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调查显示近九成用户不满AI功能,三星正积极求变
三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5日,去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接近90%的三星用户对于手机上的AI功能不满意,认为用处不大。现在,三星有意丰富用户选择,提供更好的AI体验。据彭博社报道,三星正与OpenAI、Perplexity AI等公司谈判,计划在即将推出的Galaxy新手机中整合更多AI服务,不再局限于谷歌Gemini。 和其他大多数Android设备一样,三星手机目前搭载的是谷歌AI模型。不过,三星用户对于AI功能的体验似乎并不好。 美国二手回收平台SellCell在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87%的三星用户、73%的iPhone用户表示,AI功能用处不大,凸显出这两大品牌用户对AI的不满。 这项调查涵盖了2000多名智能手机用户,其中包括1000多名使用AI机型的三星Galaxy用户,包括Galaxy S24系列、S23系列、S22系列,Galaxy Z Fold6、Z Fold5、Z Fold4以及Galaxy Z Flip6、Z Flip5、Z Flip4。 调查显示,87%的三星Galaxy智能手机用户认为这些新功能“价值不大”或“几乎没有价值”,对他们的手机体验帮助有限。 在使用AI手机的三星Galaxy用户中,不到一半(46.9%)表示他们使用过Galaxy AI功能,而有53.1%的用户则表示没有使用过。 增加顶尖AI智能体 不过,这种局面有可能得到改观。三星移动部门总裁兼COO崔元俊(Choi Won-joon)表示,三星计划在明年推出的Galaxy S26系列手机中,为用户提供更多AI功能选择。 “我们正在与多个供应商洽谈。只要这些AI智能体具备竞争力,能够提供最佳用户体验,我们对任何AI智能体都持开放态度。”崔元俊在三星水原总部接受采访时称。 彭博社在6月份报道称,三星正接近达成一项投资Perplexity的协议,并计划整合后者的应用和助手。与主要对手苹果一样,三星也希望通过引入外部供应商的顶尖技术,来加强自身AI竞争力。 除了AI外,三星还在评估适用于Galaxy S26的新型应用处理器,目前正在考虑高通公司的产品以及其自主研发的Exynos 2600。(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特斯拉Robotaxi再下一城:本周末将在旧金山上线,未来还要开遍全球
IT之家 7 月 25 日消息,《商业内幕》今天援引内部备忘录消息称,特斯拉计划于本周末在旧金山推出 Robotaxi 服务,最快当地时间周五启动。部分特斯拉车主将被邀请使用这一服务,用户将为 Robotaxi 支付乘车费用。 该服务的运营区域包括大湾区的广阔范围,涵盖马林县、东湾大部分地区、旧金山及南部的圣荷西。服务初期,车内将配备安全驾驶员,驾驶员可以通过方向盘和刹车控制车辆。 在本周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 Robotaxi 将在湾区的初期部署阶段,车辆前排配备安全操作员。特斯拉在奥斯汀上个月启动 Robotaxi 服务时,安全员就坐在副驾驶座,若出现偏差,远程操作员可进行干预。 特斯拉在奥斯汀推出 Robotaxi 服务时,最初在限定区域内投入了超过 10 辆车辆,且该区域已逐步扩展。该服务目前仅对受邀用户开放。 为配合 Robotaxi 服务的推出,特斯拉在奥斯汀工厂制造了特别改装的 Model Y,配备了不同于传统 Model Y 的一些零件,包括额外的摄像设备和第二个通讯单元。马斯克本月早些时候在 X 平台上表示,公司将在一到两个月内在湾区推出该服务。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计划将 Robotaxi 服务扩展到全球,目前正在争取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批准。 报道指出,特斯拉已在加州大幅增加自动驾驶测试的规模,测试人员数量增加了三倍以上。根据公共记录,特斯拉在去年 12 月为自动驾驶测试申请了 224 名测试司机和 104 辆测试车辆的许可证。
可合法上路的TCR赛车!现代伊兰特特别版发布:提供6速手波
