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胖东来索赔100万元,“红内裤”事件女网红蹭流量的代价大了
胖东来又做了一件出圈的事儿。 4月5日晚,“胖东来商贸集团”公众号发布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公示。其中显示,胖东来以名誉权侵权为由,对“红内裤”事件博主段某(网名:两个小段(小))提起诉讼。 胖东来表示,被告在抖音上发布视频,称在胖东来购买的红内裤掉色,品质有问题,造成其过敏、接触性皮炎。其作为自媒体从业者,拥有大量粉丝,言论引发大量关注,造成了诸多客诉、信任等问题,以及对胖东来和产品品牌的负面评价,上升为社会热点事件。 对此,胖东来以名誉权侵权为由提起诉讼,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目前案件正等待安排开庭。 从时间上看,“红内裤”事件已经过去两个月。两个小段(小)在2月4日发布题为《本命年红内裤,本命年的效应来的太快》的视频,长达15分钟,声泪俱下的“控诉”胖东来。 “两个小段”视频截图 这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因为胖东来本身的流量和关注度,加上段某在视频中极具反差和视觉冲击的演绎,比如“隐私部位遭遇危机”、“你简直不敢想象这是胖东来”、“我都过敏了,你拿保温杯糊弄我”等表达,从供应链问题到客诉机制失灵,再到员工推三阻四,都是在胖东来标榜的品控、服务上戳刀子。 她眼泪示弱下的单方面指控,也引起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的“共鸣”,视频在24小时内的播放量就破亿,迅速演变成胖东来的一场“信任危机”。 胖东来的反应是迅速的,丝毫不拖泥带水:下架商品、复查道歉、补偿顾客、公示结果。对应到具体动作就是,段某视频发布当日,胖东来发布情况说明回应称,已组建专项调查小组,并对此品牌系列产品下架处理,对所有内裤、内衣产品全部进行全面复查。 2月6日,胖东来再次发文,承认管理存在问题并致歉,承诺公示调查结果。 2月14日,胖东来发布长达53页的《关于“红色内裤掉色、过敏以及部门处理过程”的调查报告》,公布了事件起因、经过、处理方案、整改方案以及商品检测方案等信息,并给段某发放500元投诉奖,跟踪她的健康恢复状况并承担相关医疗费用。 同时,胖东来还在调查报告中“反击”:该视频引起的社会关注及影响,涉嫌严重侵犯公司名誉权,胖东来法务将坚决依法维权,综合评估胖东来品牌价值及社会影响力对于严重侵权的行为,原则上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这番操作,刚柔并济,有理有据,一条39元内裤的争议,也成为胖东来硬抗流量暴力的经典案例。 100万的索赔不是小数目。段某可能没有想到,胖东来会如此强硬的回击它们的“上帝”。从其相关发声看,她也在遭遇网暴,被认为是“职业打假人”“多次恶意投诉”“偷盗胖东来购物车”,甚至还有人上门辱骂、恐吓。 胖东来调查报告发出后,段某也发布声明称,自己没有任何运营团队,相关事件虽是基于事实情况进行表述,但由于自己的表达情绪化,引起负面影响,占用公共资源,对此真诚道歉,以后会更加谨言慎行。 但正如有官方媒体评价:不该仅以一声道歉收尾。这场“红内裤闹剧”,胖东来与顾客似乎完成“弱者”角色的互换。虽然最终的定性定责还有待法院审判,但其以硬核事实硬怼情绪流量,也戳破了当下部分网红深谙的维权不对称规则:企业面对不实指控时,往往因担心舆情扩大而选择花钱消灾,助长了恶意投诉的产业化。 这种"我弱我有理"的所谓“维权”逻辑,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铁头等职业打假网红铤而走险、碰瓷式蹭流量的依仗。 胖东来公示出来后,#胖东来起诉博主两个小段#的话题就上了热搜。词条下的评论里,绝大部分观点都是在支持胖东来,认为网红无底线博流量,就应该付出代价,企业杀鸡儆猴,和顾客“较真”也无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胖东来起诉段某外,还起诉了另外一名大V宋清辉,其认证信息为“经济学家”。胖东来认为,被告账号在“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的微博超话中评论“胖东来是一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的言论,涉嫌贬损公司品牌形象,已将此列为侵权诉讼案件之一,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 4月6日,宋清辉发布声明回应称“于东来是人不是'神'”、“死磕到底”。鉴于宋清辉的身份,有网友评价,“我可以骂你,你不能回嘴。大V欺负人了”。 在此之前,账号“小麻子”曾在“抖音”平台多次发布恶意诋毁胖东来商誉的不实言论,胖东来将其诉至法院,对方被判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胖东来各项损失1万元。 胖东来一边被质疑“店大欺客”,一边赢得更多用户口碑,也能看出这家零售业标杆在企业治理上的成熟。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曾在回应追责“红内裤事件”时表示:是要跟人们提醒,我们做什么最起码要有理性,不能随便去放大自己的情绪。你要去承担的,勇敢地去承担,都能彼此友善,彼此尊重,为了社会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看来,胖东来之所以敢如此果决、大胆的与顾客“较真”,其凭借的也并不完全都是流量,关键还是它的商业模式、品控、服务以及标准化的危机处理机制。 真诚才是必杀技,这也帮助胖东来在诸如擀面皮操作台环境问题、员工蹲下尝面等舆论漩涡中脱身,走上零售业的神坛。而这恰是多数企业在经营中所匮乏的“品质”。
