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绿色建设·中国先行 | 2021中国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展今日开展,带您解锁绿色建材商机密码
11月27日,2021中国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展在佛山·华艺(国际)装饰博览城正式开幕。作为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及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佛山率先举起绿色发展与“双碳”战略的大旗,紧跟行业发展潮流,围绕中国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应用,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指导及各相关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为观众呈现出了这场别具一格的绿建行业盛会。GBPB 2021盛大开幕众星齐聚,深度论坛领风潮2021中国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展的重磅开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建筑业绿色发展思维的萌芽、探索和成熟过程的见证。展会开幕式吸引多方关注,场面隆重盛大,在独具岭南风格的醒狮表演后,本次开幕式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廖江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钟飞健的致辞中,正式拉开序幕。紧接着,佛山市绿色建材宣传视频纪录片、佛山市绿色建材目录以及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的颁牌,更是见证了佛山市绿色建材行业和装配式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仪式感十足,引人侧目。最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诸位领导圆满举行了开幕启动仪式。 在2021中国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展暨绿色·循环·低碳高峰论坛上,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推广与应用“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的百家争鸣,同样精彩。会上,中国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展组委会/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会长曹大燕发表了致辞,来自建筑业各领域翘楚和高校名企专家,围绕“双碳”目标、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多维度剖析。此外,由广东恒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凯主持的专家对话环节,佛山住建局总工程师刘王生、佛山建投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莉萍、广东白云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郭保生、中建四局EPC设计院院长周子璐以及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建材专业总工程师刘莲香,就“绿色装配式建筑技术如何助推房地产健康发展”、“碳中和目标下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专业探讨,其真知灼见令现场听众受益匪浅。GBPB 2021展出品类面面俱到,全品类优势集成为了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同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佛山市围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进行了详尽的筹划与部署,在整体展品及活动策划方面,立足于构建全产业链优势资源聚合联动,精准对接项目落地发展。展会现场人潮涌动、十分火爆,众多行业头部企业齐聚一堂。如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佛山建投、万科置业、博智林、广东建科院、人信工程、上华建筑、集泰化工、朗道建材、宁波嘉瀚、珠海绿巢、华阳新材料集团、东方雨虹、南玻集团、广田涂料、贾维斯、墨点狗等行业优秀企业参加了本次展会。跟随着与会领导嘉宾的巡展步伐,大家一起目睹了围护结构及混凝土、门窗幕墙及装饰装修、防水密封及建筑涂料等绿色建材,以及装配式建筑设计和结构、装配式建筑机械设备、绿色建筑施工等先进技术和产品。GBPB 2021专题活动前方铺路,协力步步为“赢”据了解,本次展会由三大政府部门联合成立的工作组推进举行,全面汇聚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技术专家,同期还将举办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建筑机器人与装配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佛山市绿色建材目录产品与试点项目供需对接交流会、第一届中国国际健康装饰家居博览会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峰论坛、绿色建材助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佛山万科金域水岸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观摩会、中建壹品鄂旅投东湖学府项目观摩会、保利大源村项目智能建造装备观摩会等丰富活动,为专题报告、项目对接、项目考察、产品发布等提供一个绝佳的舞台。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本届2021中国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展的举办,恰是在绿色发展、新基建、装配式等领域积极开展绿色产品试点工程,树立示范效应,以推进全省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工作,营造良好的行业市场氛围。同时,紧跟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助力早日达成“双碳”战略目标。SCHEDULE鸿威集团2021年下半年“粤贸全球”展会排期出品:鸿威集团文案部撰稿:易振鹏编辑:陈树钿摄影:卢坤远
云展系统,助力企业在元宇宙中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近些年来,以虚拟与现实孪生作为设定的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好评,从通过数字机器不断穿梭时空的《源代码》,到打开平行时空的数字世界的《头号玩家》,人们对虚实结合的宇宙充满了期待。到近期,在网上引发热议的Facebook改名事件,让“元宇宙”概念成为了2021年下半年的风口。 实际上,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已经逐渐面世,虚拟与现实正在被连接。如从前的建筑公司,更依赖人力与铸造经验,便有机会完成许多地标性建筑;而如今,砖瓦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新的材料开始诞生,唯有靠数字化能力更精细地确定物料,通过数据的流动,观察从一粒沙子到砖块、玻璃、螺丝、各种机械等,才能提升建造工艺、降低成本。在这个科创新时代,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这股数字孪生力量,带来更多的交互体验与新的应用场景。 据记者了解,如何实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裸眼多维度数字展示,在云上打造出一个完整的AI虚拟发展生态圈,实现数字万物,万物互联,是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一直在攻克的难题。 鸿威会展集团作为一家提供会展多维视觉数字化互动营销解决方案的平台型科技企业,在2019年正式对外推出了云展动力平台。云展动力联合创始人陈良玉告诉记者,云展动力平台紧跟国家主流生态发展步伐,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业务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调用不同的模板,为企业打造专属生态圈,实现高效获客。其中,企业云展系统使用数字孪生技术,为企业提供一个2D+3D多维度、全面的数字企业信息展示平台。 通过3D展厅、3D工厂、3D产品全方位展示企业规模实力,还原企业真实场景,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看遍企业,提升合作心动值!更有云简介、云官网、云视频、云相册、云同事、云荣誉、云工商等内容呈现,企业无需到处收集企业资料,只需在云展系统上一键分享,客户便能知根知底,提升客户体验。截至目前,云展动力已为百万家企业搭建了云展系统,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云端高效获客。 以互联网、物联网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已到来,元宇宙的爆火绝非偶然,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次发展机遇,克服难题和瓶颈,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管理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云展动力,从亿级线索中为企业快速获取精准客源
