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米手机“失宠”,AI手机走不出发布会
AI手机元年,难以成为AI手机的市场丰收年。 2024年10月29日19:00,预热了一个月的小米发布会终于如期举办。 长达3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依然是典型的小米式大杂烩风格,手环、手表、洗衣机、空调、电视轮番登场,但最热烈的欢呼声还是被观众留给了汽车,连小米15系列手机都成了陪衬。 在当前的消费电子领域,汽车无疑是更热门的话题,智能手机则在销量与舆论层面尽显颓势。2023年,三大数据公司IDC、Canalys、TechInsights对于全球手机销量的总结略有差异,分别是11.7亿台、11.4亿台、11.5亿台,但相同的是连年同比下滑的趋势,全球手机销量已跌落至十年来的最低点。 硬件配置与外观设计的高度同质化,让手机市场无法走出漫长的下行周期,但变化也在酝酿,除了价格居高不下的折叠屏,还有“万物皆可AI”的东风。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人手一台的手机是体验AI的绝佳入口,于是各厂商迫不及待地将2024年定义为“AI手机元年”。 但从市场反馈来看,AI手机还没能走出发布会的直播间。 AI手机,加量也加价‍ 为了强调AI的重要性,小米澎湃OS 2率先登场。 澎湃OS在去年10月首次发布,取代了MIUI,小米15系列是首款搭载澎湃OS 2的旗舰手机。在此次发布会前,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就曾多次发博预热,为AI手机的话题度加码。 在此次发布会上,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主讲了小米澎湃OS 2的发布环节,介绍了AI动态壁纸、AI电影感锁屏、AI写作、AI识音、AI字幕和AI妙画等AI功能。 同时,小爱同学升级为“超级小爱”,是小米旗舰级AI助手,尽管这种命名方式略显词汇量的匮乏,但也为下次升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究极、顶级、超强、至强、至尊……堪称赛博养宠,数码宝贝。 据金凡介绍,超级小爱具备证照管理、日程安排、屏幕智能提取和全局精准检索功能,可以处理照片、文档和视频等多种内容。当屏幕中出现驾照、发票、身份证号等信息时,可以让超级小爱帮忙“记一下”,在需要时随时调取、自动填写;航班信息、会议邀请也可以“记一下”,直接生成到日历中;还可以从上千个视频中快速找到某一帧画面,如“小狗在草坪上玩的视频”。 在2023年底小米SU7加入后,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完成了闭环,而这也是小米AI的优势所在。据介绍,截至目前,小米澎湃OS的跨端智联技术已经连接了全球超过10亿台设备。超级小爱可以和智能家居产品相连通,实现在用户入睡或出门后自动关闭电视等功能。 对于瞄准全屋智能以及人车家闭环的华为和小米而言,通过操作系统打通多设备的协同运作,可以将用户最大程度地绑定在同一生态中,抢占更多的购买力。 小米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这方面的能力。超级小爱可以利用多模态能力,简化用户面对海量设备时复杂的操作,打通感知-理解-执行的全链路操作,切实解决用户生活中因使用智能设备出现的高频“小”问题。 当然,即便是倡导“科技普惠”的小米,也需要用户为“新科技”支付更多的费用。 小米15系列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产品。在此次发布会之前,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就曾多次发文,明确提到小米15系列将涨价,为消费者留出了调整预期的时间。 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已经执行了5年时间,发布了5代产品。我可以保证,即便涨价,小米15依旧物超所值!相比往代同内存版本的涨价幅度,也肯定让大家觉得‘贵得有理由’,谢谢大家理解!” 客观而言,小米手机在涨价方面并不激进,高端化战略推行了3年,既想摆脱性价比的标签,又不希望陷入高价低配的舆论沼泽。 从价格来看,小米15最低配为12GB+256GB版本,起售价4499元,相较小米14同版本涨价200元,但也砍掉了8GB+256GB起售价3999元的版本,简单来说就是以“加量也加价”的方式调高起售价。 版本不同,涨价幅度也不同,小米15的16GB+1TB版本售价为5499元,比14系列同版本涨价500元。此外,小米15推出钻石限定版,培育钻石镶嵌中框,售价5999元。 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据调研公司最新的报告,我们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到了1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个百分点,稳居全球前三。” Counterpoint近期公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说法。其数据显示,2024年Q3,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在第三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也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小米以14%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位。 当复苏成为关键词,手机厂商开始向数量要增量,小米对于高端化市场的渴求是由市场的趋势决定的。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29.3%,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7个百分点。 智能手机平均单价持续提升,高端手机市场空间扩大,已经成为手机厂商“必争之地”。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的路径也愈发清晰,分别是折叠屏和AI手机。 其中,折叠屏手机是一种新的形态,AI手机则是功能层面的升级。从市场表现来看,折叠屏手机的销量基数与增长率都低于AI手机,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约为1068万台,而同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 显然,AI手机是那条更清晰的路径。 “AI手机元年” 当AI成为智能手机下一阶段竞争的焦点,手机发布会再次成了各家展示肌肉的舞台。 在“AI手机元年”,2024年的手机行业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各厂商在上半年急于抢夺“AI手机”的定义权,围绕大模型参数进行花式内卷,而到了下半年,体验的优先级变得更高。罗列参数虽然简单粗暴却不够有效,用户体验才是王道,体验之争也是用户心智之争。 手机市场有两个“冷知识”:三星是全球销冠,vivo是中国销冠。 10月10日,vivo举办了以“同心·同行”为主题的2024开发者大会,发布了全新AI战略“蓝心智能”。 vivo从三个方面用AI重构系统体验。一是重构人与设备的交互体验,让交互更自然更符合直觉。二是重构人与数字世界的服务体验,让智能更加个人化,从而让手机成为智能的个人助理。三是重构人与物理世界的连接体验,比如让手机成为视障体验物理世界的工具。 几天后,vivo发布了X200系列三款新机,同样走新一代操作系统与自研大模型融合的路线,蓝心小V与Jovi语音正式合并为一键唤醒的“小V搜索”,并推出了新的小V圈搜功能。 vivo的老伙计OPPO也在几乎同期分别召开了两场发布会,先是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ColorOS,后在产品发布会上发布了Find X8系列新品。 (左:OPPO Find X8;右:vivo X 200) OPPO的升级也是围绕AI。 ColorOS 15的代表性功能是一键问屏,通过语音对话、圈搜等方式,让系统自动理解屏幕内外内容,并根据识别的内容提供回答或建议,或根据指令进行修图、文件转换格式、规划出行路线等操作。 OPPO提到,目前智能手机行业已不再满足于一键消除、文生图、互动问答等应用层创新,而是试图用AI重构软件系统,融合模型、算力、数据和服务的生态,提供更高阶的多模态交互能力,这与vivo的路线不谋而合。 在OPPO产品发布会的前一天,荣耀举办了MagicOS 9.0发布会,荣耀CEO赵明演示了“一句话点咖啡”的功能。相比于蓝绿厂在技术层面的渲染,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更具话题度。 “YOYO,我有些困了,帮我点一杯咖啡。”听到赵明点指令后,荣耀新版智能助手YOYO自动开始进行点咖啡外卖操作,YOYO非常“丝滑”地识别了屏幕显示内容,根据手机主人的消费习惯和历史订单,模拟点击动作,自动选择咖啡店、咖啡类型,最终成功跳转到结算支付页面,整个过程没有人为干预。 不仅如此,在接到“取消手机自动续费”的指令后,YOYO“接管”了手机,在支付宝和微信上找到了已订阅项目并进行了取消自动续费的操作。 在赵明看来,未来AI的发展会超乎人们的想象,并且发展速度也很快。“荣耀正在构思对用户更多、更模糊的指令,这跟未来整个训练模型和消费者对它使用的意图是相关的,我们会持续跟进这种变化。” 2024年10月,身处榜单前排的手机厂商几乎都带来了AI手机新品,华为没有推出硬件,而是带来了鸿蒙操作系统。华为在发布会上推出了盘古大模型加持的升级版AI助理“小艺”,将原生AI能力融入操作系统,并展示了小艺图文识别、圈选查询、文件要点总结、润色文案、小艺帮记帮写帮说、声音修复等AI功能。 当然,华为其实同样走在“人车家全生态”的路线上,由于产品线的庞杂,也是2024年开发布会最频繁的厂家,其重磅新品Mate 70系列的发布时间仍然“待定”,但不出意外的话也将是一款“AI手机”。 据观潮新消费不完全统计,vivo从2018年开始投入AI,目前已累计投入数百亿元;荣耀今年年初时公布,在AI方面的研发投入已超百亿元;OPPO方面则表示,未来几年在AI方面投入无上限。 2024年AI手机的两个阶段,体现出手机厂商思维的升级。过去,AI在手机上的功能以APP的方式呈现,也就是各家升级前的语音助手,或者第三方厂商的应用,需要专门的唤醒才能进行操作,但这是手机+AI,而不是AI手机。 AI手机需要将AI能力融入底层操作系统,进而重构用户的使用方式。在此过程中,舆论层面的探讨领先于技术研发的速度,这就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AI手机在各自发布会上斗得不可开交,但四下一看,这些AI手机似乎没能走出发布会的直播间。 在真正的AI手机问世之前,手机行业的研发惯性是由用户体验驱动的,用户需要什么功能就改进什么功能,这是市场喜欢强调的“卖点”。但AI手机的终极形态尚未形成共识,比如AI Pin甚至曾尝试用可穿戴设备的方式回答AI手机的问题。 在行业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要由研发思维重新引领用户体验,比如诺基亚时代的用户难以想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面貌,马车时代的出行者也只能期待找到一匹“跑得更快的马”。 AI手机元年,难以成为AI手机的市场丰收年。 围剿苹果‍ 折叠屏和AI手机是两条主线,而另一条暗线也已经清晰,就是“围剿苹果”。 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强调,小米HyperConnect全面支持苹果设备,让苹果用户也能融入小米生态。比如,苹果设备安装小米互联服务后,可以实现文件和图片的互传。同时,小米手机可以查看苹果专属格式的文档,并且可以在Mac上通过妙享桌面进行操作。金凡对此表示,这是一种生态大融合。 在9月的苹果发布会后,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就放出了一张Find X8和iPhone的对比照。OPPO新机发布会上,着重介绍了Find X8的直角边框、实况照片、“灵动岛”等设计,被业内称为“OPhone”。 OPPO Find X8系列甚至同样新增了一个“相机控制”的按钮,也是作为AI的入口,而这是iPhone 16系列的核心卖点。 刘作虎毫不避讳与苹果的对标:“要做高端,一定是直接跟苹果、三星竞争。OPPO就要转变苹果用户,直板机是这两年的趋势,很多用户喜欢这种设计。” 赵明也提到:“在AI这个赛道,目前我们应该领先苹果的很多应用。从其他方面看,苹果在流畅性上还是有很明显的优势,在人机交互、安全等诸多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超越苹果对于我们来说更多是激励自己的方式,有一个强大的友商在那里作为标杆和样板。” 究其根源,Apple Intelligence在部分市场的缺席,是iPhone 16系列手机销量不佳的核心诱因,苹果“让出”的市场则是国内手机厂商争夺的对象,这种战略意图已经不再需要掩饰。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透露,iPhone 16首周末预购销量约3700万部,同比暴跌12.7%。此外,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iPhone 16系列将砍单1000万台。 苹果是AI手机市场的后来者。据苹果官网信息,Apple Intelligence英语版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线,将于12月陆续扩大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南非、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明年,Apple Intelligence将更新中文、法文、日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言版本。 但支持中文,不代表进入国内市场。对于苹果AI何时在国内上线的问题,苹果CEO蒂姆·库克近日表示,“我们正在努力推进,这背后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监管流程,我们需要走完这个流程,也希望尽快将它带给中国消费者。”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苹果在战略层面的摇摆。2024年,苹果解散了研发十年的造车团队,将部分团队转入生成时AI项目,但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节奏。为了及时推出AI手机,苹果“紧急招商”,很快就宣布了与OpenAI的合作,将ChatGPT集成到Apple Intelligence中。 为了提振销量,库克一年两次来华,苹果也罕见地参与了国内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活动。iPhone 16系列天猫旗舰店全系可领取500元优惠券,参与以旧换新最高可获得1100元补贴。在10月中旬进行官方渠道的降价,对于苹果而言也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一切的根源,还是AI。 但不可忽视的是,iPhone 16系列的市场表现仍需双十一结束后再重新观察,对于品牌溢价较高的苹果而言,降价是收复失地的“大杀器”。苹果AI的暂时缺席,为国产厂商“围剿苹果”留出了窗口期。 彩蛋‍ 小米发布会的重磅产品是一款新车,被定义为巅峰性能科技轿车的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之所以要加上量产版的后缀,因为这是一辆为赛道而生的车型,量产版则实现了“可街可赛”的目标,是一台可以合法上路的赛车。 雷军表示,小米SU7 Ultra刷新了纽北赛道四门车圈速纪录,成为纽北史上最速四门车,小米SU7 Ultra量产版则是“地表最快的四门量产车”。 定价81.4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量产版,让小米汽车直接跨入了高端化的门槛,也难怪雷军对造车AI得深沉。
家电龙头企业,被曝跨界造车!
