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密码恢复公司宣称已攻破苹果T2安全芯片
尽管苹果为新款 Mac 引入了 T2 安全芯片,但一家名叫 Passware 的密码恢复公司,还是成功地利用了芯片中的一个缺陷。最终其通过暴力破解的方式,获取了 Mac 用户的登录凭据。虽然耗时相当长,但在该公司定制软件的加持下,他们还是得以在短短 10 小时内解锁弱密码保护的 Mac 。 据悉,Passware 是一家销售基于软件的黑客解决方案的老牌企业,迄今已有将近 25 年的历史。该公司的相关工具,已被用于取证和数据恢复等合法场景。 但当苹果在 2018 年推出 T2 安全芯片时,Passware 的 macOS 版软件,一度遇到了这方面的障碍。 作为一套基于硬件的安全防护平台,T2只允许在锁定系统前,尝试一定次数的密码。 因而唯一攻入的方法,就是破解文件系统的解密密钥。否则即使利用 GPU 加速,也可能需要无数年才能达成。 现在,Passware 宣称有一个可绕过密码尝试限制的新模块,即便 9to5Mac 指出其速度仍相对较慢。 在较早期的 Mac 上,破解软件每秒可完成数万次的猜测,而新模块只有每秒 15 次左右。 但若搭配 50 万量级的字典,它可在大约 10 小时内破解一个相对较弱的 6 字符密码。 当然,由于这套方案必须获得对 Mac 设备的物理访问,因此 T2 芯片的这个漏洞对普通用户的威胁也相对有限。 此外该方法仅适用于 Intel Mac,较新的 M1 Mac 并不受影响。至于未用上 T2 安全芯片的旧设备,它们还是很容易被旧版工具给攻破的。
支持5G!华为Mate 40E Pro曝光:麒麟9000L加持
去年3月,华为更新了Mate 40系列产品线,新成员华为Mate 40E正式登场,该机搭载了麒麟990E处理器,采用7nm+ EUV制程工艺,集成了5G基带。 经过近一年的等待,华为Mate 40系列新机今日在网上曝光,同时还带来了传闻中的麒麟9000L消息。 今天,有多位数码博主爆料表示,麒麟9000L的确存在,同时,搭载这颗芯片的将是华为Mate 40系列新机——Mate 40E Pro,最重要的是,该机将支持5G网络。 根据此前爆料,麒麟9000L将采用三星5nm EUV工艺打造,整体设计与麒麟9000、麒麟9000E类似,不过配置有所缩减。 爆料称,麒麟9000L将CPU大核A77的主频将至2.86GHz,而此前的麒麟9000和麒麟9000E均采用了3.13GHz的A77大核;GPU方面,相比其他两款则有较大缩减,配备了18核Mali-G78 CPU,而麒麟9000、麒麟9000E则分别为24核、22核。 至于NPU方面,麒麟9000L仅保留了一颗NPU大核,麒麟9000E则拥有1大核+1微核,麒麟9000更是采用2大核+1微核的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华为全联接2021大会期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海思在华为来讲仅仅是一个芯片设计部门,不是一个盈利的机构,我们对他没有盈利的诉求,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一直会把它养着,而且还会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为未来打基础、做准备。
Galaxy S22 Ultra跌落测试:仍推荐配手机壳和贴膜
Galaxy S22 Ultra 采用了全新 Armor Aluminum 金属中框,三星官方宣传称是公司迄今为止最耐用的铝制版本。而且机身正反两面均采用了康宁最新的 Gorilla Glass Victus Plus 玻璃,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耐用性。但这样强悍的配置你可能依然需要为它买个手机壳和屏幕保护膜,因为它可能无法很好的应对摔落。 所有三款 Galaxy S22 手机都采用了相同的玻璃夹层设计,即使是最便宜的型号。这意味着它们都得到了相同的 Victus Plus 和 Armor Aluminum 材料。但是和 Galaxy S22、Galaxy S22+ 不同的是,Galaxy S22 Ultra 屏幕有弯曲的边缘,矩形的角落,平坦的顶部和底部侧面,后置摄像头在背面独立突出。 正如我们最近看到的那样,这三款手机都具有出色的耐用性。它们可以毫无问题地处理划痕和液体浸泡。而且它们不会弯曲。但所有这些并不能保证手机在所有意外的跌落中都能存活。油管频道 PBKreviews 对 Galaxy S22 Ultra 进行了跌落测试。 在这些测试中会从不同的高度让手机跌落到混凝土上。从腰部高度跌落中,Galaxy S22 Ultra 虽然幸存了下来,但是凸出的摄像头周围没有其他金属来吸收冲击,因此两个摄像头的玻璃在第一次撞击的时候就碎掉了。 同样以腰部的高度屏幕朝下摔落地面,Galaxy S22 Ultra 有一个弯曲的边缘。当那块弧形的 Victus Plus 玻璃碰到水泥路面时,屏幕就碎了。鉴于 Galaxy S22 和 S22 Plus 的屏幕是平的,看看它们如何处理相同类型的跌落会很有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手机仍能正常运作。显示屏破裂了,几个摄像头也是如此。指纹传感器和屏幕是正常的。
