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谷歌罕见摆臭脸 只因苹果一句话
雷科技数码3C组 2004年,索尼、飞利浦半导体、诺基亚共同研发出了近场通信技术(Near-field communication),也就是现在智能手机里的NFC功能。作为功能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是最早将这项技术引入到手机的厂商。而谷歌和苹果是后来才跟进了该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苹果是最晚应用这项技术的厂商。2014年,苹果推出了旗下首款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机——iPhone 6,当时,苹果对NFC做了一定的限制,iPhone的NFC功能只能用于Apple Pay。 直到2019年iOS 13发布后,苹果才开放了iPhone的NFC标签读写功能,可搭配快捷指令完成自动化操作。 不过,苹果依旧不允许第三方应用程序和服务在iPhone上使用NFC功能,因此备受争议。近日,澳大利亚议会要求苹果对iPhone上的NFC问题进行说明,苹果表示,iPhone上NFC功能之所以不支持HCE主机卡模拟,是因为不想像安卓手机一样失去安全性。 由于谷歌开放了NFC权限,所以只能选择以软件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安全性会普遍偏低。而苹果在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进行了高度集成,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集成方案,相较于安卓手机,iPhone上的NFC安全性会更高。 目前,谷歌已经否认了安卓手机上的NFC功能安全性较差的说法。与此同时,谷歌表示,Google Play用户体验与Apple Pay相同。也就是说,安卓手机上的NFC功能安全性很好。 iPhone上的NFC真有这么安全? 苹果声称iPhone上的NFC功能安全性比安卓手机更好,真是这样吗?虽然苹果并未对iPhone上的NFC作出详细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从之前外媒拆解图大致推测出苹果的说法是否正确。 文章开头有讲到,从iPhone 6开始,苹果正式引入NFC功能。当时,根据iFixit对iPhone 6的拆解图,我们不难看出该机搭载的是型号为NXP-65V10的NFC芯片。 这里简单科普一个知识点,NXP(恩智浦)是一家半导体公司,前身为飞利浦公司成立的半导体事业部。除苹果外,NXP也为其他手机厂商提供NFC芯片方案,例如三星。根据当时报道,iPhone 6上的这枚NFC芯片是NXP专门为苹果设计的型号,但是无法求证这枚芯片是否额外装有安全性的元件。 回顾历代iPhone拆机,我们可以发现,从iPhone 6~iPhone 12,几乎每代机型都采用的是恩智浦的NFC芯片方案,例如iPhone 7 Plus搭载的是PN67V,iPhone 8 Plus搭载的80V18等。此前,外媒Techinsights表示,iPhone 8 Plus的NFC芯片与三星Galaxy S8系列手机中PN80T几乎相同,单从表面看不出两者有何区别。 ▲iFixit对iPhone 12的拆解图 不过,Techinsights曾深入分析过三星Galaxy S8系列的PN80T NFC芯片,经X光照射后发现,PN80T内置eFlash安全元件。这也就意味着手机只要采用恩智浦的NFC芯片方案,那么其内部都有配备安全元件。 就目前来看,iPhone上的NFC芯片与安卓表面没有太大区别,至于芯片内部构造是否一致暂时还无法确认,所以iPhone上的NFC在安全性方面,是否真的比安卓手机强,这还真不好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安卓手机上的NFC芯片也装有相关安全元件,其安全性不一定就比iPhone差。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如果iPhone上的NFC芯片安全性更高,那为什么苹果没有自信向第三方应用开放相关权限呢? 当然,硬件只是一方面,软件算法上的加密同样可以提升NFC的安全性。以iPhone上的锁屏密码为例,官方文档显示,苹果使用了256位AES加密方法对iPhone数据进行了加密。想要破解这种加密方法,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当年FBI都无法破解罪犯的iPhone,更别说普通黑客了。 目前,苹果没有对外公布是否对iPhone上的NFC进行了加密处理,如果有,那么苹果的说法或许是真的,如果没有,那么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缺乏说服力。 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只是幌子? NFC本身确实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以带有闪付标志的银联卡为例,卡内的信息是可以通过读卡工具进行读取的,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消费者姓名、消费记录、身份证号等。当不法分子获取到用户的银行卡后,意味着你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泄漏,同时银行卡可能被他人盗刷。 从苹果官方文档可以看出,NFC控制器和安全元件基本上都是服务于Apple Pay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用户使用Apple Pay支付时,支付信息会被安全元件加密,然后再发送到苹果服务器。 其实,苹果不允许向第三方应用授权iPhone上的NFC权限,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只是次要的,其主要目的是想维护自家支付工具的优势地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2020年底,微信支付以11.51亿年度活跃用户,居全球首位;而在苹果手机中,Apple Pay用户迎来迅速增长,以4.41亿用户位列第三。 从Apple Pay年度活跃用户迅速得到增长来看,正因为苹果对NFC进行了限制,银行只能找苹果合作,而不能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来访问iPhone上的NFC,所以,在限制NFC上,苹果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苹果声称不想像安卓一样牺牲NFC的安全性,其实只是一个借口罢了,苹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Apple Play来垄断移动支付市场,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总结 就目前来看,安卓手机上的NFC也有安全元件,这个并非苹果独占。而且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它们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恩智浦的NFC方案。既然是同一家供应商,再加上苹果也没有对外宣布参与了NFC芯片研发的消息,所以,苹果声称iPhone的NFC芯片比安卓更安全,应该只是建立在半开放式NFC和完全开放式NFC的基础之上。 单以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iPhone与安卓上的NFC,在安全性方面的主要区别无非就是前者多了一个限制条件,不允许第三方应用程序访问iPhone上的NFC罢了,其余还真看不出有何区别。 其实,苹果不应该强制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NFC本身的应用场景还是挺泛化的,确实可以为用户带来很多便利,例如外出忘记带门禁卡,手机上的NFC帮你开门;想要傻瓜式连接配件,手机上的NFC帮你搞定,这些都是NFC的实用价值。虽然苹果限制NFC确实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但是最起码应该在系统内部设置一个NFC权限开关,让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自行判断是否给予某些第三方应用的权限。 虽然苹果确实在iOS设置中增加了NFC开关,但是用户仍旧不能读写门禁卡,以及授权给第三方应用程序。对于用户而言,他们真正想要的只是NFC带来的便捷功能,阉割版的NFC只会让他们逐渐对苹果失去耐心。 200出头的智能设备应该长什么样?很多人会回答手环,咕咚的回答却是一只功能齐全的智能手表。咕咚F4从F3的方屏进化成了圆屏,颜值更高。除了常规的心率监测、睡眠监测,它还支持体温监测,后疫情时代更放心。信息提醒、天气推送、防水等常规功能都没有缺席,续航时间还长达10天,这不比某米香?
我想买蔚来 我的腰说:不行
“腰与蔚来不可兼得。” 这几乎是蔚来车主最近吐槽最多的一句话。 最近,汽车质量投诉平台显示,蔚来被大量车主投诉座椅存在设计缺陷,车型包括蔚来ES6、ES8和EC6。有车主称,蔚来座椅中线与方向盘没有对正,开车需要侧坐等等。 投诉原因是,蔚来座椅被普遍反映偏硬,不够舒适,座椅整体呈现微“C”字型结构,头枕下压,坐垫前端上扬,导致人员乘坐受力不均,使其腰部与脊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蔚来的粉丝社群还因此更名为“座椅发声总群”、“蔚你折腰”。 “自从买了蔚来ES6以后,经常出现腰疼的情况,越后面越严重,现在基本上天天腰酸背痛腿麻。”有车主表示。在凤凰网科技的微博评论区,有留言调侃这是腰突的“福音”,一句“谢谢,已经不凸了,甚至凹了”的自嘲评论被顶到了高赞。 因此,许多车主呼吁蔚来召回“前凸后翘塑形座椅”,但蔚来否认该情况是设计缺陷,而是在4月底开始处理此事时,先收座椅舒适体验问卷,接着组织座椅舒适性体验提升线上讨论会。 7月18日,蔚来在合肥举行了座椅舒适体验个性化方案沟通会,表示将其纳入不同车主乘坐个性化需求差异的范畴。 矢口否认产品存在缺陷,又在事发之后将座椅作为收费项目——想要调整座盆角度,想要调整主驾坐垫和头枕,想要坐更软的坐垫,来,先付钱。 尽管蔚来的车主们一向把李斌当作偶像,但这一回,伤的是自己的腰,再厚的“粉丝滤镜”也失了灵。 01 “海底捞”式服务不管用了? 实在要说蔚来比其他造车新势力做的更成功的一点就是,“海底捞”式服务。可以这么说,不少车主在考虑买蔚来的时候,都是奔着蔚来的售后服务去的。 在早期,新能源车圈的售后服务一直不怎么受车主待见,一句话概括,就是“坏了修不了,能修却修不起”。这也是新能源车刚开始难以被大众接受的原因之一。 直到2017年,蔚来豪掷8000万人民币包下五棵松会场和周围部分场地,请来当红乐队Imagine Dragons,办了那一场堪称奢华的“NioDay发布会”,让蔚来贴着“太有钱”的标签走进了大众视野。 随后,无论是活跃度奇高的蔚来APP,抑或是专为会员打造的“蔚来中心”,蔚来汽车搭建了一整套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没出现过的服务体系,也使得蔚来APP也成为汽车圈极少见的“出圈”APP。 据媒体报道,一位蔚来车主曾笑称,车一出现故障,相比特斯拉车主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蔚来车主只需用手指点两下手机就有人来解决。 做好了服务,但没做好产品。 有媒体报道,车主黄先生称,自从买了蔚来ES6以后,坐在前高后低的座椅上就找不到舒服的坐姿。再加上长时间的开车,导致自己腰肌损伤。受腰伤的不只黄先生,据了解,目前蔚来维权群的人数已经超过2000人,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截自蔚来APP 对此,蔚来坚决不承认,表示:这不是设计缺陷,并且此次调整需要收费。蔚来座椅设计偏运动取向,但有些用户有更多舒适性需求,需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果全套升级,车主需要支付2800~3000元的费用。 以蔚来ES8为例,座盆角度调整:200元;主驾坐垫调整:200元:座椅调软:主驾500/副驾500/二排1000;头枕调整:主驾200/副驾200;全套升级下来,蔚来ES8为2800元。蔚来ES6和蔚来EC6均为3000元。 蔚来还表示,除了现金外,车主也可用蔚来APP的积分兑换。绕来绕去,蔚来终究把座椅也做成了收费项目。 看似公开、透明、躬身听取车主意见,但要知道,在事发之前,甚至车辆出厂之前,蔚来都没有意识到座椅的问题,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偏运动取向”不适合所有人,也没有在购买之初就让车主有选择座椅的权利,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蔚来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不周,这一番回复更像是在“嘴硬”。 解决方案姗姗来迟,亡羊补牢,还要剩下的羊自掏腰包修围栏,算盘很是精明。 02 当车圈变成粉圈 目前,知乎上“为什么蔚来的车主信仰度都这么高?”一共有317个回答。 请注意,这个提问用的是“信仰”,而非“喜爱”。 大部分回答都保持了同样的态度:蔚来并不完美,小毛病并不少,但是这些毛病不影响驾驶。而且,反馈在蔚来APP和微信群里的问题,立刻有人跟进解决。 “我承认它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它真的是一直在对用户好的企业。” “京蔚军”(蔚来的粉丝名)们字里行间满溢着对蔚来的喜爱,甚至无异于饭圈女孩对“哥哥”的追捧——疫情期间,蔚来超六成订单来自老车主推荐,今年年初,还有号称深圳车主自费包机到成都参加NIO DAY的视频传出。 