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减碳目标 数据有效性瓶颈仍待打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8月13日,记者从360数科获悉,截至6月30日,360数科已帮助金融机构发放新能源绿色贷款逾20亿元,服务8.5万新能源车主,且放款数量和服务人数增长态势不减。 在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过程中,金融科技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支撑。随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中和、绿色金融作为更重要的经营指向,以金融科技赋能为主业的金融科技公司也积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配套产品,打造系统能力。 从低碳产业的融资支持作为出发点,金融科技能帮助资金更具效率的流向相关产业。 瞄准产业助力方向,360数科继林业改革区业务尝试后,推进绿色消费领域产品的落地。自“双碳”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360数科围绕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专项产品设计,秉持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理念,加大对新能源车辆购买的消费金融扶持力度,针对性开展绿色通道、低碳补贴等举措,确定2021年服务10万新能源车主的目标。 360数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除了加强自身绿色治理外,更应善用绿色金融工具,在金融活动环节中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引导资金流向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行业。 据多家机构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绿色投资的缺口还有待补足。如中⾦公司此前研究预计,为实现“碳中和”⽬标,中国的绿⾊投资总需求约为139万亿元⼈⺠币。清华⼤学对中国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的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满⾜全球温升控制在2℃⽬标导向转型路径,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币。而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1.6万亿元,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 央行本周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向公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循环经济等理念,鼓励社会投融资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这一目标下,金融科技企业在自身线上化、无纸化等运营优势可以较快转化成低碳价值之外,对外亦可输出相关产品给相关产业及融资方。如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日前即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马上消费金融已经通过全线上业务、金融云、电子合同、智能客服等,累计实现减排53.23万吨。此外,马上消费金融还参与政府节能减排以及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将与政府合作研发一套通用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中心系统,并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 今年年中,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报告,在《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以下简称《案例与展望》)中指出:中国要实现其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标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候承诺,每年需要万亿元级的绿⾊投资,⽽政府财政资⾦只能负担其中的10-15%,巨量的投资有赖于社会资本的参与,这为绿⾊⾦融市场发展带来巨⼤的投资机遇。随着中国绿⾊⾦融体系不断完善和规模持续扩⼤,对⾦融科技的需求也将⽇益增⻓。⾦融科技在绿⾊识别、⻛险管理、环境⽓候效益测算、信⽤评价等等许多绿⾊⾦融发展领域都可提供降本增效、准确⾼效的技术和服务。 这份报告也提出了对金融科技企业开展绿色金融的多项建议,包括重点研发区块链技术⽀持绿⾊供应链产品和服务创新。利⽤区块链的信息可靠、可追溯等特点,增强企业绿⾊供应链融资信息透明度,为⾦融机构开发绿⾊供应链相关产品提供技术和数据产品服务。利⽤⼤数据、⼈⼯智能等技术为⾦融机构研发ESG⻛险识别与定价的绿⾊⾦融科技产品和服务。重点研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融机构碳排放核算中的难点,运⽤⼈⼯智能对授信企业进⾏碳核算和碳⾜迹追踪,⾃动⽣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在绿色金融的科技投入方面,数据作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提高数据真实准确性,还需各方面加强统筹协调。 近年来,政府部门也正在积极发力,打通政务大数据,为绿色企业融资和绿色金融信贷提供数据支持。央行在此前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中透露,发挥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作用,甘肃兰州新区创新建成“绿金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四川依托联合环境交易所绿色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绿蓉融”,发布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评价标准,评选入库首批 150 家绿色企业和 55 个绿色项目,并实现与“天府信用通”平台全线对接,2020 年末,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在天府信用通“绿色金融”专版累计上线绿色金融产品 13 项,办理融资申请金额 8.04 亿元。金融机构加快绿色转型,四川绵阳市商业银行成为全国第五家赤道银行。 但此方面工作或仍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案例与展望》中指出,尽管政府部⻔已经在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中开展了⼤量⼯作,但对于公共数据存在更新不及时、难以溯源、数据质量不⾼的问题,这样造成绿⾊⾦融科技使⽤数据成本⾼、效率低、可靠性差等问题。未来,因为数据⽆法溯源,相关⾦融科技产品在⽤于⽀持央⾏货币⼯具和监管问责等⽅⾯⽆法提供很好的⽀撑。
新能源革命背后的金融博弈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新能源是一场革命,其重要性与IT革命旗鼓相当。”8月12日,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刘劲在第十二届长江青投论坛上表示,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的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人类社会经历几十年的IT革命。中国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减碳可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当前全球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已经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近期备受关注的双碳战略正是缓解气候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碳减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它行业影响广泛且深远。”7月27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共同撰写的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显示,尽管金融业的排放强度相对较小,但所管理的资本对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金融机构的融资机制可以对全球碳中和转型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可提供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源效率提升计划等碳减排项目的资助,并对不符合排放标准或《巴黎协定》碳中和目标的项目实行融资限制。 