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外媒:苹果健康AI和iCloud团队离职人数正增加
编译 | 杨畅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16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苹果负责健康人工智能研究的艾米莉·福克斯(Emily Fox)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从苹果离职,然后到大学里任职。 而任苹果云基础设施团队负责人的鲁斯兰·梅森伯格(Ruslan Meshenberg)则已经离开苹果,准备去谷歌工作,他还曾经在美国流媒体公司Netflix担任副总裁。 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说,苹果的iCloud、健康和人工智能团队的离职人数正在增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工程师从苹果离职?古尔曼给出了三种可能的情况。 从积极的角度说,苹果从Netflix、亚马逊、谷歌和其他公司挖到“异常多的工程师”后,很自然的,高招聘率伴随高离职率。 最消极的情况是因为苹果的“返岗(back-to-the-office)”政策,如果没有苹果的要求,这些工程师可能不需要在办公室工作。 而在2021年6月份,苹果零售和人事高级副总裁迪尔德丽·奥布莱恩(Deirdre O’Brien)说,苹果认为“面对面协作对我们的文化和未来至关重要”。 奥布莱恩补充道:“如果我们花点时间去回顾我们过去一年发布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会发现这些产品和启动执行是建立在我们面对面在一起时,所做的多年工作基础上的。” 古尔曼说,随着新冠疫情病例数量在美国再次上升,苹果推迟了重返办公室办公的时间,具体时间可能会到明年。 他还给出了第三种情况,即苹果的员工可能“对他们的工作不太乐观”。除了iCloud+的发布,古尔曼认为苹果“有更大的‘野心’来改造其老化的云基础设施,但这些变化可能还很遥远。” 对于苹果的人工智能团队,用户们仍正在等着看到智能语音助手Siri的全面改造。而苹果的健康团队纠结于自身的内部问题时,用户们在要求增加Apple Watch上的传感器,例如用于血糖监测的传感器。 结语:苹果部分业务或受影响 iCloud、健康和人工智能团队的离职人数增加,尤其是相关负责人的离职,很可能会对这几个团队的业务运转造成影响。 各科技公司一直在进行人才争夺,苹果也不例外,除了招聘到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同样重要。
巨头涌进教育硬件,华为字节杠上讯飞步步高
作者 | 韦世玮 编辑 | 心缘 “双减”政策这块巨石砸入教培行业泛起的层层涟漪,正辐射到更外围的市场。 自7月24日“双减”政策向教培行业重拳出击、严打资本化运作以来,包括新东方、好未来、VIPKID、高途课堂等在内的K12公司,一边经历资本市场的寒潮席卷,一边挣扎转型求生。 在这场风暴中心的周围,有一个细分领域既乘过K12的东风火速扩张,也在当下K12的衰退下赢得转机——那就是教育智能硬件市场。 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的K12线上教育行业,除了让一些步步高、文曲星等老牌教育硬件玩家加速产品升级外,也引得不少科技巨头争相切入教育市场,或以软件系统、或以智能硬件的方式布局,力图分走一杯羹。其中,不乏腾讯、百度、华为、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企业。 而教育智能硬件,就是这些玩家们瞄准教育市场的靶心。 从2019年讯飞推出面向C端的教育智能硬件——讯飞学习机X1 Pro,到去年字节跳动宣布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并推出“大力智能化家教灯”,再到今年刚刚过去的华为P50发布会上,华为小精灵学习智慧屏的亮相…… 甚至就连锤子科技创始人、抖音带货“一哥”罗永浩,也多次在直播中为科大讯飞、网易有道、小猿搜题、一答英语等品牌的教育智能硬件产品站台。 ▲罗永浩曾在直播间带货的部分教育智能硬件产品 巨头们疯狂加码押注教育智能硬件赛道,犹如跃进沙丁鱼槽中的鲶鱼,让原本沉寂的教育硬件市场进一步活跃增长。 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一季度,教育硬件领域就有56起投融资事件。同时,据腾讯研究院《2021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趋势洞察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预计达近千亿元规模,其中新兴品类市场规模553亿元,同比增长率36%。 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下滋生的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到底是短期风口刮起的品类狂欢,还是AI+教育融合带来的落地探索?在如今特殊的行业变革下,它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K12引燃百亿规模教育硬件市场,新兴品类玩家加速反超 实际上,教育智慧硬件市场的萌芽和成长的进程中,离不开两个重要文件的推动。 一是2016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的《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 2018年)》;二是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如果说前者给当年刚刚破土不久的教育智慧硬件市场萌芽,搭起了一面可持续成长攀爬的藩篱,那么后者更是为市场发展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政策土壤之上,教育智慧硬件市场之所以成为各大巨头青睐的香饽饽,也与在线教育市场的爆发、5G技术的驱动,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蔓延,推动教育加速走向云端,从而引爆了在线教育市场。随着学生上网课、在线学习场景逐渐成为常态化,也催生了用户对终端硬件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除了PC、平板电脑、学习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外,主打辅助学习的词典笔、作业灯、打印机等“小而美”的产品也受到消费者更多关注。 据腾讯研究院报告数据,2019年国内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为312亿元,其中新兴品类市场规模62亿元,同比增长138%。 另一方面,尽管当下高延迟、卡顿等因素仍是影响线上直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国内5G通信网络的逐渐完善和成熟,将为更大规模的直播、即时性互动,甚至VR/AR互动教学提供肥沃的技术土壤。而当直播教学迈入新发展阶段之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爆发。 事实上,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的智能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现无线互联的智能1.0阶段,拥有云计算能力的智能2.0阶段,以及当下AI算法加持的智能3.0时代。 尤其在智能3.0阶段,产品不再局限于硬件功能的提升,而是更注重与内容资源、服务体验的结合,例如学生平板、学习机、带屏智能音箱等产品,就与各品牌K12平台进行合作,以加强产品渗透率和用户粘性。 因此,以硬件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以服务为保障,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也逐渐形成用户为功能、资源和体验付费的商业模式。 不过长期以来,传统品类占据教育智能硬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仅在2020年,传统品类市场规模为254亿元,将近新兴品类市场规模的3倍,占整体市场74%。 传统品类主要包括学生平板、点读笔、早教机和教育电子纸等,这类产品发展的时间较长,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不断更新迭代,逐渐具备了智能化,使用体验大大提升。 新兴品类则包括教育PC、扫描笔、智能作业灯、带屏智能音箱、错题打印机等,这类产品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创新性高,市场潜力也大。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起,新兴品类的市场增速一直远远甩超传统品类,尽管两者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新兴品类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实现反超。 ▲2018-2024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预测(来源:腾讯研究院《2021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趋势洞察报告》) 由于教育智能硬件类型的复杂多样,大到教育电脑、学生平板,小到一支小小的智能笔、一张电子纸,每类产品都针对不同的教育需求和痛点实行“精准打击”。 学生平板是现阶段是用户渗透率和使用率最高的教育智能硬件,也是短期内难以被替代的学习产品。相关数据显示,在购买智能硬件的家庭中,拥有学生平板的学生占比63%,60.3%的学生会经常使用。 据IDC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教育平板市场呈连续增长的态势,其2019年出货量约400万台,预计2021年将达到470万台。 ▲2017-2021年中国教育平板电脑整体市场出货量(来源:IDC) 其次是智能作业灯,占比38.9%。虽然该品类的诞生较晚,但增长率却高于其他品类,不管是用户渗透率还是使用率已排名第二,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可见学生的用眼健康仍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除此之外,教育PC、智能教育笔(点读笔、扫描笔、书写笔)、带屏智能音箱、教育电子纸等产品,也通过对不同学习场景的延伸,来更好地辅助学习,实现教育的降本增效,正逐渐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二、互联网玩家强势崛起,AI技术是硬实力 与K12行业的成长路径相似,2016年前后开始萌芽、2019年加速爆发的教育智能硬件市场,既是一场传统教育硬件玩家的智能化转型,也是一次科技巨头新玩家的业务扩张。 如果从玩家格局来看,现阶段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主要由传统教育硬件企业、互联网企业两类玩家构成,还有一部分市场被作业帮、好未来、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品牌瓜分。 ▲中国教育智能硬件玩家分布(来源:腾讯研究院《2021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趋势洞察报告》) 得益于自身丰富的生态链企业,小米是互联网企业玩家中教育硬件市场布局最广的玩家之一,涵盖学习机、家教机器人、错题打印机、智能台灯等产品。 实际上,小米早在2016年就开始进入儿童教育市场,推出名为“米兔智能故事机”的儿童早教机器人产品,由小米生态链企业爱其科技生产。 同时在2019年,小米还发布了英语外教产品“小爱老师”,集AI电子词典、英语学习机、录音笔、翻译机等功能于一身,进一步扩张自身在智能教育市场的布局。 相比之下,华为的入局较晚了一些,但也推出了几款重磅教育产品。2020年4月,华为推出其首款全面屏智慧学习平板——华为MatePad,面向小学到初高中学生群体,同时还联合了有道精品课、学而思网校、洋葱学院等教育品牌,实现各年龄段课程的全覆盖。 紧接着在刚刚过去的P50发布会上,华为加码教育市场,面向儿童教育推出华为小精灵学习智慧屏,具有智慧语音交互、AI全能慧读、一站式查询等高效的学习辅助工具,并基于HarmonyOS 2的分布式能力,开发了远程作业辅导功能。 ▲华为小精灵学习智慧屏 百度在智能教育领域也有着不少积累。简单来说,百度推出的小度智能早教机、小度智能屏产品,都分别基于最初的智能音箱产品,进行产品形态和细分功能的演进和丰富。 回溯到2018年,小度智能屏首次推出儿童模式,既是一次切入教育市场的初次尝试,也让它在当年阿里、小米、百度智能音箱三巨头的白热化竞争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据IDC中国数据显示,在小度带屏音箱和儿童教育市场的双重发力下,2019年小度智能音箱在中国市场的全年出货量1490万台,仅次于天猫精灵,同比增长278.5%,涨势异常凶猛。而当年,天猫精灵和小爱音箱的同比增长分别为87.9%、89.7%,不及小度的三分之一。 确定了教育市场方向后,百度持续加速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布局,并在今年推出了小度智能学习平板S12,以更垂直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的姿态深入市场,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教育硬件形态。 ▲小度智能学习平板S12 在“小而美”的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中,字节跳动也是一个新入局者。尽管在2018年,字节跳动曾推出少儿英语产品GoGoKid,正式进军教育行业,对标VIPKID,但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直到去年10月,字节跳动宣布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并推出首款教育智能硬件“大力智能作业灯”,正式宣告转向教育硬件市场。据了解,字节跳动目前也正在研发教育平板、口袋学习打印机、儿童早教机等硬件产品。 科大讯飞在AI教育赛道已深耕17年,旗下教育品牌讯飞智慧教育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减负增效”也是讯飞面向AI教育赛道的关键词。 在发展早期,讯飞的AI教育技术在国家级教育示范区做了许多规模化落地和尝试。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普惠,在2019年,讯飞也将多年来在B端积累的教育经验和能力,整合为一个面向普通家庭和孩子的学习产品,首次推出讯飞学习机系列。 历经两年对产品的持续打磨和行业观察,讯飞在今年7月还发布了高端旗舰系列AI学习机T10,具有AI精准学、AI互动学和AI家庭辅导等能力,在帮助学生减负增效的同时,带来系统化、个性化的精准学习体验。 ▲讯飞AI学习机T10 总体来看,与传统硬件玩家相比,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数据和AI技术的领先性,在一些基于AI语音交互、OCR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应用创新上,有着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 也正是这些AI技术所带来的产品差异化优势,让互联网企业在切入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后迅速发展崛起,逐步打通各项教育内容服务,在加速科技普惠的同时,推动教育公平化。 三、老牌玩家加速产品智能化,入局者玩法各异 不同于互联网玩家,以步步高、小霸王、文曲星、汉王等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硬件玩家,尽管在AI技术储备上欠缺优势,但在早期电子词典、复读机、点读机和学习机产品盛行的时代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品牌知名度,广为消费者熟知。 现阶段,传统教育硬件玩家主要集中在学习机、电子词典、翻译产品、点读产品、儿童智能手表这几个传统赛道上,对智能台灯、家教机器人、智能打印机等新兴教育品类布局较少。 另一方面,传统玩家在现阶段更多是通过AI技术对原有产品进行智能化的迭代升级,但随着不少玩家推出扫描笔、词典笔等新型硬件产品,功能更加垂直和细分,如何在保持原有产品优势的基础上,构筑技术竞争壁垒,进行错位竞争,也成为传统教育硬件玩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诞生于1995年的步步高作为国产教育硬件龙头企业,20多年来已形成了复读机、点读机、小天才手表等成熟的产品线。 同时,步步高还推出新一代扫描笔,摆脱了以往需要配套家教机使用的方式,只需扫描笔轻轻一划,就能快速查词查句,配套全国主流教材,还能跟读评测学英文发音。 ▲步步高扫描笔 科大讯飞教育BG相关负责人告诉智东西,目前市面上许多传统学习硬件产品的逻辑相对简单,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将大量视频、电子教辅资料整合到学习机里,减少孩子购买实体书和教辅资料的成本,是一个单方面的内容资源整合产品。 “这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是有价值的。”在该负责人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习硬件中集成的资源太过丰富,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不仅如此,传统学习机还缺少和孩子的学习互动,就好比将孩子送到一个巨大的内容仓库中,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内容学习,学习体验看似丰富,实际上孩子并不清楚自己欠缺什么,很难实现学业提升。 