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海思跌倒谁吃饱?揭秘崛起的国产安防芯片,四大类制霸三大领域|智东西内参
近年来,安防行业持续增长,安防芯片市场需求稳步提升。在超高清化、智能化趋势下,安防 SoC 价值量不断提升。作为视频监控的核心芯片,SoC 芯片肩负图像信号数字化、压缩、编解码、储存、分析等关键功能,是完成安防智能化、高清化转型的关键环节。除模拟 ISP 芯片外,安防 SoC 芯片主要分为 IPC、DVR、NVR 三类,实现视频监控前、后端的不同功能。根据 IHS 相关数据估算,2020 年安防 SoC 芯片市场规模约为 31 亿元,2023 年有望达到 42 亿元,年复合增速 13.4%。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光大证券的报告《 安防行业快速发展,芯片厂商迎重要机遇》,详尽解析安防芯片的技术特点和产业现状。 作者: 刘凯 等 一、安防芯片:四大类型,安防设备的核心 1、四类安防芯片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前端、后端两类设备,按监控系统分为两类四种主要芯片。前端设备完成对视频原始图像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将图像信号转化为模拟/数字视频信号,并传输到后端设备中。后端设备包括控制、显示、储存等。SoC 产品主要包括: 前端ISP、前端 IPC SoC 芯片、后端 DVR SoC 芯片、后端 NVR SoC 芯片。 ▲视频监控系统四类主要芯片 1、ISP:视频监控摄像机成像质量的关键。 ISP 芯片的主要作用是对视频监控摄像机前端的图像传感器(CCD 或 CMOS)所采集的原始图像信号进行处理,使图像得以复原和增强,经 ISP 芯片处理后的输出图像可直接在显示器显示或通过数字硬盘录像机(DVR)进行压缩、存储。ISP 芯片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视频监控摄像机的成像质量。 ISP 是 SoC 核心。一个 ISP 其实是一个 SoC 核心,内部包含 CPU、SUP IP、IF等单元,可以运行各种算法程序,实时处理图像信号。ISP 的控制结构由 ISP 逻辑和运行在上面的 Firmware 两个部分组成,逻辑单元除了完成一部分算法处理外,还可以统计出当前图像的实时信息。Firmware 通过获取 ISP 逻辑的图像统计信息进行重新计算,反馈控制 Lens、Sensor 和 ISP 逻辑,以达到自动调节图像质量的目的。 2、IPC SoC:安防芯片最重要标的。 IPC SoC(IPCamera)芯片是视频监控网络摄像机的核心。IPC SoC 通常包含ISP 模块和视频编码模块,经过摄像机前端图像传感器采集的视频原始数据经过ISP 模块处理后,送到视频编码模块进行压缩,压缩后的视音频码流传输到后端NVR,NVR 对视音频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并存储。 ▲IPC SoC 芯片架构图 IPC SoC 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产品性能全方位提升。第一阶段主要为图像处理能力的提升,产品自动曝光控制能力、自动白平衡能力、色彩校正能力、校正能力、祛除坏点能力不断提高。第二阶段开始关注 IPC 编码处理能力的提高,随着带宽、存储空间消耗的降低,IPC 整体成本下降。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第三阶段到来,智能化不断推进,IPC 应用领域扩展。 视频解压码高压缩比化,带 VCA 芯片成为趋势。监控摄像头像素的提高给线路传输、后端存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对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H.265(HEVC)新标准将成为未来编解码主流技术。面对数据传输、后端存储的压力,IPC SoC 厂商开始将部分分析功能划分到前端芯片,具有 VCA(视频内容分析功能)功能的 IPC SoC 成为趋势。 3、DVR SoC:集编解码、压缩、储存于一身。 DVR(DigitalVideoRecorder),即数字视频录像机,成本低、网络远程监控受限。前端设备采用模拟摄像机,后端采用数字记录技术,DVR 集合了录像机、画面分割器、云台镜头控制、报警控制等功能于一身,便于组成一个小型的监控系统。 但由于技术架构的局限性,数字硬盘录像机无法解决网络远程监控环境中的传输和多路同时监控、高集成度集中监控等问题,不适合准备升级的新建监控系统以及要求远程视频传输(超过 1~2 公里)的系统。DVR SoC 将模拟音视频信号数字化、编码压缩与储存。 竞争激烈+产品替代,DVR 市场发展受限,但仍有发展空间。DVR 市场中厂家众多,且各家产品之间同质化较为严重,这使得 DVR 市场内部竞争异常激烈。随着高清网络摄像机的发展和价格的降低,DVR 产品正面临着来自 NVR 的挑战。市场定位不同,DVR 产品仍有市场空间。小型监控场景中如果对视频清晰度要求不是很高(不高于 1080P)而传输距离又不远,很有可能会选用模拟方案,如一般的店铺监控、小区监控。 4、NVR SoC:需求优势随网络化进一步扩大。 NVR(NetworkVideoRecorder),即网络录像机,核心特点是它的网络功能。NVR最主要的功能是能通过网络接收 IPC(网络摄像机)传输的数字视频码流,并进行存储、管理,从而实现网络化带来的分布式架构优势,在图像处理、图像储存、检索、备份、以及网络传递、远程控制等方面优于模拟监控系统。简单来说,通过 NVR,可以同时观看、浏览、回放、管理、存储多个网络摄像机。NVR SoC接受网络摄像机的 IP 码流,进行编解码、存储。 兼容性及成本较高制约 NVR 发展,但需求优势仍在进一步扩大。当今网络产品涉及的标准协议众多,涉及的功能点也多,各 IPC SoC 厂家采用的协议不一致,直接导致系统接入困难或无法接入。NVR 系统与模拟摄像机、DVR 系统相比较而言,因研发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关系,价格仍然显得偏高。从市场层面来说,由于监控市场对于高清和网络化的追求,因此 NVR 拥有比 DVR 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 安防芯片量价齐升,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摄像头在视频监控支出中占比最高。根据 IDC 中国数据显示,摄像头是中国视频监控市场最大的支出,2018 年占市场支出的 64.3%。 ISP:根据富瀚微披露数据测算,ISP 均价约 5~6 元,价格较为稳定。传统模拟安防摄像头占比逐年下降,而车载市场成为未来重要增长点。根据 TSR 数据,2023 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出货量 2.04 亿颗,有望成为 ISP 重要增长点。传统安防ISP 近些年市场出货量保持稳定,维持 7000-8000 万颗每年。 ▲2020-2023 年 ISP 市场规模测算(单位:亿元) IPC SoC: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IPC SoC 其中低端产品售价 1~2 美金(占比约 75%),中端售价 3~4 美金(占比约 20%),高端产品售价 10~20 美金(占比约 5%),因此测算整体 IPC 均价约 2.6 美金。随着中高端产品占比上升,产品价值量有望提升。根据 IHS 测算,2023 年全球网络摄像机出货量有望达 2 亿台,对应 IPC 需求约 2 亿颗。 DVR/NVR SoC:根据富瀚微披露数据测算,DVR/NVR SoC 均价约 22 元人民币。随着 AI NVR SoC 芯片渗透率提升,价格有望上升。根据 IHS 预测,2023 年全球 Linux 系统录像机(即 DVR/NVR)出货量有望达 3955 万台。我们据此测算20~23 年 IPC SoC 市场规模约 23.9/41.8/55.5/67.1 亿元;DVR/NVR 市场规模约7.3/8.6/9.8/11.1 亿元。 ▲2020-2023 年安防 SOC 市场规模测算(单位:亿元) 3、 安防芯片行业集中明显 安防 SoC 属于芯片设计行业,上游为芯片代工厂,下游为安防电子设备厂,上下游较为集中。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环节,各个环节目前已分别发展成为独立、成熟的子行业。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设计的产品方案,通过代工方式由晶圆代工厂商和封装测试厂商完成芯片的制造和封装测试,然后将芯片产成品作为元器件销售给电子设备制造厂商。按照购销关系,行业上游晶圆代工厂商、封装和测试厂商集中度较高,下游安防电子设备制造厂商龙头集中效应明显。 ▲安防 SoC 产业链 根据 IDC 测算,2018 年,海康大华市占率合计约 50%。2018 年海康威视市占率达 36.4%,为市场绝对龙头,大华市占率占 15.5%,电子设备制造厂商龙头集中,呈现双寡头态势。 ▲2018 年中国视频监控市场厂商份额 与下游大的安防厂商的稳定合作,是安防芯片厂商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大客户的需求保障了芯片厂商的业绩稳定,另一方面芯片厂商与安防终端大客户的密切合作有助于不断迭代自身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 高清化、智能化推动行业发展 安防视频监控市场的总趋势是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安防视频监控技术已经历全模拟监控、数字监控、网络监控三个发展阶段,并正在快速向新一代智能高清监控的发展方向演进。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推陈出新,视频监控多媒体处理芯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 IPC SoC 出货量不断增加。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摄像头清晰度要求不断提高,主流产品清晰度从 200 万像素、400 万像素到 800 万像素(4K 分辨率)不断提高。随着清晰度的提高,视频监控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全球网络摄像机出货量从 2017 年的 0.79 亿台增长到 2020 年的 1.43 亿台,年复合增长率 21.82%。据IHS 预测,2023 年网络摄像头出货量将增长到 2.00 亿台。 ▲网络摄像机出货量(单位:亿台) 1、高清化 4K/8K(超高清以上)带来行业多领域升级,夜间监控、大视角监控、智能监控获得发展。安防监控行业越来越重视夜间低照度或者零照度的监控效果,超高清技术的应用,可以让 ED(低折射率高色散系数)玻璃较好地校正色差,提高日夜成像的共焦能力和像质。 超高清解决公共场所大视角监控问题。对于机场、火车站等大面积、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来说,大视角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这类场所中,由于需要监控的人员多、需要监控的角度大,目前大多采用球机或两个半球机来达成无死角的监控。