本报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 上海报道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但仍不时有新玩家入场的传闻出现。 据相关媒体报道,清洁电器龙头企业追觅科技目前已组建了约200人的造车团队,并且首款新车为增程产品,处于Demo阶段,未来新车将会计划出口欧洲,不过对于该款产品的具体上市日期,预计在2026年以后。 另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追觅科技此次造车将会采用轻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运营,为有生产制造能力的车企提供产品定义和技术,甚至渠道布局。 对于上述情况,《中国经营报》记者向追觅科技方面求证,截至发稿,追觅科技暂未回应。 相关资料显示,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主要产品为包括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智能吸尘器等在内的清洁电器,在2023年,追觅科技的全渠道会员人数已经突破了800万人,国内门店数量突破了800家,截至2023年12月底用户触点已覆盖国内超过180个城市。 传闻有迹可循 事实上,追觅科技的造车传闻在此前已有迹可循。 据相关媒体报道,早在今年7月,追觅科技就在相关招聘网站上线了一系列关于智能汽车领域的岗位,包括智能座舱、底盘电控、悬架系统等方面。不过,目前相关岗位已经无法查询。 据企查查数据,追觅科技旗下的关联公司追觅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追觅马达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项目。 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2023年,追觅科技的五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了100%,并且自2017年成立至今,追觅科技已经实现了三次“创业”。 2017年,追觅科技成为小米生态链一员,为小米代工清洁产品。随后追觅科技开始发展自有品牌,凭借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算法两大核心技术形成了底层技术复利效应。 据追觅科技官方数据,在今年上半年,追觅科技在中国清洁电器线上市场的零售份额已经达到了18%,位居行业第一。在零售额份额TOP5的品牌中,追觅科技的增速位居行业第一,零售额同比增长62%,零售量同比增长73%。同时据IDC报告,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排名TOP5的品牌中,追觅科技以73.3%的增速位居第一。 不停增长的业绩也在促使追觅科技进一步拓展产品业务范围,目前追觅科技的产品已经不止于清洁电器,还有室内的除螨仪、净水机,室外的割草机器人、泳池机器人以及智能送餐机器人等品类。 在9月举行的追觅科技全系新品发布会上,追觅科技方面也表示,将不断探索智能清洁领域之外的可能性。“未来,公司的愿景是成为一家不断求索和成长的世界顶级科技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生态。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坚实的技术护城河,为用户推出更多优质体验、高品质的智能清洁产品,并不断探索智能清洁领域之外的可能性,带来更多新的创新产品与美好生活。” 多家企业相继跨界 实际上,跨界造车正逐渐成为新的趋势。 除追觅跨界造车的传闻之外,记者注意到另一家清洁电器企业石头科技创始人此前就已经成立了极石汽车,并且极石汽车已在2023年推出产品极石01。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极石01 PHEV在8月的销量为380辆,前8个月的累计销量达到2399辆。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不少其他领域企业都在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据企查查数据,目前包括海尔在内的家电企业均已开始参与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头豹研究院相关报告分析认为,大部分跨界造车企业在汽车领域布局上,选择与自身业务有技术重叠的板块,如互联网企业从车联网与软件入手,家电制造企业从零部件制造入手,跨界造车企业依靠自身技术进行汽车制造难度较高,大多数已有落地车型企业都通过收购车企或与整车厂合作完成。 不过,跨界造车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头豹研究院方面进一步分析认为,汽车制造由于工艺复杂,涉及环节较多,需要企业注入较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渠道打通,因此现金储备是跨界造车企业是否可以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
全新“一碰互传”即将登陆一加13手机:与iPhone碰一碰就能传照片、视频
IT之家 10 月 30 日消息,一加手机官微今天上午宣布,一加 13 将会搭载全新“一碰互传”功能,该机用户可与 iPhone 用户通过“碰一碰”手机的方式互相传输照片、视频、文档。 本月早些时候,OPPO 宣布推出“打破安卓与 iOS 之间分享壁垒”的互传功能,Find X8 系列手机将支持和 iPhone 一碰互传,同时支持实况照片格式通用。此前,OPPO 已在苹果 App Store 应用商店上架了一款 O+ 互联 App,可以实现 OPPO、一加和 realme 品牌手机与 iPhone 用户互传文件。 IT之家附一加 13 手机预热 / 爆料配置参数信息如下(以实际发布为准): 性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 | 支持 120 帧游戏 运行:提供 24GB+1TB 版本 信号:超级信号工程 2.0 | 400 米超远距灵动蓝牙 | 全新 360° 环绕式天线 屏幕:2K BOE X2 最高定制等深四微弧直屏 | 120Hz 8T LTPO 显示 | 安卓唯一「太阳显示」技术 电池:6000mAh 冰川电池 | 支持 100W 有线快充 + 50W 无线快充 后摄:50MP LYT808 主摄 + 50MP JN5 + LYT600 3X 潜望长焦 防护:IP68 / 69 | 微晶玻璃 系统:ColorOS 15 连接:多功能红外遥控 | 全区域多功能 NFC | USB 3.2 Gen1 设计:丝绸玻璃(白露晨曦) | BabySkin 亲肤绒感皮(蓝调时刻) | 黑檀木纹玻璃(黑曜秘境)| 三段式开关 其他:0916 Turbo 马达 | IP68 / IP69 级防尘防水 | 单点超声波指纹 | 4 麦克风通话 AI 降噪 | 超线性立体声双扬声器 厚度重量:玻璃版本 8.5mm / 213g | 素皮版本 8.8mm / 210g
卖80万的车,小米花10分钟,入账三千多万订金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小米最贵新车来了——SU7 Ultra——预售价81.49万。 这个价格很难说不贵,但关于这款车,也确实有太多耀眼的表现,比如 纽北全球最速四门原型车、1548 匹马力、1.98秒破百、标配碳陶刹车盘、350km\h的极速等等一系列数据。 即便是这么贵的价格,仍获得了米粉真金白银的支持,在发布会结束之后,雷军发了条微博,10分钟,小米SU7 Ultra的 小订突破了3680台。 这台车的属性决定了其或许并不是一款走量的车型,但却完全可以说明一个事实: 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巅峰舞台,小米汽车也有一席之地。 01 合法上路的赛车 讲手机的雷军百无聊赖,讲SU7时的雷军精神抖擞。 在小米三个小时新品发布会的最后半小时里,雷军的状态依旧在线,甚至还给观众加油打气,“我知道大家看到这里都很累了,但是现在 全场最重要的产品要来了!” 雷军开场搬出了自己很拿手的“不服跑个分环节”,刷新了纽北的圈速记录—— 6分46秒874,这个速度有多快,小米也已经打在PPT里了: 纽北史上最速四门车(不分能源形式)。 并且,这个圈速还是发布会前一天争分夺秒,只跑了一次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就意味着,如果时间充足,有更多的调整空间,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圈速 还可能会更快。 但需要一提的是,创造出这个成绩的是小米SU7 Ultra(Prototype版),基于小米汽车纯电架构打造的赛道原型车,为赛道而生,用雷军的来讲“完全不计代价,不计成本”。 雷军在发布会上也很坦诚地强调,这次纽北刷圈只是原型车,还不是量产车,但是等到量产车发布后也会 继续刷圈。“量产车需要考虑成本、代价。摆在小米面前的路非常漫长,需要用敬畏之心前行。” 所以,当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最终呈现在大家眼前时,看上去并没有纽北赛道上的那台Prototype车型一样锋芒毕露。 量产版车型就是在原型车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舍弃和保留。但也不妨碍雷军一再强调,这就是他的“Dream Car”。 比如,没有了夸张的大尾翼这类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以及防滚架,但小米SU7 Ultra已经在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 保留了尽可能多的赛化配置。 而且,三电机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核心三电技术能力与原型车完全相同,完全可以下赛道,最重要的是能合法上路。 从外观看,车身尺寸进一步加大,长宽高分别达到了5115毫米、1970毫米、1465毫米,轴距没变,依然是3000毫米。 基于小米SU7 Max车型上,加入了更多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比如车头超大尺寸的前铲和气坝,搭配“U型”风刀、更大尺寸的进气格栅开口、 支持0°-16°调节的尾部主动式扩散器和碳纤维固定式尾翼。 值得一提的是,SU7 Ultra上搭载的碳纤维固定式尾翼,翼展达到了 1560mm、弦长达到了 240mm,雷军表示这是在可以合法上路的前提下做到的最大的面积。 这些空气套件能为整车最大下压力高达 285kg,虽然远不比原型车高达2145kg的夸张数据,但在量产车里面已经可以对标许多百万级的超跑。 为了打造运动感和轻量化,全车一共有 17 处部件采用碳纤维材质打造,总面积 3.74 平米,比如1.7平方米的碳纤维车顶、尾翼、迎宾踏板、座椅背板、中控台饰板等。 内饰也同样讲究,小米SU7 Ultra 用上了全新的运动座椅,主动侧翼支撑功能得到升级,响应速度变得更快,支撑面积也更大。座椅上新增赛道刺绣条纹、Ultra 专属的刺绣徽标,全车还大面积使用 Alcantara面料,摊开面积大约5平米。 来到了最关键的动力部分,SU7 Ultra 量产版沿用了原型车的三电机系统,由 两台小米自研的超级电机V8s 以及一台超级电机 V6s 组成,其中 V8s 最高转速可达到 27200rpm,是目前市面上转速最高、性能最强的量产主驱电机。 三台电机综合的最大马力达到了 1548 匹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s(不含起步时间),0-2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也仅有5.86秒,设计最高时速 350km/h,目标也很明确,要成为 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除了顶级的动力之外,小米SU7 Ultra同样搭载了与原型车相同的赛道版高功率电池包,应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和宁德时代麒麟II代电池,可提供最高 1330千瓦的放电功率,即便是电量仅剩20%,放电功率仍可达到800千瓦,且10%-80%的充电时间只需11分钟,在CLTC工况下实现 630公里的续航里程。 除了三电性能,底盘性能也不能拉胯,除了配备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之外,还标配闭式双腔空簧,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在标准模式下,舒适度更高;运动模式下,支撑力更强。 还可选装更专业的绞牙减振器—— 倍适登EVO T1绞牙减振器,这套绞牙减振器结构、刚度和阻尼都是为小米 SU7 Ultra 专属定制,采用双回路调节设计,拥有10段调节旋钮,市场价比普通绞牙减振器贵4倍以上。 同时,制动系统的配置也拉到市面最顶,配备了赛用的超大尺寸 碳陶瓷制动盘,前刹车盘的的直径达到430毫米,是目前轿车上使用尺寸最大的碳陶瓷刹车盘。 相比普通制动盘不光更轻,减重57公斤;还具高耐热性,最高工作温度超过1300度,是普通钢刹车盘的2倍以上,正常使用寿命几乎可达到终身免保养。 小米SU7 Ultra配备了专业品牌 Akebono的前六后四活塞制动卡钳,双重BUFF叠加下,小米 SU7 Ultra 可以做到100公里/小时刹停的制动距离只有30.8米,并可做到连续10次180公里/小时刹停不衰减。 02 80万贵不贵? 小米 SU7 Ultra 的内在也同样硬核。 