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小米MIX 4难过eSIM关
文丨雷科技leitech 前段时间发布的小米MIX 4手机引起了米粉们的热烈讨论。虽然说从硬件的角度看,MIX 4的表现并不能完全说服米粉,但从软件的角度看,MIX 4确实也有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功能,在发布会上浓墨重彩展示的「无SIM卡防丢失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手机一旦被盗,小偷一般会在第一时间扔掉SIM卡,从而提高失主定位手机、找回手机的难度。不过在小米MIX 4中,小米在常规的SIM卡外还内置了一张eSIM,让不法分子在拔掉失主的SIM卡后,MIX 4依然可以通过内置的eSIM连接网络服务,从而提供精准的定位与丢失找回功能。不得不承认,这项服务在全球范围都有不错的应用场景,对防丢失模式来说,eSIM找回的功能也算是将业界的防丢技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准。 但可惜的是,在手机发布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里,这项对用户相当友好的功能却被迫叫停:2021年8月13日,小米在微博上宣布「原因是此服务技术方案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尚未获准在手机产品中应用」,小米MIX 4防丢失无卡联网服务将取消。明明是对用户有切实帮助的功能,小米为何要在手机铺货前直接叫停呢? 为什么不能用eSIM? 其实对eSIM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不难看出,小米之所以要取消此项服务,说到底还是eSIM终端的入网问题。虽然说eSIM设备在国内入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中的数据收集模块、甚至是手上戴着的「蜂窝版」手表、手环、其实都是eSIM设备。为了方便联网与统一管理,这些设备会在硬件中直接集成eSIM模块,再视实际情况分配对应的手机号码。 尽管这些都是eSIM设备,但要是展开来说,eSIM中间也有不同的种类划分。比如共享单车、智能水电表这样的eSIM设备,他们使用的一般是嵌入式的物联网卡。与常规的手机网络不同,物联网eSIM设备并不能像手机那样任意接打电话或发送短信,他们通常只能用于访问特定的云端服务器,同云端服务器交换数据。换句话说,尽管小黄车的智能锁里有SIM卡,但你也不可能给它打电话。 再有就是智能手表中的eSIM了,与嵌入式的物联网eSIM不同,智能手表的eSIM有两种实现形式快递一种自然是嵌入式eSIM,而另一种则比较特殊:你如果拆开这些eSIM手表,必会发现这些手表里真的有一张实体的nanoSIM卡。不过这些「eSIM」在开通套餐时只能选定特殊的套餐,同时这些SIM卡和对应的硬件相互绑定,无法脱离原有设备使用。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种实体卡也能称之为eSIM设备。 原因很简单,这里之所以称其为eSIM,是因为这张SIM卡在起火前并没有写入对应的用户数据,相关的配置文件是用户选定号码与套餐,激活SIM卡才是从手表中写入SIM卡的。换句话说,SIM卡中的配置文件并不由营业厅写入,而是由用户以OTA的方式写入。因此称它为eSIM也不为过。 既然手表、共享单车的eSIM可以正常使用,那为什么小米MIX 4中的eSIM就不能落地呢?说到底,这还与近期的「断卡行动」有关。为了打击电信诈骗相关行为,国内运营商配合有关部门开启了对手机卡的严格管制,对于任何一张手机卡,运营商都必须严格核验「实人、实卡」。 与共享单车等单独隔离的物联网卡不同,手机中的eSIM在通讯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权。对运营商来说,eSIM通过OTA空中写入配置文件的过程并不像在营业厅中办理手机卡那样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配置文件通过公开网络发放,很容易带来信息安全的隐患。万一卡片配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被挟持、篡改,不法分子就能轻松获取他人的手机SIM卡。更不用说eSIM配置文件存在的潜在泄露风险了。 在多种因素的取舍之下,有关部门暂时叫停了国内手机eSIM的落地。而小米MIX 4的无SIM卡防丢失模式,也只好成为「牺牲品」了。 还有哪些防丢措施? 那么除了使用eSIM外,我们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找回已经丢失的手机吗?显然不是的。即使不使用eSIM找回,我们也有多种办法防止集资的手机落入他人之手。 以苹果的「丢失」网络为例,一旦用户将手机标记为丢失状态,硬件的唯一识别码就将发送到一个只有苹果设备能访问的全球丢失服务平台中。而对应的iPhone,也会进入「丢失模式」,将以加密无线信号的方式向周围其他苹果设备广播自己的位置与状态。假设我的iPhone周围有其他苹果设备经过,这些设备就可以通过加密广播的方式接收到丢失iPhone的信息。同时自动向丢失服务平台提交当时的位置。 换个简单点的说法,假设我家的猫跑丢了,我只要将猫的信息提交到平台上,其他养猫的人在看到我的猫之后就会通知平台「我在街角的面包店外看到了那只挂着红色铃铛的大橘」。由于苹果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和设备,因此这样的「苹果网络」可以在不借助eSIM的情况下找到手机的位置。 除此之外,魅族的防丢模式在网上也有相当不错的战绩。凭借在系统底层的高度定制,魅族的防丢模式与相关服务已扎根在手机的底层。即使小偷对手机进行刷机等操作,底层的丢失状态依旧不会消失。在别人插入新的手机卡后,用户可以使用新插入的SIM卡进行定位、拍照发送等操作,从而更快地找回手机。 虽然说小米MIX 4的无SIM卡防丢失模式在昙花一现后就消失在了手机防丢史中,但从长远来看,无SIM卡防丢失模式的出现其实给手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与突破。 从技术上看无SIM卡防丢失模式完全可以行得通,从现有资料来看无SIM卡防丢失模式也有相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能推进手机eSIM行业的发展,希望在有关政策与规定放松后,我们能更早用上eSIM,手机品牌也能用eSIM开发出更多有意思的应用场景吧。
以CSAM之名扫描手机 苹果提醒员工为iPhone后门问题做好准备
IT之家 8月15日消息 众所周知,苹果此前推出了一项新政策,可在不经过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扫描存储在 iCloud 照片库中的 CSAM(儿童性虐待照片)内容,一时间在海外激起千层浪,舆论浩荡纷纷反攻苹果。 但目前看来苹果依然是执意推行新政策,例如苹果本周已下发备忘录,以向其零售和在线销售人员提醒,要求他们准备好就如何回答消费者对于有关iPhone的CSAM后门的问题统一口径。 苹果:“让我们明确一点,这项技术检测范围仅限于存储在iCloud中的CSAM内容,我们不会同意任何政府扩大它的范围。” 但现在部分用户和外媒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苹果确实一直在遵守当地的法律,如果某政府通过立法来要求苹果帮助搜寻用户手机中的其他类型图像 (犯罪、恐怖主义、政治、信仰、性取向等),苹果会怎么做? 就算按他们所说,苹果不会在没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接受任何政府的要求,但是,基于历史来看,难道苹果也会拒绝法律的要求吗?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铺就的。 据悉,苹果还表示,将通过让独立审计师审查系统来解决隐私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此前曾表示,将拒绝政府利用其技术监视用户的任何要求。 IT之家了解到,CSAM 功能受到了苹果广大用户、安全研究人员、电子前沿基金会 (EFF) 和 Facebook 前安全主管爱德华・斯诺登,甚至苹果自家员工的大量批评。 面对这些批评,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Federighi 解答了大家主要关心的问题,强调苹果的系统将受到保护,不会被政府或其他具有“多层次可审计性”的第三方利用。 Federighi 还透露了一些关于系统保护措施的新细节,例如在苹果收到警报之前,手机会在照片库中匹配大约 30 个 CSAM 内容,然后它会确认这些图像是否是真实的 CSAM 照片。 只有当该照片与 30 个已知的 CSAM 照片匹配的阈值时,苹果才会知道用户的帐户和这些照片的信息,而不涉及用户的任何其他照片。此外,Federighi 表示检测过程是全程在手机本地的。
31岁企业家命丧蔚来汽车 是谁惹的祸?
