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又有A股董事长失联!与神秘人有关,此前有董事长被查、总裁跳楼
8月13日晚间,上海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达新材”)于2021年8月12日晚接到自称广西省桂林市公安局电话,通知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杨鑫目前已被桂林市公安局立案调查,具体案件情况不便透露,相关立案文书已通过邮寄方式送达。 8月13日,经杨鑫配偶致电核实,对方回复称相关立案文书已通过挂号信形式于7月19日左右发往杨鑫先生身份证记载的山东省某地址,后经杨鑫配偶确认,该地址未收到任何相关文书。 截止目前,公司、杨鑫配偶及其他公司可取得联系的杨鑫亲友均尚未收到相关司法文书。 公司自2021年8月12日下午起至本公告披露前,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联系杨鑫,但均未取得有效联系,公司暂无其他有效途径确认相关情况是否属实。 若后续公司核实上述情况属实,在杨鑫失联或被立案调查期间,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将按照《公司法》等规定规范运作,也将采取相应履职衔接安排确保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此外,近日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的一个公告中,AI财经社注意到,杨鑫先生与隋田力系业务合作关系,隋田力控股并担任法人的上海星地通、江苏星地通与杨鑫先生控制的公司存在业务往来,系杨鑫先生控制的公司的供应商。 在5月30日上海电气自曝百亿损失风险后,宏达新材、瑞斯康达等上市公司纷纷披露类似业务产生损失的重大风险。而这些上市公司均陷入了“神秘人”隋田力打造的“专网通信”的局里。 7月27日晚,上海电气党委书记郑建华接受上海市纪检委调查。8月2日晚间,上海电气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黄瓯先生逝世。(文 | AI财经社 赵昊)
国产Jeep没落,广汽菲克股东双方失和
文丨AI财经社 魏帅 编辑丨冒诗阳 在广汽菲克工作5年之久的杨新(化名)最终递交了辞职申请书。 “不只是我,近期公司的人员流动非常大,连最为稳定的采购部门都有好几位同事离职。其实我们对于这家工作多年的企业都有感情,但是近两年无论是产品、销量还是企业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让我们看不到这家企业未来的希望。”在杨新的描述中,广汽菲克沉疴已久。 实际上,广汽菲克原本在华旗下拥有菲亚特和Jeep两大品牌,此前由于菲亚特在华销量惨淡,于2018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Jeep品牌也因此成为广汽菲克最后的希望。 然而Jeep远未如广汽菲克所愿。最新销售数据显示,今年7月Jeep销量仅为528辆,1-7月累计销量也仅为1.22万辆。产量方面,Jeep品牌7月产量为160辆,6月产量更是仅为5辆。从数据来看,目前Jeep的产量远低于销量,市场以消化处理库存为主。 Jeep低迷的销量仅仅是如今广汽菲克问题的“冰山一角”。 更大的问题在于公司的连年亏空。据广汽菲克股东方广汽集团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9.66亿元,同比下降9.85%。其中,两大合资品牌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分别盈利40.78亿元和60.15亿元,撑起集团利润大旗;而广汽菲克在并未给母公司产出盈利的前提下,公司净资产更是亏损3.31亿元。2017年这个数字还是44.22亿元。三年时间,广汽菲克净资产亏损近50亿元。 三年时间,净资产亏损50亿元,销量低至500余辆,广汽菲克到底做错了什么? 中国市场“水土不服” “问题太多了。”对于老东家如今的情形,杨新也十分惋惜。 杨新向AI财经社坦言,股东方FCA(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产品层面并没有真正的为消费者考虑。“包括产品规划、新车型导入、电动化进程等方面,相比于其他合资品牌和本土品牌来说,太慢了。” 确实,广汽菲克在华步伐远逊于它的对手们。 2015年-2016年,Jeep品牌赶上了SUV的热潮,在这两年间先后推出国产自由光、自由侠和指南者三款车型,实现了小型、紧凑型和中型SUV的产品覆盖,最终2016年实现近18万的销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2016正值中国汽车市场SUV这一细分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时期,几乎每一家主攻SUV市场的企业和品牌都在这一年赚的“盆满钵满”。可以说,SUV造就了Jeep的热销。 随着SUV车型热潮的褪去和竞争加剧,一成不变的Jeep面临的危机愈演愈烈。 2018年Jeep品牌深陷烧机油的丑闻,广汽菲克召回14万辆自由光和指南者,品牌形象也因此一落千丈。与此同时,在品牌和产品后继乏力等问题的不断积累之下,Jeep经销商权益受到大幅影响,大幅压库存导致了经销商亏损严重,不仅出现了经销商到总部讨说法、拉横幅,更是有20余家经销商退网。 2018年-2020年这三年,堪称广汽菲克的“至暗时刻”。产品走弱、新车型推进一度停滞,直接导致了销量连年降低,分别为12.52万辆、7.39万辆、4.05万辆。 有分析人士表示,广汽菲克销量的骤降是注定的,初期广汽菲克快速上马国产车型之时,国内竞争对手尚少,而自由光、自由侠以及指南者的价值参照物也是以往的进口车,因此吃到了市场的红利,但是后来随着大众、丰田等品牌开始加码SUV合资车型,价格参照体系很快发生了变化,广菲克一成不变的步伐只能变得被动和尴尬。 事实上,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车市发展的必然,而Jeep的问题便是没有适应这一变化,对于中国市场的变化“水土不服”。 杨新也数次提到广汽菲克在中国市场的一成不变。“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5年前的汽车市场,无论是产品理念还是服务理念都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而广汽菲克却还在原地,或者是变得很慢,只能是越来越弱。” 合资双方的矛盾 图/视觉中国 Jeep品牌低迷的市场表现,一度有传出FCA撤资广汽菲克的消息。 2020年底,有媒体报道称FCA已经单方面提出从广汽菲克撤资,引发行业内的极大关注。随后广汽菲克正面回应称,关于FCA从在华合资企业广汽菲克撤资系失实报道。广汽菲克表示,2020年8月,FCA与广汽集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并合力对广汽菲克注资10亿元人民币,推动广汽菲克在华持续稳固发展。 按照广汽菲克的计划,未来5年内依托股东双方,广汽菲克将在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自动驾驶技术上重点突破,并将在包括动力总成、车联网等领域推进和深化本土化合作开发。 今年7月,股东双方再次联合为广汽菲克注资30亿元,以实现业务稳定发展。 然而实际上,广汽菲克的前进步伐并没有那么顺利,股东双方的合作可能远没有表面这么“和谐”。 身为广汽菲克的员工,杨新对此体会颇深。“实际上双方合作非常不愉快。在很多问题上,双方都达不成一致。”杨新举例,双方开董事会讨论规划方案争论许久以后,还是通不过。久而久之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很多预想的政策和方案压根无法实施。 这一问题也就直接导致了广汽菲克Jeep品牌产品推进上的缓慢。 而针对40亿元的注资,杨新也表示只是杯水车薪。“目前情况下的注资只能是维持广汽菲克目前的存在,按照它亏损的脚步来说,40亿也撑不了多久。” 按照2020年的数据,广汽菲克在长沙的基地产量约为3.86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11.77%。一位广汽集团的内部人士曾评价广汽菲克:Jeep品牌要想实现销量方面实现突飞猛进不太现实,但可以朝着小众品牌的方向发展,扎根深耕,逐渐走出低谷、重返赛道。 但小众路线能否得到广汽菲克股东双方的认可,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只有14秒假老黄才是假的!黄仁勋没有骗了全世界
新智元报道 来源:网络 编辑:好困 su 【新智元导读】这两天,英伟达发布了一个视频,揭秘4月份在GTC发布会上出现的「黄仁勋」数字人。不过,老黄只是用了14秒假身而已。做一个「假老黄」使用的技术倒是没有那么新颖,不过这波Omniverse的宣传却是很到位了! 什么? 英伟达4月份在GTC上发布的Keynote视频里老黄竟然是假的? 文章一出就席卷了各个平台,直接刷出圈了。 然而,细心的微博网友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简而言之就是: 视频中,随着镜头逐渐拉远,老黄也开始被「分解」,一波特效完成之后,老黄消失了。 这时,画面中呈现出来的厨房就是用Omniverse生成的「数字孪生版」了。 在这个这个「假」厨房里,英伟达还特地加入了一些彩蛋。 比如右下角的国旗和「乐高老黄」,一瓶据说是带着自家logo的橄榄油,还有左边的厨具也被换掉了。 通过视频的慢放可以看出来场景的切换。 消失之后再一次出现的就是「假老黄」了。 英伟达的官方博客中表示,在一小时48分钟的演讲中,只有14秒是合成的。 可以肯定的是,一场主题演讲的中心不能没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一小时48分钟的演讲中,除了14秒,即从1:02:41到1:02:55,黄仁勋本人在主题演讲中都有发言。 根据财新的报道,英伟达表示该纪录片意在展示Omniverse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而非暗示黄仁勋4月的演讲全部或部分采用虚拟技术。 此处来个「乐高老黄」的特写。 不能说是非常厉害吧,但也很强了 为了制作这个「假老黄」,首先需要来一个全身的3D扫描。 衣服都不能放过的那种。 也就用上百个相机拍几千张照片吧。 面部的动作则只需要导入纯音频即可,Audio2Face能根据语音内容自动生成。 模型看起来太假了怎么办? 这里就需要祭出另一个技术了:Face-Vid2Vid。 只需一张老黄的照片,对应覆盖在CG模型上就可以了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脸了。 不过身体动作的捕捉还得需要一位专业的演员代劳才行。 英伟达总共录制了8小时的视频,期间这位演员需要一边阅读以前的Keynote,一边模仿老黄的动作和表情。 此外,英伟达还制作了21个版本的老黄,并从中选出最像的那个。 至此,老黄的替身也就差不多制作完成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GTC视频里的「假老黄」。 然而吧,这个效果和英伟达最新发布的GTC Keynote揭秘视频里展示的,感觉是一个东西,又好像不是。 老黄再获奖!芯片行业最高荣誉诺伊斯奖 老黄这段时间可谓是热度满满! 昨天SIGGRAPH发布的纪录片介绍了英伟达4月发布会「假老黄」诞生的始末; 前几天,英伟达股价大涨,老黄身价涨到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1亿元),跻身千亿富翁行列! 上个月,他获得了全美亚裔工程师终身成就奖(AAEOY),此前的获奖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如丁肇中、朱棣文)、宇航员、企业高管(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昨天,老黄又获奖了! 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宣布将该行业最高荣誉罗伯特·诺伊斯奖( Robert N. Noyce Award)颁发给黄仁勋!颁奖晚宴将于11 月 18 日举行。 该奖项以半导体行业先驱罗伯特·诺伊斯的名字命名,他被称为「硅谷之父」、「集成电路之父」,是仙童半导体公司和英特尔联合创始人。 SIA 总裁兼CEO 约翰·诺伊弗(John Neuffer )表示,「黄仁勋非凡的远见和不懈的执行力极大地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革新了计算并带来了先进的人工智能。他带来的创新包括游戏、科学计算、自动驾驶汽车。」 对此,老黄表示,「我很荣幸能代表英伟达的同事获得 2021 年诺伊斯奖。」 他还说,半导体和计算机行业对世界影响深远。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生物学和元宇宙的时代的来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进步。 老黄于 1993 年创立英伟达,自成立以来一直担任 CEO 和董事会成员。公司现在市值超过 4900 亿美元,拥有 20,000 名员工。 英伟达从 3D 图形起步,助力游戏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娱乐产业。 采用英伟达RTX技术的游戏《古墓丽影:暗影》 采用英伟达RTX技术的游戏《地铁:离去》 最近,英伟达再次推动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用 GPU 作为计算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 一小段CG而已,没那么玄乎 英伟达发布视频揭露黄仁勋本身全都是数字合成而非实拍后,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只是一小段CG而已,没那么玄乎,理性看待,吹爆没必要。」 尽管如此,Omniverse的重量级宣传也是达到了啊! 不过,更多的可能是催显卡的网友… 也有网友表示,最后的质量挺「low cost」的。 笑看吃瓜群众。 对于「假老黄」,你有什么看法呢?