同时还有部分做学习平板的新玩家,仅仅是将大量学习类软件安装到硬件中,并未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体验。 因此该负责人认为,如何通过AI软件加硬件的融合,为孩子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精准学习,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实现高效学习,是做好一个学习硬件产品的关键,这也是讯飞AI学习机的设计理念。 在一位教培龙头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看来,新入局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的玩家们,有着明显不同的市场打法。 她告诉智东西,教育公司做硬件通常是互联网思维,例如字节跳动旗下的大力教育,就是通过先亏钱卖出量的方式铺开市场,“但这并不是长久之道。”她说。 另一类则是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手机玩家,他们用做硬件的方式来做教育硬件的SKU,同时他们的生态链、销售体系等方面都较为成熟,知道该如何更好地推广产品。 例如,华为和欧普合作开发智能台灯,让生态链公司负责代工,内容资源则寻找教育公司合作,最后放到自己的智选商城中售卖。 四、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内容为王”,“双减”政策利好发展 不可否认,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也是一个“内容为王”的市场。 因为教育硬件不仅仅是硬件本身,产品中承载的内容资源有价值,消费者才会愿意高溢价去购买,而这也是许多教育智能硬件玩家都需要加强与教育公司合作的原因。 但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在线教育的风口急转直下,这对教育智能硬件市场来说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又将走向何方? 在智东西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双减”政策将利好教育智能硬件。 一位BAT系相关业务线人士告诉智东西,教育智能硬件中的资源更多是义务教育教材,与直播课程相关的内容不多,因此对硬件的影响并不大。与此同时,在线教育公司正在往硬件或成人教育方向转型,线上教育的消费模式也在发生转变。 “整体来看,教育智能硬件赛道正在迅速成长,未来所谓的智能硬件也逐渐会出现新的载体,更好地利用AI技术来推动教育普惠。”她说。 一位教培龙头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则谈道,政策只是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即便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网易有道、作业帮、好未来等教育公司也都在朝着教育智能硬件市场拓展,“只不过政策推动企业走得更快了。”她说。 “教育智能硬件到最后拼的还是内容,原来硬件本身对教育公司来说也是一个流量的入口。”该负责人说,但随着国家管控的加强,这个口子可能不会再开了。 同时,一些工具的采用也面临着不确定性,例如拍照搜题的功能是否能继续应用到硬件中,也是许多玩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整体来说,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场景从校外辅导班回归到了课堂和家庭教育与学习,这对教育智能硬件来说是一个机遇。”讯飞教育BG相关负责人谈道,在这背后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的转变,从人对人的培训为主,逐渐变成人工智能的学习。 在他看来,过去填鸭式、揠苗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合适的,教育应该要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设备一定是未来非常重要且必备的教育工具,而这个设备将更多依托大数据和先进AI技术做支撑。 “整个市场才刚刚开始,未来每个老师都应该有个AI教学助手,每个孩子都有个AI学习伴侣,这是未来的应有之义。”他说。 结语:科技巨头加速瓜分教育智能硬件蛋糕 K12行业兴,将教育智能硬件市场推上新风口;K12行业衰,也让更多玩家投身到这个赛道中,加速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如何利用AI技术推动教育的公平化和普惠化,进一步实现从一二线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和山区的教育平等,让每个人都体验到AI科技所带来的更多教育机会,是每个玩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 相信在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也将催生更多创新应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快乐地享受学习。
中国厂商加速杀入Mini LED产业,郭明錤:三年后将是Micro LED时代
编译 | 贞逸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6日消息,天风证券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昨日发布了最新的报告,对苹果Mini LED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中国大陆厂商加速杀入Mini LED产业,未来大陆厂商在苹果供应链的占比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他认为在两到三年内,Micor LED将成为主流的屏幕,建议投资者对该产业链保持关注。 郭明錤提出了五个投资阶段的关注重点与时间节点。五个投资阶段依序是:第一供应商 (2019–2022年)、第二供应商 (2021–2023年)、MacBook供应链 (2021–2023年)、LED产业 (2022–2024年)、与Micro LED (2023–2026年)。 ▲天风国际关于苹果Mini LED趋势之投资策略 一、中国台湾苹果Mini LED供应商优势明显 在第一阶段(2019–2022年),郭明錤建议投资者将关注重点放在苹果的Mini LED第一供应商身上。DigiTimes在6月底的报道称,台湾表面粘着科技公司(TSMT)可能仍将是iPad Pro和即将推出的 MacBook Pro的SMT(表面安装技术)的唯一供应商。 然而,有媒体报道称因TSMT的良率问题和市场对苹果设备需求的预期较高,这可能超过了单个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因此,苹果似乎有想要寻找其他供应商的想法。但郭明錤在报告中强调,第一供应商仍具有经验和先入场优势,值得更多的关注。 ▲苹果Mini LED 二、京东方可能将打入苹果Mini LED产业链 在第二阶段(2021–2023年)中,郭明錤明确表示苹果会为了分散供应风险与降低成本,积极找寻Mini LED关键零组件的第二供应商。郭明錤一周前在MacRumors上的报告曾表示,中国制造商京东方可能将为新款MacBook Air提供Mini LED显示屏,而 LG、夏普和富士康子公司GIS将为即将推出的MacBook Pro机型提供Mini LED显示屏。 郭明錤还表示,如果中国大陆供应商的生产良率能符合苹果的要求,那么因为更具备成本优势,其出货比重将显著成长。据此,他认为第二供应商的订单比重与出货时程将会是市场关注重点。 三、MacBook出货暴涨或带动Mini LED产能 第三阶段(2021–2023年)的时间节点与第二阶段的时间节点有部分重合,但郭明錤提出要更加关注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在采用了全新设计,并搭载了Mini LED面板和苹果硅芯片之后,郭明錤推估,“MacBook出货量在2021与2022年均可显著成长20% YoY或以上”。当MacBook出货量大增,其市场的产业链必然会迎来新一轮洗牌,而时间节点也将持续到2023年。 四、Micro LED 的生产成本可能在四年内下降 第四阶段(2022–2024年)和第五阶段(2023–2026年)分别是关于LED产业(主要是Mini LED)与Micro LED产业的预测。两者时间也有部分重合,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发展前景的变数尚且较多,暂时不能准确的确认两者技术突破的时间节点。但是从整体发展历程可以窥知一二。 ▲Micro LED Micro LED技术,即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从画质来说会有质的提升,是下一代的革命性显示技术,但目前受制于生产良率,发展较慢。Mini LED是介于传统LED与Micro LED之间,但Mini LED技术难度更低,更容易实现量产,可以大量开发液晶显示背光源市场,产品经济性更佳。 郭明錤预测Micro LED的生产成本将在2023–2024年显著改善,故自2023年开始Micro LED产业链可能将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因此在Micro LED尚未发力的2024年之前,郭明錤认为仍然会有很多非苹果厂商仿效苹果采用与推广Mini LED的策略,而这将会大量消耗 LED的产能,值得市场在这个时间段关注。 五、Mini LED型Mac仅需999美元? 近日,分析师郭明錤在MacRumors发布的报告中显示,苹果计划在2022年年中左右推出配备Mini LED显示屏和多种颜色可选的新款MacBook Air。这些爆料信息和之前来自彭博社的Mark Gurman和YouTube技术名人Jon Prosser等披露的消息一致,可能说明苹果的新款MacBook Air已经设计完毕,甚至可能已经处在试产阶段。 ▲新MacBook Air概念图(Jon Prosser) 郭明錤表示,新款MacBook Air将采用“全新设计(all-new design)”,外形与下一代 MacBook Pro的机型相似,预计还将配备Mini LED显示屏和更平的顶部和底部边缘。之前有传言称,新款MacBook Air还将配备速度更快的苹果硅芯片和MagSafe磁吸充电器。 郭明錤说,目前尚不确定现有的M1 MacBook Air在Mini LED型号进入量产后是否会停产,这可能会影响新款MacBook Air的定价。如果M1 MacBook Air停产,郭明錤表示Mini LED 型号的起价可能在999美元左右。如果M1 MacBook Air在Mini LED型号出厂后仍不下架,郭明錤认为M1 MacBook Air可能会降价。 结语:国产Mini LED玩家势头正好 郭明錤预测Micor LED在3年后会逐渐成为显示屏的主流技术,但是目前仍旧以Mini LED技术为主。此外,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大陆厂商开始加速进入苹果产业链,并且有可能在未来出货比重逐渐上升。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Mini LED市场规模在37.8亿元左右,同比增幅高达140%,预计2026年中国Mini LED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 国产Mini LED能够成功布局苹果产业链,说明部分国内厂商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随着中国Mini LED市场规模的扩张,将刺激更多厂商加入这个赛道,在竞争的过程中打磨出更好的产品。
为啥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就被划走了200多块钱
最近刷到了一些略显吓人的报道。。。 某南京市民扫码一元充电,充电后竟然被投了保险,嗯,要钱的那种↓↓↓ 某武汉市民扫了辆共享单车,骑完后发现被投了保险, 285.99 块钱没了。 啥?扫码即被投保? 按常理来说,办保险除了需要个人身份信息外,还需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核保,扫码就能投,怎么听怎么蹊跷。 更夸张的是,还有人表示,这种连你的密码和手机验证都不需要,就能帮你开通。。。 emmmmm ,难道这个悟空保,这么厉害,直接打破原有保险行业和支付行业的原有流程? 莫急,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差评君小小实测了一下,今天就带大家探索下这个事。 首先,主观记忆也许会有偏差,但镜头通常是不会骗人的。所以我先找到了一篇河南民生频道的报道,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某位老哥踩坑的全过程。 前摇跟前面的案例一样,就是有位老哥扫充电宝用,当时扣了一块钱↓↓ 到了晚上他看手机,发现自己莫名其妙买了一份保险,后面被悟空保扣了 285.99 元。 在记者的陪同下,他们进行了复现,发现扫码充电宝后,会有一个广告出现在页面里,点击后会进入办保险的页面。 咱们放大看看这个页面,老实说,这斗大的两个「 查看 」和「 确认 」,搁我我也要愣一下。 而在你点击之后,那就进入了投保流程了! ~ 所以,并不存在自动投保的事情。 更贴近事实的是,年纪大的人误以为后续是用充电宝、单车的流程,跑完了流程,投保了但自己还不知情。 注意啊,差评君强调不存在自动投保,不是在为谁洗白,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广告操作是正确的。 之所以强调这个,一来是不想引起 “ 有人让你扫个码就给你投保险 ” 这样的恐慌,让不懂情况的人草木皆兵;二来我希望大家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只有这样下次才能有效防范。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人看中了 “ 免费 ” 领福利这件事情。 在翻这些视频的途中,差评君还找到了一些他们的广告↓↓ 只是示意图,不是文章插广告了!▼ 你看这张图上面的信息, “ 白给的保险不要? ” “ 免费领保额 ” ,以及斗大的 “ 输入手机号 ” 。 是不是很微妙? 我相信这些操作对于互联网玩得溜的差友来说,会嗤之以鼻,绝对不会上当。 但尽管咱们觉得很简单,中招的人却并不少,在「 黑猫投诉 」上搜搜,你能搜到上千条相关投诉↓↓ 很多都是子女为自己上了年纪,对网络认知程度不够的父母在发声。 在玩不转智能世界的人面前,这些简单话术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另外,这些话术并不仅仅在前摇中你能看到,而是贯穿了整个过程。 呐,为了体验后面的投保流程,差评君找到了悟空保旗下的公众号,在「 限时福利 」中有两个明确表明了【 赠 】的保障服务。 简单体验一下,你会发现无论是一开始的广告界面,还是实际领取页, “ 免费领 ” 这三个字贯穿了始终。 大家还记得每次银行有那种送鸡蛋揽储的活动时,总是都会有很多老人跑去去排队么? 那些免费领取鸡蛋的活动能吸引多少人,这个免费领取 1 万元重疾保障金就能吸引多少人。 不管 “ 鸡蛋 ” 长啥样,它总能轻易挑动起人性中贪婪的那一面。 点击立即领取后,原本你只需要填写一下个人信息, “ 鸡蛋 ” 就到手了。 但是,可能今天运气好吧,它会告诉你,福利升级了。。。 首月 1 元,立刻获得 400 万医疗保障 + 10 万重疾保障。 年轻人都懂, “ 首月 1 元 ” 代表着后面几个月肯定不是 1 元 ~ 这是后面重新录的,所以显示了已领取 ▼ 甚至会往下面挪挪,看到页面下方还有一个费率表。。。 有的老司机,还会点击完整费率表!发现原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社保情况,扣费也是不同的。。。 但是在上了年纪的人眼里,他们看到的是↓↓ 然后,如果你同意了,继续这个流程,接下来的页面是续费页面。 一般老司机看到的页面是「 自动续费 」↓↓ 但是老年人可能看到这里,那些要带老花镜才能看清楚,很小很多的字会变得相对不重要,他们看到的是↓↓ 于是呢,在第二个月,他们就要面对被自动续费的局面了。。。 当然,假设你是一个稍微有点经验的老年人,你可能有一些怀疑并且推出,但是退出却不代表这件事情的结束。 呐,由于我没有完成支付,敬业的客服人员还打了电话过来,我有幸体验上了后面的流程。。 他们一开口就说,自己要给我发电子保单和理赔须知! 我还没付钱呢?你就给我保上了?还有这种好事? 结果只发来了一个理赔说明,还跟我说这个是我的电子保单↓↓ 尼玛,这么大四个字「 理赔说明 」,你当我不识字呢??? 在沟通的过程中,客服还强调自己是泰康人寿保险的。 还给我发了保险页面的截图,说你看这里是不是泰康保险。。。 红框是他给我标注的▼ 兄弟,这又是什么逻辑?我们还跟 Apple 家合作过呢,难道以后我们就可以说自己是 Apple 了? 还一度试图把农村的医社保跟自己划上等号。。。emmmm 。 当然,尽管差评君吐槽吐到起飞,但是我不敢去想,这样的事情搁到老年人身上,他们是否识破。 整个流程跑下来,我只能说水深呐水深。 我相信看到看到文章的大多数人都不会中招,也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不要中招。 但是你不会,不代表你的父母不会,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关心一下家里的老人,多关心几句,也许他们在家里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 赚钱并不可耻,做中间商也没问题。但这些应该构建在更好的服务之上,就像悟空保的产品理念一样,帮助对保险不了解的消费者也能以一个价格最低买到最好的保险。 而不是让这么多人提起悟空保的时候,都是那句。 “ 我没有买保险啊,怎么莫名其妙就被划走了钱呢 ” ?
