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至少7000块!苹果全新高端产品就位:体验划时代
之前一直有消息称,苹果正在构建一款重磅的革命性体验设备,而它是AR/VR设备,从最新的消息看,这款新品已开始试产。 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称,苹果三款AR/VR芯片的物理设计已经完成,芯片现已准备好试产。 知情人士透露,这三款芯片将交由台积电量产,量产需要至少1年时间。缺乏先进的机器学习功能是因为头显旨在与主机设备(大概是iPhone或计算机)进行无线通信。主机设备将具有显示虚拟、增强或混合现实图像所需的计算任务。 该芯片的设计基于台积电的 5nm 制造工艺,表明它在推出时不会是尖端的硅片。除了SoC和另外两个芯片,据报道,苹果还完成了头显的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程序的设计,同时还会搭载定制版iOS系统。 有着苹果爆料一哥的郭明錤之前就曾表示,苹果将于2022年推出VR头显,2025年还有AR眼镜。 报告中指出,苹果计划在 “2022年中期”“发布传闻已久的VR头戴,随后在2025年推出AR眼镜。”“我们预测,苹果的MR/AR产品路线图包括三个阶段:2022年的头显型、2025年的眼镜型和2030-2040年的隐形眼镜型。我们预见,头显产品将提供AR和VR体验,而眼镜和隐形眼镜类型的产品更可能专注于AR应用。” 目前苹果混合现实头盔的几款原型机重量为200-300克,但他表示如果苹果能够解决技术问题,最终的重量将降低到100-200克,这将比许多现有的VR设备要轻很多。由于设计复杂,预计这款头显在美国的售价将在1000美元左右,与 “高端iPhone的价格一致。
融创上半年销售额超3200亿,“降低融资成本”是未来三年关键词
撰文/ AI财经社 田晏林 编辑/ 董雨晴 近一年来,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变换一番新天地。不过,越是艰难时刻,越能看出房企应对的水平。 8月31日,融创中国召开2021年中期业绩投资者电话会,融创营业收入958.2亿元,同比上升23.9%;归母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上升9.4%;总资产已经达到1.2万亿元,较去年底提升9%,这个规模在业内已经是足够大了。对于孙宏斌来说,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拥抱行业变化,快速调整适应。 巩固主业,升级管理 这半年时间里,融创发生的故事并不少。在巩固地产主业的同时,发力服务、文旅等在内的“地产+”业务,孙宏斌逐渐加高融创的护城河。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融创年度销售额分别为4608亿元、5562亿元、5753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12%。2021年上半年,融创合同销售额达到3208亿元,增长率64%,完成年度6400亿元销售目标的一半,稳居行业前四。 但不可否认,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市场上的开发商承受压力越来越大,融创也不例外。可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能力。融创回款率在业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和数字化管理赋能不无关系。 AI财经社注意到,在地产主业里,融创推进包含BIM设计、智慧算量、集采平台、智慧建造、在线销售平台、客户关系的全链条数字化运营,以提升决策和运营效率,建立了在线销售平台,面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面向经纪人及内部销渠人员实现全流程管理、通盘通客。 管理带来的红利,在销售额上得到最直接的体现。今年上半年,融创在20个城市销售额都超过50亿元,其中北京、上海、苏州等9城销售额超100亿元,杭州、武汉销售额超200亿元。据管理层透露,下半年融创总可售资源超6600亿元,货源的充足也为接下来的生产经营创造了绝对安全的条件。 这些年,孙宏斌做了很多反思与总结。2021年以来,在“双集中”供地政策下,融创也改变拿地策略,严控拿地总量。上半年,公司获取权益土储货值2135亿元,权益拿地销售比37.9%。 下半年,融创预计权益拿地销售比控制在20%以内,全年权益拿地销售比预计控制在30%以内。一方面提高全资项目占比,另一方面挑选资金实力强劲的合作方,成立长期平台的模式进行合作。 孙宏斌变了。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急剧波动背景下,不仅在招拍挂的土地市场,在并购方面,他说因为企业都有负债上限,“目前所有企业无论开什么价都没有办法并购。” 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人也一样。 未来3年融创要做什么 “今年的市场特别像2018年上半年,销售比较好,贷款比较难。下半年贷款一样难,但销售大幅下滑。”在业绩会现场,孙宏斌坦言,他预计下半年市场会稍微往下走。 纵横房地产行业多年,老孙对市场走势一向敏感,在他看来,2021年下半年市场不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些企业压力比较大会降价;二是国家政策比较坚决,市场有了不上涨预期,加之经济压力比较大,购买力会受到影响。 孙宏斌表示,企业如果说现在出现了问题,那么其实两年前就能看到了。有些企业的压力可能是布局、买地决策失误或者是产品不行造成的,并不是政策造成的。 “最近很多企业压力都很大,出了一些问题,但是确实跟政策没有关系,已经给了你三年宽限期,指标也不是很难,没有要求你降负债总规模,是降负债率。”所以,如何在荒野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玫瑰?他对融资和产品方面提出要求。 “我们不仅仅要降低负债率,还要降低负债规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融资成本降下来。”他认为,“三条红线”是合理政策,给出了3年宽限期,是比较务实的指标。 财报显示,上半年融创的“三道红线”指标正在持续改善。截至6月30日,融创中国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约为76%,较2020年底下降约2.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86.6%,较2020年底下降约9.4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约为1.11。孙宏斌表示,未来三年,融创要降低融资成本,把信用评级做到投资级。 说孙宏斌变了,变成一个“不敢说”的人,或许只看到了表象。关于融创的规模、速度、利润和产品,各种战略孙宏斌心里非常清楚。 2021年,老孙给融创提出“四更”经营准则:更安全、更从容、更长期、更有价值。今年7月,住建部表态,将推广北京“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的做法。提品质,作为新的调控措施关键词,也相继被多个城市采纳实施。 在行业发展的下一阶段,孙宏斌注意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定格在高品质的产品角逐,产品力将成为企业发展更为核心的竞争能力。这也许会是融创最关键的一招棋。
谷歌医疗AI再遭重挫!自宫头牌App副总裁也已离职
