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支持造商业卫星、火箭!上海市商业航天任务书公布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2月17日报道,昨日,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推进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涉及吸引国内外商业航天头部企业落户,支持商业卫星、火箭拳头产品研发,开展大规模星间组网等研究,突破激光通信、北斗高精度等车规级及宇航级芯片技术攻关等内容。 空间信息产业是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基础,从事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 其产业链由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建设、空间信息应用等环节组成。 根据企查查数据,我国航天产业链近年呈现高速发展之势,过去五年每年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均达到万级,目前我国共有9.5万家航天相关企业。 ▲近十年我国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来源:企查查) 从融资情况来看,过去十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融资341起,披露融资额达243.1亿元。其中融资数量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62起。披露融资金额方面,近两年最高,2020年近百亿元,2021年逾64.5亿元。 ▲近十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融资概况 不过,在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投融资名单中,鲜少出现上海初创企业的身影。随着上海市《实施意见》的发布,我们期待看见上海成为推动中国航天成长的重要力量。 一图读懂《实施意见》链接:https://www.nae.edu/?id=270224 一、12项主要任务,从载人探月、卫星通信到商业火箭 《实施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上海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构建通导遥一体化空间信息系统为导向,形成数字赋能的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空间信息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数智制造新高地、优势企业集聚地、应用服务输出地。 围绕目标,《实施意见》提出12项主要任务: (1)服务支撑国家总体需求:争取载人、探月、深空探测等工程配套任务,服务卫星网络建设,参与量子通信、引力波探测等前沿科学研究。 (2)锻造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能力:突破商业卫星批量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火箭,打造高层级航天器研发平台,建设低成本商业卫星批量研产线、火箭脉动式总装线。 (3)开发新型航天器系统及有效载荷:研发智能化卫星软硬件平台,开展高速星间数据传输通信载荷、多谱段遥感载荷等有效载荷研究。 (4)加快地面终端与应用系统建设:开发卫星通信、导航、授时等通导遥融合型终端,开发大数据传输的低功耗智能化通信终端,加快信关站、光电监测系统建设。 (5)深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大规模星间组网、大型星座智能管控与运维等研究,加强智慧感知、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等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商业卫星智能监测、在轨故障处理验证等技术。 (6)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布局筹建商业航天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快产学研用多功能平台建设。 (7)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加强对关键分系统、部件单机的基础机理和工艺技术攻关,突破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突破激光通信、北斗高精度等车规级及宇航级芯片短板,强化空间电源、伺服机构、姿轨控发动机基础产品研发能力。 (8)加强产业技术基础保障条件建设:提升产品测试及发射保障能力,开发卫星自测试系统,优化火箭测试发射流程,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支持相关实验室建设,参与空间信息国际、国内标准制订,推动与地面移动通信等相关行业标准融合。 (9)引导支持商业航天有序发展:推进商业航天公司组建和运作,支持开发商业卫星、火箭拳头产品,推进商业火箭总装基地建设,探索从卫星研制到入轨部署的一站式服务,吸引国内外商业航天头部企业落户。 (10)培育壮大数字信息应用:推广在政务服务、重点行业、大众消费领域应用示范,支撑“一网统管”解决方案。 其中,政务服务领域包括资源监控、生态保护、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公共安全、测量测绘等;重点行业领域覆盖交通、海洋、农业、气象、能源、金融等;大众消费领域涉及精准定位、智能驾驶、紧急呼救、智慧康养、物流配送等。 (11)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双核多点”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双核”即建设闵行商业航天基地和临港卫星产业基地两个核心集聚区。 “多点”指提升青浦西虹桥、杨浦湾谷等国家北斗产业示范园能级,布局北斗“高精度+短报文”产业创新基地,筹建卫星网络产业园,推进松江G60星链园区建设,引导空间信息科学团队向张江科学城集聚。 “长三角”指加强与苏浙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推动长三角区域空间信息产业一体化发展。 (12)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支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碳源碳汇、生态保护、气象预报、应急救援等方面合作,鼓励高校院所在技术、人才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上海市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推进产业政策聚焦,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推动高端人才集,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推动空间科学、技术、应用全面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应用场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投融资超64亿元,16起融资过亿 根据企查查基于产品标签、产品简介包含“航天、卫星”筛选的数据,2021年,我国“航天”相关的企业注册量为1.7万家,同比增长了4.02%。 