都说页游要死了 结果老外想做自己的“贪玩蓝月”
提起网页游戏,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浮夸的大翅膀装扮?是闪瞎钛合金狗眼的特效?是开局一条狗刀刀 999 ?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网页游戏这四个大字,已经和 “ 过时 ” 画上等号了。 这不是单纯的身边统计学,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表的《 2024 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就指出了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2.35% ,已是连续第九年下滑。 海外情况也差不多,前几年的时候,也有 “ 网页游戏已死 ” 的观点。 但我要是说,网页游戏在去年,突然又火起来了呢? 你没看错,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最开始也以为是某个洋葱新闻的观点,最后发现,给出这个结论的,是 GDC 官方。 也许大伙对 GDC 不太熟悉,这么说吧,它的中文名是游戏开发者大会,被誉为 “ 全球游戏技术风向标 ” ,是全球游戏行业最具权威及影响力、也是最大规模的行业峰会。 如果你想知道未来游戏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你就应该关注 GDC 。 现在正在举办中的 GDC ,在几个月前对游戏开发社区发起了一项调查,收到了来自六大洲 86 个国家 / 地区的 3500 份回复。 报告的第 20 页左下角的一小段,提到了 16% 的开发者表示他们正在开发网页游戏,这也是近十年来,游戏工作室们对网页游戏最感兴趣的一次。 要想知道是什么让网页游戏迎来了文艺复兴,得从一个问题开始说起——什么是网页游戏。 顾名思义,网页游戏就是基于网页的电子游戏,一般不用下载客户端,电脑能联网就行。 现在我们经常把贪玩蓝月这种游戏称作网页游戏,实际上,像是大伙小时候玩的 4399 小游戏,也是网页游戏。 网页游戏最初看起来类似于 MUD 游戏,主要通过文字来表现游戏内容。我们之前聊过至今仍在运营的中国第一款网游《 侠客行 》,就是 MUD 游戏。 比如最早一批的网页游戏《 地球 2025 》,玩家可以扮演一个国家来发展经济,并组建自己的部落( 游戏公会 )和其他玩家的部落进行战斗。 网页游戏是咋兴起的呢,这就要提到一款你我都熟知的软件,没错,它就是 Flash 。 对于游戏开发而言, Flash 有几个优点,一是入门简单,不至于像其他软件那样从入门学到入土,很多 Flash 游戏都是个人或者几个朋友就做出来的。 二是 Adobe 收购 Flash 后,推出了不少帮助游戏开发的技术,例如 Adobe Scout 、 CrossBridge 等,开发者做起网页游戏来更省事了。 对普通玩家来说,你不用去买游戏实体光盘或者满世界找下载链接,不用担心不小心安装上病毒,也不用因为配置不够,去电脑城淘硬件然后被宰猪。 你只需要找一个大一点的网页游戏网站,然后就有成百上千个打开就能玩的网页游戏供你挑选。 从这时候开始,做游戏和玩游戏都成了一件低门槛的事,网页游戏不热才有鬼了。 不过咱们已经知道, Flash 与网页游戏虽然鼎盛一时,可是在 2010 年左右就逐渐没落了,这又是为啥呢? 从内部来看,网页游戏有不少硬伤,尤其是 Flash ,它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 赛门铁克的安全威胁报告曾经指出, Flash Player 中的远程代码执行是黑客攻击次数第二多的漏洞。 另外,在快速更迭的软硬件面前, Flash 已经摸到天花板了,它没法榨干家用机的性能,大伙不想再玩火柴人了。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手游行业刚刚迎来大爆炸的时候,当时智能手机行业的绝对霸主 iPhone ,就对 Flash 很不看好。 2010 年 4 月,苹果 CEO 乔布斯发表公开信,解释为啥不允许 iOS 上运行 Flash 。 他列出了 Flash 六大罪,分别是网络标准不够开放、视频格式不够好、安全性可靠性都一般、有不必要的耗电、不是为移动平台而生、阻碍创新。 再之后,免费的手游开始井喷,大伙的网速也上来了,网页游戏的地位就变得尴尬了。 再加上前几年, Flash 彻底咽气了,海内外玩家都感觉网页游戏的热度,彻底降到了冰点。 所以, GDC 的调查里,为什么有 16% 的人在开发网页游戏呢? 第一个原因是,网页游戏的技术并没有因为 Flash 的消亡而停滞不前,当年乔帮主在公开信里喷了一波 Flash ,同时还夸了一波 HTML 5 。 而 HTML 5 ,确实也在之后成了网页游戏的继承者。 和 Flash 相比, HTML 5 可以提供更强的多媒体功能和更好的性能,它的兼容性也很强,足以保证游戏可以在不同的设备和平台上运行。 与此同时,网页游戏还使用了 WebGL 。 这是一种可在任何兼容的 Web 浏览器中无需使用插件即可渲染高性能交互式 3D 和 2D 图形的 JavaScript API ,能创造出视觉效果更强的游戏环境,让网页游戏的观感提升一个世代。 不过 WebGL 相对来说还是一项古早的技术,做出来的网页游戏,和那些画面日新月异的 3A 大作压根没法比。 坐拥 Chrome 的谷歌作为 Web 端的龙头,就有点坐不住了,在 2016 年,就有了让 WebGL 更进一步的想法。 于是经过了几年打磨,在 2023 年,Chrome 从 113 版本开始提供 WebGPU 支持。 WebGPU 被人看做是 WebGL 的继承者,既保留了快速部署、便于开发调试的特点,又可以让开发者更好的使用 GPU 功能。 