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星舰下月再冲太空 马斯克官宣发射计划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9日,马斯克在X平台宣布:星舰将于下个月再次发射。据海外媒体Benzinga报道,SpaceX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交的文件显示,星际飞船的下一次发射计划将于8月4日进行。 而在此次宣布发射消息之前,7月25日马斯克就已在X平台分享,在下次飞行前,他将对星际飞船进行一次现场技术更新,届时会介绍迄今为止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工程、生产和发射计划,这也让业界对星舰的相关动态更加期待。 在星舰发射相关消息引发关注的同时,SpaceX在另一领域的合作动态也进入大众视野。有报道称,五角大楼正在考虑为其价值1750亿美元的“金穹”导弹防御系统寻找除马斯克的SpaceX之外的合作伙伴。 该项目是特朗普政府今年早些时候启动的下一代导弹防御计划,其目标是借助庞大的天基卫星和拦截器网络,保护美国免受各种空中威胁。 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积极为“金穹”项目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目前,正在审查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和L3哈里斯(L3Harris)等公司,计划用它们来取代SpaceX在该计划中的角色。(作者/坨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天才少年”彭志辉获国家非公经济领域最高表彰,雷军、马化腾曾获该殊荣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9日,据智元机器人官方透露,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荣获“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成为本届表彰中具身智能领域的代表人物。 据了解,“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由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全国工商联五部门联合评选,被视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该表彰大会于2004年首次设立,距上次评选已有6年之久,每届授予100名在各行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此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及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等知名企业家均曾获得此项殊荣。 获奖后,彭志辉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团队与行业的共同成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作为科技创业者,我们唯有以更高标准深耕技术、以更实举措服务社会,才能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时代,我们坚信AI应该走向真实的物理世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未来,智元机器人将继续扎根实体、勇攀科技高峰,让具身智能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特斯拉与LG新能源签署43亿美元合同 采购磷酸铁锂电池
LG新能源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30日,据路透社报道,知情人士周三称,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已与特斯拉签署了一份价值43亿美元的合同,为后者储能系统供应磷酸铁锂电池。 知情人士称,LG新能源将从其美国工厂为特斯拉供应磷酸铁锂电池。LG新能源的客户包括特斯拉和通用汽车。 LG新能源在周三早些时候表示,已签署一份价值43亿美元、为期三年的全球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合同,但并未披露客户身份。LG新能源也未说明这些磷酸铁锂电池将用于汽车还是储能系统。 LG新能源在回应路透社时表示:“根据协议,我们受到保密义务的限制,无法披露客户身份。” 在此之前,三星也与特斯拉达成了一份价值165亿美元的芯片代工协议。三星一开始也没有披露客户身份,但后来被证实是特斯拉。 LG新能源的这份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合同的期限为2027年8月至2030年7月。LG新能源表示,合同中包含一项可选条款,可将协议期限最多延长7年,并根据与客户的协商增加供应量。 目前,LG新能源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磷酸铁锂电池制造商之一,该公司已于今年5月在其密歇根工厂启动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这一电池技术长期由其中国对手主导,但中国电池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业务不多。 截至发稿,特斯拉则尚未回应置评请求。(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机构体检,原来只是大众健康消费的“安慰剂”?
一篇《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文章,正在将体检行业龙头爱康国宾拖入舆论的风暴,而这场风波也再次让公众对整个民营体检行业守护健康的价值,产生严重的质疑。 舆论压力之下,爱康国宾在7月30日举行了媒体说明会。 而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对此称,“大家想一下,大多数企业给员工做个体检,少的几百块,钱多的也就几千块钱,大家去医院看个病,你要诊断某个病,你们问问自己,大概要花多少钱。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至于这样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公众对于体检与看病,没有明确的边界,导致公众对体检有很多误解。” 此番回应,不仅让爱康国宾陷入巨大争议,更是再度将民营体检行业推上了口碑近乎崩盘的风口浪尖。 回到事件本身。从2013 年到 2023 年,女律师张晓玲在爱康国宾完成了十年体检,所有报告均显示 “正常”。直到 2024 年,她在其他医院被确诊癌症晚期,历经九个月跨国治疗,付出了失去一个肾和腰椎终“右肾钙化灶”。回想2023年那次体检,张女士的报告已经提示了右肾钙化,她特意询问工作人员,而“他们告诉我‘没问题,很正常,就像手指头划破结痂’。” 钙化灶可能是炎症遗留,也可能是肿瘤早期信号,规范流程应提示进一步检查,显然,爱康国宾没有做到这一点。 从“假医生”到“假体检”,这些私立体检机构接二连三爆出的业内乱象,大大削弱了他们出具的检测报告的专业度和准确度。但乱象出现的根源不单单是行业发展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失衡,而是体检与其他就医环节的断裂,让机构只能停留在赚体检的钱上,当后续的事情与他们无关,一份显示“正常”的报告对机构来讲最省事。 三大乱象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爱康国宾”,累计约有1200多条投诉,同样地,搜索“美年健康”,共有1224条投诉中包含该搜索词。 作为民营体检行业的两大巨头,巧的是,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都陷入过巨大的舆论风波。2018年,美年健康遭前员工举报,文章曝出美年健康体检医生无证上岗、冒用已故医生姓名等违规行为。起初,美年健康言之凿凿,坚决表示这是“遭遇有组织黑公关”,而不到两天就被“打脸”。如今,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 从美年健康到爱康国宾,头部体检机构接连被曝光,似乎更透露出整个行业的层层乱象。这其中,有三大问题已然成为笼罩在行业上的阴影:冒牌医生、无证上岗;漏检、误检或夸大病情;以及违规检测。 其实,在美年健康深陷“假医生”风波不久前,湖南长沙“美年大健康”门店就被曝雇无证人员看诊,有记者调查发现,7个人的科室有5个人无证。而后因前员工举报,“假医生”彻底被证实。 拿着执业医师证的专家只是挂名,实际操作的却是缺乏资质的新手,这也难怪体检机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误检。 事实上,美年健康当时专业的医务人员缺口可能更大。梳理2018年前三年的医务人员及分院保障人员梳理情况显示,2015年、2016年其医务人员及分院保障人员分别为7922名、9931名,到2017年该数据增到17239名。但美年健康在2017年年报中称,已在215个城市布局400余家体检中心,并指出“在全国每家体检分院中,每家分院都配有100多名医护团队”,以此计算医务人员至少需要40000名。 在体检机构,无证医生上岗、护士假冒医生上岗时有发生,甚至更可怕的,还有非卫生技术人员上岗。根据企查查,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的关联风险中,一则消息显示该公司投资的上海爱康国宾蓝十字门诊部有限公司,因对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处罚而受到行政处罚信息。 当一个体检机构不具备充足且专业的医护人员,漏检、误检就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客流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整个体检的操作过程可能会变得流水化。一位消费者在投诉中称,“在爱康国宾参加的单位体检,当时检查有实性肺结节4mm,后来我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CT一切正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结节”。 至于违规检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假医生”事件中,美年健康被举报、被确认的一项内容就包括违规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除此之外,使用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也是另一种违规。据了解,部分民营体检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少是从大医院淘汰的“超期服役”设备。 巨头“打架”,无暇东顾 无论是专业医护人员的储备缺口,还是管理上的漏洞,都和过去几年体检行业高速的扩张脱不开关系,当头部体检机构忙着打规模战,人才、设备及其他资源的积累很容易跟不上。 以美年健康为例,自2016年至2018年,美年健康扩张凶猛,对外收购投资总额接近50亿元。截至2017年末,其业务覆盖32个省市自治区、215个核心城市,布局已高达400余家体检中心。在“假医生”事件前,仅仅是2018年前四个月披露的对外收购涉及的公司,就达到46家。 当初,美年健康还规划,预计2018年年底达600家分院,到2020年底,预计达成1000家分院的战略目标。 爱康国宾也不甘落后。2015年,爱康国宾先后完成对安生美健康体检中心(Ommay) 100%、天健阳光(原国药阳光)83%的股权并购,圈地扩张。 回看当时的市场格局,2015年之前,整个民营体检行业已经呈现出爱康国宾、慈铭体检和美年大健康“三分天下”的格局,作为后来者的美年大健康凭借清晰的扩张战略异军突起,更是直接激起了行业的规模战。可以说,这场规模战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行业局势的走向,事实也是如此, 2015年,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民营体检市场的格局转变为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之间的“两强争霸”,之后,美年健康继续高歌猛进,爱康国宾则扩张缓慢,两者彻底拉开了差距。 只是,规模战打完之后,扩张的隐患、巨头的野心以及曾经的宿怨,让行业内的竞争从“明争暗斗”渐渐上升到“相互撕扯”,不顾颜面,两大体检巨头似乎也无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体验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上,由此为现在业内的乱象丛生埋下了伏笔。