纵观当下,受全球疫情影响,我国不少企业都面临着倒闭风险。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向记者透露,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营痛点:订单量减少、收入下滑、经营成本高、获客难度大、客户粘性差、营销效果不理想等,具体痛点如下: (一)血本之下,营销效果几乎为“0”。不少企业每年在营销推广上,可谓下足了血本,可以说是“烧钱买效果”,但往往烧钱带来的,却不是理想中的高质量客户,白花一大堆冤枉钱。 (二)数据不精准,营销等于石沉大海。信息化的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数据,但最缺乏的也正是数据。数据是否精准,对于营销效果尤为关键。而目前我国企业所缺乏的,就是筛选精准数据的能力,往往都是“闷头往前冲”。如此海量投放,营销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接连被拒,传统营销模式受挑战。目前,我国仍有不少业务型的传统企业依旧操作着“邮-电-信”的老模式。当然,也无一幸免地碰壁,每天都在被迫陷入“电话拒接”、“邮件/短信无回复”、“签单难度大”的痛苦中。(四)客户需求不明确,无法展开有效对话。传统的营销模式之下,业务员很难有效获取客户的行为轨迹,少之又少的线索难以精准定向潜在客户,无法深刻洞察客户的真正需求,与客户进行有效对话,顺利签下订单。 当然,除了以上“症状”之外,还有诸如:信息流失严重、二次营销困难、渠道缺乏、运营成本高等。所有痛点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获客难”。而“获客之难”正摧残着当下的每一家企业,尤其是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抗压能力不足的中小型企业,甚至导致有的企业破产倒闭。在知悉企业痛点之后,对症下药,尤为关键。该用什么“妙药”,才能打通企业的任督二脉,低成本、高效率、有保障地解决获客难题呢?云展动力平台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云展动力平台借助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云计算、精准大数据库等核心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渗透企业营销全场景,打造智能获客生态,实现获客、留存、转化、客户管理的数字营销闭环,赋能各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效解决获客难题。 而云展动力特有的云展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克隆整个企业,把企业办公室、工厂、产品等复刻到云端3D展示,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向全球客户展示的窗口,也为企业降低了印刷、宣传、线下展厅搭建等费用。平台自持有1.03亿+条客户数据,再辅助数据公海,可以对客户搜索引擎、社交平台、官网等渠道游览轨迹、访问内容、访问记录进行大数据收集,大范围采集客户线索,整合识别全渠道企业信息,全方位洞察用户需求,让企业轻松获取目标客户。 正如前文所言,数字化贸易平台将掌握获客的优先权,通过数字孪生方式搭建新平台,使用新的AI+大数据技术打通渠道,相信这种获客策略将会帮助企业更轻松地解决获客痛点。
拼多多发布Q3财报持续重仓农业 三季度所有利润继续投入“百亿农研专项”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6日,拼多多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9月30日,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数达到8.673亿,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7.415亿。 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三季度营收215.0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不及市场预期的265亿元。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营销费用为100.506亿元,环比减少3%,连续三个季度呈下降趋势。 第三季度,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平台本季度的研发费用为24.224亿元,同比增长34%,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同时,根据拼多多年报披露,公司约60%的员工为研发人员。 ▲在云南昆明的多多农研比赛基地,4支决赛战队正在通过AI的方式种植番茄。(闵杉 摄) 今年8月,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宣布将第二季度及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优先投入该专项。9月底,“百亿农研专项”获得了股东大会的批准。在第二季度利润全部投入该专项之后,拼多多本季度全部利润将继续投入该专项,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普惠。 重研发轻营销、坚持投入农业,已成为拼多多的长期选择。除此之外,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还表示,公司将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将有更多年轻管理者走向台前,承担重要职能。 营销费用连续下降,研发投入创新高 财报显示,截止今年9月30日,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已达到8.673亿,单季新增1740万。同时,拼多多APP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7.415亿。 在营收方面,今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215.058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51%,主要来自于在线营销技术服务。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平台三季度的营销费用为100.506亿元,环比减少3%,连续三个季度呈降低趋势。 与此同时,平台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本季度的研发费用达到24.224亿元,主要用于技术平台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招募。据拼多多年报披露,公司研发人员的占比约60%。 陈磊表示,拼多多会将过去5年在营销方面的重心,更多地转向研发,并利用拼多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 在减营销、重研发的稳健策略之下,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本季度的经营利润为21.393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4亿元。 继续重投“百亿农研专项”,力推年轻人走向台前 今年8月份,在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当天,拼多多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并将未来利润优先投入该专项。9月底,“百亿农研专项”获得了股东大会的批准。 “本季度的全部利润也将全部投入‘百亿农研专项’,继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陈磊表示,技术和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拼多多正在通过系统的方式,鼓励更多青年才俊将农业作为他们的职业选择。 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多多农研大赛”上,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报名参赛。其中,大部分入围队伍的队员为90后、95后,甚至不乏00后的身影。拼多多还与世界一流的农业院校合作,为这些农业青年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课程和培训,主题包括温室园艺、作物管理和建模等。 ▲第二届“多多农研大赛”的专家团队正在查看番茄生长情况,首批AI番茄即将挂果。(闵杉 摄) 9月份,进入决赛的4支AI战队,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番茄种植比拼。在云南的“多多农研基地”,4支战队正在通过远程的方式悉心培育番茄种苗。预计12月,首批AI番茄就将挂果成熟。 “拼多多成立之初,就是通过帮助农业进入数字经济来创造价值。”陈磊表示,6年来,拼多多一直聚焦农业,致力于寻找应用于全农产品供应链的技术解决方案。“接下来,我们希望可以用科技带动农产品上行,让数字经济为更多乡村社区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 在团队管理方面,拼多多将更加注重培养年轻的人才和管理者。“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自去年疫情以来,团队中的很多年轻成员展现了他们服务于用户和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做出了切实可行的业务决策并稳健执行。”陈磊表示,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更多年轻管理者将走向台前,担任重要角色,谱写公司的未来。 从减营销、重研发,到坚持重投农业,将农业作为长期选择,再到加强对年轻管理者的培养,这些都不难看出,自今年3月接棒以来,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更具有长期信心的发展路径。
对话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人类还要探索哪些黑洞之谜?
2019年,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人类的技术能力已经从间接探知黑洞到直接“看见”它,但黑洞的故事远没有结束。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聊了聊黑洞研究、天文教育等话题。 刘继峰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已经可以用多种手段探测黑洞,前期的研究证实了黑洞的存在,测量了黑洞的质量和自转,跨越基本参数阶段后人类将研究更多黑洞之谜,例如测量黑洞的分布,探索黑洞周围的时空扭曲到底是什么样的,“后面我们会有更多的手段去探索更多深入的问题。” 2019年,《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发现,7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随后的研究对质量进行了下调,但依然进入了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禁区”。刘继峰说,已有不同的研究都引发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究竟从哪来的问题。目前团队试图将大质量恒星级黑洞的形成问题进行全链条解析。“要去抓黑洞形成的瞬间。但是怎么抓住呢?黑洞的形成是很快的过程。” 要抓到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瞬间,就要有观测设施能够进行早期观测。“一旦发现超新星爆炸就盯着它看,或者就算没有发现超新星也盯着看。我们提出了 ‘宇宙录像机’的概念。它还可以研究黑洞旁边的时空扭曲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刘继峰表示,“宇宙录像机”原型机已在研发中,明年夏天原型机将进行安装调试,未来“宇宙录像机”或将架设在青海冷湖。 对于当前的天文教育,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的问题是只重视知识传授,“我们不缺复读机,不缺百度百科,我们缺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天文教育一定要从知识传授型向核心素养培养型转变,围绕学生的成长设计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肯定。 大质量恒星级黑洞从哪来?黑洞周围的时空扭曲是什么样? 200多年前,科研人员就设想宇宙中存在一种质量巨大、引力强到连光也无法逃脱的天体。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才命名了“黑洞”。 黑洞是巨大质量集中在一点,形成强大的引力场,连光线也无法逃逸。按照质量大小,黑洞分为恒星级黑洞(不到100倍太阳质量)、中等质量黑洞(100-10万倍太阳质量)和超大质量黑洞(10万倍太阳质量以上)。