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重磅!Sora即将在Android上发布
在推出 Sora 2 视频生成模型并引爆社交媒体后,OpenAI 正加速将其生态推向更广用户群。继9月底上线 iPhone 版后,Sora App 现已登陆 Google Play 商店,并开放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用户的安卓预注册。虽然目前仍无法下载,但官方显然不打算让 Android 用户久等。 Sora App 是 OpenAI 继 ChatGPT 之后的又一重量级产品,被外界视为 AI视频版的“TikTok + Midjourney”。其核心不仅在于文本到视频的生成能力,更在于构建一个“AI视频内容社交平台”。 根据官方说明,Sora App 将内置个性化视频流(Customizable Sora Feed),用户可浏览由AI生成的短视频内容,体验类似抖音或Instagram的沉浸式Feed流。 同时,应用引入了一个名为“Cameos”的新功能,用户可通过一次性的视频和音频录制,上传自己的形象与声音,授权给好友或他人AI化身出演。这一机制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他人生成的视频中“客串”,形成AI版“合拍”玩法。 隐私方面,OpenAI 表示用户可完全控制谁能使用自己的形象参与 Cameos,相关授权与限制可在设置中随时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此举正值 Google Veo 3 模型刚刚更新之际。Veo 3 已支持图像、视频与音频的多模态生成,并在安卓生态中快速普及。业内普遍认为,Sora 的入场将引发一场 AI视频生成的生态大战。 与Veо偏向专业创作不同,Sora更注重“大众创作+社交传播”。它希望成为“每个人都能生成视频”的平台,而不仅是AI研究者或内容机构的工具。 Sora的iPhone版本自推出以来已登顶多个国家的App Store榜单,邀请码一度在黑市炒至上百美元。其核心亮点包括:文本到视频生成(Text-to-Video)、多人物场景合成与互动、声音与口型同步和自然光影与物理一致性增强。 业内分析认为,Sora正尝试打造一个“AI原生内容生态”,其社交特性将使AI生成视频不再只是工具产物,而是形成持续传播的内容链路。 目前,Sora在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率先开放预注册,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可在Google Play上看到“暂不适用您所在地区”的提示。根据过往OpenAI的策略,全球推广通常会分阶段进行。 OpenAI想让AI视频像短视频一样“上瘾”,Sora不是工具,而是流量发动机。
高德“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国庆期间累计播发预警超17.4亿次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11日,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下历史新高,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总规模超过24亿人次。在这一出行高峰背景下,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共同研发的“鹰眼守护”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投入实战应用,实现全天候、多场景的道路异常事件监测与预警。 据高德统计数据,该系统在10月1日至8日期间累计完成预警超过17.4亿次,覆盖用户逾3.5亿。其中,10月1日高德APP活跃用户数超3.6亿人,单日预警量达到峰值,全天预警次数超2.9亿次,覆盖用户超5500万人。该系统可对重大异常事件、弯道对向来车、急刹车、慢速车、后方快车等17类典型交通风险进行实时识别与预警。 在具体应用中,系统展现出对突发风险的快速响应能力。例如10月2日某高速公路发生车辆碰撞事故后,系统立即启动急刹预警,持续向后方500米范围内车辆播报220余次。数据分析显示,该预警可能帮助200余名驾驶员及时避险。此外,针对广西、四川、陕西等地的强降雨天气,系统累计发布异常天气预警近1000万次。 高德相关产品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基于多元信号融合与群体异常检测技术,结合交通视觉语言模型,实现对道路情况的实时分析与秒级预警,提升了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库克虎口夺食:马斯克盯上的北大校友AI公司被苹果抢走
衡宇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好家伙,库克一个箭步,从马斯克手里截胡了一家AI公司(吃瓜脸.jpg)。 他俩争抢的主角是Prompt AI,一家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CV的初创公司。 其联创之一,是从北大计算机科学毕业的Tete Xiao。 CNBC等多家媒体报道,苹果和Prompt AI已经处于后期谈判阶段。谈判目标不是收购整家公司,而是苹果买走Prompt AI的核心团队和技术资产。 戏剧化的是,Prompt AI公司高管透露,公司的潜在买家其实还有马斯克旗下的两家公司——xAI和Neuralink。 马一龙左右开弓都没能抢得过库克,不知道他会不会气得一晚上睡不着觉。 库克和马斯克都盯上的CV公司 打开Prompt AI官网,上面介绍了这家公司的定位:一家专注于消费应用视觉智能的AI公司。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其核心团队非常UC伯克利范儿: Co-founder & CEO:Tete Xiao,北大计算机科学本科、UC伯克利人工智能博士毕业。 Co-founder & CTO:Dong Huk (Seth) Park,UC伯克利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 总裁:Trevor Darrell,UC伯克利EECS教授,UC伯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BAIR)联合创始人。 虽然已经成立两年,但这家公司走“小而精”路线,规模不大,内部成员仅约11人左右。 它的旗舰产品是Seemour。 这是一个专为家居设计的、具有空间感知功能的环境式人工智能”系统,用以提升家用摄像头的智能感知能力。 Seemour瞄准的是“家庭摄像头+AI 视觉识别”这个赛道,官方称它具备感知空间能力 (spatial understanding) 和环境智能理解 (ambient AI) 能力,能让摄像头“像人一样”感知场景。 它识别人物、宠物、物体,对异常行为发出警报,又能用文字描述摄像头前发生的场景,并用自然语言和用户交流“当前镜头里发生什么”这类问题。 