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日举行海洋事务磋商:中方敦促日方停止涉海消极言行
  10月23日,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司长洪亮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鲶博行在日本东京共同主持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第十七轮磋商,中方外交部、中央外办、国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中国海警局及日方外务省、国家安全保障局、防卫省、海上保安厅、水产厅、环境省、资源能源厅分别派员参加。   双方分别举行了全体会议和海上防务、海上执法与安全、海洋经济三个工作组会议,就两国间涉海事务坦诚深入交换意见。中方阐述了在东海、钓鱼岛、南海、台海及海空安全等问题上的立场,敦促日方切实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和安全关切,停止涉海消极言行,以实际行动促进中日关系改善发展。   双方同意,认真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继续就涉海事务保持密切沟通,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务实合作,为把东海建设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作出积极努力。双方并围绕防务安全、海上执法、海事搜救、海洋环保、渔业管理、海洋科研等具体领域合作进行沟通,确认进一步加强对话交流,推进互利合作。   双方原则同意,明年在中国举行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第十八轮磋商。   (总台央视记者 黄惠馨)
历时20天南下 “黑鸢5号”回宁越冬
  原标题:历时20天南下 跨海15个小时 迁徙超3000公里 “黑鸢5号”回宁越冬 白天长江觅食,晚上“下榻”老山,如今生活很惬意 众多黑鸢在鼓楼滨江风光带上空盘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记者 段仁虎 摄 “黑鸢5号”跨越重洋,飞回长江南京段的江边越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记者 段仁虎 摄 近日,“黑鸢5号”(右)现身鼓楼滨江风光带附近。近日,被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救助并放归大自然的“黑鸢5号”,历时20天南下、连飞15个小时跨海迁徙、距离超过3000公里,再度回到了温暖的故乡南京越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记者 段仁虎 摄   2023年被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并放归的“黑鸢5号”,在第二次“出游”后,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跨山越海迁徙,近日飞回了它熟悉的南京长江上空。   “回乡”的这10多天里,“黑鸢5号”白天在长江沿岸觅食,晚上“下榻”老山,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过着惬意的田园生活。对南京这方故土,它们“爱得深沉”。   每天到长江觅食回老山睡觉,规律又惬意   “快看,一大群黑鸢在江面上盘旋!”10月22日上午9时,鼓楼区淮滨路三汊河口的红云桥上,不少路过的市民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黑鸢。   “黑鸢5号”在不在其中呢?不确定,但有一定可能性。和它的小伙伴们一样,这段江面是它喜欢的活动场地之一。“黑鸢5号”身背的GPS“小书包”传回的飞行轨迹显示,当天上午,它在潜洲岛、鼓楼滨江沿岸等地欢快地飞了好几个来回。   自从回到南京,“黑鸢5号”告别了长途跋涉的迁徙生活,休养生息,过上了规律又惬意的日子。它每天早上“出门”,沿着长江两岸以及附近的一些河道飞行、觅食、捕鱼,晚上返回老山的家睡觉。   一年未见,小家伙有没有长大?10月20日上午,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高原在长江边,恰巧拍到了“黑鸢5号”站在江滩上的特写。从照片上看,“黑鸢5号”的外形和2023年差不多,背部黄褐色的羽毛还未变色。“2023年3月,它落入长江后被热心市民救起,送到我们这里来治疗休养时,还是一只尚未成年的亚成体。我们估计它当时是一两岁,由于体力不支导致落水。成年黑鸢的羽毛一般会转为黑褐色,我们暂时还不能确定它有没有成年。”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说。   环境好食物多“邻居”棒,令它对南京“爱得深沉”   历时20天南下,连飞15个小时跨海,迁徙距离超过3000公里。   “黑鸢5号”是一只很有探索精神的鸟儿,2023年和2024年两次迁徙,走的路线完全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回到它心心念念的故乡南京。   在背上GPS“小书包”后,“黑鸢5号”4次跨海,但却走了4条不同的线路:2023年北上是从潍坊飞到葫芦岛,南迁是从大连老铁山飞到烟台蓬莱;2024年北上则是从威海最东边直接飞到朝鲜,南迁则是从朝鲜半岛最南边飞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   从飞行轨迹上来看,“黑鸢5号”度夏地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越冬地则是一定要选择南京的。尽管这次南下跨海后它一度来到了上海,到了比南京更南的地方,但它依然心系故土,休整了一夜后就马不停蹄地出发,飞回了它熟悉的南京长江上空。   “黑鸢5号”为何对南京情有独钟?“从自然和地理环境来看,长江南京段丰富的鱼类为黑鸢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来源,绵延35公里的老山是南京‘绿肺’,为它提供了安全又舒适的夜宿环境。加上近年来南京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南京居民对野生动物的友好与关爱,这些都是‘黑鸢5号’眷念故土的原因。”陈月龙说。   “黑鸢部落”在宁形成约3000只的规模   “黑鸢5号”回到故乡后,很快和它的小伙伴们“会合”。   2023年10月,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专家组“摸底”后发现,黑鸢在南京已形成总数约3000只的稳定种群,成为南京的“常住民”。在长江中下游的城市中,唯独南京拥有庞大的黑鸢种群数量。黑鸢种群扩大并“定居”是南京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推动长江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体现。   “目前南京的‘黑鸢部落’大致分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以‘黑鸢5号’为代表的候鸟,它们每年都要北上南下,跨越山海迁徙;另一个群体则常年居留在南京,属于留鸟,经常在老山和长江一带活动。”陈月龙说,之前他们一共为救助的6只黑鸢背上了GPS“小书包”放归大自然。有趣的是,相比其余5位“同学”,“黑鸢5号”的身体条件和飞行能力并不出众,但只有它成为“孤勇者”,创下了迁徙3000公里的飞行纪录。其余几只尽管身强体健,但都是留鸟,对长途旅行不感兴趣,选择常住南京。   通过这些身背GPS“小书包”的黑鸢,人们大致能够描摹出南京“黑鸢部落”的生活图景:它们晚上集中在老山睡觉,对“宿营地”比较挑剔,集中在几个山头上,对海拔高度、树木密度等都有要求。白天活动会分为两个方向,“大部队”朝东飞,少量的“游击队”往西飞。除了长江外,还在附近的河道觅食。   “南京是长江沿线城市中黑鸢最多的城市之一。人们‘抬头看黑鸢,低头看江豚’这样的画面,在全中国都是很少见的。未来我们希望黑鸢在南京能有更多的夜栖地,能看到更多的黑鸢在南京安居乐业。希望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更好地保护它们。”陈月龙说。(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记者 李子俊)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俄语版)在俄罗斯主流媒体播出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之际,当地时间10月22日,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俄语版)启播仪式在喀山举行。俄罗斯总统办公厅致信对节目在俄播出表示祝贺。包括俄政界、媒体界及教育界等知名人士在内的300余人出席活动。 △俄罗斯总统办公厅贺信   俄罗斯总统办公厅贺信说,2019年起,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在俄罗斯播出,这个杰出的文化交流项目延续至今,已成为各大俄罗斯媒体的播出传统。今年是俄中建交75周年,目前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今天的活动对促进俄中友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俄语版)精心选取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文章和谈话中所引用的中国古籍和经典名句,聚焦人民至上、改革创新、共同富裕、生态环保、文化传承、文明多样性等主题,精彩呈现了习近平主席卓越的政治理念、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博大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向受众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总裁多布罗杰耶夫,俄罗斯RT电视台总编辑西蒙尼扬,《俄罗斯报》社长涅戈伊察,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国际合作局局长普什科夫,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校长萨芬在活动上致辞,并与嘉宾共同启动节目播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作视频致辞。