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增至1.46亿户
经济日报北京9月6日讯 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至1.46亿户,年均净增长超1000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总体稳定在7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394万户。在国务院新闻办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大幅拓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日益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切入点。”张工介绍,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先后推动注册资本从实缴改为认缴,从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从“先照后证”到照后减证,从畅通准入环节到改革涉企准营事项,从多头准入管理向积极推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取向,企业开办时间从22.9天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逐步实现市场准入制度从政府端的管理好用向企业端的办事好用转变。 “去年,我们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助力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金融让利1.5万亿元的支持政策精准对接各类市场主体,综合释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积极效果。”张工说。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大幅扩容、线上线下市场加速融合,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加,市场力量的竞合关系和竞争程度发生深刻变化,垄断和竞争失序风险日趋凸显。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平台企业强迫“二选一”等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开出多个反垄断罚单。对此,张工表示,“我国平台垄断、竞争失序、无序扩张等问题正逐步显现,不仅带来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抑制创新活力、损害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妨碍社会公平正义等隐忧,甚至给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安全带来风险”。 2018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平台经济、医药保健、公用事业、建筑材料等民生发展重点领域,查处各类垄断案件332件、不正当竞争案件3.6万件、价格收费违法案件11.8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件1788件,着力维护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加强防疫物资、医疗美容服务、校外教育培训等重点消费领域监管执法,努力构筑消费者安心消费的“防火墙”。 在食品安全方面,张工表示,“总局组建以来,全系统共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97万件,罚没金额103.9亿元”。2020年完成抽检695万批次,下架、封存、召回不合格食品3596吨,避免问题食品流向百姓餐桌,食品安全“防护网”不断加密加牢。 在安全用药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时飞介绍了新冠疫苗监管工作。“我们向14家新冠疫苗的生产现场派驻了77位检查员,对生产全过程实行跟班检查,贴近服务和监督,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严格按照GMP规范组织生产。”陈时飞介绍,“至今已完成检验和批签发8000多批,共有30亿剂,新冠疫苗全部符合规定,有力保障疫苗的预防接种需求。”(记者曾诗阳) 责编:叶壮
广电总局发布通知: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
  本报北京9月2日电 (记者刘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2日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行业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坚决抵制泛娱乐化,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坚决抵制高价片酬,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   通知称,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在节目演员和嘉宾选用上要严格把关:政治立场不正确、与党和国家离心离德的人员坚决不用;违反法律法规、冲击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人员坚决不用;违背公序良俗、言行失德失范的人员坚决不用。   通知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助力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   通知要求,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严格执行演员和嘉宾片酬规定,严格片酬管理告知承诺制度。倡导鼓励演员和嘉宾担当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性节目。严肃惩戒片酬违规、“阴阳合同”、偷逃税行为。 责编:海闻
长江委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据长江水利网9月3日消息,9月2日,长江委副主任金兴平主持召开会商会,分析研判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发展态势,安排部署汉江秋汛防御工作。委领导吴道喜、任红梅、王威参加会商。 8月21日以来,汉江上中游已发生3次大~暴雨的降雨过程,受其影响,丹江口水库发生3次明显涨水过程,其中8月30日出现2012年以来最大入库洪峰流量23400立方米每秒。9月2日6时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16400立方米每秒,下泄流量7300立方米每秒左右,库水位涨至165.5米,处历史同期高位。尽管丹江口水库发挥了巨大的拦洪削峰错峰作用,但受丹皇区间来水影响,9月2日汉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皇庄站洪峰流量达到11800立方米每秒,皇庄以下河段将全线超警戒水位。 会商分析,9月3~6日汉江上游仍有强降雨过程,丹江口水库9月7日前后将再次发生洪峰流量超过20000立方米每秒的较大洪水过程,丹江口水库水位将进一步上涨,汉江中下游干流皇庄以下河段将持续超警戒水位运行,部分河段水位将接近甚至超保证水位。鉴于当前汉江严峻复杂的防洪形势,根据《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预案(试行)》,长江委决定自9月2日14时起将水旱灾害防御IV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会商强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要求,坚守岗位、认真履职,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采取有力有效举措,全力以赴做好秋汛防御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要继续坚持滚动监测预报及滚动会商分析,近期尤其要关注汉江流域、嘉陵江岷江流域水雨情发展态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要科学调度水工程,统筹上下游防洪安全,兼顾汛后水库蓄水安全,紧盯三峡、丹江口、金沙江梯级等控制性水库来水情况,根据水雨情变化,及时优化调整调度方案,充分发挥水库群综合效益。三要继续强化工程安全运行监管,特别要加强丹江口库区、汉江中下游堤防的巡查防守工作,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安全度汛。四要继续做好抗洪抢险技术支撑,预置技术力量,根据需要派出工作组、专家组协助指导地方做好暴雨洪水防范应对和险情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要强化前后方协调联动,及时向前方提供技术支撑。 按照会商意见,为控制库水位上涨幅度,有效防御后续洪水,长江委下发调度令,将丹江口水库向汉江中下游下泄流量于2日14时起调整为8100立方米每秒。长江委防御局组织滚动编制近期三峡、丹江口等水库调度方案,并报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 9月2日晚,委副主任金兴平再次主持召开会商,跟踪分析研判汉江流域水雨情发展态势,进一步安排部署秋汛防范应对工作。 应湖北省水利厅请求,长江委在前期派出1个工作组的基础上,于9月1日连夜增派以长江设计集团副总工熊泽斌为组长的水利部专家组,赶赴竹溪县协助指导水库应急除险工作。 责编:耿佩
证监会: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消息今晚备受关注。对此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证监会指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   新三板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已发展成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2019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设立精选层、建立公开发行制度、引入连续竞价和转板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精选层设立一年多来,总体运行平稳,各项制度创新初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吸引了一批“小而美”的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交易,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设立证券交易所打下了坚实的企业基础、市场基础和制度基础。   证监会表示,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主要思路是严格遵循《证券法》,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坚持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   证监会表示,在实施过程中,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守“一个定位”。北京证券交易所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   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坚持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发挥好转板上市功能。二是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新三板现有创新层、基础层坚持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维护市场结构平衡。   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安排,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二是畅通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纽带作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三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   证监会将指导全国股转公司,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扎实细致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制度规则制订发布、技术准备等工作,推动完善配套政策,确保这项改革平稳启动、顺利实施,把大事办稳、好事办好。 责编:海闻
铜陵研学 千年文化焕青春(行天下)
“铜官山1978”文创园 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小朋友参加研学课程,体验铜陵采矿。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去红色土地上一堂党史教育课、去航天发射中心看一场火箭发射、去太白山上体验《本草纲目》的精髓……近年来研学游涌现出多种新主题、新玩法。如何开发出具有更深内涵、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研学游产品,让孩子们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安徽省铜陵市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与皖南山区一脉相连的江滨城市铜陵,延续千年、炉火不熄的青铜文化,资源丰富、系统庞大,能够满足研学需求,也是安徽文化旅游的宝藏资源。近年来,铜陵市坚持文旅融合,以铜文化为主要抓手,形成从铜遗址、铜开采、铜冶炼、铜产品生产、铜产品展示到铜文化演艺一条完整的铜文化研学旅游主线路。 工业文明的传承 铜陵,因铜得名,因铜而兴,与铜共生三千余年。“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是李白千年的吟唱。行走在全国最大的铜文化主题博物馆,静立的古铜展示着它的辉煌;流连于铜官山下怀古,听历史讲述着始于商周时期绵延至今的中国铜文化。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中国铜业从此开启现代化进程,从“中国古铜都”走向“智造新铜都”。 凤凰涅槃,积极转型。新时代的铜陵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发展理念,从中国铜业第一股上市、全国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到铜陵循环工业园落成,都生动记录着一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轨迹,也记录着以铜为脊梁的新型文明城市。这些新旧交融的城市文化资源,都成为研学游这盘大菜的精美主料。 走进“铜官山1978”文创园,遇到纷纷游客。得知曾经的生活场地变成了如今的文创园,吴晓光老两口特意过来追忆峥嵘往昔。看着门口的老水井,屋内的家居摆设,还有当年心心念念却没买得起的缝纫机。老两口不禁感叹,几十年就这般过去。“我是1968年到铜陵来的,原来住在这里的老房子。那时候条件差,但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铜陵发展的一个个奇迹。”吴晓光激动地说。 “铜官山1978”文创园是铜陵首个保护20世纪六七十年代铜陵矿工民居遗址的文创项目,将满载历史沧桑的矿工生活遗存转化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实现工业遗存和老旧物件的保护与再生,留存铜陵城市记忆,留住新中国铜工业摇篮的记忆。 “铜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铜文化是这片土地的根基和标志。