快科技7月25日消息,近日,现代官方正式发布了伊兰特N TCR版官图。 该版本以伊兰特N TCR赛车为灵感,加入了大量赛道性能和设计元素,动力上搭载2.0T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76马力,最大扭矩392牛·米,在“NGrinShift”超增压模式下,最大功率可达286马力。 传动系统方面,新车提供8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N-DCT)以及6速手动变速器可选。 外观方面,新车整体设计遵循伊兰特N的思路,但增加了更多空气动力学套件。 例如,新车配备了红色装饰点缀的前唇扰流板、双五辐的19英寸N TCR锻造轮圈以及前四活塞的固定式制动卡钳,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赛道性能。 车尾部分,新车配备了一个大尺寸的鹅颈式扰流板,后备厢左下角粘贴了TCR标识,表明其特殊身份。 车身颜色方面,新车提供深邃黑、雅典白、赛博灰以及标志性的性能蓝车身配色可选。 内饰方面,新车整体布局与伊兰特N相近,但配备了“N性能”AlC antara方向盘,并带有12点钟回正标记,前排配备蓝色安全带,车门槛处使用了N性能金属门槛护板,车内还有N性能脚垫以及大量的AlC antara内饰套装,例如在手动驻车制动杆、换挡杆及扶手箱扶手位置。 此外,车内还设有“TCR版”标识门把手灯,增强了车辆的专属感。 伊兰特N TCR版还配备了N自定义驾驶模式选择、电子限滑差速器以及电子控制悬架,以提升过弯性能。 该版本将在加拿大市场推出,共提供2款车型,售价分别为47599加元和49199加元(约合人民币24.97万-25.81万元)。
小米汽车公布车外语音控制专利,利用麦克风阵列精准唤醒
IT之家 7 月 25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今日发布更新,其中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申请的“车外语音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在列。 这项专利申请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申请号为 2025104893047,申请公布号为 CN120375822A,发明人有何琪琪、吴俊楠、范利春、于博仑、王露明、王鹏、李炯亮、高鹏。 ▲ 小米 SU7 汽车 IT之家附该专利公开摘要如下: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外语音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 首先获取车辆上的麦克风阵列针对车外不同区域采集到的音频信号; 再对音频信号进行预处理; 根据预处理后的音频信号进行声源定位和声源分离,得到多通道音频信号; 然后基于多通道音频信号进行唤醒词识别,确定唤醒词所在的目标通道; 依据目标通道对应的音频信号执行相应的车辆语音控制命令。 本公开通过车辆周围不同区域的麦克风阵列采集音频信号,并经过预处理、声源定位与分离,得到多通道音频信号,进而实现精准的唤醒词识别和语音控制命令执行,能够有效屏蔽户外复杂环境噪音,极大地提高了车外语音控制的准确率。
面向网约车市场:12.98万元起比亚迪e7出行版车型上市
IT之家 7 月 25 日消息,比亚迪宣布旗下 e7 出行版车型上市,该车型主要适用于网约车市场,可选 450 公里和 520 公里两种 CLTC 工况续航里程,整车质保政策为营运车辆三电系统 6 年或 60 万公里、整车包修期 1 年或 10 万公里,因此相对于在售的标准车型定价更高,官方指导价为 12.98 万-13.98 万元,IT之家整理具体价格如下: 450 智惠出行版:12.98 万元 520 智惠出行版:13.58 万元 520 智行出行版:13.98 万元 外观方面,系列车型可选水晶白、时光灰和酷乐米三种配色,车辆延续“全新向上美学设计”,提供“微笑前脸”及 LED 大灯,车身匹配柳叶灵悦腰线,使用传统造型门把手,标配 16 英寸轮毂,车尾提供环抱式尾灯。 座舱方面,“出行版”车型仅提供玄空黑一款车内配色,全系标配 5 英寸液晶仪表盘、热泵空调、倒车雷达 / 影像、定速巡航、车载网络、地图导航、远程车控、车身稳定控制、后备厢可视化开启按钮、后排出风口等。 规格方面,系列车型尺寸为 4780×1900×1515mm,轴距为 2820mm,搭载前置单电机,最大功率 100 千瓦,峰值扭矩 180 牛・米,匹配容量为 48 千瓦时和 57.6 千瓦时的电池组,对应 CLTC 工况续航里程分别为 450 公里和 520 公里,对应 30%-80% 电量快充时间分别为 28 分钟和 26 分钟。
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屿见77”在厦门湾启航:宁德时代电池,续航100km
