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超1400亿!马斯克被曝新融资,英伟达参投142亿
编译 | 程茜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0月8日消息,今天凌晨,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大模型独角兽xAI被曝正进行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24亿元)融资,英伟达在这轮融资中的股权投资部分高达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2亿元)。 知情人士称xAI这笔新融资包括股权和债务,将与其计划在大型数据中心Colossus 2中使用的英伟达GPU挂钩。 具体来看,xAI的这笔融资将分为约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34亿元)的股权融资和至多1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90亿元)的债权融资,且将通过一家特殊目的实体(SPV)来搭建结构。 该特殊目的实体将用于采购英伟达的GPU,随后xAI会出租这些芯片五年,以便华尔街投资方收回成本。 这种方式将使得英伟达在该交易的股权部分投资多达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2亿元)。 外媒提到,这种以GPU为抵押、而非以公司本身为抵押的独特交易结构,或为希望降低债务风险的科技公司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模式。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Diameter Capital Partners被曝参与了债务筹集。Valor Capital领投了该交易的股权部分等。 英伟达拒绝置评,xAI的发言人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今年9月,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在高盛的一次会议上透露,英伟达将回购股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战略收购,但优先考虑的是使用现金帮助其他公司更快地使用AI。他们将利用公司不断增长的财务实力来加快AI在整个行业的部署。 此外,xAI对资金需求尤为迫切。据外媒报道,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已筹集约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2亿元)的企业股权与债权资金,但由于每月资金消耗高达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所以其仍需额外数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资金支持。 马斯克将AI视为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众多未来产品的基石,因此,他已开始调动旗下企业帝国的资源,为xAI提供资金支持。其中就包括今年7月,马斯克旗下的太空公司SpaceX已同意为xAI投资20亿美元,今年晚些时候,特斯拉的投资者将投票决定是否也要向xAI进行投资。 结语:大型科技公司正疯狂投资AI基建 大型数据中心已被视为开发顶级AI模型的硬性条件,外媒的数据显示,仅在美国公开的债券市场,相关科技公司今年就筹集了约15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70%。 这在大型科技公司的近期动向中尤为明显,本周早些时候,OpenAI宣布与AMD达成合作,将根据多年、多代协议部署60亿瓦AMD GPU;Meta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已经签署了几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其中还敲定290亿美元融资协议,用于数据中心扩建。再加上xAI与英伟达的新一轮融资动向,科技巨头集体加码AI基建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在当前激烈的大模型竞赛中,谁能先将更充足、更稳定的算力资源握在手中,或许就能更快抢占先机。
增程电动版捷尼赛思GV70 SUV路测图再曝光
