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京东金融为“土味放贷”付出了代价
时隔7个多月后,话题#京东金融因不良广告被罚40万#冲上热搜。据天眼查,京东金融关联公司北京方博资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方博资元”)因在发布的广告中宣扬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被罚款400000元。 农民工坐飞机没钱升舱怎么办?贷款!农民工住酒店没钱住豪华套房怎么办?还是贷款!2020年12月几则京东金融借贷广告中的价值观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时隔7个多月后,话题#京东金融因不良广告被罚40万#冲上热搜。据天眼查,京东金融关联公司方博资元因在发布的广告中宣扬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被罚款400000元。 行业人士指出,相比罚款,品牌受损是更大的代价。 雷达财经注意到,当初的广告中曾提及“京东金融是京东数科旗下的大品牌”,但时至今日,受政策和监管影响,京东数科已经主动撤回了IPO申请,并更名京东科技,开始了“去金融化”的转型。 根据京东科技官网,公司“融合了原京东数科及云与AI两大技术业务板块,能面向不同行业为客户提供行业应用、产品开发与产业数字化服务。” 有分析认为,相比放贷,发力科技需要更多真功夫。 01 京东金融因借贷广告被罚40万 资料显示,京东数科前身为京东金融,后者于2013年10月从集团内部脱出独立运营;2014年2月,京东金融上线“京东白条”,这款产品的推出甚至比蚂蚁花呗还要早上一年。2018年,京东金融将品牌改造升级为京东数科。 据天眼查,方博资元由京东科技通过观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控股,最终受益人为刘强东。从其官网内容来看,公司从事的或是提供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的相关视频直播服务。 近日,方博资元新增的一条行政处罚内容显示,公司因违反《广告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被罚款40万元。 2020年12月,方博资元曾委托优矩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素材,在抖音、快手两个媒体平台发布。内容是一位农民工打扮的人士因母亲晕机向空姐提出能否打开窗户或更换座位,空姐则向其推销升舱服务,价格千元。该农民工打扮人士因余额不足放弃升舱,而后排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随机帮他在京东金融申请了15万元的“备用金”,称“如果你以后急用钱,不需要再看别人的脸色了。”该广告宣扬了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存在严重价值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广告还有“姊妹篇”。在另一则原班人马出演的广告中,农民工打扮人士带母亲来大城市看病,却发现便宜的酒店房间都订满了。就在该人士因余额不足放弃住豪华套间时,又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帮他在京东金融申请了15万元的“备用金”,并称新用户借3万有免息券,可享受30天免息,万元日息最低1块9,还没有一瓶饮料值钱。 这些被称为是“毁三观”的“土味”借贷广告一度将京东金融推上风口浪尖。尽管京东金融、京东集团在短短三日内接连道歉,但其还是遭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并招致监管层面的关注。 12月底,银保监会在发布的《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中提到,“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 2021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还曾联合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美团金融等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要求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营销宣传行为和格式文本合同,加强监督并规范与第三方机构的金融业务合作等。 02 为何出此下策? 广告刚刚引发舆情轰动时,就有律师指出,其内容不仅违背正常价值观,还涉嫌违反广告法有关规定。虽然京东在致歉信中将短视频的传播归结为“团队管理不善、审查不严”,但还是有部分网友疑惑,京东究竟是为了什么在铤而走险? 高昂的收入或是答案之一。2020年9月,京东数科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招股书显示,彼时借贷业务对公司营收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大。 在公司所有的业务中,白条和金条占总营收的比例已经从2017年的26.38%跃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42.9%。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东白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从2492万人涨至5544万人,年复合增长率52.28%;京东金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从302万户涨至1424万户,年复合增长率124.36%。 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东金条的贷款规模分别为1036.85亿元、2554.92亿元、4589.15亿元和2612.17亿元,后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0.38%。得益于公司在借贷业务方面的表现,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毛利率高达67.08%。 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品牌传播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宫丽颖教授认为,类似京东、360等纷纷加入土味营销大军,是看中了广阔的下沉市场。 有观点指出,如今借贷广告的受众不再只是大城市的年轻人,还包括农民工、外卖小哥、三四线小城市或农村的缺钱人群。土味视频看似低俗,实则因其具有简单、粗暴、接地气、生活化等特点,能与常规审美营销形成反差,并迅速抓住受众眼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广告中对利息的包装,就能达到引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淳朴群体借钱消费的效果。 如在广告中,京东金融提到,京东金条万元日息最低一块九,据此计算该产品年利率最低仅6.9%,但雷达财经体验发现,通过京东金条借款后显示“1000元借1天,利息低至0.95元”,年利率陡增至34.2%。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则有网友投诉称,自己在借款没有逾期过的情况下被降了额度、调高了日利息。同样为万元的额度,比视频中宣传的多了近十个点。 2021年7月28日,历经监管审查、集团内部调整后,京东金融App显示,借款年利率已变为10.22%。 03 京东数科已改名京东科技 如今,距离被罚广告的推出已经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而京东数科自身也与此前大不相同。 受蚂蚁上市搁浅影响,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京东数科已着手转型。 2021年1月,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调整后的公司设置了15个主要的业务群或部门,包括数字城市群、金融科技群、京东云事业部、行业拓展部等。 3月31日,京东集团公告称,拟将京东智联云业务以及部分资产,总价值约为人民币157亿元,作为对价转让予京东数科,以获得京东数科发行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在京东数科的股权增至约42%。两日后,京东数科正式在科创板撤回上市申请。5月,京东数科正式更名为京东科技。 伴随着京东科技转型的,是公司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2021年4月,前京东数科CEO陈生强退出京东科技公司董事、经理、监事等管理人员行列,其所持4.23%的股份也全数质押,这宣告着这位京东十三朝元老的黯然离场。在此之前,其CEO的职位曾被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所接替。 6月,京东科技裁员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中疯传,多位在脉脉上认证为“前京东科技员工”的用户称,京东科技裁员比例达30%-50%。7月,有自述为“京东数科区域经理”的网友表示,与2020年8月时相比,目前自己所在的部门只剩下20%的人员。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裁员是砍业务的自然结果。数科和京东云合并后,多达150个业务,但很多业务都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一些果断被砍掉的业务线上的人自然也被裁了。 7月21日,界面新闻报道称,京东科技两名核心高管均于近日离职,分别为原京东数科副总裁谢锦生、程建波,前者在2013年加入京东,参与了京东金融的创建;后者在2014年加入京东,曾参与搭建京东科技的风险管理体系。 该报道还称,随着原京东白条掌门人许凌被调岗至京东集团CSO体系,任职战略规划部负责人,以及谢锦生、程建波的陆续离职,原京东金融的元老成员已悉数离开。 目前,京东方面已经向媒体否认了这一消息。 04 时隔三年再提“去金融化”,有何不同? 雷达财经注意到,此前在更名为京东数科的2018年,公司曾提出“去金融化”的口号。不过对此经济日报发文指出,这是持牌金融控股公司想贴上数字科技的标签,不仅有妄图游离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之外的嫌疑,还意图享受真正科技企业上市的高估值、高股价、高融资额。 时隔三年,京东科技在动荡中再次强调“去金融化”,题中之义,才真正变为了强化技术服务,弱化金融属性。 据官网介绍,京东科技致力于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能力,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类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技术性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使命是科技引领,助力城市及产业数智化升级。 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 而这也与刘强东对集团的期许相贴合。2021年618期间,刘强东曾发表一封题为《心存敬畏 永葆情怀》的致股东信。 信中,刘强东称未来十年京东将潜心打造新一代基础设施——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利用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帮助合作伙伴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降低先进技术的应用门槛,让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微企业也能拥有先进的资源和能力,同时又能发挥自身的灵活性,更好地服务用户。 何为京东云?以今年的618为例,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438亿元,同比增长约28%;京东云当天每秒用户访问峰值较2020年618同期提升223%;京东智能客服累计服务4368万次。如此亿级流量洪峰的背后,正是依靠京东云计算,平台才得以支撑下来。因此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也将京东云形容为“京东集团的技术基石”。 不过,京东云面临“前狼后虎”。Gartner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公有云IaaS市场已经形成了阿里云领跑,华为云、腾讯云紧随其后的格局,前三强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5.1%、16.3%、14.3%,京东云位于第五,市场份额为4.6%。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仅有的三家能盈利的云厂商之一,阿里云花费了12年才盈利,而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亚马逊AWS在盈利的道路上也耗费了10年时光。 有分析认为,参考阿里云案例,京东云的未来道阻且长。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也需要重金投入、耐心孵化,短期内难取得良好成效。