然而这样监控受制于视场角问题,能大角度监控的分辨率就较低,分辨率较高的又无法完成全景监控。 超高清是远距离 AI 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智能技术的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受制于分辨率的限制。而超清技术的加盟可以大大缩小这一领域的缺陷,随着 H.265、H.266 新一代编解码标准的商用,4K 技术在传输、成像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对于传感器性能的优化将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政策支持超高清技术发展,IPC SoC 由高清走向 4K/8K。安防已经从模数时代满足人眼态势监看的“看得见”阶段,演进到满足分辨细节目标的“看得清”阶段,清晰度的不断提升,从高清进一步向 4K 和 8K 超高清。2018 年 5 月,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富士康等联合发布“5G+8K”试验网,这是中国首个基于 5G 测试网络的 8K 视频应用平台。 2019 年 3 月,中国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出要按照“4K先行、兼顾 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中国视频业发展向超高清显示演进。《行动计划》提出,2022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 4 万亿元,4K 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 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终端大厂积极布局 4K 产品和方案。目前主流安防企业已经推出诸多 4K 产品和方案,如大华 4K 极光摄像机,海康威视 4K 视频监控方案、华为 4K 智能球机、天地伟业 4K 全局球、江森自控乐思 4K 超高清摄像机等。 4K/8K 带动高端 IPC 市场快速放量。4K 技术可以与 5G、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运用 5G、AI、视频三种技术的融合,加速智慧安防的突破性革新。我们认为,未来安防 4K/8K 应用将快速渗透,4K/8K IPC 需求将快速增长,同时由于高端产品价格较高,有望带动 IPC SoC 整体市场量价齐升。 2、智能化 AI 芯片提供算力保障。在前端,摄像机通过 AI 芯片具备足够算力,为前端智能算法和应用提供了高效的运行环境。同时在边缘和中心,AI 芯片也为海量视频、图片、数据的深度解析和大数据碰撞、检索提供算力保障。从而形成端边云全网智能化的算力基础。 AI+安防应用广泛,消除了传统上下游的界限。视频监视是 AI 部署的热门领域,AI 为安防添上了“智能”的翅膀,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落地应用万千,物联网、智能硬件、自动驾驶、ADAS 等领域均需求旺盛。AI+安防产业链与传统安防的最大差异在于,上下游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未来将形成 AI 公司、安防厂商、集成商、云服务商并立共存的格局。 ▲AI+安防应用领域 AI 助力传统安防痛点解决。传统安防面临很多尚未解决的痛点。1)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及利用困难。2)安防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整体,独立性使信息利用困难。3)自动化程度低,人力成本较高。引入 AI 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行业痛点,AI 技术的自动化、结构化、共享性、预测性等特点使 AI 技术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安防产业。 政策支持、多传感融合等是 AI 发展驱动力。 政策对安防芯片提出新要求,AI+安防成为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日前联合印发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对安防监控领域提出新要求。要求加快推进超高清监控摄像机等的研发量产。推进安防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支持发展基于超高清视频的人脸识别、行为识别、目标分类等人工智能算法,提升监控范围、识别效率及准确率,打造一批智能超高清安防监控应用试点。 多种传感融合进一步带动 AI 芯片需求上升。智能化中技术架构可以分成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感知层是 “眼睛”将率先受益。智能化带动了传感器的增多,以智能汽车为例,单车传感器达到了 30 多个。为解决硬件配置的冗余性,将在传感器搭载数量和性能升级的基础上, 逐渐实现多传感器融合。为解决多传感器融合收集的数据,作出最佳决策,高性能 AI 芯片需求不断上升。 智能安防尚在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大。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人工智能的布局还在设计阶段,许多硬件及软件设备布局尚未完成,智能安防刚进入初级阶段。智能安防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AI+安防”成本高昂,前期投入、储存和视频分析投入限制智能安防增长。 2)硬件及软件设备技术尚未发展成熟。人工智能要求视频质量高,这对配套的硬件及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行业整合困难。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需要形成统一的平台,行业资源的分散使产业整合困难。 4)数据保密不到位。通过各种途径采集的多维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产生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数据,但是缺乏明确的保密规则与措施,使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智能化成为安防 SoC 新增长点。智能摄像头以及相应的视频分析应用为安防 SoC行业带来新的动力。根据 IDC、艾瑞咨询数据,我国 2019 年 AI 摄像头出货量为684 万个,较 2018 年增长 147.80%,预计 2022 年其出货量将达到 3,458 万个,年均复合增长率 71.63%。 ▲中国 AI 摄像头出货量(单位:万个) 渗透率快速提升、新领域不断拓展,蓝海市场未来将发展迅速。Omdia 估计中国市场 2019 年 AI 摄像头(部署深度学习算法)的出货量将占网络摄像头出货量的10%,预测 2024 年将达到 63%。而在海外市场,2019 年 AI 摄像头的渗透率不到 2%。 尽管目前 AI 摄像头的渗透率较低,但年复合增长率高于摄像头市场平均增速。AI 拓宽了安防市场,视频分析带来市场增量。AI 技术在算法、芯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赋予了视频新的价值。用户能够利用 AI 功能进行视频的分析和处理,从视频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拓宽了安防市场的范围,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量,蓝海市场未来将快速发展。 ▲中国 AI 摄像头出货量渗透率 完整解决方案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之一。安防视频监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安防视频监控多媒体处理芯片的选择方面,安防视频监控设备厂商在关注芯片的功能、性能和功耗等指标的基础上,会选择能提供成熟的参考解决方案和清晰的产品线规划的芯片供应商进行合作,从而能够尽快完成产品开发并推向市场,实现产品的延续性。现阶段,主流视频监控 SoC 厂家均开始推出完整解决方案产品,完成产品线的延伸和扩展,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业务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实现垂直整合、构建业务链整体竞争优势。 ▲视频监控系统流程结构图 技术快速发展,泛安防时代到来。随着 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不断完善,原本用途单一的安防产品功能逐步走向多元化,并开始与电信、交通、建筑、物业等多领域进行融合。眼下,安防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泛安防时代。泛安防指安防产业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在提升用户体验度和使用效率的同时使安防从传统领域延伸至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覆盖范围更广泛、终端应用更多元的泛安防产业格局。 ▲泛安防行业 三、 集中性与碎片化并存, 需求量持续增长 2G/2B/2C,安防行业集中性与碎片化并存。安防行业既有集中型的大型城市级安防项目,同样拥有碎片化的小型用户项目,且碎片化的形态存在已久,市场中存在无数散落在全国各地区以及各行业的非标需求。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安防时代的到来让安防行业的边界逐渐模糊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有望实现,行业“碎片化”的现象越发明显。 ▲安防行业长尾效应示意图 1、 2G: 政策支持、渠道下沉 政策推动安防监控摄像头数量、质量双增长。据 Omdia 推测,2018 年中国已安装的专业安防监控摄像头达 3.5 亿,估计每个摄像头可覆盖 4.1 人。这背后是雪亮工程、国内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等政府政策推动了摄像头的全面覆盖。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像头被部署在城市之中,对于视频的存储、分析以及搜索变得越来越具挑战。 三四线城市市场空间巨大。