出品 | 虎嗅汽车组 作者 | 王笑渔 蔚来又上热搜了,但这次的代价有点惨重。 8月14日,一个名为“美一好”的个人公众号发布讣告称, 2021年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昵称“萌剑客”),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年31岁。 事发后,蔚来品牌部人士回复称,Navigate on Pilot(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 得注意的是,这已是15天内蔚来的第二起致死事故。不到半个月前,7月30日凌晨5点多,上海浦东新区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蔚来EC6在高速上撞击石墩后起火,随即剧烈燃烧。驾驶员在未能及时逃脱,不幸遇难。 短短半个月,两起交通事故致死案件,无论是车辆的问题,还是驾驶员的疏忽。在智能汽车快步向前时,车企必然有义务和责任去告知用户,自动驾驶相关功能的危险性和失效情况。 这不禁让想起前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箐说过的大实话:“普通用户对新科技产品有一种倾向——一开始完全不信任,但一旦他试过,他觉得很好的,就会变得非常非常信任,这个时候就是出事故的开始。” 在安全教育上,车企做的工作永远都是不够的。 一、两条人命,自动驾驶惹的祸? 8月12日,林先生驾驶蔚来ES8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追尾前车后,事故车辆损毁严重,发动机盖已经完全掀起,A柱损毁,顶棚发生严重挤压变形,车辆左前和驾驶位车门变形严重,两前轮损毁。 从网络上流传的现场图来看,这辆ES8先撞上了路边的桩桶,随后高速撞击快车道上的一辆高速公路养护车,巨大的冲击力还导致公路养护车侧翻。同时,有当地网友表示,事发地点限速为120公里/小时。 这里还有个细节:目前版本下的蔚来NIO Pilot,没办法识别雪糕筒,以及停驻在前方的障碍物,比如动物、人、摩托车等。 根据讣告的内容显示,该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但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NOP仅仅只是辅助驾驶功能。 发生在蔚来汽车上的事故,在7月还有两起被外界报道。 7月30日,发生在上海的一起EC6事故致死案件。蔚来官方把目光转移到了电池自燃上,蔚来上海区总经理的“庆华”在蔚来官方社区上发布声明称:“自己和同事都在场,初步判断电池包基本完好。”但官方始终未公布车辆发生事故时是否开启辅助驾驶功能。 另外一起没有致死,但与发生在林先生身上的情况极为类似。 据湖南高速交警发布的消息显示,在今年7月,G25 长深高速往南京方向2242公里附近,高速施工区域内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苏D牌照的新能源轿车冲入施工区域,追尾了正在施工撤除作业的施工养护车辆,事故造成两车损坏,施工预警设施受损,两车人员不同程度受伤。 经查,新能源车驾驶员庄某从杭州回无锡,上高速后,他便开启了辅助驾驶模式。途径事发路段时,驾驶员没有集中注意力,车辆也并未感应识别出施工区域后方的反光锥桶做出避让,而是以80公里/小时的车速直接冲了进去并撞上施工车辆。好在两车人员均系了安全带,只是轻微擦伤。 从路况和事故撞击点来看,三件事故有一定的关联性——都是开着蔚来汽车行驶在高速上、都撞击了静止或者缓慢行驶的物体。最后决定事故结果的,无外乎车辆的行驶速度,速度越快,死亡概率就可能越大。 二、辅助驾驶的缺陷,藏得太深 2020年9月26日,蔚来在北京车展上发布Navigate on Pilot(NOP)领航辅助,随后不久就开始向用户推送升级,领航辅助实现了在指定路径下按照导航路线自动辅助驾驶的功能。 它是在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抑制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接入导航系统,能进行自动变道超车、驶入/驶离匝道、根据道路信息控制车速等智能化操作。 但它本质上,就是一个L2级辅助驾驶的功能,因为绝大多数企业会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方案,来实现L2级自动驾驶能力,更准确的说是ADAS辅助驾驶,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 融合摄像头数据和毫米波雷达数据最大的障碍在于,毫米波雷达信噪比很低,换句话说有大量误检测,将视觉感知结果与毫米波雷达结果进行融合时候。 如果视觉和毫米波感知结果不一致,惯常做法是相信视觉,忽略毫米波检测结果,但这也是事故的开始。特斯拉著名的“撞白色货车”的事故,就是毫米波雷达惹的祸。 因为毫米波雷达无法测出货车上方桥梁和道路指示牌的高度,在毫米波雷达的“眼里”,静止的货车、桥梁、指示牌都是地面上的物体。这种情况需要屏蔽毫米波雷达的信号,但显然事故发生时是没有的。 特斯拉在国内也记录了一起与蔚来类似的致死案例。 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辆特斯拉 Model S 直接撞上一辆正在作业的道路清扫车,Model S司机高先生不幸身亡。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最终特斯拉承认车辆在案发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 事件之后,特斯拉的宣传标语也悄悄地从“自动驾驶”改为“自动辅助驾驶”。 如果拿特斯拉的事故类比一下蔚来的,它们都是在高速路况下,都开启了辅助驾驶类的功能,都是撞击了道路上静止或者缓慢行驶的物体。 蔚来官网显示,蔚来 ES8 配备的是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硬件系统,采用1个三目前向摄像头、4 个环视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传感器。传感器配置的路线和特斯拉基本保持一致。 蔚来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为选装配置,有精选包和全配包两种,价格分别为1.5万元、3.9万元。后者就包含了惹祸的NOP领航辅助。 NOP早期的宣传文案 但可能很多购买者并不清楚系统的失效情况。比如,蔚来在用户手册中明确指出,领航辅助“Beta 版本”为公开测试版本,功能尚处于持续优化阶段。 还有在手册中明确写道:“与Pilot和其他驾驶辅助功能一样,‘领航辅助’无法响应静态障碍物(如路障、三角警示牌等),如前方存在事故或施工区域,请立即接管车辆以控制方向和速度。” 这一边界情况恰巧就是林先生发生事故时遇到的情况。 但对于这一辅助驾驶功能的付费购买,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现出尤为的自信:“二季度,NIO Pilot的选配率已经超过了80%,截至7月份,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行驶总里程已超2亿公里。未来NIO Pilot带来的收益平均可以提高3至4个点毛利。” 三、车主教育环节缺失,车企难逃责任 按照我国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等级分为0级-5级,六个等级——这就是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新国标。 目前,绝对大部分车企的产品,都在2级或者2级以下,也就是说,驾驶员及系统对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到3级以上才由系统全权负责,驾驶员只需要进行动态驾驶任务的接管。 换而言之,现在的2级辅助驾驶必须由人类驾驶员“全权负责”。 但问题在于,不少驾驶员并没有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负责。一种情况是车企并未告知车辆功能的风险,另一种情况就是驾驶员明知风险,还要鲁莽行事。 蔚来的NOP可能是属于前者——没有极大程度告知用户,车辆的风险。 一位蔚来EC6车主向虎嗅证实,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并不需要经过观看视频或者答题等类似的学习环节。一名蔚来销售人士也得到确认,“试驾的时候有讲解,而且强调L2级别仍然属于辅助驾驶级别,需要车主时刻准备接管。但教学视频应该是没有。” 据汽车之心报道,这次发生事故的车辆属于2020年11月份购买,属于新款ES8。上述销售还表示,目前在交付车辆的环节中会有讲解。但购车时间较早,可能没有相应的流程。 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学习,是每一位智能汽车购买者的必修课。 就小鹏汽车来说,它此前推出自动导航辅助驾驶NGP功能,如果车主想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在App上观看功能介绍的视频,并通过考试题,最后才能在车机上的辅助驾驶设置菜单中,开启这个功能。 而且长达5分钟的功能介绍视频,是无法快进的。在视频后半段,几乎都在警告车主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车辆交给他人使用时需要观看该视频、NGP并不是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员应全程握好方向盘,观察路况,及时判断。 2021款理想ONE在交付用户时,需要经过两道教学。首先会在提车时交给用户一张“辅助驾驶必读”,在激活车辆后,必须观看辅助驾驶功能的视频,才能开启相关功能。 显然,蔚来这些关键步骤上都是缺失的。 最后,最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要出手整治了。 就在8月12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其中多条规定明确指向了自动驾驶。 比如,明确未经审批,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企业生产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应当确保汽车产品至少满足系统失效识别与安全响应、人机交互、数据记录、过程保障和模拟仿真等测试验证的要求。 当然,还有非常严重的一条,关乎企业存亡——《意见》明确企业应当建立自查机制,发现产品存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在线升级安全、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安全等严重问题的,应当依法依规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及时报告。 写在最后 今年5月10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表示:“我们需要去跟驾校、交通部门去合作,不断地在车端用一些技术方式,让大家了解新型汽车的使用方法,然后使得在使用环节当中去避免误操作,或者说一些因为功能上不太了解,而带来的其他的问题。” 她还补充道:“总体来讲,智能汽车肯定是会比以前的传统汽车更加安全。”当时她的这段话还遭到了大批网友的质疑。但多起蔚来辅助驾驶事故之后,陶琳的这段话,显得颇有一番道理。 只不过,一次次用人的生命换来的教训,令人惋惜。
男子驾驶蔚来车祸逝世 蔚来回应正在调查 无人驾驶板块或受冲击?
