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雷军晒小米15发布会首次彩排合影:史上最豪华主讲人阵容亮相
快科技10月27日消息,小米15和澎湃OS 2发布会将于10月29日晚7点举行。 小米创始人雷军日前分享了首次彩排的合影,并透露此次发布会内容丰富,主讲人阵容也将是小米历史上最豪华的一次。 从合影中可以看到,除了雷军之外,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小米集团CMO许斐和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也出席了彩排,各自负责不同产品的介绍。 具体来说,小米15标准版将由许斐主讲,小米15 Pro由卢伟冰主讲,澎湃OS 2由金凡讲解,而小米汽车部分则将由雷军亲自介绍。 据悉,小米15标准版采用1.5K直屏,而Pro版则配备了2K全等深四微曲屏,两款机型均搭载高通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和小米自研的HyperCore内核。 HyperCore内置微架构调度器,使CPU任务执行效率提升了19%,应用启动响应时间缩短了45.7%,为用户带来了更快的操作体验。 在续航方面,小米15系列将配备高能量密度的小米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达到850Wh/L,其中小米15的续航提升了23%,而小米15 Pro则提升了38%。 在价格方面,雷军此前已确认小米15系列将会涨价。 他指出,去年已明确小米14是最后一次定价3999元,今年由于元器件成本上升和研发投入增加,小米15的价格调整不可避免。 业内分析人士预计,由于小米15在软硬件方面的显著升级,起售价可能为4599元。
问界M8外观渲染图曝光:环形灯带上车 前脸与问界M9大不同
快科技10月27日消息,日前,中国专利网公布公告,披露了赛力斯一款新车的外观设计专利。 作为问界汽车的制造商,赛力斯此时公布全新车型的外观专利图,多位汽车博主推测,该车可能为问界M8。 从外观图来看,新车拥有较大尺寸,整体造型偏向圆润;前脸为封闭式样式,搭配环形灯带;这也是环形灯带元素,首次出现在问界车系家族,与大哥问界M9的前脸大不相同。 车身侧面显示,新车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车顶的激光雷达,预示新车仍将会提供华为ADS 3.0高阶智驾系统。 而车身左右两侧,均有一个补能盖板,代表新车可油可电,将会提供增程动力。 车尾的造型相对简约,一条贯穿式尾灯横贯车身,与问界家族一脉相承。 因为问界M8的关注度较高,博主@高转青年-画车魏sir,根据专利图做出了两张渲染图。 整体来看,车辆造型饱满沉稳,但与目前的问界家族风格区别较大,你觉得与问界M9相比,哪款车型更好看。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网友认为,上文的新车并非问界M8,有可能是赛力斯为旗下蓝电品牌准备的,毕竟问界M8没理由不沿用问界M9的设计风格。车辆的真实身份,还需以官方信息为准。 此外,有消息显示,问界M8有望于11月15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亮相,售价区间可能会落在35—45万元。
30多万不可能!揭秘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噱头背后:没有五六十万根本提不走
快科技10月27日消息,30多万就能买保时捷了?近日,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经查,这条消息的来源是,有媒体报道称,有深圳经销商对保时捷Macan车型大幅降价,其中2024款Macan2.0T的裸车报价最低可达35.8万元,而该车型的厂商指导价是57.80万元,相当于打了六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了“裸车价”,不包括任何其他费用。 而一款汽车要真正可以上路行驶,讲的是“落地价”,包括了裸车价、车辆购置税、保险费用、上牌费、装潢费等一系列开支。 不少汽车经销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特意将裸车价设置得较低,但是会要求消费者在店内购买保险、选择时间更长的金融方案、加装高价配件等。 据媒体报道,深圳和广东地区的多家保时捷4S店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店内该车型并没有类似促销,还有工作人员称,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低的售价。 据门店报价,Macan裸车价均高于40万元,折扣力度约为略高于七折。落地价则基本都在60万元左右,最低报价也要五十几万元,具体则需到店详谈。 有业内人士表示,低于40万更可能是一种噱头。虽然Macan是保时捷的低价车型,总被开玩笑说不是保时捷,但是厂商对于品牌一定会有严格的控价制度,35.8万元的裸车价,落地价不让你做金融、加装,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据保时捷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全球销量下降7%,中国市场销量同比更是大跌29%。据悉,面对中国市场的销量疲态,保时捷中国正在扩建研发团队发起智能化冲锋。
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我们做对了什么?
原标题: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55期: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我们做对了什么? “我们看好中国科技工作者,看好中国科技事业的壮丽未来。”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正迎来一个科技全面爆发的浪潮。” “在过去,西方在创新方面很擅长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我们则相对更擅长从1到10、从10到100的扩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些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在飞速地发展进步。在东方卫视10月21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通信领域专家汪涛先生一起交流了对科技发展的感知度,并探讨了在这一发展的背后,我们做对了什么。 《这就是中国》第255期 张维为演讲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引来全球关注。 今年6月12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网站刊文,标题是《中国已经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它这样写道:“五年前的2019年,我们杂志曾发文探讨中国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有一天会成为科学超级大国?五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是的。” 这杂志随后又刊发了一篇封面文章,标题是《中国科学的崛起——令人担心还是令人欢迎?》。文章写道:中国科学正成为世界级水平,从植物生物学到半导体物理学,中国已变成主要力量,“某种意义上甚至使美国相形见绌”。文章还就美国制裁华为公司的结果做了一个评估,指出这是一个“起反作用的失败”。 我们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的政治分析总体上评价不高,意识形态偏见使然,它误判中国政治是常态;但这个杂志对政治领域以外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应该说品质参差不齐,时高时低。作为西方主流观点的代表乃至风向标,它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乃至关注的。 《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首先聚焦被它称作“全球最大的科研机构”的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在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成就。它这样写道: “过去几年里,这里的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增加小麦颗粒长度和重量的基因,发现了能够提高高粱和小米等农作物在盐碱地生长能力的基因,发现了使玉米产量提高10%左右的基因……中国已被普遍看作是农作物研究领域内的领导者,但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起绝非只是个例。” 谈到中国科学院的成就,我想我们还要提及不久前去世的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院士,他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担任中科院领导,我当时也有机会聆听过他的报告。在中科院面临究竟何去何从的非常迷茫的时刻,他提出建设一个“人民的科学院,面向全国的开放的科学院”,探索“一个适应时代、适合中国的新科技发展模式”。回头看,他为中科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国《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聚焦分析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第二个是“自然指数”。 这文章提出,在顶尖科研领域内中国科学家取得了长足进步。文章是这样说的:“由美欧日主导的旧的科学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终结”。 文章指出,根据权威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是中国的20倍;到2013年,这个差距缩小到4倍;从2022年起,中国高引用率论文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也超过了所有欧盟成员国之和。 这篇文章也提到,也有学者质疑这个指标,认为中国学者在一些领域内引用中国同行论文的数量超过引用外国同行的论文,不排除这中间可能有猫腻。但这文章接着说第二个指标,也就是“自然指数”很难做猫腻,因为“自然指数”是依托全球自然科学100来种权威杂志论文形成的一个综合指数。根据这个标准,中国现在也领先全球:2014年“自然指数”首次推出,当时中国排名在全球是第二,论文数量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然而到2023年,中国已经排名第一。 