根据亿欧智库数据,截至 2019 年底,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95%以上地级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而仅有 50%以上县级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从城市摄像头布局看,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千人均摄像头配备数量分别仅为 5 台和 2 台,不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十分之一。 而随着智慧城市在二三四线城市的建设不断推进,也将带动智慧校园、智慧工地、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泛安防碎片化场景的发展。 政府计划未来向下沉市场渗透。从政府计划看,2015 年后“雪亮工程”工作重点从城市中心区域向下沉区域渗透,包括一二线城市未覆盖片区以及三四线城市县级地区,因此,下沉市场释放出巨大的需求潜力。现阶段,由于二线以下城市及农村的民用安防市场开发程度较低,民用安防产品的铺设将成为“平安乡村”和“雪亮工程”的重要补充,未来安防 SoC 市场规模的增长将有望来自下沉市场。 ▲政策支持视频监控向下沉市场渗透 2、 2B:行业应用需求快速增长 安防走向千行百业,应用更加普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是除基本生理需求外最重要的需求,安防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并且已经从基础的安全保障逐步演变为辅助管理和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九部委针对视频监控建设的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公共安全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996 号)中,提出到2020 年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安防产业正逐步从服务于公共安全走向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 中国教育安防市场需求可观。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国内教育安防市场实现快速成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教育安防作为安防行业中的细分应用领域,我国教育安防渗透率约为 8%,据测算 2019 年我国教育安防市场规模为 661 亿元。 ▲我国教育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2020 年金融安防市场将达 40 亿美元,传统金融安防市场不断拓宽。金融安防作为传统安防市场的重要版块,一直是安防企业的重要支柱,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中国安防企业纷纷推出更加细化的金融行业理财风险管控系统解决方案,让传统的金融安防范围再次拓宽。 据电子工程世界网统计,银行、金融服务、保险安防市场规模将从 2015 年的 25.61 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44.3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1.6%。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普及和金融安防管理要求的不断深入,未来金融安防发展将会从先进技术和数据融合应用两个方面来建设规划。 ▲我国金融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汽车前装车载摄像头处于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双风口,2016-2020 年复合增长率达 28.8%。随着自动辅助驾驶 ADAS、人工智能(AI)、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以及现代交通出行方式普及,车载摄像头正迎来高速增长时期。根据Frost&Sullivan 测算,2016 年至 2020 年,中国车载摄像头的市场规模从 21.0亿元增加到 57.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8.8%;预计 2021 年到 2025 年中国车载摄像头的市场规模从 76.3 亿元增加到 231.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0%。 ▲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销售额口径)2016-2025 预测(单位:亿元) 交通行业视频监控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业务定位上,视频监控已从传统的安防系统变成交通行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能够指导和辅助高效交通疏导,改善服务体验,提升管理水平,例如:通过视频对排队长度的智能检测,能够帮助客户弹性开关服务窗口,资源效率和服务体验得到双提升;通过机场的站坪全景视频,实现远程塔台监管,提升调度管理效能。 智慧园社区视频监控提升社区幸福度。视频监控与社区通行、物业管理进行融合,形成一体化综合应用,各类数据充分融合共享,除使用视频监控的周界防范、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行为分析等能力外,叠加与社区管理深度结合的更多更精准智能能力,从而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安全等级和应用效率。 清晰度提升助力安防新领域拓展。除传统的摄像头应用行业之外,随着摄像头升级到“看得清”阶段,摄像头可以满足港口、矿山、医疗等行业借助视频进行远程辅助操控的清晰度要求。例如在智慧矿山领域,传统矿山在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挖掘机配置 3 个高清 5G 摄像机(挖掘机小臂,驾驶舱上方,立杆上看全景);无人矿卡配置 GPS 进行定位,同时利用毫米波雷达、车头摄像机、车尾摄像机组合完成路面感知及故障识别;所有数据通过 5G 网络回传至远程操控室,实现远程对于挖掘机及无人矿卡的整体运行情况监控,并可人工启、停调度。 3、 2C:智慧家居等民用市场需求持续扩张 技术发展催生了以高清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智能家居市场的规模扩大。智能硬件又称智能终端产品,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科技概念,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智能摄像头在智能家居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智能家居领域,人们通过家用视觉产品(监控摄像头、电子猫眼)传递的视频信息可以了解家中财物和人员的安全情况,并通过摄像头视频对话。摄像头具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是智能家居最基本的条件。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StrategyAnalytics 的研究报告《智能家居监控摄像机市场分析与预测》显示,2023 年全球消费者在智能家居监控摄像机的支出将达到 97 亿美元,市场广阔。智能视觉产品持续高增长,家用摄像头出货量进入高速发展期。 2020 年中国家用智能视觉产品市场规模为 331 亿元,自 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3.5%,预计市场规模将在 2025 年达到 858 亿元,2020~2025 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21%。作为智能视觉市场的核心产品,2020年中国家用摄像头出货量达 4040 万台,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将达 8175 万台,复合增长率为 15.1%。 ▲2016-2025 年中国家用智能视觉产品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四、国产替代基本完成, 行业重新整合 1、 中国芯占领市场 在海思进入市场前,国外巨头 TI,安霸,NXP 盘踞的视频编解码芯片市场。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TI 在整个半导体行业综合实力强劲,安防监控业务占比不大。2010 年以前 TI 在标清、IPC 芯片领域市占率较高,是市场主要参与者,之后来自安霸,海思等新兴企业的竞争加剧,TI 安防市场投入也逐步降低,TI 市场份额明显下降。 安霸公司(Ambarella): 安霸是高清视频及高清监控摄像机业界的技术领导者,是一家低功耗、超高画质影音压缩与影像处理半导体的解决方案龙头供应商。视频芯片方面,公司产品覆盖各类照相摄像机市场,比如安防监控,消费类监控,无人机,运动相机,可穿戴相机。公司优势在于图像质量,目前在高端视频监控芯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恩智浦(NXP): 公司为汽车,工业和物联网领域提供各种芯片产品,并为银行业提供安全技术。2012 年,NXP 推出的 ASC8850 单芯片方案,支持大部分 IP 摄像机所具备的功能,它集成了视频压缩功能,也能够进行完整的视频图像控制和网络传输,目前公司在视频监控领域市场占有率较小。 ▲国外安防芯片产品介绍 视频监控领域国内企业已崛起。近几年来,以海思为代表的国产芯片厂商正在不断压缩海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自从海思 2006 年在 TAIPEI COMPUTEX 展会推出全球首款针对安防的 H.264 视频编解码芯片 Hi3510 后,其在安防从前端到后端各个环节均进行了布局,并凭借高性价比、快速的支持响应速度、完整的解决方案赢得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此外,还有更多国产芯片厂商瞄准了安防市场,包括在 ISP 芯片领域具备较强实力的富瀚微、最近两年推出 IPC 芯片产品的北京君正、国科微等。 中国芯占领市场。在受制裁前,前端芯片领域,国内市场国产芯片市场份额提升到 60%-70%;后端芯片领域,国内厂商海思占据 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厂商在该领域缺乏竞争力。 2、 国内行业重新整合 近年来国内行业竞争暗流涌动,行业目前仍在技术爬坡期,同质化公司间的兼并和竞争加剧。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公司也必然是最能创造附加值的公司,这是行业在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过程。 在重新洗牌过程中,龙头公司具有规模优势,更有能力进行研发投入,规模优势明显。