说白了,当初你的电脑配置再牛,网页游戏的底层技术已经把游戏的画面表现力给锁死了,而现在网页游戏可以通过 WebGPU ,来调用你那个几千几万买回来的硬件,给你做出曾经桌面游戏级别的视觉效果和性能表现。 2024 年,一位推特用户的帖子显示,他通过 WebGPU ,在浏览器上运行了虚幻引擎 5 ,该消息在之后得到了参与项目人员的确认。 在这段时间,已经有人认为,网页游戏可能会迎来第二春。 当然,在我看来技术上的进步都是虚的,真正让开发者投身到网游游戏开发的核心原因,就三个字——有钱赚。 我们之前采访过不少 Flash 游戏的开发者,像《 闪客快打 》系列的开发者 AndyLaw ,就表示自己早期的盈利方式是接赞助,赞助费大概是两三千美元,跟用爱发电没太大区别。 甲方通过固定预付款的方式,给游戏开发者一笔钱,让他在游戏的某个部分露出链接或者广告。 之后无论游戏是全球闻名还是无人问津,赞助费不会相应变化,因为早已结清了。 然而当网页游戏落寞,开发者转行开发其他种类游戏之后,却发现其他同行也不好混,平台的抽成太高了。 30% 是一个常见的抽成标准,大伙熟悉的 steam 就是这样。明面上来说,游戏平台和开发人员三七分账,但实际上如果开发商还签了发行协议,那它实际拿到手的钱更少,另外,别忘了这笔钱到手前还要被老美扣税。 独立游戏《 The Falconeer 》的开发者就表示,独立游戏想要赚钱,收入至少得超过 50 万美元。 在手机平台这边,苹果的 App Store 和安卓的 Google Play ,最高也是抽你 30% ,咱国内的 “ 硬核联盟 ” ,更是和游戏厂商对半分钱,甚至分成比例一度达到 1 : 9 —— 9 成还是人家的,你只能拿 1 成,跪着要饭。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考虑,就算不放弃高抽成平台,那也可以发布个网页版本,用来逃避这些高昂的 “ 抽成税 ” 。 比如 YouTube 上经常推送的游戏《 勇士争霸 · 多米尼安纪元 》,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但它逆天又上头的广告你一定见过。 这个游戏就有自己的网页版本,通过 PC 和手机浏览器均可直接游玩。 根据《 勇士争霸 · 多米尼安纪元 》开发商 Nexter 在 2023 年 Q2 的财报显示,该公司 PC 端收入占比达到了 38% ,比 2022 年还高了 2% ,流水约每月 1 亿人民币。 可以说绕过苹果、谷歌商店的网页版游戏,已经成了 Nexter 的摇钱树了。 如果非要给游戏开发上个价值,光谈钱太俗气,那接下来的理由可能相当充分。 好几年前,国外的开发者们就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游戏终将走入即时游玩的时代。 2021 年,腾讯和拳头的前产品经理 Jon Lai 在推特上发过这样一条帖子,他认为游戏的未来是即时的。 眼熟吧,国内做小程序游戏的那批人也是这么想的。 Jon Lai 把可以即时游玩的游戏分为三类。Cloud Games 就是云游戏,这个不用展开介绍了。Messenger Games 可以简单理解成小程序游戏这一类,在社交软件里即点即玩。 最后一类是 Browser Games ,也就是网页游戏了。 他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比如 MINICLIP ,之前小发聊《 二战前线 》的时候提到过,这是一家瑞士的公司,在海外的江湖地位大概相当于 4399 ,网站里的不少网页游戏是老外们的童年。 kongregate 也差不多,不过它混得惨一点, 2019 年的时候联合创始人兼 CEO 跑路了,人员也流失了不少,不过这个网站还在运营,死肯定死不了。 我上去瞅了眼,发现老外们也有自己的贪玩蓝月,开发商貌似是中国广州的一家公司。这游戏最近几个月还有人评论,应该也有一批固定的玩家。 这种含微交易的贪玩蓝月式页游并非孤例,它还是有一定数量的。 像这个类似钢铁雄心 4 的页游《 战争召唤 》,就有首冲优惠、入门包等我们比较熟悉的氪金项目。 另一个科幻风格的页游《 战争召唤 》,也支持氪金来兑换物资以及各种权益。 所以说别以为就咱这边爱搞贪玩蓝月,国外也一毛一样,该赚的钱肯定有人赚,之后也还会有开发 “ 贪玩蓝月 ” 的人。 对于即时游戏的威力,咱老中玩家可太懂了。 毕竟羊了个羊当初的火爆程度,我们有目共睹,网上也经常能刷到小程序游戏的各种奇葩买量广告。一个小团队做个低成本的小程序游戏,要是火了那就真赚麻了。 而且我们不能忽视, GDC 在提起网页游戏开发者数量上涨的同时,也重点讲了整个游戏行业处于一个动荡的大环境,裁员风波席卷全球。 去年 TGA 的时候,拿到 “ 游戏改变者 ” 奖项的老哥,获奖原因就是因为给受裁员风波影响的人提供了帮助。 对于工作环境不够稳定的开发者们来说,来钱快、成本低、抽成少的网页游戏,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说了这么多网页游戏的优点,你要说它原地起飞赶紧梭哈,倒也不至于。 小发找了几位从事游戏行业的朋友,问了问他们的看法。 一位刚刚从完美世界离职的朋友表示对国内市场的页游并不看好,技术层面上原先啥样现在还是啥样,那些传奇类也有,主要还是瞄准中年人赚一波快钱。 另一位朋友表示,也许国外市场的页游确实有一波热潮,但对国内基本没啥影响,网页游戏主要面对 PC 用户,但 PC 用户的核心消费是端游,同时它又比较难触达移动端主流用户,更别提移动端还有开发成本更低的小程序游戏。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在和多位从业者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认为网页游戏和小程序游戏虽然本质和初衷上感觉有点像,其实不算是同一个东西。 二者都以便捷游玩著称,但小程序游戏更便捷。 同时页游的主要玩家群体的年龄段都较高,大多数是不会下载或者懒得下载客户端的中年人,而小程序游戏玩家的年龄都较年轻,他们主要在摸鱼或者通勤时使用碎片时间游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网页游戏的一种, HTML 5 游戏在当下确实相对比较流行,但做爆款很难,这点和小程序游戏一样。想入行,先多观望。 和过去的 Flash 游戏比,现在的网页游戏确实精致了不少,但都不用和 3A 游戏比,在那些独立游戏面前,现在的网页游戏还差着一大截,还需努力。 也许网页游戏确实是游戏行业的未来,可是未来有多远,没人敢给出确切的答案。 责任编辑:随心