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慎海雄表示,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也为中俄两国深化人文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人文交流贵在思想的彼此交汇和文化的相互吸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品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俄语版)在俄主流媒体播出,生动展现习近平主席广博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民至上、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提炼阐释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新时代内涵和全球化价值,为大家读懂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智慧、读懂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领略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宏阔,打开一扇思想之窗。总台将一如既往,做中俄友谊的记录者、讲述者和推动者,愿与俄罗斯各界携手,厚植人文沃土、深耕中俄友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总裁多布罗杰耶夫   多布罗杰耶夫表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在俄启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季和第二季节目在俄罗斯播出后,广受欢迎,为俄罗斯受众带来启迪,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第三季节目精选的典故内涵更加丰富,古老经典中的箴言警句、古典诗词里的悠扬韵律,都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一句强调了守护住自己根基的重要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明,都应该坚守住文化根脉。相信节目第三季的播出会让更多俄罗斯受众深思并受到启发。 △俄罗斯RT电视台总编辑西蒙尼扬   西蒙尼扬认为,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不但对世界产生了巨大推力,也使各国人民对中国越来越向往。通过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了解中国万象,《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正是一个极佳的渠道。从中国文化中可以提炼出人类共同价值,也可以看到人类向前发展的总体方向。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互学互鉴,从彼此的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营养,共同续写俄中友好的新篇章。 △《俄罗斯报》社长涅戈伊察   涅戈伊察祝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在俄播出,认为节目中的名言典故将有助于俄罗斯民众更好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了解中国取得高速发展成就的历史根脉。近年来,俄中文化交流热度持续攀升,期待通过两国媒体平台的强大力量,共同讲述俄中友好的动人故事,展现两国人民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深厚情谊与累累硕果,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宝贵机遇。 △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国际合作局局长普什科夫   普什科夫说,《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蕴含的中国智慧将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深刻的启示。借助这一作品,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正稳步推进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各项合作,以此进一步加强俄中两国间的友谊。文化交往是俄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两国能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为俄中两国在媒体及人文合作领域增添新的亮点。 △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校长萨芬   萨芬表示,俄中友谊源远流长,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喀山联邦大学十分重视精通汉语等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乐见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青少年投身于中文学习的热潮中。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喜爱也在持续升温。《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的播出,为俄罗斯民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推动合作、增进友谊增添了新的文化动力。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   张汉晖在视频致辞中说,饱含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学底蕴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2019年在俄罗斯成功落播,既是中俄两国国家电视台高水平合作的丰硕成果,也为俄罗斯观众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智慧源泉提供了一个窗口。“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第三季节目在俄启播,作为“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活动,既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实根基,相信将为深化中俄关系,传承世代友好,推动中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俄罗斯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俄语版)即日起在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俄罗斯报》网站、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等多平台播出。当天,俄罗斯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在头版刊发节目开播消息。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圣彼得堡Radio Metro电台、俄罗斯圣彼得通讯社、《哈萨克斯坦实业报》等亚欧地区和全球近百家主流媒体播发相关报道。   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新闻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署长萨利姆加拉耶夫,俄罗斯SPB电视集团首席执行官菲利波夫,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档案事务委员会主席加布德拉赫玛诺娃,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馆长维亚特金娜,俄罗斯金砖电视台台长托尔斯季科娃,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台长列别杰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兼国际交流局局长齐竹泉,总编室主任梁建增,新闻中心主任申勇,亚欧总站站长王斌,CGTN副总编辑、英语环球节目中心副主任丁勇,国际交流局副局长花凯出席活动。(摄影:朱岩)
港珠澳大桥开通六年出入境人次达6230万
  人民网广州10月22日电 (朴馨语)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消息,自2018年10月23日开通以来,截至今年10月22日8时,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6230万人次,车辆已超过1276万辆次。 边检部门保障游客高效通关。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供图   “一桥连三地”的交通区域优势叠加口岸24小时便利通关特性,令港珠澳大桥成为目前三地居民“北上南下”最热门、最便利的通道之一。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月22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总量已达到2150万人次,同比增加84.8%,是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以来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是2019年同期的1.96倍。   “开通6年来,经大桥入出内地的港澳居民总数已超过3560万人次,占比超过57%。其中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入出内地的港澳居民超过1290万人次,同比增加82.8%,创历年来新高。”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站长陈发球表示。   