同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股权收购及投融资事件不少于37起,披露融资金额逾64.5亿元,涉及火箭/卫星发射研发、航天装备制造、卫星通信服务、飞行器研发制造等类型。 ▲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投融资事件统计(数据来源:企查查及公开信息) 2022年年初,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相关投融资依然热闹,若森智能、氦星光联、科工空间、深蓝航天、九州云箭、星途探索、爱思达航天、星河动力、天仪研究院、东方空间、赛思倍斯、天兵科技等均获得新一轮融资。 三、过去五年,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今年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并全面阐释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及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取得了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及信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这五年,中国航天持续赋能社会,目前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如通信卫星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遥感卫星影像累计分发超亿景,有力保障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需求;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大众出行、智慧物流、精准农业,特别是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航天技术还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兴起。商业航天企业正势态蓬勃。 未来五年,中国航天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重点发力五方面:一是创新推动重大工程实施,二是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三是统筹布局空间科学探索,四是营造航天发展良好环境,五是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 面向商业航天,白皮书提到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扩大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范围,推动重大科研设施设备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共享,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参与航天重大工程项目研制,建立航天活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商业航天企业有序进入退出、公平参与竞争,以及优化商业航天在产业链中布局,鼓励引导商业航天企业从事卫星应用和航天技术转移转化。 结语: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正在提速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商业航天的大幕已然拉开。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随着更多国家及地方空间信息产业政策的出炉,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进入飞跃之年。
加密资产不是避风港,NFT 首次被查封
这几年元宇宙的火热,也带动了 NFT 的繁荣。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货币, NFT 的唯一和可溯源等特性让人们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因此迅速得到了青睐,尤其在总是被「复制」所困扰的各类艺术品市场。 图片来自:Genesis Block 迅速被「炒」热的 NFT ,不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也成了「有心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工具。2021 年 NFT 的销售额达到 400 亿美元,但在 NFT 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盗窃和诈骗,也不少人有意进入 NFT 的人担心其中的许多交易涉嫌洗钱。 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近期在调查涉及 250 家假公司,价值 140 万英镑的的诈骗案时,抓捕了 3 名犯罪嫌疑人,并查扣了价值 5000 英镑的加密资产(约合 6762 美元)以及三件尚未估值的 NFT 艺术品(总价值约 180 万美元),成为英国首个扣押 NFT 的执法机构。 ▲图片来自:Skynews 目前 HMRC 并未实际控制这些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但已获得法院命令用以防止被查扣的数字艺术品继续出售。 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表示,被捕的三名嫌疑人使用了复杂的手法隐藏伪装自己的不法活动,包括使用假地址、预付费电话卡、VPN 和假身份等手段。 HMRC 的经济犯罪部副主任 Nick Sharp 表示,「政府在不断适应新技术,以确保我们跟上犯罪分子和逃税者隐藏资产的方式,这次扣押是对任何认为可以使用加密资产向 HMRC 隐藏资金的人的警告。」 ▲图片来自:Forbes 除了英国,其他国家也有利用 NFT 进行诈骗或其他非法商业活动的现象。之前 NFT 发行与交易平台 Cent 就因在平台中发现非法的 NFT 而暂停所有交易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司法部在不久前查获了 2016 年某加密货币交易遭到黑客攻击时被盗的大量比特币,逮捕了两名涉嫌洗钱的嫌疑人。被查获的比特币超过 94000 枚,按被盗时的交易价格,这些比特币价值约为 7000 万美元。但近年来比特币价格已大幅飙升,目前这笔被盗的比特币总价值约为 45 亿美元,追回的不到 80%,价值约为 36 亿美元。 ▲图片来自:SecNews 加密货币公司 Elliptic 的政策和监管事务主管 David Carlisle 表示,执法机构能够跟踪和追踪犯罪分子的交易,并扣押用于非法活动的加密资产,NFT 的查获就表明,犯罪分子无法在加密货币世界中隐藏。 英国的这一案件,说明加密资产并不是犯罪分子的避风港,但各国同样也需要警惕 NFT 等加密资产的犯罪活动。
