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哈勃太空望远镜出现故障 NASA称已找到问题所在
IT之家 7月15日消息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已经服务 30多年,但其正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一个技术故障已经导致其处于安全模式超过一个月。周三,美国宇航局表示,可能已经追踪到了问题的来源。 哈勃团队一直在研究哈勃太空望远镜中的有效载荷计算机(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硬件)可能是内存问题的潜在来源。“一系列多天的测试,包括尝试重新启动和重新配置计算机和备份计算机,都没有成功,但从这些活动中收集的信息使哈勃团队确定,问题的可能出在电源控制单元(PCU)上,”NASA 说。 与有效载荷计算机一样,PCU 是哈勃科学仪器指令和数据处理单元的一部分,PCU 负责为计算机及其内存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来源。 NASA说:“团队的分析表明,要么来自调节器的电压水平超出了可接受的水平(从而使二级保护电路跳闸),要么二级保护电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退化,并停留在这种抑制状态。” 哈勃配备了很多备份系统,包括一个备份 PCU。周四,美国宇航局将尝试切换到其他硬件,以努力恢复望远镜的正常运行。自从 6 月 13 日问题出现以来,哈勃的科学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IT之家了解到,如果该计划奏效,可能仍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使望远镜恢复运行。人们一直在关注这个望远镜,它是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的一个联合项目。哈勃的继任者,被拖延了很久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目前仍然在地球上,可能在 10 月发射。 哈勃望远镜已经经历了许多技术故障,希望它还能挺过这次最新的故障。 原标题:NASA 已基本确定哈勃太空望远镜故障原因:问题出在电源控制单元
NASA已基本确定哈勃太空望远镜故障原因 问题出在电源控制单元
IT之家 7 月 15 日消息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已经服务 30 多年,但其正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一个技术故障已经导致其处于安全模式超过一个月。周三,美国宇航局表示,可能已经追踪到了问题的来源。 哈勃团队一直在研究哈勃太空望远镜中的有效载荷计算机(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硬件)可能是内存问题的潜在来源。“一系列多天的测试,包括尝试重新启动和重新配置计算机和备份计算机,都没有成功,但从这些活动中收集的信息使哈勃团队确定,问题的可能出在电源控制单元(PCU)上,”NASA 说。 与有效载荷计算机一样,PCU 是哈勃科学仪器指令和数据处理单元的一部分,PCU 负责为计算机及其内存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来源。 NASA 说:“团队的分析表明,要么来自调节器的电压水平超出了可接受的水平(从而使二级保护电路跳闸),要么二级保护电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退化,并停留在这种抑制状态。” 哈勃配备了很多备份系统,包括一个备份 PCU。周四,美国宇航局将尝试切换到其他硬件,以努力恢复望远镜的正常运行。自从 6 月 13 日问题出现以来,哈勃的科学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IT之家了解到,如果该计划奏效,可能仍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使望远镜恢复运行。人们一直在关注这个望远镜,它是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的一个联合项目。哈勃的继任者,被拖延了很久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目前仍然在地球上,可能在 10 月发射。 哈勃望远镜已经经历了许多技术故障,希望它还能挺过这次最新的故障。
欧盟2035年将停售燃油车 全面向纯电动汽车转型
欧盟周三宣布了一项史上最为激进的减排方案,目标计划到2035年停止销售燃油车,这将全面加速欧盟向纯电动汽车的转型。 欧盟委员会表示,它将要求汽车行业到2030年将新车的平均排放量削减55%;到2035年将新车碳排进一步减少到100%。这意味着从2035年起注册的所有新车必须为零排放车辆。 欧盟最新的碳排放目标在2018年底设定的减排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飞跃,欧洲还希望在2050年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英国也已经做出类似的承诺,去年宣布将从2035年开始禁止销售新的燃油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化石燃料经济的时代已经达到极限,我们希望留给下一代一个健康的星球,让他们同样享受经济增长和就业。” 但欧盟的新规则生效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这项计划仍然需要等待欧盟议会的批准。 为促进向电动汽车的转变,欧盟还提出了一项激进的电动车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欧盟委员会表示将要求27个欧盟成员国扩大汽车充电能力,主要公路每60公里就要安装一个充电点,并进一步提高汽油和柴油的最低税率。 “这对汽车行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新的欧盟规则将使电动汽车更加普及,并极大地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游说集团运输与环境执行董事威廉·托德斯(William Todts)表示。 “这项新的规定与欧盟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高度一致,汽车制造商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帮助解决气候危机。”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Denis Depoux)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35年虽然不是近在咫尺,但汽车厂商仍需要有危机感。未来十年里,我们将不仅仅需要削减燃油车的数量,还需要提倡移动出行的理念。” 汽车工业在欧洲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GDP总值的7%,并为欧洲提供了1460 万个工作岗位。但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不断增长,占到碳排放总量的超过五分之一。 近几个月,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宣布了增加电动汽车产量的计划。拥有奥迪和保时捷等品牌的大众汽车周二表示,希望到2030年,把电动汽车占其销售份额提升到一半;到2040年,计划在其主要市场仅销售零排放汽车,包括美国和中国市场。 福特宣布计划到2030年仅在欧洲销售纯电动汽车。雷诺、沃尔沃、宝马和戴姆勒已都公布了各自的电动车增产计划。 尽管如此,分析师认为,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仍需要加快实现电气化转型的计划。巴克莱分析师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监管机构要求的变革计划对于汽车制造商很重要,汽车厂商正在利用他们销售传统燃油车的利润来资助电动汽车的研发。” 大众汽车财务主管阿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周二表示,该公司的内燃机业务将有助于产生利润和现金流,以支撑对软件、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生产平台的投资。大众汽车已拨款730亿欧元,来支持到2025年用于开发电动车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 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宣布了激进的电动车电池生产计划,将在法国建立两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工厂,两座工厂将分别为汽车制造商雷诺及其竞争对手Stellantis提供电动汽车电池。 雷诺集团CEO卢卡·德·梅奥(Lucas de Meo)表示:“雷诺将确保在2030年前,在欧洲生产100万辆电动汽车。” 上个月,雷诺与已经与中国能源科技公司远景动力进行战略合作,远景动力获得雷诺5年40GWh(吉瓦时)至120GWh的动力电池订单,支持雷诺全面电动化战略。到2030年,远景动力位于法国杜埃的超级电池工厂将实现年产能24GWh,并具备实现40GWh的扩容潜力。 特斯拉在德国柏林郊外格伦海德(Gruenheide)的欧洲新工厂也已经准备就绪,但由于环保组织对该工厂的不满,迫使原计划于今年7月的生产推迟至年底。柏林工厂将生产特斯拉的Model Y车型。
别慌!有些体检指标异常不是病,可能不用治疗!但这些异常需警惕
定期体检能让人们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但有时候检查报告上的一些“字眼”却会让不少人心情忐忑。这都是啥意思?需要治疗吗? 事实上,体检报告中有些异常结果,并没有你想象得严重,有些甚至不需要治疗。 “心脏早搏” 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无需担心 2021年3月4日,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上,由中华医学会等发布的《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几乎90%的健康人群和心脏疾病患者均可出现早搏。 《指南》指出,如果是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首要处理是按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标准治疗。 “颈动脉斑块” 轻微斑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解决 40岁以上的人在体检报告中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和“颈动脉狭窄”等字眼,患者第一反应就是“听说颈动脉斑块很危险,能不能缩小或者消退?” 对此,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小梅2019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遇到颈动脉斑块先不要慌张,首先是查找一下导致斑块出现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如果只是发现轻微斑块,比如只有1~2个硬斑块,且血管狭窄面积也不超过50%,患者可以通过加强锻炼、多吃蔬菜少吃肥肉和动物肝脏等改善生活方式的办法,预防斑块体积增大、破裂,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特别提醒患者,绝大多数斑块都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只有斑块长到一定程度,导致血管重度狭窄或者完全闭塞,严重影响脑部供血,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转氨酶升高” 偶然的升高未必肝胆问题 在抽血检查化验单中,我们总会看到“转氨酶↑”字样,大家就立刻紧张起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2021年4月在刊文指出,转氨酶是十分敏感的指标,服用某些药物、饮酒、熬夜或剧烈运动等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在停药或休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但如果转氨酶持续增高,就要怀疑是肝胆疾病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轻中度脂肪肝” 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缓解 脂肪肝经常见于体检结果的诊断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2021年4月在刊文指出,如果在B超检查报告上显示有“肝脏回声增强”的字样,意味着提示脂肪肝。