六年来,三地不断放宽大桥通行政策,开车“北上”正在成为大湾区居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大桥口岸作为‘两车北上’唯一指定通行口岸,出入境车流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以来共查验出入境车辆435万辆次,同比增加82.8%,是2019年同期的5.75倍,车辆查验总数稳居全国各口岸第一。”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政委李戍红表示。 “北上”港澳车辆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供图   该站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北上”港澳单牌车总量已累计超过384万辆次,其中2024年,港澳单牌车数量已超过244万辆次,占口岸客车通关量超过6成,已成为口岸通行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随着通关政策不断优化、通关便利水平不断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港珠澳大桥已成为大湾区的经贸新通道和物流大动脉。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显示,六年来,该站共查验货车超过223万辆次。尤其今年以来,经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货车已超过50万辆次,同比增长13.7%,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630%。截至今年8月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已突破9223.8亿元。
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在南宁巡演
  10月18日至19日,由广西区内多位顶尖词曲艺术家联袂打造的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在广西南宁上演。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被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所打动。 演出现场。广西交响乐团供图   据了解,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入选广西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于今年9月8日在桂林市梦幻剧场成功首演,随后于9月10日下午在贵州民族大学上演,正式开启全国巡演。作品以1934年冬红军长征的壮烈战役、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湘江战役为背景,以“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打破敌人封锁”为主线,生动再现了那段血与火的英雄史诗,展示了红军将士气壮山河的长征精神。   此部作品由混声合唱、男中音与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女高音独唱、男女声二重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构成,既有对战役惨烈与悲壮的深刻描绘,如通过对桂北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传达的沉痛情感,也有对军民情深、红色血脉的礼赞,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   参与交响合唱《湘江之战》的主创人员均为区内音乐界名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主创团队深入基层采风,广泛吸收广西本土民歌元素。同时,通过阶段性地召开专家研讨会,广泛听取来自广西音协、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提升。在研讨过程中,多位专家将这部交响合唱与经典的《黄河大合唱》进行类比,认为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将“盘歌”引入交响合唱的尝试,也获得了专家们的集体点赞。 演出现场。广西交响乐团供图   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巡演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广西交响乐团牢记职责使命、回应时代课题、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实践,也是乐团全体创排人员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交响合唱《湘江之战》将继续在各地巡演,与各地观众一同重温湘江战役英勇史诗,传承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事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让主旋律文艺精品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亮,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擦亮广西红色文化名片。(唐颖欣)
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丨重庆江津:全力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
  10月2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发布会江津专场。江津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唐大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江津区将整体推进内陆开放、先进制造、城乡融合、供给服务“四轮驱动”,全力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 江津城市风光 供图 江津区委宣传部   江津,这座拥有1800余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是重庆西南门户、“万里长江入渝第一区”。127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珞璜、兰家沱等国家级深水良港为江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南向铁海联运班列主到发地,江津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会上,唐大军强调,江津最大的优势在于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主枢纽的连接点上,港口和通道是最好的资源,产业和开放是最大的底气。江津区将依托这些优势,全力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放大江津发展最大优势。 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 供图 江津区委宣传部   据了解,江津区在推动内陆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作为重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标志性工程,已建立起高效衔接全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江津对外开放网络越织越密,为企业和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在先进制造方面,江津区坚持以产业为基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江津区是全市唯一拥有装备制造、食品·粮油加工、工业互联网三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区县。近年来,江津区不断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城乡融合方面,江津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宜居宜业新高地建设。江津区土壤90.2%富硒,是中国生态硒城。境内四面山拥有地球同纬度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被联合国专家誉为地球上难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江津区将依托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形成城乡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供给服务方面,江津区致力于打造服务高品质生活新高地。江津区有10个大型专业市场,双福国际农贸城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菜篮子”“果篮子”。江津区“开门”保供,让这座城市有着不一样的烟火气。同时,江津区还开设了重庆江津“一带一路”商品展销中心,市民“全球购”所见即所得。   未来,江津区将依托港口和通道优势,以产业为基础,全力推进内陆开放、先进制造、城乡融合、供给服务“四轮驱动”,为全市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江津力量。(文 张世美)