一位蔚来车友会成员发布在蔚来App里的动态显示,车友会内部曾经发起过老车主接新车主到交付中心提车的活动,目前已服务过150名新车友。 图源蔚来App 在外人眼里,蔚来粉丝极力捍卫蔚来和李斌,信念坚不可摧。 在车圈,蔚来的粉丝崇拜李斌,牛屋(NIO HOUSE)里常有“京蔚军”聚会,被戏称为“蔚来教”。特斯拉的忠粉叫“特粉”,不少车主冲着马斯克的名头就入手了特斯拉,此外,理想和小鹏也有自己忠诚的拥趸。 比饭圈女孩更疯狂的,是车圈大哥。对于“粉圈”经营,李斌更是其中翘楚。 2019年末,一篇《蔚来李斌,2019年最惨的人》迅速让李斌出了圈,也是那一年,李斌与全国各地车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线下交流沟通、开用户见面会只是最基础的,甚至连车主的生日、婚礼等活动他也会积极参加,宛如车主的亲密老友。 面对蔚来APP里的吐槽和批评,李斌也并未觉得失了面子,常常现身解答。因为这样,李斌还曾被媒体调侃是每天在社区里布道、解经和主持圣礼的“牧师”。 蔚来还在线上搞过几期慢直播,包括看璀璨银河,看雪山日落。没有主播,没有城市的繁杂,设备对准了北斗七星,配上安静的bgm,在“一起看银河”的氛围下,没缘由的就让人觉得浪漫,没缘由的就让人觉得和车友们、和蔚来拉近了距离。 服务细节到位,线下、线上互动频繁,直接催生了用户对蔚来的“信仰”,从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转变成了车圈“idol”标杆。 李斌也曾说,“谁拯救了蔚来?是用户拯救了蔚来。”确实,是用户拯救了蔚来。 在2019年李斌开始频繁活跃之后,蔚来有了起色。2019年10月,蔚来ES6销量超过特斯拉Model X,成为纯电豪华SUV销量榜全球第一。蔚来Q4财报显示,蔚来交付新车创下历史新高:8224辆。其中,超过一半是老用户带来的。 然而,拯救了蔚来的老车主们,为idol买了单,却意外伤了腰。 尽管能买得起定位高端的蔚来的车主,并不差这3000元的升级费用,但从蔚来对待“蔚你折腰”的态度来看,似乎认为责任并不在己,仅仅事后找补时提出了“贴心”的升级服务。 03 造难以实现的“梦” 江海身边的不少同事都买了蔚来,在同事们或刻意、或不经意的安利下,江海也对蔚来产生了滤镜。他在今年1月预订了最新款EC6,两个多月后提车——在同事们的言辞里,他无端地对蔚来的服务产生了好感。 虽然车内机器人NOMI有点“笨”,座椅也不太舒服,但江海对新车还算满意,比如夏天可以提前在蔚来APP上打开空调这样的小细节,还是比传统燃油车更加舒适。 直到7月22日这一天,江海出了事故,他的EC6与一辆尼桑撞了,对面定价十几万的尼桑不过是一些刮伤,自己43万的蔚来直接钣金凹进去了。江海有些无奈地告诉锌财经:“蔚来质量太差了!” 图片来源受访者江海 “硬碰硬”根本不行,在这次事故之后江海内心感叹:还好事故不算大。 实际上,在事故频发之前,各家新能源汽车的粉丝包容心都非常惊人。特斯拉车展维权事件后,不少“特粉”不仅没有加入声讨大军,还为特斯拉员工点了奶茶以示关心,甚至还贴心地注明了“少冰”、“三分糖”、“七分甜”。 新能源汽车似乎为车主造一场梦,一场“品牌是车主最好的朋友,车辆是车主最亲密的搭档”的梦。但这个“梦”能成真吗? 蔚来一向主打极致服务,“用户企业”的概念还被写进了招股书里,卖的高端概念成功抓住了消费者的面子心理,但从“蔚你折腰”一事来看,似乎并没有从产品质量上真正匹配上“高端服务”。 在首席人物官近期的报道里,一位车主曾经信任了蔚来官方所说的“没有焦虑”和全国一共1524根超充桩、接入超38000根第三方充电桩的数据,信任了那位笑容甜美的销售口中的“我们蔚来是可以开出北京,到全国旅行的,因为所有的高速路服务区都铺设了充电桩,也可以随时换电。” 李斌 直到自己从北京出发开往北戴河、却比开燃油车的朋友晚到一小时,在高速的几个服务区分别遭遇了充电桩是坏的,淋着暴雨操作充电,空余充电桩被摩托车占领、被大树挡住倒车角度等一系列“离谱”事件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只是根“韭菜”,并不比曾经被群嘲的特斯拉车主优越多少。 理想也曾落入“对不起老车主”的舆论漩涡。 如果点开李想2021款理想ONE的相关微博,就能观察到评论几乎都是车主的投诉。主要原因是,有不少车主刚提2020款车没多久,只涨了1万元的2021款就发布了,而配置却有更大升级。但不少车主在购买之前询问销售时,得到了新款今年内不会上市的保证。 面对一片质疑声,李想表示,下半年理想汽车将为老车主提供四项付费升级方案,包括第一排和第二排座椅升级、带有电子儿童锁的电吸门升级、运动型中网升级、自动防眩目无边框内后视镜。 这一套付费升级的操作,似乎与蔚来颇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理想,还是蔚来,或者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敢第一波掏腰包购车的车主,相当于在为创始人的人格魅力买单,为企业和新事物的不确定性买单。他们自发安利和科普为新车企初步打造了品牌,努力把早期深陷亏损危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拉出来——他们和这些新能源品牌的缔造者们一样,希望这个共同的“孩子”顺利长大,能被更多人喜爱。 但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消耗粉丝热情之余,还附送自主付费升级“扎心套餐”。让车圈大哥死心塌地本不易,望品牌们且行且珍惜。
回顾华为P系列发展历程 浅谈华为P50究竟有多强
华为 P系列在手机拍照领域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在整个品牌中P系列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硬核实力树立了影像新标杆。本月29日,华为将携全新P系列机型P50与大家见面,虽然迟到了一个季度但好在没缺席。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华为P1-P40系列,都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绩,而经过了多年的技术打磨积累,即将到来的P50系列还能不能成为手机影像界的天花板。 华为Ascend P1 2012年4月18日华为第一款Ascend P系列机型在北京发布命名P1,零售价为2999。 当年最吸引人的点不是它优秀的拍照能力,而是轻薄便携;7.69毫米的机身与110克的重量,拥有圆润的边角,这让它的握感十分顺滑。Ascend P1搭载了一块960×540像素的4.3英寸AMOLED的屏幕。 Ascend P1作为开山之作,奠定了这一系列的基础。不过彼时的华为还没有意识到未来的P系列将会成为专注影像与时尚的产品,更不知道他将会成为手机摄影界的翘楚。 华为Ascend P2 2013年2月24日华为在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发布Ascend P2。 Ascend P2正面采用了4.7英寸IPS高清屏幕,采用了当时最新的In-cell技术,将整块触摸屏集成到LCD上,为了延续上一代的轻薄质感,8.4毫米的机身厚度与122克的重量也成了其最大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Ascend P2搭载了华为第一代自研芯片海思K3V2,这款耗时两年研发的四核芯片,主频为1.5GHz的芯片被首次搭载到智能手机中;并支持LTE Cat4、NFC等当时颇为先进的功能;正是从这一代K3V2华为正式开启了自研芯片的大门。 除此之外,华为Ascend P2还是P系列首款预装EMUI的产品,P系列追求时尚的设计定位也是从这一代正式立了起来。 华为Ascend P6 2013年6月18日华为Ascend P6上市,与Ascend P2发布时间相隔不到四个月,但P6精湛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Ascend P6使用的美弧设计,整部手机的线条以直线开头,以弧线结尾,用曲线融入优雅,将弧度与直线相结合,握持手感出奇的好,机身厚度仅为6.18mm,就像一张折叠的纸,这应该属于当时最轻薄的智能手机。 Ascend P6搭载了华为最新一代的海思K3V2E,不仅提升了游戏兼容性,还缓解了发热问题,2GB的运存与8GB内存也是当年的主流搭配方案,最大支持32G拓展内存,在当时完美的解决了内存焦虑的问题。 除此之外Ascend P6配备了拥有5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拍照自带美颜功能,凭借着高颜值与摄像能力实力圈粉。 华为Ascend P7 2014年5月7日在巴黎发布了当年旗舰机型华为Ascend P7。 Ascend P7正面采用了一块5英寸的1080P高清屏幕(1920×1080像素);整体采用双面玻璃与金属边框的外壳,这样的设计即便是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升级屏幕只是一方面,前置摄像头也由500万像素提升到了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更是达到了1300万像素,不仅能呈现更加清晰的图片还能拥有更好的画质。 Ascend P7搭载了海思Kirin 910T四核处理器,性能与当年的骁龙600不分伯仲;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自家芯片与高通芯片硬刚。 华为P8系列 2015年4月华为最新旗舰P8系列在伦敦发布,售价2888元起。 华为P系列一贯追求的轻薄依然没有被舍弃;6.4mm的机身厚度与144g的机身重量,哪怕是放到今天,能与之相比较的机型也是寥寥无几;如此超薄的机身却有着5.2英寸的屏幕,屏占比高达78.3%,分辨率达到了1080P,搭配上2.9mm的窄边框带来的视觉感十分震撼。 P8全系包括P8、P8 Max以及P8青春版,将同一产品通过高低不同的配置改变其定位,以P8为例低配版与高配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搭载的处理器不同,分别是麒麟930与950,不同的配置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售价。 从这代P8开始单一机型的战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满足更多用户对手机不同的需求。 华为P9系列 2016年4月6日华为全新P系列旗舰在伦敦发布,命名P9。 华为P9系列为了进一步提升拍照能力首次与徕卡合作,主打拍照的它此次配备了后置1200万黑白像素+1200万彩色像素双摄像头,成了国内首个使用后置双摄模组的厂商之一。全新的后置指纹识别模块也是本次提升的重点,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得更丰富的功能体验。 华为P9系列首次搭载了海思麒麟955八核处理器,主频提升到了2.5GHz,处理能力直线攀升,将发热、卡顿失帧等问题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作为旗舰级芯片也着实给华为P9增添不少的色彩。 从这一代P9开始,通过轻薄时尚的设计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此国产旗舰机阵营中又多了一个强大的队友。 华为P10系列 2017年2月26日在巴塞罗那发布了P10 & P10 Plus,当年它被称为史上最美华为手机。 华为P10系列使用了独特的“钻石切割”设计,一体成型的铝合金背板,圆润的机身,磨砂材质涂层,让握感更加细腻;同时在5.1英寸的屏幕下方单独挖孔设计了指纹识别传感器,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变得更加美观,黑色面板视觉上隐藏掉了正面开孔,黑边也变得更加狭窄,营造出了极度舒适的视觉效果。 为华为P10配备的后置摄像头采用1200万+2000万像素徕卡双镜,能以每秒30帧的速度拍摄2160p的运动画面。前置摄像头为800万像素,可以根据画面人物数量自动切换单人自拍与广角群拍;在拥有了强大拍摄能力的同时它所搭载的麒麟960处理器也是高性能,低能耗的代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快充也成了各个品牌的主要卖点,华为P系列首次搭载的Super Charge技术更是让充电时间大幅减短。华为P10再一次将颜值与性能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华为P20系列 2018年3月27日在巴黎华为P20系列正式发布,分别带来了P20与P20 Pro两款机型。 华为P20系列最惊艳的设计莫过于P20 Pro的相机模组了,三枚摄像头分别为800万像素光学变焦镜头,4000万像素彩色镜头与2000万像素黑白镜头;之所以说它能征服整个手机拍摄领域主要是以下几点;像素、感光度、对焦速度、还有它1/1.7英寸超大COMS图像传感器和f/1.8光圈,在通常情况下图像传感器的大小是在1/2.55英寸到1/2.9英寸之间,尺寸大了一倍不止,不难看出P20 Pro后置三摄夜间的拍摄能力可以与专业相机媲美。 华为P20搭载了麒麟970处理器,它使用2.36GHz(大四核)与1.8GHz(小四核)的布局形式,作为一款三年前的产品如今还能适配最新发布的鸿蒙OS系统,足以看出这块芯片的性能多么强悍了。 P20的拍照能力有目共睹,从双摄到三摄的每一次升级都是跨越;它极致的夜间摄像表现也宣告了华为P系列摄像时代正式到来。 华为P30系列 2019年3月26日华为P30与P30 Pro在法国巴黎正式发布。 华为P30 Pro因在业界首次配备了5倍潜望式变焦摄像头而一炮而红,4000万像素的主摄搭配超感光传感器、2000万像素的超大广角,结合高达50倍数字变焦的潜望式上焦镜头以及TOF深感镜头,能用手机将月亮清晰的呈现在画面中。 华为P30在屏幕方面6.1英寸的水滴屏设计,拥有了更高的屏占比,首次搭载磁悬发声屏技术,手机屏幕即为听筒带来的全新体验。创新的屏内指纹识别功能,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手机的美观度与安全保障。 