英伟达数字人文章刷屏 量子位就不严谨和失当之处致歉
大家好,昨天我们发布的一篇英伟达数字人新进展的文章,引发了较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经过我们的复核及英伟达官方最新确认,这篇文章存在不严谨和失当之处,特此进行说明和致歉。 一、说明一下我们的错误。 今日英伟达官方确认(已在官方博客中更新),4月发布会中,黄仁勋的Omniverse数字人仅出现过一次,就在发布会约62分钟处,持续时间约14秒。画面如下: 根据这个信息,发布会中其他消失的老黄、厨房等片段(如下图所示),应是其他CG电脑动画特效,不属于数字人技术。 在我们的文中,没有明确传递这一信息,让读者误以为黄仁勋的数字人出现过不止一次。 例如文中明确表示过: 隐约读出另一个事实,当时的老黄是真真假假,虚实交替的。 我们主观认为英伟达大费周章地制作老黄数字人,并且在事发三个多月后,在学术顶会上对外发布幕后纪录片,不应该只展示短短的一段时间。 并且用接下来的一段图文,来描述发布会中老黄“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这几乎是明确的暗示,还有更多虚实交替段落,英伟达还留有其他彩蛋。 这种推测不符合事实。 我们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上的不严谨。当然,那篇文章还有其他不当之处,我们也会认真反思和检讨。 二、郑重向大家致歉。 在此,我们为昨日那篇英伟达数字人文章中存在的不严谨和失当之处,郑重向大家致歉。 以及感谢及时给我们以指正的朋友。 昨日文章发布前后,我们也一直在跟相关各方联系和求证,但还是遗憾地出现了问题。责任在我们。 今后我们将深刻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态度,更好地向大家传递前沿科技的相关信息。 关于那篇文章,昨日下午我们已在文章最开头、置顶留言中,对可能存在争议进行了提示。这次的致歉内容也会更新在置顶留言。这篇文章收到的打赏,我们今天上午已经开始逐一联系读者退回。 出于传递全部信息、便于理解此次致歉的考虑,作为“案发现场”的那篇文章我们会继续保留一小段时间,将于今日晚间做删除处理。 感谢大家,以及再次致歉。 原标题:关于英伟达数字人文章的致歉和说明
童话破灭?研究显示用天然气生产氢能比直接燃烧更污染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期以来,氢能一直被视为一种可遏制交通尾气排放的替代燃料,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美国本土制造氢能的方式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氢能源本身并不会破坏环境,但美国却利用天然气制造氢能,而天然气却属于一种化石燃料。在美国生产氢能的工艺总绕不开燃烧天燃气,再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分子这一过程,由此产生的“蓝色氢能”可被用于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根据《能源科学与工程》杂志公布的一项新研究,开采天然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如此,这项研究还发现,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多达3.5%的天然气泄漏到大气中,其中一部分是甲烷。据估计,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6倍。当然,即使是这个数字也有细微差别,这取决于开采时间和矿源。 事实上,《能源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表明,这些数据揭示了这样一个结果:直接使用天然气比转化为“蓝色氢能”的污染更小。 虽然许多能源公司因为对天然气开采的投资,正在推广氢能作为替代燃料,但如果氢能来自太阳能或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将会对环境更为友好。后者产生的氢能又称为“绿色氢能”。 另一方面,生产氢能的工艺也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为何不同的汽车制造商在探讨替代燃料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例如,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对氢能的研究相当执着,而美国汽车制造商更倾向于使用BEV取代ICE。 据了解,在日本,氢能生产主要使用核电和太阳能等能源,比美国的天然气生产方法更为清洁。与此同时,丰田公司开发的卡罗拉赛车使用完全来自太阳能的“绿色氢”,因此整体上比电动汽车更加环保。 此外,就用途而言,部分交通工具更适合用氢能,因为这类能源可以向汽油一样快速加满,比如长途卡车入使用氢能就不需要停下来等待相对较长的充电时间,而本身自重不可过大,难以承担沉重电池组重量的飞机最终也可能会转向绿色的氢燃料。 总之,氢能本身并不存在问题,美国本土如想推广这种清洁能源更需要改进生产工艺,更多采用来自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氢”。(作者/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手机关了GPS还会被定位?这项新研究能阻止泄露位置隐私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13日消息,你知道吗?即使你的手机关闭GPS定位,你的位置信息也会被追踪到。这是因为你的手机会向你附近的手机信号塔显示个人标识符,这样运营商就知道了你的位置,并且你的位置数据可能会因此被泄露给第三方的数据收集行业。 美国南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能够阻止蜂窝网络泄露隐私的方法,能够使手机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网络连接的同时,保护用户的位置数据等隐私信息。 研究人员称,所有运营商都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只需要简单的软件升级就可以实现用户位置信息的保护,而不必去改变任何硬件设备。 这项新技术名为“优良手机加密(Pretty Good Phone Privacy,PGPP)”,于8月11日在USENIX安全会议上展示,研究论文已于2020年9月18日预发表在论文预发表平台arXiv上,论文以该新技术命名。 一、你的位置被手机信号塔“出卖”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刚刚到达一个新城市,就会收到运营商的问候信息?运营商是怎么知道你在哪里的?没错,就是你身边的信号塔“出卖”了你。 每张SIM卡都拥有一个永久的ID号码,被称作“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你的手机如果想正常工作,它就会向附近的信号塔出示自己的IMSI,这样运营商就可以知道你是谁、你有没有缴费以及你在哪个信号塔附近。 “当你的手机接受或发送数据时,无线电信号会从你的手机发送到手机信号塔,然后进入网络。网络可以获取所有的数据并将其出售给第三方公司或者出租信息的中间商。即使你禁止应用程序跟踪你的位置,手机仍然可以与信号塔交换数据,这意味着运营商随时都可以知道你在哪里。”论文的作者之一,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Barath Raghavan说。 在美国,没有任何一条联邦法律限制第三方使用用户的位置数据,因此专门买卖用户数据的“数据经纪人”和运营商可以从用户的位置信息等数据中获利。 据美国媒体WIRED报道,美国的主要运营商们尽管承诺不会销售用户数据,但仍然在暗地里将这些数据出售给第三方,直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AT&T、T-Mobile、Verizon等运营商做出了合计近2亿美元的罚款才停止了这种行为。 二、给手机的“身份证”加密,让用户匿名上网 为了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Barath Raghavan同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 Schmitt一起开展了研究。他们发现,在手机联网过程中,身份验证环节可以和后续的联网相分离,也就是说,用户个人的身份信息不必接入网络。 PGPP通过打破用户手机和手机信号塔之间的直接通信线路来工作。通过这一方法,手机不会向手机信号塔发送个人身份信息,而是发送加密令牌。用户上网过程的身份认证工作交由PGPP网关来完成,而不必被上传至网络。 ▲手机通过传统方式上网与通过PGPP上网过程区别示意图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你想匿名,该怎么让运营商知道你已经缴了费。在我们开发的协议中,用户支付账单后可以从服务提供商那里获得具有加密签名的令牌,用户可以通过令牌认证身份上网。我们的方法让用户的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相分离,这样就能使用户在接入网络的过程中匿名。”Barath Raghavan说。 PGPP的目标是避免使用唯一标识符来验证客户和授予网络访问权限。通过这项技术,网络通过匿名令牌识别用户,而运营商可以为全部用户发放相同的IMSI号码或者其他任何随机ID,这样就可以避免用户被人通过网络追踪。 Barath Raghavan和Paul Schmitt在实验室中用几部手机、一台运行Linux系统的电脑以及一个无线电平台USRP B210制作了原型系统,并在手机中安装了可编程的SIM卡对PGPP技术进行了测试。 他们发现这种新技术跟传统方式相比几乎没有增加任何网络延迟,也没有给网络连接增加多余的负担。运营商采用这种技术后,可以在单个服务器上处理数千万用户的匿名联网需求,并且通过现有网络无缝地部署给客户。 另外,由于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防止信号塔识别到用户身份,从而隐去用户的位置信息,因此其他基于位置信息的网络服务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研究人员组成的测试平台 三、PGPP让第三方获取的用户数据失效 为了使这项技术更好的在美国的电信公司内推广,Barath Raghavan和Paul Schmitt创办了一家名为Invisv的初创公司。他们说,运营商想要采用这种新开发的技术很容易,但是就算一切顺利,在全美推广也是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他们认为只要有几家运营商采用了这一技术,情况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如果一部分用户的位置数据变得不准确,那么包含这些数据的整批数据都没那么可靠了,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对于想要获取用户信息的第三方来说将变得没有意义。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能够被主流的运营商所采用。“地球上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被实时追踪,我们不得不默默地接受我们对自己数据控制权的丧失。我们相信,这项技术能够使我们恢复一部分控制我们个人数据的权利。”Raghavan说道。 结语:让运营商放弃既得利益,PGPP推广充满波折 长期以来隐私保护一直是公众热议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隐私泄露问题时有发生。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针对面部识别进行立法,以保护公众的面部数据隐私。关于用户上网过程中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等泄露问题正引起更多的重视。 美国部分运营商曾被爆出出售用户信息获利,如果PGPP能够得到推广,这条利益链条便会被斩断,显然这些运营商们不会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因此,PGPP要得到推广必定会充满波折。
超越3nm!三大晶体管结构方案解读
编译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8月13日消息,随着三星、英特尔、台积电、IBM等半导体厂商相继发布新晶体管结构的进展,半导体行业正处于晶体管结构转变的前夜。虽然芯片行业从不急于采用新的晶体管结构进行量产,但如果想要生产3nm或2nm制程的逻辑芯片,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厂商必须从当前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结构(FinFET)逐渐过渡到纳米片结构(Nanosheets)。 堀口直人是IMEC(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逻辑CMOS微缩项目主管,曾在富士通实验室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等机构任职。目前,堀口直人的研发重点就是2nm以下的CMOS器件。以下是芯东西对堀口直人就3nm晶体管结构发展回顾的完整编译。 ▲IMEC逻辑CMOS微缩项目主管堀口直人 一、纳米片结构:进一步增强驱动电流,兼具可变性 一直以来,为了追寻摩尔定律,半导体产业在微缩逻辑CMOS尺寸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一种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减少金属连线(或轨道)来降低单元高度(cell height),单元高度也就是每个单元的金属线数量乘以金属间距(metal pitch,即金属连线的最小宽度+金属连线之间的最小间距)。 对于FinFET结构来说,通过将一个标准单元内的鳍片(Fin)的数量从3个减少到2个,就可以在性能上跃进一大步。 ▲标准逻辑单元示意图(CPP=接触多晶间距,FP=鳍片间距,MP=金属间距;单元高度=每个单元的金属线数x金属间距) 标准单元内单元高度中有几条金属连线则是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在单元高度范围内有几条金属线就称为几T。随着鳍片减少,单元高度逐渐变小,标准单元从7.5T变为了6T。然而这种缩小牺牲了内部的驱动电流和可变性,为了弥补这些性能的退化,鳍片在单元的高度微缩中也变得越来越高。 但是到了5T FinFET后,单鳍即便再高,其驱动电流却很难随之提升。通过垂直堆叠纳米片状导电沟道,纳米片结构晶体管可以在标准单元内实现更大的有效沟道宽度。 通过这种方式,纳米片结构的晶体管可以提供比鳍片更大的驱动电流,也是进一步微缩CMOS的基础。同时纳米片结构还允许可变的器件宽度,在设计中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因为驱动电流有所增加,设计人员可以减少单元尺寸和电容,以降低每片之间的寄生电容。 ▲标准单元微缩演进示意图 二、4大关键工艺步骤实现纳米片晶体管 除了驱动电流和可变性,纳米片的环栅结构也优于FinFET结构。就像从平面MOSFET过渡到FinFET一样,全栅纳米片也伴随着新工艺集成挑战。 幸运的是,纳米片基本算是FinFET的自然演变,许多为FinFET开发和优化的工艺模块可以重复使用。这无疑促进了纳米片结构在半导体行业中的应用,但也有很多工艺制程需要创新。IMEC确定了两个结构不同的4个关键工艺步骤,需要进行创新。 第一,纳米片结构使用外延生长的多层Si和SiGe来作为器件沟道。器件沟道使用生长材料以及2种材料之间的晶格常数不同,是纳米片结构和传统CMOS器件的一大区别。 