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有效实施在于“言行一致”
  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构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一环。增强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利于有效管理和引导公众预期,促进市场主体和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进而稳定宏观经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完善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断改进预期管理,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和引导机制,提高了中央银行透明度和公信力。   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明确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中介目标,使得货币政策目标锚定方式更加清晰。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并以此为操作目标,使得机构和公众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更为直观。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健全从政策利率到LPR再到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既明显提升了政策传导效率,也大大地提升了央行信息传导效率。   报告指出,完善常态化货币政策沟通机制,促进市场形成稳定预期。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频率逐步固定,形成每日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每月月中固定时间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的惯例,并提前发布有关操作安排,稳定市场预期;每季度首月召开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季度中月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季度末月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并发布新闻公告,全年12个月全覆盖,逐月阐明货币政策立场,释放货币政策信号;年初和年中召开人民银行工作会并发布新闻稿;每年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年报》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客观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形成多元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方式,有效提升与公众沟通效率。人民银行通过参加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在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政策答记者问及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文字实录、接受国内外媒体专访和发表署名文章等多种方式回应市场关切;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全国政协汇报人民银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召开金融专家咨询会和行业协会专业咨询会,向专家学者介绍货币政策工作情况并交流意见,建立双向互动机制;有效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央行政务新媒体矩阵和人民银行中英文网站宣传合力,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式的预期管理和引导工作体系。   报告认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有效实施,根本在于央行的“言行一致”。央行政策操作与对外沟通相互印证协同,增强了货币政策公信力。从市场的流动性预期看,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关注利率而不是过多关注流动性数量,并每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释放短期政策利率信号。今年以来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月末、季末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DR007相对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偏离幅度处于近年同期低位,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创造了平稳的环境,也稳定了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平稳又进一步降低了预防性流动性需求,增强了流动性的稳定性。   报告表示,总体看,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货币政策框架更为公开、直观,货币政策操作更具规则性和透明度,货币政策沟通更趋定期化、机制化,央行与公众的沟通效率大幅提升,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注重提高货币政策框架的透明度,保持预期管理的效率与公平,进一步增强公众获取信息的公平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和央行公信力。(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责编:海闻
“窝藏”“包庇”如何定罪?两高司法解释作出细化规定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罗沙、刘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发布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窝藏罪和包庇罪的构成要件作出细化规定,明确“情节严重”的情形等。该司法解释自8月11日起施行。   根据这份司法解释,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帮助其逃匿,为犯罪的人提供房屋或者其他可以用于隐藏的处所,车辆、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手机等通讯工具,金钱等,以窝藏罪定罪处罚。   司法解释还规定,保证人在犯罪的人取保候审期间,协助其逃匿,或者明知犯罪的人的藏匿地点、联系方式,但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的,应当依照刑法规定,对保证人以窝藏罪定罪处罚。虽然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但不是出于帮助犯罪的人逃匿的目的,不以窝藏罪定罪处罚;对未履行法定报告义务的行为人,依法移送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根据司法解释,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帮助其逃避刑事追究,或者帮助其获得从宽处罚,故意顶替犯罪的人欺骗司法机关,故意向司法机关作虚假陈述或者提供虚假证明等,以包庇罪定罪处罚。   司法解释同时明确,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行为,在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以拒绝提供间谍犯罪、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定罪处罚;作假证明包庇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以包庇罪从重处罚。   对于窝藏、包庇犯罪“情节严重”,司法解释规定了六种情形,包括被窝藏、包庇的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被窝藏、包庇的人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主义或者极端主义犯罪,或者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且可能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被窝藏、包庇的人系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且可能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被窝藏、包庇的人在被窝藏、包庇期间再次实施故意犯罪,且新罪可能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等。   司法解释同时规定,认定窝藏、包庇罪,以被窝藏、包庇的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被窝藏、包庇的人归案后被宣告无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宣告窝藏、包庇行为人无罪。 责编:海闻
张家界发布紧急通知 要求严格规范医疗救治秩序
  新华社长沙8月9日电(记者史卫燕、阮周围)8日晚间,湖南省张家界市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在交通管制期间,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除市指挥部明令暂停的医疗机构以外)严禁推诿拒诊患者,并要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   通知要求,对符合住院或转诊条件的必须收入住院或转诊,对非发热患者由首诊医疗机构安排车辆转诊。按照“就近就医原则”,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市城区除外)发热门诊负责本区域内发热患者救治。实行就近就医,避免人员不必要流动,首诊医生做好解释工作。   同时,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不探视、不陪护,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须不陪护、不探视,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并进行核酸检测。   通知还要求建立绿色通道。对于门诊慢性病患者,视患者病情可将处方用量延长至12周,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对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放化疗等肿瘤患者以及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重症患者,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要切实保障连续的医疗服务。对于择期手术患者,要加强与患者的解释沟通,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患者病情需要确定手术时间。 责编:海闻
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两优一先典型)