华为P30系列凭借卓越的性能,众多的黑科技的不错的颜值实力圈粉,再次提升了产品定位。 华为P40系列 2020年3月26日全球线上发布全新华为P系列旗舰--P40、P40 Pro、P40 Pro+。 在屏幕方面P40 pro与P40 pro+系列全部使用了四曲面屏,屏占比与可视面积同级别很难找到对手,首次配备了90Hz高刷新率,6.1英寸的OLED屏幕分辨率为2340×1080,P40 Pro与 P40 Pro+使用了6.58英寸OLED屏幕分辨率达到了2640×1200。 华为P系列手机每次发布都会登顶DxOMark榜单头名,P40系列也不例外,5倍光学变焦、10倍混合变焦、50倍数字变焦,P40 Pro+所搭载的五摄更是配备100倍双目长焦,10倍多反射潜望式长焦结构;新加入4000万像素超感光电影镜头。不论是拍照与视频的处理同级机型很难与他抗衡。 P40系列再度革新手机的影像系统,让多倍变焦功能成了标准配置,奠定了P系列在手机影像界的地位。 华为P50系列 华为P50系列将于本月29日发布,可能会命名P50、P50 Pro、P50 Pro+。 华为P50系列屏幕方面将很可能舍去以往的双挖孔形式改用居中单挖孔,屏占比进一步提升,而首次搭载在P系列的120Hz的高刷新率屏幕也将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 除此之外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本次P50系列将会为三款新机搭配不同的处理器,高通骁龙888、麒麟9000E与麒麟9000,麒麟9000 5G芯片的存量可能会成为影响售价的最大因素。 华为P50系列最新的影像系统还将采用五摄模组,身背面的五颗摄像头将分布在两个椭圆形模块中,更具辨识度;据爆料称,P50系列将搭载索尼有史以来最大底CMOS IMX800,传感器达到1/1.18英寸,对影像能力进行再次升级。 华为P50系列势必会再次刷新智能手机行业对影像的认知,也将引领P系列迈向更高的领域。 纵观华为P系列的整体历程,从主打轻薄机身到影像拍照,一次又一次在探索中成长,每一次对P系列的打磨,对影像领域都是一次创新,随着华为P50系列发布时间一天天临近,这次它还能不能在影像领域上再次超越自己,29号晚来ZOL我们一起看看P50系列都会带来什么惊喜吧!
二季度财报亮眼 但特斯拉为什么开始“省钱”了?
“个人和职业痛苦中,有三分之二来自特斯拉。” 前段时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这样表示。此话一出,业内及外界并没有过多意外,此前特斯拉不仅遭遇了维权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同时还受到了芯片及电池方面的产能限制。 不过,在昨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中,马斯克一改此前的“痛苦”,表示:“之后可能不会出席季度盈利会议,除非有重要的事需要我说。” 前后巨大反差背后,无非是一份亮眼的财报数据作为支撑。 昨日,特斯拉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实现营收为119.58亿美元(折合约为775.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98%。净利润方面,特斯拉实现了11.42亿美元(折合约为74.01亿人民币),同比更是增长了998%。 特斯拉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情况,截图自财报 有这样的增长,与特斯拉旗下车型的交付量脱不开关系。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生产了20.6万辆电动汽车,实现交付了20.1万辆,交付量同比增长了121%。 营收和净利润数据优秀。不过从这份财报中,也可以看出特斯拉正在“省钱”。 一向在研发和销售经营费用上高额投入的特斯拉,在二季度却削减了这两方面的开支。节流的背后,是特斯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环比正在下降。 而“省钱”的目的,或是为了这之后负担起更大的工程任务的同时,不会陷入三年前为了车型量产和工厂建设,烧钱后负债的困境之中。 “省钱”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特斯拉所拥有碳积分和数字货币,为其所贡献的收入正在减少。前者二季度所贡献的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后者更是使特斯拉在账面上亏损了上千万美元。 目前,特斯拉开始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一边加速推进旗下动力电池项目的量产,另一边通过上线自动驾驶软件付费业务,并且通过推出订阅服务来扩大软件的使用率。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尤其是众多车企都在布局电池和自动驾驶的现状下,特斯拉能否通过这些新的渠道获得可观的收入? 01 卖车大赚,却开始省钱 二季度财报,特斯拉不出意外地继续保持着好成绩。 营业收入方面,虽然在今年一季度遭遇了环比下滑的短暂颓势后,二季度很快实现了回正。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今年二季度实现总营收为119.5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8%,环比也增长了15% 。 净利润的表现同样可观。据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1.4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增长率达到了三位数,分别为998%和160.7%。 二季度,特斯拉的交付量再创新高。 虽然今年4月特斯拉在国内遭遇了车主维权等负面舆情,导致了当月销量有所下滑。连线出行曾在《特斯拉4月销量大跌,却与“刹车门”无关?》一文中进行过详细论述。 但事实证明,该月国内市场销量的下滑并未影响到特斯拉二季度整体的表现。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总共交付了201304辆电动汽车,其中包括199409辆Model 3/Y 和1895辆Model S/X。 上一季度,特斯拉总共交付了184877辆电动汽车,其中包括182847辆Model 3/Y和2030辆Model S/X,二季度总销量环比一季度增长了8.9%,再次创下了季度销量记录。 特斯拉2021年Q1和Q2电动汽车销量情况,数据来源于财报,连线出行制图 与销量一同增长的,还有毛利率。 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整体毛利率为24.1%,同比于上一季度增长了13.1%。毛利率的继续增长也并不意外,因为特斯拉相比于小鹏、蔚来等国内新能源车企,在自动驾驶硬件方面弃用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甚至将唯一的雷达也卸掉了,降低了整车的成本。 然而,在这样的高增长下,特斯拉却开始“省钱”了。 特斯拉自登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后,其对研发方面的持续高投入是业内熟知的情况。据财报数据显示,自去年第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分别为2.79亿美元、3.66亿美元、5.22亿美元和6.66亿美元。 但到了二季度,特斯拉对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却下降为5.76亿美元,环比上一季度下滑了13.5%。 2020Q2-2021Q2特斯拉研发费用投入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财报,连线出行制图 除了减少研发投入,特斯拉还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方面进行了资金缩减。 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方面投入了9.73亿美元,环比于上一季度的10.56亿美元,下滑了7.9%。与研发费用相同的是,特斯拉此前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方面同样是高额投入。 自去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的投入分别为6.61亿美元、8.88亿美元、9.69亿美元和10.56亿美元。正是有了此前这样的资金投入,才让特斯拉目前的销量覆盖了国内29个省市下的167个市。 特斯拉“省钱”的背后,其现金储备较为充裕,但这几个季度处于环比下滑的状态。 从特斯拉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特斯拉二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2.29亿美元,同比虽然增长了88%,但环比上一季度的171.41亿美元,却下滑了5.3%。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是该指标的首次下滑。 早在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一指标就已下滑,环比去年四季度的193.84亿美元,下滑了11.6%。虽然二季度下滑幅度是有所收窄的,但并没有改变下滑趋势。 2020Q2-2021Q2特斯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指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财报,连线出行制图 特斯拉此前的“烧钱”备受业内关注。 2018年特斯拉Q1财报发布后,彭博社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特斯拉烧钱的情况“几乎每分钟,特斯拉就要花掉约6500美元。”彼时特斯拉手中拥有34亿美元,需要解决Model 3的量产和上海工厂的兴建。 现在特斯拉手中的现金虽然比三年前多了许多,但它依然处于急需资金的状况——一边需要保证旗下电动皮卡Cybertruck和电动卡车Semi等产品的量产,另一边需要兼顾柏林工厂的投产,以便来增加产能。 同时,除了卖车外,特斯拉此前的其他两个收入“现金牛”正在衰落,这也促使特斯拉未雨绸缪,省钱度日。 02 正在衰落的收入“现金牛” 如果要问有哪个人会以一家车企为背书来支持数字货币,那么只能是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 今年2月,特斯拉官方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一份文件,在文件中特斯拉表示已在今年1月以15亿美元来购入比特币,并表示可能会继续在更广泛的加密货币领域投资。 特斯拉宣布投资比特币部分文件,图源路透社 很快,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表达了对此交易的看法,在他看来“特斯拉对比特币以15亿美元押注是一笔‘足够冒险’的投资。” 此外,任职特斯拉CFO的Zach Kirkhorn也曾表示“马斯克和我正在寻找一个地方,来放暂时不用的现金,试图从中换取回报,同时也要保持流动性。比特币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话音刚落,在当月21日比特币价格正式突破57000美元/枚,截至当日晚间,比特币价格已来到57422美元/枚。彼时,如果按照特斯拉买入比特币时的价格与当日的价格来计算,其对于比特币投资的浮盈(即未抛售所持资产,计算的账面盈利收入)约为13.7亿美元。 鉴于当时特斯拉未公布今年一季度财报,但如果按照2020年特斯拉全年7.21亿美元净利润来对比,特斯拉对于比特币投资的浮盈已超过去年特斯拉一年的净利润。 两个月后,通过特斯拉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公众也了解到特斯拉真的依靠比特币挣钱了。 4月26日,特斯拉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除了表现亮眼的成绩之外,特斯拉还在财报中写明了比特币的获利收入。据特斯拉表示,通过出售了2.72亿美元的比特币,为特斯拉换来了1.0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的收入。 除了比特币收入之外,特斯拉还有另一个“生意”存在。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促进减少碳排放,一些国家随之推出了一些政策规定,比如要求车企如果要生产传统汽车,就需要碳积分来换取排放许可,而要获得碳积分,就必须在市场上售卖电动汽车。 以特斯拉为例,在国内市场中每售出一辆电动汽车就可以获得5个碳积分,而对于一些传统车企并不生产电动汽车,所以要想获得碳积分,就只能向这些新能源车企来购买碳积分。 反观特斯拉,因为并不做传统汽车的生意,手中的碳积分就变成了一个可以变现的“黄金牛”。 但鲜为人知的人,这一生意特斯拉早在10年前就已开始。据彭博社统计,自2011年开始截至到2018年,特斯拉已在卖碳积分上面获得累计收入已超过42亿美元(折合约为273.42亿人民币)。 再到了今年一季度,根据特斯拉财报显示,特斯拉通过售卖碳积分实现了5.18亿美元的收入。 一边是投资比特币来赚取回报,另一边是通过售卖碳积分来换取收益。“这样两部分的收入,逐渐成了特斯拉非常依赖的资金来源,同时依靠其来实现季度盈利和增加资金收入的目标。”一位投资人士曾这样对路透社表示。 然而,这样两个“现金牛”到了今年二季度,却开始衰落。 