随着安防行业技术深化和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优势。随着智能化等趋势的不断深化,研发规模要求不断提升,安防 SoC 行业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部分安防 SoC 厂商研发投入逐年提升(单位:百万元) 行业内主要公司包括星宸科技、富瀚微、北京君正、国科微、海思,部分 SoC芯片厂商晶晨股份、全志科技、瑞芯微也纷纷布局安防 SoC 领域。 星宸科技: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随着海思退出,星宸科技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公司。背靠联发科的星宸科技抢占了海思退出市场后的大量份额,凭借优质的研发团队获得领先地位。公司发展迅速,2018 年公司全年营收超过2 亿,2019 年全年营收超过 7 亿。 富瀚微:深耕安防领域多年,是国内 ISP 龙头,同时积极布局 IPC,并于 21年推出高端产品 8858,新一代 8M 高性能 SoC,此外公司积极布局后端SoC,控股子公司眸芯为国内 NVR 龙头。2020 年安防监控及智能硬件产品领域收入达 4.21 亿元。 北京君正: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安防市场,2016-2020 年安防 SoC 领域营收不断增加,2020 年,智能视频芯片收入达 2.91 亿元。 国科微:积极布局“AI+安防”芯片,2020 年智能视频监控系列芯片收入达 1.24亿元。 除上述公司外,晶晨股份、全志科技、瑞芯微等公司也纷纷看好智能安防领域,着手布局智能安防 SoC 芯片。 ▲部分安防 SoC 厂商相关收入情况(单位:百万元) 由于受到制裁,海思逐步退出市场,2020年份额从 60%-70%下降到 30%左右,星宸科技抢占大量市场份额,获得领先地位。根据富瀚微公布产量数据测算,2020 年富瀚微市占率为 17.43%,北京君正市占率为 12%左右。 ▲IPC SoC 竞争格局(2020 年) 深耕安防芯片十五年,海思逐步实现了安防芯片行业的国产替代。2005 年海思进入安防市场,并于次年推出功能强大的 H.264 视频编解码芯片 Hi3510,并与下游行业厂商大华签订订单,奠定了海思在安防芯片领域的基础。其后,海思不断更新技术,成为海康威视等龙头厂商供货商,改变了中国视频芯片领域全靠进口的局面。 进入安防行业之后,海思始终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持续发力 SoC 芯片领域,高频率退出高性能芯片产品,领先业内其他公司,逐步抢占国际一线芯片厂商的市场份额,成为安防芯片领域龙头,2019年市场占有率达 60-70%。 2019 年 5 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华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表示,海思将启用“备胎”计划,以确保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2020 年 9 月 15 日,华为禁令正式生效,华为无法从第三方获得芯片。 海思业务受禁令影响严重。华为旗下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半导体,2020Q1 营收接近 27 亿美元,跻身世界前十大半导体厂商;然而受禁令正式生效影响,2020年末海思跌出前 15 名。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报告,海思 2021Q1 智能手机处理器出货量同比下降 88%,营收仅为 3.85 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 87%。作为国内最大的 IC 设计公司,海思受到美国禁令的正式影响后,无法再通过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代工生产芯片。因此,从供给侧而言,在未来将会给国内其他优秀 IC设计厂商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视频监控芯片 70%市场份额释放,迎来量价齐升机遇。在大量市场份额释放后,国内厂商迎来机遇,富瀚微、瑞芯微、星宸科技等厂商极有可能补上部分份额。我们估算,海思市场占有率约 70%,市场份额释放遇上终端需求增长,安防芯片公司将迎来量价齐升机遇。 智东西认为, 在安防系统中,芯片广泛应用于安防系统的前端、后端、中心系统等各处,左右着安防系统的整体功能、稳定性、能耗和成本,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防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安防行业向着高清化、智能化快速渗透快速发展,带动 IPC/NVR 芯片需求持续增长。我国 2019 年 AI 摄像头出货量为 684 万个,预计 2022 年将达到 3,458 万个,年均复合增长率 71.63%,这将带动安防 SoC 价值量快速提升。
分析师称Apple Watch S6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表”
IT之家 8 月 29 日消息 一份最新的报告显示,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 47%,其中苹果 Apple Watch 领先,Series 6 成为最受欢迎的智能手表型号。 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的最新研究,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在 2021 年第二季度增长了 47% 达 1800 万部,其中苹果 Apple Watch 手表以 52% 的份额领跑。 Strategy Analytics 执行董事尼尔・莫斯顿 (Neil Mawston) 估计,2021 年第二季度,苹果手表的全球出货量为 950 万部,比 2020 年第二季度的 650 万部增长了大约 46%。 “苹果仍占有一半的市场份额,并将竞争对手拒之门外。Apple Watch Series 6 目前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智能手表,因为它融合了时尚的外观设计、小屏的易用性,以及不断增长的健康和健身 App。” IT之家了解到,由于疫情影响,苹果去年 9 月并未如期更新 iPhone 而是推出了 Apple Watch Series 6 等产品,S6 配备了全新的 S6 芯片、更亮的屏幕,支持息屏显示,还带来了血氧检测支持,预计 S7 将在下个月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似乎仅占 10% 的市场份额,但莫斯顿认为,“在今年剩余时间里,它的前景非常好。”尤其是与谷歌合作的在 Galaxy Watch 4 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地跟踪用户健康状况。” 此外,Strategy Analytics 还证实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将具有更大的显示屏,并且表示它“备受期待”。 此前有传言称,Apple Watch Series 7 将在未来几周内与新款 iPhone 13 一同亮相。采用全新设计、更大的显示屏等。
iPhone 13不太可能涨价!业内人士一句话放心了
近日,有一则关于iPhone 13系列涨价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也有网友表示,苹果手机真的用不起了。 根据DigiTimes消息称,苹果有意提高iPhone 13系列的售价,其中一个原因是台积电增加芯片生产成本。 而另外一个原因是,代工所需要的人力成本,以及生产手机的不少物料也都涨价。 据悉,台积电已经向客户发出了涨价通知,并且即日起就开始生效,其中成熟工艺及先进工艺都要上调10%-20%不等,其中7nm及以下的先进工艺涨幅10%-15%,成熟工艺涨幅直奔20%。 这也意味着,苹果在iPhone 13系列中搭载的A15仿生芯片成本将面临上涨。至于苹果是否会对iPhone 13系列调价目前还不好说。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iPhone 13系列价格不会受到此次调价的影响。该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调价只是会影响苹果后续订单,而iPhone 13系列此前已经大规模量产,短期内不会有影响。 另外还有消息称,一直以来苹果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都很强,而iPhone手机超高的利润率并不会因为个别的零部件上涨而影响到成本。此前几次内存价格上涨也并没有对iPhone售价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即使苹果A15芯片成本价真的有所上涨,也不会对iPhone 13系列手机价格造成太大的影响。 仍然有可能如爆料所说维持与iPhone 12系列相同的价格,iPhone 12系列国行版起售价5699元。 不过目前也只是推测,至于iPhone 13系列是否会涨价,还是要等到真正的发布会才能揭晓。 最新消息称,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将于9月14日举行,届时一切悬念将彻底揭晓。
红外人脸识别可能成为下一代iPhone的首选
爆料称,苹果正在测试新的Face ID硬件。当你戴着口罩时,新硬件也能完成人脸识别。目前根据曝光的渲染图,iPhone 13的刘海设计已经有了细微的改变。 测试中使用的是带有新传感器或者摄像头组合的原型机外壳,并不是即将发布的iPhone 13,所以这一功能主要应用于明年发布的iPhone 机型。按照苹果挤牙膏的策略,这一人脸识别技术最有可能是红外人脸识别技术。 苹果热衷于单项技术的深度研发 从疫情期间iPhone就已经演示研发戴口罩解锁iPhone的技术,但是仍然需要搭配Apple Watch等其他设备进行解锁。早在今年一月,苹果申请的新专利就曾与人脸识别有关,该专利通过启用面部特征的热映射来改进3D面部识别技术。 苹果是Face ID技术的忠实拥护者,相比屏下指纹,屏下Face ID也是苹果的首选。对于在某项技术上的深度应用研发一直是苹果“one more thing”的基石。 红外人脸技术的优势 红外人脸识别技术是依据基于皮肤和其他材质在光谱反射率上的差异可以有效防止伪造人脸,局部信息或可以完成防伪,比如戴上口罩的眼部轮廓。 业内人士称,虹膜眼镜识别技术是防伪能力最强的,按照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对充血的虹膜的唯一性甄别。显然,iPhone去识别虹膜的难度太大了,无论从识别距离还是角度上都不适合应用在人脸设备识别上。红外人脸识别技术或成为iPhone 口罩解锁的首选技术。尤其红外传感器在夜间成像上还具备先天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期待这项技术的应用吗?