近年来,我们立足铜文化,拓展铜文化旅游、铜文化研学,打造了铜博物馆、‘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创意产业园、北斗铜街等一批铜文化主题产品,开发了‘认识铜、寻找铜、使用铜、铜传承’相关研学课程,形成了从铜开采、铜产品展示到铜文化演艺一条完整的研学旅游线路。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层次解读铜文化的古往今来,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传承之美和丰富内涵。”铜陵市委书记丁纯介绍。 研学中热爱自然 除了铜文化,地处长江之滨的铜陵,也着重挖掘长江自然生态文化,融入研学产品体系。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的代表。保护区位于铁板洲与和悦洲之间的夹江。1985年原国家环保局为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决定建立白鳍豚养护场,1994年通过国家正式验收,这里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的场所。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它是哺乳水生动物,目前,长江江豚存世数量大约1000多头,被称为水中熊猫,约半数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每逢天气发生变化时,江豚会频繁地跃出水面向人类示警,因此被人类亲切地称为“义务气象预报员”。 如今,很多学生来到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的专业人员会为学生们开讲生动的江豚知识科普课,启发培养学生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的意识。同时,互动厅里的体感游戏、与江豚合影等创意项目也吸引了学生们的参与。 前不久,保护区与铜陵市第三中学牵手建立了校外辅导员关系,保护区科研人员定期为三中学生举办“水生生物科普”讲座,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并指导学生写作科普论文。保护区还为东南大学、江苏扬州大学“绿色环保”夏令营活动的大学生们提供实践机会,引领他们参观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标本,并让学生亲手喂养长江江豚,让他们真正地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以文促旅 文旅联动 在丁纯看来,研学旅游是学与行的完美结合,是学与思的更高境界,更是诗和远方的美上加美。因此要构建丰富的研学产品体系,才能让研学真正在铜陵扎根,持续不断地吸引游客。“我们希望构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联动的发展格局,打造更有特色、更富内涵、更具人气的系列研学旅游产品。”丁纯说。 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徐常宁介绍,铜陵正与安徽环球文旅集团开展合作,以铜研学为核心,研发“认识铜、寻找铜、使用铜、铜传承”相关研学主题,让铜文化研学“活起来”。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推出了“研学旅行,寓教于乐”研学课程体系,开发了《千姿百态铜工艺》《铜与生活》《神秘图腾:铜的纹饰》《穿越铜官山:矿工的故事》《地质科考:岩石里的秘密》《湿地生态调研与江豚守护计划》等13个精品特色研学课程,形成8条研学示范线路。 比如《神秘图腾:铜的纹饰》课程,以神秘的羊皮卷铜纹饰为线索,引导学生穿越铜陵博物馆,寻找铜纹饰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匹配铜知识游戏卡、闯关任务卡、盖章游戏道具等研学教具,强化学与行、学与思的结合,丰富学生研学旅游体验。与此同时,铜陵还将研学旅游拓展到全年龄段,推出“亲子同游,陪伴成长”“解压团建,凝聚力量”等主题研学旅游课程,构建起生态、文化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铜陵模式”。 此外,铜陵依托旅游景区地质、古镇、人文等资源,开发研学旅游产品,打造研学旅游品牌,目前,铜陵拥有永泉研学旅行基地、数字铜博物馆、“铜官山1978”文创园等一批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包括工业研学、湿地研学、农业研学、文化研学、生态研学、红色研学的类型多样、错位发展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 巍峨青山绕,浩浩江水流。铜陵记录着历史与文化的一脉相承,长江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崛起与繁荣。千年传承,将从铜陵研学旅游开始。“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进一步了解铜陵的青铜文化、长江文化,共享青山绿水,共话合作发展。”丁纯说。(本报记者 康 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3日   第 12 版) 责编:侯兴川
田园主义全麦面包被点名后,薇娅公司叫停合作,品牌创始人致歉
9月4日晚间,田园主义创始人朱江涛在其公司微博发布致歉视频并提及售后解决方案。他表示,对于近期我们的一款原味全麦面包营养成分标识不符一事在这里我要跟大家郑重的道歉:“对不起”。 朱江涛称,田园主义决定,对(消费者)8月1日以后所有购买全麦血包原味产品消费者进行赔偿,赔偿方案可以是直接选择退款或待产品整改完成后等量赔付最新产品,也希望大家给田园主义一些时间,田园主义争取在9月30日前完成全部售后。 除此之外,朱江涛还澄清本次事件对薇娅及其团队造成的负面影响。他表示,这款原味全麦面包在升级配方后从未进入过薇娅直播间销售(8月16日所售产品为其他款产品)。“但由于我们一直使用薇娅肖像,导致上海消保委,媒体和大众误以为这款产品和薇娅有关联,进而对薇娅声誉造成了损害。所以在这里我也要郑重地向薇娅及其团队说声对不起”。 此前,“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众号曾发布文章称, 在对一款“田园主义低脂全麦欧包”检测后,显示其碳水化合物是标称的116%,能量值是标注值的131%。而这款面包宣称“全麦面包销量第一”,并被薇娅、丁香医生推荐过。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商家在宣传时应真实科学,这种低标行为不仅仅是不诚信的体现,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在被上海市消保委质疑低脂全麦欧包低标能量后,田园主义于8月30日晚在官方微博回应,田园主义产品标准符合并遵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相关法规(GB28050-2011)。 9月1日凌晨,薇娅公司“谦寻控股”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关于田园主义全麦面包的情况说明”,宣布将停止该品牌与其旗下所有主播的合作。(文|AI财经社 夏天) 附田园主义致歉声明及售后解决方案:
没有方向盘的特斯拉,你敢坐吗?
作者 | 梓楠法师 没有方向盘和油门刹车的车,是我能想到的最贴近汽车终极形态的车。 过去,这种技术过于超前的车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现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已经开始琢磨把这车从荧幕搬到现实世界了。 据Electrek报道,在9月3日的特斯拉公司内部大会上,马斯克宣布将在2023年发布售价为2.5万美元的车型。在大会上,马斯克反问员工“我们希望这辆车配备方向盘和踏板吗?” 一辆驾驶功能和科幻电影差不多的电动车,只卖2.5万美元。看到马斯克说这句话,我一点也不意外,甚至还有些上头。但理性来看,从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各大自动驾驶研发公司的技术进展出发,在2023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可能性极低。 当然,马斯克完全有可能在两年后发布这样一款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车。但特斯拉有能力造出这种车是一回事,用户会不会接受是另一回事。 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及交通运行情况,去掉车内方向盘这个想法,有些超前。 L5自动驾驶能实现吗? 按照美国SAE International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马斯克想推出的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的车,需要达到L5级自动驾驶,即无人驾驶。 在人类驾驶的情况下,方向盘和油门刹车是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最基本的硬件配套。拿掉方向盘和刹车,意味着人类可以“解放双手双脚”,把驾驶行为交给自动驾驶系统。 与目前业内多数企业宣发的L4级别自动驾驶相比,L5级自动驾驶基本属于另一个次元。在L5级自动驾驶的定义中,车辆可以满足任何工况的自动驾驶。简而言之,智能系统在驾驶过程中完全取代人类。 目前,业内对于L5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时间仍存在争议。8月18日,百度就曾发布“汽车机器人”,据百度描述该“汽车机器人”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而李彦宏则表示“预计2-3年内用户即可体验到该产品”。 但前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则表示“L5级别自动驾驶永远不可能达到。”马斯克的看法与苏箐不同。马斯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暗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能力已媲美人脑。 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上,特斯拉走的是纯视觉路线。特斯拉开发出“人工神经网络”,并利用大量行车数据去训练并不断迭代视觉算法。马斯克曾在2020WAIC大会上表示,当下计算机视觉已经超越人类专家水平,但要保证计算机视觉实现的关键是算力的大小。 彼时,马斯克信心满满地表示:“L5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快就能实现。” 在前段时间的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揭开了其超算Dojo的庐山真面目。该产品内置了3000颗Dojo 1芯片,并组装成峰值算力达到1.1EFLOPS的ExaPOD,超越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算日本富岳。在发布会后,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复网友提问时表示,ExaPOD的运算能力足以模拟人脑。 阶段性解决了算法和算力的问题,意味着特斯拉自动驾驶研发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马斯克对L5自动驾驶能否实现的态度很乐观。但在量产装车的进度上,特斯拉离L5自动驾驶还很远。在9月3日的大会上,马斯克表示2023年是否会推出没有方向盘的车要取决于其自动驾驶技术的进度及用户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 用户是否接受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服务,可以从特斯拉的FSD渗透率中看出。据Electrek,近日一项针对全球1.7万名特斯拉车主开展的调查显示,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套件目前在全球特斯拉车主中的普及率仅为11%左右。 特斯拉FSD套件一直备受争议,主要原因是其没能让特斯拉电动汽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特斯拉承诺,未来将会进行软件升级,让使用FSD套件的汽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 “特斯拉的FSD是一个需要长期兑现期货,如果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进展不顺利,会影响用户对其自动驾驶能力的预期,进而影响用户对FSD的接受程度,这样特斯拉赚的钱就少了”,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对虎嗅表示。 但比起自身的技术进展及用户对FSD的接受程度,美国监管层面对特斯拉的“照顾”才是影响特斯拉自动驾驶能否推广的最大因素。目前,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正受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审查,涉及汽车多达76.5万辆。 前述工程师认为,马斯克表态的2023年发布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的车型,可能只是为了给订阅FSD的用户及资本市场“打鸡血”。 完全自动驾驶车型能否量产的决定权不在特斯拉。有没有能力实现和能否真正实现,是两个问题。或许对于马斯克而言,展现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2.5万美元的特斯拉要来了 与L5级自动驾驶的实现相比,推出更便宜的特斯拉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9月3日的公司大会上,马斯克表示将推出售价2.5万美元的特斯拉车型。这个新的价位是通过特斯拉新的电池单元和电池制造工作实现的,这可以将电池成本降低 50% 以上。 网传的特斯拉Model 2概念图 推出更便宜的特斯拉车型这件事,在去年的特斯拉电池日上就有苗头。在去年的特斯拉电池日,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生产售价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他说,“最让我困扰的事情之一是,我们没有真正便宜的汽车,但我们未来会有的。为此,我们需要更便宜的电池。大约三年后,我们有信心制造出一款吸引力超强、起售价仅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而且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为了降低车型售价,特斯拉已连续推出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Model 3和Model Y。但在特斯拉的计划中,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并不是其低价电动车的首选。 在去年电池日发布4680电池后,特斯拉的4680电池已进入寻找供应商的阶段。据36kr此前报道,目前特斯拉已在国内寻找4680电池的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松下、LG及亿纬锂能。 从4680电池的技术进展来看,特斯拉在2023年推出售价2.5万美元的车型不是吹牛。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对虎嗅表示,4680电池已有部分供应商给出样品,行业的普遍观点认为4680电池将在2023年左右实现量产。 即使无法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售价2.5万美元的特斯拉依旧拥有不俗的市场竞争力。 但该车型最终是否会“跳票”,仍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及特斯拉自身的产品规划。 此外,在9月3日的公司大会上,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Cybertruck的交付时间将从2021年延后至2022年年末。而据Electrek的报道,特斯拉最近才完成Cybertruck的工程设计。 是的,放鸽子了。
喜茶致歉背后:Manner和喜茶在抢人?
