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DeepMind创始人最新访谈:今年的诺贝尔奖,就像是AI的分水岭
【编者按】近日,人工智能(AI)不断霸屏各大社交媒体:AI 成为诺贝尔两大奖项最后赢家、通用人工智能(AGI)最早可能在 2026 年出现、百年难题李雅普诺夫函数谜题被 AI 攻克、AI 助力医疗取得突破进展......相关新闻引起人们广泛讨论。 那么, AI 在促进科学方面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一起来听听新晋诺奖得主、Google DeepMind 首席执行官 Demis Hassabis 的观点。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FT)刊登了 Hassabis 接受科技记者 Madhumita Murgia 的专访。在访谈中,Hassabis 深度探讨了 AI 在生物学、材料设计、气候建模等科学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并强 调了在推进 AGI 过程中对系统理解、安全性及社会价值观讨论的重要性。 他说道: “AI 已经到达一个分水岭,人们认识到它实际上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帮助科学发现。” 部分核心观点如下: 没人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在想什么...... 这感觉像是 AI 的一个分水岭,人们认识到它实际上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帮助科学发现。 希望 10 年后回顾 AlphaFold,它将预示着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预测是理解的一部分。如果能预测,就能理解。 AI 是一门工程科学。这意味着你必须先制造出 AI,然后才能研究它。这与自然科学不同,在自然科学中,现象已经存在。 [实现 AGI 的]科学方法意味着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思想投入到理解和分析工具、基准测试和评估上...... AI 安全机构也需要投入 10 倍以上的精力。学术界和民间社会也是如此。 科学就是在一切发生之前你能理解的东西。 学术头条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对访谈内容做了简单的编译。内容如下: Madhumita Murgia:你获得诺贝尔奖已经一天了,感觉如何? Demis Hassabis:说实话,昨天的一切都很模糊,我的脑子完全乱了,这种情况几乎从未发生过。那是一次奇怪的经历,几乎就像灵魂出窍一样。今天仍然感觉很不真实。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心想,这是真的吗?说实话,这仍然感觉像一场梦。 MM:由于你在 AlphaFold 模型方面的工作,蛋白质折叠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AlphaFold 模型是一种可以预测所有已知蛋白质结构的 AI 系统。你认为 AI 要破解的下一个巨大挑战是什么? DH:有几个。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你可以看到我们在 AlphaFold 3 中的进展——我们的想法是了解[生物]相互作用,并最终模拟整个路径。然后,我可能想在某个时候构建一个虚拟细胞。 借助 Isomorphic(DeepMind 的药物开发子公司),我们正尝试拓展药物研发领域——设计化学化合物,找出它们的结合位置,预测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吸收、毒性等等。我们在 Eli Lilly 和 Novartis 都有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与他们合作开展项目,进展非常顺利。我想解决一些疾病。我希望我们能帮助治愈一些疾病。 MM: 你们有兴趣解决什么特定的疾病吗? DH :我们有。我们正在开展 6 个药物项目。我不能说是哪些领域,但它们都是健康的重要领域。我希望我们能在未来几年内将一些药物投入临床研究——非常快。然后,显然,我们必须经历整个临床过程,但至少药物研发的部分将大大缩减。 MM:生物学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领域让你感兴趣吗? DH:我对我们的材料设计工作感到非常兴奋:去年我们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种名为 GNoME 的工具的论文(一种发现了 220 万个新晶体的 AI 工具)。这是 AlphaFold-1 级材料设计。我们需要达到 AlphaFold-2 级,我们正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将在 AI 的帮助下解决一些重要的数学猜想。今年夏天我们获得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这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比赛。未来几年里,我们将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猜想。 然后,在能源/气候方面,我们的 Graphcast 天气建模赢得了 MacRobert 奖,这是工程方面的一项巨大荣誉。我们正在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技术来帮助气候建模,使其更加精确,这对于帮助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优化电网等都很重要。 MM:看来你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应用方面——关注那些能转化为现实影响的工作,而不是纯粹的基础性工作。 DH:这么说也许没错。像蛋白质折叠这样的挑战并不多。我过去称它为生物学中的费马最后定理。没有多少事情像蛋白质折叠这样重要且长期存在。 显然,我非常专注于利用基于智能体的系统推进 AGI。我们可能想谈谈 Astra 项目以及数字助理、通用数字助理的未来,我个人也在研究这些,我认为这是通往 AGI 的道路。 MM:AI 领域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的物理学奖授予了 Geoffrey Hinton 和 John Hopfield,以表彰他们在现代 AI 系统的基础技术神经网络方面的工作)如何看待这项技术在科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DH:这很有趣。显然,没人知道[诺贝尔]委员会在想什么。但很难不认为这只是委员会的一个声明。这感觉像是 AI 的一个分水岭,人们认识到它实际上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帮助科学发现。 AlphaFold 就是最好的例子。而 Geoff 和 Hopfield 的奖项则是为了更基础、更底层的算法工作……有趣的是,他们决定将这些奖项合并在一起,几乎是双重相关的奖项。 对我来说,我希望 10 年后回顾 AlphaFold,它将预示着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我希望我们将为这一成果锦上添花。我认为,我们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大型实验室之一,实际上我们不仅谈论将其用于科学研究,而且正在付诸实践。 学术界也有很多很酷的事情发生。我曾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聊过,他正在用它扫描天空,寻找大气信号等等。这很完美。它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使用。所以也许委员会想承认这一时刻。我认为他们这样做很酷。 MM:你的 AlphaFold 研究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新发现?你是否在其他实验室看到过让你兴奋的有趣突破? DH:Nature 上关于核孔复合体的特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核孔复合体是人体最大的蛋白质之一,它像大门一样打开和关闭,让营养物质进出细胞核。四项研究同时发现了这种结构。四篇论文中有三篇发现 AlphaFold 预测是他们能够解决整体结构的关键部分。这是基本的生物学理解。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酶设计确实很有趣。像 Francis Arnold(美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人研究了将 AI 与定向 [蛋白质] 进化相结合。有很多有趣的组合。许多顶级实验室已经将其用于植物,研究能否让植物更好地抵抗气候变化。小麦有数万种蛋白质。没有人研究过这一点,因为这样做的实验成本太高。它对各个领域都有帮助,很高兴看到这一点。 MM:我有一个关于科学事业的概念性问题。我们原本认为预测某件事就是最重要的,于是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预测,比如蛋白质的结构。但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快速做到这一点,而无需理解“为什么”。这是否意味着作为科学家,我们应该努力推动自己去寻找更多的东西?这是否会改变我们学习科学概念的方式? DH:这个问题很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预测是理解的一部分。如果能预测,就能理解。现在,有了这些新的 [AI] 系统,它们就成了世界上的新产物,它们不符合物体的常规分类。它们本身具有一些内在能力,这使它们成为一类独特的新工具。 我的观点是,如果产出足够重要,例如蛋白质结构,那么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如果生物学家正在研究利什曼病,那么他们从哪里获得蛋白质结构并不重要,只要它们是正确的,他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或者,如果你治愈了癌症,你不会说:别给我这个,因为我们不了解它。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这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科学有很多抽象概念。整个化学都是这样,对吧?它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然后生物学从中衍生出来。但它可以在其自己的抽象层面上被理解,而不必理解其下面的所有物理学。你可以谈论原子、化学物质和化合物,而不必完全理解量子力学的一切——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量子力学。这是一个抽象层。它已经存在于科学中。 至于生物学,我们可以研究生命,但仍然不知道生命是如何进化或出现的。我们甚至无法正确定义它。但这些都是庞大的领域: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罕见——AI 就像一个抽象层。构建程序和网络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但这种新兴属性就从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预测。但你可以在科学层面上分析这些预测本身。 话虽如此,我认为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当我们越来越接近 AGI 时。我认为它会比现在好得多。AI 是一门工程科学。这意味着你必须先制造出 AI,然后才能研究它。这与自然科学不同,在自然科学中,现象已经存在。 而且,AI 是一种人造的、工程化的人工制品,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复杂程度会低于我们想要研究的自然现象。所以你应该预料到,理解、解构和解构一个像神经网络这样的人工制品同样困难。这种情况现在正在发生,我们正在取得一些进展。有一整个领域叫做“机理可解释性”(mechanistic interpretation),就是使用神经科学的工具和理念来分析这些虚拟大脑。我热爱这个领域,并在 DeepMind 鼓励这方面的工作。 MM:我查阅了你之前提到的一个关于利用神经网络绘制果蝇连接组(大脑图谱)的项目。AI 有助于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DH:没错。这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这些东西是如何结合起来的,然后我们慢慢地对这些系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所以,是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非常乐观地认为,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在理解 AI 系统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当然,也许它们也可以自我解释。想象一下将 AlphaFold 与语言能力系统结合起来,也许它可以解释一下它在做什么。 MM:AI 领域的技术行业竞争态势已经变得更加激烈。你认为这会如何影响和塑造这一领域的进步?你是否担心创意会越来越少,人们会更加关注基于 Transformer 的大语言模型? DH:我认为,实际上许多领先的实验室正在缩小他们的研究范围,专注于扩展 transformer。显然,它们非常棒,将成为终极 AGI 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我们一直坚信探索和创新研究。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做的能力——在发明下一代 transformer 方面,我们拥有迄今为止最广泛和最深入的研究平台,如果需要的话。这是我们科学传统的一部分,不仅在 DeepMind,在 Google Brain 也是如此。我们正在加倍努力,同时在工程和规模化方面与其他人保持同步。 我们必须这样做——部分原因是为了看看这能走多远,这样你就知道你需要探索什么。我一直相信,在探索新想法的同时,也要将令人兴奋的想法发挥到极致。除非你知道当前想法的绝对极限,否则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突破。 在长上下文窗口(衡量 LLM 一次可以处理多少文本的指标)中看到了这一点。这是一项很酷的创新,没有人能够复制它。这只是其中一件事——我们的主流工作中还将出现更多突破。 MM:你和其他人都说过 AGI 距离实现还有 5 到 20 年的时间:实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是什么样子的?当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时会发生什么? DH:科学方法意味着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思想投入到理解和分析工具、基准测试和评估上。不仅是公司,AI 安全机构也需要投入 10 倍以上的精力。我认为学术界和民间社会也是如此。 我认为我们需要了解系统在做什么、这些系统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控制和保护这些系统。理解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纯工程学缺少这一点。工程学只是观察——它是否有效?如果不行,就再试一次。这都是反复试验的过程。 科学就是在一切发生之前你能理解的东西。理想情况下,这种理解意味着你会犯更少的错误。这对 AGI 和 AI 很重要,因为它是一项非常强大的技术,你希望尽可能少犯错误。 当然,你希望能够做到完美,但它太新了,发展太快了。但我们肯定可以做得比过去的技术更好。我认为我们需要用 AI 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我所提倡的。 当我们距离 AGI 更近时,也许还需要几年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解答。我们希望这些系统拥有什么价值观?我们希望为它们设定什么目标? 因此,这两个问题是分开的。技术上的问题是,如何让事情朝着你设定的目标前进?但这并不能帮助你决定这个目标应该是什么,对吧?但你需要这两件事都正确才能建立一个安全的 AGI 系统。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可能更难回答,比如,目标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等等。我认为我们需要就此展开广泛讨论,与政府、民间社会、学术界、社会各界——甚至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界展开讨论。 我尝试与所有这些类型的人交流,但在这方面我有点与众不同。我试图鼓励更多的人这样做,或者至少充当榜样,充当将这些声音带到谈判桌上的渠道。 我认为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因为即使 AGI 还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实现,而且有些人认为它可能会更快,时间也不多了。 原文链接: https://www.ft.com/content/72d2c2b1-493b-4520-ae10-41c1a7f3b7e4
出门问问,缺乏关注的“AIGC第一仙股”
今年8月开始,出门问问股价长期徘徊在1港元附近,并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港元,最低曾跌至0.66港元。 创业12年,上市半年,出门问问的股价再度连续跌破1港元,市值蒸发超过75%。 一部出门问问创业史,半部中国AI发展史。 2012年10月,前Google总部科学家李志飞创立出门问问。因此对出门问问来说,今年10月是个值得关注的节点——既是公司创立12年的节点,也是港股上市半年的节点。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解禁潮也即将到来,对本就脆弱的股价再次形成冲击。 矛盾的是,顶着「AIGC第一股」的名头,出门问问在港股市场却始终缺乏关注度,股价也多次跌破或持续低于1港元,「AIGC第一股」实际上更像是「AIGC第一仙股」。 「AIGC第一仙股」 今年4月,出门问问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发行价3.8港元/股,首日收盘破发,报收3.68港元/股。 公开发售阶段,出门问问一度春风得意,获得117.39倍认购,并引入了中关村国际有限公司和南京经开聚智科创投资合伙企业2个基石投资者。站在出门问问背后的资本包括红杉资本、Google、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真格基金、国美光学、歌尔股份等。 但二级市场几乎从没有给过出门问问好脸色,上市后股价基本上一路下行。 今年8月开始,出门问问股价长期徘徊在1港元附近,并连续多个交易日低于1港元,最低曾跌至0.66港元。 在国庆前后这一波行情里,出门问问也经历了一次过山车,股价最高曾涨至2.25港元,累计涨幅超过210%。但随即开启大跌模式,再度回到1港元附近。10月21日收盘价0.93港元;10月22日盘中,股价一度下探0.89港元。 「AIGC第一股」,惨变「AIGC第一仙股」。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出门问问用「丐版IPO」的方式提升了公司市值管理能力的情况下。据媒体报道,出门问问IPO时发售的流通股仅占总股本约5.6%。 对出门问问的股价来说,接下来的解禁潮或许是个更大的挑战。 据计算,将在10月24日解禁的股份比例高达58.76%,其中包括半年禁售期即将结束的2大基石投资者。不过,当前低于1港元的股价,对投资机构们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抛售时机。 最低单日成交仅94手 股价和情绪并不能反映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但出门问问在港股市场确实缺乏关注度。 我们统计了出门问问上市以后的日均成交量,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分别为2440万股、523万、311万、116万、65.42万、306万、472万。考虑到出门问问的每手买卖单位是1000股,对应的交易手数为2.44万手、5230手、3110手、1160手、654手、3060手、4720手。 也就是说,除了刚上市的蜜月期和最近大涨大跌的股价过山车期间,出门问问的成交量都偏向低迷。 整个8月和9月上中旬,多个交易日成交量低于50万股。其中,8月12日单日成交量仅分别为9.4万股,即仅有94手成交。 “一上午没成交量,我还以为今天闭市”,一位雪球用户曾如此感叹。 财务数据方面,出门问问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1.6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2.62亿元下降37.9%;期内亏损5.7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18亿元,同比增加165%。 从产品结构来看,在和大众汽车的合作到期之后,出门问问更倾向于转向发展AIGC解决方案。 今年上半年,出门问问的AIGC解决方案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120万元增加至9230.1万元,但同时,销售及营销开支也由去年同期的5990万元增加至9130万元,财报中解释的原因是“由于AIGC解决方案的收入增加导致相应的促销费用增加所致”。 看起来,尽管AIGC商业化的效果显著,但目前更多的依然还处于花钱买用户的阶段。 出门问问的AIGC包括大模型「序列猴子」、AI配音产品「魔音工坊」及海外版「DupDub」、数字人平台「奇妙元」、企业AI交互式数字员工生成平台「奇妙问」,以及AI视频生成平台「元创岛」。 其中站C位的是魔音工坊。招股书显示,2023年魔音工坊注册用户数362万人,占公司总注册用户的89.77%;付费用户数40.4万人,占AIGC解决方案总付费用户规模的98.54%。同期,奇妙元和其他AIGC产品的注册用户数量则分别仅为2000人和4000人。 财报中则没有继续公布各个产品的具体用户数量,只提到2024年上半年魔音工坊注册用户数较2023年同期增长近 42%。 一部出门问问创业史,半部中国AI发展史。AI老兵勇闯港股,出门问问还有机会得到理想的答案吗?