Ultra有着专属的车机系统,一启动小米SU7 Ultra,就会看到更酷的交互界面,中控屏、仪表屏、HUD 与之前都不一样,Boost 模式界面冲击力更强。还用超电能、超音浪、超脉冲三种运动声浪可供选择。 有意思的是,小米在Ultra车型上,搞了一个 不提倡,但用户非常喜闻乐见的操作。 车身上新增了个功率达40W的外置扬声器,这个外置扬声器主要作用是 支持声浪外放,而且可以自主开关,这下好了,电车的模拟声浪再也不是自嗨,也能“炸街”了。 另外,还专门给Ultra搭载了“ 赛道大师”App,能够显示实时圈速成绩、车辆状态、驾驶模式调校等车辆信息。 比如在赛道驾驶中,可设置对标圈速,实时显示当前圈速与对标圈的差值,飞驰圈结束后,可提供历史圈速统计和成绩的可视化分析,查询最高车速、最大G值、转弯角度、刹车力度等关键参数,能够帮助你快速找到优缺点、提升水平。 跑圈后,还能将赛道视频加上车速、G 值等做成专业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快速分享。目前小米汽车已经与全国20个专业赛道达成合作,在App中加入赛道地图和圈速榜单。 同时还有不同的驾驶模式可供选择,提供了耐力赛、排位赛、漂移、大师自定义等模式,让你一秒参加比赛。 在日常驾驶时,也可选择新手模式、经济、湿滑、运动和自定义等模式,无论日常驾驶还是赛道,都能获得最大自由度的驾驶乐趣与安全保障。 如果要说唯一的遗憾,那就是这并不是小米 SU7 Ultra的正式发布会。 按照发布会PPT上的展示,Ultra车型会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安全,以及豪华配置上会有全方面的升级,但雷军这次并没有详细介绍,而是将谜底留到了 2025年3月,小米SU7 Ultra的正式发布会上。 不过却披露了不少目前小米汽车在交付和智驾上的进展。 首先这个月 SU7 的交付量,10月份还没结束, 提前实现了交付两万台的里程碑,这也是继特斯拉 Model 3 之后又一单一车型实现国内市场月交付两万台的成绩。放到现在,就是国内中大型纯电轿车榜单的第一名。 小米SU7的累计交付量也将在 11月份提前达成交付10万辆的目标,要冲刺全年 1 2 万辆全新交付目标。 除此之外,雷军还汇报了小米智能驾驶方面的进展:10月30日,小米智能驾驶城市领航将开启推送,但仅限于 SU7 Pro 和 Max 车型,全国都能开。 下一步就是全面接“端”,用上了 端到端大模型以及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这一时间节点定在了11月底,开启定向邀请内测,12月底开启先锋版推送。 端到端大模型的全面接入,不仅体现在城市领航上,还要做到车位到车位,上车就能用,包括自动通行ETC/闸机、窄路通行/绕行,以及端到端驱动的自动泊车等场景。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 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起的晚,还能赶上行业的步伐,背后小米没少真金白银的投入。 目前在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上第一期总投资从33亿元已经追加到47亿元,专属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投入。 “2024年小米研发投入预计超24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300亿元。”这是雷军的最新表态。 最后就是Ultra的价格,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SU7发布的时候,行业说他没有搞预售、没有搞小定,破坏了行规,所以这次小米SU7 Ultra就按照行规来,先发布一个预售价。 不过,不同于小米SU7发布时的震撼,81.49万的预售价,这个门槛确实挡住了不少人的购买欲望。 雷军也调侃到“有人可能会说,你们的车居然卖到了 80 万,小米是不是飘了?” 但雷军也随之回答道,“ 我们做产品,只会思考它够不够好?它值不值?它是不是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市场的反馈永远是最真实的回应,10分钟小米 SU7 Ultra小订量突破3680台,入账3680万元。 还得是雷总。
中国手机全球试金,为苹果用户提供另一种选择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高价值追求的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版图中的角色正由参与者向领导者转变,从简单的制造基地向创新和品牌的高地迈进。 OPPO,作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军品牌,不仅在全球市场上不断扩张,更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OPPO的全球化战略不仅限于产品的输出,更涉及品牌价值的提升、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全球市场的深入洞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深入的市场调研,OPPO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 2024年10月24日,OPPO新一代直板旗舰OPPO Find X8系列的全球发布,标志着OPPO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不仅是OPPO自身的一次飞跃,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范式的体现,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OPPO Find X8以其超轻薄直屏设计引领旗舰手机新风尚,机身轻至193克,薄至7.85毫米,搭载“无影抓拍”技术,革新了传统摄影模式,通过智能快门实现抬手即拍,捕捉每一个氛围感十足的精彩瞬间。内置的“AI一键问屏”功能,通过系统级AI交互,简化了用户操作,无论是识物、问答还是购物,都能一键完成,展现了OPPO在AI领域的深入探索和持续创新。性能方面,Find X8系列采用“潮汐引擎 x 天玑9400”的组合,确保了设备在运行大型游戏时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同时,“OPPO冰川电池”技术为该系列手机带来了5910mAh/5630mAh的超大电池容量,保证了全天候的续航需求,一次充电就可以刷完一整部电视剧。 综合来看,OPPO Find X8系列不仅在设计上追求极致轻薄,在性能和影像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用户带来了名副其实的顶级旗舰手机体验。 从全球扩张到高价值追求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正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到追求高价值的转变。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认为,全球市场是旗舰手机的试金石,高价位段手机在全球受欢迎,才有真正的含金量。OPPO全球化始终坚持“规模与价值两手抓”,不仅在全球商业版图上不断扩张,也成为了全球中高端手机市场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4年,OPPO的业务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出货量占比约60%,在全球拥有超过30万家零售店和3300多家线下售后服务门店。在东南亚、欧洲和拉美等地区的中高端市场,OPPO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这些市场的主导品牌之一。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OPPO在印度、泰国、越南、新西兰、比利时、葡萄牙等14个国家的500美元以上高价位段市场排名前三; Find X系列受欢迎度持续提升,2024H1同比上一代出货增长98%。 这一成就得益于OPPO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和对全球市场深入的理解。在全球市场上,OPPO不仅追求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提升。OPPO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推出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全球化战略,使得OPPO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营销策略也是OPPO的全球扩张有力武器。在不同的市场,OPPO能够根据当地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制定相应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同时,OPPO也在不断加强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长期主义与本地化战略 OPPO的全球化成功秘诀在于其长期主义和本地化战略的坚定执行。 公司不仅将“出海要深潜”作为行动准则,更坚持“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的理念,这使得OPPO在全球市场上构建了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在印度、印尼、土耳其等7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OPPO不仅提升了本地化生产能力,还通过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提高了产品供应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种全球化的生产制造布局,为OPPO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OPPO的全球生产制造布局使其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全球生产制造流程,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种能力不仅确保了产品的及时供应,也保障了产品的高标准质量,为OPPO在全球市场上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支持。 OPPO的零售与服务网络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另一大支柱。在全球范围内,OPPO拥有超过30万家零售店和约6.5万销售服务人员,形成了深入市场的零售渠道网络。 OPPO印尼创新零售模式,手机店也是咖啡店 据悉,OPPO将在全球投入超过6000万美元对零售门店进行升级,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种全球化的零售与服务网络,不仅为OPPO的产品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购物和售后服务,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OPPO的全球化战略深入到本地化运营的每一个层面。在本地化生产、销售、服务上,OPPO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公司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定制产品方案,并为合作伙伴带来利润。OPPO在本地化运营上的投入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更体现在对当地市场的深入参与和贡献上。通过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和销售网络,OPPO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人才。 同时,OPPO也不断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对本地化运营的坚持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使得OPPO的全球化之路越走越宽。 为苹果用户提供另一个选择 随着OPPO Find X8系列的全球发布,OPPO的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标志着OPPO在全球市场上的进一步扩张。 OPPO Find X8系列的推出,是OPPO坚持产品主义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其与苹果等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正面较量的新里程。Find X8系列的发布,不仅将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也为OPPO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系列产品的推出,不仅展示了OPPO在影像、系统级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OPPO对全球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充分考虑了全球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将为苹果用户提供另一种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智能手机消费的回暖,OPPO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相信OPPO将继续坚持产品创新,推动全球化战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结语 OPPO的全球化之路,是中国企业从追求规模到追求高价值的缩影。随着OPPO Find X8系列的全球发布,OPPO的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中国全球化企业的典范,OPPO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深化本地化运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合作伙伴创造更多的价值。 OPPO的全球化,不仅是其自身的飞跃,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范式。