IT之家 10 月 8 日消息,汽车媒体 thekoreancarblog 昨日(10 月 7 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在西班牙南部抓拍的路测图片,展示了一辆正在测试的捷尼赛思(Genesis)GV70 原型车,并贴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的贴纸。 HEV 贴纸表明混合动力身份,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是普通混合动力车型,还是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不过捷尼赛思此前已确定正开发品牌首款增程式电动汽车 GV70 EREV,因此该媒体推测本次曝光的原型车极大可能是后者。 IT之家注: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是一种优先使用电力驱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其核心在于搭载一台小型汽油发动机,但这台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充当“发电机”,在电池电量不足时为其充电,从而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 这种设计结合了纯电汽车在日常通勤中的零排放优势,同时又通过燃油后备解决了长途旅行中的里程焦虑问题,被视为从传统燃油车向纯电动车过渡的理想桥梁。 根据目前行业内流出的信息,捷尼赛思 GV70 EREV 计划于 2026 年 12 月正式发布。该车将基于改进的 E-GMP 电动化平台打造,其动力系统由电动机和一台小型汽油发电机组成,综合续航里程预计最高可达 900 公里(约 560 英里)。从谍照中也可以观察到,原型车同时配备了电池组和排气系统,这与增程式汽车的典型结构吻合。
2026款极星4轿跑SUV即将登陆澳大利亚市场,78500澳元起
IT之家 10 月 8 日消息,据汽车媒体 AutoEvolution 今天报道,2026 款极星 4 轿跑现已准备好登陆澳大利亚市场,价格与 2025 款极星 4 保持一致,售 78500 澳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6.9 万元人民币)起。 据介绍,澳大利亚版 2026 款极星 4 汽车延续了 2025 款的设计,其溜背采用了独特的无窗设计,在一众轿跑车中颇为新颖,新增了发光 logo、电致变色全景天幕、内饰氛围灯、后备箱网兜等配置,同时对上一代极星 4 方向盘上的触控按键进行了“拨乱反正”,回归传统实体按键。 本次极星 4 拥有长续航单电机版、双电机全轮驱动版,分别售 78500 澳元(现汇率约合 36.9 万元人民币)、88350 澳元(现汇率约合 41.5 万元人民币);提供 Pro、Performance、Plus 及 Nappa 皮革选装包,所有配置均标配 Pilot Assist 领航辅助和变道辅助系统,各选装包详细配置如下: Pro(2500 澳元)(现汇率约合 11741 元人民币): 21 英寸铝合金轮毂、瑞典金色气嘴盖、条纹安全带 Performance(7200 澳元)(现汇率约合 33813 元人民币): 22 英寸高性能轮毂、Polestar Engineered 调校底盘、布雷博刹车卡钳 Plus(8000 澳元)(现汇率约合 37570 元人民币): 1320 瓦哈曼卡顿音箱系统、HUD 抬头显示、RGB 内饰灯条、自适应远光 LED 灯、电动尾门、防眩目后视镜、后排屏幕、12 向电调座椅、三区独立空调、PM 2.5 空气净化系统、22kW 快充、方向盘 / 后排座椅加热 Nappa 皮革选装包(6100 澳元)(现汇率约合 28647 元人民币): 动物友好皮革座椅 前排座椅按摩、通风 前排头枕内置哈曼卡顿音箱 后排舒适头枕 织物车顶内衬
一夜蒸发4600亿!“丐中丐版”特斯拉来了