宣称能跑480实际跑378公里 特斯拉被起诉退一赔三!车主败诉
冬季用车期间,电动车的实际续航里程,总是很难达到厂商宣称的水平,不少车主也默认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也有车主较真,并且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日前,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起车主与特斯拉之间的诉讼官司,但结果却以车主败诉告终。 裁定书显示,车主王女士购买一辆长续航特斯拉,其购车目的就是为了过年回老家,所以要求长续航车辆。 购车之初,王女士也向销售多次沟通,确认车辆可以跑480公里的明确答复后,她购买了车辆。 但是,她第一次给车辆充电时,发现车辆满电状态下显示行驶里程仅378公里,根本见不到480公里的数字。 为此,车主向特斯拉天津公司询问,结果销售人员却对告知该车可跑480公里的说法矢口否认,改称车辆实际就能跑400公里上下。 而法院没有采信女车主车辆本身显示最大行驶里程378公里的证据,而是采信特斯拉公司提交的《检测报告》,并依次维持原判。 法院认为,王引霞主张特斯拉北京公司、特斯拉天津公司在向其销售车辆时对于车辆行驶里程存在欺诈行为,要求退还购车款并三倍赔偿。 根据在案证据显示,案涉车辆《电动车环保信息随车清单》及案涉车型的《检测报告》均显示续航里程为480公里,微信聊天记录中销售人员亦陈述官方续航为480公里。 王引霞所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特斯拉北京公司、特斯拉天津公司在销售案涉车辆时就车辆行驶里程存在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误意思表示的情形。 故,一、二审法院未支持王引霞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王引霞称案涉车辆本身显示的最大行驶里程为378公里,从而坚持其主张,但未提交足以推翻原判决的新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故本院对其再审请求无法支持。 综上,二审驳回王引霞的再审申请。
奔驰召回10104辆EQC电动汽车:冷却液可能渗漏导致车辆无法启动
原标题:北京奔驰召回10104辆EQC电动汽车:冷却液可能渗漏导致车辆无法启动 IT之家 2月18日消息,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日前,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2年8月15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 2018年11月30日至2021年12月15日期间的部分 EQC 电动汽车,共计10104辆。 由于电动驱动模块制造偏差,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电动驱动模块内的冷却系统可能存在密封不足,导致冷却液渗漏。如果冷却液微渗到电机内,长期使用后可能降低高压系统的绝缘电阻值,极端情况下车辆可能无法启动。冷却液渗漏不满足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中关于冷却系统密封的要求,极端条件下,车辆的电动驱动模块输出功率会降低,存在安全隐患。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将通过授权经销商为召回范围内车辆检查电动驱动模块的生产序列编号,如果生产序列编号在受影响的范围内,则免费更换改进后的电动驱动模块总成,以消除安全隐患。 IT之家了解到,EQ 系列是奔驰专门推出的全新纯电动品牌,奔驰 EQC 是该系列第一款车型,2021 年 4 月,2021 款奔驰 EQC 正式上市,售价在 49.98-57.98 万元之间,前不久 2022 款 EQC 正式上市,售价不变。奔驰 EQC 全系搭载前后双电机动力总成,其中,EQC 350 4MATIC 版本的总输出功率可达 210kW,零百加速用时成绩为 6.9 秒,NEDC 综合路况续航里程为 415 公里,而 EQC 400 4MATIC 版本的总输出功率为 300kW,零百加速用时成绩为 5.1 秒,NEDC 综合路况续航里程一样为 415 公里。
大众怎么就看上华为了?