医生会根据超声的回声强度的不同,又将脂肪肝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轻到中度的脂肪肝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善,重度脂肪肝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肝血管瘤” 良性疾病,无症状定期观察即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2021年4月在刊文指出,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疾病,无症状肝血管瘤只要定期观察就可以。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出现腹胀、便秘等不适,需手术治疗。 还有一种叫“肝血管肉瘤”。虽与肝血管瘤只有一字之差,但肝血管肉瘤,却是恶性肿瘤,且进展很快。一旦发现需尽快进行检查治疗。 “胆结石” 没症状定期检查就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2021年4月在刊文指出,胆汁的成分如果出现了异常,就会沉积生成胆结石。如果胆结石没有症状可以定期检查。 但如果结石导致胆囊炎频繁发作、单个胆囊结石直径大于1cm或者合并胆囊息肉者,均应尽快去肝胆外科就诊;定期检查非常重要,胆结石患者一般半年体检一次比较合适。 “肝囊肿” 小于10cm且没症状不用担心 大家只要看到体检报告上出现“囊肿”二字,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是不是得了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2021年4月在刊文指出,事实上,肝囊肿属于良性疾病。只有当肝囊肿的直径达到10厘米以上,同时,患者出现了肚子胀、大便不畅等症状的时候,才需要引起重视,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前列腺钙化” 一般没症状不用恐慌 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2018年在刊文指出,前列腺钙化,就好比手划破了一个小口子,感染了炎症,炎性反应后留下了疤痕。前列腺钙化就是前列腺炎后留下疤痕。看到前列腺钙化不用恐慌,这证明了曾经得过前列腺炎,大多数人检查出来时没任何症状和体征。 这时临床上一般是不予以特殊处理的,定期复查即可;但如果当下有前列腺炎症状(如尿频、尿急、尿不尽、会阴不适、腰酸腰痛等),就按前列腺炎来治疗。 “甲状腺结节” 九成都是良性,定期检查即可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2018年在刊文指出,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大约为50%,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有甲状腺结节。其中80%~90%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属于甲状腺组织增生和退行性疾病,不属于是肿瘤。还有一部分是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以及甲状腺腺瘤,都属于良性结节。只有大约有10%的结节是恶性的。 如果发现良性结节,不影响美观,又无憋气、吞咽困难等症状,基本可以不用处理,定期进行体检、甲状腺功能测定和超声检查,每年随访1次,持续至少3~5年。 “盆腔积液” 生理性的可以自行消失 不少女性做妇科B超时发现盆腔少量积液,就以为自己有盆腔炎。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宋志娇2016年在刊文中指出,盆腔积液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生理性盆腔积液常见于经期或排卵期,多数无症状,可自然消失,不必进行治疗;病理性盆腔积液见于盆腔炎或腹腔脏器有炎症时,一般会有下腹坠胀、腰酸、腹痛等不适感,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乳腺增生” 并不是疾病,不需刻意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邵志敏2011年在刊文指出,乳腺增生并不是疾病,而是乳腺生理性变化,很少发生癌变,也不需要刻意治疗。乳房出现周期性胀痛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 简单说,雌激素会使乳腺的腺体、腺管增生,而孕激素会促使它退出复旧,所以乳腺每个月都会经历增生和复旧的过程。建议35岁以上有乳腺增生者,每年做1次钼钯检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 如果无症状,不用过度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白杨2014年在刊文中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检出率达80%~90%。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对于只是体检胃镜报告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而本身无任何症状的人而言,无须治疗。假如有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或恶心呕吐等,则需对症治疗。
吃了这么多年的方便面,终于知道它为什么是弯的了
煮沸、下锅、再加上灵魂——火腿肠和鸡蛋,只要三四分钟一碗泡面就完成了。 迫不及待地把面条捞起来,用力吹了吹,然后猛吸一口——嗯,还是童年的味道。 还记得小时候,一闻到方便面的香气,就会馋得流口水,同学之间甚至还流传着工人熬夜织方便面的传说。 为什么要把方便面做成弯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你。 弯这件事,是天生的 长大成人的你现在肯定已经明白,方便面并不是用毛衣棒织出来的。毕竟,仅2020年一年,全球就大约吃掉了1166亿份方便面,织面工哪怕是天天996拼命工作,也赶不上人们吃面的速度。 那么,方便面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与普通的面条一样,方便面首先需要经历的是和面环节。 面粉的特性对方便面的品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拿面粉中的蛋白质来说,其含量越高,煮出来的方便面就越硬,色泽也会更暗。 除了面粉与水之外,和面过程中还会加入食盐、食用碱、复合磷酸盐、增稠剂、乳化剂等辅料,来提高方便面的品质。方便面之所以如此弹嫩爽滑,让我们吸溜地停不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复合磷酸盐、瓜尔胶(一种增稠剂)等加工辅料。 方便面和面过程 / Insider 充分的和面以及熟化后,这些面团将会被反复压平,最后变成只有几毫米厚的面片。 不同包装的方便面,制作的面片厚度大不相同。 为满足冲泡即食的需求,杯装方便面的面片厚度大约只有0.3毫米,而煮食型的袋装油炸方便面的面片厚度则略高一些,大概是1-2毫米。 方便面复合压延环节 / Insider 不过,上面的几个步骤,与直筒挂面的制作工艺没有太大的区别,让方便面真正变弯的关键还是在于切条折花环节。 这是一个切条折花装置,当薄如蝉翼的面带通过这里时,它首先会被切成宽度一致的面条,随后经过一个长方形的成型导箱。在这里,面条会与导箱内前后壁发生碰撞,然后开始变得卷曲起来。 切条折花过程示意图 / 白宝兰, 刘妍, & 李想. (2017). 食品工艺学.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但,这还不够。 成型导箱的下部放置着一条可以调速的“传送带”。这条“传送带”的运输速度大约只有面条产出的速度1/8-1/6。因为存在着速度差,面条在出口处堆积,因而形成了波浪纹的形状。 速度差限制了面条的伸展,迫使面条发生弯曲 / YouTube@Best Ever Food Review Show 为什么方便面这么弯 在1958年,第一款鸡汤方便面被发明时,它的样子就已经是弯曲形状。尽管如今的制作工艺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绝大部分方便面却依旧继承了这种传统。 为什么非要费劲地让方便面变弯呢? 首先,当然是为了好看,独特的“烫发造型”能够让方便面在一众面条中脱颖而出,让人对它过目不忘。不过,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接下来的制作与运输过程中发挥不少的作用。 在被做成波浪造型后,方便面需要放入长方形的蒸箱中进行蒸煮,这一步是为了将面条由生变熟,方便我们后期食用。 如果方便面没有被“掰弯”,而是选择做“直面”,在生产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更长的蒸箱。 而更大的麻烦在于并排的直型面条在蒸煮时容易黏结在一起。煮过挂面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当我们在下面时,总有那么几根面条会难舍难分,不易煮熟,咬一口甚至还能看到面条里的白芯,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把它们舍弃。 而方便面几乎没有这种烦恼,弯曲的造型给予了面条与面条之间足够的空隙,这让水汽能够四处活动,面条在快速煮熟的同时,也不易黏结。 同样,在脱水干燥环节,无论是选择油炸还是风干等方式,方便面的空隙让水分更快地溢出。 特别是对于油炸方便面来说,缩短油炸的时间,有利于减少油量的吸入。 现在,香脆的方便面终于要被打包了。相比于直型面条,方便面的长度大约缩短了2/3,省去了不少包装的成本。对于连配料里的牛肉粒都要斤斤计较的生产商们来说,又怎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另外,生产商们也不用担心方便面会在运输途中碎成渣,产生太多损耗,因为众多弯曲的结构增强了方便面的抗压性。 与上面的生产环节一样,做弯的方便面,创造了大量的空间,这让面条与汤汁充分接触的同时,也能让它快速被煮熟。毕竟煮的时间太久的话,你可能就会失去耐心。 哧溜一声,面条下肚,一口满足。 细心的你会发现,相比于直型面条,方便面的弯曲形状,让我们更有效地捞到面条,我们不必担心它会滑落,溅自己一脸的汤汁。某方便面生产商宣称,这是因为方便面的“几”字型增加了叉子和面条间的阻力。 不得不说,方便面的弯曲设计蕴含着不少的精巧之处。不过,也有方便面生产商试图打破这种“方便面只有弯的”认知。2010年,有品牌曾推出“直面”方便面产品,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遗憾的是,这款产品在市面上已经销声匿迹。 看来,方便面还是弯的好。
号称澳洲史上最大的恐龙出场 但远不及中国的
在长达几十亿年的地球生命演化历程中,有一种生物称霸地球一亿多年,它就是恐龙。 就在上个月,国际著名期刊《同行评议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古生物学与进化科学论文,题为《澳大利亚白垩纪中期一种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南方泰坦巨龙》,文章认定2007年出土的一种恐龙化石是澳洲史上最大恐龙,而且是个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南方泰坦巨龙”,宣称这也是全球15种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和埃罗曼加自然历史博物馆,也发表了相同内容的公告。 南方泰坦巨龙身体最长可达30米,相当于一座篮球场大小,而身高高达6米,差不多有两层楼高。 我们知道,世界上现存的最大陆栖哺乳动物是大象。这是因为,动物身体过大可能会导致骨架不能支撑其自身的重量,内脏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被耗散、氧气难以在体内运输等等。那么,同样生活在陆地的巨龙,它们为何可以生存呢? 科学家发现,恐龙的骨架是空心的,非常轻盈。与实心的骨架相比,空心骨架的强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相同体积下,恐龙的重量要比哺乳动物轻得多。 另外,科学家认为远古的恐龙一套气囊系统。虽然体积越大的动物对氧气的需求就越大,但因为气囊系统的存在,恐龙对空气中氧气的吸收效率要相对更强。 并且,空气和身体的接触面积也因为气囊的存在而变大,所以身体内部的热量可以通过气囊中的空气排出来,解决了散热的问题。 恐龙作为古生物界的“明星”,每一次新发现的恐龙化石都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澳大利亚已发现的恐龙很少,所以每每那里发现恐龙化石,自然而然会引发关注。 但其实,这条称为澳洲史上最大的恐龙,复原后也只有30米左右。而我国不乏有40米左右的恐龙,这才是真正的“最大之一”。