神似小米11 Ultra!三星Galaxy S22 Ultra渲染图曝光 相机巨大
今天上午,有博主爆料称,搭载下一代旗舰芯片骁龙898的机型已经大批备案,首发机型将会在12月中旬亮相。 按照以往的首发惯例,骁龙898将会由三星Galaxy S系列旗舰,以及小米的数字系列旗舰首发,随后就有海外平台曝光了三星Galaxy S22 Ultra的最新渲染图。 根据图片显示,三星Galaxy S22 Ultra的背部外观整体依然延续了S21系列的设计,摄像头区域采用特殊的融合设计,但是其整体外形却让人不禁想到今年三月亮相的小米11 Ultra,背部相机区域同样采用了从左到右全覆盖的方式。 另外,三星Galaxy S22 Ultra的正面屏幕似乎再次加入了曲面设计,不过属于微曲的方案,能在提升手感的同时,有效避免屏幕绿边、显示不全等弊端。 综合此前多方爆料,三星Galaxy S22系列将依然延续前代的三种尺寸机型,其中S22标准版屏幕尺寸预计为6.06英寸,S22+屏幕尺寸预计为6.55英寸,旗舰型号S22 Ultra则会搭载一块6.81英寸屏幕,均支持120Hz高刷。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韩国爆料者的消息,三星将进一步扩大塑料机型的应用,仅有Galaxy S22 Ultra会采用玻璃后壳,而Galaxy S22/S22+则都将配备塑料后盖。 影像方面,消息称Galaxy S22/S22+将采用50MP 1/1.55主摄、12MP超广角、12MP 3X光变的三摄组合,而Galaxy S22 Ultra则升级为108MP主摄、12MP超广角、12MP 3X光变、12MP 10X光变组合。 同时,三星还将与老牌相机厂商奥林巴斯共同调教这个强大的摄像头方案,在奥林巴斯的加持下,Galaxy S22 Ultra综合成像表现有望碾压一众对手,成功屠榜DXO,非常值得期待。
新政策一出 小米MIX 4要“绝版”了?
雷科技数码3C组 编辑丨定西 无线充电的天花板,可能要止步50W了。 在今年2月,工信部曾发布过一篇《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报告中明确声明“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额定传输功率不得超过50W。”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手机的无线充电功率不得超过50W,这对于目前正在研发高功率无线充电的手机厂商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根据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表示,这个文件已经开始生效,当然那些在文件生效之前量产的机型不会受到影响,不过之后所有机型都不能搭载高于50W的无线充电技术。小雷虽然一开始不能理解,但已成定局,手机厂商和市场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为什么要限制? 小雷相信有很多读者都有一个疑问,有关部门为何要对无线充电技术进行限制呢,是出于对安全的考量吗? 这必然不可能,无线充电经过了大量的技术迭代更新后,已经做到了大规模商用量产,而且很多用户也表示无线充电这个功能属于旦用难回的那一种,如果有问题的话早该叫停了。 然而,小雷在查询了一定的资料后才发现,手机上的无线充电功能,其实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基站塔、信号接收器、手机和上文提到的无线充电器,从本质上看都属于无线电发射设备,在工作时会往四周发散无线电波。 而无线电波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当两段无线电波的频段十分接近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为电磁感应。它在工作时,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新生磁场对附近的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电流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磁场就很有可能会对周围的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在《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这篇文章中,官方也有明确写到,为保护射电天文业务,在射电天文台址的保护距离内,禁止使用无线充电设备。为保护船舶、航空器专用无线电频率的使用安全,禁止在船舶上、航空器内使用无线充电设备。 如果你恰好身上带了一个无线充电宝在身上,那么不好意思,你的充电宝肯定会被没收。 其实不只是国内,很多国家都会对无线电频段进行管制,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线充电技术的迭代速度。 除了这类大型设备会被干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就好比小雷经常戴着蓝牙耳机进入人群密集的地铁站时,就经常会出现断连的情况。 实际上就是因为空气中的无线电波太多太复杂,无线耳机遭到了干扰。 事实上,除了会干扰某些重要设备外,无线充电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弊端,那就是相比有线充电,无线充电的损耗会更高。 国外某博主也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数据,在使用有线充电为iPhone 11充电时,完全充满需要消耗15.26W的电能,而换成无线充电时则需要21.01W电能,转换效率较低,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从长期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未来的无线充电又该如何发展? 如今“无线充电功率不得大于50W”的规定已经生效,这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手机市场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此小雷简单采访了身边两位朋友,第一位朋友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用到无线充电,虽然自己的手机也支持较高功率的无线充电,但速度没有有线那么快,达不到他的预期,因此对于他来说,限不限制高功率无线充电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第二位朋友则认为这项规定会严重影响他之后购机需求,他认为无线充电是一项能够大大提升使用体验的技术,随拿随放的特点让他能用无线充电就绝不碰有线充电。因此对于他来说,无线充电功率当然是越大越好,最好是能够跟有线充电速度保持一致。 由于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基本都用在一些高端旗舰机上,而国内手机市场的销量主力军却是中低端产品。 从这个数据来看的话,在短时间内这项规定并不会影响到大多数用户,只有少部分用户会认为这项政策会给自己带来影响。 实际上,手机厂商们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按照目前市面上几款搭载50W无线充电的手机表现来看,基本都是在40分钟到50分钟内充满一部手机,而换成有线时这个时间会缩短到30到40分钟左右,差距有些大。 但手机厂商们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去追求高数字功率无线快充,放出60W、80W甚至120W的宣传话语来吸引消费者。 实际上这些数字只是无线充电时的一个峰值数字,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一个较“低”的功率运行,从而保证手机不会太热,影响使用。 只能维持一两秒的100W无线快充,实用性远不如满血的50W无线“慢充”,工信部的这项规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手机厂商,追求高数字的无线快充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因此对于现在的手机厂商来说,既然无线充电的功率已经被限制在50W这个数值上,不如想想办法如何进一步降低无线充电时的损耗,让同等功率的无线充电的速度与有线充电相当,这才是市场和消费者想要看到的。 结语 有意思的是小米MIX 4虽然对外宣传自己只支持50W的无线充电功率,但根据小雷的实测,MIX 4的无线充电功率远不止这个数值。这或许正是手机厂商们应对这项政策的方法之一。此外realme之前也发布过一款磁吸式的无线充电器,相比苹果的magsafe,它的充电功率更高,最高可达50W。 磁吸式无线设计相比起现在的无线充电底座,不但更加便携,出门也能携带,同样也能够让用户边充边玩,或许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手机厂商可能会放缓对高功率快充研究的脚步,将研发重心转移到优化充电上。 当50W无线快充成为一个限制后,厂商将不再比拼充电功率,而是更实事求是地比拼充电时的平均功率,让这50W充电变得更有意义。 怎样才能避免低头玩手机?其实一个好用的支架就够。HOTCELLY就做了一款伸缩杆桌面支架,最高可以将手机抬高14cm,抬升以后手机高度和电脑差不多,回复信息不用低头。支撑板具有伸缩功能,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无论是竖放还是横放都能放稳。折叠以后只有2/3台手机大小,出门也可以带上。
索尼Xperia1 III微单手机全面评测:诚意满满的黑科技之作
当我们提到“黑科技”这个词的时候,大家会想到的科技厂商是哪一个?可能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我而言,我的回答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索尼。因为对于我来说,索尼对我从小到大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从家里大厅用的索尼电视,房间里面玩的PS4,PSP,出门戴的索尼耳机,用来记录生活的索尼α相机,再到我手中用着的索尼 Xperia。SONY四个字母在我心中的份量有多重不言而喻。 所以当索尼在国内正式发布了国行版本的索尼 Xperia 1 III的时候,我“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第一批国行勇士,首发价购买了索尼 Xperia 1 III自用。所以两个多月的使用时间,让我对索尼 Xperia1 III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让我有足够的使用发言权去评测这台机子了。所以各位久等了,这是来自索粉诚意满满的索尼 Xperia1 III微单手机全面评测。 外观:修长的机身,造就超高辨识度 如果你问我,这几年的索尼手机,在外观上与其他厂商的手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那100%是修长且方正的机身设计。其实在索尼 Xperia1 III上,外观设计与屏幕这两个部分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很难单独分开讲的。不过我们先把屏幕放一边,先关注在外观设计上。修长的机身设计在目前外观千篇一律的机海当中可以说是相当的鹤立鸡群。当然除了“修长”,外形方正的DNA设计语言更是继续流淌在了索尼 Xperia1 III的血液里。 机身重量仅有约187克,三围尺寸为165mm×71mm×8.2mm。背面采用了磨砂雾面玻璃的工艺,金属中框同样做了磨砂处理,同时为了兼顾方正设计与良好手感之间的平衡,索尼 Xperia1 III在中框的上下两边过渡上做了一个圆弧的处理。让边缘不会过分锐利割手,也依旧保持着机身所带来的方正感。 机身左侧是徒手都能打开的SIM卡槽,右侧从上到下分别是音量按键,集成了指纹解锁的电源键,新增的语音助手按键,还有就是索尼祖传快门实体按键。和上一代一样,这一次索尼 Xperia1 III同样有着极其先进的3.5mm的耳机接口(索粉们拿着手上的索尼有线耳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同时还配备了双立体扬声器。 在配色上,本次索尼 Xperia1 III有三个配色,分别是夜烟黑,暮笙紫以及纱月灰。讲真作为在手机配色上最早做文章的鼻祖,索尼的配色功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即使三款颜色都是纯色配色,但是索尼就是把这三个配色给整得十分的有高级感。夜烟黑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把索尼 Xperia1 III的黑科技属性完美的呈现出来,纱月灰相对中性沉稳,而暮笙紫的沉稳的紫色则是透漏了一丝丝的闷骚气质,三款配色各具特色。而我本人则是偏好夜烟黑配色,理由很简单,沉稳冷酷的磨砂黑让索尼 Xperia1 III拥有更强的一体感,同时也拥有更强的科技感。 而我回忆两个多月使用时间里,“握到握好握稳”是我对于索尼 Xperia1 III的六字评价。首先是握到,得益于21:9的修长机身让手机宽度非常可观,即使是小手用户单手握持也不会感觉手被撑满。而圆弧过渡处理的中框让手掌虎牙位置接触非常柔和,同时有赖于背面与中框使用的磨砂工艺,让手机握在手上的感觉非常的细腻,做到了握好。最后187g的机身重量,且重量在整台机子分布均匀,并没有像一些机子一样,因为摄像头过大过重而造成握在手上头重脚轻的情况,整机握在手上非常稳。 种种元素集合在一起,最终造就了索尼 Xperia1 III极其舒服的手感。一摸入魂的手感再加上辨识度极高的设计ID都让索尼 Xperia1 III依旧成为2021年手机里面特别的一个。 屏幕:4K+120Hz,“激”赏至臻观影体验 其实刚刚在谈论外观的时候,我故意先绕开了屏幕这一部分不谈,就是要留到这里,索尼 Xperia1 III微单手机外观之所以如此修长,就是为了能够完完全全放下一块6.5英寸21:9比例的 4K HDR OLED屏幕。这个规格的屏幕放到现在目前的手机市场上,可以说是独一份的存在。而且重点是,没有刘海,没有挖孔,没有水滴。 在此之前,屏幕在这两项指标最高的存在就是2K+120Hz,不得不佩服索尼在黑科技方面真的从来都不缺惊喜。再加上这块21:9宽荧幕比例的屏幕,用那句经典的话就是:“用他来看电影岂不是很爽?!” 经过我长时间的实际体验下来,我对这块屏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在影音娱乐上。我敢说索尼 Xperia1 III是你目前能够获得电影最佳观看体验的手机,没有之一。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屏幕比例,21:9的荧幕比例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影比例,在索尼 Xperia1 III上,这些电影可以完完全全地吃满整块屏幕不留黑边。整块屏幕没有一个像素是被浪费了。当然,双立体扬声器在看电影的时候发挥得左右也是不可多得的。 当然,21:9比例的屏幕同样对于浏览像微博,微信等信息为主的app的时候,能够比一般的屏幕显示更多的竖向内容,不需要频繁滑动屏幕。 对于高刷屏的好处,已经不需要我赘述了吧?不管是在滑动界面浏览网页还是刷信息流app的时候,更好的刷新率能够让过渡动画更加的丝滑流畅不卡顿,让用户每一次滑动也更加地跟手,有一种人机合一的畅快感。 