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锐龙AI Max+395笔记本有望杀入1000美元内,新厂商样机亮相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油管视频主 ETA PRIME 在 7 月 31 日发布了一条针对 AMD 锐龙 AI Max+ 395 "Strix Halo" 平台笔记本电脑样机的开箱测试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样机并非华硕 ROG 幻 X,也不是惠普战 99 Ultra 或其海外版,而从转轴、键盘设计角度来看与六联、亿道两家 ODM 企业提供的公版方案也并非完全一致。 这款样机被称为 AIM MAX+,应一家名为 aimlaptops 的企业,目标是将锐龙 AI Max+ 395 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压到 1000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203 元人民币)以内。该价格甚至明显低于 9999 元的极摩客 EVO-X2 电竞版迷你主机。 作为取舍,AIM MAX+ 笔记本电脑将板载统一内存容量进一步降低至 32GB。更低的板载内存容量意味着更低的物料成本,但也对其使用场景带来了一定限制。 AIM MAX+ 笔记本采用全铝合金机身设计,搭载一块 16 英寸 2560×1600 分辨率 120Hz 刷新率 600nits 亮度显示屏,具备 2 个 M.2 盘位和支持 Wi-Fi 6E & BT 5.3 的无线网卡,配备单区白色 LED 背光(五级可调)键盘和一般触控板,内置 80Wh 电池。 这款笔记本电脑采用双风扇四热管散热系统,处理器默认 TDP 配置为 65W,实际最大性能释放至少可达 80W。 油管主在视频中透露,AIM MAX+ 笔记本电脑目标 2025 年 10 月上旬发售。
富士相机和镜头因当局关税在美国市场全面涨价,部分产品涨幅达数百美元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富士现已在美国市场全线调涨了旗下相机与镜头的售价,其中机身涨幅“高达数百美元”,镜头涨价 50-150 美元(现汇率约合 360.2 - 1080 元人民币),IT之家整理部分机型涨价前后定价如下: X100VI:159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1518 元人民币)涨至 17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12959 元人民币) X-T5:1699 美元(现汇率约 12238 元人民币)涨至 18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13679 元人民币) GFX100II:74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54018 元人民币)上涨至 82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59780 元人民币) 此次涨价正值美国当局宣布将于 8 月 7 日正式实施新一轮大规模关税政策之际。与此同时,任天堂今日也宣布上调部分旧款 Switch 主机售价。此外,除了富士外,包括徕卡和佳能在内的多家相机厂商近期也纷纷在美国市场上调产品售价。 ▲ 富士 X100VI 相机 而对于富士来说,美国当局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堪称严重。早在去年,富士为了应对 X100 系列相机爆红所引发的强劲市场需求,便将相应产品的供应链转移至中国大陆以降本增效,试图缓解 X100 系列相机因短缺而在二手市场被炒至高价的局面。然而,美国当局首轮对中国大陆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生效后,富士又被迫将部分 X100 系列相机产线转回日本。 考虑到目前关于美国当局新关税政策的执行时间、对象、税率及持续周期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富士此次价格调整或许只是开端。
2025Q1全球最畅销安卓手机继任者:三星Galaxy A17宣传图和规格曝光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Headline 昨日(8 月 1 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三星官方宣传图,展示了“全球最畅销安卓手机”继任者 Galaxy A17。 尺寸方面,Galaxy A17 的厚度降至 7.5 毫米,相比之下,Galaxy A16 的厚度为 7.99 毫米;重量也有所减轻,从 200 克减少到 192 克。 规格方面,Galaxy A17 配 6.7 英寸的 Super AMOLED 显示屏,刷新率最高 90Hz,还使用了康宁 Gorilla Glass Victus 来保护屏幕。 芯片方面,Galaxy A17 沿用 A16 同款芯片,继续使用 Exynos 1330 芯片。存储组合方面,在 128GB 存储中,会有 4GB、6GB 和 8GB 内存版本;在 256GB 存储版本中,采用 8GB 内存,并支持最高 2TB 的 Micro SD 卡扩展。 影像方面,Galaxy A17 配置与 Galaxy A16 几乎相同,包括一个 5000 万像素主传感器、500 万像素超广角和 200 万像素微距摄像头,主要是主摄升级光学防抖(OIS)功能。 电池方面,Galaxy A17 手机配备 5000mAh 容量电池,支持 25W 充电,而且在欧洲地区会随附充电器。 该机预装基于安卓 15 的 One UI 7 系统,承诺提供 6 个操作系统升级和 6 年的安全更新。 IT之家注: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 2025 年第 1 季度全球最畅销智能手机榜单,三星的 Galaxy A16 5G 手机位列第五,是该季度全球最畅销的安卓手机。
理想i8,撑得起李想的“纯电梦”吗?
