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特斯拉单季度净利润首超10亿美元,碳积分贡献近1/3
7月27日,特斯拉宣布2021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11.42亿美元,这是其历史上单季度首次实现超过10亿美元的 GAAP净利润。其中,特斯拉二季度积分销售收入为3.54亿美元,贡献了近1/3的利润。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特斯拉合计交付超过38.6万辆汽车。特斯拉预计,未来几年汽车交付量会连续保持每年50%的增速,而2021年增速或许会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第二季度整车整车毛利率为28.4%,扣除积分收入后为25.8%。 特斯拉方面称,本季度公司的供应链仍受到全球半导体短缺和港口拥挤等问题的影响。包括供应链伙伴、软件开发团队和各地工厂在内的全部特斯拉相关团队都全力保障生产接近满负荷运转。在全球汽车需求都再次处于历史新高的情况下,零部件的供应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特斯拉下半年的交付增长情况。 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98% 财报显示,特斯拉二季度营收119.58亿美元,同比增长98%;净利润为11.7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813%;归属普通股东的净利润11.42亿美元,同比增长998%。 特斯拉方面表示,二季度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车辆交付的大幅提升以及其他业务的增长。与此同时,本季度特斯拉汽车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了2%。这主要是由于Model S和Model X产品更新带来的产能仍旧处在爬坡阶段,第二季度交付量减少,同时均价较低的中国制造车型在产品销售组合中占比越来越大。 目前,特斯的产能分布中加州工厂年产60万辆,上海工厂年产45万辆,几乎占到全球产能目标的近半。据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4月、5月的出口量均突破万辆,二季度出口量近3万辆。以此估算,特斯拉一年的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辆以上,占中国汽车整体出口量的10%以上。 同时,特斯拉二季度的营业利润进一步改善,增长至13亿美元,营业利润率达11%。由于实现新的运营里程碑,公司二季度发生了关于2018年CEO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费用1.76亿美元,目前利润水平是在此基础上达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特斯拉利润主要靠售卖碳积分达成。财报显示,二季度特斯拉通过售卖碳积分实现了3.54亿美元。这意味着扣除积分收入后,特斯拉依然是盈利的。 产能规划与全新的智能驾驶方案 特斯拉在二季度财报中表示,由于美国本地市场需求强劲,同时出于全球平均成本优化的考虑,公司已经完成了将上海超级工厂作为主要汽车出口中心的转型。 得益于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提升,特斯拉的产品在全球各地的出口量也在持续扩大,并受到欢迎。 2021年第二季度,仅出售一款车型的特斯拉成为瑞士最畅销的品牌,占据了19%的市场份额。在挪威,特斯拉Model 3、Model S 和 Model X 更是在ECA 的“2021 年电动汽车清单”调查中,占据了前五名中的三个席位。 最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在财报中披露了其自动驾驶方案的最新进展。 特斯拉方面表示,在售出100多万辆搭载雷达的汽车后,已经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以用于在一些地区推出无雷达版本的车型。“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边界情况来实现移除雷达的目标,我们也因此能够更专注于开发纯视觉方案并快速优化。” 公开资料显示,7 月份,特斯拉 FSD Beta V9.0 软件在美国开始推送。特斯拉试图通过FSD Beta V9.0的纯视觉方案,不仅能够提供与Radar一样的信息,并且还将优化自动驾驶体验。 在特斯拉的测试视频中,前车紧急制动的场景下,纯视觉方案没有出现Radar那种信息中断和误判的情况,从而能够提供线性的制动决策,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在经过技术推论、实际验证等多个环节后,特斯拉认为纯视觉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证明。 对于特斯拉而言,无论是产品还是自动驾驶系统,规模化都是核心要素之一。在各类自动驾驶方案中,特斯拉方面认为纯视觉方案的适应性和潜在覆盖驾驶场景都是最全面的。
比特币闪跌上千美元 亚马逊否认将接受比特币支付
亚马逊否认今年接受比特币支付和明年推出自有加密货币的报道后,比特币在美股尾盘闪崩,20分钟左右从接近4万美元跌破3.9万美元,此后更是跌破3.8万美元,24小时涨幅收窄到10%以内。 美东时间本周一临近美股收盘时,亚马逊的发言人否认了此前媒体City A.M.有关亚马逊今年将接受比特币支付的报道。 亚马逊发言人还否认了有明年推出一种加密货币的计划,称将继续研究加密货币。 比特币美股午盘一度涨破4.05万美元,创6月中旬以来新高,较日内低位涨近19%。亚马逊否认媒体报道后,币价在美股临收盘前闪崩,短短20分钟左右,就从接近4万美元跌破3.9万美元,美股午盘又跌破3.8万美元,24小时涨幅收窄到10%以内。 City A.M.周一稍早援引亚马逊内部人士消息称,亚马逊寻求在今年底以前接受比特币付款,并寻求明年推出自己的加密货币。 Bybt.com统计,周一有超过9.5亿美元的加密货币空仓清仓,规模为5月19日以来最大。新加坡加密货币交易所Luno的亚太区主管Vijay Ayyar认为,比特币周一高涨可能受到杠杆太高的空仓推动。 City A.M.报道以前,外界已经猜测亚马逊准备接受加密货币支付。 华尔街见闻上周文章还提到,上周四亚马逊的接受付款与体验团队公开招聘一名“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产品领导者” ,“开发亚马逊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战略以及产品的蓝图”。该团队负责客户在亚马逊网站进行支付,以及全球的亚马逊服务付款。 区块链业内媒体后称,新近的招聘再次确认了亚马逊越来越关注数字货币,该公司显然已经在开发让客户可以用数字货币购物的新服务。该媒体提到,今年2月,亚马逊曾招聘一个开发新型支付产品的岗位,该产品让客户能通过购物等网络服务将现金转换为数字货币,计划最初在墨西哥推出。
周鸿祎发布360战略目标:构建国家级分布式安全大脑,已落地10多个城市|CEO说
钛媒体快讯|7月27日消息:“360想完成一个梦想,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初心,就是打通各地、各行业的安全大脑体系,形成威胁情报和数据的互相查询,构建起一个国家级范围的分布式安全大脑,真正提升整个国家的安全能力。”ISC大会主席、360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第九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以下简称ISC 2021)上直言。 7月27日,ISC大会以“网络安全需要新战法,网络安全需要新框架”为主题在北京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周鸿祎以《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安全能力框架》为题发表战略演讲,分享了三六零公司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实践中,如何形成能力、如何产生安全的理念、如何构建一套新的能力框架。 “未来网络威胁将不断升级走向高端化” “不能再把网络安全当作信息化的附庸,依靠堆砌碎片化产品试图解决不断变化的安全问题,而是应该直面安全挑战,以‘作战、对抗、攻防思维’为指导,体系化建设安全能力。”周鸿祎在演讲中提到。 这是由于网络安全威胁将超越传统的安全威胁,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最大威胁。据周鸿祎介绍,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重大事件频发,供应链攻击、勒索攻击、工控设备攻击、APT攻击、数据窃取等各种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网络攻击也成为大国间对抗的热点话题。“未来,国家背景的网军、APT组织、有组织网络犯罪将成为网络安全最大的威胁,网络攻击的目标、手法,产生的破坏都突破常规,威胁不断升级走向高端化。” 周鸿祎表示,数字化有三个特征: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要互联、大数据驱动业务,本质是软件定义世界,城市、汽车、网络都将由软件定义。这也意味着数字化让整个网络安全环境更加脆弱,安全风险更加无处不在,整个世界更易攻击,造成危害也更大。因此,网络安全需要一套新战法和新框架。 每年大数据维护费用超5亿 网络世界的攻防通常不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但是周鸿祎在大会上首次披露:“360一共捕获了境外46个国家级黑客,监测到3600多次攻击,涉及2万余个攻击目标,仅今年上半年,360就捕获针对我国发起攻击的APT组织12个,其中首次发现的组织2个:芜琼洞、伪猎者。” 而发现这些威胁依靠的是360位居全球第三的安全大数据。据周鸿祎介绍,360是全球范围内最早用安全大数据做分析的商业公司,也是安全大数据最多的公司。 “目前360的安全大数据总存储数量超2EB,新增超1.5PB/天,并拥有210个数据中心,服务器20多万台,CPU100万核,出口带宽2300G,每天处理日志2000亿条,每年维护费用达5亿。” 此外,360还积累了全球独有的攻击知识库和知识样本库,样本文件数总量已达到300亿,每日新增1000万,并炼就全球顶尖的网络攻防专家团队,打造了200人的安全精英团队和超3800人的安全专家团队。 在融合“大数据+知识库+专家”和海量算力基础上,360建立了一套捕获APT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形成了360云端安全大脑的原型。周鸿祎透露,利用这套大数据分析平台,在军队之外所有的单位里面,96%以上的国家级黑客组织,都是360独立发现的。 360还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党政军企用户也建立起安全能力。对此,360将自身能力基础设施化,形成云端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把安全大数据和各种安全能力云化,将运营能力XaaS化输出,像提供水电气一样面向党政军企用户提供安全基础服务,实现360云端安全大脑和云端基础设施高效对外赋能。 