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林郑月娥: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首场选举顺利举行
资料图:林郑月娥 海外网9月19日电 202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于19日晚上6时结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随后发表声明指出,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首场选举顺利举行。 据香港文汇网报道,林郑月娥在声明中表示,此次是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经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后的首场选举,意义重大,象征着香港特区政治体制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林郑月娥指出,选委会在完善后的选举制度下,肩负重要功能,包括提名和选出行政长官、提名立法会选举候选人和选出40名立法会议员。由40个界别分组共1500人组成的选委会,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符合均衡参与的原则。从他们在选举过程中提出的政纲和与市民的互动,都展示了对社会的承担。今日接近九成的投票率也反映出各界别分组成员对新选举制度的支持。 林郑月娥感谢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选举管理委员会、选举事务处和所有工作人员在落实完善选举制度的每一个环节严格依法办事,令选举在公开、公平和诚实的情况下进行。这次选举顺利实施多项首次采用的优化措施,包括电子选民登记册系统及特别排队安排等,为日后的选举打好基础。 林郑月娥最后表示,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将总结在各投票站安排的实践经验,供日后参考,并会继续与选举管理委员会和选举事务处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为接下来的立法会换届选举和行政长官选举拟备全面和周详的计划,全力确保选举妥善和顺利举行。(海外网 吴倩)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吴倩、侯兴川
监管层整治“抱团报价”新股询价规则政策落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9月18日晚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的决定》。 同日,沪深交易所也分别发布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与承销规则适用指引第1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沪深交易所相关委员会也提出了“促进新股博弈均衡、保障发行平稳有序”的倡议。 此外,中证协也于同日发布了《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规范》、《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和《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以下分别称《承销规范》、《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和《网下投资者分类指引》)。 证监会优化报价规则 据了解,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建立了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承销机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进行询价、定价、配售,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现行发行承销规则对规范发行与承销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实践中也出现了部分网下投资者重策略轻研究,为博入围“抱团报价”,干扰发行秩序等新情况新问题。 证监会通报显示,《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下称《特别规定》)第八条修改为:“采用询价方式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上申购前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详细说明定价合理性,提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一是发行价格对应市盈率超过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二是发行价格超过剔除最高报价后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剔除最高报价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孰低值的;三是发行价格超过境外市场价格的;四是发行人尚未盈利的。” 《特别规定》还显示,规则发布前已刊登招股文件启动发行工作的企业,适用原规定;规则发布后启动发行工作的企业,适用新的规则。 证监会表示,《特别规定》修改的总体思路是平衡好发行人、承销机构、报价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发行承销过程的公平性与效率。 沪深交易所整治“抱团报价” 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相关规则,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完善高价剔除机制,将高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二是取消新股发行定价与申购时间安排、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次数挂钩的要求;三是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明确网下投资者参与询价时规范要求、违规情形和监管措施,涉嫌违反法律法规或证监会规定的,上报证监会查处或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与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规范》修订相衔接,取消发行价格超出投价报告估值区间范围需说明差异的相关要求。 与《特别规定》一致,规则发布前已刊登招股文件启动发行工作的企业,适用原规定;规则发布后启动发行工作的企业,适用新的规则。 此外,上交所科创板股票公开发行自律委员会和深交所创业板股票发行规范委员会还同就促进股票发行承销规则修订实施平稳过渡提出三大行业倡导建议。 一是鼓励网下投资者合理报价,建议最高报价剔除比例在不超过3%的同时,也不低于1%;二是支持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合理定价,建议审慎评估定价是否超出网下投资者报价“四个值”的孰低值,且超出幅度不高于30%;三是呼吁各市场参与主体规范参与股票发行业务。网下投资者要专业诚信合规,独立客观报价。建立完善新股报价内控制度和流程,诚信合规运营。加大新股投研力度,结合发行人基本面情况客观理性独立报价。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上述倡议内容,既放开了博弈空间,又限定了高价发行,指导思想是加大博弈,但不要高定价,以保障IPO的可持续性。
全球监管升级 警惕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赢者通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德“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领域全景—探索新疆域”视频会议的致辞。 “中国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包括支付机构渗透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保险、小额信贷、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提高了金融风险跨产品、跨市场传染的可能性;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赢者通吃’的属性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降低创新效率等。”易纲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监管当局也在努力平衡好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是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同时要求支付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 2021年4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以下简称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部分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进行监管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科、360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13家网络平台企业实际控制人或代表参加了约谈。明确提出了7大整改要求。 此前,在多家大型电商平台的支付环节,不仅提供了各种借记卡、信用卡的快捷支付方式,更有电商平台名下的多种信用借贷工具,用户可以在不跳出电商平台APP的前提下直接开通、几秒内下发额度,然后再完成支付。 “支付工具是平台流量最前沿的入口,在应用层面,从支付到借贷只需几分钟。”一位电商平台金融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行业监管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后端要将助贷业务的流量方、资金方、信息方分离,在前端也要切断支付工具上叠加的借贷产品。 易纲此次致辞中亦表示,中国监管当局也在努力平衡好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包括“强化反垄断,出台《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封闭场景,充分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 此前,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支付工具占有了C端支付市场90%以上份额,且几家大厂之间壁垒分明,在各自的生态场景内形成流量闭环,成为市场默认的商业模式。 9月9日,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包括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网易、小米、360、陌陌等企业参加了这场会议。工信部在会议上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随即均表示积极支持,将有序分步骤地落实。 另一方面,金融消费者保护也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其中用户信息数据的确权和保护处置,是各界关注焦点。 继4月份的约谈后,今年7月初,监管部门继续发出助贷“断直连”要求,据业内消息正是针对“十三家”头部平台,首批平台整改结果将作为“打样”在全行业逐步推广。监管要求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须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十三家”以内规模排名靠前的两家基本完成“断直连”方案,尚有待验收。 易纲在致辞中也提及,“坚持从严监管和公平监管,保障数据产权及个人隐私,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秩序。”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 目前,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对各国的金融行业业态结构和金融系统安全、金融产品用户的权益保护都形成了新的挑战。而在如何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新问题,各国监管部门也仍在摸索中。 2021年8月2日,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简称BIS)发布了名为《监管金融领域的科技巨头》专题报告。报告指出,Facebook、Google、Amazon、Alibaba等进入金融业的大型科技企业,正在利用其海量的用户数据和平台的网络效应重塑金融业。除了带来金融风险、消费者保护和弹性运营等传统问题外,科技巨头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也带来了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新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金融科技与平台经济具有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等特征,需要世界各国监管部门共同应对。” 易纲在致辞中表示。 9月初,据当地媒体报道,韩国金融委员会9日与Kakao Pay等13家金融科技公司有关人员会晤,要求这些公司遵守消费者法令。金融委员会表示,相较于因追求创新而适用例外,更应为保护金融消费者作出努力。金融委员会认为,Kakao Pay等部分金融平台对金融商品进行比较和推荐属违法行为,等同于从中劝诱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者很可能将金融科技公司视为签约主体,且这些公司还赚取出售手续费。 此外,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都在密切关注金融科技与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如英国金管局主席近日表示要在数字代币的去中心化方面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日本金融服务局(FSA)最新政策文件显示,该机构将开始监管NFT代币以及初始交易所发行(IEO)领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国货币监理署联合发布指南,希望借此帮助社区银行评估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风险。
爱奇艺“上车”1000天