图源:《经济学人》 当然,文章也提到中国有一大批中流水平的大学,它们的科研成果比较平庸,而中国正在努力克服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同时警告欧美国家,中西方科研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对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关上大门,将给西方科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文章把中国科学的飞速进步归结为三个因素,即资金、设备和人才。中国的研发投入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16倍,现在总量仅次于美国。文章认为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已经不乏最先进的设备和非常优秀的研究人员,而且薪酬也很有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位学者指出:“中国学生不再像他们的导师那样,将美国视为某种‘科学圣地’。”西方机构对年轻而有抱负的中国科学家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小。 今年7月1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也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显示自2018年后离开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增加了75%。 报告对1304个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进行了在线调查,表明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所谓“安全和技术威胁”为由而推出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以来,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的人数增加了75%。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最为显著,2021年有超过1000名生命科学家离开美国。 根据这个报告的调查,35%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感到自己在美国不受欢迎;72%的学术研究人员感到研究不安全;65%的受访者担心“美国的反亚裔仇恨和暴力”。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这篇文章也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大规模回国的现象,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推”(Push)和中国政府的“拉”(Pull)两个因素互动的结果。这也使我想到不久前,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与一批国内芯片产业界的大佬共同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 尹志尧本人曾长期在硅谷工作,他说:“硅谷有不少先进设备,但你真正看这些设备是谁在做的呢?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留学生干起来的。好的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回国了,在座的好几位都是美国回来的,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内专家合作。” 他还向大家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到今年夏天,我们在芯片生产设备方面,“基本上可以做到自主可控,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最起码我们是已经有技术,至少可以替代了。” 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资料图:央广网 海外关于中国科技进步的研究几乎都提到中国在科技专利方面的迅速崛起。根据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2022年的年度报告,2022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为798400项,美国是322970项,也就是说中国是美国的2.47倍。 此外,国外媒体还广泛报道了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于2023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 这个报告认为,在64项前沿技术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在53项技术上面排名全球第一,包括人工智能、5G通信、高铁技术、半导体、清洁能源、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美国则在11个领域排名全球第一。 有分析认为这个报告渲染了“中国威胁论”或“捧杀中国”,但我们完全可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出自己的独立研判。 还是让我们回到英国《经济学人》的这篇封面文章。这篇文章的最后指出:“五年前,我们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科学是否能够繁荣?但迄今为止,至少在硬科学领域内,我们的回答是‘Yes’。”文章引用一位资深学者的话说:“给中国奇迹设限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奇迹远未达到极限。”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2014年3月美国知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文,标题就是《中国为什么不能创新?》,文章充斥了对中国体制和文化的偏见;但九年后的2023年5月,这个杂志又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新的创新优势》。看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哈佛商业评论》至少在一些领域内努力与时俱进,否则他们会把自己的牌子做坍的。 现在全世界大概只剩下“跪久了站不起来”而又极端孤陋寡闻的中国公知,还在否定中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我的态度是:不要理睬他们。西方多数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中国科技事业的崛起,在不少领域内领先全球。当然,我们国家也一直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的科技改革和科技发展都更上一层楼。 总之,我们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国科技工作者,看好中国科技事业的壮丽未来! 汪涛演讲 刚才张维为老师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从宏观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来谈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1984年8月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工作后参加了很多中国的卫星通信地面站和微波站的建设工作。这些无线通信设备在选址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测量军用雷达的频谱干扰。我们当时测得最多的雷达是440雷达,它是测水平方位的;还有843雷达,它是测俯仰角的;另外还有514型号的雷达,它主要是米波雷达。 当时的雷达技术比较落后,只要知道这个雷达的参数就可以进行干扰,而这些雷达的参数可以用一种叫频谱仪的设备很容易地测出。我们当时就是用这种设备测的雷达干扰,而这设备本身就是从美国进口的,所以美国就很容易知道我们雷达的所有参数。 为什么美国的电子侦察机老是喜欢在我们周边飞来飞去?因为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测出我们雷达的这些参数。当时一看到山头上某个雷达的天线外型,就能马上知道它是什么雷达。美军用同样的设备,甚至更好的设备,因此他们当然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军方雷达的一些最核心的详细的数据。 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军队在北海和东海曾经吃过很多亏。例如,我们雷达上面发现有很多战机向我们飞过来,那我们就起飞战机去拦截,但是飞到相应的领空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些纯粹是美国电子战机制造的一些假信号。可以说,我们曾经多次被美国的电子战机搞得晕头转向。 这是过去的情况,那么现在我们的雷达技术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们现在主要的舰载和机载的雷达的功率放大器件,早就已经采用氮化镓收发的器件,早在2008年我国开发的这种氮化镓的收发单元的单位功率已经是119瓦,而美国直到现在主力的雷达器件大部分采用的还是砷化镓器件。 当然,客观地说,美国并不是没有氮化镓器件上的技术能力,美国是因为其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延缓了技术的提升。现在美军最新的APG85采用的也是氮化镓器件,但是它的进展很慢。而中国更下一代的氧化镓器件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现在,中国在军舰、战机、预警机、电子侦察船、战机的电子吊舱等各种平台上面装备了各种琳琅满目的世界最先进的雷达装备。可以说,雷达技术,是中国最先实现对美军和北约反超的领域之一,发展得也特别快。 “远望3号”船海上测控的雷达天线。资料图:新华社 为什么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呢?刚才张维为老师提到了,我们有很多投资持续不断地增长,我们有很多先进的研发实验环境和设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拥有非常多杰出的、拥有非常强烈报国情怀的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代的科技并不单纯是某一项技术的进步,背后还有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像半导体器件等等领域的进步。美国因为多年的制造业外移,它已经没有这种很完善的产业链的支持了,所以它单纯地靠少量的军工企业,这是很难去推进的。 