其中,恒星级黑洞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宇宙中有很多。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超新星爆炸,爆炸后如果还有残骸剩余,要么是极端致密的中子星,要么就是黑洞。 “以前科研人员都对单个黑洞测质量,测了10来个黑洞,就发现黑洞的分布还挺奇怪,小黑洞没有,大的黑洞有10来个太阳质量。”在天文学家的预言里,宇宙有上亿个黑洞。但过去大约五十年时间里,X射线只暴露了约20颗黑洞,均在3到20倍太阳质量之间。 2019年,《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提供了一种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发现了7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他们后续的研究修正了质量到25-35个太阳质量,但是现有理论依然难于产生。 依据现有理论分析,具有类似太阳元素丰度的恒星演化很难形成20倍以上太阳质量的黑洞。因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一般十几个太阳质量就到头了。” 这颗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显然进入了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禁区”。而激光引力波干涉天文台(LIGO)还曾探测到质量最大的黑洞并合事件:两个分别约为85倍和6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合并成一个14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中间损失的等同8倍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在宇宙中扩散出来。 刘继峰说,不同研究都指向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的存在,也引发了它们究竟从哪来的问题,“原来很简单地认为大质量恒星死了形成大黑洞,小质量星死了形成小黑洞,再小的质量就不形成黑洞。现在已经看到了现有理论必须修改,修改的步伐有多大?事实上现在理论进入了更加混沌的时期,甚至超新星如何形成黑洞也越发不清楚了。” 刘继峰表示,目前团队试图将大质量恒星级黑洞的形成问题进行全链条解析。“要去抓黑洞形成的瞬间。但是怎么抓住呢?黑洞的形成是很快的过程,形成的过程怎么看到?超新星爆炸留下了什么信息?” 设法用望远镜组阵,“宇宙录像机”抓住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瞬间 要抓到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瞬间,就要有观测设施能够进行早期观测。 “一旦发现超新星爆炸就盯着它看,或者就算没有发现超新星也盯着看。我们提出了 ‘宇宙录像机’的概念。它还可以研究黑洞旁边的时空扭曲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继峰说,“宇宙录像机”可以改变观测模式。原来的模式是“巡视”,“来回在天上看,一星期看一遍。但是所谓爆炸瞬间就早期几个小时的事,一星期看一遍怎么能抓住那几个小时呢?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对任何一个地方半个小时看它一次?基本的想法就是用望远镜组阵。” “组阵这谁都想,核心问题是多贵。”刘继峰介绍,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1米望远镜视场大,7度×7度将近有50平方度,相当于可以“塞下”200个月亮。如果用它组阵,就需要二三十个望远镜。而这个改造而来的望远镜光改造费就花了3000万美元。“能不能视场小一点?视场小一点单个望远镜是便宜了,但数量上去了。” 但刘继峰表示,依靠国家天文台的力量,通过走自主研发的工业化道路,“宇宙录像机”原型机已在研发中,1米望远镜视场是国外的1/2,但价格降低数倍,明年夏天原型机将进行安装调试,未来“宇宙录像机”或将架设在青海冷湖。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天文领域国家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拥有了LAMOST、中国天眼等国家级重大科学设施。刘继峰说,2023年初,我国还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和中法SVOM卫星,2024年发射2米口径的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 在人才积累方面,刘继峰说,30年前全国天文学教授不超过50人,如今已有500多人,天文领域所有就业人数有两三千人,这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在将来的10-15年,我们有能力把一个4-6米的紫外光学天文台发射到第二拉格朗日点,探测系外生命信号。” 对于中国的天文研究水平,刘继峰评价,从点上看,中国天文学已有很多达到领先地位的突破;从面上讲,仍有差距。其中一个指标是就业人数,“美国3亿人里有2万天文学家,咱们14亿人里有2000多天文学家。我们整体发展水平还是相对偏低,这个差距等着我们后边这10年20年填补。” 当前天文教育只重知识传授,要向核心素养培养型转变 刘继峰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天文系,其后进入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台做博士后研究,获得美国宇航局颁发的“爱因斯坦学者”奖资助,从事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这里,刘继峰与联邦科学家杰弗里·麦克林托克合作,利用X射线谱特征测量黑洞自转和探测黑洞周围的时空弯曲。2009年起他被聘为史密松天文台独立研究员,从事包括I型超新星前身星的一些工作。 2010年,刘继峰从哈佛大学到国家天文台工作,201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岗位教授。2015年,国科大天文学院成立,刘继峰担任学院副院长。 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当前天文教育的问题是只重视知识传授,“我们不缺复读机,不缺百度百科,我们缺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天文教育一定要从知识传授型向核心素养培养型转变,围绕学生的成长设计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肯定。 “咱们国家的职业天文学家2000人左右,对天文感兴趣的孩子有多少呢?这个数目就太大了,因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都对宇宙感兴趣,想去学一学、动手玩一玩。” 初中时期的刘继峰就曾自制望远镜。通过当时《天文爱好者》杂志给订购者提供的邮购目录,他买过两枚凸透镜和用墨汁涂黑的两个纸筒,做了个物理口径只有5厘米的伽利略式简易望远镜,还拉着同学调试着玩,对天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刘继峰介绍,在高等教育方面,目前国科大天文学院正在开展小天眼探索社区项目。“我们让天眼科学家团队设计科创课题,给学生讲天眼是怎么工作的,带着他们试图复制一个小天眼。” 天眼是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我们做一个20米口径的小天眼,让学生自己操作,不光是天文系的学生,我们也会把其他专业的学生拉进来,小天眼能真正工作,可以看木星升起来,看银心的射电。” 改革的成果将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我们现在正在筹建一个全国性天文科学教育联盟,集合各种资源,包括职业天文学家提供权威性的教材、课程、课题指导,集合权威的专业天文机构提供支撑保障,提供设备标准化方案、运行方案和维护服务。”刘继峰表示,联盟就是要帮助学生在自我驱动下创新。
比德尔塔还可怕 新冠病毒新毒株或从艾滋病患者体内进化而来?
新冠病毒是一种很容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此前全球已经发现了多种变异毒株,德尔塔变异成为这一年中各国疫情反弹的主要原因。现在科学家们在南非又确认了一种新的变异毒株B.1.1.529,已经确认22个病例。 据报道,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当地时间11月25日发表声明表示,目前已在南非检测到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种B.1.1.529。 经过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和私人检测实验室合作进行基因组测序后,目前已在22例阳性病例中检测到该变异毒株,其中博茨瓦纳有3人、南非有6人以及从南非到香港的1人。 据基因测序,这个新变异毒株出现了32处刺突蛋白突变,且其中的一些突变有助于病毒逃避免疫。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病毒学家汤姆·皮科克博士表示,这一新变异毒株的突变情况“非常可怕”,有可能“比此前所有新冠变异毒株都要可怕”,包括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德尔塔(Delta)毒株,后者的刺突蛋白突变为16处。 此外,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弗朗索瓦·巴洛克斯教授表示,B.1.1.529变异毒株中的大量突变,显然是在一次“单一爆发”中累积起来的,这表明它可能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毒/艾滋病(HIV)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 他说:“我肯定认为,通过中和相对于阿尔法或德尔塔的抗体,它很难被识别。”
新型可穿戴设备可让佩戴者通过振动理解语言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一个学生团队一直在研究一种可穿戴设备,它可以让人们通过手臂上的振动来理解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尽管如果每个人都说同一种语言就好了,但实际上当今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语言在使用。 虽然你可以花大量时间学习用非母语交流,但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可以帮助弥合这一鸿沟--从在线翻译服务到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到专用设备。 组成埃因霍温大学HART团队的17名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研究了另一种理解外语的方法--使用振动。 该系统包括一台目前能将书面文字转换为英语的计算机,不过该团队正在努力将人工智能纳入其中以便该装置能够翻译任何语言的语音并找到一种将该技术嵌入服装的方法。 学生们在英语的39种不同声音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振动语言,每一种声音都被分配给一种独特的振动。然后,该系统使用这个数据库来驱动嵌入用户所穿的织物袖子中的马达以形成单词或句子。 不幸的是,这意味着用户在能够感受到这种新的交流工具之前需要学习振动字典,但领导HART团队的工业工程系学生Lisa Overdevest表示,她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每两天进行一次一小时的训练)就已经掌握了这一点。当计算机系统完成后,它将就可以进行从原始文本或语音翻译的粗重工作。 如果学生们能够成功地让该系统实时翻译语音,它不仅有可能为佩戴者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来理解非母语者,该团队还认为该系统对聋哑人特别有用。与其依赖唇语或手语等视觉交流方式,一个人将能感受到正在说什么。此外,它可以让聋人用户与几乎所有的人交流--无论他们是否懂得手语。 该团队的未来目标包括创造新种类的感官或增强现有的感官,或开发一个可以下载此类东西的在线平台,或提供跟技术互动的新方法。 “现在我们只用指尖控制我们的手机,”HART团队的创始人Mariia Turchina说道,“想象一下,能使用你身体的其他部分来更容易地接受信息,如通过你皮肤上的振动。这种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该团队的可穿戴设备原型将于11月26日周五向同学们展示。该项目的工作仍在继续。