10月5日,特斯拉的官方X账号发布了一段仅9秒的预热视频—— 一个金属涡轮部件在高速旋转,画面最终定格在“10/7”的日期上。 ●图源:Tesla 6日,又补了段新车大灯的片段: ●图源:Tesla 没有文字,没有解说,却瞬间点燃了全球车迷和投资者的好奇心。 两天后(北京时间10月8日),谜底揭晓: 特斯拉正式推出了Model Y和Model 3的“标准版”车型,起售价分别定为39990美元和36990美元。 这看似为销量铺路的降价动作,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剧烈反应: 特斯拉股价当日应声下跌4.45%,市值一夜蒸发6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600亿元。 从加量不加价到如今的减配降门槛,马斯克这次的刀法,不仅割向供应链,也刺痛了投资者的神经。 一场看似再寻爆款的操作,或许隐藏着特斯拉更深层的焦虑。 Model Y 标准版,减配减成“毛坯” Model Y 在特斯拉的产品线中,一直是销量主力,也是利润引擎。 此次精简版的推出,或许意味着它要从体量最大、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里再搏上一搏。 因此,Model Y标准版的推出,被外界视为特斯拉在北美市场的一次“断腕式”调整。 这款新车型的起售价为39990美元(约28.4万元人民币),比此前最便宜的“高级版”低了5000美元,降幅约11%。 ●图源:Tesla 但降价背后,是配置的大幅缩水。 续航里程从357英里降至321英里,电池容量从75度削减至69.5度,零百加速时间也从5.4秒延长至6.8秒,充电功率也从250kW降为225kW。 外观上,取消了前脸贯穿式灯带,前保险杠造型更加简单;全景玻璃天窗同样被取消; ●图源:Tesla 轮毂从19英寸降为18英寸,选装19英寸还需额外支付1500美元; 车漆颜色仅保留黑、白、灰三种,灰色免费,其余需加钱选配。 车内变化更为明显:织物座椅取代了高级材质,方向盘和后视镜均改为手动调节,前排座椅通风和后排加热功能被移除,后排8英寸触控屏也不复存在。 ●图源:Tesla HEPA过滤器、氛围灯、自适应远光灯......统统不见踪影。 就连音响系统也从16个扬声器减至7个,低音炮和收音机功能一同消失。 ●图源:Tesla 自动驾驶方面,基础版仅保留交通感知巡航控制,自动转向功能被移除,全自动驾驶系统需额外付费选装。 这些改动让许多消费者调侃其为“丐中丐版”,尽管特斯拉强调天窗下方增加了隔音材料以提升成本效益,但市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 Model 3 标准版的变化 与Model Y同步亮相的Model 3标准版,起售价为36990美元(约26.3万元人民币),比原入门款降价5500美元。 ●图源:Tesla 它的变化相对温和,保留了标志性的玻璃车顶,延续了简洁的外观设计,与高级版差异不大,仅在前脸增加了前置摄像头。 但内饰和配置上,简配的痕迹仍然清晰: 18英寸轮毂成为标配,19英寸需选装,颜色政策也和Model Y标准版一样; ●图源:Tesla 车内取消了氛围灯和后排触控屏,方向盘调节改为手动; 座椅通风和加热功能减少,扬声器数量从15个缩减至7个,转向灯拨杆保留但其他实体按键明显减少。 连车内的储物空间设计也更趋于硬派——中控台延续Cybertruck的开放式设计。 ●图源:Tesla 续航方面,Model 3标准版同样采用69.5度电池,续航里程为516公里,超充功率限制在225kW,零百加速5.8秒。 尽管特斯拉在宣传中强调其保留了HW4.0智能驾驶硬件和8个超清摄像头,但软件层面砍掉了自动转向功能,仅支持基础巡航控制。 这些调整将让Model 3标准版在北美市场面临现代Ioniq 5、雪佛兰Equinox等竞品的直接竞争; 而36990美元的售价,未能触及消费者期待的3.5万美元心理门槛,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失望情绪。 特斯拉Q3超预期 就在新车发布前几天,特斯拉公布了第三季度业绩,整体表现堪称亮眼。 全球交付量达到49.7万辆,同比增长7.4%,创下公司历史新高; 其中Model 3和Y系列贡献了48.1万辆,占比超过96%。 中国市场成为关键驱动力,第三季度销量近17万辆,环比增长31%,上海超级工厂9月交付量突破9万辆,Model Y L新款车型单周订单超4000辆。 ●图源:Tesla 这一增长部分得益于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在9月底到期前的需求释放,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的末班车效应。 然而,分析师指出,这种增长可能难以持续。 政策红利消退后,特斯拉在产品更新缓慢的背景下,将直面福特、通用、Rivian等对手的围攻。 例如,福特计划在2027年推出低成本电动车平台,通用将复产雪佛兰Bolt,而中国市场的比亚迪、小鹏等新势力品牌已在20万元价位段布局多款高配置车型。 特斯拉的短期销量爆发,更像是一场政策驱动的冲刺,而非长期竞争力的证明。 特斯拉的性价比难题 特斯拉此次推出标准版车型,本质是一场在政策变局中的应急之举。 通过削减舒适性配置来降低门槛,特斯拉试图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但市场用股价下跌表达了对其性价比的质疑。 