什么才是女性需要的?13部门联手支持女性科技人才
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自然科学基金委13个部门和单位,印发了一份《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文件,明确了在“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环境。 当时,许多媒体也都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新闻。但没想到的是,《女性科技人才若干措施》“出道即巅峰”,后续讨论明显乏力。 通过某数据监测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 就连北京市印发的相关科技政策都有56.8的影响力指数。而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政策,甚至都没能被收录。 这也让这份《措施》,看起来像是一声“旱天雷”,乍一听很响,却没能如其他领域政策一样,接连滋生出云的激荡和雨的甘霖。 注意力碎片化的当下,这则不算新的“新闻”,想要“翻红”很难。但这份《措施》的意义与深远影响,以及大政策与小声量之间的矛盾成因,还是很值得在“中国大声疾呼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刻”,再次被拿出来探讨一下。 01 大大政策,小小声量:舆论场为何不爱谈女性科技 《措施》的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可以用三个词来理解。 1.沿革久。《措施》符合当下女性意识觉醒、追求性别平等的舆论趋势,不过中国对于女性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并不是直到今天才出现的。早在2011年,科技部和全国妇联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而13部门发布的这份《措施》则旨在进一步发挥女性力量,这也说明了中国对于女性科研工作支持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2.覆盖全。措施主要包含了七个要点,基本覆盖了女性从事科研领域容易遭遇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限制,比如生育哺乳带来的客观生理影响、性别陈规导致的职位天花板、社会规范造成的隐形创业困难、资助比例低等等问题,痛点抓得准,支持力度也比较全面,既有对生育哺乳等现实问题的措施,也针对女性从事科研的刻板印象、高层次人才女性代表性不足等也设立了相应机制。 3.高可行。由于长期经验的影响,这份最新的《措施》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比如针对女性科技人才在家庭和生育上的现实压力,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等,落地之后确实能减少女性的后顾之忧和隐形歧视,营造出一个更女性友好的科研环境。 既然这份《措施》能用、好用且将长期应用,为什么大众讨论的热情却不高呢?有几个因素可能带来影响。 首先,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措施,目的是营造平等公平的科研环境,而不是像资本那样喜欢用激化性别矛盾来获取曝光度、争夺女性消费力,但公共媒体上往往负面情绪更容易引来激烈争议,反而会导致《措施》这样的重要新闻失焦。 其次,公共讨论的极端化趋势下,动辄“打拳”“国蝻”相互贬低的氛围,使得很多人在涉及性别问题时倾向于谨慎、低调,因此主动放弃了讨论相关话题。 还有一点,则是长期的性别结构性不平等之下,女性科技人才面临的困境是复杂且多样的,以至于缺乏一个具体的标准去探讨。比如生育、月经期等生理性差异,以及“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平衡家庭与事业”等社会规训,投入不平衡导致“女性科研产出低”的现状和隐形偏见,这些原本应该分别看待并讨论,但在如今的舆论场中经常被混为一谈,产生错误归因,又容易演化为骂战。 讨论标准缺失、女性意识觉醒、父权陈规的现实共存,是很多人觉得性别议题难以讨论清楚、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 不想谈、不敢谈、不会谈,导致了十三个部门联合加持的《措施》影响力不匹配。但这也会让女性科技人才的现状与发展,难以得到更多关注。 所以,脑极体团队决定抛砖引玉,通过三个网友比较关注的问题来谈一谈,《措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02 第一个问题:政策扶持,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吗? 在诸多性别议题中,这是一个常见且相对温和的质疑。许多男性希望在扶持女性的同时做大资源池,不影响自身的资源总量。也有女性发出类似的表态,认为“公平就好,不需要优先”。 那么,政策扶持真的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吗? 我们将视野放远一点,从全球来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将性别平等纳入科学政策主流的考量之中。甚至印度这样性别歧视问题严重的国家,都推出了女性科研相关的激励计划。 2001年启动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高级项目,旨在增加妇女在学术科学和工程事业中的参与和提升。澳大利亚的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通过一项旨在缩小男女资助率差异的新举措,为澳大利亚34名女性研究人员提供资金。 印度十一五期间就有了女博士奖学金计划,2002年推出“女科学家计划”(WomenScientists Scheme,WOS),为年龄在27~57岁之间、职业生涯中有过短暂的休息,但希望再次回到科技岗位的女科学家和女性科技人员提供机会,一直开展至今。 而在欧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研究与创新计划Horizon 2020 ,也会每年向杰出女性创新者颁发奖状,促进研究团队中的性别平衡,以缩小妇女参与科研的差距。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这次许多媒体关注的“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政策,其实并不新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10 年评审工作中首次提出的。自2011年起,就将青年科学基金中女性申请年龄上限放宽到40岁,较男性的35岁增加了申请机会。 按理说,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国家一起给女性科研人员优待,如果有新的不公平早就产生了。那么实际结果如何呢?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各区域女性研究人员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没有一个超过50%,其中中亚最高为48.2%,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只有23.9%,南亚最低只有18.5%。 具体到中国,截至2017年11月底,历届当选的科学院院士当中,女院士有71名,只占全体院士数(1367名)的约5.2%,而工程院女院士49名,占全体院士数(882名)的约5.6%。 《措施》中也明确提到,“总体上看,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符合女性科技人才特点的专项政策不足,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现实情况。 现实已经证明,针对女性的政策扶持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非此即彼、失之偏颇,对于“新的不公平”担忧大可不必。 不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敢情全球政府这颗想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心都打水漂了? 一方面是沉疴已久,现代科学出现300多年来一直以男性为主导,形成了男性更强、女性更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女性科技人才的现状改变也更难。 另一方面,科研也需要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需要承认的是,现实中,男女研究者的产出确实存在不均衡的状态,即著名的生产力谜团(productivity puzzle)。 在帮助女性科研工作者加速迎头赶上的同时,也要追求整体科研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03 第二个问题:到底怎样的支持,才是女性需要的? 虽然对女性科技人才的扶持是应有之义,且是各国政府都在努力的方向,但不仅部分男性不能理解,就连部分女性自己都认为没有必要。 比如此次《措施》发布,某官微下的高赞评论却是:先把“仅限男性”的限制条件去掉。 那么,到底怎样的扶持才是对女性科研人员有益的呢? 为什么普通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点不一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西方的妇女自由运动形成了很多女性主义的观点,而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当中,也对很多观点直接“拿来吧你”,其中就包括了“试图扩大或强调两性差异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改变“女性先天不适合做某些事情”的刻板印象。但完全忽视性别差异也值得商榷。在一些没有必要区分性别的地方强调差异,比如因性别设岗;在一些明显具备生物学差异的地方忽视需求,比如生育年龄冲突,这对男人和女人都有害。 一来,男女性别的划分本身就有生理学的意义,包括了生殖器官和染色体等生物特征。比如女性要经历的生育、哺乳、月经等,是男性完全不具备的,是需要正视的生物差异。 二来,性别也来自于由长期以来的社会规范和陈规定型观念塑造的男女角色、态度和行为差异,其中不乏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女性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等,这些都是需要改变的。 更何况,假装女人和男人是一样的,何尝不是在限制女性的选择和权益。 比如近代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工作期间就因为单位要求“不结婚不生孩子”而被动未婚。 因此,在制定面向未来的女性科技政策时,既不忽视也不过度强调实际差异给女性带来的问题,从而真正让措施帮助到女性研究人员。 首先,在学术能力上,男女性别并没有先天差异,女性不适合学理工科的论调早已不攻自破,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才是衡量科研工作的关键性指标,女性研究者也更希望用能力来证明自己,无论招生、就业、升职等情况完全没有必要因性别而区别看待。 其次,合理看待生理差异。女性生理上的生育需求,与最佳科研能力成长时间相冲突。加上如今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实行了“非升即走”制度,要求研究人员在一定聘期内接受考核、完成职业晋升,许多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得不放弃生育选择,以追求学术上的更进一步。这次《措施》中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年龄限制等,能够让女性科技工作者更自由、无后顾之忧地选择。 