刘永坦与团队成员在一起。  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静谧的海岸线上,一排排整齐的新体制雷达天线迎风矗立,成为我国海防线上不可替代的“千里眼”。 这些雷达的背后,是一支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雷达铁军”。这支“雷达铁军”的组建者,是一位85岁高龄的共产党员。他便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 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为祖国筑造出一条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 “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 刘永坦1936年生于南京,少时跟随父母辗转几个城市,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永坦”这个名字,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切的企盼。 新中国成立后,满怀欣喜的刘永坦一路北上,1953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哈工大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把青春挥洒在北疆大地上,刘永坦便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1958年,刘永坦在清华大学进修后,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同年夏天,他走上了三尺讲台,率领一支治学严谨的“雷达铁军”,开始了一段和时间赛跑的峥嵘岁月。 1978年开始,刘永坦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中国也决不能落下。”刘永坦立下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1983年,刘永坦历经10个月终于完成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当时,国内技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刘永坦回忆道。 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海防一线 从提出设想,到研制出新式海防重器,刘永坦带领团队扎根边疆干了近40年。 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平面传播,但带来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太厉害。这些来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比要探测的目标强100万倍以上。“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必须非常单纯,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来,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刘永坦说。 砥砺奋进,排除万难,1989年,他和团队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对海探测的距离达到了令人振奋的量级,创建了新体制雷达探测理论体系,实现了海防预警技术的重大原始创新。 刘永坦曾讲:“成果倘若不能变成真正的应用,那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他和团队研制出了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 “不能给科研留死角。”这是刘永坦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他和团队一待就是几个月。通过无数次的调整,2011年,刘永坦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这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刘永坦院士带队研发的新体制雷达,已经广泛部署于我国的海岸线上,为海防事业贡献“火眼金睛”。 “未来还得靠年轻人” 2019年1月8日,刘永坦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8月,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在哈工大校园举行。刘永坦院士和夫人冯秉瑞教授决定,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助力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说,“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爱才惜才。这些年来,他的团队从6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团队骨干许荣庆说:“刘老师不仅具有顶尖的科研水平,还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协力攻关,我们跟着刘老师干有信心。” 为了保障攻关,团队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一线。饭桌上、开会前、散步时,刘永坦总是抓住机会激励支部的年轻人,“党员要做表率,要带头冲”“干科研,要静下心来,坐住冷板凳”…… 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院士仍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诠释着一名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 本报记者 刘梦丹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0日   第 04 版) 责编:周璇
中国农民挑起“金扁担”
7月25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庄口镇大排村,村民用收割机忙着割稻脱粒装袋,田野里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8月5日,在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中坝百香果种植基地,村民利用网络直播推介百香果。杨成利摄(人民视觉) 6月8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在进行小麦收割。张延林摄(人民视觉) 7月14日,在湖南省常宁市洋泉镇土桥村,农技员操作植保无人机正在为水稻进行飞防作业。周秀鱼春摄(人民视觉) 盛夏,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小坡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大荔冬枣开始进入成熟季。枝头一颗颗圆溜溜的枣子由青变红,散发出清甜的香气。村里的冬枣园区不仅配套建设了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还开办起采摘观光园、枣文化博览园、儿童乐园等特色旅游项目,产业化经营让农民致了富。 变化,源于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农业,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如今,中国农民正在挑起“金扁担”。 新技术: 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翅膀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骄阳当空,连片的麦浪随风摇曳,一眼望不到边。眼下,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友谊分公司第二管理区种植的春小麦已进入收割时节。 田间,几台绿色的大型机械穿梭忙碌着,格外醒目。“收割机在脱谷,割晒机忙着割晒。今年小麦采取分段收获,割晒完了,晾晒水分达到标准水分后,再进行拾禾作业。”友谊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工作人员介绍说。 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收割机……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机械化水平令人惊叹。借助卫星导航定位,这些无人驾驶的机械作业精准度好、效率高,能大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去年,这里的无人农场作业面积达2000亩,今年进一步发展到5000亩。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和使用大国。2020年,全国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小麦、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率分别超过95%、85%和90%,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而种质资源又是种业原始创新的源头,是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目前国内库容规模最大、保存数量最多、利用水平最高的省级种质资源中期库之一。 “种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往往存在于古老‘农家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野生近缘植物等特定品种中。”据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小麦分子育种团队负责人胡琳介绍,能够被选入库的种子都是万里挑一。研究人员会借助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手段进行精准鉴定,决定哪些种子有资格入库。 “种子从田间取回后,需要对其进行查重、去重、精选,还要进行活力检测,发芽率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拥有自己的入库编码号,进而成为种质。”胡琳说。保存种质资源需要低温和干燥。所以,种质资源库里的温度常年保持在-4℃至0℃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小于等于50%,种子本身的湿度不能超过8%。在低温保存库内的储物柜里,珍贵的种质就封存在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真空包装铝箔袋中。 搜集、保存种质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目前,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有3.5万余份种质,利用它们,育种专家们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个。比如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郑麦9023”是河南省很有代表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其中的早熟基因就来自于农家种“荆早21”。自今年起,河南省还将利用3年时间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护好用好种质资源。 “互联网+”以及各类新技术的应用则为农业现代化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天津市宁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数据、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和粗放式的生产模式。 “我们把智慧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园创建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设了宁河区智慧农业平台项目,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设置了186个物联网点位。”