而在我这段时间的实际使用上,索尼 Xperia1 III也真的做到了非常轻快的滑动体验,而没有智能调节屏幕刷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完全释放了索尼 Xperia1 III的120Hz高刷,让每一次滑动都是不愧120Hz之名。 而且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自带的21:9屏幕,从物理层面上让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比一般的屏幕增加了更多的横向画面信息,比对方更早发现对方。配合屏幕240Hz抖动模糊降低技术,实现在视觉和触觉上获得双重“快”感。 来到观影体验,得益于索尼的X1 for mobile技术,在索尼 Xperia1 III上屏幕的色彩显示会比一般的手机来的绚丽,同时得益于4K的屏幕分辨率,在显示同样的视频画面的时候,人物的面部细节也会来得更加细致。我们也分别拿了几部电影在索尼 Xperia1 III上播放试试。 视频图像增强模式 作为港片迷,《无间道》等的经典老片自然不会错过,21:9的电影比例更加沉浸其中自然不用说,更重要的是索尼 Xperia1 III在色彩显示上,能够把老港片中独特的色调给很好的还原。比如《无间道2》中这个谈判的场景,合理的绿色调就很好的刻画了人物当时的相互博弈的神情,还原了港片中特有的味道。颗粒感,颜色不过分浓烈,色调偏昏暗等的特点都原汁原味的还原出来了。 《无间道2》21:9电影比例 《君の名は》4:3电影比例 因此对于喜欢在手机上看电影的影视爱好者来讲,索尼 Xperia1 III绝对是目前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选择了索尼 Xperia1 III的21:9屏幕,也代表着你需要有所取舍,这就意味着你看一些非21:9比例的视频的时候,屏幕两边或者上下会有部分屏幕是用不上而成为黑边,这是消费者根据自己日常的使用习惯而进行的一个取舍。 影像:你甚至可以称它为口袋中的α9兼电影机 在聊完索尼 Xperia1 III屏幕这个大杀招后,接下来的这个可以说是索尼 Xperia1 III微单手机的超级杀手锏:摄像。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使用,如果要我用最简短的话来评价就是,索尼真的是想把一些非常专业的功能操作下放到了索尼 Xperia1 III上,让更多用户去尝试这些功能,这些功能真的很优秀,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上手他们。 索尼 Xperia1 III的影像系统是由一个三摄四焦段的摄像头模组组成的,分别是16mm F2.2的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24mm F1.7的1200万像素主镜头,以及这一次在一枚镜头里面塞入70mm和105mm两个焦段的黑科技长焦,潜望式可变长焦镜头。光圈分别为F2.3和F2.8,像素也是1200万。还有一枚辅助对焦的3D iTOF激光对焦传感器。 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在各家旗舰手机摄像头动辄6000多万像素甚至一亿像素的今天,索尼 Xperia1 III的三摄像素都依旧非常“保守”的用着1200万像素。但是索尼在这一方面却有着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在拍照上,“快”,成为了索尼 Xperia1 III拍照的第一要义。在索尼的理解里,生活中太多值得被记录的画面,但是这些瞬间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有一些照片首先是先要拍得到,其次才要拍得好,因此拥有出色的对焦且快速的连拍速度成为了索尼 Xperia1 III微单手机摄影中的一大亮点。 因此在主镜头下,索尼 Xperia1 III能够通过眼部实时对焦,在每一张对上焦的情况下,做到高达每秒20张的连拍速度,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恐怖的数字,要知道索尼旗下的速度无反旗舰之一索尼A9II,也是每秒20张的连拍速度。能够在手机上实现如此强悍的连拍速度真的非常厉害,而且考虑到每一张都能够对上焦,索尼 Xperia1 III能做到这样真的非常不容易。 实测是检验索尼 Xperia1 III拍摄,我尝试在主镜头下开启高速连拍,在白天黑夜去抓拍高速移动的物体,像是行驶中的汽车,动物等。看看索尼 Xperia1 III在实际的对焦抓拍表现上究竟是如何的。可以看到,在面对高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索尼 Xperia1 III的超高速连拍真的像加特林机关枪一样,当焦点对上主体是就是疯狂输出,每秒20张的连拍速度张张对焦准确清晰锐利。 眼控对焦 眼部对焦 实时追踪 弱光下实时追踪效果 再者,索尼 Xperia1 III强大实时追踪效果,进一步加强了索尼 Xperia1 III在抓拍快速移动时候的可靠度。实际操作我们能够看到,只要锁定了移动物体。就算物体在快速移动的情况下,焦点依旧紧紧咬合主体跟上节奏。而且就算主体出了取景框隔了一会再回到取景框,焦点又会再次跟踪主体,可以说实时追踪相当可靠。 从样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索尼 Xperia1 III的样张风格也和大多数的手机的是“三高“调教策略不一样,索尼 Xperia1 III的成片调教,我甚至可以用非常的清淡来形容。当然这里说的”清淡“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回归到现实的一种色彩平淡。没错色彩鲜艳的照片永远是如此的吸引人的眼球,索尼的调色风格就告诉我们,一张反映真实的样张才是最珍贵的,所以索尼 Xperia1 III的拍照体验上,除了惊人的抓拍速度以外,调色取向偏向真实则是我最为之深刻的点。 摄影大师app界面 Xperia1 III与索尼α相机按键菜单对照 当然,索尼 Xperia1 III的摄影大师app,内置的各种模式可以说是与索尼α相机上的设置菜单如出一辙,有BASIC,P档,S档,M档各种模式随你选择,里面的各种快门速度光圈ISO等参数也任你调整,所以如果你本身是一个索尼相机的用户,相信这一套使用逻辑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大师app操作界面 而电影大师app则是给一些想用手机拍到一些生活小短片的用户提供了更多创意发挥空间。同样可以让用户调节各种参数白平衡和滤镜。这一次索尼 Xperia1 III还新增了4K模式下的120帧的慢动作拍摄,你甚至还可以拍出非常唯美的慢动作素材,大大增加了电影大师的可玩性。 游戏体验:骁龙888加持,小功能丰富的游戏中心 索尼每一代的旗舰手机都必定会用上当年最好的SOC,今年也不例外。高通骁龙888处理器,支持5G频段,Wi-Fi 6网络连接。硬件可以说是给好给满了。在日常使用上可以说是完全不用担心了。当然,配备的4500mAh电池也能够为用户提供足够的续航。 当然为了让索尼 Xperia1 III有足够优秀的散热性能,这一次索尼 在Xperia1 III做了机身内部结构优化,在主板的前后双面都装上了用于散热的石墨片,而且石墨片的面积也比前代有所增大。而且得益于索尼 Xperia1 III采用的是金属边框,所以更有利于把热排出。这样即使是在高负载游戏的时候也能够保持相对合理的温度,而不是机身过热。 索尼 Xperia1 III内部散热片示意图 节电优能App 当然索尼也知道,只是在硬件上做文章是不行的,系统的调度优化同样也要下功夫。索尼 Xperia1 III加入了“节电优能”。只要定期在节电优能里面,清除后台正在偷偷运行的App,即可以达到节省运存和电量甚至的散热的效果。要知道索尼手机一直走的是类原生系统的路线,但是在国内安卓智能手机应用普遍自启动的乱象下,在系统里内置节电优能app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索尼 Xperia1 III达到省电降温的效果。 以往的索尼手机上,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花很多心思去提升用户的在游戏体验,所以过往的索尼手机的游戏体验一直不是太好,但是在索尼 Xperia1 III身上,我们看到索尼的确花了心思去提升用户的游戏体验。比如说现在,当我们在游戏能够多了更多的游戏优化选项。 索尼 Xperia1 III内置了游戏音频均衡器,让用户在玩FPS游戏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去增强游戏中的各种音效,例如枪声,脚步声等音频信息,让你能够更加准确的去预判敌人的位置,抢占先机。同时还内嵌式话筒让你和队友之间的对话更加清晰,不受背景声打扰。当然对于游戏玩家来讲,能够欣赏自己超神的画面也是游戏的一大乐趣。而索尼 Xperia1 III拥有的镜头回放和120fps游戏记录则很好的满足玩家得需求了,能够清晰流畅地记录玩家超神的画面,并且分享到朋友圈,助玩家轻松得赞抢占朋友圈高地。 总结:这是一台满足索粉期待的旗舰 到了总结,我回到评测最开始的问题,当我们提到“黑科技”的时候,我们想到谁?或者说,当我们谈起索尼手机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的什么。 索尼 Xperia1 III微单手机基本满足了一个索粉的全部应该有的期盼,足够亮眼的黑科技硬件,强悍的拍照性能,人无我有的4K+120Hz屏幕,颜值与辨识度兼备的外观以及有感提升的游戏体验。这些都是我作为索粉为之喜爱的点,也能够看出索尼在Xperia1 III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看着我手中的索尼 Xperia1 III,欣慰的说了一句:这才是我熟悉的索尼,也是索尼手机起码该有的样子,它未必是最厉害的旗舰,但肯定最有自己特点的那一个。
小巧又精致!三星Galaxy Z Flip3 5G上手体验
今天看来,折叠屏手机已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尽管距离普及还尚远,但在手机厂商们不断的推波助澜下,大家对这些有别于传统手机的折叠屏产品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些了解。而在众多品牌中,三星无疑是最热衷于打造折叠屏旗舰的,在当下市售的折叠屏手机中,也唯有三星保持着稳定的更新计划,因此如果大家对折叠屏手机的发展感兴趣,那么三星是绕不开的。 就在本月11日,三星于海外召开了全球发布会,并推出了两款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分别是三星GalaxyZ Fold35G、三星GalaxyZ Flip35G。一款是横向内折,另一款则是竖向内折;一款是大而全的大屏旗舰,而另一款则是小而精致的时尚旗舰。 很显然,无论是外观风格还是市场定位,两款手机都不尽相同。和三星GalaxyZ Fold35G相比,三星Galaxy Z Flip3 5G更加“小巧”、“精致”,甚至还有一点点“可爱”。这一代的Galaxy Z Flip3 5G有着更加强烈的高街感,上下折叠的屏幕、紧凑的机身、活泼多变的配色风格,每一项标签都与“时尚”挂钩,对于年轻用户而言着实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尤其是女性用户,毕竟还有什么比这样一只“化妆盒”更令人心动的呢? 1、个性不凡的时尚外观 从外观上来看,三星Galaxy Z Flip3 5G和上一代还是有差别的。首先,相比前作,三星Galaxy Z Flip3 5G更加轻薄纤巧,放在口袋中恰到好处,拿在手上也没有丝毫坠手感,手小的用户也能单手掌控,十分友好。 在屏幕方面,三星Galaxy Z Flip3 5G依旧采用了内外双屏设计,其中外屏要比上一代更大,达到了1.9英寸(前作1.1英寸),并与相机模组共同组成了一块单独的黑色区域,和整机配色形成了鲜明的撞色对比,颇有设计感。 与此同时,这块外屏也支持更多操作,比如右滑通知,左滑查看小组件,下滑快捷设置,上滑动启动支付等等,你甚至还可以自定义设置,屏幕滑动流畅,逻辑顺手,也使得外屏的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内屏方面,三星Galaxy Z Flip3 5G采用了一块6.7英寸AMOLED折叠屏,还支持120Hz自适应刷新率,能够动态调整刷新率,日常影音娱乐体验要更好。 提及内屏,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点,就是屏幕折痕问题。三星Galaxy Z Flip3 5G主屏同样采用了新的超薄柔性玻璃和具有延展性的PET材质保护膜,屏幕耐久度要比上一代更高,并引入隐形铰链设计,除了可以固定屏幕角度外,折痕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值得一提的是,铰链防尘纤维技术也进行了升级,能更好地阻止灰尘和其他颗粒物进入其中,铰链寿命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配色方面一直都是三星的拿手好戏,三星手机很懂得用色彩来打动消费者。三星Galaxy Z Flip3 5G带来了陨石海岸、夏夜森林、梦境极光和月光香槟4款颜色可选,配色十分丰富,而且每一款都很出彩。 当然,最瞩目的还要数上面说到的“拼色”设计了,用颜色将机身上下做了区分,使得每一部手机都有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更难得的是,三星还为三星Galaxy Z Flip3 5G准备了多款独具特色的潮流配件,你完全可以将不同配色的三星Galaxy Z Flip3 5G与这些配件进行组合,手机的时尚单品属性也被进一步放大,也为时尚群体带来了更潮流的用机体验。 2、实用的立式交互体验 既然是折叠屏,那么还要回到实际体验上来。其实,这一点倒是不用太担心,三星稳步更新了多代折叠屏产品,在系统功能、软件体验上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操作逻辑,比如之前备受好评的自适应分屏、立式交互等等,在这一代的三星Galaxy Z Flip3 5G我们依旧可以体验到。 立式交互是三星折叠屏独有的操作体验,在隐形铰链帮助下,上下两个屏幕可以实现多角度的悬停,在我们自拍时,当上下两款屏幕开合至一定角度,相机界面便会自动进入分屏模式,上半部屏幕就成为了取景框,下半部屏幕则提供了一些相机的基础操作按键,同时还支持照片阅览,对每一部分屏幕都做到了充分的利用。 由于三星Galaxy Z Flip3 5G体型小巧,折叠后大小和女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化妆盒差不多,甚至连功能都很类似,试想一下,当女孩子们用这样一台可以折叠的手机来补妆时,那该是一件多酷的事情。 立式交互除了在相机拍照上有着很多新鲜玩法外,同样支持其他应用。比如展开90度屏幕的手机可以充当支架,当我们在看视频时,就可以让手机“坐”起来,而不需要用到手机支架或者一直用手托举着;而通过多任务功能,我们也可以用上半部分屏幕看剧、阅读,同时用下半部分屏幕回复微信消息等等。 3、可靠的性能和品质 尽管三星Galaxy Z Flip3 5G时尚属性爆棚,但这并不意味它是“花架子”。作为一款时尚旗舰,三星Galaxy Z Flip3 5G在有着炫彩的配色、精致小巧的造型设计、潮酷的周边配件的同时,其自身性能依旧很强悍。 在处理器的选择上,Galaxy Z Flip3搭载了骁龙888处理器,并搭配了LPDDR5+UFS 3.1这套黄金组合,就是一线旗舰的配置,性能上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他配置方面,OIS防抖、线性马达、立体声扬声器、NFC也都没有缺席,作为一款旗舰,三星还是非常舍得用料的。 除了强大配置外,三星Galaxy Z Flip3在耐用性上进行了非常大的提升,品质更为可靠。首先在机身材质方面,三星Galaxy Z Flip3 5G应用了一种名叫“装甲铝”的创新性的金属材料,它比传统的手机铝材更为坚固,同时又保留了铝材轻薄特性;而在镜头位置,三星Galaxy Z Fold3 5G采用了超坚韧的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玻璃,镜头抗刮擦性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靠性方面,三星Galaxy Z Flip3 5G还增加了IPX8级别的防水特性,可以在1.5米深的清水中浸泡长达半个小时,这让其成为了首款支持IPX8级防水的折叠屏机型。对于折叠屏而言,防水本身便不太容易设计,但三星Galaxy Z Flip3 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还不错,比如在铰链部分使用防腐蚀溶液和润滑剂来提升防水保护,确保其在潮湿环境中不会生锈等等。 最后有话说: 总得来说,三星Galaxy Z Flip3 5G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折叠屏产品,它保留了高端旗舰的强大性能和配置,日常体验不输任何旗舰产品。与此同时,作为一款折叠屏,它又有着成熟的设计和可靠的品质,有着不错的实用性和耐用性。 当然,要说三星Galaxy Z Flip3 5G最令人难忘的部分,无疑是其引领时尚潮流的设计理念了。纤薄轻巧的机身、绚丽配色、拼色设计和潮流配件…每一样设计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为追求个性潮流的用户提供了最完美的搭配方案。总之,这样的颜值确实有让人心动的资本,在手机同质化愈发严重的当下,三星Galaxy Z Flip3 5G真正算是一款与众不同的选择了。