作者 | 苗正卿 题图 | IC Photo 9月3日晚20点20分,喜茶公开致歉。 起因是8月29日发生在喜茶上海门店的一起“拿错茶事故”:这一天下午16点37分前后,陈女士前往喜茶上海南翔印象城店取提前下单的“双炸杨桃油柑”。在门店柜台处,陈女士从店员处得到了装在袋子里的“双炸杨桃油柑”,因为急着前往6层电影院去看16时45分的电影,陈女士并未仔细检查这杯“双炸杨桃油柑”,进入观影厅后,在昏暗的影厅内陈女士喝了几口“双炸杨桃油柑”,她立刻品尝到了浓郁的“油脂感”,感到不适后陈女士连忙观察这杯“双炸杨桃油柑”,结果发现这是一杯“样品”。 此后,陈女士立刻前往喜茶上海南翔印象城店询问,由于店员无法确定样品成分到底是什么,陈女士赶往上海江桥医院。在陈女士赶往医院的过程中,喜茶店员将情况反映给了公司并和“样品”供应商取得联系,之后员工告诉陈女士供应商说样品成分为“正乙烷”。(正乙烷:虎嗅征询专业人士意见后得知,正乙烷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乙烷只有一种即CH3-CH3) 在听到神秘莫测的“正乙烷”后,医生出于谨慎,建议陈女士选择洗胃、催吐。在陈女士开始喝水催吐时,喜茶方面提供了供应商发来的报告,此时样品成分被描述为“正己烷”。(正己烷:虎嗅征询专业人士意见后得知,正己烷常用食用油脂,以及广泛用于指甲油)此时急诊医生表现出了专业性,这位医生向陈女士指出这是一份“单页无指向性报告”,出于谨慎还是洗胃为妙。于是在8月29日20点左右,陈女士正式洗胃。 让人感到云诡波谲的是,8月31日,陈女士收到了喜茶人员的慰问短信,里面再次提到了成分问题,此时成分已经被描述为“液态硅胶”。在这次短信沟通中,该喜茶人员表示在陈女士医疗费用之外,还为陈女士初步申请到了8000元的补偿金。当天晚上,陈女士选择报案,此后不久食药监局也已介入本次事件。9月3日晚,喜茶发布了致歉声明,在向陈女士公开道歉之外,喜茶宣布在全国门店下架这款样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喜茶门店内,柜台内店员属于“调饮师”范畴。在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发布了18个新职业,调饮师正式其中最被关注的职业之一:在茶饮、咖啡、餐饮火爆的2021年,这已经成为眼下最紧俏的“大餐饮赛道工种”之一。在官方描述下,调饮师是“通过对茶叶、水果、奶及其制品等原辅料的色彩搭配、造型和营养成分调配,进行口味多元化饮品调制的人员。” 在今年1月15日,人社部曾发布《关于对拟发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并提到将“首先开展调饮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修订,同时编写培训教材、考核大纲、题库等一系列工作。” 虎嗅联系了两位在头部茶饮、咖啡品牌供职超过3年的“调饮师”后得知,截至目前“调饮师职业认证资格”尚未正式开始,这是因为调饮师这一新职业虽然已经正式出台,但相应的“国标”还在制定之中。目前行业内的调饮师培训有两种体系:各大品牌的自由培训体系,以及非国标的第三方培训认证。 “但今年调饮师的薪水确实在涨,而且好的调饮师被挖角得厉害。”上述人士表示,今年茶饮咖啡投资热,导致各大品牌在迅速扩张门店,这导致调饮师成为了稀缺资源,调饮师被纳入新职业,也让从业者的待遇水涨船高。 涨薪背后,还有调饮师争夺战。在今年6月的调研中,虎嗅得知在上海等关键城市内,Manner等拿到新融资的咖啡新贵,已经把“挖角”目标投向喜茶等茶饮品牌、瑞幸等咖啡前辈。“在一些岗位Manner咖啡给出了两倍于喜茶的薪水。”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喜茶调饮师的升迁路 喜茶员工的“拿茶失误”其实给整个茶饮行业敲响警钟,此前圈内的共识是:喜茶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是目前中国茶饮赛道的较高水准。 截至2021年7月,喜茶遍布全国的门店拥有近万名调饮师,这个团体以Z世代为核心,曾有机构调研显示,喜茶调饮师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3.6岁左右。 熟悉茶饮和咖啡赛道的资深培训师林晓宇(化名)表示,调饮师和咖啡师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但在过去十余年中,大部分年轻人对“咖啡师”的身份会更有向往。“这其实是茶饮赛道的天然劣势,但喜茶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在过往近3年的时间里,在同样薪资待遇下,年轻人会愿意到喜茶当调饮师。” 升迁机会和在茶饮赛道内的薪资优势,被视为喜茶吸引力的秘密。在今年早些时候的采访中,虎嗅通过与多位喜茶门店员工交流后得知,在喜茶内部“调饮师”被称为调茶师,在经过培训后这些新人会从“初级调茶师学员”这一职级做起。经过重重考核,这些学员会沿着初级调茶师、高级调茶师、培训师、值班主管、副店长、店长、见习区域督导、督导的路径发展。肯努力又运气好的话,一个年轻人可以在5年时间内从学员升迁为区域经理甚至更高的级别。 从薪水上,喜茶略微高于茶饮同行。以北京市场为例,喜茶在北京的初级调茶师底薪在5000元~8000元左右,而这一赛道的另一家头部公司在北京的同类岗位底薪为5000元~6000元左右。从店长薪水上,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喜茶的“微小优势”,在北京喜茶和该头部品牌店长底薪的“上线”均卡在1.2万元的收入线上,但喜茶的店长底薪“下线”比竞争对手高出1000元。 在喜茶门店,根据不同的工作区域分为服务线(S线,介绍产品、引导用户下单)、吧台线(B线,制作茶饮)、后区制备线(K线,比如切水果)。兼职或调茶师学员的基础工作是较为简单的,以兼职为例,喜茶的兼职工作主要以切果、加果料、贴杯等环节为主,这些兼职员工和学员并不会频繁使用机器或者深度参与饮品制作。 从学员升级为初级调茶师,需要经过培训和考核。熟悉喜茶内部升迁模式的人透露,在茶饮赛道内,喜茶的“考试”频率是较高的。除了技能环节的考核,喜茶还会有安排类似“科目考试”的背诵类内容。在数年前,喜茶内部已经制作了一整套培训体系并自制了部分教材。这种书面考试+技能培养的模式,在整个餐饮赛道并不多见,它带来了两个明显的结果:在工作最早的几年内,喜茶员工如果希望获得升迁则需要加倍付出努力;而经过喜茶“锻炼”并通过了早期考核的基础员工,对其他品牌而言已是“熟练兵”。 一位不愿具名的茶饮赛道创业者表示,大部分调饮师的学历是大专甚至更低,这些人以95后为主,不仅缺乏社会经验,而且缺少一些知识储备,而这代人又非常个性化,有时候不易“管理”。“茶饮、咖啡甚至餐饮门店,都需要花时间从零打磨这些新人,而经过某些头部品牌训练过的年轻人,无疑会省去很多磨练成本。”这位创业者表示,在“大餐饮赛道”内,正在出现一个趋势:从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百胜挖高管,从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挖店长,从喜茶、瑞幸、奈雪挖店员。” 和挖角潮同步出现的,还有喜茶内部“升迁体系”的变化。随着门店扩张、覆盖区域变大,在近5年内,喜茶的层级和岗位一直在不断丰富。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5年前,一个年轻人通过3年可以做到的职位,今天则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实现。 于是一个新问题被摆到面前:当新兴品牌以更高薪水、更野心勃勃的成长空间来挖角调饮师时,喜茶及它背后的茶饮赛道该如何应对? 咖啡和茶饮在抢人? 在北京Manner咖啡进入5月后开始了一轮扩张潮,扩大门店覆盖率的同时,Manner也在抢人。 从薪水角度来看,Manner在北京略微“阔”气,基础咖啡师的底薪已经达到了8000~9000元,甚至比部分茶饮店店长的底薪略高。 隐藏在Manner咖啡“高薪”背后的秘密是,店里采用半自动咖啡机,以及小店高坪效模式下咖啡师和店长身份的模糊界限。和星巴克采用全自动咖啡机的模式不同,“标榜”精品咖啡的Manner试图通过人工环节,增加咖啡风味——这也意味着Manner的咖啡师培养模式和星巴克并不相同。在星巴克董事会名誉主席舒尔茨的自传中,他曾开玩笑说“咖啡师只需要4小时培训就能上岗”,而这种星巴克模式的关键就是全自动咖啡机以及重度烘焙的咖啡豆。 在精品咖啡赛道,正在抢人的不仅Manner咖啡一家,随着M Stand、Seesaw咖啡在今年纷纷成功融资,这些手握热钱的品牌已经投身于抢人大战。某新锐咖啡品牌创始人透露,被咖啡新势力们最中意的是星巴克、瑞幸、Costa咖啡的咖啡师,但这些人才非常抢手而且稀有。“年轻一代咖啡师,很多人工作几年后会选择创业,他们回到老家自己开一个精品咖啡小店能活的非常滋润。所以在这个赛道,大家只能把目光投向表亲……茶饮。” 这位创始人表示,茶饮和咖啡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在喜茶、奈雪的茶门店中,已经出现了自成体系的咖啡饮品。“这场抢人大战,严格意义上讲,是茶饮一方先开始的。” 据她描述,2020年瑞幸关店潮下,瑞幸位于上海、深圳、北京的部分门店咖啡师人才和管理人才,被喜茶和奈雪积极争取。“这些人才,成为了茶饮品牌发力咖啡赛道的冲锋班,如今喜茶和奈雪的咖啡人才,比很多咖啡赛道创业公司都强。” 咖啡师之外的关键焦点,是店长人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茶饮还是咖啡,都是“得店长者,得天下”“店长才是品牌天花板”。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目前国内的茶饮和咖啡品牌往往赋予店长较大权限,这种权限甚至会打破品牌制定的门店规则。 以“如厕时间”为例。大部分咖啡和茶饮品牌都严格规定门店员工的“如厕”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但在实际执行时,基层员工是否违例,是由店长来评判的。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清洗料理机这样的细节中,大部分茶饮品牌都严格规定制作不同味道茶饮时必须重新清洗料理机,但这件事的最终评判权也是下放到店长手中的。 “这是人性的深邃一面,很难通过所谓的管理模式去改变。”一位管理学研究者直言,咖啡和茶饮的店长资源是良莠不齐的,在扩张和竞争周期内,各大品牌还是以“门店绩效”为核心指标,那些能够帮助品牌开疆扩土、增加收入的店长会被倚重,哪怕发现他们“不按规矩办事”也只能模糊处理。 这位管理学者表示,在麦道劳的发展史上,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麦当劳之父克劳克在其自传中,专门讲过在早期一些店长甚至会在麦当劳门店里公开去卖其他品牌的产品(部分牌照持有人认为店是自己的,可以自由发展)这也是克劳克日后组建麦当劳大学并不断强化“内部的品牌心智建设”的动力源。 对于国内的咖啡、茶饮赛道而言,尚处扩张期:熟悉一线业务,并具备管理能力的店长人才已经稀缺。从BOSS直聘等软件的招聘信息上不难发现,Manner、奈雪的茶、喜茶都在寻求延揽更多的“第三方店长人才”——那些并非崛起于“青训体系”,但是在星巴克、瑞幸、麦当劳等品牌门店有丰富经验的店长人才。 而这也造成了一个后果:当这些源自大牌连锁品牌的店长人才进入到咖啡、茶饮新势力生态中后,会给从学员做起的年轻人带来较大的压力。曾有某茶饮门店副店长对虎嗅表示,他原本以为今年可以升职为店长,却空降了一个来自瑞幸的人,这让他心灰意冷,甚至准备一怒之下跳槽到竞争对手旗下。 眼下,喜茶门店“拿错茶”事件,其实给茶饮、咖啡赛道带来了机会:这是行业重新审视自己人才培养体系的窗口期,对于今天Z世代乃至00后的新一批从业者而言,他们所需要的除了那份薪水之外,还有品牌归属感以及发自内心的品牌认同感。 如果一个门店新人,亲眼目睹“和店长关系”对“如厕时间管理条例”会有实质影响,这位员工是否还会把心思放在打磨技术、思考味道上?当这些细小的缝隙,从根源开始蚕食一个品牌时,最终品牌会从磐石变为沙堡。毕竟在茶饮和咖啡赛道,人即城垣。