中国产业机遇 中、美两国是全球超级能耗大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居全球第一、二位。2017年中、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40%(中国23%,美国17%);两国人口占世界23%(中国18.8%,美国4.4%)。但中国人均能源使用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韩国的一半。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减碳?”刘劲称,人类的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利用紧密相关的,两者相关系数是90%,也就是说居民如果要过更富裕、更好的生活的话,消耗能源一定是更多的,如果能源用得更少的话,生活一定会更差。因此,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所有国家都不愿意减排;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虽然中国目前在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但空气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来自发达国家。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的《社会责任投资的实践与前景——从边缘到主流》显示,如果我国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100亿吨,距离2060年碳中和目标仅剩下30年的时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计从现在起需要每年投资 3.75万亿至7.5万亿元。 “为什么中国非常支持控碳,加入巴黎协议等?”刘劲表示,除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外,中国在新兴绿色经济技术(如电池、太阳能光伏和电动汽车)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可以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全球优势。 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不安全”,能源进口总量占比为18.3%,其中油气资源禀赋不足, 对外依存度高。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3%,且在逐年增加;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2.6%,长期看有上升趋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预计2021年将达到10399亿元;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投资将达到2.4万亿,为世界最高;可再生产业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能源产业的1.5-3倍,预计到2030年低碳领域的就业人数可达到6300万。 绿色金融 “传统企业如果不把生态文明作为主要推动方向的话,再融资就非常难,而且越来越贵。所以这个对企业市场的压力和对传统企业压力非常大,怎么办呢?传统企业必须采取更极端措施和更大的投入,规划怎么样加快能源转型又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把存量碳尽快的减下来。”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前中国石化董事长、前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强调,碳中和共识下,金融投资要紧紧盯住技术。“一是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新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电池技术等;三是碳资产的开发,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 6月11日,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负责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会在具有中国特色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持续探索,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要注意培育自下而上的市场主体、自觉意识。一是政策措施与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培育ESG投资人。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四是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 8月9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并完善碳中和金融债管理制度,推动碳中和金融债从严规范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 能源变迁背后 “自2012年以来,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非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刘劲称,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技术迭代、规模经济、激烈的竞争和积累的开发经验导致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急剧下降。正因如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新增发电厂中成本最低的一个选项。2019年已有72%的新增发电装机量选择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历史上每一次能源变迁都会带来货币国际化的深刻变化,比如,煤炭之于英镑,石油之于美元。”7月24日,IMI学术委员、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珺在“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下一步,新能源有可能会有效的推动其他的国际货币革新和发展,人民币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亮眼的角色。能源的转型,ESG已经是下一步整个经济转型的起点,它不仅是新的产业的出现,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因此,人民币作为金融服务的载体以及支付结算的工具,肯定要有机嵌入。ESG下一步肯定会成为全球投资的主流,中国在发展ESG的时候还存在融资角度考虑多、投资角度考虑少的现象。而从全球看,现在全球近40%的投资基本上都有ESG的内容,它的总量已经占到了40%,这个比例已经不小。 刘珺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上半场,贸易是表征综合国力的关键变量,下半场科技则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表征变量。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占比接近17%,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超过13%,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仅为2%左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数字时代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全球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中,中国的份额为13.14%,该数据约为美国的1/3。 人民币国际化是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领域上的应用场景。有需求才有场景,场景同时也是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中介载体进一步跨境使用的可能性。“我认为ESG是未来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半场的重要主题,是主旋律,谁也不能说ESG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一定要搭在这个主旋律上唱咱们的戏,才能创作出更多符合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场景,才能在这些场景中间更多的使用人民币。”刘珺称,7月16日全国成立的碳交易市场,逾2000家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占到我国碳排放的40%,这规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如果把货币嵌入进去,作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碳金融的有效支付结算载体,其全球范围的使用空间巨大。