最后,坚决摒除社会结构性差异,即看似平等,但依照主流社会的男性标准来衡量女性的各类机制。《措施》中高层次女性人才的培养,就是一道有力的重锤,因为女性评委在决策和评选中缺位,会直接导致女性的科研能力与成果很难得到(和男性相比)同等的认可,在获得相关资源资助时也处于劣势。 04 第三个问题:女性职工扶持,为什么是科技行业先行? 同样是在这个话题下,也能看到一些网友表达了更宽泛的职业选择,比如希望军队招考也进一步平等化,其他职业也能既不歧视也不优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女性权益的话题总能引发不小的谈论,女性职工所遭遇的社会结构性不平等也在广泛引起重视。而力度如此之大的政策性改变,为什么是从科研领域先开始的呢? 一是阻力更小。 脑极体的读者,可能知道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妇术”。一直以来,女性就是技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别平等,也总会从那些体力差异不明显的地方萌生。 在过去的几年间,科技女性的变化是巨大的。仅在纽约,从2003年到2014年间,由女性创建的科技公司增长了10倍,募集了30亿美元资金。不断增长的科学、工程和技术产业都急需科技和工程相关人才,忽视女性的力量,意味着失去了一半人口的科研智慧。 除了需求之外,科技行业也因为创新更多更快,许多公司处于早期阶段,因此能够对女性友好做出足够及时的演变。许多女性友好政策都是从科技公司中开始推行的,比如远程工作、更长时间的带薪育儿假、男性同等产假等等。 随着科技活动成为各国创新力与国力的赛场,如何有效开发女性科技人力资源,自然也就率先成为众多国家必须攻克的课题。 二是影响更广。 今天,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几乎覆盖了多种行业、各个角度。科技产业链前所未有的蓬勃,也使其能够更深远地影响和改变女性现状。 一方面,科技产业化,从研发到成果转化需要联动学术界与产业界,覆盖面极广,对其他非科研岗位的女性福祉同样有带动作用。就拿医学领域来说,在临床试验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试者是女性,许多女性相关的病症、研究和实验都更难开展,女性研究员的增加会直接惠及女性健康课题、女性受试者与病患。 另一方面,高质量创新,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意味着技术要全面深入到产业经济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自然要从整个教育周期入手去改变性别不均衡的局面,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女性得以进入高层次科研梯队,这也会直接带来全年龄段的女性参与科学与共工程事业的改变。 所以在整个《措施》文件中对女性科研采取了纵向的全面支持,除了正在岗位上的女性工作者之外,还包括提升中小学女生的科技参与度、消除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学生专业选择的不利影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置理工科专业优秀女大学生奖学金,多种措施共同加强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打破“透明天花板”,覆盖了女性从教育到从业及退休的整个周期。 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共同体”都是以男性为模板建立的,女性科技人才只能遵循已经写好的制度设计和行为规范。 但书写未来的那支笔,正在《措施》的加持下,被越来越多的女性研究者握在手中。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规范“人脸识别” 为盗刷者戴上“紧箍咒”
IT之家 7月28日消息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现今已经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诸多领域发挥作用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对公民权益造成的侵害,例如今年 315 晚会就曝光了某些商家通过“无感式”人脸识别技术搜集海量人脸信息甚至偷偷贩卖。 此外,还有近期“杭州市民郭兵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多地发生的“刷脸进小区”争议,因此人脸识别问题引发民众对其的普遍关注和担忧。 IT之家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发布了《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对人脸识别进行规范。《规定》自 2021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 央视今日报道指出:规范“人脸识别”,为盗刷者戴上“紧箍咒”。人脸识别技术需要更有力、更有效的规范。《规定》用更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给恣意而为者戴上“紧箍咒”,为公民维权撑腰,最高法院出台司法解释恰逢其时。 从内容看,《规定》正是人民所需要的,比如,商家擅自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的行为如何定性?《规定》第二条明确了八种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其中包括: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 此外,物业不得强制将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唯一验证方式;处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须征得监护人单独同意;应用程序不得强制索取非必要个人信息,信息处理者须就人脸信息处理活动单独取得个人同意。 新规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信息处理者主张其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一)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而处理人脸信息的; (二)为维护公共安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 (三)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人脸信息的; (四)在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处理人脸信息的; (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IT之家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称,《规定》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规范信息处理活动,保护敏感个人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保护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应用。
躲在手机背后谈恋爱 2.4亿单身男女的隐秘情事
996、007已成为都市青年的常态,北上广深也成为单身人群的聚集地,但陌生人社交已是强弩之末。 国金证券发布《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29.7%和26.4%的单身青年散落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而TMT(科技、媒体、通信)成为单身者集中的领域——25%的单身男性和16%的单身女性集中在该行业以及相关领域。 这类优质的单身青年正成为各大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破防对象。 于硕就职于为北京某投资机构,平日里疲于奔命,年近三十的她突然有了婚恋焦虑。 “我曾花过四万的会员费在某线下机构相亲,与‘高富帅’见面两千一次,但一年过去也没有什么效果。”这既掏空了她的腰包,也掏空了她的精神。 不再相信现实“配对”的于硕“转战”灵魂社交,没想到自己却变成了海王。 “为排解寂寞,每晚我都在角色扮演。”在Soul上为了认识不同的朋友,于硕会虚拟不同的身份进行交流,有时候是一个离异的中年妇人、有时候是个还没毕业的学生。相比其它匹配更精准、更注重同城的LBS软件,于硕很庆幸自己“女海王”的身份只局限于Soul。 沉溺过后只剩一场虚无,“随时可以有人说话”的Soul依然不能解决于硕的现实问题,而于硕浪费的时间却难以挽回。 相较于探探这类约会型社交软件,Soul的玩法更酷,它要做的是售卖精神服务,但最难满足的恰恰是人心,这仿佛是门永远存在信息差的生意。仅仅一座城的男女都难以捉摸,更何况陌生人社交要满足从“北上广”到“曹县”的所有人群。 忽略地域、颜值、生活背景、文化群层,让年轻人为灵魂买单,这现实吗? 01 相亲靠算法,灵吗? “到底什么是有趣的灵魂?”实际上,“相看两不厌”才是铁律。 “我一放上照片就没人理我了,套路和早年探探没什么区别,决定在Soul这个APP上聊不聊的前提,都是先看瞬间的照片和介绍。”这让于硕这个社交软件老玩家索然无味,突然她意识到灵魂社交就是个不实用的噱头。 与Tinder、探探同城左划右划的形式不同,Soul根据用户的不同“标签”建立不同星球,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匹配,这需要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在“大数据”的指引下,“灵魂测试”、“闻声识人”等更多玩法应运而生,然而依靠算法与数据,真的能促使用户更有效地遇到对的人吗? 往往这类主观的标签更有机会隐藏自我,所谓的大数据匹配,也像是一个“新陷阱”。 一方面无法验证用户信息的真伪,“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男女,放眼望去一水儿的高富帅,你要学会辨别网络诈骗、也要学会控制情绪。但就算双方都加了好友,大概率也是止步于‘Hi’,打开话题很难,无法建立强关联。” 另一方面机械化的数据收集方式,也很难真正走到用户多变的心里,这并非是社交软件的“不负责”,毕竟很难完全依照理性的数据分析实现感性配对。 用户量数百万的软件“她说”,70%的用户来自内部的“口口相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用户的质量。而在用户匹配上,“她说”花费了极大功夫去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喜好,“她说”产品经理告诉36氪。 但有时候算法可能会让部分用户感到疲惫。“她说给我推送的男用户有时候会是同一类别的,比如我划了两个爱滑雪的用户,后面给我推荐的也都是滑雪相关的人。”于硕告诉36氪。 对此,“她说”产品经理表示:“科技还不完美,但互联网时代下算法已经提高了效率。'她说'希望让每个人都能遇见自己真正喜欢的那类人。” 所有“约会型社交”软件的玩家,在技术上的投入都是不遗余力的,其中包括用户数据信息的抓取与匹配、以及对于网络诈骗的监管与审核。 但用户资料的完善不仅难度高,且成本投入也无边际。 在探探前高管江白看来,由于难以验证用户信息,陌生人社交软件也成为了“杀猪盘、网络诈骗”的土壤,而这背后少不了与陌生人社交软件伴生的“作弊公司”,有知情人士甚至告诉36氪,探探的“虚假用户”(只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伪装的用户)在某一时刻曾高达20%。 “检测作弊用户与对抗灰色产业已成为这一行业无限的军备竞赛。”江白表示,一旦软件的DAU接近10万或是更高,就会面临极大的反作弊挑战,这也提高了社交创业者的门槛。 不可否认的是,陌生人社交赛道一直风波不断,软色情、虚假信息、“杀猪盘”贯穿始终,除此之外,所有软件似乎都很难平衡市场扩张所造成的优质用户流失。 数据获取的高难度、数据核查的高成本,加之大数据的机械匹配,导致社交软件的高效匹配只是一个概率事件,那么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能火多久? 02 Soul只是“探探”的延续 没有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能够垄断用户。 “我经常在不同的小众软件上看到同一拨人。”大学刚刚毕业的肖筱告诉36氪,自己近两年的三个男朋友都是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找到的。 “经常聊着聊着,男用户就要求加微信,之后会把你拉进代购或者微商群,但我当时也不是很想谈恋爱,基本就是卸了下、下了卸。