作者 | 美莲 编辑 | 苏珊珊 爱奇艺,这个中国流媒体巨头在向娱乐车联网发起攻势。 最近,爱奇艺车联网团队庆祝成立3周年。2018年,汽车屏被爱奇艺看作多屏生态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在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的支持下,一个5人小团队开始小步快跑,探索车联网创新业务。 历经3年,1000个日夜的发展,爱奇艺车联网作为独立的业务部门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视频娱乐车联网领域不容小觑的一员,包括福特、日产、一汽红旗、长城、理想、蔚来、小鹏等30多家车企的汽车已搭载爱奇艺。爱奇艺集团Q2数据显示,爱奇艺车联网的激活量已超过200万台,在市场规模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在接受雷锋网专访时,爱奇艺高级总监、智能家居与车联网业务部总经理黄双喜表示:“一个庞大且快速规模化的新兴市场正在到来,继PC和手机之后,汽车正在成为爱奇艺视频娱乐的重要战场之一。” 01 为什么是汽车? 近年来汽车智能化升级的一大结果是车内屏幕数量持续提升。主流品牌包括BBA、大众、丰田等,高端车型中屏幕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奥迪A8、宝马6系GT、奔驰S系、丰田皇冠2018年起车内屏幕数达到3个。2013-2019年,全球汽车液晶显示器出货量CARG达到13.9%,相比全球汽车销量仅1.5%的复合增长,单车液晶显示器数量持续提升,2019年达到1.75屏/车。 有屏的地方就有观看的需求。J.D. Power《2020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化体验研究(DXI)》显示,科技感和数字化感受已成为车主选择“新豪华”汽车的重要元素,其中超大的数字液晶屏幕是车主最感兴趣的功能。 在车主希望安装的车载APP前三名排行中,微信、高德地图和爱奇艺上榜。社交、地图和视频娱乐类APP成为车主的首选。 智能座舱已然兴起,汽车不再只是单纯的驾驶工具,而是具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HUD、 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显示等模块组合的智能设备。车内空间成为大家必争的新流量入口。 2018年,工信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提及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也是这一年,爱奇艺率先嗅到了车联网发展机遇,将其视为集团战略创新业务来做布局。谈及初衷,黄双喜表示:“一方面是我们看到了汽车产业智能化和多屏化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是爱奇艺内容和服务策略拓展更多场景落地的需要”。 回顾爱奇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抓住先机已经是融入基因里了。2010年9月,爱奇艺就果断上线了移动客户端,这距离奇艺网站(爱奇艺原名)上线仅5个月。那还是互联网时代,用户大多数通过PC上网。当众多视频网站还在PC端鏖战之时,爱奇艺押注在移动端的研发和推广投入,是看到了智能手机普及和网络流量将随着基础设施提升而提质降价。2013年,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爱奇艺成功享受到移动端发展的红利,在视频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龙头。 这次也不例外。汽车智能化甚至自动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逐步完善,汽车座舱便成为新的移动娱乐空间的可能性大幅提升。爱奇艺依然选择提前争夺一张未来的船票。 02 汽车上的屏有何不同? 车联网业务部在爱奇艺属于独立的业务部门,由研发、产品、商务、运营等职能部门组成,保证团队能够快速、高效、灵活地进行业务决策和运营。 黄双喜说:“集团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和很大的业务自主权,同时也在内容生态、中台能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够从0到1快速成长的最重要原因。” 老牌互联网企业要“上车”,首先要过车企这一关。黄双喜坦言,作为一家擅长to C业务的企业,现在要做to B业务,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汽车圈内有句戏言:智能汽车就是一部手机加四个轮子。但真正下场做就知道,视频娱乐应用上车,并不是从手机端到汽车屏的简单搬运过程,场景定义、产品定制、车机适配、内容呈现等都需要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与车企一起精细打磨。 对于车企来说,汽车开发周期长且开发流程复杂,汽车开发一般需要两到三年,车联网服务开发适配也需半年到一年,这些特性就决定了视频应用上车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 车企对汽车的设计与定义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爱奇艺车联网团队抓住了业务路径的核心:to B再 to C,与B端车企形成有机合作,一起打造满足C端用户需求的产品。 黄双喜在谈及商业模式时总结:“首先,交付给车企的产品和体验要让它们在销售汽车时有显性的营销价值,因为车企的核心诉求首先是卖车,这样车企就有了与我们合作的基础动力,然后是产品上线并规模化应用后,与车企一起做好后续的运营和服务,形成良性的收益闭环。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车联网连接了车企和互联网企业,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车企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开放和积极,车企的车联网团队与我们一样年轻,同样也是公司的创新业务部门,这让我们的紧密协作更加容易:首先大家对于车联网的未来趋势是坚定的,其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从而实现最终的商业价值,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爱奇艺车联网团队经过产品技术积淀、与车企持续的磨合,目前已经能够满足车企在不同阶段的多样化的需求,包括标准SDK、标准化或高度定制化的APP。 03 三年一剑 车载激活超200万 电动车、智能驾驶、造车新势力……这些词在过去三年中时不时就会登上热搜,成为行业和媒体甚至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喧嚣之外,作为审慎观察行业风云的“局中人”,黄双喜及其团队更多将注意力聚焦在如何从这个新兴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竞争力。 走过的一千个日夜,低调前行背后,黄双喜认为爱奇艺车联网业务已经实现了 “三个引领”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模式引领。2018年时大家讨论更多的是车联网的基础系统及基础服务,例如高精地图、汽车导航、语音助手等,爱奇艺抢先布局车载视频娱乐,并基本跑通了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 二是规模引领。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为303.2万辆,车载爱奇艺激活量已超过200万台,在市场规模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目前爱奇艺已与30多家车企和品牌达成合作,包括老牌汽车品牌福特、日产、一汽红旗、长城等,也有新势力造车品牌如理想、蔚来、小鹏等。 三是创新引领。爱奇艺车联网除了提供SDK支持车企的定制化,还可以提供定制化APP产品,同时在与智能座舱深度集成,打造沉浸式体验方面,会有大量的创新设计,整个产品创新的脉络已十分清晰。 谈及未来战略,黄双喜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业务阶段,持续创新并不断迭代产品体验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基石策略,同时规模化上车后,会逐步开始深化运营的探索,加速研发算法,推荐更精准适配的视频内容,运营更加精细化,并持续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同时,更多开展与上下游生态的协同,例如百度Apollo车联网平台、华为Harmony车机OS等生态伙伴的合作。” 04 下一站,未来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仅是乘客,驾驶员的双手和注意力也将得到解放。汽车的空间娱乐属性越来越强,车内的影音享受将变成刚需。 纵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座舱汽车,标配至少两块液晶屏,越来越多的车企配置三块甚至更多的屏幕。多屏化的趋势,也给爱奇艺之类的娱乐内容平台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对于视频娱乐来说,优质内容是未来抢占汽车大屏的弹药。爱奇艺经过11年的积累,探索出了爆款内容+高品质的独特打法,拥有超过15亿分钟版权内容,数千部高品质影视剧和综艺,并孵化了近百家内容制作工作室,保障了内容的源头活水。 黄双喜表示,未来汽车将变成一个移动影院。除了内容,技术的升级也是不可或缺的。 爱奇艺车联网的策略是软硬件深度融合创新,爱奇艺在音视频技术方面的积累超过10年,结合车内音响布局和声场效果自主创新开发了爱奇艺音效(IQ himero Sound),可以覆盖爱奇艺平台上几乎所有内容,提供在座舱场景下的5.1或者更多声道的环绕音效。 同时,结合车内智能氛围灯、线性空调、智能座椅调节等硬件设施,通过AI算法能力,进行内容标签处理,使车内氛围根据内容剧情实时变化,打造汽车专属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使得汽车成为高品质移动影院照进现实。
iOS、安卓、Windows 又做起了同一件事
如果说这两年智能手机外观设计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桌面小组件必然占得一席。跟随 iOS 14 重新登场之后,小组件重获重视,在各大系统平台上变幻出各番样貌。 一家厂商的动作,引起一番新浪潮,然后诸多厂商都在同一时期做起了同一件事情,这剧情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谁抄了谁的陈旧争论,大家想必都听腻了。这一次,不妨一起追本溯源,挖一挖小组件是怎么“文艺复兴”的。 小组件之缘起 在未有智能手机之时,电脑厂商已经开始了小组件的探索。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到 1984 年的苹果麦金塔 128K 电脑(Macintosh 128K)。 搭载 System 1 的麦金塔 128K 带来了友好的 GUI 图形操作界面、内置屏幕和鼠标,成功地将个人电脑这一品类从专业用户推向了普罗大众。麦金塔 128K 内存有限,也没有硬盘,无法同时运行多个程序:程序一关,你刚刚处理的数据就没有了。 于是,苹果的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系列桌面配件(Desktop Accessories,简称 DA),包括闹钟、计算器、控制面板、拼图和剪贴板等,这些桌面附件作为轻量级的单一服务,可以运行于应用程序之上,不失为一种曲线的多任务处理方式。 翻开新世纪篇章之后,电脑桌面变得丰富多彩,也更为简便易用,电脑上的小组件愈发成熟。2005 年,苹果借鉴 Konfabulator 引擎(雅虎 Yahoo! Widgets 的前身),随 Mac OS X v10.4 Tiger 系统推出了 Dashboard 应用,为 macOS 小组件制作提供了基础。Dashboard 小组件基于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层叠样式表(CSS)和 JavaScript 制作,和制作网站的语言相同,所以开发者们可以方便地制作小组件。 当时的 Dashboard 小组件多采用拟态设计,可以四处移动、重新配置,方便美观,就像把你工作生活的桌面搬进了电脑屏幕。 苹果不是桌面小组件唯一的玩家。微软曾为 Windows 95 系统推出了活动桌面(Microsoft Active Desktop),主要提供股票行情和新闻提要等。将 Windows 小组件带向成熟的,是比尔·盖茨之痛的 Windows Vista,后者提供了一个小组件侧边栏。 小组件在 Windows 7 得到发扬光大。这些桌面时钟与 CPU 小工具,Windows 7 的用户们一定还记得吧? 在那个时代,小组件在电脑上无处不在,即便是桌面体验总被吐槽的各种 Linux 发行版,也有着支持的者桌面小组件。 科技公司确实把小组件玩出花了,但用户的态度却是不置可否。在网上搜索小组件时,你可以找到不少禁用小组件的教程。Windows 8 时代,微软倾心于 Metro 界面,冷落了小组件,并于 2012 年 7 月 11 日关闭了桌面小工具应用下载。在 2019 年推出的 macOS Catalina 系统上,苹果不再提供 Dashboard。 或许谁都没想到,这些诞生于电脑桌面的小组件,会在另一个地方重获新生。 翻页时钟的青春 2008 年,第一台安卓手机 HTC Dream 面世。 HTC Dream 来得比 iPhone 晚一些,而且还未完全脱离经典手机的形态:轨迹球、侧滑盖全键盘的设计,给它的未来感打了折扣。不过,这个手机搭载了一个 iPhone 许多年后才重新拾起的新功能:桌面小组件。 安卓也不是唯一一个手机系统把玩小组件的。Palm 手机的 WebOS、微软的 Windows Phone,都在探索小组件在手机上的可能。Windows Phone 带来了微软 Zune 播放器的磁贴设计,模糊了图标与小组件的界限,甚是前卫。 可惜的是,微软在杀死了 Windows Phone 之后,又在 Windows 11 中彻底杀死了动态磁贴。十年前它来的那般惊艳,十年后它只留下声声惋惜。 安卓手机的小组件则保持着蓬勃生机。对于安卓玩家来说,有的桌面小组件甚至是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相信不少早期安卓手机玩家都会记得 HTC Sense UI,那个多彩背景上的翻页时钟。这个时钟小组件设计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精致,成为了许多插件争相模仿的对象,也贯穿了早年安卓用户的记忆——那是 HTC 智能手机的黄金年代。 小部件在安卓手机上早早地到来,却赶了个晚集。这就是安卓开放生态的两面性,既为其辉煌提供了基础,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限制了体验。小组件在安卓手机上处于基本放养的状态,缺少统一规范,给了许多用户留下了“难看”的印象。 对于安卓小组件的衰落,谷歌为此难辞其咎——在 Android 4.1 的可调节小组件尺寸功能之后,谷歌再没给小组件带来重大功能改进。 安卓小组件的另一个问题,则是用户感知不强,这一点连精通小组件的 HTC 也无可奈何。于是在 Sense 5.0 上,HTC 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大改造,让花样百出的小部件退居幕后,以类似负一屏的 BlinkFeed 取而代之。 重获新生 历史是个圈。 2020 年,苹果在 iOS 14 上正式推出了桌面小组件,成为了 iOS 14 最吸引人的视觉新设计之一。尤其是在正式版推出之后,广大 iOS 用户玩的是不亦乐乎,摆出了各种搭配,甚至把小组件玩成了图标包。 回过头来审视,iOS 小组件的流行,背后有着苹果的精心设计。首先,iOS 规定了桌面小组件的尺寸规格与内容元素,并采用与图标一致的圆角矩形设计,增加可玩性之余不乏秩序之美。 考虑到手机主屏幕寸土寸金,苹果还设置了小组件的智能叠放功能,可以将多个小组件叠在一起,智能展示。 看着 iOS 14,谷歌和微软可能也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于是也跟着苹果,打磨起了昔日的玩意。 微软想起了自己的昔日设计,在下一代操作系统 Windows 11 上重新引入了小组件。Windows 11 的小组件可以从左边栏滑出,默认情况下只显示天气、照片、体育和关注列表小部件。 不同于 Windows 7,Windows 11 的小组件只存在于侧边栏之中,不能固定在桌面上——这让它更像智能手机上的“负一屏”,而不是小组件。 谷歌这边动作要更大一些。在今年的 Google IO 大会上,谷歌随 Android 12 推出了全新的 Material You 设计,用自定义调色板、无处不在的圆角设计,把原生安卓新系统从里到外翻新了个遍。 Android 12 的小组件会追随系统取色设置,自动从壁纸选取背景颜色,不再任由组件五颜六色。对于旧版的小组件,系统还会自动将其裁剪为圆角,形形色色,均与 Android 12 的系统风格相协调。 谷歌之外,各家安卓 OEM 更是各显神通,花样层出不穷。有的是基于传统安卓小部件基础,加入更多自家风格的新设计,使其更为美观协调,如小米的 MIUI、三星的 OneUI 等。 也有厂商加入了更多的交互思考,比如 vivo 的 OriginOS。OriginOS 将原子组件的交互设计,注入到华容网格的外形之中,在小组件上显示关键信息,随时间、状态、用户操作更新。 为了更好的交互 去年 iOS 14 用户玩小组件玩得入迷的时候,不少安卓用户表示了不屑:不就是小组件嘛,我们十年前就在玩了。话糙理不糙,可是看看小组件的流行,安卓用户是不是该回头问一句:这十年,谷歌干嘛去了,广大安卓 OEM 又干嘛去了。 HTC 用户体验助理副总裁 Drew Bamford 在 2013 年的一篇博文里,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大多数桌面小组件的问题所在: l 大多数用户区分不出应用程序和小部件; l 小工具的使用并不广泛,除了最常用的天气、时钟、音乐,只有不到 10% 的用户使用其他小组件; l 大多数人不会对主屏幕进行太多修改,大约 80% 的用户使用第一个月之后便不再更换主屏幕。 缺少引导、用户感知不强,人机交互设计的缺失,是所有小组件退居幕后的根本症结。对于喜欢自定义桌面的发烧友来说,小组件可以是艺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小组件可能是毫无意义的,或许还巴不得悉数移除节约电量。 所幸的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小组件,承载了更多人机交互的思考。苹果将小组件作为应用信息展示窗口,限制刷新频率与耗电,减少用户学习成本。谷歌补上了自己落下的功课,为小组件增加规范,提高交互性。微软还比较保守,小组件加入了但没有完全加入,而是先用作侧边栏负一屏。 无论如何,各大厂商至少都意识到了,小组件好看、好用才是王道。做智能手机,本来就该如此。