HarmonyOS NEXT从根源上构建秩序:不满足安全要求应用无法上架、安装
快科技10月22日消息,在晚间的原生鸿蒙之夜暨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正式发布HarmonyOS NEXT。 据介绍,HarmonyOS NEXT通过底层技术重构和体验重构,重塑操作系统的安全体系与秩序,带来全新星盾安全架构,全流程保障应用生态纯净,全方位守护用户的安全和隐私。 HarmonyOS NEXT从根源上构建秩序,打造真正的原生安全。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应用需要通过华为应用市场安全下载,而且全新的应用市场拥有超过200种检测能力及数百名专家审核,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代码和应用无法上架、安装,每一款应用都实名可追溯。 HarmonyOS NEXT还会全程守护应用的运行安全,如果应用在运行或者更新过程中出现违规获取用户隐私数据、攻击系统等行为,则会禁止该应用运行,真正做到从应用来源到应用运行,从根源上杜绝恶意行为。 同时,HarmonyOS NEXT全面梳理了所有系统授权,禁止开放了9类不合理权限,包括: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访问短信、访问存储文件、创建桌面快捷方式、获取设备信息、显示悬浮窗、访问通话记录、应用内安装应用、拨打电话和管理通话。 全新的隐私灯,不仅能在状态栏明确提示用户当前有应用正在使用麦克风、摄像头或地理位置,还能做到全局的实时显示,有效防止被应用覆盖。不管是全屏看视频,还是游戏开黑,隐私灯都能实时告知用户应用正在使用哪些敏感权限,不被覆盖。 HarmonyOS NEXT还推出了系统级的文件加密分享机制,在手机或平板上就可以对文件进行加密,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打开。这种系统级的分享机制,不依赖应用,不限分享渠道,同时支持Word、Excel、PPT、PDF、TXT多种文件类型。 HarmonyOS NEXT重构了操作系统的安全体系与秩序,推出星盾安全架构,提供系统级安全保障。HarmonyOS NEXT的安全能力获得行业最高等级安全认证,鸿蒙内核获国际CC EAL6+证书,这是业界通用操作系统内核领域首个6+等级认证。HarmonyOS NEXT整个系统还获得中国CCRC EAL5+认证,是业界唯一获得此认证的操作系统。
BOSS直聘,搞出了一款陌生社交神器
婚恋交友赛道又来了位重量级玩家。 在苹果应用市场应用市场App Store中,一款名为“看准”的App引发关注,其定位为“真实可靠的婚恋平台”。应用详情介绍显示,“我们从「而立」改名为「看准」”,面向职场适婚青年提供恋爱交友服务。 在苹果应用市场App Store中搜索看准则显示,该App于10个月前上线时的名称叫“而立”,三周前的2.0.0版本升级并改名为看准。 「快马财媒」从天眼查App发现,看准App背后的开发者为北京小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27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营业务涉及婚姻介绍服务、婚庆礼仪服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等服务。不过,2023年其员工数仅有3人。 股权穿透显示,北京小锋科技有限公司由BOSS直聘App主体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00%持股。这也就意味着,BOSS直聘涉足婚恋交友业务了。 一直以来,BOSS直聘定位为“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而全资控股、定位婚恋交友的看准会不会也是“找对象,直接跟对方谈?” 婚恋交友来了新玩家 「快马财媒」下载看准App后发现,登录方式有手机号和微信登录两种,登录之后显示的页面和其他主流婚恋交友平台类似,要填写性别、爱好、生活等一些个人信息。但和其他主流婚恋交友平台不同的是,看准设置了非常高的身份认证门槛,需要输入真实姓名、身份证,以及刷脸识别等实名认证的方式。 认证通过后,看准便会推荐10张异性的“用户卡片”。不过,没有完成详细个人身份信息的话只能看第一张,详细个人信息里需要填写身高、户口所在地、有无房车、所在职业和公司,甚至还需要上传几张生活照及一段1000字以内自我介绍的文字才行。 值得一提的是,填写一连串信息后才完成了35%左右的信息填写。接下来新手任务要上传个人头像、学历信息(填写学历信息时有包括上传学信网在线验证码、毕业证学位证编号和照片)等。 到这一步的时候,主页面其实就已经能在每天随机展示10位“用户卡片”了,每张卡片显示一位异性用户,每天早上8点会重新更新一波用户的卡片。 要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选,需要在完善个人信息后才能向对方发送申请。只有等到对方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流。这一点,和许多主打陌生人社交的产品性质类似。「快马财媒」发现,目前看准App上暂时还没有其他与别人直接交流的方式,暂时也没有会员付费等收费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在主页“精彩活动”选项卡里则会显示近期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8场线下活动,另外两场线下活动正在报名中。随机进入“心动邂逅,邻里缘聚”这场在史各庄街道邻里节暨“看准”爱情联谊会发现,该活动已经有77人报名,且模糊的个人头像多为女性,嘉宾身份也多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昌平区税务局等比较知名的单位。 不过,想要预约报名的话,需要回到之前去上传学历信息、上传个人头像等未完成的身份认证环节上去。 因看准上线时间较短,在应用市场的下载次数并不多。以vivo应用市场为例,目前下载次数仅1.2万次,用户评论仅有4条,因为都偏正向所以给了应用5.0的评分。在App Store上,看准App的评分更是只有区区两条。以此判断,还不确定看准App是试水摸索,保持低调运营,还是会在后期大规模推广暂未可知。 整体来看,看准是一款实名制婚恋交友平台,目前暂未发现有收费项目。但作为全资控股的母公司,BOSS直聘却在闷声赚钱。 在经历了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的亏损后,BOSS直聘似乎找到了盈利法门。2023年,BOSS直聘营收达到59.5亿元,大涨31.9%;经调净利润21.6亿元,更是大涨了169.7%。 8月发布的半年报显示,BOSS直聘实现营收36.2亿元,净利润6.6亿元,经调后净利润达到了12.5亿元。而在二季度,BOSS直聘的净利润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 「快马财媒」发现,依靠从企业端、用户端收费,BOSS直聘成为了连接企业和用户的桥梁。企业端,BOSS直聘根据是否急招、发布岗位时长、行业性质和曝光度向企业客户收费。近年来的不景气的就业环境,成就了闷声赚钱的BOSS直聘。 BOSS直聘频频“翻车” 作为最大的在线招聘平台,闷声赚钱的BOSS直聘,也一直因为审核问题频频“翻车”,社交媒体上甚至有调侃“找工作跟老板谈!跟你谈的不一定是老板,找的也不一定是工作。” 2020年11月,新京报记者通过Boss直聘得到的助理“面试机会”,竟是为老板提供特殊服务。由“专门为客户物色女孩的‘猎头’”带记者进私家车“谈面试”。 2022年8月3日,有网友发文称,广州一公司在BOSS直聘平台上发布招聘“VIP助理秘书”,联系后被告知该工作“是和客户做男女朋友关系”,还需陪睡。很快,#广州一公司招聘助理要陪客户睡觉#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求职者报警后,该职位已停止招聘。值得玩味的是,后续有媒体报道称BOSS直聘客服表示该职位的发布应该符合平台发布规定,只是违反了平台使用规则。 不过,当年最轰动的“翻车”事件,莫过于2017年大学生“李文星事件”。该事件发生后,BOSS直聘遭监管约谈,被责令立即整改。CEO赵鹏也对外界坦言,“只发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不触发举报,可以招聘的机制存在很大问题。”并给出了升级流程和系统、组建求职安全中心、建立安全提醒机制三条举措。 但从效果看,收效甚微。黑猫投诉平台检索BOSS直聘显示,其投诉量为4073条,多指向购买BOSS年费会员不给退款、虚假职位、账号无故冻结申诉、购买权益无法正常使用等。
视频号该找个CEO了
作为全年最重要的电商营销节点,双11尽管近年来热度下滑,依然是新老电商平台的兵家必争之地。 本届大促,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于10月上旬相继加入战局,不低于15%的官方直降、每300减50等低价玩法几乎成为标配。 与此同时,正在经历行业大洗牌的带货主播们也不甘寂寞。抖音k总、听泉鉴宝、大冰等忙着切割小杨哥塌房后的蛋糕;快手“一哥”辛巴火线复出,先是跪地道歉,旋即将炮口转向另一位大主播广东夫妇;淘宝的李佳琦更是大手笔撒出5亿元红包。 相比之下,今年双11,视频号依旧动静不大。 微信小店不久前发布“双11好物节”激励计划,提供与其他平台类似的消费者和商家激励政策,但力度较弱:消费者可以享受每满50减5元优惠,9折的打折幅度略低于淘天等平台;商家则获得了双11主会场展示机会,但只有满减商品才能享受技术服务费减免,而非去年双11的全平台普惠调整。 自从2022年11月上线优选联盟、撮合商家与达人以来,视频号的商业化不断加速,而直播电商是重中之重。 近两年间,视频号基本完成直播电商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它把重心放在供给侧,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商家和达人入驻,如引入更多品牌商家、邀请明星带货、根据达人带货表现提供平台奖励等。 8月,视频号小店升级为微信小店,堪称视频号电商的里程碑事件。此举除了消除潜不同业务团队内耗的潜在风险,也让视频号带货获得在微信生态内跨场景流转,吸收更多用户、转化订单的潜能。 纵向来看,视频号的上述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虎嗅此前援引第三方数据称,今年第三季度,视频号经营商户超120万家,每月动销商户超60%;活跃电商购买用户超7000万,月均下单2.5次。也就是说,视频号电商每月可产生1.75亿个订单。微信对此回应数据不实。 腾讯管理层对于视频号也感到满意。马化腾2022年将视频号称为“全场的希望”;今年初的公司年会上,他表示视频号“不负众望,让腾讯在短视频时代重新具备一个坚实的抓手,2024年会大力发展直播电商”。 但横向来看,今年618和双11两场大促,视频号仍然是陪跑的角色。 “陪跑”首先反映在视频号头部达人的冷清上。今年双11,李佳琦、辛巴、董宇辉等大主播依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k总等新人的崛起也引发热议。相比之下,视频号带货主播粉丝量和关注度小得多,并不具备吸引全网流量的能力。 此外,视频号介入双11的时间点也晚得多。淘天、京东、抖音等10月上旬即已启动大促,而微信“双11好物节”直到10月22日才会开启商家报名,10月31日正式开幕,不仅周期更短,入局节点也晚了半个多月。 大促之外,视频号的表现同样算不上一骑绝尘。尽管视频号在微信的加持下发展迅猛,特别是月活跃用户等指标高居第一,但起步更早的抖音在用户、内容和商业化等方面,均比视频号领先不少。 作为腾讯“全场的希望”,视频号无法满足于行业老二的地位,理应做得更好。在难以脱离微信生态的情况下,从组织架构下手,新设一位CEO、增强战术和战略层面的独立性,或许是视频号跳出旧增长范式、继续向上突破的难而正确的选择。 视频号自2020年初发展至今,整体来看数据很好,“KPI”的完成度也让腾讯高层满意,但依然给人“还差一口气”的观感。 四年多里,视频号的内容生态和商业变现均有了长足进展。 根据不同统计口径,视频号的用户规模与抖音不相上下。市场调研机构QuestMobile在2022年发布数据,视频号MAU(月活跃用户)达8.13亿,超过抖音的6.8亿;国海证券则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称,视频号MAU为9亿,而抖音高达11亿。 商业化方面,视频号主要依靠广告和直播电商获得收入。腾讯管理层此前披露,今年第二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80%。这一增速远超腾讯整个集团,也大幅跑赢互联网广告行业均值。 直播电商是视频号的更大想象空间。今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上,腾讯披露2023年视频号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近3倍,订单增长超244%,商品供给增长约300%。 但另一方面,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上,视频号均谈不上与抖音分庭抗礼。 两大平台的用户体量或许差距较小,但内容生产能力和创作者生态繁荣度相去甚远。抖音坐拥董宇辉这样的顶级达人,间或有张同学、刘畊宏、郭有才等引领一时风骚,搅动全网流量池;视频号却始终不温不火,没能产生真正的破圈级网红和文化潮流。 至于变现能力,综合多方数据,视频号与抖音仍有数量级的差距。 以抖音为核心的字节,2023年广告收入突破4000亿元,而整个腾讯不过1000亿元;另据《晚点LatePost》报道,微信视频号电商去年的GMV约为1000亿,同一时间抖音约为2.5万亿。 视频号仍需要追赶抖音,有执行层面的因素。 以带货达人为例,618期间,视频号曾大力扶持艺人钟丽缇直播带货,将其打造为平台首个带货场观破千万的达人。到了双11,钟丽缇密集开播,但热度相比今年夏天大幅下滑,而视频号也没有强力推广。 引进达人虎头蛇尾,并不是视频号的个例。