太空载人飞船已到站!神舟十九号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
快科技10月30日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随后,3名航天员将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各项准备工作。 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按照任务计划,包括神舟十八号在内的6位航天员,将会在中国空间站之中进行任务交接,在交接完任务之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继续执行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任务;神舟十八号航天员,计划于11月4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悉,2024年中国空间站一共规划了4次发射任务,包括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天舟七号和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截至目前,还剩下两次关键的发射任务。 此次发射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提高了载人飞船的上下行载荷的质量和体积,在不改变飞船主体技术状态的前提下,神舟十九号的装载体积较神舟十八号提升了20%,装载质量增加了约30%。 为中国空间站运送包括新鲜食品、水果,衣物以及在轨维护设备等物资。并且,神舟十九号飞船此次运输的货物质量、体积、数量是之前所有(神舟)飞船发射以来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重的一次。 当前,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组成三舱三船构型。
纽北更新官网录入小米SU7 Ultra圈速,6分46秒874位居原型车组第四
IT之家 10 月 30 日消息,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今天下午发文宣布,纽北官网更新并录入了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圈速成绩。 IT之家查询官网发现,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位列“原型车 / 预量产车”组第四名,各车型表现如下: 圈速 车型 车手 日期 5:19.546 保时捷 919 Hybrid Evo Timo Bernhard 29.06.2018 6:05.336 大众 ID.R Romain Dumans 03.06.2019 6:24.047 路特斯 Evija X Hypercar Dirk Müller 13.10.2023 6:46.874 小米 SU7 Ultra prototype David Pittard 28.10.2024 7:20.143 领克 03 Cyan Concept Thed Björk 19.08.2019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首次征战纽北获得官方认证圈速 6 分 46 秒 874,成为纽北全球最速四门车。此次征战纽北的车手是 David Pittard,他曾获 2023 纽北 24 小时耐力赛冠军。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本次刷圈在后半段直道实现了 324km/h 的极速。 小米 SU7 Ultra 量产车预售价 81.49 万元,新增整套空气动力学套件,号称“可街可赛”;采用低趴设计,车长加长到 5.1m,配有 U 形风刀、大前铲、气坝,尾部主动扩散器、碳纤维固定大尾翼,整车最大下压力达到 285kg。 该车搭载超级三电机系统,1548PS 马力,零百加速 1.98s,设计最高时速 350km/h,目标成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小米超级电机 V8s,最高转速 27200rpm; 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 赛道版高功率电池包,20% 电量仍可输出 800kW; 赛道版散热系统,实测纽北连续 2 圈不过热; 赛道版制动系统,标配超大定制碳陶盘。 ▲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 ▲ 小米 SU7 Ultra 量产车
自主操作系统:华为向左,小米向右
小米给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又添了一把火。 10月29日晚,小米举行新品发布会,除了年度旗舰小米15系列、小米SU7 Ultra等多款产品之外,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澎湃OS 2系统。 不久前,华为发布了纯自研的“原生鸿蒙”系统HarmonyOS 5.0(HarmonyOS NEXT),也就是彻底抛弃安卓的“纯血鸿蒙”。华为的这一步,引发大众对于国产系统能否与安卓、iOS三分天下的讨论。这一热度,也延续至了小米澎湃OS 2身上。 从2023年起,小米、OPPO、vivo等陆续宣布自研操作系统,和华为不同的是,它们均是基于安卓生态。这两种路线有什么差异?各有何优劣势?纯自研操作系统想要成功,难点在哪儿? 小米澎湃OS 2:功能不少、惊喜不多 在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将澎湃OS 2系统放在小米15系列之前介绍,足见其对于操作系统的重视。 雷军表示,小米澎湃OS 2 是小米系统软件团队的倾力之作,凝聚了小米软硬件团队深度融合协作的心血。 去年,小米发布了澎湃OS,这是一套完整的跨端系统,小米官方对它的定位是:以人为中心,打造「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并对它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系统底层重构。这一次,小米澎湃OS 2是在上一代基础上的升级。 先说AI功能。 在澎湃OS 2中,AI可以识别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可以画圈进行AI搜索;可以记忆证件信息、日程、杂事,并可一句话找出记忆内容;可以识别美食推文中的餐馆地址并自动导航等等。 图源 / 小米澎湃OS 2新品发布会 另外,AI文本创作、AI图像创作、AI音频识别、AI翻译等AI基础功能也都实现落地。如AI妙画可以根据简笔画生产动漫风格图片;AI识音可以实时文字记录,全局都可用;AI写作支持一键润色、摘要、纠错、扩写等功能;AI翻译可在视频中实时显示字幕,并支持同声传译。 不过,这些功能在前段时间华为、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的发布会上基本都有提及。至于更复杂些的内容,如荣耀、智谱AI在近期展示的“一句话点外卖、订酒店”等AI功能,没有在这次小米的发布会中出现。 再来看小米澎湃OS 2在操作系统底层技术自研方面的更新。 首先是Xiaomi HyperCore,这是小米的自研底层核心技术集,包括了性能、图形、网络和安全四个方面的底层技术。 图源 / 小米澎湃OS 2新品发布会 在CPU调用方面,小米采用了自研微架构调度器,升级了存储、级联带宽技术,让CPU发挥性能时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可以让应用启动更快,让游戏保持高帧率且功耗更低。 在图形方面,小米重塑了图形渲染工作流,采用多窗口按需渲染,只渲染用户看得到的地方,进而提升性能、降低功耗。同时,还采用了异构计算,让CPU、GPU、NPU实现协同计算,提升渲染效率。总的来说,这些升级可以让手机的各种动画效果更加流畅。 在多设备互联方面,目前Xiaomi HyperConnect(小米澎湃智联架构)已接入设备超10亿,跨端互联技术这次也有升级。 比如桌面镜像功能2.0,让用户可以在平板上全屏展开使用手机APP,并能将手机APP固定在平板桌面等等,就像平板系统的原生应用一样。 还有跨设备相机功能,在使用平板直播时,可以跨设备使用手机的相机将两个摄像头的画面融合,实现双视角同屏直播,两个设备就可替代以往的四个设备。 图源 / 小米澎湃OS 2新品发布会 同时,小米互联服务还将上架苹果App Store。小米手机可以在Mac电脑上镜像投屏;支持小米手机与iPhone、iPad、Mac电脑互传文件;小米手机可以直接查看苹果专属格式的文档。 纵观发布会上关于澎湃OS 2的内容,其与OPPO、vivo、荣耀等厂商的操作系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强调一些相似的AI功能,再讲述如何优化了性能、动效,以及在多设备互联方面有何进步,总体来看惊喜不多。 手机厂商,不得不“集体”做系统 不久前,华为正式发布“原生鸿蒙”系统HarmonyOS 5.0(HarmonyOS NEXT),它被视为中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由于彻底抛弃了安卓,也被称为完全独立的“纯血鸿蒙”。 华为迈出的这一步,引发大众对于自研手机操作系统的极大关注。这一热度,也延续至了小米澎湃OS 2身上。 一直以来,手机市场中主要被安卓、苹果的iOS两分天下。 无论是在中国手机市场还是全球手机市场,安卓都是一家独大,以极高的份额优势位列第一。 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安卓市场份额77%,iOS份额19%,鸿蒙仅为4%。 图源 / Counterpoint 不过,在中国市场,鸿蒙系统的份额已超过iOS。2024年第一季度,安卓市场份额68%;HarmonyOS超过苹果iOS,以17%的份额位列第二;iOS份额则环比下降4个百分点至16%。 图源 / Counterpoint 安卓之所以市场份额高,是因为安卓具备开源性,许多手机厂商的操作系统是在安卓的底层代码上二次开发而来,所以都被算作“安卓阵营”。 国产手机厂商中,除了华为鸿蒙系统早在2015年立项之外,小米、vivo等都是在2023年官宣自研操作系统。而在发展路线上,也有所不同。 最大的差别在于,鸿蒙系统已经完全抛弃了安卓,在OS内核、编程框架、编程语言等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上,均采用了自研技术。而其他手机厂商仍是基于安卓生态进行自研。 图源 / 原生鸿蒙之夜 拿小米的澎湃OS 2来说,虽然在CPU调用、图形渲染方面采用了许多自研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只是带来了性能、能耗方面的提升。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从小米澎湃OS的内核、框架等方面来看,还谈不上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 厂商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各自的面临的情况有关。 项立刚向「定焦One」表示,华为开发原生鸿蒙系统,一方面是为了绕过技术封锁、实现操作系统国产替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的安卓、iOS等操作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未来万物互联的需求。 “未来的智能终端会包括电脑、手机、手表、智慧屏、智能汽车等一系列产品。因此,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应该是打通的,实现各种设备可相互调用、相互管理。但无论是Windows还是安卓、iOS都是为不同设备编制的操作系统,虽然能实现文件传输,但相互打通的门槛很高。”他说。 项立刚表示,为了满足未来的互通需求,需要重新开发一个新的系统,这会导致原本的应用无法在新系统上使用。