据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售卖碳积分的收入仅为3.54亿元,环比上一季度下滑了31.7%,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向特斯拉购买碳积分的车企都开始做电动汽车了。 2020Q2-2021Q2特斯拉售卖碳积分收入情况,数据来源于财报,连线出行制图 以菲亚特汽车为例,已经在今年1月与标志雪铁龙集团(PSA)合并,并引入了后者的电动汽车业务,就此也不再找特斯拉来购买碳积分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比特币投资上,特斯拉也遭遇“滑铁卢”,从财报披露的数据可知,二季度特斯拉账面已有了2300万美元的亏损,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自4月开始的比特币价格下跌。 在业内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再加上比特币的不稳定因素,特斯拉想要依靠投资比特币和售卖碳积分来获得稳定的收入,并不是长久之计。 03 新业务钱景如何? 目前,特斯拉开始寻找更多的现金流来源。 首先选中的就是动力电池业务。早在去年9月,在特斯拉的“电池日”活动上,马斯克就公布了新电池计划——一款名为“4680”的动力电池,这款电池不仅比市面上的电池尺寸更大,同时还拥有无极耳的设计,连线Insight在《特斯拉新电池计划发布,对谁的威胁最大?》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不过,这款电池在彼时被看做是一款“期货”产品,因为按照马斯克的介绍,这个电池技术要真正量产搭载需要等到两到三年后,也就是2022-2023年。但据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这款电池的量产时间已被大幅度提前。 特斯拉4680电池,图源特斯拉官微 特斯拉在财报中表示,4680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目前已在加州Kato工厂完成验证,生产验证也接近尾声阶段。另据知情人向财联社透露,特斯拉计划将会在今年小规模量产搭载4680电池的车型。 而到明年,特斯拉表示将会正式量产4680电池,为此特斯拉正在与其现有供应商合作生产4680电池。按照马斯克的计划,到2022年底4680电池的产能会达到年产100GWh的水平。 如此加速4680电池的量产,一方面无非是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的整车成本,连线出行曾在多篇报道中提到动力电池成本已占到整车成本的40-50%左右,自产电池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整体毛利率。 另一方面,就是让自产的电池尽早做到外供。 当马斯克在“电池日”上介绍完新电池技术后,顺带做了一个规划“4680电池量产成熟后,特斯拉甚至可以为其他车企提供动力电池”。此话一出,一度被视为特斯拉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威胁。 虽然特斯拉目前还未实现这一外供计划,但在业内看来,随着其对于电池技术的快速优化,再加上越来越多玩家加入新能源造车领域,未来电池业务或许会成为特斯拉的一大副业。 但特斯拉对此并不满足,随即将自动驾驶FSD软件付费业务正式上线。 本月初,众多特斯拉车主所期待的“完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FSD)”软件系统正式在美国对外开放,暂时并命名为“FSD beta 9.0”。该软件启用了此前小规模推送的环视视觉算法,通过调用所有摄像头来拟合出道路的3D模型并显示在中控可视化UI中。 FSD beta 9.0向用户开放了城市街道自动驾驶功能,可以实现路口转向、车辆以及障碍物避让等动作。按照特斯拉官方表示,特斯拉车主可支付1万美元,一次性拿下这一软件套餐。 或许为了降低付费门槛,增加该软件的使用量。特斯拉在近日针对该软件又在美国上线了订阅制,基础辅助驾驶用户的订阅价格为199美元/月,E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用户的订阅价格为99美元/月。 特斯拉FSD beta 9.0订阅价格表,图源42车库 此外,还说明了开通FSD需要用户车辆具备HW3.0硬件,如果没有则需要额外花钱升级。 科技分析师基恩·蒙斯特(Gene Munster)近期撰文表示,十年之后,FSD付费业务将会在每年为特斯拉带来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美元,光是这项服务的市场价值就将达到8500亿美元。 在财报会议上,马斯克也再次重申了对FSD未来的看好,“FSD将是公司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而且不认为监管层面会构成‘根本性抑制’。” 算盘打得挺好,但想要做到却不容易。 特斯拉在财报中,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再次进行了确认,并表示今年二季度特斯拉中国市场份额的占比已经超过了欧洲市场,成为了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但在国内新能源赛道上,特斯拉的电池外供可能会遭遇阻碍。首先在需求端方面,在特斯拉之后,蔚来、广汽、长城和智己汽车也已发布了各自的新电池计划和量产时间表。 广汽埃安的“弹夹电池”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量产,蔚来、长城和智己的新电池也会在明年相继实现量产。换句话说,当特斯拉未来实现电池外供时,可能许多车企已经用上了自研自产的动力电池。 再看电池供给端,连线出行在《“电池荒”下,动力电池二梯队能抢到宁德时代的蛋糕吗?》一文中对目前的动力电池赛道进行了论述——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加速扩增产能的同时,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二梯队电池厂也在奋力向上突围。 这也意味着,当特斯拉电池外供真正实现的那天,其将会不可避免地与国内众多电池厂商正面肉搏,或许很难抢到优势地位。 除了电池业务之外,在国内这个大市场中,特斯拉的软件付费业务想走通也并不容易。 就在特斯拉宣布上线FSD beta 9.0软件服务后,美国的特斯拉车主兴奋的同时,对于中国车主而言,却无法享受这一软件系统。特斯拉对此,也并未在二季度财报中有过多提及。 这背后的原因大概率在于这一套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未真正得到验证,尤其在国内道路环境中的适用性。美国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就曾对这一系统表达了担忧和质疑。 与此同时,随着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极狐汽车和阿里巴巴、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车的之后量产,也会对特斯拉FSD技术产生威胁,毕竟根据此前官方所公布的测评视频中,极狐和智己已可实现城市内道路的无接管自动驾驶。 就目前而言,动力电池和软件付费两大业务能带来多少收入,还需要等到这些业务真正推出后才能看到。 但在业内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除了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兄弟”在大步追赶特斯拉之外,还有更多强力的玩家会对特斯拉产生威胁。再加上国内外频发的事故和之后的维权,已让特斯拉坠落神坛。 正是如此,特斯拉相比于做这些“副业”,更应该在造车主业和售后维护上花更大的功夫,才能让更多车主相信并选择特斯拉。
福特砸1亿美元建电池研发中心!预计明年落成 或将开发固态电池
车东西7月28日消息,当地时间7月27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福特全球电池研发中心Ford Ion Park将在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的底特律郊区选址建设。该研发中心将会成为福特电池技术的研发生产基地。 Ford Ion Park占地面积将超过2.5万平方米,配备行业领先的设计、研发设备,可支持200名研发人员同时工作。目前,福特正处于电动化转型阶段,在Ford Ion Park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福特未来的电动汽车将会搭载自家研发生产的电池包,并会推出更多的纯电车型。 福特公司表示,Ford Ion Park预计将在2022年底建成,届时该研发中心将帮助福特加速自家电池研发进程,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容量更大、价格更实惠的电池。 一、福特建立电池研发中心 将在2022年落成 随着福特首款纯电动汽车Mustang Mach-E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上市销售,并获得消费者认可。福特准备把全球的电动化研发团队进行整合,加速发展电池技术以及设计生产更多的纯电动汽车。 福特声称Ford Ion Park将于2022年底落成,该园区将会通过翻新原有建筑的方式建造,成为一个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最多可容纳2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池工程师、研究员。 密歇根州作为福特公司的大本营,早在2010年,福特公司就开始考虑把密歇根州作为自己的电动汽车生产研发基地。目前,福特公司已经获得密歇根州的战略基金基金会的批准,该州对Ford Ion Park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密歇根州长表示,福特在密歇根州建立全球电池研发中心,将为该州提供上百个高薪工作岗位,吸引更多来自全球的高级创新人才,将推动密歇根州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福特将会在同样位于密歇根州的工厂组装全新的纯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而且,福特在今年五月重新升级了自己位于底特律的零部件工厂,该工厂将生产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和电动机。 随着Ford Ion Park的落成,密歇根州将会真正成为福特公司的全球电动化中心,在电气化时代为家乡带来更少的碳排放以及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福特电气化转型不断深化 自研电池价格或下降 福特公司之前宣布将在电动汽车电池的开发和生产投资1.85亿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而Ford Ion Park的建立占这笔预算的很大的一部分。Ford Ion Park从选址建设到投入使用,前前后后可能花费了1亿美元(约合6.4亿元人民币)。这1亿美元(约合6.4亿元人民币)对于福特在开发电动汽车上的投入来说,只能算是“毛毛雨”。福特承诺到2025年,公司将会投入300亿美元(约合1951.14亿元人民币)用于电动汽车的开发、生产和公司的电动化转型。 除了Ford Ion Park之外,2020年底,福特斥资1亿美元(约合6.4亿元人民币)在密歇根成立了电池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完成超过150种电池单元的测试与分析。未来,Ford Ion Park将与该实验室合作,共同研发福特下一代锂电池技术以及固态电池技术。 福特的电气化改革可不是“光动嘴不动手”。去年,福特推出了首款纯电动汽车Mustang Mach-E,该车被外媒Car and Driver评为2021年度最佳电动汽车;在前不久,美国总统拜登试驾了福特全新F150 Lightning纯电皮卡,该款车将会在明年春天上市。除此之外,纯电全顺也将在今年年底正式进军商用电动汽车市场。 要知道,在福特历史上,燃油版的Mustang、F150以及全顺都是福特品牌的标志性车型。不夸张地说,在全球市场上,它们都是叫好又叫座的车型,福特能为这三款车型推出纯电版本,可见福特电气化转型决心之坚定。 ▲福特纯电车系:Mustang Mach-E(上)、F150 Lightning(中)、纯电全顺(下) 福特已经开始了一场电动化革命,Ford Ion Park的落成将帮助福特加快电池开发速度,为福特自家纯电动车型提供性能强劲和价格实惠的电池,提升自家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和市场上的竞争力。 结语:福特解决电池问题 电动车型将更便宜 目前,福特Mustang Mach-E已经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市场上市销售。中国版本由长安福特生产,全系搭载的是来自比亚迪的NCM811三元锂电池,美国版本则搭载LG电池。由于疫情原因,全球半导体材料持续短缺,就现在的情况看,对于福特而言,投资建设电池研发生产中心将对未来的电动化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未来,福特将会像特斯拉一样,在自家车型上使用自己的电池技术,福特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将会逐渐降低,车辆的终端售价也将会随之降低,将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电动车型供消费者选择。
评价特斯拉“杀人”被免职 苏箐失言违背华为“家规”?