车用芯片出货有望增加 封测厂再迎增长动能
图源:《经济日报》 集微网消息,随着“车芯荒”有望缓解,车用芯片出货量或大幅增加,相关封测厂也迎来新的增长动能。业内指出,看好封测龙头日月光投控、驱动IC封测厂颀邦、南茂,布局CIS先进封装的力成,以及半导体晶圆封测厂精材等的业绩表现。 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业内人士指出,日月光投控旗下日月光半导体高雄厂,去年车用芯片出货量超过30亿颗,全球车用客户超过60家,今年良好态势持续,看好车用营收跳跃式增长,年增率达60%。据悉,目前车用收入占日月光投控总营收的5%-6%,预计明年可提升至10%。 显示驱动IC(DDI)封测方面,业内看好车用大幅提升市场对DDI的需求,假设全球8000万台电动车都配备三个屏幕,车用DDI每年市场规模至少2.4亿颗起跳,将成颀邦、南茂长期营运动能之一。加上封测代工报价持续利好,预计颀邦第三季度营收将环增6%,毛利率提升至33.4%。而南茂此前在法说会上透露,将延续上半年增长动能,审慎乐观看待第三季度预下半年营运增长。 CIS封测方面,力成看好车用、工业CIS市场发展潜力,并将TSV(硅穿孔)技术导入CIS封装,目前认证进度符合预期。另外公司竹科三厂预计2022年开始运作,也拓宽CIS产线发展空间,该业务将成为力成存储器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业绩增长动能。台积电旗下子公司精材上半年车用CIS业务同比增超20%。公司认为第三季度业绩有望出现季节性回升,不过第四季度不确定仍高。(校对/乐川)
对手增多 留给小鹏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文|石伟 编辑 | 张宇喆 马渭淞 8月26日下午,小鹏汽车对外公布2021年二季度业绩报告。这也是小鹏汽车在2021年7月登陆港股后发布的首份财报。 财报显示,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的营业收入为37.61亿元,同比增长536.7%;净亏损为11.9亿元,同比扩大4.03%;毛利率为11.9%。 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的汽车交付量达到季度新高的1.74万辆,同比增长439%,环比增长30.4%;其中,在2021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交付量为3.07万辆,超过2020年全年。 在实体销售和服务网络方面,截至2021年6月,小鹏汽车的实体销售和服务网络包括200间门店和64个服务中心,覆盖74个城市,小鹏汽车品牌超级充电站扩展至231座,覆盖65个城市。 从财报中可见,作为造车新势力巨头“蔚小理”之一,小鹏的发展看起来相当不错。无论是营收,还是销量均保持增长状态。 但是,表面的繁花似锦并不代表小鹏汽车可以平躺在如今的“功劳簿”上安枕而眠。在小鹏汽车的销量节节攀升同时,该公司群面临的竞争压力正在不断加大,市场竞争环境也愈加恶劣。 在对手不断增加、声量不断被减弱的背景下,小鹏汽车是否还能够在电动汽车市场洗牌之后依旧屹立不倒,保持住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 01 科技体验+平民价格 作为造车新势力三大头部品牌,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各有优势。其中,小鹏汽车在三家头部造车品牌中最晚上市的。 小鹏能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中“异军突起”,除了自带流量外,还在于对科技体验的执着。在不少人眼中,小鹏汽车就是“廉价版的特斯拉”。 面对新兴市场的红利,小鹏选择主攻售价在20万-30万元、消费者受众更广、增长势头更猛的中端市场。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认为:“15万元是智能汽车基础分水岭。如果没有15万元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价格做到10万元,2025年以前没有可能做到有利润。” 定位只是第一步,真正拉动小鹏汽车快速成长的是“智能化战略”。 在2020年全年,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三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9亿元、11亿元、17.26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5.33%、11.63%和29.5%。虽然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处于三家车企的中位,但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却是最高的。 受战略定位和持续性投入影响,智能化已成为小鹏汽车的竞争壁垒。财报显示,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鹏P7的交付量为1.15万辆,环比增长44.5%。在已交付的P7总量中,97%为可支持XPILOT 2.5或XPILOT 3.0版本产品。 得益于先进的智能化自动驾驶系统,在中端价格区间段,小鹏汽车的科技体验已经远远超越对手。因此,在业内,小鹏一直被称为“特斯拉学徒”,而在车友圈,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智能车领域,如果买“服务”就买蔚来,“全家出行”就买理想ONE,选择“智能车”就买小鹏。 在技术之外,小鹏的主力车型P7/P5的设计具备科技感和未来感,回头率和辨识度高。与此同时,得益于互联网造车属性、强大的资本方和董事长何小鹏本身的活跃度较高,小鹏汽车的热度一直处于行业前列。 当然,选择中端市场的代价是企业毛利率的牺牲。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为11.9%,远低于蔚来(20.3%)、理想(17.3%,2021年第一季度)以及特斯拉(28.4%)。 但随着市场迅速变化,小鹏汽车建立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 02 对手增加+声量渐弱 何小鹏曾表示,2021年,每家都在储备“粮草”,行业竞争已经从“春秋”开始走入“战国”时代。 小鹏汽车所在的蓝海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红”。据IHS Markit预测,未来十年内,15万-25万元的新能源产品市场渗透率将从3%增长到40%。在2030年,这一价位的产品将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 从2021年开始,计划或已经开始分食15万-25万元市场“蛋糕”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多。其中既包括头部造车新势力、腰部造车新势力,也包括传统汽车巨头。 7月30日,特斯拉中国再次下调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价格,降幅为1.5万元,补贴后起售价调整为23.59万元。而另一玩家比亚迪也于7月31日宣布为汉EV新增入门版车型,补贴后售价为20.98万元,预计在2021年9月开始交付。 同属造车新势力的蔚来也看上了这一市场。2021年7月,蔚来表示将推出全新中低端汽车品牌。蔚来新业务相关人士透露,蔚来汽车新品牌的产品将定位15万-25万元市场。 与此同时,处于腰部的造车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哪吒汽车也想要向上占据毛利更高的市场。2021年10月,售价为15.98万-19.98万元的零跑C11将开启交付。而据哪吒汽车介绍,预计售价在20万元左右的哪吒S将于2022年被推向市场。 与此同时,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阵容也大都布局在15万-25万元。截至目前,这一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已有上百款,包括大众iD.4系列、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等热销车型。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年初,诸多传统车企的战略级新能源车也将落地这一价格区间,包括极狐α S、起亚EV6等。 从现有销量来讲,小鹏汽车的竞争压力就不小,更不要提未来更多的新对手车型入场。截至2021年上半年,Model 3累计售出超8万辆,月均销量约1.4万辆,比亚迪汉EV累计售出接近3.9万量,月均0.64万辆。对比之下,小鹏P7累计售出2万余辆,月均销量约为0.34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的话题热度来说,特斯拉长期占据着电动汽车市场最高的热度。而在中国品牌中,蔚来始终是声量最大的那一家。由于仅靠一款车型就能跻身行业前列,理想汽车的热度也保持得不错。而在360入局之后,哪吒汽车的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小鹏汽车正在遭遇来自市场和传播两个方面的挑战。 03 产业巨轮有小鹏的席位吗? 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会加速洗牌,更多的企业被加速淘汰,之前小鹏汽车用“更低价格体验更先进技术”模式所建立的优势会越来越不明显。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认为,10-20年后,当智能电动汽车迎来竞争的终局时,可能只有5张最终的“船票”。留给小鹏汽车的时间不多了。 好在小鹏手中还有牌可打。2021年7月,小鹏P7以超6000辆的销量成为中国15万-25万元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一哥”,而即将于9月交付的小鹏P5将为小鹏汽车带来新一轮销量和热度的增长。 只要能把握好机会,小鹏汽车仍有机会成为留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巨轮”上的5家车企之一。
华为汽车芯片会被卡脖子吗?
