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超级技术”下探至万元:它能否击穿高奢洗烘护壁垒?
自动播放 凤凰网科技《凤凰V现场》出品 从 2014 年以扫地机器人叩响智能家居大门,到 2023 年携首款洗烘一体机切入洗护赛道,石头科技的技术突围路径始终清晰 —— 不追逐短期市场热点,而是深耕核心技术研发,用 8 年时间完成从清洁机器人到全屋智能洗护的战略布局。 在中国,97%的家庭拥有洗衣机,但烘干机普及率仅5%——阳台仍是晾衣主战场,梅雨季的霉味、回南天的潮湿、深夜烘干机的轰鸣,成为无数家庭的隐痛。如何让衣物护理更高效、更智能、更融入现代生活?石头科技推出的首款洗烘套装Z1 Max系列,用技术创新给出了答案。 全球首款全面屏设计:颜值与功能的双重突破 “第一眼就被它的外观勾住了!”知名科技博主Eva在体验时感叹,石头Z1 Max系列颠覆了传统洗衣机“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采用全球首创全面屏设计,关机如镜面,开机即触控界面,与客厅、阳台等家居环境无缝融合。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家电也要成为家居美学的一部分,同时支持多种自由组合方案,叠放时如一体式双胞胎节省空间,又并排摆放则像极简艺术装置,完美适配从精致小户型到开阔大平层的多样化家居需求。 此外,全面屏的设计兼具功能性,触控操作逻辑类似智能手机,老人小孩均可轻松上手。功能键从传统的 10 + 个精简至触控界面,化繁为简,让科技服务于生活而非增加负担,实现产品“始于颜值,忠于体验”的设计升维。 双绿标认证:万元内的奢护体验 在追求极致美学的同时,石头科技对洗烘功能的提升也毫不懈怠。此次重磅推出的石头Z1 Max洗烘套装系列,全系机型均获得国际羊毛局洗烘双绿标认证,意味着其洗涤及烘干能力已上探行业顶级标准。 据统计,这是全球首款万元以内双绿标洗烘套装,传统万元内产品多为洗涤绿标和烘干蓝标为主,而石头Z1 Max系列以7998元起步的价格,将高端奢护带入寻常家庭,“相当于花经济型轿车的钱,买到豪车的享受”。 这一技术突破源于石头科技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凭借自主研发的分子筛超擎热泵烘干系统、Roborock FineFoam®超净慕斯洗、RR Mariner™全域精控算法等黑科技,通过技术下沉与设计升维重构行业价值,打破了高端洗烘科技被巨头垄断的固化格局,真正实现了“科技平权”,破局行业「万元以内无高端」的定式。 低温快烘技术:静音高效,呵护每一件衣物 Z1 Max系列的烘干系统展现出碾压级性能:全系搭载超擎三变频热泵技术,相比传统热泵烘干技术,更加节能静音、更加高效,同时衣物烘干得更透彻。 在Z1 Max Pro和Z1 Max Ultra上进一步搭载了分子筛超擎热泵烘干系统,将自研的分子筛低温烘干技术与超擎热泵技术相结合,弥补了热泵系统在在低温环境及烘干机升温初始阶段,升温慢的短板,确保了烘干机在低温、高温及常温环境下,均能实现一致高效的烘干速度,并且在羊毛程序下,最低烘干温度仅35℃,低于人体温度,实现了对羊毛娇贵面料的低温呵护,不仅做到烘得好还烘得快,同时还静音,实测噪音最低至60分贝左右,夜间烘干关上门几乎无感,彻底解决 “烘干机吵得睡不着” 的痛点。 智能洗烘:让洗护从 “体力活” 变 “轻松事” “烘完忘记取衣服?机器半小时后自动启动翻转 + 冷风,第二天拿出来没褶皱,简直是‘洗护懒人’福音。” 石头Z1 Max的RR Mariner™全域精控算法,让技术隐身于体验背后,结合传感器数据、控制系统和智能技术,构建出洗烘护智能算法体系:开启 “洗烘联动” 功能后,干衣机自动同步洗衣机的洗涤程序,提前 15 分钟预热;烘干完成 30 分钟未取衣时,机器启动 “智能托管”,通过翻转抖散与冷风护理防止褶皱,彻底治愈 “洗护拖延症”。 在细分场景覆盖上,29 种洗涤程序+23种烘干程序+12种护理程序,实现全面料、全场景需求适配:羊毛丝绸专属程序精准控制水温,婴儿服程序叠加高温除菌;更有 “火锅祛味” 功能,10 分钟吸附外套油烟味,“衬衫除皱” 功能,最快30分钟去除褶皱,达到 A 级蒸汽护理认证。这些曾经依赖干洗店人工处理的高端护形需求,如今通过触控屏或手机 APP 即可一键完成。 从 “参数内卷” 到 “价值回归” 在洗烘市场 “高端高价、低价低质” 的二元格局下,石头Z1 Max系列的突围,背后是技术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a.技术平权才是真高端:通过自研核心技术打破进口垄断,让双绿标护形、分子筛烘干等 “万元级技术” 下沉至 7998 元价位,实现 “用经济型预算享受豪华级体验”; b.用户痛点定义产品力:从外观设计的空间适配,到技术研发的低温护形,每一项创新都直击用户真实需求; c.场景创新超越功能叠加:将洗烘机从 “单一设备” 升级为 “家庭护形中心”,覆盖从日常洗涤到干洗店级护理的全场景,重新定义衣物洗护的价值边界。 当家电行业陷入"价格战"与"参数战"的怪圈,当产品价值被冰冷的数字符号绑架,Z1 Max系列的价值突围恰逢其时,它没有用低价噱头制造内卷,也没有堆砌参数构建伪高端,而是用核心科技将洗烘体验拉升至专业级水准,这不仅是石头科技在衣物洗护赛道交出的技术答卷,更是对行业的一次提醒:不以价格标榜身份,而以体验定义价值,让技术回归 “解决真实痛点” 的本质,让每个家庭都能触碰到科技的温度。
ChatGPT再进化:deep research接入GitHub代码库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5月9日消息,OpenAI正在强化其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功能,新增对GitHub代码库的分析能力。 7月11日,该公司宣布推出首个ChatGPT deep research“连接器(connector)”,该工具原本通过互联网及其他数据源搜索信息生成综合研究报告,现在测试版已支持接入GitHub平台,允许开发者直接对代码库和工程文档进行技术提问。 据OpenAI发言人向科技媒体透露,该功能将在未来数日内向ChatGPT Plus、Pro和Team用户开放,企业版(Enterprise)和教育版(Edu)支持即将跟进。 一、Claude推出集成系统,OpenAI转向GPTs方案 此次升级正值AI行业重点突破外部平台对接能力之际。 5月1日,竞品Anthropic近期推出“集成(Integrations)”系统,使Claude能够无缝连接网络及桌面应用程序中的远程MCP服务器。开发者可构建并托管增强Claude能力的服务器,而用户则可自由发现并连接任意数量的此类服务至Claude。 而OpenAI早年推出的插件系统已被弃用,全面转向GPTs定制聊天机器人方案。 “用户反馈希望deep research agent不仅能连接网络,还能接入内部资源,”OpenAI商业产品主管Nate Gonzalez在LinkedIn博客中写道,”因此今天我们推出首个连接器。” 二、新增三大能力,定位专家辅助工具 ▲GPT-4o与deep research对比示意,图源:OpenAI官网 OpenAI商业产品负责人Nate Gonzalez强调,deep research agent新增三大能力:代码架构与模式智能摘要、产品需求到技术任务的自动拆解、基于真实案例的API实现指导。 针对业界关注的AI幻觉(hallucination)问题,博客中特别说明将严格遵守组织权限设置,仅访问授权内容,并定位该功能为专家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方案。 同日,OpenAI公布的微调(fine-tuning)服务更新显示,采用强化微调(RFT)技术的o4-mini模型仅向认证机构开放,而GPT-4.1 nano模型的微调功能则面向全体付费开发者。自2023年4月起,OpenAI开始实施开发者认证要求,必须提交身份证明文件,旨在预防技术滥用。 结语:开发者生态成“兵家必争之地” 这次新操作,这延续了OpenAI在开发者工具领域的持续投入,包括开源终端工具Codex CLI、为桌面应用新增多IDE代码读取功能,以及传闻中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的计划。 头部厂商正通过差异化技术路径构建生态壁垒。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竞争已从单纯的功能比拼,升级为开发者生态、企业服务能力和技术伦理建设的全方位较量。 在代码分析、任务拆解等专业场景持续深化的同时,幻觉风险与权限管理等挑战依然存在。随着o4-mini等定制模型逐步开放,AI平台或将重塑开发者工具市场格局。