据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园区种植的小站稻,可实时监测其生长状态,包括气象、土壤质量、病虫害防控等各方面信息。 产业园还开设了专家在线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遥感大数据监测系统、农业云平台APP、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等,为农户日常生产提供帮助。在这些智慧“新农具”的帮助下,去年该产业园内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相较周边农民收入高出了30%。 新产业: 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抓手。 每到板栗成熟的季节,贵州省望谟县洛郎村山间的公路上就热闹起来,前来收购板栗的车辆络绎不绝。过去,地处山区的望谟县长期面临农业发展“小弱散”的困境,可近年来,板栗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穷山沟的面貌。 “种板栗真不错!”村民何兴平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了60亩,挂果15亩,收入能有两三万元。几年前,洛郎万亩板栗高产示范园启动,村里免费为农户培训种植技术。此后,村中的板栗产业链日益完善,冷库、无菌厂房、深加工生产线相继落户,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对接。望谟县还引进贵州光秀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将原有的板栗树进行精细化管理。龙头企业统一标准、统一收购,让小小板栗成了真正的“致富果”。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走上了致富之路。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23.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7.3万家,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8%,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辐射带动了1亿多小农户增收。 农产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落进农民的口袋。产业化经营除了能将“原字号”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其带出山村,打开销路。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酥梨是近年来知名的“网红土特产”。与电商深度合作,是砀山酥梨的走红秘诀。 2017年,退伍军人王小辉选择回到家乡砀山创业。“看到父母在老家种梨、卖梨很辛苦,就想回来给他们帮把手。”为了把家乡的酥梨卖出去,王小辉拉上朋友一起创立了电商公司,一边销售自家100亩地产的酥梨,另一方面从其他果农处收购酥梨等水果进行销售。几年下来,公司每年酥梨的年销量超过了4000万斤,总销售额达到6000多万元。 而今在砀山,“家家有电商,人人当网红”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只要手机一架、镜头一开,村里人人都能在电商直播间侃侃而谈,把家乡的好物推荐出去。创业初期,王小辉想的是“圆自己一个梦”:“小时候我们吃到最好吃的砀山酥梨,我想让全世界都尝到。”随着农村物流建设的完善,砀山酥梨的产销已真正实现了“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餐桌上”,王小辉的梦想已然成真。 为了维护好砀山酥梨的品牌,去年9月,砀山县政府还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搭建起区块链平台。通过区块链的溯源认证,消费者可以查询到正品砀山酥梨的产地、生产日期、物流、检验等信息,保证了农产品品质可追溯。 7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陈勇也讲到砀山酥梨的案例。他指出,砀山县是“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遴选的110个试点县之一,“从目前看,工程实施效果良好,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020年达到5750亿元,同比增长37.9%。” 陈勇还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总结经典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实现主要农业县全覆盖,农产品出村进城将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新农人: 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人才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在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就有一支由本村农民组成的“女子嫁接队”。菖蒲塘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水果产业,现在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村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创新,总结掌握了一套实用的水果种植、管护、嫁接等技术。村中一些妇女凭借这门手艺,组成了女子嫁接队,常年奔波在广西、陕西、贵州、云南等地搞嫁接。目前,队伍人数已从起初的16人扩增到了240余人。 依靠技术勤劳致富,让队员们感到满足。“累在骨头,甜在心里”女子嫁接队队员雷志平这样笑着评价自己的工作。队员杨胜梅也告诉记者,搞嫁接挣了钱,“家里盖了房子,生活好了,奔小康了。” 如今,通过当地定期组织的技术培训和严格的考试,女子嫁接队里有60多人评上了农技师,15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吃上了技术饭,全队一年创收达800多万元。 科技特派员制度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入夏以来,山东省科技特派员、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晶珊一直在黄河三角洲耐盐碱花生研究院实验田里忙着照看“宇花18号”耐盐碱花生。 把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业技术带给老百姓,是王晶珊十余年间的工作目标。“花生是高价值经济作物,只要能选出几个耐盐碱的好品种,就能让盐碱地上的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王晶珊说。 “学校先后组织选派12个学院的27支研究团队、200余名专家教授和200余名研究生,组成科技特派员团队进驻山东省东营市,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推出一批适宜盐碱地生产的农业新品种和栽培、种植技术。”据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赵金山介绍,该校科技特派员团队构建的花生玉米间作模式、花生棉花间作模式等多种新兴高效生态农业系统,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给农民送去了科技致富的“及时雨”。(记者 李 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10日   第 05 版) 责编:庄鹏泽
多路资金加速涌入 支持中小企业再加码
近期,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发声,谋划新一轮举措,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记者获悉,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性政策也将进一步强化,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滴灌。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多路资金将加速涌入,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渡过难关。专家表示,未来机构还应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平台进行融资对接,探索金融科技在授信准入、风险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监管密集发声 政策再加力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一系列具体部署已经展开。金融政策方面,央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银保监会下半年工作会也表示,围绕改善经济社会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继续实施系列纾困政策,不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财政政策也将进一步发力。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考虑助企纾困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地方层面也相继展开部署,披露新一轮中小企业支持方案。8月4日北京下发《进一步完善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行动方案(2021-2023年)》,确定了近三年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目标,完善对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考核机制,督导辖内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督导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北京市分行2021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30%。8月6日,陕西省财政厅提前下达资金2000万元,支持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等12家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云南省近日公布《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提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开拓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多路资金“输血”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一系列政策部署下,多路资金加速涌入,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渡过难关。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近日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门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通过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政策、分类调整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以及持续实施降费措施等,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将超过7000亿元。 