也就是说,Seemour不仅做目标检测、识别这些基础视觉任务,还在“理解+说明”层面进一步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它在成立初期曾获得约500万美元(约3568万人民币)的种子资金支持。 截至目前,Prompt AI采用 “基础免费+高级订阅” 的商业模式: 用户可免费使用基础功能;若需更高级的场景理解、告警、描述等功能,则需要订阅付费。 但媒体普遍指出,Prompt AI的存在盈利困难——基础免费功能能吸引客户,但如何让用户留存、转化成付费用户,进而覆盖成本,还是一条漫漫长路。 硅谷又一次反向收购式雇佣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这次的意向是只买走Prompt AI的核心成员和技术资产,而不是并购整个公司。 也就是说,这又是一次典型的反向收购式雇佣(Acqui-hire),即收购方并不打算接管目标公司的全部业务、品牌与用户基础,而是专注于吸纳该公司的团队和核心技术资产。 在近期的科技界,尤其AI领域,这已成为一种常见套路。 这是因为AI行业人才稀缺、研究能力重要,科技巨头更愿意用这种方式快速补充技术血液,而不是花大量资源培育全新团队。 比如微软如此这般搞定了Inflection AI,亚马逊如此这般搞定了Adept AI,Meta如此这般搞定了Scale AI,谷歌如此这般搞定了Windsurf…… 所以,这次苹果对Prompt AI算是一次精准、选择性的吸纳。 而且单从苹果的历史上来说,这家公司向来也避免进行大规模收购。成立至今,苹果通常倾向于悄悄收购小型团队。 据悉,苹果此举可能是为了加强在智能家居(home/security camera与视觉识别)与CV方向的布局。 从该公司既有产品来看,视觉+场景理解技术与苹果在HomeKit、智能摄像头、未来家居设备、Apple Vision系列产品,都存在潜在整合点。 MacDailyNews援引Prompt AI内部会议音频称,公司在高管会议上向员工披露了以下信息。 第一,最终没加入苹果的员工,将获得“较低薪酬”的补偿。 但核心团队的总体态度,还是支持员工们去申请空缺岗位。 第二,若交易完成,投资人能拿到一部分资金回报,但不会全额返还投资。 第三,由于商业模式不成功,Seemour将停止服务。 用户会收到相关通知,同时用户数据将在受到隐私保护的情况下被删除。 BTW,Prompt AI的员工还得到这么一条通知: 如果要找新工作,或者和亲朋好友说起自己的工作变更,千万不要提及苹果哦~ 啥时候可以说呢,等咱们公司通知吧! 但,相信爱看新闻的亲朋故旧们,现在应该都已经知道了……吧?
Sora 2如何让迪士尼与演员工会联手反目?
10月11日消息,在初代产品引发轰动一年后,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携Sora 2强势回归,于9月30日正式推出这款被其称为“视频领域GPT-3.5时刻”的更新版工具。 与专注通用图像生成的前代不同,Sora 2允许用户上传真实人物视频,将其嵌入AI生成的场景中并匹配音效与对话,演示视频中甚至出现了虚拟迈克尔·杰克逊与布莱恩·克兰斯顿自拍、海绵宝宝在白宫发言的画面。 即便尚处邀请码内测阶段,这款工具五天内下载量就突破百万,首周更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增长速度远超当年的ChatGPT。 但技术突破的欢呼很快被好莱坞的抗议声淹没。 争议核心在于Sora 2初期采用的“选择退出”机制——除非版权方主动声明,否则演员肖像与授权角色默认可被平台使用。 这一模式立即触发全行业反弹:代理迈克尔·B·乔丹、奥普拉·温弗瑞等明星的WME经纪公司率先表态,称所有客户将集体退出;创新艺人经纪公司、联合人才经纪公司紧随其后,强调客户有权控制肖像权并获得报酬;迪士尼、华纳兄弟等影业巨头直指其违反版权法,华纳兄弟探索频道更明确表示“内容所有者无需主动操作即可防止侵权”。 美国电影协会与SAG-AFTRA工会也联合发声,称其“威胁行业经济基础”,毕竟工会成员已对AI合成假像蒂莉·诺伍德的出现心存警惕。 面对集体施压,OpenAI在发布数天后迅速调整策略。 奥特曼在博客中宣布,将“选择退出”改为“选择加入”模式,即未经明确授权不得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形象。 平台随即上线内容过滤机制,输入“德古拉”等IP相关提示词时,会显示“可能违反第三方内容相似性规定”的警告,同时组建审核团队删除违规内容。 公司还推出“客串”功能,允许公众人物通过面部扫描嵌入视频并获得控制权,承诺未来将建立收入分成体系。 但这场风波远未平息。 罗宾·威廉姆斯的女儿公开恳请网友停止传播用Sora 2生成的父亲视频,凸显出逝者肖像权归属这一未解难题,而OpenAI仅表示“允许生成历史人物形象”,未给出明确解决方案。 另一边,部分用户用AI生成马丁·路德·金演讲视频抗议,认为过度过滤削弱了创作自由。 法律专家指出,好莱坞的强烈反对实则是策略性施压,旨在迫使OpenAI签订正式许可协议,毕竟迪士尼、华纳兄弟此前已联合起诉过MiniMax、Midjourney等AI公司侵权。 这场纠纷本质是硅谷“寻求宽恕比寻求许可更可取”的文化,与好莱坞坚守数十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正面碰撞。 正如Ramo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Anthony Glukhov所言,两大巨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们的角力结果,将重塑AI在娱乐行业的应用边界。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FSD V14自动找车位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 FSD V14 自动找车位:未来车辆将实现“自动泊车与召唤”一条龙式体验 IT之家 10 月 11 日消息,@DevinOlsenn 昨日在 X 上发了一段视频,展示了特斯拉在升级 FSD V14.1 版本后的自动泊车表现。 据介绍,特斯拉可以在停车场中自动寻找空闲车位并完成泊车。据视频拍摄者介绍,他的这辆车在美国某开市客(Costco)超市停车场花费了约 20 分钟寻找空位,全程由 FSD 自主完成驾驶与搜索。 其车辆在这期间出现了多次看似“笨拙”的移动与转向操作,但始终未出现明显违章或危险行为。他表示,虽然车辆没有经过停车场更深处,也没有等待正在卸货的顾客离开车位,但整个过程中并未错过任何真正空闲的停车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 20 分钟的搜索过程中,没有行人或司机对这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行为表现出疑惑或不安,车辆在停车场中“自然地”融入交通流。 针对该视频,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 X 上回应称: “在不久的将来,你的特斯拉会先将你送到商店门口,然后自行去找停车位。等你购物结束,只需在手机上点击‘召唤’,你的车就会自动前来接你。” 特斯拉本周二发布了最新的 FSD V14 版本,特斯拉官方表示,未来 FSD 版本将进一步改进“行驶平顺性”和“停车精准度”,并持续优化“到达位置选项”和“停车质量”。 FSD v14 的发布被视为特斯拉过去一年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最重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也标志着公司开始将 Robotaxi 项目的研发经验转化为面向消费者的量产技术。IT之家后续将保持关注。