美国机器人领域再掀融资潮!传Figure拟融资15亿美元,Agility拟融资4亿美元
编译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机器人前瞻5月9日消息,美国机器人产业的融资热潮不断,初创企业持续吸引资本关注。 最近,美国媒体就爆出至少有四家机器人公司,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或正寻求新一轮融资。 Foundation,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即将完成1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Skild AI,致力于开发多用途机器人AI模型,接近完成5亿美元融资,估值飙升至42亿美元。同时,Figure AI计划以40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15亿美元,Agility Robotics则寻求4亿美元融资,当前估值17.5亿美元。 尽管这些机器人初创公司收获了融资,但它们不仅面临来自彼此的激烈竞争,还面临行业的技术瓶颈,如模型训练数据不足、硬件成本上涨(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等挑战。这些因素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策略,也影响着整个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Foundation:前金融高管跨界打造人形机器人 Foundation由前Synapse首席执行官Sankaet Pathak于2024年2月创立,正以10亿美元估值进行1亿美元融资。 Foundation由Pathak在Synapse倒闭前夕创立,与他一同创立公司的还有Tribe Capital联合创始人Arjun Sethi,以及另一家机器人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Mike LeBlanc。 Foundation总部位于旧金山,致力于研发能够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的人形机器人,例如在战区为车辆加油。 该公司计划通过租赁机器人、收取软件订阅费的方式实现商业化,目前已从美国军方、汽车制造商及物流企业获得部分试用订单和研发资助。 ▲公司首款机器人“Phantom”于今年初亮相。 2023年,Foundation获得了1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Tribe Capital及由其合伙人创办的AI投资机构Defined Capital。据悉,这两家机构也在参与公司最新一轮融资谈判。 此前,Pathak在社交平台X上曾公开批评Figure AI“融资先于产品”的战略是“完全的干扰”,并称自家机器人“性能是Figure的两倍”。 二、Skild AI:打造多用途机器人AI模型,估值飙升至42亿美元 另一家机器人AI公司Skild AI,也在吸引资本的高度关注。 ▲Skild AI团队。 该公司正接近完成一轮5亿美元融资,新估值达42亿美元(不含新增资本),相比年初谈判时的40亿美元目标,进一步上调。 软银将领投本轮融资,参与机构还包括红杉资本、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CRV和General Catalyst,这些机构也参与了该公司去年15亿美元估值的A轮融资。 Skild AI专注于构建AI基础模型,用于指挥多种形态的机器人,例如机器狗和双足人形机器人,执行如家庭清洁、仓储搬运等实际任务。 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数百万美元的经常性收入,其目标是2025年达到3000万美元的年化营收。 同时,Skild AI正计划进入机器人硬件领域,以提高数据收集效率,进一步优化模型性能。 三、Figure AI与Agility Robotics:估值高涨,竞争加剧 目前,机器人领域备受瞩目的明星公司Figure AI,也在寻求以40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15亿美元,尽管其去年尚未实现营收。 此前,Figure AI已获得来自微软、英伟达、OpenAI、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家族办公室等投资者的支持。 ▲三年内Figure AI,打造了Figure 01与Figure 02。 与此同时,专注于仓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s也在进行一轮4亿美元融资,投前估值为17.5亿美元。 Agility的双足机器人Digit已进入部分企业测试阶段,目标是在物流、拣货等重复性工作中替代人力。此前,该公司曾获得亚马逊工业创新基金的投资,并与亚马逊开展试点合作。 结语:初创公司能否跨越“三重门槛”实现落地? 在生成式AI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AI+机器人”成为资本追逐的新风口。Foundation、Skild AI、Figure AI与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正是这一轮投资热潮中的重要参与者。 软银等大型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OpenAI计划涉足机器人业务,显示出市场对这一领域的信心。 正如OpenAI CEO Sam Altman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所说:“AI驱动的机器人有望在2027年前将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扩展至现实世界。” 但真正从愿景走向落地、穿越硬件、数据与落地商业模式的“三重门槛”,仍是这些初创公司需要证明的下一步。