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 我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 | 周继凤 唐亚华 王敏 宛其 邹帅 李秋涵 黎明 编辑 | 王敏 这届00后有点狠,不仅表面躺平背后努力,而且还要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 在秋招开启、第一届00后即将进入职场之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大学生求职调查报告显示,67.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70.34%的受访者表示,说“躺平”只是过一下“嘴瘾”,其实工作中会很努力。 看到这份调查报告后,很多人对00后“偷偷努力”着实佩服的同时,又觉得00后们应该认清现实,年入百万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微博话题下,有网友表示,“这六成大学生,显然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预期过分乐观了”、“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 图源 / 微博 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究竟有多难?深燃和几位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人聊了聊。他们当中,有人把工作当兴趣,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实现了收入的节节攀升;有人看到机会能果断抓住,主动出击,自主创业,一举实现收入的指数级增长;有人一毕业就定下了年薪百万的目标,为了抓住客户,不仅提供专业建议,更是在细节上无微不至地服务;也有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倒逼自己向前奔跑。 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要快速实现年入百万,需要选对方向,需要运气和机遇,但更需要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情,既努力又有实力才能把握住机会。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日常工作任劳任怨,总监创业时最先想到了我 SKY | 35岁 某会展公司联合创始人 我毕业不到十年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一开始认为自己能买辆福克斯就是人间美好,没想到最后买了奔驰SUV,还买了自己喜欢的海景房。 我是2008年毕业的,毕业那年做了几个月的会展。后来回老家郑州辗转了多个行业,都没好的结果,兜兜转转又再次回到了会展行业。正是这一次回归,反而让我赶上了好时机。 当时,我在海南最大的一家会展公司待了几个月。公司总监出来创业,急需靠谱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之前做事认真,于是找了我加入。 为什么挑中我一个新人呢?因为会展行业长期缺设计师,而且,会展项目有大有小,大的项目提成多,小的项目提成少,设计师们肯定挑肥拣瘦更愿意接大的项目。 很多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甚至需要设计师凌晨三点起来改方案,不少设计师觉得钱少事儿多就会闹情绪甚至撂挑子。但工作总得有人做,部门总监很多时候不得不求着设计师干活。一点也没夸张,我经常能看到总监们买烟买水好言哄着设计师,甚至塞红包给设计师。但是,我从来不计较这些,在其位谋其职,基本24小时待命,也没什么怨言。 大家也都不傻,知道和谁一起工作更高效省心。所以,总监在创业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我一咬牙一狠心,刷了信用卡跟着投资去创业了。创业初期非常忙,我前三年全年无休,一年365天基本有200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有50天是通宵加班。 图源 / 视觉中国 不过,会展行业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行业,再加上我们的核心客户那两年蓬勃发展,我们也因此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益。那几年,我每年光分红就能拿到150多万。 回顾过去,我总结的经验就是做事不要计较,公司安排的任务一定要做好,并且不要吝啬帮助他人,因为只有帮助他人,才能获得机会。比如,我在海南的那家会展公司只打工了不到十个月,就能有机会和总监一起出来创业。而其他设计师,在那家公司呆了三五年甚至更久,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创业机会。创业成功后,我一年的收入甚至比那些老资历的设计师十年的收入还要多。 如果想要赚钱,其实最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把事情做好。当你一门心思想赚钱的时候,你可能会投机、会使用手段,但当你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时,你会磨练自己的技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相应的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如果你能选对风口,有一定责任心,能吃苦耐劳,财富也许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追赶你了。 卖房5年后年入百万,但大多数中介达不到这个水平 孙策 | 32岁 房产中介 年薪百万,是我毕业后就定下的目标。 我出生在河南农村,2013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卖房来锻炼自己。我不算聪明,刚上岗时,一个简单的销售讲义考核,我用了几个月时间、前后十几次考核才通过。 我从来不觉得我作为211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什么优势,反而因为我不善表达,在入行早的中介面前是弱势的,我只能用更加努力来补上。刚入行时新房售楼处有前台接待,冬天特别冷,大家都不愿意去,我就去,没想到顺利开出了我的第一单。 工作走上正轨后,我能拿到约20万的年薪。为了实现自己年薪百万的目标,我来到了一线城市。刚开始开单很难,只能每天打电话,或是去地铁口、小区门口发传单,挨骂、受冷眼是常事。 要想赢得客户,靠的就是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天气热,我给客户准备水、伞和防晒霜;看房的人手机没电了,我包里带着充电宝;客户想抽烟了,不抽烟的我随身带着烟和打火机;客户问到房子多宽多高,我手里就有测距仪;我给客户递过去的鞋套一定是撑开的,穿完之后我会把自己的鞋套撑开变成一个垃圾袋帮他们收着脏鞋套;客户要停车,我会指定地点并告诉他,如果被贴条扣分我们报销。 这些小事都会影响客户的心情。在服务过程中,要在每一个细节上用心,做到1点的时候,客户会惊讶,做到N个点的时候,客户就只认准你了。 图源 / Pexels 客户对我的评价是:“人狠话不多,平时不会轻易推荐房子打扰人,但推荐的房子一定是值得看的”。做中介要把客户需求搞清楚再去找符合对方的房子,随便推荐,最后客户都不会看你的微信消息。 就这样,到了2016年,我的年收入达到了75万,2017年接近百万,2018年,也就是毕业的第五年,我年收入达到了100万,实现了我年薪百万的目标。2018年之后,我的收入都保持在百万以上。 当然,不是大多数经纪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据我了解,去年我们大区只有两个人年薪百万。我选择销售行业,就是因为收入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天花板。现在老家的人对我就一句评价:“挺能挣钱的”。 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十年内能年入百万,我觉得有这个想法挺好,起码敢想。但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时候,就得一步步做起。得先让自己的价值超过百万,才有可能收入超过百万。 曾连续工作70多小时,一直保持危机感 高健 | 33岁 某教育咨询公司创始人 我2010年大学毕业做了一名教育行业咨询顾问,在毕业五年时实现了年入百万。我个人感觉达成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有运气因素,所在公司赶上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吃到了时代红利;另一方面,咨询顾问这一职业是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体系,只要业绩好就能收入高,而我工作中又非常拼命卖力。这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实现了年入百万。 现在很多人都用996来形容加班多,我当时连996的概念也没有,每天早上9点上班,经常会忙到后半夜,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年10-12月是行业工作高峰期,有一次我不间断工作了70多个小时,相当于整整3天没睡觉。赶完deadline,我回家连着睡了2天。 图源 / 视觉中国 时间的投入只是基础,大学毕业后,我一直都在挤时间向内输入学习新知识。因为我要打交道的客户群体来自不同行业,只有对各行各业都有大致了解,才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获得客户信任。每次跟客户通话10分钟,我可能需要准备100分钟甚至更久的时间。 刚毕业时,我的年收入才10万左右,但接下来每年都能翻番甚至更多,而有些同事的收入连续几年都没有变化。 2015年底实现年入百万后,我出来创业,办了家教育咨询公司,现在收入构成有工资收入、股权收入还有些投资收入,更加多元化,也肯定会比在企业工作时更高。 一些创业者谈起创业后的得失,往往会是三七分或者七三分,但于我而言,几乎可以说全部都是收获。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有些无趣的人,平时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即使日常看书、看电影也会想怎样跟公司产品融合,一直保持着危机感。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十年内能够实现年入百万”,我觉得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挺好的,毕竟“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即使受到社会毒打后没有成功可能会有些失望,但这也可以看作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不过年轻人也不能把赚钱当作唯一目标,只要把每件事都做好,一定会“量变形成质变”,到最后赚钱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做微商品牌受到过嘲讽,但年收入最高时达千万 露露 | 31岁 电商创业者 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奇虎360上班,每月工资三千五,到年入百万大概用了三年多。 刚大学毕业时,我对金钱的渴望非常强烈,就连去餐厅吃饭,都会计算店铺的客流量,会根据菜单上的价格,算店铺的日盈利、年盈利等等。 事业的转变是在2013年,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我开始意识到,用户习惯会从PC端转移到手机端。这时,我决定要做点什么。 我把目标瞄准电商,但不是单独去卖产品,而是做了一个微商品牌。现在来看,我应该是在微信上做微商的第一批人,手上代理最多时有上千个,年收入最高时达到千万。 图源 / Pexels 当然,一种新兴模式出来,最开始肯定会受到质疑,很多人会说,在微信上做微商是不务正业,是骗子。我那时的确遭到了一些误解,甚至嘲讽。但那又怎样呢?我所处的圈子,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的人并不在少数,甚至我手下的代理也可以达到这个收入水平。 经济独立之后,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还买了一套两千万的房子。弊端也有,个人时间的确会减少,过度工作和劳累也对我的身体多多少少造成了伤害,抵抗力在下降。由于压力太大,工作太累,我中途还休息过三年。 我认为,创造财富首先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有时候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思维反而限制在一个圈里出不去,不如停下来放空、思考,遇到下一个机会精准把握会更适合我。现在,我正在创立一个服装品牌,目的是解决很多人不会搭配的问题。 我虽然一直在创业,但不建议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大多数人缺乏经验,不能客观分析趋势和现状,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应对创业面对的困境,综合下来,创业失败的几率很大。 