先是美年健康,后是爱康国宾,都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2015年8月,爱康国宾因美股无法给出合理估值,宣告私有化退市,不料,美年健康横插一脚,组建买方团,想要通过强行收购把爱康国宾“占为己有”,以此一统体检行业的“江湖”。这段时间,攻守双方轮番上演三十六计,精彩程度不亚于“宝万之争”。 比如爱康国宾曾起诉美年健康侵犯商业秘密,前员工牟某窃取投标底价、客户信息等跳槽至美年,导致客户不正常流失。另外,爱康国宾还在3个月内接连两次起诉和举报过美年健康。 这场拉锯战一直延续到阿里入局,直至2019年1月爱康国宾才发布公告称完成公司私有化。同年,阿里还成为美年健康的第二大股东,可惜同为阿里系,即使有了这个和事佬,双方的关系还是没有缓和多少。 消费者买到的只是健康幻象? 随着门店规模的扩张,体检行业的流量也迎来爆发。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全国体检人次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3左右,达到了4.56亿人次。作为头部的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自然都吃到了红利,公开数据显示,美年健康2017年全年实现体检人次超过 2160 万,2019年则达到了2602万人次。而据媒体披露,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爱康国宾仅在北京的18家体检中心,就为148.3万人做了体检。 可流量的爆发带来的不只是营收的增长,还有服务的挑战。一位曾在一家爱康国宾门店工作的员工称,“就影像读片而言,一名医生一天看一百名患者和三百名患者,认真程度天壤之别”,后来她因不堪工作压力过重而选择辞职。 体检行业的流量爆发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有很大关系,经过一场疫情的“席卷”,大众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体检筛查出潜在的风险,为自己的健康增加一层保险。但是,我们看到,频频被曝光的“假医生”、“假体检”事件,愈发暴露了体检机构正在进入一种“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导致体检报告可能沦为一种走过场的“安慰品”。 流量或许是促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因素,但根源不在此。 从商业模式来看,商业化的体检与其他诊疗环节的割裂,既导致体检机构的体检结果陷入一种无法反馈、无法纠正的状态,始终建立不起公信力,同时也致使体检机构对结果难以抱有一种负全责的心态,更多的是靠医护人员的道德准则去支撑服务。这在商业世界自然也是立不住脚的。 对比公立医院的体检和私立机构的体检,前者从体检到确诊到治疗,整个流程都有专业医护人员把控,重要的是这些医护人员的奖金、声誉及地位与之是绑定的。而后者,因为缺乏后续的诊疗环节去印证体检的结果,其体检的结果又无法通过公立医院去确认,久而久之,体检机构更青睐于用流水线作业去服务健康的用户,给他们提供心安,而不是费尽心思去筛选极少数的有健康问题的用户。 这也是“假体检”现象出现的根本缘由,简单来讲,私立体检机构想要的不是病患,是健康人。 另外,一个不容忽的客观事实是,无法追责或难以追责,更助长了体检行业的乱象。大多数用户在拿到健康的体检报告后,基本不会再跑到医院去证实,即使后来出现问题,有时间的间隔,无法证实当时的报告就是错的。 就像这次女律师的事件,机构一句“体检没有检测到有可能按照当时使用的检测手段与在那个时间段确实无法检测到,最终要以实际情况来鉴定”,就很容易搪塞过去。 在体检行业,头部机构早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信任危机,但负面事件仍然连续不断。如今,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已然回落,两大巨头同时又面临着更大的增长危机,如果解决乱象不从根源入手,或许民营体检行业将长期停滞于此。
Opera在巴西指控微软不当竞争:重重设障阻止用户使用非Edge浏览器
IT之家 7 月 30 日消息,科技媒体 The Verge 今天(7 月 30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 Opera 浏览器向巴西竞争机构提起投诉,指控微软采取反竞争行为,向用户推广 Edge 浏览器。 微软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说服 Windows 用户使用 Microsoft Edge 浏览器,并将 Bing 设置为默认搜索引擎。 Opera 公司对此感到不满,称微软采取“操纵性设计策略”,并于今天向巴西竞争机构提起投诉,指责微软使用反竞争手段引导用户使用 Edge。 Opera 公司的法律顾问 Aaron McParlan 表示:“微软在 Windows 系统中阻挠浏览器竞争的每一个机会。首先在预装上,排除了像 Opera 这样的浏览器;其次微软又设置重重障碍,阻止用户下载和使用其它浏览器”。 Opera 的投诉指出,微软以多种方式忽视用户对默认浏览器的选择,包括在 Outlook 和 Teams 中打开 PDF 文件或链接,以及通过 Windows 的搜索或小部件功能打开链接。Opera 还注意到,微软在用户在 Edge 中搜索其他浏览器时使用“侵扰性横幅和消息”,以阻止用户下载其他浏览器。 McParlan 表示:“尽管微软采取了这些策略,Opera 在巴西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巴西第三受欢迎的浏览器,并在巴西拥有数百万忠诚的用户。此次投诉,涉及到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做法,为巴西在这个国际问题上成为领导者提供了机会。”
百度聚焦,心响失宠
通用Agent是目前AI圈最火的概念,但质疑声也一直不断,几乎在Manus“出走”前后,一些投入巨资但没听到响声的公司,也传出了收紧口袋的消息。 百度在七月初的组织会议上,点名了几个产品,明确提到要对这些产品减少投入, 心响就包括在内。 作为百度旗下的首个C端通用AI智能体,心响曾被媒体称为“能用版Manus”,在C端场景下支持超200种功能,覆盖知识解析、旅游规划、学习办公等领域。此时传出资源收紧的信号,距离心响今年4月的公测,才过去不到一个季度。 除了心响, AI社交app 月匣也遭遇架构调整,团队被直接合入另一条业务线,在业务规模上迎来一次“降级”。此前,百度内部曾传出月匣疑似要停摆的流言,但管理层最终选择“再观望一两个季度”。 月匣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业内此前对这一产品的描述是:成为Z世代心中“全时全景的灵魂伴侣”。仅仅过去不到四个月的时间,“灵魂伴侣”月匣似乎光芒不再。 关于以上业务线的变动,一位接近百度方面人士回应称,相关业务线不存在资源收缩,App也在正常运营中。 而同样在几周前,李彦宏在百度季度高管会议上发表内部演讲,对百度过往业务进行了“反思式”的回顾,他指出,缺乏战略聚焦是导致百度在多场关键战役中失利的重原因。 此后不久,传出了百度行业搜索及智能体业务总经理谢天“转岗”IDG地图事业部的消息。对于谢天的换岗,有媒体报道称,这是百度干部轮岗机制下的正常调整。 据了解,谢天在2024年下半年接手搜索及智能体业务线,心响和月匣均是在其任内上线的AI应用。 相继两款AI应用新品地位不保,背后究竟是常规业务因素,还是百度准备在AI应用领域“洗牌”了? 相比起面对众多友商产品竞争的月匣,心响进入“观望组”让人有些意外。据了解,心响是百度AI智能体团队推出的产品,而在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心响产品组成员已经调离了原业务。 和月匣此前的低调上线不同,心响于今年4月的Create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高调亮相。据内部人士透露,在立项之初,心响在智能体团队内部“极受重视”,被认为是业务的头部产品。一位内部人士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回忆当时场景:“一方面团队招了很多人才,同时从其他业务抽调了很多人,在产品排期上,心响的需求优先级也比较高。” 据了解,百度对心响的核心功能定义是“AI任务完成引擎”,它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帮助用户将复杂任务进行拆解、动态执行,并最终实现可视化的结果交付。这其实就是2025年最火的AI应用理念:通用Agent。 今年3月,通用Agent领域的明星产品Manus横空出世,相比传统Chatbot,Manus可以通过文字指令完成更复杂的工作与生活任务,例如设计并交付网页和APP、定制旅行手册等。和Manus更多偏向工作和生产力场景不同,心响被认为是“民用版”Manus,提供了超200种日常生活任务场景。虽然用户场景略有差异,但二者都是主打任务“All in one”、一站式解决用户需求的“超级”App。 回到眼下,不到4个月时间过去,在心响爆出“资源收缩”节点的同时,Manus已火速搬往新加坡。相关分析显示,国内ToC软件市场难以实现付费转化,模型能力应用程度有限,是当前限制通用Agent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这些超级Agent都还只是一大堆Agent的拼接,作为‘工具’并不是那么好用。”一位百度内部资深产品人士表示,早在立项之初,一些行业内的声音对心响的落地前景产生怀疑。心响号称所能提供的200个场景,包含了很多非常规功能,用户使用这些功能的意愿和频率可能并不高。在团队内部,有人这样评价心响的产品理念:“它能解决的问题非常简单,并不值得用户花几分钟去生成一个答案。” 另一方面,瞄准C端场景的心响,在AI应用的内卷时代,很难找到合适的商业化路线。一款短期内缺少变现能力的C端应用,将极大考验业务方持续投入的意愿。 目前,心响和月匣虽然都面临资源压缩,但还没有项目停摆的明确时间点。在发布阶段以来,这两款产品都没有进行大规模投流,用户增长主要依赖内部流量入口和自然裂变。另一方面,业务管理层对日活/月活指标比较敏感,留给新产品的检验周期变得十分有限。 一位百度相关业务人士向字母榜总结了当下的工作现状:“Leader们最关注的是月活,月活达到一定程度,然后才再考虑是不是继续投入。” 时间只剩一到两个季度,月匣还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吗? 作为百度的第四代AI社交产品,月匣在功能上对标国内主流产品“星野”“猫箱”“Wow”等,以高自由度AI对话与沉浸式剧本互动为核心卖点,使得百度成为继字节、美团等友商后又一进入AI社交赛道的大厂。 回顾百度的AI产品线可以发现,月匣并不是百度在AI社交的首次尝试。在上线月匣之前,百度曾推出多个AI社交产品,包括文小言(数字人版)、万话和小侃星球。百度在这些APP上探索了虚拟人聊天和AI角色扮演的落地场景,但整体下载量不高,产品并未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不过,虽然百度方面宣称月匣专注于突出沉浸式剧本闯关的社交玩法,还集成了文心一言、DeepSeek、豆包、MiniMax abab四大模型,但实际手体验后会发现,相比“星野”等头部产品,月匣上线后多少有点“半成品”的状态。在交互层面,月匣采用传统AI社交产品的对话模式,未能形成差异化玩法。 此外,当前主流的AI社交产品普遍进行了功能迭代,比如拥有更丰富的多模态视觉体验,以及让角色实现语音交互的TTS功能。事实上,类似TTS这样成熟的功能,并不需要厂商自己开发,在AI云服务市场上有许多供应商可供选择,但月匣在当前版本中,大部分角色仍然无法“发声”。对于一款上线4个月的产品而言,月匣在功能迭代上显得有些滞后。这种滞后可能来自于产品筹备阶段的不完善,亦或者在一开始,项目就未受到足够重视。 “说是不再投入,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业务)不行了。”谈及最早传出流言的月匣,一位百度相关业务人士这样说道。 据了解,月匣原本是百度AI娱乐化部门下一款独立产品,在传出产品要减少投入后,月匣被合并至另一条业务线,在一些内部人士看来,这一动作基本等同于“下放”。 “下放”的效应很快在月匣内部显现,据相关人士透露,业务合并后,部分月匣产品组的员工相继被抽调到其他业务,而月匣新增产品需求的动作也被延缓。“整个产品基本上在一个维护的状态。”一位相关业务人士这样说道。 对于月匣的后续,一些来自百度高层的说法是:“如果DAU涨的比较快,可能还有希望保留一下”。而据相关人士透露,百度内部给月匣的时间是“一到两个季度”,月匣需要在这个时间内证明自己还有用户增长的潜力。 但摆在月匣面前的现实是,头部AI社交App都在减少投放,在国内市场,整个业内都缺少长期稳定的百万DAU级产品。在《下载量暴跌八成,AI社交涨不动了》一文中,字母榜曾指出,国内AI社交头部产品都在指向一个“到顶了”的行业态势。在行业快速收缩背景下,缺少资源扶持的月匣,想要实现快速增长DAU的目标显得十分艰难。 相关消息显示,百度搜索等业务线下也有对话智能体的建设需求,百度内部在评估哪些对话智能体是ROI更高的选择。据了解,真人“数字分身”是百度AI应用团队接下来会发力的方向。 李彦宏复盘之后,“洗牌”是为了更好的聚焦? 近日,在季度高管会上,李彦宏作了一场主题为《求真务实》的内部演讲,系统反思了百度的组织文化,也复盘了业务上的得与失。 作为国内最早押注AI的互联网大厂,百度早在2010年就成立自然语言处理部。在此之后,百度又相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部门,不断在AI产业上加码。ChatGPT爆火后,百度更是国内最早发布自研大模型文心一言的“大厂”。