3500亿元AI产业背后:北京的AI生态“慢养”模式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漠影 顶级城市的AI竞争,已不单是技术竞赛,而是整个生态的比拼。 4月27日,北京,一场紧扣AI生态发展主题的高级别会议,汇聚全国近500家AI上下游企业。会上,北京市首个“产业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国内第一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ee、开源人工智能社区“模力方舟”、北京产业人工智能学院等一一亮相,同时智谱AI智能体“AutoGLM沉思”、VAST开源3D大模型等六大先锋产品重磅发布,全面覆盖产学研。 其中任何一项进展,拿去别的城市可能都是“大招”,北京一口气发了一连串。 而在刚刚过去的4月,政府和市场侧,都在用真金白银加码AI产业。政策向,4月8日,北京市宣布对行业大模型、通用智能体等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奖励;4月27日,北京亦庄宣布将投入超10亿元助力全域AI之城建设,北京海淀也早在2月宣布每年为建设AI产业高地投入超10亿元。资本向,4月中,智谱AI收获了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追加的2亿元融资。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北京AI创新创业氛围一片火热沸腾。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的“智领未来”北京人工智能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举办,4月刚刚举办了电影节技术论坛、AI产业生态发布会等五场活动,5月和6月的的“Deep Ocean”人工智能科创项目投融资会、首届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2025中国AI算力大会等九个活动又要来了。 产、学、研、政、资合力出手,揭开了“全国AI第一城”的生态版图。(《北京,大模型第一城》) 随着年初DeepSeek掀起AI平权潮,全国各地多个城市都在重新梳理AI产业。那么从城市角度来看,AI产业“大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沃土”?又有哪些可参考的范式?从北京的一盘AI生态“大棋”中,我们能得到参考答案。 一、八大先锋产品发布,定义行业新标杆 刚刚过去的4月,又有几个AI行业标杆被刷新了,均来自北京。 在大模型领域,智谱AI于4月27日发布了新一代AI智能体“AutoGLM沉思”,标志着AI智能体从“被动思考”迈向“主动执行”的新阶段,首次实现深度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融合。同月,智谱还开源了GLM-Z1-Air等三款模型,并宣布出资3亿元支持全球开源社区,为北京“开源之都”再添助力。 ▲GLM-Z1-Air效果比肩满血版DeepSeek-R1 北京正积极打造“全球开源之都”,并取得一定成效。除了智谱AI新推出的开源大模型,智源研究院开源的通用向量模型BGE,多次大幅刷新主流评测榜单,现已成为全球最普及的开源向量模型之一;面壁智能开源轻量高性能端侧模型MiniCPM,荣登Hugging Face“2024最受欢迎最多下载榜单”。芯片方面,开源芯片研究院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香山”,成为国际RISC-V社区最活跃项目。行业应用方面,开源已深入到汽车、机器人等众多行业。 在视频生成领域,快手于4月15日推出其“史上最强视觉模型”可灵2.0,可灵2.0在多项评测中稳居业内第一,对比Sora的胜负比达367%,在文字相关性、画面质量、动态质量等维度上显著超越对手;生数科技于4月21日上线了全新视频模型Vidu Q1,登上VBench-1.0和VBench-2.0的榜首,超越了Runway 、Sora、LumaAI等国内外视频生成模型,拿下文生视频赛道榜单双第一;潞晨科技于4月27日发布“一句话生成4K电影级画面”的视频生成平台Video Ocean,荣登全球Product Hunt榜单第一。 ▲Vidu Q1登上VBench-1.0和VBench-2.0的榜首 在3D视觉领域,明星初创公司VAST于4月27日全球首发开源3D大模型,作为3D版DeepSeek,刷新了3D开闭源模型SOTA,有望全面突破传统3D建模在细节、复杂结构和扩展性上的瓶颈,落地游戏、动画、设计等依赖3D内容的产业。 在AI+行业领域,聚焦具身智能赛道,唯迈医疗的Robot DSA,作为全球首个实现“眼-手-脑”三位一体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AI工业赛道,蚂蚁工场的零件制造大模型与工业零件计价系统,打造出行业领先的AI图纸解析能力与秒级智能报价性能;在AI+文旅赛道,中电信文宣的文博讲解大模型,已在多地博物馆应用,有力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创新策源地,北京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 根据北京市最新官方数据,市备案上线大模型128款,位居全国第一;百度、抖音、智谱AI、月之暗面等团队发布了国内先进的通用基础大模型,目前都在演化出更多AI应用及工具;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类脑脉冲大模型等一批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顶刊发出北京声音。 各地“AI+”落地潮正盛,北京无疑是城市级AI产业发展的范本。北京市官方数据显示,北京2024年AI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同比增长超28%;相关社会融资约440亿元,占全国超四成;全市备案上线大模型128款,均居于全国第一。 二、何以标杆?AI生态“慢养” AI产业成果如何而来?离不开北京AI生态“沃土”的培育。 孟子有一句话:“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大意是说,任何事物,如果得到好的养护,一定能茁壮生长;倘若失去养护,没有东西不会消亡。 从历史来看,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学者、论文数量均位列全国首位,20余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在京布局,多个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建设。 从硬指标来看,AI产业要素也在北京不断配齐。算力方面,北京出台了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新增算力约8620P;数据方面,成立国家层面数据集工作组,智源院开放超1.5TB“中文互联网语料库”,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数据总量超2000TB;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打造数据流通与安全治理监管沙盒。 成果“井喷”背后,北京的AI生态其实是“慢养”模式。 “慢养”是指不过于追求短期快速发展,而是注重长期稳健的发展策略,强调技术的深度积累和生态的持续优化。自2023年起,《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相继出台,北京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从今年北京新推出的一系列生态举措,我们可以看到其AI生态“养护”思路的延续: 面向科技创业者,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有“筑巢引凤”的传统。