当苹果设计不再坚持“苹果味”
没有哪一家企业的产品介绍页面比苹果做得更好了。 以2年前发布的 AirPods Pro 产品页为例,当我们进入页面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 AirPods Pro 身处阴影之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再当我们滑动屏幕或者滚动鼠标的时候,光线流转,它从阴影走出,露出丰腴曲线和全貌。 是什么造就了这几秒钟的精湛细节?光线,曲面,材质以及工艺。 但 AirPods Pro 的真实情况并不如上面动图那样完美,它离完美还差两点:机身材质并非金属,机身存在分模线。 全球唯一的玫瑰金 EarPods 曾经前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和其设计师挚友 Marc Newson 设计过全球仅此一个的玫瑰金 EarPods,仅看光影表现,它就是最巧夺天工的耳机。不过鉴于 Jony Ive 已经从苹果离职,我们也不可能看到 AirPods Pro 变成完美版的样子了。 Jony Ive 和 Marc Newson 一起搭档设计过最著名的产品莫过于 Apple Watch 了,其中初代 Apple Watch Edition 应该就是他们二人理想中的消费电子奢侈品,把曲面、材质以及工艺这几点做到极致。 Jon Prosser 制作的 Apple Watch 7 假想图 然而前不久爆料者 Jon Prosser 表示苹果将在 Apple Watch 7 上用上和 iPhone 12 类似的设计,即会采用更多的直角边设计。 虽然这个消息并不让人意外,但也足以让人感到唏嘘,在 iPhone、Mac 和 iPad 三大产品线的多款产品都倾向于直角方正设计之后,Apple Watch 自然不能免俗,这也意味着 Jony Ive 和 Marc Newson 在 7 年前奠定的 Apple Watch 设计理念彻底出局。 时过境迁,苹果设计开始走下“神”坛。 iPhone XR 和 Clear Case 清水壳 在 iPhone XR 这一代,苹果跟随它发布了一款 Clear Cas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清水壳,售价高达 329 元,可以说是神乎其技的是,这款手机保护壳几乎看不到分模线,有如天生,浑然一体。 类似地,在这个时期,苹果的 iPhone 官方硅胶保护壳,也找不到分模线,有着其他厂商保护壳无法比拟的一体性。 然而,到了 iPhone 12 这一点,因为手机本身设计的原因,加上 MagSafe 的出现,其手机壳的设计和工艺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首先就是 iPhone 12 系列的清水壳出现了为 MagSafe 设计的白色磁力圈,这个圈就像模仿外星人活动的“麦田怪圈”一样,充满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将前几代可以说是神乎其技的官方清水壳一体性、纯净性破坏殆尽。 接着,iPhone 12 系列的硅胶壳侧边则出现了明显的分模线。接二连三地,苹果在手机壳设计上,屈服于了功能,屈服于了工艺。 这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往小了说,这些设计不会改变手机壳的保护性能,外观上也不至于没法看。往大了说,过往的一些苹果设计原则,一些关乎于“神性”的东西,正在细小的地方崩塌掉。 最明显的,就是 Seamless(无缝化)。 消费电子产品的精密性,供应链多样性,还有人机交互特性决定了它其实是很难做的浑然天成的。但出于设计、美感、可靠性等等原因,还是有很多厂商追求形式上的一体性,Unibody(一体化)正是源于这种需求,在一整块铝合金板材上进行铣镗,雕琢出一整块机身外壳的工艺是其典型表现,而初代 MacBook Air 就是 Unibody 的代表作,如今采用类似工艺的产品不计其数,材料也从金属延伸到了塑料、陶瓷乃至玻璃。 Seamless 像是一体化的补充,也是苹果设计的一条暗线。 市面上 99.9% 的鼠标,都会通过一条线来区分左键和右键,这些鼠标还会通过各种人体工学理论,打造出契合人类手掌形状的外形,最终的结果是,那些越好用的鼠标,往往线条越繁复,形态越扭曲。 Magic Mouse 2 但是苹果在设计鼠标的时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去他的左键右键分割线,去他的人体工学握持手感,我只要形式上的浑然一体。于是乎,就有了这么一款点击感沉重,回馈迟缓,握持感憋屈的苹果妙控鼠标,但,它真的太精致了。 Magic Mouse 侧翻式充电 哦对,妙控鼠标的充电接口位于底部,而非视觉可见的前侧,这个设计使得它充电的样子很反人类。 初代 Apple Pencil 类似理念的苹果配件还有初代 Apple Pencil,为了达到圆滚滚滑溜溜的自然形态,苹果用到了非常复杂的工艺:将元器件集成为内芯,再将内芯包裹于金属筒,然后围绕金属筒进行塑料注塑。也正是如此,想要窥见它的内部构造,就只能破坏性剖开,因此它的可维修性几乎为 0。 Apple Pencil 拆解,拆了就装不回去了 再来一个哦对,这样精妙美观的设计,也使得它会随意滚落,以及它充电的样子依旧很反人类。 到了 Apple Pencil 2 上,苹果在设计上进行了改动,在笔身上做出了一块平面,以便于吸附于 iPad 进行无线充电,并且能平稳地放置于桌面上。但它在视觉上的艺术性,也远不如前代。不过也要承认,它好用多了,更人性化了。 在一些和使用场景无关紧要的地方,我们更能看出苹果对于 Seamless 的追求,以及拉开友商距离有多大。 HomePod 并不算苹果多么成功的产品,但是不妨碍它在设计上的过人,尤其是其表面那张天衣无缝的网状织物,将 HomePod 或者 HomePod mini 包裹成浑圆的物件,可以自然融入人居环境之中。 某智能音箱的背部 采用类似设计的音箱不胜枚举,Google Home、Amazon Echo 系列、索尼 LF-S50G、Libratone Zipp 等等等,但是其中多数在背面都会有缝合的痕迹,或者通过不同材质的拼接来规避编织物的缝合,再加上各种按键的存在,丝毫没有一体性可言。 iPhone 7 Jet Black iPhone 6 这一代是 iPhone 相较于前代销量增长最为巨大的一代,主要原因就是它变大了,但同时,这一代也是外观上被吐槽最厉害的一代,为了手机信号,苹果在机身背面留下了突兀的“白带条”。这种割裂不存在于触感上,而在于视觉上,也是一种设计屈服于功能。直到 iPhone 7 这代,苹果通过减少注塑条,调整颜色等方式,大大消除了这种割裂感,并且还造出了 iPhone 机型史上最具质感的 iPhone 7 亮黑版。 以上种种示例其实为了说明苹果的一个设计现象:尽可能地做到 Seamless,无论是这个产品是大还是小,材质是塑料、金属、玻璃还是编织物,但有时候也会丢掉一些实用性;总体上,苹果对于 Seamless 的实现程度是向前的,且远超同行的,但碍于技术和工艺,完全的 Seamless 仍是一种终极目标。 真正让我对这种苹果独有设计现象产生怀疑的,不是 Apple Watch 7 的传闻,也不是官方保护壳的设计和工艺退步,而是 M1 版 iMac 的出现。 iMac G3 诚然,诸多博主在评测这款 iMac 电脑时,都会提到经典的 iMac G3,因为二者的多彩是最显而易见的,还可冠以传承之名。但在我看来,M1 版 iMac 传承的岂止是 iMac G3,连 G4 和 G5 以及 iMac 2006 都一起传承了。 iMac G4 M1 版 iMac 正面玻璃盖板神似 iMac G4 的白色边框加透明塑料双层注塑效果;而现在 iMac 的底座设计,正是起源于 iMac G5;屏幕与下巴之间的分割则开始于 iMac 2006。 iMac G5 iMac 2006 “集大成者”寥寥,但“缝合怪”数不胜数。好在苹果仍有审美和工艺来兜底,以至于 M1 版 iMac 有着平庸的好看,但这种以颜色为主打的好看是速食面式的,并不太经得起推敲。 在 iMac G3 以及 G3 之后的 iMac 设计中,苹果基本遵循着至多两种颜色,至多两种材质方法论的来设计 iMac 外观。坦白说,虽然 iMac G3 青史留名,但不算设计上的开宗立派,iMac G4 才可算如今 iMac 的开宗立派之作。 如前面所言苹果一直追求一体化和无缝化,iMac 系列自然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 iMac 不断变薄的过程,也可以看到 iMac 背部材质从塑料换成金属,侧面逐渐消失的过程,在 M1 版 iMac 之前,iMac 的侧边厚度仅有 5mm ,远处看来就是一条线,屏幕面板镶嵌于一体化机身之上,严丝合缝,虽然一黑一银,但相得益彰,并无冲突之感,这是大概因为玻璃面板的黑与金属机身的银是我们认知当中的材质自然本色(事实并非如此,这仍是人类加工后才会出现的颜色)。 但 M1 版 iMac 打破了“至多两种颜色,至多两种材质”的方法论,呈现出了白色玻璃和彩色玻璃的撞色,以及高饱和度彩色金属机身叠加低饱和度彩色金属底座的局面,虽然苹果很努力地让低饱和度彩色金属底座和彩色玻璃保持相近,但由于材质质感差异巨大,所呈现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所以实际上,严格上说 M1 版 iMac 有 4 种颜色:1 种白色和 3 种彩色。