当然美国的确还是有很多水平很高的科学家,美国也还有很多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因为缺少产业链的支持,要做出最后的产品,尤其是大规模地、稳定地普及应用,现在事实上若离开了中国的支持,它是很难发展的。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现在正迎来一个科技全面爆发的浪潮。让我们一起努力,去迎接这个时代。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刚才两位的演讲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图景,详细阐述了中国科技迅速的发展与进步。说到这科技发展的进步,普通老百姓其实也能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部分高科技的成果。那么,如果从一个普通的视角出发,我们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高科技的发展进步,两位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例子呢? 汪涛:生活中,我们实际上遇到了许多新的科技进步,比如高铁。如今,高铁出行已变得非常方便。中国在高铁技术上为何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这既得益于对国外高铁技术积累的集成和先进经验的吸收,也离不开我们自身的技术创新。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高铁要实现平稳运行,它的路轨就不能像传统铁路那样,而是需要连续的混凝土路基。这些路基是预制好的,再到现场铺设,而非现场浇灌。而高铁轨道并非完全直线,而是包含长距离的弯曲,这就要求路基混凝土的精度极高,其加工精度跟一般混凝土房屋建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精度要求呢?中国的工程师们想了办法,他们采用数控机床来控制混凝土基础的加工,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这正是我们能在高速行驶的高铁上放置硬币而不倒,享受如此高的稳定性能的原因,背后花了很多的功夫。 张维为:这次我们去泰国,我见到了一位学医背景出身的大学校长。大家或许还记得,六年前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刚开始时,有悲观主义者曾断言我们不行,理由是我们的医疗设备几乎全是进口的,尤其是高端设备。然而,后来我们开始了国产化进程,国产替代的步伐非常之快。 这位校长告诉我,他有意购买中国生产的血透仪、CT、核磁共振等设备,并认为这些设备比西方产品更好,因为中国产品的价格更为合理,最关键的是,在AI应用和远程医疗设备方面,中国产品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我自己当时也颇感惊讶,没想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如此迅速。 主持人:我每年都会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些论坛,因为要负责主持工作。多年来,我有一个很强烈的体会:如果要全图景展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每个领域的人都能列举出一些成果。当这些成果被分享出来时,大家会发现,原来我们在很多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在汪老师的演讲中,他提到有些技术因为有相关产业链的支撑。这些产业链在过去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从而为我们现在集成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汪涛:没错,就是因为中国拥有如此巨大的规模,所以其分工能够比其他国家精细得多。中国的人口总数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甚至还要多出半个欧盟的人口。这样的规模使得中国能够实现联合国所有产业分类的全产业链。当我们拥有了如此全面的产业链后,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创新就变得非常方便。只要有需求,一些集成式的创新就能迅速出现。 主持人:所以我在想,在中国做创新,可能会发现相关的供应链其实都已经存在,只不过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在茫茫如海的企业中把它找出来。一旦我们成功构建了这样的供应链条,这种优势是其他国家很难拥有的,因为他们的供应链要么不全,要么没有中国这样的规模。像长三角这样的地区,其集中发展不仅很有力量,也有规模效应。我们在以往的节目中也多次讨论过规模,现在大家可能需要更加重视“规模”这两个字的意义,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 我在开篇中就提到,当我们说到中国科技进步爆发时,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对此,张老师,您怎么看?我们哪些动作做对了? 张维为:从中国模式的角度来看,首先是“道”与“术”的关系。对于“道”,我们向来非常重视。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极为重要。随后,在江泽民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便包含了代表先进生产力这一内容,而先进生产力无疑是与科技连在一起的。再到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第一个就是创新,其次是新质生产力。这些指导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质生产力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非仅仅停留在Sora、ChatGPT这样的概念层面,而是要真正落地。而要实现落地,就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支持,包括电力、产业、各种分工、产业集群、劳动力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配套。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安排是很厉害的。 此外就是“新型举国体制”,这点在三中全会公报中多次被提及。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那份报告,我国的研发投入(R&D)现已仅次于美国,早已超越欧盟。该报告还指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实际研发发挥的作用已经超过了美国。 为什么叫“新型举国体制”?因为与过去的举国体制有所不同。过去的举国体制主要由国家进行总体规划并投资,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现在,我国研发投入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市场化行为,即民营经济的投入,剩余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投入。这一大变化表明,市场认为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因此积极参与其中。 主持人:所以我们要鼓励民营企业保持活力,因为它们的活力不仅关乎就业问题的解决,还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拉动角色。刚才张老师提及产业政策,我们科技政策的一贯延续性,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 汪涛:没错,中国的这个产业政策,它的项目延续性是非常高的,不会轻易地中断项目。 张维为: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民主集中制非常之重要,先广泛地听取专家、不同流派的意见,最后由党中央做政治决定,这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们在分析中国高科技快速增长的原因时,提到了多个因素,包括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所有科技研究企业的努力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 人才的储备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速度确实越来越快。因此,当我们在思考未来高科技发展还需做哪些工作时,您认为还有哪些点是我们未来要做到的,以确保整个科学技术发展能够持续保持这样的势头? 张维为:在这次三中全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即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意味着要将这三者紧密结合,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是我们讲的通过一种整体性的方法来切入和推进改革。 观众互动 观众:我是一个高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我想问的问题是关于创新的。在过去,我们注意到西方在创新方面很擅长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我们则相对更擅长从1到10、从10到100的扩展。请问两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主持人: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您所在的是高科技哪个领域? 观众:就是光电领域,做激光器的。 主持人:那在这个领域上,您觉得咱们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观众:我们目前仍处于追赶的状态,因为欧美仍有许多技术对我们实施封锁,他们在技术方面仍比我们靠前一点。 张维为:我个人的观点是,0到1的突破取决于你如何界定它。 如果你指的是像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这样的巨大飞跃,那么这样的0到1无疑是极其罕见的,可能是百年甚至数百年才能遇到一次的人才所能实现的。 但如果我们把范围缩小到更小领域的0到1,那么我想不仅中国,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创新。我之所以高度评价华为公司的贡献,就是因为它的原创产品能够赋能千行百业,与我们现在大规模的工业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智能港口、智能矿山、智能医疗等应用。 集装箱卡车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运输货物。资料图:新华社 由于我们的产业更多、分类更细,所以在宏观上看,我并不特别担心。但是,我们中国人要比,就要跟整个西方世界比。