特斯拉蔚来们鼓吹的自动驾驶 故事还是事故?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 | 叶二 编辑 | 魏晓 没有人愿意接受,曾给人们带来无限幻想、象征科幻式未来的自动驾驶,竟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出现在视野中央。 8月14日晚间,公众号“美一好”发布讣告称, 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昵称“萌剑客”),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Navigate on Pilot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年31岁。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 根据讣告,事故发生时,蔚来汽车处于NOP状态下。 虽说事故具体原因,目前各方还正在调查中,尚无完全定论,但此次事故也足够让外界警觉: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相关车企在自动驾驶宣传策略、功能介绍等方面上,是否存在夸大的问题。 模糊与夸大 据了解,在事故发生后,涉事车企蔚来第一时间作出了紧急回应称,蔚来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 同时包括李斌在内的蔚来高管,也都表示沉痛哀悼。 但这无法打消外界的疑问。 毕竟熟悉造车新势力发展史的人们大都记得,在李斌们踏入造车领域,为自家车企造势融资宣传时,关于自动驾驶的内容都占有极高的比重。 2017年12月,蔚来首款量产车型ES8发布。在发布会上,李斌重点介绍了蔚来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称: 现在量产的ES8上,自动驾驶的体验可以带来的体验是:在中国的城市典型的应用场景下,能解放50%的时间,五成时间以上车的安全性比你自己开不差。 2019年8月22日,蔚来副总裁沈斐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小视频,表示蔚来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越来越上瘾,1点半会议结束,在自动辅助驾驶帮助下,放心地边吃东西边开车。 …… 种种表态,似乎都没有明确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本质区别。后者方面,手必须要握在方向盘上,司机是汽车行驶的主导角色。 这也使得业内有声音质疑上文中蔚来于此次事故中的回应:买前自动驾驶,出事辅助驾驶。 当然,这些质疑或同样有失偏颇,但在事关最关键的行车安全层面,这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绝不能夸大宣传。 事实上在此前,这种模糊夸大的宣传,在造车界广泛存在。 据了解,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等级分类,自动驾驶分为L1-L5在内的5个等级。 简单来说,在L1、L2、L3等级上,驾驶员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直到L4、L5,车辆控制权才由自动驾驶系统完全所有。 可以理解为,在行业、技术发展到L4、L5级别时,同时政策环境等成熟后,才能有限度地实现所谓“解放人们双手”的自动驾驶,或更高级别的无人驾驶。 显然,这需要足够长的技术迭代、数据收集、案例测试、政策法规配套等等。总之一句话,为时尚远,目前行业普遍发展阶段也就在L2—L3左右。 但从业者一方面在实际宣传上与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绑定极深,强调“智能”“自动”,另一方面又向外界传达了过分乐观的表态。 比如李斌预计,2025年,自动驾驶解放用户时间可以实现到100%。 比如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2025年以前我们要实现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当然是人们期待的未来。但在未来到来之前,所有关于其的说法都得足够谨慎。 核心估值支撑 此次事故的另一面是,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发力布局自动驾驶,后者也成为了彼此之间竞争的主战场。 刚踏入造车领域没多久,何小鹏就对外表示,互联网功能与自动驾驶将成为互联网汽车行业的差异点。 作为直接对标特斯拉,且跟马斯克有不少过节的造车新势力,自动驾驶也一直是小鹏汽车在汽车智能化基因的核心环节。 2020年11月份,何小鹏就曾在朋友圈反击马斯克嘲讽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言论: 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的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并在今年年初,何小鹏对于自家的自动驾驶非常自信:从未来几年来看,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蔚来的李斌同样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是产业的未来。而智能电动汽车,智能的核心就是自动驾驶。 2020年在现金流状况好转以后,蔚来再次加强了对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上的布局。 当年8 月,有消息称,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原合伙人任少卿已加入蔚来,担任助理副总裁一职,直接向李斌汇报。10月,蔚来正在规划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由李斌推动。 …… 除了是顺应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发展的竞争格局,在业内人士看来,造车新势力追逐自动驾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寻求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截止目前,特斯拉市值7100亿美元,蔚来市值672亿美元,小鹏市值343亿美元,理想市值294亿美元。而传统老牌车企丰田汽车市值为2526亿美元,宝马市值600亿美元。 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在市值上超越传统老牌车企,靠的正是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高估值。 有业内人士曾分析为什么特斯拉市值能在最高峰时达到丰田的三倍,称特斯拉的硬件技术只能支撑其估值达到一个丰田市值程度,自动驾驶技术和生态建设才是支撑其达到三个丰田市值的重要因素。 并将科技行业在汽车领域的结合,视为继2000年互联网带来的一波科技浪潮,上一个10年苹果引领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后的新一个阶段。 一个对比是,2020年特斯拉市盈率接近1000倍,而同期丰田的市盈率仅为15倍左右。 自动驾驶的高估值、高溢价、高预期,可见一斑。这也是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在面向资本市场上,都重点讲自动驾驶故事的原因所在。 但需要明白的是,在面向C端大众用户时,无论是车企们还是自动驾驶方面的从业者,都必须真真切切将用户安全放到第一位,谨慎宣传,做好足够的风险提示以及加强用户对现有技术的准确认知等等。 否则,故事也就真的变成一个又一个事故了。
说大话的蔚来 活在2022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 | 古廿 编辑 | 伊页 “活在2022”,这是听完蔚来Q2财报电话会议,一个散户投资者在社交论坛留下的注脚。 一方面,Q2财报整体表现平平无奇,没有出现意料之外的惊喜也没有爆雷。整体总营收和交付量同比、环比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不过净亏损在一季度收窄为4.5亿后,二季度没有保住战绩,扩大为5.8亿。 总体对比一季度,蔚来卖了更多的车,却亏了更多的钱。在没有推出新款车型的情况下,蔚来表示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支出和销售及行政支出类的运营费用增加。简单来说就是,现在亏损的钱花在了未来上。 另一方面,自身对比之外的市场竞争中,虽然蔚来在稳健增长,但是相比老对手的增长,稳健是远远不够的。 在7月份的整体交付量上,理想同比增长251%,交付8589辆;小鹏同比增长228%,交付8040辆;蔚来仅同比增长124%,交付7931辆。没有“破8”的交付量,让曾经的“老大哥”蔚来排在了7月的末尾。 面对市场上,7月是否会成为“蔚小理”重新排序的转折点,蔚来是否掉队的猜想,蔚来依然选择用“2022年”回应质疑,比当下财报数据更精彩和更重要的是蔚来对于未来的计划。 在8月12日凌晨的财报会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宣布蔚来计划于2022年交付三款基于NT2.0(NIOTechnology)的新车型。 如果说以上是蔚来用未来的解药掩盖当下现实的尴尬,教育股民放眼未来。那么在财报日当天下午发生的一起蔚来车主交通遇难事故,又再一次揭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差异化营销,教育用户“未来已来”的伤疤。 两面大话,一面撑起资本故事,一面讲述差异体验。一个要钱,一个要命。 01 错过特斯拉窗口期 在蔚来交付量落到中国造车新势力末尾的7月,对于整个中国市场来说,却是迎来了特斯拉的窗口期。 在特斯拉国产化一年多的今天,受种种因素影响,今年是特斯拉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多次销量环比降幅创纪录的一年。 在经历了4月上海车展女车主维权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涌上热搜的刹车失控、数据隐私问题等因素影响,今年4月特斯拉在中国大陆销量11671辆,环比下滑67%,是特斯拉在上海工厂投入生产后降幅最大的一次,直到今年7月,特斯拉再次迎来创纪录的环比下滑。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7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8621辆,环比下降69%,直接掉到“蔚小理”的交付量区间。对于此次暴跌,有媒体称之为特斯拉的战略性收缩。 比如,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特斯拉批发量为3.29万辆,其中出口量超过2万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此次特斯拉中国销量下滑,是为保障第三季度国外市场销量,增加出口量,国内销量未过万是正常现象。 那么在特斯拉战略性收缩的窗口期,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市场销售数据来看,7月份特斯拉的销售降幅给新造车品牌和自主品牌创造了新机会。比如比亚迪新能源车型7月销量突破5万辆,同比增长达到262.7%,其中比亚迪汉销量突破8000辆;理想销量达到8589辆,同比增长251.3%,环比增长11.4%;小鹏也突破8000辆大关,环比增长22%。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特斯拉的每一次战略收缩,都将为竞争对手创造一次窗口期。 不过这样的窗口期并没有那么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回应分析师剖析特斯拉7月份中国产汽车国内交付量环比大跌近七成的推文时回答道,“特斯拉在一个季度上半季生产的电动汽车用于出口,下半季生产的才投放本地市场。” 这也就意味着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后,特斯拉在国内市场的窗口期又将关闭,重新回到自己的正常节奏。 比如,在价格策略上特斯拉已经开始调整。一方面,在7月初上线了Model Y标准续航版,售价跌破30万,起售价为27.6万。同时,7月底,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价格下调了1.5万。两款车型的调价,所积累的订单都要在8月、9月释放。 另外随着海外工厂的完成,这一窗口期在2021年以后或将永久关闭。 伴随着特斯拉在欧洲的第一工厂柏林工厂的完成,市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柏林工厂可能会通过审批,届时欧洲市场将不再依靠中国工厂的出口。这就意味着彼时,中国工厂的45万辆产能将主要依靠亚洲市场消化,作为亚洲市场的主要特斯拉消费市场,中国市场也必然会面临新一轮的特斯拉价格策略下的降维竞争。 对于7月份没有抢到窗口期的蔚来来说,显然压力巨大。 一方面是产能问题,另一方面是产品价格区间产生的用户群问题。但是不管是那个问题,汽车作为非高频更换的消费产品,错过一个用户,或许错过的就是一个用户用车的全生命周期。 根据乘联会2021年7月的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虽然整个市场同比下降6.2%,但是新能源车型市场却同比增长169%,新能源车型零售渗透率达到近15%。 高速增长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窗口期带来的变化是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品牌未来市占率排名的转折点并不好说,但是压力显然已经来到了蔚来这边。 