直到有一次我刷到一个男用户的照片,他把自己捆在了一个树干上吐着舌头摆了个十字架的造型,我就完全弃用了探探。” 尽管注重监管,曾经一度探探也逐渐“陌陌”化,鱼龙混杂的用户、带有商业目的的“美女”,正常的“活人”越来越少,而现如今,为拓展用户数量Soul与探探越来越像。 不注重同城的Soul,更需要通过“海量用户”以保证“即时社交”,在其快速“圈流量”的背后,大批初期用户撤离,天风证券报告显示,2020年下半年,Soul的DAU/MAU已同有所放缓。甚至同探探的数据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双方的用户黏性没有太大出入。 Soul与探探的DAU/MAU 数据对比 资料来源:Questmobile,天风证券研究所制图 快速的拉新必然会使用户的结构发生变化,《2020年新世代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Z世代仍是Soul的核心用户,但85前用户比例也同比提高近3倍,Soul与探探的用户画像正在不断重合。 据艾瑞数据显示,探探2020年的数据表明,81%的用户年龄都在35岁以下,30岁以下用户比例为49.8%,31-35岁的用户比例为31.2%。同年Soul的用户82.9%在35岁以下,30岁以下的用户比例为61.8%,31-35岁的用户在21.2%。 且Soul的用户数量激增后,就算是在同一星球,于硕也感觉到用户差距的加大。“杠精越来越多,骗子也越来越多,灵魂匹配变得无比鸡肋。” 在江白看来,不注重同城匹配的Soul,本身就很难满足刚需用户的“约会型社交”需求,且在用户数量扩大后,聚焦“即时社交”的软件所受到的影响要比同城“Dating”的软件更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陌生人社交软件很难建立真正的强关联,迷失的用户越来越像海王,游走于各个软件与网友间,消耗着自己有限的社交能量。 “大家因为新鲜的玩法而来,但还是一种弱链接,新鲜感是一个递减的趋势。”在资深投资人的观察下,大部分用户对一款优质产品的“热度”在半年左右。 这同部分用户与业内人士的感知相近,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真正生命周期”或也只是在6个月甚至更短。 03 商业变现成为高墙 也因此,“会讲故事的”Soul也一直在推陈出新。 初代用户倦意之下,为了让自己不被遗忘,Soul不断地刺激着用户神经。2020年,Soul开始重点围绕兴趣、游戏、情感等不同内容内测上线“群聊派对”与类“兴趣群组”。 据久谦中台观点,“有社区氛围、有更好的内容运营才是陌生人社交软件可以‘落地’的场景,Soul愿意把功夫下在内容生态,是很好的尝试方向”。尽管Soul的聊天室与群组数量足够多,但在线人数和活跃度较低,成效一般。 当初代玩家陌陌(直播)、探探(付费用户)均已找到商业化路径,用户留存率低下的Soul商业变现仍是难题,不到两年多Soul共亏了13.6亿元。 有趣的是,同款们纷纷盈利,以赤子城科技为例,2021年上半年其社交产品营收的预期达到10.15-10.65亿元,同比增长超575%,但他们并非在国内市场。 纵观赤子城旗下的四款产品——Yumy、YIYO、MICO与YoHo,分别主打视频社交、直播社交、语音社交等,与国内的主流软件们差异并不大,都拥有相对成熟的社交场景。 实际上,陌生人社交的盈利点并没有什么新故事,主要依靠的仍是用户付费与广告营收,即便是在海外市场实现盈利的赤子城,盈利大头仍然是会员订阅与直播打赏等,2021年上半年其增值服务预期收入为8.10-8.40亿元,占预期总营收的80%左右。 但它们身处两个不同的市场,赤子城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相对健康且内容开放的市场,即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尤其像中东这样移动互联网刚刚发展了几年的区域,其用户空闲时间多且付费能力较强,不用过多地去教育市场。 “最常见的付费方式就是虚拟物品购买,比如,用户去购买一些时间,延续和另一用户的视频通话时长,或是购买语音房道具等等。”赤子城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李平介绍道,而这样的产品单用户价格在3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付费用户率在8%,月留存率的浮动空间则很大。 “中国的社交软件市场一直比较内卷。”江白告诉36氪。 2020年-2021年陌生人社交赛道投融资事件。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首先,有一定用户体量的产品数量上很少。其次,大家都在信息流广告投放上不断竞争,这导致获客成本水涨船高。最后,所有产品也没有更好的定位化、差异化运作,产品在市场上所有的钱都更多地走向营销,用户付费的金额与意愿也较国际市场相差甚远。” 在没有“内卷”且具有付费意愿基础的海外市场,赤子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精准服务,而不用兼顾鱼龙庞杂的市场。李平告诉36氪,不管是在欧美市场还是中东市场,每款产品大多只主打一个核心功能,解决一个核心需求,这样能够更精准地服务用户,以及做精细化运营。 但国内不同,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软件都是平台化发展,不断叠加功能,每个产品的形态也越来越接近。但从国内市场的趋势看,不管是赤子城还是Yalla,国际市场成功的商业变现方法似乎都难以复制。 赚钱难的Soul,还在依靠大量广告投放占据市场,近两年Soul 的广告疯狂出现在综艺、影视剧与各种社交媒体里,从其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Soul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4.71亿元,是占比最多的成本和支出项目。而Soul在这一季度的广告费用就达到了4.60亿元,约等于其当期收入的两倍。 巨额的广告投放意味着拉新成本居高不下,但花钱买流量之下,Soul付费用户的转换效果并不好。2019-2021年一季度,Soul的月活用户分别为1150万、2080万和3230万,付费会员转化率分别只有2.3%、4.5%和4.8%。 且从久谦中台调研数据来看,“Soul三月内的留存率为15%,高于其他竞品,但略低于陌陌”。这更多意味Soul累积的超1亿注册用户有很大的水分,也影响着Soul要通过“收割流量”实现变现的可能。 而其“不看脸”的产品逻辑,注定其商业化之路不会太顺畅。从Soul的“超级星人”会员服务收费标准来看,连续包季68元、连续包年218元明显高于同类竞品的定价,也很难撬动其核心用户群体——还是学生的Z世代的口袋。 同样令人费解的是人员支出的构成,以盈利状况良好的社交软件企业赤子城为例,其超过一半的员工为技术人员。但从Soul的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3月,公司共拥有的884名员工中,负责行政管理的人员占比高达42.8%,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为29.9%,这样的人员构成也让外界产生了疑问。 截至2021年3月,Soul员工共884名,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天风证券研究所制图。 而Soul的账面现金或烧不了几个季度。在2021年一季度,Soul的总资产为5.84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75亿元,资产负债比几乎为100%。 付费用户的增长赶不上烧钱的速度,若没有资本的加持,Soul的资金链必将经受考验。 04 “海淀用户”才是核心生命力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个赛道的行业集中性绝对不会太高。 想要收割用户人头流量的Soul,被资本收割后,也在为如何讲一个好故事费尽心力。上市折戟、流血不止,Soul还有什么故事可讲? 如今Soul宣传更多的就是自己“元宇宙第一的交友平台”身份,纵使在游戏领域,“元宇宙”也是较为“超前”的概念。 同灵魂社交一样,这或许都是让人短暂上瘾的噱头。而对于陌生人社交软件这个赛道,江白认为想要在中国市场“做大做强”,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核心竞争力还是优质用户,即江白口中的“海淀用户”。“‘海淀用户’的特点就是功利,不浪费一分钟在消耗能量的低质量对象身上。” “如果你的社交软件用户画像更多偏向‘海淀用户’,就会相对在意对方的个人背景是否优质,会不断寻找最新、最小众、用户圈层最高的社交软件,也因此海淀用户也最难伺候。”在江白看来,通常用户群越小越能保证用户质量越高,网络效应是正向的,用户在这个平台能够得到的社交价值、内容价值也就越大。 或也因此,最难“伺候”的用户却是社交软件存亡的核心,这无疑又增加了整个生意的难度。 在换了更多软件后,后厂村某大厂的程序员韩沛,终于在“李二狗”上找到了女朋友。“李二狗”是指“单身青年自救平台”这款小程序,是2019年由腾讯员工“李二狗”运营上线,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支持用户“学校与工作”的实名验证。 从学历与工作背景看,韩佩就是江白口中的“海淀用户”。官方披露数据显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北京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海淀区的单身比例最高,达到36.95%,几乎每3人就有1人单身,所谓“海淀用户”就是具有强烈且真实社交需求的群体,而这类群体才是真正的“铁粉用户”,对陌生人社交软件的需求更加精准。 促使用户在某一时间段频繁打开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原因,还是在于偶尔的“单身焦虑情绪”,这个焦虑或许来自婚恋、或许来自生活压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玩家在试水线下。“李二狗有一个付费服务,就是在线下举办相亲活动,但目前只局限在广东地区。”韩沛告诉36氪。同时,也有消息人士表示,探探的两位创始人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去打造一个“轻婚恋”的相亲软件,毕竟2.49亿的单身群体,充斥着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新一代年轻人的确很难接受传统的相亲方式,只要不是我短期内非要结婚,年轻人不可能再去写个10页纸的用户资料,把身家、车证、房产证都上传到网上。”在经纬中国投资董事王冰醒看来,所有软件也都是一个渠道,你可能碰到值得深交的新朋友,但是概率不一定很大。“所以用户想要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上真正去认识一个可以发展的异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会耗费自己有限的社交精力,即便选择不付费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如果北上广公园的相亲角是修罗场,剔除“中间商”的社交软件俨然是场大秀,有人入戏太深、有人游戏人生、有人则是疲惫不堪......但是所有人都表现的十分急切。
饕餮台风vs人类 科技游击战术的进化