Meta发布开源大模型Llama 4:首次采用“混合专家”架构
当地时间周六(4月5日),美国科技巨头Meta推出了其最强大的开源人工智能(AI)模型Llama 4,Llama 4目前有两个的版本,名为Scout和Maverick。 Meta表示,Llama 4是一个多模态大模型,它能够处理和整合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文本、视频、图像和音频,并且可以在这些格式之间转换内容。 Llama 4系列首次采用了混合专家(MoE)架构的模型,这种架构在训练和回答用户查询时的效率更高,可以将模型划分为多个专注于特定任务的“专家”子模型。 据Meta介绍,Scout和Maverick不仅是其“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模型”,也是“多模态领域中最先进的模型”。 据悉,Scout有170亿个活跃参数、16个“专家”模型、1090亿个总参数;Maverick也有170亿个活跃参数,但有128个“专家”模型,总参数量高达4000亿。 除了Scout和Maverick之外,Meta还在训练功能更加强大的Behemoth,称其为世界上最智能的大模型之一,是“新模型中的教师”。 所有这些模型都经过了 “大量未标注的文本、图像和视频数据” 的训练,以使它们具备 “广泛的视觉理解能力”。 Scout 和Maverick模型在Llama.com网站以及Meta的合作伙伴处均可公开获取,也可以在WhatsApp、Messenger、Instagram Direct上获取。 Meta表示,其人工智能助手Meta AI已在40个国家更新为使用Llama 4模型。目前,多模态功能仅在美国以英语提供。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周六发表讲话称:“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将其开源,并使其普遍可用,以便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受益。” “我很久以前就说过,我认为开源人工智能将成为领先的模型,而随着Llama 4的推出,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他说,“Meta AI今天得到了一次重大升级。” Meta首席产品官Chris Cox上个月表示,Llama 4的推出将让AI智能体变得更强大,使其具备更高水平的推理和行动能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Llama 3已经推出一年了,而Llama4之所以迟迟未能发布,是因为在开发过程中,该模型在技术基准上没有达到Meta的预期,尤其是在推理和数学任务方面。此外,Meta也担心其模型在模拟人类语音对话方面不如OpenAI的模型。 Meta计划今年斥资高达650亿美元扩大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然而投资者正向大型科技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展示投资带来的实际回报。 责任编辑:振亭
曝苹果正加大库存储备 推迟涨价至下一代产品发布
【CNMO科技消息】苹果近期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但正尝试推迟涨价至下一代产品发布。据外媒报道,苹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全球多地的制造成本增加,以延缓产品价格调整。 苹果多年来逐步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巴西、印度和越南等国家,但这些地区的进口成本同样高企。彭博社指出,苹果正通过优化供应链、调整生产策略等方法,尽可能减少成本压力对消费者的影响。 苹果iPhone 尽管苹果在美国设有部分制造工厂,但产能占比极小。例如,台积电在美国新建的芯片工厂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苹果仍需依赖现有供应链。若完全转移生产至美国,产品成本可能翻倍,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将造成较大负担。 有消息称,为延缓涨价,苹果正在加大库存储备。这意味着当前热门产品如iPhone和iPad的价格可能在2025年硬件升级前保持稳定。具体取决于库存规模,苹果计划将涨价压力与新产品发布同步推出。 据估算,iPhone 17 Pro机型成本可能因此上涨至2000美元以上。苹果正通过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和库存策略,尽量将成本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长的稳定价格周期。这一策略既维持了市场竞争力,也为未来产品升级留出调整空间。
用了几天OPPO Find X8s 我发现小屏旗舰还是买早了