在多层堆叠中,SiGe用作牺牲层(sacrifice),该层会在金属栅极替换工艺步骤中的沟道释放时移除。因为多层堆叠会以鳍的形式进行图案化,鳍片容易发生形变。 在2017 IEDM会议上,IMEC提出了一个关键优化:实施浅沟槽隔离(STI)衬里,并在STI工艺步骤中使用低热来抑制氧化引起的鳍片变形。这不仅能够保持纳米片形状,也可以提高设备的直交流性能,即驱动电流和恒定功率下的速度增益。改进的交流性能可以转化为环形振荡电路的较低门延迟。 第二,与FinFET不同的是,纳米片结构需要一个内部隔离物(inner spacer),即一种额外的电介质,将栅极与源极/漏极隔离以降低电容。 内部隔离物的工艺中,横向蚀刻工艺会使多层堆叠结构中的SiGe层外部凹陷,产生小空腔,需要半导体厂商使用电介质材料填充这些空腔。这就是纳米片工艺流程中最复杂的工艺模块“内部间隔集成(Inner spacer integration)”,它需要高蚀刻选择性和精确的横向蚀刻控制,包括IMEC在内的全球多个研究团队解决了这一挑战。 第三是纳米片沟道释放,即纳米片相互分离的步骤。正如前文所述,这种释放往往通过选择性的蚀刻掉多层SiGe来实现。该工艺中,需要半导体厂商进行高度选择性的蚀刻,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多地将纳米片间的Ge残留物蚀刻掉,同时不要使Si变得粗糙。 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控制静摩擦,以减少纳米片间的连接。IMEC对不同蚀刻工艺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四个则是替代金属栅极(RMG)集成步骤,包括在纳米片层周围工作功能金属(work function metal)的沉积和图案化。 2018年,IMEC强调了引述可扩展工作功能今数的重要性,从而减少了纳米片堆叠所占的垂直空间。IMEC曾展示了将两个垂直纳米片之间的间隔物从13nm减少到7nm,并将芯片的AC性能提升了10%。 ▲垂直堆叠环栅纳米片晶体管的优化:改善纳米片形状控制(左),纳米片垂直空间缩减分离(右) 三、Forksheet:增强器件直流性能,静电控制不佳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直流性能,最有效的方法使扩大沟道的有效宽度。但是,在纳米片结构下,这变得非常困难。主要使因为n型和p型器件需要较大的空间,这使得在按比例微缩的单元高度上难以将纳米片的有效宽度扩大。 2017年,IMEC首次公开提出Forksheet器件结构用来微缩SRAM,2019年IMEC又将这一器件结构用在逻辑芯片标准单元中。 和纳米片结构相比,Forksheet在栅极图案化之前,通过在p和n型器件间引入介电墙,实现更小的n、p间距,进一步增强了沟道的有效宽度以及直流性能。 这也让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较小的n、p间隔,将标准单元的单元高度从5T推进到4T。仿真结果显示,Forksheet已比传统纳米片有10%的速度增益。这种性能提升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栅极-漏极重叠较小而导致的(寄生)Miller电容减小。 从工艺角度来看,Forksheet结构是从纳米片结构演变而来,2者的关键区别在于电介质壁的形成、改进的内部隔离层、源极/漏极外延和替换金属栅极步骤。在VLSI 2021会议上,IMEC首次展示了使用300mm Forksheet集成的Forksheet场效应器件的电气数据。双工作功能金属栅极可以在n-和pFET之间以17nm的间距集成,突出了Forksheet结构的关键优势。 但是,Forksheet仍不完美。纳米片结构的环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对沟道的静电控制。Forksheet则采用了分叉形式的三门结构,似乎在静电控制上有所退步。 ▲集成在一起的纳米片和Forksheet结构对比 四、CFET:CMOS器件最终结构,2种方案各有利弊 为了解决Forksheet的静电控制问题,CFET随即诞生。 CFET结构可以进一步最大化有效沟道宽度,其中n极和p极堆叠在彼此顶部,可以进一步减小单元面积,扩大沟道宽度,推动标准单元到4T及以下。 仿真证明,CFET对于逻辑芯片与SRAM尺寸微缩都有帮助。通过CFET,沟道可以制成鳍(n-fin on p-fin)或纳米片(n-sheet on p-sheet)的形式。 而纳米片形式的CFET完善了纳米片结构的问题,是CMOS器件的最终结构。IMEC则在开发模块和集成工艺上有着很大的贡献,还量化了每个流程的功耗性能收益和复杂性。 ▲从FinFET到CFET的晶体管结构演进过程 从处理角度来说,由于nMOS-pMOS垂直堆叠,CFET的结构较为复杂,有两种可能的集成方案,分别是单片集成(monolithic)和顺序集成(sequential),这两种集成方案则各有利弊。 具体来说,单片CFET的成本较低,但是垂直集成十分复杂。单片CFET从底部沟道外延生长开始,然后是中间牺牲层的沉积,最后是顶部沟道的外延生长。当以纳米片沟道为目标时,起始的底部和顶部沟道配置可以是Si鳍片或Si/SiGe多层堆栈的形式。 无论那种形式,堆叠都会导致非常高的垂直结构,这给鳍片、栅极、间隔和源/漏接触的进一步图案化带来了关键的挑战。例如,替换金属栅极集成步骤由于需要用于n和p不同的工作功能金属而更加复杂。在VLSI 2020上,IMEC率先展示了通过优化关键模块步骤实现的单片集成CFET结构。 而相对来说,顺序CFET的集成流程较为简单。CFET顺序集成由几个模块组成,首先对底层器件进行处理。然后使用介电到介电晶片键合技术,通过晶圆转移在该层的顶部创建覆盖半导体层。最后,集成顶层器件,连接顶栅和底栅。因为底层和顶层设备都可以用传统的二维方式单独处理,所以顺序CFET可以灵活地集成用于n型和p型的不同沟道材料,进一步提升性能优势。 但是作为新的方案,顺序CFET也需要解决一些挑战。第一个是涉及2个晶片之间键合介电氧化物厚度。过厚的氧化物会降低交流性能,但过薄的氧化物会产生键和缺陷风险。IMEC的薄键合氧化物工艺是解决氧化物厚度的一个方案,该工艺无键合空洞并且研发已经取得了进展。 顺序CFET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是晶圆转移方法有热预算限制,需要降低顶层工艺温度到500°C避免对底层器件产生负面影响,而该工艺此前需要900℃。 IMEC最近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可以在较低的处理温度下使栅极堆叠保持可靠性。一种是通过低温氢等离子体处理钝化硅氧化物夹层中的缺陷;第二种则是将界面偶极子Si引入沟道和HfO2栅极电解质之间,以抵消HfO2缺陷态和电荷载流子导带之间的能量。 结语:先进制程玩家减少,竞争烈度或加剧 回顾从FinFET到CFET的研发过程,每一代结构的改进都伴随着交流/直流性能的改进和标准单元高度的进一步降低。从处理的角度来看,纳米片结构可以被认为是FinFET结构的进化步骤。然而,每种不同的纳米片结构都面临着特定的集成挑战。 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发展,有能力继续追求先进制程的玩家越来越少。IMEC作为芯片制程工艺的重要研发力量,有力地推动了芯片制程的微缩。此前,IMEC CEO曾接受采访称,要将芯片制程推进1nm以内。无论如何,人们对于更高性能、更少功耗的追求不会改变。届时,先进制程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
鳗鱼机器人登Science子刊封面,展示超强抗控制系统故障能力
编译 | 杨畅 编辑 | 江心白 智东西8月13日消息,能游泳的机器人又有新突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的鳗鱼机器人登上Science Robotics封面。 该鳗鱼机器人利用其各部分装有的传感器装置,能在中央控制系统损坏情况下,从水中获得传感反馈信号来协调其运动,为研究人员开发更简单、坚固的移动机器人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该研究论文题目为《基于局部水动力传感的鲁棒自组织波动游动的出现(Emergence of robust self-organized undulatory swimming based on local hydrodynamic force sensing)》,于8月11日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上。 论文链接: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7/eabf6354 一、原有游泳机器人依靠中央系统控制 机器人学和生物学之间关系密切,既有研究人员参考生物体设计机器人的情况,也有研究人员使用复制了生物体传感和控制系统的机器人,来帮助其了解生物体是如何完成一些运动的。 在设计、研究游泳机器人推进系统过程中,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对鳗鱼在水中感知周围流体的能力产生了兴趣,也就是鳗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感受到的压力状况。 一些鳗鱼类动物要完成波浪式起伏运动,需要靠其神经系统中的脊髓来控制,以及一组被称为神经振荡器(neural oscillators)的神经元来产生相应的有节奏的肌肉活动。除中央神经系统外,动物身体上还会有一些外周神经系统,由感觉神经元组成,向中枢神经提供身体和环境状态的信息。 因为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实验较难,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名为AgnathaX的机器人。 ▲AgnathaX在水中游动 该机器人是研究人员在一种名为AmphiBot的蛇形两栖机器人基础上,重新设计优化的。AmphiBot机器人也是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能在水中游动。 ▲AmphiBot机器人 AmphiBot机器人实现水下运动是靠中央模式生成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来实现。CPG是一种神经回路(一种生物体模式)序列,会产生像鳗鱼类动物运动时出现振荡节奏。 二、模块化设计实现机器人水动力感应 AgnathaX机器人是由驱动关节连接的刚体节段组成,每一刚体节段都带有独立的电路(包括振荡器和耦合器)、左右对抗肌和一对侧向力学传感器。 该机器人的核心由10个伺服电机组成,配有一台Linux计算机、一个电池和一个被动尾部模块。 研究人员组装AgnathaX机器人时,先将机器人核心部件放入防水泳衣中;然后将力学传感器模块通过磁铁从外部固定,这些模块通过电气连接(电力和通信)到相邻的模块,最后与机器人头部相连;最后在每个模块顶部安装一个带有嵌入式LED的、用于运动跟踪的浮动元件。 其中力学传感器模块由通信电路、带有相应放大器的测压元件和纤维板组成,可以实现机器人的水动力感应。 ▲AgnathaX机器人模型 三、中央加周围神经系统,增强抵御通信中断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中央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助于产生强大的运动。两个系统协同工作的好处是它能够增强抵御神经中断的能力,例如在身体部位之间的通信失败或减弱情况下还能运动。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卡米洛·梅洛(Kamilo Melo)说:“换个说法就是通过利用中央和外围组件的组合,机器人可以抵抗更多的神经干扰,保持高速游泳运动。”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感知机器人身体和水的物理相互作用,机器人外部装备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提供有用的信号,帮助生成和同步运动所需有节奏的肌肉活动。 因此,当科学家切断机器人不同部分之间的通信以模拟脊髓损伤时,测量水压的压力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还足以维持机器人实现波浪式运动。 这些发现可用于设计更有效的游泳机器人,用于搜索和救援任务和环境监测。 结语:机器人模块化有新思路 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是很多机器人研究中会考虑的一件事情,更多是让机器人功能得到延展,比如说根据需要改变其形态或加装不同功能的模块,某一模块出现故障时也可以快速更换。 鳗鱼机器人为模块化机器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使用更独立的模块抵抗可能会出现的中枢系统损坏。
AI训练数据服务商海天瑞声上市!开盘涨超360%,微软阿里腾讯为大客户
作者 | 杨畅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8月13日报道,今天,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公司北京海天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瑞声”,股票代码:688787)以发行价36.94元/股正式登陆科创板。 海天瑞声开票涨势喜人。今日开盘价为171.66元,其股价较发行价涨幅为364.70%,随后开始回落。截至收盘时间,海天瑞声最新股价为139.48元,总市值为59.70亿元。 ▲海天瑞声股价走势 海天瑞声成立于2005年,通过执行数据集结构设计、原料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质检四项训练数据生产工作环节,来向大型科技公司、人工智能企业及科研机构等提供用于其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开发、训练所需的专业数据集。 ▲海天瑞声业务、数据和财务流程图 海天瑞声所提供的训练数据覆盖智能语音(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等多个人工智能领域,服务于人机交互、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多种应用场景。 其中智能语音为海天瑞声优势领域,服务/产品线已覆盖160余个主要语种及方言。 ▲海天瑞声训练数据集应用场景 报告期内,海天瑞声营收呈增长趋势营收有小幅波动,其2020年营收为2.33亿元。 本次IPO,海天瑞声计划募资7.66亿元,发行不超过1070万股,将分别用于自主研发数据产品扩建项目、一体化数据处理技术支撑平台升级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四个方面。 ▲海天瑞声募资方向与使用安排 一、2020年营收超2亿,净利润逐年增长 从整体营收来看,海天瑞声存在小幅波动,2018-2020年各期营收分别为1.93亿元、2.38亿元、2.33亿元。 净利润方面,海天瑞声逐年增长,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6713万元、8159万元和8208万元。 ▲海天瑞声2018年-2020年营收及净利润变化 海天瑞声主要产品、服务均以训练数据集为核心。成品训练数据集主要由数据文档(包括数据文件和标注文件)、说明文档、技术文档三部分构成,并以软件形式向客户交付。 ▲以智能语音训练数据集为例,海天瑞声成品训练数据集结构 当前海天瑞声提供的训练数据主要是可满足多种场景应用需求的通用型训练数据,该公司也在探索提供覆盖更多垂直领域特征的训练数据。 按业务类型分类,海天瑞声的主营业务可分为训练数据定制服务、训练数据产品及训练数据相关的应用服务三大板块,均以海天瑞声生产的专业训练数据集为核心。 ▲海天瑞声2018年-2020年各业务类型营收占比 训练数据定制服务具体包括海天瑞声自己组织采集原料数据和客户提供原料数据两种情况,是海天瑞声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2018-2020年均超50%,不过有逐年下降趋势。 而训练数据产品是海天瑞声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对算法技术应用前景、发展趋势的评估预判,开发出的训练数据集,开发完成后以授权方式供用户使用。这一业务领域占营收比例有上升趋势,2020年达45.48%。 训练数据相关应用服务占海天瑞声营收比例较小,包括定制开发算法模型,训练客户算法模型,开发算法模型应用落地所需用户界面、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三类具体内容工作,不是海天瑞声主要的营收来源。 按产品应用领域来看,海天瑞声营收主要集中在智能语音领域,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领域占营收比例较小,2018年到2020年没有大幅度的增长。 ▲海天瑞声2018年-2020年各应用领域营收占比 报告期内,海天瑞声主营业务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境内,2018年到2020年境内收入分别为1.33亿元、1.20亿元和1.50亿元。 海天瑞声也有一定规模的境外收入,其中以美国、韩国、日本等地区为主,并且主要来源于原有客户,而非新增客户。 其中2019年境外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海天瑞声海外业务拓展力度加强,以及外语种业务需求相对较强,同时也存在个别大型跨国企业客户将其采购主体变更为境外主体的原因。 ▲海天瑞声2018年-2020年各地区营收情况 海天瑞声同行业可比公司、竞争对手主要包括澳大利亚企业Appen Limited、慧听科技以及标贝科技。 其中2020年Appen Limited营收为5.9938亿澳元(约合28.52亿元人民币),大约是海天瑞声的12倍(2.33亿元人民币)。 从市场地位上来看,Appen Limited成立于1996年,经营历史较长,规模、体量较大、语种/方言覆盖能力较高,相比海天瑞声更具优势。但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海天瑞声处于领先地位,降低了国内相关客户对国外同类训练数据的依赖。 ▲海天瑞声同行业可比公司、竞争对手情况 而在毛利率方面,海天瑞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4.77%、70.25%和67.70%。 海天瑞声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均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Appen Limited。 Appen Limited收入平均超80%来源于文本相关度标注业务,而海天瑞声该业务毛利率水平仅为20%-30%,报告期内很少从事该类业务。并且人工成本方面,Appen Limited要高于海天瑞声。 ▲海天瑞声和同行业竞争对手Appen Limited的毛利率情况 二、客户超500家,包括微软阿里腾讯等多家科技巨头 海天瑞声客户累计数量已超500家,包括多家大型科技公司、人工智能企业及科研机构。 根据招股书,海天瑞声的主要客户包括微软、阿里巴巴、腾讯、三星、字节跳动、亚马逊、百度7家大型科技企业。报告期内微软、阿里巴巴、腾讯、三星一直为海天瑞声的前五大客户。 ▲海天瑞声2018年-2020年前五大客户 海天瑞声在生产训练数据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务人员提供原料数据采集、标注服务。该公司通过对接数据服务供应商的方式解决劳务服务需求,数据服务供应商主要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因此2018年-2020年前五大供应商主要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其采购的内容是训练数据生产过程中的、非核心技术环节的原料数据采集、标注服务,同时海天瑞声部分支出为租赁办公用房。 ▲海天瑞声2018年-2020年前五大供应商 三、基础研发支出平均占报告期营业收入的8.36%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海天瑞声研发费用分别为2734.53万元、4169.61万元及4349.75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期内,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13亿元,累计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为16.96%。 海天瑞声的研发投入主要由训练数据产品开发相关支出、基础研发支出两部分构成,其中训练数据产品开发相关支出主要为开发训练数据产品对应的数据服务费及部分职工薪酬等(该部分支出未计入营业成本)。 仅从基础研发支出(主要为海天瑞声研究开发训练数据开发生产所需的算法、技术以及工具、平台等的支出)来看,2018年-2020年,海天瑞声基础研发投入也是上升趋势,分别为1469.94万元、1951.79万元和2127.07万元,累计5548.80万元,平均占报告期营业收入的8.36%。 根据招股书,海天瑞声已取得26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13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另有2项专利正在申请之中。但有部分专利存在被无效的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天瑞声现有研发人员44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为29.14%;技术人员59名,占比39.07%。 其中核心技术人员6名,占比3.97%,分别为唐涤飞(董事、总经理)、李科(董事、副总经理)、黄宇凯(董事、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郝玉峰(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首席科学家)、曹琼(计算机视觉业务部总监)及邵志明(高级研发工程师)。 ▲海天瑞声核心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及对公司研发的具体贡献 海天瑞声已掌握12项核心技术,通过算法与数据处理技术并用,可以满足AI算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训练数据需求,可对大规模数据进行高效的加工或质检。 ▲海天瑞声各层次核心技术示意图 海天瑞声自主开发了一体化数据处理平台,融入项目流程管理、质量把控、数据安全管理,嵌入生产所需的各类工具、软件模块。 ▲海天瑞声一体化数据处理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天瑞声拥有760余个自有知识产权的训练数据产品;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已积累下超过100个语种/方言的发音词典,累计词条数超过1000万条。 四、中国移动持股超10%,创始人贺琳为实际控制人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海天瑞声创始人兼现任董事长贺琳直接持有海天瑞声866.97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27.01%),并通过控制北京中瑞安投资中心间接控制海天瑞声495.41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5.43%),合计占海天瑞声42.44%股份,为海天瑞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海天瑞声股权结构图 根据招股书,海天瑞声一共有14名股东,其中2名为自然人股东,2名为员工持股平台,10名为其他机构股东。 其中持股比例超过5%的有7名,分别是贺琳、中瑞安(员工持股平台)、中国移动控股的中移投资、唐涤飞、清德投资、上海丰琬和中瑞立(员工持股平台)。 ▲海天瑞声股东名单 结语:训练数据是刚需,海天瑞声已实现进口替代 人工智能产品落地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训练数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场景下对数据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有些时候需要定制化的训练数据集。 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出现,对于数据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训练数据服务市场前景较为广阔。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AI基础数据服务行业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0.9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00亿元。 从2019年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到2020年其IPO再重新获受理,再到今年成功上市。海天瑞声科创板上市可以说存在一些波折,其中多次被问询的就是其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方面。 从招股书中披露的信息来看,海天瑞声在其优势领域智能语音方面发展较好,目前实现了进口替代。
京东方带飞上游“小弟”!供应链密集IPO,4家登科创板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3日消息,就在两天前,天风证券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发布报告称,京东方首次杀入苹果高端产品线,将为明年的MacBook Air供应Mini LED屏幕。 另一边,驱动IC短缺造成的面板价格上涨让京东方在LCD市场赚的盆满钵满。今年一季度,京东方营收接近5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0%,而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8倍,达到51亿元,在面板产业实现了超过10%的净利率。 而在京东方“吃饱”背后,其供应链多家企业接连开启了自己的IPO之旅,其中两家已在7月接受问询,还有三家已在今年内成功上市。 ▲上表据各企业IPO招股书整理 在这些企业的IPO招股书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它们的业务均与京东方密切相关,其中京东方占业务比例最高达到了75%以上,最少也有5%左右。 大哥吃饱,小弟自然也跟着喝汤。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IPO企业的主要产品从屏幕生产设备到光学板材,甚至是OLED有机发光材料均有覆盖。 这是否说明,不仅是中游屏幕制造领域,即使是上游材料设备领域,中国屏幕产业链也在悄然迎来自己关键的突破时刻? 在京东方崛起的背后,这些密集IPO的供应链企业,在屏幕产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是否实现了重要突破?这股IPO大潮退去后,能否有“真金”留下,成为国产屏幕产业链关键结点上的“催化剂”企业,都值得深入探求。 一、突破生产设备壁垒,借京东方打入苹果华为产线 在京东方带起的这波IPO潮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少上游企业,它们并非京东方的直接供应商,而是京东方“朋友的朋友”。 由于京东方打入了苹果供应链,并为国内不少一线终端厂商供货,所以也可以认为,这些上游企业凭借“京东方的成功”打入了世界级巨头的供应链中。 一直以来,国内显示技术产业链的优势主要在于中下游,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庞大的中端市场。而在上游材料、生产设备领域,我们却没少被卡脖子。 此前,智东西对于中国LCD屏幕产业和OLED屏幕产业的发展都进行过深入梳理,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三星、LG等巨头对于上游供应商的牢牢把控,是有极强的历史因素在里面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产顶级OLED屏幕需要的蒸镀机,全球只有日本Tokki一家公司可以生产,而初期它每年仅能生产4台这样的机器。 据称Tokki蒸镀机的误差范围可以控制在5微米之内,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而蒸镀机整体的长度大约是100米,就像一列小火车,近20年前,这样一台蒸镀机的价格大约是8500万美元,而如今一台顶级芯片光刻机的价格不过1亿美元。 也就是说,蒸镀机就是屏幕领域的“光刻机”。 ▲Tokki蒸镀机 在Tokki公司在一度濒临破产的时候,是三星出手相救,才使其得以延续,所以大部分高端蒸镀机都被三星包揽。这“救命之恩”,其他企业如何与三星来比? 有时候,有钱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自主高端屏幕生产设备的突破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这次冲刺IPO的企业之一凌云光,其核心产品就包括各类屏幕的产线检测设备,据称其LCD点灯质量检测仪的检测效率达到了人工的3倍以上,并能实现接近人眼极限的高动态范围检测。 凌云光的核心技术主要聚焦于机器视觉和光通信领域,而产线检测设备通常都会应用大量的机器视觉相关技术。 ▲凌云光主要产品形态示意图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单以装机数量计算,2020年凌云光在中国中小屏面板全自动点灯检测设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35.9%,位列行业第一,也是细分领域的一位头部玩家。 其实目前不少机器视觉技术企业的To B产品,都在消费电子产业的各类产品生产线上有所应用,作为检测设备替代人工,这也是行业的大趋势之一。 目前,凌云光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京东方,一家占其营收4.73%。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凌云光还开始成为苹果公司在机器视觉领域的优选短名单供应商(Preferred Supplier List)。 另外,瑞声科技、TCL集团、鸿海精密(富士康)等我们熟悉的企业也出现在了其头部客户名单中。 我们不难发现,凌云光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模组生产制造和终端产品生产制造环节。 单看屏幕领域,一块屏幕的生产工艺流程是非常复杂的,而前文提到的被卡脖子的先进生产设备主要集中在工艺流程中靠前的部分,而检测设备则位于后段,并非关键的核心生产设备。 ▲凌云光产品覆盖的OLED生产工艺主要集中在Cell制程和模组制程部分 与凌云光情况类似的,还有另一家已经在今年3月正式登陆科创板的京东方供应商深科达。 深科达的主要产品是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具体来看,包括显示模组、触控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的自动组装、智能检测设备。 