在此背景下,360历时16年,累积投入超过200亿,形成了一套新的战法和新一代安全能力框架,为应对数字化转型和大安全挑战指明了方向。 打造分布式安全大脑,已落地10多个城市 周鸿祎表示,这套新战法将以“作战、对抗、攻防思维”为指导,安全体系与数字体系融合,攻防能力与管控能力融合。而新一代安全能力框架,其主要作用是为党政军企单位提供一个建设安全能力的参考框架。 具体而言,新一代安全能力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区域/行业/企业总部的安全大脑,二是安全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安全专家运营应急体系,四是安全基础服务赋能体系。这套框架能帮助客户建立一套能力完备、可运营、可成长、可输出的安全体系。 周鸿祎强调,这套框架可以从360复制到各党政军企单位,建设各单位自己的安全大脑和基础设施,让各单位管理运营自己的安全数据,并且建立起运营体系,通过服务赋能下属单位。对于各单位能力不足的地方,360还可以通过云端持续提供全网大数据和高级安全专家的赋能。 在周鸿祎看来,安全能力框架能够整合各种生态产品,扩展支撑各行各业的各种数字化场景,例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等等,形成面向场景的安全解决方案。 目前这套新框架已经在很多地方、很多企业落地开花。360用了17个月的时间,已启动了重庆、天津、上海、青岛、苏州、厦门等10多个城市的安全大脑和安全基础设施群建设,并与各大中央部委、央企、金融和运营商开展合作,助力客户的安全能力提升。 他表示,360希望基于新一代安全能力框架,能够打通各地、各行业的安全大脑体系,形成威胁情报和数据的互相查询,构建起一个国家级范围的分布式安全大脑,真正提升整个国家的安全能力。
双减新政下的K12 两条快车道在浮现
自“双减”政策尘埃落地后,整个K12教育行业都在积极寻找转型之路。 除了行业本身以外,整个资本市场也在期待企业的合规应对之策。 因为政策公布以来,中概股教育公司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明显。 其中股价曾经登上90.96美金的 好未来 ,年初至今已跌掉93.85%,仅报4.40美金;市值一度摸到316.19亿美金的新东方,目前市值仅为高位时的10%左右——33.26亿美金徘徊;主打菲律宾外教1对1 的51Talk也已经跌了89.71%。 这是美股教育板块的表现,港股教育板块的大山教育同样跌了46.3%、卓越教育集团跌了82.56%。 这一切都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行业正在迅速退潮。 那么,这份双减政策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转型应该往什么方面去探索?公立校与教育市场将会如何协同?带着这些疑问,36氪结合多位行业人士的交流,期望带来解答。 01 人才与资金准入受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谢幕时 从“双减”政策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学科培训行业成为重点规范区。整个文件主要从资质批准、资金准入、办学空间、市场营销等各个方向严控了学科培训行业的操作空间。可以预见的是,自2014年伊始的义务教育阶段行业创投资金热将不再存在,上市、并购等资本动作也不再能成为投资人和经营者的退出路径。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受到了空前限制。 首先《意见》要求,不得再新增审批学科培训类校外机构,现有机构均需要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同时,《意见》中也点名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角学校教师。这两点对于目前教培行业现状来说,很大程度锁定了行业的从业者数量,也限制人才的涌入。 在市场准入资金方面,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也直接面临现金流风险。 其次,《意见》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且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也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现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而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意见》也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资金将使用在培训业务经管,明确机构的非营利性。 然后在办学空间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也遭遇了全方位限制。在办学时间上,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此限定时间与目前的校外学科培训时间几乎完全重合,学科培训类机构的办学空间急剧压缩。 最后在市场营销层面,校外学科类培训广告可谓遭到了全方位封禁:《意见》再次明确规定主流媒体、新媒体、 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都不得再刊登、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且中小学校、幼儿园内不得开展与校外培训相关的商业广告活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 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都不得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 除了K12,双减新政也对学龄前培训、拍照搜题、外教等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来看,《意见》直接点名封禁“拍照搜题”等助长学生懒惰思维的功能。这对于大部分有相关功能的K12题库类在线教育产品可谓当头棒喝。 使用境外教材、课程资源授课,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教学及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线上培训也被叫停。这些相关的禁止政策将直接影响51talk、VIPKID等广泛使用境外美籍或菲籍教师在线远程授课的教育企业。 针对线上的非学科类培训,除却全面禁止学龄前(3-6岁)儿童参与线上培训外,《意见》也点名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街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且外语类启蒙培训也包含在其中。这些条例也将直接影响受众覆盖学龄前儿童的在线教育机构。 02 向素质教育、托育、职业教育转型已经开始 事实上,在政策发布前后,一条前往素质教育、成人职教、托育的转型之路已经默默在培训行业启动。 对于主要用户为C端市场的中,大型培训机构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7月7日,好未来宣布整合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轻舟留学等三个子品牌,推出好未来轻舟品牌,进军职业教育领域。7月13日,一个名为“彼芯Better Me”公众号宣布彼芯课后成长中心来了,而在公众号内容中也表明其为好未来旗下品牌,据介绍,“彼芯”将专注于孩子们的课后学习体验,集放学接送、餐食、课内作业、自主提升等服务。 同样在7月,新东方在官网及BOSS直聘等招聘渠道上已经开始招收美术、书法等素质教育类教学教研老师。 此外,素质教育行业也因为政策的发布变得跃跃欲试。 “扩科”成为7月各类素质教育营销的关键词。7月17日,主要受众为教培机构的行业某新媒体上线素质教育产品设计课程,课程以阐述学科教育产品如何转型素质教育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 7月20日,STEAM教育品牌童心制物也发布了编程扩科的方案,在方案中,童心制物直接喊话K12机构“利用现有生源,通过短期体验课快速扩科编程,是K12机构最便捷的破局之路”。 03 资源逐步回流公立校内 同样在《意见》中,针对学校课后服务也提出了很多保障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外培训机构提供了一个窗口机会。特别是业务转向相对灵活的小,中型培训机构。 “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是进入学校课后服务,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服务学校了;第二是服务有需求的家长。” 一名广州线下培训机构主管告诉36氪。据了解,这家机构发源于广州,目前在广州有多个校区,数学培优是其优势,就在政策发布前三天,仍旧有不少学生在教室中进行着暑期数学培优。 该主管透露,校区中部分班级组班完全基于家长自发。“家长是有这个需求的,只是如果政策发布了,那么行业的新教师会很难。因为现在家长自行组班很普遍,但她们主要还是认有成绩且资深的教师。” 对行业的担忧不止于此,他也认为小机构转型相对容易,因为小型规模机构的主要团队仍旧是骨干教师,但对于中、大型教育机构而言,如果此前没有积累,突然转向服务B端公立校或扩科可能在短期内都无法解决财务压力危机。 “在中、大型机构中,教研和教学是严格分开的。广泛使用年轻教师,让新教师使用打磨好的课程开班一度是这些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在需求重回家长手中时却将成为劣势。因为有需求有能力组班的家长是不会选择这样的教师的。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可能都不会有新教师的机会了。” 除却区域型机构直接参与进当地学校课后服务外,不少颇具规模的素质教育公司也在持续涌入服务学校的市场。 编程教育科技公司编程猫就是其中一位。“编程猫很早就开始为培训机构、中小学等B端提供编程教育解决方案,目前我们也在加大投入布局B端业务模块,相应地也带来了一些收入结构变化。”编程猫创始人李天驰告诉36氪。“过去那种广告驱动、跑马圈地的获客方式并不是良性做法,这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定程度恶性竞争。”李天驰补充道。他认为,在未来,服务学校将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将更考验企业对于学校需求的准确把握及对政策环境的理解。 而这种趋势或许也正在被资本市场验证,一些以服务学校教育信息化及教育装备需求的上市公司并未明显受此次教育类股价跌势影响,整体股价年初至今涨幅依旧超过10%。
