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深圳合法上路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日前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上公布,并持续引发坊间热议。该法拟规定智能网联汽车经登记取得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可上特区道路行驶。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深圳合法上路。可在特区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开展道路测试“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智能决策等功能,最终实现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三个技术等级。深圳在该领域也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车辆不能入市、不能上牌、不能运营收费、车辆保险制度不完善、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无法认定、相关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缺乏监管”等诸多法律问题。此次率先立法将采取“1+1+N”,即“1部特区法规+1部政府规章+N部规范性文件”模式推进,拟放宽管理上的限制,并对其进行全链条规范。其中,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和迭代升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目前,深圳已在全市9个行政区域(除罗湖区和深汕合作区)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144.69公里,发放道路测试牌照14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达18638公里,开放区域、开放里程及牌照发放数量都居全国前列。《征求意见稿》拟进一步放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相关条件、完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规范。比如,拟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可以上特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道路测试或者示范应用,可不配备驾驶人;授权市政府可选择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商业化试点等。上路须购至少500万元保额第三者责任险《征求意见稿》规定,智能网联汽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取得智能网联汽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方可上特区道路行驶。鉴于国家目前尚无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专门号牌,深圳将发放此类汽车的地方专属号牌。而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存在有驾驶人和无驾驶人两种情况。前者仍可参照现行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来处理,而后者则面临处罚难题。《征求意见稿》对此拟规定,无驾驶人情况下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该车辆的控制人或所有人进行处罚;发生交通事故且负有责任的,该车辆的控制人或者所有人应承担相应损害赔偿责任;因质量缺陷造成交通事故的,车辆的控制人或者所有人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追偿。此外,还拟规定,智能网联汽车上路行驶须购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保险金额不少于500万元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具有载人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还应投保机动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原标题: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深圳合法上路)
多部门:利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意见》提出要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推动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意见》提出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发展回收与利用服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畅通汽车、纺织、家电等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全链条,实现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提升人才管理能力和水平,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稳定制造业就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加大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力度,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和利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意见》要求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包括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行动、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行动、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行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行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发展行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行动等方面的内容。《意见》明确优化发展环境。要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破除隐性壁垒。支持从制造企业剥离的制造服务业企业按规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鼓励制造服务业企业积极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此外,《意见》提出加强用地保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用地结构和产业用地指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各地探索创新产业用地模式,适应制造服务业发展。同时提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有效扩大知识产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步发展大型设备、公用设施、生产线等领域的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服务,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原标题:多部门:利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公测开启“不限速”模式 阿里云盘能否后来居上
阿里云盘App主界面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个人网盘市场再迎重磅玩家。3月22日,阿里云盘宣布正式启动公测,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上传下载均不限速,这让不少用户大呼“真香”。阿里云盘未来商业化方向如何定义?面对百度网盘等牢牢把控市场份额的老选手们,阿里云盘还能后来居上吗?阿里巴巴“啃下”个人云阿里云盘是阿里云正式推出的第一款个人云产品。此前,阿里云一直专注于公有云服务领域。知名数据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国电信、AWS位居前五,总体市场份额达到76.7%,其中阿里云市场份额比往年同期有小幅上升。深耕公有云市场多年后,阿里云终于开始瞄准个人云领域。在2020年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提出将探索个人云。阿里云盘项目成员包括移动协同、智能存储、云网络、视觉智能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曾表示,个人云是未来的趋势,未来人人都会在云上有一个空间,可以去存储内容。“我们那个不叫网盘,我们的梦想和愿景都不是做网盘,但哪怕做网盘阿里云也是最有能力的。我们有中国性能最好、成本最低的存储能力,这两点是做网盘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做个人云很有优势。”张建锋表示。去年8月,一款名为 “阿里云网盘”的独立App上线,三个月后更名为“阿里云盘”。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曾孵化多个个人云项目,除了上述的阿里云网盘外,还有Teambition网盘等。今年年初,阿里云旗下Teambition网盘与阿里云盘正式实现数据合并。“不限速”成最大亮点相比于其他个人网盘产品,上传下载均不限速是阿里云盘的最大亮点。据阿里云官方数据,阿里云盘能跑满WIFI带宽,且在5G网络下,达到过往行业常见速度的数十倍。中国商报记者也对其上传速度进行了测试。记者一次性上传了10个从10秒到40秒不等的短视频,共计69.5MB,5G网络下上传时间约为9秒左右,上传速度较快,但相比于官方宣传的数据仍有不小差距。全球咨询与服务机构Forrester分析师卢冠男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云盘服务是否限速,取决于厂商的商业模式。厂商是否能在限速以外的指标上找到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平衡,是支撑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阿里云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解释了背后的原理。用户上传任意一个文件时,数据会通过哈希加密打散,分布到阿里云对象存储(OSS)、表格存储(OTS)当中;在下载时,又通过多达五层的数据一致性校验、多地就近存储等能力毫秒级合成。当用户传输、分享内容时,阿里云盘可以集成使用阿里云虚拟专网(VPC),全球加速和未来5G边缘节点优化等一系列基础能力。目前,大部分个人云盘产品都采取会员制度,阿里云盘的商业化模式何时到来?对此,阿里云方面回应称,会尽快宣布会员方案。对现在加入公测的用户而言,正式收费会是在一年以后。在这期间,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福利任务,使用更大的免费空间。此外,阿里云方面还表示,无论未来用户是否加入会员均不会限速。要从百度手里抢“蛋糕”?随着阿里巴巴个人云业务的开展,互联网巨头在个人网盘赛道的发令枪也正式打响。“当前网盘市场其实已经全面进入了两极分化阶段,很多C端网盘企业都已退出市场,除百度网盘外,其他各家规模都较小。与其他平台相比,阿里云盘的场景优势更为明显,也更有特色。”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阿里云盘和百度网盘的最高免费储存空间都是2TB,百度网盘的超级会员可达5T。不过目前阿里云盘的功能少于百度网盘,后者还有内容商城、通讯录储存及卡包等功能。在价格方面,百度网盘的超级会员每月40元(连续包月25元)、一年会员价388元(连续包年263元)。目前来看,百度网盘依然是个人网盘市场的“老大”。百度网盘八周年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百度网盘日均启动次数同比增长52.5%,用户数据存储总量突破1000亿GB,自2012年正式运营以来每年保持60%以上增长。截至去年11月,百度网盘用户规模已突破7亿。不过,百度网盘的地位也并非固若金汤,其曾数次因为压缩存储空间、下载限速等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创道投资咨询合伙人步日欣表示,有商业模式的个人网盘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随着5G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高分辨率图像视频的普及,云储存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而阿里云进军个人云盘市场必然会给当前格局带来冲击。卢冠男认为,此次阿里云推出个人云盘,对市场的影响不仅停留在个人市场层面,也会潜在影响到企业级市场。个人云盘的很多使用场景都存在于企业办公场景中。企业推出办公类产品的策略之一是通过免费版或个人版本获取(员工)用户群,并逐步扩展为企业版。对于用户而言,无论是通过个人版、免费版还是企业版,都有通过产品组合实现协同办公的需求,这也对各家的多产品整合能力以及整合后的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5G产业链盈利加速兑现 机构布局细分龙头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2.6亿,5G等新基建仍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随着5G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产业链龙头企业盈利开始加速兑现。近期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多家细分龙头被机构重仓持有。机构分析认为,5G产业链下游的产品终端和应用场景将迎来快速爆发期,建议积极把握设备、应用、流量等投资主线。运营商资本开支持续增长4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7.4%,5G网络、千兆光网建设和商用加快推进。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已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截至2021年2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79.2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已达2.6亿。预计下半年,5G手机出货量占比达到80%左右。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当天表示,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仍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三大运营商5G总开支将增加至1847亿元,同比增长4.94%。其中,2021年资本开支方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为1836亿元、870亿元和700亿元,5G相关资本开支分别为1100亿元、397亿元和350亿元。另据西部证券预计,中国广电5G网络投资金额约为400亿元。