周四晚,德国《经纪人杂志》发文表示,大众汽车集团拟收购华为公司的自动驾驶团队,具体的收购价格将会达到数十亿欧元。 消息称双方对这个收购案已经谈判数月,但价格还没谈拢,差了好几个亿欧元。 随后各家媒体的报道中,都提到了自家就此事联系了大众集团和华为自动驾驶部分的人,双方的回复都是不予置评。 其实,华为和大众的合作,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从华为官网的新闻中心就可以查到:2015 年,华为就宣布与大众合作,共同推进车联网功能。 当时合作的内容在现在看起来相当基础,只是实现了华为手机和大众汽车的无缝整合,可以让手机上的内容实时展示在大众的车机上。毕竟,当时特斯拉还没开始大规模交付电动车,电动车还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认可为行业大趋势,各家车企对于自动驾驶的前景预期也非常乐观。华为那会儿也没把汽车业务像如今这样,当作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 2021 年,华为和奥迪双方在上海车展上分别对外吹风,表示奥迪正在大力研发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之后奥迪的国产车型可能会搭载华为的 ADS 系统。 所谓华为 ADS 系统,官方中文名称叫华为高阶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车主从家里地库到公司地库全场景的自动驾驶,需要车辆在包括地库,开放道路,变道,红绿灯等复杂场景进行自动驾驶,是一个相当高阶且复杂的功能。有媒体拍到了搭载华为 ADS 系统的试驾车跑测试,但后续没有更多进展被双方公布出来。 昨晚所谓的“大众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大概率与虎嗅作者宇多田在一月底所写的文章是一个事儿: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将担任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CTO。而他将带领从华为的四、五百人团队一起加入大众。 如果交易达成,这将是一场双赢的生意。 华为缺什么? 华为大举进军汽车圈的路径,是非常明确的。 基于对网络架构的经验,重新定义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用CCA(计算与通信架构)替代传统;通过半导体方面的积累设计生产自动驾驶芯片;通过产业垂直整合能力打造廉价的Lidar并同步推进固态Lidar;通过软件硬实力推动底层一直到操作系统层的设计研发;通过看家的5G技术实现V2X推进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利用的AI大数据对自动驾驶进行打磨和训练。 华为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成为传统的 Tier1 汽车供应商,将所有东西打包给OEM厂进行合作。而是OEM厂需要什么,华为这套方案都可以单独拿出那一部分来进行合作。 没人怀疑华为技术落地的能力与效率,但与此同时,自从大力进军汽车圈,华为的问题也是格外明显的:没有一个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公司,愿意在电气架构和自动驾驶这两块儿可能会决定车企未来生死的重要领域,与华为绑定,共同前进。 对于车企,电气架构的重要性如同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决定了一款车在驾驶层面的独特性,在电动车逐渐普及的阶段就把这部分交给供应商,无异于交出了行业变革期中自家的主动权。 而自动驾驶,对于车企则相当鸡肋,大家都知道自动驾驶是明确的未来趋势,不能放弃,得持续研发,甚至还得投入大量现有的车型去积累数据,优化算法,但短期内,又因为法规和安全性问题,无法彻底落地。 对于华为想要实现的 ADS 功能,情况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投入研发,但同时要想逐渐落地,又得有类似于特斯拉那样的庞大的真实用户体量,光靠在限定场景中跑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数据量是完全不够的。 这样的观点,其实能从苏箐之前极具争议的言论中得到验证: 提及特斯拉事故时,他说:“L5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引入,会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讲难听点就是杀人。” “所有以Robotaxi为商业目标的公司,都得完蛋。” “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机器的智商都不会超过人类,而完全自动驾驶在这辈子也很难实现。华为将尽量让这个行业平稳度过未来5年的危险期,不然华为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 也就是说,要想靠自家的研发和测试最终实现 ABS,华为的态度是相当悲观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研发投入,光靠华为自己做,看不到任何盈利前景。 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之前的采访时候对媒体说: “如果现在就盈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关闭。