阿里张勇:平台经济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崭新课题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7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今日发布2021财年年报,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致股东信。张勇在股东信中谈及反垄断处罚,称平台经济是全世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对平台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张勇说,平台型企业带有天然的社会公共属性。作为一家平台型公司,需要更多深入思考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参与解决多少核心科技问题,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如何变得更绿色和可持续,从而以平台之心,聚八方之力,能够做一家有担当、负责任的好公司。 张勇在信中提出,阿里巴巴希望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这是阿里巴巴走向未来非常重要的定位和方向。 年报显示,2021财年,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突破了10亿里程碑,达到11.3亿。国内和海外消费者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创造了8.119万亿元人民币的年度交易规模。阿里云计算上财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 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致股东的信(全文) 尊敬的投资者: 去年写这封信的时候,本以为一年之后,世界大门早已重开,我们可以自由旅行。希望过去的这一年,你们和朋友、家人们都能平安、健康,有不一样的收获。更要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对阿里巴巴始终如一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一年。不仅是疫情的复杂走向,包括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全球经济和宏观环境,都在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很多变化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经历。幸运的是,我们身处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背靠中国这个全球最有韧性、最具活力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也在疫情中率先进入经济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这些都给予了我们坚定不移长期增长、创造更多价值的信心。 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挑战,我们一直全力以赴聚焦于愿景和使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截至2021年3月的财年年底,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突破了10亿里程碑,达到11.3亿。伴随Lazada在东南亚高速增长,速卖通在欧洲快速扩张,以及我们投资的包括位于土耳其的Trendyol等公司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海外消费者目前已达2.4亿,全球化战略正在迈出坚实步伐。过去一年,国内和海外的消费者,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贡献了8.119万亿元人民币(约1.2万亿美元)的年度交易规模。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平台上集聚了中国最广泛、最有消费力的用户基础,过去一个财年,这些消费者在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年均交易超过9,200元人民币(约1,404美元)。 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就提出并积极探索新零售战略。过去几年,基于对行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我们通过改造和激励大润发等传统零售商,创造出盒马等线上线下一体的新业态,来同时服务好线上和线下的消费者,满足消费者一小时达、半日达和次日达等多样化的需求。2020年开始,我们逐步在社区范围内尝试“当日下单、次日自提”的模式。作为新零售多层次、多业态的履约网络下服务价格敏感用户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新业态有助于我们在下沉市场和农村拓展新的用户。基于多年沉淀的商品和供应链能力、物流履约网络能力、消费者运营能力以及社会化销售渠道拓展和运营能力,阿里巴巴更有机会在传统认知的电商领域之外,探索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新发展路径,丰富我们已有的新零售版图。 作为阿里巴巴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阿里云去年销售额已经突破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继续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阿里云计算在IaaS领域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三(1)。我们坚定相信,产业互联网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要机遇。面向未来,阿里云将立足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立足未来所有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的这一时代性机遇,利用阿里巴巴积累了20年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对标全球最顶尖的技术水平来加快发展,为中国产业互联网走在全球前列尽一份力。产业互联网大发展的背后,也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将走向智能化,我们也将继续坚定推行云钉一体的战略,通过做深技术,做厚中台,做强生态,做好服务,不断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和客户共同成长,把这一增长曲线变为现实。 阿里巴巴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使命。22年来,我们相信长期主义,愿意做时间的朋友,坚持为未来而投资,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石。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更将如此。阿里云计算正是经过超过十年以上的建设,才能有今天的积累和领先优势,才能让我们有机会站在时代前沿,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公司。新零售战略经过多年积淀,正在变得丰富而立体。作为创新的另一代表,高德进入阿里巴巴生态8年,日均活跃用户数如今稳定在1亿左右,并逐步由一个导航工具,走向路途中指引方向的跨场景、多功能的生活服务平台。 阿里巴巴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多年来,阿里巴巴对于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态度矢志不移。我们始终坚信,唯有一个有温度的组织,才能酝酿出伟大的力量。而对人才最好的吸引,就是不断开创新赛道,用创新的源头活水激发更多有朝气的人加入,建立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彼此成就的长期关系。随着业务赛道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在探索创新阿里巴巴的多元化治理体系。目前,这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甚至全球范围的大公司内都并不多见。我们希望在经营制度、治理制度、绩效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能够有节奏、有步骤地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让组织更敏捷,让文化更简单,从而更好地实现“回归客户体验、聚焦客户价值、建设客户心智”。 平台经济是全世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过去一年,我们对平台经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2021年4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收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这些经历让我们认真思考,像阿里巴巴这样一家立志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平台企业,在更广阔的宏观环境下,如何与社会各界、合作伙伴和谐共处,如何和利益相关者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让我们的平台跟社会发展更加同频共振。平台型企业带有天然的社会公共属性。我们应该更多深入思考的是,我们能创造多少社会价值,参与解决多少核心科技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如何变得更绿色和可持续,从而以平台之心,聚八方之力,做一家真正意义上有担当、负责任的好公司。 新的财年已经开始。随着对数字化商业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自我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我们希望最终能够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这是阿里巴巴走向未来非常重要的定位和方向。阿里巴巴最早从互联网公司起家,正是充分把握了互联网开放、透明、连接天下的特质。今天的阿里巴巴逐步发展出多引擎驱动的多赛道,通过激励传统商业走向新商业,创造更多客户价值和用户价值,致力于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会加倍努力,来回报这些宝贵的信任。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充满温度、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勇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阿里巴巴集团
中国高校竟然有两个“智能”专业?