这对安卓、Windows、iOS来说很困难,因为有许多存量应用一直在被使用。华为则下了很大决心做原生鸿蒙,开发了一个全新的系统,让设备之间连通的难度更低。 其他厂商自研系统,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互通互联”,让自己的生态更稳,例如小米强调的人、车、家互联,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研,展现出差异化的竞争力,守住用户。 挑战安卓,还要过几道坎 现阶段,在一众自研系统中,恐怕只有鸿蒙有希望挑战一下市场格局。 科技博主“Blood旌旗”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原生鸿蒙系统的优势在于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规避很多安卓系统中的缺点。如开发多端应用时,安卓开发者需要分别适配直板手机、折叠屏手机、平板电脑等等,而原生鸿蒙系统中内置了许多模板,开发者只需适配一次,应用就能自动适配多款硬件,节省了许多工作量。同时,由于华为还自研芯片、通信基带等硬件,开发出原生鸿蒙系统后,软硬件之间的配合也更好。 尽管如此,一款自研操作系统想要长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如何建立生态。因为安卓应用无法在原生鸿蒙系统中使用,华为需要促使应用开发者重新开发出针对鸿蒙的应用。 此前,微软在Windows Phone上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 起初,微软的号召力吸引了三星、LG、HTC、华为等手机厂商的支持。但随着微软与诺基亚的关系愈发密切,最后甚至收购了诺基亚,这些厂商感觉被边缘化,最后逐渐转向了开放的安卓阵营,应用开发者也逐渐离开,导致Windows Phone上的应用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安卓、iOS,市场份额也逐渐萎缩。最终,微软于2017年正式宣布Windows Phone项目结束。 相比之下,华为的生态构建已经初具成效,目前已有超1.5万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完成上架。华为终端云总裁朱勇刚此前曾介绍,搭建鸿蒙生态三阶段的目标分别为:200个头部App加入原生鸿蒙;到2024年中,覆盖5000个头部APP。再下一个阶段,是50万个App。 图源 / 华为终端官方微博 项立刚认为,华为想要建立起生态,除了华为自己,还需要其他企业参与。比如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公司,以及更多的小公司。华为的做法是先下决心把系统做出来,再用庞大的华为手机用户的需求,来倒逼其他公司做出并做好鸿蒙原生应用。 大公司相对好“攻下”,其用户量大、技术能力强,有足够的动力开发鸿蒙应用,但长尾应用背后成千上万的小公司开发者却难以全部拿下。Blood旌旗表示,这些小公司都有很强的惯性,会随大流,想要吸引他们加入,就需要华为下“苦功夫”了,比如提供资源帮助小公司开发鸿蒙原生应用。 除了应用生态的搭建,项立刚还认为,华为需要吸引小米、OPPO、vivo使用原生鸿蒙系统。“我相信华为的做法是将系统的能力做得很强,让用户体验很好,最后让手机厂商觉得不用原生鸿蒙系统就吃亏了。” 但有从业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毕竟,没有厂商会接受操作系统厂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而且,各厂商也在自研操作系统。 纵观手机智能操作系统发展史,挑战者和失败者不计其数,即便是由微软、三星等巨头主导,最后也没逃过黯然收场的结局。想让一个自研的全新操作系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难度极大。尽管华为早有建立一套完全自主生态的尝试,但如果不是面临制裁导致无法使用安卓系统,让整个手机业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华为也不会破釜沉舟开发出原生鸿蒙系统。 可能是华为给了小米前车之鉴,小米的澎湃OS也在部分系统框架、内核中使用了自研内容,就像华为在鸿蒙系统1.0到4.0之间用的方案一样。 可能有一天,小米也会抛弃安卓,使用彻底自研的澎湃OS。只是不知道有原生鸿蒙系统珠玉在前的情况下,那时的手机市场还需不需要另一个国产操作系统。 作者:郑浩钧,编辑:魏佳
到底什么是“无网通信”?
最近这个月,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一波发布热潮。 除了联发科、高通相继发布旗舰SoC芯片之外,包括vivo、OPPO、荣耀、小米等在内的手机厂商,也纷纷发布了新的旗舰手机新品。 信息来自网络,鲜枣课堂整理 在发布会现场,厂商们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参数和概念。其中,有一个名词,成功吸引了小枣君的注意,那就是——无网通信。 根据厂商的介绍,基于这个无网通信技术,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实现多达数公里的语音通信,非常犀利。 图片来自vivo 图片来自小米 那么,无网通信,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通信呢?它是如何实现的?又有哪些使用场景? 接下来,小枣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无网通信 无网通信,是指不依赖于外部网络所进行的通信。也就是说,在没有第三方设备(基站或无线路由器等)提供网络的情况下,两台设备之间进行的点对点通信。 大家一定想到了两项技术,一个是对讲机,另一个是蓝牙。 没错,它们俩理论上都属于无网通信。 无网通信和有网通信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有网通信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通信方式。它的优势在于通信范围大、带宽高、覆盖用户多。 有网通信在功率上有优势。 例如移动通信基站,拥有更大的无线射频发射功率,可以覆盖更远的距离(几百米~十几千米),接入更多的设备。无线路由器,功率会小得多,但也可以覆盖较远的距离(百米级)。 运营商基站 而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在射频功率上有更严格的限制。所以,设备之间直接通信,能够实现的通信距离非常有限。 有网通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频段。 手机和基站进行通信,都是采用国家颁发给运营商的合法通信频段,是优质且专有的频段资源。 无线局域网通信(Wi-Fi),采用的是国家划定的免授权频段(ISM频段,也可以叫免费频段)。大家都能用,所以非常拥挤。这也影响了通信距离和效果。 无线对讲机,有的是专网通信(公安、消防、军队等单位专用,采用专门分配的频段),有的是公众共用(酒店、保安等使用)。共用频段也很拥挤。 蓝牙,采用的是和Wi-Fi一样的免授权频段,公用且拥挤。 总而言之,在网络能力上,有网通信(主要指蜂窝移动通信)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有网通信非常适合中心化的组网,能够让海量终端快速访问互联网节点(数据中心服务器),适合互联网的业务场景。所以,它成为了现在最主流的通信手段。 无网通信的优点和使用场景 那么,有了“有网”通信,为什么还要搞无网通信呢? 因为无网通信有以下优势: 1、无网通信简单、灵活、便捷。两个终端只要离得近,就能点对点通信,无需组网,去中心化,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通信需求。 2、在没有第三方网络设备(偏远区域或发生灾害)的情况下,无网通信也可以实现通信。 3、不消耗手机流量,费用成本低。 4、不接入公网,具有更好的私密性。 大家一定要明白:无网通信并不是要取代有网通信,而是作为补充手段,在特定场景下使用。 具体是哪些场景呢?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1、地下车库没有基站信号。通过无网通信,可以联系朋友,或者找到自己的车。 2、在沙漠、森林、雪山等地区进行户外探险。没有基站信号,通过无网通信,可以满足队友之间的基本通信需求。(卫星通信费用更加昂贵,适合探险队伍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例如呼救。) 3、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基站信号全部中断。通过无网通信,可以帮助进行救援。(人员被掩埋或被困住时,卫星通信无法使用,而无网通信可以呼叫近距离的救援人员。) 4、在国外旅行,通过无网通信,可以在不产生漫游流量或话费的情况下,与同行亲友保持联系。 5、实现区域社交,让一定区域的用户可以建立社交网络。对讲式的通话,也增加了可玩性。 无网通信的最新趋势和启示 无网通信是这两年才兴起的概念,以前根本没什么人提。 前面说的对讲机和蓝牙两大技术。对讲机因为便宜方便,Push to talk(即按即通),所以一直存在。蓝牙的话,主要是用于耳机、键盘、可穿戴、智能家居等设备,因为功耗低、成本低,简单好用,所以成为一个标准。 现在,手机厂商之所以重点提出无网通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内卷。 在激烈的竞争下,屏幕、摄像头、SoC芯片……能卷的都卷了,所以,要创造一些差异化的优势,找新的“卷点”。 其次,是场景需求。 中短距离的点对点通信,确实存在一些需求场景(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且这些场景越来越普遍。在泛在通信的大目标下,开发这个功能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 第三,是技术探索。 这个其实是最关键的。传统的蓝牙技术,已经很久没有大的突破了,在通信距离、带宽和功耗等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场景的需求。 大家应该会发现,最近几年,终端厂商不仅加大了在全球公共技术标准上的参与和投入,也加大了私有协议的开发力度。 有网通信,例如5G、Wi-Fi,基于公共标准协议,虽然有利于产业链的统一,但标准掌握在少数大企业(主要是运营商和设备商)手里,终端厂商缺乏话语权。像蓝牙这种标准协议,要顾及的方面也很多,涉及太多利益,也不能说动就动。 那么,终端厂商就只能在私有协议方面做文章。 最典型的例子,其实不是手机,而是大疆的无人机。 大疆无人机进行遥控,控制终端(手柄)和无人机之间的通信,就是点对点通信,无网通信。因为传统技术根本无法满足遥控和图传需求,所以,大疆才选择了自研私有协议,可以将控制距离扩展到惊人的10公里以上。 大疆无人机 今年,大疆发布的全新DJI SDR图传,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开发,并采用SDR和Wi-Fi双制式图传技术,支持1080p/60fps传输规格,传输码率高达20Mbps,延时低至35毫秒,图传传输距离最远可达3公里。 在手机终端这边,开发私有协议,一方面是补足现有技术的短板,另一方面是服务于自己旗下产品之间的互联。 大家应该想到了,现在手机厂商通常会推出手机、PAD、笔记本电脑、手表等。那么,这些设备之间的联动、投屏等,也可以基于私有协议。 传统技术,尤其是蓝牙,确实在技术性能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之前,我和大家介绍过星闪。星闪标准在技术指标上,完全是吊打Wi-Fi和蓝牙的。 技术参数对比(背景条件复杂,仅供参考) 这说明,现有主流技术标准并不是完美的。之所以无法替代,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既定的全球标准,很难替换(需要所有厂商或大部分厂商支持)。 最近手机厂商们发布的无网通信,其实本质上都是在蓝牙基础上进行增强,或者开发了类似蓝牙的技术。这些技术利用了手机既有的无线电硬件,然后采用了特殊的协议和算法。 vivo的无网通信技术,主要基于蓝牙和LoRa扩频技术。vivo X200系列手机,可以实现了长达1500米的无网通信。这项技术可以支持SOS文字广播、一对一语音和文字对讲、地图位置显示等功能。 图片来自vivo OPPO的无网通信技术被称为MeshTalk。可以在没有蜂窝网络、Wi-Fi和蓝牙的情况下,实现3000米内的文字、语音传输乃至语音通话。MeshTalk甚至可以支持多台设备以mesh的方式进行自由组网,实现多人群聊。 小米刚刚发布的星辰通信系统,支持“行业首个公里级无网通话”,半径3.5km内,完全无网也能双向通话。据了解,小米的无网通信,也支持mesh组网。 这些无网通信技术,都是自研私有协议,需要在同品牌终端下才能支持,且目前只有部分终端支持。 最后的话 总而言之,开发私有协议,进一步提升终端的通信能力,满足特殊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厂商们的普遍选择。全球统一标准协议在灵活性和定制性方面存在不足,给私有协议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扩大,是否会有新的厂商或技术联盟出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小枣君,36氪经授权发布。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给“关键少数”上的这一课,释放哪些重要信息?
