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苹果的“环保”理念注定充满非议和不解
文 | TSknight 9月15日的苹果发布会,如果你是全程看完的话肯定对一个词语十分熟悉——环保,几乎每一个新的产品介绍完毕后,苹果的发言人都要提到“环保”。“环保”在最近两年里一直都是苹果的主题之一,为了环保而取消的手机充电头、更小的包装盒以及更高的资源回收利用率,每一步我们也都是看在了眼里。 从发布会的角度来说,苹果确实在向着自己所认为的“环保”快步前进,几乎每一个产品都采用了大量的回收资源。比如iPhone 13,内部大量材料已经实现了100%的回收利用,包装盒的体积也再度缩小,降低了至少600吨的塑料使用量。 另外,苹果还希望在2030年能够实现完全零塑料使用的目标,并且让iPhone等产品在制造中几乎100%采用回收资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苹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肯定是不少的,但是苹果的股东为何还要联名提交股东决议书,要求苹果公司遵守环保标准呢? 苹果的产品真的环保吗? 从苹果公布的数据来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苹果确实心系环保、心系地球,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不好说,首先来看看苹果备受诟病的一个环保措施——手机不再附赠充电器。 从iPhone 12开始,苹果决定此后的iPhone手机将不会再附赠充电器,用户如果“需要”(有人不需要吗?)充电器可以选择自行购买。在iPhone 12的发布会上,苹果给出的理由是全球已经有超过20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所以他们决定不再附赠充电器。 简单来说,苹果默认每一个购买iPhone 12的用户,家里肯定有一个iPhone的充电器,所以再附赠充电器就是一个“不环保”的行为。实际上,当苹果公布原因时大部分用户都表示无法理解,对于第一次购买iPhone的用户来说,拆开手机发现没有充电器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 虽然从充电协议上来看,iPhone可以兼容PD充电器,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多功能充电器,或是随便一款可更换数据线的充电器,那么为iPhone充个电是没问题的。毕竟官方附赠的充电器功率仅5W,不少第三方充电器都可以轻松满足iPhone的基本充电需求。 但是,如果是一个并不熟悉数码产品的人,看到包装盒里没有附赠充电器,而且不知道别的手机充电器可以为iPhone充电,那么是否只能返回商店重新购买充电器?单独购买充电器必然会有独立包装,独立包装所产生的垃圾虽然不算在苹果头上,但是显然比苹果自己多生产一个充电器所产生的垃圾更多,整体来看反而浪费了更多的资源。 对于这个观点,不少网友是如此反驳的:苹果的5V1A充电器还有人用?就算送了也是丢抽屉吃灰,然后另外买一个20W的快充充电器。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苹果不能直接赠送20W的充电器,让用户免去独立购买充电器的麻烦?反观安卓手机阵营,基本上都会配置能够激活手机最高充电功率的充电器,避免用户无法得到正常的使用体验。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手机厂商如果无法让用户在拆开手机盒后获得完整的基础功能体验,那么就是不合格的。不仅仅是从环保角度来说,苹果创造了更多的充电器购买需求,从用户角度来说,默认附赠的5V1A充电器也是对用户体验的破坏。 实际上,一直有不少机构认为,苹果虽然一直在宣传环保,但是实际上的行为却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比如额外的充电器和耳机(iPhone 12开始不再赠送耳机)购买需求,导致额外的包装浪费。 此外,iPhone的数据线外层在使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后,耐用度直线下降,用户不得不购买更多的数据线,从而大幅度增加了金属资源的消耗。如果真的从环保角度出发,可以使用更耐用的可降解编织线作为数据线的外层,保证使用寿命,但是苹果并没有这么做。 不过,以上有关配件的争论并不是此次股东发难的原因,此次提交的股东决议书主要针对苹果产品的可维修性,也就是最近两年一直处于争吵状态的“维修权”。美国公共利益研究联盟(U.S. PIRG)及其关联基金公司绿色世纪资本基金(Green Century Capital Funds)最近向苹果提交决议,要求对公司“反竞争的维修政策”做出解释。 维修权为何与环保有关? 什么是维修权?简单来说,维修权就是将维修的权限公开,让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自行维修购买到的设备。如果你有关注一些数码极客,或者看过一些苹果产品的拆解视频,那么就会发现苹果产品的维修难度是逐年增加的。 维修难度的增加不仅仅是因为苹果产品的内部设计紧凑度增加,更主要的原因是苹果在主动降低产品的可维修性,即使你能够将配件更换到产品上,也可能因为硬件识别系统而无法正常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如果你在第三方进行维修,即使安装的是原装硬件也会让你的iPhone无法启动,需要通过特殊方式来抹除认证。如果你询问苹果,苹果唯一的答复就是要求你前往附近的苹果授权店进行维修,简单来说就是只有苹果才具备产品维修资格。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附近刚好没有苹果的授权店怎么办?那么很抱歉,你只能寄送到最近的苹果售后服务点进行维修,如果恰好所需要的零件缺货或是附近的服务点没有维修资质,那么维修周期可能高达两周甚至一个月。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普通用户,一些著名博主也深受其困扰,比如YouTube上著名的数码类频道主Linus就曾经想付费维修一部iMac,结果苹果拒绝提供付费维修服务,原因是这台iMac因用户自行拆卸导致损坏。 而且,即使苹果愿意进行维修,给出的备件价格也是超过购买同款全新iMac的价格,而这名频道主的iMac仅仅是损坏了屏幕以及可能的电源、主板,换算为最高端的同规格硬件,也仅要一半的价格。苹果通过设置高溢价以及严格管控维修权,让用户无法自行维修损坏的苹果产品,如果你没有购买AC+服务,那么很遗憾,你也许可以考虑直接买新的了。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一台iMac只需要更换屏幕就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因为苹果的内部规定,导致用户不得不放弃掉剩下所有能用的硬件去购买一台新的iMac,这种做法环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类似的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苹果产品上,实际上对于维修商来说,针对损坏的硬件进行更换维修操作并不难。但是苹果的规定则是更换整个硬件,即使损坏的硬件可以被单独拆卸也是如此,直接导致了大量报废硬件的产生,即使苹果有完善的回收机制,回收系统本身也是需要资源去运作的。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股东向苹果发难,认为苹果的所谓“环保”做法实际上很“虚伪”,去除充电器、耳机,根本目的是减少包装成本,包装盒方面也是如此,体积缩小后的包装盒让苹果能够一次性运输更多的iPhone,减少运输成本。 而在“维修权”的问题上,苹果却一直在阻碍相关法律通过,让用户无法自行升级、维修苹果产品,事实上造成了更多资源的浪费。 根据绿色世纪资本基金引用的研究报告,目前电子垃圾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种类之一。此外报告指出,到2040年,互联网设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 在小雷看来,虽然苹果确实在环保方面有不少投入,而且也有着实际成果,但是在真正触及到核心利益的维修权上,苹果实际上一直在采取回避态势,不愿意正面回应相关规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考虑到如今苹果在线设备的数量,如果苹果真的想在环保上有所作为,那么开放一定的维修权可能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诚然,苹果承诺在2030年实现全产品配件的碳中和确实是一项环保措施,而且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但是苹果往往会将这些代价转移给消费者以及其它企业。 对于苹果来说他们确实是实现了全链路的碳中和,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呢?