中国科学家发现黑洞吸积流风存在的直接观测证据
IT之家7月15日消息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网站,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并利用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发现了黑洞热吸积流中存在风的直接观测证据。 IT之家了解到,该成果近日发表在了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据介绍,宇宙中几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黑洞周围的气体在黑洞引力的作用下朝黑洞下落,形成黑洞吸积盘。吸积盘会发出强烈的辐射和物质外流,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中拍到的辐射就是源于吸积盘。黑洞吸积是研究活动星系核、伽马射线暴等重要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理论基础。 根据其温度不同,黑洞吸积流分为“冷”、“热”两种,宇宙中大部分黑洞周围是热吸积流。热吸积流中是否存在风曾经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问题。十年前,上海天文台课题组完成的理论研究证明,热吸积流中存在很强的风。这一结果被同行专家称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它不仅决定了天文学家们如何理解黑洞的观测结果,还被认为是影响整个星系演化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这种风的观测信号比较弱等因素,直接观测证据一直非常欠缺。合作团队最近通过分析一个典型存在热吸积流的黑洞 ——M81*—— 的高分辨率 Chandra 光谱,发现了铁元素的红移以及蓝移的拉曼阿拉法发射线。 观测数据表明,这些发射线是从速度约每秒 3000 公里的外流(风)中发出来的,而且这些外流的温度为 12keV。为理解这些观测结果,合作团队对 M81 * 的热吸积流的风进行了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依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吸积流的风产生的发射线的性质,发现与观测结果非常吻合(如图所示)。这一结果证明 M81 * 中的确存在很强的风,首次发现了热吸积流中风存在的直接观测证据,验证了热吸积流理论预言的结果。
iPhone 13备货量暴涨1500万部!苹果冲击2.5万亿市值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15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要求供应商将iPhone 13系列产品的备货量提升到9000万台,较2020年iPhone 12系列的备货量提高了20%。随后,苹果在7月14日的股价上涨了2.5%,到达每股149.21美元,创历史新高。目前,苹果公司的总市值近2.5万亿美元。 ▲苹果7月14日至7月15日的股价变化图 此前,苹果每年生产的iPhone新品备货量大约保持7500万台左右。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增加新品备货量的消息传出后,不但苹果自身的股价上涨,同时其供应链厂商的股价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人们也因此重新提高了对苹果新品的关注度。 一、5G成为换机的关键动因,苹果将“接手”华为市场? 据相关行业人士表示,虽然苹果已经要求供应商生产多达9000万台iPhone 13系列新品,但实际的生产数量可能会比9000万要少几百万台。 据悉,苹果认为5G将成为用户选择更换产品的关键动因,iPhone 13将是苹果推出的第二款5G手机。此外,随着美国线下商场的重新开放,疫情之后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也将得到一定释放,这也可能是苹果增加新品备货量的原因。 而其他人表示,苹果增加出货量的原因也有可能与华为有关。当华为因贸易战影响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时,苹果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新品的销售量也可能随之增加。 二、供应链公司股票大涨,新品发售已成亚洲产业链的盛事 据彭博社报道,行业内传出苹果将增加iPhone 13备货量的消息后,iPhone 13系列产品的供应链厂商公司股价都有所上涨。与此同时,花旗集团上调了对苹果的利润预期。 台积电的股价上涨了1.3%;台湾连接器和电源组制造商正崴精密(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的股价上涨了9%;镜头制造商大立光电(Largan Precision Co.)的股价上涨了2.4%;日本电子元件制造商阿尔卑斯阿尔派(Alps Alpine Co.)的股价上涨了3.5%;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 Corp.)的股价上涨 2.6%。 ▲正崴精密7月13日至7月15日股价变化 据悉,苹果的“超级”订单让iPhone系列的新品发布成为各亚洲供应商的年度盛事。亚洲供应商都需要提前几个月为此规划生产计划。也因此,尽管“缺芯潮”已经蔓延到全球各处,但预计不会影响iPhone 13系列的生产。 在组装方面,鸿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将负责所有6.7英寸iPhone 13 Pro Max的生产。鸿海精密与立讯精密(Luxshare)合作负责6.1英寸 iPhone 13 Pro的生产。鸿海精密将与和硕(Pegatron Corp)共同负责6.1英寸iPhone 13的生产。此外,和硕还将负责组装所有iPhone 13系列5.4英寸手机的生产。 除此以外,为解决Mini LED供应问题,苹果将新款MacBook Pro和Mini LED的组装订单交由立讯精密与台湾表面黏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 Corp)共同负责。台湾表面贴装技术公司此前曾主要负责iPad Pro的组装订单。 三、延长电池寿命,iPhone 13系列将搭载LTPO屏幕 知情人士表示,今年iPhone 13将在屏幕、摄像头和芯片方面有重要改进。 据报道,今年的iPhone 13系列将会有一个机型配有LTPO屏幕(low-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该显示器可以根据显示的内容改变其刷新率。此前,苹果一直在Apple Watch上使用该类显示器。当屏幕一直亮屏时,LTPO屏幕可以降低屏幕的刷新率,以延长电池的寿命。LTPO屏幕并不是一项新技术,OPPO、OnePlus和三星早已经在他们的旗舰手机中配备了LTPO屏幕。 此次苹果搭载LTPO屏幕的新款iPhone还将使用IGZO(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技术,该技术可以提高电源效率和屏幕响应速度。 在摄像头方面,苹果此次把相机升级的把重点放在更先进的视频录制功能上,例如改进光学变焦功能。此外,苹果计划缩小前置摄像头和面部识别传感器(face unlock sensor)“刘海”的尺寸,并且计划在明年进一步缩小这两个零件的尺寸,最终让手机的屏幕更加完整。据悉,苹果已经为今年的iPhone 13系列增加了屏下指纹技术(an in-display fingerprint scanner),但这一功能可能不会出现在iPhone 13系列上正式使用。 在芯片方面,iPhone 13的芯片将采用6个CPU内核、5个GPU内核的架构。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计划更新目前所有当前型号,包括5.4英寸和6.1英寸常规版本以及6.1英寸和6.7英寸Pro型号。由于供应链正在恢复,苹果内部代号为D16、D17、D63和D64的iPhone手机预计都将于今年9月发布,不会推迟。 结语:潜在市场需求增大,苹果蓄势待发 苹果选择增加iPhone 13的出货量表明了苹果已经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无论是因为5G而产生的产品迭代,还是华为的离开给手机市场空出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成为苹果发展的机遇。现在看来,苹果和它的供应链厂商都在为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做好准备。 据Couinterpoint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iPhone 12系列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亿台。并且据相关分析师预计,在iPhone 13推出之前,iPhone 12系列的销量并不会出现明显放缓的迹象。 未来,iPhone 13系列将给手机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苹果对自己的潜在市场预期是否准确,我们静观其变。
苹果供应商造出“腕上诊所”,Apple Watch或用其监测血糖
编译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7月15日消息,据外媒Wareable报道,苹果主要供应商Rockley Photonics在当地时间7月14日,推出了一款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新型传感器。 该传感器能够无创监测更多项人体健康数据,预计会先在苹果的Apple Watch上使用。 一、Rockley Photonics抢先一步实现无创监测 Rockley Photonics称这款传感器设计为“腕上诊所”。 此款传感器可以跟踪人体核心体温、血压、身体水分、酒精、乳酸和血糖等人体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这些功能的实现,代表健康跟踪类的可穿戴设备领域获得了飞跃。 很多科技公司并不掩饰他们对无袖套无创血压监测和血糖跟踪技术的兴趣。例如美国Fitbit公司的CTO和中国Zepp Health的COO都曾向Wareable表示过他们正在研究这类血压监测和血糖监测技术。 Rockley Photonics以及苹果可能会更先上线这些技术。 该健康监测传感器模块并不打算向消费者直接出售,Rockley Photonics主要是想展示一下这些使用尖端科技的健康监测传感器。据Rockley Photonics称,它将在未来几个月进行一系列相关人体研究。 Rockley Photonics称自己的传感器技术目标是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但最近才有人听说过Rockley Photonics这家公司,根据披露的上市SEC文件显示,它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这也促使人们猜测,Apple Watch可能是首个展示使用Rockley Photonics生产的传感器,来实现血糖和血压监测的产品。 对于预计将于2021年9月发布的第七代Apple Watch来说,装上这款传感器已经不太可能了,但是更新版的Apple Watch上有可能会具有这些健康监测功能。 二、测量范围与台式设备接近 Rockley Photonics产品的特点在于,它使用红外(IR)分光光度计工作,Rockley Photonics称这款产品“可以检测和监测更多种类的生物标志物”。红外分光光度计比常规的绿色和红色LED阵列更有效。绿色和红色LED阵列是通过测量来自动脉的光的反射情况来测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 Rockley Photonics在其新闻稿中写道:“传感器采用非入侵性的方式探测人体皮肤下方,进而分析血液、组织液和真皮的各个层,了解传感器关心的成分和物理现象等生物标志物。此类生物标志物之前只能通过台式设备进行测量。” Wareable说,目前Rockley Photonics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读数的可靠性,消费者也不能直接使用这款传感器设备,不过这算血压和无创血糖跟踪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全的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结语:健康监测设备,越发便携和多功能 从台式设备监测人体的健康数据到如今的“腕上诊所”,健康监测设备越来越便携,跟可穿戴设备联系得更紧密,例如一块智能手表、一副耳机就能实现健康监测功能。 除了便携化之外,这类设备健康监测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例如华为的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GT 2健康功能只有心率监测,HUAWEI WATCH 3新增体温监测功能,还有苹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1最开始健康功能是测心率,到Apple Watch Series 6增加血氧监测功能。