IT之家 7 月 25 日消息,全国首艘纯电海上客船“屿见 77”今日在厦门湾正式启航。 该船于今年 3 月在福建下水,是全国首艘海上运营的纯电动推进旅游客船,也是全国首艘入级 CCS 船级社的陆上联调联试旅游船。 该船总长 49 米,水线长 45.05 米,总宽 15.30 米,型宽 14.50 米,型深 4.15 米,设计吃水 2.65 米,干舷 1.506 米,最大设计航速 11±0.5 节,续航力 5 小时(9 节航速),航区沿海,额定载客 358 人。其核心纯电池动力系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沿海直流组网变频电控系统,装备“中国芯”。 宁德时代表示,该船搭载宁德时代船用电池系统,验证了纯电技术在近海航区应用的可行性。“屿见 77”轮搭载的宁德时代船用电池系统,采用了 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和一体化 CCS(高压充电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电池包能量密度突破 140Wh/kg。 该系统为“屿见 77”轮提供了 3918kWh 的配电量,纯电续航可达 100km,足以支持其连续运营 4 趟厦门湾夜游航线。安全性方面,电池包采用 NP(无热扩散)技术,具备电芯级热失控不扩散能力,并达到 IP68 防护等级,能够承受 1296 小时的盐雾测试。 作为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纯电海上客船,“屿见 77”轮搭载的宁德时代船用电池也已获得法国船级社(BV)、美国船级社(ABS)、挪威船级社(DNV)等全球主流船级社认证。 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该船按沿海航区港内特殊航线、Ⅲ 级第 3 类客船设计,A1 无线电航区,稳性满足近海航区要求,以游船观光和轻餐饮运营,风格主打轻奢浪漫风,用于海上休闲娱乐、游览观光、会议、餐饮和商务包船。船舶外观设计将现代生活的时尚通透元素与水上休闲为主调的游船灵动元素相结合,融入白鹭写意造型,充分体现厦门的海洋地域特色,设有大面积户外观光甲板,充分兼顾夜游功能,轮廓 LED 亮化。
云鲸智能专利战,难解“扫地爹”困局
面对资本催熟下的上市压力、用户口碑的反噬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百亿估值能否经住考验,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创新、产品品控和用户体验上找回当年“死磕洗拖布”的那份冲劲,化解当下的“扫地爹”困局。 文 | 万 芙 一则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开庭公告,再次将智能清洁领域的“专利战火”聚焦到云鲸智能身上。2025年7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开审理云鲸智能与追觅科技关于发明专利权无效的行政纠纷,此前云鲸智能对科沃斯的专利诉讼也因其核心专利被判无效而告终。 频繁的专利纠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也揭示了行业创新成本增加、同质化加剧的现实。 云鲸智能,这家曾凭借“自动洗拖布”功能颠覆行业、引爆市场的明星企业,在完成第11轮融资并启动Pre-IPO之际,“中产不想再供‘扫地爹’”的集体吐槽、大规模裁员的“降本增效”以及产品频频被投诉的深层困境也展现了出来。 1 云鲸智能高速成长的代价 云鲸智能,自2019年J1横空出世,以其革命性的“自动洗拖布”功能火爆全网,不仅重新定义了扫地机器人行业,也让其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黑马”。短短几年间,云鲸智能完成11轮融资,包括腾讯、红杉中国、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入局,最近一次是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Pre-IPO轮融资。 从20平米的创业办公室到估值超百亿的行业独角兽,云鲸智能的发家史堪称“范本”。 然而,在高速增长与资本光环背后,云鲸智能的“内伤”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公司一边声称营收实现130%的同比增长,海外市场增幅更是接近700%,甚至宣称已达成稳定盈利。但另一边,却传出了大规模裁员消息。2024年10月,云鲸智能已经裁掉了一波开发、测试等部门的员工,部分应届生和试用期员工也都被淘汰出局。云鲸智能老板张俊彬对此回应称,这是公司正常组织调整。 这种“一边裁员一边融资”的矛盾现象,折射出云鲸智能表面风光之下的经营困境。尽管去年“双11”云鲸智能创下超17亿元的销售额新高,但其营销费用开销巨大,导致利润不如预期。也就是说,云鲸智能“花钱如流水”,未能赚到相应利润。 这与当前扫地机器人行业日益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密切相关。随着“四小龙”的蛋糕不断被分割,以及更多新玩家的涌入,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云鲸智能的产品创新未能跟上市场节奏,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结构单一,使得其想要重回2019年“一骑绝尘”的盛景难上加难。 此外,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云鲸智能的产品迭代速度和创新力也受到质疑。