神木市:逐“绿”前行 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神木市锦界工业园区神木神信电厂项目(10月21日摄)。 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 摄   10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神木市锦界工业园区、由信发集团投资建设的神木神信电厂项目现场。在项目发电机主控室,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二氧化硫浓度为每立方米0.02毫克,粉尘浓度为每立方米0.907毫克,氮氧化物浓度为每立方米37.357毫克。燃煤电厂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   项目负责人张德明说:“项目静态总投资约69.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约5.8亿元。以前,处理火力发电产生的煤灰、煤渣是一个难题。如今,神木神信电厂‘变废为宝’,火力发电排放的粉尘几乎为零。”   “双碳”背景下,神木市抓项目、扩投资,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建成了一批“含金量”足、“含新量”大、“含绿量”高的项目。神木神信电厂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信发集团已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成为下一家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料,实现了资源、能源综合利用。   产业链如何深度耦合?环保如何出效益?记者从一粒石子的“变身”中找寻答案。   “我们脚下的石子生产出石灰,石灰生产出电石,电石聚合氯气、氢气生产出聚氯乙烯,伴生的下脚料电石渣既可生产出氧化铝,又可代替石粉用于电厂、铝厂、碳素厂脱硫,脱硫产生的脱硫石膏能生产出石膏粉、石膏板等建材产品。一粒石子‘穿梭’于四大产业链,被梯级利用了6遍。”信发集团神木神信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说。   今年,神木市坚持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统领,按照“一产革新、二产高新、三产创新”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强产业、优环境、保稳定三大任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今年前三季度,神木市GDP达1800亿元、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亿元、增长5.6%。   目前,神木市建成神信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旭华电缆等28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正在打造集研发、制造、测试、培训、通航、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力低空经济新赛道。   “作为2024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神木市将按照稳煤、扩气、强电、增油、延化工的思路,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努力为全省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更大贡献。”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说。( 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
深耕中俄友谊!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喀山举行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之际,当地时间10月22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联合主办的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喀山举行。与会嘉宾共同见证总台“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俄罗斯特展启动,总台与俄罗斯多个机构达成合作,以及中俄媒体联合报道项目“遇见中国”、《我的中国故事》等节目落播。俄罗斯总统办公厅致信,祝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对与会嘉宾致以良好祝愿。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文化年”启动之年。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作为中国国家广播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始终致力于推动中俄友好世代传承和两国人民相知相亲。近年来,总台与俄罗斯多家主流媒体深化合作,联合拍摄制作《高新之路》《丝路回响》等新闻专题片,共同举办总台精品节目俄罗斯展映等活动,以影像为媒搭建中俄两国交流交往的桥梁,并通过“中俄头条”客户端等共建平台,携手在国际舆论场发出公平正义之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与俄罗斯各界为“中俄文化年”打造更多亮点,让中俄情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总裁多布罗杰耶夫   俄罗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总裁多布罗杰耶夫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俄中两国建交75周年。两国基于相互尊重进行对话,致力于推动平等合作和共同繁荣。俄中媒体合作是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一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与总台多年来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开展了影响深远的业务联系。双方未来将在新闻、影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内容合作共享,持续助力两国民众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俄罗斯RT电视台总编辑西蒙尼扬   俄罗斯RT电视台总编辑西蒙尼扬表示,近年来,双边合作进程不断加速,俄中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此背景下,两国媒体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RT电视台与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中国媒体多年来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更好的合作机会,拓展了更广阔的视野。本次庆祝俄中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将让俄罗斯各界更深入地了解新时代中国。期待两国媒体以此为契机,保持紧密合作,为两国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俄罗斯报》社长涅戈伊察   《俄罗斯报》社长涅戈伊察表示,俄中媒体机构之间的合作逐年深化、成果丰硕,是两国人文领域交往的一抹亮色。《俄罗斯报》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着良好的合作。作为亲密可靠的伙伴,双方携手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并持续推动合作向更广阔领域拓展。相信本次活动将延续俄中睦邻友好传统,增进彼此理解和相互信任。期待进一步加强与总台的合作,以传媒之力助推俄中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国际合作局局长普什科夫   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国际合作局局长普什科夫在致辞中说,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的俄中伙伴关系,早已成为牢固友谊和睦邻友好的典范。俄中两国人民拥有相同的世界观,尊重历史和多元文明,崇尚爱国主义,捍卫国家主权,不屈服于外部力量。俄中关系在很多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媒体领域一直是优先方向。与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中国媒体同行开展合作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相信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并肩前行,才能形成一个符合各国利益的公平客观的信息空间,推进世界多极化格局。 △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校长萨芬   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校长萨芬说,俄中的友好交往、互利合作一直有着坚实的民意基础,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互学互访为两国关系的持续升温带来长久希望。喀山联邦大学拥有220年的历史,早在1837年就开设了俄罗斯第一个汉语教研室。目前数千名俄罗斯学生正在通过基础教育项目学习中文,“俄中文化年”更为喀山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预见,今天的活动将为加强俄中科研、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往贡献一份力量,让俄中两国的优良合作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视频致辞中说,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在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亲自擘画和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定位持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世代友好理念深入人心,树立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成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基石。人文交流是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双方将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打造更多的人文交流亮点,共同办好“中俄文化年”,持续拉紧民心的纽带。   “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俄罗斯特展当天启动。特展旨在介绍良渚文化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通过良渚文化特展、传统民俗体验、文创产品展示等形式,让俄罗斯民众身临其境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隽永魅力。    活动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亚欧总站、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分别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俄罗斯金砖电视台在内容联合摄制、人员往来、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文旅资源开发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总台研究院院长梁建增,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校长萨芬代表双方交换合作备忘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欧总站站长王斌、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馆长维亚特金娜代表双方交换合作备忘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副总编辑、英语环球节目中心副主任丁勇,俄罗斯金砖电视台台长托尔斯季科娃代表双方交换合作备忘录   由总台CGTN和俄罗斯独立电视台共同策划推出的中俄联合报道项目“遇见中国”同日启播,在金砖峰会期间播出。中俄两国记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实地探访浙江、四川等地,展示中国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    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4集纪录片《我的中国故事》当天在俄罗斯主流媒体上线播出。该片通过在中国工作生活的俄罗斯友人的视角,讲述中俄两国深入合作、共享机遇、民心相通的动人故事。 △纪录片《我的中国故事》主人公代表希莉池娃现场分享   活动上,俄罗斯最古老交响乐团之一的奥西波夫民族乐团演奏了俄罗斯歌曲《红莓花儿开》和中国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祝愿中俄友谊地久天长。   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新闻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署长萨利姆加拉耶夫,俄罗斯SPB电视集团首席执行官菲利波夫,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档案事务委员会主席加布德拉赫玛诺娃,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馆长维亚特金娜,俄罗斯金砖电视台台长托尔斯季科娃,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台长列别杰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兼国际交流局局长齐竹泉,总编室主任梁建增,新闻中心主任申勇,亚欧总站站长王斌,CGTN副总编辑、英语环球节目中心副主任丁勇,国际交流局副局长花凯出席。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鞑靼斯坦共和国政府相关机构、中国驻俄罗斯使领馆和中资企业等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媒体、教育各界知名人士等300余人参加活动。(摄影:朱岩)
二十年华丽蝶变 翻天覆地的康巴什
  10月18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举行“见证发展变迁 共绘美好未来”康巴什区二十年建设成就观摩活动,邀请参与过康巴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重返康巴什,以全新的视角了解康巴什。   大家行走在那些曾经在设计图纸之上的建筑之间,感受从构想到现实的华丽蜕变。每一处细节,每一座地标,都在诉说着过去二十年间康巴什的飞速发展与日新月异。   故人归来,情怀依旧 康巴什壮观的城市景观   2003年6月29日,鄂尔多斯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驻地迁址康巴什的决议,从此拉开了康巴什城市建设的帷幕。   二十年间,康巴什的城市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总规、控规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等20余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融互补的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在这一规划体系的指导下,康巴什狠抓规划实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城市建设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如今,故人们重返康巴什,看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已变得繁华美丽,心中充满无限感慨。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正是当年康巴什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总设计师。   他回忆起二十三年前初到康巴什的情景,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构建城市的核心。通过翻阅史志和实地踏勘,根据制高点青春山和东西红海子自然山水脉络规划了城市轴线。   林澎看着曾经的规划成为现实,他觉得这是规划执行的最好的地方,康巴什不仅很好地秉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核心理念,还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对康巴什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总规定好调的基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紧随其后。   康巴什区第一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项目负责人慕郁海,参与了内蒙古许多地方的控规设计工作,她说自己对康巴什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回忆起2004年参加市党政大楼奠基仪式的情景,那时青春山下还是一片沙土堆,没想到后续的发展翻天覆地。   “如今,看着一座座建筑从荒漠中拔地而起,道路、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优质、房地产发展良好,老百姓的生活安逸,面对发展这么好的康巴什,我对当年参与了这里每一块地的控规制定感到非常骄傲。”慕郁海激动地说道。   现今,康巴什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21个社区,人口12.69万,共建成街景绿化街道68条、公园绿地39处……沿着科学的规划,康巴什人励精图治20载,构建起山水林城相得益彰的良好生态格局,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为载体获评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让康巴什从一个概念、到一张图纸、再到现在成为一座花园城市的蝶变。   昔日设计,今日地标   壮观的城市景观是如今康巴什给人的初印象,这片土地同样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鄂尔多斯博物馆——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面积最大的地市级博物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荣获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鄂尔多斯大剧院这四个建筑已然成为康巴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标建筑,不仅美观大方,更承载着康巴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当时全是憧憬,想象五年、十年、二十年应该是什么样子啊?”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总建筑师刘文杰是鄂尔多斯大剧院和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总设计师。他站在自己设计的建筑物前,感慨万千:“建筑不仅仅是砖瓦和钢筋的堆砌,更是为人服务的艺术,所以不管是图书馆、大剧院,现在成为市民们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和认可,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好的凝人聚气的作用。”   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中心,群众文化活动用房使用面积达到总使用面积的81%,全部免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   设计师温捷强对自己的作品成了群众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场所深受感动:“为了让文化艺术中心能够与周边建筑形成和谐的整体,我巧妙地运用了上虚下实的设计理念。后续,也带着很多建筑师来看过康巴什,大家都很震撼!”   康巴什人一直致力于赋予这些优秀建筑更持久的生命力。   