招行半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逾22%,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下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8月13日,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期内,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87.49亿元,同比增长13.75%;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611.50亿元,同比增长22.82%。  招行在年初推出了大财富管理价值链战略,在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带动下,该行管理客户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并带动投资管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等业务同步运转,财富管理收入、资产管理收入、托管费收入实现多点开花,协调发展。此外,客户经营的深化和大财富管理协同效应的增强,也为贸易融资业务、国际业务、供应链金融等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22.54亿元,同比增长23.62%,增长较快,此外招行上半年的众多业绩指标依然亮点不少,不过在净利息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方面有所下滑。  2021年上半年,该集团净利息收益率2.49%,同比下降1个基点,与上年全年持平;招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54%,同比下降3个基点,较上年全年下降2个基点。  招行表示,下降主要是受上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的累积效应影响,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为此,招行方面坚持对负债成本的严格管控,客户存款、同业活期存款、司库主动负债等成本率均同比下降;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资产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贷款等高收益资产占比稳步提升,负债端低成本的客户存款延续良好增势,在付息负债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负债成本的下降及资产负债结构的持续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贷款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  展望下半年,招行依然认为净利息收益率运行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中长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所下降,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可充分发挥该行在客户综合经营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加强存款拓展;此外,央行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优化招行资产负债结构。挑战方面,全球疫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复苏根基不稳,企业盈利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同时,市场利率继续低位运行,对贷款利率形成向下牵引的作用,资产收益率将承压。  鉴于上述情况,招行表示将将通过以下举措保持行业内较优的净利息收益率水平。负债端,一方面,持续推进存款高质量增长,坚持以低成本核心存款增长为主,把握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调整的契机,强化存款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灵活安排市场化资金来源,推动低成本稳定类同业活期存款平稳增长,合理安排司库主动负债。资产端,一方面,持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加强贷款定价管理,进一步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利率前瞻性预判,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适度增加债券和高收益同业资产的配置。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招行高级法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40%、13.07%和15.7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1、0.55和0.56个百分点。  对此招行表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风险加权资产平稳增长。同时,为保证股东合理的投资回报,将坚持股利分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受上半年现金分红316亿元影响,招行高级法下各级资本净额增速均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各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均下降。  为保证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股东长远利益,在确有融资需要时,合理安排资本补充,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招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相关议案,授权公司在2023年底前,可适时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资本债券,其中700亿元用于满足存量资本工具赎回。 
富德生命人寿公布上半年理赔报告 小额案件借助智能系统“抄近道”赔付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健儿都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在保险理赔效率的比拼上,各家保险公司也在围绕“更快、更高、更强”做文章,用最好的服务和效率保证理赔过程的舒心。 近日,人身险公司相继发布今年上半年理赔报告,多项数据表明保险公司理赔金额和理赔获赔率有所提高,理赔时效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富德生命人寿的理赔半年报显示,赔付总金额17.77亿元,平均每天赔付金额1421万元;收到理赔报案17.93万件,服务客户超16万人。而从富德近年来在理赔上的科技投入来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疾险赔付金额占比最大 从保险公司理赔数据来看,重疾险赔付金额逐年上涨,理赔金额占总赔款的比例最高。富德生命人寿理赔金额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重疾、身故和医疗,其中重疾险理赔金额为61692.57万元,占比34.72%;身故赔付56779.38万元,占比31.96%;医疗理赔53963.52 万元,占比30.37%。轻症和残疾分别占比2.28%、0.67%。 在重疾险理赔案件中,恶性肿瘤仍是头号健康杀手。今年3月上旬,L先生因剧烈头痛,前往医院门诊检查,最终确诊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在进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后,病情好转。经核实,公司给付客户保险金100.32万元,并豁免后期保费38万元。L先生妻子感叹道:“保险为我们带来了保障,切身体会到保险的真谛”。可见目前市场上对重疾保险保障需求巨大,随着”保险姓保““保险回归保障”等行业共识的持续推进,重疾险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半年富德生命人寿理赔案件总量达到17.93万件,服务客户数量总计超16万人,平均每天结案量1435件,每天服务客户数1291人。而医疗险理赔以16.36万件的数量占总数91.23%,医疗险多用来报销医疗费用,是对社保的补充。像富德百万医疗险,一般来说,除去一万块的免赔额,剩下的门诊、急诊、住院、手术、护理、药费、各种检查费等等费用通通都可以报销。所以数量上,医疗险占据绝对地位。