2021年,全国已经有215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可谓是盛况空前。今年高考之后,有很多读者询问我们AI专业的志愿填报、院校选择和就业前景等等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少朋友想知道,“人工智能”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能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没注意过,中国其实有两个同样是以智能技术为主体的专业,并且都设置在计算机类(AI专业部分设置在电子信息类),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但一个是2004年开始招生,专业代码080907T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另一个是2018年开始大规模招生,专业代码080717T的人工智能专业。 好多朋友搞不懂二者的区别,尤其想知道“智能科学与技术”到底是不是如今非常火热的AI?那咱们就来从头盘一下。 01 历史缘由 首先要来申明一个知识背景。智能从定义上的覆盖范畴很广,不是所有智能都等于人工智能,比如从自动化学科出发的很多智能技术都跟“人工”无关。 再一个,2017年开始火起来的AI也不等于全部AI。AI学科经历了70年发展,有众多学科分支和研究分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体系只是其中一个方向,一个在近几年证明了自身价值的技术类别。 无论是智能还是人工智能,在中国都有着长期的科研历史与高校学科建设史。比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就有了机器翻译相关的学科建设。 “智能”研究,有着非常独特的跨学科特征,涉及软件、计算机系统、信号控制、机械等多个学科体系。所以在科研推进过程中,有实力的高校会通过跨学科组织的方式,来搭建智能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院系。比如在1985年,北大就联合了数学系、计算机系、电子学系等10个院系成立了信息科学中心,智能研究是其重点方向,后来发展成了北大智能科学系。 2003年,北京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提出成立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希望将智能科学的相关研究与教育推广到本科阶段。2004年,这一学科开始招生,主要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机、机器人、信号控制等学科的交叉综合人才培养。如果看课程设置的话,会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覆盖面很广,体现出数学、计算机、控制论,甚至机械和电子领域的融合特征,其中也包括人工智能强相关的机器学习等领域。 与此同时,这一学科的本科生培养比较特殊,侧重于面向“智能”研究方向培养学术人才。因此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多院校开设。不管怎么说,“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中国第一个面向智能研究方向的本科学科,填补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空白。只是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相关推动者大概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人工智能”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火了起来。 2017年之后,随着全球人工智能复兴,相关人才缺口陡然增大,一时间AI人才身价飞涨,但AI相关大量岗位其实完全可以由本科生完成。在国家战略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强势牵引下,教育部门快速响应各界呼吁,同意在本科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作为时代的显学,或许还没有哪个学科像人工智能一样如此高速地完成本科专业建设。2018年4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研究设立人工智能专业,随后当年就有超过100所院校获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新建立的人工智能专业,更多是瞄准这次AI复兴的战略机遇,基础还是以计算机为主,同时加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应用率更高的科研方向。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快速崛起当然功莫大焉,也让全球感叹中国AI的行动速度。但设立速度过快也带来一些其他影响,比如“人工智能学科”和“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前处在并行发展的状态下。相互之间没有梳理清界限,也没有明确彼此关系的改革方向。除了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建言献策外,大部分家长、考生甚至用人企业都没有特别关注这两个学科的并行关系与存在差别。 从成立动机上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更多是科研上的考虑,面向的是未来发展和学术研究。而人工智能学科则彻彻底底是产业倒逼学术,直接面向海量的AI人才缺口。 从历史发展上看,成立十余年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对AI人才培养有着巨大贡献。目前产学各界的AI人才,很大部分是在智能科学相关的研究生、博士生方向中培养出来的。 从学术的视角看,其实也不用过于纠结自己报考,或者准备报考哪个。热门的人工智能专业固然更有就业优势,但其实两个学科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都很基础,差异不明显。 我们用一个通俗点的比喻来说明一下这两个学科的关系。肯德基经常被戏称为“开封菜”,而豫菜本身有一道“炸八块”就是炸鸡。这两个学科就有点像炸八块和肯德基的关系,内容和味道当然有重复。但目标人群不同,更重要的是发展历史不一样。 02 发展争议 也正因为两个“智能”学科并没有泾渭分明的标准,而更多是发展历史上的差异,因此未来到底应该如何处理相互的关系,这在教育界、学术界其实是一个很纠结的话题。 整体而言,一部分学者认为在AI变得愈发重要之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转向人工智能,与新建立的学科院系保持同步;但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智能科学”并非仅有人工智能,还包括了大量其他研究领域与技术成果。这些研究内容,包括相关的师资力量合并到人工智能学科中是否合适,这一点还有待商榷。 举个例子,智能科学与技术中有不少是自动化、电气化相关的内容。这些领域并不在主流的人工智能学科视野中。贸然合并会不会导致这些研究被轻视,甚至错过了发展机会呢? 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个有点复杂的关系,还有待学界进一步讨论。但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这一问题显然还是尽早解决比较好。 目前来看,赞成智能科学与技术改名合并到人工智能中的观点较多。 比如早在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委会主任王万森教授就提出: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起源于2004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我国的人工智能专业,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名字不同,建议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名为“人工智能”专业。若一定要并行存在,则可差异化发展。 持这一类观点的专家,最大担心在于随着人工智能学科壮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会淹没其中。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放弃智能科学与技术,转而拥抱更容易招生、国家支持力度也更大的人工智能。即使两个专业并行,也势必稀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投入力度与教育资源。