英伟达用AI设计3nm芯片?缩小九成单元面积,用V100训练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15日报道,据外媒eeNews Europe报道,英伟达将通过NVcell自动化布局器(automatic standard cell layout generator)和基于强化学习(RL)的布局算法、模拟退火算法(a simulated annealing based algorithm)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5nm和3nm芯片的标准单元布局自动化(automated layout of its standard cells)。 NVcell自动化布局器通过基于强化学习的布局算法和其他算法的“联动”,解决布线过程中的设计规则不合理问题,并提高单元的放置效率,从而使芯片整体更小。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节省成本,并且还能提高芯片的性能。据悉,NVCell工具可以为92%的行业标准单元库的单个单元生成相同或更小面积的布局。 ▲芯片设计布线图(来源:eeNews Europe) Mark Ren等研究人员在今年12月的自动化会议论文(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的预印本中上宣布,他们研发了一种名为NVCell的标准单元布局自动生成器。 一、对标模拟退火算法,RL布局算法或能替代布局专家 一般而言,研究人员在设计芯片布局时会使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设备放置(device placement)和引脚分配(pin assignment)。因为模拟退火算法可以在执行设备配对(device pairing)和设备放置时,实现高质量的标准单元布局。 基于RL的布局算法加快了模拟退火算法的布局。强化学习后的布局算法在84%的单元上能达到与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布局器相同质量的标准单元布局。 不仅如此,模拟退火的布局算法与基于RL的布局算法相结合,可以修复给定标准单元上的现有路由(routes)的DRC错误。 路由流(routing flow)可以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来寻找最小路由方案并优化DRC错误。基于RL的DRC固定器(DRC fixer)可以完成可布线的DRC清洁单元的布局(DRC-clean cell layouts)。该单元布局与布局专家找到的最佳布局相比,布局的宽度更小。 二、新算法提高芯片布局质量,英伟达实现布局生态一致 基于RL的布局算法特别之处是,放置的标准单元越多,该算法的性能就越好,并且它还可以在每个单元上进一步重新设计,以改善布局结果。目前,5nm和3nm芯片设计中含有数百万个标准单元,使用基于RL的布局算法将迅速提高标准单元布局的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该算法是在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单元上运行,训练也是在英伟达 V100 GPU上进行的。由于同一个标准单元上训练,该模型可迁移NVIDIA库中的所有标准单元。 结语:标准单元布局自动化仍在实验阶段 由于芯片的复杂设计规则,先进技术节点中的高质量标准单元布局自动化在当今的行业中仍然具有挑战性。英伟达通过NVcell工具和多种人工智能算法做出了新的尝试,其布局效果显著。 今年6月,谷歌也曾用人工智能提高芯片设计速度的研究,并在Nature发表相关研究报告。Nature社论认为,谷歌这一芯片设计将加快芯片供应链的速度。但产业同时必须确保节省时间的技术不会赶走拥有必要核心技能的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芯片设计公司开始尝试将标准单元布局自动化,但目前都仍在实验阶段。真正实现大规模标准单元布局自动化,甚至真正代替布局专家,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高质量标准单元布局自动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4400万前摄+1亿主摄,vivo S10死磕自拍,平直中框酷似iPhone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7月15日消息,vivo刚刚发布了vivo S10系列新旗舰智能手机,其搭载了4400万像素前摄和1亿像素主摄,机身厚度仅为7.29毫米,采用联发科天玑1100 6nm SoC。 vivo S10 8GB+256GB版本价格为2999元,S10 Pro 12+256GB版本售价为3399元,共有青柠、白色、黑色、焕彩四种配色。 一、4400万像素前摄支持4K视频拍摄,“P图”也能保留皮肤细节 拍照方面,vivo S系列一直看重前置拍照素质,此次vivo S10 Pro搭载了一枚4400万像素前摄和一枚800万像素前摄。 这枚4400万像素前置镜头支持AF自动对焦,光圈为f/2.0,可以在夜景自拍方面提升照片的亮度。 另外这枚800万像素前置广角镜头也支持夜景自拍,而vivo S10的屏幕补光功能也延续了下来。 ▲前置广角夜景自拍 在vivo对于手机自拍的理解中,“自然美”很重要,他们希望用户可以在拍照时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在算法方面,vivo在处理画面的同时,可以保留更多皮肤细节,同时对肤色进行更真实的还原。 值得一提的是,这枚4400万像素镜头还支持4K前置视频拍摄,给Vlog拍摄提供了更好的画质,另外通过AI深度估计算法实现了视频拍摄实时背景虚化功能。 后置拍照方面,vivo S10 Pro搭载了一枚1亿像素主摄、一枚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和一枚200万像素景深镜头。 这枚1亿像素主摄尺寸为1/1.52英寸,这也是vivo史上采用过的最高像素主摄。 二、7.29毫米塞下4050mAh电池,平直铝制中框酷似“iPhone” vivo S10 Pro搭载了一块6.44英寸AMOLED屏幕,支持屏下指纹解锁,屏幕上缘采用“兔牙”设计放置了两枚前摄。 轻薄一直是vivo S系列的特点,此次vivo S10 Pro厚度做到了7.29毫米,重量为173克,在这样的机身中,vivo放入了一块4050mAh电池,支持44W有线充电。 据称,为了实现这样的厚度和电量,vivo对均热板、红外传感器、副PCB板、电池仓都进行了轻薄化处理,也增加了堆叠难度。 vivo S10系列的中框则采用了平直设计,为航空铝材质,与iPhone 12系列的平直铝合金中框有些相似。 比较有意思的,vivo S10系列的机身背板会跟随光线变化,在粉橙色和深蓝色之间变换,黑色版本采用了AG磨砂工艺。 性能方面,vivo S10 Pro搭载了联发科天玑1100处理器,天玑1100采用台积电6nm工艺,与旗舰天玑1200采用了相同的架构设计,安兔兔跑分约为67万分。 值得一提的是,天玑1100可以智能识别延迟更低的基站,提供更稳定的5G体验。 另外vivo S10系列支持内存融合技术,可以将最多4GB闪存作为手机内存使用,让后台驻留APP数量得到提升。 结语:死磕自拍和轻薄的S系列成为一股“清流” 这次vivo S10系列不出意外的在自拍和轻薄两方面进行了升级,延续了vivo S系列的“传统强项”,同时在硬件配置方面仍然以联发科中高端SoC为主,而没有采用旗舰SoC。 在手机厂商频频杀价格、比拼参数的当下,vivo S系列显得有些独特,一直坚持着自己主打的特性。而这样的坚持能否在后续换来更多市场的认可,vivo S系列在vivo产品线中的定位是否会有改变,还有待观察。
一枚小小的充电IC,为什么能难倒苹果华为三星?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就在最近,一家名为NuVolta(伏达)的中国半导体厂商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100W功率的单芯片电荷泵快充芯片,一时间引发了业内对国产充电芯片技术的关注。 曾经一枚小小的电源管理芯片,让苹果不得不斥资6亿美元收购英国Dialog才实现了自研、让华为高端手机充电器的生产一度陷入困境,而三星Note7的电池事故也与电源管理芯片相关技术的疏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芯片分为模拟芯片和数字芯片两大类,而电源管理芯片,虽然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些“边缘”,但实际上却是模拟芯片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 甚至简单来说,只要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几乎都需要这类芯片,从日用家电到手机电脑,从通信基站到智能汽车。 据方正证券预测,2026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或达到550亿美元,也就是3500多亿人民币。在这巨大的潜在市场背后,一方面欧美日韩厂商占据了当下八成以上的市场,而另一方面,中国厂商也正在加速崛起。 在技术、产品、市场三方面发力追赶之下,电源管理芯片,很可能成为中国模拟芯片技术领域下一个关键突破口。 一、年出货640亿颗,“带电”的东西都跑不了 在深入挖掘电源管理芯片产业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电源管理芯片到底是什么,因为关于它的称呼其实是非常繁杂的。 随着国内智能手机纷纷向着“百瓦快充”发展,各类充电名词也跃入市场,电荷泵芯片、快充芯片、充电IC、电源IC,听起来多种多样,实际上,它们都是电源管理芯片的某一类,甚至只是同一类芯片的不同习惯叫法。 简单来理解,就是跟“管电”、“充电”相关,“带电”的,基本上都可以称为电源管理芯片。这类芯片通常的作用就是将电分配给设备中不同的用电器件。不论什么产品,只要用电,就要用到这种芯片。 ▲电源管理芯片的主要分类 也正因如此,电源管理芯片的细分种类非常多。比如把电线中的交流电转换为手机电脑所使用的直流电的各类AD-DC转换器、在手机电脑内部调节直流电的各类DC-DC转换器,都属于电源管理芯片的一类。 去年下半年120W、125W国产手机快充新技术密集发布,电荷泵芯片着实火了一把。前段时间NuVolta发布的就是一款电荷泵芯片,这也是电源管理芯片的一类。 还有一类芯片被称为PMIC,这其实是一种多通道电源管理芯片,简单来说,就是单颗芯片内集成了多种电源管理功能的芯片,像高通、联发科、海思等手机芯片厂商一般会主打PMIC产品,并与SoC主控绑定销售。 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LED屏幕灯珠、手机中的振动马达,都需特定的一些电源管理芯片的驱动才能工作。 可以说,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大到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小到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都会用到电源管理芯片。 根据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19年电源管理模拟器件大约就占据了芯片市场出货总量的21%,在所有芯片种类中位列第一,甚至超过第二和第三类别芯片出货量总和,出货量约为639.69亿颗。 640亿颗,什么概念?平均下来,地球上每个人每年都会用到10颗电源管理芯片。可以肯定的说,电源管理芯片是模拟芯片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 二、欧美吃去八成市场,一家公司有12.5万种产品什么概念? 