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苹果新手机或支持卫星直连 北斗总设计师: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国必须建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周日晚发布预测报告称,苹果iPhone 13可能会搭载支持低轨卫星通讯的硬件,如果同时开启相关软件功能,那么即便没有4G或者5G覆盖,也能通过卫星通讯进行通话。 郭明錤预测,最有可能与苹果合作的是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他还点名了马斯克的SpaceX以及中国卫星通讯服务商中国卫通。 中国卫通周一开盘后涨停,其他A股市场低轨卫星概念股也大涨。截至周一上午收盘,亚光科技上涨超过3%,华力创通上涨3.7%,鸿远电子大涨5.6%,康拓红外大涨5.3%。 “北斗狂人”——中国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地面有光纤网,以后天上卫星和地面的互联网构成一个网络,这是未来必然的趋势。我认为中国一定要干。谁掌控了这张网,就掌控了未来的世界。” 林宝军认为,目前要在手机上实现直接连接卫星的功能还有挑战,一方面是需要继续建好天上的卫星,并对其继续改造,另一方面也要对地面的手机进行改造,包括对手机天线频段的改变,以及申请新的频段。 “目前任何一家卫星都还没有实现与手机直连。手机的天线太小,灵敏度不够,接收不了卫星信号,所以现在必须要带一个类似的热点设备,与手机连接,这给使用增加了麻烦。”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要想好用,就要与手机直连,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手机直连的卫星和地面系统的建设来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 在卫星的改造方面,林宝军认为,可以把卫星的轨道建得低一些、把卫星的天线建得大一些、发射的功率高一些、发送的信号强一些。 林宝军表示,全球星系统做了很多年,非常有希望实现与手机直连。他还表示,Starlink的部分卫星的高度已经建在距离地面300公里左右的轨道,理论上也能够实现与手机直接连接,但是手机频段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要在中国使用,也需要在中国申请相关频段。 根据SpaceX公司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提交的文件,该公司的互联网星座计划Starlink计划在明年2月底之前发射数量惊人的卫星。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第二代低轨卫星,并可完全掌控其发射频率。 Starlink目前已经拥有1700颗左右在轨卫星,马斯克的目标是组成一个4万颗卫星的星链网络,从而实现高覆盖率和高速率的网络连接。该公司还披露,已出货10万台终端设备。 “手机直连卫星目前来看市场前景非常大,因为它直接面向消费者,不管从产业链到应用端再到服务端以及各种App都会受益。”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天风国际的数据预测,低轨道卫星通讯将成为2022年电子业的关键趋势之一。尤其是在SpaceX与苹果等企业推动下,低轨道卫星的服务与相关零部件出货量将在2022年显著成长。 “我们认为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将是首先受惠者,并乐观看待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股价的潜在上涨空间。”郭明錤在报告中写道。 国内航天初创企业星河动力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夏东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于国外,国内空间设施的基础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挑战,提升运力’带宽’和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发射成本和卫星制造运营成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总的来说市场需求是明确的,市场的牵引也是强烈的。” 不过林宝军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我的观念也一直在改变,并在不停说服自己。试想再过20年,到时候肯定是万物互联,终端无处不在了,那么我们也不见得天天要带着手机到处跑,可穿戴设备或者任何一个载体,都可以成为人们对通讯工具,但是私密性怎么解决还要考虑。”林宝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iPhone 13将支持低轨道卫星通信 可在没有4G/5G网络下进行通信
8月30日消息,苹果产业链分析师郭明錤(Mig Chi Kuo)表示,iPhone 13系列将具备低轨道卫星系统(简称LEO)连接功能,即用户可以在没有4G或5G覆盖的地区拨打电话和收发消息。 低轨道卫星系统一般是指多个卫星构成的可以进行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型的卫星系统。近年来该技术应用于手机通讯,由于卫星的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延时变短,多个卫星组成的通讯系统可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覆盖。 在硬件方面,‌iPhone 13系列‌将采用定制的高通X60基带芯片,支持卫星通信。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智能手机品牌要等到2022年才能采用实现卫星通信功能,原因是所需的X65基带芯片最快明年才可搭载到其他智能手机。 根据目前的消息,最有可能在技术和服务覆盖方面与苹果达成合作的LEO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是Globalstar。高通也一直在与Globalstar合作,在未来的X65基带芯片中支持n53频段。 就其对行业的影响而言,LEO卫星通信是一项与毫米波5G相当的技术,苹果可能会同时利用这两种技术。目前苹果对卫星通信的趋势“持乐观态度”,并在一段时间前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 但值得注意的是,搭载此技术的iPhone 13系列是否会因此涨价? 就在上周,有消息显示苹果有意提高iPhone 13系列的售价,其中一个原因是台积电增加芯片生产成本。而另外一个原因是,代工所需要的人力成本,以及生产手机的不少物料也都涨价。 除此之外,低轨道卫星系统(简称LEO)连接功能是否能直接应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还是个未知数。 在此之前,苹果连续多年都因手机通信信号问题被吐槽甚至是投诉,除了每年更换不同的基带,现在苹果试图使用最新的可落地技术,实现在无网络覆盖环境下的正常通信,这也可能是iPhone未来的一大核心卖点。 虽然苹果还未正式发布秋季发布会邀请函,但有消息称苹果将于9月14日发布包括iPhone和Apple Watch在内的多款新品。至于低轨道卫星系统连接功能,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最全苹果新品信息:除了新iPhone 还有惊喜!
要是按照往年惯例,苹果会把秋季新品发布会分成9月、10月以及11月三个独立的活动,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了,外媒DigiTimes曝光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苹果会在9月召开多场秋季新品发布会,而且iPhone 13、Apple Watch Series 7和跳票许久的AirPods 3这三款产品很大概率会同时亮相,除此之外,此次的秋季新品还会带来全新的iPad mini 6、iPad 9 以及重新设计的MacBook Pro、MacBook Air和Mac mini等,相信不少朋友会好奇,那么这一大堆的新品,苹果究竟是都进行了全新升级还是一如既往的挤牙膏呢?为此我们搜罗了全网最详细的苹果秋季新品信息,趁着发布会前一起先来大饱眼福吧。 iPhone 13 其实对于今年的新款iPhone的命名是不是就叫iPhone 13是有待确定的,考虑到苹果过去经常使用“s”为后缀用作小升级款机型的命名,加之“13”这个数字对部分西方国家来说并不讨喜,因而也有部分外媒把这一代的新iPhone称之为iPhone 12s。 不管命名如何,但目前几乎能确定的是,本次苹果也将推出四款机型:一款超小杯、一款中杯外,还有两款Pro系列超大杯机型。其不但在机型的数量和iPhone 12系列相同,而且在各个机型的屏幕尺寸上也将和iPhone12系列保持一致,分别为:iPhone 13 mini配备 5.4 英寸屏幕,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都配备6.1英寸屏幕,而顶级旗舰13 Pro Max则配备6.7英寸屏幕。 本次iPhone 13系列上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它终于是跟上时代的潮流总算是支持120Hz高刷新率了,而且使用的还是支持120Hz自适应刷新率的 LTPO 屏,此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iPad Pro,相信高刷新率搭配上苹果本就稳定且连贯的出色系统动画,iPhone 13系列会给我们带来更流畅和舒适的操作体验。 既然上了高刷新率这个耗电大户,要是新iPhone还是原来上一代的电池容量,那么续航水平应该用糟糕都难以形容了,因而此次苹果给iPhone 13系列全系都升级了电池容量,通过查询CQC中国质量认证情况可以看到,早在5月末就有3款来自欣旺达(苹果电池供应商)的锂电池通过了认证,型号分别是:A2653、A2656、A2660,这三个型号正好对应了iPhone 13系列的三种尺寸。 对比iPhone 12系列,iPhone13全系电池容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iPhone 13 Pro Max的提升的幅度最大,这也是苹果首款电池容量大于4000mAh的 iPhone,这电池容量总算是摸到了目前旗舰手机主流水平的尾灯,而尺寸相同的iPhone 13 Pro与iPhone 13电池容量也将相同,如果此次的高刷新率仅限于Pro系列,iPhone 13的续航超过13 Pro也不是不可能,尽管苹果采用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但高刷对续航的影响跟5G一样还是很大的。 同时,新款iPhone还可能是提速了的25W的有线快充和15W无线充电,这个充电速度虽不至于说”超速了“,但对于苹果自己来说已经是一个突破。至于iPhone 13系列将要搭载的5nm制程A15芯片以及同是5nm的骁龙X60基带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会带来更低的功耗表现以及领先安卓阵营的强大性能,只是iPhone一直以来对散热的不上心,导致其强大的处理器性能无法充分释放所经常被人诟病,至于这一代能不能得到解决这散热问题就暂未可知。 自2017年发布iPhone X以来,iPhone的刘海一直就是众多用户调侃和吐槽的对象,或许大家去除刘海的期望太高,几乎每年都会传出苹果要缩小iPhone上的刘海的消息,但其实这刘海中集成了偌大的TrueDepth 3D摄像头,要去掉的难度不小,可最近从各种的消息来看,或许得益于元器件的进步,此次iPhone 13 Pro (Max)的刘海宽度将降低约 25%,同时各路的渲染图也清楚地显示了这种变化。 此外,iPhone 13系列的三摄也会得到加强,会换上更大底的传感器和大改进的超广角镜头,使其在暗光下拍摄出更出色的照片,并且还有望支持2.5倍的光学变焦。据彭博社记者Mack Gurman发布最新报道,苹果或将现有的人像模式引入到视频里,并在照片编辑功能中引入新的滤镜系统,还计划将ProRes视频加入到iPhone中,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录制格式,以及更丰富的后期编辑控制能力。根据Mack Gurman的说法,与ProRAW类似ProRes视频也仅适用于高端的iPhone 13 Pro以及iPhone 13 Pro Max机型。 在前不久Technizo的爆料的渲染图中显示,这代的iPhone 13可能还将带来全新的“日落金”和“玫瑰金”两种颜色,其“玫瑰金”显得比较粉嫩,而“日落金”则有点类似于此前6s的“土豪金”。此外,Pro型号预计还会有Mignight Gray和Silver两个新配色。 Apple Watch Series 7 据外媒爆料,此次全新的Apple Watch Series 7可能是Apple Watch诞生以来改变最大的一次升级。新的苹果表有着全新的家族式设计,边框更窄,屏幕显示效果也更好。 此前无论是iPhone 12还是iPad Pro亦或是iMac,都用上了方正外壳的设计,所以此次全新的苹果表应该也会采用相同的设计理念,从而完成苹果设备间设计风格上的统一。 据说苹果还将采用新的双面系统封装技术来减小处理器的尺寸,以此来给电池腾出更大的内部空间以及添加新的传感器来检测用户更多的生理指标,此次还将支持了此前iPhone上的UWB超宽频技术,这将有利于提高Apple Watch Series 7的丢失后的定位和追踪能力,并在相关的渲染图中,我们能看到这代的Apple Watch还升级成了双扬声器。 AirPods 3 此前多次跳票的AirPods 3也将在此次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中亮相,它采用了类似AirPods Pro的外观,变为了短柄的设计,并从此前的针状软包电池升级成了纽扣式电池,带来更长的续航,由于定位差异,全新的Airpods仍不会支持主动降噪功能。 iPad mini 6 & iPad 9 两年多未曾更新的iPad mini也终于迎来了升级,外媒techordo于近日曝光了几张自称是苹果iPad mini 6的铝制模型图,从图中的模型来看,它没有Home键,机身更薄,采用了直角边框和全面屏设计,看着就像是缩小版的iPad Air 4。 此前著名的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还表示,新款的iPad mini的尺寸可能从原来的8.5寸增大至9 英寸,采用侧边Touch ID,将配备A15芯片,使用USB-C的接口,并支持第二代的Apple Pencil。这样的尺寸配上如此强悍的处理器,妥妥的最强游戏机。 而全新基本款的iPad则维持了之前的设计,保留了带Touch ID的Home键,新机或将采用比前代更快的A13处理器,提高了处理性能和图形性能,并减轻了厚度,价格却会保持一如既往的低廉,在2000~3000价位之间,入门款的iPad凭借突出的性价比此前一直深受学生群体的欢迎,而此次更强的iPad 9预计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Macbook Pro & Macbook Air 见识了去年Macbook上M1的巨大威力以后,很多人更期待起今年全新的M系列处理器的表现,这次的M1X处理器将会集成10核CPU,采用8+2的大小核架构,并根据油管博主Dave2D的预测,搭载M1X(16核GPU)在基于GFXBench 5.0 Aztec @1440p场景下将可达110FPS以上,而32核版本可达到惊人的170 FPS以上,这性能已经相当于笔记本平台的RTX3070,如果属实,这性能提升的幅度堪称恐怖。 此次Macbook Pro14寸版将配备16核GPU版本的M1X,而散热能力更强的MacBook Pro16寸则直接上堆了32个核心的GPU版本的M1X,在性能突飞猛进的同时,功耗也保持在了20瓦和40瓦,和现在的移动端低压处理器相当,但性能却比它们强了不少,续航也将一如既往逆天,同时M1X还将包含更多的Thunderbolt通道,并支持多个外部显示器。新款的Macbook Pro都将配备1080p前置摄像头、SD读卡器、三个雷电USB-C接口、新升级的MagSafe接口和HDMI接口等,扩展性相比之前得到了不少提高。不过在Macbook Pro上延续多年的Touch Bar将被取消,转而采用传统的物理Fn键。 这一代的Macbook也总算抛弃了此前让人窒息的大黑边,转而采用更窄边框,屏占比更高的全面屏设计,Macbook Pro上的屏幕还将从原来的背光LED屏幕变为各方面都更为出色的mini-LED屏幕,由于每一个背光“灯泡”都更小,所以mini-LED能够实现更精密的动态背光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屏幕亮度和对比度,同时避免了传统LED屏幕中的眩光现象,寿命也会更长。 而Macbook Air除了和Macbook Pro相同的M1X处理器外,其他方面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根据爆料大神Jon Prosser透露,新款Macbook Air在外观方面相较之前会有极大的变化,引入了更丰富的机身配色,键盘也将重新设计。 Macbook Air整体上会变得更加轻薄,并由原来的楔形设计变为了全新家族式的方正设计,其键盘将会与全新24英寸iMac的妙控键盘一样,采用白色为主色调,并配备全尺寸功能键。不过,更大的功能键迫使整个键盘向下移动,从而缩小了触控板尺寸,在扩展接口方面则和上代保持一致,为两个USB-C的接口,并将无缘MagSafe接口。 Mac mini 不出意外的话,搭载M1X处理器最便宜的机器仍将是全新的Mac mini,此次的Mac mini将采用了全新的超薄机身设计,外型依旧是延伸便当造型,但对比上一代而言,厚度明显缩减了不少,不同于前几代一直采用的一体铝金属外壳,这次的新款做了升级,只有侧面采用了铝金属材质外壳,盖板则换成了“有机玻璃”,质感上要好了不少。 这一代在扩展接口部分进行了重新调整,跟上一代相比,少了用于耳机的音频插孔,microSD卡槽也被砍了,电源接口则升级成了与全新24寸iMac同款的圆形磁吸造型。 全新的Mac mini在售价方面可能会比去年搭载M1芯片的2020款稍高一些,但作为M1X处理器售价最低的机器,也依然相当值得期待。 不知道以上一系列的新品有没有能让你心动的呢?此次苹果的秋季新品发布会预计会在九月中旬开始,能留给心动的朋友们攒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你修手机花的钱 可能在给厂商上保险