经过多年努力,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7处大型文体场馆和一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体活动;建成区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40余所,学校集团化办学规模达到14所,荣获“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前五、获评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   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着康巴什的“民生温度”,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加旺盛的人气。因此荣获了“中国网红潜力新星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宜居之城”等称号。   这些荣誉正是优秀的建筑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温暖的印记。   展望未来,寄语康城        站在新的起点上,康巴什有了新的目标任务,建设美丽内蒙古先行区和美丽暖城示范区。   精致的中心片区、定位“城市后花园”的北部片区以及全新规划的高端总部基地与生活基地的东部片区,三块区域相辅相成,协同并进,共同构筑了康巴什富有活力与魅力的新发展格局。   对于康巴什的未来,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期盼。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结合康巴什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希望康巴什能够结合“数字住建”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   内蒙古城市规划设计院原副院长慕郁海则更加关注康巴什的养老产业发展。她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康巴什城市特色,教育人口多,养老产业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希望康巴什能够注重养老产业的研究和发展,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技设计院总建筑师刘文杰希望康巴什依托新能源优势,从服务型城市向产业型城市转变,同时根据教育的优势,探索社区大学道路。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温捷强则从城市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康巴什要抓住西部转型的契机,在城市建筑设计时,要和城市整体协调、和谐,建设一些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人来到康巴什,留在康巴什。”   二十年前,正是那群怀揣梦想的建设者们,以梦为马,以笔为犁,勾勒出康巴什的宏伟蓝图。随后,无数的建设者与管理者接力奋斗,用一砖一瓦、一汗一泪,成就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康巴什将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前行,不断绽放新的精彩!(文/图 刘宏宇)
世界城市日十周年 “上海奖”首次走出国门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记者从10月22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10月29日至11月2日,2024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暨2024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以下简称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即将举行。今年是世界城市日设立十周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首次走出国门,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颁发,把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传播至海外。   每年的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并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并经联合国大会批准通过的国际日,旨在传承弘扬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十年来,世界城市日已发展成为上海城市名片和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2024年,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主题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总体活动构架为“1+1+7+16”,即1个开幕式、1个上海国际与城市建筑博览会、7场系列边会和16区世界城市日主题公益活动等。   2024年,人民主题更显现,发布成果更丰富,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围绕人民城市五周年系统活动展开。将发布2024年《上海手册》中文版、“上海指数”最新研究成果、《上海报告》即《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愿评估报告》,以及《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第四轮丛书,为世界各国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上海城博会特设“人民城市建设成果展”,形成4个主题板块和2个特色板块及完整社区、好房子、美丽街区等体验区的总体布局,4个主题板块主要包括城市焕新、宜居安居、绿色低碳、智慧赋能。   2024年,社会参与更广泛。上海16个区推出“一区一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科普、科技、参观、讲座、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开幕式上发布5个全民互动、全民参与的公益品牌活动,分别是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人民城市·美丽街区 citywalk 路线展示、青年发展性城区微更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孩子眼中的未来城市”。   2023年,首届上海奖颁布,这是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的首个国际奖项,旨在表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取得重大进展的各国城市,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新城市议程在全球的本地化。今年,上海奖将首次走出国门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颁发。除了第二届上海奖颁发外,2024《上海手册》英文版也将在今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举办地埃及亚历山大发布。(上观新闻 戚颖璞)
开放的重庆 再赢外资企业投出“信任票”
  原标题:观察|开放的重庆 再赢外资企业投出“信任票” 10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重庆站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华龙网记者 杨琦 摄   新加坡民用轻型直升机研发生产总部(中国)基地、思可源生物质能源中国区总部、跨境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项目……   10月22日,以“打造内陆新枢纽 ‘渝’见西部新机遇”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重庆站举行,一大批外资企业加紧在渝布局投资,成为重庆加快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真实写照。   市场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加码重庆,外资企业提到最关键的,便是重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抢抓重庆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机遇,沃尔玛成为受益者之一。截至目前,已开设了7家沃尔玛大卖场、2家山姆会员商店、多家极速达云仓,仅在今年,沃尔玛就在重庆新投资3家云仓。   “重庆发展前景广阔,沃尔玛始终看好重庆、投资重庆,希望能和重庆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一份力量。”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部区域总经理赵申清玉表示。   时隔8年重回全国“汽车第一城”,则让特斯拉更加坚定看好重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重庆是一座超大城市,预计到2035年将承载3600万人口,这意味着蕴藏巨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认为。   与此同时,重庆各级政府的主动靠前服务,也让外企在重庆的投资得以高效落地。   与重庆有近30年合作历史的康明斯,是一家老牌美国动力设备制造商。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军表示,重庆持续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创造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产业、人才、创新等条件,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不断为企业赋能减负,让企业受益匪浅。   