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揭晓
  新华社长沙10月20日电(记者王鹏、张玉洁)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20日晚在湖南长沙揭晓,《三体》获最佳电视剧。  10月20日,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获最佳女主角。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演员奖项方面,范伟凭借《漫长的季节》获最佳男主角,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获最佳女主角,王景春凭借《警察荣誉》获最佳男配角,高叶凭借《狂飙》获最佳女配角。 10月20日,王景春凭借《警察荣誉》获最佳男配角。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问苍茫》《风吹半夏》《去有风的地方》《县委大院》《狂飙》《梦华录》《漫长的季节》《繁花》获优秀电视剧。杨磊凭借《三体》获最佳电视剧导演,秦雯凭借《繁花》获最佳电视剧编剧。 《三体》获最佳电视剧(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此外,《声生不息·宝岛季》获最佳电视综艺(文艺)节目,《巴金》《黄河安澜》获最佳电视纪录片,何炅获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熊出没之小小世界》获最佳电视动画片。 10月20日,何炅(左)获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游本昌、张绍林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视)。   当晚,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暨第15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式晚会举行,汇聚近两年的优秀电视作品,铺展开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美好画卷。   此外,本届金鹰节期间,还举办了“追寻文脉、对话青年”文艺工作者进校园活动,文艺工作者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岳麓书院,围绕繁荣文艺创作话题同师生开展对话交流。
漳州东山澳角村:耕海牧渔忙秋收
澳角村渔民展示从海上捕获的海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人民网 李昌乾摄 在澳角村,海鲜刚“登陆”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购。人民网 李昌乾摄   眼下,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码头汽笛悠扬,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徐徐靠港,一片繁忙景象。   澳角村三面临海,是一个以渔业生产发达、自然风光优美而闻名的渔村。近年来,该村走出了一条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新路子——在海上,发展深水网箱1110口、各类吊养660亩;在岸上,拥有海水养殖场128家;拥有电商企业117家,借力互联网让海鲜“游”向千家万户餐桌,2023年销售额达3.5亿元。   澳角村“海上粮仓”为村民增收,渔旅融合让更多村民端上“旅游饭碗”。2023年,该村社会总产值达15.5亿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 渔船停在岸边卸下渔货。人民网 李昌乾摄 渔民忙着搬运从海里捕捞上来的海鲜。人民网 李昌乾摄 渔船载着从海上捕获的海鲜准备靠岸。人民网 李昌乾摄 澳角村渔港一片忙碌景象。人民网 李昌乾摄 正对大海的澳角村电商民宿一条街。人民网 李昌乾摄 网络主播正在推介当地海鲜加工产品。人民网 李昌乾摄 游客采购当地海鲜加工产品。人民网 李昌乾摄 风光旖旎的澳角村。人民网 李昌乾摄
2024无锡江阴市经贸合作洽谈会召开 签约项目总投资758亿元
  近日,以“开放共享 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24江阴经贸合作洽谈会在江阴大剧院召开。来自海内外的数百名嘉宾和客商齐聚江阴,畅叙友情、畅谈合作、畅想未来。 活动现场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向现场嘉宾和客商描绘了“这就是江阴”的现实模样。许峰说,产业转型正奋进,这就是江阴,江阴全面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全面焕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起势、未来产业全面布局,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成为全省县级市唯一制造强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创新动能正澎湃,这就是江阴,“霞客之光”揭榜挂帅攻关计划成果丰硕,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双星闪耀,各类人才在江阴享有备受礼遇的荣誉感、舒适便利的获得感、才尽其用的成就感;开放包容正当时,这就是江阴,江阴大力提升城市开放能级,沪宁沿江高铁、锡澄轨道S1线相继通车,第二过江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加快推进,各大功能区华丽亮相,江阴港、综保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列队以待,“跨境电商+产业带”“国际物流+海外仓”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让每家企业、每个项目都能在江阴找到发展壮大最温暖的港湾、展翅腾飞最广阔的未来;此心安处正幸福,这就是江阴,江阴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在这里能在“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一江一河城市T台欣赏到长河落日的辽阔壮美,能享受到连创全省第一的“澄心办·办澄事”营商环境,让海内外客商都能感受到“来了就是江阴人,此心安处是吾乡”。许峰表示,江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呼唤天下英才共襄盛举,江阴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期待在座嘉宾、客商倾情加盟。 签约仪式   会上,“江阴青锐投资促进联盟”成立仪式、“最佳招商合伙人”颁奖仪式、“产业链首席顾问”聘任仪式举行,《江阴投资环境白皮书》正式发布。现场还举行了重点重大项目签约仪式,41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415亿元。截至10月18日,江阴经洽会已签约项目181个,总投资75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166个,总投资604亿元;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22亿美元。此外,2024江阴经贸合作洽谈会期间,江阴市计划举办系列招商活动25场。(文/图 江萱)
大连国际冬泳节暨金石滩惠民旅游文化季启幕
国内外冬泳健儿们不惧寒冷跃入大海,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受访单位供图   10月19日,2024(第二十三届)大连国际冬泳节暨金石滩惠民旅游文化季在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快乐海岸3号门启幕,来自贵州、四川、浙江、江苏等14个省35个市及俄罗斯的43支代表队近2000名冬游爱好者参加开幕式。   来自全国各地的冬游爱好者在开幕式上的精彩队列展演,直接将十里黄金海岸的“热力值”拉满。随着发令笛声响起,冬泳健儿们不惧寒冷跃入大海,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成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届冬泳节除了群众性冬游活动,还包括公开水域1000米、400米、200米个人项目和6×200米男女接力赛事,在昨日下午和今日分别展开激烈角逐。   随着冬泳节启幕,2024年金石滩惠民旅游文化季也同步开启。金石滩旅游集团向广大市民游客推出“慢享金石滩 旅游惠民一卡通”,开启冬季文旅消费新热潮。市民游客持卡便可更便捷、更实惠地享受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大黑山等11大景点超长有效期的无限畅游,并可享受温泉、餐饮、住宿、观影等8大持卡福利。详情可通过大连金石滩旅游微信公众号了解。   本届国际冬泳节开幕,也奏响了金石滩冬季活动的序曲,接下来陆续推出的温泉节、冰雪节等多元化、高品质、沉浸式活动,将有效带动度假区冬季旅游,让金石滩成为广大市民游客冬季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记者 郑鸿)
天地之中再起武林风