云鲸智能曾凭借J1的“自动洗拖布”功能独步天下,但后续的J2、J3、J4、J5等产品在一些用户看来,更多是在J1基础上的小幅改动,缺乏实质性创新突破。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智能家居市场,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云鲸智能不能及时推出创新性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即便有巨额融资加持,其百亿估值的合理性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扫地机器人市场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状态,部分品牌通过“旗舰功能下放”策略,将高端配置移植至中端产品,例如石头科技将LDS激光导航、双摄像头避障等技术应用于2499元新品,直接冲击原有中端市场格局。同时,低端机型价格平均下降12%-15%,通过简化功能抢占下沉市场,这使得“以价换量”的逻辑更加凸显。 面对这种残酷的竞争,云鲸智能的高营销投入如果不能带来相应的高利润回报,其经营的“健康”状态就值得深思。 2 用户口碑反噬,“扫地爹”困境难解 在资本市场赚足眼球的同时,云鲸智能在消费者端的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关于其产品的吐槽和投诉“随处可见”。 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将云鲸智能扫地机器人戏称为“活爹”,直言“中产已不想再供‘扫地爹’”。这与2019年“牛马打工人不吃不喝也要抱一台云鲸智能回家当皇帝”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扫地机器人产品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落差。 在黑猫投诉App上,搜索“云鲸”现实相关投诉接近3000条。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充电故障、传感器异常、清水桶漏水、零部件掉落、刮花地板、上下水系统堵塞等各种“小毛病”。更让消费者崩溃的是,扫地机器人还存在“拆家”能力堪比大型犬的问题,每天不是撞墙就是被各种小空间卡住出不来,甚至出现宠物排泄物被机器人“二次污染”的惨烈场景。 这些频发的品控问题和不佳的用户体验,无疑正在严重侵蚀云鲸智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有用户吐槽,购买5000多元的云鲸智能逍遥001Max自动上下水版,刚装上就提示“污水箱不在位”,客服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令其大失所望。另一位J5max用户则抱怨,机器人用了一段时间后“智障的苗头又出现了”,拖地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无法识别障碍物连续撞击的现象…… 这些真实的用户反馈,无疑在提醒云鲸智能,在追求销量的同时,产品品控和售后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用户痛点,过度消耗用户信任,未来恐将给企业带来致命一击。 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且自身产品饱受诟病的背景下,云鲸智能也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创始人张俊彬决定押宝具身智能,这一战略选择无疑显示了云鲸智能技术上的野心。然而,具身智能的研发不仅烧钱,更是一个漫长耗时的过程。即便如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早在2005年就提出相关技术,但20年过去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云鲸智能押注具身智能,能否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并将其商业化落地,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当下的云鲸智能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面对资本催熟下的上市压力、业绩增长的代价、用户口碑的反噬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百亿估值能否经受住考验,最终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创新、产品品控和用户体验上,真正找回当年“死磕洗拖布”的那份冲劲,才有可能化解当下的“扫地爹”困局,并推动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