同时,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银行决定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此次降准目的在于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事实上,在多重政策帮扶下,上半年市场主体的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30万户,同比增长29.2%。 机构层面也动作频频。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与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悉,双方将发挥“金融+政务”互补优势,积极对接平台政府采购数据,为平台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下一步将按照融资方案,用成熟产品和系统做好对接,力争9月底前上线,年底前实现贷款发放。 资本市场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发挥。近日新三板精选层转板上市制度进入实施阶段。新三板是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主阵地”,符合条件的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可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上市。业内指出,新三板精选层转板上市制度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边融资、边交易、边上市”的新路径,有利于资本市场将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赋能。 结构性政策或将强化 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业内专家表示,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未来还应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金融政策方面,在多目标综合权衡之下,下半年政策利率有望保持稳定。接下来,监管层可能更多借助结构性政策工具,如强化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以及适度扩大普惠性强、资金利率低、投向精准的再贷款规模等,增加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支持领域的定向滴灌,同时坚守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基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一方面,可以鼓励通过尽职免责、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形式,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积极性和强化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平台进行融资对接,持续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此外,探索金融科技在客户信用评价、授信准入、风险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谈及如何平衡风险与帮扶小微的关系,任涛认为,可以进一步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同时支持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开展合作,明确风险分担比例,降低担保费用和企业融资成本。(记者 汪子旭 向家莹) 责编:叶壮
加“数”前行 中国工业经济呈现“三稳”态势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大幅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供需两端稳步增长,内外需加速回升,复苏面持续扩大,市场预期稳定向好,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产业升级持续推进、生产经营持续改善、融合创新应用赋能强劲,成为我国上半年工业经济呈现的主要亮点。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在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背景下,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下半年,随着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居民消费持续恢复,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经济周期性回升力量仍将不断增强。 回升向好 工业经济呈现“三稳”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 今年上半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两年平均增长8.1%; 截至今年5月底,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3.5%和52.4%…… 田玉龙表示,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为实现全年目标和“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稳中加固,工业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态势更加牢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平衡性、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稳中提质,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稳中向好,支撑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在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看来,上半年工业生产成为恢复最快的部门,多数行业持续向好、企业利润得到较快增长,远超疫情之前增速。 具体来看,上半年,在我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9个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九成以上;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市场投资信心不断增强;截至5月底,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3.5%和52.4%。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的优势持续巩固,产业体系韧性彰显,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需市场潜力不断激发,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拓展。 加“数”前行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数十台二十万吨级的大型设备,就这样轻松地落在‘云’上。”据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智慧制造平台项目负责人刘汤词介绍,7月28日,公司智慧制造平台正式上线。 据了解,在南南铝加工各大制造中心,每个月都有数十吨铝板带材将从这里运出,分赴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3C半导体等各大领域市场。 当每一块铸锭进入生产流程,智慧制造平台会自动抓取数据,同步监测其他工序上的实时变动,配合生产现场主操手的各项操作,快速计算出最优生产控制参数,实现全流程生产方案和效率提升。 “在高新技术驱动下的工业经济,我国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顺应新需求的同时,制造业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新动能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低碳制造、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作为绿色低碳出行的代表,上半年汽车工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也呈现亮眼表现。 据统计,今年1-6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6.9万辆和1289.1万辆,同比增长24.2%和25.6%,产销两旺。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两倍。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乘体验,由长沙市交警支队牵头实施的“梅溪湖-高新区智慧定制公交线”正式通过交通局线路审批。5月17日早上7点45分,由玉兰路南园路口站和梅溪湖街道办事处站的两辆智慧定制公交准时发车,开往信息产业园站,开始正式试运营。 与普通公交相比,智慧定制公交具有“信号交叉优先通行”和“准点准时”两大核心优势。据希迪智驾(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公交车上的OBU(车载单元)和在红绿灯上的RSU(路侧单元),实时交换路况信息,并全程指挥信号灯,大大节省通行时间。 提振内需 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黄利斌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问题,给工业经济运行恢复带来新的压力。 据了解,受经济快速恢复和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年初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高位震荡。上半年,工业生产者价格(PPI)平均上涨5.1%,二季度PPI同比涨幅明显在扩大,对中下游行业和相关企业的成本形成了很大压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业界人士认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因比较复杂。总体来看,全球需求恢复快于供给,国内需求恢复快于国际,流动性释放快于实体经济恢复,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是供需错配、外部输入性影响和投机炒作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作用的结果。从后期走势来看,本轮价格上涨更多是短期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而全球债务高企、贫富分化、人口老龄化等深层次矛盾决定了需求难以长期扩张,且供给明显收缩的可能性也较小,难以形成“超周期”。 “工业生产超水平恢复主要靠出口拉动,而出口增速已呈现回落迹象。随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提振内需已经成为下半年乃至明年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堵点。”滕泰说。 黄利斌表示,工信部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支持上下游行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供销配套协作,协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要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哄抬价格的行为。 与大宗商品相同,芯片市场也具有较强的价格浮动周期性特征。芯片供需之间的微妙变化,容易导致制造业物料成本的剧烈波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企业立案调查,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针对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工信部组建了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整车企业、芯片企业的力量,加强供需对接和工作协同,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推动提升汽车芯片的供给能力。据了解,后续工作组还将远近结合、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对接,积极支持替代应用,提升制造能力,继续保持我国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田玉龙说。(栗翘楚) 责编:叶壮