近日,一款关乎理想“纯电命脉”的车型,正式发布了。 7月29日,理想汽车的第二款纯电车型理想i8正式开售,理想i8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在32.18万元-36.98万元之间,比此前的预售价35万元-40万元,便宜了3万元左右。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作为理想花费一年时间打磨的车型,理想i8的身上,肩负着理想的“纯电梦”。 理想不惜在i8的身上押上了全部“筹码”:更长的纯电续航、超低的风阻、在i8上首次上线了公司开发多年的自动驾驶架构——MindVLA,还不惜花重金改动外观设计。 为了i系列能延续ONE和L系列的成功,理想在组织上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让在ONE和L系列上立下战绩的高管重新主导i系列的迭代;在i8上市前一个月,将销售与服务群组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等等。 在发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理想都在认真为理想i8预热。 早在今年2月,理想就发布了i8的图片,理想汽车CEO李想也一改曾经的低调,“人设”也变得更友好了,他不仅频频在社交平台中发声、乘坐理想i8在苏超比赛中现身,还登上了央视的《对话》栏目。 理想i8的发布会,也是理想创业十年来最“豪华”、时间最长的一次发布会,连李想自己都承认,这是理想汽车有史以来租用过的最大场地、举办过的最大规模发布会。 回看过去一年中的理想,为了i8能做出成绩,是每一步都不敢走错。 不过,理想为期一年的“慢工出细活”,决定了i8要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如今i8选择的大六座纯电SUV赛道已经聚集了问界M8、乐道L90、特斯拉Model Y L等各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再加上理想i8并没有采取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因此,它只能靠综合实力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为理想i系列杀出一条血路。 理想i8,够不够惊艳? 在推出i8之前,理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去年3月,理想发布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但却遭遇风波,影响了销量。 而理想i8就是理想在MEGA的经验上“痛定思痛”之后的结果,李想称其为“能越野的小MEGA”。 当然,“小MEGA”并不是MEGA,理想i8的定位与MEGA有明显区分,它没有继续做高端MPV,而是定位家庭6座纯电中大型SUV,共推出了Pro、Max、Ultra三个版本,售价与自家的理想L8基本持平,分别为32.18万元、34.98万元和36.98万元。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但在外观上,i8还是保留了MEGA身上的部分特性,前脸还是那个标志性的造型,只是尾部不再方方正正,而是采用了“大屁股”的设计,与市面上的多数SUV相似。 在做“家庭出行”汽车上,理想还是很有经验,在i8的舒适度上没少下功夫。 其外形很像MPV,长5085mm、宽1960mm、高1740mm,轴距达到了3050mm;内部空间也很宽敞,据李想介绍,理想i8舱内有效长度超3.5米,空间表现超过了奔驰GLS、宝马X7等全尺寸SUV。 内饰方面,i8依然保留了理想一贯的风格,“冰箱、彩电、大沙发”,尤其是大沙发,很多试驾过的用户都表示后排座椅的舒适度很高。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此外,为了更贴合家庭出行的场景,i8的车身高度设计得也不算高。i8标配空悬,标准模式下的离地间隙是156mm,调到较高模式后的离地间隙为176mm,与理想L9的标准高度一致。 为了让车辆在行驶过程更平稳,i8的车身采用了水滴形设计,放弃了前备箱,再加上纯平的侧窗、减少前挡和A柱之间的缝隙,风阻系数降低到了0.218Cd,而一般的SUV,风阻系数都在0.25Cd以上。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除了低风阻,i8还搭载了自研的碳化硅驱动电机,高转速下的噪音下降到了3.5分贝。 除了噪音低,i8全系搭载的双电机也拥有不错的性能。前150kW +后250kW电机,综合功率为400kW,约合544马力,最大扭矩为660NM,零百加速为4.5s,在20%的低电量下,零百加速也仍然能保持5秒左右。 对于纯电汽车用户最关心的续航问题,i8标配三元锂5C超充电池,Pro版续航为670km,Max和Ultra版本续航为720km。其充电能力也可圈可点,支持800V高压平台,可以实现10分钟补能500公里。 更重要的是,理想i8的续航达成率也很高。据李想介绍,在续航达成率实测中,理想i8以92.8%的成绩,超过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的82.6%和73.4%。 