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 OPPO 马上就要发布小屏旗舰 —— Find X8s。 如果说大屏旗舰,比的是谁的长板更多;那么在我看来呢,小屏旗舰,比的应该就是谁的短板更少。 先说结论 —— 这手机最大的缺点,就是没上超声波指纹,用的还是解锁位置比较靠下的短焦指纹。 但如果你能接受这点,那么我想说,这台手机,它或许不是小屏党眼里最完美的样子,但是绿厂通过合理的取舍,还是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 呐,说实话,当时 Find X8s 刚在微博上曝光的时候,我一开始其实挺嫌弃这台手机的,因为它的后置摄像头模组,一眼看上去非常怪。 你说它丑吧,其实也不丑,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绿厂把智能手表的表盘,强行焊在了后盖上,稍微有点不协调。 不过在拿到这手机之后,我很快就不纠结这事儿了,因为它的手感 —— 是真 TM 爽。 这么说吧,之前出的那些小屏手机,我都拿来用过,你别看它们的尺寸,确实比普通直板机小整整了一圈,但是它们的厚度跟重量,其实跟直板机没差多少。 再加上有些小屏手机因为头重脚轻,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还有点坠手。 但你敢信,Find X8s 在做到 6.3 英寸的前提下,整机重量还不到 180g?厚度也才 7.8mm?这是啥概念,要是你给这手机套个薄点的手机壳,比如凯夫拉壳,它照样比某些小屏手机裸奔还轻薄! 欸,我知道你们在担心啥,这手机轻薄归轻薄,绿厂这次还是塞了 5700mAh 的电池在里边,这个电池容量在所有小屏旗舰里算大的了,所以续航一点都不会拖后腿。 当然厚度跟重量只是一方面啊,在之前的小屏旗舰对比里,我们曾经提过一嘴 —— 说 X200 Pro Mini 的一个败笔,就是它虽然做了小屏,但是镜头 Deco 没做小,导致单手握持的时候,食指会经常碰到镜头。 这次绿厂显然吸取了友商的教训,尽管它这镜头看着怪,但把它做小并且位置往上挪后,确实不挡手了,再加上因为它本来就不怎么凸,所以平时存在感也很弱。 另外,很多人不是嚷嚷着想要镜头不凸的手机么? 买这手机回去,再给它套个厚点的手机壳,四舍五入也算是用上 “ 平板 ” 机了,甚至看久之后,我觉得这镜头小小的也很可爱~ OK,说完背面咱们再来看下正面。 之前在微博刷到过预热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这次绿厂在屏幕上可谓下了血本,上亿研发费用 + 三年磨一剑,直接搞了条芯片级屏幕生产线。 这么一来呢,不仅让 Find X8s 做到了四边等宽,它的边框也得到进一步缩窄,来到了 1.25mm,直接刷新了最窄边框记录。 说起来,去年 Find X8 前脚刚说自己做到了 1.45mm 的超窄边,结果友商转头就整了个 1.38mm,让很多网友看了个笑话,这次也算是一雪前耻了。 虽然我个人不是很 Care 一台手机的边框宽度,但当你把它跟其他小屏旗舰放一起,它这波属实是把 " 眉清目秀 " 刻在手机上了! 四等边、窄边框、薄机身,小凸起,再搭配磨砂金属中框和雾面玻璃背板,单就这台手机的颜值和手感来说,很难让人不爱好吧! 我知道,很多小屏党不承认 6.3 寸是小屏手机,但我觉得手感爽就完事儿了。 而说到配置,这里我就忍不住想吐槽下了,混了这么多年数码圈,我发现小屏党在厂商眼里,绝对算得上是最难伺候的那批用户,因为很多小屏党对于小屏手机的期待,并不是你把尺寸做得足够小就可以。 Ta 们一边喊着「单手握持才是正义」,转头就要求厂商把「旗舰芯片」和「大电池」,塞进巴掌大的机身里,完事儿还得补一句「摄像头凸起别太多」、「散热别缩水」,最好把「无线充电」和 「防水」也安排上。 说白了,Ta 们其实想要一部「既要、又要、还要」的小屏手机 —— 尺寸缩水但体验不能打折,配置最好足够 Pro,但是价格还得 mini,当然我不是说所有小屏党都这样,但有这样想法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我是这么觉得的啊 —— 小屏手机尺寸限制就摆在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厂商可以阉割,只要各方面配置能满足需求,别有明显短板就行了。 而这台手机,除了视频开头说的短焦指纹之外,它的料堆得还是可以的。你看这会儿天玑 9400+ 都还没发布,它就已经提前吃上了。 实测,拿这台手机玩重负载手游,画质开最高跑图,半小时下来,平均帧率都在 55 帧以上,就是这小身板有点顶不住发热。 嘛也能理解,毕竟小屏机散热本来就不如直板机,但这颗旗舰芯片的性能上限就在那,要是你想游戏帧率更高些,给它上个散热背夹就可以,总好过像苹果连处理器都给你砍一刀,国产厂商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良心的。 单就处理器性能来说,在其他小屏机还没出来前,它就是目前性能最强的小屏旗舰。 还有它搭载的这块屏幕,分辨率是 1.5K,全局峰值亮度可以到 1600nit,支持 120 Hz 刷新率和 100% DCI-P3 广色域,基本就是目前主流旗舰的水平,而且低亮度 3840Hz 高频 PWM + 高亮度类 DC 调光方案,也属于比较护眼的那种。 除了 5700mAh 电池,这手机还支持 80w 有线和 50w 无线充电,在充电这块也是直接看齐自家的大屏旗舰,当然你可以拿它给耳机反向充电。 另外 IP68 和 IP69 防水它也做了,理论上你边洗澡边玩手机都没事,0809 马达虽然振感一般,但毕竟大家都在用,也没啥好说的。 其他像是 —— 双扬声器,红外遥控还有 NFC,也全都有,不过我还是希望下一代绿厂能给 C 口用上 USB 3.2 好吧,虽然我平时确实不咋用数据线传文件,但我可以不用,手机最好还是要有~ 而在影像这块,其实前几天 Find X8s 配置一曝光,我就看到网上很多人在吐槽,它的摄像头相比 Find X8 缩水了,主要就是这颗潜望长焦,从索尼 LTY 600 变成了三星 JN5。 