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现在的荣耀 像极了曾经的华为
8 月 12 日,荣耀再次召开产品发布会,这也是荣耀继 6 月以来的第三场发布会。 尽管在预告阶段荣耀就早已对新产品有过多次剧透,但对于时隔三年再次发布的 Magic 系列,还存在许多的未知性。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荣耀的旗舰系列,无论从产品本身还是对荣耀手机业务而言,Magic 3 系列可以说带着十分重要的使命登场。 一方面,作为荣耀独立后的首发旗舰,Magic 3 需要彰显出足够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对于荣耀待兴的手机业务以及冲击高端的目标,Magic 3 在其中极为重要。 Magic 3 系列,很像华为 Mate 40 Pro 下午 19:30 ,发布会如期召开。 在进入发布环节之前,赵明依旧先分享了荣耀的近况。他表示,荣耀 50 系列拿下 2021 年 7 月 2000 ~ 4000 元价位销量第一。此外,荣耀手机周销份额回升到 14.6%,重回国内第三。 接着,本次发布会的重头戏——荣耀 Magic 3,登场。 据赵明介绍,荣耀 Magic3 采用 89° 超曲屏,拥有 94.86% 屏占比与 10bit 真 10.7 亿色,支持 120Hz 刷新率与 1920Hz 高频 PWM 调光。 配置上,荣耀 Magic3 系列全系采用骁龙 888+,同时搭配 OS Turbo X 系统引擎,包含超低时延引擎、抗老化引擎和智慧内存引擎。此外,荣耀自研 GPU Turbo X 和 LINK Turbo X 技术也首次移植到骁龙 8 系列平台上。 充电方面,荣耀 Magic3 系列内置 4600mAh 电池,配备超导六方晶石墨烯材质。其中,荣耀 Magic3 支持 66W 有线超级快充;荣耀 Magic3 Pro 支持 66W 有线和 50W 无线双超级快充。 在发布会上,赵明尤其强调了 Magic 3 的影像功能,其背部圆环形的影像模块同样是机身设计的一大亮点,分别来看: 荣耀 Magic3 搭载 5000 万像素大底主摄,6400 万像素黑白摄像头以及 1300 万广角微距镜头,支持激光对焦。 荣耀 Magic3 Pro 则搭载了 5000 万像素大底主摄,6400 万黑白摄像头、6400 万潜望式长焦摄像头以及 1300 万广角微距镜头,同时支持 8*8 dToF 激光对焦系统。 另外,荣耀还推出全新自研 HONOR Image Engine 图像引擎,可异构不同芯片平台,插件化整合芯片能力。 售价方面,荣耀 Magic3 系列的售价覆盖 4599-6799 元,另外,荣耀Magic3 至臻版12GB+512GB 售价 7999 元。 截至荣耀 Magic 3 系列发布,赵明此前在微博预告发布的旗舰和高端两款产品就已悉数登场完毕。 从六月发布的荣耀 50,再到今日的 Magic 3,不难看出荣耀在完全独立之后的迅猛发力,同时。荣耀手机业务的表现也伴随着接踵而至的新品而逐渐起势。 手机业务回温 赵明此前表示,今年 4 月,荣耀手机业务达到了最为黑暗的时刻,彼时的市场份额仅剩 3%。 其中的原因也不难得知,当时独立仅半年的荣耀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未从被制裁的阴影中脱离,芯片供应掣肘问题依然存在。即使推出了荣耀 V40,但由于存量货消耗殆尽,新的供货不足,导致出货量难以跟上。 不过,在荣耀 50 发布会上,赵明就已表示渡过了黑暗,手机业务占比已开始触底反弹,截至五月底,市场份额已经回到了 9.5%。 尽管距离荣耀品牌手机高峰时期 16.7% 的市场份额还有些距离,但其上涨的势头,还在继续。 自荣耀 50 推出后,荣耀手机业务的市场份额正一点点往回吞噬——7 月 26 日,据荣耀内部消息,荣耀市场周份额回升至 14.6%。 另外,关于全球供货以及部署问题,赵明表示荣耀已经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恢复了业务,今年海外市场将以恢复为主。 如今,Magic 3 的发布,让这一手机市场格局又多了一个变量。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荣耀将达到冰点 3% 的市场份额快速拉升至 9.5%,在其背后,是多方面的因素加持,包括品牌势能、研发实力以及独有的渠道商优势。 品牌势能自不必多言,尽管与华为彻底分割,但曾经的荣耀在华为护荫之下早已不断积累品牌势能,即便荣耀独立之后成为一个新主体,但荣耀,依旧是被大众熟知的手机厂商之一。 也就是说,荣耀是新公司,但并非新品牌。 另外,在团队组建上,雷锋网了解到,荣耀目前拥有 8000 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华为体系中分拆出来,涵盖了研发、销售、营销、采购、制造、服务、财经等端到端的完整体系。 在这之中,研发人员占了半数,由原华为终端北京、西安等四个研发基地的人员整建制地进入荣耀,包括影像、芯片、软件研发、架构设计等团队。 据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透露,研发团队中有一部分人曾参与了华为最早的芯片的孵化,对芯片底层有所了解,而此次荣耀 Magic 3 搭载的高通 888+ 也是研发团队实现调试整合之后才应用在产品之中。 和其它手机厂商相比,除了继承了华为大部分技术团队,荣耀另外一个独有的优势便是其强大的渠道商资源。 雷锋网了解到,荣耀的股东囊括了中国市场主要的电子产品经销商,有 30 余家渠道商和荣耀进行深度绑定,这保证了荣耀的产品可以分销至线下渠道,进入中国最大的细分市场。 有了“后援部队”的支持,荣耀在「全渠道」的规划布局下也在同步发力线下门店。据赵明透露,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家门店同时在建。 不难看出,荣耀既承袭了华为的部分内功,也具备独有的渠道外力相助,荣耀手机业务的回温,便不难理解。 谁能成为国内“明星安卓旗舰”? 事实上,距离上一次荣耀发布手机,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在三个月里连发两款高端机型,这在手机行业里是极为少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的老对手小米在本周也发布了 Mix 4,无论是售价或者定位,荣耀 Magic 3 与小米 Mix 4 都存在多维度的较量;而战场,自然是各家手机产商都想吃下的高端市场。 事实上,在荣耀官宣独立之时,包括小米 OV 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早已暗流涌动——小米接连推出了小米 11、小米 11 Pro、小米 11 Ultra;vivo 发布了 vivoX60 pro+;OPPO 则是凭借 FindX3 Pro 入场……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到,华为空出的高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是被苹果、三星收割,而国内厂商,则多是处于中高端阶层。 据旭日大数据发布的 2021 年 Q1 全球畅销手机市场分析报告,800 美元以上的机型中,除了华为,国内厂商仅有一加、OPPO 各 1 款上榜,但排名相对靠后;600-800 美元畅销机型中,尽管 OV 均有上榜,但从销量来看,苹果和三星遥遥领先,其它手机品牌则是混战模式。 “由于明星安卓旗舰的缺位,今年下半年的时间窗口对于各大厂商来说至关重要”,Canalys 分析师刘艺璇向雷锋网表示。 这场国内“明星安卓旗舰”的卡位之战,并未结束。 雷锋网注意到,在发布会上,荣耀在部分参数的介绍时多次对标苹果 iPhone 12 Pro,类似的“对标友商”操作,在华为此前的发布会上也时有出现。 另外,发布会结束后,有网友指出荣耀 Magic 3 在 slogan、外观等多个方面与华为 Mate 40 十分接近。 尽管赵明在发布会结束后的采访中进行了澄清,称二者没有关系,但荣耀身上,不难窥见曾经华为的影子。 从表象来看,现在的荣耀,像极了曾经的华为。 但赶超,则还需在内里上多下功夫。
荣耀Magic3就是华为Mate50?赵明回应
8月12日晚,荣耀年度旗舰Magic 3系列正式发布。这也是继续荣耀50之后,荣耀发布的又一款高端手机,定位全能科技科技旗舰,也是3年来Magic系列再次发新品,在美学设计、骁龙888 Plus性能及非凡影像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在会后的专访环节,我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开心看到荣耀Magic3系列发布,恍惚之间似乎看到了华为发布的Mate系列新机,有说法称荣耀Magic3就是华为的Mate50,两款手机在设计上颇有相似之处,请问两款产品在定位上是否有联系?另外荣耀和华为目前是什么样的关系?” 对此,赵明回答道,把荣耀Magic3看作是Mate50,这是对荣耀Magic3打造的特性体验和实力的认可,但是我要说这跟Mate50毫无关系。大家知道荣耀是从2020年11月17日独立的,在那个时间点我不知道Mate的概念是什么或者概念出来没有。 从11月17日之后我们就是两家独立的公司,两个公司各自沿着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进行业务的拓展、研发等等相关的工作,我们属于各自安好的状态。 赵明坦言,这次发布的荣耀Magic3是荣耀的北京研发团队,从去年12月份到今天经过8个月左右的精心打磨所推出来的,它有基于原有架构体系的演进,但是大家更多会看到荣耀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子。 包括其实我们基于安卓体系演进的OS Turbo的技术,包括我们把电影工业引入手机摄影当中。以及YOYO建议的基于商务人士演进的思路,其实又回归到了传统荣耀Magic系列的影子,跟Magic系列的发展和演进有传承。 独立出来的荣耀有自己的定位,荣耀的高端系列崛起,承载荣耀高端系列崛起的产品就是荣耀Magic系列。核心目标用户群体还是商业的用户,政商学的用户为主,打造商务的手机。 “我们与Mate系列有着不约而同的影子。”赵明说。
屡败屡战 换电,是风口还是坑口?
“充电好还是换电好?” 国内自十几年前发展新能源汽车起,就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徘徊不已。 从零几年由国网牵头展开“换电为主、插电为辅”的商业探索,到2012年转向主推充电设施建设,再到去年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换电模式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截然不同。 如今,政策风向的再度转变,不仅促使蔚来、北汽、吉利、上汽等车企日渐深入换电技术的研发和站点建设,跨界切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华为也于近日注资30亿成立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同时涉猎充换电业务。 由此,也引发了不少业内人的讨论:换电,是否就此成为一门好生意? 败退的探索者们 早期不是没有企业尝试过推广换电模式。 蔚来之前,以色列公司Better Place以及特斯拉都曾尝试过换电。然而前者于2013年以破产告终,后者则选择彻底放弃这一路线,一心一意投向超充的怀抱。 具体来看,Better Place的失败,与换电站前期的巨额投入和短期内盈利困难的问题有着极强的相关关系。 相较于几千美元的公共充电桩,Better Place时期单座换电站造价高达50万美元。而这还没算上运营人工成本和后期的维护费用。 更为致命的是,换电补能效率更高的优势,必须要建立在换电站的建设密度跟得上车主需求的前提下,否则效率无从谈起。 故而,即便建设成本高昂,试图推广换电的企业仍然得在几无盈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Better Place在尚未积累足够的客户资源时,就已提前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换电站建设。 据称,该公司在以色列和丹麦建设了1000座充电站的同时,还建造了54座换电站,并在横滨、东京、旧金山湾区、荷兰机场等地投建了一系列示范项目。 可惜,市场并不买账。 Better Place曾与雷诺-日产联盟合作研发支持换电模式的电动汽车Fluence ZE,以1400台的销量、5亿美元的亏损惨淡收场。 换电车型Fluence ZE的销量低迷,足见当时换电模式的市场教育并未完成。 换电没有市场,盈利自然也无从谈起,而这也成了Better Place败退的关键。 造血能力不足,叠加上前期投入的巨大消耗,Better Place很快便烧光了来自投资者的8.5亿美元,最终因现金流枯竭,走上了破产的不归路。 也因此,前雷诺-日产联盟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换电模式是死路一条(A dead end)。Fluence ZE后,雷诺放弃采用换电模式的电动车。” 那么,特斯拉的换电模式又如何? 在Better Place破产后不久,不信邪的马斯克很快推出了同样基于底盘换电的技术。 然而,换电站过低的使用率,迫使特斯拉不得不放弃了换电路线。 马斯克表示,“换电服务的使用率低到超乎我的意料,大多数车主仍然愿意选择分布更广的超充站。” 如果说,换电模式在Better Place遭遇的失败是因为资金问题,那么特斯拉换电计划的成败,则更多地取决于换电与充电两种模式在消费市场中的博弈。 不同于Better Place第三方平台的运营形式——用户通过Better Place购买来自其他车企的换电型电动汽车,并以月租的形式租用电池和换电——特斯拉自带目标客户群,但即使是这样,特斯拉车主却普遍不愿意使用号称能在90秒内完成的换电服务,其换电模式仍然无法打开市场。 因为相比零费用、20分钟即可补充50%电量的超充,单次换电费用需60-80美元、换电后车主还要按期更换回原电池的换电补能方式,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效率和便捷性上,都难以赢得车主们的芳心。 就这场博弈而言,可以看到,换电站的前期投入或是电池成本很难在短时间内轻易地转移至消费者身上。因为一旦换电的价格高于充电,消费者心中的天平就会立刻向充电倾斜。 同时,相比换电模式中难以处理的归属权以及电池流转问题,充电付费这种直观明了的形式似乎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私以为,特斯拉换电计划的失败,恐怕更多地应该归因于其在商业策略上的失误。 在高效、便捷、低价的充电服务的对比下,特斯拉车主“更愿意选择分布更广的超级充电站”,而非“可90秒内完成的换电服务”也无可厚非。 换电的阶段性胜利 Better Place和特斯拉的败退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资金和商业模式是推广换电必然要面对的两大拦路虎。 但如果有这么一家企业,既舍得烧钱也烧得起钱,同时还能跑通商业模式,换电未必行不通。 蔚来应该算得上是目前探索换电商业模式最为成功的一家,它几乎完美地避开了特斯拉之前踩过的坑。 购车时无需一次性买断电池包的电池租用服务,解决了电池所有权归属和电池流转的问题; 部分车主终身免费换电或每月4-6次的免费换电权益,解决了换电费用昂贵的问题; 同时,通过家充、超充、移动充电车等全场景的加电服务,弥补了前期换电站密度不足的问题。 究其本质,蔚来换电服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仰赖于换电本身的优势,而是在于其商业模式所让渡的利益。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在接受《电动汽车观察家》的采访时算过一笔账:“换电系统就是在充电的基础上,再加上换电机器人、值守人员和1.3倍的电池,换电系统成本远高于充电系统。北京出租车充电成本为0.15元/Km,而换电成本为0.35元。” 而蔚来的换电服务体系至少在明面上,将车主本身需要负担的电池、充电等费用转移到了车企身上。而消费者尝到的这点甜头,也确实给蔚来换电模式的推广添了一把柴。 蔚来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曾披露道,截至去年3月,蔚来换电渗透率已经到达48.7%,近一半车主使用过换电服务。 今年的第二季度数据进一步显示,目前蔚来换电站已覆盖103座城市,共建成361座,累计完成换电超过300万次。 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吸引用户,从而换来规模化的扩张,这种商业逻辑与互联网非常相似。 但换电这个行当与互联网的不同之处在于,换电站和电池都是实打实的重资产,而非可低成本无限复制的赛博数字,两者所要付出的沉没成本恐怕不在一个量级。 通过成本转嫁取得的胜利,很难长久地维持:去年10月蔚来调整了换电服务条款,此后购车的蔚来车主,已经不能再享受终身免费换电,免费换电次数最多可每月享有6次。 免费换电权益的缩水,或许正是换电站加建、服务次数增加带来的成本压力迫使蔚来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也即是说,换电市场打开之后,持续增加的成本压力再度将换电模式带回了问题的起点——资金。 换电能否继续高歌猛进? 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盈利始终是最关键的一道坎。 充电模式如今能够实现盈利主要取决于三点: 其一,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市场扩大; 其二,充电桩造价成本不高,易回本; 其三,自2016年电动汽车充电新国标出台,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实现统一,充电桩得以兼容不同车型,利用率提高。 后面两点是充电模式易推广的关键,却是换电模式相比之下最为突出的劣势。 成本高昂致使换电站前期投入过大一事已不必赘述。此外,由于换电站对占地面积有所要求,土地亦是必要纳入考量的关键。 城市内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意味着,不同品牌的车型不可能一一建造与之对应的专属换电站,站点共享将是必然的趋势。 而这就意味着,若要大范围普及换电,电动汽车行业内必须建立统一的电池和与之对应的汽车架构标准。 正如于德翔所说的“车电分离首先要求电池的标准化、BMS的标准化、接口的标准化、软件管理的标准化”,而这背后不只是技术的问题,更牵涉到车企、电池厂商等多方的利益与协调。 于德翔从一个第三方运营平台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车电分离的换电运营模式将使得车和电池分属两个不同的法人主体,很多车企不愿意接受这种模式是因为: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就像油车的发动机。分离后,做车的就变成一个做车架、车壳的,技术含量大幅度降低,也很难有议价空间,品牌差异将大幅度减少”。 不过,近两年政策风向的变化很可能给换电模式带来新的转机。 去年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换电模式的新能源车纳入无门槛补贴的范畴,以鼓励换电商业模式的发展。随后,换电站被当作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除了从补贴、基建角度切入,政府侧同时也在带头助推行业内换电技术的标准化。 在工信部的带动下,蔚来、长城、北汽新能源、吉利等多家车企均参与了《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的国家标准的制定。今年4月该标准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并预计将于11月1日起实施。 据悉,该标准是中国汽车行业在换电模式领域制定的首个基础通用的国家标准,对可换电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均作出了相关规定。 如若标准实现统一,那么换电大范围推广的最大障碍很可能就此被移开,正如中国公共充电桩的爆发期正是在2016年1月1日新国标实施后开启的。 换电能否在那之后如当初的充电行业那样高歌猛进?值得期待。