早在2022年双11,抖音大主播小杨哥就在视频号开播,此后也保持了较高的内容更新频率;但小杨哥的主战场始终是抖音,直至“翻车”也没有改换门庭的迹象。 另有坊间传闻称,2023年东方甄选曾与视频号商谈入驻,后者表示欢迎开播,但不提供流量扶持、不会区别对待。相比之下,淘宝直播派出20人的团队来争取。最终,东方甄选将出抖第一站选在了淘宝。 不过,视频号的深层问题并非战术动作不够果决,而是战略上无法从微信“断奶”。在“克制”哲学笼罩下,视频号想要追赶抖音,不免受到一定的掣肘。这或许是比改进工作效能更紧要的任务。 按照张小龙的思路,视频号不应该成为第二个抖音。 在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宣称,“视频号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 他表示,视频号曾希望邀请明星入驻,但对方索要签约费,最终告吹。“不来就不来。我相信普通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购买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动人。”张小龙说。 作为对比,抖音此前为了发展直播电商,不惜重金请来罗永浩;淘宝直播也曾四处挖角顶级主播。不买内容、不挖人的视频号显得颇为另类,也是微信“克制”哲学的体现。 视频号不能成为抖音的另一面是,它也无法脱离微信而存在。这让视频号插上了快速起飞的翅膀,也增添了无形的天花板。 抖音是字节内容生态的中流砥柱,而被冠以“全场希望”的视频号,只是微信生态的短视频组件。自诞生以来,微信始终是视频号的用户池和流量池,还承担着商业化助推器的功能。 视频号公测至今,对于微信生态的渗透逐渐提升。从最初没有独立入口,到如今搜一搜、问一问、看一看、私聊、群聊、朋友圈等微信使用场景皆可触达,视频号在微信生态的存在感空前强大,而后者仍在加大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视频号的很大一部分直播带货GMV来自私域,也就是微信社交关系链,而非其他流量渠道的路人。微信公开课曾于2021年披露,其直播电商私域流量占比为50%。鲜明的熟人消费特性,让视频号电商的客单价高达200元以上,明显超过抖音快手。 但作为微信的一部分的视频号,在推动一些“违背祖训”的动作时,不免面临掣肘。 最典型的场景之一当属广告。在去年第三季度的业绩电话会上,腾讯管理层透露,视频号广告加载率不足3%。根据第三方数据,其他平台超过10%。较低的广告密度保证了用户体验,却也让视频号的商业价值释放受到抑制。 内容生态亦是如此。坚持不买内容的视频号,希望押宝UGC(用户自制内容)。用张小龙的话来说,“视频号的初衷是做一个人人可以发声的平台,而不是做一个短视频的分发平台。” “人人可以发声”,意味着短视频内容生成与消费的去中心化。这一愿景固然美好,但国内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平台掌控流量和算法的中心化内容生态,往往具备更高的运转效率和商业价值。 反映到具体业务上,视频号去中心化范式的结果之一是,头部主播难以破圈。 视频号发力电商后,一些主播逐渐成为佼佼者。比如郭亿易去年3月在视频号开播,618大促期间的单场GMV就超过2000万元,双11单场GMV进一步提升至5000万元以上。单看带货金额,郭亿易已经称得上行业头部。 但就全网影响力而言,郭亿易无法与李佳琦、辛巴、董宇辉等人相提并论,甚至不及小杨哥、东北雨姐等人的一呼百应。其他平台的顶级主播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网民过度审视和解读,但郭亿易并不会面临同样的局面,其号召力仍然停留在自家铁粉当中。 保持较低的广告渗透率,不向大主播倾斜流量和资源,符合微信一贯做减法、轻运营的审美和哲学。但当视频号需要背着整个腾讯前行时,它或许需要更大幅度地改弦更张,更大胆地突破此前构想的行为边界,并重新定义自己与微信的距离。 在追赶抖音的过程中,视频号也在主动求变。 今年以来,视频号历经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先是5月底,视频号小店与小程序被放在了同一层级,由微信开放平台管理,打通视频号公域与商家小程序私域,提高生态内交易效率。 7月,腾讯CDG(企业发展事业群)调整职能,视频号的带货运营和治理工作从腾讯广告移交到微信事业部。8月底,视频号再度迎来重大变化,视频号小店升级为微信小店。 通过刷新组织架构,腾讯试图尽可能扫除人为障碍,为视频号继续高速前行护航。但这些调整仍然着眼于强化视频号与微信的关联,而非提升前者独立发展的能力。 不难看出,视频号及其电商生态终归要在微信麾下发展,是腾讯常年坚持的理念。 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坦言,希望在微信内部建立电商生态,连接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等诸多元素。显然,至少在公开语境中,腾讯不打算让视频号独立成军。 图注:刘炽平 但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倘若继续沿着旧路线前行,视频号恐怕难以弯道超车抖音。要想更快取得重大突破,视频号就需要拿出更大勇气改弦更张。 在无法跳出微信的情况下,视频号的改变选项之一是找一位合适的CEO,首先在组织层面上洗刷一新。而人才和业务架构更加独立,也有助于视频号乃至整个腾讯从更客观的视角,观察视频号当前面临的挑战。 视频号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和转化流量。 在微信的羽翼下,视频号的打开频次下限很高,但流量爆发力却颇有不足,难以持续不断地制造热点、设置公众议题,也不易培养土生土长的顶级大主播。这与微信的去中心化和社交分发底色一脉相承,但视频号恰恰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大算法分发的比重,进而像抖音那样掌握流量阀门。 此外,视频号坚持微信式的轻运营,除了举办若干线上演唱会外,很少通过推出主题活动等方式,主动引导内容产出。这让视频号虽然内容庞大,真正高质量的破圈作品并不多,而这或许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号位”、对结果直接负责来解决。 倘若更进一步,视频号是否应当推出独立APP,也不妨拿到桌面上讨论。毕竟,就连抖音都推出了独立电商APP。 这些“备选动作”或许并不符合张小龙、马化腾的口味和习惯。但视频号需要变得不那么“微信味儿”,向上突破的机会才会更大。 在现有治理框架下,视频号的生长边界被微信所定义。如果有了独立性更强的CEO,视频号水面之下的“礁石”就有可能减少,进而站在反超抖音的起点上。 参考资料: 光子星球,《双11,视频号“裸考”》 虎嗅,《微信吃不饱,视频号发力》 港股研究社,《视频号电商再升级,誓要分走抖音的蛋糕》 壹番YIFAN,《视频号温水煮618》 电商在线,《“过气”男明星,在视频号“收割”阿姨们》
AI视频赛道,要变天了
“毁灭你,与你何干?”,这是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用来形容人类与三体人之间的战争的一句话。 如今,类似的“降维打击”也同样发生在视频行业:6月以来,从换脸到拟声,从玄幻到仿真,Adobe、快手可灵、智谱清影等海内外AI视频模型迎来了密集的发布期,在成本方面对传统的视频行业形成了颠覆。 对比以往,这些产品无论是效果优化、功能创新还是应用落地,均展现出了超预期的表现。在这一轮大模型竞争的“AI视频之战”中,哪些企业走在了前列? 大模型竞赛的“下半场”:AI视频走到哪一步了? 今年2月,万众瞩目的Open AI推出了视频大模型Sora,引发了市场对 AI 视频生成赛道的广泛关注。然而,时至今日,Sora 仍然只向少数体验用户开放,没能正式上线。 根据 Open AI 的声明,之所以Sora 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主要原因是“公司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还在进行中”。据外媒报道,Open AI正在与YouTube、好莱坞等的相关人士进行接触,以获取更多的支持。Open AI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特则表示,“在正式发布之前,必须先将Sora的生成成本降下来,因为目前的成本‘过于昂贵’。” 而今年以来,国内外至少10家的大型企业、创新企业发布了与AI视频相关的新产品或模型升级,并且多数已向全体用户开放。 图源:中信建投研报 从上图研报中给出的数据来看,在2024年6-10月这段时间内,AI视频行业主要产生了以下3点变化: 技术方面,视频生成时长明显延长,视频生产速度明显提高,视觉效果方面分辨率、帧率均有所提升,进一步缩短与Sora之间的差距。 应用方面,除字节豆包以外,其他产品均已面向C端开放,部分产品已开始应用于实际创作,API价格较试验阶段大幅缩减。国内公司相较于Sora在面向用户开放以及商业落地方面先行迈进,使市场目睹了 AI 视频大模型应用的具体情境与商业可行性。 融资方面,至少5家创企获得超亿元融资,累计约12亿元,Runway 被曝正在洽谈 4.5 亿美元融资。爱诗科技、生数科技、三呆科技 (Sand AI)、Haiper AI 等企业均获得机构融资。Pika和HeyGen于6月分别获得 8000 万美元、6000 万美元融资,投后估值均在 5 亿美元左右。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Open AI出于成本角度考虑而留下的这段“窗口期”,才让这个赛道内的其他公司看到了机会,提前抢跑。 是什么让AI视频火了? 马克思有言:“资本家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绳子。”同理,资本市场中,钱总是会流向它该去的地方。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企业与热钱涌入AI视频行业,是因为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制作行业,因而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东吴证券测算,在中性假设下,中国AI视频生成的行业潜在空间为3178亿元,其中C端、B端市场空间分别为2673亿元、505亿元。 而构建这个千亿级别市场的核心支撑,在于现有的视频制作企业存在降本增效的需求,这一需求将持续推动AI在视频制作领域渗透率的提升,从而为相关企业带来营收增长。 在降本方面,以电影为例,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2018年以前,用传统方式制作的电影,每部的制作成本约2300万元-1.7亿元/部。而在AI加入以后,不仅能够缩短制作周期,还能够在电影的制作、宣发环节替代一部分人员,最终将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降低至2.5万元人民币,降本幅度超95%。 而在增效方面,从目前已发布的产品来看,AI生产视频的技术本身仍然在不断地快速进化:自23 年初视频生成技术问世,到今年2月Sora发布,历时仅一年时间;今年6月快手可灵发布,三个月内已历经9次迭代,模型的理解能力,生成结果的可控性、良品率均在提升。 今年7月,抖音和快手分别上线的 AI 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率先开启了AI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 9月,三大传统视频平台“爱优腾”也纷纷开始发力,加大对AI创作的支持力度。以优酷为例,日前公布了全新短剧分成规则,独家短剧S级单价从6元提升至16元,A级单价从4元提高至8元。在拉新系数之外,数据表现好的短剧分账收入还可最高上浮至120%。优酷承诺,会将70%的收入给到制作方。 从这个角度来看,AI视频正在经历与AI大模型类似的迭代,正在自发地向成本更低、应用范围更广、技术能力更高的方向演化。当AI视频工具从“玩具”升级为“生产力工具”的那一刻,或将迎来用户规模的“奇点”,从而驱动数据飞轮运转,推动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新一轮“流量争夺战”来临,谁能成为下一个Open AI? 在文字AI时代,美国的Open AI凭借着底层算力与算法方面的技术优势,走在了全球AI公司的前头,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在视频AI时代,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则明显加快了脚步,不愿再一次成为“追随者”。 此前,字节将剪映定位为 P0 级项目,由原CEO 张楠带队,寻求其在 AI 辅助创作上的突破。张楠表示,“AI 图像生成技术将为内容创作工具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可能性。”;快手则将“可灵”定位于战略级项目,由技术大牛万鹏飞带队,项目开启后不足一个月,便获得了程一笑的支持,在资金、GPU、人才等多方面获得支持;此外,美图公司、万兴科技等公司也纷纷针对AI视频功能进行了加码,推出了美图奇想、万兴天幕等多模态AI大模型。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AI视频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营收,更重要的考虑则是在于流量的争夺。毕竟,在AI的加持下,创作的门槛将会变得更低,能够让更多的用户从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赢得新一轮AI时代下的“流量争夺战”。 并且,与Open AI 相比,国内的视频、剪辑厂商天然拥有更多的视频数据积累。根据Quest Mobile数据,2024年 6 月,短视频 MAU达10亿人,单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时长达61小时,大幅领先于其他渠道,并且高度集中于抖音、快手头部应用。 这些积累能使得中国的厂商在AI视频模型时,在训练数据、应用场景以及用户规模等方面自带优势。其中,数据是训练高质量模型的关键,场景则决定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潜力,用户则能够为产品提供反馈,帮助其更快地进行迭代。 正是凭借着以上三大要素的领先,抖音和快手如今已经反超了OpenAI,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消费市场率先开启了AI视频的普惠时代。美图和万兴也正在AI视频剪辑领域加速这对Adobe的追赶。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AI视频时代,想要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既要有深度的视频底料积累,又要拥有过硬的AI模型训练能力,还要能够经受住用户应用场景的检验。 在这场由AI引起的“视频产业革命”中,中国的视频巨头或将夺得引领者的角色。