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也认为,大众对“人工智能”这个词汇的认可度要高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会对专业报名产生误导;甚至有些高校会有停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可能。 面向未来,两个“智能”专业其实也只有两种发展可能性,但也各自有其争议。一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干脆改名。但要考虑到相关学理、学科的合理性,以及已有院系的利益调整。二是并行发展,构建差异化优势。但差异化到底从何而来也是问题。 就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院校已经趁着AI本科专业的东风,完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改名“人工智能”。也有一些院校推出了两个专业的联合培养方案。还有一些院校在人工智能专业火了之后,却没有条件设立AI专业,于是退而求其次新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03 一些误区 虽然这两个专业的关系很是复杂,未来究竟如何还没有定论。但这里可以说几个肯定不对的事情,以防读者,尤其是家长和备考同学产生一些误区。 首先,神化和玄学化智能学科是断断不可取的。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他在查AI专业相关信息的时候,看到网上有种声音说AI专业都是骗人的,只有电脑比人脑还聪明才真的叫AI。 这都属于杠精的思维模式和理解能力,他们看来可能只有尼尔2b小姐姐才是真智能。智能是一个研究方向,不是一个界限。就像我们不能等点石成金实现了才去学化学,智能学科也没有什么神秘和玄幻的成分。 然后,从学理上强行讨论两个“智能”学科的区别,其实也不可行。二者既然不是在学理上产生的分歧,自然也就没有确定性的谁应该取代谁的讨论结果。很多时候教育是一门产业,只有优化方案,没有完美方案。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教育就应该只做基础,不要整那些花活。甚至认为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干脆就是个错误,本科生学好计算机、自动化的基础就行了。这种固态眼光看待学科发展,显然是缺乏常识且站着说话不腰疼。教育一定是要与产业、市场适配的,家长和考生多了解一些产业变化与人才需求变化其实大有裨益。 当然,全盘接受产业需求,损害学术、科研、教育本身的发展逻辑也不可取。产学研结合应该是不断的接触与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一方压过另一方。 总之,没必要把有两个“智能”学科这件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处在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而不是发展结束后,这点才值得庆幸。 当然了,学生和家长还是应该更精准理解其中差别,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祝大家都有更美好的前程,做出更“智能”的选择。
外媒:科学家开发“声学镊子” 用声波“操控”物体
7月2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称,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利用声波对小型物体进行非接触性“操控”。 据介绍,不接触物体而移动物体的能力可能听起来像魔术,但在生物学和化学界,被称为光学捕获(optical trapping)的技术多年来一直在帮助科学家利用光来移动微观物体。而“声学捕获”是一种使用声音而不是光波的替代方法。声波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物体尺寸和材料,甚至可以成功操纵毫米级的颗粒。 但是,声学悬浮和操纵需要克服的技术挑战也是巨大的。特别是要单独和准确地实时控制大量的超声换能器阵列,并获得正确的声场来提升远离换能器本身的物体,特别是在反射声音的表面附近,这并不容易。 现在,研究人员想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半球形的换能器阵列将毫米大小的物体从反射表面抬起。他们驱动阵列的方法并不涉及单个元素的复杂寻址。相反,他们将阵列分割成可管理的区块,并使用反向滤波器找到最佳的相位和振幅来驱动它们,以便在离换能器本身一定距离的地方形成一个单一的陷阱。通过调整他们如何随时间驱动这些块,他们可以改变其目标场的位置,并移动他们所捕获的粒子。 外媒称,尽管在保持粒子被捕获和稳定方面仍然存在挑战,但这项新技术有望在将声学捕获从科学好奇心转变为实验室和工业的实用工具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竞选市长、参选议员,机器人适合“当官”吗?
要论名气,拥有沙特阿拉伯护照的索菲亚无疑是机器人界的顶流;要论“志向”,普罗莫博特和松田达人这“两位”可是不遑多让。 普罗莫博特是来自俄罗斯的一款商用服务机器人,由彼尔姆机器人公司开发。近日,普罗莫博特和助手一起来到了俄罗斯彼尔姆边疆区选举委员会,声称要申请参与立法会议代表选举,并且还承诺要建造一座地铁和一座新桥。 松田达人则是来自日本,这款机器人已经有两次竞选市长的经历,其宣言为“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平等的机会”。 当然,普罗莫博特和松田达人并非是全球唯二想要“从政”的机器人。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在机器算法、语音交互、深度学习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越来越多地智能机器人出现在金融、交通、医疗、政务等场景中,一些机器人要“从政参政”的新闻不时曝出。 那么,机器人适合“从政”吗?在政务领域,机器人究竟能够做些什么,未来可以走到哪一步呢? 要想“当官”还为时过早 目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升,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主要是危险性的、重复性、娱乐性、精细化、专业化的工作,体现出广泛而显著的应用优势。但是,无论是竞选市长也好、参选议员或者其他政府职位也好,对于现下的机器人来说,依然不太现实。 一方面,不管是政务官还是事务官,都需要面临复杂的日常工作,特别是政务官,不仅要统筹各项事宜,提出施政理念和规划,还要经常参与交际活动等,这些都是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其实还不够智能,远未达到人类同等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另一方面,鉴于机器人绝大部分并无实际公民身份,也无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其只是开发者控制下的商业产品,所体现的是开发者或拥有着的意志。因此,从法律角度、现实角度而言,机器人要想“从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在政务领域能做的也不少 虽然要想“当官”还为时尚早,但如若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实际上机器人在政务领域能做的已然不少。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政府单位都引进了机器人,以推进智慧政务的发展和落地。 具体来看,机器人可充分发挥语音交互优势,利用庞大的海量数据优势,来解答民众在政务服务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而以“跑腿”为优势的机器人,则可以帮忙送文件、送快递、送报纸、送物品等,释放部分公务员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投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就疫情环境下来说,机器人也是打造智慧政务、无接触服务的重要帮手。机器人不仅可以协助进行测温管理、排队管理、人脸识别、挂取号、健康码验证、场所消杀等安全防疫工作,还能提供更多便民服务,既保障了民众安全健康,又解放了许多政务人员,可以去从事更紧迫的防疫任务。 未来能够走到哪一步呢? 当前,机器人在政务领域的角色主要是“助手”,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完成一些简单的、特殊的政务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得到持续提升,自主决策能力和实际行动能力都将迎来不断升级。届时,机器人在政务领域能做的会越来越多。 在这一背景下,机器人成为正式的公务员并非没有可能。受人口老龄化、科技普及化的影响,不少国家都在大力推动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许多岗位都陆续被替代。无论是通过替代,还是通过新设职位,机器人在政务领域的“上岗”都会越来越常见。因此,出现特定的机器人公务员,甚至是“机器人官员”都可以期待。 当然,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是必要前提。不受制约或是“不守规矩”的机器人,想来不会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也不应该获得“从政”的机会,这是底线。