当手动调节、织物座椅和精简功能等成为新车的标签时,特斯拉似乎在与自己倡导的科技豪华理念背道而驰。 按美国市场的降价比例推算,Model 3标准版国产后可能卖到20万元左右,Model Y大概23万元。 ●图源:Tesla 但这个价位段已经挤满了对手:小米SU7标准版、小鹏新P7、乐道L60、极氪7X...... 这些车型不仅标配更豪华,还带有更全的智驾功能,“丐中丐版”特斯拉能否打动中国用户,还未可知。 然而,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或许只是特斯拉战略转型的一个节点。 马斯克早已将重心转向FSD全自动驾驶、Robotaxi无人出租车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硬件产品的调整也只是再为未来的生态铺路。 正如华尔街分析师所言,这次发布令人失望,但它不是终点。 对于特斯拉而言,标准版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还有待市场检验。 而这场价值4600亿元的市值蒸发,或许正是市场在提醒特斯拉: 降价简配从来不是万能药,真正的突破仍需回归产品与创新的本质。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干掉苹果,华为手表登顶全球第一
10 月 1 号,日本经济新闻炸出了一条猛料:华为手表出货量,首次干掉苹果,直接登顶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第一。 要知道,过去七年这个王座都是苹果牢牢占据,几乎没人敢想它会掉下去。 但这次,华为硬是靠着性价比、技术突破和本土市场的强劲支撑,把苹果从宝座上拽了下来。这一下,所有人都意识到:智能手表的格局要变了。 此前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发布的详细数据也印证了这条消息。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 8%,总数达到 3440 万台。 华为交出了 720 万台的成绩,同比增长 53%,全球市场份额 21%,直接冲到第一。苹果出货量降至 580 万台,同比下降 3%,市占率 17%。 那问题来了:华为凭什么?答案其实很接地气:便宜,但不“廉价”。 根据相关报道,华为手表的平均售价大约 227 美元,而苹果手表则是 413 美元,几乎翻了一倍。 在全球经济承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的当下,华为刚好踩中了需求的痛点。 钱要花得值,功能要实用,还得看起来不掉价,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犹豫买智能手表时,会直接选择华为。 日本市场就是个典型。当地的家电卖场反映,华为手表销量越来越猛,不少老年人甚至把它作为人生第一块智能手表。 血压监测、心率检测这种实用功能,正好打中需求点。还有一些子女会在“敬老日”买华为手表送给父母,既实惠又贴心。 再往外看,在法国巴黎的华为旗舰店里,试戴手表的人络绎不绝,年轻人、学生党也乐意买单。华为不再只是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它正在一步步走向全球。 不过,光靠“便宜”可不可能打败苹果?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华为这波爆发,其实有更深的原因。先说产品线的覆盖:从几百块的入门级,到两万多的高端旗舰,华为几乎搭建了一座“金字塔”。 入门产品主要面向学生和儿童,中端的 GT、FIT 系列覆盖大部分年轻用户,功能实用,还带各种潮流配色。 高端的 Ultimate 系列则支持双向北斗、100 米潜水认证,还有专业高尔夫地图,直接和专业运动手表硬刚。 相比之下,苹果的手表线虽然有 SE、Series 和 Ultra 三条,但选择相对单一,价格跨度不大,用户可选的空间没那么丰富。 除了产品线覆盖,华为的渠道布局也是一大杀手锏。 在国内,它通过“千县万店”计划,把线下门店拓展到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让更多人能直接上手体验。这也让国内市场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三的销量,而中低价位策略则成功抓住了年轻用户。 加上手机与手表的生态联动,智能手表黏性更高,随着鸿蒙生态逐渐形成闭环,用户体验和留存进一步提升。 苹果虽然门店全球知名,但在这些下沉市场触达有限。