车BU今年就要花掉我5亿美金,如果追求盈利,就先把这5亿美金放在口袋里面最好。汽车产业是有规律的,一个产品从A样、B样,我看那个流程,麻烦的要死,直到上车、走向市场,时间周期非常长,我们短期内不考虑车BU的收入和盈利。 但是长期,它总有一年要实现盈亏平衡吧,总有一年要实现累计盈亏平衡,再然后走向盈利,这是每个产业的必然规律。每一个产业都有发展曲线,从立项开发到走向当期盈利、再走向累计盈利,在华为公司这个周期平均是八年,当期盈利。” 你可以把华为当作一家技术导向公司,愿意为技术投入,但华为还是有一个相当强的盈利目标。把短期甚至是中期内都看不到大规模盈利可能的 ABS 自动驾驶团队卖给大众,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技术推进路线上,都是合理的。 焦虑的大众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特斯拉在一步步蚕食大众和丰田的市场,这是整个行业有目共睹的事情,与丰田的佛系但暗中努力不同,大众似乎显得格外有危机感,甚至显得有些焦躁动。 2016 年,大众就发布了 2025 年战略,简单总结,就是大众希望通过持续的投入与研发,在 2025 年还能保持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出更多的电动车, 让自动驾驶也正式上路。 但计划终归赶不上变化,从大众这几年在软件层面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来看,大众显然在之前低估了自家车载软件的研发难度。即便是 ID 系列电动车已经发布了好几款,也获得了不错的销量,智能化能力依然是大众的短板,ID 系列电动车别说高级别辅助驾驶,就算是车机功能也不多。 所以 2021年12月,大众汽车宣布将在未来5年加大对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的投资,投资额将达890亿欧元。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众也加大了投入,在多次接触 Argo AI、Waymo和Aurora,寻求收购 Aurora 失败后,大众对福特之前收购的 Argo AI 进行 26亿的投资。 而在中国,大众盯上了华为。 确实,大众需要一家扎根在中国能做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因为中国有独特的路况,不同于其他市场的法律法规,而且中国消费者因为其他同行竞争者的培养与教育,对高级别辅助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有着远高于世界其他市场的诉求。 但找华为合作,大众就会面临所有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问题。 出于企业商业安全和用户安全层面考虑,车企不会把用户数据交给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公司拿不到足够透明的数据,就没法更顺畅优化自动驾驶体验,车企也只能遇到一个问题,调一个问题,效率极低。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场“收购”传闻中,最扑朔迷离的,其实是新团队的归属权,究竟是完全卖给大众,还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合作。 对于大众,完全收购是不现实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中,华为及其关联公司目前共有超过7300件适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其中,95%以上为发明专利,且已有2300余件发明专利获授权。完全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团队,只能算是人才引进,但回避不开华为的研发成果。成立合资公司,引进人才的同时谈妥技术授权,应该才是大众想要实现的成果。 一个新联盟的诞生 实现民用车自动驾驶的长远愿景,行业的普遍做法是,成立联盟,Waymo 与雷诺日产联盟,英特尔的 Mobileye 和宝马组成联盟,随后又加上了 FCA,德尔福和大陆集团,通用买了 Cruise,本田也砸钱加入,奔驰和英伟达,博世共同布局自动驾驶。 各家的战略其实很清晰,就是各取所长,分摊成本。 之前大众对福特收购的 Argo AI 投资 26 亿美元,分成了 10 亿美元的现金入资和 16 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子公司股份,当时福特的执行官吉姆·哈克特就说,Argo 会把大众和福特视为独立客户,但会有一些合作,这样的操作方式有助于两家共同分摊成本。 与华为的合作,大致也会如此。 当然, 摆在大众眼前的问题,可能远不止如何实现自动驾驶这一个,最急迫的,大概就是如何在行业整体缺芯的情况下, 满足海外市场 ID. 系列纯电动车的供应,和如何搞好南北两家大众的平衡,让国产 ID 系列纯电动车的销量增加上来。 今年 1月,ID. 系列纯电动车在中国卖了12360辆,上汽大众6855辆,一汽大众5505辆。销量是乘联会公布的,绝对数字不算少,基本上赶上造车新势力的月均销量了。 但目前 ID. 家族在中国一共有 5 款车型,大众没对外晒销量,可能也是觉得没那么好看。
蔚来正面杠宝马 你猜宝马怎么看?