这意味着2021年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资本开支总和将达3806亿元,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基站建设方面,中国移动预计在2021年新建2.6GHz基站12万站左右,且拟与中国广电联合采购700MHz基站40万站以上,于2021年至2022年建成投产。此外,机构预计2021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32万站。同时,各地方政府5G建设规划纷纷出台。如近日河南省发布了2021年5G项目清单,包括559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80亿元。平安证券认为,与4G相比,5G网络建设周期将显著拉长,4G网络基站规模在启动建设后第三年就达到314万站,是总体需求规模的50%,而5G网络基站规模在相同时间点大约只有总体需求量的35%左右。“2020年至2022年是5G建设的高峰期,头部运营商B端业务增长迅速,2021年业绩有望加速释放。”西部证券分析师雒雅梅说。东吴证券也表示,国内5G建设不断提速,未来将持续带动运营商和设备商业绩同时向好发展。多细分领域龙头受机构关注随着运营商5G的资本开支加大,通信行业业绩趋势性好转。上海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电信业务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超过2019年0.8%和2018年3%的增速。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20日记者发稿时,已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的15家上市公司中,13家企业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9家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00%,与2019年同期相比,7家企业净利润增长率翻番。此外,109家披露2020年年报的5G板块上市公司中,七成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22家企业净利润增幅超100%。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年报梳理发现,运营商中国联通、物联网产业链龙头广和通、5G特种光缆商中天科技以及设备商烽火通信、广哈通信等超过70只5G概念股获机构大幅重仓买入。最新增持市值占比前20的个股中,深南电路、中国联通等多只5G产业链细分龙头在列。其中,去年四季度有八家机构新进买入中国联通,增持市值达181.52亿元。从2021年一季报来看,顺络电子、振芯科技等十几只5G概念股获得机构重仓买入,如顺络电子被四家机构买入、增持市值46.73亿元。从机构调研情况来看,近期有不少5G概念股被机构扎堆调研。今年第一季度,5G板块69家上市公司获得机构共计170次调研,其中中科创达、领益智造均获得超过300家机构调研,航天发展、顺络电子、景旺电子等五家企业获得超过100家机构调研,广和通、信维通信等十几家企业获得超过50家机构调研。中原证券表示,随着国内5G规模建设持续加码,主设备商、5G to B应用层、运营商三类标的有望受益。中航证券认为,5G行业今年将进入赋能千行百业的应用高峰期,通信运营商将逐步发力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加快5G消息等特色应用推广,加速抢占互联网公司手机流量入口。同时,5G基础设施(包括基站、IDC)密度加大,基站制造商和IDC厂商前景向好,应积极把握设备、应用、流量三条投资主线。(原标题:5G产业链盈利加速兑现 机构布局细分龙头)
微博视频号增长迅猛 90后和00后用户占比近八成
近日,微博发布的2020视频号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微博视频号开通规模突破百万,百万粉视频号增长99%,规模超过1.5万个。“媒体、综艺、明星、搞笑、时尚美妆、电视剧、美食7个领域,每天都有千万播视频出现。”报告称,优质视频号不仅可以通过《引力计划》获得广告分成,还有海量品牌合作机会。2020年1.5万个百万粉视频号,在微博全年总收入超过6.5亿元。具体来看,泛生活和泛娱乐是微博视频号的核心领域,万粉视频号规模分布中67%的账号集中在泛生活和泛娱乐领域,播放规模分布二者总计占比69%。新增百万粉视频号集中在以时尚美妆、美食、搞笑为代表的泛生活领域。同时,泛生活泛娱乐也是粉丝互动最多、得到点赞认同最容易的领域。报告显示,微博视频号主要受众群体是90后和00后,总占比接近80%,用户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Z世代在微博常看娱乐、社会资讯、情感类内容, 喜欢关注VLOG、游戏、美妆、数码领域的大V视频号。VLOG、二次创作、开箱相关微博视频号内容,在2020年更受到年轻用户喜欢,是成长最快的内容类型。“万事皆可拍的VLOG在2020年的投稿上传增幅为74%,所有领域均适合上传的普遍适配性让VLOG成为新晋视频号内容新宠。”另外,报告指出,万事皆可剪的二次创作在明星、影视综艺、搞笑领域实现800%的上传增幅;覆盖所有消费决策领域的开箱视频,也收获350%的上传增幅。(原标题:微博视频号增长迅猛 90后和00后用户占比近八成)
联想全财年业绩将创新高 CEO杨元庆承诺升职加薪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焦立坤)联想集团新财年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4月13日,在2021/22新财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线上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公司2020/21财年业绩有望达到新的里程碑,并且向旗下的“大军”承诺:新财年该升职的升职、该加薪的加薪。据了解,誓师大会是联想集团每年的“传统节目”,总结过去,并为新一年的发展定下目标。在此次誓师大会上杨元庆透露,2020/21财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营业额年比年增长了12%,税前利润增长了48%,有望在全财年达到新里程碑。其中,在个人电脑与智能设备业务方面,该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在第三财季,联想集团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的销量同样创下新高,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冠军。移动业务也很快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恢复了增长势头。其中,第三季度营业额年比年实现双位数增长。杨元庆称,利润达到了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以来的最高值。值得一提的是,联想集团在上一财年中实现股价翻番。目前,联想集团正稳步推进回归A股科创板的计划。此外,杨元庆还提出了新财年的几个业务目标。其中,在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上,希望能继续霸榜全球;在手机业务上保持盈利性增长,并拓展更多的市场。去年一年充满了众多不确定性,在这场“打气会”上,杨元庆表示:“新财年,我们该升职的升职,该加薪的加薪,开足马力,踏上新征程!”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引来联想人的一片欢呼。在4月1日,也就是新财年的第一天,杨元庆曾发布内部信表示:“过去的一年,每个大区、每一项业务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联想承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杨元庆宣布个人出资1亿元,为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捐建一座全国高校一流的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推动算力在高校的普及,赋能基础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我希望此举能够推动算力在中国高校的普及,让高性能计算更好地助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帮助解决自然灾害、疾病、气候变暖等人类现在正面临的共同挑战。”杨元庆在誓师大会上说。
外部环境艰苦 华为高强度研发投入不降
3月31日,华为如期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初,华为发布2019年年报时留下一个悬念:2021年,华为还敢或者说还有命发布2020年年报吗?当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2020年将是华为公司最艰难的一年,我们的储备也快用完了,是全面检验我们供应连续性能否发挥的重要一年。2020年我们力争活下来,明年还能发布财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说:“不管经营情况怎样,我们都要把真实的数据呈现。”克服了复杂的国际环境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与挑战,2020年,华为保障了业务连续和对客户的及时交付,实现了稳健经营。华为年报显示,2020年,华为业绩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本实现了经营预期,销售收入89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华为一直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闻名,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就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向研究与开发,让华为业绩年年增长获得了最有力支撑,也让华为一步步走到了“领导者象限”。顶着未见缓解的外部环境压力,202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继续维持在历年的较高水平。华为公司副CFO史延丽表示,外部环境艰苦,华为高强度研发投入不降,2020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近16%。从华为业务结构看,2020年,运营商业务稳定,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一路高歌猛进的消费者业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增速,手机业务出现下滑。在手机销售下滑的情况下,华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其他硬件和服务实现了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华为手机业务下滑对其消费者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胡厚崑强调,手机只是华为消费者业务“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个战略中,不同的硬件只是不同的接入手段而已,手机也一样。基于这个战略,华为目前锁定了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娱乐为主的五大生活场景,以鸿蒙操作系统和HMS生态为核心驱动及服务能力。目前已有20多家硬件厂商和280多家应用厂商参与到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建设,2020年底,注册开发者超过230万。根据鸿蒙操作系统的开源计划,2021年4月,鸿蒙操作系统将面向内存128MB至4GB终端设备源,2021年10月以后将面向4GB以上所有设备开源。相关代码将捐献给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虽然暂时挺过了“制裁”风暴,但胡厚崑坦言,芯片供应状况的改善依然取决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合作修复。“一个政治决策让华为高度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遭到破坏,也让产业链共同受损,是否该及时得到纠正?”胡厚崑强调,全球化合作模式形势依然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主流,华为依然坚持基于开放合作的创新。胡厚崑表示,华为看到社会数字化展示的巨大机会,也认识到前进道路中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不管怎样,华为有决心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原标题:外部环境艰苦 华为高强度研发投入不降)
游戏营收增速放缓后 “新腾讯”的秘密藏在哪项业务中?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两年后,腾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近日,腾讯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全年业绩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腾讯的主力业务游戏营收增速明显下滑,但To B(面对企业)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攀升。随着腾讯在产业互联网赛道布局力度的不断加大,To B业务能否顺利“接棒”游戏业务成为腾讯主力增长引擎?收入环比下滑6% 游戏业务还“灵”吗财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336.69亿元,同比增长26%,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332.07亿元,同比增长30%;全年实现营收4820.64亿元,同比增长28%,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1227.42亿元,同比增长30%。游戏业务依然是吸金能手。财报显示,腾讯2020年第四季度网络游戏收入为391亿元,海外游戏收入为98亿元,《和平精英》《王者荣耀》《PUBG Mobile》《天涯明月刀手游》等移动游戏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宅经济”,腾讯游戏收入一度逆势增长。但在第四季度,腾讯网络游戏收入却环比下滑近6%,且占总营收比重仅为29%,占比进一步下降,并首次低于30%。腾讯解释称,网络游戏收入环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常态化的用户活动及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国内智能手机游戏及个人电脑客户端游戏收入下降,部分被包括《天涯明月刀手游》在内的新发行游戏的收入贡献所抵销。除此之外,腾讯第四季度智能手机游戏收入为367亿元,环比下滑6.3%;端游收入为102亿元,环比下降12.3%。腾讯在业绩分析会中解释,一方面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游戏的正面影响在2020年下半年结束;另一方面是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今年春节较晚,游戏流水季节性尤为明显。而其他竞争对手也仍然在加紧游戏布局。除了网易等老对手外,字节跳动、快手、阿里巴巴等新对手也不容小觑。例如:字节跳动不仅加强了在自研游戏领域的深耕,还多次与非腾讯系的游戏公司合作。3月25日,字节跳动又官宣收购游戏公司沐瞳科技。“比起其他游戏公司,腾讯在游戏方面底牌更多,但内部隐患依然是至今没有出现能接力《和平精英》和《王者荣耀》爆款的原因。外部对手方面,字节跳动在流量上拥有和腾讯类似的基因,天生具有游戏平台的潜力,但目前也缺乏真正的爆款。”TMT (科技、媒体、通信)行业观察者张书乐表示。此外,财报中还首次披露外界关切的未成年游戏消费数据,2020年第四季度,腾讯国内游戏流水中16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为3.2%。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证信息进行游戏注册,对于实名的未成年人,平时每天游戏时间不能超过1.5个小时。