陶哲轩用GPT5-Pro跨界挑战!3年无解的难题,11分钟出完整证明
梦晨 鹭羽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陶哲轩与GPT-5 Pro这对搭档再大发神威,解决了一个3年无人解决的难题。 而且是“不太在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微分几何领域的开放问题。 要知道,陶哲轩擅长的分析、数论、组合学等研究的往往是整数、函数、算子的性质。而微分几何更侧重于流形的性质,常用的工具也很不一样。 陶哲轩只是按自己直觉给了一个大致方向,GPT-5 Pro就从复杂计算到严谨证明一气呵成,帮助陶哲轩捕捉关键逻辑,突破传统思维局限。 甚至在AI帮助下最终发现自己的直觉有误,但通过这个过程更好理解了问题。 有了这次跨界解题的经验,陶哲轩对AI在学术研究上的作用也有了新的思考,他总结到: AI在小尺度上很有用,中尺度上有些无益,大尺度上又有帮助。 AI从计算到证明一气呵成 先来看看原始问题,是3年前就在mathoverflow上提出的: 设一个三维空间中的光滑拓扑球面围成的区域,且曲面的主曲率绝对值不超过1,那么它包围的体积是否至少等于单位球的体积? 陶哲轩最初的思路是将问题限制在星形区域上,借助积分不等式推进。但他的微分几何有些生疏,所以请AI帮他进行这些计算。 结果GPT-5 Pro思考了11分18秒,不仅完成了所有计算,还直接给出了星形情况下问题的完整证明。 证明过程运用了各种不等式和恒等式,其中有些陶哲轩熟悉(比如Stokes定理和Willmore不等式),也有一个他也第一次接触的Minkowski第一积分公式。 有了这些不等式,加上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星形情况的证明实际上就是一行论证。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接下来他需要验证证明的各个步骤,但网络上没有找到有用的资源。 再次询问AI后,直接得到两个令他满意的证明:一个是按照他建议使用散度定理的路线,另一个是基于他没想到的流方法。 通过AI的计算和证明,陶哲轩打算将其视为一个扰动椭圆偏微分方程问题,AI在这个思路上表现也良好。 虽然在估计一个扰动非线性项时出现了轻微的错误,但并非无法修复。而且AI还主动指出一个特殊情况其实又能回到星形的结果。 成功地用偏微分方程扰动理论的方法,解决了当曲面形状与单位球面差距不大(Small Data)时的情形。 但真正困难且未解决的,是当曲面形状与球面差距巨大(Large Data)时的问题。 陶哲轩意识到可以用将问题简化为一个大型有限计算,但AI用这个方法给出的结果非常混乱且缺乏启发性,本质上是对所有可能形状的穷举。 最终陶哲轩发现他设想的数值方法或许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所有给定条件的特殊情况,但无法处理一般情况,但AI只是按照提问照做了。 最后总结一下:虽然问题最终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但在AI的帮助下陶哲轩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深入了很多。 陶哲轩的思考:AI工具的多尺度价值 虽然解题告一段落,但陶哲轩的思考还在继续。 回顾整个解题过程,AI在“小尺度”问题上表现得很好,只犯了一些小错误,并贡献了一些文献中已有的,但陶哲轩之前并不知道的有用想法。 但是要想进一步推进这个问题,就需要真正的微分几何专家的帮助了。 在“中等尺度”的策略上,AI略微显得无益,它强化了陶哲轩对问题的错误直觉,而不是提出质疑。 陶哲轩一开始的直觉是错的,AI也没有发现问题,基本上只是附和同意他说的一切。 但是在从获得对问题理解的“大尺度”指标来看,AI又是有帮助的,尽管主要是间接意义上的:在AI的帮助下能够更快地研究并最终放弃一种现在认为不适合的方法。 陶哲轩将这次经历与他之前的实验进行了对比。 在之前的实验中,他给AI一个他对结果有很好直觉的任务。这种情况下AI更有创造力,提供了他不知道的信息,但引导AI朝着富有成效的方向前进也明显更加困难。 他认为,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上与AI互动似乎确实有一些价值,但必须谨慎行事并保持对情况的认知。 这次经历还印证了陶哲轩之前提出的观点:必须在多个尺度上衡量一个工具的有效性。 此前他提出了四个不同的效率衡量尺度:形式化证明中的任何单行、任何单个引理、任何定理的完整证明,以及整本教科书。 许多当前的自动化工具可以在其中一个尺度上加速形式化,但反直觉的是,过度依赖这样的工具可能最终会降低在其他尺度上形式化的能力。 他认为最优的自动化水平实际上严格介于0%和100%之间。 在每个尺度上都有足够的自动化来减少繁琐的重复工作,但在每个尺度上仍然有足够的”人在回路中“来审查和修复局部问题,以便让人类保持对所有尺度上任务结构的感知。 如果过度地在单一尺度上对AI进行基准测试,最终可能会对长期目标产生不利影响。 陶哲轩与ChatGPT合作史 而陶哲轩对AI辅助数学工作的可能性探索还要追溯到三年前——ChatGPT刚刚发布的时候。 陶哲轩在其诞生伊始就敏锐地察觉到它的作用,并就黎曼假设进行试探性询问,但得出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ChatGPT给出了看似合理且相关的回答,但仔细检查后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深度内容。 此时的ChatGPT还不能完全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只是在将一些低质量内容进行包装掩盖,这意味着常规的表面检测方法不再准确,需要对核心内容进行人工筛查,例如逐行地阅读文本。 所以早期的陶哲轩对AI工具抱有怀疑审视的态度,认为AI在数学中的作用,是为答案提供近似值,然后人类数学家再通过传统方法进行逐步细化。 转机出现在GPT-4,陶哲轩尝试使用GPT-4协助处理统计数据,即把原始数据输入电子表格,并查找对应函数、计算所需内容。 短短几分钟,GPT-4就完成了人类一天的工作,期间只有非常少的部分需要校验,这也让陶哲轩开始期待将AI集成到软件工具中,尤其是处理90%以上的LaTeX编译问题。 我可以明确地说,今天是GPT4为我节省了大量繁琐工作的第一天。 随后,他开始使用GPT-4处理一些自己熟悉领域的数学问题,比如下面这个问题:证明递归式(定义R)能够推导出a(n+1)。 