每年的七八月是台风肆虐的季节,给沿海的城市带来了暴风雨,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台风风力级别过大的话,会带来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田地房屋被淹没,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最近的14级别的强力台风“烟花”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绍兴、宁波地势低洼的村庄被淹,变成一片汪洋。浙江和上海等地的预警级别也达到了红色级别的警戒,多地接连暴雨并引发洪涝,受灾严重,台风烟花一点也不消停,最近又北上继续祸害山东,影响的时间长、区域还特别广泛。 除了“烟花”外,最近的台风还有风力较小的“查帕卡”和“尼伯特”,查帕克已经在广东登陆,波及的影响范围较小,但是也带了不少的降雨和水汽云团。而“尼伯特”现已在日本宫城县登陆,降雨和狂风导致部分赛艇和射箭项目改期,日本的气象厅也在呼吁民众进行防范可能的内涝洪水和滑坡等灾害。近日的气象灾害不少,河南暴雨洪涝、三台风又掺和扰乱,人类在台风、暴风雨、洪水跟前渺小如草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自然面前,人类对抗台风的科技史也仅有百年之短,人类引以为傲的现代科技发展在台风的摧毁力跟前不值一提,但是前辈的野心不这么想,在对抗台风的历史上,出现了这种狂妄的想法——干掉台风。 01 消灭台风,失智的野心 在第一颗核弹爆炸成功后,有人提议,将核弹在台风风眼中心引爆,利用核弹爆炸的威力来炸毁热带气旋,消灭台风。想法很天真美好,现实很打脸,跟台风的能量相比,核弹简直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改变台风的能量需要引爆成百上千的核弹,最主要的是这么多的核弹爆炸后的核辐射经过风的扩散,直接能够毁灭人类。自杀式的消灭台风,让这个荒谬的声音很快销声匿迹。 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沙佛(Vincent Schaefer)成功用干冰制造出了人工降雨和降雪,科学家们也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云与飓风的形成都跟水汽的凝结相关,云可以被控制,那么飓风是不是也有可能? 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陆军、海军、空军联手启动了“人工控制飓风计划”(Project Stormfury),试图在风眼中投入适量的干冰或者碘化银来减弱台风。在一个正在形成的飓风中,项目组出动了两架战时的重型轰炸机沿着飓风的雨带撒播了将近180磅(约81公斤)的干冰,然后观测飓风的变化,不曾料到制造出了一场人祸。本来路径已经远离陆地的飓风转向,直接在佐治亚州登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公众的谴责下,项目被迫关停。 飓风计划的成功性还未被验证就夭折了,参与的研究人员不甘心,在后续几个飓风袭击后据理力争,项目又重新开启,美国又投入了数百万美元来进行类似项目的研究。后续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该实验的一个致命逻辑漏洞:上升气流太弱的台风中自带大量冰晶。也就是说在台风中撒播干冰或者碘化银的实验行为没有任何意义。由于这个漏洞出现,所有关于“人工影响飓风计划”都于1983年被关停了。 飓风计划的失败也不无意义,人类从自不量力的正面对抗强势的台风转变为,如何迂回巧妙的预测和躲避台风,渺小的人类还是乖乖在大自然面前低头,保证生命的存续,从预警与躲避开始。 02 卫星“捕风捉影” 对于像台风这种极端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意义重大,虽然不能免除极端气候带来的损失,但是可以提前预警部署相应的措施,未雨绸缪减少部分生命、财产的损失。 在古代,台风的预测一般依赖于沿海渔民的经验,常根据风向、云层、动物异象等预测台风,比如“一斗东风三斗雨”“东风转北,搓绳缚屋”等渔民谚语,天边异样的如乱丝般的云朵彩霞(气象学上称辐辏状卷云),大量浅海鱼类上浮,较大的深海鱼来到浅海,大量海鸟向陆地疾飞等,都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渔民会停止出海打渔,将船只移至到避风港躲避灾难。 而现代人,借助技术的力量,来提前预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台风的预测主要依赖于气象卫星的观察。卫星可以大范围观测,确定云锋面、热带气旋等系统,尤其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无法设置气象站的海洋,卫星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类的第一颗气象卫星“先锋2号”是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制发射的,用于获取大气云层的情况数据,但是还未正常工作便因自转轴不稳的技术原因而夭折,至今还在太空中漂浮。一年后美国又重新发射了枚可以正常工作的气象卫星,成功的拍摄到了气旋、多种云层的物理状况和气象资料,奠定了气象卫星支持气象预测的可行性,苏联、日本等国纷纷开始研制自家的气象卫星。 随着气象现代化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从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再到2016年成功发射“风云四号”A星,多项气象科技“领跑”国际。对于台风和极端天气的观测也发生了质的飞跃,“风云四号”装载的可见光扫描辐射计,可提供500米高时空分辨率图像,可以观览全球热带气旋,反映台风云结构及其演变的精细化动态信息。 (风云四号A星于2018年9月15日监测台风山竹) 根据气象部门数据,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95公里减小到70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监测能力得到国际肯定。 卫星的数据只是一方面,陆地上的气象雷达以及观测站、气象站的数据也非常重要,海、陆方的数据耦合分析对于台风的强度与方向判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海上浮标气象站、沿海近岸气象站、海上石油井气象站等的建立,台风的观测视野从陆地扩展到海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监测到台风的风速,把握台风的发展与演变。台风预报的准确正是得益于海陆空观测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监测收集的数据内容越来越丰富。 60年来,浩瀚苍穹见证了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气象卫星的发展开拓了人类观测台风的视野,让这个风兽的踪迹变得有迹可循。人类虽然现在没法驾驭台风这个巨兽,但是也会运用其他的智能技术躲避减少伤害。 03 成长中的新防汛救灾科技 在台风引起特大暴雨,造成城市内涝、汛情时,科技的硬实力也逐渐渗透参与,开始秀肌肉。无论是在宏观层面的指挥调度,还是微观层面的救援,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在指挥调度方面,技术发展有限的年代,政府领导的指挥调度靠层层上报进行沟通,信息传输太慢且不够全面,到后期的使用电话沟通,如果灾情严重失去通讯能力的话,需要在现场根据灾情情况进行指挥,各方受灾信息的封闭以及一直持续的新变化,不能够及时应对一些场景,错失最佳的救援机会,造成一些生命财产的损失,救援的力度十分有限。 而后期,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方信息同步的技术更新,多视频实时指挥调度的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展现灾情情况,智慧屏幕,安防深度摄像头,AR视频技术可以实时、全景防汛,助力防汛协同指挥。 在防汛形势严峻的情境下,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安防企业的视频软件平台、AR视频地图,以及分布各地的深度摄像头回传视频,实时、全景掌握现场汛情,开展指挥调度工作。比如海康威视的摄像头通过通信塔挂载监控全景,实时获取彩色高清视频画面,可分析道路积水、水面漂浮物等综合信息,24小时呈现各区域河道情况,助力政府远程调度指挥工作。 除了调度指挥外,在具体的救灾活动中,救援类无人机和作业机器人,也是救援救灾的标配。 无人机技术作为航空应急救援的补充,在许多灾害中都能派上用场,它们能监测灾害现场、绘制地图,还能轻度运送物资。比如在洪涝灾害中,运送一些救生圈、钢索、电池等物资。在洪涝过后,植保无人机还可以对灾区进行防疫消杀。 在此次的河南救灾活动中也能发现无人机的身影,在一些内涝严重的城市,通讯信号与电网失常,救援设备及人员无法快速抵达前线,被困者面临物资短缺、与外界失联的生存危机,无人机作为应急通信保障发挥作用。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为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工网通信,供受困群众报备现场状况、联系家人报平安。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翼龙-2H除了带去通讯信号进行救援外,机身上配备的航测相机和合成孔径雷达对现场进行灾害勘测,可以将受灾情况及时反馈给调度总部进行分析。救灾无人机的灾情侦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场景运用使其成为辅助抢险救灾、辅助研判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防汛救灾过程中,传统的人肉救援也有外挂了,救生机器人成为救援人员的最佳帮手,在水中协助快速救援被困群众,救援人员通过远程遥控可以将救生机器人精准快速航行到落水人员中,最多可同时拖拽三个成年人航行。在水下需要执行搜救任务的场景中,比人类更加聪明的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摄像头、声呐、雷达等传感器为救援人员提供水下、管道内环境各项信息。 水泵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特殊区域的水,如公路隧道、地铁、无电源地区排水等,由于其工作范围大、流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被广泛使用在防汛灾情现场中。 在圣经中,诺亚依据神的嘱托制造了生命的方舟,在滔天的洪水中挽救了无数的性命,留下了生命繁衍生息的种子。圣经之外,面对宛如饕餮巨兽一般吞噬一切的台风,人类的科技演进还没有掰碎、揉捏台风的实力,观察它、了解它、远离它是目前的主旋律,而我们的“方舟”就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深入研究,尽可能的去保存我们的“火种希望”,尽可能的去减少危害。 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除了臣服以外,也在依据科技的变化机动的发展,我们亲历了一颗颗卫星的上天,也见识到了无人机、机器人的力量,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科技力量为人类服务,科技的“生命方舟”在台风的严酷肆虐中,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减少了财产的损失,其发展已经成为抵御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科技“生命方舟”飘摇的未来里,乘风破浪向“豪华游轮”升级是它唯一进化的方向,我们有幸一起见证。
四川地区已实现地震秒级预警全覆盖 震中位置偏差小于10公里
IT之家 7月28日消息 根据四川省地震局官方消息,今日该部门对四川地区中国地震预警网示范运行情况进行最新通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国家项目)启动实施后,计划建设覆盖四川三分之二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四川地区已实现震后5-7秒发送预警信息、震中位置偏差控制在10公里以内、中强地震震级偏差平均0.5级的精准测定,并且在4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后,系统10分钟内即可生成地震烈度分布图,实现了仪器烈度图“从无到有”的突破,烈度速报精度达10-15公里。 该项目 2021 年 6 月进行了先导评估,项目目前已在四川地区上线示范运行服务的目标,实现了四川秒级预警全域覆盖。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已服务省抗震救灾指挥部 42 个成员单位以及能源、消防等重点行业部门,覆盖全川 179 个县(市、区),548 个终端已正式服务党、政、军、企、校。在雅安、眉山等地开通“应急广播村村响”预警试点;在全省 183 个县开通电视预警,并将在 730 个乡(镇)的 7500 个村开通地震预警服务。 IT之家了解到,四川省地震局的地震预警系统,按照中国地震局统一部署,以“中国地震预警网”名义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了以省级预警中心、市县信息转发平台为信息发布骨干,终端、电视、广播、手机 App 为信息接收主力,同时也有支付宝、减灾所等社会企业参与。 目前,除电视、广播和社区大喇叭以外,还可以通过下载四川省地震局“紧急地震信息”App,通过支付宝“地震预警”小程序等方式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重车压梁”又来了!这次的车厢是圆的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 于7月25日、26日两次登陆 长三角地区迎来持续强风暴雨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科学精准有效应对严峻考验 全力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和运输生产安全 登陆的“烟花”强度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速为每秒38米,长三角地区杭甬、沪昆等高铁和萧甬、北仑、金温、衢宁、金千等普速铁路沿线迎来持续强风暴雨,部分区段水位持续上涨。 