50多万的宝马X5L就要来了,所以蔚来赶紧放出了对标车型ES7的新消息。 对,今年在ET7、ET5两款新车的基础上,又横空出世一款ES7。简直是一场牌桌宝马忙着斗奔驰甩出四个“2”,蔚来攒着一把牌直接亮出两个“王”。 压死! 谁也没想到,但确实这样打牌才有意思。 网传蔚来ES7谍照 自从去年NIO DAY,蔚来称要将BBA改写成NBA,就总有声音“笑蔚来太疯癫”。 这次竞争对手更聚焦了,就是宝马。 2021年,宝马不但是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冠军,主力车型的表现还非常亮眼: BMW iX3在首个完整销售年的销量超过2.1万辆。 BMW 3系、BMW 5系和BMW X3的销量均超过15万辆。 BMW X5全年销量首次突破5万辆。 其实对于蔚来来说,在一些单一细分市场,蔚来已经碾压宝马了。 比如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个数据:从去年上险量来看,30万以上高端品牌电动车,蔚来在中国市场上险数占比40.8%,紧随其后的是特斯拉,然后就是宝马。 当然,30万以上的电动车,蔚来有三款,特斯拉主要是Model Y,宝马是iX3。定语有点多,车型不够多。 虽然蔚来在30万元级以上电动车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如果对比2021年宝马的销量表现来看,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蔚来正在吃掉宝马的细分市场份额。 去年,BBA中,宝马的表现可以说非常喜人,在奔驰、奥迪都有不同程度下滑的情况下,宝马在各细分市场却均保持了稳定增长。 或者说,包括蔚来在内的豪华新能源车型,对奔驰、奥迪确实还是有一定震慑力的。 乘联会数据显示,豪华SUV 市场,去年奥迪Q5、奔驰GLC同比下滑分别为6.2%、17.7%,当然,除了蔚来,理想ONE同样在冲击着这个细分市场,甚至可能影响更大。 同时,豪华轿车市场,奔驰、奥迪同样下滑。其中奥迪两款轿车奥迪A6、奥迪A4分别下滑14.1%、12.2%。奔驰E级、奔驰C级分别下滑9.3%、14.8%。 其实,无论是蔚来还是理想,与BBA都还没有展开直接的细分市场竞争,比如奥迪A4车主升级的时候换了蔚来ES6,奥迪Q7车主衡量了一下,觉得理想ONE更划算,蔚来、理想基本靠的还是错位竞争的优势,当然,也影响了一部分BBA车主的增换购需求。 但是,立完NBA flag,又喊话宝马,蔚来这次就是奔着正面竞争来的。 从车型命名上,蔚来就在一路“压”着宝马:ET7对标5系,ET5对标3系,这次的ES7,对标X5L,数就比你大,就问你怕不怕。 再看ES7,定位介于ES8和ES6之间,大五座,并且还是蔚来最新的NT2.0平台,如果拿ES8和ES6的定价来衡量,预计不会超过50万。 与此同时,最近也流出了宝马X5L的预售价信息,预计在55.8万元。这样一对比,ES7相比X5L还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 对于宝马来说,今年蔚来的三款新车才真可以说是来势汹汹了。 这边宝马刚刚超了奔驰,那边蔚来就喊杀而来。那宝马到底怕不怕? 从体量上来说,肯定是不怕的。在中国市场,宝马一直保持着年均增长7%-8%,并且在年初成为第一家落实合资股比开放的外资企业,对华晨宝马的持股比例增加至75%,所以宝马在中国肯定更加铆足了劲儿,冲击100万辆指日可待。 同时,去年蔚来销量最高的ES6,年销量还是不如进口来的宝马X5。 而且,与蔚来相似,宝马的客户忠诚度其实也很高,尤其是30万级以上,德系豪华车主依然保持着优越感,品牌忠诚度不逊于蔚来。 并且,在高端电动车和燃油车之间,还横亘着一个因为认知差异而一直存在的问题: 若干年后以后,一辆X5的残值一定会比同样年份的ES8,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儿。 这种残值上的差距不仅是因为燃油车与电动车之前的差距,还因为作为宝马20多年的经典SUV车型,它的驾驶体验让X5成为许多人的dream car,这种难以被复制的经典,自然也是电动车所无法超越的。 蔚来和宝马,都在追赶中国日益扩大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电动车市场,宝马更是一边扩产能,一边把iX、i4、3系纯电都安排上了。在渠道上,还要试行宝马i体验店。 对于蔚来的正面杠,以宝马百年德系豪华的地位,高层们自然不会正面回应。去年业绩不错的经销商也表示,平时对特斯拉、蔚来啥的关注并不多。 “今年对X5L期待吗?” “也还好吧。” 宝马这边云淡风轻,那是因为经销商这两年过的好。 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去年传统车市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以份额最大的合资品牌下滑幅度最大。所以,恐怕合资品牌们比宝马更焦虑。 2017-2021年乘用车市场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乘联会 其实,蔚来喊话宝马,那抢的是用户心智呀!在蔚来发起的这场豪华电动车与燃油车的这场正面交锋中,似乎也在暗中引导着用户:为什么还有人买油车! 这场交锋,蔚来确实聪明,但究竟谁会失算?