我建议他们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自认为更有发展机会的行业,可以先去大公司磨砺,工作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让人积累人脉。 压力逼着我创业,第二个项目终于成功了 Adam | 33岁 传媒行业 一些收入非常可观的行业也许一开始公司就会带着员工喊:“年入百万不是梦!”但我所在的传媒行业,收入天花板明显,靠打工实现年入百万很难。 刚毕业的时候我也很理想主义,觉得能有个地方锻炼和学习就可以,挣多少钱是次要的。后来组建了家庭,很多现实的问题都与收入挂钩,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 买房、让孩子上学,这是推着我创业的主要原因。以前我在大公司的内容部门工作,发现那些四五十岁的CEO、VP可能都挣不到百万年薪,头发花白,熬了半辈子,看不到头。别无他法,我只能承认,要想收入有个质的飞跃,只能创业。 图源 / Pexels 我创业做的第一个新媒体项目就失败了,一群人做了大半年没做出什么成绩。这个过程很熬人,失眠焦虑都是常态,有时候为了排解这种压力,我晚上就熬夜打游戏,导致白天也精神萎靡,整个人非常消沉。 休整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开启第二个项目,所幸这个项目选对了方向,顺利很多。业务很快有了起色,但又要面临更多新的难题,比如怎么招人、挖人,怎么对外宣传我们这个全新的团队。四处碰壁的时候,我也会自我怀疑:我说的这些话,我自己信吗? 创业一年后,我的年收入就达到百万了,但这期间的牺牲也是巨大的。打工的时候,下了班回家还可以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周末也有大块的时间带家人出去玩。但有了自己的团队之后,我的时间明显不够用了,休息日也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处理工作。吃饭、睡觉、工作,几乎就是全部了。 现在的年轻人刚毕业就叫嚣着十年内年薪百万,我觉得很正常,我刚毕业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十年怎么也能年薪百万了。 有的年轻人可能很迷信成功学,那些商界大佬们说得神乎其神,但运气成分、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是我们没办法复制的。我的创业经历也有运气加成,遇对了人踩对了时间,才能顺理成章。 帮朋友亲戚做了购物网站后,我获得了年薪百万的工作机会 王睿 | 32岁 硅谷工程师 我现在的年收入,包括薪水、奖金、股票分红加在一起,有30万-40万美金,换算为人民币是200多万元。我是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也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核心成员,因为疫情可以远程办公,于是我回到了国内生活。 我从小就喜欢数学和逻辑推理,2006年国内互联网行业还没有发展,我想都没想就报考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考研不顺利,我就选择了出国留学,2016年毕业。这时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了。 刚毕业时,我找了好几个月工作都没找到,直接回国又不甘心。那时我一个在美国的朋友,有亲戚想做一个卖服装的网站。我俩都没什么事,就帮他做。其实我俩也不懂,这理论上也不是我们俩就能搞定的事,但我们就慢慢啃书,一边自学一边做,真正做出了一个小购物网站,这给我后面的工作做了很大铺垫。 图源 / 视觉中国 做这个项目时,我认识了我第一份工作的公司领导。他认可我,就把我招进公司了。入职10个月,我就升职为部门负责人。收入、奖金、股票分红加在一起,我这时就已经年薪百万了。 之所以能这么快升职,我觉得是因为当时和朋友独立做购物网站时,有了一个全站工程师的基础。这一系列机遇让我觉得,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当你自己能力达到之后,周围的人就愿意和你合作,给你机会。 而我年薪过百万后最大的感慨,是时间成本超过了一切成本。这期间,有一家创业公司找到我,让我给他们做一些技术上的外包工作,当时的薪水是1小时70美金,换算下来是1小时500块。我从那一刻起认识到,相比于人力成本,对我来说,时间成本要高很多,一切每小时低于70美金的事,我都不想再做了。比如最直接的,我从此不再打扫卫生了,花钱找服务来解决。 有调查说“六成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能年入百万”,这让我挺吃惊的。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年薪过百万都是极少数人才能有机会。回看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经历里有运气成分,当你做得足够好,踩准时代节点,一些机遇你抓住了,就能往前走很多,但这几点缺一不可。 年薪百万后,我不敢漏接一个电话 Audrey | 40岁 金融公司前高管 我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七年,然后又去英国读了一年半的硕士,回国后再就业,花了五年时间,实现了年薪百万。 我本科是学传媒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央视做记者,也出镜采访。后来也在地方电视台工作过。电视台记者的待遇跟工作量直接挂钩,因为能力比较突出,2000年左右,我一个月就能挣近两万,但那时跟年薪百万还相差很远。 真正开始赚钱,是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后,我先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然后又被猎头挖到国内一家全国性金融集团公司,进去就是部门副总,年薪60万。我由此获得了远高于一般人的起点。 图源 / Pexels 那个时候工作非常拼,我的职位晋升也很快,没几年就升到了集团高管。2016年,我的年薪首次超过100万。 但那几年也没攒下什么钱。金融公司对员工的外在形象气质要求非常高,日常的着装开销也很大。我记得年薪过百万的那一年我买了第一个六位数的包奖励自己,同时还买了一块十多万的劳力士手表。后来基本每年都会买两三个名贵包,一块名表。这不是我喜欢炫耀,而是到了这个层次,这方面的消费已经成为职场标配。 拿着百万年薪,也要承担同等级别的压力。尤其是在金融公司,那几年工作强度非常大,开会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多才能回家。 我还要保证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领导随时可能会给你打电话,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而且绝对不允许不接电话。 有一次晚上下班后我在洗澡,手机突然响了,我浑身湿淋淋冲出浴室接电话,领导说让我15分钟之内赶到公司参加会议。我当时还敷着面膜,挂了电话二话不说抄起浴巾,一把连面膜都擦掉,然后飞车直奔公司。到了公司脸色都是苍白的,但还好没迟到。 后来我形成了神经反射。凌晨3点多手机微信“叮”的一声,我都会从睡梦中惊醒,从床上弹起来看消息。神经崩得太紧了,完全无法放松。 那时我有个习惯,每次压力大到快崩溃的时候,我就下单买口红或者香水,以此来解压,经常买了也用不过来,全都扔到办公抽屉里,最多的时候一段时间买了五六十只,大部分都没拆封,很多成为了同事朋友们的小礼物。 年薪百万,肯定是有它的理由,市场会给每个人的能力和付出定价。那段时间,可能是我人生中工作强度、密度、压力最大的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当时的自己还是挺了不起的。 *题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SKY、孙策、高健、露露、Adam、王睿、Audrey为化名。
那个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的小国怎么样了?
今天,萨尔瓦多总统 Nayib Bukele 在 Twitter 上宣布了「比特币实验」的最新战绩: “110 万萨尔瓦多人正在用 Chivo 电子钱包!” 如果你还记得,在这个贫穷且动荡、仅有 650 万人口的中美洲小国,比特币现在是法定货币了。 从高风险炒作的「虚拟黄金」,到全国铺开支付,事情并没有一帆风顺。在过去的两周里,萨尔瓦多因官方 App 的崩溃而手忙脚乱,一星差评疯狂涌入;民众感到困惑和不信任,反对人群走上街头抗议,甚至暴力打砸烧毁比特币 ATM 机。 有报道这样描述萨尔瓦多的比特币实验:「一场闹剧」。 01 跟比特币涨跌相比,更让人抓狂的竟是…… 9 月 7 日,比特币正式跟美元一起成为萨尔瓦多的法定货币。为了鼓励使用,萨尔瓦多政府推出了一款电子钱包 App「Chivo」,并向每位用户发放价值 30 美元的比特币(只能使用不能提现)。 官方宣传称,你可以在支付时自由选择使用美元或比特币,轻松扫码支付,转账快速到账,不收手续费,还可以随时进行两种法币间的转换。另外,政府还在全国布局了 200 台比特币 ATM 机,以及 51 个配备工作人员的服务中心。 Chivo 的使用界面 当天,在萨尔瓦多的星巴克、麦当劳、必胜客等多家企业宣布接受比特币支付。总统 Bukele 的 Twitter 一直轮播相关消息,似乎比他本人还兴奋激动。萨尔瓦多政府先后买入 550 个比特币,耗资约 2800 万美元。 9 月 7 日萨尔瓦多当地的报纸头版 我们曾经预判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一些担忧,比如大起大落的价格涨跌,会像赌博游戏一样让萨尔瓦多突然财富蒸发,引起恐慌。 而这天的比特币市场也「不负众望」,果然来了一波跳水,甚至 3 分钟内暴跌 10000 美元。人们眼见 Chivo 电子钱包里的 30 美元还没捂热,瞬间缩水成不到 25 美元,被社会好好上了一课。 如果没猜错,萨尔瓦多的 550 个比特币还没回本 没想到,比萨尔瓦多居民更早崩溃的,是 Chivo 电子钱包本身。 据报道,9 月 7 日凌晨,Chivo 刚发布 3 小时就开始出现故障,服务器紧急扩容后,仍然无法进行交易,客服热线永远等待中,Chivo 的 ATM 机也现金紧缺。 App Store 等应用商店疯狂涌入一星差评,用户除了不满就只有愤怒,更多无法正常使用 Chivo 的技术问题浮出水面: 5 个小时了,还是界面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 第一次可以正常打开,后来再也进不去了 无法输入账户,交易信息加载不出来 刚输入我的身份证 ID,说已经被注册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一 片 空 白 要想注册 Chivo 账户并拿到 30 美元的比特币,你必须得是萨尔瓦多公民,还要提供一张身份证上的照片、一张自己的照片、你的身份证号码和出生日期。 但很快有人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因为 Chivo 似乎没有对照片和真人进行身份验证,只对身份证号码和出生日期进行了核对。此外,还有一些没安装 Chivo 的居民收到短信验证码,身份盗用的问题马上引起了犯罪洗钱的担忧。 接下来几天里,总统 Bukele 在 Twitter 活得像是 Chivo 全国客服代表,他一会告诉大家技术人员正在抢修,一会向大家征集报 bug,一会拍胸口称 Chivo 的技术问题已经几乎都得到解决,ATM 机也运作正常,呼吁大家快去体验使用。 “我们给自己设定目标 3 个月推出产品,这个挑战太难了。我们犯了错误,但已经在纠正了。很快,成千上万的萨尔瓦多人可以正常使用他们的 Chivo 钱包并享受便利。” 总统 Bukele 的支持者,在跟 Chivo 的 ATM 机合影 尽管如此,目前还有 65% 的手机型号无法下载使用 Chivo 电子钱包。 Bukele 的 Twitter 和应用商店的评论区里仍然写满了「加载失败」「输入验证码后提醒错误」「无法添加身份证照片」「转账迟迟没到账」等问题。即使你充满期待打开 App,想尝试先锋前卫的支付方式,都不得不被现实劝退。 萨尔瓦多当地的星巴克,接受比特币支付 这些技术崩溃问题和极其糟糕的使用体验,正在伤害人们对 Chivo 电子钱包、对比特币支付变革,甚至对萨尔瓦多政府的信任,形成「不靠谱不可行」的印象。 《50 英尺区块链的攻击(Attack of the 50 Foot Blockchain)》一书的作者 David Gerard 指出: “建立一个用户信任的支付系统需要时间。你需要提前试点运行,并解决那些可预见的问题。短短 3 个月内,要在全国范围从零开始部署一个电子支付系统却不进行任何测试,是灾难的根源。” 02 街头抗议、商家拒收、网络覆盖不足……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 早在比特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之前,已有调查显示,约 70% 受访者不同意或强烈反对比特币成为法定货币,认为这项法律应该被废除。另外,超过 90% 萨尔瓦多人搞不清楚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人们对比特币的不安和困惑,并没有随着 9 月 7 日的到来而瞬间消失。 有商贩称不愿意收比特币,「我宁愿失去这笔生意」;有街头小贩称自己是文盲或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使用;还有一些人带着试一试的心理下载,但表示不敢拥有太多比特币,「怕某天突然崩溃一无所有」。 一位居民正展示自己领到 30 美元比特币 9 月 15 日是萨尔瓦多的独立日。在举国庆祝独立 200 周年的同时,大概有 15000 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呼「我们不要你的比特币」「我们被比特币欺骗了」「反对独裁政治」,甚至烧毁了一部 Chivo 的比特币 ATM 机。 据称,这是总统 Bukele 自 2019 年上任以来,反对声音最激动的一次。 参与游行的 Dora Rivera 称,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傲慢的,这是独裁主义。有网友认为,政府搞比特币支付系统花的钱,根本就可以直接用在民生福利上。而反对派议员 Claudia Ortiz 指出: “比特币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经济决定,它的制定、提交和快速通过是完全不合逻辑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财政危机,生活成本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政府的回应却不是严肃的经济政策,而是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 街头激烈抗议的情绪,不只来源于比特币。 最近萨尔瓦多政府通过了对宪法的一系列修改,其中包括解雇所有 60 岁以上的法官(占比 1/3),以及取消一项禁止总统连任的禁令。 有政见人士提醒称,比特币作法币吸引的国际关注,已经转移了人们对总统 Bukele 巩固政治权力和不断侵蚀民主制度的注意力。 回到比特币事件本身,先别提总统 Bukele 承诺的美好愿景(将每年至少 4 亿美元的跨境汇款手续费转为国家收入),就连宣传片说到的扫码支付、快速转账到账,现在在萨尔瓦多能体验到的人还是极少数。 能成功用比特币买一顿麦当劳早餐,大概是「幸运儿」了 即使 Chivo 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萨尔瓦多希望通过比特币实现的金融普惠面前,还有好多座大山需要翻越。比如说,有调查数据显示,萨尔瓦多平均只有 45% 人口能拥有稳定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只有 10%。 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其他问题,比如比特币价格波动、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去中心化带来的犯罪风险、比特币的公众教育缺乏、挖矿对环境带来的伤害,甚至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影响……一切都还有待观察和验证。
小鹏NGP用前先考试 是保护用户还是规避责任?