修手机不去官方就惨了。 许多消费者反应,最近去苹果修手机碰壁了。由于自行换过屏幕或者换过电池,在去维修其它部件时,苹果回复不能维修。 不是修不了,是不给修。用户自行拆机或者换过第三方零件后,官方不再对相关设备进行维修,花钱也不行。 显然,强硬的态度是为了打压第三方维修行为。但其中原因,众说纷纭。 不仅仅是苹果,在国外,倡导“维修自由”的维修权法案的立法工作已经开展很长时间,其中非常大的阻碍就是来自科技巨头的力量。 对于这些厂商,允许修手机去第三方有何不可?是有利可图还是另有隐情呢? 1、厂商阻碍维修权法案 新冠疫情以来,由于线上办公、学习的需求,许多人购买了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同时也有些用户通过修理更新旧设备,尤其是学生群体,设备小修小补后完全可以再上岗。 别看只是小修小补,但需求可不小。美国纽约的一家修理店每个月要修理大约2000台iPad和Chromebook。 不过,这些设备并不是都可以修好,不是技术上不能修,而是修不了。因为设备制造商既不公开设计图,也不开放零部件供给。许多零件(比如Wi-Fi模组、USB接口等)并不难找,也不昂贵,但由于使用的是特殊版本,因此没法替换。 在美国,许多维修公司的企业主、活动家、消费者组成的团体在全国各地推动维修权法案。2021年,有27个州审议了此类提案,但超过一半的提案被否决或驳回。 其中关键的反对力量就是来自科技公司组织的游说力量。比如,苹果公司特别指出,这样的法律可能会导致设备进一步损坏,或者导致消费者在试图修理他们的设备时伤害自己。 2、官方承包维修是不是门好生意 许多观点认为,打压第三方维修,是为了把官方维修生意做起来。比如,苹果屏幕换修的价格是2000元起,而第三方屏幕却能低至300元,对比看绝对是一场暴力买卖。 不过,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试想有多少消费者会在2000元和300元当中选择2000元的呢? 其实,售后维修可能是一门赔本的买卖。维修团队的组织、零部件的管理、运输物流、无害化处理等等都是烧钱的大项。虽然苹果对待第三方维修的态度强硬,但为了维护品牌形象,通常是一言不合就换新。本想修理一点小毛病,结果换了一台新设备,本想修键盘,结果整个外壳都给换了。如果是为了赚钱,这样的“赔本行为”可能就不会存在了。 官方维修的营收数据我们没办法统计,但既要维系整个维修团队,也要顶着外界压力公关,跟用户的关系也更紧张了,其中的成本确实有点高。 那么,如果不为了赚钱,那是为了什么? 3、不是官方保护用户,是用户保护官方 严格来讲,官方也不是完全不支持第三方维修,苹果就在推广它的全球独立维修计划,给非授权维修店提供官方的零件、工具、维修手册,对苹果设备进行超过保修期的维修和诊断。不过,苹果要派自己培训过的维修员入驻。 所以,第三可以有,但是要按照官方的要求来。其中原因,微软提供了一个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 维修权法案要求厂商公开产品的设计图,同时向第三方供应零部件。来自微软的声音认为,维修权法案会威胁到公司的知识产权,微软将该法案视为“生死攸关的威胁”。 什么是知识产权?现在的设备都是高度集成化的,包括硬件之间的集成,也包括软硬件之间的集成。而公开了设计图,再提供零部件,厂商放在设备当中的技术也被拱手相让了。 其后果可以参考苹果AirPods的例子。华强北的AirPods做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许多别有用心的人拿假的AirPods去官方维修,由于官方也检测不出真假,直接当正品换新处理。大量的假AirPods通过这样的方式“狸猫换太子”。苹果最后也不得不出政策,所有官修的AirPods不再直接换新,要先返场检测。 试想,AirPods的零部件和设计图公开,苹果相当于把整个产品的生产技术交给外界了。 正由于类似风险存在,厂商们既要力阻维修权法案的通过,也要从换屏幕、换电池等小修小补开始培养用户到官方修手机的习惯,于是牺牲了用户可以低价维修的机会。而对于用户,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购买售后保险,一是在保内的修理便宜多了,二是许多厂商的在保设备直接换新,也是对用户的一个弥补。
成都车展冷了 电动车热了
作者 | 微辣 编辑 | 晓寒 今天2021成都车展正式开幕了,但这次车展的热点并不算多。 作为国内每年三大车展之一,每年8月举办的成都车展往往承担着“下半年上市车型集中曝光舞台”的角色。 但今年车展却冷清一些,一方面成都这两日一直在下雨,天气比往年冷了很多。另一方面,受最近两年疫情影响,线下车展的开幕时间有不确定性,一些车企索性就在车展前举行了新车发布会。 这就导致了本届车展开幕后,首发的新款车型有了一定的减少,现场仅有坦克500、宝马改款X3、改款奔驰C级等少数几款重磅新车。而其他品牌,要么是用现有车型的新配置新颜色充当“新车”,要么索性以卖车作为参展的核心目的。 ▲成都车展现场照 ▲坦克品牌展台 走在展厅内部,理应接二连三的品牌发布会变成了寥寥无几,偶尔听到某个展台有声响,还会觉得莫名惊喜——终于有点新东西了。 新车和新闻少了,车企们则将参展重心放在了卖车上面。 各大品牌展位两侧都排队站满了4S店的销售人员,不仅时不时地还拦下路人问一句“要看车吗”,车东西甚至还看到有一些销售人员和潜在客户坐在休息区聊起了车险价格。 虽然燃油新车确实乏善可陈,但车东西在暴走一天后还是发现智能电动汽车颇具看点。 BBA带头触电,奔驰一次性拿出了EQA、EQB两款新车,宝马iX3上市不久就带来了自己的小改款,奥迪也将性能强悍的RS e-tron GT带到了现场。 上汽大众的ID.3在这里首次亮相,为大众展台吸引了大批关注。比亚迪刚刚发布的海豚迎来了线下首秀,威马汽车展出了一个1.8秒加速的超级改装电动SUV,零跑T03则带来了两个全新配置。 本届车展的流量担当——长城汽车,则更是大力展示自家的纯电产品。欧拉芭蕾猫和樱桃猫迎来了国内首发,长城炮皮卡也推出了纯电版本电装炮。在欧拉、哈弗、长城炮的发布会上更是座无虚席,围上了大批媒体。 以下是本次车展重点电动汽车的详细报道。 一、BBA带头触电 奔驰拿出两款新电动 车东西的首先来到宝马展台,展台中间摆放的是中期改款后的宝马X3系列,其中包括宝马新款X3、iX3以及X3 M三款车型。 ▲宝马新款iX3车型 从车头来看,新款的iX3与新款X3几乎一致,仅在前格栅位置有所区别。其中,宝马iX3采用了全新的前脸设计,与老款的iX3车型相比,新款iX3更像是一台“汽油车”。 该车车身使用了大量的熏黑套件,弱化了许多电动车的外观设计,并且提供镀铬装饰件选装。 ▲采用全新的天使眼大灯造型 车尾部分,中期改款的宝马iX3使用了全新样式的3D LED尾灯,并在车身下方安装了运动型扩散器,整车相比于老款更加运动。 ▲新款宝马iX3(左)、宝马X3(右)的车尾造型 动力方面,预计新款宝马iX3,新款宝马iX3采用与现款一样的动力组合,搭载最大功率为210kW(约合286马力),最大扭矩为400牛·米的单电机,配备容量为80kWh的高压电池,WLTP续航里程达到460km。 在充电方面,新款宝马iX3支持150kW的直流快充,车辆充电十分钟就可以行驶100公里。 在看完新款iX3之后,车东西还受邀在宝马iX车型上体验全新iDrive 8操作系统。 ▲宝马工程师向车东西介绍全新iDrive 8操作系统 该系统采用宝马全新的界面布局和交互理念,并为了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宝马与微信、qq音乐等众多国内流行APP联合开发深度定制版应用,iDrive 8操作系统里的APP可与车主手机里的APP无缝衔接,满足车主在车内长时间使用的需求。 在体验完宝马的iX车型后,车东西随后来到了奔驰展台。 本次成都车展上,奔驰最亮眼的车型莫过于全新国产C级,而电动阵营略显平淡。 当所有的人都在围着新C级进行拍摄的时候,旁边的奔驰旗舰纯电轿车EQS似乎“透明”了一样,更不用说EQS旁边的EQB车型了。 ▲相比于新C级,奔驰纯电系列似乎“失宠” 此次奔驰带来了国产版的EQA车型和国产版的EQB车型。其中,国产版EQA可以让观众随意拉开门进入车内体验,但不知何原因EQB车型却被拦了起来。 奔驰EQA定位于紧凑级纯电SUV车型,基于MEA EVA II全新纯电模块化平台打造,车辆外观沿袭了奔驰最新款的GLA的外观设计。 ▲国产版奔驰EQA 300 奔驰EQA车型的车身设计与奔驰新款GLA车型如出一辙,前脸采用了奔驰EQ家族式设计,采用封闭式格栅设计,以及贯穿式日间行车灯。 奔驰EQA车身侧面也只比GLA车型在A柱下方多了一个奔驰EQ系列的铭牌,以表示其电动车的身份。 此次展出的版本为EQA 300 4MATIC车型,配备前轴150kW(约合204马力),后轴70kW(约合95马力)最大功率的双电机四驱系统,并搭载66.5kWh的电池组,NEDC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86公里。 ▲奔驰EQA内饰 逛完宝马和奔驰的展台,车东西来到上汽奥迪的展台。 在车展之前,曾有传闻上汽奥迪会带来Q5 e-tron的量产版本,但在展台上并没有出现。 整个上汽奥迪展台上只有两款车型,分别是国产的A7L和Concept shanghai概念车。前者据说首批的100台份额都没订出去,而后者也已经是上海车展的老面孔了。 奥迪Concept shanghai概念车基于大众集团MEB平台打造,将是上汽奥迪旗下的首款纯电SUV概念车型。 ▲Concept Shanghai概念车 车身外观方面,Concept shanghai采用奥迪E-tron家族设计,前脸与现款奥迪e-tron SUV车型类似,使用封闭式格栅设计,并配有黑色烤漆装饰。该车的日间行车灯和远光灯均采用矩阵式光源。 由于该车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并未公布车身尺寸数据,从车身侧面来看,车辆的长度接近于奥迪中型SUV车型Q5L的长度。 ▲车身被伪装贴纸所覆盖 目前,车上的玻璃被黑膜所覆盖,无法看到其内饰,但根据奥迪e-tron家族已上市的车型来看,该车量产之后将会采用与奥迪e-tron类似的三块大屏幕的内饰设计。 动力方面,该车将配备83.4kWh的电池包,WLTP续航里程将达到560公里,但具体的电机参数并未透露。 本次车展刚独立展台的上汽奥迪外,一汽奥迪也没有在电动车领域带来令人惊喜的产品,只象征性的摆了一台RS e-tron GT,并不能开门体验。 ▲奥迪RS e-tron GT车型 RS e-tron GT像其他奥迪RS车型一样,是奥迪基于普通四门e-tron GT车型所打造的性能版本。 该车的动力系统峰值功率为440千瓦(约合590马力),峰值扭矩为830牛·米。 在激活OverBoost模式后,动力系统峰值功率可暂时达到475千瓦(约合637马力),峰值扭矩不变,仍为830牛·米。 奥迪e-tron GT系列全系采用前后双永磁同步电机布局+四驱系统,旗舰车型自然也不例外。在四驱系统加持下,RS e-tron GT只需3.1秒就能完成百公里加速。 二、大众ID.3国内首秀 比亚迪势头不减 在逛完传统豪华品牌三强BBA的展台之后,车东西来到上汽大众展台。本届成都车展上的几大看点之中,大众ID.3国内首秀肯定算在其中。 国内版的ID.3将会和大众ID.4和ID.6一样,分别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进行生产。上汽大众版本可能还会叫ID.3 X,将成为售价最低的ID系列车型。 ▲大众ID.3首次在国内亮相。 外观部分,ID.3看起来与大众的精神图腾高尔夫类似,采用两厢设计。 ID.3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261/1778/1568mm,轴距为2765mm,车身整体造型与海外版车型保持了高度一致。 国产版本的ID.3将搭载容量为57.3kWh的三元锂电池,采用后驱的驱动形式,NEDC续航里程将达到430公里。 但此次并未公布具体的动力参数,之前海外版车型的电机功率为150kW(约合203马力),WLTP续航里程420公里。 在今天下午的一场沟通会中,上汽大众方面告诉车东西,ID.3的主力车型售价会在20万以内。 ▲车身C柱印有波点式的拉花 除了大众iD.3的国内首秀之外,其他合资品牌都没有带来多少有诚意的纯电车型,在成都这样一座买车不用摇号的城市,燃油车型仍承担着销量主力。 所以,有些厂家开始陆续推出售价在10万元以下的微型车或小型车,让消费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体验电动汽车,以此逐步打开电动汽车的市场。 国内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在本次成都车展带来了零跑T03豪华版和Pro版两款车型,分别售价为6.28万元和7.68万元。 零跑T03微糖版延续现款车型动力,最大功率80kW(约合108马力),峰值扭矩为158牛·米,NEDC续航里程403公里,足以满足日常代步的使用需求。 ▲零跑T03 而比亚迪也首次在线下亮相了e平台3.0打造的首款车型——海豚。 该车外观采用了比亚迪“海洋美学”的设计理念,车辆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借鉴了海豚的造型,并具有5款造型设计和7种颜色配色可选。 比亚迪海豚从车身尺寸来看,属于A级车的范畴,但是其车辆的轴距达到了2700mm,车内空间更是可以与B级车的车内空间媲美。 ▲比亚迪海豚是比亚迪海洋车系的首款车型 海豚标配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为150Wh/kg。其中活力版搭载的30.7kWh的电池而自由版、时尚版、骑士版均搭载44.9kWh的电池。 其中,活力版、自由版、时尚版车型使用的是最大功率为70kW(约合95.2马力)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最大马力。活力版的工况法续航里程可以达到301公里,自由版和时尚版的工况法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05公里,而最贵的骑士版采用了最大功率为130kW(约合176马力)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工况法续航里程为401公里。 ▲海豚内饰采用“海洋美学”的设计理念 在智能体验方面,海豚配备了全新Dilink3.0智能网联系统。该系统采用全新的UI设计,可以实现云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手机的全面融合,同时实现了账号体系互通,让手机、车机无缝链接。车主可以通过使用手机NFC车钥匙对车辆进行解锁。