热泵元件存在问题 特斯拉宣布召回26047辆国产Model 3、Model Y
IT之家 2月18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显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国产汽车,包括 2020 年 12 月 28 日至 2022 年 1 月 15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 Model 3(12003 辆)和 Model Y(14044 辆)电动汽车,共计 26047 辆。 据悉,此次召回的原因是部分车辆的热泵电子膨胀阀定位时会有微小移动,再加上因软件问题可能导致热泵压缩机停止工作,车内制热功能失效,后续将通过 OTA 升级解决。 IT之家了解到,此前特斯拉已经因为这一原因向美国监管部门申请召回,美国本土制造的车型涉及 26681 辆汽车,看来这个问题影响范围比较广。 日前,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 2020 年 12 月 28 日至 2022 年 1 月 15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 Model 3(12003 辆)和 Model Y(14044 辆)电动汽车,共计 26047 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的热泵电子膨胀阀定位时会有微小移动,因软件(2021.44 至 2021.44.30.6 版本)没有纠正功能,长期可能造成阀门部分开启,热泵压缩机停止工作,车内制热功能失效。在上述状态下,尤其是车外气温低于零下 10 度时,挡风玻璃除霜系统运行达不到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除霜效果,除霜功能下降对驾驶员视野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增加车辆在寒冷天气行驶时发生碰撞风险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软件升级,用户无需到店即可完成召回;对于无法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实施召回的车辆,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通过特斯拉服务中心联系相关用户,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应急处置措施:车辆召回维修前,用户应谨慎驾驶车辆,并在召回开始实施后尽快联系特斯拉服务中心进行软件升级。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以挂号信、电子邮件等形式通知相关用户。特斯拉服务中心也将主动联系相关车主,安排召回维修事宜。用户可通过手机和固定电话,拨打特斯拉客户服务热线:400-910-0707 进行咨询。此外,也可登录网站 dpac.samr.gov.cn、www.recall.org.cn,关注微信公众号(SAMRDPAC)了解更多信息,反映缺陷线索
贾跃亭FF 91下周发布 法拉第未来接收车身装配关键设备:来自中国
原标题:贾跃亭FF 91下周发布 法拉第未来接收车身装配关键设备:来自国内 2月18日,由贾跃亭一手创办的FaradayFuture(法拉第未来,简称FF)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其汉福德工厂已经完成接收明珞智能生产制造设备,这批设备将用于品牌旗下首款车型FF 91的生产,其中包括车身装配关键设备。 FF原文写到“明珞装备从FF 91项目开始就深入参与其中,他们为FF 91量身定制了高效可靠的智能生产制造的供应商,我们很高兴能够有他们作为合作伙伴,生产制造FF 91这款即将重新定义超豪华电动车领域的车型。” 去年底,就有媒体曝光了法拉第未来(FF)工厂焊装生产线设备顺利出货的消息,并指出该批设备由广州明珞(MINO)提供。 算算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即便是走海运,这批设备应该也早已顺利到达。 据了解,明珞装备专注为汽车制造、航天航空、轨道交通和一般工业领域,提供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曾为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通用等国内外汽车制造厂商提供车身焊装智能制造生产线。 而根据FF官方消息,首款车型将于北京时间本月24日上午8点正式发布,届时,官方还会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全程公开下线仪式。 不过,虽然正式发布,距离FF 91的交付尚需等待一段时间,按照规划,今年7月份这款车才会正式完成投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