除了让i8成为一款好开的纯电车,理想还在i8的发布会上拿出了开发已久的自研辅助驾驶架构MindVLA,让i8成了第一款搭载VLA的理想车型。 据了解,MindVLA是一款视觉-语言-行为大模型,是一个以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方案,与普通的端到端模型有很大的不同。 其所有的模块都是全新设计的,将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统一在了同一个模型里。 即3D空间编码器通过语言模型和逻辑推理结合后,给出一个合理的驾驶决策,并输出一组周围环境和自车驾驶行为的编码,再通过Difusion(扩散模型)进一步优化出最佳的驾驶轨迹。整个推理过程都要发生在车端,并且要做到实时运行。 在MindVLA的加持下,理想i8被称为是“买车送司机”,这套系统能在行驶的过程中,根据驾驶员发出的指令实时调节速度,完成靠边、继续行驶等动作,还能记忆车主的喜好,并规避一些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风险。 图源理想官网 可以说,理想在尽可能想把i8打造成一个“六边形”战士。 肩负新增长使命, 理想i8这次下足了功夫 回看过去的一年,理想上下为i8花费的心血太多了。 在MEGA遇冷的同期,理想L系列也出现了销量不佳的情况,公司急需调整。 理想内部也一直在探索,根据晚点Auto的报道,那段时间,理想的三四十位管理者几乎每天都在开会,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出了一些昏招。 最终,内部讨论的结果形成了李想在3月21日发布的那份内部信,李想在信中承认团队犯下了两个错误:一是把MEGA的从0到1阶段当成了从1到10阶段去经营,错判了商业验证期与高速发展期的区别;二是公司上下被销量欲望绑架,牺牲了理想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 反思了错误,也道了歉的理想,紧接着就在去年的4月调整了组织架构,将车型产品开发团队与商业产品商业团队合并为产品线部门,负责产品的价值传递。 组织调整完成后,理想按照20万-30万、30万-40万、4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划定了三条产品线,有针对性地稳住每个价位段产品的销量,并发布了新产品理想L6。 随后,理想开始讨论理想i8的定位,确定了将MEGA单独定位成不求规模的品牌,将纯电SUV做成单独的产品线,并命名为i系列,在名称上与MEGA进行区隔。 而MEGA身上的外形争议也是理想最在意的部分,尽管顶着压力,但看得出理想在低风阻和辨识度上是一点也不想退让。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基于拥有家族化设计语言、低风阻、有SUV造型特性的三个原则,理想i8的设计方案改了又改,单是设计改动所产生的费用就有大约20亿元。 除了在内部,理想为了i8能表现得更出色,几乎是动用了所有的外部资源,对供应链合作伙伴提出的要求是“既要又要还要”。 比如理想i8标配的禾赛ATL激光雷达,是禾赛科技为其量身打造的,“ATL”其中的“L”就代表理想。根据36氪的报道,理想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这款雷达的体积能尽可能小,功耗尽可能低。 但减小激光雷达的体积意味着雷达内部的光学口径也会缩小,成像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禾赛最终通过一种特殊的光路设计和新一代芯片,让ATL实现了体积减小60%,功耗减少55%,性能却提高1倍的成果。 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再如除了超快充和强续航,理想还联合宁德时代对i8身上这块电池做了很多优化。 比如理想i8电池包的整体布局是根据i8的底盘,做了随形的结构,让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理想i8的电池包还采用了倒置技术,实现了热害及烟气与乘用舱的隔离,安全防护系数更高。 花费了如此多的心血,都是因为对于理想而言,理想i8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实现规模化盈利的企业,理想虽有自己的主销车型L系列,但一直没能在纯电产品上有所突破。 想要实现新的增长,并摆脱MEGA带来的阴影,理想i8必须要打好第一仗。 纯电是必须迈过的坎, 理想i8能抢到多少蛋糕? 尽管理想很擅长做家庭用车,杀入纯电赛道也仍然选择的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但实际上纯电大六座SUV的这条赛道并不好闯。 目前,在30万元以上纯电大型SUV的赛道中,挤着三个主要竞争对手,分别是特斯拉即将推出的Model Y L,蔚来推出的乐道L90,和问界推出的M8纯电版。 这三款产品各有长处,理想i8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图源理想官方微信公众号 分别来看,蔚来推出的乐道L90,预售价为27.99万元起,BaaS方案价格为19.39万元起,在价格上占据优势。 