7月27日,一则华为智能驾驶“重臣”因言被免职的消息在整个汽车行业流传开来。 一片猜测声中,华为官方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我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苏箐在参加外部活动谈及自动驾驶技术与安全时,针对特斯拉,发表了不当言论,苏箐已进行了深刻检讨。但鉴于其言论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公司决定免去苏箐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务。苏箐将去战略预备队接受训战和分配。” 与此同时,华为也宣布了由卞红林接任苏箐为新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华为内部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目前卞红林担任华为消费者BG的CTO兼硬件工程研究部总裁,该职位等级远高于智能汽车产品部部长。“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思路,对内部肯定是有影响的。新任领导更强势,业务也比较强。” 看起来,如今的这一切都是苏箐在为二十天前的发言而付出代价。 7月8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苏箐评价特斯拉近几年的高事故率,“机器进入人类社会和人类共生的时候机器是一定会造成事故率的,讲难听点就是‘杀人’,只是说我们要把它的事故概率降到尽量低。从概率上来说,这就是一件有可能发生的事。”因为“杀人”字眼的出现,立刻引发了争议。 同时,与行业士气高涨不同,苏箐还对L5级自动驾驶泼向一盆冷水,直言“L5作为目前自动驾驶的最高级别,将是一个灯塔,我这辈子估计看不到了。” 在华为ADS量产之际,带队的关键人物被免职,华为智能驾驶业务是否会增添变数?而作为老华为人,苏箐的去向又将如何? 1 华为在担心什么? 临阵换帅历来是兵家大忌,尤其是在智能驾驶激烈竞争,中高层人才稀缺的当下,任何调整都可能关乎着在行业中的进击速度。而在短短二十天的时间里,华为就匆匆做出任免决定,究竟是在担心什么? 从苏箐的履历来看,他从华为终端公司首席架构师,领导开发华为达芬奇AI芯片架构,到之后出任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带领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ADS团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技术“大牛”。而华为多位内部人士也对其能力颇为认可。 今年上海车展,随着搭载有华为自动驾驶系统ADS的北汽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车型的惊艳亮相,苏箐作为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ADS负责人,也开始走向台前,被外界所熟知。 或是出于对技术的了解,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公开谈话时,苏箐思维敏捷且总能语出惊人。比如在谈及对Robotaxi的看法时,苏箐表示,“你打死我我也不会去做 Robotaxi,Robotaxi 是一个结果,不应该是商业目标。”在面对华为自动驾驶在国内属于第几梯队的问题时,苏箐则放言,“绝对是第一”。 来源:华为 在一位华为前员工看来,苏箐耿直的言论以及高调的表态总能让人联想到余承东。作为华为高管中的异类,余承东一直以高调敢说的风格闻名于业务,也因此收获了“余大嘴”的绰号。不过在上述人士看来,“余承东吹的牛都实现了,但苏箐说话不只是吹牛,还树敌。” 另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目前华为处于内部结构调整阶段,“他在这个时间点出这种事,无疑是给别人递刀子。”而在任正非的60条军规中,他也始终强调,华为管理要“静水潜流,沉静领导,灰色低调、踏实做事,不张扬,不激动。” 在本次由任正非亲自签批署名的任免文件中,他表示,“华为公司尊重产业界每一个参与者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努力与贡献,也希望与产业界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即便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巨大优势,但企业对于全套搭载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仍有不同的看法。 前不久,上汽董事长陈虹就发表“灵魂论”。在他看来,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等于让别人掌握了灵魂,上汽只提供躯体,“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而蔚来CEO李斌以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均有着相类似的观点。 事实上,即便是已经和华为合作的北汽极狐,也不想将命运都交由华为一家。6月,极狐与百度联合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新车基于百度最新一代的共享无人车技术。 这意味着尽管拥有领先的技术,并定位于帮助客户造好车,但在灵魂的掌控问题上,华为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许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低调才是更稳妥的进攻方式。 2 “冲刺交付” 按照官方说法,苏箐将去战略预备队接受训战和分配。未来汽车日报了解到,华为的战略预备队是类似人力资源池一样的存在,培训周期有几周或几个月不等,在此期间将给员工时间寻找下一个新的赛道。 对于苏箐去留的猜测,一位华为员工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此次苏箐直接被免职分配到战略预备队,应该不会意味着升职。“如果是升职肯定会直接升,现在正是华为汽车业务用人之际,不会放到池子里。” 如今摆在眼前的,是华为ADS接下来的发展。苏箐此前曾透露,华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有超过2000人,目前已经有极狐、长安、广汽等车企和华为产生深度合作,“未来还将有一些其他的大厂。” 对于华为来说,量产最为紧迫的是极狐阿尔法 S华为HI版,该车采用了华为全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根据极狐方面透露,阿尔法S华为HI版的订单已经破千。 来源:极狐 7月,广汽集团表示,广汽埃安将会与华为联合打造豪华高端品牌,其中首款车型AH8将于2023 年推出,此外还有两款基于 AH8 同平台的高端MPV和轿跑。而华为和长安、宁德时代三方联合打造的首款产品,目前也已经完成了前期研发工作,计划2022年量产。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华为在ADS方面有着不小的量产交付压力,而这也成为卞红林接棒后的首要任务。 公开资料显示,卞红林2011年加入华为,此前负责华为终端市场。据上述华为内部员工透露,“可以说,华为终端旗舰机就是卞红林一手带起来的。”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业务重要性和比重的不断提升,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2020年,华为提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5月18日,华为内部发文,余承东将担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同时继续担任消费者BG CEO。 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领头人,在余承东接管了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后,也加快了华为汽车和消费者业务的整合。这也意味着经历了前期的研发,华为将利用消费者业务庞大市场让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快速落地并变现。
应对芯片荒:特斯拉将采用替代芯片造车 几周便能重写软件!
图源:东方IC 01 特斯拉换备用芯片 几周便能编写新固件 因为持续已久的全球芯片荒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在7月26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能够采用替代芯片,然后在几周内编写好新固件。” 这种方法能够抵消芯片荒对特斯拉量产的影响。特斯拉最新财报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季度里,特斯拉向客户交付了超过20万辆汽车,同时获得了119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包括11亿美元的利润。 马斯克,图源:网络 马斯克说,特斯拉未来的增长将取决于迅速解决全球半导体短缺的问题。他表示:“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仍相当严重。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我们的增长率将由供应链中最慢的部分决定,其中包括特斯拉汽车所使用的各种芯片。” 有业内人士评价,传统的汽车厂商通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类似特斯拉这样的调整。“因为传统车企几乎没有内部软件开发人员”。 02 全球芯片荒或持续到明年 全球芯片短缺影响了从汽车到游戏机等各种产品的制造。前不久,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台积电表示,全球性的芯片短缺将持续到明年。 台积电负责生产全球大多数智能手机处理器。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近的一份报告,它为包括苹果(Apple)、高通(Qualcomm)和 AMD 在内的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提供芯片,并控制着全球28%的半导体生产能力。 图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对外宣称,“在2023年,我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更多的产能来支持我们的客户。届时,我们将开始看到供应链的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据福布斯的消息,台积电计划同比增加汽车用半导体产量近60% ,较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增加约30%。 03 减产、减配 传统汽车厂商各出奇招 特斯拉并不是唯一一个感受到全球芯片短缺影响的汽车企业。戴姆勒(Daimler)和宝马(BMW)表示,芯片短缺已迫使它们关闭了一些装配线,这将导致两家公司的产量减少数万辆,另外福特公司关闭了一些 F-150装配线。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对外表示,由于芯片短缺的影响,该公司将放弃部分新款SUV的无线智能手机充电功能。 据了解,涉及到的车型包括7月12日之后生产的2021年雪佛兰Tahoe和Suburban两款车型,2021年GMC Yukon某些型号将不再包括无线充电板。而据科技媒体Verge了解,8月2日后生产的2022别克Enclaves、雪佛兰 Traverses、凯迪拉克xt5和xt6也将受到影响。对于受影响的用户,通用汽车将提供50-75美元不等的折扣。 凯迪拉克xt5,图源:凯迪拉克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汽车厂商用取消功能的方式来应对芯片荒。据Verge整理,日产正在生产一些没有导航系统的汽车,克莱斯勒旗下的RAM皮卡的智能后视镜不再带有盲点监控功能。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正在推出一些更小娱乐屏幕的汽车,同时也取消了某些型号的无线充电。 图源:RAM 芯片短缺的原因有很多,但许多汽车制造商最初因为疫情爆发而降低了2020年的芯片采购量,当2021年汽车销售量迅速反弹时,他们却发现芯片流向了别处。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疫情原因,笔记本电脑和网络摄像头的需求大增,芯片制造商将先进产能调配到了IT行业。传统汽车厂商倾向于使用旧款、体积更大的芯片,在芯片制造商生产优先级被排在后面,所以更易受到芯片短缺的冲击。 今年5月,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接受科技媒体Decoder采访时表示,福特正在考虑直接与芯片制造商达成交易,而不是通过供应商。他认为福特必须转向22纳米或更小、更先进的(芯片) ,更重要的是,福特必须先弄清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芯片,并让芯片制造商为其定制。
理想赴港 李想也该收收暴脾气了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关关 编辑|魏晓 去年7月,理想登陆纳斯达克。时间不到一年,7月26日,理想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不久之后,我们将看到理想在港股双重上市。 在聆讯材料中,创始人李想被称为“中国为数不多接连取得成功的创业家”,他曾先后创立泡泡网、汽车之家,理想汽车是其第三次创业。过去的这些成功经历,也都“彰显出李想作为中国最佳互联网产品经理之一的洞见、视野、经验及能力”。 是的,李想可能是一个很牛的产品经理。去年理想上市后,市场曾对理想增程式技术架构有质疑,王兴在饭否上带着点推销的意思力挺李想,说: 我从来不试图说服别人“买”理想ONE,我只是建议他们试一下理想ONE,开一开,坐一坐,自己感受一下再做判断。有些人碰都没碰过理想ONE,仅凭所谓行业经验/理论/常识就直接唱衰,呵呵。 当然,王兴本人和美团现在和理想都是深度绑定的关系,王兴也被称作“理想的关键先生”。在聆讯材料中,理想的4个主要股东,美团和王兴就占据了两个重要位置: 美团以13.23%的股权,拥有理想4.21%的投票权;王兴以6.76%的股权,拥有理想2.15%的投票权。 李想本人则作为理想的单一大股东,以23.79%的股权,拥有理想75.74%的投票权。当初理想在美股上市时,根据其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当时李想拥有理想21.0%的股权、72.7%的投票权。 在“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中,李想是最具有“粉丝效应”的一位创始人。时至今日,李斌的微博有49.5万粉丝,何小鹏的微博有96.9万粉丝,而李想的微博,则有186.9万粉丝。 当然,这种粉丝效应对理想可能并没有那么利好,比如李想的一个外号: 车企创始人骂街第一人。 这个外号很有意思,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理想这家企业,其品牌形象已受损严重。 比如我们复盘下4月、5月、7月,理想分别发生了三件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事。 4月份时,李想发了一条微博,以第三者讲故事的角度,谈了一件事,并请求网友赐教。 事件的起因,源于一位女记者从某人脉网站上加了一位理想的工程师,并问了一句: 听说5月份理想one的改款车就要上市了,比较好奇新车都有哪些变化,可否请教一下? 因为这个问题,该女记者惹恼了这位工程师,他反问道: 我也想和你请教一下你的X生活和谐吗?最近有没有解锁什么新XX,也想和你请教一下。 对于理想的员工来说,“保密”工作自然有其原则性,这位工程师在发表粗俗言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能说的公司都对外宣布了,这种涉密的问题不要再找小白问了,真有人回答了你们,你们阅读量是上去了,想过提供信息的人吗?泄漏机密什么后果你不清楚? 当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其中是非也不用太多讨论了。在理想的发展史中,这只是其公关危机案例中不起眼的一件,但这件事情也并非没有涟漪,5月份时,理想的另一场公关危机,就跟上述女记者提到的“理想one的改款车”有关。 当时,有网友在微博上维权,发布多张在理想ONE车身上贴着的各种横幅,比如: 车友跟理想谈情怀,理想把车友当傻子! 理想ONE没有良心的欺诈销售,抛弃忠实粉丝! 这起事件的起因是5月25日,理想发布并上市了新款理想ONE。从售价看,新款理想ONE售价上调了1万元,换来的是辅助驾驶系统软硬件和配置上的升级。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少的理想用户并不知道这一消息,已经订车以及提车不久的用户认为理想的销售欺骗了他们,有车主表示: 升级换代很正常,但是隐瞒要升级换代,把旧款卖给我们就不对。 有车主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发声,譬如在李想的微博、理想APP、车主群以及售后客服,但却经历了不理会以及“被移出群聊”等操作。在车主们“维权无门”后,他们自发组建维权群,并由一名律师职业的理想车主,送给了理想一发律师函。很“过分”的是,在网上流传的截图中,甚至有车主向理想的售后表达了自己一个很“大爷”的诉求: 你帮我扇李想。 事实上,理想的品牌受损,跟李想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过去的新闻中,李想身上的新闻点甚至比理想还要多。 7月份时,有车主发布视频显示,理想ONE的座椅缝隙间疑似有水银,而且剂量可观。作为一种有毒物质,理想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理想ONE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生产制造、运输及交付环节均未使用到水银,车辆完全符合《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 30612-2014)及欧盟ELV等有害物质相关要求。 