3月29日,北京海淀区53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落成,继40年前海淀“电子一条街”点燃中国科创之火后,再次打造AI创业者新的试验田。同时,北京海淀还推出了“中关村AI北纬社区”,入驻企业可享受最高三年租金全免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以及企业孵化加速、人才服务、产业政策等赋能,助AI创业者轻装上阵。 ▲中关村AI北纬社区 聚焦AI产业化中的典型难点,北京拉通产学研资源打造赋能平台。北京亦庄4月推出的“产业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是要助中小企业破解用数难、算力不足等典型难题,提供“数算模用”一站式服务。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ee和开源人工智能社区“模力方舟”,则精准切中研发效能难题。同步启动的国际开源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是要激发全球AI开发者的研发热情,助力北京打造“全球开源之都”。 应对AI产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北京建立了长链条的培养体系。北京海淀区于3月启动了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以使青少年早进项目、早进产业、早进科技前沿,探索跨学段、长链条、贯通式的系统培养体系。北京亦庄于4月揭牌北京产业人工智能学院,也是汇聚产学研生态资源,培育人才生态。 通过对多年积累的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和激励,北京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其产业发展,打造技术产业创新的源源动力。 三、北京的AI生态“方程式” 当下,城市AI产业竞争的主题,正从“卷技术”升级为“卷生态”。 年初DeepSeek风暴来袭,不仅让杭州成为新的“科技网红城市”,也通过“鲶鱼效应”让全国各个城市都重新审视AI产业发展。城市AI战聚焦的不仅是模型比拼,更是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的较量,需要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开拓。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竞赛中的“黑马”,这就更需要城市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 作为AI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北京有独特的AI生态“方程式”。 一是AI技术创新方面,主流路线与颠覆性路线并重。基于人才与技术积累,北京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京高校及科研院所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依托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牵头建设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网络。 二是AI应用创新方面,大模型垂直开发与推广并重。《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在AI+文化方面,北京出台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在AI+机器人领域,出台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加快培育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在AI+新材料领域,推出了《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支持二者融合创新;在AI+法律方面,建设国家级法律大模型创新平台;围绕政务、教育、文化、金融、气象等领域,谋划建设近20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为大模型行业应用树立一批典型标杆。 三是AI产业集群方面,产业集聚与创新要素并重。工信部与北京市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海淀区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经开区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门头沟、朝阳、石景山等区聚焦超高清视听、互联网3.0、文化等细分领域,打造特色化产业集聚区。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已投决项目27个,金额22.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86亿元。 可以看到,北京在AI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集群等方面,都有充分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保驾护航。 结论:城市AI战加剧,产业生态需“慢养” 全球科技竞赛加剧的背景下,国内各地都希望加速推动我国AI产业“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作为“全国AI第一城”,北京的生态打法在全国AI产业发展中独树一帜。从技术高地到产业高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从国内标杆到全球竞争,北京AI生态的发展正在进行多重跃迁。 AI产业发展道阻且艰,各地还需要在生态上“慢养”。尤其是面对基础理论、高端芯片等领域存在的差距,参考北京的生态打法,各地需要更注重长期稳健的发展策略,从而真正实现技术的安全可控,并落实到造福人们生活生产上去。 城市只有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才能为AI产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苹果全系芯片爆料!正自研AI眼镜芯片,Mac处理器加入“新成员”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5月9日消息,知名苹果爆料人、彭博社记者古尔曼又带来全新爆料!苹果芯片设计团队正在研发新型处理器,这些芯片将成为未来设备的核心,包括其首款智能眼镜、性能更强的Mac以及AI(人工智能)服务器。 近年来,特别是在2020年苹果开始用自研Mac芯片取代英特尔处理器之后,其硬件技术部门的芯片团队已成为苹果产品开发引擎的关键部分。知情人士表示,另外还有其他正在开发的处理器,将用于未来Mac及支持Apple Intelligence平台的AI服务器。由于计划未公开,这些人士要求匿名。 苹果公司代表拒绝置评。 一、苹果自研智能眼镜芯片,预计2027年投产 古尔曼爆料,自研眼镜处理器基于Apple Watch使用的低能耗芯片设计,其能耗低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的组件。