金磊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动荡三个月的谷歌健康(Google Health),还是迎来了终局。 9月1日,其部门主管正式离职。 此外,谷歌还“自宫”了DeepMind开发、曾被寄予厚望的Streams——全面下架了这款医疗数据管理App。 他们宣布,原健康部门下各个团队将回到原来团队,等于宣告谷歌苦心经营的健康从此解散。 但又没完全解散,品牌还将继续保留。 遥想当年的风光无限,而时隔仅3年,即便是背靠全球科技超巨头、强悍团队加持的谷歌健康,在医疗AI行业面前依旧是铩羽而归。 这也让不少人唏嘘: 谷歌医疗AI,真的要走向穷途末路了吗? 最后撤退的Streams 事实上,谷歌健康最后“撤军”的临床应用Streams,也是他们最早开始推行的项目之一。 这是一个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情的App,由DeepMind在2015年开发。 2016年11月22日,DeepMind“骄傲”地了官宣与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的合作。 他们表示,2017年开始,Streams就会被应用到临床一线上。 它主要是用来帮助医生筛查急性肾损伤(AKI)这种难被发现的疾病,以此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虽然由AI巨头开发,但是Streams这个应用做的工作只是将现有的患者数据整合,然后再提供给医生。 DeepMind还提到,在未来五年的合作中,他们还会把Streams扩展到其他疾病上。 “我们认为,Streams还可以被用于败血症或其他器官衰竭疾病的筛查上。” 2017年开始,DeepMind展开了Streams的扩展之路。截至当年11月,他们已经与4家公立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关系,合作时长都是5年。 彼时,对医疗AI如此有雄心的不止DeepMind一家,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Hinton在这一年也说出了那句有名的“狂言”:5年内AI可以取代放射科医生。 但这一年也是DeepMind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一年。 因为英国数据隐私监管机构发现,Streams在开发阶段时,合作伙伴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向DeepMind提供了160万份患者诊断记录属于违法行为。 事实上,医疗AI的发展离不开庞大数据量的支持,但涉及隐私这道红线后,使得Streams在落地上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大。 负责审查Streams数据问题的牛津大学医学教授John Bell也表示,数据在医疗AI中的价值不同寻常,因此这些数据必须得到很好的保护。 而且医疗AI对数据的依赖性很高,如果选取的数据集存在偏见,那么它做出的判断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这件事情的发酵,似乎也给DeepMind泼了一盆冷水。 在2018年,DeepMind宣布退出Streams项目,交由谷歌全权接管。 在之后的几年,Streams的发展也并不如当时预估的那样。 只有在2019年有过一次重大进展,当时DeepMind声称他们与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合作开发的技术,可以让医生诊断急性肾损伤(AKI)的时间缩短48小时。 这对于AKI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专家认为如果干预够早,多达30%的病例可以被预防。 但是在其他疾病的筛查上,谷歌却没有披露更多进展。 彼时已经放弃了Streams的DeepMind,转战生物领域后开发出可以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AlphaFold和AlphaFold2,其中AlphaFold2已经预测了98.5%的人类蛋白质结构。 显然,不受数据问题困扰的DeepMind,在技术上更能大显身手。 另一边,Streams颓势依旧。 到了今年上半年,英国的多家公立医疗机构也纷纷结束了与Streams的合作,谷歌也在陆续删除Streams中的数据。 显然,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Streams项目,再贴切不过了。 节节败退的谷歌医疗 Streams作为谷歌健康完整过程的见证者,其实它的“经历”,也正是谷歌在医疗AI发展的缩影。 2018年,谷歌健康正式成立。 DeepMind在AI领域顶尖的技术,加上谷歌优秀的商业化变现能力,这让外界很难不看好它。 一方面,在技术上,DeepMind在医疗AI领域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 除了之前提到的临床应用Streams,他们还开发了可以筛查乳腺癌和识别50多种眼疾的技术。 并在2017年开始与英国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对医疗一线情况也有深入的了解。 团队高级医疗科学家Dominic King博士曾表示: 加入谷歌健康后,他们将致力于让医疗设备、系统变得更加方便,从而变革一线医生的工作方式。 另一方面,在商业化上,谷歌请来了David Feinberg担任部门主管。 他是美国顶级医疗保健机构盖辛格医疗中心的前CEO,曾主持了整个宾夕法尼亚卫生系统Geisinger的建立,并统一了这个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各个分散项目。 当时行业普遍认为,David Feinberg的加入会让谷歌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如虎添翼。 但现实情况是,这谷歌与医疗相关的创新业务并没有做起来。 谷歌最新一期2021 Q2季度财报显示,包括DeepMind、智能医疗Verily在内的其他业务依旧亏损。 营收为1.92亿美元,亏损为13.98亿美元,亏损较去年同期还有上涨。 在具体业务的开拓上也不顺利。 除了饱受争议的Streams应用,谷歌健康成立后重点宣传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业务,也在落地上出现了不少问题。 据谷歌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上的研究显示,AI算法在这一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极大,使得这一工具的准确率达到了90%,理论上几秒就能出结果,“足以和眼科专家的诊断结果相媲美”。 2020年,谷歌与泰国公共卫生部门合作,在泰国11家诊所安装了这一工具。 但由于对检查照片的质量要求极高,导致实际的准确率远不如预期;而且当地的网络信号较差,使得上传照片到给出结果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这导致病人更愿意找医生来诊断。 医疗AI真的走向末路了吗? 事实上,这几年不只是谷歌一家巨头在医疗AI行业频频受挫。 IBM的Watson Health部门,是IBM布局医疗AI的窗口,主要利用AI帮助医院,保险公司和制药商管理数据、辅助诊断。 但成立6年,年收入才为10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2%以下,至今尚未获得盈利。然而之前,IBM光是收购Waston就花了40多亿美元。 与谷歌健康几百人规模不同,Watson Health在2016年甚至达到过一万人的规模。 然而,据IEEE Spectrum统计,2011-2019年期间,IBM Watson与其他机构合作的25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却仅有5个合作项目推出了AI医疗产品。 不仅如此,在2018年,Watson还被曝出给患者开错了药物,严重的话可能会致人死亡。 IBM的路线不是医学影像,而是用NLP去理解医学文本。就连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也不看好IBM的这种模式,他认为: 在医学文本文件中,人工智能系统无法理解其模糊性,也无法了解人类医生注意到的微妙线索。 不仅是在国外,国内公司在医疗AI行业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例如国内某家在2017年B轮获2亿投资成为AI医疗影像领域亮眼明星的公司,还没有挺到C轮就在2019年底左右面临资金链断裂。 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是当时医疗AI公司扎堆投入的领域。这家公司最大的卖点肺结节诊断,则是红海中的红海。 一家医院接入4、5家AI肺结节诊断产品成了司空见惯,曾有影像医师笑称: 中国人的肺结节都不够用了。 …… 所以,医疗AI这条路真的走不下去吗? 从谷歌的回应来看,起码他们并没有放弃。 在一份声明中谷歌明确表示: 深信技术在改善健康方面的力量。 并且,他们还提到增加了在健康领域的投资。 Jeff Dean也提到,Google Health的品牌仍将保留,只是不再作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运作,其原来的团队将被拆分到不同的部门。 比如,正在开发搜索工具以便医生更易搜索病人健康记录的临床团队将被划入谷歌研究部门;专注于AI医疗影像的团队则将被划入到谷歌的搜索和人工智能部门。 此外,健康数据追踪和其他医疗方面的项目也会继续推进。