重疾险理赔7022 件,占比3.92%;身故5941件,占比3.31%。而轻症和残疾两者合计占比不超过2%。 伴随着百万医疗险发展进入市场成熟期,而新旧重疾险切换之后,重疾险市场增长难度将加大。所以长期来看,医疗险在医疗支付端有更强的优势,覆盖面更广,国民对医疗险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升。 理赔系统改造升级 报告显示,富德生命人寿注重提升理赔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半年案件理赔申请支付时效1.24天,而小额理赔平均索赔支付周期0.13天。案件平均审核时效0.93天;件均结案时效1.10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公布的其他险企的理赔时效的报告中,上述数据甚至超过了一些头部险企。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的平均数据显示,申请支付时效约为1.585天,在该项指标上,富德生命人寿遥遥领先同业水平。 理赔提速对于客户来说,能更及时地得到赔付,有利于后续的治疗与恢复;对保险公司而言意味着能够尽快结案,提高效率,优化服务。而线上化的操作、数字化管理种种科技的赋能手段,才是理赔提速的背后的“制胜秘籍”。 富德生命人寿核保核赔部总经理袁咏表示,作为一家大中型的保险公司,理赔案件的数量和金额每年都在稳定增加,去年总赔付金额接近28亿元,同时有28万件保单,今年或超过30亿元,这个体量如果仅仅靠原来人工审核,难度很大。 从去年开始,富德生命人寿全公司应用了全新的智能理赔系统。据袁咏介绍,该系统主要是引用了大数据智能分类,将小额理赔交给系统处理,大大节省人工核算时间。“我们把理赔的资料通过数据的处理,分门别类的在系统里面做结构化操作。系统引入了理赔规则引擎,符合什么样条件就交由系统自动去判断,比如金额、保险责任、疾病等这类,再根据我们设定好的理赔理算公式系统处理,只有比较复杂、金额比较高的案件才转人工理赔,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减少理赔的工作量,我们的效率才大幅提升。” 系统的升级改造对小额简易案件的理赔大有裨益,据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借助后台规则引擎,2021年上半年符合小额理赔自动理算标的的理赔案件,自动理算通过率达58.08%。 同时,这也意味着公司节约了超半数的人工审核资源,但不表示客户能够立马收到理赔款,此时就需要财务部门的“加速度”。公司财务管理部经理刘莹表示:“在批量支付方面,公司拓宽了可支持的银行渠道,增加支付的频次。目前公司支持所有银行的付款处理,尤其对理赔业务,每天从9点-17点共有4个批次进行处理;对大额或紧急的业务还开放了绿色通道进行单笔紧急支付。一般来说上午送过来的数据,当天基本上都可以支付。” 移动理赔更具人性化 除了拥有更快的理赔速度之外,保险公司也在在理赔服务上不断追求进步。富德生命人寿在“保险+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逐步深入移动理赔服务。公司从保险营销员、理赔员和客户不同使用主体及理赔系统本身多维度出发,搭建“掌中赔、云赔、快赔”平台,以智能理赔系统为支撑的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的理赔服务,让更多客户感受到了“理赔易、理赔快”的体验。 据刘莹介绍,早在前几年和核保核赔部共同开发上线了一个移动理赔项目——“掌中赔”。理赔人员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对于符合条件的客户,可以做到实时付款,基本上达到“秒赔”状态。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该功能已经累计为 18万名客户带去超2.73亿元理赔款。 除了专门的理赔人员之外,营销员也可以对自己手上的客户展开理赔服务,对客户的需求更熟悉。2019年6月上线的“云赔”功能,让已授权的保险营销员通过智能终端随时随地上传客户理赔资料,实时对接理赔核心业务系统,后台理赔员进行实时审核。该功能已经累计为公司7388名保险营销员开通,服务客户29.8万人次,支付理赔款25.23 亿元。 事实上,更多客户在申请理赔时,理赔员和营销员都不在身边,需要客户自主理赔。“快赔”项目就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打通医院信息系统,在就诊结束后,客户无需上传发票及病历资料即可完成线上自助理赔申请。该功能已接通236家医院,服务范围涵盖全国38个城市,可以说客户“足不出户”就能拿到理赔款,节约了时间与精力成本。 目前,富德生命人寿借助人工智能、电子签名、生物识别、OCR等科技,提供从投保到理赔的全流程移动端E化服务,前、中、后台协同,实现理赔数据化、人性化、标准化。正是由于科技赋能,富德生命人寿的理赔才如此高效,智能理赔水平不断升级。袁咏说道:“疫情的发生改变了保险业的传统展业和理赔模式,未来我们会更加希望保险营销员或者是客户自己,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自助办理理赔服务。”
国际锐评丨“全球第一政治甩锅国”休想逃脱责任——美国抗疫真相之二
在整个疫情期间,华盛顿政客始终将矛头对准中国,从而避免为控制疫情失败承担责任——美国知名学者艾利森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政客“甩锅”中国的政治目的。确实,新冠疫情本是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灾难,但美国政客将其武器化,制造了大国之间的冲突。 中国三家智库日前联合发布《“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报告,其中梳理了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客对外“甩锅”的种种恶劣行径。事实证明,美国抗疫表现全球最差,但诿过推责水平最高,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政治甩锅国”。 在疫情暴发之初,美国时任政府无视中国与世卫组织发出的预警,错失疫情防控的最佳时间窗口。眼见疫情在美国蔓延开来,美国时任领导人为推卸抗疫不力责任,故意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企图将矛盾的焦点引向中国。美国一些主流媒体和右翼政客也蠢蠢欲动,编造散播所谓“中国实验室泄漏病毒”等谎言,企图误导国际社会。   由于2020年正值美国大选年,美国政客为捞取选票甚至设计好了“甩锅剧本”。去年4月,美媒曝光一份共和党参议院全国委员会向竞选机构发送的备忘录,里面直接给出台词——“只要被问病毒,你就攻击中国”。 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入主白宫的民主党人没有吸取前任抗疫失败的教训,反而继承其衣钵在“甩锅”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荒唐下令美情报部门90天内拿出所谓病毒溯源调查报告,到胁迫世卫组织针对中国进行所谓第二阶段溯源调查,美方的政治操弄严重毒化全球团结抗疫氛围,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谴责。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近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新冠疫情越来越严重,但美现任政府却不专注于整肃国内秩序,而是向国外找替罪羊,这完完全全搞错了方向。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日前在一场研讨会上直言,“从新冠疫情一开始,地缘政治就篡夺了科学”,美国正不遗余力地转移人们对现实情况的注意力。 抹黑他国洗白不了自身。新冠疫情在美国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早期的真实传播路径究竟是什么?疫情起源与美国生物实验室究竟有无关联?针对美国抗疫的重重疑点,全球多国发起签名和联署活动,要求世卫组织对其展开调查。美国一些人的“甩锅”伎俩根本欺瞒不了世界!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过去一个月内,处于疫情“重高风险”社区的美国人从19%骤升至90%。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发布的疫情地图显示,美国在一个月内几乎全变成红色高风险区。如此一口大锅,任美国政客再怎么变花样也是“甩”不出去的。反而是,他们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越让世界看清美国抗疫失败的焦躁恐慌,越是令美国自身抗疫疑点欲盖弥彰。 “全球第一政治甩锅国”逃脱不了责任,自欺欺人的“甩锅”把戏该收场了!(国际锐评评论员) 责编:扈嘉翼
蹊跷!美媒爆料佛州早期新冠患者数据遭官方删除