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推出全新元PLUS车型,该车是继海豚之后第二款基于e平台3.0打造的纯电车型,该车采用比亚迪Dragon Face 3.0设计理念。 ▲车身侧面,元PLUS使用银色的“龙鳞”花纹装饰板 车身尺寸方面,元PLUS的长宽高分别为4455/1875/1615mm,轴距达到了2720mm。 动力方面,比亚迪元PLUS将使用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为150kW(约合204马力),峰值扭矩为310牛·米,该车将会分为两种续航版本,使用两种不同容量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NEDC续航里程分别为为430km和510km。 三、长城汽车系流量担当 多款网红电动亮相 在本次成都车展上,长城品牌可以说是“全军出击”,旗下的各个品牌都带来众多全新车型。 其中,欧拉品牌发布了芭蕾猫和樱桃猫两款纯电车型;炮品牌又惊喜地带来纯电皮卡——“电装炮”。 在欧拉的展台上,全新车型芭蕾猫被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周围也围着一圈又一圈的人。 芭蕾猫采用复古经典造型,外观设计与老款大众甲壳虫相似。 该车前脸采用封闭式前格栅设计,前面的两个圆形LED大灯分别置于车身两侧翼子板上,并且使用复古设计的镀铬前保险杠。 ▲芭蕾猫采用复古的外观设计 该车的将采用纯电的驱动方式,在左前翼子板上具有充电接口,但是车辆具体的三电信息并未公布,可能将采用单电机的动力方案,将提供400km和500km两种续航版本。 除了芭蕾猫之外,欧拉同时带来了之前大猫的量产版本樱桃猫,该车定位于纯电紧凑SUV车型。 外观方面,欧拉樱桃猫与之前的“大猫”的外观整体相似,但相较于欧拉的其他车型来说,樱桃猫的车身线条明显更加硬朗,车辆的长宽高分别为4510/1855/1665mm,轴距为2710mm。 ▲欧拉樱桃猫 该车是基于长城柠檬平台的纯电架构进行打造,也是欧拉品牌旗下首款搭载无钴锂电池的车型。预计该车将搭载150kW前置电机或者双电机四驱系统,使用由蜂巢能源提供的无钴锂电池,其长续航版本续航能力将达到600km。 而长城炮品牌首次亮相了品牌首款纯电动皮卡——电装炮,该车与燃油版车型一样,分为商用版和乘用版两种车型。 电装炮的车身尺寸与燃油版车型几乎一致,分为长轴版和短轴版两种车型,长轴版长宽高为5602/1883/1882mm,轴距为3470mm;短轴版长宽高分别为5362/1883/1882mm,轴距为3230mm。 ▲长城电装炮 此次长城炮推出的电装炮,搭载全球首创的同轴一体式电子驱动桥,该车的电机功率达150kW,扭矩达300牛·米,采用后置后驱的驱动形式,续航里程高达405km。 在辅助驾驶方面,电装炮配备ACC、交通标志识别、前碰撞预警等功能。而且电装炮还可提供厢式运输车版本,同时可为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电装炮的方向盘上有多个辅助驾驶按键 结语:电动汽车大潮已到 本次成都车展共有超过130家来自国内外的汽车品牌参展,其中包括1500余辆展车。在所有参展商中,一共有超过15家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占全部参展商的比例创下历史新高。 除此之外,本次车展中,全球首发车型共有28款,国内首发车型共有41款,车东西粗略统计了一下数据,其中首发的电动车型就占了17款。 相比于之前国内的四大车展来看,本次参展的国外品牌开始逐渐重视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各家的展位上都摆有纯电车型或者混动车型。 而国产品牌依旧看准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在国产品牌的展台上,纯电车型大多数都占据“半壁江山”。值得一提的是,展厅的10号馆内,除了极星之外,全部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 目前,电动汽车已经逐渐成为车展中最热门的话题,也逐渐成为车展上人流量最多的地方。随着国产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和国外品牌电动汽车的不断涌入,未来,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将逐步扩大,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将会选择电动汽车。
宣称“超长续航”蓄电池 部分内置二手电芯存隐患
“给电池找问题,不应该等到火灾发生后,得往前提。”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说。 ▲8月25日,实验员在专业实验空间内对一块单体方形电芯进行了挤压测试。电池发生爆炸后,浓烟、明火向外冲射,实验过程中电池正负极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00度。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在电动自行车市场上,有车商打着“超长续航”宣传语售卖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而事实上,部分商家出售的这类大容量电池却难过质量关。 日前,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对从部分店家购买的32块宣称“超长续航”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进行拆解。 据实验人员介绍,目前已拆解的22个样品中,有大部分不符合国家标准,“蓄电池买来时都是全新的,但拆开后发现,有些蓄电池的单体电芯是来自不同厂家的二手货,只因类型和外观一致,就被安装进一块蓄电池内,这会造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不稳定,埋下安全隐患。” 此外,已经拆解的样品中还存在其他问题。诸如蓄电池缺少熔断器(用于感知电池“过充”并自动断电),保护板设计简陋等,甚至在制作工艺上也是粗制滥造,连产品名牌上都出现错别字。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今年7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6462起,过度充电、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是导致电动自行车发生电气火灾的根本原因。 “给这些电池‘挑刺’不应该等到火灾发生后,得往前提。”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说。 ▲8月25日,实验员在对一个锂电蓄电池进行拆解。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问题1 回收二手电芯拼接成整体 8月25日,新京报记者从消防部门了解到,被送入实验室的这32块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外观不一、大小不同,但都属于“超长续航”,蓄电池容量大,已经超出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标准要求。 实验人员秦方圆(化名)介绍,蓄电池内部的电池模块由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单体电芯组成,单体电芯分为方形、柱状和软包三种类型,其使用数量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简单来说,容量决定了一块电池充一次电可以骑多久。” 对于蓄电池来说,确保每一个单体电芯的安全,才能保证蓄电池安全。 秦方圆提到,就已经拆解的22块电池来看,很多电池拼接组装的痕迹严重。他撕开一块电池的内部保护膜,内部的单体电芯有些是黑色的,有些是蓝色的,还有的电芯边角有磨损痕迹。在另外一块电池里,单体电芯表面甚至还有难以揭下的黑色胶条。 在一块电池内部,电芯连接的极耳(电池进行充放电时正负极的接触点)有被截断和延长的痕迹,实验人员以此判断,这些单体电芯都是“二手货”。 秦方圆说,这种情况多来自于一些小作坊的回收利用,单体电芯来自不同厂家,只因类型和外观一致,就被强制安装进一块蓄电池内,“这会造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性能不稳定,埋下安全隐患。” 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在进行一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调查时,火查处同事追查电池源头时找到涉事商家,“就是个小作坊,里面什么样的电池和配件都有,他们根据客户需求用回收的旧电池拆卸组装,这些电池来源是不是有保障?是不是合格产品?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数。” ▲8月25日,实验员在对一个锂电蓄电池进行拆解,实验员向记者展示电池排线焊接点,这个电池的焊接工艺在已经拆解的22个中相对较好,但仍能看出焊点表面粗糙。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问题2 配件不齐多数电池没有熔断器 除了单体电芯外,蓄电池内部最重要的一个装置就是保护板。 秦方圆这样描述,“它是整个电池的大脑,要控制电池的行为。电池内部的每一个单体电芯通过排线与保护板相连,某个单体电芯如果出现故障,比如出现高温、短路、电压超高等等一些情况,保护板应该及时感应到并立马切断电流,避免危险的发生。” 而保护板的质量可以说是整个电池的最后一道防线。 秦方圆举例说,以电动汽车为例,其蓄电池一旦有任何问题,主控制板会立马检测到并进行报警、制动等一系列动作,给车主逃离和做决断的时间。但电动自行车的保护板功能只是“切断电流”,如果它本身质量有问题,就连切断电流这个底线都守不住,危险可想而知。 此次拆解的22块蓄电池保护板设计简陋,秦方圆以经验判断,多数情况下它们恐怕难以起到“控制”作用。 另外,对于蓄电池来说,熔断器也是一个重要装置,当电流超过规定值时,熔断器可以产生热量使熔体熔断,把电路断开。消防专家介绍,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不少都发生在电池充电时,电池如果已充满但还继续充电,就会导致电池内压升高、升温,熔断器就是用来感知“过充”并断电的。 但在此次已经拆卸的22个蓄电池中,只有5个装有熔断器。 实验人员随机抽取其中一个蓄电池在专业空间里做了“过充”实验,在被过度充电后,电池突然瞬间爆炸,紧接着才冒烟、起火,“几乎不给人反应的时间。”秦方圆说。 ▲8月25日,实验员拆解电池进过程中对保护版拍照,该保护板行没有任何规格、生产日期、组装日期、等信息。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问题3 做工粗糙产品介绍中甚至有错别字 蓄电池出自“小作坊”,是多位实验人员在拆解过程中的最直观感受。 拆解前,这些蓄电池外表崭新、设计美观,一般外壳为金属质地。但内部撬开后,多数电池的绝缘外壳都是塑料片拼接而成,彩色胶带绕圈捆绑将外壳缠在电池四周。 “有点像拆快递,撕开一个胶条头,绕几圈解绑后,电池、排线、保护板、各种接线就全部展示在你面前了。” 秦方圆说。 新京报记者发现,拆开的电池内,减震装置、电线规格,电池串并联手法全都不一样。以连接单体电芯和保护板的排线接口为例,有的电池通过手工焊接来连接,有的电池则只用螺母固定。就算是同为手工焊接法,手艺也不尽相同。 秦方圆拿出两组电池给记者对比,其中一块工艺粗糙的电池,焊接点已经生锈,轻轻一抹,手指上便沾上金属锈迹。而螺母固定的电池安全性更差,“经过颠簸或者风吹日晒,螺母容易松动,造成短路,而且金属螺母本身也是一个电阻,电流通过时加大损耗,产生热量。” 做工细节埋下的隐患不仅仅是这些,消防专家还发现过更危险的情况。 每个方形单体电芯都有一个泄压口,如果电池出现故障,多数时候会升温,电池里的电解液遇高温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为爆炸创造了条件。“如果气体能通过泄压口排出去,即便电池起火,也不会爆炸。” 按照这个原理,合格的电池组装时,会把泄压口朝外,方便气体排出。但实际拆解过程中,实验人员却发现,有的电池在排列组装时,每个单体电芯的泄压口相对着排布,一旦发生故障,电池面对面“对冲”,冲击力加倍。 为了展示单体电芯发生危险时的爆燃的力度,8月25日,实验员在专业实验空间内对一块单体电芯进行了挤压测试。电芯固定好后,压力装置慢慢靠近并对其正面挤压,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电池瞬间发生爆炸,然后浓烟、明火向外冲射,实验过程中电池正负极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00摄氏度。 还有些粗糙的加工让人“哭笑不得”。 一些电池的表面注明的规格、尺寸、安装时间等信息都是手写的。记者还发现有的电池外包装上印刷的说明书有错别字,“请使用本品专用充电器充电”写成了“清使用本品专用充电器充电”,“长期不使用电池的时候应该断开与整车的连接”写成了“长期不适用电池的时候应该断开与整车的链接”。 ▲8月25日,实验员向记者展示,一些连接单体电芯和保护板的排线接口工艺粗糙,虽然还未使用,该电池的焊接点已经生锈。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建议 提高准入门槛,杜绝隐患产品生产入市 2019年1月26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公布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后续质检单位行业监管及企业质量控制的重要文件。 《标准》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型号和型号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让行业有了遵照的标准,但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官方网站上,《标准》为“推荐性”,并非“强制性”。 也正因此,拆解的电池如同拆盲盒一样,内部五花八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今年7月发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6462起,电气故障和自燃是造成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主要原因,分别占电动自行车火灾总数的62.1%和23.5%;而过度充电、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是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的根本原因。 新京报记者从消防部门了解到,在北京,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占到了所有火灾的10%,就全国来看,此类安全事故发生得越来越多,而且人员伤亡的概率也在增加。 “给电池找问题,不应该等到火灾发生后,得往前提。”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专家说。 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马先生表示,希望国家出台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强制性标准,强化安全为前提的准入门槛,杜绝这些劣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生产出来并进入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为了对照观察,他们也曾拆解过一些名牌厂家出厂的电池,从质量到工艺上与上述已经拆解的电池有很大差别,“每个单体电芯都有精确的溯源信息,有责任人对它的质量负责。每个单体电芯也都有自己的保护装置,一旦有质量问题它自己就断电,不用等到情况发生甚至扩大后才被发觉。” 马先生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严查二手蓄电池回收、流通环节,加强废旧蓄电池回收管理,“电池本身是无罪的,因为不合理的再利用形成了社会安全隐患。”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贾宁