上市破发、资金受困 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济止 编辑/大风 理想靠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招式不好使了。 继去年7月在美上市后,8月12日,理想在港交所双重上市,成为继小鹏之后第二家在港双重上市的国产造车新势力。不过,与小鹏一样,理想也破发了。 都知道造车新势力需要钱,理想更是。虽然理想ONE很抗打,在7月销量首次突破8万,赢了小鹏和蔚来,但对于要在2025年做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的理想来说,产品线过于单一不是长久之计,增程式概念也不能再当卖点。 所以,理想还需要更多融资渠道。理想透露,未来不排除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 但与去年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态度开始降温。随着各路巨头加入战局,拥挤的赛道或许会使理想未来的融资之路更加艰难。争第一,或许只能成为理想的口号而已。 破发凸显资本降温 理想此次发行价定在118港元,募集资金约115.52亿港元。8月12日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全天股价都未突破118港元的发行价,截至收盘时,股价117港元,跌0.85%。 其实破发在上市之前就有预兆。在上市之前,理想原计划每股发行价不高于150港元,最终定为118港元,折让21%。最终理想公开发售获超额认购4.5倍,国际发售获超额认购6.9倍;参与公开配售申购的共50264人,中签率50%。相比之下,小鹏次晚获得14.73倍超额认购,上市融资140亿港元。 理想对此也有了心理准备,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短期内理想不会特别关心股价,公司目前的融资核心是储备弹药,为下一步竞争奠定基础。 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港股对于亏损上市的企业还是比较保守的,而理想匆忙回港股,对产品结构和未来发展思路表述不够,所以破发并不奇怪。 此次理想采用双重上市方式回归港股,即需同时满足纽交所和港交所两地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这一方式允许公司纳入港股通,获得内地资金支持。 沈亚楠表示,去年在美股上市后,公司就启动了在港股上市的计划。之所以选择回归港股,有三方面的考虑:其一是香港资本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其二是利于公司更好地吸引亚太地区的投资者;其三实现在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可以帮助公司抵御一些不确定的风险。 此外,沈亚楠还透露,美股、港股、A股,都是公司扩展资金储备的渠道,未来不排除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目前公司内部已在研讨。 看得出来,理想真的需要钱。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理想汽车净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9亿元和1.52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达3.6亿元。理想预计2021年净亏损将继续扩大,主要是由于持续投资于未来车型的研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生产设施以及销售及服务网络的扩张。 一直以来,亏损对于造车新势力并不新鲜,即便卖一辆亏一辆仍无法阻止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尤其自去年年底开始,在特斯拉的带领下,整体新能源车股价一路狂飙。可如今,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已逐渐冷静下来。 张毅曾告诉锌财经,当时处在风口期,资本更看好智能汽车的广阔前景。但销售业绩和市值不成正比,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有资本自嗨的因素,泡沫成分浓一些,能不能维持高市值关键还得好看的财务报表。 现在看来,理想的财报并不好看。更重要的是,今年对手的数量和分量也不一样了。 一方面,原本反应慢半拍的传统车企纷纷发力,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上汽、北汽等均已加入战局。另一方面,百度、小米、华为、360等科技公司也纷纷跨界而来。各路巨头的扎堆让新能源车赛道瞬间变得拥挤,大大稀释了造车新势力的热度。 可见,理想未来的融资之路不会轻松。 产品单一后继乏力 相比于小鹏和蔚来多产品线同时出击,理想自2019年4月推出理想ONE以来,就一直用这款产品打天下,目前看还算抗打。 在8月1日公布的7月交付数据显示,理想ONE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八千,达8589辆,同比增长251.3%,环比增长11.4%,超越小鹏的8040辆和蔚来的7931辆,领跑造车新势力。 虽然销量创新高,但并不能掩饰理想的危机。 “这样的数据其实并不值得骄傲,理想单一车型的风险太大,资本看重的是其研发能力是否足够强,未来可提升的产品矩阵是否有足够竞争力,将来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还得看研发能力。”张毅说到。 另一方面,理想ONE采用增程式概念已不能像上市之初时能切中消费者要害了。 先看概念解释,增程式电动汽车又叫做串联式混合动力,在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上,装备了燃油发动机和发电机,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而是在电池电量不足时,用来驱动发电机给电池进行充电。简单地说,增程器相当于一个移动充电宝,只要有加油站,就可以缓解用户对于电池电量不足的焦虑。 实际上,理想并不是第一个用增程式技术的,此前,雪佛兰Volt、宝马i3都采用过。在早期电动车发展时,因电池续航里程有限,充电桩不普及以及国家一些限购政策等,还有消费者会买单,但现在,这个概念正逐渐被市场抛弃。 锌财经在与一些资深汽车媒体记者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增程式技术并不感冒,认为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新能源车,顶多算节能车,本质与混合动力车没太大区别。早期买理想ONE的车主之所以能上绿牌,有很多是用汽油车指标换的,而现在有些地方的政策对增程式已没有牌照支持。 “坦率讲,车主关心的还真不是增程式方面。”张毅指出,“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目前智能汽车还算时尚产品,不会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首选家庭用车,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既然作为后备车型,里程显然不是他们最有关心的。此外,充电桩现在是作为国家一个基础建设工程,下沉空间越来越大,用户的充电焦虑将逐渐得到解决。” 或许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理想也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据招股书显示,理想募集所得款项净额的45%于未来12-36个月,分配至以下研发用途:20%将为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及未来车型提供资金;15%将为研发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提供资金;10%将于未来12-30个月为研发未来增程式电动汽车车型提供资金。 沈亚楠表示,关于纯电和增程,理想采取双轮驱动路线,这两种产品是并重的,两种方案面向不同的用户群。拥有较好充电条件的用户,未来可以选择理想的纯电产品;充电条件不太好,或者有里程焦虑的用户,可以选择增程式产品。 按照计划,自2023年起,理想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型。在自动驾驶领域,理想汽车认为L4级自动驾驶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成为所有汽车的主要运行模式,因此理想汽车正在大力投资、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规划,从2022年开始,理想汽车所有的新车型,都将标配与L4级自动驾驶兼容的必要硬件。 可见,理想的纯电动车还要等两年才能问世。对于这个时间点,张毅认为,还不算晚,毕竟纯电模式是趋势,还来得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才是最重要的。 但他指出,随着传统车企以及科技企业进入赛道,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整个价格总体下行,企业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亏损有可能会随着产量的提升而扩大。对理想来说,在融资期内尽可能构建必要的门槛,来挡住竞争对手的冲击,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解决。此次上市募集到115亿左右港元的资金,对理想来说是杯水车薪。 理想CEO李想曾表示,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会超高速增长,2025年,理想要占据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 至少,在纯电和自动驾驶,小鹏和蔚来已经跑在前面了,他们走过的路理想还得走。可对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两年后的理想能不能给市场带来惊喜还是个问号,不知道李想争第一的口号会不会成为一句笑谈?
特斯拉环比暴跌近七成 发生了什么?
从2020年特斯拉在华国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随之突飞猛进。因为飞的快,所以每一次经历月销量下滑,也难免成为最大看点。 国产一年多,其实特斯拉共经历3次销量大幅下滑。 环比下滑幅度较大的是今年4月,在国内销量11671辆,环比下滑67.1%,这是特斯拉在华生产以来销量环比降幅最大的一次。很多分析会与4月上海车展女车主维权事件,以及此后接连不断的刹车失控、自动驾驶系统失控产生联系,但后面几月特斯拉的销量又涨上来了。 2020年4月,特斯拉也经历了一次暴跌。其国产车型Model 3从去年3月的过万销量直接跌至3635辆,环比下降64.2%。但这一次下滑与我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正处于调整期,设置了30万元补贴门槛——30万以上电动车不再享受补贴(换电车型除外)有关。 到了今年7月,这次环比下滑是最猛的一次,再次创造了“纪录”。按照乘联会数据,7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8621辆,环比下降69%,直接掉到了“蔚小理”的交付量区间。 三次暴跌背后,几乎每一次特斯拉都被用放大镜审视,并且猜测,这会不会是特斯拉神话破灭的开始? 这种结论未必有点草率。 其实,7月这次暴跌,行业里从各个角度给了诸多合理的解释。 比如,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特斯拉批发量为3.29万辆,其中出口量超过2万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此次特斯拉中国销量下滑,是为保障第三季度国外市场销量,增加出口量,国内销量未过万是正常现象。 昨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确认了这种说法,他在回应分析师剖析特斯拉7月份中国产汽车国内交付量环比大跌近七成的推文时回答道,“特斯拉在一个季度上半季生产的电动汽车用于出口,下半季生产的才投放本地市场。” 也就是说,这是特斯拉的一次“战略性收缩”。 那如何用正确的姿势看待这次特斯拉的环比暴跌呢? 一方面,Model Y在7月初上线了标准续航版,售价跌破30万,起售价为27.6万,同时,7月底,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价格下调了1.5万。两款车型的调价,所积累的订单都要在8月、9月释放。 但是,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在“持币观望”,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7月特斯拉的降价也给新造车品牌和自主品牌创造了机会——比亚迪新能源车型7月销量突破5万辆,同比增长达到262.7%,其中比亚迪汉销量突破8000辆;理想销量达到8589辆,同比增长251.3%,环比增长11.4%;小鹏也突破8000辆大关,环比增长22%。 特斯拉搞战略性收缩,竞品车型借机上位,这或许也意味着特斯拉那套以价换量的“常规操作”可能并不是每一次都吃得开了,也是它应该警惕的问题。 所以,特斯拉每一次的销量暴跌,都将为竞争对手创造一次空间。 比如比亚迪汉在特斯拉Model 3降价1.5万元后,在8月1日也宣布比亚迪汉EV加推标准续航版入门豪华车型,NEDC续航506公里,补贴后售价为20.98万元。灵活的价格策略不是特斯拉独有的,围剿特斯拉的攻势已经越来越猛。 这一次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 今年年初,特斯拉宣布,今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将达到45万辆,而近日也有消息称,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已经达到45万辆。也就是说,现在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月产能3.75万辆,从乘联会批发量3.29万辆的数据看,为了保证出口,特斯拉也近乎以满产的方式满足国外市场订单。 据了解,特斯拉在欧洲的第一工厂柏林工厂的厂房主体已经基本建成,内部设备也在大量安装,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柏林工厂可能会通过审批,届时,欧洲市场的订单将不再指望中国工厂的出口。 柏林工厂厂房主体已经完成 那么,此后中国工厂可能会主要满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出口市场。而这些市场的体量,远远不及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市场正在赶超美国,逐渐成为特斯拉最大单一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工厂的产能,在随着国外工厂进入产能爬坡阶段后,将主要满足中国市场。 如果不需要大量的出口订单,中国工厂的45万辆产能就要尽可能在中国市场实现,特斯拉何时会在中国市场实现45万辆的销量? 2020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量接近5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不到15万辆。 2021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已经完成超过16万销量,预计今年中国市场销量将超过30万辆。按照这两年的增长速度,突破45万辆似乎指日可待。 同时,特斯拉也正在计划以降维打击的形式继续大举收割中国市场。据悉,一款定价约为16万的纯电动车型有望在上海工厂投产。 但是,中国品牌们显然不会坐等特斯拉持续的降价来收割市场了。 除了蔚来刚刚明确会推出一个新品牌来围剿特斯拉,15万-20万区间的电动车市场本来就是未来市场争夺的重点,自主品牌在这一区间的布局最多,合资品牌中,比如大众未来会推出的ID.3等,都会进入这一区间。所以,特斯拉一定会在每一个售价区间都玩得转吗? 而且,从燃油车市场的发展规律看,“上下通常”,上至40万,下至10万,一个品牌是无法做到的,品牌定位就在那里,低了就上不去,高了再往下做,就是自损身价。 对于特斯拉来说,持续降价或者继续下探的空间究竟还有多少? 虽然一月暴跌不足以论成败,但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想一直保持加速前进还是要花点心思。