我国市场供需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7月份,CPI同比上涨1%,环比上涨0.3%;PPI同比上涨9%,环比上涨0.5%。 专家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保供稳价,着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了市场价格总体趋稳,市场供需总体平稳。 CPI环比5个月首次上涨 “7月份,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政策,市场供需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 从同比看,CPI上涨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2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3.5%,降幅比上月扩大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7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1.8个百分点。“7月份,CPI环比上涨0.3%,是近5个月以来首次环比上涨,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环比涨幅0.3%、同比涨幅1.3%,均为2020年2月份以来的最大值,反映出近期居民消费需求稳中有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表示。 分大类看,食品价格总体平稳,继续发挥物价“稳定器”作用。部分工业品和服务价格有所上涨,是当月CPI环比上涨的主要因素。受暑期出行旺季影响,飞机票、旅游、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4.3%、7.3%、3.8%,将CPI环比涨幅拉升了0.2个百分点。 PPI呈高位震荡走势 7月份,受原油、煤炭及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略有扩大。 从同比看,PPI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这一数值与5月份的峰值涨幅9.0%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0%,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涨幅与上月相同。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2个,比上月增加2个。 据测算,在7月份9.0%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6.9个百分点,扩大0.5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PPI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6%,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1%。 郭丽岩表示,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在国际油价上涨、迎峰度夏用煤高峰来临等因素影响下,煤炭开采、石油开采、石油煤炭加工业出厂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6%、5.9%、2.6%,对当月PPI环比涨幅合计拉升约0.35个百分点,是推动PPI环比上升的主要动力。 “也要看到,近一段时间有关部门对钢材、铜、铝等大宗商品采取的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效果持续显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出厂价格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郭丽岩表示。 物价将保持平稳运行 下一阶段,物价走势将如何表现? CPI方面,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国内疫苗接种推广面继续扩大,国内需求稳步恢复;猪肉需求改善,供需趋于平衡,猪肉价格同比降幅有望收窄;果蔬价格同比增长温和,以上因素将推动下半年物价温和走高。但需要留意的是,国内散发疫情以及季节性因素将对局部地区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构成一定程度拖累。 近一段时间,部分地方出现汛情,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全力组织防汛救灾的同时加强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郭丽岩表示,展望今年后期,居民消费领域商品和服务生产供应充裕,CPI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全年物价调控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PPI方面,郭丽岩认为,目前,国内煤炭相关增产增供措施开始见效,部分主产区产量实质性增加,“欧佩克+”原油将逐步增产,加之主要经济体也释放出货币政策调整信号,预计后期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上涨,我国PPI总体有望呈现高位逐步回落的态势。 “本月PPI与CPI剪刀差达到8个百分点,为有数据以来的新高,说明价格上涨从上游向下游传导不畅。”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整体上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放缓或见顶回落,PPI有望保持震荡回落走势,年内CPI大概率保持温和走势。 温彬表示,宏观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缓解原材料涨价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记者 熊丽) 责编:叶壮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商报讯 上海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既是中央赋予上海市新的功能定位,也是上海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机遇。近日,上海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海市商务委透露,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特色、创新融合,科学布局、区域联动的基本原则,聚焦7个方面、28项任务,一张蓝图干到底,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 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聚集地。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持续提升“五五购物节”影响力。建设浦东国际消费中心,加快推进浦东“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扩大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开放。集聚国际品牌,吸引国际品牌总部入沪。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打响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打造网络新消费品牌。发展零售自有品牌,支持商业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重振老字号品牌,支持国资老字号产权改革,加强老字号保护。 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国际美食之都,打造“环球美食节”等标志性活动。扩大文旅休闲消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设施集聚区。促进丰富体育消费,培育体育运动品牌,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展提升健康养老消费,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服务项目,发展养老辅具产业。 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新高地。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提升“全球新品首发季”,打造专业新品发布平台。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创新升级信息消费,促进新型信息产品升级消费,加速发展网络视听消费。点亮城市夜间经济,构建1+15+X夜间经济整体布局,打响“六六夜生活节”品牌。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提升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着力把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小陆家嘴等商圈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形成一批国潮品牌特色街、国别商品特色街区、分时步行街区和海派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五个新城”商业地标,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新城商业体系,打造特色消费功能区。提升社区生活圈能级和水平,培育家政龙头企业,完善早餐供应体系。 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完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打造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虹桥枢纽交通服务能级。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城市商业空间,积极发展后街经济和夜间经济,打造24小时城市社交目的地。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完善重点商圈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推进线下零售企业“七日无理由退货服务承诺亮牌行动”,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 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支持企业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优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流程。增强外籍人士消费便利性,完善外卡收单受理环境和支付便利度,打造多语种服务示范场景。优化市场准入监管体系,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加强国内大市场联动,把“五五购物节”打造成为长三角消费资源联动推广载体和平台。加强四大品牌联动,推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深度联动,深化商产文旅体联动发展,支持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与商业跨界合作融合。 (张晓箴) 责编:叶壮