腾讯于2019年年底落实实名信息注册准入制,目前该规则已在腾讯游戏旗下超过210款产品中生效。To B收入占比攀升 疫情提供发展良机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第四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实现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29%,占总营收比重为29%;从全年来看,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至128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27%,增长原因主要为商业支付、理财服务及云服务的收入带动。新冠肺炎疫情也让腾讯整个产业互联网B端产品矩阵和云服务能力得到了“练兵”机会。腾讯推出包含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七个远程工具,共同组成了“腾讯云远程办公全家桶”。其中,腾讯会议成为最快超过1亿用户的视频会议产品,2020年在腾讯会议上举办的会议超过3亿场。“腾讯最早提出产业互联网和科技向善的理念,并正努力推动新基建建设,这些做法是腾讯的加分项。财报的表现主要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期间,腾讯的业务特别是远程办公成为最大亮点,让用户切实体会到腾讯的变化。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中,腾讯云是腾讯未来的增长极。但金融科技业务也不宜发展过快,要拥抱监管,稳妥地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财报中,腾讯也强调了金融科技业务的战略重点是积极配合监管机构,与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合规及普惠的金融科技产品,同时优先考虑风险管理,而非追求规模。未来,腾讯将继续投资云计算基础设施及技术,投入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包括定制化云服务器解决方案及自研的数据中心技术以提升云服务的表现及成本效益。小程序、视频号、企业微信等应用都在以不同程度服务C端(用户端)的同时,又与B端产生连接。“小程序是服务和商业工具,视频号是未来视频化的新连接,而搜一搜则打通整个微信体系。”腾讯方面表示。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副主任、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端对记者表示,小程序拉动的新商业生态体系对抗疫期间线下商家的业务线上化、运营数字化也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小程序通过C端功能矩阵的协同满足了用户的多元生活需求,同时挟C端用户群和数据优势为B端商家赋能,推进复工复产。被给予厚望的To B业务能支撑起腾讯未来的想象空间吗?就目前来看,由于To B端的前期高投入,其目前的规模效益还未显现。2020年全年,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网络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4.09%、51.37%、28.3%,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居于末位。腾讯新增长引擎背后 B端市场争夺战已开启距离腾讯全力“出击”B端业务、转身产业互联网已经过去了两年多。2018年9月,腾讯公布了自己的架构大调整。这次架构调整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就是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前者是为了发展面向机构客户的To B业务,后者注重数字内容的建设与发展。腾讯在产业互联网赛道布局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腾讯宣布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布局。之后腾讯云位于广东清远和江苏仪征的两大数据中心先后开服投产,分别成为腾讯在华南和华东地区最大的两个自建数据中心。两大数据中心都部署了腾讯云自研星星海服务器,并全面采用了腾讯自研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技术——T-Block。陈端认为,B端和C端业务基于腾讯生态尤其是腾讯云的联结,协同效应更加明显。她认为,不管腾讯还是其他网络生态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使命都是顺应消费互联转向产业互联的趋势,把C端能力和优势迁移到B端并增进B端、C端业务矩阵协同能力。“To B业务肯定是腾讯未来重点着力的一个领域。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今天,流量红利和用户红利基本都已见顶,C端的业务增值空间已经接近天花板。”陈端表示,“大力发展To B业务,一方面是为整个腾讯系寻找第二增长极;另一方面,通过B端业务也可以为C端用户带来更为精准,也更加多元的价值供给,使B端和C端更有效协同,进一步巩固生态化优势。”这一点在财报中也有所体现。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为12.25亿,环比上季度12.128亿仅增长1%,较2019年同期11.648亿增长5.2%;QQ的用户数量则呈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12月31日,QQ第四季度的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为5.95亿,2019年同期为6.47亿,同比下降8.1%,较三季度的6.174亿下降3.6%。实际上,不仅仅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上具有庞大野心的互联网巨头不在少数,甚至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路径的一道必答题。例如:阿里巴巴凭借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手段,已稳固地位于服务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入口处,将直接参与到无数企业的数字化创新进程中。根据艾瑞咨询的推算,在2020年-2024年,产业互联网的应用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每年7000亿-1万亿元(共计3.96万亿元)的GDP增量,产业互联网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比例将从11.5%增长到14.2%。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腾讯未来是否能再次“进化”?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芯片荒蔓延至家电业 “囤芯”提前半年以上
全球芯片短缺危机,正从汽车行业蔓延到消费电子及电视机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领域。导致芯片紧缺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上游晶圆厂产能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仍在大幅增加半导体库存。另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初步统计,全球半导体收入在2020年达到4662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10.4%。市场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研究副总裁安德鲁·诺伍德(Andrew Norwood)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超大规模客户、个人电脑(PC)、超移动设备和5G手机终端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存储器、GPU和5G芯片组引领半导体的增长,而汽车和工业电子市场则因疫情导致的支出减少或者支出暂停而受到影响。”具体到家电行业,有的家电芯片甚至要提前半年、一年备货,家电芯片的价格也普涨,成为今年彩电、空调等涨价的助推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家电龙头企业加快自研芯片的开发,但专家提醒投资要避免一哄而上。部分家电重回机械式韩国的两家主要电子零部件厂商三星电子和LG电子都已经表示,制造正在延迟,芯片短缺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已经有韩国的电视制造商表示,除非支付更高的价格,否则获得某些关键部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韩国家电厂商不得不提高电视机等家电商品的价格,将零部件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同样的供应短缺也已影响到洗衣机和烤面包机等低利润家电产品。瑞士信贷亚洲半导体研究主管兰迪·艾布拉姆斯(Randy Abrams)表示:“微控制器单元(MCU)供应紧张,这可能会影响普通的家用电器。”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总经理甘建国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空调电脑板上的芯片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紧缺,芯片交货周期延长,因此现在需要提前180天备货,最长提前360天,以前最多需要提前45~60天备货。供应芯片的有美国、日本企业,也有国内企业,国内供应现在占比已达50%。空调电脑板上芯片的价格今年相比去年上涨了15%~30%,对空调终端价格影响不大。今年国内家用空调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主要是因为铜、塑料等大宗原材料涨价造成的。“芯片短缺对冰箱业的影响主要是控制部分的PCB板(印制电路板)。”奥马冰箱总裁姚友军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PCB板有20%左右的供应短缺。做电风扇出口的中山乐途电器的总经理黎明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今年风扇订单约180万台,近60%的订单需要用上芯片。幸好95%的线路板订单去年9月已下单给供应商,价格锁定了,否则现在价格同比涨幅超40%。线路板供应商表示,来年新的订单如果不落实芯片供应,他们不敢接单,并强烈要求乐途做好来年订单的芯片预订。黎明阳估计,芯片供应紧张会持续起码一年,他的客户也知道芯片供应紧张,来年会考虑部分产品改用机械式(手动)去替代电子式,避免因芯片供应而影响交货以及带来成本上升。产业在线分析师欧阳怀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小家电一般采用8位MCU,大家电一般采用32位MCU,价格在几毛钱到几元,去年至今普遍涨价15%~30%,但由于基数较小,所以价格上影响并不大。现在主要的家电芯片企业,包括国内外MCU企业的产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欧阳怀说,有实力的家电整机厂囤积芯片的力度在加大,主要是格力、美的和海尔等。半导体企业也都在极力保住TOP整机企业的份额,其他份额占比较少的整机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据了解部分洗衣机企业由于缺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从智能产品切回到了机械式产品。供需失衡背后的逻辑由于晶圆制造商更加偏向于将产能分配给高利润产品,因此用于低利润家电的芯片的生产已经被排到了最后。信达证券研报显示,MCU龙头厂商的产能正在向价格和利润率更高的MCU倾斜,导致家电等领域MCU产能减少。在目前车用MCU缺货压力仍未缓解情况下,MCU缺货潮加速蔓延,中低端MCU产业进入高景气阶段。“由于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持续紧缺,MCU仍处于供需严重失衡的状态。”Gartner分析师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义隆电子和盛群半导体都已经宣布“暂停接单”。盛群半导体交期在2022年的订单已经暂停接单;对于2023年交期的订单,该公司预计2022年5月晶圆厂提供2023年的产能后才会开放接单。中家检测认证中心(KGK)的总工程师陈建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主流芯片一直供过于求。此轮芯片紧缺,是因为在疫情的背景下,欧美日芯片企业并没有做正常的产能增加;同时,居家办公使电脑、平板等3C产品及小家电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后疫情时代,车用芯片需求也在急剧增加。陈建民预计,全球芯片需求急剧上升,芯片产能又没跟得上,且欧美的疫情还在,所以芯片短缺的状况还将持续到2022年,可能要到2022年底才会基本缓解。今年下半年随着欧美国家接种疫苗,人们回到办公室工作,虽然3C产品和小家电的需求会回落,但车用芯片需求将会持续上升。此外,盛群半导体透露,晶圆厂及封测厂通知近期将有另一波涨价,涨价幅度为15%至30%。汽车电子、物联网和消费电子等应用需求持续提升,推动了MCU市场稳步增长。自去年3月以来,MCU产品报价持续上涨。全球知名半导体市调机构IC Insight预计,2021年全球MCU市场规模有望达22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7%。芯片短缺还导致公司与多家芯片制造商下订单,这种现象被称为“双重预订”,进一步加剧了晶圆厂的产能负荷。“在这种情况下,大公司将更容易获得产能,小公司就比较被动了。”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同时,全球液晶面板业正处于历史上最长的景气周期,从去年6月起连续涨价超过10个月。今年“五一”国内彩电价格将同比上涨10%,主要是受面板供应偏紧影响,缺芯仅是因素之一。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调查数据,2020年全球应用于显示的芯片需求规模(含Driver IC\Touch IC\Power\TCON)约为102.6亿颗,预计2021年总的显示芯片的需求规模在103亿颗左右,同比基本持平。其中,预计2021年全球驱动IC的芯片需求约为76亿颗,同比增长约为2.7%,增幅较2020年略为下降。2021年将是中国家电龙头企业自研芯片大规模应用的关键一年。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家电行业芯片市场约500亿元,本土化配套率仅5%。目前,中国家电产品中大部分的芯片仍主要依赖进口。例如,国产空调的MCU主控芯片,超过七成来自于瑞萨电子、英飞凌、TI(德州仪器)、东芝、NXP(恩智浦)等外资品牌。今年,芯片和IGBT、IPM模块等进口价上升、交期延长,加快国产化是大势所趋。3月在2021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信视像、长虹控股、格兰仕都不约而同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芯”力量。“十四五”期间,中国家电产业将由原来追求速度、粗放发展的模式,向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型。通过自研芯片,促进智能家电互联互通,基于大数据创造更多价值,将是必由之路。“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对于家电业大量需求的40nm(纳米)以上制程的普通半导体行业,买方市场的形态将长期存在。投资行为切不可一哄而上。”陈建民提醒说。(原标题:芯片荒蔓延至家电业,“囤芯”提前半年以上)
重罚乐视网就算“靴子落地”吗