或许,我们还可以加上屏幕的黑色。 仔细看,除去电源线,这里面 2 种金属颜色,2 种玻璃颜色 色彩界限之间的割裂是完全无法抹除的,再加上本身 M1 版 iMac 就舍去了之前的圆润设计,变得方正,使得它看上去有太多的人为痕迹,简言之,它不够一体,不够流畅,不够无缝。 或者说,它在一体无缝上所做的工作,虽然充满细节,但也流于表面:同色系的电源线包装纸,同色系的键盘鼠标触控板,同色系的系统主题颜色。这种工作,换其他厂商,也能做到苹果的八九成。 其他厂商在同时期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是什么呢?是前面 Apple Pencil、HomePod、妙控鼠标等等在设计和工艺上的领先,是前代 iMac 下巴部分为焊接上去但你丝毫看不出,当然还有“垃圾桶”Mac Pro 在外观和内部布局上的惊世骇俗,等等。 “曲线属于上帝,直线属于人类”这句话已经被建筑圈和设计圈说烂,毫无疑问,曲线的加工难度要比直线大,曲面比平面更难处理,所以我们不断歌颂 iOS 圆角矩形图标的曲率连续,还有 Apple Park 世界最大的单体曲面玻璃。 可以这么说,曲线时代的苹果非常执拗,很多地方不够人性化。而直线时代的苹果,多了些人味儿,但高高在上的神性少了。 我在观看《降临》这部科幻电影的时候,看到外星巨舰抵临城市上空,第一感觉是,这东西,怎么这么苹果? 无独有偶,在豆瓣这张人类运输机和外星飞船对比的剧照描述中,上传者用到了“地球的运输机与外星飞船的对比,技术的差别高下立判,仅从外形上,基本是诺基亚 E71 与 iPhone 4 的差距”这样的描述。 在本文中,我多次用到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巧夺天工这样非常不克制的形容词来形容苹果设计和工艺,因为在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苹果确实承担了最多的探索任务,做出了远超人类同期水平的作品,这是苹果设计走上神坛的原因,它为此付出了最多的成本,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
三星准备将超70款设备更新为One UI 4和Android12
IT之家 9月4日消息 据外媒 Notebook Check 报道,三星本月将开始从Galaxy S21 系列推出One UI 4 Beta测试版。根据三星的估计,超过70款设备应该有资格使用One UI 4,进而升级到Android 12。 IT之家了解到,目前,三星尚未确认 One UI 4 正式版何时推出,但 Beta 测试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首批升级的机型包括 Galaxy S21、Galaxy S21 + 和 Galaxy S21 Ultra。 在官方公布之前,外媒整理了一份有望升级至 One UI 4 和 Android 12 的设备清单。需要注意的是,三星尚未确认该清单,后者包含晚于 Galaxy S10 系列的设备。 Galaxy S 系列 Galaxy S21 5G Galaxy S21+ 5G Galaxy S21 Ultra 5G Galaxy S20 / S20 5G Galaxy S20+ / S20+ 5G Galaxy S20 Ultra / S20 Ultra 5G Galaxy S20 FE/ FE 5G Galaxy S10 / S10 5G Galaxy S10+ Galaxy S10e Galaxy S10 Lite Galaxy Z 系列 Galaxy Z Fold 3 Galaxy Z Flip 3 Galaxy Z Fold 2 / Z Fold 2 5G Galaxy Z Flip / Z Flip 5G Galaxy Fold / Fold 5G Galaxy Note 系列 Galaxy Note 20 / Note 20 5G Galaxy Note 20 Ultra / Note 20 Ultra 5G Galaxy Note 10 / Note 10 5G Galaxy Note 10+ / Note 10+ 5G Galaxy Note 10 Lite Galaxy A 系列 Galaxy A52s 5G Galaxy A72 Galaxy A52 / A52 5G Galaxy A42 / A42 5G Galaxy A32 / A32 5G Galaxy A22 / A22 5G Galaxy A12 Galaxy A02s Galaxy A02 Galaxy A71 / A71 5G Galaxy A51 / A51 5G Galaxy A41 Galaxy A31 Galaxy A21s Galaxy A21 Galaxy A11 Galaxy A03s Galaxy A Quantum Galaxy F 系列 Galaxy F62 Galaxy F52 5G Galaxy F22 Galaxy F12 Galaxy F02s Galaxy F41 Galaxy M 系列 Galaxy M62 Galaxy M42 / M42 5G Galaxy M32 Galaxy M12 Galaxy M02s Galaxy M02 Galaxy M51 Galaxy M31s Galaxy M31 Prime Galaxy M21s Galaxy M21 Galaxy M11 Galaxy M01s Galaxy M01 Galaxy XCover 系列 Galaxy XCover 5 Galaxy XCover Pro Galaxy Tab 系列 Galaxy Tab A7 Lite Galaxy Tab S7 FE Galaxy Tab A7 10.4 Galaxy Tab S7+ / S7+ 5G Galaxy Tab S7/S7 5G Galaxy Tab A 8.4 Galaxy Tab S6 Lite Galaxy Tab S6/S6 5G Galaxy Tab Active 3
L4级自动驾驶何时到来?高通高管给出答案
随着车企陆续入局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技术的比拼已成为车企竞争的重要砝码,同时,自动驾驶也成为智能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9月2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主题为“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 在2021年服贸会期间,高通中国董事长孟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动驾驶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节点。就像5G一样,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孟樸指出,行业对于自动驾驶定义了5个级别,从L1到L5。要实现完全独立的自动驾驶,需要达到L4和L5的水平。 而现在推出的智能网联汽车,其自动驾驶能力大多属于L2到L3的水平,可以在人的监督下进行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也比较普遍。 孟樸认为,随着硬件、操控系统、软件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无需太久就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在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就可以发展到L4的水平。 据介绍,目前已有超过20家汽车企业采用了第3代高通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 除此以外,高通还推出了蜂窝车联网(C-V2X),其中V代表汽车,X代表汽车周边可能发生联系的任何事物。 C-V2X包括车与车的连接、车与路边的智能灯光、路况和行人等的连接,可以大幅提高汽车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安全驾驶和城市交通的提升。
美汽车安全机构调查特斯拉撞死行人事故 自动驾驶成焦点
图注:7月26日致死事故现场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4日消息,美国汽车安全监管机构周五披露,他们正在调查7月26日发生的一起特斯拉汽车致死事故。事故发生时,特斯拉汽车可能正在使用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 纽约市警方周五确认,正在调查7月26日发生的一起导致52岁男子死亡的事故。当时,他正在长岛高速公路上,试图修理一个漏了气的轮胎,结果被一辆特斯拉汽车撞上。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言人周五表示,该局已获悉7月26日在纽约长岛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一起特斯拉汽车事故,并派出特别事故调查团队调查这起事故。 特斯拉尚未置评。 NHTSA的这项调查正值特斯拉Autopilot和其他辅助驾驶系统面临更多审视之际。Autopilot能够处理部分驾驶任务,但是特斯拉要求用户做到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NHTSA上月表示,在发生了11起涉及特斯拉汽车和应急车辆的事故后,该局已对Autopilot展开正式安全调查。本周三,NHTSA又确认了第12起此类事故。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辆开启Autopilot的特斯拉汽车撞上了一辆应急车辆。 周五,NHTSA更新了该局正在审查的特别事故调查清单。在这份清单中,涉嫌使用先进辅助驾驶系统的事故包括了涉及2021款特斯拉Model Y的纽约事故和佛罗里达州事故。 自2016年以来,NHTSA已经对特斯拉事故启动了33项调查,涉及11人死亡。在这些事故中,特斯拉汽车疑似启用了Autopilot。NHTSA在三起非致命事故中排除了Autopilot的使用。(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雷军造车 Are you ok?