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曝光!或实现双向折叠 郭明錤看好
据韩媒Business Korea报道,消息人士表示,苹果正在开发两款折叠手机,一款为左右开盖,另一种为上下掀盖,预计苹果首款折叠机将于2023年问世。 苹果牵手LG,发力可折叠领域 据报道称,目前苹果正与LG Display开发可折叠面板。该折叠面板将采用蚀刻技术,以此降低内折式显示面板的厚度,屏幕尺寸可能是7.5英寸。苹果的可折叠手机或将是首次采用这种新型面板的机型。 9月7日,LG Chem 表示,公司已开发出一种用于可折叠显示屏的新材料,它与玻璃一样坚硬,但可以双向弯曲而不会出现折痕问题。 据韩国先驱报报道,LG Chem将其新的研发成果形容为“真正的可折叠窗口(real folding window)”。据称,新材料可用于折叠屏智能手机以及包括笔记本、平板电脑在内的其他便携式设备屏幕。 这种新材料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备,并涂有LG Chem开发的微米级薄涂层材料,像玻璃一样坚硬,却比现有的折叠手机屏幕基板——聚酰亚胺薄膜更薄。同时,新材料能够承压数十万次折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使用聚酰亚胺薄膜所出现的折痕。 更突出的地方在于,这种新材料可以实现双向折叠,而目前大多数可折叠屏设备都只能向内折叠。 值得注意的是,LG Chem的目标是在2023年量产上述新材料,并将寻求向全球智能手机制造商供应新一代显示材料。从时间上来说,与苹果首款折叠机的预计量产时间不谋而合。 百舸争流,谁将引领市场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估,2023年折叠iPhone出货量在1500–2000万部之间。郭明錤表示,折叠手机市场已经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新战场,并有望进一步带动高端手机市场的换机周期,预测2021与2022年出货量分别约为750万与1700万部。 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手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三星GalaxyFold系列为代表的内折叠,以华为MateX系列和以柔宇柔派为代表的外折叠。除此之外,苹果、荣耀、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在可折叠手机领域也动作不断。 2021年将成为折叠屏手机上市十分密集的一年。Display Search和DSCC的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Ross Young曾表示,2021年下半年,市场上可能会到来多款可折叠智能手机,其中至少有三款来自三星,四款来自OPPO、vivo和小米,还有一款来自谷歌。 8月27日,三星电子表示,旗下两款折叠屏新机Galaxy Z Fold3和Z Flip3当天在全球约40个国家正式上市。由于上述两款新机上市后销售火热,三星决定扩产五成,抢攻市场商机。 据市场研究公司DSCC称,三星电子去年在这一市场的份额为87%,即使在苹果第一款折叠式智能手机上市后,也不太可能跌至75%以下。一位业内消息人士表示:“随着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以及华为(Huawei)和小米等中国制造商发布此类产品,苹果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引领折叠式智能手机市场。”
揭秘硅片产业,季度出货超30亿平方英寸,国产高端晶圆不断突破 | 智东西内参
硅片因其技术成熟、成本稳定、应用广泛等特点,是目前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主流材料。据 SEMI统计,2020 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总额达 349 亿美元,其中硅片的销售额占比最高,达到 36.64%,是半导体制造最核心的原材料,硅片的供需情况与价格趋势也很大程度反映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 2020 年下半年起,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上游硅片市场亦不例外,全球半导体硅片大厂自 2020 年底纷纷表示涨价意愿。 2020 年 12 月,环球晶圆率先提出提高现货市场硅晶圆价格的意向;2021 年 3 月,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硅片厂商信越化学宣布从 4 月起对其所有硅产品价格提高 10%-20%,这也是信越化学自 2018 年 1 月以来的首度涨价。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信达证券的报告《全球硅片景气上行,国产厂商加速破局》, 复盘行业价格和硅片厂商发展历史,对全球硅片产能增长进行了详细梳理。 作者: 方竞 李少青 一、 硅片——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原材料 半导体硅片是半导体器件的主要载体。硅片是半导体产业的上游原料,下游产业通过对硅片进行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加工,可将硅片制成各类半导体器件用于后续加工,如集成电路、二极管、功率器件等。硅片作为半导体材料绝缘性好,制成的半导体器件稳定性高,因而已被半导体产业所广泛使用。 ▲半导体硅片所处的产业链环节 据 SEMI 统计,2020 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总额达 349 亿美元。其中,硅片和硅基材料的销售额占比达到 36.64%,销售额约为 128 亿元。半导体硅片在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中占比最高,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 ▲2020 年全球半导体制造材料销售额(亿美元) ▲半导体制造材料销售结构 光伏行业对硅片纯度要求低,仅需达到 99.9999%,而用于半导体器件加工的硅片对纯度有着极高要求,需达到 99.999999999%。此外,半导体硅片还对硅片的平整度、光滑度有较高要求。正因如此,半导体硅片的提纯和加工技术门槛极高,全球的半导体硅片市场形成高度垄断。据 Siltronic 统计,2020 年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为日本信越、SUMCO、环球晶圆、SK Siltron 和世创,他们共同占据着半导体硅片市场 87%的份额。 ▲全球硅片前五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我国硅片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及海外。目前国内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主要生产 6 英寸及以下的半导体硅片,少数企业具有 8 英寸和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生产能力,在 2017 年以前,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18 年,沪硅产业集团子公司上海新昇作为中国大陆首家实现 12 英寸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打破了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长期为 0%的局面。近年来,国内厂商加快了半导体硅片的研发投入和建设,已经多家厂商实现了从 8 英寸到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突破,目前半导体硅片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未来国内厂商有望充分受益半导体硅片的国产化。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半导体器件的终端需求量不断提升。作为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原材料,硅片的尺寸和技术生产水平也在持续进步,产品种类也丰富起来。对于半导体硅片,目前可以依照尺寸、应用场景等做进一步分类。 硅片尺寸遵循摩尔定律不断增大。1965 年,2 英寸(50mm)直径的硅片首次量产,随后 30年里,4 英寸(100mm),6 英寸(150mm),8 英寸(200mm)硅片相继问世,再到 2000年 12 英寸(300mm)硅片实现量产。硅片直径的提升使得硅片面积平方级增长,进而使得单块晶圆能产出的芯片数量也翻倍增长。硅片直径越大,芯片的平均生产成本越低,进而提供更经济的规模效益。但与此同时,生产更大直径的硅片,其所需要的生产工艺改进成本、设备性能提升,也将在投产初期给厂商带来更高的固定成本投入。 ▲半导体硅片尺寸发展历程 硅片的尺寸越大,芯片单位成本越低,因而目前 8 英寸、12 英寸的大尺寸硅片是行业主流,其中 12 英寸硅片格外受欢迎,出货面积连年保持增长。据 SEMI 统计,2019 年 12 英寸硅片的出货面积达 79.3 亿平方英寸,占全部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的 67.2%。根据 IC Insights预测,2021 年 12 英寸硅片产能占比有望提升至 71.2%。 ▲全球不同尺寸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亿平方英寸) ▲全球不同尺寸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占比 18 寸(450mm)硅片是 12 寸(300mm)硅片发展的下一阶段,技术上目前已成功突破。但由于目前 8 寸和 12 寸的硅片已可以较好地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且 18 寸硅片涉及的生产设备量产难度大,所需的固定成本投入高,产业链上下游对升级 18 寸硅片产线的动力非常有限。在可预期的将来,市场的主流硅片尺寸仍将保持在 8 英寸和 12 英寸。 从硅片在晶圆厂的应用场景来看,硅片可以分为挡片(Dummy Wafer)、控片(Monitor Wafer)以及正片(Prime Wafer)。其中挡片和控片一般是由晶棒两侧品质较差处所切割出来,用于调试机台、监控良率。随着晶圆厂制程的推进,基于精度要求及良率的考量,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监控频率。65nm 制程每投 10 片正片,需要加 6 片挡控片,而 28nm 及以下制程,每 10 片正片需要加 15-20 片挡控片。 挡控片的用量巨大,为了避免浪费,晶圆厂往往会回收用过的挡片,经研磨抛光,重复使用,但挡片的循环次数有限,一旦超过门限值,则只能报废处理或当作光伏硅片使用。而控片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用在某些特殊制程的控片无法回收使用,那些可以回收重复利用的挡控片又被称为可再生硅片(reclaimed wafer)。 ▲按应用场景对硅片的分类 半导体材料发展至今共有三代。第一代半导体以硅基、锗基半导体为首,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出现取代了电子管,引领了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和 IT 行业的飞跃。 第二代半导体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代表。一方面,第二代半导体的电子迁移率较硅基半导体更快,因此适用于高频传输,在无线通讯如手机、无线局域网、卫星定位等方面有应用。另一方面,第二代半导体具有直接带隙,因此可适用发光领域,如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光接收器(PIN)及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 SiC、GaN、金刚石等,因其禁带宽度(Eg)大于或等于 2.3电子伏特(eV),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目前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技术,其中 SiC 技术进展最快,意法半导体目前已实现 8 英寸 SiC 的量产,预计在 2022 年,8 英寸的 SiC 将会大批量出货。 ▲第一、二、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总结与对比 硅基半导体始终是市场首选。三代半导体材料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根据不同的特性,彼此相互补充,各自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硅片主要用于制造各类集成电路,技术成熟,成本稳定,应用广泛,是目前市场的主流选择。以 SiC、GaN 为首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高温、高功率、高频和抗辐射等环境里表现更好,目前在射频器件、功率器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据 Yole 数据,2020 年以 SiC、GaN 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市场规模为 14.93 亿美元,但据 Mordor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半导体硅片的市场规模已达到 107.9 亿美元。从市场规模来看,硅片仍是半导体材料的绝对主流。 ▲半导体硅片和 SiC、GaN 市场规模对比(亿美元) 二、 终端需求旺盛,赋能硅片成长动力 全球硅片需求主要由半导体行业需求带动。硅片是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在硅基板上的生产的半导体器件应用于各种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电子及工业控制领域,根据 Gartner 统计,半导体行业下游市场主要可分为计算、无线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存储、有线通信七大类,2020 年占比分别为 30.8%、27.5%、10.5%、10.5%、8.3%、7.4%、4.8%,预计 2021 年全年销售额增速为 9.5%。 ▲2020 年半导体细分下游市场占比 分器件来看,用 8 英寸晶圆与 12 英寸晶圆生产的半导体器件有所不同。由于先进制程工艺主要在 12 英寸 Fab 厂进行生产,12 英寸晶圆主要用于生产高算力的逻辑器件、DRAM 存储器、3D NAND 存储器、CMOS 图像传感器等;8 英寸晶圆主要用于生产 CMOS 图像传感器、功率分立器件、MCU、模拟器件、电源管理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成熟制程芯片。 ▲2020 年 12 英寸晶圆下游分器件占比 ▲2020 年 8 英寸晶圆下游分器件占比 由于用 8 英寸晶圆和 12 英寸晶圆所生产的半导体器件不同,其终端应用领域也有较大差别。从终端应用市场规模来看,8 英寸晶圆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工业、智能手机、白色家电、IoT 等,其中汽车占比为 33%,工业占比为 27%,智能手机占比为 19%;12 英寸晶圆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服务器、游戏、汽车、工业等,其中智能手机占比最大,达到 32%,PC、服务器分别占比为 20%、18%。 ▲2020 年 12 英寸晶圆终端应用市场规模占比 ▲2020 年 8 英寸晶圆终端应用市场规模占比 从晶圆面积需求来看,终端需求的旺盛将带动半导体行业对晶圆面积需求的长期增长。根据Siltronic 统计数据,2020 年 12 英寸晶圆面积需求最大的终端市场为智能手机市场,占比25%,其次为 PC、工业、服务器、汽车市场。对晶圆面积需求最大的半导体器件为逻辑器件,占比 34%,其次为 3D NAND 存储器、DRAM 存储器、功率等其他器件。 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缺芯潮带动了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高涨,直接带动了行业对上游硅片需求增长。SEMI 发布报告称,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面积再创新高,达到3534 百万平方英寸,同比增长 12%。在多种终端应用的推动下,全球硅片的供需仍将保持紧张趋势,我们认为,5G 手机、汽车电动化、ADAS、数据中心、IoT 等行业趋势将带动半导体行业需求结构性改善,从而带动硅片需求的长期增长。据 SUMCO 统计,2Q21 全球 12英寸硅片需求超过 710 万片/月。 ▲2014-2021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需求趋势(万片/月) 根据 SUMCO 发布的全球 12 英寸晶圆需求预测数据,2021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需求将达到720 万片/月,到 2025 年将达到 910 万片/月,其中需求占比最大的终端应用为智能手机,其次为数据中心、PC/平板电脑、汽车,数据中心和汽车对 12 英寸晶圆的需求增长最为快速。 ▲2021-2025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分终端需求预测(万片/月) 根据 SUMCO 数据显示,2Q21 全球 8 英寸晶圆需求达到 590 万片/月,受上述产业趋势的带动,模拟器件、功率分立器件、CMOS 图像传感器等细分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为 8 英寸硅片需求增长提供长期稳定的驱动力。 从下游晶圆厂产能扩张来看,由于 8 英寸晶圆设备供应不足、二手设备难寻、晶圆厂扩张 8英寸产能意愿不强等因素,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扩产力度较小。我们根据 SEMI 2019 年 2月份对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展望,预计 2021 年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将达到 620 万片/月,2022 年达到 640 万片/月。 ▲全球 8 英寸晶圆需求趋势(万片/月) ▲全球 8 英寸晶圆产能及预测(百万片/月) 1、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市场对硅片需求增长的驱动力来自 5G 手机替换潮。随着 5G 通信的商业化应用铺开,5G 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也不断提高。