作者/魏文 一直以来,激光雷达是未来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原件,相比当下已被广泛采用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具有分辨率高、隐蔽性好、抗有源干扰能力强、低空探测性能好、体积小、质量轻等优势,缺点是容易受到天气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激光雷达的加入能够有效加强车辆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但激光雷达上车,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时代的来临。“激光雷达上量产车肯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并不代表自动驾驶真的能够实现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研发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9月15日,小鹏P5正式上市,在顶配的两款车型上,小鹏P5搭载了双激光雷达,并且将在后续通过OTA,为用户提供能够实现点到点的驾驶辅助系统XPLIOT 3.5。 但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新车发布会上自始至终却从未提过“自动驾驶”,实际上,小鹏汽车早已在官网上删除了和“自动驾驶”相关的文案。 8月,蔚来车主在驾驶辅助状态下发生事故身亡,使得蔚来的NOP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均修改了官网上驾驶辅助系统当中与“自动”、“高级”相关的文案,其中小鹏汽车将“XPILOT3.0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修改为“XPILOT3.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当下车企经常会把‘驾驶辅助’包装成‘自动驾驶’,将此当作卖点,从而体现差异化。”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今后车企在宣传时不宜把‘驾驶辅助’夸张地称之为‘自动驾驶’,同时也要对消费者详细讲解驾驶辅助的功能,当驾驶辅助功能出现识别误差时,要及时给予消费者提示。 在小鹏P5的发布会上,何小鹏将“驾驶员考试”这一内容作为独立的亮点进行宣讲。2021年初,小鹏汽车在向用户推送XPLIOT3.0系统时,便加入了驾驶员考试的功能,只有通过这一考试,才能最终激活相关的驾驶辅助功能。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到何时可以启用NGP驾驶辅助功能以及在驾驶辅助状态下,车主是否应该介入驾驶等问题。在8月蔚来驾驶辅助系统事故后,蔚来也向车主推送了类似的考试。 “这个考试更像是一个免责申明,对于用户的提示作用非常有限。未来如果相关的产品出现了事故,小鹏可以说我对用户进行了培训,事故责任不在我,而是用户的不当操作。”上述自动驾驶公司研发负责人认为,单纯的驾驶员考试,并无法规避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不规范的操作,在自动驾驶系统技术不成熟或者驾驶责任认定尚不明确的大前提下,车企应该从技术上增强对于用户的监管和指导,避免驾驶者出现不合理的驾驶操作。 以通用汽车的SUPER CRUISE驾驶辅助系统为例,在官方的宣传中,SUPER CRUISE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脱手脱脚”的驾驶状态,但车辆会通过微型摄像头、红外线探测器等设备,实时监控用户的面部、眼球状态,保证驾驶者即便没有直接控制车辆,也注意力也集中于车辆、道路情况,同时SUPER CRUISE会通过方向盘上的灯光、座椅振动等方式提醒用户保持注意力,在提醒无效的情况下,系统会强制退出辅助,并通过安吉星人工介入,了解用户的实际状态。 他认为,在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小鹏汽车应该避免把过于激进的功能下放给用户使用,尤其是可以在城市道路使用的NGP系统。如果一定要下放城市内NGP系统,小鹏汽车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让用户正确认识到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的区别,并且通过监控和强制性干预手段保证用户正确使用驾驶辅助功能,避免因为驾驶员不当行为产生更大的交通安全隐患,而不是仅仅用一个简单的考试来规避自己的责任。
打车不要钱 还是豪车接?自动驾驶时代这样打车
作者 | 微辣 编辑 | 晓寒 自动驾驶时代,你手机里的打车软件可能要变成“萝卜快跑”! 就在上个月,百度正式发布了萝卜快跑App,普通消费者通过这个软件就可以在指定区域打到一辆Robotaxi无人出租车出行。 百度此前就已经推出过名为Apollo Go的无人出租打车APP,萝卜快跑还有啥好稀奇的? 还真有。萝卜快跑的目标是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的国民打车APP,所以在底层的系统设计、车辆调度逻辑等方面都进行了彻底升级,为的就是在无人出租车大规模普及之时,能给大众提供跟现在出租车、网约车一样,甚至更好的出行体验。 从这个方面来说,萝卜快跑就是目前首款面向大规模无人出租服务的打车APP! 在上线一个月后,萝卜快跑陆续在北京、长沙、广州、上海等地开放,车东西也第一时间下载了萝卜快跑,前往北京海淀稻香湖、亦庄等地进行了体验。 由于Robotaxi完全面向公众,所以用户只需下载注册即可以享受服务,还有一些Robotaxi企业的软件还需要预约才能体验,就普及度而言,萝卜快跑明显更为“亲民”。 作为百度在Robotaxi商业化方面迈出的第一步,用户在乘坐了Robotaxi之后,需要为乘坐服务付费,这也是国内首次有企业收费运营Robotaxi,不过目前这一软件还处在推广期,早期用户还可以享受到免单的福利。 那么,萝卜快跑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叫车应答速度如何?车辆的感受又如何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车东西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多次体验,得到了一些真实的感受。 01.App UI设计简洁 最短11秒就能叫到车 在体验之前,车东西事先下载了萝卜快跑App。 从App的设计角度来说,萝卜快跑App的UI设计简洁,主要功能都放置在一级菜单,用户可以很快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萝卜快跑的客服响应速度非常快,几乎无需等待就可以联系到人工服务,并高效且准确地解决客户的相关问题。 此次车东西来到北京海淀区稻香湖地区进行体验,目前该地区共有10个接驳站点。 车东西选择在稻香湖路地铁站——D口作为搭乘起点,终点选择为翠湖公园——西小门,全程3KM。 ▲北京海淀稻香湖地区的运营站点 车东西下午1点整开始叫车,只花了11秒就叫到了一辆Robotaxi。 萝卜快跑在同时段同地点的叫车速度与主流叫车软件相差不多,甚至会更快。 ▲仅需11秒就叫到车辆 虽然站点的名称为稻香湖路地铁站——D口,但是离稻香湖地铁站D口仍有大概200米的距离,需要步行前往上车点。 叫完车后,萝卜快跑App里面自带基于百度地图的步行导航,乘客可以根据导航前往上车地点,并且导航可以在App内完成,并不需要切换至其他导航软件。 在App接单五分钟之后,Robotaxi来到了上车地点。此次乘坐的是百度基于林肯MKZ打造的Robotaxi。 从车辆外观来看,与2020年10月开启测试的那一批车型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给车顶的自动驾驶硬件加了个整流罩,以及去掉了四轮轮拱处的蓝色贴花。 ▲2020年10月的Robotaxi(上)和2021年9月的Robotaxi(下) 车辆到达后,乘客并不需要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直接拉开车门便可以上车。上车后,乘客需要在后排屏幕上输入App预留手机号的后四位,并需要系好安全带便可以开始此次行程。但目前乘客只能坐在后排的两个座位,副驾驶的位置仍未向普通体验者开放。 本次车东西试乘的座位为右后,坐入车内后能够感受到一些从后备箱、车顶传来的噪声。此外,坐在Robotaxi的右后排座位上时,能感受到后背传来的丝丝热意。 不过在体验完成后,车东西也找到了原因所在。 车东西在百度Apollo Park拍到了该款车的后备箱,可以看出,车辆后备箱里被大大小小的硬件所填满,这就是整车计算系统的所在之处。这些计算硬件全部处于一个狭小封闭空间内,需要大功率的风冷设备才能满足硬件的散热需求,以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车辆的后备箱情况 所以车内感受到的噪音是就是这样而来,未来百度在使用更先进的车载计算设备和水冷系统后,这一现象将会被逐步解决。 02.车内仍配有安全员 乘坐三次一次接管 目前,百度的Robotaxi仍在主驾驶位上配有安全员,保证车辆与乘客的安全。 大部分车辆的车内共有5块显示屏,分别是车辆自带的中控显示屏,上面显示地图信息;自动驾驶显示屏,上面显示目前车辆的行驶信息,其中包括路面可视化、车速、地图等信息;订单显示屏,上面显示着订单信息、故障原因以及问题记录等信息;后排两块自动驾驶显示屏,上面显示车辆的行驶信息以及红绿灯情况。 ▲车内前排的三块显示屏 当天,百度Robotaxi在应对多种路况和场景时的表现都不错,在从稻香湖路地铁站——D口前往翠湖公园西小门的路程中,全程几乎是一条直线,没有转弯路段。 ▲车辆遇到黄灯主动减速 在百度Robotaxi在通过十字路口时,路口的红绿灯即将从黄灯变为红灯,而车辆并没有选择跟着前面的厢式货车一起“闯黄灯”,而是选择进行刹车。 并且,车辆的刹车力度也拿捏得非常好,刹车过程像是位“老司机”的操作,车辆轻柔地刹停在停止线上,车内乘客几乎感受不到刹车所带来向前或向后的晃动。 在过了路口后,一辆超宽卡车从百度Robotaxi的右后方超了上来。 该卡车最宽处已经占了大约一个半车道,而且对向车道的车也不少,车速也很快,一时间内让车东西感受到了“心理压力”。 但百度Robotaxi接下来的操作让车东西又逐渐放松下来。 当车辆在发现前方超宽卡车时,并没有进行加速或借用对向车道完成超车,而是选择进行主动减速,与超宽卡车逐渐拉开车距,一直保持跟车行驶,直至前方车辆驶离该车道。 整个过程中,车辆自动对方向盘进行了小幅度修正,但安全员并没有进行接管,以上操作全部由车辆自主完成。 ▲车辆遇见超宽车辆进行主动减速 从稻香湖路地铁站——D口到翠湖公园西小门总共7km的路程,百度Robotaxi一共耗时6分钟,途经4个十字路口,没有无保护左转,安全员在整个行程中没有接管行为。 随后车东西又叫了一辆车,选择了一条距离最长、弯道最多的线路,从翠湖公园西小门前往华为研究所北门。 在萝卜出行App上选择好起点和终点之后,叫车速度与第一次几乎相同,仅耗时15秒就叫到了车。第二次的车型仍是林肯MKZ车型,并不是App上显示的红旗E-HS3车型。 上车后车东西询问安全员得知,目前北京地区只有在亦庄和首钢园区里运行的是红旗E-HS3车型,其他地区全都为林肯MKZ车型。至于App上为什么显示不一致,安全员称未来可能会都换成红旗E-HS3车型。 从翠湖公园西小门到华为研究所北门,全程8.6公里,途中出现了无保护左转路况。左转过程中,安全员的手始终没有触摸方向盘,完全交由车辆自己完成。 ▲车辆进行无保护左转 在进行无保护左转时,车辆会根据红绿灯情况自动选择停车点位。 当同向直行为红灯时,车辆会在十字路口停车线前停车等待;当同向直行为绿灯时,车辆缓慢开进左转待行区停车等待;当左转为绿灯时,车辆则会进行左转。 整个左转像是驾校学生在练习转弯一样,车辆的方向盘转动显得有些顿挫,但转动的幅度刚好让车辆进入最内侧车道,“回轮”速度还是比较慢。 在第三次乘坐中,车内的安全员在调头时对车辆进行了短暂接管,这也是三次体验中唯一一次接管行为。 当时,车辆掉头所在的是一条双向六车道道路,单侧只有三条车道,而且车辆又是在最内侧车道进行掉头,所以方向盘转动速度必须需要非常快,才可以一把完成掉头操作。 由于方向盘自己转动的速度比较慢,转弯半径又比较大,所以车辆在掉头的时候安全员及时“揪”了方向盘一下,车辆才顺利完成了这次掉头操作。 ▲车内安全员对车辆进行短暂接管 03.亦庄超300个站点 晚高峰仍需接管 除了在海淀稻香湖地区体验外,车东西在亦庄地区对百度Robotaxi进行了体验。 目前,亦庄地区已经拥有超过300个接驳站点,范围北起大羊坊桥,南止南六环,西起京台高速,东截止到通惠河,运营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每平方公里大约拥有5个接驳站点,从地图上看,已经基本可以覆盖运营区域内的小区出入口、商厦出入口、公交和地铁站点等。 ▲圆圈中的数字代表该区域内的接驳站点数量 在亦庄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正在行驶百度Robotaxi,车型以红旗E-HS3为主,但是也有一些的林肯MKZ。 由于晚高峰的原因,车东西花了33分钟才叫到一辆车,相比于传统网约车较慢。但车辆的运行速度还比较优秀。 亦庄地区最远两个接驳点的距离为11公里,预计行驶时间为26分钟。也就是说,半个小时之内可以完成亦庄300多个站点中任意两点的接送服务。 在等待了33分钟之后,前来接驾的仍是一辆林肯MKZ车型,上车后,安全员告知车东西车内不能进行拍摄。 在可视化方面,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道路信息均以银色呈现,雪糕筒以黄白双色呈现。通过观看后排的显示屏,可以发现车辆在傍晚亮度不足的情况下,仍可以准确识别四周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乃至雪糕筒。 ▲亦庄地区的红旗E-HS3 当时车东西的乘车时间正处于晚高峰,车内的安全员的手几乎全程搭在方向盘上,但只在关键时刻进行接管。 车辆在十字路口准备从辅路汇入主路时,由于前方等待的行人多,路况较为复杂,安全员直接转动方向盘帮助车辆完成汇入主路的操作。随后,车辆从最外侧车道变至最内侧车道,也是由安全员转动方向盘完成操作。 比如说,车辆在十字路口准备从辅路汇入主路时,前方等待的行人多,路况较为复杂,安全员会转动方向盘帮助车辆完成汇入主路的操作,车辆需要连续跨越多个车道线的时候安全员也会接管操作。 04. 价格与专车齐平 App使用便捷 价格往往是大部分用户出行选择的第一考虑因素。 萝卜快跑是百度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用户在体验百度无人车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 目前,百度Robotaxi服务并没有设置起步价,而是采用一口价的收费标准,固定的路线采用固定的费用,也没有时长费、路程费等。 车东西对百度Robotaxi服务的价格进行了统计,并与某主流叫车软件的价格进行了对比。 ▲萝卜快跑App与滴滴价格对比图(车东西制表) 以上价格均为下午3点时两款软件自己的预测价格,实际价格以乘车时为准。 与某主流叫车软件相比,在同距离、同时间段下的情况下,萝卜快跑App的价格在专车价格和六座专车价格之间,是快车的价格的2倍,每公里价格在9元左右。就乘坐车型来说,萝卜快跑目前的车型以林肯MKZ和红旗E-HS3为主,从车辆尺寸上看和配置看,已经达到专车的标准。 但是从车内的乘坐体验来讲,无论是车内噪音情况,还是行驶的平顺性,与有人驾驶专车仍有差距。 ▲成排的红旗E-HS3 不过,由于软件还处在推广期,萝卜快跑在北京地区有0折乘车活动,乘客下车付款时显示的乘车金额为0元,早期用户也能享受到一定的福利。但是,免费乘车活动应该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现在,萝卜快跑处于试运营阶段,用户只需下载萝卜快跑APP并实名注册就可以进行乘车体验。 05. 结语:无人驾驶走近普通消费者 目前,百度Apollo在中国已经获得超过330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截至2021年上半年,萝卜快跑已在北京、广州、长沙、沧州、上海五城开放载人服务,累计接待乘客超过40万人次,测试里程超过1400万公里。