要是与单个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并不害怕;而与整个西方相比,我们确实有些地方暂时还不如人家,需要在一些细节上追赶。但总体来看,中国的赶超是一定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细分领域的从0到1的创新上,我们不仅有,而且还不少。 主持人:张老师刚才说到一个概念,即内在动力,它的牵引作用非常重要。就像我们这些年那么关注芯片,以前我们的理念是可以通过购买来解决需求,但当我们面临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后,就变成我们一定要自研。 汪涛:说到从0到1的突破,我们确实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也需要弥补相关的机制。而从1到10、再到100的过程,也并非那么简单。 观众:中国5G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部署处于全球什么样的位置?这对中国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维为:很专业的问题,您平时的工作跟这个有关系吗? 观众:没有,我是教语文的。 主持人:您是教语文的,但是那么关心5G的发展。 观众:因为我们的教育也在进行改革,并与科技紧密相连。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智慧平板,在广州的部分地区,学生已经可以用平板来上课了。此外,我们现在还在试点智慧纸笔,这意味着未来的学生可以在家中直接写作业,只要他们下笔去写,我们就能立即接收到信息,包括学生用了多少时间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这些都是科技的产物。 主持人: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运用了许多技术辅助手段来帮助教学,这些进步让我大受震撼。因此,我很好奇,你们现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写板书吗? 观众:我们会保留传统的板书,在板书的基础上,像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们会让学生朗读一首古诗,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会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让学生描述古诗所描绘的场景,随后会利用AI技术生成一幅对应的画面。学生在那一瞬间会对科技感到惊叹,“哇,原来语文课堂还可以这么玩”。 在安徽省淮北市图书馆AI智能厅,孩子们正在与“诗仙李白”进行互动。资料图:人民日报海外版 汪涛:中国在通信领域的进步,可以说是所有行业中变化最大的之一。中国在通信领域已经发展到了5G阶段,目前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华为、中兴等企业实施极端制裁的原因。 展望未来,我们正在研发6G技术。6G的出现不仅意味着通信速度可能会更快,更重要的是,它将带来卫星通信方面的重大变革。过去我们常听到马斯克在搞星链,而现在中国也在发展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在6G领域,我们已经申请的卫星轨道数量,包括中轨和低轨,加起来已超过5万个,占据了全球理论上存在的10万个轨道的一大半。我们在这个领域具有这样一个领先地位。 张维为:近来我们多次走出国门,今年我们先是去法国巴黎与当地智库进行交流,随后前往马来西亚和泰国,最后回到上海。从手机信号的角度来看,巴黎的信号最差,马来西亚稍好一些,泰国的信号则明显更好,而上海的信号最好,好很多。马来西亚和泰国都使用了一部分华为的设施和产品,而法国则没有。这是我们直观的感受。 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日用而不觉,中国通信这么发达,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解决所有通信需求,无论是在西藏的高原,还是攀登高山,再或在广袤的新疆,都能观看视频。这真是国外没法比的。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词很多人都知道,叫做“认知”。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受限会影响判断,或者无法做出全面的决策。要让认知不受限,关键在于不仅要深入了解自己熟悉的领域,还要打开视野、张开耳朵去听他人介绍各行各业的信息。 就像我们刚刚分享的那么多生动的实践案例,以及那么多人在持续努力做的事情,这些信息量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因此,我们也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节目和平台,能够邀请嘉宾和观众朋友们一起来讨论,共同拓宽视野,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认知。
张忠谋:台积电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10 月 26 日,在台积电运动会上,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于强调因为台积电的成功,使台积电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已真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再次喊出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贸易已死,台积电即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运动会当日,面对张忠谋提出的将会面临严峻挑战,首席执行官魏哲家表示,公司完全有信心提升技术领导地位,并重申其在亚利桑那州的新芯片工厂“进展顺利”。魏表示,台积电现在在全球芯片产业中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 彭博社报道称,张忠谋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在美国控制先进芯片向中国流通的情况下,公司即将面临“最严峻”的增长挑战的背景下做出的。 这一概念他早在2019年就提到过。“半导体的自由贸易,尤其是最先进的半导体,已经终结。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继续推动增长。” 作为苹果公司和英伟达公司的主要芯片供应商,台积电生产了全球99%的AI加速器。预计该公司今年将受益于强劲的人工智能需求,创下历史新高的收入,自2022年末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其股价几乎增长了三倍。 尽管如此,由于美国与日本和荷兰等盟国合作,限制中国获得尖端芯片和设备,台积电被禁止为中国客户制造最强大的人工智能芯片。然而,中国仍占台积电收入的10%以上。 在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之前仍是台积电客户时,这家台湾芯片制造商曾依赖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一度达到约20%。 2020年9月,美国禁止所有使用哪怕最少量美国技术的芯片制造商在未经华盛顿批准的情况下与华为开展业务后,台积电不得已停止了向华为供货。
多领域数据勾勒活力曲线 中国经济“脉动”强劲有力
  央视网消息:10月27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了民航三季度运输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7800多个增发国债水利项目正加快实施、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5万亿元等。多领域数据勾勒活力曲线,中国经济“脉动”强劲有力。   民航三季度运输规模创历史新高    记者从中国民航局了解到,今年三季度民航全行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03.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9.8%。客货运规模创历史新高。   客运方面,三季度民航旅客运输量达2亿人次,同比增长12.3%。其中,国内航线完成1.8亿人次,同比增长8.3%;国际航线完成1822.6万人次,同比增长78%。国际航空客运市场延续较快恢复态势。   货运方面,三季度全行业货邮运输量达231.5万吨,同比增长19.4%。市场需求总体持续走高,国际货运需求依旧旺盛。   全国7800多个增发国债水利项目正加快实施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在增发国债的带动下,全国7800多个水利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为明年农业生产、防汛抗旱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国家增发1万亿元国债资金,水利是重点支持领域。去年受灾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完成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占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完成投资的25%。在河北省邢台市的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夹道调蓄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对挡水墙进行作业。这个项目共涉及4条河道,滞洪容积3200万立方米,目前正加紧完成施工任务。   为抓好增发国债政策措施落地,各地正抢抓秋季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实施。在黑龙江省桦南县向阳山水库的除险加固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抓紧施工。今年启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的9800万元中,7800万元为国债资金。   在安徽省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工程——霍邱民生排涝站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快新建4台220千瓦排涝泵站。今年,霍邱县将投入4.95亿元用于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全部来源于国债资金。   第136届广交会第二期10月27日结束    第136届广交会第二期展览10月27日结束。高品质创新家居产品是本期展览的亮点,水下跑步机、光伏暖通系统等一系列智能绿色产品,受到采购商们的青睐。