汽车品牌纷纷踏足《和平精英》,车企原先的营销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点开 App,你看到了一只鹰、一条路、一辆车。 这是一条汽车广告,有画面了吗?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 年,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了 2627.5 万辆,同比增长 38%,结束了连续 3 年的下降趋势。同时,伴随着业内竞争的加剧,营销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克劳锐发布的《2020 汽车内容生态营销洞察报告》显示,18-29 岁的用户成为了汽车内容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这群互联网声量最大的潜在购车客户,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汽车厂商们的「重点照顾对象」。 ▲图片来自:Twitter 用户 @johnnytincho 殊不知,这是互联网上最难拿下的一座山头,让无数广告人挠秃了脑袋。面对前文提到的开屏硬广,在互联网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年轻用户只会熟练地点击「跳过」,这仿佛成他们的一种本能。对于这种毫无新意和参与感的硬广,他们甚至已经不会感到厌恶,只会默默选择无视。 老路行不通了,只能开发新路。如今汽车厂商的广告营销策略已经悄悄地发生了转变。 一头扎进年轻人的世界 ▲史蒂芬·温科尔曼,图片来自:CAR Magazine 兰博基尼 CEO 史蒂芬·温科尔曼(Stephan Winkelmann)曾在去年的采访中表示,中国市场是兰博基尼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连续 3 年在全球 51 个市场中排行第 2,且中国市场客户的平均年龄要更低。如何抓住这些年轻的潜在客户,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兰博基尼研究的一大课题。 很快,他们给出了解法。2022 年 1 月 31 日,这头蛮牛在牛年的最后一天,成功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 ▲图片来自:腾讯游戏 热门手游《和平精英》与兰博基尼进行合作,推出了兰博基尼定制载具皮肤,包括兰博基尼旗舰车型 Aventador SVJ、SUV 车型 Urus 以及四门概念车型 Estoque。 实际上,兰博基尼并不是第一个进驻《和平精英》的汽车品牌,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和特斯拉早已在海岛上留下了他们的车辙。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 为什么现在的汽车品牌,都喜欢《和平精英》? 一个是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现象级手游,一个是世界十大顶级汽车品牌,倘若不进一步了解,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头蛮牛在春节期间掀起了多大的浪。 顶流载具催生玩家文化 其实早在汽车品牌入驻之前,《和平精英》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载具文化。 对于玩家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这三种车型:吉普、轿车和「蹦蹦」。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驾驶特点及战术用途,譬如吉普最耐打,轿车最讲求操控技巧,「蹦蹦」最为灵活等,玩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车型。同时,经典载具与游戏的紧凑节奏相结合,也衍生出了诸如「快上车」等游戏黑话。 ▲游戏高度还原兰博基尼 Aventador SVJ ,其中翡翠绿版本人气颇高 而玛莎拉蒂、兰博基尼等合作载具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年轻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和平精英》的游戏文化,「新年开新车」似乎成为了《和平精英》玩家的「年俗」。 但春节期间,玩家们最喜闻乐见的,当属「Y 城贴膜」。 这里贴的并非手机钢化膜,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汽车改色膜」。在游戏中,许多购买了兰博基尼皮肤的玩家会来到 Y 城,开设「贴膜厂」;其他没有皮肤的玩家则会开来载具进行「贴膜」,这就是玩家口中的「一人买车,造福全岛」。 有趣的是,玩家的如此行为打破了战术竞技游戏的原有「规则」,他们不互相攻击,不争夺排名,甚至在贴膜过程中还遵守排队原则。贴膜者将宝贵的兰博基尼皮肤拿出来分享,被贴膜者也会主动留下急救包和饮料等游戏物资,以作回礼。就连《和平精英》官方也对这种「集体卡 bug」行为也毫不介意,甚至还下场「官方玩梗」。 如此其乐融融的场景,恐怕难以在其他同类游戏中见到。 ▲玩家排队「贴膜」 ▲玩家排队「贴膜」 至于为什么是 Y 城?事实上,这并非官方强行促就,也不是单一现象,而是游戏内的文化沉淀使然。在此前与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特斯拉等汽车品牌的合作过程中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久而久之,Y 城就成为了玩家们心照不宣的载具换皮地点。 ▲Y 城贴膜文化热梗,图片来自:腾讯游戏 另一方面,能够在春节期间「开上」各种跑车进行竞速,对于年轻玩家来说显然是极具诱惑力的。 然而,回归到本质,这终究是一款战术竞技类游戏,「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场面也并非每把游戏都能看到,为了一辆兰博基尼「大打出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有些玩家会在暗处蛰伏,耐心等待一个「偷车飞走」的好时机。被套路久了,有的玩家还想出了「反偷车」的套路。 ▲玩家偷走兰博基尼,图片来自:抖音 @xufuriji 一来一回之间,玩家在游戏内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更有玩家将自己的游戏日常录制下来,上传至短视频平台,自发形成了游戏外的品牌持续传播。 此外,作为游戏的重要参与者,玩家们也在不断发现着游戏的更多玩法与可能。有玩家自发组成女团在兰博基尼前大跳热舞《Lovesick Girls》制成一支和平精英玩家专属版 MV,也有玩家在游戏内复刻《头文字 D》经典场面,引来争相模仿。 ▲玩家自制《Lovesick Girls》MV,图片来自:玩家 @五行属二 无论用户们是在游戏里沿着海岸线独自飙车,还是在山谷中相互追逐抢夺物资,亦或自发上传视频进行互动、二创等,这种持续的品牌传播与用户互动,都是《和平精英》和汽车品牌们乐意看到的。 ▲玩家自制兰博基尼短片,图片来自:玩家 @恒弟弟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游戏升级与玩家成长,与之相关的载具文化也会进行迭代升级。不断涌现的 UGC 内容和玩家自主开发的各种趣味性玩法,持续加深用户的心智印象。 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 对于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来讲,如何切入年轻人的心智,如何抓住用户的关注度并与之产生共鸣,如何不断自发地产生新的营销创意与话题度,是摆在所有品牌前面的大难题。 通过《和平精英》与顶流汽车们的这一系列营销结果来看,不难发现,与游戏进行联合,可能会更容易实现破圈。 这种基于深度共创的营销模式,确实受到了广大年轻用户的欢迎。