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加入上海理工: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
近日,日本顶级科学家藤岛昭院士携带其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中国上海理工大学,引发中日两国普遍关注。 藤岛昭是“光催化”的发现者、行业权威,被誉为“光催化之父”,曾数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近年来,由于资金与经费不足等原因,日本国内的学术研究环境逐渐恶化,不少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顶尖学者来到中国,藤岛昭的“出走”更是被日本媒体称为“智慧流失”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大学在理工科方面实力“突飞猛进”更是让日媒感慨万分。 8月15日,日本《现代商业》杂志就曾发表标题为《中国大学在“工科专业排行榜”上突飞猛进,超越已退出制造领域的美国》的专栏文章,援引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数据,认为在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排名大幅提升令人刮目相看。 以前,美国大学经常占据各项排行榜的榜首,而现如今中国大学已经能和美国大学并驾齐驱,尤其是具体到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排名,中国已经独占鳌头,美国大学则几乎没了踪影。 8月30日,上海理工大学特意为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举行了聘任仪式。 藤岛昭在仪式上表示,非常感谢上海理工大学的接纳,使自己及其团队有幸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大家庭的光荣一员。他将带领团队尽快熟悉新的环境,与学校相关科研人员一起在光催化相关研究领域及产业发展做出好的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为更好支持藤岛昭团队的发展,为相关研究工作搭建平台,学校依托新组建成立的材料与化学学院,计划成立相关的光电材料和光催化方面的国际性研究院,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据媒体报道,新研究院的建设和运营费用,目前正朝着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出资的方向开展准备工作,资金规模预计数亿元人民币。 公开资料显示,藤岛昭生于1942年,1967年进入东京大学,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二氧化钛单晶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水的光分解现象,也就是“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开创了光催化研究的新篇章。 197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担任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席,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8年3月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 多年以来,藤岛昭一直致力于培养各国留学生,与中国持续交流长达40年,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培育了38名中国留学生,其中3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膺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国国家大剧院就使用了光催化自洁玻璃,可以让其表面永远保持清洁,而透明的光催化涂层则以使镜子不产生雾气。 光催化还可以用在空调过滤器中,分解甲醛等有害气体,最新应用则是疾病治疗,藤岛昭研发的光催化捕蚊器更是已经在疟疾肆虐的地区开始使用。
科学家发明能摸到的3D全息投影 拍虚拟篮球触感宛如真球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看见篮球的3D全息投影已经不稀奇,但如果你能拍打、触摸这个篮球幻像,而且能感受到它的弹性呢?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个工程师团队提出一种新方法,能创造跟全息投影进行物理交互的感觉。 当你用不同力度拍这个虚拟篮球时,你的手掌会感受到不同的弹性力道,就像在拍一个真球,你的手、手指和手腕都会有逼真的触感。 而实现这样宛如科幻片里的互动体验,完全不需要可穿戴或手持外围设备,比传统的VR/AR系统更加轻便。 这项研究的论文题目为《交互式立体显示的伪全息投影和气动反馈》,已发表于WILEY智能系统领域旗舰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isy.202100090 一、三种模式,让虚拟篮球拍起来像真球 如何做到逼真的篮球弹跳触感? 研究团队打造了一个带有气动触觉反馈设备的伪全息投影。 ▲用于交互式立体显示的带有气动触觉反馈的伪全息投影 如图,其开发的系统有3个主要组件,分别是伪全息显示、手势识别模块和触觉反馈设备。这些组件被连接到主计算机,并通过基于Unity平台的内部构建程序进行控制。 其中,伪全息显示基于Pepper的幽灵投影方案,创造了一种物体“漂浮”在空中的错觉;手势识别模块使得用户可用手势与虚拟对象进行交互。 除了视觉反馈外,该系统通过提供触觉反馈来提供更真实的交互感。 其触觉反馈设备名为Aerohaptics,当用户操纵虚拟物体时,该设备使用指向用户手上的加压空气喷射,来复制触摸感觉,同时它还提供位置和强度控制,以适应各种交互场景。 根据全息投影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质,Arduino控制器单元可区分多种操作模式,包括恒压模式、手部标志选择模式和手部跟踪模式。 在恒压输出模式下,无论手的空间位置如何,系统都会向用户提供恒定的气动反馈,即用户会感受到相同的压力。 在手部标志选择模式下,算法可以选择用户手的哪个部分(共6个标志,每个指尖各1个+手掌上1个)是跟踪系统的目标,系统可以准确地提供气动触觉反馈给不同的手部标志。 在手部跟踪模式下,压力基于3D虚拟成像的拓扑与用户手的运动交互,Arduino控制器单元将手指速度值直接映射到压力调制单元,使用户感觉像触碰到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 比如用户试图拍打全息篮球时,将收到与拍打球时“感知”的力度成正比的气动反馈,能感受到球从指尖滚动时“圆圆”的形状,以及球弹回手掌时的弹跳压力变化。 二、定位精准到手指,拍得越重反弹越猛 随后,研究团队用实验展示了其系统的两项功能,即触觉反馈传递的准确定位控制和可调触觉反馈强度。 首先在控制触觉反馈传递的位置方面,系统可控制空气喷射以非常高的精度指向不同位置。 系统中的商业手部跟踪设备可以检测到用户手部的不同位置,包括手指、手掌、手腕等,跟踪系统和气体喷嘴能准确控制触觉反馈的传递位置。 为了证明这一点,Aerohaptics系统被编程为按顺序瞄准用户手上的单个指尖,研究人员在用户指尖上粘了纸条,这样就能清晰看到喷气的位置是否精准。 