依托广交会平台,参展企业和全球客商实现高效供采对接。截至目前,本届广交会已累计举办新品发布、行业论坛等贸促活动673场,较上届增长超25%。   第136届广交会第三期线下展将于10月31日开展,展览题材包括玩具及孕婴童、家用纺织品、体育休闲等5个板块。   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5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281.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4%,工业新动能韧性显现。   海关总署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关税保证保险试点   近日,海关总署在青岛、杭州、宁波、济南、重庆和成都海关同步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关税保证保险试点,企业在货物通关时,凭借“一张保单”即可享受“先放行后缴税”的便利优惠。   2024年医保目录谈判竞价正式开始   国家医保局10月27日正式启动2024年医保目录现场谈判、竞价工作,162个通用名药品参加谈判、竞价,其中包括肿瘤、慢性病、罕见病、麻醉等领域用药。这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第7次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预计今年11月份公布调整结果。   今年各地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63万亿元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今年各地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63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93%,支持项目超过3万个。经统计,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资金,年内各地共有2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   《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出台   近日,农业农村部出台《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将组织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和示范带动等三大行动,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果,力争到2028年底,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   2024/2025年冬春航季航班计划今天起执行   从10月27日起至2025年3月29日,全国民航将执行2024/2025年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新航季共有194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客货运航班11.8万班。   第九届亚冬会铁路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部竣工   10月27日,随着苇河至亚布力南站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热滑试验顺利完成,意味着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6项铁路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全部竣工,将为亚冬会交通服务提供运输保障。
联播+|读懂“大金砖合作”之“大”
  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强调,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勇立潮头,以坚韧不拔之志、敢为人先之勇、识变应变之谋,共同谱写“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是“大金砖合作”开局之年。扩员后的“大金砖”,人口、GDP、贸易额占全球比例上升,汇聚起了更广泛、更深厚、更强劲的力量。   从“金砖合作”到“大金砖合作”,一个“大”字,不仅体现在金砖国家数量上,更蕴含着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的时代价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13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十年后,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倡导,金砖国家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   开放包容的主张理念,一直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鲜明特色。   本次喀山会晤前夕,“30多个国家已申请加入金砖合作机制”,以及“为什么‘金砖’越来越受欢迎”等话题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有专家表示,这说明金砖国家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是深入人心的。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再次获多国人士盛赞。阿联酋《联合报》政治评论员指出,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展现了弥合文明分歧、化解文明冲突的广阔胸襟。   大海因能容纳无数江河之水而广阔无边。同样,“大金砖合作”之“大”的重要一点便是开放包容,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的博大胸襟,也是金砖合作机制的魅力所在。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金砖国家30亿人要都过上好日子,全面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主要靠各国自力更生,也需要金砖国家加强合作。”2013年,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就曾阐明金砖国家发展的要义——深化互利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如今,扩员后的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一半,金砖的扩容升级开启了全球南方合作的新篇章。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习近平主席再次登高望远,提出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主张和举措。   “充实合作‘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创新金砖”“绿色金砖”,宣布中方将建立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数字产业生态合作网络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金砖合作提质升级。   团结合作是金砖国家共赢的基础。金砖合作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   中国是金砖合作一以贯之的推动者、建设者。   在上海浦东,高150米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矗立于世博园区。新开发银行是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和推动的金砖合作旗舰项目,也是金砖国家团结合作的象征。   多年来,作为首个完全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多边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在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数字基建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融资支持作用,总投资已接近350亿美元。   自2006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立以来,金砖国家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扩员后,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30%,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泰山因每一粒土壤和岩石的紧密结合,日积月累才成就了其巍峨之姿。同样,“大金砖合作”之“大”也正体现在金砖国家在团结合作中结出的累累硕果。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中指出:“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基于共同追求,顺应世界和平和发展大势。”   倡导国际公平正义,以天下之利为利,是习近平主席的天下情怀。   在俄罗斯喀山会展中心,习近平主席引用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怎么办?》,为推动金砖国家同心同德,勇毅前行拨开迷雾。   面对动荡的世界局势,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和平金砖”“公正金砖”。他呼吁坚持“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推动局势尽快缓和。他强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近年来,面对发展失衡、安全失序、治理失效等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倡导国际公平正义体现的是一种清醒,更是负责任大国和国际组织应有的担当。   2023年,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引用《礼记·礼运篇》名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行大道,得人心。   天下为全人类所共有。坚守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的共同信念,是金砖合作机制的强大驱动力。“大金砖合作”之“大”,也正是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福祉。