这里的「共创」指的不仅是汽车厂商与《和平精英》两个品牌之间的内容共创,更是游戏 IP 与玩家之间的文化共创。 毕竟,与年轻用户建立有效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入他们。 ——爱范儿发现,仅快手这一个平台,随便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都有着上亿次播放。 这种品牌与品牌、品牌与用户的深度共创形式,让汽车厂商拥有了无数的内容创作者主动在社交平台上对自家产品进行宣传,不必再花费极高的成本去拍摄 TVC 或制作游戏 CG,即便是玩家的二创内容也能在除夕夜成功登上热门。 ▲用户自制视频在除夕夜登上 B 站热门 从结果来看,《和平精英》确为品牌切入年轻用户沟通的极佳入口。 此外,汽车厂商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如何维护媒体关系上,试驾活动的举办次数也可以减少,省下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即便如此,亦会有不少汽车 KOL 去制作相关车型的内容,为大众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汽车 UP 主真车实景拍摄还原游戏 CG 里的飙车名场面 与传统的汽车品牌传播方式——以拍摄高成本的 TVC 并花费高昂的投放成本进行广泛撒网相比,游戏厂商制作游戏 CG、玩家二创游戏 CG 并登上热门这种行为,整体传播链路显然更具优势。 譬如,在本次活动中,汽车 UP 主们纷纷下场,开出了自家兰博基尼真车,还原 TVC 名场面并在除夕夜登上年轻人们的聚集地——B 站热门,更有 UP 主主动给玩家讲解品牌车的性能与驾驶体感,成功在游戏外实现联动。 ▲汽车 UP 主开出自己的兰博基尼野牛与游戏内的兰博基尼作对比,并对其性能进行讲解 ▲ B 站用户评论 让玩家与品牌产生有效沟通甚至自发为之宣传,这是传统传播方式极为渴望却又难以达成的一种营销结果。 当然,和游戏厂商合作,并非完全能够代替传统的汽车品牌传播,仍有无数个问题亟待品牌们去发现解决。 可这么多游戏,为什么偏偏是《和平精英》? ▲图片来自:腾讯游戏 首先,《和平精英》的载具属性和战术竞技特性,符合汽车品牌需要。 如前文所述,《和平精英》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载具文化。这种载具文化并非官方促就,而是游戏性质特点与玩家选择沉淀后的共同结果。与 MOBA、RPG 游戏不同,载具在这个游戏中几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直接影响游戏结果。它不仅可以助力玩家进行战略转移,玩家还可以围绕载具做出一系列战术动作,在遭遇战中取得优势。 其次,《和平精英》成为了汽车品牌与「元宇宙」的有效连接点。 作为一个高自由度、高还原度的游戏产品,《和平精英》本身就能够形成一个天然的社交池,可以说是最贴近「元宇宙」概念的游戏产品之一。「P 城」、「核电站」等各种游戏场景的走红,促进了新的游戏文化的诞生,给玩家带来超越游戏本身的增益价值。 ▲网红地点之一,核电站 不同于汽车品牌在各大汽车垂直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投放动作,这种基于内容的合作对年轻用户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用户参与进去了,产品自然更深入人心。 《和平精英》与汽车品牌们的合作从来不是一次单纯的广告投放,随着版本的更迭、更多文化与各种「卡 bug」式的灵感碰撞生长,这个游戏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内容创作平台。 ▲玩家还原《头文字 D》场景,图片来自:抖音 @tushu810 2020 年春节,《和平精英》与汽车品牌的跨界拉开帷幕,首次联动的品牌是玛莎拉蒂。 联动开启后,玩家们自发地用视频剪辑等方式二次创作的方式进行传播;明星林更新、主播王小歪在直播中曝光玛莎拉蒂皮肤;联动还引来了广告狂人、NewMediaLab 等业内媒体的关注,争相报道此次品牌合作。 这次活动,迅速提升了玛莎拉蒂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游戏开发者因势利导,玩家自发产出为品牌资产增值蓄水形成循环,这或许就是汽车厂商们喜欢《和平精英》的原因。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玩家们会在游戏中不断寻找到新的乐趣、新的玩法,收获友谊与野心,甚至玩出一个元宇宙。 在这里引用《头号玩家》里的一段话: 当我们这代人在游戏里砥砺成长,超越地域结交最真实的友谊,跨过虚拟收获最纯真的爱情。当游戏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终于戴上光环,成为被传颂的伟大故事,让我们激动、欢笑、流泪。这意味着,一代人的怕与爱被认可了。 「一只鹰、一条路、一辆车」的时代早已过去。
红魔首发自研游戏芯片,首秀屏下摄像,顶配破7000元冲击游戏机皇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2月17日消息,今天下午,努比亚旗下红魔发布了2022年首款旗舰游戏手机红魔7系列,搭载骁龙8芯片,Pro版支持135W快充和屏下摄像技术。 此外,红魔7 Pro还搭载了红魔与艾为电子联合研发的首款独立游戏芯片“红芯1号”,通过提升AI能力来学习用户的游戏习惯,从而进一步优化用户的游戏体验。红魔系列经典的风扇设计也得以延续,风扇转速超过2万转。 这次红魔在发布会上带来了一位新角色——红魔姬Mora,她是一位“虚拟人”,在开场带来了一段舞蹈,还可以与现场的红魔产品经理进行简单的互动对话。 ▲红魔姬Mora 红魔7首发起售尝鲜价格为3899元,红魔7 Pro起售价格为4799元。值得一提的是,红魔7 Pro 18GB+1TB版本的售价来到了7499元。 一、独立GPU提升帧率稳定性,165Hz屏幕优化高帧游戏适配 作为一款电竞手机,红魔7系列依旧“电竞元素”十足,在机身背部有一些富有动感的线条设计,同时还配备了RGB灯带,尤其是炫彩配色版本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更加突出。 当然,性能一定是游戏手机最核心的特性,不过在介绍性能之前,红魔又带来了一位新的虚拟人角色,并通过这位虚拟人介绍了红魔7系列的硬件配置。 红魔7系列搭载了目前旗舰骁龙8移动芯片,得益于骁龙8在GPU方面的出色表现,目前骁龙8几乎已经成为了追求性能的旗舰手机的“标配”,红魔7作为一款游戏手机,也不例外。 红魔7的安兔兔跑分超过了110万,是目前已发布的旗舰游戏手机中跑分位于前列的。 此外在软件方面,红魔通过算法提升了数据的读写速度,同时也优化了内存中程序的调度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红魔这次给手机中加入了一颗独立GPU,提升手机的图形处理能力,可以让手机游戏时帧率表现更加稳定。目前iQOO也采用了类似的增加独立GPU的方式提升了游戏的帧率表现。 在充电方面,红魔7支持120W有线充电,可以在17分钟充满4500mAh电池。 红魔游戏手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加入了风扇这一硬件提升散热效果。经过几轮迭代,这次红魔7使用的风扇在散热性能和噪声控制方面进行了重点优化。 另外红魔在风道、散热材料等方面也进行了改进,采用稀土材料包裹了核心热源,热量可以更好地传递给风扇。 屏幕方面,红魔7的屏幕刷新率依然延续了此前的165Hz,并且在高帧率游戏方面进行了重点适配。除了游戏,红魔也与优酷视频进行合作,增加了高帧率视频内容的提供。 在游戏操控体验方面,红魔7的双肩键触控响应速率达到了500Hz。值得一提的是,在介绍其他配置时,红魔又带来另一位“魔方”形态呈现的虚拟人,类似于《钢铁侠》电影里的管家“贾维斯”。 ▲“魔方”形态的虚拟人 二、首款独立游戏芯片落地,还有135W快充+屏下摄像头 红魔7 Pro这款“超大杯”旗舰,在外形方面更加有特点,采用了平直金属中框,类似iPhone 13系列。其他电竞元素也一应俱全,背部镜头排布更加紧凑。 在配色方面,红魔7 Pro与往年一样,推出了“透明版”。 红魔这次联合艾为电子研发了一颗独立游戏芯片,并应用在了红魔7 Pro中,红魔给这颗芯片命名为“红芯1号”。据称该芯片主要通过提升手机AI能力改善游戏体验。 红魔7 Pro的有线充电功率达到了135W,电池容量增加为5000mAh,从0充满大约需要15分钟。 当然,前文提到的风扇、散热材料、散热结构,红魔7 Pro一样进行了升级,散热表现相比同类竞品提升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红魔7 Pro还采用了屏下摄像技术,这也是红魔首款屏下摄像游戏手机。 屏下摄像技术的应用,也让手机屏幕更加完整,没有打孔,可以让用户游戏时的视觉体验更好。 在实际游戏体验方面,据称红魔7 Pro可以在压力较大的《原神》游戏中保持60帧满帧运行。 结语:死磕游戏体验,红魔加码自研技术 不论是屏下摄像技术的首次应用、联合研发的独立游戏芯片落地,还是135W业内功率最高的量产有线充电,都是红魔自研技术在游戏手机中落地的表现。 能够看到,在Redmi、iQOO加入游戏手机市场后,红魔、联想拯救者、黑鲨这类传统游戏手机厂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游戏手机市场目前体量还不大,但全球移动游戏用户数量规模可观,游戏手机市场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不论如何,硬核自研技术在游戏手机市场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搭载屏下摄像头与135W快充技术 红魔7系列游戏手机发布
钛媒体App 2月17日消息,红魔7系列游戏手机正式发布,核心配置方面,红魔7系列搭载高通8 Gen1处理芯片,采用了LPDDR5+UFS3.1的内存/存储组合,红魔还独立为其开发了Arc性能增强系统,具备MAGIC WRITE快速读写技术、RAM BOOST内存加速技术以及MAGIC GPU图像增强技术。 由于这代高通8 Gen1处理芯片的发热量较大,红魔7系列也升级了自身的散热系统,新品采用升级后ICE魔冷散热系统,由高速离心风扇、4124mm²VC散热板、散热材料等组成9层散热结构,其中,主动散热风扇可以以每秒20000转的速度,将热空气排出机身外。 屏幕方面,红魔7正面搭载了165Hz刷新率AMOLED全面屏,支持960Hz多指控采样率,而红魔7 Pro则应用了UDC屏下摄像技术,成为业界首部屏下摄像真全面屏游戏手机。 此外,红魔7系列还搭载了135W魔闪快充以及5000mAh容量电池,标配165W氮化镓充电器,官方数据显示,手机充满电只需要15分钟时间。 作为游戏手机产品,红魔7也提升了自游戏环节的体验,比如说在手机肩键的响应速度方面,红魔7系列通过采用双独立IC,将触控采样率提升至500Hz,配合双X轴线性马达,可实现触控与震感一体的游戏体验。 红魔7系列身上,还有一个亮点就在于其首发了自研芯片——红芯一号,带来了肩键加强、震感加强、游戏灯效定义、音效增强等提升。 在系统层面,红魔7系列也升级到了RedMagic OS 5.0,带来全新游戏插件、超能组件等功能,进一步拓展游戏手机的多样化玩法。新增的游戏速记,可为新手以及大型MMORPG玩家提供速记看板等辅助,让玩家操作上手更简易。 此外,红魔Studio(红魔投屏)也迎来升级:支持最高120Hz无线投屏,红魔7系列还全面引入超次元虚拟IP红魔姬Mora,玩家可在手机使用中随时与她互动。 除了游戏手机产品,此次红魔发布会也带来了一系列外设产品,包括全新红魔涡轮散热背夹,售价199元;红魔磁吸无线充散热器,售价299元;红魔魔音有线耳机售价99元;电竞导热保护壳售价为79元;还有红魔7钢化膜,售价39元,红魔165W氮化镓充电器,售价299元。 手机售价方面,红魔7 8+128GB版本售价3999元,暗夜骑士+赛博霓虹12+128GB版4399元、暗夜骑士+赛博霓虹12+256GB版4799元,氘锋透明版拥有12+256GB和16+512GB两个运存配置版本,其售价分别为4899元和5499元。 红魔7 Pro暗夜骑士12+128GB售价4799元,暗夜骑士+赛博霓虹12+256GB 版5199元,暗夜骑士16+256GB版5599元;红魔7 Pro氘锋透明版12+256GB版售价5299元,16+256GB版售价5699元,18+512GB版售价6499元,18+1TB版售价7499元。
红魔7 Pro游戏手机发布:搭骁龙8配内置风扇 售3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植泽坤)2月17日消息,努比亚旗下红魔正式发布红魔7系列游戏手机,两款手机均搭载骁龙8处理器并内置散热风扇,同时红魔7 Pro还配备了屏下摄像头,3999元起售,最早将于2月21日开售。 红魔7系列均有三款配色 红魔7系列拥有RGB氛围灯,在手机背部和侧边有两个换气孔,两款手机同时拥有暗夜骑士、赛博霓虹、氘锋透明版三种配色,但红魔7 Pro的暗夜骑士、赛博霓虹配色则采用了不同的颜色组合,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红魔7系列游戏手机均采用骁龙8处理器,官方称CPU主频最高为3GHz,CPU的性能提升20%,能效提升30%,GPU性能则提升了30%。安兔兔跑分达到了110万。红魔7 Pro还另外搭载了红芯一号,用以辅助提升游戏体验。红魔7系列也拥有快速读写技术,内存加速技术,支持内存拓展至18GB,还配备了图像增强技术,官方实测运行《和平精英》的平均帧率为90帧每秒。 红魔7 Pro散热配置 在散热方面,红魔7系列内置的风扇最高转速为2万转每分钟,风量增加30%,风压增加35%,一共九层散热模块,散热材料采用了石墨烯加正二十一烷。红魔7 Pro则采用了一块 4124平方毫米的VC均热板,升级后的风道系统令手机导热系数提升100%,据官方称,运行《和平精英》30分钟最终温度为40度。 红魔7的屏幕分辨率为2400*1080,最高刷新率为165Hz,支持DC调光和屏下指纹心率监测。红魔7 Pro屏幕刷新率为120Hz,支持最高960Hz采样率,分辨率同样为2400*1080。 红魔7系列配备500Hz双游戏肩键,立体双扬声器,拥有3.5mm耳机孔,配备4500mAh电池,支持 120W快充,最快17分钟充满。红魔7 Pro另外还拥有双X轴线性马达和高功率立体双扬声器,搭载5000mAh电池,配备135W快充,最快15分钟充满, 在影像系统上,红魔7和7 Pro同时拥有后置6400万像素主摄,200万像素微距镜头和800万像素广角镜头,红魔7的前置镜头为800万像素,在红魔7 Pro上则为 1600万像素。 红魔同时还发布了165W氮化镓充电器,红魔7系列将标配此款充电器。此外还发布了磁吸无线充电散热背夹、导热手机壳和魔音有线耳机等新品。 红魔7 Pro售价 发布会最后公布红魔7起售价为3999元,有8GB+128GB、12GB +128GB、12GB +256GB三种配置,于2月21日开售;红魔7 Pro则拥有12GB +128GB、12GB +256GB、16GB +256GB配置版本,起售价为4799元,将在2月28日开始发售。
2021年全球电动车品牌销量:上汽跻身前三 比亚迪排名第四