短期内确实一定程度受限,长期破局有赖国产供应链的完善速度。但总体来说,受限程度远不及手机 华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图源:IC 文 | 顾翎羽 陈伊凡 编辑 | 谢丽容 8月25日,有消息称,美国已经批准了供应商向华为提供价值数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芯片许可证,这些芯片将会被用于屏幕和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华为方面回应称,正在向业务部门确认。 对此,一些美国国会人士向政府发出批评,军事委员会共和党领袖罗杰斯敦促撤销这些许可。压力之下,8月27日,美国商务部一位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并未放松或调整这项政策。 至此,一个在过去两年一直被人忽视的重要问题浮上水面:华为大力进军汽车业,要做汽车领域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增量零部件离不开芯片,华为有没有可能在这个领域被卡脖子? 答案是有可能的,但也不是那么悲观。 目前尚没有明显迹象表明,美国对华为的政策有松动迹象。想要彻底摆脱卡脖子阴影,最靠谱的方式,当然也是最艰难的道路是逐步构建国产能力这一条路。 《财经》记者经多方消息获悉,目前,华为在芯片领域除了内部在推进高度保密的自研EDA软件项目,华为已经有一批采用国内生产线的14nm汽车芯片在推进。 01 华为已提前预判并布局 华为汽车芯片受制于人,和手机芯片原因相同,但是由于汽车芯片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可控生产能力,这给国产替代留下了空间。 通俗理解,涉及到安全,用在汽车上的芯片难度不在制程,而是在车规级,工艺和安全性都比消费电子芯片要高。 汽车芯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功能芯片,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发动机、底盘和车身控制的芯片;二是功率半导体,也就是负责功率转换的芯片;三是传感器芯片,例如用在汽车雷达、气囊、胎压监测等。 与消费电子不同,汽车芯片对其外部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粉尘、寿命、稳定度等承受度极高。汽车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业内称车规级,车规级的电子元件售价高,要求也高。这增加了汽车芯片的制造难度。 以寿命举例,车规级芯片的寿命要求至少15年,与此相比的消费电子芯片寿命为1年-3年;车规级芯片需要承受最低约零下40摄氏度到最高约155摄氏度的温差,但消费电子一般在零摄氏度到40摄氏度即可。 另外,用在汽车上的芯片也需要花很长时间进行研发和验证,研发的时间可能超过一年。如果要从开始研发到推向市场,至少三年。还有一些车规芯片,需要在通过了车规认证的产线才能生产。 由于汽车没有体积大小上的现实限制,汽车芯片要用到的制程普遍不高,难点在于能否符合车规级认证。这对工艺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反复验证。单拿封测来说,一条车规级封测产线比普通封装测试增加了更多环节,例如焊线的检查、可靠性筛选等,并且测试阶段很多产品需要做高温、低温测试。 华为将自己定位为汽车智能增量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这是华为汽车业务需要的两大类芯片。 华为要构建芯片可控能力,就意味着在上述两个领域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上都不能受到美国制裁威胁。 有消息称,美国商务部将会允许供应商向华为提供汽车屏幕和传感器芯片,《财经》记者经多方确认,显示屏芯片目前华为遇到的困难不大,但其尚不具备传感器芯片自主可控能力。 一位长期从事半导体传感器芯片设计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以传感器调理芯片为例,该领域基本都由国际巨头垄断,例如TI、英飞凌、瑞萨等;其二,这类芯片对功耗、速度、精度等要求很高,从首次量产到调试,通常需要经过7-8次迭代。 此外,芯片设计需要用到采用美国技术的EDA软件。 即便是华为这样的研发能力和产业链号召力巨大的科技公司,这种情况短期内也是无解的。 EDA,被视为“芯片之母”,指的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功能设计,设计环节包括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设计等,目前,全球EDA市场有大约80%被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s三家公司占领,这三家均为美国公司。因此,这也是中国芯片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中,至关重要且被卡脖子的环节。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EDA公司出现,但一位EDA领域资深专家向《财经》记者指出,目前,国内很多实际应用都停留在IC仿真验证的环节,其他环节还处于研发中。 华为也并非坐以待毙。《财经》记者从接近华为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华为已有在自建EDA的保密项目在推进。 EDA流程繁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哪怕是EDA巨头Synopsys,也是通过长期研发和不断收购形成如今的规模和地位。上述知情人士称,华为在自研的同时,也可能会通过收购整合的方式构建自主的EDA体系。 华为在EDA上布局从其旗下的哈勃投资的布局版图上也可见其踪迹,EDA是哈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哈勃投资了三家EDA公司,九同方微电子、无锡飞谱电子和立芯软件。 另一位知情的华为员工告诉《财经》记者,今年年底,华为和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将会有1000辆正式面市,而这批车最主要的车机芯片麒麟990A目前不能做到自主可控,依旧是使用在去年美国禁令全面生效前储备下来的存货。 根据华为内部规划,明年面市的5000辆极狐阿尔法S将会有部分采用国产替代芯片,至2023年,将会完全使用国产芯片。 对华为来说,当下,车规级mcu芯片可以做到国产替代,目前,在OLED屏幕驱动芯片上,由中芯国际为华为代工的28nm工艺产品已经进入量产,用于汽车的28nm工艺芯片量产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14nm芯片工艺也在逐渐成熟。 如果一切顺利,存货消耗完之前,华为能具备一定生产车规级芯片可控的能力。不过,这个过程也将是华为和其他中国企业不断追赶国际领先水平的过程。到那时,行业内领先水平将会已经进入3nm工艺的芯片竞争,国内外的芯片制造技术差距依旧存在差距。 也就是说,在美国政府制裁阴影之下,华为唯一的道路是卧薪尝胆,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构建可控产业链,只有这样,华为才有可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跻身一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会非常困难。 02 远建近替,两个思路 华为的自研芯片目前主要包括了5G 基带芯片巴龙、AI芯片昇腾、CPU芯片鲲鹏。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2月,华为发布的全球首款8天线4.5G LTE 调制解调芯片巴龙765,可增强智能汽车联网的安全性,这个芯片将应用于自身LTE - V2X 车载终端和 RSU 产品上。 同年,华为发布了能够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MDC600,拥有8颗华为公司最新推出的AI芯片昇腾310,同时还整合了CPU和相应的ISP模块,主要合作方为奥迪。 2019 年 1 月,华为又发布 5G 基带芯片巴龙5000,这是全球首个支持V2X的多模芯片,未来可用于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较之前代,该款芯片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延迟更短。 不过,上述产品意义更多是技术积累的逐步释放。在解决芯片真正商用问题上,华为的思路可以归纳为两类: 第一条思路是导入国产供应链。基于这个思路,华为又有三种做法。 一是自建产能,华为正在建设属于自己的芯片生产线,《财经》记者经多位知情人士证实,华为已在武汉建立第一座晶圆厂,初期主要针对成熟制程芯片。 二是合作研发。2020年4月,华为海思宣布与比亚迪合作应用在汽车智能座舱领域的麒麟 710A 车机芯片。该款芯片类似于小鹏 P7和理想 ONE采用的高通 820A 芯片,最初被运用在手机上, 也采用台积电的 12nm 工艺,不过,由于美国制裁,最后由中芯国际为华为生产,工艺也切换到了14nm。 三是对外投资。《财经十一人》曾在此前报道《三年投资40家芯片公司,华为哈勃要做什么》中详细解析了华为旗下哈勃投资的投资逻辑——紧密围绕生存。在哈勃已有的投资中,涉及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IC设计、EDA、封装测试、设备、材料。但涉及到与华为海思相重合的高端芯片、高性能计算芯片,哈勃投资并不涉猎,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界限。 第二条思路是在国产供应链成熟之前,用所有可能的方式来熬过过渡期。尽管释放出的信息极为有限,《财经》记者获悉,华为回收了一部分此前用在手机上的芯片,做好了用在车上的准备。 一位华为上海供应商向《财经》记者表示,很多人忽视了华为目前的官方认证二手机业务,而这一业务在今年被推至一个新的优先级高度。 回收来的手机芯片可以用于汽车上不涉及车规安全的部分零部件。一位华为技术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如中控大屏,是可以用回收来的手机或平板芯片替代。” 03 未来的可能性 对华为的汽车业务来说,芯片进展有多快,决定了华为未来在汽车领域的位置,它是有可能复制其在电信设备领域和手机领域的领先者辉煌,还只是囿于成为一家平庸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上述阻力之外,一位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除了芯片的硬件性能,华为在此业务上还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围绕芯片构建起生态圈,二是如何融入汽车业的芯片产业链。 自动驾驶领域芯片的国家间竞争上,美国目前占据压倒性优势,除了特斯拉采取自研芯片路线,Mobileye 和英伟达几乎瓜分了自动驾驶AI芯片市场:前者主要垄断了 L2 级自动驾驶市场,后者则偏向于控制L4 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芯片市场。 国内造车新势力目前需依赖美国采购。蔚来ES8搭载Mobileye 芯片,小鹏 G3 同样采用Mobileye 的芯片,在 P7 上换为英伟达的 Xavier;理想 one 起初也是使用Mobileye的芯片,2021 年改款车型改用地平线的征程 3 芯片,下一款车 X01 上计划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 自动驾驶能力是华为汽车业务的关键筹码,而这一能力有赖于芯片支持。而且这其实是华为重视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华为正着手做偏芯片解决方案的业务——这被认为是华为有别于其他供应商的优势所在。 在智能汽车领域,直接为车企提供芯片解决方案,意味着华为可以极大缩短车企开发流程。以高通类比,在高通和车企的合作中,高通的角色是二级供应商,其芯片需要与一级供应商德赛西威先行适配,由德赛西威完成解决方案,再与车企进行适配。在各家不惜余力加快产品发布节奏,以争夺智能汽车窗口期的竞争中,这将帮助车企获得核心竞争力。 华为徐直军此前表示,华为的计划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等到库存消耗完毕时,不受任何限制,自主产业链生产能够跟上。 好在汽车是大件商品,出货量和手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也就减少了对真正会被卡脖子的芯片数量需求。 换个角度分析,目前种种信息显示,由于华为无法采购美国芯片,对美国公司来说少了一大笔收入。美国在成熟制程芯片上再度对华为出手的可能性极低,也就是说,在“最坏可能”和既定事实之间,尚有足够空间,让华为获得可控的芯片供应链。