英国机器人软件公司Blue Prism同意Vista收购要约,价值16.3亿美元
编译 | 程茜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11月26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本周四,英国机器人软件公司Blue Prism同意美国私募股权公司Vista Equity的12.2亿英镑(16.3亿美元)最终收购要约。 Blue Prism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软件自动化即RPA(RoboticProcessAutomation)领域的领先企业。RPA是提供一种易于控制的机器人软件,用于通知、增强、支持和帮助机器人自动完成一些重复性的任务。 Blue Prism的董事一致建议股东在定于12月9日举行的会议上投票支持Vista交易。 此前,Blue Prism 8月份就已经表示,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和Vista Equity进行谈判,控股型金融IT公司SS&C上周也向这家英国软件公司提出了收购方案。 一、3家谈判,股价飙升30% Blue Prism 8月份就已经表示,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TPG Capital和Vista Equity进行谈判,这导致这家英国自动化软件公司的股价飙升逾30%。 控股型金融IT公司SS&C上周也向这家英国软件公司提出了11.6亿英镑(15亿美元)的收购方案。 根据金融数据公司Refinitiv Eikon的报告,截至8月27日收盘,Blue Prism的市值约为8.05亿英镑(11.1亿美元),其股价上涨38%至11.44英镑(15.25美元),该公司提供的软件可帮助企业客户实现日常后台文书工作的自动化。 金融分析师表示,由于Blue Prism 9月下调了其2021年的收入前景,“这显然造成了一个弱谈判地位,以榨取高价。” 在9月Blue Prism股东就已经同意由Vista以10.9亿英镑(14.5亿美元)收购。 Blue Prism股价在本周四收高约0.6%至12.15英镑(16.19美元),Vista的修订报价在收市后提出。 在交易消息传出后,Blue Prism的股价在早盘下跌3%至11.53英镑(15.37美元)。 二、810亿资产+行业领先企业的碰撞 在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爆发后英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下,Blue Prism成为私募股权公司最新的英国收购目标。 Vista在与Blue Prism的联合声明中宣布双方已经达成一致,并表示将此次收购视为“企业级智能自动化和机器人过程自动化(RPA)增长的激动人心的转型时刻”。 “自2001年成立以来,Blue Prism已成为RPA领域的领先企业,并首次开创了这项技术。”Blue Pris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ason Kingdon说。 RPA软件用于模拟人类行为,尤其是重复性任务。Blue Prism的智能自动化技术使软件机器人能够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相结合。 截至今年6月底,Vista管理的资产超过810亿美元,它计划将Blue Prism与其基础设施和商业智能软件公司TIBCO合并,后者于2014年以约43亿美元的价格私有化。 在未来,Blue Prism表示计划将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分开,并已开始寻找新的首席执行官。 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担任TIBCO的财务顾问,投资银行Qatalyst Partners就交易的财务条款为Blue Prism提供建议。 三、股东意见分歧,共接触27个客户 收购前期,持有Blue Prism约2.8%股份的美国资本公司Coast Capital反对Vista的提议,称出售过程存在缺陷,该资本公司更支持SS&C的收购价格。但Blue Prism认为,Vista Equity提出的每股11.25英镑(14.99美元),也就是15亿美元的价格要比继续作为一家独立公司更好。 Blue Prism的Blue Prism的客户包括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Daimler)、美国电子商务公司eBay和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中心NHS,表示计划建议股东投票支持周二宣布的每股11.25英镑(14.99美元)的出价,他们认为这些条款“公平合理”。 作为回应,Blue Prism表示在其出售过程中接触了15个战略方和12个财务赞助商,并且收购公司中利益冲突的说法“不完全准确”。 Coast早些时候曾表示,它向Blue Prism发出了一项运营改进计划,但Blue Prism表示,该项计划缺乏董事会评估的细节。 结语:资本+技术助力智能自动化发展 Vista在与Blue Prism的联合声明中表示将此次收购视为“企业级智能自动化和机器人过程自动化(RPA)增长的激动人心的转型时刻”。 Kingdon也表示:“与Vista和TIBCO的结合将确保我们始终处于下一代智能自动化的前沿。” Vista作为一家资本雄厚的公司,将商业智能软件公司TIBCO与行业领先的智能自动化企业相结合,促进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苹果AR头显明年登场!目标10亿部,搭Mac电脑级芯片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1月26日消息,刚刚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祺发布报告,称苹果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推出AR头显,苹果AR头显将搭载性能媲美M1的“桌面级”芯片和索尼4K Mirco OLED显示屏,目标是在10年内取代iPhone,预计出货将超过10亿部。 郭明祺称,苹果AR头显需要进行6-8个镜头的实时光学处理,算力需求远高于iPhone,因此要用到Mac级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AR头显将摆脱手机、电脑独立运作、支持各类应用,不再是“大号游戏机”,并且可以同时支持AR和VR功能。另外,中国台湾科技企业欣与电子将成为苹果AR头显芯片关键材料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载板的重要供应商。 苹果将要推出AR头显的信息已经在业内发酵多时,从去年就陆续有消息放出,而当下元宇宙概念火爆,苹果这次AR头显多个重磅信息的释放,无疑表明苹果也在AR领域积极布局。 不论“元宇宙时代”何时到来,有一点是肯定的,少了谁,也不可能少了苹果。 在过去五年间,库克十五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是AR的忠实拥趸,他认为AR将是苹果的下一个“节点”,而目前苹果已经在AR领域投入了近千人的研发团队。 过去10年,苹果一直享用着乔布斯创造iPhone后的“福利”,而库克接棒10年后,是否要用一款足够重磅产品“证明自己”,在自己退休前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可以说整个科技产业都十分期待。 AR头显和汽车,显然是库克弹药库里的两块宝。 一、AR头显芯片强如M1,索尼4K Micro OLED显示屏加持 目光回到此次的苹果AR头显,郭明祺称,苹果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推出AR头显,并且这款AR头显将会搭载两颗芯片,一颗高端、一颗中低端。 其中这颗高端芯片算力将会媲美Mac电脑,也就是说苹果AR头显的芯片性能可能会接近M1系列芯片。另外这颗性能稍弱的芯片,主要会负责各类传感器信息的运算。 目前大部分AR头显所使用的芯片多为基于手机SoC设计的移动芯片,例如高通的XR系列芯片就在主流AR头显中有所应用,而高通XR2芯片的性能大约在骁龙865和骁龙888之间。 一旦苹果AR头显采用性能接近M1的芯片,那么苹果AR头显的算力将会大幅领先于同类产品,因此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会更加广泛。 除了芯片,AR头显另一块非常重要的零部件就是显示模组,郭明祺预计苹果AR头显将会搭载两块索尼4K Micro OLED显示屏,并且得益于此,他们猜测苹果这款AR头显还可以支持VR功能。 也正因为搭载了高质量显示屏,所以数据处理量是非常大的,前文提到的高端芯片也就派上了用场。 具体来看,苹果这款AR头显可能需要保持6-8个光学镜头模组同时持续运作,才能为用户提供“影像式穿透(video see-through)AR服务”,“同时、持续”是两个关键词,这意味着头显对于算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二、AR头显不再是“配件”,10年10亿部取代iPhone 除了硬件,应用生态对于AR头显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当下行业的核心痛点之一。 也得益于性能强大的自研芯片,郭明祺预计,苹果的AR头显将支持独立运行,不需要依赖手机或Mac电脑。 目前大部分AR头显都被我们看作是手机或者电脑的“配件”或者“附属品”,而这其实是不利于品类发展的。 郭明祺认为,AR头显可以独立运作,代表着它将会拥有自己的生态,并且可以给使用者提供完整且“弹性的”使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郭明祺称苹果的AR头显将会支持所有应用而非特定应用,这就意味着,苹果的AR头显不会是一台“游戏机”,而是真正具有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潜力的设备。 郭明祺称,苹果的目标是10年后用AR头显取代iPhone。 他认为,目前全球iPhone活跃用户超过10亿人,如果苹果的目标是10年后用AR头显取代iPhone,那么苹果就需要在10年内至少出售10亿部AR头显。 苹果要用AR头显取代iPhone?现在看来,这样的目标显然还有些遥远,目前AR头显并没有普及,且功能性上与智能手机也相差甚远。 虽然目标遥远,但苹果的决心是很坚定的,除了库克个人的表态,苹果在专利领域和投资领域的布局都十分积极。 据智东西不完全整理统计,苹果仅在2021年就获得了11项与AR头显相关的专利,并且从2013年开始,苹果陆续收购了十余家与AR领域有关的公司,涉及传感器,AR软件、AR内容生态甚至是AR镜片等多个方面。 ▲苹果2021年获得与AR眼镜有关的专利信息汇总 ▲苹果历年来收购与AR眼镜有关的公司信息汇总 三、中国台湾欣与电子或独家供应苹果AR头显芯片关键基板材料 当然,除了苹果产品本身,郭明祺每次都会爆料一家或多家与苹果供应链相关的企业,这次他们提到的是一家名为欣与电子的中国台湾科技企业。 