现在他们也在向半导体封测、摄像头组装、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延伸自己的业务版图。 ▲深科达在OLED工艺流程中主要参与的部分(红色虚线框) 深科达的头部客户我们也非常熟悉,京东方、TCL华星光电、深天马、维信诺等主流屏幕厂商和伯恩光学、蓝思科技、欧菲光等消费电子产品关键零部件厂商均有涉及。其中京东方是占比最大头,一家占据了营收的12.16%。 而深科达的这些客户又是很多科技巨头的供应商,深科达的检测设备,在苹果、华为、三星、小米、OPPO、vivo、荣耀等主流手机厂商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产品中均有应用,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 虽然总体来看,不论是凌云光还是深科达,其产品仍然不是屏幕生产工艺中的核心关键设备,但其研发实力及未来的潜力仍然值得关注。 ▲深科达部分产品 分别成立于2002年和2004年的凌云光和深科达,都有着近20年的企业发展历史,目前凌云光已经掌握了296项境内专利,公司研发人员超过434人,占比超过34%。深科达也拥有217项专利和35项软件著作权。 在屏幕生产设备上的一小步突破,背后是众多中国屏幕领域科研人员的潜心研发。 或许今天我们只能拿下检测设备,但随着这些企业在巨头供应链中得到锻炼,技术、工艺不断升级,他们向上继续突破的可能性也在不断提升。 二、20年攻坚突破材料技术,百万重金拿下三星技术人才 如果说屏幕高端制造设备方面,“中国制造”还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那屏幕材料领域不少企业面对的则几乎是“从零起步”的困境,被卡脖子的现象也更严重。 就比如在OLED领域,上游OLED材料大约要占整个OLED面板成本的20%-30%,主要包括有机发光材料、电极材料、各类偏光片和封装胶等等。 ▲图表来源:国盛证券 而在该领域,日本idemitsu、韩国三星和LG化学、美国陶氏化学和UDC,德国默克等欧美、日韩厂商基本上垄断了全球OLED材料市场,仅就有机发光材料这一块市场,日韩厂商就吃去了八成以上。 不仅是OLED屏幕,就连大陆屏企已经占据绝对市场主导的LCD领域,核心材料依然是老大难。LCD既然叫做“液晶屏”,液晶自然是最基础的材料,而在混合液晶材料领域,德国日本巨头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 在这些屏幕核心材料领域,海外巨头们对专利及技术做了严密的系统性布局和封锁。在起跑线上落后几十年的国内企业,短期内是极难突破这些壁垒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希望,6月开始冲刺科创板IPO的大陆企业莱特光电,其主要业务就是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研发生产,目前已经实现了几种OLED有机材料的量产供应。 ▲莱特光电OLED中间体材料 目前莱特光电已经拿下了京东方、和辉光电、TCL华星光电等客户,并成为了京东方OLED发光功能材料中唯一的国内供应商。 在OLED终端材料领域,莱特光电目前积累了61项授权专利,正在申请的专利有191项,这些专利覆盖了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材料等。 在OLED屏幕中,阴极、阳极和发光层是最核心的材料,可以看到,目前在这些关键材料领域,大陆企业也能够找到一些突破点。 ▲OLED屏幕基本结构示意图 在这些重要突破背后,关键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莱特光电的IPO招股书中,我们能找到一位重要的科学家,名为金荣国,他曾经在三星显示的研发中心担任首席工程师,其能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金荣国2020年的薪酬为334万元,不仅是莱特光电董事长年薪的2.77倍,更是其余五位核心技术人员年薪总和的2.5倍多。金荣国一人占了董事、监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薪酬总额的40%。 ▲莱特光电部分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薪酬,图表来源:莱特光电IPO招股书 这不免令人唏嘘,但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屏幕产业对于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国内相关人才却存在巨大缺口。 这些,也是国内屏幕产业迎头赶上的最大绊脚石之一。 另一方面,虽然莱特光电突破了OLED有机发光材料相关技术,但距离大规模量产落地还有一定距离。 有国内屏幕企业内部人士告诉智东西,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OLED材料还远未实现规模化销售,市场份额也比较低。 除了OLED发光材料,在LCD屏幕材料领域,丰盛光电作为京东方供应商之一,也在今年6月开始了自己的IPO冲刺,他们也是一家有着近21年历史的企业。 导光板是丰盛光电的主要产品之一,这类板材在大尺寸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中都经常用到。 ▲丰盛光电导光板产品 丰盛光电的客户大多是面板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比如苏州天禄、商祺光电,我们也许不熟悉,但丰盛光电产品的最终实际终端客户,我们都不陌生,包括京东方、三星、LGD、友达光电、华为、海信、小米、创维等等。 可以说他们的客户从海外巨头到国内主流显示终端厂商均有覆盖,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为34项。现在丰盛光电也在向新兴的Mini LED、量子点等技术方向发力,研发这些技术涉及的导光板材料。 当然,客观上来说,LCD屏幕主要分为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两大部分,背光模组占整体约五分之一的成本,但背光模组的核心材料并非导光板,而是各类光学膜。 目前全球光学膜领域80%的产能都被海外巨头垄断,其中以日本公司占据绝对主导,例如我们熟悉的三菱、东丽等等。 可以看到,虽然国内屏厂在中游的生产制造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甚至在LCD市场份额上面没有对手,但在面板上游核心技术领域,仍然有诸多空白需要填补。 三、京东方“小弟”密集IPO背后,国产屏幕技术或迎关键拐点 京东方在苹果供应链中取得的成绩,让目光更多聚焦到了大陆屏幕厂商的身上,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大陆面板巨头背后,在中国屏幕产业链上,一个个光点都在闪烁。 诚然,IPO成功并不能给这些企业带来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但从这一份份厚厚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产业链企业正在一条条细分赛道上奋力前行。 除了凌云光、莱特光电、丰盛光电、深科达等企业,还有不少身影都走在相似的赛道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在去年7月完成科创板IPO过会的奥来德,在OLED有机发光材料、蒸发源设备方面均有所突破。 要知道,蒸发源设备是蒸镀机的核心组件之一,而蒸镀机则是OLED面板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 ▲蒸发源组件示意图 奥来德也是京东方、维信诺等屏幕厂商的重要供应商,这两家巨头是奥来德OLED材料和蒸发源设备的重要客户,而从这些产线生产出的AMOLED屏幕,在华为、小米、中兴等品牌的手机产品中都有所应用。 要知道,成立于2014年的年轻企业奥来德,最初只是一家销售OLED材料的企业,但经过多年积累,如今在有机发光材料方面,他们已经获得了101项国内专利,并且真正在上游材料领域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市场。 当然,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在先进屏幕生产设备、屏幕核心材料领域,我们仍然有很多功课要“补”。 现有的国内屏幕产业链企业的突破更多聚焦在一些非核心设备和非核心材料领域。比如在OLED制造设备、偏光片、彩色滤光片这些关键领域,日韩企业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优势,大陆厂商一时还难以有实质性突破。 不过,另一方面,中美科技战的持续、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科技产业国产化的浪潮都成为了大陆屏幕产业链企业突围的客观契机。 非常明显地,在原本三星垄断的手机高端AMOLED屏幕领域,包括京东方、TCL华星光电、维信诺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内屏幕厂商都在尝试产品和技术上的突破,并成功分到了部分蛋糕。 不论是华为、小米、OPPO、vivo还是荣耀,主流手机厂商们也越来越多地在产品中使用国产屏幕。并且要注意的是,不是在边缘产品中小范围试用,而是在主力旗舰产品中大规模量产应用。 ▲采用TCL华星光电AMOLED屏幕的小米MIX4(左)和采用京东方AMOLED屏幕的华为P50 Pro(右) 一方面,现在国产高端AMOLED屏幕已经在显示效果上几乎追平了三星,并且随着新产线的落地,国内AMOLED产能也在快速赶上。另一方面,国产AMOLED屏幕更多应用也带动了屏幕上游供应链厂商产品和技术的发展。 一条良性循环大链已经在中国屏幕产业中滚动起来。 ▲大陆头部屏幕厂商各类OLED产能总合增长趋势,图表来源:国盛证券 结语:京东方“带飞”之后,“小弟”或闯出更广天地 在屏幕领域,我们走的晚了些,京东方用了28年,杀入国际一流厂商高端产品供应链,并在LCD面板市场做到了全球第一。 而在这样的辉煌成绩背后,随着国内玩家的市场盘子逐渐扩大,无数“陪跑”供应链玩家也开始逐渐走到前台,甚至开启了自己的IPO冲刺之旅。从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从关键设备到核心材料的技术突破。 今天,不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还是各类AIoT产品、智能家电,屏幕仍然是人机交互最主要的媒介之一。而把握屏幕核心技术,也成为了科技产业中的关键一环。 京东方、TCL华星光电等国内显示巨头对国产技术、产品的采纳应用也给了这些“小弟”们良好的生长养料。IPO只是一个起点,在国内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政策红利助推的大背景下,这批上市生力军也必将加速成长,给国产屏幕技术的突破,带来更多动力。
“V型反弹”后 荣耀剑指高端 谁能接棒华为成悬念
4599元起售,最高卖到7999元。“这是卖出了华为的价格了!”不少用户惊呼。 8月12日晚间,荣耀正式发布其Magic3系列手机。最后的公布价格环节,当荣耀CEO赵明念出一个个配置和售价数字的时候,直播平台的弹幕几乎要盖住画面。 搭载了高通5G旗舰芯片骁龙888及888+移动平台,最高120Hz刷新率的6.76英寸89°曲面屏,支持10.7亿色和HDR10+,外观上与华为Mate系列高度“撞脸”,这些或许都是荣耀拿Magic3系列冲击高端市场的底气。但长期作为线上品牌、主打中低端产品的荣耀,能否在脱离华为后接棒华为,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荣耀走过“至暗时刻”: 此前市场份额仅剩3%,“V型反弹”后迅速剑指高端 “在近三个月时间内,荣耀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历史最低点的3%,提升至14.6%,实现了‘V型反弹’。”发布会上,荣耀CEO赵明并不讳言荣耀在脱离华为之后经历的“至暗时刻”。不过,随着供应链的恢复和新产品的陆续发布,荣耀已经走过最危险的阶段。 “从环比增长来看,荣耀5月和6月分别环比增长39%和27%。”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虽然6月荣耀的销量仅为其去年8月455万台的一半左右,但目前的增长势头表现强劲。因此,从市场份额和销量两个角度来看,荣耀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触底反弹。“从7月份的初步数据来看,荣耀市场份额依然维持了增长动能,整体趋势向全面复苏演进。”报告中写道。 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赛诺的数据也显示,2021年度第28周(7月11日-17日),荣耀品牌的周销量增长率接近20% ,高于市场均速。荣耀Magic3系列在此时发布,成为荣耀品牌“上攻”和“提速”的关键一步。 荣耀CEO赵明在发布会后的群访中强调,荣耀冲击高端市场的任务,将由Magic系列承担。 要知道,Magic系列仅仅是荣耀在独立后推出的第三款机型。在分析人士看来,如此迅速地推出高端机型,是因为荣耀“等不起”。今年上半年,随着华为手机出货量的快速下滑,其他厂商,尤其是小米、OPPO、vivo等国产主要厂商,早已在争夺华为留下的份额上“大打出手”。 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800美元以上价格区间中,72%的份额已经被苹果占领,而相比之下,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暂时缺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产品。就在8月10日,小米刚刚重启了已停更三年的MIX系列,发布了高端定位产品MIX 4。而荣耀Magic3的发布,显然也意在冲击目前高端手机市场“一家独大”的格局。 巧合的是,荣耀的Magic产品线,同样也是停更了三年。Magic与MIX这些相对高端的产品线的停更,也是荣耀和小米这两个曾经的线上品牌的心头之痛。 荣耀何时能荣耀? 曾是手机行业成长最快的品牌,“华为继承者”仍然缺位 今年快8岁的荣耀,诞生在中国手机市场风云突变的2013年。这一年里,手机新秀小米公司一共卖出了1870万台手机,相比上一年增长了160%。光是荣耀品牌正式诞生的12月当月,小米就卖出了322.5万台手机。要知道,小米2011年才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手机。 这是“小米奇迹”开始轰动业内之时,雷军凭借线上渠道异军突起的“颠覆者”姿态,既让“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这些手机行业里的老资格震惊,也吸引了罗永浩的锤子、贾跃亭的乐视等新手入局。 在当年12月16日,华为正式成立了子品牌荣耀,并发布了荣耀3C和荣耀3X两款产品。主打高性价比,走线上渠道,面向年轻人,荣耀品牌从一开始便采取了一望便知的“小米模式”,争夺线上红利。 2013年全年,荣耀销售收入仅有1.09亿美元。到了2014年12月16日品牌成立周年时,荣耀累计实现了2000万部手机的销售量,近30亿美元销售额,实现了近30倍的增长,成为“手机行业成长最快品牌”。在从华为拆分出去之前,荣耀帮助华为一度拿下了国内一半的市场份额。 而被荣耀阻击的小米,在2019年选择了“双品牌战略”,分出Redmi与荣耀缠斗,主品牌则发力高端。今年上半年,随着华为的缺位,小米顺利拿下了全球市场第二的份额,并抓紧向高端市场进军。 也许这就是“冤家路窄”,曾经在线上市场对垒的小米与荣耀,现在又在高端市场上狭路相逢。 “尽管厂商在高价格段积极布局,但市场中还没有出现公认的‘华为继承者’。”Counterpoint预计,在2000-4000元人民币(300-600美元)及以上价格段的细分市场中,OEM市场份额竞争将更为激烈,2021年下半年总体竞争格局将会再次洗牌。 