跨境电商迈入数字供应链竞争时代
“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必然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亿邦动力&亿邦智库董事长郑敏8月3日在深圳出席一场品牌发布会时分享了对未来十年跨境电商发展的思考。他同时强调,如今,流量已经不再是跨境电商市场的第一竞争力,高效数字供应链的重要性会愈发凸显。 自2017年以来,中国持续保持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地位。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网络零售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且低于全球和美国的网络零售额增速。尽管中国不再是全球网络零售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市场,但郑敏结合市场规律判断,在市场规模增速减缓后,包括跨境电商在内的中国电商市场将向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虽然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但在市场上,已经能够看到不少跨境电商出海品牌打破处于低端市场的局限,在逐步由线上向线下市场渗透,进入到沃尔玛和家乐福等主流市场。 “跨境电商的逻辑顺序正在重构。”郑敏指出,以前,跨境电商市场的品牌培育发展比的是广告投放的引流运营,现在则更多要比拼供应链的效率。而想要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批量提升,需要依靠高效的数字化供应链。现在,跨境电商三大竞争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已调整为:数据洞察研发、数字供应链、多场景流量。其中,数据洞察研发和数字供应链决定了复购率,多场景流量决定了拉新能力。 郑敏表示,十年前,跨境电商市场的品牌批量崛起是由流量引发的。因大量的消费者转向互联网,“好奇心+流量+大平台”的力量催生了很多品牌。而在今天新一轮消费品牌的崛起中,跨境电商卖家需要做好数据洞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捕捉消费者的“厌旧”时刻,精准“上新”,而供应链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用极高的性价比把产品推送到消费者面前。 “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郑敏特别提到,这是对抗各种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 要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绝不能只靠流量的发力,需要的是在供应链端的发力。如一家跨境电商卖家用云工厂的方式对300家左右的中国医疗器械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让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消费者能够以0.3元人民币/个的价格购买口罩,与中国消费者的口罩购买价格相当。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数据洞察研发能力、产品研发能力、上游工厂的数字链接能力,否则产品再多,没有性价比也无法立足市场。复购率+数字化供应链才是跨境电商卖家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跨境B2B交易困境正在被新力量破解。”在郑敏看来,一旦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把工厂连接起来,再通过电商平台的方式面向海外B端采购客户,一个平台级的供应商模式就形成了。而只有流量的B2B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对未来十年的发展预判是乐观的。”郑敏表示,未来十年,需要重新思考跨境电商的市场发展模式,重新建立模型,并且极有可能需要按照数据洞察研发+数字供应链+多场景流量的方式进行考虑。(记者 汤莉) 责编:叶壮
698万人新增就业是如何实现的
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六成;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5.5%,逐步回落至6月份的5%,失业水平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二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58,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 专家认为,上半年我国就业成绩单来之不易,但仍需清醒地看到困难和挑战,今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就业形势之所以保持总体稳定,得益于经济恢复的有力支撑,得益于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 稳住就业基本盘 “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多13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加,数据对比是就业持续改善的主要依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相同的表现。数据显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6月份回落到5%,均低于5.5%左右的控制目标,比去年6月份降低了0.7个百分点,也低于2019年6月份的5.1%。莫荣认为,“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略好于正常年份,反映出就业工作成效,就业形势稳中加固。”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较一季度末回落0.08个百分点,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统计数据映照到不同就业群体,也显现出就业基本稳定的态势。当前,90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延续增长态势,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3063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5%。 就业持续改善的基础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显现,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有力拉动了就业复苏。“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有力支撑了就业增长的基本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说。 此外,上半年就业成绩单的取得,也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全面发力。莫荣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共同发力,我国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今年一系列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的稳岗增岗措施,稳定了预期,稳定了市场,稳定了就业。 广开门路放手干 “1家私营企业能够带动10个以上劳动者就业,1位个体工商户能够带动3至5人就业,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市场主体的增长速度比较快,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表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频频推出实招,促进了创业带动就业,取得良好效果。 自主创业者、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能享受到贷款、补贴、税费、场地等组合政策的扶持。其中,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个人贷款额度提高到20万元,小微企业提高到3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还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中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重点群体提供。 门槛降了,很多职业有了不少变化,求职者有了更多选择。今年以来,调饮师、食品安全管理师、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发布。个体工商户在指定场所和时间内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从事便民劳务活动符合条件的,免予办理营业执照。 服务多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等系列就业服务活动提供岗位需求上千万个。5月份以来,“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在全国各地推开,每周大量发布不同就业群体的岗位信息,360行的求职者,行行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岗位信息。 “人社部等部门根据各个重点就业群体出台的专门帮扶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赵忠表示,“比如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中经验尚浅,如果社会外部的力量多给一些帮助,就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 高质量就业谋长远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岗位需求和劳动力的供给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今年上半年出台了哪些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 今年就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近1500万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如何引导青年人走上理想的岗位?“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他们代表了青年就业的状况。”莫荣认为,“我国大量的岗位还在制造业一线,我们今后的教育方式和用工制度要进行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技能教育的培育力度,在上升通道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在灵活就业方面,上半年法规政策制定上提出了明确的举措,这也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利好。” 二季度以来,技术工人求人倍率保持在2左右,特别是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把更多普通劳动者培养成技能人才,把更多技能人才培养成高技能人才,人社部推出“技能中国行动”,制定“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的总体目标,从技能人才工作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各环节出发,全面提升我国技能人力资本水平。 “技术工人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今天这个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社部职业培训专家、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说:“其中,技能激励行动从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着眼,打破成长进步的‘天花板’,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技能人才看到技能成才的奔头。”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成为今年稳就业保民生的亮点之一。专账资金补贴对象范围扩大到中高职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年度毕业生,企业新型学徒制“拜师学艺”还有培训补贴,职业培训券可以让劳动者免垫付便捷享受职业培训服务。今年以来,高质量就业让技能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新职业的薪资水平,让更多人渴望拥有一技之长。(记者 敖蓉) 责编:叶壮