2¹³⁶²⁷⁹⁸⁴¹−1,GPU发现人类已知最大的素数,比第二大多1600万位数字
新的人类已知最大素数,被GPU发现! 这个数就是2¹³⁶²⁷⁹⁸⁴¹ −1,如果展开会有41024320位十进制数字。 一位英伟达前员工通过开源项目GIMPS(梅森素数大搜索,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报告了这一结果。 且是通过英伟达A100初步发现,然后经由H100验证。 2¹³⁶²⁷⁹⁸⁴¹ −1比之前创纪录的素数大1600多万位,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第52个已知的梅森素数,也是GIMPS项目发现的第18个梅森素数。 连马斯克刷到新闻都跑来围观。 “GPU的用途不仅是AI” 2¹³⁶²⁷⁹⁸⁴¹−1目前也被称为M136279841,计算方法是136,279,841个2乘起来,然后再减1。 要细数这个最新素数被发现的故事,就不得不多说两句发现他的卢克老哥。 卢克老哥现在的身份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也是目前GIMPS最多产的贡献者。 不过在之前,从2010年开始,老哥在英伟达工作了11年之久,期间参与过GPU的设计。 他之所以加入寻找梅森素数的行列,是想要通过这件事证明: GPU不仅仅可以用在AI领域,也非常适合用来搞基础数学和科学研究。 当然,用GPU找素数不是卢克老哥自己的创新性想法。 早在2017年,Mihai Preda就留意到了GPU在PC中的功能性和重要程度与日俱增,然后他就编写了一套叫做GpuOwl的程序,来测试寻找梅森数中的素数。 2023年10月,卢克老哥开始了他的寻找梅森素数之旅。 在他看来,云计算中GPU可用性的爆炸性增长为GpuOwl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因此,老哥开发了一套跨多个GPU服务器运行和维护的GIMPS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卢克老哥的“云超级计算机”由数千个服务器GPU组成,横跨17个国家(地区)的24个数据中心区域。 测试一年之后,也就是这个月,卢克终于有了新发现—— 10月11日,爱尔兰都柏林的英伟达A100报告称,M136279841可能是素数。 次日,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的英伟达H100通过Lucas-Lehmer测试证实了这一点。 按照规定,卢克老哥因为找到了新的素数,可以获得3000美元的研究发现奖金。不过消息称,老哥决定把这笔钱捐给阿拉巴马州数学与科学学院的数学系。 有文章感慨道:“这个最新的人类已知最大素数的出现,结束了普通个人电脑寻找素数在过去28年中的统治地位。”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分布式项目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来简单介绍几句,啥是素数,啥又是梅森素数。 素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而梅森素数则是2P-1形式的素数。得名于法国数学家和修道士马林·梅森(Marin Mersenne)。 人们为了纪念梅森在2P-1型素数研究中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从此以后,就把这种类型的素数称为“梅森素数”。 由于符合 2P-1形式的数,有高效的算法(如卢卡斯-莱默测试)可以用于素性检验,即使在P非常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后来人们发现的已知最大素数几乎都是梅森素数,因此寻找新的梅森素数的历程也就几乎等同于寻找新的最大素数的历程。 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52个梅森素数,并且其中18个由GIMPS项目发现。 由于寻找梅森素数,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海量的计算,一个分布式项目诞生了。 它就是GIMPS,梅森素数大搜索。 GIMPS诞生于1996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分布式项目之一,旨在发现新的世界纪录的最大/小的梅森素数。 由于它背后是一个科学研究慈善机构,因此GIMPS是一个志愿者团队协作的项目,任何拥有相当强大的PC或GPU的人都可以加入,成为“梅森素数猎人”。 人们可以通过下载开源的prime95和MPrime软件来搜索梅森素数,其中,Prime95的作用是拿它查询以前的梅森素数。 GIMPS用户运行的程序会执行Fermat probable prime检验: 测试一旦成功,就几乎可以确定一个新的梅森素数被找到了。 不过在GIMPS服务器收到“可能出现新梅森素数”的通知时,还是会马不停蹄地在不同硬件上使用不同程序,运行几个确定的Lucas-Lehmer素数测试,来确保万无一失。 GIMPS基于一种特殊算法来寻找最新的梅森素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已故的苹果公司杰出科学家Richard Crandall发现了将卷积(本质上是大乘法运算)速度提高一倍的方法。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素数搜索,也适用于计算的其他方面。 GIMPS的软件负责人George Woltman用汇编语言实现了Richard的算法,从而产生了一个效率空前的素数搜索程序,这才导致了GIMPS项目的成功。 不过一开始开始,它设计的软件仅仅能在英特尔PC上运行;后来,又能在各种非英特尔处理器上跑;十年前,GIMPS系列中又增加了GPU专用软件。 到现在,GIMPS已经为各种CPU和GPU提供完整的程序。 One More Thing 不过,围绕着梅森素数一直有些小小的争议。 因为梅森素数的实际用途其实不多,所以有人老是很疑惑,到底为啥要费劲吧啦地搜索寻找出这些最大梅森素数呢? 在梅森素数网站上,就这个问题被列出来的一个答案是: 为了荣耀! 话倒是说回来,其实几十年前,类似的疑惑就已经存在了,直到人们基于素数开发了重要的密码学算法,疑惑才被打消。 参考链接: [1]https://www.mersenne.org [2]https://x.com/elonmusk/status/1848361371974393958 [3]https://www.mersenne.org/why_join/ — 完 —
iPhone 17 系列最新爆料:史上最轻薄的苹果手机来了
发布仅一个月,iPhone 16 系列就宣布官方降价,这是这款新机发布以来首次官方渠道降价。 与此同时,iPhone 17 系列的话题度已经隐约起势,它可能会带来自 2017 年发布 iPhone X 以来最大的设计更新。爆料称苹果将会在 2025 年发布 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三款常规机型。 除常规机型以外,最受关注的机型非 iPhone 17 系列中「可能的」全新产品线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莫属。作为 iPhone 17 系列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表」,iPhone 17 全系机型的更新升级,从中可见一斑。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手机概念图(图源:中关村在线) 苹果公司在其推出的 iPad 和 MacBook 系列产品中,都有「Air」这条主打轻薄便携的产品线。「轻薄」大概是当代人类的猫薄荷,人们总是对这类精致趁手的数码设备毫无抵抗能力。 在智能手机界,追求轻薄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14 年,vivo 就曾发布过一款名为「X5 Max」的智能手机,宣传标语是「薄动心弦」。其厚度仅有 4.75mm,创下了业界「最轻薄智能手机」的纪录。 ▲vivo X5 Max,号称「全球最薄智能手机」(图源:Perplexity) 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轻薄」的喜爱,奥利奥甚至推出过一款名为「奥利奥薄脆」的新品饼干。这款饼干比经典的奥利奥饼干薄 40% 左右,口感更好。 说回到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根据外媒爆料,这款手机将搭载采用台积电 3nm 工艺制造的 A19 芯片,配备一块 6.6 英寸可变刷新率 ProMotion 显示屏,最高支持 120Hz 刷新率。 据传闻,A19 芯片将成为 iPhone 17 全系机型的标配。其中,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可能搭载性能更强的 A19 Pro。并且全系机型预计都将更新 ProMotion 显示技术,以实现更流畅的滚动和视频内容显示。屏幕尺寸方面,标准版和 Pro 版为 6.3 英寸,iPhone 17 Pro Max 则为 6.9 英寸。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 Air/Slim 所配备的这块 OLED 屏幕内置了 TDDI(触摸和显示驱动程序集成)技术,即触摸输入和输出由同一芯片同时处理——这意味着屏幕会更薄、更高效。 ▲iPhone 17 Air/Slim 使用的「尖端的」显示技术(图源:SimplyMac) 摄像方面,iPhone 17 Air/Slim 拥有一颗经过升级的 4800 万像素的后摄和一颗 2400 万像素的前摄,并集成了 Face ID。预计 iPhone 17 所有机型都将搭载这颗 2400 万像素前摄,而 iPhone 17 Pro Max 或将成为第一款配备三颗 4800 万像素镜头的 iPhone——一颗广角、一颗超广角和一颗四棱镜长焦镜头。 爆料称明年至少有一款 iPhone 17 机型将配备机械可变光圈,让用户可以调整镜头光圈的大小,进而改变进光量。这意味着 iPhone 在影像创作方面的能力,又将向「更专业」迈步。 此外,得益于 Face ID 更小的金属镜头,iPhone 17 系列还将拥有更小的「灵动岛」。如果消息为真,这将是自 iPhone 14 Pro 机型以来,苹果手机灵动岛的首次变化。 ▲iPhone 14 Pro 机型上的「灵动岛」(图源:Perplexity) 外观方面,消息透露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将会采用与以前 iPhone 明显不同的「全新设计」,并且采用铝合金而非钛合金中框,也许是为了轻量化的考虑。 ▲网传的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外观(图源:MacRumors)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17 Air/Slim 系列将配备 8GB 的内存(RAM),分析师 Jeff Pu 指出,这表明这款手机将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不出意外,Apple Intelligence 将登上 iPhone 17 全系机型。 ▲Apple Intelligence(图源:Perplexity) 另外,iPhone 17 Pro 机型可能会搭载 Wi-Fi 7 和 12GB RAM,其他机型将搭载 Wi-Fi 6E 和 8GB RAM。 Jeff Pu 还预测,iPhone 17 Air/Slim 的定位将在标准版与 Pro 版本之间,将是一款取代 Plus 型号的中端 iPhone。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则称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有望成为首批配备 Apple 设计的 5G 调制解调器的 iPhone 之一,iPhone 17 系列的其他机型将继续使用高通的调制解调器。 关于 iPhone 17 Air/Slim,大家最为关心和好奇的,就是号称「Air」或者「Slim」的它到底有多薄。外媒给出的猜测是 5mm,略厚于目前的「全球最薄智能手机」vivo X5 Max。 ▲iPhone 17 Air/Slim 与 iPhone 15 Pro Max 机身厚度对比(图源:MacRumors) 如今,在各厂商智能手机集体追求堆料,打造各方面性能兼顾平衡的「水桶机」的时代,苹果可谓反其道而行之,推出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靠优秀和前沿的工业设计设计来取悦和打动用户,倒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iPhone 17 系列能否打破前辈「阶段性过渡产品」的魔咒,一举破茧成蝶?我们 2025 年见分晓。
“AI微信”,来了?!!