海外市场华为也在慢慢扩张,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地区都有体验区和授权经销商,门店+专柜加起来超过 6.2 万家,覆盖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上,华为也在“卷”功能。最近 GT 6 系列更是把户外运动和健康监测玩出了新高度。心电(ECG)、光学心率(PPG)、血氧、睡眠和情绪全覆盖,高原运动、跑步、骑行都能独立记录数据。 更方便的是,星闪+蓝牙合二为一,手表可以共享手机网络,出门运动再也不用带手机。越野跑支持分段导航、偏离路线警报和等高线显示,水上运动也能监测耐力和安全。 全新玄玑健康监测系统加 X-Tap 传感器实时分析体能,续航 7~14 天,快充 5 分钟回血 30%。 再来看苹果,Apple Watch 操作流畅,应用生态丰富,WatchOS 上有超过 5 万款应用,覆盖医疗、金融、办公等场景。 9 月 10 日苹果发布会上,苹果一口气发布三款新表:Series 11、Ultra 3 和 SE 3,均支持 5G,起售价分别为 2999、6499 和 1999 人民币。 Series 11 延续 Series 10 外观,屏幕升级超瓷晶涂层,抗刮能力翻倍。健康功能聚焦心血管和睡眠,新加“高血压趋势”,后台累积 30 天数据提醒用户风险(国行短期可能不可用),并推出“睡眠评分”功能,可视化睡眠质量。 Ultra 3 屏幕边框更细,采用 LTPO3 技术,每秒表盘跳动流畅,通信能力增强,支持 5G 和卫星通信。续航为 Ultra 系列最强,常规 42 小时,低功耗模式可达 72 小时。 SE 3 搭载 S10 处理器,全新全天候显示屏,支持手势操作和轻翻手腕交互。健康功能新增手腕温度传感和女性排卵预测,同时保留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评分功能,整体体验更完整。 看完苹果三款新表,感觉还是老套路:功能更新够硬,但价格依旧高高在上,国行用户有些新功能可能短期用不上。Ultra 3 续航终于拉满,但也不是人人需要这么大屏和卫星通信。 对比华为 GT 6 系列,性价比和续航真的吸睛,不管是学生、年轻上班族,还是喜欢户外运动的人,都能找到合适型号。功能全面、价格亲民、续航给力。 不过苹果生态的优势还是稳固的,应用多、系统流畅,体验感上华为还得追赶。整体来看,两家各有优势,看你更在意“功能齐全还是体验丝滑”了。 从目前的销量结果来看,华为用全覆盖产品线、长续航和多场景功能抢占大众市场,而苹果则稳扎高端生态圈,靠应用生态和丝滑体验守住忠实用户。 短期看,华为在销量上领先,但差距不大,面对 Apple Watch Ultra 3、Series 11 的冲击,竞争仍然白热化。 未来,谁能在功能创新、价格策略和生态联动上更快适应用户需求,谁就能稳住市场份额。 可以说,这次华为登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品牌在全球高科技消费品市场实力的集中体现,也让智能手表从“苹果一家独大”,走向真正的群雄逐鹿。 参考资料: 华为、参考消息、中国经济网 编辑:不吃麦芽糖
Rivian CEO反对马斯克:少了激光雷达 辅助驾驶不可能安全
摄像头致盲就完蛋了!Rivian CEO反对马斯克:少了激光雷达 辅助驾驶不可能安全 快科技10月8日消息,近期,在The Verge的Decoder播客节目中,Rivian创办人与CEO RJ Scaringe谈及自动驾驶的未来发展,特别强调了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技术中的不可或缺性,他认为,少了它辅助驾驶不可能安全。 这一观点与特斯拉CEO马斯克主张仅依靠摄像头实现自动驾驶的策略背道而驰,Scaringe明确指出,激光雷达的成本已从数万美元降低至几百美元,且这种传感器具备摄像头无法取代的功能,能让Rivian车型的自动驾驶更安全、更可靠。 目前,Rivian正积极开发自动驾驶平台,计划于今年推出支持Hands-Free(双手脱离方向盘)的二级驾驶辅助功能,到2026年将配合即将上市的R2新车型,搭载激光雷达与11颗高解析镜头组成的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进而实现Eyes-Off(视线脱离路况)的 Level 3.5 级自动驾驶,让驾驶员在特定道路行驶时无需关注路况。 相较之下,特斯拉至今仍坚持采用纯视觉系统,马斯克还曾批评激光雷达会引发传感器竞争问题,反而增加自动驾驶的风险。 福特CEO吉姆・法利则持有不同立场,他表示激光雷达在强烈阳光下的表现优于镜头,而传感器的性能差异关键在于保障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事实上,在国内新势力厂商关于激光雷达和纯视觉路线也分为两派。其中,华为就是激光雷达的坚实拥趸,余承东曾公开表示: “只用摄像头方案没用激光雷达方案的,摄像头致盲就完蛋了,有些东西,摄像头是没办法的,摄像头有极限。包括毫米波雷达,车厂都应该用,因为在雨天大雾天,摄像头不好用。” 延伸阅读: 余承东首个科普视频!车上的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到底是干啥用的