五部门发文促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
为促进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从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强调优化评级生态,严格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督管理。业内人士表示,《通知》是对评级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有利于信用评级行业更好服务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大局。 中债资信技术标准总部总经理霍志辉表示,《通知》措施从评级机构内部建设和外部评级生态等多方位进行规范,必将逐步纠正部分不够科学的评级现象,使得债券市场整体级别分布更加合理和科学,有助于评级结果准确性逐步提升,评级机构将逐步回归更好发挥揭示风险、服务债券定价参考等作用,从根本上遏制评级虚高,提升我国信用评级质量和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谈及未来评级市场格局,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张伊君表示,未来几年将是评级市场需求的重塑期、评级机构转型期和洗牌期。(张莫) 责编:闫宇航
上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中国人民银行9日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上半年,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速已基本回到潜在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说明从宏观上看我国利率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利率环境。 前6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与国际相比较,目前我国利率水平虽比主要发达经济体略高一些,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低。从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看,中美两国主要商业银行基本相当。一季度,美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花旗、美银、富国、摩根大通)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3%;我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工、农、中、建)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4%。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畅通贷款利率传导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巩固好前期贷款利率下行成果。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并督促银行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记者陈果静) 责编:张靖雯
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8月9日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 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报告强调,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实施好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再贷款政策,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总量上将坚持稳健基调,不搞“大水漫灌”,更好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对科创等重点领域的支持。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一方面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更加强调精准。“市场关注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预计很快将推出,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 提及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报告认为,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当前我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今年6月末我国M2增速为8.6%,与疫情前基本相当,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宏观上稳住了物价。 报告强调,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 报告称,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促进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数据显示,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0%,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新低。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持续显现。 从存款利率看,报告指出,目前各金融机构均已落实利率自律机制有关要求,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情况良好,落地平稳有序。从挂牌利率看,全国性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基本保持不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中长期限存款挂牌利率有所下调,均符合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要求。实际执行中,各银行可在自律上限之内,与存款人自主协商确定具体的存款利率水平。 报告强调,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畅通贷款利率传导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巩固好前期贷款利率下行成果。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并督促银行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当前LPR报价已连续15个月保持不变。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若银行边际资金成本继续下降,带动报价行平均下调幅度达到5个基点,就会触发LPR报价下调。总体上看,LPR报价走势取决于宏观经济和物价形势决定的MLF利率走向、市场资金面变化,以及贷款市场自由供求等因素。 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报告强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区域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优化区域金融环境。完善碳中和金融债管理制度,推动碳中和金融债从严规范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同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持续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强债券市场法制建设,压实中介机构职责,落实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持续落实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各项成果,坚决打击各类逃废债。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提出,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加大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强化地方党政风险处置属地责任,推动做好重点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压降工作。 近期监管部门多次发声,强调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密切监测、排查重点领域风险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有关部门可能会进一步关注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以及关联性较大的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彭扬 赵白执南) 责编:张靖雯