Square计划创建一个去中心化的比特币交易所
Square 的 Cash APP 已经成为不少人买卖比特币的重要平台,但是公司首席执行官 Jack Dorsey 并不因此满足。上月,Dorsey 宣布成立名为 TBD 的以比特币为中心的新部门,今天他透露了它的工作重心: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基于其他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s,简称 DEX)已经很成熟,例如以太坊的 Uniswap 和 SushiSwap 以及币安智能链的 PancakeSwap。然而 ,TBD 打算围绕比特币构建一个完全无需许可和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为用户提供各种用于将法定货币兑换为 BTC 的入口。 Twitter 首席执行官 Dorsey 表示:“我们已经确定了[TBD]的方向: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为比特币创建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与 Coinbase 和 Binance 不同 ,DEX 没有监督代币交换的中心化中介:它们直接发生在用户之间。但是,您不能在 DEX 中使用法定货币,因为它缺乏通往传统金融机构所需的入口,并且不了解您的客户的合规程序。 Square 对比特币 DEX 的愿景显然会开辟一条不同的道路。 Dorsey 与 Square 执行官 Mike Brock、TBD 项目负责人的广泛主题相关联,他详细介绍了他们构建开源 DEX 时的潜在路径。 Brock 表示:“我们相信比特币将成为互联网的原生货币,虽然有许多项目可以帮助使互联网更加去中心化,但我们的重点只是为所有人建立健全的全球货币体系。但包括所有需要一些我们认为缺少的部分”。
科大讯飞的新底色
文 | 高山 二战的硝烟刚刚过去两年,35岁的艾伦·麦席森·图灵在1947年莱斯特郡拉夫堡(Loughborough)大学体育场举行的英国业余田径协会马拉松锦标赛上跑出了2小时46分03秒,这个速度是他在马拉松赛中的个人最好成绩。 如果不是伤病困扰了图灵,或许世界上会多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但却有可能少了一位“人工智能之父”。 在图灵跑出2小时46分03秒的三年后,他发表了影响此后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 从那时起到此时,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正如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刘庆峰博士曾说过的那样,“我们要长期坚守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中,并以持之以恒的创新,探索在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 在刘庆峰的领导下,科大讯飞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顶天立地”的战略,技术“顶天”,应用“立地”,利用AI基础技术赋能教育、医疗、政法等各行业赛道;与此同时,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以服务开发者群体为核心,持续构建AI行业生态。 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002230.SZ)实现营业收入63.19亿元,同比增长45.28%;实现归母净利润4.19亿元,同比增长62.12%。 更重要的是,科大讯飞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增长2720.80%。 安信证券对此的评价是“显著超预期。” 教育商业化“跑通” “我们整个上半年虽然说教育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长31%,但是我们的中标合同额增长70%多,因材施教方案的中标合同额增长90%多,我觉得还是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 8月25日,刘庆峰在科大讯飞业绩说明会上向机构投资者表示,在教育“赛道”的业务端,公司不希望把它做成一个项目型的销售,“是希望能够把它做成长期的战略根据地,跟客户长期良性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战略根据地。” 科大讯飞2021年半年报显示,“教育产品和服务”实现17.3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48%;“教学业务”实现1.06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29%。 与互联网公司的教育行业不同的是,科大讯飞一直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实现因材施教,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源头核心科技的创新,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实现老师的精准教研和分析,实现学生学情薄弱项的精准定位,切实落实减轻师生负担,助力国家教育重大命题突破。 首创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教育赛道,科大讯飞连续斩获过亿大订单并且订单增速超过收入增速,同时公司人均效能持续提升,这些均反映了经长时间积累,公司基于AI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教育赛道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 ,长期成可长期。 实际上,科大讯飞能够在2021年上半年取得营收与利润的超预期,主要得益于“智慧教育”赛道取得的成绩,其中“因材施教解决方案”取得了区域性、规模化的验证成效。另外,个性化学习手册已经覆盖了31个省市区域,讯飞AI学习机各系列产品上市以来,电商好评率达到98%。 更具备“利好”性质的消息来自教育部推出了“双减”政策。 针对这个政策,科大讯飞在7月15号由刘庆峰董事长亲自发布了通过人工智能开启AI学习新时代的发布会,并发布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的新时代的人工智能学习机——T10。在当前减负增效的场景下,对孩子的学习效率的提升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刘庆峰认为,学习机正好就对准了现在要求的课后三点半、四点半,回归教育主阵地,给学校提供更多的手段。教育部相关举措,特别是中央和国务院的双减的政策,其实对讯飞的教育业务上整体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 另外,考试业务也给科大讯飞带来的增长点。 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英语听说考试改革在全国陆续开展。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开展了50余个英语听说中高考正式考试项目,而科大讯飞服务了其中50个项目,市占率较高,几乎完成了全国已开考地区的英语听说考试全覆盖。 除了已经完成的50个项目,科大讯飞新中标11个市的中/高考英语听说考试项目,包括黄冈市中考、固原市中考、潜江市中考、德阳市中考、通化市中考、日照市高考、淄博市高考、烟台市中考、娄底市中考、吉林市中考、白城市中考。 因此,华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科大讯飞教育赛道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未来有望在规模商用的过程中,标准化程度持续提升,通过数据积累构建坚实竞争壁垒,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医疗赛道区域扩张 在医疗领域,科大讯飞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深度切入医生临床诊断流程,在医生诊断过程中给予辅助诊断建议,提升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国家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重大医改政策的落地,在此基础上,持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建立新型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和患者院后管理模式,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从安徽走向全国,科大讯飞的智慧医疗业务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了近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21%,智医助理基层全科辅助诊断系统在安徽实现全面覆盖之后,继续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份额。 2021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基层全科辅助诊断系统已实现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落地应用。新增辽宁、吉林、广西、江西等省份的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在全国200余区县、3万余家基层医疗机构上线,服务5万多名基层医生。 最新数据形式,截止报告期末,智医助理基层全科辅助诊断系统已累计协助基层医生完成上亿次规范化门诊电子病历,提供超过2亿次诊断建议。 “我们现在辅助产生的电子病历,因为每次他帮助医生做一个辅助诊断以后就会产生一个电子病历,每天会超过25万份,现在累计机器辅助诊断的数目已经达到了2.7亿次以上。”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通过科大讯飞的智医助理基层全科辅助诊断系统,“有些地方的电子病历的规范性,从原来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现在提高到了90%。另外原来基层医生诊断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机器人的诊断助理,主要帮助他去一起提高诊断的准确度。通过智医助理的应用诊断的准确度,从原来70%左右,现在提高到了90%。所以我们看到智慧医疗通过人工智能在这里面深度的一些应用,带来的应用价值已经非常显著的呈现了。” 智慧医疗市场的潜力巨大,科大讯飞通过基层医院的辅助诊断系统切入,有望实现更长期的增长。 吴晓如认为,目前基于智医助理,相当于每一个医生的旁边都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助理,人工智能的助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去发现传染病,并且对传染病进行预警。 “我们已经实现了对包含40种法定的传染病,还有15种地方的传染病,还有6大类的症候群,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根据平安证券的估算,科大讯飞智医助理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超过100亿元,公司智慧医疗业务未来成长空间很大。 系统性创新的未来 今年年初,以“ONE有引力”为主题的2020-2021科大讯飞年度计划大会在合肥举行。在这个大会上,刘庆峰宣布科大讯飞进入人工智能2.0阶段,并定下了人工智能2.0时代的阶段性目标,表示科大讯飞未来要实现十亿用户,千亿收入,万亿生态,打通创新链和产业生态链,用系统性创新迎接人工智能大未来。 在千亿目标面前,支撑科大讯飞千亿目标最核心的两个引擎,是根据地业务和系统性创新。 所谓系统性的创新,是指将AI研究算法、模型训练、引擎应用等阶段一体化,形成创新的内部循环。同时,通过系统性方案应用到行业场景中反馈的数据进一步优化系统,借助外循环形成最佳的产品和方案。 科大讯飞区域级因材施教解决方案是系统性创新的一个代表案例。目前这个方案在安徽省蚌埠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昆明市五华区等地常态化使用并形成示范引领,助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区域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另一方面,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以服务开发者群体为核心,也在加速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商业化落地。 截至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已经对外开放了434项AI能力及解决方案,聚集超过220万开发者团队、330万生态合作伙伴。据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研究报告-2020》显示,科大讯飞在中国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市场稳居头名。 国海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通过构建AI 开放平台,形成“开发者使用-数据留存-算法进化-AI技术能力提升-应用场景拓展-聚集更多开发者使用”的正反馈,持续巩固科大讯飞的AI技术领先性,平台收入增长提速。 通过持续的生态构建,科大讯飞的开放平台有望继续通过精准营销等方式进行变现,实现业务的良性循环。 2021年上半,科大讯飞的开放平台业务实现收入12.93亿元,同比增长131.70%,主要是因为本期平台的开发者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智能硬件业务实现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40.72%,主要是因为录音笔等硬件销售增加;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业实现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45.68%,主要得益于听见会议系统业务拓展。 由此可见,科大讯飞的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收入今年上半年营占比达到29.76%,同比提高7.42个百分点,To C端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 平安证券认为,科大讯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我国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产业正持续迎来更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公司持续推进“平台+赛道”的人工智能战略,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开放平台与消费者业务等各赛道业务上,已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我们看好公司人工智能业务的未来发展,维持对公司‘推荐’评级。” 对于科大讯飞来说,未来或许会飞得更高。
广东最大的蟑螂是机场!为什么我们看什么都像蟑螂?