  10月29日,面向“关键少数”的重要一课,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坚持守正创新、讲求科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提出明确要求。   这堂“关键一课”有着怎样的重要背景?总书记的讲话释放哪些重要信息?《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Δ视频: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01   面向“关键少数”的重要一课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作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之后,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是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推进决策部署落实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此类专题研讨班一般在每年年初举行。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7月份召开。3个月后,贯彻全会精神的专题研讨班举行,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此类专题研讨班首次在当年第四季度举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此次专题研讨班的学员包括: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企业、高校,解放军各单位和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   组织“关键少数”以专题研讨班的形式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汇聚合力、推动落实。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现场。(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此次研讨班,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意义重大,时机关键。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全会闭幕至今已满百日。全会召开以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改委会议等重要会议,并赴东中西部地区考察调研,强调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抓好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百日答卷”。   在此背景下,总书记为“关键少数”上关键一课释放鲜明信号,也就是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专题研讨班学员步入会场。(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02   坚持守正创新:重点强调一个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如何引导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全面准确理解全会精神,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科学方法?如何把“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一课”中指明方向。   全会以“六个坚持”指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总书记在10月29日的开班式上,重点强调了“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总书记思虑深远,多次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   全会前夕,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鲜明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全会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10月29日的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现场。   关于“守正”,总书记说,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关于“创新”,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现场。   03   讲求科学方法:重点阐释一组辩证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任务千头万绪,如何抓好落实?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在10月29日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的“四对关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关于改革与法治,总书记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在这次开班式上,总书记强调,既要“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也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关于破与立,总书记也曾作过形象比喻:“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在开班式讲话中,总书记强调,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现场。   关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总书记有过深刻阐述:“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在这次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总书记曾指出,“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   在开班式讲话中,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干部既要当改革促进派,又要当改革实干家。   在这次开班式上,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职责。要“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又要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开班式讲话中,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要加强对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观点的研究和阐释。要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现场悬挂的党徽。(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中国改革开放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时冉   记者丨张璟 郭鸿 程铖 范一鸣 龚琬茹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11个孩子3位母亲,马斯克的秘密家庭庄园曝光
马斯克正在打造家庭庄园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纽约时报》周二发文,曝光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打造的秘密家庭庄园。马斯克崇尚大家庭理念,积极鼓励生育,他希望自己的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彼此相处,但是这个计划也遇到了阻碍。 美国得州有一条安静、绿树成荫的街道,两边到处都是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其中有一栋引人注目:它的面积达到1.44万平方英尺(约合1338平方米),看起来就像是直接从意大利托斯卡纳山丘(乡村别墅聚集地)移植到得州奥斯汀的别墅。 知情人士称,这里就是马斯克一直试图建立家庭庄园的地方。这个庄园非同寻常,能够为他的大家庭生活奠定基础。眼下,这位世界首富正在全力支持特朗普竞选总统。 近几个月来,马斯克告诉身边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至少有11个)和三个母亲中的两个住在相邻的房子里。这样,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就能够彼此相处,马斯克也能分配时间与他们相处。 马斯克把大部分业务搬到了得州 根据两位知情人士提供的信息和公开记录,别墅的正后方是马斯克帮助购买的一栋有六间卧室的豪宅。这两处房产的总价值约为3500万美元。知情人士说,在奥斯汀时,他经常住在距离该豪宅步行约10分钟的第三座豪宅里。 三栋高端住宅,三个母亲,11个孩子,还有一位行事神秘的亿万富翁父亲。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家庭结构,而马斯克似乎想让这个家庭进一步壮大。当他不管理自己的六家公司时,他会痴迷于出生率下降问题。 生存焦虑 作为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的支持者,马斯克坚信增加世界人口的重要性。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他甚至把自己的精子提供给朋友和熟人,包括前独立副总统候选人妮可·沙纳汉(Nicole Shanahan)。但是,沙纳汉拒绝了他。 马斯克一直试图对外隐瞒自己不断壮大的家庭。上述庄园以及他让孩子们住在里面的努力,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与支撑其商业帝国的生存焦虑有关。 出于对化石燃料依赖的担忧,他成为了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早期投资者。他创立了自己的火箭公司SpaceX,这样他就可以在地球变得无法居住的情况下让人类殖民火星。 过去两年里,他越来越关注他眼中的另一个威胁:出生率下降。他认为全球人口崩溃即将到来,这将使人类灭绝。尽管人口统计学家认为他的世界末日预言不太可能实现,但在他拥有的社交媒体公司X上,他一直在鼓励粉丝尽可能多生孩子。“应该将生孩子视为国家紧急事务。”马斯克在6月份发文称。 秘密庄园计划 马斯克把他的大部分业务都搬到了得州,并试图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家庭庄园。但是,这个庄园的起步并不顺利。 其中一位孩子母亲、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高管希冯·齐里斯(Shivon Zilis)已带着她的孩子们搬入了一座住宅,而另一位母亲、艺名为“格莱姆斯”的歌手克莱尔·鲍彻(Claire Boucher)正在与马斯克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抚养权法律斗争,目前尚未搬入。 齐里斯已入住马斯克的庄园 第三位孩子母亲是马斯克的第一任妻子贾斯汀·马斯克(Justine Musk),他们育有五个健在的孩子,年龄都在十几岁或更大一些。