2月17日消息,Canaly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EV)的销量达650万辆,同比增长109%,占全部乘用车销量的9%。 受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的影响,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总销售量仅增长4%。 2021年,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超过320万辆电动汽车,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一半,比2020年销量多出200万辆。 五菱宏光MiniEV依然是2021年中国大陆市场最畅销的电动车型。特斯拉的电动车型占据了第二、三位,但ModelY的表现强于Model3。 从全球市场来看,特斯拉以14%的份额引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大众汽车以1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以下为详细排名: 上汽(包括上汽、通用和五菱)以11%的份额位居第三。该集团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五菱宏光MiniEV在中国大陆遥遥领先的销量。此外,上汽旗下的宝骏、Maxus、名爵、荣威等也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亚迪以9%的份额位居第四,且去年下半年表现尤为强劲。其2021年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200%以上,主要是因为比亚迪在中国大陆推出了十几款车型,而且其中一些车型还有电动版和混动版。 报告称,比亚迪的业务还扩展到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2021年底,比亚迪还推出了基于其新的e-platform3.0平台的第一款车型,而且预计在2022年将会以该平台为基础推出更多新车型。
网友体验法拉第未来FF91量产版实车:内饰奢华 2月24日首发
IT之家 2月17日消息,法拉第未来今日宣布 FF 91 量产版电动汽车将在太平洋时间 2月23日(北京时间2月24日早上8点)正式发布,现在网上流出的新视频显示,已有在美华人提前体验了这款新车。 视频显示,FF 91 量产版外观和内饰跟多年前发布的试装版基本上没发生太大变化,同样使用了溜背式造型设计,以及炫酷的对开门、无边框车窗,同时支持电动开闭。作为一款中大型纯电 SUV,FF 91 量产版拥有超过 5.6 米的车长及超过 3 米的轴距。 内饰方面 FF 91 量产版堪称奢华,内部为四座布局,后排为两个独立的老板座椅,全车配有多块屏幕,其中副驾驶前面屏幕可单独使用,后排乘客前方拥有一块尺寸更大的屏幕,还支持手机投屏。 IT之家了解到,体验者还表示 FF 91 量产版后排乘坐感受非常舒适,试驾体验中感觉到强烈的推背感,称“感觉像是坐在迈巴赫的后排,体验着法拉利的提速”。该车基于 FF 自研的可变电驱动底盘架构(VPA)打造的它可以输出 1050 马力,峰值扭矩 1800 牛・米,新车搭载 130 千瓦时电池组,百公里加速不到 2.4 秒,NEDC 续航超过 700 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贾跃亭此前宣称 FF91 有信心颠覆迈巴赫、法拉利、宾利等等。 此前,FF 曾宣布首款车型 FF 91 将于 7 月按时交付,中国和美国市场售价分别为 200 万人民币和 20 万美元。该车在 2021 年 7 月正式开启预订,预订金额为 5 万元,同时提交预约申请即可获得部分专属权益。官方曾表示,他们已经收集到超过 1.4 万个 FF 91 预订,不过付费预订的只有 300 辆。
我在VR里看冬奥:运动员在我头顶飞
“这简直太好玩了,我还没有玩够!”运动员在冬奥会场馆内沉迷玩VR游戏的视频近日在多个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冬奥场馆内的VR游戏实况 随着全民对冬奥赛事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一些精彩瞬间的背后,VR直播、360度自由观赛、虚拟数字人……不少“元宇宙”要素活跃在北京冬奥会的各个角落。 自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首次使用VR技术以后,奥运会不但记录着运动员的成长,也见证着VR技术发展。比如说,2018年韩国平昌奥运会期间,英特尔通过True VR技术对部分赛事拍摄,提供360度全景视频观看,同时还提供VR直播和VR点播两种类型的赛事观看服务。今年北京冬奥会,VR技术的应用更是在娱乐、训练、观赛等多个领域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通过360度全景视频观看比赛 冬奥会赛事进程已接近尾声,VR技术究竟用在了哪些地方?国内VR厂商们又是如何在冬奥会中赢得世界关注?经过一番调查并亲自VR观赛后,我们发现这次冬奥会,VR厂商们都在集体“秀大招”。 一、亲测3种VR看冬奥,大屏观赛如临现场 “VR直播年年有,但是每次直播效果都不好。”过去的VR直播受限于场地、设备等原因,转播的画面总会出现模糊不清、观看角度不好和时效性差等问题,因此,部分观众一直不看好大型赛事的VR直播,对于临场感和沉浸感更是不奢求。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国内早在2019年就专门组建了“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项目团队,由北京大学牵头,国家实验室、企业和其他高校参与合作研发,北京大学教授陈宝权为项目负责人。 北京大学教授陈宝权 研究人员会根据场馆情况布置多台摄像机,记录比赛现场的精彩画面。他们在首都场馆部署的40台4K阵列摄像机和3台可实现8K VR直播的相机。 赛场的摄像机阵列 部分细心的网友扒出摄像机阵列的相关细节,认为其厂商可能是国内摄像机品牌Z-CAM,而8K VR直播的相机可能为Insta 360影石专业级相机Titan。 赛场旁的Titan相机 1、VR冬奥怎么看?亲测三种VR观赛方式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共有三种方式可以感受VR冬奥的魅力:VR设备、手机上的央视频APP、以及H5页面。 除了使用国内自研的VR摄像设备之外,北京冬奥会还实现了“自由视角观赛”,即从3DoF(即眼睛可以向上下左右看)升级到6D0F(头部位置也可以移动)。这样一来,观众就可以在任何位置观看任何角度的比赛。 3DoF和6D0F的区别(图源于网络) 实际效果究竟怎么样?我亲自体验了一番,首先我用手机央视频APP的VR冬奥观看了2月16日的冰球男子1/4决赛。 当进入到相关页面后,我看到画面的正前方是一个虚拟的VR大屏,就像现场的大屏一样,可以观看到比赛的细节和回放。镜头随后会转到运动选手身上,我可以看到他们从起点出发的动作,随后画面会随着场上赛事的节奏自主切换角度,我也尝试自己调整观看角度,甚至我能看到他们击中冰球入门的手势动作。 用手机端观看冰球男子1/4决赛的画面 在用手机观看VR比赛时,我仍感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画面清晰度还不是很高,画面总会有一层灰蒙蒙的感觉,较正常的手机视频清晰度略差一些。 但打开VR设备后,我就不再吐槽满是噪点的画面清晰度了。我戴上Pico Neo 3设备,打开央视频VR APP,就进入央视频专为冬奥打造的观赛空间,海报、抱枕、奥林匹克标志,央妈一次拉满了冬奥氛围。 央视频VR的观赛区 不仅如此,央视频还贴心地设计了定制个性化菜单,并在日历中标出每天将会有哪些赛事。连我最关心的奖牌情况,央视频都会清晰地呈现在下方。 无论是想按项目观看比赛,还是想按日期观看比赛,清晰、便捷的菜单设置都简化了我查找赛事的过程,让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到想看的比赛。 央视频VR APP提供的多项观赛项目 而观赛的形式和手机上的体验比较类似,但整体上画面清晰度大幅提升,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运动员做了哪些动作,就好像站在赛道旁看着运动员从自己的头顶飞过。 用Pico Neo 3 VR观赛 与现场观赛相比,我在VR观赛中感到比较遗憾的可能是不能感受到整体现场的欢呼声。