相比 4G 手机而言,5G 手机拥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更高的计算性能、更大的存储容量、更优秀的高清视频处理能力等优势,在处理器 SoC、DRAM 存储器、NAND Flash 存储器、CMOS 图像传感器、基带处理器、射频前端、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的性能需求上有较大的提升。据 SUMCO 数据显示,5G 手机比 4G 手机单机硅片面积需求量提升了 70%,带动了智能手机市场对硅片的需求大幅增长。 ▲5G 手机对 12 英寸硅片面积需求变化 5G 手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将带动硅片需求长期增长。2020 年是 5G 手机大规模普及的元年,但由于疫情影响,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有所下降,5G 手机的普及速度也不及预期,全年渗透率不及 20%。但随着全球手机市场回暖、5G 手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预计今年全球 5G智能手机渗透率将提升至 40%,智能手机市场将长期驱动硅片需求增长。据 SUMCO 预测,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对 12 英寸硅片的需求将超过 150 万片/月。 ▲2019-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预测(百万台) ▲2019-2024 年智能手机对 12 英寸晶圆需求(百万片/月) 2、PC/数据中心 疫情引起“宅经济”,催动 PC、平板电脑需求增长。2020 年的疫情使得人们的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人们对远程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的需求带动了 PC、平板电脑需求增长,自 2Q20 起,全球 PC、平板电脑的销量逐步提升,4Q20 全球 PC 销量达9159 万台,平板电脑销量达 5220 万台,均创近年来历史记录。虽然由于 PC 市场季节性影响,1Q21 出货量环比下降 8.3%,但此次为 2012 年以来第一季度跌幅最小的一次。 ▲2020 年 2 季度起 PC 销量大幅提升(百万台) ▲ 20 年 2 季度起平板电脑销量大幅提升(百万台) 根据 SUMCO 预测数据,2021 年全球 PC+平板电脑出货量将达未来五年峰值水平,PC 出货量将超过 3 亿台,带动 PC+平板电脑对全球 12 英寸硅片需求将在 2021 年有大幅增长,达到超过 900 万片/月,其中 NAND 存储器在 PC 中的需求增长最大。但随着 3D NAND 存储器的堆叠层数不断提高,单位晶圆面积的存储容量也将不断提升,因此后续 PC 市场 NAND存储器对 12 英寸硅片需求贡献度将有小幅下滑。 ▲全球 PC/平板电脑 12 英寸硅片需求预测(万片/月) 数据中心需求增长是 12 英寸硅片需求长期增长的另一大动力。短期来看,2020 年疫情影响,在线会议、在线网课等需求带动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在 2020 年 Q2 快速攀升,同比增长达 18%。下半年随着疫情好转,服务器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出货量同比持平且略有下滑。长期来看,随着云服务、5G 通信、AI、IoT 等产业趋势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SUMCO 与 CISCO 预测,2022 年全球 IP 流量将达到 2019 年的 2 倍。 数据中心需求增长是 12 英寸硅片需求长期增长的另一大动力。短期来看,2020 年疫情影响,在线会议、在线网课等需求带动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在 2020 年 Q2 快速攀升,同比增长达 18%。下半年随着疫情好转,服务器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出货量同比持平且略有下滑。长期来看,随着云服务、5G 通信、AI、IoT 等产业趋势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SUMCO 与 CISCO 预测,2022 年全球 IP 流量将达到 2019 年的 2 倍。 2、汽车电子 硅片增长的另一大来源是汽车电动化趋势。相较于传统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对 MCU、传感器、功率半导体等器件的需求大增,尤其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增量最大。汽车内部的电力输出需要通过 MOSFET 等功率器件转换实现,另外,IGBT 模块在电动汽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电动汽车及充电桩等设备的核心技术部件。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和英飞凌统计,48V 轻混动汽车单车功率器件价值量约为 90 美金,而全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BEV)中功率器件的单车价值量约为 330 美金,是前者的接近 4 倍。 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对汽车芯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汽车智能化及车联网的发展,ADAS、座舱娱乐、V2X 都对汽车芯片的运算能力和连接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处理大量图像信号、雷达信号等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数据的运算、融合、决策,座舱娱乐需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级的处理器芯片,V2X 需要汽车在极短的延迟时间内与其他车辆或路端、云端进行实时连接。自动驾驶级别的增长要求算力指数级别的增长和传感器等感知芯片的数量增长,从而带动汽车所需芯片面积的增长。 ▲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预测(万辆) 三、 供给海外厂商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全球硅片出货量 2008 年至今整体呈波动上涨趋势。2008 年经济危机使得硅片产业受挫,2009 年全球硅片出货量同比下滑 17.57%。2010-2013 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支撑硅片产业反弹,但由于全球经济仍然低迷,四年来出货量维持相对稳定水平。2014 年至今,受到下游新兴应用领域崛起及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技术的普及,出货量整体逐步攀升,2018 年达到127.33 亿平方英寸。2019 年全球硅片出货量同比下降 7.25%至 118.1 亿平方英寸,主要由于存储器市场疲软和库存正常化所致,2020 年市场出货量同比上升 5.06%。 ▲全球硅片出货面积(亿平方英寸) 2017 年开始硅片价格重回上升通道。2009-2011 年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主要硅片制造商取消扩产计划导致供给端收缩,因此硅片价格呈小幅上升趋势。但 2012 年开始,硅片价格开始不断下滑,硅片价格由 2012 年的 0.96 美元/平方英寸下降至 2016 年的 0.67 美元/平方英寸,主要由于制造商扩产计划顺利实施使得硅片市场产能过剩。在经历了六年的持续下滑后,硅片价格在 2017 年重回上升通道,2017-2019 年硅片价格由 0.74 美元/平方英寸上涨至 0.95 美元/平方英寸,主要由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快速发展、5G 手机的快速渗透带来半导体终端市场需求强劲,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 ▲全球半导体硅片价格(美元/平方英寸) 2020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上游硅片市场亦不例外。受益于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全球半导体硅片大厂自 2020 年底纷纷表示涨价意愿。2020 年 12 月,环球晶圆率先提出提高现货市场硅晶圆价格的意向,并表示公司 12 英寸、8 英寸、6 英寸晶圆生产线均处在满负荷运行。2021 年 3 月,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硅片厂商信越化学宣布从 4 月起对其所有硅产品价格提高 10%-20%,主要由于硅酮主要原材料金属硅成本上升及中国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导致供应短缺,这也是信越化学自 2018 年 1 月以来的首度涨价。 在当前硅片制造市场中,以信越、SUMCO 等国外及中国台湾环球晶圆为代表的硅片厂商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根据芯思想和沪硅产业招股说明书统计,2018-2020 年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近三年合计占比分为别 92.57%、88%和 87%。但从趋势来看,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合计占比逐步下降,中国大陆硅片制造商加速扩产挤压头部厂商份额。 ▲全球前五大硅片制造商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晶圆需求端占据全球市场 6%左右,若包括国外在大陆建厂的晶圆厂商,总体需求占比约为全球晶圆需求的 15%。根据 SUMCO 预测,未来需求仍会持续稳定提升。根据芯思想统计,国内对 12 英寸硅片需求量为每月 100 万片,预计到 2021 年 12 月能达到 130-140 万片。根据 SEMI 的预测,全球的半导体制造商预计将在 2022 年前开建 29 座高产能晶圆厂,其中 16 家分布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而其中绝大部分将为 12 英寸晶圆厂,因此晶圆厂对 12 英寸硅片的需求不断增长。 由于硅片面积越大,使用率越高,能有效降低单位成本的特点,大尺寸硅片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全球硅片供给市场以 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为主。但国内硅片制造由于受到技术工艺和成本影响,大多企业供应 6 英寸以下硅片。目前国内硅片厂商中仅有部分企业拥有 8 英寸和12 英寸硅片产能,但长远看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根据芯思想统计,2020 年中国内地 8 英寸抛光片和外延片装机产能分别为 206 万片/月和 197.5 万片/月,预计 2021 年将分别达到 261万片/月和 215 万片/月,预计分别同比增长 26.7%和 8.86%。 国内 12 英寸硅片产线大部分还未大规模投产使用,但随着 12 英寸硅片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及 CPU/GPU 等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需求增加,未来将逐步向 12 英寸硅晶圆过渡。国内具备 12 英寸硅片供应的厂商有沪硅产业(上海新昇)、重庆超硅、西安奕斯伟、中欣晶圆、中环领先、立昂微(金瑞泓)等 6 家公司,拥有 12 寸生产线的厂商超过 15 家。根据芯思想统计,2020 年中国内地 12 英寸抛光片和外延片装机产能分别为 41.5 万片/月和 7.5 万片/月,预计 2021 年分别达到 153.5 万片/月和 23.5 万片/月,增长迅速。 据 IC Insights 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硅晶圆产能 243 万片/月,中国大陆硅晶圆产能占全球硅晶圆产能 12.5%。中国政府鼓励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支持我国厂商进行研发,使得国内硅片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半导体制造硅晶圆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IC Insights 预计 2022 年中国大陆晶圆厂产能将达 410 万片/月,占全球产能 17.15%。 ▲中国硅晶圆产能情况(百万片/月) 目前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被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五家厂商垄断近九成市场份额。国内半导体硅片行业起步较晚,2017 年以前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018 年沪硅产业集团子公司上海新昇作为中国大陆率先实现 12 英寸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打破了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 0%的局面。 中国大陆硅片整体产能加大投入,目前从事硅片生产的厂商主要有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立昂微、中欣晶圆、超硅、神工股份等十余家。各硅片厂商纷纷投产 8 英寸及 12 英寸大硅片项目,其中沪硅产业 8 英寸硅片产能达到 45 万片/月,其中包括外延片及抛光片合计产能 40 万片/月,及 SOI 硅片 5 万片/月,12 英寸硅片达到 25 万片/月;中欣晶圆 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产能分别达到 45 万片/月和 10 万片/月;中环天津和宜兴工厂 8 英寸硅片产能合计 60 万片/月,12 英寸硅片产能分别为 2 万片/月和 5-10 万片/月,且江苏基地将启动二期项目,持续为未来大尺寸硅片扩产助力。 ▲中国大陆硅片制造厂商 智东西认为,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硅片处于最上游,贯通整个芯片制造的前道和后道工艺,没有硅片半导体行业将为无水之源。2020年以来,大数据、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趋势开启了新一代电子产品更新,支撑硅片需求爆发式增长。近来市场出现的缺芯潮,进一步全球硅片市场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现在或是中国硅片产业最好的发展机遇。
厦门疫情起源查明
19日,福建省厦门市政府召开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情况。 据发布会通报,通过流调溯源,经专家组研判分析,厦门本次疫情起源是外市输入病例,在工厂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和扩散,在首次报告病例前已经传播2一3代,导致疫情严峻和复杂。 通过组织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检出28份样本,均为德尔塔变异株,且高度同源,属于同一传播链条。 截至9月18日24时,厦门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31例,其中同安区116例。 目前,厦门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已引进6个方舱实验室,迅速提升检测能力至每日80万管。19日17时起,同安区开始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预计20日14时完成。 资料图:核酸检测现场。李思源 摄 福建泉州新增确诊病例3例 19日下午,福建泉州市通报,9月18日0时至9月19日12时, 泉州市新增确诊病例3例,均在安溪县。 安溪县首例新增病例有厦门就医史,后引发家庭聚集性感染。截至9月19日12时,泉州市累计确诊病例21例。 新增病例情况如下: 病例1:男,65岁,安溪县龙涓乡长新村上林人,9月6日和9月10日在厦门就医,9月18日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病例2:女,58岁,病例1的妻子,安溪县龙涓乡长新村上林人,9月18日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病例3:男,11岁,病例1的孙子,安溪县龙涓乡长新村上林人,9月18日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被删减3分钟的电影:一件残缺的艺术品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上周,恐怖大神温子仁的新电影《致命感应》上映之后,整个影迷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这部万众期待的电影,由HBO在北美发行,国内则是爱奇艺同步引进。能做到北美国内同一天上线,对于影迷来说,是可以开香槟庆祝的大好事。 眼巴巴盼了五年,终于等到了一部纯正的温子仁恐怖片。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不对劲。爱奇艺的引进版本,比北美版本少了3分钟。这3分钟涉及了片中所有的血腥与暴力镜头,最精华的部分全部消失。豆瓣影评全都炸了—— “花了6块钱给我看阉割特供版?” “删减看个屁,不如别引进。” “把温子仁支付宝账号给我,我自己付影票钱。” 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出现,网传一位片方经理发表长文,呼吁大家多多理解引进方的不易,“支持正版才是真正的爱电影”,“删减三分钟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场争论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期虎扯电台,大家激动地聊了许多:关于《致命感应》本身的精彩与绝妙之处,也关于那些年我们带着无奈见证过的删减版电影。 我们最终伤感地发现:那些年“被删减的3分钟”,总是让人意难平。 被删减3分钟的电影,就像残缺的艺术品 (点击这里收听完整节目) vol. 163 主播:黄瓜汽水、木子童、渣渣郡 录制、剪辑:CC 作为一名非资深的胆小影迷,我的恐怖片记忆,一半都是温子仁这个男人给的。 从最早的《电锯惊魂》,到后来的《招魂》宇宙,温子仁能在恐怖片届封神,在于他的鲜明的风格实在是难以超越——很难有导演能够同时吓倒欧美人和东方人,但温子仁做到了。 但这几年的温子仁属实有点忙。众所周知,“温子仁监制”等于滥竽充数砸招牌的烂片,一部《修女》愣是把我和小伙伴给逗乐了。 所以,只有“温子仁导演”的作品,才是原教旨主义温式恐怖片。而这部《致命感应》在全球如此轰动,正是因为这是温子仁时隔5年亲自上手的作品,品质那叫一个有保障。 全球最恐怖华人与鬼屋亲切合影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确实给了人不少惊喜。 