问界M8纯电版的起售价在37.8万元,在价格上更高,但问界有华为鸿蒙车机系统的加持,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一直是华为四界产品的一个卖点。 特斯拉的Model Y L虽然尚未正式发布,但作为常常坐在“对标位”上的品牌,特斯拉Model Y L不可小觑。 Model Y L的定位也是6座布局、大车身尺寸和长续航里程,这恰好与理想i8的定位相似。 除此之外,30万元以上的纯电车型实则并不是销量主力。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4月,30万元以上市场纯电车型销量不足8万辆,新能源车市场约九成份额被插混和增程占据。 这或许是消费者仍普遍存在“续航焦虑”的缘故。因此,上述报告还认为,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纯电市场虽有出现明星车型的机会,但整体空间有限、不是主要细分市场。 理想i8想在这样一条狭窄的赛道中抢份额,并不容易。 当然,即便前方是一片红海,理想也必须面对。 从市场需求来看,消费者对大空间、舒适度高的SUV或MPV汽车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一点从特斯拉布局Model Y L上就可以看出。 而理想在家庭用车方面一直很有话语权,很清楚如何做让全家出行变得更舒适的产品。 同时,理想在i8身上下的功夫不会白费,不管是在VLA技术还是在低风阻、低能耗等方面的坚持,都会给理想带来一些正向的回报。 除此之外,或许理想也并不希望过于追求销量。 一方面是定价,从预售到正式上市,理想i8的价格都在30万元以上,这意味着理想并没有意图用价格来促进销量。 另一方面是在营销策略上,最典型的就是李想发布的博文大多是围绕对产品价值、VLA技术等方面的理解,还发文祝贺公司的自动驾驶团队成功发表ICCV论文。 今年5月下旬的一场投资者沟通会上,理想汽车CFO李铁曾对外表示,纯电车型的整体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将在下半年发布的i8和i6能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图源理想汽车官网 也就是说,理想i8很可能是理想i系列的“定调之作”,真正的冲量产品可能是后续即将发布的i6。 有机构预测,i6以特斯拉Model Y为基准,起售价约25万元,预计月销量在1-1.5万辆之间。它的主要竞品包括小米YU7等。 理想在i8上寄托了很多期待,i8也是理想证明纯电实力的关键车型,只有i8被认可了,理想的纯电系列,才算开了个好头。
只有造车,才能让苹果再次酷起来
去年2月,苹果公司被曝出正式放弃长达十年的造车项目,将大部分汽车团队的员工转向AI。一年半后,迟迟拿不出下一个爆款的苹果,或许到了重启造车的十字路口。 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苹果于美股收盘后发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这是一份财务上令人满意的财报,也是一份处处透露着平淡的成绩单。 上一季度,苹果主要财务指标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的平均预期,但增长并不算快:营收940亿美元,同比增长9.6%;净利润234亿美元,同比增长9.3%。 按照苹果CEO库克的说法,上季度的营收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iPhone和Mac两大硬件以及服务业务的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其中,贡献了公司近半数收入的iPhone,上季度带来446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3.5%。 然而,从销售增速来看,iPhone的市场状况远远谈不上火爆。 市场调研机构IDC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iPhone出货量约为4640万部,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1.5%。倘若IDC的数据准确,那么iPhone上季度收入大增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平均售价提升,比如昂贵的Pro系列机型占比提升,抑或全球关税战造成影响。 分市场来看,美洲依然是苹果最大市场,上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3%。至于大中华区,在618电商大促、国补政策等刺激下,苹果走出连续下滑的低谷,上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4%。 投资者对于这份财报似乎不太满意。周五美股交易中,苹果股价下跌2.5%,报于202.38美元。目前,苹果市值为3.01万亿美元。相比之下,英伟达市值为4.24万亿美元;微软在本周触及4万亿美元后回调至3.9万亿美元。 最新业绩透露的信号是,苹果依然很稳——无论是品牌力、产品矩阵还是市场覆盖,它依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科技巨头之一。 但在英伟达、微软相继跨过市值4万亿美元的门槛后,苹果依然在3万亿美元的区间徘徊,已经被拉开1万亿美元的距离。