可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这样一块肥肉,却基本上都被欧美日韩企业吃去了,仅欧美企业就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 在电源管理芯片核心的芯片设计领域,美国的德州仪器、高通、ADI、美信,德国的英飞凌,都成为了毋庸置疑的巨头。 德州仪器更是一家占据了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21%的份额,并且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都处于业内领先地位。今年一季度,德州仪器模拟产品收入为32.8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为76%,而电源管理芯片就是其模拟产品中的占比大头之一。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 在国内电源管理芯片市场,欧美企业甚至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当然,国内有不少厂商也在积极布局,比如圣邦微电子、南芯半导体、钰泰半导体、芯朋微、杰华特等,但国内厂商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并且客户也聚焦于国内相关企业。 在芯片代工侧,电源管理芯片这类产品本身对芯片制程工艺的要求并不高,因此除了台积电之外,韩国东部高科、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等厂商都从中分得了部分市场。 电源管理芯片市场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因此该市场的细分产品品类极多,掌握越多的产品品类,厂商就有机会占据更多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品类越多的企业,行业竞争力越强”。 目前行业龙头美国德州仪器拥有大约12.5万种电源管理类产品,位列第三的ADI则有4万多种产品。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 国内企业这边,圣邦微电子作为中国模拟芯片领域位于前列的企业,拥有信号链和电源管理类产品共计1400多种;韦尔股份拥有950多种,而力芯微、富满电子等厂商的产品种类则在400-500种之间。 12.5万种对比1400种,其间产品品类丰富度差距,已经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了。这也是在电源管理芯片行业中,企业之间差距的核心体现。 简单来说,国外头部厂商产品品类齐全、覆盖领域多,竞争力强;而国内厂商品类较少,因此目前只能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到底哪里卡了脖子?收购频频专利重重,“明星工程师”成关键 当然,这些海外巨头取得的今天的成绩,也不是一日之功。实际上,电源管理芯片是一个非常需要时间积累的行业,这也是国内企业在该领域迟迟难以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比如美国德州仪器这样的巨头公司,几乎与“半导体”同龄,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早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通过市场规模优势积累资本,并不断通过收购拓展自己的产品覆盖范围。 ▲德州仪器 早在2007年,德州仪器就收购了本土厂商POWERPRECISE Solutions,丰富了其电源管理芯片产品线,2009年,德州仪器又拿下了美国专注电源管理芯片设计的厂商Ciclon。 2011年,德州仪器斥资6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国家半导体,这可是十年前的65亿美元,足可以称之为一笔巨资。要知道,2010年年底,德州仪器账上全部的现金也只有30亿美元。 当时,美国国家半导体也是一家有着52年历史的老牌厂商,掌握着1.2万种模拟芯片产品,而当时的德州仪器也仅掌握了3万余种。可以说,两者的合并,基本上奠定了德州仪器在模拟芯片市场的霸主地位。 与德州仪器类似,ADI、安森美、瑞萨电子等公司都通过收购不断拓展自身在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份额和技术优势。 电源管理芯片这类模拟芯片,涉及大量细分市场和专利壁垒,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买买买”显然是最快也是最稳妥的方式。而这让巨头们的先发优势更加凸显,后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突破口。 甚至技术研发实力强如苹果,为了实现电源管理芯片的自研,也不得不在2018年斥资6亿美元收购了英国Dialog,才将电源管理芯片技术握在了自己手里。 如今iPhone 12系列中使用的就是苹果自研PMIC,我们有理由相信,苹果iPhone系列产品出色的功耗控制,不仅仅是A系芯片的功劳,更与其出色的电源管理技术密不可分。 ▲图中代号23为苹果自研电源管理芯片,图片来源:electronics360 除了漫长的积累和不断收购,如高通、联发科这样的企业,通过另一种方式赢得了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份额——将自家SoC和PMIC绑定销售。 大家都知道,同一家芯片厂商的PMIC与SoC芯片的协同能力、兼容性都更好,并且手机芯片厂商也经常采用“打包”的方式销售SoC和PMIC,客观上极大提升了这些厂商在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竞争力,也提升了它们的市场份额。 要知道,在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中,高通是仅次于德州仪器的第二大厂商,占比超过了15%,这是许多专注模拟芯片的厂商都望尘莫及的,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对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之大。 ▲高通常见的“打包”芯片解决方案,包括PMIC 通过这些巨头的崛起我们也能看到,电源管理芯片这类模拟芯片,不像我们常见的SoC芯片需要非常先进的工艺制程和极其复杂的架构设计,而更看重产品品类丰富度以及配套生态的完善。 目前国内企业大都比较年轻,甚至不少都成立于2017、2018年前后,即使如圣邦微电子这样的龙头企业,也才成立14年,行业积累与海外巨头仍有较大差距。 除此之外,在与方正电子分析师深入交流中我了解到,模拟芯片行业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也是有着自身特点的,它非常吃工程师的“单兵作战能力”,因此特别依赖明星工程师。 欧美老牌企业距离大学、研究机构更近,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同时同一领域形成的学术圈也更具吸引力,可以更好地把握住半导体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这也是国内企业的差距所在。 要知道,电源管理芯片虽然在手机整体成本中只占据了大概2%,但其利润却很高,外国头部厂商的毛利率甚至可以达到65%以上。吃去利润大头,让这些巨头更有底气去收购企业,争夺关键人才。 反观国内,单兵作战可能并不是国内厂商的特长,一方面,国内厂商市场规模较小,利润较低,重金留人不是它们的强项,而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企业更擅长的通常是以“集体攻坚”的作战方式去解决问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国内电源管理芯片龙头企业中,圣邦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世龙来自德州仪器;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阮晨也同样曾任职于德州仪器;而矽力杰的创始人陈伟还担任过MPS副总裁。 可以看出,大陆电源管理芯片产业崛起,关键人才的力量仍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印证了模拟芯片行业更加依赖明星工程师的判断。 四、国产化替代暗流涌动,TWS、智能音箱火爆成催化剂 总体来说,产品品类丰富度、专利数量、关键人才、行业积累都是国内企业的短板,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美国德州仪器、高通、美信这样的强劲对手,中国大陆企业仍然在积极寻找自己在这条赛道上的突破口。 最近NoVolta电荷泵芯片新品之所以可以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引起不小的波动,也正是因为行业整逐渐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国内芯片厂商。 比如在今天非常火爆的TWS耳机市场中,安卓TWS耳机的出货量和市场占比都在不断提升,甚至年初有报道称,“山寨TWS耳机”年出货量已经达到6亿部,这些市场变化都为电源芯片带来很大的国产化替代空间。 据了解,目前钰泰半导体、圣邦微电子、矽力杰、韦尔股份等厂商的电源管理芯片都已经应用在了不少安卓TWS耳机中。而智能音箱等新兴消费电子类产品的火爆也增加了国产电源管理芯片的使用。 ▲一些TWS耳机中的电源管理芯片(部分为国产芯片),图片来源:我爱音频网 国内厂商钰泰半导体在DC-DC转换器技术领域,已经可以做到与矽力杰、德州仪器等厂商技术相当。 另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电领域,该领域电源管理芯片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并且市场增量仍然比较可观,因此国内不少芯片厂商都在陆续进入。 比如芯朋微就是国内智能家电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之一,目前已经拿下美的、格力、创维、中兴、华为等大客户,并且在去年刚刚完成了科创板上市。 除了厂商自身的努力,国内资本市场也对这些电源管理芯片头部企业更加重视。2019年8月,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投资了杰华特微电子,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也先后对南芯半导体和必易微电子进行了投资。 目前南芯半导体已经进入华为、三星、小米、Anker等客户的供应链,2019推出了国内首款电荷泵充电器,打破了超级快充电荷泵芯片的国外垄断。 从市场整体变化来看,电源管理芯片产业正在呈现由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方正证券报告称,当下台湾和大陆企业的竞争让这些海外巨头无法维持原来的超高毛利,从而逐步淡出了民用消费市场。 一方面,电源管理芯片对制程工艺要求不高,大陆芯片代工厂商基本都可以生产,并且近年来很多模拟芯片相关人才回流,也进一步缩小了国内厂商和海外巨头之间的整体技术差距。 另一方面,不可忽略的是,中美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摩擦、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等客观因素,都进一步增加了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对中国大陆企业产品的需求。 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成为了所有科技企业都不能忽视的一点。 结语:充电IC崛起成国产半导体追赶缩影 从2019年电荷泵芯片首次突破外国垄断,到2021年单芯片电荷泵芯片性能做到全球领先,中国厂商在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追赶不断加速,甚至在部分细分赛道追上了海外巨头的脚步。 但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欧美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人才、产品品类覆盖度、市场规模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依然十分明显。 未来,智能汽车、工业物联网、消费电子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带动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的增长,而中国芯片厂商能否在海外巨头重重封锁下成功突围,或许将成为国产半导体技术崛起的关键一役。