几年时间过去,再看百度AI业务的现状,已然成为李彦宏的反思重点,他表示,生成式AI点燃了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但在AI领域投入最早、最重的百度,却遭遇了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在演讲中,李彦宏罕见指出,百度缺乏聚焦,“不是所有 game 百度都能玩、都能赢”,需要清楚“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近期消息显示,百度正重新聚焦在基础模型能力和搜索端应用上。 就在几周前,百度正式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包含10个不同参数和场景的模型组合。而在今年四月,百度刚刚推出旗下模型产品升级版本——文心4.5 Turbo和X1 Turbo,进一步增强多模态能力。对于想要重拾“聚焦”的百度而言,没有展现出用户裂变潜力,亦或者缺乏商业化前景的C端产品,将会面临被“洗牌”的压力。 另一边,管理模式的僵化,加之对新业态感知的落后,可能是李彦宏口中缺乏“聚焦”的原因之一。一位百度某AI业务线员工向字母榜表示,他所在业务广泛使用某百度自研AI工具平台,但该平台能力被反馈普遍不佳,且能力要弱于友商同类型产品。但当该产品作为成果汇报到上游Leader层面,却收获了来自业务上游的认可和大力推广。“每个团队只把好的一面拿出来,层层汇报,然后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事实上,百度在人才投入上并不吝啬。2024年6月,百度启动最大规模顶尖AI人才招聘,岗位招聘同比扩大60%。今年5月,李彦宏公开宣称,百度将在接下来的5年为社会培育1000万AI人才。显然,百度并不缺少人才,相比团队实力问题,当前困扰这家老牌互联网巨头的,更多是管理和结构性问题。 有多家大厂从业履历、曾任职百度内容业务的李翔表示,百度内部业务规划需按季度划分阶段,一些业务Leader往往规划了一年的项目周期,可一旦首个季度不及预期,该项目就很难继续推进。“如果每个季度都没有长期目标,那就很难做长线的事情。” 在李翔眼中,“维持现状”是很多百度业务线的真实写照。“短期内要是没做好,比如某个指标掉了,那你就别想再往前推别的事了。”总结百度的业务模式,李翔这样点评道。 心响和月匣的现状,似乎正是这一评价的真实写照。不过,这些业务线调整的结果,到底是重拾聚焦后的“去肥增瘦”;还是作为试水项目的草草收场;亦或者未来真的找到了“翻盘点”,仍有待继续观察。 “每个业务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比如评估某个Agent的效果,这导致在业务协同时往往需要适配别的团队的标准,但最终的适配效果,并不一定在你的业务线上好用。”一位百度相关业务人士分享了他的感受,似乎表明在百度内部,一些大团队的“惯性”问题依旧存在,想要实现李彦宏“再聚焦”的目标,百度还需要更加努力。 (文中李翔为化名)
重新想象快手可灵AI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快手可灵AI举办了以“生成式AI应用元年”为主题的生态论坛。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示,可灵AI目前已在全球拥有超过4500万创作者,产品自发布以来迭代升级30余次,累计生成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服务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 在这场围绕着生成式AI产业应用展开的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AI如何赋能影视、创作领域、电商及游戏等各行业,行业合作伙伴、知名导演及创作者们共同探索生成式AI的多元应用场景。 01 直击AI基建 “2025年将是生成式AI技术走向深度应用的关键元年”,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去年6月可灵上线,整个行业都意识到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技术拐点已至,其应用的成熟和发展速度也会非常迅猛。 他认为,生成式AI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塑。 可灵AI的目标是成为AI时代的视频创作新基础设施,让“每个人用AI讲出好故事”。目前,可灵AI已通过API为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覆盖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等行业。未来,技术趋势将聚焦于生成效果和可控性的持续突破,技术的精进也将为产业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可灵AI平台已经生成了4亿多张图片和2亿多个的视频。在这背后,我们相信是一个个灵感被点燃的瞬间。”会上,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分享了可灵AI推出一年多来的关键进展、应用落地和新的探索:诞生一年多来,可灵AI持续进行了30多次快速迭代,如今已经初步建设成为一站式AI生产力引擎,通过更高品质的模型效果加上更高效的工具形态,为内容产业带来了创意生产力的解放。 可灵AI一直希望做能够与技术边界和用户需求更同频的产品。李杨表示,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基础模型的提升解决时长、连贯性、一致性等问题。同时,为应对专业化的创作需求,可灵还在会上发布了全新创意工作台“灵动画布”。该功能集无限可视化空间、AI创作辅助与多人实时协作为一体,可帮助用户将零散想法转化为文本图像或视频节点,并高效串联成完整的视觉作品,提供流畅直观的创作体验。 在本次WAIC期间,可灵AI还重磅发布了全新的多图参考、灵动画布等功能。其中,升级后的多图参考,在角色、主体和场景一致性、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显著提升;灵动画布功能则于7月27日正式开启邀测,作为全新的创意工作台,集无限可视化空间、智能创作辅助与多人实时协作为一体,可以为创作者带来一站式的流畅高效创作体验。 可灵AI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回顾了可灵AI发布以来的技术演进路径。他表示,可灵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两大主线:一是基础模型能力提升,二是与用户共创优化产品方向。可灵团队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模型,形成“技术+用户”双轮驱动模式。 02 深拓创作可能 作为全球领先的视觉生成大模型,可灵AI目前已拥有超过4500万创作者,累计生成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代表新的技术引擎引发了传统内容生产的变革。 本次论坛也汇聚了来自影视行业、艺术行业和AI创作领域的代表。知名导演薛晓路分享了使用可灵AI进行影视创作的实践经验。她以短片《喵心归处》为例,指出可灵1.6版本已在动物生成、场景还原等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随后可灵陆续推出的新模型能更好支持复杂动作生成,显著提升创作效率。她表示,AI重构了传统影视制作流程,从剧本到分镜、生成、剪辑均可在计算机快速完成,大幅降低时间与成本风险。 可灵AI超级创作者、AI TALK主理人汗青分享了与可灵AI共处一年多的思考。他认为,生成式AI内容的“工业水平”是决定用户能否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2024年可灵的出现,凭借其在画质、表演和镜头处理上的顶级表现,让AI叙事具备了与用户深度沟通的能力。他认为,随着AI导致内容生产成本降低,审美力将成为创作者的核心壁垒。可灵在版本迭代中格外注重审美,如在新版本中对武侠等东方美学的演绎。他将可灵视为性格多样的“工作搭档”,其价值不仅是提升效率,更在于共同探索新的内容格式与创作可能性。 生成式AI已成为电子艺术领域的重要创作工具,尤其在画廊展览策划和AI艺术收藏中展现出核心价值。当代艺术家、策展人、MUDigital创始人吴亦深表示,以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工具,已能支持高质量、高效率的AI艺术创作,推动中国艺术家实现技术自主。他认为,AI并非替代创作者,而是激发想象力的共生体,催生新的人机协作模式,为艺术产业带来新的表达形式和创作可能。未来,随着AI技术发展,更多专业创作者和收藏者将参与AI艺术生态,推动其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03 全球落地提速 自今年4月可灵2.0发布以来,可灵AI服务的B端商家数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成为大模型产业落地的标杆产品。 围绕产业赋能,万鹏飞表示,可灵1.0版本向全球证明视频生成技术可实际应用,2.0版本则通过性能与成本优化推动行业标准化。1.0的发布直接验证了类似Sora的视频生成技术从概念到落地的可能性,而2.0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新一代模型的技术范式,带动行业竞相跟进。未来,可灵将持续输出技术成果,助力企业降低创作门槛,探索数字人交互、游戏内容生成等新场景。 全球知名创意素材平台Freepik的CEO Joaquín Cuenca Abela在会上表示,“我们接入了超过10个不同的视频生成大模型,用户选择使用可灵AI生成的视频数量,超过其他模型加起来的总和。”Joaquín表示,这都是因为可灵在技术上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可灵A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视频生成速度快、提示词遵循度高以及镜头运动非常出色,“依托和可灵AI的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包含奢侈品、广告营销等多个行业的用户。” 全球领先的生成式AI模型平台FAL的CTO Gorkem Yurtseven在圆桌论坛上表示,通过和可灵AI的合作,FAL服务了以美国及欧洲地区为主包含电子商务、广告营销、设计等多场景的用户,“很多声名卓越的公司以及AI原生的小型初创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 蓝色光标作为营销行业的探索者,在初期就率先与可灵AI达成合作,蓝色光标CEO潘飞表示,可灵AI真正进入到了帮客户解决商业价值问题的阶段,能够生产品牌客户需要的高质量的、影视级的内容。 “Lovart整合的所有视频生成大模型中,可灵AI的消耗毫无疑问是Top的。为什么这个用量会大呢?用户会直接选择可灵作为创作的工具,并且用户通过可灵创作作品的反馈是很好的。”全球首家专注于设计领域Agent应用的公司 Lovart CTO 陈志博表示。 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新剧总经理、制片人赵劼介绍,自2023年起,华策已启动AI垂类模型研发,推出“有风”(文生文)与“国色”(文生视频)等自研模型并与可灵AI等大模型产品展开交流。他认为,短剧赛道已显现AI驱动的“从点到链到面”的全产业渗透趋势。华策2024年已尝试用AI生成场景辅助短剧制作,2025年下半年重点短剧项目将由应用AI视频生成技术全流程辅助创作。
抖音升级团播管理规范:严禁营造虚假亲密关系诱导打赏