事实上,重庆是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6大城市之一,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重庆市以数字化为驱动,推动政务事项业务再造、流程重构,迭代升级75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开办企业一件事”办理环节从15个减少至1个,所需时间从34天减少至0.5天。   此外,重庆市在落实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出台系列外资鼓励政策等举措基础上,还搭建“外商投诉协调线上服务窗口+互联网+督查”线上受理、办理投诉的通道。平台上线以来,已更新政策及动态信息超1700条,处理投诉和非投诉案件超900件。 六大外资项目落户重庆。华龙网记者 杨琦 摄   “两新”政策催生投资热潮   今年以来,“两新”是中国经济的热词之一,即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如何能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的“真金白银”,成为当天圆桌会的热议点。   陶琳坦言,8月20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发布加力实施国家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前来购车,充分展现出扩大内需的强劲合力。   数据显示,新政策推出后,重庆市汽车销售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9月底,全市累计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报34470个,政策加力后日均新增申报超360个,消费者汽车报废更新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直接拉动汽车销售38.3亿元。   受益的不止车企,世界电梯巨头奥的斯同样关注“两新”政策。   实际上,在国家“两新”政策的支持下,重庆大规模设备更新正跑出“加速度”。目前,重庆市级有关部门已联合成立工作专班,重点推动使用15年以上的住宅老旧电梯实施更新改造,计划于年内再启动实施更新改造住宅老旧电梯4000台。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高健表示,“两新”政策效应迅速显现,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1%、27.1%,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分别超7.5万辆、37万台(件),带动8月限上家电消费增长7.5%。   政策好不好、红利效应明不明显,外商投资是最直接体现之一。   在21日举办的政企对接交流会上,又有6个外资项目落户重庆,分别是:与能源基金会签订绿色低碳发展研究谅解备忘录、新加坡民用轻型直升机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通用航空飞机及供应链项目、跨境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项目、思科源生物质能源中国区总部项目、达美乐比萨重庆首店项目,签约总金额达75.7亿元。   “今年,我们中国区总部落地重庆,并投资建设了20万吨/年的原料预处理厂。”思可源(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沈剑平表示,未来,思可源将在渝建设全球领先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平台和生物质能源研发基地。 两江新区企业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企业供图   一场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重庆大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排名均稳居西部前列,累积落户319家世界500强企业。   一方面,重庆以广阔的市场和优良的营商环境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另一方面,在渝外企也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深度迎合本土市场。   这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   《跨国公司在中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转变。   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重庆正一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一手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因地制宜壮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其中包括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显然,跨国公司也在顺应这种变化进行调整,持续优化在渝投资布局。   福特作为深耕重庆多年的跨国汽车企业,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福特中国政府事务副总裁向小芳表示,未来,福特将聚焦于具有个性化功能化的产品,利用在中国的生产成本和供应链优势,深耕本土市场。   袁军称,未来,重庆康明斯将持续加快智能制造,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完成传统向新转型,继续投资数字化建设,打造工业4.0,成为全球大马力发动机研发和制造的新标杆。   “特斯拉将积极参与重庆‘超充之城’建设,在现有50余座充电站的基础上覆盖更多主城都市区以外的区县,在用户高频出行场景增设充电站。”陶琳表示。   高健表示,重庆是西部地区开放平台最多、开放功能最完善的城市,各类开放平台集聚了全市80%外贸、60%外商直接投资,对重庆开放发展的引领支撑效应持续增强。“邀请各位企业家进一步深化与重庆在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共同开拓全国超大市场,共享西部开放发展新机遇。”   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主持
配备全球最大B型LNG燃料舱的集装箱船在大连交付
  原标题:中国造!配备全球最大B型LNG燃料舱的集装箱船在大连交付   10月21日,由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联合中船贸易为MSC地中海航运建造,配备全球最大B型LNG燃料舱16000TEU集装箱船“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轮交付。   该船是大连造船承接MSC地中海航运8艘LNG双燃料16000TEU集装箱船的首制船,总长约366米,型宽51米,型深30.2米。配备世界最大的9%镍钢材质13000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在国内首次实现B型LNG燃料舱全流程自主研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在LNG燃料加注作业期间,加注作业小组高效顺利完成B型LNG燃料舱惰化、冷舱、置换、加注等工作,整体加注周期实际用时相较原计划缩短约66小时。该船采用“安全、经济、环保”全新设计理念,配备双燃料主机、发电机和锅炉,且主机配置了Icer-Diesel系统和废气经济器等绿色环保系统,完全满足最新环保排放标准。通过型线优化和采用高效桨舵、桨前节能装置等节能措施,能效设计指标低于基线65.5%。   该船建造过程中,项目组与总装二部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合理优化工序,坞内首次实现模拟试箱交验,大大提高出坞完整性。试航过程中,试航指挥部以双燃料主机、轴带发电机、FGSS供气系统为中心,突破各项试航难点,仅用13天完成所有试航项目。   该船的成功交付,进一步提升大连造船在大型集装箱船领域的市场地位和品牌效应,巩固了大连造船与世界主流班轮公司的紧密合作,为中国船舶自主品牌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坚实支撑。(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湖北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7% 在经济大省中排名靠前
数读湖北经济向好因素(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 制图/徐云   10月22日,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1655.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GDP增速领先全国的幅度进一步扩大,从上半年的0.8个百分点扩大至前三季度的0.9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领域增势良好,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在经济大省中排名靠前。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新”。新兴产业加快成势,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1%,高于全国16.0个百分点;新模式活力彰显,直播带货等电商新模式带动线上消费需求释放,限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18.8%,比上半年加快3.2个百分点;新投入持续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4%,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新主体蓬勃发展,新登记市场主体140.96万家,其中新登记企业46.74万户,增长24.3%,增速居全国第一。   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开始落地显效。加力扩围的“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激发消费新动能。9月份,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51.1%。各类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让湖北人越来越乐于付出真金白银购买“无形”商品,假日经济、演艺市场、赛事热潮、主题活动等带动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53元,同比增长9.0%,快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个百分点。(记者肖丽琼、通讯员刘颖、赵艳君)