如果他们要来拜访,奥斯汀的庄园里仍有地方可以住。不过,马斯克至少和其中的一个孩子关系疏远。 2022年6月,刚满18岁的马斯克儿子泽维尔·亚历山大·马斯克(Xavier Alexander Musk)要求法院正式承认她的性别为女性,改名薇薇安·詹娜·威尔逊(Vivian Jenna Wilson),并断绝与马斯克的父子关系。 一开始,马斯克希望在他和他的公司拥有的数百英亩土地上建立一个家庭庄园。这些土地位于奥斯汀郊区,靠近特斯拉总部。然而,这个想法在特斯拉遭遇一项调查后似乎破裂了。根据《华尔街日报》之前报道,美国司法部开始调查特斯拉的资源是否用于为马斯克个人建造玻璃房子。 2023年8月,马斯克在X上表示,他“不会建造任何类型的房子”。不过,那时他已开始在奥斯汀寻找适合容纳他那日益壮大的家庭的房子,但至少在一位孩子的母亲上出现了问题。 三位知情人士称,他和鲍彻曾经一直住在一条小死胡同里的一套面积6900平方英尺的房子里。当时,他们通过代孕迎来了第三个孩子。 马斯克想在他和鲍彻住的房子旁边买一块地,这样他就可以建造一个私人庄园,让更多的孩子住在里面。但是,鲍彻在2023年夏天搬了出去,她曾形容自己与马斯克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在与马斯克争夺监护权的过程中,她最终离开了奥斯汀。 马斯克正在和鲍彻争夺抚养权 尽管如此,马斯克仍在继续他的购房热潮。据一些房主说,马斯克给他们的报价比房屋价值高出20%到70%。据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有些房主甚至需要签署保密协议才能查看报价。 目前还不清楚马斯克的哪些家人将住在这些房子里。一些已经长大的孩子与他的关系并不亲密,包括他的变性女儿薇薇安。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称,薇薇安“已经死了,被觉醒思维病毒杀死了”。薇薇安则指责马斯克假装关心自己的孩子。“你不是个顾家的男人,”她今年8月在Threads上写道。她拒绝就本文置评。 目前只有齐里斯住在奥斯汀。据三位熟悉她的人说,人们有时会看到她在奥斯汀参加一些活动。今年6月,马斯克向《纽约邮报》证实,他与齐里斯有了第三个孩子。 当马斯克在奥斯汀时,邻居们表示他们可以通过房子门口额外出现的安保人员来判断他是否在家,包括一些没见过他的人。有时,他们会看到宠物美容师来接一只小狗。 邻居们说,他们不知道马斯克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社区,因为他显然很重视隐私。但是,这个社区人口稠密,并没有封闭。 “我只是在想,在拥有那么多钱的情况下,他可能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过一阵子就会做其他事情。”退休牧场主吉姆·刘易斯(Jim Lewis)说,他就住在马斯克的房子附近。 今年9月,流行音乐天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公开支持现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竞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并在她的Instagram帖子上签名为“没有孩子的猫女士”。马斯克在X上发帖说:“好吧,泰勒……你赢了……我会给你一个孩子,用我的生命保护你的猫。” 马斯克的身边人认为,他只是在半开玩笑。(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互联网大厂的“嫡系”战争
文 | 董慧 编辑丨赵磊 今年7月末,在一家大厂的内部会议上,罕见地提到嫡系文化越来越重的问题。 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嫡系这个传统词汇,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交媒体和大厂员工的讨论中。在各家大厂,发展阶段不同,嫡系文化也有轻重,而上述大厂,已经是被认为嫡系文化较轻的一家。 在这次内部会议中,管理层并没有正面回答公司嫡系文化是否加重,也没有给到明确的解决方案。 或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很难回答。 镜相工作室访谈了数位大厂人,他们视角不同,对嫡系文化有着完全相反的定义和态度:非嫡系员工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痛苦;嫡系员工享受这一身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承受着压力,嫡系身份并不稳定;管理者认为有所偏好很正常,“选嫡系”也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在HR看来,嫡系文化算不上是一个真问题,一位HRBP说,80%反馈不公平的案例来源于下属与领导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真切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互联网大厂的嫡系文化真的在加重吗? 倾斜的信息、资源和关系 提起那位嫡系同事,作为非嫡系的刘楚感触复杂:“我们诟病,不屑去做,但是别人真的去做(嫡系),并且做得好了,我们就是看不惯。可以说是清高,可以说是嫉妒,也可以说是真的不屑。” 嫡系的确值得嫉妒。对方和刘楚差不多大,都是去年刚毕业就加入这家互联网中厂,但嫡系永远知道最多的信息,拿到最好的资源。 初期业务的年度目标需要反复商讨、制定,但内部讨论会议只有嫡系能去参加。其他业务线的经验分享会,领导从不把线上会议链接转发给所有人,但她和嫡系也不避讳,直接在工位参会并讨论,其他人只能“眼巴巴”看到两人屏幕上闪过分享画面。 组内业务按区域分,嫡系被分到了“哪怕不用做、业绩都好”的版块,尽管她不知道区域内各个城市在哪里、有什么特色。刘楚觉得对方很多策略根本没有用,但耐不住好区域总有自然增长。 除了增长,员工KPI还看项目完成度,而组里的项目几乎都分给了嫡系一个人。特别是今年一个核心项目从0到1搭建,没有一个非嫡系员工事先知情。直到领导、嫡系和部门主管开了两次会议、商讨完工作方向,嫡系把组里员工的分工定好,大家才从文档里了解到项目的情况。 有人试图向领导求项目,被当面拒绝,并评价目的性太强;还有人在1on1环节反复争取,只分到一个两年前就因没有收益而终止的老项目——明眼人都知道那个项目ROI很低,重启之后大概率还是没有结果。 其实刘楚也不是没有成为嫡系的机会。 她算得上组里的早期员工,还是领导亲自招进去的校招生。相比已经工作很久的老员工,校招生是一张白纸,意味着小到一份汇报材料、PPT的撰写,大到工作思维、对公司的理解,都将被领导塑造,也更容易成为嫡系。 刚进团队时,领导对所有人都热情。刘楚一度觉得对方像姐姐、妈妈,经验丰富又热心,下班后领导还会把车停在公司楼下,让大家去和她谈心。但不久刘楚发现,许多人在谈心时刻和领导分享的困惑、不解、吐槽会被她外传。领导还会私聊表达对其他人的不满,一个下属在工位和她发生争执时,被她同步打字吐槽给其他人;她也会私下传播竞争对手的婚姻状况、对方在汇报时被部门老板挑战的细节,这些都让刘楚对领导最初的好心产生怀疑。 拒绝成为嫡系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刘楚想要拥有自己的时间。 嫡系同事几乎把全部私人时间花在了领导身上,工作日带早餐,中午替领导热饭、洗碗,晚餐也如此。到了周末,两人约着出去玩。汇报前夕,嫡系还拥有去领导家写材料、被额外指导的权利。 嫡系被诟病的原因通常是不具备足够强的能力,却拥有信息和资源的倾斜。图源:《Play Game》截图 初入职场的年轻员工们还没放弃对职场公平和自我成长的期待,他们试图通过其他渠道反馈,但只得到一句,“工作就是不公平的,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喜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位同事在绩效反馈时匿名投诉领导资源分配不公平,并提出建议,结果全组人被领导一个个追问,“像玩狼人杀一样”,因为种种原因,打低分的人很快离职。 和刘楚一样,非嫡系员工陈雨宁也感受过信息、资源以及关系倾斜带来的痛苦。 同组的嫡系员工升为虚线小组长后(虚线领导指没有实际管理职级),成为几乎所有项目的项目经理,会把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又给自己的嫡系——另一个校招进公司的同龄人,而包括陈雨宁在内的其他员工只能分到一些边角料。 陈雨宁和嫡系小组长反复沟通过好几次,对方总说,项目时间比较紧,谁有经验谁来。“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对于项目经理来说,指标是整个项目做得好。但是永远都分给她(嫡系),剩下的人岂不是永远都只能干这些活,永远都没有办法成长?我在这个团队的意义是什么呢?” 除了得不到资源,陈雨宁还经历过嫡系小组长抢功、在她和领导中间递话时歪曲隐瞒等糟心事,最后她选择从大厂主动离职,去备考公务员。 她知道公务员里同样存在和领导搞好关系才能晋升的规则,甚至更严重,但她觉得至少在那个体系里能安安稳稳过好自己的生活,“就算我人际关系再差,情商再低,我在那儿躺着就行。不像我之前每天加班到三、四点钟,心突突跳,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生活,也得不到任何好处,把生活和工作都搞砸了”。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会自然习得培养嫡系的规则。至少,在互联网大厂待了8年的徐远,曾经尝试过塑造一个公平的职场环境。 他评价自己是个感性、有共情能力的人,没读过一本管理学的书,“翻一翻就觉得好痛苦,什么东西”,更爱看哲学书。最近他正在读丹麦作家斯文·布林克曼的《生命的立场》,书里探讨了“10个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主义思想”,“指导我们抵抗日益严重的工具化和功利性思维”。 四年前刚升为管理者时,徐远给自己定下目标:他想让下属都能在自己的团队工作得开心,每个人都能获得成长。 他在意组里十多个员工每个人的感受。一旦有人对工作分配不满,他会考量能力合理性后尽可能满足对方,进行内部调整。察觉到下属对自己不满时,他甚至不敢和对方说话,“我会觉得对不起他,会怀疑自己,他因为我而不开心,我肯定有问题”。 考虑每个人感受的结果是,他发现所有人都对他不满意——反馈意见后得到调整的员工“尝到了甜头”,一旦换完后不满意,还会得寸进尺;被调整的员工觉得自己成了“非嫡系”,分配到的工作配不上他们的能力。绩效期,徐远收到下属的评价,说他“管太多”“任务分配有问题,总是变来变去”。 徐远觉得委屈,也觉得艰难——大厂有一套面向管理者的课程和学习文档,但那只限于理念,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更好。 一次私下和领导吃饭,他和对方在饭桌上吵了起来,“我的怨气来源于他‘既要又要’,他既要看到我对人的培养,告诉我要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但每件事他也要结果”。 这是每个管理者所要面临的选择,也是非嫡系痛苦的来源:人的成长,和整个团队目标的完成,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或许是喝了酒,也或许是心里情绪积压了太久,徐远忍不住对领导说:“如果你要结果,我给你好的结果就行。是不是只要团队没有大面积离职、投诉就可以?” 领导觉得他太偏激,最后撂下一句:“既然你就要结果,我就看这件事你做得怎么样。” 领导口中的“这件事”是一个从0到1的重点项目。徐远选择让两位刚转岗来的新员工接手,而不是已经在团队中表现良好的老员工。原因除了新员工的评价不错、职级偏高,还有徐远还没放下的理想化理念——表达善意,要让团队接纳新员工,而不是让别人做边角料的工作。 第一个OKR周期,两个新员工就表现不佳。徐远认为他们对用户理解程度和自身高职级并不匹配,也没有对数据做足够的拆解,过程中他不得不花“非常非常多额外的精力”进行纠偏。OKR周期结束,领导建议徐远不要再给新员工机会,趁早换人,也给徐远打了偏低的绩效,但徐远还想再试一次,不想直接把人“打入死牢”。 第二个OKR周期开始,项目推向市场,多项数据指标不符预期,甚至合作方直接来投诉,徐远没再等到周期结束,决定立马换人,让老员工接手。 项目最后没有失控,但也没有达到领导预期,徐远也为纠偏过程中付出的额外精力感到疲惫。两年内耗、算得上“失败”的管理后,他放弃了做一个理想主义式的管理者。 他不觉得这是一场失败的公平实验,只能算得上是自己缺少管理经验时的尝试,一次有些痛苦的成长。 刚成为管理者的前两年,徐远常常内耗。图源:网络 现在,他不再坚持“视人为人,把人作为目标而不是手段”的初期想法。