雷达财经 文|张凯旌 编|深海 “小米汽车新同学,今天开学了!”9月1日上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了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的消息,该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由雷军亲自担任公司法人代表。天眼查显示,小米汽车注册地为北京。 小米造车是雷军的一次“豪赌”。5个多月前,雷军在一次演讲中将这个项目称作是自己“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还甘愿为此“押上全部声誉”。 但造车显然并非易事,为了尽快“补课”,小米近一段时间频繁出手投资造车产业相关公司,并不断扩充集团人才库。 为何雷军要打破自己10年前“小米是我人生最后一件事”的豪言?雷达财经注意到,雷军宣布“为小米汽车而战”时,小米刚刚公布2020年年报,其中各项业务收入均低于预期;而现在,小米手机在跃升至全球第二,且集团中报十分亮眼的情况下,股价仍遭市场打压。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1在上市后遭遇用户大量投诉,也因此有用户质疑,“手机系统都快被玩烂了,还想弄车机系统?” 在此背景下,“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会如期而至吗? 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地方 根据雷军在微博公开的照片,此次的小米汽车新团队中,有许多伴随小米一路而来的“老战友”。 其中包括王翔、卢伟冰、张峰在内的小米合伙人,洪锋、刘德在内的小米联合创始人以及包括何勇、林世伟在内的小米副总裁,由此也能看出小米上下对汽车业务的态度。 此外,小米汽车发言人还在微博上对造车领域人才进行了公开招聘,据其所述,宣布造车至今的5个月,小米汽车团队已搭建起了近300人的团队。 不过,这个数字相较造车新势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截至2020年底,蔚来、理想汽车员工人数分别达7763人、4181人,而截至2021年一季度,小鹏汽车的员工数量为6132人。 9月2日,小米汽车落户北京亦庄的消息也被正式确定。对小米来说,北京是个熟悉的地方。 公开信息显示,小米一期的智能工厂就坐落于亦庄,而在2021年7月,小米二期的智能工厂则在北京昌平正式开工,预计较一期智能工厂产能提升10倍,年产值约600亿元。 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也位于北京,紧邻地铁13号线清河站,开园时间为2019年9月。 除了环境,小米汽车还可享受北京亦庄的政策优待。2021年3月,亦庄曾发布相关产业政策,明确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及高端汽车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地”的目标,并针对不同的条件设定了最低3000万元、最高1亿元的资金支持。 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还是政策先行区,可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创新且包容的市场环境,以及道路测试、场景试运行、商业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便利。 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小米汽车落户北京属于战略上的选择。“首先北京是小米的总部,公司对这里的一切,包括政府、环境都很熟悉;其次北京也是历史很悠久的汽车产业基地,产业链比较完善。” 张翔还表示,最近北汽自主品牌、北京现代等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的产能有过剩的迹象,如果小米在北京建厂造车,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收购现成的产能。 现在入局,晚吗?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作为著名的“飞猪理论”创始人,雷军曾对此进行过多次解释,大意是引用这句话是为说明创业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 而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当下热门的风口。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1-7月,我国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147.8万辆,已超2020年全年水平。其中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4万辆和2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刷新当月历史记录,实现淡季逆势上涨。 需求升温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不断革新。2016-2020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已从253公里提升至378公里。截至2021年4月,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6.5万座、换电站644座,各类充电桩187万个。 而在行业景气度爆棚的同时,一众关联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迎来了井喷。2021年上半年,“宁王”宁德时代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在130%以上;做电解液的杉杉股份归母净利润甚至同比增长了659%。 此外,包括百度、华为、大疆、360等在内的科技公司也纷纷入局造车,甚至连家电产业的创维、格力也想来分一杯羹。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行业人士指出,小米入局得并不晚,但时间已经较为紧张,后续需加快推进造车落地。 在张翔看来,小米在造车领域目前具备几个优势,其一是自身拥有的完善生态系统,比如小米的手环、音箱、电视、电饭煲等等,公司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投入会对汽车智能系统的研发产生一定帮助;其二是围绕这个系统打造的品牌知名度和粉丝基数。 不过对于“粉丝经济”的双刃剑效应,车圈并不陌生。前有宏光MINI EV凭借低廉的价格、出圈的营销收获大批粉丝,其销量自2020年9月就开始持续霸榜;后有蔚来在半个月发生两起致命事故后,引出500车主上书“护主”。前者被称为“五菱女孩”,后者则沦为了“蔚忠贤”。 因此小米要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还需要在各方面谨慎把握。 除了品牌和技术,小米账上还躺着充沛的资金。早在小米官宣造车之时,公司就公布了首期100亿元的投资,并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 而近几个月,小米更是对造车相关产业链进行了密集的投资和收购。6-8月,小米先后领投了汽车驾驶辅助技术软硬件方案提供商纵目科技、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4D毫米波成像雷达供应商几何伙伴、专注3D光学和智能音频的聚芯微电子。 此后,小米还入股了长城汽车旗下,核心产品为无钴电池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专注于“城市级智慧停车”的爱泊车,并公告称将以约7737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 尽管有着前期技术和资金打下的基础,但时间对于小米来说仍需要抢。 以造车新势力的经验来看,在整车落地前,小米要经历公司选址、找代工工厂、团队组建、汽车设计、软件适配、制造、测试、量产等步骤。“蔚小理”从创立到整车交付均用了至少3年的时间,有业内人士推断,即使产业链成熟后速度有所加快,也至少需要2年。 小米目前尚未确定自己的造车路线,是像特斯拉一样搭建全产业链,还是找其他车企代工。 “小米现在作为行业新兵,资源仍比较有限,但智能汽车的窗口期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务之急是要尽快交付整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小米应该会采取找代工的模式,而开发软件、打造生态系统以及自动驾驶技术这些利润率比较高的部分,则要把握在公司自己手中。”张翔称。 雷军最近动作频频,4-6月,其先后拜访了长安汽车两江工厂、上汽通用五菱柳州生产基地、长城汽车保定研发中心;8月,还传出小米接洽恒大汽车的消息。 另有报道称,短短75天内,小米管理层已经进行了85次行业访问,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但就目前而言,谁将为小米代工,仍是未解之谜。 小米的新车是什么样的? 尽管一切才刚刚起步,但有不少网友已经开始幻想小米汽车的真实面貌。雷军自己也曾在小米11岁生日时发起过有关小米汽车车型、价格区间等指标的投票。 按照投票意向,网友们希望小米的首款汽车将从轿车或者SUV中诞生,售价区间在10万-30万元之间。该区间也符合雷军在首次官宣造车时所表达的,20万元左右的区间定价。 “我觉得这个价位选择是正确的。”张翔表示,“因为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这是最畅销的一个区间,受众群体最多,销量上去了,就可以靠规模经济赚钱。” 张翔进一步解释称,如果选择10万以下的车型,不仅可能有损小米的品牌形象,还有可能导致公司入不敷出。“小米不比上汽通用五菱,它属于跨界造车选手,缺乏传统汽车产业链基础和资源,很难控制成本。” 而如果选择30万以上的豪华车型,虽然可能与小米手机目前进军高端市场的走向贴合,但也要付出更多精力,这对时间紧张的小米来讲,并非易事。 从小米近期对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布局,也能看出端倪。蜂巢能源之所以推出无钴电池,就是为了降低电池成本;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在业内更是被称为“成本杀手”;几何伙伴的4D毫米波成像雷达,也在降本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因此,十年前曾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的小米,或许已经瞄准了“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 小米造车,是顺势而为吗? 顺势而为,是雷军非常喜欢的一个词,也是其所创立的投资机构“顺为资本”名称的由来。但一些迹象表明,在新能源汽车概念持续火热的当下,小米选择切入造车赛道,或也有对原有手机业务的考量。 从业绩上来看,现在的小米,是历史上最好的小米。 一周前公司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877.9亿元,同比增64%,经调整净利润63亿元,同比增87.4%,均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其中,小米智能手机单季全球出货量达5290万部,对应业务收入达590.9亿元,两项数据均同比增86.8%,是三大业务中增幅最大的板块。而公司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也首次晋升至第二,市占率达16.7%。 雷军更是无比振奋:“这是一个天大的、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事实上,华为手机因芯片“卡脖子”问题大幅缩减供货量后,有大批手机厂商曾试图抢占这块市场,为何最后站出来的却是小米? 