水泥罐车!集结 25日15时30分,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萧甬铁路东洋桥、后青门桥、东洋江桥水位告急,三座钢梁桥被洪水侵入,水淹梁底。18时许,水位快速上涨,距梁底仅为6厘米,湍急的河水不断冲击桥梁墩台和梁体。 由于很多铁路桥都是钢梁大桥,自身重量不大,当河水淹至梁底且流速过大时,如果不进行压梁防护,沿线铁路桥就有可能被洪水冲垮。 宁波工务段迅速采取措施,申请重车压梁防护,确保桥梁设备设施安全。上虞桥梁养修工区8名职工定时测量水位,轮班监控桥梁周边的堵塞物,及时清理河面漂浮物。 科普 什么是“重车压梁”? “重车压梁”防护是铁路部门常用的汛期应急方案之一,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压梁时机必须准确掌握,每一次指挥、每一道命令、每一步判断、每一个决定都要科学操作,确保人员安全。 铁路部门会通过精细测算,综合研判水位、水流速度、桥梁线路状态等多重因素果断出击。执行任务时,机车不会停在桥梁上,而是驶过大桥停在指定的安全位置。 19时,48448次列车到达余姚站,共有3个编组,分别由8辆载重60吨的水泥罐车组成。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列车以不到10公里的时速驶上大桥。 5公里时速!上桥 25日下午,上海工务段何家湾线路车间殷行工区巡查设备时发现何杨线1号桥水位较高,申请对水害地段殷行至何家湾区间线路封锁,准备实施重车压梁。 该段从何家湾站调派东风7G内燃机车1台,编挂10辆敞车,每辆满载60吨钢材,以5公里时速驶上大桥。为防止上涨河水造成水淹桥头两侧路基,工作人员提前在桥头两侧安放闸板。 在水位超高、水速超限的紧急关头,上海局集团公司先后安排多趟重载列车上桥压梁,有力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每一次任务都考验着 火车司机的勇气和定力 更是铁路部门 合力攻坚的信念和行动 滚滚巨浪冲大桥 重车压梁度洪峰 万里铁道线上 还有许许多多铁路人驻扎在 临时看守点严防死守 确保安全度汛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上海记者站(上海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宁波工务段、上海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文字:吴少妮 孙晓远 图片:朱小刚 刘玉堂 黄民法 汪寒 编辑:孙晓远
新冠病毒造成的又一严重后遗症被揭示:智力出现显著下降
据外媒报道,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康复者,不论症状轻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 该研究基于一项智商测试实验,共有81337人的参与测试。受试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临床验证的认知测试,包括大脑测试、问卷调查等。 在这81337名受试者中,共有518名受试者曾经感染新冠病毒,其中192名受试者因症状较为严重住院治疗,其他326名受试者症状较轻,没有住院治疗。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第一语言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先前感染了新冠病毒并康复的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缺陷症状,而那些住院治疗的受试者认知缺陷症状则更加明显。 具体来说,那些曾经使用过呼吸机的患者的缺陷为0.47(缺陷越高,患者的认知问题就越多),而那些使用过呼吸机的患者缺陷为0.27。作为对比,中风患者的平均缺陷为0.24,报告学习困难的普通人缺陷为0.38。 研究人员表示,不论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轻重,认知缺陷问题都存在。其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规划和目标检测。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增加了新冠病毒对身体和大脑长期影响的担忧。不过,其中的机制目前还不够明确,因此,需要建立更多的长期研究,来评估该后遗症的长期影响。
数学女博士奥运会摘金 用数学知识自己训练
明敏 晓查 发自 凹非寺 东京奥运会大爆冷门! 奥地利的一位数学系博士后,拿到了自行车公路赛的金牌! 而且,她打败的还是此前已经拿过3次世界冠军的荷兰选手Van Vleuten。 突然杀出的黑马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以至于荷兰选手Van Vleuten在冲过终点线后,一度以为自己获得了金牌。 而真正的冠军得主安娜·基森霍夫 (Anna Kiesenhofer),早在1分钟前抵达了终点。 赛后,荷兰团队懊恼地表示: 我们完全低估了她,她甚至没有出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名单里。 事实上,这也不怪荷兰队低估对手,因为对于安娜·基森霍夫而言,自行车只是她的业余爱好。 她真正的职业是一位数学博士后,任职于世界名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平时讲授偏微分方程课。 而这一次摘得金牌,安娜不仅刷新了自己的人生纪录,还帮助奥地利拿下了2004年以来的首枚夏季奥运会金牌。 网友们不禁表示,看来老话说的对啊!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甚至还能在上班之余拿个冠军。 大家也非常好奇,这位数学学霸到底是怎么拿下奥运会冠军的? 想看她怎么计算出来的夺冠公式。 从剑桥开始的自行车生涯 安娜是一个地道的数学科班生,本科在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之后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并在2012年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2016年,她又凭借一篇《b-辛流形上可积系统》的论文,获得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安娜的博士论文与导师 在此期间,体育运动是她重要的业余爱好,她曾是剑桥大学自行车俱乐部和铁人三项俱乐部的活跃成员。 但安娜绝不是“玩票”性质。2013年,安娜获得了英国大学生运动会25英里女子团体赛中第二名。 与此同时,安娜还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不过在负伤后,她无法参加跑步比赛,从2014年开始全面专注于自行车。 后来她加入了一支加泰罗尼亚的业余车队,并在2016年赢得了西班牙国家杯的总冠军。 这位当时26岁的安娜与 Lotto Soudal女子自行车队签下了第一份职业合同。然而,在一系列比赛失利之后,她没能续签合同,离开这项赛事一年时间。 2020年,安娜以业余车手的身份重返赛场,一举赢得了奥地利国家公路赛和计时赛冠军,并在世界锦标赛计时赛中排名第20。 然而安娜并没有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职业合同,她只能以个人的方式去参赛,没有教练、没有团队。 荷兰选手Van Vleuten显然忽视了安娜的存在,但安娜的努力最终一鸣惊人。 安娜获得冠军后,她的母校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她的队友还晒出了9年前三人捧起奖杯的照片。 那时,恐怕没人想到安娜有一天能获得奥运金牌。 数学系学霸的夺冠公式 事实上,安娜这次可能不止展现了她超群的运动实力,更展现了数学系学霸的附加技能。 在赛后采访中,她表示对比赛做了非常周密的计划: 我对比赛做了规划,我查看时间,计算可能会在何时完成多少公里,我必须吃多少食物等等。我计划从一开始就发起攻势,我很高兴我能保持领先。 事实上,比赛全程安娜的位置都非常靠前。在比赛开始后不久,就与大部分选手拉开了10多分钟的差距,这样的领先优势在女子自行车比赛中非常少见。 这也是为什么荷兰选手会误以为自己是冠军,因为安娜真的太快了,快到让人忘记了她的存在。 最终,她以3小时52分45秒的时间完成了137公里的赛道。 所以,这是通过比对手更强的计算能力夺冠? 此前,安娜就在Twitter上发布过自己训练时的数据分析图。 她用CORE体温计来监测自己在骑行时的体温,留意当体温超过38.5℃时身体的机能反应。 而且她还会查阅文献,来分析自己的身体机能! 别人描述自己的状态可能只是一些大白话,而安娜直接引用了论文的摘要。 截图中摘要里的话很好反映了我的问题。 不过和网友们想象的不同,安娜做这些数据分析并没有用复杂数学方法,而是把数据上传到一个程序中让它自动分析。 所以说这一波,计算机才是最终的大佬?
用时不到1小时!双足机器人完成户外5千米慢跑,外形酷似鸵鸟
编译 | 李慧楠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7月28日消息,据外媒TechCruch报道,今日,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工程学院机器人实验室组宣布,双足机器人卡西(Cassie)完成初期5千米的慢跑,用时为53分3秒。该团队还称卡西的耐力很强,在没有系绳且只充一次电的前提下,利用算法程序来维持跑步时的平衡。 在5千米的跑步中,实验组也遭遇了一些挫折。首先,在卡西两次摔倒后约有6分半钟的复位,其中一次是因为电脑过热,另一次则是因为卡西被要求以过高的速度通过一个转弯。经过重置和故障排除后,卡西最终成功完成此次跑步。 卡西是机器人学教授乔纳森·赫斯特(Jonathan Hurst)的指导下研制的,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为期16个月、价值100万美元的资助。赫斯特教授说道,行走机器人总有一天会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景象,它就像汽车一样,而且不会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但目前的限制因素是科学技术和人类对于腿部运动理解程度,不过俄勒冈州立大学实验组的研究已经有了多重突破。 一位实验组的博士生Jeremy Dao谈道,卡西是一台非常高效的机器人,他们采用了顶级的硬件设备来设计和制造它,由此让卡西功能更加完善。据悉,今年五月份,实验组已经演示了卡西已经可以熟练地上下楼梯。 实验组另外一名成员也介绍道,卡西是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户外地形上跑步的双足机器人。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卡西跑步、跳绳和上下楼梯等技能。同时该算法让卡西在跑步时,通过调动膝盖关节来保持直立。 作为敏捷机器人,卡西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鸵鸟。它的出现超越了商业应用研究,更多程序操作可以使卡西应用于搜索救援,比如地震、水灾、矿难等,也可以应用在医疗方面,比如骨骼替代、假肢安装等。在物流运送方面,提供有效的运输从而降低消费成本等。未来,卡西的研究也将更加完善,并开发出更多新的功能。 结语:AI正为机器人增加更多拟人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作为发展重心。我国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比如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优先发展的战略技术等。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前景好。 双足机器人卡西成功完成5千米的慢跑,虽然短期不能超越人类奔跑速度,但也预示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会不断前进。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被用于服务人们的生活。
惠而浦中国进入格兰仕时代!四大品牌矩阵新品齐发