GPT4从合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八种不同方法,其中生成函数法引起了陶哲轩的注意,并随即沿着该解决路径,利用人工计算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最初陶哲轩想使用的是渐近分析方法,但事实证明AI可以更快地协助找到正确方案。 与此同时,他开始让ChatGPT编写Python来计算序列长度,虽然与预期的目标序列存在差异,只考虑到了连续整数的子序列而非任意子序列,但已经足够接近,而且其中在计算totient函数时还使用了非常独到的方案。 但代码本身有时也不够简洁、效率不高,或者逻辑不够严密,还是需要人工校正与重写。 他还尝试使用Copilot书写数学论文,不过在攥写证明大纲时,AI陷入了长篇叙述有关随机分析数论的废话,只有在编写非常短或重复的文本上有效。 所以此时的AI在陶哲轩看来,AI写数学论文仍然是有趣多过于有用。 在GPT-o1发布后,陶哲轩同样第一时间测试了其数学能力,显然相比于前代,GPT-o1的幻觉问题得到解决,在形式化任务中也作用显著,但在复杂分析问题上仍然令人失望,没有产生关键的概念思想。 陶哲轩将这一代模型定义为平庸但并非完全无能的数学“研究生”,而此前的模型则更接近为无能的“研究生”水平,不过他也相信再迭代一两次,加上与其他工具的集成,AI将在研究级别的任务中大有所为。 而今年七月份,OpenAI斩获IMO金牌一事让AI的数学能力再次引起热议,陶哲轩也对此做出了长文回应,认为缺乏统一的评测标准。 但同时他也开始让ChatGPT处理一些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判断该集合是否是HA的子集时,陶哲轩通过理论分析已经确定该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但仍需要一些数值参数来验证部分不等式。 起初,直接要求AI提供一个Python代码的反例,但由于初始参数问题始终失败,随后陶哲轩调整策略转而与AI逐步对话,使其执行启发式计算并找到可行的参数选择,通过单独验证生成的参数,最终解决了该问题。 陶哲轩总结认为,在数值搜索这类任务上,AI工具显然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如果没有AI,甚至他可能都不会考虑这种解决方法,而是寻求理论渐进分析。 而对于如何减少AI在数学问题中的幻觉或废话问题,陶哲轩也显然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那就是在计算任务的每一步都做到详细解释,每一次和AI的对话都先确认再执行下一步,在对话结束后再使用Python进行外部验证,得到输出。 正如他一直所说的那样,AI正在重塑人类科学范式,其最合理的角色是成为数学家的“副驾驶”或助理,而不是取代人类在创造性、直觉性、策略性上的工作。 在AI的协助下,数学将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实验,而不仅仅是理论。 论文地址:https://mathstodon.xyz/@tao/115351400633010670 参考链接: [1]https://chatgpt.com/share/68e85cba-7228-800e-8804-a0f41aa64e14 [2]https://mathoverflow.net/questions/425509/sphere-with-bounded-curvature [3]https://terrytao.wordpress.com/mastodon-posts/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 年度科技风向标「2025人工智能年度榜单」评选报名开启啦!我们正在寻找AI+时代领航者 点击了解详情 ❤️‍🔥 企业、产品、人物3大维度,共设立了5类奖项,欢迎企业报名参与 👇 一键关注 👇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好莱坞多家顶级经纪公司怒批Sora:这就是剥削,会对客户造成风险
IT之家 10 月 11 日消息,据美国 CNBC 报道,当地时间周四,创新艺人经纪公司严厉批评 OpenAI 的新视频生成应用 Sora,称这款产品对旗下艺人及其知识产权构成“严重威胁”。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创新艺人经纪公司代理的艺人包括 Doja Cat、斯嘉丽・约翰逊、汤姆・汉克斯等。 该公司对 OpenAI 提出质疑:是否真正认为,作家、艺术家、演员、导演、制片人、音乐家和运动员应当因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报酬与署名?“还是说 OpenAI 自以为可以任意窃取这些内容,公然无视全球版权原则,漠视创作者及出资方的合法权益?在我们看来,答案不言而喻。”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称,愿意听取 OpenAI 提出的解决方案,目前正与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工会、立法者及全球政策制定者合作推进相关工作。“对作品使用的控制权、授权权及报酬,是创作者的基本权利。任何不保障这些权利的做法都无法接受。” Sora 于上周上线,仅一周下载量便突破 100 万,用户可借助其生成包含知名品牌与角色的 AI 视频。OpenAI 最初采取“默认使用、可选择退出”的机制,也就是说,除非工作室或经纪公司主动要求,否则其受版权保护的素材可能被用于生成内容。 OpenAI CEO 奥尔特曼随后在博客中表示,公司将赋予版权所有者“更细化的角色生成控制权”。 美国联合人才经纪公司同样批评 Sora 滥用受版权保护素材的做法“是剥削而非创新”。“在以人类才华为核心的行业中,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取代创作者。我们将继续奋力争取客户的权益。无论是 OpenAI 的 Sora,还是任何企图从客户知识产权与肖像中牟利的平台,我们都将坚定地与艺术家站在一起。” OpenAI 当天回应称,公司已设置防护机制,防止生成知名角色,并正在清理现有 Sora 视频中违反新政策的内容。OpenAI 媒体合作副总裁 Varun Shetty 表示:“我们正从 Sora 的公共内容中移除生成角色,并将很快推出更新,让版权所有者能更好地掌控角色使用及粉丝创作方式。” 另外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威廉・莫里斯奋进经纪公司在内部备忘录中表示,已正式通知 OpenAI,要求“所有威廉・莫里斯奋进经纪公司的客户从最新的 Sora AI 更新中退出”,无论他们所关联的版权方是否提出过退出申请。 知情人士透露,迪士尼上周致函 OpenAI,明确表示公司从未授权 OpenAI 或 Sora 复制、传播、公开展示或演出任何包含迪士尼受版权保护作品与角色的图像或视频。该人士补充称,迪士尼还指出,公司没有义务通过“选择退出”机制来维护其在版权法下的权利。 当地时间周二,美国电影协会发表声明,敦促 OpenAI 立即采取“强有力且果断的行动”,制止利用 Sora 制作侵犯版权的视频。