开放气场正升腾 鄂欧合作启新篇
  一次跨越8000公里的牵手,一场商界巨擘云集的国际盛会。   10月18日至19日,“投资中国”2024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暨中国湖北—欧洲经贸洽谈系列活动在湖北成功举办。来自28个国家的千余名嘉宾汇聚一堂,探讨经贸投资合作新途径,为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力量。   亲密对话火花频现   25年前,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首次来到武汉,此后也时常到访,东湖怡人的风景令他心旷神怡。   再次相遇,吸引他的已远不止风景。他说,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机遇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沿海省份,也存在于中国更深远的中部地区。湖北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强大、市场广阔,发展趋势良好,同时湖北企业对欧洲尤其是北欧投资兴趣浓厚,希望未来有更多合作机会。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面向北欧的国际性论坛活动,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已成为我国深化对欧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本次论坛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打造中欧开放合作新枢纽、贸易投资新高地、交流互鉴新窗口,举办中德双碳大会、北欧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跨国公司对话长江等系列活动,邀请嘉宾深入市州实地考察,海内外嘉宾在荆楚大地感受湖北经济蓬勃的发展态势和不断升腾的开放气场。   架起沟通对话的桥梁,让更多海内外企业碰撞出友好合作的火花。活动上,不少嘉宾对于湖北的高质量发展印象深刻,从中窥见了潜在的合作机遇。   “我们在现场看到了很多合作机遇。”哥本哈根投促署中国区总监杨燕说,丹麦在绿色减排、绿色转型等领域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与湖北可以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欢迎湖北企业来哥本哈根考察。   自2023年6月上任以来,波黑大使西尼沙·贝尔扬已是第三次来湖北。在他看来,湖北是中国发展和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在当下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阶段,作为传统汽车发达地区的欧洲,应该和中国加强技术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海内外嘉宾收获满满   “论坛已经促成了北欧公司在中国的多个合作项目,并已成为北欧企业的重要发展窗口。”在冰岛驻华大使馆副馆长裴英歌相信,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将会促进更多经贸合作。她说,许多公司和合作伙伴表达了对湖北及武汉的强烈兴趣,希望他们抓住当前时机,达成切实有效、互利互惠的贸易与合作。   信心,在交流中传递;共识,在洽谈中达成。活动期间,系列经贸合作成果一一达成,海内外嘉宾在深入交谈中“双向奔赴”。   法国电力新能源公司中国区总裁杜文是湖北的老朋友。第一次作为北欧论坛嘉宾,他收获颇丰。不到两天的行程里,杜文参加了数场对接活动,看到了湖北对投资、创新的大力支持。   法国电力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低碳能源企业,也是欧洲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和最大的配电运营商。12年前,法国电力集团开始在湖北武汉开展光伏能源业务;今年,公司再次“加仓”湖北,将公司在国内的首个储能项目投在了宜昌长阳,共同探索风力发电创新解决方案。在杜文看来,正在加快推进能源转型的湖北与他们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活动结束后,杜文和同事就将与潜在合作伙伴讨论合作可再生能源项目。   “长飞已经成为欧洲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总裁庄丹说,作为全球光纤光缆第一大制造商,长飞光纤于2021年进入欧洲市场,2023年海外销售占比超过30%。目前,欧洲正在加速5G与光纤布局,将带动更多湖北制造和湖北企业走向全球。   参会、对接、参观、考察、夜游……不只是经贸交流,嘉宾们还沉浸式感受湖北人文风情。   博物馆之夜里,编钟奏响文化盛宴,文物诉说荆楚记忆。跨国公司对话长江活动上,非遗漆扇轻摇,千年风华回响;三文鱼遇上武昌鱼,别样滋味挑动味蕾。   “非常精彩,展示了中国古典音乐厚重的历史。”11月17日晚,湖北省博物馆里,首次到访湖北的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Troels Skrydstrup欣赏完曾侯乙编钟表演后赞叹连连。他对荆楚文化兴趣浓厚,不时拿出相机拍照记录。   湖北开启对欧合作新篇章   海德堡精酿啤酒全国总部及生产基地落户湖北;今年4月,采埃孚亚太区最大安全气囊生产基地投产后,8月决定再次加码湖北,建设汽车制动产品线升级项目……今年来,欧资企业持续用真金白银为湖北投下“信任票”。   1至8月,全省招引欧资背景亿元以上项目23个,项目投资总金额242.8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欧洲在湖北省投资设立的企业735家,实际利用外资39.87亿美元,其中北欧五国在湖北省投资设立企业41家,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目前在欧洲投资的湖北企业70余家、累计投资额近40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今年,省领导带头分国别、分行业举办外资企业圆桌会议6次,销号式解决重点外资企业反映诉求问题44个。湖北持续以真心提信心,以营商赢外商。   对欧贸易日益密切,新动能加速释放。前8月,全省对欧实现进出口743.8亿元,其中出口564.9亿元,同比增长4.9%,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进出口也保持快速发展。   日益多元的开放通道,加速链接湖北与欧洲。花湖国际机场开通首条北欧全货运航线;中欧班列(武汉)拥有55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7个城市,目前线路已覆盖欧洲多国,打通了湖北与欧洲货运“大动脉”,架起了经贸合作“直通桥”。   消博会、服贸会、投洽会,“相约春天赏樱花”经贸洽谈暨世界500强对话湖北、2024交通物流产业协同创新暨知名企业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投资推介会,湖北经贸代表团出访德国、法国和塞尔维亚……湖北通过系列开放交流盛会、境外经贸交流活动,加速引进来、走出去,不断升腾开放气场,在迈向新时代内陆发展“前队”的道路上步履更加坚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彭一苇 通讯员 沈商轩)
天门服装出海再添新通道 东盟海外仓预计年底投入运营
天门服装驾“云”出海卖到全球。(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银斌 摄)   “将在泰国曼谷建设约1万平方米的海外仓,以泰国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南亚,为天门服装出海开辟新通道。”10月21日,天门市商务局局长黄彩庭透露,正在全力筹建天门东盟海外仓,预计年底投入运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40万天门人外出闯荡,做裁缝、开档口、办企业,凭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敢为人先的精神,造就了“天门服装人”的美名,为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独特条件。   随着数以万计的“服二代”返乡创业就业,去年天门市服装电商交易额达400亿元,今年可突破500亿元。其中,抖音、拼多多女装板块和希音等跨境电商业务量,位居全省第一。   围绕服装产业承接、创新和升级,当地一直在寻找新的赛道。今年4月,天门市政协主席刘艺新率代表团出访马来西亚、泰国,与东盟中小企业经济贸易发展委员会主席陈杰克洽谈后,初步达成建设东盟海外仓的合作意向。随后,双方多次磋商,快速推进海外仓落地。   一直以来,天门服装企业主要依托几大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先将服装发到沿海地区的前置仓,再发往海外平台的仓库,由第三方公司解决物流问题,在退货、退税、及时到货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   天门市服装电商行业协会会长费文介绍,海外仓建成后,下单的地方就能实现配送,可以大大缩短客户的到货时间,在资金结算上也能利用中国对东盟的银行体系直接结算,不需要再经过第三方,可大大提升效率。   “跨境电商门槛较高,回款周期一般为15天至30天,这需要企业垫资,根据实际销量来看,少则200万元,多则1000余万元。”费文说,小型服装经营主体难以承担高额垫资,全市仅有500多家企业参与跨境电商。   待东盟海外仓建成后,在天门设置前置仓和国内直采中心,可做到现金直采,避免大量囤货、减少仓储风险,降低经营成本。费文认为,此举最大的优势在于降低准入门槛,无需商家垫资经营,可以辐射全市6000多家纺织服装类经营户,助推更多天门服装驾“云”出海。(记者肖杨、通讯员汪洁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