8月14日晚,除了阿里事件最新通报之外,一则驾驶蔚来ES8辅助驾驶发生车祸死亡的事件,也在社交网络上迅速发酵。 一个认证为“美一好”的公众号发布讣告称,2021年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汽车并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年31岁。 讣告原文 针对这起事故,证券时报记者分别联系了蔚来品牌部和美一好方面。蔚来品牌部人士回复称,Navigate on Pilot(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 讣告中公布的治丧小组成员黄先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他是林文钦的朋友,目前负责亲友的讣告通知,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类似的交通事故再发生。不过,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以及交通部门的调查结果等,他并未做进一步的回复。 前阵子有蔚来车主碰撞起火遇难 事实上,这是蔚来近一个月以来第二次涉及的事故。7月30日早晨5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蔚来EC6在高速撞击石墩后车辆损毁严重,车辆起火剧烈燃烧,冒出浓浓黑烟,车主不幸遇难。 当日午间,上海蔚来汽车用户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庆华在蔚来APP中发文就此事进行了简单的情况说明。 夏庆华对罹难用户表示深深地哀悼,并对他的家属和好友表示深切慰问,蔚来将协助用户家属做好善后工作。 “我们正配合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有需要跟大家同步的信息会及时告知。”夏庆华表示。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在文章下回复称,一早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难过,哀悼不幸身故的用户,已经组织小组帮助善后和事故调查工作。 夏庆华还表示,其与同事都在现场,根据受损车辆的初步判断,电池包整体完好。 当日下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蔚来方面求证更多事故细节时,蔚来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消防部门已经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接下来将由交警部门进行交通事故调查,蔚来将全力配合交警部门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这也不是蔚来第一次发生起火事件。2019年4、5、6月,三辆蔚来ES8接连发生了三起自燃事件。随后,蔚来汽车基于一起发生自上海的事故调查得到,部分蔚来ES8的电池模组存在安全隐患,并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召回了4803辆ES8车型。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第一例召回。 蔚来ES8车主启动自动驾驶后出车祸 聚焦本次事件,ES8是蔚来的第一款量产销售车型,也是目前的旗舰车型,采用纯电动驱动,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蔚来代工生产,官方指导价为46.80-62.40万元 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为选装配置,有精选包和全配包两种,价格分别为1.5万元、3.9万元。根据蔚来汽车官方网站介绍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由蔚来自主研发,搭载全球领先Mobileye EyeQ4自动驾驶芯片。支持超过20项辅助驾驶功能,支持远程车辆软件升级(FOTA)。持续进化,常用常新。 随着消息的传开,很多网友对于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有分析认为,如果林文钦真是因为开启自动驾驶而导致车祸逝世的。 8月12日,蔚来汽车刚刚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蔚来在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84.5亿元,同比与环比均实现增长,其中同比增长高达127%,环比增长5.8%。但该公司依然未能摆脱亏损,数据显示,蔚来汽车第二季度净亏损5.87亿元,较一季度的4.51亿元增加了1.36亿元。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还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该公司将通过新的品牌进入大众市场,相关准备工作已经提速,并已建立了核心团队。他表示,蔚来汽车将推出的大众品牌希望在价格上比特斯拉更低,但体验会超越后者。从目前来看,蔚来汽车在售车型的平均售价都在40万元左右,远高于特斯拉,而新的大众品牌的推出,意味着蔚来将与特斯拉进行正面竞争,而目前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已经进入到25万元以下。 在自动驾驶领域,李斌表示,蔚来汽车的自动驾驶相关团队目前在500人左右,年底将增加至800人的规模,目前该公司的新一代NAD自动驾驶系统正在开发之中。 股价方面,在美股上市的蔚来股价从2019年最低的1.19美元一度涨到今年初最高的66.99美元,涨幅高达55倍。今年以来股价有所回调,最新股价报收于41.03美元,总市值为672亿美元。 事故是否会对A股相关概念产生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意见》要求,未经审批,不得通过在线等软件升级方式新增或更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意见》还提出,企业生产具有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应当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信息。 在工信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情况下,上述事故是否会对A股相关概念产生冲击呢?目前来看,对于出车祸的具体原因还未有详细消息。有分析认为,如果林文钦是因为开启自动驾驶而导致车祸逝世的,那么很可能会对蔚来股价以及A股无人驾驶板块产生冲击。 近期A股市场上,芯片、新能源车、光伏成为投资者疯狂追捧的对象。由于无人驾驶概念是新能源车和软件板块交叉的一个领域,所以,无人驾驶概念也乘着新能源车的东风,近期不断上涨。 自2018年年底以来,无人驾驶板块走出了一波大行情。据Wind数据,无人驾驶板块指数自最低的1963点附近上涨至目前3720点,整个板块的累计涨幅接近1倍。
八个月三起事故 沈海高速成蔚来“魔咒”?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菊 8月12日下午两点,年仅31岁蔚来车主林文钦,在驾驶蔚来ES8并开启NOP(领航辅助系统)时,行驶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去世。 据认证为“美一好”的公众号发布的讣告中介绍,林文钦是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昵称“萌剑客”)是一位青年才俊、社会精英,正是蔚来汽车标准的客户形象。 让人诧异的是,在这则短短的讣告中,蔚来ES8及该车辅助驾驶功能被着重强调。8月14日,经济观察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郑飞(化名),他是林文钦讣告中的唁电联系人之一,并自称是林文钦“生活中的好兄弟,事业上的好伙伴”。 “文钦是驾驶蔚来ES8,并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在高速上行驶时,因系统无法识别前方的高速养护施工车,追尾导致的事故。”郑飞告诉记者。他还分析,蔚来ES8及其NOP辅助驾驶功能是导致林文钦死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因为还没有正式的事故报告出来,目前并不能确认是这个原因。 目前,该事件还在调查中。针对此次事故,经济观察网记者同时采访了蔚来汽车,但截至发稿没有得到回复。 但是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过去八个月的时间里,在沈海高速上,蔚来汽车已经出现了三起重大交通事故。这简直就像是中了某种“魔咒”一样。而且至少有两起事故确认是开启了NOP功能的。 在同一条高速上高频发生事故背后,究竟只是偶然,还是沈海高速本身路况复杂、车流量大,而导致蔚来辅助驾驶系统出现误判?这成为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件事。因为,这不仅涉及事故责任判定本身,也涉及到国内自动驾驶技术最为关键的安全风险问题。毕竟,中国路况复杂的高速不止沈海一条。 当事人方:事发前NOP确认开启 “当时(林)文钦确实是开了自动驾驶功能,蔚来公司福建闽南区域负责人张波在福建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莆田高速支队办公室跟经办民警亲口确认,当时车主是使用自动驾驶。”郑飞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 一般来说,智能汽车制造商能够在后台监测车辆的情况。郑飞表示,由于车内只有林文钦一人,“事故发生后就是蔚来汽车公司的工作人员通知到我们的。” 郑飞同时还对记者表示,自己握有蔚来承认事发前NOP开启的证据,“但现在案件还在调查阶段,交警也还未披露,所以不方便透露给你。”郑飞表示。 郑飞口中的蔚来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指的是NOP(Navigate on Pilot)领航辅助,这是蔚来汽车在2020年推出的新功能。据蔚来官方介绍,在NOP功能开启后,驾驶者能够根据需求尽可能多的将权限交至车辆,让车辆根据导航路程进行自动接管驾驶。蔚来表示,NOP是世界上继特斯拉以后的唯一一款能够按照导航路径实现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系统。 具体来看,在NOP功能开启之后,蔚来车辆可实现匝道自动调节车速、识别车辆并打灯变道汇入主路的功能。在主路巡航状态下,可结合道路环境及高精地图信息进行自动打灯变道超越慢车的动作。在需要切换高速/高架时,NOP系统能够自动变道向右,并自动调节车速与选择车道,完成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不过从汽车领域公认的专业技术界定上来说,蔚来的NOP是L2级的自动驾驶,只能叫作辅助驾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国家法规,驾驶员不允许长时间双手离开方向盘。但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资料显示,有车主甚至蔚来的高层,曾在公开的视频中展示双手离开方向盘的驾驶状态。在这些视屏的评论中,已有大量网友指出该做法会有过度宣传NOP,并给车主以误导的嫌疑。但在此次事故发生时,车主是否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目前尚不清楚。 “NOP肯定是开启的,至于是不是因为自动驾驶造成的结果,还在调查当中,交警还未出具最终认定。”郑飞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 沈海高速 蔚来“魔咒” 在此次林文钦事故发生之前,蔚来在沈海高速就曾连续出了两次事故。 今年1月,一辆蔚来ES8在沈海高速追尾一辆停靠在内道的五菱宏光,据公开报道称,蔚来ES8当时开启了NIO Pilot自动驾驶辅助。一位司机上传的手机拍摄视频显示,这辆蔚来ES8主驾侧撞向了道路护栏,左侧车轮脱落,车辆的半轴发生了断裂,车头部位损毁严重,所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而在该起事件发生前的仅一个月,2020年12月,在沈海高速福建镜洋2公里方位,一辆蔚来ES8车辆追尾撞上前面的挂车,整个车头卡入挂车尾部,受挤压变形破碎,驾驶员被困车内动弹不得,受伤严重,随后被赶到的消防人员成功救出。据媒体报道,该车辆碰撞之前未出现明显刹车痕迹,车主驾驶的这辆蔚来ES8当时是否在使用自动辅助驾驶并没有公开信息。 如果加上此次林文钦事故,八个月的时间中,蔚来已经在沈海高速发生了三起安全事故。 百度地图显示,2020年底蔚来车主出事的地点距离此次林文钦事故的涵江段仅仅约50公里。自动驾驶和沈海高速,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三起事故都是偶然吗? 记者调查发现,沈海高速确实比较出名,但其出名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众多驾车走过沈海高速的司机都对这条高速进行过吐槽。除了摄像头众多极易被罚款导致车主很困扰外,在道路特征上,据称该高速的部分道路指示和虚实线设施让很多司机不适应,更为重要的是,浙江福建广东境内的沈海高速路段,很多都呈现出丘陵路段多,上下坡多等等复杂特征。 不过,这种复杂的路况在中国并非独一份。事实上,复杂路段正是对自动驾驶严峻的考验。一直以来就有多位业内人士提出,中国路况复杂将是自动驾驶发展的一大障碍。 目前,在国外已经有自动驾驶系统系统在高速公路进行测试和应用,但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落地,主要原因就是包括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自动驾驶匹配的高精度地图绘制,以及及法规等还没有及时到位,针对中国实际路况和驾驶习惯的自动驾驶本土化技术远未成熟。 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从官方调查层面确认,此次林文钦不幸遇难的交通事故确实与自动驾驶有关,那么蔚来在沈海高速上的事故频发确实值得警惕。 资料显示,ES8辅助驾驶采用的是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组合,与激光雷达相比,这被认为在技术上对道路障碍物的检测和分析能力并不充足,误判率相对较高。而目前,由于激光雷达成本较高等原因,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几乎是所有车企当前在自动驾驶上的硬件配置选择。