日本出现变异双头龟!以后还会不会有"怪物"出现?你需要知道…
现在一说到变异生物,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科幻电影《哥斯拉》。 现实中的变异生物不是很常见,不过前两天日本的变异双头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那么这双头龟变异是如何产生的?生物基因突变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会不会真的变异出哥斯拉这样的庞然大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真相。 为什么会出现双头龟? 这次日本基因突变双头龟是一种发育中出现的畸形,有些动物的双胞胎在母体中发育时,在特殊情况下就会出现“双头”畸形,这些原因包括基因变异、近亲繁殖、外力影响、药物和环境污染等等。 出现双头龟虽然是十分罕见,但也不是独一无二的。2017年,外媒报道泰国一名养龟者家中生下一只双头龟;同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报道科学家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只双头龟,并将其放生。 专家称,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双头龟自然界中的存活率相当低。数据显示,这种双头海龟能够长大成年,也许只有万分之一。 但有趣的是,在瑞士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一只叫“杰纳斯”的双头希腊龟,杰纳斯已经活到24岁,当属自然界的奇迹。 双头希腊龟“杰纳斯” 而这次的日本的双头龟出现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解释。 动物基因突变会有什么后果? 辩证地说,基因变化有好有坏。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变化推动了生物的进化,使之更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如有些科学家推测鲸类的起源,认为现代鲸类的祖先是陆地上的食肉动物,就像狼一样。后来在陆地上吃不到肉,跳进大海吃鱼虾,四肢和骨盆都变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鱼鳍和强壮的尾巴。 在观赏鱼中,有不少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如金鱼。遗传分析表明,金鱼其实是银鲫的杂交后代。800多年前,银鲫在自然的基因突变产生了金黄色,人们便在这些突变的鲫鱼中培育出金鱼。 同样的,锦鲤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然而,现在一些很“诡异”的基因突变生物突变,尤其是双头变异显然不会推动生物进化。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基因突变的动物自己是无法活下来的,即使能幸存,一些动物还会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这些“突变二代”还拥有难以修复的基因, 那很可能会继续变成“怪物”。 一说到怪物,很多人会想到《哥斯拉》,那么基因突变是否会产生这样可怕怪物呢? 动物基因突变会产生哥斯拉吗? 其实,自然界中是会出现比其正常体型偏大的生物的,但会有一定限度。 2015年,日本报道有渔民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北海道海域捕获一条近2米长的巨大狼鱼。 狼鱼在正常情况下能长到1.2米,这条狼鱼个头太大,又出现在福岛核电站附近水域,这就加重了很多人的担忧。 然而,每一个物种的形成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演化过程,生物的大小与构造都非常精密。 被核辐射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的确很可能会导致下一代出现遗传性的缺陷或变异,但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像哥斯拉那么大。 而且即便是真的出现了那么大的怪物,它的骨头也会被自己的体重压碎,或者内部发热死掉。 所以不要担心出现什么哥斯拉了,有的科幻电影看看就好。 如何减少水生动物基因突变的负面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减少产生基因不良突变的诱因,具体方法就是减少来自陆地、水上的各种污染。 还有,在海上贸易中,一些变异物种可能进入压水舱被带到另一个国家,导致的外来物种入侵。这种案例世界各国并不少见。因此,严格管控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很重要的。 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在水里捞出什么“怪物”千万不要吃。进口、销售基因突变的水生生物更是被严格禁止的。 在水产养殖中也要注意,科学培育水产种苗,对引进外来的养殖品种要特别谨慎。 综上所述 双头龟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性较多 目前很难确定日本双头龟的成因 基因突变需要辩证地看待 本文专家:刘雅丹,研究员,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罕见天气事件接连来袭 极端天气活跃是什么在作怪?
当地时间7月18日,欧洲地区遭受洪水袭击。德国警方表示,14日以来,这场德国民众记忆中最严重的洪灾已夺走至少157人的生命。单是在莱因-法耳次邦,就有110人死亡、670人受伤。此外,比利时也有至少31人死于洪灾,瑞士、卢森堡和荷兰也受到了影响。视觉中国供图 特大暴雨!视觉中国供图 连日来的极端天气灾害牵动人心。 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其中郑州、鹤壁、新乡局地超过900毫米,超过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达到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截至7月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290.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9人;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连续8天发布高温预警,南方及西北等地“热得发紫”;7月18日,台风“烟花”生成,“查帕卡”紧随其后,扰动沿海地区。 放眼全球,西欧突发强降雨引发洪灾,200多人遇难;历史性高温席卷北美,数百人丧生;加上此前的超强寒潮、极端沙尘、龙卷大风,罕见天气事件接连来袭,这些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极端天气。 由此,人们关心的问题已不只是“雨还下多久”“什么时候见到太阳”,还想了解面对这些极端天气,人类的天气预报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又难在哪里,极端天气频发背后的“推手”是什么,人们又当如何应对?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 极端暴雨预报是全世界一道难题 第一次得知河南7月暴雨情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亚丽正在一个评审会上,这个爆炸性新闻,迅速成为在场科学家的新话题。 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统计,河南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7月20日16时到17时的降水量,几乎占郑州常年总雨量——640.8毫米的1/3。 “这样的小时雨强在世界上都是相当极端的,危害性极大,出现城镇内涝等气象次生灾害几乎不可避免。”罗亚丽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7月17日以来河南强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降水区域集中,小时雨强的极端特征也非常明显。其中,1小时201.9毫米的记录,超过了中国大陆有气象记录以来小时雨强的极值。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降雨? 对天气预报员和气象科研人员来说,造成此次河南强降雨的几大因素是相对清晰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尚处在洋面上的台风“烟花”在向我国靠近的过程中输送丰沛水汽,加之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影响,以及对流“列车效应”明显,等等。 