但仅从观看体验上来说,用VR设备观看比赛确实给人带来不少惊喜。部分比赛过程中,导播们还通过AR技术给出一些信息,并告知观众赛场上不同赛事的最新情况。 除此之外,在观看赛事的过程中,我常常还会因为导播切换画面而找不到运动员在哪里,从而错过精彩瞬间。 而手机上的H5界面多会采用360度全景图片,向我介绍奥运场馆的相关信息,较少涉及比赛本身。 公开信息显示,软件研发和服务公司天源迪科和中国联通合作了“中国联通冬奥5G智慧观赛产品创新研发项目”,场内联通用户可通过H5页面或小程序接入场馆边缘媒体服务器,获得多视角、精彩回放、场内服务预订等视频服务及信息服务。 不仅如此,VR全景服务商蛙色VR也表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新华社联手打造360°沉浸式漫游场馆。 用手机H5页面观看首都体育馆 2、耗时长、画面卡,VR直播难题如何解? “观众可以不断地、连续地改变视点,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个赛事。”项目负责人陈宝权说,“不仅如此,还有机会实现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时间’的炫酷体验。” “子弹时间”是指某个凝固的时间点,人们通过360度全景摄像观看到那一刻的所有人和物的画面,也因此,实现“子弹时间”意味着观众可以实现观看角度自由。 电影《黑客帝国》中展现的“子弹时间” 但在冬奥会的赛场上实现“子弹时间”并非易事。 要知道,按照传统的拍摄方式,一台摄像机一秒的8K画面可能会有高达几个GB甚至十几个GB的内容,而几十台摄像机同时构建某一秒的画面可能会用到近几百GB大小的内容素材,在过去,摄影团队想要制作一个“子弹时间”场景,往往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面对巨大的内容素材,如何实时渲染画面、如何呈现连贯的比赛画面、如何实时完成360度全景观看,这些都是摆在项目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 据陈宝权介绍,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他们研发的“端到端自由视角视频系统”和“VR冬奥赛事孪生推演与视听语言创意设计软件”。 “端到端自由视角视频系统”不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完庞大的图像信息,同时还能通过三维重建生成新视点的图像,避免因现场相机个数有限导致画面不连贯。“如果采用足够多的新(虚拟)视点插入,最终实现丝滑般的自由视角观赛体验。”陈宝权说。 虚拟视点效果图(来源:B站UP主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而“VR冬奥赛事孪生推演与视听语言创意设计软件”正是针对此前VR观赛的遗憾之处——“不知道看哪里比较好”推出的软件系统。 研究人员通过和一些专业人士合作,对赛场上可能会出现的精彩时刻设计视频镜头轨迹,进行实时导播,帮助观众抓住每一个热泪盈眶的时刻。 VR冬奥赛事孪生推演与视听语言创意设计软件演示图(来源:北京大学) 从VR直播体验来看,北京冬奥会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视角的VR直播,比赛画面也较为流畅。而北京冬奥会在大规模赛事中运用VR直播,以及实现360度高自由度观看,也为VR技术在文娱领域的应用增添新的成功案例。 二、既可以休闲,又可以训练,VR技术用途多多 VR技术带给人们高度仿真的情景,让人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瞬间进入自己希望去往的地方。这一点在疫情下拥有了更多的意义。此次冬奥会采用全封闭式管理的形式,如何给运动员们提供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VR技术从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什么VR游戏让运动员大呼过瘾? 除了VR技术在直播赛事上的运用吸引了不少人关注之外,VR游戏也“蹭”了一波冬奥会的热度。在冬奥场馆内,VR游戏区的设备吸引了不少国外运动员在这里流连忘返,纷纷前来打卡。 冬奥场馆内的VR游戏区不仅有太空模拟舱、4D载人深海模拟器等,让运动员们可以一天之内上天入地,无处不去,还有模拟战场、VR赛车等游戏,让运动员们大呼“过瘾”。 太空模拟舱 借着这次全民关注的运动盛会,游戏厂商纷纷推出VR冬奥系列IP如《奇幻滑雪》等。HTC更是接连上线了5款运动游戏,其中两款游戏《奇幻滑雪3》、《VR冬奥会》是针对VR一体机推出的。三款游戏《极限滑雪》、《冰球大战VR》、《Fantasy Skiing 2》是针对PC端推出的VR游戏。 其中,《奇幻滑雪3》是目前较为热门的VR游戏,你可以通过VR设备感受到滑雪的乐趣。想成为下一个“谷爱凌”?你可以先用VR设备去体验一下滑雪的魅力。 《奇幻滑雪3》滑雪场景 目前,《奇幻滑雪3》登陆了Pico应用商店等国内多家VR设备的应用商店。 2、用VR模拟真实环境,运动员开启“刷分”之路 像游戏之类的VR设备主要是给运动员们提供休闲娱乐,让他们在紧张的赛程中放松一下绷劲的神经,而用于VR模拟训练的设备则不同,更高的精准度,更逼真的模拟环境才能为运动员们带来更有效地成绩提升。 像钢架雪车、雪橇、越野滑雪等这类运动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同时,冰雪运动的训练计划会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一年时间里训练较少。VR模拟训练器模拟的较为真实的虚拟环境,可以提供无限制的训练环境。并且,VR模拟训练器精准收集的数据能够为运动员提供更多指导方向。 “这样一来,在一些技巧方面,运动员可以一天练习多次提高熟练度。”一位参与研发的人士说道,他们还为此打造了一套六自由度电动模拟体育训练系统。 整理相关资料时,我们发现不少北方大学参与到VR训练模拟器研发中。 东北大学不但打造了一个VR滑雪系统,还做了个滑行速度测量机器人。机器人可以收集最真实的环境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同步到VR滑雪系统中,让运动员们感受到最真实的环境变化,调整状态。 河北地质大学同样也制造了一款VR滑雪模拟器,模拟真实的滑雪环境,其脚下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可以跟随滑雪地形进行实时的响应,为训练者提供视觉、听觉、风感、转向感、俯冲感、超重感、失重感等多感官交互,为滑雪者带来沉浸式的滑雪体验。 现在,VR模拟训练在不少领域已经开始逐步落地,国外部分政府曾采用VR设备锻炼员工的反应能力。前不久,东方时尚公告采购1000台VR驾驶模拟器,金额达1.8亿元。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VR企业培训市场规模约为13亿美元。 用VR设备模拟案件场景 VR训练在冬奥场景上的运用,让更多企业看到VR训练的实用性以及功能性,吸引更多的玩家加入其中。 三、虚拟数字人24小时为冬奥打工?谷爱凌再现分身术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5个虚拟数字人正在冬奥会24小时“打工”。 百度智能云AI人机交互实验室负责人、主架构师李士岩曾告诉智东西,虚拟数字人可以按场景分为服务型数字人和演艺型数字人。其中,服务型数字人往往指具有一定功能的“虚拟员工”,演艺型数字人更偏向文娱领域的“偶像”。
一年蒸发2500亿!健身界的“苹果”扛不住了