  天地之中看郑州,中岳嵩山少林功。10月19日,在这“最是橙红橘绿时”的深秋,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暨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大赛在武术之乡登封精彩亮相。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当天,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运动员、武术爱好者汇聚“功夫郑州”,共同感受少林功夫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嵩山之间,少室之巅,禅宗祖庭,天下武宗。少林功夫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视作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一入登封,一幅少林功夫和世界“共武”的恢宏画卷便铺展开来。“这场武林大会太有排面了”“被少林功夫硬控了”“一招一式尽显武术风采”……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震撼人心。   这是一场“行走中的少林武术博物馆之旅”。   在嵩山少林风景区核心打造长达1.5公里“少林世界”表演方阵,沉浸演绎横跨1500多年、源远流长的少林故事,展示“功夫圣地”的真功夫。   以少林功夫文化为基点,从嵩山少林寺到开幕场地全长13公里路线上,分溯源少林、绝艺少林、薪火少林三部分表演,3万名功夫小子演绎少林武术的传播之路,十八般兵器、七十二绝技各显其能,让四海宾朋切身体会到少林武术的枝繁叶茂、守正创新。   “一路精彩不断、惊喜连连。”虽然多次到登封,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还是被感染到了,“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少林功夫真神奇。”   第一次来郑州,世界非遗保护与发展基金组织主席格雷戈里·科申鲍姆感触颇深,他用手势比划着说:“打心眼里感觉不可思议,武术这么多元、厉害,文化底蕴这么深远,以后我会带更多的人来郑州学习交流。”   天地之中,武动世界。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既是切磋技艺、以武会友的舞台,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本届武术节参赛国家多、赛事设置全、参赛人数多,创历史新高。   这是一场“源武少林、美美与共”的功夫盛会。   在塔沟武校万余平方米的五环演武场,文艺展演惊艳众人。“开山门·传武韵禅心”“立天地·合四海之音”“聚八方·邀神州共武”三个篇章接续上演,功夫元素贯串始终,数千人武术阵列变换自如,充分演绎世界与少林的双向交流,生动展现文化河南、功夫郑州的时代魅力。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优美动听的主题曲《牧羊曲》家喻户晓。   一旁是华夏古典器乐,一旁是西方管弦乐器;一边是少林武僧团表演,一边是来自国外的武术爱好者展演,《牧羊曲》原唱郑绪岚立于中央,重新诠释这首经典歌曲,掀起一波感人至深的“回忆杀”,东西方文明于此和谐交响。   “老少爷们、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打一段八段锦,弘扬中国武术精神。”功夫明星于荣光也来到现场,和数百名演员共做少林八段锦,传达“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理念。   外国歌手搭配功夫女团,用流利的中文演唱,这样自然“混搭”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俄罗斯歌手Katy唱响融合了中国戏曲韵律的歌曲《回马枪》惊艳全场,东西方文化的璀璨碰撞在这一刻更加具象。   这样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最后,2400平米的巨幅五星红旗平悬在武术方阵上方,少林功夫表演者组成“为国争光”四个大字,定格成一幅壮观辽阔的画卷。“这是中国武术的精神所向。”塔沟武校教练张艳霞说,“开幕式展演环节,表演者多是武校学生,近半个月刻苦训练,就是要完美展现这股子精气神。”   少林功夫的魅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桥梁。   玻利维亚前外长费尔南多·瓦纳库尼是少林功夫的“铁杆粉丝”,他连续多届参加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次来,都能感受到少林功夫文化一直在不断创新发展,学习少林功夫和中国文化带给我强大力量,这是我一生最好的课程。”   “中国功夫,中!”巴基斯坦自媒体达人美月被深深吸引了,她不时拿着手机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以前也来过少林寺,了解的并不全面,这次活动非常精彩,都是真功夫。”   身着功夫短衫,西班牙人潘阿里在武术节上饶有兴致地展示起练习多年的少林“硬功夫”。他来中国已经15年了,从事文化翻译工作,算得上一个“中国通”,“这次专门来交流、感受武术节,希望能够将包括少林功夫在内的优秀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到海外。”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天地之中再起少林风,生生不息续写新传奇。(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以赛育才 从成都走向世界
  原标题:从服务赛事到赛事运行专家 以赛育才 从成都走向世界 四川国际网球中心   当记者走进四川国际网球中心媒体工作间,一张熟悉的笑脸映入眼帘,与刘萍的初次相识也是在这间办公室。2018年秋天,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的她第一次服务于国际网联世界网球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6年过去了,当她再次回到这项赛事时,已经是独挡一面的赛事运行专家,负责这次比赛的信息收集、球员活动、媒体服务……这是一场承载着未来与梦想的网球赛。10年间,它让成都成为世界网坛冠军的摇篮,也为这座城市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体育人才,成为世界赛事建设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她从成都走向世界体育大舞台   刘萍是一位成都妹子,读初中的时候因为看见李娜在法网夺冠,她开始慢慢了解网球。德约科维奇是她第一个网球偶像,也伴随她进入了网球的世界。2018年,在上海读大四的她看见“成都网球季”系列赛事招聘赛事服务人员,就主动投了简历,利用课余时间专程回到家乡成都,第一次与国际网联世界网球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有了亲密接触,“当时主要参与球员活动和维护社交媒体,也和来参赛的‘小朋友’建立了非常好的连接,对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选择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刘萍说道。   从那之后,刘萍连续服务于成都网球的多项赛事,自己也逐步成长起来,研究生毕业之后,她毅然加入体育行业,成为一名专业赛事服务人员,服务于国际国内的各项赛事中。刘萍说:“去年我服务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印象最深刻的是遇见了2018年来成都参赛的小朋友,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所以我们最终能够在大满贯这样的舞台上相遇。”   除了成都网球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这些网球垂直领域的赛事之外,她这两年还参与了成都大运会、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杭州亚运会、全国第一届学青会等重大赛事,“我自己的职业道路是从这项赛事开始的,时隔6年能够再次回到这里,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刘萍说道。   培育出一支成熟的赛事运营团队   今年国际网联世界网球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开赛的第一天,比赛在开始20分钟后就因为下雨而被迫中断。一个多小时雨停后,赛事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在清理掉场地内积水后,用鼓风机吹干场地的同时,工作人员也拿来毛巾进行吸水,并且大家一起用毛巾“扇风”的方式让场地尽快干透。雨停30分钟后,比赛得以恢复。   “这都是历届赛事积累下来的经验,网球比赛遇到下雨天是常事,所以我们也有一整套的处理方案,以确保赛事的正常运行。这样类似的预案我们还有非常多,涉及比赛的各个方面。”四川国际网球中心竞赛经理刘彬介绍说。   四川国际网球中心作为“成都网球季”系列赛事的举办地,办赛经验不断丰富,参赛选手也纷纷为成都点赞。世界青少年排名第一的女子选手爱默生·琼斯在打了两轮比赛后直言:“在成都打球的体验感非常好,不但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参与,赛事组织也非常专业,我非常喜欢成都。”四川国际网球中心这些年还参与了2019年世警会和2023年成都大运会网球赛事的运营,均得到好评,也不断吸引着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落户成都。刘彬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团队也是跟随国际网联世界网球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不断成长起来的,从最早开始向国内从事网球运营的公司学习,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赛事运营模式,也打造出一支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随着这个团队的成长,也更加促进这个赛事的发展与进步。”   成都是一座拥有千年运动基因的城市,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射箭运动早在古蜀时代就已盛行。如今,一流的场馆设施,成熟的体育人才越来越多,不断为成都体育发展蓄力,每一项赛事都是成都通向世界赛事名城的阶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浩 文/图
内引外联,构建便利地示范区