锂电专利战争:欧美、日韩围剿 中国换道超车
作者 / 四喜 编辑 / 封成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7月22日,宁德时代再次举起专利重拳,挥向中航锂电。 这并非宁德时代首次起诉对手侵权,早在2020年3月,动力电池制造商塔尔菲、力信、蜂巢都曾是宁德时代的起诉对象。 根据宁德时代发布的公告,中航锂电涉嫌侵权的范围覆盖全系产品,且此次涉嫌专利侵权的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车上。 对此,中航锂电当日就在公众号上推送了声明,否认涉嫌侵犯宁德时代知识产权。声明中提到:“中航锂电方面始终将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作为立身之本,面向未来进行全面的研发布局和投入规划。我司提供给客户的产品都经过专业知识产权团队的全面风险排查,以保障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8月2日,中航锂电再次通过公众号声明,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两件涉诉专利无效申请,并称公司将按法律程序应诉并不惧挑战。 宁德时代方面暂未对此给出新的回应,但对业界和社会来说,这场技术专利对决的背后,更代表着市场、客户、资源等方面的PK,而两家企业的专利纠纷也绝非个例。 事实上,国内锂电企业一路走来,没少处理专利侵权之事。 我国锂电产业起步相对较晚,除了负极外,其他材料的专利布局都或多或少落后于欧美、日韩企业。正极材料方面,美国3M公司和加拿大魁北克水力一直垄断着三元和LFP的专利;电解液、隔膜则被日本企业抢先注册了基础专利。 欧美企业多专攻研发、外包生产,日韩企业则集研发和生产于一身,因此上世纪90年代,第一支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是由日本索尼推向市场的,而此后十年,日本几乎垄断了全球锂电池市场。 在这样背景下,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崛起,难免在专利上与欧美、日韩企业狭路相逢,遇上一些专利“麻烦”。 让我们把视野放大,看看锂电池产业链上其他企业遇到过什么样的专利纠纷?又是如何解决的? 01 锂电苦专利久矣 关于专利,有个概念很重要,专利丛林法则。 它由美国专利法专家卡尔·夏皮罗提出,具体指“把知识产权叠加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浓密的网络, 企业为了对新技术进行商业化必须突破这个知识产权网络的重围”。 换言之,先发企业利用专利打造出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后发者必须绕过先发者密密麻麻的专利布局,开发出与已有无重叠的全新专利,而当一项专利越基础,后发者绕过难度就越大。 回到锂电产业身上,专利丛林法则成为发达国家压制国内锂电企业崛起的重要手段,在锂电池以及四大关键材料领域,中国企业没少吃专利的苦头。 锂电池可分消费、动力和储能三类,三者电池材料体系既有互通、又有差别,其中动力电池领域在2018年前还是磷酸铁锂的天下,彼时以三元镍钴锰作为正极材料较为少见。 然而制备磷酸铁锂的核心专利,从一开始就不在国内企业手上,基础结构、碳包覆、碳还原这三大核心技术,都被海外机构和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保护。 1997 年德州大学Goodenough 教授申请的磷酸铁锂的基础结构和制备工艺专利,并由此延伸了数十个专利;由于磷酸铁锂本身电导率差,用作电池材料需进行改进,关键手段就在于碳包覆,而这一核心技术在2000年被加拿大魁北克水力公司申请;第三项核心专利碳热还原,也被英国企业Valence公司于2000年申请。 这些公司或机构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注册了专利、申请保护,开始了专利授权工作,任何一家从事磷酸铁锂产品生产并进行销售的企业,需要向他们缴纳昂贵的专利费。 他们也曾在国内申请专利保护,但被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判定无效,得益于此国内磷酸铁锂产业也得到成长、壮大的机会,摆脱了“山寨”、“抄袭”的标签。 但是一切仅限于国内市场,一旦国内企业的磷酸铁锂要出口,就将面对专利诉讼纠纷。 除了磷酸铁锂外,别的锂电材料如三元、隔膜、电解液也遇到了专利困境,三元的困境与铁锂相似,而隔膜和电解液的专利破局难度都更胜一筹。 与正极材料不同的是,在隔膜、电解液领域,中国企业直面的对手是日韩企业,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和生产,这导致国内材料企业成为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 以电解液为例,国内企业曾饱受日企的专利攻击,2013年产业媒体高工锂电曾就这一话题,采访过业内人士,并发表了相关专题报道。 电解液专利主要涉及功能、应用和物质,开发难度依次递进。我国电解液企业受限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创新多来自模仿国外,所开发的专利主要围绕在功能和应用层次,比如在配方比例上做调整和改良,在新物质开发方面大幅落后日企。 广州天赐材料技术中心高管李永坤曾表示,物质创新需要企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包括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研发费用投入自不用赘述,更难的是后者。 由于新物质的应用需要较长的检验周期,数码电池要1~2年,而对安全至上的动力电池来说,则需要5~10年。但只有通过无数次实验,材料以及电池厂商才能将完全掌握新物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两者密切合作,不断调试配方,所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非一般中小规模企业能做得起的事。 此外,专利布局也一件非常费劲的事。国外锂电企业多是垄断的巨头企业,拥有百人规模的专业团队来负责专利的检索、破解、申请等,专利布局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比如在电解液组分比例上会把3%~10%范围都申请了,如此一来,后发企业就必须绕过这些比例。 东莞杉杉电解液公司总工程师丁祥欢对此深有感触,旗下团队曾好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自己花很大精力设计了一个结构出来,但是申请专利的时候才得知国外3年或者5年已经申请过了。” “写专利需要的投入很大,前期要检索全国甚至全球在这方面的专利,因为申请专利时一旦有人提出问题,公示期就要延长。”天赐材料技术中心高管李永坤说到, “如果前期检索功夫没做足就容易做无用功,而且有些时候这种情况没办法避免的。国内的专利申请人大部分是技术人员,单打独斗,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做这么全面细致的工作。” 此外,日企的经营模式多集研发和生产于一体,与欧美3M、魁北克水力等公司专注授权、不涉生产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也致使国内电解液企业成为日企厂商的直接竞争对手,在此背景下,专利就是商业秘密,想得到对手的专利授权或者购买专利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业内人士透露,日本UBE(宇部兴产)通过追究苹果侵权追踪到ATL(东莞新能源)的电解液侵权,当时ATL的电解液主要由国内两大厂家供应,最终由两家一起支付高达500万美金的和解费用。 不仅是电解液,还有隔膜核心专利也被紧紧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上。国内两家隔膜龙头,星源和恩捷都是从LG、日本帝人手上得到了专利的授权,而星源在美销售隔膜产品还被全球干法隔膜巨头Celegard(如今被日本隔膜巨头旭化成收购)认为是专利侵权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除了负极,海外企业在锂电四大关键材料中三项上,都构筑了专利护城河。在此背景下,国内材料企业缺失核心专利话语权,就算自研成功也不能申请专利保护,只能专注于国内市场,没有授权则不能出海。 02 自研不足,授权来凑 对于先发者布局的专利丛林,后发者破局的办法有三,得到授权、熬过专利保护期,或者更简单粗暴一些,并购持有企业。 并购企业的方式较为直接,然而这对收购方的资金规模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业内更为常见的方式是得到专利授权。 天赐材料曾通过技术许可方式引进了美国Dr. Novis Smith的六氟磷酸锂制造技术,建成了300吨/年的产线,解决了核心原料依赖外购的风险;德方纳米在2019年时拿到瑞士公司LiFePO4+C LICENSING AG磷酸铁锂碳包覆技术及其制作工艺授权,为产品远洋海外,铺平道路;隔膜大王恩捷也与日本帝人协定将后者持有的PVDF系溶剂型涂布材料组成相关专利,以及相分离法涂布生产工艺相关专利,独家授权给恩捷使用。 但反观专利授权方,则轻松拿下整个生产环节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并且这特性被美国3M演绎到极致。 正极三元材料巨头3M就是一家技术授权、生产外包的公司,有着强大的基础研发实力,是最早一批申请三元材料国际专利的公司之一,全球几乎没几家正极材料企业能与之匹敌。 原本3M的三元材料代工生产由湖南瑞翔负责,但2011年后3M停止代工,并将它的客户转移给了比利时Umicore。此后,3M公司就过起了靠专利授权获得高额利润的日子(按照行业通行做法,专利费以材料销量按照一定比例计算),下游客户包括 LG 化学、松下、三星 SDI等电池和材料国际巨头。 这还算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万一专利持有方就是自身的同业竞争对手,怎么办? 国内电解液公司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电解液的核心专利围绕在电解质、溶剂、添加剂三者上,其中添加剂技术壁垒高,国内不少电解液企业的添加剂都要外采。 要是这些专利掌握添加剂厂商手中,那国内电解液企业还可以向后者直接购买,但实际上大量添加剂专利掌握在海外电解液厂家手中,换言之,国内企业需要向竞争对手买材料,那对方可以卖,也可以选择不卖给你。 遇到后者,也不是没招儿,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继宏就曾指出:“专利都是具有时效性的(15-20年),短时间内不能找到突破口的话,企业可以先选择等待。” 目前业内最期待的事情之一,是2022年我国磷酸铁锂产品扬帆出海。要知道,磷酸铁锂的基础专利在2017年就过了保护期,其余的碳包覆和碳热还原专利最晚于2022年也到期,届时国内磷酸铁锂海外发展之路便会顺畅很多。 图源:中金点睛 03 换道超车,时机已至 不难发现,欧美日韩企业利用技术先发优势,堆砌起锂离子电池核心专利高墙,试图拦截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这些外企申请的专利多是基础性专利,是国内企业研发、生产难以绕开的专利,因此欲要打破国外技术专利丛林,国内锂电材料企业还是要靠做大做强基础创新。 除了不断加强锂离子电池基础研究外,还有一种换道超车的方法,那就是做好其他化学体系电池及其材料创新,抢先注册专利。从这一角度看,钠离子电池重要性不言而喻。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和锂离子电池一样,都属于摇椅式电池,电子在电解液中来回穿梭,但两者的材料体系有较大差异,只有隔膜有共同之处。换言之,国内企业可以绕过国外拥有的锂离子电池核心专利优势,在全新领域发力。 图片来源:郑伟伟,邓隽《钠离子电池专利技术分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在钠离子电池领域,中国和日韩欧美企业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尽管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起源很早,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钠离子的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导致钠离子在正负极嵌入/脱嵌阻力大,对材料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方面有所影响,这也成为钠离子电池迟迟难以商用的瓶颈。 然而,作为地壳第六大丰富的元素,金属钠在地球上储量高达2.3%~2.8%,相比之下,锂元素只有0.006%,这一显著特性促使钠离子电池更适合需要大面积铺开的储能,由此才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2010年开始,学界和业界掀起钠离子电池研究热潮,往后几年钠离子电池发展SCI文章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这次中国不仅与欧美日韩同步开始研究,甚至已经反超后者。 根据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世界专利数据库显示,中国企业在钠离子电池专利申请数量远胜过日韩、欧美企业,而锂离子电池专利申请数量前十名还是他们的天下。 数据来源: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绘制:鹿鸣财经 在钠离子电池前十排名中,宁德时代是唯一一家企业,其余6家都是学术科研型院校/机构。数据库显示,宁德时代的钠离子专利持有量排名第八,一共有47条,而在锂离子电池专利排名中,宁德时代仅位列14名,与第一名丰田拥有的专利数量相差近5倍。 在7月29日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上,公司透露自家研发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160Wh/kg,而第二代有望达到200Wh/kg,与铁锂电池相当。 此外,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异,将与锂离子电池共同组装成电池包,平衡彼此的优劣势。 除了钠离子电池,还有钾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等等不同电化学体系的电池,在全球新旧能源体系交替过程中,这些电池的使用场景和潜力都无穷大。 尽管过往国内锂电池企业发展受到专利约束,但电化学的世界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潮流之巅。
浑水创始人不再做空特斯拉:资本规模无人能敌 马斯克的吹牛很必要
特斯拉电动车年度销量只有50万辆,但是其市值却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高的车企。要说这中间没有泡沫,估计投资者一百个不相信。不过在最近几年中,特斯拉一路坚挺上涨的股价,让众多看空投资者损失惨重。而今,做空界的大佬,也开始公开表示对特斯拉的支持。 8月1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浑水创始人卡森·布洛克表示,他不再做空特斯拉,并且“不打算恢复其空头头寸”。 布洛克称,特斯拉空头们“对特斯拉的问题一直是正确的,也一直是错误的。”布洛克解释说,空头们的观点,关注的是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缺乏规模,无法与通用、福特和大众等公司竞争。 但特斯拉有的是资本基础。对于一个能让该死的车开起来,让火箭飞起来的人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布洛克还称:“特斯拉的市值、光彩,以及马斯克的风采将依旧。”。虽然多年来一直批评马斯克向投资者撒谎,但布洛克已经意识到,“一定程度的吹嘘是必要的,甚至在生活中也是可取的”。 截止当前发稿,特斯拉最新股价为722.25美元,总市值为7150亿美元。 此外,浑水调研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是一家注册在美国的研究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创始人为卡森·布洛克。 浑水公司自2010年创立以来共做空超过16家中概股,包括分众传媒、新东方、辉山乳业、安踏体育,以及芝华仕沙发的母公司敏华控股等,其中9家目前已经退市。
特斯拉:Model S跑20万英里后 电池衰减量仅为10%
对于购买电动车,不少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为,开过几年之后,电池开始衰减,续航和车辆的动力性能同步衰退。到时候,换电池甚至比卖车还贵,开也开不了,修也修不起,活脱脱砸手里成了“电动爹”。 那么购买电动车的车主,后续的经历遭遇真会有这么“悲惨”吗?特斯拉也公布了其官方报告予以回应。 8月13日消息,据报道,特斯拉在其最新报告中声称,其两款电动汽车Model S和Model X行驶20万英里,所用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约为10%。 报告中,特斯拉更新了Model S和Model X的电池运行表现数据,声称这两款电动汽车在行驶20万英里后,其动力电池电能容量保留约为90%,即只衰减10%。 这一数据还对一些实际使用报告给予了证实,即前10万英里电池电能衰减速度更快,但在接下来的10万英里中电能衰减速度减慢并稳定下来。 特斯拉认为,平均而言,车辆行驶20万英里就到了报废时候。该公司表示,“特斯拉动力电池的设计寿命比车辆寿命更长。我们估计,一辆汽车在美国行驶约20万英里和在欧洲行驶约15万英里后,它就会报废。” 以上数据仅适用于Model S和Model X两款车型,但特斯拉声称,Model 3的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将达到50万英里。并且,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目标是,其下一代动力电池续航里程要达到100万英里。