为进一步提升能效,该芯片已通过定制化设计移除了部分模块。该处理器还可以用于控制眼镜计划搭载的多枚摄像头。 与此同时,智能眼镜的研发也传来新进展,苹果正在以代号N401同步推进两种方案(近期已从原内部代号N50变更)。 苹果目前探索的非AR眼镜方案是通过摄像头扫描周围环境,并依赖AI辅助用户。虽然具体技术路线还有待最终敲定,但苹果的这波操作无疑让该款眼镜的功能更加接近Meta产品。 苹果目标在2026年底或2027年启动该处理器的大规模生产,由台积电负责。这意味着若研发顺利,苹果智能眼镜或将在约两年后面市。 据彭博社报道,公司首席执行官Tim Cook决心在眼镜市场击败Meta。但Meta同样攻势迅猛:这家社交巨头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带显示屏的高端机型,并计划在2027年发布首款真正AR眼镜。 苹果也在加快AI布局。据彭博社报道,该公司正研究为AirPods和智能手表添加摄像头,目标是将这些产品也转化为AI设备。苹果正在为配备摄像头的Apple Watch开发代号Nevis的芯片,并为同类设计的AirPods研发代号Glennie的组件,目标在2027年前完成芯片研发。 目前iPhone已具备名为“Visual Intelligence”的功能,可为照片提供情境分析,例如用户扫描音乐海报后,活动详情可自动添加至日历等。 二、Mac处理器迎来新升级,最早年底可体验M5芯片 除小型设备芯片外,苹果还在开发多款新型Mac处理器,包括可能命名为M6(Komodo)和M7(Borneo)的芯片,另有一款更先进的Mac芯片Sotra正在研发中。苹果预计可能最早于今年底在iPad Pro和MacBook Pro上搭载M5处理器。 目前,苹果通过高端Mac搭载的芯片(如M2 Ultra)实现的,诸如远程处理Apple Intelligence请求并向用户设备反馈信息的任务,在未来或许将由AI服务器芯片来完成。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该AI服务器项目将采用与Broadcom合作开发的组件。 该项目代号Baltra,计划于2027年完成。作为计划的一部分,苹果正在评估多种芯片类型,包括主处理核心和图形核心数量为当前M3 Ultra2倍、4倍甚至8倍的方案。这些半导体将提升苹果AI服务的速度与性能,或助其在该薄弱领域实现赶超。 这些新研发的半导体芯片是苹果硬件技术部门(由高管Johny Srouji领导)推进的系列计划之一。据彭博社报道,继今年初在iPhone 16e首发C1调制解调器芯片后,苹果计划明年为高端iPhone推出专业级C2调制解调器,并于次年发布更高端的C3版本。 该部门还负责更远期项目的底层组件研发,包括可无创监测人体血糖水平的传感器与芯片系统。公司目标将该技术整合至未来版本的Apple Watch中。 结语:苹果加码AI眼镜竞争 本次爆料透露出来的信号,表明苹果正加速推进智能眼镜——这种轻量级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款产品未来将与Meta热销的Ray-Ban智能眼镜展开直接竞争。 苹果耗费多年一直试图开发智能眼镜,其最初构想是采用增强现实(AR)技术,将媒体内容、通知和应用叠加于现实视野,但AR技术距离实用化仍有数年之遥。 与此同时,Meta等公司已通过非AR智能眼镜取得成功,这类设备可拍照、播放音频、拨打电话并支持语音助手交互。苹果如今在持续探索AR概念的同时也开始计划进军该领域。 但从底层技术出发,这家iPhone制造商还需大幅提升自身AI技术,方能推出以AI为核心竞争力的设备,以抢占未来市场。
蔚来新ES6/EC6/ET5(T)将开启预订:两款新车换新升级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蔚来汽车今日宣布,5 月 10(明)日,新 ES6 、新 EC6、新 ET5 / ET5T 将正式开启预订。两款新车将拥有“由内而外”的焕新升级,并带来更豪华、更智能、更安全的出行体验。同时,展车也将陆续抵达各城市展厅。 IT之家汇总新车已知信息如下: 新车采用了全新的“NT2.5 平台”,相比现款车型所使用的 NT2.0 平台,新款车型在中控屏设计上进行了调整,换装了与蔚来 ET9 相同的横向中控屏,并配备了怀挡机构。 除了换装横向中控屏和怀挡机构外,中控岛台部分的储物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此外,车内还配备了双风冷手机无线充电区域以及带有盖板的杯架置物槽。 新车在外观上主要针对细节进行了优化调整。两款车型的大灯区域经过重新设计,线条更加凌厉,配合狭长的日间行车灯,提升了车辆的视觉辨识度。 现款蔚来 ES6 和 EC6 均采用前后双电机组成的动力系统,前置交流异步电机最大功率为 150kW,后置碳化硅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为 210kW,系统总功率达到 490 马力,峰值扭矩为 700N・m。在续航方面,现款车型提供 75kWh、100kWh 以及 150kWh 三种电池组配置,现款蔚来 ES6 的 CLTC 续航里程分别为 500km、625km 和 930km,而现款蔚来 EC6 的 CLTC 续航里程则分别为 505km、630km 和 935km。
iPhone产品线据称将大扩容:一年发两次新机 最多6款新品
在去年一份泄露的内部备忘录中,苹果硬件主管约翰·特纳斯豪言当前iPhone的产品路线图是“有史以来最具野心的”。而本周的爆料,终于让外界得以一窥苹果的“野心”到底长啥样。 据两个知名科技爆料信源——科技分析师郭明錤和资深科技记者Wayne Ma本周透露的信息,从iPhone 18开始,苹果将进入“一年分两次发布新手机”的状态。 至于今年9月就将问世的iPhone 17系列,早就已经被“剧透”了个底朝天:包括基础款iPhone 17、iPhone 17 Pro和Pro Max,以及全新的超薄款iPhone 17 Air。主要的升级点包括“全系高刷屏”,以及背后的摄像头凸起形状发生变化。 (iPhone 17系列机模泄露图,来源:tom’s guide) 本周的最新消息,使得投资者们知晓未来几年能够期待的产品更新。 根据爆料,苹果的入门款机型也将进入一年更新一次的状态。继今年2月发布iPhone 16e后,iPhone 17e将在明年年初推出。 之后的2026年秋季发布会将发布4款机型,其中iPhone 18 Air尺寸与17 Air相同,iPhone 18 Pro和Pro Max的“灵动岛”设计可能会被改成角落里的“药丸孔”。当然,最受关注的应该是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iPhone 18 Fold。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8要等到2027年初,与iPhone 18e一同发布,这代表着基础型号的发布节点开始变成上半年。 所以2027年总共会有6款新iPhone。在27年下半年的四款新机中,iPhone 19 Air的屏幕会更大一些。Pro机型的摄像头开孔可能会被完全取消,同时iPhone 19 Fold会是第二代折叠屏机型。 近几年来,随着iPhone产品迭代陷入缺乏冲击力的困境,销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苹果每年依然能售出数亿部手机,但缺乏增长始终是悬在苹果股东头上的风险。 郭明錤表示,苹果改成一年分两次发布iPhone的策略,主要是受到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中国的竞争对手通常会在上半年发布新手机,若苹果也推出新iPhone,将缩小营销的空窗期。 此外随着竞争愈发激烈,苹果将需要提供超薄新机、折叠屏手机等更多的产品,若都挤在9月发布将导致营销资源分散。过去几年的出货情况也显示, 上市后Pro系列的出货占比持续提升,已经对平价机型形成挤压。 对于苹果来说,改变发布路线图只是叙事的一部分。若要大幅提振换机需求,苹果还需要拿出引人注目的软件和AI更新。在下个月的WWDC上,投资者将能听到更多这方面的消息。