8月造车新势力上险量排行榜:“理小蔚”分列前三
作者| James 集微网消息,日前,根据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显示,在 2021 年 8 月造车新势力上险量排行榜单上,理想汽车以 9394 辆排在第一,小鹏汽车以 6945 辆位列第二,蔚来汽车以 6476 辆处在第三。该榜单的四至十名分别是:哪吒、零跑、威马、极狐、赛力斯、高合和岚图。 来源: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 造车新势力上险量持续增长背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8月销量首次超过3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17.8%,1-8月渗透率提升至近11%。 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9万辆和32.1万辆,同比均增长1.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万辆和26.5万辆,同比均增长1.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7倍。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产业链仍面临着供应链风险。8月汽车销量179.9万辆,同比下降17.8%。中汽协方面表示,8月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下降,降幅进一步扩大。供应链风险提升,导致减产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产销波动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 中汽协方面还提出,虽然芯片短缺显著影响了企业生产计划,但汽车累计产销与2019年同期数据相比仍呈现微增。目前,主要是汽车产品供给不足,终端市场需求保持平稳。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法规切换造成商用车市场波动,但轻客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拉动客车继续增长。
苹果的“环保”理念注定充满非议和不解
文 | TSknight 9月15日的苹果发布会,如果你是全程看完的话肯定对一个词语十分熟悉——环保,几乎每一个新的产品介绍完毕后,苹果的发言人都要提到“环保”。“环保”在最近两年里一直都是苹果的主题之一,为了环保而取消的手机充电头、更小的包装盒以及更高的资源回收利用率,每一步我们也都是看在了眼里。 从发布会的角度来说,苹果确实在向着自己所认为的“环保”快步前进,几乎每一个产品都采用了大量的回收资源。比如iPhone 13,内部大量材料已经实现了100%的回收利用,包装盒的体积也再度缩小,降低了至少600吨的塑料使用量。 另外,苹果还希望在2030年能够实现完全零塑料使用的目标,并且让iPhone等产品在制造中几乎100%采用回收资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苹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肯定是不少的,但是苹果的股东为何还要联名提交股东决议书,要求苹果公司遵守环保标准呢? 苹果的产品真的环保吗? 从苹果公布的数据来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苹果确实心系环保、心系地球,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不好说,首先来看看苹果备受诟病的一个环保措施——手机不再附赠充电器。 从iPhone 12开始,苹果决定此后的iPhone手机将不会再附赠充电器,用户如果“需要”(有人不需要吗?)充电器可以选择自行购买。在iPhone 12的发布会上,苹果给出的理由是全球已经有超过20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所以他们决定不再附赠充电器。 简单来说,苹果默认每一个购买iPhone 12的用户,家里肯定有一个iPhone的充电器,所以再附赠充电器就是一个“不环保”的行为。实际上,当苹果公布原因时大部分用户都表示无法理解,对于第一次购买iPhone的用户来说,拆开手机发现没有充电器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 虽然从充电协议上来看,iPhone可以兼容PD充电器,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多功能充电器,或是随便一款可更换数据线的充电器,那么为iPhone充个电是没问题的。毕竟官方附赠的充电器功率仅5W,不少第三方充电器都可以轻松满足iPhone的基本充电需求。 但是,如果是一个并不熟悉数码产品的人,看到包装盒里没有附赠充电器,而且不知道别的手机充电器可以为iPhone充电,那么是否只能返回商店重新购买充电器?单独购买充电器必然会有独立包装,独立包装所产生的垃圾虽然不算在苹果头上,但是显然比苹果自己多生产一个充电器所产生的垃圾更多,整体来看反而浪费了更多的资源。 对于这个观点,不少网友是如此反驳的:苹果的5V1A充电器还有人用?就算送了也是丢抽屉吃灰,然后另外买一个20W的快充充电器。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苹果不能直接赠送20W的充电器,让用户免去独立购买充电器的麻烦?反观安卓手机阵营,基本上都会配置能够激活手机最高充电功率的充电器,避免用户无法得到正常的使用体验。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手机厂商如果无法让用户在拆开手机盒后获得完整的基础功能体验,那么就是不合格的。不仅仅是从环保角度来说,苹果创造了更多的充电器购买需求,从用户角度来说,默认附赠的5V1A充电器也是对用户体验的破坏。 实际上,一直有不少机构认为,苹果虽然一直在宣传环保,但是实际上的行为却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比如额外的充电器和耳机(iPhone 12开始不再赠送耳机)购买需求,导致额外的包装浪费。 此外,iPhone的数据线外层在使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后,耐用度直线下降,用户不得不购买更多的数据线,从而大幅度增加了金属资源的消耗。如果真的从环保角度出发,可以使用更耐用的可降解编织线作为数据线的外层,保证使用寿命,但是苹果并没有这么做。 不过,以上有关配件的争论并不是此次股东发难的原因,此次提交的股东决议书主要针对苹果产品的可维修性,也就是最近两年一直处于争吵状态的“维修权”。美国公共利益研究联盟(U.S. PIRG)及其关联基金公司绿色世纪资本基金(Green Century Capital Funds)最近向苹果提交决议,要求对公司“反竞争的维修政策”做出解释。 维修权为何与环保有关? 什么是维修权?简单来说,维修权就是将维修的权限公开,让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自行维修购买到的设备。如果你有关注一些数码极客,或者看过一些苹果产品的拆解视频,那么就会发现苹果产品的维修难度是逐年增加的。 维修难度的增加不仅仅是因为苹果产品的内部设计紧凑度增加,更主要的原因是苹果在主动降低产品的可维修性,即使你能够将配件更换到产品上,也可能因为硬件识别系统而无法正常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如果你在第三方进行维修,即使安装的是原装硬件也会让你的iPhone无法启动,需要通过特殊方式来抹除认证。如果你询问苹果,苹果唯一的答复就是要求你前往附近的苹果授权店进行维修,简单来说就是只有苹果才具备产品维修资格。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附近刚好没有苹果的授权店怎么办?那么很抱歉,你只能寄送到最近的苹果售后服务点进行维修,如果恰好所需要的零件缺货或是附近的服务点没有维修资质,那么维修周期可能高达两周甚至一个月。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普通用户,一些著名博主也深受其困扰,比如YouTube上著名的数码类频道主Linus就曾经想付费维修一部iMac,结果苹果拒绝提供付费维修服务,原因是这台iMac因用户自行拆卸导致损坏。 而且,即使苹果愿意进行维修,给出的备件价格也是超过购买同款全新iMac的价格,而这名频道主的iMac仅仅是损坏了屏幕以及可能的电源、主板,换算为最高端的同规格硬件,也仅要一半的价格。苹果通过设置高溢价以及严格管控维修权,让用户无法自行维修损坏的苹果产品,如果你没有购买AC+服务,那么很遗憾,你也许可以考虑直接买新的了。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一台iMac只需要更换屏幕就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因为苹果的内部规定,导致用户不得不放弃掉剩下所有能用的硬件去购买一台新的iMac,这种做法环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类似的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苹果产品上,实际上对于维修商来说,针对损坏的硬件进行更换维修操作并不难。但是苹果的规定则是更换整个硬件,即使损坏的硬件可以被单独拆卸也是如此,直接导致了大量报废硬件的产生,即使苹果有完善的回收机制,回收系统本身也是需要资源去运作的。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股东向苹果发难,认为苹果的所谓“环保”做法实际上很“虚伪”,去除充电器、耳机,根本目的是减少包装成本,包装盒方面也是如此,体积缩小后的包装盒让苹果能够一次性运输更多的iPhone,减少运输成本。 而在“维修权”的问题上,苹果却一直在阻碍相关法律通过,让用户无法自行升级、维修苹果产品,事实上造成了更多资源的浪费。 根据绿色世纪资本基金引用的研究报告,目前电子垃圾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种类之一。此外报告指出,到2040年,互联网设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 在小雷看来,虽然苹果确实在环保方面有不少投入,而且也有着实际成果,但是在真正触及到核心利益的维修权上,苹果实际上一直在采取回避态势,不愿意正面回应相关规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考虑到如今苹果在线设备的数量,如果苹果真的想在环保上有所作为,那么开放一定的维修权可能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诚然,苹果承诺在2030年实现全产品配件的碳中和确实是一项环保措施,而且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但是苹果往往会将这些代价转移给消费者以及其它企业。 对于苹果来说他们确实是实现了全链路的碳中和,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呢?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曝光!或实现双向折叠 郭明錤看好
据韩媒Business Korea报道,消息人士表示,苹果正在开发两款折叠手机,一款为左右开盖,另一种为上下掀盖,预计苹果首款折叠机将于2023年问世。 苹果牵手LG,发力可折叠领域 据报道称,目前苹果正与LG Display开发可折叠面板。该折叠面板将采用蚀刻技术,以此降低内折式显示面板的厚度,屏幕尺寸可能是7.5英寸。苹果的可折叠手机或将是首次采用这种新型面板的机型。 9月7日,LG Chem 表示,公司已开发出一种用于可折叠显示屏的新材料,它与玻璃一样坚硬,但可以双向弯曲而不会出现折痕问题。 据韩国先驱报报道,LG Chem将其新的研发成果形容为“真正的可折叠窗口(real folding window)”。据称,新材料可用于折叠屏智能手机以及包括笔记本、平板电脑在内的其他便携式设备屏幕。 这种新材料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备,并涂有LG Chem开发的微米级薄涂层材料,像玻璃一样坚硬,却比现有的折叠手机屏幕基板——聚酰亚胺薄膜更薄。同时,新材料能够承压数十万次折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使用聚酰亚胺薄膜所出现的折痕。 更突出的地方在于,这种新材料可以实现双向折叠,而目前大多数可折叠屏设备都只能向内折叠。 值得注意的是,LG Chem的目标是在2023年量产上述新材料,并将寻求向全球智能手机制造商供应新一代显示材料。从时间上来说,与苹果首款折叠机的预计量产时间不谋而合。 百舸争流,谁将引领市场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估,2023年折叠iPhone出货量在1500–2000万部之间。郭明錤表示,折叠手机市场已经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新战场,并有望进一步带动高端手机市场的换机周期,预测2021与2022年出货量分别约为750万与1700万部。 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手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三星GalaxyFold系列为代表的内折叠,以华为MateX系列和以柔宇柔派为代表的外折叠。除此之外,苹果、荣耀、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在可折叠手机领域也动作不断。 2021年将成为折叠屏手机上市十分密集的一年。Display Search和DSCC的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Ross Young曾表示,2021年下半年,市场上可能会到来多款可折叠智能手机,其中至少有三款来自三星,四款来自OPPO、vivo和小米,还有一款来自谷歌。 8月27日,三星电子表示,旗下两款折叠屏新机Galaxy Z Fold3和Z Flip3当天在全球约40个国家正式上市。由于上述两款新机上市后销售火热,三星决定扩产五成,抢攻市场商机。 据市场研究公司DSCC称,三星电子去年在这一市场的份额为87%,即使在苹果第一款折叠式智能手机上市后,也不太可能跌至75%以下。一位业内消息人士表示:“随着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以及华为(Huawei)和小米等中国制造商发布此类产品,苹果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引领折叠式智能手机市场。”
揭秘硅片产业,季度出货超30亿平方英寸,国产高端晶圆不断突破 | 智东西内参