但让理想深陷“水银门”事件的,却并非理想官方的态度,而是李想本人的一条微博。7月5日,李想在微博怒斥: 造谣我们用水银的人和媒体,祝愿你们血液里流动着汞,脑子里装满了汞! 这条微博,李想发了三遍。最后,这条微博还是被李想删掉了。 这波操作,也将李想推上风口浪尖。微博的评论区中,有网友这样评价李想: 道貌岸然、满嘴谎言、欺瞒消费者。 这样的形象,对于一家上市企业的CEO,坦白说,很严重了。李想发脾气其实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也是少有的非常直性子地骂媒体的一位CEO。如果你看过李想在2013年参加的一档《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的节目,应该能对李想的脾气有所了解。 在这档节目中,彼时作为汽车之家创始人兼总裁的李想,因为合同准备不足,扯着嗓门现场发飙说: 合同没打印好,还要我打印简历,在干什么,脑袋进水了。 “水银门”事件后,有网友说李想膨胀了。经历过新能源汽车的低谷期后,理想交的成绩单其实还不错。在本次聆讯资料中提到,从2019年11月量产理想ONE,截至到2021年6月30日,理想汽车交付逾63000辆理想ONE。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销量统计,理想ONE于2020年被评为中国最畅销的新能源SUV车型,占市场份额9.7%;同时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排名第六,占市场份额2.8%;理想汽车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排名第十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造车新势力的交付排行榜中,5月份时,理想的交付量为4323辆,仅排在第四。6月份时,理想的交付量就到了6565辆,超过了小鹏汽车,仅排在蔚来之下。 与此同时,理想营收数据也在不断地爬台阶。理想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84亿元、94.57亿元和35.75亿元,去年同期,这个数据还是8.52亿元。 带着这样一份成绩单,理想要奔赴港股了。 今天,理想的市值已经到了278.4亿美元,千亿美元市值梦的进度条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 但理想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聆讯资料中,理想提到的风险因素,很关键的一条是,截止到目前,理想仍然依赖单一车型带来收入,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带来收入的车型数量有限。 在关于理想的一些讨论中,有车主说: 理想TWO什么时候出? 除此之外,理想面临的问题还包括未在聆讯资料中提及的,关于创始人的言行对品牌的影响。 我们咨询了一些车主,有理想车主表示: 重点还是在于车,好开就行了。 在提及过往理想以及李想的一些“新闻”时,这位在微博上还安利别人买理想的车主表示并不知晓。 但同时,也有消费者表示,因为某些言论,使他在购买“人生第一台车”时是否选择理想产生了动摇。 在资本市场,这种反应可能更明显,这种影响,可能会直接作用在股票上。 至于为何在这几个月的“新闻”中,理想的销量在6月份仍然实现了上涨,一位上海的车主表示不好说,但他同时告诉我们选择理想的一个原因: 在30万价位的车中,只有理想能上绿牌。 李想本人的暴脾气以及“骂街”形象,也不由地让投资者引起担忧,这样的流量对理想品牌形象以及对理想的高端化是否有利也有待商榷。 未来,能否带领膨胀的理想迈入千亿美元大关,李想可能是关键。当然,我说的跟战略无关。
UDE2021开幕在即 快来近距离领略三星产品的魅力
  UDE2021国际消费电子及未来生活博览会将于2021年7月30日-8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三星携旗下的电视、冰箱、洗衣机、显示器等产品参展,其中部分新品将迎来在国内的线下首秀,用户可以近距离感受三星尖端科技带来的震撼体验。   高科技、新形态 三星电视新品带来视听盛宴   高端电视一直都是三星家电产品的核心,在本次展会中,2021年新款Neo QLED和Lifestyle系列电视将会亮相。“集先进的显示技术、半导体芯片控制技术、专业的声学设计和简约纤薄的外观设计于一身,旨在‘用高端重新定义高端’”的Neo QLED系列是三星电视的旗舰产品。该系列采用了量子点矩阵技术Pro、量子点Mini LED背光技术以及Neo量子点处理器等多项新技术,从不同方面提高了电视的画面表现,为用户带来了业内顶尖的视觉效果。   三星Neo QLED系列电视也将音质体验发挥到了极致。其不仅具备音画追踪OTS、空间定制声场等音效技术,还可以选配三星条形回音壁,共同组成Q交响乐,扩展后的3D环绕音效为消费者提供影院般声音解决方案。三星Neo QLED还对游戏性能和功能进行了优化,专门打造了Game Bar游戏状态栏和设置栏、应用了FreeSync Premium Pro技术,搭配最新的音画追踪功能,让玩家们可以更为流畅沉浸地享受游戏。此外,2021款三星Neo QLED 8K在外观上也更加优越,其采用了一体化设计,将屏幕边框缩减到仅有0.8毫米厚,纤薄的机身和便携壁挂架大幅度地减少了使用空间,为家居美学带来更多可能性。   三星Lifestyle系列电视则用独特的设计,将自身完美融入多元化的生活场景之中,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三星电视新品Lifestyle系列之“画家”The Frame电视能够像装饰画般悬挂在墙面上,其纤薄的显示屏和低调雅致的边框与整个墙面融为一体,生动逼真的名画显示图像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抹艺术色彩。“幻想家”The Serif凭借标志性的“I”字型外观,各个角度的时尚设计,搭配可拆卸式金属落地支架,使其能够摆脱空间束缚,轻松摆放,充分展现了高端科技和家居美学的融合。而“电影家”The Premiere绚幕激光投影仪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专业级影院观影效果。   个性化、多功能 三星白电产品为用户量身定制   在UDE2021展会上,当然也少不了三星冰箱的身影。现场展示的三星BESPOKE灵变·炫彩系列冰箱秉承着高度定制化设计的理念,为用户的个性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该系列冰箱提供了两门、嵌入式单门、单门变温三种选择,其模块化的设计还能让不同产品自由组合在一起。另外,用户还能从不同面板材质和颜色中进行选择搭配,进一步彰显自己的个性。在功能方面,三星BESPOKE灵变·炫彩系列冰箱使用了全空间变温设计,支持冷藏、冷冻自由转换,可根据使用需求,自行设置存储模式,为用户守护食品的新鲜。   三星智爱·呵护系列(WW7000T)滚筒洗衣机、(DV7000T)干衣机和三星灵净·呵护系列衣物护理机也会出现在展会现场,为用户展示更为智能、洁净的衣物清洗体验。   旗舰级、超沉浸 三星显示器让你纵享游戏   除了家电产品,据悉,三星玄龙骑士电竞显示器的旗舰新品——Neo G9也将出现在UDE现场。这款显示器搭载了Mini LED背光板,结合QLED量子点技术、1000R曲率及电竞玩家必备的1ms急速响应时间及240hz高刷新率,让玩家沉浸在游戏世界中。此外在今年ChinaJoy的活动中,完美、腾讯、安其拉、网易、西部数据、华星等展台,也可以体验到三星玄龙骑士电竞显示器G7、G9及智慧显示器(smart monitor)等产品。   逛街区、赢好礼 现场活动趣味横生   三星为本次展会打造了SPACE潮电街区,各系列产品将会在拥有多种风格、功能的街区上进行展示,期间还会有产品讲师为观众深入讲解。来到现场的观众,还能参加互动游戏、竞技对战、现场抽奖等趣味活动,来赢取礼品。   琳琅满目的潮电新品汇集在三星UDE2021展台,将展现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三星,为了满足用户在生活上日益改变的需求,不断进行发掘、探索和创新,以高新科技和个性化产品为人们带来了一个个惊喜。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好处多
  贵州省榕江县大十字社区某科技公司工坊内,一名员工正在进行网上蕨编技能培训。   王炳真摄(人民图片)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等。现阶段,“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如何开展,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就此本报进行了采访。   课程资源丰富   “线上职业培训平台有章节课程、视频课程、文档课程,也有直播功能,使用后我们感到上面的课程资源很丰富,呈现形式多样,非常方便实用。”湖北三峡技师学院综合培训处教师程萍告诉记者,学校从去年初开始探索利用线上平台对学员进行培训,如今已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   该校所使用的“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是去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荐的54家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机构之一。“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担心员工人心涣散,各种技能培训又无法开展,我们心里也很着急。”程萍说,“这个平台推出后,我们先开了两个试点班级,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师、维修电工等职业(工种)系列课程,授课效果很好,我们就继续使用至今。目前已开了92个班级,总计4734名注册学员。”   当前,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平台最初的创建目的是为企业、培训机构和院校服务,为广大劳动者学知识、学技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打开一个自主学习、灵活学习的窗口。”据中国职业培训在线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注册学员超过230万人,注册机构5万余家,课程资源囊括了近百个职业。   解决工学矛盾   “线上培训最大的优势是缓解了工学矛盾。”程萍指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很多是企业在岗员工,线下学习常会和工作时间冲突,但线上学习的时间则更为灵活。   同样在使用“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的新疆昌吉杰诚职业学校校长桑玉宝也持相同观点:“我们的线上授课主要针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员和短期技能培训的学员。据这些学员反馈,在线学习可以把自己下班后的时间利用起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这让他们很满意。”   桑玉宝告诉记者,线上教学特别适合学习理论课程和公共课程,线下教学主要是实操课程,线上线下培训结合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焊工课程共计160个课时,我们安排的是线上课程占40%,即有64个课时可以线上完成。剩下的线下培训,侧重的是实操性强的面对面式教授或技能操作训练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能够为各类劳动者学习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提供更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培育数字人才   在线培训还成为了新职业从业者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钉钉职业技能培训在线平台也是54家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之一。今年7月13日,钉钉推出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3.0版正式上线,专注于新职业数字资源培训,旨在培育新型技能人才。   最近,四川泸州古蔺县皇华中学教师彭龙就利用在线平台,通过自学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皇华中学是一所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学校缺少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彭龙想给学校做一套校园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但在当地找不到数据工程师。于是,他通过钉钉在线学习平台,自学低代码开发技术,先后搭建了43个应用,解决了教师查课、学生请假、卫生管理等难题,打造出了一个数字校园。“做第一个应用的时候用了7个小时,现在已经熟练多了。”彭龙说。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是低门槛的、面向大众的和普惠的。”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表示,钉钉还将推出千万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将数字化管理师、数字化会计师、数字化人才管理、人事管理、低代码开发等数字化新职业人才纳入其中,帮助解决各行各业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数字人才对于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认为,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3.0版是职业技能提升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突破。通过该平台,可以极大地拓展培训对象的范围,帮助劳动者群体学到新职业技能,引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向数字化、平台化方向延伸拓展。(李 贞)
保柏调研报告:高净值人群心理健康问题越发普遍 失眠成为头号困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中国是全球拥有最多高净值人群且数量仍在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对于时间如金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而言,生活压力大已成为其非常普遍的状态。同时,该人群对金融稳定性的担忧挥之不去。”保柏环球中国区总经理王坤说道。 7月28日,国际医疗保险提供商保柏环球发布《2021年高净值人群身心健康调研报告》。报告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后,高净值人群的态度变化展开,主要调研目标为年薪和可投资资产超过900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 报告显示,在诸多受访的高净值人群中,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节奏过快,且经常在非工作时间仍要工作,较大的生活压力导致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不过,亦有55.3%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好或非常好。此外,年轻高净值人群(18-29岁和30-39岁)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信心明显高于年长人群。 值得关注的是,高净值人群对金融稳定性的担忧挥之不去,超过60%的中国高管担心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个人财务的稳定性问题。其中,高净值人群日常最担心的5个事项分别为:业务复苏或不稳定性,占比为63.3%;61.8%的人对个人财务的稳定性表示担心;有55%的人对处理工作或业务上的困难担忧;近一半的人担心无法取得工作和生活上的平衡;另有40.5%的人担心经济下行或不稳定性。 “业务与个人财务的不确定性给高净值人群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导致国内的高净值人群普遍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王坤说。 他提到,在受访者中,疲劳和失眠是最常见的问题,其占比为38%,越来越多的高管出现疲倦或乏力、食欲发生明显变化、体重明显下降或增加等情况。过去的12个月中,经历过失眠的高净值人士数量增长了22%。在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时,53%的高净值人士表示他们曾向家人和朋友寻求过支持,其中17%的人向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寻求帮助,相较去年增长了12%。另外,使用线上咨询的人数增加了17%,直接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的比例增加了8%。 报告显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在高净值人群中愈发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对公司保险计划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提出了需求。近40%的企业高管表示,他们会考虑增加此方面的投入,用来保障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支持员工增加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讨论。 此外,50%的高净值人士也反应受到生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其中最常见的三大问题分别为高血压、肝部疾病以及超重。调查显示,高净值人士平均工作时间是9.5个小时,睡眠仅为6小时。尽管认识到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每周留给锻炼的时间也平均只有4.6小时。 在工作和健康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近80%的高净值人群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购买个人医疗保险,其中93%的受访者表示打算维持或增加保单支出。未来一年中,有意加码个人医疗保险费用的受访者预计平均增加21%的投入,远大于去年的预期增幅。 报告显示,虽然国际出行限制还在深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与2020年相比,寻求国际医疗保障的高净值人群比例却从31%激增至66%,短短一年时间内增加了一倍。超过七成的高净值人群表示,希望医疗保险公司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全面身心健康支持以及从医疗健康保障上获得个性化服务。