无论是对于荣耀而言,还是对于小米OV来说,要做华为的继承者和接棒人,要补的课还很多。 荣耀的未来: 线下出货量已占约70%,收复国际市场尚待时日 就在去年年底荣耀从华为拆分之时,就有分析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荣耀独立后,除了可以向高通、联发科等企业采购5G芯片外,一个更大的利好是,荣耀品牌再也不需要继续给华为品牌做“配角”,可以放手进军高端市场和线下渠道。而荣耀从华为整建制迁移的超过4000人的研发团队,也成为荣耀手中最优质的资产。 荣耀本次Magic系列与华为Mate系列的“撞脸”,虽然让一部分外界人士怀疑其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但也强化了荣耀继承了华为研发基因的印象。“大家从一年之前起源的基础技术是相同的,从荣耀独立出来到现在8个多月的时间,从一个基础上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和演进。”荣耀CEO赵明在解释Magic3与Mate系列“撞脸”时表示,“大家未来会看到,独立之后的时间越长,差距和距离越来越远,两个树枝分杈后是需要时间去成长的,今天大家看到的荣耀,是在独立成长,逐渐走出自己的路。” 赵明还透露,未来荣耀Magic系列还会有类似折叠屏的解决方案推出。 在推出Magic3系列的同时,荣耀还发布了低端定位的畅玩系列新机,定价仅在千元上下。在冲击高端的同时,这些低端型号的推出,也将加固荣耀的基本盘。离开华为之后,荣耀的股东囊括了中国市场主要的电子产品经销商。这也保证了荣耀的产品可以分销至线下渠道,而这是国产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 “今天的荣耀线下销售占比达到了将近70%,随着荣耀50以及荣耀Magic3系列的推出,大家会看到荣耀渠道建设速度会前所未有地加快。”赵明表示,荣耀线下渠道的核心将以大店为主,提供全场景的解决方案,在四到六线下沉市场,荣耀也将会覆盖,“我们要服务全国从一线到六线各个不同地域的用户群体。” 而在国际市场,赵明透露,荣耀50可能将在30多个国家上市,手机和平板也会支持谷歌的GMS的服务。“从荣耀今年的海外市场来讲,重点还是恢复,恢复我们当地的运作、渠道以及零售能力,相当于我们在国内今年年初所走过的过程。”赵明坦承,海外经过了比国内更长的缺货的时间,荣耀现在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到0了。 与此同时,荣耀的老对手小米已经在22个国家登顶,欧洲市场的整体份额也做到了第一。荣耀要收复失地,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柳宝庆
三星的发布会又是折叠屏手机 但这次我承认心动了
北京时间 8 月 12 号晚上,三星在线上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其实托尼本来没有对这场发布会抱太大期望,无非就是全面屏小修小改,然后再来一个昂贵的价格。 可是在看完发布会后,托尼这次却被三星打脸了。。。 这次的发布会不仅有两款颜值颇高的折叠屏手机,还有颜值更高而且功能齐全的 Galaxy Watch4 系列手表和 Galaxy Buds2 耳机。 话不多说,托尼这就来带大家看看三星这次又整了什么好活。 先来说说两款折叠屏手机,其中大号的是 Z Fold3 ,重量 271 克,对于这种体积的手机来说已经不错了。 和以往的折叠屏手机一样,Z Fold3 拥有一块外屏和一块能够展开的内屏,均为 Dynamic OLED 屏幕。 其中外屏尺寸为 6.2 寸,分辨率 2268 x 832 ,屏幕比例是奇怪的 24.5:9 ;内屏展开后则有 7.6 寸,分辨率 2208 x 1768 ,屏幕比例 22.5:18 ,两块屏幕都支持 10 到 120Hz 可变刷新率。 而且 Z Fold3 做到了 IPX8 级别的防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防水的折叠屏手机。 这也许能从侧面说明这一代折叠屏的严密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Z Fold3 的内屏这次也紧随小米 MIX 4 用上了屏下摄像头,托尼本来还挺高兴的,结果一看网上的实拍图。。。 屏下了,但没完全屏下。 托尼可以理解三星想要保证前摄像头的拍摄质量,因为前两天在测试 MIX 4 的前置摄像头时,效果比较一般。 但是这种显示效果看着比挖孔更难受了好吗,而且你这 400 万像素的摄像头感觉质量也高不到哪去啊。。。 不过三星倒也挺老实的,官网上的图片还真能看到前摄像头的痕迹。。。 除了不太完美的屏下摄像头,Z Fold3 的外观整体进一步升级,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后置镜头模组变得更小了。 三颗摄像头分别是超广角、广角和长焦,全都是 1200 万像素,这明显不是三星最强的影像模组,不过日常使用是完全够用的。 三星祖传的触控笔也出现在了发布会上,除了体积比较大的 S Pen Pro 之外,还有专门为 Z Fold3 设计的 S Pen Fold Edition 。 但很可惜的是,这一代 Z Fold3 还是不能像 Note 系列那样把笔插在机身里,只能用保护套,莫得灵魂啊。。。 性能方面就不多说了,依旧是功耗堪忧的骁龙 888 处理器,不过 Z Fold3 的内存和存储是直接 12GB + 256GB 起步。 但在充电方面,三星似乎是彻底害怕了,4400mAh 的电池只支持 25W 的 “ 快充 ” 。。。 大哥,你这充电功率也就占了隔壁 120W 的零头,都 1202 年了。。。 Z Fold3 的 12GB + 256GB 版本售价为 17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649 元,12GB + 512GB 售价 18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2297 元。 其中后者版本的国行先行者计划尝鲜价为 15999 元,如果正式价格比尝鲜价低的话会退差价。 Z Fold3 这次的升级还是比较有限的,除了更耐用的折叠屏和隐身了一半的前摄像头之外,肉眼可见的升级并不多。 但另一款折叠屏手机 Z Flip3 就不一样了,许多同事对它的兴趣都比 Fold3 要高。 因为这一代 Z Flip3 给托尼的感觉就是,它在日常使用的手机和图个新鲜的折叠屏手机之间,已经倾向于日常这一边了。 和 Fold3 的大屏幕不同,Z Flip3 的折叠屏为 6.7 寸挖孔屏,分辨率 2640 x 1080 ,折叠起来的尺寸非常小巧,重量也只有 183 克。 同时三星也给它的背面加了一块 1.9 寸的副屏,分辨率为 512 x 260 ,提高了实用性。 你可以用更清楚的后置摄像头拍自拍,也可以查看消息、播放音乐等。 但最重要的是,Z Flip3 这次的颜值是真的高。。。 由于机身本来就比较小巧,三星又选了几种看着很轻快的颜色,正好跟摄像头和副屏的全黑区域来了个撞色,颜值直线上升。 尤其是香槟色和薰衣草色,简直是猛男必备,托尼们看了直呼心动。 这次的 Z Flip3 在折叠程度上再一次下功夫,折叠后的严密程度更高,你可以放心地把手机折成一个喜欢的角度来使用,当镜子或者视频通话的时候都很方便。 后置双摄像头比 Fold3 少了一颗长焦镜头,剩下的超广角和广角也都是祖传的 1200 万摄像头,质量不差,但不是最好的。 另外,Z Flip3 同样做到了 IPX8 防水。 只不过它的充电比 Fold3 还拉胯,不仅电池只有 3300mAh ,充电功率甚至只有 15W 。。。 价格方面 Z Flip3 8GB +128GB 版本售价 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6470 元,国行尝鲜价 8599 元;8GB + 256GB 版本 10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7116 元,国行尝鲜价 8999 元,同样是多退少不补。 不过相比较手机,这次发布会上托尼最喜欢的产品其实是 Galaxy Wtach4 系列。 这次的 Watch4 系列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有不小的变化,其中 Watch4 有 40mm 和 44mm 两种大小,Watch4 Classic 则是 42mm 和 46mm 。 大家可以把 Watch4 看成是标准版手表,而 Watch 4 Classic 更像是高级版,它多了一个实体的可旋转表圈。 这是因为三星一系列手表的切换菜单方式是通过滑动表盘边缘或者用物理表圈进行操作的,这个设计不仅酷炫而且很省事。 托尼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设计,而现在三星干脆直接加上了一个实体的表圈,操作手感肯定比触屏要好,估计能秒杀一大票手表。 三星在几年前其实用过这种设计,取消之后现在又给加上了,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设计也可以选择更简洁的 Watch4 。 Watch4 更大的变化是内在的,因为这次三星自己搞出了一个 5nm 的猎户座 W920 处理器。 看着隔壁高通还在搞 12nm 的手表处理器,三星终于看不下去了,这是打算反手给高通上一课? 安卓阵营的手表给托尼最大的印象就是不够流畅,对面的 Apple Watch 流畅得一比,而安卓的手表不仅 App 质量参差不齐,还用着用着就卡。。。 而三星这波 5nm 工艺加上最新制程,托尼开始对 Watch4 的性能抱有期待了。 Watch4 系列还加入了全新的 BioActive 身体活力传感器,这样就可以测量你的体脂率、身体水分甚至是骨骼肌了。 而测量方式就是把两个手指放在手表右侧的两颗按键上 15 秒,非常优雅高效。 但是有一说一,托尼压根连骨骼肌是啥都不知道。。。 托尼之前也以为手表有心电图功能就已经是天花板了,而三星这次在健康方面的投入显然又高了一个台阶。 这还不算完,Watch4 系列还换上了全新的 WearOS 系统,它也是第一款搭载这个系统的手表。 WearOS 之前在谷歌的 I/O 大会上面出现过,是三星和谷歌合作的成果,这样应该能保障系统的流畅程度和 App 质量。 Watch4 40mm 和 44mm 的售价分别为 249 美元和 32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612 元和 2130 元,尝鲜价分别为 1899 元和 2099 元。 Watch4 Classic 42mm 和 46mm 的售价分别为 349 美元和 37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260 元和 2454 元,尝鲜价分别为 2599 元和 2799 元。 Watch4 系列可以说从内到外、从硬到软都是新的,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安卓阵营最强手表了。 发布会上的最后一款产品是 Galaxy Buds2 耳机,它的颜值也相当高,虽然有四种颜色可选,但外壳其实都是白色,耳机本体和内部才是对应的颜色。 看来三星今年是真喜欢撞色,不过也确实挺好看的。 Buds2 同样由 AKG 调音,并且支持主动降噪,开启主动降噪最多有 20 小时的续航,关闭则有 29 小时。 Buds2 的单个耳机重量只有 5 克,是目前为止三星做过的最轻的耳机,加上这个豆子造型,估计佩戴起来基本不会有负重感。 Buds2 售价 149 美元,约合人民币 964 元,尝鲜价 999 元。 不过这也让托尼有点分不清它和 Buds Pro 的定位了,Pro 有的东西它都有,颜值更高,价格反而更低,那我为啥不买 Buds2 呢? 不过也不排除三星以后推出 Buds2 Pro 的可能,这就要看三星还能整出什么活了。 以上就是三星这次发布会的四款产品,总结一下就是:折叠屏手机更加实用,手表全方位升级,耳机稳扎稳打,所有产品颜值都很高。 其实除了那个拉胯的屏下摄像头和离谱的充电功率,托尼还真挑不出三星这次发布会的其他毛病,该有的升级都有,外观也很讨喜。 剩下的就要看国行正式价格了,以及市场会不会更加接纳折叠屏。 不过按照 Z Flip3 的美区售价,加上三星的跳水功力,五千块拿下这款小巧的折叠屏手机应该问题不大。 但你要问托尼最喜欢哪款新品的话,那绝对要数 Watch4 Classic 了,不仅功能齐全性能强,还有物理旋转表圈,用着方便还能当做解压神器,一举两得。 三星的 S21 系列在全球的销量都不高,Note 系列估计也要被 Z Fold 系列给接替了,看样子三星是打算靠折叠屏打出一片天。 从市场角度来看,这样做的风险不小,因为用折叠屏的人太少了,但如果三星押对了宝,那么三星确实会领先别人不少。 但有一点托尼很清楚,正当别的厂商还在摸索折叠屏的时候,三星已经把折叠屏手机出到了第三代。 在屏幕这块儿,三星依旧是那个老大。
欧盟将于9月提出关于通用移动充电器的立法建议 苹果受影响最大
IT之家 8月13日消息 据外媒 EURACTIV 报道,一位熟悉此事的人士周四表示,欧盟的行政部门欧盟委员会目前正在起草一份关于通用移动充电器解决方案的提案,预计该提案将在9月提交。 作为欧盟的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十多年来一直在推动为移动电话建立一个通用充电器标准。 此举对 iPhone 制造商苹果公司的影响要大于其竞争对手,iPhone 和苹果的大部分产品都是采用 Lightning 接口,而安卓设备则大部分采用 USB-C 接口。 IT之家了解到,欧盟委员会 2019 年的一项影响评估研究发现,2018 年在欧盟与手机一起销售的充电器有一半是 USB micro-B 接口,而 29% 是 USB C 接口,21% 是 Lightning 接口。 该消息人士说,欧盟行政部门目前正在起草立法,但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去年,欧洲议会的立法者以压倒性的票数支持通用充电器,理由是环境效益和用户的便利。 苹果、三星、华为和诺基亚此前曾签署了一份自愿谅解备忘录,以统一 2011 年进入市场的新智能手机的充电器,这导致了不同充电器数量的大幅减少,并使市场转向 USB 2.0 micro-B 接口。 业界和欧盟委员会随后试图在 2018 年就该问题达成最终决议,但没有成功。 IT之家了解到,苹果公司去年曾回击欧盟立法者对通用充电器的呼吁,警告此举可能会阻碍创新,造成大量的电子垃圾,并激怒消费者。苹果还表示,行业正在自然地走向 USB-C 解决方案,该立法是不必要的。
小米荣耀 对决高端