被赶上和反超的苹果,已经不再被视为掌握通往未来世界的钥匙的“探照灯型”公司。 根源或许在于,在后乔布斯时代航行十余年后,以产品为立身之本的苹果,正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缺产品”问题。 当库克从乔布斯手中接掌苹果时,苹果的帝国基业已经完成奠基。但直到今天,苹果依然在旧框架下打转;iPhone、iPad、Mac、App Store等现金牛,都是乔布斯时代造就的核心产品线。库克时代的苹果,大体上只是把这些产品线越做越深、越做越广,包括更丰富的型号组合、更强大的硬件性能、更庞大的应用生态等。 继承乔布斯遗志的库克,让苹果的经营业绩蒸蒸日上,却始终没能带领公司做出下一个划时代的新产品。AirPods、Apple Watch销量喜人,但到底只是iPhone配件;Vision Pro固然惊艳,却在成本、售价、软件等问题拖累下步履蹒跚,未能挑起大梁;被寄予厚望的Apple Intelligence,也依然未能挤上AIGC的主舞台。 或许,苹果倘若没有“秘密武器”,与其继续押宝上述产品,倒不如重启造车,全力打赢一场值得打的战争。 图源:AI制作 作为集合多领域尖端技术的“终极硬件”,汽车是打磨和检验一家硬件公司综合实力的最佳试金石,也是一道必须跃过的“龙门”,小米曾长期困于手机行业的惨烈竞争,但在造车四年多后,从华米OV中脱颖而出,俨然成为中国科技行业的下一个风向标。 造手机的雷军处处效仿乔布斯,被戏称为“雷布斯”;如今投身造车,已经晋升为一呼万应的“雷神”。现在,库克不妨复刻雷军造车的路线,而苹果也可以摸着小米过河、亲自下场造车,重新激发整个公司的魔力,夺回全球硬件公司的王座。 在昨天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库克夸赞了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iPhone升级用户创下第三财季的新纪录;MacBook Air成为中国市场最畅销的笔记本电脑;Mac Mini成为最畅销的台式机,等等。 他还表示,国补政策对部分苹果产品产生了积极影响。“总体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季度。”库克说。 但库克没有谈到的是,就在财报发布前几天,苹果史无前例地关闭了一家中国门店。 根据苹果中国官网消息,苹果在大连的首座门店将于8月9日停业,关店原因是“购物中心内多家零售商的离开”。目前,苹果在大中华区运营着超50家门店。 首次在华关闭Apple Store,是苹果近年来在中国表现不佳的一个缩影。 根据IDC数据,今年上半年,苹果在华出货量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市场份额跌破14%,位列第五。而在2024年,苹果以15.6%的份额排名第三。 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苹果正处于又一个“iPhone周期”的下行区间。 自2010年国行版iPhone 4上市算起,苹果手机的销量基本上以五六年为期循环波动。据中关村在线报道,2015年,在主打大屏的iPhone 6的驱动下,苹果创下年销5800万部的纪录,随后逐渐下滑;2021年,iPhone全面迈入5G时代,销量再度回升至5000万部以上。2024年,又回退至不足4300万部。 面对中国市场的周期性疲软,苹果并非毫无作为。今年第二季度,苹果罕见地官方大降价,iPhone 16 Pro系列降幅超1000元。但从最新财报来看,这一举动或许可以改善销量,但很难从根本上激活整个市场的增长。 iPhone卖不动了,深层原因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气候变迁。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报告,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为6780万台,同比下滑4%。此外,消费者纷纷捂紧口袋,换机周期拉长,对于价格高昂的iPhone影响更大;而国补政策卡在6000元以下,也让iPhone高端型号难以享受红利。 市场蛋糕不再扩大,叠加华米OV的攻城略地,让苹果在中国市场面临不小的威胁。最大的挑战在于,iPhone的产品力早已不再是断崖式领先。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标志性的硬件产品,iPhone在诞生之初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但如今,安卓阵营的竞争对手不仅学到了苹果的设计精髓,还在本地化、易用性、功能矩阵等方面青出于蓝。安卓手机比iPhone更适合中国用户,并非毫无道理。 另一方面,iPhone引以为傲的强大硬件,也正在被安卓阵营追上。无论是芯片、屏幕还是电池、摄像头,安卓旗舰手机都可以与iPhone掰一掰手腕;特别是拍照,华米OV比iPhone更强、可玩度更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 至于AI大模型,华米OV几乎第一时间就完成了大模型“上机”,并将AI作为贯穿不同应用场景的底层功能;尽管性能表现平平无奇,但起码做到了可用。相比之下,苹果依然还在为Apple Intelligence入华而努力。 