从上图(d)中可以看到,空气会集中喷在目标手指上,相邻手指上粘的纸条没有受到干扰。 其次,为了提供不同强度的触觉反馈,其系统包含一个气流控制机制,以调节喷到用户手部的空气量。这在很多情况下都很有用。 比如,当用户的手离空气喷嘴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时,触觉反馈的强度可以保持不变;当用户试图迅速猛拍虚拟篮球,会产生更强的触觉反应;当用户拍打幅度很轻时,球的反馈强度也会相应降低。 研究人员在用户的手掌上放了一个力传感器,并记录了触觉反馈的强度,获得的图像结果显示了虚拟篮球三次硬弹跳后气流变化,然后是三次较软的气流,从而致使传递给用户手的力发生了变化。 三、比其他全息显示功能更全 Aerohaptics系统由格拉斯哥大学詹姆斯·瓦特工程学院的Ravinder Dahiya教授领导的可弯曲电子和感应技术(BEST)小组开发。 Dahiya教授说,近年来,触觉反馈和立体显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更接近于与虚拟对象进行逼真地交互。 但当前的触觉技术往往要用到可穿戴或手持外围设备,其高成本与复杂性可能会阻碍该技术的普及。 与其他交互式全息显示相比,Aerohaptics系统能将其他系统实现的360°视角、空中手势识别、触觉等功能合在一起,同时无需用户连接设备。 相对于其他在3D虚拟环境中提供触觉反馈的技术,启动触觉反馈系统拥有反馈定位和强度控制等优势,并保持较低的复杂性和低成本。 结语:未来或引入嗅觉反馈 总体来看,与在虚拟环境中提供触觉反馈的其他方法相比,Aerohaptics系统是一个成本效益高的解决方案,复杂性相对较低。 研究团队正在考虑给系统添加更多触觉反馈功能,比如温度变化带来的感觉,嗅觉反馈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在气流中引入各种气味来提供。随着后续进一步发展,Aerohaptics系统拥有实现多种感官相互作用的潜力。 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相当广阔的探索空间,比如可以为远程电话会议创造更逼真的3D渲染互动,帮医生在虚拟空间执行棘手的操作,或者让医生远程指导机器人进行真正的手术。
165年最强飓风、山火、断电...是时候马住这些抗灾黑科技了
图源Twitter。 作者 | Lexie 编辑 |Lu 如果我们无法及时阻止灾难的到来,那我们至少能对它们的到来更有准备。 前两周美国东部的Henri飓风刚走,这两天被称为可能是“165年以来袭击路易斯安那州的最强飓风”的飓风Ida又登陆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已经全面断电并面临着洪水威胁,许多居民已经接到命令紧急疏散,接下来几天的情况会怎么样还是未知。 这两年来似乎我们的世界进入了一个动荡的状态,不只是新冠疫情,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今年2月德州的大断电、加州和希腊还在蔓延的山火、郑州的洪水… 它们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环境正在急速恶化的现实。就在8月,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气候报告显示到2040年全球气温将比现在高1.5度,比预期快了许多,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旱灾、山火、热浪和极端海平面升高之类的灾害。 图源:IPCC Report 一直以来,包括碳中和等全球都在努力的环保目标更关注的是在长期影响,但如果说最近世界各地的抢险救灾让我们意识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这一领域的科技和过程远非完美。近来出现了许多公司正在改变这一现状,从各个角度改进我们对灾害的预判、反应和恢复能力,也有更多资本融进这一领域,根据Pitchbook数据显示,去年3年内在灾害和紧急情况领域的公司所获得的投资增加了4倍。 01 数据,数据和数据 当救援人员处于危险环境中时,每时每刻情况都可能发生巨变,不管是来自硬件的先导支持还是纯数据支持都会非常有用。 比如最近刚刚完成了550万美元融资的Qwake Technologies就想为消防员在火灾现场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它所打造出的AR系统 C-THRU能够快速扫描并将周遭环境上传到云端,将投影、生命探测器、空气毒性探测器、云计算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头盔内,还有降噪功能让受害者的求救声和队友的沟通都更加清楚,让消防员能够对环境拥有更好的掌握,在大火中占有更多优势,减少伤亡。 图源:qwake technologies Qwake去年获得了美国国土安全部支持的140万美元,还在今年和美国空军达成了合作关系,为特殊行动提供服务。 成立于2012年的RapidSOS则是看到了大多数救援行动中信息不流通的现状,打造出了一个救援数据平台,它不但与约3.5亿用户设备相连能够获得用户准确的地理位置,还和像是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红十字会等组织合作获得用户健康信息, 在关键时刻将包括准确位置、实时健康信息、出事状况等信息及时送到911急救员手中,大大增加呼救者的获救几率。 RapidSOS目前与5000多个公共安全组织合作,救助了约3亿人,每年救援超过1.5亿件意外事故。 图源:RapidSOS RapidSOS在今年2月完成了来自Insight Partners的8500万C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展产品功能和能被分享的数据类型,至今总融资达到了2.05亿美元。 类似的公司还有Cornea,一个将地理、天气、历史灾害等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消防员提供“何时该前进何时该撤退”信息的公司,主要产品有两个,一个是对危险情况进行精准判断的地图,因为周遭的风力和水力等情况都可能加重一场火灾的严重性,消防员要知道何时收手避免人员伤亡, 另一个则是通过地形和植被分析什么区域灭火可能性最大值得继续努力。 这些信息以往只会在消防部门高层被分享,对奋斗在第一线的消防员来说也难以消化, Cornea的技术打破了信息壁垒,让消防员可以看到直观的地图,用已经被分析好的信息及时调整救援行动。 图源: Cornea Tech One Concern 则是正在开发用人工智能对地震和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进行预测的技术,所提供的灾害预测信息详细到局部地区,动态化和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大大加速救灾效率,比如通过对建筑结果和地震活动等信息进行AI训练,这一系统可以提供震后应该先向哪里优先派遣紧急救援人员之类的信息,系统还提供受灾人口的年龄和经济状况等信息帮助灾后重建。 One Concern近年来在日本这一自然灾害高危地区注入了许多关注,从2019年就开始和日本财险合作加码AI技术,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完成了由财险参与的1500万美元和4500万美元融资。 图源: One Concern 在抗灾过程中,将数据分享给大众让他们可以提前准备也十分重要。最近,旧金山的初创公司Firemaps刚完成了由a16z的Andrew Chen领投的550万美元融资,Uber的CEO Dara Khosrowshahi和Addition的 Lee Fixel也参与了投资,它为屋主们提供了更快速和透明的知道自己家在火灾中的“软肋”的技术以尽早准备面对风险。 住在高危火灾区域的居民大多并不知道如何加固房屋减少在火灾中受伤的风险,政府和保险公司又会持续施压让他们尽快采取行动,防备措施包括在房屋的周围放置砾石以建造无火星区,或是保证阁楼通风口和壁板的防火耐高温性都会起到帮助,但要价有天壤之别。Firemaps会派出带有无人机的团队对这些区域的房屋进行勘察,在20分钟内就能生成一个高分辨率且精确到厘米的三维模型,对承包商投标和后续的加固措施来说都更加容易。 图源:Techcrunch 同样在大火上做文章的是BreezoMeter,它正是苹果天气app中空气质量数据的提供者,在7月刚完成3000万美元后推出了Wildfire Tracker,这一能够能够监测火灾发生情况的平台。 