  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一家光伏玻璃生产企业,机器人正在自动化作业。林启波/摄   走进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公路上车辆往来如梭,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不远处铁山港东岸码头装卸货物一派繁忙,园区产品下线后直接上船出海销往国内外市场……   依托高品质石英砂资源、港口区位交通等优势,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成功吸引了光伏玻璃、新能源设备制造、氧化铝及铝精深加工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点项目落地,培育了新的产业集群,成为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的一颗明珠。   抢抓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重大机遇,沿边临港产业园成为客商眼中的“香饽饽”。   “园区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铁山东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的关键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要跟上,包括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需要升级。   整合资源资金,改善园区环境,提升产业承载能力迫在眉睫。今年年初,广西交投物流集团与北海市合浦县政府开展合作,在全区率先推行合作共建园区新模式。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在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优势,为产业园区量身定制基建设施建设方案,细到加油站和新能源充电桩,都在规划建设中。”项目施工现场,广西交投园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国才向记者介绍。   目前,广西交投物流集团已实施第二供水厂、水循环、租赁住房和合浦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等首批项目,总投资预计3.5亿元,有力助推园区“硬件”提档升级。   社会资本的引入,为产业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今年以来,我区各地加快推动“2+N”“3+N”各类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各市与央企、国企、外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项目超过40个,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推动园区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是打造便利地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拓展东西部产业协作、有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阵地。   走进凭祥产业园,中科阿尔法1.2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里,SMT贴片机满负荷运转,手机充电器等多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中科阿尔法科技有限公司相中凭祥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选择落地凭祥产业园。   “我们把生产线放在凭祥,口岸优势突出,计划明年在越南设立销售公司,想在越南打开市场。”凭祥中科阿尔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兰云颇有信心,“预计明年公司将实现产值1.5亿元。”   凭祥产业园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广西4个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之一。今年以来,园区强化要素保障,加大项目招引,构建2小时通达南宁和越南北江省、北宁省的供应链产业链经济圈,吸引新松科技、中科阿尔法科技等一批国内制造企业落户。   如今,在三诺数字、良维电子等一批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凭祥产业园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今年1—8月,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7.4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7%。   近日,一批进口铜精矿在防城口岸完成放射性检测后,依托铜精矿车辆运输信息化监控平台,顺势直提到企业仓库,经海关检验合格后快速放行。   “现在铜精矿一到港,我们就能马上派车拉到仓库里,每年可节省转堆及货损等成本4000万元。”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供应销售部经理周才德打心底为改革叫好。   这是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广西首个优化进口铜精矿检验监管模式试点的应用场景。这项通关便利化改革,有力保障铜精矿、煤炭、大豆等原材料进口,为园区企业加快开拓东盟市场,推动钢铁、麦芽等产品出口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盟国家提供了支撑。   以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为统领,我区细化园区发展改革举措,围绕“6个便利化”落地园区,提升内引外联开放功能,突出场景、聚能、协同,扎实推动“4+3+7”产业园区矩阵高质量发展,努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便利地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据了解,今年1—8月,沿边临港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38%;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12%。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合作区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红梅 见习记者 刘俊聪)
2024环广西世巡赛圆满收官 范埃特维尔特获得总成绩冠军
  10月20日,2024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以下简称“2024环广西世巡赛”)展开第六赛段暨收官赛段的争夺。经过5圈共134.3公里的比拼,比赛最终迎来大集团冲刺,巴林胜利车队的马特维茨·戈夫卡获得赛段冠军。乐透车队的莱纳特·范埃特维尔特夺得总成绩冠军。   莱纳特·范埃特维尔特登上领奖台 供图 2024环广西世巡赛组委会   2024环广西世巡赛第六赛段是南宁城市赛段,比赛起终点均设置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本赛段距离134.3公里,单圈距离27.3公里,绕行5圈。2个途中冲刺点设在发车后的52.4公里和107公里处,分别处于绕圈第二圈和第四圈。3个二级爬坡点设于赛段第一、三、五圈,分别在5.9公里、60.5公里和115.1公里处。选手们当天首先要沿着邕江沿岸骑行,之后骑向青秀山。青秀山内有一段坡长1.4公里、平均坡度11.7%的陡坡,因为要绕行5圈,所以这段短陡坡车手们需要爬5次,每一次都是不小的考验。   第六赛段发车仪式 供图 2024环广西世巡赛组委会   当天13时50分,2024环广西世巡赛第六赛段发车仪式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农生文宣布开赛。   车手们在青秀山景区赛道爬坡 供图 2024环广西世巡赛组委会   本赛段全部在南宁市内骑行。当天的比赛是所有车手最后的机会,所以比赛开始后出现了频繁的突围。车手们经过拉扯和筛选,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6人突围集团。突围车手最终没能抵挡得住追击集团的疯狂追击,还是迎来了大集团冲刺。巴林胜利车队在集团前方具有人数优势,马特维茨·戈夫卡借着队友的东风,在终点前寻找到了最佳的冲刺时机,最终砍下本赛段的冠军。   马特维茨·戈夫卡庆祝胜利 供图 2024环广西世巡赛组委会   本赛段之后,各色荣誉衫的归属终于全部尘埃落定:乐透车队的莱纳特·范埃特维尔特凭借弄拉爬坡的卓越表现最终夺得象征总成绩冠军的红色领骑衫和代表最佳年轻车手的白色领骑衫;以色列博泰车队的伊森·维尔农凭借两个赛段的冲刺胜利最终夺得象征冲刺王的蓝色领骑衫;速的奥快步车队车手佩平·雷恩德林克最终夺得象征爬坡王的圆点衫。阿联酋航空车队的蒂姆·韦伦斯收获本赛段的敢斗奖。阿联酋航空车队收获最佳车队。(文 蔡俊聪)
探索文化惠民新思路 2024年广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活动在北海举办