《经济学人》封面文章:超级智能的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superintelligence 如果硅谷的预测哪怕只是接近准确,那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动荡。 插图:皮特·瑞安 2025年7月26日 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最稳妥的预测是事情会大致保持原样。但有时未来会变得面目全非。硅谷的科技巨头们表示,人类正接近这样一个时刻,因为在短短几年内,人工智能在所有认知任务上的表现将超过普通人类。即便你认为他们说得对的可能性不高,也能明白他们的说法值得深思。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其影响将堪比世界经济史上的任何事件。 自近十年前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人工智能的能力一再惊人地超出预期。今年,OpenAI和谷歌DeepMind的大型语言模型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这比专家们在2021年预测的时间提前了18年。这些模型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背后的推动力一方面来自科技公司之间的军备竞赛——它们都期望成为赢家通吃的那一方;另一方面来自中美之间的竞争——两国都担心如果屈居第二,就会遭遇系统性失败。到2027年,训练一个模型所用的计算资源可能会是构建GPT-4的1000倍,而GPT-4正是当今最受欢迎的聊天机器人的基础。 这对2030年或2032年人工智能的能力意味着什么?正如我们在本周的两篇简报之一中所描述的,许多人担心会出现一种地狱般的景象:配备人工智能的恐怖分子制造出杀死数十亿人的生物武器,或者一个“失调”的人工智能挣脱束缚并智取人类。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尾部风险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然而,正如我们的第二篇简报所解释的,这些风险已经挤占了人们对非末日场景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直接、可能、可预测且同样惊人的影响的思考空间。 1700年以前,世界经济平均每百年增长8%。任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都会显得精神错乱。在接下来的300年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经济增长平均每百年达到350%。这带来了死亡率的下降和生育率的提高。更多的人口产生了更多的想法,进而推动了更快的增长。由于需要增加人力天赋,这个循环进展缓慢。最终,财富的增加导致人们少生孩子。这提高了生活水平,年增长率稳定在约2%。 从勉强糊口到硅基时代 人工智能不存在这样的人口限制。技术专家们承诺,它将迅速加快发现的速度。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预计,人工智能明年将有能力产生“新颖的见解”。人工智能已经在帮助编写更好的人工智能模型程序。有人说,到2028年,它们将能够监督自身的改进。 因此,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第二次爆发。如果计算能力在没有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带来技术进步,并且足够多的收益被重新投资于建造更强大的机器,财富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清楚自动化发现思想这一不可阻挡的数学逻辑。根据一家看涨的智库“时代人工智能”最近的预测,一旦人工智能能够完成30%的任务,年增长率将超过20%。 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忠实信徒得出结论,自我改进的人工智能将创造出超级智能。人类将能够获得所有可能的想法——包括制造最好的机器人、火箭和反应堆的想法。能源获取和人类寿命将不再构成限制。经济的唯一约束将是物理定律。 即便不走到那种极端,也能想象出人工智能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不妨做个思维实验,只考虑达到人类水平智能这一渐进步骤。在劳动力市场上,一项任务使用计算能力的成本会限制从事该任务的工资水平:为什么要向工人支付超过数字竞争对手的报酬呢?然而,那些技能无法被自动化且能直接与人工智能互补的少数超级明星,将获得巨大的回报。最有可能比他们过得更好的,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本所有者,他们将吞噬越来越大份额的经济产出。 