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又出事!警车和奔驰接连被撞
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又出事了。 据外媒报道,美国东部时间周六上午5点左右,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辆2019款特斯拉Model 3发生交通事故,司机称当时正在使用自动辅助驾驶。 报道中指出,此次事故中,特斯拉与路边停放的一辆警车和一辆奔驰SUV发生碰撞,司机称当时她正在使用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事件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佛罗里达州公路巡逻队的说法,事故发生时,一名警务人员正在奥兰多4号州际公路(I-4)一侧停车,协助一名2012款奔驰GLK 350的司机。 但是特斯拉的右前方撞上了警车的左侧,然后撞上了奔驰SUV。幸运的是,车内的警务人员并未在车中。该事件已经通知特斯拉和国家公路交通安全与管理局 (NHTSA) 。 目前,特斯拉方面还未回应。而对车祸原因的调查也尚未完成,是否是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导致或促成了这起车祸还有待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与管理局 (NHTSA) 对搭载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或Traffic-Aware Cruise Control(交通感知巡航控制)功能的特斯拉车辆展开了正式调查。 调查原因是对路况的识别可能存在缺陷,难以发现路边停放的紧急车辆及其警示物。而根据NHTSA的说法,在美国,装有以上功能的特斯拉车辆已经发生了至少11次事故,造成至少17人受伤,1人死亡。
三年亏近20亿 快狗打车流血上市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见习作者 | 邹帅 8月27日晚,58到家旗下同城货运平台快狗打车提交招股书,计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快狗打车原名58速运,成立于2014年,2018年8月改名为快狗打车。目前,快狗打车在亚洲五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多个城市开展运营,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印度。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4月30日,快狗打车平台有约2480万名注册托运人及450万名注册司机。2020年,2710万份托运订单在平台上完成,交易总额约27亿元。 一个多月前,快狗打车刚刚完成近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由交银国际联合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CMF)共同领投。 融资完就迫切上市,快狗打车需要更多资金来支持业务发展。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快狗打车的收入分别为4.53亿元、5.49亿元、5.3亿元。截至2021年4月30日止四个月,其收入为1.93亿元。三年来,快狗打车持续亏损,总亏损净额近20亿元。 数据来源 / 招股书 制图 / 深燃 对比今年6月上市的货运第一股满帮,快狗打车的成绩不太好看。满帮上市前,就已经在2020年实现盈利,净利润2.81亿元。 货运市场的战争一触即发,冲刺上市的快狗,将给行业带来多大变数? 年均收入5亿元,共享单车曾是大客户 快狗打车专做同城物流,小到个人货运、搬家,大到企业的运输服务。司机采用加盟制,拥有车辆的司机自主申请,交保证金、接受培训即可上岗,没有车辆的司机可在公司租车上路。 在快狗打车的三项业务中,平台服务和企业服务是核心业务,也扛起了创收重担。另外一个增值服务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向司机推荐一些加油站、车辆维修保养中心、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等信息,为这些客户引流,同时收取佣金。 数据来源 / 招股书 制图 / 深燃 招股书中显示,企业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平台服务和增值服务。 2018年、2019年、2020年,企业服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6%、53.2%、54.6%,平台服务的占比在30%-40%左右浮动,增值服务的占比在1%-3%左右。 企业服务面对的是大中小企业,客单价较高,收入来自企业支付的运费。2018年,企业服务派单110万,2019年和2020年年均派单130万,截至2021年4月30日止四个月派单40万。 快狗打车在招股书中披露了自己的前五大客户,除政府机构、家具制造商及零售商、邮政、物流之外,有一个名字值得注意:蝉联2018年和2019年五大客户之首的共享单车。 尤其在2018年,三个共享单车客户位列五大客户的前三,最高占比9.5%。2020年共享单车退潮,但仍有两个客户在列。 2021年,社区团购的名字出现在五大客户中。今年4月,快狗打车总裁何松接受采访时表示,社区团购是快狗打车2021年的主要布局方向之一,多多买菜、美团、京喜、盒马、橙心优选都是其合作伙伴。 快狗打车细分业务 来源 / 招股书 平台服务面向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包括送货、快递和搬家,这一部分的收入来自向司机收取的服务费。2018年、2019年、2020年,快狗分别促成3130万、3210万、2590万笔平台订单,内地每笔订单的平均交易总额分别为94.6元、89.6元、88元。 平台服务中的平均抽佣率(中国内地)在逐年增加。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5.8%、8.2%、9.8%,2021年前四个月抽佣率为11.7%。 按快狗打车APP的价格表,个人客户搬家选择最小的面包车,基础费用为109元,限制在10公里以内车程,1位师傅搬运,超出部分费用另算。最便宜的小型面包车,起步价28元,限制在5公里以内,超出部分里程费每公里3元。 平台服务竞争者众多,小型快递公司和大型物流公司如货拉拉、德邦以及租房平台自如的搬家公司等等,都在紧盯这块市场。 三年亏损近20亿,超过总收入 快狗打车的账面在持续亏损,而且亏的并不是小数目。 2018年、2019年、2020年,快狗打车的亏损净额分别为10.7亿元、1.84亿元、6.58亿元,截至2021年4月30日止四个月亏损净额为2.53亿元。2018年和2020年,快狗打车的亏损甚至要高于其收入,2018年的亏损更是收入的两倍有余。 不过也可以发现好的趋势。相比2018年的大额亏损,2019年亏损幅度收窄了83%,虽然2020年又再次增大亏损幅度,但比起2018年,也已经收窄了39%。 2018年,快狗打车花在销售及营销上的费用高达5.24亿元,占收入的115.7%,2019年和2020年这一部分的投入分别为2.96亿元和1.95亿元,同时占比缩减至54%和36.7%,但仍是快狗打车最大的一笔开销。 这部分投入的缩减,和营销策略的调整有关。招股书中称,此前快狗打车采用补贴、优惠券等形式拉新促活,而现在主要通过口碑推荐、向用户提供奖励、社交媒体及应用商店广告、搜索引擎及关键字搜索开展营销活动。简单粗暴的高额补贴诱人但烧钱,透支后的快狗,在营销方面显然收敛了许多。 从雇员上看,截至2021年4月30日,快狗打车的雇员以用户服务及运营、销售及营销两方面业务居多,分别占总人数的38.4%和38.3%。可见,快狗打车在销售与营销方面较为看重,这也证明了其营销策略转补贴为推广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是一个奇妙的节点。当年58速运和东南亚同城货运及物流平台快狗速运达成合并,升级为快狗打车,新商标的诞生势必会拉大市场宣传的费用比重。 这次更名,也掀起了一阵舆论风波。更名后,平台要求司机更换车贴为快狗打车,司机反映,有客户在下单时调侃说:“快来条gou(狗)给我拉货!” 同城货运是块大蛋糕,满帮、货拉拉都是强势玩家,而一些大公司也开辟了同城业务,如滴滴货运、顺丰旗下的顺陆都跃跃欲试。 招股书中称,2020年,快狗打车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合计交易总额约占亚洲线上同城物流市场的68%。要守住第二大线上同城物流平台的名头,快狗的处境并不简单。 风波不断,上市是快狗的解药吗? 快狗打车隶属于天津五八到家生活服务有限公司(简称58到家),是58版图中的“二公子”,目前已经完成5轮融资,红杉资本、菜鸟网络、腾讯这些高阶玩家都曾入局。 招股书披露,58到家是快狗打车控股股东,直接持有快狗打车总发行股本51.2%的权益,58到家是58同城旗下公司。 快狗打车风波不断,去年工信部发布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快狗赫然在列,更名和裁员事件也闹了不小的动静。 但快狗打车最被诟病的问题,在于其招股书中引以为傲的司机运营。黑猫投诉平台上,司机的投诉屡见不鲜。 每位司机在注册加盟快狗打车时,需缴纳500元才能开始接单,客服承诺,解约的时候可以随时退还保证金。但很多司机表示,自己在申请退还保证金的时候,并未及时收到款项,而且拨打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 快狗打车司机的投诉 截图 / 黑猫投诉 上述司机上传的图片证明 截图 / 黑猫投诉 还有司机表示,加盟快狗打车本是灵活合约性质,但平台强制要求司机贴上带有快狗打车logo的大面积车贴,不贴就扣钱。 “一个月要上传两次车贴,一次不上传就扣费150元。要是司机想退出平台也不行,车贴协议强制签半年,不仅不退500元保证金,还会要求司机继续上传车贴,并且照常罚款。”一位车主在黑猫投诉讲述自己的经历。 该条投诉发布于今年6月13日,当天快狗打车官微便回复称已经反馈给相关部门,但车主次日再次表示“快狗打车根本没处理,客服打电话过来,坚持不肯退钱。”一个月后,该位车主又在投诉贴下控诉快狗打车“霸王条款”。 据今年2月快狗打车发布的《2020货车司机数据报告》,2020年,平台司机平均月收入达到1万左右,是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平均月收入的1.2倍。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多位解约要求退保证金的车主都提到自己“接不到单”或是“因收入问题退出”,还有车主表示客服“把任何接不到单的情况都归咎于司机”。 这次,快狗打车冲击港股,“流血上市”的同时,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题图来源于Pexels。
网易云音乐不去买版权 却去闲鱼卖货?