其实一看到镜头,我就知道到它会有所妥协,既要镜头别凸太多,又想要影像配置拉满,基本不太可能,除非物理学不存在了。 但这段时间用下来,Find X8s 对我来说完全够用,好歹它有正儿八经的潜望,比那些只有凑数三摄的中端机和次旗舰强多了。 而且在软件这块,它也升级了不少新东西,比如人像模式直接从固定焦段,升级成了「任意焦段自由切换」,主摄到长焦随便滑,拍照构图更加自由。 包括它的抓拍能力和虚化效果也有进步,拍妹子转圈一点都不带糊的,讲道理,拍人算是 OPPO 的传统强项了,人像模式一开,胶片滤镜一套,出片率杠杠的。 而它在相册里新增的「 AI 灵感成片」,自动构图 + 梯形矫正 + 智能调色一键三连,废片都能尝试着让它拯救回来。 另外我不知道你们平时拍照片,开不开 live 实况啊,一开始我觉得这功能挺鸡肋的,正经人谁拍照开实况啊?是嫌手机容量太大用不完么。 但你别说,有胶片滤镜的实况,真能把某些平平无奇的场景氛围感拉满。 重点是 OPPO 的实况,不仅自带防抖和美颜,分辨率还是 2K 的,功能比果子还全面!说真的,OPhone 这称号真没白叫! 呐说到 OPhone,当初全网都在喷绿厂这么蹭苹果是在自降身价,很多酷安老哥甚至一度觉得绿厂药丸,结果 Find X8 直接用销量打脸 —— 国内狂卖 100 多万台,海外销量直接翻倍!等其他厂商回过味儿来之后,说不眼红那是假的,现在它们都争着抢着要当苹果 “ 苹替 ”。 作为一名手机用户,不管是前几年厂商们在喊的 “ 对标苹果 ” ,还是现在它们都在做的 “ 强(行)兼(容)苹果 ”,我觉得手机好用才是王道,这几年国产手机在体验上的进步,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就说这系统吧,以前很多苹果用户不是经常说,iOS 有多么丝滑流畅么?但现在,我是真没觉得它有多了不起,在我看来 ColorOS 和 OrignOS 的流畅度早就可以媲美 iOS。 哦对了,Find X8s 还有个地方相信果粉应该非常熟悉,就是它这次在侧面新增了一个多功能「快捷键」,你可以自定义这颗按键的功能,比如一键静音/免打扰、打开相机/手电筒、录音或者翻译。 甚至它还整了个「 AI 一键闪记」 ,能通过 AI 识别屏幕上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自动提取关键信息,比如小红书上的旅行攻略、微信聊天截图里的地址、之前定的机票酒店门票等等,按一下就能把它们直接存进「小布记忆」。 并且它还能帮你智能分类整理,下次要用的时候直接在里面找就行,相当于是给了你一个跨 APP 的收藏夹,相比起你去每个 APP 里翻记录,显然会省事不少。 从致敬果果到超越果果,我只能说你的下一台 iPhone,何必是苹果,其实还可以是这台全新的 OPhone。 好,那么以上,就是这台手机的基本情况了,本来呢,因为做小屏手机的厂商不多,我们之前基本没得选,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选择就开始变得多起来了,现在又多了一台趁手又趁心的 Find X8s。 后面据说一加也会出小屏机,我还是挺乐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出小屏机,要是你不着急入手,也可以等等后面其他手机厂商出的小屏手机,感谢大家的观看!
OPPO Find X8s评测:轻薄旗舰的小屏革命与全能进化
【CNMO】在智能手机市场追求大屏化、堆料至上的今天,OPPO Find X系列始终以轻薄与设计美学作为差异化标签。而全新推出的Find X8s与X8s+,则进一步将这一理念推向极致:前者以6.3英寸小直屏、1.25mm极窄边框和179g轻量化机身,重新定义小屏旗舰的形态;后者则以更大屏幕、更强续航和独特风信紫配色,满足对性能与个性兼具的用户需求。这一代产品不仅是OPPO工艺与技术的集大成者,更试图证明——轻薄与全能,本可兼得。 今天,我们也是第一时间拿到了最新的OPPO Find X8s,通过这几天的实际体验来看,它称得上小屏旗舰的破局者。 设计:工艺的炫技与美学的克制 如果说前代Find X8的1.45mm边框已足够惊艳,那么Find X8s的1.25mm四等边设计则堪称工艺“极限”。得益于OPPO自研的第二代芯片级屏幕封装技术,其屏幕边框相比传统工艺缩减30%,黑边几乎消失于无形。实际握持时,6.3英寸屏幕的视觉冲击力不亚于主流6.5英寸机型,而150.59×71.82mm的机身尺寸,配合7.73mm厚度与179g重量,真正实现了单手掌控的自由感。对比iPhone 15 Pro,Find X8s的边框更窄、机身更轻,小屏用户久违的轻盈感在此回归。 Find X8s搭载的6.3英寸1.5K屏,拥有460PPI像素密度与10.7亿色显示,画面细腻度超越同尺寸竞品。120Hz自适应刷新率兼顾流畅与功耗,配合太阳显示技术,户外峰值亮度可达1600nit,强光下内容依旧清晰可见。更难得的是,OPPO并未因小屏牺牲护眼体验:3840Hz高频PWM调光、类DC模式与智能色温调节,使其获得莱茵TUV护眼4.0认证。实测夜间阅读时,屏幕蓝光抑制显著,久看不易疲劳。 窄边框与高屏占比的叠加,让Find X8s的视觉沉浸感直逼折叠屏。播放HDR视频时,画面明暗对比强烈,暗部细节保留完整;游戏场景中,240Hz触控采样率让操作跟手性大幅提升。可以说,这块屏幕不仅参数亮眼,更通过软硬协同,将通透感转化为真实可感知的体验升级。 除此之外,Find系列标志性的寰宇设计在X8s系列上再度进化。后置相机模组采用一体式金属成型工艺,直径缩小至45mm,厚度仅2.97mm,与中框过渡浑然天成。独特的灵感之环设计,通过光影折射营造出表盘般的精致感,彻底摆脱影像旗舰必厚重的桎梏。 值得一提的是,机身左侧新增的实体快捷键,是Find X8s系列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思考。长按可一键启动AI闪记,快速记录屏幕内容;自定义功能则覆盖静音、手电筒、翻译等高频场景。在测试中,快捷键响应几乎零延迟,且支持口袋盲操,堪称效率控的福音。