文/周晓奇 编辑/子夜 小米与荣耀,狭路再次相逢。 随着小米MIX4与荣耀Magic3系列接连发布,两者在高端市场的竞争更激烈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荣耀与小米,争抢的几乎都是华为空出来的市场空间。虽然华为在上个月发布了P50,但搭载4G芯片这一硬伤,注定其不会有多少销量。 “华为P50备货只有100万台,这么少的备货显然不是想卖手机,更多意义是不想让华为手机用户那么快流失,否则难以支撑HarmonyOS的发展。”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向连线Insight表示。 在华为缺位的情况下,小米与荣耀也有着自己的心思。自从2020年小米10发布后,小米在高端市场不断发力,接连推出了多款高端机型,其目的显而易见是想吃下华为空出的高端市场份额,而荣耀短期目标更多是想收复失地,恢复原有的市场份额。 但随着荣耀Magic3系列的发布,也显露出荣耀在高端市场的野心。在荣耀Magic3发布会上,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蒙的隔空亮相,更是表现出荣耀在供应链方面的稳固性。 高通CEO安蒙亮相荣耀Magic3发布会,图源荣耀发布会 不过,荣耀与小米想要抢夺高端市场也并不容易。当前,国内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几乎被苹果占据,国内手机厂商虽然都推出了高端机型,但在体量上依然无法与苹果抗衡。 在今年电商平台统计的618单品累计销量排行榜中,上榜机型只有iPhone12、iPhone11是5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其他国内厂商的上榜机型大部分仍为价格相对低廉的“性价比”手机。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小米还是荣耀,接下来在高端市场将面临同一个对手——苹果。而谁能在下半年获得消费者青睐,也取决于在渠道、营销、品牌力等多方面的角逐。 狭路相逢之后,今年国内手机市场格局或将迎来变化,而谁能成为最大赢家,半年后即将揭开答案。 小米荣耀,贴身肉搏 小米MIX4发布会刚结束两天,荣耀就开启了Magic3发布会。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MIX系列与荣耀Magic系列,自从诞生以来两者定位就极为相近,售价也相差不大。 这次,小米与荣耀又带着新一代产品,开启了新一轮的贴身肉搏。 在核心配置上,小米MIX4与荣耀Magic 3系列均搭载了高通骁龙888 Plus芯片,可谓是“同门”。 骁龙888 Plus,图源荣耀发布会 相比骁龙888,骁龙888 Plus在行业首次采用3GHz超大核,其CPU单核性能提升5.6%。另外,AI引擎算力也提升到32TOPS,并搭配了LPDDR5(6400Mbps)内存和UFS 3.1高速存储。 在核心芯片相同的情况下,荣耀与小米在其他配置上比拼了起来。 具体来看,在屏幕上小米MIX4采用了6.67英寸的CUP全面屏,并通过屏下摄像技术将摄像头隐藏在屏幕下方,带来了100%的屏占比。 而荣耀Magic3系列则采用了6.76英寸89°超级曲面屏,屏占比为94.86%。从这点看,小米MIX4更胜一筹。 除此之外,屏幕方面的其他参数,小米MIX4与荣耀Magic3系列相差不大。小米MIX4分辨率为2400x1080,Magic 3系列分辨率略高,达到2772x1344。其他方面,两款机型同样支持120Hz最高刷新率,DCI-P3色域、HDR10+、10亿原色等。 在影像方面,小米MIX4采用1亿像素主摄,1300万像素的120度自由曲面超广角以及800万潜望长焦,支持5倍光学变焦。 上图为荣耀Magic3,下图为小米MIX4,图源荣耀、小米官网 荣耀Magic3系列的三款机型则略有差异。荣耀Magic3搭载了5000万像素主摄,6400万像素黑白摄像头以及1300万广角微距镜头,支持激光对焦;荣耀Magic3 Pro则搭载了 5000 万像素大底主摄,6400 万黑白摄像头、6400 万潜望式长焦摄像头以及 1300 万广角微距镜头;荣耀Magic3至臻版则搭载了50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6400万像素黑白摄像头、64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摄像头以及64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 在前置摄像头方面,小米MIX4配置了2000万像素的屏下摄像头,支持像素四合一技术,加入AI图像算法优化自拍效果。荣耀Magic3系列则均搭载了1300万像素的广角摄像头。 从影像配置来看,两者虽有不同,但各有自己的特色。 而在续航方面,小米MIX4配备了4500mAh的电池,搭载了12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快充组合,疾速模式下有线15分钟充满、无线28分钟充满。 图源荣耀官网 荣耀Magic3系列均配备4600mAh大电池,三款机型均支持66W有线超级快充,但荣耀Magic3 Pro和至臻版还支持50W无线快充和支持无线反向充电。 相比之下,在充电效率上小米MIX4更胜一筹,但荣耀Magic3 Pro版和至臻版还能反向充电,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从以上配置信息来看,小米MIX4与荣耀Magic3系列定位相近,这也导致其定价也相差不大。 小米MIX4起售价4999元起,共有四种配置可选,最高12GB+512GB配置价格为6299元。 荣耀Magic3系列则有荣耀Magic3、荣耀Magic3 Pro、以及荣耀Magic3 至臻版三款机型,起售价比小米MIX4略低,为4599元起,两者同为12GB+512GB配置。荣耀Magic3 Pro比小米MIX4略贵500元,价格为6799元。 除此之外,荣耀Magic3还推出了至臻版机型,其价格为7999元,只有12GB+512GB这一种配置。 可见,两者同为高端机型,均担任着下半年冲刺高端市场的销量重任。由此,小米与荣耀也开始真正竞速高端市场。 竞速高端市场 “小米手机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从高端入手的,小米手机第一代就是当时最高端的智能手机。后来面向大众用户群的红米产品非常成功,极大地稀释了小米品牌。再加上我们自身实力不足,小米被很多人误解成只做中低端。”雷军在2021年度演讲中,一再强调小米的高端形象。 两天后,在荣耀Magic3发布会后,荣耀CEO赵明也在群访中表示Magic3系列将成为荣耀品牌“上攻”和“提速”的关键一步。冲击高端市场的任务,将由Magic系列承担。 一场高端手机的厮杀,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荣耀在国内手机市场中挺进前五,给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增添了些许变数。 但不得不提到的是,尽管荣耀、小米都想在高端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可目前来看,当下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基本上是苹果一家独大,吞下了华为让出的大部分高端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国内高端手机(4000元以上)总销量2350万台,华为以44.1%份额位居第一,苹果则以44%的份额排在第二。两者加起来,占据了国内高端手机市场88.1%的份额。 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图源IDC 然而,随着华为遭遇芯片断供等多方危机,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华为还占据国内智能手机市场16%的份额,但在二季度中华为已经归类为“Others”。 “华为手机、平板的国内市场高端让给了苹果,中档及低端让给了 OPPO、vivo 和小米等,海外让给了苹果、三星及国内同行。”针对智能手机行业的市场份额,今年5月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曾在朋友圈直言不讳。 显然,面对华为突然空出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国内手机厂商没能及时填补空缺,这意味着接下来,国内手机厂商要与苹果开展新一轮的高端手机争夺战。 “虽然苹果看上去抢占了国内大部分高端手机市场,但其实没有那么强劲。这几个季度苹果销量好,一方面的确是新品有些创新,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手机厂商面临疫情和芯片紧缺,均进行了砍单,导致在渠道上产品有些青黄不接。”孙燕飚向连线Insight表示。 今年5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琪在研报中表示,印度疫情爆发短期内对安卓手机需求有负面影响。目前,三星、OPPO、vivo、小米均已下调2021年第二季度的印度市场订单,幅度在10%-20%之间。 而据台媒报道,5月份市场传出一份国内手机厂商下调出货量的清单,其中小米、OPPO、vivo均下调了今年出货量目标,整体砍单幅度在10%-20%左右。不过,这些信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现在随着荣耀、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陆续发布新机,接下来在高端手机市场中,国内手机厂商的份额会慢慢起来。”孙燕飚表示。 而在这场高端手机市场的竞速中,小米显得尤为突出。 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这也是小米冲击高端的重要一年。“小米的高端之路,从小米10正式开始。”雷军在演讲中提到。 从小米10开始,小米旗舰机正式挺上了3999元的价位,这一价位正是业内对高端手机定义的入门价。随后,小米又发布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以及小米11、小米Pro/Ultra等多款高端机型。 小米在高端市场冲劲十足,但较快的节奏也爆发出其产品问题。小米11系列频繁出现的软硬件故障一度冲上微博热搜,雷军的微博评论区也时常看见米粉的吐槽。相关内容,连线Insight在《“米粉”心碎,小米还能继续“高端”吗?》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解读。 “这是小米迈向高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手机销量越高,遇到质量问题的概率也会越大。而且手机价格越高,消费者也会变得更加苛刻。”孙燕飚提到,“小米已经建设了智能工厂,主要就是将高端手机的所有工艺、流程等搞清楚,提升质量,但可能投产时间太短,还无法做得更加完美。” 雷军自然不会因为小米11系列的“翻车”,减缓进军高端市场的速度。相反,这次演讲中雷军还向小米手机1首批用户每人赠送价值1999元的红包,显然是想进一步巩固与米粉的关系。 相比之下,荣耀也在加速快跑。在荣耀全面独立的五个月后,代表荣耀黑科技的高端机型Magic3就已经发布,其竞对目标也早早锁定为苹果,可谓做足了冲击高端市场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赵明曾透露,荣耀继承了华为手机最核心的研发团队,这将是荣耀冲击高端市场的最大底气。 荣耀与小米,接下来谁能抢得更多高端市场份额,或许数月之后答案即可揭晓。 小米冲刺全球第一、荣耀加速收复失地, 国内手机市场格局风云变幻 “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刚把苹果甩在身后,雷军就看上了三星全球第一的宝座。 从市场数据来看,小米能够迅速攀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更多是来自海外市场的贡献,而不是国内市场的支撑。 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1年Q2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小米位列第三,在今年二季度出货量为1304万台,占据国内市场17.2%的份额,排在小米前面的分别为OPPO和vivo,而荣耀独立后首次进入前五,出货量690万台,市场份额为8.9%。 显然,华为空出的国内市场份额,更多被OPPO和vivo抢占,二季度两者加起来市场份额达到44.9%。 国内抢不过OV,小米转而在海外发力凶猛。据国际数据机构Canaly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Q2季度,小米在65个国家和地区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在22个国家和地区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2021年Q2欧洲手机市场情况,图源Canalys 具体来看,小米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首次达到第一,市占率达28%,同比增长66%。同时,小米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的手机市场份额均达到了第一。 欧洲市场,原本正是华为的重要阵地。此前华为没有受到封禁时,据IDC数据显示,2019年Q1季度,华为在欧洲市场排名第二,智能手机销量达1350万部,市场份额达到了25.39%,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66.13%。 如果不出意外,华为的市场份额超过三星,只是时间问题。但意外总是频频发生,特别在谷歌禁令下,华为手机用户无法正常更新安卓操作系统,使用谷歌相关服务,这让华为在欧洲市场份额一落千丈。 小米,则趁机吃下了华为在欧洲空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据小米2020年Q2财报显示,其在欧洲市场的成绩亮眼,同比增长 65%。雷军当时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近两年主攻欧洲业务,未来将继续稳固欧洲市场。 如今,刚过去一年,小米就成为欧洲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厂商。 “小米海外业务增长这么快,也和外部环境有关。”孙燕飚表示,“由于海外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大了海外用户对电商的依赖性,这让原本重线下渠道的OPPO、vivo、传音等手机厂商受到了一些影响,而小米在线上渠道更强,为此获得了用户换机潮的先机。” 也就是说,一旦疫情好转或者其他手机厂商的线上渠道拓展起来,小米很有可能失去全球第二的位置。雷军也在演讲中表示,“不要低估世界级巨头的实力。当前小米的任务是真正站稳全球第二。” 小米在大步快跑的同时,荣耀也在加紧收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荣耀市场份额情况,图源荣耀发布会 在荣耀50系列的发布会上,赵明表示今年5月荣耀市场份额回到了9.5%,而荣耀Magic3系列发布会上,赵明表示荣耀的周销份额已经达到14.6%。 8月初,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题为《荣耀的回归改变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的文章,其认为脱离华为独立运营后的荣耀正逐渐夺回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并且预计在2000-4000元人民币(300-600美元)及以上价格段的细分市场中,OEM(生产代工)市场份额竞争将更为激烈,2021年下半年总体竞争格局将会再次洗牌。 “荣耀市场份额增长这么快,与其线下渠道有关。现在荣耀股东都是各地的渠道商,这些渠道商与荣耀深度绑定后,肯定会大力开店销售荣耀手机,因为原先渠道商卖手机只能获得手机的利润,但现在还可能获得更多利益分红,这样自然会帮助荣耀起量。”孙燕飚表示。 据赵明此前透露,半年多时间内,荣耀增加了2500家体验店和专区专柜。而不仅在线下快速开店,它对线上渠道也极为重视。 据AI财经社报道,8月1日荣耀在济南召开了一场线上KA(重要经销商)动员会,参会人员有原核心KA、新白名单客户,包括亲自到场的荣耀中国区总裁王班,差不多有四五十位。 荣耀在独立之前,从未举办过线上KA的聚会。而据AI财经社了解,目前荣耀仅在京东平台就已经达到了10家,天猫平台有8家。此外,还有多家分布在抖音、快手、银行线上商城渠道。 一切似乎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此前中国企业家报道,在2020年12月29日举行的新荣耀线下经销商会议上,新荣耀2021年目标之一,就是开出30000+家线下体验店与专区专柜,并计划在2022年实现线上、线下4:6的销售占比。 荣耀门店,图源荣耀官网 从当前状况来看,荣耀距离2021年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接下来,荣耀不仅要在高端市场与各方搏斗,还要在渠道、研发上加紧发力,对其的考验可谓严峻。 今年下半年,国内手机厂商还将围绕技术、渠道、供应链、高端份额等目标展开争夺,不论是小米还是荣耀均有着自己的目标,而任何一家的动作,都有可能改变未来的市场格局。 风云变幻中,没有哪家厂商愿意掉队,这也意味着下半年的国内手机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苹果能否稳住高端市场?国内厂商能否实现突破?整个市场已经搅动了起来,一切似乎都有了可能。
你还抢购华为吗?
