,但和前者一比,又都不够看了。” 引起热议之后,赵长鹏马上在朋友圈和推特分别用中英发文回应此事。“如果我以1美元的价格将公司 0.01%的股权出售给某人,则该公司价值10000美元。如果我发行1万亿枚代币,并将其中1个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某人,那么我就有了价值1万亿美元的代币。没有流动性的估值没有多大意义。”显然,赵长鹏的言下之意是,对其财富的估值并未考虑到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 赵长鹏推特截图 不过,也有多位网友质疑起这个连马化腾年龄都写错的榜单的真实性和专业性。还有网友认为,“900亿美元低估了赵长鹏的整体财富水平。因为除了30%币安股份,赵长鹏的其他资产并未计算在内,比如BNB、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财富水平是个可以比肩马斯克的人。” 据媒体报道,赵长鹏2014年卖掉了上海的房子,以600美元价格“梭哈”比特币。此后,赵长鹏就逐步把大部分个人资产转移到了加密货币上。据他称,此后也卖出过一部分,但大部分还在,加密货币资产占他个人财富的比例现在是99%。他再也没买过房子等固定资产,因为 “流动性太差”。 如果真如他所言,按照现在币值,他手中的加密货币已经是一笔巨额财富。福布斯今年4月6日发布的《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也显示,赵长鹏以19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664名。而仅仅过了半年多,赵长鹏的财富估值就暴涨4636%,飙升到900亿美元,排名也从1664名飙进世界TOP10。不禁令人感叹:“币圈一日,人间十年。” 另据外媒报道,赵长鹏在币安的股权占比实际上超90%,此前拒绝公开融资的赵长鹏也在近期松口称币安主体并不排除公开上市计划。目前,币安正在选择更传统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全球政府对加密货币的监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财经》杂志发布的微博文章作者署名为尚文,铅笔道搜索了一下财经杂志的微博,发现11042条微博中,只有这一篇是署名“尚文”。这篇来路不明的文章,对赵长鹏而言是“追捧”,还是“捧杀”?引人遐想。 - 02 - 币圈大佬的传奇半生 在“华人首富”的消息出现之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赵长鹏是谁,但是在币圈,赵长鹏确实真正的大佬。 据过往报道,1977年赵长鹏出生在江苏,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上世纪80年代末,赵长鹏随家人移民至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专攻计算机科学。 进入职场的赵长鹏也是一路升级打怪。他先是去了东京股票交易所工作,后又去了彭博社开发期货交易软件。27岁时,这名编程奇才就已经在不到2年内获得了3次晋升,负责管理位于新泽西、伦敦和东京的庞大团队。 赵长鹏回国创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2005年,他在上海先后创立了富讯信息、比捷科技等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其中富讯信息专门为券商开发速度最快的高频交易系统。 对于他为何从传统金融行业转向加密货币,目前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比较传奇。2013年8月的一个晚上,赵长鹏和两个朋友在上海玩扑克,这两个朋友分别是比特币交易平台BTCC的创始人李启元和时任光速创投合伙人曹大荣。 在这次活动上,曹大荣提到了比特币,这是赵长鹏第一次听说它。曹大荣建议赵长鹏:“你应该投身于比特币或区块链创业,”李启元更是建议:“你应该把10%的净资产投入其中。如果它归零0,你不过损失你净资产的10%,但它翻倍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个版本则比较普通。赵长鹏本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2013年年中,他读了比特币白皮书,觉得这个技术可能会 work(运转)。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2013年底,他去拉斯维加斯参加了一个行业峰会,见了很多现在行业里的大佬,发现他们“非常真诚,也非常努力”。在机场准备离开时,赵长鹏决定卖房买比特币,并且辞职100%加入这个行业。 舍得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放弃未来一定会升值的千万房产,进行一场不确定的投资,赵长鹏确实是个狠人。除了卖房炒币,他还加入过加密货币钱包Blockchain.info的团队负责产品开发。此外,他还曾在法定货币和数字货币之间的交易平台OKCoin担任首席技术官不到一年时间。 他这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日后的单干做准备。2017年7月,赵长鹏携团队创建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币安(Binance),发行了数字资产“币安币”(BNB),开启了他真正的暴富之路。 