快充、智能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圣杯是固态电池
新能源汽车有三个永恒不变的追求—— 更长的续航里程; 更快的充电速度; 以及更智能的辅助驾驶。 在充电速度从 3C、5C 冲到了 12C,辅助驾驶也从最开始的规则驱动向着体验更好的世界模型等方向飞速发展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关键技术突破点很能是——固态电池。 ▲ 新款极氪 001 峰值充电倍率可达 12C 传统锂离子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也比当今的锂离子电池组更小、更轻、充电更快,还可以提供更高的产量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国内外汽车产业都在为此项技术投入了巨资,但迟迟未能有关键性的技术突破,量产时间也不断跳票,从 2025 到 2026 再到 2027。 不过,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的两项突破或许能让我们更早点用上固态电池。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等黄学杰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全固态电池研究的最新论文。 在他们的研究中,脱离实验室环境之后,软包电池实现300次循环后容量仍高于70%,并支持5C级充放倍率。 另外一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也实现了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和离子传输效率的打幅度降低,相关成果登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具体效果上,团队做出来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在反复弯折20000次后,性能几乎没下降。同时,复合正极的能量密度直接提升了约 86%。 国外车企们也为此投入了巨资。 2021 年以来,丰田一直与日本矿业公司住友金属矿业合作开发固态电池所需的正极材料,他们最近又签署了一项新协议,以加速这些正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 丰田此前曾表现,他们有望于 2027-2028 年推出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达到近千公里续航,同时能够在10 分钟内从 10% 充电到 80%,第二代的续航里程更是将超过 1200 公里。 ▲ 丰田展示的固态电池材料样品 丰田之外,宝马、本田、Stellantis 和梅赛德斯也正在大力投资固态技术,并且已经开始测试原型车。 不过从论文和实验室到真正商业化量产落地,固态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够更早用上的或许是半固态和准固态电池。 目前我们在市面上唯一能真正买到的半固态电池车型是上汽名爵 MG4 ,售价为 10.28 万元的它搭载了由清陶动力生产的磷酸铁锂半固态电池,用 53.95 度的电池容量做到了 530km 续航,百公里电耗为 11.9 kWh。 ▲ 上汽名爵 MG4 国内电池企业蜂巢能源也搭建完毕了首条 2.3GWh 的半固态产线已经准备完毕,今年将进行C样的生产,其将为宝马 MINI 的下一代车型供应半固态电池,到2026年年底将大规模量产,每年供货量超 2GWh。 国轩高科则在 5 月份公布了自己的 G 垣准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达到 300Wh/kg,能够为纯电轿车提供超过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在固态化设计下,其安全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 3mm 钢针穿刺的严苛测试中,保持了「不起火、不爆炸」,在全生命周期内都可以稳定运行。 不过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则更推崇钠离子电池的路线,他们在今年 4 月份发布了全新的电池品牌「钠新」,将自己的钠离子电池带出了实验室,即将实现商业化大批量的落地。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可以做到在零下 40 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 90% 以上的能量效率的同时将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了 175 Wh 每公斤,也支持峰值5C的充电速率和 500 公里续航,并且在针刺贯穿测试中做到无烟无感,锯断时不起火不爆炸。 最着急的当然是车企们,奇瑞正计划 2026 年将能量密度达 600Wh/kg 的固态电池投入定向运营,全固态电池 2027 年实现批量上市。 长安汽车预计 2026 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 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广汽计划 2026 年在昊铂车型上率先量产搭载全固态电池。 东风奕派更是早在去年就在武汉建立了一条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线,计划明年进行小批量试产。 或许,新能源汽车处在了又一次关键技术拐点的前夜。 未来三到五年,固态电池很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一战场」,谁能率先实现安全、可量产、低成本的方案,谁就将掌握新能源产业的主动权。
苹果截胡马斯克抢到 AI 人才,想给 HomePod 加个智慧眼