凤凰网科技讯 7月30日,近年来,团播(多人才艺直播)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生产与消费形式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行业发展呈现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趋势。为进一步规范团播生态,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各方高质量发展,7月30日,抖音宣布升级《抖音直播团播内容管理规范》,并同步发布《抖音直播团播机构管理规范》。 据了解,“团播”是指多人在同一直播间进行舞蹈、唱歌等团体表演的演艺直播形式。从硬件设备到内容编排,从互动玩法到视觉呈现,从业者精耕细作、持续迭代,行业涌现大量优质精品团播间。产业持续升级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包括主持人、运镜师、灯光师等前台岗位以及运营、妆造、编舞、服装师等中台部门。经过2年发展,团播已度过草创萌芽、内容转型期,进入精品规模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行业中也存在小部分从业者利用低俗擦边内容博眼球、直播间外情感欺诈诱导消费,部分公会设置不合理直播时长、不合理高额违约金侵害主播合法权益等问题。抖音直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平台首次发布《团播内容管理规范》,整治低俗擦边、叫嚣PK等违规团播内容;此次管理规范升级后,将进一步加强对主播在直播场景外侵害用户权益、公会设置合约陷阱侵害主播权益等不当行为的治理。 依据升级后的规范,团播场景下,对存在违规行为的账号,平台将根据违规程度实施阶梯式处罚,包括减少推荐、中断直播、扣减流水任务奖励乃至无限期收回直播权限等;对旗下违规主播占比高,或存在侵犯主播合法权益等不当经营行为的公会,将予以扣减公会健康分、限制经营能力等处置,情节严重的,平台将终止合作关系。 升级后的规范再次重申:禁止主播通过着装、剪影、打湿身体等方式突出敏感部位、营造暧昧氛围;禁止团播公会组织、教唆、纵容主播直播低俗、恶俗内容。 并加强了对私聊场景下色情低俗、情感欺骗、刺激诱导消费等直播间外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治理。如:禁止主播通过营造虚假亲密关系诱导用户消费;禁止主播默许、引导纵容粉丝网暴攻击他人。公会层面,禁止其恶意炒作扰乱团播行业生态,如以夸大、渲染或暗示等方式鼓吹高额打赏以达到刺激消费、成员招募等目的;放纵、引导粉丝群体有组织性造谣攻击、恶意举报、人肉搜索他人等。 针对部分不良公会设置不合理直播时长、设定不合理高额违约金、承诺主播保底收入不兑现等侵害主播合法权益的问题,升级后的规范发布了相应治理规则。若公会在签约条款或履约行为上存在违反相关规范的情况,主播可申请抖音平台介入仲裁,平台核实后将支持主播退会申请,公会将受到平台公会扣减健康分、限制经营能力等处置。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抖音直播始终致力于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用户营造优质多元的直播生态,为从业者提供合规健康的行业环境。2025年上半年,平台累计清退54家涉嫌传播色情低俗信息、诈骗、为未成年人提供经纪服务等违规行为的公会。“平台希望通过相关规则与措施,敦促主播及公会规范直播行为,同时携手行业参与者,共同推动团播行业规范向好发展。”
从高情商机器人到开源Agent,解密京东JoyAI背后最强场景王牌
直播带货王、高情商伴侣、专业操盘手,JoyAI一个人全包了。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可以说是史上最盛大的一届,800多家企业、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超过60款智能机器人,以及80余款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从智能体(Agents)、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硬件、AI潮玩、AI眼镜、AI芯片到AI基础设施,我们看到AI加速落地,走向企业、家庭和个人。 ▲WAIC京东展台上的各类AI潮玩、智能硬件、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 智东西小分队暴走展馆3万步,感受到今年展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度应用”,AI不再是隔空炫技,而是真的落地了、用起来了。 在加速产业走向AI深度应用的方向上,国内巨头京东最近不仅爽投四家具身头部公司,还在大会期间正式宣布其大模型品牌升级为JoyAI,并且亮出了JoyAI在诸多场景中的解决方案,包括智能体平台JoyAgent、附身智能平台JoyInside、京东数字人等。 从能高情商交互的人形机器人到企业高定的时尚数字人主播,从重塑企业工作流程的智能体搭子到低门槛、高可用的智能编码助手,可以说,AI深度应用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重塑AI生产力。 WAIC期间,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深度解读了京东大模型技术的演进,从底层的京东云智算基础设施到大模型,再到上层AI平台与应用,京东这次的AI全景图升级可以说干货拉满。 可以看到,京东将自身多年来背靠数亿用户、背靠最强产业链、从实际业务中锻炼、验证后的能力转化为外部商业解决方案,让AI渗透到企业核心场景中,成为产业侧加速AI大模型在各个领域快速落地的核心推手之一。 01. 手握供应链、场景、实践王牌 瞄准Agent风口,构建全栈AI能力 在今年WAIC展台上,京东可以说是大摆机器人阵,AI潮玩、AI陪伴机器人、AI下棋机器人、机器狗、智能硬件、AI玩具,形态可以说是丰富多样。 京东要下场做机器人了?并非如此。 今天的AI赛道竞争无疑是激烈的,AI加速从云侧走向端边,如何在产品和实机业务中用好AI,是所有AI公司都在聚焦的竞争点。 对于京东来说,找到自己的强项很重要,供应链、场景、落地无疑是三个核心关键词。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京东可能是全球接触供应链环节最深入最全面的公司,甚至没有之一。基于此,京东了解到底哪些产品、哪些场景可以跟AI结合,真正有跟AI结合的强需求和高价值,这种对场景的深刻理解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 在落地方面,其AI技术和产品经历过自身业务的高强度锤炼以及海量落地实践,比如JoyAI大模型落地数百个真实业务场景,数字人已经服务了20000多个品牌,规模断档行业第一。 可以说,京东布局AI大模型的思路,核心在于依托其供应链优势,找到AI最有价值的场景,快速落地。找准优势和定位,京东还要明确自己在AI赛道具体要做什么。 从AI深度应用角度来看,京东的三大AI应用利器分别对应三大场景。数字人解决营销的深度应用、JoyInside解决智能终端的深度应用,而JoyAgent则解决企业流程的深度应用。 这些从自有场景中孵化出的AI产品正加速产业AI的深度应用,而支撑这些产品的同样是从业务中锻炼出的AI基础能力。 可以看到,京东整体的AI产品和技术架构思路非常清晰。 02. 给企业AI落地武装到牙齿 从Agent到具身智能、数字人 基于自身的独特优势,京东JoyAI有着极强的落地实践能力,并且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和场景,可以说是AI武器库应有尽有,粮草充足。 从物流领域的仓内无人机、无人车到工业场景的AR眼镜辅助精准质检,再到零售场景系统自动个性化推荐商品、瞬间生成海量商品广告素材,京东JoyAI目前已经深度应用于数百个细分业务场景。 具体来看,如果需要打造当下大火的企业Agent,京东有JoyAgent智能体开源平台可以“开箱即用”。 JoyAgent智能体据称是目前行业内首个100%开源的企业级智能体,可以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具有较高完成度,能帮助企业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 简单来说,业务需要什么,你就可以针对性打造出一个专长于此的最强“AI员工”。 比如在解决人才招聘海量简历筛选方面,JoyAgent可以基于给定的岗位需求深度解析简历,精准锁定高匹配候选人,同时它还可以实时生成人才结构报告,透视技能分布、岗位缺口与渠道效果。 在零售采销方面,JoyAgent数字员工可以深度融合历史销售、实时搜索、气象变化等多维数据,精准预测全国销量,甚至可以洞察到某一区域市场需求的激增,自动生成供应链优化报告。 京东JoyAgent智能体开源平台开箱即用、支持二次开发,这些特点对于个人创业者、开发者或初创公司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大幅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搭配京东云大模型一体机,JoyAgent可以直接实现私有化交付,一站式解决问题。 根据公开信息,JoyAgent上线GitHub三天已经收获超2000颗星标,引发众多开发者自发体验并分享深度评测。从反馈来看,其多智能体架构设计及综合准确率表现获得行业广泛认可,有开发者特别提到,JoyAgent是当前国内少数拥有“完整产品级闭环能力”的多Agent系统。 具身智能已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买智能机器人这样的前沿智能电子产品上京东也深入了消费者的心智。企业需要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终端,京东有JoyInside附身智能,简单来说,JoyInside可以帮助企业高效便捷地将京东大模型交互能力植入机器人、玩具等硬件设备终端, 为开放京东AI能力、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京东宣布推出JoyInside“附身智能加速计划”,可以为机器人、AI玩具、智能硬件等企业限时免费开放接入服务。具体来看,这一计划提供了三种接入方式: SDK接入,企业可快速集成,支持多语言开发,适配不同技术团队的开发习惯,降低技术对接门槛;“盒子”接入,提供软硬一体、即插即用的硬件终端方案,可提供部署和使用的高性价比;API对接,支持高度定制化开发,企业可根据业务场景灵活适配,满足多样化功能需求。 在现场,众擎PM01京东JoyInside人形机器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可以进行高情商对话,可以进行多元场景适配,还有海量角色可供选择,同时言行高度保持一致。 据了解,众擎PM01已经在家庭陪伴、文旅、乐园导览等领域应用。 在陪伴场景,AI潮玩Fuzozo芙崽选择京东JoyInside作为首家技术合作伙伴。其产品被外界视为“AI版labubu”,在京东618首发预售3000余件销售一空,跻身潮流盲盒品类销售榜前10。 通过接入JoyAI大模型,Fuzozo芙崽可以实现准确的情绪感知和拟人化反馈,具备长期记忆、言行高度一致的特点,这无疑可以提供更为独特的“养成系”体验。火火兔故事机则提供“南孔爷爷”等IP形象深度定制的智能体,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AI潮玩Fuzozo芙崽 早教场景,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五合一版,同样基于京东JoyInside加持,这款机器人不仅会下棋,还集AI 科普、知识辅导、英文对话、智能陪伴等功能于一身,兼顾了听、看、触、思、说的能力,可以说是“多模态集大成”。 据了解,由于其出色的对话能力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人均对话轮次提升了148%。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魔法原子MagicDog Pro京东Joy Inside四足机器狗,其同样能准确理解对话过程和动作意图,还能驱动动作精准执行,支持角色定制和性格塑造。 根据官方公布信息,目前京东已经与元萝卜、Fuzozo、心大陆、火火兔、文曲星、噜咔博士、牛听听、Folotoy等数十家品牌联合发布新品。 可以看到,京东JoyInside绝非简单的“拿来即用”,而是京东深刻理解了各个场景产品的需求痛点推出的产品,可以显著提升产品的落地交互体验。个性化、成长型、注重交互体验、注重情感温度是这类产品的突出特点。 与此同时,京东JoyInside不仅仅是大模型能力支持,更是硬件+软件+生态一体化方案。 第三个核心产品是京东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我们的老朋友——数字人。 数字人是京东AI的看家本领之一,已经经过多年历练、历经诸多大促,贡献了数百亿GMV,根据官方数据,目前已经有2万家品牌在营销中常态化使用数字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京东还最新发布了首批兼顾个性化、时尚感的高商业可用数字人。 据了解,其形象逼真,情感表达与场景适配能力已经超过了80%的真人主播,从“直播替补”走向“直播间C位”。目前这类数字人已经服务了2万多家品牌,客户规模业内第一。 618期间,面向3C数码评测、高奢走秀、美妆试妆、快消吃播等特定商业化场景,京东已经免费开放了这一产品给京东商家使用。 比如在Coach的直播间,高定商业数字人带动店铺成交转化率整体提升了10倍;在知名童装品牌巴拉巴拉的矩阵直播中,数字人贡献了15%的GMV。 不仅是线上,安踏在成都线下旗舰店打造了高仿真的定制数字人直播间,数字人讲解卖点,模特数字人无缝切换30+件爆款穿搭,展示产品细节。2024年双11期间,数字人带动直播间GMV突破2000万。 可以看到,超高的带货能力是京东数字人的突出特点,可以说其垂类能力断崖式领先。这无疑侧面证明了京东数字人是真正从自身业务中锻炼出来的,从海量实践中走出,反哺产业。 整体来看,从JoyAgent、JoyInside到数字人,京东有着完善的、开放的、高可用性的全栈AI技术能力,能让AI深度应用在各个领域快速落地,企业、商家、个人开发者,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服务或产品; 纵观当下AI产业发展,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的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应用侧的深度创新,AI竞争转向应用落地已经成为当下的行业共识,如何让AI大模型可以高效地融入企业核心流程,是核心焦点。 通过业务场景的持续淬炼反哺技术进化,形成“越用越精、越用越强”的数据飞轮,这种以应用为核心来重塑AI生产力的路径,无疑是京东构建差异化优势的核心战略支点。 03. 