  10月19日至2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创意新空间 点亮新生活”2024年广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活动在北海举办。   活动现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期间,广西持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指导各地依托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环境优美、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原则,创新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截至目前,广西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900多个。   2023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区开展了公共文化新空间优秀案例评选工作,评出一批“广西公共文化新空间优秀案例”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典型案例”。在本次交流活动中,主办方不仅展示了广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果,还设置了优秀案例分享环节,重点分享了“南宁印记”主题馆、桂林市(七星区)“微·书馆”、钦州高铁读书驿站等入选“广西公共文化新空间优秀案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介绍了近年来北海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北海模式”,让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了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好方法、好思路,突出各地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活动期间,嘉宾们还实地观摩考察了北海市极具代表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包括疍家小镇智慧书房、北海阿萨卡网红城市一期项目、“由侨港老旧电影院改造而成的商业综合体和艺术实践地”北海港港文创中心,以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联盟重点子项目”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北海)等。   广西高铁读书驿站(北海)一角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广西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创新成果,还为广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碰撞、学术探讨和实践交流的平台。未来,广西将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文/图 杨子仪)
首设亦庄、顺义两大赛场 2024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京津冀)在京开赛
  10月18日,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举办期间,2024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京津冀)启动仪式在北京北人亦创会展中心B2馆举办。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本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京津冀)于10月17-23日在北京举行,赛程首次延长至一周,并且首次设立亦庄、顺义两大赛场,多个场地和社会道路分批进行比赛。今年大赛全新升级,取消了社会招募组,仅限整车企业、科技公司和高校报名参赛,共计吸引了33家企业参赛,其中整车品牌高达20个,参赛车型达23款,他们将在为期一周的比赛中角逐四大类近50个比赛项目的多个奖项。   2024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京津冀)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主办,北京中汽四方会展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协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体育局、顺义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担任支持单位。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介绍大赛总体情况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对大赛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巡视员李万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志伟,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宏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汽车处处长李蛟,北京市发改委经贸处副处长、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冯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处副处长马雅男,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郭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副秘书长刘成芳,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裁判长秦玉学、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副秘书长魏娟等领导和专家,以及参赛企业代表、评审、裁判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作为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特色同期活动,自大会创办以来,“智联未来——自动驾驶演示体验活动”同步启动。经过了2018-2020年三届活动的经验积累,在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智联未来—自动驾驶演示体验活动”于2021年升级为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目前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10大赛事。2021-2023年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测试赛先后在北京、南京、成都、德清、武汉等地举办分赛区比赛,并在每年下半年举办总决赛并颁奖。2024年测试赛继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赛区及总决赛检验、测试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真实水平,表彰优秀企业,推广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   2024年新一届大赛在前三届活动基础上再次升级,设立四大类组别,测评项目近50个。比赛将围绕社会和用户关注的热点,扩大车辆驾驶技术测评范围。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也进行了优化和升级,更加科学规范、专业严谨,更加突出智能网联汽车前沿科技的演练和实操性。全力打造国内外独具特色的专业、权威测试赛事平台。大赛专家评审团阵容强大,由孙逢春、李克强两大院士牵头,近30位行业权威专家和学者组成,从第三方角度出发,真实、客观、公正的对参赛车辆进行评比。   2024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京津冀)全新升级,首次设立亦庄、顺义两大赛场,多个场地和社会道路分批进行比赛。在比赛项目上,设立了自动驾驶比赛、智能化比赛、城市NOA比赛、车联网安全比赛及新能源汽车“赛道日”等特色内容。本次京津冀比赛共有33个团队参赛,其中整车参赛队伍包括江汽集团、长城汽车、岚图汽车、长安汽车、深蓝汽车、昊铂、极狐、享界、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哪吒汽车、星途、奇瑞、阿维塔、捷达、英菲尼迪、一汽丰田、智己汽车、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20个汽车企业和品牌参赛,智能网联科技企业包括智加科技、四维图新、中信科智联等,车辆网安全参赛队伍包括联通科技、电科网安、山东正中集团、中机博野等,高等院校赛队包括北京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常州大学、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等。他们将参加在亦创会展中心室外展区举行的比赛,以及本月22-23日在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顺义基地举办的比赛,角逐本次测试赛的各项荣誉。   作为国内智能汽车领域的头部赛事,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经过7载沉淀,厚积薄发,在整车企业、初创公司、高等院校及行业中颇具影响力。大赛汇集智能驾驶领域最新产品和技术,进行权威、专业的实况测试评比,发掘成长型企业和项目,推广优质产品和技术,为政企研资用交流合作搭建桥梁,打造国内外独具特色的专业、权威测试赛事平台,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引领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新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致辞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代表测试赛评审专家组发言并表示,测试赛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行业智慧的集结。它为各参赛队伍提供了一个展示实力、交流心得的优质平台,也为行业内外人士提供了一个观察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评估产业化前景的独特窗口。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志伟致辞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王志伟对本次赛事寄予厚望,他表示:“2024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京津冀)作为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特色同期活动,不仅是展示智能网联技术水平的大舞台,形成‘技术赛事与消费活动、专业测试与公众参与’相融合的多维度赛事活动。希望测试赛能打造成为集‘赛、会、展、演’一体的综合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盛典,形成现象级赛事活动,畅通研发、制造、展览、赛事、消费等各领域循环,推动北京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已成为我国智能驾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通过对最新产品和技术进行权威、专业的实况测试评比,可发掘成长型企业和项目,推广优质产品和技术,为政企研资用交流合作搭建桥梁,能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引领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新方向。(资料来源:2024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