风暴眼 | 蔚来“车毁人亡”事故背后 辅助驾驶的边界被车企忽视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徐硕 蒋澆 编辑 | 赵泽 核心提示: 1.半个月发生两起车祸后,曾将自动驾驶作为宣传重点的蔚来改了口径,强调其NOP领航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在北京一家蔚来汽车门店,工作人员不再主动向客户介绍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 2.不只是蔚来,目前包括小鹏、理想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其自动驾驶功能均为辅助驾驶,行车过程中司机的手不可离开方向盘。 3.日前,工信部出台文件,要求车企在自动驾驶方面加强自身硬件能力,而不是为了宣传,夸大自身性能,置用户安全于不顾。 “现在国内(的蔚来汽车)还只能开放到L2级别,就是辅助驾驶。它仍然需要驾驶员坐在驾驶位,手握方向盘”。8月16日下午,北京一家蔚来汽车门店,工作人员在介绍车的时候并没有主动说起它的辅助驾驶功能,被询问之后才做了简单介绍。 半个月两起车祸事故,再次把蔚来推上了风口浪尖。日前,年仅31岁的餐饮创业公司创始人林文钦(昵称“萌剑客”)驾驶蔚来ES8 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 领航状态)后,在高速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不少蔚来车主反馈称,并不清楚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具体区别,“企业宣传的时候,把汽车的自动驾驶夸上天,出了事就说自己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蔚来车主表示,如果不是出现这么多起事故,他真的会相信驾驶员可以一边吃饭玩手机一边开车,把主动权完全交给系统处理。 而在此之前,蔚来也只是在其NOP(Navigate on Pilot)领航辅助功能的解说手册中,简要提及了“NOP无法响应静态障碍物(如三角警示牌等),若行驶中遇到事故或施工区域,应立即接管车辆控制方向和速度。”可大部分用户表示,买车之后如果没有人专门提醒,一般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手册,更不要说如何区分自动驾驶的各个等级。 但对蔚来、特斯拉等一众新能源车企来说,它们对自动驾驶的等级有着明显的本质划分。理想汽车CEO李想在8月16日发朋友圈,建议对自动驾驶统一名称,如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L5=无人驾驶。企业最好一个多余的字都不要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误解。 不只是蔚来,目前包括小鹏、理想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其自动驾驶功能均为辅助驾驶,只是在人工驾驶基础上的一种补充,仍需要司机全程的关注及驾驶,手不可离开方向盘。只是为了更好的宣传,辅助驾驶的边界警告,也正被各大车企所忽视。 图为今年4月,上海车展上滴滴的新一代无人驾驶汽车 小心辅助驾驶的“陷阱” “当有一万辆车在路上跑的时候,比得不是谁胆子大,而是怎么衡量安全性,认知什么是安全、什么是足够安全。”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曾对凤凰科技表示,尤其是将辅助驾驶当成无人驾驶时,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特斯拉尤甚。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200余起交通事故,其中9成事故与其失控有关,如突然加速/减速、刹车失灵等,失控的原因也都与自动驾驶系统不无关系。而在企业宣传方面,特斯拉经常以“FSD完全自动驾驶”自称,给不少用户留下了“自动驾驶”的错觉,当用户过于信任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放弃对汽车的主控权时,一旦发生危险,便无法挽回。 直到今年3月,特斯拉才明确承认了其自动驾驶、FSD只是辅助功能,不仅算不上自动驾驶系统,也无法帮车辆实现自动驾驶。而蔚来的NOP(Navigate on Pilot)领航辅助功能,也不过是在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抑制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导航系统,进行自动变道超车、驶入/驶离匝道,仅仅实现了在指定路径下按导航路线自动辅助驾驶的功能。 尽管在开启NOP的情况下,车辆可以在不需要驾驶员拨动转向拨杆等情况下,进行自主决策车辆的并道及换道,可本质上仍旧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ADAS功能,能够完成一些在高速路直行跟车等简单的功能,但车辆安全仍需由驾驶员来保证。 而这次事故发生后,曾将自动驾驶作为宣传重点的蔚来,也一改口径,强调NOP领航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只是辅助驾驶,并明确表示,NOP 仅为特定场景下的辅助驾驶,在使用该功能时一定要手握方向盘,集中注意力,眼看前方。 据了解,目前NIO Pilot 的选装率已达到了80%;截至7月份,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行驶总里程已超2亿公里,蔚来CEO李斌预计NIO Pilot未来的收益将提高3~4个点的毛利。 即便如此,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安全仍是重中之重,不管是辅助驾驶还是电池,或者是数据安全等诸多维度,企业都不应以放弃公众利益为前提,获取更多资本成就。 “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 上述蔚来汽车门店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国内蔚来的智能系统只能开放到L2级别,就是辅助驾驶。在比较好的路况下,比如上了五环,它会根据驾驶员输入的目的地规划行驶路线,并在行车过程中实现自主超车、并道以及出入匝道。 蔚来汽车对于自动驾驶的野心,早在2017年就初现端倪。彼时的蔚来曾表示,在量产电动SUV方面,蔚来的AI方案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就是自动驾驶。 2021年1月,蔚来总裁秦力洪表示,“2022年,蔚来将推出下一代自动驾驶,并实现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飞跃”,同时将利用ET7,推出包含11个800万像素车规级高清摄像头,以及33个传感器的超感系统。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季度财报会上,李斌也表示,将提速蔚来在无人驾驶研发方面的进程,并持续加大投入。自动驾驶相关团队也会由500人增加至800人,除发布新款车型,到2022年蔚来还将有三款车型具备点到点到自动驾驶能力。 但事实上,据蔚来官方介绍,即便是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搭载了Mobileye EyeQ4自动驾驶芯片以及相应的硬件支撑,也仅能支撑超过20项辅助驾驶功能,距离“完全自动驾驶”相去甚远。“自动驾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只靠单点技术,要能够系统性生产。”张宁表示,从研发、测试、生产环节到标准化的流程,都需要保证稳定性和一致性。 百度自动驾驶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海量数据支撑,有足够的测试里程及大规模车队进行高质量验证,“不仅要能够处理极端天气条件,还需要通过大量仿真课程,验证车辆的安全性。” 目前即便是百度、小马智行在内的多家自动驾驶企业,也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实现无人驾驶的试运行,尚且不能保证在多重复杂场景下实现无人化,而不管是扩大团队规模或者加大研发投入,自动辅助驾驶的安全问题仍是蔚来等一众新能源车挥之不去的一隅阴霾。 北京一家极星门店的员工介绍,他们的汽车智能水平达到L2级别,就是可以智能跟车、自动加速减速,以及分道线识别。“这个东西更多的是一个辅助,不建议驾驶员直接撒手,主要还是人控制。” 一纸新规给“自动驾驶”戴上紧箍咒 就在蔚来车主发生事故的同一天,8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将智能汽车系统升级及自动驾驶功能作为未来监管的重心。 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方面,《意见》指出企业在生产具有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时,应明确告知驾驶员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明确自动驾驶时驾驶员的职责及人机交互设备的指示信息。 而在车辆的硬性条件上,《意见》则要求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要满足系统失效识别与安全响应、人机交互、模拟仿真等测试验证,确保产品具有安全可靠的服务功能,同时鼓励支持接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 也就是说,未来车企不仅要在驾驶端进行一定的限制,明确告知用户驾驶操作规范;也要加强自身硬件能力,而不是为了宣传,夸大自身性能,置用户安全于不顾。 而在OTA软件层面上,《意见》也提出了相关升级备案的要求。作为汽车产品最具想象空间的环节,每家车企都在不遗余力的加大OTA环节的研发。 但有不少业内人士称,目前车企的OTA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修复“BUG”的工具,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升级”。 不管是想要对标特斯拉,还是想将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意见》的出台无非是给加速奔跑的车企们带上了“紧箍咒”,在技术与物联网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安全性及效率之间的关系,也是各家车企无法忽视的问题之一。 人的生命安全是无价的,保障用户人身安全应该作为企业的最高原则和最基本要求。车企切勿再漠视技术的边界警告,把用户暴露于不可承受的风险之下。
生物荣昌爱地希正式上市,中国ADC商业化元年来了