证券监管部门重罚乐视网及实控人贾跃亭等人无可厚非,但仅对乐视网和贾跃亭一方做出惩罚还远远不够。这也给证券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即便是在注册制下,有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把关,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要根据现阶段实际与各方形成合力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自2007年至2016年连续10年财务造假的乐视网,终于受到严厉处罚。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最新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乐视网及其实际控制人贾跃亭近日共计被罚款约5亿元,贾跃亭等人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这样一则A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上市公司造假和欺诈案例,几乎囊括了各种造假行为,不但令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而且极大损害了资本市场赖以生存的诚信基石,证券监管部门重罚乐视网及实控人贾跃亭等人无可厚非,但仅对乐视网和贾跃亭一方做出惩罚还远远不够。这10年里,对乐视网的财务造假“毫无察觉”,其确切的造假总额至今仍不清楚,相关中介机构特别是财会审计机构恐怕难辞其咎;在新股发行核准制下,“带病”上市的乐视网是如何成功闯过层层把关和监督的?此前欺诈发行的金亚科技、欣泰电气等公司的部分相关责任人已被判刑,关于贾跃亭的惩罚是否该到此为止?仅有行政处罚的话,能不能震慑后来的造假者?在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核心、由交易所严格履行审核把关的注册制下,少了证监会发审委,如何更有效地保证新股质量和上市公司的质量?这些问题不仅是预防财务造假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全局,值得进一步深究。更棘手的难题来自股民。截至2020年9月30日,乐视网股东户数仍有近19万户,他们中很可能有在乐视网股价高位时买入者,在经历了贾跃亭远走海外、乐视网退市、IPO造假、再融资造假等一系列事件后,这些股民的损失该如何赔偿?重罚乐视网不是案件的终点,尚有一系列难题待解,一些教训值得好好总结。行政处罚不应被视为“靴子落地”或例行走过场,也不应让相关涉事方有“松口气”的感觉。对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任何人不该轻视金融监管部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决心,特别是各类资本市场的主体要上好“风险教育课”“诚信经营课”“诉讼赔偿课”,在乐视网这面“镜子”前,多照照不足,常正正衣冠,勤治治未病。当务之急应尽快将行政处罚书执行到位,不能因为贾跃亭迟迟不回国,就让投资者有“处罚书约等于废纸”的困惑。若确有必要追究刑事责任、寻求国际协助的情况,应抓紧启动相关程序。对于可能牵涉造假的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不管是蓄意还是失职,应一查到底,绝不手软。乐视网案也给证券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即便是在注册制下,有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把关,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要根据现阶段实际与各方形成合力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既要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营造诚信环境,又要加快解决资本市场违法成本过低问题,推动行政、司法等各部门协同作战,让上市公司不敢、不能、不愿参与造假;那些已经被财务造假坑害的投资者,在行政处罚落地之后,应尽快在新证券法的框架下,积极借鉴国内外民事诉讼索赔经验,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在投资者保护基金等途径的帮助下,多渠道争取赔偿。(原标题:重罚乐视网就算“靴子落地”吗)
智能电动车赛道拥挤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准备造车?
小米造车热度未减,滴滴又传出造车消息。进入2021年,随着百度、小米官宣造车,科技公司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汽车领域的发声愈发密集。业内人士指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汽车电子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滴滴造车?4月6日晚,有消息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橘车服总经理杨峻。截至发稿,滴滴方面对此事未予置评。报道称,滴滴造车团队目前已经从车厂挖人,其中包括曾担任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的朱江。对此,朱江本人辟谣称消息并不属实。一名长安汽车相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称,“我有一个同事已经过去了。目前,滴滴还是采用和比亚迪合作的模式。”2019年11月,滴滴发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这款车由滴滴联合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基于滴滴平台上5.5亿位乘客、上千万名司机需求、百亿次出行数据,针对网约车出行场景,在车内人机交互、司乘体验、车联网等多方面进行定制化设计。据了解,D1在2021年首季度销量为5000台。目前,滴滴D1已经在长沙、宁波、厦门开始运营,招募D1专属司机。其中,长沙正在运营车辆已超过500台,下一步滴滴定制车D1还将登陆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滴滴此前的目的是做自动驾驶车队,提升智能化程度升级成L3自动驾驶的车队,更多控制出行市场。滴滴现在基本上已经把控了出行市场的各个端口,造车是在已有的用户数据库上做叠加”。威马汽车战略运营副总裁梅松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滴滴如果造车,就会进入到“重资产”的经营模式。此前的科技巨头跨界造车,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已经占据领头羊的地位,盈利模式也非常成熟。但造车是一项非常烧钱的项目,对滴滴而言,作为一家服务型公司,目前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此前在造车领域并无根基,造车的钱从哪里来?小米全力以赴造车除了滴滴以外,关于小米造车的热度依然不减。4月6日晚,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粉“Open Day”上再次回应了小米造车计划,称将“全力以赴为‘米粉’造好车”。“手机和汽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米首款车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惊喜。”雷军指出,小米发布的第一款车一定会是那个时间里最尖端的产品,预计会在3年后推出。在直播前,雷军在微博上向米粉“连发三问”,投票问题分别是“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是什么车”“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大约是什么价钱”“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投票结果大致勾勒出小米粉丝对小米汽车的构想与期待: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超过63%的人认为小米应该坚持使用“小米”品牌。关于首款车的车型,小米调查显示,有45%用户希望小米首款车是轿车,40%用户希望是SUV,7%-8%用户则希望是跑车,5%-6%用户希望是房车。在价位上,虽然单项选择10万元以下的人最多,不过还是有2/3的人选择了10万元以上。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超65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据雷军透露,在过去75天,小米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和两次正式董事会。雷军强调,小米造车是小米全资投入,小米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只有和小米的手机、生态链等产品全部打通,才能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汽车体验。钟师认为,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从零开始不同的是,小米造车已经自带品牌,作为一家电子消费品巨头和具有成熟商业生态的品牌,小米具有先天优势。梅松林指出,小米此前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方面发展得十分成功,下一步最大的智能产品就是智能汽车。但汽车与智能家居产品在生命周期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明显不同,需要格外留意。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目前还没有出现国际汽车品牌。小米智能手机已经是国际品牌,下一步小米或将承担全球智能汽车布道者的角色。智能汽车大战拉开帷幕随着滴滴和小米等科技公司相继加入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也使得该领域的热度越来越高。对此,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据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数家科技企业可能会成为不同模式的造车新势力,这对智能汽车市场和新的移动生态的真正到来,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进入2021年,随着百度、小米官宣造车,科技公司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汽车领域的发声愈发密集。之前的“汽车+互联网”已经有向“互联网+汽车”转变的趋势。科技公司入局智能汽车“新战场”,新一轮“智能汽车大战”或将拉开帷幕。同时,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明朗。IHS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早在2016年,国内就掀起了互联网巨头试水汽车产业的浪潮,但更多扮演的是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汽车产业赋能。而这一轮有所不同。很多科技巨头不再甘心充当配角,而是亲自下场造车,这对汽车产业的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钟师表示,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中,智能化和网联化都与科技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公司进入汽车业,主要在于分享产业价值链中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软件部分。目前,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汽车被认为是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IDC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金额从2020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汽车电子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原标题:智能电动车赛道好不热闹 小米造车热度犹在 滴滴“摩拳擦掌”准备入局)
共享充电宝为何在喧嚣过后坚挺不倒
我国正在使用的手机不下20亿部,按照每天5%的外出应急充电需求看,每天都有1亿次的共享充电请求,仅按每小时2元的租借费用计,共享充电宝每天就有2亿的市场份额。从共享充电宝逆袭共享单车来看,市场才是唯一的终极裁判。美东时间4月1日,怪兽充电以“EM”为证券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对于行业而言,“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虽已尘埃落定,但竞争或许才刚刚开始。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520家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上,广东省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约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42%,重庆市和浙江省也均拥有40余家相关企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达到3.05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增长至4.08亿。预计2021年将超过5亿。在5G技术全面普及和共享市场日趋成熟大环境下,共享充电宝无疑会实现规模化增长,必将迎来二次爆发。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2元/小时,20元每天封顶,这是目前大多数共享充电宝在重庆的价格。随着市场竞争格局初步稳定,各大品牌几乎全面告别“1元/小时”时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特殊场景比如电影院,收费2.5元/半小时,景区则是4元/半小时,甚至10元/每小时。除此之外,使用充电宝的封顶价格有的让人咋舌,每24小时封顶价24~40元,总封顶价99元,都赶上买一个移动充电宝的价格了。不仅重庆如此,一线城市更甚。对此,不少用户在网上集中吐槽:“韭菜养熟了是该收割了,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吧?”“共享充电宝抢钱?!”“打工人的钱真好赚!”更有人感叹,充电宝自由的时代已经远去了。近年来,共享经济领域泡沫破灭,数家公司跌落神坛,共享充电宝却在喧嚣过后坚挺不倒,作为共享充电宝的头部企业“三电一兽”,已相继宣布实现盈亏平衡和开始盈利。这样一个不难达到盈利的行业,为什么还会冒着丢失部分用户的风险进行集体涨价?“赚钱,赚更多的钱,是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出发点。”重庆某共享充电宝运营商表示,一个小时1~2元已经达到盈利,但每个小时3~4元赚得更多,用多赚的钱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巩固、提升自家的行业地位。对此,行业颇有研究的重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在定价的问题上,当前共享充电宝品牌商处在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其没有定价权,而流量越大的商家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里的议价权更高。“当商家想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品牌方不想让利过多的时候,涨价就成了唯一解决办法。”莫远明笑着对记者说。行业洗牌谁能笑到最后前些年,随着共享经济崛起,万物共享的概念深入人心。其中充电宝作为人们高频使用的充电工具,十分受资本青睐。2015~2018年,充电宝市场处于培育阶段,其作为外出人群的必需品,隐形的刚性需求推动充电宝品牌相继入局,在群雄逐鹿中,各大品牌纷纷低价抢占市场。到2019年,“三电一兽”格局基本形成,根据Trustdata数据,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分别占据28.6%、27%、25.1%、15.6%的市场份额,其他共享充电宝品牌则为3.7%。