文|漠影 智东西2021年7月28日合肥报道,今天,格兰仕集团进行了收购惠而浦中国之后的一次重要发布,对格兰仕集团和惠而浦中国品牌进行全面升级,并发布了覆盖冰洗、厨房电器、生活小家电在内的多款新品。 这距离今年5月,格兰仕集团对外公布完成对惠而浦中国的收购才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让外界感受到了格兰仕速度和合肥速度;惠而浦这一美国家电百年老店的中国业务也真正开始进入格兰仕时代。 整体看,在完成收购惠而浦中国之后,格兰仕集团重新布局了旗下品牌序列和产品品类侧重。其中,惠而浦聚焦冰洗产品,采用双品牌策略,包含惠而浦和帝度两个品牌;格兰仕则聚焦生活电器产品,同样采用双品牌策略,包含格兰仕和全新推出的易厨品牌。 完成品牌的全新布局之后,产品侧重、套系化打造也做了重新部署。 一、惠而浦中国总裁梁惠强:家电行业两大发展机遇 合肥市是国内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制造中心,拥有中国家电之都的标签,惠而浦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正是坐落于此。 格兰仕集团董事长、惠而浦中国董事长梁昭贤在致辞中说,过去几天和格兰仕集团、惠而浦集团、惠而浦高层连开了三天会,取得了很多共识、为惠而浦中国的发展制定了很多远景和目标。今天做这个发布,一是宣布全新的品牌矩阵,二是希望不破不立,让企业重新出发,用工匠精神再创辉煌。 ▲格兰仕集团董事长、惠而浦中国董事长梁昭贤 惠而浦中国总裁梁惠强在演讲中简要回顾了惠而浦的品牌发展历程,创新为百年惠而浦赋予持久的生命力,110年来,惠而浦始终专注技术、研发和高品质。 1911年惠而浦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纽绞式洗衣机、1949年惠而浦发明第一台对开门冰箱、1969年惠而浦为阿波罗11号定制太空厨房,之后业务发展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5月份,格兰仕和惠而浦中国走到了一起。 ▲惠而浦中国总裁梁惠强 梁惠强称,惠而浦中国要顺势而为、乘风破浪;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现在是中国制造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刻。 他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机遇:1、用户对中国制造的热情空前高涨。2、消费升级已经是大趋势,家电产品正从满足使用,到满足品质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惠而浦中国和格兰仕基于20年的合作基础走到了一起。 二、双品牌战略:惠而浦+帝度 梁惠强称要用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全球市场的信任,提供超越期待的服务。 随后宣布了惠而浦中国双品牌升级战略,整体思路是为不同圈层、需求的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惠而浦定位为满足用户享受型消费的国际高端品牌。惠而浦的用户是热爱生活并有更高品质追求的群体,之所以选择惠而浦,是因为能带来超越期待的产品。 帝度品牌的用户特点则是,属于悠享自在生活的一类人,“颜控、享自由、敢突破”,这几个关键词是这个人群的特点。和过往几代消费者不同,更感性,接受更潮流的外观设计,接受提前消费,属于新消费人群。 因而喊出了“帝度家电,自在生活”的口号,希望每一位用户成为新消费的主宰者。为这些新消费人群打造冰箱和洗衣机产品。 三、聚焦三件事,坚持长期主义 梁惠强对这次大会的主题“而今迈步从头越”做了诠释,他说,之所以选这句诗做主题,既代表着一种重新出发的态度,也是代表着格兰仕集团和惠而浦中国合作之后,向内外部宣告大刀阔斧改革的一种态度。 提到作为格兰仕中国团队新“班长”,带领8000人团队锐意革新的这80多天。梁惠强核心聚焦在三件事: 1)、品牌聚焦。2、回归产品,让好产品说话。3、对惠而浦中国的团队和合作伙伴提出更宏伟、远大的要求,改变过去相对散漫的工作方式,大刀阔斧提升运营效率。 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要让惠而浦中国为自己重新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绝对不会出现战略摇摆的情况。惠而浦会专注在冰箱、洗衣机,依托冰洗的存量优势,同时开拓整体厨房、微蒸烤产品,帝度则专注冰洗两个产品线。 格兰仕则更多聚焦于生活电器,白色家电以惠而浦为主,两个品牌同时发力厨房电器。格兰仕的产业链优势会全面体现在惠而浦的产品上。 最后他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长期主义”,坚信做500强不如做500年。专注于能真正做好的事,用心把每一个产品做好,不追求短期的收益和利润。 四、12字营销战略深入解读 惠而浦中国销售副总裁辛家宁随后对惠而浦中国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核心可归纳为12个字:双品牌、多品类、全渠道、全方位。 这是适用于当前投资和房产发展事放缓,家电行业也进入到新发展阶段的策略。具体到惠而浦和帝度两个品牌,惠而浦定位国际高端、面向质享中产,侧重场景展示等方式;帝度品牌则面向乐活颜控,悠享青年,将通过全渠道覆盖。 具体到产品线,惠而浦产品涵盖了冰箱产矩阵,从3千元到3万元价位均有覆盖,还有洗衣机产品矩阵,洗碗机产品矩阵,这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品类,以及烟灶产品矩阵。帝度品牌产品则包含了洗衣机产品矩阵、冰箱产品矩阵。 产品定位强调的是“全球化、套系化、场景化”这九个字,场景化涉及厨房、客厅、浴室、阳台等。 渠道策略则包含了“细分渠道、打造爆款、稳定价格、重视前置”等几个具体策略,深挖传统渠道、电商渠道、工程渠道、新渠道(社交电商、内容电商、设计师等)。 渠道的打造方面,则着重强调四个“赋能”,包括品牌推广赋能、终端赋能、促销推广赋能、以及服务赋能,据称目前有签约服务网点1708家,要把服务打造为惠而浦中国最核心的竞争力。 五、双品牌多款新品亮相 厘清品牌、产品线的侧重和策略之后,格兰仕集团和惠而浦中国的多位产品线负责人,带来了不少压箱硬核新产品。 惠而浦中国冰洗产品总经理单泠璇带来了欧洲进口的惠而浦FreshCare+洗烘产品,包括拥有羊毛绿标认证的新逸系列洗烘一体洗衣机及全球首台775mm高度的15套大容量Aurora欧诺娜W11系列洗碗机,具备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丰味系列集成灶,可以玩转中式爆炒的燃炽系列燃气灶,具备智能自清洁,吸力持久强劲的逸动近吸系列吸油烟机等一系列新品。 ▲惠而浦洗烘新品 DIQUA帝度品牌则推出了洗衣机和冰箱新品,包括推出专为中国用户定制的人性化15°斜式滚筒洗衣机“倾新”和“爱美丽Pro”系列两组高端洗衣机。 “倾新”系列斜式滚筒洗烘一体洗衣机以其15度倾斜角的工业设计为特色,使用相对靠上的开口设计,方便用户取拿衣物。帝度爱美丽系列滚筒洗衣机,采用了边到边的舱门设计,还具备特渍洗方案,面对“火锅、口红、咖啡、红酒”等留下的特殊污渍,通过专门的程序设定用以清洁。 ▲帝度“爱美丽”系列新品 惠而浦中国厨电产品总监郑忻带来了厨电产品的新品,覆盖吸油烟机、燃气灶、微蒸烤一体机、洗碗机。比如油烟机的挥手智控,加热自清洁是特色。 微蒸烤产品内置有44道智能菜谱程序。洗碗机则通过聚流增压直喷技术,使用26个喷水口,而且具备15套大容量,锅碗瓢盆可以一起洗,产品获得了国标能效、水效一级认证。 六、推出全新品牌易厨 营销策略策略上,格兰仕品牌同样遵循双品牌、多品类、全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只是这里的品牌是指格兰仕品牌和全新推出的品牌:易厨EATCHU。格兰仕定位民族品牌,易厨则定位国潮品牌,核心用户为追求时尚新潮的Z时代人群。 易厨品牌的产品强调好看、好用、好玩,用户原意为乐趣买单。在产品定位上,则会通过价格段来区分产品和线上、线下渠道价格。 ▲格兰仕和易厨双品牌战略 产品会覆盖微蒸烤套系,这也是格兰仕的冠军产品品类,还有生活电器、厨房电器套系、空冰洗套系。 格兰仕、易厨、惠而浦、帝度,四大品牌还将在品牌资源、产品资源、渠道自由、供应链资源形成共享。 ▲格兰仕智能扫拖一体机 现场,格兰仕品牌的几款新品也依次亮相,包括可以7分钟做好三人营养餐的微波炉新品,微烤烘炸一体,首台拥有空气炸功能的微波炉。还有RL大厨系列微蒸烤一体机,微蒸烤三合一。以及格兰仕3D感知智能扫拖一体机,装有DTOF激光雷达。厨房电器新品则包含了泛集成式品质厨房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公爵系列嵌入式微蒸烤产品。 结语:惠而浦中国与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制造 格兰仕集团和惠而浦中国今天的这场大会内容很丰富,既有对企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改革决心,也有产品和品牌的全面部署,在这些之外,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制造真正影响世界的体现。 格兰仕创办43年,惠而浦历史超百年,在21实际,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供应全球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正进入深刻影响从产业链到品牌经营的新阶段,就像惠而浦中国总裁梁惠强在会后接受智东西等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以后只有高端品牌和非高端品牌,不会有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这样的认知差别,希望进入格兰仕时代的惠而浦中国在中国市场焕发生机。
真薛定谔外孙创业!这家量子创企融资近30亿人民币,微软参投
编译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7月28日消息,昨日,美国光量子计算创企PsiQuantum宣布,已完成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24亿元)的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国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领投,微软M12风险投资基金等跟投。 今年5月,PsiQuantum宣布和格芯合作推出了Q1量子系统,双方正在生产量子计算机部件和芯片。PsiQuantum官网显示,本轮4.5亿美元融资将用来建造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商业可行性的量子计算机。这或许将加快PsiQuantum宣称的首台商业量子计算机生产进度。 到目前为止,PsiQuantum已经筹集了6.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21亿元)的资金,在量子计算创企中名列前茅。 ▲PsiQuantum成立至今的重要节点(来源:PsiQuantum) 一、4名英国学者联合创办,薛定谔外孙为首席架构师 PsiQuantum由Jeremy O’Brien、Terry Rudolph、Pete Shadbolt和Mark Thompson 4位英国高校学者于2016年创建,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公司创立后,上述4人在PsiQuantum分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架构师、首席战略官和首席技术官职位。 ▲PsiQuantum首席执行官Jeremy O’Brien(左一)、首席架构师Terry Rudolph(左二)、首席战略官Pete Shadbolt(左三)和首席技术官Mark Thompson(左四) 2001年,Jeremy O’Brien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了量子技术的PhD(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作为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访问过北海道大学、昆士兰大学、大阪大学、悉尼大学、斯坦福大学和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等多家高校、企业。从2006年开始,Jeremy O’Brien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工作了12年,是该校量子光学中心的主任兼物理与电气工程教授。 Terry Rudolph此前曾在贝尔实验室进行了2年的研究;2003年,他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他也是量子领域PBR定理的发现者之一,该发现曾被誉为自贝尔定理以来量子理论基础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此外,他还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的外孙。 Pete Shadbolt 2014年在布里斯托大学获得了光量子计算博士学位,此后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同年,他被Jeremy O’Brien推荐获得了英国研究委员会颁发的EPSRC Rising Star奖。 