纽北与小米成高级合作伙伴:赛道将设“小米弯”
快科技5月9日消息,纽北官方宣布,小米成为其高级合作伙伴。 官网显示,科技企业小米与纽博格林赛道达成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即日起,这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将成为这条全球最长永久性赛道的顶级合作伙伴。 去年,小米凭借一辆赛车在北环赛道创下的单圈成绩引发全球关注,近1500马力的高性能轿车“SU7 Ultra原型车”以6分46秒跑完20.8公里长的赛道,这一惊人成绩也拉开了更深层次合作的序幕。 除破圈速纪录外,小米现已成为纽博格林测试与开发试驾(俗称“工业池”项目)成员,每年有16周时间可在此测试开发车辆与组件,推进车辆研发。 而新“小米弯”是此次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这个被冠名的12号弯道是一处技术难度高的高速左转弯,紧随迈克尔·舒马赫S弯,从起终点大看台可清晰看到它。 另一个成果就在于小米被允许在赛道上“打广告”,地点位于Aremberg与Fuchsröhre路段间的桥梁处,此外在北环赛道入口也能看到SU7 Ultra的标识。 官方还指出,这家亚洲制造商通过全方位合作成为纽博格林顶级合作伙伴,并加入汇集各行业企业的B2B网络“纽博格林商业俱乐部”。 纽博格林总经理克里斯蒂安·斯特凡尼表示:“我们很高兴小米这样的亚洲强势品牌将纽博格林作为重要研发与传播平台,小米认识到这里尤其是北环赛道,正是推进电动出行等新技术创新的理想场所。”
西湖大学团队首次用冰刻技术为水熊虫“纹身”:身长不足1毫米
快科技5月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西湖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取得一项重要突破,首次将冰刻技术成功应用于活体水熊虫表面的精准微纳加工。这一创新为活体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及极端环境研究开辟了全新途径。 据悉,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用"冰"替代传统光刻加工中的"光刻胶"。与传统工艺不同,电子束可直接在冰层上雕刻出所需图案,无需使用化学试剂清洗来形成模具,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光刻工艺中洗胶带来的污染问题。 研究人员使用的"冰"材料既包括日常所见的水冰,也涵盖有机分子低温凝结形成的固体,这种替代为冰刻技术在活体生物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研究团队选择体长不足1毫米的水熊虫作为实验对象,这种微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才勉强达到人类指甲盖大小。 水熊虫独特的生理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研究载体:它能够在-273℃到151℃的极端温度范围内存活,对脱水、强辐射、高压及有毒环境表现出极强的耐受能力。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使水熊虫进入隐生状态,此时其新陈代谢几乎完全停止,这种状态下的水熊虫具有更强的抗逆性,更适于接受电子束"雕刻"。 随后,研究团队在隐生状态的水熊虫体表覆盖特制的纳米有机冰膜,通过电子束曝光技术,将指定区域的纳米冰膜转变为常温下稳定的固体图案。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可能实现在蜜蜂复眼表面雕刻纳米级光栅,以研究其感知紫外线的机制;或在珊瑚虫触手上刻写环境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海洋酸化程度。这项成果标志着微纳加工技术从无机材料向生命体应用的重要跨越,为生物-电子融合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
在小米汽车的强力冲击下,第一个“受害者”出现了。 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将对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私有化,价格为每股ADS 25.66美元,总报价65亿美元。相较过去30个交易日的均价,吉利这份报价溢价20%。 极氪成立于2021年,从吉利拆分后,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上市仅一年后,极氪就进入了私有化退市流程,在造车新势力中颇为少见。 按照吉利方面的说法,极氪私有化、回归吉利,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去年9月发布的《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强化吉利汽车的全球竞争力。 但更直接的原因或许是,这家被吉利寄予厚望的造车新势力,上市后股价长期低迷。 极氪上市首日表现惊艳,相较21美元的发行价,收盘大涨约35%。但随后一年间,极氪股价起起伏伏,一度触及13美元的低点,最高也不过33.32美元。在宣布私有化前,极氪股价在20美元上下徘徊。 股价上不去,意味着极氪难以从二级市场融到大笔资金。与此同时,跃出吉利羽翼、独自面对市场的极氪,没能挡住小米等对手的凶猛进攻,保持独立公司上市地位的意义变小。 整个2024年,极氪总销量超22万辆,同比增长87%。但亮眼成绩背后,两款主力车型——大中型猎装轿跑001和中型轿车007的销量高开低走,竞争压力明显。 其中,极氪001去年1月的销量接近5300辆,6月稳步攀升至1.4万辆,下半年却一路走低,12月回落至7700辆。007在1月售出5800辆,这也是新车上市首个交付月;随后一年逐渐下滑,12月跌至不足2500辆。 进入2025年,两款车的颓势仍在延续。今年1~3月,001月销量从超4300辆跌至不足3000辆;007每月售出1000多辆,逐月小幅上涨,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明显。 001和007去年贡献了极氪2/3销量。两款车型表现欠佳,拖累整个公司的表现。今年前4个月,极氪累计售出5.5万辆车,年度目标完成度约17%。 作为“村里首个大学生”,极氪曾被视为国产高端新能源车的代表,产品力出众的001让极氪收获了一众拥趸,“豪华+高性能”成为极氪的醒目标签。 但最近一年多,新能源车企纷纷推出20万~30万元价位的新车,比如小米、蔚来、小鹏、智界、比亚迪、智己等。这些新车既有强劲的动力和出色的操控性,又有车舱内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与极氪形成直接竞争。 尤其是小米SU7,这款车的定位和定价与极氪001/007接近,被视为后者的最大对手。去年7月,小米宣布SU7单月交付破万辆;同一个月,极氪001售出9300多辆,相比6月的1.4万辆大幅下跌。 小米汽车冲击波的另一面是,小米去年只做了纯电轿车,尚未触碰SUV市场;极氪X和7X两款SUV的销量持续走高,新发布的7X迅速攀升至月销1万辆左右。 