郭明祺称,苹果AR头显中的高端芯片将会采用ABF载板,而欣与电子可能会成为其供应商。 他的判断也是有依据的,目前苹果M1、M1 Pro和M1 Max三款芯片中使用的ABF载板均由欣与电子独家供应。 跟据公开信息显示,欣与电子一直专注于PCB、IC载板、连结器等领域,PCB相关材料和IC载板更是其拳头产品,ABF载板就是IC载板的一类。 欣与电子进入该领域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已经在该领域深耕30年,也算是老牌玩家了。 此次郭明祺提到到的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味之素堆积膜)载板是芯片基板的核心材料之一,几乎所有芯片的生产都离不开它。而这种材料几乎被日本味之素一家垄断,这一点我们从该材料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来。 ▲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味之素堆积膜) 有趣的是,ABF是味之素在生产味精时获得的一种副产物,是一种用合成树脂类材料做成的薄膜,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在芯片生产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能短缺,ABF载板也是如此,味之素目前交付周期已经长达30周左右,甚至有消息称台积电从去年秋季开始,ABF的库存就已经不足了。 前文提到,苹果预计未来10年内将生产10亿部AR头显,因此对于ABF载板的需求也将超过10亿片。 结语:苹果AR头显能否一招定乾坤? 此次郭明祺的报告,解答了关于苹果AR头显的三个关键问题:硬件配置、应用生态和未来规划,可以说,苹果AR头显,必将成为2022年科技圈最重磅的产品之一。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似乎所有与AR、VR相关的产品和技术都被推到了台前,引起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而大家似乎忘了苹果这位科技产业的“风向标”,在很多新领域,苹果已经多次“后发制人”,教同行做事了。 苹果AR头显能否给整个AR产业带来新的玩法、带动AR产业链发展,甚至挑明布局元宇宙的目标,都令人十分期待。
中科院团队用算法追上“量子霸权”:谷歌的优势似乎没有那么大
作者| 边策 两年前,谷歌宣布实现了“量子霸权”,用量子计算机完成了一个经典计算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者,用数学方法追上了谷歌的“量子霸权”。 他们用实验证明了:经典计算机在使用一种新的算法后,谷歌量子计算机的优势,似乎并没有当初宣传的那样大。 2019年10月23日,谷歌发表Nature封面文章:53个量子比特的处理器Sycamore在200秒内,完成了超级计算机需要1万年才能算完的任务。 谷歌Sycamore量子处理器 2年后,中科院团队在512个英伟达V100组成的计算集群上,在15小时内完成了同样任务。 其实谷歌当年提出“量子霸权”概念时,就遭到了业界质疑。 IBM首先指出,谷歌所说的1万年只是特定算法,实际上只要算法优化得当,全球顶级超算Summit大约只需2.5天即可计算完成。 也就是说,谷歌的量子计算机虽然更快,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IBM的质疑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实验证实。 中科院团队估算,如果把这套程序移植到算力为ExaFLOPS的超算上,可能只需几十秒,那就比量子计算机还快了。 此外,他们的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比Sycamore准确性“高得多”。 用该方法生成的100万个不相关样本的保真度为0.0037,而谷歌量子计算机的保真度仅为0.002。 优化量子模拟算法 当初,谷歌Sycamore执行的计算任务是,描述量子随机数生成器的分布。通过一系列随机数在53个量子比特的电路中演化,得出随机数的概率分布。 从原理上来说,如果用算法来模拟Sycamore中的量子物理学,那么经典计算机也能获得与量子计算机相同的结果,但是所需的计算资源太大。谷歌预测全球最强超算也需要1万年。 但中科院团队认为,谷歌估计的计算时间依赖于特定的经典算法,而不是适用于所有可能算法的理论极限”。 因此可能存在一种经典算法追上乃至打破谷歌“量子霸权”。 他们没有直接完全模拟量子过程,而是使用了一种简化算法,可以达到与Sycamore相同的随机性,并具有相同的物理模式。 他们将Sycamore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三维张量网络,用张量来表示量子比特属性之间的关系。 上图中,最左侧一层表示53个量子比特的初始状态,最右侧一层表示终止状态。新算法通过切断网络的一些连接来简化关系,从图像上看就像是在三维网络上“钻孔”。 至于钻孔的位置,则是由Sycamore芯片本身的物理结构决定的。 这种收缩张量网络的方法让模拟量子芯片成为可能,可以将Sycamore分拆为数个较小的子网络。 论文的最后,团队表示: 如果我们对量子霸权电路的模拟,可以在现代超级计算机中高效地实现,原则上,整体模拟时间可以减少到几十秒,比谷歌的硬件实验更快。 该团队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实践中,用经典方法解决了保真度大于谷歌Sycamore电路的采样问题。 算法已开源 早在今年3月,他们就在60个GPU上进行了模拟实验,耗时约5天。 经过半年多的优化,最终他们在512个英伟达V100组成的计算集群上,达成了15小时的成就。 而且他们并没有对运算过程做进一步优化,张量收缩过程使用的仍是现成Python库,若使用其他软件还可能更快。 目前,这个模拟算法已经在GitHub开源,如果你有足够计算资源运行该程序——一台显存超过32GB的计算机。 他们还提供了一个Demo程序,用于计算该算法一个子任务的总运行时间。 量子计算机也在发展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量子计算机也在不断发展中。 谷歌量子计算团队的负责人Hartmut Neven曾表示,即使其他研究人员减少了进行经典模拟所需的时间,量子硬件也在不断改进。 比如,这个月IBM就实现了而127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是谷歌Sycamore规模的2倍多,再想用经典算法超越就很难了。 领导这项研究的张潘教授也承认,Sycamore在处理量子计算方面仍然“快得多”,而经典超级计算机在扩展和处理更复杂任务的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作者简介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生Pan Feng,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已经在PRL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文第二作者是北大元培学院Chen Keyang。 而通讯作者是Pan Feng导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潘,他的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 (原标题:中科院团队用算法追上谷歌“量子霸权”:谷歌量子处理器并没有比E级超算快)
Galaxy S22 Ultra相机规格曝光 后置主摄未升级2亿像素
近年来,三星一直在努力维持其Galaxy S旗舰产品的优秀相机规格。但若近期的传闻靠谱,那这家韩国电子科技巨头或不会在明年初的Galaxy S22系列旗舰产品上首发2亿像素的后置主摄,而是先开放给Moto和小米等友商试水。即便如此,三星还是有望为 Galaxy S22 Ultra配备1.08亿像素主摄,并同苹果iPhone 13和谷歌Pixel 6展开有力的竞争。 Galaxy S21 Ultra 资料图(via BGR) 不久前,三星才推出了全新的 22MP 影像传感器。当时不少人猜测,此举是否预示着 Galaxy S22 系列将迎来这项升级,还有些为时过早。 经历了多年的“像素大战”之后,这项参数已不再是提升成像品质的唯一方法。许多 Android 设备制造商已经逐渐放平了心态,转而潜心于镜头 / 算法等其它方面的改进。 虽然 @UniverseIce 在 Twitter 上披露 Galaxy S22 Ultra 不会首发 2 亿像素的移动影像传感器,而是打算等到 2023 年技术成熟了再采用,但他也分享了 Galaxy S22 Ultra 的后置四摄细节。 据悉,Galaxy S22 Ultra 会配备 1.08 亿像素的改进版 HM3 主摄,具有 1/1.33 英寸的传感器尺寸、0.8 μm 像素大小、以及 85° 视野。 副摄为索尼 12MP 超广角镜头,具有 0.6X 倍率。传感器尺寸为 1/2.55 英寸、像素大小 1.4 μm,具有 f/2.2 光圈、以及 120° 视野。 第三枚镜头为索尼 10MP @ 10X 长焦镜头,传感器尺寸为 1/3.52 英寸,光圈 F4.9 / FOV 11 。第四枚镜头为索尼 10MP @ 3X 光变镜头,传感器规格相同,光圈 F2.4 / FOV 36 。 若上述推测规格得到证实,那 Galaxy S22 Ultra 的相机模组在像素数和光圈(F 值)方面,还是与 Galaxy S21 Ultra 相当近似的。 最后,三星下一代旗舰智能机的芯片组,也将具有响应的 ISP 规格升级。而联发科的天玑 9000 SoC,更是支持高达 3.2 亿像素。至于高通骁龙 8 Gen 1,仍有待下周官宣。
又一三星可折叠手机专利曝光:Galaxy Z Fold 3再加个滑动屏幕
凭借着 Galaxy Z Fold 3 和 Galaxy Z Flip 3,三星俨然成为可折叠手机领域的主导者。这家韩国制造商对这些新的可折叠设备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星还申请了许多可折叠和可滚动的智能手机专利,用于未来的机型。 去年 10 月,荷兰科技媒体 LetsGoDigital 报道了一款设计新颖的三星 Galaxy Z Fold 智能手机,该手机带有滑动键盘。今年 8 月,类似的 Galaxy Z Fold & Roll 型号接踵而至,它既可折叠又可延伸。近日,三星又获得了一项类似的可折叠手机专利,该媒体姑且将其称之为 Samsung Galaxy Z Fold & Slide。 新手机专利建立在此前专利基础上,但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摄像头,该机具备 5 个摄像头,此外还采用了隐藏式铰链设计。新专利于 2021 年 5 月中旬向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提交,11 月 25 日被收录,文件包含 60 页描述。 在其最紧凑的状态下,获得专利的三星可折叠智能手机与Galaxy Z Fold 3非常相似。使用了一个大的柔性屏幕,还包括一个封面显示器。当你展开设备时,你可以看到一个约7.6英寸的平板电脑大小的屏幕。 然后该机还可以通过一个按钮进一步放大屏幕,额外的屏幕从设备的左侧展开,之后屏幕又被放大了 25% 左右。甚至可以使用折叠模式下可以拉出的显示部分。额外的显示屏可以显示一般信息,如时间和电池指示灯。它还可以显示与应用程序相关的信息。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摄像系统,该机配备了五个摄像头,其中包括一个潜望式长焦变焦摄像头。设计中还包括一个LED闪光灯。该相机系统明显比我们从目前的Galaxy Z系列智能手机中了解到的要先进。就目前而言,还没有配备长焦变焦镜头的折叠手机。三星也还没有发布任何带有 5 个摄像头镜头的手机。 专利文件还显示,该手机将支持反向无线充电。本月早些时候,LetsGoDigital报道了三星的一项专利,即支持反向无线充电的三折式智能手机。三星还可以选择将该专利技术应用于上下折叠模型--如Galaxy Z Flip 3。在这种情况下,额外的显示屏部分将从底部拉入设备。