美国媒体通过对佛罗里达州卫生局官方公布的数据分析发现,在该州领导人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几个月前,新冠病毒就已在该州悄悄蔓延。 美国《迈阿密先锋报》2020年5月6日刊文称,当年3月1日,佛罗里达州宣布了头两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一名是曾前往意大利的29岁的希尔斯伯勒县妇女,另一名是63岁的马纳提县男子。但是,佛罗里达州卫生部当时公布的数据中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新冠肺炎在佛罗里达州的传播可能早于1月份。 就在《迈阿密先锋报》上述报道的前一天,美国《棕榈滩邮报》报道称,171名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症状时间比该州首例报告病例早两个月,这些患者2020年1月就出现了新冠肺炎症状,且没有人曾去中国旅行,其中103人没有出国旅行史。 均认定!病毒实际传播时间或早于2020年1月 据《棕榈滩邮报》报道,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29日期间,佛罗里达州有171名新冠肺炎患者报告了症状。他们中,40%的人没有与其他感染病毒的人有明显接触。大多数人都没有旅行史。至少有26名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在2019年12月底或2020年1月开始出现症状。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月份。 尽管该州绝大多数病例都集中在佛罗里达州南部,但数据显示,2020年1月,病毒已在佛罗里达州中部甚至北部悄无声息地传播,当时,美国还没有对这种传染病进行检测,许多医护人员可能把它误认为是流感。 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内拉斯县卫生局负责人克劳德·达拉姆拉吉博士告诉《棕榈滩邮报》,如果这种疾病在2020年1月和2月就已出现在佛罗里达州,由于缺乏检测,那么州卫生官员就很难追踪到病毒的踪迹。她认为,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更早就在佛罗里达州传播,人们当时正处于流感季节的高峰期,很可能已经患上新冠肺炎的人误以为自己只是得了流感。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隶属机构WFLA-TV Channel 8去年5月5日报道称,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表示,他认为新冠病毒在佛罗里达州出现的时间比该州报告的要早得多。 很蹊跷!官方未做解释,悄然删除患者数据 《棕榈滩邮报》报道指出,早在官方宣布新冠肺炎传播至佛罗里达州的两个月前,即2020年1月和2月,病毒就已感染了该州多达171人。 美国卫生部的记录显示,有患者早在2020年1月1日就报告了具备新冠肺炎症状的病例记录。但是,直到当年3月份,佛罗里达州才宣布了头两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为何两个月后该州才公布首例病例?是患者隐瞒病情数月后才向州政府报告,还是州政府未及时采取调查?或者两者都有?官方并未作出说明。 更蹊跷的是,去年5月4日,该州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将这些记录从官方网站上撤下。晚上7点30分之后,这些数据才再次出现,但是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已被删除。 同日,《今日美国》记者曾试图联系该州官员,但未能成功。 别甩锅!171名患者中无人有中国旅行史 美国声称其最早确认新冠肺炎病例是在2020年1月21日。 然而,《迈阿密先锋报》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当时美国各地的法医正在调查早在2019年11月就可能发生的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事件。根据美国卫生部的数据,佛罗里达州的早期病例中没有1例有过中国旅行史,其中8个反而与美国纽约有关。 《棕榈滩邮报》报道称,2020年1月初,这些患者不太可能接受新冠病毒检测。当时,此类检测受到CDC的严格控制,仅限于去过中国的旅行者。但是,《今日美国》和《棕榈滩邮报》报道中均明确说明,这171名患者中没有一人报告曾去过中国。 此外,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维尔市市长迈克尔·梅勒姆表示,自己在2019年11月就已感染新冠病毒,体内早已有新冠病毒抗体。同时,据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2020年2月26日,美国疾控中心宣布在加州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然而该患者没有任何前往疫区的旅行史,也未曾接触过任何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上述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美国或许在中国武汉发现新冠肺炎之前就已存在疫情?删除患者数据的行为引起外界对美方做法的持续质疑,美国相关州卫生部门是否应该公布包括患者症状出现日期在内的所有病例记录?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佳欣 责编:秦雅楠
截至8月1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8月1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9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2例(河南17例,广东9例,云南9例,广西7例,上海5例,四川2例,辽宁1例,山东1例,陕西1例),本土病例47例(江苏26例,河南14例,湖北4例,湖南2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河南)。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716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33例(其中重症病例12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确诊病例780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076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8月1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884例(其中重症病例6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774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4260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14158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824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4例,其中境外输入29例,本土5例(湖北3例,河南2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3例(境外输入20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3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99例(境外输入39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790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025例(出院11733例,死亡21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63例(出院57例),台湾地区15820例(出院13121例,死亡817例)。 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责编:周璇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四)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   (五)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夯实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责任,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加强与代表性项目相关的文化空间保护。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和履约工作。   (六)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以传承为中心审慎开展推荐认定工作。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七)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落实有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   (八)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在现有基础上,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管理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备案和评估定级制度。   (九)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统筹整合资源,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问题等,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期刊质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出版工作。定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学术会议。   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十)加强分类保护。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推动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列入中华老字号名录,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依法取得医师资格。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十一)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加大对黄河流域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利用。在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十二)促进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十三)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东中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鼓励东部地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协作帮扶。加强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传承人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开展边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推动与周边国家开展联合保护行动。加大对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十四)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加强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   (十五)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建设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十六)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配合重要活动、节庆、会议等,举办对外和对港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传播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拓展政府间多边、双边合作渠道,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话语权,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加强国际文化专家队伍建设和中外智库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鼓励各驻外使领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中资企业以及海外侨胞和出国留学人员等积极开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推出以对外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等优秀作品。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等形式,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向国际社会宣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中的独特作用。   五、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合法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十八)完善政策法规。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执法检查机制。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手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法教育。   (十九)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县级以上政府要依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预算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采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和服务。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二十)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法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职能部门,统筹使用编制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量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实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有关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建设,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作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责编:海闻
工信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管理
科技日报北京8月12日电 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 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也产生了诸如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采集、利用等数据安全问题,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问题,驾驶自动化系统随机故障、功能不足等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以及在线升级(又称OTA升级)改变车辆功能、性能可能引入的安全风险。 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12日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 《意见》从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11项具体意见。 数据管理备受关注,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方面,《意见》明确应当建立健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依法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建设数据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确保数据持续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依法依规落实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事件报告等要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境内存储,需要向境外提供数据的,应当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意见》同时强调,企业应当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台账,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与重要数据保护。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而言,安全是红线。《意见》要求,企业生产具有在线升级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在线升级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未经审批,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而企业生产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时,应当确保汽车产品具备人机交互功能,显示自动驾驶系统运行状态。在特定条件下需要驾驶员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应具备识别驾驶员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能力的功能。车辆应能够依法依规合理使用灯光信号、声音等方式与其他道路使用者进行交互。 为了有效复盘事故,汽车产品应具有事件数据记录系统和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用于事故重建、责任判定及原因分析等。 另外,企业应当确保汽车产品具有安全、可靠的卫星定位及授时功能,可有效提供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意见》鼓励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接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 工信部表示后续还将重点针对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编制出台相关技术规范,推动《意见》落实。(记者 崔爽) 责编:叶壮