特斯拉Model 3/Y标准版Autopilot遭“阉割”
IT之家 10 月 8 日消息,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的新款“平价版本”已正式登场,新车价格更低,配置也更低,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它们缺少了特斯拉 Autopilot 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功能。 这是多年来,特斯拉首次推出不配备“自动辅助转向”(Autosteer)功能的车辆。这意味着,消费者在掏出钱包时,不仅将牺牲诸如仿皮座椅、扬声器数量减半等舒适性配置,还将失去曾定义特斯拉品牌早期愿景的核心功能 —— 车道居中保持,即实现全自动驾驶承诺的关键组成部分(尽管该功能实际上从未真正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多年来,完整的 Autopilot 套件几乎被预装在每一辆销往美国的特斯拉汽车中。这项功能如此基础,以至于消费者根本不会去质疑其是否包含在内。特斯拉的品牌形象正是建立在其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之上,其宣称的使命是提供一种经济实惠、安全且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然而如今,为了进一步降低车辆售价(或推动更高利润车型的销售),特斯拉正式对 Autopilot 进行了功能阉割,彻底移除了 Autosteer 功能。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讨论的并非 FSD 功能,而是基础版 Autopilot,主要用于辅助高速公路驾驶。该系统原本包括“交通感知巡航控制”(Traffic Aware Cruise Control, TACC)—— 可依据周围车辆动态调节加速与刹车,以及“自动辅助转向”(Autosteer)—— 使车辆能够自动沿车道线行驶。目前 TACC 功能仍然保留,但 Autosteer 已被取消。这意味着驾驶体验将倒退回 2012 年左右的特斯拉车型水平 —— 方向盘完全由驾驶员掌控,手动驾驶时代回归。 这不太可能是硬件层面的限制,因为车主仍可额外支付 8000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57075 元人民币)购买特斯拉的 FSD 套件。该功能理论上可在任何道路上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但仍需驾驶员全程监督。 然而,如果用户未购买 FSD,Autosteer 将不再包含在车辆功能列表中。这或许反映出特斯拉正利用软件功能作为策略工具,促使消费者为利润更高的车型多掏腰包,毕竟低价车型通常利润率较低。通过移除 Autosteer,特斯拉实际上削弱了其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卖点,从而降低低价车型的吸引力。 尽管如此,这款更便宜的车型对特斯拉而言实属必要。随着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缩水,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售价低于 3 万美元的日产 Leaf),特斯拉亟需一款新车来遏制销量下滑趋势。虽然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尚可,但因税收优惠即将到期而引发的“错失恐惧”(FOMO)效应不会持久。
马斯克花钱消灾,与推特前CEO等高管和解9亿补偿金诉讼