多重因素作用下,iPhone在中国的销量再度走低也就不意外了。 单就手机而言,苹果目前握着一张被视为“王炸”的牌——折叠屏iPhone。但根据摩根大通分析师的预测,首款折叠屏iPhone要到明年9月才能问世,起售价高达1.4万元以上。 远水难解近渴,未来几个季度,苹果只能依靠iPhone品牌力和iOS生态来撑场面。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未来几个季度,iPhone的销量有可能继续下行。 更何况,智能手机在全球都是一个成熟市场,天花板高度已经锁死。苹果在这块市场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一眼就能看到上限。对于曾经引领风骚的苹果而言,这显然不是最舒服、最合理的生存状态。 身处增长停滞的智能手机市场,iPhone难以跳脱行业发展大势。苹果亟须拿出一款重量级的新产品,而新能源汽车就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苹果iPhone之外的产品线并不少。但iPad、Mac、AirPods、Apple Watch等产品线早已成熟,虽然销量仍在增长,但已经不是整个科技圈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去年初上市的Vision Pro则过于小众和昂贵,有传言称苹果正在考虑推出廉价版。 更大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大都面临与iPhone类似的问题:不够“酷”、难以激发消费者的热情。反而是去年初被放弃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具备与iPhone等量齐观的市场潜力,还能推动苹果重新回到“酷公司”的行列。 与智能手机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更大,且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在全球最大市场中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超40%。 其中,老车主的升级换代贡献了不少销量。在以旧换新补贴、车企价格战等因素驱动下,国内消费者有了更强烈的换车意愿。根据懂车帝《2025汽车以旧换新消费洞察报告》,第一季度,全国乘用车以旧换新购车总量达到279.3万辆,同比激增100.2万辆。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行业仍处于低价混战、集体下行的阶段,缺少一个消费者公认的高端品牌。 过去一两年,“低价”是车企争夺新能源市场份额的主要武器。蔚小理、鸿蒙智行等新势力,上汽、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纷纷通过直接降价、加量不加价、限时优惠、增加低端车型等方式,拉低入手门槛。零跑更是以“平替”策略,成为销量最高的新势力之一。 即便特斯拉也没能免俗。从去年下半年起,特斯拉多次调整中国市场的售价。近期曝光的“丐中丐版”Model Y,更是有望降至20万以内。 此前,马斯克沉迷于“从政”,在大西洋两岸引发巨大争议,也给特斯拉带来麻烦。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交付量较去年缩水13.3%,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它不得不靠加长版和“丐中丐版”Model Y撑场面;主攻高端市场的Model S/X,并不是马斯克的关注重心。 车企忙着抢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许多手握充裕预算的买家转向传统豪华品牌,比如BBA、保时捷等。这为苹果从高端市场切入创造了机会,而这也是苹果的强项。 对于苹果来说,造车除了填补新能源市场空白、塑造第二增长曲线,也能为Apple Intelligence创造关键场景,在AI大模型时代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苹果多年前就推出了Siri,堪称如今各类AI Agent的先声;但由于技术路线等问题,它已经难以跟上时代、体验糟糕,正面临彻底重做;Apple Intelligence上线一年多,目前的表现也谈不上令人满意。在AI大模型浪潮中,苹果并不是舞台上的主角。 苹果做AI,一大难题是不容易回答“为什么需要Apple Intelligence”。 目前,许多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AI APP的习惯,并为之付费。国产安卓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AI助手,但大部分用户依然喜欢打开元宝、豆包、DeepSeek,使用惯性可见一斑。 与之类似,倘若苹果在iPhone中力推Apple Intelligence,势必面临与第三方AI APP“打架”。前者或许在功能层面上更有优势,但后者已经抢跑了数年之久,用户未必会马上切换到苹果自家AI服务。 如果重启造车,苹果AI缺乏使用场景的问题将大大缓解。 智能汽车是手机之外的又一个AI核心场景。与智能手机相比,它特别适合AI语音交互,同时对于软硬件的高度融合有更高要求。