02 蔚来“大话”2022 对于市场的竞争变化,蔚来也有所准备。 在财报会上,蔚来方面表示,2021年1月份上市的ET7将在2022年交付,且最新的NT2.0技术会最先在ET7上搭载,目前ET7和NAD的研发工作都非常顺利。虽然挑战很大,但总体上来说,目前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如期交付的。 除了已经上市的ET7车型,2022年蔚来还会推出两款新的车型。这也就意味着,2022年蔚来将推出三款基于NT2.0的新车型,同时交付三款新车型,这对于蔚来或许是一个极限挑战。 首先从研发到首次交付能力上,我们来看一下蔚来的历史:从2014年底创办到2020年EC6开始交付,蔚来的第一个3款车花了6年;而从2020年到 2022 年,蔚来的第二个3款车准备只用3年。 作为对比,我们以特斯拉为例。从2009年立项Model S ,截至2020年Model Y 开始交付,4款车特斯拉耗时11年。即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锋,特斯拉前期走过的弯路,后来者不用再走,但是对于蔚来来说2022年依然挑战巨大。 比如蔚来CEO李斌在财报会上表示:“汽车研发周期,我们公司在行业里面是最快的,平均来说需要两年时间。”这也意味着2022年新的三款车型交付对于蔚来来说挑战不小。 另一方面,对于整车厂来说,实际交付能力除了自己的研发能力,还受制于上游电池能源的生产能力和下游的销售能力。 今年7月份蔚来的产能影响主要来自于马来西亚受疫情影响的芯片停产,德国零部件供应商工厂的洪水灾害等各种层出不穷的突发因素。突发因素外,还有一些影响交付的因素在当下已经显现。 比如在上游的电池能源产能端,5月份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被客户催货催得受不了。”虽然不少头部动力电池供应商均进行了扩产能,但是高性能的电池能源包并不是蒙眼狂奔下的产物。准确来说,产能受限指的是优质产能受限。 独立汽车分析师在8月份接受每日经济采访时曾表示,电池供应短缺是指头部企业的优质产能严重不足,落后的企业产能则是过剩。仅以中国市场而言,动力电池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30%。这种情况下,蒙眼狂奔式扩产能的利用率无疑值得打上一个问号。 另外一方面,在销售层面。本着和用户交朋友的蔚来,显然在销售上不可能采取特斯拉的价格策略,也没有传统车企激进的销售手段。怎么快速在2022年完成三款新车型的销量,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和用户交朋友”就能解决的。 同时作为小米粉丝文化的学习者,对于蔚来来说还有一个粉丝文化参与感的坑。早期小米粉丝文化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手机发烧友的搞机文化交流,其中最主要的参与感来自于MIUI系统内测体验的反馈和建议的采纳。 但是对于汽车来说,这几乎不可能。因为手机系统粉丝参与内测,形成强参与感的最坏结果是死机或者刷成了“砖头”。但是对于汽车来说,无论哪种情况,交通安全都是第一顺位。 这种情况下,蔚来的社区文化更多的是官方维持下的社交身份象征,很难形成基于产品参与感下用户自发形成的发烧精神。 按照外界猜测,蔚来2022年三款新车型中,还会有一款主打下沉市场,定价便宜的车型。这种情况下,怎么继续保持蔚来的高端社区身份,同时将新车型更好的销售到市场,也都是交付量提升的挑战。 03 “未来已来”的营销大话 不过虽然将产能、交付、亏损都归因到未来,但是在智能化的营销上蔚来却把未来拿到了现在。 在8月12号财报日的两天后,一则关于蔚来车主的讣告将蔚来推上了风口浪尖。讣告中称车主遇难时,驾驶蔚来ES8汽车启动了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 对于发生事故的原因,最大的质疑是,蔚来销售在卖车的时候将自己的技术称为自动驾驶,但出了问题以后,却说自己的技术是辅助驾驶。 所谓NOP领航,是蔚来2020年4月宣布其自研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NIO Pilot新增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简称NOP)和视觉融合全自动泊车系统(S-APA)两大功能。 按照蔚来的官方说明,其就是一个辅助驾驶系统。但是所有的官方宣传中,都默认其为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有业内人士称,“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这个词本身就很奇怪。按照行业分级,自动驾驶指的是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辅助驾驶,指的是随时需要人的接管。 作为汽车厂商用来证明电动化→智能化的表现,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就被作为辅助驾驶的升级版创造出来。造新词,做概念,把未来的技术体验宣传为“未来已来”,这是新能源汽车差异化品牌宣传的策略。 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等级分类,自动驾驶分为L1-L5在内的5个等级。在L4与L5的自动驾驶中,车辆控制权由自动驾驶系统完全所有,事故责任归属则相对更加清晰。 但是,在实际宣传层面,大部分车企却模糊掉了自动驾驶级别限定,比如蔚来、小鹏选择用类似NOP、NGP取代,或者部分车厂使用“L2.5级别自动驾驶”“高阶自动驾驶”这样的字眼。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车主对于自动驾驶车辆风险的忽视。 “有不少车企喜欢在产品推广阶段耍小聪明。”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对本次蔚来事故评价称,一方面车企强调是“领航辅助驾驶”,另一方面又使用人工接管率、解放双手等字眼诱惑消费者以身犯险。 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一面是所有的现实困境都寄托于未来解决,另一面是所有的美好体验都依靠未来已来的宣传噱头。企业的两面大话,真的能够成就品牌价值吗?
从特斯拉到蔚来的致死事故 是自动驾驶与人性弱点的对抗
文 | 李勤 编辑 | 苏建勋 封面来源 | IC photo 一则百余字的讣告,揭开了不足半个月内,蔚来汽车的第二次车祸致死事故。 7月30日,一辆蔚来EC6在上海浦东发生车祸,车辆起火,车主丧生。这次的车主信息更加立体,名为“美一好”的公众号发布讣告称: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昵称“萌剑客”),驾驶蔚来 ES8 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 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31岁。 随后,车主公司合伙人向36氪等媒体公布了事发时的行车数据,8月12日下午13点17分,车主进行了最后一段驾车行程,总里程85公里,历时113分钟,其中,采用蔚来辅助驾驶功能NIO Pilot的行驶里程达到84.7%。结合此前车主家属与蔚来相关负责人的沟通信息,车主方面认定,事发时,车辆处于NOP (领航辅助)状态。NOP领航辅助是蔚来NIO Pilot的一个高阶功能,去年底推出。 针对车主方发布的信息,蔚来仅表示,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而更多信息,要等待交警的调查结果。 市值超过700亿美元的新造车头部公司,接连发生致死事故,蔚来无疑再次走进舆论旋涡。 01 从特斯拉到蔚来 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在国内发生了相似事故。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一辆特斯拉开启Autopilot自动驾驶模式,直接撞上正在作业的道路清扫车,司机高雅宁不幸身亡。 不规则车辆,慢速作业、接近静态,是这起事故的特点。而根据蔚来车主林先生合伙人发布的信息,也几乎包括这些要素,事发蔚来车辆所撞击的道路清障车是不规则车辆,慢速行驶作业,接近静态。 甚至蔚来和特斯拉的传感器方案都接近,主要做前向感知的,都是以色列公司的Mobileye摄像头。特斯拉5年前的事故中采用了Mobileye EyeQ3芯片和打包算法,而蔚来采用的是Mobileye EyeQ4芯片,多加了一颗毫米波雷达。 静态物体检测,对于人眼来说,轻而易举,但是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却是行业顽疾。一位自动驾驶技术高管告诉36氪,摄像头受光线、雨雪天气、遮挡等外部因素影响很大,而且对目标的识别,需要大量的模型训练,像形状不规则的工程车,很可能是视觉算法中缺失的识别对象。 而毫米波雷达会对大量静态目标产生反射,包括路上很低的路灯、车道上的金属栏杆以及隧道顶等,“所以企业要从中间抽取有用的信息,都会或多或少在算法上过滤掉静态物体,因为你过滤少了,会导致频繁误刹车,在高速上同样很危险,但过滤多了,就会漏检,造成撞车事故。” 这一行业通病在5年内被有效解决了吗?至少从领头羊特斯拉的表现来看,并不明显。2018年1月,在美国加州卡尔弗,一辆特斯拉开启Autopilot撞上了一辆消防车;2019年,一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追尾一辆停靠作业的警车;直到2020年6月,这样的事故还在发生,一辆特斯拉Model 3径直撞上侧翻在路中央的白色货车,事发时该车处于Autopilot自动驾驶状态。 蔚来们同样没有对静态和不规则目标提出解决之道。今年1月,一台蔚来ES8在高速公路上开启NOP领航辅助时,先后撞上了一名男子和一台停靠在快车道的五菱宏光。 在蔚来的车主手册上,也明确写道,和其他辅助驾驶功能一样, “领航辅助”是一个舒适性功能,而非防碰撞功能。当本车与前车相对车速大于50公里/小时时,如前车静止或缓行,“领航辅助”存在无法刹停的风险。 虽然技术难点没有有效解决,但车企推出新功能的竞赛却更加激烈,甚至行业惯已经成为,先推出某项辅助驾驶功能的Beta版,再通过后续OTA(在线升级)迭代完善。特斯拉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NoA推出后,国内的新造车公司就在竞逐第二名位置。2020年10月,蔚来抢先一步,推出NoA同类别功能NOP领航辅助功能,可在高速上自动跟车、变换车道以及上下匝道。 据蔚来表示,这项功能的推出也让蔚来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按导航路径进行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厂商。2020年底,小鹏汽车也发布同类功能NGP,该公司表示,“做中国最强的领航辅助驾驶系统”。 “自动”“领航”“全球第二”,这些传播让车企找到了营销卖点,也建立了科技人设,但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这些炫目的话术,很难去关注到说明书上的一系列风险提示和责任条款。例如,在蔚来车主手册中就写道,“领航辅助”Beta 版本为公开测试版本,功能尚处于持续优化阶段:驾驶员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视线不能离开行驶道路。 特斯拉一系列致死事故后,马斯克也不得不改口,在发布会上表示,“It ’s autopilot, not autonomous”,他自己也不认可将 Autopilot 译为自动驾驶。此次蔚来事故后,汽车行业也应该及时遏止辅助驾驶“自动化”的传播势头。 02 自动驾驶,对抗人性弱点 谷歌旗下的Waymo几乎最早看到了车企做自动驾驶的“陷阱”。 原Waymo CEO John Krafcik在2019 IAA法兰克福车展开幕式上,解释了为何Waymo不做L2、L3,只做完全自动驾驶L4、L5。谷歌早期的自动驾驶想法是,推出一款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的产品,可以允许放开双手,但仍然需要司机的监督,当时这款产品在内部的名字正是特斯拉后来采用的名字:AutoPilot。 但招募十几名员工测试之后,Waymo发现,有测试员一边开车一边发短信,另一个测试员用笔记本电脑给手机充电。还有一个测试员化妆,卷睫毛,甚至有测试司机在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时睡着了,这也促使谷歌终止了这一自动驾驶方案,转而直接进入L4技术研发。 “它是如此先进,以至于人类司机变得太舒适。所以意识到这对驾驶员辅助技术来说是个大问题——做得越好,人类就越有可能过于信任它。”John Krafcik总结。 今天的车企们,面临的情况几乎一样。特斯拉Autopilot的致死事故频发,依然没能向后来者发出足够警示,背后的原因正是,人类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技术当中,会从陌生到产生依赖,最后几乎放权给系统。 多位蔚来车主表示,目前对辅助驾驶功能NIO Pilot的使用已经占到日常行车的60%以上。小鹏汽车也表示,在已激活的NGP车辆中,NGP里程渗透率超50%。 即便谷歌早早看到了车企做自动驾驶的难题,但直奔L4的技术路线依然没有走通。在大量投入却未有商业成果的困境下,Waymo多位高管在今年离职,John Krafcik正是其中之一。 而车企的渐进式自动驾驶路线正成为主流,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技术成果在汽车终端上,做商业化落地,支撑研发投入,同时用车辆采集鲜活的道路数据,训练算法,加强系统鲁棒性。 自动驾驶已经是车企的重中之重。在蔚来内部,明年推出的轿车ET7的自动驾驶正被当做“航空母舰”来打造。李斌也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财报会议上说,有四位自动驾驶VP向其直接汇报,目前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在500人左右,年底将增加300人,达到800人规模。 其他家也未落下,理想汽车的目标是,年底要建成600人的自动驾驶团队,明年推出新一代自动驾驶系统。 而伴随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加大,车企们似乎有了更多防范“人性弱点”的措施。 例如,小鹏汽车在NGP领航辅助功能中,也同步推出了安全操作视频,要求强制学习观看并通过考试后,才能开启NGP。 激光雷达传感器也在陆续量产上车,以其擅长的3D空间信息能力,弥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现有主要传感器的不足。以及,驾驶员状态监控也在普及,要求驾驶员的专注度,包括视线、精神状态,都在时刻关注路面情况。 更为关键的是,监管法规开始就位。8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终于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核心要求正是,企业实施在线升级活动前,应当确保汽车产品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其中关于辅助驾驶,也明确提到:企业生产具有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应采取脱手检测等技术措施,保障驾驶员始终在执行相应的动态驾驶任务。 就过往特斯拉在Autopilot致死事故中的调查结果,以及车企的大量免责条款来看,车主在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大概率难以追究到车企的法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在功能设计中,车企可以忽视或利用人性弱点,降低安全要求。 同样,对于车主来说,现阶段所有车企的自动驾驶功能,都只是辅助驾驶,盲目迷信,不规范操作,都会对人身安全带来危险。 从国外到国内,从特斯拉到蔚来,每一起不幸伤亡的事故,都应该成为行业绷紧安全神经的警钟。