南方潮起正扬帆——解码金砖合作行稳致远的成功之道
  伏尔加河静水流深,如岁月的沉思,深邃宁静;伏尔加河滚滚向前,如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世界的目光聚焦伏尔加河畔,历史的指针指向千年古城喀山。10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这也是金砖历史性扩员后举行的首次领导人线下会晤。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关键抉择。是任由世界动荡不安,还是推动其重回和平发展的正道?世界需要穿云破雾的智慧和力量。扩员后的“大金砖”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机遇,夯实合作的制度根基、汇聚合力再出发,成为肩负的历史使命。   这是2024年10月24日在俄罗斯喀山拍摄的金砖峰会标识和国旗。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勇立潮头,以坚韧不拔之志、敢为人先之勇、识变应变之谋,把金砖打造成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主要渠道、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先锋力量。”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登高望远,穿云破雾 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阐释金砖合作初心使命,擘画“大金砖合作”未来方向。讲话极大激发“全球南方”开创历史的主动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   这是一个潮起南方、万象更新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万隆会议以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主权独立。   冷战后,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抓住历史机遇,走上发展快车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是2024年10月23日在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新闻中心拍摄的金砖峰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时代大潮奔腾不息,“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从世界经济“存量边区”到“增量重镇”,“全球南方”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超过40%,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全球南方”转移。“‘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习近平主席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深刻论断。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必然推动国际关系组织形式的调整。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外长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2009年,“金砖四国”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金砖国家间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2024年10月23日,媒体工作人员在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新闻中心工作。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从高盛公司最初的一个投资概念,到四个新兴市场大国组成的合作机制,再到吸引力越来越强并成功实现扩员,“大金砖”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阵”。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政治大觉醒、经济大发展走向全球大联合,逐渐汇聚成“全球南方”这一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   “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基于共同追求,顺应世界和平和发展大势。”习近平主席深刻地指出。   (二)   历史涓流汇聚成滔滔江河,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着国际社会变革。   诞生于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大潮,承载着“全球南方”对于和平发展与公平正义的热望,代表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前进方向,金砖国家团结合作十八载,坚持倡导公平正义,谋求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架构,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实现联合自强树立了典范。   2024年2月2日,在巴西阿波迪,人们观看一款中国生产的农用无人机。当日,中巴农业机械化合作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巴西阿波迪举行,第一批来自中国7家农机企业共31台(件)设备正式交付给巴西农村劳动者组织。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从2010年正式吸收南非加入机制,到2023年“金砖大家庭”实现历史性扩员,从2017年中国提出“金砖+”,到今年邀请多国成为金砖伙伴国并核可金砖伙伴国模式文件……机制日益完善、“朋友圈”越扩越大的金砖合作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金字招牌和最重要平台,为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动能。   金砖是捍卫共同安全的稳定力量。阵营对抗、冷战思维为世界和平投下阴影,金砖国家坚定站在和平正义的一边。乌克兰危机延宕,中国和巴西会同有关“全球南方”国家发起了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汇集更多致力于和平的声音。加沙冲突升级,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就巴以问题协调立场、采取行动,成为推动对话与和平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已在维护地区稳定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收获。   这是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园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2年6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金砖是推动共同发展的中坚力量。“脱钩断链”、经济胁迫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发展,金砖国家聚焦发展,持续推进货币金融、贸易投资、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相互成就、共同振兴的发展目标,推动把发展置于国际经贸议程中心地位。巴西前总统、新开发银行行长迪尔玛·罗塞芙说,金砖合作这一新兴经济体间重要的合作机制不断走深走实,让金砖国家拥有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强劲增长势能。   金砖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引领力量。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深刻演变,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长期滞后,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权利赤字”。金砖国家致力于动员整合“全球南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公平正义、开放包容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改革。本次会晤发表的喀山宣言提出,愿协调立场以增强包容性,提升“全球南方”话语权,进一步将“全球南方”优先事项纳入二十国集团议程。   金砖合作机制生命力、感召力的彰显,体现的是维护和平、共谋发展的世界人心所向。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阿斯利·艾登塔什巴什所说,“金砖向世界发出了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信号,表达了对另一种全球秩序的渴望”。   (三)   当历史书写“金砖篇章”时,记录的不仅是丰硕的合作成果,更有其卓然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   跨越分布在四大洲的地理距离,超越不同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顺应“全球南方”崛起的历史大势,承载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期许,十八载风雨兼程、携手同行的坚定步伐,始终贯穿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不仅是金砖合作的核心理念,更是其初心使命的鲜明写照。   2024年9月24日,在俄罗斯喀山,俄罗斯喀山室内乐团演奏传统曲目。“金砖国家文明对话”系列活动当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伊朗等金砖国家的相关机构、各领域专家学者及青年代表等300多人参加。