这一设计不仅补足了安卓阵营的交互短板,更让人怀念起实体按键时代的纯粹与高效。 影像:哈苏人像的二次进化 在影像表现上,人像一直以来都是OPPO的优势项,与哈苏联合调校的人像模式,在X8s系列上迎来质变。硬件层面,X8s采用JN5传感器(85mm焦段)的潜望长焦,支持OIS光学防抖。实际拍摄中,3.5X长焦的抠图精度显著提升,发丝与衣物边缘过渡自然,背景光斑模拟哈苏X2D的柔和层次感。新增的胶片风格滤镜,通过低饱和与暗角营造复古氛围,直出样张即可满足社交分享需求。 而针对“废片”的拯救,在X8s又一次发力。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AI灵感成片功能,彻底降低摄影门槛。测试中,对一张构图失衡的仰拍人像启用自动梯形校正,AI仅用0.5秒便修正透视畸变,人物比例回归自然;多比例二次构可智能推荐16:9、1:1等剪裁方案,拯救构图失误。这一功能不仅服务于小白用户,更为专业玩家提供创作灵感。 通过样张来看,Find X8s系列的影像系统,它既保留了哈苏标志性的真实感,又借助AI让创作回归直觉。与上一代相比,3.5X长焦的抠图精度堪称飞跃,发丝与衣物边缘的过渡几乎看不到算法拼接的痕迹,背景虚化的光斑层次甚至比某些专业微单更柔和。新增的胶片风格滤镜,没有盲目追求高饱和度,而是以低对比与暗角还原胶片的呼吸感,直出样张便能传递情绪,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高级感。 但真正打动我的,是OPPO通过AI对不完美的包容。一张构图失衡的仰拍人像,经AI梯形校正后竟能重构透视关系;AI构图的建议,即便小白也能够拍出合理构图的美照。总体而言,Find X8s系列的影像逻辑,不是让用户成为参数工程师,而是成为记录瞬间的诗人。它用哈苏的影调为照片注入灵魂,再用AI为灵感铺路。这种平衡,或许才是手机摄影的终极答案。 性能&系统:轻薄机身也能迸发出怪兽级输出 Find X8s系列全系搭载联发科天玑9400+芯片,配合OPPO自研潮汐引擎,性能释放在同级别里面堪称狂暴。实测《原神》须弥城跑图30分钟,平均帧率60.5帧,正面机身温度39.3°C。 《星穹铁道》复杂场景下帧率稳定在59.9帧以上,波动幅度小于同类旗舰。这一表现不仅得益于4nm制程与Armv9架构的能效优势,更离不开天工散热系统的革新:屏内石墨烯+超大面积VC均热板的设计,让热量快速导出,告别烫手山芋的尴尬。 此外,凭借ColorOS 15的并行动画引擎,让X8s彻底解决安卓系统响应迟滞的顽疾。实测快速切换应用时,动画丝滑连贯,即便打断操作也无卡顿。而新增的堆叠式任务管理器,让多任务浏览如翻书般流畅,彻底告别杀后台焦虑。 续航方面,Find X8s的5700mAh冰川电池,在6.3英寸机型中堪称容量怪兽。5小时重度续航测试(Wifi+120Hz+游戏+视频)后剩余电量38%,足以支撑一天的使用强度。80W有线闪充搭配50W无线充,亦无需续航焦虑。 而AI闪记是Find X8s系列最实用的创新之一。长按快捷键即可抓取当前屏幕内容(如网页、聊天记录、视频信息),自动分类存储至小布记忆。测试中,系统能精准根据小红书攻略进行总结,形成一份攻略报告。这种无感记录+智能关联的体验,让人机交互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服务。 写在最后:Find X8s系列的诞生,本质上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回应:它服务于那些厌倦“大屏旗舰”的握持负担、却又渴望全能体验的消费者。总的来说,OPPO Find X8s不是参数怪兽,而是体验至上的精致工具。它用1.25mm边框重新定义视觉沉浸,用哈苏人像诠释影像美学,更用AI闪记与跨端互联勾勒未来交互的雏形。如果你期待一部全能的小屏旗舰,这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从丐版NOA到假第一梯队,智驾行业的三大谎言与安全危机
从丐版NOA到假第一梯队,智驾行业的三大谎言与安全危机 ! 因为一些企业的忽悠,当前智驾的三大致命问题, 包括伪平权、假雷达与滥竽充数。 第一、混淆低价能力与高阶能力,全量NOA的丐版陷阱。 当前,车企为抢占市场,将低阶智驾功能包装成“全量NOA”,甚至宣称“丐版车型也能实现高阶智驾”。一些品牌将基础L2级辅助驾驶(如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与需高算力硬件支持的城区NOA混为一谈,导致消费者误以为低价车型的智驾能力与高阶版本无异。 这种营销手段的后果是致命的,用户可能在高速或复杂路况下过度依赖低阶功能,误判系统能力边界。比如有的车企的低配车型虽号称搭载NOA,但实际仅支持高速路段,且对施工改道、突发障碍等场景应对能力极差,最终多次因驾驶员未及时接管酿成事故。更讽刺的是,车企常将责任推给用户,强调“L2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却在宣传中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而且既然你宣传适配NOA施工改道,当车辆NOA模式下对施工场景没有响应,那就是你涉嫌虚假宣传问题了。 所以我上次说了智驾功能的分级需透明化,要认证。车企应明确标注不同价位的功能边界,不能高低版本都通通不明显区分造成误导之实。 第二、算法短板下的激光雷达隐形骗局,买的高价硬件其实就是心理按摩作用。 激光雷达被视为高阶智驾必备的核心硬件之一,但现实中,一些车厂其实际效用远低于宣传。部分车企为提升车型溢价,强行堆砌激光雷达,却因算法能力不足,导致雷达数据无法有效融合或响应,其实没有起作用。例如,某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后,仍无法识别暴雨中的障碍物或道路施工锥筒,系统甚至将广告牌误判为车辆。 