比特币算法调整!全球矿工挖矿更难:利润大减
对于比特币而言,其产出是固定的。这意味着挖矿的人越多,挖矿难度越大,收入则会降低,反之亦然。 据外媒报道,随着全球比特币算力正在逐渐恢复正常,在新一轮的算力调整中,使比特币的挖矿难度增加了约7.3%。 根据比特币的协议规定,每隔2016个区块就要对当前挖矿难度做一次调整,以使得每个区块的出块时间维持在10分钟左右。照此计算,比特币挖矿难度调整的周期大概为2016*10分钟(14天),即两周调整一次。 在周五清晨的比特币算法调整中,比特币代码自动使破解一个区块的难度增加了约7.3%,这也意味着全球矿工挖矿难度增加,利润也随之减少。 当然,比特币挖矿难度的增加也是必然。在今年5月,我国开始对比特币挖矿行为进行打击,随之大批矿机下线。有数据显示,在5月之前,我们比特币算力占据了全球算力的54%左右。 随着我国这54%算力的减少,在今年7月份中的一次比特币算法调整中,挖矿难度降低了28%,以前完成一个区块的挖矿需要14-19分钟,现在只要10分钟左右。 从此次比特币算法调整来看,那些之前在我国的部分矿机已经成功撤出,并再度上线。 加密咨询公司Quantum Economics的分析师杰森·迪恩(Jason Deane)表示,目前来看,比特币全网的算力较中国矿工下线前仍降低了42.1%,仍有大量从中国撤走的矿机还未上线。
比特币900美元时男子变卖家产购入 发财后怕丢将其存在六个国家
据外媒报道,2017年,Didi Taihuttu在当时比特币交易价格在900美元左右的时候变卖所有资产,购买了比特币。如今获得巨额收益的他,为了安全将这些加密货币分别存在四大洲的六个国家。 据悉,Didi Taihuttu一家人来自荷兰,除了妻子,他还有三个孩子。目前,他的加密货币在欧洲和亚洲分别有两个储藏地点,在南美洲有一个,最后一个则是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根据Didi Taihuttu的说法,虽然储存加密货币有很多方法,例如像Coinbase和PayPal等交易所。而自己为了安全,则选择了将大部分加密货币储存在更安全的冷钱包中。 加密货币钱包作为存储和使用加密货币的工具,一般分为冷钱包和热钱包两种。冷钱包就是不连网的钱包,也叫离线钱包;热钱包就是保持联网上线的钱包,也就是在线钱包。由于冷钱包不联网,因此会比热钱包更安全。 具体来说,Didi Taihuttu将26%的加密货币储存在热钱包中,以此来进行风险投资。例如,在狗狗会高价时卖出,在低价时买入。 而其他74%的加密货币则储存在冷钱包中,这些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币和莱特币等。不过,Didi Taihuttu拒绝透露其具体数额。 Didi Taihuttu表示,加密货币本来就是虚拟的东西,如果将其存放在其他平台,一旦某天平台破产或者被盗,或者被监管机构没收,那么你将一无所有。 因此,使用冷钱包将加密货币储存在不同的地方,是一种最为安全的方法。如果当他急需使用这些包括冷钱包中的加密货币时,就可以飞往最近的储藏地点。
告别“996”、摆脱“内卷” 这届年轻人离开互联网大厂选择了什么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实习生 万杰瑜 黄正宇 曹清 编辑|李薇 看似鲜活动人的新职业选择背后,有质疑与不理解,也并非所有转行都能带来可观的收入。放弃的原因很多,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原因却简单明了:热爱与体验、肯定与认可。 最初步入职场的那种新鲜感早已消失殆尽。 八年时间里,郭西西觉得自己在公司里像颗螺丝钉一样,每天工作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无效会议、996、望不到头的KPI,互联网公司里一切困惑与痛苦,她都经历了。“我觉得很枯燥,失去了激情和干劲。”她回忆,“当时特别想做自己能掌控并且喜欢的事情。” 2017年,郭西西接触到收纳行业,从兼职开始尝试,同年正式告别互联网,成为一名收纳师。网络传闻这个职业时薪达到1200元。郭西西表示:“收纳师年入百万,这有点误导人。但不可否认这个行业前景很好,做到顶级的年收入百万没问题。” 和郭西西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试图以热情与爱好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摆脱“内卷”。 于夏同样没有安于互联网公司,也没有继续做自如销售,而是将“996”的社畜经历写成剧本,给还在大厂的朋友们一种新的发泄方式,一种情感共鸣;还在读研二的崔景赫,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从大一开始,做起了配音副业,在玩过200多家密室后又开起了自己的密室店。 2020年7月,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在“互联网营销师”下,“直播销售员”成为正式工种。 职场人都感觉到:现在的就业环境变了。2021年年初,人社部进一步发布18个新职业。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2021年,人社部发布4批56个技能人员新职业。许多年轻人开始告别“996”,摆脱职场“内卷”,从互联网大厂等原来的主流就业平台转向新职业。《中国企业家》采访了从事其中部分新职业的年轻人。 在这些看似鲜活动人的职业选择背后,有质疑与不理解,也并非所有转行都有可观的收入。 二手奢侈品主播李业的直播间从无人问津到8个月卖出8000多只包,经历过漫长的孤独与自我怀疑。李业回忆,刚开始做直播时,评论栏里空空荡荡,那种孤独感让他觉得“哪怕有人过来骂两句,都是幸福的”。开播前三天,他一共收到了5条评论,3条都是质疑。 喜欢剧本杀的于夏至今都会劝周围的人不要轻易转行,因为自己的收入并不好,写剧本这事儿她根本不敢告诉家人。 放弃的原因很多,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原因却简单明了:热爱与与体验、肯定与认可。于夏觉得,无论未来多困难,只要还有精力,就会一直去写剧本;收纳给郭西西带来的认同感,早已超越了经济报偿。 “至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毕竟还年轻,也许去互联网公司996几年,但未来谁又能确定呢?”崔景赫说,“人生应该有更多可能性,不会的东西就去学,人生真的很短暂,不想让自己后悔。” 01 剧本杀编剧于夏,30岁 “写剧本这事没敢告诉家人,但我会一直写下去” 摄影:黄正宇 从前我觉得,“谋杀之谜”一定要有“杀”。但后来我发现,只要能让客户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体验一段不同的生活就可以了。 初次接触剧本杀是在2017年,当时剧情相对简单,每个人一张纸,到房间里搜证然后出来讨论。玩得多了,就想,要不大家一起写个剧本试试? 我和几个小伙伴都在互联网公司做“社畜”,经历过“996”、“007”。所以,我们想写一个欢乐向的职场本,狗血不是问题,主要给“社畜”一个放松的机会。希望大家在职场上遇到不公平时,可以勇敢的站出来说“不”,一份工作没有必要把整个身家性命都赔进去。 发行之后,客户对我的这个本子反馈都很好。一方面觉得挺写实的,很多都是自己工作中会遇到的事情,例如同事之间遇到问题就相互甩锅;另一方面是觉得在职场上还是要保护自己,不能被“PUA”。 我做过“社畜”,也尝试过创业。上一份工作是在自如做销售,今年1月份,我们之前的店面改成了剧本杀游戏馆,我便“阴差阳错”留下做了“DM”(Dungeon Master,在剧本杀里一般被称为主持人)。 推理综艺《明星大侦探》走红,让疫情期间积累的剧本杀爱好者由线上转到线下,给了剧本杀一个生存的空间。但说实话我的收入不好,所以劝很多作者不要着急转行。剧本杀这个行业跟影视一样,火不火看命。所以我现在是全职做“DM”,兼职做作者。 但我真的非常喜欢剧本杀。那种喜欢是只要它在,我就会一直去玩。只要我们还有精力,就会一直去写剧本。这跟有些人喜欢阅读、喜欢看电影一样,我们只是喜欢上了剧本杀这种方式,用4个小时的时间去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 和很多人一样,以前我觉得有的本子就是为了哭而哭,但我现在发现,有的人就是想来哭一哭,名正言顺地哭,也是发泄的一种方式。一个本子之所以出现在市场上,是因为有人需要。我人生中写的第一个剧本就是基于这种共情。 第一个本子大概写了半年多,因为兼职,所以时间稍微长一些。想一个有趣的案子,包装上一些复杂的关系,设计上游戏环节,对我来说起码需要三个月。不仅如此,从作者创作到最终发行中间,还需要去找很多的玩家来“测本”,根据玩家的反馈再去修改、打磨。 目前我一共写过5个剧本,但发行出来的只有一个,“烂尾”的剧本大都是因为无法设计出“一个优秀的核诡”(核心诡计)。说实话,柯南都那么多集了,该用的“杀人”手法也用得差不多了。想在现有东西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对每个创作者来说都挺难的。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于我而言,只能在空闲时间想一想,作为兼职作者可能没有太大的动力做出改变。但在所有我做过的工作里,“剧本杀作者”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多,每天都有新鲜感。如果某一天我能写硬核剧本了,会特别有成就感,也会一直尝试下去。不过,写剧本的事都没敢跟家里说,平时我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家人不可能理解。 现在剧本杀市场正处于上升期,但高潮过后市场必然会经历一轮洗牌。优秀的作者也希望去找好的发行,实现利益最大化。至于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这个事难说,因为剧本杀行业本身的自由度高,就代表了它可以向无限种可能去发展。 02 收纳师郭西西,34岁 “离开大厂,我把收纳这件事做成了事业” 来源:视觉中国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固定的工作内容,面对着不变的版块,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我觉得很枯燥,失去了激情和干劲。尤其到了30岁左右的年纪,特别想做自己能掌控并且喜欢的事情。 寻觅了很久,2017年我偶然了解到收纳师这个行业,因为本身就热爱收纳,行业我也很认同,就开始兼职做收纳师,不久我就全职转入到这一行。 我是个生活比较有条理、追求舒适感的人,还有点强迫症,这可能和我的上升星座是处女座相关吧。 从事收纳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帮人收纳时会感觉到心流(注: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的正向感以及充实感,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那种被人认可、认同的感觉特别开心,让我不仅有成就感,也觉得内心富足。 收纳其实会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我从事收纳近五年来,为许多家庭提供过服务,很多人在收纳完后都说“再也不囤货了”。我发现家里很乱的客户,内心一般都存在一定的焦虑。而家里本身很整洁想要提升生活质量的顾客,都是比较轻松的状态。 我曾经为一个四口之家整理房子,他们家150平,夫妻二人还有两个宝宝以及两位育儿师。一进门就被惊到了,整个家除了行走的动线之外都堆满了物品,柜子都是爆满的状态,客厅只有电视桌前一条狭窄的路通向阳台。 我们五位收纳师忙了整整一周,每天加班才把他们家整理成整洁、舒服的状态。我们在收纳时,首要解决储物空间不足的问题,其次是让生活更美好、便捷,最后才是提升家居环境。临走前,我站在他们家客厅说话都能听见回音,家里空旷又整洁。 身边的朋友会感慨我竟然把收纳这个事情做成了事业,还做得那么好,觉得很厉害。其实现在的成果,是靠我工作中实践经验的累积,经验累积才是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关键环节和必经路线。刚转行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那会儿不知道怎么去找客户,会有一些艰难。但后来客户慢慢稳定了,自己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服务经验。 现在,我不仅有自己的收纳公司,也开设了收纳培训课程。我的学员里“宝妈”比较多,大致有两类:想学技能的和想用技能变现。有的母亲是为了从小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她们希望孩子能从小养成整理的习惯,所以父母也必须有这项技能。还有的“宝妈”已经全职照顾家庭多年,跟社会有些脱节,再找工作时总是碰壁,内心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但收纳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被认可的机会,重新找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 以前收纳只是很小众的职业,但今年全国两会提及,把这个新兴行业推到了大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收纳,学员也翻倍地增长。 现在很多报道说,收纳师年入百万,这有点误导人。不可否认这个行业前景很好,做到顶级年收入百万没问题,但并不是你学习了课程,毕业后就是这样的收入。刚起步收入还是比较低的,只有坚持到做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收入才会比较可观。 疫情期间半年的居家生活,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活环境原来一团糟,虽然上半年我们没办法开展线下服务,对业务带来一定影响,但下半年疫情缓和后就迅速增长了。现在收纳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收纳概念的普及,加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认为今后收纳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03 二手奢侈品主播李业,35岁 “8个月里,我卖出8000只二手包” 来源:被访者 2020年10月,我开始从MCN机构转型做二手奢侈品(二奢)直播。8个月里,我一共卖出了8000只包,平均每个月卖1000只。这只是我们这样一个中型直播间的销售量,大卖家每个月的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到5000万不等。 大家可能觉得直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不是,在做二奢之前,我已经做过七八年的奢侈品代购。主播需要参与每一件产品的鉴定,保证供应链的质量,从产品的成色、款式到搭配方式,以及二级市场的状况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范畴,稍有不慎,就会“付出代价”。 最近我的同事在介绍一款包的材质时,把山羊皮介绍成了绵羊皮,虽然这个包从成色到款式再到价格都无可挑剔,但这个错误可能会让我们面临4万多元的赔款。 二手奢侈品单价高,每个包七八千甚至一两万,但并非大家所想象的我们这行“暴富”了,其实有时候可能还赚不到一个烧饼钱,甚至要赔钱。 这个行业只是外表光鲜,其实每件产品的利润率极低,纯利率更低。直播间一般属于二级供应链,几乎都没有自己的库存,多数都是从线下一级供应商挑选产品到直播间售卖,而这些线下一级供应商承担了收购产品的职责。这个行业极度依赖货源,而好的货源太依赖人了。 不仅利润低,二手奢侈品的竞争也很激烈。前阵子有一个直播间为了获取观众,把所有产品的价格拉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款LV的NEVER FULL系列老花包,大概九八成新,按照正常的行业价格至少8000元,但在这个直播间只要2999元。 靠这种亏损式补贴,几十天下来他们直播间观看人数差不多翻了十倍。现在他们的产品也恢复了正常价格,直播间就剩赚钱了。 这是畸形的恶性竞争,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玩这种价格游戏。和别的行业不同,二手奢侈品行业如果要采取这种方式,不仅贴钱,还需要勇气。因为我们拿到的每一件商品都是孤品,卖一件少一件,我无法确认什么时候再能拿到类似的商品。 我常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行业大潮裹挟着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个产品在每一个直播间价格都不同,谁都没办法谴责谁。网络让人们对价格更加敏感了,价格战确实可以给直播间带来流量,但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希望行业能够早日规范,不搞恶性竞争,行业才能向前走。 虽然有这些弊病,但不得不说直播改变了二手奢侈品的行业模式,让它能从小众“出圈”。以前二手奢侈品的销售模式有点像微商,经过老客户的层层扩散进行销售,朋友圈里带新客户,一周可能十多个人。现在,我所在的直播平台上已经有五六百家公司开始做二手奢侈品的直播。 我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周围的人很不理解。每天4到6小时的直播无人问津,评论栏里空空荡荡,那种孤独感让我觉得,哪怕有人过来和我骂两句,我都是幸福的。