微信,那个被认为“最佛系更新”的国民超级软件,最近越来越忙了。 10 月 8 日,微信鸿蒙原生版正式开始邀请内测。尽管这个鸿蒙原生版只提供了最基本的聊天、朋友圈、收付款功能,但仍然为鸿蒙补全了软件生态最重要的一环。但有趣的是,在宣布鸿蒙原生版本后不久,微信又一次出乎意料的功能更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图片来源:雷科技 简单来说,“搜索直达”允许用户直接从搜索结果跳转到对应的功能界面。根据微信的说法,“搜索直达”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的高频功能。说实话,就小雷个人的意见来看,我实在难以想象我们要等足足 13 年才迎来一个好用的“搜索直达”,这也说明微信是一款“慢产品”的事实。 “搜索”是“微信 AI”的起点? 回看微信近期的功能更新,不难发现微信已经将搜索功能当作自己的下一个主战场。2024 年中,微信在搜索中灰度加入了 AI 问答功能:除了常规的搜索结果外,微信会在结果页面的顶部显示用 AI 生成的答案。 图片来源:雷科技 联系到腾讯内部的产品布局,我们不难看出微信这一 AI 功能借助的是腾讯混元大模型的能力——在接受采访时,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曾表示: 目前腾讯内部有接近700个业务接入混元, 基本上腾讯所有(业务)都用。 这在我看来也是微信进一步拓展搜索功能的一个信号。通过引入 AI 技术,微信不再仅仅满足于提供常规的搜索结果,而是用 AI 打造一个直接的搜索体验。这既提高了搜索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开启了微信在 AI 搜索领域的布局。 而这背后的目的,实际上预示着其在构建一个小程序之外的“第二门户”。小程序自推出以来,一直是微信连接用户与服务的核心,但它仍然需要用户主动进入特定程序操作。而 AI 搜索通过智能推荐和自动生成答案,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无需多次跳转。这种无缝的服务体验,让 AI 搜索成为了继小程序之后,微信布局服务生态的另一大“入口”。 然而,随着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的进化,微信搜索的潜力远远不止于此。微信完全可以用 AI 分析微信生态内的大量用户行为和搜索内容,进一步个性化推荐,甚至在用户搜索之前就提前预判需求。这种从被动搜索到主动推荐的转变,标志着微信正在构建一个更智能化的搜索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微信从超级应用向超级智能助理迈进的重要一环。 微信 AI 版图正在悄然展开 事实上,海外不少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开始用用户数据训练 AI,从而改善 AI 服务的体验。以海外社交平台中最接近微信“超级应用”身份的 Meta 为例,Meta 一直在 AI 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并积极推动其技术在社交和内容生成中的应用——Meta 的 AIGC 工具发布于 2023 年,但早在 2013 年,Meta 的前身 Facebook 就已经在 AI 领域大规模投入研究资源。 图片来源:Meta 而 Meta 的投入也换来了相当出色的成果: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用户可以遵循 Meta AI 工具给出的潮流指引创作相关内容,在 Meta 的 AI 推荐算法下触及更多的用户。这种“AI 辅助”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创作效率,还增加了平台上的用户粘性。在 Instagram 上,不少用户甚至只上传利用 AI 技术创作的内容。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抖音平台上。在社交媒体行业,抖音一直以来都以智能推荐算法闻名。通过 AI 技术,抖音能够精准分析用户的观看行为,推送最符合用户喜好的视频内容。这种基于大数据和 AI 算法的推荐系统,让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将用户“锁在”AI 推荐算法的包围圈中,极大提高了用户的停留时间和使用频率。 图片来源:剪映 在内容生成方面,抖音同样走在行业前列。借助 AI,抖音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大量智能化工具。而说到抖音的 AI 创作工具,那就不得不提剪映了。剪映凭借其强大的 AI 技术,极大地简化了视频创作的流程。通过智能剪辑、自动匹配音乐、自动生成字幕等功能,即使是没有专业经验的用户也能轻松制作出高质量的视频,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 相比之下,微信对 AI 的态度显然更加保守。尽管微信也在逐步推出 AI 功能,比如 AI 搜索和腾讯混元助手小程序,但这些功能主要聚焦于提升用户的生活便利性,而非彻底改变内容生产或社交互动的模式。当然了,现在也有不少微信公众号已经全面启用 AI 写作的模式了。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对微信来说,与其在 AIGC 时代一味猛进,不如用 AI 提升功能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平衡,避免因 AIGC 泛滥而引起用户的反感。在保持用户体验一致性方面,微信这种做法显然更好。 “AI 微信”是腾讯的下一个大事儿? 展望未来,微信必将继续在 AI 领域深耕。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这是其在 AI 时代的独特优势。凭借腾讯混元大模型的支持,微信完全有能力将 AI 技术融入更多场景,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这里小雷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加入了 AI 的微信能够根据上下文和用户习惯提供更贴心的自动回复选项;公众号能快速高效地解决用户的问题;甚至在朋友圈编辑中,AI 可以帮你自动修饰照片、生成文案,提升发布效率。 这些功能的加入,将彻底改变微信的使用逻辑。 此外,微信的社交属性也为 AI 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和社交行为,微信可以提供更精准的内容推送和服务推荐,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小程序开发者和商家创造了新的机会。 图片来源:雷科技 当然,微信在 AI 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充分利用数据?如何避免过度依赖 AI 导致用户体验复杂化?对正积极推广海外支付场景的微信来说,这些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虽然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的 AI 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但这或许正是其优势所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的微信同样可以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我们的数字生活带来新的可能性。 退一万步讲,只要 AI 微信知道某个文件之后还要使用,不会主动清理“过期文件”,那对微信 13.7 亿用户来说,就已经足够好了。
华为正式发布纯血鸿蒙!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来了,融入系统级 AI
鸿蒙版微信,你用上了吗? 这两周,不少朋友和我们一样,早早就体验上了鸿蒙 NEXT 上的微信。极简化的功能让大部分用上的人连声叫好,还没能更新的伙伴都扎堆去了官方评论区求一个内测链接。 10 月 8 号纯血鸿蒙正式公测,越来越多的常用软件入驻新生态,四天内,新系统公测的报名人数直接超过百万,其中数十万的用户率先用上了「别人家的系统」——HarmonyOS NEXT。 从今天起,满怀期待和焦急等待的朋友终于有了新盼头:纯血鸿蒙正式版正式推出,七个华为系列产品将会率先收到更新推送,当然越来越多的华为手机、平板和穿戴设备,也会逐步加入新系统的更新队列。 今晚的「原生鸿蒙之夜」,除了原生系统,华为还发布了几款新产品: 华为 nova 13 & nova 13 Pro 华为 WATCH Ultimate 绿野传奇 华为几乎在近一年的每场发布会里都有提及纯血鸿蒙,那刚刚推出的正式版鸿蒙和原先的 Beta 版有哪些区别?这次又加入了什么新功能和新应用?它到底好用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把真实世界,搬进原生系统 HarmonyOS NEXT 的正式命名为 HarmonyOS 5,这也是鸿蒙系统史上最大的升级。 HarmonyOS 5 和上一代系统相比,在设计和 IU 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系统的流畅度和各层级界面、各种不同 App 之间的切换动画和动效,都有了更加细节和真实的考量。一句话总结就是: HarmonyOS 5 通过算法,用「光·形·色·力·时空」模拟出了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律和光影效果。 现在点击控制中心中的按钮,不仅按钮本身会提高亮度强化选中感,而且还能通过新系统的实时算法渲染出接近真实的光照效果,旁边的按钮边缘也会被一同照亮。 光影特效不仅在菜单栏和控制中心里,华为还把它带到了每一个有可能产生光影的交互里,像是给手机插入充电线,把手写笔吸附在平板上,都会有完全不同但非常合理的光效出现。 前段时间我们已经上手体验了鸿蒙 NEXT 的首发,发现这些小改变就是会在整体上对一个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些点滴也是「鸿蒙变丝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HarmonyOS 5 的光影特效除了在这些难以发现的细节角落里,还有非常显眼且鲜艳的主题色彩——炫彩透光。 系统算法的优化,把来自大自然的颜色和系统主题色彩完美融合,保持真实也不显突兀。 一镜到底的动效,也是系统流畅的原因之一,「息屏-锁屏-桌面」整个过程都有一整套全新的动画设计,中间没有断层。 另外,原生鸿蒙的锁屏界面也有了很多玩儿法,实况窗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实况窗有多种形态可选,收起折叠在底部,全部展开在屏幕正中间,不遮挡重要信息,也不错过应用消息。从音乐播放到导航指示,现在都有相应的三方软件做了实况窗的适配。 锁屏界面的另一大更新是智能锁屏,系统算法根据照片本身的构图和主题,自动地匹配时钟的位置、样式以及字体的风格。 此外天气应用和主题,也因为原生鸿蒙「活了起来」。阳光照射到天气卡片的边缘,会有慢慢流动的特效;雪花碰到数字会囤积、雨滴碰到字体会反弹…… 这些都是通过新系统的物理渲染引擎而实现的,感觉很真实,看起来也如此。 好的互联体验,叫无缝流转 HarmonyOS 5 还在设备互联上,有了全新体验。 首先是跨设备互通,在华为平板上做笔记时,若是需要扫描一张图稿,那随手拿起手机拍张照片,便立即嵌入到了平板的相应位置。 升级后的互通功能可以让不同的设备各自发挥所长,也能带来更加无缝的操作,比如在手机上用 AI 抠图复制后,可以直接在平板上粘贴。 以前的设备各自为王,现在华为的各个终端在原生鸿蒙的能力下,结合到了一起,你可以理解成它们的内核与系统完全打通,设备只是不同的显示器。 像是跨设备的应用接续,在手机上没看完的文章、没刷完的视频,可以直接用平板、电视接着看。并且手机还能作为遥控器,随时控制投播设备的音量、内容以及设备切换。 其次,华为分享也有了很多新玩儿法。 现在通过华为分享,不用加好友也不用建群,就能把选中的文件、图片和视频等同时发送给多个设备,相当于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隔空群发。 在此基础上,华为分享还支持「碰一碰」的全新交互方式。 两个设备碰碰头,就能秒速分享图片、淘宝看中的好物商品、B 站刷到好笑视频,甚至连小红书博主的主页和个人在 Keep 上的运动计划,都能「碰」给他人。 看得见的丝滑应用,和看不见的底层重构 手机变得丝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藏在最底层、最深处的那个功臣就叫「方舟引擎」。 方舟引擎让原生鸿蒙实现了软硬云和应用生态的深度整合,突破算力的边界,实现了从系统到应用的全面流畅。 通过方舟引擎的优化,有更多的内存空间可以留给消费者使用,发布会上介绍系统可用的运行内存比上一代就节省了 1.5GB,全新引擎对系统的高效管理,也让系统有了更多的冗余空间,流畅度也因此能大幅提升。 手机设备升级到原生鸿蒙之后,整机的流畅度可以提升 30%,平均续航甚至能增加近 1 个小时。 方舟多媒体引擎还能在网络不好的时候,让视频会议的画面依然流畅。华为称对比 iOS18,流畅度提升了 97%。 很多朋友在使用社交软件时都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App 本身的相机拍照不清楚,用系统相机拍照太麻烦。而这个烦恼在原生鸿蒙上将不复存在,现在小红书等三方应用能直接打开系统相机,拍出的照片细节更真实、也更细腻。 另外,通过方舟引擎,在三方软件导入导出视频也会更流畅,特别是到导出速度相比 iOS18 提升了 39%。在分屏多窗等重载的用机场景,方舟调度引擎,让系统资源的分配也更加聪明,即使同屏刷淘宝,小红书也非常流畅。 原生鸿蒙不仅能满足大众需求,小众爱好也一点不落下,鸿蒙原生游戏,在新系统上也有了更流畅的游戏性能和游戏体验。特别是游戏显示的分辨率有了大幅提升,游戏中的人物、景物细节,也有了更精细的表现。 方舟引擎重构了系统底座,让众多的应用在原生鸿蒙上有了更流畅的体验。 一是华为自带的精品应用翻新,华为视频引入了 AIMAX 影院频道以 4K 的高清画质;华为音乐收录了顶尖的音乐厂牌、国家级的机构和艺术家的作品;华为阅读融入了许多微动效,字体还原出了纸书的质感。 二是三方的应用生态有了许多创新,最主要的变化是和系统本身的功能连接地更加紧密,如钉钉、WPS、支付宝、京东、飞书等,在原生鸿蒙上不仅保留了本身的好用功能,还能调动小艺、应用接连等手机原生功能,来实现软件内和系统间的相互协作。 真正的智能,是把生活变得简单 手机在覆盖我们生活全场景的同时,AI 大模型似乎正让所有事情变得更加简单。 而搭载了大模型的小艺,把高深的技术原理变成了「动动嘴就能用」系统级的简单交互,给了我们一次和 AI 技术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可以说,当下最了解你需要哪些信息的,可能就是你手机里的小艺了。 发布会现场也给我们演示了不少案例。 小艺可以结合屏幕内容「看懂」你的意图,用何刚的话来说,小艺如同你身边的 AI 助理,和它互动就像跟身边朋友聊天一样。 