图源:BreezoMeter 通过收集传感器信息、卫星图像和本地群众报告,Wildfire Tracker能够生成实时火灾地图并提供空气质量数据,目前用户在BreezoMeter的网站上可以免费查看,未来也将提供更多信息以及API软件和像是汽车制造商等公司合作让火灾信息更快传递给更多人。 图源: Tech crunch 02 技术救命但卖不出去? 虽然这一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也正受到更多资本关注,但它们都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这些公司所面对的受众大多是政府机构,运用科技来提升工作效率向来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许多人表示“可能退休之前都不会看到我们采用任何新科技”。 再次,灾害什么时候会发生本来已经很难以预测了,近两年它们的发生更加无序和突然,比如Cornea在提升产品功能和向政府销售上都采用历史火灾频率和数据做参考,但突如其来的火灾往往会打乱他们的脚步。 这种难预测性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兴趣和资金,往往当灾害发生时资本兴趣高涨,政府也会拨更多成本投资抗灾技术,比如新冠疫情打得全球措手不及,这也能解释去年以来灾害反应领域的资本增长,但当世界趋于正常又有多少投资者仍会保持热情? 这些公司在建产品、求融资、卖产品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管是对创始人的信念还是公司发展都是持久的打击。 面对着这些困难,他们可以从某些角度寻求突破,比如在打造产品上,科技公司的信仰往往是只要建出了一个好用的技术,市场中总会有人买账,而在灾害反应上,这一假设不再为真, 他们需要更深度的思考在前线的救援人员痛点是什么,抗灾机构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同情同理心,比如有些救援人员选择用纸笔而不是电子设备,原因可能是某次出勤的时候电子设备掉链子了导致惨重伤亡,那么如何能够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并清晰传达。 为了容纳并对灾害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反应,这一领域的产品打造也需要更多的深度和广度,周期也往往更长,对创业者的耐心也是考验。 在推销上,许多公司选择优先 推广免费服务来获取政府机构的信任,继而增设付费服务 ;传统广告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也比较小,选择抗灾和政府机构的前高层人员进行口碑传播是更好的渠道;在卖点,将重点更多放在“安全防范”而不是仅限于短暂灾情间的反应和救援也更容易获得更广的受众规模,很多机构和这一领域的风投也认为时刻强调这个世界多么危险的价值主张并不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03 被忽视的“人”元素 在数据之外,实施救援行动的和被救的都是人,他们的常识和应急能力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起到救命作用,这却也是我们目前看到缺失最多的。 在面向被救援者方面,像是Facebook、邻里社交软件Nextdoor和安全警报和紧急事件提醒软件Citizen都能够给公众较好的预警。 由前冥想软件Headspace高管Dan Kessler掌舵的Harbor则是想要培养大多数人对于灾害的自救和反应能力,通过收集来自NOAA、FEMA和USGS等组织的信息,Harbor能够为每位用户判断出所居住地区所面临的潜在危险并提供防灾待办清单,借用类似Headspace的游戏式教学模式,让用户将防灾变成习惯,时刻检查家中饮用水数量、烟雾报警器电池含量、紧急联系人等信息保持更新,重要文件、逃生路线、离线指南和联系方式信息都储存在app中,并提供灾后恢复指南,紧急时刻用户还可以使用一键求助功能,陪伴用户在预防、反应、恢复的各个阶段。 图源:Habor Harbor目前完成了由25madison投资的500万美元融资,董事会成员包括许多防灾和公众安全方面的大咖。 图源: Habor 而在救援者方面,他们对抢险救援的硬知识没的说,但软知识却鲜被提及和重视,这里的软知识指的是在危急时刻和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向遇害者家属传达信息共情的能力等等。 纵览市面上的教育科技公司,都有着非常“实际”的教学目标,比如语言、数学、医学知识… 却并没有很多公司愿意在软知识这一领域开发,而这些却也是救援者所需要有的重要能力,在未来都可能成为教育科技公司关注的重点。 同样的,对灾后救援者和幸存者心理健康和灾难康复的关注目前也并不多,大多由非盈利组织主导,但Risk & Return这家风投则是一个特例,它主要业务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寻找最新的抗灾科技帮助救援前线,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能帮助人们灾后心理重建的项目。 它投资的公司之一是由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脑科学博士Amit Etkin所创立的Alto Neuroscience,研究重点是用人工智能监测人们的脑电波来预测抗抑郁药物是否会起作用,这项技术将为精神疾病处方药开发提供更多的准确性。 Risk & Return还投资了NeuroFlow,一个用测量和大数据来监测患者心理健康的临床技术平台,患者佩带耳机和生物测量传感器将EEG和HRV等数据和行为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及时传给医生进行更好的监测,更加持续和准确地监测能更早抓住心理疾病复发的征兆。 医生会针对患者的不同状态提供定制的康复练习,系统还会自动发送信息激励用户坚持训练,平台上82%的用户看到了抑郁症状的提升,62%的用户在使用第一个月后还在积极互动,目前美国空军和退伍军人卫生管理局以及200多家私人诊所都是它的合作伙伴。 图源:Neuroflow 此外,新冠疫情和郑州洪水等事件都让我们看到,在抗震救灾中来自群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比如: 洪水时期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建立的文档接力传递需要帮助的联系人名单,疫情间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靠记录就诊人员健康状况就建立出了COVID near you这一能告诉你所生活的城市和区域的疫情程度的数据平台, 欧洲火灾中许多人靠自发地理信息(VGI),也就是人们通过移动互联设备自发的贡献地理空间信息,将大火蔓延的信息收集并分享给更多人 许多非盈利组织和救灾组织极其需要帮助,但并没钱雇佣高薪员工,像是诞生于去年的Develop for Good组织就正在将有一身武艺想要为社会做贡献的学生和这样的组织相联系,学生可以从数据分析、工程师、项目管理、UI/UX 设计师中选择职位,已经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救助儿童会等等服务了2.5万个小时,Amazon Web Services还为低收入的志愿者提供经济补助,让他们可以放掉经济压力顾虑放心地做贡献。 图源:Develop for good 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得更加极端,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将看到更多的“黑天鹅”类灾害事件,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我们的灾害反应能力进行严峻考验。 如果我们无法及时阻止灾难的到来,那我们至少能对它们的到来更有准备,为奋斗在一线的救援人员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也为灾后我们的身心健康建好一座城墙
能摧毁全球互联网的“太阳能海啸” 是怎么回事?