推特前CEO阿格拉瓦尔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据路透社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及其社交媒体公司X(前推特)已与四位推特前高管达成诉讼和解。此前,推特前CEO帕拉格·阿格拉瓦尔(Parag Agrawal)等高管指控马斯克在收购推特并解雇他们后,未支付承诺的1.28亿美元(约合9亿元人民币)离职补偿金。 这项和解最早于上周在旧金山联邦法院提交的文件中披露,具体条款尚未公开。一名联邦法官已于10月1日推迟了该案的文件提交期限和听证会时间,以便双方敲定和解协议。 除了阿格拉瓦尔外,本案的其余原告包括推特前CFO内德·西格尔(Ned Segal,)、前首席法务官维贾亚·加德(Vijaya Gadde)以及前总法律顾问肖恩·埃德盖特(Sean Edgett)。 “双方已达成和解协议,此次和解需要在短期内满足某些条件。”推特前高管的代理律师在法庭文件中表示。 今年8月,X已同意就另外一桩诉讼达成和解。该诉讼由推特普通员工提起,这些员工在公司大规模裁员中失业,并声称被拖欠了5亿美元的离职补偿金。 截至发稿,X及推特前高管的代理律师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纽约时报》:他的离家度假因获得诺贝尔奖而中断
His Off-the-Grid Vacation Was Interrupted by Winning a Nobel Prize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在诺贝尔奖公布近12小时后才得知自己获奖——当时他正在落基山脉度假。 因免疫系统研究获诺贝尔奖的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表示,度假时他习惯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且并未料到周一这天会有重要来电。图片来源: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 2025年10月7日更新时间: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点28分 周一下午,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在落基山脉露营徒步后,将车停在蒙大拿州的一处露营地。此时,他的妻子劳拉·奥尼尔(Laura O’Neill)突然大喊起来。 拉姆斯德尔起初以为妻子可能看到了灰熊。但事实并非如此——奥尼尔恢复了手机信号,看到一连串内容相同的短信后,她喊道:“你刚获得诺贝尔奖了!” “不可能,我没获奖。”拉姆斯德尔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当时他的手机还处于飞行模式。但妻子反驳:“我收到了200条短信,全说你获奖了!” 他们错过了诺贝尔委员会凌晨2点打来的电话——委员会原本告知拉姆斯德尔博士与另外两人,因在免疫系统领域的研究共同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也错过了亲友的祝贺信息。拉姆斯德尔博士任职的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Sonoma Biotherapeutics)表示,他“当时正享受惬意时光,在预先规划好的徒步旅行中远离网络”。 64岁的拉姆斯德尔博士表示,周一早上他并未期待会有重要来电,因此处于离线状态——这是他度假时的常规做法。与之相反,他的妻子更倾向于与亲友保持联系。 “我完全没料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他在蒙大拿州的一家酒店中说道,“我从来没想过这事儿。” 周一下午在黄石国家公园附近蒙大拿州的停留,本是这场为期三周假期的尾声。这段旅程穿越了爱达荷州、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山脉。上个月,拉姆斯德尔博士、奥尼尔女士,以及他们饲养的戈登雪达犬与救援哈士奇混血犬,驾驶着丰田4Runner越野车从西雅图出发,车后还拖着一个小型水滴形拖车。 拉姆斯德尔博士表示,在工作中,他的研究为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帮助,这类疾病包括某些类型的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克罗恩病。工作之外,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脱离电子设备、放松身心。 “我会尽可能多花时间待在山里,”他说,“我们通常会去偏远的地方。”他补充道,自己和妻子总会留意寻找野牛、驼鹿、麋鹿和鹰的踪迹。 周一晚上,拉姆斯德尔博士抵达蒙大拿州利文斯顿的一家酒店后,终于与诺贝尔大会秘书长托马斯·珀尔曼(Thomas Perlmann)取得了联系——此时距离珀尔曼博士首次尝试致电已过去约20小时。珀尔曼博士在采访中表示,自2016年担任该职务以来,他从未遇到过联系获奖者如此困难的情况。 拉姆斯德尔博士曾在露营地尝试回拨珀尔曼博士的电话,但当时瑞典已是晚上11点,珀尔曼博士已经入睡。直到周二早上6点15分珀尔曼博士醒来后,两人才最终接通电话。“最后总算联系上了。”珀尔曼博士说。 周二,拉姆斯德尔博士计划完成旅程中剩余的6小时车程,前往他位于蒙大拿州怀特菲什附近的秋冬居所。 “获得这个奖项,我心怀感激,也深感荣幸。能看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认可,我非常开心,也期待能与同事们一同分享这份喜悦。”他说。