雷达财经注意到,2021年上半年,小米的开店速度堪称“残暴”。诞生于2016年的小米之家,直至2020年12月才开出第1000家门店,但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米之家的门店数已超7600家。这其中还包括1月9日创造的单日新增1003家门店的记录。 从手机出货量暴涨的情况来看,小米的战略显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业绩出来的第二天,小米股价却不涨反跌,最终以单日跌3.55%收盘。而自2021年1月5日以来,小米的股价更是已经跌去近三成。 业内人士分析称,小米的股价是被手机业务的低利润率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拖累了。2021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营收占比达59.3%,但毛利率为11.8%;相较而言,毛利率74.1%的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占比仅2.1%。 其实,11.8%的毛利率相比2020年同期已经提升了3.6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的发力。2020年5月以来,小米向高端市场的进军曾推动股价一路上涨。 但立足高端市场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小米11首发仅4个月后,就出现了多起针对主板质量问题的投诉。除此之外,MIUI系统也成了小米用户的众矢之的。 近日,小米11更是因手机发热过高、Wifi失灵等问题被用户们集中维权,据悉,相关群的规模达到了上千人。黑猫投诉平台中针对小米11的投诉案例已超8500条,多个用户称,自己的手被小米11烫伤。 也因此,市场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就曾表示,若只算硬件成本,小米手机依靠硬件堆砌,价格较之前明显提高,但并没有带来高端产品的性能配置,品牌形象还远没有达到高端的定位。 更有网友认为,这为小米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造车新势力都在亏本运营,如果小米手机主业不稳,可能会对造车产生不利影响。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音乐软件算法推歌20年
作者 | 鲁修修 编辑 | 范志辉 从杂志、报纸上的乐评专栏,到音乐流媒体上的用户评论、算法推荐,人们听歌的选择方式一直处于私人化和公开化之间。 近期,音乐软件Plexamp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新功能“Super Sonic”的上线。据Plex介绍,这款只针对会员用户的新功能将利用庞大的神经网络,从“声音”上对用户歌单中的歌曲进行分析,完成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不过,这一功能“更新需要占用大量的CPU,可能要花费您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但一旦更新完成,将带给您全新的音乐体验。” 其实,以歌曲本身的要素作为标签,并对歌曲进行分类,“Super Sonic”的个性化推荐思路似乎没有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对歌曲进行分析也并不新鲜。而从Pandora、Spotify到QQ音乐、网易云音乐,国内外音乐流媒体平台的推荐系统已发展了20年。 长期以来,“国内推荐系统的体验不如国外”的声音一直层出不穷,如今“Super Sonic”横空出世,又掀起了新一轮关于个性化推荐的讨论。时至今日,“国外的推荐系统好在哪里”这个老问题,是否有了新的答案? 算法推歌20年 互联网音乐电台Pandora推出的“音乐基因组计划”,是最早向用户个性化推荐歌曲的系统。 2000年,Pandora把一群音乐家和音乐技术人员聚在一起,他们从流派、节奏、风格等多方面来给歌曲贴“标签”,然后过滤这些标签,以达到分类的效果,最后把不同类型的歌曲推送给自己的用户。彼时,Pandora给歌曲贴的标签,基本上取决于音乐家的个人理解,而人工分析一首歌,往往需要15~30分钟的时间。 如今,Pandora的推荐系统已相当强大,它能从超过450个角度理解歌曲——包括流派、歌手、旋律、和声等,甚至是歌手的鼻音。歌曲的每个特性被赋予0~5之间的值,通过对特性的描述,推荐系统描绘出了歌曲的DNA图谱。 同时,构建DNA图谱的过程也在逐渐智能化。目前,Pandora采用人工+人工智能的组合来为歌曲贴“标签”,对于一些“简单”的特性,例如和声、吉他效果等,人工智能已完全可以胜任。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特性,例如歌词表达的情感、微妙的旋律变化等,目前仍由音乐工作者来进行判断。 Spotify的个性化推荐之路则开始得晚一些。2015年,在收购了音乐个性化数据提供商The Echo Nest后,Spotify的推荐系统才开始“登堂入室”。Discover Weekly是Spotify的首个个性化推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每周为用户推荐30首歌曲。 与The Echo Nest早先的设计相似,Spotify的推荐系统主要采用协同过滤、自然语言处理、音频分析三种推荐模型。 协同过滤模型主要分析用户间的关联,在其中,Spotify的曲库与用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二维矩阵,通过对这个矩阵的拆解,得到相似的用户向量和歌曲向量,以向用户推荐其他有着相似口味的用户喜爱的歌曲。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则是从人们对歌曲的评价中来提炼每首歌曲被提及时常用的形容表达、句子、名词等“关键词”,并给这些关键词设定不同的权重,以量化在人们眼中哪些歌曲是相似的。 由于新歌的播放数据和用户评价都较少,协同过滤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此,Spotify在推荐系统中加入了音频分析模型。其通过分析原始音轨文件来进行分类过滤,在卷积神经网络的帮助下,歌曲时间内的特征统计量(拍子记号、音调、调式、速度等)得以形象化,并被用来分析歌曲间本质上的相似性。 要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除了对内容的精准描述外,精准的用户画像也同样重要。 2018年,Spotify申请的一项专利被视为其推荐系统2.0版本到来的标志。据悉,这项专利是一项音频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对用户的语音内容和背景噪音进行处理,以得到用户的情绪状态数据。再加上对年龄、性别、地区等传统数据的综合分析,Spotify将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推荐内容,“把推荐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与Spotify和Pandora试图去深刻理解用户不同,刚刚上线的“Super Sonic”并没有在用户画像上下功夫——这款仅针对Plex付费用户推出的功能,只是为了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歌曲。“Super Sonic”将一首歌曲的“声音”从旋律、节拍等50多个维度进行分解,根据分析结果,歌曲们被放进了一个以歌曲特性为坐标轴的N维空间中,并用不同的点表示。在N维空间中,两个点越接近,它们代表的歌曲就越“相似”。 50维空间中的计算需要极大的计算量,这或许是在安装“Super Sonic”时需要耗费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的原因。 尽管运作系统十分庞大,但“Super Sonic”并未带来多少新意。对歌曲本身进行分析,这与Spotify的音频分析模型的想法不谋而合;而通过寻找两个相近的“点”来召回歌曲,则是协同过滤模型中常用的求解思路。 不过,与各位“前辈”相比,“Super Sonic”也有着自己的亮点——它完全摆脱了对元数据的依赖。尽管Spotify的音频分析模型也只对歌曲本身进行分析,但最终被端上用户餐桌的,是由多个模型共同决定的内容。直观来看,“Super Sonic”这种“不加以辨别”的推荐方式,意味着独立音乐人有更多被听见的可能,也给听众带来了更多新的探索。 国内平台是怎么做算法推歌的? 众所周知,用户对音乐的反馈越多,个性化推荐的内容越精准。其实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推荐系统学习到用户喜好,用户也借助算法工具实现了对自己潜在音乐喜好的探索。 在这种推荐系统与用户的双向互动中,“标签”是推荐歌曲最重要的依据。无论是Pandora“音乐基因组计划”还是Spotify的三种算法模型,核心目的都在于给一首歌曲贴上足量且准确的“标签”。 在标签的解读上,QQ音乐的推荐系统给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在标签系统中加入了视觉元素,从音视频和艺人的角度对歌曲进行拆解;流派方面,QQ音乐综合国情,开发出了诸多中国独有的“标签”。例如例如通行的“电音”“说唱”等流派划分外,还加入了“国风”、“城市民谣”、“大众流行”等中国特有的“标签”,以照顾到不同受众的口味与感受。 QQ音乐推荐系统的另一个创新点则是建立了歌曲的知识图谱。在采访中,QQ音乐数据算法负责人Toro对音乐先声表示,知识图谱是由歌曲丰富的知识信息组成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中,每首歌曲就是一个点,具有相同特征(例如专辑、歌手、音色等)的所有歌曲连成线,所有线交织在一起,则构成了一张蕴含着歌曲关联信息的网状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的应用,无疑给分析歌曲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更多的角度。作为可读性较高的外部知识载体,歌曲的知识图谱提供的信息也应用到了QQ音乐的个性化推荐板块(个性电台、每日30首等)。 在用户分析方面,QQ音乐主要采用行为序列和语义分析两种模型。用户对每首歌曲的搜索、播放、收藏、切歌等在APP中的所有行为构成的行为序列,再结合从语义分析出的用户音乐个性,帮助QQ音乐为每位用户刻画出了独有的“音乐肖像”。 可见,在歌曲角度和用户角度,QQ音乐的算法推荐系统尽可能做到多样化的数据融合和本土化,在新热歌曲的推荐上表现也比较突出。 而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歌单为底层架构的在线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对推荐系统有着自己的理解。除了用户对一首歌曲的播放、收藏、转发等常见的反馈外,社交功能强大的网易云音乐还拥有评论区这一丰富的“资源”。为此,网易云音乐专门上线了针对评论语义分析功能,以从评论的语义中判断用户对歌曲的偏好程度。 随着推荐系统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用户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不少用户表示推荐系统很少给自己带来“惊喜感”。这是由于在已有的推荐系统中,用户画像方法大都没有考虑用户属性标签的时效性,因此很难刻画用户的动态变化。 网易云音乐对于深度时序网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深度时序网格对用户过去一段时间及当前的听歌习惯进行分析,通过对用户兴趣点的快速更新,不仅实现了对用户的实时建模推荐,还能帮助用户发现潜在喜欢的歌单类型。网易云音乐相关负责人对音乐先声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户使用中的”惊喜感”。 但由于深度时序网络较为复杂,推荐系统的可解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影响。