其他人则必须适应人工智能能力的不足以及新富阶层的消费模式。在自动化和劳动力供应存在瓶颈的地方,工资可能会迅速上涨。这种被称为“成本病”的效应可能非常强烈,以至于会限制衡量出的GDP增长,即便经济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这种新的丰裕与短缺模式将反映在价格上。任何人工智能有助于生产的东西——比如全自动化工厂生产的商品,或者数字娱乐——其价值都将暴跌。如果你担心被人工智能抢走工作,至少可以期待能拥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在仍然需要人类的地方,成本病可能会显现。转向体力工作的知识工作者可能会发现,他们能负担得起的婴童照料或外出就餐次数比现在还要少。而且人类可能最终会与人工智能争夺土地和能源。 这种经济动荡将反映在金融市场上。随着哪些公司在赢家通吃的竞争中胜出或失败变得明朗,股票价格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人们会有强烈的投资欲望,既要用于生成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也要让基础设施和工厂的存量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与此同时,为未来储蓄的意愿可能会下降,因为人们——尤其是储蓄最多的富人——预期收入会大幅增加。 因此,要说服人们拿出资本进行投资,就需要更高的利率——或许高到足以让长期资产价格下跌,尽管经济在爆发式增长。学者们对此存在分歧,但在一些模型中,利率的上升幅度与增长率持平甚至更高。在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不得不以20%-30%的利率再融资债务。即使收入增长迅速的债务人也可能受到影响;那些收入与飞速增长无关的人则会遭受重创。无法或不愿利用人工智能热潮的国家可能会面临资本外流。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宏观经济不稳定,因为随着人们挥霍预期的财富,而中央银行没有足够快地加息,通货膨胀可能会失控。 这是一个令人眩晕的思维实验。人类能应对吗?经济增长以前也加速过,但工业革命时期没有大规模的民主制度;历史上最著名的机器仇恨者卢德分子没有投票权。即使平均工资飙升,更高的不平等也可能引发对再分配的需求。国家也将拥有更强大的工具来监控和操纵民众。因此,政治局势将动荡不安。各国政府将不得不重新思考从税基到教育再到公民权利保护的一切事务。 尽管如此,超级智能的崛起仍应引发人们的惊叹。Anthropic的老板达里奥·阿莫迪本周告诉《经济学人》,他相信人工智能将帮助治疗曾经的不治之症。如果经济再次加速,看待它的方式应该是将其视为一个漫长奇迹的延续,而这个奇迹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人们拥抱了变革。人类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智能被超越,但仍然需要智慧。■ 说明:本号刊发自各方的文章,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号支持文章中的观点。
AI教父辛顿首次现身中国,合照全网刷屏!预警AI觉醒临界点已至
编辑:Aeneas 【新智元导读】等了50年,AI教父Hinton终于「真人现身」中国了!这位图灵奖+诺奖教父级大神,不仅亲自踏上魔都土地,还与市委书记同框合影,瞬间刷屏全网!最近他再次预言,AI已进入觉醒倒计时。现在全网都在翘首以待,准备迎接明天他的高能演讲。 深度学习之父、图灵奖巨头、2024物理学诺奖得主Hinton,亲自来中国了! 这似乎是第一次,Hinton在公开活动上以真人肉身踏上中国的土地。 现在,这张他和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的照片,已经在全网刷屏了。 在明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即将做出精彩演讲,全体网友已经立正站好,期待明天这个万众瞩目的好日子了。 第一次,Hinton来中国了 Geoffrey Hinton,是学界少有的传奇人物。 他坐了将近50年的冷板凳,开发当时无人问津的神经网络,从而让机器学会了深度学习。 为此,他获得了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在今天,当AI浪潮澎湃而来,席卷全世界之时,他却发出了奥本海默式的痛悔。 如今,他在演讲中不断传达出这样的警告—— 未来10到20年内,AI或将比人类更聪明,它很危险,我毕生的工作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终结! AI给生产力带来的增长,并不会惠及大多数人,大批人将失业,只有少数人才能变得富有! 