蔚来“渡劫” 自动驾驶穿越生死线
来源:Unsplash 短短半个月内,又一起因为自动驾驶而引发的伤亡事故,将蔚来汽车推向了风口浪尖。 8月14日晚,名为“美一好”的公众号发布讣告称,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昵称“萌剑客”),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年31岁。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媒体报道,由车主好友方面提供的事发时的行车数据显示,在8月12日下午车主进行的最后一段驾驶操作中,整个驾车行程为85公里,总时长113分钟。其中,使用蔚来辅助驾驶功能NIO Pilot的行驶里程为72公里,占总里程的84.7%,使用总时长48分钟,领航辅助里程68公里,时长为44分钟。 针对该事件,蔚来汽车品牌部人士回应称,NOP领航辅助并非自动驾驶,目前仍在交警调查阶段,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 来源:美一好公众号 按照官方介绍,NOP为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融合了车载导航与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允许车辆在特定情况下按照高精度地图导航规划的路径自动巡航行驶。随蔚来在2020年10月的2.7.0版本的OTA更新推送,和特斯拉的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相似。 2020年12月,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智能电动汽车是产业的未来,而其智能的核心就是自动驾驶。如今在接连发生的致死事故面前,蔚来无疑将再次陷入舆论漩涡。对于以自动驾驶技术为傲的智能电动车企业来说,又该如何平衡技术带来的便捷和随之而来的风险?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NOP功能属于一种高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这项技术可以在指定路线下让车辆根据导航路程进行自动接管驾驶,但驾驶者并不能将驾驶主动权完全交给它。”在百度自动驾驶研发人员詹文看来,目前不论是蔚来的NOP功能,还是特斯拉的NOA功能,都像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有独立行走的能力,但缺乏处理意外情况的经验 ”。 来源:蔚来官方 2020年底NOP功能发布时,蔚来无人驾驶系统工程部负责人章健勇曾在蔚来APP内发文强调,不能把NOP等同于自动驾驶,与Pilot一样,NOP仍是一种辅助驾驶功能,且随时可能在无法满足工作条件的情况下退出。在使用时,驾驶员需要时刻关注交通状况及道路环境。 根据事发时的行车数据,詹文认为,因为车主对于蔚来NOP功能的依赖,也为之后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如果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托管时间达20分钟,驾驶者则容易产生疲劳,在驾驶过程中产生懈怠,很容易发生风险事故。” 从硬件角度来看,NOP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配备了24个传感器,包括1个Mobileye EyeQ4处理器、1个前向三目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和1个驾驶员检测摄像头。其中,自动驾驶主要依靠三目摄像头,负责识别远距离目标和红绿灯;毫米波雷达负责测量对障碍物速度、距离和角度的测量。 而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蔚来NOP硬件的“不给力”,为危险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毫末智行自动驾驶工程师张冲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毫米波雷达对于前方完全静止的物体(包括两个物体同向同速状态下的相对静止),有一定几率无法识别。这几乎成为一种行业通病,“特斯拉、蔚来和小鹏在内的自动驾驶技术均有类似的问题。” 作为行业领头羊,特斯拉也因为毫米波雷达的缺陷而频频引发事故。2020年6月1日,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台湾嘉义的高速公路上撞上了一辆侧翻的大货车,事故的原因指向特斯拉搭载的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没能准确识别物体,最终造成车辆撞向前方倒地的货车。 在张冲看来,“毫米波雷达的弊端注定了NOP功能属于L2级别,是一种驾驶辅助功能,大部分情况下均需要驾驶员操作介入。”而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也认为,对于目前的自动驾驶而言,其瓶颈在于环境识别。 事实上,在蔚来NOP相关条款中,蔚来也说明了“NOP领航辅助”Beta 版本为公开测试版本,功能尚处于持续优化阶段。一位蔚来汽车工程师曾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在测试版的NOP中,随着参与的用户越多,蔚来也能掌握更多的数据进行产品优化。 詹文认为,NOP功能在软件和硬件雷达两方面都还有大幅优化空间,“软件需要补充高精度地图的数据,硬件主要针对雷达进行升级”。 来源:蔚来官方 他表示,激光雷达可以很好地代替毫米波雷达,与后者相比,前者的探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弥补了毫米波雷达对周边障碍物无法精准建模的弊端。 不过对于车企来说,激光雷达高昂的价格成本是其最大的掣肘。詹文表示,与毫米波雷达千元左右的价格相比,目前激光雷达的市场价是其7倍乃至更高。“如果车企的自动驾驶能力仅停留在驾驶辅助阶段,完全没必要耗费大量成本安装激光雷达。”当前业内的观点是,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才需要使用激光雷达。 作为自动驾驶的“老大哥”,不久前,看到网友上传的一段关于特斯拉在监测到车主睡着后自动减速并且靠边停车的视频,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转发并解释称,之所以会花费很大的精力推出第一版Autopilot,就是因为曾经有车主在没有AP的车上睡着,并且撞死了路人。 事实上,在车企的美好初衷面前,搭载了辅助驾驶技术的车辆确实降低了一些事故的发生,只是与此同时,当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水平难以支撑起人们对其的信任与依赖,技术也开始向逐渐交出方向盘的用户露出危险的獠牙。 当自动驾驶成为最大卖点 在此之前,新势力们正不遗余力地将自动驾驶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推向受众。 今年威马W6上市之初,威马打出“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的标签,号称中国首款20万级别可实现无人驾驶的产品。 来源:威马 2020年9月,蔚来发布NOP领航辅助功能,宣布这是全球第二个可实现在指定路径下按照导航路线自动辅助驾驶的功能。一个月后,小鹏汽车迫不及待地公布了一个“技惊四座”的大计划——2021年一季度, 小鹏汽车的车辆以高速自主导航驾驶(NGP)的方式,从广州开往北京,全程超过2000公里。同时,小鹏方面强调,在此过程中,争取一次都不碰方向盘。 随后,在2020年11月的广州车展,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高调宣布,2021年将发布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 一向以自动驾驶技术为傲的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坐不住了,在推特上狂怼小鹏。这件事引发了两位智能汽车掌舵者的一场骂战。 创始人们为了自动驾驶“打破头”的架势,成功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蔚来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甚至在自己的微博晒图,自称“在自动辅助驾驶帮助下,放心地边吃东西边开车”。 来源:微博 有不少消费者明确表示,选择特斯拉/小鹏/蔚来的一大原因便是其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 特斯拉车主韩非回忆称,特斯拉直营店的工作人员向其介绍自动驾驶功能时,“尝试双手松开方向盘驾驶,”这令韩非觉得非常新奇,于是额外花6.4万元选装了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功能。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在日常行车中开启辅助驾驶功能。蔚来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季度售出的车辆中,选配NOP的用户比例已经高达80%。6月3日,小鹏汽车也宣布, 正式向用户开放NGP 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测试版)的 125 天之内,用户累计使用里程已突破 500 万公里。 逐渐熟悉并习惯辅助驾驶系统之后,甚至有车主开始“铤而走险”。 就在几天之前,一位理想车主发布短视频炫技,视频显示其在开启辅助驾驶系统的状态下,放平座椅,躺着开车。 这些对自动驾驶投入极大热情与金钱、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普通消费者其实并不清楚,自动驾驶技术分等级而论,目前的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等级。 来源:网络 自动驾驶的两个分级制度分别由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NHTSA将自动驾驶划分为5个等级,SAE分6个等级,他们对于L3级及以下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定义是相同的,都是以驾驶员为主要意志。 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向未来汽车日报表示:“现在市面上销售的车型还没有真正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基本为L2级别,又称高级辅助驾驶。” 不久前,特斯拉方面也承认,其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目前仍处于L2级水平。就连马斯克自己都感叹,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太难了”。 技术远未成熟,我们就这样磕磕绊绊地上路了。但这并不影响车企们乐此不疲地向消费者讲述自家自动驾驶技术的美好。“当自动驾驶成为智能电动车最大卖点,车企的宣传变得激进起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担忧道。 大跃进式的营销叠加消费者对新技术的好奇,大大增强了驾驶者们的自动驾驶信心,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2019年我驾驶着Model 3去山东德州参加朋友的婚礼,在高速路上开启了驾驶辅助系统,并拍摄了一段不主动参与驾驶的短视频发到了朋友圈。”特斯拉Model 3车主郭艾忍不住向朋友们炫耀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的强大。 郭艾表示,自动驾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驾驶者的双手,“当初开手动挡车型都免不了在驾驶过程中点根烟或者回一下微信,如今在自动驾驶的帮助下可做的事情就更多了”。郭艾无疑是幸运的,并未因危险驾驶发生任何不幸,但并非所有人都像他那么好运。 一位道路养护相关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单位每年都会遇到几例(蔚来)这样的事故,无论是在高速公路施工,还是在紧急停车带施工,都发生过类似事故。” 打开自动驾驶的正确方式 即便如此,各车企大概率不会停止发展自动驾驶的脚步。 日产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超过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失误造成的。假如能去掉所有的人类司机,汽车的互联互通会让交通变得井然有序,完全自动驾驶更容易实现。美国NHTSA报告中提到一个数据:引入自动驾驶后,特斯拉车祸发生率已经降低40%。 毕竟,系统不会疲劳驾驶,更不会酒驾,理想状态下自动驾驶可真正实现文明通行。 当然,前提是要达到所谓的“理想状态”。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认为,“自动驾驶需要生态环境为前提,它不是某一家车企的事情,只有实现很高的覆盖率之后,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状况,否则自动驾驶车辆和人类驾驶车辆混合并行,反而会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眼下,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使用自动驾驶? 利用辅助驾驶系统帮助我们判断路况,但时刻保持驾驶状态,随时准备接管驾驶,这才是目前打开自动驾驶的正确方式。 有不少车主面对新科技时,还是保持了难得的理性。 来源:unsplash 购买Model 3一年多以来,韩非已经习惯于频繁使用特斯拉FSD功能,但远远谈不上绝对信任,“特斯拉的自动驾驶(FSD)在高速行驶时特别好用,车辆可自动进行加速减速,开车很省心,但是遇到一些情况,比如突然被超车或者有人加塞,我一般还是自己开,不放心把命交给电脑”。 仅依靠部分车主的“自觉”显然不够,对车主进行必要、甚至是强制的安全教育,是车企必须履行的职责。 小鹏P7车主潘然表示,“小鹏的(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并非系统默认开启,只有停车状态下才可以开启,并且在开启前,系统会弹出一个用户指引,强制车主看完视频并进行答题,这个过程不能跳过,必须全部看完才行。” 车企还应尽力通过技术手段增加安全性。比如为车辆标配DMS(Driver Monitoring System)驾驶员监控系统,该系统是丰田汽车打造,使用红外传感器、基于驾驶员面部图像处理,来实时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当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走神、打瞌睡时,系统可提醒驾驶员接管驾驶,并降级缓退。如今该系统在小鹏P7、宝马X5等车型均有搭载。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相关法规也亟待完善。百度自动驾驶研发人员詹文表示,如果仅以技术水平作为标尺,在L0-L2级别的自动驾驶中,驾驶员完全掌握着汽车的行驶,自动驾驶仅起到辅助作用,所以相关刑事责任均由驾驶员承担。 来源:unsplash 但在这场技术法规的争议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驾驶员在开启辅助驾驶系统的过程中,保持主动介入汽车控制,如果发生事故无法完全排除车辆出现技术问题的可能性,车企也应承担责任。“出现自动驾驶事故后,驾驶员和车企很难厘清责任关系,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另一个尴尬之处在于,就算是责任判罚清晰,也并没有标准的理赔方案。 阳光车险一位员工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没有自动驾驶相关的条款,如果能证明是车辆问题,保险就不赔。目前为止还没有自动驾驶事故的赔付案例。” 频频出现的安全事故给自动驾驶拥趸敲响了警钟,同时逼迫车企宣传自动驾驶时回归理性。当自动驾驶功能逐渐成为标配,如何引导、监督驾驶员正确对待和使用驾驶辅助系统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毕竟,再先进的算法得出的也只是“概率”,生命不能当做赌注。 (注:为保护受访者,除宋健,文内人物皆为化名) 作者 | 李玉鹏 苏鹏 编辑 | 李欢欢 王妍