Mark Thompson则是PsiQuantum的首席技术官,曾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工程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Mark Thompson在剑桥大学留校工作了2年;2009年他又在日本东芝担任研发工程师一职。从2008年至今,Mark Thompson在布里斯托大学担任量子光子学教授。 二、和格芯合作推出Q1量子计算芯片,扩展路径已出现 和谷歌、IBM采用的超导路线不同,PsiQuantum计划使用硅光子芯片搭建量子计算机。该公司通过标准的半导体工艺将光子电路集成到芯片上,然后使用光子电路来操纵光量子,以实现可容错、纠错的量子计算。 今年1月,PsiQuantum发布了基于融合的量子计算模型(fusion-based quantum computing),该模型可以容忍光子损失对量子计算的影响,达到容错量子计算。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101.09310 5月,PsiQuantum与美国晶圆厂商格芯合作,共同完成了“基于硅光子的集成量子系统(silicon photonics-based quantum system)”的研发。该量子系统被称为Q1系统,而PsiQuantum和格芯正在生产光量子探测器等系统组件和Q1量子芯片。 当前,PsiQuantum和格芯一起将超导光子探测器引入了300mm晶圆产线,这也意味着量子设备的生产将具备规模化、可扩展的特性,使PsiQuantum看到了实现百万量子比特规模的可行路径。 PsiQuantum称,Q1集成了电子控制、光学I/O、封装等技术,晶体管数量超过7.5亿个。在研发过程中,PsiQuantum也拥有了大量专利,覆盖了从新型材料、光子操作、设备、光学、低温系统等众多领域。 ▲PsiQuantum Q1芯片(来源:PsiQuantum) 三、硅光子路线获投资者认可,微软赞扬PsiQuantum工程计划 针对本轮融资,Jeremy O’Brien提到量子计算是迄今为止最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而他坚信,硅光子学是实现容错量子计算机,并达到百万量子比特规模的唯一途径。本次4.5亿美元的融资也证明了他们对于这一路线的笃信和重视。 BlackRock董事总经理Tony Kim对这一说法表达了赞同,他认为,硅光子与量子计算架构的结合是最可能实现的方法。而商业化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将有潜力解决气候、医疗保健和能源等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M12董事总经理Samir Kumar也分享了微软投资PsiQuantum的原因。他谈道,PsiQuantum的雄心和其稳健、严格、循序渐进的工程计划相匹配,而微软和PsiQuantum也在量子计算机的实用规模上有着相同的认知,即商用化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必须达到百万量子比特规模。 结语:商业化落地是关键,PsiQuantum技术路线获资本青睐 当前,量子计算已经是最具潜力的新兴技术,IBM、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都加入了这一领域。除了这些科技巨头,量子计算创企也是这一新兴赛道的重要玩家,加拿大Xanadu、D-Wave、美国PsiQuantum,以及中国本源量子、玻色量子等都有着独特的量子计算路线。 虽然当前量子计算行业百家争鸣,但是从量子规模来看,整个行业距离商业化落地仍有一定距离。谁能够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吃到技术红利,谁就能够占得先机。而本次融资后,PsiQuantum累计获得6.65亿美元融资,侧面证明其技术路线可行性较高,具有落地潜力。
刘海屏拜拜了!iPhone14或将支持屏下指纹
从目前的已知消息显示,苹果将会在今年9月份正式发布iPhone 13系列新机,但遗憾的是该机并没有将困扰用户多年的刘海移除,而是通过优化内部的堆叠,将刘海区域的面积缩小。 据悉,苹果多年来一直未曾向刘海下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至今未能找到可有效替代Face ID且足够安全的解锁方式,目前来看Face ID的3D结构光依然是安全性最高的解锁方式之一。 但这个局面可能很快就要被打破了,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苹果有一项新的技术专利被曝光,其中正是一种在屏幕下方安放传感器的方法。 该专利指出,iPhone可以通过在将光学成像阵列放置于屏幕下方之后,其可定向接收透过屏幕传来的光线(与屏幕发光的方向正好相反),而这个光学成像阵列可以适用于任何的成像、感测、或数据聚合等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光、结构光、指纹、面容等生物特征。 也就是说,配备这项技术的iPhone,将有望实现屏下的指纹识别,以及屏下Face ID面容识别,甚至是屏下的虹膜识别等各种生物识别方式,而这一技术也将使得iPhone有希望完全抹除刘海区域,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效果,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鉴于目前iPhone 13系列已经要进入量产阶段,其设计已经最终定型,将无缘搭载此项技术,而明年的iPhone 14应该即将进入研发周期,有望成为首款搭载这项技术的机型。 因此,iPhone 14也将有希望成为历史上首款支持屏下指纹、屏下Face ID的苹果手机,值得期待。
手机屏下摄像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自 2019 年以来,小米 OV 等国产手机厂商相继发布屏下摄像方案,开启对全面屏形态的探索。 然而,方案有了,量产却迟迟难以落地。 不曾想,在一众手机厂商冒泡之后,凭借 2020 年 9 月发布的 Axon 20,中兴成为第一个量产屏下摄像方案的手机厂商,让业界颇为惊奇。 时隔三百多天,2021 年 7 月 27 日,中兴发布了新一代屏下摄像手机「中兴 Axon30 5G」。 中兴 Axon30 发布,2198 元起 发布会一开场,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中兴终端事业部总裁倪飞首先介绍了中兴最新的发展动态,主要包括: 2021 Q1,中兴消费者业务同比增长了 60%; 终端产品全球累计发货超 5 亿台; 国内市场建成 3000 家线下零售阵地。 倪飞表示,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在于屏幕和影像,而这也是中兴大力发展屏下摄像的重要因素——在最新发布的中兴 Axon30 上,充分凸显了这一亮点。 据中兴通讯副总裁、中兴终端 Axon 产品总经理张雷介绍,其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精细度由原来的 200PPI 升级为 400PPI,多驱 ACE(Array circuit enhanced)电路排布效率提升50%,使屏幕两个区域过渡更自然。 另外,通过搭载独立的 UDC Pro 屏显芯片,使得 Axon30 屏下前摄区域与其它区域具备显示一致性。同时,通过应用 7 层高透材料、玻璃基板以及结合灵透算法 2.0 配备的 AI 画质增强、智能去雾化、抗炫光干扰功能,进一步提升手机拍摄效果。 除了着重介绍的屏下摄像区块,其它主要配置也在随后一一公开: 屏幕方面,搭载 6.92 英寸 AMOLED 显示屏,100% 覆盖 DCI-P3 色域,10bit 色深。 性能方面,搭载骁龙 870G。 影像方面,后置采用以 6400 万像素 IMX682 为主摄的四摄方案——屏下前摄分辨率为 1600 万像素。 其它方面,中兴 Axon 30 5G 最高配为 12GB 内存及 256GB 闪存,结合自研内存融合技术,可将部分空闲存储空间用作最多达 8GB 的扩展运行内存,VC 液冷散热、4200mAh 大电池、55W 快充、多功能 NFC 等产品特征也都没有缺席。 售价方面,中兴 Axon 30 依据内存和存储空间的不同提供了四个版本,最低配置 6G+128G 版售价 2198 元,最高配置 12G+256G 版售价 3098 元。 “屏下摄像”开启竞赛模式 整场发布会下来,毋庸置疑,“屏下摄像”是中兴 Axon30 的最大亮点。 事实上,不止是中兴,包括小米 OV 在内的其它手机厂商也在尝试采用“屏下摄像”方案。 所谓屏下摄像头技术,其实就是将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下方,避免前置摄像头的存在对手机正面的全面屏设计产生阻碍;其基本原理与屏下指纹相似。 但不同的是,屏下摄像的实现要比屏下指纹难得多,屏下指纹只是为了从图像中获取相应的纹理信息,没有成像需求,对画质要求较低;屏下摄像则不然。 张雷在发布会上指出,要实现屏下摄像,需要突破两方面难点——一是显示与透明难以平衡;二是屏下摄像难以呈现优秀的拍照效果。 张雷表示,在智能手机屏幕上,像素密度越大显示效果越好,但同时对光线也会造成遮挡,导致透光性弱。相反,隐藏在屏幕下方的摄像头则需要更多光纤进入、屏幕透明性要好才能呈现良好的拍摄效果。 不难看出,要实现屏下摄像,除了在摄像头上下功夫,屏幕同样是突破技术瓶颈的重点。 目前行业内主流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是在屏幕摄像头上方的 OLED 屏幕区域采用高透光率材料,从而做到在兼顾显示效果的同时实现高透光率。 基于此,研发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的主力多是 OLED 屏幕厂商。就在去年,国内的维信诺就宣布实现了可量产屏下摄像解决方案,另外华星光电、三星等厂商也都在进行屏下摄像方案的研发工作。 不仅如此,手机厂商也在积极探索屏下摄像解决方案。早在 2019 年,OPPO 小米就相继公布其屏下摄像方案,vivo 在去年也曾推出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 vivo APEX 2020 概念机,但迟迟未能实现量产。 从行业动态来看,在屏下摄像手机的尝试上,中兴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 2020 年 9 月发布的 Axon 20 就采用了屏下设想方案,成为业内唯一实现量产的屏下摄像方案手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 Axon 20 在屏幕点亮时能够看到一个方形印记,存在一定的瑕疵。而此次通过屏幕和摄像模块调优之后的表现效果如何,还需等待后续实际使用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长期从事智能手机行业的高级管理层告诉雷锋网,他认为目前屏下摄像头还是高端机的尝试,成本很高,适合少数对挖孔和水滴屏不感冒的高端用户。 实际上,在中兴之后,有越来越多手机厂商着手推出带有自家屏下摄像技术的智能手机。根据爆料消息,即将发布的三星 Galaxy Fold 3、小米 MIX 4、荣耀 Magic 3 都有可能采用屏下摄像方案。 一场竞争好戏,正待开场。 智能手机市场比拼的维度,也将增多一环。正如倪飞在发布会中所言—— 屏下摄像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了。
Q2国内手机市场排名公布:vivo第一、荣耀重进前五
市场调研公司IDC今天发布了2021年Q2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报告,vivo公司位列国内第一,荣耀重新进入国内前五。 根据报告,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810万台,同比下降11.0%。2021年上半年国内整体市场出货量1.64亿台,同比增幅6.5%。 IDC表示,上半年市场的增长驱动力完全来自于第一季度相比去年同期更好的市场环境,而随着二季度原有重磅产品缺席,现有产品也未能完全激发大多数用户的换机需求,导致市场关注度下降,春节旺季结束后终端流速持续低于预期,众头部厂商不得不在第二季度放缓了出货节奏。 IDC称,从市场格局来看,前五大厂商中,排名前四位的厂商同比去年均有明显的增长,但仍旧无法弥补整体大盘包含华为在内的其他厂商的大幅下滑。 这一方面体现出硬件和功能逐步同质化的产品,对消费者吸引力正在加速下降;另一方面也展现出智能手机长期作为“人手一部” 的“刚需”产品,其品牌拉力、社交装饰属性所占的权重正在持续提升。 具体的厂商排名方面,vivo出货量1860万台,位列国内第一,市场份额23.8%。 OPPO出货量1650万台,位列第二,市场份额21.1%。 小米位列第三,出货量1304万台,份额17.2%。 苹果位列第四,出货量860万台,份额10.9%。 荣耀在彻底独立运营后,这次进入了前五,出货量690万台,份额8.9%。 PS:五大品牌占了国内市场64%的份额,前面已经没了华为的身影,市场也寂寞多了,华为让出的空间也无法被其他厂商完全填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