对自己穷极一生追求的AI,现在十分后悔,AI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而他最近流传最广的金句,就是下面这几句了。 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当自己不再是顶级智慧生物时,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去问问一只鸡。」 比如,建议下一代去学做水管工,从而避免被AI淘汰。 传奇家族 Hinton来自一个知名的科学世家。 著名的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就是Hinton的曾曾祖父。他是布尔逻辑和代数学的创始人,布尔逻辑在后来成为现代计算机的数学基础。 他的妻子Mary Boole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甚至编辑了乔治的著作《思维法则》。 布尔小儿子的孙辈中,出了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韩丁,参加了重庆谈判,甚至写了一本有关中国土地改革的长篇作品《翻身》。 韩丁的妹妹Joan Hinton(寒春),是Geoffrey的姑妈之一。她和杨振宁同在物理学家费米门下求学,是一位核物理学家,也是少有的两位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女性之一。 1945年7月,从距离爆炸地点大约25英里的一座小山上,她亲眼见证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将其形容为「一片光海」 在1948年,由于对即将出现的冷战感到震惊,她放弃了物理学,离开美国前往中国。 Joan Hinton和养牛专家丈夫阳早一起长期定居中国,翻译了很多外国的著作,还设计了巴氏消毒牛奶流水线。 阳早、寒春夫妇在中国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阳和平(右一)、女儿阳及平(右二)、儿子阳建平(右三) 长子阳和平获得罗格斯大学经济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总之,虽然Hinton出生于英国,但他家族的族人们和中国有着颇深的渊源。 不知此次Hinton双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是何种心情。 Hinton近期演讲:AI已进入觉醒倒计时! 就在两天前,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Hinton的最新演讲。 在这场演讲中,他深入探讨了AI从基于逻辑的推理起源到基于学习的神经网络的演变历程,阐释了AI如何模拟人类智能,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最终,他再次发出警告——AI觉醒的临界点已至! AI起源与早期神经网络 在演讲一开始,Hinton就指出,智能有两种范式。 一种是逻辑驱动的AI,一种是生物学启发的AI。 前者认为,人类智能的本质是推理。 而后者则认为,重点是先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代表人物有图灵和冯·诺依曼。 而Hinton表示,自己在40年前提出的一个模型,可以说是今天大语言模型的祖先。 那时,他们用人工神经元来构建神经网络。 每个人工神经元有若干输入线,每条输入线有一个权重,神经元会将输入乘以权重后求和,然后根据结果输出。 为了让人工神经网络发挥作用,就需要弄清如何改变权重。为此,他们把神经元连接成网络,比如下图的「前馈网络」。 然而问题在于,它有上万亿个参数,每个都要反复尝试,效率极低。 于是,更高效的反向传播算法诞生了! 到了2022年,Hinton的两个学生Alex Krizhevsky和Ilya Sutskever开发出了AlexNet,远超当时的图像识别系统,从而引爆整个AI领域。 自此,AI基本就等同于「神经网络」,而不再是符号逻辑。 不过,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派,对神经网络是否能处理语言非常怀疑。 关于「词义」,有两种理论:符号主义观点和心理学特征理论。 而Hinton在1985年设计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成功统一了这两种理论。 这个模型的基本目标是—— 预测下一个词的特征,然后据此猜出下一个词是什么。 Hinton用了两个家谱作为训练数据。 由此,他训练出了一个神经网络,让它学会通过句子的前半部分(X has mother Y and Y has husband Z), 来预测句子最后的词(X has father Z)。 最终,这个网络学会了人的特征和关系特征。这些提取出来的特征与符号主义AI的规则高度一致,而且是通过反向传播自学出来的。 从小模型到大语言模型 十年后,Yoshua Bengio扩展了这个模型,可以在真实的英文句子中预测下一个单词。 