作者丨苏北佛楼蜜 从获批到正式上市虽然只间隔了两月有余,但昨日荣昌生物的一场会议,似乎让中国ADC行业的改变更加具象起来。 2021年6月9日,我国首个原创性抗体偶联药物(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商品名:爱地希®,研究代号:RC48)获得中国药监局上市批准,适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 维迪西妥单抗获批,正式打破了我国ADC药物领域无原创国产新药的局面。 8月15日,维迪西妥单抗胃癌适应症中国上市会举行,公开亮相背后,一个新信号再次传出,2021年,中国ADC商业化元年大幕开启了。 数据表现一流 2014年,维迪西妥单抗正式申报临床,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申报临床的创新的ADC药物。会上,荣昌生物CEO、首席科学官房健民介绍了这款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图源:会议现场 首先,维迪西妥单抗的抗体部分比较特别,不同于其他的HER2 ADC常用的单抗,荣昌生物自研的抗体具备更强的亲和力。第二,内吞速度快,除此之外,它的连接子是连接子释放效率比较高,因此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第三,它的小分子药物部分的特点是旁路杀伤效应,因此对低表达的肿瘤细胞效果仍旧较好。 早期的数据显示,维迪西妥单抗抗体的亲和力较好,内吞效率非常快,能够很快进入细胞内且快速进入溶酶体。 房健民说,“我们发偶联的小分子药物含量在肿瘤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可以在肿瘤组织里面内部维持较高的浓度,可以对肿瘤组织可以达到很好的杀伤,而且不仅是针对阳性细胞,同样还包含阴性细胞。因此,这一差别对症状体制和肿瘤体制可产生一千倍的差别,这是其靶向性较强的原因。” 会上,房建民还介绍了更多有关临床试验的细节。 针对维迪西妥单抗,荣昌生物已经布局了十年,经历了从早期的研究一直到临床研究,早期细胞的试验到动物试验然后到2014年申报临床,开始了I期临床试验,包含两个管线,一个是阳性的乳腺癌,第二是HER2表达的实体瘤。 在一期临床的基础上进行1b多肿瘤扩展,包括胃癌、尿路上皮癌、乳腺癌。在早期家确定的管道中,尿路上皮癌实的数据表现不错,随即展开了关键的II期临床试验。另外,正在进行的III试验主要针对乳腺癌,包含HER2低表达乳腺癌,以及HER2高表达但发生肝转移的乳腺癌。 其中,胃癌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所以在2020年初向国家CDE提交了申请。除此以外,对晚期的胃癌三线治疗和尿路上皮癌上均取得良好结果,他们都获得了美国FDA突破性疗效的认定。作为目前全球第一个可以适合于HER2低表达的获批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无疑在HER2靶向治疗里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对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分享了晚期胃癌抗HER2治疗进展。她说,HER2的研究虽然是由来已久,但是它的进展主要是在乳腺癌上,在晚期胃癌上可以说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胃癌的强异质性,直到最近抗HER2治疗才实现了在晚期胃癌治疗当中的突破。 商业化元年大幕开启 在医药政策改革的推动下,以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企业,正在引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中国新药IND申报批件从2016年开始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自2017年以来,FDA批准的ADC药物开始增多,围绕一款ADC药物展开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重磅交易也频频上演,引发了企业和投资机构对这种技术类型药物的高度关注。 目前全球共有13个ADC药物陆续上市,200余个ADC项目在研,百舸争流,国内ADC药物的研发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国内药企已经累计申报30款ADC新药,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I期临床试验,荣昌生物走在了前面。 紧随其后,商业化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前就有研究机构曾给出预测,预计到2026年,全球ADC市场规模将超过146亿美元。 这其中带着机遇,也藏着挑战,随着ADC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成熟,ADC药物治疗指数和作用力持续上升,诸多ADC药物在治疗上取得非常优异的成果,且有众多ADC药物处在临床后期,未来几年ADC行业即将进入全面商业化时代,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大,市场等待着荣昌生物的下一次答卷,也等待着ADC赛道真正实现全面开花的时刻。 我是本文作者苏北佛楼蜜,人类最后的严肃都该留给生物技术。珍惜所有与你沟通的机会,微信:Pinkfloyddddd,欢迎您来。
水果切开卖 能切出下一个“喜茶”吗?
作者:田巧云,新零售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在咖啡、奶茶之外,果切已成下午茶新选项。” 下午三点,徐家汇某公司的会议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针对一个方案的落地执行,与会人员意见不一,讨论陷入僵局。 有人提议叫份外卖,吃点东西醒醒神。“咖啡?”“喝完晚上睡不着!”“奶茶?”“太甜、太不健康!”“水果?”“来一份西瓜、蜜瓜、桃子和葡萄四拼!” 在下午茶吃什么的问题上,开盖即吃的果切,让这个男少女多的会议室快速达成一致。 如今,果切已经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白领下午茶的最佳选项。 “对比去年同期数据,果切销量翻了3倍以上。”饿了么水果零售业务负责人杨子江向新零售商业评论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开始在下午茶或者夜宵时间,选择点一份洗好配好的果切,满足一天营养所需。 在百果园上海静安店里,三三两两的白领正利用午休时间在店内选购各式果切。店长施小姐称,从门店过往的销售数据来看,大约有70%为女性消费者,此外,选择果切的人群中,18~30岁的占了近80%。 一线城市、商务中心、白领群体、年轻女性,这四个关键词完全符合人们对于大消费赛道的完美想象。 那么,果切业务成长的关键在什么,这个市场能“长出”一个喜茶吗?在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领域,果切品牌该如何构建竞争壁垒?果切未来的想象空间又在哪里? 01 找赛道更要看时机 果切并不是新事物,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创业者围绕白领的日常生活轨迹,发掘了果切这一细分品类的需求。 这其中以成立于2010年的“果酷”最为典型。起初,果酷主要向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提供鲜果切配服务,然而,当时并不发达的即时配送体系,以及自配送的高成本,很快让这一模式找不到生存空间。 两年后,果酷在获得天使轮融资后,转型向企业提供下午茶服务。 水果正成为白领们下午茶的新选项 一位长期观察消费赛道的投资人表示:“在考虑投资价值的时候,看准时机有时比选对赛道更重要。”在他看来,果切是水果行业的细分类目,果切的发展,取决于水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水果人均年消费量为32kg(仅即食鲜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将达到60kg。 就目前水平来说,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相比健康标准人均消费70kg以及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5kg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2018年末,我们通过数据洞察发现,在白领聚集的商场、写字楼区域,搜索和购买果切的消费者呈指数级上升趋势。”据杨子江介绍,水果行业的头部品牌如百果园、鲜丰水果,也是在2018年前后开始为消费者提供水果现切服务的。 显然,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兴起,为依赖于场景消费的果切业务提供了成长动力。而一些创业者也敏锐地察觉到果切这个细分赛道的机会,并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 耿斌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耿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果切品牌“切果NOW”,在他眼里,“果切和外卖是天作之合,如果没有外卖平台解决配送和流量等问题,果切市场起不来”。 他认为果切从水果品类里独立出来,是消费升级后的必然趋势。以前人们大多在家吃水果,并不是因为喜欢在家吃,而是因为不少水果需要清洗、削皮,只能在家处理。 随着人们日常水果消费习惯的形成,在家之外的更多场景中——办公室、大街上、医院里,等等,水果需求已然存在,这就为果切的出场做好了准备。 水果也能串着吃 此外,一二线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化,单身群体与小夫妻家庭占比越来越高。一些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通常个头较大,快速消耗难度不小,但一份250克或者500克的西瓜果切就刚刚好。如果想要不同的口味,还有双拼、三拼、四拼等多种拼配选择,反而节约了这一群体的时间和消费成本。 “线上平台兴起之后,大家对即时消费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易观高级分析师何懿轩表示,目前,果切业务中,有一部分是为大公司、超市以及便利店等B端客户提供果切的,但体量更大、增速最快的还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这部分市场。 02 门店生长的逻辑 需求决定市场,从果切业务来看,在一二线城市里,这个需求的存在无需质疑。不过需求的庞大,并不代表销量就能快速提升。同所有商品一样,在需求之外,品质和价格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事情。 从新零售商业评论写稿时在饿了么、美团两个平台搜索的信息来看,一盒250克的海南麒麟西瓜果切促销价通常在8.9元左右,但如果购买整果,西瓜的单价仅为7.4元/500克,价差不小。 楚乔是一枚95后单身狗,以前她每天都会带一个水果去上班,但往往一忙起来就没空清洗、削皮,久而久之也就没有兴致自带水果了。 自从发现外卖可以点果切后,加班时她常叫一份水果外卖送到公司,既省时又省事。不过,她感觉目前果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活动的时候单价有点高,品质也让人不大放心,“总担心商家会将那些快要坏掉的水果用来做果切”。 事实上,果切产品和整果不同,它包含了加工服务和品质保障——果切需要人工切配,并包装好配送出去,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损耗,比如并不影响食用却影响口感的边角料。 因此,在定价时,除了水果本身的成本、店铺租金、水电等常规开支外,还要考虑切配时的损耗、包装材料、切配人工支出等。 切果NOW的切配操作间 “我们必须给门店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果切品质的稳定。”耿斌在谈到果切的成本时一再强调毛利的必要性,他认为撇开利润谈发展是无法长久的。 切果NOW的数百家门店分布在全国的70多个城市,由于各个城市间存在租金、人工等成本差异,因此定价采用了“一城一价”的机制。 何懿轩指出,水果行业在迈入发展快车道之前首先要解决两大难题,第一是产品标准化,水果属于生鲜子类,不加工就无标准化可言;第二是供应链物流管理要跟上,水果保鲜期短,运输和配送要求很高。 事实上,中国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一直较低,反映到生鲜类产品上更是如此。 果切最早起步于水果店代切这项服务,但切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店员的水平或心情,也就谈不上什么专业或标准。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果切市场都处于较为分散且粗放的竞争状态。 去年底,饿了么携平台上近万户商家,如头部品牌百果园、鲜丰水果、切果NOW等,共同发布“阳光果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希望将非标的果切标准化,推动行业发展。 从消费者端可以看到,参与的品牌在商品本身、外包装及视觉上都作了统一呈现,比如切好的西瓜不能有白色瓜瓤,必须切成20mm的条状等,外包装上还要标注商品名称、品种、产地等信息。 而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后端,标准对操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规范,甚至还对门店环境、操作案板、刀具消毒以及售后赔付等更多细节做出了严格要求。 “果切最大的痛点在于价格、规格、品质不透明,把这些标准化以后,就解决了消费者和商户的问题。”杨子江表示。 爆红的乌梅番茄很受欢迎 不过,标准的推行一开始并不顺利。耿斌坦言,切果NOW的一些门店起初对标准有抵触心理,他们一方面担心会增加操作难度,另一方面认为标准削弱了自己原本的高品质优势。但加入标准后,单店订单量翻了一倍,这才真正打消了门店的疑虑。 03 下一站,供应链 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鲜果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元,同时,随着线下门店向线上拓展,水果的线上市场规模或将攀升至万亿。 “就目前来看,果切的销量已经超过了整果。”杨子江向新零售商业评论介绍饿了么平台上的果切业务时透露。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果切这个品类目前只能说是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未来,果切玩家们的挑战在于如何从1走向10甚至100。 而从商业模式的发展来看,品牌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显然是如何在门店端及供应链端发力,以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 从2019年开始,切果NOW在全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系统,目前已在十几个城市实现统一配送,“如果原果品质不好,切的再好看也没用。”耿斌说,在出品方面,他的目标是要求门店做到“千店一面”。 目前,果切赛道里中除诞生了一批以切果NOW、果畔、切果匠等为代表的果切新玩家以外,整果行业的头部品牌——百果园、鲜丰水果等,也从最初的“玩票”向专业玩家转变。 今年6月,北京区域的生鲜水果连锁品牌“果多美”上线了一个针对年轻人的果切新品牌——嘻拼,从大众点评的入驻信息来看,嘻拼目前已经有10家新店。 据了解,果多美于2015年被百果园收购,此番嘻拼上线被业内视为头部玩家大举入局果切的信号。 切果NOW也在今年推出了更年轻的子品牌“切果乐”,目前已有40多家门店上线营业,还有40多家门店正在筹备中。 从果盘到果杯,满足年轻人即时的水果需求 “这个行业进入门槛并不高,租一个店面,买一些水果、耗材,就能上线开业了。”耿斌认为,难点在于如何持续保证“出品率”的稳定性,这不仅与店员、店长等人的意识有关,更与供应链等能力分不开。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头部整果企业在2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曾表示,百果园已在全球与200多个水果基地建立深度合作,90%的水果可实现源头直采直供。 另有数据显示,鲜丰水果也在全球拥有了300多家水果基地,并打造了一个冷链物流中心。 从短期来看,头部整果企业在果切领域优势不小。 在供应链等硬实力的比拼之下,产品的创新能力也考验着果切企业下一步的走势,比如今年大火的乌梅小番茄、果切杯、水果捞等陆续走红。 但这种微创新,很容易被模仿,只有围绕水果进行快速且深度的产品研发和创新,或许才能帮助果切品牌获得真正的竞争力。 当然,从目前的果切市场来看,竞争刚刚开始。一边是头部整果企业的入局,一边是互联网玩家的兴起,在产品、门店、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究竟是头部品牌能依靠实力获得先机,还是新兴企业可以凭借创新意识略胜一筹,接下来,不妨看看资本会做出怎么的选择。