蔚小理等车企都在研发自己的AI大模型,推动AI Agent上车。 苹果造车后,Apple Intelligence将不再需要与用户手机里的其他APP抢时间,而是直接独占了一个全新场景,并构筑新的交互模式。苹果不需要和AI公司正面竞争,就能占据一块刚需、高活跃度的市场,通过另辟蹊径成为AI大模型的主要玩家。 对于苹果而言,造车是让整个公司再度“酷”起来的一条捷径。 这些年的苹果,最醒目的变化就是“不酷了”。 在乔布斯执掌下,苹果站在技术与艺术的交叉点上,创造了iPod、MacBook Air、iPhone、iPad等一系列划时代的硬件。但到了库克掌舵,苹果引领风潮的动作越来越少。并不算成功的Vision Pro,已经是近年来少有的引发热议的苹果产品。 2021年初,当小米宣布造车时,苹果依然在旧赛道里修修补补。它推出了一代神机iPhone 13,还升级了MacBook的芯片。如今,小米接连推出两个爆款车型,苹果却没能把握住时代机遇,反而在去年初砍掉了造车项目。 从经营业绩来看,苹果每年都大赚特赚,库克无疑是成功的CEO。最新财报也再度证明了这一点。但十余年间,苹果逐渐失去了“One More Thing”的魔力,也暴露出库克不擅长做新产品的短板。 但“锅”并不能让库克一个人背。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似乎从上到下都失去了造出一款好产品的掌控力。 苹果十年前启动的造车项目,原本是将苹果带入下一个时代浪潮的契机。但在投入过大、目标过高等问题拖累下,苹果汽车内部动荡、进展缓慢,“十年磨一剑”最终戛然而止。 苹果不再拥有魔力,小米却借着造车,成为中国科技圈最“酷”的公司。 与几千块就能入手的手机相比,购置门槛高得多的汽车,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身份象征、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些能够造出惊世骇俗的好车的公司,常常也会笼罩在光环之下,形成独特的品牌叙事,比如奔驰、宝马、保时捷、法拉利等。 小米造车同样感受到了这种超越汽车本身的光环。卖手机的小米, 只是华米OV的一员。但造出了SU7、YU7的小米,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最受关注的科技公司,公众关注度不仅远超其他三家手机厂商,甚至压过新BAT一头。 这种巨大的关注度,让小米品牌向上跃升了一个层次,也转化成了实打实的销量: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0%,份额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至18.8%,汽车更是供不应求。 此情此景,以往只发生在苹果新款iPhone发售时。雷军给了库克一点小小的“米式震撼”,而小米似乎吸走了苹果当年的魔力。 在资本市场上,“酷公司”享受投资者的宠爱。过去一年,小米股价从15港元暴涨至55港元左右。苹果则起起伏伏,最低169美元最高260美元,如今在210美元上下波动。 与另一家“酷公司”英伟达相比,苹果的问题更加明显。 英伟达先后搭上了自动驾驶和AI大模型的时代快车,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苹果则是3万亿美元,两者差了1万亿美元。 在资本市场眼中,相比英伟达,如今的苹果不是一家代表未来的公司。它培育多年的手机、数码产品,固然非常赚钱,但整个赛道已经到顶。而英伟达背后的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AI大模型等行业,只是刚刚踩下油门。 苹果要想重新“酷”起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Vision Pro、折叠屏iPhone上,而是要纵身跃入滚滚奔流的时代浪潮。贯通了自动驾驶和AI大模型的造车,是最合适的选择。 造车耗资巨大,但对于苹果来说不是问题。截至上季度末,苹果手握1330亿美元现金储备。雷军拥有的现金、人才、资源,库克几倍于此。 苹果此前造车十年,虽然最终折戟沉沙,但已经积淀了不少造车经验,再参考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的技术产品规划和供应链搭建,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造出一辆“新能源车圈的iPhone”。 届时,苹果将有机会重新找回定义“酷产品”的魔力,并彻底跳出每个季度从iPhone中压榨增长的循环,开启新的篇章。