所以,有激光雷达≠有安全保障,若算法与数据训练未能匹配硬件性能,高价配置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徒增成本而无实质提升。 第三、滥竽充数的第一梯队神话,这是行业标准缺失下的虚假繁荣,消费者被一些厂家坑惨了。 所谓智驾第一梯队是车企营销中最具迷惑性的概念之一。部分品牌动辄宣称“跻身智驾第一梯队”,实则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例如,有的车企将“支持高速NOA”即标榜为“第一梯队”,却对城区复杂场景的通过率避而不谈,给用户一种很牛,实际却含糊的虚假营销还很难追责的情况。因为第一梯队这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你说第一梯队是什么,他说这个梯队30家,全国都可能不到30个公司搞家用汽车智能驾驶呢。 这急需建立统一的智驾能力评测体系,杜绝“自封第一梯队”的营销泡沫。用户更应警惕“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个案——某些技术薄弱车企的夸大宣传,可能拖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上面这些个别企业的问题否定了智驾。智能驾驶是科技的进步,特别智能驾驶衍生的高级自动紧急刹车AEB技术,对安全带来巨大好处。 智能驾驶不是100%万能,当然也不是有不如无的情况;智能驾驶要反对很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因一些差的垃圾厂家智能驾驶就全面否认智能驾驶。 其实你开华为智能驾驶的车就知道,人盯着智能驾驶也比完全自己开轻松多了,还安全,因为机器前后左右都能看到,比人观察范围大。 就像人不能飞就发明飞机,不能载重就发明火车和汽车,不能渡海发明轮船,不能撕开食品发明刀俎等等。人类从来都是借助发明来延伸自己的生物机能不足问题。 同样的,激光雷达+4D微波雷达能大幅度提升车辆暗光、逆光、雨雪、雾天的探测能力,远优于肉眼。而且设备不会疲劳驾驶、不会走神,能够前后左右观察,这是人类远远不能比拟的能力。说肉眼比智能驾驶传感设备强,那是相当于以为自己负载能力比卡车强的错觉。这也是为什么M9的事故率是业界平均1/10不到,是某些车辆的几十分之一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智能驾驶100%就一定没有问题,但是也要反对否认智能驾驶对安全和舒适度提升的巨大作用。智能驾驶的车和没有智能驾驶的车就相当于智能机对功能机的进步。 智驾技术的初衷是提升安全与效率,但当前行业乱象已背离这一目标了;车企需摒弃“营销内卷”,回归技术敬畏。明确功能边界、提升算法可靠性、建立透明,让智驾真正走向可靠出行和安全高效的产业未来。
极星2026款Polestar 2轿车官图公布:引入宁德时代电池
IT之家 4 月 7 日消息,虽然 2025 年上半年还未结束,但目前有不少厂商已抢先公布自家 2026 年款车型,目前极星便在海外公布了其 2026 款 Polestar 2 车型官图,主要在座舱细节方面进行改进。 外观方面,该车变动较小,仍采用封闭式前格栅设计、传统造型车门把手、贯穿式尾灯。2026 款车型主要新增沙丘色车漆,同时升级车辆的性能套件,引入全新设计的 20 英寸五辐式轮毂。 座舱方面,2026 款车型将引入“更加先进的高通骁龙芯片”,但具体型号暂未公布。车辆可选装 14 扬声器 1350W Bowers & Wilkins 宝华韦健音响系统。车辆的 Plus Pack 套件新增“MicroTech”内饰选装项,相应内饰提供炭黑色生物面料座椅,搭配白色缝线及黑灰色饰板配色方案。 目前,极星尚未公布 2026 款 Polestar 2 车型具体规格信息,作为比较,IT之家获悉 2024 款 Polestar 2 车型长宽高为 4606x1859x1482 毫米,轴距为 2735 毫米。提供单电机、双电机两种版本。单电机版有高低两种功率,最大功率分别为 200 千瓦和 220 千瓦,峰值扭矩均为 490 牛・米。双电机版车型系统综合最大功率 310 千瓦,峰值扭矩为 740 牛・米。 电池方面,2026 款 Polestar 2 车型引入了宁德时代的 70 千瓦时电池,以替换此前来自 LG 的 69 千瓦时电池,使得入门配置车型在 WLTC 测试工况下续航里程从 2024 款的 546 公里增加到了 554 公里。
曝苹果将推20周年纪念版iPhone 每十年进行重大升级
【CNMO科技消息】苹果计划在2027年iPhone发布20周年时推出全新设计,但可能不会像2017年的iPhone X那样颠覆性。彭博社最新报道显示,苹果正在为周年纪念机型准备重大设计调整,包括可折叠版本和更广泛使用玻璃材质的Pro机型。 2017年iPhone发布10周年时,苹果推出了iPhone X,该机首次采用全面屏设计,取消Home键,售价突破1000美元。库克称其为未来十年的起点。十年后的今天,苹果正准备类似规模的升级,但这次可能不会像iPhone X那样彻底改变用户交互方式,而是通过材质和形态的渐进式创新。 更多玻璃材质的使用符合近期传言:iPhone 17 Pro将采用玻璃背板设计。同时,iOS 19的界面设计也可能呼应这一材质风格。不过,需注意时间线:iOS 19预计在2025年WWDC发布,而iPhone 17 Pro将在同年9月推出,2027年的周年纪念版将是后续的升级。 分析师对折叠屏iPhone的发布时间存在分歧。郭明錤曾预测2024年,而Jeff Pu则称2026年。若按彭博社说法,折叠屏iPhone可能在2027年与周年纪念版一同亮相。苹果或在2027年9月推出20周年纪念版iPhone,延续其每十年重大升级的传统。尽管三星早在2019年推出折叠屏手机,但苹果可能选择更谨慎的节奏,将折叠屏与玻璃设计结合,打造全新形态的iPhone。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