没想到在 AI 上慢半拍的苹果,最近也加入到了如火如荼的「AI 抢人大战」中,还抢到了马斯克的头上。 CNBC 报道,苹果正在收购视觉 AI 初创公司 Prompt AI 的工程师和技术,目前已经推进到后期谈判,而这家公司此前也曾与埃隆 · 马斯克旗下的 xAI 和 Neuralink 接触。 ▲ 苹果 CEO 蒂姆 · 库克 Prompt AI,什么来头? 一段内部录音显示,Prompt AI 的领导层在一场全体会议上通报了这次收购交易,并表示那些没有加入苹果的员工将会被降薪,鼓励他们去申请苹果的空缺职位。 这些小型 AI 初创公司一直是科技巨头这几年青睐的收购对象,既能避免反垄断审查,也能有针对性地快速补充公司本身的 AI 和技术积累。除了苹果,公司员工仅有 11 人的 Prompt AI 此前也接触了像埃隆 · 马斯克旗下 xAI 和 Nerualink 公司这样的潜在买家。 对于当初的投资者,Prompt AI 也表示会在交易完成后提供一部分资金回报,但不会全额返还投资。 那么,这家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头? Prompt AI 于 2023 年在旧金山成立,当年获得了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创始人包括现任 CEO,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博士 Tete Xiao,以及伯克利 AI 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Trevor Darrell。 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司展示的团队页面来看,除了 CEO 之外,Prompt AI 还有不少成员也是华人。 这家公司的旗舰产品名为「Seemour」,官方称其为「具有家庭空间理解能力的环境人工智能(Ambient AI)」。 具体来说,Seemour 是一个智能安防摄像头 AI 系统,能够智能识别家庭中的特定成员、宠物和其他物体,针对他们的具体行为生成文字提醒,还能用于警告用户潜在的可疑人员和野生动物,也可以用在办公室来识别员工的上下班情况。 Prompt AI 的核心技术就在于这个识别系统,能够在一秒不到处理数千万像素,从中获得多特征的视觉线索,因此能实现相对可靠的人物和动物识别,系统还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不断提升识别准确率。 除此之外,Prompt AI 还有专门用来处理复杂视频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摄像头会记录大量的日常生活视频素材,但用户不需要逐个点开查看,Seemour 能够理解这些视频中的行为和背景,选出其中需要用户注意的可疑片段和人物。 很明显,苹果收购 Prompt AI,就是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战略「招兵买马」。此前彭博社已经爆料了一系列苹果正在酝酿的智能家居新品,其中有一个就是「智能安防摄像头」,能力和 Seemour 高度重合——精确识别每个进入房间的家庭成员。 在被苹果收购之前,Seemour 就一直支持与 Amazon 的 Ring 智能摄像头和门铃配合使用。 和 Seemour 这种相对孤立的家庭安防解决方案不同,苹果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 HomeKit 智能家居生态,因而能实现更丰富的自动化功能:如果摄像头检测到你回家,它会自动点亮你喜欢的灯光、播放你常听的歌单,或者给你推荐喜欢的剧;但如果是家里的小孩开电视,那么 Apple TV 可能就会播放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要是空无一人的时候,家里的灯还亮着,那么它也会贴心地帮你关掉。 ▲ 传闻苹果正在打造带屏幕 HomePod 家庭中枢 视频识别的大模型能力,也有望能整合进苹果的「视觉智能」功能之中,增强 Apple 智能理解视频的能力。 Prompt AI 内部表示,Seemour 的整个方案以及公司的技术都运行良好,但他们只负责为摄像头提供 AI 方案,Seemour 不向用户收取授权费,很难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被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吸收,或许是更好结局。 至于他们的 Seemour 应用,目前已经从 App Store 下架,Prompt AI 也已经通知用户相关数据将被删除,确保隐私安全。 苹果瞄准「小而美」AI 公司 比起 AI 巨头们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苹果则更青睐小型化的 AI 初创公司。去年苹果也收购了一家很小型的 AI 初创公司 Dataklaba,同样聚焦在 AI 面部识别和情绪捕捉技术,相关技术很可能也将用于新的屏幕版 HomePod 以及家庭摄像头。 面对目前在 AI 方面持续落后的局面,苹果正在不断从外部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团队,以实现快速的补强,聚焦在小型公司上则是其一贯的做法:规模太大的公司买回来总是需要磨合很久,像是 Beats 和英特尔的基带团队,苹果都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整合新的技术,和解决新员工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 苹果更喜欢根据公司产品功能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购已经成熟的技术,并整合进公司的产品之中。 比如当年的 iPhone X,苹果为了实现 3D 结构光的人脸识别,收购了 PrimeSense 这家 3D 测感技术和解决方案公司,最终成就了 iPhone 沿用至今的 Face ID 。 近期苹果关于苹果收购 AI 公司的传闻,最引人关注的还是 Perplexity 。 根据彭博社,苹果内部正在构建一个名为「答案引擎」的聊天机器人,能够爬取网络数据来回答常识性问题,不仅会有一个独立的 app,还会作为基础技术,为未来的 Siri、Spotlight 聚焦搜索以及 Safari 浏览器提供搜索的功能。 这刚好也是 Perplexity 所擅长的,苹果服务高管 Eddy Cue 在 Google 反垄断的证词中已经公开表示了对 Perplexity 「印象深刻」,而彭博社爆料称苹果内部已经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是否合理,并且约见了其领导团队,不过目前两家公司还未展开正式谈判。 ▲ 用 Perplexity 搜索 Prompt AI Perplexity 估值 140 亿美元,只有约 250 名员工,比起 OpenAI 和 Anthropic 这样估值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头,收购难度会更低,也不用担心严格的反垄断调查。 不过,即使在 AI 初创公司中属于中型体积的 Perplexity,如果最终真的被苹果收购,也将会超越 Beats 成为苹果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妥妥也属于一次大型的收购,苹果内部当然会谨慎评估各种风险和可能性。 在上个季度的财报会议上,CEO 蒂姆 · 库克表示公司接下来会加大 AI 支出,并且会收购更多的大型 AI 企业,AI 布局将会进一步积极扩张。 Perplexity 的收购八字还没一撇,但我们接下来肯定会看到越来越多像 Prompt AI 这样的小型公司不断被苹果收入囊中,他们的技术将成为苹果正在重点发展的 AI 以及智能家居下一块拼图。