不过,小米将于今年年中发布首款SUV YU7。届时,极氪在SUV市场有可能面临与轿车类似的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氪启动私有化,重回吉利体系。而在今年2月收购领克时,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内部信中称,极氪将主打30万及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这是一块尚未被小米纳入射程的细分市场。 面对一飞冲天的小米,极氪阻击未果、销量下滑后,悄然选择“退避三舍”。开国产高性能车风气之先的极氪,俨然成为小米汽车的第一个“受害者”。 在小米汽车正式发售前后,极氪已经意识到SU7的巨大威胁,并全力阻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产品侧,极氪大幅加快“上新”速度,尝试提前卡位。 2023年12月27日,极氪发布纯电轿车007。这款车型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偏向运动,动力强大,四驱版本的零百加速仅2.84秒,接近超跑水平,售价却仅需21万~30万元。 一天后,小米举办技术发布会,SU7正式亮相,同样是一款运动轿车。极氪选择小米发布会前一天推出竞品车型007,“狙击”对手的意图十分明显。 除了瞄着SU7打的007,极氪自家标杆001也加入了这场卡位战。 2024年2月底,极氪推出新一代001,车身、底盘、三电、智驾、座舱等均有显著提升,价格却比老款低了3万~5万元,起售价拉低至26.9万元,从三十万元级别杀入二十万元。 一个月后,小米SU7正式上市,定价21.59万~29.99万元。极氪除了007与之对标,降价后的新款001也有一战之力。 但局势并没有朝着有利于极氪的方向发展。当年7月,小米SU7单月交付过万辆,极氪001的销量却在下滑。8月,极氪发布2025款001/007,距离年初的新车发布仅有半年多。 由于车型迭代过快,一些老车主觉得遭到极氪“背刺”。但对于彼时的极氪来说,发布新车、重振人气和销量,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营销侧,极氪高管频繁发声,吉利管理层也参与其中。 2023年底小米汽车刚刚亮相时,曾在多个城市包下巨型广告屏,向比亚迪、蔚小理、华为等企业“致敬”,但吉利和极氪未在其列。吉利高管杨学良彼时表示:“人要是总想着被致敬就完了,但人要是总想着致敬别人也没啥出息。” 同一时间,吉利麾下的星纪魅族CEO沈子瑜在朋友圈转化小米汽车与极氪的对比,称“这两个车的审美是一个档次吗?” 到了次年2月新款极氪001发布,极氪副总裁林金文称,极氪需要学习小米的营销,但“从主要技术成员构成看,小米就是向我们学习的,一定程度也是向我们致敬的。” 进入2025年,极氪高管的一些刺耳言论,被外界解读为暗讽小米。 比如,今年2月,极氪副总裁朱凌回复一条小米YU7的微博评论时称,“这个行业以前是以抄袭为耻的。”而在4月中旬的极氪四周年活动上,他又引用倍耐力公司的广告语,称“不受控的马力一文不值”——半个月前小米SU7发生惨烈事故,导致3人死亡。 为了阻击小米,极氪在产品和营销上都下了功夫,一系列动作声量不小,但未能反映到销售表现上。一年过去,小米SU7销量节节攀升,极氪001/007却明显下滑。 这并不难理解:就产品而言,极氪001/007与小米SU7各有千秋,大体处于同一档次,谈不上谁压倒谁;而在营销上,“雷神”坐镇的小米远胜于包括极氪在内的所有新势力。极氪没能在产品上建立绝对优势,营销又打不过,蛋糕自然就被小米分走了一部分。 被小米挡住上升道路后,极氪通过发布新车,整体销量仍在提升,但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得到青睐。如今,吉利谋求将极氪私有化,可被视为小米汽车“蝴蝶效应”的余波。 极氪股价过去一年的走势,基本上与其新车发布节奏,以及竞争对手的动作相关。 去年5月,极氪刚刚登陆美股时,首日大涨35%至28.26美元,势头颇为惊人。但好景不长,极氪股价旋即掉头向下,8月中旬一度下探至13美元。这三个月,恰恰也是小米SU7发布、销量快速爬坡的阶段。 随后半年多,极氪展开全面阻击,一边更新主力车型,推出2025款001和007,一边拓宽SUV产品矩阵,当年底推出中型SUV 7X。整体来看,这些新车的口碑和热度都不算低。 但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快马加鞭。小米加紧扩充产能,月交付量从1万辆进一步提升至2万辆;特斯拉、智界、蔚来、智己等潜在对手也在调兵遣将。极氪面临的战争态势更加激烈。 这种喜忧参半的竞争格局,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态度割裂,并反映在去年下半年至今极氪起起伏伏的股价上。多数时候,极氪股价都在20~30美元区间波动。 美股投资人并不青睐极氪。从市销率来看,极氪仅为0.6倍,也就是说市值仅相当于年销售额的60%;这一数字远低于小鹏的2.6倍、理想的1.1倍,甚至低于蔚来的0.8倍。 极氪股价无法继续向上突破,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之一是,极氪就算留在美国股市,能够融到的钱也十分有限。 极氪一年前冲击上市,本身就做了比较大的估值折让:IPO估值仅51.3亿美元,相比A轮130亿美元估值缩水近60%。打了个狠折的发行价,让老股东对于IPO态度谨慎,不肯出售太多股份;极氪原本计划募资10亿美元,最终仅募集4.4亿美元。 IPO没能完成预期募资目标,倘若上市后股价飞升,那么极氪尚可通过发行新股等方式,从二级市场汲取更多资金;但一年过去,极氪股价始终不温不火,这条弥补之路也很难走通。 更何况,作为美股上市公司,极氪需要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条条框框,改进公司治理架构和财务规程,按季度披露业绩,并不定期公布公司的大事小情。对于尚处于投入期、每年亏损几十个亿的极氪而言,这并不能带来实际好处,却会因为透明度的提高,让企业承受更大的外界压力。 另一方面,极氪当年从吉利分拆、赴美上市,本就是为了打通更多融资路径,减少对集团输血的依赖。上市一年,极氪减亏成绩斐然,但2024年依然净亏损57.9亿元;再考虑到极氪截至2024年底不到9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极氪手头不算宽裕。 在此情况下,极氪没有必要死守美股、等待“天亮”。启动私有化、回归吉利帐下,继续从集团获得资金、资源的支持,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极氪从未真正走出吉利,而吉利也没有真正“放飞”极氪。如果在外“混得不好”,极氪回归吉利几乎是板上钉钉。 吉利四年前成立极氪后,提供了资金、资源、技术等全方位扶持。它将耗费200多亿打造的SEA浩瀚架构授权给极氪,还以OEM方式提供代工,帮助极氪省去了大笔研发、建厂费用,还帮极氪搭建了充电站网络。 另一方面,吉利2022年之后向极氪提供了上百亿元长期贷款,并借助应付账款账期等财务手法,大大减轻了极氪的现金流压力。这也是极氪资金紧张,却没有断裂风险的原因。 去年极氪IPO,吉利汽车认购了2.7亿美元,占4.41亿美元总融资额的六成以上。这导致极氪上市后,吉利所持股权不但没有稀释,反而升至55.3%。 极氪此次私有化回归,年初就有征兆。 今年1月,极氪合并吉利旗下的领克,新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新公司进行品牌整合后,联合采购合并BOM成本将降低5%~8%,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5%,合并研发投入通过研发协调降低10%~20%,职能支持部分费用降低10%~20%。 