2020年,美团再次入局共享充电宝。今年,随着怪兽充电纳斯达克上市,小电科技在获得苏宁5亿元股权融资后,也计划于今年三季度登陆创业板。在共享充电的“赛道上”,又将如何洗牌?成为行业又一关注点。正如元一资本创始合伙人钱皓所言,资本化是一个很关键的背后考量,因为企业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第一个阶段,下一阶段就要通过提升价格来获取更好的收益和回报。怪兽充电隶属上海挚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公开信息显示,此前已获6轮融资,投资方包含高瓴资本、软银亚洲、小米科技等。本次IPO预计发行1750万股,募资规模达2.1亿至2.5亿美元,估值28亿至34亿美元。由此看来,千万不能小视这一小时两三元的生意。怪兽充电招股书显示,2019、2020两年持续盈利,虽然2020年销售与营销开支比2019年有所增长,但是依然实现营收28.09亿元,同比增长38.9%,净利率为2.7%。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与活动场景具有较强的联系,用户对于所在场景是否能够即时触及充电宝十分在意。如今随着外卖的发展,餐饮商户对美团的依存度高,用户到店餐饮APP中,用户首选美团APP和使用美团APP占比分别高达70.7%和88.5%。美团对于商户安装充电宝,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从2020年5月开始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的投放覆盖,每个月大概能投放七八万的商家,到现在每个月的投放数量翻了四五倍。”美团充电宝业务负责人魏长松如是说。同时,美团的高知名度也将对其他品牌产生较大的威胁。未来,美团是否能够在共享充电宝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仍须拭目以待。未来拼的就是真实力专业数据显示,2020年5G手机出货量达1.8亿部,一二线大城市5G基站也超过了25万个,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出门在外会越来越依靠充电宝。共享充电宝作为刚需产品,虽然大城市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但是对于四五线城市仍有一定的开发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共享充电宝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为17.8%,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渗透率仅为2.8%。下沉用户去拓展新一轮的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说:“从‘百电大战’到‘七国之乱’,再到三国杀的过程。这绝不是闪电战,会是持久战,拼的是资本、资源、产品运营和用户体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2020年5G已逐步部署到全国所有地级市。作为重要承载终端的智能手机,对电量续航需求更加迫切。5G手机的耗电量将是4G手机的2.5倍,并且伴随AR、VR等大型应用以及短视频、高速看片和下载的高强度需求,耗电量无疑会成为5G大规模落地的一大瓶颈,因此共享充电将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不过,莫远明认为,这个行业依然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快充技术、手机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或将会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刚需性造成较大的影响。此外,曾经出现过爆燃所引发安全事故的问题,以及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同样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从共享充电宝逆袭共享单车来看,资本的判断、巨头的判断、即使是“商业奇才”的判断都不一定是对的,市场才是唯一的终极裁判。(原标题:共享充电宝为何在喧嚣过后坚挺不倒)
“人脸识别破解术”成黑产业 护“脸”亟须查缺补漏
上海检方公诉的一起涉案金额超5亿元的虚开发票案,牵出非法人脸识别案“人脸识别破解术”成黑产业,护“脸”亟须查缺补漏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易用性强的生物特征验证技术,目前在政务、安防、金融、生活消费等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不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明显的安全漏洞,对社会和财产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亟须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排查和堵漏。一起发票案牵出非法人脸识别案记者从上海检察机关获悉,在近期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的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中,被告人通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注册“皮包公司”用于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据悉,多名被告人为他人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价税合计超过5亿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首先通过相关政务平台完成注册“皮包公司”,过程中通过平台上注册人的人脸识别是注册成功的关键环节。为达到目的,犯罪嫌疑人中专门从事人脸识别破解的成员表示,其一般先从他处以30元每个的价格购买他人的高清头像和身份证信息,之后利用“活照片”App对高清头像进行处理,让照片“动起来”,形成包括点头、摇头、眨眼、张嘴等动作视频。“获取视频后,我们利用特殊处理的手机‘劫持’摄像头,在人脸认证环节时,手机摄像头不会启动,系统获取的是之前做好的视频。系统会认为是本人在摄像头前,最后通过认证。”犯罪嫌疑人说。同时,该团伙还破解了某广泛用于管理电子营业执照App的人脸识别系统。犯罪嫌疑人下载电子营业执照后,会在App里添加办事员的身份信息。虚开发票团伙就以此通过办事员身份使用电子营业执照。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其破解的App类别非常广泛,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用户量巨大的App。每单的破解价格从25元到300元不等。15分钟破解19款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15分钟破解19款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据记者了解,依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的团队瑞莱智慧近期披露了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根据一张照片,通过研究算法,制作一副特殊“眼镜”,就可以刷脸解锁他人手机或App身份认证。研究人员向记者透露,其团队通过对抗样本攻击,戴上自制眼镜后,15分钟内破解了19款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解锁系统。同样被破解的还包括十余款金融和政务服务类App。研究人员表示,结合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甚至可冒充机主完成线上银行开户。“过脸识别技术”群里,黑客成“贵客”记者发现,网上存在大量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群组,群名大多采用“过脸”“识别技术”等关键词逃避监管。群人数从100人到300人不等。在一个名为“过脸识别技术”的群里,有人采取付费的方式邀约群内可以破解支付软件人脸识别审核的人士。黑客,成了人们追捧的“贵客”。此外,有的群则是对破解技术进行资料、资源分享交流。一个名为“VX三色过脸”的群自称“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的扛把子”“适合想入行的新手和小白”,群内多达300人。名为“蓝叶子”的用户给记者发来一段App人脸识别安防的破解视频,并表示可以出售一台特制的手机。通过导入自行制作的人脸动作视频后,所有在该手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都可以自动跳过人脸认证的环节。每台手机的价格为1650元。他还告诉记者,虚假的人脸动作视频可以使用“你我当年”“活照片”“轻松换脸”等App完成。“我们了解到,有的公司上班考勤要进行人脸识别打卡,有员工委托黑客入侵打卡App,利用人脸识别漏洞来完成打卡,每月仅需付给黑客30元。”一位网络安防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在上述虚开发票案中,犯罪嫌疑人除了利用破解技术从事虚开发票外,还会利用注册新账号从事骗取各类App补贴优惠等违法犯罪。瑞莱智慧高级产品经理张旭东告诉记者,当前破解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针对活体检测的假体攻击,但针对AI算法自身的对抗样本攻击威胁也逐步凸显。“由于业界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固定几个方法,相似度很高。如果黑客提供一个专用于破解人脸识别的开源软件,并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犯罪分子利用漏洞进行各类App实施违法犯罪将犹如‘入无人之境’。”张旭东说。在新华三集团安全专家曹亮看来,无论是对抗样本攻击还是针对活体检测的假体攻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过“机器眼”。“当前人脸识别算法大都是人脸上‘三点’‘五点’‘七点’的识别,通过对眼睛、鼻子、嘴、耳朵以及头部活动来实现认证。黑客完全可以通过了解机器内部验证机制和评判规则,再想办法绕过安全防护。”他说。抓紧查缺补漏,还每一张脸“安全”专家认为,应尽快排摸国内政务、安防、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核心App应用存在的相关漏洞,并及时打上补丁,以防发生危害社会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开展软硬件“对攻升级”。张旭东表示,当务之急应对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消费等行业的人脸识别技术漏洞进行完善和升级。“尤其是对于涉众、涉密、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平台和技术服务提供商,需优先完成技术加固,对手机模拟器要做好防范和拒绝。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手机厂商在手机升级时支持3D人脸识别技术。”张旭东说。“手机厂商在写入手机系统时可内置安全模块,防止黑客绕过手机摄像头启动环节、对摄像头实现劫持,从源头上实现安全守护。”曹亮说。制定落实人脸识别安全标准。曹亮表示,对核心领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监管部门可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可依据人脸识别在公共或商业应用中对安全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分级别、多层次的国家安全标准及行业安全标准。”他说。加强司法打击,保护每一张“脸”。“违法者可能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执法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强打击力度,形成威慑力。”北京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玉涛律师说。他建议,当前各大政务、金融、电商等平台都搜集了大量的人脸数据,既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更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国家和省级层面可建立统一的商用安防大数据中心,以此达到防止人脸信息的滥用、外泄等问题。“可要求人脸识别算法供应商的模型须在大数据中心内进行训练,实现数据、模型物理上不出专网。算法供应商可租用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和计算力进行算法模型的升级和更新。”他说。(原标题:“人脸识别破解术”成黑产业,护“脸”亟须查缺补漏)
断臂出售手机业务后 诺基亚欲在5G领域浴火重生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今天,还有人记得那个从高处掉下摔不坏、用锤子砸也砸不坏的诺基亚手机吗?还有人记得曾经的全球手机销量之王NOKIA 1100、《黑客帝国》里的8110、世界上第一部3G手机6650吗?还有人记得诺基亚那句著名的“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词吗?甚至,还有人记得苹果的App Store也是诺基亚的专利吗?巅峰时期,诺基亚手机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2.8%,而如今的苹果手机市场占有率也不过20%左右。但从成为行业领头羊到被“颠覆性创新”置于死地,诺基亚只用了五年。诺基亚如今的身份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脱下“手机设备生产商”这件外衣,现在的诺基亚是全球第二大通信服务商。裁员缩减成本增资5G研发芬兰诺基亚公司3月16日表示,计划在今后两年间裁员5000-10000人,以缩减成本,专注于研发活动,巩固其5G设备主流提供商的地位。这一计划意味着其将裁去诺基亚员工总数的约10%,从而使员工数量降至8万-8.5万人。诺基亚没有提及裁员涉及的具体区域,但表示将会在其四个主要的业务部门进行广泛裁员。这一裁员计划将在2023年前为诺基亚节约6亿欧元(约合7.15亿美元)的成本。《华尔街日报》报道,诺基亚正处于不到十年内第二轮大规模重组计划中的初期。自出售手机业务后,诺基亚收购了竞争对手法国的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转而专注无线设备天线、网络路由器等业务。诺基亚CEO伦德马克表示,将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资,不惜以牺牲短期盈利能力为代价,努力令诺基亚成为5G领域的领导者。除了增加5G投入外,诺基亚还表示将会加大云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宣布将与美国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合作开发云端技术,建设以云端服务为基础的5G商业解决方案。伦德马克自上任以来,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战略和结构改革。根据诺基亚公布的新战略的第一阶段,公司将进行运营模式的变更,重新整合后的四个业务部门包括移动网络、IP和固定网络、云及网络服务和诺基亚技术。根据今年2月诺基亚公布的2020年度业绩报告,在2020年一整年的时间里,诺基亚虽然收获了超过100份5G商业合作订单,但是净亏损却高达24.31亿欧元,且每个季度的营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去年,佩卡·伦德马克出任了诺基亚首席执行官,称诺基亚将退出提供一系列产品的原定计划,转而聚焦5G业务,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但是有分析称,因为忙于整合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疏于研发投资,在5G领域逊于行业竞争对手。市场研究机构德尔奥罗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诺基亚在整个电信设备市场的份额减少至15%,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6%。