续航翻倍,降价 2 万,比亚迪最头疼的车这次改对了
如果说当下国内新能源车霸主比亚迪有什么烦心事,那么汉系列销量的断崖式下跌,绝对算得上一件。 今年早些时候,王朝网的旗舰车型汉 L 和唐 L 带着「兆瓦闪充」和「超级 e 平台」横空出世,颇有种要在 20 万元左右的市场大杀四方的感觉。然而,市场表现却有些「叫好不叫座」。 数据显示,汉系列从去年底连续月销超过 2.8 万辆的高点,一路滑落至今年 8 月的 7758 辆,同比骤降约四分之三,可谓「惨淡」。 ▲ 数据来源:车主之家 归根结底,还是汉系列的产品力出问题了。 「兆瓦闪充」、「超级 e 平台」、「刀片电池」等确实代表了比亚迪的技术硬实力,但在普通车主更关注的日常体验上,汉系列似乎被竞品甩开了一代。 最典型的对手是吉利星耀 8——不仅车身更大、配置更高、智能化更强,价格还压到了 12 万元区间,直接蚕食了汉系列的潜在用户。自上市以来,星耀 8 销量稳定在万辆以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自从星耀 8 上市后,其销量一直维持在万辆以上。 ▲ 吉利银河星曜 8 比亚迪在今天汉系列加推版本的发布会上也正视了这些问题,直接把车主们吐槽最高的几个方面都列了出来,并且一一做了调整。 在用户吐槽最多的外观内饰质感方面,新的长续航版本新增了雾凇金、松影绿、远峰蓝三种更年轻化的配色。中控饰板采用激光拉丝工艺,副驾与门板换装亲肤皮质材质,整体高级感明显提升。 新车同时对部分配置做了调整,全系升级为怀档方案,高配车型在扶手箱区域增加了一台 4.5L 的智能冷暖冰箱。 新上市车型普遍搭载的全品牌手车互联、无麦 K 歌、动态车机主题等功能也搭载在了全新的 D-Link 100 智能座舱高阶版上,车内音响换装为了体感更好的 HiFi 级定制丹拿音响。 独立分区氛围灯、10 点式座椅按摩及通风加热、W-HUD 等功能也统统上车。 新车同样搭载了比亚迪的看家本领云辇-C + 路面预瞄系统、以及天神之眼 B 激光雷达版(顶配车型)和 TBC 高速爆胎稳定系统,几乎满配了所有的「黑科技」。 当然此次新版本最重磅的升级还是在续航方面,新款汉 DM-i 车型 120km 的纯电续航放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确实显得有点不够看,长续航版此次直接将纯电续航升级至了 245km,提升了车主在日常通勤中的用车体验。 新款汉 DM-i 车型整体亏电油耗为 3.44L,综合续航为 1560km。 纯电版车型同样对电驱系统做了全面升级,车辆纯电续航来到了 635/705km,零百加速提升至了 6.9s。 比亚迪表示新款汉 EV 的百公里能耗仅有 10.6kWh,低于特斯拉 Model 3 的 11.2kWh。 除了车辆硬件配置的提升,比亚迪也更新了一波车主权益,提供了专属的取送车以及更为实用的覆盖全国高铁、机场、医院的泊车服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价格。 汉 DM-i 长续航智驾版共有四种配置,售价为 16.98 万元至 19.98 万元; 汉 EV 长续航智驾版共有三种配置,售价为 18.38 万元至 21.98 万元; 比亚迪此次将高配车型的性价比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配置提升的同时也比现款车型便宜了 2 万元。 比亚迪近期的市场策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加推」,唐、秦、海豹等多款车型都增加了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车型。 并且升级点都集中在用户最关注的续航和舒适性的部分,像联动底盘、动力、座舱三大系统的定眩智能防晕车功能、与生态伙伴共同定制的宠物座椅和安全座椅配件都能让用户感知更强,用车舒适度更高。 这些升级不再单纯追求技术参数,而是转向「技术下放+品牌升级+用户价值」的方向。 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实实在在的体验,才是走向更高端之路的真正难题,目前看来,比亚迪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特斯拉即将上新,全新奥迪 A6L 亮相,小鹏 P7+ 增程版也来了
虽然今年的「金九银十」没有往年这么火热,但各大品牌的终端优惠和市场活动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在展厅之外,大家也在摩拳擦掌,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 最新一期的工信部产品公告,再次提前揭晓了牌桌上的新玩家与新打法。 这一次,「BBA」中的「A」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品牌之一,当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决定在 A6L 这样的核心燃油车型上全面搭载华为的辅助驾驶方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跨界合作,更是传统汽车工业在技术路径上的一次变革。 另一个信号,则是纯电与混动之间的界线正变得愈发模糊。以小鹏为代表的纯电新势力,开始更彻底、更全面地拥抱增程技术。 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各家车企都交出了自己的最新答卷。下面,我们就按照顺序,逐一解析本次公告中的重点车型。 特斯拉 Model Y+ 后驱长续航版 特斯拉为 Model Y+ 新增了一款长续航车型。从其 225kW 的后置单电机来看,这是一款长续航后轮驱动版,CLTC 续航应该会超过 800km。 在此之前,Model Y 的产品线存在一个明显的空白区(26.35 万-31.35 万元),消费者要么选择续航较短的标准版后驱,要么直接跨越一个很大的价差,去选择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对于大量不需要四驱性能、但对续航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来说,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选项。 长续航后驱版的推出,正是为了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它以更低的门槛提供了更长的续航能力,大概率会触动一部分正在观望竞品的潜在买家,稳住 Model Y 在市场中的地位。 一汽奥迪 A6L & Q5L 这次公告里最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一汽奥迪为其两款核心燃油车型—— A6L 和 Q5L 做的中期改款。 ▲ 全新 A6L 首先是造型全面焕新的 A6L,它的尺寸也经过了微调,车长来到了 5.14 米,轴距更是来到了 3066mm,后排会有更大的空间优势;两车都更新了奥迪最新的家族式设计,换上了辨识度更高的新款尾灯。 ▲ 全新 Q5L 动力方面,两台车用的是 200kW 的 2.0T 发动机,可能会有 48V 轻混,肯定算不上快,但也在意料之内。 核心变化是隐藏在申报图前脸中的激光雷达——和之前的 A5L 一样,A6L 和 Q5L 这俩走量车型都将搭载华为乾崑的辅助驾驶系统。 必须得肯定一下华为的辅助驾驶能力,显然已经达到了让奥迪愿意为其调整产品定义的水平。 小鹏 P7+ & G6 增程版 小鹏汽车在增程路线上的布局,正在变得更加彻底和迅速。继 G7 和 X9 之后,曾经帮助小鹏树立品牌形象的运动轿跑 P7+,以及当前的主销 SUV G6,也正式申报了增程版本。 ▲ 小鹏 P7+ 增程版 从数据来看,两车都采用了来自东安动力的 1.5T 增程器和亿纬动力的磷酸铁锂电池,最大功率为 110kW。这是一套在成本和性能上都经过市场验证的组合。其中 P7+ 增程版电机功率为 180kW(约 244 马力),G6 增程版则为 218kW(约 296 马力)。 ▲小鹏 G6 增程版 电池方面,两辆车用的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电芯来自亿纬动力,电池生产则是由小鹏自己的武汉小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负责。 对于长期坚持纯电路线的小鹏而言,为全系主力车型增补增程版本,无疑是受到了来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直接影响,理想、零跑等品牌在增程市场获得的成功,证明了现阶段增程方案对消除用户里程焦虑、扩大市场接受度的有效性。 如何平衡纯电先锋的品牌形象与增程带来的销量增长,将是小鹏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课题。 奔驰 CLA 260 L 奔驰的入门级纯电轿跑 CLA 多了一个新车型。 和 CLA 300 L 不同,这款新车自然不会用 AMG 风格套件的了,尺寸上倒是没有变化,依旧是 4763/1836/1471mm,轴距为 2830mm。 整体架构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动力方面换用了 165kW(221 马力)的电机,对比已经开启预售的 CLA 300 L(200kW)有所下调。 当然,价格也降一些。目前 CLA 300 L 的预售价是 25.9-29.9 万元。 东风日产 N6 N7 旗开得胜之后,东风日产又拿出了一款名为 N6 的插混轿车。 日产终于拿掉了彻底凉凉的 e-POWER,带来了基于天演架构打造、搭载专属 NR15 插混发动机的车型,这是东风日产的第一辆插混车型。 造型上自然是和纯电车型 N7 没差的了,只是在灯组等细节处做了一些区分;尺寸也和 N7 一样,4831mm 的车长、2815mm 的轴距,在同级合资车型中处于「主流偏上」的水平。比轩逸大一些,接近本田雅阁的尺寸。 N7 的价格已经很有诚意了,鉴于 N6 在命名上还比 N7「小一号」,价格估计也会有惊喜。 享界 S9 你没看错,刚出了旅行版的享界 S9 又有新动作,为纯电版本带来了年度改款。 由于是年度更新,新车在整体造型上变化不大,尺寸也保持不变。主要的细节调整体现在:换装了全新的「星云贯穿式」尾灯组,并提供了新款式的轮圈、电动门等更丰富的配置选项。 动力方面,S9 将继续搭载华为的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227kW。作为参考,现款车型搭载的是宁德时代 100kWh 电池包,续航里程根据配置不同在 721km 至 816km 之间。 安徽大众与众 07 大众安徽旗下的与众品牌自推出以来,在市场上的声量一直不大,表现也相对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第一款纯电轿车——与众 07,就显得更为关键。 从产品信息来看,它定位中型纯电轿车,长 4.85 米,尺寸略小于兄弟车型 ID.7,搭载 170kW 后驱电机和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而它将要面对的,是比亚迪秦 L EV 等车型所在的,竞争激烈的主流家用市场。 为了翻盘,与众 07 引入了大众与小鹏共同研发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这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差异化卖点。根据大众的说法,该架构专为中国市场设计,能够为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提供更好的底层支持,以改善大众车型以往在智能化体验上的表现。 总的来说,与众 07 的策略,就是试图用来自小鹏的「智能」技术基因,来盘活品牌目前相对被动的市场局面。和文章开头的奥迪 A6L 一样,这也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上求变的方式。 如今汽车行业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传统车企的「护城河」不再仅仅是机械素质和品牌历史,智能科技的比重正变得前所未有地高。 新势力的「标签」也不再是固定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学会成熟和变通。年底的广州车展,想必会很精彩。
消息称苹果iPhone 17手机全系累计激活296.5万台
IT之家 10 月 11 日消息,博主 @数码闲聊站发文,透露“截止 W40/10.5(第 40 周 / 10 月 5 日)”,苹果 iPhone 17 系列手机全系累计激活 269.5W±,其中 iPhone 17 Pro Max 激活量 107.7W±、iPhone 17 Pro 激活量 97.06W±、iPhone 17 激活量 64.8W±,Pro 系列机型包揽单品 Top 2。 IT之家回顾苹果 iPhone 17 系列手机,相应机型于 9 月 10 日发布,9 月 19 日开售,其中 iPhone 17 定价 5999 元起、iPhone 17 Pro 定价 8999 元起、iPhone 17 Pro Max 定价 9999 元起。 iPhone 17 标准版机型配备 6.3 英寸屏幕并进一步收窄边框,支持 ProMotion,最高刷新率为 120Hz,且最低可以到 1Hz。影像方面,苹果 iPhone 17 标准版配备了 4800 万像素主摄和超广角镜头。 芯片方面,苹果 iPhone 17 标准版配备了 A19 芯片,采用 3nm 工艺,6 核 CPU,提升内存带宽,5 核 GPU,官方称“图形密集型任务的一大进步。” iPhone 17 Pro 版机型是首款一体成型的 iPhone 机身,回归铝合金材质,搭载全新升级的 VC 均热板。摄像头外凸平台焕新为全宽度的样式,除了有助于高效散热,还留出位置容纳更大的电池,并且将天线集成在四周。 iPhone 17 Pro 前置摄像头为本次主打的 1800 万像素 Center Stage,后置三颗摄像头则首次全部升级到 4800 万像素,均采用融合式技术。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