影片一开头,就让不少影迷拍着大腿喊“爷青回”。那熟悉的鬼屋,美式小阁楼阴森的气氛,走廊里闪现的黑影,很难不回忆起《招魂》与《潜伏》里的场景,一脸阴气森森的女主,大白天做个家务都能撞鬼。 《致命感应》的前半部分,是对温子仁风格的一种回归。与普通恐怖片导演不同,他从不执着于低劣的jump scare,而是使用高级的镜头语言渲染氛围:厉鬼还没露面,就能把人吓得半死。 比如《招魂》里的著名镜头,女主点燃火柴走进地下室,在最犹疑的时候,耳边突然有一双手“啪啪”鼓了两下掌,观众和女主的情绪同时被推至高潮。 而在《致命感应》里,同样有许多出其不意的镜头,你会随着电影里的人同时提心吊胆,或者大惊失色。 深夜的诡异声音,你以为是闹鬼,紧张了一分多钟,拐过去一看是一台榨汁机发动了自己。 大白天,一个趴在窗外窥探的人头,就能拍出撞鬼的错觉。没错,这就是温子仁在逗你玩呢。 在铺垫了大段的阴森气氛之后,温子仁打破了从前“恶灵附体”的老套路,打开了新的天地。 这次的大恶人不是恶鬼,而是一个寄生在女主脑后的异形双胞胎哥哥Gabriel。行凶作恶的时候,女主的意识昏迷,Gabriel占领高地,女主的身体镜像反转,杀人都是倒着杀的。 后半段的血腥与暴力,脱离了温子仁的特质,杂糅了许多恐怖片经典元素。肢体上的恐怖扭曲与血肉模糊的不适感,致敬了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凶手的亮相与主人公惊恐表情的特写,致敬了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的风格;一惊一乍的紧迫感配乐,又能让人联想起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可以看出来,温子仁真的是一个老式恐怖片爱好者。他这次的呈现,非常有诚意地融合了大师的经典镜头。 《阴风阵阵》2018 而影片中肿瘤般的怪胎恶婴,大量的血浆四溅,以及酣畅淋漓的杀戮动作戏,是温子仁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新尝试,又给人一种观看《猛鬼街》和《异形》的兴奋感。 但这些直白的镜头,也是导致引进版《致命感应》被删减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看过完整版电影,你甚至连最大的凶手Gabriel的正脸都看不清,也感受不到他的杀人手法有多残忍。 被激怒的Gabriel在警局大开杀戒 毫无疑问的是,这对于影迷和创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遗憾。 这不是第一次我们面对删减却无可奈何了。 2017年《金刚狼3:殊死一战》上映时,足足被删掉了14分钟。要知道,这部豆瓣评分8.3的超英电影是金刚狼的谢幕,在整整一代人心里的份量都是沉甸甸的。 但为了影片能够顺利引进上映,片方主动删掉了许多暴力与血腥镜头,比如罗根的钢爪生锈了,有一根钢爪卡在手里,需要徒手生拔出来;比如最后一场金刚狼与X-24的对决中,X-24被X-23爆头的特写。 没错,确实很血腥,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镜头能让人切肤地感受金刚狼的疼痛,共情他走向生命结尾无法逃脱的悲剧感。 删掉这些情节,影响的是整个人物的设定——垂垂老矣的狼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奋力拼杀。影迷在落泪之余,也不禁为狼叔终曲的残缺而惋惜。 但更令人郁闷的,是有些电影连剧情都要被改写。 杜琪峰的登峰造极之作《黑社会》的结尾,任达华扮演的阿乐外表憨厚内心奸诈,上一秒还在谈笑风声钓着鱼,下一秒就用一块石头活活砸死梁家辉扮演的大D,再用树枝勒死其妻子。这是香港电影史上最具高光的片段之一,黑社会的险恶与凶残,甚至都不需要开一枪就能让人后背发寒。 此时悠扬的配乐响起,任达华开车离去。画面的割裂和人性带来的震撼,足以让这部电影封神。 然而这个结局只存在在港版里,内地版本是:大恶人任达华乖乖伏法了。整部电影想表达的内容全然改变。 要知道,一部电影背后不仅是期盼它的影迷,还有幕后所有创作者的心血劳力。一个镜头的存在,也必然有它服务于剧情的意义。即使剪掉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会影响这部电影的质感。 我们自然明白,许多镜头不适宜未成年观看,但电影分级制度的迟迟缺位,武断的“一剪没”导致许多R级电影都变成了不三不四的残缺品:“恐怖片剪成了悬疑片,科幻片剪成了恐怖片”。 2017年《异形:契约》上映时,许多正面精彩镜头被悉数删去,甚至连异形的正脸都很难看到。 网友调侃:从《异形:契约》剪成了《已开:大勺》 看倒是也能看,但看完之后,总有说不出的惆怅和惋惜。一部电影的内核,可能因此就被改写;电影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思考,也变得支离破碎。 这一切就像披萨缺了一个角,能吃,但总觉得差点儿意思。 到头来只有一声叹息:有的吃,就不错了。最好的解决办法,现在依旧没有答案。
互联网重新互联 然后向何方?
9 月 17 日是工信部要求各大互联网公司解除「屏蔽网址链接」的最后期限,变化已经发生了。 当天,微信官方推送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调整的声明,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变化包括: 用户升级最新版本微信后,可以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而群聊尚不支持; 有些用户已经可以在微信一对一聊天页面打开抖音和淘宝的链接; 点开外链后,微信会提示用户进行二次确认。 原本在 17 日上午,QQ 已经解除了对于淘宝和抖音的链接屏蔽,用户不再需要通过复制口令来打开 APP。但到下午,QQ 又重新封禁了淘宝、抖音 APP 的链接。 根据微信官方说法,「以安全为底线来推进『分阶段、分步骤』的互联互通方案」。目前看,这些变化还只是起点,但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各方博弈,也许还会有反复。 微信此次关于外链内容管理规范的出台是基于监管的要求。 9 月 9 日下午,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 9 月 17 日各平台要按标准解除屏蔽网址链接,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9 月 13 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强调,企业需按照整改要求,务实推动「互联互通」分步骤、分阶段得到解决。 当人们依旧在争论「互联互通」对巨头产生的利弊时,其实没有看到这场变化背后真正的「变革」。 连接是怎么断开的? 监管整治的重点放在即时通信微信上,但就微信和淘宝互相屏蔽来说,其实是淘宝先动的手,甚至腾讯还颇为正式地挂了一个如下图的官方说明。 腾讯客服官网截图(截止发稿,该网页仍可浏览) 这其实是一个带着些反转的故事。 2013 年 7 月,阿里首先屏蔽了微信淘宝客类营销应用数据接口。据当时媒体报道,淘宝有一个卖家服务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通过收费方式为卖家提供增值服务。比如能够帮助卖家在微信上建立专属页面乃至店铺,可以实现直接在微信内浏览商品,并可以直接调用手机支付宝进行付款,很明显这避开了「拍下-支付-收货-确认付款」阿里所定义的支付流程。 对于阿里来说,如果放任微信成为手淘的最大流量入口,不仅自己的支付宝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自己的流量控制权也有失控的风险。 11 月,手淘封杀了微信的所有链接,从微信的淘宝商品及店铺的链接点击进入,会跳转到手机淘宝的下载安装页面。手淘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大量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营销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了伪造淘宝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有的用户还误入钓鱼链接,支付账号和密码被套取,银行卡里的资金被盗空,威胁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安全。」 手淘的「硬气」,并非冲冠一怒,而是做了充足准备。 2013 年 4 月阿里收购了新浪微博 18% 的股份,8 月新浪微博淘宝版正式上线,已经在谋求建立自己稳定可控的前端社交流量来源。 据当时媒体报道,封杀让淘宝客「叫苦不迭」。 2013 年 11 月,用户在微信中打开淘宝链接,会被导向手淘下载页,随后微信上线右侧用户提示页面 后续微信也屏蔽了淘宝天猫的相关链接。但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阿里的「流量焦虑症」,让其重新试图谋求微信的社交流量的可能性。 2015 年 6 月,阿里对外发布淘口令功能,「复制淘口令后打开淘宝就能直接跳转到相应页面,凭借淘口令,淘宝客可以在微信卖货」。后续微信方面并未解除对于阿里的完全屏蔽,而是变成了「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复制淘口令则可以正常分享。 微信和淘宝的互相屏蔽,其实很有代表性,是互联网巨头们基于业务和商业竞争的逻辑之下的典型选择。而在当前监管推动下,这样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以「链接封禁解除」为核心的互联互通,会给互联网带来多大的改变? 有观点认为,微信、支付宝、淘宝等互联网平台,在反垄断之下,平台属性会更加偏向「开放基础设施」。此举影响在于,巨头此前构建的封闭系统优势可能会被破坏——支付宝可能失去对于淘宝和天猫的独占支付权,而拼多多和京东在微信渠道的优势也会被削弱。 整体的竞争逻辑会更加转向以全链路能力为核心,而非单环节优势。 