理想汽车亮相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应用成全场焦点
  10月17-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亦庄正式召开,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出席并现场分享了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规划,向与会各方展示了端到端、VLM、世界模型等理想当前阶段最新智驾研发成果,吸引全场关注。   郎咸朋表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进行了三代技术迭代,NPN(先验信息)、无图、端到端+VLM双系统,完成了从追赶、持平到领先的超越。NPN(先验信息)使理想汽车具备了全场景NOA的能力,连通了高速和城市场景;无图方案将城市NOA的使用范围扩展到了全国;而最新的端到端+VLM双系统的方案则使智驾的AI能力获得了再次提升。目前端到端+VLM正处于万人内测阶段,预计将在本季度开启全量用户推送。”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现场发言   全球首创端到端+VLM双系统架构   理想汽车全球首创的端到端+VLM双系统架构,灵感来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双系统理论,在自动驾驶领域模拟人类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形成更智能、更拟人的驾驶解决方案。   系统1由端到端模型实现,善于处理简单任务,具备高效快速响应能力,主要负责应对驾驶车辆时95%的常规场景,传感器输入后,直接输出轨迹用于控制车辆。系统2由VLM视觉语言模型实现,具备逻辑推理、复杂分析和计算能力,在驾驶车辆时用于解决复杂甚至未知的交通场景,占日常驾驶的约5%,其接收传感器输入后,经过逻辑思考,输出决策信息给到系统1。系统1和系统2相互配合,分别确保大部分场景下的高效率和少数场景下的高上限。双系统构成的智能驾驶能力还将在云端利用世界模型构建的虚拟环境进行训练和验证。世界模型结合重建和生成两种路径,构建的测试场景既符合真实规律,也兼具优秀的泛化能力。   端到端模型实现高效决策   端到端模型的输入主要由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构成,多传感器特征经过CNN主干网络的提取、融合,投影至BEV空间。为提升模型的表征能力,记忆模块的加入使模型兼具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记忆能力。在模型的输入中,理想汽车还加入了车辆状态信息和导航信息,经过Transformer模型的编码,与BEV特征共同解码出动态障碍物、道路结构和通用障碍物,并规划出行车轨迹。多任务输出在一体化的模型中得以实现,中间没有规则介入,因此端到端模型在信息传递、推理计算、模型迭代上均具有显著优势。在实际驾驶中,端到端模型展现出更强大的通用障碍物理解能力、超视距导航能力、道路结构理解能力,以及更拟人的路径规划能力。   VLM模型冲击高上限   系统2VLM视觉语言模型的算法架构由一个统一的Transformer模型组成,将Prompt(提示词)文本进行Tokenizer(分词器)编码,并将前视相机的图像和导航地图信息进行视觉信息编码,再通过图文对齐模块进行模态对齐,最终统一进行自回归推理,输出对环境的理解、驾驶决策和驾驶轨迹,传递给系统1辅助控制车辆。   理想汽车在端侧部署的VLM视觉语言模型已拥有22亿参数量,对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具有更拟人的理解能力,即使面对首次经历的未知场景也能自如应对。VLM模型可以识别路面平整度、光线等环境信息,提示系统1控制车速,确保驾驶安全舒适。VLM模型也具备更强的导航地图理解能力,可以配合车机系统修正导航,预防驾驶时走错路线。同时,VLM模型可以理解公交车道、潮汐车道和分时段限行等复杂的交通规则,在驾驶中作出合理决策。目前,理想汽车通过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与优化,已经将部署在车端量产芯片的模型推理速度从0.24Hz提升到3.34Hz,基本做到了准实时。   世界模型:重建+生成实现高效迭代   对于双系统架构的训练以及安全验证,理想汽车的世界模型结合了重建和生成两种技术路径,将真实数据通过3DGS(3D高斯溅射)方法进行重建,并使用生成模型补充新视角。在场景重建时,其中的动静态要素将被分离,静态环境得到重建,动态物体则进行重建和新视角生成。再经过对场景的重新渲染,形成3D的物理世界,其中的动态资产可以被任意编辑和调整,实现场景的部分泛化。相比重建,生成模型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天气、光照、车流等条件均可被自定义改变,生成符合真实规律的新场景,用于评价自动驾驶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重建和生成两者结合所构建的场景为自动驾驶系统能力的学习和测试创造了更优秀的虚拟环境,使系统具备了高效闭环的迭代能力,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技术创新厚积薄发 模型迭代与落地快速推进   从2021年至今,理想汽车研发团队已在世界顶级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在国际竞赛获得多个第一。端到端+VLM双系统也在公测阶段推送给了分布在334个城市的10924名用户,累计行驶里程达195万公里。   对于以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驾驶系统架构,高质量数据的在训练及验证数据中尤为重要。郎咸朋表示:“随着模型训练数据的增长,我们发现智能驾驶模型的性能提升规律也体现出了Scaling Law。数据的规模与质量已经成为模型性能的决定因素,接下来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会继续扩大高质量数据的规模,以获得更好的模型效果。”   在产品端的落地应用方面,基于双系统的技术架构,理想汽车已经实现了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能驾驶出行体验。能够衔接高速、城市、园区内部道路,达到接近人类司机的驾驶智能,覆盖跨层地库、园区闸机、交通博弈等复杂场景。   训练数据与算力 技术创新落地的核心基础   在大模型训练层面,郎咸朋表示:“双系统等智能驾驶技术及产品的创新落地,离不开两个最核心的基础设施,即训练数据和训练算力。”   当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的训练里程已达25亿公里,预计今年年底将突破30亿公里;训练算力已达5.39EFlops,预计年底将达到8EFlops。   在不断迭代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的同时,理想汽车也同样十分重视安全。郎咸朋表示:“模型安全的训练和验证非常关键,理想汽车的目标是让智能驾驶的安全里程达到人类的10倍,这会远超绝大多数用户一生的驾驶里程。”   关于未来规划,郎咸朋表示:“理想汽车的愿景是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而其中智能驾驶会是最核心的方向之一。理想汽车希望通过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助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共同加速和期待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资料来源:理想汽车)
奇瑞集团全球第1500万辆整车下线 风云A9跨时代C级车亮相