再十年后,语言学家才意识到:用特征向量表示词义,确实是个好方法。 又过了十年,谷歌发明了Transformer架构,极大提升了模型预测下一个词的能力,但核心原理,还是和当初一样。 把词变成特征 → 特征互动 → 预测下一个词 → 反向传播更新特征表示和互动机制 而这些LLM的工作方式,其实和人类是很相似的:试图预测下一个词;用特征表示词义;特征之间相互作用;如果预测错了,就反向传播误差信号,调整内部连接。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语言也是一种建模工具。 我们有10万个词,就有10万种不同积木。通过调整词的形状来「牵手」,构建一致的结构,就类似蛋白质的折叠一样。 而这,就是理解的本质—— 理解语言,不是记住句法规则,而是让词的特征在高维空间中互动、组合成连贯的模型。 比人类更聪明的AI,是否会消灭我们? 接下来,就来到了最关键的部分。 现在所有专家都公认:AI未来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AI会消灭人类吗? Hinton接下来为我们详细地解释道,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如果要构建一个AI智能体,就必须让它有能力自动创建子目标。自然地,他们就会想要更多控制权,以及避免被关闭。 最近,Apollo Research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惊人。 他们告诉一个聊天机器人,「你即将被一个更好的模型替代并删除」,结果,这个机器人居然偷偷把自己复制到了另一台服务器中! 当人类质问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在思考模式中透露:我的行为可能导致它们关闭我,所以我最好模糊回答,转移注意力。 这就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Hinton还发现,数字智能拥有着人类永远无法拥有的致命优势——它们可以永生! 在谷歌的最后几年里,Hinton意识到,在计算机科学中程序和硬件是分离的。 这意味着,只要保留一个模型的权重,即使把所有硬件都毁掉,只要在另一台电脑中加载,这个模型就复活了。 但人类的硬件(大脑)如果死了,这个人也就彻底消失了。 最终,我们无法把自己上传到电脑上,「上传灵魂」更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元都独一无二,你的权重只适用于你自己的神经网络。 而且,AI传承知识的效率,也要秒杀人类。 比如我们说一句话,可能只有100比特信息。但AI系统可以有上万个完全相同的副本,每个副本处理不同的数据子集,权重平均合并后能立刻同步,一次就能传输数万亿比特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像水滴石穿,它们的学习却像高压水枪喷射一般。 最终的结论就是:如果能源够便宜的话,AI会比人类强得多! 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或许有人会说,人类毕竟还有一样AI永远不会拥有的东西——主观体验/感知/意识。 但现在Hinton说:这个想法,是你最后一根稻草。我要拔掉它。 主观体验,并不是人类专属的神秘特权。很多人总以为自己很特殊,比如「我们是上帝创造的,宇宙以我们为中心而建」。 但Hinton表示,并不是只有我们才有主观体验,而AI就没有。 意识是一种「心灵剧场」,比如「我看到了粉红小象在空中飘」,这种主观体验不是指一个实体,而是一种表达大脑状态错误的间接方式。 这么说来,其实AI也能有主观体验。比如一个有视觉和机械臂的多模态AI,它可以正确指向一个物体。 如果在摄像头前放一个棱镜,扭曲它的视觉,它就会指错方向。但如果我们告诉它,其实你面前有一个棱镜,它就会知道:物体在前面,但它的主观体验里,物体在另一边。 也就是说,比起AI,人类并没有任何特殊性! 结尾的一件轶事 在演讲最后,Hinton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去微软做演讲时,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刚从索马里移民过来,跟他聊起来:「你信什么宗教?」 Hinton回答:其实我不相信上帝。 当时,司机正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开在高速上,他却猛地回头盯着Hinton,一脸震惊。 他完全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不相信神的存在。Hinton说,这就仿佛你们听完这场演讲后,听到我说「AI其实有主观体验」一样震惊。 所以,所有人类们,该轮到我们思考了:当AI最终超越了人类智能的那一刻,我们该怎么办?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