比如通过截屏照片中的鸟类,你可以直接向小艺询问鸟的品种?真·秒变鸟类专家。 什么是卡皮巴拉? 如果你也不懂,将问题甩给小艺,它会给出详尽的专业介绍,并且还会像 AI 搜索引擎一样,附上权威的参考来源,尽可能减少 AI 幻觉带来的影响。 假期出行旅游缺「导游」,小艺也能派上用场。 小艺熟悉全国 4A、5A 级别等各大景点,去哪个景点问小艺、规划行程路线问小艺、真人导游能干的时小艺几乎都能干,甚至小艺还能帮忙购买门票,一次对话就可以解决所有游玩需求。 在职场/学习的过程中,小艺也能成为强大的文档助手。 在设计交互上,小艺也有一个亮点,把内容拖到导航条,小艺就能自动唤醒,随时响应。 看到专业的学术论文,小艺能帮你分析生成摘要,还能概括内容,生成思维导图,帮助用户更好地学习。笔记消除功能则可以将做过的试卷拖给小艺,它将自动地转化为全新的试卷。 华为指关节双击截屏功能带到了小艺身上。 以往手机先唤醒再圈选,小艺圈选功能不需要唤醒小艺,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圈选,看到好看的穿搭,用指关节截图,小艺会给你关于这件衣服的穿搭建议,以及跳转到京东、淘宝这些购物商城上推荐同款商品。 这个圈选功能目前已经开放给更多的应用,比如当我们需要转账的时候,圈一圈转账的信息,小艺会自动拉起银行 APP 帮你填写账号,省去麻烦的复制粘贴,相当实用。 此外,小艺帮写功能则可以帮你实现润色、多种风格供你选择。并且,小艺还能识别证件信息,等到下次订票时,自动调取记忆的信息,帮你填好相关的证件号码。 另外,此前推出的小艺声音 AI 语音修复的准确率提升 80% 以上,能够帮助言语障碍人群进行交流沟通。 当然,在 AI 手机时代,如何理清系统级 AI 的安全边界至关重要。 鸿蒙原生智能,懂消费者也只属于消费者,数据保留在端侧,敏感数据不上云,用户也可以随时删掉这些敏感数据,彻底将数据隐私的控制权还给用户。 天下苦不合理的应用权限久矣。 主打隐私安全,由用户掌控的 HarmonyOS 5 ,将重新定义应用获取隐私数据的规则,禁止开放 9 类不合理权限,从源头上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简单来说,普通的权限访问需要用户允许访问「所有」的数据,但安全访问则只需要给定「选定」的数据。 比如说,你只想换社交个头像,却要给出所有照片的权限,拍个照,却要给出整个相机权限,给家人充值话费,图谋不轨的人却盯上了你的通讯录,而 HarmonyOS 5 将统统拒绝这些无理的要求,让应用行为更加透明。 一句话概括,你需要什么,系统便只给什么。 分享加密文件,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看到;不满足应用商店安全要求的应用将无法上架、安装和运行,助力用户实现数据透明,安心下载。 这些全新升级的安全功能都源自于星盾安全架构。 早在今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华为便带来了全新自研的 HarmonyOS NEXT 星盾安全架构,重新构建了操作系统的安全体系与秩序,并能从源头确保应用的纯净可靠。 在软件系统当主角的情况下,硬件配角的光彩也没有被掩盖,还有一大波硬件新品发布。 全新发布的华为 nova 13 系列采用「空间格纹变奏」ID 设计,发送北斗卫星图文消息,搭载拥塞信号增强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时延。 AI 与手机的双向奔赴,也让 nova 13 系列诞生了更多的故事。 例如,nova 13 系列上的 AI 修图、AI 扩图、AI 消除和 AI 智慧抠图等功能,能够帮助用户玩转修图这件事。 当然,更智慧的小艺不仅可以快速理解文档并归纳整理摘要,根据文档多轮问答,还能智能帮写,生成创作文案,行程规划和美肤建议更是一把好手。 nova 13 售价 2699 元起,nova 13 Pro 则售价 3699 元起。 除了手机以时尚为元素的新品手机,华为还正式发布了 WATCH Ultimate 手表——绿野传奇,其中自带的高尔夫模式,内置 15000 个球场地图,桌面直达,果岭信息一目了然。 最后公布价格,华为 WATCH Ultimate 售价 7999 元。 全新鸿蒙生态,开始燎原 东方之野,日出之处。 在那个被神话传说笼罩的远古时代,盘古尚未在昆仑山劈开混沌,世界仍被一团未开的元气所笼罩,这股原始之气,便是鸿蒙, 华为,以开创者的姿态,将这一精神融入了鸿蒙系统的诞生。 体验上,鸿蒙系统「润」物细无声,丝滑流畅,是一场审美与体验天花板的双向奔赴。 今天,余承东表示,鸿蒙原生应用已经有超过 15000 款的应用和元服务上架。 当然,做操作系统的挑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生态。而鸿蒙操作系统从来就不是华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多方参与的盛大合唱。 从老牌巨头到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国内互联网大厂都用实际行动表示了支持,也让鸿蒙生态的朋友圈也迎来了一个急速扩张期。 在过往的历史中,我们鲜少见到这些企业的代表会为了一个操作系统而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和推动其发展。 此外,鸿蒙用十年时间走完欧美操作系统行业三十年的历程,中国开发者生态带来的巨大势能不容忽视。 华为每年投资高达 60 亿人民币用于激励开发者进行创新。目前华为开发者联盟的注册开发者数量更是迅速增长至 675 万。包括在今年,仓颉编程语言以及 OpenHarmony 统一互联标准也陆续发布。 OpenHarmony 成了发展最快的开源操作系统,Gitee 指数为 NO.1,社区贡献者达到 7800+,代码数超过 1.1 亿行。 并且,硬件销量的强劲复苏,也给开发者和用户接纳鸿蒙操作系统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方面,华为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巩固其地位,根据 TechInsights 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 49%,达到了 1160 万台。 另一方面,华为则通过硬件新物种来提高软件系统的吸引力,比如 9 月份亮相的华为三折叠屏手机既自成一派,同时也是自成生态的底气。 至此,「鸿蒙速度」的星火已有燎原之势—— 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显示,在 2024 年第一季度,鸿蒙的操作系统首次以 17% 的份额超越 iOS 的 16%,成为市场第二大操作系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宣布,搭载鸿蒙生态的设备已经超过 10 亿+。从根本上,鸿蒙操作系统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已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数字底座。如余承东曾说—— 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每个人、每个设备都是万物互联大陆的一部分。 鸿蒙生态朋友圈只会越开越大,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者:肖凡博、莫崇宇
先发制人,微软+o1一次发布10个自主AI Agent
微软这次要一口吃成大胖子?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微软重磅宣布在Dynamics 365中集成了10个自主AI Agent!近日将会公测。 这些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客服、销售、财务、仓储等业务流程,为企业带来全新的智能自动化工作模式。 这10个AI Agent基于OpenAI的最新模型o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动执行跨平台的超复杂业务,节省大量时间和运营成本。 微软CEO、董事长Satya Nadella亲自宣布了这一AI新进展,并表示目前已有60%的财富500强企业正使用Microsoft 365 Copilot来加速业务成果并增强团队能力。 给出了多个企业应用案例,Lumen Technologies(美国一家500强电信公司)预计每年将节省5000万美元,提升的生产力等同于增加了187名全职员工,好莱坞则将创意生产时间从七个月缩短到七周,进一步展示了AI实现“货币化”的潜力。 微软的AI Agent通过从Microsoft 365 Graph、Dataverse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中分析工作数据,识别工作模式、趋势,以及潜在的改进领域,从而更好地自动执行业务流程。 在学习过程中,大模型发挥了重要作用,AI Agent利用算法和大量数据不断优化自己的性能。通过持续的模型训练,能够预测业务流程中的变化,并通过与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代表等用户互动以及使用反馈,进一步训练和优化自己的行为。 AI Agent还具备持续自我改进的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解决新问题。例如,客户AI Agent能够从客户对话中不断发现新的意图,并将解决方案映射到其知识库中,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服务。 微软宣布,下个月Copilot Studio创建自主Agent的功能将开启公测 这项功能可连接多个数据源,覆盖IT支持、员工入职到销售服务等多种场景。 在安全和数据治理方面,微软表示提供了全方位保障。Dynamics 365的Agent严格遵循核心安全、隐私和负责任AI准则。在Copilot Studio构建的Agent包含由开发者设定的使用规则、知识库和操作限制。所有连接到Agent的数据源都受到Copilot Studio严格的安全措施和控制。 从市场视角来看,微软将这种技术的货币化潜力推向了前台,尤其是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生产力的实际效果展示了其强大的商业价值。 AI Agent与Microsoft 365 Copilot相结合,吸引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的广泛使用,也进一步强化了微软在企业服务市场中的领导地位。 微软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从人工智能的增长趋势中获益的商业软件供应商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微软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从人工智能的增长趋势中获益的商业软件供应商。 谷歌和Salesforce也在积极地争夺市场份额。谷歌一直在为其Google Workspace平台的Gemini功能增添新特性,而Salesforce则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线和Einstein Copilot服务,以加强其市场竞争力。 据透露,Salesforce正计划10月25日全面发布Agentforce,而微软这一波先发制人,打的对手措手不及。 在微软此前发布的财报中,微软首席财务官Amy Hood宣布,公司在资本支出(包括融资租赁)上投入了19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被用于满足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需求。2024财年,微软的资本支出预算为557亿美元,相较于2023年的319亿美元和2022年的292亿美元,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不难看出,在企业服务软件领域,也人人都在为AI热,家家都在赶AI的快车,以此展示有能力持续吸引更多用户。
可拼可拆,家旅双栖,低压认证,艺术潮贴,制糖工厂推出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
数字潮牌爱范儿旗下品牌制糖工厂 CANDYSIGN 今天推出「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在延续可拼可拆、家旅双栖的基础上,机身重量相比起上一代降低 14 克,针对国际旅行新增 120V 低压认证,升级快充平台芯片,加入智能温控,并增加 6 套艺术潮贴。 借助创造性的 AC + DC 模块化设计,「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让桌面充电站和便携充电器集于一身,真正意义上实现「一充走天下」。 在国际旅行中,用户通常需要携带多个充电器和多个插座转换器,且需要考虑电压的问题。而「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支持 120V 低压,可在包括日本、美国等低电压地区使用,用户仅需一个插座转化器便能解决所有充电需求。而相比普通排插仅限于室内环境,「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又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在酒店或家居环境,「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能拓展出 2 个五孔插口、1 个双孔插口、4 个 C 口、1 个 A 口。五孔插口可以给热水壶、电吹风、卷发棒、相机充电器等直插电源的设备供电,而 USB 口则可以同时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 5 个设备供电,无需担忧酒店插座不够用。 而在路途中,用户可将产品分拆,仅携带充电头模块,隐藏式的插脚便于收纳,且墙插不掉。在高铁、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还能实现多人的电源共享。 4C1A 共五个输出接口配置,支持支持 PD/PPS/QC2.0/QC3.0/Apple2.4/BC1.2 全协议快充,兼容市面上所有主流设备。 其中 USB-C1 支持 100W 输出,带有 3.3-20V5A PPS 电压子集;USB-C2/C3/C4 支持 60W 输出,带有 3.3-20V3A PPS 电压子集;USB-A 支持 18W 快充输出。真正实现电脑、平板、手机等 5 台设备同时快充,它支持市面上所有快充协议,兼容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 等主流设备。 「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采用新一代全链路不断充方案,多接口充电时不会断充重新握手商议 PDO,该功能支持大部分设备使用。功率分配策略支持 100W+18W、65W+35W+18W、60W+20W+20W+18W、45W+20W+18W+18W+18W 等策略。 「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采用博朗经典设计,将工具赋予装饰属性,不仅无缝融入书桌、沙发和床头等家居场景,还为旅途增添陪伴价值。 为了适应不同的家居艺术风格,「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搭配了 6 套潮贴,让每个 Creator 能自由定义小电拼面板、塑造独一无二的新家庭。 此外,「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还专门设计了别具巧思的配件:其中背壳(Shelly)能将产品藏于桌下,让线缆隐于无形,井然有序;蛙架(Frogie)通过磁吸可将小电拼悬浮置于桌面,形态优美,倾斜面对人眼,使用更加顺手。 此外,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接下来还将为海外家庭发布美标规格的双位三孔排插(小电拼后半部分桌电坞),为海外用户使用电脑、显示器、热水壶、以及其它家用小电器等提供更多便利。 「硬糖小电拼」全球旅行版自今日起接受顾客订购,售价 599 元起,新品首发价 429 元起,用户可在制糖工厂天猫店、京东 candysign 旗舰店、制糖工厂小红书薯店、制糖工厂微信小程序和制糖工厂微博小店选购。 关于制糖工厂 CANDYSIGN 制糖工厂 CANDYSIGN 是数字潮牌爱范儿旗下硬件品牌。 一个为追求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一代提供灵感和愉悦工具的创造力品牌。 我们注重极致美感,致力打造灵活、多用的电能产品。 我们相信「好产品就是一颗糖」,创造灵感来自科技、艺术与时尚,希望提供多样的产品让你的体验更舒适。无论是居家,还是远行,我们在乎你的细微感受和愉悦体验。 制糖工厂的诸多产品是诸如摄影师、设计师、科技博主这群创作者的最爱。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强调自由、尊重多元文化,对技术充满热爱,他们拥有行动力且不断修正更新,是推动时代更新的创造者。 我们希望制糖工厂时刻陪伴着他们的美妙创作过程。