也正是基于这些现象经验和历史数据资料的综合判断,气象人才能不断向外发布人们熟悉的天气预报,以及暴雨预警。陈涛说,不过,这种天气预报,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也因此,在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 气象界关于暴雨的划定,是以24小时总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为标准的。但暴雨是在24小时内均匀下完,还是在短时间倾盆而下,不仅给公众的观感不同,对社会运行、安全生产等各方面的冲击也不同;暴雨下在日益“增长和扩大”的城市,还是脆弱的乡村,也会导致迥然不同的局面。 “从天气角度来讲,特大暴雨不仅要有非常充沛的水汽,要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把水汽变成大水滴降落下来,还要有周围多种天气条件与之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说。 1975年8月5日至8日,“7503”号台风穿越福建、江西、湖南后北上,经过湖北,在河南停滞徘徊,导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3天内,河南南部地区降下1631毫米的总雨量。 暴雨后约一个月,时任中央气象台预报组组长的李泽椿前往河南板桥水库等受灾地区时发现,现场依然惨不忍睹。 他说,这些年来,我国暴雨研究和预报不断取得进步,但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同时暴雨因其局地性、突发性和活动规律多变等特点,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被研究透彻,依然是全世界气象领域的一道难题。 “要抓住1小时超过200毫米这种极端的暴雨,更是难上加难。”李泽椿说。 一套模板难以“套用”不同极端事件 暴雨类型的不同,也加剧了预报的难度。 “我国暴雨多发,却很难以一套既定的模板‘套用’每一次极端事件,正所谓一种螺丝配一把扳手。”罗亚丽说。 据她介绍,我国不同区域常出现不同类型的暴雨,如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低涡暴雨、华北低槽和低涡暴雨、东北冷涡暴雨以及沿海台风暴雨等。暴雨频发的地点,与夏季风主雨带的位置,以及维持时间密切相关。 “如果与相同气候区中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暴雨强度很大,不同时间长度的暴雨极值均很高。”罗亚丽说,在今年郑州站出现极值之前,1小时降水极值是1975年“75·8”暴雨中河南林庄的198.3毫米,24小时降水极值为1963年9月10日台湾地区的1248毫米。这些数值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 李泽椿介绍,我国预报暴雨的主要手段,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同时结合预报员自身的知识经验。近年来,虽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逐步提升,但通常来说,极端事件发生概率非常小。 他告诉记者,尽管有些极端暴雨出现时,环流形势整体稳定、清晰,但这其中还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在发生作用,其尺度可能只有一两百公里、生命周期只有几个小时,当前的数值预报模式,很难将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曾比喻道: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 李泽椿说,攻关暴雨预报难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强对大气变化的精密监测,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准度。 他同时提到,数值模式的改进既不能一蹴而就,对暴雨预报能力精准提升和服务精细的另一个焦点,放在了像陈涛这样长期“钉”在值班室的预报员身上。 陈涛认为,需要对暴雨形成过程具备敏锐深邃的洞察力,从海量观测和预报信息中分析预报关键影响系统,以及其与未来暴雨发生时间、地点和降水量的关联,及早发现天气系统预报偏差,等等,才能最终形成对重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意见。 李泽椿还很关心面向公众和决策者的科普,防灾减灾离不开气象,老百姓也离不开气象。 “希望强化决策者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提升能力,更深入了解暴雨预报如何作出、难度在哪儿、风险多大,更好地利用气象预报预警做好各项准备和安排。”李泽椿说。 极端天气活跃是什么在作怪 人类一方面追求极端天气的预报精度,一方面也在反思,近些年为何会有这么多极端天气出现,又当如何避免和减少异常天气?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气象专家其实早有论断: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 他进一步解释: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于是,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近期,西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我国河南出现的特大暴雨,都是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具体表现。 从199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便在我国青海瓦里关进行温室气体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不断升高,表明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不断增加。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三氟化氮,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被反复证明,是近一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的特征,是气候变化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主要原因。”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宋善允说,这带给人类社会发展很多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解释,气候变化统一的尺度,是看30年平均温度的变化,目前人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增温趋势线。全球变暖并不一定意味着“今年就是暖年”,但随着气候平均状态的变暖,原来不经常发生的极端的天气事件,就跟着发生了。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努力。 “减排就要精准地知道排放情况,区分开自然排放和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这样才能检验减排的效果和减排的作用。”宋善允说。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对外发布最新的中国温室气体公报,这与2020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结果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张小曳说,在工业革命前,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80ppm左右,这个浓度产生的地球温度,适宜人类居住。后来,这一浓度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340ppm左右,而2020年该浓度最高已经达到417ppm。 “人类碳中和行动任重道远。”张小曳说。 原标题:极端天气频发 全球变暖加剧作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外媒总结Win11家庭版、专业版区别:专业版可支持2TB内存