  10月19日,奇瑞汽车在全球第15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跨时代的C级长续航旗舰轿车——风云A9同步亮相。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奇瑞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正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风云A9以其跨时代的设计、跨时代的空间、跨时代的性能、跨时代的安全、跨时代的智能、跨时代的共创这六大跨时代的核心价值,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彰显了奇瑞在混动领域的直道超车实力。   东方美 才是跨时代的世界美   风云A9的设计灵感源自东方美学与智慧,打造出“上善若水、云绘江山”的独特设计理念。外观方面,波光粼粼的钻石格栅、浮光跃金的魅影大灯以及行云流水的灵动腰线,共同勾勒出极具运动感和速度感的车身。内饰则采用云绘江山的设计理念,千里江山智感面板和端坐云端的悬浮座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惬意的驾乘氛围。这种跨时代的设计,不仅展现了东方韵味,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引领汽车设计进入东方审美时代。   “532”超大尺寸才是跨时代   风云A9以超过5米的车长、接近2米的车宽以及超过3米的轴距,成就了其“532” C级的卓越尺寸,为用户带来了同级中最宽适的车身和前所未有的后排头部及腿部空间。这一跨时代的大空间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宽敞舒适的驾乘体验。    造中国人自己的豪华四座才是跨时代   风云A9拥有同级别唯一四座车型,配备了四门+后风挡的全车隐私玻璃,保障了用户的隐私安全。车内配备有2个独立行政沙发座椅和超宽行政岛台,其中行政沙发座椅支持靠背25°-30°可调节、10点按摩、电动调节腿托等配置。此外,车内还配备有超大容量“真”冰箱,支持-18°-50°的制冷,冰箱内部可容纳8瓶饮用水,为用户提供了头等舱般的待遇。这种跨时代的豪华四座空间设计,精准捕捉了用户对于大空间与高品质驾乘体验的双重需要。   既极致性能又极致节能才是跨时代   风云A9搭载了同级唯一的CDC磁悬浮底盘2.0,前双叉臂+后五连杆+CDC自适应阻尼减振系统,实现了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转弯不侧倾、颠簸不洒水的优异表现。底盘平台奇瑞联合世界上最好的第三方汽车试验场,同时也是BBA、保时捷顶级豪车合作伙伴的欧洲IDIADA专业团队进行调教,打造百万级驾乘体验。   无上限 安全冗余才是跨时代   安全是一切出行的前提,风云A9在安全方面同样做到了跨时代。其独有的磐石车身2.0根据全球五星安全标准打造,前乘员舱核心骨架结构100%采用潜艇级热成型钢,整车高强度钢占比超过88%。特别是乘员舱关键部位更是采用同级领先的2000MPa热成型钢,为用户提供了无上限的安全冗余。   “不客气”的智能化才是跨时代   在智能方面,风云A9同样展现了跨时代的实力。其搭载的神行智驾系统可以实现从高速到城市的全场景点到点自动驾驶,以及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同时,类人智舱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进化、主动交互的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极流畅的语音交互。   无论什么时代 风云都与用户在一起   此外,风云A9还是一台真正共创的车。在此次下线仪式上,多位奇瑞车主和媒体代表分享了他们与奇瑞风云系列的故事和共创经历。这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被奇瑞团队一一记录并在后续的开发中逐一实现,真正做到了“用户至上,听劝为先”。   风云A9的推出,标志着奇瑞汽车在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中,对“用户至上”品牌理念的深刻践行。如今站在第1500万辆的崭新起点上,风云A9将以跨时代的设计、跨时代的空间、跨时代的性能、跨时代的安全、跨时代的智能、跨时代的共创这六大核心价值,引领中国汽车工业迈向新的高度,携手用户开启奇瑞汽车全球化发展的新篇章。(资料来源:奇瑞汽车)
向极综合交叉发力 驱动创新加速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吴凯(右二)和团队成员讨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供图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相结合,高效预测蛋白质结构,助力新型药物研发;材料学、临床神经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交叉融汇,脑机接口技术有望迎来新突破;量子计算融合了物理学和信息科学,推动计算科学的变革式发展……   近年来,科学研究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强化学科交叉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有望产生更多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原创成果。   “科学研究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的内涵是什么?将给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影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学问题本身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解决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支撑   什么是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   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吴凯看来,极综合交叉科学研究的核心,即科学问题本身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解决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支撑。   科学界普遍认为,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旨在利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过程中进行深度融合和极限交叉,推动研究范式变革,开辟新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   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具备一些显著特征。“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往往具备一定科学问题导向。也就是说,它的研究模式通常围绕一个复杂的中心科学问题,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地提出解决方案。”吴凯说。   “当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单一学科维度上的突破将会变得异常艰难,急需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探索,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会龙说。   郑会龙主要从事智能飞行控制的科研工作,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原本团队需要为航空发动机某一关键部件研制40多个零件,受益于3D打印技术,许多零件都能实现一体化设计制造,如今只需制造7个零件就能达到同样性能,极大提升了效率。“如果将3D打印技术和复材技术结合,把碳纤维材料编织于设备中,不但可以提高设备的耐损耗度和轻盈度,还能更利于设计成传感器,提升设备智能。”郑会龙说。   再如,传统飞机控制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依托流体力学和控制理论的耦合实践。郑会龙团队正在抓紧攻关,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飞行控制,帮助飞机塑造“智能大脑”,进行飞行姿态自学习控制及自学习轨迹规划,从而实现飞机自主飞行,这可能是未来巡飞行业的发展方向。   学科交叉融合释放的潜力巨大,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突破和技术变革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而实现。   科学研究的交叉,不仅局限于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领域。专家认为,极综合交叉还应容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界”交叉融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徐峰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科学研究已不仅是单纯的科技问题,也会涉及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等问题,需要确保把有益于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法规贯穿于人工智能的产品和服务。为此,应该建立多学科的合作,加强科学家、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的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应用领域和道德伦理问题。   如何理解极综合交叉的“极”?受访专家表示,交叉融合的“交叉”绝非简单的“1+1”,不是将两个学科简单拼凑到一起,而是在对原有学科精耕细作的基础上,甚至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之间,找到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相互作用培育出新的学术增长点,创造出“1+1>2”的效果。因此,从事交叉融合科研探索,要谨防为了交叉而交叉,否则只会在创新的边缘反复徘徊,浪费资源和精力。   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推动解决前沿科学问题,产出重大科研成果   物理学家薛定谔利用量子力学和热力学探究生命本质,催生了分子生物学;屠呦呦从中医药中提取出青蒿素,开辟了人类抗疟疾的新途径……这些都显示了跨学科的创新力量。   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不仅是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表界面科学是化学、物理学、纳米材料、能源环境乃至生命健康等学科的交汇。