众安保险联合阿里健康升级“慢病保障计划”覆盖亚健康人群护肝保障需求
2021年7月28日是第11个世界肝炎日,肝病的预防和治疗再次成为焦点。《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肝癌的集中高发区,其中80%的肝癌和乙肝相关。自《“健康中国”2030行动》实施以来,我国一直在加大力度控制和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水平,多款创新药物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近期,国家卫生委也将针对肝炎防治联合多部门印发工作方案,强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与此同时,熬夜、饮酒、不健康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导致肝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态势。如何保肝护肝,正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在肝炎日前夕,众安保险联合阿里健康升级“慢病保障计划“,继与和瑞基因、正大天晴等率先推出面向全国乙肝患者的“医+药+保”一体化的百万医疗保障服务(下称“乙肝保”)之后,继续深耕肝病领域,对“乙肝保”产品进行升级,提升保障额度,并将保障范围拓展至有保肝护肝需求的广泛人群,以“全周期、广覆盖、重创新”的尝试,对“保肝护肝”又做出了重新诠释。 “乙肝保”升级版在原来如被保人不幸确诊肝癌,医疗保障额度100万元版本基础上,新增了300万元保额版本供用户选择。 同时,众安保险与阿里健康还联合为护肝人群定制同为最高每年300万的肝脏大病医疗保障服务(下称“爱肝保“),一张保单可以获得集“医疗赔付、住院津贴、全年用药、肝功能检测、肝癌早筛、名医会诊”为一体的多重守护。 即日起,有购药和保障需求的乙肝患者,可以在淘宝APP搜索“好药保”,进入“慢病管理”百万肝病医疗保障服务页面,就可按需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 根据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参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经常喝酒、熬夜的人群,肝脏的负担严重,容易产生肝脏疾病。而一旦形成肝癌、肝移植等重大肝脏疾病治疗费用平均在20-50万元,对于一般家庭而言会产生较大经济负担。 本次保障升级实现在亚健康群体健康管理中更早介入,不仅提供了用药保障和财务保障,还能够有效促进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意识的形成,培养长期护肝习惯。通过定期检测、肝癌早筛等健康权益,可协助投保人群早诊早治,主动管理自身健康。 从传统慢病保险只保“药品”,到乙肝保围绕“疾病”设计,再到爱肝保全面覆盖“亚健康“人群,是众安保险构建”医+药+保“健康服务闭环生态体系的创新探索,也是众安保险联合阿里健康慢病保障计划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后续慢病保障计划还将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覆盖更多疾病类型及人群,护航需要保障的患者及其家庭。
ESG投资已成为金融市场焦点
(图片来源:东方IC) 经济观察网 胡群 /文“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碳减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它行业影响广泛且深远。”7月27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共同撰写的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显示,尽管金融业的排放强度相对较小,但所管理的资本对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金融机构的融资机制可以对全球碳中和转型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可提供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源效率提升计划等碳减排项目的资助,并对不符合排放标 准或《巴黎协定》碳中和目标的项目实行融资限制。 “在经历了四十年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我国需要寻求更加协调、绿色和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认为,对于绿色金融、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投资、可持续金融等类似概念,目前国内资产持有者、资产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媒体、学术界和其他组织等还尚未达成共识,尽管这些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它们倡导的理念一致,都强调投资应当兼顾财务目标之外的社会目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坚持这一理念的投资,财务目标可以带来超额收益。 边缘行进50年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7月27日,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83.3万吨,总成交额近2.5亿元。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AFI发布的《社会责任投资的实践与前景——从边缘到主流》(以下简称《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显示,如果我国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100亿吨,距离2060年碳中和目标仅剩下30年的时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计从现在起需要每年投资 3.75万亿至7.5万亿元。这需要各类市场主体和资金参与。 中国银行研究院汪惠青认为,全国统一碳现货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为碳金融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应积极加码碳金融布局。在碳交易结算方面,可以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不仅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碳金融基础服务,而且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充当做市商,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产品的合理定价,增强市场交易活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出具保函为跨国、跨区域碳交易提供担保增信服务。在融资方面,积极创新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热议,ESG投资已成为金融市场焦点。 ESG的概念最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 Finance Initiative)于2004年提出,为量化非财务风险设置了环境、社会、治理三层底线。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发布负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推动投资机构将ESG指标纳入投资决策。200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首次提出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GIIN)把影响力投资定义为,旨在产生正面、可测量的环境或社会影响以及财务回报的投资。 “ESG投资理念从1970年代开始崛起,”7月16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在“新发展 可持续——2021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上表示,经过50年发展,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地开始主流化。不熟悉ESG投资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小众投资,在整体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高,但实际在全球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成为主流投资之一。 《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援引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初,欧洲、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使用可持续投资策略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30万亿美元。日本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2014年到2020年增长了368 倍。美国可持续责任投资论坛(US SIF)数据显示,美国使用可持续投资策略的资产规模2020年初已经达到17.1万亿美元,在过去十年增长超过4倍,占美国本土专业管理资产的33%。 6月11日,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中国探索如火如荼 “从生态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社会责任投资和实践尚处在边缘状态。”《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会责任投资中主要充当了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政府和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尚未发展成熟,作为市场促进者还存在较多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及市场机构正快速探索和实践ESG投资。 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负责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会在具有中国特色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持续探索,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要注意培育自下而上的市场主体、自觉意识。一是政策措施与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培育ESG投资人。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四是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 同一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1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称:“资管行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社会责任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塑造和完善ESG投资体系,推动建立更明确定义标准,构建相关数据收集和统计框架。完善ESG评估方法,推动企业建立ESG的信息披露机制,全面提高社会责任投资的成效,在实现财务回报投资目标外,兼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层目标。” 同一日,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险峰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要研究建立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ESG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上市公司ST信息披露指引,要引导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职业发布相关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报告或者单独报告。 “要引导资本市场的证券投资机构积极践行ESG投资。”据马险峰透露,截至今年7月20日,我国有65家资产管理者、管理者所有者、服务提供商已成为负责任投资倡议组织(PRI)签署方,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5万亿美元左右,这些机构承诺的将履行PRI的6项负责任投资原则,积极探索ESG因素与公司业务的这个深度融合。 “我国ESG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月秋在上述论坛中表示,我国监管体系在2016年便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基金业协会先后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至2020年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构建泛ESG指数50余个。一批本土化ESG评级机构涌现,评级方法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科技开始赋能和助力ESG评级。“十四五”期间,中国ESG有望实现评级更加完善、投资持续增长和披露质量提升。评级体系进一步实现国际标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ESG投资队伍壮大,ESG产品体系丰富。强制性披露全面铺开,披露更加标准化和定量化,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进而形成监管引导、披露体系支撑、投资人带动的良好ESG投资生态。 投资回报率 ESG投资理念既追求财务回报,又兼顾投资的社会与环境效益,是否会对降低财务回报率? 《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显示,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投资者将企业的非财务指标 纳入投资决策,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力图把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 过程中造成的“外部性”内部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不仅如此,来自德国的三位市场实践者和学者共同发表的一项汇集了2200项实证研究数据的综合性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投资是可以带来超额收益的。 China SIF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UNEP FI中国顾问郭沛源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中写道,影响力投资通常更多聚焦在一级市场,即私募股权投资领域;ESG则多聚焦在二级市场,最早应用在股票投资,如今也逐步延伸到债券投资。相对来说,二级市场的数据较易公开获得,因此关于ESG与财务回报的关系研究较多。引用较多的是 2015年汉堡大学对2200多项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90%的研究结果表明ESG和财务回报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或不相关,负相关仅10%。 国外的投资回报率数据是否能反映国内的ESG投资? “2020年ESG基金产品表现优异,取得了超越基金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回报。”平安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纯ESG基金年化收益率达47.07%,环境主题70.02%,公司治理主题47.91%,泛ESG概念56.4%,各主题ESG基金均取得了超越股票型基金市场平均水平42.22%的年化收益。ESG基金近三年的平均收益情况与市场持平,主要得益于环境主题类基金的中长期表现较好。纯ESG基金的成立以来收益情况的幅度超越市场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纯ESG基金成立时间较短,受行情影响较大。 “一个健康的金融是与社会经济有机联系、共性共融的,对于铸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就是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与和谐发展。”7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新发展 可持续——2021中国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表示,“金融的目标是创造财富,但不是唯一的效益最大化。作为长期利益的思考,又必须承担新的金融理念。这样的企业能够预期和管理目前及未来经济环境、就业机会和风险,最终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中国的银行家对ESG有着更为深远的期待。 “ESG将成为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理念,加快新能源体系下的人民币碳金融市场建设,并以此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当其时。”7月24日,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在“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ESG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新载体。