冲上热搜!韩国高校研发变色龙机器人登Nature子刊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16日消息,上周,一条#韩国研发成功变色龙软体机器人#的话题突然登上微博热搜,引起众多网友的好奇。这个机器人到底什么来头?这玩意儿是怎么实现的?别着急,我们来捋一捋。 这个机器人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开发,当它爬过不同颜色的背景时,身体颜色就会随着背景颜色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研究者称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军事、建筑、时尚等各类领域。 自然界中,变色龙可以完美的将自己隐藏在环境中,然而想要将这一能力复制到人造物品上则极为困难。研究者利用热致变色材料制成该变色龙机器人的皮肤,并在下层布置了加热网格,通过产生不同的热量来控制表面皮肤颜色的变化,实现与环境颜色的匹配,成功地造出了一只变色龙机器人。 这项研究于8月10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题目为《具有人工隐型和破坏性有色皮肤的仿生变色龙软体机器人(Biomimetic chameleon soft robot with artificial crypsis and disruptive coloration skin)》。 01 . 变色龙能力让科学家向往 复制到人造物体上是难题 在自然界中,许多物种都可以改变它们的外观以防止捕食者看到它们。变色龙可能是最出名的例子,它可以跟随周边的自然环境而改变皮肤颜色,从而将自己完美的隐藏在自然环境中。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将这一能力复制到人造物品上来,实现人工伪装。 然而,要让人造物品实现这一能力,一方面需要能够让人造物品表达出足够多的颜色,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按照需求来控制表达出来的颜色。这要实现起来极为复杂,困扰了研究人员多年。 而这次,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制造出来了一只人造软体机器人变色龙,身体颜色可以跟随环境颜色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布了一段变色龙机器人在红绿蓝三色面板上爬过的视频,展示了机器人根据需要改变自身颜色的能力。 研究者称,人工伪装是军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军事方面有着广泛用途。另外,建筑、艺术、时尚以及户外运动装备等各领域都对这项技术有着广泛的关注。 02 . 研究者制成变色皮肤 控制温度改变机器人颜色 那么研究者是怎么实现让机器人跟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的呢?这其中主要用到了热致变色液晶(thermochromic liquid crystal ,TLC)材料,通过控制温度,实现机器人颜色的改变。 研究人员将TLC墨水层与垂直堆叠的、有图案的银(Ag)纳米线(NW)加热器集成在多层皮肤结构中,通过加热器温度的变化来控制颜色的变化。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选择TLC墨水层作为变色龙机器人的第一层皮肤,然后利用Ag NW网格加热器制成变色龙的第二层皮肤,通过这层皮肤来控制温度的变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给他们创造的变色龙机器人装上了这两层皮肤。并且,他们还在机器人的腹部添加了颜色传感器,使其在向前爬行的同时能够用腹部识别所爬过的表面的颜色。 传感器接收到信息后,会将信号传输给第二层皮肤,使其根据需要变换温度,这样就能够使变色龙机器人表面皮肤的颜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TLC受热会使其内部的颗粒形成螺旋结构,反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而不同的热量会使螺旋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尺寸,反射出的光的波长也会有所不同,使其显示出各种颜色。 TLC已经被公认为人工伪装应用的潜在应用对象,它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这使它不能有效地适应各种外部环境。但是一旦能够精准控制温度,就可以让它灵敏地变换出所需要的颜色,并且运行中的功耗也会很低。 利用Ag NW制成的加热器很好的解决了精准控制温度这一个难题,让TLC用于变色龙机器人的皮肤成为了现实。研究人员还发现Ag NW加热器不仅可以实现准确的温度控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出比较精细的图案。 ▲变色龙机器人变色原理示意图 03 . 识别并展示更精细图案仍是难题 这项研究中,通过堆叠多层Ag NW加热器可以使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温度变化,反映在最外层的TLC层上就是不同颜色的出现。 与之前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让变色龙机器人表面的颜色过度更加连续,能够实现更加自然的伪装,并且该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整体系统的复杂性。 不过目前该变色龙机器人还缺乏适当的模式识别算法,来识别并展示更加精细的图案。 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机器人能够处理获取到的高分辨率的视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调节多层加热器的输入信号。 这一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机器人的移动速度、加热器的数量和加热模式、颜色和图案传感单元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研究者称,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与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合作,包括信号处理和数据驱动科学领域的专家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04 . 结语:变色龙机器人离实际应用尚较远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伪装技巧,比如变色龙可以改变自身颜色和环境融为一体,竹节虫、枯叶蝶等将自己伪装成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枝条、枯叶。人类从大自然的这种鬼斧神工中获取了众多灵感,许多伪装技巧在军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变色龙这种调节自身颜色来实现伪装的能力一直被科学家们向往,但是复制到人造物品上仍是一件困难的事。现在,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这种能力初步变为了现实。 不过该研究中的机器人仍需要拖着电线才能行动,另外还不能识别并显示更加精细的图案,想要将这一机器人用于更加复杂的场景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热炸了!7月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
当山火各地爆发,当冰川不断坍塌,当洪水汹涌如猛兽,当全球海洋遭热浪袭击,当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只需要关掉空调……我们也经历了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发布的新数据,2021 年 7 月,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温度比之前的记录再高 0.01 摄氏度,比 20 世纪平均温度 15.8 摄氏度高出 0.93 摄氏度,7 月成为了 142 年以来的最热月份。 图片来自:Angelos Tzortzinis/法新社 但这个新纪录,并不是一件好事。 01 最热月让全球各地发「高烧」 在刚刚过去的最热月份,世界多地都打破了高温纪录。 全球各地温度变化. 图片来自:NOAA 北半球诞生了新的地表最高温度;亚洲迎来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 7 月;欧洲也创下了史上第二热的 7 月,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温度甚至达到了 48.8 摄氏度。 另外,北美洲出现了有史以来第六热的 7 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利顿达到 46.6 摄氏度,创当地最高温度;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今年的 7 月份,也都进入了最热月份前十名。 图片来自:Unsplash 新的纪录背后,是这些地区都不可避免地遭到高温侵袭。 美国西部、东欧、亚洲在内的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热浪,极端高温导致道路受热弯曲,电力电缆熔化,太平洋西北部急症科人数激增,与高温相关的疾病造成成百上千人死亡。 图片来自:杰夫麦金托什/美联社 热浪之下,气候加剧变化。 接连不断的洪水、热浪、干旱、飓风、野火等极端气候灾害,在世界各个角落突发。 当最热月份的消息公布时,美国北加州正面临着多场野火之灾。 今年加州最大的山火「迪克西」烧毁了这里 1980 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 多所建筑被摧毁,1.4 万栋房屋被大火威胁,仅在两小时之内,格林维尔小镇就沦为了废墟。 迪克西山火. 图片来自:JOSH EDELSON/法新社 还有超过 80 多场大火在美国 13 个州燃烧,千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天气「热穹顶」,炙烤着美国和加拿大,它就像一个罩子盖住地面让热浪无法消散,部分地区温度甚至高达近 50 摄氏度,意外死亡案例至少已有 578 例。 图片来自:Unsplash 此时,在南半球的南美洲,本应迎来降雪高峰期的安第斯山脉,却陷入了干旱缺水的境地。 南美第二大河流巴拉那河的水位,降到了 77 年来的最低位,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都开始面临缺水危机,当地滑雪业也因为没雪,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打击。 安第斯山脉.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在德国、比利时以及中国河南地区,都被超强暴雨洪涝席卷。 一场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引发了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造成了多地基础设施摧毁、人员受难。德国西部的严重洪灾已致 189 人丧生;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已致 302 人死亡,50 人失踪。 另外,在 NOAA 公布的 7 月重大气候异常的地图上,今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的风暴数量也高于往年。 