英特尔被卖身传言再起!传高通、Arm盯上产品部门
编译 | 汪越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0月22日消息,据外媒DIGITIMES报道,知情人士透露,高通和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有兴趣收购英特尔的产品部门。如果成功收购英特尔的产品部门,直接获得x86处理器技术,两家公司的业务将得到显著扩展,特别是在个人电脑(PC)和服务器市场。 自去年首次公开募股以来,截至今日,Arm目前的市值达到1596.6亿美元。相比之下,英特尔的市值已缩水至974.6亿美元。目前,英特尔的市值仅为芯片制造巨头英伟达的2.8%左右,也不到AMD的一半,仅38.1%。 英特尔目前正经历其56年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时期,正在探索各种策略来解决当前的困境。这些策略包括大规模裁员、缩减开支、出售子公司股份、吸引外部投资以及争取美国政府的资助。 一、英特尔面临严峻挑战,高通与Arm有意收购其PC业务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高通和Arm都在考虑收购英特尔至少一部分业务,尽管具体细节尚未明确,但他们的主要兴趣似乎集中在英特尔的产品部门,特别是其PC处理器设计团队上。 今年6月,在台湾举行的Computex 2024大会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以及Arm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Rene Haas)均有出席。他们在活动中的发言揭示了PC市场参与者之间复杂的关系网。哈斯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提到,Arm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在Windows市场的份额提高到超过50%。 ▲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图源:PRNewswire) 阿蒙不仅支持哈斯设定的50%市场份额目标,还透露了一些电脑制造商的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搭载Arm Snapdragon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将占其Windows PC销量的60%。 面对Arm和高通的积极攻势,基辛格在主题演讲后的问答环节中表示,Windows on Arm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x86架构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市场地位。他甚至提出愿意接受为Arm芯片提供制造服务的订单。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图源:DIGITIMES) 最初专注于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通和Arm,现在都在寻求业务多元化,而PC市场已成为它们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利用英特尔在晶圆代工方面遇到问题而出现的弱势状态,直接收购其产品部门以获得x86处理器技术,这两家公司能够绕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迅速扩大在PC市场的份额。 二、Arm市值1560亿美元超英特尔,收购成功将推动其自有产品销售 无论高通还是Arm的真实意图如何,行业人士对此次收购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尤其认为Arm面临的挑战可能比高通更大。 首先,Arm作为半导体知识产权(IP)供应商的商业模式与英特尔的运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PC和服务器领域,Arm架构长期以来一直是英特尔x86架构的主要竞争对手。如果Arm收购英特尔,可能会遭到其现有授权客户的反对。毕竟,如果Arm将x86纳入其许可组合中,客户可能会担心Arm不再像以前那样优先发展Arm生态系统。 最后,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Arm,其收入仅相当于英特尔的一小部分。在这三家公司中,Arm是规模最小的一家。除非大股东软银集团介入提供支持,否则Arm在收购英特尔方面可能面临比高通更大的财务压力。 但自去年首次公开募股以来,Arm的市值飙升,目前已超过1596.6亿美元。投资者认为该公司将是人工智能支出热潮的受益者,尤其是在Arm进一步进军数据中心芯片领域时。此外,日本软银持有Arm 88%的股份,为Arm提供了额外的财务支持。 目前,Arm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销售智能手机芯片设计。然而,Arm首席执行官哈斯一直在努力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智能手机以外的领域,包括PC和服务器市场。在这些领域,Arm的芯片设计正逐渐与英特尔相媲美。 ▲Arm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Rene Haas)(图源:彭博社) 与英特尔合并将有助于Arm扩大影响力,并推动其销售更多自有产品。目前,Arm主要通过向客户授权技术和设计来获得收入,然后由客户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完整的组件。Arm的客户名单中包括许多知名科技公司,如亚马逊、高通和三星电子。 三、英特尔市值缩水一半,寻求股份出售、美政府或拨款85亿美元 作为与硅谷共同成长起来的半导体行业巨头,英伟达凭借其在PC和服务器领域广泛使用的芯片,在全球半导体历史和行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英特尔的技术优势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但它在市场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更关心成本而不是具体性能水平,这使得英特尔能够保持其市场地位。 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挑战,英特尔采取了多项主要行动。 首先,英特尔今年计划裁员一万五千人以节省资金,并缩减工厂扩张计划,暂停股息发放。 其次,据CNBC报道,英特尔计划将子公司半导体制造商Altera的部分股份出售给私募股权投资者,这部分股份价值数十亿美元。该子公司于2015年被收购,并于去年从英特尔的业务中分离出来,目标是使其上市。 此外,据彭博社报道,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提出对英特尔进行投资,愿意投入高达50亿美元。作为扭亏为盈努力的一部分,英特尔正在将芯片产品部门从其制造业务中分离出来,此举旨在吸引外部客户和投资者,并为公司分拆奠定基础。 最后,尽管英特尔业绩低迷,美国政府仍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与其敲定价值85亿美元的直接资助协议。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这笔资金将用于加强国内半导体设计和制造能力,英特尔预计将根据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获得最多的补贴。 这些措施显示了英特尔在面对市值缩水和竞争压力时的决心。目前,英特尔的市值为1023亿美元,相较于今年年初的2020亿美元缩水了一半以上,并且低于Arm的1596.6亿美元市值。英特尔仍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来扭转局面。 ▲Arm的市值已超越英特尔(图源:彭博社) 此外,英特尔与高通或Arm的潜在合并引发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对于美国监管机构来说,这样的合并可能会导致单一实体掌握过多市场力量并损害竞争。如果高通收购英特尔,至少资产仍属于美国公司;如果是英国公司Arm进行收购,情况会更为复杂。 结语:错失GPU、AI发展浪潮,寻求芯片代工厂新出路 自基辛格三年前上任以来,英特尔提出了雄心勃勃的IDM 2.0模式,旨在成为芯片代工厂。然而,尽管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升级设备和建设工厂,代工业务仍未见显著成效,大规模扩建计划也导致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在PC和数据中心市场,英特尔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数据中心领域,英伟达的GPU已成为科技公司的首选,而英特尔的市场反应和产品部署显得过于缓慢。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英特尔的困境。 不过,英特尔最近也有一些积极的消息。本月,英特尔与亚马逊达成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长期协议。英特尔将采用其最新的Intel 18A制造工艺为亚马逊定制AI芯片。
华为鸿蒙5.0来了!性能流畅度暴涨,AI智能体小艺超聪明,生态设备破10亿台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深圳10月22日报道,刚刚华为正式发布了鸿蒙5.0(HarmonyOS 5.0),这是纯血鸿蒙面向所有消费者的正式亮相,鸿蒙5.0性能流畅度大幅提升、AI大模型加持的小艺也成为超级AI智能体,鸿蒙跨设备协同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 发布会上,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照例率先登台进行演讲,他公布道,鸿蒙生态设备数量已经超过了10亿台,鸿蒙系统目前的注册开发者已经达到了675万人。 余承东特别提到,鸿蒙系统是面向万物智联时代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从手机、平板、可穿戴、汽车、TV到各类IoT产品,可以实现一个系统跨所有设备,实现统一生态。 与此同时,鸿蒙是全栈技术实现自研的操作系统,从OS内核、文件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编译器、编程框架到AI、多媒体、图形、集成开发环境等。 余承东说,鸿蒙从根上突破了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用10年走过了欧美30年走过的路,实现了终端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 余承东特别强调说,有底座,有生态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只靠华为是做不好鸿蒙的。 在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方面,诸多头部应用都快速完成了开发适配,值得一提的是,鸿蒙原生应用在体验上还有不少升级,比如美团可以实现智能感应扫码,骑车五步变为一步。 除了应用,鸿蒙元服务的生态也进一步扩展,覆盖了医疗、金融、生活、出行、缴费、餐饮、文娱等主要场景。 今天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个。余承东说,鸿蒙系统用短短一年时间,走过了国外操作系统生态十几年的发展道路。至今华为收到的反馈建议已经超过了100万条。 今天HarmonyOS 5.0正式发布,也就是真正的正式版“纯血鸿蒙”,是此前发布的HarmonyOS NEXT的升级版。 在性能方面,基于新的系统架构、整合软硬芯云生态,鸿蒙5.0的流畅度提升了30%,续航提升了56分钟。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可以实现3倍的设备连接速度、4倍的设备连接数量,连接功耗还下降了20%。 在AI方面,新的小艺是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系统级AI,推理规划的任务成功率达到了90%,可以实现23类TOP场景的记忆感知,tokens知识量为万亿级。 鸿蒙5.0还有哪些吸睛亮点升级,我们带你一文看尽。 一、鸿蒙5.0五个重要升级,小艺化身超级端侧AI智能体 今天鸿蒙5.0在精致、互联、智能、安全、流畅等方面进行了重要升级,并且华为强调这些体验都是“原生”的。 