安永李菁:银行、保险、资管等机构持有的绿色产业偏低 不调整资产组合或会面临风险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绿色金融业务中,一些挑战也逐步显露出来。比如,各个绿色标准的分类还有待统一;其次是信息披露和绿色认证的要求还未实现强制性,还是以鼓励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管理空白;另外政策激励力度还可以加大,以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绿色金融市场。” 7月27日,安永发布的《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行业转型之路》报告指出,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上述问题值得关注,但也在逐步得到解决。 报告同时表示,绿色能源转型在加速产业转型的同时,也在金融领域孕育变革。近几年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猛,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发行主体不断多元化,品种丰富,交易活跃等特点。投资者对绿色金融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偏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步落地,从顶层设计的完善到一系列细化政策陆续出台,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近期,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也公开表示,央行将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在尊重我国能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央行将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助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金融机构持有的绿色产业偏低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年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中国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 7月24日,在以“全球绿色复苏与ESG投资机遇”为主题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ESG投资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路径结合起来,大力引导和鼓励ESG投资。 绿色金融或者碳达峰、碳中和对于金融机构到底意味着什么?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亚太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主管李菁以银行为例分析称,银行截止到7月账面余额信贷资产,分成三个大类,绿色资产主要投向的是绿色产业,按照发改委规定的绿色发展目录或者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规定的绿色的信贷统计标准,绿色债券相关目录;中色产业通常就是我们说的“两高一剩”,“八大控排”行业;中间贸易类、服务类,非高排放类,也是非绿色的被称为灰色产业。 李菁认为,目前银行、保险、资管等机构持有的绿色产业偏低,未来如果不调整资产组合的结构可能会面临哪些风险,她建议,首先,银行的信贷客户当中,中色资产这部分八大控排行业企业,由于受国家监管政策监管,它每年的配额,每年的履约要实现,如果不实现要么被处罚,要么去碳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成本在上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家企业它的还款能力在下降,违约率在上升,它是个典型的金融风险。 其次,气候变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金融风险,如果银行不能够提前去做好资产组合的配置,去核算资产组合的碳强度,他未来很多授信客户,投资的项目都会存在潜在的还款压力,违约率会上升,不良率会上升,这是金融风险。 李菁同时提醒,金融机构要提前布局,提前抢占优质客群,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它的发电量在全网发电量占比3.5%,按照现在的目标,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发电量占比超过30%,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能够提前布局,优先抓住这些优质客群,未来会失去很大的市场。 防止碳中和“一刀切” 目前,在绿色金融市场上依然存在部分风险和挑战。7月24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目前市场在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效应还不明显;绿色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缺乏相应的标准、策略和工具;融资价格尚不能综合反应资金成本、风险议价和生态价值;金融机构ESG战略规划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投资理念教育有待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存在不足,在产品创新、人才建设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亟待提升。 今年7月1日起,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正式纳入考核业务的覆盖范围,其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金融机构是否去追求一些更环保、更绿色的客户,而针对部分高耗能产业或地方债存量较大的地方,由此带来更多的行业性或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李菁对记者表示,这涉及到发展和环保、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在进行高度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够“一刀切”,但是金融应该发挥它的作用,即使把资金引入到传统行业,也是有转型升级的能力以及具有明显的减排效益的技术上来,这才符合生产行业以及资金、金融各个角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碳中和不能一刀切。”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大中华区基础设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朱亚明认为,实现碳中和中的难点:第一,量大,第二,时间短。有总体目标之后,接下来是顶层设计,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路径怎样,然后分解到各个地方、各大央企、各个机构,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协调。如果没有一个战略协调推进的目标,肯定会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局面。 朱亚明提醒,关注各地政府以及各大机构在拿到自己的分解的任务之后,怎么去制定在自己的碳足迹、碳排放,怎么逐渐实现。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也是很有力的帮助。 梁涛表示,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型的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地抽贷、断贷、到期不续作,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再收五张罚单 腾讯做错了什么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腾讯“又双叒叕”被处罚了。7月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互联网领域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再次在反垄断领域“亮剑”。值得注意的是,被处罚的企业不乏互联网巨头,其中五起案件涉及腾讯。经查,上述22起案件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评估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涉及腾讯的五起案件分别是腾讯收购58股权案、腾讯收购小红书股权案、腾讯收购搜狗股权案、腾讯收购猎豹移动股权案和腾讯收购蘑菇街股权案。中国商报记者就此事向腾讯方面寻求回应,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答复。近年来,我国对于反垄断的关注不断增加。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多次开出反垄断“罚单”,腾讯多次“上榜”。腾讯收购猿辅导股权案、腾讯收购Bitauto Holdings Limited股权案、腾讯收购上海阑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股权案、林芝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合营企业案等都曾因违反反垄断法相关规定被处罚。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腾讯被处罚的收购案中的共同点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依据现行反垄断法,对腾讯未依法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行为作出顶格处罚,这说明腾讯各项未申报经营者集中的行为违法性质显著,并且程度严重。互联网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业务版图扩张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在反垄断声浪下,企业的收并购不能再无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包括腾讯在内的多家公司都违反了反垄断法,没有及时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精准集中申报,这代表着企业收并购的时候一方面要遵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同时还要遵守反垄断法的规定,自觉履行申报义务,符合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的要求。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之源,要将竞争文化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过去,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往往缺乏反垄断审查申报义务的法律意识。翟巍认为,可以预期的是,在强化反垄断监管的背景下,腾讯过去实施的那种“跑马圈地”式的大规模跨行业并购行为将难以持续。这类并购行为势必受到严格的反垄断审查,它们可能被通过或附条件通过,也可能被最终否决。鉴于被顶格处罚的教训,腾讯以后将会依法申报并购行为。如果腾讯以获取垄断暴利为目的而实施“杀手并购”等违法并购行为,那么这类行为将被严格禁止。“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了反垄断问题。实际上,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局长吴振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反垄断工作重点包括加强重点行业反垄断执法、完善反垄断法律制度、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深化反垄断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等。在执法方面,总局将依法查处平台企业垄断案件,关注平台企业申报并购行为,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等规则,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发展。
英特尔将代工制造高通芯片 寄希望于2025年前重回领先地位
财联社(上海,编辑 阿乐)讯,科技巨头英特尔公司周一(7月26日)表示,其旗下的工厂将开始制造高通公司的芯片,并制定了扩大其最新代工业务的路线图,寄希望于2025年前赶上台积电、三星电子等竞争对手。 英特尔补充表示,亚马逊也将成为其代工芯片业务的一个新客户。几十年来,英特尔在芯片的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看来英特尔已经失去了这种领先优势——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的制造服务帮助AMD和英伟达生产出性能优于英特尔的芯片。 英特尔周一表示,它预计到2025年将重新获得领先地位。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说:“我们正向投资者展示业务细节,让他们有信心持有我们的股票。” 英特尔还表示,它将改变其芯片制造技术的命名方案——采用“英特尔7”这样的命名方式,与台积电和三星以技术命名的方式保持一致。 独立的半导体预测公司VLSIresearch的首席执行官Dan Hutcheson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芯片制造商使用的名称变成了特定行业术语。他说,这给人以错误的印象,认为英特尔的竞争力较弱。 英特尔的第一批主要客户将是高通和亚马逊。2024年开始,高通将开始采用英特尔20A制程来生产芯片,这类芯片的能耗占比较低。亚马逊也将在自己的云计算平台AWS使用英特尔的封装技术。分析师们说,英特尔在这种封装技术方面表现出色。 Gelsinger说:“我们已经与这两个客户以及其他许多客户进行了很多时间的交流和技术接触。”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前任首席执行官Brian Krzanich的多年领导下,英特尔能否兑现其被延误的技术承诺。几年前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看似无可撼动的地位,导致了英特尔的“傲慢”,让该公司错失了许多重大机会。 Real World Technologies的分析师David Kanter说,现在的英特尔比过去更加谨慎。 “未来几年,英特尔绝对会赶上台积电,并在某些方面领先。”Kanter说,“英特尔确实有一些人,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部署新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其性能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