初出茅庐的币安,就遇到了一个“天赐良机”。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七部门联合发布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为“非法金融活动”,所有相关交易平台都需要在月底前清理关闭交易。 禁令一经推出,近千家交易所倒下,其中包括当时的国内三大数字货币交易所OKCoin、火币网、比特币中国。 币安则在这场整顿中“独善其身”。原因是赵长鹏早已听到风声,在8月底就将币安转移“跑路”到了国外。借由海外身份,币安不仅逃过一劫,还把三大交易所的流量抢了过来,导致业务量暴涨,直接逆袭。 从2017年9月到12月,比特币的价格飙升,从3000美元到20000美元,涨幅达到了惊人的570%,人们排队进入加密货币交易所。2017年12月18日,币安交易所单日交易量问鼎全球第一。2018年1月,币安交易所单日交易量超过100亿美元,注册用户超过500万。2018年2月,福布斯发布了首个数字货币领域富豪榜,币安创始人赵长鹏位列第三,身家估值11-20亿美元,为前十名中唯一的华人。并登上本期福布斯杂志封面。 △ 赵长鹏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 自2020年以来,全球比特币流动性大幅加速,价格再次水涨船高。受益于海外用户不断增加,以及币安推出一条公有区块链“币安智能链”,币安的交易用户量暴增,目前已达到600万,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币安在飞速发展获得了高额利润。根据币安2021年第一季度的BNB销毁公告,外界反推其利润高达30亿美元。 - 03 - 磨刀霍霍向“韭菜” 赵长鹏的巨额财富一下子被曝光在公众面前,有不少人感叹于币圈的“造富神话”,但也有不少网民翻出币安以往的一些争议。 多年来,币安一直因为各种问题遭遇用户维权。 比如穿仓事件。2020年8月,不少币安合约用户表示,在币安进行交易之后,导致穿仓,保证金已经全部赔光了不说,还反而又欠了币安一笔钱。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欠了币安2200USDT,“币安的流氓合约真是用心险恶,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了币安的陷阱。” 除此之外,私吞国外用户107个比特币事件、币安智能链多个项目跑路事件、2100万比特币数据压盘事件、合约市场拔网线恶意爆仓事件等,被无数用户称为“收割机”。 此外,币安还曾因合伙人何一炮制“币安101女团”,爆出团队以“美、胸大、会聊天”为招人标准等“骚操作”来吸引币圈男性用户充值。 虽然因提前跑路而收获了一波红利,但币安还是逃不开被“驱逐”的命运。随着全球监管机构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监管日益趋紧,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币安也受到多国“点名”。由于缺乏适当的许可证,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币安及其附属公司停止在其境内提供服务。 今年5月,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司法部和国税局对币安展开调查。知情人士称,作为侦查行动的一部分,负责调查洗钱和逃税行为的官员约谈了了解币安业务内情的个人。今年9月,美国监管机构扩大了对于币安的调查范围,监管者正审查币安可能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 至今,已有美国、英国、日本、开曼群岛、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马耳他、意大利、立陶宛等国家,以及加拿大OSC 禁止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使用币安。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明确表示,对币安的反洗钱标准感到担忧,并称币安没有设立总部是个“大问题”。 作为币安背后的操盘手,赵长鹏四处迁徙,游走在加密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2017年跑去日本运营,2018年日本禁止币安,跑去英国运营;2019年英国禁止币安,又跑去美国;2020年美国禁止,今年跑去新加坡。 从成立起,赵长鹏就一直在跑,上演了一场真正的“流浪地球”。目前币安也没有实际的办公地点。虽然公司在全球拥有3000名员工,但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常会以各种办公软件远程协作。 虽然始终流浪,但赵长鹏并没有放弃“努力”。期间,赵长鹏还曾尝试通过示好某些国家以取得一个容身之处。2018年7月,日本西部遭受暴雨袭击造成大规模洪水和山体滑坡。赵长鹏在推特宣布,币安将向西日本暴雨灾区捐款100万美元,而宣布的日子,恰好是7月7日那天。也因为此,赵长鹏被网友冠上了“币圈卖国贼”的恶名。 △ 赵长鹏推特截图 如今的赵长鹏,虽然被封为“华人首富”,但他和他的财富还是无法真真正正地生活在阳光下。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