硅片因其技术成熟、成本稳定、应用广泛等特点,是目前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主流材料。据 SEMI统计,2020 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总额达 349 亿美元,其中硅片的销售额占比最高,达到 36.64%,是半导体制造最核心的原材料,硅片的供需情况与价格趋势也很大程度反映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 2020 年下半年起,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上游硅片市场亦不例外,全球半导体硅片大厂自 2020 年底纷纷表示涨价意愿。 2020 年 12 月,环球晶圆率先提出提高现货市场硅晶圆价格的意向;2021 年 3 月,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硅片厂商信越化学宣布从 4 月起对其所有硅产品价格提高 10%-20%,这也是信越化学自 2018 年 1 月以来的首度涨价。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信达证券的报告《全球硅片景气上行,国产厂商加速破局》, 复盘行业价格和硅片厂商发展历史,对全球硅片产能增长进行了详细梳理。 作者: 方竞 李少青 一、 硅片——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原材料 半导体硅片是半导体器件的主要载体。硅片是半导体产业的上游原料,下游产业通过对硅片进行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加工,可将硅片制成各类半导体器件用于后续加工,如集成电路、二极管、功率器件等。硅片作为半导体材料绝缘性好,制成的半导体器件稳定性高,因而已被半导体产业所广泛使用。 ▲半导体硅片所处的产业链环节 据 SEMI 统计,2020 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总额达 349 亿美元。其中,硅片和硅基材料的销售额占比达到 36.64%,销售额约为 128 亿元。半导体硅片在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中占比最高,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 ▲2020 年全球半导体制造材料销售额(亿美元) ▲半导体制造材料销售结构 光伏行业对硅片纯度要求低,仅需达到 99.9999%,而用于半导体器件加工的硅片对纯度有着极高要求,需达到 99.999999999%。此外,半导体硅片还对硅片的平整度、光滑度有较高要求。正因如此,半导体硅片的提纯和加工技术门槛极高,全球的半导体硅片市场形成高度垄断。据 Siltronic 统计,2020 年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为日本信越、SUMCO、环球晶圆、SK Siltron 和世创,他们共同占据着半导体硅片市场 87%的份额。 ▲全球硅片前五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我国硅片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及海外。目前国内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主要生产 6 英寸及以下的半导体硅片,少数企业具有 8 英寸和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生产能力,在 2017 年以前,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18 年,沪硅产业集团子公司上海新昇作为中国大陆首家实现 12 英寸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打破了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长期为 0%的局面。近年来,国内厂商加快了半导体硅片的研发投入和建设,已经多家厂商实现了从 8 英寸到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突破,目前半导体硅片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未来国内厂商有望充分受益半导体硅片的国产化。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半导体器件的终端需求量不断提升。作为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原材料,硅片的尺寸和技术生产水平也在持续进步,产品种类也丰富起来。对于半导体硅片,目前可以依照尺寸、应用场景等做进一步分类。 硅片尺寸遵循摩尔定律不断增大。1965 年,2 英寸(50mm)直径的硅片首次量产,随后 30年里,4 英寸(100mm),6 英寸(150mm),8 英寸(200mm)硅片相继问世,再到 2000年 12 英寸(300mm)硅片实现量产。硅片直径的提升使得硅片面积平方级增长,进而使得单块晶圆能产出的芯片数量也翻倍增长。硅片直径越大,芯片的平均生产成本越低,进而提供更经济的规模效益。但与此同时,生产更大直径的硅片,其所需要的生产工艺改进成本、设备性能提升,也将在投产初期给厂商带来更高的固定成本投入。 ▲半导体硅片尺寸发展历程 硅片的尺寸越大,芯片单位成本越低,因而目前 8 英寸、12 英寸的大尺寸硅片是行业主流,其中 12 英寸硅片格外受欢迎,出货面积连年保持增长。据 SEMI 统计,2019 年 12 英寸硅片的出货面积达 79.3 亿平方英寸,占全部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的 67.2%。根据 IC Insights预测,2021 年 12 英寸硅片产能占比有望提升至 71.2%。 ▲全球不同尺寸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亿平方英寸) ▲全球不同尺寸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占比 18 寸(450mm)硅片是 12 寸(300mm)硅片发展的下一阶段,技术上目前已成功突破。但由于目前 8 寸和 12 寸的硅片已可以较好地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且 18 寸硅片涉及的生产设备量产难度大,所需的固定成本投入高,产业链上下游对升级 18 寸硅片产线的动力非常有限。在可预期的将来,市场的主流硅片尺寸仍将保持在 8 英寸和 12 英寸。 从硅片在晶圆厂的应用场景来看,硅片可以分为挡片(Dummy Wafer)、控片(Monitor Wafer)以及正片(Prime Wafer)。其中挡片和控片一般是由晶棒两侧品质较差处所切割出来,用于调试机台、监控良率。随着晶圆厂制程的推进,基于精度要求及良率的考量,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监控频率。65nm 制程每投 10 片正片,需要加 6 片挡控片,而 28nm 及以下制程,每 10 片正片需要加 15-20 片挡控片。 挡控片的用量巨大,为了避免浪费,晶圆厂往往会回收用过的挡片,经研磨抛光,重复使用,但挡片的循环次数有限,一旦超过门限值,则只能报废处理或当作光伏硅片使用。而控片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用在某些特殊制程的控片无法回收使用,那些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挡控片又被称为可再生硅片(reclaimed wafer)。 ▲按应用场景对硅片的分类 半导体材料发展至今共有三代。第一代半导体以硅基、锗基半导体为首,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出现取代了电子管,引领了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和 IT 行业的飞跃。 第二代半导体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代表。一方面,第二代半导体的电子迁移率较硅基半导体更快,因此适用于高频传输,在无线通讯如手机、无线局域网、卫星定位等方面有应用。另一方面,第二代半导体具有直接带隙,因此可适用发光领域,如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光接收器(PIN)及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 SiC、GaN、金刚石等,因其禁带宽度(Eg)大于或等于 2.3电子伏特(eV),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目前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技术,其中 SiC 技术进展最快,意法半导体目前已实现 8 英寸 SiC 的量产,预计在 2022 年,8 英寸的 SiC 将会大批量出货。 ▲第一、二、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总结与对比 硅基半导体始终是市场首选。三代半导体材料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根据不同的特性,彼此相互补充,各自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硅片主要用于制造各类集成电路,技术成熟,成本稳定,应用广泛,是目前市场的主流选择。以 SiC、GaN 为首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高温、高功率、高频和抗辐射等环境里表现更好,目前在射频器件、功率器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据 Yole 数据,2020 年以 SiC、GaN 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市场规模为 14.93 亿美元,但据 Mordor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半导体硅片的市场规模已达到 107.9 亿美元。从市场规模来看,硅片仍是半导体材料的绝对主流。 ▲半导体硅片和 SiC、GaN 市场规模对比(亿美元) 二、 终端需求旺盛,赋能硅片成长动力 全球硅片需求主要由半导体行业需求带动。硅片是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在硅基板上的生产的半导体器件应用于各种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及工业控制领域,根据 Gartner 统计,半导体行业下游市场主要可分为计算、无线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存储、有线通信七大类,2020 年占比分别为 30.8%、27.5%、10.5%、10.5%、8.3%、7.4%、4.8%,预计 2021 年全年销售额增速为 9.5%。 ▲2020 年半导体细分下游市场占比 分器件来看,用 8 英寸晶圆与 12 英寸晶圆生产的半导体器件有所不同。由于先进制程工艺主要在 12 英寸 Fab 厂进行生产,12 英寸晶圆主要用于生产高算力的逻辑器件、DRAM 存储器、3D NAND 存储器、CMOS 图像传感器等;8 英寸晶圆主要用于生产 CMOS 图像传感器、功率分立器件、MCU、模拟器件、电源管理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成熟制程芯片。 ▲2020 年 12 英寸晶圆下游分器件占比 ▲2020 年 8 英寸晶圆下游分器件占比 由于用 8 英寸晶圆和 12 英寸晶圆所生产的半导体器件不同,其终端应用领域也有较大差别。从终端应用市场规模来看,8 英寸晶圆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工业、智能手机、白色家电、IoT 等,其中汽车占比为 33%,工业占比为 27%,智能手机占比为 19%;12 英寸晶圆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服务器、游戏、汽车、工业等,其中智能手机占比最大,达到 32%,PC、服务器分别占比为 20%、18%。 ▲2020 年 12 英寸晶圆终端应用市场规模占比 ▲2020 年 8 英寸晶圆终端应用市场规模占比 从晶圆面积需求来看,终端需求的旺盛将带动半导体行业对晶圆面积需求的长期增长。根据Siltronic 统计数据,2020 年 12 英寸晶圆面积需求最大的终端市场为智能手机市场,占比25%,其次为 PC、工业、服务器、汽车市场。对晶圆面积需求最大的半导体器件为逻辑器件,占比 34%,其次为 3D NAND 存储器、DRAM 存储器、功率等其他器件。 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缺芯潮带动了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高涨,直接带动了行业对上游硅片需求增长。SEMI 发布报告称,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面积再创新高,达到3534 百万平方英寸,同比增长 12%。在多种终端应用的推动下,全球硅片的供需仍将保持紧张趋势,我们认为,5G 手机、汽车电动化、ADAS、数据中心、IoT 等行业趋势将带动半导体行业需求结构性改善,从而带动硅片需求的长期增长。据 SUMCO 统计,2Q21 全球 12英寸硅片需求超过 710 万片/月。 ▲2014-2021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需求趋势(万片/月) 根据 SUMCO 发布的全球 12 英寸晶圆需求预测数据,2021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需求将达到720 万片/月,到 2025 年将达到 910 万片/月,其中需求占比最大的终端应用为智能手机,其次为数据中心、PC/平板电脑、汽车,数据中心和汽车对 12 英寸晶圆的需求增长最为快速。 ▲2021-2025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分终端需求预测(万片/月) 根据 SUMCO 数据显示,2Q21 全球 8 英寸晶圆需求达到 590 万片/月,受上述产业趋势的带动,模拟器件、功率分立器件、CMOS 图像传感器等细分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为 8 英寸硅片需求增长提供长期稳定的驱动力。 从下游晶圆厂产能扩张来看,由于 8 英寸晶圆设备供应不足、二手设备难寻、晶圆厂扩张 8英寸产能意愿不强等因素,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扩产力度较小。我们根据 SEMI 2019 年 2月份对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展望,预计 2021 年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将达到 620 万片/月,2022 年达到 640 万片/月。 ▲全球 8 英寸晶圆需求趋势(万片/月) ▲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及预测(百万片/月) 1、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市场对硅片需求增长的驱动力来自 5G 手机替换潮。