新冠疫情还在全球“遍地开花”,那些网红的疫情红利股如今却显出了颓势。 Peloton,这家“智能健身第一股”最近过得并不如意,相比最高光的时刻,近一年来市值已蒸发近400亿美元(合计约2500亿元)。 业绩不佳、股价大跌、裁员、高层辞职等利空频频传出,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虽然近期Peloton新任CEOBarry McCarthy否认了出售传言,但也难掩它正在经历的经营伤痛。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全民的追捧到所谓的群嘲,这由盛及衰的故事如今也落到了它的头上。 1 疫情红利的受益者 回顾Peloton的过往,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疫情在当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起初,创始人John Foley发现在线健身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满足人们在家健身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便动了创业的心思。 2012年Peloton Interactive正式成立,在筹集了不少资金后,Peloton在众筹网站上出售了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Peloton单车的原型),它的业务便由此展开,2014年推出了其第一款可以联网的动感单车。 2019年9月,Peloton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为29美元,首日开盘价为27美元,较发行价下跌6.89%,而当日收盘价为25.76美元,较发行价下跌11.17%,以收盘价计算,总市值超过70亿美元。 在当时,市场对它并不感冒,不相信它的商业模式可以建立护城河,要知道, Peloton的动感单车可以说是自行车界的“爱马仕”了,比普通动感单车的价格翻了5-10 倍左右。 但谁也不知道,春风何时吹向自己,爆红出圈也许就在下一秒。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线下生活生产遭到重击,线上业务的发展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于是,风水轮流转,这次机会落在了Peloton身上。 由于人们无法自由自在的出门健身,大量线下健身房被迫关门,宅经济兴起,居家健身的风潮不断高涨,投资者一下子将目光转向了Peloton。 具体来看,Peloton的营收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智能运动设备(可联网的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和付费内容订阅。 选择Peloton的消费者可以在家里使用它的智能运动设备进行健身,同时通过设备选择课程学习,接受明星教练的指导,同时它还开发了专属APP。 左手硬件,右手软件,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粘性,也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而这一商业模式成功的案例就在眼前,前有苹果,后有奈飞,于是,面对当前积极的市场需求,资本兴奋起来了,Peloton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根据 2020财年第四季度财报,Peloton实现营收6.07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8910.00万美元,由此开启了第一个实现盈利的季度。 公开信息显示,会员数据也表现积极,这一季度订阅用户数量超过109万,同比增长113%,会员总数超过310万人,其中,会员制的订阅服务的使用次数暴增333%,达到7680万次;且会员参与度创下新高,在2020财年完成了1.64亿次相关健身订阅训练,可以说颇受用户追捧。 站上风口的Peloton的股价一涨再涨,股价一度达到171.09美元的高点,总市值一度超过500亿美元,一时间风头无两。 趁着这股热乎劲儿,Peloton收购动作频频,以4.2亿美元收购健身器材制造商Precor,一下子坐拥了超过62.5万平方英尺的生产空间,以应对供不应求的痛点,同时还与碧昂丝签订长期的健身节目内容协议,试图通过加码内容订阅服务以提高用户留存率。 这样的商业模式在疫情时期确实是个香饽饽,Peloton起飞得又快又猛。 2 安全降落不容易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eloton显然错判了形势,对市场需求过于乐观。 随着疫情常态化,疫情红利股的暴增时代已然过去,加上竞争者涌入赛道,开始抢占市场,Peloton的居家健身器材开始卖不出去了,库存积压令其压力山大。 产品的滞销是个问题,叠加一系列侵权、质量问题等雷点,公司的口碑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去年推出新款跑步机Tread+因设计漏洞而引发了伤亡事件,对此Peloton危机公关应对不当,回应较晚,虽在后来紧急召回了相关产品,但已经给予了公司致命一击。要知道作为营收主力的硬件产品一旦出了问题,势必影响用户的增长以及品牌的经营。 所谓的健身界宠儿坠落得也很快,销量上不去,业绩和股价自然落下来。 根据最新财报,2022财年第二季度Peloton实现营业收入为11.34亿美元,同比增长6.49%;净亏损为4.3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有6360万美元。 近一年来,Peloton股价一跌再跌,其间曾跌破发行价,目前较高点(171.09美元)已下跌超81%,最新市值为106.28亿美元。 而在1月24日,Peloton被正式踢出纳斯达克100指数,被货运公司Old Dominion Freight Line所取代,可谓是祸不单行。 不少投资者纷纷减持或清仓,但也有机构对其后市表现看好,选择进场抄底。根据公开信息显示,Henry Ellenbogen运营的Durable Capital Partners买入540万股Peloton股票,Ricky Sandler旗下Eminence Capital买入260万股,Scott Ferguson旗下Sachem Head Capital Management买入了160万股;老虎环球基金增持了300万股。值得注意的是,Peloton最大股东Baillie Gifford增持了340万股。 显而易见,去掉疫情给予的光环,Peloton并不抗打,没有拥有可持续性的变现能力。 现阶段,无论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没显出更高的竞争力,之前只是因为赛道上鲜有标的与其竞争,Peloton乘上风口先走了出来,但如今来看,增长瓶颈已然显现,而产品品控、业务扩张下的成本压力等痛点更是将其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它所拥有的用户黏性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更多情况下消费者图的是一时的新鲜感,进行了冲动性消费。 因疫情而得益的Peloton发展太快,被浇了一盆冷水适当清醒是很必要的,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相继开始了重整计划,通过裁员等来降本增效,配合加码内容投入、新市场扩张等打法,不过目前来看,未来的成长性尚不明朗,重回顶流之位有点难。 3 结语 突发的疫情令居家健身迎上风口,席卷了国内外创投圈,近年来赛道上融资热情不断高涨,独角兽标的频现,都想要通过软硬打法掘金这片蓝海。但“智能健身第一股”Peloton的现状,可以说为入局者好好上了一课,顺势而为站上风口虽好,但自身经营也应经得住红利消退后的挑战,不然跌落风口后,快进快出的结果可能是一地鸡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