但这样的估计有些过于乐观。首先,在监管推动互联互通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复杂的博弈,平台们不一定会让竞争对手轻易讨到便宜。比如微信这次外链管理改革,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群聊不支持访问外部链接,诱导分享与拼团也仍被禁止,从而压缩构建私域流量和商业营销的空间。 其次,整体互联网的竞争格局已经稳定,改变是一定程度,而非颠覆性变化。 原因在于,链接所代表的流量,只是表面问题。 互联互通真正的本质问题,是数据。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石油,数据垄断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其实是数据垄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领域数据,比如滴滴在出行领域积累的巨量数据。 而从用户角度看,其数据被分布在不同的「封闭花园」中,比如社交数据在微信、购物数据在京东和阿里,信息流消费数据在字节跳动。这使得各大互联网公司拿到的主要都是用户的切片数据,而非而全面数据。 此外,以腾讯为例,就算依靠投资建立的纽带,形成所谓的「腾讯系」生态。但流通的是流量,而非数据。腾讯虽然投资了京东和拼多多,但是拿不到后两者的用户消费数据。 这带来的一个结果,便是腾讯因为缺乏交易数据,难以建构足够强大的征信能力和风控能力,在理财、保险乃至贷款等衍生收入方面难以有较大突破。而阿里反而凭借自己天猫和淘宝的消费交易数据,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用户画像,为支付宝的风控能力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 如果只是「通链接」而不「通数据」,就算微信支付能够用于天猫和淘宝,微信依然拿不到消费数据,对于微信的体系化数据的建立帮助不大。而对于阿里来说,在支付上还会出现「测不准」问题,用户可能用微信支付,也可能用支付宝,反而破坏了阿里作为一个闭环生态的数据完整性。 所以,不通数据的「互联互通」,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数据到底有什么意义? 互联网公司的扩展主要得益于网络效应,这已经是共识了。但数据对于网络效应的意义还是不够清晰。 互联网早期,数据只是网络效应的附庸,甚至也只是软件的附庸,但数据慢慢地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 数据带来了网络效应的自我强化,而这在互联网初期,谷歌打败雅虎搜索的案例上,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 雅虎有最老的「分类目录」搜索数据库,依靠人工的编辑,「像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或生物学家整理植物和动物种群一样对网页进行分类」。尽管如此,这种模式还是成功地运行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用户和网页制作者的迅猛增长,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有一个作者回忆起向雅虎提交网页的经历,在提交之后等了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看到结果在总清单中显示。」 一个新网站被雅虎收录的速度依搜索引擎更新速度而定,很可能需要花费数周或数月 而谷歌却是另外一个思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发明的网页排名 PageRank 算法,其核心原理是「在互联网中,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该网页非常的重要,那么它的排名就高。」基于用户的搜索数据,谷歌利用算法有效地启动了双边网络效应,即更优质的搜索结果,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使得谷歌的网络效应有更强的规模扩张能力,从而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很快,谷歌就把雅虎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而后,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数据爆炸,并引爆了 AI、大数据、云计算等一轮技术创新。他们也成为更好的数据的「价值挖掘手段」。很快互联网平台价值创造的核心开始转向数据,这一变化符合了《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建构的「高利润守恒定律」:当模块化和平价化使得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的高利润消失时,与之相邻的环节往往会出现高利润的专有产品。 从 AI 的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来讲,算法大都基于开源的算法框架构建,而算力可以基于开放的公有云服务来满足,数据反而成为了真正的核心。搜狗 CEO 王小川在公开采访中提出「今天的人工智能,我更愿意称之为是数据智能。」 从组织结构来看,和平台公司所服务的动辄上亿的用户来比,公司自身反而是「小而灵活,并附带一个巨大的网络」。其中原因正如《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一书所谈到的那样「平台商业本身通常非常赚钱,创造财富的中心现在在机构外部而不是内部。」 如何在这张「附带着的巨大网络」上创造合适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大都采用广告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面向用户免费,而免费基本上是最快扩大网络规模的办法。进而基于数据为基础,利用算法做精准的广告推送。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对互联网的这一模式进行了反思,有一句印象深刻的总结「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用户要变成待价而沽的产品,就需要有清晰的用户画像数据,才能进行精准的广告推荐,而用户才会有更高的打开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转化,这样广告主的付费意愿才更高,互联网公司收入也才会更高。 很明显,数据是这个链路能够实现的核心。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截图 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在商业竞争中,数据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工具」,正如 Google 首席科学家 Peter Norvig 曾经就语音识别技术所说的:「我们拥有的算法并不比别人的好,我们只是拥有了更多的数据」。再比如,当其他智能硬件失败时,而 Apple Watch 反而能成功,也恰恰在于苹果公司能够将手表变成基于数据的健康服务闭环。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不再可有可无,甚至变成了财富本身,数据逐渐成为资产和生产资料,正如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所言「互联网传递的数据,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价值不菲的数字资产。如果数据是信息,复制、传播和共享就是关键词;如果数据是资产,独占、控制和交易就是关键词。」 数据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更成为了国家资产,进而和国家安全以及发展紧密相关。而在另一方面,肇始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浪潮在吞噬世界,而现在的智能,其实是「数据智能」。因此,如果数据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互联网的封闭化和分裂化的问题也很有可能成为整个社会都逃不掉的问题。 换句话说,数据的互联互通,绝不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专属话题,而是这个时代的议题,它是关乎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如果要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数据,这正是这件事情本身的「变革性」所在。 变革进行时 我国政府其实想得很清楚,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 这样的定义带来了什么变化?其实这意味着「流转、交易和融合」变成了数据的关键词,这会成为互联互通真正的发展推动力。 而这样改革的探索其实已经走在了路上。2021 年 7 月,广东近日印发《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称,预计到 2021 年底,广东将初步构建起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运营管理体系;到 2022 年底,初步构建起权责清晰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规则和组织体系,在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技术支撑、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此外,广东省还在支持广州南沙 (粤港澳) 数据要素合作试验区和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开展跨境数据流通的审查、评估、监管等工作。 