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开放包容,是金砖合作的突出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金砖国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使之惠及各国人民;体现在金砖国家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推动“金砖+”合作模式,实现历史性扩员,让更多国家加入“金砖大家庭”,不断扩大金砖合作的辐射受益范围;体现在跨越山海架起友谊桥梁,在人文交流中激发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新思考,在文明互鉴中促进超越隔阂冲突的新互动。   合作共赢,是金砖合作的核心要义。这一要义,体现在金砖国家强化政治安全、经贸财金、人文交流“三轮驱动”合作,深化农业、能源、矿产、经贸等传统领域合作,拓展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不断增进金砖国家人民福祉;体现在团结带动更多发展中国家追求联合自强,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体现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产生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让发展机遇和成果惠及更多“全球南方”国家。   这张2024年9月13日拍摄的照片显示,在巴西朗多尼亚州,EDP输变电项目线路穿越热带雨林(无人机照片)。巴西EDP输变电项目是位于巴西北部的阿克里州和朗多尼亚州的绿地输变电工程,山东电建一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EPC总承包任务。项目全面完成后,将极大提升当地电网的输电能力,增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巴西北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金砖国家跨越山海、攥指成拳,将彼此差异转化为互利合作的动力,将各自成功视为共同发展的基石,走出了一条国家间合作共赢的新路。金砖国家用行动向世界证明,国家间关系可以超越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习近平主席这样概括:“这就是互尊互助,携手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经济、政治、人文合作;倡导国际公平正义,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衷共济,共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   金砖合作机制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推动引领。   “中国是金砖合作机制的主要支柱和巨大动力”“中国为凝聚‘金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金砖会是什么样”……回顾金砖合作机制十八年壮阔历程,国际观察家这样评价中国的角色。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历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和倡议,亲力亲为推动金砖合作实现大发展、展现大作为,从提出金砖国家“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四大目标,到首倡“金砖+”合作模式,从阐述金砖国家“四大伙伴关系”,到推动金砖历史性扩员……在金砖机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留下了中国印记。   2023年2月2日,来自印度的客商拉贾(右)在中国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家玩具店铺内选购。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此次喀山会晤,习近平主席针对未来金砖发展,提出建设“和平金砖”“创新金砖”“绿色金砖”“公正金砖”“人文金砖”等五大主张。登高望远、穿云破雾的智慧指引,让金砖这艘大船有了更加清晰的航向。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前主席苏丁德拉·库尔卡尼相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点建议将推动金砖合作迈上新高度”。南非沃尔特·西苏鲁大学研究员、金砖问题专家祖基斯瓦·罗博吉认为,“中国的引领作用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发展”。   这是2024年8月20日在南非北开普省拍摄的南非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无人机照片)。由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建三公司承建的南非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首个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也是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之一。新华社记者 张誉东 摄   从会同有关“全球南方”国家发起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到呼吁中东各方尽快停火、停止杀戮;从宣布建立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数字产业生态合作网络,到承诺同金砖国家拓展绿色产业、清洁能源以及绿色矿产合作;从主张推进金砖扩员和设置伙伴国进程,到承诺实施金砖数字教育能力建设计划,未来5年在金砖国家设立10个海外学习中心……一系列新倡议、新举措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金砖国家的共同意愿,彰显了中国对推进金砖合作的坚定承诺与信心。   作为“行动队”重要一员,中国脚踏实地推动金砖各项共识落地生根。新开发银行开业9年来,累计批准100多个项目,贷款总额约35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金砖务实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一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惠民项目开花结果;贸易投资、能源资源、货币金融等领域合作持续拓展,丰富的人文交流活动为金砖国家民心相通架起新桥梁,夯实金砖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   这是2023年8月9日拍摄的中国黑河学院俄罗斯文化体验中心。黑河学院是中俄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与俄罗斯近30所高校建立长期稳定教育合作关系。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新时代的中国从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观中汲取智慧,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与金砖合作机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老挝资深外交官西昆·本伟莱认为,“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为金砖国家之间及其与其他国家搭建拓宽务实合作平台,让更多国家看到了金砖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年9月19日,来自俄罗斯的参展商在中国陕西杨凌农高会展台进行直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世界越是动荡,越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发出和平之声,共谋发展之路,夯实合作之基。“大金砖合作”以人民幸福、世界发展为依归,大幕开启,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千年潮未落,风劲好扬帆。面对新的时代浪潮,“全球南方”携手并肩、团结奋进,必将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共同开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国际观察|美国总统选战最后冲刺“怪现象”频出
  新华社北京/华盛顿10月27日电 题:美国总统选战最后冲刺“怪现象”频出   新华社记者孙丁 熊茂伶   今年美国总统选举日为11月5日。随着选举日的临近,选战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民主、共和两党阵营势均力敌,在各自积极造势拉票的同时,也加大了相互攻击的火力。美国各界高度紧张,舆论场一片喧嚣。   如此背景下,一系列选举“怪现象”涌现。在美国媒体和专家看来,这些“怪现象”背后有政治因素,也有利益考量。这场选举究竟会把美国带向何处?许多人感到焦虑和担忧。   这是2023年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特朗普反常呼吁提前投票   “你好,我是拉拉·特朗普,代表特朗普总统竞选团队,我们希望你在选举日之前投票……选情十分胶着,我们的投票率必须很高,让胜利不被操弄。”这是由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联合主席拉拉·特朗普录制的电话语音信息。拉拉·特朗普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的儿媳。   有数据显示,从10月初开始,估计至少有28.6万个带有这段语音信息的“机器人电话”打给了宾夕法尼亚、佐治亚、亚利桑那等关键摇摆州选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披露,今年早些时候,拉拉·特朗普还录过另一段语音,内容是质疑2020年大选邮寄选票舞弊。   在2020年大选败选后,特朗普坚持认为当年选举中的邮寄投票和提前投票存在大规模选举舞弊,民主党方面则称之为没有证据的“阴谋论”。然而,在今年总统竞选中,特朗普改变态度,呼吁共和党选民提前投票,前后矛盾的信息引起美国多方关注。   7月18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前排左二)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万斯(前排右二)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向观众致意。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通常来说,民主党选民更倾向于邮寄投票和提前投票,而共和党选民更多在选举日当天投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最新一项民调显示,今年已经提前投票或计划提前投票的选民中,大部分支持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而大部分打算在选举日当天投票的人支持特朗普。   