我记得前三天,一共收到了5条评论,其中有3条评论都是在质疑“这种包谁会买?” 过了一段时间,关注稍微变多了,不过我的“愿望”也成真了。直播间里许多质疑铺天盖地地朝我涌来,“能买为什么不去专柜买,要在这里买?”“这么贵谁会买?”……那段时间,我也想过放弃,也问过自己这些问题,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但干这一行也不全都是负能量,这几年我也有很多收获。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收到的第一条认真的客户评论是来自于一位大学毕业刚找到工作的女孩,她当时在直播间留言让我推荐一款价位在她承受范围内的包。最后,我用成本价卖了一个合适的给她,小姑娘特别开心,非常认真地拍了四五张她背包包的照片发在评论里。 照片里她嘴角的笑容,让我真的很开心,也让我坚定了做这件事的价值:我为很多人介绍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奢侈品。 04 密室设计师崔景赫,23岁 “人生应该有更多可能性,不会就去学” 来源:被访者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体验世界的。不管是学习还是赚钱,都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资本和机会去体验到更大的世界, 我从事配音和密室设计也是如此 。 我今年研二,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大一开始我就把配音作为副业,进入这行已经有5年了,在许多影视平台、听书平台上都发布过有声小说、广播剧作品。大学期间密室逃脱很火,我比较能折腾,开始给密室配音赚钱。我本身也是密室爱好者,走到哪个城市都要去刷当地热门的密室。 两年前,我收到了现在的密室合伙人抛出的橄榄枝,问我要不要加入团队一起做个新的密室品牌。其实,在正式入伙前我已经玩过200多个密室,我也以外包的形式和他合作过几个项目,觉得他们团队很有想法就答应了。最初并没有特地把爱好发展成职业,只是刚好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在市面上很多密室都在做恐怖主题,有的单纯追求恐怖,对场景的精细度要求并不高。这导致了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固化了大家对密室的印象:密室等于恐怖。其实密室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可以在里面容纳一些我们想要传达的东西,就像不同类型的电影立意不同,密室也可以这样。 我个人比较喜欢逻辑性强、脑洞大开的片子。恰好,我们团队做的项目偏向于沉浸式演绎,涉及很多影视化手法,往往可以从这类片子获得灵感。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怀旧主题的密室,因为城市新年没办法放鞭炮,缺乏了年味儿,为了实现烟花绽放、鞭炮环绕的场景,我们考虑了无数种灯光搭配方案和音效设置点位,从立项到落地花费了超过一年的时间,正常一个项目的研发周期只需要三个月到半年。 的确,目前恐怖主题会更受欢迎,我们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既要迎合大家的口味,又要往更多方向去创新,让非恐的主题被更多人了解、接受。我们认为,原创才是一个品牌能长期走下去的核心原因和内驱动力,如果大家都不原创,那么这世界上就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可看了。 我们团队里每个人都很特别,这让我们在做原创上有自己的优势。有人以前在国外做电力系统设计,有人以前是做营销的,还有在电视台做过综艺编导的,经验和背景都不一样,所以在设计时会有各自的想法,经常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和吵架,但思想碰撞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现在密室设计这个新兴行业正处于上升期,很多地方还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打磨,热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传播也没那么广,不像影视行业对各个年龄层都有广泛容纳度,密室基本就锁定在了20~30岁的青年。在短时间内,密室的小众性质很难突破。 尽管如此,每一次创作设计我都当成是一部剧、一个作品去完成,并且会作为事业坚持做下去。密室设计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加上配音的收入,我已经实现经济独立了。至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毕竟还年轻,可能去互联网公司996几年,但未来谁又能确定呢? 家人也很支持和尊重我的爱好和职业,刚开始入伙做密室时需要一笔启动资金,我管我爸借了一部分,说回本了就还他,他很乐意地借给我了,而且不收利息。父母也一直想去我的密室门店玩,但因为门店在重庆,加之疫情影响,到现在还没去。 因为身兼多职,我每天都很忙,压力大的时候会产生停下来的想法,但这些都是我主动选择的,没有任何人强迫我,也就没有资格去抱怨了。 我觉得人生应该有更多可能性,不会的东西就去学,人生真的很短暂,不想让自己后悔。 (应采访对象要求,郭西西、于夏、李业均为化名)
新网约车大战 打车为什么更难了?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周继凤 编辑 | 黎明 滴滴APP被暂停新用户注册后,网约车补贴大战又开始了。北京的小Z尝试了两天其他的打车APP,在朋友圈开启了吐槽模式。 第一次,她打到一辆曹操出行的网约车,结果司机找不到接她的地方,打电话对她一顿大吼,然后挂了电话。“明明是他找不到地方,怎么还怪我?”小Z很生气。 隔天,小Z又试着用美团打车,这次,情况更奇葩。司机接上她以后,绕路去加油站加了油。司机解释说,这都是为了冲KPI,他已经这么做好几次了,只有一位比较“事儿”的乘客提出过质疑。 尽管事后司机给她免了两块钱车费,但小Z还是感觉打车体验不太好。 小Z的情况并非个例,多位乘客对深燃表示,如今打车优惠券多了,打车可选择的平台变多了,但打车并没有变爽。网络上不断地出现“不好打车”、“司机的服务态度差”、“导航定位垃圾”等吐槽和抱怨。 7月4日,各应用商店下架了“滴滴出行”APP。原本一家独大的网约车市场被撕开了一个口子,看到机会的各大网约车平台蜂拥而上,开始争抢用户。但是,流量和订单来了,平台的运力和服务跟上了吗? 01 优惠多了,但是车不好打了 为了上班不迟到,Linna每天早上九点多就打开数个打车APP一起叫车。一天,Linna分别在滴滴和美团上都叫了车,5分钟后滴滴响应了,打到车后,Linna直接上了车,但是她忘记取消美团这边的订单。 没想到,一个多小时后,Linna接到了美团司机的电话,司机说:“我到你楼下了。”Linna无奈地在朋友圈吐槽:“响应慢也不算错吧,但早高峰需要叫车一个小时,真就没啥打车的意义了……” 不止是Linna,小周最近看到了不少打车优惠信息。为了“薅羊毛”,她特意避开早高峰,在上午11点打开了曹操出行叫车,结果20分钟过去,根本没有司机应答,“车都去哪儿了?”她表示疑惑。 滴滴APP下架后,大量的订单和乘客一窝蜂地涌向了其他打车平台。一些乘客发现,即便有了这么多的叫车软件,出行高峰期依旧动辄排队一二百人,等待时间超过半个小时,无司机应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小周对深燃感叹,有时候接单的司机也距离很远,“不知道是平台的算法不对,还是运力不够”。 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比如定位不准。 最近阴雨天比较多,阿七明显感觉到滴滴响应的速度变慢了,于是改用了高德这类聚合打车APP,响应速度确实快了,但是麻烦也不少。 有一次,阿七的定位是在地铁口,高德却将她定位在隔着一条街的另一个地方。她不得不花了将近5分钟去找司机。“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时候只能我自己跑着去找司机,太麻烦了。”阿七无奈地说道。 不止是定位不准,有用户发现,高德、美团这些APP的打车软件自带的导航系统,也不够精准。不少从滴滴转到其他平台的司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位司机告诉深燃:“有一次,明明左边就是石墩子,导航还让左转。” 司机的服务态度也很成问题。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吐槽:“自己最近开始用高德一个月,碰到了好几个‘神人’。第一个司机在车里直接打电话喷高德客服地图不准确,大吼大叫。第二个司机的车里一股烟味,而且空调开得非常冷,请他调高点就装聋作哑。” 平台急于扩张抢运力 “从产品的维度上,现在很多独立的APP确实是有不少需要优化和解决的问题。”携华出行CEO庄智强对深燃指出:“比如在路线规划上,从A点到B点,导航的策略其实是有几十种的,究竟选择哪种路径,是需要很强大的算法和数据予以支持的。在这方面,头部互联网企业有绝对优势,其他新平台一时半会儿还做不到像头部平台一样好的用户体验,这不仅仅是钱,更需要时间。” 而在当下,产品优化还不是网约车平台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今网约车变成了存量市场,C端用户不再是关键核心点,运力才是。谁能快速抢占运力市场成为了这场战役的重中之重。 7月初,滴滴APP被下架,各大网约车平台开足马力纷纷砸钱争抢运力。 一家北京租赁公司的运营调度负责人阿明向深燃透露,很多之前负责给滴滴提供运力的CP公司(CP即Car Partner,车辆管理合作伙伴)已经开始转向其他平台了。“之前是滴滴一家独大,没得选。但是滴滴对CP公司的抽成多,而且管得严,但凡有点儿罚款、违规,我们CP公司就会被扣钱,大家一直都有怨言。现在阳光、首汽、美团开始拉拢供应商,大家自然都会看看其他的平台。”阿明指出。 如今滴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掉转船头抢起了运力。 张师傅现在还在滴滴平台上接单,他告诉深燃:“最近在滴滴平台上一天接满31单,就会有180元的补贴。这种补贴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见到了。” 而另一位吴师傅,在滴滴下架当天就换了平台。他发现自己所在的滴滴优享司机群中,28个司机如今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都去了其他地方。“现在是我们选平台,滴滴管得多、钱还少,谁还愿意继续待着。其他地方要么有补贴,要么免抽佣。我现在随随便便跑一天都能有七八百元的流水,在滴滴那边拼死拼活最多有五百左右的流水。” 这场新的战场中,网约车司机反而成为了香饽饽,被各个平台争夺拉拢。 一个网约车订单的完成中间存在这样几个步骤:发起订单-响应订单-接驾-送达-支付。“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响应订单和安全完成接送。在司机接到乘客后,服务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平台太多了,司机可选择的范围太广了。”庄智强指出:“司机现在如果在一个平台上待得不舒服,会迅速换到其他地方。” 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如今是烧钱抢运力的关键时期,平台的首要任务是把司机吸引到自己的平台上。“在司机的管理上,大多数平台采取的措施基本都是,管理但不会特别约束司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不少网约车司机也已经发现,相比滴滴,其他平台对于司机的约束和规则要少得多。吴师傅就对深燃表示,滴滴管理得非常严格。“客户稍微一投诉,我们的派单就少了,而且经常要去开会、考试,考试不过根本不让上路。现在换到其他平台,这些平台根本没那么多事儿,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网约车平台如今急于扩张抢运力,没有把重心放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改善乘客体验上。平台约束减少了,司机自然有恃无恐,乘客的打车体验变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02 合规依然是个大问题 更多人的疑问是,大家都在抢运力,为什么普通消费者还是打不到车? 因为整体的运力和车辆并没有增多,只是司机和车辆如今从原先的一家分流到了其他几家。 一直以来,网约车市场都是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毕竟,对于大部分司机来说,跑网约车是一项薪资微薄又十分辛苦的工作。庄智强指出:“网约车司机的收入被压得很低。人们但凡有更好的选择,都不会考虑跑网约车。” 这也就意味着,如今一个城市跑网约车的司机和运力基本已经固定,很难再有增量。 再从城市的道路交通来说,网约车市场增长到一定规模,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出行效率。 在上半场竞赛中,为了快速抢夺市场培育用户,当年的滴滴、优步等网约车公司疯狂砸钱降低入场门槛,大量不具有营运性质的网约车进入市场,占据了大量的城市道路,加剧了城市拥堵。 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就曾对美国44城进行分析,随后发现,网约车导致公共交通使用量减少9%,城市拥堵时长增加4.5%。 监管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如今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已经明确规定,网约车从业需要“三证”。即,平台需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驾驶员持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具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不过,由于办理人证、车证的成本高,很多司机会尽可能地逃避办证义务。而不少网约车平台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有时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如今合规是大趋势,也是每一家公司绕不开的问题。”庄智强指出。具体到每个城市来看,当地政府的网约车政策成为了市场当中最大的变量。 考虑到各地出行市场存在差异,目前对于网约车的管理,以属地监管为主。在《暂行办法》公布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管理细则。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于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比较高。 监管部门也在进一步加强对市场规范运营的监管力度。 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中规定,非法所得要没收。因而,对于非法网约车而言,被查处后,不仅面临着罚款,还将被没收非法所得。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样全新的监管措施主要是加强了对无证营运的惩戒力度。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流量大户美团、高德,还是志在必得的T3、曹操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都需要考虑如何在合规与服务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 03 聚合类平台胜算最大? 此番滴滴遇挫,各家纷纷疯狂进攻。反攻最猛的当属美团打车。 7月9日,美团打车重新在华为、苹果等应用商店内上线了,并且如今美团打车开通服务的城市有北京、上海等100多个。这一次,美团同样是以聚合平台的身份入场。 在司机招募上,美团也下了大力气。美团表示,从7月14日至7月20日活动期间,新司机注册后即可享免佣7天政策。此外,美团表示邀请司机最高可赢取8888元,同时推出平台保障服务,为司机提供垫付服务等。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美团打车目前最大的对手是高德。 跟滴滴不同,美团、高德等打车平台是聚合模式。在这一轮网约车大战中,这种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注意。 用户阿伦在研究了各个平台的APP后,最后选择只安装了两个,一个是滴滴,另一个是高德。“其实很多消费者打车就三个需求,一是坐车的舒适度,二是应答率,三是便宜。至少在快这方面,聚合类的打车APP已经能满足了。”阿伦指出。 用户小熊猫也持这样的观点,“最近,滴滴的车辆越来越少,不好叫车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高德这类聚合类的APP,毕竟里面聚集了大量第三方的网约车,叫车速度真的快。” 一位网友甚至这样总结道:感觉聚合类平台体验上唯一的优势就是随时比较快能打到车(毕竟种类那么多,但司机可能离你很远) ,其他全是不怎么好的体验,比如司机师傅很暴躁,主要体现在开得很猛,比如车内异味很常见等等。但能做到“快”,其实就很满足了。 确实,与传统的网约车模式相比,聚合模式链接了多家第三方网约车平台,能够做到更快响应。 尤其对于入驻其中的第三方网约车公司来说,聚合类平台的出现至关重要。对于当下的网约车市场,长期烧钱已经不再可行,关键点还在运营效率,包括如何提高手头资金的运营效率、如何加强司机端的管理能力、如何运营并承接好流量等等,这些都需要极强的整合能力和运营能力。 庄智强表示,作为第三方的网约车公司,他个人很看好聚合模式。 但是这类聚合模式,从长期来看,依旧有颇为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比如,打车体验差、客服推卸责任,投诉无人处理等等。 “从长期来看,平台与平台之间差距会慢慢拉大,人们自然会选择更好、更稳定的、更有性价比的服务,这场网约车大战,其实是一场持久战。”一位业内人士总结道。 *题图及文中配图均来源于Pexels。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小Z、Linna、小周、阿明、小熊猫、张师傅、吴师傅皆为化名。