2021 年 7 月全球发生的一些最重要气候事件,图片来自:NOAA 虽然全球平均温度升 0.93 度的数字看起来并不惊人,但实际上,微小的温度增幅,都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力。 《纽约时报》曾报道称,升温 2°C 时,全球海平面会上升几米;升温 3°C 时,北极森林和大多沿海城市都会不复存在;升温 4°C 时,欧洲将永远干旱,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被沙漠掩埋;升温至 5°C 时,一些气候科学家警告称,这就该是人类文明的终结了。 图片来自:Fastcompany 过多的危言耸听,其实很容易让人们对气候危机麻木,然后忘了保护环境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但当现实情况下,高温纪录屡屡突破,现实灾难频频发生,你甚至能感受到自己身边明显的持久高温—— 这时候,气候变化的警报早已经拉响了。 02 人类是气候危机的主要「杀手」 似乎每年,我们都会听到「最热月份创纪录」的新闻,甚至现在一年可以听到好几次。 其实这并不奇怪。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人类记载以来最热的 10 年里,有 7 年都发生在过去 10 年。 不过关于气候变暖,人们经常会持怀疑态度——这到底是人为导致,还是只是自然演变? 图片来自:David McNew/Getty Images 三言两语很难说清这个问题,但今年 8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证实了—— 气候变暖约 95%-100% 是人类活动造成,约 0-5% 是自然因素所致。 IPCC 被认为是气候科学的领先权威,这份报告基于约 14000 项新研究,由 66 个国家的 230 多名专家联合撰写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是气候危机的罪魁祸首。 但是,人类在解决气候变化的措施上远远不够有效。 全球变暖的速度比想象得还要快,即使在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世界也可能在未来 20 年内暂时升温 1.5 摄氏度。 图片来自:Unsplash 一旦超过某个阙值,危机将变得更加难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德豪斯在《气候赌场》一书中也提过,全球温度变暖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 科幻电影中的一切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气候变化的影响,早就在以数十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地球。 自 1950 年代以来,除了极地地区以外,世界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极端高温事件增加的现象;现在极端热浪发生的频率,是当时的 5 倍;以前每 10 年才发生一次的干旱,比起过去频繁了 70%;被认为是「百年一遇」的洪水,现在可能每年都会发生…… 没有人是安全的,而且情况越来越糟。 图片来自:Unsplash IPCC 表示,这些极端气候灾难,接下来还会有 5 个趋势: 全球极端事件将变得更加极端; 极端事件发生次数将更加频繁; 灾难接连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且不同类型的灾难同时发生; 极端气候事件会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 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时间将是不可预测的。 气候变暖在人类手下越演越烈,也得在人类手中走回正轨。 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即、快速、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03 避免气候危机成为「新常态」 关于未来如何遏制气候危机,我们其实也已经做出过很多重要规划和行动。 《巴黎协议》. 图片来自:路透社/苏珊娜维拉 2016 年起,全球 178 个缔约方签署的《巴黎协议》开始实施,这个各国谈判长达 20 年的协议,主要目标就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 也就是说,1.5 摄氏度是全球变暖的「安全极限」。 无论是从国家、行业,还是个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加速能源转型、提高环保意识并行动,都是有效且需持续加大努力就可以保护环境的方式。 图片来自:Unsplash 不过 IPCC 提出的两个点值得注意—— 一是到 2100 年,温度增幅会在 1.5 摄氏度到 5.7 摄氏度之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 0 的速度,决定了地球变暖的程度,为实现《巴黎协议》目标,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减排; 二是很多国家政策执行力并不如人意,造成了目标实现过程的现实阻碍,其中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如世界合作的程度、对化石燃料的投资等等。 比尔盖茨也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出过一个优化的碳中和方案,其中的关键理念就是「绿色溢价」。 「绿色溢价」指的就是我们使用绿色清洁能源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而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规划和扶持,来补充和降低其中的溢价,最终在 2050 年达到全球碳零净排放的目标。 这需要体现在发电、生产、农业、交通物流、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比如,我们得使用更少的化石燃料(一可以通过创新提供新燃料,二是提高化石燃料成本,把化石燃料造成的损害计入销售价格),还需要改变生产商品的方式、种植食物的新方式、改变旅行的方式、让我们的建筑自己保持温暖或凉爽的方式等等。 图片来自:Unsplash 和其他极端的环保理念不同的是,比尔盖茨的想法更加务实。 他并不认为环保需要牺牲生活品质,而是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未来生活,我们应该发展前沿技术、扩展新兴市场。 这并非可以一蹴而就。比尔·盖茨也表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将会是「人类历来做过最大的奇迹」,但这个「奇迹」仍然可以实现。 不过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实现的时间非常紧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 未来 10 年,将是拯救地球免受气候灾难、污染和物种破坏的最后机会。 图片来自:Unsplash 在这期间,以及更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将继续度过一个又一个新的「地球最热月份」,步履维艰。
2021未来科学大奖官宣 9月12日将揭晓获奖结果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6日消息,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公布今年颁奖时间,今年获奖结果将在9月12日公布。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届时将公布2021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 历届获奖人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分别是: 生命科学奖 2016 卢煜明(Yuk-Ming Dennis LO)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张启发 2019 邵峰 2020 王振义 张亭栋 物质科学奖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伟 2018 马大为 冯小明 周其林 2019 王贻芳 陆锦标(Kam-Biu LUK)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7 许晨阳 2018 林本坚(Burn J. LIN) 2019 王小云 2020 彭实戈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所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 (三)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者的国籍不限。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650万元),每个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大脑植入芯片有望在2030年前治愈抑郁症
抑郁症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主要心理疾病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药物治疗,但是药物存在副作用,治疗效果难以保证。新的生物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使脑芯片技术成为攻克抑郁症的利器,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脑芯片的发展态势吧。本文译自Medium,作者 Diego Salinas,原标题为“Brain Chips Might Cure Depression By 2030 — And Replace Antidepressants”。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治疗严重抑郁症的药物,有一些患者确实通过药物治疗有了好转,但事实是,仍然没有真正能够治愈抑郁症的方法。 有时,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后,药效会显著降低,而且对许多患者来说,药物根本不起作用。即使是那些用药有效的患者,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他们不得不中止治疗。 但是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未来一定有比药物更好的方法来治疗抑郁症,方法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毕竟,药物之所以有效只是因为它们能够作用于某些大脑区域,以调节某些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或多巴胺——的浓度。 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情绪的调节可以通过直接刺激大脑某些部位产生的信号——即神经元发射传递出的信号来达成——用电流直接刺激神经元可以更准确地达到这个目的。 01 关于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是一种增强的或有线形式的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连接。BCI通常用于科学研究、描绘、协助、增强或修复人类的认知或感觉运动功能。 不需要担心(BCI的植入对人体会产生很大危害),它们的外形看起来已经相当微小和光滑了。 著名的全球广告和数字传播公司电通(Dentsu)推出了一份重要报告,探讨了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很明显:人类自身将更多地与技术结合,以“升级”我们的生活,而BCI是最有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 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发现,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额外的手术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包括在他们的大脑中安装芯片。 很多知名大公司和学术机构都已经在大量投入资金和研究资源,希望通过计算机芯片和传感器的研究找到增强人类思维能力的途径。 到2030年,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技的指数级进步将使人们的认知能力和体能得到极大提升,当然也包括作为优先级的心理健康。 专家们预测,在2020年代中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首次成功植入脑机接口的人类将会出现,大脑的情绪障碍将得到有效的治疗。 人们认为,大型科技公司将在未来十年内能够自行生产适用于下一代数字设备的脑机接口和芯片植入装置。 但我不太相信“专家的预测”。 我更愿意问自己:有哪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使我们相信这些预测的准确性?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我谈到过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一个被批准植入人体的BCI研发竞赛。