特斯拉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奥斯汀工厂建设 至少投资10.6亿美元
IT之家 11月26日消息,根据向得克萨斯提交的文件显示,特斯拉将花费超过10亿美元在该州奥斯汀建立其制造基地,并希望在2021年底前完成。提交给得克萨斯州许可和监管部门的多份文件提供了特斯拉新总装厂的总成本,以及油漆、铸造、冲压和白车身设施等信息。 特斯拉向得克萨斯州许可部和监管部 (TDLR) 提交了开设新工厂的文件,文件中表示将计划在今年 12 月 31 日之前完成总装、喷漆、铸造、冲压和车身车间设施的建设。据了解,以上五个设施建筑的总面积将接近 430 万平方英尺(约合 39.94 平方米),总成本为 10.6 亿(约合人民币 67.7 亿元)美元。 根据文件显示,白车身车间的预算为 1.8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1.62 亿元),而总装车间的预算为 4.93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1.5 亿元)。喷漆、铸造和冲压车间的预算分别为 1.2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8.05 亿元)、1.0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6.96 亿元)和 1.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9.58 亿元)。 该工厂生产的第一款车型将是特斯拉 Model Y,同时该工厂未来还将生产 Model 3、Cybertruck 和 Semi 卡车。特斯拉曾表示,该工厂每年将生产多达 500,000 辆 Model Y。 IT之家了解到,截至目前,特斯拉美国国内的工厂只在加州弗里蒙特有一个,特斯拉还在中国上海有一个制造工厂,并正在德国柏林附近建造一个工厂。
中国智能汽车的“硬”伤
能力跟不上野心。 作 者 / 文 雨 编 辑 / 小市妹 都说新能源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对于中国而言,这个下半场注定是比较艰难的,原因很简单:硬件领域,中企依旧是臀部公司。 1 必争的领航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占据全球总市场的近三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更让人绝望的是,燃油车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尾段创新阶段,像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已经成熟且固化。美、日、欧牢牢卡住关键环节,中国只能被锁死在低附加值领域充当“干电池”,要想弯道超车根本不现实。 弯道超不了车,那就换道超车。 电动化将中外汽车工业的身位基本拉平,而在智能化时代,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43.3%,同比提升了6.8pcts,根本原因就是智能电动车的崛起。 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整车厂制造领域,本土诞生了一批走在世界前列的企业。 百度Apollo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几乎囊括了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为相关企业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整车层面,自主品牌大幅度提升智能化配置,蔚来、小鹏和长城等新发车型普遍搭载了高算力计算平台,其中蔚来ET7的单车算力甚至高达1061TOPS,作为对比,特斯拉的FSD HW3.0的算力仅为144TOPS。 行业跑的快,全靠政府带。 在去年11月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我国发布了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对智能车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具体分为三个阶段:2020-2025年为发展期,2026-2030年为推广期,2031-2035年为成熟期。 此外还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L2级和L3级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50%,到2030年超过70%。到2025年,国内PA级、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超过50%,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将达到50%。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智能汽车市场的产业规模达到2556亿元,同比增长54.3%。 未来几年,在政府的引导和产业自身推动下,智能汽车增长曲线的斜率将变的更加陡峭,产业链的建制性爆发指日可待。 但令人沮丧的是,中国整车产业地位与零部件产业地位严重失衡。 2 强大的外资 智能汽车时代,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是拉开用户体验差距的主要环节,其中自动驾驶是“核心命题”。但将自动驾驶的硬件产业链剥开,才发现原来都在外资的控制范围内。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是智能汽车的核心部件,全球有头有脸的Tier1巨头基本都对此有所布局,例如伟世通DriveCore、博世DASy、大陆集团ADCU等等。 进一步展开,域控制器的技术关键是要有强大算力的支持,说的直接一点就是需要高性能的主控芯片。 ECU时代,MCU芯片是主力,供应商主要是恩智浦、德州仪器和瑞萨半导体等巨头,根本没中国什么事。 进入DCU时代后,运算处理复杂度呈指数级增加,所以MCU芯片被SoC芯片取代。SoC芯片集成了CPU、AI芯片、NPU,其中AI芯片是核心。 目前自动驾驶AI芯片基本掌控在英伟达和Mobileye手中,尤其是英伟达,技术路径非常激进,其推出的Xavier芯片、Orin芯片都是同时期市场上算力最高的量产芯片。相比之下,国内的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微乎其微。 要想让汽车拥有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的能力,必须外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硬件,这已经成了智能车的标配。 图像传感器是车载摄像头的技术核心,目前汽车主要使用基于CMOS技术的图像传感器(CIS)。其中美国企业On Semi(安森美)是车载摄像头CMOS行业的绝对龙头,市场份额接近50%。 国内车载摄像头厂商主要是北京经纬恒润、广州一谷电子等非上市公司,竞争力相对比较薄弱。 激光雷达领域,Valeo(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SCALA激光雷达是业内最先量产的一款产品,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提供的2020年全球激光雷达厂商排名,Valeo的市占率约为28%,排名第一,而华为排在全球第12位,但市场份额仅3%。 毫米波雷达领域则更加集中,博世、大陆、电装等全球前五大企业垄断了75%的市场份额。 由于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硬件上车,感知层传感器的数量大幅增加,因此对数据传输量和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连接器的量价齐升。 传统燃油车上的连接器单车价值量大约在1000元左右,但智能电动车的单车价值量能达到3000-5000元。 但很遗憾,如此大的一个增量市场也被外资控制着,三巨头泰科电子、安费诺和莫仕合计市占率超35%,日本矢崎(Yazaki)、JAE(航空电子)、JST等企业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只有立讯精密进入全球连接器前十,市占率仅4.6%。 智能底盘的制高点也被外企占领了,目前线控制动系统的供应商主要是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其中博世占据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 综合看下来,智能汽车硬件产业链的话语权几乎全握在外资手中,本土企业尚处边缘位置,难道彻底没机会了吗? 其实也不是。 3 翻盘的契机 之所以说本土企业还有翻盘的机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汽车供应链正面临历史性的重塑与洗牌。 燃油车时代,日、美、欧系的主机厂几乎都有固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 例如,德系主机厂主要供应商为博世、大陆、采埃孚,美系主机厂主要供应商为李尔、江森、德尔福,电装、日立、爱信等主要为日系主机厂供货。 智能汽车的本质是ICT化,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软件定义汽车,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击碎了传统的供应链格局,很多主机厂开始绕过传统Tier1,与原有的二级供应商直接合作。最典型的就是英伟达,公司已经和多家头部造车厂建立合作关系。 这意味着,传统的外资Tier1花费几十年建立的一手遮天的垄断壁垒将在智能化时代被弱化,新进入者有了乱中取胜的机会。 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在ICT领域实力强劲,相关企业纷纷跨界智能电动车,例如,华为、OPPO入局智能座舱,阿里巴巴、腾讯等适配车内信息服务,这对于本土硬件供应商都会产生牵动效应。 产业链面临洗牌的同时,技术仍在不断迭代,这也给了后发者机会。 举一个例子,目前SoC芯片中核心是GPU,但GPU成本高、功耗大,所以现在又引入了定制化的FPGA芯片和ASIC芯片。 FPGA是半定制型芯片,相比GPU有明显的性能和能耗优势,但量产成本高;ASIC是定制化芯片,需要定制化的研发,研发周期较长且因大规模流片而导致性价比很低。与此同时,海外供应商定制化开发成本较高,且话语权强势,不一定会配合整车厂进行定制化开发,反倒是自主供应商由于技术和规模相对落后而容易妥协,而且研发服务响应快。 如果将来软件算法技术路线大部分标准化,集性能与成本优势于一体的ASIC将会对GPU形成替代作用。本土企业完全可以提前布局建立联系,为将来的跃迁做准备。 从全局来看,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整车厂往往需要在体验上做出差异化优势,在很多环节都需要供应商具备高度灵活的定制开发能力,国内企业可以充分展示快速灵活响应的能力。 最后,整车厂近几年的研发投入和成本压力明显加大,特别是去年以来上游原材料大幅度涨价,让车企成本陡增。比亚迪的毛利率已经连续四个月出现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供应商的价格优势也将被放大。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站在了智能汽车的制高点,但后续部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攀爬。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占据全球总市场的近三分之一,庞大的内需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纵深性发展空间。 道路曲折,但前途终归光明。
线上教育凉了 元宇宙高等教育来了?