对广东人来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蟑螂,更不缺少发现蟑螂的眼睛。 根据《2006-2015年我国蜚蠊监测报告》,尽管害羞胆小的“好邻居”德国小蠊占据了蟑螂总数的95.64%,在分布密度上有绝对优势,但令人印象深刻闻风丧胆的,仍然是体型巨大、善于疾走、能够近距离飞行的“广东蟑螂”美洲大蠊。 身为一个广东人,第一件会做的家务事不是打酱油而是拿起凉拖抽蟑螂。他们和蟑螂的关系始于一个屋檐下,陷于此消彼长里,终于一声“pia叽”中。和蟑螂缠斗过久,眼中的世界也逐渐成了蟑螂的模样。 不久前有人发现,广东最大的蟑螂,其实是白云机场。白云机场不仅有两条长须须,还有根根分明的蟑螂脚毛,不论是返乡的广东游子还是远道而来的外地客人,都能在飞机降落时直观感受到广东的蟑螂图腾。 图 | 白云机场官方微博 尽管白云机场官方微博亲自下场回复,称白云机场是国内第一座以中枢理念设计的机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更多旅客通过廊桥直接上机,但为时已晚,广州网友已经开始自发地把廊桥叫成“螂桥”。 图 | 白云机场官方微博 一旦接受了“白云机场是蟑螂”这种设定,身边看过的所有东西都渐渐变成了蟑螂的模样。广州番禺广场中银大厦晚上亮灯时像大蟑螂: 再加上两根须须就更像了: 猫猫也可以是蟑螂: 甚至窗口模模糊糊的影子也像大蟑螂: 其实,比起广东限定的“看啥都像大蟑螂”,更常见的现象是从各种图片上看出人脸,这种现象和“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有关。 空想性错视让人无中生有 人类擅长从各种地方发现脸。比如说,这有一张脸: 图 | thefilmstage.com 这好像也有一张脸。 “火星人脸”。| 维基百科 那么,这张图片呢? 图 | Jiangang Liu 还是有人能从中看出人脸。 尽管——这幅图纯粹就是一幅噪声图像——完全没有人脸。 人类对脸和具有脸部特征的视觉刺激有着超凡的敏感度,以致于常常在压根就没有脸的地方,看到一张张诡异的脸……无论是吐司上的耶稣像、火星上的人脸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叽里瓦拉星人”,我们之所以感知到这些脸的存在,是因为产生了一种叫“空想性错视”的现象。这种视错觉不但会让我们觉得眼前的景象中隐藏着面孔,也可能让我们将“无辜”的图案和某些字母或数字联系起来。 无处不在的“脸”。图片来源:Calo 人类的这种“脑补”能力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神经学和行为学机制?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多伦多大学的李康教授和同事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20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的中国受试者被研究人员召集来寻找隐藏在图片中的秘密:他们被告知在自己将看到的一系列图片中,有50%的几率隐藏着人脸或者字母,他们需要通过按钮来判断每幅图中是否存在这些隐藏信息。这些受试者至少都已经在生活中看了18年的人脸,认了10年的罗马字母,很自信能通过测验。 实验由打怪升级式的训练开始。要发现隐藏在噪声图像中的人脸或字母一开始非常容易,后来则变得艰难。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受试者越来越容易产生关于脸部或字母的空想性错视。 实验中所使用的图片示例。A:容易被发现的人脸;B:难以被发现的人脸;C:容易被发现的字母;D:难以被发现的字母;E:纯噪声图像;F:黑白格图像。| Jiangang Liu 而训练阶段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实际测试阶段的考(hū)验(you)做准备。受试者会接受四个阶段的测试,每个阶段要判断120张图中是否藏着人脸(或字母)。这个阶段最大的秘密在于——所有的图都纯粹是噪声图像,也就是说,只有噪点,绝无人脸(或字母)。 但受试者们不会知道真相。时隔一周后,他们将再次进行同样的训练和测试,只不过要找的东西从人脸变成了字母(或从字母变成人脸),用的图和一周前完全一样,都是随机打乱的纯噪声图。 由于坚信图片中另有内涵的几率是50%,受试者可能将自己的脑补能力上调了:结果显示,面对每一张毫无玄机的噪声图,人脸实验中,受试者平均仍有34.23%认为图片中存在人脸;而在字母实验中,平均也有38.27%判断图片中隐藏着字母。受试者“看见”人脸和字母的几率并无显著性差异。显然,对于这个结果,空想性错视“难辞其咎”。 为了确认与空想性错视相关的神经通路,研究者对测试中的受试者的脑部进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他们发现,当受试者声称在噪声图像中“看见”人脸时,他们的右侧梭状回面孔区(right fusiform face area,rFFA)活化程度会升高。左侧梭状回面孔区(lFFA)的激活则没有右侧那么特异——在受试者以为认出字母或人脸时,lFFA都会比受试者判断没有字母或人脸时更加活跃。 对没有发现人脸或字母时相比,受试者认为“看见”人脸(左)或字母(右)时脑部区域的相对激活情况。| Jiangang Liu 此前的研究表明,梭状回面孔区负责人脸认知,能够整合经视皮层处理的视觉刺激,认出不同的脸。李康和同事研究结果提示,右侧梭状回面孔区不但会处理真实的人脸信息,同时也可能通过沟通来自初级视皮层的视觉信息和来自前额叶皮质的信息,在关于人脸的空想性错视过程中发挥作用。 此外,全脑分析的结果表明前额叶皮质和腹侧枕颞皮质等脑部区域的神经也一同构成了处理人脸空想性错视的神经网络,当人们观察到类似人脸的特征时,这些神经元会“嗨”起来,将这些特征整合成一张脸——有了这套自上而下的神经网络,只要眼前出现一星半点“那可能是张脸”的线索,我们都能将它脑补成一张人脸。 这种“宁愿认错,不要放过”的神技能,也许能帮助人类更好地生活。要知道,不管是放过一只蟑螂,还是漏看一张隐藏在昏暗中的人脸,都可能威胁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Jiangang Liu, Jun Li, Lu Feng, Ling Li, Jie Tian, Kang Lee. Seeing Jesus in toast: Neur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ace pareidolia. Cortex, 2014; 53: 60 作者:翻翻,Calo 一个AI 如果你现在看蛋糕也像蟑螂,表示你已经获得了战螂的能力,恭喜!
iPhone支持卫星通讯?虽有可能但或许并非好事
转眼间随着夏季已经临近尾声,开学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莘莘学子重返校园,也代表着着一年一度的苹果科技春晚即将拉开帷幕。就在目前iPhone 13系列的爆料信息陆续现身之际,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近日透露,他预计新款iPhone或将在硬件层面支持低轨道卫星通讯功能。 根据他所透露的信息显示,“就技术与服务覆盖率来看,我们认为最有可能与苹果合作的低轨道卫星服务业者为Globalstar(全球星)。除了Globalstar,目前低轨道卫星连网服务的领导厂商Starlink与负责中国市场的卫星通讯服务商中国卫通也值得关注”。并且他透露,iPhone 13系列此次所使用的基带是向高通定制的骁龙X60,而其与骁龙X60最大的差异,则在于加入了对全球星N53频段的支持。 之所以郭明錤认为iPhone 13系列可能会支持卫星通讯功能,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分析团队了解到苹果公司看好卫星通讯在未来的优势,其内部应该已经成立了特定团队,并且研究和开发相关技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事实上早在在2019年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中就曾提及,苹果方面组建了一个以谷歌Nest团队前高管Greg Duffy为核心,包含航空航天、卫星和天线设计行业的的12人绝密工程团队开发卫星网络相关技术,并且目标是在五年内部署他们的成果。 据了解,传统卫星通信主要是由定位于赤道上空35786千米的静止轨道(GEO)通信卫星提供,并且为了将信号从3万多公里之外传回地球,这些GEO卫星使用的是特制的定向高增益天线。然而通讯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以使用手机来进行卫星通信最大的问题,在于智能手机能够接收到卫星的下行数据,但受制于手机天线的功率限制,数据很难上行到卫星。 所以要与卫星进行通信,就往往会要求天线功率大、方向性强、不易受干扰 ,因此目前卫星电话通常只能在室外使用,并且通常还会配备一根非常显眼的天线。再加上卫星通信所使用的信道并不像地面的蜂窝网络那样可以复用,就导致带宽利用率的大幅降低,使得通信成本往往极其高昂。 事实上,用iPhone进行卫星通信一直以来都是可行的。只不过这想要实现这一功能也有着一定的限定条件,那就是需要通过几大卫星通讯供应商的专门硬件来实现,事实上这类产品就是一个自带高增益天线的独立AP,通过WiFi让手机能桥接上卫星网络,本质上与随身WiFi基本相似。 而在郭明錤的这一预测公布后,随即就被很多人认为这个消息“一眼假”的关键,在于大家往往都知道卫星通信需要高功率的天线来实现数据交互,而在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机内部是放不下这样规模的天线矩阵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公开资料中我们发现,早在去年12月联发科方面就已宣称,首次对距赤道3.5万公里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GEO卫星进行了窄带物联网设备(NB-IoT) 公开测试。 当然,预测中iPhone 13系列实现卫星通讯,也并非是与GEO卫星交互,而是连接距离地球数百千米的低轨道(LEO)卫星,接入的是SpaceX的starlink、亚马逊的Project Kuiper等低轨小卫星星座系统所采用的Ka频段频谱(频率范围为26.5~40GHz),理论上卫星与用户的带宽时速率可达1Gbps。看到这一频率区间,相信对于5G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会知道,3GPP协议38.101-2 Table 5.2-1中的5G NR FR2波段(5G毫米波),就恰好就在26.5~40GHz之间。 当然,考虑到目前5G毫米波网络的建设速度并不快,以及相关技术并不成熟,所以使用毫米波来进行卫星通信在目前来说也并不没有实现商业化的落地。然而5G毫米波不行,但5G Sub-6GHz却并非不行。 在郭明錤此次公布的相关内容中显示,iPhone 13系列或将直连Globalstar的LEO卫星。并且苹果使用Globalstar而不是目前已经发射了1500+颗卫星的starink,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可能是因为Globalstar是由高通牵头打造,并且在全球各主要国家都有成员参与,在中国则是China Telecom(中国电信)。而关于iPhone 13系列是靠什么来接入Globalstar的系统,其实在今年2月11日的相关报道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在这一天,高通与Globalstar的股价双双上涨,其中后者的股价更是飙升15%。而这一切的关键,则是在一天前Globalstar宣布高通将其Band n53技术纳入了即将发布的下一代5G射频前端解决方案骁龙X65中,而这个“Band 53技术”指的则是在去年8月被3GPP组织批准的Band 53频段,其归属于Sub-6GHz频段。 简而言之,搭载骁龙X65的设备将可以连接到Globalstar的卫星。而按照高通方面的惯例,骁龙X65将会在2022年上市,并且苹果能够提前用上这一技术,则是因为iPhone 13系列上使用的骁龙X60是特别定制版本,如果搭配上内置高增益天线和额外电池的套件,将有望很方便地实现低轨卫星通信功能。 如果iPhone 13系列真的能够支持卫星通讯,想必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在国内能不能使用这一功能。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答案是不太好说。因为从好的一方面来讲,负责卫星通信的运营商叫作中国卫通,而其基础电信业务此前就已经剥离给了电信,后者目前已经面向民用市场推出了1349或1740开头的卫星电话卡。 至于说目前传言中所谓损害运营商利益的说法,则完全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一服务的资费水平,目前是语音月套餐100元,包含了60分钟的国内通话;流量月套餐300元,包括国内流量20MB。如此昂贵的价格也注定了卫星通讯仅有较小的受众群体,而为了获取更多的营收,运营商方面自然是希望办理这样套餐的用户越多越好。 但从坏的一方面讲,卫星通讯设备固然需要网络注册来确保可溯源性,但在内容上却几乎完全不可控,因此无论其是否能够在国内市场落地,对于苹果而言,让iPhone支持卫星通讯都极具诱惑力。一方面来说,“摆脱运营商的束缚”可以说是乔帮主未尽的事业;而另一方面则是在AirTag上市后,苹果已经借助遍及全球的数十亿台设备组建了一个网络,如果再借助卫星通信让iPhone能够拥有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其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建立数字体验所需的传感器和物联网连接。 不过对于国内用户来说,iPhone 13系列不支持卫星通讯反而并非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因为如今国内的4G/5G网络覆盖率已经相当之高,这就意味着完全不在服务区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既然很难遇到无信号的状态,自然也就无法感知卫星通讯的好处,而真正有需求的户外工作者则通常更青睐专业性的设备,而不是并不具备三防特性的iPhone。 尽管郭明錤并未解释定制版骁龙X60是如何实现对Globalstar Band 53的支持,但如果这一推测成真,也就意味着势必其将会在天线等方面的成本有所上市,甚至可能进一步导致iPhone 13系列的价格出现上涨。而对于完全不需要这一功能的用户来说,新款iPhone价格的上调显然并非是件好事。
只需5万美元 get马斯克同款新家 还有这等好事?