字节新消费版图大起底:投资自营双管齐下
文 | 陈桥辉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2021年,字节跳动在新消费领域的动作愈加明显,无论是推出自主品牌,还是外部投资都有涉猎。 3月2日,投资酒类品牌厚雪酒业,5月7日,字节跳动参与了轻食品牌鲨鱼菲特,随后又相继投资了Manner咖啡、柠茶等新兴品牌,席卷了新消费市场的多个细分赛道,包括咖啡、茶饮和酒类等。 全力出击,不设边界的投入新消费,大厂中鲜有如字节跳动这般规模和力度。 实际上,字节跳动在新消费领域的布局远比外界想象中的更早。 Tech星球独家获悉,字节跳动战略合作总监白光以及刘钰章等,早在2018年就接管了成立不久的北京新港商贸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探索茶业、红酒等新消费业务,比如和供应商合作推出红酒商品“灵感代码”。 与此同时,巨量引擎也在同年探索白酒类新业务——“随我小酒”,并在次年进行推广,但并未引起太大关注。此外,字节现在内部的茶饮,也更换为自家的品牌进行运营,比如咖啡品牌名为“ByteCoffee”、茶叶为“ByteTea”。 除了早期的自营商品外,近期,字节还将推出全新的茶饮品牌“桃源玉叶”,商品名为“桃荼荼”,是一个即食冲饮的茶包。不止如此,字节跳动还将推出“葡里葡气”、“灵感泡泡”等多款新式茶饮,丰富新消费的品牌。字节跳动方面对此表示:只是用于内部福利。 然而,Tech星球发现,桃源玉叶这款茶饮品牌已在抖音开设认证号,消息人士表示,或将用于后期的商品售卖。 随着消费升级和用户追求健康的市场环境影响,新消费成为了国内未来市场的新方向。从2018年开始,字节就开始在新消费领域持续加码,已涉足国潮、茶饮、火锅、酒类、周边等多个消费领域。随着字节在C端流量增长与变现挑战越来越大,以及海外市场的未知变数,投入到新消费业务中,或许会成为字节跳动新的增长引擎。 精挑细选投资新消费品牌 字节对外投资,主要由其战略投资部负责。这一部门从2020年7月起,就一直在调整。 2020年3月,字节跳动战略投资负责人严授转岗负责游戏,空缺4月后,由原TikTok产品负责人朱骏Alex担任字节跳动产品和战略副总裁,负责产品战略、公司战略和投资。此后,战略投资部门内部分化出财务投资部门,新消费品牌投资则由该部门的杨洁负责,她曾任红杉资本副总裁。 动态调整期间,字节的投资依旧保持高速运转。天眼查数据显示,字节从2014年开始做投资,共投资项目129起,仅从去年7月到现在的一年时间内,投资了60多起,占近一半左右,大手笔投资接连不断。 此外,字节对外的投资机构主要有5个,分别为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云创迹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有限公司、北京闪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这5家公司分工明确,分别管理不同的投资项目。 新消费赛道的投资主要由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而像“飞聊”等内部创业公司孵化的业务,则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并购。 新消费中的细分领域繁多,字节并非“来者不拒”,精挑细选才是最优解。 除了直投公司进行明确分工外,赛道的负责人也各司其职。据消息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此次参与外部新消费赛道投资,由杨洁进行审核和接触,包括柠茶、mannar咖啡等,内部则由白光进行创业赛道的布局。 白光为字节跳动战略合作总监,主要是与外部供应链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字节内部供应的茶饮、咖啡、红酒等是由供应商提供,字节则是品牌授权方。 字节在新消费的投资上,主要有茶饮、咖啡、酒、文创和火锅等,近期大火的茶饮和咖啡也是其重点关注赛道。 字节投资茶饮和咖啡并不意外。智妍咨询的数据显示,国内现制饮品规模约1300亿元,其中,现制茶饮规模约700亿元,占现制饮品规模的54%;现磨咖啡占现制饮品规模的38%。意味着这两个细分赛道是当前用户的主流消费商品。 如今,字节跳动可能已经在新茶饮和咖啡赛道,找到了眼中的“喜茶”和“星巴克”。 6月份,字节跳动数千万投资予三发餐饮,后者旗下拥有茶饮品牌“柠季·手打柠檬茶”。这个夏天最火的新茶饮品便是柠檬茶,柠季自今年2月在长沙开出首家门店以来,短短5个月时间,门店数已超140家,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单店月营收超过20万。 而在咖啡领域,6月16日,Manner咖啡关联公司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新增融资信息,字节跳动成为新投资人。在过去半年内,Manner咖啡已获得了4次融资。字节跳动捕获了目前咖啡赛道,继瑞幸后最火的品牌Manner咖啡。 根据极光调研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增速分别为28.5%、23.5%、37.3%、25.4%,比咖啡市场的总体增速高出2%-9%。意味着在星巴克、瑞幸咖啡和连咖啡等连锁咖啡品牌的推动下,现磨咖啡的市场渗透率在不断提高。此外,54.9%的消费者将咖啡作为“休闲饮料”,而不仅仅是提神醒脑的一个辅助功能饮品。 消费观的改变,让咖啡市场火速崛起,也吸引了字节等互联网新玩家涌入。虽然是跨界入局,但丝毫不会影响字节对新消费的大力投入。 小试牛刀“茶、酒和咖啡” 投资不过瘾,字节也在新消费领域亲自入场“操刀”,在内部很早就开始推出了自有IP的新商品、新茶饮。 据一位字节员工向Tech星球透露,目前,在字节内部有“ByteTea”和“ByteCoffee”等两大品牌饮料。 位于学清嘉园的字节办公区的一位员工告诉Tech星球,“字节最好喝的是‘椰清冰摇咖啡’,ByteTea有多种口味可以进行选择。当然,如果把字节咖啡换成刚投资的manner那就更好了。”随着葡里葡气、灵感泡泡等新式茶饮的加入,字节内部在茶饮方面的多样性上会更加丰富。 一位消费行业人士认为,字节在内部推出这么多的茶饮品牌,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另外一方面,则是不断试错动态调整,希望员工对这些新茶饮不断提出建议,从而可以对其口味进行调整,推出更适合的饮品,如有合适的机会,则可以向外界进行售卖,类似于知乎前不久售卖的挂耳咖啡一样。 据了解,字节正在筹划新的业务“桃源玉叶”,将推出名为“桃荼荼”的茶包商品,消息人士对Tech星球表示,后期或对外进行售卖。目前桃源玉叶,已经在抖音上开设了认证号,作为字节后期推广的一个窗口,而茶叶的原料或由位于福建的一家茶叶厂供应。 注:桃源玉叶的IP形象和桃源玉叶的认证抖音号。 除了茶饮外,字节从2018年开始就在研究酒水业务,主要有两条线在跑,一条是面向消费端,另外一条则是对内。 对内名为“灵感代码”的红酒,有不少员工会收到这瓶红酒。字节的员工李宏打趣道:敲代码迷糊的时候,喝瓶“灵感代码”,瞬间就来劲了。 还有一条则是白酒业务线,由巨量引擎操盘,业务名为“随我小酒”,外界对该业务了解甚少。制造方为四川宜宾金南福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主打浓香型白酒品牌。 虽然有皮皮虾、今日头条和抖音等字节旗下渠道的流量加持,但“随我小酒”的销售不尽如人意。以“随我”天猫旗舰店为例,其主销的6款商品的月销量,除了价值129元6瓶装的“随我小酒”有21人付款外,另外的5个商品月销多为个位数,甚至还有月销为0的尴尬情况。 由于业绩不佳,该业务随即在2020年停了下来,一位接近字节的合作伙伴表示,他们对这款商品并不看好,一方面是宣传投入不大,一方面则是没有和江小白有区别,失败也是必然。 “随我小酒”的关停,是字节在亲自入场做新消费品上的尝试,也为现在进行消费赛道的投资和内部试水,埋下了伏笔。 除了以上业务外,字节在“IP+新消费”的线上模式打造上,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起初字节内部有一个名为“ByteMall”的商城,可供员工进行字节IP商品的购买,后来字节投资并购男装品牌“硅基生物”后,在其基础上改造成自有IP周边新品牌“抖音文创”。目前已在淘宝、抖音上陆续开店,售卖字节周边和联名商品,有滤茶器、礼盒、雨伞等,由于字节的IP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效应不够明显,所以销量不是太大。 字节在新消费赛道的布局思路,变得愈加明晰,两条路并行:一方面利用投资,加深外部的护城河,并推动外部的营销和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内部试错,布局C端市场。 字节能讲好新消费这个新故事吗? 近年来,新消费品牌迅速崛起,成为创投市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2016年成立的元气森林,在2020年的销量超过10亿瓶,估值飙升到140亿;2018年新成立的王饱饱,在2019年双11中成为天猫麦片销冠;泡泡玛特则带火了“盲盒经济”,目前市值已稳居千亿…… 新消费爆发并非偶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的流量趋于饱和,字节跳动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元气森林、瑞幸咖啡的崛起,让字节也想凭借时下这股新消费的东风,分一杯羹。 字节投资的新消费企业和业务,无论是公司成立时间还是业务上线的时间,都在两年内,说明这些企业都偏年轻化。对于字节而言,提早布局这些初创企业,或有可能在后期有可能跑出一个行业巨头。 新消费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而字节的抖音、西瓜、火山视频、今头条等产品的受众,也恰好都是年轻人,更懂年轻人,也让字节更看好新消费。 据麦肯锡发布的《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调查样本中二线及以下城市“年轻购物达人”仅占受访者的25%,却为当年消费支出增长贡献了近60%,年轻人正成为消费市场新的主力军。 而随着抖音提出“兴趣电商”概念后,也迎来了消费入口。通过将有趣的商品内容化,然后再推荐给感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吸引潜在的用户。 7月24日,抖音超品大赏推荐官戚薇在直播间为粉丝进行一款新消费品牌的直播带货,取得2100万GMV和超过4.5亿的全渠道曝光量。借助抖音电商,无论是自营的消费品牌,还是投资的企业,都将获得更大的曝光机会。 新消费模式,擅长将线上线下相结合。除了线上的布局外,字节在线下投资了柠茶、懒熊火锅等新消费品牌,虽然字节不会亲自下场参与运营,但并不意味着字节不会另辟蹊径参与其中,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 人才方面,抖音电商物流业务,今年已迎来多位前阿里P9级供应链/物流人才加入。这是抖音在供应链、物流体系上发力布局的一个缩影,不排除以后为线上甚至线下的新消费商家提供自家的服务。 此外,巨量引擎方面,也在加大对食品饮料酒水行业的合作力度。据悉,字节希望维护并开拓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食品快消行业的大客户,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元气森林、瑞幸咖啡、泡泡玛特等已经牢牢把握住各自所在行业的地位,而且像元气森林已经开始做啤酒、奶茶等多元化产品,瑞幸咖啡则推出有别于咖啡的周边和茶饮等新产品,头部玩家在业务上已经开始互相渗透,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对于字节而言,目前投资和自研的新消费业务,仍然还是一个初期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备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的人名皆为化名。
中国游戏“防沉迷”的二十年
在如今的时代,“电子游戏”显然是一个受众面广、体系完善的成熟行业,除了主机和steam上的硬核选手,很多休闲党也会忙里偷闲开黑搓两把王者荣耀,甚至你会在家里看见爸妈斗地主梭哈欢乐豆的身影...总而言之,游戏已经深深根植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中。 而一个成熟的行业必然会有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对监管机制的探索”也正是从千禧年萌芽到如今的二十年中,我国游戏行业的一条重要发展主线,其中最具盛名的、看起来也最饶有成效的探索,无疑是那套让很多玩家“心有余悸”的“防沉迷系统”。 (很多游戏老鸟能将父母的身份证号倒背如流都是归功于它...) 这套监管系统诞生于中国网络游戏最为鼎盛、网游玩家最为活跃的2007年,由新闻出版署等八部委发布并付诸实行,自此之后成为无数玩家们最熟悉的游戏场景之一——甚至是一种游戏,如今在端游热潮褪去,手游兴起大势所趋的环境下,防沉迷系统也在移动端落了地,成为了未成年人手机上的熟面孔。 从某种角度来看,防沉迷系统的历史,也算是中国电子游戏史的一种折射,见证着电子游戏在中国从“电子海洛因”到“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的变革。 01 防沉迷前奏 防沉迷系统的出台,和21世纪初的社会舆论环境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自从上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被引进中国后,抨击的声音便从未停止,早在2000年4月,光明日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别让游戏机害了一代人》的文章,宣告官媒正式下场,对游戏展开监督和批评。 同年5月,光明日报记者夏斐还暗访了武汉游戏机室,并发表了一篇名字《电脑游戏: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的报道,这几乎给当时的游戏产业带来了声誉上的毁灭性打击,游戏被冠以“电子海洛因”的称呼也正是因为此文。 在今天回首看来,这篇文章中的行文描述多有夸大其词之嫌,而其中的常识性错误更堪称漏洞百出,比如最为著名的这几句: 作为当时的“爆款文”,它产生的舆论能量是极为惊人的。 例如报道发布当天,武汉市政府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决定以雷霆手段扫荡“电子海洛因”。该领导小组组长称:今天的《光明日报》关于武汉地区电脑游戏的暗访文章写得很有份量,特别是将电脑游戏定位为“电子海洛因”很准确,有助于我们统一思想认识。 在一系列主流媒体下场后,社会舆论对于电子游戏的评价彻底一边倒,社会各界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唯一站出来发声为游戏正名的仅剩几家电脑软件期刊,比如著名的《电子游戏软件》杂志撰稿人王骏生就在2000年6月发文反驳: “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媒体惯有的通病。他们很少做理性的逻辑分析,而喜欢用一些刺激的、哗众取宠的事例和数字,夸大他们所要表达的事件,从而在读者中造成影响。其实上面的那些数据,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谁是“社会问题专家”?他们怎么知道重大未成年人恶性罪案,与孩子为了搞钱玩游戏机有关?就算有一些孩子抢钱之后都用于玩游戏机,从逻辑的角度也属合理:现在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孩子去玩的?除了游戏机以外,你难道还要孩子去洗三温暖或买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按照这些说法,贪污犯拿了贿赂就去买房产,我们是不是要把地产交易都给禁止了?” ——节选自《疯狗的狂吠》 反驳者的笔锋虽然锐利,但在当时的大势所趋下,也只能被淹没在讨伐声中。而在2002年6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件,似乎更佐证了那些抵制游戏者的立场: 两名未成年人因为年龄不够,被网吧拒之门外后心怀怨恨,与另两名同伙购买汽油放火焚烧网吧,而网吧属于无照经营,无任何消防设施,最终导致了25死12伤的惨剧。 蓝极速案件的成因无疑是复杂的,只归咎于游戏显然有失公正,但它也暴露了以网吧和游戏厅为代表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长期以来的弊端:过度野蛮生长,经营行为不规范,基础设施和经营手续不齐全,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隐患。 因此,国务院于2002年8月正式通过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从立法层面正式对游戏产业进行整顿和规范。很多90后玩家都或多或少受过这部条例的影响,尤其是它的第二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 从此,成年身份证成了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这之后,国家层面立法规范游戏行业的实例屡见不鲜:2004年4月12日,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广电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的通知》,诸如《游戏东西》等有着相当热度的游戏类电视栏目被直接叫停,其中还包括央视五台的《电子竞技世界》,社会大众接触游戏、了解游戏的渠道又狭窄了一些。 游戏产业的从业者们也不是没想过改善现状,软化一下公众对游戏的刻板印象。 