央地全面发力 重点行业减碳路径渐明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多个重点行业减碳路径渐明。《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将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的政策体系,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正在对重点行业碳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摸家底”,为其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准备。这些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也拉开了大幕,更多地区正在将碳排放纳入环评工作。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日前表示,我国将发布碳达峰、碳中和“1+N”的政策体系,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该政策体系将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等十方面采取加速转型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将面临更严的排放约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正抓紧对这些行业尤其是排放量比较大的重点企业进行化石能源或电力的使用情况、减排的潜力与实现路径、减排对于行业与经济的影响等情况进行摸底,为这些行业编制碳达峰路线图以及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准备。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介绍,有色行业给国家部委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并多次提出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方案。有色金属、钢铁等原材料行业正在积极准备碳市场开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沈彬表示,下半年将扎实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及特点调研、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等,编制发布《钢铁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方案》,同时组织力量开展钢铁行业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及运行测试方案研究,为钢铁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创造条件。 建材、石化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相关工作也在推进,相关协会组织开展配额分配方案、基准值测算和碳市场运行测试,以及进入全国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等。 不过,“减碳”路线的制定并非易事。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看来,机制设计的最大困难是要兼顾市场博弈的效率与公平,而这又取决于对未来市场碳价、交易量以及对整体减排影响的把握。现阶段扩大参与行业的难度在于需要充分评估行业内的博弈与行业间的博弈,即初始配额分配的规模与方式,以及在减排成本上新进入行业如何协同与电力行业的关系。 “用市场化的手段降碳是最有效的,但要持续运作下去并不简单,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确保交易公平、公正和有效。”贾明星表示。 近日拉开大幕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无疑是探路之举。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提出,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七地将组织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涉及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2021年12月底前,试点地区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2022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生态环境部开启碳排放环评试点,有助于摸清重点行业领域的碳排放家底,帮助重点行业层层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措施,为进一步碳减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从生态环境部披露信息看,七个试点地区侧重行业略有差别。其中,河北省试点行业为钢铁,广东省试点行业是石化,陕西省的试点行业是煤化工,吉林省试点电力、化工两个行业,山东省试点钢铁、化工两个行业,浙江省和重庆市则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全部6个行业都进行试点。 除试点省市外,更多地区正在积极地将碳排放纳入环评工作。例如,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印发《关于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提出新建“两高”项目应该在开展环评工作时同步开展碳评工作,并鼓励现有“两高”项目积极开展现状碳评工作,摸清碳排放现状,主动提出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减排要求。范围包括电力、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医药、油气开采等重点行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认为,更多地区设立环评试点有利于逐步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明确重点行业碳排放主要工序的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规模、资源能源消耗及综合利用情况等,从而在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艺优化、节能降碳技术、运输方式等方面提出精细化碳减排措施。对于碳交易市场细分和不同碳交易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等也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记者 王璐 向家莹) 责编:叶壮
创新驱动,我国新动能发展势头正劲