作者 | 王王 编辑 |蔓蔓周 首图来源:Tiny House Talk 你现在有5万美元,或者说32万人民币,在大都市里能买到什么样的房子? 在洛杉矶,可以买一间7平米的储藏间; 在东京,可以买一间7平米的厨房; 在北京,可以买一间5平米的洗手间; ——别忘了,这还只是不考虑学区、不看周边环境的毛坯房价格。 如果想用这些钱,买一套36平米、硬装软装俱全、还带水电网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呢?你可能会拍拍我,让我吃点儿花生米再接着喝。但是,这样的好事真就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感谢ADU,附属住宅单元公司。 5万美元,住马斯克同款 附属住宅单元(ADU,Accessory Dwelling Unit),顾名思义,就是附属在主体住宅上的建筑物,也有人称为二级单元。比如自家后院的独立小工作间,或者车库二层加盖的客房等等,通常这类房屋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生活需要,或者对外出租。 这样一种建筑形态显然不是什么新概念,许多人就算没自己盖过,也可能见过别人家的。ADU能成为话题,多亏了马斯克。 这位顶级富豪加科技狂人经常做出让人震惊的非凡之举。比如前一阵子,他卖掉了自己的豪宅,搬进了位于SpaceX园区内的一间仅有36平米的“ADU临租房”,并把此事发表在了自己的社交媒体。 图源:Reuters 为马斯克“盖房”的这家公司叫做Boxabl,2017年成立于拉斯维加斯。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只卖出过3套ADU,其中一套就卖给了马斯克。于是全世界不由得关注起这栋房子和这家公司。 图源:MainMain.id 一般来说,无论是盖房还是买房,都要看户型、看图纸、看材料、看装修,折腾完全套,普通人基本要脱层皮。Boxabl从根源上解决消费者的焦虑和选择障碍,直接出售标准住宅:目前唯一在售的户型Casita,是一个20x20英尺(约6x6米)的方盒子,分割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四个生活空间,从墙壁到门窗,都有固定的材质、位置和设计,直接在工厂生产安装好,连空调、暖气、USB充电口的位置都不用你操心,直接安排上。 图源:Boxabl 如果仅仅是这样,似乎也都在意料之内。仔细一打量,原来它的玄机在于“即插即用”。Boxabl的这间房子在工厂完成前期生产之后,可以直接“叠”成一个20尺柜的尺寸,相当于一个小货车货柜的大小,一辆车就可以把整个家拉走。房子运输到位后,专业工人只需要不到1天的时间,就可以把36平米的房子盖好,预留的水电管口也是可以和主建筑的线路直接连接,不需要复杂的走线,瞬间入住不是梦。当然,搬家的时候可以再把全部家当叠起来,拖在私家车后面直接带着走——妥妥的“真·搬家”。 这样一套五脏俱全十分方便的ADU目前售价49500美元。Boxabl官方表示,他们的年产量在3000套左右,不过目前在官网报名买房的人已经排到五万多号了。看来,想住马斯克同款房不那么容易。 便宜环保,快捷高效 在《三只小猪》的童话故事里,猪老大和猪老二因为懒惰图快,用稻草和木板盖房子,结果被大灰狼轻轻吹倒;只有猪老三,汗流浃背地用砖盖房,才抵御住了狼的攻击。这个故事可能建立了许多人对建筑这个行当最初的了解,也把它和“辛苦”、“血汗钱”联系在了一起。 不过,人们一直没有放弃改变建筑项目周期长、高度依赖人工、无法规模化批量制造的的现状。在工艺上,追求施工快、操作简便的方式;在材料上,寻找轻质、坚固、价廉、环保、耐用的建材。一种长期探索的路线就是将大量的生产、拼接、搭建工作前置,尽量减少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这样一来,既可以加快现场施工的速度,也能通过化简施工流程和难度,让盖房子变得更“傻瓜”。 图源:Boxabl 20世纪早期,预制板房就已经出现。由于施工速度快,曾一度受到大规模应用。但这类预制板房仍然没有解决规模化制造的问题,工厂只生产标准化的楼板,不会考虑建筑整体如何设计、房屋内部怎样装修。而近期流行的ADU公司及其他新型的建筑公司,则引入了更多的产品思维。他们出售的不是“盖房服务”,而是标准的房屋产品:消费者面对的是一个产品货架,只需挑选自己中意的一款户型,就可以把它搬到家里。 除了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思维,这些新涌现的公司还不遗余力地将更多新科技融入到自家的产品中: Boxabl主打“便宜”,以4.9万美元的售价将同类企业甩在身后,并且靠着马斯克的明星效应打开了局面(其他ADU售价平均约为15万美元); Blokable主打“环保”,整屋使用电能和太阳能,不产生污染; Mighty Building主打“3D打印”,由于可以精确计算所需建材的数量,便可以几乎不产生建筑垃圾。 科技元素的加入,让ADU的故事更加性感,也获得了资本的垂青。 上火星容易,在地球混难 坊间有传闻,马斯克突然为ADU“带货”,是在为开发火星住宅做准备。确实,类似Boxabl的这种ADU可批量生产、安装快捷方便,又能灵活拆卸和搬运,很适合作为火星居民的基地。 图源:Think realty 暂且把火星移民梦交给马斯克去构想,光是做好地球上的生意,Boxabl们还有挺多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过不去的法律法规关,并不是有地就能盖。虽然ADU在美国很火,但并非在所有地区都合法。业主必须有一定的开发许可才能搭建ADU。至于美国外的其他国家,各地法律法规不同,情况更加复杂。 ADU公司Abodu甚至把“为消费者搞定盖房许可”当做自己的一项卖点。通过与加州本地代理合作,Abodu提前对地基和建筑结构等进行审批,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 另一个重要的限制ADU企业发展的因素是运输成本。ADU的特点是在自己的核心工厂完成前期所有构件的生产和基础拼装,施工现场只需要简单安装。运输是产品交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部分成本很难随着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而大幅压缩。这就导致工厂的选址和辐射范围十分关键。受限于运输成本,当前,ADU公司的主要服务范围一般仅覆盖一两个州,再远的地方就鞭长莫及。 此前硅兔关注过从地产科技独角兽到最终倒闭破产的Katerra。同样是预拼装式房屋的创新者,Katerra因为没能处理好建筑材料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变形的问题,而无法交付合格的房屋,这也成为它最终破产的导火索之一。Boxabl在官网表示,只要消费者自己想出运输办法,他们就能将房屋卖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可见,运输的确是老大难问题,难到不得不抛给消费者。 为Boxabl们计长远,ADU公司想走出一亩三分地,不光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还要把蓝图画得更大些。毕竟ADU是一个较小的市场,而完全标准化的房屋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图源:Tiny House Blog 以Boxabl为例,尽管目前只有1个标准产品,研发团队正在开发其他的户型,包括主卧房型、工作室房型、带楼梯的房型等,以满足更多类型的需求。未来,消费者甚至可以挑几个自己需要的房型,按自己的喜好把它们拼接起来,变成大平层、独栋小楼或者联排别墅。这样一来,不光是后院的临时小屋,可能整套房子都可以靠拼乐高的形式完成。 ADU公司们的承诺能实现吗?目前,这些公司通常在A轮左右,由于交付的产品太少,我们还无法判断其质量。 而这也是当前一波ADU公司共有的问题:公司过于早期,产量极小,需要时间的考验。 ADU未来能否跑出独角兽?还得让子弹飞一会儿。
导购职业变迁史:从行商叫卖到电商直播
作者丨陆离 监制丨阑夕 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零售,其实是最古老的贸易方式。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形成部落。在部落中,狩猎积累下的猎物形成了最原始的“商品”。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期,不同部落族人的不同需求促成了贸易的产生。 比如某个部落狩猎的肉多了,吃不完又存不下,怎么办?和其他部落换点水果,既能调剂饮食,又能不浪费狩猎成果,这种以物易物就有了“零售”的雏形。 根据考古学研究,我国零售行业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商朝,彼时的商业活动主要形态是走街串巷,行商叫卖。 这一零售形式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小商人们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他们靠的是吆喝起来九腔十八调的好嗓子与察言观色的好本事,也催生了零售行业的萌芽。 到秦汉年间,随着有些行商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口碑与信誉,商人们可以转而开店铺,从行商进化为在固定场所从事商业活动的坐商,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零售业。 唐朝中后期,商业发展繁荣,仅仅是白天集市贸易活动已经不能满足零售市场需求了,本用来规范零售行为而采取的措施——坊市制与宵禁制开始被打破,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模糊,夜市出现了。 晚唐诗人王建在诗作《夜看扬州市》里这么写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所描绘的就是夜市繁华,歌舞升平的景象。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众多商业从业岗位,在古代几乎都可以一一找到对应的职业,比如“职业经理人”即掌柜、“财务”即账房、“业务员”即伙计。 唯独有一类最为大众化的职业——导购,是古代所没有的专职岗位,很多时候,掌柜、伙计、店小二都兼任着“导购”的工作职责。 导购的诞生源于现代零售业的成型,随着促成消费者购买、进行商品排面维护等门店运营工作的确立,导购才真正成为一个专职职业出现。 1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也存在导购一角,即所谓的“售货员”。 在彼时万物凭票购买的大环境下,售货员可是个香饽饽,属于有编制的岗位。在供销社你想买东西,很多时候都得事先跟售货员商量,什么时候到货,能不能预留出来。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票证时代”。与其说百货商店、供销社的职能是提供商品和服务,倒不如说其存在价值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这种物资匮乏,买家要求着卖家才能买到东西的“卖方市场”,决定了大多数售货员们谈不上什么导购与服务,更为人熟知的是态度傲慢。 顾客不是上帝,售货员才是。 有些商店甚至还要规定“不得打骂顾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推动建设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到了90年代,我国开始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国内零售领域。 中外零售行业步入同一条河流,导购由此成为大众化的职业选项,并开始出现分野。 有零售品牌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店员,有大型商超中奢侈品、美妆专柜的柜姐,更有超市负责补充商品、指引消费者购买的导购们。 这离不开零售行业的百花齐放。 从黄光裕承包北京的一家服装店将之更名为国美电器,到张近东的苏宁用了3年时间就力压南京8大国有商场;从第一家连锁经营超市上海联华的创办,到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从国内外众多服饰品牌的密切入场,到各大城市大型商业中心的拔地而起。 作为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唯一一个品牌企业员工,这一切都让导购这一角色的价值意义变得愈发重要。 同样是在90年代,中国第一档电视购物节目诞生,广东珠江电视台推出“美的精品TV特惠店”,导购第一次走出线下。 此后随着各地电视台陆续推出购物节目甚至是频道,国内电视购物节目迎来发展的繁荣期。到新千年之前,国内各省市的 100 多个电视频道中,遍布着 500 多家大大小小的电视购物节目,电视导购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但这一领域一直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很快就陷入了乱象频发的泥潭。 “南非真钻只要998”、“劳施丹顿”、“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这些盛极一时的营销话术背后,是假冒伪劣产品通过电视购物大行其道,也让电视导购们变成了一个令人不齿的职业。 2006年,广电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列为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黑五类”产品。 因为绝大部分的电视购物公司,都是以这些产品作为主业。禁令一出,电视购物产业哀鸿遍野。 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快速普及的互联网夺去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时间与注意力,电视购物逐渐趋于低调,告别了舞台中央的位置。 2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零售行业开始拥抱数字化升级。 入驻电商平台将“场景”迁移到线上只是第一步,门店导购转型电商客服则是将“人”向线上迁移。 从去年开始,更多的是导购向主播迁移。 职业的又一次变迁同样与行业的潮水流向息息相关。 去年爆发的疫情倒逼消费者需求涌向线上,直播电商迎来大爆发。 如果说传统电商像是商超,满足的是消费者们确定性的购买需求。那么直播电商就像是一条购物街,满足的就是消费者们的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需求。 直播电商的形式,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相比简单的图片或剪辑过的视频,主播们在高清镜头下的讲解和对商品细节的展示,更能让消费者对商品建立起全面认知,更有效地进行消费决策。 这也就意味着,直播电商加剧了零售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谁家的吆喝声更能吸引、打动消费者,谁家在“让消费者进店购买”这件事上的优势就会被绝对放大。 门店导购转型线上主播的趋势也由此切换到了加速轨道。 比如去年5月,居然之家宣布推出“超级e主播”、“约惠总经理”、“BOSS来了”等三大直播IP的万场直播计划。 在五一活动期间,居然之家的“超级e主播”排位赛中100名导购在线直播进行名次角逐,吸引近10万消费者观看,单场最高成交超过1200单。 再比如,去年6月初,银泰百货与淘宝大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校企合作,通过整合和打通淘宝大学和银泰百货的内部培训、岗位实训、职业认证、就业等资源,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始培养新零售人才。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培训新零售导购——线上主播。 与此同时,银泰百货旗下包括杭州西湖银泰、武林银泰等在内的数十家门店都已经实施了“云柜姐”模式,正是提拔内部员工担纲主播,进行电商带货。 还有国美河南总经理孟磊在聊到直播时表示, “起初部分员工对于直播比较害羞,不敢尝试,但经过了两期直播,很多员工已经跃跃欲试参与直播。现在直播已经成为河南国美销售人员工作中的一部分,员工购置直播器材,积极参与直播,每天最少直播1个小时,而且部分员工也表示比起传统的工作方式反而更轻松。” 除了这些零售渠道巨头品牌在积极推动门店导购向线上主播的迁移外,很多零售品牌本身也是如此。 以良品铺子为例,其在一个月时间里招募了超过300位由门店导购转型而来的素人主播,进行了1400多场直播。 3 肯定会有人问,李佳琦、薇娅、辛巴...这些头部网红不香吗?品牌企业为啥要劳心劳力“自制”主播? 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头部网红、明星太贵了。 简单地说,他们与品牌合作首先要收取“坑位费”,即哪怕一件商品也没有卖出去,这笔固定费用也需要支付,因为品牌买断了主播的这部分时间。 一般来说头部网红和明星收取的这部分费用在十几万到几十万。 其次是佣金即销售分成,比例一般在15%~20%左右。 这些头部主播还掌握着更强势的话语权,在筛选商品时,都会要求品牌方给出“全网最低价”,再加上高昂的坑位费、佣金,最终品牌可能就是在赔本赚吆喝,反复以低价产品为核心的直播甚至可能反噬自身品牌,降低品牌价值。 所以对于品牌企业来说,与头部主播一年合作1~2次维持存在感+自己培养主播日常带货,这是更加健康的可持续运营状态。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网红或明星主播。 就比如家电产品,相较于网红主播的一知半解泛泛而谈,由那些具备丰富销售经验和家电使用知识的员工担纲主播,在直播卖货的同时可以从专业角度分享家电使用、维护经验,并与线下门店的实际应用等场景相结合。 这更能帮助受众了解产品特质、优势,不至于冲动消费买到不合适的商品。 这种对品牌和产品熟悉了解的专业能力,是品牌门店导购相较于外部主播的天然优势。 在这方面其实有更多我们熟知的例子。 李佳琦就是美妆护肤品“柜哥”出身,在踏入直播行业,成为“口红一哥”乃至“直播一哥”之前,他在欧莱雅化妆品专柜做了三年的柜台导购。 不仅如此,在做导购的日子里,李佳琦还多次拿下柜台销售业绩、顾客满意度的冠军。 所以从门店导购向线上主播迁移,既是品牌企业在新零售时代大潮下的客观需求,也是导购职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同样不缺数据佐证。 根据艾媒咨询上周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预计达12012亿元。 目前行业中仍以头部达人为主导,各平台的头部主播热度仍较高。但随着品牌商家的入局,品牌直播间的影响力逐渐增加,未来品牌直播间与主播的联动将成为电商直播新的发展增长点。 所谓品牌直播间,正需要那些由导购转型而来的品牌“自制”主播们撑起排面。 如今回头看,导购职业的变迁史,其实是零售行业发展史的一个切面。 它不仅是一个商业垂直领域细化分工的体现,更是行业不断进化迭代的缩影。