随着 5G 通信的商业化应用铺开,5G 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也不断提高。相比 4G 手机而言,5G 手机拥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更高的计算性能、更大的存储容量、更优秀的高清视频处理能力等优势,在处理器 SoC、DRAM 存储器、NAND Flash 存储器、CMOS 图像传感器、基带处理器、射频前端、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的性能需求上有较大的提升。据 SUMCO 数据显示,5G 手机比 4G 手机单机硅片面积需求量提升了 70%,带动了智能手机市场对硅片的需求大幅增长。 ▲5G 手机对 12 英寸硅片面积需求变化 5G 手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将带动硅片需求长期增长。2020 年是 5G 手机大规模普及的元年,但由于疫情影响,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有所下降,5G 手机的普及速度也不及预期,全年渗透率不及 20%。但随着全球手机市场回暖、5G 手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预计今年全球 5G智能手机渗透率将提升至 40%,智能手机市场将长期驱动硅片需求增长。据 SUMCO 预测,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对 12 英寸硅片的需求将超过 150 万片/月。 ▲2019-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预测(百万台) ▲2019-2024 年智能手机对 12 英寸晶圆需求(百万片/月) 2、PC/数据中心 疫情引起“宅经济”,催动 PC、平板电脑需求增长。2020 年的疫情使得人们的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人们对远程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的需求带动了 PC、平板电脑需求增长,自 2Q20 起,全球 PC、平板电脑的销量逐步提升,4Q20 全球 PC 销量达9159 万台,平板电脑销量达 5220 万台,均创近年来历史记录。虽然由于 PC 市场季节性影响,1Q21 出货量环比下降 8.3%,但此次为 2012 年以来第一季度跌幅最小的一次。 ▲2020 年 2 季度起 PC 销量大幅提升(百万台) ▲ 20 年 2 季度起平板电脑销量大幅提升(百万台) 根据 SUMCO 预测数据,2021 年全球 PC+平板电脑出货量将达未来五年峰值水平,PC 出货量将超过 3 亿台,带动 PC+平板电脑对全球 12 英寸硅片需求将在 2021 年有大幅增长,达到超过 900 万片/月,其中 NAND 存储器在 PC 中的需求增长最大。但随着 3D NAND 存储器的堆叠层数不断提高,单位晶圆面积的存储容量也将不断提升,因此后续 PC 市场 NAND存储器对 12 英寸硅片需求贡献度将有小幅下滑。 ▲全球 PC/平板电脑 12 英寸硅片需求预测(万片/月) 数据中心需求增长是 12 英寸硅片需求长期增长的另一大动力。短期来看,2020 年疫情影响,在线会议、在线网课等需求带动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在 2020 年 Q2 快速攀升,同比增长达 18%。下半年随着疫情好转,服务器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出货量同比持平且略有下滑。长期来看,随着云服务、5G 通信、AI、IoT 等产业趋势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SUMCO 与 CISCO 预测,2022 年全球 IP 流量将达到 2019 年的 2 倍。 数据中心需求增长是 12 英寸硅片需求长期增长的另一大动力。短期来看,2020 年疫情影响,在线会议、在线网课等需求带动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在 2020 年 Q2 快速攀升,同比增长达 18%。下半年随着疫情好转,服务器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出货量同比持平且略有下滑。长期来看,随着云服务、5G 通信、AI、IoT 等产业趋势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SUMCO 与 CISCO 预测,2022 年全球 IP 流量将达到 2019 年的 2 倍。 2、汽车电子 硅片增长的另一大来源是汽车电动化趋势。相较于传统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对 MCU、传感器、功率半导体等器件的需求大增,尤其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增量最大。汽车内部的电力输出需要通过 MOSFET 等功率器件转换实现,另外,IGBT 模块在电动汽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电动汽车及充电桩等设备的核心技术部件。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和英飞凌统计,48V 轻混动汽车单车功率器件价值量约为 90 美金,而全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BEV)中功率器件的单车价值量约为 330 美金,是前者的接近 4 倍。 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对汽车芯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汽车智能化及车联网的发展,ADAS、座舱娱乐、V2X 都对汽车芯片的运算能力和连接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处理大量图像信号、雷达信号等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数据的运算、融合、决策,座舱娱乐需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级的处理器芯片,V2X 需要汽车在极短的延迟时间内与其他车辆或路端、云端进行实时连接。自动驾驶级别的增长要求算力指数级别的增长和传感器等感知芯片的数量增长,从而带动汽车所需芯片面积的增长。 ▲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预测(万辆) 三、 供给海外厂商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全球硅片出货量 2008 年至今整体呈波动上涨趋势。2008 年经济危机使得硅片产业受挫,2009 年全球硅片出货量同比下滑 17.57%。2010-2013 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支撑硅片产业反弹,但由于全球经济仍然低迷,四年来出货量维持相对稳定水平。2014 年至今,受到下游新兴应用领域崛起及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技术的普及,出货量整体逐步攀升,2018 年达到127.33 亿平方英寸。2019 年全球硅片出货量同比下降 7.25%至 118.1 亿平方英寸,主要由于存储器市场疲软和库存正常化所致,2020 年市场出货量同比上升 5.06%。 ▲全球硅片出货面积(亿平方英寸) 2017 年开始硅片价格重回上升通道。2009-2011 年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主要硅片制造商取消扩产计划导致供给端收缩,因此硅片价格呈小幅上升趋势。但 2012 年开始,硅片价格开始不断下滑,硅片价格由 2012 年的 0.96 美元/平方英寸下降至 2016 年的 0.67 美元/平方英寸,主要由于制造商扩产计划顺利实施使得硅片市场产能过剩。在经历了六年的持续下滑后,硅片价格在 2017 年重回上升通道,2017-2019 年硅片价格由 0.74 美元/平方英寸上涨至 0.95 美元/平方英寸,主要由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快速发展、5G 手机的快速渗透带来半导体终端市场需求强劲,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 ▲全球半导体硅片价格(美元/平方英寸)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上游硅片市场亦不例外。受益于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全球半导体硅片大厂自 2020 年底纷纷表示涨价意愿。2020 年 12 月,环球晶圆率先提出提高现货市场硅晶圆价格的意向,并表示公司 12 英寸、8 英寸、6 英寸晶圆生产线均处在满负荷运行。2021 年 3 月,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硅片厂商信越化学宣布从 4 月起对其所有硅产品价格提高 10%-20%,主要由于硅酮主要原材料金属硅成本上升及中国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导致供应短缺,这也是信越化学自 2018 年 1 月以来的首度涨价。 在当前硅片制造市场中,以信越、SUMCO 等国外及中国台湾环球晶圆为代表的硅片厂商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根据芯思想和沪硅产业招股说明书统计,2018-2020 年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近三年合计占比分为别 92.57%、88%和 87%。但从趋势来看,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合计占比逐步下降,中国大陆硅片制造商加速扩产挤压头部厂商份额。 ▲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晶圆需求端占据全球市场 6%左右,若包括国外在大陆建厂的晶圆厂商,总体需求占比约为全球晶圆需求的 15%。根据 SUMCO 预测,未来需求仍会持续稳定提升。根据芯思想统计,国内对 12 英寸硅片需求量为每月 100 万片,预计到 2021 年 12 月能达到 130-140 万片。根据 SEMI 的预测,全球的半导体制造商预计将在 2022 年前开建 29 座高产能晶圆厂,其中 16 家分布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而其中绝大部分将为 12 英寸晶圆厂,因此晶圆厂对 12 英寸硅片的需求不断增长。 由于硅片面积越大,使用率越高,能有效降低单位成本的特点,大尺寸硅片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全球硅片供给市场以 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为主。但国内硅片制造由于受到技术工艺和成本影响,大多企业供应 6 英寸以下硅片。目前国内硅片厂商中仅有部分企业拥有 8 英寸和12 英寸硅片产能,但长远看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根据芯思想统计,2020 年中国内地 8 英寸抛光片和外延片装机产能分别为 206 万片/月和 197.5 万片/月,预计 2021 年将分别达到 261万片/月和 215 万片/月,预计分别同比增长 26.7%和 8.86%。 国内 12 英寸硅片产线大部分还未大规模投产使用,但随着 12 英寸硅片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及 CPU/GPU 等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需求增加,未来将逐步向 12 英寸硅晶圆过渡。国内具备 12 英寸硅片供应的厂商有沪硅产业(上海新昇)、重庆超硅、西安奕斯伟、中欣晶圆、中环领先、立昂微(金瑞泓)等 6 家公司,拥有 12 寸生产线的厂商超过 15 家。根据芯思想统计,2020 年中国内地 12 英寸抛光片和外延片装机产能分别为 41.5 万片/月和 7.5 万片/月,预计 2021 年分别达到 153.5 万片/月和 23.5 万片/月,增长迅速。 据 IC Insights 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硅晶圆产能 243 万片/月,中国大陆硅晶圆产能占全球硅晶圆产能 12.5%。中国政府鼓励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支持我国厂商进行研发,使得国内硅片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半导体制造硅晶圆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IC Insights 预计 2022 年中国大陆晶圆厂产能将达 410 万片/月,占全球产能 17.15%。 ▲中国硅晶圆产能情况(百万片/月) 目前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被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五家厂商垄断近九成市场份额。国内半导体硅片行业起步较晚,2017 年以前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18 年沪硅产业集团子公司上海新昇作为中国大陆率先实现 12 英寸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打破了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 0%的局面。 中国大陆硅片整体产能加大投入,目前从事硅片生产的厂商主要有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立昂微、中欣晶圆、超硅、神工股份等十余家。各硅片厂商纷纷投产 8 英寸及 12 英寸大硅片项目,其中沪硅产业 8 英寸硅片产能达到 45 万片/月,其中包括外延片及抛光片合计产能 40 万片/月,及 SOI 硅片 5 万片/月,12 英寸硅片达到 25 万片/月;中欣晶圆 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产能分别达到 45 万片/月和 10 万片/月;中环天津和宜兴工厂 8 英寸硅片产能合计 60 万片/月,12 英寸硅片产能分别为 2 万片/月和 5-10 万片/月,且江苏基地将启动二期项目,持续为未来大尺寸硅片扩产助力。 ▲中国大陆硅片制造厂商 智东西认为,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硅片处于最上游,贯通整个芯片制造的前道和后道工艺,没有硅片半导体行业将为无水之源。2020年以来,大数据、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趋势开启了新一代电子产品更新,支撑硅片需求爆发式增长。近来市场出现的缺芯潮,进一步全球硅片市场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现在或是中国硅片产业最好的发展机遇。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