可解释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算法的可解释性,算法的可解释性差意味着在推荐系统出现偏差时,算法工程师更难找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则是推荐结果的可解释性,如果一个推荐系统能够给出推荐这些内容的原因,则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 清华大学张敏教授在某购物平台上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当推荐结果的可解释性增强时,用户对其的点击率也会有所提升。这就说明,良好的可解释性意味着更高的用户接受度。算法推歌也是同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在给出精准推荐的同时,还能给出可靠的解释,这样的推荐系统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推荐效果。这也是目前国内外音乐平台在个性化推荐系统领域的努力方向——不仅要提高用户选择推荐内容概率及用户满意度,还要提高用户对系统的信任与接受程度。 算法之外 推歌路在何方? 长期以来,国内音乐平台的推荐系统一直被拿来同国外作比较,不少用户表示,目前国外音乐平台推荐系统的使用体验较好,甚至认为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推荐技术上的落后。 但其实,在世界一流的技术团队的努力下,从算法到模型,在技术层面,国内的推荐系统并不比国外差。Toro认为:“相比于国外,国内的推荐技术并不处于劣势,国外的创作者生态和数据结构发展得比较成熟,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而时代的发展是每个音乐产业都要经历的。” 以起步较早的Pandora为例,“音乐基因组计划”在推荐系统领域已深耕超20年,得益于8000万用户的庞大基数,截止目前,Pandora已处理了超1000亿条用户反馈。在丰富数据的“投喂”下,国外音乐平台的推荐系统起点更高。正如Toro所说:“国外音乐平台长时间搭建起的数据体系是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些东西是算法层面无法解决的”。 同样无法短时间解决的,还有国内音乐创作生态的问题。在音乐市场尚未成熟的背景下,仍存在不少蹭热度、滥竽充数的创作现象,当这些歌曲流入推荐歌单中时,无疑会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当然,由于当下受众市场音乐审美的“参差”,确实给了一批“以次充好”的歌曲以生存空间,但并不意味着用户永远只能沉迷在“神曲”之中。当被问及音乐平台是否应该肩负起引导用户审美的责任时,Toro认为:“毫无疑问是需要的,这是每个平台都应该达到的效果”。算法其实也是有价值观的,科技向善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我们也乐见于更多不同类型的好音乐被听到。 与此同时,随着个性化推荐系统的飞速发展,不少隐形问题也开始被放上桌面。比如,推荐系统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就一直饱受诟病——如果一直被推送同一种类型的内容,用户的兴趣可能会被限制在其中。有网友曾指出,Spotify推荐音乐类型和风格范围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收窄,这意味着如果不去主动寻找其他音乐,Spotify的推荐算法只会强化已推荐音乐的类型。 而在今年4月,Spotify的研发中心开发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型——用户喜好过渡模型(Preference Transition Model,PTM),通过在音乐流媒体、饭馆推荐、电影推荐三个领域的试验,发现PTM能够“揭示一些用户偏好随时间变化的显著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用户喜好的变化趋势。 国内的推荐系统也上线了深度时序网格来探知用户兴趣的变化,但真实准确地反映用户的兴趣迁移还很难。目前,推荐系统更多的是引导用户进行兴趣与品味的探索——基于一定的价值观,推荐系统会给偏好老歌的用户推荐一些较新的歌曲,给偏保守的用户推荐一些较为“先锋”的歌曲等。 不过,个性化推荐带来的用户隐私问题也被重视起来。自今年1月Spotify获批从用户语音来推测情绪的专利以来,这项技术一直饱受争议,不少人担心自己的“私密信息”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被泄露。这样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有心之人利用推荐系统侵犯用户隐私的事件并不少见。 2016年,剑桥分析公司通过小测试的形式获取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心理学分析后,其通过社交媒体向这些用户“个性化推荐”有利于特朗普竞选的内容。据统计, 在民众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这些推荐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美至少四分之一的潜在选民。 由于在面对不同的互联网产品时,用户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因此整合不同平台推荐系统刻画出的用户画像,必然会使用户画像更为形象立体。但这同样就会带来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不同平台的合作势必要对用户身份进行关联,打破利用用户信息与侵犯用户隐私间微妙的平衡。 而如果不能解决“推荐与隐私的悖论”,用户将永远无法安心地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8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提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或者作为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内容,不得设置歧视性或者偏见性用户标签”,同时,“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以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从Pandora、Spotify到QQ音乐、网易云音乐,我们也会发现,只要给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标签和用户画像,算法推歌就可以无限趋近于真实甚至惊喜的听歌需求。就目前国内外的个性化音乐推荐体验差距来说,技术本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而在于一个时间积累的用户数据“投喂”,以及更好的创作者生态与用户审美。 当然,在被动享受算法推歌的技术便利时,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自主发现好音乐的习惯,或许能够更真实地体验到听歌的乐趣,在赛博世界多一些仪式感。
【金融观察】刘夏:非农数据“爆冷”会打乱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节奏吗?
刘夏/文 周五(9月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8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3.5万人,大幅不及市场预期的73.3万人,创2021年1月以来最小增幅。 失业率方面,美国8月失业率5.2%,符合市场预期,较前值的5.4%略微改善。8月平均时薪继续改善,环比上涨0.6%,超市场预期的0.3%。 数据发布后,美元短线下挫,黄金快速拉升10美元。 就在5个交易日前,鲍威尔也释放了鸽派信号。很多人当时对鲍威尔讲话后股市、美元的反应表示困惑。美联储年内缩减QE其实早已形成共识,当时,鲍威尔再次把时间范围放在“年内”,无疑给政策留出很大空间,实属鸽派。 鲍威尔讲话期间,美元指数短线下挫38点,非美货币普遍走高,现货黄金短线上扬13美元。 美国8月“爆冷”的就业数据不但加剧了经济的不确定性,还给白宫和美联储都带来了压力。美联储则可能会将宣布缩减购债规模的时间再往后拖延。 对于白宫来说,这份就业数据增加了让更多美国人接种新冠疫苗的紧迫性,政府官员们无意敦促国会出台另一项短期刺激计划,以促进就业增长,而拜登则正在专注于让国会通过旨在未来10年提振美国经济表现的数万亿美元法案。 尽管数据低于预期,但也未弱到扰乱美联储正式宣布缩减购债规模的时间表。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于9月给出提前通知,在11月正式宣布开始缩减购债规模。但周五数据公布后,华尔街几乎一致认为9月宣布几无可能,但今年11月或12月仍大概率宣布开始缩减购债规模。 美联储不急着缩减购债规模,至少在短期内,利好金融市场风险资产。 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几乎“板上钉钉”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会再次走向宽松吗? 8月23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 从我国宏观经济来看,7月份金融数据不及预期。7月M2同比增长8.3%,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4.9%,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此外,房地产贷款受到抑制,是金融数据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从财政角度来看,财政收支缺口已经快速拉大。 最近引起关注的词语是“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相比,跨周期调节更加侧重于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优化,更加注重稳增长和防风险的统筹推进,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和内生动力。 通常情况下,当经济运行出现异常时,及时运用财政、货币等逆周期调节手段,确实可以让经济较快回归到正常轨道,但如果频繁进行逆周期调节,也会带来一些“后遗症”。 宽松金融政策短期内可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宽松会累积金融风险;强投资拉动可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也会催生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而跨周期调节的启用,让宏观调控“工具箱”更为丰富灵活,特别是在兼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短期周期性问题与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方面,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强调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并不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否定,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否进一步宽松还是取决于未来的基本面和就业情况。 (作者系云核变量金融董事总经理,仅代表个人观点,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