关于元宇宙 字节和Facebook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全文共 5724 字,阅读大约需要 15 分钟 作者 | 李威 字节跳动收购国内VR厂商Pico,打响了进军元宇宙(Metaverse)的第一枪。这次收购也被普遍认为是Facebook在2014年收购Oculus的中国翻版,并期待其能够在国内VR领域引领其一波新的浪潮。 在36Kr的报道中,腾讯也曾有意收购Pico,但在与字节跳动竞价后选择放弃。算上想在五年内变成一家脱离移动互联网的“元宇宙”公司的Facebook,三家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对元宇宙跃跃欲试。 VR及其背后的元宇宙为何会让巨头如此钟情?我们可以从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一系列动作中找到答案。 扎克伯格的采访发布后,一些与元宇宙相关的产品正在被Facebook展示出来。8月19日,Facebook开始公测名为Horizon Workrooms的VR协作工具,为团队提供跨VR、网页端的虚拟空间,进行联系和协同工作。用户通过Facebook的VR设备Oculus Quest 2进入到一个虚拟会议室里。与真实的会议一样,参与者可以选择站起来,移动到会议室的白板前面,在上面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做出操控键盘、举手、竖大拇指等动作。 同一天,Facebook联合创始人大卫·马库斯在一篇博客文章的末尾宣布Facebook旗下的加密数字货币钱包Novi即将上线。这是一个适用于Diem支付系统的新型电子钱包,并被马库斯称作支付行业的挑战者,消费者会更喜欢的免费且更方便的服务。虽然项目在监管压力下几经变化,但Facebook要发展一套新的支付服务的目标并没有变。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服务一直被看作是元宇宙经济系统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对这些产品的思考和探索要更早于元宇宙概念的走红。 Horizon Workrooms的基础设想在2016年的F8大会上就有过最初的展示——两个不同位置的人创造出来的简易虚拟形象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了一次合影,并在Facebook Spaces和Horizon两款产品上不断摸索,最后从生活场景进入到了办公场景中。所谓的Diem是由Facebook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加密货币项目“Libra”演变而来,只不过从一种超主权币降级为了锚定美元的稳定币。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新故事,而是一个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故事。Facebook这个覆盖29亿日活用户的庞大社交帝国急需寻找下一个时代中的位置,让Facebook成为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苹果和谷歌一样不可被绕过的一个环节。从VR到元宇宙不过是同一个故事内核的表达升级。 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应该由一系列标准定义,并具有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让Facebook的软件能够在多样化的平台和场景下做到无处不在。 显然,成为元宇宙的交流基础会更匹配这样的设想。在现实社会中,Facebook在内的社交媒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互联网通用账户的角色。从社交到沟通,再到“瞬移”,扎克伯格正在利用手中的资源奠定未来的基础。但是,对于现在的Facebook而言,这个努力方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成为元宇宙的传送枪 强临场感的互动是扎克伯格版“元宇宙”故事追求的基础目标。“我认为这是一个持久的、同步的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待在一起,我认为这可能会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交平台的某种混合体,但也是一个能让你沉浸在其中的环境。”扎克伯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同时,扎克伯格也像其他人一样期待元宇宙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到内容的创造中来,并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生态。“无论是体验、空间、虚拟商品或虚拟服装,还是为人们提供策划,为人们介绍这个空间并确保其安全。坦率地说,我认为需要这样的经济生态。这需要掀起一轮浪潮,带动许多领域蓬勃发展。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我们正在构建的产品。” Facebook正在成立一个专门的元宇宙产品团队来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该团队隶属于Facebook Reality Lab,负责人为前Instagram产品副总裁维沙尔·沙赫(Vishal Shah),曾负责过Oculus VR内容开发的贾森·鲁宾(Jason Rubin)被从Facebook的手游和页游部门调回,负责元宇宙团队的内容业务。鲁宾曾是知名游戏工作室顽皮狗的联合创始人,2014年加入Facebook。 负责Facebook AR和VR业务的Facebook Reality Lab副总裁安德鲁·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在7月发布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对临场感和Facebook即将在元宇宙中扮演的角色做出了更多的解释。 首先,博斯沃斯认为元宇宙将是众多不同数字世界的集合,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物理法则,来激发人们创造各种可能性。其次,需要在这些空间中建立结缔组织,让人们能够像从家里的一个房间前往另一个房间那样,轻松地在不同的世界之间穿梭。最后,这种穿梭需要保证提供一种真实的、与人在一起的临场感体验。 博斯沃斯提出的结缔组织的比喻可以简单理解为瑞克姥爷手中的传送枪,按下按键即可以打开连接不同世界的通道,将人传送到另一个世界中。而目前Facebook所能做到的事通过Portal和Oculus设备可以忽略距离的限制将人传送或者投影到一个相同的空间里。将Facebook正在布局的AR/VR、AI、游戏、数字货币拼凑起来,可以看到一个可以在数字世界之间快速传送的管道网络的雏形。 这个管道网络雏形最可能的载体应该就是一直被推迟发布的Horizon平台。刚刚公测的Horizon Workrooms事实上可以被看作是完整Horizon平台中的一个办公场景。从Horizon Workrooms的演示来看,Facebook正在不断优化更具临场感的投射体验,将手势识别等增加临场感体验的技术更多地运用到交互中。但是,也有媒体评测表示,其在电脑与头显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延迟,电脑串流的内容也不是很清晰。 Facebook更想解决的问题是,与元宇宙的终极目标相比,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可供数据、数字物品、内容以及IP在不同数字世界中顺畅穿梭的通道。进入到大家视野中的元宇宙雏形都有着一个难以被穿透的壁障,所有关于元宇宙的探索都在这个壁障的包裹下进行。《堡垒之夜》的用户不能直接穿越到《和平精英》去观看华晨宇的演唱会,《Roblox》的玩家也不能瞬间移动到Horizon Workrooms中开会。 人们还是只能在一个大的产品中创造和引入新的内容,不同产品之间难以互通。这种隔阂是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试图去冲破的扩张阻力,同时,也成为了Facebook在绸缪未来时想要抓住的新机会。 从这一点来看,Facebook没有新的故事,它的核心愿景在过去几年中并没有变化,就是扎克伯格在2018年F8大会上所说的,“重新设计技术以帮助人们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通用账号是价值核心 对于元宇宙,海外分析师Not Boring(Packy)的观点是,元宇宙将是许多独立工具、平台和由共享基础设施、标准和协议支撑的世界不断融合的结果。它将无缝衔接我们社交、工作和消费的大量平台,将AR、VR、音乐、互联网以及真实世界融合起来。 Facebook期待建立的更具临场感的联系将是元宇宙的支柱之一,其背后的核心关键是给每个人一个支持其穿行不同世界的通用账号。这就像一把万能钥匙。 张小龙在2021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中曾经提到过,微信一个很大的价值在于身份或者账号的价值。“有了这个身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微信支付,所有的支付都是跟身份是关联的,就像你可以拿身份证直接去取钱是一样的。这个账号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的,它是私密的,不是公开领域的。”视频号给大家重新提供了一套用于在公开领域对外发声的账号。这种设定帮助同一个人兼顾了公开和私密两个场景。 这似乎是更适合元宇宙的一种账号体系,但需要有一个平台能够将私密通话和公共表达融合起来,也就是将现实中的人与他在不同世界中的虚拟投射连接起来,来确定每个人在元宇宙中的创造成果、资产、经历的归属。这将成为元宇宙经济体系进行支付和交易的基础,也将是属于传送管道的机会。这也会让Facebook更接近成为一个时代基础设施的目标。 从这一角度看,两条腿走路的Facebook将在进入元宇宙的路程上形成合力,帮助其在建设元宇宙的博弈过程中掌握更多筹码。 一方面,VR/AR领域将是Facebook的桥头堡。扎克伯格相信,当Oculus吸引了1000万活跃用户时,市场就足够大了,会回馈开发人员。一开始,Facebook会投入很多资金来补贴优秀开发人员。随着越来越接近(1000万活跃VR用户),更多的开发者也被这个生态吸引。只有Facebook的雪球滚得足够大,才能够帮助它在元宇宙中圈下自己的一块试验田,像更多世界展现自身理念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剑桥分析事件”之后,Facebook开始有意将自己的定位从信息分发平台向消息应用进行倾斜。Facebook目前的四个主要App中,只有Instagram的定位还是激励人们分享生活中的美。其余的三款App,Facebook的定位是社区,Messanger是熟人的一对一聊天工具,WhatsApp是点对点加密聊天工具。并以社交为支点,尝试进入到电商和支付业务中。 当VR业务趋于完善时,Facebook上基于现实世界的联系、支付和电商业务注入其中,将能够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大大加速其发展。 通用账号会是将旧时代与新时代连接在一起的核心枢纽。同时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也将帮助Facebook敲开不同数字世界的大门。一个多元共建的元宇宙环境更符合Facebook的利益,就像扎克伯格在采访中所强调的,“询问一家公司是否正在构建元宇宙时,听起来就像询问一家公司如何构建互联网一样荒谬。” 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是,确定一个人身份的不是肤色和外貌,而是身份证。 老故事难实现 但是,扎克伯格追求“一个不可被绕过的Facebook”的固执野心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新的计划进展缓慢,新的对手不断出现,还要解答用户和监管机构不断提出的质疑,这一切都将成为Facebook进入元宇宙的门槛。 Facebook的VR业务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受限于VR技术的发展门槛和VR设备的低普及度,目前被讨论的元宇宙雏形并没有主要呈现在VR世界中,整体的VR活跃玩家和内容数量也并不多。 根据Steam平台公布的数据统计,2021年7月SteamVR活跃玩家占Steam总玩家数量的2.07%,按照2020年公布的1.2亿Steam平台活跃用户计算,仅有248.4万人。在Steam平台的99105款应用中,VR独占内容为4989款,占比不到5%。 Facebook的VR业务体量上也相应较小。截止7月,在Oculus官方测试平台App Lab上发布的应用和游戏数量为459款。Facebook的VR内容集合中,也还没有出现一个堪比《堡垒之夜》和《Roblox》的产品。 硬件销量数据上也并没有扎克伯格预想的那么乐观。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公布的召回数据估算,Quest 2在北美地区的销售数量在417万台左右,距离1000万的活跃用户目标还比较远。 从长远来看,VR业务的前景并不确定。PC、手机和游戏机是否足够在一段时间内支撑元宇宙的初级体验和探索?移动网络的升级和云计算的应用是否会大大简化硬件的门槛?在VR方面的领先优势是否能够顺利转化为AR方面的领先优势?谷歌、苹果、微软又会如何将自身的影响力延续到元宇宙中? 在元宇宙这块新的领域中,未知的东西太多,Facebook需要有更大的确定性作为后备的支撑。 即便是现有的社交业务也在面临着后来者的强烈挑战。第三方分析机构App Annie的数据显示,TikTok在2020年超过Facebook及其即时通信平台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多的App。进一步拥有了VR硬件能力之后,TikTok已经成为Facebook的强劲对手。 同时,Facebook还在承受着苹果新的隐私政策对公司营收的负面影响。Facebook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上发出预警,广告收入将因iOS隐私调整而遭遇更多阻力,三季度所受影响将比二季度更大。尽管Facebook拿出了一份远超预期的第二季度财报,华尔街对它的未来依然展现出了担忧。 伦敦,民众戴着扎克伯格面具抗议用户信息遭泄露 更大的难题是用户从隐私保护层面衍生出的对Facebook的不信任感。对于一个期待掌握未来元宇宙连接网络和账户体系的公司而言,失去用户的信任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致命问题。对于本身就依托用户信息收集提升广告精准度来获得主要收入的Facebook而言,这种担忧很难被消解。 特别是当通用账户在元宇宙中定义了一个人之后,其在不同世界的行为将完全可以被追踪,负责传送你的Facebook会完全清楚你在不同世界中的偏好。这种升级版的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也会增加人们被算法“围猎”的担忧。 就像Futurum首席分析师丹尼尔•纽曼(Daniel Newman)在接受《巴伦周刊》采访时曾表现出了对Facebook的负面预期,“我们的线下世界和线上世界的融合程度越高,Facebook就越能理解它的用户,这就为Facebook创造了一个很有前景的收入故事——在未来,我们就像是生活在Facebook版的《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中。” 来自政府层面的监管也应该会成为Facebook未来发展的重要阻力。不但Facebook本身依然面临着来自政府层面的反垄断指控,并依然有着被分拆的危险,甚至可以肯定政府机构会在元宇宙的建构中扮演关键角色。现实的情况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元宇宙必然不会像《头号玩家》中那样由商业组织掌控。 尽管扎克伯格希望通过元宇宙的构建同时摆脱当前扼住Facebook咽喉的苹果和监管,但他需要做好元宇宙由非营利组织运营,但由政府进行监管的准备。