凤凰网科技讯 9月3日消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助理教授的一篇新论文详细介绍了太阳超级风暴可能对互联网世界产生的潜在影响。其中提到,特别强烈的太阳风暴可能会对海底互联网电缆造成破坏性影响,而这可能会造成全球断网。 太阳风暴和电网 太阳风暴,也称为地磁风暴,会引起大量的太阳耀斑,从而导致日冕物质抛射 (CME)、 磁场大量排出等离子体。虽然地球的大气层保护我们免受此类风暴的放射性影响,但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电子设备造成严重破坏。 这些太阳超级风暴有可能导致长期停电,因为太阳风袭击地球的磁层,对包括卫星在内的电气设备造成极大损失。32年前,一场太阳风暴导致魁北克地区超过600万人的电力供应中断了9个小时。它甚至通过破坏计算机,使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暂停了三个小时。 “互联网启示录”会是什么样子?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助理教授阿卜杜·乔蒂在她题为“太阳能超级风暴:规划互联网启示录”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假设情景,即在强烈的太阳风暴之后互联网中断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乔蒂指出,基层互联网设施实际上可以抵御太阳风暴。这是因为光纤不受太阳风暴的影响。然而,用于放大海底长电缆中的光信号的电子中继器非常容易受到这些电流的影响,强烈的太阳风暴有可能通过破坏这些电缆来切断全球连接。 在接受采访时,乔蒂指出,当她看到世界对新冠病毒大流行准备不足时,她开始思考太阳风暴对我们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为大规模的太阳风暴做好准备。” 不仅海底电缆容易受到攻击,SpaceX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等服务也特别容易受到太阳超级风暴的影响,因为它们在地球表面上方55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
首款2亿传感器来了!支持像素16合一,米OV谁抢首发?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9月3日报道,三星昨日发布两款最新的CMOS图像传感器(CIS)ISOCELL HP1和ISOCELL GN5。 ISOCELL HP1是业界首款基于0.64μm像素的CIS,可以支持2亿级像素拍摄。ISOCELL GN5则是业内首个采用全向对焦Dual Pixel Pro技术的CIS,能瞬间自动定焦。 “三星一直在开拓超精细像素领域,希望将高分辨率CIS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星电子传感器业务执行副总裁Duckhyun Chang表示,三星将通过ISOCELL HP1和ISOCELL GN5引领下一代移动成像技术的潮流。 一、支持2亿像素拍摄,HP1根据环境光实现像素多各一 ISOCELL HP1传感器能帮助人们在裁剪图片或者调整图片大小时,仍保持图像细节清晰。 通过“像素四合一”后,HP1传感器不但能将分辨率降低到5000万像素,而且还能以8192×6144的像素来拍摄8K视频,并且无需裁剪或缩小整个图像的分辨率。 当人们准备拍摄8K视频时,HP1处理器还将以每秒30帧的速度让视野的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较暗或者无光线的低光摄影环境,ISOCELL HP1通过ChameleonCell像素合并技术,提供2×2像素合并、4×4像素合并或全像素合并。 比如说,在较暗的环境下HP1传感器能通过该技术将16像素合一,从而转换成具有2.56μm大像素、12.5MP的CIS。 新形成的2.56μm像素CIS能更好地接收光线并且拥有更高的光学灵敏度,让人们在室内或晚上也能拍摄较为明亮、清晰的照片。 而在较为明朗的光线条件下,HP1传感器则能以2亿像素来拍摄超高清图片。 二、实现自动对焦,GN5采用三星独家像素技术 与HP1传感器不同,ISOCELL GN5是业界首款集成Dual Pixel Pro全向自动对焦技术的1.0μmCIS,可以大幅提升自动对焦能力。 Dual Pixel Pro全向自动对焦技术可以在每个1.0μm像素内,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放置两个最小的光电二极管,从而识别各个方向的图案变化。 并且,GN5处理器拥有100万个相位来检测多向光电二极管,瞬间完成自动对焦,让用户在明亮或较暗的环境中都能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 不仅如此,该CIS还利用了三星独家的像素技术,这也是业界首次将前深沟隔离 (FDTI) 技术应用于双像素产品。 结语:三星推动CIS技术发展 三星通过发布两款最新的图像传感器ISOCELL HP1和ISOCELL GN5。据The Verge报道,ISOCELL HP1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史以来分辨率最高的手机摄像头传感器。 2013年三星首次宣布其ISOCELL技术,然后基于此技术,三星又在2015年推出了业界首款1.0μm像素CIS,并于2017年推出了0.9μm像素CIS。 这次,三星这款能实现2亿级像素的CIS是否能促进整个CIS行业的技术发展,新的CIS能否和边终端设备一起打造出让人惊喜的产品?我们拭目以待。
当心了!8.8元包邮充电线基本不阻燃:有起火隐患
原标题:存起火隐患!泰尔实验室:8.8元包邮充电数据线基本不阻燃 对于经常网购的同学来说,相信都会在电商购物平台上看到某些相当酷炫的手机充电数据线,不仅自带充电光效,还宣称支持“XX瓦快充”,同时不仅价格便宜,还能享受包邮、加送各种手机配件等活动。 但是如此廉价的产品,你真的敢用吗?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报道,日前,中国信通院泰尔实验室在某网购平台购买了8.8元包邮的充电数据线进行测试,发现充电线质量低劣。 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短路,出现了温度过高的现象,对线材施加火焰,表皮绝缘层迅速燃烧,基本不具备阻燃性能。 将性能优良的充电数据线进行对比试验,放置在同等功率的火焰中燃烧15秒,撤离火焰之后,余焰在几秒或几十秒内熄灭。 另外,使用老旧、劣质充电数据线还存在耐久性差的问题,很可能会在接触点间发生断路,引起短路、充电过载等问题,导致手机无法正常充电,甚至损坏手机内部结构等。 不仅如此,如使用过程中发生过载,导致温度迅速升高,绝缘层将会进入熔融状态。 此类劣质充电数据线的阻燃性能普遍较差,如果附近有木质桌椅、窗帘、书本纸张等可燃易燃物,容易造成火灾险情。 值得一提的是,盐雾腐蚀是一种常见的大气腐蚀,好的数据线应当耐盐雾腐蚀。 老旧、劣质充电数据线金属裸露部分耐腐蚀性能差,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可能生锈腐蚀,导致充电过程中温度过高,烧毁接口。 泰尔实验室通过盐雾实验对比发现,在盐雾环境中放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老旧、劣质充电数据线的两端已被腐蚀,而优质充电数据线则完好无损。 为此,中消协联合中国信通院泰尔实验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充电数据线不要贪图便宜,一定要选择符合标准及专业认证的优质充电数据线,最好使用标配的充电数据线。
碳酸锂价格短期继续看涨 中国国内企业供给不足倒逼扩产提速
据生意社数据监测,本周工业级和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迅猛,上涨幅度更是不断加大。9 月 2 日工业级碳酸锂华东地区均价价格为 122000 元/吨,与周初相比价格上调了 8.93%。 9 月 2 日电池级碳酸锂华东地区均价价格为 128800 元/吨,与周初相比价格上调了 8.97%。生意社碳酸锂分析师认为,目前碳酸锂市场需求十分紧俏,部分企业 9 月的货单都已经谈完售出了。随着下游扩产的放大效应,锂盐需求将会持续增加,预计短期碳酸锂价格仍旧持续上行。 与价格高涨相对应的就是产能的紧缺。安泰科统计数据显示,7 月中国碳酸锂产量 1.9 万吨,环比下降 10%,原因是部分冶炼厂检修。而其下游的磷酸铁锂产能一直在低位徘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贝特瑞、德方、万润等龙头企业都出现降库存的现象,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单月需求量就超出 4 万吨,超出预期的需求量直接导致磷酸铁锂持续紧缺,而大规模的生产可能会在年底或明年初期,短期内无法缓解磷酸铁锂相对紧缺状态。 在产能供给不足、价格持续上行的背景下,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加大在材料的布局。9 月 2 日,天华超净公告称,为不断完善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领域的产能布局,进一步扩大电池级氢氧化锂产能,天华超净与四川省眉山市甘眉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甘眉工业园区”)拟签订项目投资合同,建设年产 6 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线及相关生产设施、配套设施。项目预计总投资人民币 25 亿元。
当屏幕素质卷无可卷 手机厂商还能比拼什么?