将于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第四十五条中首次规定了数据可携带权,增强了个人对个人数据转移与再利用行为的控制。同时在立法精神上强调「保障个人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个人信息合法利用」。这意味,在能够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未来转向推动数据的交易、流转是可预见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正是互联网公司推动「互联互通」更大的意义之所在。这些公司的数据的「互联互通」将提供借鉴价值。 与大众认知不同,监管并非推动互联互通的唯一逻辑,互联网本身的内在也在积蓄一股技术变革的力量:隐私计算。 隐私计算兴起于移动互联网红利终结之时,其中逻辑在于,移动互联网红利结束其实是数据红利的结束,因为可以从新增用户数量、数据质量、用户时长这三个数据维度看,其增长都陷入瓶颈。这时单纯依靠公司自有的数据,业务模型很难有进一步的优化。而另一方面,各国监管对于数据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 GDPR),数据的利用需要安全可信。 在这既要安全又要流通的「苛刻」要求之下,隐私计算诞生了。它能够做到只将模型加密上传,而把用户的数据留在了本地,从而实现「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 隐私计算包含多个子技术,联邦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微众银行的首席 AI 官杨强,曾经把这个模型比作是「羊」,而数据便是「草料」。之前训练模型是集中式的,把草各集中在一起来喂羊,但在运送过程中,草会有丢失的风险,这就是数据泄漏。而联邦学习的做法,是让这头「羊」在各个草场中移动起来,自己去吃草。这样,草就永远只留在本地,主人也不知道吃了什么草,保障了数据安全。 微众银行首席 AI 官杨强 PPT 截图 很明显,隐私计算可以将「数据孤岛」变成「数据群岛」,从而实现互联互通。但其仍然处于早期,技术的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数据牵涉的主体非常之复杂,上至国家战略,下至百姓的一饭一蔬。而数据还存在着确权、定价和估值等问题,数据真的实现互联互通还有非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如果创业就是去解决值得解决的问题,那么基于数据的创新,会是接下来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向远看,在互联互通这件事情上,我们可能高估了「破除链接封禁」带来的影响,而低估了数据互联互通可能带来的真正变革。
踏上智能汽车赛道!大疆车载解决方案量产车即将亮相
据大疆车载公众号消息,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与研究,大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架构,设计制造安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官方表示,搭载大疆车载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将于不久后与消费者见面。 对大疆来说,智能技术不是指某个单点技术,而是指一整套适用于智能机器人的完善系统架构。 这个系统架构可以支撑,从用户需求到完整的功能,从算法原型到工程实现,从传感器输入到执行器输出,从研发到生产,一整套软硬件结合的联合设计开发。 大疆强调,因涉及人身安全,因此自动驾驶对于安全没有最高标准,只有更高标准。如果借用功能安全标准中对于安全描述的三个维度,即严重性、暴露率、可控性。 对此,大疆的理解为:在严重性和暴露率无法人为影响的情况下,可控性越高越安全。 比自动驾驶对安全需求程度更高的行业,还有如能源、航空航天、核电等等。在严重性相当的情况下,其他行业对于普通人的暴露率相对较低(甚至极低)。 在自动驾驶的严重性和暴露率都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要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水平,提高可控性是最好的方式。 大疆表示,在功能安全设计上提前规避一些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性等,来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可控性。 值得一提的是,大疆还在降低用户操作难度上做了大量努力,让普通人不需要背诵繁琐的开启/切出条件,便可以更轻松安全地掌握系统操作。 目前,官方暂未公布自家的车载解决方案将搭载哪款车上,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理财型保险产品占主导,二季度业绩掉队,农银人寿“换帅”求变
编|孙月 空悬两年之久的农银人寿总经理的人选终于确定。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公告,核准梅励的农银人寿总经理任职资格。 公开信息显示,梅励曾先后在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零售银行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农银保险工作组任职。2012年底担任农银人寿总经理助理,后历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副总经理等职务。 而在总经理就位之时,农银人寿却面临着业绩掉队、违规频发的难题,“新帅”能否解决老问题,业界正拭目以待。 频遭监管通报 本月初,针对农银人寿湖南分公司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费率的行为,湖南银保监局责令该分支机构停止接受“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简称"借意险")借意险和学平险新业务一年。据悉,在监管机构的处罚中,停止新业务是较为严厉的处罚。 而被处罚的背后,是农银人寿借意险业务问题频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农银人寿承保的借意险费率高于经备案的保险费率上限,达到其他一般意外险保险费率的数倍,共涉及保单17.99万张,消费者12.89万人,保费1.27亿元,高于经备案保险费率上限收取保费4763万元。 在银保监会消保局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农银人寿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通报中,消保局也披露了上述事实,指出农银人寿存在借款人意外险经营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此外,消保局还指出,农银人寿通过“短险长做”方式承保借意险,“截至2020年6月30日,此类未生效保单共14.11万张,涉及消费者6.84万人,其中一份保单的最晚生效日期为2049年1月1日。” 在这份通报中,农银人寿还被指出存在对银保渠道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不到位、理赔、保全信息记录与事实不符、消费者重要信息失真等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借意险为代表的业务操作不当,或与农银人寿较为粗放的经营模式相关。 今年7月,人身险部发布了关于《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落实情况的通报。根据人身险部发现的问题,农银人寿2021年一季度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超过50%,完成全年计划的70%以上。这在保险专业人士看来,一季度完成将近3个季度的目标,意味着农银人寿仍然延续了粗放经营模式,靠激励政策短期内获取业务规模高速增长。 农银人寿的季报数据显示,一季度保费收入为188.15亿元,约占2020年全年保费收入的71%,二季度保费收入则为40.49亿元。同时,二季度的盈利也大幅下降,由一季度的10.25亿元转为-0.83亿元。 保费收入依赖理财型产品 事实上,从整体上来看,农银人寿的产品结构中,更多是理财类产品。2020年其年报中披露的原保费收入居于前5位保险产品中,分别为养老年金险、分红型两全保险、寿险和年金险。其中,年金类产品和分红型产品为4款,其合计保费收入约为148.51亿元,在2020年全年贡献了过半保费收入。 作为中国农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农银人寿是十家“银行系险企”之一。不过,在今年第二季度,农银人寿在与同类险企的横向对比中,业绩较为落后。 根据季报数据,今年二季度,仅农银人寿、中荷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处于亏损状态。三家的净亏损分别为:0.83亿元、0.33亿元和0.55亿元。可以看到,农银人寿是亏损最多的银行系险企。 不过,农银人寿二季度保费收入40.5亿元,高于中荷人寿与中银三星人寿的保费收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