比如2004年6月19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国家级赛事——第一届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China E-sports Games简称CEG)开幕,开设项目包括CS、FIFA、War3对战、星际以及围棋、象棋、五子棋等。但由于政策原因无法在电视上进行转播,知名度十分有限,所以最终惨淡收场再无第二届,电子竞技的“破圈”宣告失败。 和游戏产业山河日下的口碑相对应的,是“网瘾”、“戒网”这些概念的甚嚣尘上:2004年5月,美籍华人陶宏开宣称自己帮助未成年少女戒除网瘾考上重点高校,引发了社会上一系列戒除网瘾行动;2006年1月,杨永信成立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用电击治疗、洗脑治疗等虐待手段“帮助”未成年人戒网。这些砖家的暴论和恶行,在当时大行其道,有着众多家长的拥簇。 总之经历了21世纪初的这几年,社会的呼声给“防沉迷系统”提供了几乎超额的舆论土壤,使它有了应运而生的必要。 02 战网瘾联盟 时间回到2005年,彼时正是网络端游风头正劲的时代。以网易的《梦幻西游》、腾讯的《QQ幻想》、盛大的《传奇世界》为代表的国产网游热度之高自不消说;来自美国暴雪的《魔兽世界》更是一代80、90后玩家的集体回忆。 这时候人们意识到:想要在网游大潮中给未成年人有效的保护,仅靠线下监管网吧显然远远不够,于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监控的“防沉迷系统”应运而生。 根据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试行)》:未成年玩家的“健康游戏时间”被设定为3小时以内,超过3小时小于5小时的部分,游戏内收益减半,超出5小时后收益彻底清零。 其实从一个玩家的角度来说,3~5小时游戏时间并不算短,尤其是课业负担较重的未成年人,每天能痛痛快快玩上三个钟头的游戏已经是天堂般的日子了,还要啥自行车啊?因此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其实并不反对这套防沉迷系统的设计标准。 可惜各大网络游戏厂商和他们的股东不这么想,本套标准被他们视为网游收入下跌的一大信号,因此文件刚一下达,各路大厂的股价纷纷走低,颇有惊弓之鸟的味道。 然后就是开头提到的2007年,4月11日,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网游运营商于4月15日开始在所有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7月16日必须正式投入使用——大厂小厂一把抓,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于是乎当年夏天,各路网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防沉迷系统”,但至于效果……压根没被玩家当回事儿。 首先,防沉迷系统是各个游戏公司分别开发并适配到自家游戏里的,没有统一的平台去合计玩家游玩网络游戏的总体时长。换句话说,我玩3小时《梦幻西游》再玩3小时《魔兽世界》,只要单个游戏不超时,玩家换着游戏玩一天都不会触发防沉迷,或者多注册几个账号轮着玩就是了。 其次,当时的防沉迷系统无法做到实名制,所以解除起来极其简单无脑,只需要随便输入个身份证号即可解除,哪怕这个身份证号是假的也无妨,因为大多数游戏公司根本没有向公安部调取核验身份证号和姓名是否匹配的权限,存在着权责模糊的问题,这就便宜了玩家:网上随便找个身份证生成器,或者找父母or亲戚or门卫大爷随便借个身份证输入一下,再不济买个成年人信息注册的账号,即可轻松跨入成人世界~ 所以说想要做到真正的防沉迷,就必须搞定网络游戏实名制的问题,真正做到用户本人和注册信息一致,具体可以参考现在网上买火车票的流程,但哪怕是国家大力推动的火车票实名制都是2012年才得以全面实行,单靠这些游戏厂商想在07年就完成这种类似的壮举,实在难上加难。 就这样,在这套“防沉迷系统1.0”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我国的游戏产业慢慢度过了网络游戏独霸市场的年代,来到了手机游戏崛起的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游戏市场出现了质的颠覆:未成年用户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廉价、网络使用成本的走低而开始暴增,新一代的“防沉迷系统”上线势在必行。 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制度上再给防沉迷系统进行了一次完善。 例如,必须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8~16周岁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等等。 从上述条款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的防沉迷制度正在不断细化,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氪金问题非常重视。 落实到技术层面,最难攻克的“实名制问题”似乎也有了解决的方案,比如说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以腾讯为例,登录它旗下的游戏时,疑似未成年用户需要进行人脸识别认证,并与公安权威平台信息进行审核比对,在充值支付环节也要进行此项流程。 再比如把老师、家长监督也纳入线上“防沉迷系统”的一环。 还是拿砸得起钱的腾讯为例,它研发的成长守护平台就可以让家长通过绑定孩子的账号,实时获取孩子的微信、QQ号登陆的游戏信息,直接进行线上监督管理(好像也能用来跟孩子一起开黑上个分啥的)。 这种新时代下的“防沉迷系统2.0”可以说是综合了线上和线下、AI与人力的超级进阶版本,算是把实名制认证推进了一大步,但它的缺点肯定也是有的,而且很直白: 这玩意儿太贵了。 人脸识别技术的调用成本约为0.68~1元/次,如果玩家每次登陆都要使用此功能的话,游戏公司要负担的资费简直是天文数字,再加上配套监管APP的研发成本,根本就不是那些旗下只有一两款手游产品的中小游戏公司能承担的,手游的寿命本就不长,为一个附加的系统投入如此多的资金,中小游戏厂商恐怕要哭爹喊娘了。 (人脸识别技术调用价目表)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下的防沉迷系统对比十年前简陋的雏形,可以说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但它逐步升高的门槛也让众多游戏厂商望而却步,如何在功能性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是防沉迷系统今后所面临的的主要问题。 03 是必须还是遮羞布 如果和其他国家的“防沉迷”措施对比,我们会发现,我国的“防沉迷”手段其实算得上是是领先世界,拿游戏产业强国美国和日本举例: 美国防沉迷主要靠一手游戏分级制度,由“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把游戏分为7级,从最宽松的E(EVERYONE)到最严格的AO(ADULT ONLY),会明确地印在游戏包装上供顾客识别,再辅以法律奖惩、行业自查、媒体监督等手段,在游戏时长上反而并未设限,管理较为宽松。 日本的“防沉迷”则尚处在起步阶段。2020年3月18日,日本香川县议会正式通过了《网络及游戏成瘾对策条例》。该条例指出,高中及以下年龄的未成年人在工作日游戏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节假日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生以下未成年人玩游戏和使用智能手机时限规定为晚9点前,高中生则为晚10点前。乍一看比中国还要严格,但目前也仅处在地方试点阶段,普及还为时尚早。 与外部对比后我们再来关注下内部受众: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参与调研的未成年人中,53%认为防沉迷措施有用,45%会因为防沉迷系统的提醒而终止游戏。 由此看来,我国的防沉迷系统显然颇具成效。但如果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光靠政府和游戏厂商搁上面使劲显然是不够的,家长这边也得给点力,如果不能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悉心的陪伴,即使堵住了游戏,孩子依然会沉迷于短视频、网文、动画、追星等娱乐项目,砍掉游戏时间不代表就能延长学习时间,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到头来总不能像十多年前一样,再把这些娱乐活动都打成“XX海洛因”然后踩上一万只脚吧? 在此我们继续引用一段王骏生先生的文章: “中国的这些家长们,当孩子上学之后,就有了卸负担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要上班、要工作,就不能够再承担孩子的教育工作,这些教育、管理应当由社会、由学校而不是自己来完成。孩子好,那是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孩子不好,那就是社会不好、环境不好、学校失职。他们不觉得自己有责任,却给孩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却要求孩子处处执行自己的指令。在中国家长的眼里,孩子是没有自主权的白纸,所有的活动和安排,都要在自己的计划下,由社会和学校来监督完成。一旦有偏差,他们就会采取极为粗暴简单的手法,或者责难社会学校、或者责难孩子自己,他们一相情愿地要求取缔一切按照他们标准来说会影响他们哺育计划的东西,而这种一相情愿则加深了孩子的反抗和两者之间的代沟。” ——《疯狗的狂吠》 这段来自2000年的文字现在看来依然极具警示作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今许多80、90后已经为人父母,从那个游戏妖魔化的年代走来的他们,显然痛定思痛,对游戏的态度相对积极,也更愿意了解防沉迷的机制,和孩子一起游玩寻找共同语言,根据调查显示:在80、90后家长中,近九成对孩子的游戏内容有基本了解,五成以上对防沉迷系统基本了解。 种种数据表明,那个把游戏扭曲为“电子海洛因”、野蛮治疗“网瘾”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电子游戏成为全年龄段人士的休闲娱乐方式已是大势所趋,而有十余年历史的防沉迷系统则是这一系列变迁的见证者。 如今,在法律政策、厂商技术、家长协力的三重buff加持下,我们有理由对我国防沉迷系统的未来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正所谓法莫如显,在一个高知名度、高信誉度的未成年玩家保护制度管理下,我们的游戏才能拥有更多“见光”的机会,中国游戏市场才有能进一步扩大,给国产游戏产业带来新的生机。
6亿美元如何被黑客盗走? 揭秘史上最大加密代币盗窃案
图注:6亿多美元加密代币被黑客盗走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3日消息,本周二,黑客犯罪分子成功实施了史上最大一桩加密货币盗窃案,从代币交换平台Poly Network偷走了6亿多美元的数字货币,却又在不到48小时内返还了价值3.42亿美元的代币。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黑客是怎么做到的呢?以下是这次加密货币盗窃案的信息汇总: 什么是Poly Network? 在加密货币世界里,Poly Network鲜为人知。它是一个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旨在促进P2P交易,重点是让用户在不同区块链之间转移或交换代币。 例如,客户可以使用Poly Network平台把比特币等代币从以太坊区块链转移到币安智能链。 Poly Network由中国企业家达鸿飞创建,后者目前也是区块链平台Neo的CEO。Neo的网站显示,Poly Network在去年8月由Neo、加密货币交易平台Switcheo以及区块链公司Ontology合作推出。 黑客是如何盗取加密代币的? Poly Network的运营基于币安智能链、以太坊以及Polygon区块链。区块链之间的代币交换使用的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一种特殊协议,旨在提供、验证及执行合约,里面包含了何时向对方释放资产的指令。 加密货币情报公司CipherTrace称,Poly Network使用的其中一项智能合约包含了大量流动性资产,旨在便于用户高效地交换代币。然而,Poly Network周二发布推文称,初步调查发现,黑客就是利用了这一智能合约中存在的漏洞。 根据以太坊程序员凯尔文·菲克特(Kelvin Fichter)对交易的分析,黑客似乎重写(Override)了发给三大区块链的合约指令,把资金转移到了三个钱包地址中,也就是存储代币的数字位置。这一过程随后被Poly Network追踪到并公布。 区块链取证公司Chainalysis称,攻击者盗取了12种以上的不同加密货币资金,包括以太币和一种类型的比特币。 Chainalysis发布在以太坊网络上的数字信息显示,一位声称参与了攻击的人士称,他们发现了一个“漏洞”(没有具体指出是何种漏洞),想在其他人利用它之前将其曝光。路透社无法证实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钱去哪了? 加密货币网站Coindesk周二报道称,黑客一开始试图把三大钱包之一里的部分资产转移到流动性池Curve.fi中,但是遭拒绝。大约1亿美元代币从另外一个钱包中转出,存放到了流动性池Ellipsis Finance中。 Curve.fi和Ellipsis Finance尚无法联系到发表评论。 然而据Poly Network透露,黑客从周三稍早时候开始把资产转回到Poly Network。到周四早晨时,黑客已经退还了价值3.42亿美元的代币,还有2.68亿美元从以太坊区块链盗取的代币尚未归还。Poly Network在美国东部时间周四大约10点(北京时间周四22点)表示,仍在与黑客沟通,后者正逐渐退还剩余资产。 黑客是谁? 目前还无法确认黑客的身份,也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多人发起的攻击。 网络安全公司SlowMist在其网站上称,它已经发现了攻击者的邮箱、互联网协议地址、设备指纹(独特的设备标识),但是尚未点出任何个人的名字。SlowMist称,这次盗窃案“很可能是一次计划已久,有组织、有准备的攻击”。 根据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发布的信息,尽管实施攻击的黑客假扮成了“白帽黑客”(会退还资金的有道德黑客),但是一些加密货币专家表示怀疑。 Chainalysis首席技术官、前美国联邦调查局资深官员古瓦斯·格雷格(Gurvais Grigg)认为,白帽黑客不大可能窃取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他在周三表示,黑客之所以退还部分资金,可能是因为发现很难把它们转换成现金。 “很难知道他们的动机……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否会退还全部资金吧。”他补充称。(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iPhone 13加入的这个功能 又甩开Android一大截了
「Manners Maketh Man(不知礼,无以立也)」是《王牌特工》中科林叔的口头禅和行事风格。 电影之中,科林叔把英格兰绅士哈利演绎的淋漓尽致。而现实之中,慢条斯理的处事风格可以说是英国绅士的一贯特点。 如同哈利,现实中的绅士同样喜欢各式各样的运动,斯诺克、足球、赛马以及飙车。也是由于他们的热衷和推崇,间接促进了汽车工业在英格兰的发展。 除了正统的银石赛道,民间也有着相当出名的赛事。其中,「蓝色火车竞赛」相当的出名,如同名字,就是与当时代表工业革命产物的蒸汽火车比拼速度,为了就是展现当时汽车的性能。 在 1926 年, 伍尔夫·巴纳托(Woolf Barnato)驾驶着宾利 6.5L 超过了著名的法国「蓝色列车」。自此之后宾利 6.5L 又被称之为「Blue Train Bentley」,以明示宾利 6.5L 比火车还快。 后续,宾利还赢得了 1927 年到 1930 年连续四年的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赛车血统拉满。一直到如今,宾利也有着相当的速度基因,也渐渐成长为英国本土豪华品牌之一,甚至也成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座驾。 似乎,无论什么都可以发生在宾利这个品牌之上。 01 iPhone 5s 给宾利拍了一部广告片 在 2014 年,宾利策划了一只名为《智能细节(Intelligent Details)》的广告片,以黑白色调为主,讲述了宾利慕尚如何把奢华、性能与技术结合在一起。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智能细节》更像是个小纪录片,拍摄手法较为平庸。但如果加个前提,这支广告片完全是由 iPhone 5s 拍摄,或许就该把「平庸」更换成「惊艳」了。 就如同汽车取代马车,超越蒸汽火车一般,智能手机也正在逐步取代小型数码相机,都是历史的车轮。 相对于其他智能手机,iPhone,准确的说应该是苹果很早就开始介入电影(影视)工业,不断的推出和更新视频编码。不像是面向大众的硬件或系统,它很少被普通人所熟知,但在影视工业中逐步成为主流的选择。 02 ProRes 编码备受好莱坞青睐 2007 年,苹果推出了 Apple ProRes 有损压缩格式,最高可以用于 8K 分辨率的视频后期制作。同时,苹果还推出了 Final Cut Studio 2 相应的编辑软件。 再到 2018 年的 NAB(全美电视展)迁徙,在 ProRes 基础上,苹果又扩展出了 ProRes RAW,同样为一种编码格式。 ProRes RAW 比 ProRes 保留着更多的原始信息,码率更高,所记录的素材很适合制作 HDR 标准的视频。 如果说,ProRes 面向的是高清(8K)视频,那 ProRes RAW 就是为了 HDR 标准的视频而诞生。 苹果的 ProRes 系列编码的优势就是「方便」,无需转换就能够进行回放和编辑。如此来说, 采用 ProRes 的工作流会效率更高,方便很多。 