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州都开放了提前投票或邮寄投票。在佐治亚州提前投票首日,就有超过32.8万人完成投票,大幅刷新该州历史记录。英国广播公司文章说,这折射出今年美国大选的白热化程度。   美国媒体和专家认为,特朗普一反常态呼吁共和党选民提前投票,反映出他同哈里斯对决的激烈程度,虽然无法一下子改变共和党选民长期以来的投票习惯,但他不想让民主党独享提前投票的优势和曝光度。   名人名流入场“豪赌”   美国科技企业家、超级富豪埃隆·马斯克近期在网上发起一项支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二修正案的在线请愿书,以支持共和党人特朗普并宣布在美国大选选举日前,以抽签形式每天向一名签署该请愿书的“摇摆州”注册选民发放100万美元。马斯克日前在社交平台X上转发了8位“获奖者”手持巨幅支票的照片。   据美国选举和民调专家分析,“摇摆州”的战况将决定今年总统选举的结果,而特朗普和哈里斯在“摇摆州”的选情难分上下。路透社文章写道:“这笔钱是马斯克利用其巨大财富影响特朗普同哈里斯激烈选战的最新例证。”   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时,马斯克曾是他的批评者。2022年,马斯克曾表示,他此前绝大多数情况把票投给民主党人,但接下来打算给共和党人投票。今年,他为支持特朗普竞选成立了“美国政治行动委员会”,迄今已为该组织提供至少7500万美元的资金。   有分析指出,马斯克“倒戈”有多重原因:马斯克拥有一系列涉及卫星、电动汽车、大脑芯片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企业,这些企业严重依赖联邦政府的合同和规则。而拜登政府过去四年对其相当冷淡。此外,特斯拉不组建工会,而汽车制造业工会是民主党票仓,拜登公开支持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却“冷落”特斯拉,马斯克对此极为不满。   哈里斯同样在争取名人名流助阵。今年9月,哈里斯同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举行的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结束后,美国“顶流”娱乐巨星、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数亿粉丝的泰勒·斯威夫特宣布将在今年总统选举中为哈里斯投票。此外,乔治·克鲁尼、安妮·海瑟薇、珍妮弗·劳伦斯等一众好莱坞巨星也都“背书”哈里斯。   不过,名人的“背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英国舆观调查公司9月一项数据显示,约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斯威夫特的“背书”会降低他们对哈里斯的投票热情。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9月的民调也显示,21%的受访者表示马斯克的“背书”会反向影响他们对特朗普的投票热情。   政治暴力愈演愈烈   过去三个多月里,特朗普已经历多次未遂刺杀,哈里斯竞选团队在亚利桑那州的一处办公室遭枪击破坏……今年美国大选在政治极化和舆论撕裂加剧的同时,政治暴力也愈演愈烈。   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民主、冲突和治理项目高级研究员蕾切尔·克莱因菲尔德指出,在当前高度紧张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下,候选人被袭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张9月10日在美国费城总统辩论媒体中心拍摄的视频直播画面显示,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右)和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费城参加电视辩论。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尽管特朗普和哈里斯都谴责政治暴力,但两大阵营之间的相互攻击几乎一刻没有停止,“骗子”“罪犯”等极端言语层出不穷。随着选举日临近,双方言语越来越粗鲁。特朗普日前在宾夕法尼亚州拉特罗布市举行的集会上猛烈抨击哈里斯,称哈里斯比民主党一些左翼人士还要“激进和疯狂”。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举行的一场集会上,哈里斯攻击特朗普的年龄和体力,讽刺特朗普“无法进行思考”。   大选在即,随着美国政治极化日趋严重,两党相互攻击不断升级,美国民众对政治暴力的担忧明显加深。昆尼皮亚克大学9月一项民调显示,约四分之三的美国潜在选民表示,他们非常担心或有些担心今年总统选举结果出来后会发生政治暴力事件。该大学民调分析师蒂姆·马洛伊说,许多选民担心政治言论的升温沸腾会成为政治暴力的导火索。
“道歉秀”难掩美式人权的斑斑劣迹
  美国总统拜登当地时间25日在亚利桑那州参加原住民社区活动时,就美国政府历史上强迫原住民儿童进入寄宿学校、导致大批儿童遭虐待甚至死亡的做法正式道歉。   这是拜登首次以美国总统身份访问印第安人保留地。白宫称,拜登采取了“历史性”行动。 △美联社报道截图   但有美国媒体指出,拜登此举不过是试图在离任前树立政治形象,并在大选冲刺阶段为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的竞选助力罢了。虽然印第安选民只占美国选民总数的极小一部分,但他们的选票在亚利桑那等州可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很多美国民众也在网上质疑拜登的动机:“离大选还有10天,不要相信虚假的承诺”,“真会挑时间,为选票而道歉令人作呕”。   更有网友称“早就该道歉了”。 △美国网友评论截图   “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时代”   众所周知,美国的立国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如果说对原住民及其历史的抹除是白人殖民者否认不掉的一大原罪,那么印第安寄宿学校就是最大的罪证。   从1819年推出针对印第安人的《文明开化基金法》开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在全国推动建立原住民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并接受同化,以抹掉他们身上的民族特性,彻底摧毁他们的文化根基。   △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中部的原热那亚印第安工业学校建于1884年,1934年永久关闭。在学校运营的50年间,共有来自40多个印第安部落的4300多名原住民儿童在此就读,最小的孩子年仅5岁。(图自《华盛顿邮报》)   美国内政部今年7月底发布的“联邦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真相倡议”项目调查报告第二卷显示,1819年至1969年的150年间,至少有973名原住民儿童在美国政府运营或支持的寄宿学校就读期间死亡,几乎是2022年5月发布的调查报告第一卷中统计数字的近两倍。   这些死亡儿童被埋在65所寄宿学校的至少74个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墓地里。   此外,最新调查结果还显示,历史上美国政府在全美37个州和地区总共建有417所原住民寄宿学校,比调查报告第一卷中统计的408所又有增加。 △美国平等法律援助组织官网报道截图   美国内政部承认,随着调查的深入,真实的寄宿学校数目和就读人数会不断增加,实际死亡的原住民儿童可能达到数千甚至数万人。   推动此次调查的美国首位原住民出身的内政部长德布·哈兰自己,就有祖辈被迫就读于这种寄宿学校。   在她看来,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时代。   “我认为,寄宿学校制度是在对原住民进行种族灭绝、夺取他们的大片土地之后,将他们置于所谓‘主流社会’的最后尝试之一。印第安儿童从自己的社区和家庭中被带走,这样政府就可以夺走他们的传统服饰,夺走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有许多孩子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园。” △中间戴眼镜者为德布·哈兰(图自《华盛顿邮报》)   “‘我很抱歉’对我没有任何作用”   不可忽视的是,时至今日,让美国彻底与过去那段黑历史说再见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原住民因长期被边缘化,至今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印第安人保留区经济发展停滞、社会问题严重早已不是新闻,印第安人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指标更是远远落后于白人。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所有族裔群体中,印第安人的预期寿命最短,贫困率最高,社区医生与患者比例最低。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原住民社区的自杀率是最高的,但相关的干预措施却很少。与其他族群相比,原住民往往承受着更糟糕的童年经历。   斯图尔特原住民寄宿学校幸存者阿塔·斯蒂文森表示,西方媒体常常将美国原住民群体自杀率高的现象归咎于原住民对酒精或者毒品的依赖,却忽略了寄宿学校政策对一代代原住民家庭观念和身份认同的摧残。   “在原住民寄宿学校中,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战俘,而这整件事就是一场以原住民儿童为敌人的战争。”   从历史上遭驱逐、屠戮和强制同化,到如今整体性的贫困和被忽视,原本是北美大陆主人的原住民反而在美国社会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方面高喊“平等”和“人权”,另一方面却让原住民忍受着“二等公民”待遇。以至于有美媒评论称,原住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早已深嵌在了美国社会组织架构和法律体系之中。 △《洛杉矶时报》报道截图   在拜登这场迟来的道歉背后,真实的故事和痛苦并未终结。而总统的道歉能否真正推动原住民权益的改善?前景亦不乐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拜登的表态并不足以抹去美式人权的斑斑劣迹。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需要的是真正的反思和实际的改变,而不是一场简单的“公关表演”。   或许78岁的原住民寄宿学校幸存者达里尔·诺哈特的话能代表很多受害者的心声:“我听过太多道歉了。‘我很抱歉’对我没有任何作用。” △美国南达科他州公共广播网站报道截图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