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Elon Musk的公司Neuralink只在猪身上植入了芯片。虽然它的一些竞争对手已经发表了关于人体数据的研究,但Neuralink还没有开始人体芯片植入研究。 例如,在2020年,一家名为Synchron的公司(旨在通过BCI帮助瘫痪患者)发表了两个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同行评审临床数据,结果显示这两位患者已经使用,并且目前正在使用Synchron的BCI技术,通过思考来完成发送短信、写电子邮件、购物和使用网上银行的行为。 那么有没有专门治疗抑郁症的BCI的真实案例呢? 02 第一个通过大脑植入物成功治疗抑郁症的案例 研究人员使用对大脑的深入刺激来治疗抑郁症——成功地对患者的情绪产生了影响。 多年来,医生们一直在寻求使用特定的电击来治疗临床抑郁症的方法,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途径,但研究得出的结果褒贬不一,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今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案例研究,表示电流刺激可以产生强烈的抗抑郁效果——但是电击方式和程度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绪和症状精确地定制。 这项案例研究中的志愿者是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36岁女性。在一份新闻报导中,她说:“我已经尝试了所有的方法,在最初的几天,我有点担心这(治疗)不会起作用。但是,当他们(研究者)找到正确的位置(大脑刺激位置)时,我就像Pillsbury Doughboy被戳到肚子(Pillsbury Doughboy是一个广告里的角色。他是一个白色、蓝眼睛、矮胖、面团状的生物,戳到他丰满的腹部时,他会咯咯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我可能已经有五年没有真正对任何事情发笑了,”她补充说,“但是那次我突然感到一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周围原本灰暗的世界消失了——我只想咧嘴笑。” 在这个案例中,医生们确定了可以通过电击三个特定的大脑区域来缓解抑郁症,但他们发现只有在病人处于特定精神状态下才会起作用,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导致抑郁加重。 他们最终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病人经历了为期十天的研究治疗,并在之后的六周内抑郁症没有复发。 现在,该患者通过一个脑部植入物获得了类似的神经刺激,该植入物根据需要对脑部提供不易察觉的冲击,患者报告说,多年来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享受生活。 虽然这个研究案例只有一名志愿者参与,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正以此作为即将进行的临床试验的基础,将有更多的志愿者参加,会为每个人定制针对自己大脑的个性化神经刺激治疗。 03 医院正开始进行BCI试验,以治疗顽固性抑郁症患者 中国在BCI研究方面进展迅速,2020年,上海的一家公立医院已经开始使用植入大脑的电极芯片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 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中,上海瑞金医院报告了去年开展的脑机接口(BCI)治疗项目,揭开了新的BCI和神经调控中心的序幕。 这是一个BCI实际应用的案例,通过直接向大脑目标区域提供电刺激或药物刺激来模拟神经系统活动。 该项目已通过医学伦理审查,并开始招募患有抑郁症的成年人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该医院的功能神经外科主任介绍:“我们将通过一个微创手术将芯片植入患者的大脑。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后,将对大脑采用电流刺激。” 与此同时,上海日益成为一个脑机技术研究的前沿中心。去年10月,中国电子游戏大亨、科技投资人陈天桥在非营利性的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TCCI)内成立了大脑前沿科学实验室,该研究院由陈天桥和他的妻子在2016年成立,支持对人类大脑的研究。 该实验室位于华山医院,目前正在研究大鼠的大脑信号,以设计未来对人类的神经治疗。 据第一财经报道,与瑞金医院正在进行的工作相比,TCCI的技术与Neuralink的技术更为相似。TCCI项目旨在帮助脑瘫患者,预计将在今年某个时候申请批准进行人体试验。 04 结论 BCI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该领域,未来十年我们将有望看到巨大的发展。 当然,与电动车或任何其他创新技术一样,我们必须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大公司能够以让所有患者都能承受的价格生产出主流芯片,BCI才能得到广泛应用。 但无论如何,这项技术的潜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许多竞争者都想参与进来,这也将大大加速技术的进程。 脑芯片技术和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将极大促进人类对大脑的了解,有望使人类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最终,抗抑郁药会成为历史。 译者:张茉茉
冲上热搜!韩国高校研发变色龙机器人,登Nature子刊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16日消息,上周,一条#韩国研发成功变色龙软体机器人#的话题突然登上微博热搜,引起众多网友的好奇。这个机器人到底什么来头?这玩意儿是怎么实现的?别着急,我们来捋一捋。 这个机器人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开发,当它爬过不同颜色的背景时,身体颜色就会随着背景颜色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研究者称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军事、建筑、时尚等各类领域。 自然界中,变色龙可以完美的将自己隐藏在环境中,然而想要将这一能力复制到人造物品上则极为困难。研究者利用热致变色材料制成该变色龙机器人的皮肤,并在下层布置了加热网格,通过产生不同的热量来控制表面皮肤颜色的变化,实现与环境颜色的匹配,成功地造出了一只变色龙机器人。 这项研究于8月10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题目为《具有人工隐型和破坏性有色皮肤的仿生变色龙软体机器人(Biomimetic chameleon soft robot with artificial crypsis and disruptive coloration skin)》。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916-w.pdf 一、变色龙能力让科学家向往,复制到人造物体上是难题 在自然界中,许多物种都可以改变它们的外观以防止捕食者看到它们。变色龙可能是最出名的例子,它可以跟随周边的自然环境而改变皮肤颜色,从而将自己完美的隐藏在自然环境中。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将这一能力复制到人造物品上来,实现人工伪装。 然而,要让人造物品实现这一能力,一方面需要能够让人造物品表达出足够多的颜色,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按照需求来控制表达出来的颜色。这要实现起来极为复杂,困扰了研究人员多年。 而这次,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制造出来了一只人造软体机器人变色龙,身体颜色可以跟随环境颜色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布了一段变色龙机器人在红绿蓝三色面板上爬过的视频,展示了机器人根据需要改变自身颜色的能力。 研究者称,人工伪装是军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军事方面有着广泛用途。另外,建筑、艺术、时尚以及户外运动装备等各领域都对这项技术有着广泛的关注。 二、研究者制成变色皮肤,控制温度改变机器人颜色 那么研究者是怎么实现让机器人跟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的呢?这其中主要用到了热致变色液晶(thermochromic liquid crystal ,TLC)材料,通过控制温度,实现机器人颜色的改变。 研究人员将TLC墨水层与垂直堆叠的、有图案的银(Ag)纳米线(NW)加热器集成在多层皮肤结构中,通过加热器温度的变化来控制颜色的变化。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选择TLC墨水层作为变色龙机器人的第一层皮肤,然后利用Ag NW网格加热器制成变色龙的第二层皮肤,通过这层皮肤来控制温度的变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给他们创造的变色龙机器人装上了这两层皮肤。并且,他们还在机器人的腹部添加了颜色传感器,使其在向前爬行的同时能够用腹部识别所爬过的表面的颜色。 传感器接收到信息后,会将信号传输给第二层皮肤,使其根据需要变换温度,这样就能够使变色龙机器人表面皮肤的颜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TLC受热会使其内部的颗粒形成螺旋结构,反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而不同的热量会使螺旋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尺寸,反射出的光的波长也会有所不同,使其显示出各种颜色。 TLC已经被公认为人工伪装应用的潜在应用对象,它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这使它不能有效地适应各种外部环境。但是一旦能够精准控制温度,就可以让它灵敏地变换出所需要的颜色,并且运行中的功耗也会很低。 利用Ag NW制成的加热器很好的解决了精准控制温度这一个难题,让TLC用于变色龙机器人的皮肤成为了现实。研究人员还发现Ag NW加热器不仅可以实现准确的温度控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出比较精细的图案。 ▲变色龙机器人变色原理示意图 三、识别并展示更精细图案仍是难题 这项研究中,通过堆叠多层Ag NW加热器可以使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温度变化,反映在最外层的TLC层上就是不同颜色的出现。 与之前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让变色龙机器人表面的颜色过度更加连续,能够实现更加自然的伪装,并且该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整体系统的复杂性。 不过目前该变色龙机器人还缺乏适当的模式识别算法,来识别并展示更加精细的图案。 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机器人能够处理获取到的高分辨率的视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调节多层加热器的输入信号。 这一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机器人的移动速度、加热器的数量和加热模式、颜色和图案传感单元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研究者称,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与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合作,包括信号处理和数据驱动科学领域的专家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变色龙机器人离实际应用尚较远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伪装技巧,比如变色龙可以改变自身颜色和环境融为一体,竹节虫、枯叶蝶等将自己伪装成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枝条、枯叶。人类从大自然的这种鬼斧神工中获取了众多灵感,许多伪装技巧在军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变色龙这种调节自身颜色来实现伪装的能力一直被科学家们向往,但是复制到人造物品上仍是一件困难的事。现在,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这种能力初步变为了现实。 不过该研究中的机器人仍需要拖着电线才能行动,另外还不能识别并显示更加精细的图案,想要将这一机器人用于更加复杂的场景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