7月CPI同比涨幅回落 下半年物价料保持温和态势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CPI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3%。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说,7月,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政策,市场供需总体平稳。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CPI整体涨幅有限,物价将保持温和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料震荡回落。 猪肉价格走低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受生猪产能持续修复、消费淡季叠加去年7月猪肉平均批发价抬升幅度较大等因素影响,7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 董莉娟分析,受部分地区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鲜菜生产和储运成本增加,价格由上月下降2.3%转为上涨1.3%;猪肉供给持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1.9%,但在储备猪肉收储政策支持下,降幅比上月大幅收窄11.7个百分点。 PPI涨幅料震荡回落 7月PPI涨幅同比、环比均出现反弹,且PPI同比涨幅再次攀升至两个月前创下的13年来新高。数据显示,7月PPI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9%,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7月,受原油、煤炭及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略有扩大。”董莉娟指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表示,受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输入性因素、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行业元器件供应不稳、去年同期原材料价格基数较低等影响,PPI同比涨幅仍在高位徘徊,但上涨动能有所减弱,预计下半年PPI同比涨幅及其与CPI同比变化的“剪刀差”将进一步收窄。 王静文预计,下半年PPI同比涨幅延续回落态势,年末将回落至5%左右。 物价水平整体可控 业内人士认为,物价将保持温和走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宏观分析师刘学智表示,全国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猪肉价格料低位运行,难以显著抬升CPI。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猪肉等食品价格回落趋势可能延续,年内CPI大概率保持温和走势,物价水平整体可控,对货币政策影响有限。 在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看来,由于下半年CPI整体涨幅有限,PPI涨幅将逐渐回落。 温彬认为,下阶段宏观政策应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以帮助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缓解原材料涨价对生产经营的相关影响。(倪铭娅) 责编:张靖雯
积极财政助力经济强基固本 下半年重在提升效能
2021年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支出结构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固本培元、科技创新和就业稳定。下阶段,财政政策将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效能,推动基建回升,着力点在于跨周期调节经济、保障重大国家战略落实、持续改善民生等方面。 上半年经济持续修复推动上半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21.8%,两年平均增速为4.2%,已超过2019年全年增速的3.8%。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8%,高于去年同期,财政收入质量改善。 上半年财政持续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稳住了市场主体,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大宗商品上涨对中小企业带来的负面冲击。二是加大对先进制造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直接增加了先进制造企业的利润,减少了资金占用,鼓励科技创新。三是支出结构继续优化,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基建到民生的转变在延续。上半年社保、医疗和教育等支出增速较高,农林水、城乡社区支出为负增长,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提振消费、促进内循环。四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实施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为地方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保障。 展望下半年财政形势,尽管有上半年的良好基础,但是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时刚性支出不减,紧平衡态势仍存,有必要提升政策效能。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这对下阶段财政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跨周期调节。收入端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支出端仍要保持对经济持续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跨周期调节就是要综合考虑到财政空间和财政风险,既不能透支未来,也不能不顾当下的下行压力,未雨绸缪式稳增长。下半年财政政策仍有空间,空间主要在专项债,应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促进基建从低位回升,即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在财政形势紧平衡的背景下要提升政策效能,政策从规模型转向效率型,要强化财政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精准落实政策等。三是保障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端,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保障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需求端,继续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倾向。四是持续改善民生社保,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五是统筹财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罗志恒) 责编:张靖雯
7月外贸数据开启下半年进出口稳定增长序幕
海关总署7月份外贸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价,7月份进出口总值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环比下降0.8%。其中出口1.82万亿元,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0.1%;进口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1%,环比下降1.9%;贸易顺差3626.7亿元,同比减少15.3%。可见,7月份外贸的增长态势未变,但增速略有放缓。7月份外贸强劲的增长势头开启了下半年外贸持续增长的序幕。 7月份外贸数据延续了上半年增长的特征。第一,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目的地分布持续优化。今年1-7月份的出口逐步呈现“百花齐放”的特征,明显区别于前期集中于以防疫物资拉动出口的“一枝独秀”,外贸支撑点也由美国强势拉动向欧盟和东盟协同拉动作用提升转变,外贸产品结构和外贸支撑点分布进一步优化。 1-7月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5%,占出口总值的5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手机、汽车(包括底盘)、家用电器等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出口占比明显增长。而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品(含口罩)、塑料制品、鞋靴、箱包及类似容器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良好成效,以及国际市场消费需求持续回升。 第二,民营企业的外贸拉动作用显著。1-7月份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最快,比重明显提升,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占我国外贸总额的47.9%,高于去年同期2.4个百分点;出口和进口分别实现30.1%和32.8%的高比例增长,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同期外贸增速。极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外贸韧性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持续提升的关键。 第三,中西部地区的外贸潜力逐步释放。1-7月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表现突出,外贸总额同比增长30.8%,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增速6.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后发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逐步释放,外贸贡献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第四,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7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实现27.6%的大幅增长,整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61.9%,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5个百分点。此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进出口也呈现大比例增长。 展望下半年外贸形势,在前期高增长基数的影响下,整体增幅可能会缩小,同比增速趋于放缓;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复工复产,外需或将逐步收缩,也会给我国出口带来挑战。但也有积极因素,比如“中国制造”的持续竞争力和外贸韧性不断提高、我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及区域经贸合作的政策红利稳定释放、全球疫情形势尚不明朗且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将支撑其对我国产品的需求等。 另外,下半年我国外贸在以下两个方面仍有发展空间。一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是出口贸易增长空间较大。二是中欧之间仍有较大的贸易提升空间。当前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结构比例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整体状态,随着欧盟市场的持续回暖,中欧贸易的增长空间将有助于推动下半年的外贸增长。(李春顶 李董林) 责编:张靖雯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