这场交易后,极氪股价短暂冲高至30美元上方,但3月中旬后又跌回低位。这或许是促使吉利结束“亲儿子”的海外漂泊,将其迎回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边,吉利也需要极氪的回归。 吉利长期存在市值倒挂的难题。2024年,吉利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当下市值却不到1800亿港元。作为对比,比亚迪去年营收7771亿元,归母净利润402.5亿元,市值却高达1.1万亿港元,市盈率24.5倍。 吉利市值倒挂,缺少高人气的新能源品牌“撑门面”是原因之一。把极氪私有化、拿回来,除了推进所谓“一个吉利”,资本故事也更容易讲得通,困扰已久的倒挂问题也有望缓解。 极氪和吉利,乃至更多车企,正面临一个逐渐显露的新问题:小米做了怎么办? 就产品、技术、价格等维度而言,小米SU7乃至即将发布的YU7,远远谈不上天下无敌。特别是智驾,一场惨烈事故,让小米在这一关键能力上遭遇不小挫折。 但小米汽车的真正刀锋,在于以雷军为中心的“现实扭曲力场”。 这原本是乔布斯和苹果的专利,后来被马斯克学了去,如今雷军和小米也学到八成功力。“雷神”的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都会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流量风暴,足以让潜在消费者忽视产品本身的长短优劣,转化为小米车主和拥趸。 对于习惯了一板一眼做广告,邀请明星搞营销的车企而言,小米以企业家个人形象为锚点构建营销策略和打法,无疑是一场领先“版本”的降维打击。面对这样的对手,其他车企在营销层面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目送小米SU7一骑绝尘。 在小米SU7狂飙突进的一年间,极氪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蔚来、智界、阿维塔、智己等新势力摩拳擦掌,均打算在20万元级别高性能车领域有所作为,但没有一家能够抵挡SU7之锋芒,对标车型的月销量常常只有一两千辆。 能够免疫“雷神打击”的,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前者有马斯克来搅动乾坤,后者胜在价格实惠、用户基数大。 其他车企难以在小米的舒适区硬碰硬,只好继续走差异化的路,要么聚焦于增程式,要么绕过20万元价格区间,做更贵或更便宜的车型。 打不过就绕过,似乎也是极氪的新竞争策略。极氪此前宣布,将主打30万元以上市场;产品路线图上,除了上海车展亮相的“杭州湾库里南”9X,还有一款体型略小的SUV将在下半年发布。这是小米暂时没有触碰的细分市场。 不过,顺风顺水多年后,小米汽车刚刚遭遇了“现实扭曲力场”的反噬。 今年4月,小米交付2.8万辆,依然属于第一梯队,但比3月下滑约1000辆。 此外,小米SU7 Ultra被曝出限制动力输出,车主需要达到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发动机盖的碳纤维板也被曝出只有装饰效果。小米不得不出面致歉,宣布暂停新版本软件的OTA,并给选装碳纤维板的用户积分补偿。 小米汽车稍稍放慢了脚步,也让其他车企看到了难得机会。 以智驾为例,小米等车企纷纷将智驾改为“辅助驾驶”后,只有华为ADS尚未改名。这显然暂时成为鸿蒙智行的独占优势。 而从细分车型来看,小米目前只做了中型轿车和SUV,对于小微车型、大型轿车和SUV、硬派越野、MPV、皮卡等,以及增程式车型力有不逮,产品矩阵留有大量空白。相比之下,不少车企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布局。 在雷军的“现实扭曲力场”加持下,小米汽车风头正劲,就连背靠吉利的极氪都难以正面对决。但如今,小米汽车遭遇舆论风波,产品也远未做到全面覆盖,而这正是极氪们在转向错位竞争后,需要把握的关键时间窗口。 参考资料: 海豚投研,《极氪:上市不到一年,“纯电黑马” 为何选择私有化退市?》 市界,《极氪给小米汽车出了个难题》 爱驾天下,《“极米”的恩怨情仇,炸出了圈内焦虑》 21世纪商业评论,《开价470亿,李书福私有化极氪》 新摘商业评论,《估值缩水60%,极氪上市真的被高估了》
阿维塔12风阻测试直播时间公布,33%数据差距“悬案”待解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5月9日,阿维塔12风阻系数争议事件有最近进展。阿维塔官方发布预告,将在今日18点至20点通过央视财经客户端及官方直播间,全程直播该车型的风洞测试。 事件起源于5月2日,博主“苏黎世贝勒爷”发布视频称,其在天津中汽研风洞实验室测得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为0.28Cd,与官方宣称的0.21Cd相差33%。测试车辆为三激光后驱奢享版量产车型,且全程遵循CSAE 146-2020标准。次日,阿维塔法务部强硬回应称该结果“完全失实”,并删除官网0.21Cd宣传资料,同时宣布悬赏500万元征集“黑公关”线索。 争议升级后,阿维塔提出三项测试条件:随机抽取量产车、设备环境与博主测试一致、全程直播,但拒绝邀请原测试博主参与今日直播。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转发相关讨论视频,阿维塔随即向其发出测试见证邀请,但未获回应。 之前测试阿维塔的汽车博主发文表示,“厂家的人刚联系我了,明确表示: 1.直播测试不会邀请我去; 2.他们会说明:这次的测试车到底是量产还是非量产,是不是大家能买得到的?! 我和大家最关心的,为什么之前删除了官方0.21风阻系数的宣传资料?为什么选择现在去吹风洞?这些都没有答复我。”
最便宜的华为ADS辅助驾驶六座SUV!深蓝S09上市定档
快科技5月9日消息,深蓝汽车官宣,深蓝品牌之夜暨S09上市交付仪式将于5月22日举行。 S09此前已经开启预售,共推出五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为23.99-30.99万元,补贴后的价格仅需21.49-28.49万元,是当前最便宜的六座大型SUV。 S09配备家族化的贯穿式日行灯,同时也配备了时下流行的分体式车灯设计,前大灯组位于两侧传统雾灯区域,并使用了熏黑处理的设计。 其长宽高分别为5205/1996/1800mm,轴距3105mm,车身尺寸与理想L9不相上下,车尾同样是深蓝家族经典的贯穿式尾灯,可发光的logo位于中央。 内部设计显然从理想身上取到了经,采用类似解决方案,提供前排双15.6英寸联屏+43英寸AR-HUD抬头显示,并配备HarmonySpace 5鸿蒙座舱。 还将配备华为乾崑高阶辅助驾驶系统,支持车位到车位辅助驾驶、1-150km/自动紧急刹车,车顶提供激光雷达,全车配备11个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并将于今年下半年首批升级HUAWEI ADS 4驾驶辅助系统。 动力方面,该车将搭载深蓝超级增程2.0技术,双电机四驱版总功率高达362kW,0-100km/h加速5.9秒;还将提供门槛更低的单电机后驱版,该车型适配231kW的后置单电机。 新车搭载了一块容量为40.18kWh的电池,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两驱220km、四驱210km,除最低配外均提供空气悬架,拥有70mm可调高度、CDC可调阻尼减振。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