科幻外形、5G技术、无人驾驶技术集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国内首台5G+氢燃料无人电动拖拉机,近期持续走红。 “我们十几年前就开始着手自动驾驶拖拉机研究,作业精度已经达到厘米级。”中国一拖技术相关负责人王东青说,公司研发的智能装备已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在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无人拖拉机顺利完成规模面积玉米播种作业和水田整地作业。 加强自主创新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我国新动能发展势头正劲。今年以来,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为经济持续复苏注入活力。 创新活力显 新产业新产品保持增长 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2%,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4%,两年平均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4.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亮眼。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20万辆,分别达到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增长均为2倍。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增长94.4%和92.3%。 在一汽总部所在地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80亿元的红旗繁荣工厂将于10月末投产。在工厂里,一台台机器人整齐排列,AGV自动导航运输车整装待发,建设者们正紧张忙碌地为每道工序做最后的调试。 “新工厂可以大大提升红旗品牌新能源汽车产能,推动红旗品牌电动化转型,大家都铆足了劲加油干。”一汽工程与生产物流部一线员工赵明旭说。 创新动力足 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 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3.7%。快递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7月初,全国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500亿件,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 “在‘双品网购节’‘消费促进月’等促销活动带动下,各地引导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大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塑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消费智能化,激发消费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杜希双说。 此外,文化新业态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8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9%;两年平均增长25.3%,高于全国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3个细分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30%。 新动能良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政策支持。疫情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化危为机,针对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比如,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等创新支持政策,加大“双创”力度,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有力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壮大。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更多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和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表示。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发布,推进市场提质增效;支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印发,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向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公司正努力研发6%以下的低浓度煤矿瓦斯安全燃烧制热一体化技术,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助力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山西铭石煤层气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建军说,我们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魏玉坤) 责编:叶壮
上海累计建设4.3万个5G室外基站 赋能城市发展
中新网上海8月12日电 记者12日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截至7月底,上海累计完成建设的5G室外基站达4.3万个,5G室内小站有8.2万个,5G应用在智能制造、城市治理、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展开。 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今年年初在沪发布的《2021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随着5G的快速普及,中国已成为5G应用的全球领导者之一。2020年,中国的5G增长强劲,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到2020年底,中国的5G连接数超过2亿,占全球5G连接总数的87%。 上海是中国5G基站部署速度和数量居先的城市之一,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实施意见》《上海5G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及《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政策文件,全方位助推5G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集聚发展能力。 在上海,5G已被应用于国产大飞机机型强度试验的数字化转型。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与上海移动协同打造了“5G+智慧航空试验”,完成了“5G+机器视觉”的飞机结构自动化巡检、“5G+高清视频”的试验全状态监控等5G典型应用场景建设。据介绍,以往在日常飞机疲劳测试过程中,试验机检测工作大多通过人工目视进行;由于舱内增压以及试验检测环境复杂等原因,检测效率不高且极度依赖人工经验。该项目通过5G信息高速公路打造航空数据高地,解决了复杂试验系统中设备的柔性按需搭建、海量数据实时采集与高速传输等难题,构建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飞机强度试验体系架构,有助加速航空装备研制全产业链数字化能力提升。 与4G网络相比,5G可以更好地支持网络协同,比如高清摄像头通过5G网络传输的画面更清晰、更实时等。上海在郊区农村也开展了5G应用。上海移动为上海青浦区赵巷镇中步村部署了“5G+WiFi全覆盖”。在该村委会指挥大屏的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上,有手环、烟感、燃气监测、水质、充电桩等信息,提供乡村安全、乡村便民、乡村助老等30多项5G综合信息化服务。比如,村里有些老人有血压、血糖等方面的疾病,有了5G综合信息化服务后,能通过“智能手环”等便捷了解村里老年人的健康情况。 在“5G+”医疗健康方面,今年1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上海市“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的申报和遴选工作。沪上医疗机构协同攻关,探索5G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围绕急诊救治(应急救援)、远程诊断、远程治疗(智能治疗)、远程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远程查房、移动医护十个方向,共受理申报项目103个,初审通过其中60个项目,并在最终的复审环节中确定32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单位予以授牌,形成一批上海“5G+”医疗健康发展标杆应用。 上海在去年底启动了“双千兆宽带城市”加速度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大行动:5G精品网络建设行动、千兆网速推广行动、千行百业赋能行动以及百万家庭网速托底行动。接下来,上海将继续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并丰富多领域的5G应用场景,让5G助力城市发展速度。 (记者 郑莹莹) 责编:叶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