深耕AI赛道,炼出最懂产业 最经磨练的AI技术能力体系 当然,用AI产品和服务精准切中行业需求痛点,将AI在企业实际业务中高效落地的背后,是京东长期深耕AI,从产业实践中锻炼出的硬核AI技术底色做支撑,AI产业化竞赛,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在大模型底层技术方面,JoyAI大模型矩阵中包括3B到750B的全尺寸模型,可以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模型涵盖语言、语音、图像、视频、数字人等多种模态,通过动态分层蒸馏、跨领域数据治理等创新技术,兼顾了“大而精”,大模型推理效率平均提升30%,训练成本降低70%。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大模型凭借70%通用数据+30%供应链原生数据的特有优势,能力更聚焦产业应用,尤其是各类垂类场景。 从性能角度来看,目前最新推出的750B大模型,据称性能已经可以比肩行业一流大模型,在清华大学联合斯坦福大学,以及一系列业界公司提出的Rbench大模型测试中,JoyAI居于英文评测国内第一名,中英国综合国内第二名,整体全球榜单上排名第六。 除了底层大模型能力,京东在JoyAgent智能体开源、JoyAgent智能体平台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技术优势。 JoyAgent智能体实现了100%开源,包括前端、后端、框架、引擎和核心子智能体,这在行业中是较为难得的,开发者有更高的自定义度,可以更快速打造并部署真正适合企业业务的智能体。 此外,JoyAgent智能体融合了大小模型优势,构建了动态 DAG 执行引擎,确保任务高效精准执行。性能方面,其在GAIA榜单中准确率超过70%,超过众多业内知名品牌产品。可靠性方面,JoyAgent智能体已经经过了京东内部大规模场景超过1.4万个智能体的实践。 JoyAgent智能体是从京东自身业务体系中走出的商业智能体,它可以说是一种“最懂企业”的定制化“Manus”,在零售、物流、供应链等严肃复杂场景中可以提供精确决策支持。 整体来看,京东AI大模型技术体系扎根产业,通过产业实践、落地应用反哺技术创新,进而通过对AI深度应用的赋能回到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在实现技术高效迭代的同时帮助产业完成AI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04. 结语:AI走向深度应用 JoyAI一揽子解决企业AI焦虑 在AI不断往深度应用进化,从调度万亿级供应链的智能体,到服务百万商家的AI应用,我们看到京东正在用其实践证明,AI技术的研发创新不止于实验室中,更存在于实际业务实践中。 今天,AI的发展已经深入产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AI深度应用正在重塑大模型生产力,每一位产业玩家都在发掘自己的机会点,整个产业都在加速驶向智能化的未来。
超节点迎最佳拍档!上海独角兽首创分布式光交换芯片,成果已获顶会认证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漠影 随着大模型的快速演进和模型参数规模的快速增长,AI算力需求正呈现爆发式态势。然而,支撑芯片发展的摩尔定律已逼近物理极限,晶体管微缩带来的成本呈指数级上升,性能提升幅度却逐年收窄。 这一根本性矛盾促使业界亟需探索一种能继续扩展AI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超节点技术应运而生,通过数十张乃至数百张加速卡的高带宽互连,将相对独立的计算资源整合为统一的超级计算单元,突破了传统架构在规模扩展上的瓶颈。 不过,在国内环境中,由于高端算力的缺乏,国产超节点方案往往需要整合更大规模的集群,这对互连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带宽、能耗、传输距离上较传统电互连方案更具优势的光学方案的应用,有望逐步成为推动超节点性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就在昨天,国内光电混合算力独角兽曦智科技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发布了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光跃LightSphere X,并联合壁仞科技、中兴通讯首次进行示范应用,即将于上海仪电国产超节点算力集群落地。 凭借全球首创的分布式光交换技术,光跃LightSphere X获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2025 SAIL奖,并成为SAIL四大评价维度(Superior, Application, Innovation, Leading)中“Innovation”(创新)维度的标杆案例。 近日,智东西与曦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沈亦晨博士、曦智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孟怀宇博士以及曦智科技互连产品线副总裁朱剑进行了近2个小时的深入沟通,他们向智东西等媒体剖析了光跃LightSphere X背后的技术创新与曦智科技对光电混合算力行业的长期展望。 01 . 超节点互连技术路径分野 国产方案如何突围? 当下,海外的超节点方案基本由英伟达主导,使用电交换构建单柜达72卡的大规模超节点,也就是所谓的GB200 NVL72。 该解决方案依赖于一个在国内看来几乎有些“奢侈”的前提——每张GB200的算力数倍于国产卡。若要实现同等效果,国产超节点可能需要进行成百上千卡的互连,在现有条件下,基本难以在单机柜内实现。 即便从理论上可行,单机柜内构建如此密集的电互连方案本身也面临极高的技术挑战和投入成本,对于目前国内的产业基础来说,依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因此,国产解决方案更可行的路径或许是通过增加机柜数量,先确保计算卡的总量,再通过高效互连技术组成超节点。 沈亦晨博士称,在多机柜场景下,传统的铜导线连接距离一旦超过1-1.5米,就无法满足超节点对带宽和延时的严苛要求,光互连几乎成为必选项。 谷歌曾在其TPU光互连超节点方案采用集中式光交换,实现GPU集群间的跨机柜通信。不过,该方案专为TPU定制,硬件成本高昂,对全栈软件能力要求较高,目前除了谷歌外尚未有其他厂商采用。 前段时间带火超节点概念的华为昇腾CloudMatrix 384超节点,也使用了光互连网络,配备近7000个光模块,让数百块GPU能实现高效协同。 此外,要打造高效的超节点方案,交换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沈亦晨博士介绍,在模型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GPU间的通信拓扑存在动态变化。英伟达采用NVSwitch电交换芯片集中调度NVLink信号,类似交通信号灯统一分配各GPU间的通信路径。 然而,国内GPU厂商普遍缺乏同类高性能电交换芯片,现有解决方案在性能上仍与英伟达存在显著差距。此外,国内GPU厂商的互连接口协议也各不相同,传统交换机无法做到统一调度。 面临种种挑战,国产超节点方案究竟应该如何破局?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光电混合算力提供商,曦智科技依托其在光子计算和光子网络的技术积累,交出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解决方案光跃LightSphere X。 02 . 首创分布式光交换芯片 相关成果获顶会认证 光跃LightSphere X的核心技术,是曦智科技全球首创的基于硅光子技术的分布式光交换dOCS(distributed Optical Circuit Switch)芯片。 若把传统集中式的交换芯片比为中央物流中心,将每张计算卡比为一个车间,分布式光交换技术所进行的调整,就是取消了中央物流中心,转而在每个车间旁边设置小型物料中转站,使物料传输路径更短、更直接。 得益于这一架构,光跃LightSphere X可灵活配置超节点的规模,并可灵活切换GPU间互连拓扑结构,以适应不同模型负载对通信模式的差异化需求。 在大规模训练、推理场景中,上述解决方案在GPU冗余率上展现出明显优势。传统超节点必须整体运作,单卡故障会导致整个节点下线,冗余成本高;而分布式光交换让超节点支持动态重组——当检测到异常时,系统可自动移除故障节点,接入备份服务器重新组网。 这种“卡级冗余”相比传统“节点级冗余”大幅降低备用资源需求,将冗余比例从整节点压缩到单卡级别,冗余率仅为英伟达、谷歌等方案的1/10。 光跃LightSphere X解决方案在商用光电转换模组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光交换功能的芯片,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分布式的光交换。分布式设计方案几乎可以无限扩展,突破了传统交换芯片对连接数量的限制。 在本届WAIC期间发布的光跃LightSphere X获得了SAIL奖(WAIC最高奖项),也成为该奖项创新维度的标杆案例。而dOCS相关方案则收录于国际通信网络旗舰会议SIGCOMM 2025。 除了技术方面的突破之外,光跃LightSphere X还对国产算力生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下,国产GPU类型、架构庞杂,协议各有区别,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而光交换本身不依赖于特定的数据传输协议,这意味着它能无缝兼容不同厂商使用的互连协议。这有效缓解了开放生态中缺乏高效Scale-Up交换芯片的现状,推动了基于光交换的Scale-Up技术路径。 此外,dOCS芯片基于硅光技术,其设计与制造不依赖于先进半导体工艺节点,这对提升算力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安全性与韧性也有较大意义。 03 . 硅光技术迎来历史机遇期 5年内硅光芯片占比或将达30% 光跃LightSphere X是曦智科技在AI算力需求大爆发的当下,对光电混合算力的最新探索,这离不开曦智成立8年多来在硅光技术上的长期投入。该公司拥有光子矩阵计算(oMAC)、片上光网络(oNOC)和片间光网络(oNET)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并打造了光子计算和光子网络两大产品线。 沈亦晨认为,近两年,硅光技术在国际上的热度和重视度不断攀升,可能已经走到历史上最好的阶段。面临这一历史机遇期,曦智从两年前便开始聚焦产品化、商业化,业务收入在过去3年内快速增长,今年芯片出货量已经达到数万颗。 放眼未来,曦智科技的高管们一致认为,随着算力集群和算力需求越来越大,硅光是必然的解决方案。虽然国际上纯电互连仍占主导,但华为这一主流厂商已将光互连引入超节点解决方案,英伟达的下一步也可能是如此。 此外,光互连和光交换技术当前仍属于系统级方案,通过外接光模组实现,通过不断迭代,未来光互连和光交换器件有望与主芯片实现共封装,从而进一步提高带宽和能效。 沈亦晨预测,未来五年,硅光芯片在智算中心的占比有望提升至30%以上。随着规模化量产,硅光芯片成本将成倍下降,推动成本降低到应用普及的正向循环。 具体来看,他认为光互连有望率先在未来几年出现指数级增长;光计算则从大模型推理、AI for Science等追求极致性能的场景切入,逐步扩展通用性。 曦智科技目前拥有一支近250人的团队,核心成员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顶尖科学家和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经验的业界知名人士组成,在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办公室及实验室。 自成立以来,曦智科技在产品进展、技术研发、融资规模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光电混合赛道前列。孟怀宇博士透露,曦智在光学芯片、模拟芯片、先进封装技术等方面都拥有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负责互连产品线的朱剑则称,曦智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储备,但该公司会采取较为务实的态度,根据市场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 04 . 结语:实现从0到千卡突破 光电融合已成行业大势 光电混合算力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落地的时候必然面临客户原有技术路径的惯性问题。沈亦晨透露,直到如今,曦智仍需要花精力“教育市场”,逐步说服厂商采用这一技术。 令人庆幸的是,曦智已在光跃LightSphere X方案上实现了从0到千卡突破,将对光互连超节点方案的鲁棒性和成本效益验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智东西与曦智的沟通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其发展路径:以光电混合算力技术为支点,逐步撬动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同时保持对“光替代电”的长期信仰。
一直与微软Office掰手腕的金山办公,能否靠AI领先?