“ 元宇宙教育描述的愿景远远不是允许学生戴上VR眼镜这么简单。 ” 作者 | Ethan Wang 编辑 | 蔓蔓周 封面来源:CoinYuppie 2020年5月16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校长Mark Fisher 在一场虚拟的毕业典礼上发言:“恭喜我们来自世界各地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是你们让伯克利变得更好!” 这场虚拟世界里的毕业典礼重建了学校100多栋建筑物,包括学校的体育场和小商店。可以说这就是第一场在元宇宙中办的大学毕业典礼:所有的参与者共同组成了这次毕业典礼。 随着元宇宙热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元宇宙的激烈讨论之中。提到元宇宙如何应用到高等教育,特别是最近特别火的线上高等教育,硅谷到处充斥着“如何使用VR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在线上办一场沉浸式的虚拟毕业典礼”。 似乎用上了VR的教育就是元宇宙教育。这其实是对元宇宙的一个误解。元宇宙教育描述的愿景远远不是允许学生戴上VR眼镜做化学实验这么简单。它将会是对高等教育的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变。 01 为什么要讨论元宇宙教育? 围绕元宇宙教育有很多疑问,比如 “什么是元宇宙高等教育?”,“元宇宙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是线上教育的一次再包装?”。围绕话题创投圈也有很多误解。例如目前很多宣称是元宇宙教育的项目其实只是“VR技术应用在教育学习场景”,不算是真正的元宇宙。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思考。 University (大学)即有一(uni)和 一切(versity)两个种含义,这是一切的可以学习的知识的总称。元宇宙即有源于宇宙高于宇宙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元宇宙和高等教育本身就有结合在一起的优势。这里造一个词 Metaversity = Metaverse + University, 代指元宇宙高等教育。 两个误区和两个维度 元宇宙不是简单的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参与者以一个独立的数字身份重新参与一个数字世界。 VR/AR只是人机交互的部分,不是核心,技术上也不成熟。并且不建议没有积累的元宇宙创业者先碰这一块。 元宇宙的核心是身份体系和价值体系。所以如何看一个metaversity项目,要看它在这两个维度上有什么创新。这一点和传统的线上教育相比区别明显。 身份体系: 身份体系是指学生以一个什么身份和世界交互。 传统线上教育,学生是参与者。学生用和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一个数字账号登陆,参与一个事先搭建好的线上教育平台。教育平台是中心化的平台,不可避免地束缚了学习者的自由。有的平台如Oxygen可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上课的顺序,但是syllabus和课程内容这些场景一定是事先设定好的。 元宇宙高等教育(metaversity),学生是世界的一部分。可以是创造者也可以是被动参与者也可以都是。在这里每个参与者在前人留下来的宇宙基础之上可以自由地自我创造,形成新的共识,主观地塑造外部世界,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同时不可避免地成为metaversity的一部分,进而影响之后的学生。 如何想清楚学生以一个什么身份参与是元宇宙教育项目的核心。 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元宇宙如何让所有的参与者持续地积累价值。算上初始的开发成本,获客成本和维护和交易成本,这个账还能不能算得过来。元宇宙中,一个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宇宙中不可复制物品的价值体系。 价值 = 元宇宙内价值 + 现实世界的价值投射 以上的表达式内,元宇宙内价值就是一个事物在Metaversity内的稀缺性。可以借助NFT来实现。 现实世界的价值投射就是它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比如,你在Metaversity里获得一个学位和奖章,除了元宇宙里认可你和炫耀,能不能在现实世界里打印出来,挂在LinkedIn上有多少认可。 这个对教育项目尤为重要。今天元宇宙的发展还在很初步的状态,“永远自洽地生活在元宇宙里”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对于学生来讲,除了过程上的体验,结果上如何影响现实生活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NFT/去中心化体系和现实结合难,落地难,是普遍的现状。一段NFT音乐可以收听,一段数字图案可以做头像可以交易。拿美国的学位教育来说,学位的背书必须依赖实体中的高等学校和NsCH(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这是一个元宇宙教育需要的一个与现实世界的中心化的接口,是个基建(infra)。有了这个体系,学习荣誉和其它事物构成的元宇宙价值体系便可以搭建。 图源:Medium 02 今天建设元宇宙高等教育有什么挑战? 1.首先,很多说自己是教育元宇宙的项目其实只是应用了VR的教育场景,并不是真正的元宇宙教育。 2.其次,现实和元宇宙两个世界如何交互,如何把元宇宙里的价值投影到现实世界里。市场没有被教育,infra也不存在。是挑战也是机遇。 3.当每一个学生都是都是塑造者的时候,如何建设和维持一个健康的Metaversity生态。 4.技术上,多学生同时在线对并发计算量有要求(scalability)。 03 科技教育企业进入元宇宙的姿势? 几年前,vlog和tiktok的出现降低了视频拍摄的门槛。没有专业设备只用手机也可以拍摄一个几十秒甚至几秒的视频。这释放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了各种机会。 类似地,元宇宙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新的解放生产力,释放创造力的工具。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只有参与者(community)决定其走向。可能向着好的方向也可能向着负面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Viralnom 引入了元宇宙概念到已有的线上教育中,作为企业,不应该抱着我们如何引入元宇宙的元素来服务已有的线上教育的心态,而是应该想如何用我们今天的教育软硬件去辅助元宇宙的发展。 我们能做的是stay humble,stay relevant,并且充满希望:元宇宙一定会释放年轻人的创造力,虽然也可能发展成一个我们谁都没有准备好面对的新组织形式。
贾跃亭收到美国退市警告:FF被指造车骗局 上市仅4个月市值蒸发过半
还有人期待贾跃亭在美翻身回国还债? 打消念头吧。 你以为老贾率领FF上市后就成功上岸,募资圈钱,然后能回国了吗? 且不说老贾是不是真心想回国。 现在还在美遭遇了严重一击: 纳斯达克发函了——法拉第未来FF,上市不合规。 退市警告? 最近,老贾人在面海别墅坐,祸从天上来。 好不容易推动FF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募资10亿美元。 这才过了半年不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警示函,还给FF蒙上了一层可能被退市的阴影。 警示函称,由于FF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第三季度财报,被列为不符合规定的上市公司。 这里的不符合规定,指的是纳斯达克上市规则第5250(C)(1)条规定: 所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通过EDGAR系统或其他监管机构,及时向委员会提交所有要求的定期财务报告。 如果过期仍未提交,就会收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退市警示函。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警示函中表示,在收到退市警示之后,允许FF在60天之内向证券建议委员会提交一份合规计划。 如果计划在纳斯达克获得通过,那么在所规定的报表到期日之后最多180天之内,上市公司就可以重新获得合规。 对此,FF官方表示已经准备提交合规计划。 同时表示在收到警示函的前两天,已经向纳斯达克提交了一份有关为何推迟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的文件。 FF在文件中表示,公司正在调查来自做空机构不准确披露的指控,所以推迟提交第三季度财报。 