奔驰全新纯电CLA车型开启预订:续航达866公里,本土辅助驾驶功能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梅赛德斯-奔驰今日宣布全新纯电 CLA 限时 3000 元下订,9 月 1 日前(含)下订订金膨胀超 6 倍。 权益包括: 梅赛德斯-奔驰进口精品周末旅行套装,价值 7300 元 3D 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价值 5900 元 品牌超充电卡(逸安启)价值 5000 元或奔驰智能充电墙盒价值 4999 元(二选一) 9 月 2 日至上市日(含)下订,订金膨胀超 4 倍,以上权益 2 项任选。上市前任意时间下订额外再享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权益包,可用于智能辅助驾驶产品购买。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全新北京奔驰纯电 CLA 将于今年秋季正式上市,新车将采用本土技术解决方案的城区 /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座舱内全液晶仪表、中控屏以及副驾驶娱乐屏呈现出联体风格,其中副驾驶娱乐屏尺寸达到了 14 英寸。此外,车辆还搭载了第四代 MBUX 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支持语音控制、手势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智能配置方面,新车将配备本土技术解决方案的城区 /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基于中国实际驾驶场景和驾驶风格定制开发。 动力系统方面,全新北京奔驰纯电 CLA 基于 MMA 平台打造,采用 800 伏电气架构。此前申报的车型搭载单电机系统,最大功率为 200 千瓦,并匹配两挡变速箱。续航方面,全新北京奔驰纯电 CLA 在 CLTC 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达到了 866 公里。
特斯拉被曝长期拖欠账款:至少已拖垮两家美国小型企业,索赔金额超1.1亿美元
IT之家 8 月 2 日消息,据 CNN 报道,特斯拉拖欠账款的行为已导致至少两家美国小公司破产。 过去五年,该公司在得州被承包商提起的留置权索赔总额超 1.1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92 亿元人民币),其中仍有超过 240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1.73 亿元人民币)至今未偿清。 2022 年,小型管道焊接企业所有者詹妮弗・梅斯纳(Jennifer Meissner)与特斯拉签订了数百万美元的合同,为奥斯汀超级工厂提供服务。她在一年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希望通过这笔合同为七岁的养女攒钱。 她告诉 CNN,公司成立前七年,她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2022 年与特斯拉签约后,公司年收入呈指数级增长,她又雇了更多人,并贷款购买设备。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自己毁了多少人,”迈斯纳表示,“和特斯拉这么大的公司合作,你肯定不相信他们会欠账。” 在特斯拉停止付款后,她的梦想很快就变成了一场噩梦。为维持运营,梅斯纳不得以贷还贷,最终因发不出工资而破产,而特斯拉后续向其分包商支付了 65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468.2 万元人民币)且声称“被多收费”。 另一家当地小企业 Full Circle 也因为特斯拉拖欠账款陷入类似困境。该公司在破产文件中表示特斯拉欠款近 60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432.2 万元人民币),“被迫承担短期高息贷款,以填补为特斯拉提供服务与收到款项之间的缺口”。 当债权人开始扣押公司银行账户时,该公司称别无选择只能申请破产。特斯拉随后在破产听证会上提出反诉,称 Full Circle 涉嫌违反合同,反而还欠他们的钱。两家公司最终达成和解,但 Full Circle CEO 阿比谢克・夏尔马(Abheeshek Sharma)告诉 CNN,特斯拉未支付一分钱便免除了债务。 此外,为特斯拉工厂供应燃料的 Sun Coast Resources 声称,特斯拉拖欠数百万美元账单。特斯拉从未否认收到燃料或服务质量问题,但以多种程序理由推脱。该案件在今年早些时候被曝光后已得到解决。 CNN 表示,这些案例均与特斯拉相关,但有观点指出,这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惯用运营方式 —— 马斯克旗下其他公司也面临大量留置权索赔。例如,马斯克收购推特后,有七家公司因推特停止付款而申请破产。 一位与特斯拉合作的分包商告诉 CNN:“他(马斯克)现在的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推进所有事情 —— 他不在乎这会对谁造成什么影响 —— 只为了拯救世界的未来。” 他在匿名接受 CNN 采访时表示,自己仍是马斯克的粉丝,但特斯拉在奥斯汀是出了名的让供应商急。他表示,其公司为等待特斯拉付款不得不申请额外信贷额度:“特斯拉可能是我们合作过的唯一一家,让人觉得他们完全不在乎是否会让一家公司倒闭。” 在另一起留置权案件中,特斯拉外聘律师也承认该公司在及时付款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不否认特斯拉付款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法律费用也是如此…… 我非常清楚这一点。”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