如果你有留意近两年手机厂商的发布会,应该会在各家旗舰手机发布会上都有一个「神秘组织」在为其站台—— DisplayMate。 在 2019 年,一加 7 Pro 上那块 90Hz 高刷屏获得了 DisplayMate A+ 级的评级,从此开始 DisplayMate 便活跃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发布会上,为手机屏幕打分。 在此之前,消费者判断手机屏幕好坏的根据还只是单纯地「比数字」:亮度越高越好、分辨率越大越好、色域越广越好。 DisplayMate 评分的流行让消费者在近乎经验主义的「比数字」之外多了一个参考的依据,只是到了今年,这个象征着高品质屏幕勋章的评分也很难让分辨出最好的屏幕。 点开 DisplayMate 的评分表你会发现,DisplayMate A+ 的顶级评级已经不算是罕见,相反没得到 A+ 评级的旗舰手机似乎要更稀有。 在 小米的 11 系列的屏幕评测里 DisplayMate 评价其为「接近教科书级别的显示精准度和性能,在视觉上近乎完美」。 乍一听似乎是个绝无仅有的顶级评价,但如果你再多翻一下 OPPO Find X3 Pro、一加 9 Pro、三星 S20 Ultra、iQOO 8 Pro 等屏幕评测,你都能看到「接近教科书级别」的夸张比喻和 A+ 评级,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主打中端市场的 Redmi K40。 如果说现在的手机圈内卷地厉害,那么屏幕肯定是旗舰手机卷得最凶的部件:刚比拼完分辨率、刷新率,接着就要在亮度、色彩还原度和准确度上较量,手机圈的优胜劣汰法则比任何品类都来得残酷。 如今你已经很难在旗舰手机上面看到一块烂屏幕,当大家的屏幕都同样亮眼时,「能耗」似乎要成为旗舰手机比拼的下一个战场。 01 打破了十数年的传统结构 目前市售的手机之中,三星的 Galaxy Fold3 应该是最接近未来的一个,昂贵的售价注定它不会流行,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三星用它去探索手机的新形态。 Fold 原型机 在三星的构想中,Fold 系列本是三星在 Note 系列之后向更大屏幕手机的一次尝试,在 Fold 研发之初可以看到原型机就是用两台 Note 拼接在一起。 但现在再看 Fold3 会发现,Fold3 上集合了许多走在行业前列的技术,包括柔性折叠屏、超薄玻璃、屏下摄像头、防水转轴等等,更大屏幕好像不再是折叠屏的最终目的,折叠屏像是一块实验田,用来验证和测试各种新「装备」的可行性。 在 Fold3 上还有个不那么容易感知的升级,其内屏用上了三星最新的 Eco² OLED 技术,根据三星给出的测试数据,功耗最高节省了近 25%。 屏幕是公认的手机耗电大户,并且在高分别率高刷新率的趋势下,「好」屏幕加快了榨干电池的速度,因此想要提升手机续航,降低手机屏幕续航显得尤为重要。 Eco² OLED 技术之所以能够大幅降低功耗,关键在于它改变了 OLED 屏幕保持了十几年的传统三层结构——去掉了中间的偏振片层,让屏幕提亮的同时还更省电。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偏振片,相比起 OLED 屏幕,偏振片在 LCD 屏幕的应用会更为人熟悉。 当你将一块 LCD 屏幕拆开时,你通常都会得到两块看起来灰灰的偏振片,正常情况下这两块偏振片会以九十度旋转重叠,这样屏幕背板的光会被两块偏振片完全遮挡,得到漆黑的画面。 LCD 的光路很曲折 而 LCD 屏幕的成像原理,就是在两块偏振片中间加入一层液晶分子,用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扭动来让光线「逃出」偏振片的遮挡,点亮屏幕显示出影像,这时候再加上彩色滤光片,便可以得到彩色的影像。 对于 OLED 屏幕而言偏振片的作用就大不相同,OLED 屏幕的特性是每个像素都能独立发光,因此不需要在后面加一块背光面板,控制光线强度也不再需要借助偏振片的阻拦,只要控制每个独立像素的发光强度即可。 不过厂商发现,摘掉偏振片后 OLED 屏幕有个严重的问题——太反光了。 由于 OLED 膜层使用的阴极材料常常是镁银合金等金属材料,在镀层过后整块屏幕就像是一块镜子(或者说保温壶的内侧),非常容易反射环境光,使得 OLED 显示的对比度大大降低。 于是厂商便在屏幕下加入一片圆偏振片,当外界光线进入屏幕被反射时,反射光的偏振方向与偏振片垂直,不能通过偏振片射出屏幕,从而将反射光消灭在屏幕内部。 简单来说,OLED 的偏振片就是为了减少外界光的反光而加入的,那么三星的 Eco² OLED 将其摘掉,手机不就「亮瞎」用户的眼睛了? 02 Less is more 三星在介绍 Eco² OLED 技术时提到,他们采用了新的技术封装 OLED 屏幕,使之可以在 OLED 层大幅减少屏幕的反光,但关于具体技术细节没有透露太多。 根据 Omdia 的分析师 David Hsieh 猜测,三星很有可能采用的是 COE 技术(Color On Encapsulation),在 OLED 上镀一层彩膜来吸收反光,从而取代偏光片。 其原理主要是在去除了偏振片后,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 OLED 亚像素层镀上一层彩膜用作滤光,当彩膜遇到反射光线时能将其拦截并吸收。 除了三星以外,目前京东方、天马等屏幕供应商也都在研究自家的无偏光片封装技术,力求在 OLED 屏幕形态上有所突破,为什么大家都要和偏光片过不去呢? 以 Fold3 为例,根据三星实验测得,摘掉偏光片后 Fold3 的屏幕透光率提高了 33%,直观地体现在了屏幕亮度的提升上。 这是因为偏振片本身的透光性并不强,如果 OLED 需要高亮度适应强光环境,就必须使用更高的功耗发光弥补光通过偏振片时的衰减。 因此在同等亮度下,无偏振片的功耗要明显更低,这是来自物理层级的胜利。 摘掉偏振片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让手机的屏幕更薄。OLED 屏幕使用的圆偏振片的厚度一般在 100 微米左右,而由于 COE 技术只是一层镀层,厚度往往能控制在 10 微米,能有效降低厚度。 屏幕更薄,其折叠起来的弯折半径也就越低,不容易形成褶皱和折痕,可以说这是面向未来折叠屏时代的屏幕技术。 另一方面,透光率大幅增加的屏幕也有利于屏下镜头技术的发展。 我们在《屏下摄像头终于能用了吗?》一文中曾介绍过,约束屏下镜头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镜头的进光量太低,当屏幕的透光率得到提高,屏下摄像头的实用性也将得到增强。(虽然目前三星的屏下表现还很一般) 03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提亮手机屏幕是一个矛盾的过程,用户们既想要更高的亮度,又不想牺牲续航作为代价,厂商只好从显示原理、材料和结构入手,解决这个鱼和熊掌兼得的问题。 苹果在 Apple Watch Series 5 用上了 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技术,支持自适应调整 OLED 屏幕的刷新率,当画面静止不变时最低可以达到 1Hz,相应的技术也被用在了三星 Note 20、OPPO Find X3 Pro 等顶级屏幕上。 小米 11 在去年发布时着重提到其用上了三星 E4 发光材料屏幕,相比 E3 发光材料功耗能降低 15%,并且峰值亮度、对比度都有提升,让消费者第一次关注到屏幕材质对显示的影响。 然而小米 11 独领风骚不到一年,iQOO 8 Pro 便宣布用上了三星新的 E5 发光材料,理论功耗要更低 25%, 除了换上新材料外,iQOO 8 Pro 还对手机屏幕做了处理,在屏幕封装之前在屏幕上用低温光刻工艺制作了一层微棱镜,每个像素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折射后更加聚焦,使得屏幕更亮更通透。 如果将现在的手机和 10 年前的 iPhone 4S 相比,你会发现两者的续航能力并没有飞跃般的提升,都是需要一天一充甚至一天两充,因此,很多人在抱怨手机宣传的功耗降低都是虚假宣传。 与此同时很少人提到的是,今天的手机相比过去多了太多的功能,屏幕快要占据整个手掌,分辨率刷新率激增,CPU 算力几乎过剩,而续航依然能够维持够用的水平,这都是每次「降低 10% 功耗」积累下来的结果。 从过去来看,新的显示技术的落地常会伴随着手机形态的改变,正如 iPhone X 时期柔性屏封装技术让全面屏设计兴起,三星这次的无偏振片封装技术很可能会推动屏下摄像头以及折叠屏技术成熟。 新的需求会引爆新的技术,新的技术又将引导新的需求,如果你觉得现在手机的形态都太无聊了,请给点耐心再等等,因为一场新技术卷起的变革之风已逐渐成型。