WPS灵犀=Gemini+Chrome+微软Office。 文|徐鑫 周路平 编|任晓渔 办公提效是AI大模型出现后应用最广、也是效果最显著的场景。在今年5月美国机构开展的一次大规模调研中,写作辅助和PPT制作都是排在前列的应用。而WPS作为国内最老牌的办公套件,其在AI办公上的进展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7月27日,金山办公发布了原生Office办公智能体“WPS灵犀”,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多轮对话即可完成文档创作、演示文稿生成及语音助手等功能,全程无需复杂操作和外部跳转,而且可以在右侧的对话框中,与AI边聊边改。 同时,它还能保证PPT生成的效果,顺畅完成二次修改编排,贴合现实使用场景的体验,令不少用户感到惊喜。“不再是辅助的工具,而是正在变成了一个可控的智能助理。”有人如此形容灵犀的体验。 基于用户现实的需求,将AI能力与文档办公组件深度融合,灵犀也引领办公领域走向智能体时代。 01 办公智能体的“Aha moment” 内容创作已经是AI最基础的功能,不管是AI办公软件,还是各类通用的AI应用都具备创作生成的能力,不过此次WPS灵犀的发布,却在强调“边聊边改”,更符合真实办公场景体验。 到底实际效果如何,我们也做了上手体验。 首先演示文稿生成场景。我给灵犀下了一个指示:以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制作一份演讲时长30分钟左右的演讲稿,里面要有行业内的前沿动态和案例。 AI智能体在接收指令后快速对任务进行了拆解。可以先看一下它的深度思考拆解过程。 它给出的大纲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完整地呈现了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阶段。而且开头、结尾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符合演讲者的身份,自然鲜活。 既然它说可以边聊边改,我也挑了一下它的毛病,要求它优化致谢部分的表达方式。 WPS灵犀理解了我的需求,并且精准定位到了致谢的位置。它还给出了修改的说明,认为可以补充相关数据,增加严谨性。 提出了这些修改意见后,在目录下方有一个挑选PPT模板选项,WPS内置了丰富且精美的模版库。 两分钟后,WPS灵犀就生成了数十页的PPT,效果令人惊喜。这份PPT不仅风格统一、排版精美,而且还插入了各种图标和图片,甚至这些图片都是根据演讲内容生成,并非是毫无关联的配图。 生成好了PPT之后,作为一个挑剔的合作者,我再次提出要求。能否跳回大纲部分,补充人机协同系统构建案例。WPS灵犀非常有耐心,它首先回溯了一遍任务,然后上网搜寻了信息,之后再次回到大纲修改了大纲内容。 大纲修改完成后点击就能生成PPT。到具体的PPT页面里,如果有不满意需要调整的地方,侧边栏的AI智能体又能出马帮忙。 比如,在某一页里无论是内容、条目数量还是格式等有问题,都能动态调整。 甚至,WPS灵犀还可以根据生成好的PPT,提供演讲脚本的生成,并配上演讲者的声音和动画,将其制作成演讲视频。 生成的文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可以嵌入到演示文稿的备注中,在演讲者模式里直接可以成为演讲时的提示词。也可以导出为文档,直接对着文稿介绍。 除了AI生成演示文稿和PPT,WPS灵犀在合同文书场景里的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 我最近租房,需要一份租房合同。在使用WPS灵犀之前,我发现市面上有很多AI助手虽然可以生成合同,但大部分都不能直接生成word,需要自己复制粘贴到word。体验割裂不说,合同本身需要有排版格式,复制到word里格式往往一团糟,很难上手即用。 而WPS灵犀直接给了我一份带格式的合同,调格式的烦恼直接没有了。 这波体验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用起来更有确定性和更可控。其亮点如下:第一,它用聊天对话的方式就把内容定了。第二,它不追求一锤子端到端搞一个看起来酷炫的东西,而是务实地认为,办公场景需要通过多轮自然语言对话,逐步让AI给用户交付一个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东西。第三,它也不只是生成内容,还能交付有确定性的格式和呈现效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这么工作的。当你有一个真正的助理,最高效的沟通方式一定是你一边对着文档,一边告诉他你需要什么。”WPS助理总裁田然在WAIC演讲中说。 02 “边聊边改”,技术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相比外界的一句话生成文本或者演示文稿,WPS灵犀的新颖之处是边聊边改,实时同步结果。这个差异能看到WPS在产品理念层面,选择向贴近用户使用场景,更务实的方向演进。 “一句话生成一个完整内容,这件事并不符合日常用户的交互和使用习惯。人的创作过程,本质也是一个非线性的逐步成形,螺旋逼近成品的过程。”WPS AI PPT产品负责人陆炜俊说。 而除了产品理念贴合用户需求之外,数智前线与WPS产品技术团队的交流同时得知,颇刷大众好感的“边聊边改”实现起来并不如看起来那么容易。 资深人士介绍,市面上此前一键生成PPT的模式,本质上是把非结构的内容变成结构化的大纲,后面的动作就是套模版。 而WPS灵犀通过与用户的多轮对话来理解用户,在大纲环节确保符合用户需求。同时,这个环节相比其他一键生成模式,技术突变点在于让大脑能够行动的脚手架上,有了脚手架让大纲可以做增删改查。 这里面,大模型推理能力的升级非常关键。基模能力如果不强,没有那么强的指令遵从能力,泛化时可能就会出现幻觉,模型就容易乱编格式,编完再渲染回文档或者演示文件,效果会很糟糕。 而随着智能中枢大脑的推理能力变强,给能理解更复杂语义的大脑中枢提供一个可以增删改查的手脚,生成大纲这一步就多了一个控制节点。WPS产品团队认为,大纲编辑器是他们给行业提供的一个基建。 “它看起来像一个文档,但它不是文档,也不完全是markdown,而是我们人为定义的正文节点的一个编辑器。我们让大模型认识了这个大纲编辑器,围绕着大纲的这个增删改查的脚手架才能调动成功。”陆炜俊说。 在体验中,我们也发现,围绕着大纲内容的调整,WPS灵犀已经有非常精准的定位能力。比如我想要它调整致谢相关表达时,大模型能理解整个大纲里哪个部分是致谢,其他部分的大纲就不发生变化。 而整个PPT制作过程有三层,在内容之外,还有排版和样式。目前排版样式需要在生成的PPT文件内调整。这些调整过程目前也用到了AI能力,比如三个信息点增加成四点,点击一个按钮版式上会自动变成能容纳四层信息的样式,用户无需自己排版对齐美化。 但当下它还不是在灵犀里用聊的方式完成的。“现在还没法在全篇文档里来改细节格式,围绕着格式版式有1万个API,排列组合下来它是一个天文数字。” WPS产品团队介绍,这是他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要往这方向发展,有不小的难度。 这里面不止是要把组件的各种格式能力打碎,能被原子化地调度。更重要的是要让AI调用API的时候既能发挥AI的创造性,又能严谨遵循格式要求。田然认为,组件有那么多的API,尤其是表格,复杂度极其高,以什么样子的方式又得让AI能用到,同时又不会把AI去用废了。两边的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工作。 据了解,目前WPS产品团队已经构建了一套新的更适合AI原生的API,它作为一种中间协议,在模型和编辑器中双向沟通,发挥模型的创造性,同时也确保产出结果在格式等层面的可控性。 不过WPS认为,他们来做这件事也有固有的优势。与市面上的其他产品相比,WPS拥有海量的用户,也围绕着Office做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今年年初,金山办公披露,WPS Office PC版的日活设备数已经过亿。这不仅能让他们更熟悉用户的需求,也能从产品层面更好地满足需求。 “能够用好AI,还能够理解office,这就是我们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office有1万个API,我们接下来怎么把这1万个API能够封装为让AI能调度,这是我们幸福的烦恼。”陆炜俊说。 03 从与微软掰手腕到引领半个身位 WPS最早诞生于1988年,比微软Office先开启中文文字处理时代。双方多年来一直在交锋。不过,微软Office早年凭借兼用协议和系统捆绑销售的方式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也因此通过Office办公三件套定义了文档的格式、成为了行业标准。 而这些年,WPS通过布局移动端,持续在兼容性和生态上下功夫,也逐渐夺回了本土市场。2025年一季报的数据显示,WPS Office全球月活设备数达到6.47亿。 进入AI时代,新的竞争格局仍在持续变化。在WPS AI 1.0时代,外界依稀还能看到微软的影子。但随着WPS AI 3.0的原生Office智能体灵犀的发布,金山办公在PPT生成和文档生成等方面的体验已经走在了前列,成为AI办公领域的先锋者。 在金山办公助理总裁田然看来,微软Copilot的产品形态,属于是WPS AI 3.0之前的版本。 一位金山办公内部人士告诉数智前线,金山办公WPS与微软Office在AI上做的事情有相似之处,都是给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操作,但两者的整体技术路线其实不完全相同,微软现有的产品更偏向基于现有功能,然后加上AI能力。 而金山办公会从更加底层,把程序最底层的API暴露给模型,然后模型用代码的方式去生成,这更能保证AI生成的准确性和覆盖度,“但这样的技术难度曲线就会比较陡峭”。 在田然看来,WPS灵犀做的事情和Cursor的逻辑非常相似,“只不过Cursor是给程序员做,我们是给所有的文档工作者做。” 程序员写代码需要在IDE的环境中实现,而Cursor做的最核心的事情是把大模型的能力与vscode编辑器的能力做了深度融合。这种能在真正的编译运行环境实际使用的代码与早期AI生成的代码是两回事。 WPS灵犀则是在Word或者PPT的编辑器里面来实现交互过程,尝试推动AI和办公软件的深度融合,“不是把软件的10000个API教给AI,而是针对场景做AI和软件的双向改造,软件为AI设计专有能力,同时教会AI跟软件深度交流,最终依靠用户、软件、AI之间多轮交流,输出真正可用的内容。” 田然将WPS灵犀形容为融合了Gemini、Chrome和微软的能力,做到了把用户真正想要的文档形式跟AI之间的交互,“这个市场上今天仅此一家”。 除了技术路线上的不同,WPS之所以能在AI体验上做出惊喜,也跟金山办公一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务实心态有很大关系。 金山办公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不会去发布看起来酷炫但落不了地的功能,而是基于海量用户的反馈去解决已经存在的痛点和需求。相反,市面上很多企业做产品的思路是先做一个酷炫的Demo,推向市场,进而拿到融资。 这种务实也体现在金山办公对自身的定位上。金山办公从一开始就明确不做基础大模型,而是基于业内最优秀的大模型,集中精力放在AI的应用落地。 今年初,金山办公首次发布了五年战略,金山办公决定将适当放宽对WPS Office的收入增长目标,转而把用户体验置于更优先的位置,同时将“WPS AI做成办公领域的AI引领者”。而WPS灵犀也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获评为“镇馆之宝”。 回顾金山办公的37年发展历程,它仿佛一场穿越重重困难的长征。但愿意花笨功夫,愿意根据用户真实需求去踏踏实实做产品的金山办公最终生存下来,且一步步走向壮大。WPS这一次推出原生Office智能体灵犀,是WPS在AI的大时代,成为AI办公先锋者的关键。
字节跳动推出豆包大模型1.6 逻辑推理全面升级
凤凰网科技讯 7月30日,火山引擎官网推出豆包大模型1.6、豆包视觉理解模型、豆包视频生成模型三款新的AI大模型。 根据简介,豆包大模型1.6有更强的推理能力,多模态理解能力,GUI操作能力和前端页面编程能力。豆包视觉理解模型对视觉内容有更强的识别能力,更强理解和推理能力,以及更细腻的视觉描述能力。豆包视频生成模型支持将用户的文本、图像生成高质量的视频,能够生成具备丰富的细节层次的影视即视频。 另据报道,今天,在FORCE Link AI创新巡展・厦门站,字节跳动火山引擎发布豆包・图像编辑模型3.0、豆包・同声传译模型2.0,豆包大模型1.6系列全新升级,并宣布开源扣子核心能力,发布企业自有模型托管方案、Responses API等多个模型服务和工具产品。 此次发布中,豆包・图像编辑模型 3.0 实现精度与效率双提升,支持高清细节修复、风格迁移等复杂创意场景;豆包・同声传译模型 2.0 优化多语言实时翻译能力,强化专业术语与跨文化语境理解;豆包大模型 1.6 系列则在知识覆盖、逻辑推理及轻量化部署上全面升级,适配更广泛终端与行业场景。 生态开放层面,火山引擎宣布开源扣子核心能力,开放模型微调框架等技术模块以降低开发门槛;同步推出企业自有模型托管方案,支持私有数据训练模型的安全部署与运维;上线 Responses API 标准化接口,助力企业快速集成对话、生成等 AI 能力,缩短应用开发周期。
AI百人榜刷屏,小扎照单全收?辛顿Ilya师徒霸榜,第二名竟是本科生