独家对话黎科峰:数势科技背后的创业密码
文|王刚 从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操盘手到一家新兴科技企业的创始人,黎科峰博士在2020年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转变。新基建所带来的政策红利以及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教育,给了数势科技这样的企业充足的机会点,并在1年多时间里迅速成为行业新星。 带着技术下场,跳进数字化的商海,推进传统企业转型,黎科峰博士在ToB领域获得了与以往不同的深刻体验。 为什么从京东出来的他一创业就获得了腾讯过亿元的天使轮投资?为什么数势科技的团队押注在零售消费和零售金融两条赛道?为什么做数字化转型一定是一个精细化的生意模式? 契机之下,雷锋网独家对话了数势科技创始人兼CEO黎科峰博士,挖掘相关问题背后的答案,为社会的数字化巨变寻解。 从大厂到创业,初心还是对技术的信仰 在业内,黎科峰的名字与多个时代、多个大厂、多个领域挂钩,从手机到移动APP,到云计算,到金融科技,再到数据中台等等,他是“价值密度”非常高的技术高管。 具体来看,他毕业于北航,是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在三星工作期间,亲历了三星第一代智能手机诞生;在平安期间,担任过平安金融科技CTO,推动了平安集团的用户和数据打通,并且成功赋能众多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他是原百度云计算创始人之一,推动了百度云OS的初创工作;还曾担任过手机百度总经理,带领手机百度实现日活跃用户1亿的突破。 当然,更为今天技术人所熟知的是,黎科峰在创办数势科技之前,一直是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零售中台负责人,是推动京东数字化成功转型的领军人物,从0-1搭建了京东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业务中台,管理了数千人大型技术团队,成功对外赋能零售、家电、消费品等众多合作伙伴。 这些在多个领域的经验沉淀,为后来数势科技的横空出世埋下了伏笔。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交通被按下暂停键,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居家隔离,当时的黎科峰已经从京东出来,也正是这段“哪都去不了”的时间里,他思考并规划着创业的事情。作为技术人,天生信仰并崇拜“技术改变世界”,这也是诸多技术人立业的火苗。 他明显觉察到,疫情让很多非互联网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新闻头条一度全是企业濒临绝境的消息;他深刻意识到,传统经营方式在面对巨大突变的时候显得毫无还手之力,数据板结在如烟囱般的各个系统里无法被利用,企业的决策在一个低效的环境下运作,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危机的征兆。 这些问题的答案,黎科峰觉得就是“数字化”。 雷锋网注意到一个细节:腾讯向来是不怎么下注天使轮企业的,而当时,数势科技拿到的却是腾讯在ToB领域天使轮的第一笔大额投资。腾讯在2018年提出转型产业互联网,在业界造出了巨大声势,黎科峰的创业思路和腾讯ToB战略存在某种天然的契合。 据说,当时很多投资方其实是追着数势科技跑的,但是黎科峰觉得,引进投资一定需要赋能,腾讯刚好满足这样的特质:提供能力,但又不要求强控制力,对于数势科技追求独立发展是有帮助的,适合于初期阶段的公司。双方一拍即合。 “关注数势科技的投资方都非常优秀,也非常有诚意。不是说我们在天使轮没有选择其他投资方就是人家不好,只是我觉得在每个阶段对赋能的定义是不同的,需要取舍。” 访谈中,黎科峰提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人口红利,每个企业都很拼,个体的人的能力已经挖掘到极限了,依靠人的治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实际上已经渐入困境。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多的相信数字化,大数据会超越人的认知和人的决策,能够真正去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从效益去要利润、从效率去要增长,粗犷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化运营,以数字为驱动。 “我觉得这一定是个趋势,并且将深深改变目前中国几百上千万企业的命运。” 笔者也注意到,现实也正好印证着这番话。但凡提早做了数字化布局的领域如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医疗、在线办公,都没有被疫情打倒。可惜的是,这种实现“互联网+”的毕竟是少数企业,更多支撑国民经济的企业还没有被互联网化和数字化。原本这些企业以为做数字化可以晚几年,但疫情的转折点使这些想法迅速被撕碎。 现阶段,这部分群体如何实现数字化,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因此,结合自身在互联网十多年沉淀的行业know-how和技术know-how,以及数字化的大趋势和多领域企业的强烈需求,创办一家应时应势的公司成为最好的选择,也点燃了黎科峰心中“技术立业”的火苗——这是他最接近“技术改变行业”、“技术改变世界”之梦想的机会。 巧妙的是,这家公司的名字叫“数势”,含义是“数字化的趋势”,英文名是Digitforce,“force”这个词在《星球大战》(The force)里是原力的意思,宇宙最初的、最原始的力量。黎科峰认为,数据就是最强大的力量,能够驱动整个世界的运转。 数字化正当时,聚焦哪些赛道有机会点? 这是黎科峰第一次创业,但是他很清楚,创业需要聚焦。 “对于企业的第一年,一开始并不是什么客户都做,什么行业都做,我们选择的一定是我们擅长的、有很深的know-how的。因此,消费零售、消费金融是我们第一年最初选择的赛道,把这两个赛道打透,沉淀出通用能力和平台,再扩展至其他领域。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布局是正确的。” 他说,即使有更多的机会摆在面前,也要克制自己的贪婪,一定要聚焦。 针对这两个行业的认知是以往的工作经历带来的。从百度期间的移动化、云计算,到平安期间负责数据打通工作,主导金融科技板块的技术建设,再到在中国最大的线上零售商京东内部参与领导数字化变革,这些技术和业务操盘经验塑造了黎科峰对零售消费和零售金融独特的深刻了解,也正是多年的产品技术平台建设经验训练了他很强的平台思维和数据思维。 他补充到,在科技互联网大厂工作与下场做ToB创业的逻辑和感受是不同的,很多经验并不是可以直接复制、照搬的,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痛点需求非常重要,否则没有办法协同企业,帮他们去做数字化转型。 “你自己不了解,怎么去提出建议?” 技术将在哪些层面发挥作用呢?实际上这与目前行业现阶段的水平和企业各自的特点相关。 尽管当下有了不错的跨领域经验和技术,但是做ToB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数势科技这类技术厂商所面对的市场极度多元化,IT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一,区域布局有一线也有三四线,企业品类不同,企业业务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一样。此外,股东结构不一样,有国企背景有政府背景还有外资背景,林林总总的复杂,所以需要技术厂商团队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重新思考去设计去攻坚——这是数势科技创业的逻辑和优势所在。 深入理解产业和客户,还体现在数势科技的产品体系上。 黎科峰提到,零售消费行业正面临深刻的变革。第一是销售的全渠道化,线上线下融合;第二是传统依赖人工经验决策的模型在千变万化的全渠道市场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数字化的决策链路被需要,尤其是对大型企业,传统决策链条非常长,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平台,导致决策的数据实际上是割裂的状态,靠经验靠感觉。第三,增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店模式或者铺渠道模式,市场红利不再的情况下,借助数字化实现营收和利润增长是零售企业考量的要点。 而零售金融领域的“气候”同样在变。传统的零售金融获客成本极高,客户留存率和活跃度低,客户可能使用某个单项金融服务,但是很多更全面的财富服务并未能被充分挖掘。如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充分挖掘客户价值?这就需要数据的介入。原来是产品开发式到现在以数据了解用户,为用户量身定做服务。 这个转变对于金融人士来说是“跳出圈子”了,需要依赖数据平台对客户进行画像,配套数字化营销工具做自动化服务。 如何化解这种数字化困境? 黎科峰眼中,人才特别重要。 “零售消费、零售金融领域的数字化之所以艰难,在于他们大多数是零售专家、金融专家,但是没有数字化的研发团队,没有懂互联网运营的人。而数势科技就是要去填补这样的空白,去帮助这些企业的决策者建立这种体系、提供这样的工具,最后大数据会告诉企业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做决策。” 在这个领域,不得不提数势科技的“筑巢引凤”的动作。 据悉,在数势科技建设了一个来自国内头部科技及零售/金融企业的资深产品及技术专家团队,80%以上为产研人员,团队30%以上成员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技术人才稠密度非常高,学习能力非常强。例如今年5月,数势科技官宣了一位重磅嘉宾的加入:前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曹晖正式加入数势科技团队,担任首席供应链科学家,负责供应链数智化方向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实际上,像曹晖这种因为数势科技的文化基调和团队调性加入的专家还有很多,革新和创造正使得更多志同道合者进入到黎科峰的新团队。 “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这就是我们的产品设计原则。” 黎科峰说,传统企业跟互联网大厂不一样,他们对技术型人才的招聘普遍比较困难,无论是成本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很难,很难有顶尖的科技人才进入传统企业。而数势科技会推出强大的低代码平台甚至无代码,将顶尖科技能力和业务洞见融入到简单易用的产品当中,让客户的一线业务应用人员都能简单去配置非常智能化的运营策略。这目前已经在数势的数字化用户运营产品之中实现了。 雷锋网了解到,数势科技的产品体系是总分式的“1+3模式”。“总”意味着整体的数字化规划和顶层设计,“分”最主要的是Data Force数据智能中枢、Customer Force 数字化用户运营平台、Supply Force智慧供应链平台,三大平台对应的正是数字化的复杂性。 以Data Force数据智能中枢为例,这个产品以全域数据为基础、数据资产为核心、价值变现为目标,解决的是数据孤岛、数据可用度低、数据价值输出少等传统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助力企业打造数字大脑,让数据应用更简单、场景更丰富,让企业经营更智能。 黎科峰强调,在ToB的阵营中,有人做企业后台的底层部署,有人做企业前台的执行软件,数势科技做的更偏中间层的核心决策领域,涉及到数据、用户运营和供应链,这个是当前企业最需要的,也是发挥数字化最大价值的地方。 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路,数势科技的初衷就是做一家技术改变行业、改变世界的公司,给企业做升级之后,企业内部会建立起依赖数据、信赖数据、重视数据并不断应用数据的数字化闭环,从而真正走向数字化驱动。 眼下,十四五继续推进,新基建正当其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渐入关键期,以数势科技为代表的平台与技术玩家,正驶进崭新的阶段,挑战很多,但机遇亦无限。
首款双摄带系统的视频会议一体机 奈伍DoubleView Pro亮相
  近日,视频会议品牌奈伍推出了首款带操作系统的双摄视频会议一体机——DoubleView Pro N120W,该设备内嵌操作系统,预置了如腾讯会议、钉钉、飞书、Zoom、Microsoft Teams、华为WeLink等主流的视频会议软件,使用者无需携带电脑就能快捷发起会议。   据介绍,奈伍DoubleView Pro N120W采用超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协同设计,兼顾会议室全景与细节的呈现。最高支持4K超清视频通话和内容分享,更集成人脸检测、声源定位、语音追踪、群组取景等多项AI技术,为企业的大中型会议室提供专业便捷的音视频通讯一体化终端解决方案。奈伍DoubleView Pro的发布,标志着国内视频会议终端设备进入了“双摄+操作系统”的时代。   双摄协作 全局细节不放过   目前国内市场上,视频会议一体机大多采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可以框入更大的画面,却无法清晰聚焦坐在远端的发言者;而采用光学变焦PTZ的视频会议终端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变焦反应速度慢,这让大中型会议室向数字化办公的升级换代陷入了技术上的难题。   DoubleView Pro N120W具有一枚4K分辨率、120°视角、5倍数码变焦的超广角镜头和一枚52°视角、8MM的长焦镜头。在奈伍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识别算法下,DoubleView Pro N120W可根据会议现场灵活选择合适的镜头进行画面输出,超广角镜头负责视野的全局范围,确保会议室中的每个人都能出现在画面中,长焦镜头负责将远景拉近,让画面清晰聚焦到坐在远处的发言者身上,提供清晰的特写效果。   内置操作系统 视频会议轻松进行   DoubleView Pro N120W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内置了高兼容性的操作系统。相较于其他品牌在Zoom、Microsoft Teams、腾讯会议等软件上开发的定制版一体机设备,DoubleView Pro N120W预置了国内外主流的视频会议软件,让使用者在与政府机构、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面试者等不同对象间进行远程会议时可以灵活选择,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视频会议应用程序。   DoubleView Pro N120W操作系统的使用也极为便捷,使用者无需携带电脑,只需插入电源适配器和HDMI电缆,就能在内置的操作系统中选择常用的视频会议软件发起或加入会议。   让视频会议的体验感焕然一新   DoubleView Pro N120W不仅有性能强大的双镜头方案,还注重很多的细节体验,在画质、音质、便捷性等方面提供专业且全面的保障。   DoubleView Pro N120W采用双8核CPU,强大的NPU与GPU 性能,2T+1T算力,让视频会议图像处理更游刃有余,且支持输出4K的超清画质,色彩自然饱满,细节清晰,还具有HDR和低光功能。8个波束型麦克风阵列融入了智能降噪,在超远距离拾音的基础上还能对会议现场的杂音,诸如敲键盘、空调机、打印机等进行抑制,拾音范围可以覆盖大多数中型会议室,还原更清晰的音质。设备后端还有丰富的拓展端口,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灵活布局、便捷高效的操作体验。   为全球提供值得信赖的视频会议产品   无论是在镜头方案、操作系统、音画体验还是一体集成上,DoubleView Pro N120W是目前种类繁多的视频会议一体机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奈伍在统一通信领域的深入探索、推陈出新、勇于突破,离不开决策层的长远战略规划与布局。   自品牌创立以来,“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企业理念始终贯穿于产品的定义研发、质量把控、用户体验设计等各个环节。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奈伍紧跟技术趋势,每年不遗余力地投入研发经费,研制出符合多行业多场景应用的视频会议一体机终端产品,创新理念和前瞻思维赋予了产品强大的竞争力,得到了市场的印证。   如今,奈伍已在全球布局了美国、欧洲市场销售网络,雄厚的研发实力及产品优势使奈伍迅速覆盖了北美、欧洲及中东地区。随着国家越发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宝利通、思科等国外品牌在国内遇冷,凭借多年强大的技术沉淀以及供应链优势,奈伍回归中国市场,力图为国人带来专业、智能、便携、安全的音视频沟通体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