vivo S10系列正式发布,新增“自然人像”,起售价2999元|钛快讯
钛媒体快讯|7月15日消息:vivo举办了“你好,自然美”线上主题发布会,正式发布vivo S10系列新品——vivo S10及vivo S10 Pro。vivo S10系列前置4400万像素柔光双摄,实现全场景夜景人像,而新增“自然人像”带来更自然的自拍。vivo S10系列将于7月16日开启预售,7月23日正式开售。 “光致变色”材料首次在手机上大规模应用 vivo S10系列拥有绮光焕彩、萤石黑、丝绒白、青柠四种配色,其中萤石黑与丝绒白分别采用了最新的“萤石AG工艺”与“丝绒AG工艺”;而绮光焕彩首次实现“光致变色”工艺在手机行业的大规模应用,这种工艺可以让手机在阳光照射后实现变色,并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原有色彩。 vivo S10系列绮光焕彩变色前后 对于一款在不同环境下可实现局部变色的手机而言,变色材质的选择,材质与手机已有工艺的结合,以及如何突破多个技术难点实现量产,都是需要长时间探索的问题。最终,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些难题都被vivo设计师一一攻克。 绮光焕彩的变色过程来源于一种新型光分子开关,它被广泛应用于超分辨率显微镜光储存器件、生物靶向剂等高新领域,是多项尖端技术的器件材料之一。在综合分析众多有机变色材料的表现后,vivo最终选择了“克莱因蓝”,与vivo S10系列后盖原本冰蓝加粉橙色的渐变色叠加,来表现日落至日暮的短暂时刻。 除了在配色上持续带来审美升级,超薄的外观设计也是vivo S系列广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 此次,vivo S10系列通过对均热板PET、电池仓壁、红外传感器等器件的厚度压缩,让萤石黑、青柠配色的机身厚度仅有7.29mm,再次刷新vivo 5G手机的纤薄极限。vivo S10系列延续vivo S9的直边金属中框设计,外形上中框整体减薄,整机外观精致纤细。 新增“自然人像”,提倡审美新观念“自然美” vivo S10系列采用4400万像素AF超清主摄+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的组合,屏幕顶端缝隙隐藏两颗LED柔光灯,为用户在极夜环境下的面部提供均匀、立体的补光效果。在特定自拍模式下,还可与屏幕柔光环配合,以组合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对面部进行补光。 超级夜景算法新增加了对前置超广角镜头的支持,同时可以叠加柔光灯开启,夜晚景象能被更好记录。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vivo S10系列的发布还输出了“自然美”的审美新观念。vivo S10系列带来全新升级的“自然人像”,为拥有多元审美趋势的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自然人像”保留了更多皮肤纹理及小细节,并使整体色彩亮度和肤色的状态更自然,让皮肤呈现清爽通透的质感。得益于vivo S10系列的前置4400万柔光双摄,发丝、眉毛的细节也能被保留,塑造杂志大片的清晰感。淡妆效果的加入,也让vivo S10系列“自然人像”为用户呈现自然且不吃妆的自拍。 作为美颜自拍的特色功能,vivo S10系列自拍多风格功能升级至4.0,新增“花园、纪念、果冻”三种不同风格,以满足用户创意化的自拍需求。vivo S10系列也带来全新的“波普漫画”风格,用波点、像素等经典元素营造二次元漫画风。 后置一亿像素超清影像,旗舰级5G芯片提升性能 前置4400万像素柔光双摄,此次vivo S10 Pro后置也升级一亿像素超清主摄,传感器尺寸从上一代的1/1.97”提升为1/1.52”;结合超级夜景算法,让夜晚拍出的照片清晰噪点少、更具氛围感。此外vivo S10系列后置还拥有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及200万像素微距镜头,满足全场景下的拍摄需求。 后置“运动抓拍”也升级至2.0,通过改进运动检测算法和调整曝光策略,最终采用多帧融合算法提升运动物体和整个场景的清晰度,让vivo S10系列拥有更高的抓拍成片率,满足户外运动等严苛记录场景。 vivo S10系列搭载旗舰级5G移动芯片天玑1100,采用6nm制程工艺;GPU采用ARM G77架构,主频达到836MHz。MediaTek APU 3.0 采用全新架构,APU+AIE一共6核,其运算能力的强大保障了AI算法的稳定运行,使得vivo S10系列拍照性能大幅提升。 除了大容量的4050mAh电池之外,vivo S10系列还升级44W闪充技术,配备专属独立高效电荷泵,使用FFC充电加速技术仅需15分钟即可充电至38%,56分钟充电至100%,支持边玩边闪充。 vivo S10系列还配备了一块6.44英寸2400x1800像素AMOLED屏幕,支持90Hz高刷新率,画面过渡平滑流畅,有效降低滑动过程中文字等内容拖影。此外还支持180Hz触控采样率,可以更快响应触摸点击动作。 最后,来看vivo S10系列的售价信息。该手机系列新品将于7月16日开启预售;7月23日正式在vivo官方商城、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下各地vivo体验店、零售门店专区开售。vivo S10 8GB+256GB版本售价2999元;vivo S10 Pro 12GB+256GB版本售价3399元。
讯飞推出旗舰级AI学习机!因材施教,作文评分达专家水平
作者 | 韦世玮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7月15日消息,今天,科大讯飞发布高端旗舰系列AI学习机T10,具有AI精准学、AI互动学和AI家庭辅导等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减少无效的学习时间,减负增效,还能提升学习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系统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软件方面,T10采用了OCR图文识别、机器阅读理解、机器作文评分、知识图谱等技术,能够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学情分析、规划学习路径,同时进行听写、口语训练等辅导学习。 硬件方面,T10搭载了AI双引擎八核处理器,拥有13英寸LTPS高清护眼全面屏,还搭载一体式升降双目摄像头,以及4个扬声器和4个麦克风,并配备一支AI作答笔。价格方面,讯飞AI学习机T10售价6999元。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谈道,讯飞统计了35亿次孩子的作业发现,其中60%都是无效低效的重复练习。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更多学业负担,无法将更多有效时间培养全面化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此次AI学习机T10的推出,也是讯飞在AI+教育赛道上跨出的重要一步。 一、AI学情诊断和个性化学习技术加持 在刘庆峰看来,能对学情做分析、能对学习做推荐、能以成效促信心,这是AI能实现减负增效的3个关键要素,也是最核心的手段。 T10拥有OCR图文识别技术,能够分析学习过程化数据。同时,它的机器阅读理解能力已达到实用水平,机器作文评分技术也达到了专家评分水平,已应用于高考作文机器辅助批卷。 基于这些技术,T10在扫描完孩子的试卷后,不仅能快速给出批改结果,标记出孩子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并推荐相应和微课和变式练习帮助孩子复习巩固。 T10还能通过个性化学习技术,从知识点、难度、错因等多个维度追根溯源进行详细分析,识别孩子最近的发展区生成一份个性化学习地图,其中绿色代表已经掌握的部分,要减少无效练习,黄色和红色代表未掌握的部分,需要强化练习。 依据这份个性化学习地图,T10会给出动态的学习路径规划,帮助孩子找到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T10还系统地构建面向教育的知识图谱,覆盖所有新课标知识点。 除此之外,通过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口语评测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等突破,T10还能实现读课文、练口语、听写等功能。 例如,讯飞语音合成技术的机器说话自然度已超过人类平均水平,迄今蝉联14届国际语音合成大赛冠军;机器口语评分效果也首次超过专家水平;语音识别技术不仅超过速记员水平,还获得了国际大赛冠军和国家专利金奖 。 在安全上网方面,T10内置下载许可机制,防止孩子下载不良APP。同时配备了拍照搜题开关,杜绝孩子直接利用AI学习机抄答案的现象,还有绿色浏览器能够屏蔽不良信息。 二、一体式升降前置摄像头,实时提醒用眼健康 除了AI软件技术的加持,T10在硬件方面也有着不少亮点。 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用眼问题,T10采用13英寸高清护眼全面屏,拥有德国莱茵TUV低蓝光认证和泰瑞特视觉健康认证,能够随着环境光进行色温亮度自动调节。 为了保证更舒适的护眼书写体验,T10还采用防眩光纸质书写膜,搭配AI作答笔使用,能给孩子带来更真实的纸笔书写感受。其中,AI作答笔基于人体工学一体化设计,仅有13.6克,能实现45小时的连续书写。 T10搭载了一体式升降双目摄像头,双高清1600万像素,内置多颗传感器,不仅能自动识别孩子的不良坐姿,还能将孩子的学习状态实时同步到家长手机,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用眼健康。 在听说方面,T10内置了4个扬声器和4个麦克风,在实现高保真立体式音效的同时,保证设备的精准收音、智能降噪。 不仅如此,T10还搭载AI双引擎八核处理器,拥有8G+256G大内存、10150mAh超大容量电池,进一步提升设备整体体验。 结语:AI+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AI+教育一直是科大讯飞非常重视的赛道之一,尤其是随着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满足教育的同时,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成为行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讯飞在推出学习机的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在研究当下的家庭学习问题,至今已走访了16座城市,对5500+用户进行调研和访谈,并深度收集了超1万条用户意见,已总结出了一个教育的典型期待——既要孩子减负,也要学业提升;既要五育并举,也要科技强国。 此次讯飞AI学习机T10的推出,正是讯飞为实现这一期待所实现的最新技术成果。正如刘庆峰所说,基于AI学情诊断、AI技术个性化提升等技术的突破,讯飞AI学习机以“能对学情做分析,能对学习做推荐,能对语言做提升,能以成效促信心,绿色阳光能守护”为4+1标准,通过AI帮助学生减负增效,为五育并举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
苹果机能用Windows了!微软将推出云电脑