近年来,吴凯团队研制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超高时—空分辨的离子化学研究系统”,这一系统融合了表面化学、凝聚态物理、超快光学、电子信息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这个系统能够将单个金属或非金属离子精准地软着陆到特定迁移介质表面,并实时监测单个离子在不同界面的迁移动力学、溶剂化过程、电荷转移和能量输运。”吴凯介绍,人们得以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对离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展全方位的研究,直接为乏燃料安全处置、离子电池及资源回收等产业需求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通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近年来我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成果。   在低维材料、表面物理和微观表征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突破了人们对量子体系的物理认知,展示了极综合交叉研究的新范式,彰显了低维材料表界面的新奇物性。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受益于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催化化学和化学工程等学科的高度交叉融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旺团队开发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温间接煤制油成套技术。该技术不仅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还为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案例表明,极综合交叉研究可以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推动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产出重大科研成果。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全球科技界的共识。专家认为,科学研究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的趋势,源自当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的深刻变革,以及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开拓科学视野,产生新的创新契机,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模式具有独特的创新驱动力,更容易产生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原创成果。许多原始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都来自学科间的思想碰撞和原理融合。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交叉学科碰触出的火花。比如,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作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是综合科学研究产出的又一代表性成果。   打造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学科运行机制,大力培养综合交叉科学研究人才   做好极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吴凯建议,在硬件方面,要加快重大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科学研究的跨学科融合,离不开重大高端科研仪器的创新与突破。重大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和创制本身也是极综合交叉科学研究的产物,靠的是从基础原理、先进材料与加工、核心元器件、关键电子技术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创新。   目前,我国科研体系仍主要建立在传统的学科分类上,师资、人才、资金甚至科研仪器等资源主要围着单一学科转,这使得从事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环节往往遭遇尴尬,影响科研积极性。徐峰建议,要逐步改变我国学科区分的现状,打造一套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学科运行机制,在项目申报和评审阶段,深入推进更加精细化的改革。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就是一项探索。   此外,还需大力培养综合交叉科学研究的人才。郑会龙介绍,尽管团队主要从事工程应用科学研究,但在近年招生中,团队倾向于吸纳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成员,还会有针对性地发现并培养优秀的交叉科学研究青年人才。当前,许多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开办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自然科学致力于揭示自然规律,社会科学则注重人类社会发展。吴凯认为,极综合交叉还应积极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界”融合,这两者之间的极综合交叉将为提升我国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有色金属工业越来越“出色”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制图:张芳曼   从高铁车身到航天器的结构材料,从眼镜框架到人工关节、心脏支架……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学森介绍,近年来,坚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色金属工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稳健增长,投资结构优化,重点产品进出口向好,各项经济指标均呈现出积极向上状态。前6月,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8%,高出工业领域4.8个百分点。   据介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支持扩大内需政策带动有色金属消费,此外,“新三样”产业的迅速发展,高铁、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以及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也拉动了对有色金属的需求。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活力十足。高温超导材料、液态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等有色金属前沿材料批量进入市场;数控机床刀具、大规格轻合金等关键材料实现国内需求保障……行业主动把握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新材料、新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去年全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新材料营业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数字转型,提质增效全面赋能。今年1月,《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发布实施,基于有色金属行业金属品种多、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在规模效应明显的铜、铝、铅、锌等品种先行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逐步覆盖稀有、稀散、贵金属等品种,协同推进有色金属行业矿山、冶炼、加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作持续开展,部分企业已经展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试点和探索,建立了一批智能矿山、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陈学森说,自动控制、工业互联网架构深度融入矿山、冶炼、加工全生产流程。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行业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显著降低。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上新台阶。应用一批先进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行业实现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编制一系列再生原料标准,切实推进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低碳工艺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品种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