在AI方面,华为提出了“原生智能”的概念,小艺智能体进行了升级。 小艺变得更专业了,可以识别屏幕,直接给你回答你看到的图片中的内容; 小艺还接入了权威百科问答,只是搜索更专业和准确; 小艺可以给你规划景区导览并预定门票; 在设计交互方面,你可以直接将文档拖拽给小艺,让小艺帮你生成思维导图; 做过的试卷交给小艺,小艺可以帮你把答案消除掉; 我们可以直接用指关节圈选商品,让小艺在购物平台比价; 我们可以直接圈选转账信息,小艺可以直接调起银行类APP进行转账操作,我们只需要最后确认支付; 小艺还可以帮你给微博文案润色、排版、做摘要; 小艺还能帮你记住各类证件号码,填写时可以直接在输入法中调取这些信息,直接一键填表; 在无障碍功能方面,小艺支持了AI声音修复,可以帮助言语障碍人群交流; 当然,华为最后在隐私安全方面强调了模型的本地化,敏感数据不上云。 整体来看,小艺的AI能力这次有了大幅升级,包括支持了更多多模态交互能力、提升了复杂任务的执行能力、意图识别理解能力以及AI图像文本处理能力。 二、信息、应用服务跨设备流转打通,碰一碰直接分享一切 除了AI方面的升级,跨设备互联一直都是华为的强项,这次鸿蒙5.0继续扩大了这个优势。 在互联方面,手机相机扫描一张图片,马上就可以同步到平板的文档中; 手机上抠图,马上就可以将抠图对象粘贴到平板的设计软件中; 手机上看书,可以无缝接力到其他设备上继续阅读; 华为分享可以不用加好友就一次给多人分享内容; 另外,我们还可以碰一碰传照片、碰一碰分享商品、组队跑步、分享小红书博主。 在性能方面,方舟引擎进行了升级,稳定性、能效表现更好,最终可以实现更流畅的体验。 方舟引擎包括图形、多媒体、内存、调度、存储、低功耗、Web七个子引擎。 进行游戏、拍照、运行日常App、体验AI服务都可以更流畅、更高效率,同时更省电。 结语:鸿蒙生态加速生长,纯血鸿蒙体验成华为智能终端杀手锏 可以看到,系统底层的自研技术突破,给华为的鸿蒙系统带来了很多“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可能很多功能并不是在手机圈第一次出现,但华为可以做的更流畅高效、交互更自然,这都离不开芯片、系统、云端协同打通的加持。 未来,AI手机成为行业竞争焦点,华为是国内第一个将大模型能力融入智能助手的厂商,今天小艺在AI方面,也走的更快。但随着其他厂商陆续跟进,华为接下来要如何在AI的方向上带来新的技术和体验,值得期待。
「装备大模型化」落地破圈!AI技术的一次自证与他证
作者 | 三北 编辑 | 漠影 狂飙500多天后,国内的“百模大战”正进入落地验证期。当下,行业和产业对大模型的期待,正从“你家大模型有多强?”变为“你的大模型能帮我干什么?”。 10月22日-10月25日,2024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简称:2024安博会)在北京举办。作为多年来AI产业发展的一大风向标,这场盛会被产业人士寄托的使命之一正是回答上述问题。而这,也是AIoT头部企业宇视科技在做的事。 今年安博会上,宇视科技的展台成为人气最高展台之一。通过五大展区近百个展出单元,宇视亮出了AI大模型落地的实战成果和作战图谱。 g ▲宇视展台现场人头攒动 像百度搜索一样检索视频内容的“万物搜”、夜视能力倍增的AI-ISP猎光系列夜视摄像机、能跟用户互动的AI体育锻炼屏、助智慧城市治理降本增效的大模型方案……今年宇视已不限于大模型相关部件产品展示,而是实现从软件、装备到行业方案全覆盖。 2023年5月,宇视推出AIoT行业大模型“梧桐”,今年4月升级为“梧桐2.0”版本,多模态及推理能力进一步升级,目前已经衍生和优化了上千种相关AI算法,落地城市、交通、文娱、教育等超十个行业。 ▲宇视展台现场展出的梧桐2.0架构图 当下,AI亟需完成一次新的价值自证和他证。To C消费类AI大模型产品的流量高峰已被瓜分一波,第二波机会来到了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To B数字化转型市场。 透过宇视科技本次安博会的展出,回溯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探模”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的底座价值正如何一步步潜入千行百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一、智能升级:基于梧桐2.0的“万物搜”来了 今年安博会,要说最引人关注的AI大模型新应用是什么? 可能不是各家都在做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也不是爆火的AI视频生成工具,而是这款名为“万物搜”的视频搜索“神器”。 在宇视中心区域展区,一块大屏幕前,围满了视频数据服务系统“万物搜”的体验者。他们只需要输入文字描述,就能从现场实时视频内容中,快速检索出贴近意图的结果。比如搜索“拉行李箱的人”,“万物搜”就会立刻识别并输出对应的结果。 ▲“万物搜”被许多观众围观体验 即便是一些十分小众的情况,“万物搜”也可以通过深度解析和语义理解,搜索到用户所需内容。比如搜索“带狗头头套的人”这样语义更具体的描述,“万物搜”也能准确地识别并找到。 ▲“万物搜”现场体验 当输入“一个举着手机拍照的年轻男士”这种多个任意元素组合的提示词,“万物搜”也能立刻识别出来贴合表述的视频内容。 ▲“万物搜”现场体验 这一应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比如可用于失物招领。在一个智慧园区场景,某业主购买了一份麦当劳外卖丢失了,他只需要借助“万物搜”去搜索“拿麦当劳外卖的人”,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视频记录,从而寻回失物。 宇视相关负责人郑勇告诉智东西,“万物搜”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算法开发。相比于传统小模型时代的CV识别车牌、衣着等部分有限特征,“万物搜”的搜索对象的边界得到了极大扩展,从而使行业价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究其背后主要的技术难点,还是多模态融合。 据悉,“万物搜”基于宇视自研行业大模型“梧桐2.0”,融合自然语言处理、视频特征提取和语音识别多种能力,深度理解分析输入文本、语音或图片,及其上下文语境关系,从而让用户可以准确搜索到所需的大部分视频内容。 “梧桐2.0”是一个覆盖了图像编解码、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等多个领域的AIoT行业大模型。根据宇视官方数据,其已经基于“梧桐2.0”大模型面向十个行业推出了近千种长尾算法。与此同时,其在这十大行业“梧桐2.0”均已有产品出货和项目实际落地。 “从业者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越来越多的长尾算法的需求都能得到响应,行业对于视频能力的期待也因大模型提高了。”郑勇说。 可以看到,AI大模型已经催生了一大批智能功能和行业算法,呈现出落地可用的效果。 而这,只是AI价值自证的一个开始。这些智能功能还需要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园区运营等各行各业的场景中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出行业价值。 二、装备进化:把大模型“塞进”摄像机 在大模型进入行业之前,有一个重要中间环节不容忽略,那就是“装备大模型化”。 当下,我们看到微软正在将大模型“塞进”电脑,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正将大模型“塞进”手机。而以宇视为代表的AIoT头部企业,也正将大模型“塞进”摄像机。 大模型正催生新的装备进化——本次,在宇视展台上备受关注的AI-ISP猎光系列智能摄像机就是一大代表。基于大模型打造的“猎光2.0-AI-ISP”图像引擎,可以使得前端摄像机应对多种极黑、无光、微光场景挑战。 在现场设置的暗室中,一台仅仅数百元的经济型摄像机,即使是在低至令人难以置信的≤0.0001 Lux的照度环境下,依然能够让图像呈现出如同在白昼中一般的鲜艳色彩。 ▲AI-ISP猎光系列智能摄像机效果展示 大模型+智能摄像机设备,让过去AIoT行业难以解决的痛点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夜间是安全隐患的高发时段。由于光线不足,人类视觉难以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往往使得安全隐患难以察觉,星光等夜视摄像机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具有高品质成像效果的传统夜视摄像机成本较高,在方案部署的时候容易被战略性舍弃。 缺少高性价比的夜视摄像机,这是行业的一大痛点。 宇视AI-ISP猎光系列智能摄像机直击这一痛点。郑勇告诉智东西,基于“梧桐2.0”,摄像机算法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由AI生成的大量不同场景的视频素材,例如微光的鱼塘、无光的乡村小路等,从而大大压缩了训练成本。 同时,基于数千种场景的实验训练及测试,AI-ISP猎光系列智能摄像机算法快速迭代,强化拖影收敛、动态降噪、场景提亮、色彩还原、对比度增强效果,使图像质量突破传统ISP极限。 可以看到,大模型已经展现出对装备“点石成金”的效果。 而这只是“装备大模型化”众多例子中的一个。 今年4月,宇视提出“把所有装备用大模型重做一遍”的理念,随即推出了一大批“装备大模型化”产品,覆盖了AI端侧装备、AI边缘端装备、AI边缘域装备全业务场景。 在这三大场景中,除了AI-ISP猎光系列智能摄像机,大模型改造的设备还涉及AI体测一体机、室内AI体锻屏、视频智能推训一体机、视频数据服务一体机等多种硬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数倍效果提升。 ▲猎光2.0家族 做“装备大模型化”的难点是什么? 郑勇告诉智东西,不同于手机、PC等设备大模型化,AIoT设备在属于相对弱交互但高专业度的领域,这就需要在大模型、AIoT及行业中都有深耕的业务团队来进行支持开发,这也成为宇视做这件事的一大优势。 宇视正通过软件硬件化、硬件装备化、装备序列化等一系列创新研发,为全行业带来“装备大模型化”产品底座开放能力的质变。 当下,无论是面向消费者市场还是企业级市场,装备大模型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从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市场来看,我国ICT装备门类众多、产品强大而丰富。这些装备更是大模型落地的重要载体,是大模型落地实体物理世界、释放千行百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三、行业破圈:AI技术的一次自证与他证 大模型带来了智能功能和装备的进化,最终的效果还要在行业中验证。 作为一家AIoT产品方案及能力提供商,宇视在视图领域有着多年的沉淀积累,致力于在智慧城市、交通、电力、企业园区等多个场景领域进行视图价值赋能。如今这些行业经验,也正帮助其大模型加速在行业落地。 在本次安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梧桐2.0”的智能功能、装备已经落地到了文体娱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 以宇视在现场展示的AI体育方案为例,基于梧桐大模型的AI体育锻炼屏可以让很多人站在同一个屏幕前一起做运动,记录他们的动作细节和成绩,为其自动打分并提供锻炼建议。这不仅可以帮助校园开展运动、教学,也为社区锻炼等更多场景提供了可能性。 ▲AI体育解决方案展示 郑勇透露,自梧桐大模型推出以来,宇视科技发力文教体领域,推出了AI体锻屏、AI跑步屏、AI足球、旅拍兔VLOG、VR导游产品等多个创新解决方案,已快速落地全国百余个城市。 在刚刚结束的“2024吴钩足球全国总决赛”中,直播正是由宇视的AI全景相机进行智能导播。在支持多视频拼接画面自动矫正消除画面畸变的同时,其基于AI画面矫正及运镜算法,让摄像机进行自动检测控球权、自动运镜跟踪,从而让AI像人一样去进行精彩赛事直播。 基于宇视“梧桐2.0”打造的解决方案,也同时落地到了智慧城市治理、智慧人行、智慧车行、动物保护等各个领域。 在某地的智慧城市治理中,相关部门应用了基于“梧桐2.0”的城市解决方案,聚焦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比如广场舞噪音管理、社区及城市的卫生管理等问题,使其得到高效解决,12345投诉量下降60%。 在这类场景中,各种细碎的问题都可以找到个性化长尾算法,比如:噪音传感器加视频联动,解决工地超时施工扰民难题;物联网油箱盖加车载摄像机,解决危险驾驶隐患和油耗异常等。这些行业解决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助力提升管理效率,减少安全隐患。 大模型为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真实价值,也为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更多机会和商机。 这不仅是宇视AI技术的一次自证,也是其与集成商、渠道商伙伴开启的一次他证。 在去年6月的北京安博会现场,宇视启动了梧桐大模型种子合作伙伴计划,与来自交通、教育、零售、体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多位伙伴合作开启共创。 宇视提供软件技术赋能平台,推出了集数据管理、模型管理、服务管理、快捷工具于一体的行业大模型生态服务平台;行业伙伴基于宇视平台和协助,进行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 时隔一年多,郑勇告诉智东西,一些合作比较深入的伙伴已经能够收益。他们通过宇视推训一体机去训练行业自有模型,将产品和方案销售给同行或终端用户,还能进行二次收益。 可以看到,当集成商、渠道商从“搬箱子”的人变为智能化方案咨询服务商,与上游设备商的关系由买卖变为培育和共创关系,AI技术的自证与他证也正在接近完成时。 生态赋能是一个长期过程。当下,仍然有一些生态伙伴抱有惯性思维,希望买回一台机器就拥有了大模型能力,因此在初始阶段存在开发上手难的问题。对此,宇视会直接跟进和协助伙伴项目,保障项目看到效果;同时打磨设备,以开发出让伙伴更易上手的平台工具。 可以预测,AI大模型带来的将是整个行业数字化生态的变革。AIoT硬件市场或许会进一步向头部集中,但算法、软件、解决方案的能力将更多向集成商、渠道商靠近,从而形成新的行业秩序。 结语:宇视之路,AIoT行业之变 当全球大模型技术产业竞赛加剧,中国企业与大模型技术,正以更快的速度和千行百业搭起桥梁,落地见效。宇视科技围绕“装备大模型化”的探索之路,也正印证了中国AIoT行业之变。 独行快,众行远。装备大模型化及产业落地前景远大,但道阻且长,这是一条必须有伙伴同行的路。我们看到,产业链上的不少玩家已经在转换角色和思路,融入全新的生态共融秩序。AI技术的自证与他证仍在进行中,宇视和他的伙伴们将一起合力推动新业态的形成。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