编译 | 王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7月15日消息,本周三微软宣布将于8月2日推出新产品Windows 365。这是一项基于云计算的虚拟电脑服务,可以在任意能够访问互联网的设备上运行,包括苹果的MacBook、iPad和iPhone。 微软副总裁Jared Spataro称这是为企业设计的,旨在满足混合工作环境中不断增长的办公需求。Windows 365可以让员工摆脱电脑的束缚,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都能随意登录,访问他们云端的Windows桌面。 一、从低配到高配供选择,手机电脑都能用 微软称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他们的员工在任何位置都能更快更轻松的使用电脑,为了响应客户的这种广泛需求,Windows 365应运而生。 “人们开始向混合工作模式转变,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在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方面具有真正的灵活性。这也是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发展模式。”Microsoft 365副总裁Jared Spataro说。 Windows 365将有商业版和企业版两个版本,可提供从单个CPU、2GB内存、64GB储存的低端配置,到8个CPU、32GB内存、512GB储存的高端配置,一共有12种搭配,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 企业购买完成后无需等待快递的到来,只要现有的设备上面有一个与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标准HTML5相兼容的浏览器,无论是个人电脑、MacBook、iPhone、iPad还是安卓手机都可以用来访问位于云端的Windows 365。 “Windows 365提供即时访问体验,”Microsoft 365总经理Wangui McKelvey说,“这种即时访问让员工可以在任意设备上使用相同的应用程序、工具和数据,并且可以从上次中断访问的地方继续,因为即使切换设备,云端的状态也不会发生变化。” ▲Windows 365工作原理示意图 二、Windows 365帮企业节省管理成本 Windows 365类似于已经存在了许多年的“虚拟桌面”或“远程桌面”,但是如果企业想要实现“虚拟桌面”的话需要有一个复杂的IT部门来设置和管理,成本也无法预测。 微软希望没有大型IT部门的小企业能够引入Windows 365技术,这样他们只需要根据其使用的虚拟计算机的不同配置每月支付相应的账单。不过微软还未透露具体的价格。 美国的市场分析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Andrew Hewitt称,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面对着来自苹果和谷歌的激烈竞争,推出Windows 365有助于微软捍卫其市场份额。 结语:微软布局云电脑,拓展Windows生态 目前市面上已有较多云电脑产品,如华为云电脑、阿里云电脑等。但是云电脑的使用体验与网络延迟直接挂钩,一旦网络出现波动,云电脑的使用体验将大打折扣,微软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还不得而知。 Windows 365打破了硬件限制,在任意设备上均可运行,对于微软来说,这是拓展Windows生态的重要一环。
贴上这个“创可贴”,你的手指能变成移动电源,打字还能发电
编译 | 王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7月15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设备,戴在指尖上能够通过手指出汗或轻按手指来发电,一晚上可以产生400毫焦耳的电量,足以支持电子手表(非智能手表)工作24小时。 这个设备看起来像一条薄而有韧性的带子,可以像创可贴一样缠绕在指尖上,穿戴者哪怕什么都不干,仅仅是坐着不动都能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产生,敲键盘、弹钢琴,甚至是玩手机也会变成能量的来源。 这项研究于7月13日以一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Joule杂志上,题目为A passive perspiration biofuel cell: High energy return on investment。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action/showPdf?pii=S2542-4351%2821%2900292-0 一、过去采集生物能过于低效,用指尖发电低投入高回报 过去十年间,可穿戴设备得到快速普及,但当前的穿戴设备主要依靠电池供电,能量和功率容量都有限,无法保证长期供电。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自供电可穿戴系统。 自供电可穿戴系统需要一种实用且高效的能量收集器来持续提供电力。然而,大多数生物能量采集器,是基于过度的身体运动而获取能量,这是非常不切实际和低效的,只有不到1%的能量可以被收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装置,可以从指尖的汗液中获取能量,无需任何身体运动便可发电。 “我们设想这个设备可以用于任何需要‘触摸’的场景,这是人们工作、生活中都会做的事情,目标是让这款可穿戴设备自然地适合任何人。”纳米工程教授Joseph Wang说。 指尖是身体上最容易出汗的部位,每一个指尖上都挤满了上千个汗腺,产生的汗水比身体其他区域多100到1000倍。然而,指尖总是暴露在空气中,汗水一出来就会蒸发。 “我们要做的是把汗水收集起来,它们可以产生大量能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以汗水为能量源的设备都能在指尖工作。”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纳米工程博士生Lu Yin说。 “在指尖这样如此小的区域收集汗水并使其可用需要一些创新性的材料,研究人员必须处理好设备的不同部分,使其具有超强的吸水性,并能够有效地将汗水中的化学物质转化为电能。”Lu Yin解释道。 ▲使指尖产生电能的贴片 二、让汗液中乳酸与氧起化学反应而发电 这种设备可以戴在指尖上,将手指变成小型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的电源。这种设备的特别之处在于以汗液为能量,并且佩戴者无需进行任何动作就能发电。 使用时你仅需将这个条带状的设备缠绕于指尖上。当指尖出汗时,条带上的碳泡沫电极垫能够吸收汗水,而电极中的酶能触发汗液中的乳酸分子和氧分子间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能。 另外电极下方是一个由压电材料制成的芯片,按下时同样会产生电能。当佩戴者出汗或按压条带时,电能会储存在一个小型的电容器中,并在需要时释放到其他设备。 ▲基于触摸的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能量收集系统的操作示意图 Lu Yin说:“这种设备是同类设备中的首创,与其他汗水驱动的可穿戴设备不同,这款可穿戴设备不需要锻炼,也不需要佩戴者的身体投入就能发挥作用。这项工作可以让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实用、更方便、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将这个设备戴在一个指尖上,随后受试者随意打字和点击鼠标,一个小时收集了近30毫焦耳能量。之后又让受试者睡觉,10个小时的睡眠中收集了近400毫焦耳的能量,这足以为电子手表供电24小时。 “这只是一个指尖,如果将设备绑在其余十个指尖上,将产生10倍的能量。”研究人员称。 “当你使用其他通过锻炼收集能量的设备时,比如跑步,你投入数百焦耳的能量只能让设备产生几毫焦耳的能量,这种情况下你的能量投资回报非常低。而有了这个设备,你几乎不用专门为此投入任何能量就能得到回报。”Lu Yin说道。 三、指尖发电要继续改进,将为低功率设备供电 不过,尽管这个设备实现了指尖发电,但是还远没有到我们丢掉充电器和电源线的时候。 研究人员提到,该设备或将实现为在毫瓦范围内运行的低功率电子设备(如手表)供电,尚不适合为智能手机等高性能电子设备持续供电。 该研究团队的目标是让这个设备变成一种实用设备,而不仅仅是证明有另一种可以产生少量能量的东西。他们希望最终可以利用这些能量为传感器、显示器等电子设备来供电。 为此,他们正在对这个设备进行进一步地改进,使其更加高效耐用。未来他们将研究把这个设备与其他类型的能量收集器相结合,以创建新一代自供电可穿戴系统。 结语:实用性仍待提高,抛开充电器仍是幻想 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所有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无线耳机、智能眼镜等都离不开各种充电设备,我们往往会在各种充电器和缠绕在一起的电源线中间忙的焦头烂额。 用人体产生的生物能来发电,并给我们的可穿戴设备充电,好让我们扔掉各种复杂的充电器,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个幻想。而如今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让这个幻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不过指尖发电的效率、耐用性、实用性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要实现这个奇妙的幻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首家12英寸晶圆再生工厂在合肥量产
IT之家 7 月 15 日消息 经过多年发展,合肥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甚至每次出现关于合肥的新闻都会引起IT之家小伙伴的惊叹。 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合肥至微项目成为国内最早具备 12 英寸晶圆再生及关键设备零部件再生能力的项目之一,全国首家 12 英寸晶圆再生工厂现已实现量产。 (科普: 所谓“晶圆再生”,指的是通过去除损耗控挡片表面的杂质和缺陷,使处理后的晶圆达到新片的标准,实现其循环再利用,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 据介绍,合肥至微项目总投资近 10 亿元,于 2020 年 3 月正式开工、2020 年 12 月项目设备调试、2021 年 3 月试生产,并在今年 6 月进入量产阶段。 IT之家了解到,合肥量产的这一晶圆再生项目以 14 纳米晶圆厂的再生晶圆需求为设计基础,是服务于中国半导体高阶市场的首条投产的 12 英寸晶圆再生产线。 官方表示,该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形成每年 168 万片晶圆再生及 120 万件零部件清洗的能力,满产后年产值可超过 6 亿元。 据悉,这是国内最先量产的 12 英寸晶圆再生工厂,该项目将对我国半导体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高端晶圆此前若要进行再生需求都需要先送到日本、中国台湾等地进行处理。
京东云打造混合云版“安卓”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云计算的战争正走向新阶段。 一边是云巨头竭力拉大技术和市场领先的差距,另一边伴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后进者正撕开新的突破口。政企上云需求爆发,公有云基础服务增速趋缓,混合云、定制化成为竞争焦点。 在这一浪潮之中,京东云近期的成绩格外惹眼。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京东云跻身2020年中国IaaS市场前五,在头部厂商中增速排名前三;今年4月,京东云入围中央国家机关2021年云计算服务采购目录。 尽管入局公有云服务稍晚,但这也留给京东云更多观察行业问题和蓄力的空间。本周二,在2021京东云峰会上,京东云一口气发布8款重量级产品,包括业界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以及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第四代云主机京刚等7款基础技术新品。 其中,云舰是京东云7年云架构技术积累和大规模实践积淀而成的标准产品服务,第一次将混合云的管理推向操作系统级别,屏蔽掉底层基础设施的差异,实现所有基础设施的统一调度管理。 依托云舰开放应用市场,京东云发布了行业首个全面开放的PaaS生态“云筑计划”,致力于打造云计算领域的“安卓系统”。 这一系列新品及生态计划,会成为京东云破局的王牌吗? 一、解决云上困境,打造云计算版“安卓” 企业数智化转型,部署IT基础设施的最大困境,就是复杂。 每一种IT基础设施架构都存在独特特性,相互之间不可替代。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许多企业会混用多种云服务,这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实现跨云、跨基础设施的全面、统一化管理? 京东曾面临同样的难题。 京东零售有数百万自营商品SKU、数十万商家、超5亿消费者,各种营销活动层出不穷,在线业务峰值流量巨大,天然适合弹性的公有云。 其背后由京东智能供应链提供智能决策,其中物流仓储场景拥有大量自动化设备,需要低延迟,使用的是边缘计算模式。而金融和保险业务遵循合规要求,使用专有云。 这些物理和云化基础设施,已经演化成一个超级复杂的混合基础设施,承载着京东盘根错节的业务场景,计算能力和智能化管理压力难以想象。 克服诸多困难后,在京东云支撑下,京东扛住了刚刚过去的“世界唯二”流量洪峰京东618,并创造出“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1.2天”、“超200城最快分钟达”等记录。 如今,京东云将曾经踩过的坑、摸索出的道路,打造成标准产品服务——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 如何理解云舰? 京东云将它比作混合基础设施的TCP/IP 、云计算领域的安卓系统。 