因此,ProRes 编码的逐步成为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主流编码,而后续推出的 ProRes RAW 正在渐渐取代 ProRes 成为新的主流。 ▲ iPhone 13 Pro 系列渲染图. 说了这么多 ProRes 编码,一是表明苹果在影视工业上经营多年,二是 ProRes 可能会出现在 iPhone 13 Pro 系列之中。 03 iPhone 13 系列影像大升级 根据爆料一向很准的彭博社小马(Mark Gurman)称,iPhone 13 系列的摄像头会有相当多的升级。 ▲ iPhone 13 系列十有八九就是如此了. 除了对 ProRes 编码的支持,视频中还支持实时人像模式,以及一套新的滤镜系统,用来改善照片的色彩与观感。 先抛开 ProRes 不谈,实时人像模式、新的滤镜系统从侧面反应了 A15 芯片会有更强的 AI 算力,而 iPhone 13 的计算摄影或许会再次提升。 这两项新功能可能会面向 iPhone 13 整条产品线,而且可能会成为 A15 芯片独享的功能,或许不会下放到 iPhone 12 系列之中。 ▲ iPhone 12 Pro Max 支持 Apple ProRAW 格式照片. 而 ProRes 视频编码的支持可能更像是 Pro 系列的专享,以区分 iPhone 的不同定位。这跟 iPhone 12 系列上的 ProRAW 照片格式有些许类似。 从 ProRes 的诞生史与面向影视工业的定位来说,支持 ProRes 编码的 iPhone 13 Pro 系列更可能是向极专业领域扩展,有融入影视工业制作流的潜力。 不过,这好像对普通消费者的你我用处不大,毕竟日常拍个 4K 就已足够。或许,以后你手拿 iPhone 13 Pro 系列,可以跟朋友吹嘘到「它有拍出好莱坞大片的潜力」。 04 支持 ProRes 编码或许只是个开始 iPhone 4 能够记录 720p 分辨率视频,iPhone 6s Plus 能够记录 4K,iPhone 7 Plus 配备了双镜头,iPhone 11 Pro 系列支持三镜头,iPhone 12 Pro 系列能够记录和显示杜比视界的 HDR 视频。 就如同苹果不断在影视工业中对视频编码进行推陈出新一般,在 iPhone 上也不断地提升视频记录能力。ProRes 编码的加入,无疑提升了 iPhone 13 Pro 系列专业上限。 目前,无论是超短片、商业片、纪录片还是一些电影都出现了智能手机的身影,而工具的扩展也为传统的电影定义带来了不少新鲜的创意和想法。 iPhone 13 Pro 系列对 ProRes 的支持,一只脚迈进了专业的影视工业流程,剩下的一只脚就看使用者如何去施展创意了。 但 ProRes 编码下放到 iPhone 之中,仍然要面对一些问题。 ProRes 格式编码的编辑目前只有 Final Cut Pro X 这类桌面级软件支持,虽然通过 AirDrop 可以让素材在苹果生态之中流转,但这并不是一个靠谱的协作方式。 显然,iPhone 13 Pro 系列支持 ProRes 编码之后,或许 Final Cut Pro 会登陆 iOS 平台以辅助对 ProRes 素材的预处理,又或许 iOS 原生相册会集成相应的编辑、导出功能。 如此来说,iPad Pro 的生产力又会多一分? 另外,纵使 ProRes 是一种压缩编码,但其码率是要高于普通的视频素材,会带来不少的存储压力。要么外挂一个硬盘,但 Lightning 接口的「小水管」无法满足数据的高速读取和写入,要么就增加 iPhone 的容量。 如此来说,传闻中 1TB 容量的玉皇大帝版 iPhone 可能成真。 再者,A15 芯片加持下对 ProRes 编码的支持,可能无法下放到 A14 芯片的 iPhone 12 系列,但十有八九会与 M1 iPad Pro 共享,加上相应的编辑软件,可以再给 iPad Pro 的生产力加一分了。 Android 阵营不断地提升硬件水准,与 iPhone 的差距越来越小。而苹果引以为傲的生态,也在被不断挑战。 把 ProRes 视频编码这种已经成熟的技术扩展到 iPhone 上,增加其专业性,算是面对竞争的一个解法,只是在过于专业的领域上发力,可能很难刺激到大众市场。 或者新 iPhone 的视频特性,只是 A15 芯片竞争力的冰山一角。苹果的 A15 芯片才是 iPhone 13 系列的杀手锏。
首次发现!中国丝路巨龙等大型恐龙与哈密翼龙动物群“生死与共”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发现大型恐龙化石,相关论文8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旗下的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据悉,此次研究的3件恐龙化石都属于蜥脚类的多孔椎龙类,科研人员将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与新疆哈密巨龙。 中国丝路巨龙(左)与新疆哈密巨龙(右)及哈密翼龙动物群生态复原图。创作/赵闯,科学指导/汪筱林 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发现新化石 自2006年以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领导的哈密科考队连续在哈密戈壁进行科考工作,发现了罕见的哈密翼龙动物群,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上亿数量的翼龙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名副其实的翼龙伊甸园。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哈密翼龙—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正在推进地质公园和翼龙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 科研人员还发现大量3D翼龙蛋和翼龙胚胎化石。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认为哈密翼龙具有快速生长的骨骼结构,出生后还不能飞行,尚需要父母照顾,这些发现和研究揭示了翼龙这一特殊的飞行爬行动物的生命史。通过野外考察及地层学等学科相关证据,科研人员认为,这些数量巨大的翼龙经历了多次白垩纪湖泊风暴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快速埋藏。 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据古脊椎所哈密科考队负责人汪筱林介绍,此次研究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距今约1.3亿年-1.2亿年,与哈密翼龙化石共生保存,是哈密翼龙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非翼龙类脊椎动物化石,三件标本的产出地点相距约2千米-5千米。 他说,由于化石长期暴露于极干旱强风沙的戈壁地区,在地表风化破碎严重,科考队分别于2008年、2013年和2016年进行了抢救性采集。 多孔椎龙类,蜥脚类恐龙中的超大个子家族 多孔椎龙类是蜥脚类恐龙巨龙形类中的一支,生存于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晚期,多样性比较丰富,其化石在全球各大陆都有发现。多孔椎龙类大多体型庞大,如阿根廷龙体长超过30米。 多孔椎龙类主要特征包括颈部和前肢较长,至少具有15节颈椎,不同于尾巴极长、前肢较短的梁龙类;牙齿呈棒状,不像腕龙类那样具有勺状的牙齿。 近年来,多孔椎龙类的化石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白垩系地层中陆续被发现和研究报道,其主要分布在甘肃、河南、山东、辽宁、广西等地。之前,在新疆白垩系地层中还没有发现过多孔椎龙类化石,唯一的蜥脚类恐龙是在准噶尔盆地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发现的似亚洲龙,由于标本破碎,其分类位置和命名有效性尚存在争议。 新恐龙被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与新疆哈密巨龙 由于化石暴露地表风化极其严重,三件标本仅残存了部分表面破碎的椎体,抢救性采集后,科考队技术人员对尚埋藏在岩石中、没有暴露地表的另一侧进行了科学修理。“我们用石膏将标本打包采集回来,去掉骨骼周围的岩石,在显微镜下仔细修理,把骨骼完整清晰地暴露出来。”汪筱林说。 修理后显示,三件标本分别为6节关联的颈椎及颈肋、7节关联的尾椎和一段破碎的荐椎,其中前两件标本分别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和新疆哈密巨龙。据科研人员介绍,名称代表了化石产地和这类恐龙巨大的体型。哈密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此次用化石命名来纪念中国连通世界的丝绸之路。 中国丝路巨龙6节颈椎的总长度约3米,是我国山东蒙阴发现的早白垩世师氏盘足龙(体长约15米)对应颈椎平均长度的近2倍,科研人员保守估计,中国丝路巨龙的体长超过20米。与中国丝路巨龙保存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残破的哈密翼龙下颌,说明大型的巨龙类恐龙与哈密翼龙共同生活在白垩纪的天空和陆地。 科研人员保守估计,新疆哈密巨龙的体长约为17米。与新疆哈密巨龙共同保存的还有一枚兽脚类恐龙牙齿,这也是哈密翼龙动物群中首次报道的兽脚类恐龙化石。蜥脚类都是四足行走食植性的,这些大型食植恐龙和食肉兽脚类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增加了哈密翼龙动物群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危卓 原标题: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其一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
中国累计建设5G基站达96.1万个 推动5G应用正当其时
  王 威作(新华社发)   日前,内蒙古5G产业创新基地在和林格尔新区正式揭牌,该基地由和林格尔新区携手电信、移动、联通、铁塔、华为共同打造,是发挥多方资源优势开展5G产业创新、展示、应用的平台。图为工作人员在该基地展示区与机器人互动。   丁根厚摄(人民图片)   目前,5G融合应用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5G商用发展成绩亮眼,技术产业能力不断提升,网络和用户规模全球领先,应用探索日益活跃。近日,工信部等10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等15个行业的5G应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普朗铜矿地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区东北部,矿区海拔为3400—4500米,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长期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大挑战。如今,有了5G+智能装备、智能控制,采矿工人在调度大厅便能操作数公里外的井下采矿智能装备,实现“少人、无人”的安全生产。   除了智能采矿,智慧港口建设也如火如荼。位于广东省深圳市西部港区的妈湾港,改造前一直是散杂货码头。那时工人每日要在30米高空上的驾驶室连续工作8小时,长时间的低头观察容易导致颈椎不适。现在,在5G技术赋能下,工人们坐在智能远控中心就可以同时控制6台设备,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智慧物流、智慧电力、智能油气、智慧农业……5G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落地提速。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累计建设5G基站达96.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占全球80%以上,5G+超高清视频、智慧教育、智慧医院、公共卫生、健康养老等典型应用加快发展,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5G对带动产业链发展的作用备受关注。在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韦柳融看来,5G将带动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上游是芯片、射频器件等电子元器件产业,中游涉及网络系统设备、网络建设等,下游为网络运营、多样的应用场景和终端产品等。预计从5G商用牌照发放到2025年,5G将带动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投资约1.2万亿元,带动垂直行业5G网络和5G终端设备投资约4700亿元,累计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超10万亿元。   高速网络让生活更便利   “前几天在家用手机看奥运赛事高清直播,也不担心卡顿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员工小刘告诉记者。小刘使用5G手机有一段时间了,“周围的同事、朋友经常问我使用体验。我能感觉到,大家购买5G手机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小刘说,5G手机使用体验越来越顺畅,套餐资费优惠力度越来越大,相信5G手机的普及速度会越来越快。   5G融入社会民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5G的速度与便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5G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达到1.28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3.4%。   防疫期间,直播带货、远程医疗、云端旅游等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在这些应用场景中,以高速率、低时延为特性的5G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5G带来的改变正在你我身边发生。周先生是浙江省杭州市一家景区餐厅的老板。疫情之初,餐厅的经营遭受重创。后来,他想到了直播。“5G网速快,高清直播清晰流畅,可帮了我大忙!”周先生介绍,凭借5G+直播,餐厅推出外卖业务,生意一天天有了起色。   专家指出,5G网络的广泛覆盖,可将社会治理的感知触角广泛延伸、深度下沉,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当事人不管身在何处,都可通过手机、电脑参与庭审。这种跨越时空的开庭方式,正是得益于5G、区块链等新技术协同打造的“全天候”“不下线”“非接触式”智慧云庭审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5G商用以来,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在新型信息消费、行业融合应用、社会民生服务等领域的5G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5G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   合力推动5G规模化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确立了未来3年中国5G发展目标,并提出七大量化指标,其中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可以说,5G应用扬帆起航正当时。   推动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但5G应用的规模化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覆盖同等面积,5G基站建设投资大约是4G的1.5倍,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存在一定资金压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彭健说,5G基站能耗较高、电费开支大,也掣肘推广覆盖。   “当前我国5G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5G应用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5G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与行业融合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遵循从试点示范到规模推广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规律。   专家表示,5G应用的主战场在赋能实体经济,在赋能千行百业,这就决定了5G应用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现在亟需统筹多方力量,不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参与,开展“团体”合作,也亟需政府部门间通力协作,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从而形成合力,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打造5G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史志鹏)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