iPhone 13能直接卫星通信?美媒:没那么神奇,只是提供应急功能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苹果公司即将发布的新手机iPhone 13传闻可以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引起全球科技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手机直连卫星”当真这么容易吗?该消息很快遭到多方质疑。 美国CNET科技资讯网站9月1日称,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预测,即将发布的iPhone 13将支持低地球轨道卫星通信连接。“即使在没有4G或5G网络的环境下,用户只需打开iPhone 13的卫星通信链接,就通过手机搭载的卫通模块来通话和接发消息。”他还透露,最有可能与苹果公司合作的卫星通信公司是Globalstar,该公司是专注于提供高速互联网和其他服务的卫星网络企业之一,在近地轨道上拥有24颗卫星。号称有实力同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星座分庭抗礼。 然而,美国CNBC网站等多家媒体纷纷对此提出质疑。报道称,Globalstar公司并没有回应iPhone 13变身“卫星手机”的传闻。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该手机的卫星功能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它并不会取代现有通信网络,而只是提供应急功能。比如在荒郊野外或缺乏WiFi和移动信号的环境下,用户可以用有限的卫星通信功能报警求助。 据介绍,关于iPhone 13的“卫星手机功能”,其实是指苹果公司拟推出的Stewie卫星短信工具,界面设计类似“紧急SOS通话”,用户通过它发送的消息将会推送到提前设置好的紧急联系人手机。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紧急联系人开启勿扰模式,该消息也会发出紧急提醒。此外,它还能提供用户位置等关键信息,方便应对紧急情况。彭博社透露,新苹果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并非全球均可使用,它将取决于“当地法规是否允许”和“卫星位置是否覆盖”。 一名通信专家9月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卫星通信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可以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现有的海事卫星电话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卫星通信对地面接收器的要求很高,SpaceX公司的“星链”就需要通过专门的卫星接收器才能上网。他举例说,这就相当于要将粗大的海事卫星电话天线整合到小巧的iPhone手机里,在技术上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黄伟南 朱冠羽)
除了自研芯片还有德味调教 vivo X70亮点预测
近日vivo官方宣布了备受关注的vivo X70系列机型将于2021年9月9日正式发布,作为vivo与蔡司合作以来的第二个X系列机型,vivo X70系列将会在影像方面带来哪些技术创新可谓是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下面便结合目前vivo官方微博所透露的信息,预测一下vivo X70系列都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vivo X70系列将于9月9日正式发布 从底层改善成像质量 蔡司光学镜头 在手机摄影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随着智能手机主摄传感器在尺寸上的发展遭遇瓶颈,智能手机行业内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于手机成像画质具有直接影响的镜头光学模组方向。 蔡司光学镜头预热海报 根据vivo官方微博透露的信息,vivo X70系列将会进一步加强与蔡司的合作,在vivo X70系列中应用源自蔡司的光学技术。蔡司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光学大厂,其在镜头光学设计方面拥有十分深厚的技术积累,因此来自蔡司的光学技术将会为vivo X70系列带来哪些成像效果上的提升便十分值得期待。 蔡司光学镜头 同时除了光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之外,对于普通用户而言vivo与蔡司在影调、算法方面的合作也同样值得期待,特别是在两者于vivo X60 Pro系列上合作打造的经典蔡司Biotar镜头效果基础之上,又会在vivo X70系列中复现哪些经典的蔡司镜头效果十分令人感到好奇。 让拍摄更微 微云台技术再创新 从vivo官方发布的预热海报信息中,可以发现vivo X70系列将在除了搭载微云台技术之外,同时搭载其它新的创新型防抖技术。并将有可能会带来全面的手机摄影防抖体验提升,从而改善用户的日常拍摄体验。 搭载微云台技术 更澎渤的算力 vivo自研影像芯片 今年来随着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主摄传感器像素的不断攀升,智能手机的处理器面临着巨大的运算压力。根据目前已经曝光的信息,vivo X70系列的部分机型将会搭载vivo最新自主研发的vivo V1专业影像芯片。 vivo V1专业影像芯片 一般而言通过搭载独立的影像芯片可以极大地提高手机的摄影算法运算速度,从而采用更为强大的影像算法,同时降低手机在进行计算摄影运算时的手机功耗,改善手机在摄影体验中的续航表现。因此本次vivo X70系列在搭载了vivo V1专业影像芯片之后,影像体验会有哪些提升便成为了大家所关心的一大话题。 传递光影 独特云窗设计 通过vivo X70系列的预热宣传片可以看到,vivo X70系列的超大杯机型将会采用一种全新的后置摄像头模组外观设计。可以看到这一被称为“云窗”的设计似乎具有一种镜面效果,可以呈现机身对面的光影。 独特云窗设计 同时,从视频中可以这种设计能够很好地减弱机身后置摄像头模组凸出所带来突兀感,vivo | ZEISS Co-engineered的标志也被非常明显地凸显了出来。 总结 从目前官方曝光的信息来看,vivo X70系列将会在影像方面带来全新的技术突破,或许能够解决多种长期以来困扰用户的手机摄影体验难题。当然,关于vivo X70系列的具体信息还要等到发布会上才会揭晓,让我们共同期待9月9日晚的vivo新品发布会。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