苏姿丰首次回应AMD让Intel代工芯片
近期,半导体行业频现AMD与Intel可能开展合作的传闻,当被问及这一合作的可能性时,AMD CEO苏姿丰未给出明确答复,仅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应,引发市场对双方关系走向的关注。​ 从行业投资动态来看,当前已有NVIDIA、软银及美国政府等多家实体对Intel进行投资,在此背景下,上周有消息披露AMD正探索对Intel的投资可能性,但相关讨论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形成具体方案。​ 针对 “是否考虑让Intel代工芯片” 这一关键问题,苏姿丰在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及AMD的供应链策略。她表示: “正如你所知,我们在供应链方面做得非常细致。我认为我们的供应链非常强大。我们与台积电在整个供应链上都保持着深度合作。 呃,你知道,就刚才那个问题来说,我们绝对优先考虑在美国建设,因为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这是美国的人工智能堆栈,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在美国建设。”​ 若暂不考虑政治因素,业内分析认为AMD与Intel的合作可能性较低,核心制约因素有两点: 其一为AMD在半导体领域已建立由台积电独家支撑的专用成熟供应链,现有体系足以满足生产需求,无需额外引入合作方。 其二为双方在消费者市场的PC处理器及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芯片等核心业务领域存在直接竞争,产品重叠度极高,若开展合作可能引发业务协同、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合作空间相对有限。​ 不过,WCCFtech提出了不同推测,认为若未来Intel在产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AMD或有可能调整策略,考虑采用 “双供应链策略”(dual-sourcing),通过引入Intel作为备选合作方来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该媒体同时指出,NVIDIA对Intel的投资除技术合作层面的考量外,政治因素占比不小,鉴于美国政府持有Intel股权,未来或有更多科技巨头通过投资Intel的方式与美国政府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获取政策层面的潜在支持。
OpenAI联手Spotify,ChatGPT为你定制专属音乐推荐
IT之家 10 月 8 日消息,OpenAI 现已与流媒体音乐平台 Spotify 正式达成合作,用户可用 ChatGPT 获取个性化的音乐和播客推荐,让 AI 推荐新口味音乐。 IT之家在此援引新闻稿介绍,该功能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在 ChatGPT 网页版 / 移动端中开始对话并提到 Spotify,随后系统会提示用户登录 Spotify 账号,自动完成链接,之后用户就可以直接让 ChatGPT 推荐歌曲、艺人、专辑、播放列表或播客节目,也可以根据情绪、主题或对话话题推荐。 ChatGPT 会在对话中自动调用 Spotify 控件,根据上下文请求给出 AI 认为用户喜欢的歌曲,点击歌曲后会自动打开 Spotify 应用,让用户直接听到新歌,例如你可以向 GPT 询问最热 K-Pop 明星的新作品,也可以找出常听的拉丁语歌手,还可让 GPT 打造一份周末自驾游旅途歌单。 目前该功能处于早期阶段,适配英语,在 145 个地区推出,面向免费、Plus、Pro 订阅 ChatGPT 用户,Spotify 免费用户可以访问每周新发现、周五新音乐等精选播放列表,Premium 订阅用户则可以使用复杂提示生成完全个性化的全新歌单。 官方表示,两个平台的链接纯属自愿,用户可以随时关停账号关联,整个过程中艺人的作品会被保护,Spotify 不会向 OpenAI 分享音乐、MV 和播客等内容用于 AI 模型训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