新使命 新机制 新变革 ——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综述
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现场,参会者在听会。郭立亮摄(人民视觉) 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参观者在进行AR互动体验。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现场。傅 聪 李 健摄影报道   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本次大会以“新使命  新机制  新变革”为主题。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作主旨演讲。他表示,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在系统性变革上谋良策、动真格、求实效。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致辞时表示,湖南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加快构建数智融合传播矩阵,大力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新质生产力。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表示,中国记协团结引领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宣传改革、坚定投身改革、积极推动改革,以人民团体独特作用助力媒体创新变革和新闻事业繁荣发展。   守正创新,把内容做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近年来,新媒体工作室成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轻骑兵”。本届大会上,多个“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代表进行了内容分享。   “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是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姜协军说。   “扎扎实实抓好内容建设这个根本,全力以赴抓报道质量、抓优质新闻产品的持续供给。坚持内容为王,聚焦新闻主业,以高质量的报道取胜,拿高水平的产品说话,是主流媒体切实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看家本领和不二法宝。”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说。   正能量新媒体精品如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要转文风、转话语、转思路,让原本就从群众中来的理论,回到群众中去。”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助理、高级记者杨川源分享了一线记者的思考与感悟。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董事长岳学渊认为,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用户的特性和主流媒体当前所具备的传播能力,通过专业化方式将内容从不同的渠道传播开来,将主流价值观和主旋律、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融入内容中,让受众爱听爱看,觉得有益有趣。   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新媒体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赵成新表示,在国际舆论场进一步提高中国声音的覆盖面和触达率,加强传播平台建设和渠道合作是关键所在。“芒果TV国际APP实现海外用户下载量2.6亿的倍增目标,正努力打造为具有广泛影响和庞大用户规模的新型国际传播平台。”赵成新说。   技术赋能,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当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了媒体新的发展空间。   新华社副社长刘健表示,新华社积极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浪潮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新模式,加快形成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新质生产力,以“内容+技术+灵感+美学”推动传媒行业生产力质的飞跃。   此次新媒体大会,不少媒体和机构发布了相关新产品新技术,展现了媒体行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人民日报社的“主流价值语料库”、新华社的“新华妙笔”AI公文写作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总台算法”……在“融合创新  智慧传播”技术应用论坛上,2024“融媒有技”优秀案例库上线仪式举行,20件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案例首批入选2024“融媒有技”优秀案例库。   “为了补齐大模型在优势训练语料方面的短板,人民日报社承建的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技术优势、数据优势,全面推进‘主流价值语料库’建设,目前已完成3000多万篇基础语料、17万多道问答语料的建设工作。”人民网研发部主任袁雷说,语料库的建设,将助推包括人民智媒大模型在内的生成式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导向正确性和全面性、专业性、时效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说,总台把媒体科技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与各界合作持续深化“5G+4K/8K+AI”战略格局,依托人工智能工作室等重点项目,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力引领媒体行业发展。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赋能媒体发展、提供更高质量视听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优质成果。   “老照片也可以活起来!”在新媒体技术展上,湖南日报将精选的100多张静态老照片,转为5至9秒的动态视频,让观众在光影跃动中寻找历史余味。“基于我们的AI辅助创作模块,图生视频都是自动生成。”湖南日报产品运营部副主任张延惠说。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说,新技术是传播力的催化剂和加油机。满足大众信息需求、服务舆论传播是媒体的主责主业,要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让新闻舆论插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翅膀,提供精准的、快速的、有效的智慧传播。   服务大局,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近年来,各网络媒体和相关平台纷纷履行自身责任,共创网上良好生态。   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介绍,以微博为例,既要依托热搜的中心化场景,在热点大事件上,发挥出规范传播秩序、助力权威媒体舆论引导的效能;又要同步提升媒体报道在“流场景”内的覆盖和占比,推动权威声音持续性“在场”流通。   除了助力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各媒体和平台还在各个方面履行好社会责任。在“共筑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责任”社会责任论坛上,《2023年度商业传播平台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商业传播平台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表现优异。对此,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新媒体项目部执行总监乔立远说,各平台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时落实相关要求,在传播公益精神、提供公益服务、履行公益责任方面卓有成效。   近年来,各网络媒体和相关平台力求影响力“从网上走到网下”,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浙江省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柏建华介绍,湖州创新打造市域融媒体舆论监督栏目《看见》,通过现场曝光、报道整改行动、追踪整改成效3个环节,形成“1+1+1”报道模式。建立全媒联动、市县协同跟进问题整改机制,以媒体曝光为问题清单,形成“曝光—回应—整改—销号”良性循环,一批责任主体不明、工作职能交叉、整改推动不力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说,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也可以不断建立采集和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从而提升传播力。“媒体+”进入社会治理系统,进入城市运营,将大大提升主流媒体的实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