他说自己把人看做工具——他是老板完成任务的工具,下属也是他完成任务的工具,所有人的评估标准是能否完成他的OKR,“人的工具化是现代性的必然状态”。 他有几位长期重用的下属,占团队人数的三分之一,总能优先获得更重要的项目。他不认为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嫡系,“嫡系已经被被泛化成很多失意者对得意者的一种攻击”,他更愿意称他们为得力干将,是自己基于理性判断而选出的能力强、表现稳定的优秀员工。 但他仍然保持最大化的公正。他会主动、刻意避免和下属建立私人关系,不闲聊,所以办公室常常是安静的;从不和员工一起吃午饭,加班不管多晚也不会约员工出去聚餐;周末不和员工出去玩,尽管和其中一些人有相似的兴趣爱好。 他也不会人为制造信息差。OKR怎么设定,下一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哪个员工和重点的关联度最高,所有重要内容只在周会上讨论,并给出理由。团队没有任何微信群,信息只在工作软件上聊,有三分之二员工的微信甚至是一次团建的时候他才加上。 在大厂HRBP陈溪看来,徐远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结果,“但他还只到了第二阶段”。下一个阶段,会是“把情感因素套在壳子上,内里是非常理智的,尽量用核心利益去驱动思考问题”。 对于这一点,待过三家大厂的何逸游更懂。 上一份工作,担任实线小组长的她手下有4个正职。公开场合,她跟所有人都保持距离,避免让下属觉得自己有所偏好。私下1on1对话,她会和员工谈心,提供情绪价值,指点对方,或是聊一些看上去是秘密的信息。“说出来的话肯定有一些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她觉得自己内心并没有真的偏好,只是通过沟通方式让对方产生成为自己嫡系的感觉,“本质上所有的策略其实都是服务于我”。 做嫡系,并不容易 徐远很能理解那些想要培养嫡系的管理者:用私人关系去笼络能力不错的员工,能够减少他们流失的可能性。领导也有“人性的弱点”,渴望获得情绪价值,“楼下抽烟的时候有个伴,聊聊天,还能交换一下信息差”。 另外,嫡系从不会说不,指哪打哪,不需要领导过多的解释,也节约了管理成本。所以互联网上,嫡系们常常被抨击,但在互联网公司里,永远都有想要成为嫡系的员工,和想要拥有嫡系的领导。 只是要建立以及维护嫡系关系,也没那么简单。 时间很重要。陈溪说,嫡系最容易出现在两种场景,第一种是团队初期搭建环节,这时候有大量的用人需求,管理者更希望内推自己认识的人;第二种是业务发展趋于稳定,管理者在岗位上至少待了两三年,跟着他一起的初始成员自然而然形成了圈子。 杨季属于第一种。从实习到现在,她只跟过一位领导,在一家大厂入职刚满半年时,就跟着对方跳到了另一家。 四年前的一个加班夜,办公室只剩下杨季和领导。领导把她叫到会议室,坦言自己即将离职,并给杨季两个方案,一是留在原公司,领导会向新上级推荐杨季,二是跟着自己跳槽去新公司——那是杨季认定自己真的成为领导嫡系的一刻。 跟业务还是跟领导,也是大厂经典选择题,但杨季当场就决定要跟着对方。尽管她才正式入职现公司3个月,也对于新公司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什么是自己?杨季问过领导,对方解释是因为她有跨专业背景,能力不错,还有些天真的“傻”——一块实习的应届生有8个,最后被告知没有转正名额、只能走外包时,其他人都选择离开,只有杨季和另一个人还打算留下。但领导不知道的是,杨季也在赌,赌竞争者变少后事情会有转机,自己能够转正。 领导遵守承诺,在跳槽3个月后把杨季招进了新大厂。团队老员工都心知肚明,杨季是嫡系——从一家公司来,先后脚到,太明显。但他们也没有排挤杨季,主要是她年龄太小,工作经验也少,没什么威胁。 互联网公司,不缺想要成为嫡系的员工,和想要拥有嫡系的领导。图源:视觉中国 适应比杨季想得更难,入职第一年都是痛苦的磨合期。 新业务和原来的工作完全不同,她需要从头学起;疫情让业务不好做,所有人都没有好项目,杨季的项目也连着做死了两个。更让她受折磨的是,新公司汇报制度很强,任何事至少要汇报到+3以上的领导并获得同意后,才能真正开始做,而前司机制灵活,更看重想法的迅速落地。头一年时间,杨季都在疯狂学习如何汇报和做PPT。 “那段时间,我知道我是领导的嫡系,但是我并不能感受到任何成为嫡系的好处”,她希望领导就像对待普通员工一样对待她,不关注她,这样她就不会有必须把业务做到最好、让领导满意的压力——其他同事都在这家公司待了很久,已经享受到早期互联网行业带来的红利,没有太多争抢的想法,只想做出个普通绩效,不被裁掉就好。 但领导频繁找她,在会议室、茶水间、餐厅,和她聊工作,聊发展,聊情绪问题,有一个月甚至让她“像个实习生一样”按照自己说的方法去做项目,每天汇报进度。 “她不希望我摆烂,因为她不能打自己的脸。”杨季说,“她是信任我,向+2、+3保证我是个宝,力排众议把我招进‘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地方。如果我走了,她的领导大概率会不相信她。”所以即使再痛苦,再怎样和父母、朋友以及心理医生倾诉,她也从没在领导面前提过自己想要放弃不干,即便她曾动过这个念头。 转机发生在第三个项目。由于市场变好,杨季也累积到经验,业务上越来越顺手,数据表现也越来越好。她也慢慢感受到了嫡系带来的好处:领导会帮她挑选好项目,也会把她划分到梯队中靠前的位置,这样她就能拿到更多的奖金分成。她还被带着去参加和其他部门的饭局,获得直接汇报给更上级的机会,在很短时间里晋升了两级。 徐远看到过一个和杨季相似的例子,但结局完全相反:一位管理者在组织架构变化后跳到了新地方,也带去了原来的下属。但该管理者并没有受到更高层的赏识,“受不了了”,选择主动离职,而他带过来的下属,由于被认为是嫡系,大家对他有所偏见,也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徐远感到可惜。他认识那位下属,“能力是真的很不错,我觉得是被反噬了”——不管是真嫡系,还是靠能力成为得力助手,只要在外界看来与领导绑定,就会被贴上嫡系标签,一旦领导发生变动,“嫡系”就会被影响。 另外,嫡系的身份本身就不稳定,如果领导需要考量更大的利益,嫡系也能被放弃。何逸游在三家互联网大厂工作过,她曾经历过作为领导的嫡系在“大局”面前被领导放弃,从此不想再卷入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决定“瞎混日子”,拿个差不多的绩效就行。 但在下一家公司,业务逐渐趋于稳定,人比要干的事多,想要拿到一个合格的绩效,必须得卷关系。所以她又调整了策略,开始“舔”领导:领导爱运动,她去加油打气;领导赢了比赛,她会拉着同事攒局为领导庆祝;出去旅游,给领导带礼物;聊天时哄着对方,夸对方想得聪明、全面。 “本质上都没有用,我都觉得他要干掉我了。”因为她的资历、能力都让领导感受到了威胁。 但她也想开了,嫡系并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就算有业绩,会向上管理,也强求不来,“人和人的关系,取决于你对他的利益有没有正向作用。没有,你就是要被干掉的那个”。 制度能解决吗? 绩效期往往是陈溪收到最多关于嫡系文化与不公平待遇投诉的时候。 一旦接到投诉,HRBP的工作就会变为听员工反映的所有信息,调查周边信息,收集其他人的反馈,最后得出判断。但这么多年工作下来,这位资深HRBP发现80%反映不公平的问题,并不是由嫡系引起,而是出在了沟通上——领导与下属存在信息差,导致员工感受到工作分配以及绩效评估结果上的不公平,“和其他人没有关系”。 在多家互联网公司做过HRBP的温茜也认同这一点。她的工作之一是协助领导者做出“最优”用人决策。 一项决策的评价标准有3个维度:帮助业务取得成功,对组织稳定性产生影响,帮助员工在职场上取得持续成功。成熟的管理者需要在3个维度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点,而经验不足的初级管理者往往会更考虑业务,忽略对组织和人才可能造成的影响。 HRBP和管理者们常说“职场没有绝对的公平”。尽管他们不会直接告诉员工,但大家心里都清楚,“第一目标当然是业务的稳定性,以及业务最终产生好的结果。说得残忍一点,过程中当然有个体的牺牲,个人发展诉求是要远远低于组织的”。 温茜举了个例子:假设一个团队有能力不错的员工a和b,以及一位能力一般的员工c,当管理者选择c去负责某个新项目时,他的考量或许是a和b需要维持现有的角色,持续带来整个团队基础盘的成功,而c去打拓展盘,“就像做投资,a和b是定存,c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成不成都可以,但基础业务不能放”。但在a和b视角里,这是管理者对大家能力的误判,如果新项目成功,a和b会有更大的不满。 而管理者们往往不会告知下属自己做决策的过程,最后,“大家只能用一种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去诠释决策背后的合理性,更愿意相信是管理者看走了眼,或是他有偏爱,而不是自己技不如人”。 至于剩下20%真正不公平、需要HRBP介入的案例,陈溪的衡量标准是,给项目结果造成巨大影响,员工绩效结果与实际表现有明显偏差,以及整个团队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导向出现问题,但这些都靠HRBP仔细把握。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障最大程度的公平,每家互联网公司都设计、并且不断完善着一套人才管理制度。 第一步是在招人上。陈溪会在招聘时使用一套完整的人才画像模型,通过特定问题能够看到面试者的工作方法、行为准则、核心特质与公司文化是否匹配,“能够拆得非常非常细”。如果从根本上不匹配,就行使一票否决权。 接着是考核制度。许多公司都有的360环评制度,不只涉及直接领导,还包括更高职级的负责人,以及交叉业务的同事。温茜说,对管理者的考核,除了业绩,还有额外的考核标准,比如人才培养率、离职率等。“当有越来越多的评估机制时,每一个人都会更审慎做决定。” 但这套规避机制往往只对中低层员工起效。 对于HRBP也很难观察清楚以及介入的高层,他们有着更隐蔽又更深的关系网,更在意管理范畴,而不是绩效目标。一旦这群人出现问题,破坏力更强。 一位前大厂员工曾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短暂待了2个月,就决定离职。部门负责人布置任务时,常常不说清楚到底要下属做什么,一份内部存档的海报会反复修改5至10次,并且每天都会推翻前一天的要求。该员工试图转岗,但去各个部门面试,都没人接收。直到离职之后,他得知原来部门领导是公司CEO的亲戚,才觉得一切合理起来,“所以无论部门有多么不稳定,多么没产出,所有人都和领导相处不来,她都没有危机感,人力也不去调查”。 互联网大厂的机会越来越少,让一些员工感受到嫡系文化在加重。图源:视觉中国 最后,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互联网大厂们的嫡系文化,真的在加重吗? 陈溪和温茜都觉得,从整个公司层面,嫡系文化并没有加重的趋势,“至少员工向我提及‘嫡系’这个词的频率并没有越来越高”。相比之下,被大厂们放在治疗优先位的大公司病,越来越长的会议,越来越卷的汇报,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工作效率。 但身处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感受有所不同。 一位互联网大厂在职员工说,几年前自己所处部门快速扩张、收益好的时候,表现好的员工还有机会“往上冲一冲”。最近两年业务紧缩,head count和资源都跟着减少,晋升也变得更加激烈,领导在分配工作时更偏向自己的老部下,裁员名额则留给了新成立的子业务。 这很正常。“当选择是蓝海时,你是不怕试错的,所以管理者会让每个人都去试一试,他要的是最快的解法。当机会越来越少,他只会选择更优的解法。”温茜解释道。 只是,如果规则都是合理的,安排都是正常的,非嫡系们的出路在哪呢? 徐远仍然还记得刚成为管理者时,要给下属打低绩效、以及辞退对方的痛苦——自己敲打键盘的那一下,就能否定一个人一整年的努力和工作,以及决定对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状态。 一位低职级员工性格内向,能力相对一般,做的都是脏活,但基本不需要徐远投入精力去管她,做事也从来没出过问题。可是徐远必须得打出一个低绩效。 和徐远沟通时,那位员工哭着问为什么自己是最差绩效。“我没有办法面对她。她创造的价值在整个团队里是最低的。但这个事情肯定是有我的责任,是我把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给她。但如果给她更重要的事情,能力比她好的人,又能做什么呢?” 徐远说:“我也是被这个规则所捆绑的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