大厂称呼背后的秘密:阿里走武侠风,拼多多水果蔬菜遍地走
文 | AI财经社 薛永玮 编辑 | 周路平 8月14日晚,济南警方通报了阿里807事件的初步结论,虽然没有将王某文(曲一)的行为定性为强奸,但涉嫌强制猥亵。 抛开案件本身,网友发现,当事女员工在此前传单上写的都是花名:“阿里高管曲一强奸猥亵女下属,老鼎、丁冬、悦尔、九戎、阿甘知情却不处理。” 很少有外面的人能将曲一、老鼎这些词与真人联系起来。但这种花名称呼在阿里巴巴早已深入人心,阿里巴巴CEO张勇在内网回应此事时,甚至都没有写明曲一的真名。 在阿里巴巴,花名的制度最早带着浓烈的武侠风,后来也间接起到了消除等级、提高沟通效率,同时减少被挖墙脚的效果。但花名本身并未能改变更多,甚至在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争议,比如在807事件中,一些网友认为它潜在地保护了涉嫌对女生施加侵害的当事人。 如何称呼同事和领导,在各大厂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阿里提供了花名范本,字节倡导的是同学或者直呼其名,而腾讯的中高层则习惯以英文名互相称呼。 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制度是怎样思维的》中写道:“制度赋予人们身份,塑造人的思维习惯。”大厂员工的称呼从代号变成制度,再进一步影响着人。这些称呼,打破了一种壁垒,又似乎构筑了一种新的壁垒。随之而来的,是大厂社交中开始蔓延的称呼焦虑。 代号 5月的一天,年轻的程序员杜骁终于如愿收到了阿里巴巴offer的确认单。随后他准备正式入职,在完成各种手续后,他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进入专门的花名系统,给自己取个花名。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颇有讲究的事。花名至少在阿里巴巴具有唯一性,离职之后会被占用,后来者依然不能使用。花名的字数也被限制,而且每一个花名需要简单解释含义,“词义须正面积极无歧义”。高晓松当年入职阿里大文娱时,提交的花名是“田伯光”和“瘦头陀”,都因为形象太负面或者太低俗被HR驳回,最终用了“矮大紧”。 琢磨寓意不是杜骁感兴趣的,他更擅长的是编程和二进制。他一开始键入的几个花名也都被系统否决了,杜骁只想快点完事,他随机选了两个字符组合,“叫什么无所谓,打工人,给钱就行。” 图/视觉中国 阿里是花名文化执行最彻底的公司。阿里的花名传统从2003年淘宝创业时兴起,金庸小说尤其受到追捧,创始人马云叫“风清扬”,如今的CEO张勇叫“逍遥子”,当时淘宝市场总监柴栋的花名干脆叫“小宝”,而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在淘宝都能找到对应的人。 支付宝创建后,四大名著也被拿来作最佳的花名出处,CEO彭蕾叫“林黛玉”、CMO陈亮叫“关胜”。2007年阿里B2B上市后,开始有了这个专门的花名系统,花名需要上级审批,审批后不能更改。 杜骁正在适应他和这个陌生花名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闪烁不停的钉钉工作群、在显示“芝麻分”和工号的公司内网,所有人的名称都是按“本名(花名)”这个格式进行标注。在自我介绍、小组开会、中午吃饭、私下闲聊时,同事和领导都直接叫杜骁的花名。 这种做法一度让他感到新鲜,花名构建的工作环境里,等级关系被弱化了,他可以直呼领导的花名,而不用担心不礼貌或者对方不高兴。在追求沟通平等和效率的互联网公司里,花名这种略显浪漫主义的代号总体是让人舒适的,至少在阿里被从上至下广泛接受。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后,花名的玩法也开始从阿里传播到了其他互联网公司。三只松鼠的员工都有一个“鼠”姓花名,创始人章燎原自称“松鼠老爹”;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过的朱宁(花名白鸦)则把花名文化带到了自己创立的公司“有赞”;电商后起之秀拼多多则是以花名完全取代真名,员工真名和花名的对应关系只有HR才知道。 网易也一度在内部推行过花名文化。2020年,网易行政部门发通知,要求每位员工提交一个花名。起初网易员工的热情很高,内部系统一度被挤崩溃,“旺财”、“富贵”这些花名被一抢而空。但网易做事一向雷声大雨点小,此事后来也不了了之,大家还是按照各自的习惯去称呼对方。 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热衷于起花名,但大家确实都在有意“去总化”,以革新职场称呼规范。在美国亚马逊工作多年的乔治对AI财经社也表示,在公司对老外一律称呼不带姓的名字,不会考虑背后等级和专业,“没有人喊其他的,所以交流上可能会效率更高一点。” 2017年,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为了避免形式感给基层节点带来压制,公司弱化层级,不允许称呼“老大”、“某某总”、“老师”——“这种称呼一旦出来之后,很多想法就不能涌现出来了。”2018年的网易年度文化活动上,丁磊也提出,“不要叫丁总,我没那那么老。”现在,新人在入职字节时,HR会特意强调叫名字或同学。在美团的员工手册上,也写明不建议称呼“哥姐总”。 王赞刚入职字节跳动时,首次感受到字节的扁平文化是在请假这件事上。他在飞书上找直属上级请假,并且习惯性地叫对方“领导”。对方直接告诉他,“我们不兴叫领导,要叫同学。” 而字节能这么做也有其自身原因。那里的员工都非常年轻,而且年龄相仿,“身边就没有四五十岁的人。”这也使得字节在员工称呼上没有负担。所以像张一鸣,内部都叫他一鸣,而诸如字节CEO张楠这些名字只有两个字的高管,一般都会有英文名。 受香港职场文化影响的腾讯也是这样,马化腾叫Pony,张小龙叫Allen,既避免了直呼其名的尴尬,又避免了被叫“马总”“张总”的生疏。 制图/张哲 但对杜骁来说,花名只是他在公司的一个代号,主要在早10点到晚10点的格子间里使用。连结最多的场景是工作群里,在群里被艾特的一瞬间,这种对应感最为强烈。回到家里,他看动漫、打游戏,又变回杜骁。 称呼的学问 花名和英文名的初衷是消除等级感,让称呼本身不成为沟通的负担。一位曾认证为阿里本地生活专家的用户说:互联网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消除信息差,互联网企业的文化自然是人人平等。论资排辈的称呼对应的可能会是一种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会阻碍企业的创新性。 但大厂的称呼里,也同样隐藏着诸多学问和等级意识。 杜骁从钉钉群里树状结构的人事架构中,依然可以判断各级领导是谁。从花名中也能对“辈分”略知一二:正式员工中部分没有花名的,通常是早期入职的隶属于阿里集团的员工;有花名的里面诸如“逍遥子”、“雷奔手”、“木华黎”等三个字的肯定是大佬;如果是两个字,那“哈哈”、“呵呵”这样常见的词汇也是较早入职的;外包员工通常没有选取花名的选项。 那些或生僻或空泛的词组,往往就是职场新人。回看十几年的花名发展史,在阿里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王涛说,“后面各种花名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只是一个代号。” 而金庸小说里的热门人物即便暂时没人用也会被系统提前锁定。“一般员工搜索的时候搜不到”,王涛说。2009年,时任淘宝搜索中心负责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张忆芬离职,当时她的花名还是“蓉儿”。2018年,张忆芬回归阿里,接替董本洪(花名张无忌)出任阿里妈妈总裁时,花名变为了“赵敏”,当时媒体报道这则人事变动,直接写的是“赵敏取代张无忌”。 拼多多的花名没有固定的人物原型,但李苗和同事们都知道“阿字辈不能得罪”,比如,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叫“阿庄”,COO顾娉娉叫“阿布”;水果蔬菜一般都是位高权重的,“像土豆、葡萄,那肯定都牛的不行。”事实上,土豆是拼多多CEO陈磊的花名,葡萄则曾负责拼多多武汉的社区团购业务,而当时拼多多南昌社区团购的一号位叫冬枣。 图/视觉中国 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何种称呼,在大厂也有讲究。混迹互联网公司10余年,经常跨部门协作的网易老员工赵游总结了一套“看人下菜碟”的方法:一对多群发邮件时,一律称“同学”,有外部合作方在场时,要一律称“XX老师”;当一对一的时候则更为考究,对广告、销售性质的部门同事称“老板”;对内容策划、学科教育等部门同事,称“老师”;对于总监、总经理级别的领导,不熟的叫“老师”,熟络的叫“姐”或“哥”;对于年龄相近的,可以叫名字的后两个字。 “年龄确实相去甚远的,为表礼貌也可以称为哥、姐,感觉会好办事一点。但不能叫成叠词的哥哥、姐姐,显得就有点过于局促,实习生才这么叫。”赵游告诉AI财经社,私下吃饭聊天开玩笑的时候可以互称绰号,“但仅限于关系很融洽的部门。” “总监比我大十几岁,叫一声姐也是出于礼仪。”百度员工徐欣也做不到直呼领导的名字。尤其是在发展了二十余年,员工年龄差较大的企业里,称呼的负担就变得更加沉重。一位2005年入职新浪的员工回忆,当时所有人都是直呼其名,如果管上级叫哥,甚至会被罚钱。但2015年后,新浪内部已经是“哥”、“姐”的天下。 身在体系庞杂的公司,情况也更为复杂。章丽在腾讯收购的一家公司工作,她发现,虽然腾讯员工的主流是叫英文名,入职时要取一个英文名印在工卡上,还不能重复,但这只是“嫡系”公司的传统,“庶出”的公司没有起英文名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每次称呼领导,章丽都要经过几秒斟酌:汇报的时候要叫“老板”,生疏中不失尊敬;请假的时候要叫“哥”,亲昵中略带祈求。章丽回想那些键入字符又逐字删去,刚张开嘴又马上改口的犹豫瞬间,她长叹了一声气:“只能说,职场人都是在表演。” 对抗和失效 互联网大厂在极力宣扬平等的职场文化,然而这种美好愿望开始随着规模的增长而稀释甚至失效。 在美团工作的齐明说:“起初也会叫名字,但对经常相处的同事和领导还是要在称呼上多留意一点,在国内一般很少直呼其名。”对于创始人王兴,他们虽然不会叫总,但一般也会称呼“兴哥”,对另一位创始人王慧文则是叫“老王”。这种情况在新浪也类似,在新浪工作四年多的彭胜说,对领导级别都会称呼为“哥”、“姐”,对CEO级别的会称呼为“老曹”(曹国伟)。 阿里老员工王涛透露,在阿里,即便大家口头称呼都以花名为主,但见到马云,早期都叫他马总,后期开始叫马老师。张勇也很少人叫他逍遥子,而是叫“老逍”。曾有新员工在群里叫阿里巴巴公关负责人王帅为“王总”,王帅立马纠正,说叫“总”要罚款,但没有人真正因此受罚。王帅的花名叫“奔雷手”,在内部更通行的称呼却是“老王”。 而即便在倡导扁平化的字节跳动,总部的这一套行事规范到了各地也未必能很好执行。“我们的城市经理80后,管90后的领导就叫哥,我觉得挺谄媚的。”王赞说。拼多多的李苗也发现,花名并没有完全省去称呼上的麻烦,有时她还是会叫别人“花名+老师”。 图/视觉中国 “统一职场称呼的首要意涵,是对员工去角色化。”广东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师谢昕琰告诉AI财经社。这就意味着,外界对花名背后的真人无法辨识,也无法给予认同,避免公司资源与个人过度捆绑,也能有效防止被猎头挖角。 “花名规避了公司资源和个人资源的打包,脱离阿里后个人在行业的认可度无法带走,除非你继续用花名。”曾在阿里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王涛表示。 另外,拼多多员工李苗也认为采用花名,制造了一个信息壁垒,可以防止猎头挖墙脚。比如阿里的花名只有内部人士才能看到对应的真名,而在拼多多的后台,花名不会对应真名,这个信息只有HR知晓。 据悉,这与早期拼多多从阿里挖了不少人有关,花名保护了被挖来的员工,让他们免于竞业限制,“企业通讯录上全都是水果、蔬菜,谁能看出来谁是谁呢?” 但如今这一层面的功能正在稀释,因为猎头总有办法。随着互联网大厂人员越来越频繁地流动,一位在阿里巴巴工作过的HR对AI财经社说,花名对于防挖角的功能已经非常弱化,“该挖还是挖。”一位猎头也证实了这一点,只要想获取,没有太高的门槛。事实上,阿里女员工事件中的当事人曲一(王某文)曾面试过字节跳动,但事情曝光后,字节就无限期终止了王某文的招聘流程。 在谢昕琰看来,一些公司效仿行业头部企业规范称呼,也越来越不是出于效率而言,而是更多出于向大环境看齐的“合法性逻辑”——追求一种更符合社会期待的互联网企业的平等文化。 阿里人杜骁所负责的业务线,最终的绩效考核完全依赖于小组leader,他觉得这直接决定了他和上级之间的“不平等”。也因此,他对称呼所带来的所谓平等感并没有太大认同:“当领导对你的绩效有最大决定权的时候,你和上级之间的差别不是统一称呼就能改变的。” 甚至花名本身也开始在给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尴尬和不便。 李苗还记得在外地办活动时,她将团队名单报给对接酒店的同事,这位同事直接拿着花名联系了酒店。等到入住时,才发现此前报给酒店的花名和身份证上的姓名无法对应。 图/视觉中国 有人在职场社交平台讲述自己和一家公司谈合作时因花名而起的嫌隙:进入采购流程,要了对方信息和电话给采购部,一看名字却发现是一个一个奇怪的花名。 这也让外部人士感到恼火,“把公司内部的文化带到外部去,这个真的合适吗?聊了很久结果发现连对方真名都不知道。” 一位知乎网友曾透露,他在四川的一家公司模仿了阿里的花名制度,但朋友和民警来询问是否有XXX人时,大家都一脸茫然,“我只记得人家的花名,所以我说没有。” 真名是人格化的存在,背后包含着一个人的年龄、身份、个性等人口特征,而职场统一称呼是工具化,不论是阿里、拼多多的花名,还是字节的同学和快手的“老铁”,都以一种统一化的符号把个人抽离了出来。 李苗离职后发现,很多共事几年的同事,居然还不知道他们的真名叫什么,而通讯录里留下的都是一个个与工作相关的冰冷的花名。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王篪所言,有的准则可能会成为一种仪式性装点,以一种体面的外观为内部的实际操作和行为提供庇护,“但规则也好,渠道也好,它们的建立只是起点,绝非终点,而终点在哪里,如何去走,才是组织及组织网络里的每一个节点需要去思考和把握的。” (注:文中互联网大厂员工均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