©深响原创 · 作者|陈文琦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从东长安街到灯市口大街,由南到北一千米左右的路程,坐落着7、8家华为门店。 这样密度并非偶然。2019年,在Mate 30系列发布时,华为消费者业务大中华区总裁朱平在采访中表示,华为的授权店和直营店已经达到7500家,同时还有超过35000家的销售专柜。 在渠道为王的手机销售市场,华为的线下扩张的功力直接体现在了业绩上,当年,根据IDC数据,华为在全球出货2.96亿部,超过苹果,成为世界第二。 然而现在,这些门店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没有存货。 绝版麒麟 在王府井一家新开不久的华为授权体验店,一个工作日下午,店员比顾客多。询问关于新发布的P50系列新机情况,得到的回复是:“现在可以预定,但是不能保证拿到手机的时间。” 在上述门店中有各系列展示样机,从nova、Mate到P系列,但是可以直接拿货的只有少数机型,在颜色上的选择也非常有限。旗舰机Mate 40系列的4G版本有存货,但是5G版本全面缺货。只有在一些专卖柜台,销售人员会表示,“能官网价买到都是运气。加价愿意接受吗?可以看看能不能调到。”关于具体的拿货时间和价格,也没有明确的回复。据了解,在北京地区,一部Mate 40 5G版手机的溢价大概在800-1000元。 7月29日,华为发布P系列主打摄影功能的P50和P50 Pro。这场发布会上,没有5G手机。Pro版本在7月30日开启预订,昨日正式开售。开售之前,每日10:08的预定名额依旧“秒没”,但是线下到店预定没有任何难度。 一家华为授权体验店的展示柜台 首批到货开售的是搭载麒麟9000的P50 Pro,但是对于到货的数量和时间,一名门店销售人员表示,“并不清楚,不知道厂家能发多少货。我们会按预定顺序通知顾客。” 昨日开售后,少数前期预定的顾客已经拿到货,但对于此次到货的数量,他坦言,“第一批真的非常少”。 据了解,在这家比较大的华为授权体验店,黑色的P50 Pro 256G这批到货的只有5台,金色和白色的比较多,粉色的只有1台,还有若干512G版本的。”是华为分货的,不管预定多少,最后也是按来货单来。“ 他表示,下周会有一批新货到,但是数量不确定。 另一家华为授权体验店销售人员向「深响」表示,这批大概到货20台左右的机子,开售当天已经卖光,消费者的热情出乎他的意料,“因为5G应用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而且P50也能实现很好的通信,所以大家对此并没有太多顾虑” 他个人认为,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既然现在自己的机子都用不了5G技术,行业整体进程也会放缓。 一家同样位于北京的,门店面积较小的华为授权店销售人员则表示,“现在已经不接受预订了,再到货会按照预约顺序给顾客。”但下批到货的时间并不明确,从开启预订后的一周,此店铺大概有40位顾客预定。 在5G换机背景下,下游渠道商对于这部4G手机的热情并不高。在浙江一城市开手机售卖与维修店铺的店主告诉「深响」,目前来看市场反响不是很好,“货应该不会少,因为后续会有骁龙芯片的版本上来,不过来店里询问的几乎没有。” 他在开售的前一天拿到大约10台P50 Pro,而以前新品发布时,他一般能拿到20-30台机子。“拿货价比指导价便宜了一百,今天我们不涨价卖,但是卖的不是特别好。” “不理解的会认为2021年了还发布4G手机,华为割韭菜呢。理解的人知道美国的多轮动作导致射频芯片的缺失引发的5G芯片却只能使用4G功能,能对华为表示理解与支持吧。” 昨日一发售,华为P50 Pro上架线上商城。官方旗舰店需要限时抢购,而淘宝上的手机店铺已有上新,溢价大概为600元以上,当日即可发货。某淘宝客服回复:“现在手机资源很紧张,市场行情全面涨价,我们也是按拿货价来优惠。” 京东、淘宝上已有3C店铺上线P50 Pro,价格较官方价高600元左右 “花粉”的热情和黄牛的炒作救不了华为的窘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周五,华为发布了2021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华为销售收入3204亿元,同比下滑29.43%。其中包括手机终端在内的消费者业务从去年同期的2558亿元,下滑近47%至1357亿元。 缺芯将继续,在这段暂时看不到尽头的日子里,如何保持与消费者群体的关系,始终占据用户的心智,是华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华为的缺位,让久未有变局的中国手机市场悄然发生变化。 渠道在行动 门店是传统零售行业的毛细血管,对于手机品牌而言亦然。门店和专柜可以起到提供售后服务、触达更多消费者扩大销售面、品牌展示等作用。OPPO、vivo的绿蓝标志在分布在大街小巷。一直走轻资产模式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小米也在2014年前后开始组建线下售后维修网点,并在之后升级小米之家成为零售店。雷军曾在2017年表示,“要在三年内开满1000家小米之家”,也确实在2020年末完成这一目标。 华为的线下扩张同样激进。在2015年,就喊出了“千县计划”,目标是建成覆盖1000个县城的实体店,推动零售渠道下沉。而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经销商体系。 华为的主要大代理商是中邮普泰和普天太力,分别负责华为中低端机型(畅享、Nova等)和高端机型(Mate系列和P系列的旗舰)。中邮负责产品的分货方式、价格层级制定等工作,并往下把产品发给下级的省包、省代理和其他分销商。普天太力作为厂商的资金物流平台和仓库,向全国各地经销商发货。 根据销量等因素,华为也会将经销商客户进行分级,层级越高的客户,享受到的福利和权益更大。在这一套过程中,华为的利益和渠道商们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华为出售荣耀业务时,出资收购的是此前华为的主要经销商伙伴。华为当时一纸声明中提到,“此次收购是荣耀相关产业链发起的一场自救和市场化投资,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费者、渠道、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员工的利益。” OPPO和vivo的经销商体系则由来更久,据公开报道,从步步高时代,段永平就从娃哈哈的经验里学来“产销联合体”,与渠道商建立相互交叉持股的关系,给到各级分销商的利润空间也更高,能达到25%。基本分级就是从厂商到省代理,再到市区代理,最后到经销商。 据上述浙江城市手机店主也说“卖OPPO、vivo的机子其实利润更大,而且OV有价格保护,新款机子出来后,老款机子可以原价退给厂家,然后补差价换新机。” 小米初期只有线上渠道,线下无阵地,在开拓渠道的过程里,也遇到很多挑战,比如合作的资金物流平台迫于其他客户的压力放弃与小米的合同。而且小米主打性价比,将自己的硬件的综合毛利率划定了一个上限——5%,产品从小米出厂到销售前线,扣掉物流、租金,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面对渠道的不畅通,小米后来选择的模式是全面直供。 在零售市场,华为手机不止一次出现了涨价、抢购的热潮。因为众所周知的制裁,搭载其自研的高端麒麟9000芯片的手机可以说是,“卖一台,少一台”。 供货不足碰上消费者的热情,催生出了“黑市”交易,本是生命周期并不长的手机,被黄牛炒成了保值的收藏品。去年发布的Mate 40现在的市场价还是高于官方发布价,Mate 40 RS 保时捷典藏版的溢价空间一度达到万元。 华为供货不足的情况也直接影响了下游渠道商。“之前是自己提,订单发上去,(上级经销商)就给你发多少货,现在就是上级看库存直接给你分配。” 手机店主表示,拿货从去年就变得很困难,他也不囤货在手上,因为行情不稳定,拿货价格也总是变化。 在手机供货不足之际,华为并没有放弃庞大的线下渠道,关店潮和线下销售人员的失业潮也没有出现。华为试图将门店转化成为与消费者保持联系的触角,为手机业务的回归留下种子。门店将更大的面积让给IoT产品,比如开辟新的影音空间给智慧屏产品和音箱,或是在占地面积足够大的高端体验店开始高调卖车。 今年4月,余承东在上海南京路的华为全球旗舰店,宣布华为智选正式开卖赛力斯 SF5 汽车。“华为拥有高端体验店5000家以上,和宝马、奔驰、特斯拉、造车新势力不在一个量级,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重要城市。” 的确,相比特斯拉和蔚来辛苦跑马圈地,将门店量分别开到了181家和261家,华为在门店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虽然实际推进不是一日之功,但若真能在“卖车”上占据一席之地,还是归功于多年在线下渠道上的深耕。 北京地区一家华为授权体验店Plus 目前北京有四家展示车的华为门店 虎视眈眈 据Canalys数据,2021Q1华为(不含荣耀)在国内智能市场的份额就从去年同期的41%下滑至16%,在OV之下位居第三,出货量砍半。而从去年Q2到今年Q2让出了35%的市场份额,其中OPPO、vivo、小米都各自分的了一杯羹。同比市占率的增长vivo 8 %, OPPO 5 %, 小米7 %,其中小米的同比增长率35%是最高的。 但是华为在中高端市场阵地不是一天就可以攻下的。 “去年同期,华为占据国内600美金以上细分市场49%的份额,今年Q2占26%。由于系统使用习惯的壁垒,加上消费者并不会因为华为产品缺位而大面积消费降级,这部分市场份额大部分会流向其他安卓厂商。”Canalys手机分析师刘艺璇告诉「深响」。 这部分市场价值是各厂商出货量的机会,更加是高端化的战略高地。“华为的颓势使得OVM在其中都取得了增长,但是华为的辉煌不会立即被复制。厂商还需要经历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来成就安卓明星高端。” 讲到各家的优势,一是产品力,二还是渠道。 对于高端机来说,线下的体验更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尤其是在品牌转换的时候。在高端突破的初期,通过线下渠道增加曝光度、增加体验机会有利于建立用户信任。OV的各超过20万家的线下门店就是很好的展示平台,小米也在这方面努力。“小米最初的用户在成长,消费能力也在成长,这部分用户也是小米高端化的机会。”刘艺璇也在采访中提到。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0 年,OPPO 和 vivo 发力巩固、升级、抢占线下渠道,做法包括但不限于给线下门店中的导购人员发放疫情补贴、提供资金帮渠道商升级门店等等。 而小米从2020年下半年又开始新一轮线下改革,目标是搭建一个覆盖各个层级的门店体系:自营自建的小米之家;加盟商投资经营的专卖店和直供点;加盟商投资经营,主要开在县级市场的授权体验店;苏宁国美等大卖场渠道...... 今年 1 月,小米一天开业了 1000 家小米之家,全面覆盖了河南、江苏两个省份的县级市场。在高端转型上,小米的门店选址也更加严格,目前 5000 家小米之家中,50 ~ 60% 在购物中心,且大多数门店面积都在 100~200㎡ 或之上。而且在装修风格上也有更统一的要求。 除了小米OV,荣耀羽翼渐丰,独立后仅两个季度就进入了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Top5,不少原华为用户也跟随荣耀转移。 荣耀刚发布了新旗舰Magic 3,初具高端雏形。据「深响」了解,独立运营后荣耀新增了2500+家体验店和专区,帮助荣耀来触达用户,扩大市场份额。在线下站稳脚跟,荣耀也是含着“金汤匙”,毕竟其现在实控主体就是渠道商。 由此来看,用户抢购华为的盛况恐怕得缓一缓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