2020年,诺基亚在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无线通信公司的5G大单争夺中输给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在中国市场尚未赢得5G大单。三星电子2020年9月公告,已与威瑞森签订网络设备长期合同,金额为66.4亿美元。韩联社当时报道称,这是韩国通信设备产业最大规模单笔出口合同,相当于三星电子2019年销售额的3.43%。《华尔街日报》表示,诺基亚面临的部分挑战源自诺基亚对全球5G产业发展时机的误判。无线运营商开始购买5G设备的时间早于诺基亚的预期,诺基亚无法及时获得足够多便宜、高效的芯片,导致其产品价格失去竞争力。但是伦德马克认为,对5G无线网络的投资周期将比4G无线网络长得多,其主要建设时间将是“4G高峰建设时间的两倍”,“所以我们并没有迟到”。丢掉霸主地位果断断臂求生当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时,诺基亚只把它看作是一个小众市场的对手,认为以iPhone的高售价最多只能分去一小块市场。诺基亚的狂妄自大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当时的诺基亚手机看起来已经拥有了所有的功能——下载音乐、收听广播、拍照和视频、收发电子邮件,甚至还可以使用地图。根据《经济学人》当年的报道,随之而来的变化发生在2008年席拉斯玛加入诺基亚董事会、成为非执行董事长的时候。身为董事,席拉斯玛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公司重要信息。但自身的软件背景让他很快意识到了公司存在的大问题——诺基亚的手机从硬件上可与iPhone媲美,但操作系统塞班却完全不是iOS的对手。诺基亚的塞班系统用起来十分繁琐,再加上诺基亚的手机型号五花八门,操作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难以给诺基亚定制一个统一的产品。而苹果只有一个平台,充分体现了从始至终只设计一个系统的好处。席拉斯玛越来越担心这些问题,于是写了一份战略文件直接发给诺基亚时任董事长约尔玛·奥利拉,建议公司考虑采用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当时该系统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扩大。在成为董事长之前,奥利拉于1992年至2006年担任诺基亚的CEO,公司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崛起成为手机业的霸主。奥利拉似乎并不喜欢一个非执行董事指手画脚。席拉斯玛称:“当一位言语尖酸刻薄、脸皮又薄的董事长掌舵,意图维持他的铁腕统治时,提出问题就相当于叛变。”虽然奥利拉后来指责席拉斯玛的说法夸张,但诺基亚的业绩确实在他掌舵的后几年里急剧恶化。而奥利拉所做的那些努力,无一能够力挽狂澜。诺基亚后来也确实与微软合作推出了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手机Lumia,但到2012年奥利拉离开董事会时,诺基亚的市值已经比苹果推出iPhone时下跌了92%,而且公司还在亏损。接下来,席拉斯玛出任了董事长,但本就已处在低谷的诺基亚又传来坏消息:Lumia手机获得了良好的评价,但却没有赢得市场份额。于是,席拉斯玛开始行动。2013年9月2日是诺基亚手机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诺基亚宣布将手机业务以73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微软(仅为当初最高市值1151亿美元的1/16)。自此,诺基亚改变了方向。发力5G全新诺基亚诞生出售手机业务一年后,诺基亚先是买回了与西门子的合资企业诺基亚西门子公司(NSN)中西门子所持的50%的股份;2016年,又以1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竞争对手法国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转而专注无线设备天线、网络路由器等业务。为了支付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这笔钱,诺基亚孤注一掷,将曾寄予厚望的地图业务HERE卖给了德国汽车巨头集团。当年诺基亚的HERE地图部门虽然规模较小,但却潜力不俗,占据着全球车载仪表导航系统90%的市场份额,可见诺基亚是把全部身家都压在了通信业务上。更重要的是,拿下阿尔卡特朗讯,也就拿下了它的子公司——“地球上最伟大的实验室”,美国贝尔实验室。至此,诺基亚建构起完整的通信业务版图。算上2010年收购的摩托罗拉无线业务部门,此刻的诺基亚相当于是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西门子和诺基亚的超级联合体。一个全新的诺基亚诞生了,其市场份额从8%增至30%,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服务商。截至2020年12月,诺基亚已获133项5G商用合同,总共签署了包括付费试用在内的184项5G商用协议。同时,诺基亚已部署39个5G现网。早在2012年,诺基亚就参与到了欧盟注资2700万欧元的5G科研项目METIS,是最早进行5G技术探索的公司之一。截至2019年4月,诺基亚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超过1471件,在全球通信厂商中排第二,占比为13%。对于通信企业而言,专利是发展技术的核心。2020年的财富500强,诺基亚排在488位。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诺基亚在5G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但从当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诺基亚的5G设备性能并不太理想。“我们在5G第一阶段的表现并不好,我们的产品还没有准备好。”伦德马克表示:“现在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了,我们相信当度过今年的难关后,我们将恢复竞争力。”但投资者对该计划表示怀疑,最近在芬兰赫尔辛基交易的诺基亚股票价格一度创下六周多来的最大跌幅。诺基亚移动网络主管托米·乌托表示,在电信运营商进行第一轮设备采购时,诺基亚丢失了很多市场份额。他表示,尽管诺基亚可能无法从其他竞争对手那里夺回一些市场份额,但它仍在参与随后的几轮设备采购,防止市场份额被继续侵蚀。“我们相信,任何造成重大市场份额损失的风险都已经大大减少。”乌托表示。(编译 年双渡)
5G时代 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
4月15日,是我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公众安全上网,有效识别谣言信息侵害,守护网络安全防线,已成为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步走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导致技术对抗性的难度加大。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犯罪,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有所行动,加强风险防范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电信诈骗猖獗:人均损失过万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日益普及。手机已成为互联网终端的“主角”,移动支付广泛应用带来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安部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同时,因电信网络诈骗而导致的命案也时有发生。360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0年,360共接到手机诈骗举报2656起。其中诈骗申请1340起,涉案总金额高达1520.2万元,人均损失11345元。《报告》还从人均损失、报案数量对网络诈骗危害进行了“分级”,金融理财、虚假兼职、身份冒充属于高危诈骗类型;交友、赌博博彩属于中危诈骗类型。金融理财类诈骗是举报人数最多的诈骗类型。在所有诈骗申请中,金融理财占比最高达23.4%;其次是虚假兼职诈骗(占比18.4%)和交友诈骗(占比15.8%)等。从涉案总金额来看,金融理财类诈骗总金额最高,达482.9万元,占比31.8%;其次是身份冒充诈骗,涉案总金额393.2万元,占比25.9%;虚假兼职排第三,涉案总金额235.5万元,占比15.5%。《报告》显示,在网络诈骗举报用户中,90后的手机诈骗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37.5%,是不法分子从事网络诈骗的主要受众人群;其次是00后,占比为28.7%;80后占比为24.1%。而在人们印象中更容易遭受手机诈骗的70后和60后人群,仅占比不到10%。万物互联时代:电信诈骗套路“上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在此形势下滋生,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爆发时机。5G技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特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更多个人信息,以至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法合规运用数据,为各行各业高效赋能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近期,有关“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新闻屡见不鲜。今年“315”晚会,多户商家未经允许采集用户人脸信息被点名曝光。同时,据媒体报道,广东、湖北等地相继发生不法分子盗用人脸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件。根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25年世界将有250亿台设备接入5G网络并实现互连。这将使得个人信息采集变得更加的碎片化、个性化、精准化,用户需要保护的数据来源、维度也随之增加,人脸、指纹等生理特征都成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警情数占比不断增大,其中网络诈骗增长迅猛,贷款、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4类高发网络诈骗案件占70%以上。新的诈骗手法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演变升级。近日,南宁警方通报多起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在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冒充“淘宝客服”、“信贷员”、“公检法人员”等身份,骗取受害者信任,进一步实施诈骗行为。此外,冒充熟人或领导电话诈骗、“注销贷款账户”诈骗、快递签收诈骗等作案手法更是屡见不鲜。而我们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微信,更是成为诈骗犯罪的高发领域。警方提醒,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等,令人防不胜防。多措并举 打击电信诈骗不断重拳出击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不断织紧个人信息保护网。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电信和互联网领域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工作,并依法履职主动作为,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截至2021年3月,共完成73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连续发布12批次对外通报,责令整改3046款违规App,下架179款拒不整改的App。2020年6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大对骚扰电话的整治力度,从严规范呼叫中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相关骚扰电话扰民问题。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也明确提出,在推动5G发展的同时,要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违法犯罪信息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中国联通透露,通过大数据防欺诈系统月均实现拦截诈骗或骚扰电话1700万次,拦截垃圾短信1.07亿条。据OPPO介绍,2020年,OPPO软件商店全年审核APP上架与更新超100万次,拦截风险APP约35万次,坚持从源头把控APP的安全与质量。同时,OPPO建立了“硬件安全、系统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全链路的隐私安全防护体系,具备伪基站拦截、权限记录、支付保护、隐私替身、私密保险箱、网址安全监测、防后台录音拍照等功能。在过去的一年,OPPO安全团队累计拦截攻击超过3000亿次,相当于每秒抵挡9500次攻击,打击黑灰APP超过500款,全方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资产安全。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打击电信诈骗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违规违法现象打击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当然,顶层设计还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起步和开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须臾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参与。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时刻对个人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不给非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1、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广告、短信、二维码,不要轻易下载和安装搜索到的来历不明的APP。2、不要轻易连接不设密码的WiFi ,使用前要看清WiFi热点名称。3、长期不上网时建议关闭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及蓝牙功能等。4、严格管理应用权限,对涉及通信录、相册、位置等个人私密信息的权限调用,须保持警惕。5、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手机,选择正规手机售后维修点去维修,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流通环节安装恶意软件。6、安卓手机多具备文件加密、秘密文件库等功能,对私密数据最好加密保存,不轻易发送私密信息。7、不要轻易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在手机失而复得或维修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测。8、不把手机当密码记录本,不把身份证号、地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机里,一旦手机丢失或中病毒,将面临泄露风险。9、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内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复出厂设置。10、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求助于正规售后服务商。(原标题:5G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