在调查结束之前,将无法提交财报。 但是调查何时能结束,法拉第未来表示目前无法确定。 这个理由虽然算是合情,但有点不讲基本法。之前也不是没有其他公司遭遇类似情况,但并不影响发财报,更何况FF现在车也没有、利润和营收也没有太大变化,怎么就因为“调查”而导致不能披露财报的地步? 需要说明的是,在提交合规计划的这段时期内,FF的股票可以正常交易。 但即便不影响交易,FF的股价和市值,也有目共睹。 今年7月上市的FF,发行当天收盘报13.98美元,市值约45亿美元。 但是时间过去不足半年,截止到美东时间11月24日收盘,FF股价报6.35美元。 股价腰斩,市值砍半,只剩下20.6亿美元。 现在还面临退市警告和风险,情况更糟了。 怎样一份做空报告?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样的报告,让贾跃亭和FF如此狼狈? FF在官方文件中所说的不准确披露的指控,指的就是做空机构J Capital Research(中文译为美奇金投资)在今年10月份出具的一份做空报告。 在这份长达28页的报告中,美奇金投资根据公开资料,细数FF多条罪状。 归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没有量产车的能力。 第二,财务状况堪忧,融资补空没有尽头。 第三,老贾这人靠不住。 具体一项项看: 美奇金投资给FF扣的第一顶帽子,就是FF承诺的投产能力。 FF第一款纯电动车FF91从2017年首次亮相之后,量产交付时间便一拖再拖。 从2018年拖到2019年,再拖到2020年9月底。 要说立flag和放鸽子,贾跃亭比隔壁的马一龙丝毫不输。 今年7月份FF在纳斯达克上市时,贾跃亭又立下flag,表示要在12个月之内交付FF91。 转眼已到年底,留给贾跃亭的时间,只剩下8个月。 但是能否按时兑现,美奇金投资在报告中表示怀疑。 做空报告显示,FF此前承诺在中国和美国五个地点建立6所工厂,但是至今这份计划并没有落实。 而且FF承诺在7个月内重新启动并开始生产的美国汉福德工厂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美奇金投资还表示,关于工厂生产能力的指控,是实地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 言下之意,亲眼所见,不接受反驳。 其次是对FF的财务状况提出质疑。 FF提交的上市文件中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31日,FF的账面上只有4752.5万美元。 虽然在上市时拿到近10亿美元的融资,但是这对FF的投产目标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更何况这笔钱还要用来填补亏损。 FF官方预计,仅今年第三季度,公司亏损额为2.8亿美元,亏损缺口比去年同期扩大超过7倍。 美奇金投资在报告中表示,如果FF来想要实现2024年的财务目标,还需要筹集14亿美元才可能实现。 这意味着FF想要活下去,还要进行大规模融资。 但是面对这样的经营状况,美奇金投资对FF能否获得投资者的信心表示怀疑。 第三顶帽子,是直接扣在贾跃亭脑袋上的。 美奇金投资在报告中质疑FF在美国上市的真正目的,只是贾跃亭填补自己债务黑洞的操作。 关于这一点,贾跃亭也正面进行回应,表示美奇金投资是“冷饭热炒,无稽之谈”。 但美奇金投资的指控,并非无中生有。 2019年10月,贾跃亭在美国申请个人破产重组。 根据重组方案,贾跃亭所有债务将进入FF的股权信托基金,贾跃亭的债务将以其所持FF的股权偿还。 换句话说,贾跃亭把自己的债权人变成了FF的股东。 债权人想要得到钱,就得陪着贾跃亭把FF市值做起来。 所以要论玩股权、玩市值,老贾这能力,绝对庞氏级别。 当然,除了这三顶大帽子,美奇金投资还在做空报告中对FF的研发投入、电池安全等方面表示质疑。 最后林林总总放在一起,结论只有一个——FF是新兴的电动汽车骗局。 这个定论,不仅杀人,还要诛心。  FF前世今生 现在回看贾跃亭和他的FF,从高举高打到遍布崎岖。 2014年,贾跃亭在美利坚创办FF。 当时的贾老板说是资本市场的顶流也不为过,再加上其善于营销,FF一时间收割大量关注。 隔年FF声称要花1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工厂,但是仅在一年后,该工厂项目宣布暂停。 2017年,贾跃亭带着FF的首款汽车FF91亮相新加坡。 也正是在这一年,在美国开会的贾跃亭丢给国内债主们一句“下周回国”之后便没了下周,留在美国继续他的造车梦。 此时的贾跃亭由于乐视资金链断裂,自己也深陷债务危机,造车梦其实已难以为继。 但是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心怀造车梦的大佬——许家印。 2018年2月,许家印的恒大集团携67亿港元入股FF,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在之后的8月份,FF在中国设立运营总部,命名为恒大法拉第未来智能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但是在对主导权的争夺中,恒大汽车最终无奈退出,只在FF上市前保留其20%的股权。 2019年贾跃亭深陷债务危机,申请个人信用破产,不再担任FF CEO,改由前宝马i8项目负责人毕福康接任。 2020年贾跃亭申请破产重组,将债务将进入FF的股权信托基金,贾跃亭的债务将以其所持FF的股权偿还。 而这也成了让美奇金投资指控贾跃亭的理由。 2021年7月22日,FF与SPAC合并在美国上市,募集资金将超过10亿美元。 此时距离FF创立已经过去7年之久,这次上市也让外界看到贾跃亭“必须回国”的希望。 希望归希望,相比于其他新能源车企,FF在股票市场并不怎么受待见。 公开资料显示,FF发行当天收盘报13.98美元,市值约45亿美元。 但是时间过去不足半年,截止到美东时间11月24日收盘,FF股价报6.35美元。 总市值只剩下20.6亿美元,相比于上市首日市值蒸发超过54%。 资本市场不看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7年过去,FF迟迟无法交付量产。 尤其是烧光几百亿元人民币之后,还没有交付量产。 而从美奇金投资的做空报告来看,目前FF的生产线仍然处于无法开动的状态。 至于贾老板在FF上市时做出2022年7月实现交付量产承诺,现在来看仍然是未知数。 老贾在美的好日子,也不多了。
科学家打造不会被汽车碾压碎的“超级果冻”玻璃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以承受住巨大力量的新型软性材料。这种新型水凝胶被称之为“超级果冻”,它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内部结构,类似于分子手铐以通过进入一种类似玻璃的状态对压缩进行反应,并使其能够被汽车碾压时不被压碎。 水凝胶引起了材料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它们的高含水量使它们适合在人体中使用并使它们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复的特性--可用于机器人、高级隐形眼镜、人造组织和伤口愈合。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们试图通过调整基本的分子结构来扩大这些能力。 该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Zehuan Huang博士表示:“为了使材料具有我们想要的机械性能,我们使用了交联剂,即两个分子通过化学键连接。我们使用可逆交联剂来制造柔软和有弹性的水凝胶,但制造坚硬和可压缩的水凝胶是非常困难的,设计一种具有这些特性的材料是完全违背直觉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转向了被称为葫芦丝的桶状分子,它将成对的其他分子“拷”在其腔内。然后,他们使用了特别设计的分子,使其在这个空腔内停留的时间比平时更长,这具有保持网络紧密联系的效果并使其能从橡胶般的状态变化到类似于超硬防碎玻璃的状态。 据研究小组称,这使得“超级果冻”能够承受相当于一头大象站在它上面的力量而不被压碎。由于手头没有大象,该团队通过用汽车碾压这种材料来进行测试,其证明了它如何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负责领导这项研究的Oren A. Scherman教授指出:“在80%的含水量下,你会认为它会像水球一样爆裂,但它没有:它保持完整并承受巨大的压迫力。水凝胶的特性似乎是相互矛盾的。” 科学家们还用这种新型材料制作了一个用于人类运动如站立、行走和跳跃的压力传感器。他们现在正在继续开发这种材料以期使其适应生物医学的应用如软骨替代--以及潜在的软机器人技术。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制造出类似玻璃的水凝胶。我们不仅仅是将新的东西写进教科书,这真的很令人兴奋,而且我们在高性能软材料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Huang说道。 这项研究发表已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