新智元报道 编辑:KingHZ 【新智元导读】Ilya登顶、Hinton家族双双入选、图灵「穿越上榜」,本科生的也能冲进前十!清华校友狂刷存在感,扎克伯格的「机密人才名单」疑似被曝光! 刚刚,Top 100人工智能名单出炉! 同行评选出了100位顶尖AI研究人员,推出了Metis List:Ilya登顶夺冠;Hinton家族两人入选;何恺明排名第五,图灵排名第六! 冠军Ilya Sutskever(中)、「Transformer之父」Noam Shazeer(左)、「深度学习教父」Hinton(右) 2018年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全部入选本次名单。 其中,Geoffrey Hinton位列第三。 Yann LeCun(杨立昆)和Yoshua Bengio(约书亚·本吉奥),分别位列第12和第18。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历方面,名单中共有78人拥有有博士学位。 相比之下,排名第2的Noam Shazeer和排名第4的Alec Radford则只有学士学位。 而排名13的Chris Olah,甚至连本科都没毕业! 对此,网友Anwesha Chowdhury感慨道: 这再次表明:成为(AI)研究员,攻读博士只是一种个人偏好,而不是必需。 网友表示,四处天价挖人的小扎只要「按图索骥」,工作轻松不少啊。😉 12名本科毕业于国内 清华大学占一半 这次名单中共有12位入选人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 清华大学有6位、北大有3位、中科大有2位、中山大学有1位校友入选,包括翁荔(Lilian Weng)、余家辉等人。 国内大学校友排名前三均是清华校友,分别是第五位MIT的何恺明、第20位Meta超级智能首席科学家赵晟佳、第27位DeepSeek研究科学家邵智宏 并且共有10多位在国外接受大学教育的华人入选,包括李飞飞、思维链之父Jason Wei、吴恩达、OpenAI的Mark Chen等。 小扎挖人新名单? 据报道,扎克伯格手上有一份AI顶尖人才名单,是他心目中的「AI全明星」的候选人。 据介绍,这次的AI百人名单受到扎克伯格的秘密名单启发。 Meta已经招募顶尖的44名AI研究人员 这次先从谷歌学术上,抓取了Top 5000的资料;然后来自顶尖AI Lab实验室的研究员一起进行了筛选。 入选的每个人被引用数都非常高,其中一个亮点是「计算机之父」Alan Turing,他排在第六名。 另一位历史人物是「深度学习教父」的Hinton的祖先、数学家、数理逻辑先驱乔治·布尔。 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类型布尔数据,就是为了纪念他。 学界「old money」John Schulman、Jurgen Schmidhuber、Jeff Dean分别排7、8、9名。 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等。 如果这份新榜单有「立即购买」按钮,小扎绝对会清空购物车把全部人才收入囊中,一键组建超级智能团队。 难怪有网友怀疑「Metis List」这样取名,是不是Meta正打算挖角这些入选人? 网友SPENCER则调侃道:小扎应该给榜单制作人颁发「伯乐奖」! 和其他榜单一样,这只是某种制作者偏好的反应。 这份榜单只经过了两两对比的Elo排序,许多AI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没有入选。 参考资料: https://www.metislist.com/ https://x.com/tbpn/status/1950251437596037329 https://share.transistor.fm/s/ac30bba6
21岁大学生被判刑7年!他靠写“钓鱼代码”,3年赚288万,却致全球损失超9.5亿元
整理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一边在课堂上学算法,一边在宿舍里写诈骗工具;白天是工科大学生,晚上是 Telegram 黑产“售后客服”——这是英国一位年仅 21 岁的大学生的真实人生。 他没有用编程去构建 App,也没去投身创业,而是开发并出售可复用的“钓鱼工具包”:只需简单几步,任何“菜鸟诈骗者”都能一键生成假冒网站,诱导受害者上钩。最终,这些工具被用于遍布全球的网络诈骗,给受害者带来超过 1 亿英镑(约合人民币 9.5 亿元)的损失。 而这个“技术型诈骗合伙人”,就是来自伦敦的 Ollie Holman——他曾是英国肯特大学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如今因七项罪名成立,被判处了 7 年监禁,并面临高额非法所得追缴。 (Ollie Holman) “天才少年”还是“诈骗合伙人”?一场从大学宿舍发起的全球诈骗 现年 21 岁的 Ollie Holman 来自英国伦敦西北部的 Eastcote,如开头所说,案件曝光时 Ollie Holman 就读于英国肯特大学,专业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掌握前沿技术、年纪轻轻、动手能力强,这些本应是 Ollie Holman 成为“正道程序员”的敲门砖,结果却被他用来为网络诈骗者提供“钓鱼开发服务”。 根据警方调查,Ollie Holman 从 2021 年到 2023 年,一共设计并售卖了 1052 套钓鱼工具包,客户遍布全球 24 个国家,攻击目标包括 69 家银行、政府机构和慈善组织。最重要的是,这些钓鱼工具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仿冒网站,而是包含完整流程的“诈骗工具链”:从网页模板、信息采集脚本,到部署指南、售后技术支持,一应俱全。 例如,在一个典型案例中,Ollie Holman 的钓鱼工具包被用于假冒某慈善机构的捐赠页面。当用户好心点击“捐款”并输入相关信息时,其银行卡数据就会被悄然窃取,并转交给犯罪分子进行非法使用。 总体来说,Ollie Holman 设计的这些钓鱼页面几乎能“以假乱真”,内嵌脚本可自动捕获用户输入的登录凭据、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并通过后台上传至攻击者控制的服务器。 使用 Telegram 售卖,建立近 700 人网络 据悉,Ollie Holman 通过加密通讯平台 Telegram 分发这些钓鱼工具包,还在群组中向其他诈骗分子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俨然就是一个“诈骗技术顾问”。他所维护的 Telegram 群组拥有近 700 名用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诈骗者社区”。 根据估算,仅通过售卖钓鱼工具包,Ollie Holman 个人就非法获利约 30 万英镑(约合人民币 288 万元),之后他还将这笔钱通过加密货币钱包进行洗钱处理,企图掩盖资金流向。 虽然 Ollie Holman 全程使用 Telegram、虚拟服务器和加密货币进行交易,但警方还是成功将其锁定:2023 年 10 月,Ollie Holman 在其大学宿舍首次被捕,警方在其设备中发现了大量电子证据。 可尽管已被审查,他却依然继续在 Telegram 上为钓鱼工具包客户提供“售后支持”。 于是,警方在 2024 年 5 月对其进行了第二次逮捕,并再次查获相关设备。经过技术取证,这次警方在其电脑中发现多个钓鱼套件的源码和部署记录,同时还找到了能直接关联其身份的“数字指纹”,成为本案的关键证据。 7 项罪名成立,被判 7 年监禁,后续还将追缴赃款 根据英国皇家检察署(CPS)披露的细节,Ollie Holman 开发的这些钓鱼工具包,导致了至少 1 亿英镑的诈骗损失。而诈骗者所针对的机构不仅包括银行和大公司,还涉及数个国际慈善组织,这些组织在攻击中不仅蒙受经济损失,也被迫面临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 正如 CPS 高级检察官 Sarah Jennings 所说,“通过制作并售卖钓鱼套件,Ollie Holman 帮助他人实施了大范围的网络诈骗。他以此非法牟利,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个人和企业却因此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精神打击。” 基于以上行为,2025 年 7 月 23 日,Ollie Holman 在南华克刑事法庭(Southwark Crown Court) 被正式判处 7 年有期徒刑,他本人也已在法庭上承认了 7 项罪名,包括: ● 教唆或协助他人实施犯罪 ● 制作或提供用于诈骗的工具 ● 转移、获取及持有犯罪所得 此外,法院还对 Ollie Holman 颁布了 《严重犯罪预防令》(Serious Crime Prevention Order),限制其今后从事相关网络行为。 负责本案的伦敦警探 Ben Hurley 表示:“Ollie Holman 开发并传播的钓鱼软件,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金融诈骗。他本人也从中非法牟利,却对受害者的遭遇漠不关心。”而 CPS 高级检察官 Sarah Jennings 也进一步强调,“这个案件再次证明:无论你的手法多么高明,哪怕隐藏在匿名身份或加密平台之后,也难逃法律制裁。” 据悉,目前 CPS 还计划对 Ollie Holman 发起进一步诉讼,追缴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 30 万英镑。
全球AI Agent收入榜出炉,最高人均3000万!(附完整名单)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AI前瞻7月30日报道,近日,CB Insights发布《Top 20 AI Agent Startups by Revenue》榜单,首次根据年收入规模评选出全球营收表现最突出的AI Agent初创企业。 这份榜单汇总了截至2025年7月的数据,展现了AI Agent从概念爆发到实际变现的最新进展。 榜单显示,营收Top 20的公司平均成立时间不足5年,50%成立于近三年。头部代表如Anysphere旗下的Cursor年营收高达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紧随其后的Glean、Mercor、Replit等也均突破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年收入。 这些公司集中在软件开发、企业工作流、客户服务、法律、销售等领域,且多数具备明显的早期商业化能力。CB Insights预计,到2025年底,企业级AI Agent与Copilot类产品的年营收将逼近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9亿元),相比2024年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近乎翻番。 一、最新融资概览:20家公司估值普遍过亿美元 CB Insights榜单中的20家AI Agent初创公司中,多数已完成B轮以上融资,估值普遍在数亿至百亿美元之间,聚焦AI编程、企业协作、招聘、客户服务、法律文档等场景: 1、Cursor,美国AI编程助手: Cursor是一款集成在代码编辑器中的AI编程助手,支持自然语言理解与代码生成,服务客户包括OpenAI和英伟达。 2025年6月融资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7亿元),估值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2.7亿元)。年营收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估值倍数20x,人均营收约3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39.7万元)。 2、Glean,美国企业级AI工作平台: Glean提供面向企业的AI工作平台,支持内部知识检索和权限感知的问答交互,以及日常办公流程的自动化操作。 2025年6月融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5亿元),估值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5.6亿元)。年营收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估值倍数72x,人均营收约10.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4.5万元)。 3、Mercor,美国AI招聘平台: Mercor是一个基于AI的招聘平台,帮助雇主和求职者精准匹配。核心功能包括简历筛选、候选人匹配、AI主导的面试和全球薪资管理。 2025年1月融资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估值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年营收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估值倍数20x,人均营收约45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17.8万元)。 4、Replit,美国浏览器端AI开发平台: Replit提供浏览器端开发环境,主打零配置开发,支持AI自动生成与部署应用,服务对象包括初学者与专业开发者。 2023年11月融资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截止2023年4月估值为1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68亿元)。