芯片行业遭遇“人才之渴” 多重堵点待疏通
集成电路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上海张江、临港等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调研发现,虽然“中国芯”产业迅猛发展,但专业人才供应短缺、教学培训和产业实践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业内人士建议,结合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补齐芯片人才方面的短板。芯片产业快速发展人才缺口问题凸显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71.33亿元,同比增长21.37%。2020年以来,上海浦东的一些重大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取得关键性突破。如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中芯国际,其14纳米先进工艺在2019年第四季度投产后,产品良率已达业界量产水准。位于张江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揭牌至今已集聚了博通、高通、AMD等外资芯片巨头以及紫光集团、韦尔半导体、阿里平头哥等国内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的同时,行业人才缺口也开始出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编制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超过20万人。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去年10月,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成为中国第一所以集成电路命名的大学。不过,从学科设置落地到人才供给,中间还需要一个过程。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赵占祥说,芯片行业最缺的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培养一个成熟的芯片工程师需要十年时间,但国内整个行业还没有积累那么多人才。“芯片到了纳米级教材还停留在微米级”《经济参考报》记者参加上海浦东新区青联组织的专题调研发现,当前集成电路人才供给的主要短板在于:——全国各地集成电路项目竞相上马,供给难以跟上需求。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加快布局集成电路行业。以长三角为例,除了上海,合肥、南京、无锡等地纷纷开出优厚条件招揽芯片人才。这种互相“挖角”的行为,使得以上海浦东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人才高地也面临人才供应吃紧的挑战。以张江为例,近三年时间,园区内芯片设计企业数量、员工数量实现翻番,而社会供给能力没有同步跟上,关键人才、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普遍缺乏。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大军说,过去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和科创板的开板,行业缺钱问题大为缓解。但随着各地集成电路项目竞相上马,未来五年,国内的芯片人才缺口将更为突出。——待遇虽提高但吸引力有限,大量毕业生未进入芯片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相比,芯片人才在待遇上的吸引力有限。来自BOSS直聘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9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资为10420元,同比提升了4.75%。拥有十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类人才薪资水平的一半。记者调研时,有行业人士开玩笑说,在陆家嘴金融城搞芯片研究(证券和投资市场)的人才,不会比张江科学城少。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说,前几年部分重点高校的微电子行业毕业生中,估计只有30%左右进入了集成电路行业,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人才供给紧张局面。除了微电子专业,集成电路行业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工程师、化学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这也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寇煦丰博士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的集成电路制程已经到了3纳米至5纳米,而部分教材里的晶体管仍为微米级(1微米=1000纳米),存在较大的滞后现象。同时,大部分高校教师,因为与产业界接触较少,或受制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没能及时获取业界最新动态,因而难以将新技术和进展整理编写至教材或实验材料之中。另一方面,集成电路产业需要产品化和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能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人才,而大多数学校可提供的集成电路工程实践条件有限。目前,上海地区只有少数院校具备完整的实验产线,而且要承担不菲的日常维护费用,因此要求高校普遍添置大型工艺设备并不现实。一些集成电路企业反映,从高校招来的毕业生还需经过一两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真正上手,客观上拉长了人才培养周期。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不少企业代表和专业人士认为,上海浦东等产业高地宜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骨干型和工程型的集成电路人才,缓解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其一,发挥专业园区优势,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以上海浦东为例,目前已成立了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方芯港等一系列集成电路专业园区,同时还拥有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等知名高校。何大军等业内人士认为,可以充分整合这些资源,为集成电路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可以借鉴张江“药谷”的模式,设立EDA(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公用技术平台,不断降低芯片企业的研发成本。其二,率先探索国内高校和集成电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比如,设立企业定制班,为企业定向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将企业相关研究课题和软硬件资源向学校和科研机构合理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双赢模式;为解决高校专业课程内容滞后问题,鼓励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导师定期授课,联合编写培养教材。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模式创新和深入合作,才能使大学、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其三,在人才政策上向芯片行业适度倾斜,注重人才二三梯队建设。在培养人才、内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阿斯麦(上海)政府事务总监郑恬说,在芯片人才队伍中,除了海归高层次人才,对在本土勤勉工作5年、10年甚至更长经验的工程师,希望地方政府也给予更多关注。工程师是芯片设计一线的主力军,希望在落户、个税及医疗教育配套等方面,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其四,加强科普,提升青少年对集成电路行业的认识水平。摩尔精英教育培训副总裁赖琳晖认为,尽管当前经济领域出现“芯片热”,但实际上,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这一行业普遍了解较少。应该对青少年加强科普,引导有兴趣的孩子设立远大志向,为行业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原标题:芯片行业遭遇“人才之渴” 多重堵点待疏通)
自动驾驶等AI创新业务唱主角 百度急于摆脱“广告依赖症”?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二次赴港上市后,百度的首份“成绩单”出炉。5月18日,百度发布的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百度营收创两年以来最高增速。将自己定位为AI公司的百度这次是否交出了合格答卷?立足云智一体 智能云成C位根据财报,一季度百度实现营收281亿元,同比增长25%;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4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34%,其中非广告收入同比增长70%,AI创新业务成为百度核心营收增长的重要一环。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财报中重点提及了百度智能云的贡献。百度方面表示,在AI PaaS(平台即服务)方面,某银行接入了智能云的AI PaaS后,后续又复购五次,包括智能客服以及私有化部署等。此外,在与央视网的合作中,百度的AI PaaS也为视频剪辑自动化制作、视频标签等多项应用提供了基础AI能力,协助其打造AI中台。记者梳理发现,云业务已经多次在百度的财报中担当C位。在2020年年报中,百度智能云数据亮点也被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百度CFO余正钧多次提及。2020年5月,百度CTO王海峰提出了百度智能云的全新战略,即以云计算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并公布了百度智能云的最新业务架构,“云智一体”是百度智能云的竞争力来源之一。调整后的百度智能云业务架构分为三层,底层是百度大脑,包括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和安全,这是百度核心技术引擎;中间层是平台,包括通用的基础云平台、AI中台、知识中台,以及针对场景的平台和其他关键组件,比如多媒体平台、云原生开发平台、物联网、区块链等;顶层是四大赛道、八大行业解决方案。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余正钧表示,目前公司人工智能云业务分几个部分,比如基础设施云服务部分,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和SaaS服务(软件即服务);另外一部分服务是智能运输,这项服务主要在国内的一些较大城市中开展。TMT(科技、媒体、通信)行业观察者张书乐表示,智能云是百度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突击力量,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呈现形态的一项核心业务。对于百度来说,有智能云并接入大量企业,可以让百度有机会真正从互联网科技公司变成一家可以技术落地的科技公司。展现商业野心 Apollo业务模式披露作为拉动百度中长期增长的另一个新引擎,伴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席卷而来,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计划)商业化进程大大提速。从测试里程来看,百度Apollo累计L4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总里程突破1000万公里;从测试资质来看,百度Apollo获中国首批夜间及特殊天气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资质,并获得北京、河北沧州、长沙完全无人驾驶测试(驾驶位无人)许可。一季度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任命夏一平为首席执行官。另外,在共享无人车方面,Apollo获准在沧州进行共享无人车收费运营。近日,Apollo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地首钢园正式开启共享无人车的常态化商业运营。财报发布后,李彦宏发布全员信,并在信中明确了百度Apollo业务的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今年下半年,Apollo智能驾驶将迎来量产高峰,每个月都会有一款新车上市,未来3-5年内预计前装量产搭载量达到100万台;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把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推向市场;三是共享无人车。百度还在财报会中披露了目前造车的进展。李彦宏表示,电动车业务是由公司控股的一家企业在独立运营,目的是将百度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尽快地应用在市场的产品中,计划在三年内推出,并且团队也在持续努力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广告业务回暖 百度急于转型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的广告业务终于有所回暖。一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广告收入)为163亿元,同比增长27%。截至今年3月,百度App月活用户数达5.58亿,日登录用户数占比超过75%,两项指标均实现环比增长。中信证券指出,受益于宏观经济复苏带来的广告开支以及产品转型带来的流量增长,一季度百度在线广告业务表现强劲,带动收入超出市场预期,托管页等驱动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利润也显著改善。百度营收主要来源于在线营销收入和非广告业务的其他收入两部分,而在线营销收入一直是百度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现在,百度正急于摆脱这一情况。在二次上市的初步招股文件中,百度曾将公司定位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李彦宏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也表示,三年之后,百度的核心业务中,非广告业务将会超过广告业务。“我们可能是少有的几家在线营销收入在总体营收中占比巨大的公司之一,这种情况不是十分合理。”李彦宏表示。实际上,近年来错失移动互联网发展良机、被外界看作已经掉队的百度一直在谋求转型,百度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投入是否真正到了“收割期”?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认为,未来百度想要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向纵深化发展,还需要更多时间。现在智能转型还不能成为百度的正向现金流,百度现在的战略部署很清晰,但还需要契机。李彦宏则坦言,可能未来10-20年内,自动驾驶技术也不会实现完全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百度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将会继续进行持续、密集的大力投资。