50年前,TCP/IP协议的发明屏蔽了底层、物理、网络的差异,为PC和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今天,云舰要屏蔽底层基础设施的差异,将所有基础设施统一调度管理,让客户无需担心底层差异,完全聚焦自身业务创新,加速产业数字化。 就像安卓系统一样,云舰实现了系统与应用的解耦,所有人均可基于云舰开发各类PaaS应用,最终创造一个更繁荣的生态。 二、企业级操作系统,已得到反复实践验证 云舰的问世,正顺应混合云发展的大趋势。 IDC中国企业级研究部助理副总裁周震刚预测:“到2023年,一个用于资源扩展控制和实时分析的新兴云生态系统,将成为任何地方所有IT和业务自动化计划的基础平台。” 基于京东长期在最复杂供应链场景的深耕,云舰的“原生基因”,使其适用于大规模的企业级生产应用,有承诺长期及稳定的版本支持,并符合行业通用标准,完全兼容CNCF一致性认证。在京东云峰会现场,CNCF云原生基金会现场权威认证,京东云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Docker集群,全球最大规模的Kubernetes集群。 当然,除了强大管理调度能力,云舰还能解决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最⼤化实现复杂设施降本增效。云舰内置了京东自研的阿基米德调度系统,支持在离线混合调度部署,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能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IT成本。 云舰内核还有很多其他优点,比如能支持数千万核超大规模,支持各种双活多活的高可用模式,更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等。其运营管理能力已在多次京东618和11.11保障中得到反复验证。 京东自身亦是云原生和云舰平台的受益者。基于云舰平台,京东实现了包含业务应用、离线分析应用、PaaS应用在内的100%容器化。目前其容器集群规模已经超过200万个Pod,容器峰值核数超1000万,很好地支撑了京东各块业务需求。 此外,云舰还有另一大核心特性——全面开放。 三、“开放、开放、开放” “未来没有一家云厂商的PaaS应用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哪怕是10%的需求都不到。” 峰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提到产业数智化转型需要高度的分工协作,要满足各种需求,“唯有开放、开放、开放。” 易捷行云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在混合云和多云的时代,不开放的云是没有未来的。” 云舰的全面开放,是双向的开放。 向下,全面兼容各类主流云基础设施,一云多芯包括x86在内的主流芯片架构,使客户可以面对混合基础设施,真正地获得“一朵云”的体验。 向上,全面开放上层PaaS应用市场,合作伙伴可使用京东云提供的标准开发工具将自身PaaS系统接入云舰,供产业客户按需使用、灵活部署。 京东云正在将自己多年打磨的PaaS能力全部接入云舰,涵盖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AI、IoT、区块链等16大方向,并帮助合作伙伴便捷地实现“一次接入、多云落地”,同时保证PaaS的应用在多云之间具有完全一致的体验。 为了推动云舰的开放,京东云还向行业发起了首个全面开放的PaaS生态“云筑计划”。 首期近30家合作伙伴入驻,包括易捷行云EasyStack、博云、新华三、亚信安全、中兴、金蝶、CloudFlare、PingCap、StreamNative、巨杉数据库、优维科技、英方软件、JFrog杰蛙科技、永洪科技、时速云、支流科技、ClickPaaS、数商云、Kyligence、XSKY星辰天合等头部技术合作伙伴,涵盖数据库、中间件、容器、微服务、DevOps、低代码、大数据、安全、IaaS等多个技术领域。 开放不止是口号。据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副总裁、产品技术规划部负责人陈峰透露,京东云计划通过销售激励等一系列机制来帮助合作伙伴。 京东云开放共生的生态理念中,云舰不是唯一的载体。在峰会上,京东云向产业发出三重承诺: 其一,不做产品捆绑,保证产业客户使用京东云“上得来,也下得去”。 其二,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行业第一个从IaaS到PaaS全面开放的云厂商。 其三,维护开放的商业价值观,不让客户及合作伙伴做选择题,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随时切换基础设施。 四、从最懂产业的云,到打造“四朵最强的云” 京东为什么要将自己积累的技术和实践经验,通过京东云这样的载体全面开放出来? 古往今来,每个在科技细分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庞大生态体系,无不是抓住了天时地利,拉上合作伙伴迅速布局抢占先机。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认为:“产业数智化的时代已然来临,在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源自技术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新科技产品、新效率以及全新业务形态都将由此融合而生。” 瞄准这一未来机遇,京东云正从二十多年数智化供应链实践中锤炼而来,将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自然延展到“千行百业”中去。 京东一端连接上游数百万的企业,一端连接5亿多的消费者,天然连接着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周伯文说,京东云天生是“最懂产业的云”。 目前京东核心业务全面上云,京东云已成为京东集团面向政企客户输出技术的核心平台。 京东云的核心能力,不仅仅是技术产业,而且覆盖了丰富的产业理解力、深厚的风险管理能力、用户运营能力及企业服务能力。在零售、物流、城市、健康、采销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制造多个领域,京东均积累了第一手的产业经验。 京东云则将这些经验大规模地跨行业输出,基于京东整体生态资源,提供一揽子综合生态解决方案。迄今京东云已服务60个城市、上千家大型企业、700多家金融机构和百万家的中小商户。 接下来,高礼强透露了京东云的短期小目标:“要在三年内,力争做成最强的产业云、最低碳的云、最开放的云和最增值的云。” 这“四朵最强的云”将基于京东云TIES模式打造: (1)科技(Technology):通过深耕多个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实践,打造最强的产业云。 (2)产业(Industry):通过积木化IT架构与大规模实践催生的领先技术,打造最低碳的云。 (3)生态(Ecosystem):通过业内首个全面开放PaaS的生态,打造最开放的云。 (4)服务(service):依托京东数智化供应链提供的增值服务,打造最增值的云。 “科技业务叠加数智化供应链和产业金融能力,构成京东云和所有其它云厂商最大的差异化,京东云是唯一一个能一站式地提供这些增值产业服务的主流云厂商。”高礼强说。 五、发布7大基础技术产品 为了实现新的三年目标,京东云计划加大投入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并发布了一系列全新基础技术产品。 (1)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京东云在华东昆山、华北廊坊的两个超过10万台服务器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即将上线,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规模化地采用多项绿色技术,清洁能源采用率达10%。 (2)京刚第四代云主机:京东云自研软硬一体虚拟化平台,采用目前行业最领先的软硬一体化的虚拟化技术,基于完全自主研发的芯片第三代智能网卡,将单云主机可用性SLA提升到99.99%,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云厂商最高的服务承诺。 (3)新一代弹性专有云JDStack4.0:支持一云多芯,伸缩性极强,最小4个节点起,在所有公私同源的专有云产品当中做到了行业的最轻量级,在客户需要时又能支持万台以上的大规模扩展。 (4)京东云智能视觉系列产品三件套:Neuhub-VIsion多算法平台作为PaaS层产品,通过算法仓向下纳管各种视觉AI算法;京眸视频分析一体机、京瞳边缘分析盒子将多种视觉算法与硬件进行了有效集成。 (5)京东万象+隐私计算平台:由京东自主研发,提供在安全可信环境下的数据融合应用方案,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首次通过了中国信通院的隐私计算产品能力评测。 (6)国产分布式数据库StarDB:京东自研的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是首家通过信通院稳定性评测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可支持京东金融生产环境下的所有业务场景,已得到大规模使用。 (7)自研DevOps工具平台:京东数万研发人员多年敏捷实践验证的一站式研发协作平台,提供项目协作域、开发域、测试域、运维域等覆盖研发全生命周期管理组件,以及衡量研发效能的系统平台和方法论支持。 结语: 云计算仍处于上半场,市场混战格局未定 过去十多年,中国云计算产业经历了从技术攻坚到商用盈利的发展过程,如今云服务正逐渐获得更多企业的信任,增长速度迅猛,但国内渗透率还不高,再加上政策不断加码,云计算厂商拥有相当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云计算赛道,京东云不是最早一批入局者,但从去年快速跻身国内IaaS市场前五来看,京东云的产业基础为它进军云服务领域提供了天然的技术和实践优势,而京东云也正抓住这些优势,围绕客户需求快速出击,扩大自己的服务范畴。 独木不成林,押注生态已是各家云厂商发展的共识。京东云一方面非常强调“不做产品绑定”、“摆正位置”的边界感,另一方面将自身know-how和服务能力释放出来,降低每个合作伙伴在其平台的门槛,共同将生态做得更大。
vivo S10系列手机发布 柔光双摄+自然美颜售2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阎烁)7月15日晚,vivo在线上召开发布会推出vivo S10系列手机,做为一直主打美颜自拍的S系列,vivo S10依旧搭载前置双摄像头,升级支持自然人像模式,在美颜的基础上保留皮肤细节。该机将于7月23日开售,2999元起。 vivo S10系列前置搭载4400万主摄像头,采用F2.0大光圈,支持AF自动对焦,同时还配备一颗超广角镜头,满足多人自拍需求,并且广角叠加超级夜景算法,支持多人夜景美颜自拍;在S9上的两颗自拍柔光灯也得到了保留,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开启,可以对主体面部进行立体打光。 针对主打的“自然美”,vivo S10系列支持自然人像模式,让色彩、皮肤纹理更加自然,并且配合专业摄影师调色,整个画面会更加的清爽;在前置视频模式下,支持4K分辨率美颜视频,以及超逆光视频HDR,应对大逆光场景的拍摄,同时视频模式下也支持了实时背景虚化,将人物主体更加突出。其中S10 Pro后置还搭载了一颗1/1.52英寸108MP的主摄,相比原来提升了解析力,同时支持像素9合1技术,增大进光量,配合超级夜景算法,可以满足在暗光条件下拍出光线充足的照片。 在外观设计上,vivo S10系列依旧主打轻薄,厚度做到了7.29mm,是vivo S系列中最薄的一款手机,边框采用航空铝直角边设计,后置摄像头依旧使用vivo家族的云阶设计,同时绮光焕彩配色引入了光致变色工艺,在阳光下机身可以从粉蓝渐变色变为克莱因蓝,除此之外还有青柠、萤石黑、丝绒白三种颜色可选。 性能方面S10系列搭载满血版天玑1000+处理器,官方宣称相比上一代提升了16%,支持双卡双5G,搭载Hyper Engine 3.0游戏加速,以及硬件级HDR画面;同时在轻薄的机身内,vivo S10系列还塞入了4050mAh的电池,支持44W超快闪充,官方宣称15分钟即可充电38%,56分钟充满。 系统层面,vivo S10系列搭载Origin OS系统,支持更强的屏幕朗读功能,可以选择6种自然音色,3种语速的屏幕朗读,帮助普通用户和无障碍用户更好的阅读屏幕内容;同时在S10系列上依旧支持内存融合技术,可以将存储空间分割出4GB给到运行内存,保证系统运行效率。 最后说一下发售信息:vivo S10 8GB+256GB售2999元,S10 Pro 12GB+256GB售3399元,将于7月16日至7月22日开启预售,7月23日正式开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