年营收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估值倍数12x,人均营收约6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65万元)。 5、Lovable,瑞典AI无代码开发平台: Lovable提供对话式应用构建平台,允许用户通过与AI对话创建和迭代网站或应用,服务人群覆盖非技术用户。 2025年7月融资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估值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4亿元)。年营收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估值倍数18x,人均营收约22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22.1万元)。 6、Crescendo,美国AI客户体验平台: Crescendo提供将AI与专家服务结合的客户体验平台,支持多渠道客服、流程自动化与数据优化。 2024年10月融资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估值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年营收9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64亿元),估值倍数6x,暂无人均营收数据。 7、Harvey,美国AI法律助理: Harvey面向律师和法律团队提供AI法律助理,支持合同审查、法律文书生成与法规查询。 2025年6月融资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亿元),估值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年营收7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8亿元),估值倍数67x,人均营收约13.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7.1万元)。 8、StackBlitz,美国云端Web开发平台: StackBlitz提供可在浏览器中运行的前端开发环境,支持即时预览与部署,近期推出了自动编程Agent“Bolt”。 2025年1月融资1.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4亿元),估值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年营收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2亿元),估值倍数18x,人均营收约11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34.4万元)。 9、Clay,美国AI销售自动化平台: Clay是一款AI驱动的销售线索管理与外呼平台,内置Claygent智能助理可完成调研与脚本生成。 2025年6月完成新一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估值达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亿元)。年营收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亿元),估值倍数100x,人均营收约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0万元)。 10、Torq,美国AI安全自动化平台: Torq是一家面向安全团队的自动化平台,支持用自然语言构建响应流程。 2024年9月融资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估值未披露。年营收2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人均营收约8.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0.6万元)。 11、Sierra,美国对话式客服AI: Sierra提供可连接多个大模型的定制化AI客服系统,支持高稳定性对话服务。 2024年10月融资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8亿元),估值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8.5亿元)。年营收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估值倍数225x,人均营收约8.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2.0万元)。 12、Sana,瑞典AI知识与学习平台: Sana是一家提供企业培训与知识管理的AI平台,支持语音训练与课程生成。 2024年10月融资5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02亿元),估值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年营收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估值倍数25x,人均营收约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8.7万元)。 13、Nabla,法国临床AI助手: Nabla是一款帮助医生生成病历、编码与文档的AI助手,已适配主流EMR系统。 2025年6月融资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总融资额达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6亿元),估值未披露。年营收1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7亿元),估值倍数12x,人均营收约1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7.8万元)。 14、Hebbia,美国AI工作平台: Hebbia是一家可对海量PDF、合规文档与语音视频进行语义检索与分析的AI平台。 2024年4月融资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9亿元),估值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年营收1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490万元),估值倍数54x,人均营收约9.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8万元)。 15、Decagon,美国AI客服支持平台: Decagon提供零代码配置的AI客服系统,支持行为逻辑定制与快速部署。 2025年6月融资1.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6亿元),估值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5亿元)。年营收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00万元),估值倍数150x,人均营收约10.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7万元)。 16、Robin,美国AI法律文档助手: Robin是一家法律合同平台,支持Word插件运行,可自动审查条款并连接法律数据库。 2024年11月融资2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截止2023年估值为35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29亿元)。年营收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00万元),暂无估值倍数,人均营收约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9万元)。 17、11x,美国数字员工平台: 11x开发的数字员工Agent可执行销售、运营与市场任务,并与CRM系统集成。 2024年11月融资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估值未披露。年营收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00万元),估值倍数35x,人均营收约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万元)。 18、Fyxer AI,英国AI邮件与会议管理工具: Fyxer AI是一款办公效率类助手,支持自动起草邮件、生成纪要并同步日程。 2025年3月融资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00万元),估值未披露。年营收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70万元),人均营收约1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5.8万元)。 19、Legartis,瑞士法律合同管理平台: Legartis是一家合同管理平台,支持合同审阅、风险标注与多版本比对,适用于HR、采购与法务等场景。 2019年4月获得5.58万美元赠款(约合人民币39万元),近年无新增融资记录。年营收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50万元),人均营收约15.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1万元)。 20、Artisan,美国AI销售助理: Artisan开发的销售AI“AVA”可自动撰写邮件、筛选客户并进行跟进。 2025年5月融资2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估值未披露。年营收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50万元),估值倍数6x,人均营收约8.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4.2万元)。 二、客户服务Agent估值倍数最高,软件场景最能“变现” 在估值结构上,客户服务类AI Agent公司获得了最明显的市场溢价,平均估值倍数(即估值与年营收的比值)高达127倍,远高于本榜单整体的平均水平52倍。估值倍数越高,代表市场越看好这类公司的未来成长性,即使当前营收尚小,也愿意给出更高的估值。代表公司包括Sierra、Decagon、Crescendo。 CB Insights指出,这一估值溢价反映出投资人正在押注客服类AI的营收加速增长。支撑这一判断的,是该领域在各类行业中的通用性强、替代人工成本空间大、部署门槛低等因素——尤其在零售、电商、SaaS等高频客户服务场景中,AI客服正逐步取代人工,释放降本增效的潜力。 相比之下,从实际营收能力来看,软件开发与工作流类Agent仍是最强“变现场景”。Top 5公司中,Cursor、Replit、Lovable均聚焦软件研发流程自动化,Glean、Mercor则覆盖企业信息协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更容易跑出付费转化和持续性收入,体现出AI Agent在To B软件场景中的强营收兑现能力。 三、“人效比”成资本风向标,Mercor跑赢微软与英伟达 营收之外,资本效率正成为AI Agent企业的新评价维度。榜单显示,Mercor以4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85万元)的人均营收暂列第一,Cursor也达到3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36万元)。这两家公司的人均营收不仅超越微软(180万美元)、Meta(220万美元),甚至也高于英伟达的3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28万元)。 这种“人效超大厂”的现象也在推动资本押注更年轻、更聚焦的AI Agent团队。CB Insights指出,AI Agent公司的竞争壁垒将不再仅依赖技术先进性,而更依赖三大要素: 1、专属数据资产 2、垂直领域深度绑定 3、与客户业务流程的系统性集成 结语:初创公司成营收机器,AI Agent进入“兑现时代” CB Insights用“revenue machines”(“营收机器”)定义AI Agent当前阶段——这批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收入回报。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AI Agent正在从“工具”向“同事”靠近;而对于创业者和资本而言,比拼的关键已从想象力转向交付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