百度季报营收创两年来最高增速
5月18日,百度发布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百度营收为281亿元,同比增长25%,创两年以来最高增速;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34%,非广告业务同比增长70%,营收继续呈现多元化增长的趋势。财报发布后,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布全员信。信中首次明确了百度Apollo业务的三种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是百度的基因,过去十年,我们对AI技术的投入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创新,包括营销云、企业云、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能助手和AI芯片等;下一个十年,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更多的AI技术将成为服务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惠及每一个人。”李彦宏表示,百度正以端到端的闭环体验,让用户和商家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安全和高效。谈及自动驾驶,李彦宏认为,其即将迎来破局点,Apollo发展出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为主机厂商提供Apollo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快速搭建自动驾驶能力。2021年下半年,Apollo智能驾驶将迎来量产高峰,每个月都会有一款新车上市,未来3-5年内预计前装量产搭载量达到100万台;二是百度造车,端到端地整合百度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把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推向市场;三是共享无人车。3月,百度Apollo在沧州获得中国首批自动驾驶收费示范运营资质,这是共享无人车服务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而这些商业化进展,又将共同强化其自动驾驶技术和Apollo开放平台,使得Apollo平台越来越强大,生态越来越繁荣。他强调,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号召下,包括百度在内,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投入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百度创业21年,我们仍然是一家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小公司。让我们潜心专注于既定的方向,坚如磐石,只争朝夕。”(原标题:百度季报营收创两年来最高增速 Apollo智能驾驶下半年将迎量产高峰)
世界电信日:中国5G“扬帆起航” 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5月17日,是第52个世界电信日,信息通信领域的各项创新科技再次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正在全面迈向5G成熟商用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机器替代”“远程工作”大大增加,无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是产业中各个垂直领域,对5G等新技术的需求也更加强烈。5G网络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商用一年多以来,中国5G发展蹄疾步稳:基站建设领跑全球、用户数量和终端连接数破亿、落地应用领域广泛……我国在网络建设规模、终端上市品种数量、用户发展以及应用培育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充分展现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成果。不仅如此,伴随着5G技术标准更加明晰、应用场景更加具象,联接带来的全新价值将推动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迎来一个更具想象空间和探索潜力的新阶段。更长远地看,5G的目标是提升生产力,为更美好的生活服务,并推动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我国5G建设开启加速度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展示了中国网络建设的“成绩单”:“十三五”以来,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光纤宽带用户占比从2015年底的56%提升至94%,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9%。根据国际测速机构数据,中国移动网络速率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位。在5G网络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已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81.9万个,占全球比例约为70%;5G手机终端用户连接数达2.8亿,占全球比例超过80%。我国5G网络的迅猛发展得益于适度超前的建设战略。当前,为保持网络领先优势,有必要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5G网络建设节奏,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适度超前建设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普遍特点,保持适度超前建设,符合通信行业发展的特点。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为万物互联而设计的,将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在消费领域,5G如今已成为很多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时的必选项,在小米、OPPO、vivo等各大厂商的推动下,以及高通骁龙8系、7系、6系、4系等5G移动平台的支持下,5G手机已经覆盖了各个价位段,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最新财报,目前5G套餐用户数量已超过3.9亿。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俞承志认为,5G的发展正经历“三个前所未有”:国家重视前所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纷纷出台支持5G发展的产业政策;社会期待前所未有,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等均对5G提出了应用需求;融合进程前所未有,5G与行业融合的速度远超出预期。不仅如此,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是5G技术标准的重要主导者之一,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更是位列全球首位。《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继续维持全球5G技术领先市场之一的地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将为全球通信业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至2025年,中国国内移动运营商将投资近2100亿美元来建设网络,其中90%投向5G。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2020年5G应用取得巨大进展,新基建战略加快了5G建设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催热了5G需求。5G商用展现了互联网发展新一轮黄金时期。5G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发展5G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它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不仅有可能形成一系列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有可能为经济社会各领域赋能,带来经济形态乃至社会形态的革命性变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年)》,2020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8109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1897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2.1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7606亿元。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5G可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约1.2万亿元,带来的信息消费规模累计将超过8.3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累计约10.1万亿元。“在今年全球的抗疫、防疫以及复工复产的过程中,5G+智慧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表示,5G技术推动了快速的远程筛查、诊断、治疗医学模式,“5G+远程会诊的系统,可充分利用优质专家资源,让专家对偏远地区的重症、危重症进行会诊,及时进行救治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5G涉及领域最多、涵盖范围最广、经济带动作用最强。5G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5G产业链条长、投资和产出规模可观,是赋能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是数字基建发展的重要支撑。5G网络具有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优异性能有效赋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重要投资赛道,国内制造企业也纷纷将目光瞄准了5G+工业互联网,开始进行5G工厂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包括联想集团、中国商飞、海尔集团、三一重工、华菱湘钢、天津港、南方电网等多家制造企业均进行了5G的应用探索,5G工厂的垂直应用场景已覆盖至航空、3C家电、机械制造、钢铁、港口等“大国重器”的领域。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指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点上,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产业智能化变革不仅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抓手,也是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技术手段。“5G是千行百业的5G,将会加快行业智能化转型,驱动新一轮的增长。”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赵大春指出,5G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2035年5G有望促进全球各行业产出增长超过13.2万亿美元,为千行百业带来新机遇,驱动各行业产出高速增长。持续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当前我国5G发展进入融合创新的关键阶段,基础电信、设备制造、垂直行业等多主体协同推进态势正在加速形成。新的一年,伴随着新基建持续升温、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和相关政策不断落地,我国5G网络建设及应用将有序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布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正式征求意见,这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一年后,再次对我国5G应用发展事项进行细化。《行动计划》从5G应用关键环节、赋能5G应用重点领域、提升5G应用支撑能力三大方面、8个行动计划、4项工程,覆盖15类5G+重点应用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具体来看,《行动计划》指出,目标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数超过5.6亿;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5G网络使用效率明显提高;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个人消费领域,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5G应用座谈会上指出,5G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性、引领性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机遇。5G商用以来,在运营企业、产业界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技术产业、网络建设、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他强调,当前5G应用仍处于发展成长期,要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韦柳融分析指出,5G释放增长潜力的同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5G网络尚未实现全国广覆盖;二是5G支撑行业应用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三是应用配套支撑产业仍处于培育初期;四是跨行业产业生态尚未建立。韦柳融预计,未来2~3年,我国5G网络建设仍将呈持续推进趋势,逐步实现广域覆盖,具有5G特性的消费级创新应用可能在2022-2023年规模增长,行业应用仍将处于导入期并分批次逐步落地商用,行业应用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更多新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产业转型之风已起,需产业界同仁齐心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指出,过去2G、3G网络占用了大量珍贵的低频频谱资源,但随着网络不断升级,用户逐渐向4G和5G迁移,频谱使用效率降低,“推进2G、3G频率重耕,释放出更多频谱资源用于4G、5G网络建设,有助于运营商提高网络质量、降低建设成本,进而也可为用户带来质量更高、价格实惠的网络服务。”(原标题:世界电信日:中国5G“扬帆起航” 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