撰文/ 星 晚 编辑/ 黎文婕 想不到,网易云音乐去闲鱼上卖东西了。 8月25日,闲鱼和网易云音乐的官网微博接连发出联名店铺“开业大吉”的官宣消息,在闲鱼上搜索“云村杂货店”,就可以购买云村特产。 目前,“云村杂货店”仅上架了定制歌单、到点了盲盒等5件宝贝,玩的还是情怀那一套。但这一动作,似乎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赞赏,反而激发了用户对网易云音乐“不务正业”的质疑。 究其原因,与网易云音乐尚未在版权争夺上做出明显努力有关。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 这意味着,腾讯音乐曾经以音乐版权为独家优势的时代成为了过去,那么一直在版权上受到羁绊的网易云音乐自然是迎来了机遇。只是从目前看来,用户们似乎没等到网易云音乐大胆的买买买,变灰的歌单甚至越来越多。 对版权淡定和对社交、电商热情,网易云音乐似乎越发不走寻常路了。 从云村到闲鱼,卖的都是情怀套餐 闲鱼与网易云音乐的联动,从一开始就没有收获到想象中的效果。 在正式宣布网易云音乐入驻闲鱼的官方微博下,出现了清一色的“翻车”评论。一部分吐槽闲鱼平台上假货泛滥、资金被冻结、无限制无监管的卖货,一部分追问网易云音乐为什么还没有购买版权的动静,反而突发奇想到闲鱼去卖货。 之后,锌刻度在闲鱼上搜索“云村杂货店”发现,网易云音乐在8月9日就已入驻闲鱼,云村杂货店的简介写着,“老家在网易云,搬了点土特产来卖。如果你有闲置故事,过期情绪或者精彩评论,欢迎来我这里换东西。” 目前,云村杂货店一共上架6款宝贝,粉丝数量623人。从风格看来,这6款与闲鱼联合推出的宝贝都带着网易云音乐一如既往的腔调,一类是制作定制歌单、人气乐评免费答疑解惑,另一类是玩谐音梗的网易云热瓶、用故事交换歌曲和盲盒的“好人好事”。 这或许不难看出,网易云音乐在闲鱼玩的还是情怀那一套,哪怕是真实售卖的货品——热水瓶,也仅以1.63元的超低价格换去流量。对网易云音乐来说,无论走到哪里,情绪和故事的价值似乎都更高。 网易云音乐在闲鱼上推出的产品 且不说网易云音乐未来能否在闲鱼上做出成绩,但用户当下的不满已经难以抑制了。 “一个月过去了,腾讯解除了独家版权,但是网易云一个也没买回来,反而我的歌单灰了不少,网易干得漂亮。”某网友在网易云音乐的官方微博下留言表示自己的不满。而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网易云音乐每发一条动态,就会有用户追问为什么还不去把版权买回来。 一直处在是是非非之中的闲鱼,也很难从这次合作中获取流量和口碑。一方面,闲鱼自身二手业务原本就因为商品鱼龙混杂、“到手刀”、故意售价等问题饱受诟病,另一方面,如今闲鱼已经沦为了微商无门槛开店甚至违规商品的销售渠道。 在自身平台运营与监管水平和力度仍然存在较大问题的前提条件下,卖情怀、抖机灵的玩法显然不太适合。与网易云音乐的联动,无论是想把情怀变现,还是想借机再度加码社交,从现在看来都是难上加难。 迟迟不肯买版权?丁磊自有打算 除了入驻闲鱼卖“土特产”之外,网易云音乐还在8月25日上线了8.5版本。这个版本的重点,将网易云音乐想要做社区的心,揭示得更加明显。 据多家媒体报道,8.5版本的网易云音乐将“关注”升级为一级入口,用户可以更便捷地查看关注的好友和音乐人动态,“云圈”则新增了群聊功能,“云村”板块还将Mlog和歌房重新整合。多管齐下,从社区内容互动到社区关系链接,都通过不断更新,强调了网易云音乐如今的“社区”属性。 一心扑在打造情怀音乐社区上的网易云音乐,如今似乎的确“重社区,轻音乐”了。这与网易云音乐此前提交的招股书中所写内容方向一致,“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不断创新、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社区、继续投资于科技能力、追求与伙伴的双赢合作、进一步使我们的变现能力多样化”。招股书中提到。 而自从5月冲刺上市,8月放弃上市之后,网易云音乐的处境与变化也值得深思。 事实上,网易云音乐的从2018年到2020年间,收入从11亿元、23亿元突破到49亿元,净亏损从18亿元缩减到16亿元。这样的变化,网易云音乐自己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是由于在线音乐服务及社交娱乐服务的收入增加。 更关键的是,这其中,2018年下半年才推出的直播服务,在2019年贡献了5亿元营收,在2020年贡献了23亿元营收,每月每付费用户的支付费用也从2019年的477.6元增加至2020年的573.8元。 或许换句话来说,网易云音乐通过对社区的加码、对直播业务的推进,已经发现了音乐之外的另一财富密码。毕竟,在线音乐服务业务收入不仅在逐年下降,更依赖于88VIP等渠道的绑定式销售。 图片来源:QuestMobile 另一边,在过去几年通过搭建起包含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音乐平台在内的腾讯音乐,2021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78.2亿元,音乐订阅的收入是27.5亿元,占整体收入的35%。 这也意味着,腾讯花了大价钱收购独家音乐版权,最终业务收入的大头却并非音乐订阅,而是社交娱乐业务,也就是K歌和音乐直播等业务。 此番情景下,曾经多次公开炮轰过独家版权现状的丁磊,面对如今解禁的版权,自然更加谨慎。 在2020年三季度财报会上,丁磊曾提到,版权购买一直是网易云音乐最主要的成本支出,“过去网易遇到的版权短板问题,其实是有些公司垄断了版权交易,不进行转售。” 之后在2021年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丁磊再次抨击:“过去几年,世界三大唱片公司在中国采取的独家销售模式,使得中国的音乐运营商,包括网易、华为、小米等需要购买音乐版权的公司,付出了超过合理价钱两到三倍以上成本。” 网易云音乐提交的上市申请书显示,公司三年净亏损超50亿。如果付出的高昂版权费与用户增长正相关,却与企业营收负相关,那么商人丁磊肯定自有打算。 后音乐版权时代,玩法是“音乐+”? 当独家版权不再成为保护伞,各大音乐平台之间的竞争就将变成多业务线的并行竞争和整体战略布局的新考验。 大环境是什么呢?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6.58亿,较2020年3月增长2311万,占中国网民整体的66.6%。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增长至428.9亿元。 普华永道发布的《2021至2025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更体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音乐市场的规模十分可观。 报告提到,在流媒体和现场音乐的共同促进作用下,整个音乐行业将以12.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25年达到29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中国娱乐及媒体行业总收入约为3586亿美元,至2025年收入将达约4368亿美元,未来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1%,高于全球的4.6%。 这意味着,无论是头部平台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还是夹缝中生存的咪咕音乐、爱音乐、DJ多多等平台,都还在这个市场上有着很大的突破空间。 不难看出,目前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都在积极挖掘围绕音乐展开的K歌、音乐直播、音乐周边、电台、播客等多条支线业务的可能性。其中,直播打赏的变现可行性已经得到了验证,但诸如电台、播客等玩法无论从流量还是变现能力上都还有待挖掘。 网易云音乐打造的硬地围炉夜 另外,网易云音乐近年从评论区“网抑云”到打造云村、云音乐商城、云村有票,都是在网易云音乐自有的用户氛围上深挖业务可能性。但从最近的用户反馈来看,他们最关心的始终是变灰的歌单什么时候能回来。 如果说过去腾讯音乐占据着1%的音乐独家版权,网易云音乐尚可以保持一个无辜姿态抨击独占版权的不良行为,并一边卖力地发挥“网抑云”的气氛优势。但随着版权不再独家,用户对网易云音乐的期待自然也会发生转变。 平台百花齐放,音乐家家有,平台们吸引用户的法则便不再是财大气粗地“买买买”。音乐版权是基础,在这之上,能否玩出新的花样才是未来保持月活增长、营收增长的关键。 总的来说,版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版权是万万不能的。 网易云音乐迟迟不肯拿出购买版权的诚意,那么用户对其他业务的捧场热情也会随之减退。基于用户情怀而建立起来的“网抑云”氛围,纵然是件武器,但面对未来全方面的竞争,以及外部短视频平台对音乐市场的冲击,网易云音乐还是应该拿出更全面的方案。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