IT之家 7月27日消息 众所周知,Windows针对不同用户分为多个版本,例如家庭版、专业版、企业版、专业工作站版、教育版和专业教育版等。 IT之家曾报道,全版本的Windows 11系统此前通过了SIG 蓝牙认证,透露Win11还将提供混合现实版等特殊版本。 XDA 总结了一张表,帮大家提供参考,例如 Win11 家庭版首次安装时不支持本地账户但专业版可以,而家庭版最大内存支持为 128GB,但专业版将这个上限开放到了 2TB。 此外,专业版还支持双路 CPU、128 核处理器、Hype-V 虚拟化技术、BitLocker 加密、组策略和移动设备管理等。 首先,Windows 11 家庭普通版和专业版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定价。例如 Win10 家庭版的售价为 139.99 美元,而专业版的售价为 199.99 美元。相信 Win11 也会有所不同。 附加功能方面如下表: 家庭版 专业版 使用本地帐户进行设置 不 是的 Active Directory/Azure AD 不 是的 Hype-V 不 是的 沙盒 不 是的 微软远程桌面 仅客户 是的 Windows Hello 是的 是的 设备加密 是的 是的 防火墙和网络保护 是的 是的 互联网保护 是的 是的 家长控制/保护 是的 是的 安全启动 是的 是的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是的 是的 BitLocker 设备加密 不 是的 Windows 信息保护 不 是的 移动设备管理 (MDM) 不 是的 组策略 不 是的 使用 Azure 进行企业状态漫游 不 是的 分配的访问权限 不 是的 动态配置 不 是的 适用于企业的 Windows 更新 不 是的 自助服务终端模式 不 是的 最大内存 128GB 2TB 最大数量 CPU 数量 1 2 最大数量 CPU 内核数 64 128
又轻又耐摔?iPhone 14 Pro机型将采用钛合金材质
据外媒7月27日报道,据一份最新的投资者报告显示,将在2022年推出的iPhone 14系列的高端机型将采用钛合金材质。该报告还显示,钛合金材质的使用将是iPhone 14系列外壳设计的最大变化之一。 据了解,苹果目前虽然已经在Apple Watch与Apple Card上应用了钛合金材质,但最新的iPhone仍是由铝和不锈钢制成的。如果报道准确,这将是苹果第一次将钛合金材质应用到iPhone上。与不锈钢材质相比,钛合金材质的硬度相对较高,使其更耐划伤,其硬度也使其足够耐用,且可以承受弯曲。与许多其他合金相比,它也更耐腐蚀。重量方面,钛合金的强度与不锈钢一样,但重量却轻了45%;与铝材质相比,其强度是铝的两倍,而重量只有60%。 虽然钛合金材质优点不少,但此材质如果应用到iPhone上也会存在明显的缺点。例如,在裸露的钛合金表面很容易看到指纹痕迹,这会影响iPhone在日常使用中的美观问题。不过有消息显示,苹果正在针对此问题做出应对措施。在最近提交的专利文件显示,苹果正在研究在金属表面使用薄的氧化物涂层,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设备上的指纹出现。苹果还概述了一种喷砂、蚀刻和化学工艺,可以使钛合金外壳获得高光泽的表面处理,以获得更有吸引力的外观。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还证实了iPhone 14系列将比今年的iPhone 13有更大变化的传言。换句话说就是2022年将为iPhone的“超级周期”,届时或许会有更多消费者选择iPhone 14。此外,iPhone 14系列将不会有iPhone 14 mini,只有两个6.1英寸的iPhone和两个6.7英寸的iPhone。
华为P50系列即将发布:备货千万级别,核心供应商名单曝光
集微网消息 近来,华为官方微博宣布,华为旗舰新品发布会定于7月29日19:30,一起见证万象新生,届时将发布华为P50系列等产品。 余承东转发表示,前进的路没有终点,这一次华为将在影像领域再次超越自己,华为P50系列即将发布一项业界首创的全新移动影像技术,移动影像新时代起航,敬请期待。 对于华为而言,从2020年芯片遭遇海外厂商“狙击”以后,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早就开始出现暴跌,连同受累的还包括已经从华为剥离出去的荣耀,所幸的是,荣耀目前的市场份额正处于提升阶段。 而P系列作为华为高端旗舰系列之一,其能否顺利发布且备货量是否充足则一直是业界较为关心的问题,据笔者了解到,即将发布的P50系列,其备货将达到千万级别,而这也将带动相关华为核心概念股的业绩。 华为P50系列发布在即:备货达到千万级别 据集微网此前报道,华为内部人士透露,华为P50系列新机将于7月29日发布,或将搭载骁龙888系列芯片。 关于华为P50的其他信息,此前有其他媒体报道称,华为P50主相机将由索尼IMX707、索尼IMX600感光元件及3倍远摄镜头组成,IMX707是一枚1/1.28英寸的5000万像素感光元件,另一枚IMX600为 1/1.73英寸4000万像素感光元件,此前已搭载于华为P20 Pro。 而最高端的P50 Pro主相机将由索尼IMX800、OmniVision OV64A 感光元件、5倍潜望镜头、ToF或全新距离侦测感应器组成。 关于P50所搭载的芯片,此前供应链消息传出将分为两个版本,5G版本和4G版本。其中5G版本将采用麒麟9000系列,4G则采用高通平台的骁龙888芯片。 而我们都知道,高通骁龙888本为5G通信芯片,据业界人士向笔者表示:“(美国)想赚华为的钱,又担心华为崛起,所以干脆把X65 5G基带去掉再卖给华为。” 华为核心供应商曝光:国产替代领域大有可为 事实上,对于华为供应商而言,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业绩承压十分严重,据华为ICT领域供应商向笔者表示:“过去的一年中企业发展的十分艰难,尽管也有做进中兴,但中兴同样被海外监管,我们过得十分艰难。” 而在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电子领域,在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下降后,相关供应商也快速对客户进行切换,同时对新赛道进行拓展,据笔者了解到,不少企业采取这两种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华为P系列即将发布,A股又有哪些核心供应商呢?对此,笔者统计了近来华为相关的核心供应商名单。 据笔者了解到,华为核心供应商包括京东方、比亚迪、信维通信、韦尔股份、硕贝德、领益智造、蓝思科技、丘钛科技、圣邦股份、卓胜微、韦尔股份、电连技术、麦捷科技、顺络电子、三环集团、风华高科、深南电路、兴森科技、长盈精密、水晶光电、汇顶科技、安洁科技、联创电子、欣旺达、德赛电池、瑞声科技等。 据了解,其中如京东方、比亚迪、蓝思科技、韦尔股份、领益智造、信维通信、硕贝德、丘钛科技、电连技术、麦捷科技、水晶光电、瑞声科技、欣旺达、德赛电池此前就是华为P系列供应商。 据业界人士向笔者透露:“其实从华为P30开始,华为就在高端系列采取了国产供应链培养计划,到了被美国阻拦以后,这使得华为对国产供应链的培养进一步加速。尤其是高端系列是华为手机的灵魂所在,目前华为在芯片方面仍被美国阻拦,这也会使得华为在P和Mate系列的旗舰机方面,加速对国内供应商的采购。尽管高通这次提供了处理器芯片,但也是不带5G基带的。” 据笔者了解到,受益于华为对国内供应商的加速采购,如卓胜微、麦捷科技等射频前端企业大为受益,其中卓胜微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幅度增长,而据业界人士向笔者透露,麦捷科技今年的滤波器产品将会呈现多倍的增长,无论是在手机端还是在基站端均是如此。此外,如电连技术等连接器相关厂商,也获得华为的进一步加持。而光学则一直是手机的重点方向,如联创电子、水晶光电等也受益市场发展! 整体来看,随着华为海外芯片供应商的继续“断供”,毫无疑问,华为会继续加大对国内供应商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如小米、OPPO、vivo等国内一线其他手机品牌,也将会继续扶持国内供应商,国产替代的趋势仍不会改变,国产替代的高峰时刻还远远没有抵达! (校对/Wenbiao)
特斯拉冲击纽伯格林新纪录
四门电驱车的纽伯格林最快记录由保时捷Taycan Turbo于2019年创造(7'42.39),特斯拉最近交付的Model S Plaid有望打破这个记录。 拥有1020马力的高性能版Model S Plaid数周前开始交车,随即出现在纽伯格林赛道上。从谍照判断内部可能安装了防滚架,选配了21寸Arachnid轮毂和米其林轮胎。按照马斯克的说法,武装到牙齿的Model S Plaid有望将纽伯格林赛道记录缩短至不足七分钟,“堪称丰功伟绩”。 但保时捷手里还有Taycan Turbo S,其产品经理Lukas Kramer公开表示保时捷电车能在这条赛道上跑得更快;AMG也在谋划性能版EQS及EQE,电车圈速之争才刚刚开始…… 此外,有人发现在纽伯格林赛道上飞奔的Model S Plaid居然使用传统式样方向盘: 之前有人问过马斯克,Plaid是否提供传统式样方向盘,马斯克表示没有可能。 Plaid默认配备“Yoke”方向盘,式样接近方程式赛车。但车评人对Yoke的评价不高,认为这东西看着很酷,用起来一言难尽。 显然,特斯拉自己心里也没底,于是借着创纪录的机会,让车手对比两种方向盘,用圈速说话。 最后,路虎新款卫士可能换用宝马4.4升8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账面数据远超卫士老款V8发动机(600+马力 vs. 518马力)。 V8款卫士名为“Defender SVR”,换发后的90短轴版其零百加速成绩有望达到4.9秒,极速240公里/小时。车价则逼近12.5万美元,明年问世。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